1-5
此單元之範圍最廣泛,自最遠古、最原始之口頭創 作,再由《詩經》之生活寫照、勞動情況,歷經各 個朝代,直至清末,以迄於民國,各類文體之發展 、綿亙、沒落、變遷情況。考生們當熟悉歷代各類 文體演變情形暨重要作家之作品,以充分明瞭文學 之多元因素。以此為準,建立起對中國文學全面而 完整的認識,方得因應逐日增多的各類題型。成語 典故亦為常考項目,讀者宜當建立基本概念,相關 考題自能迎刃而解。
01
各朝代之文學主流
時代 主 流 春秋 詩經 戰國 楚辭 賦
漢
說 明 中國韻文之祖(散文之祖為《尚書》) 開後世「漢賦」之先河 承「楚辭」與《荀子‧賦篇》而來,為漢代文學主流 多長短句 以述事寫實 多為民間 入樂,可歌 ,亦句法 樂府詩 所作(俗) 居多(遒勁) 整齊者 多為士大 不入樂, 多五、七言 重言情(溫 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 古體詩 夫所作( 徒誦不可歌 少六、雜言 婉)
1-6
雅) 魏晉 駢體文 又稱「四六文」,重形式、輕內容,華美而無實 南北朝 古文 乃仿先秦、兩漢所作「質樸無華」之散文 別名 句法 格律 押韻 體製 絕句:四句─20 字、 28 字 唐 近體詩 皆五言、 平仄不通押 律詩:八句─40 字、 今體詩 分平仄 七言 ,不可換韻 56 字 排律:八句以上,字 數不限 小令:58 字以內, 詩餘、樂 又稱「令」 府、長短 長短句, 分平仄, 句、曲子 平仄不通押 中調:59 字至 90 字 亦有句法 部分仄聲 宋 詞 詞、填詞 ,可換韻 ,又稱「引」、「近」 整齊者 又分上去入 、倚聲、 長調:91 字以上, 琴趣 又稱「慢」 南曲分 南曲四聲 散曲(無科白): 平上去入 通押 分小令、散套(套曲 長短句, 北曲無 北曲分平 、套數) 元 曲 詞餘、樂府 上去三聲 劇曲(有科白): 可加襯字 入聲 可互押, 分雜劇(北曲)、傳 韻腳靈活 奇(南曲) 以「散文」書寫有情節之故事者(此處所謂散文為當時口語夾 清 小說 雜淺顯之文言文)
02
成語典故之主題人物(以下事件及人物,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如喪考妣:百姓對舜的懷念 (《尚書‧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殞落,百姓如喪考 妣。」) 克勤克儉:夏‧大禹 (《尚書‧大禹謨》載,(舜)帝曰:「禹!降水儆予,成
1-7 允成功,惟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惟汝賢 。」) 人溺己溺:夏‧大禹 (《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孔子賢之。……孟子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人飢己飢:周‧后稷 (同上) 血流漂杵:殷商末‧牧野之戰 (《尚書‧武成》載武王伐紂之況:「會於牧野,罔有敵於 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離心離德:商末‧紂王 (《尚書‧泰誓中》載武王伐紂之誓言:「(紂)受有億兆 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同心同德:西周初‧武王及臣下 (同上) 吐哺握髮:西周初‧周公 (《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 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 ,慎無以國驕人。」) 烽火戲諸侯:西周末‧周幽王 (《史記‧周本紀》:「幽王嬖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 王欲廢太子。……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 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
1-8
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 不至。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 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 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 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 多行不義必自斃:春秋初鄭國‧共叔段 (《左傳‧隱公元年》載,「鄭伯克段于鄢」一事。) 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春秋初齊國‧管仲: (《史記‧管晏列傳》:「其(管仲)為政也,善因禍而 為福,轉敗而為功。」) 春秋末越國‧句踐: (《史記‧蘇秦列傳》:「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 王書曰:『……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齊紫, 敗素也,而賈(價)十倍;越王句踐棲於會稽,復殘彊吳 而霸天下。此皆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者也。……」) 老馬識途:春秋初齊國‧管仲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 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 馬而隨之。遂得道。」) 坐懷不亂:春秋魯國‧柳下惠 (《孟子‧公孫丑上》:「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 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故曰:『 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 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孟子‧萬章下》:「柳下惠
1-9 ,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 ,阨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 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 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士為知己者死:春秋‧豫讓 (《戰國策‧趙策一》:「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范中行氏 而不說,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 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仇矣。』」) 接淅而行:春秋末魯國‧孔丘 (《孟子‧萬章下》:「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 :『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 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韋編三絕:春秋末魯國‧孔丘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 》,韋編三絕。」韋,加過工的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將 竹簡編成冊;三絕,斷了許多次。) 待價而沽:春秋末魯國‧孔丘 (《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 ?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 亦步亦趨:春秋末魯國‧顏回 (《莊子‧田子方》:「顏淵問於仲尼曰:『夫子步亦步, 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
1-10
捉襟見肘:春秋末‧曾參 (《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 ,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批判季平子跳八佾舞 (《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指斥魯大夫季孫氏僭用天子之禮。) 割雞焉用牛刀:孔子對子游之戲語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 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 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對宰我之評語 (《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西河之痛:春秋末‧子夏 (《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弔之, 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也哭 ,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 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 之民疑女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 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 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 久矣!』」) 喪明之痛:春秋末‧子夏 (同上)
1-11 殺彘教子:春秋末‧曾參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曾子之妻至市,其子隨之而 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 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 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父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 也。」遂烹彘也。」) 吳市吹簫:春秋末‧伍子胥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 晝伏,至於陵水,無以糊其口,厀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 吹篪,乞食於吳市,卒興吳國,闔閭為伯。」) 三令五申:春秋末‧孫武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 令五申之。」) 臥薪嘗膽:春秋末‧句踐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句踐反國, 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 『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 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 。」)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春秋末‧句踐 (《左傳‧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 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兔死狗烹:春秋末‧句踐殺害文種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文
1-12
)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 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 ,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 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 試之。』種遂自殺。」) 變名易姓:春秋末‧范蠡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 謂鴟夷子皮。」) 徙木示信:戰國‧商鞅 (《史記‧商君列傳》:「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 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 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 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作法自斃:戰國‧商鞅 (《史記‧商君列傳》:「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 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 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 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商君喟然歎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毋忘在莒:戰國‧田單 鮑叔牙對齊桓公之言: (《呂氏春秋‧直諫》載:「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 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 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 於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桓公避席再拜 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則齊國之社稷幸於
1-13 不殆矣。』」鮑叔牙乃提醒齊桓公勿忘當年之苦難。) 戰國‧田單: (《史記‧田單列傳》載,齊將田單據莒縣及即墨,擊退 燕軍,收復失土,擁立齊王重新登位。) 一毛不拔:戰國‧楊朱 (《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為也。」) 抱柱之信:尾生 (《莊子‧盜蹠》:「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 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 ,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鼓盆而歌:戰國宋‧莊周 (《莊子‧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 ,鼓盆而歌。」) 學富五車:戰國‧惠施 (《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來者不拒:戰國‧孟軻 (《孟子‧盡心下》:「夫子(予)之設科也,往者不追, 來者不拒。」) 捨我其誰:戰國‧孟軻 (《孟子‧公孫丑下》,孟子答充虞之言:「如欲平治天下 ,當今之世,舍(捨)我其誰也?」) 為淵敺魚:孟子批判夏桀與商紂暴政虐民 (《孟子‧離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 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
1-14
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 ,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九死一生:戰國楚‧屈原 (《楚辭‧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劉良〈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完璧歸趙:戰國‧藺相如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 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 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 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 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髪上衝冠,……。相如度 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 ,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 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 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 徑道亡,歸璧于趙。」) 怒髮衝冠:戰國‧藺相如 (同上) 負荊請罪:戰國趙‧廉頗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既罷歸國,以 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 ,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