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民間博物館
NO.33 NO.
NO.3
ISSUE CIJIN
社區生活報
1
1
NO.3
2
NO.3
前 言
‧ 不一樣的旗津 有去過旗津嗎?印象中的旗津,有着美麗的海景以及老街上必點的海鮮料理,其中最著名的天后 宮,歷史悠久外且香火不斷。除了該買的伴手禮這些以外,其實裡頭還有更值得去體驗的地方。 午後的大陳社區巷弄裡,雖然矮小擁擠,部分的牆壁也已經脫落斑駁,搭配上老式復古的大紅色 窗戶,雖然給人感覺很跳 TONE,但因為居民的熱情,整體有種莫名小小溫馨感。例如,捧著年 糕的賈小光爺爺,熱誠的介紹這道家鄉美食,年糕造型上則取用某些動物特徵做結合,樣子雖獨 特詭譎但十分有趣。其實,故事的背後因為當時物資缺乏,肉食品不像現在容易隨時可得的,為 了祭神只好用造型去調解,這也是過年才會吃得到的佳餚。 另外,在旗津不難發現到有眾多大大小小的寺廟,而大陳社區裡也有屬於自己的廟堂。蔣公報恩 觀位在北汕尾街內,此為村民感念蔣公將全村遷徙到台灣而建,整座廟的外觀十分樸實乾淨,建 築用色簡單明瞭,有別於浩大的寺廟,在感恩堂底下更有一座彈藥庫,這段歷史依舊存在他們心 中。 然而,在大陳社區裡還有許多未發掘故事,值得讓我們細細的品嘗。( 吳恬瑩 )
3
NO.3
大陳故事
多
‧ 軍區包圍的島中島 踐里大陳村,在地人以台語「大陳仔」稱呼組成的社 群,是全國現存結構最完整的大陳村之一。讓我們沿 著旗津路,到海岸公園貝殼館的正對面,進入「三烊 窯」旁一條巷道,連接在地人稱為舊路的中洲路,裡 面隱藏一處低矮平房的聚落,三面被軍區包圍,隔出 了一塊旗津島中島,好像神祕不可及的境地。
‧ 大陳,年年往事 大陳全區在國共分治的背景下,成為最後一批政治移 民到了台灣,台灣也是全世界大陳人密度最高的地 方。往事就從 1949 年說起,當年,國民黨不敵共產 黨,失守中國領土,最終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但還保 留在中國沿岸的金門、馬祖和浙江外海等「台州列 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陳群島駐防。1953 年, 韓戰進入尾聲,解放軍把注意力放在沿海被國民黨軍 占領的小島,加強大陸沿岸的軍事佈屬,以魚雷、水 雷猛攻,島上建設與漁耕百廢待舉,居民更因長年戰 爭,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守一天,我叫台灣人心振作;守兩天,我叫共匪喪膽; 守三天,我叫白宮翻過來。」 那時島上流行這樣一句話。「守一天,我叫台灣人心振作;守兩天,我叫共匪喪膽;守三天, 我叫白宮翻過來。」1955 年 1 月 18 日,解放軍正式攻陷了群島內的一江山島,相隔極近 的大陳,就這麼失去屏障,加上大陳並不在「中美共同防禦協定」的範圍內,國民政府很快 地在美國介入下決定撤離島上軍民,但海上有中共的水雷炸彈,無法輕易離開,直到聯合國 干涉,共軍才暫停轟炸。同年 2 月,全島兩萬八千位軍民便撤退來台。自此,中華民國撤 銷了浙江省政府,大陳人經驗了生命中最深刻的故土離散。
4
NO.3
‧ 木盒 這是一只裝載衣物、嫁妝、銀圓等私人物品的木箱,為了躲避炸彈襲擊、連夜逃離戰 區,過程並不容易。除了要躲開眾目睽睽,遠洋過海又是一趟身心交悴。戰亂時期, 人心惶惶,居民苦不堪言,可想而知,在這樣動盪的時代,食衣住行已經不是迫在眉 梢的問題,早已麻痺。也許人事已非,回顧往事卻歷歷在目。時代的考驗,拾獲 — 片刻的永久。( 蔡宥絹 )
5
NO.3
‧ 旗津實踐里 沿著中洲路商店街上進入 374 巷,看見中山大學社會系師生和藝術家陳彥名的彩繪,里長邀請眾人將 旗津的圖像和大陳故鄉的風景畫在牆上,以紀念明年大陳遷台 60 周年。我們沿著牆一直走入社區,一 眼便可以看見低矮平房的小型聚落,靜謐悠閒的街景,和觀光區的遊客喧鬧形成顯對比,也有著自成 一格的氛圍,外地人往往會迷失在狹小的窄道中,和造型接近的樓房巷弄,但是,停下來問問路邊以 家鄉話聊天的老居民,總可以找得到路!
‧ 矮房、長屋,大陳話 大陳村和一般眷村有兩個最大的差異,一是語言單純,沒有其他眷村融合各省方言,這裡主要以台州 話主,或少數福州話,廟埕前還可以常常聽見長輩以大陳話閒聊;第二就是全家共同生活,不像反攻 大陸的老兵,獨身被限制成家。大陳居民說,最早他們在一片水泥瓦平房裡,一家四口人擠在四坪左 右的小房,五或七人的家庭,視人口數住進較大的空間。 我們看到少數未改建的老屋,裡面除了一張床和少數帶過來的家用,幾乎就占滿整個室內。吃飯?搬 張板凳,圍在門口就開動了,也許有人會問浴室在哪裡?哪裏有浴室呀!早期生活必須到社區裡的幾 口圓井挑水,再到屋內擦洗身子就解決,而媽媽就在井邊洗衣,旁邊有公廁,和防空洞,現在井、公 廁和防空洞不是拆除,就是填起來了。 現在,社區裡除了少數一層樓高的黑瓦紅磚平房,多數居民在經濟條件改善後,增建為透天的樓仔厝, 但還是多少保存街道的結構和紋理。除了磚造的矮房,有一幢木簷黑瓦構成的長條老屋,寬大長廊和 洗手台是公共空間的特性,原來是二戰後遺留駐防部隊的寢室,據說過去曾經容納過一百多位軍人, 後來才改為碼頭員工的宿舍,現在只剩有幾戶眷民居住,狀況還算堪用。
6
NO.3
‧ 大陳的時間留在一幅框裡 就好像一幅畫,景色被定格在框裡,框內的景象雖有些蒼涼,卻仍保留著一些過往的 痕跡、記憶的味道。就在這些框裡,大陳的一切都被記錄下來了,這讓我想起了今日 笑盈盈的賈伯伯、林老師、周媽媽他們,對於自我原鄉的鍾愛,使得他們努力地把大 陳的文化、歷史「照相」起來,留給更多的人去認識大陳、記得大陳。聽著他們哼哼 地唱起故鄉的民謠,說著「當年呀!」發生了什麼事,到底需要多麼濃厚的思念才成 為如此。( 沈孟萱 )
7
NO.3
大 大陳人、
陳事 裡聽
始,在社區 學壽伯伯開 張 由 就 們 我 說故事吧! 他們用鄉音
‧ 張學壽伯伯 社區八十多歲的張學壽伯伯說,撤退時老共不打美國護航艦,但是水深不夠,加上暗礁多,他們必須 先做小艇出海才能登上國軍船艦、由第七艦隊護送來台,據說也有台灣的軍人調來協助。 「在大陳,我們聽過台灣,蔣介石常派蔣經國到戰地平撫民心,便有風聲傳聞大陳即將棄守,相對於 海南島,台灣是比較遠、也比較安全。那時因為我們在大陳已經無法正常生活,所以全島幾乎都撤退 過來了。」1955 年,國民政府在美國的協助下,擬定「金剛計畫」,包含上大陳島、下大陳島、漁山 列島、披山島、南麂列島等,所有村民收到撤離通知,趕緊收拾行李,登記上船。 大陳村民先後在基隆港登岸後,先被安置在校舍改建的招待所居住,得到工作和生活的輔導,包含農 漁、造船、商業與碼頭工人等項目,以原職業志願被分配到台灣各地,如宜蘭、花蓮、台東、屏東等 全國三十六處大陳新村,旗津實踐新村約有 100 戶。 「我們書讀得不多,政府還幫我們在旗津蓋了一間「大義造船公司」照顧我們的工作和家庭,據說蔣 經國指示我們入職漁工和船工的考試也有優待,所以大陳人真的受政府照顧很多。但幾年後,由於工 廠沒有管理人才,沒多久就因經營不善而關閉。」張學壽伯伯以濃重的鄉音,訴說這些故事。
8
NO.3
‧ 賈小光爺爺 賈小光爺爺過去是「蔣公報恩觀」的主委,年紀 82 歲了。他說「我爸爸是漁民, 那時生活很苦的,打漁不像現在有氣象,他和兩個朋友出海遇到大浪,船翻覆時, 被壓在水下,就沒再上來了。」剛來時生活真是苦,他說,「21 歲來台灣,據說全村 就剩一個瘋子和間諜無法上船,隨身物品就是一只皮箱,規定很多,什麼能帶、什麼不能帶。我們大 陳人都會把前朝留下的銀圓帶來,袁大頭那種,作兒女嫁妝傳家,變成傳統。」 賈伯伯秀出基隆港上岸,每個人在左胸上別上的證件,是一張紙作的接待證和名牌,正面各印有他和 青未婚妻江香風 ( 鳳 ) 的名字,後面蓋上官章,先在招待所暫住,等眷舍蓋好。那時以一家之主的工作 代表為主,也就是一個單位,政府會依據大陳人填寫的志項分發安置的城市,譬如碼頭工人、造船、 漁業會在基隆和高雄,農牧業就到美濃等地,做小生意的工商業就在鳳山之類的市區。 後來賈伯伯被分配到高雄縣的接待所,再到外島當兩年的砲兵,「共軍就專打砲口,死了好多人呀!」 回到台灣後,和香鳳大姊完婚,在旗津當起碼頭工人養家。「開貨車比抓魚輕鬆呀。」賈伯伯笑著說。
9
NO.3
賈冬妹阿姨是來台第一代大陳人,熱心助人也親切地招呼大家, 冬妹阿姨的手很巧,曾經從事過禮服、旗袍服飾等製作,也大方 展示鄰居奶奶贈送的小繡花鞋,並分享著他的生命故事。( 陳卉諭 )
‧ 賈冬妹 賈小光爺爺的堂妹,賈大姊,和堂哥一起過來。那年她十三歲左右。她說大陳島上有小學和初中,但不是每個人 都可以上學,「我不喜歡做家事,只喜歡念書,所以一聽說蔣夫人在台灣辦學,要帶大陳的孩童去上課,就搶著 報名,但我年紀較長,自告奮勇擔任學校班長。那時,家人捨不得我,都抱在一起哭,後來整隊期間,我先聽到 大陳要撤退的計劃,急忙跑回家裡說,別擔心了!我們可以一起走了!」 冬妹到了旗津仍想念書,有一天媽媽要她去市場買魚,回途聽見小朋友的聲音傳來,就沿路去找學校,冬妹笑著 說「找到很開心,但回到家,手上的魚也曬臭了!」後來她想約鄰居一起上學,但有些人必須留在村子裡做漁網、 或美援的女紅刺繡來補貼家計,所以就她一個人,天天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學。 冬妹一家在台灣避難所,遇見一位年輕有禮的小夥子,那時他身邊沒有大人照顧,賈媽媽和他有緣,一眼看上, 內心便屬意他做冬妹的先生,其他人來提親也不許。長大後,他們真的結婚了!「先生感念我媽媽照顧,把薪水 全交給母親,弟妹的學費都是我先生支付的,其他人笑我們傻,但夠用就好,我們很幸福。」 但是,就在冬妹 50 歲左右,那時她先生在船公司工作,與工人協調時工務時,鋼製的釣鎖意外掉落,就那樣彈起 砸到他,癱瘓了近 15 年。「我照顧他,從來沒有對他疾言厲色,因為如果我對他不耐煩,外人也會嫌他沒用,只 有一次,他累了,說不想造成我的負擔,我便罵他,你這樣做我更痛苦,別人會說我冬妹讓先生難受才尋死。直 到他活到 65 歲時離開,也夠了。」 冬妹大姊有社區裡的好人緣,個性樂觀開朗,擔任許多單位的志工服務,非常好客,總給人溫暖親切的感受,見 面第一次,便邀請我們進家裡聊天,拿出珍藏的繡花鞋,是幾年前,一位纏足的大陳奶奶親手縫製,送給她保存的, 現在放在她的手心裡呵護。 10
NO.3
‧ 麻將、紙錢、蔣公廟 平常的眷村並沒有明顯而統一的共同信仰,但大陳新村供奉的神祇主要為觀世音菩薩、媽祖和漁師 大神等原鄉所帶過來的海神,也是大陳社群最特別之處,帶來有別於台灣的原鄉文化,與故土信仰 的傳統。此外,旗津實踐里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有台灣少見的總統廟!還不止一座,社區內外各一。 據說,村民是為了紀念蔣介石將他們帶到台灣所建造的,除了在社區裡的「小房子」是兩層樓高、 南方燕尾形式的「蔣公報恩觀」外,旗津路上還有一間中國北方廟宇樣式的「大房子」,「蔣公感 恩堂」的牌樓和建築則是橘黃色的琉璃瓦片,筆直的旗桿撐著國旗在海風下擺盪。 「蔣公報恩觀」前方有一個開闊的廟埕,像挾促街廓裡的一塊綠洲,有新鮮舒坦的空氣流通,蔣介 石的銅像放在一樓,左右為國旗和黨旗,二樓是祭拜漁師大神三官大帝、和阮弼真君,側邊有一座 漁船模型的祭祀品,祈求以漁業為主的漁民平安豐收。有趣的是廟的下方是日治時期的高射砲防空 洞,戰後部隊移防,才改建成廟宇和民房,形成特別共構的現象。 旗津路上的蔣介石塑像則是彩色木刻,置於一樓正殿右側,總幹事林春生叔叔說了幾個關於「蔣公 感恩堂」的趣聞。兩年前,有居民夢到蔣總統,夢裡他的小腿不適,要求換裝,信眾們半信半疑, 便掀開塑像基座,全被白蟻侵蝕不堪使用,還有一說是,蔣介石要帶大陳人回鄉,總之,這個事件 馬上受到全村重視,包含婦女組成的社區志工,全員投入換裝祭典的籌備,選在十一月觀世音出家 紀念日那天,準備為「蔣公」安排燒王船等法會。婦女不是在家就是在廟中摺紙庫錢,各種樣式的 元寶造型特別,是所有大陳人都會的手藝。 參與過祭典的海洋科技大學王御風老師說,那幾天他簡直被村裡的向心力給嚇到,一場廟會看出大 陳人情感所凝聚的文化力量,他也笑著說,尤其是幾十桌麻將的排場,是他不曾見過的!也是在幾 年前,「去蔣」的反省聲浪中,讓信徒們將正殿讓回給觀世音,蔣介石便退居右方目前的位置。 大陳人的凝聚力很強,我們注意到廟埕老人喜歡三五成群地坐在板凳上談天,午後也看見身著傳統 藍衫的老婦人髻著頭,套著黑布包鞋在外乘涼,這時除了大陳話,最鮮明的聲音印象,就是處處傳 來麻將敲擊聲。麻將,也是大陳人最最重要的休閒和文化。就算是喪禮也一樣。在大陳社區裡,喪 禮和婚禮一樣重要,早期需要由家族的男性親自抬棺,到了家門會放鞭炮,整個家族的成員一起守 喪,靠得就是麻將度過漫漫長夜。住在「小房子」後方的鄰長笑著跟我們說。此外,那年她結婚, 社區看著她長大的老婆婆,把大陳帶過來的銀圓送給她做紀念,銀圓是珍貴的信物,是一種血緣與 文化的傳遞與承續。
11
NO.3
‧ 大陳宗教紙藝,拜神祭祖顯誠意 位於旗津實踐裡的大陳新村,是目前台灣少數保存較完整的大陳聚落,大陳義胞於 1955 年隨國民政 府撤退來台,並以職業及意願而散居於全台。旗津大陳義胞則以從事漁業為主,許多大陳特有的漁事 職能神祇信仰,亦由此生根於旗津。在其祭祀內涵中,最讓人津津樂道者,莫過於其宗教紙藝。 大陳的摺紙型態以「元寶」為主,就祭祀對象不同,分為兩種類型。首先,以祀神明者,採用民間俗 稱「大太極」的大版面金紙摺製,折至一定數量後,可層疊成綑燒化。再次,以祭祖為目的的元寶則 以亮面金箔紙摺製,造型小巧擬真,為使元寶確實得祖先所用,故摺製時需口頌「九龍經」七遍,才 算是有冥界效用的財寶,深具大陳文化特色。 目前,在旗津大陳民居中,可見婦女摺製元寶,或手持香腳計算誦經次數,務求親力親為,除了虔誠 供神之外,也為過往的祖先遙寄最深刻的祝福。( 莊仁誠 )
12
NO.3
‧ 來台一甲子,旗津大陳人的擺盪 民國四十四年,共軍企圖攻下大陳島,在這樣緊張局勢之下,國民政府靠著美軍第七艦隊的幫助,撤離大陳島的 居民來到台灣,並依據不同職業將他們分配到全台各地。走進旗津的大陳村,下午的時候可以看到大陳居民們坐 在巷子,一起聊天串門子,他們大多是第一代遷移來台的大陳人,因為子女多在外地生活與工作,所以平均年齡 偏高,爺爺奶奶們彼此也互相照顧,形成一個情感凝聚力十分高的小村落。 至今,大陳人已來台六十年,也逐漸融入台灣的文化和生活,當初因為戰爭的遷移,帶給了他們不一樣的生命轉變, 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歷經了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的辛酸與擺盪。( 陳卉諭 )
13
NO.3
食 大 陳 美 傳統的大陳美食,是在逢年過節或婚嫁才享 用 到 的, 因 為 島 嶼 的 特 性, 大 陳 人 對 於 食 材 各 部 位 的 處 理 和 保 存, 可 以 說 是 物 盡 其 用,更發展出特別的飲食文化。據說在台灣 許多江浙餐廳,也是大陳人開設的。現在, 生 活 條 件 改 善, 能 品 味 的 機 會 沒 有 限 制, 就一起來認識大陳美食吧!
14
NO.3
15
NO.3
‧ 林春生老師 「蔣公感恩堂」的總幹事林春生叔叔,社區裡的人都稱他為老師。林叔叔年輕時跑過船, 退休後他在社區裡教烹飪,廚藝一流,也在旗津國小教太極拳。林老師樂於助人,老伯伯 們的鄉音太重,便協助翻譯。他謙虛地說,三歲來到台灣,算起來是年輕一輩的,每每我 們和社區的老居民聊聊往事,也總是能再發現所不知道的過去。他同時教我們如何用浙江 年糕和鰻魚乾做料理,像是在廟埕曬乾的魚片,是他們老大陳最愛的味道,冬季應景時節 的薑片和魚麵更是不可或缺的美食。
16
NO.3
‧ 大陳爺爺的花樣年糕 有次訪談,賈小光爺爺把他親手製作的年糕拿出來讓我們欣賞。即便政府鼓勵大陳人從事船 務工作的那段時間,許多人到美國後留下來打工掙錢,還是忘不了這個家鄉味。今年過年前, 他親手製作年糕給堂妹冬妹,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大陳人除了牛舌餅樣子的浙江年糕,還會 將年糕捏成元寶和豬頭造型替代肉品,可是那豬頭除了鼻子外,頭上長了一塊豬腳和魚身, 十分有趣! 因為眾人的好奇,賈爺爺帶我們到村裡去找僅剩的一口大石臼,已經積水少用,木杵也賣掉, 他說,過去村民會集結起來一起搗糯米、做年糕,大約三人一組,有人翻、有人錘,大家把 米的份量計算好後交代給他們,待完成後再依造比例分送回去。聊完,好客的賈爺爺又帶我 們去參觀他家,是已改建過的透天厝,寬敞舒服,他的子女成年後都在外地謀職,孫子今年 則考上軍校,偶爾才回來,賈小光爺爺開心地介紹家族成員的去向,客廳裡只剩下賈奶奶和 他兩人,奶奶正在褶庫錢,連忙輕聲吆喝我們坐下來,非常熱情溫暖,但還是會被她手上及 桌面的元寶紙錢所吸引,俐落的手腳到底是文化,還是閒暇留下的習慣? 和其他大陳人一樣,賈爺爺、堂妹冬妹,後代不是在台灣各地,就是在海外工作,偶爾才回 來,老一輩的人則是偶爾幾次回去「海外的」故鄉看看變化外,仍會回到不願搬離的眷村老 房子,這裡有老鄰居和他們落地生根的社區,「這裡方便,鄰居好,一個人住剛剛好,還有 許多志工服務和才藝學習,不孤單,你們常來,我也就不寂寞!」冬妹說。有空常來旗津實 踐新村,聽大陳,故事多!
17
NO.3
‧ 炒年糕 炒年糕是大陳人的春節年菜之一,蓬萊米做成的年糕香 Q 有嚼勁,改良後也 加入個人喜好,越來越豐富。一般我們放入香菇、豬肉絲、紅蘿蔔、豆芽菜, 和少許櫻花蝦與韭菜等食材一起熱炒,小心煮久糊爛,失去大陳年糕的風味。
18
NO.3
‧ 炒魚麵 魚麵是一道功夫菜。先將鰻魚或狗母魚挑出刺,和少許地瓜粉調和,用酒瓶捶打魚肉作成片, 以乾鍋烘烤後曬乾切絲,成條狀的麵造型,便可放入冰箱保存,一般可以煮湯或是熱炒,和 大陳年糕差不多,加入肉絲、香菇、木耳、芹菜快炒,非常鮮美好吃。
‧ 薑茶 在冬至左右,將老薑洗淨,浸泡酒後日曬幾日, 再切片曬乾保存,也有先切薄片後浸酒才日曬, 前者保留較多的薑味,後者則酒味較濃。薑片 調水後者主湯,置於冰箱保存,甜鹹都方便調 理,如薑荼,用熱水滾煮老薑,放入紅糖或黑 糖等,加些蓮子、桂圓、薏仁變成甜品,或是 香菇、肉絲和蔬菜的米粉薑茶麵,是坐月子的 健康食品,也是時節美食。
19
NO.3
‧ 醬沾豬皮 ( 肉皮膏 ) 把豬皮脂肪刨除,日曬數天待乾,以冷油煮熟,再以熱油炸至膨脹,以少許紅蘿蔔片和芹菜 絲拌炒,調味後起鍋,可以沾些紹興醋佐味,豬皮吸飽湯汁,口感溫實,醋又適時減少油膩, 味道好吃。
20
NO.3
‧ 炸鰻魚 鰻魚是傳統大陳的漁獲之一,平時冬天將鰻魚切絲曬乾,味道濃重,適合煮年糕和魚麵調味, 或是以新鮮的鰻魚裹粉油炸,酥脆鮮甜,也是另一番風味。
21
NO.3
‧ 大陳故事樂陶陶 「大陳,年年往事工作坊」於 2014 年 10 月 4 日和所有學員來到旗津三烊窯做陶版,三烊窯負責人葉瑞元老師, 他同時也是大陳移民的後代。工作坊讓大家以大陳的元素和符號來記錄大陳社區的故事。 學員將前幾次大陳社區訪查中所收集的故事、物件、影像再現,製作出一片片富有大陳韻味的陶板作品,一一展 現出社區的地方特色。製作期間,由於葉老師也是大陳人的緣故,不斷的分享更詳細的成長故事與生命經驗,使 學員們能更清楚大陳社區的風貌。 除了認識到大陳社區所有特色物件及建築的真正形體,更親自體驗做陶的樂趣。此次的工作坊對於大陳歷史脈絡 的了解,家族故事的點滴、祭祀文化的不同,讓陶板作品更加有溫度。 工作坊結束,學員的作品將由主辦單位燒製及保存,於社區營造成果展展出後,捐給社區公園用於美化,相當有 意義。( 陳依寧 )
22
NO.3
後 記
中山大學的同學分享了在社區觀察的心得筆記
‧ 初訪大陳 - 關於蔣公廟、關於社區、關於認同 由於研究報告的關係,第一次胡亂闖進了大陳社區,起初是騎著車到處逛逛,並且走進「感恩堂」, 十分驚奇。雖然先前已有耳聞,但實際看見了供奉著「蔣公」神像的廟堂,免不了感到訝異。 那一天隨意地找了廟裡的幹事攀談,才知道同樣是大陳新村,又分成了兩個不一樣的社區 ( 實踐 里、復興里 ),而這也成為 ( 論文 ) 問題意識的起源:對於如此特殊的祭祀圈、生活文化、更延伸 自這些大陳人的集體認同感。
‧ 關於大時代建構下的「大陳神話」 大量文獻資料讀過總是會忘,親身見證的那些人事地物,卻可能是一輩子都難以抹滅印象的。今 天第二次來到大陳社區,也藉由高雄市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活動的機會,更深入認識了與 眾不同的「大陳文化」:特別摺法的「元寶」;材料特殊的年糕;阮弼真君、漁師大神…。大陳人, 不再只是來自一座島嶼的撤退義胞,更成為了引以為傲的族群身分認同。 我期待著接下來一年的蹲點調查,以參與者的方式,探索「大陳義胞」的生命史,與實踐新村的 居民們,一同回顧屬於他們獨一無二的「歷史故事」( 張皓 )
23
NO.3
【期刊】第三期 發行人:江仲驊/總編輯:莊盛晃/執行編輯:張允慧、李怡志/美術編輯:謝宏偉 文字、攝影:鍾佩蓉、莊仁誠、夏淑萍、吳恬瑩、葉福炎、沈孟萱、蔡宥絹、陳依寧、張皓、陳卉諭 出版者: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 特別感謝:旗津區公所、旗津區實踐里、中山大學社會系、海洋科技大學王御風老師等 旗津民間博物館計畫、藝旗行 高雄市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805高雄市旗津區旗津二路701號(風車公園旁) TEL:07-571-9973/FAX:07-571-3870/Facebook:www.facebook.com/taiwan.soldier Blog:taiwan-soldier.blogspot.com/E-mail:tw.war.what@gmail.com 本計畫受文化部、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高雄市公益彩券盈餘基金補助
本期特價80元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