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SUECI J I N
旗津民間博物館
社區 生 活 報
No. 6
Date Street
和旗津約會/社群藝術 III
Community Art in Cijin 攝影│楊景文
3 A Date on Street
No.6
A Date on Street : Community Art in Cijin 和旗津約會/社群藝術 旗刊第六期 發 行 人 總 編 輯 執行編輯 美術編輯 文字/ 攝影 出 版 者 特別感謝
江仲驊 莊盛晃 張允慧、李怡志 陳依寧 莊盛晃、李怡志、陳明惠、鍾富丞 蔡佳贏、楊景文、謝柏齊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 旗津區公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究所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王御風老師等 旗津民間博物館計畫、藝旗行
A D a t e o n S t r e e t│0 3│
│目錄│ 旗刊NO5
旗 刊NO4
編輯台 和旗津約會/社群藝術
06 07
約會吧!
08
巷口邂逅
06
旗鯨背大扇子 蝦米碗糕,旗津尋寶團 重構與扎根 旗津地圖 完美的陌生人與創造地方的人 複島:旗津人
10
旗津民間博物館 行家 旗後院
08
13 18
旗津厝味 旗津日常 複島 旗津漁事生活速寫 益身風華 家餚 擱淺的船
22 26
20 22 24
D A
旗 刊NO6
08 10 14 18 20 22 24
G E
C
B F
H I
N
J
K
L M
熱門景點 A 旗后燈塔
F 海岸公園(貝殼館)
K 中洲國小
B 旗后砲台
G 海洋館
L 廣濟宮
H 旗津區公所
M 鳳山寺(廣澤街)
D 旗津渡輪站
I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
N 中洲輪渡站
E 海產街(廟前路)
J 風車公園
C
│0 4│
天后宮
A D a t e o n S t r e e t│0 5│
巷口邂逅 │ Selected works
◎旗津厝味─2013 ◎旗津日常─2013 ◎複島─2013 ◎旗津漁事生活速寫─2013 ◎益身風華─2013 ◎家餚─2013 ◎擱淺的船─2014
│0 6│
A D a t e o n S t r e e t│0 7│
實踐與復興里
的歷史紋路
│2013│
旗津厝味│ 鄭耀翔 鄭耀翔於高雄及壽山一帶成長、求 學、服役與工作,在「後樂生運動」下, 自大學理工訓練轉為都市計畫的研究專 業。他長期關照土地正義與社會運動,涉 及人權與文化資產保育、活化利用等面 向,同時與環保團體推動環境教育及公共 議 題 的 討 論 工 作 ,2012年 投 入 高 雄 新 濱 老 街保存,在城市裡著力於社區營造和社會 實踐等計劃。今年起,鄭耀翔拿起簽字筆 開始描繪生活週遭的老屋及人文,清新不 落俗的筆觸與造型,吸引許多人留意身邊 的 文 化 建 築 和 生 活 細 節 ,2013更 為 「 打 狗 文史再興會社」創作一系列「新濱老街 廓」的作品。
長 近10公 尺 的 「 旗 津 厝 味 」 是 鄭 耀 翔 第一件全幅的街廓描繪。他以旗津實踐、 復興兩里的中洲路段作為創作主題,這條 狹促的街道鄰近旗后商圈,是社區居民使 用的道路與商店街,在尚未觀光化的社區 裡,許多建築保留在地的民生產業與歷史 紋理,更蘊藏豐富的故事及網絡,但由於 街道尺度和用路習慣,往往被人們忽略而 錯過。鄭耀翔試圖將上百幢街屋以純粹的 黑線勾勒出來,提供我們另一種觀看的視 野,同時,他希望居民與觀眾在作品上, 能留下屬於自己的社區經驗和記憶,作為 一 件 由 眾 人 共 同 創 作 的 社 區 圖 繪 。 (文/李 怡志)
│1 0│
A D a t e o n S t r e e t│11│
旗津的多元族群、 海事生活與宗教信仰
旗津日常│ 楊景文 楊景文是個業餘攝影師。幾年前,因 為單車風潮開始四處旅行,手裡的數位相 機換成底片機,拍攝的主題則由主流的觀 光點到日常人文。他在技巧和大量的器材 間摸索,曾經以一年為期,全憑廣角鏡頭 處理各種對象和主題。近年來,楊景文的 目光投入市井街區裡的人文關懷與觀察, 題材包含面臨重建的眷村老兵、尚未更新 的舊店鋪,和社區產業的老師傅。楊景文 藉由精準的構圖和畫面,在鏡頭的凝視 下,小人物總是毫無迴避、怡然自若地衝 著,呈現他者豐厚的內在故事與庶民精 神,充滿對生活的熱情及生命的尊嚴。
│1 2│
本次創作「旗津日常」,為十件攝影 構成此一系列。旗津向來是多元族群、海 事生活與宗教信仰的交會,島嶼如同容納 文化的海綿與棲地,也是都市人理解旗津 的想像脈絡。楊景文進入社區,同時又保 持一段距離觀看,以海堤做為隱喻,如半 島一分為二的劃開海洋,連繫天空又分隔 兩者。在「旗津日常」裡,他將各工作及 生活場域中的神明塑像、符紙,和勞動形 象與物件併置,構成一種符號與旨意分裂 的狀態,總如軀殼般地任由填充:那巨大 巨 小 的 泥 塑/玻 璃 纖 維 神 像 ; 荒 無 頹 傾 的 空 蕩家屋或是停港船屋;烏漁汛期家戶日曬 的烏魚殼;巨大待拆修的船身與人身,以 及手套和腳套等,呈現一個不在場,卻又 充滿痕跡的日常,風景。(文/李怡志)
民眾參觀廢棄市場牆面的攝影作品
A D a t e o n S t r e e t│1 3│
複島│
用一種有趣的方法看展覽
複島 複島團隊 (李學佳、蔡佳嬴、鍾富丞、蕭瑀玫、顏信昌) 《 複 島 》 是 以 田 野 為 基 礎 所 建 構 的 媒 體/展 示 計 畫 。 關 注旗津地方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產業流動與消逝,一如 小說隱喻,這個小島有不同的故事,不同世代與地點的人 們,地點是一個疊合了地域與時間的故事,而我們如何說 出 重 建 一 個 地 方 (site) 認 知 與 敘 事 的 可 能 , 讓 複 島 計 畫 就 是 一 持 續 生 產 出 複 數 的 公 共 歷 史 ( public historie s) 。 建 立 新 的 地 方 敘 事 模 式 , 並 可 進 一 步 帶 動 藝 術 文 化 發 展與深度旅遊。充分結合歷史社會調查、田野資料、故事 採 集 、 手 繪 本 、 互 動 裝 置 、AR軟 體 、 投 影 與 錄 像 等 多 重 技 術,提出新的展示方法與認知地方歷史的教育之可能。
│4 4│ │1 8│
A D a t e o n S t r e e t│1 5│
複島—公共歷史(public histories)的嘗試文│鍾富丞 「. . . ...你感到歡愉,並非由於城市的七大奇觀,或七十個奇觀, 而是在於它回答的你的問題。或者是它問你一個問題,強迫你回答......。」
——卡諾維爾,《看不見的城市》 從對旗津的刻板印象到親身下田調及 走訪旗津各角落時,發現旗津根本就是大 高雄的縮影。由福建移民來台的捕魚人家 在旗津開墾,到因為捕烏魚而興起漁業, 後來因為漁獲的萎縮導致漁船過剩興起的 拆船業,加上處理二戰之後的報廢軍艦, 拆下來的廢鐵送往工廠去加工煉鋼,這就 是中鋼為何會設立在高雄的原因之一,因 此高雄的歷史脈絡與經濟發展都與旗津緊 緊相扣,而旗津卻沒有一個文化館可以介 紹屬於它自己的故事。 人們因為時間殘酷將它遺忘與邊緣 化,認定它只是附屬於高雄的一座小島。 身為藝術參與者之一,我們將田調所調查 到的事實,例如旗津國小少棒是全台的第 一支少棒隊,曾經打贏日本小學校;旗津 是全台灣有著第一所公校、基督教堂,西 醫診所之地,是台灣接觸「西化」的開 端 ; 旗 津 的 海 岸 線 已 經 退 縮200公 尺 , 因 海水侵蝕導致電石渣的曝光,而電石渣則 是台塑遺留給旗津最惡之禮;外籍配偶佔 旗 津 區 全 區 的1.64﹪ , 佔 全 市 第 一 ; 汙 水 處理廠為何會蓋在旗津完全是因為當初旗 津沒有任何一位議員;這一切都是田調後 所得知的震撼訊息,而我們希望將這些資 料內化成作品,呈現不同面貌的旗津。 於是,我們站在不同的視角,說著旗 津島上人和物的故事。故事可以從這說 起 : 旗 津 島 , 從17世 紀 開 始 , 由 高 屏 溪 的 泥沙沖積漸漸而成,就已開始承載著臺灣 開發的歷史;作為高雄的發源地,曾有過 │1 6│
數 不 盡 的 輝 煌 篇 章 ;2011年 上 半 年 的 旗 津
中,不再是有隔閡地躺在櫥窗裡展示。
海 水 浴 場 湧 入 了 超 過160萬 觀 光 人 潮 的 紀
如 同 哈 必 遜 教 授(Robert Harbison)在
錄……。 然 而 , 我 們 直 接 走 入 社 區 , 訪 問
「 地 誌 風 土 小 說 」 (Topographic
居民,傾聽訪談對象的人生故事,感受他 們與島的聯結,透過不同的角色敘事構築 出旗津的樣貌;我們追尋消失的或仍存留 的 物 件——消 波 塊 、 日 本 公 學 校 、 污 水 處 理廠等等,撫摸歷史銘刻的痕跡,企圖理 解旗津現在的樣貌。
Fictions)說 道 : 「……極 端 的 地 誌 風 土 寫 實主義企圖把過去的紀錄一直膨脹,讓過 去甚至佔領現在的空間;但這卻也讓人產 生新的恐懼,恐懼會因此失去更多,失去 我們還沒有到的未來,因此希望它停止, 並將因此理解到對歷史的覺悟就是對已消 失的事物之覺悟,而歷史本身則是要擺脫 書本及心靈所給予人們限制的沒有希望的 戰鬥。」
區別以往地方文化館封閉性的展示, 我們試圖避免骨董式的敘事迷思。因為一 旦封閉式的展示在講地方或他鄉時,無論 它表現得著重歷史重現或是細節執著,只 要一被拉到歷史空間建構的層次,故事性 的主體就將變得乏味,而敘事就會越來越 難以為繼。這也是我們做完田調一直在思 考的問題,如何將這些無趣且重要的文件
而哈必遜教授點醒了我們,人們為了 要將旗津永遠記住,永保一致,於是將它 封死在觀念裡,那最後也只會因此凋零而 為大家所遺忘。面對快速的資訊時代與智 慧型手機的普及,人們都想掌握即時訊息
用藝術的手法賦予他們生命呢?
的 特 點 , 我 們 便 以 AR(Augmented
我們想出了一個開放式的展示方法, 用漫畫的敘事手法,將建築物件都賦予它 的生命故事,加上受訪者親身生活在地方 的感受故事,而每個建築物件又與受訪者 擁有共同記憶故事,最後將它們串連起來 一個複島的故事。舉例來說:第一公校與 謝校長的關係,便存在少棒隊的歷史興 衰,而謝校長便是少棒隊的一員,所以特 別有感觸;舢舨船與外配之間的關係,相 隔千里的越南故鄉,在旗津也有著相同的 工具渡河。所有故事都緊繫著島與人之間 關係,最後將故事以數位互動的方式,讓 民眾深刻體會這些故事就發生在你我生活
Reality)擴 增 實 境 技 術 來 呈 現 複 島 , 只 要 到 展 區 掃 描QR碼 後 下 載AR的 辨 識 軟 體 ,
以讓民眾免費下載及閱覽。背後所代表事 件,架設到網路雲端平台,便可以讓民眾 免費下載及閱覽。展覽期間,也希望民眾 可以跟我們分享你們在旗津的故事,我們 會將故事隨時更新放上雲端,好讓複島持 續 生 產 出 複 數 的 公 共 歷 史 ( public histories)。 我們希望來看展覽的朋友們不是只有看到 複島的呈現而已,畢竟我們以旗津為基地 做田野調查達一年多時間,與居民生活的 情感,訪談真心交流,全放在雲端裡,而 這些文件都有它的溫度與不變之真相。細 心品味將會了解旗津畢竟不是我們所想像 的複島,不要只以表面的認知作藝術批 判,這樣會有失深度。畢竟你也只是在消 費旗津的遊客而已。我們希望複島是個載 體,它可以接受時間的因素被風吹日曬雨 淋,是記載、記憶、變遷、想像著因素之 間折磨人們的流移,它是與我們平行的時 間 軸 , 乘 載 燈 塔 下 的 高 雄 。(2013/1 不 便 之真相:新環境主義藝術在旗津)
開 啟AR軟 體 後 , 對 著 展 區 的 漫 畫 圖 片 , 它 便會跳出一系列古今旗津的對照相片。這 次展覽最大的特色就是擺脫以往一次性的 藝術生產,抓住一個小議題,將它放大操 作,只是為了展覽而展覽。複島所呈現的 這些問題意識,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的, 而是透過親身的田調和一次次反覆的訪談 結果,才將這複島的地圖全部拚湊起來。 最 後 用AR軟 體 與 複 島 所 有 的 故 事 及 它 背 後 所代表事件,架設到網路雲端平台,便可
A D a t e o n S t r e e t│1 7│
郭文瑞先生是中洲社區鳳山寺的成員,也是南部製作 王船的專家,更是廟宇古物的保存者。1984年,鳳山寺由 於高雄港第二港擴建及過港隧道計劃的關係,從島嶼南端 名為「七柱」的聚落遷入現址,與中洲廣濟宮比鄰,供奉 廣澤尊王,信徒眾多,是極具凝聚力的在地信仰中心,對 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也不遺餘力。 在旗津土生土長的郭文瑞先生,擁有豐富的漁業知識 和 地 方 經 驗 。 訪 談 自2012年 開 始 , 主 委 和 廟 方 提 供 許 多 實 質的協助,郭文瑞先生更是將自幼記憶裡的所見所聞,以 速 寫 描 繪 了 過 去 到 現 在 的 生 活 圖 像 。2012年 底 , 我 們 邀 請 郭文瑞在廣澤街圍牆一段作畫,呈現先民烏魚撈捕的作業 景像。同時,今年我們再次把郭先生珍貴的手稿拿出來展 示,藉由速寫樸實的筆法和少幅重彩作品,再現早期高雄 港內耙蛤、電蝦、牽罟和撈鰻魚苗等各種海事和漁船類 型,同時包含傳統社會嫁娶禮俗,及沙洲黃牛運輸等消逝 的文化。 │1 8│
再現消逝的漁事文化
旗津漁事生活速寫 │ 郭文瑞
A D a t e o n S t r e e t│1 │5 3│ 9│
旗津微型的裁縫博物館 │2 0│
益身風華 │ 林佩勳x黃伯伯 設計師林佩勳,高雄人,畢業於台北實踐大學產品設 計系。作品多以傳統元素和圖騰出發,結合當代思維與品 味設計日常用品,往往帶有詼諧、趣味及遊戲性的巧思, 同時具有文化厚度和美學。其作品散見於各大百貨通路及 連鎖書店。目前回校園攻讀設計碩士學位,於高雄及台北 兩地往返。 本件作品「益身風華」為現地製作。林佩勳在旗津尋 找創作題材及元素,藉由訪調過程,發現實踐里與復興里 保有早期居民的生活紋理和街道商店,還有大陳義胞村等 外省社區,這些的傳統產業和地方文化,聯繫著社區發展 與彼此關係。林佩勳以「益身旗袍華服」為主題,訪談年 過80的外省伯伯黃師傅,由於流行文化及消費習慣改變, 影響其手作產業的發展,創作者整理久未使用的櫥窗和裁 縫扣件,同時將黃伯伯使用的舊式工具呈現出來,打造一 個微型的社區裁縫博物館。另外,林佩勳以工坊物件設計 一張明信片,將店鋪裡的碎布、鈕扣等元素作為布標結合 販售,收益將全數作為黃伯伯收入。(文/李怡志)
A D a t e o n S t r e e t│2 1│
印尼姊妹藉家鄉美食紀錄生活 以傳統食物思念家鄉
家餚 │Cihin Mama 自2012年 起 , 高 雄 市 關 懷 台 籍 老 兵 文 化協會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海員漁民權益 保 護 協 會 合 作 , 在 「 漁 妳 同 在-旗 津 外 籍 配 偶服務據點」舉辦外配工作坊。旗津的新 移民族群自七零年代起,因為台灣遠洋漁 業的發展,許多漁民與印尼等地華僑通 婚,成為社區裡的新族群。九零年代開 始,東南亞婚姻仲介漸漸成為跨國聯姻的 主流,以越南籍女性居多,她們被稱為南 洋姐妹,通過聯姻在旗津定居下來,帶來 了與在地人不同的背景與文化,成為高雄 市密度最高的新移民族群,也形成的新社 群的文化能量。
「家餚」作品為藝術家倪祥和姊妹們 共 同 成 立 「CIJIN MAMA」 社 群 網 站 的 過 程產出,課程以家庭互訪和美食料理,讓 印尼姊妹們藉家鄉美食一起紀錄生活、分 享食譜,這些遠嫁台灣的印尼女人在異鄉 以傳統食物思念家鄉,透過佳餚易於融入 台灣文化及社會的媒介,理解彼此差異, 也能在語言、宗教文化和生活習慣外,成 為主體言說,就像姊妹們以彩筆用印尼文 書寫的食譜,如訴鄉之情的民謠悠悠唱著 「家餚」。
Cihin Mama │2 2│
A D a t e o n S t r e e t│2 3│
擱淺的船 │ 張子軒 ship aground 擱淺的船 一條船擱淺在黑水溝中 猶如一個孤島 時過漸久 再沒有人詢問它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再沒有人知道它擱淺的原因
有關<擱淺的船(ship aground)> 在高雄旗津的海邊,有一條擱淺了的船。 聽說這條船已停在這裡很久了,也不知道其將來會去哪裡。 岸邊駐足觀看的人們早已散去,剩下海浪不停拍打船體。 船不再是船,巨大的意外被習以為常了。 在高雄旗津熱鬧的大街旁有一條巷子,巷子異常的安靜。 其中住著一位通曉日語、台語及國語的阿伯,阿伯快九十歲了。 阿伯跟我說過去的記憶,我隨著他及一眾老兵的腳步嘗試想像他們 的經歷。 在高雄旗津旗后山面對高雄港的山邊,有一條於戰時挖掘的坑道。 坑道的洞口外有大量的觀光客及釣客。進到坑道中,外面的聲音瞬 間被黑暗吞噬。 走完坑道約用了一分鐘,但感覺卻像走了十分鐘。 這一切彷彿訴說著一群老兵的經歷,也彷彿在描述這島嶼上的人的 過去。 搖擺的船體就如島民主體性的擺盪,於過去、現在、甚至未來。 張子軒 2014年8月 │2 4│
A D a t e o n S t r e e t│2 5│
Date Street
歡迎來信分享你的社區小故事/老照片
高雄市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 805高雄市旗津區旗津二路701號(風車公園旁) TEL:07-571-9973 / FAX:07-571-3870 Facebook:www.facebook.com/taiwan.soldier Blog:taiwan-soldier.blogspot.com/ E-mail:tw.war.what@gmail.com 帳號:合作金庫-大順分行(006)0710-717-031684 戶名: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 本計畫受文化部、高雄市社會局補助 售價:100元│本期特價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及 高雄市公益彩券盈餘基金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