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緣起贊》及《三主要道》 講授:觀音尊者 中文口譯:蔣揚仁欽 教授地點:義大利 米蘭 時間:2016 年 10 月 21 日
今天,由崇拓仁波切領導下的西藏佛教中心,安排了此次活動,並且邀請到 許多有心人士來到這裡。仁波切的中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中心。因為之前仁波 切的祈請,希望我能為他們講解佛法。所以這次我來此講解《三主要道》和《緣起 贊》 。我覺得《緣起贊》是對佛法整體的解釋。 《三主要道》是在解釋了佛教的概要 之後,如何修行的手冊。所以我想先講《緣起贊》。
我們應該要這麼去思考。我們同樣都是人類,我們並沒有特別,無論在我們 的情緒上、心理上,或者生理上,我們都是一樣的。無論我們是義大利人,或者是 西藏人,或者是來自其他國家的人。我們都有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個嘴巴,所 以我們都是一樣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快樂的生活,沒有人想要 痛苦,這是人類的基本的權利。也是在這世界上七十億人口都擁有的相同的權利 追求快樂和幸福的生活。
為了能夠追求幸福的生活,雖然我們現在在物質上的發展已經非常的先進。 我們擁有著先進的科技、科學。但有時候,這些先進的科技卻成為了更多令人畏 懼的因素。例如運用科技去製造核武等。因此我們需要知道,科學先進真正的目 的是應該為了給人類社會帶來幸福才對。
21 世紀的今天,物質的發展已經非常的先進。但在物質發展的國家和社會當 中,確實有許多人,在他們的心中,承受著具大壓力、憂慮以及壓迫感等。從這一 1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點,我們便可以知道,光是依靠物質的發展,它只能帶給我們身體的舒適而已。但 是我們的情緒以及心理問題,光靠物質的發展,是沒有辦法將我們的生活定位為 幸福生活的。現在有許多人包括科學家在內,也都表示出對於內在價值的興趣和 關注。
近些年來,我有時候會和一些科學家進行交流。有些科學家們談到通過他們 的觀察總結出一點,人類的天性是慈愛、慈悲的。根據我們的經驗很明顯的看到, 當別人對你友好,對你微笑,對你伸展出溫暖之手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快樂。這種 感受並不是可以用金錢買到的;也並不是通過權利可以獲得的。人類如果持續的 感到恐懼、嗔恚、嗔恨,這會吞噬我們的免疫系統。有很多的理由可以讓我們知 道,人類是需要更多內在的慈愛感受的。因為人類的本性是慈悲的,所以我們才 有希望和可能去創造慈愛的家庭、社會,以及慈愛的整個人類社會。
在人類族群中,有一些人對宗教信仰沒有興趣。根據一些資料包告分析,在 70 億人口裡面,大約有 10 億人口沒有宗教信仰。在有宗教信仰的人中,其實他們 應該是要去好好相信自己的宗教並去修持,去實踐慈愛、寬恕等。但他們在實際 生活中,內心卻充斥著嗔恚、嗔恨。由這種嗔恚而產生了很多的衝突和殺戮。自認 為是宗教信仰者,但卻因為缺乏了真正的修持,對慈愛的修持,從而導致了這樣 那樣的問題。所以為了能夠創造出更有慈愛的社會,我們需要有相關的教育,來 引導下一代的人們。讓他們從幼稚園開始一直到研究所,都能夠了知內在價值。 這樣的引導方式,必須是要在跟宗教無關的情況下,去制定的一套教育體制。我 們是人,無論我們有沒有宗教信仰,我們都必須要成為一個具有更多慈愛的人。 以上是我想表達的第一點。
以普遍層面來說,我們都是人,是 70 億人口的一員;以第二層次來講,70 億 人口當中有不同宗教的信仰者。在今天這個世界上主流的宗教,都傳達著相同的 訊息:愛的訊息。為了能更有效率的修煉-愛。我們需要去修煉寬容、諒解、自律、 2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自主。如果我們認真的修行的話,這一切主流宗教都具有相同的潛能,讓我們成 為一個更具慈愛的人,讓我們的家庭成為更慈愛的家庭,讓社會成為更慈愛的社 會。這些主流的宗教,都具有共同的責任去推動人類的基本價值,也就是慈愛的 價值,因此宗教之間的和諧是相當重要的。
我非常的高興和榮幸,現場有不同宗教的代表們來到這裡,非常的感謝你們 的蒞臨。雖然我們有著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宗義,有些宗義在原則上不同,但是我 們不應該把這些不同的教義視為關注的重點。我們可以各自解讀各自的教義。我 們應該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我們共同的訊息,也就是愛的推動上。我們每一個人都 有各自不同的接受程度,不同的想法,因此不同的教義是需要的。就像有造物主 的概念,是非常好、非常傑出的概念。我們的這一生,是直接從上帝創造出來,這 種說法確實會給人們帶來很強烈的欲望。讓人們想要去追隨造物主的足跡。
什麼是造物主呢?造物主就是無限的慈愛的象徵。我們追隨造物主足跡,會 讓我們的內心充滿愛。類似像這種概念的推動是非常好的。通過專注的信心,來 讓自己成為更有慈愛的人。這中間的過程並不需要冗長複雜的教義,這樣不是也 很好嗎?
佛教是古老的宗教之一,以歷史來講,佛教來自於東方。同樣印度教、耆那 教,來自於印度。之後佛教傳到了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等地方,也有傳到了 西藏、中國、韓國、日本等地。佛教的傳統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巴厘語系的傳 統,也就是佛陀在公開的場合上為大眾所教授的。像是三藏來講,這些是在歷史 上有記載的。另外的傳統,是梵文語系所建立的傳統,這個梵文的傳統並非是公 開的被記載的。從佛陀的時代直至到現在,都有一些人說到大乘非佛說的概念。
在幾年前,我遇到一位來自荷蘭的教授,這位教授和我說:大乘並非佛所說, 原因是佛陀不瞭解梵文。在龍樹菩薩、慈尊菩薩、寂天菩薩、還有清辨論師,這些 3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梵文語系所建立教義的著作者們的著作中,都曾經提出了許多的觀點,去反駁大 乘非佛說的論述。並且他們說到梵文語系所建立的教義,是不需要被佛陀公開的 記載的。佛法的傳統可以分兩者,巴厘文傳統和梵文傳統。有一些人會把他取名 為叫作:小乘、大乘、密乘、咒乘。我覺得,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錯誤的原因 是因為三藏這種巴厘語系所建立的教義是佛教的基礎教義。基礎教義中說到了三 摩地的修學、奢摩他、毗婆舍那的修學。而在毗婆舍那的時候又說到了三十七道 品,以及四諦十六形相等,這些都是佛教教義的基礎。如果你覺得這個是小乘的 話,那等於沒有佛教教義的基礎,我們又如何能夠去詮釋佛教呢?在基礎教義之 上,才去建立了六波羅密,菩提心等的修持。再來進一步建立更細微的無我,也就 是空性的論述,而形成了梵文語系所建立的教義。
像是對於滅諦更詳細的解釋,也就是根據無我的論述,去做更詳細滅諦的解 釋,這些就是梵文語系所建立的教義。但是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因為在巴厘語系 所建立的教義基礎上,才有辦法產生的。所以巴厘語系所建立的教義跟梵文語系 所建立的教義不應該進行區分。應該把巴厘語系的教義,視為梵文語系所建立教 義的基礎才對。有些人說,我對咒乘、密乘有興趣,對其他的大小乘沒興趣。對顯 教沒興趣的話,這個是無知的一種表現。
當我每次在做佛法開示的時候,如果有人可以用巴厘文念誦《吉祥經》的話, 我都會在講解之前,請他們先用巴厘文念誦《吉祥經》 ,之後再以梵語來去念誦《般 若心經》 ,也就是《般若二十五頌》 , 《心經》 。我們需要知道,是在最原始的巴厘語 系所建立的教義的基礎上才建立了六度或十度,還有五道十地等。以這個為基礎, 再來去研究梵文語系所建立更深層的教義。在這些基礎之上,再來去學習本尊瑜 伽,進入咒乘或者密乘。如果能夠系統的學習到大小乘,顯密圓滿的教法的話,那 這樣的修持才能算完整的修持,並且這樣的修持也更為穩定。
當我們在努力推動不同宗教之間信仰和諧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推動佛教之間 4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以及佛教者之間的和諧。過去我們說你是小乘,你是大乘。有很多人也說藏傳佛 教、漢傳佛教、韓傳佛教、日傳佛教等,我覺得這種說法都是錯誤的。而且我們還 有紅教、白教、黃教、花教的這種說詞,我覺得有這些想法,是因為對教法基本認 知而產生的,是一種無明的表現。我們要知道,佛教原始的教義,並不是一些西藏 的喇嘛們,帶上了紅色的法帽之後,而來為我們傳授的,我們必須要回到最原始 的教義,這就是那爛陀寺的傳統。
你們這裡面聽得懂英文的話,請舉手!接下來,我會使用我的母語藏文來進 行講解。如果用英文解釋這個教授的話解釋上,我的英文是不足的。這些複雜的 佛陀的教義,佛教的觀點和邏輯。像是以巴瑪那( Pramāṇa)量學來講的話,藏文 是詮釋量學最好的語言工具。所以我現在用藏文來為你們講解。
以前,我們會有二聖六莊嚴這種說法。也有繪製二聖六莊嚴的唐卡的傳統。 在二聖六莊嚴裡面並沒有將,如今我們有當教科書的佛學著作者列入 ,像是佛護 論師、清辯論師、寂護論師、寂天論師、解脫軍、獅子賢等。這些大師,也必須要 列為我們禮拜的物件。因此在十幾年前,我著作了《十七班智達的祈請文》來禮贊 這十七位班智達。
梵文語系所建立的教義,最主要都是依據那爛陀寺的這些大師們的著作而來 形成的。也就是如龍樹父子等的這些那爛陀大師。導師釋迦牟尼佛獲得了正覺果 位之後,立即說到了“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 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示於
他無有誰能知,不如住於無語深林中” 。確實也是如此,因為當時在印度最普 遍的宗教都說到遠離身心以外有一個“我”,叫做“阿特瑪” 的觀點。這也是當 時大家共同認同的觀點。在當時的環境和時代下,如果說“無我” 的話,對他們 來講的確是一個新聞。未曾聽過的法語,他們是沒有辦法接受的,他們那時候都 一致認定,身心以外有一個“我”,有“阿特瑪”。也說到了很多理由,像是從 前生到今生,或者是業之所以能夠感果,最主要就是前世到今生,今生到後世的 5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這一個行者。但並非是我們的身體,並非是我們的蘊體,他們說到是由蘊體以外 是有一個“我” ,從前世到今生,今生到後世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有時候也有說 到,“五蘊乃包袱,眾生包袱者 ”。因此這種說法是對這些人來講的,他們比較 能夠容易接受身心以外有一個“我” 的想法。
但是要說一個大家無法接受的觀點的緣故,所以佛陀說了“若示於他無有誰
能知 ”。這一種猶如甘露的深奧之法,“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佛陀在成道後 大約四十九天的時間內,並沒有為任何人宣說。之後橋陳如等五比丘,皈依了佛 陀,佛陀的弟子變得越來越多。佛陀在瓦那納西,為五比丘眾轉了“四諦法輪”。 佛陀在宣說“四諦法輪” 的時候,是以四諦的性質,四諦的作用,四諦的果實, 這三種不同的角度來去詮釋四聖諦的。而且四諦每一者又說到了四種行相,像是 “無常,苦,空,無我;因、集,緣、生;滅、盡,妙、離;道、如、行、
出 ”。四諦總共十六種行相。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說到了“四念住 ”:“生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
住 ”。這一種的修持,必須要依靠精進力,所以又說到了“四正勤”:“未生惡 法令不生,已生惡法恒令滅,未生善法令出生,已生善法令增長”。 獲得了 精進力後,能夠隨心所欲的操控心的緣故,而產生了“四神足”。通過止觀之道, 而產生“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而說到了“三十七
道品” 的內容。這些內容都是屬於大小乘共同的基礎。咒乘,包括密咒金剛乘的 現在有一些人認為,我是密咒金剛乘的修行者,所以我不用會四諦十六行相,如 果有這種說法的話,這是錯誤的。
在梵文語系所建立的教義裡面,有說到了三法輪的概念。有一派認為,第三 法輪是《解深密經》 ,“善擇法輪”。由於之後佛陀的弟子們的智慧越來越增上的 緣故,佛陀對他們轉了“次轉法輪” (無相法輪)。這也是梵文語系所建立的教義 的依據。 梵文傳統的持有者們,他們都認為靈鷲山是大乘教法的勝地。因為靈鷲 6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山是講解《般若經》的勝地。佛陀在靈鷲山講解了如《般若經》等許多大乘的教 典。佛陀根據當時弟子們智慧力和善根的不同,講解了《般若經》 。而形成了廣、 中、略, 《般若經》不同的版本。根據《解深密經》來講的話,“次轉法輪”(無 相法輪)是對於“初轉法輪” 滅諦更深一層的詮釋。
在初轉法輪的時候講到了滅諦。如何深入的去瞭解滅諦,如何通過道諦而獲 得滅諦呢?道諦必須要依靠無我的正見才有辦法獲得的。道諦的所緣,無我的詳 細的解說都是在“次轉法輪”,無相法輪的時候才說到的。像我們現在正在念誦 的《心經》, 就是屬於《般若經》的略版。
之後在不決定處,佛陀所傳授的法輪,我們把它歸類為“後轉法輪”。當然 《解深密經》也是“後轉法輪” 之一。根據《解深密經》所說,也就在“次轉法
輪” 的時候說到了諸法無有自相,無有自性。但如果對那些沒有辦法接受諸法無 有自相,無有自性的說法的根器者,再去強調諸法無有自相,無有自信的話,他們 在見解上可能會墮落于斷邊。所以根據他們的根器,而說到了“三法性” 和“三
無性” 的道理。
但是又有一些人,他們是可以接受諸法無有自相,無有自性的。所以根據這 些根器的眾生們宣說了《如來藏經》 。也就是《寶性論》的最主要的依據, 《如來藏 經》說到了境上的空性,是非常深奧的解釋。那不僅如此,在密咒金剛乘中通過辯 別粗細的心識,而說到了密咒的殊勝。根據《講續金剛》 ,密咒金剛乘可以分四派。 那真正的密咒金剛乘的殊勝,是在無上瑜伽才有辦法去詮釋的。在無上密裡,是 如何詮釋的呢?也就是透過了區分了心識的粗細的層次,將這個細微的層次的心 識轉為道用。說到了“俱生原始光明” 轉為道用的方式。不止是“境光明” 的 修持以外,更重要的是“識光明” 的修持。不僅“境光明” 是空性以外。瞭解空 性的智慧必須要將很細微的心識轉為道用,而說到了密咒金剛乘的殊勝。
7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在最後的後轉法輪的《如來藏經》裡面說到,心的本性是光明體性,是一種唯 明唯觀的性質。佛地的時候,佛陀的色身是有為法。他必須要經由同類因才能感 得同類果。在佛果位的這個功德,如果是有為法的話,他必須得依賴因緣才有辦 法產生。所以,佛地色身的這個近取因是在“後轉法輪” 中說到的。在“次轉法
輪”,無相法輪時候,只說到了心無有自性。“心無有自性” 和“心唯明唯觀” 的這個體性。這兩者應該搭配在一起解釋才好。勝義諦來講的話,心是無有自性 的。但是以世俗的角度來講的話,心是唯明唯觀的一個體性。搭配這兩者解說成 佛的果位是可以獲得的,是存在的。
凡是有感受的生命體,都具有佛性,都具有如來藏,“布達南 夏拉南 噶恰 米”。我們皈依的佛的原因,並非是單單的只去皈依某個其他者,更重要的是我 們自己本身具備能夠成為正在皈依的對像的潛能。比如說現在皈依的物件的佛的 功德,我們是有潛能,可以去獲得的。我們要以這種方式去皈依。以勝義來講的 話,心無有自性,以世俗的角度來講的話,心唯明唯觀,以這個理由去證明,成佛 是可能的。正如《寶性論》裡面說到了“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眾
生,皆有如來藏” 。
我們成佛的果位並非是一步登天可以獲得的。必須要通過有學的四道慢慢地 修持才有辦法成就佛果位。如同心經裡面所說的:“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
僧揭諦,菩提耶娑哈”。這裡說到了“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那“菩 提耶娑哈”,是“無學道”。也就是因為我們心續當中都具有“如來藏”、“佛 性” 。所以佛果位是可以獲證的,是可以被成就的。透過了道的修行,讓我們這 顆種子慢慢地成熟。以菩薩經藏的觀點來講的話,我們知道了成佛是可以獲得的, 所以我必須要成佛。當我們產生了這樣一顆強烈的希求菩提之發心,而且是自然 任運成就的話,這個時候便是第一個“揭諦”,也就是“資糧道”。佛果位遠離 了一切過失,證悟了一切功德,這種成果,是必須依靠發起對治力,去對治所有的 過失。否則過失是不會自然消失的。 8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煩惱和煩惱所留下的習氣,從無始以來到現在都一直跟隨著我們。他並不會 平白無故自然的消失,他必須通過某種對治力,某種相違力量的產生,才有辦法 去對治的。由空正見對治煩惱和煩惱所留下的習氣。在菩提心攝持的情況下,生 起了緣空性的修所生慧,在這個時候就獲得了“加行道”,也就是“揭諦揭諦” 中第二個“揭諦” 的意思。透過了緣空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雙運,最終產生了現 量覺受,現證空性的時候。獲得了大乘的“見道” 。 “見道” 獲得的同時,就 是初地了。那之後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到七地。從二地起,都是屬於“修道” 位了。七地之前,最主要是以對治煩惱為主。在第七地末,透過生起對治力,對治 最細微的煩惱的緣故,獲得了阿羅漢的果位。
煩惱斷除之後,煩惱所留下的習氣還需要斷除。雖然他不會讓我們墮落於生 死輪回,但他它會障礙我們去瞭解一切諸法,所以叫做“所知障”。所智障沒有 辦法讓我們瞭解一切眾生的根器。如果我們要圓滿他利事業的話,我們必須要知 道一切眾生他的想法是什麼?他們的根器是什麼?才有辦法適合他的根器,而說 出相應他們根器的法。因此我們必須要生起盡所有的一切遍智,才有辦法幫助到 一切眾生。為了能夠生起,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的一切遍智,我們必須要去除“所
知障”。“所知障”的去除,靠的是空正見的修持而來對治的。在第八地,第九 地,第十地的時候,因為盡除了一切煩惱,所以叫“清靜三地”。在這三地最主 要對治所知障。所知障徹底斷除的時候,就是“菩提耶娑哈”,成就了正覺果位 -大菩提。
“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有三乘,每一乘都五道,共十五道。以大乘 五道十地來講,也就是我們現有的“如來藏” ,具有成辦佛的四身果位的潛能。 透過道次第的修持,慢慢地獲得正覺的果位。如果道是可以這樣去獲證的話,那 怎麼獲證呢?這些道次第怎樣去修持呢?在《般若經》裡面說到了“顯義空性”
“隱義現觀道次第”。 以《心經》而言,其經詞面上主要講空性。那“隱義現 觀道次第” 是怎樣詮釋的呢?是根據“空依有法” 的詮釋,間接說了現觀道次 9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第。以“菩提心” 為“空依有法” 後,乃至一切遍智,都在解釋“現觀道次第”。
在印度,我們有這樣的說法,“顯義空性” 的傳承,我們稱為 “深奧行”。
“隱義現觀道次第” 的傳承,我們稱為 “廣大行”。深見和廣大兩派的傳承, 如方便和智慧是不可分離的,是需要雙運的。我們可以根據經論中他最主要詮釋 的內容,來去區分“深奧行” 和“廣大行” 這兩者。以龍樹菩薩著作,最主要講 的是“顯義空性” 的論述。藏文來講的話我們的講義第 39 頁,也就是《寶鬘論》 裡面所說的:“如地水火風,藥及曠野樹,願眾生恒常,隨意而受用,於生如
愛命,隨彼極愛我,眾罪鹹歸我,我善施眾生,何時有有情,未得解脫者, 我雖得菩提,誓願住三有 ”。這三句話,講的就是廣大行的最主要的教授,也就 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持又分二者,“七因果” 和“自他相換” ,這三句 所說的是“自他相換” 。像這些偈頌文,就是寂天菩薩著作《入行論》的依據。 龍樹菩薩在《菩提心釋》時也說到了“自他相換” 之理,也就是說到了《般若經》 的隱義現觀道次第。如何所說,就是通過類似這樣的偈頌文說到菩提心的殊勝的。
這些教授中所詮釋的無量的強大心力。是我們每一天都要去念誦的內容。透 過這一些偈頌文的念誦,帶給我們極大的幫助,讓我們知道人生的意義,讓我們 更有心力。當我們具有這種堅定的心力的時候,我們就不需要再去憂慮,不需要 再去擔心其他瑣碎的事情。因為比起這種心力,其他畢竟都無有意義的。這以上, 我想要講的就是關於《般若經》中“隱義的現觀道次第”“廣大行” 的部份。
那藏文的 40 頁,也說到了:“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
者是士夫。士夫六界合,故非有實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實 ”。之後又總 結到:“色體唯名故,虛空亦唯名,無大何有色,故唯名亦無”。
“色體唯名故,虛空亦唯名,無大何有色,故唯名亦無”這句話非常的重 要且非常的強而有力。這一切的有為和無為,尋找之後 ,都找不到他的施設義。 10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如果施設處不存在的話,施設法也不會有。這樣去想的話,實執所依,幾乎都可以 徹底消滅了,沒有任何點可以被實執所抓到。這裡並不是說沒有。是有的,只是諸 法的“有”的方式,存在的方式是“唯名識施設” 而有,僅此而已。
“眾因緣說法,我說即是空”,所謂的“空” 。是在去尋找之後,找不到 任何的存在。這種找不到,要反駁的是境上而有,而不是說境不存在。所以,尋找 之後,找不到,並不能夠確定諸法的不存在。但是,他能夠確定的是諸法並非從境 上而有,並非以自力形成自己的性質和作用。所以,“眾因緣說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施設而說到了諸法的存在,因此諸法並非是不存 在,是施設而有的,“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這是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所做的總結。
“眾因緣說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因為並非以自 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質和作用,因此並非墮落于“常邊”;以施設而有,才能 夠產生他的抽象化的作用的緣故,也並非墮落于“斷邊”;而趨入于“中道”, 才能夠遠離常邊和斷邊這兩者。做這樣決定的時候,才有辦法徹底的斷除實執所 依。實執沒有一個點可以讓他抓到的話,非理作意就不能產生。非理作意不能產 生的話,貪嗔就不能產生。在《中論》中提到,悅意和不悅意等的這些顛倒的執 著,都是來至於癡心煩惱所產生的。因此論中說到了:“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
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首先,先瞭解解脫是什麼呢?“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 為什麼不能 獲得解脫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業”。“業” 來自於“煩惱”。“煩惱” 是來自於“非實”,不符合實相的非理作意所產生。“業煩惱非實”,“非實” 是來自於哪裡?來至於“戲論” 真實執著的戲論。“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確實,我也花了許多年的時間反復的思維空性的道理。如果瞭解真相,瞭解無我, 思維無我的話,是可以讓我們不會產生,不會現起煩惱。我這種煩惱的不現起,並 11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非是來自於止觀雙運的修學,三摩地的修持。而是通過空性的思維,僅此而已。從 此我們也可以確定,光是透過空性的思維,就不會產生“非理作意” 讓煩惱不現 前。所以絕對是可以透過空性的思維,徹底的斷除煩惱的根本,這點是可以確信 的。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就是宗喀巴 大師《緣起贊》所想要表示的最主要根本的內容了。
午飯,也是唯名識施設而有;吃午飯的人,也是為唯名識施設而有;吃飽的肚 子也是唯名識施設而有。空正見雖然會讓我們斷除堅定自性的執著,但對名言有、 抽象化的作用,卻不會有任何的損害。(午餐時間)
(上午課程結束)
下午問答:
問:您對慈悲的開示非常的重要,非常好。我們在學校教書,您有沒有什麼建 議? 答:在過去幾年間,我們已經進行了並擬定了一個草案。也就是在現有的,非 宗教,與宗教無關的學術體制、教育體制裡,去設定一個新的,可以去使用的一套 課程。這套課程包括了宇宙的責任,宇宙的價值。這套課程是依據科學的佐證,我 們共同的經驗和常識,而說到了內在價值的重要性。這是跟宗教無關的。您可以 使用這套教程,如果您有什麼意見的話,我們也可以進行這方面的交流。
問: 您應該可以看到我是一個殘疾人,雖然我是殘疾人,但是我的內心是非 常開朗的。您可不可以給我一些建議,讓我能夠更積極更開朗呢? 答:今天,當我在剛過來的時候,遇到另外一位坐輪椅殘疾人士,我和他說, 12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和心理相比的話,生理層次並非是最重要的。我們應該注重的是我們心理層次的 提升。我個人以生理層次來講的話,我的兩條腿確實也是行走不便。我們的頭腦, 我們的心靈層次的提升才是更重要的。您也可以試者這樣思考。我覺得人類的真 正的潛能,並非體現在生理層面。因為和其他一些動物相比,像是大象,我們人類 的身體的力量,確實遠遠比不過於這些體積龐大的動物。但是我們人類的不共的 特點就是我們所擁有的頭腦。只要您保持平靜的心靈,透過修持,讓自己的內心 獲得寧靜。然後再給予其他人類兄弟姐妹帶來寧靜。我也一直這麼做,希望你也 能這麼做,謝謝!
問:有一位大師說到了悲心也是緣起的。我覺得這點很重要,我想要問的是, 為什麼一切諸法,它是存粹為名施設而有的?是如何為名施設而有的? 答:就像正在發問的您是諦實有,正在回答的我也是諦實有,滿足其諦實有, 但是我們去觀察之後,你聽到的是我的聲音,你看到的是我的身體。但是真正的 我,擁有這個身體和聲音的這個我,無論是稱達賴喇嘛,或者是其他,到底是在哪 裡呢?同樣的身體也是如此,就像量子物理所說的,如果你仔細的去觀察,任何 身體的部分,都找不到“我”的。所以你如果好好的觀察,仔細的去研究的話,沒 有任何的事物是可以被找到的,所以其結論是什麼呢?就是“唯有名識施設”而 有。
問:您說人死去的話會融入于光明,但是會有過去的習氣還有業力等?我想 問的是什麼叫做意識的續流? 答:今天我在早上說到了,後轉法輪有說到了心識的體性是唯明唯觀。但是 這個詳細的解說是在密咒金剛乘的無上瑜伽部裡面才有說到。粗分的心識依賴著 我們的大腦。在我們死亡的時候粗分的意識會停止。在死亡光明現起的時候,三 分別也就是見、增、得這三者會先有。這時候大腦沒有任何的運作。為什麼這種細 微的意識脫離了大腦的運作,仍然可以繼續持續呢?
13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舉個例子:在過去,有位瑜伽師已經圓寂了,他的心臟不再跳動了,心跳也停 止了,他的大腦也確定死亡,血液不再流動,被醫學證明已經死亡。但是他的身體 卻沒有任何老化、敗壞的現象。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三個星 期。這些是科學家到目前為止都無法解釋的。我有些認識的科學朋友們,他們針 對這樣的議題,開展了一個新的專案,去觀察死亡的現象。
我們通常會說到體內有不同的脈輪,最主要的脈輪是胸部的這個脈輪,最細 微的俱生原始光明,從我們的這個胸部的脈輪離開的同時人就死亡了。我們無始 以來,從前生到今世,結生的這個意識也就是俱生原始光明。這個俱生原始光明 在我們死亡的時候,死亡光明現起之後,如果有中陰身的話,會繼續連接到後世 的中陰身。在外道婆羅門教裡面說到了遠離蘊體以外有一個我叫做“阿特瑪”, “阿特瑪”會從前生到今生,今生到後世。
(聲音太小,問題不清楚) 答:首先你先扮演好你的角色,不應該太嚴肅。你可以給予對方更多的笑容, 那其他的小孩就會跟你在一起玩耍了。
(聲音太小,問題不清楚) 答:如果你很在意“我”的感覺從內心深處,一直覺得“我”很重要,便很 容易產生憂慮。如果你轉變觀念,覺得我們同樣都是人類,我們都是一體的話,這 種憂慮感就會減少。
(聲音太小,問題不清楚) 答:雖然是由業和煩惱所產生的,但是怎麼產生的?瞭解痛苦是痛苦的話, 那這是很好的現象,因為有痛苦我們才會想要從痛苦當中獲得脫離。如果你覺得 這個並非是痛苦,覺得這是快樂的話,也就不會想要脫離了。
14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當自己的親友產生痛苦的時候,你的內心會有覺得無法忍受的這種感覺。將 這種感覺延伸到一切有情眾生,讓它產生一種共同的責任感,這點是很重要的。 所謂的悲心:是不忍看到眾生痛苦的憐憫心。為了能夠成辦良好悲心的品質,首 先要從自己的身上去體會痛苦無法忍受,那之後再轉移到其他人的身上,這樣才 有辦法生起悲心的。
看到苦苦為苦的心識分兩種:一種是瞭解苦苦為幻相而瞭解痛苦;和苦苦為 諦實有而瞭解痛苦,有這樣兩種不同的層次,當然這是非常深奧的。 (前者為菩薩 的智慧,後者是凡夫的執著)
問:什麼叫做“壽命”? 答:所謂的壽命,在《俱舍論》裡說到,壽命是暖,命等的結合體。一般樹木, 花朵等,我們也有說它們是有生命的。但並不是具有心識的,是透過物理的基因 或者物理的元素來去說的。有無心識攝持的情況下,而說到了“有情”“無情”。 像是樹木、花朵等,如果去仔細的分析構成樹木和花朵的物理元素,最終跟構成 石頭的物理元素是沒有差別的。在有一些相同的元素中,有一些的元素跟其他元 素接觸之後,有一類的物質具有生命,有一些物質沒有生命。這個是很深奧和很 複雜的內容。
我們也跟科學家討論過這個問題。在非常健康的子宮裡,父親的精子和母親 的卵子都非常健康,也在可以生孩子的這個時間。那如果精子和卵子結合的話, 一定會生孩子嗎?科學家說不一定!子宮,精子、卵子都是非常健康,而且在適 當的時間裡面接觸,不一定能生孩子,這代表說必須要有第三因緣!如果認為有 前後世的話,也就說到了過去的意識,去結生到今世的父精母血。如果前世的意 識,沒有結合到今世的父精母血的話,就不會有新的生命產生了。科學家他們也 說到必須要第三因緣。
15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在 20 世紀以前,科學家們他們不認為有所謂的意識的或者心識的存在。但是 慢慢地在 20 世紀末、21 世紀初,科學家對心識的論述開始越來越有興趣。我覺得 科學的這個領域一直在改變中,將來在這個領域上,應該會有所進展!
問:我想問尊者的問題是,您有沒有什麼建議可以讓我們對無二的這種概念 可以增上?另外搭配著日常的生活如何修行? 答:那怎麼修行?不止是佛教,其實像是婆羅門教裡面也說到了聞慧、思慧、 還有修慧。首先,先是“聞所生慧”,通過聽聞瞭解,但這種智慧並不穩定;“思
所生慧 ”就是反復去參考不同的文獻,不同的資料,不同的典籍。像是以那爛陀 的做法來講的話,會搭配著上下部宗義的不同點,反復的去觀察和校對。對比之 後,再發起這個“思所生慧 ”。如果“思所生慧 ”達到標準的話,就變成了“比
量”。那就非常堅定了。透過了觀察,重新產生出的決定,這叫做“思所生慧 ”。 針對“思所生慧 ”的內容,再反復的去串習、串習、再串習,而產生的覺受,那 叫“修所生慧 ”。
在接下來的講義中也會有提到。覺受可以分:首先,一開始認為我要,努力的 話我應該是可以獲得這種把握之後再產生蓄意刻意的覺受;之後再產生自然任運 的覺受。覺受生起的層次和次第來講也是不一樣的。最主要都是通過串習,串習 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像以我個人來講的話,我思維空性的時間大約有 60 多年了。今天早上,說到 了《般若經》裡“隱義現觀道次諦”,也就是廣大品的內容。以及“顯義空性” 的論述,這些是我們最主要學習的依據。龍樹菩薩著作的依據就是《般若經》 ,再 去追溯的話,也就“四諦法輪 ”、“初轉法輪” “四諦法輪 ”裡對苦、集、滅、
道 ,這四諦的論述。
西藏在第八世紀的時候,在藏王赤松德贊的邀請下寂護論師來到了藏地。之 16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後開始建立了僧團。從事佛教典籍的翻譯,進行佛教的講授並廣大的弘揚教法。 寂護論師是當時那爛陀寺學者中的大學者,學者中的頂嚴。他不僅持有中觀正見 外,對量學也非常的精通。我們可以看他著作的《真如集論》 ,是非常博大精深的。 因為我們藏人的老師,是一位中觀以及量學的學者,所以作為他的弟子的我們西 藏人,在中觀以及量學的典籍的教授上也非常的興盛。如同今天早上所說的,無 論是薩迦派,噶舉派,寧瑪派等這些教派,都對中觀思想非常有興趣。
尤其仁達瓦,他是一位薩迦派的大師,他對中觀的見解非常有興趣。一般來 講,西藏的寧瑪派,噶舉派,格魯派,還有噶當派等,都會說到中觀正見的重要 性,但是仁達瓦應該是對中觀有特別的興趣。從康定來的一位專研入行論的學者, 曾經說過,仁達瓦在世的時候,因為仁達瓦對中觀的見解非常有興趣的緣故,所 以那時候有一種說法:行、住、坐、臥都是中觀。行也中觀、住也中觀、坐也中觀、 臥也中觀。
宗大師對中觀也是非常有興趣的,他也是仁達瓦的弟子。宗喀巴大師上半生 的著作,像是 《善言金鬘論》及《常諦菩薩品》中,雖未講解如今早所說的“眾
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的這類緣起性空的論述,解釋並非圓滿。如,閱讀《常 諦菩薩品》的時候可以看到,此論說: 「諸法雖然無自性,但搭配他人所言成立緣 起。」同樣的,《金鬘論》也是這麼說。然而,《三主要道》說:“現分緣起不欺
誑 空分遠離實執意 若時二者別現見 爾時仍昧牟尼旨”。確實,之前宗大師 並沒有真正瞭解緣起性空。但之後宗喀巴大師見到文殊師利菩薩。多滇蔣悲加措 也是宗大師的心子之一,他小時候隨著習氣,從很小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文殊師利 菩薩。
那之後,宗喀巴大師可以看到文殊師利菩薩的時候,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 我現在對中觀的理解到底是“自續派” 的還是“應成派”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 就說:即不是自續派的,也不是應成派的! 17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後來,慢慢的宗大師瞭解了中觀的這些論典。通過止、觀雙運的方式來去積 資淨障。之後在洛內的地方,以苦行的方式,且邊學習大教典,中觀的教典。在止 觀雙運的基礎之上,學習《佛護論典》 。於是生起了空正見,而瞭解空性。“現見
緣起全不誣,即滅實執取境相,若時同起非更迭,乃圓成正見觀察”。於是 對導師生起了無比的信心,而寫下了《緣起贊》。
解釋《緣起贊》
這個講義的書名叫做《緣起贊》 。像是龍樹菩薩著作的一些禮贊文,在禮贊佛 陀的時候,都是以能夠自在宣說緣起語,而來去禮贊導師釋迦牟尼佛的。佛的事 業當中,有:身事業、語事業,以及意事業。 《緣起贊》中有說到,佛陀在眾多的 事業當中,尤以“語”事業為最勝。佛陀靠的就是“語”事業去救護眾生的。如 同佛經中所說,“佛說罪莫能洗滌,佛手無能取眾苦,佛證無能轉他人,唯示
法諦得解脫”。依靠語事業讓他人瞭解到法義是什麼?讓他人知道何為所取,何 為所舍?透過因果緣起,跟他人講解佛法。透過了勝義諦究竟的觀察,遠離緣起 的八戲論,來安立緣起性空。由於釋迦牟尼佛能夠自在宣說如此善言善語-緣起 見的緣故,而作的禮贊。
在佛陀的語事業當中,最主要的就是宣說勝義諦的這些教典。為什麼呢?因 為佛陀所說的法都是為了眾生斷除痛苦而宣說的。如果要斷除痛苦的話,直接的 對治痛苦的方便就是了解勝義諦-空性的智慧。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方法。因能無 誤地、自在地宣說緣起的緣故而禮贊佛陀。如同龍樹菩薩這樣禮贊般,同樣的宗 喀巴大師在禮贊佛陀的時候,也是以這種的方式來去禮贊佛陀的。因而寫下了《緣 起贊》。
請看《緣起贊》: 18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南無咕嚕曼殊郭卡雅 禮敬文殊童子!
1.由見宣說何等法 智者宣說成無上 勝者見諸緣起法 垂示教誡我敬禮 何者,被自己看到的話,那自己就會成為無上。何者,被自己所說的話,自己 就會變成無上的說者。那這個何者是什麼呢?就是“緣起”。“緣起” 為什麼這 麼重要呢?他的理由是什麼?我們通常在佛教寺院的大門口都可以看到“十二
緣起圖”。佛陀親自教誡說必須把“十二緣起圖”擺在各寺院的大門前。透過這 樣一個生死輪轉的十二緣起圖,讓我們瞭解。如何透過“集諦” 而產生“苦諦”, “集諦 ”被滅的話,“苦諦” 也會跟著會被滅。十二緣起裡第一支是:“無明支”, 無明就是不知道!由不知道真相的緣故,哪怕我們是想要離苦得樂的,可是最終 的結果卻是離樂得苦。
由 “無明” 而產生 “行” ,由 “行” 產生 “識” ,不是說 “行” 生起
“識”,不是這個意思。“行” 是一種動作,我們造作在某個動作的第二刹那時, 該動作便隨之消滅,以中觀應成派的論典而言,動作正在發生的時候,動作也會 刹那轉變,刹那壞滅。在動作停止的時候就會產生了動作的壞滅,稱為業滅。那通 過業滅,業滅滅,業滅滅滅,讓我們感受果報 。這個業滅的續流就是依賴著意識 的續流。“無明”、“行”、“識” ,這個“識” 是業的第二刹那滅掉之後, 所安置的意識的續流,我們稱為“因位識”。以及後來第八和第九支,“愛” 和
“取” 所產生的這個意識,我們稱為是“果位識” 。因此說到了“因位識”、 “果位識” 兩者。痛苦的根本是來自於不瞭解“無明”、無知。如果要從痛苦中 獲得脫離的話。就需要把“無明” 去除,如果不把無知去除的話,光是祈求遠離 痛苦是沒有用的。
2.世間所有諸衰損 其根乃為無明闇 由何觀照能還滅 是故宣說緣起法 19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在第二句話說到“ 世間所有諸衰損 其根乃為無明闇 ”, 為了能夠去除
“無明”。無明的是通過了明真相的智慧才有辦法去斷除的。現在的無明並不是 不知道而已。十二緣起裡面的“無明” 又可以分“真實義愚” 與“因果義愚” 兩者。輪回根本的無明指的是“真實義愚”。不瞭解“業果愚” 便會去造作非福 業或者惡業,或者是非福行等。但是“業果愚” 的根本,最主要還是來自於“真
實義愚”。為了能夠去除“真實義愚”,對真實義的顛倒執,我們必須要瞭解真 實義為何。通過這樣一個智慧來去斷除。那瞭解真實義的這個智慧,如何對治“真
實義愚” 呢?他們所緣是相同,可是他們的所執是正相違的。
如同《釋量論》中所說,貪心是想要取有的心態,嗔心是想要排斥的心態。雖 然他們在所執上不相同,看似互相的損害,一者是取、一者是舍,但這兩者卻沒有 辦法相互根本的損害對方。唯一能夠損害他們的根本,就只有空正見。當然空正 見的解說,或者無我的解說,隨著上下部粗細不同的宗義見解,會有不同粗細的 解釋。在此宗大師是以中觀的究竟見解來去禮贊佛陀的緣故,所以是中觀究竟的 見解。
諸法認為有自性,有自相的執著,這個就是“真實義愚” 的無明。什麼叫做 諸法認為有自相的執著呢?在中觀論師裡面,也有進行這方面的辯論,有一派的 認為說,所遮的諦實不應該被根識所看到;另一派認為所遮的諦實可以被眼識所 看到。認為名言上有自相的中觀師,他們認為所要遮的諦實不被根識所看到;但 是在名言上認為無有自相的宗觀師,卻說所遮的諦實是可以被根識所看到的。因 為我現在看你們上千人的時候,會覺得說,你們從境上,從你們那一方面呈現了 你們的性質和作用讓我看到,這個就是諦實有的看法。這個就是我根識所看到諦 實有的看法。同樣的你們會看到這個講者好像是從我這邊,從我這裡我的方向而 產生了我的性質和作用,你們會這樣看到,這個就是所遮諦實的看法。
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所看到的事物這種諦實的顯現。但是事物的存在並非 20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是如此,所以事物的顯現和事物的存在不吻合。我們瞭解真相的話就可以決定說, 事物的顯現並非如同事物的存在般。如同第七世達賴喇嘛在某個歌集裡面有說到 了:“繁華六聚路口旁,離本二法喧嘩見,於此虛偽幻相在,莫念為實見空
性”。 我不是說自己證悟空性,但是我確實對空性有所會意,有所覺受。看到諸 法的時候,會看到諸法以自力呈現其性質和作用,但是我們的內心深處會覺得絕 非如此,這就是幻相,叫做所遮諦實被根識所見。不被抽象存在而感到滿足,反而 想要尋找境上是否有自力形成的性質和作用,這一種的執著叫做無明,也叫“真
實義愚” 。如同今天早上所說的,龍樹菩薩說到了貪嗔等是來自於非理作意,非 理作意是來自於實執的戲論,這個就是實執的戲論。
我有個認識的美國的朋友,他也是科學家,第一次我見到他的時候,他 84 歲。 兩年前我再去見他的時候,他已經 96 歲了。他用很多年的時間研究憂鬱症的病患, 尤其是容易生氣,脾氣暴躁的病患。他沒有宗教信仰,更不是佛教徒,但是他說當 我們在生氣的時候,我們會產生討厭的看法,在討厭的看法當中,有 90%以上討 厭的看法,是由他的內心反射出來所產生的假像而已。這個叫做非理作意。非理 作意,會去添增境上的悅意或境上的不悅意。像是以貪心來講的話,就是添增了 悅意。以嗔心來講的話,就是增益了境上的不悅意。會覺得這個境,都是壞的,都 是不悅意的,會以這種妄念,非理作意而來去添增境上的好壞。龍樹菩薩所說的, 跟這位有經驗的科學家所說的是吻合的,是一樣的。
“世間所有諸衰損,其根乃為無明闇,由何觀照能還滅 是故宣說緣起 法” 。透過何義的認知,能夠產生強烈的決定,相信事物的顯現和事物的存在是 不吻合的,瞭解此法的智慧,就能夠直接對治“真實義愚” 。因為他的所緣相 同,可是所執卻正相違。我們看任何事物的時候,不會看到這一法的緣起,但是 卻看到了這一法是以他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質和作用。
21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如果打從心裡面相信並決定,諸法雖然看的時候會覺得說,是以他自己的力 量形成他的性質和作用,但事際上並非是如此,這叫做緣起法。 “由何觀照能
還滅,是故宣說緣起法”。自宗的下部和上部的宗師們,都有說到了“我 執” ,下部論師說到的我執,最主要是“人我執” 。“我執” 又可以分二者: “人我執”和“法我執”。名言上認為無自相的這一派中觀論師,他們認為說 “人無我”和“法無我” ,在空依有法上不同以外,在空性的認知上面,是沒 有任何粗細差別的。
3.爾時具足智慧者 如何由心不了知 世尊聖教之心要 即諸殊勝緣起道 4.如是故於依怙尊 稱揚讚歎多門中 除說緣起妙法外 何得餘法更稀有 5.經由彼彼相依緣 宣說彼彼自性空 離此教授更何有 稀有妙善勝教誨 6.于法生執諸愚夫 堅固邊執緊系縛 緣起練達彼即是 盡斷戲論網之門
在名言上認為有自相的這一派的中觀論師,以及其他的宗義論師,一致認為: 我們可以看到因果緣起,而且因果緣起並無誣賴。從境上產生了因,從境上產生 了果,從境上產生了生,從境上產生了滅,從境上產生了住,這些並非名識施設而 有,且以因果緣起的理由,說了自性及自相的存在。
第六句: “于法生執諸愚夫 堅固邊執緊系縛” 因為他依賴的緣故,所以 更不應該自性有,以緣起的理由來去破除自性。但是這些愚夫卻以同樣的理由說 到了諸法有自性。在導師所說的經典裡說到,“何故緣生而無生,於此無能有深
信,何者依緣故說空,何者知空不放逸。”自性空的理由是什麼呢?因為這些都 是依賴而有,依緣而有。像中觀的經典裡面,為了能夠建立無我的論述,而說到 了:“離一離異的正因,破有無的正因,破四邊的正因,以及如同國王般的
緣起的正因”。在諸多的破除“我” 的理由裡面,最主要都是以緣起的理由為主 22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的。“緣” 是代表依賴著他者而有的意思。“起”,因為依賴他者,才有辦法產 生,自己的性質和作用,才有辦法生起。由“緣起” 的道理,去除了常邊,也去 除了斷邊,讓我們更恰當的進入中道。所以說到了“離此教授更何有,稀有妙善
勝教誨 ”。 7. 此教于餘未能見 故唯稱尊為大師 外道竊名以飾贊 猶如野幹呼獅子 8. 稀有大師稀有依 稀有勝說稀有怙 極善宣說緣起教 于彼大師我敬禮
“稀有大師” 他說到了這個稀有的真相,究竟的真相。讓我們透過這樣真相 的認知,去斷除痛苦的根本,所以叫“稀有依 ”。許多的科學家他們也非常的歡 喜緣起見解。自在宣說緣起見的這個說者,是“稀有聖說 ”。哪怕當下想要快樂 的話,也可以通過緣起見的方式觀察。也就是說這一切都是互相依賴而有的,光 是透過單一的因緣,不會產生單一的果實。單一的果實大多都是透過無邊的,眾 多的因緣聚集之後才會產生。這樣我們才有了全面性的觀點。像以是環境學來講 的話,你要透過多元化的角度審視,才會有更健全的環境學思想。同樣的道理,無 論是情器世間任何的研究,都要通過這種全方位的觀察,全方位的見解。才有辦 法去瞭解到我們想要知道的內容。
通過瞭解因果緣起,我們知道,如果傷害他人,那我們將會獲得痛苦。如果幫 助他人的話,我們就會獲得安樂,通過瞭解因果緣起的方式,而來如實、如法的取 捨。透過這樣的思維,知道了這些都是依賴著他緣而有的緣故。不依賴因緣而有 的情況,是不存在的。這個內容被我們決定的話,就能夠圓滿滿足暫時和究竟的 利益。因為,具有這樣一個教義,具有這樣一個稀有的教義,所以叫“稀有怙”。 “極善宣說緣起教 于彼大師我敬禮 ”。
9. 恒作饒益眾生者 為利眾生故宣說 教法心要性空理 無與倫比決定因 10. 若即緣起觀待理 若見彼無或相違 於此世尊聖教法 如何而能趣明瞭 23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導師釋迦牟尼佛為了他的弟子們能夠去除無明、顛倒執著,宣說了“緣起性 空”的理論。“緣起性空”的究竟教義就是,一切性質和作用都是完完全全依賴 他者而有。說實派的論師認為,有和沒有必須要從境上去說有和沒有。從境上說 該法的真實存在,彷佛要用手指頭指出來才能被證實。
「諸法無自性,其理由是,因依賴著果,果依賴著因,或是緣起故。」說實派 的論師會說其理由是相違因,且顛倒認為:因為因果緣起,所以更要有自相。從而 認定緣起是成立無自性的相違因,“若見彼無或相違 ”“相違” 是這個意思。認 為常、一、自主“我”的這派論師主張:緣起的理由是不存在的,所以“彼無 ”。
以緣起的理由說無自性時,有一派認為因不成,叫做“彼無 ”。有一派認為 其理由是“相違因”。皆說各自宗派的論述,不成立緣起是證明無自性的理由。 但是中觀論師,或者是世尊的義趣是什麼呢?“於此世尊聖教法,如何而能趣
明瞭 ” 11. 世尊承許若時見 空性即是緣起義 能作所作與性空 彼此相順不相違 通過“緣” 的關係,依賴著他者,所以無有自性。因為“起” 的緣故,也並 不是完全的沒有,他是有的。“緣起” 能夠讓我們去除常斷二邊。觀待和不觀待, 不止是相違,還是正相違的。相違有間接的相違,有不同的相違的種類,但是講到 了正相違的時候,要不然就要觀待,要不然就要不觀待,除此以外沒有第三者,這 個叫做正相違。“觀待而有”和“不觀待而”有是正相違。那仔細的去想的話, 一切都是“觀待而有”的,這是很明顯的。必須要“觀待而有”的緣故,不觀待 的性質和作用是不存在的。通過觀待而有的理由,產生了這方面的決定。“能作
所作與性空 彼此相順不相違。”
24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12. 反之若見彼違反 空則作用不成立 若有作用則無空 墮落苦惱深險處 13. 故於至尊教法中 極贊觀照緣起法 彼非一切畢竟無 亦非一切自性有 14. 無待猶如虛空華 是故不依觀待無 自性若有彼成時 便與因緣相待違 15. 是故舍離緣起法 更無存有少許法 是故舍離自性空 亦無存有少許法 16. 諸法若是自性有 則說涅槃不堪能 及諸戲論無除滅 因由自性無滅故 平常我們在講話的時候,一般會說這個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好像覺得這是 沒有辦法改變的。我們看諸法的時候,會覺得說諸法是他以他自己的力量形成自 己的性質和作用,這種性質和作用不需要依賴他者。那我們現有的貪瞋或者現有 的無明,它會給我們一種看法,就是在貪瞋產生的時候,會覺得說悅意境和不悅 意境,它是從它的境上本來就產生性質和作用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呢,就沒有辦 法改變了。如果改變不了的話,那貪瞋就不可能斷除了。涅槃也就不能獲得了。
所以這裡面說到,“諸法若是自性有 則說涅槃不堪能 ”。
17. 是故于諸智者中 發出廣大獅子吼 數數宣說離自性 妙善說法誰能難 18. 宣說無有少自性 及依此故而生此 一切安立皆成立 此二不違相和順
空性和緣起,不止不相違以外,且非常的相順。
19. 因由緣起正因相 宣說不依二邊見 即此善說能成立 尊汝聖言無上因
因為有緣起的理由,又互相觀待而有的緣故,所以遠離了斷邊,也遠離了常 邊。光是這個理由,就有辦法能夠做到遠離二邊的效應。
20. 凡此皆是自性空 緣此是故此果生 緣起性空二決定 無礙相互為助伴 25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21. 除此更有餘何法 至為稀奇甚難得 以此道理贊至尊 成就讚歎非由餘
在佛教裡面說到了,邪見有兩種:一種是損減的邪見,一種是增益的邪見,這 兩者都是要斷除的。
22. 若為愚蒙所役使 而與世尊成仇隙 彼於無有自性聲 無法堪忍有何奇 23. 若于世尊語藏中 受行珍貴緣起法 無法堪忍空性吼 我說此乃為奇有 24. 無有自性引導門 無上緣起即為彼 若是因由緣起名 而反執為有自性
此處說到了不共的皈依,透過了緣起性空的理由,說到導師釋迦牟尼佛具有 的不共的殊勝。像《現觀莊嚴論》裡面所說:“修行及諸諦,佛陀等三寶”,透 過修行的性質,而說到了二諦的教授。透過了諸諦而說到了四諦的內容,要瞭解 勝義諦和世俗諦的理由才有辦法瞭解滅諦。否則的話,滅諦的認知除了只能是引 經據論的方式認知以外,是沒有別的辦法去瞭解的。所以透過修行的二諦和諸諦 的四諦才有辦法對佛陀等三寶做瞭解。如果要介紹佛教的話,需要通過《現觀莊 嚴論》的這個次第介紹。通過二諦、四諦去介紹皈依。如果只通過依止善知識而去 介紹的話,也是可以的。但是這種介紹方式,只有對下根者才行,對上根者是很困 難的。
所以,應該先介紹二諦,再介紹四諦。通過二諦來瞭解什麼叫道諦和滅諦。之 後,再來去介紹道、滅二諦的這個佛寶、法寶和僧寶。這種介紹的次第是相當重要 的。
24. 無有自性引導門 無上緣起即為彼 若是因由緣起名 而反執為有自性 25. 於今有何妙方便 引導彼等眾生趣 聖賢善趣之津渡 無比至尊歡喜道 26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26. 自性無待無造作 緣起觀待與造作 如何能於一事中 二者和順不相違 27. 是故說諸緣起法 本來遠離其自性 雖彼仍現有自性 此等皆是如幻事 28. 說如至尊之教法 無有敵者能興難 並能如法尋過失 善巧通達即由此 29. 若謂何故由宣此 於今可見不可見 遠離增益妄執著 及諸滅損過愆故 30. 緣起道之正因相 見尊說法無能比 由此證知尊餘法 亦為定量起決定 31. 觀見如義妙善說 若有隨學於至尊 一切衰損悉遠離 滅眾罪愆根本故 32. 因由背離尊聖教 雖久依靠疲苦行 後後諸過仍召喚 我執邪見堅植故 33. 稀有難得諸智者 善達此中二分別 是故爾時於世尊 心髓深處何不敬 34. 縱於世尊汝語義 能獲少許決定者 此尚能與最勝樂 況尊眾多賢善語 35. 嗚呼愚蒙壞我慧 於此勝妙功德聚 雖曾長久皈依之 未知功德微少許
蓮花戒大師著作的《真如集論》的注釋,有上下二冊。我雖然沒有辦法很詳細 的瞭解,但是我大概看了一下。裡面很明顯的說到了,透過了因果緣起,來去成辦 增上生。自續派說到“依賴著支分而有”。雖然自續派不說“唯名識施設而有”。 但是卻說到透過“依賴支分而有”的緣起。所以透過這種“依賴著支分而有的緣 起”來聞思修,而去獲得的決定勝。
36. 臨命終時日西山 生命相續未沒際 能於至尊略生信 想此信心亦善根 37. 宣說言教當中緣起說 般若智慧當中緣起智 二如世間一切勝王者 世尊善達非餘所能知 38. 盡尊一切所垂教 唯依緣起性而轉 彼為涅槃解脫故 尊汝無不趣於寂 39. 善哉世尊之聖教 任隨至於誰耳道 彼皆趣入寂滅故 尊教何人不敬持 40. 降伏一切諸怨敵 遠離前後互相違 能與眾生二利事 於此聖教我生喜 41. 世尊為欲求此故 經於無量俱胝劫 數數施捨諸身命 及諸親愛受用等 27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42. 由見此法殊勝德 如同鐵鉤引諸魚 善誘世尊心續法 無緣親從世尊聞 43. 自恨善根甚微劣 而由彼之憂惱力 我意終不暫舍離 如同母意隨戀子 44. 憶念于此尊宣時 相好勝妙極晃耀 光網周遍作圍繞 大師清淨妙梵音 45. 追想如是作宣說 能仁善妙身相影 歷歷顯現於意中 即如月光治熱惱 46. 於此稀有殊勝教 諸多無智愚昧者 周遍紛然起相諍 有如跋縛兔絲草 47. 由見如是紛亂相 故我殷勤多勵力 隨順智者之所行 數數尋覓尊密意 48. 次於自宗與他宗 廣修遍學眾教時 後後反陷疑惑網 遍極熾燒惱我意 49. 世尊授記龍猛教 如實闡釋無上乘 遠離有無邊執見 教軌有如夜開園
由世尊所授記的龍猛就是龍樹父子所著作的,像是《中論》等的這些著作。如 同“夜開園”,“夜開園”的意思就是說只要有月光的時候,花朵就會綻放。龍 樹的著作有如月光,開啟了我們的智慧。
50. 無垢勝智月輪滿 經教虛空無礙遊 盡除邊執心愚闇 映蔽邪說諸星宿 51. 吉祥月稱妙善說 皎白光鬘明照顯 由見上師深恩時 我意於今獲安息
對幻相的緣起理解越深刻的話,對空性的理解就越深刻。對空性的理解越深 刻的時候,又幫助到了緣起的理解。因為自性空的緣故,必須得依賴著他者,所以 緣起不誣賴的法義產生了決定。性空緣起瞭解的緣故,確實可以幫助我們不僅成 辦增上生,也可以幫助我們成辦決定勝。從而產生決定,產生自信。這是宗大師所 說的。
52. 世尊一切事業中 語事最勝為第一 複彼因於此緣故 智者由此隨念佛 53. 隨順如彼大師正出家 修學佛陀聖教未退劣 28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精勤瑜伽行之一苾芻 于彼大師如是至誠敬
回向:
54. 值遇無上大師聖教法 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 成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55. 並願具利聖教盡有際 不遭邪惡分別風動搖 願能通達大師聖教理 於尊獲得信忍常充滿 56. 願於一切生中捨身命 光弘顯耀甚深緣起性 住持能仁妙善之教法 雖僅剎那亦不稍慢緩 57. 願勝導師無量難忍行 殷重精勤成辦心要此 由何方便能令此複增 晝夜專注恒常作思察 58. 清淨意樂精勤彼事時 梵王帝釋守護世間者 並同妙黑天等護法眾 恒為助伴永不暫舍離
此《由說甚深緣起門贊佛薄伽梵一切世間最大不請之友無上大師善說心 要》是多聞比丘善慧稱吉祥著於雪山群中大雪山遏得貢迦、布達拉山下拉頂 寂靜處又稱名尊勝州,筆錄者虛空吉祥。
妙黑天等護法眾,是龍樹菩薩的護法的緣故,所以這邊有說到妙黑天等護法 眾。以上結束了《緣起贊》。
《緣起贊》雖然很短,但是他的內容卻非常的深奧,是非常棒的一本講義。我 大約在十八、九歲的時候,用一早上的時間就把他背下來了,邊背而且邊思維他 的內容。有時候,我念《緣起贊》的時候,感觸會非常深刻。 29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三主要道》內容就一點點而已。下面講《三主要道》
宗大師有一位弟子叫察古阿旺紮巴,是一位頂嚴的上師。也是宗大師所授記 的一位大師,他在東邊弘揚聖教時候寫了一封信給宗大師,希望宗大師能夠為他 講解修行的要義。於是宗大師寫下了《三主要道》 。這本《三主要道》在宗大師文 集中的散集裡可以找到。宗大師非常關注察古阿旺紮巴,宗大師對察古阿旺紮巴 說:以後我成佛的話,我會在初轉法輪的時候,為你講法。你會成為我第一個初轉 法輪的眷屬!
察古阿旺紮巴祈請的緣故,宗大師寫了回信,寄給察古阿旺紮巴,這就是我 們今天可以拜讀的《三主要道》 。由於阿底峽尊者寫了《道炬論》 ,噶當派的這些大 師們,根據《道炬論》來去寫下了道次第的論著。在西藏有說到修行四念:也就是 “暇滿義大,因果不虛,念死無常,輪回過患”等四種思維。 《三主要道》是搭配 著這四種思維的次第而著作的。
這是著作前的承諾:
一切佛語心要義 諸聖佛子讚揚道 有緣求脫者津梁 我當隨力而宣說 祈請弟子諦聽:
彼不貪著輪回樂 為令暇滿不空過 勸依佛喜道諸賢 具清淨心善諦聽
這本講義最主要說的是“出離心”、“菩提心” 還有“空正見” 這三者。 無論是在《廣論》裡面或者是《道炬論》,都是到後面才會講到空性的論述。可是 在《現觀莊嚴論》裡面講到了“修行及諸諦,佛陀等三寶”。是在一開始就說到了 30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二諦的,那這個是不是矛盾呢?
以上根者來講的話,先以介紹空性為主,這是很重要的。對二諦有了堅定的 認知之後,再去對四諦認知。透過這樣的方式瞭解佛法,對佛法產生信心後,再介 紹皈依三寶,這種介紹佛教的方法是非常的重要。所以龍樹菩薩的弟子提婆菩薩 在《四百論》中說到:“若於佛所說,深事以生疑,可依無相空,而生決定信 ”。 如果有人對佛法的教義產生疑惑,那對這個人首先要講空性,讓他瞭解空性。所 以有說到了“上根隨法,或者是隨理,下根是隨信”,如同《明義論》中,一 開始說到兩種類型的弟子。對於上根者來講的話,通過了這種內義,目的,究竟目 的,還有關聯等四種的這個要義,來去寫下著作的時候。讓我們知道說這個著作 的內容是什麼?目的是什麼?但是下根者他會說這個經典是佛所說的,會覺得說 這個好重要,然後馬上就去相信。但是上根者不會,上根者會想要去瞭解到他的 目的和究竟目的是什麼,再去學習他的內容和之間的關聯?
我們要對三寶產生信心的話,最主要是要對法寶產生信心。怎樣對法寶產生 信心呢?知道說法寶是可以存在的,解脫是存在的。之後才來會對增上生和決定 勝產生信心。這個引導的次第非常的重要。在場有許多的僧侶和教授佛法的格西 們,老師們,如果你們在教學佛法的時候,一開始就講要依止善知識的話,就等於 說:你們要對我有信心,因為我是你們的上師。那你在一個小小的地方,後來就變 成自己像老大一樣。自己所說的一切,大家都必須要去執行。這樣的話,是有點太 一言堂了,這是不好的。
所以《四百論》裡面所說的確實是沒有錯,我們看到諸法的時候,諸法的顯現 和諸法的存在是不吻合的。現在量子物理專家們也這麼說。透過看相上的緣起, 和實相上的無有自性,搭配著我們的常識來去理解,我覺得這種講解方式,介紹 佛教的方式是非常好的。所以平常我在介紹佛法的時候,都會講空性,我自己也 確實花了很多的時間來去思維空性。對我來講,空性的思維對我自己也有很大的 31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幫助,說不定這是一種我慢。我會覺得說,如果只要我有時間,能夠修學奢摩他、 毗婆舍那專注一境的話,我今世應該可以獲得加行道。我真的有時候會有這種感 覺。 空性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依賴著他者,而說到了無有自性,這個緣起性 空的思維,真的是非常奇怪,它可以讓我們減少煩惱。煩惱減少的話,內心會更加 快樂。內心快樂的話,身體便更加健康。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的話,這才是真正的 長壽!否則的話,一邊修學本尊和守護輪,但是內心裡卻一直想著“我”的話, 這個對長壽沒有幫助。之前在拉達克,我為他們傳授願心儀軌,我也引用著《入行 論》的一些偈頌文,對我來講,我內心的感觸是非常多的。之後有給他們傳授長壽 灌頂,在傳授這個長壽灌頂的時候,我要去驅除人和非人的障礙,但是要驅除人 與非人。但是想起“眾罪鹹歸我,我善施眾生 ”我們需要刻意把自己的善業,回 向給一切人和非人。把他們的過失都歸於自己。明明正在想這個菩提心的教授的 同時,我怎麼有辦法去驅除這些人和非人呢?
“迨至盡空際,有情種種界,殊途悉涅盤,願成資生因” 明明正在做這樣 回向的時候。我怎麼可能為了自己的長壽和福報的增長來去驅除人和非人呢?如 果這麼做的話,不是隨著愛我執而走了嗎?“若樂願令能,利樂遍虛空,若苦
願令我,乾枯大苦海”。從內心中真的具足這種菩提心的人,他哪怕現在正身處 在輪回當中,但是他的內心卻是可以如同涅槃般寂靜。
菩提心的殊勝,真的是不可思議,菩提心在由空正見的輔助的情況下,讓我 們瞭解到解脫是存在的,一切遍智是存在的。你們剛剛的問題裡說到很痛苦,想 要自殺等等!你們確實也產生了對輪回的厭離心。但是你們只是緣苦苦而產生的 厭離心,對於壞苦和行苦並沒有產生厭離心。
導師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知苦是要知道行苦。要知道行苦的話,就要瞭解 煩惱的過患。知道煩惱要斷除的話,就必須依靠空正見。如果要獲得出離心,就必 32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須得要空正見才有辦法。悲心和菩提心雖然非常的殊勝,但是沒有空正見的話, 也沒有辦法堅定。沒有菩提心攝持的空正見,也沒有辦法對治所知障。所以在《三 主要道》裡面先說出離心,再說菩提心,再說空正見。因為在自身上思維痛苦,才 有辦法去體會到他人痛苦,具有這種悲憫的緣故,先說了出離心,再說到菩提心 和空正見。但是真正的我們去思維的話,應該要先講空性才對。那出離心為什麼 要生起?出離心如何生起?出離心生起資糧說到三者。
彼不貪著輪回樂 為令暇滿不空過 勸依佛喜道諸賢 具清淨心善諦聽
如何修學出離心呢?
無真出離難止息 舍求有海安樂果 貪著有樂能縛身 是故首當出離心
生起出離心之量:
至於輪回圓滿事 不生剎那之希願 晝夜恒求解脫心 生時即起出離心 悲心的這句話如果搭配在這個時候觀想的話,我覺得非常好,也就是第 7 句:
四大瀑流猛漂激 業繩緊縛難掙脫 既入我執堅鐵網 複被無明大闇蔽
四大瀑流就是由我執,覺得如同“我”真實有般的,這個是薩迦耶見。薩迦 耶見之所以產生,是因為看到了蘊體為諦實有,執著蘊體為諦實有而產生的人我 33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執,所以“業繩緊縛難掙脫,既入我執堅鐵網,複被無明大闇蔽 ”。由人我執 和法我執而來去造作無有間斷的業,而來去產生無有間斷的痛苦。
思維了這句的道理之後,發起出離心資糧
無邊生死生複生 三苦逼害恒相續 審思如斯眾慈母 當應引發殊勝心
把“眾慈母”改成“如自我”的話,而來去思維出離心,這是很好的。我平 常有在念誦的時候,在菩提心觀想之前,我會加這麼兩句,而去思維出離心,這很 重要。
那為什麼要生起菩提心的理由呢?菩提心如何發起呢?
出離若無淨發心 執持修習終不成 無上菩提圓滿因 智者當發菩提心
就是審視如是重慈母,以這種的方式,他雖然在這邊並沒有講到菩提心生起 資糧,但是通過出離心生起資糧來推理便可以知道。接下來說到,為什麼要生起 空正見的理由:
不具通達實相慧 雖修出離菩提心 終不能斷生死根 應勤通達緣起法
宗大師說到了應勤通達緣起法,並沒有說到應勤通達空性法,也並沒有說到 應勤通達無我法。而說到了“緣起”二字的原因最主要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而說到了緣起法。 34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能見世出世間法 果隨因行永不誣 能滅實執諸所緣 此乃正入佛喜道
因為這是在名言上認為無有自相的中觀師特別的主張,而說到了應勤通達緣 起法。那如果講到應勤通達無我法或空性法的話,其他宗義的論師,他們也可以 搭配著他們的立宗而說。但是如果講到了應勤通達緣起法的話,就是屬於名言上 無有自相的一個不共立宗而說的。
我們在看《般若經》的時候,說到基、道、果無有諦實,而說到離一離異的正 因。滅實執諸所緣的開始是從離一離異的正因開始的。
現分緣起不欺誑 空分遠離實執意 若時二者別現見 爾時仍昧牟尼旨
中觀教典的學習,以宗大師的這個著作來講就是《廣論》的《毗婆舍那》和 《略論》的《毗婆舍那》 ,還有《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 , 《中觀根本論釋·正理 海》以及《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要以這五部論典互相的搭配來去學習。
認為有自相的話,這是會被正理所損害的,像是量子物理的專家們,他們也 覺得說,有自性,有自相這是會被正理所危害。因為被正理所危害的緣故,所以並 非是由境上所產生自己的性質和作用,這是決定的。所以剩下的“有”是什麼呢? 這在緣起無誣賴的當中而產生的作用,所以產生稀有的這種感受,找也找不到, 並非又沒有,這些都在緣起當中無有無誣賴的產生作用。所以無奈的來去接受了 為名識施設而有的論述。
在《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裡面說到這麼一句話:“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 35
《缘起赞》 及 《三主要道》
過患、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在《正理海》裡面,也很無奈的說,有 的方式就兩者:自性而有的話被真理所違害,所以這是不成立的,而名言存在卻 是無有傷害,既然該事物的確存在,又非自相而有的話,那只能是名識施設而有, 我們的心應該往這方面去想才對。完全遮擋了自性之後,再去瞭解緣起無誣賴的 幻相,這是無法用名詞去表達的。
宗大師也說到了:“修習甚深中論友,汝心雖覺全無性,因果緣起難安立,
然彼乃是中觀宗”。依此宣說最端嚴。宗大師也說這是相當困難的一點,學習中 觀論典的這些法友們,你們都要通過長時間的思維,慢慢地以自己的覺受搭配著 自己生活的經驗而來去觀察,才有辦法去瞭解。
現見緣起全不誣 即滅實執取境相 若時同起非更迭 乃圓成正見觀察
確實是如此。
此複現相除有邊 及以空性除無邊 若知現空顯因果 不為邊執見所奪 如是聖道三關要 若得如實通達時 子應依靜勤精進 發奮速即修究竟
說到“子”字,是對察古阿旺紮巴所說的。
這以上結束了此次教授。
文字聽打整理:丹增央卓 校對潤稿:妙提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