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ion Project |2022|Melo Lin。Chris Lai

Page 1

|

師 老

|



CONTENTS

目錄 森林探索

耕一片林田山

與木共存

MORI

MORISAKA

WA B I - M O R I

1

計畫緣起

1

資料蒐集與整理

1

操作手法與主題

2

議題發想

2

基地分析

2

整體空間配置

3

目標訂定

3

課題與對策

3

圖面呈現

4

基地選定

4

發展原則

1


.計畫緣起 1990年代,政府開始了森林保育政策,反對砍伐原始林,隨政府宣布禁伐中高海拔的原始林,人工林也跟著一起被「保護」,再加 上進口木材低廉,人工造林的國產材幾乎沒有競爭力,台灣林業的產值逐漸萎縮。保護原始林的共識在這段期間形成,砍樹因而被社會認 為是不道德。林業經營的技術停滯在三十年前,人工林因此缺乏撫育疏伐,森林不再健康。「對森林敬而遠之」真的是正確的保育觀念 ? 林業如何達到真正的永續 ?

近年國內民眾使用的木材,有 99%以上都是進口,使用台灣供應的木材不到 1%。隨國際環保意識抬頭,政府開始了解到進口木材 並非愛地球之計,反倒為地球製造更多負擔。為了提振台灣國產木材產業,決定重新開始正視這片以保育之名被放置已久的山林,林務局 在 2017年宣布啟動「國產材元年」,並重新擬定政策經營人工林木並推廣國產材,希望能在十年內達到木材自給率 5%。但政策的推動 仍是缺乏前瞻性,政策大多是效法別國而非因地制宜,再加上沒有對民眾同步實施林木教育,國內想法仍然停滯於大伐木時代,以致政策 推動上的困難。 如何讓民眾能學習到林業精神,傳達與山林共存的林業思想,進而配合政府推動更加永續性的林業經營政策,同時保存過去所累積 的產業聚落文化?以此為發想,以產業景觀的保存及永續林業思想作為本次規劃設計之設計主軸。

2


.森林供需條件 為達到永續之需求,首先從森林進行了解,森林對於人類是什麼樣的存在?是漂亮的風景?是林木業的重要經濟來源?亦或者是對 於土地而言重要的水土保持要素?對此做了資料蒐集並歸納森林之於人類的供需條件項目,而得到了以下結果:

.林業相關產業

.生態棲地

.聚落發展

.森林保育意識

.資源承載力

.持續生產

.社會經濟發展

.水土保持

.產業文化

.共存生活方式

.生態還原

.產業文化

作為供給面,森林資源能依三大面向帶給人類社會各種貢獻,分別是生產資源 (林木相關產業、社會經濟發展 )、環境資源 (生態棲 地、水土保持 )、文化資源 (聚落發展、產業文化 ),人類也因森林資源的緣故發展出各種歷史文化及經濟發展。 作為需求面,為達供需平衡,森林需要可持續性的林木管理,藉由永續性的管理來鞏固森林資源的各項價值,分別是經濟價值 (持 續性生產、林木產業持續發展 )、生態價值 (資源承載力、生態還原 )、社會價值 (森林保育意識、共存生活方式 )。

3


.台灣林業發展

森林資源調查 台灣森林蘊藏著豐沛資源,日治時期總督府進行縝密的數據調查, 編定森林開採計劃、劃分事業區大量砍伐檜木。

繁榮林業聚落 因應產業需求,設置數條伐木鐵路,並建置具生活機能之宿舍與建設, 隨伐木興盛逐漸擴展,亦成就了台灣四大伐木重鎮

森林保育政策 因環保意識抬頭的林業政策,政府開始正視過度開墾帶來的環境問題, 採取保續經營原則,以觀光教育、科學研發等方針,培育森林資源。

林業場域轉譯 林業聚落沒落,林場空間與過往痕跡逐漸消逝 產業如何再次轉換為適宜社會的發展模式, 同時保存過去所累積的產業聚落文化價值?

4


.台灣林木資源困境

5


.林業場域危機

.願景 為能良好保護基地內的資源價值,以三大價值 ( 社會、經濟、生態 ) 為發想 並擬定以下列三個面向作為規劃設計目標:

轉譯

重要空間 /物件

為賦予林業重要空間與物件新的意義 將機能進行轉譯以延續林業文化記憶

01 傳承

文化記憶

與林業文化進行互動 藉由觀察 體驗 感受空間,延續林業價值

延續

林木永續價值

利用森林的社會、經濟、生態價值之維護 翻轉森林環保的認知,貫徹永續林業精神

6

03

02


.基地選定

以議題探討定位此次規劃設計著重方向為產業景觀及永續林業,考量到產業遺跡及聚落文化的保存,自林業場域中選擇林業 文化園區為基地考量,並以文化園區現況及未來經營方式等分析條件進行最終選址。 在林業場域中選擇了四大林場所屬林業文化園區為基地選擇。 現 況 原為日治時期羅東出張所及貯木池舊址

交通區位良好

現以「貯木池及竹林車站」為發展核心

生態主題發展完整

前身為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 現以「木雕及生態貯木池」為發展核心

最終選址

導入自然體驗遊程 園區主題定位明確

根據四大林場現況發展及開發潛力, 針對未達永續精神 資源未良好利用空間進行設計

舊為日治時期總督府營林局嘉義林場宿舍區 「歷史建築群活化,創造藝文城市」為發展核心

遺跡結合文創 創造新的價值與定位

其餘三處不適合選擇之緣由 → 有一定的開發程度 → 定位相對明確 → 與環境有一定的接觸與互動

前身為林田山林場,透過社區合作、居民與 管理處共管共榮,保存林場昔日生活景。

遺跡保留完善 多數尚未改建更新

以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為最終選址

根據四大林場現況發展及開發潛力,並針對未達到永續精神且資源尚未良好利用之空間進行設計, 評估結果以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為最終選址結果。

7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 基地概述 園區曾為林田山林場,在日治時代稱為「森坂」,是「森林茂密的山坡」之意,戰後保留森坂的日文發音(もりさか),以漢字寫作「摩里沙卡」, 目前隸屬於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林田山於日治時期官營三大林場之後,首先設立的伐木區,亦為東部最早開採的林區。 林田山林場的伐木事業停止後,保留了大量的日式建築:大部份是用檜木所興建打造的屋舍;為避免濕氣的影響和改善通風,房屋採取高腳式建築。 林田山的日式建築群,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日式檜木住宅。雖然 2001 年發生大火使得許多建築慘遭火吻,卻也使林田山繼 1972 年森林大火後再度受到 世人重視;政府決定將林田山規劃為一個林業園區,檜木打造的中山堂和林業展示館重新開放,並修復部份林鐵,以供遊客體驗曾經風光一時的林田山 林場。

林田山社區咖啡店 ( 遊客中心 )

8

萬榮溫泉線鐵道

林田山林場運材火車


.涵構分析 基地位於花蓮市鳳林鎮萬榮鄉,可由台鐵及台九線到達,從市區南下萬榮會經過鳳林、林榮新光車站,其中舊林榮新光車站為林田山軌道最早興建的地 點 — 平林驛。西側山林皆為過去林田山事業區砍伐範圍,西北側為花蓮港木業株式會社於 1919 年至 1934 年的經營範圍,西南側為 1938 至 1945 年的經營範圍, 1939 年開始於萬榮溫泉俱樂部發展聚落 ( 文化園區現址 )。 以台九線自駕為主要交通方式,各區皆有自行車道串連,鄰近林田山的有鳳林自行車道及馬太鞍溼地自行車。台九線沿線,北向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 ( 木瓜 山事業區 ),南向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 平地造林 ),串聯林業觀光帶,提供遊客多種選擇的林業觀光風貌。

9


.歷史軸線 林田山林場於 1960年代伐木的全盛時期,人聲鼎沸,繁榮盛況也讓林田山有了「小上海」之稱,亦可稱作花蓮的九份,隨林業發 展時代式微,消散了人潮與原有的風華,但遺留下來的卻是最完整且極具特色的伐木基地、日式建築聚落與步道,如此重要的文化資產 經林務局重新規劃與發展,成為結合人文與自然的觀光景點。

10


.林場昔日生活空間 雖林場已成往事,但過去的回憶與痕跡仍長存於園區內,在基地各處皆可以看到充滿過往時光的紀錄,且能清楚感受到在不同時間 段所發生的事,例如:昭和 14年的林場發跡、民國 16年的林木生產的流程 (生產、貯木、運輸 )、民國 36年的聚落生活及民國 76年後的 改變至今,各階段年代記憶顯現於園區各處,豐富林田山的獨特空間。 01. 今日文化園區依舊依循著過去的入口位置,並 且在進入園區可看見的堤防舊址與女子宿舍遺跡。

02. 多處產業設施都已荒廢,現以展示為主,並置 於基地各處。而因林場逐漸發展而出現的各式娛 樂、交誼空間及民生設施,有的轉為商業使用,以 服務園區遊客為主,其餘則以展示、歷史展覽空間 為主要功能。

03. 林場興盛,聚落範圍也越漸擴大,而越來越多 的產業設施及民生設施逐漸興建,最具特色的是因 應聚落內孩童而興建的國小,今日作為社區民眾的 活動場所及阿美族豐年祭舉辦場所。

04. 改為林業文化園區後,林場樣貌逐漸改變,空 曠的貯木場變成雜木林,溫泉線鐵道改為森林步 道,場長宿舍轉為觀光服務功能,每個空間都逐漸 在改變,唯有仍住在林場內的居民不曾變過,轉為 林田山社區繼續生存於林田山。

11


.林業文化園區今日樣貌 由林場轉變為今日的林業文化園區後,園區內過往的痕跡都以不同的形式保存至今,不管是轉為商業空間、展示空間、社區空間、 亦或是和過往使用相同的空間,每一個空間都正在轉變著,但依然可以看見昔日的樣貌,窺見過往的故事。 ROUTE D

D C

ROUTE B A ROUTE A

ROUTE C

12

B


.基地現況

土地

建築 建 築 使 用

行政空間為商業或管理功能建築使用 宿舍空間可進行更新再利用

宿 舍 使 用

宿舍一百餘戶;仍有使用的空間僅四十餘戶 閒置空間部分轉為商業使用,其餘仍閒置未處理

道 路 使 用

周邊及基地內具豐富水資源 山溝與圳溝數條,作為日常水源供給與排水之用途

排 水 分 析

排水則利用圳溝與山溝草溝進行排水 除道路設置排水溝外其餘皆由土壤表面逕流或滲透

水 文 分 析

動線 交 通 使 用

坡 度 分 析

車行及人行動線交錯分布 北側人車共道主要以公務車輛為主

位於河谷河階地 活動大多集中在坡度平緩地區 坡度較大地區則大多做為步道設施使用

法定

觀光路線:通往食宿及遊憩之機能空間 行政 / 居民動線:連接宿舍區及辦公空間

土 地 使 用 分 析

非都市土地的鄉村區乙種建築用地 / 一般農業區 特定農業區 / 山坡地保育區

13


.林木經營 今日林木經營

今日林木狀況 今日,林田山內的林木與昔日景色相差甚大

園區內富含高中低海拔多樣植栽種

為營造文化園區之景觀

其中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最大宗

林木皆為景觀用途

為創造森林資源的可持續性 透過人工栽植可快速完成森林覆蓋,讓珍貴的森林資源得以生生不息

森林的成長是一群人的心力投入與成果,為成功振興林業發展 2017 年林務局正式對外宣示當年度為國產材元年,

過去林木經營

14

以國產材永續經營與利用為執行方向

過去,作為經濟來源的林木遍布整片山林

過去砍伐的林木為後山的森林

在林田山打拚的人們 一起耕這片珍貴「林」田

基地內僅作為貯放加工的功能


.土地限制 基於林業聚落管理單位之指導及相關土地限制,以此做為再利用的發展原則,在原則訂定上根據登錄文資之條件進行保存,對有條件 進入文資範圍之人事進行管制,並根據聚落條件進行不同面向之維護管理,最後配合再發展的機會,於視覺環境及土地敏感條件進行發展限 制,作為設計環節之前置原則訂定,以不破壞文化價值之前提下進行改動。

15


.使用者分析

萬榮工作站員工及當地居民訪談 根據居民們各自的心 聲,經過擷取並分類 面向,歸納出林田山 於使用者觀點的機會 與困境,並運用於規 劃設計上,作為使用 需求及問題之考量。

遊客分析 園區歷年遊客量

交通工具及停留時間統計

自花蓮林區管理處自 2002 年至 2014 年的紀錄可知, 園區遊客人數自 2002 年開 始成長,並在 2010 年達到 高峰,此後每年人數皆維 持在 19 至 25 萬之間

到林田山的遊客有 83.4%停留的時間在 2 小時內且為以自駕為主

16


.SWOT 分析 藉由前述分析的狀況以及現地勘查後 進行問題發掘與策略擬定 作為後續設計之課題

.現況問題 以 現 勘 問 題 為 主, 藉 此 改善影響基地的負面因 子與潛在問題。

隨時間流逝,聚落逐漸老舊

林業沒落

園區內呈社區型態

且無良好房舍管理

園區內產業空間及物件失去機能,

缺乏管理以致凌亂

進而影響居民居住品質及安全顧慮

廠房逐漸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容易影響遊客對林業聚落之觀感

17


.設計構想

18


.設計構想 為配合新的旅遊方式 , 創造屬於林田山的慢遊型態 , 以日式美學「侘寂」為情境 結合日治林業聚落之空間氛圍 , 在寧靜、簡樸中慢慢旅行 , 感受時間的飛逝。

透過走入每一個關於山林 , 關於聚落 , 關於地圖上被遺忘的角落 放慢腳步傾聽 , 感受每一個曾經或正在發生的故事 聽見為這片土地努力付出的人們傳唱他們的故事 一旦開始與土地有了連結 , 將不再只是匆匆的過客

「慢步調的、寧靜的、綠意的、經過淬煉的、簡約美的、與自然共存的、有故事的」

以慢步調旅遊為主要旅遊方式 , 以侘寂精神為風格訂定。 慢旅遊是一種要求在有限的旅遊目的地放緩旅遊速度、停留更長時間的旅遊方式 , 且旅行主體對行程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 , 可自行隨意調整旅遊活動安排計劃。

19


.策略 以侘寂的精神、氛圍建立為前提,藉由森林本身的價值性以及前述林木產業的可能性,衍生出三個面向的策略,其建立於不同的環境 條件下,透過永續林業思維、傳承文化記憶、生態棲地保育、山林資源維護、觀光遊憩活動、林木產業發展,一一將基地各處提升或找尋其 空 間 更 良 好 的 利 用 方 式 ,藉 此 讓 人 們 來 此 處 旅 遊 時 能 夠 有 所 收 穫 ,加 深 對 此 地 的 了 解 。其 每 個 策 略 的 建 立 顯 現 於 基 地 各 處 ,不 一 定 相 互 重 疊 , 但能體現三項價值 (策略 )的位置將是最能顯現林田山的設計目標之所在,將利用其作為後續重點設計之選擇,著重說明。

藉由林業場域的轉譯,重現過往文化記憶 並透過教育體驗讓民眾了解林業之永續意義

透過森林空間之營造,加深環境與人的互動 藉此傳達山林資源的保育概念

動線重新串聯及多樣化交通方式提升易達性 重塑森林及產業空間的可能性 藉此創造不同的遊憩機會,達到更佳的觀光效益

20


.策略達成 各價值體現於不同的活動與空間機能,藉由看到不同的空間或材質、觸摸不同質感的小細節,藉此了解林業的故事、林田山的故事及 林木的故事,而在體驗空間的同時能達到多種價值的體現,除了認知層面、生態層面、亦或是帶給居民的經濟,皆是對林田山的另類加值。

社會價值體現

生態價值體現

A.木育空間

空間

為能夠達到與木共存的目標

室內 / 室外

從木的一生進行著手思考 輔以室內外空間的轉換

活動

進行不同木育空間的配置 促使人得到啟發

A.森林療癒

以日式美學「侘寂」為情境,結合日治林業聚落之空間氛圍

達到免疫強化與健康促進,透過讓體驗者身心療癒

在寧靜、簡樸中慢慢旅行,感受時間的飛逝。

賦予森林空間體驗的多重價值

C

B.生態教育

形的轉換

為配合新的旅遊方式,創造屬於林田山的慢遊型態

藉 由 森 林 空 間 的 漫 步 空 間 ,以 森 林 裡 各 種 元 素 ( 如 芳 香 與 景 色 )

動態 / 靜態

B.場域再現

經濟價值體現

藉由森林的植栽、水體等元素

文化記憶為社會價值體現的重要因子

將自然界中的元素再現,創造山林元素地景

為完好的傳承產業精神

同時在遊玩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山林的樣貌與價值

需要萃取存有文化記憶的空間

A

B

A.林下經濟 在林蔭下種植耐陰性的森林副產物, 建立一種混農林業的經營型態,增加居民額外收入

B.林業生活體驗 體驗林業生活 走進林業聚落的記憶中 藉此創造園區新亮點

利用形 / 機能 的轉換 重新將過往場域的重要軸線 / 空間 /節點 透過景觀手法一一重現

重要視野 林業居民 交誼娛樂

C.林業景觀 藉由多樣的林業景觀 包括造林、山林地景、聚落生活景

產業設施 聚落 鐵道

軸線保留

C.交通串聯性 透過小火車的復駛,創造新的觀光亮點, 另配合花蓮鐵道網絡,沿鐵道串聯自行車道

重新讓人看見不一樣的林業景觀 藉由森林空間的串聯序列,讀懂林業故事的過往記憶

林業記憶 機能轉換

貯木空間

21


.平面配置圖

M L

B

K

I

A D

C J E

G H

22

F

O


O

Z

造林

沿著陣列、綠意的林業景觀 開始了旅程

現今林業發展

R

Q

S

Y

P

X

N

W

SCALE:1/10000

T V

U

伐木生產

窺探過去林業空間 透過產業記憶作為承接

運輸

看往聚落居民們的日常空間,原來這群人曾在此處落腳、打拚

聚落

A 入口車站

I

B 貯木池意象水景

J 居民住宅區

天車意象天橋

Q

中山堂

Y

日式宿舍區

R

森榮國小遺址

Z

康樂新村遺址

C 鋸木工廠站體

K 小火車路線

S

圓形廣場

D 停車場

L 森林步道

T

林務局工作站

E 機具展示區

M 修理工廠站

U

車廠

F 女子宿舍遺址

N 森板步道

V

木育教室

G 園區入口 H 植樹造林區

O 商店街

W 住宿餐飲中心站

P 中山堂站

X

住宿餐飲中心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 該如何與木共存

可能性

林木資源

23


.植栽設計

+ 造林景觀區

+ 林業廠房入口休憩區

+ 聚落宿舍群

+ 森坂道記憶廣場

利用本土的造林樹種

利用少數針葉樹種點綴背景的山林

道路及人行道沿線採原生樹種配置

創造造林景觀的入口意象

並以闊葉林陣列及環狀排列的植栽營造空間

達到聚落生活空間與觀光的空間區隔

來營造平地森林之空間感

24

同時圍塑動線的序列性


+ 山林元素地景區

+ 社區居民活動空間

+ 林業生活體驗區

+ 昔日生活榮景區

以不同海拔的樹種來表現山林的植栽變化

以原本的植栽配種為主,增加在動線上的植栽序列

宿舍區採較細緻樹種,隔絕居住空間與遊憩空間

左半邊採森林低海拔闊葉林植栽

主要圍塑月台站體及建築體旁的植栽遮蔽

主要以建築與動線旁的遮蔽為主要功能

右半邊為高海拔之針葉林

提供遊客住宿空間的隱蔽性

25


.燈光設計 燈光僅以主要的住宿及服務區有提供全區照明設施,其餘則以不打擾當地環境之低亮度燈具為主。

26


.機能分區

機能分區

〔現況考量 →脈絡擷取→轉譯→最終配置〕

透過景觀手法對現況空間轉譯,以保存其重要歷史脈絡與永續價值

分 區 機 能 類 別

產業

意象

造林景觀區 林務局公務空間 + 木育體驗區

記憶

林業廠房入口休憩區

森坂道記憶廣場 山林元素地景區

民生

聚落宿舍群

聚落宿舍群 社區居民活動空間

昔日生活榮景區 + 林業生活體驗區 林業鐵道觀光列車

.各分區設計內容

造林景觀區 現況照片

現況使用

林徑 序列起點

環境氛圍營造

視覺景觀 拍照

種植

利用大面積的入口停車場做為進入園區前的序列開端,配合陣列形式與不同樹種的配置,使用不同交通工具到達園區的人都能體驗到屬於林業場域獨有的造林景觀

27


聚落宿舍群 現況照片

拍照 現況使用

歷史脈絡

機能調整

居民環境優化 交流

居住

商家

為提供居民好的居住空間並滿足其經濟需求,宿舍群依循文資法進行翻新並調整分區機能,藉此優化居民的居住環境及經濟條件,亦維護聚落文化的視覺價值。

林業廠房入口休憩區 現況照片

現況使用

停車 歷史脈絡

組織 - 機能重整

入口意象營造

到站

休憩

指引

飲食

利用舊有產業設施及周圍之閒置空間,配合林業鐵道,作為進入林田山的第一站,重新組織其機能與動線,配合植栽與建物的互動,重新塑造入口意象。

28

商家


山林元素地景區 現況使用

現況使用

休憩 歷史脈絡

脈絡擷取 - 轉譯

記憶再現 林徑

拍照

賞景

種植

利用閒置空間的歷史脈絡,擷取重要記憶,配合脈絡中重要節點、軸線、視角與活動,對形狀與機能進行轉譯並導入活動,使林業記憶能夠再現。

森坂道記憶廣場 現況照片

休憩 現況使用

歷史脈絡

脈絡擷取 - 轉譯

記憶再現 林徑

拍照

賞景

由於地處園區中心,運用其區位優勢以及歷史脈絡,於閒置空地中建置休憩步道連接各點,隨層層堆疊年輪形狀的路線指引及林木圍塑的視覺框景,創造另一特殊景色。

29


社區居民活動空間 + 昔日生活榮景區 + 林業生活體驗區 現況使用

現況使用

歷史脈絡

住宿 組織 - 機能調整

記憶場景體驗

展示 飲食 拍照 演講 祭典

利用閒置宿舍及林業生活空間,考量過去機能重新定義空間,調配遊客及居民之使用需求將國小空間作為居民社區活動場所,以達到社區共識。

林務局公務空間 + 木育體驗區 現況使用

現況使用

社區 活動

手作 歷史脈絡

轉譯機能

調整機能 - 環教 展示

拍照

經營

利用閒置宿舍的歷史脈絡,擷取重要記憶進行轉譯,對過去與現況使用進行整合,於閒置宿舍導入木育,並與林務局配合進行造林區的林木認養,讓民眾參與林業永續過程

30


.聯外聯內 - 串聯方式

林業鐵道觀光列車 現況使用

拍照

歷史脈絡

組織脈絡

記憶再現

賞景

指引

鐵道

為增加園區與動線的串聯性,藉由挖掘歷史脈絡,擷取林業鐵道之重要記憶 利用過去鐵道路線及現況配置,重新組織鐵道動線,以此重現過往進入聚落的鐵道記憶 + 使用車種

+聯外交通 林場機關車「加藤君」

萬榮車站 - 林田山 ( 與園區內其餘小站 ) - 萬榮溫泉站

自 1969 年林場時期,開始在林田山服務

為加強林田山的串聯性,利用車站串聯全區及聯外最為

提供員工和眷屬往來萬榮火車站和林田山林場之間

重要之景點 - 萬榮溫泉,復刻往日生活旅程

現已停駛,停放在園區裡供遊客參觀和拍照打卡 ◇ 2021 年啟動林田山機關車的修復計畫,已返回園區 ◇ 未來有計畫讓加藤君復駛 ◇ 日本加藤(KATO)製作所製造,因此被稱「加藤君」

31


.剖立面圖 - 示意圖

A

索引圖 B

D

PARTITION PLAN

E

B'

E'

A

C C'

D'

A'

B

森坂道廣場 - 步道

列車路線與溫泉線遺址

SECTION BB' S : 1 / 200

商店街區

舊河堤遺址

植栽

河堤自行車道

月台懷舊區 - 台車遊戲

SECTION AA' S : 1 / 200

32


C

D

宿舍中心 - LOBBY

宿舍中心延伸月台

列車路線

街道區

SECTION CC' S : 1 / 200

森林步道

林鐵觀光列車路線 - 駐車線

中山堂

SECTION DD' S : 1 / 200

33


.細部重點設計 - 林田山車站 透過前述策略與分區設計得知,基於基地本身條件,在策略上會有程度上的差別,涉及居民生活空間 的將以聚落價值保存、生活環境提升及經濟機會的植入為主;涉及森林資源的將以生態及教育空間為主,涉 及觀光場域的將以示範、意象及林田山特色為主。因此重點設計將著重在能體現較大量策略以及價值之範圍。

J I

H

G

F E

林田山特色 / 永續價值 / 侘び森 /

C

林業聚落色彩

G

國產材示範空間

Perspective

對林田山的依戀

H

關鍵字: #聚落 #永續林業 #國產材 #侘び森

34

B

D

' S : 1/250

F 貯木意象湖岸

H 停車場 G 自行車道

C 列車軌道

G 軌道意象土丘 H 觀湖橋

D 木材意象座椅

I

E 湖畔平台

J 森林步道

A 車站 B 月台

A

湖畔小徑


.細部重點設計 - 林田山車站 - 剖透視圖

35


計畫緣起與議題發想

上 學 期

基地選址

四大林場分析

研究範圍與設計範圍訂定

期 初

規劃設計目標訂定 資料蒐集與整理

上位計劃

相關法規

相關計畫

相關案例

基地分析

上 學 期 期 中 / 期 末

涵構分析

現況分析

歷史軸線

永續林業

產業文化

發展主題與方向確立

實質設計

細部設計

經營管理

成果展示

36

土地限制

問題檢討

課題與對策研擬

下 學 期

使用者分析

觀光遊憩

SWOT分析


.甘特圖

37


.參考資料

1.

森林永續利用 https://wiki.mbalib.com/zh-tw/%E6%A3%AE%E6%9E%97%E6%B0%B8%E7%BB%AD%E5%88%A9%E7%94%A8

2. 林業文化園區—林業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之體現 ( 農委會 )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3466&print=Y 3. 臺灣國產材,守護環境及展演設計力的推手 https://eyesonplace.net/2020/12/11/15917/?doing_wp_cron=1622483213.8374569416046142578125 4. 台灣木材網 | 國產材交易媒合 | 林業經營服務媒合 https://www.taiwanwood.org.tw/ 5. 看見國產木材的價值:台灣傳產轉型永續林業,兼顧森林保育與林業經濟發展 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71/5854 6. 檜木鄰 | 我們的島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2124 7. 那些樹木教會我們的事:以木質生活,找回大地永續 - 森 ‧ 旅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338 8. 伐木 | 我們的島 https://ourisland.pts.org.tw/%E9%97%9C%E9%8D%B5%E5%AD%97/%E4%BC%90%E6%9C%A8 9. 經典雜誌【人樹之間】 伐木人把森林當田耕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38946 10. 課本沒告訴你的台灣林業史:日本人拿手鋸砍,國民政府拿的卻是電鋸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7774」

11.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http://www.taiwanland.tw/06Dah-yuan/discussion/word27.html 12. 花蓮縣文化局 (2016) “花蓮縣林田山林業聚落保存及再發展計畫”

38


T

H

2

U L

0

2

2

A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