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力量》導讀文

Page 1

撰文者:王道還

書名:想像的力量 作者:松澤哲郎 譯者:梁世英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13 年 01 月 31 日 本書作者松澤哲郎是研究黑猩猩行為的重量級學者。 在動物界,黑猩猩與我們的親緣關係最近,五百萬年前是一家,至今基因組的差 異不到百分之二。因此研究黑猩猩的興趣,與研究其他的動物不同;觀察黑猩猩,我 們還想理解的是自己。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基因組證據是這句話最好 的註解。但是,黑猩猩的生命史、生活史更令我們好奇,因為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 故事,才有血有肉,能與我們的經驗、閱歷、以及感悟印證。 然而科學家很晚才開始到野外觀察黑猩猩,為他們的個體與群體立傳。在國人心 中,英國人珍古德(Jane Goodall)是研究野生黑猩猩的開山祖師、二十世紀學術史 的傳奇人物。話說一九六○年七月中,只有高職學歷、從未聽說過 ethology(動物行 為學)這個單字的珍古德抵達東非岡貝。不到四個月,她就目睹兩個科學界從來不知 道的事實:一、黑猩猩會獵食其他哺乳類,並不是素食動物;二、黑猩猩會製造工具, 藉以取食。那時西方人類學家已將「製作工具」當做人之所以為人的判準,珍古德無 異改寫了人的定義。了不起的成績。不過,那只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在野外仔細觀察過 黑猩猩罷了。 其實珍古德抵達岡貝不久,另一位對黑猩猩有興趣的學者便登門造訪了。表面上, 他們的差異再大也不過了。一位是二十六歲的女性,一位是三十四歲的男性;一位是 純真的動物喜愛者,一位是田野經驗超過十年的動物行為研究者;一位是金髮白種人, 一位是黑髮黃種人。他就是日本獼猴專家伊谷純一郎(一九二六~二○○一)。 原來日本人早已建立了野生靈長類的研究傳統。那個傳統可以追溯到昆蟲學出身 的京都大學教師今西錦司(一九○二~一九九二)。今西錦司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到 內蒙古調查過遊牧民族與野馬。一九四八年底,他帶著伊谷純一郎、川村俊藏(一九 二四~二○○三)兩名學生到九州宮崎縣都井岬調查野馬。一天黃昏,他們無意中注意 到附近一個小島上的日本獼猴。那個島就是幸島,環島四公里,距海岸只有幾百米。 結果幸島成了日本靈長類學的發源地:從此島上每一隻猴子的生活史與生命史都成了 科學資料。 一九五三年九月,今西團隊收到幸島助理的報告:有一隻年輕雌猴發明了一種吃 地瓜的新方法。她會先把沾了泥的地瓜拿到小溪裡清洗,然後再吃。這個行為在幸島 猴群中的傳播與演進,歷時已六十年,日本學者有詳盡的全紀錄。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