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雜誌 143期

Page 1



øD™�143 cover 1001‧h�L�t.pdf 1 2/10/2021 上午11:45

C

M

Y

CM

MY

CY

CMY

K

" 編輯宗旨 《澳門》雜誌是由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出版的時事綜合類期刊。其編輯宗旨為: 客觀、生動地展示澳門各方面的特色與優勢,追蹤澳門前進的腳步,捕捉澳門「遠交 近融」的風采,分享中華文化的精粹,使雜誌既成為外界把脈澳門的一扇視窗,又是 澳門與外界彼此溝通的一座橋樑。 在刊物內容及形式方面力求高品位、高品質、豐富性、有趣有益,注重真實體驗的故事。

"

C

C

M

M

Y

CM

MY

CY

CMY

K

C

M

Y

Y

CM

CM

MY

MY

CY

CY

CMY

CMY

K

K

警犬助警方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展

守護鬧市的 百年古樹 06 / 2021

打破禁忌 談生論死

02 / 2021 總第一四

06 / 2021 總第一四二期

加強大眾維護國安意識 總第142期

護一方平安 青少年愛國愛澳 教育基地揭幕

清代帝后服飾大展 盡現盛世風儀 02 / 2021

總第140期


出版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社長:陳露 執行編輯:梁敏瑩、區鑑華、梅仲明、謝永平、劉素瑩 地址:澳門南灣大馬路 762-804 號中華廣場 15 樓 電話:+853 2833 2886

04

傳真:+853 2835 5426 網址:www.macauzine.net

製作及發行:三思文商傳訊有限公司 編務:陳思國、黃桂蘭 平面設計:鍾婉婷 地址:澳門美麗街 25 號得運大廈地下 C 座 電話:+853 2878 2432 傳真:+853 2878 1587 電郵:adm_cccmm@yahoo.com.hk 國際刊號:ISSN 0873-7584

26

更多資訊

54

下載澳門雜誌手機版

84


目 錄

10 / 2021 總第 143 期

專題 大灣區與我

04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揭牌 全面加速 邁進發展新階段/新聞局

10

蕭志偉:深合區大有可為 年輕人要把握機遇/梁鴻烈

14

澳門居民 琴澳雙城生活點滴/黃桂蘭

16

中葡論壇部長級特別會議 十八歲的成年禮/黃桂蘭

22

澳門中小企積極參與中葡合作/黃桂蘭

26

澳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順利完成/司徒若哲

經濟

時事

專題 藝術

30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2021 以創意藝術聯繫全球/司徒若哲

32

穆欣欣:文化是大眾之事/黃桂蘭

38

邱志杰:推「藝文薈澳」成國際藝術品牌/黃桂蘭

44

特展提升文化藝術氛圍/司徒若哲

48

四館齊下 以創意連繫城市/司徒若哲

專題 文化

52

人月同圓 中外共融/司徒若哲

54

中秋葡韻 月餅之外/陳思妍

60

中西合璧 舌尖上的土生文化/黃桂蘭

66

月圓人盡望 哪分東西方/梁鴻烈

72

澳門海事博物館今昔/呂澤強

76

搓炮穿珠串絲花 窮人的孩子早幫家/陳思國

專欄

精彩回顧

84

全澳歡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2 周年/新聞局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揭牌

全面加速 邁進發展新階段 4


專題 大灣區與我 圖、文:新聞局

遠發展注入新動力、提供了新空間、創造了新機遇,將有利於增進澳門廣大居民 的民生福祉,有利於澳門特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和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9 月 17 日,行政長官賀一誠率領特區代表團出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 機構揭牌儀式。他在致辭時表示,粵澳雙方將精誠合作、積極作為,以「時不 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確保深合區開好局、 起好步。 5

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及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

政府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部署,為澳門長

構揭牌。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

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在台上見證。

中央政府於 9 月 5 日公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這是中央


粵澳合作新階段

院副總理韓正,以及廣東省委書記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

李希為深合區管理機構揭牌;全國

構正式揭牌,標誌着橫琴粵

體方案》是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

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全國政協副主

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舉措,在

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澳

深合區內,實行粵澳雙方共商共建

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和廣東省委

橫琴的開發開放進入到粵澳

共管共享,以琴澳一體化、促進澳

副書記、省長馬興瑞在台上見證;

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目標。

澳門各界代表逾 100 人出席。

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階段,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

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橫琴粵

領導下,粵澳雙方聯合組建深合區

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正式揭牌,

管理委員會,在職權範圍內統籌決

標 誌 着 深 合 區 建 設 全 面 啟 動、 橫

定深合區的重大規劃、重大政策、

琴的開發開放進入到粵澳共商共建

重大項目和重要人事任免。

共管共享的新階段。行政長官感謝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 揭牌儀式於 9 月 17 日早上 10 時在

6

橫琴舉行,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

中央對澳門特區的關愛,以及廣東 省、珠海市的支持和配合。

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全面啟動、

這是橫琴和澳門發展史上具 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

賀一誠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

括行政事務局、法律事務局、經濟

設管理委員會,下設執行委員會和

發展局、金融發展局、商事服務局、

秘書處。管委會設兩名主任、一名

財政局、統計局、城市規劃和建設

常務副主任和五名副主任,兩名秘

局、民生事務局。

書長。兩位主任分別由廣東省委副 書記、省長馬興瑞和澳門特區行政 長官賀一誠擔任。澳門特區行政法

堅守「一國之本」 善用「兩制之利」

務司司長張永春擔任常務副主任, 五名副主任由廣東省委常委、常務

行 政 長 官 又 表 示, 特 區 政 府

副 省 長 林 克 慶, 廣 東 省 副 省 長 張

將認真學習、深入領會和抓緊落實

新,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澳門特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

區保安司司長黃少澤,社會文化司

案》,認真落實「一條主線」、「四

機構揭牌儀式前,中央政

司長歐陽瑜擔任。兩名秘書長為橫

個戰略定位」、「四項主要任務」

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琴粵澳深合區執委會主任李偉農和

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牢記初心使

韓正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

副主任聶新平。

命,全力以赴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

區管理團隊主要成員合影。

執委會下設 9 個局級部門,包

度多元的新產業,加快佈局一批重

9 月 17 日,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揭牌儀式上致辭。

7


行政長官賀一誠率領特區代表團前往橫琴出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揭牌儀式

行政長官、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委員 會主任賀一誠參觀深合區各工作機構辦公 室,勉勵各工作機構負責人及工作人員, 要履行好新使命,認真貫徹落實《橫琴粵 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的要求。

8


大產業項目,為澳門經濟多元可持續 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他提到,特區政府將切實堅持以 廣大居民利益為依歸的發展理念,在 深合區實現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跨 境對接,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引進 更多高質量的教育、醫療等民生資源, 為澳門居民拓展優質的生活空間,提 供便利的生活條件,營造趨同澳門的

9 月 10 日,行政長官賀一誠聯同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經濟財政司司

宜居宜業生活環境。

長李偉農、保安司司長黃少澤、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運輸工務司司

他還提到,特區政府將切實解放 思想、改革創新、務實進取,全力以

長羅立文等出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新聞發佈會,解 說方案的重點政策。

赴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 體系。立足深合區分線管理的特殊監 管體制和發展基礎,推進深合區各項 管理制度的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各類 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結合粵澳優 勢,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彰顯「兩制」 優勢的區域開發示範,推動琴澳一體 化發展。 展望未來,行政長官表示,粵澳 雙方將率領由兩地政府選拔的工作團 隊,認真貫徹落實《總體方案》要求, 做好工作交接、明確重點任務、制訂 配套政策、完善機構組建,切實履行 主體責任,確保深合區建設順利推進, 開好局、起好步。

9 月 18 日,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學習貫徹落實《橫琴 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會議發言,要求各部門各司其職、執行 好《總體方案》的各項工作。

短片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總體篇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網頁 www.hengqin-cooperation.gov.mo

9


蕭志偉: 深合區大有可為 年輕人要把握機遇 澳門自回歸祖國以來,社會及經濟蓬勃發展,但由於土 地資源不足,限制了長遠多元發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的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 新體制,不但可以實現澳門產業多元發展,還可提升澳門居 民生活素質的願景。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認為,橫琴粵澳深度 合作區(下簡稱為「深合區」)將為澳門發展帶來全新局面: 「深合區不但為澳門帶來三倍多的土地,還提供了連接內地 的發展空間,是澳門飛躍發展的一大機遇。」

蕭 志偉認為,深合區「共商、共建、共管、共享」

深 合區有足夠的空間,提升澳

的創新模式,是制度持續創新的成果。

門居民生活素質。

10


專題 大灣區與我 文:梁鴻烈

圖:宋楚珊

《總體方案》強調「共商、共 建、共管、共享」的創新模式, 簡言之就是將國家制度與澳門 制度作一次深度結合,在橫琴 的土地上作試驗。

蕭志偉

共商共建共管共享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 方案》(下簡稱為《總體方案》)將澳 門的「一國兩制」、單獨關稅區、國際 貿易自由港、對外聯繫網絡等獨特優勢 與橫琴的空間、資源優勢結合起來,立 足深合區「分線管理」的特殊監管體 制,率先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 新,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打造具 有中國特色、彰顯「兩制」優勢的高水 平開放區。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 偉指出,《總體方案》強調「共商、共 建、共管、共享」的創新模式,簡言之 就是將國家制度與澳門制度作一次深 度結合,在橫琴的土地上作試驗。他預 料,深合區將能夠在遵循《憲法》和《澳 門基本法》的前提下,構建一個全新、 接軌國際的制度體系,在取長補短的前 提下,澳門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共同 協商討論,做好建設,再共同管理,共 同分享成果。 蕭志偉以「個人遊」為例,以往 每逢黃金周,不少內地居民到港澳旅 遊,如果依照傳統模式過關,所有人須 逐個到櫃枱檢查證件並蓋印,如此多的 遊客,出入境部門要設多少櫃枱才能應 付?於是便有了自助過關模式的出現, 初推行時亦是以一個口岸作為試驗場, 成功之後再推而廣之;繼而又有一地兩 檢模式。「今日大家能輕鬆自助過關, 就是制度持續創新的結果。」

11


現代金融條件最好

蕭志偉認為,在深合區發展四大 新產業,以現代金融產業的形勢最好。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主要目標

他說:「目前國與國之間貿易往來依

是促進澳門實現經濟和產業的適度多

舊以美元計價結算,中國的人民幣並

元化,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

不是國際通用貨幣,需要以香港作為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委會秘書長兼

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將人民幣作出

執委會主任李偉農指出,將根據合作

入調配。其實澳門亦有能力發展人民

區的未來發展,大力推動四個主要產

幣結算業務,能夠連接葡語國家,打

業:現代金融、科技、大健康及中醫

造與葡語國家的金融服務平台。如果

藥產業的發展,同時把澳門品牌、澳

能夠將結算中心的功能,融入橫琴以

門製造、文旅產品延伸至深合區,並

及中央制度,人民幣就能夠通過澳門

轉成產業鏈,令產品更為多元。

進出大灣區,成為人民幣通往國際化

在現代金融產業方面,李偉農表 示,將支持在深合區展開跨境人民幣

蕭志偉認為,深合區的現代金融

結算業務,以及支持深合區降低澳資

業務,不應走香港的傳統金融道路,

金融機構設立銀行、保險機構准入門

需要以創新方向與人民幣建立關係,

檻。

「目前,世界大部份國際資金都傾向

蕭志偉表示,深合區將為澳門 帶來全面且多元化的發展,澳 門居民就業選擇會隨之增加, 不用局限在服務業,本地人才 的培養和發展可以更多面性。

12

的新平台。」


橫琴與澳門一衣帶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對澳門拓寬發展空間,優化發展格局有重要意義。

流入發展興旺的亞洲地區,澳門絕對

場,內地居民對「澳門」品牌有信心,

以簡單以及有利澳門居民的方式進行

需要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善用葡語國

不少旅客到澳門的藥房買藥,如能夠

計算。

家經貿服務平台,已能夠為國家創新

將此推而廣之,可把橫琴打造為中醫

發展出一分力。」

藥的集散基地。

中醫藥產業大有可為 《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深合區 要發展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對在

一業獨大,以博彩業為主,人力資源

他說:「若進口橫琴的中藥,都

主要集中在服務性行業,但長遠來說,

須經過澳門嚴格的監管程序,再標示

深合區將為澳門帶來全面且多元化的

『澳門監造』、『澳門監製』後才送

發展,澳門居民就業選擇會隨之增加,

往其他地方,叫價力定必提升,因而

不用局限在服務業,本地人才的培養

甚具發展潛力。」

和發展可以有更多面向。

澳門審批和註冊、在深合區生產的中 醫藥產品、食品和保健品,允許使用

蕭志偉指出,澳門經濟至今仍然

作為澳門居民,特別是年輕一輩,

鼓勵澳青多走一步

「澳門監造」、「澳門監製」或「澳

可以怎樣做?蕭志偉指出,深合區的 目標是從根源出發,解決澳門經濟單

為了鼓勵澳門居民到橫琴就業和

一及地域限制的問題,作為澳門的青

生活,尋求廣闊的發展空間,相對於

年,需要寬容一點去想這件事情,要

相對於發展現代金融產業,外界

所有在深合區內工作的個人,國家特

勇於嘗試,當初或許會比較艱辛,但

普遍認為,中醫藥產業需要較長時間

別給予澳門居民最優惠的稅務待遇。

要以中長遠的角度去思考,當橫琴成

才可形成產業鏈,蕭志偉雖有類同看

在有關政策施行細則的制訂上,充分

熟發展起來,第一批享受成果的,正

法,但認為中醫藥在內地具有龐大市

考慮兩地稅制的差異,琴澳雙方將會

正是我們的年輕人。

門設計」標誌;以及研究對澳門研製 符合規定的新藥實施優先審評審批。

13


澳門居民

琴澳雙城 生活點滴

陳志輝:幫助澳門居民獲 歸屬感 截至今年 9 月初,已有 7,756 名澳門居 民在橫琴辦理居住證。資深社工陳志輝,現

何國濤:融入灣區大膽創業 2019 年,何國濤於珠海橫琴創意谷成 立普強時代(珠海橫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專注於電話和車載通道語音交互技術和深度 應用領域。「我希望利用深度合作區這個新 平台,將事業佈局到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人 工智能領域的龍頭企業。」他鼓勵澳門青年, 可乘着惠澳政策的東風,大膽前往橫琴創業 發展,透過自身的力量,助力澳門融入國家 發展大局。

14

於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橫琴綜合服務中心工 作,他認為,隨着《總體方案》的發佈,以 及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的落成,相信橫 琴綜合服務中心的服務對象會更加廣泛。「我 現在於橫琴工作及居住,琴澳兩地的過關通 關十分方便,特別是我開單牌車,可以做到 每晚都回澳門家吃飯。」


專題 大灣區與我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

隨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簡 短片

稱《總體方案》」)的發佈,社會各界都對橫琴的新發 展充滿期待。其實早在年前,已有不少澳門居民看好橫 琴的發展,選擇前往居住及工作,當中不乏成功創業的 例子。今期《澳門》雜誌去到與澳門一水之隔的橫琴,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新動力 新篇章

與讀者分享澳門居民琴澳雙城生活的點滴。

岑麗芬:移居橫琴擴闊生活空間 吳慧貞:在橫琴尋找世外桃源

《總體方案》提出,要建設便利澳門居民 生活就業的新家園。作為最早一批到橫琴購置

吳慧貞與家人已經適應了每天往返琴澳

物業定居的澳門居民,岑麗芬表示,日常在澳

工作和上學的生活,為了融入橫琴的生活環

門氹仔上班,放工便坐巴士到口岸過關,之後

境,她時常與家人駕駛單牌車在橫琴遊覽,

便步行回家,路程約半小時。她覺得,從橫琴

最喜歡到橫琴碼頭一帶,感受「面朝大海,

回澳門相當便利,與在澳門生活沒有太大區別。

春暖花開」般的愜意。「我已在橫琴幾年,

「近年多了好多澳門人在橫琴居住,我們會建

感受最深的,是城市每一日都在進步和完善。

立朋友圈,互通消息,互相幫忙。最重要是橫

近年,亦找到創業的發展空間。」她期待《總

琴的生活空間大,有很好的宜居環境。」

體方案》能夠盡快落實,幫助更多澳門人在 橫琴就業、置業及居住。

15 15


中葡論壇部長級特別會議的特 別之處,除可在第五屆部長級 會議和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之間 起到「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 還會改以線上結合線下的會議 模式舉行。

丁恬

16


經濟 文:黃桂蘭

圖:伍雨塵、新聞局

中葡論壇部長級特別會議

十八歲的成年禮 澳門與葡語國家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淵 源和廣泛的經貿合作聯繫,是連接中國和葡 語國家的橋樑。2003 年,在中國中央政府的 倡議下,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以 下簡稱「中葡論壇」)在澳門創立,發揮聯 繫中國與葡語國家的平台作用,促進內地、 澳門和葡語國家的共同發展。 18 年來,中葡論壇一步一腳印,一步 一台階,持續拓寬中國和葡語國家的合作領 域,不斷擴大論壇影響力,更實現了葡語國 家大團結,現有安哥拉、巴西、佛得角、幾 內亞比紹、莫桑比克、葡萄牙、東帝汶、聖 多美和普林西比 8 個葡語國家加入。 在南灣湖畔,佔地面積近 14,000 平方 米的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綜合 體,門前有 9 個國家(中國與 8 個葡語國家) 的國旗迎風飄揚,國旗的背後,是中國-葡 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與 各國各方通力合作的故事。

17


特別會議的特別之處

流活動受阻,但通過網絡研討會,卻

貿合作論壇(澳門)部長級特別會議

讓參與的人員和覆蓋面更為廣闊。

中葡論壇是以經貿促進與發展為

(以下簡稱「中葡論壇部長級特別會

中葡論壇部長級會議是中葡論壇

主題的非政治性政府間多邊合作機制,

議」)。此次中葡論壇部長級特別會

的最高決策機構,是論壇的靈魂所在。

旨在加強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經貿

議的特別之處,除可在第五屆部長級

透過舉辦部長級會議,和簽署中葡論

交流,發揮澳門聯繫中國與葡語國家

會議和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之間起到「承

壇的《經貿合作行動綱領》,為與會

的經貿平台作用,促進中國內地、葡

上啟下」的銜接作用,還會改以線上

國指導出未來三年在重點領域展開合

語國家和澳門的共同發展。

結合線下的會議模式舉行。

作的整體規劃。丁恬透露,雖然今屆

中葡論壇分別於 2003 年 10 月、

以往,中葡論壇部長級會議均邀

中葡論壇部長級特別會議不會簽署行

2006 年 9 月、2010 年 11 月、2013 年

請各葡語國家主管論壇事務、經貿事

動綱領,但與會的部長將共同簽署一

11 月和 2016 年 10 月在澳門成功舉辦

務的部長到澳門參會,今年則會邀請

份同樣具有指導性意義的聯合聲明。

了 5 屆具決策功能的部長級會議,第

葡語國家的部長們通過視像會議形式

六 屆 部 長 級 會 議 原 計 劃 於 2019 年 舉

參會,與親臨澳門的中國商務部領導

辦,但適逢澳門特區成立 20 周年慶典、

一起舉行會議。此次會議的主題是「攜

澳門特區政府換屆,其後又受新冠肺

手抗疫,共謀發展」,各國部長將通

從 2002 年開始,丁恬就參與中葡

炎疫情影響而推遲。

過視像會議,圍繞抗疫合作、疫後經

論壇的籌建工作,19 個年頭裡,他將

濟發展、發揮澳門平台作用等展開交

中葡論壇視作自己的孩子,看到論壇

流。

一路成長,取得成績,他的心中既感

中葡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副 秘書長丁恬稱,考慮到距第 5 屆會議

18

論壇今年決定舉辦中國—葡語國家經

摸着石頭過河

到現在已有若干年,為保持中葡論壇

丁恬認為,疫情對於中葡論壇而

慨又欣慰。「投入中葡論壇秘書處相

部長級會議的延續性和影響力,中葡

言是危中有機,雖然「面對面」的交

關工作之前,我從事商務外交雙邊工


7 月 23 日,中葡論壇(澳門)常設秘 書處合辦第 12 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

作。中葡論壇是一個多邊的合作機制,

合作的新模式,充分發揮澳門聯繫中

工作性質和以往有所區別。在中葡論

國與葡語國家的平台作用,顯著提升

壇成立之初,用中國的一句老話講,

了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水平。

是摸着石頭過河,19 年後的今天,中

為促進中葡論壇未來發展,報告

葡論壇做到運轉成熟,機制性建設取

建議中葡論壇需要促進貿易投資便利

得明顯效果,在各領域均取得突出成

化,完善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拓展

果,這是值得開心的。」

產業合作領域、創新金融合作模式、

中葡論壇成立之初,中國與葡語

加强教育合作與人文交流、推進國際

國家雙邊貿易額僅有 110 多億美元,

發展合作、深化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

到 2020 年,雙邊貿易額達 1451.85 億

台建設、完善中葡論壇機制建設。

美 元, 增 長 13 倍 多。 投 資 方 面, 中

丁恬表示,「通過報告,除可看

國對葡語國家的投資也呈現了明顯增

到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的進展與

勢。

成績,也看到了中葡論壇在未來的進 2020 年 10 月, 受 中 葡 論 壇( 澳

與建設高峰論壇—「發揮澳門平台作

門)常設秘書處委托、由中國社會科

用,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共建一帶一

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展開的

路」平行論壇。

《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

步方向與空間。」

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門)成立 15 周年成效與展望第三方評

隨着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的

估》報告發佈。第三方評估報告認為,

深入,雙方的合作領域也更為廣泛,

15 年來,中葡論壇開創了多國政府間

由 2003 年 的 7 個, 增 加 至 目 前 近 20

丁恬認為,疫情對於中葡 論壇而言是危中有機,雖 然「面對面」的交流活動 受 阻, 但 通 過 網 絡 研 討 會,卻讓參與的人員和覆 蓋面更為廣闊。

19


中葡論壇輔助辦與澳門各高等院校合 個領域,涵蓋政府間合作、投資貿易、

葡語相關及主要以葡語授課課程有 25

作,為中國內地、澳門和葡語國家學

文化旅遊、公共衛生、傳統醫藥、產

個,學生 1,170 名,來自葡語國家學

生提供不同領域與專業的實習機會,

能合作等傳統與新興領域。丁恬認為,

生 167 名。非高等教育範疇學習葡語

圖為幾內亞比紹派駐代表馬立文向實

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註冊學生人數,由 2016/2017 學年的

習學生介紹該國實況。

2016 年 10 月,國務院總理李克 強在第五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發表

8,444 人。

主旨演講,宣佈 18 項促進中葡合作的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

新舉措,當中包括 5 項深化澳門平台

於心相通」。推動中國與葡語國家之

作用的措施,從打造「中葡金融服務

間的文化交流,對經貿合作發展具積

平台」、成立「中國-葡語國家企業

極的作用,文化是交流的基礎。「中

家聯合會」、興建「中國與葡語國家

國-葡語國家文化週」、「葡韻嘉年

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綜合體」、在澳門

華」、「中葡文化藝術節」和「澳門

建設「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到設

國際幻彩大巡遊」等活動經過歷年發

立「中葡文化交流中心」及「中葡青

展,猶如一條多彩的紐帶,將博大精

年創新創業交流中心」。

深的中華文化與獨具特色的葡語文化

其中,中葡論壇在推動中葡人才 交流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建設「中葡

緊緊相連,進一步豐富了澳門中葡文 化交流中心的特色和內涵。

雙語人才培養基地」是構建中葡平台

中葡青年創新創業交流中心成立

的重要內容之一,特區政府與澳門高

後,多次支持及組織澳門的青年社團、

等院校從不同層面推進各項工作:提

大專院校、青創企業等代表逾 200 人,

升中葡雙語人才儲備、專業課程趨向

到葡萄牙及巴西進行交流考察,瞭解

多元發展、師資隊伍質量穩步提升、

當地的青年創業環境及政策措施,共

建立數據庫助教學研究等。

同探討未來發展及合作方向。

2020/2021 學 年, 澳 門 高 等 院 校

20

5,859 人, 增 加 到 2020/2021 學 年 的

2018 年,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及科


技發展局推出「中葡青年創新創業交

關係到每一位澳門居民利益的大事。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

流計劃」,為創業青年在葡萄牙提供

目前,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援下,

方案》的發佈,為澳門的長遠發展注

免費工作空間、培訓及支援。2018 年

澳門正在努力打造中國和葡語國家中

入了新動能、提供了新空間、創造了

至 2020 年,累計共有 68 家青創企業

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經貿合作會展

新機遇。展望未來,丁恬認為,澳門

獲批准參與計劃,受惠企業主要從事

中心,葡語國家食品集散中心⋯⋯這

的機會即是中葡論壇的機會,橫琴粵

資訊科技工程、廣告媒體、翻譯、設

些發展,澳門居民都可以感受到,又

澳深度合作區令澳門擴大了數倍的地

計、醫療服務等。

或是直接地、間接地參與其中,為澳

理發展空間,為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

門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大的

為澳門各項的經濟發展計劃都添上了

發展空間,特別是更大的國際發展空

希望的翅膀。中葡論壇紮根澳門,在

間。

未來,論壇會積極把握發展機遇,幫

澳門的機會即是論壇的機會 中央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並積極推

丁恬相信,中葡論壇的發展和本

動澳門走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的發展

次中葡論壇部長級特別會議達成的諸

道路,支持澳門作為中葡論壇永久舉

多共識――特別是李克強總理此前提

辦地,支持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建

出的 18 項重要舉措,將會惠及澳門社

編者按: 據 瞭解,為配合新冠肺炎疫

設。丁恬指出,這不但是關係到國家

會的發展,每一位澳門居民也會從中

情防控工作,此次特別會議

發展和澳門發展的大事,實際上也是

受益,切實感受到發展的成果。

預計將延期舉行。

助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 中葡深化合作。

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綜合體除了 會作為部長級會議恆常舉辦場地,亦會用作舉 辦貿易投資會議、展覽和培訓課程等。

21


澳門中小企 積極參與中葡合作 由中央政府發起、國家商務部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承辦的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以下簡稱「中葡論壇」) 於 2003 年創立後,澳門特區政府一直透過中國與葡語國家經 貿合作論壇常設秘書處輔助辦公室,支持及輔助中葡論壇常設 秘書處的工作。同時,亦透過多種方式和渠道,積極鼓勵澳門 中小企業參與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為澳門的經濟尋求

我手上這支是唯一以葡萄 牙 地 方(Porto) 命 名 的

多元化的出路,投入「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

砵酒,屬國寶級葡萄酒,

建設。

價格適中,對其進入內地

澳門葡語系國家地區酒類及食品聯合商會會長葉紹文指

市場感到樂觀。

出,特區政府一直支持中國與葡語國家企業和投資者拓展業 務,協助澳門企業把葡語國家產品帶到內地,並與內地企業共 同開拓更大的商機,成效顯著。近一年多以來,在疫情影響下, 對外宣傳推廣的工作難免受到影響,可幸不少企業都改以線上 線下的雙重宣傳方式,增設產品展示平台,主動爭取曝光。

通過特區政府與商會的合作和推廣,魚罐頭、咖啡及紅酒等具葡語國家 特色的商品,已可於內地輕易購買得到。

22

葉紹文


經濟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

和葡萄牙因酒結緣 於 2018 年 獲 澳 門 特 區 政 府 授 予 「工商功績勳章」的宏基行有限公司董 事長葉紹文,經營業務遍及餐飲、零 售、進出口貿易,是多個行業團體的領 導,現主力推動葡語系國家酒類及食品 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 早年曾在《市民日報》、《華僑 報》任職記者的葉紹文,由於負責突發 及經濟新聞,讓他對本地及國際經貿發 展有深入認識。他回憶說,大概 26 年 前,有一間葡萄牙酒廠,因其澳門代理 商的老闆退休,急須尋找接班人,在機 緣巧合下,葉紹文開始了代理葡萄酒的 工作,直到現在。 「酒香也怕巷子深」。說起葡萄 酒,人們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法國,但 其實葡語國家的葡萄酒香氣突出,口感 豐富,品質並不比法國葡萄酒差。葉紹 文認為,法國葡萄酒之所以名氣大,是 因為當地政府十分重視葡萄酒業的宣傳 與推廣工作,他說:「葡語國家的葡萄 酒是時候走出去,讓更多人欣賞,這樣 才能得到市場認可。」 為了讓更多消費者品嚐到葡語國 家的美酒及食品,澳門葡語系國家地區 酒類及食品聯合商會於 2014 年開始, 在內地開設「澳門葡語系國家地區酒類 及食品展示中心」,到目前,商會已經 先後在上海、佛山、長沙、寧波、揚州、 合肥、貴陽、江門、東莞等城市設立展 示中心。 早在國家改革開放之初,葉紹文 已提着公事包,前往內地推廣葡語國家 酒類產品。他說,當時內地市場還未對

23


外國酒類開放,所以一路走來都比較

會。他認為,中小企業是澳門的經濟

辛苦,直至近十數年,內地在入口、

主體,如何提升中小企業在中葡合作

稅務等方面的手續都變得十分便利,

方面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尤其重要。「通

葡語國家的產品已可輕易在內地購買

過中葡論壇的商貿合作平台,雖然在

得到。

能源商品、基礎原材料等大宗貿易皆

葉 紹 文 說, 設 立 展 示 中 心 的 初

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中小企業仍須

心,是希望展示澳門及葡語系國家特

繼續透過這個平台,尋找更多的發展

色產品的魅力,讓更多的澳門企業透

和提升機會。」他強調,中小企業受

過展示中心,把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推

惠於政策下,亦須提升自身的專業質

進內地市場。他相信,隨着內地居民

素,才可獲得加乘效果,贏得市場。

對展示中心的認識日深,葡語國家的

中葡論壇的發展,提升了澳門中

產品需求會日益增加,「上海展示中

葡平台的作用,澳門企業除了讓葡語

心可以把產品輻射至華東地區,廣東

國家優質的產品「走進來」,更大膽

省內的城市則可與澳門加強合作,搭

地「走出去」。葉紹文說:「我們已

建華南地區葡語系國家產品的輻射平

經可以看到在安哥拉、葡萄牙等葡語

台,為企業帶來無限商機。」

國家,有澳門企業投入當地的建築、 休閒旅遊等領域,且取得積極的進展。

企業視角下的命運共同體

在三方或多方合作當中,無處不存在 澳門企業的身影,有諮詢企業、房地

作 為 工 商 界 的 知 名 人 士, 葉 紹 文常被邀請參加中葡論壇的相關研討

葉紹文表示,設立展示中心 的初心,是希望展示澳門及 葡語系國家特色產品的魅力, 讓更多的澳門企業藉展示中 心,把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推 進內地市場。

24

產企業、傳媒企業等,以各種形式積 極參與到中葡合作當中。」


2016 年,澳門葡語系國家地區酒類及食品聯合商會與貿促局簽署 合作協議,透過貿促局轄下的葡語國家食品展示中心(俗稱玻璃 屋 ),一起宣傳推廣葡語國家食品,雙方各展所長,漸顯成效。

中央落實深合區,

隨着澳門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往

修課程中,讓澳門年輕一代可以有

來越來越緊密,特別是在疫情的背

系統地接受葡語教育,促進人才培

景之下,從企業的視角看「命運共

養的良性循環,以滿足中小企對雙

快現兩地發展促,

同體」似乎更能體會箇中含義。像

語人才的需求。

葉紹文的公司,主營的進口業務亦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

樂見人月慶團圓!

受疫情影響,如海外原材料供應商、

體方案》劃定總面積約 106 平方公

加工生產商都因原材料供應不足或

里的橫琴島成為粵澳深度合作區。

人手緊缺,導致生產鏈出現斷層。

中秋節那天,葉紹文特意創作了一

另外,全球的海洋運輸已出現失衡

首藏頭詩,以抒發他對設立橫琴粵

狀態,人員及貨運往來均受到很大

澳深度合作區這好消息的振奮與感

影響,「往常只需要一個月的訂貨

慨:「中」央落實深合區,「秋」

週期,如今需要提早至兩三個月。」

月迎來琴澳情;「快」現兩地發展

他無奈地說。

促,「樂」見人月慶團圓!

秋月迎來琴澳情;

葉紹文

內地龐大的市場,對工商界而

中葡商貿合作「新沃土」

言是一片全新的「沃土」,葉紹文 指出,深合區總面積約為澳門 3 倍,

葡語國家食品展示中心展示了多款

經貿領域對中葡雙語人才需求

澳門可通過這個新空間,讓近 68 萬

很大,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中葡

的人口增至幾百萬,如果葡語國家

雙語人才培養,為中葡經貿合作提

的產品,可以通過橫琴這個大平台

供了有力的支撐,但隨着中葡合作

推廣至內地市場,勢可實現由點帶

的不斷深入,雙語人才的市場需求

線,由線帶面,推動構建更廣闊的

亦不斷增加。葉紹文建議,特區政

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助力澳門

府可考慮把葡語課程納入學校的必

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葡語國家產品

25


澳門第七屆 立法會選舉

26

順利完成


時事 文:司徒若哲

圖:新聞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於 2021 年 9 月 12 日舉行,選舉過程秩序良好,體現了公平、公正、廉潔的 要求。9 月 14 日,第七屆立法會選舉總核算委員會公佈總 核算結果,依法選舉產生了澳門新一屆立法會的 14 名直 選議員和 12 名間選議員。 行政長官賀一誠其後透過新聞稿祝賀新一屆立法會議 員當選。

賀一誠表示,本屆立法會選舉

作,全力支持並積極配合立法會的工

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

作。特區政府將同新一屆立法會議員

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及廣大市民一道,抓住粵澳合作開發

立法會選舉法》的規定有序進行。澳

橫琴的歷史機遇,促進澳門經濟多元

門社會各界和廣大居民積極參與選

發展,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舉,確實履行公民職責。

為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一國兩

他代表澳門特區政府,向所有

制」成功實踐行穩致遠而共同努力。

參選人士和投票選民表示衷心的感

本 屆 立 法 會 選 舉 於 9 月 12 日

謝。

上 午 9 時 開 始 投 票, 至 晚 上 9 時 結 賀一誠指出,立法會選管會依

束。經核算委員會核算後,直選共

法履行職責,貫徹落實「愛國者治

有 137,279 名 選 民 投 票, 有 效 票 為

澳」的根本原則。立法會選管會、總

132,071 張;間選共有 7,000 名法人

核算委員會、廉政公署以及政府有關

選民投票,有效票為 6,760 張。

部門的選舉組織工作,得到各參選團

繼後,《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

隊及廣大選民的積極配合。他對所有

於 9 月 23 日刊登第 40/2021 號行政

參與選舉的工作人員及機構表示誠摯

命令,行政長官賀一誠根據《澳門特

的謝意。

別行政區基本法》及《澳門特別行政

隨着選舉工作的圓滿結束,新

區立法會選舉制度》的有關規定,委

一屆立法會即將組成並依法履職。賀

任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七屆立法會七名

一誠表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將一

議員:馬志成、邱庭彪、龐川、胡祖

如既往與立法會保持良好溝通與合

杰、高錦輝、陳浩星、張健中。

行政長官賀一誠於投票當日上午,到所屬的慈幼中學票站投票。 他呼籲選民做好個人防疫,踴躍投票,履行公民應有的責任。

27


9 月 12 日早上 9 時,所有直選和間 選投票站開始運作,選民有序排隊等 候入內投票。

選民進入投票地點前,必須接受測溫和出示健康碼等。

今屆投票日特設 3 個流動投票站,以確保接受隔離醫學觀 察的選民行使投票權。(圖片由票站執行委員會提供)

第 七屆立法會投票於 9 月 12 日晚上 9 時結束,所有投票 站隨即關門,截止投票。

28

投票站人員在截止投票後,開啟票箱進行點票工作。


投票結束後,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唐曉峰(右三),向記者介紹整體投票情況。

14 名直接選舉當選人姓名及得票如下 施家倫

李靜儀

高天賜

26,599 票

23,761 票

18,232 票

鄭安庭

梁鴻細

黃潔貞

16,813 票

15,102 票

14,232 票

宋碧琪

梁孫旭

謝誓宏

13,299.5 票

11,880.5 票

9,116 票

林宇滔

羅彩燕

顏奕恆

8,764 票

8,406.5 票

7,551 票

馬耀鋒

李良汪

7,116 票

6,649.75 票

12 名間接選舉當選人姓名及得票如下 工商、金融界

專業界

高開賢

崔世平

崔世昌

黃顯輝

陳亦立

969 票

484.5 票

624 票

312 票

156 票

葉兆佳

王世民

242.25 票

121.125 票

社會服務及教育界 何潤生 1,776 票

勞工界 林倫偉

李振宇

1,074 票

537 票

2021 立法會選舉網站 www.eal.gov.mo

文化及體育界 陳澤武

梁安琪

2,317 票

1,158.5 票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2021

以創意藝術 聯繫全球 第二屆「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2021」於今年 7 月盛大展開,整個項目以「因創造而美好」(To Create for Well-being)為主題,30 項出自澳門、內地及世界各 地藝術家之手的國際藝術展品及戶外藝術裝置,分佈於澳門 各傳統展覽場地、戶外廣場、世遺景點、高等院校和酒店度 假村,藉藝術聯繫世界。 2019 年 6 月 6 日,首屆「藝文薈

「特展」則分佈於不同的酒店度假村

澳」(Art Macao)於澳門文化中心藝

等場地,各有鮮明主題,既有大膽創

術廣場啟動,為期半年的藝壇盛事,

新,亦有傳統大師精品。

不但獲得市民及旅客的肯定,亦為澳

「藝文薈澳」不僅匯聚國際大師

門確立「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

和本地名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

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文化形象。

城市文學之都南京、設計之都武漢、

承接首屆的成功,今屆「藝文薈

媒體藝術之都林茨等多個創意城市亦

澳」同樣以澳門藝術博物館的主場展

踴躍參與,聯同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澳

為中心,透過不同的特展、公共藝術

門設立創意城市館,展示 4 個創意城

展、創意城市館及平行展,延續「全

市的新穎創作。

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的氛圍。

短片

藝文薈澳: 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2021

全球不少地方至今仍受疫情的

今屆的主場展以「全球化的進與

陰霾籠罩,透過今次由藝術家創作、

退」為主題,分為「媽祖的夢」、「利

建立的精品和新穎視覺藝術、精神交

瑪竇的記憶迷宮」和「全球化的進與

流,正好為市民及旅客一次機會,體

退」三部份,鼓勵觀眾就全球化和個

現 後 疫 情 時 代, 藝 術 與 人 之 間 的 聯

編者按: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展覽及活動

人、生活與夢想、遠和近、安全感與

動,以多元形式感受藝術帶來的心動

開放時間或受影響,請查閱文化

幸福感等方面作出反思和探討。其他

之美。

局最新公佈:www.icm.gov.mo

30


專題 藝術 文:司徒若哲

圖:故渺

《世界處理器》(正在進行的項目) Ingo Günther

p32

穆欣欣:文化是大眾之事

p38

邱志杰:推「藝文薈澳」成國際藝術品牌

p44

特展提升文化藝術氛圍

p48

四館齊下 以創意連繫城市

31


穆欣欣:

文化是大眾 之事

澳門特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建構 「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 地」作為文化政策的核心理念納入施政方針。文化 局在致力建設「文化澳門」的過程中,多年來建立 了「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澳門

城市藝穗節」等多個廣受歡迎的藝文節慶品牌。文 化局局長穆欣欣表示,相對於文化局舉辦的上述大 型活動,「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2021」 是一個新品牌,定位為一個聚焦於視覺藝術的當代 藝術雙年展,期望再為澳門創造一個高質素的國際 藝術品牌。

多元文化 走進社區

可深刻體會到藝術原來可以和自 己很近。

32

當 代 藝 術 關 注 到「 人 」,

文化局於首屆「藝文薈澳」

這個「人」不僅僅是藝術家,或

中,曾以「藝賞遊」貫串不同場

由作品表現出來的人物,更是欣

地的展覽線路,引領觀眾參觀主

賞藝術作品的觀眾;當代藝術家

場展、度假村及酒店特展及公共

在創作時,會把受眾放到創作視

藝術。穆欣欣指出,今屆「藝賞

野中。今屆「藝文薈澳」,許多

遊」活動因應疫情而暫停,但上

展品都需要觀眾的參與和介入,

一屆參加過「藝賞遊」的市民及

以展示藝術品的完整面貌。穆欣

旅客皆反應正面。當中不乏三代

欣期望,市民在觀展的過程中,

同堂,扶老攜幼,他們在參觀的


專題 藝術 文:黃桂蘭

圖:故渺

澳門本身就是個多元文化 共存的地方,能關照到不 同群體的需求。所以在策 劃時,我們利用了不同場 地的特點,因應社區的特 殊環境佈展,體現了藝術 作品和社區環境的交流。 穆欣欣

33


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外牆 的《向澳門學習》,由繪 造社(中國)繪製,創作 概念來自對澳門城市日常 和娛樂生活的觀察,也是 對澳門本地文化的記錄和 致敬。

過程中,並沒有感到藝術難以親近,

做得更深入,就需要把多元及公眾的

人人都能從中尋找到樂趣,這正是「藝

概念貫徹到底。

文薈澳」的魅力所在。 她說:「文化面向的是公眾,每

藝術療癒 文化抗疫

個人都有權利去享受文化藝術,澳門

34

本身就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能

當前,世界上很多地方仍籠罩在

關照到不同群體的需求。所以在策劃

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下,人們通過藝

時,我們利用了不同場地的特點,因

術創造美好及精神交流,尤其可貴。

應社區的特殊環境佈展,體現了藝術

此次「藝文薈澳」在疫情下順利舉辦,

作品和社區環境的交流。」除了主場

聚集當代視覺藝術力量,單是主場展

展及平行展,此次「藝文薈澳」亦帶

便有逾 40 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

來 6 件矚目的公共藝術裝置,在多個

100 件/套的展品。穆欣欣坦言,籌辦

社區呈現來自中國內地、泰國、阿根

如此大規模的展覽,箇中困難與挑戰

廷、埃及、意大利藝術家的創作,讓

不少,可幸整體效果比預期中要好。

藝術走進全城不同角落。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能舉辦雙年

穆欣欣認為,做文化事業要有公

展別具意義:一是可凸顯澳門在中西

眾的概念,需要足夠「貼地」,因為

交流中的平台作用。二是對於重塑後

文化是大眾之事,不是小眾的風花雪

疫情時代向善、臻美的人文精神,為

月。她相信,為了把文化藝術的工作

澳門文化事業及產業的發展開啟新模


式、探尋新思路。」

要。穆欣欣說,在正常的情況下,人

策展人的英文名詞「Curator」,

們可以自由選擇前往欣賞音樂會、看

本來有療癒的意思,當策展人把「療

展覽或電影來放鬆身心,但當生活按

癒」理念融入到展覽中,觀眾看展時,

下暫停鍵後,文化藝術那種「精神食

確 實 會 感 受 到 這 種 舒 緩 的 作 用。 由

糧」的療癒力量,變得格外明顯。「藝

Alain de Botton 及 John Armstrong

術家透過作品反映後疫情時代下的社

著作的《藝術的慰藉》,亦是圍繞「藝

會狀況,相信可引起觀眾對這段『抗

術有什麼用」的問題,講的就是如何

疫經歷』產生更多的共鳴與思考。」

通過藝術文化療癒人的身心焦慮。 穆欣欣說,在疫情發生之後,文

持續培養藝術人才

化局提出了「文化抗疫」的理念,希 望用文化的正能量,撫慰身處疫情中

今次「藝文薈澳」通過公開徵集

的市民,尤其是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的

作品的方式,邀請本地的藝術家加入,

年輕群體。她指出,日常的文化藝術

最後選出 12 件作品展出,當中有藝壇

活動,有療癒心靈的作用,雖然達不

翹楚,亦有幾位後起之秀。由此可看

到藝術治療的專業層面,但多少也可

到澳門特區政府致力發展文化藝術上

緩解焦慮及平復情緒。

的一些成果。通過這些展品,可感受

當許多活動都因應疫情不得不停

到本地藝術家就全球化議題,與外地

頓下來時,這種藝術療癒顯得尤其重

藝術家進行了一次深度的對話,還可

置於媽閣廟前地的《太陽船》由埃及藝術家 Moataz Nasr 創 作,作品由 360 個槳葉組成太陽圓盤,相互連接,描述人類 在地球上無盡和相互聯繫的運動,旨在追尋更好的生活。

35


以看到澳門的文化藝術傳承與創新的

均開辦了全日制課程。澳門理工學院

力量。

等高等院校的藝術學院,亦設有視覺

談到於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工

藝術專科供學生修讀。

作,穆欣欣用「水滴石穿」來形容。

穆欣欣表示,除了特區政府舉辦

她認為,藝術人才的培養不可能一蹴

的展覽活動,澳門民間社團舉辦的展

而就,其過程需要有一個較好的環境,

覽,也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開始有

慢慢培養與積累。而當這些專業人才

本地年輕策展人嶄露頭角。愈來愈多

學成後,澳門也需要提供一個很好的

從外地學成歸來的年輕人,嘗試進行

空間,讓他們發揮才能。

策展及文創等相關工作。「這些趨勢

穆欣欣指出,在近 10 年,文化局

都是可喜的,不論是從專業發掘和培

推出了一個文化藝術的學習資助計劃,

養本地文化藝術的相關人才,還是培

藉此鼓勵澳門的年輕學生修讀跟文化

養市民審美鑑賞能力與人文素質方面,

藝術有關的課程。文化局轄下的澳門

文化局會繼續雙管齊下,做好人才培

演藝學院舞蹈、音樂以及戲劇學校,

養的工作。」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 下, 能 舉 辦 雙 年 展 別 具 意 義: 一 是 可 凸 顯 澳門在中西交流中的 平 台 作 用。 二 是 對 於 重塑後疫情時代向 善、臻美的人文精神, 為澳門文化事業及 產業的發展開啟新模 式、探尋新思路。 穆欣欣

36


置於南灣.雅文湖畔的公共藝術作品《想 念你》,由泰國藝術家貢坎創作,鼓勵人 們勇敢地衝破物理空間或其他條件的限 制,表達在全球高速發展的今天,更應該 要有勇氣選擇想愛的人。

由蘇新平創作的《聚》,在澳門文化 中心藝術廣場中橫空出現,巨大的雙 手把觀眾的視角,聚焦在藝術語言的 無限性之中。

多媒體遊展體驗 短片 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了大家的正常生活,面 對疫情下的非常時刻,文化局運用了多媒 體的力量,透過圖片和影片帶觀眾欣賞主

抗疫在家看

場展的展覽,以藝術鼓舞疲憊的心靈,重

澳門文化局

藝文薈澳主場展

拾快樂的能量。

微信公眾號 37


在全球的雙年展城市之 中,雖然澳門是新到來的 一員,但我覺得,它的地 位是有機會迅速攀升的! 邱志杰

短片

藝文薈澳主場展: 藉着藝術聯繫世界

38


專題 藝術 文:黃桂蘭

圖:文化局、故渺、陳思禮

邱志杰: 推「藝文薈澳」 成國際藝術品牌 甚麼是美?人們常認為美是一種愉悅,令人賞心悅目才 能稱之為美,但在「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2021」 總策展人邱志杰看來,美的本質是一種啟蒙,而美的經驗, 往往與「刺痛」有關。

以藝術喚醒世人想像

人選擇來到藝術館,其實是來「換腦 子」、「開腦洞」的。他們可能是個

與邱志杰的訪談,由「何謂美」

每天朝九晚五或者「996」(早上 9 點

開始說起,繼而被他啟發,對藝術有

上班,晚上 9 點下班,每周工作 6 天)

了新的體會。他說:「藝術經驗⋯⋯

的白領、每天要買進賣出的生意人,

是先會覺得一個東西怪、一個東西新,

或者是個每天要聽命上級、管理下級

因此會覺得刺激,甚至是刺痛。當刺

的公務員。每天的生活都非常套路化,

激到一個激烈的程度,人們會覺得震

而形成套路之後,就會把其他的選擇

撼,震撼到更激烈的程度時,人們會

視為不可思議。「這時,來一個當代

覺得自己一直在睡覺,現在被叫醒了,

藝術的雙年展,就給予了人們一次機

這就是藝術帶給人們的『甦醒感』。

會,從原有的那些日常習慣和套路中

此 時, 人 們 會 覺 得 自 己 一 直 被『 綁

跳脫出來,重新感知世界。」邱志杰

着』,現在被鬆綁了,掙脫了,這種

興奮地說。

感覺可以稱之為『解放感』,會產生

「這種跳脫就如同讓精神『洗了

『我怎麼沒想到還可以這麼做』的感

個熱水澡』一樣,人會變得神清氣爽,

覺。」

重新變得自由、敏感和開放。而這正

「藝文薈澳」由多個展場組合

是一個人,有創造力地去當一個白領、

而成,主場展設於澳門藝術博物館,

有創造力地去經商、有創造力地去做

策展人正是邱志杰。他表示,觀展的

一個公務員的前提。」從這個角度而

39


第一章 「媽祖的夢」 首章以大航海時代作背景,介紹 明清朝時期經澳門轉運至日本、 東南亞和歐洲等地的中國外銷瓷。

《影子的邀請》(1992) Lo urd es Castro

言,人們選擇來看當代藝術的雙年展,

全球化的特殊時刻,並緊貼全球當代

其實是來接受一種創造力的復甦。

藝術世界的議題。邱志杰以「全球化

每個人生來就有創造力,只是在

的進與退」為主場展的討論語境,分

日復一日的理性生活中被套路化和教

為「媽祖的夢」、 「利瑪竇的記憶迷宮」

條化,人們一再地被壓抑,當遇到一

和「全球化的進與退」三部份,為觀

個好的當代藝術家的時候,這些創造

展者帶來寓意深長的反思。

力就有機會得到復甦。正是因為這些

在「媽祖的夢」展區中,匯集了

當代藝術家的堅持與不妥協,喚醒了

經澳門轉運的明清外銷瓷、葡萄牙藝

人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這也正是雙

術家以傳統瓷磚與當代創意相結合的

年展對一個城市的價值所在。

作品、中國和中東藝術家的青花瓷新 作等;「利瑪竇的記憶迷宮」作為第

把澳門歷史濃縮於展覽中

二展區,展示 500 多年來西方世界的 中國觀,呈現各國藝術家基於中國文

40

在是次「藝文薈澳」籌備的過程

化的想像和創作;「全球化的進與退」

中,疫情為策展人帶來了不少挑戰。

作為本次主場展的第三展區,是對前

邱志杰擁有豐富的策展經驗,「藝文

兩個展區空間和時間上的總結,透過

薈澳」的策劃,既要呼應澳門這座城

展品展示世界各地藝術家在全球化時

市的地理和文化身份,亦要符合今天

代,尤其是疫情期間的藝術思考。

第二章


此專題匯集了明清外銷瓷、葡

是次雙年展,除了主場展外,還

邱志杰進一步解釋,老大師帶新

設度假村及酒店特展、創意城市館、

秀的組合形式,除可為新秀提供學習

公共藝術展、本地作品徵集展、平行

機會,還間接證明了其實力,有助新

展等部份,舉辦共計 30 項、在 25 個

秀被藝術界認識。對老大師而言,與

地點展出的藝術展覽,延續「全城美

新秀一起展覽,亦可顯出活力還未僵

術館,處處藝術園」的展現模式。

化的一面。「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

萄牙藝 術家以 Azulejos 瓷磚

要策劃一個如此大型的文藝盛

傳統 與當代創意 結合的作品、

事,策展人除需要具備清晰的思路、

中國和中東 藝 術家的青花瓷 新作等。

一般大型的雙年展,都會採取這種策 略挑選藝術家。」

敘事能力,還得具備一雙「慧眼」, 發現優秀的藝術家及藝術作品。為了

借鑑老牌藝術展經驗

提升雙年展的認受性和層次感,邱志 杰採用了「老大師」加「新秀」的組

邱志杰在澳門回歸前曾到過澳

合模式,邀請年輕藝術家加入雙年展。

門,慢活的節奏、老城區的騎樓、以

他說,像劉小東(註一)這類老大師

榕樹為中心的街心廣場、社區裡淳樸

的作品,質素自有保證,通常不會令

的人情味,安靜祥和的澳門,與他的

人失望,但雙年展還得推出一兩位像

老家廈門十分相似。「我後來才知道,

時子媛(註二)這樣的新秀,營造火

澳門望廈村名字的由來,就是遙望廈

花。「只有年輕藝術家通過這個雙年

門之意,這讓我對澳門多了一份親切

展成名,『藝文薈澳』才會在歷史上

感。」

被人銘記。」

澳門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令這

「利瑪竇的記憶迷宮」 此章挑選了一些曾受中華文化氣息感染的國際藝術家作品, 展示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詮釋。

《天堂之門》(2013) Rashe d AlShashai

4件造型獨特的竹編展 品,由 德 國 藝 術 家 Sascha Pohle 創作。 41


座城市註定跟陶瓷之路、香料之路、

食之都。威尼斯雖然地方不大,但策

菜是合你胃口的,這正是威尼斯雙年

海上絲綢之路連接在一起,同時作為

展人懂得善用特色街巷策展,因地制

展不會完全讓人失望的原因。

東西科技與文化交匯的地方,孕育出

宜,成功塑造出國際著名的藝術展覽

從威尼斯雙年展的「火鍋模式」

包容的城市特質。而這種「包容」,

品牌,形成規模效應,直接帶動城市

得以啟發,邱志杰決定在「藝文薈澳」

對舉辦一個國際藝術雙年展特別重

旅遊產業發展。

設立「創意城市館」,借助其他地方

要,因為這可以允許世界各地的人,

邱志杰形容,自己在威尼斯雙

的優秀展覽,助澳門躋身到國際藝術

來到這座城市互相交換各自的經驗、

年展上「跑着看展覽」,主題展、平

雙年展的版圖中,為進一步提升知名

想像和痛苦。

行展,加上幾十個國家館,令威尼斯

度與影響力奠下基礎。

邱志杰認為,不管從歷史淵源,

雙年展就如同一個熱鬧的火鍋。他

今屆首設的「創意城市館」(詳

或是從今天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來

說,主辦方只須用心做好主題展,至

情請參閱另文)分別以美食之都澳

看,澳門所扮演的角色,都能把「藝

於其他的國家館,各國為了於藝術中

門、文學之都南京、設計之都武漢及

文薈澳」孕育成全球最好的雙年展之

較量,都會請來最好的策展人及藝術

媒體藝術之都林茨作為創作主體,於

一。「在全球的雙年展城市之中,雖

家,德國館怕輸給法國館,法國館怕

4 個不同地點展出,為公眾帶來兼具

然澳門是新到來的一員,但我覺得,

輸給英國館,……這相當於主辦方只

提升觀展素養及生命教育功能的藝術

它的地位是有機會迅速攀升的!」

須準備好一個鍋底,這位客人帶來了

佳作。邱志杰希望,在疫情過後,澳

在地球的另一端,與澳門有幾

魚片,另外的客人帶來午餐肉,其他

門能夠邀請更多的城市,以創意連結

分相似的意大利威尼斯,既有為人熟

客人帶了羊肉、墨魚丸……自然形成

不同城市脈絡,令澳門「藝文薈澳」

知的雙年展,亦是一個旅遊城市、美

了一場最豐盛的宴席,其中總有一道

雙年展這個平台更加多元與精彩。

第三章 「全球化的進與退」 最後一章借藝術家的視覺,探索急劇加速的全球化進程等問題。 《孩子們》(2019) Michael Frei & Mario von Ric ken bach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2021」主場展 《城市與自然》(2021) 貢坎

第三章「全球化的進與退」 展期:7 月 16 日至 10 月 17 日 時間: 上 午 10 時至下午 7 時(下午 6 時 30 分停止入場) 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42


《生死的神奇循環》2021 Pannaphan Yo d m an e e

《機場》(1987-2012) Peter Fischli 與 David Weiss

《母語》(2002) Zin e b S e dira

註一: 劉小東,1963 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金城。重要個人展覽包括:2016 年,「劉小東: MIGRAZIONI」,斯特羅齊宮(PALAZZO STROZZI),佛羅倫薩,意大利。作品被 中國美術館與美國舊金山當代藝術博物館(SFMOMA)等機構收藏。

註二: 時子媛,1996 年出生於廣西南寧。2014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2019 年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系,現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研究生。 43


特展提升 文化藝術氛圍 藝術無處不在!「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 術雙年展 2021」承接首屆「全城美術館、處處 藝術園」的展現模式,於全澳多地展現多元視 覺藝術體驗,除了另文所述的「主場展」外, 澳門多個度假村及酒店都為了此兩年一度的藝 文盛會,舉辦別出心裁的「特展」,讓澳門的 藝術氛圍更濃。

鋼鐵下的澳門情懷 金屬予人冷漠的感覺,想不到落在馬來西 亞藝術家鄧文建手中,卻可營造出幽默及滿載 澳門歷史情懷的巨型藝術裝置。《傳情・傳承》 以 11 個澳門著名景點及歷史故事為原點,把一 些口耳相傳,又或被人遺忘的事蹟,透過風趣 幽默的漫畫風格,帶出澳門逾四個世紀的文化 遺產及悠久歷史,當中內容涵蓋澳門歷史古蹟、 建築、宗教場所、美食、人物及其生活故事。 為貫徹展覽傳情和傳承的主題,每一幅展品除 了供成年人觀看的解說外,還特意為小朋友錄製 了生動的語音解說,觀眾只須用流動電話掃描展 品上的二維碼,便可瞭解到相關的澳門故事。

《傳情・傳承》 地點:澳門銀河綜合度假城.銀河藝萃 展期:7 月 20 日至 10 月 31 日

44

兒童語音導賞


專題 藝術 文:司徒若哲

圖:宋楚珊、陳思禮

《醒獅》(2021) 薛松

超越實境的藝術世界 澳門是一個匯聚中西文化的地方,以獅子為創作 靈感的《甦醒》正好體現此精神。此展覽囊括了多位 藝術家的繪畫及裝置藝術作品,分為「主席典藏」及 「美獅派對」兩部份。前者展出了藝術家劉國夫及薛松 全新創作的《甦醒》及《醒獅》、裝置藝術家劉建華的 《混合體》,充份展現出中國現當代藝術的獨特性和前 瞻性。 由雕塑家洪易創作的一系列前衞雕塑作品,以「美 獅派對」為主題,除展現出中國文化內涵,亦帶出西 方波普藝術的精神,充滿生機。 為提升參觀者的觀展體驗,兩個展區都引入擴增 實境(AR)技術,參觀者欣賞特定展品時,可感受多 重視覺衝擊。

《甦醒》 地點:美獅美高梅.視博廣場及金獅大堂 展期:7 月 16 日至 10 月 31 日

《小心火「竹」》(2021) 鄧文建 《咬錢獅》(2021) 洪易

45


國寶級藝術瑰寶 澳門有「蓮花寶地」之稱,在《鏡像大千――大 師經典》的兩大展覽中,不難發現蓮花的蹤影。 《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相片展,其拍攝背 景為張大千親自設計的最後一座園林,由攝影家胡崇 賢拍攝,相中配有張氏的親筆題字、題詩,展現出兩 位大師對日常生活的體悟、中國文人獨有的美學意境。 《生命鏡像:朱樂耕的當代陶藝》是陶藝大師朱 樂耕的一系列具開創性,且富生命力的陶瓷作品,其 中兩套大型陶瓷裝置是專為澳門創作,凸顯出城市的 獨有氣質。

《鏡像大千――大師經典》 地點:永利皇宮.永利藝術館 展期:7 月 17 日至 10 月 31 日

開拓陶瓷無限想像 陶器早於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經過萬年演變,陶 瓷的形態變化萬千,是次展覽由陶瓷藝術大師鄭禕策劃, 匯聚 20 多位國際殿堂級和新銳陶藝家及藝術機構,共同 探索陶瓷藝術與科技的聯繫,眾人色彩豐富的作品啟發無 限想像的可能。觀眾在參觀展覽過程中,可透過流動電話 與部份作品進行互動。

《金沙陶瓷計劃:無限超越――國際當代陶瓷藝術展》 地點:澳門威尼斯人 展期:7 月 15 日至 10 月 31 日

46


以視覺及聽覺感受海洋 透過藝術引起大眾對保育海洋的關注,是今次《海洋 LA MER》的主題和目的。整個項目分為藝術展及電影節兩大部份, 觀眾可從不同藝術家創作的影片、以海洋為主題的經典電影及紀 錄片,反思海洋與人類的關係。

《海洋 LA MER》 地點:新濠天地.水舞間劇院 展期:7 月 16 日至 10 月 31 日

以記憶搭建連結 《遊園世外――劉慧德藝術展》為《藝.創.新境》系 列展覽的續篇,展出多件由澳門青年藝術家劉慧德創作的 陶瓷雕塑和裝置藝術。劉慧德的作品以造型及質感獨特見 稱,雖然她現正於美國生活和創作,但從一系列作品中, 不難發現留存於大家腦中的澳門印象,如盧廉若公園的九 曲橋、前店後居的唐樓⋯⋯透過這些抽象的展品,展現了 她與成長地的深厚感情。

《藝.創.新境》 地點:澳門新葡京、澳門上葡京綜合度假村 展期:7 月 21 日至 10 月 31 日

沈繡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美 沈繡是近代著名刺繡藝術大師沈壽獨創的一 種極具藝術表現力的「仿真繡」,將西方油畫光 影藝術融入到中國傳統刺繡當中,創造出生動迫 真的藝術效果,享有「繡中之繡」、「國寶中之 瑰寶」以及「神針」的美譽。為了讓更多人認識 這種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光 《中國沈繡藝術展》 地點:港珠澳大橋澳門邊檢大樓 展期:7 月 23 日至 10 月 23 日

(集團)有限公司特展出 40 幅精美的沈繡作品, 當中有山水、人物、花鳥走獸、佛像及名畫等, 題材多樣,部份作品更屬江蘇南通沈繡博物館館 藏珍品,體現了央企的文化擔當和對中華傳統文 化的傳承和傳播。

47


四館齊下 以創意連繫城市 今屆「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2021」首設「創意城市館」,希望藉此豐富 雙年展的內涵和吸引力,從而形成一種慣性,把不同城市的藝文精英和優秀展覽引進來, 推動澳門在全球的國際藝術雙年展中佔一席位。 是次「創意城市館」項目由澳門詩人、譯者、策展人姚風擔任總策展人,參與的 4 個 城市皆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創意城市(註),分別為美食之都澳門、文學之都南京、設 計之都武漢及媒體藝術之都林茨。各創意城市透過各式媒介,呼應命題,以創意與藝術把 自身最美好的一面展現於觀眾眼前。主辦單位期望,透過是次當代視覺藝術平台,展示出 4 個城市的創意魅力與堅韌生命力,加強成員城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48


專題 藝術 《乾杯吧,澳門!》2021

文:司徒若哲

圖:姚風、宋楚珊、陳思禮

梁藍波、楊超

短片 《浮城》 黃家龍

美食與藝術交融 藝文薈澳:

飲食本來就是一門藝術,今次澳門館以「起

澳門:美食之都—起筷! 一場食物與藝術的腦力交戰

筷!」為主題,展出由馬若龍、君士坦丁、黃家龍 等 16 位藝術家創作的 15 件/套作品,探索「飲食」 與社會和歷史的相互影響,主題從個人經驗、故事、 時間、場所、飲食潮流到本地歷史,媒材包括畫作、 攝影、裝置、聲音裝置和影像作品。同場還展出以 澳門手信「老公餅」和「老婆餅」為題的「情書徵 文活動」獲獎佳作,作品情深動人。

《澳門:美食之都――起筷!》 地點: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海事工房 1 號 展期:7 月 23 日至 10 月 3 日

《好的,這就是澳門的味道》 戴永寧

註: 200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立「創意城市網路」(UCCN),用評選的方 式彙聚世界各地以創意作為發展策略的城市,以推動經濟、社會、文化及 環境可持續發展,同時促進各個城市在創意產業發展、專業知識培訓、知 識共用等方面的合作,目前評選領域涵蓋 7 大主題,包括手工藝與民間藝 術、媒體藝術、電影、設計、美食、文學和音樂。2017 年,澳門獲評定為 創意城市館總策展人 姚風

「創意城市美食之都」。 49


延續千八年文脈 南京館以「開境」為主題,展示南京 數十位傑出詩人、小說家、評論家和藝術 家(包括蘇童、趙本夫)的作品,涵蓋手 稿、書法、紀錄片。此外,還引入朱贏椿

《南京:文學之都――開境》 地點:塔石藝文館 展期:7 月 23 日至 10 月 3 日

的蟲子畫展、丁成藥店、作家肖像照以及 小型書展等特別項目,多角度展示南京作 家群的寫作狀態及介入藝術時所發揮的創 意,讓觀者在展品的互動空間中感受南京

《蟲子文》(2014)

的文學氣息。

朱贏椿

《見證――你是我最牽掛的人》(2020) 李舸

《Color4Smile》口罩藝術展 《涂鴉》(2021)

動情 共情 新生

血親兄弟

在過去一段時間,口罩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份,以「共情」為主題的武漢館, 就抗疫主題創作出「抗疫海報展」、「口罩藝術展」和「時尚藝術展」等一系列 作品,嘗試以微觀視角,聚焦宏大歷史事件中的個體,與公眾探討人性最耀眼的 靈光――共情能力,訴說一段段因為情感連接而發生的動人故事。透過中國攝影 家協會主席李舸及藝術家羅嫻的攝影作品,回望過去,讓人發現武漢已煥然新生。

《武漢:設計之都──共情》 地點:望廈山房 展期:7 月 23 日至 10 月 24 日


探索人與電腦的關係 當人們離不開手提電話、電腦、電視等界 面,生活還餘下什麼?林茨館以「接合點」為 主題,展出 9 組以界面為切入點的媒體藝術作 品,以獨特的藝術視角思考和解讀人機關係。 當中最值得現代人反思的,是揭示大眾被網絡 世界關注背後所產生的問題。林茨作為舉辦世 界上歷史最悠久媒體藝術活動之一的城市,不 《垃圾郵件詩歌》(2012)

但具有國際視野,在推廣媒體藝術教育上亦敢

Varvara & Mar

於創新,觀展後必有啟發。

《林茨:媒體藝術之都――接合點》 地點:望廈山房 展期:7 月 23 日至 10 月 24 日

VinylVideo ™休息室(2000) 格布哈德・森穆勒、馬丁・迪亞曼特 和貢特・埃爾哈特

延伸閱讀

澳門藝術家的探索之旅

澳門特區政府重視本地藝文發展,為了培養優秀人才,特向本地 藝術家徵集當代視覺藝術作品,從中評選出 12 件/套作品,於今年 「藝文薈澳」期間展出,為本地藝術家提供與國際藝術平台連線的機會。 入選的作品,既有各類繪畫及攝影佳作,亦有立體裝置和雕塑精品,

《本地作品徵集展》

透過不同的視覺藝術形式,呈現各人眼中的「全球化的進與退」展覽

地點:巿政牧場舊址(牛房)

主題,與觀展者共同審視疫症時代全球化的境況。

展期:8 月 29 日至 10 月 24 日 51


人月同圓 中外共融

古色古香的盧廉若公園,掛上傳統 燈籠及燈謎,為中秋節日添喜慶。

52


專題 文化 文:司徒若哲

圖:宋楚珊

澳門是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國際 城市。佔絕大多數的中國居民與各族裔和睦相處,彼 此保留各自的文化傳統,又有不少交集共融。 這裡有不同族群的傳統節日,華人廣泛傳承中華 民族的傳統節日,葡萄牙人帶來了許多歐洲的節日, 菲律賓人過聖嬰節、泰國人慶祝四面佛寶誕、緬甸歸 僑舉辦潑水節嘉年華……中國人會參與其他族群的節 日,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會看到其他族裔的身影。 今年中秋,許多來自他方的朋友,在「人月兩團 圓」的氛圍下與本地人互送祝福,一同感受中國傳統 節日的歡欣。

中 秋前後,市民及旅客到議事 亭前拍照,留下美好回憶。

p54 中秋葡韻 月餅之外 p60 中西合璧 舌尖上的土生文化 p66 月圓人盡望 哪分東西方 53


中秋 葡韻 月餅 之外 澳門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城市,中西 方節日的融合反映中華傳統及國際文化 共存,傳統節慶習俗及可持續性得以傳 承。這種文化的融合在葡萄牙人羅方禮 (Fernando Sales Lopes)身上反映得十 分透徹。居澳三十多年的 Fernando,不 僅一直研究中國文化,還製作了有關澳門 所有中西節慶的葡文紀錄片,編寫了很多 關於澳門文化習俗的書籍,他說:「作為 一個(文化的)過來人,我希望能夠幫助 那些剛來到澳門居住的葡萄牙人,瞭解這 個地方,讓他們知道這些文化符號底下更 深層的含義。」

54


專題 文化 文:陳思妍

圖:宋楚珊

最初只計劃在澳門待兩 年,但不知不覺間已在這 生活了三十多年!

Fernando Sales Lopes

55


與澳門的淵源

不覺間已在澳門生活了三十多年了!」 他來澳門工作不久,就把家人接了過

1950 年,Fernando Sales Lopes

來,因為他覺得這裡對下一代的教育

在葡萄牙出生,自 1986 年開始居於澳

比較好,交通方便,不像葡萄牙,去

門並任職記者。在青少年時期,他已

哪裡都很遠;孩子在這裡讀書,有足

經對東方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初到澳

夠時間可以和父母一起吃午餐,若在

門,即渴望探索這裡的文化,瞭解更

葡萄牙的話,生活都是早出晚歸。「這

多「外面的世界」。「記得我在葡萄

是我繼續留下來的原因之一!」

牙讀高中的時候,有一對朋友來自澳

在眾多的東方文化中,Fernando

門,兩兄弟經常談論澳門的見聞,向

對節慶有較濃厚的興趣。他承認:「在

我轉述父輩口中的澳門歷史故事。讀

來澳門之前,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

大學時,由於我對未知的東西皆有好

現實是有明顯差距的。在葡萄牙,大

奇心,所以選擇了歷史專業,讓我明

家對於澳門的認識非常少。我記得,

白到歷史的運轉。到社會工作後,我

那時可從書本和報紙得到一些澳門的

在電台擔任記者,由於這個專業經歷,

資訊,有些全國性報紙的副刊,會請

給予我前來澳門工作的機會,擔任電

駐澳門的記者寫稿,當中包括一些節

視節目和電台廣播等製作。」

慶什麼的。當我來到澳門,才開始真

回憶過去,Fernando 不免感慨: 「最初計劃是在這裡待兩年,但不知

正認識這裡,瞭解中國的文化。」 剛來澳門的時候,Fernando 很想

Fernando Sales Lopes 對中 國傳統節慶有濃厚興趣,當 中有以中秋為主題的研究。

56


Fernando Sales Lopes 有多 本以澳門為主題的葡文著作

知道大家在說什麼,也想閱讀中文,

有的事都只有好運或倒霉這兩面,每

於是參加過為葡萄牙人而辦的中文學

一個習俗都會有其傳說及故事。」

習班,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學習班

Fernando 進 一 步 解 釋, 每 一 個

停辦了,學習中文的計劃沒有成功。

神話傳說,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

但是,「我算是一輩子都在學習中國

什麼時至今日,大家仍樂於遵循這些

文化,出版關於中國文化的書,寫關

習俗和傳統,比如端午節划龍舟、吃

於中國歷史、中國神話傳說,把見聞

糉子的習俗。「對我來說,認識習俗

及所知寫給葡萄牙人看。」

背後的故事,才是真正進入到這種文 化當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了

深探中國節慶意涵

這樣的文化交流,人與人之間才有互 動,才可加深認識對方、瞭解對方的

古時的中國人,想像力豐富,與

文化。」

節慶相關的傳說故事流傳甚廣。說起

在 Fernando 看來,所有文化的深

中秋節,Fernando 展現出十足的自信:

層次內涵均是相同的,只是反映出來

「我每次向人詢問澳門習俗的背後意

的形式多樣。他指出,中國人很重視

義,一般解釋都是做這事會帶來好運,

家庭團聚,成員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

做那個會倒霉。但我知道,不可能所

延續性非常強,現今的一個尋常家庭,

57


Fernando Sales Lopes 說, 喜歡傳統月餅的味道。

都可以透過族譜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

他亦會以各式應節裝飾,為家裡增添

甚至是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其後人仍

節日氛圍,慶祝中西節日已成為他和

然有跡可尋,這個在其他文化中甚為

朋友在家舉辦聚會的「藉口」。雖然

少見。

Fernando 的女兒和孫女都已經搬回葡

中秋節,在葡萄牙語常會翻譯成

萄牙居住,但他認為在澳門過中秋節,

「月餅節」,顧名思義這是個品嚐月

已給他一家人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餅的節日。在 Fernando 的認知中,中

「在女兒還小的時候,我們一家人會

秋節是農曆新年以外,又一個親友團

到黑沙海灘野餐慶祝,在那裡賞月很

聚、分享的中國節日。「如果一家人

好哩!」

不能在農曆新年團聚,那麼一定會爭

中 秋 節 又 怎 少 得 了 月 餅,

取在中秋節團聚」。他回憶說,朋友

Fernando 說,現在最喜歡吃的是五仁

都知道他習慣上會慶祝所有節日,而

月餅。他隨口說出葡萄牙大詩人費爾

且非常喜歡邀請朋友來家裡作客。「哪

南多・佩索阿曾經為一種汽水寫的廣

怕是在葡國的朋友,都會經常問我能

告語:「第一口覺得味道很陌生,第

否前來過節,因為我會煮中國菜給他

二口就着迷了。」 他承認第一次品嚐

們吃。」

月餅的時候,因為用了蛋類做原料,

每到農曆新年,Fernando 又會派 利市給孫女,亦按照中國傳統習俗過 年,當自己是中國人。至於其他節慶,

58

不是很喜歡,後來慢慢接受、習慣了 這個味道。 澳門的土生葡人會把月餅稱作

Fernando Sales Lopes 家中有很多藏書,當中 不乏與中國傳統相關的 書籍。


在女兒還小的時候, 我們一家人會到黑沙 海 灘 野 餐 慶 祝,在那 裡賞月很好哩!

Fernan d o Sales Lo pes

Bolo Bate-pao,就是擊打出來的糕

流動帶來了很多不同文化,造就了澳

點,這個名稱很形象,因為製作月餅

門多元文化的基礎。他稱,其中有很

需要用模具,操作時會產生擊打的聲

重要的內涵: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包容

音。在 Fernando 看來,中秋節儘管

和尊重,包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

是傳統節日,亦要與時俱進。比如月

的宗教信仰⋯⋯讓澳門在歷史上,成

餅,由以前傳統製作方式和口味,發

為一個中轉站、庇護所。「我們可以

展至今種類多樣,口味百變。「我覺

到墳場看看,會發現曾有不同國家的

得改變是好的。其實我們現在認知的

人來過,在這麼小的一個地方,有着

習俗,可能也不是最初那樣,這些習

如此豐富的經歷,是很神奇的。」

俗會隨着時間被慢慢改變。我認為最

為 此,Fernando 特 向 以 葡 語 為

重要的,是把傳統習俗融入到當前生

母語的澳門小朋友寫了一本書《別巴

活中,像有人在吃月餅時配茶,亦有

小城》,讓新一代瞭解澳門的演變。

人會喝桂花酒。」

他把《聖經》裡的「巴別塔」倒過來, 改成了「別巴」。「人類想通過興建

多元文化小城魅力

巴別塔前往天堂,所以上帝創造了不 同的語言,讓大家聽不懂對方,而我

在 Fernando 的認知中,澳門自

則把它反過來,寓意我們爬得越高,

古以來,都有很多外來人口,有來自

取 得 的 知 識 也 就 越 高。」Fernando

中國內地的,亦有來自海外的,人員

說。

59


中西合璧 舌尖上的

土生文化 十六世紀初,歐洲進入「大航海年代」,當時的葡萄牙人 乘船東來澳門,與華人及其他族裔通婚後生下的後裔統稱「土 生葡人」,他們紮根澳門,卻傳承了不同地方的生活習慣和風 俗。經過 400 多年歷史變遷,外來的葡萄牙文化與傳統的中國 文化不斷交融發展,形成了世上獨有的土生葡人文化。 在澳門,土生葡人除了會慶祝聖誕節、復活節等西方節日, 亦會在中秋節團聚賞月、在農曆新年「派利市」……過中國傳 統節日,正好反映澳門中西文化共存的一面。

60


專題 文化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旅遊局

我們過中秋和傳統的中國 家庭沒有太大差異,由於 在中西合璧的家庭成長, 所以中西傳統節日該如何 慶祝,我們就如何度過。 Neta

短片

中西合璧 舌尖上的土生文化

61


最愛傳統月餅配香茶

個既有吃,又有玩的節日,何樂而 不為呢?」

第二代澳門土生葡人馬央

Neta 在 澳 門 土 生 土 長, 煮 得

(Antonieta Manhão, 以 下 簡 稱

一手美味土生菜,笑稱自己其實是

Neta),出生於一個大家庭。每年

個百分百的澳門人,甚至可以說是

的 農 曆 大 年 初 一, 一 家 人 都 會 食

個「老套」的人,出差幾天便會瘋

齋,中秋必定會吃月餅,她小時候

狂想念澳門的粥粉麵飯,更想過把

會玩兔子燈籠,近年亦有參加在婆

電飯煲帶着出差,只為吃上合自己

仔屋舉行的中秋晚會……她說:「婆

胃口的飯菜。

仔屋的中秋晚會,亮起眾多土生製

不少人誤以為土生葡人日常只

作的燈籠,氣氛非常熱鬧,是一個

愛 喝 咖 啡, 但 在 Neta 家, 喝 茶 反

成人和小朋友都非常喜歡的節日。

而是首選。出於個人興趣愛好,她

我們過中秋與傳統的中國家庭沒有

還特意考取了中國國家茶藝師的證

太大差異,由於在中西合璧的家庭

書,對於茶葉的種類和特點十分瞭

成長,所以中西傳統節日該如何慶

解。Neta 每次到內地工作或旅遊,

祝,我們就如何度過。中秋節是一

都必會抽空逛茶館,感受中國茶文 Neta 在家中會以無花果

62

茶當涼茶飲用


Neta 對澳門土生葡人美 食有獨到見解,樂於把 家中「秘方」與人分享。

化的源遠流長。「中秋節,我們家

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

會泡上幾壺好茶配月餅。」雖然至

錄」,一直從事推廣澳門土生葡人

今她仍接受不了廣東涼茶的苦澀口

美食的 Neta 十分高興,希望可以

感,但家中一直有煮無花果茶的習

讓更多人對土生菜有更多認識。她

慣,甘甜清熱的無花果茶,便是他

介 紹 說, 葡 萄 牙 人 與 中 國 人 結 婚

們的「廿四味」。

後,不可能只吃葡國菜或中國菜,

近 年, 月 餅 推 陳 出 新, 市 面

土生菜就是在這樣中西合璧的家庭

出現很多不同風格和口味的新式月

背景下誕生,亦是這類家庭味蕾的

餅,但 Neta 最喜歡的、能接受的,

「中間值」。

還是白蓮蓉餡等傳統口味,她說: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源於

「我覺得那些古靈精怪的『月餅』,

十六世紀,以葡萄牙的烹調方法為

已不能稱作月餅了,只可以稱之為

基礎,融匯歐洲、亞洲、非洲的食

餅食。」

材及烹調方式,菜式豐富,變化多 樣。「土生葡菜是一道混合料理,

中西混合料理的家庭菜

會 用 上 西 式 及 中 式 材 料, 中 西 合 璧,經過多年的發展及演變,才有

今 年 6 月 10 日,「 澳 門 土 生 葡 人 美 食 烹 飪 技 藝 」 入 選「 國 家

今日的完美結合。」 以往,土生葡菜的秘方都不會

每逢過年過節,土生葡人 家庭都會烹調豬皮大雜 燴,且各有不同配方,即 大家所謂的「秘方」。

63


外傳,每個家庭都會有其獨到的味

向內地推廣土生葡菜

澳 門 土 生葡人 美 食 不 應 局

道。Neta 認 為, 食 譜 秘 方 不 外 傳 的態度,多是舊日土生葡人的想

俗話說:「教識徒弟無師傅」,

法。所謂秘方,其實是在當時並不

Neta 對此並無顧慮,為積極推廣

富裕的環境下,土生葡人只能用家

土生葡菜,她近年致力開班授課,

中的現成食材,烹飪出不盡相同的

並在今年攜手澳門旅遊局,在內地

菜肴,所以同一道菜,每個家庭都

推出「澳門風情美食節」,讓內地

會依照自己的「秘方」烹調,因此

公眾親嚐土生葡人美食,感受澳門

味道才會不盡相同。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

Neta 以豬皮大雜燴為例說,

64

美食之都」的魅力。

這道菜是土生葡人家庭過年過節必

Neta 在杭州接待觀展客人時

備的代表菜式,經她多年研究,發

發現,雖然他們不少人曾到訪澳

現並不是每個家庭的食譜都會加入

門,但卻不認識土生菜,又或者將

蘿蔔。「不能因為你家用的食材與

土生菜和葡國菜混為一談。事實

我不一樣,而說你的菜肴不正宗,

上,混合了中西飲食元素的土生

因為每家人的用料習慣都會不同,

菜,是澳門獨有的菜系,這地道美

不能一概而論。」

食是昔日澳門土生葡人的家庭菜,

限 於 澳 門,更 應 推 廣 及 傳 揚開去,讓更多人認識。

N eta


體現了澳門獨特的飲食文化,也

認 為, 只 有 親 身 感 受 烹 飪 的 樂

Neta 將多款經典澳門土生葡

是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

趣,才會深刻瞭解到一方飲食的

人菜式帶到杭州,展現「創意

點城市的見證。「相較於杭州老

文化,因而在推廣活動中,她提

城市美食之都」的魅力。

一輩偏甜及清淡的口味,當地年

議把活動形式改成烹飪課。「當

輕人的口味趨向多元化,對於土

你親手烹飪一道美食時,會全心

生菜的接受度更高,甚至聽到有

投 入 到 過 程 中, 從 中 獲 得 的 體

年輕人說,下次到澳門一定要品

驗,一定較單純品嚐美食來得深

嚐土生菜,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刻,會成為值得珍藏一輩子的記

秉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

憶。」

以 漁 」 的 想 法,Neta 不 但 向 杭

Neta 冀 望, 未 來 能 加 強 宣

州廚師傳授土生葡人代代相傳的

傳推廣力度,吸引更多市民和旅

美食烹飪技藝,更把傳統烹飪技

客認識土生菜,把土生葡菜的傳

藝的創意元素與對方交流。Neta

統味道代代相傳。

今 年 3 月,Neta( 左 ) 隨 澳 門旅遊局到杭州參加「杭州 澳門周」大型旅遊推廣活動, 向當地廚師講解「土生葡人 美食烹飪技藝」的特點。


月圓人盡望 哪分東西方 盛夏的暑氣雖然沒有減退半分,但在時 序上,秋天已悄然到來。在澳門大學這所國 際化的校園裡,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師生, 正雀躍地融入新學期的校園生活。中秋節前 夕,《澳門》雜誌特別走進校園,向遠道而 來的師生們送上祝福,分享他們對中秋節的 感想。

因應防疫關係,今年校園暫停了中秋慶祝活動。圖為去

去 年中秋,未能回家鄉過節的澳大學生,用心意卡

年中秋,留學生與本地同學一起過中秋。

寫下心願與祝福。

66


專題 文化 文:梁鴻烈

圖:宋楚珊、澳門大學

趙浩彥

Adilson Jorge de Pina Pereira

67


美國教授的中華情結

時,朋友間會相約在中秋節燒烤,社交 感覺偏濃。來到澳門,則發覺傳統質感

來 自 美 國 的 澳 門 大 學 教 授 Barry

較為強烈,同事間依然維持互送月餅的

Lee Reynolds,在教育學院任教英文教

傳統,下班後基本上是和家人一起過

育科目,多年來熱愛中華文化,有着一

節,分吃月餅或玩燈籠,令他充份感受

個自取的中文名字――雷貝利,他笑言

到同一種文化,在不同地方的風景。

有「通財」、「吉慶」的意思。2004 年,

Barry 的中秋節初體驗,在台灣發

他由美國前往台灣地區讀書、工作。

生,當時首次品嚐月餅,令他甚為詫

2013 年,澳門大學遷入橫琴新校園,

異,難以想像鹹蛋黃放入甜品之中。喜

規模擴大,在國際上廣招教育人才,

歡嘗鮮的他,亦吃過新式冰皮月餅,在

Barry 選擇來到澳門特區發展。

種種創新月餅之中,他比較接受主流的

從西方文化走到台灣再來到澳門, Barry 坦言是因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

Barry 的伴侶是台灣居民,受疫情

才令他一直留在這片中華土地。他笑言

影響,兩人已有多月未見。臨近中秋

在華語地區生活多年,中秋節已成為他

佳節,Barry 亦難免相思之苦。幸好,

生命的一部份。對於與中秋節有關的嫦

Barry 早 已 融 入 澳 門, 與 同 事 相 處 融

娥奔月故事,隨口已說出了幾個版本,

洽。他說:「澳門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地

對玉兔有沒有搗藥的故事分支尤其熟

方,即使是一張西方人面孔,澳門人都

悉。

會把我當作普通人看待。中西文化得以 Barry 說,世界各地都有與中秋節

共存,令我感到非常高興。」

類同的節日,以他的家鄉美國為例,感

他感覺到,亞洲地區仍在發展當

恩節便與中秋節非常相似,家人親友共

中,人們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很

聚一堂,互相問候,共享美食;中秋

有欲望去做一些改變。另一方面,像澳

節的玉兔文化符號又能對應美國的復活

門這個悠閒城市,新科技與中秋節等傳

節,連繫生機與趣味的意義。可見世界

統文化都能在這裡扎根開花,是令他喜

各地源遠流長的節慶,都有着相類似的

愛這個地方的原因。「未來,我會以澳

符號文化。

門作為基地,在這裡發展事業。我已當

然而,相同的節慶源流又能變化 出別樣心思,Barry 舉例:在台灣讀書

68

朱古力等口味。

自己是一個澳門人,會繼續在這裡過每 一年的中秋節。」


我 因為 喜 歡中國 傳 統 文化,才 會一直留在這片中華土地 ⋯⋯ 在華 語地區生活多年,中秋 節 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份。

Barry Lee Reynolds

69


月亮 在 世界 各地 都 有 各 自 的 詮 釋,卻 不 約 而 同 有 家 人共聚的習俗,很有世界大 同的感覺。

趙浩彥

各地都有的月亮節

70

非常不禮貌的事,長輩為了改正小

世界大同的感覺。」

孩的壞習慣才會出言訓勉。相信各

說回中秋節,David 雖然自小隨

來自馬來西亞的 David,中文名

種傳說都是人們在維護心中那個無

華人習俗過節,然而馬來西亞亦有

為趙浩彥,今年在澳門大學的機電

比聖潔的月亮,畢竟這輪明月在黑

「落地版」的中秋節食品,如融合

工程專業讀大四。本身是華人的他,

暗中照亮了不少遊子回家的路途。

當地食材產生的榴槤月餅、娘惹月

在馬來西亞一直有慶祝中秋節。在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族群國

餅、椰漿飯月餅等,已成當地過節

舉頭望明月時,David 會想起小時候

家,當地的穆斯林亦有他們文化中

食品主流。他笑言,若今年有機會

曾被家中長輩告誡,「千萬不能用

的 月 亮 節 日 ―― 開 齋 節。David 介

回鄉的話,一定會選購回來澳門當

手指月亮,否則耳朵會被割掉!」

紹,開齋節是全球穆斯林慶祝齋戒

作手信,與好友分享。

月亮在華人社會一直擁有聖潔

月結束的節日。伊斯蘭教中,一個

佳節臨近,中秋花燈已於澳門

高尚的形象,由於天文知識不足,

月的開始,主要是依照新月的出現

市內掛起,David 卻露出一點失落神

加上對日月星辰的崇拜,老一輩常

作為判斷,故開齋節亦是慶祝新月

情。他說,由去年疫情至今,已一

會告誡小孩不要隨意用手亂指月亮,

的節日,可比作中國人的新年,他

年多沒有回馬來西亞,一同前來讀

認為這是大不敬的行為。如果不小

們會在這一天穿着節慶服飾,到處

書的好友,今年選擇在馬來西亞上

心指到月亮,就要雙手合十,跟月

拜會親友、分享美食。David 說:「月

網課,只有 David 一人在澳門過節,

娘說聲對不起。關於這個習俗,有

亮在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詮釋,卻

「現在只好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屏

種說法是,生活中用手指向別人是

不約而同有家人共聚的習俗,很有

幕與家人報平安,以解鄉愁。」


葡語系學生愛中華節慶

將鹹蛋黃放入甜點的傳統月餅有點 怪,如今,「我已逐漸習慣吃月餅,

Adilson Jorge de Pina Pereira 來自佛得角,中文名為裴

食物是文化的一部份,融入是自然 的事。」

安德,他很喜歡老師為他取的這個

中 秋 節 有 團 圓 的 意 思,

名字,「安德」意味着內心的平靜

Adilson 說,中秋節的傳統就是與

與高尚的道德和品格。今年是他在

親朋好友共聚,與葡萄牙人每年慶

澳門大學就讀的第六年,當下在修

祝的聖若翰節主旨類同,在節慶當

讀會計學碩士。因着葡語系國家的

晚,父母會親手製作傳統葡萄牙食

連結,Adilson 一到澳門便被小城

品與子女分享。

吸引,還認識了不少身處澳門的葡

對澳門文化有相當認識的

語人士。隨着在澳門的時間日增,

Adilson,早年遊歷世界,對各地

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滿懷興趣,四處

文化皆有好奇心,他說:「澳門有

發掘存在於澳門的濃厚中華傳統意

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背景,保

涵,成為中西兩地文化愛好者。

留了許多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每年中秋節 Adilson 都會在大

重陽節等不在話下,浴佛節、醉龍

學宿舍與各地的同學開派對慶祝,

節等亦吸引不少旅客市民參與,我

吃着月餅玩燈籠,經內地同學悉心

希望趁在澳門的機會,多一點參與

準備,大夥兒都感受到中秋節的傳

中國傳統節日活動,留下在澳門的

統之美。開始時,Adilson 也覺得

美好回憶。」

我 已 逐 漸 習 慣 吃 月餅,食 物 是 文化 的一部份,融入是自然的事。

Adilson Jorge d e Pina Pereira

71


澳 門 海 事博 物 館

今昔 在澳門歷史城區世遺建築媽閣廟附近,有一座與海事有關 的博物館,其歷史可追溯到一個世紀之前。早期的海事博物館 是怎樣的呢?它經歷了如何的發展? 現今的澳門海事博物館大樓建成於 1990 年,是澳門首座為 專題博物館而設計興建的建築物,這座現代建築物在設計上有 何獨特及創新之處? 72


專欄 文:呂澤強

圖:賓尼

建築師以現代的幾何設計手法,將博 物館設計成一艘泊靠在媽閣廟前的 「大帆船」,以凸顯古廟與海上貿易、 漁業的歷史關係。

始建於百年之前

樓內一個廳堂,將存放在賈梅士博物

送往巴西,在里約熱內盧的世界博覽

館的一些帝汶草屋模型,及曾在 1900

會展出。

在 澳 門 的 歷 史 上, 首 座 與 海 洋

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的中國船隻模

1927 至 1933 年 間, 博 物 館 的 藏

有 關 的 博 物 館 可 追 溯 到 1919 年, 由

型作為該館的首批藏品;1920 年增加

品曾再度歸入賈梅士博物館,其後又

當時的葡國海軍中尉、澳葡政府港口

了由政府船塢木工匠製作的船隻模型、

重新返回海事及漁業博物館。1934 年,

副 官 阿 瑟. 卡 蒙 拿(Artur Leonel

展示淡水魚的水族箱及與填海、疏濬

博物館搬遷到當年位於東望洋山東側

Barbosa Carmona)發起籌建。當年的

河道有關的展品。

外港填海區的水上飛機倉庫,當時的

海事及漁業博物館利用「水師廠」大

該博物館的部份模型於 1922 年被

藏品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包括十多艘

73


船隻模型、一座船廠模型、船錨、指

持,並組織了相關的籌備小組。起初,

臨時博物館在 1987 年 11 月 7 日開幕,

南針、漁網及採蠔工具、一些照片及

他們打算利用位於媽閣廟前地一座屬

雖然展示空間有限,但展品亦相當豐

與海事活動相關的藏品。可惜的是,

於港務部門的儲存燃料樓房,保留部

富,包括多艘古船的復原模型。

這些早期的藏品在 1945 年 1 月 16 日

份建築物,同時拆除並新建一部份,

的美軍空襲中,飛機倉庫遭炸毀而全

以用作新的博物館。後來,籌備小組

部損壞,只留下一個黃銅製的燈具,

認為這做法不利於博物館的日後運作

因為當時該銅燈剛好沒有擺放在飛機

及發展,最終決定新建一座建築物,

至於全新建造的博物館大樓,由

倉庫。

而在建設期間,利用媽閣廟前,同屬

於選址鄰近媽閣廟,雖然當時的媽閣

港務部門的綠色樓房作為臨時博物館。

廟尚未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但

臨時博物館與全新興建的博物館

亦是澳門的已評定建築遺產,建築師

設計方案,均由 1982 年來到澳門工作

在設計博物館大樓時,考慮了怎樣減

早期的海事及漁業博物館被毀

的葡人建築師馬錦途(Carlos Bonina

低新建築物對古蹟景觀的影響。首先,

後, 澳 門 一 直 沒 有 同 類 的 博 物 館,

Moreno)負責,籌備小組揀選由馬氏

設計方案尊重了媽閣廟的主要建築群,

直 到 1986 年, 當 時 的 海 軍 少 將 安 東

負責展覽規劃及建築設計,是因為他

面向大海的客觀事實,博物館主要建

尼 奧. 蘇 亞 雷 斯(António Martins

除了是建築師,也是海軍官員,具有

築物建在媽閣廟前地靠南的一側,一

Soares)提出建造新的海事博物館,

航海與海上活動的經驗與專業知識。

方面保留古廟與海的視覺聯繫,另一

海軍軍官設計新館

以收集、保存和展示澳門的海事資料, 及其與中國、葡萄牙的關係。 這個構想得到了澳葡政府的支

74

與媽閣廟相呼應

就綠色樓房改作臨時博物館,建

方面新建築亦與政府船塢的其他樓房

築師主要是將這幢 1940 年代的住宅修

形成一個整體,並成為船塢與前地廣

復,並在內部按主題設置展示內容,

場的邊界。


海事博物館與媽閣廟分而不離;桅杆式噴水池與媽閣

海事博物館內設多層展區,設計帶有郵輪甲板的影子。

廟前地分隔又有連續性。

關於建築物的外型,建築師刻意

海事博物館新建築與舊碼 頭(左)有機聯繫

隔,但又保持兩者之間的視覺連續。

將大樓靠近廟宇的外牆以 45 度的斜角

在媽閣廟前的「一號碼頭」,同

設計,並高低錯落地並列一組牆體,

樣是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份,該碼頭

形成博物館入口大廳高大的室內空間,

在附近填海之前,曾是用作停泊遊覽

同時,這組牆體在造型上讓人聯想到

船「媽閣號」的地方,博物館的參觀

中國古帆船,加上博物館後部狹長的

者可以登船瞭解帆船的設施及運作,

樓宇,建築師以現代的幾何設計手法,

並設有定期航班讓參觀者實際地乘搭

將博物館設計成一艘泊靠在媽閣廟前

帆船遊覽內港。

的「大帆船」,以凸顯古廟與海上貿

澳門海事博物館是澳門首座為博

易、漁業的歷史關係,也將海事博物

物館專門建造的建築物,空間設計與

館的功能隱喻在建築造型上。

展示內容有機結合,內部空間排佈也

另外,博物館大樓採用了多個圓

考慮了參觀人流的動線。整座博物館

形窗戶,像舷窗的窗洞,一方面呼應

雖以現代的建築形式設計,但借用了

廟宇的「月洞門」設計,同時亦藉採

不少傳統元素,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

用圓形窗洞向周邊建築物與環境作「借

博物館於 1990 年 7 月 24 日開幕,

景」,可說是將傳統設計運用到現代

僅在開始營運的第一年,就錄得 30 多

建築的一次嘗試。

萬人次的參觀數字,平均每月 2.5 萬

海事博物館除了新建大樓,其實

人次,這數字是當年一個「新紀錄」。

規劃上仍有戶外的部份,首先是連接

設計海事博物館的馬錦途建築師

博物館的露天茶座及放置船隻的戶外

後來還設計了位於大炮台的澳門博物

展區,設計師透過設有類似船杆造型

館,並於 1996 年獲得澳葡政府頒授功

的噴水池,使該區域與媽閣廟前地分

績勳章(Medalha de Valor)。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 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澳門科技大學設計 學博士(文化遺產保護專業)。


76


專欄

搓炮穿珠串絲花 窮人的孩子早幫家

安徒生童話的無名女孩賣火柴、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李鐵梅的「提籃小賣拾煤渣」,

雖是藝術創作,卻都源於生活。在各種媒體的現實報道中,經常看到許多窮人孩子從事 各種勞動,賺取微薄收入以幫補家庭開支。

年幼的窮人孩子未必能像李鐵梅那樣「當家」,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則古今中 外都普遍存在,昔日澳門社會並不例外。

年代之前,澳門經濟尚欠發達,大多數居民處於貧困狀態,成年人打工收入不 1960

夠家庭生活開支,就會讓孩子做些手工零活,掙點收入以幫補家計。 歲以上的老街坊, 大都可以說出一段段大同小異的「幫家」故事。

70

圖:賓尼、資料圖片

題頭畫:陸曦 文:陳思國

77


獨特景致造炮仗

等高危工序必須在炮仗廠中進行,其 餘手工操作大都外發給家庭工。

澳門本是個漁村,經濟以漁業為

炮仗外發手工大致有以下幾項:

主體,到 19 世紀末,開始發展手工業

閘(鍘)炮:將長約 40 厘米的「炮

出口,其中──火柴、神香、爆竹(亦

殼」(粗紙捲成,中空),用鍘刀裁

稱「炮仗」,簡稱「炮」),逐漸成

切成適當的長度,一般長約半支香煙。

為澳門經濟支柱,被稱為三大手工業。

搓炮:在木製「炮架」上,以鐵

昔日澳門人口不多,補充勞動力不足

針穿在炮殼中,利用鐘擺式「炮船」

主要依賴外發加工,一般家庭主婦和

將鬆軟的炮殼輾壓至結實,粗幼與香

小孩可以在打理家務和上學之餘,藉

煙相若。

此賺取額外收入。 火柴廠的外發手工有黏合火柴盒

上紅紙:在炮殼上黏貼紅色或花 色炮衣。

和貼「火花」(火柴盒上面的商標圖

埋炮:將炮殼堆砌為六角形的「炮

案),爆竹製作工序繁多,除了「舂藥」

餅」,用幼繩紮緊,方便往後的工作。

(將硫磺、碳、黃泥等原料舂成粉末)、

錐炮:炮殼由多層紙張捲成,錐

「校藥」(調校火藥與其他原料的比

炮是用小鐵錐在炮殼紙中挑出兩三層,

例)、「入藥」(將火藥放進炮仗筒)

由三個方向朝中間壓實收口,以免火

78

1960 年代,小孩在鑿 炮仗。(歐平攝)


藥漏出來。熟練工人可以兩手各持小

兄弟齊手搓炮殼

鐵錐,輪番錐向炮殼中心,很快就錐 筆者童年家境貧寒,父親收入雖

好一餅炮了。 鑿炮:將已入火藥、插好藥引的

優於一般低技術員工,但因家中食指

炮仗封口。工作似錐炮,但多費勁力,

浩繁,生活依然拮据,我們兄弟像其

要一手執鐵錐,一手持短木棍,以棍

他窮家孩子一樣,長期做外發手工,

擊錐頭,錐尖在三個角度挑開炮紙向

為家庭增加點收入。 筆者八九歲時(1953 ∼ 1954 年)

中央壓實。這個工序完成後,一個炮

開始做外發手工,最初就是搓炮仗。

仗就基本成型了。 擯炮:(粵語「擯」有編織義,

此前,媽媽已經在做「上紅紙」,這

如「擯辮」)將一個個已入火藥插上

工作會雙手沾到漿糊,每次停手都要

藥引的炮仗,用紗紙條將藥引編織成

洗手,才能做其他事情,故改為較為

為鞭炮。鞭炮的長度,每一批可能不

乾淨的搓炮。 我與哥哥都參與了搓炮的工作,

一樣。完成後就是最後的工序――包

交收時,將炮殼分放於兩個籮筐,輪

裝了。 1950 至 1960 年代是澳門爆竹業 最輝煌的時期,澳門(尤其是氹仔) 1960 年 代, 男 女 童 工 在 路邊擯炮。(李超宏攝)

流肩挑,翻過柿山到俾利喇街的工廠 去。

住宅區的街頭巷尾,都可見婦孺在做

搓炮工具僅有炮架與炮針,都是

着不同工序的炮仗手工,成為當年澳

工廠提供的,不再做時退還廠方。搓

門的獨特景致。

炮一般是一炮架一人,一針一炮殼,

工人將炮餅送回工廠交貨 窮苦人家的孩子幫手閘炮 (若瑟 ˙ 利淮士 ˙ 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79


我們幹了不久,就一針穿兩個炮殼,

但這些手工業仍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再後,兩兄弟對坐炮架兩邊搓炮,那

因此,外發加工依然是不少基層家庭

樣,炮船一個來回就搓好四個炮殼,

主婦和小孩課餘幫補家計的方式。當

效率大增,也是想快點完工,多掙些

中較為普遍的工種有剪線頭、俗稱「穿

工錢而已。

珠仔」的珠繡、原子粒(電晶體組裝)

炮殼裡未裝火藥,故搓炮是相當

等。

安全的,但我也試過,左手放炮針在 炮船下方時,離手稍慢,而右手推炮

香港珠繡發到澳門

船的動作快,手指遭炮船夾傷了。 搓炮的工作,當然少不了媽媽,

1950 年 代 中 葉, 香 港 珠 繡 業 蓬

後來弟弟也加入。幹了一段時間後,

勃。這是一門需要大量人力的手工作

我們改做穿珠了。

業,而香港的人力資源緊張,就外發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外圍因素的變

到澳門來,一時間,澳門的大街小巷

遷,上述的三大手工業在五十年代末

開設了許多珠繡廠,實質上是香港珠

至七十年代之間逐漸式微,取而代之

廠的分公司或代理。

是紡織製衣、珠繡、玩具、人造花、

珠繡是在中國傳統工藝刺繡的基

電子產品等輕工業,雖然產品不同,

礎上發展而來,至遲唐代已有,多用

收藏於澳門博物館內的搓炮架

廠 外工人在搓炮(若瑟 ˙ 利淮士 ˙ 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80


昔 日貼於風順堂街的珠繡招工 廣告:「本廠大量招請內外工

於袍服、披肩、帽子、鞋履等。到了

間繞上粗線作底,按圖案設計,將不

友價高易做現粮另有勤工獎」。

現代,珠繡工藝大概可分繡珠與穿

同顏色、小如火柴頭的玻璃珠用針線

珠;繡珠是將珠子直接繡在各種面料

串起,耕織在橫線上。這樣簡單的工

上,穿珠是單以棉線穿織珠子成件,

夫,我兩個下午就學好了,隨即去夜

或單獨使用,或覆蓋在各種物料上作

呣街一家珠廠領外發工回來,又轉授

裝飾。繡珠用料有玻璃珠和反光膠

穿珠方法予媽媽、哥哥、弟弟,一起

片,或兩者混用。穿珠單用珠子,成

來做。

品用途除上述者外,還有腰帶、荷包 手袋、鞋面、掛簾、杯墊等等。

用於腰帶裝飾的珠帶一般是 5 珠 (女用,腰帶寬度較窄,每行 5 粒珠

我家做穿珠由筆者開始。在母

子)和 7 珠(男用)兩種,長度由 35

親安排下,我先到天神巷連丁圍,向

厘米到 60 厘米不等,完成後,另有

一位叔叔學習用於腰帶裝飾的珠帶做

工廠將之車在腰帶上,銷往海外,據

法,工藝比較簡單。穿珠的簡單工具

說在非洲最受歡迎。

是自製一個「珠架」:在一條長約 70

領外發手工時,珠廠會指示珠帶

厘米、寬約 6 厘米、厚約 2 厘米的木

長度、配襯圖案、交貨期限,然後發

枋兩端,各釘上一塊同樣厚與寬、高

給粗幼棉線、七八種顏色的玻璃珠,

約 10 厘米的木塊,如一個拉寬了的

取貨與交貨都要稱重量,交貨時要檢

「凹」字,再在木塊頂端向上釘上

查珠帶,有錯漏者當場修改。廠方收

一 排(8 到 10 口 ) 小 釘 子, 就 告 完

貨後會即時發工資,珠帶的工資是按

成。穿珠工作是在珠架兩端的釘子中

珠數乘每條長度乘總條數。用作手袋

81


1970 年代紅窗門街,可見「榮華 珠繡廠」的招牌。(李超宏攝)

栩栩如生的人造花,歷久常新。

等裝飾的塊狀珠繡另有計算法,我家

業在香港大興,外發手工更為大宗。

只做過一兩次。

套用「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句,說是

我們的手工沒甚麼瑕疵,交貨也

「滿城皆見塑膠花」,絕非誇張。香

快,才做了兩回,廠方就放心讓我們

港的珠繡業興旺帶動了澳門的外發手

自己配圖案,還請我們無償幫忙「驗

工業,但塑膠花業在香港大興,卻未

珠」(檢查並修改別人的成品),又

為澳門帶來多少好處。皆因塑膠花的

優先、增量發貨給我們做,於是,我

組件體積大,來澳門加工運輸不便且

們 經 常 是 三 四 人 同 時 開 工, 一 個 月

成 本 高 昂, 加 上 當 時 適 有 大 批 內 地

可有三四十元收入,很好地幫補家用

人士移居到香港,提供大量廉價勞動

了。這項工作,我家做了超過 10 年。

力,插膠花不愁沒人做,故很少發來 澳門加工,但其後發展的絲絹花,又

絲絹花來去如風

再次帶旺了澳門。 1970 年代,兩次世界石油危機

82

1960 年代,塑料製造業高速發

導致石油價格以倍數暴升,以石油生

展,家庭用品趨向塑料化,塑膠花產

產的塑膠價格隨之狂飆幾十倍,打垮


三盞燈一帶仍有店舖售賣絲絹花

現今的人造盆栽仿真度極高

了塑膠花業。香港廠商轉而製造絲絹

多萬元,可以想像需要的外發工也是

花,因澳門獲得歐美的稅務優惠,工

一個龐大的數字。可惜的是,由於發

薪、廠地成本低廉,乃將資金與技術

展過急,內部競爭激烈,產品質素提

帶來澳門,造成絲絹花產業在澳門的

升緩慢,外在因素如市場過於單一、

蓬勃發展。

內地改革開放後加入絲絹花市場競爭,

絲絹花是在塑膠花的基礎上發展

廠商將工廠遷移到內地等因素影響下,

起來的,只不過是原料不同。絲絹花

澳門的絲絹花產業就像颱風過後,迅

是用機器將人造纖維的絲絹剪裁、模

速回復平靜。

壓、定型出花枝、花瓣、花葉、花托、

隨着內地的發展,澳門的紡織製

花蕊等部件,再以人手將之串成花束,

衣、玩具等輕工業逐漸移入內地生產,

其中人手串花的工序,主要外發給家

加上服務、零售、旅遊等第三產業漸

庭工作,那自不然有早幫家的孩子參

趨興旺,整體經濟雖有高低起伏,但

與其中。

仍然逐步向前。加上內地生產供澳的

絲絹花像颱風一樣吹來澳門,由

物資日漸豐富,價格亦相宜,居民生

1978 年第一家絲絹花廠投產,到 1982

活逐步改善,外發加工情景從廣大家

年的短短 5 年間,井噴式發展到 33 家,

庭中淡出。搓炮、穿珠、剪線頭的情

出口值由 300 多萬元飆升到 1 億 3000

景成為「70 後」一代的集體回憶。

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50 多年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 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美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 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 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 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83


84


精彩回顧 圖、文:新聞局

全澳歡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 72 周年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2 周年,澳門特區政府於 10 月 1 日早 上 8 時在金蓮花廣場舉行國慶日升旗儀式,行政長官、中央人民政府 駐澳機構負責人、澳門特區立法及司法機關負責人、行政會委員、立 法議員、特區政府官員、澳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約 100 人出席。

行政長官賀一誠、中央駐澳官員、解放軍駐澳部隊軍官、特區立法和司法機關負責人、政府主要官員及各 界人士出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2 周年升旗儀式。

85


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慶祝 國慶招待酒會上致辭

10 月 1 日 上 午 9 時 30 分, 特 區 政府在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

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重大舉措,

奮鬥目標邁進。

促進澳門的長遠及可持續發展。

平台綜合體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

他強調,祖國是澳門繁榮穩定的

他又提到,中央 9 月 5 日正式發

成立 72 周年酒會,全國政協副主席何

堅強後盾,是推動澳門發展的不竭動

佈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

厚鏵、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區聯絡

力源泉。特區始終堅持「總體國家安

方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

辦公室副主任張榮順、外交部駐澳門

全觀」,增強憂患意識,全面加強維

構 9 月 17 日正式揭牌,合作區進入全

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劉顯法、解放軍駐

護國家安全工作。堅決維護國家主權、

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澳門特

澳部隊副司令員戴勁松、立法會主席

安全、發展利益,不斷完善維護國家

區一定牢記使命,把握機遇,不負中

高開賢、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行政

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堅定落

央厚望,不負社會期待,緊緊圍繞「一

會委員、第六屆立法會議員、特區政

實「愛國者治澳」根本原則。上月,

條主線」、「四個戰略定位」、「四

府官員、澳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

澳門順利完成了第七屆立法會的換屆

項主要任務」,循序漸進落實合作區

100 多人出席。

選舉工作,「愛國者治澳」原則得到

各項開放改革政策措施,全力以赴發

進一步鞏固和彰顯。

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

行政長官致辭表示,回顧新中國

86

百年奮鬥目標,現正向着第二個百年

走過的 72 年,這是從貧窮落後向繁榮

行 政 長 官 表 示, 今 年 是 國 家

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家園、

昌盛砥礪前行的 72 年,在中國共產黨

「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澳門特

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體

的領導下,全國人民頑強拼搏、接續

區政府也開展了第二個五年規劃的編

系、不斷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

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

製工作。「二五」規劃立足澳門實際

的新體制,與廣東省一道,切實做好

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第一個

情況,主動對接國家規劃,明確未來

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


行政長官賀一誠等嘉賓在 慶祝國慶招待酒會上祝酒

行政長官表示,面對今年反覆多 變的疫情形勢和多次突發情況,在中 央政府和廣東省、珠海市政府的大力 支持下,特區政府和全體居民克服困 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他再次呼籲 市民接種疫苗,建立健康屏障。特區 政府將繼續密切關注疫情反覆而研判 經濟之困境及問題的疊加,積極推動 經濟復甦措施,有序恢復廣大居民的 就業和生活秩序。 他強調,面對內外發展環境的複 雜變化和新的形勢要求,澳門將堅定

澳 門特區政府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2 周年招待酒會在 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綜合體舉行

踐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 高度自治的方針;同時,繼續把握機 遇,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不

短片

斷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 際雙循環的交匯點和平台功能,助力 國家全面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 72 周年國慶升旗儀式

87


《澳門》雜誌中文版誠徵訂戶 本人(公司 / 機構)欲訂閱 《澳門》雜誌中文版 姓名: 公司 / 機構(如適用):

地址:

電話: 電郵:

訂閱一年(6 期)連郵費(MOP / HKD)

內地訂戶請直接聯繫中國圖書進出口深圳公司 地址:中國深圳市福田區泰然九路海松大廈 B 座 22 層

地區

訂閱費

澳門

180 元

香港

230 元

台灣

300 元

電語:+853 2833 8561、+853 2810 5613

星、馬、東南亞

320 元

傳真:+853 2831 4471

澳洲、日本、葡國、歐洲、美加

350 元

查詢:三思文商傳訊有限公司

電語:+0755 2395 1639

傳真:+0755 2398 1689

電郵:eaglesz2004@hotmail.com 澳門訂戶可直接到澳門文化廣場訂閱 地址:荷蘭園大馬路 32 號地庫 G

地址:澳門美麗街 25 號得運大廈地下 C 座 電語:+853 2878 2432

傳真:+853 2878 1587

電郵:adm_cccmm@yahoo.com.hk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