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

Page 1

中國文學發展史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攬文學之浩瀚,觀歷史之廣博

殷商~楚辭


導論 Introduction 

文學的起源:

1.

文學起源於勞動的實踐。在文學的發展中,歌謠產生最早。文字發明以前,就有 了歌謠,歌詠始自生民。

2.

最早的歌謠,是在口頭歌唱的,勞動歌是許多人一起工作時,從口裡發出各種高 地長短不同的歌聲,並搭配節奏與勞動的韻律。

3.

語言的產生,在口頭文學上有很大的進展,由原始的勞動歌,轉為有內容的歌謠 和故事。歌謠最初的型態,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

4.

在文字出現以前,文學流傳在人民的口頭,不能記錄下來,無法看到當時的口頭 創作。在中國古書記載的康衢謠、擊壤歌,都是不可信的。

5.

文字創造的過程,是長期的歷史過程。文字是由圖畫變成符號,從象形進到表意, 逐步進化起來。最初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從口頭文學進到書面文學,過程中與巫 術占卜結合,而依附神秘的神話色彩。


卜辭 Oracle Inscription 

甲骨文的發展:河南安陽縣的農田裡,發現刻著圖文的甲骨,名為「龍骨」 →1899年,王懿榮發現甲骨所刻的古文,是寶貴的古代文獻→1903年,劉鶚出版 鐵雲藏龜,著錄甲骨文→1913年,孫詒讓出版契文釋例,考釋甲骨文。

簡介: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體文字,是殷商占卜的文辭。年代為盤庚到紂辛, 是商朝後半期的重要文獻。透過卜辭,可以明瞭中國文字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是起於商朝。

占卜:卜辭是占卜的紀錄,記載占卜的日期和事件。由於甲骨的狹小,因此卜辭 大都短小,篇幅不多。

卜辭與社會:透過卜辭,能知道商朝是奴隸制社會。奴隸主使用奴隸勞動,在農 業、手工業方面,從事生產,可見於甲骨文的「众」、「芻」等字。另外,也在 殷墟發現銅工、骨工的製造所,甲骨文裡,也有造船、織稠、製革等工業記載。

卜辭與文學:文字起源於圖畫,需要長期和集體的力量,慢慢形成起來。卜辭是 中國最早的文字。象形字,在字體的構成為固定下來,而文字構造方面,則出現 會意、形等方法。


周易 I Ching 簡介:為五經之首,分為易經和易傳。易經中有八卦,八卦重為64卦,每卦有六 爻,各卦各爻有解釋的辭句,為卦爻辭,一條橫線為「陽爻」,一條斷開的線為 「陰爻」。易傳為彖辭上下、象辭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 卜辭 易經 共有十篇為十翼。易經的年代為商末周初。 方法與體例 龜(卜) 草(筮)  與卜辭比較: 功能與性質 同為巫術時代精神產生的文獻  卦爻辭與社會:出現那時男子娶妻納妾、女子出嫁、兒子承家的社會現象,如 「納婦吉」(蒙九二)。易經也可見國家的組織,如天子、國君等名稱,「公用 享于天子」(大有九三)。 

卦爻辭與文學:易經中作為卜筮用的卦辭爻辭,保存了一些古代優美的歌謠,或 是近似歌謠的作品,如「女承匡,无實;士到羊,无血。」(歸妹上六)


尚書 Book of History 

簡介:五經之一,又稱書經,是上古帝王之書。書中有記言式的誓辭。孔子用尚 書教過學生。尚書分為古文尚書、今文尚書,是散文、史書之祖。

內容:尚書內容可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

1.

虞書:包含堯典、皋陶謨,是記載政績的。

2.

夏書:包含禹貢(戰國末年寫定,敘述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山脈、河流、物產 和交通)、甘誓。

3.

商書:包含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微子。(盤庚分上、中、下,起源 於盤庚遷都至殷的原因,發表三篇講演所做的紀錄,為殷商可信的文獻。盤庚三 篇較長,富有思想複雜的句子,而不容易懂。)

4.

周書:包含大誥、洛誥、酒誥、召誥、康誥。詳見散文篇周誥。


神話 Myth 

簡介:神話是初民對於自然現象的解釋,反映人類和自然界的鬥爭。神話故事, 是原始社會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

背景:在有文字以前,已經廣泛流傳在人民的口頭,因為流傳日久,而使故事內 容複雜化、系統化,而成為初民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對於自然現象的解釋、自 然界的鬥爭和社會生活在藝術中的的反映。

產生:神話的產生不是憑空的創造,而是建立在勞動過程和生存鬥爭的基礎上。 因為神話是人民的集體創作,而在故事裡表現人民的勤勞、勇敢,富有人民性。

內容:宇宙開闢、人類起源、治洪水、燧人氏鑽木取火、庖犧氏網罟捕魚、夸父

神話與文學:神話是文學的淵源,在文學發展史上,它有很高的價值,不僅對後 代文學美術的創造,給予影響,也為屈原文學的內容和色彩,發生很大的影響。

文獻:神話材料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經、楚辭和淮南子。


神話的舉隅 Examples 

山海經:共十八卷,山經5卷、海經8卷、大荒經4卷、海內經1卷。其中五藏山經 最早,成於戰國初,大荒經和海內經較晚。書中記載的神靈有450多個,人形神 與非人形神的比例為一比四,其他則有一臂國、三身國等奇怪的記載。山海經這 部書,對於後代的小說,有很大的影響。

1.

女媧造人與補天:女媧為人首蛇身,是伏羲的妹妹,與伏羲、神農並稱為「三 皇」。可見楚辭天問和山海經大荒西經,其造人與煉石補天的偉大功業,可體現 初民的宇宙觀念,並表示原始人民迫切的願望,是作為古代母系社會的典型。

2.

羿射日:他的記載可見於山海經海內經、大荒南經、海內西經與淮南子。羿射太 陽的神話傳說,反映羿和自然界的英勇鬥爭,也塑造為民除害的典型。另外,在 淮南子覽冥訓中提到羿的妻子嫦娥奔月的故事。

3.

大禹治水:鯀是大禹的父親,可見於山海經海內經。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大 禹平治洪水、疏導水道。禹是人民所讚頌的英雄,有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與刻 苦鬥爭的精神。


詩經 the Book of Songs 

背景:農業經濟是西周社會的產業。可從大雅生民、公劉等詩篇,判斷周族靠著 農業而興盛起來。例如生民篇中提到后稷,懂得農產物的種植,並教導人民耕種, 稱為農神。西周是奴隸制社會的繼續和發展,奴隸主對從事農業的奴隸進行剝削, 並提出制禮作樂的「德」治,宗教思想初則出現倫理的政治觀。

簡介:本為311篇,其中南陔、白華、由庚、崇丘、華黍、由儀六篇為有聲無辭 的笙詩,而為305篇,又稱詩三百。起於周初,只於春秋中期。內容包含宗教詩、 社會詩和民間的抒情歌曲,為奴隸和奴隸主矛盾的鬥爭所產生的歷史事實。

詩經與文學:周頌是為宗教服務的頌歌。由於社會化,而使文學從宗教的領域, 走進宮廷的領域,如大雅小雅的宴會詩、田獵詩和記載英雄的敘事詩。另外,也 有對奴隸主進行揭露和諷刺,而有變風變雅的作品。

詩經四派:分別為毛亨《毛詩》、《韓詩》、《魯詩》和《齊詩》。


詩經六義 Six Classifications 

詩經六義為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為內容,後三者是表現筆法。

1.

風:分別為「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 「檜」、「齊」、「魏」、「唐」、「秦」、「豳」、「陳」和「曹」的十五國 風,共160篇,為民間的地方樂歌,為抒情詩。

2.

雅:大小二雅,指雅正的「正聲」,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共105篇。大雅是國 君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戒的音樂,為宮廷、士大夫的政治樂曲,為敘事詩。小 雅是宴請賓客的音樂。

3.

頌:分為《周頌》、《商頌》和《魯頌》,是貴族在宗廟中祭祀鬼神的樂曲,為 讚美詩。《周頌》31篇,《商頌》5篇,《魯頌》4篇,共40篇。

4.

賦:平鋪直敘,描述一件事的經過,即直述法,多見於《頌》和《大雅》。

5.

比:託物擬況,以彼物比此物,用一件事比喻另一件事,即比喻法。

6.

興:託物起興,從一件事聯想到另一件事,即聯想法。


詩經的舉隅 Examples 1.

詩經是我國最優秀的文學作品,與音樂、舞蹈緊密結合。詩經是附庸於樂譜的歌 辭,既有文學價值,在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

詩經中較早的作品,是宗教性的頌詩,以周頌為代表。如:思文后稷,克佩匹夫。 立我蒸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周頌 思文)可看出對於上帝的敬畏和祖先的讚頌,呈現宗教情感。

3.

魯頌是前七世紀的作品。商頌是周代樂官保管的殷商樂章,原為12篇,詩經保留 那、烈祖、玄鳥、長發、殷武五篇,為祭天祭祖的樂歌。

4.

宮廷的樂歌,是正雅中朝會燕饗的作品。如: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厭厭夜飲, 不醉無歸。湛湛露斯,在彼豐草。燕燕夜飲,在宗載考。湛湛露斯,在彼杞棘。 顯允君子,莫不令德。其桐其椅,其實離離。豈弟君子,莫不令儀。(小雅湛露) 描寫奴隸主貴族們宴會享樂的生活,以精練的文字刻畫。


詩經的舉隅 

君主對內進行殘酷的剝削和暴力的壓迫,對外不斷用兵奴隸在剝削摧殘下,生活 日益困苦,造成矛盾尖銳的形勢。大眾奴隸對於統治者怨恨和反抗,還有知識份 子對於現實表示不滿和批判,而形成社會詩。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 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魏風碩鼠)表現 奴隸憤怒的呼聲,還有剝削階級的反抗和譴責。

抒情歌曲在口頭文學時已產生,在國風、二南(周南、召南)的抒情歌曲,屬於 詩經較晚期。朱熹在詩集傳序中認為風是民間的歌謠,其內容為男女言情之作。 二南詩的產地,在河南南部和江漢一帶,其內容、風格與時代,和國風中的作品 大致相同。

國風、二南的詩篇,是民間的抒情詩,語言生動自然,音調優美,表現人民的勞 動生活及愛情。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 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周南芣苢)可見美麗的 文字和美的音律中,表現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


詩經的特色 Characteristics 

詩經是中國一部最早的詩歌選集,為「純文學之祖」、「韻文之祖」、「北方文 學之代表」、「總集之祖」。詩集有下列特色:

1.

現實主義的精神:建立詩歌創作上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二雅、國風中的詩篇, 反映當代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情感。其思想內容包含勞動與愛情的歌唱,描寫 被壓迫階級的困苦生活,諷刺與批評黑暗政治,懷疑與對抗神權。如東山、伐檀、 碩鼠、伯兮、氓等詩篇,富於現實性和人民性,為結合思想與藝術之間作品。

2.

詩經的形式:詩經具有形式上的特點,保存民歌特色,使用重疊反覆的章法,樸 素和諧的語言中,反映現實生活。雖然形式以四言為主,但也有二至八字句的自 由形式。其句型變化無定,錯綜變化,出於自然。

3.

詩經的語言:詩經在語言的融鑄與鍛鍊上,達到很高的成就。例如使用語助詞, 使詩的情感增加真實與力量,那些表驚嘆、疑問、歡欣、悔恨的語助詞,為民間 的口頭語,使詩篇更接近口語,而顯示詩經民歌的特色。再者,詩經在描寫方面, 則運用雙聲疊韻的聯綿詞,和疊句疊字的形式,增加詩歌的音律和修辭美。


散文導論 Introduction of Proses 

背景:春秋、戰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上,起了劇烈的變化。春秋、戰國社 會變革的實質,是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重要歷史時期。其政治制度和社會 組織,連繫著社會意義。

社會:春秋、戰國生產工具的進步,是鐵器的使用。戰國時期,鐵器不僅作為農 業工藝的器具,也擴充到兵器,更進一步推廣到牛耕。另一方面,商業興起,經 濟基礎發生變化,造成商人抬頭,就貴族衰落的現象,見漢書食貨志。

思想:春秋時期貴族領土開始養士,到了戰國,養士的風氣更為普遍,包含地主 階級、沒落貴族階級、下層社會的人物,也有學士、策士、術士和俠士。當日經 濟政治制度以及社會組織的變化,面對社會上的矛盾與階級變化,產生不同思想。

簡介:國家的吞併,人民的殺戮,舊貴族的沒落,這些社會變化和歷史內容,促 進歷史觀念的發展。史學家記載興亡盛衰的歷史散文,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反映 社會上的矛盾,揭露統治階級的矛盾;在散文的語言上,規範化通俗化,敘事真 實,說理透徹,流利通暢,也富有邏輯性的藝術概括能力。


周詁與春秋 

周詁簡介:尚書是中國最古的散文,也是最古的歷史。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 是尚書,事是春秋。尚書可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前三者已經介紹,於 此介紹周詁。

內容:周詁是周初的散文代表。因為周詁中的文辭,全是用當時的口語紀錄的文 告和演講,所以不容易懂。如大詁篇,反映出周初時代的神權思想,而洛詁、酒 詁、召詁、康詁,也是重要的文獻。周詁的語言形式和結構,和盤庚類似。

春秋簡介:春秋是有系統的編年體,紀錄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春 秋出於孔子,被視為經,是今文經學家重視的古籍。後人把它看作是定名分、制 法度的範本,也探討其中的微言大義。是編年體之祖。

內容:春秋的文句簡短,在文字的技巧及史事的編排上,與尚書相比,是有進步 的。簡煉平淺的春秋,為了符合「寓褒貶,別善惡」的批判精神,在語言上謹嚴 深刻,以適合於時代的形式,影響後人。


左傳 Zuozhuan 

簡介:左傳全名為《春秋左氏傳》,是編年體史書,也是戰國時期最優秀的歷史散文, 三十五卷,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為「春秋三傳」。作者為魯人左丘明,而康有為認為 是劉歆。作者以春秋的大綱,歷史家的立場,參考許多史籍,而成就這部作品。

內容:左傳通過各國歷史事實的記述,揭露了社會的矛盾和鬥爭,對統治者的腐敗暴 作做批判。對於晏嬰、伍子胥一類的政治家和具有愛國精神的人物,予以表揚和讚美, 表現褒貶的精神。另外,左傳也反映士大夫意識的民本思想

特色:左傳在記事方面,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用簡練或接近口語的文句,以寫人 敘事的手法,把當日的史事、多樣的人物,表現出來。如呂相絕秦、臧孫諫君納鼎等 篇章,能感受當日政治生活的實況,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又如殽之戰、邲之戰等篇章, 層次分明,結構縝密,是敘事文的傑作。

賞析:燭之武退秦師,晉文公與秦穆公攻打鄭國,鄭國大夫燭之武說服秦穆公,於是 秦國不再攻打鄭國,並且派兵協防鄭國,最後晉國不得已,也退兵。鄭國得以保全。


國語 Guoyu與戰國策 

國語簡介:託名作者為左丘明,全書二十一卷。紀錄周、魯、齊、晉、鄭、楚、 吳、越八國,起於周穆王、終於魯悼公,晉國較多,有九卷。為國別史之祖。

內容:國語以記言為主,書中記載反映春秋時代政治變化的輪廓,也反映重要政 治人物的精神面貌。另外,還雜有不少天命鬼神的思想,揭露社會的矛盾,對統 治者的殘暴作批判,對賢君賢相寄以讚美,如召公諫弭謗(周)富有現實意義。

戰國策簡介:戰國策表現縱橫捭闔之術,三十三卷,編集者為劉向,是國別史。 分為東周1卷、西周1卷、秦5卷、齊6卷、楚4卷、趙4卷、魏4卷、韓4卷、燕3卷、 宋與衛1卷、中山1卷,共十二卷。劉向在書錄中,說明當日時代性與文章的特色。

內容:戰國策中,文字委曲達情,委婉盡意,明快流暢,注意語言的藝術。在內 容上,反映歷史時期各國間兼併的局面,以及人民剝削的生活。特別描寫士階層 人物的政治活動,如描寫蘇秦、馮諼的形象和性格。戰國策影響後代散文。

賞析:鄒忌諷齊王納諫、蘇秦以連橫說秦、馮諼客孟嘗君、趙且伐燕


老子 the sacred book of Daoism 

簡介:又稱道德經、五千言,是老子的門徒記下的一種語錄,在哲理散文上,佔有重 要地位。共八十一章,為戰國時道家的創始典籍,也是中國史上完整的哲學著作。

版本:老子分為道經、德經,可分為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郭店楚簡摘抄本 (分為甲、乙、丙,最早版本,戰國中期)、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分為甲、乙)十種 版本。

賞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

思想:保存了老子原有的思想,也混雜陰陽家、法家之言。具有以下思想:

1.

宇宙觀

2.

人生論(尚古主義)、政治論、方法論(道論)

3.

價值觀(無、道、德三者;守柔;居後不爭;寡慾)

4.

政治觀(無為、善為下、小國寡民)


孔子 Confucius與論語 

孔子簡介:孔丘,字仲尼,生於前551年,又名至聖,魯國人。祖父孔父嘉是宋國大 夫,自己是學士。孔子是易學、儒家的創始者,也是古代的哲學家、教育家。

思想與貢獻:孔子在整理編修古籍和文化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功績。透過「不語怪、 力、亂神,對於天神人鬼表示鮮明的態度。他主張選賢與能、反對橫征暴斂,對統治 者的剝削,發出「苛政猛於虎」的譴責。理解人民生活和政治密切關係。也建立封建 制度的新秩序來反對奴隸制度,以適應奴隸解放的進步意義。

教育:孔門十哲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的十位弟子。

論語簡介:是古代初期哲理散文最可靠的書,是孔子門徒的記錄,20篇。是儒家重要 的經典。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內容:三言兩語的文句,為語錄體,各自獨立,與春秋的文字相像。由於散文在發展 的階段,所以做到大綱的形式。孔子在論語裡,對文學發表重要的見解,認為強調文 學的內容,也指出文學的社會作用和政治關係。另外,論語雖還沒構成完整的文學形 式,但還是有些記事文,以描寫孔門師弟的形象和特徵。

賞析: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墨翟 Mozi與墨子 

墨子簡介:墨翟,戰國初期將思想家、政治家,一說是宋人,另一說為魯人是墨家的 創始人,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 「天志」、「明鬼」、「非樂」、「非命」十個觀點。

思想:墨翟相信鬼神,主張選賢與能,反對戰爭、奢侈浪費。他富於實踐經神,提倡 儉樸生活。

教育:墨學帶有宗教性色彩,門徒很多,紀律很嚴,是當時的重要學派,與儒學合為 「顯學」。公輸盤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文獻,表現墨子高貴品質。

墨子簡介:原七十一篇,今五十三篇。大都是墨子講學,由弟子紀錄編輯而成。是研 究墨學的基本材料。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稱為墨辯。

內容:墨子的文章不重文采,邏輯性強,很有說服力。墨子條理嚴謹,對於論辯方法 與邏輯理論,提出許多意見。墨學講究方法,其立論採取首尾一貫的形式。

賞析: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辭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 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於其所取予之也;是猶謂也者同也,吾豈謂也 者異也。(小取)


孟子 Mencius 

孟子簡介:孟軻,生於前390,鄒國人,子思的門人,又名亞聖,母親孟母有「孟母 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儒家代表的人物,孔子學說的繼承者、發揚者。

思想:孟子在政治思想上有較進步的見解。提倡仁政,力主安民;要人民不飢不寒, 政治才能安定。他也認識農民在社會上的重要,從人民生活考慮政治問題。然而,孟 子發現當時的統治者對人民進行剝削,是虐政而非仁政,以此揭露階級矛盾,對虐政 提出嚴厲的批判。另外,從性善論提出對人性的看法。

孟子簡介:作者者為孟子及其弟子公孫丑、萬章,記述孟子思想的著作,為語錄體, 完成於戰國時代中後期。七篇十四卷,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內容:文采華贍,清暢流利,尤以氣勝。孟子對論文的標準提出養氣、知言,是屬於 內在的修養。在文章裡,他也採用墨子「辟、侔、援、推」的方法,賦予波瀾壯闊、辭 鋒犀利的美感。另外,行文主旨雖然嚴正,但透過比喻和諷刺,顯示散文的活潑與機 智,是戰國散文的特色。

賞析: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 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告子上)


莊子 Zhuangzi 

莊子簡介:莊周,生於前369年,與孟子同時,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道 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者、發揚者,又稱南華真人,與老子合稱「老莊」。

思想:莊子有悲觀厭世的虛無思想。他要求逍遙放任的生活,否定是非、善惡的區別 和標準,追求絕聖棄智、修生保養的虛幻世界,對於政治鬥爭,失去信心。莊子觀察 新起的封建社會裏,封建主和奴隸主暴虐和奢侈,對於統治階級的剝削做揭露,也對 於儒家與墨家,作了批判。思想雖具現實意義,但是消極、悲觀。

影響:不滿現實的知識份子,對於封建禮教採取蔑視嘲諷,是受到莊子思想影響。

莊子簡介:又稱南華經,集合莊子及後人的篇章,整理而成,分為內篇七、外篇十五、 雜篇十一,共三十三篇。是道教的經典,與老子、易經合為「三玄」。

內容:莊子透過豐富的想像,高度的語言表達能力,造句修辭,瑰奇曲折,有別於墨 子、孟子的特有文體。也採用辯論的方法,恰當的譬喻、巧妙的寓言、豐富的語彙, 使文章具獨創性。

賞析:大知閑閑,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齊物)


荀子 Xun Zi 

荀子簡介:荀況,生於前313年,又名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春申君以為蘭陵 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葬於蘭陵。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思想:荀子的宇宙觀是唯物主義的。他肯定物質對精神的決定作用,又強調精神 對物質的能動作用。他以科學的態度,對當時的迷信思想做批判,尤其是人定勝 天的思想,在哲學中最有力量。另外,荀子在制天、用天的思想基礎上,強調人 對自然界做鬥爭的意義,以說明人與自然的關係;人性方面,則主張性惡論。

荀子簡介:荀況撰,二十卷,三十二篇。是先秦重要的哲學思想著作,也是重要 的散文集。

內容:文章中的思想重質說理,反對華而不實。篇章批評哲學,也反映荀子的文 學觀點。有些篇章建立文學原道、宗經的傳統,結合文學和政治。也有些篇章雖 文采不足,但質樸簡約,剖析事理透闢,善用排比、講究形式美。

賞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勢,故爭奪生而辭 讓亡焉。(性惡篇)


荀子的作品 Articles 

荀子的孫卿賦原有十篇,今賦篇有禮、智、雲、蠶、箴五篇,佹詩兩章,還有成相三 篇。漢書藝文志中的成相雜辭十一卷,已亡佚。荀子是以賦名篇的先驅,賦篇對賦的 發展很有影響。

1.

禮賦:是說理的散文賦,缺少詩歌所有的那種情感、韻律的美質,已接近漢代的賦。 他的問答形式,成為漢代賦家採用的形式。禮賦影響賈誼的鵬鳥賦、枚乘的七發的形 式。

2.

成相辭:荀子透過成相辭,將政治思想裝在通俗文學中,它是宣傳道義賢良的通俗文 學。它的體裁,是歌謠式的自由體。成是演奏、相是舂牘或搏拊的樂器。內容敘述的 是尚賢、勸學、治國的道理,夾雜歷史故事,以民歌形式寫成,共五十六段,采三、 三、七、十一的形式,視為說唱文學的始祖。

3.

佹詩:荀子的詩,雜有許多散文的調子,是詩賦混合的體裁。內容如同前二者,表現 他的政治思想,也了解他重視文學的實際功用,其思想是一貫的。

荀子五篇賦,表面雖是詠物,但內容還是說理。其寫作目的,在於說明禮、智、雲、 蠶、箴五種具體或抽象物的行狀與功用。


韓非 Han Fei 

簡介:生於前282年,戰國末期韓國人,荀子的學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口吃。是 先秦諸子百家中最後一位子家思想人物,能綜合各家思想,成為自己的體系。

思想:批判、結合申不害、商鞅、慎到的法、術、勢,又雜有道家、儒家的思想成分。 韓非思想的歷史根源,在於新興地主政權日益壯大的政治環境。他既攻擊儒家的仁政, 又說明法令、手段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嚴刑罰,把思想、權力集中於君主,造成專制 主義的理論。

韓非子:韓非的論著,是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第一部對道德經加以論著的著作。 二十卷五十五篇,有論說、辯難、聞達、經傳、故事、解注、上書七種體裁。

內容:孤憤、說難、奸劫弒臣、五蠹、顯學五篇能代表韓非思想,富於批判精神。深 刻明切,鋒利無比,具有嚴峻峭拔的風格。韓非善用寓言,巧設譬喻,使文章生動。 條理分明、嚴密透徹,有很強的說服力

賞析:五蠹是篇政治論文,表現韓非的政治思想。文中說明因為社會的變化,只有法 治能符合實際情況。他認為儒家、縱橫家、游俠、近侍之臣和商工之民是五蠹,要善 養農民與軍隊,除去五蠹,能夠富國強兵。


李斯 Li Si與呂氏春秋 

簡介:生於前280年,秦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和韓非向荀子學習帝國 之術,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從楚國轉為秦國,投靠呂不韋擔任食客,與蘇秦 為同流人物,是秦朝統一的大功臣。毒害韓非。

思想:李斯是不甘寂寞、熱中富貴利祿的人。他的政治思想近似韓非,雖是嚴格的法 治主義者,但也是富文采的散文家。

作品:諫逐客書,能看出李斯的文才和辭令,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 下啟漢賦之漸,可謂秦代散文的名篇,也可看出散文賦化的傾向。另外,他為秦始皇 作過刻石銘文,如瑯琊檯、泰山、之罘、碣石門等篇,除第一個,都是三句一韻。文 筆壯麗,作為歌功頌德,影響後代的碑銘文。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為呂不韋及其門人編纂而成。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 160篇、二十六卷,是先秦戰國末期的政治理論的散文彙編。

特色: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綜合儒、名、法、墨、農和陰陽諸子的言論。雜家的代 表作,類書的起源。特點是語言簡明,組織嚴密,

內容:十二紀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有六十子篇。八覽有六篇論文,《有始覽》缺 一篇,共六十三子篇。六論有六篇,共三十六子篇。


楚國導論 Introduction of Chu 

起源:熊繹在成王時,封於楚地。西周時代,北方的君主諸侯將楚視為南方航空 的蠻族。不僅他方對楚國如此稱呼,楚國人也自稱是蠻族,可說明楚國在政治上 的地位。

歷史:楚國在淮江流域一帶,與殷商文化發生淵源。楚國與周民族相同,受到殷 商的影響。因為中原政治經濟的進步,北方文化迅速發展,而使楚國文化落後。

文化:楚國到了春秋,軍事政治進步,並向北方發展。楚國的版圖擴大,使文化 增進新力量,並促進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原的文物制度、思想文化,為南方的民 族大量吸收。戰國時,此南北文化匯流的現象更明顯。

楚國與文學:楚國的文學感染詩經的影響,楚國文人的思想,也受到北方的思想。 橘頌、天問的形體源於詩經,屈原的政治倫理思想,受到儒家影響。

楚辭、詩經比較: 相異處 相同處

詩經

楚辭

北方文學代表

南方文學代表

具有「興觀羣怨」的文學作用。「兮」、「只」、 「也」的助詞使用普遍


楚辭 Chu Ci

簡介:戰國末至西漢初的楚地詩歌集。劉向編輯成集,共十六卷。作者有屈原、宋玉等人。

內容:雖然思想內容和形式,受北方文化影響,但仍保存南方文化的特性和風格。想像豐富、文 采浪漫,變化的形式、宗教的情調,也採用大量的神話,表現情感。一方面,是文學精神和創作 方法;另一方面,則是楚辭的南方民族形式的特徵。

特徵:可見文獻黃伯思翼騷序:「屈原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 辭。」

1.

楚語:使用楚國的方言口語,形成語言藝術的風格,如「些」字。離騷,即楚國的方言。

2.

楚國的宗教:由殷商到西周,宗教觀念有很大的進展。楚國流行巫術的風氣,不僅受到殷商文化 的影響,也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神鬼迷信,是楚國人的信仰,也孕育著神話與傳說我。

3.

楚聲:南方的音樂對民歌或樂調而言,是相對於北歌的「南音」。它是富於幻想、變化曲折的樂 歌,也就是楚聲。它對於楚國的詩歌,形式和情調上有影響。

4.

地方色彩:楚國在淮江一帶的南方,物產豐饒,風景清秀,與北方不同。在精神方面,為浪漫的 傾向,影響古代哲學或文藝。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