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發展史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攬文學之廣博,觀歷史之浩瀚 屈原~漢代詩歌
屈原 Qu Yuan
簡介:屈平,生於前340年,是楚國的貴族,是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主持 外交事務。早年受懷王信任,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對抗秦國。他生於政治變化、社 會動搖而學術思想發展的時代,不僅提高他的政治思想,也豐富他的精神生活。父親 是伯庸,家鄉是秭歸,影響具雄渾的氣魄和瑰麗的文風。
外交:20歲時,擔任左徒,這時他年輕位高,熟悉國際形勢,卻招來腐敗貴族的反對。 當時楚國的外交政策,分為抗秦派,屈原為代表;另一為親秦派,以靳尚做代表,他 出賣楚國的利益,並在懷王面前誹謗屈原。
流放:懷王被騙到秦國,屈原即使反對,仍被流放到漢北地區,於郢寫出關於楚國政 治腐敗的詩篇。懷王死後,傾襄王繼位,子蘭指使靳尚對傾襄王讒言,被流放到江南。
自盡:屈原對現實不滿,創作許多優良的作品。他望著楚國天野,吟讀自己的詩篇, 表達愛國愛民的感情與悲嘆的命運。在農曆五月初五,寫完最後的懷沙,投汨羅江自 盡。
評價:屈原是個詩人,創立「楚辭」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屈原的作品 Articles
屈原是以文學著名的作家,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懷沙可見於史記。漢書藝文志 記載,有二十五篇,如九歌、漁夫等。他的作品分為放逐前,主要是橘頌和九歌;也 分為放逐後,如思美人、抽思等。抽思作於漢北,哀郢、涉江、懷沙為流放至江南所 作。
1.
橘頌:初期的作品。屈原以歲寒不凋的橘樹的品質,比擬自己受命不遷、橫而不流的 精神。文章反映他不滿縱橫風氣的知識份子,以橘樹作為自己的綁養。后皇嘉樹,橘 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歌頌自己的品質和性格。
2.
九歌:是一套祭祀神鬼的樂曲,是歌辭、音樂、舞蹈混合而成,可看出中國古代戲劇 的雛形。內容分為東皇太ㄧ、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 山鬼、國殤、禮魂。
讀九歌,能體會當時表演的情況。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充滿浪漫色彩,其中的 措辭和表演富浪漫情調。國殤是最後一幕,以合樂合唱合舞的表演來收場,追悼陣亡 的將士,相當悲壯。文辭中,可知背景為楚國的宮廷。
九歌的原始材料,是楚國民間的祭神歌曲,是南方流行的巫歌。在這些材料上,屈原 融合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做創造性的加工和提煉,被視為民間文藝的改作。
屈原的作品2 Articles
屈原放逐後的作品,如下:
1.
抽思:是流放在漢北的作品,是流放其最早的一篇。抒情真實,富於想像,表達積壓國恨的鄉愁 和痛苦的感情。如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好姱佳麗兮,牉惸獨而不羣兮,又無良媒在其側。
2.
思美人:思念懷王之作。見媒絕路阻,可知作思美人時,懷王已故。文章抒哀情,寄言於浮雲, 致辭於歸鳥,如媒絕路阻兮,言不可結而詒。
3.
離騷:是放逐中的代表作品,最卓越的詩篇。全詩373行,2490個字,是中國最雄偉的長詩。屈 原將自己的思想、情感、想像、人格融合為一,以絢麗的文采和藝術,傾吐自己的理想、歷史, 表達對庸君和腐敗貴族的憤恨,流露愛國愛人民的情感。離騷發揮浪漫主義精神。全文分為三段 落:
敘述自己的高尚品質與放逐的歷史,並追述史事以批判當代楚國政治的危機。
加入神話傳說的材料,以超越現實的描寫,表達自己的願望和痛苦的心情,屈原的想像、精神, 都達高潮,表現文字的光彩。
感情直升,又轉入波折。因天門不開,陳志無路,向靈芬問卜,向巫咸請示。屈原得到的回應是, 楚國不可久留不可久留,不如到國外去。
屈原的作品3 Articles 1.
天問:較奇怪的一篇。在內容與情調上,和其他作品不同。在篇章中,屈原對於 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提出一百多個問題。三百七十多句,是他作品 的第二首長詩。天問是屈原放逐以後,憂鬱徬徨,精神上起了動搖,舊信仰崩潰, 對於自然現象、歷史政績、宗教信仰和自己的人生觀,都起了懷疑,而發出種種 問題。因缺少古史的知識,天問難讀,但在古史和神話的研究上,有重要的地位。
2.
招魂:王逸認為是宋玉的作品。招魂的文字,吐露招懷王之魂。首節的「朕」指 作者自述之辭、「君」或「王」指死者。中間的招詞,是作者托巫陽之口所表現 的招魂本意。招魂中提到廬江,位於中盧縣,懷王客死異鄉,雖葬於楚國,但魂 流落國外,故屈原作招魂。招魂是楚國的民間習俗,盛行於湖南。屈原用民間習 俗的形式,寫成招魂。
上半篇,通過巫陽的口氣,對於四面八方的災禍與恐怖,做了驚心動魄的描寫。
下半篇,描寫楚國宮廷華麗的生活,叫魂趕快回來。反映楚國宮廷的奢侈。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以沈痛而含愛國情感的句子做總結。
屈原的作品4 Articles 1.
哀郢:與離騷,是屈原兩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研究屈原的生活史,重要的 文章。從哀郢,可知屈原被放逐江南的地點和過程,自春天離開郢都,經夏首、 洞庭至夏浦。路程遙遠,悲痛日深。文中有百姓震愆,人們離散,大夏為丘,東 門荒蕪的話,有國破家亡之痛。文字清麗,字裡行間表達國土的熱愛和人民的關 懷,是憂鬱、哀苦的作品。
2.
涉江:描述屈原從湖北入湖南的經歷。起於鄂渚,入洞庭、沅水,經枉陼、辰陽 而至漵浦,是段遙遠的路程。旅途描寫真實,彷彿景物如在眼前。在文字裡,可 見詩人在旅途流浪的影子。
3.
懷沙:絕命詞,敘述屈原從漵浦到汨羅。充滿憤慨怨恨,表達當日政治的黑暗。 他知道自己無法召回故都,楚國的命運也瀕臨危機,於是下定決心向世人告別。 文句簡短迫切,情感沈痛。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鳳凰在笯兮,雞鶩翔舞。
屈原的思想 Thinking 1.
愛國精神的發揚:愛國精神,通過藝術形式的表現,形成崇高的品質和偉大的人格。 在早期的橘頌,已經萌芽,至離騷何哀郢,愛國精神發展達高潮。屈原總是同人民生 活在一起,希望楚國保持獨立,反敗腐敗的貴族政治。然而,他絕望了,以生命殉自 己的國家和政治理想,以死鼓舞人民的愛國熱情。
2.
強烈的政治傾向:屈原是政治詩人。對政治有遠大的理想,對外是聯齊抗秦;對內是 嚴明法紀,改革內政。他的政治理想具有民主性和進步性,但受到腐敗貴族的反對。 屈原為政治理想而鬥爭,其作品帶有政治傾向。作品裡,敘述古代的歷史和興亡的事 蹟,也對當時的昏君,作出反抗與批判。
3.
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屈原的一生,是同腐敗貴族鬥爭的歷史。他痛恨出賣楚國利益 的小人。貴族集團設法排擠、陷害他,但屈原不妥協、不投降,並同他們作鬥爭。屈 原以寧死不屈的精神,形成崇高的品質,以成就偉大的作品。
4.
藝術的特色:屈原是浪漫主義者。浪漫主義是他藝術的主力,而現實主義則與浪漫主 義結合。如九歌、離騷、招魂等,充滿理想、豐富的幻想,還有感情、美麗的文采, 並描寫神話、宗教風俗,形成特有的風格。
結論 Conclusions
屈原在藝術技巧的表現,有獨創性的表現。他吸收楚國民間的語言和南方歌謠的形式 與旋律,寫出許多詩篇。
在詩歌的語言方面,屈原有高度的創造能力,描寫細緻、刻畫深刻,用字精巧、音律 和諧,使用象徵和譬喻的手法,使作品變化多端、文采絢爛。
屈原的想像力豐富。在離騷中,能體會他生命的高昂與想像的飛躍,為他的作品,增 加動人的形象和鮮豔的色彩。
屈原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建立於詩經的基礎上,影響後代的文人。
1.
屈原偉大的人格和悲慘的境遇,對司馬遷起了鼓舞與教育的作用。如史記中,可看出 屈原靈魂的光輝的再現。
2.
漢代辭賦家,在屈原的作品中吸取養分,學習創作的精神、模擬他的形式或吸收辭藻, 以豐富或發展自己的作品。
3.
從李白的詩句中,可看出對屈原的敬愛和尊崇。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4.
魯迅對屈原的評價,重視他對後代文壇的影響。
宋玉、唐勒與景差
宋玉簡介:生於前298年,是屈原的後輩,與屈原合稱「屈宋」。宋玉是戰國末年的 南方詩人,文風是屈原的繼承者。
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宋賦十六篇,楚辭章句有九辯;文選中有風賦、高唐賦、 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五篇。風賦、對楚王問、登徒子好色賦,善用比喻, 寄寓諷刺,有較高的藝術成就。
九辯:是古代的樂名。在九辯裏,宋玉描寫窮苦文人在秋風寒冷中的哀愁。九辯的語 言是精巧的,反映出的政治社會影子很薄。「惆悵兮,而私自憐」是九辯的主題。文 章中,表現失職的貧士,發洩懷才不遇的不平之感,吐露悲秋之情。宋玉的感情,是 由仕途失意與環境所致的哀傷。用「蕭瑟」、「憀慄」、「泬寮」、「潛悽」等字, 織成悲苦的音樂,有落魄之感。藝術成就上,用字深刻、音調和美;在末段十四句中, 連用十二次疊字,增強音律美與文字美的效果。
評價:杜甫對宋玉的作品做很高的評價。如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唐勒簡介:與宋玉同時,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唐勒賦四篇,已亡佚。
景差簡介:與宋玉同時,楚辭大招篇為景差所作,篇首無序,模擬招魂之作。
漢賦 poetic essay of Han
簡介:特殊的體制,是半詩半文的混合體。本為詩中六義之一,是文學表現的態度與 方法,後來發展為楚辭後的新體詩。
發展:由詩經到楚辭,詩的範圍擴大、篇幅加長,散文形式的混合及辭藻的鋪陳,都 有賦的氣息。為了避免詩賦混淆,故將屈原派的作品,稱為辭或騷。從文心雕龍(辨 騷、詮賦)~荀子賦篇~秦雜賦~枚乘、司馬相如。
代表作: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
差異:九懷、九歎、九思是楚辭的模擬,是屈原、宋玉的尾聲,而招隱士是楚辭中最 優秀的一篇。楚辭到漢賦,詩的成分減少、散文的成分增加、抒情的成分減少、敘事 的成分增加,詩與賦獨立、辭與賦也有區別。
特質:鋪采摛文、直書其是賦的特質。漢賦少數的抒情作品,大多在鋪陳。以誇張的 手法,描寫成都的繁華、物產的豐饒,及統治者的生活;雖然結構宏偉、語彙豐富, 但缺乏情感、缺少社會生活的反映,也喜用生僻的文字、艱澀的辭句。
派別:漢書藝文志將賦分為屈原派、陸賈派、荀卿派和雜派,但此分法不妥當。
興盛的原因 Reasons of Flourish
漢賦是漢代文學的形式,適應當代宮廷的需要,也體現漢帝國的制度和規模,有歌頌性的作品, 也有現實意義的作品。漢賦興盛的原因如下:
1.
政治經濟的關係:文景時代,扶助農業、減輕賦稅,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漢帝國的基業。漢武 帝擴展他的版圖,對內罷黜百家,完成學術思想的統一;對外以軍事勢力發展,打通河西走廊, 溝通西域諸國至波希的商路。漢宣帝時期,商業發展是漢族力量膨脹的時代。這些情況,在班固、 張衡的賦裏,得到反映。另外,富麗的宮殿建築、好尚田獵,以工商業作為發展基礎,可見司馬 相如、揚雄的賦。然而,商業的發達,卻讓歌功頌德的賦體取樂皇帝,而使辭賦家的地位卑劣。
2.
君主提倡:封君貴族的提倡,如劉武、劉安折節下人,招致四方名士,如枚乘、司馬相如。枚乘 賦柳,賜絹五匹;相如賦長門,得黃金百金,是著名的故事。而獻賦作為頌揚或諷諫,入仕途的 有揚雄、王褒;也透過考賦取士的制度,一概錄取的俸祿機會,作者鼎沸,也因有利祿可圖,使 賦逐漸衰落。
3.
學術思想的影響:竇太后是黃老思想的支持者,反對黃老的都受到排斥。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 反映這時期學術思想的面貌。漢初文學的發展,續楚辭的餘緒,賈誼弔屈原是辭的時代。到了漢 武帝,儒家定於一尊,徵聖、宗經、原道的觀念,成為文學理論的準則。漢賦帶著諷喻的美名, 滋長起來,班固把賦同儒家的經典聯繫起來,同儒家的文學思想統一起來,對漢賦起了獎勵作用。
賈誼 Jia Yi
簡介:生於前200年,雒陽人。漢朝的思想家、文學家。世稱賈長沙、賈生。
生平:18歲,被郡守吳公召致門下,成為郡守的門客→22歲,當博士,向漢文帝提出 許多政治建議。主張加強中央集權,並力主重農,有好的政治見解→前176年,被貶 至長沙當太傅→前169年,懷王墜馬而死,自責而抑鬱而終。
思想:賈誼的性格較柔弱,但生活境遇及憤慨的心情,類似於屈原。他的農本主義中, 認為工商末業會敗壞社會風俗,要抑末強本,見於《論積貯疏》。另外,賈誼反對民 間私人鑄錢,主張把銅業收歸國有,統一鑄幣權,見於《諫鑄錢疏》。
弔屈原賦:屈原的苦悶靈魂與愛院情感的再現,弔屈原即弔他自己。作品中表現賈誼 的不幸遭遇,及對封建政治不滿的情感。鸞鳳伏竄兮,鴟鴞翱翔。闒茸尊顯兮,饞諛 得志。
鵩鳥賦:賈誼寄居長沙時,看到鵩鳥飛入室,以為不祥,作以安慰。主要採問答體的 散文形式,接近後代的賦,缺少華麗的辭藻和鋪陳的手法,是荀子賦篇的繼承和發展。 表現自己的不幸,及對現實不滿的精神。貪夫徇財,列士徇名,夸者死權,品庶每生。
枚乘 Mei Cheng
簡介:死於前140年,淮陰人,漢代賦家。
生平:漢景帝封沒成長為弘農都尉。做過吳王、梁孝王的文學侍從。漢武帝即位, 派車子迎接他,因年紀太老,半路死了。
作品:漢書藝文志記載枚乘的賦有九篇,主要是七發、《柳賦》、《菟園賦》。
七發:是承先啟後的作品,有許多仿作。全篇散文,以反覆的問答體,演成為敘 事的形式。內容說明聲色犬馬之樂,不如聖賢之言的有益。七發在內容上,離開 了楚辭,相當接近漢賦,在於文字富於誇張與舖陳,也含有敘事寫物的成分。
1.
楚太子有疾,吳客去問病,鋪陳致病之由。
2.
噗陳音樂之美、飲食之豐、車馬之盛、巡遊之事、田獵觀濤之樂,太子俱以病辭。
3.
吳客說以聖賢方術之要言妙道,太子據几而起,出了一身汗,病就好了。
司馬相如 Sima Xiangru
簡介:生於前179年,字長卿,蜀都人。是漢賦有代表性的作家,世稱賦聖。
生平:年少時喜歡讀書與劍術,因崇敬藺相如而改名。任景帝的武騎常侍,也任孝文 園令。
思想:司馬相如學問淵博,文采煥發,早年熱心政治,但受到誹謗,而對現實不滿, 雖有口吃、糖尿病,但善於寫文,他「稱病閒居,不慕官爵」。
作品:漢書藝文志記載司馬相如有二十九篇賦,有子虛、上林、大人、長門、美人、 哀二世六篇。子虛、上林建立漢賦的定型,是代表作。
子虛賦:作於梁國,武帝看了讚賞,經過楊得意薦舉,與上林成篇,而為郎。透過楚 國「子虛」和齊國「烏有」的對話,規諷諸侯、天子迷戀游獵,不務政事。從雲夢大 篇幅的描寫,可知作賦的手法,雖然誇張鋪敘,缺乏真實性、情感,卻為漢賦的定型。 由於賦的組織是人的對話,誇張形勢,以奇文僻字言淫樂之盛事,故賦家多為小學家。
評價:語言豐麗,用字新奇,可見於長門賦。司馬相如是富有文采和想像力的作家, 在賦史上有影響力,許多作家都追隨他而無法超越。
東方朔與王褒
東方朔簡介:生於前154年,字曼倩,平原人,西漢辭賦家。任常侍郎、太中大夫。 他自稱避世於朝廷,是有膽量有氣概的剛毅之士。
作品:七諫,因襲楚辭,用典過多,價值不高。非有先生論、答客難二篇,雖未以賦 名,卻是賦體。作品詼諧幽默,答客難描寫封建帝王的玩弄人才,能代表他的個性。 漢書中,也可見他大膽揭露封建帝王的奢侈荒淫的生活。
王褒簡介:字子淵,蜀資中人。漢代辭賦家。
生平:自幼喜歡辭賦,熟楚辭、崇敬屈原作九懷。漢宣帝時,頗作詩歌,欲興協律之 事,受到益州刺史王襄賞識,詔於金馬門,擢為諫議大夫。
作品:漢書藝文志記載王褒有賦十六篇,如聖主得賢臣頌、甘泉宮頌,是歌頌皇帝的 作品。
洞簫賦以楚辭的調子寫成,對於後代的文風文體有影響。
1.
在修辭造句方面下功夫,描寫精巧細微,形象鮮明。開駢儷文學之端。
2.
用長篇文字鋪寫洞簫的聲音,是詠物賦的完成者。後代的詠物賦、詩受它的影響。
揚雄 Yang Xiong
簡介:生於前53年,字子雲,蜀郡人,西漢哲學家、文學家。
生平:有口吃。早年傾仰司馬相如,而模仿他的賦。王音召他為門下史。漢成帝 命他隨侍左右,前11年與成帝前往甘泉宮,作甘泉賦。揚雄被封黃門郎,王莽、 劉歆是同僚。後來他認為辭賦為「彫蟲篆刻」,而研究哲學。另外,揚雄在天祿 閣校書、寫作,而研究語言學。
思想: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的學說,以認識自然現象。在人性論上, 則採荀子「化性起偽」,人性有待後天的教化。
作品:揚雄推崇司馬相如,將其作品視為典範,甘泉、羽獵、長楊、河東是擬相 如的子虛、上林。廣騷、畔牢愁仿屈原。辭賦因為模擬,而沒有生氣、意義,只 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堆砌辭句,諷諫只是點綴。他在自序中,對於漢賦的批評, 也體會作品的缺點和諷喻的虛偽性。於是,將賦視為雕蟲小技,另寫其他著作。
法言:哲學著作,十三卷,模擬論語的體裁寫成。雖然內容以儒道六經為主,宣 揚儒家的觀念,但在重視形式的文風下,仍是可取的。
班固 Ban Gu
簡介:生於三十二年,為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字孟堅,扶風人。
生平:班固是班彪的長子,九歲寫文,十六歲入洛陽太學。漢明帝時,他被召為蘭台 令史;漢章帝時,他被任為玄武司馬;漢和帝時,憲竇征匈奴,他任中護軍,憲竇失 敗,班固被免官,死在獄中。
家族:弟弟是以武功著名的班超,妹妹班昭是女作家。
思想:班固有深厚的儒家思想,愛用古字和駢句,使文章顯得典雅而富於文采,與 《史記》平暢的口語文字形成對照。
作品:《兩都賦》模仿子虛、上林,《幽通》模仿離騷,《典引》模仿司馬相如的封 禪,《答賓戲》模仿東方朔答客難,表明「篤志於儒學,以著述為業」的志趣。
兩都賦:指東漢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分為《東都賦》和《西都賦》,是漢賦中的精 品。透過假想人物描述兩都繁華,歌頌國勢,不同於西漢流行的游獵宮廷。結構宏偉, 富於文采,影響張衡《二京賦》、左思《三都賦》。
張衡 Zhang Zheng
簡介:生於七十八年,字平子,東漢士大夫、天文學家、文學家。
生平:張衡生於南陽大族,祖父張堪是蜀郡太守,年少時到洛陽太學讀書,善於屬文。 111年,漢安帝時,認為尚書台郎中;三年後遷任尚書侍郎,隔年出任太史令;136年, 外調河間相,政績良好。
思想:張衡批判現實,對宮廷政治的奸詐深感憂憤,反對貴族的奢侈生活。他受道家 思想影響,傾向老、莊,主張無為,有人生無常、遁隱厭世的思想。繼承董仲舒的災 異、天仁感應說,也推崇揚雄的太玄,認為「玄」是宇宙的根本道理。
作品:張衡是辭賦名家,雖仍有模擬之風,但也可從作品中,見漢賦的轉變,描寫社 會風俗與世態人情,景物描寫也有特色,如二京。由歌功頌德的宮殿游獵,轉為表現 個人胸懷的抒情短賦,如歸田,形式短小,採用虛誇堆砌的手法,運用抒情的文句, 描寫自己的懷抱,反映對現實的不滿,也存有消極反抗政治的思想。他透過思玄,發 表自己的理想,模仿楚辭<遠遊>,引用楚地的神話。另外,還有四愁詩的七言古詩。
二京賦:分為西京賦(長安)、東京賦(洛陽),與兩都賦較不同,有現實意義。結 構嚴謹精密,頌揚漢朝國勢隆盛與描寫人民生活,是漢賦中的精品。
趙壹、蔡邕與禰衡 1.
趙壹簡介:字元叔,漢陽人。與蔡邕同時。為人狂傲耿直,為辭賦家。
作品:刺世疾邪賦,以犀利的詞句、激憤的情緒,揭露了漢代吏治的腐敗無恥,人情風俗的敗壞。 趙壹政治傾向鮮明,表現奮鬥反抗的積極精神。
2. 蔡邕簡介:字伯喈,陳留人。是漢代辭賦家的殿軍。
生平:學問淵博,精通經史、天文、音律,善於書法、作文,尤其是碑記。漢獻帝時,任左中郎 將,稱為「蔡中郎」。漢靈帝時,隱居於吳郡。後來董卓被殺,被王允下獄,死在獄中。史書上 記載,可知女兒為蔡琰、小孫子為羊祜。
作品:述行賦中,可見蔡邕對於漢末的腐敗政治,做了激烈的批判,對於人民的疾苦,表示關懷。 另外,他也刻有熹平石經。
發明:書法方面,創有飛白書。音樂方面,發明焦尾琴、柯亭笛。
3. 禰衡簡介:字正平,平原人。恃才傲物被討厭,但孔融看好他而作《薦禰衡表》。曹操為污辱他 而任予鼓史,當時禰衡作《漁陽》。後來被送去劉表處,然後因與黃祖有糾紛而死。
作品:鸚鵡賦中,表面寫鸚鵡,實際在寫自己。鸚鵡的環境,影射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因為自 己有堅強的性格,才能對封建通者表示反抗精神。
後期的發展 Later Developments
魏、晉(詠物賦):是中國政治紊亂思想轉變的時代。儒家思想的衰落,佛道思想的 興起,盛行玄學。哲學文學離開傳統觀念的束縛,朝新的方向發展。這時的賦,已不 是漢賦的真面目。
1.
題材:賦的題材擴展了。不僅有抒情、說理、詠物、敘事,還有登臨、悼亡、傷別, 最多的是詠物賦。如飛禽走獸、奇花異草、風雲落葉、芙蓉、麻雀、小說等,雖然範 圍多,但價值並不高。
2.
篇幅:短賦在漢代,不是普遍的形式,到了魏、晉,短賦成為。從曹丕、曹植,到陶 淵明的作品,都是短篇的賦,描寫細緻,字句清麗,沒有漢賦的堆砌。而陸機的文賦、 潘岳的西征、左思的三都、郭璞的江賦是少數的長篇作品。
3.
情感:漢賦鋪陳事物,缺少抒情。魏、晉的賦,呈現較多的抒情成分。充實的內容, 能感到作者分明的個性,或表現自己的理想、反映現實的生活、敘述田園山水的特點, 如曹植、王粲、潘岳、陶淵明明作品。
曹植的幽思、慰子、出婦、洛神賦,短賦充滿濃厚的詩情。
王粲登樓賦,運用精練的語言,表現大亂的社會裡,懷才不遇、思鄉的情感和社會的 面貌。是建安賦中的代表作。
後期的發展 Later Developments
陸機:以駢儷稱,他的文賦、豪士、浮雲、演連珠賦,成為駢四驪六的雛形。文 賦在文學上,有重要的地位。
潘岳:以情韻勝,用清綺的辭句,刻畫細密的情感,以閒居、秋興、悼亡賦,表 現他特有的風格。
左思:三都賦是魏晉賦中的長篇,造成洛陽紙貴。從序中,可得知他反對漢賦的 浮誇;然而,他在體制上,仍沿用漢賦的典型。雖然文字富麗典雅,但價值不高。
向秀:思舊賦是篇佳作。為了紀念嵇康被殺害,以極悲憤的心情何迴轉的手法, 表達深厚的友誼,也側寫對當日政治黑暗的不滿。篇幅短小,情意深厚。
陶淵明:歸去來辭是名篇。已樸茂清新的語言,無雕琢、鋪陳的氣息,真實地描 寫脫離黑暗現實,歸於自然懷抱的心境。蕭統嘆閒情賦是白璧之瑕,是一篇象徵 性的作品,技巧新奇、描寫深刻。
後期的發展 Later Developments 1.
南北朝(駢賦、俳賦):到了齊梁,加上沈約、王融鼓吹聲律論,於是文學的形式技 巧更精美。「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是永明體的文學特徵,也 是晉宋文人的風尚。篇幅上,仍以短篇為主,而哀江南是少數的長篇;形式上,注意 駢辭驪句,又注重韻律、音節,詞句上也求雕琢、新奇。然而,賦家是君主、貴族的 官僚,無法接觸人民的生活,所以內容空虛、風格不高。
庾信:哀江南賦是代表作。思想上表現故國之思,語言精麗,但用典過多,辭義隱晦, 而削弱藝術力量。另外,他還有小園賦。
2.
唐宋期(律賦、文賦):隨著駢體與聲律說的發展,駢賦變為律賦。律賦限題限韻, 注意音韻的和諧與對仗工整,而少顧及情韻內容,與八股文差不,文學的價值低落。 唐宋期還有文賦,雖盛行於宋,但唐代已開端,文賦廢氣駢律的限制,駢散結合,較 為自由。
律賦:王棨的沛父老劉漢高祖賦、范仲淹的金在鎔賦、歐陽修的應天以實不以文賦、 王安石的首善自京師賦、蘇軾的酌醪有妙理賦。
文賦:白居易的動靜交相養賦、杜牧阿房宮賦(韻散相間,整齊形式,宋代文賦的先 聲)、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後赤壁賦
司馬遷 Sima Qian
簡介:生於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人。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被尊稱為史遷、太史 公。
生平:司馬談是他的父親。十歲時,跟著父親到長安學習,閱讀古籍,治尚書、習春秋;二十歲 時,漫遊於江淮流域,對於屈原文學感到讚嘆。後來訪問孔子的故鄉,孔子是司馬遷景仰的聖人, 考察這位教育家的遺物遺風。孔子和屈原,對司馬遷在精神上有影響,可見孔子世家和屈原列傳。
任官:結束漫遊體驗後,司馬遷回到長安,任職郎中。司馬談去世,三年後,他作太史令,以繼 承父親的遺志。三年後,開始司馬遷的著述工作,那時他四十二歲。腐刑過後,改任中書令,撰 寫史書,完成史記。
腐刑:天漢二年,李陵敗降匈奴,司馬遷為他辯護,而得罪漢武帝,將他投入牢獄。由於他沒有 足夠的錢能充抵死刑,只好接受極為羞恥的腐刑(宮刑)。
父親:司馬談是司馬遷的父親,精通天文、曆法,研究古代歷史和學術思想。被封為太史令,他 有崇高的理想,想繼承孔子的春秋,寫完整體系的史書,後來病死於洛陽。
作品:從報任安書中,可看出他發奮著書的理論。這理論顯示在階級社會裡,絕不會為統治階級 所容,而受到殘酷的迫害。思想越進步,受的迫害越嚴重,反抗意志也越堅強。在篇中,可見司 馬遷的思想,暗示屈原、韓非等人在創作上起指導作用的原則。
史記的價值 Values
簡介:司馬遷編寫的歷史書籍。記載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的歷史。初稱為《太史公 書》,是紀傳體的通史,全書有130卷,526500多字。史記原稿在西漢末年消失。史 記是承上啟下富有獨創性的史書,不僅反映三千年的政治、經濟的發展過程,也表現 作者的政治思想。
史記在史學上有巨大的價值和深遠的影響:
1.
新創的體制:從卜辭、周禮,到董狐的太史,可見歷史觀念的發展。史記以前的史書, 缺乏統一性,如尚書限於記載個別事件,春秋、左傳限於個別年代,國語、戰國策限 於地域。而史記參考史料文獻,溝通漢武帝為止人類歷史的活動過程,創立了通史的 新體裁。因為農工商業董發展、社會經濟的繁榮、國土的擴張,讓西漢成為昌盛統一 的局面。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成為適應時代要求、表 現新歷史內容的新形式。
2.
嚴肅的態度:司馬遷做史記,掌握豐富的資料,左傳、國語、戰國策、楚漢春秋、世 本是主要參考書,也參考六藝、諸子書籍等文獻。另外在漫遊中,採訪遺聞軼事和收 集傳說,結合書本知識與實踐知識,豐富史記的內容、增加色彩。司馬遷整理材料, 是經過分析判斷ˋ、再選擇運用,對於歷史事件的分析與人物的褒貶,不流於主觀的好 惡,在寫作上表現嚴肅的態度與科學精神。〈續下頁〉
史記的內容 Contents 3.
進步的觀點:司馬遷作史記,以孔子作春秋自許。從太史公自序中,可見他作史 記的志願。比起春秋,史記在體制上超越春秋,也突破儒家思想的束縛。(1) 史記突出人物在歷史進程的重要作用。春秋、國語對歷史事物的解釋,受到自然 力量的支配,司馬遷強調人物在歷史上的意義,突出人物在文化上創造的功績。 (2)對於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是肯定歷史的進化,重視人的力量,也意識到 經濟發展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不僅篇章中,反映政治現實、社會矛盾,也把 歷史革命的領導人物,提升很高的地位。
評價:史記為「正史、通史、紀傳體之祖」。王允稱史記為「謗書」。
史記有五種體例。分別為:
十二本紀敘帝王
十表繫時事
三十世家紀諸侯
七十列傳誌人物
五種連為紀傳體的通史
八書詳制度
史記的成就 Achievements
史記是歷史、文學統一的典範,在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與成就:
1.
豐富的思想內容: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深厚的人民性,是史記的文學價值。史記在 敘述複雜的史事上,揭露社會的矛盾、統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的 矛盾。對於帝王與貪官剝削人民的殘暴行為,畫出他們的面貌,給以諷刺和抨擊。 在酷吏傳中,對於漢武帝時代的政治現實,做了真實的描寫。如張湯、杜周、義 縱等人,大都因諂媚逢迎,從小官作至大官,成為皇帝的爪牙,不僅勾結商人, 也迫害人民。從篇章中,可見爪牙如何取得政治地位以掌握生殺大權。另外,革 命英雄的人物、對文化或教育有貢獻的人物,如伯夷、廉頗、藺相如等,都可見 其紀錄於篇章中。
2.
發揚愛國精神:司馬遷具有愛國思想,以此貫穿傳記文學裡,描繪、歌頌保衛國 土的歷史人物。讚揚他們高貴的品質,鼓舞和教育讀者。如屈原列傳,譴責楚懷 王的昏庸,讚嘆屈原;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可見藺相如忍辱負重,廉頗「負荊 請罪」的感動事蹟,文章生動鮮明、波蘭曲折。其他還有寫李牧、李廣等人,以 不同角度,發揚愛國精神,對人民有教育的作用。
史記的成就2 Achievements 1.
精萃的語言藝術:史記富於充實的社會內容,並通過藝術技巧的優秀語言表現出來,使它在思想 性和藝術性上得到統一。史記具有詞彙豐富、氣勢雄偉的語言特色,有概括性和生動的形象性, 還有規範化、通俗化的特徵。如五帝本紀、宋微子世家將堯典、洪範中難懂的文句,譯為漢代通 行的語言。另外,也大量使用民間口語、諺語或歌謠,使史記在寫人敘事上,增強形象的真實, 如陳涉世家。
2.
善於描寫人物:史記是以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因為描寫人物,是史記的重要特色。左傳、戰 國策,在描寫人物上已取得很高的成就,到了史記,技巧更高。史記中出現的人物,非常廣泛, 司馬遷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去刻畫各階層的人物,有的用諷刺、批判、細膩,有的用對話、 直述,給讀者難忘的印象和藝術感染力。如管仲、晏嬰是賢相,形象有別;蘇秦、張儀是策士, 臉譜不同。
3.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以此讚語,給予史記很高的評價。一方面指出史記的歷史價值, 另一方面說明史記在文學上的精神實質。司馬遷在屈原的政治悲劇中,體會自己的命運。從屈原 列傳中,可知屈原和司馬遷對於讒諂蔽明、方正不容的反抗,是密切結合的。司馬遷在文學史上 可謂屈原的繼承者。
4.
史記的影響:史記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歸有光、桐城派、陽湖派的散文,都受到史記 的影響。唐、宋的傳奇至聊齋誌異,也可看出史記傳記文學的精神;東周列國志取材於史記。在 元曲選中,取材於史記故事的雜劇與傳奇,有十一種。
漢書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作者:先經過父親班彪完成史記「後傳」六十篇,作為續補史記;以此為基礎, 班固完成漢書的主要部分。班固死後,妹妹班昭補作八表,馬續作天文志,多人 合力完成漢書。
內容:十二帝紀,從漢高帝至平帝的編年大事紀。八表依史記舊表而新增漢武帝 以後的沿革。十志是專記典章制度的興廢治革,將史記的書改為志。七十列傳是 以公卿將相,按順序為主。共100篇,120卷,起於漢高祖、止於王莽。漢武帝以 前的史事,被漢書引用史記的原文。是斷代史之祖。
史記 漢書 賞析:東方朔傳、朱買臣傳、外戚列傳、張禹傳、霍光傳、蘇武傳 體制 通史,反映社會全貌 斷代史,史事精詳,規模 小 觀點
私書,獨創性著作。書中 官書,站在儒家思想的立 充滿關心人民疾苦、批判 場,缺少批判現實的精神 帝王,富人民性
語言
單筆,通俗化口語化的精 喜用古字,也尚藻飾,傾 神。簡潔明朗、平易近人 於排偶,較艱深
晁錯與桓寬
晁錯簡介:生於前200年,潁川人。西漢的政論家。
生平:年少時,從張恢學習法家思想。漢文帝時,為太常掌故,後來跟從伏生學 習尚書,任為太子家令,升為博士。漢景帝時,任御史大夫,上疏《削藩策》。
思想:其政治思想,與賈誼相近,主張「守邊備塞,勸民力本」。漢書藝文志記 載,晁錯有31篇文,論貴粟疏是代表作,對於當時的農民,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表示關懷,也對當日官商剝削與奢侈的生活和階級矛盾,進行批判。
桓寬:字次公,河南人。漢宣帝時舉為郎,官至廬江太守丞。漢昭帝時,命丞相 御史和賢良文學之士討論鹽鐵問題。御史一派,主張興鹽鐵、設酒榷;賢良文學 派,則反對鹽鐵專賣政策。此次爭論,反映工商與農業思想的鬥爭。
作品:桓寬根據議論的內容,寫成鹽鐵論,有六十篇。全書採對話體,相互辯駁, 逐步深入,展開爭論。從鋒利的文字,表現人物的感情與神態,描述當時的會議 情況,反映會意的內容。
王符與仲長統
王符簡介:字節信,甘肅人。少好學,有節操。出身貧寒,為鄉人所賤。後漢書 中,將王符的生活、品質和著書態度,說得清楚。
作品:從潛夫論中,可知王符是淵博的學者,也是不滿現實、敢於批判的政論家。 在思賢篇中,他主張選用賢才,改革政治,重農安民,鞏固邊防,他痛恨當日不 以才德為標準;在考績篇中,可見腐敗黑暗的官場現象;在忠貴篇中,可見他揭 露封建政治的醜惡。王符引用「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飢」,說明農民在社會生產 的作用,也指出貴族、商賈的奢侈寄生生活,建立殘酷的剝削之上。
仲長統簡介:字公理,山陽人。少好學,贍於文辭。性俶儻,敢直言,不拘小節, 時人謂之狂生。尚書令荀彧舉為尚書郎,後參與曹操的軍事。
作品:後漢書中記載,有理亂、損益、法誡三篇,理亂篇最傑出。從理亂中,說 明周秦至漢代政治治亂的根源,揭露統治階級的腐敗;從損益篇中,指出封建統 治階級剝削的本質,對於農民疾苦,表示同情。另外,他有樂志論,行文用排偶, 影響駢文的發展。
王充 Wang Chong
簡介:字仲任,會稽人。事師班彪,博覽群書。曾做過縣掾功曹等職,因與長官 不合,而辭退。晚年任揚州治中,罷職後而著作。
思想:王充是東漢的思想家。他以戰士的精神,以無神論樸素的思想,對當時虛 妄荒誕的迷信思想,加以抨擊和批判,對唯心論、神秘論的思想,進行鬥爭。他 的思想,是在荀卿、桓譚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在《四庫全書總目》,貶重於褒。
作品:有《譏俗節義》、《政務》、《論衡》,前二者不存,後者有八十五篇。 在自紀篇中,可看出王充的生活、品質和著書態度,是清貧自守有反抗性的學者。
文學觀:在《論衡》中,可見精神為「疾虛妄」。包含以下文學觀:
1.
主實用:王充覺得寫文立論,注重實用功能和教育效果,反對空頭文學。
2.
重內容:文學的教育作用,注重內容、真實;若追求形式的美麗,為言之無物。
3.
反模擬:文學、著作的特色,在於個性和風格,所以王充反模擬、主張獨創。
4.
尚通俗:王充主張文學要實用,反對虛美之文,所以他強調文學語言要通俗。
5.
對賦的不滿:賦是漢代文學的形式。王充反對賦不切實用、缺乏內容、模擬的缺
漢代詩歌 the poems of Han dynasty
歷史:漢賦優秀的作品,大部份都內容貧弱,對人民在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的生 活,很少直接反映。漢武帝時,建立統一集權鞏固強大的國家,擊敗匈奴、溝通 西域,促進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是對歷史的貢獻,但也造成不少禍患。
文獻:根據漢書鮑宣傳,敘述當日政治的腐敗,造成人民痛苦階級矛盾的尖銳, 引起農民起義。東漢初期雖有短暫的安定,但後來政治的黑暗、剝削的殘酷,勞 動人民流亡餓死,漢帝國瓦解。這樣的社會現實,沒有反映於漢賦中,而有求於 漢代的詩歌,如樂府、民謠和無名作家的古詩。
特色:詩歌中的作品,情感真摯,形式獨創,語言質樸,有豐富的思想內容。
四言詩:模擬詩經、楚辭的形式,如朱穆的與劉伯宗絕交詩、仲長統的述志,前 者朱穆斥責劉伯宗的富貴驕奢,後者表示作者對於現實的憤慨、儒家思想的不滿。
楚辭體詩歌:梁鴻的五噫、張衡的四愁、漢高祖的大風歌、漢武帝的秋風辭。後 二者出自宮廷,反映封建帝王的統治思想和樂極生悲的感傷;前二者則對現實表 示憂憤和諷刺,成為五七言體的初步型態,具有民歌的特色。另外,項羽的垓下 歌反映英雄末路的悲哀。漢代民間的詩歌,對中國古典詩發生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