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

Page 1

台大意識報 議事在台大

088

女性青年參政的初試啼聲 專訪周芷萱

三位情緒/精神困擾者的告白

野火燒不盡?從政大海報風波看﹁教官退出校園﹂

情緒顯影

做不一樣的選舉


意識焦點

2016 年 3 月台大新聞整理 台大機械二階筆試題涉性別歧視,學生代表 連署要求道歉

大學繁星計畫榜單於今年三月八日公布,其中

台大機械系日前舉辦學測申請入學第二階段筆

48 級分錄取台大森林系的案例引發正反兩面意見的

試,其中第五題的題幹中出現「家庭是由一男一女、

論戰,日前台大森林系系主任袁孝維教授更投書媒

一夫一妻組成,這是社會與家庭的律」等等字眼,

體,表示繁星計畫的原意可能遭到扭曲並產生質變。

被批評為具有性別歧視意味的用詞,更有學生指出

對此事件,台大校長楊泮池也表示,外界對其的質

題幹中不同部分對應聖經原文的出處。對此,部分

疑就只來自於該生學測失常,而單單用考試成績論

學生代表在「NTU 台大學生交流版」上連署抗議,

斷該生並不公平,更強調教育理想應該擺脫一試定

要求機械系公開道歉,並依照性別平等教育法,將

終生的想法,促進階級流動。事實上,台大多元入

命題老師移交性平會調查,此連署後更經學代會第

學方式在近年來有不少新增的管道,除了繁星計畫

三次定期大會決議成為正式的學代會聲明。後續,

之外,針對弱勢與特殊境遇家庭所開辦的「希望入

機械系也於網站上張貼公告,表示甄選考題在考試

學計畫」從去年開始實施,今年更目標提高該管道

前,系方並不知道內容,此外,將約束系上成員避

的招生數量達兩倍,更有俗稱「火星人計畫」的「數

免此類言論,並針對爭議風波公開致歉。

NT

48 級分上台大引發論戰,看見入學的不同 可能

學系學士班特殊人才甄選入學計畫」招募在數學領 域有傑出表現的高中學生進入台大,校長日前就前 述事件接受訪問之時,也有提到這些計畫目標,傳 達多元入學的理念。

台大拓展海外推薦名額,明年將招收三百名 僑、外籍生 面臨少子化與香港名校以優渥待遇來台招生的 衝擊,台大日前宣佈明年將擴大海外推薦的入學名 額,以招收東南亞地區的學生為首要目標,並將人 數提升至三百人。校方表示,由於以前聯招方式的 時程問題,常常造成報到率低的現象,因此近年來 加開海外推薦管道、調整申請時程,並以當地高中 校長推薦的方式進行。此外,此計畫的參與者包括 台灣大學聯盟中的三所學校,亦即國立台灣師範大

紹興社區都市更新說明會,重要細節仍未定 案 討論已久的紹興社區都市更新案,於三月八日 展開為期三十天的公開展示,並在三月二十三日舉 行說明會。然而,面對學生與居民對於細節的追問, 都發局人員與台大校方並未做出具體的回應。台北 市副市長林欽榮於去年宣告今年為公辦都更元年, 紹興一案作為第一個公辦都更的案例,有其示範效 果。不過,即使去年徐炳義副總務長於校務會議上 提出「推動居住實驗計畫」、「建立生活實驗村」 等等方式作為安置居民的承諾,到了公展現場,校 方的回應卻轉為「會探詢投資者的意願」云云,對 於居民權益的後續保障仍有賴大家的監督。

學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都將比照辦理。

2008 年 1 月創刊 2016 年 5 月第 88 期 創辦人 |孫有蓉 社長 |翁鈺清 總編輯 |許哲榕 執行編輯|傅彥龍 蔣明翰 吳睿恩 意識焦點|蔣明翰 校園威權專題|許哲榕 蔡亦凡 莊蕙慈 洪姿宇 林泓堉 張紫瑤 楊佳平 洪于婷 黃逸薰 閻孝和 呂天瑛 心理輔導專題|傅彥龍 吳研嘉 尤鈺昕 楊松凡 李姿穎 陳亭瑄 林庭葦 張禎晏 何采穎 校園意語 |傅彥龍 陳罄揚 林旻潔 林亞駿 尤鈺昕 莊蕙慈 李姿穎

1

策畫編輯|林慧慈 封面設計|王為穎 美術編輯|許毅全 圖樣設計|施東宜 訂戶業務|蔣聖謙 會計 |翁鈺清 印刷 |千業印刷 聯絡信箱| 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 BBS 板 | telnet://ptt2.cc/consciousnes 部落格 |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 臉書 |台大意識報 發行所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台灣大學第一活動中心 206 室 訂戶專線|蔣聖謙 0988268001

訂閱資訊|一年六期/ 500 元 意識報由一群學生獨立籌款印製,只有約三 分之一的經費由學校提供,您的贊助會是我 們很大的力量,訂閱這份刊物或大小額捐 款,可以讓它多一點力量繼續走下去! 第一步:將您的地址寄至 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 第二步:匯款 確認匯款到戶後,我們會以郵件方式送達, 謝謝您! 帳戶 |國立臺灣大學意識報社 翁鈺清 帳號 | 700 0001236 0588280


校園 威權

野火燒不盡? 從政大海報風波看 「教 官 退 出 校 園 」 / 莊蕙慈 /

事後,同學將發生衝突的錄影片段放上網路,引起廣 泛的流傳與討論。一週後,野火陣線不滿校方不斷卸 責,且不願承認錯誤及道歉,召開了記者會,政大學 務處、總務處才相繼承認程序上的不當與疏失,向學 生道歉。 政大野火陣線社長楊子賢表示,從當天與主任教 官的對話中,可確定教官並不清楚風雨走廊的張貼規 則,卻因自己對海報內容或張貼者的不滿,施以如此 暴力的撕毀行為,十分誇張。反觀政大校方,一開始 反覆以「教官是因為學生張貼之海報不符合該區海報

今年二月底,政大學生社團政大野火陣線於校內

需清楚署名之要求而執行清除」立場回應,儼然是替

進行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相關行動,卻因海報張貼與校

主任教官針對性言論審查的行為護航、背書。而駐警

內駐警隊和主任教官產生衝突。事件爆發後引發各界

隊配合教官的施壓,視學生張貼海報行為為聚眾作亂,

熱議,也再度掀起一波對大專院校軍訓教官制度的討

要求學生證明身分否則將驅離校園的舉動,也不禁讓

論。

人懷疑,政大在言論自由與空間公共性上,何以出現 這種類似戒嚴般的管制?至今,政大校方僅有各個處

政大野火陣線與海報風波

室各自聲明執行程序上的失當,對於侵犯言論自由的

2 月 26 日下午,政大野火陣線的社員為喚起同學

層面,尚沒有反省與道歉的說明。

們對二二八事件的關注與了解,印製了事件受難者生

「對我們來說這個是小事件,但反映的是大的問

平故事的海報,欲在校園內張貼。成員先至政大總圖

題,是一個過去歷史一直沒有清理的結構。」政大野

書館,將海報張貼於蔣中正銅像上及銅像周邊,此舉

火陣線串聯全台各大學生社團、學者、民間團體等聯

引發館員關注、阻擋,並請來駐校警隊。駐警隊長來

署,於 4 月 7 日到教育部前表達三大訴求:「教官退

到後大聲咆哮、撕下銅像區的海報。因此後來社員們

出校園,軍人回歸國防部」、「大學法增修專門條文,

轉往校內可合法張貼海報的風雨走廊區。此時,一位

禁止黨政軍進入校園」、「落實轉型正義,去除教育

戴口罩的女子來到風雨走廊,以不友善的態度質問、

場域內威權遺緒」。擴大規模的嚴正抗議行動引發更

干擾同學的張貼行動。同學認出其為校內教官,反問

多關注,也使得二月底海報風波引起的話題持續延燒。

她是否欲代表校方立場與學生溝通時,這位張惠玲主 任教官不但多次拒絕表明身分,甚至以挑釁的態度逕

校園教官的歷史脈絡與法源依據

行撕下海報。後來校警隊來到現場,在同樣不明白張

台灣校園內的教官,是在特定時空背景下出現的

貼規定的狀況下,不斷怒罵張貼海報的學生是「校外

特殊制度之一。軍訓列入教育的蹤影,最早可見於民

人士」在「搗蛋」,並要求出示學生證以「證明政大

國初年的中國校園,時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即

學生身分」,否則將予以驅離校園。在過程中衝突升

曾發表「軍國民主義」的教育意見 [1],以強國保國、對

溫,駐警隊的粗暴斥責加大,甚而有肢體上的逼近。

抗軍人專政為目標。1928 年,當局以五三慘案為由通過

2


《中等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實施軍訓與護理必

須推動校園民主化、自由化,反對訴諸威權的學生軍訓;

修。但是,不得不更重視的,是台灣白色恐怖、威權

當時教育部曾重新考量軍訓制度存廢問題,以公聽會等

統治下的特殊脈絡。1948 年,四六事件爆發後,當局

方式蒐集民意,但得到「軍訓教官有存在必要與價值」

對知識分子整肅的魔手深入校園,同年頒布《臺灣地

的結果。如前段所述,1993、1994 年,軍訓室的設置被

區緊急戒嚴令》、《懲治叛亂條例》,正式進入白色

明定在《大學法》與其施行細則中。

恐怖時期。1950 年代,戒嚴令下的台灣受黨國威權統 治,因應校園內的情報與思想管控、黨務配合等工作 需求,於 1952 年正式發布規定高中職以上學校實施學 生軍訓、設立軍訓室,軍人自始得以正式進入校園。 早期學生軍訓工作由「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2] 主管, 之後,為使學生軍訓制度化,相關工作在 1960 年移歸

然而,要求軍訓改革、教官退出校園的聲浪並未減 弱,反軍訓聲浪也逐漸形成「課程自主」、「軍訓選修」 以及「訂定共同必修科目有違自由保障」等訴求方向。 1994 年,台大在校務會議中作成軍訓課程改為選修的決 議,但教育部表示將發函各大學院校,要求軍訓課程保

教育部主管,學生軍訓自此成為台灣教育體系中的一

持必修以維持學生權益。台灣大學聲請釋憲,大法官會

環。

議作出釋字第 380 號,認為《大學法施行細則》中規定

教官最早的業務,是配合當時背景,營造軍事化 的教育環境與訓練,培養學生保家衛國、服從絕對權 威的精神,並從事校園內思想教化與秩序管控工作。 同時,作為情治系統中重要的一環,軍訓室嚴密掌握 學生意向與動態,甚至家庭狀況,慎防「黨外滲入」 等不利威權統治之因子。作為校園內的思想警察,教 官有時更配合其他機關,誣陷或逮捕特定學生。即使 在戒嚴後期,掌握社團活動管理、審核權的教官,對 學生集會結社與言論自由的干預,也幾乎是一代學子 深刻烙印的校園記憶。

軍訓共同必修科目的做法違憲。不過,由於此釋憲案僅 解釋講學與課程訂定的自由,無法處理對校園軍訓教官 制度的正當性質疑,部分立委再度提出針對《大學法》 及其施行條文中「強制各校設置軍訓室」的釋憲案。 1998 年,大法官會議於釋字第 450 號中,做出了《大學 法》與其施行細則條文違反憲法第十一條對講學自由保 障的解釋。解釋文說明「國家對大學之監督除應以法律 明定外,其訂定亦應符合大學自治之原則」,而大學於 教學、學習自由、講授內容、學生選擇科系與課程自由 等教學研究相關範圍內,「就其內部組織亦應享有相當 程度之自主組織權」。因此,法條中對於軍訓室等處室

以大學教官的法制基礎來看,在《大學法》中, 1972 年修訂有第十四條「大學置軍訓總教官、主任教 官、教官及護理教員;其遴選、介派、遷調辦法,由

兩次釋憲結果釋出的訊息是,基於保障大學自治、

教育部定之」的規範。1993 年修正法條,更在第十一

講學自由,不應硬性規定軍訓課程作為必修科目,軍訓

條明文細項列定大學應設置的九個單位,當中第六項

室的設立也不應受條文強制規範。2003 年《大學法施行

即為「軍訓室:負責軍訓及護理課程之規劃與教學。」

細則》修正條文,以各校組織規程而非統一法律作為校

此外,1994 年的《大學法施行細則》第九條,亦明訂

內組織編制的指導原則,而 2005 年《大學法》也將強制

了軍訓室的人員編制規範。然而,這樣的條文日後也

設置軍訓室的條文刪除。

成了引發教官退出校園爭議的辯論標的之一。

教官,退不退?—教官制度的爭議與改革沿革 服膺威權統治的軍訓教官,在戒嚴末期、解嚴 初期,受到民間聲浪的檢討。1980 年代中期,興起 要求改革開放的學生運動風潮,主張理想的大學必 3

設置的強制規定違反了憲法對大學自治的保障。

不過,即使釋憲結果取消了軍訓室與軍訓教官設置

的強制性,但二十年來,軍訓室仍然存在大學校園,僅 有玄奘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有較具體、積極的軍訓室改 革舉動。從法律的層面來看,釋憲文「禁止強制」的解 釋,讓大學法偏向消極性修法,雖然廢除了教官的法源 以留在校 依據,但大學自治的名義,反倒成為讓教官得


校園 威權

園的保護傘,或轉納入其他處室,而非積極規劃退場。

文(退休教官)表示,台大軍訓室的業務以軍訓教 學、學生安全維護、學生兵役三大主軸。軍訓教學

違憲條文 ( 節錄 )

考預官的必要條件,學生修課的需求一直存在。學

第十一條 ( 大學之

生與校園安全方面,軍訓室有二十四小時輪值的人

單位 )

員,處理偶發的學生緊急事件,並和主要負責教職

位: ……六、軍訓室:

94.12.28 ( 刪除條文 )

施行細則

員與非校內人士相關業務的駐警隊間有相互通報系 統。長期經驗累積下,軍訓室整理出一套標準作業 流程,作為學生安全守護網。此外,尚有賃居訪視、

負責軍訓及護理

反毒宣導等業務。學生兵役的業務則主要是提供校

課程之規劃與教

內學生處理兵役問題諮詢與協助的窗口。

學。……

大學法

由早期的軍事訓練轉型,至今以全民國防、國際情 勢等課程 為主,由於修課可抵免兵役役期,也是報

82.12.07

大學應設左列單 大學法

修正條文 ( 節錄 )

面對當前社會反對教官存在校園的聲浪,台大 92.02.06

軍訓室王雅琦教官認為若政策方向是教官退出校

83.08.26

第九條

園,那麼必須是建立在尊重保護與完善配套的基礎

第九條

……大學依其組織

上,且同時照顧學生與教官的權益。對學校來說,

……軍訓室置主任

規程設軍訓室者,

校園安全工作、相關的行政協助業務是否能合宜的

一人、軍訓教官、

置主任一人、軍訓

交接、轉移?若以當前兵役規範來看,軍訓教育仍

護理教師若干人,

教官、護理教師若

有不少需求,學生受教權益是否被照顧到?另外,

主任由教育部推薦

干人,主任由校長

周之文代理主任提到教育部目前仍在研擬相關配套

職級相當之軍訓教

自職級相當人員或

替代方案,「若可以好好推動成立數個全民國防教

官二至三人,由校

教育部推薦之軍訓

育的資源中心,集結優秀的、全民國防教育授課可

長擇聘之。……

教官二人至三人中

以被肯定的教官,滿足各校需求,應該就沒有問

擇聘之。……

題。」不過類似的方案可能牽涉國立大學教師資格 的問題,也須配合相關修法行動。而另一方面,王

2004 至 2008 年,時任教育部長杜正勝進行改革,建

教官也提出質疑,當現行教官退出校園後,照理說

立軍訓處長由文官擔任的新傳統,並提出「屆齡退休,

應該要能回歸到軍方體制,然而在實際執行上恐有

遇缺不補」或是階段性轉任高中職的自然退場政策方向

銜接的問題,「已經轉任軍訓教官的同仁,他們已

[3],部分大專院校配合政策,教官數量因而逐步在減少。

經離開部隊,脫鉤了。再回去,對於國防工作的執

然而,教育部與國防部在配合、尋求共識上出現困境,

行是不是安全,能不能夠實際接軌?」若主張教官

無法更順暢地推動 [4]。

不適合留在校園,也應該要合理檢視當前的退場機 制,是否有足夠且適當的配套措施以便銜接?是否

教官,怎麼退?—台大教官談大學軍訓室與教 官去留

能做到對現職教官的信賴保護、工作權的維護?

因應民主化後的國家政治情勢與社會氛圍,各校軍

法。1990 年代,台大首先提出遇缺不補的方針,原

訓室已逐漸脫離當初地情治與思想監控工作,轉型成全

有的 48 名教官編制,縮減至今剩下兩位。許多大專

民國防教育與校園安全中心。台大軍訓室代理主任周之

院校目前也依循教育部過去自然退場的政策方向,

針對大學軍訓室的退場,目前有幾種不同的做

4


進行逐步縮編。2007 年,玄奘大學開台灣大專院

長是否適合在校園發揮已有諸多爭議與批評,以教

校首例,宣布廢除軍訓室教官室,但並未有其他

育部而非國防部的經費資源投注在教官的聘任,似

學校直接跟進、響應。去年年底,台師大在校務

乎也不是對教育發展最合宜的資源分配。

會議上通過組織規程修改提案,將學生事務處所 屬的「軍訓室」和「專責導師辦公室」正式合併, 改名為「專責導師室」。師大積極改革軍訓室的 做法得到部分好評,然而,周之文代理主任認為 師大的做法並不一定適用在所有學校,各校學生 數量與屬性、軍訓室目前業務與其他處室的配合 等都有所差異,應視各自文化與特質研擬適合的 做法。

事實上,當我們檢討教官與軍訓制度,訴求教 官退出校園,更重要的核心理念是轉型正義的落 實。台灣的教官制度,根源於威權統治與思想控制 的特殊時代背景,在今日以民主價值為本的社會, 不應再被將錯就錯地正當化。而過去教官在白色恐 怖時期從事情治工作、服務威權而進入校園,如此 的歷史脈絡,更不應該被忽略、遺忘。在民主化時 期,若無法正視並妥善處理種種威權遺緒,不但難

綜上所述,目前的大學軍訓教官在校內有其

以真正面對過去歷史的錯誤,更可能像是遺留了一

功能,但其角色並不是無可取代,非由教官擔任

株野草,渺小卻讓人擔心有春風吹又生的可能。教

不可,若有相關配套機制,教官退出校園的訴求

官退出校園—簡單一句口號,背後複雜糾葛的立

是可能達到的。「配套措施完善的情況下,我們

場、社會分歧的聲音,和執行上遇到的各種困境,

很樂於退場」王教官感慨地表示,「但退場機制

都需更多的討論、共識,以及政府落實政策的決心。

應該是給我們尊重的、有尊嚴的角色。」她認 為目前在崗位上仍有許多教官認真工作、支援校 園安全與輔導需求,且沒有箝制學生思想的意向 或行動,但社會輿論卻以過街老鼠的負面形象打 壓,使這些工作價值不被看見,對士氣有很大的 打擊。 [1] 蔡元培為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地區開國首任教育總

教官,為何退?—教官退出校園的核心 理念

長,1912 年發表教育論文《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提出「軍

「教官退出校園」喊了 30 年,風波不斷,

末,雖認為此非理想社會之教育,但為了對外實行自衛、

究竟核心的訴求是什麼?支持教官續留校園的聲

對內反對軍人強權,視為當時中國「所不能不采」者。

音常以教官的安全輔導角色為其辯護,並認為在

美感教育」五育並舉之理念。其中軍國民教育理念來自清

[2]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於 1952 年,隸屬於中華民國

無思想控制事實的情況下,維持現況是可以被接

國防部總政治部,是一帶有中央政府官方色彩之組織,由

受的。然而,教官本職仍為軍人,以校園內安全

蔣中正兼任團長,蔣經國擔任首位主任,旨在負責青年政

與輔導的需求來看,為何不是回歸工作的專業素

治思想工作。目前已於 1989 年向內政部及臺北地方法院

養,由保全(校安人力)與輔導專業人員擔任?

申請登記為「教育性、服務性與公益性之社團法人」,轉

各校因應軍訓色彩淡出校園的時代潮流,要求軍 人擔任教育師資、輔導人員等,但組織目標與 個人職稱的變動,若只是形式主義的虛與委蛇, 難以解決其根本性矛盾。追求學術自由發展的校 園,需要的是一個保障言論與思想自由,且容納 異議、鼓勵反思的環境,透過不斷的質疑、思辨, 訓練獨立思考與批判思考的能力。這樣的教育本

型非營利公益性組織,並在 2000 年更名為「中國青年救國 團。」 [3] 有關高中職校園內軍訓教官,在 2013 年修正《高級中 等教育法》並通過附帶決議後,透過教育部與國防部協商 討論,八年內使教官回歸國防體系,預計 2021 年達到教官 全面退出高中職的目標。 [4] 杜正勝表示,由於國防部是教官退出校園的最大阻力, 曾與當時國防部長李傑溝通,不再將軍官轉換成軍訓教

質,與軍人強調服從權威、團結統一的訓練背景

官,也一度獲得同意。但後來受到立委施壓等因素,李傑

大相逕庭,甚至是背道而馳。綜合上述觀之,教

改口收回承諾,關閉了這道軍訓教官退出校園的門。

官續留校園,既沒有功能上的必要性,也無職責 上的適切性,並不是從學校需求思考的最合宜之 舉。軍職對國家必然有其重要性,然而針對此專 5

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


校園 威權

濤》等,紛紛成立、力圖透過文

威權幽靈縈繞,

不打烊的校園警總 / 許哲榕 /

字對抗校園內的威權壓迫、尋求 校園甚至是社會改革的契機,而 1986 年台大大新社的《大學新聞》 遭校方以稿件未送審為由停社一 年,進一步導致「自由之愛」組 織的成立與刊物發行,隔年三月 相關成員組成「大學改革請願團」 向立法院請願,有「政治校長撤 出校園」、「教官退出學校」、「全

街頭狂飆/校園噤聲的年代 八零年代的台灣社會,風起雲湧、眾聲喧嘩,美麗 島大審、江南案、反杜邦運動、反雛妓運動、台灣原住 民族權利促進會成立、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成立、台灣 人權促進會成立……,各種的社會運動與民間社會能量 合流,不斷挑戰並質疑國民黨政權的種種社會管制和統 治正當性。另一方面,隨著中美斷交、經濟發展現代化, 中產階級興起與國民教育的普及,國民黨的戒嚴體制不 得不地進入軟性威權主義時期,威權控制力量的減弱和 社會運動浪潮的增強,一來一往下,形塑了解嚴前夕的 街頭狂飆年代。然而,這時的台灣校園依然受到特別權 力關係的規範、軍訓教官和國民黨的青工會與救國團系 統仍掌控且監視著學生們的社團與活動,對比當時社會 的逐步開放與自由化,台灣的校園依然深陷白色恐怖的 陰影下。面對如此情況,學生們並未退縮,反倒逐步地 串聯起組織、發起一波波的行動,試圖奪回遭閹割的言 論自由與校園民主。。

面修改大學法」等訴求,同年五月十一號,更有「五一一 台大學生日」遊行,提出「要求普選」、「還我學生權」、 「還我自治權」等口號,遊行過後,台大校方甚至以「聚 眾滋事」為由將主導的學生們記過處分,這些行動與努 力最終在該年七月六號匯流成涵蓋全台的跨校組織「大 學法改革促進會」。儘管上述的抗爭大多並未取得立即 的運動成果且大學法改革促進會在之後因為路線之爭而 分裂。不過,重新回顧這一連串的事件仍有其重要意義, 重思反抗校園威權和校園民主改革的濫觴,可作為理解 時至今日尚有哪些威權遺緒盤桓校園的出發點。

「威權換了一個型態後回來,他們變聰明了。」 三十年後,戒嚴解除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 止了、總統直選開放了、國民大會解散了,也經歷了平 和的政黨輪替,台灣在政治上逐步地自由化與民主化, 更有人主張台灣成功地邁向國家正常化。然而,現今的 大學校園內,依然可見過往威權獨裁者的銅像矗立其中; 依然有著軍訓教官的身影,哪怕他們甚至不願穿上代表

1982 年,台大五人小組開始推動學生普選運動,隔

自我認同的軍服;依然有著排除學生意見的校務會議和

年的二二八更有彭孟緝住宅潑漆行動,八零年代學生運

充滿人治意味的校規執行;更重要的是,有些威權換上

動的序幕就這樣充滿抗爭性地揭開了;緊接著,各校學

新的衣服、變了新的腔調,仍舊徘徊於校園,人們卻以

生地下刊物興起,政大《野火》、東海《東潮》、中央《怒

為它們早已離開。以下就今年二月底,發生在台北大學 的紙條事件來省思,當前的校園威 權是如何運作和轉化自身樣貌的。 在二二八紀念日前的週間,北 大翻牆社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希 望透過一些柔性的行動來讓同學們 共同關心「二二八事件」與「轉型 正義」,當中包含了校園宣講、蔣 介 石 模 擬 銅 像 打 卡 活 動 [1] 和 在 廁 所張貼「二二八口述歷史節錄」小 紙條的行動。這些歷史小紙條在張 貼後,不到幾天旋即遭到撕毀,收

北大廁所內的歷史紙條 來源/北大翻牆社臉書

6


到消息的北大翻牆社成員前往教官室詢問,起初教官宣

立陳文成紀念碑時,有教授表示擔心有女學生會怕鬼而

稱是因為「整潔觀感」的因素才逕自撕下的,僅是其個

加以反對;2013 年,三千多名成大師生在校方委託學生

人行為,又在之後承認撕下後有向校方通報,並獲得學

社團聯合辦理的命名活動中選出「南榕廣場」之名,校

務長和主任秘書的首肯與背書。北大校方的立場認為這

方改以廣場命名已有相關規定、此名稱有政治色彩,否

些紙條屬於「海報」,張貼於廁所內不符合總務處的相

決投票結果;2014 年,輔大學生在蔣介石銅像上貼貼紙

關規定和管理辦法。因此,數日過後,六棟大樓、共

抗議,遭教官怒罵「我當過憲兵隊隊長!我當過監獄的

二十四間廁所內的歷史小紙條全數被撕毀與移除。對此,

監獄長,我怎麼會不曉得你們犯什麼罪!」;2015 年,

北大翻牆社提出了數點質疑:第一是法規的適用性,校

政大創作校歌比賽票選出〈領航〉一曲,經文化盃主辦

方以《國立臺北大學總務處管有場地管理規則》第七章

方納為指定曲之一,校方事後以程序有誤和校歌歷史悠

〈海報、廣告單管理〉中 [2] 的規定去擴大解釋廁所空間

久為由,否決此決定;2016 年,中山大學學生會舉辦

的使用規範,然而實際上法條並無明確指出廁所空間的

318 學運紀實活動,在場地申請通過的情況下,遭校方

使用規定為何,此外,當校方主張「整潔」、「美觀」

以「政治色彩」為由要求全數撤除。

等理由之時,卻從未對其他社團同在廁內的活動宣傳文 宣作過任何積極處理,似乎凸顯出其「針對性」與對歷 史正義的不尊重。第二則是校園空間使用權的歸屬,哪 怕海報的使用申請多麼容易通過,當社團或學生必須經 由校方審查張貼物便意味著言論的管制與箝制,更進一 步地說,當印刷品和活動都必須事先通過審查和申請時, 不禁令人懷疑,究竟校園空間的主體是學生還是作為管 理者的校方。

這些事件中,各種奇怪的想像、法規解釋與程序要 求應運而生,卻都不是針對內容上是否有實質的不妥去 討論,這背後反映出種種爭議大都源自校方、教官、行 政人員的威權心態作祟。不過,同樣的情況其實也發生 在學生身上,好比:政大野火反核的黃絲帶行動、北大 翻牆紙條行動、師大劉真銅像噴漆行動皆曾受到其他同 學們質疑和譴責行動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綜上可以發 現,校園威權的討論不應局限在具體可見的威權物或結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到,當前的大學校園仍然是人治

構上,因為,在受到國民黨政權數十年白色恐怖統治的

的,作為威權打手的教官可以在不確定違反哪條法規的

侵害之後,即便現今台灣校園早已自由許多,威權結構

情況下,先以自身的判斷來執行公務,事後再聯合行政

在個人層次上的影響恐怕才是最難以除去的威權遺緒。

單位去尋找適用的法條,而尋找不到合用的法條時,僅 需要任意擴大詮釋即可。相較之下,學生作為校園的一 員,對於空間使用的自主權蕩然無存,即便乖乖遵守事 先申請的規範,校方依然可以處理的態度、速度作為手 段去實質控管文宣和活動的內容與思想。最後,令人玩

[1] 台北大學可分為三峽校區與台北校區,以進修推廣部

味的是,北大的教官第一時間說出這些小紙條是「反動

為主的台北校區仍置有一座蔣介石銅像,活動所在地三

的東西」,隔天卻立即改口誤會「反動」的意思,轉而

峽校區則無。

主張是為了整潔、為了校園環境;這樣的舉動,就像北 大翻牆社所說的:「威權換了一個型態後回來,他們變 聰明了。」確實,當威權的意識型態重新包裝後,究竟 該如何去破解、抗爭?

清不掉的威權遺緒――每人心中都有個小警總 2011 年,萬能科大的邱智彥因欲申請成立異議性社 團而遭校方退學;2012 年,當台大校務會議討論是否設 7

[2]《國立臺北大學總務處管有場地管理規則》可參見: http://goo.gl/fa4b7p。


校園 威權

重寫校園民主的敘事詩—— 談轉型正義如何可能

/ 蔡亦凡 /

西元 1949 年,四六事件之後,國民黨情治單位的觸

第三,追求及平反歷史真相。威權政府為了方便

角深入大學校園,包括引入教官、救國團系統,在教授

統治以及形塑統治的正當性,多半會提供單一、片面

及學生之間安插特務及職業學生。除了將大學改造為聽

的官方歷史敘事,以及掩蓋那些不利於己的歷史事實

令於政府的教學環境,同時監視對當權者不滿的「可疑

或解釋。平反歷史真相要做的便在於揭露這些被當權

份子」,台灣校園白色恐怖的時代就此揭開序幕。以台

者隱藏的事實,像是公開威權政府或政黨檔案,重啟

大校園為例,在解嚴以前發生了台大中文系事件、台大

調查疑似政府迫害的案子等。進一步,以批判的角度

哲學系事件,以及震驚海內外的陳文成事件,情治單位

重新敘寫當權者侵害人民自由的歷史。平反歷史真相

無所不在的干擾以及神祕的死亡事件讓校園師生噤聲。

牽涉到的層面相當廣泛,甚至可以推演到所有公共空

在民主化的今日,國民黨威權時代的遺緒仍舊有許多殘

間當中存有的制度、文物,像是過去獨裁者的銅像、

存於校園,師生們高呼「轉型正義」,透過平反四六事

紀念碑,都是平反歷史真相須處理的對象。藉由拆除、

件、設置陳文成紀念廣場等行動追求歷史真相。應當如

轉化這些威權時代的象徵、歷史記憶,人們會形塑一

何處理威權遺緒,處理之後又要為其賦予何種歷史定位,

套新的看待歷史的觀點,並因此認識到專制政權的可

乃是當代校園「轉型正義」須面對的課題。

怕,以及人權自由的可貴。

初探轉型正義

校園中的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的問題起於二戰之後新的民主政體在

雖然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已經過去,但其在大學校

取代舊的威權體制之時,如何評價過去威權體制的歷史,

園當中仍然留下許多威權的痕跡,如蔣介石銅像、教

以及處置因制度而留存下來的人事物,使其更能符合現

官制度等,而大學校園作為國家成員社會化的過程中

代保障人權自由的社會需求。轉型正義透過德國、西班

重要的場域,轉型正義自然不能忽視。在校園行政單

牙、南非等國的實踐,可以簡單歸納出三個要點—「道

位長期以來忽視、怠於改變現狀的情況下,多仰賴各

歉與賠償受害者」、「揭露或審判加害者」、「追求及

校學生自主發起校園轉型正義相關的行動,試圖以倡

平反歷史真相」。

議的方式達成目的。他們挑戰既有的威權象徵,以呼

第一,道歉與賠償受害者。如果在威權體制下人民 受到國家限制自由、遭受暴力對待,甚至是剝奪生命, 國家應當對於這些受害者或其家屬允與道歉與賠償。不 僅是撫平受害者與其家屬傷痕的開始,國家也藉由此行 為承認自己的缺失,達到改變社會認知的效果。

籲其他學生重視有關過往校園的威權歷史。像是去年 師大的學生以噴漆於時任師大校長劉真銅像之上的方 式,表達對於劉真曾在四六事件時主動配合檢警單位 入校逮捕抗議學生,嚴重侵害大學自主的不滿。今年 的北大翻牆社則是製作印有二二八、三八大屠殺歷史 故事的小紙條貼於行政與教學大樓的廁所內,希望能

第二,揭露或審判加害者。在威權體制之下,有許

讓更多學生意識到這些事件的重要性。同樣的,今年

多人可能是政府的特務、線民、或是法官、檢察官等,

政大野火陣線更因為在校園中的蔣介石銅像及布告欄

成為國家機器侵害人民權益的幫兇。他們或者被迫,或

上張貼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海報,與校方爆發衝突。可

者自願地幫助國家搜捕異議者,卻不被追究責任。以回

以發現這些學生所做的,無非是希望藉由轉型正義概

復法秩序的觀點觀之,追究責任可以使被威權政府破壞,

念中的平反歷史,來讓更多學生認識到威權時代的歷

標舉民主自由價值的法秩序得到回復。追究加害者使得

史與校園的關係,進而改變校園內殘存的威權文化,

國家透過行使強制力向人民確認民主自由價值的正當

特別的是,這樣的行動恰好激起了威權遺緒的反撲。

性,使得社會能夠凝聚對於人權價值的共識。

北大翻牆社認為,並不會因為提起過去的歷史而導致

8


社會對立,他們的努力目標是建立一份共同的歷史記憶,

被忽略。社運團體臺左維新於訪談中提到:「如果

讓同學知道更多歷史並做出反思。

學校是一個容許學生自由思考、獨立思考,培養學

校史的書寫也是校園轉型正義重要的努力方向,畢 竟校史代表著大學作為師生的學術共同體如何看待自己 的過去,涉及到對於特定事件的評價以及其所重視宣揚 的價值。如師大校史近期計畫新增有關四六事件的描述, 著是一大進步。而校史不僅僅局限於文獻資料,校園公 共空間的陳設也是校史的表述形式。如台大學生會及研

生民主價值的場域,那學校的發展就應該是以學生 為主,保全學生的主體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 生的意見參與整個學校政策制定的過程。」這或許 是校園轉型正義的第一步,唯有學生能夠在法規上 與實質上影響校園決策,才有可能實現平反校園中 的威權歷史、檢討校園中尚存的威權結構的目的。

究生協會在經歷數次提案,終於使得台大校方將陳文成

然而校園轉型正義的阻力不全然來自於校方,

教授當年遭發現死亡的地點,命名為陳文成事件紀念廣

更大的困境往往是同儕之間對轉型正義的忽視與不

場。此一廣場因此成為校園歷史記憶的註腳,為近年來

解。當北大翻牆社在廁所中張貼記有二二八事件、

台大校園轉型正義成功的一步。

三零八事件的紙條時,便疑似遭到持不同意見的同 學惡意撕毀。政大野火陣線以往聲援反核,綁黃絲

轉型正義的障礙與深化

帶的行動也遇到類似狀況,對此,政大野火陣線認

除了提起過去校園威權迫害的歷史,以及處理表面

為如果不滿於一個意見表達,應另外表示自己的意

上可見的威權象徵,深耕於校園行政系統當中的威權性

見,而不是直接除去他人意見表達的空間。另外,

格,恐怕更是校園轉型正義更須面對的地方。輔大歷史

在前述的師大噴漆行動之後,也面臨了某些同學

系教授陳君愷便表示,許多當時各大學課外活動組的組

「破壞整潔」、「造成清潔員困擾」的質疑。這也

長,便是銜國民黨情治單位之命,在校園中負責監控學

顯示校園轉型正義仍有待學生之間更多的交流對

生的社團活動,而這些教職員至今仍然服務於大學校園

話,方可能凝聚共識。

之中。北大翻牆社也提出無論是在進行轉型正義相關的 活動,或是單純的借用空間作社團展演,都會面臨校方

結語—由下而上的轉型正義

相當的限制。所有的校園空間使用都須先向北大校方提

儘管未來新政府上任之後,可能透過強制立

出申請,甚至在數年之前校方還要求審查活動內容,雖

法的方式,督使學校作出制度的變革,或是清除

然現在不必具報活動內容,但是校方實質上仍然具備管

表面的威權遺緒。然而臺左維新認為,人是很健忘

控校園空間的權力。校方可能依據特定一條校規便隨意

的,掌握行政權實現校園轉型正義固然快速,但是

地擴張解釋,全面的監控學生如何使用空間,學生的話

校園轉型正義的推動若只憑少數上位者一念之間的

語權因此遭到剝奪。像是以踐踏草皮為由,限制社團舉

決定,便缺乏了讓多數學生思考的機會。畢竟校園

辦活動。北大翻牆社質疑空間使用申請制度的必要性,

轉型正義第一個目標就是建立更為民主、人權的環

認為這是延續以往威權體制下將學生視為需要被保護,

境,培養學生的民主精神及價值。因此讓學生在擁

由上而下管理的霸道作法。使用空間的權力本當屬於所

有對學校政策的影響力之後,建立一個公共討論性

有師生,而不應該由另一個高高在上的機關來分配決定。

質的平台,充分與學校所有成員討論如何認識過去

另外,師大青年報也提出學生在校務會議上的提案,從

的歷史,如何去除空間中尚存的威權符碼,以及如

來不會進入大會討論,往往在委員會就被排除,喪失說

何透過轉型正義形塑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極為

服其他老師的機會,是一個不民主的現象。

重要的。

綜上所述,具有黨國教育背景的老師結合排除學生

如果在校園轉型正義之際,學生能有更多討論

參與決策的公共空間,如果這些威權、反民主的心態是

空間,校園轉型正義的正當性便會相當足夠。它不

各個大學處理校務的方式,那將會比教官制度、蔣介石

會被認為是政治鬥爭下的產物,因其根基來自於共

銅像等目前校園轉型正義針對的目標來的可怕,因為它

同體當中每個成員都經歷了足夠的思辨,並且於最

包裝於「方便管理」、「整潔」、「為了同學好」等看

後肯認了民主自由的價值。這或許告訴我們,校園

似無害的言說之下,侵害作為人的自主、家父長式的威

轉型正義並不是由上而下的「改造」,而是由下而

權性格隱晦於後,而從我們一般對於轉型正義的想像中

上的「實踐」,是每個大學共同體的成員都無可避 免的責任。

9


心理輔導

情緒顯影—— C

三位情緒 /精神困擾者的告白

我因為在下學期才進入台大就讀研究所,

現況。很多時候會變成像聊天,我的目的也正

突然面對陌生的環境,我感到不適應而求助於

是如此,因為平常沒有人可以跟我談,我就利

心輔中心。由於大學時期參加過學輔中心 [1] 的

用這個管道和老師聊天。我一開始難以讓自己

活動,對校園心理輔導機構有一些認識,不特

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再現特定情緒。有時我在

別感到排斥,另一方面也覺得台大資源比較多,

某個節點遇到很難解決的狀況,會很希望某個

在心理輔導方面可能也較制度化,因此願意嘗

人聽聽自己的想法,分擔困難,可是通常那時

試,而沒有先尋求其他管道協助。

我必須自己面對。我必須要等到排定的那個時

身為高敏感性格的人,我對於很多他人認

間點,才能透過敘述表達。

為的小事可能會特別注意,也常被認為想太多。

很多人向心理輔導機構求助,都是想要解

陷入緊張情緒時,我會一直想像糟糕的事一定

決問題,而非解決情緒。心輔中心很重要的限

會發生,自己又該怎麼應對,因而墜入情緒迴

制是他們無法代替你或告訴你該怎麼解決問

圈,無法做下一步,可是這世界還是一直前進,

題。對我而言,雖然諮詢無法解決我的困境,

所以我必須相信自己,讓自己繼續走下去。

但能夠和我一起面對問題,協助梳理我的情緒,

在諮詢過程,由於我比較沒有具體待解決

使我從情緒困擾脫離出來。

的問題,因此諮商心理師需要陪我核對、釐清 [1] 相當於台大的心輔中心

H 我會向心輔中心求助,一方面是在進入大

些網路上流傳的那種勵志小語給我,雖然我想

學這個新環境,有種無法融入大家的感覺。但

像中覺得他應該要是個很像醫生的角色,但幾

更主要是由於自己男同志的身份,在使用交友

次下來,他比較像協助者。儘管和想像不同,

軟體經驗中,我因為想要認識別人所以好好打

給我的影響是好的。

理自己,但別人只是因為我的身體而想要認識 我,這讓我討厭自己的身體,好像我自己只剩 下肉體,其他一無所有。這個感覺大概持續一 個月,我覺得自己狀態越來越差,有時吃不下, 自己一個人時會偷偷地哭。 我的直屬建議我可以使用學校的資源,所 以我開始去心輔中心諮商。諮商過程中,諮商 心理師和我花很多時間解決「性」相關的問題。 他主要和我談談我最近的狀態,我告訴他我最 近發生什麼事情。當我特別低落時,他會傳一

由於諮商心理師和我說過,若我想解除低 潮的狀態,盡量讓別人知道會比較好,距離感 會較低。所以我比較傾向讓別人知道,比如只 要有人陪我一起走路或和我相處,我就會順便 講一下自己的狀態。 諮商之後,我在身體方面的煩惱解決了, 也可以和寂寞相處了。一開始我覺得我跟外面 的交流有問題,但好像我和我自己的交流才是 真正的問題。我處理好和自己的關係後就幾乎 不會有這樣的感覺了。

10


M ※ 同學 M 雖非台大學生,但其經驗可以讓人深刻了解

系統,但因為我不想要麻煩人,也不想嚇到人,所以我

精神困擾者的處境。

有需要時不敢向同學求助,也傾向不接受同學幫助。我

大家都以為情緒困擾由特定的壓力事件引起,但其 實基因和其他因素也會導致生病,像我就沒有發生什麼 特殊的事情。當然,外在的壓力也對病況有影響。 我有強迫症和精神官能性憂鬱症,長期在家附近的 醫院精神科就醫。強迫症有「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 兩方面的症狀,其中強迫行為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像我 拔頭髮或拔眉毛就會被歸為強迫行為。這些行為我無法 靠理智控制,如果要壓制這些衝動會使我焦慮、激動或 是生氣,但是我拔到一整塊禿頭,別人會覺得很怪。所 以,我現在出去會用戴頭巾或戴帽子來掩飾,讓大家覺 得這可能是一種裝扮。 家人除了擔心我可能傷害自己,或是我過得不好, 未來無法獨立之外,也很擔心別人看到我的這些行為會 懷有敵意或恐懼。有次因為強迫行為的驅使,我走在路 上一定要有規則地走地磚,走不對又會倒退重走,我媽 媽就罵我:「你不要再這樣走了,人家會以為你是神經 病。」那次我印象很深,很受傷——自己非但不被外人 接受,連平常相處在一起的、應該比較了解自己的家人 都因此討厭我,覺得我丟了他們的面子。 強迫思考,則是腦海裡會有一個念頭或畫面不斷重 複,自己知道那不是真的、是有問題的,你很討厭它卻 無法停下來。例如我走在路上看到路人經過,就常常莫 名其妙覺得他下一秒可能會被車撞,車子會從哪裡衝 來,撞了之後他如何受傷和骨肉分離,經常覺得是我自 己不好的氣場害他受傷。當下其實很害怕,但我又不敢 跟別人講,因為我擔心別人覺得我很奇怪而不想跟我接 觸,我也怕受到責備:「這都是你亂想的,你幹嘛在那 邊鑽牛角尖、胡思亂想!」被責難或不被瞭解的時候, 會覺得很失落,但是這些想法在頭腦裡一直亂轉時,真

心理專業,像我的特教老師是物理治療背景,雖然很熱 心,但不一定知道我需要什麼。 至於心輔中心,我一開始覺得自己離家後不會隨時 能找到資源,應該要學習獨立,所以我一直硬撐了很久 才去找臨床心理師。那時我已經混亂到不知道該討論什 麼,所以我覺得幫助有限,不過就是有一個人聽我講 話。在學校裡比較挫折的經驗是學長姐的不諒解:他們 覺得我不配合參加活動,可是我有自己的原因,溝通無 效之後,我在班上就漸漸被言語和關係霸凌。 父母一開始覺得我壓力太大,叫我不要想這麼多, 後來想去就醫時他們有很多擔憂:「幹嘛要吃藥!這樣 會不會成癮?」、「以後會不會依賴?好像吸毒或是被 毒品控制。」他們想辦法說服我可能只是失眠困擾或自 律神經失調,不是憂鬱症。發生很多事之後,他們慢慢 知道我狀況不好,不是我要擺爛,是因為我真的有困難 需要幫助,但他們在心理上還是無法完全接受我是個需 要看精神科的「憂鬱症(情緒障礙)病人」。 後來我選擇休學。我知道自己狀況很嚴重,可是在 學校沒辦法跟任何人講,跟家裡講又怕他們擔心,所有 的東西都悶在自己身上,也不能傷害自己或自殺。這樣 的我真的不適合留在學校,在學校待不住,上課對我沒 有太大的意義。我也許可以及格,但這樣子強制把自己 關在學校根本是浪費時間,所以我選擇把自己從學校裡 隔離出來。休學後,剛開始會覺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贅, 既無法工作也無法唸書,連幫忙做家事都不行,甚至會 因為小事與家人起衝突。我對這個家沒貢獻,讓他們討 厭又帶給他們麻煩,就會想:既然在哪裡都沒有歸屬, 又沒能力,乾脆不要留在這個世界上好了。

的很希望有個出口可以停下來。這種狀況我從國中就一

現在,我會努力幫自己安排一些非正式的活動,讓

直持續到現在,強迫思考的出現會有很多種形式,只是

生活要有一些規律,不要一整天什麼事都不想做,也不

我最早是以這種形式開始。

要讓自己因為沒接觸人群、沒事做而持續退化。可是有

上大學後,因為學校離家遠,曾經試過學校附近的 醫療體系,但是我無法適應,最後是在家附近的醫院拿 慢性處方箋,只利用放假回去和醫生討論。起初我不想 要那麼依賴醫療系統,想轉而尋求學校同學等社會支持 11

在學校被鑑定成特教生,但分配到的特教老師不一定是

時還是會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徹底沒用的人,甚至連有 危險時去看醫生,或是憤怒到想要傷害自己都沒有力 量。我知道,要回歸正常生活(回學校或去工作),還 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心理輔導

漆黑的木造涼亭,在支架處搭上黃色封鎖線,斗大 的吊死鬼標題橫列一旁,這似乎是大多數人對台大管院 營事件的鮮明印象,但是在你我看不到的背後,有一群 人在事發的當晚立刻趕到了現場,處理與安置學生幹部 們,也在學生不幸身亡後在醫院陪伴家屬,並在後續的 日子裡為管院營的參與者進行團體諮商。這群人是台大 心輔中心團隊。 隱身於研一舍旁的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以下簡稱心 輔中心),在樹木的遮蔭下並不明顯。也許有人每天與 之擦身而過,卻不曾踏入大門一步。然而其實在每位大 一生和轉學生進入學校填寫身心健康普查問卷開始,就

心輔中心臨床心理師 連玉如 攝/傅彥龍

已與心輔中心結緣。這次意識報訪問心輔中心的諮商心 理師林伯聰、社會工作師陳威宇和臨床心理師連玉如, 期待透過他們的觀點完整描繪心輔中心在校園中扮演的

相比,社會工作師會將人與環境視為一個系統,在輔導

角色,以及目前面臨的困境與期望。

的過程中會更關注學生和他身邊人事物的互動,也傾向

心輔中心提供了個別諮商、心理測驗、成長團體、

運用周邊資源提供學生協助。雖然有訓練背景的劃分,

資源教室等服務,目前提供的服務量,以人數而言大約

林柏聰說,自身累積的工作經驗、在職進修或者與同事

是學生人口的 3% 到 4%,一年七、八千人次,每個人

討論都能幫助他們學習不同背景的觀點,所以大部分的

次一個小時,寒暑假持續進行。連玉如說:「在這棟房

個案心輔老師都可以處理。連玉如也指出,她和同事同

子的一樓和二樓,每天都有很多故事在上演。」我們不

為臨床心理師,她比較重視動力的改變,同事則比較強

禁好奇,到底是誰是在聽我們的「故事」?如果我們有

調認知、想法的改變。即使是受相同訓練,每個人的應

故事想說,要如何去心輔中心找聽眾呢?

用方式、取向仍有差異。

專業分工與內部交流

老師,提供經驗上的協助。每個月辦公室也會有重點個

心輔中心主要是由中心主任、專任老師、兼任老

案討論,若諮商面臨問題,老師們可以在同儕間獲得幫

師、行政人員與工讀生等所組成,而專任老師當中包含

助。連玉如說:「你手上的任何學生都不是你一個人的,

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和社會工作師,大部分心輔中

他是所有輔導中心老師們的學生」這就是目前心輔中心

心提供的服務都是由他們負責,又以個別心理諮商與同

的「團隊運作」方針。

學互動最為密切。

此外,心輔中心透過督導制度,請資深老師帶領資淺

行政人員的業務包括處理行政事務,例如核銷、補

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和社會工作師各自有其專

助申請、活動場地申請等,工讀生則負責櫃檯的諮詢和

業。諮商心理師對於一般的個案較擅長,例如較輕微的

引導服務。他們雖然不像專任老師們受過專業的輔導訓

情緒困擾、關於自我成長的問題;臨床心理師則同樣可

練,但也必須對輔導的原則有所認識,最重要的就是對

以做談話性的諮商,但因為多了醫學背景,對於生理問

學生資訊的保密。就法規 [1] 或和同學的信任關係上,若

題、疾病症狀會更敏感;與擅長處理個人的兩種心理師

是有單位或個人想取得諮詢同學的資訊,即使是出於關

從「心」認識—— 淺談心輔中心的角色與現況

/ 李姿穎 楊松凡 /

12


心,心輔中心還是會保障同學的隱私權,連有沒有來過

她也提到假設同學今天在臉書上發動態表示想自殺,老

心輔中心都不能透露,更別提同學的諮詢內容。除非是

師們當然不能假裝沒看到,因為關注是很重要的。

像家暴跟性侵這兩個特殊情況,在法規 [2] 上心輔老師 是責任通報人,也就是無論個案學生是否同意,老師一 定要通報。在一般個案中,行政人員和櫃檯工讀生一方 面對學生的諮詢詳情並不清楚,不太會有洩密的疑慮; 另一方面扮演外界與心輔老師們的溝通橋樑,告訴外界 心輔中心無法提供任何資訊,避免造成心輔老師的為 難。為了讓前來求助的同學覺得被尊重與友善對待,他 們也被要求以自然、不過份熱情的態度應對,倘若遇到 認識的同學也應裝作不認識。

當有需要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個案學生時,中心會 與其他單位聯繫,詢問系上、宿舍、生輔組同學的情況。 倘若透過電話無法清楚知道全貌,就會藉由聯合輔導會 議面對面討論如何協助學生,會議可能會討論出共同的 方式來協助同學適應,並視情況協助學生連結一些校園 的資源,若有需要也可能會協助轉介到精神科診所、臺 大醫院。 第四種則是當校園有重大事件發生,教官會評估心 輔中心是否須主動介入,但大部分的情況是心輔中心在

主動與非主動的介入 在心輔中心眾多服務中,諮商是最大宗的業務,根 據心輔中心與同學的互動關係可分為「非主動介入」和 「主動介入」。學生自發性地向心輔中心尋求協助便屬 於非主動介入,一般由學生上網預約登記初談,並繼續 隨後的個別諮商就是典型的例子。若是由心輔老師主動 連絡學生提供協助則為主動介入,例如心輔老師在得知 性侵或家暴個案並通報後,即使學生無意願接受輔導, 仍會主動介入。除了性侵家暴案,心輔老師還有其他必 須判斷學生是否需要中心主動介入的情況,大致可分為 四種。第一種是透過開學的身心健康普查問卷,整理出 比較需要協助的同學,負責個案管理的老師便會根據 個案狀況主動聯絡。第二種是當外界向輔導室通報的時 候,像是有同學因成績不理想導致嚴重情緒低落,系上 會通知中心,或是有人看到同學想輕生的臉書發文後向 中心通報,老師們都會主動聯絡同學是否需要談一談。

事件發生後都會馬上出動。除了跟事件有直接關係的同 學會接受輔導,中心也會尋找相關人員, 界定需要關 心的「高關懷學生」以提供協助,並持續追蹤。以今 年初管院營夜教活動後學生意外身亡的事件為例,心輔 中心老師在事發後趕至現場,協助當下人員穩定情緒, 以及現場幹部的協調、處理與安置,隨後找來現場目擊 者、參與營隊的活動人員與幹部、當事者的同學等,帶 「悲傷輔導團體」活動,讓這些人有機會去說、去問、 去釐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悲傷的情緒有一個抒發 出口。在悲傷輔導團體活動結束後,心輔中心安排老師 們輪班陪伴上課,讓受影響的同學只要有需要,就可以 快速找到老師尋求協助。另一方面,在謝姓同學不幸腦 死後,心輔中心老師也到醫院幫助家屬處理情緒,並且 聯繫相關同學,安排後續的悲傷輔導團體活動,並持續 追蹤與協助到告別式結束。

第三種是只要學生透露有自殺、傷人的傾向,老師考量

心輔中心的挑戰

同學的生命安全,會關心同學,並盡可能告知他身邊有

台大心輔中心已行之有年,在多年的運作下更發展

機會照顧到他的人。

出屬於自己的一套運作模式,但是在這套運作模式的背

然而即使主動介入出於善意,也可能不符合學生的 需求而引起排斥,這時心輔老師無法強迫,除非是精神

後是人力資源匱乏的窘況。依據學生輔導法 [4],一間 學校的諮商輔導人力與學生的比例是一比一千二,如果

衛生法 [3] 規定的自殺、傷人個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 才可以強制送醫。陳威宇也提到,對於還沒有準備好的 同學而言,強迫他面對有可能造成二次傷害,因此需要 讓同學有沉澱的時間。主動介入的意義在於提供能幫助 同學的資訊,讓學生知道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如 果有需要可以隨時到心輔中心求助。林伯聰表示:「我 們還是會站在一個聯繫和建立關係的角度。」連玉如則 說:「我們會盡我們的力量去努力聯繫,如果都一直沒 有辦法聯繫上,那我們也只能尊重你們的決定,但是如 果有高度自殺的可能,我們會跟家長聯繫一下狀況。」 13

心輔中心社會工作師 陳威宇

攝/傅彥龍


心理輔導

以台大來說,台大有三萬兩千多名學生,所以大約需

全都由心輔中心統一處理,龐大的個案量使得有些學

要二十七到二十八名心理師。目前台大學生輔導中心

生無法透過線上預約系統得到及時協助,他們只能直

還缺六到八名心理師,才能符合學生輔導法法規,因

接到中心求助,有時可能會與原先預備給緊急事件或

此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限制了校園中可以接受到服

是狀況較急迫嚴重的同學的人力衝突,造成中心人力

務的同學比例,同時心輔中心老師還必須運用寒暑假

動員的惡性循環。

時間,持續幫助同學進行心理諮商服務,才能勉強消 化完目前的需求量。但是對心輔中心而言,除了提供 各類團體活動、個別諮商、追蹤個案,他們還必須承 辦行政雜務,在龐雜的職務重擔下,壓縮了學生諮商

在台大心輔中心人力不足的條件下,如何使得資 源被充分利用,並擴及更多同學,以符合學生需求與 因應代變遷,仍是未來有待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服務的質與量,更導致心輔中心難以擴大服務人數, 以及缺乏人力推廣更多輔導活動。

「心」出路 近年來台大心輔中心在面對人力困境時,仍試圖 提出替代方案,例如:推廣開放式團體,專門協助問 題不是那麼急迫,只是需要團體討論以獲得更多資訊

[1] 學生輔導法第 17 條指出,學生輔導工作相關人員,對於

的同學,而團體內容共有壓力管理、問題解決策略、

因業務而知悉或持有他人之秘密,負保密義務,不得洩漏。

自我肯定的表達三個系列,以幫助同學有更多資源與

但法律另有規定或為避免緊急危難之處置,不在此限。前項

力量面對生活困境。除此之外,心輔中心更從去年

人員並應謹守專業倫理,維護學生接受輔導專業服務之權

(2015)開始實施「NTU PEER(台大皮兒)培訓計

益。

畫」,期望培訓同學發揮同儕間保護及傾聽的功能,

[2]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 50 條指出,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

當同學有困擾時,成為拉住同學一把的生命援手,遇

等,在執行職務時知有疑似家庭暴力,應立即通報當地主管

到真的不能處理的狀況,再轉介到心輔中心,讓心輔

機關,至遲不得逾二十四小時。

中心轉變為後援的角色,共同支撐起台大的心靈防護

性侵害防制犯罪法第 8 條指出,社工人員、教育人員等於執

網。

行職務時知有疑似性侵害犯罪情事者,應立即向當地直轄

目前台大的輔導系統是每個院分配一個輔導老師, 作為學生與心輔中心的聯繫管道。反觀台師大,於 2014 年建立「專責導師制度」,導師每個學期負責和 院系學生簡單約談,藉此了解同學狀況,並先行處理 一般性問題,若有較複雜、危機性的情況發生時,再

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3] 精神衛生法第 41 條指出,嚴重病人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 傷害之虞,經專科醫師診斷有全日住院治療之必要者,其保 護人應協助嚴重病人,前往精神醫療機構辦理住院。 [4] 學生輔導法第 11 條:「專科以上學校學生一千二百人以 下者,應置專業輔導人員至少一人;超過一千二百人者,以

轉介至學輔中心,以利資源利用最大化。由於台大缺

每滿一千二百人置專業輔導人員一人為原則,未滿一千二百

乏人力過濾學生狀況,因此不管學生的狀況危急與否,

人而餘數達六百人以上者,得視業務需求,增置一人。」

心輔中心諮商心理師 林伯聰(左一) 攝/張禎晏

14


從日常觀照陰影 情緒 /精神困擾的除魅 / 陳亭瑄 林庭葦 /

從鉅觀制度到微觀互動

的隔離或控制,在制度上的正當性能夠被挑戰、鬆動,

情緒困擾者在求助前,常要經過一番猶豫,一段

而帶動鉅觀制度之改善。因此,以下文章將先轉向另

獨自承受情緒之獸嚙咬的時期。踏入醫院診所,便會

一個重點——日常生活的互動,從微觀的互動著手,

被用醫學量表上的標準線逐條審視,然後被歸類於某

是本文對上述種種艱難議題的初步解答。

個診斷標籤下。你可能獲得幫助,卻也被簡化成醫學 眼中的一個病例,並自此成為大眾眼中歪斜的人,與

因不理解而生的恐懼

偏差、危險畫上等號。即便心輔老師常強調,心輔中

長期以來,社會將「精神疾病」與「暴力」畫上

心不是醫療而是輔導諮商單位、服務對象不只是生病

等號,大家害怕他們、希望他們被隔離起來。事實上

的人,可能蒙上的汙名仍使欲求助者退卻。

精神疾病和暴力絕非因果關係 [2],這種錯誤的連結使

十八世紀末的歐洲,因著社會大眾對精神障礙者

他們難以被社會接納,因而無法擺脫生活困境,症狀

的恐懼,大量精神收容機構出現,將這些不受社會歡

得不到緩解,進入惡性循環。

迎的人,隔離至一個眼不見為淨的角落。隨人道主義

即便台大學生對情緒/精神障礙者的惡意不那麼

日漸抬頭,相關工作者也努力使收容/治療/諮商

強烈,聽到同學「去心輔中心」或「被診斷為某疾病」

工作切合助人的理念、並致力於精神障礙者的去汙名

時,大家仍會莫名不安,和聽到「去健保中心或耳鼻

化,但仍難讓助人工作與隔離、控制的身世完全脫鉤。

喉科診所」的反應就是不同。

視野拉回校園,也能看見心理輔導制度中「支持」

恐懼出於不理解,不知如何和他們相處(他會不

與「控制」的難分難解。例如台大的獎懲條例,視學

會做傻事?會不會有攻擊性?是不是我說錯甚麼,他

校有控管學生行為品德的義務,若校方認定學生言行

就會失控?),於是敬而遠之。但情緒困擾其實近在

偏差,便得以在申誡、記過等處分之外附帶要求學生

每個人身邊,就像咳嗽打噴嚏一般普遍,沒甚麼好奇

接受輔導 [1]。心理輔導對於走到絕境而犯錯的人,或

怪的。「正常/異常」或「有病/沒病」的分界也並

許是種社會支持,是最後一張能接住他的網子,試圖

非那麼理所當然,真要說的話,每個人都在不同的面

了解其身心狀況,但心理輔導被放在懲處的法規中,

向上帶著一點「病態」。不可否認,比起咳嗽打噴嚏,

意涵變得複雜,是進步的關懷,也是意在矯正行為偏

和有情緒困擾的人相處有時需注意較多細節,但每個

離常態者的附帶處分;是「為了他好」,也是為了學

人都有自己「病態」之處,不也在時時練習彼此磨合

校的聲譽和秩序好。

和相處?

以上並非針對校園裡辛苦的心輔工作者,而是想 與體制保持一定的距離,加以反思。改善情緒困擾者

失控的正向思考

的處境,不可能只仰賴醫療或心輔制度,更需要人們

精神疾病的標籤與污名,使得有情緒/精神困擾

瞭解並學會如何與他們在生活中相處。建立相互理解

者難以被社會接納。但即便身旁的人接受了這樣的事

的基礎,便能將社會支持分散在他們日常所能接觸的

實,人們仍然會在某些時候對「病人」有去脈絡化、

人群網絡裡,而不只是依賴上對下的、或體制對個人

忽略社會成因的理解。當人們看到情緒困擾者身陷憂

的力量;這層相互理解的基礎,也能使對精神困擾者

鬱的泥淖,面臨生活困難、工作效率降低的問題時,

15


心理輔導

經常會有特定的反應:例如否定他們的情緒感受

訪者的話語中獲得部分的解答:「被責備或不被瞭

(「你想太多了!」),或者一味地給予正向勵志

解的時候,會覺得很失落;但是,這些想法在頭腦

的話語(「加油,想開一點就好了!」),甚至質

裡一直亂轉時,真的會很希望有個出口可以停下

疑情緒困擾的真實性,將其視作怠惰偷懶的藉口。

來。」

如受訪 者所 透露,即便是最親近的家人,往往也無 法諒解情緒困擾所伴隨的生活失序,認為其可能是

這個出口,可能是一點關心、一雙準備好傾聽

在「裝病」、「逃避」或是「擺爛」,卻沒有深入 瞭解造成情緒困擾的壓力來源是什麼,是生理因素、 課業壓力、人際關係,抑或是社會的結構性因素? 這些不諒解的反應背後,其實是將情緒個人化、單

的耳朵,或是一個暫時依靠的肩膀,讓糾結於混亂 思緒中的人得以喘息片刻,並意識到有人正嘗試瞭 解自身的掙扎。否則,若在情緒/精神困擾者困於 負面感受時加以責備,或高姿態地給予指導和意見,

一的歸因思維,而沒有理解到有些心理狀況可能有

都會加深其挫折感,以及為社會所拒斥的感受。此

很複雜的成因,不是情緒困擾者自身所能控制的。

時,世間無立錐之地的孤立感可能就會籠罩情緒困

當人們將困境的成因、處理責任完全堆到情緒困擾

擾者,並引領其走向毀滅。

者身上時,將使他們更加難以開口說出煩惱,害怕 向外求援受挫。

重視與瞭解情緒困擾,僅是出於一個非常單純 的理由—作為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被瞭解,可以

在強調競爭和效率的現代社會中,人們被灌輸

在社會互動中感到自在。人難免在生活上遭遇挫折,

要積極向上、勤奮工作以追求成功,帶著這種信念

而必須處理自己的黑暗面,於此時刻,若有他人能

於日常軌道上繁忙、規律、有秩序地運行著。然而,

理解自己的困難,也許就更能與蟄伏心中的情緒之

一個人再怎麼樂觀積極、有抗壓性,也無法像生產

獸共處,明白身在黑暗中掙扎的自己,並不孤獨。

線上終日運作無誤的機器,一旦他不慎偏離這條軌 道,或墜落到名為勤奮的標準線之下,很容易在這 些現代社會施加的狹隘標準中,被視為故障、不合 格,從此「壞掉」了。這些所謂正常的「標準」便 可能反過來成為壓迫,使他進一步陷入失序與失敗 的焦慮深淵。 當個人乃至整個社會前仆後繼地朝著「光明的 成功」湧進,倘若有人於此時落後腳步、失足跌跤, 周遭的人便向其呼喊「要有抗壓性」、「克服逆境」, 卻不願讓跌倒的人停下來喘口氣休息—這是許多 情緒困擾者的艱難處境。這種正向思考強迫我們忽 視所有負面情緒、面向光明,並將克服困難的責任 完全歸諸個人,忽略了情緒困擾的複雜成因,無異 於落井下石。如果黑暗面沒有被傾聽、宣洩或理解,

[1] 台大依據大學法第三十二條所制定的學生個人獎懲辦法

縱然面對著陽光,憂鬱依舊會像陰影,在我們身後

第三條提到,學生個人之懲處方式包含書面告誡、小過、

緊緊跟隨。

大過、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為前項懲處時,得建議行為 人接受心理輔導或精神治療之附帶決議。

溫柔理解情緒的陰影 從情緒困擾者本身的角度出發,其願望往往只 是想要自己的處境能被理解與接納;相對地,對於

[2] 有研究認為精神疾病和暴力行為無顯著相關;有研究 則認為雖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風險較一般人高,但 若接受穩定治療則和一般人無異,且很難斷定這樣的風險 是精神疾病造成,還是低社經地位、負向社會環境等其他

情緒困擾者身邊的親友而言,他們或許也感到困惑、

因素所導致。此外,這類研究大多針對症狀較為嚴重的思

戒慎恐懼,不知道該如何和情緒/精神困擾者互動,

覺失調症患者,而非較輕微的情緒或精神困擾。(參考自

或給予適當的協助。這些疑惑,也許可以從一位受

http://goo.gl/BWWlY1、http://goo.gl/pYieZp)

16


專訪周芷萱 周芷萱,桃園人,台大歷史系,台大 國發所畢業。曾任第四十六屆台大研 究生協會會長,以自由台灣黨不分區 候選人參選第九屆中華民國立法委 員選舉。

做不一樣的選舉—— 女性青年參政的初試啼聲 參選作為性別倡議

我們不會感到孤立無援,而有繼續

大是一個很特殊的環境,可以讓學

我這次的參選直接提出「通姦

往前的可能。例如談到女性情欲自

生在這裡培養爭取權益的意識,以

除罪化」和「性交易合法化」的政

主的時候,就會有人來和我討論

及為自己做決定的激情。學校的環

見,我不敢說對議題有什麼推廣或

經驗;很多支持性交易合法化的女

境也相對溫和、單純,若在學校內

幫助,但至少增加了議題本身的曝

生,原本會很怕被汙名化、誤解,

提了一個師長不同意的案子,最多

光度。在認知到選不上的時候,要

但在我的臉書動態下就可以比較放

只是被退回,但如果在外面世界做

做的事情就是倡議,挑戰大家的道

心地留言表達。

類似的事情,可能就會上媒體,惹

德底線,而非只是打保守牌。原本

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選舉方

上多餘的麻煩。儘管目前的台大學

想說還能多納入其它的議題,但僅

式,像是作為一個候選人,我從頭

生自治,已經是台灣各大學裡狀況

僅是上述的政見,就已經碰到某些

到尾都是自己的樣子,只是身分不

最好的了,但比起歐美、香港等,

人的敏感神經,當時就面臨許多謾

一樣,無須再塑造另一個自己。例

仍然是相對保守的,必須要有更多

罵與威脅,我當下雖然覺得很不爽,

如推政見的時候我就堅持用自己講

人參與。

但那些狀況都在預期之內。

話的口氣,如果是智囊團寫的文章

對我而言,學生自治和立委選

這些政見雖然受到攻擊,但也

一定要註明。因為不管作為候選人

戰這兩段經驗的共同點真的就是

會收到正面回饋。一些相同立場但

或是作為背後幫忙寫文章的人,每

「幸運」。參選研協會長的時候,

不敢公開表達的人會傳訊息給我,

一個個人都是很重要的。

我和對手的正負形象落差非常大,

說很高興我把他們想講的話都講出

17

/ 陳磬揚 /

從學生自治到立委選舉

因此幸運勝選;陳文成廣場的推動

來了。這些經驗讓我認為「同溫層」

學生自治的重要在於,在學生

雖然要靠努力,但能取得階段性的

的保護是重要的,因為這些保護使

階段就嘗試跟體制對抗的感覺。台

成果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像是因


成長過程則會被教導為文靜的禮讓

趨友善。我參選不分區立委最幸運的

者,因而導致了女性在政治場域中的

就是:在自由台灣黨做事情有很大的

失語。

空間。當初我和政黨談出來的合作方 式是平行進行競選工作,我就帶一些

小結

人來幫我選;競選經費方面,在合理

每個人都喜歡問我:「是什麼樣

的範圍內,黨部都會支援,因此財務

的經驗使『情慾的去汙名』變成我的

壓力就小了非常多。

核心關懷?」但對我而言,其實沒有

我與自由台灣黨的合作契機,始

一個明確的啟發點。我從小就是一個

於我擔任研協會長那年的下學期,當

不乖的小孩,成長過程中遇到許多周

時很多活動缺經費,只好到處募款,

遭人對女性情慾的規訓,例如小時候

我跟蔡丁貴教授就是那時認識的。他

我交男朋友,脖子上有了草莓被媽媽

給了研協一筆經費,認為是支持年輕

說「女孩子家自己要檢點」,或交往

人的組織做年輕人的事情,人際的關

後被老師和男朋友的父母指責說會影

係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吧。又例如後

響成績等。升研究所的時候,我到女

來選舉的時候,智囊團當中就有我研

書店聽了女性主義的課程,開始對女

協時的幹部。因此你認識什麼人,便

性主義理論深深感到共鳴,發現成長

會在後來的事情延續這個關係;你之

過程那些令自己不舒服的壓迫,都可

前做過的事情,會在後來成為別人辨

以透過女性主義來解釋。

認你的方法。

我認為經過這場選舉後,我對於

政治場域中的性別

這個議題的未來抱持著樂觀的態度。 我現在認識的人中,主張這些的人都

女性參政的限制來自於政治場域

滿堅定的。我相信這些人未來不會放

中的不友善。一方面,社會對於女性

棄這件事情,因為對這每一個人來說

候選人的形象都有一個既定框架,例

那都是真實的生命經驗,而非僅是一

如要穿套著正式、舉止端莊,或是像

個 遠 離 自 身 生 命、 缺 乏 關 聯 的「 主

個親切的鄰家女孩。因此我會在政見

張」。

裡面罵髒話,或是用比較輕鬆的方式 發文、留言,就是想挑戰這個框架。 另一方面,女性的外貌經常被拿來作 為主要的審視標準,長得不好看就會 被攻擊外貌,長得好看一點就只被注 意外貌,被戲稱為「美女牌」。這樣 一來,哪個「變態」的女人會想要從 政? 政治場域中慣行的言說方式,也 使得男性成為主宰者。眾人所習慣的 表達方式以陽剛氣質為中心,必須是 勇敢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是打斷別 人說話。但是在成長過程中,男性會 不斷被教導這樣的論述模式,女性在

CONSCIOUS

為換了校長後學校對此案的態度有轉

1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