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Page 1


大家好,我是總編脩閔。 106 刊無疑是在各種混亂中產生,全世界面臨 COVID-19 的威脅,正常的生活受到影響; 台灣雖日漸趨緩,卻也曾有一段高峰期,擔心社區感染與大型群聚的那些時刻。疫情造成的影響、 政治環境與公衛的討論,讓 2020 的前半年充滿各種意義上的調適與反思。 辦公與上課型態的改變、學校對於社團活動的限制,也影響到意識報運作的模式,實體編會改成線上開會,許 多受訪僅能先以文字或電話進行,抑或是在確保參與人數不多、場所適合的情況下,亦因為台大限制校外人士 進入,許多採訪地點必須拉至校外。但所幸的是,意識報仍然持續運作與產出,並完成了本刊。 本刊分成兩個專題,分別為「中生專題」及「疫情專題」,兩者都共同指向的議題是:我們想要怎樣的社會環 境與氛圍?朦朧的中國學生面貌,其多元性真的有被台灣人所接納或理解嗎?對比疫情下的此刻,口罩下所藏 著的一次次非常時期的焦慮、疫情所引發的社會問題的被看見,兩者都帶有人際隔離的疏離感。疫情爆發後, 就涉及到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國族認同討論、台商如何歸台、中生是否來台的考量,我們一次次看見社會環境與 政治因素如何互相影響,任何兩岸之間的議題都會涉及最根本的本質性歧異。 其一、中生專題:主要探討的是中國學生來台就讀大學或研究所後,所面臨的社會文化與思想的衝擊、其身分 認同與適應上的挑戰與反思,涉及到台灣學生與社會怎麼看待中國學生、中國學生又是如何意識到這個身分對 於赴台的影響,透過制度的梳理、實質訪談中生所得到的真實的情緒與回饋,幫助我們理解這群常不被看見、 單一化或汙名化的同學。 其二、疫情專題:主要從台大出發,探討疫情下的台大其因應管理措施,如何隨著疫情發展和政府最新決策改 變,其標準與決策過程面臨怎樣的問題;同時,也探討了杜鵑花節等大型活動有了怎樣的改變;社團活動如台 大合唱、台大山服、台大藥學之夜的運作,在疫情中面臨的社團挑戰與轉型等;疫情下的學生生活型態與心靈 有了怎樣的體會,無論是對於隔離的想法、對於排除與公布個資的反思;最後則是交換生在疫情下所面臨的考 驗,透過訪談眾多交換生與國際事務處,爬梳疫情下的台大交換生,其抉擇背後的利弊考量。 以上是 106 刊的內容,由衷希望舊雨新知喜歡意識報,轉眼間總編任期也將結束,從 102 刊的社運聊天室、 100 刊的社史與議題回顧,到 103 刊的性別、獨立書店與校園專題,走到 104 刊的馬祖社遊、105 刊的 108 課 綱、人社班與司法媒體的關聯,以及一直以來進行的人物專訪與快訊。由衷謝謝大家對於意識報的喜愛或建議。 歡迎下學期加入意識報!

1

2008 年 1 月創刊 2020 年 6 月第 106 期 創辦人 |孫有蓉 社長 |陳泓瑋 總編輯 |黃脩閔 執行編輯|黃脩閔 李秉純 中生專題|李秉純 歐孟哲 陳湘渝 吳品云 陳泓瑋 張嘉芸 陳恬靖 簡子云 盧丹云 疫情專題|黃脩閔 鄭心穎 黃禹翔 郭學云 黃玉真 吳品云 林瀚雲 柯采元 曹雅婷 郭沁妍 陳柏翰 策畫編輯|陳人豪 封面設計| The C 美術編輯|黃郁蘋 黃玉真 許悅 陳人豪 訂戶業務|李佳欣 0989196080 會計 |陳泓瑋 印刷 |千業印刷 聯絡信箱| 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 部落格 |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

臉書 |台大意識報 發行所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台灣大學第一活動中心 206 室 訂戶專線|李佳欣 0989196080 訂閱資訊|一年六期/ 500 元

意識報由一群學生獨立籌款印製,只有約三分 之一的經費由學校提供,您的贊助會是我們很 大的力量,訂閱這份刊物或大小額捐款,可以 讓它多一點力量繼續走下去! 第一步:將您的地址寄至 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 第二步:匯款 確認匯款到戶後,我們會以郵件方式送達, 謝謝您! 帳戶 |國立臺灣大學意識報社 陳泓瑋 帳號 | 700 0001236 0588280


前言

文 / 李秉純、陳恬靖、簡子云、盧丹云

2019 年 6 月開始的香港反送中運動跨越海峽延燒至台灣,引發台灣社會廣大迴響。在高舉自由民主旗 幟的這片土地上,中國學生因為立場不同而與港生及支持港生立場的台生發生衝突,甚至出現中生對港生掐 頸的暴力行徑 [1]。同年 11 月 7 日,兩名中國遊客於台大第一活動中心撕毀連儂牆一事是為導火線,引爆自 2011 年中國學生開放來台後與台生間長久積累的矛盾。校內台生、中生針對此事在 NTU 交流版上各抒己見, 一來一往的辯論中,暴露出兩者的意識形態差異。在普遍共情香港人並支持反送中運動的脈絡下,中國學生 的國籍令不少台生為其預設立場,並予以言語攻擊。 在一般台灣學生的印象中,可能會認為每每遇到事件就跳出來為自身族群爭取權利的中生是在無理取鬧, 其政治立場也常被先入為主,認為中國人皆是服膺中共黨國教育。然而,事實真的是我們所想的嗎?中生的 樣態是如此扁平的嗎?奠基在想要彼此了解以達溝通、轉換思考模式的原則上,我們試圖理解中生在台經 驗——生活習慣、價值觀、政治意識形態與台灣學生不同時該如何因應;是否曾經懷有過對台生的偏見,以 及是否感受到來自台生的偏見;在台學習須遵守的規定(包含成文及不成文的規定)、涉及中生權益的制度 是如何影響他們對台灣與自身身分的認知。 我們梳理了中國學生來台就學的相關法條與限制,並採訪了九位現在就讀於台大大學部和研究所的中國 學位生。希望透過制度與社會互動層面讓讀者了解中國學生在台處境,也試圖討論背景差異如何造成中國學 生與台灣本地生的意識形態衝突,而彼此在這樣的結構下又發展出怎樣的應對策略與態度。最後,我們將帶 回台灣學生的視角提出反思的論點。 專題名稱「誰的自由民主樂土?」是對於台灣自傲的民主概念之叩問。以自由民主為榮的台灣人,面對 中生時展現的卻是刻板印象、身分審查、排除他者,這是我們所追求的廣納多元的民主嗎?面對中生時,我 們似乎無法落實自己所定義的民主;另一方面,這也是中生的疑惑,是對於台灣抱持民主想像的中生來台後 所感受的落差——原來這就是民主嗎?如果他們所想望的民主其實是針對自己身分的無差別攻擊、不願意理 解其處境與生命史而將他們均質化成一個與中共政權畫上等號的群體,那這樣的自由民主樂土是不是有些令 人失望? 本文將會以「中生」簡稱中國來台留學生,不過,我們也會依照文章脈絡及受訪同學說法來使用貼合語 境、忠於原文的稱呼(陸生、大陸同學等)。 此專題撰寫時間跨度稍長,在出刊過程中也發生了中生因疫情而無法回台上課、中國政府禁止下一年度 中生來台等事件。雖來不及納入本刊討論,但透過本專題,希望大家下次在看見這類新聞、看見網友出現獵 巫行為時,能多加換位思考兩者互動的可能,而非流於對他群的妖魔化。 最後,這篇專題的完成,最感謝的是受訪同學們,謝謝你們願意分享來台的私密感受、所思所想,讓台 灣人得以更加貼近地了解你們所經歷的疑惑和困擾、了解你們看見的世界,謝謝同學們的信任與善意。

2


中生的雙重困境——在台灣與中國制度的夾擊下求生 從過往新聞中可見,台生多半對中生來台就學的 情形缺乏了解,抱持著不以為然的看法。甚至有認為 中生來台就讀會佔據台生的升學名額、搶走台人工作 機會等錯誤認知。以下我們將爬梳中生來台就學的背 景與其所受的制度面限制,比較台生對中生的想像及 實際情形的差異,並說明制度面的限制如何影響中生 對於來台就學的意願及感受。

中生來台就學背景與適用法規 早在 1990 年李登輝就任第八任總統時,便提及: 「文教交流應在兩岸交流中優先規劃。」同年,兩岸 教育交流計畫從此列入國家政策規劃。[2]「是否開放 陸生來台就學」於 2006 年國民黨籍的立法委員提案 後引發大量討論,當時為民進黨政府執政,在考量兩 岸政治環境下,暫緩該提案。2008 年國民黨執政後, 馬英九政府希望透過經濟文化交流減緩兩岸的緊張關 係,並透過引入陸生生源,來解決當時因少子化導致 多所私立大學招生名額不足的問題。馬政府提出開放 陸生來台就學的三大優點:

文 / 陳恬靖、簡子云

中生來台就學如何實踐儼然成為「意識形態之爭」。 民進黨立法委員堅持讓「三限六不」入法,教育部則 希望保留彈性。而後雙方在多次爆發肢體衝突後妥協 僅將「一限二不」入法,「三限六不」則作為施政原 則輔助進行。由於「三限六不」的涵蓋面較廣,涉及 中生在台就學的各個層面,「一限二不」亦包含在 內,因此本篇主要以「三限六不」進行討論。國民黨 政府為了與中國政府打好關係,大力開放兩岸的政經 交流,馬政府所提的開放中生來台就學的效果仍有可 議空間,不過在當時台灣政策取向和社會情境下,中 生來台就學法案勢在必行。於是在法規與配套措施成 形後,2011 年政府始開放中國籍學生報考台灣的大 學,起初國立大學僅開放研究所名額,於 2014 年修 改為大學部與研究所。由陸委會作為中生在台的對接 單位,在台大則由僑陸組作為負責單位。

中國則由「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以 下簡稱陸聯會)作為唯一辦理中生來台就學的主管機 關。中生來台就學報名資格限定為於北京、上海、江 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北及遼寧 8 省市設有戶籍 一、吸引大陸年輕優秀學生來台,可招收一流大陸學 之大陸地區人民,參加當年度該省分夏季普通高等學 生,刺激台灣學生良性競爭,提升學習競爭力, 校招生統一考試方可報名,高考總分未達該省市本科 對台海未來發展有所幫助。 二批分數線(指省屬一般普通院校在中國高考第二梯 次招收學生時,參考的學科成績門檻)亦不予錄取。 二、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提供兩岸的學生彼此交流與 [4] 認識,讓兩岸青年學子及早交流,增進彼此了解, 制度面限制與回應 有助於未來的和平。 在詳述中生受到的制度限制前,首先要說明陸生 三、陸生來台就學,讓台灣的大學增加生源,解決目 三法中最基本的限制原則──「三限六不」。 前台灣部分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3] 「三限六不」可說是一條無形的繩索,滲透進生 同年《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大 活的各面向,限制中生的許多選擇。三限六不同時也 學法》、《專科學校法》(通稱為陸生三法)送往立 意味著中生從來台前到在台灣就讀後,在生活的諸多 法院審議,引發執政黨與在野黨長達兩年的攻防戰, 方面都倍受限制。

參考資料

3

[1] 《義大校園貼反送中貼紙 陸生掐港生脖子還潑水辱罵》 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190918/DMC7EFOYF6SVMBRJVG6LAXGA6Q/ [2] 吳榮鎮,〈兩岸教育交流政策文化價值觀之評析〉,《「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年 10 月,頁 181182,摘錄自: http://ct100.chihlee.edu.tw/ezcatfiles/b012/img/img/107/a011.doc。 [3] 劉慶中、林立生、羅栩淳,2011,〈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政策之發展〉。《屏東教育大學、廣州大學 2011 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頁 212-213,摘錄自:http://ir.nptu.edu.tw/retrieve/12146/209.pdf


以下簡介陸生三法中的三限六不。「三限」為限 校、限量、限域,也就是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僅 認可學術聲望卓著、辦學品質績優的大陸地區高等學 校;限制來台中生總量,以全國招生總量的 0.5-1 % (約 1,000-2,000 名)為原則;限制醫學學歷採認領 域,限制大陸地區所有涉及我國醫事人員證照考試之 學歷採認。「六不」則是指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 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 不得在台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正式入法 的「一限二不」,分別是「限制醫事學歷採認」、「不 允許打工」、「不能參加國家考試」。[5] 正式入法的 一限二不為當時修法決議的共識決定,須嚴格執行。 而未入法的三限六不仍有彈性的處理空間,例如因中 生乃外加名額,因此「限量」的規定並不具實際約束 力。 在此次的受訪者中,有受訪者認為台灣對於中生 方面的限制不會對自己有太大的影響,並表示從未聽 過「三限六不」一詞,但也有受訪者表示系所和招收 學生名額的限制在當初申請時造成不小的壓力,且在 雙主修及轉系上只能選擇隔年有開放中生名額的系 所,部分受訪者在想要打工時也礙於制度限制而無法 如願,無法領獎學金及申請擔任助教也是採訪過程中 被提出的限制點。對於這些限制,受訪者的感受多半 是覺得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在台灣除了文化圈、生活 圈上的隔閡外,還得面臨制度帶來的區隔及排外感, 受訪者們雖能夠理解限制的存在與台灣中國間的政治 關係情勢有關,但仍覺得學生們為此須承受這樣的對 待是不合理的,其中一位受訪者表示雖然陸生不是台 灣人,但是既然都是在台灣唸書的學生,理應不該受 到學術面的限制。 部分中生雖然認同執政黨的政治考量會影響到學 校內對於中生的相關條令制定與實行,但是台大作為 一個國際性的大學,受訪者認為學校的作法應對全球 學生一視同仁,學校為保護本地學生的就業而對於外

國學生有不同待遇,卻將陸生特意與一般外籍生分開 依不同原則辦理,例如:選擇系所的開放限制,讓陸 生產生一種被特意排除的感受。想要打工的陸生也受 法律禁止、無法享有勞保保障,甚至可能因偏離來台 就學目的而遣送回國。有受訪者坦言這樣的限制存在 著歧視,讓中生對於強調民主人權的台灣有期望落空 之感。 對於大學部的中生而言,在大學課程或是之後的 研究所課程修業結束後是否仍要留在台灣並不是必須 立即決定的問題,但是有受訪者認為對於就讀大學部 及研究所的中生來說,只有台灣的民間企業及在陸台 商認可台大的學歷效力,未來就算在台參與了實習等 活動,但因為中生來台的申請名目是「就學」,而無 法在完成學業後直接在台灣留下從事相關工作,即使 台灣民間企業認可學歷也無用,在台灣教育下培養出 來的學生,卻礙於中台雙方制度限制而無法將所學回 饋於台灣,感覺也是一種對教育資源的浪費。 另一位受訪者早年曾參加過中生學權的爭取運 動,此位受訪者坦言中生的學權不平等與中生在台的 法源依據有關,因為根據陸生三法,陸生在台的身分 為停留(等同於遊客)而不是居留,常常會被質疑身 分合法性,例如像台大健康中心規定非本國籍學生要 在新生健檢時出示居留證,中生因為沒有居留證所以 之後還得再跑健康中心重新健檢一次,且中生持有的 停留證不是在每個地方都有效用。 我們發現此次的受訪者多半對制度改善沒有什麼 特別的想法或是實質參與,且初期的中生曾嘗試爭取 自身權利,然因中生無法在台長期耕耘,而推動制度 的改變是長遠且緩慢的進程,若是參與者沒有保持對 推動學權爭取運動的熱情,爭取權利這件事很容易就 失去其關注度且失去必要性,所以後來積極於爭取學 權的中生也逐漸減少了。

[4] 大 陸 地 區 學 生 聯 合 招 生 委 員 會,〈2019 年 大 學 校 院 學 士 班 聯 合 招 收 大 陸 地 區 學 生 簡 章 〉,https://rusen.stust.edu.tw/cpx/ B/2019/20190520-Brochure-4B.pdf,下載日期:2020 年 3 月 31 日。 [5] 同註 3

4


感受上的區隔--以全民健保為例 中生納入健保與否不僅關乎個人健康權益的保 障,其中亦涉及複雜的國族問題。在 2011 年開放中 生來台後,行政院即試圖推動《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 人民關係條例》條文修改草案,將中生列入外籍生納 保名額。而依照《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9 條規定,不 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外來人口需在台居留滿 6 個月方 可納入健保。不過《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就讀專科以上 學校辦法》將中生在台就學期間歸為「停留」身分而 非「居留」,故不在全民健保納保範圍,中生需自行 投保商業保險。[6] 陸委會於 2015 年起多次推動《台灣地區與大陸 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 22 條修正草案,希望使中生 來台就學期間的身分比照僑外生改為「居留」,令中 生來台就學滿六個月後納入全民健保。2016 年 10 月 24 日總統府對外發言人亦明確表示「基於人道考量 與人權價值,中國大陸學生比照僑外學生納入健保體 系」的立場。[7] 不到一個月後,執政黨黨團提出健 保法修正草案,經立法院決議後交付社會福利及衛生 環境委員會審查。2017 年立法院進行健保法修正草 案之政黨協商,在無法達成共識的情形下,修正草案 未進入實質審議法案條文內容。 為什麼中生納入健保的修正草案延宕不前呢?首 先,反對者認為健保作為中華民國國民的社會保險政 策,應以國人利益為優先考量。若使中生納入健保將 造成國家經濟的負擔。但依據 103 年健保資料統計, 外籍生作為健保第 6 類第 2 目被保險人身分參加健保, 自付保險費約 1.02 億元,使用醫療費用約 0.45 億元, 其自付之健保費已足以支應其醫療費用,加上中生作 為青壯年族群,並不會對台灣的健保體系增添負擔。 [8] 曾經參與中生權益爭取運動的受訪者表示,推動 中生納入健保的運動時發現,若是中生納入健保可能 將會使得中生被迫承擔台灣人焦慮的投射,儘管健保 虧損其來有自,但作為台灣社會的外來者,中生缺乏 話語權與相應的社會背景能和社會大眾的質疑抗衡。 除此之外,中生本身的參與意願低也是推動納保運動

最後未果的原因之一,受訪者中有人提及學校方也會 提供團體商業保險供學生選擇,覺得這樣的保險選擇 雖不如健保全面但也已經足夠了,另一位受訪者表示 中生納保已經變成了政黨作為靶子的話題,在考量政 策時也不會諮詢中生本身對於制度改善可能方向的看 法。 中生權益團體為何要推動中生納入全民健保體 系?其原因除了前述提及的「人道考量」外,更因為 中生目前可投保之商業保險並不完善,例如醫療費用 需先行自付,於事後方可請領保險給付。商業保險給 付涵蓋範圍遠較全民健保少,如遇重大傷病或意外, 商業保險給付有限(例如:同一次住院係以 12 萬元 為限)。且不同於全民健保,還有洩漏個人隱私的風 險。[9] 台大陸僑組提供中生兩種保險選擇──參加學校 的團體保險或是自行投保。團體投保為國泰人壽保 險,每學期 3000 元,於學雜費中一同繳納。受訪者 之中認為這些保險措施在他們因傷病而需要就醫的後 續報銷帳目上有幫助,提供安全感。受訪的中生部分 表示沒有健保對在台灣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多實質上的 影響,也對台灣的醫療體系持有好感。不過他們關注 的不僅是生命財產保障的權益,還有希望能被台灣社 會接納,在制度上不被差別對待。除了明文規範的法 規,中生亦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與台生相處時,談到醫 療安全時會再度認知到自己無法和台灣人一樣享有健 全的健保保障。 一位受訪中生坦言:「因為制度而有了排外感受。 看病時的一句『我沒有健保卡』,背後是覺得跟大家 不一樣、自己好似異類的感受。」另一位受訪中生則 表示中生應該要比照僑外生的待遇,希望能夠跟僑外 生一樣以「居留」身分待在台灣,只要在台居留時間 滿 6 個月即可申請加入健保,中生不該成為兩岸對立 下的犧牲品。依照中華民僑務委員會頒布《僑生回國 就學及輔導辦法》,僑生係指在海外出生連續居留迄 今,或最近連續居留海外六年以上,並取得僑居地永 久或長期居留證件回國就學之華裔學生。僑生身分認 定,由僑務主管機關為之。該辦法第三條定義「海外」

參考資料

5

[5] 同註 3 [6]《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9 條 [7]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政府基於人道考量與人權價值推動陸生納保〉,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B383123A EADAEE52&s=0F1FC577CAEC4253,下載日期:2020 年 3 月 31 日。 [8] 社會保險司,〈基於人道、公平考量,將陸生比照外籍學生納入全民健保〉,https://www.mohw.gov.tw/fp-2650-19807-1.html, 下載日期:2020 年 3 月 31 日。


為「大陸地區、香港及澳門以外之國家或地區」。港 澳生則適用於《香港澳門居民來臺就學辦法》。[10] 政策制度區隔中生與僑外生,根本在於兩岸起伏不定 的情勢,以及牽涉廣泛的國族問題。若將中生納入健 保,其以「外籍」身分被保障時將挑起兩岸緊繃關係 的敏感神經。若堅持不將中生納入健保,台灣作為一 個民主法治國家,卻難以保障中生權益,更涉及人權 價值與道德問題。在兩相消長之下,中生納入健保依 然是一條漫漫長路。

總結 在爬梳制度脈絡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最初開放 中生來台就學的目的為促進兩岸文教交流、刺激台灣 大學競爭力同時解決台灣大學招生不足的現象,且不 論其中是否有馬政府對中國開放交流的政策取向。對 於以來台求學為目的的中生而言,以「三限六不」為 首的限制使得中生在台灣社會始終作為外來者的角 色,無法真正融入台灣社會,對於台灣一直提倡的民 主自由價值感到困惑。受訪者之一提出雖然台灣強調 自由風氣,但有時在網路上發言時仍須因為自己的中 生身分而謹慎回應,否則很容易就會招來語氣強烈的 批判,「感覺是一種有限度的自由」。也有受訪者提 及在台灣的學習經驗雖然有收穫,「但是差異所造成 的矛盾感會讓我想趕快在四年結束後就離開」。其中 也不乏有為了自己的權利而嘗試爭取的中生,無奈最 終因無法在修業結束後在台持續推動運動,且因為多 數中生皆認為不去爭取權益也不會對自己的就學進程 有太大的實質影響,所以無法確保是否有後繼參與 者,最後中生學權運動也逐漸式微。 中生作為兩岸關係折衝的載體,台灣人將對中國 的仇恨和複雜的情緒投射在中生身上。足可見中生作 為制度下的受害者,以及台灣社會的他者,在基本的 制度面都無法受到保障的情形下,導致中生無論在學 習方面、人際關係、經濟生活、社會參與、健康保障 等社會互動層面,皆受到無形的束縛及限制。我們仍 須反思台灣社會在高舉民主自由旗幟的同時,該如何 顧及那些被忽視的少數群體的權益。

[9]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陸生納入健保〉,https://www.mac.gov.tw/cp.aspx?n=B2C9ACBE62E87999,下載日期:2020 年 3 月 31 日。 [10] 全國法規資料庫,《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00001,下載日期: 2020 年 5 月 19 日。

6


無法留下的遠方——中生在台適應與身分認同探討 在介紹了中生制度層面的種種限制後,本文將進 一步分析中生在台的生活經驗,綜合巨觀的制度與政 經文化背景之結構性因素,以及微觀的社會互動與團 體之影響,探討中生如何詮釋台灣經驗並予以回應、 中生與台灣人的交交流形塑了何種認同框架;透過爬 梳其適應與認同的複雜過程,深入了解台大中生的處 境。

想像破滅:政治與文化的落差震撼 「主要在政治和社會文化方面,他們覺得台灣離 大陸太遙遠。」一位受訪者如此說明其父母對他來台 唸書的擔憂;即便地理上可以快速抵達,政治與文化 的差距,的確帶給甫來台的中生不少驚奇和衝擊。許 多受訪者來台前對於台灣的了解都非常稀少,來台是 因為考量到自己不適合中國的教育體制,例如:大學 環境仍十分競爭高壓而台灣學風較自由,或是純粹把 台大作為整體中國大學的一部分,「分數到了就來 了。」來台前,對台灣的認識多屬於「中華文化保存 完整」,但來台後卻發現台灣人並不是很在乎他們所 渴盼的「中華文化」。 初來乍到,對於政治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差異,中 生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卻仍有不少意料之外的衝 擊。來台灣不久,中生們便會察覺,某些他們認為理 所當然的觀念,在台灣竟似乎「不合時宜」。

兩岸議題政治意識衝突

7

中生從小在對岸接受的教育,高舉民族主義的精 神,將台灣問題刻畫為統一大業的必然進程,乃中華 民族重新奮發、百年復興的重要指標,加上官方和民 間的輿論動員,導致民眾皆傾向認為,支持台獨的人 僅是少數「激進份子」。許多受訪者都提到,他們原 本「不知道大家都不支持統一」,是到了台灣後,才 意識到大家都使用「中國」而不是「大陸」,而台灣 人在國族認同上大多也並不認為台灣屬於中國。 除了兩岸問題的認知差異外,中生與台生對於政 府體制、社會面貌到個人與國家關係,由於中國與台

文 / 陳泓瑋、張嘉芸、李秉純

灣在歷史道路上分歧的脈絡,而發展出相當的落差。 在民主化後出生的台灣學生,權力制衡、政黨政治等 民主精神已經深植心中,而中生從小接受的教育,則 告訴他們「國家政府和共產黨是一體的,面對美國帝 國主義等外敵的威脅,其他的情感可以擱置。」有受 訪者用非常生動的例子比喻:「一起去看電影《返校》 時,台灣同學們是為了受害者哭,大陸人民如果哭, 則是為了那些努力讓國家更好的人哭,大陸大部分的 人會比較相信政府。」除此之外,他也觀察到,冷感、 或刻意保持距離,是大多中國人民面對政治議題的態 度,相對而言,台灣人比較容易受到政治的影響,政 治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每個人都會投入關心。 理念層次的分歧,卻也可能在實際交流層面產生 影響。一位受訪者表示:「我原來會『求同』,大家 有相同的文化語言文字,交流上會順暢方便一些。但 來台灣後發現『異』(政治)被放大了。剛進系所後, 台灣本地生和我交流,感興趣的就是政治方面的,可 能大家都盡量用模糊語言去表示。但從他們的語言 上,還是有對來台陸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另一 位受訪者提到,在與某些台灣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會 感受到他們基於民主自由的信念,在言談當中展現出 不自覺的優越感:「(台灣學生)不是以罵中國人為 目的,但那種高人一等的感覺還蠻明顯的,就是我從 小生活在一個言論自由的環境,那我就是比你厲害。」 或者交流時需要先針對特定議題表態,甚至被預設立 場,而遭到同學有意的試探:「有時候自己的立場會 被預設會覺得困擾,可能跟別人聊天的時候他會問你 『香港怎麼樣呀?』用一種奇怪的語氣,我就覺得, 我就跟你一樣啊,怎麼了?」基於類似的理由,某些 類似的理由,某些受訪同學在參加普通活動時不會強 調自己中生的身分,因為表述身份了反而會遭到台灣 人以中生的框架看待,甚至審核其言論、質疑其說詞。 不過,較為政治冷感、或有意識對相關議題保持距離 的學生,較不會有類似的困擾,他們發展出了自己不 同的理解框架與適應方法。針對兩岸問題,接受訪談 的中生當中有不少表示尊重台灣人對於國家前途的看 法,認為這不是中國人可以代為決定的議題;也有中


生在了解台灣的歷史脈絡,例如民主運動的歷程、中 國對台政策的其他面向後,「反對以前的自己」,轉 而理解台獨的立場。而對於台灣民主體制的想法,中 生們則呈現更為分歧的評論,有肯定,也有負面評價。 可以看出來的是,中生並非組成與思想齊一的群體, 然不少受訪者認為,其內部的異質性容易被忽略,尤 其體現在平時生活的互動過程當中,常會被概括為簡 單劃一的群體對待。

社會互動的友善與惡意:被概括而排除的他者 受訪學生中,大部分的人表示與老師同學互動的 經驗是好的,並沒有感受到排擠或惡意;若觸及敏感 話題,同學也會顧及中生想法、詢問其感受。在修課 經驗上,有受訪者提到修習中國相關課程時,老師下 課後還會徵詢班上中生的意見以對講課內容做修正, 即便是立場不同,老師也會尊重課堂上的中生,先提 醒上課的內容有些敏感,並針對可能造成的矛盾與不 適道歉,讓中生同學認為:「我自己反而覺得不好意 思了。」整體而言,台大中生感受到的課堂氛圍是友 善的;至於台大專責處理中生事宜的僑陸組,受訪者 也紛紛提到他們對中生已十分照顧,然而,有些過於 細瑣的事情還是需要陸生會學長姐的協助;至於交友 圈,則不一定侷限在中生群體,有許多人自認歸屬於 台灣人居多的小團體,也有不適應台灣生活的中生 「抱團取暖」——基於生活經驗與價值觀相近而互相 訴苦。 「感受到環境變壞,是來自於日常的惡意開始累 積。」相較起面對面的衝突,受訪者表示平常感受到 的敵意通常是來自網路爭執,或是在陌生環境無意間 聽到他人以負面字眼討論中國人。 最層出不窮的是 NTU 交流版上對於中國遊客、中 國政府的批評。在交流版上,眾人對中國的不滿都予 以傾瀉,但在這個封閉的平台中,並無法將這些對中 國政府、中國部分遊客的不滿傳遞給當事人,能看到 這些輿論的只是同有中國籍的台大中生,不論是因為 留言的炮口莫名轉向中生,或是基於被一概而論的感 受,這都使部分同學感到受傷、挫折。尤其是台大連 儂墻事件時,受訪者表示陸生團體「很害怕槍口轉移 到自己身上。」無差別的謾罵引起其恐慌,事實上, 也有一定數量的中生並不贊同「小粉紅」[1] 的行動, 但是不敢發聲——因為身分造成本質上的排除,很可 能招致更多台灣人的質疑。一位受訪者為此下了註腳: 「有一個學姐在 UCLA 念完博士班,回來說白人的話 語很強,亞裔很難融入。我說我在台灣已經提前適應 了。會有被隱隱區隔開、被針對的感受。」

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中生們對於公眾事務保持 噤聲,因為從過去溝通上的挫折經驗,他們知道無論 自己發表甚麼言論,都會被貼上標籤、不被公正看待, 受訪者無奈地說:「興許不需要把一群想要跟你交流 的人趕到對立面上去。」即便自己試圖想要溝通,但 大環境呈現的反中情緒仍讓中生寧可沉默。這樣的失 聲也可反映在權益爭取上,許多一、二代中生會向政 府表達對健保體制排除的不滿,但是中生爭取權益的 運動在遭受種種挫折後也音量漸消,現在許多人的反 應是無奈而接受現狀。

中生汙名導致的脆弱感 除了網路上不友善的氛圍,中生身分帶有的汙名 性質在現實生活中也會帶來壓力。除了前述提到台灣 人高人一等的表現令受訪者難以應對,處在陌生環境 時,有受訪者會刻意模仿台灣腔、在公眾場合看微信 時把螢幕亮度調低,以免遭遇被指認而出的尷尬,或 是被迫直面未知的敵意——無可避免在公開場合聽到 有人責罵、批評中國人。 多位受訪者提到一個疑惑:「其實大陸人很喜歡 台灣學生,但談到政治雙邊又會水火不容。」原本在 國族情感上不覺得自己會與台灣人隔閡,也在來台旅 遊時對台灣的人情味保有正面印象,但是來台求學 後,台灣人對中生的態度跟原本想像中有明顯的落差; 另外,某些中生對台灣抱持著民主社會的想像,卻在 網路衝突的經驗中受挫,進而認為民主並不一定是好 的,將這樣的不愉快的溝通經驗理解成台灣「太過自 由」。未預期遭受的指責混雜著落差情緒,確實造成 中生集體的脆弱感。 這幾年來,隨著民進黨政府上台,以及全球反中 浪潮的延燒,使得兩岸關係日漸緊張,也影響陸生在 台就學的學習氛圍。台灣社會對於中國的警惕與敵 意,源於特定的歷史背景與對立情勢,需要放在更深 層的脈絡中理解。然而,對於中生來說,他們感受自 己被放進一個被概括化的群體,在網路上受到任意的 污名化以及惡意攻擊,因此,他們將台灣社會普遍的 敵意跟兩岸政府的關係連結,視之為公權力的結果, 影響對台灣民主政治體制的負面評價,而認為台灣民 主是失敗、不成熟的。 同樣的,一位受訪者分析,基於兩岸特殊的形勢, 台灣人將對於中國的複雜情感投射到了中生身上,產 生了敵意和仇恨,而忽視了中生在台灣無論是制度上 抑或主流論述當中,其實才是真正的弱勢。

8


(以下摘錄兩位受訪者對話) A 同學:現在有沒有辦法和那些情緒(台灣人對中國 人的敵意)和解? B 同學:沒有辦法和解,他在仇恨你,我沒有仇恨他。 A 同學:是因為他沒有要跟我和解,所以我必須跟他 和解。 B 同學:就是因為他沒有要跟你和解,所以你跟他和 解沒有任何意義,永遠不能只有單方向。在這個社會 我們是 minority,他沒有要理解你,那就是沒有辦法。 我認為釋放善意是雙方的,不是單方面的。 兩位受訪者皆是對於台灣的歷史背景有相當掌握 的中生,但對於能否融入台灣、該採取什麼樣的立場 與想法,卻發展出相異的理解與適應模式。從中也可 以看出,中生在台灣,面臨同樣的處境與限制,仍會 產生不同想法,該如何思考中生——作為擁有異質性 的群體——值得我們深思。

多重感受上的異鄉人 即便在校園的人際互動中多能融入台灣生活,然 而兩岸特殊、緊張的情勢,也影響了中生在台灣的求 學環境,包含制度上不利的待遇與地位。「中國人」 的身分對於在台中生而言就如那頭房間裡的大象,不 是被小心翼翼地避而不談,就是成為眾人目光唯一的 焦點。受訪的幾位中生,在來台之前或對台灣抱有好 感、或沒有特別的印象,在來台之後,他們首先需要 面對的問題是自身與台人國族認同的巨大差異。再 來,社會輿論對中國極端而刻板的想像、容易引來一 陣尷尬的政治話題、對北京政府與政治體制的敵意、 三限六不、健保制度、獎學金的限制,觸及政治、歷 史、經濟、福利等等領域的日常互動經驗,則更加強 了「中國人在台灣不受歡迎」、「被刻意區分排除」

的感受。「中國人這麼喜歡台灣人,為什麼台灣人這 麼討厭中國人?」的困惑孳生,影響了彼此的互動與 理解。 台、中兩國複雜的政治糾葛、近年台灣人反中聲 浪的高漲、媒體平台常見的種種誇大/獵奇的資訊, 這些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國族的差異,化為網 路和日常互動中針對「中國人」身分本質論的貶抑排 除,就如受訪者所言,「無論選擇多溫和,只要立場 站歪、背景有任何問題,第一個指責就是指責背景, 說你是中國人。」中國身分帶來的種種有色眼光與標 籤,在台中生首當其衝,「過客」的心態普遍見於受 訪學生的訪問中——不論之前對台觀感與想像如何, 台灣對他們來說都不再是值得久留、費心思耕耘的地 方。受訪者們經常提到選擇來台念書的主因是有更多 到國外念研究所、接觸的機會,而這樣的說法,除了 功利主義以外,我們也該看到他們在台灣經驗到的種 種意見衝突、身分貶抑、制度化的差別待遇,加上最 根本的法令限制(畢業後不得留台發展),讓來台的 中生注定只能是過客。 一位來台前頗喜歡台灣的受訪學生分享他在台灣 待了幾年的心境,「覺得自己是個異類、邊緣人,跟 大家不一樣……待完四年趕緊走就好。」從迥異甚至 衝突的台、中兩種國族框架,衍伸出涵蓋日常生活眾 多面向的制度規範與認同論述,形塑出對中生極不友 善的環境。不管原先覺得台灣是自由民主之島或是保 留民初遺緒與中華文化之地,種種將中生區隔、差別 待遇的制度,讓喜歡台灣環境的人難以久留,加上容 易放大檢視中國人身分的輿論環境,更讓部分終生視 台灣為無法生根久留的漂島。

參考資料 [1] 描述立場偏向民族主義的網友的用詞;同時也用來指涉受到中國共產黨旗下共青團指揮或影響,而自發維護中國共產黨權威的 一群人。

9


面對中生:民主的敵人還是可能? 文 / 陳湘渝、歐孟哲、吳品云

被連儂牆擋住的人們

台大連儂牆,其設立的初衷是各地為了給予身處烽火連天的香港反送中群眾的無聲支持。這道以文字築 起的高牆,卻也另闢起一片屬於台灣人與在台中生的陣陣喧囂。 2019 年 10 年 7 日, 兩名來自中國的觀光客,撕毀了台大學生會在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活大禮堂)設置 的台大連儂牆,兩人被當場移送法辦。大多數的台大學生對於這起言論自由被剝奪的事件,感到憤怒而不能 理解,部分的台大中生也因此遭受集體斥責的池魚之殃。 連儂牆的撕毀,造成了台灣與中國的溝通破口以及情感矛盾。連儂牆最初出現在 1990 年代的捷克斯洛伐 克,當時正值蘇聯政權垮台之際,民眾以張貼約翰藍儂與披頭四的歌詞來宣洩對共產政權的不滿。這樣的歷 史脈絡讓連儂牆不僅僅是一個保障言論自由的平台,更具有對共產獨裁政權的反抗之意。 台灣與中國長期處於對立狀態,使連儂牆於台灣的意義更加複雜,它不單是對於專制政權的反動,更來 自於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價值疏離以及對立心態。但對於身處在台灣的中國大陸籍同學而言,連儂牆散播的不 僅僅是對其所屬政府的不滿、更多是台灣人對他們自身的國家認同的質疑,進而延伸成對「中國人」的排斥 與不友善。

中生如何看待現有的連儂牆? 意識報訪問了台大中生對於連儂牆事件的看法,絕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為,即便可以理解連儂牆對個人身 份認同造成的壓迫,動用暴力、撕毀也沒辦法為自己的立場取得正當性。「確實有必要對中國大陸的人傳達 一種資訊:民主不是你可以貼我可以撕,而是你可以貼我也可以貼。這是啟蒙的概念。」一名同學引用了康 德的《何謂啟蒙》書中的哲學理念,說明了對台灣人而言自然而簡單的民主,對於中國人來說卻是一種陌生 且模糊的輪廓,有時候並不是惡意作對,而是沒有先備知識形成的誤解;另一名同學表示,暴力是解決問題 最糟的方法,他發現中國大陸這幾年的輿論對於不同意見的容忍度變低。 但許多中生認為,連儂牆並沒有具體地展現言論自由。一名同學表示,他認為真正具有深度、平等的對話 空間並不會發生在這樣的場合。確實,「台大連儂牆」這個空間的設置也許是在展現民主自由的可貴,但本 質上也是在為某一群體的處境發聲而誕生,因此這樣的形式其實是在倡議,而不是在訴諸雙邊對話。 這樣的倡議形式有其必要性,因為從實質上的社會局勢看來,香港與台灣的處境以及民主政體是需要時 時警惕並特別守護的,但對於在台灣的中國大陸學生而言,這樣的倡議只是在提醒他們在台灣背負的意識形 態原罪,並且凸顯沒有人理解他們處境的孤獨。兩岸情感的矛盾在他們身上表露無遺:他們在台灣,必須時 時感受到外界對於自小受到規訓的挑戰,並且是對他們存在身份的質疑。

中生愛國言論在台灣的政治性 從連儂牆事件可以見到,儘管台灣標榜言論自由,中生在連儂牆、網路上的部分言論卻引起眾多台灣民眾 的反彈和批評。這些言論的反對態度來源於何? 中生在連儂牆上的言論包括「支持祖國」、「我愛我的國家」等等,這些言論可能出自對國家的保護心態、

10


對家鄉的熱愛,但這份支持在反對中國政府鎮壓行動的情境之下,呈現的意義就是支持中國政府繼續施行國 家暴力鎮壓示威者。在連儂牆以外的空間,中國政府欲統一台灣的意志已相當明顯,國際事務上頻繁的打壓、 威脅也讓台灣民眾對於中國政府產生抵抗、排斥的心理。此時,那些捍衛中國主權的言論,和其背後統一兩 岸、否定台灣民主自由的政治目的對於中生來說可能極為平常、合理,對於處在不同的歷史脈絡、政治現況、 擁有相異價值觀的台灣人民而言,這些言論無論在連儂牆或是其他言論自由的場合中的發表,都是對台灣民 主自由的一種侵害,在情感上也傷害到擁抱台灣民主自由價值的人民。 對於台灣人民而言,從專制到民主是艱辛的路程,當中國對於台灣的政治壓迫與統戰持續發生,台灣人民 很難不提高警覺,把對中國政府的敵意、捍衛心態建立在中生以及其他有中國人身分的個人及群體之前。當 然,我們必須注意到中生在台灣社會中,依然是被政治犧牲的弱勢群體,從前兩篇文章可以看見中生在台面 臨許多制度上的限制、日常互動中因身分受到質疑、在特殊議題或兩岸人民的衝突問題上必須小心翼翼地隱 身等等。中生面臨的壓迫真實而重要,提倡民主的台灣人民不該將對中國政府的看法不理性地加諸在中生之 上,反對中生爭取應有的基本權利。如果我們要抵抗的是專斷、壓迫人民的政權,便不能同樣以壓迫、限縮 的手段使中生的人權被侵犯與剝奪。中生真正需要的,也許不是一片「屬於中生的連儂牆」,而是能聽到他 們矛盾、真正屬於中生的對話空間。連儂牆若沒有強大的公民意識作為背景,不過就是一片脆弱的紙板;民 主若沒有堅強的公民群體扶持,也僅是一條脆弱的廊道。台大的連儂牆,呈現了長期在中生身上的陰影,而 體現台灣民主自由有很多種方式,他們的噤聲,不應、也不可能是成就民主的一種必然。

不理性的反中情緒 在與中生的訪談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中生只想安穩地度過大學生活,在網路和日常生活中低調應對政 治相關的問題,也不想參與兩岸的政治角力,甚至擔憂台灣與中國政府、少數遊客的大小衝突事件會連帶延 燒到自身群體。以下以兩個例子說明台灣社會對中生的不理性敵視如何展現,以及帶來什麼樣侵害人權的影 響。 首先,以爭執許久的健保制度爭議為例,當中生要求享有和其他外籍生或港澳生相同的健保福利時,多數 民眾的反應便是拒絕與反對,甚至進一步斥責他們「中生」的身分。全體社會的態度會影響政府的作為,前 幾代來台的中生曾努力爭取過健保待遇,不過他們逐漸體認到台灣與中國的政治對立現實和民眾的反中情緒, 讓大陸學生要享有公平的健保制度成為難以完成的事,於是之後來台的中生即使會對社會運動和公民不服從 的現象感到好奇,也不會想要投入其中或以類似手段爭取權益。若檢視民眾反對中生納入健保的原因,其中 有一項是認為中生並非本國人,因此不能享用國人日積月累的健保成果。但是仔細檢視這項理由,會發現當 我們把中生視為與我們不同國家的人民,來台就讀的這些中生不就應該比照其他外籍生,被納入健保制度並 享有相同的補助政策嗎?對於中生而言,不能被納入台灣健保,卻又不能有和外籍生相同的保障,這使得他 們往往產生出「不知自己的定位為何」的飄零感受。 除了健保制度的爭議以外,前陣子爆發的 COVID-19(新冠肺炎)和隨之而來的中生回台就讀相關問題也 引發不少爭議。台灣教育部於 1 月 26 號為了因應 COVID-19 和開學季頒定了<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學校 對陸生管理計畫工作指引>(以下簡稱為<工作指引>)[1]。該工作指引要求 2 月 9 號以後回台的中國學生 必須採集中監測管理 14 天,若無法一人一室隔離監測,則以多人間放置屏風或床位相隔一公尺以上的替代方 式實行監測管理。部分中生對於工作指引提出反對,共同發表了一份連署函,內容包含此種隔離方法可能是 交互感染的溫床、學業進度將被迫延滯、隔離學生未有心理支持的幫助等 [2]。儘管中生提出的部分條件,如

11


應採取比照醫療標準的隔離措施、學分費須考量缺失課程酌情減免、各校應要為無法上課的中生提供學業上 的幫助……等等實屬合情合理,但社會輿論對於這些聯合表態的中生多是責難與攻擊,許多攻擊性的言論如 「中生應該向中國而非台灣的政府要求人權」、「病毒來自中國,中生還敢對台灣政府有所要求」等等,都 揭露台灣社會對中國政府的對立情緒已延及來台求學的中生,且民眾不論情況與事件,對中生一味地反對、 攻擊。 除了上述的連署聲明,中生孫宇凡在工作指引公布後,則在自己的臉書寫下對教育部、衛福部、台灣疫 情流行指揮中心的抗議信 [3]。他認為工作指引的內容要求自中國入境台灣的學生必須集中監測管理,而不能 採自主健康管理的規定隱含對中生的不平等對待,且影響中生在台的學習權益和精神健康。他要求上述三個 部門向中生道歉,並修正隔離作法。在此抗議信發出後不久,孫生於網路上的個人資料被起底,關於他曾任 職於中國政策智庫、黨政部門,並是中國共青團 [4] 團員的身分在網路上掀起更多的輿論風波,許多台灣民眾 的回應直指他與中國政府的關係,批評他為「間諜」,或是要他「滾回中國」。對於這些因孫生身分而群起 憤怒的民眾而言,孫生因背負著與共產黨的關係,且站在政府防疫政策的對立面,無論他提出的抗議信內容 為何,他必定是錯誤且充滿敵意的。自此,少有人將討論焦點移回抗議信的內容本身,更遑論帶著醫學與公 共社會的眼光回頭探討防疫方針。在此事件中,孫宇凡的海外學生身分、中國人民身分,相連且沾染負面意 味,甚至連帶擴及其他中生,禁止中生來台的想法在網路空間上變得合情又合理。 從上述的健保和 COVID-19 爭議事件,可以看出台灣民眾對中生群體有著不理性的排斥態度,這種態度將 來台求學的中生排除在台灣社會以外,讓他們無法切身感受到台灣珍視的民主自由,且剝奪他們的基本權利 與保障。

從「吹哨人之死」看中國人的覺醒 如何更進一步的理解「不理性的反中」?即使出自成長環境的落差,中生對於自由和民主概念的理解僅 止於形式,但我們依然有必要重新思考的一種迷思是,將中生視為「沒有能力自由」的、獨裁政治的附屬品。 今年的 2 月 26 日至 2 月 27 日那一晚,被視為武漢肺炎爆發「吹哨人」的李文亮醫師傳出逝世的消息,卻隨 即又傳出李文亮醫師「還在搶救中」,一時令人真假難辨,但又更懷疑,單純的死,何以出現兩種消息。也 在當晚,中國互聯網出現疫情以來最大的一次輿論,人們紛紛在各個社群網站哀悼李文亮醫師的死,更進一 步出現要求政府道歉,甚至是爭取「言論自由」的呼聲。根據端傳媒的報導,截至 2 月 7 日凌晨 6 時,微博 話題 # 李文亮醫生去世 # 收穫了 6.7 億閱讀,73.7 萬討論;# 李文亮去世 # 收穫了 2.3 億閱讀、20.9 萬討論; 話題 # 我要言論自由 # 收穫了 286.1 萬閱讀、9684 討論。 有人說,這或許是中國的「車諾比時刻」——一次的災難暴露出獨裁政體的弊病,人民則終於被迫去看 見經濟與安穩生活表象下的死亡威脅。同時,這個時刻也象徵著中國人「覺醒」的可能。在民主國家中,常 見的媒體宣傳是透過人民去襯托獨裁政體的顢頇,像是常見對於北韓的報導中,出現北韓主播播報新聞時激 昂而誇張的聲音和肢體表現,或是人民崇拜領袖時與現實物質條件不符的幸福神情。這些報導都是以一種近 乎獵奇的眼光,去揭露政權下的瘡疤,同時卻也暗示,獨裁政體下的人民是沒有思考能力的,只是接受政治 現實的客體。而在台灣與中國網友的激烈筆戰中,也常出現一種比喻:「在籠子裡長大的鳥,認為飛是一種 病。」這種比喻也傳達相同的意涵,而在筆戰的脈絡中則成為一種資格論的排除,強調中國網友「不懂自由」, 因而意見是不可信也不可靠的。 但李文亮逝世激起的風波,正說明了民主與自由並非對於某些人來說不可能,而是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 支持。台灣在 2011 年首度開放中生來台,但是制度上卻將中生與港、澳、僑生分開,加上諸多限制的同時, 也將他們排除在健保制度之外。來台的第一批中生中,就有人發起爭取中生納保的倡議,像台灣人一樣,在 立法院開記者會、走上街頭做這場關乎中生權益的「社會運動」。這些來台的中生,沒有在自己國家發起同 樣行動的經驗,卻有辦法在台灣為自己爭取權利,這反映出的是民主實踐的可能與方式:民主並不來自於「民 族性」或「奴性」的本質,而是來自學習,正如每個台灣人都在基礎教育中學習民主制度、在政治運作中學 習社會行動和公共參與,關鍵不在於中生的身份,而是在於社會是否提供條件去支持這樣的學習和實踐。

12


結語:政治抵抗下的民主實踐

台灣在面對中國與中生時,出於中國的侵略意圖,首要考量或許是國家主權的維護和民主防衛的急迫, 但值得思考的是,這樣的方向與目標,是否必然等同於將中生從制度與公共討論中排除。這個問題也同時是 在要求我們重新思考,開放中生來台就學作為一個國家或大學政策,其意義何在?排除的思考,是來自主權 對外的視角,將中生視為必須防衛的對象;但另一種思路是,當我們在政策上選擇開放中生來台就學,中國 的侵略危險即成為民主社會內部的分裂可能——在面對分裂時,排除的做法往往只是加劇,正如當我們取消 了對一個群體的平等承諾,便不可能有理由要他們相信與我們同樣的社會價值。這並不是要說,以民主和自 由去影響中生是容易的,而是要說,當我們放棄平等的承諾,便也放棄了民主社會對人的預設和改變的可能。 面對中生是個艱難的課題,但其艱難不只在於中國對台灣的壓迫與野心,更是來自當國家間的對峙從一 道海峽之隔,壓縮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時,我們如何重新思考民主社會承擔衝突的方式與可能。過去,台灣 在戰後對抗「內部的中國」所帶來的威權統治與文化壓迫,在反對運動與本土思潮的抵抗中一步步建立了對 於自由的理解、持續發展與修正民主政治,並從中嘗試重新命名自己;如今,我們面對隔了一座海峽的、「外 部的中國」,與全球化帶來的遷移,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希望讓他們看到的,是一座什麼樣的島嶼。

參考資料 [1]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學校對陸生管理計畫工作指引 https://initium-asset.s3.amazonaws.com/media/attachment/2020/01/33fb3257 c5184d8aa4d8197e53d3deef.pdf [2]【 意 見 函 】 關 於 1 月 26 日 教 育 部 文 件 稱 陸 生 限 制 入 台 後 須 再 實 施 14 天 集 中 監 測 管 理 的 意 見 反 映 https://initium-asset. s3.amazonaws.com/media/attachment/2020/01/df7462d5441941b79aabf6c3815ee6c8.jpg [3] 孫宇凡抗議信,擷取自上報 <【武漢肺炎】陸生不滿「集中監測管理 14 天」 要求教育部公開道歉 >。取用時間 :2020/4/5。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80291 [4] 中國共青團全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管轄,目的為培養青年的愛國意識,使青年成為符合黨意、 以富國強民及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宗旨的未來黨幹部。

13


COVID-19 下的台大 文 / 鄭心穎、黃脩閔

前言

自去年(2019)年底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爆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開始,截至本文完稿 之日(4 月 29 日),全球已超過 300 萬人染疫,並造成 20 多萬人死亡。而同一時間,與疫情爆發國僅僅隔 著台灣海峽的我們,則維持在 400 多個確診案例,且多屬於境外移入,並未爆發大規模群聚感染。 台灣能夠享有這樣的防疫成果,與政府於各個時間點所做出的決策習習相關。在校園方面,台大校方亦 隨著疫情發展和政府最新決策,而作出了各項因應管理措施,對身處台大校園中的學生帶來了生活上的影 響,因而引發了諸多討論與回饋。 關於疫情的討論,已有眾多報導與專題。本文將從台大出發,探討校方決策與疫情發展、政府決策的關 聯,同時也探究校方因應措施下所面臨的爭議,包含超前部署的正當性、措施標準的一致性與否、溝通的過 程發生的問題。

時間

疫情發展 1. 01 月 03 日李文亮醫師被「傳 播謠言」傳喚至派出所訓誡。

一月

2. 台 灣 01 月 21 日 首 起 確 診 病 例。 3. 01 月 23 日 中 國 武 漢 宣 布 封 城。

政府決策

1. 1 月 20 日成立「嚴重特殊傳染 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校方決策

1 月 31 日成立「校級防疫小組」

2. 1 月 22 日觀光局禁止旅行社至 湖北旅遊。 1. 02 月 02 日指揮中心協同教育 部,決議高中以下各級學校延後 兩週開學。

1. 中國上海、北京、廣州等主要 1. 02 月 03 日台大宣布延後至 3 城市皆採取「半封城」措施。 2. 02 月 07 日 外 交 部 針 對 14 日 月 2 日開學。 內曾入境或居住於中國大陸的外 二月 2. 二二八連假期間,疫情在日本 籍人士,採取入境限制及簽證管 2. 2 月 26 日校方宣布今年杜鵑花 及韓國延燒開來。 制。 節改為線上進行。 3. 02 月 27 日指揮中心提升至一 級開設。

三月

03 月 01 日至 03 月 05 日台灣每 03 月 05 日 指 揮 中 心 公 布 03 月 02 日台大開學。 日新增確診個案至多為 2 人。 「COVID-19 因應指引:公眾集會」

14


1. 以義大利、伊朗為首之全球疫 情嚴重爆發,境外移入個案相應 大幅增加。

1. 03 月 18 日校內各館舍,開始 實施結合門禁與體溫量測之數位 管制追蹤系統。

03 月 18 日宣佈從 03 月 19 日起, 2. 03 月 18 日台灣總病例數正式 所有入境者須全面實施居家檢疫 2. 03 月 16 日公告 03 月 23 日起 突破三位數。 14 天。 暫停 100 人以上之活動或集會。 (03 月 18 日單日即新增 23 例確 診病例。)

3. 03 月 17 日開始,新體及舊體 除上課及校隊訓練外暫停開放。 1. 03 月 23 日宣布交通車停駛兩 週,且兩週內曾搭乘過交通車或 曾到過中研院之學生皆須自主健 康管理 14 天。(批評中研院未提 供確診者足跡。)

中研院爆發群聚感染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各機關擴大 (03 月 20 日:1 人、03 月 22 日: 管理,指揮中心都會予以尊重, 2. 03 月 25 日當天公布社團活動 3 人、 03 月 23 日:1 人) 但個案部分將由指揮中心公布。 暫停兩週,下午即實施。 3, 03 月 30 日校園開始實施嚴格 出入管制,禁止校外人士進入, 並縮減至四個出入口。 1. 04 月 01 日公佈「社交距離注 意事項」(人與人之間,在室內 應保持 1.5 公尺、室外保持 1 公 1. 04 月 06 日百人以上課堂開始 尺之距離)。 進行遠距教學。

四月

擔憂清明連假(0404-0407) 引 發的出遊潮可能爆發群聚感染。 2. 04 月 04 日 對 去 過 14 個 公 告 2. 04 月 08 日開始,在教室上課 景點的群眾發布細胞簡訊。 一律配戴口罩。 3. 若 曾 出 入 人 潮 密 集 的 觀 光 景 點,須自主健康管理 14 天。

1. 03 月 30 日校方與台師大聯絡, 台大有 2 名學生至台師大與確診 台師大爆發群聚感染 者同修一門課,被要求從最後接 04 月 09 日台師大停課,為全國 (03 月 30 日:1 人、04 月 09 日: 觸日起 2 週內不得到校上課。 首件大學停課改遠距教學。 1 人) 2. 依台師大提供的校園健康管理 名單,限制名單所列人員進台大。 1. 04 月 22 日公告針對收到簡訊, 1. 敦睦艦隊群聚感染 或曾與敦睦艦隊成員在同個時間 (04 月 18 日 -) 地點出現,且 14 天內出現相關症 04 月 20 日針對到過確診者停留 (04 月 19 日單日新增 21 例) 狀者,自接觸日起 14 天內不得到 超過 15 分鐘以上地點者發布細胞 校上課上班。 簡訊。 2. 連續六天零確診 (04 月 26 日 -05 月 01 日) 2. 04 月 23 日公告社團得開始申 請辦理 5 月份活動。

15


防疫期間台大超前部署? 於疫情期間,雖然全國性的防疫政策是由中央流行 疫情指揮中心所頒布,然而各大學基於大學自主性而擁 有決定校內防疫規定的彈性。於台大方面,校方早在全 球疫情尚不嚴重的ㄧ月底,即成立校級防疫小組,來負 責將相關會議決議以及應變措施向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 宣達,可看出學校對於疫情所可能帶來的影響的重視。 在後續隨著疫情變化而推出的各個管制措施上,則可以 看出校方經常採取比同時期疫情指揮中心更為嚴格的措 施,這些措施雖然立意良善,皆是為了校內教職員工之 權益而出發,然而在實際執行上卻衍生了不少的爭議, 而招致同學間耳語批評。我們將從以下幾個實際例子來 作討論:

1. 公眾集會的標準 校方在全球疫情深溫的三月中旬 (3 月 16 日), 公告 3 月 23 日起暫停 100 人以上之活動或集會,低於 100 人之活動,除正常上課外之非必要活動應予取消。 同時期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之「COVID-19 因應指引:公 眾集會」則規定適用對象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定義,群眾集會只要聚集人數在 1.000 人以上,足以影 響社區 / 地區 / 國家公共衛生因應量能,無論集會活動 為計劃性或自發性均屬之。從人數上的規定,可看出台 大之規定明顯較指揮中心嚴格。

然而,這些兩週內曾搭乘過交通車或曾到過中研院 的學生,並未被疫情指揮中心匡列為接觸者,依照中 央之規定,並未說明應對其採取何種措施,校方之決定 因而引起部分學生質疑。同一時間,校方卻選擇在臉書 專頁上抨擊批評者,內文表示「少部分人士因不理解本 校措施的積極性與重要性而率爾批評,本校深表不以為 然。」由此可以看出校方對於校園防疫安全採取了一種 極為謹慎的立場,然而卻對學生及部分外界社會人士所 質疑的「校園防疫政策比起指揮中心規定更為超前部 署」的正當性,以強硬態度認為這些人是「率爾批評」。 既未能削減受影響學生之疑慮,校方發布的聲明用詞亦 使部分學生更加不滿。

3. 遠距教學標準 台大教務處早在 3 月 15 日晚間即因應當日北部有 1 名高中生確診,通知各學院教授於 4 月 6 日之後, 100 人以上的班級一律遠距教學。校方認為此舉可將疫 情所帶來的危機化做機會,加強遠距教學以確保無論未 來疫情如何發展,學生學習都能夠不中斷。同時期指揮 中心之規定為,若該校有一名確診者,則同班級學生停 止實體上課二週。若同ㄧ學校達到兩名確診者,則全校 停課二週。相較之下,台大校方決定施行線上授課時, 校內仍尚未有確診者,因而普遍認為校方是基於校園防 疫考量,而超前部署採取遠端上課。

防疫標準是否一致? 另外,中央的疫情指揮中心亦有提供集會的評估標 準,台大雖也有按照此指標建議,要求各社團應填寫防 疫應變資訊方可申請,卻直接在 3 月 25 日硬性規定全 數學生社團活動暫停舉辦 2 週,學生缺乏緩衝時間,其 全面取消亦未適用中央所制定的評估指標,意即以是否 能掌握參加者資訊、活動通風換氣資訊、參加者之間距 離與活動期間,來判斷是否應延期、取消、或改以其他 方式。

校方雖再三發表聲明強調防疫期間嚴謹為重,因此 有許多措施較為硬性與直接,然而我們仍可以發現,其 面對防疫標準卻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1. 學生活動 vs 遠距課程 vs 校外人士

2. 因應中研院群聚案,學生自主健康管理標準

若比較同ㄧ時間校方對於學生活動、對於課程實施 遠距教學、以及對於校外人士是否進入校園的管制措 施,則會發現校方的標準並不一致。

3 月 22 日時指揮中心公佈之新增病例,其中 3 例 為過去 3 月 20 日公佈之中研院院生確診案例的接觸者。 有鑑於中研院發生群聚感染事件,台大校方於 3 月 23 日宣布,與中研院來往之交通車停駛兩週。另外,根據 統計數字在過去兩週內與中研院有接觸的教職師生人數 就高達 732 名,校方原希望進一步索取中研院確診者 足跡資料,卻被中研院告知,衛福部疾管署不允許揭露 這些資訊。因而片面決定擴張須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之對 象至「兩週內曾搭乘過交通車,或者曾到過中研院之學 生」。

百人以上活動之禁止在 3 月 16 日公告後隨即於一 週內執行,百人以上之線上教學卻推遲到清明連假後才 實施。兩者同為百人以上的群聚活動,於疾病可能傳播 之風險上應無太大差別,能夠理解遠距教學之建置需耗 費一定時間,然而既然校方能給予課堂教學一定程度緩 衝時間,則對於活動卻未以相同標準來執行。校方若以 防疫漏洞的緊急性作為標準,卻未能拉出對於學生活動 禁止與教學現場的區隔,便使得學生質疑校方決策選擇 先拿學生活動來開刀,而未以相同標準來套用在課堂教 學。

16


況且,對於社團活動(含非百人以上)的禁止,更 無提供任何緩衝期,於行政會議開會決定後,便於 3 月 25 日立即公告暫停兩週社團活動,且當天直接實施, 本文並非否認防疫期間的緊急性,然而學校所為標準與 措施實有待商榷。 更甚者,禁止校外人士進入學校的措施,台大則遲 於 3 月 28 日公布會於 3 月 30 日實施,且有實施不力 的問題。對比學校對自身學生的限制(諸如 3 月 23 日 限制曾去過中研院的學生進入校園 /3 月 25 日限制社團 活動暫停兩週)都是立即且當天實施,自然引起學生不 滿,並因而以此為素材創作許多迷因,來諷刺學校雙重 標準的做法。 若以學校立場而言,可以理解學校以防疫小組作為 決策單位,可能有諸多考量,包含限制校外人士所需 要搭配的配套可能較多,因此較晚實施,或是遠距教學 需要的緩衝期可能比社團更有需求,然而決策單位並無 任何學生代表的參與,難免會讓人質疑學校作為的正當 性,學校亦只針對其措施發表任何模糊的價值判斷,卻 未解釋具體的標準決策過程、判斷方式、或針對同學質 疑處回應,同學僅能憑藉校方的發信與粉專發文,依照 規定行事,因而產生眾多質疑。

2. 中研院案例 vs 師大案例 vs 艦隊案例 在中研院爆發三起案例後,校方早上緊急決議,下 午即發信,要求有進出過中研院者都必須禁止到校兩 周。不少人皆質疑院區範圍過大,與真正發生案例的當 事者可能根本並無接觸,校方則以中研院未提供確診者 足跡作為理由,認為對於這些未被掌握之潛在接觸者仍 可能有一定風險,於是依然選擇採取此措施。 然而,在師大也爆發案例後,校方卻未採取相同的 標準,僅要求兩名有至台師大與確診者修同一門課的學 生兩周內不可到校上課,校方提及的理由是因為師大有 提供確診者足跡,然而,若按照前述的標準,出入師大 的台大生亦有可能間接或直接地與確診者有所接觸、或 處於同一空間當中,卻沒有按照中研院案例的標準要求 所有進出過師大的同學必須禁止入校兩個星期,也遭人 質疑究竟校方之標準何在。 於四月連假過後,政府於周一上課時發簡訊提醒有 跟艦隊確診者在同一區域的民眾,台大也於當天率先發 信要求請收到簡訊的同學不得到校上課兩周,然而此二 周為期中考周,且同樣涉及範圍過大的問題,後來在教 職員生強烈反彈的狀況下,才改變其措施為有不舒服症 狀者才不得到校,此次校方決策亦遭批評思慮不周,校

17

方已非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卻仍未建置出一套標準措 施。

未給學生充分時間因應、未納入學生意見、各處室間 未能良善溝通 學校在公告頒佈當日 (3 月 16 日 ) 即強行實施暫停 百人以上活動,導致如藥學之夜 ( 原訂 3 月 17 日舉行 )、 電機之夜 ( 原訂 3 月 18 日舉行 ) 等之夜,活動之籌備 皆已趨近完備,卻被活大於 3 月 16 日通知因應學校公 文,第一活動中心怡仁堂即日起不開放使用,而被迫取 消所有活動。學生於準備過程中所付出的金錢和時間精 力,皆因學校一只公文而付諸流水。縱使學校給予部分 紓困補助,但仍沒有辦法完全彌平其損失。 然而經部分學生詢問後,活大場地組於 3 月 18 日 回覆,活動人數若為 99 人以下,只要簽切結書保證不 超過 99 人,則可以繼續租借怡仁堂。在此之前卻有之 夜曾嘗試要透過減少人數來繼續舉辦,卻被拒絕導致活 動直接停止舉辦。當日下午學校立即發布修正公告為 「100 人以下之活動,亦應嚴格遵守防疫相關措施」。 學校之政策不明確,再加上各處室間給予學生的回覆並 不一致,導致舉辦活動的學生無所適從,而直接蒙受不 利益。 其他的社團活動亦是如此,於 3 月 25 日當天學校 公布暫停社團活動兩周且馬上實施,直到 4 月才公告 得以重新申請活動,但只核准有實體開會必要的社團。 這些與學生切身相關的決策,都是立即性的實施,同時 間,決定出這些決策的校級防疫小組卻未納入學生意 見。學生會亦於粉專上呼籲台大校方應在決策的過程就 事先納入學生,而非多次引起學生困擾或反彈後再收集 學生意見亡羊補牢,同時也應盡力給予緩衝與宣導期 間,而非宣布後立刻執行。 綜上,在這些隨著不同時序而做出的不同決定中, 往往跟當下政府公布的確診病例、社會的恐慌程度有 關,校級防疫小組的決策過程與標準,仍有許多地方值 得我們去省思。 以下我們將分成四個面向,其一是對學生社團的運 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其二是對大型活動的方式調整, 特以杜鵑花節為例,其三則是對於交換生與台大國際事 務處的採訪,探究其抉擇原因與生涯規劃改變,其四則 是切入台大學生的心靈面向,探究這一波措施之下的隔 離或自主管理、標籤與公告程序、因應疫情的人際相處 方式,對台大學生的意義為何。


前所未有的杜鵑花節 文 / 黃禹翔、郭學云、黃玉真、吳品云 2020 年 2 月,武漢肺炎疫情擴散到日韓等國,各 級學校延後開學,也影響到杜鵑花節等大型活動。 2 月 17、18 日,校方通知各系所杜鵑花節將從台 大綜合體育館(新體)的室內場地,轉移至椰林大道上 擺攤,以避免室內密閉空間造成群聚感染。植物病理與 微生物學系表示,該系系學會 2 月 18 日收到預告杜鵑 花節要改為實體與線上雙軌並行,再加上先前已有規 劃。便著手製作線上高中生專區。不過,多數學生還是 期待杜鵑花節能如期擺攤。但隨著疫情威脅越來越大, 校方最終在 2 月 24、 25 日決定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改 為線上展覽、社團博覽會延期舉行。校方在 2 月 26 日 即對外公開宣佈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改為線上舉行。 雖然校方在開學前一週即作出決定,但每個系所單 位之間的溝通效率不同,系學會在 2 月 24 日起才陸陸 續續經由系辦接到正式的 email 或公文,而哲學系甚至 始終沒有收到正式通知,而是經他系負責人口中才知道 杜鵑花節無法擺攤。而且公文只有提及杜鵑花節改為線 上,並沒有告知系學會線上杜鵑花節採取的形式。政治 系和園藝系等系所在 2 月 27 日就收到線上杜鵑花節的 施行細節,也有系所如人類系、外文系一直到 3 月 2 日 開學才接到消息。獸醫系系學會則指出,學校共寄兩份 公文,有醫學系的負責人未收到「杜鵑花節改成線上舉 辦」的消息,獸醫系系學會則沒有收到第二份公文,偶 然從植昆系得知線上舉辦的方式。日文系系學會也提 到,這次杜鵑花節公文正式發布和訊息流出時間的落 差,使大家總是從其他人口中聽到校方的新措施,難以 確認真假。 校方要求選擇預錄影片的系學會在 3 月 10 日之前 繳交 13 分鐘以內的影片,很多系學會在第一時間卻沒 有接到消息,也因為連假和延後開學等因素沒辦法即時 跟內部或系辦溝通,導致部分系學會只有不到兩個禮拜 可以準備。3 月 12 日校方才針對線上直播進行網頁貼 文宣導,因此,亦有對杜鵑花節有興趣的高中端學生表 示他們對於線上杜鵑花節的舉辦方式並不知情,亦產生 活動宣傳及觸及成效的質疑聲音。 3 月 14、15 日,Youtube 頻道「NTU Campus 校園. 臺灣大學 EDU 頻道」從早上九點開始依照節目表輪番 播放各系趕工出來的預錄影片或直播。各系學會也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開直播回答高中生的問題。有些

系準備了懶人包,也有系學會架設杜鵑花節網站。 這次杜鵑花節改成線上進行,因與以往實體的校系 博覽會舉行方式不同,又因時間相當倉促,準備過程中 也衍生了許多問題。意識報透過訪問二十個學系的系學 會,由訪問中整理學生認為校方端應該改進之處,希望 藉此促使今後遇逢重大活動辦理方式的修改,能改善這 次的亂象。

各學系因應措施及困難 許多系早在學校通知改為「線上」杜鵑花節之前, 已就實體杜鵑花節的部分做了許多準備,有了各式各樣 的構想,包括場地佈置、人員分配、道具製作等。例如: 很晚收到通知的人類系,原計劃是將杜鵑花節攤位規劃 成探險家的書房,擺放世界地圖、人類學相關書籍、籤 筒(分別是人類學是什麼、出路、課程)讓有興趣者自 行抽籤;始終未收到官方通知的哲學系,原本的計畫除 了製作手冊、招募說明人員,用類似就業博覽會的形式 去對有來參與的高中生做介紹,甚至還約了一些友系合 作了解謎遊戲,準備好了獎品跟題目內容供高中生進一 步瞭解各系。 因應疫情,各系基本上按照學校要求,提前錄製系 所介紹影片,放在學校提供的 YouTube 平臺播放。並且 在各系的臉書粉絲團直播,進行學長姐經驗分享,以及 開放 Q&A 時段為高中生自由提問。 在預錄介紹影片的部分,對許多系來說亦是一項艱 難的挑戰。首先是時間不足的問題,各系收到正式通知 的時間大約在 2 月 25 日至 2 月 28 日期間,影片上交 至學校的截止日期是 3 月 10 日,也就是說只有約兩個 禮拜的準備時間中,各系人員需要討論影片內容架構、 拍攝、剪輯,還要約教授進行訪談等。由於時間倉促, 影片的品質也只能盡力達到預期效果,加重負擔外,亦 有一些遺憾之處。除此之外,各系影片製作能力不一, 也為影片品質帶來很大的影響。農化系為了使影片生動 有趣,主要以動畫、加上旁白解說農化系的所學以及招 生資訊,讓高中生對農化系產生興趣,並大概認識農化 系。有些系還在影片中加入一些特效,使影片氛圍活 潑,吸引大家眼球。反之,有些系因為缺乏應對人手, 來不及找有相關專業的同學,只能由幹部硬著頭皮去 做。此外,先前準備的實體展品、福利品都無法用上,

18


系學會要在一到二週內從頭開始規劃影片內容、借器 材、找受訪者、拍攝、剪輯,也有哲學系學會因眾多因 素而無法準時交出影片。很多同學沒有拍片剪片的經 驗,一到兩週的時間內也沒辦法對影片企劃多做討論, 只能硬著頭皮跟時間賽跑。時間壓力也讓各系沒有餘裕 可以檢查錯誤。獸醫系在交出影片後發現影音輸出有問 題,也因為一早就要直播而沒有時間修正。 臉書粉絲團的直播幾乎各系都有準備。中文系本次 準備了四場不同時段的直播,分享學長姐自己的經驗, 也開放高中生自由問答;資管系還特別加入了教授採訪 的環節,讓高中生可以更深入瞭解該系的課程;獸醫 系則事先收集高中生對獸醫系的疑惑及幻想後,統整成 28 道題目。並將題目寫在白板上,用紙張將題目遮著, 用隨機抽題號的方式回答問題。不但如此,眾多學系如 心理系、法律系等則準備文字懶人包,放在臉書粉絲團 供大家參考。 除了學校要求的影片介紹、臉書直播以外,許多系 (例如昆蟲系)還自行架設了杜鵑花節的網站,以介 紹該系所為主,並放了入學資訊等,供大家參考。比較 特別的,例如地理系,將原本做成海報板的摘要優良課 堂報告、撰寫地理新知專題,以及採訪系上研究所學長 姐、畢業系友的內容,放入網站中。

線上進行的成效 在播出之後,有一些科系回應到觀看人次少的問 題,園藝系與社工系學會就提到影片跟直播的觀看次數 極少,遠遠不如過往實體參觀狀況;而地理系的同學也 感受到不同於過往的人潮,會點閱的幾乎都是自己系的 師生,或是真的有興趣的高中生。實體面談對於大學生 而言不僅是面對面的談話,更是讓高中生更靠近專業的 機會,例如對於化工系而言,杜鵑花節還有宣傳營隊的 用途,沒有實體的接近,許多宣傳機會也有所限制;過 往不同的科系讓高中生接觸科系內容也不限於解說,例 如歷史系可能會透過桌遊來讓高中生接近自己的專業, 但是急促的線上影片卻讓這樣的巧思無法展現。觀看次 數少,反應的不只是高中生沒有來看自己的系,更重要 的是杜鵑花節被「分化」了。對於許多科系而言,杜鵑 花節實體化的意義,就是讓自己的專業被認識,但是分 化後的杜鵑花節,失去了實體展演自己的空間,他們被 認識的機會被剝奪,因此會閱覽的人往往是本來就清楚 這個科系內涵的學生。 什麼樣的高中生會走進虛擬化的杜鵑花節?對學生 而言,學校告知的時間太短,過程也太粗糙,可能有 高中接到了消息但還來不及發送、或是即便高中端知道

19

線上杜鵑花節,卻沒有一個指引手冊告訴他們資源在何 方。高中生也許有自己想要問的問題,但也沒有人會想 要花三個小時看同一個科系娓娓道來,他們變成搜集資 訊的搜尋者,而不是在一個被整合的空間當被給予知識 的漫遊者。高中生已知的資訊可能是在升學場域赤手可 熱的熱門科系,這些科系也有相對豐富的資源讓高中生 接觸到自己的粉絲專頁;而對於資源獲取相對邊緣的學 生來說,可能根本不知道台大有這樣的科系、這些科系 有什麼樣的系學會粉專,也沒有學長姐分享資訊,對於 這樣的高中生而言,他們的杜鵑花節無疑是取消了。學 校通知過程對於系學會端來說能整理資訊,構思如何透 過線上的解說就服務到所有高中生的需求太過倉促,以 至於不論是系上或是對於高中生,今年的杜鵑花節都有 可惜之處。 但另一方面,線上的杜鵑花節也開啟了不一般的對 話。社會系的同學就提到,透過線上播放影片跟直播, 反而消除了原本實體攤位的限制,也讓原本沒辦法參與 實體互動的人有加入的可能。例如他們邀請了一個時 段是系主任主講,而透過影片的方式也讓系上老師參與 杜鵑花節的意願提升。線上直播看似讓對話便的片面單 一,但是身為發言方仍然有許多方式可以產生對話,儘 管高中生對於這些科系的想像可能是粗略的,觀眾的回 饋是未知的。但是這場線上互動,變成不再只屬與學生 之間的經驗補給,也可以是窺探到大學教授發送知識的 輪廓。 另一方面,線上的好處是資訊的傳播獲得了延續效 果,這些被整理好的資訊可以被儲存,給予未來需要 用到的高中生重複觀看的機會、也有科系因為這樣的政 策,為自己梳理出完整的懶人包,更利於往後的網路形 象經營。科技的意義不僅在於跨越空間上的藩籬,也讓 這些專業的整理可以跨越時間,這些學生期待的專業價 值能不輕易被遺忘。 最後,我們該如何評鑑杜鵑花節線上化的成效? 「線上形式」可能方便了更多地區的高中生。但是,許 多系所的相關負責人也提出,事實上不論是介紹影片, 或是臉書直播的觀看人數不盡理想。外文系則表示:杜 鵑花節改成線上運作後,看似會比較多觸及人數,事實 上卻沒有。昔日杜鵑花節的高中生們,即便是路過駐足 觀察一下,也是讓不同興趣的學生多了一個可以多看多 嘗試新系別的機會。然而改成線上後,一開始若沒有想 到要觀看外文系直播,便不可能有機會跟他們介紹本 系,換言之,來看該系直播的人大多數是對該系有興趣 並有些許研究,而我們準備要介紹給各式各樣不同的同 學的內容,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新鮮事物。


社工系的同學提到,評估成效並不只能看直播上面 的閱覽人次。當我們互動的對象不再是實體,而變成不 斷變化的數字,背後的評等競賽便不難想像。改成線上 的用意除了防疫的安全,更應該是可以透過科技讓資訊 變得更加彈性與自由。但只計算直播人次為一個科系的 宣傳成效,回應到最上端可能是技術的差異,也可能是 一個科系可以被了解、取得高中生共鳴,產生互動的方 式就有所不同。 我們活在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中,追求成效評估成 本的思考模式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杜鵑花節的意義是為 了讓不同的專業有彼此互動、產生被看見的可能,要求 不同專業的價值要用同一種僵化的技術體現,可能這才 是線上化的杜鵑花節最大的限制。

改善方向 首先,最多學系的系學會所提出的問題是:準備時 間不夠。各系系學會在二月底才陸續收到改為線上舉行 的通知,但預錄影片的繳交期限就在 3 月 10 日,造成 各系只有一、兩週能構思及產出影片。開學前幾週又正 是跑加簽、社團新招說明會的尖峰期,原先就相當繁忙 的學生們需要趕緊抽出時間製作影片,許多系的系學會 都覺得很趕、很累。 第二,許多科系的系學會都覺得校方決策機制有問 題,多次更改政策,使學生無所適從。例如杜鵑花節一 開始改為戶外,後來又改成線上,「公布線上舉行」的 通知亦沒有同時公布「實際施行方法與細項」,使學生 相當無所適從。雖然學生多體諒校方隨著疫情發展修正 政策、難以預估未來疫情因此採「滾動式修正」,但仍 有許多系學會在訪問中表示,希望學校的政策可以一次 到位,並且應儘早說明施行細則,避免學生端來不及因 應。亦有學生認為,既然這次杜鵑花節已改線上舉行, 應考慮直接延後杜鵑花節舉行時間,給系學會更充裕的 準備時間。 第三,在政策宣達的過程中,資訊流通也出了問 題,經過意識報的訪問,各系系學會收到訊息具有時間 差,因此產生了各系準備時間的差距。本報訪問的科系 中,大多科系都在 2 月 24 日陸續幾天收到系辦轉傳的 通知,但也有多個科系因系辦不清楚學生端負責單位或 訊息轉達較慢等種種問題,造成比其他系更晚得到通 知。 資訊流通發生的問題使許多系學會負責人感到相當 徬徨失措,問題出在校方沒有成立杜鵑花節群組,亦 沒有直接登記各系系學會杜鵑花節的負責人,無法直接

聯繫學生。校方與學生代表間有成立一個防疫小組,但 由於各系負責杜鵑花節的單位並非校務會議中的學生代 表,主要資訊傳播並不是靠防疫小組,而是先把訊息給 系辦,再由系辦轉告。然而,繁複的傳播途徑使資訊流 通狀況混亂,意識報透過訪問得知,各系辦與系學會負 責單位之間的資訊傳達速度不一,甚至導致某些科系的 系學會並沒有收到資訊。 由上往下的政策宣布過程出了許多問題,由下至上 的意見也難以傳遞,校方僅由原本的校務會議群組得知 學生意見,但校務會議群組的學生代表並沒有包括各系 學會會長,最多只有院學會會長,但院學會並不負責杜 鵑花節,無法如實反應負責單位所遇到的問題給學校。 第四,許多科系的系學會覺得校方可以給予更多支 援。例如,許多科系系學會沒有具製作影片、直播經驗 的成員,今年遇到一些技術層面的困難,希望校方除了 宣達這次杜鵑花節更改為線上,也應提供系學會技術層 面的指導和支援。除此之外,也希望校方能盡可能協助 學生排除其他方面的困難,例如日文系系學會指出並不 是每個系都有適合的直播場地,因為文學院大樓還在建 造,某些科系沒有適合的空間可以使用,希望校方可以 幫忙協調。 第五,這次改成線上舉行,許多學生認為台大校方 對高中端的宣傳不足,校方遲至原訂杜鵑花節的幾天前 (3 月 12 日)才首次在粉絲專頁上貼文宣導杜鵑花節 改為線上直播,使許多高中生匆忙退票或誤解杜鵑花節 直接取消,產生校方活動宣傳及觸及成效不彰的質疑聲 音。學校最後只以直播觀看人數作為評鑑指標,似乎也 不夠全面。單純以觀看人數和往年實體舉行的參加人次 對比,這次觸及人數大為下降,但畢竟線上推廣不僅侷 限於當次直播,其他各系學會做出其他形式的宣傳(例 如各系學會網站的懶人包、其他介紹影片)也應當被納 入評鑑範圍中。 最後,學生提出校方應該更加活用線上舉行的彈 性,彌補觸及人數比往年低的問題。例如,社工系系學 會提出建議,校方除了原先架設的杜鵑花節網站,也可 以給各科系的獨立頁面,並在網站中提供點選的連結。 如此一來,各系用心製作的資料,不會像現況一樣散亂 無章而使高中生難以查詢。也有學生認為乾脆捨棄杜鵑 花節限於兩天的傳統,也許會有更好的成效。 各系系學會對這次杜鵑花節提出相當多可改進之 處,但在訪談中,大多學生也相當體諒校方因應疫情的 不易。希望吸取這次「杜鵑花之亂」所發現的問題癥點, 下次面臨重大活動的緊急應對,在各方面都能有更好的 成果。 20


社團活動何去何從 文 / 林瀚雲、柯采元、曹雅婷 社團概述 台大是一個社團活動多元豐富的大學,社團對於學生、對於學校來說,是不可抹滅的存在。然而,自疫情爆發以來, 為了避免大規模群聚造成的感染,學校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社團活動也因此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以下將以 時間軸線簡述學校的政策。 2 月 28 日,在南韓疫情快速擴散的同時,課活組公告了【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 武漢肺炎 ) 社團辦理活動注意 事項】,其中尚未申請之室內大型活動者,強烈建議取消,而未申請的一般社課,也需要依照「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 炎 ( 武漢肺炎 ) 措施」擬定防疫措施之規定進行。另外,已申請活動者,課活組要求務必要按照提出的防疫措施進行。 開學以後,台灣疫情曾短暫和緩,各社團也能按照防疫規定,持續的進行社團活動。然而,隨著歐美疫情的失控, 大量從歐美返台的國人,衝擊了台灣的防疫體系。而學校也因應情勢,在 3 月 17 日,對社團活動百人集會,提出了限制 及相關補助、紓困方案。 一週後,中研院出現群聚感染,台大情勢頓時升高,據此,課活組在 3 月 23 日公告本校 100 人以下非必要社團活 動取消辦理,而有辦理必要者,必須填具「風險評估表」、「社團活動防疫措施」及「社團活動辦理切結書」並送課外 活動指導組審查,不符風險評估表條件之活動將不予核可。2 天後,3 月 25 日,直接全面暫停舉辦社團活動二週,而原 本已經核可但被迫暫停的社團活動,包含社內及一般活動等,總計 251 件,其中已核可之社內活動 85 件、未借場地的 一般活動 166 件,有借場地的一般活動 0 件。 4 月 7 日,台灣疫情再次趨緩,單日確診數僅增 3 人,於是學校決定,自翌日 4 月 8 日始,重新開放社團申請舉辦活動, 根據課活組提供的資訊,截至 4 月底,共核可 72 件,而活動核可的判定標準,係為參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台大校 級防疫小組公布之相關防疫規範製成之「社團辦理活動之必要性、風險評估」表。 近日,4 月 23 日,台灣疫情高峰期已過,課活組再次公告 5 月份社團活動恢復辦理相關事項,活動人數限制為 60 人, 而申請除須繳交活動單及活動企劃書外 ( 含防疫措施、參與人數等資料 ),還須填妥「社團辦理活動之必要性、風險評估」 和「社團活動辦理切結書」;已核可的活動則須補交上述文件。有關於校外指導老師進出學校的問題,只須在社團活動 核可後,向課外組申請「社團講師 / 技藝指導老師工作證」,並在進入活動場館時填具「國立臺灣大學校園嚴重特殊傳 染性肺炎健康關懷問卷 ( 社團版 )」,再請社團於活動結束後隔日將問卷交給課外組存查,即可進入台大校園。最後,校 外人士不得參與社團活動,僅台師大、台科大的同學能申請「臺師大 / 臺科大學生活動參與證明訪客證」進入台大。 以下以台大合唱社、台大山服社為例,探究疫情影響下對於社團造成的實質影響、以及對幹部與參與學生造成的壓 力。

21


台大合唱社

要停練的地步。不過最終,合唱團以自身對疫情的評估為 主,又剛好遇到學校的對百人集會祭出限制措施,於是在

在這次疫情中,台大合唱下半學期的社課自 3 月底起

3 月 25 日規定正式生效前一週,提前做出了停練的決定。

迄今全部暫停,並且已確定一學期一度的公演音樂會將不 舉辦。合唱團總務(下稱總務)表示,練唱是合唱團最基

在社團面臨疫情衝擊的過程中,幹部們是壓力最大的

本的功能,所以停止練唱基本上意味著合唱團的功能完全

一群,他們的決定會影響到全團百餘人整個學期能練唱與

喪失。合唱團團長(下稱團長)也說,合唱團每年最大的

否,也就是說,幹部將背負著,決議實施在全團之後的各

目標是舉辦公演,無法練唱進而導致公演無法舉行,是合

種情緒。舉例來說,樂訓在訪談中回憶,在當他在最後一

唱團最大的損失。

次練唱,站在前方宣布即將停練,而接下來的一個學期, 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再見面的時候,完全可以感受到來自台

合唱團學生指揮(下稱樂訓)指出,傳染性肺炎是屬

下一百人的失落。

於飛沫傳染,以歌唱為本的合唱團,在唱歌的過程中有十 分高的風險會受到感染,因此首當其衝。再來則是人數問

五月開始,由於疫情漸漸趨緩,合唱團試圖恢復部分

題,台大合唱團作為編制超過百人的社團,每次例行性練

人數的練唱,經過幹部們的討論之後,決定以維持一定人

唱都會超過學校規定 100 人集會限制的上限,在配合學校

數的練唱、並將練唱場地移至社辦,與盡可能保持室內 1.5

現行限制之下,合唱團的練唱活動亦無法維持。

公尺的社交距離的方法,維持最低限度的歌唱行為。

台大合唱團在寒假過年期間,就已經受到疫情左右。

最後,團長用一句話總結從學期初以來的心得,「心

團長說到,當時已有討論停辦 2 月中的冬季公演,不過一

很累」,4 個月來,時刻面對著疫情帶的各種變數,竭盡

來因為台灣確診數不高,二來因為取消公演將損失幾十萬,

心力去面對卻又不知有何止盡的一天,是在疫情之下,最

以一個學生社團而言無法承受這種損害。經過指導老師與

無奈的事情。

幹部的評估,合唱團以練唱期間全程配戴口罩、入場前量 體溫的措施因應,並在國家兩廳院的防疫規則之下,順利

台大山服社

完成演出。 台大山服社是台大著名的服務性社團之一,每年固定 在寒假延後開學期間,疫情不見好轉,團長與幹部們

於寒暑兩假前往台灣東部四個布農族部落的國小舉辦營

在不斷地追蹤疫情態勢,並持續討論停練的可能性。最後

隊。在服務營期間中除了課程教育外,山服的社員也會詳

決定,以規定練唱必須戴口罩、入場前量體溫與噴酒精,

細了解孩童的家庭狀況,並和他們一同參與各種日常活動,

並填寫健康關懷問卷等一系列的防疫措施,在開學後能維

因此社團長期與四個部落建立非常緊密的關係,

持安全性較高的、且可使團員安心的方式進行練唱活動。 臺大山服的孫同學說:「部落與山服就如同家人一般, 然而開學期間的練唱活動只維持了三週不到,在 3 月

每個臺大山服的成員都擁有自己的布農族名字。」因此,

17 日課外活動組公告了社團活動集會百人限制之後,隔天

向來須要成員密集聚會、討論、籌備,甚外舉團前往外地

3 月 18 日,樂訓在社團總版與練唱現場公布,當天是學期

服務的臺大山服,也在這次的疫情中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最後一次練唱,自 3 月 20 日週五起,合唱團正式停止練習。 每年四、五月間的布農族打耳祭,是台大山服社下半 關於停練,合唱團幹部們有過許多次討論與資料的準

學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社員們會上山與部落的居民共襄

備,團長提到他必須每個禮拜必須去更新學校防疫會議的

盛舉。台大山服的社員劉同學表示,他們自寒假期間便開

資訊,讓合唱團能在訊息公告前提早應變,以及得知一些

始籌備這次的活動,儘管當時 Covid-19 的疫情已在中國爆

不會明文公告的潛規則,例如二活會因為個別場地的大小

發,但他們仍對台灣的疫情狀況相當樂觀,她說:「一開

的差異,決定借該教室的人數上限為何。另外活動部大頭

始我們真的沒有想過會那麼嚴重。」因此,社員們依然為

(註:合唱團幹部職稱)也提到,在停練之前,決策層級

下學期的打耳祭費盡心思,尤其是大一的同學,各個對即

的幹部無法說定就定,得先跟指導老師與下層級幹部做足

將到來的打耳祭滿懷憧憬期待。

充分的討論,取得共識之後才正式形成決定,在討論的過 程中,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出現,例如醫學院或公衛學院的

開學後,雖然經過短暫的疫情緩和,但面對全球越趨

幹部基於專業知識,認為現階段疫情的風險尚不足以達到

不穩的疫情狀況,校園的防疫措施也不斷升級。

22


臺大山服的成員提到,那是一段最難熬的日子,隨著

非必要活動。除了社團活動受到疫情影響之外,各科系多

各項體育競賽、公開活動的延期或取消,是否能如期上山

舉辦在下學期的之夜也幾乎都取消或改以線上影片公開表

充滿不確定性,「其實我一直有心理準備,知道活動有可

演片段,首當其衝的便是原訂 3 月 17 日舉行,卻在活動

能會取消,但這是我最不最不希望發生的狀況。」打耳祭

前夕緊急停辦的藥學之夜。

的籌備依然繼續進行。直到 3/17 的藥學之夜在登台前一晚 臨時取消,「那時才真正感覺到,好像確實不太妙」劉同

總召表示,系上在 3 月 16 日下午收到校方電話,告

學說道。

知怡仁堂不開放外借,再三回電確認後收到「公文還沒跑

完無法正式通知」的回覆。對此,藥學之夜籌備團隊在傍

3 月 17 日晚上是臺大山服成員團定車票的日子,負責

晚發文公告活動全數暫停。當天晚上十點,校方再次來電

張羅本次活動的社員說:「當時大家好不容易搶到了車票,

表示因為行政疏失,原訂 3 月 23 日才開始停辦禁止大型

非常興奮、期待,感覺打耳祭就近在眼前。」然而,隔日

活動,理論上藥學之夜並不會受到影響,但還是強烈建議

上午,所有的成員即被通知,長老與村長在經過幾次的會

取消或延期。考量已經對外公告取消,消息公開後也有不

議討論後,決定禁止臺大山服上山參與今年的打耳祭。「山

少學生關注討論,不太可能再硬著頭皮恢復舉行,於是就

上的人顧慮到我們可能攜帶病菌……」劉同學說,當時臺

此停辦。

北疫情已相當嚴重,而部落所在的台東則是維持零確診的 狀況,因此,部落的居民對此感到相當憂慮,害怕這些「家

課活組公告提及,「3、4 月因學校緊急防疫規定暫停

人」的到來反而成為防疫破口。

或取消之社團活動,如獲定期規劃統籌補助者,將核給經 費至原補助金額之 2 倍」,但這條規定並不適用於系上活

臺大山服的成員也提到,儘管成員們對這個決定感到

動。藥學之夜取消後,校方退回所有場地相關的費用,也

相當難過與可惜,但因臺大山服與部落的關係建立在彼此

照實核發申請的預算款,目前已知的補償只有提高下學年

的信任之上,必須優先考量部落居民的健康與心情,否則

舉辦之夜的額度至兩次,其餘未知。

將破壞多年來社團與部落建立的信任基礎,更可能影響往 後的交流。劉同學事後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儘管所有人

學生籌備團隊因應活動停辦,也做出因應措施。除了

都非常難過,但也莫可奈何,大家都非常能理解村民們的

將活動前在粉絲專頁已經抽出的獎品送出之外,原本預計

顧慮。」

當天活動結束後抽獎送出的公關品則依是否具備時效性分 類,無時效性的存放在系上,其餘在系內分送完畢。至於

此外,臺大山服原先每月一次的社團活動改為線上,

是否以其他形式呈現表演,他們也提到原本有幾個替代方

為促進社團成員感情的家遊、期中營也被迫取消。臺大山

案,但當時疫情升溫,政策宣導社交距離,於是替代方案

服的同學提及,原先的社課須要透過大量的會面與討論,

都窒礙難行,在 3 月 31 日遂決定直接取消。

共同擬出暑假服務營隊的教案,更進一步試教、了解彼此 的問題等。然而,這樣的改變使原本的討論進度拖沓、社

消息來得突然,多數參與活動的同學對活動投入的心

課教學成效不彰,也讓社員們無法透過實體活動培養感情,

力都付諸流水,也對校方的做法感到憤怒。雖然可以理解

恐怕影響營隊的籌備進度。而成員們只能通過更加積極的

因為疫情而選擇如此應對,但無法體諒在活動前夕才臨時

私下會面、交流與互相教學,彌補疫情之下社團活動受限

被告知取消,系上氣氛也低迷了一兩週。各個科系的活動

所衍生的問題。

雖然頻率不高,但規模都不小,如果臨時取消,將會是一 筆不小的損失。雖然校方增加活動舉辦的額度以彌補藥學

台大藥學之夜

系,但這並非最好的處理方式。關鍵是在這非常時期,更 應避免行政疏失,且在公告發布到實際執行間,應該留一

23

3 月 2 日,課活組公告「強烈建議社團取消或延期舉

段時間讓相關單位做好心理準備,核定補償措施也有其必

辦」室內大型活動,且 3 月 23 日起取消辦理 100 人以下

要性。


疫情下的心靈紀實

雅婷 閔 曹 / 黃脩 文

COVID-19 影響的不只是身體上預防與治療的轉變,也

句「我可以回家嗎?」深怕造成別人麻煩,卻又著實知道

包含面對該生理與生活型態的改變下,所引發的心靈上的

務必得謹慎,當沒有人能責怪卻也覺得不公時,只能撐過

面向,因此,本篇將以生活改變下的影響、隔離者的心聲

那一段段只能自己面對、隔離的時光。

及公布個資造成的疑慮,去描述疫情下的心靈紀實。

公布個資的疑慮 學生生活的改變 因應中研院有 COVID-19 確診病例,校方於 3 月 23 日 自課程改成線上遠距後,學生間減少見面的次數,不

寄送電郵給全校師生,表示暫停與中研院間之實體交流、

少同學認為失去了過往的交友圈,減少了許多認識新朋友

參訪及接駁車行駛,並請過去兩周曾造訪院區的教職員工

或同學的機會,也因為沒有共同要完成的社團活動或其他

生在家自主健康管理。然而,台大有某系所的學生指出,

目標,交流次數驟減。也有不少同學認為,這是疫情底下

所辦向全系所的學生公布曾到訪中研院的學生、到訪院區

交友方式的轉換,需要自己安排生活、與朋友相約,線上

的時間,與需被隔離的時間,理由在於避免同學之間猜疑。

課程更為彈性的背後,適應的能力或資本更顯重要。也有 許多同學提到,因為疫情影響,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很

在系所辦公室公開學生個資後,有些當事學生並不滿

憂心,原本有的過敏症狀也開始懷疑是否是武漢肺炎,有

意這樣的做法,並表示會再跟系所主任討論出更好的因應

些同學也因為自身原本體溫就偏高,在量體溫時都會十分

方法。最一開始有學生向系所辦公室反應的時候,對方回

緊張,只是普通感冒而流鼻水或咳嗽時,也會擔心他人眼

應「如果不公開,害怕師生之間猜疑,也害怕防疫的萬

光。

一」,也說「各公司、系所『內部』也都會知道誰該隔離, 而且這僅是『向內公告』並非『向外』」。然公布名單的

隔離者的心聲

單位是否為多數,又有誰必須知道全體應隔離對象的名 單?是單位的全體成員,還是只要把消息流在行政單位和

因應每一波的確診案例,除了中央指揮中心定義的居

高層人員就好呢?

家檢疫、居家隔離與自主健康管理外,台大會有自己彈性 的規定,像是因應中研院案例、艦隊案例後也有相關彈性

當事人因造訪時間點敏感而被公開足跡後,這個行為

作為,包含為了不造成可能傳染的風險所進行的「禁止到

被貼上標籤。系所辦公室強調其為了避免大家猜疑誰將被

校」、「自主量測健康指標」的政策。

隔離,而一次性公開名單,然而,具備不確定性的口耳相 傳,與百分百肯定的事實仍有差別。在名單公開前,眾人

收到學校信件不得到校、必須自主健康管理的同學,

的言論就只是臆測,但一旦公告,就有可能變成事實上的

即使認為自己並無風險,為了擔心其他同學的眼光與被貼

指指點點。

上防疫漏洞的標籤,也僅能乖乖按照學校的政策配合。因 受到中研院案例影響而不得到校的同學就表示「明明只是

學校公開「有感染機率」名單一舉,相當於用行動告

到中研院門口附近,這種被學校定義的防疫風險,覺得很

訴整個單位「如果兩週內曾與名單上的人有接觸,就必須

不舒服。」、「明明一收到消息就遵守,卻還是被同學質

自主健康管理」,除了使當事人被當成準感染源看待之外,

疑為何上周仍一起吃飯」,這些情緒的消化都只能自己去

也讓他們覺得不被尊重。慶幸的是,主任事後也帶著十分

面對。

的誠意想要解決問題,並承諾若再出現類似情形,絕不會 倉促行事。

即使真的選擇不到校,能不能住宿、室友的觀感,仍 是一大問題,學校亦未在第一時間針對宿舍生的政策做出

公開名單絕非上上策,校醫自己也表示,不論是疾管

詳細解釋,僅表明不得到校上課,若選擇回家,許多人要

署或是校方防疫小組,都沒有要求或授意揭露因疫情而掌

花上高昂交通費來回,與家人的溝通也是關鍵,家人無心

握的名單,此舉也非標準作業流程。疫情來的突然,各系

的玩笑、家庭是否能做到確實的隔離,都會是考量的重點。

所的做法不一,筆者認為,校內防疫小組有義務訂定一套

世界亂了套,在擔心自己安危的同時,除了憂心每個口罩

流程,讓各系所在應對時可以避免採取相對草率粗暴的做

下的病毒,還包含他人的眼光,甚至在要回家前還要問一

法,最小化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

24


交換生在疫情下所面臨的考驗與衝擊 前言

文 / 林瀚雲、郭沁妍、陳柏翰、黃脩閔

自疫情爆發開始,由於本土確診個案的數量稀少,台灣

意識報訪問了 16 位受到疫情影響的交換生,從他們的

一直算是世界上相對穩定的地區,整個台灣的穩定,造就了

口中,帶大家了解,臨時放棄交換回台的交換生,能夠順利

大學端的運作仍然可以保持穩定,不受太大的影響。台大在

銜接台大端嗎?還是會遭遇著什麼樣的困境呢;而選擇繼續

這樣的環境之下,雖然許多活動紛紛取消,但所有課程,不

交換的交換生們,他們的處境又是如何?

論是實體或是線上,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停擺,學校裡,學生 也能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保持基本的社交活動。不過,事

同時,為了更全面的了解交換生所面臨的衝擊,意識報

實上,仍有一群人,他們的學業、機會、人生規劃都因為疫

也訪談了國際事務處海外教育中心的高繼吟總監。海外教育

情而被打亂,他們就是自台大交換至他校的交換學生。

中心在國際事務處的架構之下,負責的是出國相關的海外教 育計畫,包含交換學生、訪問學生、雙聯學位學生、暑期短

要成為交換生,需要經過漫長而繁瑣的準備與規劃,並

期課程及姐妹校提供的實習計畫,主要針對學籍在台大的學

且耗費時間與金錢,方能換得踏出國門的那一步,可是,隨

生赴外進行學習的相關業務。而意識報訪談的高總監,負責

著世界各地疫情的失控,分散在世界各國學校的交換生們紛

海外教育計畫的統籌。

紛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少數的交換生繼續堅守交換國家、 也有一些人回到台灣用線上的方式完成交換,但大多數的他

在此意識報感謝提供意見與經驗的交換生,與接受訪問

們,考量到疫情的高風險,在抉擇之後,選擇放棄交換,回

的國際事務處高繼吟總監。

到台大,恢復學籍 。

抉擇:交換生的心路歷程

身處疫情重災區的見聞。另一位留在交換母國的圖資三吳同 學則表示,因學校位在日本疫情的和緩地帶,若要返台反而

意識報訪問的 16 位受訪者中,就分布的區域而言,6

會經過高風險的東京地區,於是在和家人討論之後決定留在

位至歐洲地區交換、2 位至美國地區交換、2 位至中國地區

學校當地。

交換、6 位至除中國外的東亞地區交換。

在回台以線上交換的 4 位同學中,政治四曾同學提到,

在抉擇放棄方面,共 6 位受訪者維持原交換計畫,10

本來已經打算放棄交換,不過突然收到 SMU 願意讓學生能

位選擇放棄交換回台。時間方面,11 位受訪者是自 108 學

回國完成交換學業的通知,對此也對交換學校方感到非常感

年第一學期開始交換,預計交換時間一學年,另 5 位受訪者

謝。留在交換母國的圖資三吳同學也表示,在即使回台灣還

是 108 學年第二學期開始交換,預計交換時間一學期。就結

是能以線上課程的形式繼續交換的情況下,並沒有放棄交換

果來說,10 位受訪者放棄交換回台,其中 2 人為延畢交換,

的打算。其餘的 10 位交換生,則在種種原因之下,放棄了

學分已滿,依校規直接畢業,其餘 8 位受訪者恢復學籍,繼

交換並回到台灣。

續完成台大學業 ; 另 6 位受訪者仍持續交換計畫,不過只有 2 位留在交換國家,剩下 4 位以回到台灣的用線上交換的方

影響交換生決定的因素,主要有家人及自身安全的擔

式維持。

憂、機票與費用的考量,以及所在地區的區域性差異等。家 人的擔憂會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在異地的交換生活中,倘若

25

6 位繼續交換的受訪者中,2 位留在交換母國,另 4 位

面臨前所未見的情況時,家人的支持與建議往往成為左右決

則回台以線上交換。社會所三的江同學除了考量機票、獎學

定的關鍵,在受訪者中,有 4 位提到家人的意見是關鍵。

金和離境瑣事等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人生僅此一次出國交

心理五的李同學說:「聽了家人的勸,某方面來說也是回國

換的機會,錯過就沒了,或許在大家眼中留在德國是冒險,

的原因,原本一開始他們說照顧自己就好,但後來疫情大爆

但他認為只要能跟其他繼續交換的同學相互扶持一同挺過,

發,轉而希望我回來比較好,後來就放棄在荷蘭的交換回台

就會有迥異於其他年度交換生的體驗,在回台之後也能分享

了。」政治四曾同學也說,爸媽每天看著新聞上說國內外


疫情越來越嚴重,感到憂心忡忡,感受到家人的壓力,再加

量點,畢竟一旦在美國得病、住院,接受治療的代價並不是

上自己評估之後也覺得台灣環境比較安全,於是也做出回台

一般交換生能負擔的起,而相較於美國,台灣擁有低廉完善

的打算。

且讓人安心的醫療系統,在疫情的當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 交換生較願意回國的原因。

從交換當地移動回到台灣的安全因素與機票也是考量的 一環,社會四葉同學直言,能否順利回台會是一個很重要的

另外,在歐洲地區,缺乏防疫觀念的文化是促使交換生

因素,生傳三郭同學也說,遇到最大困難是回家的方式,因

回國的一個重大推力,至法國交換的國企三程同學提到,法

為當時歐洲很多地方交通都因為肺炎而有所調整,許多班機

國的生活中未見有任何防疫的措施或警覺(如街道、地鐵上

也被取消。在歐洲的交換生許多都因為機票的問題煩惱了很

仍有許多人未配戴口罩的大聲咳嗽、機場車站等無體溫監

久。而前面提到的圖資三吳同學,因為考量到從交換地移動

控),且歐盟申根地區無邊界管制讓疫情容易快速擴散,勢

回台灣中間必須經過都市,具有一定感染風險,而決定留在

必嚴重影響生活的安全性、留在當地也無法好好上課或至其

日本當地。往返各國的航班常因為機上為密閉空間,只要乘

他歐洲國家遊玩,已經失去當時申請交換的意義,也考慮到

客中有人為感染者,其他乘客即可能有風險一併中鏢,而成

如果在當地不幸生病,所能獲得的醫療資源將十分有限。

「毒班機」。這或許可以解釋某些交換生的擔憂,畢竟搭乘 交通工具移動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與人群接觸,比起待在

天秤的兩端,一邊是疫情造成的風險,另一邊是離開、

學校宿舍,反而會讓得病的機率升高。

放棄的損失,所有的因素都是一個個的砝碼,交換生們只能 依據自己與家人的判斷與討論做出決定,這就是抉擇。本文

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外,交換生是否回國的考量點,也

則是希望能探討交換生面臨這些抉擇時,校方給予了怎樣的

會因為所在地區不同,而出現差異。在法律四王同學分享美

制度與調整,有無改善空間。

國交換圈的經驗中,高昂的醫療金額是交換生決定回國的考

時程 在 16 位受訪者中,訪談資料顯示,不同地區的交換生,做出去留抉擇的時程,與病毒在全球的擴散軌跡有高度的相關 性,因此本文視疫情蔓延的時序,分成一月底到二月的東亞、三月的歐美,以及三月之後歐美國家對東亞造成二次衝擊等三 大類討論。

一、二月、東亞 14 日詢問新加坡交換生是否放棄交換資格,期限至 2 月 20 最早面臨威脅的,是病毒的發源地,中國的交換生。

日。在馬來西亞方面,二月初時地理五蔣同學有向台大端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 109 年 1 月 25 日宣布中國大

問,但由於當時(2 月 20 日)馬來西亞疫情不嚴重,台大

陸湖北省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三級,其餘地區則提升至第二

端並沒有因應措施。至於日本方面,在 2 月 22 日台灣政府

級。法律三林同學表示,中國人民大學 1 年 27 日便在微信

將日本旅遊建議升至第二級警戒後,台大國際處於當天向赴

群組通知交換生可選擇繼續交換或者放棄的相關說明,當時

日的交換生確認交換意願,並給予約 10 天的期限考慮,時

詢問台大國際處,均得到「靜候姊妹校通知」並「放棄交

間至 3 月 2 日。

換無須罰款但無法保留交換生名額」的回覆,國際處在開 完防疫會議後,表示可盡力爭取保留 108-2 的交換生名額

截至二月底前,在東亞地區的交換生們,除了在中國的

至 109-1,現等待台大校方與姊妹校的協調結果;生傳四戴

兩位放棄回台之外,至日本、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六位交換

同學(至上海交通大學交換)則表示,國際處於 1 月 28 日

生中,只有前段提及的蔣同學選擇放棄,其於五位均繼續留

告知交換生可以選擇放棄交換,後 2 月 5 日再次來信表示可

在交換國。本文以為,交換生之所以未在當時考慮回台的原

以選擇放棄交換或是由國際處盡力爭取交換延後成 109-1。

因,是因為當時除了中國與韓國(新天地會事件)出現大規

目前兩位交換生皆放棄原先 108-2 學期的交換,回到台大修

模的感染之外,其餘東亞國家均無太多的民眾受感染。以數

課,109-1 的交換則靜待其變。

據來看,至 2 月 29 日為止,日本的感染人數為 241 人,新 加坡為 102 人,馬來西亞僅有 25 人。在三個國家的感染人

而後,隨著病毒漸漸傳出中國,東南亞的星馬地區與東

數均為數不多的情形下,雖然疫情的陰霾帶來濃厚的不安全

北亞的日韓也受到了威脅。

感與一定的風險,但衡量後風險並不大,且在學校這個相對 單純的環境中,要接觸到病毒的機會自然更小,因此交換生

針對星馬地區的交換生,台大國際事務處於 109 年 2 月

們在當時並無出現普遍性放棄的情況。

26


三月、歐美

真正迫使大量交換生回國的時間點,在三月之後。

德國地區,弗萊堡大學交換的社會所三江同學於 3 月 9 日即德國旅遊警示升為第二級後兩天收到台大向交換生寄出

三月初,疫情在義大利爆發,並隨即在歐陸地帶迅速擴

的交換意願調查表,3 月 16 日再次收到信件,因歐洲疫情

散,於是,在歐洲各國的交換生,也面臨到了疫情的衝擊。

變化劇烈,交換生可重新填答以更改交換意願,學校將以最 速件處理學籍問題,而後台大校方也表示可詢問德國校方是

荷比法地區,法國是歐洲地區首例出現確診病患的國

否願意讓交換生以線上形式完成交換,屆時可推遲恢復台大

家,至法國高等經濟商業學院交換的國企三程同學表示,3

學籍的時間。

月 2 日法國開學,隔天 3 月 3 日國際事務處便來信詢問是否 繼續交換,3 月 7 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將法國列為第二級旅

至於臨近德國的捷克,至查理士大學進行訪問學生的社

遊警示區,同時因法國單日確診人數超過 300,總確診人數

會 / 心理四葉同學表示不打算返回捷克,希望可以在台灣遠

破千而決定歸國,3 月 12 日法國確定停課,隔日 3 月 13 日

端把原本捷克當地的學分修習完畢,若不行則會遠端修習台

才搭機返台。

大課程。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於 3 月 11 日將荷蘭旅遊疫情警示提

歐洲之外,一洋之隔的美國,在 3 月中旬開始,也逐漸

升至第二級,而在 10 天之前的 3 月 2 日,台大方已發送提

面臨疫情失控的狀態。

醒信給荷蘭的台大交換生。心理五李同學於 3 月 2 日收到信 件時,因當時荷蘭是疫情相對緩和的國家,並未打算返台,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於 109 年 3 月 17 日將美國華盛頓州、

直到 3 月 9 日左右意識到疫情大爆發時才決定返台;生傳三

紐約州及加州旅遊警示提升為第三級,其餘各州則提高為第

郭同學則是等到 3 月 11 日荷蘭被列為二級警戒區時,收到

二級。中文四苗同學於 3 月 16 日收到回國意願調查表,美

台大方寄來的留校意願表後,才決定返台。

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校方採取線上授課,因此返台後仍可繼續 交換課程;法律四王同學於 3 月 6 日便詢問美國加州大學哈

比利時荷語魯汶大學的會計四鄭同學於 3 月 3 日收到院

斯汀法學院是否可結束交換及疫情相關對策,3 月 7 日交換

級辦事處來信,通知可提前結束交換返回台大,目前已完成

校方回應可申請結束但不會獲得任何學分,當天宣布下學期

退宿手續及轉換學籍的流程,交換校方於 3 月 9 日向交換生

課程由學生決定到校上課或者在家遠距教學,3 月 12 日交

表示,因此次疫情致死率不高,一切活動及課程皆會如常進

換校方宣佈交換生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先行回國,並且在母

行,然而兩天後的 3 月 11 日,比利時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

國完成交換生的學業,3 月 17 日法律學院來信詢問是否繼

列為第三級旅遊警示區。

續進行交換,期限至 3 月 19 日止,當天向台大方回覆說不 會提前結束交換,但會先行返台。

三月、東亞 在歐美地區疫情失控之後,東亞也迎來了第二次高峰。

處確定繼續修課後,將在疫情尚緩的秋田尋找住處,避免需 經由東京等高危險地區回台。

日本,3 月 17 日,在旅遊建議升至第二級警戒的將近 一個月後,我國政府再度將日本旅遊建議上調成最高級的第

同為 3 月 17 日,在新加坡的確診人數攀升至 266 例後,

三級警戒時,國際事務處再次向日本交換生確認是否繼續交

台大方第二次向交換生詢問交換意願。在新加坡管理大學交

換,並給予期限至 3 月 30 日。在交換日本的三位交換生中,

換的圖資五林同學於 3 月 17 日收到信後,翌日 3 月 18 日,

生傳五謝同學雖然表示因非個人因素而被迫放棄交換讓人感

接到交換校方通知交換生可盡快返回母國,於是當即決定返

到挫折,但學分已經足夠,因此放棄交換後會直接畢業;李

台,並保交換籍在線上完成課程;政治四曾同學於 3 月因新

同學因日本旅遊警戒升至第三級而選擇放棄交換,之後將恢

加坡疫情嚴重而返台,原本考慮放棄新加坡管理大學學籍,

復 108-2 台大學籍;圖資三吳同學則表示,因日本國際教養

但後來交換校方表示允許交換生在母國完成學業,因此將繼

大學於 3 月 19 日公告交換生可以線上課程的形式完成學業,

續交換。

並且可使用學生簽證滯留日本的任何地方,他與事務

27


小結 東亞,是這次疫情中最早被波及的地區,中國早在 1 月 27 日即詢問交換生是否續留,而新加坡、日本兩國的學生也分 別在 2 月 14 日與 2 月 22 日收到學校寄來的通知,期限分別是 2 月 20 日及 3 月 2 日。 但在此階段,除了中國的交換生選擇放棄之外,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三國均因為確診案例不多,風險達不到多數交 換生認為需要放棄的時候,而並無太大的反應。真正讓三國的交換生決定回台的時間點落在三月中,原因是疫情自歐美地區 延燒回東亞,造成東亞各國疫情的二次高峰,在確診數紛紛攀升的情形下,留在當地風險亦隨之提高,故紛紛選擇回台。 歐美地區自 3 月初爆發疫情後進入失控狀態,在短短的時間內疫情迅速擴散,立刻攀向高峰,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歐美地 區的交換生必須在短短的期限內決定是否回台,以法國為例,程同學選擇回台的時間落在 3 月 10 日前,法國確診數單日增 加 300 例,且總數破千之後。此後。3 月 10 日至 3 月 20 日之間,疫情迅速擴散,荷蘭、比利時、德國、捷克等國的交換 生也紛紛返台,在所有受訪者中,僅有一位同學仍留在當地。

回到台大 在放棄交換回台大的 10 位交換生中,有 2 位大五的同學因為為延畢交換,回到台大後直接依校規辦理畢業,結束了身 為台大學生的身份。另外 8 位同學,則是恢復學籍,回到台大修課,但在交換生們從國外返國的情況下,仍會面臨選課及宿 舍的困境,以下論述之。

選課

有選課需求的 8 位交換生,面臨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

代跑,甚至還需要需要寄信向每一位教授解釋,例如國企三

「無法參加初選」。在寒假過年前,一般台大學生已於完成

程同學因選課程序太過繁雜,想學校申請檢修。

初選一二階的線上選課,而疫情的始點,大略與選課時間重 疊,國際事務處最早發給海外交換生的信,時間是 1 月 28

此外,在心理五李同學與法律四王同學的訪談當中,交

日,此時線上選課早已完成,故當交換生自交換母國回台,

換生也能透過繳交學生報告書的形式選上課程,時間在人工

恢復學籍時已經無法加入線上初選,必須透過「加簽」的方

加簽單結束後的第 4 週,不過由於學生報告書完全仰賴老師

式才能取得學分。

的決定,因此交換生需要花時間搜集資訊、花人脈了解老師 的需求。因此,大多交換生均希望學校能夠統一開設一個平

僅能全部透過「加簽」的方式取得學分的情況下,交換

台,保障返台卻同時得落實居家檢疫的同學上課權益。

生能否修習課程的決定權全權交給教授,儼然已對回國交換 生造成「選課不確定」的不便性,另外也有課程須在特定時

針對選課問題,國際事務處表示面對同學的選課問題,

間完成表單申請,在交換生回國之後已經錯過時間無法加

同仁們有向學務處與教務處協調實體課程的加退選,由於返

簽,變相造成選不上課的窘況。除此之外,疫情的爆發也造

台的交換生因機票時間、實行居家檢疫,無法趕上前兩週正

成教授加簽意願受影響,生傳四戴同學表示,許多課程因為

常的加退選時期、與第三週實體的人工加簽事宜,為了讓同

疫情影響導致教授減少加簽或是不開放加簽。本來交換生就

學有更多的彈性空間,人工加簽延長到第四週,且考量到無

必須以加簽的方式選課,但在種種因素之下使得拿到授權碼

法現場加簽的因素,讓同學以 email 的方式詢問授課老師加

的機會較往年更顯不易。然而,許多從歐美地區返台的交換

簽的意願,再用 email 提供給教務處當作證明,幫助還在海

生們,在政府的管制下得面臨 14 天的居家檢疫,等同於從

外或居家檢疫的同學在選課上更加便利。

歐美返台的交換生最快 3 月底才能回歸校園,代表交換生得 在無法到校的情況下進行加簽流程,大多僅能委託同學

28


宿舍 參與問卷調查的 16 位同學中,多數同學的住家在台北

並未得到住宿組的回信,但最後仍有成功入住宿舍。國際事

或者另外有住處,然而有少數卻面臨無居處的窘境,其中心

務處提到,當時有許多需要緊急應變的狀況,也需要跟各處

理五的李同學表示,回台後將根據政府政策進行為期 14 天

室協調如何處理,學生住宿雖然歸住宿組管理,但住宿組仍

的居家檢疫,但檢疫期結束後回台大就讀時將無宿舍床位可

需要跟國際事務處確認資訊與決定解決方案。有鑒於理解到

住,後來在寄信給住宿組後,住宿組隨即安排床位,因此其

部分學生放棄交換回台後有宿舍的需求,住宿組與國際事務

在完成自主健康管理後,便入住宿舍;政治四的曾同學回台

處討論後,決定以個案的彈性方式處理,交換生個別與住宿

後,得知住宿相關問題要另外詢問住宿組,經詢問後一開始

組進行溝通聯繫。

線上交換可行嗎?

考量到各國不同的學制、學期長短與開學日,再加上各

於 3 月開學的歐洲與日本所採措施則與上述不同,如德

地疫情情況均有所差異,國外姊妹校也根據情況推延開學日

國梅克爾則宣布全德大學開學順延至 4 月 20 日,荷蘭則全

期或宣布課程線上化,各區的時程與決策也影響著交換生決

面改為線上教學,法國與日本則有部分學校也提前宣布取消

定該繼續交換、放棄交換或回台以線上課程的方式完成交

面對面授課。原本預計在法國交換的國企三程同學點出,雖

換。其中,有 4 位受訪者選擇回到台灣以線上方式完成交換。

然姊妹校曾詢問同學是否願意保留交換學籍在台線上交換, 但由於線上交換失去了體驗當地文化的意義與認識當地同學

美國大學的第二學期於 1 月份開始,到了北美疫情轉為

的機會,且姊妹校表示仍須數週的時間才能完成線上課程的

嚴峻的 3 月中時,學校的課程進度也已過了一半。法律系王

規劃,同學也無法好好上課,因此便打消了保留交換學籍的

同學指出,3 月初時學校就採取了彈性出席,3 月中宣布所

念頭。

有課程改為無限期線上遠距授課。同學也詢問校方是否在不 結束交換計畫、保留交換學籍的前提下,讓學生返國以收看

相較之下,在日本交換的圖資三吳同學表示,姊妹校校

網路課程的方式,線上完成這學期的課業與考試。在信件往

園與宿舍全面封閉,所有學生必須離校。學校替因鎖國等不

來後,校方同意同學的決定,遠距完成本學期學業,也讓同

可抗力無法返鄉的留學生介紹、連絡可接受外國人的公寓等

學在第二學期的付出不因疫情提早返國而付諸流水。而遭遇

替代住宿並補助相關費用,而其餘的大多交換生將繼續在母

類似情況的也有去新加坡交換的圖資五林同學,新加坡疫情

國以線上課程完成交換。想要好好把握這次交換的吳同學,

在 2 月中下旬趨於嚴峻,3 月中旬學校主動通知交換生若有

即使學校將所有課程線上化,但在接受採訪時還不打算回

回國意願者學校予以尊重,並遠距完成本學期課業。

台,積極尋找住宿把以握留在日本生活的機會,盼不因疫情 而被迫中斷交換計畫。

整體應對措施討論 在交換生與國際事務處的訪談內容中,有許多地方值得

在這次疫情中,由於台大方有武漢的姐妹校,所以國際

討論。首先是在寒假期間面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問題。

事務處早在中央政府開始把疾病列為傳染病、武漢列為一級 旅遊警示後,就開始持續追蹤情況,並向姐妹校詢問當地態

本次疫情最初受影響的是中國,台灣當局 1 月 28 日時

勢。交換生的議題也在學校的防疫小組於一月底、二月初成

便將中國內地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三級警告,而首當其衝

立之後,在每一次會議中都會定期追蹤跟討論評估相應措施

的便是計畫前往中國交換的同學。在疫情之初情況並不明

的標的。但由於過年期間也是中國姐妹校的休假時段,因此

朗,學校也未有處理相關事宜的經驗,同時也碰上農曆年

當學校第一時間詢問對口的學校時,回應時間相對來說也較

假,雖然國際事務處的同仁盡責地在年假中處理疫情相關事

為漫長,因而有向同學告知相關事宜正在洽詢、但仍待姐妹

宜,但行政效率與討論難免受到拖延。原定要於第二學期制

校回覆的情況。

中國交換的生傳系戴同學指出,過年期間每天都處於各種糾 結與未知中,同時對親友的詢問也無法給出正確答案,讓人 備感壓力與不安。

29


其次,針對僅交換 108-2 學期的學生,能否順延至下

未來學校可以在重大議題上垂直整合相關部門,或設立一臨

一學期,也有其為難之處。

時部門統合學校相關事宜,設立單一窗口,讓雙方資訊可以

更快更即時的交流。

在一月底的時候,已經有中國的部分學校來信說取消第 二學期的交換計畫,國際事務處立刻跟主管(國際長)報告,

高總監則表示,院系與校級無論是在徵選學生、與姐妹

討論並請長官作出裁決,加上教育部在 2 月 5 日行文要暫緩

校的對口、合約本身,本來就是分立處理。針對整體交換學

赴陸的交流,國際事務處便遵行政府政策。一開始,由於每

生要知道的資訊,如國際事務處處理到的案例與問題,國際

年度甄選的名額有限,且下學年交換生名單也已確定,因此

長會在防疫會議裡進行報告,也會盡量協調院系間可能遇到

無法保證為同學爭取順延交換,鼓勵同學以海外教育、訪問

的情形,容納可能需要考量的部分,由於國際事務處處理的

學生的機會取代。但在 2 月 5 日校方開完防疫會議之後,國

量體較大,會將問題進行統整,發的公告都會同步通知院系

際處則表示會以專案受理陸港澳地區的交換事宜,也針對其

承辦人,讓他們知道校級狀況。如果有跟其他處室協調的事

他地區因疫情而無法交換的同學,向姐妹校爭取下學年交換

情,也都會告知院系討論完的版本,惟各院系承辦人是否發

的額外名額。

信給各院級的交換學生,則為各系所內部之間的討論,因為 每個院系和對方學校的交換學生計畫實務執行狀況不同,所

即使台大努力爭取將 108-2 的交換生順延至 109-1,也

以仍需以個別院系所和對方接洽的狀況為準,並不在國際事

需考慮到當地疫情及姐妹校因應疫情的政策。事實上,出國

務處負責的範圍內。

交換學生甄選簡章是以每年度出去的名額做計算,跟姐妹校 簽約也是用年度的名額計算,學校空間與資源有限,無論是

最後,則是針對整體的回信效率與海外教育中心的應對

在宿舍的容納程度、師生比的要求下,可能會有數量無法因

模式。

應所有交換生移至 109-1 的狀況,何況 109-1 原先的交換狀 況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海外教育中心強調會幫同學提名,

事實上,在 1 月底至 3 月這兩個月期間,由於身在外

惟能否接受提名仍待姐妹校的考量與決定。

地面臨疫情的威脅,交換生相當仰賴台大方提供的資訊,許 多學生每天固定掛在信箱前等待學校回覆,而在當時負責與

另外,針對 109-1 預計交換的同學而言,仍是不確定的

交換生聯絡的是國際事務處的規劃師們,每日信箱裡都湧入

狀態。目前,陸續有姐妹校來信取消或延後 109-1 的交換計

大量的信件,但仍盡力的給海外各地的交換生必要的資訊與

畫,最早發布的是新加坡,在日本疫情於 3 月較為嚴重時,

問題的回答,海外教育中心處理交換事宜的同仁共有三位,

就有先來信提及可能要取消,相應措施則是可能延到下一學

108-2 交換的學生有 400 多個人,109-1 也有 400 多個人,

期。之後新加坡、澳洲等姐妹校也有陸續來信,此涉及不同

八百人次的問題都由三位同仁進行回覆,業務上十分繁忙,

國家的學期制度,愈早開學的學校就愈需要優先考量是否取

加上業務性質的熟悉性、其他處室的忙碌程度,不太可能調

消交換計畫。歐美學校雖較晚開學,但陸續也有學校決議取

派人手進行。

消下學期的交換計劃。

又因為衡量到同學的焦急,海外教育中心內部有協調 3

第三、校院級交換學生的對應窗口不同,所引發的資訊

個工作天內盡量要回覆同學的信。這段期間,也多有職員加

落差。

班到半夜、過年期間雖休假卻得利用網路與電話持續聯絡、 或假日仍需回信等情況。對國際事務處而言,他們充分認知

除了校級交換生外,也有部分同學透過院級推薦至國外

到疫情的不可控制性,也明白同學們對於辛苦得到的交換計

交換,但以院級交換的同學,恐怕無法收到學校因重大議題

畫不如預期時的心態,只希望無論是學生、學校或是姐妹

而對交換生公布的最新措施,至新加坡交換的政治四曾同學

校,都能夠彼此強化溝通管道。國際事務處乃至於學校,都

指出院級交換的同學收不到國際事務處的信件,需要靠同學

希望在確保學生的健康狀態、當地學校的安全後,再進行雙

幫忙轉發才能接收學校因應疫情對交換生採取的措施。或許

方面的國際交流。

30


COVI D1 9下的台大

弱勢招生

意識報部落格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