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占領國會運動特刊──試閱本

Page 1

台 大 意 識 報 ‧ 議 事 在 台 大 台 大 意 識 報 ‧ 議 事 在 台 大

三一八 三一八

占領國會運動 占 領 國 會 運特刊 動 特刊

5


我們在 運動中

思考

◎台大意識報

此篇文章寫於 3 月 20 日, 是意識報在展開系列報導的首篇文章, 作為意識報的省思與對外的宣示。

我們是台大意識報。 在社運歷史上的又一個轉捩點,推擠、占領、

自主和撰稿自由,相較於主流媒體能夠更深入的理

喊口號的背後,我們腦袋裡轉著各種對爭議點的掙

解議題,並投入時間和人力做長時間的報導。獨媒

扎和對正義的嚮往,置身所謂的「暴民」群中,我

被賦予了這樣的責任,在運動中寫出立場,「永遠

們該以什麼方式觀察和思辨,身為學生媒體的我們

站在雞蛋的那方」似乎成為自然而然的準則,為弱

為了什麼來到抗議的現場?

勢族群發聲,凝聚某種社會關懷的氛圍,如苦勞網

在台灣社會中,新聞報導與時事流通仍舊依賴

即自我定義為運動中的媒體、媒體中的運動,那麼

主流媒體,能否登上頭版頭條,不可否認的被視為

學生媒體呢?

判定事件重要程度的標準。然而,各家報社立場頑

學生作為社會運動的行動者,或開啟校園內的

固,政治偏好完全主導本該探討事件的報導,甚至

討論,或組織學生挺身對抗並站上前線聲援。然而

為了反對而將新聞的焦點放在無關議題的瑣碎畫面。

跳脫行動者的視角,該如何釐清事件的全貌?台大

做為擁有龐大資源的媒體本該利用如此優勢將議題

意識報,作為一個大學校園的學生媒體,記者、編

剖析得更為深入,探討事件的發展,開啟公民的討

輯、總編全部由來自全校不同科系的學生擔綱,我

論平台;就算除卻了政治立場的因素,媒體的社會

們並沒有專業的媒體訓練也沒有編輯室的限制,沒

責任和商業利益又產生了衝突,剪接能夠引起短暫

有政治力量的介入卻也沒有一致的聲調。沒有目的

間聚集焦點的片段。此種點狀而缺乏脈絡的報導,

性地,只是試著思索我們能夠做什麼?我們在運動

沒能幫助閱聽者了解議題、聚集問題意識,反而無

的過程中觀察,試圖把訊息帶出這一個被衝突烈火

謂地煽動缺乏理性思考的情緒。我們以為主流媒體

燃燒的角落,於現場蒐集資料,撰稿同時整理自己

在過程中完全失職,那在社會結構中扮演第四權的

的思緒,處理議題的眾多觀點也爬梳脈絡。

媒體腳色該由什麼樣的勢力擔當?運動中的媒體又

身為學生、運動參與者、記者的多重身分凝視

該是怎麼樣的媒體?

事件的發生,在現場誠實記錄所見所聞做為報導的

所謂獨立於政商勢力之外的獨立媒體,能夠用

一部分。這是我們認為學生媒體應有的責任、該做

更理想的方式處理新聞報導,維持新聞記者的專業

的事情,也是一次自我身分的定位。※


意識現場

p.3

服貿爭議大事紀

p.29 街頭學習:街頭民主審議 Dstreet

p.7

我們在運動中思考

p.30

小民主,大希望 街頭小民主計畫

p.31

以歷史創造歷史:抗爭現場符碼學

p.37

談藝術如何介入運動──專訪老丹

p.39

醫言難盡──來到抗爭現場的醫療

p.11

攻入立法院之後──議場外群眾的 激情與猶疑

p.43

觀察筆記:賤民解放區內的賤民現 身/獻身

p.12

突襲紀實:天將亮,但希望在哪?

p.45

p.16

暴力鎮壓之後 立院抗爭的動態能量

腸子在燥熱中蠕動──淺談大腸花 論壇

p.46

跳脫被動接收角色,「傳單」打開 溝通大門

p.48

知識分子,你為什麼不敢說話?

p.49

當咬著太陽餅的時候,你還記得血 腥鎮壓嗎?

p.50

動態的媒體:媒體在運動中的表現

p.53

這不是太陽花學運

p.55

我在運動的意識報思考──意識報 社史

p.18

緬憶三一八:曾經在濟南路與青島 東路舞台兩側的人們

p.21

著眼服貿性別影響 婦女新知:三一八運動沒有退場

p.23

推行資訊的媒介── GOV 與傳播網路

p.24

新聞沒有報導的人事物:公投盟

p.26

p.27

罷課有理!一場校園裡的公民不服 從運動 有話大家說──台大校內街頭民主 教室

2008 年 01 月 01 日創刊 2014 年 08 月 25 日第 072 期 創辦人 |孫有蓉 社長 |林月先 總編輯 |潘雅琪 三一八特別小組|李佳穎 李雲可 林宛諭 吳佩儒 施以德 高翊祥 陳亭瑄 陳柔安 陳梁政 梁蕓茗 黃榆珊 傅彥龍 張欣嘉 楊鳳琳 董展羽 蕭米棋 韓昌軒 羅盤針 戴紹恩 策畫編輯|陳亭瑄 封面設計|陳亭瑄 美術編輯|吳倩宇 張欣嘉 羅盤針 圖樣設計|施東宜 訂戶業務|蕭米棋 會計 |羅盤針 印刷 |千業印刷

傍今憶事

街頭逸事

攻陷立院第一役──議場的鞏固

議事廣場

占場役士

p.9

聯絡信箱| 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 BBS 板 | telnet://ptt2.cc/consciousnes 部落格 |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 臉書 |台大意識報 發行所 |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 1 號國立台灣大學第一活動 中心 206 室 訂戶專線|蕭米棋 0930791901 訂閱資訊|半年五期/ 250 元 意識報由一群學生獨立籌款印製,只有約三分之一的經費由學 校提供,您的贊助會是我們很大的力量,訂閱這份刊物或大小額捐 款,可以讓它多一點力量繼續走下去! 第一步:將您的地址寄至 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 第二步:匯款 確認匯款到戶後,我們會以郵件方式送達,謝謝您! 帳戶 |國立臺灣大學意識報社林月先 帳號 | 700 0001236 0588280 特別感謝王子豪、李清遠提供攝影作品,董昱、曾稚驊協助編輯。


攻陷立院第一役

議場的鞏固 ◎施以德

伏流 2010 年,ECFA 正式簽署,同年生效。

協議民主陣線」和「台灣民主守護平台」共同發起「捍 衛民主 120 小時」、「守護民主之夜」,民眾開始在 立法院外聚集。晚間六點,立法院群賢樓前晚會開始。

2011 到 2013 年,兩岸正式簽署了數個貿易協定。 2013 年六月,由郝明義先生的公開信〈我們剩不 到二十四小時了〉開始,網路上出現了圍繞在「出版 業」與「服貿協議」的關係。服貿協議議題,浮上檯面。

爆發 晚會即將結束時,接近晚間九點,主持人魏揚宣 布群眾可以往群賢樓側門移動,接著開始有群眾翻門

七月底,數十公民團體聯合發起「民主團結之

進入議場,第一波人群約百來人。濟南路現場剩下還

夜」晚會,同時組成「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七月

未進入的群眾,但數分鐘後,群賢樓地下車道鐵捲門

三十,「占領立院、奪回未來」由青年集結立院反黑

開通,剩下群眾開始衝進車道,並在樓梯間與警方發

箱服貿。

生推擠。此時仍不斷有警方試圖進入議場,議場內外

九月,黑色島國青年成立,並於月底發起「毀憲 虐民,暴政下台」行動再度圍堵立院。

狀況皆不明朗,議場內部甚至還未開燈。先後衝入立 院的數波民眾,已於十點鞏固議場;但後幾批陸續到 場的群眾越來越多,原先駐守在議場一樓走廊的警方

十月,黑島青陸續於數場公聽會監督並表達訴求,

也暫時退讓,使議場內群眾越積越多,物資運送也越

「國慶日」發起「奪回國家、人民除害」夜佔凱 a 道

來越順暢,長期和平占領的態勢已經成形。議場內開

活動表達反服貿訴求。

始維持秩序,並進行短講、唱歌等等活動,緊張氣氛 逐漸緩和。

十二月,再次集結凱道。 2014 年初,持續監督服貿公聽會。

緊張 3 月 17 日,立院舉行聯席會,立委張慶忠片面宣 布服貿協議通過委員會審查。十八日,「反黑箱服貿

9

僵持 晚間 11 時,開始有越來越多訊息傳入議場,謠傳 警方將於凌晨十二時強力攻堅,現場主持人林飛帆開 始指揮現場群眾分派守門工作。12 時,政大教授也來 教群眾面對警察的法律知識、有「被抬」經驗的人也 不斷叮嚀面對警察時如何讓自己不受到傷害。一點,


八個出入口已經成功分派每門二十人、剩餘群眾聚集

攻堅,群眾們不斷吶喊著「退回服貿、捍衛民主」、「警

主席台前靜坐。數分鐘後,門已被封死,議場宛如圍

察退後」、「和人民站在一起!」。抵擋的同時,群

城,無法進出運送物資、上廁所。現場氣氛越趨緊張,

眾齊聲吶喊「一、二、三!一、二、三!」為前線集氣,

有一股隨時會有警力攻堅的壓力。

議場中迴盪著群眾的憤怒與無奈,一聲聲,讓每個人 都站得更堅定。

攻堅 緊張的壓力如即將下雨的烏雲,與現場悶熱的空

陽光

氣鼓動成整個議場的不耐。既放鬆又緊繃的詭異氣氛

警方攻堅稍稍緩和後,四點多,議場內透入了剛

考驗著群眾。三點,警方於主席台後的五、六號門(如

升起的陽光,雖然灰灰暗暗的,但群眾們心裡想著「我

附圖)放話,內容大意是:十分鐘後警方開始攻堅,

們撐過一個晚上了!」使得氣氛溫暖起來。五點,群

學生是國家的希望,請學生盡快解散。三點二十,第

眾明顯疲累,議場中異常的安靜。稍作休息後,六點,

一波攻堅開始(三號門),堆放的椅子成功造成阻礙,

場外情況似乎更和緩了,立委守著議場大門,群眾可

但當有數名員警踏上障礙物,突破封鎖,第一排學生

以出門上廁所、走走路、抽根菸。七點,場內開始清

就手勾手、後排群眾則抱住前排群眾的腰組成人牆,

潔環境,群眾也陸續清醒。

警方撤退後,學生士氣明顯升高。第二波攻堅,警方 開始攻擊五號門、六號門,也成功阻擋。三點四十,

第一夜,無疑是最艱難的一夜,群眾無預警地衝

第三波攻堅開始,警力有明顯增加,三號、五號、六

出運動的強度、鞏固了議場內自主運作的基礎、也寫

號、八號門先後被攻擊,其中八號門的攻擊持續最久、

下了台灣社運史的新頁。※

坐在主席台前一部分的群眾也圍過去幫忙,情勢一度 緊張。指揮也趁此時對警方放話,若再試圖攻堅議場, 五分鐘內將指揮場外民眾衝入議場,期間甚至有全場 倒數計時,最後,八號門攻堅也成功被守下。每一波

▼立院議場內示意圖(圖/施以德)

10


醫言難盡:來到抗爭現場的醫療 ◎羅盤針 陳亭瑄 占領國會後,隨著大批人潮湧來,各方資源與

但此時議場外已聚集數千民眾,卻未有任何的

專業人士也前來支援,在短短幾天內演變出組織化

醫療站。場內的黃峻偉等醫師,因而在十九日上台

的運作。現場宛如一個有機的生態系,展現群眾於

提出志工團的構想,並請求當時具執照的醫護人員

運動中空前的能動性。

留下聯絡方式。 有了志工人力後,方成立「青島東

1

路」、「鎮江街口」、「濟南」、「中山南路」及「開 醫療為此生態系中的要角之一,而在台灣社會

南商工」五站,負責議場外民眾的醫療救護。青島

運動中,醫療具如此明顯份量的情況十分罕見。本

東路站為總部,志工皆至總部報到,也只有總部接

文將就此次運動中的觀察,討論醫療與運動的交會

受外界採訪。

和擦擊。 初期現場的網路訊號弱,線上排班表無法發揮

醫療組織

作用,加上站內未有清楚分工,因此狀況很混亂。 三月二十五日晚上,舉行了一場會議,決定人員分

三月十七日,事件最初爆發的晚上,已有醫護

工及站內報到、診療等分區,並另外設立「醫學生

科系的學生進入議場,提供基本醫療措施與物資。

志工團」,將行政工作交給學生負責,使執業人員

在幾位醫師的號召下,議場內部的醫療站也於隔天

可專注於醫療行為。自此醫療站開始較有秩序的運

成立。

行,負責人的工作量也不再如先前繁重。

▲現場醫療站分布及救護車動線(圖/陳亭瑄)

39


站內大致的人員組成與分工如下:

他們也不必然全程帶著「醫療者」的身分參與運動。 最早一批進入議會的人群中有位護理系學生(化名

行政組 EMT 組

排班、人員報到、接待民眾 2

醫療組

處理緊急或須後送醫院之事件

學科背景被找進議場幫忙照護衝撞當時擦傷、扭傷 的民眾。他回憶,起初醫療人員聚集到一個角落,

【醫生】診斷

皆欲積極處理傷患,然而物資相當缺乏,沒有紗布、

【護士】包紮、基本醫療措施

碘酒、棉棒……也沒有白袍。其中一位主治醫師自

【藥師】整理各方捐贈的成藥物資,

行聯絡醫院,調來白袍。不久柳林瑋醫師開始組織

確保其被正確地使用

治療組

H),原本他僅打算參加守護民主晚會,稍後因醫療

眾人,要求穿戴白袍、識別證。自此,醫療人員皆

【物治師】急性或慢性疼痛之處理

須先至青島東路總站集合排班,再分派各地;不過,

【職治師】動作分析、疼痛受傷之衛

事實上也可憑證件、白袍自行進入議場。

教與諮詢、與精神科合作 【心理師】心理諮商與治療

至於醫療者為何選擇個人而非團體行動,則與 醫療團隊的狀態、定位有關。占領立院兩、三天後, 場外捐贈大量物資,H 開玩笑的表示「已經到了可以

據受訪學生表示,起初加入志工團的條件為「執

開藥局的程度」;且排班制度逐漸成熟、「人力很

照」(正在執業者才擁有),後來只需「證照」(通

多」,看似無須更多支援。另外,醫療人員受理之

過國考即能取得)便有加入的資格,但若有緊急狀

病況從外科傷患轉以感冒等內科為主,「因為衝撞

況,仍須由執業人員處理。

少了,醫療站變成診所,甚至有警察身體不舒服前 來(醫療站)詢問」H 如此描述。而衝撞之所以減少,

議場內外的醫療站,皆由「太陽花醫療志工團」

他認為是「場面穩定到一個極致,就變成不再衝撞

統籌排班。場內一班六小時,場外則是四小時,通

體制」。

常依個人許可的時間安排,若須遲到或早退,只要 明確告知並完成交班即可。但後來發生有人穿白袍

醫療站運作形式涉及眾人對醫療及運動的想像,

混入議場剪掉電線的狀況,之後場內的醫療站便另

然而,於組織外徘徊的醫療者心中也許存在另一幅

採嚴格管制:進出皆須以團體為單位,若要個人進

光景。

出,則由總指揮醫生陪同。

行政院事件爆發時,H 獲知消息,帶著醫療包 前去,卻發現自己是在場極少數的醫療者,資源嚴

個別醫療者

重不足。第一波衝突稍微緩和後,他進入行政院架 設緊急醫療站,對見到的傷患直接做簡單包紮。過

醫療團隊確實給予運動相當大的協助,然而, 加入醫護站排班服務並非現場醫療者唯一的選擇。 在組織難以觸及或不便涉入的場合,有些人選擇獨 立行動;當組織欲堅守立場而自行限制,有些人便 以個人身分表態。這類「脫隊」人員可謂獨立的個 別醫療者,他們高機動性的醫療行為在較激烈的占 領場合尤其顯要。同時,這些人的選擇提醒了我們, 「醫療團隊」、「醫療」和「醫者」的價值,在運 動現場有了更多討論空間。此處大略重述整個過程, 並觀察個別醫療者的身影。 在醫療人員組織化、於青島東路成立醫療總站

了一小時左右,青島東路醫療總站的人馬抵達,重 新建立起醫療者的秩序,並指責緊急醫療站的作法 風險太高,傳出「你們這些穿著醫療背景制服的人, 如果被記者拍到跟暴民一起衝,大家做何感想?」 的批評。該學生則認為,總站沒有發揮第一線醫療 的功能,僅送病患上救護車,但救護車來不及派遣。 然而,不少醫療人員在衝突中未經指示移動,造成 議場和外部間相通的醫療資訊或流程中斷、總站形 同被架空,確實也帶來危機。這些矛盾最終仍指向 一個問題——眾醫療者對於醫療者與團隊,有著不 同的想像。

之前,所有現場的醫療者都是自由獨立的;甚至,

40


▲ 318 心理服務站(攝影/陳柔安)

心理服務站

占領的時間長度也與此密切相關。以前諮商者 往往因為運動現場迅速消失而無法服務,這次運動

在社會運動中,除了肉身損傷,運動者也可能

時間較過去有延長的現象,使人心情浮躁,加上又

受到心理層面的折磨、打擊、恐懼等創傷,類似所

有一些激烈衝突,諮商者才要在這個比較特殊的狀

謂的「運動傷害」。當運動終結之日貌似遙遙無期,

況下來服務。

不少心理師擔心在政府的長期壓力下,出現創傷壓 力症候群,所以提議心理科加入醫療團隊;政院衝

然而,帶著專業技術來到現場,心理師卻未必

突爆發,更加大了這樣的聲音。在心理師公會全國

能提供和以往同樣品質的諮商。場地限制是一大難

聯合會(簡稱全聯會)成員的幫忙下,想盡一份力

題,議場內外對諮商而言皆為不適的環境,心理師

的心理師有了窗口:議場外除了醫療站,亦成立心

初步諮商完,若認為還有進一步需求,會再轉介至

理服務站(簡稱服務站),與青島東路上的醫療總

進階的個人諮商。

站相互聯繫,照顧眾人的情緒狀況。 細究何以形成不適的環境,媒體應負部分責任, 一名在場外服務的心理師指出:起初僅有議場

畢竟鎂光燈底下一舉一動都可能遭放大。該心理師

內提供心理諮商及精神科服務,之後不少人反應場

表示,不少人表面上輕鬆平常,內心其實很緊繃。

外的運動者情緒也相當焦躁,不比議場內安寧,且

然而服務站對此情況無能為力。即使不提媒體,現

外面的人數更多、背景更複雜,於是考慮在場外增

場仍屬開放式空間,與諮商倫理重視的個人隱私、

設服務站。服務站由社工師和心理師組成,其中,

保密原則不符。針對這點,服務站與臺北市社工師

心理師除了證照,還需具三年以上服務經驗,才能

公會、全聯會、臺北市心理師公會商討配套措施,

加入排班。她亦提到兩種角色平常即有協力合作的

將後續服務的地點移至這些單位的隱蔽場所。

情形,站內也以類似模式運作。心理師專精於情緒 面,社工師平日則還處理家訪及其他議題,但現場

另外,如何有效幫助需要之人也是一項難題。

較難讓社工師提供以上深入的服務,因此其工作會

尤其政院衝突當事人散落各處,有些可能透過介紹,

和心理師有較多重疊。

前來詢問負面的身心反應可以請求哪些協助;服務 站成員也會在工作時段內主動尋找有無需要服務的

諮商出現在運動現場是罕見的,受訪的心理師

人,同時注意造成傷害或發生特殊狀況的可能性。

也是首次於運動現場服務。她認為,諮商的現身不

這些不同於以往的行為,亦顯示現場的諮商是回應

完全與政治立場有關;站在心理健康的角度,災後

運動態勢而生。

重建或是運動現場容易造成較大的創傷,不少心理 師都會想去協助。這次運動動員了大量民眾,情緒 皆相當激盪,引起諮商者關切。

41


運動中的「醫療中立」

世界各地的醫療中立,不在武裝衝突中受到侵犯。 PHR 對醫療中立的定義為:

二十幾天以來,志工團堅持「醫療中立,人道 救援」原則,不偏頗地為學生、民眾和警察三方提

(一)

供救助。志工並被勸導「避免以醫療身分作政治表

保護醫療人員、病患、機構及資源輸送不受攻擊

態」,在參與演說或抗爭時脫下白袍,以避免對不

或阻礙(The protection of medical personnel, patients,

同立場的人群施行醫療時,陷入尷尬甚至紛爭。這

facilities, and transport from attack or interference)

也是志工團最後「圍成一圈,『脫下白袍,卸下中

(二)

3

立』,唱著屬於我們自己的島嶼天光…… 」的緣由。 這樣的「中立」,施行到極端時,卻可能自相

照護及治療的取得管道不得受限制(Unhindered access to medical care and treatment)

矛盾──原意是要保障眾人的醫療權,卻反過來限

(三)

制醫療所能伸及的觸角。例如前文所提及的,在攻

全體公民皆享有人道醫療(The humane treatment

占政院之夜,施行緊急醫療的人員,遭總部指責其

of all civilians)

造成醫療站運作失序,且違反醫療團的「中立」形 象。受訪者認為,雖然緊急醫療風險較高,但若醫 療拒絕陪同人民站在第一線,只是在站裡等病人被 送來,那麼大可直接送病人到醫院,醫療站的設置 也失去意義。 此外,參與這場運動的醫療工作,本身已經是 種立場的表達,「參與」和「立場」很難以醫療之 名便割離開來,志工團負責人也承認過這點。受訪 的醫療志工認為,「醫療中立」的意涵,不是限制

(四) 對傷病者的醫療不得含有歧視(Non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of the sick and injured) 或許可以說,志工團的解讀,眼光指向醫者自 身,強調醫護人員的責任與自保;另一種解讀則將 眼光指向政府,強調若政府阻礙救護行動,則必須 受到懲處。兩種主張其實皆屬「醫療中立」的最初 意涵,只是解讀的重心不同而已。

醫護人員表露立場,而是限制政府在動亂中不得出

蘇清泉醫師「不知道社會學在幹什麼」的一席

現任何阻礙醫療的行為。行政院那晚,警方以「上

話,引起醫界激憤,也使醫療者的人文社會素養再

銬」威脅醫護人員停止救助,離開現場,才是「醫

次成為話題──醫療人員不只是醫療行為的生產零

療中立」所要譴責的對象。

件,而是具人文意識,為病人與社會爭取福祉的主

在國際公民和政治權利盟約(ICCPR),聯合國 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約(ICESCR)與國際反酷 刑公約(CAT)等具約束力的的國際人權文書中, 均已明列「醫療中立」(Medical neutrality)的相關 4

體。在人民撤出立院後,許多醫護從業人員與學生, 發起人民議場和相關活動,力圖阻止醫療因服貿而 進一步商品化,造成醫療公共與福利性的崩壞。若 旨在保障人們的醫療權利及福祉,運動中的「醫療 中立」,或許存在更寬廣的實踐方式。※

規 範。 醫 師 促 進 人 權 協 會(Physicians for Human Rights,PHR),自成立的二十年來,亦致力於捍衛

1

經同意參考黃峻偉醫師的部落格:http://huangrh.blogspot.tw/2014/04/blog-post.html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s. 3 引自「太陽花醫療志工團」粉絲專頁。 4 參考陳順勝醫師社論:http://www.peoplenews.tw/news/d8d47a39-9560-47ff-b971-ecf7e66c504b 2

42


觀察筆記

賤民解放區內的 賤民現身/獻身 ◎蕭米棋

寫在之前:應該稱他們為賤民嗎?

有一至多個議題討論,討論內容由當晚的參與者 決定,參與者可以自由提案、表決接受或推翻某

賤民解放區是由反迫遷連線、全國關廠工人

個提案。已成案的提案可能隨時在群眾焦點與立

連線、電音反核陣線等多個團體起草《賤民解放

場的變動下,隨時地轉換、延伸、擴大、縮小,

區宣言》,並開設濟南路公廁與台大校友會館前

甚至被推翻。一個意見的好或壞由參與者的掌聲

的賤民解放區(4/3 之後搬至濟南路與中山南路

或噓聲決定。

口)。深夜時這裡的空間常同時有電音、公廁旁 解放論壇或其他賤民自發性的活動。而參與者組

而賤民解放區的空間又如何流動?至少對於

成中,全職上班族占比幾乎近一半,其餘才是學

要不要遷移、參與者需要因應時間、空間做出什

生,討論議題觸及此次運動中的醫療通道、中國

麼樣的移動、改變,都曾經作為一個議案被討論,

因素、反自由貿易協定、媒體、勞工等。

因此有了 4 月 3 日後移至近中山南路濟南路口處 的決議。

光以「公廁旁解放論壇」(以下稱解放論壇) 而言,參與者多半是四十歲以下的勞工或學生,

人員也是另一個流動的指標。就有不少上班

雖然來自各專業領域,但使用的語言不難看出,

族的參與者因為無法承受每天進行到動輒兩三點

發言者多半是正在接受或已受過高等教育的公

以後的解放論壇討論,而先行離開或是不能每天

民。正如《賤民解放區宣言》所言,任何人都不

參與,這也使得人員的來源變得不穩定。每天的

應被排除,可是語言的使用可以看出教育程度的

主持人幾乎都需要調查誰今天第一次參與、哪些

落差,至少已經自動篩選一個真正的「賤民」,

人在討論相關議題時不在現場。因此昨天做出的

他會選擇參與賤民解放區的哪一個活動。因此,

決議,甚至不能代表今天的參與者做出的決議,

容我在以下這篇觀察筆記中,使用「參與者」這

這也是《賤民解放區宣言》的意志體現。

個更中性的名詞,以代替「賤民」這個稱呼無法 被代表到的其他人。

高度異質

而我的立場,純粹屬於一個介於媒體與運動

因為賤民解放區的高度流動性,我們也可以

者兩種身分之間的參與者的觀察,當然一如宣言

發現參與者的高度異質性。相對於議場內或是立

內所言,不能代表任何人。

院周圍其他路段,賤民解放區的學生族群比例較 低。難道是因為《賤民解放區宣言》與聲明中,

高度流動

43

反自由貿易、組織勞工、推動勞工團結的旗幟太 過鮮明,吸引了較多具勞工身分者進入解放論壇

賤民解放區的高度流動性可以展現在議題、

內討論,而現場以勞工的立場為觀點的討論,本

空間和人員組成上。運動期間,解放論壇每天會

身又排除了全職學生參與的可能性?


另外,雖說勞工的行業來源高度異質,但是

另外,在我們採訪賤民解放區的參與者時,

隱隱然可以看出一些共通處。解放論壇的參與者,

可以發現他們高度認同《賤民解放區宣言》,期

與其說他們是知識水平高的中產勞工,不如說他

許一個非單向傳播資訊的、積極對話的論壇,可

們是一群有勞動意識的勞工或生產後備軍。而解

以在這次運動中做出一些成果。甚至在運動過後

放論壇外,可能是電音或藝術工作者,相較於當

願意繼續參與賤民解放區的參與者,很多都是在

晚的解放論壇往往聚集上百人,他們並不想奪取

運動期間,已經有多次解放論壇經驗的參與者。

麥克風發言,在現場也不一定會注意到他們,但 是在賤民解放區的粉絲頁上,偶爾可以看見他們

然而每個人對於賤民解放區的想像不同,有

的蹤影,這或許是一種彌補排除的方式。

些人期許它可以成為積極的行動團體,有參與者 則認為賤民解放區活化了她個人在這場運動中的

後記:參與者與主持人地位觀察 不論是其他媒體或我們,探訪前被拒絕的原 因常常是:「我們(主持人)不可以代表所有賤 民發言。」關於媒體,賤民解放區內有人在乎賤 民解放區給人的形象,同意個人以賤民解放區參

參與經驗,使她排遣了隨著 324、330 以來,血 腥鎮壓與大量動員後的動能不足,所引發的焦慮。 在我隨機挑選受訪者時,有人不願意表達太多意 見,稱「沒有人可以代表其他人發言」,主持人 是,理性討論的參與者,以及解放論壇之外的「賤 民」們,都何嘗不是? ※

與者的身分表達意見;也有人自詡為一個賤民, 根本不應理會媒體。賤民解放區一直默許媒體拍 攝,但幾乎不接受採訪,這是身為賤民的自在與 傲氣,但可能是習慣於傳統編採模式的記者不習 慣的一點。

賤民解放區於 4 月 26 日中正紀念堂外進行「賤民解放區實驗→前進五一勞工遊行」 的討論。在反服貿運動後的五一遊行,賤民解放區的參與者們試圖藉由「賤民現身」 的對話與思辨,走出這個世代的勞動者參與勞工運動的姿態。(攝影/蕭米棋)

44


這不是太陽花學運 ◎李佳穎

三月十八日晚間,台灣守護民主陣線在立法院

各行各業的社會人士關心、擔憂簽訂服貿之後的實

外的濟南路上舉辦晚會,九點時刻,主持人魏揚指

質影響,因此走上街頭,希望透過實際行動表達自

揮群眾往群賢樓移動,便翻門進入議場。立法院被

己的聲音。長達二十四天的運動,每日都有郵寄、

攻入的消息、占領用物資的需求紛紛傳出,運送入

捐贈物資湧入,充電區、泡麵區隨之成形,有人寒

場。除了礦泉水、乾糧、睡袋……之外,更有人送

夜買來睡袋與棉被,熱日提了兩大袋小美冰淇淋,

了一束向日葵進來。

雨天時,則有人即時買來帳篷、帆布與藍白拖,每

夜晚,氣氛越來越緊張,悶熱的空氣使得現場

天在議場外的流動廁所,更是以日計費,需要有心

更為浮躁不安,對於一束「不能吃」的向日葵,大

人士的大力贊助。這還是一場「學運」嗎?

家不知道如何處置,便放置在議場的主席台上,意

占領行動期間,台北大學社會系黃樹仁老師帶

外進入每一台攝影機的鏡頭。向日葵又稱太陽花,

領系上師生進行問卷調查1,結果發現,56% 的參與

被認為是陽光、希望的象徵,隨著照片、直播影片

者是學生,不具學生身分者有 44%;白天有較多的

在各社群網站上流傳,「太陽花學運」一詞約莫在 3

社會人士參與,下班後時間為社會人士參與之高峰,

月 20 日之後成為「三一八占領國會行動」的代名詞,

而時間越近半夜,學生比例漸增。「關心服貿」不

許多民眾、甚至是花店老闆自掏腰包在現場發放向

只是學生的責任,也不僅是學生才能成為島嶼天光;

日葵,鼓勵參與的民眾。

這一場運動顯然已經不是「學運」,因著許多人民

二十四年前的春天,也有一朵花在台灣盛開。

的參與,已經是一場「社會運動」。

1990 年 3 月 21 日晚間,中正紀念堂現場的校際會

既然是一場社會運動,便不應該排除任何人參

議通過「野百合」做為三月學運的精神象徵,始稱

與的可能性。曾經有遊民到現場靜坐,到物資區索

為「野百合學運」,代表運動的自主性、草根性及

取食物卻被拒絕,相似的狀況並非特例,非學生的

純潔。2008 年的野草莓學運,場內的同學共同投票

身分容易被排拒在外。「兄弟仔」是在現場重要的

選出象徵物,「野草莓」依著「野百合」的路線,

一群人,他們協助維護現場的秩序,與經常干擾的

既「 野 」 又 是「 植 物 」, 自 然 獲 得 親 睞。 看 來,

飆車族溝通;「白狼」張安樂鬧場當天,「兄弟仔」

「一群學生」、「為公共議題發聲」、「以植物為

站在第一排保護群眾,後方卻傳來「黑道滾出」的

名」……,太陽花學運的意象與野百合、野草莓學

呼喊,於是他們困惑「是說我們嗎?」占領行動已

運十分相似。但是,我們必須繼續依循「野百合」

然成為一場社會運動,各種隱形的界線與限制卻仍

的象徵符碼嗎?「太陽花」一詞實是被媒體塑造,

真實存在,排除某些身分的人進入。

後來透過民眾、評論家等人渲染,甚至在立法院週

反中、反馬、反黑箱、反自由市場等狂瀾在今

邊還有人開始販售向日葵相關商品。

年春天之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不只是「出關播

「野百合」或「野草莓」似乎是盤旋不去的幽靈,

種,遍地開花」;早在「入關」前,就有各界人士

以「植物」作為象徵符碼,並不斷強調學生的存在。

倡議並努力實踐。運動的象徵不須被媒體定義,行

然而,「三一八占領國會行動」不只是一場純潔的、

動 者 必 須 拿 回 運 動 的 正 名 權, 這 不 是「 太 陽 花 學

學生的大型靜坐,是一場公民不服從的行動。3 月

運」,是三一八占領國會行動,是一場社會運動。

18 日晚間,破壞立法院的大門、闖入議場不僅有學

生,許多人都為前一天的「半分忠」憤怒、失望,

53

[1] 陳婉琪,2014,〈誰來「學運」?太陽花學運靜坐參與者的基本人口 圖象〉,http://bit.ly/1q0f5zy。


No . 072 August 201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