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2013
重塑農業 , 取法自然
Be the sparkling one
Be the sparkling one
創辦人 / 楊逸帆 adler yang 榮譽顧問 / 朱玉昌 jerry ju 吳祥輝 brian wu 編輯長 / 洪楚君 chujun hong 責任編輯 / 王鍇軒 kyle wang 美術設計 / 沈潔伃 joann shen 核心團隊 / @ 臺灣 taiwan 沈潔伃 joann shen 楊家霈 laura yang 楊逸帆 adler yang 邱靝籐 autumn chu @ 香港 hong kong 呂葉濤 aaron lyu 祝佳麗 julie ju 王鍇軒 kyle wang juliana so @ 中國廣州 guangzhou, cn 黃秋怡 chowji wong 洪楚君 chujun hong
編輯絮語 封面介紹 p.6 別忘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份 創新方案 p.14 小農田,大智慧 ——專訪南澳自然田 人物評論 p.22 你不知道的聲音 另闢蹊徑 p.28 石嫣:信任與分享 打造友善農場 延伸閱讀 p.34《糧食戰爭》 作者:拉吉.帕特爾、 p.35《台灣農業觀察:江湖在哪裡? 》 作者:吳音寧 青年組織故事 p.36 種田邦:熱情為土地種出希望
圖 / 侯佳彣
農業的要素也就是構成宇宙的要素:水、土、空氣和陽光。 —— 羅馬政治家 瓦羅
3
圖 / 林彥甫
編輯絮語 文 / 王鍇軒 柴米油鹽醬醋,每個人都離不開農業,糧食也一直是一個國家運行中繞不 開的議題。 機械化種植,農藥化肥的使用,基因工程育種……現代科技讓這個古老的 行業有了全新的面貌。伴隨這些變革的背後,卻是不斷食品安全問題,土地 污染狀況。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遭遇了產量與質量,綠色與高效的兩難選擇。 農業,作爲人與土地溝通的具體形式,該怎麼做到雙贏? 帶着這些問題,我們走進了南澳自然田。坐落在宜蘭和花蓮間的小南澳,卻 讓農業有了新方向。契作代耕,讓消費者和農夫之間的關係從單純買賣變成 僱主和員工,讓有機農業以一種服務業的形式進入都市人的生活。換工度假, 則通過開放農村的形式,解決農場的人力問題,同時也讓參訪者與土地親密 接觸。這些新創的做法讓自然田的耕作兼備了商業化的基礎,讓農人兼具了 社區領袖的身份,讓綠色農業成爲新的時尚。人與土地,與自然也有了更加 良性的互動。正如阿江叔說的,“用人性引力和自然農法,讓土地越種越乾 淨”,現代農業的創新與突圍,需要的,就是這樣的闖勁和智慧。 當然,重拾自然,迴歸綠色,創建一個不一樣的生態並不簡單。南澳自然 田在提高農民收入,吸引遊客關注之外,還有很多外圍效應。我們特意採訪 了自然田的長期志工,周邊鄰居,小吃攤老闆,甚至是南澳站的檢票員,讓 大家看到,圍繞南澳自然田,更多褒貶不同的聲音。更多的視角,更多的看 法,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全面的判斷,有自己對於新農藥的解讀。 不論是道法自然,還是農業革命,不論是綠色土地的哲學,還是《糧食戰爭》 與《台灣農業觀察:江湖在哪裡?》的警示,土地上永遠不缺乏對豐收的期 盼和對污染的擔憂。大陸學者石嫣,在食品工業面臨信任危機的當下,也在 嘗試又一個農業創新。小毛爐農園的“社區支持”(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模式,通過農民與消費者共同承擔糧食生產風險並分享利益這 樣的模式,實現城鄉社區的互動,和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的雙贏。 正如石嫣說的,每個人的餐盤都在食物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每一個 你的選擇都連結著你與食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糧食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而每個人都能爲土地做出改變。希望每個讀者都能從本期得到一些啓發,相 信有一天,我們能有屬於我們的更可愛的生態系,實現我們的鄉村烏托邦。 正如石嫣說的,每個人的餐盤都在食物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每一個你 的選擇都連結著你與食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糧食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而 每個人都能爲土地做出改變。希望每個讀者都能從本期得到一些啓發,相信 有一天,我們能有屬於我們的更可愛的生態系,實現我們的鄉村烏托邦。
5
別忘了:人,也是自然的
民以食爲天。 從刀耕火種,鐵犁牛耕,到今天以工業技術裝備、靠實驗科學指 導,農業伴隨時代的發展不斷前行。 二十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劇增。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不斷侵佔農田 面積。糧食需求增大,種植面積減小,糧食缺口越發讓人憂慮。 科技拯救農業? 在提高農業產量的過程中,科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化學肥料就 是科學家最早用以提升農業產量的技術之一。只是化肥只提供以氮、 磷、鉀為主的有限營養元素。施用化肥,打亂營養平衡,使得作物 徒長而缺乏抵抗力,引來更多害蟲,更容易被風雨破壞,於是更仰 賴農藥才能存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6
文 / 王鍇軒、呂葉濤、楊逸帆 圖 / 林彥甫
然而,即便以農藥保護作物,化肥 本身增加的產量也十分有限。隨著生 物科技進步,科學家開始以品種配對 的基因改造工程,培養抗病力高、產 量高、適應氣候、縮短生長期的新品 種。1943 年,墨西哥引進品種改良 的小麥,使這個一半糧食依賴進口的 國家,在三年內糧食自足。1964 年 後, 墨 西 哥 已 有 多 餘 的 小 麥 可 以 輸 出。
科技:人與土地的危險博弈
1960 年代,烽火連天的南亞出現 大飢荒。美國科學家立刻引進在墨西 哥成功的小麥技術,在砲火中冒著生 命危險耕種。沒想到,這批小麥竟然 擁有南亞史上最高的農業生產率。根 據《科學》期刊 1970 年十月報導, 巴基斯坦光是進口的四萬兩千公噸種 子就產出了足以播種全國農業用地的 小麥。在巴基斯坦,農產量從 1965 年 的 4600 萬 公 噸 翻 升 到 1970 年 的 7300 萬公噸。同時間,印度則從 12,300 萬翻升 20,100 萬的產量。 1970 年, 諾 貝 爾 和 平 奬 頒 給 開 發 小 麥 改 良 技 術, 將 之 引 進 墨 西 哥, 並 且 親 自 實 現 於 南 亞 的 幕 後 推 手: 諾 曼・ 布 勞 格 (Norman Ernest Borlaug)。而由他所領導,「拯救億 萬生命」的農業創新,則譽為「綠色 革命」。
或許已開發國家付得起化肥與農 藥的成本,接受救濟的開發中國家 恐怕沒這本事。印度引入改良過的 高科技種子後,當時的政府為了讓 貧窮的農民有能力購得化肥,採取 補貼肥料廠商、限制低價的政策。 由於穩賺不賠,肥料廠如雨後春筍 的設立,逐漸造成印度政府巨大的 財政負擔。
台灣藏種於農協會〈偉大的「綠 色革命」,革了誰的命? 〉一文中 指出,科學家或育種家往往是在化 學肥料與農藥充足的環境下培育出 新幼苗,再從其中挑選出最高產量 的品種。所以,相較地方性品種, 高產品種基因脆弱許多,需要仰賴 化學肥料和農藥的照顧。
「綠色革命」,象徵人類又一次以征 服者的姿態,站在土地之上。那一刻, 糧食短缺問題似乎已經永久消失。 誰也沒想到,如此優異的科技成果, 竟然反過頭威脅人類自己。 7
相較傳統品種需要經過數代的嘗試 和培育,種苗公司所販售的高產品 種既方便又保證產量,使農民紛紛 捨棄舊品種,對新品種產生依賴。 但在政府因財務負擔過重而逐漸取 消補貼,種苗公司也不再隨種子贈 送化肥和農藥,農民才發現:沒有 化肥與農藥,高產種子其實很脆弱, 難有收成。買不起化肥與農藥,收 成就不好;收成不好,就收入欠佳; 收入欠佳,就沒錢買化肥與農藥。 惡性循環的結果,不但農民債台高 築,糧食危機更再現世界。 後綠色革命時代的環境噩夢 此外,隨「綠色革命」而來的, 是環境的「紅色警戒」。 1970 年開始,「印度有三分之 一的土地成了不毛之地。曾經被讚 譽為印度小麥藍子的旁遮普邦,現 在有一半橫臥在那裡,顆粒無收, 百分之六十的兒童正遭受著營養失 調的折磨。」(出自《第二次啓蒙》)
8
大量使用硫酸銨、磷酸銨、硝酸銨 等化肥產品,殘餘的酸根留在農地, 使土壤越來越酸。酸鹼失衡,改變 了農地的微型生態。鬆軟的土壤也 因此結成硬塊,使土地越來越難耕 種。當農地「失去生命」,缺乏有 機質的土壤於是必須仰賴更多化肥 才能耕種。這種「敗家」的土地利 用方式,導致表土大量流失、地力 急劇下降。有研究者根據美國水土 保持局公佈的數字這樣描述:假如 將美國每年表土流失量裝入火車車 廂內,這列火車的長度將繞地球 18 週。現代農業汲汲以求,換來即時 的驚喜,長久的損失。 根據《巨亨往》2012 年〈專家: 大地汙染嚴重中國糧食每年減產 100 億公斤〉報導,中國土壤學會 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張維理教授指出,中國農藥使用量 達 130 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 2.5 倍。黑龍江農業監測站站長杜桂德 表示,目前農藥與化肥的利用率不 到 30%,其餘 70% 都成為環境污
染。根據雲南農業大學測算,每年大 量使用的農藥僅有 0.1%左 右可以作 用於目標病蟲,99.9% 則進入生態系 統,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屬、激素的有 機汙染。 吃土吐土、淨化土壤的蚯蚓一向是 土壤重要的環境指標;稻田、水溝裡 的青蛙則是害蟲天敵。農藥取代了昔 日的農田守護者,讓益蟲首先成為代 罪羔羊。少了益蟲,農藥於是用得更 兇。
別忘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份 人是自然的一部份,無法自外於環境的傷害。 2004 年,由美國德州大學 Donald Davis 博士所領導的研 究團隊發現,美國與英國所產蔬果的營養素,在過去五十年到 一百年間有下降的趨勢。他們發現一種「稀釋效應」,也就是 作物產量與作物的礦物質含量成反比。他們進一步以覆盆子作 實驗,記錄下施用 0ppm、22ppm、44ppm 磷肥造成的礦 物質含量變化,證實化肥的「稀釋效應」確實存在。 營養素下降,使我們的食物逐漸成為空有熱量的充飢品。空 吃食物而無攝取營養,使現在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 症等文明病日益普遍。可見「富裕」不等於「富足」。 9
(上表為礦物質含量在磷肥施用 量 不 同 下 的 變 化。 出 自〈Declining Fruit and Vegetable Nutrient Composition: What Is the Evidence?〉,Donald R. Davis) 此 外, 世 界 衛 生 組 織(WHO) 於 2006 年 報 告 指 出, 全 球 每 年 約 有 300 萬人農藥中毒,死亡人數超過 25 萬人。根據 2009 年全民健保資料指 出, 台 灣 仍 有 392 人 因 非 蓄 意 農 藥 中毒而住院,相當每天都有人受到農 藥傷害。聯合國相關機構更證實,有 機磷農藥對神經有嚴重影響。 2007 年 一 項《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針對二至五歲兒童的 調查顯示,生活在使用大量有機磷或 其他農藥農田週邊城鎮的兒童,學習 能力較遠離農藥地區的兒童還低,短 期記憶也較差。
土地厚德載物,卻載不動人的唯我獨 尊。最後,人類也飽受健康危害,與土 地雙輸。
科學研究證明,長時間低劑量的農藥 累積,最終會造成內分泌系統受化學 物質嚴重干擾,神經系統損傷,甚至 有致癌風險。
因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份,無法自 外而獨存。
10
一個社會好比一棵樹。樹根是農業, 樹幹是人口,樹枝是工業,樹葉是商業 和藝術。有樹根,樹才能營養而茂盛。 不要樹枯死,樹根就必須隨時獲得營 養。可是,如何營養我們的樹根呢? 可 持 續 農 業 先 驅 溫 德 爾・ 貝 瑞 (Wendell Berry)說過,「不論日常 生活有多麼都市化,我們的軀體仍必須 仰賴農業維生;我們來自大地,最終也 將回歸大地,因此,我們的存在,是基 於農業之中,無異於我們存於自己的血 肉。」 老子的答案是: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化學肥料與農藥的問題〉,香港綠田園基金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agronomy_05.htm 〈偉大的「綠色革命」,革了誰的命? 〉,台灣藏種於農學會 http://seeds.tw/story/2/14 〈有機農業簡介〉,台灣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 http://www.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ptlist. phtml?Category=100981 〈印度高科技綠色革命的省思〉,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http://zh.wildatheart.org.tw/story/6/5813 〈化肥,大地的掠奪者〉,台灣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http://toaf.org.tw/2011/9_2.asp?id1=119&mpage=1 〈專家:大地汙染嚴重中國糧食每年減產 100 億公斤〉,巨亨網 http://tw.news.yahoo.com/%E5%B0%88%E5%AE%B6%E5%A4%A7%E5%9C%B0%E6%B1%A1%E6%9F%93% E5%9A%B4%E9%87%8D-%E4%B8%AD%E5%9C%8B%E6%AF%8F%E 5%B9%B4%E7%B3%A7%E9%A3%9F%E6 %B8%9B%E7%94%A2100 %E5%84%84%E5%85%AC%E6%96%A4-020915791.html 〈農藥對人體的影響〉,台灣綠色和平 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zh/campaigns/food-agriculture/ food-agriculture-crisis/pesticide-harm-human/ 〈Crop Yields Expand, but Nutrition Is Left Behind〉,World Watch Institution http://www.worldwatch.org/node/5339 〈Declining Fruit and Vegetable Nutrient Composition: What Is the Evidence?〉,Donald R. Davis http://hortsci.ashspublications.org/content/44/1/15.full
農,天下之大業也。 ——漢代文學家 桓寬
12
圖 / 林彥甫
小農田,大智慧
——專訪南澳自然田
一出火車站,沒有台北的繁華,沒有花蓮的奇崛,位於宜蘭和花蓮之間的南澳,在 我這個遊客的眼中,顯得太平淡無奇。然而,在這建立的南澳自然田,卻讓農業有了 新的方向。在人們眼中,農場主人阿江就是一名地道的農民,黝黑的皮膚、粗糙的雙 手無不透露著這個訊息。但誰想到阿江非但不是農民出身,而且還是台灣科技大學的 高材生,曾在科技園區從事相關工作。
文 / Juliana So& 黃秋怡 圖 / 侯佳彣
圖 / 侯佳彣
從科學園回到鄉村 本來在科學園區上班好好的,為甚 麼放棄高薪工作到南澳種田?阿江和 我們談起他小時候的台灣。 「以前我 們沒有浴室、自來水,都用溪水洗澡, 在溪裡游泳,在河邊還可以看到香魚 在跳出水面。但某一天,魚突然都死 了,因為附近蓋了化工廠,污水流進 河流,河裡的生命都沒了。」這件事 之後,他開始關注化學品和食物的關 係。 隨著年時間過去,他看著台灣人從 飲用溪水到挖地下水,再到喝雪山礦 泉水;便利商店裡排滿一整排的包裝 水。阿江感嘆:「這就是我們破壞這 個地球的速度」 。化工廠將未經處理 的污水排進河流,農夫用的農藥滲進 土裡污染地下水,省了一時的工夫, 卻給環境和人體帶來無法逆轉的傷 害。他對農業的感觸尤其深——使用 16
化學肥料增加產量,產出來的食物殘 餘著化學物,消費者擔心食品安全, 有錢的寧願多付一點買有機,農產品 價格低,農夫只好加大劑量多產。這 是一個惡性循環。 「剛好想到太太在南澳這邊有土地, 索性全家搬回來種田,不用化肥不用 農 藥, 希 望 大 家 都 能 吃 到 安 全 的 食 物。」看似輕鬆的決定,其實一路走 來也遇到過不少難題,所幸阿江是個 樂觀的人,總是能從問題中看到機會。 回到最基本: 為媽媽們種土地友善的米 「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真的可以嗎? 「農夫為甚麼要用化肥?因為種出來 的 米 不 是 自 家 吃 的, 而 且 收 入 看 產 量,所以農夫才會為了省事、增產而 用化學品。」阿江分析道。傳統的農
業系統中,農夫是生產者,收 入以產量計算;但在契作代耕 系統下,消費者付薪水包下一 塊田一年產出的食物,耕作變 成服務業,農夫薪水有了保障, 下藥的動機就消失了。而且, 自然耕種的米的價格並沒有比 普通米貴很多,真正重要的是 人和土地的健康。 「一個星期 不去館子可以吃好幾個月的好 米!」阿江笑著說。 自然田的出品不經有機驗證, 但能讓消費者放心,原因有二: 一是不再有產量壓力。在已經 有保證收入的情況下,農夫反 而不願多花成本買農藥;二是 當農業從出售產品變成提供服 務,消費者和農夫之間的關係也從單純買賣變成僱主和員工,彼此 認識,施化肥的動機也少了。 「這就是人性引力,」阿江說。 「這 樣(用自然農法)土地也會愈種愈乾淨。」
農,天下之 大本。 —— 元代農業機
目前南澳自然田有 200 個客戶委託代耕,阿江一個人處理不來, 也請來附近的農家一起做,現在已有三位,這些合作的農夫們被叫 做自然村友。 慣行農法是使用化肥、農藥;有機農法是用有機肥料來耕種;而自然農 法的定義較複雜,主要是「順其自然」讓植物生長,也有些規定嚴格的 分支,像秀明自然農法連糞便等有機堆肥都不能用。南澳自然田沒有使 用外來的有機肥料,只以草葉、粗糠、米糠、廚餘等製作堆肥,確保不 會有化學品污染土地和糧食。最突出的代表便是“火山菜畦”。顧名思義, 火上菜畦外形就像一座火山,火山口的位置用竹簍子乘放廚餘和雜草等 天然肥料,火山腰就用於種植作物。設計為火山形狀優勢在於當肥料分 解,有機質會隨著雨水下滲到作物生長的土壤下方,涵養整座小火山, 而不會隨著雨水沖走。而且山丘與山丘之間的凹處也成盆狀,進一步避 免有機質流失。用阿江的話說:“自然農法的道理好簡單:就是避免有 機質流失。這樣,我只需每次除草,把除過的草放到肥料洞裡,接著讓 自然自己來就好了!” 至於一般農夫視為眼中釘的福壽螺,在阿江的自然田中變成有用的好鄰 居。一般農夫對付愛吃秧苗的福壽螺就是直接用農藥,但是他卻沒有這
17
麼做,反而利用這些福壽螺來除草。因為 福壽螺生活習性是離不開水,又喜歡吃細 嫩的芽。如果在水稻剛出芽時把水放乾, 這些福壽螺就會躲起來,從而達到了保護 嫩苗的目的。等到嫩苗長得粗壯些,再把 澆灌水,福壽螺又會重新出來,但是此時 它只會吃新長出來的雜草,而不會吃“口 感不好”的稻苗了。這種方式也使得田 間各種生物和諧相處,不會對土地造成 破壞。
南澳自然田: 架起人與土地聯結的橋樑 自然田網站上陳列的自然田定義是:「自 然田是一個開放性農場。南澳自然田用 契作代耕、換工渡假 (WWOOF) 的方式, 經營城市庶民的「自家農場」,讓人親近 土地和作物,找回人與土地的真實連結。 透過免費的換工假期 (WWOOF) 的運作, 提供參訪志工容易參與方便去來的環境,
發展出了南澳自然田農場、契作戶與換工 志工共同參與的農耕方式。 」而這個營 運模式,是 2009 年阿江和兩位朋友到 南澳種田後花了 4 年摸索出來的。這 4 年也是不斷解決問題,創造機會的過程。 自然田一開始的時候只有 3 個人,種 12 甲地。三位創辦人來到南澳種田後, 很多朋友陸續來拜訪,本來也沒甚麼不 好,但漸漸地他們發現花在招待客人的時 間太多,田裡的活都做不完了,只好趕 緊找對策。阿江看過日本 WWOOF 換工 假期的消息,覺得這個主意不錯:讓訪 客幫忙耕種。現有的方式是“換工參訪” 和“換工假期”,參訪者一般是當天來 回,要幫忙下田工作一個半小時,而自然 田會提供導覽和休息場所;換工假期則 有長有短,長期志工有些已住了一年多, 短期的待三四天也歡迎。這種方式不僅 解決了人力問題,還讓來訪者體會到人 與土地的緊密關係,進而對自然農業有 更深的體悟。 因為土地乾淨無農藥,家長都放心帶小 孩來,但是小孩往往不會做農事又愛搞破 壞,阿江開始限制每次最多只能有 5 個 小孩。後來索性讓他們在泥田裡打泥巴 戰,每個小孩收 100 塊。 「我可以把田 收理好讓你來這裡打泥巴仗。之後我帶 你去沖水就可以啦!把問題看成機會就 是這樣。」 除了以上兩種換工方式,阿江也有辦插 秧體驗打工之旅。春末插秧時節,天氣 不會太熱,加上插秧技術要求不高,是 農業入門或體驗的好選擇。一開始很多 人單獨來,難以分配人手,後來改為以 十人為一組,要參加者自行揪團,管理 變輕鬆之餘,鼓勵一群朋友一起來也召 集到更多人手。
18
消費者→資方
固 定 繳 費 、 社 群
在地永續教室
勞 資 溝 通 、 健 康 友 善 食 物
契作代耕樣板
南澳自然田
育
固
教
定
、
勞
宿
力
食
、
、
驗
作
物
媒
體
耕
農
客
戶
力
、
出
技
力
術
有
引
,
錢
訪客/志工→第三方
出
有
錢
合
自然農友→勞方
導
自然農法實驗室
三十公尺的地,十人一字排開, 每人四百棵秧苗。如果手腳俐落的 話,一小時就完成了。可是也有很 多人抱著只要體驗不要太累的心態 來,每每無法完成工作。於是後來 又生出一套新制度:第一塊田插秧 要先交一千塊保證金,插不完就拿 不回來;第二塊田開始,小組每插 完 一 塊 地 的 秧 苗, 就 能 拿 到 一 千 塊。 「有次一群清大學生全夜車 來,拼命三郎般插了四塊田回去。 要把來返的車票都賺回去,還要有 剩。」 換工客棧經傳媒報導,人數漸年 增加,去年全年來了四千多人;也 因為曝光率高,今年自然田九月的 米從去年四月就有人排著隊要買。 但全台那麼多農場,不是每一個都 有南澳自然田的運氣。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於 2006 年發佈《新農業運 動施政架構》,希望發展有機農業、
、
支
薪
鼓勵青年回農、強化農業行銷;但是七 年過去,有機農地面積仍然只佔全台耕 地總面積約 6%,農業人口絕大多數還 是四十歲以上的中、老農,媒體上有關 農業的報導也還多是關於失收、農地被 收購等的負面消息。 這也是阿江代表的南澳自然田思考的 問題,如何才能將自然田的模式推廣到 全台灣,從以改變台灣農業的現狀,還 每一位市民一份食品健康保障?此外, 不得忽略的問題還有產品的成本價格, 自然耕種的米價格雖沒有比普通米貴很 多,但在價格競爭中仍處於不利的位 置。而倡導有機耕種的農家,且不說老 農無法處理的繁瑣認證程序,光是申請 認證的費用便是一筆負擔。這兩大問題 解決與否關係到農業革命的未來,它需 要你我的關注和支持。 人與土地的雙贏,到底在多遠未來可以 實現? 19
民之大事在農。 ——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國語》 20
圖 / 林彥甫
你不知道的聲音
文 / 楊逸帆 & 洪楚君 圖 / 林彥甫
湯姆:來南澳自然田以前,我是一名電腦工程師。在做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 己並沒有那麼地熱愛電腦,相反是大自然吸引著我。於是在轉換跑道的階段,我 來到自然田,當上了長期志工。就在前幾個月,我接任廚師的工作。謝謝你喜歡 我做的菜!不過,你一定想不到我以前還是個要看著食譜煮菜的人。來到自然田, 我發現自己要有彈性,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抱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才能夠迅速應 對不良的情況發生。這樣的態度對於以後的工作一定也有幫助。 22
自然田鄰居老大爺:我對自然田不了解。什麼農業改革,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法我都不 知道,因為到了我這把年紀,什麼都不想做,也什麼都做不了。在以前農藥是個好發 明,它幫助農民解決了蟲害和吃飯的問題,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使用農藥。農藥使 用到了今天,用量也沒有太多,就沒有必要去追求綠色無藥的糧食。雖然現在關注食 品安全,但是綠色無藥的糧食對於鄉下人而言,在經濟方面上是一個頗大的家庭負 擔,在收入有限的情況,還追求什么生活品質呢?
23
火車站前小吃攤老闆:自然田的紅火沒有怎麼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只是說 到種田,我也種有機田,只是有機種植成本比較高,而且田裡的每棵苗都需要 悉心地照顧。但種植有機田的好處在於政府為了推廣無機,在社區裡開設有機 輔導轉型,參加的農戶能領三年補助,這項措施倒減輕了我的負擔。聽說自然 田倒是比較輕鬆,而且售價高,為了與它競爭,有機作物只能通過降低售價來 競爭。但實際上,我對自然田了解不多,而且沒有途徑參與其中。如果自然田 邀請我做,我也願意了解一下。
24
台鐵南澳站剪票員:其實我不知道自然田到底是在做什麼的。我不是南澳人, 只是在台鐵工作。根據我的觀察,確實蠻多人說是為了打工換宿來到南澳。不 過,自然田對於當地人有什麼影響?幾乎沒有人提過,我也沒有太大感覺。不 過,如果自然田不設在南澳,我會覺得蠻可惜的,畢竟它算是這裡的特色吧。
25
圖 / 林彥甫
26
最富足的人也不能離開農業。 —— 古希臘歷史學家 , 作家 色諾芬
石嫣
文 / 祝佳麗
信任與分享 打造友善農場
Information 石嫣的微博: http://weibo. com/223455109 小毛驢市民農園網站: h t t p : / / w w w . littledonkeyfarm. com/portal.php
「每個人的餐盤都影響著食物體系,每個選擇都牽連 你與食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石嫣 經歷近來一連串的有毒食品事件,中國大陸的食品工 業面臨著信任危機。特別是擁有品質免檢資格的知名 企業捲入三聚氰胺牛奶的醜聞,讓許多消費者認為傳統 的官方認證途徑已經不再可靠。 2008 年末,由清華 大學女博士石嫣從美國引進、並發起的社區支持農業 (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運動,為身 處風險中的消費者提供一個新的選擇。 社區支援農業(簡稱 CSA)的概念起源於上世紀 60 年代的瑞士,並在日本得到最初的發展。其核心在於人 與土地之間的相互承諾,即社區的每個消費者對農場運 作做出承諾,讓農場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為該社區 的農場,農民與消費者共同承擔糧食生產的風險以及分 享利益。因此,這是一種城鄉社區相互支持,發展本地 生產、本地消費模式的小區域公平經濟合作方式。
28
小毛驢市民農園的初建 2008 年,石嫣在研修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 發展學科博士期間,來到了美國明尼蘇達州地升農 場(Earthrise Farm)學習並專門研究 CSA 農場 經營模式。六個月後,石嫣回國建立了第一個 CSA 農場——小毛驢市民農園。 但將 CSA 模式移植到中國農村的過程並不是一帆 風順的。 首先,中國農民是以家庭承包土地的形式進行耕 種。 人 均 擁 有 土 地 一 畝 多(1 畝 = 667 平 方 米 = 202 坪),一家一戶擁有的土地大概四畝多,僅僅 依靠一個家庭單位元組織 CSA 模式,最多可以供應 一至二戶居民的日常所需。而且只有個別家庭進行 這種有機耕作的話,其他相鄰農家田裡的蟲害就會 嚴重侵害這塊田地。 其次,農場產品通常是市面上農產品價格數倍,招 募客戶對於新生農場也是挑戰。此外,中國缺乏對 農地的保護,農地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城市的規劃而 被徵用,而一旦被徵用,有機農業數年來對土地的 養護都將變成徒勞。 最後,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村 人口進入城市發展,這種以大量勞動力為基礎的傳 統農業極可能面臨勞動力短缺的情況。 經過謹慎而科學的考察,小毛驢農場的選址確定在 北京六環路以外的一座苗圃,剛開始時,農場大概 只有 50 位客戶和 20 畝地。農場成員們簽訂一份為 期 20 週的協議,並在開季時支付一筆“配送份額” 費用,這樣每週就可以分到一箱農場的產品。農場 還為那些希望親自種植產品的成員提供另一種名為 “勞動份額”的選擇,他們可以獲得一小塊土地、 工具的使用以及技術指導。 “樹立信任”是石嫣建立農場的最大心願之一,通 過每週定期製作簡報為客戶提供農場蔬菜成長資訊; 舉辦篝火晚會、農夫市集等活動來豐富農場的社區
功能;石嫣認為,直接建立生產者和 消費者之間的信任紐帶,可以取代政 府等權威機構的認證,並鼓勵消費者 來到農場參觀並親自驗證。 經過數年努力,消費者對以小毛爐 農場為代表的 CSA 模式有了相當的 瞭解。在北京,大部份消費者幾乎都 聽說過這樣一種解決食品安全的新模 式。接下來的問題則是構建消費者和 生產者的自組織,進一步降低對接成 本。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石嫣開始 二次創業。
二次創業 為堅持「分享收獲」 小毛驢農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以 它為模型的農場幾年間在中國大江 南北開花結果,進而逐漸成為資本 追逐的焦點。石嫣意識到在這種既 有的模式之中農民僅僅是附屬於農 場,並沒有參與到利益分配的機制 中來。
30
於是石嫣第二次創業,發起“分享 收穫”專案,希望建立農民專業合作 社和消費者聯盟二者結合的平臺。對 於農民,「分享收穫」將單戶農民組 織起來,指導他們種植技術等,同時 負責核算運營成本等工作。對於消費 者,分享收穫則主要是宣傳其有機農 業產品,招募更多的會員,更重要的 是獲取消費者對於產品的需求和回 饋,以此來指導農戶進行生產。分享 收穫與既有的 CSA 農場最大的區別 在於農戶不僅有勞作工資,而且有年 底分紅,真正讓農戶作為主體參與市 場行為,實現生產者、消費者和組織 專案的三贏。 從 CSA 農場到分享收穫,石嫣仍 不斷創新,追求更多樣的小規模農戶 銷售的管道,困難可想而知。況且, 重視農地保護,解決農業發展問題還 需要政府與市場的支持。但不管如 何,石嫣始終堅持這樣的宗旨和目標: 用可持續的方式生產食物、並讓生產 消費雙方都能受益。讓我們一起期待 農業生產更好的未來!
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 —— 德國哲學家 馬克思
農,助天地以生衣食者。 —— 清初哲學家 李塨
32
圖 / 林彥甫
延 伸 閱 讀
《糧食戰爭》 作者:拉吉.帕特爾 ISBN 978-986-185-260-7
全球氣候變遷、人口急速膨脹,世界糧食供應開始緊張。作 者提到雖然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全球仍有 10%(即約八億人) 吃不飽,而發達國家卻出現許多超重的「病人」,糧食分配 失衡。 本書於二零零九年出版,到了去年全球糧食產量比消耗量還 要低,更顯示糧食問題已刻不容緩。但在今天,我們對於所吃 的食物有多大的選擇權?如果食物供應開始緊張,台灣糧食自 給率不足 35%,香港只有 2.3%(1985 年曾達到 30%), 中國糧食自給率去年也已低於 95%,約有一億九千萬人吃進 口糧,我们又該怎麼辦? 作者把糧食體系形容為沙漏:生產者很多,消費者也很多, 但牢牢控制住國際買賣配送權力的,卻是少數大型食品企業。 書中探討了全球食物生產、貿易體系的生態,以及現在的食 物如何影響人們的健康。「糧食不僅是食物,而且是戰略武 器!」我們有可能建立新的食物體系嗎?
文 / Juliana So
《台灣農業觀察:江湖在哪裡?》 作者:吳音寧 ISBN 978-986-6873-32-4 二零零二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放稻米進口,影 響農民生計。二零零三到零四年,二十六歲的楊儒門在台北 放置爆裂物十七次,上面大多寫著「反對進口稻米」、「政 府要照顧人民」,因此被警方和媒體稱為「白米炸彈客」。 最後他在弟弟陪伴下,走進警署自首。 是甚麼樣的問題,讓農家子弟走投無路,要用這種方式迫政 府正視台灣農民的困境?吳音寧在楊儒門入獄期間一直跟他 保持通信,了解他的故事,並將他寫進書裡。但本書寫的不 止楊儒門的故事,更多的是台灣戰後五十年參農業發展。 台灣三百六十八鄉,在政府開始與美國合作輸入最新型的機 器、化肥、除蟲劑後,產量提高了,農民的生活卻變苦了。 為了從美國進口糧食,政府讓農民休耕,荒廢農地;不再耕 種的農民則被勸到工廠去上班,付出血汗卻還過不上好日子。 稻田用水量大,可是島上珍貴的水優先供應給工廠。吳音寧 用詳盡的數據告訴我們幾十年來台灣農民的困苦和絕望,同 時紀錄不斷改變的政策,試圖為農業問題拼湊出全貌。
種田邦:熱情為土地種出希望
一次以志工身份參與高雄美濃青年力,讓侯 佳彣這個資工系女生從零慢慢了解台灣農業困 境,最後更組團隊推廣契作代耕、友善耕種。
非農業系,也能為農業出一分力 2012 年參加高雄美濃青年力只是因為喜歡 自然,佳彣當時大概也想不到在一年多後,她 跟幾位朋友將於台灣群眾募資平台推出《368 認養故鄉米計劃》。青年力營隊歷時數天,主 辦方首先介紹從世界到在地農業的困境,讓參 加者了解現況,然後帶領小組討論每個人自己 想做的改變。幾天的活動裡,佳彣印象最深的 是最後一天的農事體驗。在村子裡一群學生圍 著阿姨介紹自己讀的專業,并向阿姨問道學生 可以為她做甚麼,阿姨并沒接觸過有關的專業 知識,想了很久,最後有點心酸的對我們說 : 「就把我們的事情講給更多的人聽」。佳彣離 開時把這個問題也帶走,一直思考還可以幫他 們做甚麼。 36
文 / Juliana So 圖 / 侯佳彣
在 2012 年 的 TEDxTaipei 年 會 擔 任 志工時認識了一個辦農業市集的學生團 隊,年會完結後有去了解他們的運作。 「農業市集很棒!它讓農業跟消費者 可以直接接觸,只是目前還是遇到一些 問題,比如說有時候農友擺攤,除非 是地理位置很好的主要都市區,周圍都 是城市人,才有可能賣的好。」面對農 業、農民這樣的發展困境,她想知道除 了農業市集以外,是否存在其它解決農 村問題的模式或方案,所以她一直尋找 著…… 幾個月以後,在台灣深夜食堂演講 中,佳彣第一次聽到契作代耕這個模 式。演講由彭明輝教授開場,生動的講 授讓大家了解全球視野下糧食問題的緊 迫性。演講的下半場則由南澳自然田的 阿江上台分享。從阿江的介紹中,佳彣 對南澳自然田的運作模式和理念產生了 濃厚的興趣。契作代耕、打工換宿等做 法似乎是一種可行的農業發展出路。事 後,受阿江的邀請,佳彣與她的朋友就 來到了南澳自然田開始一段打工換宿的 體驗。
可以擴展到全台灣,但是一個值得試 驗的,有可能達成的一個方法。為甚 麼?「(這是一個)比較長久接觸的 關係,固定下來之後其實對消費者也 是一個安全、信任的保障。」但同時 她也明白,農業需要大家的努力,只 要目標一致,做法不同沒關係,因為 農業問題不一定只用一個方案就能完 全解決。 為了更了解自然農法,她和同伴在 自然田住了一個禮拜,「最明顯的反 應是,上廁所完全沒有味道,因為吃 的食物很乾淨!」她笑著說。因為這 麼相信,佳彣和團隊、阿江一起策劃 把契作代耕帶到網路上,讓消費者多 一個安全的食品選擇。
向南澳自然田取經 「阿江哥他其實也會挑(人),他覺 得這個計劃要以環境的保育為重,所以 他會很在意加入的人是不是以這個目標 為核心。」如果不以環境為重,以後擴 展時將很容易失去自己,失去最終要走 去的方向。 契作代耕是佳彣看過很多方案之後覺 得較有可能被複製、擴展,其他農友也 能使用的運作方式。它也不一定真的
37
《368 認養故鄉米計劃》 了解契作代耕後,佳彣和資工系、企 管系的一些朋友組成種田邦團隊,參加 國科會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她形容,參 賽就像三溫暖,有時會被嚴格訓練我們 的評審潑冷水,有很多時候卻被激勵。 得到許許多多熱心人種田邦理念的認 同,熱心的給予建議和幫助。在參賽過 程中,佳彣和夥伴們還得以認識了許多 資歷豐富的台灣創業家,有的甚至擁有 幾十年社會創業經歷,他們的行動激勵 著種田邦團隊不斷努力為社會做出一點 改變。最後從兩百多個團隊出脫穎而出 成為二十強之一。 沒驘到比賽,不代表計劃要停止。即 將在十一月上線的《368 認養故鄉米 計劃》就是種田邦團隊把契作代耕雲端 化的第一步:利用 FlyingV 群眾募資平 台來請大家認養土地,種田邦會負責找 農夫耕作,安排田間管理員紀錄田裡狀 況,還會處理所有相關行政工作。第一 階段在南澳開始,共有二十甲地可供認
38
養,最少可認養百分之一甲,即一期 三千塊,大概可得三十六斤。另外也 可小額贊助三百塊,種田邦會寄給你 兩包一公斤裝白米。 如果南澳認養順利,下一步他們想要 把友善對待土地的自然農法帶到台灣 其他地方。想要認養故鄉米的話,組 個團委託種田邦找農夫代耕。一個小 小的行動,不僅換到安全的食物,還 能夠使台灣的土地變得更健康。 《368 認養故鄉米計劃》的未來會 是甚麼他們還不知道,但始終還是以 保育環境為重,有可能在看得見的未 來,各鄉鎮都形成由群眾認養所復育 的友善生態村。針對《368 認養故鄉 米計劃》,佳彣說歡迎大家來給意見, 想 要 跟 他 們 聯 絡 的 話, 請 寄 郵 件 到 obvyah@gmail.com。希望在大家的 共同努力下,所有農業的美好願景都 能夠實現。
連結資料: 參考:三小市集 https://www.facebook.com/smallfarmers?fref=ts 農業市集面對的瓶頸,延伸閱讀:http://www.newsmarket.com.tw/ blog/40725/
圖 / 侯佳彣
下期預告 ...... 醫療改革行行復重重,醫患糾紛欲理還亂,尋求健康的患者 變成劊子手,救死扶傷的醫生變成刀下魂……醫生、患者、 醫 院 三 者 最 近 頻 頻 在 報 頭 出 現, 是 什 麽 造 成 今 天 的 局 面。 Awakening 追蹤根本原因,回到根本問題。醫療問題的本質 是什麽?患者求醫爲了健康,可是否存在醫療體制之外能夠保 證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緩解日益緊張的醫患矛盾?如果 你有好主意,歡迎寫信來 awakeningyouedu@gmail.com。 也請期待下期 Awakening 雜誌的精彩內容! 40
從事農業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享樂,也是一個自由民所能做的增加財產和鍛煉身體的手段。 —— 古希臘歷史學家 , 作家 色諾芬
圖 / 林彥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