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 Scouter’s Book
幼童軍服務員參考資料
吼聲 The Gra nd Howl 幼童軍的基礎儀典
Sep., 2014
Cogito, ergo sum
Cub Scouter’s Book 幼童軍服務員參考資料
吼聲是幼童軍的基本儀典, 它的意義是叢林故事中的小 狼們,圍聚在會議石周遭, 向領袖 Akela 呼嚎致意。 要讓吼聲做得好,老狼們的 情境認同很重要。情境對了, 孩子的「氣」就有可能比較 對,孩子的「氣」對了,即使姿勢沒有非常標準,也能達到很好的 效果??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可能有一點基本功要做。
小狼手冊怎麼說 貝登堡為小狼階段手著的小狼手冊 The Wolf Cub’s Handbook 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說的是幼童軍的內涵與相關訓 練,分作 16「咬」 (bite)。 意思是小狼一口一口的咬下應學的目標進 而消化成長。 第二個部分,說的是技能章與兒童身心發展 的關係,共分 8 章(這個部分極為重要,有 機會再介紹給大家)。 第三部分,是一篇寫給小狼團長的訓練目標與方法的提示。
Cub Scouter’s Book 幼童軍服務員參考資料
大家都知道總長向作家吉卜林取得授權,將叢林奇談導入小狼的訓 練方法。但這些叢林奇談相關的題材,其實僅用在第一部分的前四 「咬」裡。
吉卜林寫給貝登堡爵士的授權信函,從中可以看出介紹叢林故事給童軍界 作為小狼訓練材料是從 Scout’s Magzine 開始的。
採用的分別是毛克利的故事、AK拉、伯魯與巴西拉、狼族規律、 班大洛。 也就是說,貝氏並無企圖 要小狼讀完整套叢林奇 談,只是引用了這本書的 幾個部分來凸顯幼童軍 訓練的重點而已。
Cub Scouter’s Book 幼童軍服務員參考資料
這四「咬」構築出來的,就是 族眾(小狼)與領袖(Akela)、 外在的威脅(邪漢)、 教練(規律教練伯魯與技能教練巴西拉)、 壞習性(班大洛)、 可資借用以消弭惡習的力量(卡阿)。 以這些元素作為孩子內化認同團體、服從紀律、不怕困難、勇敢面 對威脅、跟隨教練學習、遠離壞習性,一旦沾染惡習快快借助外力 將之消弭等兒童身心發展課題。 至於隨後的另外十二個「咬」包含了其它的故事、進程、繩結的相 關技能、衛生常識、信號、生火、露營(沒錯,是露營不是宿營)等 等,對當時觀點的小狼訓練,給予非常完整的圖像。
Cub Scouter’s Book 幼童軍服務員參考資料
原始的吼聲與其他指令設計 而在第一「咬」中,就介紹了聚會圈、叢林集會,以及吼聲。 貝登堡設計的第一版吼聲在書上說得有點小混亂;不過大致是這樣 的:用石頭或小木釘圍一個小圈(或是用粉筆畫一個也行)當作會議 石,阿 K 拉會站在裡面,聚會圈是以會議石為圓心,取三步距離為 半徑為成的圈,圈內有人執旗或是圖騰柱。當聚會圈成形後阿 K 拉 發出成活動圈的指令,所有小狼擴大圈距成為活動圈。
會議石 聚會圈
活動圈
這個以會議石為圓心的活動圈是專用的,專門用來做吼聲、叢林舞、 以及阿K拉集合大家的用途。阿K拉進到活動圈時,成蹲姿的小狼 必須抬頭仰望老狼,當老狼一站上會議石,就開始「阿~K~拉我 願盡力」的吼聲,而後的動作與我們現在操作的細節就差異不大了。
Cub Scouter’s Book 幼童軍服務員參考資料
而第一版的設計之中,Pack Pack Pack 三聲是用來形成活動圈,做 叢林舞、整隊校閱等用途的。吼聲前小狼必須自動形成聚會圈,待 阿 K 拉指示形成活動圈再拉大距離等待阿 K 拉站上會議石。 二十世紀初,當時世界各地的香菸製造商為了增加銷售量,流行在 香菸盒裡放一張大多是美女圖之類的畫片。 由於童軍運動的興盛,也有一些菸商發行了童軍相關的菸卡。其中 有一張就是描繪吼聲的。 從這張畫 片可以看 到當時的 吼聲有一 位小狼(應 該是服務 小隊長)執 狼頭圖騰 站在圈內,而一位女性著女童軍(Girl Guies)服務員制服的阿 K 拉立 於會議石。 但後來很快的吼聲的儀典有了一些修正,結合了蒙特梭利角落概念 的小隊角和檢查被安置在吼聲之前,以強調準備。簡化會議石的象 徵,並將圖騰安排在外面。 我國的小狼吼聲,早期也是循著 The Wolf Cub’s Handbook 以降的
Cub Scouter’s Book 幼童軍服務員參考資料
原理與隨之而來的修正訂定的。為了維持小狼準備好迎接阿 K 拉蒞 臨會議石的概念,當時的設計是伯魯(Baloo)或巴希拉(Bagheera)在 圖騰前集合小狼聚會圈,在依照教練指令成活動圈,並依吼聲開始 訊號(教練平伸的雙臂擺下),小狼作敬禮蹲姿,抬頭望著在圈外的 阿 K 拉。阿 K 拉接受注目禮時迅速地跳進活動圈中央站定,教練則 離開活動圈。 但隨後的一些修訂從操作的流暢性做考量,削弱了一點會議石與迎 接阿 K 拉的元素,由阿 K 拉直接呼喊小狼就位,不過,這樣的作法 也讓阿 K 拉與小狼 在聚會的 關係上,有 了更鮮明 的符號象 徵。 儘管英國 在 1966 年 英國現行吼聲用 Do your best 取代 DYB,用 Do our best 取代 DOB ,少
的童軍架
了符號性的趣味以及狼聲的模擬。這與狼禮的廢除都是因為 1966 年 The
構大改革
Chief Scouts' Advance Party Report 的影響。
之後淡化
了叢林奇談的比重,吼聲也拿掉符號性的設計,但大部分的國家在 小狼吼聲儀典上還是維持 1930 年代修飾過的樣貌。
Cub Scouter’s Book 幼童軍服務員參考資料
吼聲設計背後的青少年教育意義 八歲至十二歲的幼童軍階段,正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里程,咸信 兒童在這個階段有很大的個別差異,應鼓勵他們盡力做到應該做的 事情,凡盡力必受嘉許,進而內化正面的學習意願。 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屬於「他律」的階段,因此服從長上的指令, 學習接受長者與社群的規律十分重要。 而從神經科學的論點來看,「啟應」效果(call and response)對孩子 們啟動注意力與好奇心,進入學習情境有很大的幫助。 而吼聲,是上述教育觀點與叢林奇談在小狼階段教育的典型呈現。 阿K拉呼喊,小狼回應。當阿K拉喊三聲 Pack 的時候,意思是小狼 回到會議石 (雖然現在已經取消了做一個小圈當會議石的具象安排, 但最好是站在同一個位置以凸顯符號暗示的功能) 來聚會。 阿K拉的 Pack Pack Pack 指令一出,不管小狼當時在做什麼,應立 即回應一聲 Pack 並疾走到會議石形成聚會圈。這就是 Call and Response 的實踐。長者一呼,幼者百諾,以特定的方式回應代表我 們理解那個暗號、那個指令的特殊意義並願意遵從。 這是孩子養成團隊紀律很好的內化練習,也是啟動孩子的注意力的 一種習性養成。 在社會文化理論中,兒童的文化發展是兩次性的。第一次是社會層 次(Social Level) ,第二次才是個人層次(Individual Level)。透過團體
Cub Scouter’s Book 幼童軍服務員參考資料
活動中儀典性質的操作,用 call and Response 的方式來啟應兒童的 注意力與學習動能,是引發孩子藉由群體的共同行為來內化自己行 為的有效驅動方法。 在很多兒童節目裡都有這種原 理運用的設計。比如說建築師巴 布卡通裡面,遇到問題要解決時, 總有一個問答句: 「我們行不行? (Can we fix it?)」「絕對沒問 題!(Yes we can!)」。很多的遊 戲裡也有「Ready?」 「Go!」這 樣的設計;幼女童軍在談話會時,青蛙媽媽喊了「Pow Wow!」小蛙 一面縮小圈子一面回應「Pow Wow, Pow Wow, Pow Wow」做好談 話會的準備。這個原理也被廣泛應用的營火歌曲裡面,藉由時時一 呼百諾的練習,養成孩子對議題關注、對默契約定事項敏銳、對團 隊活動投入的群性。
Cub Scouter’s Book 幼童軍服務員參考資料
老狼該做什麼準備 Boys are great ritualists(小孩是很棒的祭儀者)。這是過伊頓學院校 長 Dr. C. A. Alington 說過的名言。我們知道了吼聲是一個儀典;是 一個帶孩子進入小狼角色扮演的開端或結束;是一個小狼向族眾的 唯一領袖致敬的做法。那麼,老狼們應該有什麼樣的準備呢?? 1. 快樂的心,團集會開始前,不管你的團集會計劃準備的如何;教 具器材到位的狀況如何;把大人的專業心情拋開吧,我們必須與 孩子同理同情,來參加團集會是來玩的,我們準備要聚在一起玩 了;我們要在權威的領袖阿 K 拉的面前秀一下了…...服務員們如 果有這樣的態度,孩子會感染相同的情緒,更容易融入活動中, 進而受我們安排的內化設計影響。 2. 對阿K拉絕對服從與尊敬,阿K拉是族眾的唯一領袖,是會議石 上的唯一矗立者,小狼們要對他致敬,其他老狼當然也要帶著絕 對敬畏的心面對這位領袖。從穿上制服進入團集會準備的時候開 始,就應該保持這樣的態度。 3. 小隊輔活出好父狼母狼的角色,試想一下叢林的情境,小狼在狼 父狼母的帶領下到會議石參加聚會,當然對小狼的表現要多所鼓 勵,仔細了解他的身心狀況,要有”期待我們家的孩子會有很棒 的表現”這樣的心情才好。
Cub Scouter’s Book 幼童軍服務員參考資料
4. 角色清楚,要求小狼 帶點紀律卻也允許他 們調皮;叮囑他們注 意服從卻也避免軍事 色彩;時時提醒孩子, 一隻優秀的狼是什麼 樣貌 5. 比孩子準備得更好, 我們得更重視制服的穿著、配件的配帶(那種不符徽章制度原理 的值星帶就給扔了吧)
吼聲 The Gra nd Howl 幼童軍的基礎儀典
Cogito, ergo s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