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蜜大會] portfolio

Page 1


Ning Tsai's Portfolio 2011-2013


Made by Taipei Tech Dep. Arch @Ning, Tsai


00

Introduction

01

[Competition]_2012 NTUT ARCH International Student [Orientation]

p1-p3

02

[Competition]_ 嘉義厝 2013 設計秀

p4-p9

03

[3rd grade]_Taipei Living Section

p10-p17

04

[Seminar]_Mobile Space

p18-p35

05

[Illustrator School Magazine]

p36-p39

06

[Worhshop Design]_2013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跳房子」建築營

p40-p42

07

[Photography]

p43-p48


蔡寧 台中出生 文華高中 銘傳大學建築系 台北科大建築系

'92.01.21 '07-'10 '10-'11 '11- 至今


1


[Competition]_2012 NTUT ARCH International Student_Orientation Group & Ungroup

人類行為模式:群聚和離散 人是種群體動物,從早期聚落發展到村莊、社 會,乃至整個國家,皆仰賴群體的同心協力以 及互助合作達成向前發展的動力。然而隨著文 明的演進,人類的思考向前進入不完全的本能 性,行為模式開始有了自我檢視,渴望除了原 欲滿足外亦有更深的達成自我。 於是部分人們脫開群體以求不受干擾的自我探 索,以孤獨的方式追求更寧靜更全面更廣闊的 思考,然而人終究來自群體,儘管脫開了人 群,卻也仍然想念群體的支持。 此次操作以空間表達人的雙面性,既追求安定 的生活,又渴想漂泊的風景。而我們既不能始 終如一的伏身團體裡,亦無法完全的離散,那 便給予一種可單元組構的方式連結生命。 Human is kind of an animal which living in group, derived from settlement, community and countr y. The motivations are based on the group cooperat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However, with the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 people thought develop into a imperfect instinct "self-reflected." Besides materials desires, human also persuade self fulfillment. So part of people decide to lie alone to develope their inside meaning in a undisturbed enviroment, but people cannot be apart completely from a group, we still miss the support from other people. In this operate I take space to express the contradiction, we like to pursuing stable life. Even that we pursue stable life, we also long for the uncertain scene, then I make a separable unit which can connect live together.

01 以此空間裝置作為感知環境的媒介。 ( 當你想保持周遭安靜不受打擾,此空間可提供不直接面對人群的隔離和包覆 )

ex.@ 河堤:於河邊尋找一平坦地面架構裝置,觀賞河景。 @ 大廈頂樓:架設裝置俯視城市。 @ 橋下空間

02 此 Group&Ungroup 的空間裝置除表達人的一體兩面外,亦探討其於真實生活中可被置入事 件中的實際應用。( 尋找生活中較臨時性、即時性的空間裝置 ) ex. @ 難民營:以模矩化方式作為單元, 可極易快速展開使用並拼接。 @ 鬧區流動攤販 :可快速收納的裝置,方便於警察來襲時快速脫逃。 @ 市集:基於土地的需另作他用,收納和組構皆十分方便容易。

ELEVATION

Before

PLAN

After

PERSPECTIVE

2

Fu He Bridge[N 25。00' 34.66" E 121' 31' 57.99"]


難民營 refugee camps, for those who lose their homeland.

徹夜排隊的粉絲 fans, line up for something or someone all night.

大誌販賣者 people who sells the Big Issue.

活動臨時服務台 the temporar y counter, for some of activities.

流動攤販 vendors, always ready to escape all the time.

使之具機能 賦予其感受 基地位址 裝置使用示意

3


4


[Competition]_ 嘉義厝 2013 設計秀

Site photo

5


[CONCEPT]

[SITE ANALYSIS]

嘉義開發歷史甚早,此次前往基地調查,發現 當地建築高度多低矮平緩,同時許多合院仍繼 續為人們使用。因業主為三代同堂,正是典型 傳統農村人口型態,故以院落之連綿性及其空 間型態進行發想,試圖重現老一輩記憶裡的空 間體驗,將其置入。另,基地周遭綠帶滿佈, 廣闊平野和南邊具歷史紋理的鐵路,在在令人 不能忽略嘉義名聞遐邇的阿里山林木資源以及 農產盛地,將此記憶點表現於材料選擇方面, 使用具備時間積累性的木材。

基地位於嘉義市東區東義路 156 巷 ( 非住宅 區 ),四周平坦視野遼闊,北、東向為廣大農 地,西行約三公里至嘉義市區,南向則坐落大 片果園及阿里山森林鐵道 ( 仍行駛 ),往南約 兩百公尺為鬧區 ( 具備生活機能 )。由忠孝路 方向前往基地所在之東義路,周邊景觀漸由平 房聚集而至林落茂密,抵達基地時,往北即是 遼闊平野,南邊即茂盛果園和荒廢林地。自 基地向南步行約一百公尺即為阿里山森林鐵 道 ( 目前以運送及客運為主 ),附近居民於傍

晚或假日會至此處沿鐵道散步。鐵道兩旁為果 園,東北向西南連綿約 4 公里。

基地位址 休耕農田 ( 雜草 ) 果園 樹林 耕作農田 馬路

6


[LIVING SPACE IN COMPOUND]

天井 調節氣候並且增加採光。

廂房之間 單一合院向兩側增建廂房後出現之 空地,可作曬衣或較私密之於外埕 之功能。

廂房內走廊 增建之廂房非單一機能使用空間, 同時有居住及貯藏等功能,為此具 備連通之通道。

外埕 從事曬穀、集會、休憩之地,私密 性較低。

[SPACE FUNCTION] 1F 祖父母二人,年紀七十歲。

( 具行動較不方便之可能,作息早起 早睡,或許仍保有農耕之習性 )

1F 小學子女一對。

2F 夫婦一對。 ( 年幼,活動力旺盛、好奇心強之階段 ) ( 家中負荷較重 )

2F 居北部夫婦兩對。

( 逢年過節或假日回家 )

[MODEL SECTION]

7


[PLAN]

1F

[SECTION]

8

2F

ROOF


[ELEVATION]

E 東向陽光低射角,二樓為深陽台,開口較小。

W 基地位於平坦處,五公里範圍無高大建築,西曬嚴重,開口較小或設置格柵。

N 北向較無陽光,開口部較大。

S 面向鐵路,於書房延伸處做一眺望陽台。

[ 屋頂通風換氣示意 ]

基地處嘉義東方,地廣且為平原景觀,無高大樹群遮擋視野及風之流動。 夏天雖烈日高照但藉由風吹拂便可祛除暑氣,故應用雙層屋頂構造內置自 然通風空氣層並使其與外氣環境連通,在太陽輻射熱經由建築物屋頂構造 進入室內前,就以自然通風空氣層將太陽輻射熱導出,並配合 RC 構造建 築物,施做雙層屋頂構造隔熱改善工程。

9


10


[Design Project]_Taipei Living Section

基隆河濱車道硬體設施實況

基隆河濱,因地處行水區而難以 針對當地活動進行合適之完備硬 體設計。儘管規劃自行車道,但 缺乏補給設施,即便設置,不外 是極簡陋或私人營業。

@ 流動廁所 @ 橋下休憩區 @ 洗手槽 @ 流動自行車補給站 ( 私人 ) @ 租車處兼自行車充氣 ( 須付費 ) @ 打氣筒

[CONCEPT] 縱向帶狀中,位於南湖大橋下之自行車道,平 日下午及假日皆有不少民眾於此進行運動、 休閒行為,雖有步道及自行車道橫越,然無路 燈,傍晚便成為黑暗處。而自民權大橋起之基 隆河畔,因地屬行水區而未能為自行車使用者 及運動民眾提供完備規劃,若能於此設置一適 應環境 ( 疏洪 ) 之機能為補給站,同時規劃連 接南向南港軟體園區捷運站、北向東湖捷運站 之 U-Bike 站點,以更具親水性方式使人重建 環境認知,記憶起曾遍佈水渠的台北城,也可 為河濱使用提供不 同方式。

以河濱自行車機能補給的貧乏為出發點,結合 基地上強烈阻隔對於水城記憶之高而硬質的堤 防,以和緩地景方式營造開放性高的空間經 驗,同時以外界路徑帶入補給站內。路徑貫穿 機能盒,銜接各空間。以此建築方式補給現實 匱乏並重建對於水之環境認知。

11


[SITE ANALYSIS]

Figure/Ground

住宅 鐵皮工廠 自行車道規劃

12

生活機能 - 頂好、全聯、松青 基地範圍 文教

Geography

Path

基地上設置兩座疏洪道,環河自行車道行經,東北向約 480 公尺為東湖捷運站,步行約 15-20 分鐘, 由基地處進入南港區,較近路線為南湖大橋,距基地 450 公尺範圍內之南港恰好為由河岸低開發區 進入新興開發住宅區。 縱向帶狀中,以基地 ( 南湖左岸旁行水區 ) 為圓心,半徑 450 公尺範圍內缺乏可使用之綠帶及公共 休憩空間 ( 南湖右岸河濱公園規劃中,原為內湖垃圾山 ),向南經南湖大橋至南港,環河一帶多鐵皮 工廠,老住宅及新興住宅聚河濱約 120 公尺,亦缺乏可使用綠帶,雖惠民路上設有育成高中、南港 國小及南港高工,然非上課時段實施管制進入。同時,此區南港軟體園區捷運站,雖設置 U-Bike 站 點,然自捷運站駛離後未完善規劃自行車道行往南湖河濱公園。基地北向之內湖區,為高密度住宅 區,縱向帶狀中,內湖區未有友善行走規劃至河濱,臨河居民可途經吉林街或經南湖橋下進入河濱, 然較遠處 ( 東湖站為分界點 ) 欲從事休閒、運動等之住民,進入河濱前所行走為亦較不友善行人之 空間。


[ 空間序列 ]

[ 置入活動 ] 補給 ( 作為自行車補給處,充氣、維修、休息、飲 食、遊客指引 ...) 休閒 ( 聊天、散步、提供座位、賞景、社交 ...) 展示 ( 展覽、戶外電影院、市集 ...)

[ 核心機能 + 附屬機能 *2] supply depot for bike and walker+canteen+farmland [ 預設使用者 ] 一般市民,步行者,自行車騎士

[ 空間訂定 ] @bike depot @visitor center @canteen @plaza @sales area @kitchen @farmland @parking @bicycle routes(to connect with Nan Hu Bridge)&(cross to the dike)

13


[ 空間定義 & 空間量需求 ]

@bike depot- 主要提供騎士休息、盥洗、簡易醫護、緊急救護、餐飲、單車租賃、維修設備、淋浴空間(包括廁所及洗手台)、自行車配件販售、 餐飲服務、道路救援服務與自行車停車場。 所需面積 – 650 m2 ( 盥洗室 70 m2,醫護站 70m2,維修站 70m2,配件販售處 70 m2,自行車停車場 200m2,休憩空間 170m2) @visitor center- 提供交通指引、旅遊宣導、遊客諮詢、行政辦公室、觀景台、查詢處 ( 電腦上網 ) 所需面積 – 650 m2 ( 廁所 70m2 ,諮詢櫃台 40 m2,辦公室 180 m2,觀景台 100 m2,( 電腦 & 圖書 )60m2,多媒體放映室 200 m2) @canteen- 提供休憩 & 飲食 所需面積 - 500 m2 @kitchen- 食物烹調 & 烹飪教室 所需面積 - 220 m2 @classroom- 舉辦講座、開辦社區課程、提供作為會議區 所需面積 – 200 m2 @plaza- 舉辦市集、提供做為表演場地、露天電影院、休憩、遊玩、小型音樂會、表演 所需面積 - 500 m2 @sales area- 銷售農產品 所需面積 - 220 m2 @farmland – 都市農地,推廣種植水果蔬菜,綠化家園 所需面積 - 400 m2 @floating house- 以更具親水性方式使人重建環境認知,記憶起曾遍佈水渠的台北城,也可為河濱使用提供不同方式。 所需面積 – 每單元 20 m2,共 5 單元 =100 m2 @parking- 停車用 所需面積 - 800 m2 @bicycle routes- 銜接南湖大橋至河濱 & 自河濱步道牽引至堤防內之補給站 所需面積 - 1000 m2

[ 量體分布方式 ]

因應量體將以塊狀及帶狀形式呈現。 →塊狀堆疊機能。 →帶狀做銜接用。 [ 發展 ] →地景式建造堤防,除供歇憩未來也可做多方藝文用途 →提供另一種對河岸使用之對待 →和基地附近之連結關係

14


[ 量體動線分析 ] A. 動線銜接機能 B. 動線包含機能 C. 量體即為動線

[A]

[B]

[C]

[ 概念發展 ]

量體主要機能為自行車補給站,提供往來行者之歇憩。自行車為使用者攜帶配備,使用者同自行車一起進入量體中,發生機能行為。故以行者動線穿繞各 機能方盒,並擴大動線面積,讓使用者更輕鬆進行騎乘牽等行為。 基地分析基隆河濱後,發現河濱為橋下址,少數提供自行車牽引道或建設坡道。即便增設牽引道,其角度亦十分傾斜,不易同時牽車上下坡。 另,因基地位河岸,屬性親自然,故量體發展傾向較地景式做法,重新規劃堤防和牽引道之關聯,並使牽引道坡度和緩,使人可不抗拒地進入量體中。

15


[PLAN 1F]

[PLAN 3F]

16

[PLAN 2F]


N

S

E

W

17


18


[Seminar]_ Mobile Space

[ 研究計畫 ] 以研究過往類案例為出發,分析優缺和各進行方向。之後針對機能列出限制條件,作為實體發展依據。預期產出目標:一比一實體模

Study Folding model 01 Study Folding model 02 Study Folding model 03 Study Folding model 04 Folding model

05

19


使用者設定:大誌販售者

20


KEY WORDS: FOLDING, TEXTILE, PLEAT, SHELTER, FISHBONES... Define the user function: architectural student, stay up late at school, no space to lie down, no private space to clean up your body, travel to somewhere for increasing our experience...

使用者設定:自己 [ 裝置限制 ]

輕 >>> 才能夠負荷著長途跋涉 好架設 >>> 才能立即展開使用 防水 >>> 設置戶外時下雨不致濕身感冒 防蚊蟲 >>> 才能安心入眠 可隔離外界視線 >>> 才能於內更衣梳洗 裝置架設須隔離地面 >>> 保持室內乾淨 體積限制 >>> 至少能容納一 180cm 人盤坐和臥 ( 可轉身 )

[ 參考材料 ]

聚丙烯板、金屬支架、特多龍銀膠布、尼龍平織布 ( 防水帆布 )、棉布、防水膠、金屬鎖件、蠟線、麻繩 ...

21


Study Folding model 01 因應不同材質之使用: 使用於軟性材質 (ex. 紙張 ) 時可直接以 " 折疊 " 方式進行。 使用於硬質材 (ex. 聚丙乙烯板,紙板 ) 可於欲 彎折處以刀輕劃便於凹折塑型。 folding 方向: 藉由同向摺痕的長寬可改變成形壁強度,同一 面積寬度愈小則成形後之柔軟度愈佳,較易進 行塑形及包覆之動作 [ 如右上圖 04] 於同一面向做出較小較密 (a 處 ),改變 B 側向 摺之角度可隨之改變形成壁之彎曲度 [ 如右上 08、09]

22

塑性: 因此次操作材質為紙張,故可較隨意進行塑形 而摺疊出不同空間。( 集中某處 )[ 右上圖 02、 03、07、04]


a

A. 主摺 B. 側向摺 ( 凹 ) C. 側向摺 ( 凸 )

23


Materials: 巴爾沙木板 3mm Solus re氣泡紙 te cri, nonte con dit.

Study Folding model 02 木板裁切 8.5*8.5cm,四邊向內 offset 1 cm 後 再裁切。四邊磨 R 角,固定至氣泡紙內。

8.5cm

24


檢討項目 01 若放大為 1:1 之實體,木框架尺 寸約 70cm,則量體過於龐大。 解決辦法:以可彎折之金屬桿件替 代,量體對折。( 如圖 02) 02 氣泡紙厚度較厚,導致收納時物 體難以輕量化。

01

解決辦法:study model 比例較小, 可實驗 1:1 尺寸,或試驗其他材質 (EX. 防水帆布 03 支撐構件如何固定於 skin 內。 解決辦法:( 如圖 01)

02

25


Study Folding model 03

26

說明

缺點

以重複折疊後的量體進行二次對折。 如圖 04 水平向折線,相對應於使用者之身高、 坐姿,可隨之更動水平向折痕。 圖 02 中 folding tent 末 端, 可 參 照 圖 10、11 中連結孔進行固定方式改變,可造成圖 02、03 短向尺寸變化。 圖 08 中以膠帶附著短向折痕,目的為避免量體 於切割成型後使用時斷裂。 圖 12,可於此 folding tent 表面進行開口動作 以利對外視線。 操作時使用高磅數水彩紙,模擬 1:1 實體之堅硬 材質。

摺疊攜帶時較費力,另需考慮使用者置身其中 時,和地面接觸之關係。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7


Study Folding model 04

凸線 凹線

凹線 凸線

以橫向凸線的數量做打折次數,兩 凸線形成ㄇ字型

28

縱向折線越緊密則最後試作於瓦楞 板時較易被受損,需再覆上膠布保 護折線。


29


Folding Model 05

30


31


32


33


34


35


[Illustrator for School Magazine]

36


37


38


39


[Worhshop Design]_2013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跳房子」建築營

場佈海報

2013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跳房子 建築營

活動布條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第八屆跳房子建築營 July 1st~4th, 2013

40


講者海報

王采元

楊恩達

王采元工作室主持人 采元生趣工坊主持人

牧易設計總監 準建築人手札創辦人 準建學堂創辦人 亞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凝聚 從十歲到三十三歲 從紙雕、篆刻、木雕到空間設計 時間 / 2013.07.01 07:30pm-09:30pm 地點 / 853 演講廳

都市漫遊者 XL, L, M, S in Cities Creativities 時間 / 2013.07.03 03:00pm-05:00pm 地點 / 853 演講廳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跳房子建築營 建築講堂

41


活動 T-shirt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跳房子建築營 [TAIPEI TECH] ARCH CAMP 2013

42


[Photography]

2012-10-10@ 八煙聚落

2012-07-22@ 東海岸

43


2012-10-20@ 忠孝新生站

2012-07 -23@ 小野柳

44


2012-07-25@ 枋寮

45


2012-09-11@ 建國高架橋

2012-12-20@ 家

46


2013-06-28@ 太原路

2013-03-11@ 工作室

47


2013-05-22@ 彰濱工業區

2013-05-22@ 彰濱工業區

48


4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