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
建築學作為結合藝術、科學與人文的 專業學科,其核心理念始終以人為本, 並涵蓋建築設計、歷史、技術、城市 規劃、室內設計及建築遺產保護等廣 泛領域。無論是改善人類生活,還是 促進永續發展,建築學追求將空間設 計融入對人類福祉與自然環境的深層 關懷,體現出對生活質感的全面思考。
從芬蘭 Arkki 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 校(Arkk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for Children and Youth)為借鏡,其擁有 27年歷史,為4至17歲孩子提供跨 領域建築課程。Arkki的教育實踐證明, 建築學不僅是專業人士的領域,更是 啟發全齡層、特別是青少年關注生活 空間與城市環境的工具。對臺灣來說, 這樣的模式也逐步發展,如喜習建築 教育便積極推動建築知識普及,使建 築成為可讀、可感、可創的知識。
本期以「為兒童策展」為主題,探討 兒童建築教育在不同層面的發展與應 用。首先,從硬體的角度切入,關注 桃園市立兒童美術館的規劃與成立, 探索建築師如何創造成人跟孩子都可 以舒適使用的空間,讓建築本身成為 學習的載體。桃園美術館在設計上充 分考慮兒童的身心需求,以友善且互 動性高的方式,使其成為一座大人小 孩都能開心享受的藝術之城。
其次,聚焦於臺灣的「喜習建築教育」 機構,該機構透過設計思考、公共參 與及參與式學習等教育方法,讓孩子 們在動手實作的過程中,理解建築如 何影響生活與環境。喜習團隊同時也
與學校、公共機構與展館合作,將建 築知識融入各類學習場域中,讓更多 孩子有機會透過教育課程與展覽策劃, 進入建築的奇妙世界。
最後,以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展覽「空 間的一堂課:點線面」為例,探討展 覽如何作為學習媒介,引導孩子們探 索構成空間的基本元素。透過互動展 覽,兒童不僅能觀察、感受,還能參 與創作,讓建築教育不再只是靜態的 知識傳遞,而是融入實踐的體驗過程。
例如,透過讓孩子設計自己的理想空 間,使其能夠思考動線安排、使用者 需求與建築美學等要素,讓展覽內容 與實際應用產生連結。
本期觀點評論,借鑒西班牙建築博物 館經驗,我們思考建築博物館在建築 教育、保存、推廣中扮演角色,如何 讓建築知識不僅侷限於專業領域,而 能融入大眾日常,成為可讀可感的文 化資產。建築博物館的探尋,提醒我 們建築作為文化載體,既承載歷史, 也能形塑未來,這樣動態的知識體系 正是當代建築教育應當關注的方向。
「為兒童策展」不僅探討建築設計, 也關注兒童如何透過建築教育與展覽, 培養對生活空間的敏感度,理解建築 與環境的關係,進而提升對公共空間 的關注與創造力。我們期待未來有更 多跨領域的合作與發展,使建築教育 能夠真正融入兒童的生活,讓孩子們 透過空間設計,發現並創造屬於自己 的世界。
001...
004...
014...
024...
034...
040...
主編序/實構築編輯部
主題文章I/大人小孩都能開心享受的藝術之 城 桃園美術館側寫 /吳博智
主題文章II/讓建築成為兒童的學習場域:從 策展到建築教育的實踐/林瑋婷
主題文章III/一點一世界:玩出自己的小宇宙 /歐陽辰柔
觀點評論/「中心」與「院所」之間,西班牙 建築博物館的自我探尋/伊凡.布拉希(Ivan Blasi)
建築文化/為兒童策展 NO.10
I大人小孩都能開心享受的藝術之城—桃園美術館側寫
吳博智/造究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4
In Bigness…the fa ç ade can no longer reveal what happens inside. The humanist expectation of “honesty” is doomed: interior and exterior architectures become separate projects, one dealing with the instability of programmatic and iconographic needs, … the other-agent of disinformationoffering the city the apparent stability of an objects.
Rem Koolhaas (1995). S,M,L,XL. The Monacelli Press,Inc.
巨人的階梯
2017年的9月,石昭永建築師安排事 務所的同事進行北海道建築參訪,有 一棟建築物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那是一棟灰色金屬外牆的巨大建築物。 推開門是明亮、清澈的空間。視線的 端點是帷幕外的藍天及綠樹;天窗灑 下沉靜且明亮的日光;兩旁筆直、透 明的挑高玻璃帷幕後是各種熱鬧的大 空間,如:體育館、IT教室、工作坊…… 等。
線性的廣場中有各種街道家具及瞭望 台般的通透樓梯,散發出隨時有各種 活動發生的熱鬧氛圍。雖然在建築內, 卻彷彿在城市大街上。
穿過挑高的走廊,進入另一個奇妙的, 像是巨人的階梯般的挑高空間。
數個長形平台構成巨大的階梯,是開 放的會議及STUDIO空間。細長的清水 混凝土柱撐起挑高的格柵屋頂,陣列 的天窗引入了均勻的天光。
平台的底端是大片的玻璃帷幕,纖細 的鋼棒吊起水平鋼板成為帷幕的結構 系統,室外的大片草地及山坡風景成 為階梯廣場的端景。廣場上的師生們 順著圓形的下挖洞穴席地而坐,在陽 光下自在的討論、構成我對函館的深 刻印象。
導遊說,這是山本理顯設計工場設計 的「函館未來大學」。
微型城市
2019年,結束了臺南美術館的專案,
我加入桃園美術館的團隊。當時的主 要執行者是山本事務所的副所長,土 崎先生。我提起參訪未來大學留下的 深刻印象,巧合的是,土崎先生是當 時的專案設計師,而這個案子是他身 為事務所專案的第一個作品。
看著桃園美術館如階梯般的剖面以及 30度傾斜的大屋頂,腦中浮現多年前 那天下午在函館未來大學感受到的氛 圍。
我似乎看見結構矩陣以及玻璃帷幕創 造挑高寬敞的室內廣場,透過不同光 線塑造清澈明亮的美術館,在建築內 創造一座資訊與人自由交流的微型城 市。
青埔的多重宇宙 桃園美術館位於青埔的公12與公13 兩塊基地。
車流龐大的高鐵南路與機場捷運從中 穿過,是連接大臺北都會區以及桃園 國際機場的城市動脈,為繁忙、緊湊 的大都會源源不絕的輸送養分。南側
的公12基地面對著自然的埤塘公園, 居民在湖畔閒適遊逛;北側的公13基 地鄰接既有的瑞士社區,散發寧靜平 和的氛圍。
在基地上,各種差異劇烈的都市生活 並置在同一時空,猶如多元宇宙的平 行世界。
蒙太奇
由山本事務所與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 共同投標的方案,直球對決的回應當 代都市的經典課題:大型美術館建築 如何與差異劇烈的都市環境共融?
如同Rem Koolhaas 所提到的超大建築 「表裡不一,靈肉分離」的特性,本 方案並不虛偽地忽視迥異的都市場景, 而是運用蒙太奇的手法,將建築拆解 成不同面向,分別回應迥異的都市場 景,用建築創造融合藝術的生活風貌。
建築外部以「景觀化的建築」為構想。
美術館建築是由巨大的白盒子以及無 法窺探的後場空間構成,對於城市常 常是封閉的。本案將美術館的白盒子
建築設計的三個主要構想︰山丘、夾層以及展覽空間© 山本理顯設計工場
藏在兩個主要的建築元素之中:幾何 的草坡是建築的立面也是屋頂,創造 社區的活動空間;均質的金屬沖孔板 回應車流龐大快速的都市幹道,營造 藝術山谷般的入口意象。
建築內部以「遊樂化的場館」為發想, 主要由山丘、夾層以及展覽空間的白 色盒子組成。模矩化的結構矩陣搭配 室內的玻璃帷幕牆面,創造挑高明亮 的室內廣場,讓各種活動在空間中重 疊並置,創造幼童與成人都能愉快享 受的空間。
遊樂場般的山丘 傾斜的綠屋頂是桃美館的第一印象。
彷彿用一塊草毯將建築覆蓋起來。高 起的一端遮擋了喧囂的交通幹道,低 矮的一端則成為社區祥和的生活空間。
從青塘園側或者瑞士社區往美術館看 去並不會感覺到龐大的建築量體,只 會看到一片傾斜的綠色草皮以及漂浮 在草皮上的白色盒子, 是戶外展覽場、 也是城市的瞭望台,塑造遊樂場般的 歡樂氛圍,也創造了與青塘園及瑞士 社區的互動。
夾層、光壁與藝術大街 斜坡側面的梯形開口是美術館的藝術 大街,猶如可自由遊逛的室內街道。
光壁、天窗及帷幕引入豐富的光線, 為貫穿全館的夾層提供溫暖均勻的照 明。沿著天花板斜向暈開的光線引導 人的視線發現夾層上錯落熱鬧的活動 : 走道上參觀展覽的人們、走道上的裝 置藝術、半戶外平台上運動的人們以 及展間內孩子們的快樂表情,猶如一 座可以自由交流的藝術城市。
兒童美術館與展覽空間 夾層下的,是階梯般層層退縮的各個 展場,目前的兒童美術館設有三個挑 高的展覽場,方便策畫各種尺度的展 覽。透過觸摸、摸索、攀爬、遊戲…… 等方式,引導兒童從遊戲中找出自己 對世界的定義。
未來透過天橋的連結以及本館的完成, 提供各種媒材的挑高藝術庫房、與不 同主題的展場空間,將提供更多元而 完整的藝術體驗。
城市的藝術之門 美術館的參觀之旅在屋頂的展覽平台
①目前已完工的兒童美術館,彷彿 一座建築內的微型城市。© 石昭 永建築師事務所
②屋頂上錯落的戶外平台與坡道, 創造了遊樂場般的歡樂氛圍。© 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
③藝術大街入口與兒美館的三個 主要元素山丘、夾層以及展覽空 間。© 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
④藝術大街、傾斜的天花板與貫穿 全館的夾層空間。© 造究建築師 事務所
回應都市的主要構想景觀化的建築與融合社區的綠屋頂© 山本理顯設計工場
作為結尾。站在開闊的平台上可以看 見興建中的本館。
彷彿鏡中的影像,本館也會有波浪型 的白色方孔沖孔板,後方是類似未來 大學的帷幕系統,創造透明無界限的 立面,後方的服務走廊彷彿觸手可及, 未來將陳列大型的藝術品,變成快速 道路旁的藝術櫥窗。輕巧的金屬沖孔 板與漂浮的藝術品將創造讓人驚豔的 入口意象。
全民的兒童美術館與愉悅的城市 兒童美術館一般多指在美術館內提供 部分專為幼童設計的展場空間,桃園 美術館則除了設有兒童專有的展場外, 公共空間也充滿趣味,讓成年人也能 像孩童一樣,自在快樂的在美術館內 探索體驗,創造出成年人跟兒童可以
實務上,美術館常背負著導致財政赤 字的罪名,低廉的入場門票可能連藝 術品所需的空調費用都無法支付。然 而美術館的效益遠超過場館本身的盈 虧,受到全民喜歡的美術館將為城市 帶來龐大的效益,也是賦予都市魅力 的關鍵要素,未來桃園美術館落成後, 會讓青埔的居民有舒適的居住環境, 也讓進出國家門戶的人們,能夠感染 到國家門戶散發出令人愉悅的藝術氣 息。
⑤光壁的光線順著斜屋頂貫穿夾層 空間,引導視線發現頂樓的展覽 空間。© 造究建築師事務所
⑥山丘構成了城市之門,創造城市 幹道的入口意象。© 山本理顯設 計工場
讓建築成為兒童的學習場域:從策展到建築教育的實踐 林瑋婷/喜習建築教育創辦人
建築無處不在,它形塑了我們的生活, 也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在主流 教育體系中,建築往往被視為專業領 域,只有到了大學階段才會被正式學 習。然而,我們始終相信,建築教育 應該從兒童時期啟蒙,並透過適合他 們的方式來進行。因此,如何讓建築 知識變得「可讀、可感、可創」,成 為了建築教育在策展與教育推廣上的 核心目標。
建築知識的轉譯:讓兒童理解並參與 建築
我自己在求學過程中,對於閱讀是有 障礙的,像是文字量很多的課本,我 沒辦法從中理解知識。這也因此讓我 的學習過程變得比較辛苦。我相信很 多孩子也會有一樣的狀況,但教育的 力量從來不只是從考試和文憑而來, 我希望可以讓孩子透過身邊的環境, 不管是自然空間或是人造的空間,去 理解裡面內含的設計和知識,增加他
們的學習動機,訓練設計思考能力, 提供學習的另一種方式。
當前國際上已有許多國家積極發展兒 童建築教育,並將其視為啟發創造力 與培養空間素養的重要途徑。例如芬 蘭Arkki 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校(Arkk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for Children and Youth) 自 1993 年成立以來,致力於 透過動手實作與跨領域學習,讓兒童 在遊戲與探索中理解建築與環境的關 係。德國則有許多由建築學院或文化 機構主導的兒童建築工作坊,強調社 區參與與永續發展觀念。美國的 K-12 建築教育計畫則融入 STEM 教學,讓 學生透過設計思維解決真實世界的問 題。相較之下,臺灣的兒童建築教育 發展較晚,相關資源與課程仍在起步 階段,但這正說明我們有更多發展的 可能性。透過學習國際經驗,臺灣可 以建立適合本地文化與教育體系的兒 童建築課程,讓建築成為孩子們觀察
世界、思考空間、發展創意的學習場 域。
因此從2019年開始,我開始積極的投 入建築教育,透過設計思考、公共參 與、參與式學習等方式,讓兒童從自 身的生活空間出發,探索建築對社會、 環境與城市發展的影響。建築不應只 是大學課程的一部分,而應該透過不 同年齡層適用的學習策略,使其成為 每個人都能理解的知識。建築教育的 關鍵在於「轉譯」,我們的策展與教 育方法強調將艱深的建築概念,轉化 為適合兒童理解的內容。透過跨領域 整合,讓建築、藝術、設計、教育等 專業人才共同開發適合兒童的課程, 並觀察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如何學習空 間概念,據此調整教學策略與媒材, 確保學習歷程是循序漸進的。
讓兒童透過展覽學習建築
從過去的經驗中,我們發現兒童對建
築的理解方式與成人截然不同。他們 並不習慣從文字與靜態展品中獲取知 識,而是更依賴感官體驗、實際操作 與觀察。因此在策畫今年夏天開展在 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兒童建築展中,我 們以「車站空間」作為主題,核心概 念是希望帶孩子們透過車站空間去認 識什麼是建築設計。
規劃展間時,我們特別強調「學習的 疊加」,經由互動裝置與體驗設計, 讓孩子們在一次次參與過程中累積知 識。讓孩子自行設計規劃車站內的購 票、候車、商店區等機能區域,理解 不同空間如何依循使用者的需求進行 配置。這不僅讓他們更具體地認識建 築設計,也培養對公共空間的觀察能 力及對於使用者的同理。
期待看完展覽的孩子可以回饋出:「我 之前從來沒注意到車站裡的空間規劃, 也沒有想過它們設計的目的,看了展
覽才知道原來一個車站設計是經過這 麼多的思考和測試。」並以此為目標 來規劃展示與互動內容,我們確信, 透過這樣的體驗,能在孩子心中埋下 一顆種子讓他們有機會開始用不同的 視角看待日常建築。
選擇車站作為策展主題的考量 車站雖然不是兒童最常駐足的場所, 卻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接觸的 建築類型。它的空間設計極具邏輯性, 從動線安排到機能配置,都是孩子理 解建築設計最佳的案例。透過這檔展 覽,孩子不僅能學習建築的基本概念, 還能探索車站如何因應不同城市的需 求而有所變化,進一步理解建築與社 會發展的關聯。
讓展覽成為可參與的學習場域 不同於傳統靜態展覽,為了使孩子更 好的理解展覽內含的知識,我們加入 了「工作坊」作為延伸活動,不只是
被動接收知識,而是能透過創作與實 作深化學習。我們邀請孩子們設計自 己的理想車站,從動線規劃、空間配 置到使用者體驗進行思考,將展覽內 容與實際應用結合。此外,展覽特別 針對小學三到六年級的孩子,這個年 齡層的兒童已經具備邏輯思維能力, 能夠透過提問、討論和分析發展自己 的觀點,因此我們在設計上避免過於 簡單的互動模式,而是鼓勵他們自主 思考與探索。
兒童策展的挑戰與未來發展 策劃兒童展覽的最大挑戰在於知識的 轉譯 如何讓專業概念變得具象且 易於理解?我們始終認為,展覽不只 是單向知識傳遞,而應該是一場開放 的對話。因此,我們希望未來能讓兒 童更深度參與策展過程,而不僅僅是 觀展者。例如,在展覽策劃初期,讓 兒童透過調研發掘自己感興趣的空間 議題,或者在展覽中設置兒童創作專
①兒童眼裡社區可以長的樣子。
© 喜習建築教育
②光影、開口都是建築設計的重 要課題。© 喜習建築教育
開啟五感、走入環境來認識空間的知識© 喜習建築教育
③抽取建築大師的設計理念,開 發一系列建築課程。© 喜習 建築教育
④學生將各式素材融入創作當 中。© 喜習建築教育
⑤從使用者的視角來記錄創作。 © 喜習建築教育
⑥團隊教師透過對話引導學生 的設計思維、整合感官體驗。
© Wu Henry
⑦團隊開發「空間『模距』教 具」並透過師培向校園推廣。
© 喜習建築教育
⑧透過創作設計來傳遞所知所 想。© 喜習建築教育
區,讓展覽內容更貼近他們的視角。
跨領域合作:建築教育的未來 我們仍致力於推廣屬於臺灣的建築教 育,除了策展,也持續推動與學校、 館舍、建築事務所等單位合作,讓建 築教育進入不同學習場域。透過與學 校共備課程,讓教師能夠在日常課堂 中融入空間學習;與博物館、美術館 合作,以其建築本體作為學習資源, 讓參與者理解建築設計的邏輯與社會 功能。此外,透過公共場域的策展與 活動,讓更多人理解建築學習的必要。
根據過往的經驗也顯示,與不同領域
的合作,可以讓建築教育更加多元。
在一次與視覺藝術團隊煙花宇宙的合 作展覽中,透過大型投影與紙箱的素 材,讓孩子們不僅學習到了空間設計, 也體驗到光影如何影響建築氛圍,這 樣的跨領域融合使學習更加豐富。
最終,我們期待這些努力能夠讓兒童 的學習不只是片刻的體驗,而是能夠 累積並內化為長期的空間素養。我們 堅信,建築不應該只是少數人或是專 屬成年人的專業知識,而是包含小孩 和所有人都能理解、感受與創造的學 習媒介。
一點一世界:玩出自己的小宇宙 歐陽辰柔/文字工作者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兒童 藝術教育中心日前推出《空間的一堂 課:點線面》,透過大量互動設計, 讓孩子與成人都玩得不亦樂乎,從遊 戲中感受構築空間的無限可能。
個子不到大人身高一半的小女孩,疊 著積木圍出四方形,又在中間擺了幾 塊扁積木,「我開了商店喲,誰要來 買積木?」她一邊用童稚的聲音叫賣, 一邊遞了一塊給右邊翹首的小男孩, 「這個三百元,另外這個五百塊元。」
男孩的媽媽湊過來,「老闆,我剛才 又搭車又買午餐,身上只剩八十元, 可以買多少?妳幫我配吧?」
小女孩愣住,似乎忘記剛才喊的訂價, 害羞地說,「一塊四十元。」年輕媽 媽作勢付了錢,連聲讚嘆,「老闆 這麼好,我當妳的員工,僱用我好不 好?」
「那妳幫我顧店。」
「好,我幫妳顧店。」
小女孩很滿意,咚咚咚跑到另一頭去 抱回更多積木,壯大自己的商店,繼 續「兜售」,開心的模樣溢於言表。
帶著佩服「小朋友真有想像力」的笑 容,北美館教育服務組助理研究員、 同時也是這檔位於北美館兒藝中心的 展覽《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的策 展人郭姿瑩說道,「我一開始也想透 過文字,和展示堆疊積木的方法,引 導小朋友動手。但後來發現,他們會 完全玩出不一樣的東西,他們有自己 的世界。」
小女孩玩商店家家酒遊戲的場景,發 生在展覽一進場,面積最大的互動區 域,也是工作人員笑稱的「搖滾區」: 圓柱、彎鉤、長方形、切片蛋糕狀…… 各色各樣的積木擺在場內一角,讓孩 子們拾取、堆疊。仔細看,牆壁上的 確印著線索文字,例如「線是兩個點
的連接,是區域的分野,有方向性」, 但小朋友們直接忽略,滿心歡喜地堆 著積木玩耍。現場工作人員指出,剛 開展時場內一度擁擠到不得不強制排 隊,才能維持秩序。
一位經常帶女兒來此遊玩的媽媽表示, 「這次兒藝中心的展覽,感覺比之前 有更多需要動手做的內容,所以小朋 友們都很喜歡。」
建築乍聽冷硬,卻有超高人氣 許多人不知道北美館的地下室還藏了 一間兒藝中心,但這裡已經啟用將近 十一年,是不少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們, 帶孩子放風的寶藏地。
郭姿瑩指出,兒藝中心啟用至今已舉 辦二十檔展覽,以建築概念作為主軸 的《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特別受 歡迎。一般長達四個月的展覽,會吸 引約十萬人次來訪,而此展僅僅三個 月就超過十萬人次了,「稱得上人氣
前三名的展出。」
不過,一般人聽到「建築」兩字,難 免覺得專業甚至冷硬,為何會選來當 兒童展覽的主題?
其實這是從北美館去年(2024)的 展覽《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延伸而來。該展細膩呈現二戰 後臺灣建築現代化的進程,大量老照 片勾起眾人的懷舊之情,大受好評。
郭姿瑩揣想,能否保留一點該展的內 容,延伸到兒藝中心的展覽裡呢?但 要怎麼讓孩子接受並體驗建築?她從 俄羅斯藝術家康丁斯基的經典著作《點 線面》獲取靈感,決定以這三個空間 的基本元素為起點,和多位藝術家及 設計師合作,發展出一系列好看好玩 的精彩作品。
展場由過去曾打造台灣玻璃工業股份 有限公司「TG」品牌旗艦店、風格簡
展覽主視覺。© 臺北市立美術館
練大方的何侯設計操刀,使用多種馬 卡龍的甜美色調,和各種「點線面」, 分隔出不同的展區。其中不少板材二 度利用過往展覽的用料,響應環保理 念。
「有些『點』可能很大,有些『面』 可能是空心的。」郭姿瑩說,空間埋 藏各種細節,鼓勵觀眾去體驗抽象的 概念。
可以從感受重量開始。其中一件互動 作品,援用吊秤的概念,邀請觀眾把 圓錐、方塊,放上秤的兩端,試試看 怎樣能達到平衡。或挑戰摺紙,有六 款從簡到難的紙卡,表面上印著直線 或弧線的壓痕,可以摺出立體的樣子。 郭姿瑩說,最難的弧線連大人都不見 得能駕馭,但有些孩子天生感知敏銳, 一邊聊天,一邊就摺出來了。
其他還有使用木棒和圓球,搭出空心 方塊的體驗區。方塊幾乎和三歲孩子
等高,小朋友可以開開心心地假裝躲 在方塊裡,過一會兒又跑出來找爸媽 撒嬌。
更後方的幻燈片區,則選用抽象藝術 家陳曉朋的作品,把幾何畫製成小方 片,任意拼排再投影到不規則的牆面 上,玩味變形樂趣。編織區更驚奇, 佈滿洞孔的手卡,搭配餐飲外帶常用 來綁袋的塑膠繩、布緞帶,激發編織 的慾望,不只把繩子綁上手卡作花樣, 還有觀眾直接在展示區編出一棵聖誕 樹。 經典老建物,也是點線面 一連串的體驗,令人迷上構築空間的 魅力。巧妙安插在展區中央,從《摩 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帶來 的三件臺灣現代建築作品:臺大農業 陳列館、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北美 館,因此變得親人。
俗稱「洞洞館」的臺大農業陳列館,
場內也展出極簡藝術家林壽宇的作品《一一四》,呈現線條的不同姿態。© 臺北市立美術館
不正是佈滿空心「點」的集合嗎?路 思義教堂優美的曲面外觀,或許能看 成一連串「線」的漸進排列?桌上還 擺放迷你版井字積木,不妨親手蓋出 一棟北美館?建築很難,但也很直觀、 很簡單,端看從什麼角度切入。
如果能讓小朋友從教科書抬起頭,更 多元地開發對空間的感受,認識到這 個世界多麼有趣就好了,這檔展覽的 盼望即在此。
事實上,真的不用教,小朋友自動就 能探索得很好。擔任積木商店老闆的 小女孩,似乎因為「開店」的紛爭,
一時心急,哭了起來。媽媽過去安慰, 下一秒她又咯咯笑,繼續搬運搭建店 鋪的材料。旁邊另一個年紀更小,連 積木都拿不太穩的幼孩,看著大姊姊 施展身手,自己也有樣學樣,開始堆 塔。一旁守候的家長和工作人員,都 露出愉快的微笑。
「遊戲越簡單,孩子反而發揮得越 好。」郭姿瑩說。人類不分年齡,都 不應被教條綁死,有更多「空間」, 才能真正感受「空間」。
①一進場就能看到的積木區,是最 令孩子瘋狂的遊樂地。© 臺北市 立美術館
②不同形狀的積木,可以堆出不同 造型。© 臺北市立美術館
③用木棒和圓球,搭出空心方塊, 很多小朋友就這樣躲在方塊裡玩 耍。© 臺北市立美術館
④印有幾何圖案的小方片,投映到 牆面上,別有趣味。© 臺北市立 美術館
⑤在其他區域笑鬧的孩子,一到編 織區就安靜下來,認真完成手中 作品。© 臺北市立美術館
⑥展場內另一個熱門區域是有著大 圓球的遊樂地《漫步月光》。圓 球表面選用不同材質的布料,增 加觸覺探索。© 臺北市立美術館
①1929年巴塞隆納國際展明信片
「中心」與「院所」之間,西班牙建築博物館的自我探尋
原文/伊凡.布拉希(Ivan Blasi) 翻譯/金桓
34
雖然建立建築博物館的想法在西班牙 進入政治討論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但 仍未被實行。我們對這樣的想法進行 網路化的構想,發展出三個分館,首 先是馬德里,再來是薩拉曼卡,巴塞 隆納則是第三分館。在事物一項一項 建構的同時,加泰隆尼亞都會區將於 2026年主辦國際建築師協會大會,成 為世界建築之都,整座城市就像是一 個露天博物館。
建築與公共政策之間的關係是一直存 在的議題,當危機被平息後就會浮出水 面,如同2008年及2020年的衛生危 機被平息後,經濟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再
次浮上檯面。相反地,在建築領域中 能夠運用於這個討論的工具及方法幾 乎沒有什麼討論度。例如1983年創辦 的密斯.凡德羅基金會(la Fondation Mies van der Rohe)、1994年創辦的 巴塞隆納當代文化中心(le Centre de culture contemporaine de Barcelone, CCCB),以及位於馬德里,更近期的 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le musée Reina Sofía),諸多文化與批 判空間都尋求一個方法讓這個討論變 得更深更遠,然而,這個討論卻不斷 被建立一座國家級規模的建築博物館 的討論所取代。但這樣的博物館能夠 成為專業環境透過建築來保障公共行
動討論的一種方式嗎?撇除政治分歧 及資金不足的因素,在西班牙建立建 築博物館之所以不可能,或許也源自 於對建築領域握有多少決定權的擔憂, 也就是要如何完成事項,建築師們會 需要什麼方法來建造。無論如何,提 議建立這樣一個機構的興趣至少可以 追溯到上個世紀初。
一座露天博物館
在普里莫.德.里維拉(Primo de Rivera)的獨裁統治下(1923-1930), 1905 年被提出在巴塞隆納舉辦國際博 覽會的構想計畫逐漸成形,並在1929 年舉辦巴塞隆納國際博覽會。現代主 義建築師何塞.普伊赫.卡達法爾克 (Josep Puig i Cadafalch) 提議一個 人們最早稱之為伊比隆納(Iberona) 的建設群,名稱由伊比利(Iberia) 和 巴塞隆納(Barcelona) 結合而成,這 個建設仿照伊比利半島的其中一個村 莊,擁有117座真實比例,代表不同 城鎮的建築,達到了不離開這裡也能 遊覽整個西班牙的可能,成為了一個 露天博物館。這個計劃經過修改,正
式得到了 Pueblo Español 的名字,以 加泰隆尼亞語呈現的 Poble Espanyol
更廣為人知(兩者中譯皆為西班牙 村)。雖然建造者們最初決定在世界 博覽會後移除這個「村子」,讓它隨 著時間消失,然而直到今天,這個村 子對觀光客來說仍然是一個景點,給 了建造者們留下它的理由。
除了這個村莊,露天博物館也有涉 及歐洲建築,並設有各國場館,例 如:德國,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與莉 莉.萊希(Lilly Reich) 代表建築;斯 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 亞人國,德拉吉薩.布拉索凡(Dragisa Brasovan)代表建築;義大利,皮耶羅. 波爾塔盧皮(Piero Portaluppi) 代表 建築。許多公司也有參展,例如比斯 開高爐(Altos Hornos de Vizcaya) (鋼鐵工業),場館由托馬斯.畢爾 包(Tomás Bilbao) 設計,或是美極 (Maggi)(調味料品牌)在魔幻噴 泉廣場上,由約瑟夫.普霍爾.伊. 布魯爾(Josep Pujol i Brull)設計的場 館,當時場館內瀰漫著代表德國的「肉 湯氣味」。
自1936年到1975年,在佛朗哥獨
裁政權的統治下,讓建築領域扮演重 要角色的大型國際活動被中斷。一直 到1979年的第一次市立選舉,才讓巴 塞隆納得以啟動一個大規模的都市計 畫:一個針對所有巴塞隆納居民生活 品質進行改善的徹底改革。在1859年 啟動的希爾達計畫(le plan Cerdà) 的組織下,1922年舉辦的奧林匹克運 動會創造了一個機會,並促使巴塞隆 納成為一個能夠以建築與公共建築作 為目的觀光的城市。當局試圖利用這 股持續創造的熱忱,在2004年打造新 的定期國際活動「環球文化論壇」, 然而除了赫爾佐格和德梅隆事務所 (Herzog & Meuron) 設計的藍色三 角建築矗立著,計畫並沒有後續。在提 升國際能見度的計畫下,由紐約當代 藝術博物館(MoMa)組織,特倫斯. 雷麗(Terence Riley)進行構想的展覽 《工地現場:西班牙的新建築》(OnSite: New Architecture in Spain) , 在2006年抵達了重要的里程碑。特 倫斯.雷麗評論了近期主要的53個
完成或進行中的項目,其中包含理查 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與拉梅 拉工作室(Estudio Lamela) 設計的 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l'aéroport de Madrid-Barajas)及于爾根.赫曼.邁 爾(J.Mayer.H arch.)設計的都市陽傘 (le Metropol Parasol de Séville), 還有2007年由德國建築博物館(le Deutsches Architektur Museum à Francfor) 主辦,拉蒙.柳利研究所 (l'Institut Ramon Llull) 進行製作的 展覽《建築實例:加泰隆尼亞 的新建 築》(Construccions patents: nova arquitectura feta a Catalunya)。
建築與城市規劃
在巴塞隆納之後,1998年建築界富有 興致地觀察著由法國文化部與建築歷 史學家讓.路易.科恩(Jean-Louis Cohen)合作,計劃打造建築與遺產城 的工程。這個工程最後在2007年大功 告成,成為了一個能夠展覽並討論城 鎮及其未來的藝術空間,建築師費爾
南多.瑪爾薩(Fernando Marzá) 以 聯合策展人的身分,與法蘭西斯.朗 伯特(Francis Rambert) 及康妮.貝 里耶(Corinne Bélier) 共同出席開幕 典禮。
正是這個時候,西班牙出現了針對建 築博物館的討論,這時期大部分的專 業人士都認為,城鎮本身就該像是個 博物館,一個能讓人們不斷觀賞,對 建築環境始終抱持批判態度的地方。 在政治層面,2008年加泰隆尼亞與 西班牙政府之間的緊張局勢,促使當 局考慮為「建築與城市規劃國家博物 館」設立三個分館,在2006年末開始 進行第一部分,也就是致力於建築的 薩拉曼卡分館,再來是投身於城市規 劃的巴塞隆納分館 1,與作為文獻檔案 及協調中心的馬德里分館,三者皆為 住宅部的管轄,隨後創立一個由十位 專家組成,針對博物館內容進行引導 及建議的委員會 2,「博物館網路 」 的計畫最後在2011年底作廢。巴塞 隆納分館原計劃設置在老舊的紡織工
廠巴特略之家(Can Batlló),這座工 廠可以追溯至1880年,自2009年起 巴特略之家平臺(la Plataforma Can Batlló) 及拉科爾建築師合作社(la coopérative d'architectes Lacol)努力 爭取將其打造成一個與博物館用途相 反的社區空間 。
建築與遺產城的範本 2015年,因應加泰隆尼亞建築師協會 (Col•legi d'Arquitectes de Catalunya , COAC) 及大多數加泰隆尼亞人的要 求,建築師費爾南多.瑪爾薩與歷史學 家安東尼.尼可拉(Antoni Nicolau) 呈現了關於未來建築與城市規劃博物 館 (Musée de l'architecture et de l'urbanisme de Catalogne, MauC)的 專案,該博物館的理念強調社會及建築 方面,其環境包含了加泰隆尼亞國家 藝術博物館(le Musée national d'art de Catalogne)、馬德里西班牙商業 銀行文化中心(la CaixaFòrum)及瓊. 米羅基金會(la Fondation Miró), 雖然阿達.科洛(Ada Colau)下令
5
註1: 建築師迪耶哥.何西.達 札.皮索內羅(Diego José Daza Pisonero)及建築師貢札羅. 馬丁內茲.馬爾克斯(Gonzalo Martinez Márquez),2007年競 賽獲獎者。
註2: 即瓊.布斯克茨(Joan Busquets)、路易斯.斐迪 南.加利亞諾(Luis Fernández Galiano)、維克多.佩雷斯.埃斯 科拉諾(Victor Pérez Escolano)、 卡梅.皮諾斯(Carme Pinós)等。
③ la CaixaF ò rum © Óscar Carnicero
表示並不想在城鎮中建造新的文化設 施,但他們達成共識,將新的建設建 立在阿方索十三世和維多利亞.歐 珍妮(Alphonse XIII et de VictoireEugénie) 皇宮中。這座全新的建築 博物館建立在歐盟當代建築獎 密 斯•凡德羅獎 以及加泰隆尼亞建 築師協會的豐富館藏與檔案基礎之上。 該協會擁有歐洲第二大建築圖書館, 館藏超過二十萬冊。費爾南多•瑪爾 薩保證,這項計畫將在三年內落實, 而安東尼•尼可拉則將其定位為「3.0 版本」的博物館,期望它不僅超越傳 統的技術層面,更能以全新的形式誕 生。常設展占地2,500平方公尺,展 示了建築與城市規劃在定義加泰隆尼 亞景觀中的角色,從大型建設到居家 空間,以七大人類需求作為分類,分 別為:食物、住宅、能源、城鎮、能 力、服務及旅遊觀光。不僅如此,也 配有1,050 平方公尺的空間供建築與 城市規劃博物館做短期展覽使用。伴 隨著加泰隆尼亞的經濟危機、政治動 盪與議題,蒙錐克山(Montjuïc)部分 山丘地區的城市發展計畫發想負責人 約瑟普.路易斯.馬特奧(Josep Lluís
Mateo) 於2017年長眠,同年,巴 塞隆納的建築博物館中心的想法再度 浮出水面,他們這次將目標放在重新 利用坐落於蘭布拉大道底部,於1984 年由阿爾伯特•維亞普拉納(Albert Viaplana) 設計的聖莫尼卡藝術中心 (Arts Santa Mònica),這個計畫便 沒有持續下去……
年,巴斯克建築學院(Euskadiko
Arkitektura Institutua, EAI) 在聖塞巴 斯提安的聖德蕾莎修道院(le couvent
Sainte-Thérèse à San Sebastián) 中 開設,將對建築的興趣傳達給社會大 眾為其使命,並將建築作為一種公眾 的文化享受,讓巴斯克的當代建築躍 上國際舞台。2019年,馬德里的索 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收到來 自加泰隆尼亞建築師,約瑟普.安東 尼.寇德奇(Josep Antoni Coderch i Sentmenat, 1919-1984)繼承人具有爭 議的捐贈。兩年後,在策展人羅沙利 歐.里奧(Rosario Peiró) 及曼努埃 爾.博爾哈—維萊爾(Manuel BorjaVillel)的領導下,博物館方對1980年 代至今的館藏進行全面盤點。隨後建 築作為跨學科的一部分納入其中,在 主題式展覽中探討如:世界願景、西 班牙旅遊熱潮或重大事件與城鎮成長 等課題。
以位於巴塞隆納的大樓及遍布加泰隆 尼亞上的十一個學院為基礎,加泰隆 尼亞建築師協會憑藉著實力,在2021 年世界建築日的機緣下,推出了以住 宅與居民為主軸的開放式建築中心的 項目。其目標為鼓勵針對建築領域的 討論,並運用在服務社會大眾上,透 過其財富與資產(歷史、攝影及博物 館藏)及線上資料庫 3,推廣加泰隆尼 亞建築,使其在國際上得到更多的認 識。
回歸到建築的價值觀 根據2017年加泰隆尼亞政府核准的 《加泰隆尼亞建築法》,2022年西班 牙政府推行《建築品質法》,這個法 律對國家機構 建築之家(la Casa 註3:根據<arquitecturacatalana. cat>網站,截至今日,已 有4700以上的1832年後建 成的建築物納入紀錄,參照 centreobertarquitectura.com>網站。
馬德里與聖塞巴斯提安
諾曼.福斯特基金會(la Norman Foster Foundation) 於2017年創立 於馬德里,這是一個促進跨學科思考 與幫助新一代建築師、設計師與城市 規劃師進行研究的私人機構。2018
de la Arquitectura)的建立起到作用, 建築之家是2006年的建築與城市規劃 博物館的精神傳承,目的在於向社會 大眾傳達建築的價值,也作為文化外 交的手段。這個想法致力於打造更現 代的博物館模範,沒有永久的實體設 施,強化所有與建築相關的現有機構 資源,並具有強而有力的虛擬環境, 這棟「房屋」在傳播建築的工作中擔 任國家甚至是國際級的標竿。雖然數 位平台正在成形,但2023年底的全球 地緣政治及西班牙的政治現況讓西班 牙政府暫時擱置這個最新議題。
2023年1月3日,舉辦在哥本 哈根的國際建築師協會(l'Un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chitects, UIA)大 會期間,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 織的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Audrey Azoulay) 將「世界建築之都」的稱號 交棒給將於2026年舉辦國際建築師協 會大會的巴塞隆納,讓這座城市轉變
為促進永續城市發展意識的國際論壇, 這也正是聯合國透過2030年永續發展 議程的主張。我們將能看到下一個里 程碑如何在針對建築博物館永不停止 的討論中發揮影響力。
譯自:《Archiscopie》第35期,2024年1月出版。
Ivan Blasi 〈Entre “centre” et “maison”, le musée d’architecture se cherche en Espagne 〉
展覽名稱:LIVING Modernity: Experiments in the Exceptional and Everyday 1920s-1970s 展覽時間:2025/03/19~2025/06/30 展覽地點:日本 國立新美術館 展覽簡介:從 1920 年代開始,包括勒•柯比 意 (Le Corbusier) 和密斯•凡德羅 (Mies van der Rohe) 在內的建築師探索了注重功能和舒適性的 新住宅設計。他們的實驗視野和創新理念最終與 日常生活交叉,大大重塑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本次展覽聚焦於現代住宅的七個維度:衛生、材 料、窗戶、廚房、家具、媒體、景觀。世界各地 大約 14 件住宅建築傑作將透過照片和圖畫、草 圖、模型、家具、紡織品、餐具、雜誌、圖形和 影片詳細呈現。
本次展覽中這種住宅建築的現代性在今天繼續引 起共鳴,提供了一個反思我們自己的居住空間和 生活方式的機會。
展覽名稱:造物記 展覽時間:2024/11/02~ 展覽地點:香港 M+ 展覽簡介:「造物記」展出的作品大部分來自 M+館藏。展覽作品來自眾多藝術家、設計師及 建築師之手,包括約翰.基治、哈羅德.科恩、 Julie & Jesse、前田約翰、拉法埃拉.德拉奧爾 加、安娜.里德勒、Ki Saigon、藤森照信、吳世 正、黃炳培,以及武重義建築事務所。展覽追尋 造物的過程,由概念、研究、設計到生產,還有 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網絡。透過深 入研究精選作品背後的靈感、技術和影響,此展 覽幫助我們了解人類在造物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以及這些過程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
展覽名稱:來˙去 車站 探索建築 展覽時間:2025/06/03~2026/03/01 展覽地點:臺灣 國立臺灣博物館 展覽介紹:這是為親子策畫的建築展,以遊戲、 繪本、訪談與工作坊等多元方式,與大人小孩 一起深入觀察車站空間,解析車站的使用機能以 及與身體尺度的關係,探索車站所蘊含的建築知 識。本展覽運用展場及大量的工作坊,強化公眾 對話與兒童表意,讓孩子對涉己之公共事務進行 倡議,期待獲得對兒童更友善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