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lus issue 64

Page 1


content 064

editorial 064 即使相形見絀還是要做 ,就逆來順受吧! 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前政務司司長 、西九管理局董事

詢 ,由特首梁振英手上直接獲領一份大禮 ,一塊西九文化區內原屬於

局主席林鄭月娥女士 ,於 2017 年 月 日正式宣布參選行政長官前兩 個星期 ,宣布取得香港賽馬會 億港元的資助 ,且直接避開立法會諮

人次參觀,其中英國的博物館 169,968,789

據 英 國︽ 藝 術 報 ︾ 於 2014 年 月 日 發 布 的 2013 年度世界參觀人 數 藝 術 博 物 館︵ 包 括 任 何 形 式 展 出 藝 術 品 的 博 物 館 ︶ 排 行 榜 , 名 單 中

理局 。 此塊地涉及

家博物館共接待 100

有 35,188,525 人次造訪居冠 ,美國則以 家博物館列名為最多 。 最 為中國人爭議的是 ,由博物館自報參觀人數的統計中 ,以年參觀人口 17

3

25

洪儀真 /吻的文化史 袁智聰 /Brian Eno 迷思氛圍樂

樊婉貞 art plus 總編輯

編輯手記

聲優的逆襲!從幕後走到台前

政府的﹁酒店 /辦公室 /住宅﹂︵ HOR ︶其發展權完全免費交給西九管 萬平方米樓面面積 ,西九管理局隨後可透過公開

招標及以﹁建造 、營運及移交﹂方式與私人發展商合作發展這塊土地 ,

攤分出租物業的收入 ,做為未來營運自主的重要收入之一 。 此事引起

香港無論藝術界或是政界的猜測 ,無疑指向其為了進軍特首職位而對

北京效忠的第一個宣誓動作 。

撇除所有政治的疑慮 ,這從原本是規劃為演藝廳場地的土地 ,無故劃

分出來作為故宮的分館 。 我們不禁想從西九文化區官方網站裡列示的

願景一探究竟 。 西九期望以文化 、娛樂及旅遊活動 ,成為本地居民和

世界各地訪客心目中務必到此一遊的地方 ;而配合長遠發展香港文化藝

術所需基礎設施 ,並促進文化及創意產業的自然發展 。 如果前者 ,北

京故宮移植過來若少了皇室宮廷建築的景點 ,即使故宮院長強調珍貴

文物的重要 ,卻無法比擬隔壁台灣的故宮文物的數量及等級 ,我們到

底要怎樣的一座故宮?如果香港民眾的民情已遠遠被拋離在政治的權力

下無法反抗 ,西九的故宮會否是一座複製宮廷建築卻只能讓西方人瞻

封面作品

仰的另一個中國仿冒文化 ,而無論是特展還是文物展 ,卻僅能展示部

香港上環永樂街 172-176 號永富商業大廈 6 字樓 602 室 E /pressartmap.com.hk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 1859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2017©Art Map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分展品的份量 ,這重量級的國家形象館僅能表現中國回收香港的一種

段 200 號 3 樓 E/ pressartmap.com.hk

|香港 Hong Kong 總公司| Rm 602, 6/F. Winfull Commercial Building, 172-176 Wing Lok Street, Sheung Wan, Hong Kong

事實 ,無論如何無法展現中國文物五千年文化的重要性 。

Art Map Limited 藝術地圖有限公司

|台灣 Taiwan| 3F., No.200, Sec. 3, Chengde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台灣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 3

如今 ,事實已定 ,再吵建築師是否內定 ,或是特首選情如何暗碼進行 ,

薛赫赫、楊偉傑、張煒森、劉星佑、譚凱聰、Jonathan Ho(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Contributing reporter| Hung Liou 劉星佑、Jia Rong Yang 楊佳蓉|part-time| Pheobe Lin 林千合 |Intern| Chelsea Ko 柯之懿、Liona Kuo 郭盈彤、Zoe Song 宋敏|Designer| Gina Li 李激娘 |Event and Marketing Department|Hong Kong| Dicky Wong 黃德明、Edward Tse 謝嘉宇、Debby Cheung 張穎汶、Daisy Yip 葉宛姍、Yuke Wong 黃怡君、Grace Chan 陳秋燕、Joan Wong 黃詠雯 | Taiwan| Lawa Lu 盧婷婷、Alice Chien 簡湘庭、Liya Lee 李俐亞

這似乎是政治界不斷只能翻炒的悲情 。 香港人在回歸這件事 ,只體會

|Feature Writers|印卡、肥力、洛楓、石志如、易君珊、史比野塔、韋一空、林喜兒、李慧君、曾家輝、孫嘉蓉、吳孟軒、陳瑋鑫、沈伯丞、馮迪倫、洪儀真、袁智聰、

到逆來順受 。 曾經一個家庭移民到香港 ,就讀香港國際小學的六歲比

|Consultants |林芳宜、姚瑞中、焦元溥、張鐵志、鄒之牧、鴻鴻、顏忠賢(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年當我們大家都離開了以後吧! 2047

|Publisher|Tam, Wai Ping 譚偉平 |Editor-in-chief| Anthea Fan, Wan-Jen 樊婉貞

|Associate Editor| Yian Chu 朱貽安|Editorial Department| Yian Chu 朱貽安、Lulu Wu 吳孟軒、Judy Wang 王馨誼

利時籍孩子這樣肯定地跟我說: ﹁你知道我 2047 年的時候會在哪裡嗎? 我會在巴黎或是德國 ,因為香港已經被大陸回收 ,我將不會住在這裏

is sue 06 4 Februar y 2017 第六 十四 期 二零 一 七 年二月

了 。﹂ 我 詫 異 地 望 著 他 , 心 想 :這 麼 有 遠 見 的 世 界 觀 點 肯 定 從 大 人 那

躍動的捷克樂章 楊納傑克 X 捷克布爾諾

裏 傳 輸 過 來 的 。 未 來? 好 遠! 西 九 文 化 區? 也 好 遠! 好 像 永 遠 也 見 不

到它何時可以出現 。 也許是

水墨盛事 2017「全球水墨畫大展」

萬為世界首冠的中國故宮博物館卻連二十名內都排不進去 。 而 1400 另 一 份 於 2015 年 出 爐 由 國 際 主 題 公 園 協 會︵ Themed Entertainment

回歸「嘉」鄉

2015

無名者的歷史舞台 從《SIRO HEROes 泰源事件》 回望臺灣歷史(報告)劇

︶ 評 選 的﹁ 全 球 最 受 歡 迎 博 物 館 二 十 強 ﹂︵ Association , TEA

重拾遺忘了的城市回憶 《這一夜,聽我(城)的故事》

來自星星的你 唐寶寶的藝術世界

Theme Index & 2015 Museum Index, Global Attractions Attendance

浪花迷宮中,為孩子留住的離島鏡像 「孩子的海洋」

060 column

︶, 也 未 將 北 京 故 宮 博 物 館 放 在 其 內 , 甚 至 遠 遠 拋 離 , 原 因 是 Report 它 評 選 的 主 題 公 園 和 博 物 館 排 名 , 完 全 以 參 觀 人 數︵ attendance ︶為

對萬物深情的織女 林麗珍

指標 。

觀「恍惚之素」張富峻書畫展

很明顯 ,統計的目的是希望把旅遊目的為欣賞宮殿和宗教場所的旅客 ,

漫遊於香港大會堂與倫敦西區 2017 香港藝術節

和純粹欣賞藝術文物收藏的旅客區分開來 ,以得到更準確的數據 。 這

殘缺與性慾:畸怪身體的「殘」美學

不談藝術,只談風水

樣 ,單獨購買入場券的梵蒂岡博物館才可以進入這個列表 。 但對故宮

文化國有化 一部永不下片的《蜜蜂的寓言》

058 Listing

這樣的博物院 ,難以區分旅客到底是為了參觀建築 ,還是參觀收藏︵事

042 stage

實 上 大 多 數 旅 客 都 同 時 帶 有 這 兩 個 目 的 ︶, 於 是 就 乾 脆 不 列 入 這 個 分

+

類中了 。 然而一樣以宮殿建築為名的法國凡爾賽宮博物館卻被列為第

026 visual

+

一名 ,因此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即反駁 : ﹁博物館的世界性文物收

藝術家進修進行中 訪中大藝術文學碩士課程總監 韋一空教授

藏 ,不是以是否有外國文物為標準 ,更不是以掠奪別國文物為驕傲 ,

教育座談啟思:五年過去了,現在的我們需要怎樣的藝術 文化碩士課程?

而 應 是 以 藏 品 保 管 和 博 物 館 業 務 在 世 界 影 響 力 為 標 準 。﹂ 他 更 表 示 :

表演藝術教育新趨勢──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實踐研究

﹁據我所知 ,歐洲及美國博物館的文物藏品 ,絕大多數是來自世界各

洛楓評《八樓平台 X– 十年祭》 檔案演繹與身體書寫的歷史辯證─ 《Retrospective 回顧》

地 ,一般主要不是本國本民族的藝術品 。 而故宮的文物 , 80% 為清宮

從 EMBA 到 AMBA ──藝術教育的新可能

舊藏 ,是中國五千年藝術長河的重要載體和見證 。﹂

藝術教育何以為繼?

楊偉傑評《遠古的呼喚》

而相對於北京故宮的反駁 ,我想最為之氣結的應該是台灣故宮無論在

藝術教育何以為繼?

哪一種博物館比評都穩穩地進入了前二十名 ,甚至遠遠拋離歐美知名

張煒森評「人的莊園」 原始之惡 肥力評《理查三世》

的博物館 ,在︽藝術報︾的統計裡更高佔第七名 。 台灣故宮的藏品無

014 feature

論在數量或文物珍貴的等級上 ,遠遠拋離北京故宮一大截 ,蔣中正撤

008 Critic Community

離大陸 ,對台灣同胞最大的貢獻無疑是這一項了 。

004 art news

36

35

1

16

Rights & Permissions

周慶輝,《人的莊園 No. 06》,2014,純棉無酸相片紙,110x144.37cm CHOU Ching Hui, Animal Farm No.06, 2014, Bright Inkjet Print, 110x144.37cm 周慶輝這次在港展出的《人的莊園》系列為一個歷時 5 年的攝影計劃,主題圍繞「身體、生活、社會環境」三個框架。藝術家原意以有形與無形的「籠」 作為創作的起始,人在這三個範疇中便彷如在動物園裡,並困在無形的籠中。作品《人的莊園 No. 06》在臺灣壽山動物園的「黑冠猴」園區裡,搭建了前 低後高的兩個平台,讓觀者一從前景一路透視到遠方,也看到了扮演病患的女主角先後出現在家居空間,以及醫療處所中的連續劇情。(更多介紹請見 p.08)

002

《art plus》由藝術地圖有限公司發行,是一本每月出版的刊物,每 逢一號上架。雖然我們小心翼翼、一遍又一遍地尋找遺失的文字、 搜索出錯的可能性,然而閣下如對本刊物有任何意見,歡迎賜教以 便我們可以改進、改進。本刊不代表個別作者及廣告商的立場,如 有雷同,實屬巧合 …… 本刊圖文皆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複 印全版或部份內容。如欲轉載,須獲許可,請與我們聯繫。

art plus is a monthly magazine published by the Art Map Limited on 1st of the month. Although we have spent considerable efforts and time in editing our text to avoid errors, we welcome reader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This magazin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s of any individual writer and advertiser. It would be a coincidence if similar information is found in other publication. We reserve the copyright of all pictures and texts, and you will risk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f any of our published materials are being used without our consent. For information about permission to reproduce selections from this magazine, please contact us.

003


6

領袖培訓計劃 — Clore 香港獎學金 2017/18 現正接受申請 由民政事務局撥款支持 ,香港藝 術發展局︵藝發局︶今年再度推 領 袖 培 訓 計 劃 -香 港 出﹁ Clore ﹂, 致 力 加 強 及 獎 學 金 2017/18 培育本地的藝術管理及創意領袖 人才 。 今年是藝發局連續第 領袖培訓計劃合 年與英國 Clore 作 ,旨在支持具備領導才能及表 現卓越的本地藝術界人士前往英 國,參與一系列專為獎學金得 主發展需要而度身訂造的領袖培 訓課程 。 獎學金得主將於 2017 年 月 日到英國出席計劃簡 年 月 日至 介日 ,及於 2017 年 月 日至 月 日及 2018 月 日期間前往英國修讀由 領袖培訓計劃舉辦的寄宿 Clore 年 月至 課程 ,另需於 2018 月期間在當地的文化藝術機構進 行約 個星期的實習 ,參與一系 列的專業培訓課程 、工作坊 ,以 及在導師指導下學習 ,全期培訓 約為 個月 。 有興趣申請人士可 於辦公時間內親臨香港鰂魚涌英 號 樓香港藝術發展 皇道 1064 局辦事處索取申請指引及表格 ,

9

7

6 9

25 25

4

22

或 於 藝 發 局 網 頁 www.hkadc. 下載相關資料 。 申請截止 org.hk 年 月 日。 日期為 2017

10

9

5 5

8

4

6

﹁ brownie publishing ﹂為香港本地獨立出版社 ,致力推動香港攝影藝術與影集文化 ,並期望 ︶以 能讓大眾認識更多優秀的本地攝影師 。 月 日出版由本地攝影師楊德銘︵ Paul Yeung ︾。 攝影師嘗試拋開一貫紀實攝影的拍 香港警察為題材的攝影集︽ Yes Madam, Sorry Ah Sir 攝手法 ,不再悲天憫人或捕捉一些激烈 、挑動觀者情緒的畫面 ,改而以輕鬆幽默又帶諷刺 意味的手法 ,穿透警務人員既有的階級和權力形象 ,來展現與探討這個職業的另一種面貌 , 從而讓大眾自行去反思 此職業的本質。 楊德 銘表示 : ﹁我喜歡以個 人﹃ 獨 特 ﹄ 的 眼 光 , 來 觀 察 自 己、 社 會 和 世界。 這雖不是傳統 紀實攝影的主流之路, 但絕對符合我一直期望 拉闊紀實攝影的嘗試。 電影界的喜劇從來較少 被 認 真 看 待, 攝 影 界 的喜劇看來更是邊緣中 的邊緣 。 但無論如何 , ﹃一個免於恐懼 、自由 創作的空間﹄肯定是我 追求的理想 ,﹃遊戲人 間﹄和﹃尊重多元﹄是 我 擁 抱 的 價 值, 這 是 無容置疑的 。﹂

以幽默影像揭開制服下的﹁路西法效應﹂ 楊 德銘攝影集出版

3

新晉策展人展覽申請 Para Site 公開徵件

international

7 10

藝術空間第三屆新晉策展人展覽徵件正 Para Site 年由林志恒策劃的﹁如果只有城 式開始 。 繼 2015 年陳立 、武漠共同策劃 籍而沒有國籍﹂以及 2016 於今年再次公開邀請對策 的﹁世變﹂後 , Para Site 展有興趣的新晉藝術工作者踴躍投件 ,截止日期為 年 月 日 。 展 覽 將 於 2017 年暑假進行。 2017 的 此 項 計 劃 旨 在 協 助 新 晉 策 展 人 , 透 過 Para Site 平台 、資源 ,指導並協助製作個人首次重要展覽項 目 。 今年徵選將不限制策展人的居住國籍 ,唯展覽 提案需與香港及其在地脈絡相關聯 。

港鐵推出「南港島綫」紀念車票套裝

藝術新聞

004

Bravo! 香港青年劇場獎勵計劃 2017-18 現正接受申請 Monthly news seleted by art plus

21

2

為慶祝南港島綫投入服務,港鐵公司將由 2017 年 1 月 21 日起一連 4 星期推 出限量版「南港島綫」紀念車票套裝,包括「海洋公園篇」 、 「黃竹坑篇」 、 「利 東篇」及「海怡半島篇」 。每款紀念車票套裝包括一張紀念車票、一個精美票 套及一套網羅南區鐵路沿綫地標與特色建築物的指定列車模型套裝。港鐵 公司商務總監楊美珍女士說: 「南港島綫的開通是香港鐵路發展的里程碑,港 鐵網絡接通南區後讓顧客可以省時便捷地直達全港 18 區。我們希望透過設 計精美的紀念車票套裝,讓顧客和車票收藏者欣賞到南區的特色風貌,並一 同分享南港島綫開通的 喜悅。」 每張紀念車票 可供持票人於車票發票 當日起一個月內乘搭港 鐵任何車程 1 次,車票 使用後可留為紀念。

art news

Hong kong Ta i w a n Macau H o n g Ko n g

1

誇啦啦藝術集匯欣然宣佈「Bravo! 香港青年劇場獎勵計劃 2017-18」 現正接受申請。Bravo! 是歷時一年半的雙語戲劇及生命教育計劃,橫 跨香港、台北及倫敦,對象為具戲劇天份的 13-18 歲香港全日制學生。 參加者將分成經典劇場組及形體劇場組接受訓練,由倫敦音樂及戲劇 藝術學院(LAMDA)及台北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擔任本計劃之學習伙伴。 Bravo! 本地訓練包括演戲訓練工作坊(由本地及倫敦 LAMDA 之導師 教授)及劇場演出。本地訓練結束後,參加者可參與總遴選,競逐到倫 敦 LAMDA 及台北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接受進階訓練及參與文化活動。 申請至 2017 年 2 月 20 日截止,面試於 3 月舉行,訓練於 4 月開始。 網上申請、宣傳片及計劃詳情請瀏覽 www.bravoaftec.hk。查詢請電 2520 1716。

* Fe b . 2 0 1 7 *

art news 064 art news 064


art news 064

林曼麗當選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第八屆董事長

彰化首任市長宅邸「杜錫圭故居」遭無預警拆除 建於 1930 年、至今已有 87 年歷史的「杜錫圭故居」 ,去年 12 月經民眾通報後方日式官舍被 拆除,文化部緊急行文要求彰化縣文化局將杜宅列為「暫定古蹟」 ,避免杜宅在完成文化資產 鑑定前遭到拆除工程。然而,彰化縣文化局僅將杜宅列為「列冊追蹤文化資產」 ,1 月 14 日上 午就無預警傳出杜宅遭到拆除的消息,震驚文化界。這棟閩 式歐式混合風格的兩層磚造建築,過去曾是彰化首任民選市 長杜錫圭的故居也是其經營的「綿豐洋行」舊址。該洋行在 當時經營多元,除販售運動靴、分趾鞋、電扇及石油產品更是 日本三菱商事的特約店,代理日本生命保險等服務,具有重 要時代意義。綜觀近一個月來,彰化境內已連續有三處具文 資意義、逾八十年的老宅被拆,顯見政府相關部門應即刻檢 討。 (文 /楊佳蓉)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 會(以下簡稱國藝會)於 2017 年 1 月 5 日召開第八屆董事會 第一次會議,由董事互選出董 事長,最後由林曼麗當選董事 長。文化部鄭麗君部長表示, 文化部將很快提出修法計畫, 研擬修正包括國藝會捐助章 程、國藝會設置條例及文化部審查文化事務財團法人設 立許可及監督要點,一方面讓文化部可以年度預算方式 補助國藝會,使其公共任務功能在現有外部環境下能更 好、更廣地發揮,另一方面也使國藝會對母金的使用更 富彈性,透過財務健全其組織結構。國藝會第八屆董事 長林曼麗女士曾於 2003 至 2004 年擔任國家文化藝術 基金會第三屆董事長。她對國藝會未來的發展提出四 個方向:國藝會角色追求卓越、創新價值、藝術文化公 共性、文化多樣性永續發展。國藝會第八屆董事會共 21 位董事,在各類衡平性考量下,產生文化行政、表演藝 術、視覺藝術、多元族群、社區營造與博物館、文學等 近約有 13 種類別,包括 18 位學者、專家及文化藝術界 人士代表。

Taiwan local

5

006

1

7

1

作品修護概念起飛 修護師職業體驗活 動

5

4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將於今年寒假推出小小修護師職業 體驗活動 ,讓小朋友有機會親身體驗藝術品的修護過 程 ,認識藝術品登場前的各項重要工作 ,活動自 月 日起開放線上報名 。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 ,先前 新北市各博物館曾舉辦小小館長及小小考古學家等活 動 ,受到熱烈迴響 。 今年寒假 ,為配合新板藝廊的 時光保物特展﹂,特別推出小小修護師體 ﹁ MED#161 驗活動 ,邀請北師美術館及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文物 修護中心專業的修護師擔任講師 ,在修護師帶領下讓 小朋友自己動手修護藝術品 ,學習藝術品修護知識及 石膏翻模技術 ,不僅可以將翻模複製品帶回家 ,學員 們還可獲得一張小小修護師紀念照片 。 詳細活動訊息 和報名方式可見新板藝廊臉書 https://zh-tw.facebook. 或電洽 2950-6606 。 com/newtaipei.gallery/

13

︽美感教科書︾募資計劃第二季啟動

年 , 位交通大學的學生 ,因為想要改變台灣的美感教育環境 ,發起了 2013 ﹁改造教科書﹂的計劃 ,邀請台灣 位年輕設計師重新打造﹁能夠傳遞美感的 募資平台上展開募資 ,獲得網友們的大力支持 ,甚 教科書﹂,他們在 flyingV , 至 登 上 TED x Taipei 演說感動無數家長與對 年 教 育 關 心 者 。 2017 月 ,美感教科書團隊 發起全新第二季募資計 劃 ,在本次計畫中 ,團 隊預估使用的學生數將 位提高到 3000 從 1900 位以上 ,課本也從原本 的國語單科 ,升級成為 國 、英 、數 、自 、社共 科 ,依序由台灣設計 師馮宇 、陳永基 、方序 中 、艾莉及圖文不符操 刀設計 。 第二季開始團 隊積極與民間出版社康 軒 、南一合作 ,由出版 社授權課文內容以及提 供過往教學功能設計的 經驗 ,讓課本兼具美感 也符合功能性 。 目前集 ,金額約 資目標達 77% 萬 。 募資計畫將 達 270 於 月 號截止 。 3


column 064

column 064 文 ︰ 肥力

原始之惡 肥力評《理查三世》

critic

攝影 Arno Declair

作者活躍於劇場 ,熱愛插畫 , 亦為雜誌撰寫評論 。

圖:

文 :張煒森

希望透過文字書寫來擴闊本港視覺藝術 的關讀方法 ,關注作品在展覽中的呈 現狀態及關係 。

圖 : La Galerie

critic

張煒森評 「人的莊園」

地點 +

展期 +

地點 +

評論場次 +

La Galerie

2016/11/25 – 2017/02/05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2016/12/30 19:45

導式或稱作「擺拍」的攝影手法,將外景與場景 都設置成舞台一樣,然後利用大底的菲林相機以 全焦的拍攝方式,將現實的景況巨細出來。舞台 佈置般的構圖、挪用等視覺藝術手法、高飽和度的色彩,真 實的物象細看下又看到猶如油畫般肌理,種種元素構成一幅 幅荒誕與超現實的畫面。這正是周慶輝攝影藝術的特色。

具社會意識的攝影作品 今次周慶輝在港展出的個展《人的莊園》 ,其作品早在 2015 年台北當代藝術館展(MOCA)展出過。當作品走進商業畫 廊,除了將這位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帶到香港外,他的作品又 有什麼值得欣賞的地方?先說作品中的社會意味,當我們觀 看台灣當代攝影藝術的發展,自 1980 年代起台灣的社會急 變,當代攝影藝術成為連接社會脈絡其中一種重要的藝術媒 體(詳見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從不同藝術家的攝影作品中 都不難發現當中帶有很強的社會意識。加上周慶輝曾任媒體 新聞記者,這些意識形態與身份或者能為這些作品中對社會 的敏感度提供一點線索。

從荒誕與超現實中呈現真實 誠然,我們可見周慶輝的創作其實相當符合當代藝術的脈 絡之中,嚴謹的創作態度,成熟的處理手法,同一作品中呈 現各種不同的場景並非由電腦合成,而是透過真實的搭建所 成。由部署到實現,再成為大型的攝影作品,種種因素成為 畫面背後不可或缺的價值所在。而這次展出《人的莊園》系 列為一個歷時 5 年的攝影計劃,主題圍繞「身體、生活、社 會環境」三個框架。藝術家原意以有形與無形的「籠」作為 創作的起始,人在這三個範疇就如在動物園裡,並困在無形 的籠中。整個計劃就由集資、申請場地、徵召演員、協調,然 後在動物園或室內佈置大型的佈景拍攝。創作的部分則把 生活上的各種隱框架寫成文案,再轉化成構圖,最後只在早 上或傍晚拍攝。再看這系列的照片都帶著強烈的魔幻氣氛, 場景有不同的隱喻與錯置,例如在似是監獄房子的外牆上,

畫滿樹木的壁畫(仿動物園在籠內的牆上壁畫模仿自然) , 建築外的四周設置了不同的「舞台場景」如便利店、商店、家 居等,而相中人都穿著 1970 年代期間的服飾(可解讀成藝術 家對於一個年代的嚮往與想像)然後操演著工作、閒坐等活 動。種種的視覺元素整合在同一個畫面上,構成強大的視覺 震撼,觀眾在不斷觀看介乎真與假的畫面外,也需要解讀不 同的視覺元素背後的涵意。 畫面充滿敘事成分,就像不同的故事融合到同一個畫面上, 就像所謂「史詩式」或大觀園的模式,透過荒誕、超現實的 畫面,將視覺元素及內容擴大與濃縮到相片之中,靜止的畫 面不如錄像般,閱讀與觀看的節奏由觀者主導,作品中的影 像成為既強烈又溫文的視覺衝擊。從不同角色與場景樣板 般的「定架」操演設定,觀眾可凝視影像的每一處角落,透過 超越現實的畫面來呈現真實中的本質。

《人的莊園》之於當代攝影 當代藝術攝影以編導式攝影進行拍攝來探討社會種種的不 公與荒誕其實不是新鮮事,至少這方法在亞洲區已幾乎成為 「顯學」 ,如王慶松、王國鋒等作品,他們的創作都是透過編 導式的攝影手法,營造出荒誕超現實的畫面,將複雜的社會 議題壓縮到同一個畫面中,然後帶出現實比場景更荒謬的道 理。然而周慶輝的作品又有什麼獨特性?還看周慶輝作品的 視覺語言其實非常直接,就像羅蘭巴特論述中的「刺點」 ,作 品中的主題雖複雜,我們不能簡單地便能陳述出畫面的焦點 所在,但藝術家將表達的信息,全都轉譯成視覺元素呈現於 相片上,沒有半點迷糊,或將重要的信息隱藏,觀者無須事 前消化大量的認知與背後的資訊才能閱讀作品。他所探討 的問題非具體或是具地緣的社會議題,而是略帶形而上的社 會或人性的母題上,我們總能套用米歇爾(Michel Foucault) 的權力關係論述,或是聯想到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的《動物農莊》。但一體兩面,當我們以欣賞的角度面對如 此直白與戲劇化的畫面同時,留在腦內除了一幅幅震撼的影 像外,還有幾多反思與觀者詮釋的空間?

008

常聽到《理查三世》是莎士比亞劇作中最邪惡的 角色,作為以「歹角」為中心的劇本似乎也只有這 一個。然而我們口中的邪惡究竟是什麼?如果以 私心、權力、殺戮來衡量, 《馬克白》 ,甚至《李爾王》乃至《威 尼斯商人》的主要角色,又何嘗不是惡?問題是這些人所共 知的角色在故事裡皆有一段很仔細的段落述說他們的成魔 之路,或其中對人性的情義的另一面, 《理查三世》的理查 則沒有這個福份,他就如其身體的殘缺一樣,內心也從小缺 乏了善良,而原生成魔頭,而且越發起勁。名聲響遍整個歐 洲的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藝術總監及導演托瑪斯.歐斯特麥 耶 (Thomas Ostermeier),擅於利用劇場效果及提出現代性的 問題來重新打造經典,他在場刊寫一整篇文章,談論他為何 要演出這個劇,簡單來說是他認為這種「歹角」的喻言很有 張力,而我更在意他說這個莎翁早期作品不及後來的劇作精 緻,卻因為有問題而更有執導下去的價值。 事實是導演真的把所謂「有問題」的劇本做出了凌厲的氣 勢,觀眾所見的是他嘗試把世人一直以來將角色平面化或人 物沒有交代如何成惡的問題及瑕疵,變成了劇作中最具張力 的部分:主角理查完完全全地塑造成毫無懸念的惡人。在連 電影也經歷了一百年,在善惡二元的故事建構被翻來覆去玩 弄殆盡的今天,此演出所要帶出的並不是人為何為惡,而是 惡的本質及其擴張下去的後果。更準確來說是,甫開場透過 演者從觀眾席走上舞台,赤裸裸地直指包括觀眾在內的所 有人天性存有惡的概念,是很具現代性的意涵來解讀莎劇 的。以致導演的愛將,著名的德國男演員拉斯.艾丁格(Lars Eidinger) ,着實演盡「腹黑」至極的理查,其惡毒並非表面 得如他所說如同他的殘缺而共生,而是破壞與佔有的巨大欲 望,而舞台中央垂下那條粗黑電線尾隨一個有錄影鏡頭的咪 高峰,一直以他與自己溝通的內在黑暗通道,其扭曲的形狀 是性與權慾的最具象體現。 論劇情,舞台上當然一直在述說理查如何陰謀奪權,但當中 還是如導演在場刊所說,在情理關節中有較多沙石,例如理 查在墳前以巧言奪取安妮夫人的心,赤裸上前請求她刺死他

這位殺夫仇人,而令她心軟,或在殺害了兩位姪兒之後,再去 遊說孩子母親伊莉莎白,請她代為向其餘的女兒表白等,當 中的說服與屈服,即便加上諸多女性的憐憫之情甚至貴族的 各種權衡解釋也好,二女要在仇人面前一秒改變態度,還是 說不過去。然而導演卻巧妙地利用這種不合情理,他沒有刻 意追求邏輯上的修正,而是擴大理查的狡猾及誇張力度,由 他一位演員帶動了整個舞台也陷入瘋狂的狀態,致令一切也 因為太浮誇而變得可笑,卻因兩個女人被騙反倒襯托出理查 的厲害口術,以及他何等地卑賤又奸險。這種把舞台一切焦 點集中於一人,而只在劇情進展卻不加心理舖陳的處理,確 實對導演及演者來說也是挑戰,這很看重演者的個人魅力, 更多是要依賴他鬆容地散發從骨子裡出來、毫無理由的陰 險。其困難在於即使當今觀眾看膩善惡有報,但要觀眾相信 人的原始本質有惡,需要的不是情節,而是如拉斯.艾丁格 現在演繹的一陣狂氣。拉斯他不時與觀眾互動鬥嘴,毒舌連 篇。我看的場次更因為觀眾玩得太興奮,拉斯一時忘了台詞, 便要觀眾體諒他從德國飛來有時差問題所以忘了,而且他反 正可以看着字幕照讀台詞,這份從容又無賴的表現贏得一陣 哄笑,更厲害的是不失角色那卑鄙又滑頭的性格,出色得令 人拜服。 正因為導演把理查不合常理的原始之惡誇張到極點,因為 角色的一切情感也推到最盡了,才令最後一幕理查在房間獨 處時,那段自言自語可以超脫於僅僅的瘋癲或恐懼,而是指 向人所要面對自己的最黑暗面。或者,我們還是可以將幾個 被他害死的角色再次出現,解讀為他面對自己的罪行,但回 想他從頭到尾就是個惡棍,何來恐懼之有?以致我所看見的 是,面對被他一一陷害的幾個鬼魂,透個垂吊咪高峰上的鏡 頭,倒影在主景上他那黑漆的臉孔,是一個沒有人可以被自 己加害,沒有可以再作惡而感到孤獨的自己,他無可作為地 擁抱黑暗,空虛地消亡。我不知道一般觀眾是否覺得演出必 須盛載道德意義,但可以肯定說至少這個演出真的沒有,但 徹底無意義的結局,卻令人心寒,心寒得我會反過來思考自 身的原始性情,及如何面對比黑暗更黑的部分自我。

009


column 064

column 064 文 : 洛楓

地點 +

評論場次 +

地點 +

北京國家大劇院戲劇場

2017/01/08 19:30

上環文娛中心八樓

國現有的民族音樂,無論是傳統的小型樂種,還 是大型的中樂、華樂、民樂、國樂,幾十年來都 在尋找出路。大型合奏的發展雖未成定局,但已 是一個龐大的產業。誠然,近年有很多大型合奏的新作品面 世,同時很多人也在不斷追尋不同的可能和出路。這出路不 是只有一條,而是有多個選項,一有機會,音樂人都會去嘗 試。這些年來,筆者看過許多不同形式的演出。無論是哪種 形式,筆者認為演出的內容與觀眾取得的共鳴同樣重要。1 月 8 日晚上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舉行的《遠古的呼喚》 , 就是一場予人共鳴的跨界演出。 在中國歷史裡,儒、釋、道對這塊土地與文明的發展影響深 遠。由笛簫大師張維良擔任藝術總監的《遠古的呼喚》以這 幾種帶有宗教文化色彩的學說作為中心基調,以塤、簫、笛、 笙、二胡、古琴、古箏、阮、三弦、打擊樂以及竹笛樂團和鍵 盤,組成一個中型樂隊,這些樂器既有中土原有的,外來而 漢化的,也有西方樂器,從樂器組合上與儒、釋、道三種融匯 中外的思想契合。整個演出共分為六章,由序曲到第五章以 精煉簡短的旁白連接起來,讓整個節目顯得更為一氣呵成。 序曲〈呼喚〉 ,徐濤的旁白蒼勁有力。漆黑中,張維良的塤聲 有如對原始的呼喚。其後群塤和應,頓感混沌太初,萬物滋 長。接著的三章〈道〉 、 〈仁〉 、 〈法〉就是道、儒、釋的聽覺與 視覺重現。明師微道長在〈道〉裡的太極表演,徐濤在〈仁〉 時的即興吟誦「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法〉中舞台大型屏幕 呈現多變的立體佛相,到第四章〈緣〉的崑曲表演與絲竹相 和,有思想文化交匯之意。終章的〈夢〉由張維良的簫與孫曉

娟、朱晗的舞蹈擔綱。舞台上的唯美表達,雖有電聲擴音效 果,但張維良的簫音依然是精純透亮,與舞蹈的律動暗合。 在一場近兩小時,不設中場休息的演出中,吸引觀眾眼球, 讓他們能夠集中精神欣賞顯得非常重要。《遠古的呼喚》把 中西古今樂器、吟誦、太極、崑曲、舞蹈,以及高科技的 3D 畫面共冶一爐,藝術種類繁多,卻毫無違和感,整體演繹流 暢自然。舞台裝置並不煩雜,每一章的焦點相當集中。演出 者的服裝乃具有現代感的漢服,色彩濃淡有致。一場跨界演 出,目的就是要融合, 《遠古的呼喚》已達到了這一點。有些 其他演出只是簡單地把不同的藝術媒界堆砌起來,而忽視了 它們各自的特點,以及如何把它們互相連接, 《遠古的呼喚》 則能夠把各方面化為一體。 張維良作為這次創作與表演團隊的核心,演出的成功與他 的藝術理念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他的音樂藝術早已跨越 中國器樂的視界,走向更宏觀更廣闊的藝術領域。從這場 演出,筆者看到的是張維良從笛簫演奏家到一位藝術大師 的過程。一支小小的竹管,讓他吹出大千世界。二十年前 《天幻簫音》專集裡創作與演奏的〈真〉,到今天放在《遠古 的呼喚》裡作為主題音樂,依然毫不過時。純樸簡單的旋 律,蘊含著中華文明的哲理思考。從儒、釋、道到〈真〉,思 想與學說,最終目的也是求真。《遠古的呼喚》,其實也是在 呼喚遠古,通過綜合藝術來表達今人對華夏文明的嚮往和 呼應。張維良所追求的,就是一顆純真的赤子之心。自然 而來,自然而去,順其自然。

010

critic

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 香港電台︽演藝風流︾節目主 持 ;著有演藝評論集︽情書光 影︾、︽迷城舞影︾等 。

圖 :香港舞蹈團提供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

文 : 楊偉傑

圖 : 中國文化院 提供

critic

楊偉傑評 《遠古的呼喚》

洛楓評 《八樓平台 X – 十年祭》

評論場次 +

節目一 2016/12/10 19:45 節目二 2016/12/17 19:45

沒有官方或民間機構資助的情景下,舞評人要看 海外演出,除了身體力行的自費旅程外,便只有 依靠本地主辦單位的引進,於是,香港舞蹈團策 劃的《八樓平台 X – 十年祭》 ,找來楊春江與王榮祿客席顧 問,邀請來自日本、台灣、韓國和香港的隊伍,八個短篇舞作 合成兩個節目的單張,便充滿鼓舞的期待!這些作品,有些 曾經在所屬的國家或地區演出而獲得好評,有些曾經巡演歐 美或亞洲而獲得獎項,有些卻是最新編創,共存的特色包括 身體的實驗、日常與舞蹈的結合、另類體能訓練的融入,以 及傳統與當代美學的撞擊,一起展演了亞洲地區年輕世代的 舞蹈成就!

黝黯,祗有兩個舞者及手中的微型電筒,以「光」照明存在、 以「黑」隱藏形相或滅掉痕跡,由最初二人的各自獨立各不 統屬、然後以手和頭彼此摸索,到後來再度離散,只剩下牆 壁上影子虛無的觸碰,流動一段情感的起承轉合、生成與幻 滅,沒有情節,但情感的張力婉轉其內,沒有故事,但思緒的 起伏和轉折揮發於外;舞者謝欣與孫公偉的身體質感充滿細 節,以脊椎的滑動帶領環形或扭擺的動作,兩個個體 / 身體 的聚合和每一段獨舞,都注滿歡愉、寂寞、哀傷、依戀和尋 求扣連的失落等各種矛盾的交感;所謂「0 的焦點」是指舞台 的光圈,那是被燈光照耀的區域,一個首尾相接的環扣,也 是依依流離所愛的永劫回歸!《0 的焦點》從減省與簡約的 編舞方法入手,回歸個人生命微小體驗的深層挖掘,空間的 移動連繫結構的進度,風格有點冷峻卻蘊藏渴求的溫度!

2015 年 12 月在台北水源劇場看過蔡博丞揚威國際的《浮 花》 ,一直很想看他另一個在紐約、哥本哈根和耶路撒冷連 最後還有韓國的《休憩人球》玩耍人體力度極限的美感經驗, 續獲得編舞大賽首獎與銀獎的《福金 / 霧尼》 ,這一趟終於 編舞李宰永與舞者申在鎬以「人頭」作球,一人來回拍動、另 在八樓平台看到了。擷取北歐神話戰神奧丁 (Odin) 雙肩棲息 一人不斷彈起彈落的反應,形成「人肉打球」的狀態,幾近虛 兩隻烏鴉的原型, 「福金」代表思維、 「霧尼」代表記憶,蔡博 脫的結果,實驗了人體的極限可以去到哪裏?極限之後可以 丞以兩位舞者張堅志和張聖和融入一剛一柔是肢體情態,寄 怎樣?風格活潑幽默,舉重若輕的反思了生活中被操控和宰 寓理智與感性的二元對弈復又彼此調協,結合中國武術的身 制的疲累命題!至於日本長岡優理的《風中幻影》則穿戴一身 韻、步法和凝定的姿勢,二人以頭、頸、肩膀和手模擬鳥的 襤褸凝聚死亡的極端美態,以「舞踏」的形式做底本,借用尖 動態,一個剛勁有力、一個柔韌圓轉,在交替、對拆或融和 角、折彎、斷截的動作呈示枯竭的青春、衰老的身體、破碎 之間顯示思維與記憶糾纏的關係;中段帶出一張白色輕柔的 的生命與死亡的惘然威脅,很有 grotesque(怪誕)的風味! 塑膠薄膜,在簡約的燈光下拉動、捲著身軀然後放手讓它隨 著氣流上昇再飄降,象徵了人類潛藏的意識流,時刻在滾動、 《八樓平台 X – 十年祭》穿梭於不同地域的舞蹈文化,張開了 翻卷和覆蓋,營造空靈的視覺美感和幽遠的哲思,蔡博丞的 藝術觀照的認知,除了小劇場的演出外,還舉辦工作坊和討 編舞技巧圓熟精煉,綿密的結構層層推進主題的核心及變 論會,進一步加強香港和亞洲舞者的深度交流,尤其是這些 奏,一切不落言筌,留下藝術詮釋的懸念與想像的空間! 年本地年輕編舞常常擁有許多創作的資源和機會,但有時 候卻未能做出結構完整或高度水平的作品來,更加需要這樣 來自香港舞蹈團舞者袁勝倫的《0 的焦點》 ,找來上海前金 的學習平台來衝擊自我,同時瞭解跟他們世代相仿、年紀相 星舞蹈團及陶身體劇場成員謝欣合作編創,配合孫公偉的演 若的周邊舞蹈人,如何創新手法、凝視議題、吸收及提煉文 出,以光束和身體的明滅交匯探索情感關係的虛實;之前看 化素養。當然,反過來說,也冀望香港優秀的編演在露面之 過這個作品的綵排,經歷「東京國際舞蹈橋」的首演後,回 後,也獲得海外邀約的機會,只有這樣香港的舞蹈才能流水 到香港再修整更見精雕細刻的純美!這是一個純粹通過身 不腐,生生不息。 體觸感引發情緒感應的作品,舞台上空無一物,整體的設置

011


column 064

地點 +

評論場次 +

香港演藝學院 音樂廳

2017/01/20 20:00

晚的《貝多芬解碼》講座音樂會是飛躍演奏香港 舉辦的第八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的節目之 一,由美國的博羅美奧弦樂四重奏演出。他們挑 選了三首貝多芬作品:F 小調第十一弦樂四重奏《嚴肅》 ,作 品 95、降 B 大調第十三弦樂四重奏,作品 130 及《大賦格曲》 作品 133( 此品原為作品 130 的終章,但經出版商勸喻後將 之抽起並當作獨立作品出版 )。雖然同是弦樂四重奏作品, 但風格及處理手法則有著天淵之別。作品 95 在貝多芬的四 重奏中屬長度最短的一首,但在調性、速度的處理則變化多 端,而且非常緊湊。作品 130 充滿著曲式及速度的對比,作 品 133 則充滿深度及掙扎的緊張氛圍。要一晚之內演奏這 幾首富深度的作品絕對不是易事。

文 馮: 迪倫

作曲家 ,擅長為西洋古典及民族樂器的 混合配器創作 。 於香港大學取得碩士︵作 曲︶及學士學位︵音樂 — 甲等榮譽︶。

圖 :飛躍演奏香港

critic

馮迪倫評 《貝多芬解碼》

及大提琴的金利宣,樂器音色相當純厚;第二小提琴湯惠彬 的音色也相當恰如其分,給予整個演奏一個完美的支撐。可 惜之處是第一小提琴整晚的高音區音色,未能好好融入四重 奏當中,令演出大打折扣。第二小提琴雖說音色並無喧賓奪 主之象,琴的音色也相當適合擔當第二聲部。但在演奏《大 賦格曲》的主題時,也不乏其內斂音色。對於賦格曲來說, 稍微在主題上搶一搶「風頭」 ,實在不會有大礙罷。

博羅美奧弦樂四重奏的演奏特別之處在於他們以總譜來演 練,有別於一般樂團與樂隊成員「自己顧自己」的演奏分譜。 在一般情況下,用總譜來演奏是有困難的。因為每頁都列出 所有聲部,以致演奏時有著大量的翻頁。這樣不但會為演奏 加添翻譜的雜音、也會為樂手帶來不便。但這晚的四重奏樂 手引用了腳踏式的電子翻頁器,所以在演奏途中也能閱譜自 如。以總譜來演繹是相當可取的做法,每位成員都可以一目 了然,清楚暸解線條與線條之間的關係,可令彼此的默契大 大提高。

第一小提琴傑臻也擔當了講者的角色,主要講解了貝多芬手 稿上一些鮮為人知的強弱符號,例如 pp ( 特弱 )、ff( 特強 ) 的幾種不同寫法,pp 底下加一或兩橫線、ppmo;ff 底下加一 或兩橫線、ffmo 等。以及呈菱形狀並連接著的漸強漸弱線 ( 一般樂譜上的寫法並不連接起來 )。傑臻解釋這些不同寫 法是貝多芬為演奏者提供情感上的深度處理,以及用作提醒 樂段上有重大改變,有著刻劃樂句的實際用意。但可惜出版 商將這些特別的譜寫方法統一及規範化而不復出現。這種對 手稿的深入探究,確實相當可取,不但能令樂師充分了解作 曲家真正所想,也令能他們對詮釋有與別不同的見解。解說 部份在場刊中本身寫道只佔二十分鐘,但實際上遠遠不只這 長度。解說部份的超時,令席中不少聽眾的注意力也漸漸減 退。如能將樂例及示範,說明得簡潔到位,自然能令演出相 得益彰。

演出方面,第一小提琴傑臻的 E 弦聲音過份明亮乾澀,令整 晚高音聲部上的旋律不能好好融入四重奏的音色當中。很 大機會是弦線已用了好一段時間,已經大大折損了,並不是 樂器本身的問題。這點清楚地在作品 130 的第五樂章《小歌 調》能印證得到。該段主要採用中及低音的音域,營造出甜 美的和聲,而第一小提琴在沒有多運用 E 弦的情況下 ( 這聲 部在該段最高音只有 Ab5),四重奏整體的音色相當融和,是 整晚音色最平衡最能融合為一的段落。是晚中提琴的元淵舞

將解說置在演出前當然無問題,但由演出者自身去擔任解說 及演奏,在回到演奏時,狀態自然未能準備好。如果日後有 不需參與演出的講者來進行講解部份,相信會令演出更為順 暢。另外,貝多芬的《嚴肅》 ,雖說短小,但見精悍,一個四 重奏在未有熱身的情況下,演奏自當稍遜。要解決這問題其 實不難,只要挑選一首較簡易的開首作品便可。對聽眾及樂 手的身心來說,這種音樂上的小熱身,都能為其後的緊湊作 品,作一個更好的準備。

012


feature 064

藝術教育 何以為繼?

feature 064

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教育,然而當系所越開越多,產業卻無法提供相應的工作機 會,亦或學院教育下的畢業生不足以成為業界所需的人力資源時,藝術碩士課程的 開設以及相關學歷的生產勢必面臨檢討與轉型的需求。另一方面,當開放式課程 蔚為主流,自學的機會與資源越來越充裕時,學院裡的藝術教育或「教師」究竟應 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藝術學院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我們該如何思考藝術教育的未 來?抱著上述疑問,Art Plus 邀請了香港各高校的藝術文化碩士課程負責人參與座 談,一同與我們分享他們對藝術教育的思考,以及對未來課程的想像。而從韋一空 (VigneronFrank)教授的專訪中,則可一窺香港近來的嘗試。與此同時,英國無論 在表演藝術亦或視覺藝術領域,都正積極開發新式的教學方案,無論是兼顧理論與 實踐經驗的實踐研究 (PaR),亦或綜合藝術學院與商學院的藝術 MBA 課程。藝術 教育是什麼?我們究竟想要提供什麼樣的藝術教育?或許唯有在不斷地反問與辯論 中,我們才有適切的答案。 (文/朱貽安)

014

015


feature 064

從 EMBA 到 AMBA—— 藝術教育的新可能 文:朱貽安 圖: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

人文藝術教育在學院裡持續衰退及邊緣化的年代裡,更 需要以更為創造性及宏觀的視野,來重新思考人文藝術 教育的可能及發展的處女地。 儘管《Forbes》的無用學位排行中人文科學始終高居榜 單,然而這本專注於財經領域的媒體卻為文抨擊了日本文 部省的新政策。該評論也指出,博雅(人文)教育其主要 功能在於協助培養個人理念與思維,而這與領導力和創 新能力息息相關。日本的衰退並非來自於缺乏研發計畫 或經費,而是陳腐的體制與學界高層控制了經費分配,使 創新遭到扼殺,也因此日本所需要的是更多質疑現況的 自由思潮,以創造新的產品和不同的商業模式。而這也就 是為什麼日本需要更多、而非更少博雅(人文)教育。與 此同時,天普大學日本分校的校長 Bruce Stronach 亦指 出真正高生產力的國民,必須能融入社會、了解當今政治 社會議題,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藝術、文學、歷史、社會科 學等傳統學科是重要的。 在無用文憑與高生產力這兩個看似相互矛盾的結論中, 其實存在著真正值得思考的重點,一個關於藝術、人文教 育的新可能。許多人知道 MIT(麻省理工學院)向以工程 科技的開拓及科學研發著稱於世,然而其相關藝術與建 築學系在排名上亦十分亮眼,而且麻省益加重視在人文 藝術方面的發展。這樣的發展趨勢,不僅真切地回應了 Bruce Stronach 的說法,更著眼於務實的經濟層面的新 生產狀態。有別於過往大量生產以回應大量需求的年代, 「過度生產」的年代裡, 「量」不再是經濟生產的首要考 量, 「個性」或「人性」更是主要價值,從而以「創造」替 代「生產」便成為了新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正是在這個 全新的環境下,藝術教育產生了價值。而正是在這個通過 「科技」進步並以「創造」為經濟發展引擎的新時代裡,藝 術教育因此集「無用的學位」和「有用的知識」於一身。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這個全新的環境中,中央聖馬丁藝 術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與伯貝克學院(Birkbeck) 合作開設了 MBA 課程,以藝術及設計的思考及訓練模式 為商學管理專業提供截然不同的專業,讓商學管理得以 更具創造性以及更能與創意人才合作及溝通。同樣的正 是這個全新的經濟生產邏輯,讓范德比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庫柏研究中心( Curb Center,專研文化及創 意在當代社會的功能)副主任 Steven Tepper 寫下了是否

2015 年 6 月 8 日,日本文部科學省依據《國立大學法人法》的

文部省的這則通知和英國取消 A 級藝術史課程的決定同樣遭

規定,向日本 86 所國立大學的校長發布《國立大學法人等組

受到猛烈的抨擊。儘管這類的政策決定存在著過多的現實經

織及業務重議通知》,指示各大學依據「通知」精神制訂「第三

濟環境與生產模式的考量,但必須認清的事實是在高科技及科

期中期目標和中期計劃」 ,其中第 3 頁出現了:「裁撤人文社會

學創新持續對人類社會締造深刻衝擊的同時(Google、Apple、

系學科 ……」的建議,該建議指出:國立大學有必要「在重新定

Facebook、Microsoft… 等科技產業對全球社會生活及文化

義自身使命的基礎之上實施機構改革」 ;「(考慮到)18 歲人口

的衝擊顯然更勝於 MOMA、Metropolitan、Tate 等美術館、博

減少的現實情況、社會人才需求、教研水平 …… 教員培養類和

物館) ,人文學科卻顯然在社會影響性與創造性上持續地衰退及

從無用文憑到有用知識,如何在一個科技專業導向的社

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本科和研究生院」努力「制訂改革計劃,

削弱中。更遑論諸如《Forbes》等財金媒體年年報導十大最無

會結構裡,強調出藝術教育其善於容忍模糊、多變以及

廢除(不符合條件的)專業,或使其積極向社會需求較高的方

用大學文憑中,人文藝術科系始終高居榜上(其中美術、考古、

欣賞與鑑別創造性的眼光和品味,或許正是藝術教育

向轉變」。

人類學以及藝術史更是榜上狀元、榜眼、探花了) 。正是在這個

其發展的新可能。

016

〈美術碩士是新的商學碩士?( 〉Is An MFA The New MBA?) 這樣的文章。文章中 Tepper 強調了幾個藝術養成的重要 特質:創意、善於面對嘗試失敗以及擅長面對不確定性。 而這些特質,恰恰是一個技術發展多變且社會變遷快速 的時代裡,企業及組織所迫切需要的專長與特質。


feature 064

feature 064

英國密德薩斯大學 表演藝術學系 舞蹈課程上課照片

表演藝術教育新趨勢 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實踐研究 文:吳孟軒 圖: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Middlesex University London

方式也越發興盛,傳統「藝術」的分類漸形模糊,面對一個作 品,我們越來越難肯定地區分其到底屬於舞蹈、戲劇、音樂、 行為藝術還是多媒體藝術。於是,當今的表演藝術工作者既要 有傑出的美學技藝,還需具備理論性的視野,同時也需時常補 充跨領域知識。換言之,在現今表演藝術的創造性過程中(如 創作、策展、研究) ,越來越需要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能力。

實 踐 研 究(Practice As Research, 簡 稱 PAR。 有 時 又 稱

非新鮮事,如經典舞作的重建便為一例:1992 年,國際舞譜學

「Research-into-Practice」、「Practice-based Research」、

者 Ray Cook 曾與雲門舞集合作,以拉邦舞譜記錄《薪傳》中

「Performance-as-Research」 )為表演藝 術中新興的研究方

〈渡海〉一幕,並於 2002 年完成全版《薪傳》舞譜,將該作化

法,特色在於以研究者的實踐經驗作為學術研究的立基。實踐

為文字資料保存,並教授於台灣、美國、澳洲與香港等地的舞

研究在英國已發展多年,近來則越來越受到矚目,目前英國有

蹈學校學生。2005 年,二十世紀俄國傳奇舞者尼金斯基的代表

部分知名的表演藝術學院已開始將實踐研究作為最高學位,取

作《牧神的午後》也曾在臺北藝術大學重建,該系所教授王雲

代傳統學術規制裡以學術論文為畢業規定的 PhD,而紐西蘭

幼與舞台設計師房國彥、服裝設計師林璟如、音樂學者錢南章

近年來也出現一個新的學位名稱 :Doctorate of Professional

合作,從舞台、服裝、舞蹈動作搜集大量史料,以研究為主軸

Practice (簡稱 DProf) ,可見表演藝術的實踐經驗越來越被

重建此經典舞作,再交由該校學生演出。

認定為正式的學術成果。實踐與理論的相輔相成,正形塑著全 球表演藝術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課程方向,為目前國際上值得密 切關注的教育趨勢。 事實上,在表演藝術的學院教育中,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並

今作為一「藝術家」的意涵。 作為表演藝術研究範疇裡新興的方法論,實踐研究將表演創作 的實踐經驗作為研究途徑,並以此作為研究的認識論基礎。不 過,在現今的高等教育體制中,實踐研究正在面對如何與傳統 學術研究方法結合、如何進入大學的課程設計,以及研究成果 如何被評估等問題。以舞蹈為例,知名的學術組織「舞蹈歷史

實踐研究的興起,便旨在從高等教育體系開始,培養學生成

學者研究學會」 (Society of Dance History Scholars)便指出

為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經驗的表演藝術人才,並能結合

實踐研究目前所關心的核心問題為:

跨領域的知識如科學、醫學、物理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 學,成為具有綜合能力的表演創作者、研究者,或藝術節策展 人、創作顧問(如戲劇構作)。在實踐研究領域享負盛名的倫

一、實踐研究在表演研究( performance studies)裡的脈絡 與定位為何?

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戲

二、實踐研究如何融合進入大學的教學課程裡?

劇與表演學系,便鼓勵學生不要將戲劇僅限於文本表演,而

三、實踐研究是否具備在研究方法上的基礎原則,以能因應舞

是將其帶入醫學、舞蹈、公立學校、公部門機構與文化產業, 並與跨領域、跨學科、多元文化的研究相互結合。英國密德 薩 斯 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 London)表 演 藝 術學系的

蹈中各式的創造性過程並提供適切的方法論? 四、實踐研究如何與傳統學術研究方法相輔相成?實踐研究的

ResCen 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Research into Creation in

學術價值為何?

然而,近年來理論與實踐的合作面向已發展為不同的意義:面

the Performing Arts) ,則是研究藝 術家如何工作(artist at

五、實踐研究要如何被傳播與建檔保存?

臨當代全球化社會中經濟、政治、疆界變動迅速的景況,表演

work) ,即創作者從概念階段到完成作品的生產過程,另也聚

藝術作品如何形成對當代社會的提問、觀察與批判,已成為現

焦討論目前英國國內與國際上關於藝術領域的文化政策與經

今表演藝術工作者的重要課題之一。此外,現今跨領域的創作

營策略,旨在挑戰以往對「創造性思維」的想像,並重新定義當

從以上問題可知,以動態的實踐經驗如舞蹈編創、即興舞蹈、 應用劇場、跨領域創作為基礎的實踐研究,所面臨到的主要問 題便是研究成果如何呈現?尤其若要作為與 PhD 同等學歷的 學位,實踐研究的學術價值該如何被評估?因應此問題,目前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與英國密德薩斯大學的博士班,便提供 兩種畢業審核方式:採用實踐研究作為研究方法的學生,可選 擇撰寫傳統學術論文,或者綜合運用視覺呈現(如演出、影像) 與學術論文來發表研究成果,至於口試委員如何參與,以及評 分方式的規定,便因各校而異。 回望亞洲的表演藝術高教體系與職業生態,目前仍多是將表演 創作與理論研究區分開來:在大多數的情況中,表演創作者埋首 在排練場與劇場裡工作、評論研究者於演出後發表分析文章,兩 者唯一交集之處便為作品演出時,理論與實踐仍各執表演藝術 生產線的兩端。此外,學術研究也多半集中分析演出成果,而 少見探討背後的生成之道:例如從概念到成品的動態創作過程、 表演者技藝的養成,甚至是表演藝術的研究書寫如何成形。實 踐研究或可作為一方法或靈感,讓理論與實踐在學院內開始動 態地交織,以逐漸培養出有能力與底蘊 回應變動劇烈的當代社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戲劇與表演學系 學生演出作品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戲劇與表演學系 上課照片

018

會、藝術分類日益模糊的表演藝術人才。

019


feature 064

feature 064

變化的發生

文:編輯部整理

教育座談啟思: 五年過去了,現在的 我們需要怎樣的 藝術文化碩士課程?

在所有課程中,藝術行政及策展是近年來的熱門,對中國的學

MA 是學生自費,院校自負盈虧,每個學校針對課程的每一步 調整都不得不考慮經費問題。自 2009 年來,中文藝術文學碩 士維持兼讀制不變,是考慮到與其花費聘請高水平的全職講 師,不如聘請業內有名的藝術大師做兼職教授。全日制適合 大陸學生及海外學生,兼讀制適合香港本地學生,雖然招收 全日制學生能獲得更多經費,但相應的全職講師的薪資更貴, Poposki 認為: 「相比歐美國家的學費,香港的學費實在便宜, 對吸引學生來說是好事,但對聘請優秀講師來說,則帶來了很 大壓力。」兼讀轉全日制需要講師重新調配,怎樣在不降低講 師素質的情況下更改制度,無疑是一件難事。在這種情況下, 招收全日制學生的院校必然要在學生學費及其他項目支出中小

場區隔性。經歷了五年的蓬勃發展,今天我們再次邀請香港各高校的藝術文化碩士課 程負責人做客 a.m.space,回顧這五年來課程的轉變與增設科目,重新審視藝術碩士 課程在即使如今藝術市場佔領軍地位的香港,如何藉由碩士課程培育最能適應時勢 的藝術行政人與創作者?應邀參加本次座談的有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藝術文學碩士 (MA)課程負責人蔡穎儀博士、創意媒體藝術碩士(MFA)課程負責人梁志和、香港浸 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碩士工藝與設計方向(MA)課程負責人伍韶勁博士、香港中文大 學視覺藝術系文學碩士(MA)課程負責人韋一空教授(Vigneron Frank)及香港教育 學院社區藝術教育文學碩士(MA)課程負責人 Zoran Poposki 博士,座談由香港中文 大學視覺藝術系助理教授譚偉平先生主持,編輯部整理。

有非常悠久的歷史。香港中文大學視覺藝術系助理教授譚偉平 介紹說, 「早在策展出現在 BA、MA 課程之前,香港就已經有 策展方面的資格證書了」 ,他說: 「2018 年、2019 年,香港會開 設更多的藝術機構,這些藝術機構需要人手。」對於中國大陸 學生來說,香港有英語教育的氛圍(相比同等條件的新加坡更 加自由) ,有國際化的視野還有一個飛速發展的藝術市場,且藝 術市場的交易量巨大。Poposki 說他在與畫廊溝通時,他們無 時無刻不在告訴他,他們缺人手。城市大學也是費勁心力才請 到來自蘇黎世的 Harald Kraemer 博士來教授策展方面的課程 來適應龐大的市場需求。

心翼翼地維持平衡。城市大學兼併兩個 MA 課程,恐怕也是考

但機遇與挑戰同在。譚先生提到目前香港的畫廊貼出招聘廣

慮到資源問題。浸會大學和中文大學在課程名稱上的斟酌則是

告,通常會收到 200 到 300 封求職信,比起招收藝術行政人

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

員,更傾向於招專業策展人。城市大學創意媒體藝術碩士 (MFA)

對於 MA 課程來說,要維持高水平的教學質量,經費資助不

五年前我們邀請了香港各藝術文化碩士課程的院校代表,分享了課程設計的策略及市

生尤其具有吸引力。這門課在國內罕見,但在香港,策展課程

能 避而不談。 香 港中文 大學 視覺 藝 術系文學 碩士(MA)課 程負責人韋一空教 授希望 大學 教育資助委員會(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UGC)能 夠 為 MA 撥 款。MA 課 程 彌 補了 BA(Bachelor of Arts)和 研 究 型學 位 之 間 的 空白,是 postgraduate 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獲得政府方面的 支持。 對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碩士工藝與設計方向(MA)課 程負責人伍韶勁來說,運營似乎不是問題, 「我們一年只有 10 個學生左右,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去建立一個多大的 program, 而是去培養和建立學生和導師之間一對一的聯繫。我們沒有賺 很多錢的野心。」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可以說正在經歷一個轉

課程負責人梁志和補充道: 「M+ 博物館招收助理策展人,應徵 者多達兩千人。」市場需求是很大,但競爭也同樣激烈。

策略及發展方向 每個院校都在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理念來設計課程, 其中,中文大學偏重理論的培養;城市大學有 MA 與 MFA 的 分流,讓學生選擇走理論抑或是實踐的路;浸會大學注重實 踐,但也設置了諸如藝術史這樣的選修課;教育學院的理念則 放在藝術的影響力上,致力於培養能發揮藝術影響力的人才。 在公共藝術中,最好讓人人都成為藝術家,讓人人都能參與藝 術。目前英國興起一種 Program 叫做「實踐研究」Practice as Research (PaR),主要是在讓過往表演藝術術科與學科過為二

型期,從授課型教育轉型為 Studio-based(以工作室為主的 實踐型教育模式)。「以前的 MVA 學生是不能進入工作室的, 現在的 MA 學生可以選擇一位全職導師,在導師的帶領下在工

課程設立與近年變化: 以藝術作為媒介的社會實踐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開辦的碩士課程分藝術碩士 MFA 和藝術

香 港 浸 會 大學 視 覺 藝 術 院 視 覺 藝 術 碩 士 MVA(Master of

文學碩士 MA 兩種。MFA 是受政府資助的全日制研究型學位,

Visual Arts)於 2007 年開始設立,與其他碩士課程(文學碩士

有超過二十年的歷史。中文大學的藝術文學碩士 MA 課程設立

生源構成與市場需求

MA)有別,是首個主打視覺藝術的碩士課程,2016 年,兼讀制

於 2009 年,為兼讀制。

但由於香港特別的市場定位,無論經費平衡多難維持,藝術文

香港教育學院社區藝術教育文學碩士(MA)是香港首個強調

化碩士課程近年來還是發展迅速。為適應發展需要,2011 年,

融入社區和公共領域,將藝術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這

城市大學建成外形獨具一格的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供創意媒體

是一個於 2016 年剛剛設立的全新課程。據課程負責人 Zoran

學院使用,內設各種設施,包括影像實驗室、教室、展廳,營造

Poposki 博士介紹,這樣的課程設置是基於在歐美已經被廣

了一個激發創意的理想環境。城市大學創意媒體藝術文學碩士

香 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藝 術文學 碩士(MA)課程與藝 術碩

泛 認 可的 藝 術 理 念「Social Practice」 (社 會 實 踐) ,即 將 藝

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創意媒體藝術文學碩士(MA)課程負責

士(MFA)課程幾乎同時設立,至今已發展了十多年。城大 MA

術作為媒介,與社區和公眾溝通。這種理念重視藝術的公眾

人蔡穎儀表示,她在幾年前負責招生的時候,申請這個專業的

為一年全日制研究生,偏重理論學習;兩年全日制的 MFA 則

參與度和面向公共群體的影響力。 Poposki 稱,雖然 Social

學生超過了 700 人,現在的學生有約 110 人,80% 為中國大陸

偏向專 業 實 踐,申請人需提 供 作 品集。城 大 MA 本有兩個

Practice 在 歐 美的歷 史 悠 久,但在香 港仍 然 是一 個 新鮮 概

學生。在生源構成方面,幾乎所有的院校都具備中國大陸學生

program,去年媒體文化文學碩士(MAMC)納入了創意媒體藝

念,所以為了適應香港社會,才將課程名確定為 Community-

多,香港本地生源次之,國際生再次之的特點。

術文學碩士課程(MACM)。

based Arts Education (直譯為:基於社區的藝術教育)。

作上進行藝術創作。」相比其他 MA 課程,浸會大學更像是要

(part time)的碩士課程全面轉型全日制(full time) ,課程名 稱由 MVA 變為更為人熟悉的 MA,方便面向國際招生。而浸會 大學於 2013 年在深圳設立的視覺藝術碩士課程(兼讀制)今 年將不再招生。

020

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實踐意義上的藝術家。

左起香港中文大學視覺藝術系助理教授譚偉平先生、香港中文大學視覺藝術 系文學碩士(MA)課程負責人韋一空教授(Vigneron Frank) 、香港城市大學 創意媒體藝術碩士(MFA)課程負責人梁志和博士、創意媒體藝術文學碩士 (MA) 課程負責人蔡穎儀博士、香港教育教育學院社區藝術教育文學碩士 (MA) 課程負責人 Zoran Poposki 教授、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碩士工藝與設 計方向(MA)課程負責人伍韶勁博士

021


feature 064

分的現象能夠予以融合,培養既有理論視野又有實踐經驗的表

服務學生。Poposki 認為, 「我們不僅要要求學生有多好,而是

演藝術人才。,在英國有專門以此為招生特色的 PhD 學位。雖

要考慮如何用學院的資源來幫助他們,為他們提供條件去追求

然 Social Practice 的概念在歐美已經深入人心,但在香港,

自己想要的東西。」

基於社會交互的藝術教育作為一個新的培養方向,可能會成為 一個新的流行趨勢。

藝術文化碩士未來的發展,Poposki 認為不應拘泥於一年或兩

程,就可以憑藉文憑走上藝術相關的道路。其意義對於藝術愛

年的全日制教育,而是要多發展短期兩個月或季度性的課程來

好者來說,可能比對在藝術領域已有一定成就的人還要大。譚

滿足各種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在美國 MFA 的課程已經有了很

先生說: 「訓練非關領域的人學習藝術,相比訓練已經是藝術家

大轉變,錄取比例從 5:1 提高到 1:1 之高,就是為了迎合蓬勃

的人更加重要。培訓一名工程師,使之可以將所學的藝術理念

術市場競爭下,各學院的課程負責人建議學生:學習藝術不一 定非走藝術的道路,各行各業都需要藝術領域的創造性思維。 梁志和坦言: 「一個 program 最後也許只能培養出 3% 的藝術 家,我們真正需要關心的是剩下的 97% 的學生的未來應該是 怎樣的。」 此外,未來的 MA 藝術文化碩士招生理念會從揀選學生轉變為

訪中大藝術文學碩士課程總監韋一空教授

and connecting to the outside」 (彌補空缺、與其他領域建立 聯繫)。例如沒有美術背景的學生嚮往藝術,通過就讀 MA 課

以轉向全面的在線教育,因為藝術教育需要普及。在激烈的藝

藝術家進修進行中

譚偉平先生認為 MA 藝術課程的意義就在於「filling the gaps

香港 MA 課程發展到如今,已經變得越來越成熟。對於 MA

發展的藝術市場帶來的工作機會。未來的 MA 課程教育甚至可

feature 064

文:曾家輝

運用到他的日常工作中,這才是我們的目標。」藝術應該是通識 的,相比在專業性上的進一步發展,普及教育或許才是 MA 文 化碩士課程的發展方向。蔡穎儀補充,如果一個沒有美術背景 的學生致力於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MA 課程同樣是一座過渡 的橋樑。MA 課程為這樣的學生提供研究方向,他們可以通過 寫論文來培養自己的研究水平,並且可以從 MA 論文中提煉出

藝術家或文化藝術工作者要進修嗎?答案:要。不論藝術家想

問到碩士課程如何跟現實接合,韋一空教授解釋,課程中已有

自我提升,抑或想藉著政府支持本地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的優

對當代文化理論及歷史審視的部分,學生不只會探討到各種當

勢尋找出路也好。

代藝術潮流及方法,以及和社會、科技的關係,還會涉及到藝

一篇 Research Proposal(研究提案) ,以此來敲開攻讀博士

正如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MA in Fine Art)課程總監韋

學位的大門。

一空(Frank Vigneron)教授指出,本地不乏藝術學士課程,但 藝術碩士課程就相對較少,現實是累積了不少學士畢業生,無 論他們投身藝術創作,抑或藝術教學、行政等工作,工作經驗 及進修其實同樣重要。而中大的藝術文學碩士課為期兩年的兼 讀制課程,正正是以創作實踐和研討的形式,引導學生發展個 人的創作方向,了解藝術如何構成當代文化的一部分,並學習 從跨領域及全面的角度認識藝術,藉此協助他們從專業的角度 來訂定或重新審視藝術創作、加強批判思考、提高技術水平。 「進修能夠讓他們從工作中抽離,以另一角度角度重新審視工 作上遇到的問題,通過進修來保持對時代及業界的觸覺是十分 重要的。」

術管理、展覽策劃、藝術市場等方面的知識,令學生認知藝術 家的真正需要,同時又裝備一定的管理及市場學知識,這樣才 能協助藝術家投入社會及進入市場。 不過,問及為甚麼課程中沒有特設一科藝術市場,韋一空教授 就特別指出,中大藝術系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有不少導師,包括 兼職的導師,本身就是專業的藝術家,不只有非常資深的中國 畫家周晉教授、雕塑家莫一新、前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王無邪 等,還有一些正活躍於藝術圈的當代藝術家及藝術工作者,如 程展緯、游靜等等。「學生可以近距離接觸到藝術家,不用等他 們舉行展覽或活動時,他們既有豐富的創作心得及經驗,而且 一直就是在藝術圈中,所以學生想知道實際市場發展,問問他 們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說藝術家本身是個孤獨的職業,或者是因為藝術家平

課程其中一個部分是藝術創作,包括中國書畫、繪畫、雕塑及

日很少與人分享整個創作過程或作品意念等,但透過進修,在

混合媒介,透過導師及學生在課堂上對每位學生的作品批評,

課堂上能與一群藝術家同行,在學習與交流之餘,也有機會聽

讓他們學習以宏觀角度來評價個人創作,訓練他們以更開放的

到導師和同學們對作品的評價,整個過程令學生反思,從而認

思維來創作,提高個人藝術視野。

知自己的不足最後也尋找到創作上的突破。

01

01 02

02

中大藝術文學碩士課程總監韋一空教授 中大藝術系展覽

023


Maurizio Cattelan, Untitled, 1996. Gelatin silver print. Courtesy of Honus Tandijono.

visual

文化國有化 一部永不下片的《蜜蜂的寓言》 不談藝術,只談風水 觀「恍惚之素」張富峻書畫展 浪花迷宮中,為孩子留住的離島鏡像 「孩子的海洋」 來自星星的你 唐寶寶的藝術世界 回歸「嘉」鄉 水墨盛事 2017「全球水墨畫大展」


文化國有化 一部永不下片的 ︽蜜蜂的寓言︾

+

visual 064

《聯合新聞網》2017 年 1 月 5 日報導: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 「… 將在任內提 出修法,包括國藝會設 置條 例第四條 等,讓國藝會依 法可接受政 府 預算捐 贈,而非只能接受機構團體捐贈,並修 正藝術文化獎助條例,讓政府把相關補 助預算逐年過渡給國藝會。…」。

+

2016 年,一共有 9473 名演藝界人士會

進入文化市場成為可能,從而藝術的公

或許文化的「私有」和「公有」並非一

的利益和享受,孜孜於實現他們的塵世

被封殺。」

共機構在自由市場的基礎下,商業價值

如長期以來的迷思一般,後者優 於前

慾望,絲毫沒有表現出對他人的關心。

觀和自由市場的精神如何滲透視覺藝

者?「私慾」是否真的會損害文化與藝

貪婪、自私、追求物質利益和快樂,主

術世界,以及社會和商業精英、企業如

術的發展?「公義」是否真的有助於文

導著每一隻蜜蜂,然而這些「惡習」 ,也

何成功地融入了藝術世界的基礎設施

化與藝 術 創造的躍升?真相也許並不

帶來了勤勉、創新、豐富充沛的財貨和

諸如博物館等,吳金桃將此一發展稱之

如長期以來的想像一般。在英國古典

服務,產生出舒適便利的物質和文化生

為「商人的攻擊」。

經濟哲學家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活。諷刺的是,當蜜蜂開始對違反無私

Mandeville,1670 - 1733)的詩篇《蜜

的道德規範、對有悖利他取向的行為感

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到內疚,它們放棄追求私人的快樂,開

(The Fable of The Bees: or, Private

始「道德地」生活,毫不顧慮個人慾望

Vices, Public Benefits)詩作中,每隻

之後,生產驟然停止 …… 創新和改進

蜜蜂遵循自己分明的自利心,追求個人

不復存在而社會也變得停滯貧窮、斯文

上述三則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新聞,乍 看之下並無相似之處,然則若仔細思考 便可以發現在這三個不同的文化場景 中, 「國家」 、 「政府」鮮明地彰顯著對 於文化與藝術走向的絕對力量。然而,

《端傳媒》2017 年 1 月 8 日報導: 「1 月

或許真正諷刺的是,藝術文化菁英卻總

從吳金桃的研究中,可以看見藝文菁英

10 日下午 5 時,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

是期待著以「國家」之名為基礎的藝術

份子對於「商人」 、 「商業」其負面影響

局就啟動故宮文化博物館公眾諮詢活

文化環境,甚至極大程度地反對「私有」

藝術的憂慮,然而或許應該回想的是,

動召開記者會。…… 林鄭月娥稱,董事

和「企業」的介入。

局直 到 11 月 28 日才一致 通 過 委聘嚴 迅奇為項目顧問,強調做前期工作不是

『偷步』」。

visual 064

「國家」 、 「政府」對於藝術文化的影響

藝文菁英偏好「國家」反 對「私有」的 態度及觀點,或許可以由《文化私有化》 (Privatizing Culture )這本至今已出版

《韓國日報》2016 年 10 月 16 日報導:

了十數種語言版本的研究專著為代表。

「韓國政府在 2015 年 5 月時,就向文化

作者吳金桃博士在研究中以「英國藝術

體育觀光部遞送演藝封殺名單,包含參

委員會」和「美國藝術國家基金會」為

與抗議『世越號事件處置不當』的 594

主要討論的對象,嘗試解釋 20 世紀 80

名 演 藝 人 員 …… 從 2014 年 清 算 至

年代以來,隨著公共政策的傾斜大企業

必然是正面的嗎?從現實的角度上看, 被「國有化」的藝術與文化,其可能遭受 的傷害或箝制更為巨大,而且更為無形 甚至難以批判。但對於「國有化」的迷 思彷彿一部永不下片的《蜜蜂的寓言》 , 始終縈繞著一代又一代的藝文菁英們。

惡德與公益 儘管幾近全部的文化藝術菁英,其基本 心態上都是反資本主義及反商的,然而 諷刺的是從歷史的角度上看,藝術自由 始終來自於對抗「政府」及「國家」的品

文 :沈 伯 丞

01

味及管制,而新藝術生產的贊助者卻經 常是「私人」 ,例如印象派藝術家便是 國家沙龍的落選者,而其贊助者則多為 新興的資產階級。而前衛藝術運動和 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以及抽象 表現主義的竄起與佩姬·古根漢(Peggy Guggenheim)的關係,都是「私人」支 撐藝術發展的鮮明例證。至於「國有化」 的案例中最徹底的莫過於納粹德國、前 蘇聯以及至今的北韓等等,必須說還真 找不出這些國有化案例裡,孕育了什麼 偉大的藝術團體與個人,當然更從未有 人將北韓視為一個文化多元且活力十足 的環境。 儘管上 述都是極端的案例,然則這些 案例提供了我們一個再省視的起點。

02

02

01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Jean-Christophe BENOIST

026

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 , 1906 Pablo Picasso (Spanish, 1881–1973) Oil on canvas; 39 3/8 x 32 in. (100 x 81.3 cm) Bequest of Gertrude Stein, 1946 (47.106) © 1999 Estate of Pablo Picasso/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027


visual 064

我們不知道。」儘管倫斯斐的這番談話,

的 XX 獎,莫不出現了固定的品味負責

在當時遭受到了反戰左派的猛烈攻擊,

人班底進行挑選,而一如黑天鵝作者所

甚至訕笑其語言邏輯的低能,但不得不

言: 「法令規定越是繁複,內部人越有可

說,就語言邏輯而言,倫斯斐的無懈可

能上下其手。」當撰寫申請國家補助計

擊恰恰反映出了訕笑者的過度自信與語

劃都可成為一門專業時,高度的排他效

言邏輯上的低能。

應也就自然應運而生了。

別當涉及到物質佔有和財富時,應當拋

從某個角度上看,藝術與文化的品味及

真正的創造總是面向未知的,總是存在

棄自利心,轉而強調利他取向的犧牲。

發展模式與方向不僅更具有奧地利學

於已知之外的,然而國有化的必然官僚

然而曼德維爾認為,人恰恰是通過追求

派主張「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

管理模式顯然只能侷促的在已知的界

他們的物質自我利益 —— 包括「貪婪」

的特質,也更像是倫斯斐口中的「未知

限內,於是那些最具創造性與發展性的

和人世快樂 —— 社會的所有改善才會

的未知」。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看

「未知的未知」 ,顯然難以存活、成長、

出現。《蜜蜂的寓言》引出了著名的曼

見了「文化國有化」的危險。儘管政府

德維爾悖論:私人惡德即公共利益。他

介入與干預總是具備著社會道德的正當

主張以道德說教為手段並以「公共精神」

理由,甚至是為了扶持藝術文化的弱勢

小結

為基礎,來建立充滿美德的繁榮社會純

族群。然而說來矛盾,許多政府的干預

粹是一種「浪漫的奇想」。在曼德維爾

行動和社會政策,最後是傷害弱者卻鞏

儘管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已經是掉牙的

眼中繁榮、富裕和偉大的社會乃是源於

固舊機構。只消看看是誰哪些人或者團

人的自私慾望。成功的文明,正居於此

體獲得了扶持便可發現這個諷刺的結

而造就,曼德維爾甚至說: 「我們必須尋

果。由於領域依賴及相應的認知盲區

找所有藝術和科學的真正起源,且一旦

是人類固有的缺陷,而「國有化」必然

惡習消失,社會即便不被瓦解,也必然

地官僚管理恰恰落入了認知的盲區,畢

慘遭破壞。」

竟官僚系統其經常且必要的「只專注於

這部被當時的法庭判為「有礙公眾視聽 的敗類作品」的經濟理論詩作中,挑戰 了傳統關於社會道德和宗教倫理最古 老而神聖的觀念: 「個人的自利行為往 往在道德上是錯誤的,並且可能是『罪 孽的』。」這個假設是基於人類行為,特

曼德維爾在敗德的私慾中看見了自發秩 序的可貴及創造力。出乎一般意料之 外,自發秩序雖然並非由意圖明確的計 劃所創造的社會秩序,卻優於任何有目 的創造或指導過程所產生的結果。從 自發秩序的角度上看, 「國有化」的文化 及藝術,將必然地受到機構的限制而箝 制其因應環境而自主發展的可能性。而 必須記得的是從來藝術創造與藝術熱 愛都是個人自發而私慾的活動。

創造總是在已知之外 「據我們所知,有『已知的已知』,有些 事,我們知道我們知道;我們也知道,有 『已知的未知』,也就是說,有些事,我 們現在知道我們不知道。但是,同樣存

茁壯。

Geomantic Intervention

圍內迴旋。從早期的省展乃至於後來

文 :張 煒 森 圖 :都 爹 利 會 館

在『未知的未知』,有些事,我們不知道

掃地甚至倒退落後。

不談藝術 , 只談風水

+

創作者與愛好者的知音相遇,永遠是推 動藝術創造持續向前的主要動力,這其 中無需一個國家機構或者官僚管理來 決定。

藝 術 展 覽 就 算多 偏 重 策 展 的 理 念, 但 最 終 還 是 以作 品為 核心,然而,這 次 在 都 爹 利 會 館 展 出 的「Geomantic Intervention (no. 3)」 ,由 藝 術 家 王 浩 然(Adrian Wong)策 展,找 來 風 水 師

覽脫離了有關作品詮釋上的策展命題,

備長遠發展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再以法

而是以風水堪輿為展覽的主軸及切入

蘭西第二帝國的沙龍為例,如今我們再

向甚少看到。 先說 這 次 展 覽的 核 心 —— 風 水,要 是 當代 藝 術是 一種 認 知 架 構,則 風 水 亦 然,只是它有別於我 們 現今對 科普 的 理 解。我們慣常認識的 風水玄學,在大眾媒

Laurent Grasso, Eclipse, 2006, Neon tubes, 100cm diameter. Edition 2/3. Courtesy of Honus Tandijono.

夾雜著不少的人文思想,例如風水角度

的作品安裝到會館合適的位置上。展

性的生存優勢。然而這卻未必是真正具

為其次,這種策展方

統,為古代流傳對物象的理解,當中還

作品中的五行屬性,然後找出合適屬性

知的)將在國有化的過程中,獲得壓倒

當中的 美 學 價 值 變

其實可以發現,堪輿源自一套複雜的系

局,並再從不同藏家手上分析不同著名

少數特定的品味與種類乃至於團體(已

點,作品的內容或是

的科學」 ,但當我們去理解當中的原理,

Zoie Yung 協助,先為會館定出風水格

已知,卻忽視未知」的行政文化,將讓

visual 064

體下常稱作「非精密

蒼老故事了,但回到藝術文化創作與鑑 賞、收藏及支持上,卻依舊十分貼切。

+

中,宇宙萬物源自陰陽的「氣」 ,然後從 陰陽中分析出「五分」 ,又從中細分成「八 卦」 。在這金字塔式的原理中,解構出萬 物互維的關係。

或內容不是 重 點,而是從 展示的空間 切入,將空間成為策展的主導位置,然 後利用風 水這種 鮮為人了解的認知系 統 來 擺 設不 同的 作 品。 例 如 Romain Jacques Lagreze 的 作 品《Tai Hang, HK Vertical Horizon#33》中多層的建 築攝影,猶如將能量向上提升,因此放 在會館的樓梯之中,喻意將下層的能量 帶到上層,同時又擺放不同的作品如

再看這次策展的方向改變了藝術作品

Sabine Moritz 的《Tulip I》,以花抒緩

之 於展覽的主次關係,重 點不再以藝

這些能量而不至過度。

術家、作品內容出發,或可以說,主題 與作品間幾 乎沒有直接的關係,策 展 人從堪輿及 風 水的角度中,找出作品 中的五行屬性,然後 擺放 到合適的地 方去。換言之,藝術作品中的美學價值

當我們將這個展覽理解為一個收藏家 的展覽,在都爹利會館展出卻又吊詭地 成為理所當然的事,一個高級餐飲的場 地,正正模擬出收藏家的家居,家居中 要放置什麼作品?要怎樣放?也是收藏 家一個很切身思考的問題。以風水的角

也不關心當年沙龍得主是誰,反而是落

度理解作品與空間的關係,除了為收藏

選的印象派藝術家們留在藝術史上,又

家提供一個「解決方案」以外,更重要

或者是納粹德國力捧的藝術家們 ……。

的是這次展覽提示了我們,當藝術作品

更遑論臺灣十年一輪的品味政策大轉

走到家居或是社會的環境時,藝術不會

變,造成了多少創作者的終身三不遇。

是全然的權威與「主角」 ,作品可能是收

裝 置當道時,繪畫、雕 塑就被 棄 置一

藏家(或觀眾)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

旁,村上隆的「超平面」一轟動,便紛 紛拾起畫筆 ……,更遑論隨著政治正確

一種物象。

而一路從京劇遞嬗到明華園歌仔戲的

基於這次展覽的動機或是會館的性質,

表演藝術了。官僚管理讓「國有化」以 後的文化藝術發展,只能在已知道的範

可能不會引起觀眾太大的反應與參與,

03

但筆者認為,這種透過策展切身地討論 收藏家、空間、作品的關係,總比起在 林林種種、類型不盡相同的收藏家作品 中,硬要堆砌出過於空泛的策展主題來

03 佩姬·古根漢(Peggy Guggenheim) with a Alexander Calder mobile

北周(557-581)時期佛頭。

得理直氣壯。 George Condo, The Model, 2010. Oil on linen. 140.2 x 118 x 5.5 cm (framed). Courtesy of Jai Waney.

+data

Geomantic Intervention (no.3) 2016/10 – 2017/03

Duddell’ s 都爹利會館

028

029


張富峻書畫展

觀﹁恍惚之素﹂

+

visual 064

+

文 :薛 赫 赫 圖 :藝 術 家 提 供

在建築意象飽滿豐盛的大稻埕街屋「民

程,即是一條靜心之路。他在畫面攝握

富峻在畫仙板寫的這個「遊」字,看見了

藝埕 墨中間」展出,以書畫茶詩樂之藝

與造形基礎的點畫元素上著力,當拿筆

他對書法的深思。他調製了水墨、黑色

文 展 演,溝通 1920-2020 年間的人 文

沾墨,這時神在筆端而心迷醉,恍兮惚

壓克力彩、底劑,猶如古代摩崖碑書有

風景,是藝術家張富峻向台灣土地禮敬

兮,筆從空中落下,在紙上移動,然後

黏稠特質的硃丹,再以台灣製筆人的雞

的方式。觀看百年能量流動匯集的大稻

離紙舞空,再進行下一個迴圈。就是這

毛筆書寫,使得這個「遊」字不似傳統

埕,提出「恍惚之素」 張富峻書畫展,

樣的一點一劃,玄妙顯現出來,在精神

書法須深深沁潤到紙上,而是在空白的

以王維詩句書法小品和「流風」 、 「慈濟

上持續保持這種獨特的狀態,讓點劃發

山素寫」系列水墨畫,演繹人文創新的

生著什麼,或是什麼正生發出點劃來,

畫仙板上,呈現浮游懸空的美感,彷如

精神奧義。

妙在莫名。

恍惚之素, 「素」是指前文字思感的原

東漢楊雄提到「書者,心畫也」 ,王羲之

始狀態, 「素」隱含著東方美學中非常

的殊勝乃在於生命中各種情態皆化為

重要的性靈核心內涵,《老子道德經》

他的瀟灑,唐朝顏真卿把朝堂人事的心

揭示的見素抱樸說與平淡天真觀,在中

緒化為他的沉鬱,韓愈稱讚張旭草書

華文化開展的藝術層面上,有其獨特的

將天地星辰運轉、山川河丘草木種種生

定位。又如《中庸》: 「喜怒哀樂未發謂

長皆化入他的書法,這暢神即是東方書

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未發」猶

畫的最高精神。是以古人書寫行草時,

如一張白紙,提供了純粹的空間,在這

總喜歡在酒醉後書寫,譬如東晉王羲之

裡可以引發各種情思感動、人生際遇離

蘭亭集序、唐朝張旭與懷素草書所創造

合、運事通達的可能性;也讓「未發」像

的淋漓酣暢狀態,有無可抑制的情感奔

是引領情感的主導者,讓喜怒哀樂這諸

流其中。彷彿在醉酒酩酊中,人的意識

般的情緒有了適當舒展,在節制與放縱

僅僅停留在對技藝的有限把握,並使它

之際充分去體察並建立表達的分寸。

成為一雙翅膀,乘載我們的心神,飛到

十五年居住在 霧鄉三 義,闡發 創作的

「素」 ,所指涉的精神狀態,不是現代人 以為的渾渾噩噩與迷茫一片的意識黑 暗深淵,它是清澈光明的超越境地,充 滿無限生機的渾沌之明。是以, 「恍惚 之素」展覽以未發之「素」 ,嘗試說明藝

01

visual 064

輕舟御風而行。 張富峻特別從鮮于樞主張「妙在筆須離 紙三寸」 ,及草書筆法的縱肆橫恣、飄逸 飛宕的實踐,提出了新理解,不只將「離 紙三寸」與「入木三分」看作書寫的操 作與效果,更視為兩種書法美學,從此 處啟發了新的書畫道路。用筆,並非把 字壓進紙張的背後,而是努力把字提離 出紙張,讓白紙成為一個使它迴盪的空 際,又像是大海托著輕舟,使書寫時時 刻刻處於應機變化中,靈動地懸浮起來 迎向觀者的眉睫,主動地與我們的心神 相應。

極高的精神狀態去翱翔。張富峻提出的

「流風」系列以「鄉愁」為情懷基調,看

「恍惚之素」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使創

待遷徙游移的台灣島嶼深藏的集體心

作的這顆心靈,擁有莊子逍遙遊自在精

緒,抒發著人們懸空漂流於土地的另一

神的感動。

種浪漫。「慈濟山素寫」系列創作,則 是藝術家帶著小黑豆狗嬉戲漫爬三義

於是在這次展出中,我們通過藝術家張

術家張富峻的創作方法論,在具足

山林的心情溫度計,是生命在大自

堅實表達能力前提下,將達至空靈

然中的活潑協奏。腳步隨著狗的

或玄妙精神放在創作最核心的重

興致昂然四竄,漫 遊林 際草叢荒

要位置上,避免在媒材、技術、形

莽間,遊走出一份樂趣,再以此樂

式、主題種種可見可感的部分過度

為引,動筆起興在白紙上。「素寫」

經營,以致於束縛了性靈的舒展。

如同遊戲,凝神筆端,應心而動,

為此,張富峻的創作喜歡待在文字

與筆共遊。張富峻以這繪畫觀照

化意圖之前,因恍惚可融會並 超

的遊戲,引領觀者排開意圖、計劃

越自身所學所思來感通玄妙, 「恍

等城市化規律的捆縛,讓精神世界

惚」成為進入創造之途的一把鑰

03

匙。藝術家張富峻的創作書畫歷

01

02

03

張富峻,《慈濟山素寫 - 清露》,2011

張富峻, 《遊》 ,畫仙板。

「恍惚之素」張富峻書畫展

030

享有自心的天真之美。

張富峻於展覽現場提筆創作

+data

02

復返一份單純暢然的「恍惚之素」 ,

2016/12/23 - 2017/2/28

民藝埕(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67 號二樓)

031


+

visual 064

+

visual 064

那 石膏孩子就浮 在 入口牆上,微閉雙

老人與孩 童 直視鏡頭的自然神情,蘊

眼,纂起小拳頭,彷彿等待、嗅聞或想

藏人的溫度。展間外一圈走廊,照片嵌

像著什麼。底下小字: 「孩子們一直相

在各個角落,彷彿漫步島嶼的景緻:辦

信我們為他們安排的世界。」是註腳也

年貨,曬米粉,一個老人以絕望神情馱

像細繩,將訪客與展場繫在一起。

重,走在〈尋無魚〉照片裡。相片間十

台日法籍島上藝術家們,形容展覽是「憂 心 2016 澎湖博弈公投再起,從心靈與

幾步距離,捏塑出一趟虛擬的行旅。

最深處的兩個展間留在最後。法籍聲音 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採集離 島聲響,交織出〈一流水〉 ;幾顆黑色坐墊 (猶如島上岩石)圍坐,四周喇叭流瀉出 海潮、氣泡、節慶樂器聲,層疊成環境奏

運動。〔1〕 」展場彷彿浪花泡沫搭成的

海中寂靜的脈動, 畫布上的波浪

白色迷宮,純白走廊與牆面朝三方無限

橫越展場,另一端林舜龍等人的〈寂靜

延伸,抽除所有背景(外力) ,離島作品

的海洋〉 ,幽暗展間裡溢滿水中氣泡聲,

跳脫「本島」對照,自身獨立突顯。

左右牆面大幅水下影像,中間懸吊兩塊

更深處 是 澎湖詩人蔡宛 璇〈離島的離

水滴狀金屬片,與人同高,映出訪客身

島〉 。既比喻週邊小島的地理邊陲性,也

影。金屬冷色調是低溫,氣泡卻咕噥著

指涉離島孩子在城鄉/長幼體制中的雙

生命的聲響;一切都在水下影像裡,寂

重邊緣 —— 像她那首孩童口吻的台語

靜中隱隱波動。

短詩〈阿萌耍海〉 ,浮貼在展場最角落,

藝術文化層次所發起的台灣海洋復權

浪花迷宮中 , 為孩子留住的 離島鏡像

文 :譚 凱 聰 圖 :譚 凱 聰 攝 影

﹁孩子的海洋﹂環境裝置藝術展

三重鏡像 與銀鹽走廊 走進右邊長廊,先遇見林舜龍等人〔2〕

鳴曲;澎精心選取常被忽略的細微環境 音,將人的音樂與自然聲響混融,搭建出 人海共生的立體聲景。

唯一的圓弧牆面。

的〈世界的孩子〉 ,瀨戶內海與澎湖影

日籍藝術家景山健的〈波〉 ,則在畫布

像對望。正面縮時影像靜觀草原、岩壁

上造出海浪。第一眼見到牆上幾幅寬過

影音虛實交映,旁白是即興互動中的離

與港口,幾秒後滑向下個畫面;更多的

兩公尺的波浪,以為是相片,再走近才

島孩子們自述,有的細數海洋生物,有的

是海岸邊一群孩童石雕(模樣似入口那

發現是畫 —— 足以混淆常見海平面的

將繼承一艘船,有的描述澎湖火山島如

座) ,同樣表情向各方張望。入水者軀

海上解說員的細緻畫作。像畫出每一

何形成,有的說自己每年不去「跳港」 ,

體風化崩落,露出內裡鋼筋。為難民潮

條細小掌紋那樣,描繪海浪百千層的紋

海岸消逝會不習慣 ......。影像裡搭配旁

中許多長眠海岸邊的孩子而作,模 樣

理;只有長年與海相處的人才能如此。

白,字樣和道具物件(紙板做的船或漁

是純真,材質是磨難,聚在岸邊便彷彿

越凝視細節,越讓人為之屏息。

具)挪移擺動,演繹出富含想像力的「離

集體命運。苦難與思維具現,呼應林對

01

離島的離島: 澎湖深處的聲音

島生活」 。

作品功能性的棄絕:大似建築卻無從居

我認為這是展場中最明確呼應藝術復權

住,因是心理而非生活的場所〔3〕。

精神的作品。話語權還給孩子,從他們

兩旁各兩個螢幕投影相同場景,但黑白

的描述中(不論興奮閒聊或慢慢回想被傳

或模糊推近,視角變換;三面牆交錯三

授的知識) ,重新「想像」一座離島 ——

層質感和速度,工業樹脂地板上映出的

蹲低身子,傾聽孩子對島嶼的感受,讓未

倒影則如同果凍海映照天空,再造出另

來主人翁描述他們想要的「現在」 。在離

一層鏡像。

島議題與發展浪潮之下,藝術、教育、田

往前走幾步,右前方展間裡是一列張詠

野調查的意義如是, 「孩子的海洋」意義

捷黑白攝影〈人與海〉 ,每張照片手寫

如是。

題目與署名,彷彿簽下某種約定,拍攝

1. 出自「孩子的海洋」展覽網站簡介: http://xuexue.tw/sea/about.html 2. 影像製作:林建享、黃裕順、呂學誠 3. 出處同〔1〕

出航、採海菜、迎親、秤大魚等情景;以 《人間》雜誌歷練,紀錄島上日常,幾幅

03

01

02

03

林舜龍《寂靜的海洋》

葉澎生《一流水》

張詠捷《海與人》

+data

《孩子的海洋》 A Sea to Our Children 環境裝置藝術展覧 02

032

2016/10/03—2017/01/22 學學白色空間

033


唐寶寶的藝術世界

文 、 圖 :李 慧 君

來自星星 的你

+

visual 064

+

visual 064

回歸「嘉」鄉 嘉義縣國際地景藝術創作展 文:孫嘉蓉 圖:蔚龍藝術

自從兩德 統一,首都正式遷往柏林之

以「家」的諧音命名,似乎一直是嘉義

後,波恩大致離開了德國的政治舞台,

縣市藝文活動的主調(宿命?) ,這些年

轉型為文化藝術及商業城市。一般人很

在鼓勵青年返鄉創業的政策下, 「回嘉」

難想像,在這個只有 30 萬人口的萊茵

這個詞可能是被用得最頻繁的了。甫

河畔小城,擁有數十個不同規模、主題

於 1 月 22 日結束的「嘉義縣國際地景

的博物館,當中如聯邦德國歷史博物館

藝術創作展」 ,再次選擇了這個主題,

(Haus der Geschichte) ,更 是 全國參

主辦單位表示除了延續往屆北回歸線的

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

地理人文意義,也希望表達嘉義縣遊 子對嘉義的情感與思鄉情懷。

和 聯 邦 德 國 歷 史博 物 館 同 位 於 博 物 館 里(Museumsmeile) 的 聯 邦 藝

本屆是第二年採取創作展形式,與上一

術 館(Bundeskunsthalle), 全 名 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藝術及展覽館」

球的異星人,展示他們在不同時空的生

星的你」 ,因為是由參與者自我表述,避

(Kunst- und Ausstellungshalle der

活、對愛情和家庭的看法、日常作息和

免了異化他者的嫌疑,甚至讓觀賞者撇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於

個人小故事、對未來的期望和計劃等。

開一貫的同情或手足無措,以親切有趣

1989 年 由西 德 政 府 始 建,1992 年 落

其中一部分甚至 展示了納粹基於 優生

的角度,真正接觸他們的世界。也唯有

成。除了藝術,亦會舉辦和人文、社會、

學,殺害大量唐氏症人士和身障者的文

透過如此人性化的接觸,大家才能夠安

科技有關的展覽,旨在推動國內以及國

獻 — 是的,這是德國歷史不能磨滅的

心擁抱你 /我 /他之間的差異,同時體

際間的文化交流。

一頁,因此德國人選擇直面黑暗,通過

認到這些差異並不妨礙每一個個體擁

由 2016 年 10 月到 今 年 3 月中,聯 邦

記錄、討論、教育,確保錯誤不再重演。

有平等的權利、愛,和對生命的熱情。

藝術館的其中一個展覽「Touchdown:

走遍整個展覽,雖然藝術家的畫作及雕

E in e A u s s te l lun g mi t un d üb e r

塑都很吸引,但最動人的,還是一眾參

Menschen mit Down-Syndrom」,

與者的照片以及充滿童稚的文字,率真

正 正 結 合了藝 術、歷 史與 人 文關懷,

地分享他們的生活、喜好,以及唐氏症

由藝 術 館 牽 頭,讓 藝 術 家、社會工作

對他們的意義和影響。如果不是這個展

者和學者,與一群唐氏綜合症(Down

覽,我大概永遠不會知道德國的人口登

syndrome,以 下 簡 稱 唐 氏 症 )人 士

記不會記錄唐氏症的資料,因此國內幾

合 作,展 覽 名 稱 意 即「一 個 關 於 並

乎沒有相關研究;也不會知道他們對自

由 唐氏 症 人士共 同 創 作 的 展 覽」 ,而

我、歧視、人際關係、藝術創作等抽象

「Touchdown」本是 美式足球 術語(達

概念有那麼深刻的理解 —— 難怪其中

陣、得分) ,也可解作「著陸」。計劃的

一個參與者說,關於唐氏症,他們才是

其中一位參與者覺得當中的一語雙關

真正的專業人士!

1

(touch down 也可解作「接觸唐氏症」2) 非常切合展覽目標,因此館方採用了這 個名字。 展 覽 共 有 7 個 部 分,插 畫 家 Vincent

在 亞 洲地區,要爭取小眾人士的權益 時,大家通常都會說: 「我們和你們 /他 們和我們都是一樣的。」相反,是次展 覽開宗明義描繪唐氏症人士為「來自星

Burmeister 把唐氏症人士畫成登陸地

034

1.

TOUCHDOWN : An Exhibition with and about People with Down’ s Syndrome 2. 因唐氏症的英文名為” Down” syndrome,故 touch “down”也可 解釋為接觸唐氏症。

屆全以石雕創作為主稍有不同。今年 採取兩種展出形式,一是安排 7 位石雕 藝 術 家進行現場創作,從 12 月 27 日 起在嘉義縣治特區祥和二路西段棒球 位藝術家以其他媒材自行創作後再參 與展出。創作營期間的周末也安排市 集、交流工作坊與表演等活動。

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案例後,曾

及居民的牽繫互動,也不容易呼應當地

兩度邀請策展人北川富朗前來台灣討論

文史或議題。 所幸創作展的形式某種程度彌補了這

為嘉義縣規畫藝術祭的可能性,後礙於 採購法規無法如願。越後妻有大地藝

倫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 ,

術祭的精神在於透過藝術家的進駐觀

此次挑選嘉義特有的諸羅樹蛙創作金屬

察與創作,建立起土地和人之間的情感

材質的《泡泡樹蛙》。嘉義本地知名竹

連結,使參觀的民眾藉此反思與社區的

品之間就產生了連結,而那才是在藝術

關係。嘉義縣國際地景藝術創作展是

家離去之後延續作品生命力的關鍵。畢

否以此精神為終極目標不得而知,但此

竟是誰的「家」 、是否回「嘉」其實不重

屆的規劃與大地藝術祭仍有本質上的

要,能夠讓來訪的人感受到作品與人和

差異,例如藝術家集中於一地或工作室

土地的共生共存,就會吸引更多人把這

創作,創作時也尚未能得知作品將來設

裡當家。

鋼鐵翅膀,表達嘉義縣為多種鳥類棲息 地的自然資源與生命力。此外還有中國

Touchdown: Eine Ausstellung mit und über Menschen mit Down-Syndrom

黃沛瀅以不銹鋼圈圈堆疊的《坐看雲起》

2016/10/29 – 2017/03/12

家彭郡茹《大地迎風》、鄧善琪《翱翔天

更多詳情請上官網:www. bundeskunsthalle.de/en/exhibitions/ touchdown.html

置的地點,如此便難以深化與社區空間

12 位國內外藝術家中,主打的是曾以

藝術家戴耘以紅磚創作《記憶的台階》 、

聯邦藝術館(Bundeskunsthalle, Museumsmeile Bonn Friedrich-EbertAllee 4 53113 Bonn)

縣長張花冠在開幕致詞中表示,在參考

「黃色小鴨」廣為人知的荷蘭藝術家佛羅

編藝術家王文志的《飛》,則打造一對 +data

荷蘭藝術嘉凱倫.范.歐曼仁(Karin Van Ommeren)與其石雕作品《循環》

場停車場開放民眾參觀;另外也邀請 5

與鄭陽晟以鋼鐵表達溫暖的《攜手相

項缺憾,當人們能親身感受藝術家切割 大理石時揚起的粉塵,看見其專注的神 情,還能好奇的問上幾句時,與這件作

伴》。石雕藝術家與作品則有台灣藝術 際》、李紫晴《花園》、侯連泰《家》、荷

+data

蘭藝術嘉凱倫.范.歐曼仁(Karin Van Ommeren) 《循環》、日本藝術家田中等

嘉義縣國際地景藝術創作展

《水波映月》以及匈牙利藝術家約瑟夫. 維希(Joseph Visy)的《哈囉!嘉義》。

2016/12/27 – 2017/01/22

035


visual 064

﹁全球水墨畫大展﹂ 2017

水墨盛事

+

+

visual 064

補充, 「這兩位抽象水墨畫家的傳統根 基,或是對傳統水墨的理解可能比如今 的傳統水墨畫家還要扎實,尤其是王無 邪,連用鋼筆畫的山水也能震撼人心, 不加準備談論國畫歷史也能娓娓道來。 」 在國畫根基如此扎實的基礎上革新,才 能成就國畫在現當代成為「傳統的延伸」 而不是「背離傳統的存在」。以現代水 墨論,模古並不是尊重水墨傳統的最好 方式(傳統但毫無生氣的水墨作品並不 少見) ,無論古今,是否具有感染力才是 評價藝術品的標準。就像陳成球的作 品,雖然抽象,但畫中蘊含的是與傳統

02

一脈相承的水墨精神和文人墨趣。這 樣的意蘊通過極富表現力的抽象方式 傳達出來,顯然更為動人。 全球水墨畫大展近日宣佈將畫作徵集 日期從 2 月底順延至 3 月 31 日,寬限

抽象的可貴之處在於真實

了時間,試圖給意欲參展的畫家更多時

黃孝逵先生的水墨畫個人風格鮮明,

間創作,同時讓更多的水墨人才參與 其中。筆者採訪到策展人郭浩滿先生, 文 :佐 伊 圖 :全 球 水 墨 畫 大 展

畫家陳成球先生、沈平先生和黃孝逵先 生。四杯茶五張椅,三位畫家六張畫, 於茶香古韻中品讀水墨。

抽象水墨與傳統的距離: 初心未變, 或許比傳統更傳統

我疑惑難道《鐘樓》與《中環日落》中 的馬賽克式的處理方式不是抽象出的 現代元素?他笑道, 「那不是馬賽克,是 透過一道玻璃幕牆的真實所見。」這答 案出乎我的意料,不禁讓人反思,一提

03

現代水墨的創作,大家也許絞盡腦汁思

音樂性;後者則是在手揉過的熟宣上畫

端,要找到風格雷同的兩個水墨畫家都

潑墨呈現出沙上運筆的藝術效果,畫

較新穎,卻忘記作畫「返璞歸真」的重

成,稍許暈染感加上斑駁的肌理效果,

困難) ,但展覽方面,如按照地區布展,

家去黑留白,墨色在留白處流動化開,

要性。一幅充滿思想情感的畫作,無論

恰如其分地展現了一種滄桑感。

或像有心人士建議的那樣,將香港作品

在宣紙上留下細膩紋路,久看或有「道

抽象與否,脫離了生活本身,就不會「感

法自然」之感。墨色輪廓處形成酷似行

人」。用黃先生的話來說:能打動人的

草的筆劃,書畫同源,抽象水墨再抽象

抽象作品總是基於生活的創作,歸根結

對全球水墨畫展的 擔憂與期待

也未脫離文人畫風骨。畫中還有相互

底也是寫實的,只不過是畫家內在感受

呼應的一對圓,象征天人之間的關係。

的寫生。同真情實感的寫生相比,技術

無疑,這次水墨展的大部分作品會來自

陳 成 球 師承 現代 水墨 之 父 劉 國松 先

技巧永遠是第二位的。

後「革毛筆」的命,創「抽筋剝皮」 ,當 時在水墨界引起的震蕩可想而知。後 來新水墨運動領頭人王無邪的作品貌 似離傳統也有距離,但黃孝逵先生卻

全球水墨畫大展 Ink Global 2017

在香港各地寫生,自認畫不了抽象畫。

考用什麼技法或抽象元素去展現會比

刀闊斧的突破傳統, 「革中鋒」的命,而

+data

港,城市高樓,充滿地域特色。他喜歡

陳成球先生帶來兩幅抽象水墨。兩幅

生。劉國松倡導新水墨運動之時,曾大

01

構圖極其用心,作品描繪香港的漁船海

穎而出的香港作品恐怕未必能形成能 獨立展覽的陣容。

中國大陸,而從之前的包括全國美展在 內的集合展覽來看,國內的風格題材多

好在香港的藝術愛好者不計其數,500 件水墨精品的號召力不容小覷。外行人 看熱鬧,對內行來說更是盛事,展覽開

沈平先生的作品以此論,也屬於「記錄

存在工筆多、寫意少的問題。為避免審

生活」的寫實派。一幅北疆塔松圖記錄

美疲勞,策展人郭浩滿先生稱,這次的

了北疆的清晨,羊群吃草的情景;另一

評選標準為「先求異,再求好」 ,評委只

墨的發展究竟到了哪個階段?受怎樣的

幅北疆喀什的高臺民居則記錄了新疆牧

會挑選風格鮮明,足以開宗立派的作

趨勢影響?久未露面的同行會攜怎樣的

民的生活環境。前者用數條墨線將畫面

品入圍。香港在題材多樣化方面雖不

佳作參展?一切都令這場水墨盛事著實

分層,像樂譜一樣為畫面增加層次感和

必擔憂(香港實在是走在個性發展的前

令人期待。

展的過程實則也是調研的過程:當代水

01

02

03

陳成球,錐沙漏痕系列 希望明天 061,138X70cm

黃孝逵,《清水居》, 2010,水墨,48x208cm

沈平, 《晨牧》 , 29x40cm

2017/08/02 - 2017/08/08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三樓展覽廳 3B-E(展覽免費入場) 全球徵集畫作日期:即日起至 3 月 31 日 更多詳情請參考 www.inkglobal.org

036

單獨分區,那在全球性的選拔中,能脫

037


stage +

stage 064

殘缺與性慾:畸怪身體的「殘」美學 漫遊於香港大會堂與倫敦西區 2017 香港藝術節 對萬物深情的織女 林麗珍 重拾遺忘了的城市回憶 《這一夜,聽我(城)的故事》 無名者的歷史舞台 從《SIRO HEROes 泰源事件》回 望臺灣歷史(報告)劇 聲優的逆襲!從幕後走到台前 躍動的捷克樂章 楊納傑克 X 捷克布爾諾

巨大的能量如潮水般翻攪

039


殘缺與性慾 : 畸怪身體的 ﹁殘﹂美學

+

stage 064

+

我從沒受過表演藝術的訓練,但身體的展演時時上場:

讓「殘障」出櫃!

產檯上,當我從母親的陰道口被拉出,醫生證實我得到家族遺傳的畸形,四肢皆只

直到 25 歲那年,在芝加哥「身心障礙藝

有兩指頭;展演,隨著我的哭聲、母親的啜泣和護士們二重奏般的驚嘆慌張聲中

術 文 化 節」 (Bodies of Work Disability

開始。

Arts and Culture Festival) 認識了一群

醫院診間,一群白袍的大人拿著殘障手冊鑑定文件,等著要檢查我外型像是雞爪

文 : 易 君 珊 ︵ 生 在 台 灣 、 居 住 在 芝 加 哥 , 二 指 國 度 的 人 種 。 目 前 是 很 不 愛 動 , 但 動 不 動 就 很 忙 碌 的 障 礙 研 究 學 博 士 候 選 人 。 ︶ 圖 :芝 加 哥 當 代 美 術 館

的兩指頭還有極度彎曲的腳趾。展演,在七歲的我微微顫抖著伸出手指頭、脫下襪 子,伴著白袍人們皺著眉頭,上演。 展演,在超級市場,在我攤出雙手等著收找回的零錢那剎那,收銀員提高分貝的驚 恐尖叫聲,將我的現身帶入最高潮。大馬路上,一名陌生中年男子以極近的距離站 在我身旁,目不轉睛地盯著我胸前;我以為自己的女乳是這男人的獵物,但很快地 發現,他兩眼定焦的是我那雙正在胸前揮舞、忙著整理側背包的手。展演,在男子 下巴掉下來時,凝結。

竟然會自稱「殘障」 (Crip) 的藝術工作 者、思想者和障礙權力運動者。每場展 演和對談內容都在講述我既陌生卻又再 熟悉不過的生命經驗,是我從來不知道 我早已擁有的家族身體故事與歷史,而 這些毫無血緣關係的殘礙藝術家們又像

stage 064

麥特是正宗的野獸。運用皮影戲、偶戲

我爸給我取的名字,不是形容詞,難道

元素,加上舞蹈與說故事,踩著美女與

你沒有別的詞來形容我本人嗎?」美女

野獸的腳本,但穿插真實世界中麥特與

與野獸表面上看似代表陰陽兩性、正常

茱莉相遇相戀的愛情故事。麥特一上台

/不正常、性感 /不性感的身體兩元呈

即大辣辣點出觀眾一定會對他身體好

現法,但運用了neo-burlesque (新性

奇,立即告知母親懷孕時使用了當時醫

感脫衣滑稽歌舞) 的風格來展演身體:

療界號稱完美的預防害喜藥物沙利竇

宮廷華服上演不久,兩人均近乎以全裸

邁 (Thalidomide) ,所以使 他 出生 時 就得到這「完美的缺陷」 (perfectly deformed) ,他說: 「大家現在知道了,

演出。茱莉邊跳舞邊從身後抓出一隻假 手,她驚嚇地試著掙脫自己手上拿著的 假手,誇大逗趣地剝奪掉身上的衣物,

手足般的親近。不用多說什麼,我們彼 此了解身體異樣者長年被錯置的委屈。 他們的現身,也帶動我「認」自己的異 樣,帶領我從身分政治的角度來重新檢

─寫於《劇場閱讀》2016 年 2 月

視障礙者社群的社會位置,讓我的「障 礙出櫃」 !當時最令我震撼的是英籍表 演藝術者麥特費雪 (Mat Fraser) 的 劇場表演,他追溯 19 世紀初期馬戲團 的畸怪秀的歷史,演出和他同樣有海豹 肢 (天生短小的上肢與四指指頭) 的 人賣藝的故事,除了掌握觀看者對他身 體的獵奇性,也穿越時空凸顯當代表演 藝術領域對於肢體障礙者的舞台限制。 看他的表演,竟有種看見自己,也被見證 (validate) 的承接感。我與麥特手部異

02

樣的相連經驗,讓我們自然成為彼此的 「手指兄妹」 。

殘障者的性慾美學

01

10年後,再次與手指哥哥共同回到當 這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演出」 ,總引

奶奶會說「是香燒壞的報應」 ,但親戚

來觀看者情緒的投射與心中無限擴張

彼此間從不談論身體異樣的經驗。我

的負面想像。究竟是什麼想法、動力餵

們家族的身體故事,一向是禁語。而當

養了這些人對我的異樣手腳的吃驚、惋

我學會說「我不是障礙者!」時,更是受

惜、遲疑、擔憂、甚至是恐懼?而讓我

到周圍師長的讚賞和鼓舞。認為這想

從小也會想盡辦法背離自己的確有異樣

法是最理想中的樂觀進取、堅強、正向

的事實。旁人看待我身體時的反應制約

陽光,以及「都走出來了」的表現。但究

了我:我學會不能喊痛、不許說「我不

竟人們是期待我從哪裡走到哪裡?我一

能」 、不可以表現脆弱,得時時盡力證

直都不了解。 我只知道「身體的缺陷」 ,

明我的手還是很有功能性 。即使我生

不能認,某種聲音催眠我: 「妳得展現得

長在有缺指、併指和多指基因的家族,

和其他人一樣『正常』」。

就可以好好專心看戲!」美女茱莉則是 以緊身削肩內衣外穿上台,她邀請大家 回想純淨童真時期的自在與智慧。

年出櫃的城市相聚,是去年底他來芝加

下一場景由兩位配角負責用皮影戲來進

哥當代美術館表演「美女與野獸」。這

入童話故事,野獸現身用誇張的義肢與

齣成人版的性慾美學童話故事由曾經和

兩位配角扮演他的偽裝左右手臂,表現

知名作曲家葛拉斯 (Philip Glass) 合

野獸刻意掩飾身體的畸怪,但也講述現

作 真 理 之 路 (Satyagraha, 2012)的

實生活中麥特不穿戴義肢的選擇。美女

Phelim McDermott 擔任舞台導演。麥

上演在城堡受到野獸的囚禁,表示對野

特和主演舞孃人生 (Tournee 2010)

獸感到恐懼但美女不服輸;故事停格,開

同時也 是 2006 年世界情 色小姐 選 美

始講述兩人當初一見鍾情的經過。很快

冠 軍(Miss Exotic World) 的 妻 子 茱

的觀眾也發現這故事跳脫童話裡「美女

莉安塔拉姆茲(Julie Atlas Muz) 共同

野獸」的刻板形象:當野獸不停呼叫美

登台。可想而知,茱莉演的是美女,而

女時,美女說別這麼膚淺: 「『美女』是

01

02

03

表演者茱莉安塔拉姆茲(Nathan Keay 攝影)

Phelim McDermott, 《美女與 野獸》劇照(Sin Bozkurt 攝影)

表演者麥特費雪 (Sin Bozkurt 攝影)

040

041

03


stage 064 會有人盯著他的身體看,就更要主導自

的乳房,大腿和鼠蹊部,在地上做反滾

頭反複砸入帶有性器官暗示形狀的蔬

己被呈現的方式。運用畸樣身體具備的

和大開大腿的動作。而野獸脫去外衣與

果,兩人吃得滿臉滿嘴都是果汁,上演

視覺衝突性,麥特擅長用舞台上的張力

義肢後沐浴,頭髮浸泡在浴池中,起身

野性、誇大、爆笑的挑逗情慾競技。美 女照顧生病的爸爸,當返回城堡後,發

鎖定觀眾目光,直搗觀看者與殘障者之

時也免不了做了典型出浴頭髮水花四濺 的模樣;最後野獸背面觀眾,用腳根靠

現野獸因過度孤獨、思念美女而凋零倒

在浴缸邊緣,屁股坐在腳根上進行磨蹭

在地上。美女開始親吻,試圖喚醒死亡

清洗的性感動作。

的野獸,沒想到奇蹟出現,野獸復活,

經過相處後,野獸卸下義肢以真面目現 身,在一場晚宴,漸漸愛慕彼此的兩人

美女張開兩腿,迎接野獸撲向她全裸的 身體,兩人開始變換各種火熱的做愛姿 勢,一陣性愛廝殺後,美女與野獸就在 兩人兩嘴同時噴出玫瑰花瓣時直攻高 潮,落幕。

納、 「敢裸露」 ,不能通俗地用刻板印象 來解釋障礙者是如何用個人勇氣來表 現自己,他的展演並非要強調「障礙者 也能克服萬難,像一般人一樣創作」的 「展能藝術」。 其創作風 格跟 隨「障礙 /殘 障 藝 術」 (Disability Art) 運動的脈絡;稱呼「殘 障」 (disabled) 不是一般健全心態對

畸怪身體的自我重聲

障礙者身心功能的描述和否認詞。在

身心障礙與性情慾 (sexuality) 一向

英美的障礙權力運動中, 「殘障」被視

是大多數人們避諱的話題。尤其將兩議

為是一種反污名的策略,體認到環境制

題綜合在一起時,重疊倫理道德角度的

度與種種社會偏見使人致殘。因此「殘

制約,更是禁忌議題。許多人甚至會陷

障」指得是社會政治身份,具有「自我

入迷思,訝異的發現: 「殘障者也會要自 慰、也想性交?」這齣成人版本的童話 故事,透過幽默、誇張、逗趣,兼具性 感的手法來還原身體的樣貌與性情慾 的展現。同時,它誠實地混雜了人在面

04

間凝視與被凝視的動力。麥特的自我接

香港藝術節戲劇節目導賞 2017

輪流吻、含、咬、舌尖猛舔,甚至整個

文 : Jonathan Ho 圖 :香 港 藝 術 節

伴著恐怖片般的驚叫聲用假手襲擊自己

對感情的脆弱和在意對方是否能接受自 己的焦慮。麥特曾說,不可避免地一定

重聲」和族群自主定義的意涵。這般的

漫遊於香港大會堂 與倫敦西區

+

stage 064

挪威奧斯陸天選者劇團《暗影》

景的迷惘!三段時代的風雲變色,段段

將平庸生命中暗湧的人性弱點,以生活

皆每個香港家庭曾經 歷的哀愁,真正

化的台詞表達,是麥克唐納的精到筆

香港人的故事;倏忽二十年間,人面桃

跡。當年憑女兒一角奪得東尼獎最佳女

花不再,物是人非,多年聚散起跌中,

主角的嘉妮 / 海恩斯(Garry Hynes)今

香港人與香港地之間,是不捨,還是不

次飾演母親。倫敦西區一票難求,《麗

安?看不清,亦望不遠!什麼才是他們

南小姐》首度來港,劇迷不容錯過。

生活的依靠?叫人茫然 ……

藝術呈現,映照畸樣者的身體,運用「畸 怪」具備的衝突性變成文化象徵。特色 是帶著藝術的顛覆性 (subversive) 和展演本身的揭露的力量,來還原消失 的身心障礙社群的發語權和美學,思 考我們如何建構身體的意義。除此以 外,相關展演強調表演場中參與者的

05

+

共存感知性,也就是「無障礙軟硬體環

今年香港藝 術 節的戲 劇節目,從本地

境」。在這齣講究回歸身體情慾、解構

戲劇界的精英到當代劇場,由美國百老

社會制約的演出,有安排字幕和手語

匯(Broadway)到英國倫敦西區(West

場次,也 有「輕 鬆 慢 活」場 (relaxed

End)的劇目都應邀來港,香港劇迷有

performance) 歡迎觀眾用最自在的

如遊走於香港大會堂與倫敦西區間,過

方式前來看戲,包括在表演過程中需要

足戲癮!

起身活動筋骨或在一般表演場域會被

雲集香港戲劇界精英的藝術節委約本

認為是製造噪音的人們。殘障藝術的

地原創劇《香港家族》三部曲,不是電

場子,總讓我有「回家」做自己的感覺。

視台陳腔濫調的爭產風波,亦不是矯情

像麥特和茱莉說: 「…… 在這世界遊走,

造作的明天會更好,只是一個香港家庭

我們做基進的藝術工作者,找尋另類回

的平常經 歷;故事描述一家人從 1996

到核心的方式 …… 我們接受你,你是

香港政權回歸的移民潮、到 2004 沙士

我們的一份子。」

疫災後的經濟低迷,然後到 2017 對前

挪威奧斯陸天選者劇團(De Utvalget) ,

《香港家族》三部曲由香港藝術節委約

作品精緻簡約、反叛,集裝置、錄像、音

製作,最佳編劇龍文康執筆、方俊杰執

樂等媒體於一,演出者不拘一格,風格

導,更邀請多位超卓演員葉進、潘燦良、

獨一無二,更引入與演出同步的 3D 投

劉雅 麗演出,三個單元劇極具時代氣

影技術 , 開創前所未有的觀劇經驗。天

息,既可獨立成篇,貫穿起來,亦可組

選者首次 訪 港,演出約恩.福 斯(Jon

成波潮起伏、月缺重圓的香港人回歸前

Fosse)名作《暗影》 (Shadows) ,作品

後的心路歷程。香港人共鳴呼應!

有如一首現代詩,題材抽象空靈。導演

英國愛爾蘭都爾德劇團(Druid)呈獻影 劇雙棲編劇才子馬丁.麥克唐納 (Martin McDonagh) ,26 歲寫成的首部才情傑 作,《 麗 南小 姐 》 (The Beauty Queen of Leenane) ,旋即摘下東尼獎 4 項大 獎,震驚劇壇!

嘉莉 / 賀頓(Kari Holtan) 對《暗影》 的詮釋耐人尋味,引人深思。真人和錄 像並置,如夢境般迷離;劇中 4 位老人 在不明時空的房間回顧一生,心中所思 所想,卻由 6 位天真小孩在錄像中娓娓 道來,平和淡雅。如歌的對白縱橫交錯, 生死過渡,交織出時間的循環往復,路

《麗南小姐》故事講述愛爾蘭小鎮麗南

漫漫、幽渺渺;老人與小孩生命軌跡的

(Leenane) ,寡母獨女相依為命,本來

交疊,將佛家輪迴轉世的如實觀照,演

生活平淡,但一日女兒帶着英俊成熟的

繹得詩意盎然;真人與錄像同台,虛實

追求者回家,高呼要幸福生活,母女與

紛呈,將鏡花水月的禪宗睿智,以當代

追求者之間,竟激起了角力、爭戰!是愛

藝術手法呈現得美不勝收,發人深省。

女情深,還是怕孤獨終老?劇中人物栩

至於《暗影》是一首安魂曲還是一闕往

栩如生,對白扣人心弦,充滿英式幽默;

生偈?就要觀眾入場親身體驗了。

+data

04

05

Phelim McDermott,《美女與野獸》 宣傳照(Bronwen Sharp 攝影)

表演者麥特費雪與茱莉安塔 拉姆茲(Nathan Keay 攝影)

《香港家族》三部曲

都爾德劇團《麗南小姐》

天選者劇團《暗影》

2017/02/24 - 03/19 20:15 2017/02/26, 03/05 15:00 2017/03/11, 03/18 - 19 14:00 16:30

2017/03/16-18 19:30 2017/03/18-19 14:30

2017/03/01-02 20:15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香港大會堂劇院

042

043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stage 064

林麗珍

對萬物深情 的織女

+

+

「外頭天氣冷,先喝杯老茶吧!」一進到

戀,導致兄弟鬩牆、族群戰爭,原本富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即便《潮》是《觀》

景美人權園區的排練場,無垢舞蹈劇場

饒的鷹族也消失了,白鳥就此出走,剩

的延續,但這八年來林麗珍有沒有什麼

的藝術總監林麗珍親切地招呼著;煮水

下 Samo 一人永遠孤獨地流浪。但白鳥

不一樣的轉變?資深舞者鄭傑文說: 「從

後注入銀壺、稍待片刻將茶倒入陶器、

走了之後呢?她與 Samo 就結束了嗎?

《醮》、《花神祭》、《觀》再到《潮》,老

斟茶至雪白瓷杯,林麗珍的動作就如同

這個結局多年來一直在我心中進出,總

師的形式其實並沒有太多變化,但每個

她的作品一般,處處細緻、鬆沉又專注。

覺得還沒有完,於是就有了《潮》。」林

作品的氣味都很不一樣,即便動作 很

麗珍試圖按捺住激動的情緒,因每次提

像或甚至一樣,但身體裡頭的細節、質

在這靜謐的片刻裡,林麗珍對細節的重 視與對器物的愛護全然表露無遺,這些 茶具就如同《醮》的〈點妝〉中緩緩捲 動的織布、《花神祭》的〈秋折〉裡輕輕 搖曳的芒草,以及《觀》那一顆顆被安 置的鵝卵石,它們不再是沒有生命的物

到白鳥與 Samo,她就會不由自主地流

地、狀態卻完全不一樣,看起來沒有變

淚: 「白鳥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純

化,實際上內在卻有很多東西在走。而

淨的靈魂,但也有強烈的慾望與情感,

這次在《潮》裡,老師和我們的體力可

而我們的人生就在其中如潮水般翻騰、

能沒有像以前那麼好,但很多東西卻更

循環。」

成熟、更細緻了。」另一位資深舞者吳

件,而是具有靈魂的角色。在睽違八年

於是,林麗珍在《潮》的一開始便沿用

的新作《潮》裡,被林麗珍所珍視的,

《觀》裡白鳥的音樂,同時也從海洋的

則是一千碼以上材質各異的白布: 「來! 你看看這些布,這條是冰裂紋、那條是 平織的、這條是有皺摺的絲,每一條的 質地都不一樣。我就把它們掛在這個小 小的舞台模型裡,每天用手機光源照啊 照的,想像如果是劇場的光打上去,這 些層層疊疊的布與紗會透出什麼樣的

文 :吳 孟 軒 採 訪 攝 影 :呂 學 緯

光影。」 眾所皆知,林麗珍對待布,有著魔般的

01

stage 064

癡情: 「我上輩子一定是織女,我可以站 在布店前面看著布發呆一整天,後來老 闆都直接拿布給我挑,要不然等到都要 天黑了。」林麗珍邊笑著說,邊揚起手 中的白布。說也奇怪,原本躺在桌上的 平凡布料,在空中逐漸落下時,每一塊 布的重量、透光度、織法、觸感,都在 空氣中沁出獨特的話語,那不是邏輯分 析式的語言,而是如畫般的詩意。這些

明璟則笑著說: 「最大的不同就是老師 變溫柔啦!」

想像中發展出「漂流種子」的概念;林

最後,忍不住問了林麗珍是否有退休計

麗珍曾請教研究漂流種子的植物學家,

劃,畢竟世界上很多經典舞團都面臨到

得知種子雖會隨著洋流在全世界遷徙,

極具個人特色與藝術性的藝術總監,在

但最終仍可能會跟著潮水再度回到原生

忽然殞落或退休後,舞團該如何延續、

地,且即使漂流許久,種子還是可以發

或如何轉型等問題。還在忖度這問題會

芽: 「白鳥就像漂流種子一樣,也會跟著

不會太冒昧,林麗珍卻已一派輕鬆地回

潮水回來見 Samo,並將當年離開時所

答: 「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啊,我是覺得自

帶走的種子種下,讓曾消失、分裂的生

己需要休耕,畢竟創作了 20 幾年,整個

命再度生長,但她勢必要先從長年累積

人完全投入在裡面,生活中只有工作,

的冰層中破浪而出,義無反顧、沒有回

所以想暫時告個段落。其實我也貢獻 4

頭路的前進。」

個舞碼了,一個人的舞作不一定要多,

種子也為《潮》帶來聲音:由黃花夾竹

精準就很足夠,如果這些作品是好的,

桃、橄欖、蓖麻、稻穗、水黃皮等不勝計 數的種子所串聯而成種子串,被穿戴在 舞者的腳上,唰唰的聲音如一波波的海 浪。在古樸的種子浪濤聲、擊鼓手迅疾 的鼓聲中,男舞者們手持芒花,從尾椎 開始一節節地往上推展,從胯的深處積

無垢就會讓它繼續延續下去,持續重演 經典。至於我自己會想做教育,讓一般 人可以一起來跳舞,把身心裡頭的能量 釋放,再回去面對自己的工作。就像種 子一樣呀,我希望能為孩子做點事情, 讓我們的社會有很多種子,培育著他們

累能量,瞬間爆發向前邁步,倏地又急

發芽。」

止如獸般對峙。他們重心下沉雙腿深蹲

喝了口茶,林麗珍淡淡的微笑說: 「我很

骨盤幾乎已要碰到地板,他們大口喘息

相信『水到渠成』這四個字,年輕時常

後又再度奮力衝刺,他們的氣息、步伐、

常是想做但做不到,現在想休息了卻又

能量驚人地同步,這股專注與定性所凝

在冰山底下封藏的,是繚繞在林麗珍

好像不讓我停下來,也沒辦法,就順其

結而成的震撼,與觀看女舞者們綿延緩

自然、盡力而為吧!」

心頭、八年來揮之不去的《觀》的結尾:

行時的感受無疑是相同的,難怪舞者們

「《觀》的白鳥是河流的靈魂,Samo 則

常說: 「在無垢裡,爆發力與定、靜、鬆、

白色布幔成為《潮》中高掛成山的簾幕、 流淌至觀眾席的冰河,當一束遠光從舞 台後方滲出,這便是一幅蒼涼且孤寂的 冰山荒原。

03

是鷹族,兩人卻情不自禁地觸犯禁忌相

沉、緩是同一件事。」

01

02

爆發前的寧靜

讓布在空中說自己的話

+data

2017 台灣國際藝術節 無垢舞蹈劇場《潮》 02

044

2017/03/08 - 11 19:30 2017/03/11 - 12 14:30 國家戲劇院

045

註:臨走前,林麗珍握著我們的手,輕聲 懇切地說: 「你們以後要常常來跳舞喔!」 和煦的笑容就像那杯老茶一樣,在冰冷的 寒風中令人感到溫潤、暖心。


+

stage 064

+

談︽這一夜,聽我︵城︶的故事︾之創作過程

文 :陳 瑋 鑫 攝 影 師 : Wisely Chan

重拾遺忘了的 城市記憶

近年,以真人、真事、真資訊作為依據

後,才發現資訊的確不少,但有趣的故

的紀錄劇場創作,在香港越來越多,例

事卻不多,而且部分年輕的演員對舊火

如中英 劇團在不同地區進行的「社區

車站與城寨更加沒有太大感覺,畢竟這

口述歷史戲劇計劃」 ,讓長者親身上台

些地方在他們出生前已經消失;相反,

演繹自己的經歷和故事;一條褲製作也

在討論的過程中,大家都分享了不少在

曾透過演員親身訪問當事人作資料搜

香港成長的難忘回憶,當中不乏有趣故

集,創作出有關「六七暴動」歷史事件

事,因此最後就決定以演員們自己說自

的《1967》,以及呈現前線地產從業員

己的故事為主,而放棄以訪問他人的內

生活的人種誌戲劇《中間人》等。而我

容去建構作品。

自己創立的 William et al. 創作研究室,

節內的五個劇作,皆是以「被消失後的 城市」為題而進行的創作或再創作,並 全都是於西九龍大角嘴老區的兩幢超 過 50 年歷史,並正面臨被重建的唐樓 空間內發表。無獨有偶,四個以中文命 名的劇都巧合地含有一個「夜」字,彷 彿揭示著這個被消失後的城市必將落入 黑暗。當然,如此解讀容或過分負面, 但在這急速發展的城市之中,未來文化

訴說我城的各樣變遷

經驗分享,如實地以他 /她的演講與訪

創作過程中,我們重新發現了不少早已

地創作的空間(有形與無形的) ,還可

經被遺忘了的東西,亦驚覺這個城市的

以撐多久呢?可能很快,一切都會被消

轉變之快。好像於 1980 年建成的合和

失,慢慢被世人遺忘了……。

(創作進行中)後,今年一月就製作了一 齣全新的紀錄劇場作品《這一夜,聽我

天已跌至第 34 位;小時候愛吃的小包

港的社會變遷,並喚起早已消失的一些

紫菜,也靜悄悄的由一包有 5 塊,變成

人與事之回憶印記。

只有薄薄的 3 片;而當年遍佈港九的九

針對香港劇壇一向甚少著重作品的 R&D (Research & Development, 研 究 及 發展)過程,又缺乏理論研究與實踐式 的學術探索,因此當我於 2015 年從歐 洲遊學年多回到香港,便決 定要成立 William et al. 創作研究室 —— 個以藝 術創作為方法與手段,對不同議題及表 演形式進行持續探索的創意匯集,並嘗 試在香港推廣實踐研究式(Practice as Research)的劇場創作。《這一夜,聽我 (城)的故事》就是我這個新組織的第二

龍皇帝墨寶,大部分也早已被新油覆蓋 或被洗刷掉了。

自向觀眾剖白個人成長故事,直面觀眾 分享當中的甜酸苦辣,回溯我城早已「被 消失」的人、事、物。

+data

「西九外劇場節」 節目詳情:

當然,因為資源及時間所限,我們最後 經歷,精選部分內容放到長約個半小時

巴爾劇場 《這夜煙火燦爛-北京舊城的故事》

的演出當中,再輔以歌曲、照片、新聞

2017/01/05 -8 20:00

也只能從每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及 成長

資料及紀錄影片作導引,在小劇場內呈 現我城發展的點點滴滴與世代變遷。四 場下來,觀眾的反應都相當正面,好些 朋友看後也表示勾起了很多童年回憶,

天邊外自由劇場

William et al. 創作研究室 《這一夜,聽我 ( 城 ) 的故事》

而演出結尾的錄像呈現了部分在 2016

2017/1/12 – 15 20:00

年結業的公司與離世的名人,數量之多

天邊外水泊劇場

更令不少人詫異。

窮人誌《夜行動物》

個創研劇作計劃,嘗試以五位在香港土 生土長,但成長於不同年代的演員,親

核心的外圍老區內,能夠繼續自由無憂

中心,當年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但今

(城)的故事》,反思過去近三十多年香

從個人的經驗與觀察出發

046

演《Made in Macau 2.0》和《第一夜》。

亦繼去年初以一位跨性別朋友的自身 問內容,創作了形體引錄劇場《他 /她》

01

stage 064

被消失後的城市

2017/1/19 - 22 21:00

話說回來,其實《這》劇是透過公開遴 選,與另外兩齣本地製作:巴爾劇場的 《這夜煙火燦爛 - 北京舊城的故事》及

天邊外自由劇場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 ( 澳門 ) 《Made in Macau 2.0》

我最初的構思,其實是想收集一些與早

窮人誌的《夜行動物》 ,一同獲選為首屆

已經不存在的建築地標有關的個人小

「西九外劇場節」的參節節目。這個小

故事,例如舊尖沙咀火車站、九龍城寨、

型劇場節,由天邊外劇場主辦,獲藝術

荔園及喜帖街等,從個人回憶側寫城市

發展局資助,除了一月份的這三個本地

曉劇場 ( 臺北 )《第一夜》

更新。可是,當我開始認真地進行資料

劇作,二月份將會迎來澳門的滾動傀儡

搜集,以及跟創作團隊分享過我的想法

另類劇場,以及台北的曉劇場,分別上

2017/2/17 - 19 20:00

01

02

消失中的「我城」

談論香港逐漸遺忘的城市記憶

047

2017/2/3 - 4 20:00 天邊外水泊劇場

天邊外自由劇場


+

stage 064

+

stage 064

去年秋 天,協助一場生 態旅 遊課程,

也迥異於絕大多數歷史劇以立案劇團

到了泰源盆地。居民捧出有長桌大小、

發想並主導製作的通則。在主辦方鮮

用保麗龍和砂粒製的精緻社區模型一

明的意識形態下,承接「歷史性」任務

細指:這 裡 是環 鎮 腳踏車步 道,那邊

的表演團隊卻走出了一條 通向所有人

颱 風後坍了,溪 水主流 和支流經 過 這

的路。

獄。大 家聊 到「泰 源 事件」,記得「臺 灣史上首次監獄暴動」 「槍斃五個」這

不宏偉的小人物英雄 劇 名中的「SIRO」取自日語「白色 /無

中岔出,敷演不同可能,虛實如何在台 上交融成為一大看點。 另 外,簡 介 以「揭 開 神 秘 面 紗」形 容

無名者的歷史舞台

文 :譚 凱 聰 圖 : SIRO HEROes 劇組 沈君翰攝影

從︽ SIRO HEROes 泰源事件︾ 回望臺灣歷史︵報告︶劇

《SIRO》將「刻劃五位犯人在孤高的泰源

分眾稱呼,台獨思想者為「白」 (Siro) ,

監獄生活,及如何秘密策劃起事」 ,仍讓

認同中國者為「紅」 (Aka)。由此直譯,

歷 史與 劇場聯手的意義便在此:留下

人好奇歷史細節將如何在台上具現。初

劇名是白色英雄也是無色(無名)英雄。

紀錄,和紀錄的紀錄,版本逐代增生,

看簡介時聯想到「報告劇」 ,或可作為進

表演團隊以此為引,提出「這是個關於

場前的猜想和期待。

姓名。

再現並串連一代代反抗者的記憶。二 月底上演的《SIRO HEROes 泰源事件》 (下稱《SIRO》 ),便是一例。

臺灣(歷史) 劇場中的異數 在《SIRO》之 前,臺 灣 劇 場 已有過 一 些臺 灣史 題材作品,劇評人于善祿對 此曾有爬 梳,並將劇目列表﹝1﹞。他 對千禧年後臺灣歷史劇的斷代觀察, 可歸納成幾點:

人與革命的故事﹝2﹞」的敘事本位。 導演張閔淳如此描述主角們:

鍾喬、劇評人吳思鋒對此多有著墨﹝5﹞

驗,他們是普通人 …… 那時關在監獄 環境單純的他們弄了一場革命,年輕的 我們衝進了立法院造就了一場學運。我 們看到的,都是平凡人中所激發出來的 力量與情操,而那並不是宏偉的,而是 屬於人 …… 最基本的需求與渴望未能 滿足,所反動發出的聲音。﹝3﹞

2. 強調人民反抗意識。

讀者目光,從政商要角轉向個人史。 《美

3. 以人物、情感為本位。

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

5. 相 對 於大 陸,臺 灣 歷 史「入 戲 」數 量不多。

影像,切實呈現歷史事件過程。差事團長 ﹝6﹞。顯例當屬 1989 年王墨林導演《幌

當代史學的去中心化,牽引著研究者和

可能性。

報告劇以大量口白、當事人證言、相片和

…… 沒有軍事背景,沒有籌組革命的經

1. 主角從政治人物漸轉向藝術家。

4. 史詩題材多走向音樂劇,發展商業

馬車之歌》 ,呈現白色恐怖時期基隆中學 校長鍾浩東傳播社會主義思想,受縛就 義的過程。後由侯孝賢導演改編為電影 《好男好女》 ;去年鍾喬亦在大稻埕思劇 場新編《幌馬車練習曲》。 1980 年代末的報告劇著重臺灣民眾史主 題,並間接造就「Aka(紅) 」屢獲報告與 重演,而「SIRO」史料的舞台呈現相較之 下,顯得付之闕如。《SIRO》團隊在泰源 監獄等地的踏查成果,是否某些部份可

《無法抵達的遺書》、《走過長夜》等中

能化為在舞台上傳遞的真實歷史?這是

外專書出版可為例證。《SIRO》團隊以

團隊創作過程中,可以考慮的一個問題。

「個體自由意志」為主軸,亦具備這 類 視野,並替各陣營的觀眾找出最大公約

以此參照,可想見《SIRO》僅僅題材就

數:我們都是人,都想過得自由。實際

已是臺灣當代劇場的異數。而其由李

演出若貼合團隊理念,可能成為臺灣歷

登輝民主協會、民報、台獨組織主辦,

史劇跳脫意識形態、情愛與「以樂撐劇」

二二八受難者相關團體協辦的背景,

套路,自成一徑的出發點。

01 《Shiro heroes》劇照

+data

《SIRO HEROes 泰源事件》

048

將以說書人追憶、抽象肢體和舞台燈音

色」 ,源於 1960 年代泰源政治犯間的

類線索,但沒人想得出五個起義者的

01

導演言明在表演上「不完全寫實」﹝4﹞, 來寫意演繹,並從革命失敗的歷史事實

些地方 …… 在模型之外,簡報地圖中 一掃而過的,就是「田」字型的泰源監

補完革命, 或以報告補完歷史?

2017/02/25 19:30 2017/02/25-26 14:30 南海劇場

049

1. 2. 于善祿《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與詮 釋》,頁 49-59。 3. 摘錄自劇目簡介與導演理念。 4. 同上。 5. 同上 6. 吳思鋒〈還我老樹,也還我民眾劇 場〉 :https://goo.gl/edfFG7 7. 鍾喬〈幌馬車練習曲 左翼世代對 話〉 :https://goo.gl/0XL3Xg


+

stage 064

+

聲優的逆襲!從幕 後走到台前

stage 064

躍動的捷克樂章 楊納傑克 X 捷克布爾諾 文:林喜兒 圖:Patrik Borecký

2017 聲優春天藝術節 我好 奇,究竟有多少人因為 村上春 樹

文:史比野塔

而專程 走到音樂 廳欣賞《小交響曲》

圖:聲優之外 提供

(Sinfonietta) ? 先別誤會,楊納傑克(Leos Janáček) 絕對不是村上春樹發掘出來的,一位香

流川楓、毛利小五郎、美少女戰士、神

港作曲家朋友這樣提醒我。不過,因為

奇寶貝的聲優,即將走到台前演戲給你

村上春樹在小說《1Q84》裡,出現了《小

看!是甚麼讓隱身在幕後的他們亮相?

交響曲》 (Sinfonietta)卻 令楊納 傑克

「我們想要讓這世界好好聽人說話。」很

的名字「大紅」起來,令不太熟悉古典

難想像這句話出自承載著眾多人童年回

音樂的讀者認識這位重要的當代捷克

憶的台灣聲優口中,但這不只是對現今

作曲家,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少收錄了這

充斥視覺刺激、人們逐漸不再耐心聆聽

首作品的專輯。從村上春 樹到楊納傑

的呼喊,更是希望逐漸萎縮的聲音產業

克,如其探究這種行銷方法是否有效,

能被正視,畢竟聲優的工作不僅僅是發 出聲音,更常是被人們投射著那些無法

不如嘗試回到基本,想想為什麼村上春

《暗戀》劇照

樹要用上楊納傑克的《小交響曲》,而楊

實現的人生,海納著廣大聽眾的想望。

日漸嚴峻的聲音產業 承載著眾人夢想的聲優們,如今正戰 戰兢兢地走在鋼索上:面對逐漸惡化的 大環境,他們選擇以製作「2017 聲優春 天藝術節」的方式正面迎擊─幕後聲優 將化身成臺前的演員,不僅演出改編自 《暗戀桃花源》的《暗戀》,也會用各樣 的聲音演出即興劇。帶領整個聲優團 隊前進、並擔任《暗戀》導演的石采薇 說,當年憑藉一股熱情進入聲優產業, 便 是希望能與不同角色共 處、體驗不

現代歌劇《馬克普洛斯檔案》 .

家引用電力供應的劇院,今天劇院還保

別是在婚姻與家庭生活上。在布爾諾

出發推廣古典音樂也不是新鮮事吧。

留了當年愛廸生製造的燈泡。直至 1919

參觀他的舊居,客廳還保留了昔日的傢

年正式成為國家歌劇院,楊納傑克的著

具,包括一座三角琴,更找到經典樂章

聲優們卻有著與專業演員不同的專屬

孕育楊納傑克的捷克布爾諾

名歌劇,包括《Jenufa》,《The Cunning

的手稿。在主廳播放了關於他生平的紀

上一個人的聲音變化還是有限,不可能

武器:聲音,這些在影視作品中為人熟

去年 12 月有幸走到捷克布爾諾(Brno) ,

Little Vixeb》,還有《The Makropulous

錄片,簡述了他的一生。楊納傑克晚年

變出數十種人聲出來,而這種工作方式

知的聲音,不再只是被純熟的技巧操演

捷克第二大城市,踏踏實實,用足跡去

Case》、《馬克普洛斯檔案》也在這裡作

才成名,或許一直也有點不得志,與太

對聲優來說無疑是種消耗。近年的情

著,而是「用真實的情緒與全部的身體

認識楊納傑克。雖然楊納傑克不是出生

首演,繼而讓他聲名大噪。

太的關係不好,婚姻不如意,加上兒女

況讓石采薇感觸更深: 「現在我們只擔

發出聲音,使聲音不再只是技巧,而是

於布爾諾,不過自 1865 年,11 歲開始

心沒有人需要配音員,因為中國發展越

成為角色巨大的能量。」

便在布爾諾生活,不少著名的作品也都

角色與劇情的前後脈絡。」也因為聲優

連天!另外,也因為沒有接受過肢體表

納傑克又是怎樣的作曲家,畢竟從文學

的專業不受電視台重視,於是便常常看

演的訓練,排練時常顯得不自在,總會

到同一部影視作品中,一個聲優同時要

過度在意手的位置、臉的表情。然而,

配很多種角色,石采薇無奈地說,事實

來越好,他們很支持配音員,資源也比 台灣豐厚。」

為了幫助聲優們更容易進入角色狀 態,石采薇在改編《暗戀》劇本時,參 照了不少彼此實際生活中發生過的故

同人生,然而現實卻全然不是這麼一回

走到台前,勇敢發聲

事。石采薇提到,在台灣,若想走聲優

因此,石采薇決定放手一搏: 「雖然無法

著說,也許到演出時,大家還是忘詞、

這一行,需先經過配音班的基礎學習,

預期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但只有走到觀

動作僵硬,但「最大的接納就是接納錯

接下來的三、五年就是到處跟班、拜師

眾面前,你才不會永遠是一個代工廠。」

誤的可能」 ,因為對一向在幕後扮演別

的日子,但就算當上一線的聲優,最後

當然,總是在幕後的聲優走到台前,的

人的聲優而言,能夠在人前展露自己的

也只能當電視台的罐頭生產線: 「我們

確會遇到不少挑戰,例如聲優們過去

不完美,觀 眾若能看到聲 優真實的面

的工作狀態是,你根本不知道你在演什

工作時只要讀稿就好,現在卻要把台詞

貌,並對演出的內容有所共鳴,那麼一

麼,稿子一拿起來就開始錄,完全不管

從頭到尾都背下來,讓大家個個都叫苦

切都值得了。

事,讓聲優們能夠把心打開。石采薇笑

相繼離世,或者我們也要多謝 Kamila

作曲家的謬思

的出現,所謂的繆思就是這麼一回事。

是誕生於這個城市。楊納傑克常被形容

說起這部歌 劇,必然會提到作曲家的

初冬的布爾諾,窗外盡是白茫茫,這一

是「大器晚成」的作曲家,在 70 歲前還

個人經歷。《馬克普洛斯檔案》是關於

刻,你可以到離 市中心約二十分鐘車

未完成過一首交響曲,《小交響曲》便是

一個不死女伶的故事。楊納傑克晚年

程的中央墓園,到楊納傑克的墓前,致

在 1926 年首演,當時的楊納傑克已 72

愛上一名商人的妻子,年輕的 Kamila

謝和緬懷一番。又或者走到市中心的

歲,這首作品以大量的銅管樂作開端,

Stösslová,多 年 來 寫 了 超 過 七 百 封

Stopka Pilsner Pub,楊納傑克經常到

二十分鐘的澎湃浩瀚,這個時候,你可

情 書 給 她,《Intimate Letters: Leos

訪的餐廳,喝一杯最地道的捷克啤酒,

以回到《1Q84》,思索村上春樹為何選

Janáček to Kamila Stösslová 》一 書

然後才走進劇院,看 100 分鐘的《馬克

用這首樂曲。事實上,楊納傑克不少著

便是書信在 90 年代公開後結集而成。

普洛斯檔案》,欣賞捷克音樂,聽聽楊

名的歌劇作品也是在晚期完成,而且也

有 說 正 是 Kamila 激 起了楊納 傑 克的

納傑克如何把捷克摩拉維亞獨有語言

在捷克布爾諾國家歌劇院首演。建 於

創作力,寫下這部出色的歌劇。回看楊

聲調特色,編織進這齣節奏明快的現代

1882 年 的 Mahen Theatre,是 歐 洲 首

納傑克的經歷,也許並不盡如人意,特

歌劇。

+data

+data

2017 聲優春天藝術節聲優舞台劇《暗戀》 、 《即興聲優劇》 2017/02/24 19:00 2017/02/25-26 13:00/18:00 牯嶺街小劇場 1F 實驗劇場

050

2017 香港藝術節 《馬克普洛斯檔案》

楊納傑克《小交響曲》 、 《永恆 的褔音》 、 《格拉高利彌撒曲》

2017/02/23,25 19:00

2017/02/28 20:00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051


listing 誠實的景觀

公園的事

01.02-14.02.2017

14.02-04.03.2017

香港浸會大學顧明均展覽廳(香港九龍塘禧福 道 5 號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 1 樓地下)

香港浸會大學啟德校園畫廊 (香港九龍觀塘道 5 號)

景觀不曾思考,不能說謊。而所謂誠實, 其實是我們將自身感受投映到景觀中,

listing 「創意間的親暱」2017 當代歌曲音 樂節 公開排練 27.02-28.02.2017 15:00-18:00

DALE FRANK 個展

香港 1952

麗莎.露

18.01-09.03.2017

08.12.2016 - 31.03.2017

19.01-11.03.2017

F11 攝影博物館(香港跑馬地毓秀街 11 號)

立木畫廊 (香港中環畢打街 12 號畢打行 407 室)

Pearl Lam Gallery(香港中環畢打街 12 號畢打 行 6 樓 601-605 號)

一個藝 術展覽能否讓觀者暢 懷賞玩其

香港中華廠商會聯合會演講廳(香港九龍清水灣 香港科技大學鄭裕彤樓地下)

一系列具 具 有雕 塑質感的全 新 創 作,

中? 1815 工作室七位 成員懷著實驗心

藝術總監盛宗亮將同傑出客席作曲家和

Frank 於有 機 玻 璃 上 添 加 玻 璃 碎渣、

呈現「感傷景觀」。感傷景觀是一種反映

態,透過是次展覽,探索佈展方式和展

宮廷作曲家朱迪絲.韋爾(Judith Weir) ,

阻 燃 泡 沫與 壓 縮 泡 沫,並覆以 艷色的

作畫者從生活所激發的思想感情,繼而

覽空間設計的可能性,為參觀者提供一

傑出客席藝 術家、身兼鋼琴家、指 揮、

Harlequin 顏 料、有色樹脂與 清漆。畫

創作的畫品。作畫者借景抒情,因此不

種較為輕鬆、開放的觀展經驗。公園有

NYFOS 的副藝術總監和創辦人之一的邁

作上疊加著的不同媒材猶如精密的活版

會明確描繪生活過程,畫面一般沒有完

如社區的縮影,園中種種人與事都反映

克爾.巴瑞 特(Michael Barrett) ,紐約

印刷,試圖重新審視繪畫自身的概念本

整的故事情節,也沒絕對的人物景物。

著所屬社區的文化與氣質。如細心觀察

歌曲音樂節的歌唱家們,客席藝術家施敏

質。此外,Frank 亦運用如人類毛髮等

情感景觀具有含蓄性、主觀性、詩意和

這個由 1815 工作室 —— 一個 7 人的微

倫和男中音艾樂冊(Isaac Droscha) ,以

雕塑式的附加物代替顏料,創造出擁有

個性化,不時還反映周遭的整體面貌,

型社區 —— 一手創造的公園,即可發現

及獲選作曲家們於香港科技大學校園為

單色畫形式的大幅覆蓋表面。

因作畫過程中注入獨有的審美改造,所

園中處處反映各人的性格和故事,及眾

「創意間的親暱」2017 當代歌曲音樂節進

以創作中不斷遊走在情感和景觀間。

人的對話和互動。

瑞士馬格蘭攝影師 Werner Bischof 和 他 的 妻 子 於 1952 年 五 月來 到 香 港。 Bischof 花了兩個月時間以相機捕捉了 別具特色的香港街景以及當時的百姓生 活:寮屋區的難民、西貢滘西洲附近島 嶼的漁民家庭、跑馬地的賽馬賽事以及 中環總督府的英女皇生日派對等。是次 展覽展出的 85 張照片極具價值,並將 50 年代初的香港多元文化呈現大家眼 前。隨著香港的迅速發展,Bischof 見 證著香港由一個小漁港,慢慢成為一個

行公開排練,深入研究討論和 俢 改他們

東西文化交匯、新舊相容的大都市。

受到亞洲文學、文化啟發和影響的藝術歌 曲 / 歌劇選段。

香港前輩油畫家:十方世界

情匯香江:沈平小幅水彩

幻象.人生 by Lee Du Ploy

《ingxube》系列作品進一步實踐麗莎. 露對發掘玻璃彩珠 藝 術 創作可能的興 趣,並將這種對話性藝術創作遠傳至南 非社群。 「ingxube」一字在祖魯文化中有 「隨意」或「混合」的意思,意指作品創作 的過程。麗莎.露先選取不同顏色的彩 珠並組成各個色譜,再經由女性手藝工 匠之手隨意挑選珠子織出指定尺寸的色 條,最後由藝術家編織固定在畫布上。 麗莎.露的創作手法深受 1960 年代「紐 約畫派」 (New York School)的繪畫 風 格影響,以沉著低調、簡約抽象的色彩 條紋為畫布增添深度和光澤動感。

《開張天岸馬》齊沐德繪畫與雕塑

創意運營方案

LONG TIME NO SEE: 左鄰右里. 虛擬再聚

19.01-11.03.2017 ㄊ

19.01.2017

03.02-25.02.2017

13.01-11.02.2017

10.12.2016-26.02.2017

一新美術館 (香港觀塘海濱道 165 號 SML 大廈 4 樓)

一新美術館 (香港觀塘海濱道 165 號 SML 大廈 4 樓)

Blue Lotus Gallery(( 香港上環華里 3 號 ( 荷 李活道 227 號 ),ZZHK Gallery)

漢雅軒 (香港中環畢打街 12 號 畢打行 4 樓 401 室)

Para/Site 藝術空間 (香港鰂魚涌英皇道 677 號榮華工業大廈 22 樓)

裝置藝術雖然是當今國際藝壇的主角,

是次展覽展出沈平創作的小幅水彩。作

2017 年的新年願望你許下了嗎?新一年

過去 40 年,齊沐德目睹蒙古巨大的社會、

以香港作為主要船運港及在鴉片貿易中

元創方(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 (香港中環鴨巴甸街 35 號)

香港藝壇亦為國畫主導,但油畫的地位

品描繪香港富有特色的景物,包括大澳

願望除了希望身體安好,工作順利及家庭

政治及文化變化,亦見證許多的傳統在這

所扮演的角色為背景,試圖藉此勾勒整

配合擴增實境技 術的互動展覽「LONG

卻沒被拉倒。本館邀請香港油畫界的先

水鄉及新界鄉郊的風光,以及記錄城市

和睦外,保持身心及精神健康亦是很重要

些變化中被摧毀。因此,齊沐德堅持以他

個駐留計劃背後的經濟流動和概念架

TIME NO SEE: 左鄰右里.虛擬再聚」 ,

驅參展,展出共四十幅油畫,來自朱應

的變遷,當中有些已成追憶,有些快將絕

一環。Lee du Ploy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

的藝術創作建立一座橋樑,讓傳統得以在

構,並 透過「後設表現」的方式透明化

將聚焦在其警察宿舍年代的歷史,為訪

東、林明琛、徐志鉅、陳紹綿、陳朝龍、

跡,有些活現眼前,全為二零一六年近

他將他一生中遇到案例故事主角畫下,每

變化萬千的當代世界裡被承傳下去。馬

整項計畫的組織邏輯。本次展覽起始於

客呈現昔日已婚警察宿舍的面貌。這兩

黃配江、歐陽乃沾、蕭滋、鍾耀及鄺高華

作,讓觀眾感受美好的香港。

幅作品背後都是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

是種有強烈文化身份的動物,它與蒙古歷

七 位 參 與 Container Artist Residency

座建於五十年代的三級歷史建築,曾滿

等十位畫家。他們皆年屆七十以上,雖畫

帶我們認識人性的最深,最痛,最真實的

史有著濃厚的淵源,亦是蒙古文化裡帶的

01 的駐留藝術家的作品,將航運業視為

載着警察家庭的喧鬧歡笑聲。從廚房飄

風各異,但他們都不期然寫出色彩繽紛的

情感。Lee 希望透過展覽帶出正面信息,

核心。齊沐德認為馬的力量與高雅,賦予

推動當代世界文化和經濟的力量,並開

來令人垂涎的香氣、在走廊肆意奔跑追

世界,趣味盎然,展現上一代香港畫家對

讓藝術愛好者欣賞藝術品時亦同時得到

他的作品一種引人入勝的生命力。無論

闢一個空間讓藝術家在此脈絡下進行探

逐的孩子,還有屏氣凝神地攻打四方城

他所繪的是一匹單獨的馬或是一群大草

索、實踐。

的一眾「麻雀腳」 …… 一幕幕昔日生活片

發,祝願大家新一年更美好。

生活的體會。

段現在重現眼前。

原上的馬,齊沐德都能以精煉的線條,勾 勒出富有時代精神的輪廓,體現當代世界 與民族認同的交流融合。

052

01.12.2016-31.03.2017

053


+

stage 064

054


column 064 文 :洪儀真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 理教授 ,法國巴黎高等社 會科學院藝術社會學博士

book

吻的文化史

column 064 位,說明電影、戲劇、流行歌曲等文化形式裡,吻是如何變 得流行、具備何種意義,又發揮了哪種影響力。如此看來, 書名的中譯雖然沒有完全貼著原文,倒是標明了全書內容的 實際餡料。本書更精確的主旨應在於察看「吻」在流行文化 裡的起源,以及「吻」如何牽動與愛情相關的大眾習俗之興 起。也難怪在整本書裡,不少比例的篇幅其實是在談「浪漫 愛」的文化,而不是在談「吻」自身。這兩個概念在字裡行間 已經交融難分,宛若達內西對兩者關係的界定。作者因此 未能成功論證,吻的出現是流行文化誕生的信號。嚴格說 來,中古時期於散文、詩歌或繪畫中出現的首批浪漫吻符 號,不能說是帶動了整個流行文化,至多只是促使浪漫吻及 浪漫愛在文化上的風行。我幾乎可以確定,是因為達內西對

「吻

平而論,假若撇開這些如同審查論文的吹毛求疵,改以一種 認真而輕鬆的態度來欣賞本書的話,博學的達內西無疑已 經提出關於吻的文化史難得的豐富素材。閱讀之際別忘了 一邊上網瀏覽相關的圖畫、攝影、文學及影音,連網路時代 的虛擬吻也沒能逃過作者的網羅。這篇吻的故事最後仍舊 回到了羅密歐與茱莉葉身上,其刻骨銘心的經典之吻,是超 越生死之吻。兩人在世俗抵制下命運不堪的愛情,實現著真 愛的唯一可能。他們的愛情是文化史上偉大情愛的開端, 而之後, 「吻會繼續存在,因為它已徹底與愛情合而為一」。

︽ The Monocle Guide to ︾ Drinking and Dining

Monocle

相信愛好藝術與講究生活品質的人 對 MONOCLE 不會陌生 ,這個來自 英國的創意品牌用雜誌 、書刊 、零 售店為人們帶來全球文化 、生活 、 藝術世界的品味提升 。 與以往﹁高 貴冷艷﹂的簡約黑白風不同 ,這回 出品的新書﹁ MONOCLE MONOCLE 飲 食 指 南 ﹂︵ The Monocle Guide ︶可能是由於 to Drinking & Dining 介 紹﹁ 美 酒 佳 餚 ﹂ 的 原 因 , 無 論 是 裝幀設計還是文字內容都顯得格外 親切美好 。 本著 MONOCLE 一向的 高 端 品 位 路 線 , 這 本﹁ 指 南 ﹂ 煞 有 其事的將日常飲食的取材 、擺盤 、 烹飪 、呈現 、獨享或是待客 ,都提 升到了完美的藝術境界 ,用種種飲 食的藝術來塑造生活格調 。

+data

︽教你如何買到好藝術 : 給囊中羞澀收藏家的 購買指南︾

Erling Kagge

想買藝術品 ,但卻不知從何下手 ,該 買 什 麼 、 去 哪 裡 買 、 用 多 少 錢 買? 本 書的作者俄林 . 卡其 ,是一位探險家 、 出版商、更是一位國際知名的收藏家, 卡其的收藏之旅雖然始於囊中羞澀 , 但他有的是投入的精神 ,對品質的敏 銳感知 ,以及絕不摸魚的嚴肅態度 。 這些特質讓他得以建立一個令人欽羨的 收藏,並在藝術圈內享有極高的聲譽。 他將在這本書裡面傳授購買藝術品的 條交戰守則 ,幫助你購入那些可以帶 來長久愉悅的藝術品 。 他分享的逸聞 趣事和直白建議 ,將引領你安全穿越 充滿陷阱與誘惑的藝術迷宮 。

+data

+ 2016.11

亦 + 安工作室

01

02

24

漫畫原來要這樣看

057

Scott McCloud

+data

+ 2017.01

愛 + 米粒

本書以漫畫的形式介紹漫畫的發展 沿革、藝術語言、表現手法,是 進入漫畫藝術的入門作品 。 並以 簡單的畫面告訴大家 ,漫畫不專屬 宅男的讀物,而是一種擁有強烈 表現力的藝術形式 。 內容淺顯易 懂 ,引導讀者了解各種漫畫風格的 構成元素 ,文字與圖像如何合而為 一 ,並發揮出其魔力 。 這部作品 淺顯易懂 ,受一般喜愛漫畫的大眾 讀者歡迎 ,也是從事漫畫創作平面 設計 、遊戲設計和網頁設計人員的 經典教材 。 推薦給初窺影像創作 , 或希望更上層樓的影像、動畫、 漫畫創作者,或是對自媒體、微 電影有高度興趣者 。

出版

出版月份

056

出版

本書的原文標題為《吻的歷史:流行文化的誕生》 (The History of the Kiss: The Birth of Popular Culture)。循此提示初步理解內文時,不 免誤認為作者有一份學術野心,欲將「吻」在文化中的浪漫體現,與 整個流行文化的產生關連起來。彷彿想要證成吻的出現,是流行文 化抑或其雛形誕生的信號。因為達內西在文中鮮明地主張,吻的起 源與流行文化(或其前身)的源頭及蓬勃發展相當一致,卻和傳統、 宗教及民俗文化大相逕庭。我本身是社會學者,因此在第一章讀到 達內西如此大膽的推論時,自然萬分期待進一步拜讀其論證。然而 細讀全書之後,並沒有發掘貫穿「吻」與「流行文化起源」之間的因果 關連。他在大部分的篇幅裡僅闡述「吻」在大眾文化中無所不在的地

出版月份

出版社 + 麥田出版

+ 2016.10

譯者 + 陳湘陽 出版月份 + 2016 年 12 月

+Monocle

馬塞爾.達內西 (Marcel Danesi)

作者 +

現代人直接繼承了吻與浪漫愛不可二分的意象,殊知古老文化中的 吻,代表的意義不見得與今日同出一轍。例如美索不達米亞人以送 飛吻之舉來取悅神明、波斯人曾以親嘴的方式與同階級的人打招呼。 早期的基督徒也以接吻禮來招呼彼此,相信這種親吻能帶著接吻者 的靈魂,彼此在精神上相互連結。有些人類學研究顯示,部分原始 族群並沒有任何接吻的習慣;中國和日本古代的文化流傳物中,也甚 少有關於吻的記載(這是作者以西方人的觀點看待之故吧!)總之, 吻並非總是浪漫,至少從可見的文化物件中追溯的話,要遲至中古時 代,與浪漫愛相關的親吻才成為文化表現的主題,比如歌詠騎士之愛 的宮廷愛情詩歌、描繪 Paolo 與 Francesca 志願卻不倫之戀的悲劇題 材。吻在文化史的出現,另一方面也象徵著彼時女性的解放與革命: 透過主動親吻所愛之人,女性表現出對於婚姻與愛情自主的心志,不 再成為受父權支配與交易的對象。

出版

書名 +

Kiss! 吻的文化史 : 從中古世紀傳說 神話到網路時代影音文化, 浪漫吻的前世今生

格行文,才會造成這種模糊失焦、欠缺精準的疏失。但,持

New Release

出版月份

+data

就只是個吻,正如玫瑰就只是玫瑰」。加拿大多倫多大 學語言人類學教授馬塞爾.達內西 (Marcel Danesi) , 在這本被吻遍的書裡一角,結合了電影《北非諜影》的 一句配樂歌詞,以及 Gertrude Stein 的格言,表達有些事物的本質 無法說明或以理論解釋,因為它們本是如此,例如吻,例如玫瑰。不 過,擅長傳播理論與符號學的達內西教授,仍舊嘗試在學術上選擇了 一條探索人類之吻的路徑,預設吻是文化的產物,不純然只受生理 驅使。他從文化史的脈絡與符號學的方法論切入,理解史上「吻」的 來龍去脈,不以生物學的觀點追本溯源。此書的寫作並非嚴肅的學 術風格,而是一連串淺顯易讀的吻之錦囊。藉由吻的歷史縱向耙梳, 及其枝繁葉茂的橫向開展,讀者將赫然發現,縱使自身曾經愛過吻 過,卻不曾想過,吻的意涵隨著歷史時期與文化背景的差異而不同。 奇妙的是,一旦吻在中古時代與浪漫愛產生牽連之後,吻與愛的相 依相存關係,在人們的心目中就幾乎不曾改變了。讀者若對此觀點認 同,可能是以己身體驗或文化經驗為基礎,而達內西卻是藉由吻的歷 史考察與自身執行的實證研究裡得出此結論:要確認真愛是否存在 的話,相對於透過性,吻更是騙不了人:失去熱情靈魂的吻,將是無可 救藥。

於諸多觀念的定義及用詞略嫌鬆散,並且以夾議夾敘的風

03


column 064 文 . 圖 :袁智聰

沉迷音樂又喜歡用文字解讀音樂的香港升斗 市民 ,人稱樂評人 ,一寫 多年 ,曾創辦音 樂雜誌︽音樂殖民地雙週刊︾︵ MCB ︶。 文 字現散佈於中 、港 、台的平面及網絡媒體 。

music

Brian Eno 迷思氛圍樂

column 064

20

ambient 專輯」模式,標誌著 Eno 在 ambient 音樂領域上的 另一里程碑。 多年來,Eno 以官方姿態出版過的「一曲 ambient 專輯」並 不 多,在《Thursday Afternoon》之 後,便 要 到 1993 年 的 《Neroli》 (副題 Thinking Music Part IV),繼而便是今次的 《Reflection》。 去年,Eno 才出版過《The Ship》這張睽違 4 年來的個人專 輯,在風格上沒錯是屬於他的 ambient 類別,但幽閉深邃的 主題曲上有 Eno 的人聲運用,抑或三部曲〈Fickle Sun〉裡 有他的主唱與 spoken words,甚至內容上涉及上世紀 10 年

代鐵達尼號沉沒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題材,這都是多於一 張純粹的 ambient 唱片。 所以《Reflection》才是 Eno 貫徹始終地重返純 ambient 路 線的作品。有別於 2012 年發表的畫廊及機場藝術裝置配 樂 作品集《Lux》所收 錄有 4 首 18、19 分 鐘的 ambient 樂 曲, 《Reflection》之要點是他打造出一首川流不息而來的長 篇 ambient 樂曲,而除了有以黑膠唱片(劃分成四部分)、 CD 及 MP3 形式發行之外,還有跟合作無間的軟件設計師 Peter Chilvers 所共同創作,跨越音樂、視覺與衍生藝術的 Apple TV 和 iOS 版本,正為這個 ambient 作品提供不一樣 的新媒體聆聽體驗。

2017.01

+data

出版月份+

我們總不能單憑三言兩語來介紹 Brian Eno,也是何解在多年來我可以孜孜不倦地寫 著這位有趣而影響力無遠弗屆的音樂傳奇。他是藝術搖滾樂手 / 唱作人、電子音樂先 鋒、幕後製作人、音樂理論家 / 哲學家、多媒體藝術家,他自言是「非樂手」 ;Eno 的最 大典故,是他可以由來自上世紀 70 年代初葉英國 glam rock 界的搖滾名星(前 Roxy Music 成員) ,而一頭裁進嚴肅學院派前衞音樂 / 實驗音樂範疇。然而 Eno 最廣為樂 迷津津樂道的,是他在 ambient music 電音範疇上的代表性先鋒角色與重大成就。

唱片公司+環球唱片

現年 68 歲的 Brian Eno,其 「ambient 教父」的地位在多年來 從沒有動搖。

重點是在《Reflection》裡 Eno 實行回歸到最純粹的 ambient music 姿態,專輯內只 有收 錄一首長 達 54 分 鐘、沒完沒了而來 的 ambient 樂章〈Reflection〉。而 Eno 的 ambient music 實驗初衷,就是試圖創造出無窮無盡、沒有時間規限的氛圍音樂出來, 就像坐在河流旁邊般,聆聽著是同一河流,但它卻又產生不斷變化。

英國倫敦樂隊 The xx 如今已是多麼非同 凡 響 的 名 字, 樂 隊 發 表 繼︽ Coexist ︾ 後 睽 違 個 年 頭 的 全 新 專 輯︽ I See ︾ ,頓時成為 2017 年 月的焦點專 You 輯 出 品。 ︽ I See You ︾ 橫跨兩年在紐約 市、 洛 杉 磯、 德 州、 倫 敦、 雷 克 雅 維 克 灌 錄, 有 別 於 前 作 那 份 屬 於 深 夜 的

2017.01

Ninja Tune

+data

出版月份+

058

Various Artists 達明一代

02

5

1

The xx I See You

03

4

唱片公司+

直至 1985 年《Thursday Afternoon》專輯的出現 —— 那是 CD 產品剛面世的年頭(而 尚未普及) ,這是 Eno 首張為 CD 形式所灌錄的專輯、也是只有以 CD 形式出版(但其 同名「錄像圖畫」作品是有作 VHS 發行) ,當時 Eno 便突破性用盡了一張 CD 的容量, 只收錄一首全長 61 分鐘的同名曲目〈Thursday Afternoon〉 ,這亦開拓了他的「一曲

10

本 名 Simon Green 的英國電音製作 人 Bonobo 出 道 已 有 個 年 頭, 他 的 電音作品一直以來都是優 downtempo 質保證。近年 Bonobo 已定居美國洛杉 磯, 而 作 為 繼︽ The North Borders ︾ 後 年 來 的 新 作, 其 第 張 專 輯 ︽ Migration ︾的主題,正是圍繞著人們 離鄉背井移居他方、 走到世界各地。 所 以 在 流 暢 明 媚 的︿ Outlier ﹀ 之 後, 又 可 以 帶 來 營 造 著 神 秘 tribal 音樂氣 息的︿ Grains ﹀ , 然後則是美麗詩意的 ︿ Second Sun ﹀ 。 而今次有 首曲目找 來客席單位主唱, 焦點無疑是由澳洲 唱 作 人 Nick Murphy(Chet Faker) 演繹 的 電 幻 soulful 之 作︿ No Reason ﹀ , 以 及 與 洛 杉 磯 R&B 樂 團 Rhye 合作 幽 美 得 吹 彈 可 破 的︿ Break Apart ﹀ , 至 於 摩 納 哥 樂 隊 Innov Gnawa 參與的 ︿ Bambro Koyo Ganda ﹀ 則反映了他對 北非 Gnawa 音樂的興趣。

就像一眾 minimalism 音樂般,Brian Eno 的 ambient 音樂讓我聆聽到的空間不是講 求闊度,而是屬於深度的。 1975 年的《Discreet Music》和 1978 年為其 ambient 系列出品揭開序幕的《Ambient 1: Music for Airports》 ,都是兩張 Eno 最具奠定性意義的個人 ambient 專輯,而在一次 車禍後 Eno 住醫院時取得對氛圍音樂之靈感的前者,主題曲便有半小時的長度。基 本上,Eno 的 ambient 音樂是可以沒有長度的限制,但其錄音作品在從前基於黑膠唱 片(或卡帶)之容量所限,他的長篇樂曲只許做到 30 分鐘內的長度。

13

氛 圍, 今 次 The xx 的作品都來得明亮 得 多, 開 場 曲︿ Dangerous ﹀即展示 出 他 們 舞 池 化 的 一 面, 先 行 單 曲︿ On ﹀ 的美妙之處包括用上 Daryl Hall Hold 經 典 作︿ I Can’t Go for & John Oates ﹀的人聲作取樣,新單 That (No Can Do) 曲︿ Say Something Loving ﹀乃曲如其 名 地 愛 意 洋 溢, 是 歷 來 Romy Madley 和 Oliver Sim 的 最 佳 合 唱。 ︿ A Croft ﹀就活像抽起了節拍的 Violent Noise 式歐陸舞曲。要縈繞心頭的 ballad epic 曲 目, ︿ Performance ﹀ 和︿ Test Me ﹀ 都來得淒美盎然。

+data

2017.01

在 2017 年元旦發表的「一曲 ambient 專輯」 《Reflection》。

Young Turks

Eno 在 1975 年出版的奠定性 個人 ambient 專輯《Discreet Music》。

出版月份+

我第一張購買 Eno 的 ambient 唱片,是亂打亂撞地找到了 Fripp & Eno 的 1975 年 專輯《Evening Star》 ,何以選擇這張?大抵因為看到是他與前衛搖滾先鋒樂團 King Crimson 結他手 Robert Fripp 的合作,而心想那定必是很厲害的音樂來(而那時又見 不到 73 年雙方首次合作的《No Pussyfooting》 )。猶記得首次在唱盤上播放這專輯, 唱片第一面的幾首短篇的 ambient 樂章都是多麼美妙的氛圍音樂體驗,但到了第二 面 —— 佔據了黑膠唱片整面、長達 28 分鐘的〈An Index of Metals〉 ,卻叫我聽得目瞪 口呆起來,樂曲的冗長、靜態、神秘、深不可測、耐人尋味,一下子叫我不能自拔地墮 進他們的深邃 ambient 迷宮。也許從此確定了我對長篇 ambient 樂曲的喜好。

唱片公司+

我曉得考究 Brian Eno 的 ambient 電音,已是 80 年代中期的事。(當年我的一大心 願,是可以集齊所有 Eno 的唱片,包括他所參與過的作品,但當我見過其龐大的唱 片目錄後,那豈止是遙不可及,甚至對當時我這位貧苦學生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01

30

無論你是在哪一個年代認識到 Brian Eno,當你投入去鑽研 ambient music 這門樂派, 都會有驚為天人的發現。 只有以 CD 形式發行的 1985 年專 輯《Thursday Afternoon》,全長 61 分鐘的主題曲突破了 Eno 的 ambient 作品長度。

年達明一派出道 週年紀念,帶來 996 致敬專輯︽天花亂聚︾助慶;去年 週 年紀念,現在亦有另一張致敬專輯︽達 明一代︾面世。 個音樂單位改編達明 的作品,每首歌都達到重新闡釋 創 /造 的 意 圖。 假 音 人 玩︿ 四 季 交 易 會 ﹀ 讓 矯飾的主唱配以後搖滾般的曲風,下半 部分更綻放出浩瀚的巨大音牆,雞蛋蒸 肉餅玩︿ 同黨﹀ 全然變成她們的 math 流 行 曲, 觸 執 毛 玩︿ 青 春 殘 酷 物 rock 語﹀ 之懾人心魄並不下於原曲, Sensi 以 dub reggae 手法玩︿溜冰滾族﹀ Lion 實 在 精 采 得 沒 話 說, My Little Airport 玩︿ 你 望 我 望 ﹀ 彷 彿 變 成 了 他 們 的 歌 為達明而復合玩出了淒美空靈 曲, at17 民謠版︿ 迷戀﹀ , 陳珊妮把︿ 今天應該 很高興﹀改編成︿聖誕快樂﹀來得窩心 但孤零。而葉德嫻的參與是最大驚喜, 她在 MC 仁客串下以 trip hop 曲風重唱 ︿半生緣﹀ 。

閘在 2017 年 1 月 1 日出版全新專輯的,那不是甚麼流行歌手抑或星級 天團的作品,而是英國前衛音樂家、有 ambient 氛圍電音教父之稱 Brian Eno,他就在元旦當天發行了其全新 ambient 專輯《Reflection》。

17

4

6

059

Bonobo Migration

文 :袁智聰

New Release



藝術教育何以為繼?

文化國有化 一部永不下片的︽蜜蜂的寓言︾ 殘缺與性慾 :畸怪身體的﹁殘﹂美學

周慶輝,《人的莊園 No. 06》,2014,純棉無酸相片紙,110x144.37cm CHOU Ching Hui, Animal Farm No.06, 2014, Bright Inkjet Print, 110x144.37cm

FEBRUARY 2017 free 免費取閱

HONG KONG.MACAU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