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lus HK issue 63 (Jan 2017)

Page 1

法比安.梅洛,《火烈鳥》 (Flamant Rose) ,2016,墨水,水彩畫本,35 x 49.5 公分

Artplus-2.pdf 1 23/12/2016 15:40:16

JANUARY 2017 free 免費取閱

HONG KONG.MACAU

C

M

Y

CM

MY

CY

CMY

為何藝術史?

我們為什麼讀藝術史?藝術史教育座談 彼處 /此地 關於逃離 後網絡時代,表演藝術的「伏」文化

K

APhk_63.indd 1-2

2017/1/3 下午8:38


Artplus-1.pdf 1 23/12/2016 15:37:27

C

M

Y

CM

MY

CY

CMY

K

APhk_63.indd 3-4

2017/1/3 下午8:38



content 063

004 art news 008 Critic Community

014 feature

張煒森評法比安.梅洛《擁抱》

為何藝術史?

《伊底帕斯王》— 觀的儀式

從藝術史出發

洛楓評《男生・故事》

我們為什麼讀藝術史?藝術史教育座談

尚在表層的分裂圖像 — 《撕裂》

我與藝術史的親密接觸

楊偉傑評「排簫師對抗」音樂會

下期預告

馮迪倫評《巴打修女騷一 SHOW!》

027 visual

+

藝術在哪裡?在社區中

+

044 stage

誌作什麼?為何誌作?

後網絡時代,表演藝術的「伏」文化

風景外的內外生動 諶北新「晨曦」

舉世皆然的準則 喻榮軍 × 李立亨

玻璃與藝術

香港中樂團

水墨大師何百里、黃孝逵 2017 香港「全球水墨畫大展」

從生活出發 舞人習作 2017

藝術療癒之旅 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

我們所有人都是,香港三姊妹

現實風暴的縮影 2016 高雄藝術博覽會

舞出古今的愛恨纏綿

冷飯熱炒的必要性 白立方之內

擁抱不安逸 吳孟珂

依舊喧囂的新樂園

就是要跳舞 蘇威嘉

057 Listing 060 column 徐明瀚 /地平線上的瀛寰搜奇:從《無邊的藝術》 談世界雙年展 袁智聰 /1977 的 40 週年

彼處 /此地 關於逃離 在遺留和空缺中折射

i s s u e 0 6 3 J a n u a r y 2 017 第 六 十三 期 二零 一 七 年一月

|Publisher|Tam, Wai Ping 譚偉平 |Editor-in-chief| Anthea Fan, Wan-Jen 樊婉貞 |Managing Editor/Taiwan| Claire Sun 孫嘉蓉 |Associate Editor| Yian Chu 朱貽安|Editorial Department| Claire Sun 孫嘉蓉、Yian Chu 朱貽安、Judy Wang 王馨誼 |Consultants |林芳宜、姚瑞中、焦元溥、張鐵志、鄒之牧、鴻鴻、顏忠賢(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Feature Writers|印卡、肥力、洛楓、林芳宜、林喜兒、林靜賢、李慧君、吳孟軒、黃佩蔚、陳代樾、沈伯丞、馮迪倫、黃香凝、徐明瀚、陳瑋鑫、袁智聰、楊偉傑、張煒森、劉星佑、賴伊欣、譚凱聰、羅頌

恩、Jonathan Ho(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Contributing reporter| Hung Liou 劉星佑、Jia Rong Yang 楊佳蓉|part-time| Pheobe Lin 林千合 |Intern| Chelsea Ko 柯之懿、Liona Kuo 郭盈彤、Zoe Song 宋敏|Designer| Gina Li 李激娘

|Event and Marketing Department|Hong Kong| Dicky Wong 黃德明、Edward Tse 謝嘉宇、Debby Cheung 張穎汶、Daisy Yip 葉宛姍、Yuke Wong 黃怡君、Grace Chan 陳秋燕、Joan Wong 黃詠雯 | Taiwan| Lawa Lu 盧婷婷、Alice Chien 簡湘庭、Liya Lee 李俐亞 Art Map Limited 藝術地圖有限公司

|台灣 Taiwan| 3F., No.200, Sec. 3, Chengde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台灣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 3

段 200 號 3 樓 E/ press@artmap.com.hk

|香港 Hong Kong 總公司| Rm 602, 6/F. Winfull Commercial Building, 172-176 Wing Lok Street, Sheung Wan, Hong Kong

香港上環永樂街 172-176 號永富商業大廈 6 字樓 602 室 E /press@artmap.com.hk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 1859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2017©Art Map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封面作品

法比安.梅洛, 《火烈鳥》 (Flamant Rose) ,2016,墨水,水彩畫本,35 x 49.5 公分 《擁抱》(Étreindre)是梅洛在香港的第二次個展,顯現親密擁抱的意識形態:與個人、他人、或大自然,彼此 親密交錯的已知和未知關係。作品《火烈鳥》(Flamant Rose)描繪失去雙翼仍張開雙臂的梅洛,在天空中飛隨 大鳥的場景。在表象上,人類是無法抵抗地心吸力的,但這作品暗示只能在大自然裡獲得自由,而我們應該模仿 鳥兒般的自在,而不是捕捉它。(更多詳情請見 p.8,圖片提供:馬凌畫廊及藝術家)

002


editorial 063

朋友的孩子考上台灣大學外文系 ,是第一志願 。 除了在台中女中

被老師迷惑 ,要堅守自己的道路 ,因為妳是很特別的 ,將來這份

文的標準與評分會要求你最制式的語言 。 但是 ,千萬 、千萬不要

學生 : ﹁妳在未來的道路上 ,一定會有許多老師要你遵守常規 ,作

半拍總被人斥責 ,唯獨寫作這件事卻有相當的天分 ,她堅定地告訴

受過正式規範的教育外 ,中學之前因為跟著媽媽過著游牧的人文生

任何時候 ,教育都是一個話題

活 ,時常轉學搬家 ,幾乎以一種自學的方式完成幼時最基礎的教

才能會為你走出一片天地 。﹂

文 ,也不會進行重複謄寫 。 作文不是認字練習 ,也不是造句重組 ,

文修改與過份揠苗助長的學習 ,我會情願讓孩子重新寫一篇新的作

的家長 。 我會不斷糾正老師與出版社的錯字 ,對於畫蛇添足的作

回看自己對孩子的中文教育 ,我大概也是個特立獨行 、讓學校頭痛

因為寫作這一科雖有學習的基礎 ,但循規蹈矩的文字永遠最沉悶 。

事實上 ,我有點懷疑小二學生是否聽得懂這番話 。 但我完全明白 ,

育 。 也許因為這樣 ,也是一種幸運 。 媽媽是一位建築師 ,參與很 多年的環境教育與藝術改造社區的活動 ,自小跟著媽媽的她 ,從大 人的世界裡學習如何關心身處的環境 ,於社區的總體營造經驗裡 , 透過不同活動的執行 ,學會藝術融入環境與社區 ,以及如何在社區 協商中 ,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 自小 ,她便知道自己與他人不同 。 思想比較成熟 ,關注的事物比 較多樣 ,理想也比較大 。 也因為這樣 ,她早已領悟與同年齡的孩

更不會將老師加上的感想與複雜的詞語當作是範本 。 要給孩子堅定

的心志 ,父母必須有清楚的示範 ,否則隨波逐流與人云亦云 ,將 會是產生機械式生產的教育制度 。

── 大學 ,現在的孩子還是和我們以前一樣懵懂 ,那世界就真的沒有進

教育 ,永遠是一個話題 。 如果在我們進入成人教育的重要階段

步過 。

重要的課題 ,討論教育的驅動 、變化與 ART PLUS 時事 ,無論單一的一個科系 、碩士招生或是兩岸三地的學習等 ,都

教育專輯是每年

可以成為院校重要的討論與資訊平台 ,讀者作為選校或是堅定心志

的一種參考或依據 。 如果在懵懂進入大學或是持續碩士學習之前 ,

我們仍有機會沒有負擔的先工作或是體驗社會 ,這該是多好的鍛鍊

心智的機會 。 因為學習永遠無止境 ,不僅在學校 ,也在我們人生

的操練中 ,在付出巨大的學費代價與幾年光陰的學習中 ,我們更應

該好好思考 ,我們到底在為什麼而準備?要怎樣學習才可以實現理 想?

003

子的格格不入 。 於是 ,她早已習慣於群眾中收埋自己過於耀眼的 光芒 ,因為看的書不同 ,講的語言很不搭調 。 很早很早 ,她便知 道自己要走哪條路 、該學習甚麼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 ,在進入 大學前她很清楚知道該修讀哪一科才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 當我們很小的時候 ,懵懂是一種特權 ,是一種容許無知的特權 , 而我們足足花了半輩子的時間來修補這種無知 。 一位老師激動地告訴我 ,收到十年前教過的一個學生的卡片 ,說她 因為文學科的資優成績考進台灣大學中文系 ,這全是因為老師十年 前說過的一番話 。 這位老師回想小二時教過的這個學生 ,發現這 個學生比較特別 。 甚麼事都懵懵懂懂 、每件事情都慢半拍 ,即使 ﹂開始 ,這個學生卻

寫作文也霧裡看花 ,讓觀者常摸不清作者的頭緒 。 例如寫一篇﹁下 雨 天 ﹂ 的 文 章 , 一 般 學 生 都 是 從﹁ 今 天

會先描寫自己的心情 ,搞了半天後 ,才讓讀者恍然大悟 ,原來心 情的變化是來自於下雨天 。 她一直記得這個學生 ,不是因為給這個學生很高分 ,而是學生的慢

art plus is a monthly magazine published by the Art Map Limited on 1st of the month. Although we have spent considerable efforts and time in editing our text to avoid errors, we welcome reader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This magazin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s of any individual writer and advertiser. It would be a coincidence if similar information is found in other publication. We reserve the copyright of all pictures and texts, and you will risk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f any of our published materials are being used without our consent. For information about permission to reproduce selections from this magazine, please contact us.

《art plus》由藝術地圖有限公司發行,是一本每月出版的刊物,每 逢一號上架。雖然我們小心翼翼、一遍又一遍地尋找遺失的文字、 搜索出錯的可能性,然而閣下如對本刊物有任何意見,歡迎賜教以 便我們可以改進、改進。本刊不代表個別作者及廣告商的立場,如 有雷同,實屬巧合 …… 本刊圖文皆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複 印全版或部份內容。如欲轉載,須獲許可,請與我們聯繫。

樊婉貞 art plus 總編輯 編輯手記

Rights & Permissions


art news 063

藝術新聞

art news Monthly news seleted by art plus

* Jan. 2017 * H o n g Ko n g

Macau

Ta i w a n

西九與故宮合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引發爭議 2016 年 12 月 23 日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宣布,將與故宮博物院達成合作協議, 於西九文化區建立新博物館,長期展示由故宮博物院借出的藏品。根據這項 安排,管理局會建造另一全新博物館,名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12 月 23 日,管理局董事局主席林鄭月娥女士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博士聯合簽署 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諒解備忘錄》。在簽署儀式後舉行的記者招待 會上,林鄭月娥女士表示: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不僅切合西九文化區作為香 港藝術樞紐的願景,亦與其他正在興建或規劃中的核心藝術文化設施配合, 其中尤與 M+ 博物館最為契合。」 然而此消息一出即刻引起香港市民及藝文界人士的反彈聲浪,認為此決定來的 突然,事前無向公眾及西九諮詢管理局諮詢,涉嫌違反《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 例》第 18 及 19 條。主席林鄭月娥表示,這樣做的原因是為避免反對聲音令中 央尷尬;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何慶基於電台節目中提出,故宮藏品來港 展出對港民來說是件好事,然而政府卻跳過合理的程序直接宣布興建消息,這 種做法是「政治騷多過文化事務」 ,並質疑建館計畫是「一場文化統戰」 。泛民 立法會議員更去信要求召開特別會議討論事件,民間組織亦發起聯署,要求政 府就該計劃重新進行公眾諮詢,並決定下周內申請司法覆核。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預計於 2022 年開幕,是西九文化區特別興建的專項展 館,館內設有專門展示宮廷生活和文化珍品的永久展廳,以及教學和其他配套 設施。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 物館所需資金,將全部由香港 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出港幣 35 億元支付。 (文/編輯部)

30

1

12

15

004

首屆﹁三亞沙灘藝術博覽會﹂

international

首屆﹁三亞沙灘藝術博覽會﹂︵ Art Sanya Beach ︶將於 月 至 日在三 2017 亞亞龍灣瑞吉度假酒店舉行 。 首屆博覽會一共邀請了超過 間來自亞洲多個國家 和城市的畫廊參展 ,包括北京 、上海 、廣州 、杭州 、深圳 、香港 、台灣 、韓國 等 。 此次博覽會展示許多來自中外各地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當中包括藝術家草間 彌生 、奈良美智 、趙無極 、朱德群 、梁銓 、徐永進 ,以及香港新晉藝術家謝敏 ︶和梁依廷︵ Eve Leung ︶等 。﹁三亞沙灘藝術博覽會﹂聯合創辦 行︵ Sarah Tse ︶表示 : ﹁三亞沙灘藝術博覽會結合國內當前藝術市場 ,同時借 人王英菡︵ Sylvia 鑒了海外藝術博覽會發展形式 ,首創以沙灘及酒店相結合的藝術博覽會模式 ,展 示中國及海外藝術家的當代藝術成就 。 我們希望可以透過舉辦藝術博覽會 ,增加 如海南三亞這些具備發展潛力的城市的文化貿易及文化旅遊價值 ,進而帶動經濟 增長 。﹂︵文 /編輯部︶

Hong kong


art news 063

56

16

4

4

31

3

大師攝影獎 WMA 入圍名單公佈

﹁動﹂ 2016/17

年 月 日 WMA ︵ WYNG Media 2016 ︶大師攝影獎宣布 2016/17 年度﹁動﹂ Award 六 位 入 圍 攝 影 師 分 別 為 :鍾 偉 倫 、 Billy H C 、林亦非 、李泳麒 、鄭瑋玲及唐景鋒 。 KWOK 入圍作品皆在香港脈絡下回應主題﹁動﹂,得 年 月 公 布 , 作 品 將 於 2017 年 主 將 於 2017 月中於動漫基地展出 。 此獎的評審團來自攝 影 、藝術 、出版及非牟利組織界別 ,成員包 、陳暢、李偉 括 譚 崇 翰 、 MaryAnn Camilleri 、梁寶山以及主題評 業 、 Christopher Phillips 審司馬文 。 主題評審司馬文說 ︰ ﹁各參賽者對 ﹃動﹄這個主題有多角度的詮釋 ,收到的相片 題材廣泛 ,由交通 、生活 、時代到人本身等 等 ,充分表達了﹃動﹄這概念的豐富涵意 ,並 以攝影藝術方式呈現 。 今屆參加者的作品質素 很高 ,評審辯論也很激烈 ,而有趣的是評審挑 選作品時 ,也把作品視為自我教育和啟發的旅 大師攝影獎每年設立不同主題 , 程 。﹂ WMA 希望提升攝影藝術水平之餘 ,亦能促進公眾對 年度 WMA 大師獎 社會議題的討論 。 2017/18 。︵文 /編輯部︶ 主題將為 Transition

005

5

4

12

年泰納獎得主 2016 揭曉 年 月 日晚間泰納獎 2016 由 位入圍者 得主揭曉 ─ ─ 中最年輕 ,現年 歲的 Helen 奪 得。 當 晚 她 從 非 Marten 手中接過 裔 作 家 Ben Okri 萬 元 英 鎊 的 獎 金 。 Helen 2.5 於第 屆威尼斯雙年 Marten ﹂以及 展的計畫﹁ Lunar Nibs 紐 約 個 展﹁ Eucalyptus, Let Us﹂ In讓 她 獲 得 評 審 提 名 。 評審認為她的作品以特別的 媒材及形式而突出,且相當 讚賞其作品以詩意又神秘的 特質反應了生存於現代社會 中的複雜性及挑戰,相信她 會為當代視覺藝術的發展帶 來特別的貢獻 。 其餘 位入 、 圍 者 為 Anthea Hamilton 、 Josephine Michael Dean ,也獲頒五千元英鎊的 Pryde 獎金 。︵文 /編輯部︶ 12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2017 年香港獨立電影節 認識台灣新電影

2017 香港獨立電影節將於 1 月 8 日至 1 月 22 日舉行,今年適逢《台灣電影宣言》三十週年,因此電影節的 焦點專題,希望從新角度理解「台灣新電影」 ,讓更多觀眾重新認識台灣電影新浪潮同時,也聯繫今天香港的 創作環境。電影節其他單元還包括: 「香港獨立視野」 、 「(沒有)家的想像」 、 「台灣獨立前線: (錄像)詩的想 像」 、 「港澳短片選」 。今年選映的電影,無論是本地或海外,都圍 繞一些很在地的問題,從國土與自我身份出發,互相觀照。臺灣電 影除了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和侯孝賢導演的《風櫃來的人》外, 也選映柯一正導演的《帶劍的小孩》、王童導演的《看海的日子》、 張毅導演的《我這樣過了一生》和萬仁導演的《超級市民》等等。香 港選片包括許雅舒導演的《風景》、郭偉倫導演的《片甲不留》及陳 耀成導演的《撐傘》。另還有許多國內外精彩電影,更多詳情請上 官網查詢 http://www.hkindieff.hk/(文 /編輯部)


art news 063

「2017 樂壇新星」甄選開跑 為持續培育深具音樂潛力青年音樂家,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在 2016 年首 度舉辦「2016 樂壇新星」圓滿落幕後,於 2016 年 12 月 26 日宣布「2017 樂壇新星」甄選活動正式開跑。代言人曾宇謙(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賽 首獎得主)表示,對於平日沒有正式演出機會的青年音樂家而言, 「樂壇 新星」這個活動提供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所有已經準備好的年輕朋友一 展身手。文化局副局長于玟則表示, 「2016 樂壇新星」文化局負責提供 演藝廳檔期、經費補助、票務、行政執行及宣傳等資源,協助音樂家圓 夢,籌辦自己的音樂會,獲得演出者及觀眾熱烈的反應。 「2017 樂壇新星」即日起開放報名至 2017 年 3 月 31 日止,只要 30 歲 以下者均可參加,共分古典音樂、傳統音樂及綜合跨界三個組別,入 選者除可獲得最高獎金 4 萬元,文化局並將協助安排入選者於新北 市藝文中心舉辦一場音樂會。詳情請上文化局官方網站 http://www. culture.ntpc.gov.tw/ 查詢。 (文 /編輯部)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在地美.學生活」補助 計畫最高 100 萬元 「在地美.學生活」補助計畫整 合北臺灣九縣市政府之文化相 關局處及社造資源,透過學習、 交流、體驗、實踐,推廣在地生 活之美,轉化及提升過往的社區 營造能量。新竹生活美學館館 長高平洲表示該計畫以在地特 色、陪伴輔導機制、計畫規模與 該館其他社區營造類補助案作 為區隔,適合投入在地特色經營 已累積相當成果的計畫團隊提出申請,可提供較多討論陪伴與互相學習的機會。擔任計畫陪伴輔導 專家之一、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秘書長吳盈慧也強調「在地美是一種品牌、一種生活態度與方式、 一種更尊重大自然的思維,期待這深度陪伴與討論的做法能為已進行 20 年的社區營造發展出新的 可能。」 「在地美.學生活」補助計畫申請日程 2017 年 1 月 1 日起至 2 月 10 日止,補助相關規定及申 請表件,有意申請的民間團隊可至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網站下載(網址:http://www.nhclac.gov.tw/ information?uid=836&pid=58703) 。 (文 /楊佳蓉)

Taiwan local

26

5

30

006

13

國家電影中心全國票 房資料公開 月上路

1

為促進全國電影票房統計資 訊透明化 、健全電影市場發 展, 文 化 部 長 鄭 麗 君 甫 於 年 八 月 中 主 持﹁ 電 影 2016 票 房 系 統 透 明 化 公 聽 會 ﹂, 會 中 達 成 共 識 :為 落 實 電 影 法第 條 ,由文化部指定國 家電影中心統籌票房公開相 關事宜 ,同時應邀集相關單 位就票房資訊信度改善 ,研 議具體方案 。 國家電影中心 經徵詢電影界及參考國外作 法 , 即 日 起 將 以﹁ 每 日 會 員 系統查詢票房 、每月公眾公 告 、年度票房產業分析﹂三

種 方 式 揭 露 票 房 資 訊 。 2016 年 月 日起 ,該中心官網 開放受理業界人士以會員方 式每日查詢票房資訊 ,並於 年 月 日起開始針對 2017 公眾每月公告正式上映滿 日 的 電 影 票 房︵ 不 分 國 別 地 區 ︶, 再 於 每 年 底 出 版 的 電 影 年 鑑 中 納 入﹁ 年 度 票 房 產 業分析﹂供外界參考 。 鄭麗 君部長表示 ,透過電影票房 公告 ,將能提供更完整的市 場資訊 ,有利於未來電影投 融資專業體系的建立 ,讓臺 灣電影產業發展更為健全 。 ︵文 /楊佳蓉︶ 12

12


art news 063

世紀淬煉的當代舞蹈先鋒──荷蘭舞蹈劇場 臺中登場

成立超越半世紀,被法國《費加洛報》譽為「舞蹈世界的七大奇景之一」 ,荷蘭舞蹈劇場(NDT1) 睽違 15 年將再度來台。受歌劇院 2017 台灣國際藝術節邀請,2 月份將帶來國際間最受矚目編舞家三支風格迥異 的舞作:向搖滾桂冠詩人、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致敬之作《激膚》、脈動強烈層次豐富的《揮別》、及描繪 時光消逝與追尋的《停格》 ,均是臺灣獨家首演。臺灣第一位加入該團的舞者吳孟珂,也將隨團返鄉跳舞。 她在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期間,就隻身前往歐洲舞蹈界發展,爾後被選入 NDT 2,同年更獲得德國斯圖 加特國際獨舞劇場藝術節「舞者第一名」及「觀眾最佳票選獎」 ;2013 年晉升 NDT 1,獲得終身合約殊榮。 「《激膚》 X《揮別》 X《停格》 」購票請上兩廳院售票系統。 (文 /編輯部)

local

Taiwan

007

國藝會年終藝文風向球展成果 ,公告 五大項補助名單

國藝會在 2016 年 月 日舉行﹁藝文風向球﹂座談 會 ,公布甫經 月 日董事會核定通過 、五大項重 年度 要補助項目的獲補名單 ,包括 :常態補助 2016 第 六 期﹁ 國 際 文 化 交 流︵ 出 國 ︶ 項 目 ﹂, 以 及﹁ 視 覺藝術策展專案﹂、﹁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暨馬華 長 篇 小 說 創 作 發 表 專 案 ﹂、﹁ 表 演 藝 術 國 際 發 展 專 案﹂、﹁紀錄片導演國際發展專案 -國際專業人士合 作計畫﹂等 。 其中﹁視覺藝術策展專案﹂,共補助 名策展人駐地研究、 案國內外展覽計畫。 而﹁表 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本次共有 組中生代與新興 團隊的國際合作計畫獲選 。 包括驫舞劇場 、丞舞製 、阮劇團 、 FOCA 福爾 作團隊 、聚合舞 Polymer DMT 摩沙馬戲團 。 與會者高森信男表示 ,臺灣視覺藝術策展領域內部資 源整合不足 、對國際能見度匱乏 ,且獲得的支持與 資助相較於亞洲國家如日本 、新加坡來得少 ,因此 值﹂最高的方式是以﹁針灸﹂的方 他認為目前﹁ CP 法串聯各國的資源 ,就現有的人脈網絡 、空間等往 外擴充連結 ,建立起 臺灣當代藝術與亞太 藝術圈的資源雙向流 通 ,讓臺灣成為亞太 視覺藝術生態不可或 缺的一環 。 而廣藝基 金會副執行長徐昭宇 則表示 ,臺灣的政府 單位對於大陸市場仍 不熟悉 ,他希望能透 過平台幫助台灣團隊 減少進入大陸市場時 的無效摸索與嘗試 , 透過平台的經驗分享 期許促進彼此的相互 理 解, 也 促 成 更 多 未來合作發展的可能 性 。︵文 /編輯部︶

5

12

5

8

3

12

6


column 063

地點 +

展期 +

馬凌畫廊

2016/12/16-2017/02/03

文 :張煒森

希望透過文字書寫來擴闊本港視覺藝術 的關讀方法 ,關注作品在展覽中的呈 現狀態及關係 。

圖 :馬凌畫廊及藝術家

critic

張煒森評 法比安.梅洛 《擁抱》

又陌生的矛盾想法。 年踏入 12 月,個人感覺香港的藝文活動都比較 淡靜,藝術家也好,活動也好,都來得有點平淡, 梅洛的題材,多以他的妻女或自己作為對象,例如《鱷魚》 就算月初南港島的 Art Auction,還是月中的 Ink (2016),便是藝術家熊抱自己的女兒坐到鱷魚上。簡單的幾 Asia,甚至是不少藝術空間與畫廊所舉行的展覽,也似乎像 個視覺元素,扣緊了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後透過精 流水般一樣流過,無論是手法、議題及實踐上,也繼承著藝 緻的筆觸,這幾種關係在平面及立體上呈現出各種既親密 術家慣有的創作路向,並沒有因展覽而開啟更為新穎或深 又危險、既矛盾又弔詭的關係,誠然,洛作品中的藝術性, 入的討論。然而,當這些展覽都沒有太多稜角或是過於圓 不少也來自自然、人與人這幾種的元素構成的視覺張力。再 滑時,實際上也大大降低了大眾的討論空間。當然,在這段 看他另一件立體作品《Etreinte-Torso》 (2016),將上半身擁 期間,觀眾還可以看到很多較為純粹的藝術與展覽,最近 抱的動作瓦解成身體的碎片,身體變成一組組的部件,透 馬凌畫廊展出的展覽便是其中一個。 過割裂、內外巨細地呈現一些較為超現實及荒誕的視覺敘 事手法,引發觀眾作多重的想像,巨細的物理呈現可以讓觀 來自法國的法比安.梅洛(Fabien Mérelle)的最新個展「擁 眾猶如定鏡般剖釋擁抱這個動作,從唯物的角度中思考人 抱」,這次展覽是繼 2013 年「她們與我」後,畫廊再次將這 與人擁抱的本質 …… 只要觀眾有多少想像力,也定能理解 位藝術家的作品帶到香港。當年的展覽附帶著「巴塞爾藝 當中的意義,或是在自己的理解下找到合適的詮譯。 術展」與「法國五月」,而今次展覽共展出藝術家 13 組較細 緻的繪畫與雕塑,這些作品又能帶來什麼? 其實這次都算是近期其中一個較為典型的畫廊展覽,典 型者,則是純粹集中於作品上,策展與創作上沒有太多的 批判性。「擁抱」沒有上次畫廊另一位藝術家周奧(JOÃO VASCO PAIVA)般帶來官感刺激。法比安.梅洛的作品可 觀性,全都因為畫面及雕塑中極富敘事成分的內容,雖沒有 離經叛道的畫題,但充滿留白的畫作與等身比例的人形雕 塑,往往透過一些簡潔直接的二元對立元素構成畫面上的 張力,往往留住觀眾細味。無論是作畫的大小,留白下突出 的主體,還是立體作品的精緻程度,各種細微的考慮也顯 示出藝術家對創作的豐富經驗,準確拿捏各種元素,讓觀 眾在近距離下細看研究作品中的每個細節。誠然,梅洛的 藝術並不難消化,構圖並不抽象,沒有艱澀的視覺符號,更 有點像插畫的風格,繪畫夾雜中國山水畫的技法,又揉合了 西方的視野與繪圖技法。作品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 透過藝術家一些既私密又真誠的生活題材化成創作的切入 點,但同時又能讓大眾通感而產生共嗚,讓人產生既親切

當然,相對於同期不少展覽,尤其是很多只賣弄概念的創作 時,梅洛的作品就顯得格外實在,或者可以說有點老派,藝 術家從私密的創作起點中找到通往大眾的想像,然後,其所 運用的空間,結構、細緻的筆觸、簡單而可引發多向思考的 構思、對於空間畫面的要求,種種元素都令人賞心悅目。還 看當下的創作,藝術家都樂於將重要的想法與信息隱藏,讓 觀眾思考發掘的時候,再看梅洛的作品,他則將創作的重要 信息,全都在視覺元素中呈現,他的創作十分純粹與直接, 沒有婉轉的信息與含糊的藝術語言,沒有太多針對性的文 化符號,所利用的都是一些較為「世界性」的視覺語言,觀 眾在看作品之前沒有太多的文化負擔,無須理解一大堆文 化歷史的脈絡。 其實這些視覺上的元素,無論文字如何描繪得準確細膩也 是枉然,因文字都只是一種轉譯,觀眾無法確切透過感官直 觀作品的細節。這種創作的取向,定當能吸引更多的觀眾 願意觀看。如此著重視覺觀感的展覽,或者最終都是觀眾 主觀地喜不喜歡這個展覽。

008


column 063 文 ︰ 肥力 地點 +

critic

作者活躍於劇場 ,熱愛插畫 , 亦為雜誌撰寫評論 。

圖 :金枝演社

《伊底帕斯王》 觀的儀式

評論場次 +

台北國家音樂廳五號門 戶外停車廣場

2016/12/12 19:30

枝演社於台北國家兩廳院音樂廳外停車場上演 的戶外演出《伊底帕斯王》 ,之前有撰文提及它是 一場以中國宮廷建築設計的兩廳院為背景的環 境劇場,但更準確來說,是以面具戲劇模式來成就一場祭 祀觀賞。藝團煞有介事的把觀眾稱為國民,並引領大家進內 以仰望的角度觀看一眾演者在兩廳院「城樓」上的演出,演 出則在兩廳院側城樓之上架設舞台,並舖橋橫在戶外停車 場廣場,把觀眾分成兩邊,再延至一個假石樓臺。演員則逐 一上到城樓,到預先放在那裡的面具前,就像在確立面具有 生命一樣的觀看,才緩緩帶上,來開始伊底帕斯的故事。 金枝演社利用如祭祀戲一樣的方式讓面具神聖化,令每位 演者的肉身上重疊了兩個生命,一是演員自身的,另一個是 戴上面具的神明。這和演員扮演角色的關係不同,原因是 僅僅從面具的設計便明白,《伊》明顯地要演員與面具角色 同時存在,所有面具不如一般其人臉蓋過演員臉孔,而是架 高一點在演員的額頭上,縱然演員的臉還是有黑布蒙蔽,但 觀眾還是隱約可見輪廓。反過來說這象徵了演者還能通過 自己眼睛觀看,然而肉身卻是面具是神明,即便演者存在於 舞台,他們也和觀眾一樣只餘看與聽的功能,而沒辦法改 變神明 角色命運,以回應故事的核心,伊底帕斯王註定逃 不過被命運作弄,而成為悲劇之王。可以說,金枝演社借面 具乃至演者拾起面具的舉動,也包括完場時各人放下面具 才離場的動作,是為了以後設的角度來觀看伊底帕斯王這個 古老而眾人皆知的故事,但所謂的後設不是要改變其故事 內容甚至形式,也沒有批判或再詮釋的過程,一切如上所

說創作者及演者只有「觀」的能力,他們是後設但同時也不 能改變結局。然而有趣的是最後卻出現了一個轉折,令演者 與神明(角色)的世界連線,當飾演王的演者知道真相後, 他走過天橋穿過地上的人群,來到高臺卻脫下面具,而他要 刺瞎的是自己的眼睛,而不是面具上的那個王,以象徵著神 話終結,由變回為人的狀態的他去承受一切,之後他從臺上 走下來,走進並消失於人群,以成就故事伊底帕斯從人之後 展開的旅程。 關於「觀」的意象,演出還另加一層心思,那就是一直存在 於場上卻是唯一沒帶面具拿著樂器的角色,似乎是扮成歐 洲古時的吟詩遊人一樣,僅僅在同一場口卻是以旁觀姿態 看著故事發展,甚至到了眾演者脫下面具謝幕,他還是沒有 動作的在旁看著,待所有演者離開後他才緩緩離開。他像 記錄及慨嘆歷史的旁觀者,甚至在觀看觀眾在觀賞演出一 樣,把主人公從被預言到接受命運的整個被觀照的過程記 下來。 有一點要自說明,整個《伊》也以台語演戲,以致我幾乎聽 不懂所有台詞,然而金枝演社的演者完美地上演一場專業 的面具表演,令不明白台詞卻了解故事的我也感受到從演者 身上散發出的能量,那種專注於肢體力量及突出面具生命 的調度,已超越了語言的限制,成就一場氣勢不凡的儀式性 劇場。而置在城樓台上的一輪新月擺設,也與天空那個真正 的圓月互雙輝映,一直照著伊底帕斯王,如同他在漆黑無光 的命運之海上,一個洗擦人類靈魂的明亮浮標。

009


column 063 文 :洛楓

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曾 獲﹁ 藝 術 家 年 獎 ﹂ 及﹁ 城 市 當 代 舞 蹈 達 人 獎 ﹂, 著 有︽ 情 書 光 影︾、︽迷城舞影︾等 。

圖 :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

critic

洛楓評 《男生・故事》

評論場次 +

《男生》+《男生.故事》紀錄片 2016/12/02 20:00 《男生.男再生》 2016/12/04 15:00

地點 +

台北雲門劇場

春,就是躁動!小說家卡夫卡(Kafka)說:能夠 看見「美」的人永遠不老!又說「時間」是一頭雙 面獸,一面持續再生一面迎向腐朽,「藝術」留下 生命經驗的灰燼!一齣二十年前的作品以原班人馬再現舞 台,曾經花樣年華的舞者逐漸走入知命之年,帶著身體的傷 和歲月的痛,如何復刻記憶和青春?從馬來西亞聚合香港的 小城,一路遠征法國、日本、倫敦、波多爾、台灣等地域,物 換星移人事變,「舞蹈」怎樣燃燒意志、跨越身體的極限?當 燈再亮時,這台故事要告訴我們甚麼? 16 年前雲門二團的 羅曼菲將伍宇烈編舞的《男生》帶到台灣去,16 年後這支舞 碼連同王榮祿新編的《男再生》以「香港週」的節目名義,登 上淡水的雲門劇場,斯人已逝,看不見原有五個熟齡舞者劉 傑仁、葉忠文、黃天寶、王榮祿和吳文安,加入一個台灣新 世代的周書毅,以藝術拉開文化的藩籬,有人說在天之靈會 有一雙凝視的眼睛,現場觀眾卻因黎宇文最新剪接的紀錄片 《男生.故事》 ,不再跳舞的陳宜今一段在把杆教舞的段落而 觸動細微的哭聲與淚光連連,看著螢幕上已經發胖的身軀 帶動靈巧的音樂節奏透射依然美麗的身影,在時光流轉的 變動裏, 《男生.男再生》體現了歷史的承傳意義! 經典重演的《男生》舞動一台關於男人成長、情誼與走過時 代變色的情韻,場景設置的台中台和把杆的運用簡潔而靈 活變化,動作設計在芭蕾的基調裏融入現代舞、體操、社交 舞和 club dance,以鬼馬跳脫的風情做底子,全男班的群舞 卻浪漫繾綣,戲劇的元素混入政治的寄寓,人與時代的分 裂從二十年前照映現今的社會境況,主題很沉重、步調卻輕 盈。其中亮點有二:一是五個中年舞者身上的歲月光華展演 了獨有的成熟與慧黠,印刻豐滿生命經驗的動作依舊剛勁 卻時而柔美,青春像小鳥一般再度回來了,散發沉厚的存在 感,滄桑中帶天真、幽默裏有童稚,是舊日生命記憶與現時 情勢的二重奏;伍宇烈的編舞取向古典的優雅與整齊劃一, 五個舞者從青年走入中年卻齊心地牽連一份超越時空的默 契,每一個身體都有它的個性,無論是輪替的坐在小台上還 是接續的翻滾地面下,卻是一台串連的合體!二是周書毅二

重矛盾的政治色相 —— 他先穿上血紅的鳳冠霞帔向五個舞 者步步進逼,高大巍峨的身影配合利落的步姿,以「跨性別」 的形態彰顯了編舞家原有的政治諷喻,九七前的「政治回歸」 與「後九七」的中港關係仿若一場「盲婚啞嫁」,而非你情我 願;其後他將衣飾逐層脫下,脫得雍容細緻,露出裏面的男 性西裝打扮,社會政治融入日常性別的換喻,兩層寓意緊密 扣住;然後舞台調度一轉,竟然是徐克《黃飛鴻》電影主題曲 〈男兒當自強〉的歌聲,伴著周書毅一人立在把杆的獨舞,古 典的芭蕾配在經過電音化的古樂上,男性雄壯的合唱歌音 撞擊周書毅內剛外柔的踢腿、典雅的足尖撩動、秀美而輕盈 的連續旋轉,視覺與聽覺雙重的撕裂,舞者的身體線條和 剪影帶著感性、情緒的律動和走步,甚至靜止,翻捲起伏的 感官意識,蘊含矛盾時勢裏一種存活的力度! 下半場是王榮祿帶領八、九十後舞者丘展誠、李偉能、柯志 輝、黎德威和伍詠豪等編演的《男再生》,以解構經典的形 式將台上的把杆拆成鋼管或武術揮灑的棍棒,又將複合的 台中台解體成跳遠的木箱,強調的不再是古雅、整齊、標準 合一的動作,而是每個年輕舞者獨有的體能發放與自我性 格,他們把玩各種高難度的翻身、跳躍、跨步和空中轉體, 熟齡舞者的默契化成年輕世代的「團結」,一個木結他的遞 交完成了薪火相傳的儀式,把著結他彈出《撐起雨傘》的音 樂,回溯了也延展了 2014 年香港街頭佔領與民間抗爭的精 神,最後王榮祿將舞台的後景打開,現出雲門劇場玻璃帷幕 外一片青綠的外在空間景觀,「舞蹈」必須擴揚開去的藝術 意念具體實踐也不言而喻了! 「美」是甚麼?是藝術創造的意志,是為了克服歲月消磨而 迸發的力度,是超越成長的恐懼、焦慮和脆弱而彼此牽動 的脈搏 ——2015 年我在香港第一次觀看這個 20 年前的經 典,眼前來到另一個不同文化卻有著相同感應的城市再看, 看著紀錄片從頭細說人與舞蹈變遷的滄桑,再看台上 11 個 不同年紀和體態的「男生」匯合舞影,「夢想」的追覓就這 樣跨過時間蔓延的線、地域迂迴的連結,一路走來也走下 去 …… 何時候鳥歸巢, 《男生》能在馬來西亞上演?

010


column 063 文 :吳孟軒

critic

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畢 , 曾任國藝會表演藝術專案評論 人 、表演藝術雜誌特約作者 , 現為自由舞蹈工作者 。

圖 :黃懷德提供

尚在表層的 分裂圖像 《撕裂》

地點 +

評論場次 +

松菸 LAB 實驗室

2016/12/02 19:30

代人焦慮、分裂、躁動的精神狀態,時常是編舞 家關注的焦點。我們在碧娜鮑許(Pina Bausch) 的《穆勒咖啡館》看到人的孤寂與對愛的渴求, 在亞蘭布拉德勒(Alain Platel)的《斷章取藝 — 獻給碧娜》 中看到人的猥瑣與不可控制,在瑪姬瑪漢(Maguy Marin) 的《May B》裡看到人的卑微與齟齬。在台灣,我們同樣能 在伍國柱的《斷章》看到人在群體與個體間的掙扎,在劉冠 詳的《我知道的太多了》中看到人在將死之際的錯亂與無意 識。此次黃懷德的《撕裂》,也屬於此類範疇,舞作關注人 在精神分裂時的特殊狀態: 「不斷的自我對話以及跟自己搏 鬥」1。 自我對話與自我搏鬥的兩股力量,便在《撕裂》的片段中交 替出現:身著白衣的女子背對觀眾並反綁著手臂,披頭散髮 地將脊椎蜷曲,曲張的背帶動她跌坐又蹲屈,反向的力量再 將她彈起和拖離,後背的前凸與後縮形成兩股相對的力量, 拉扯著她不斷變異,形同駭人的鬼魅與幽靈。男子打開舞 台後方的白門,在台語那卡西中亮相,憂鬱的臉龐帶著點喜 感,有些難以辨認他的情緒與狀態;他以擺盪的動力借力使 力,利用失去平衡的重心仆地、翻滾、彈跳、位移,如同鐘 擺般在白色沙發與地板、在站立與匍匐、在某個兩端之間晃 蕩游移。 據說精神分裂者就好似有好幾個人住在身體裡頭,彼此有 著截然不同的性格與意見,黃懷德便讓這些人「從他的身體 裡鑽了出來」2:舞者們爬進沙發的縫隙,有人只露出手、有 人只露出腿,眾多被截斷的身體部位從沙發裡增生又隱沒, 將人的紛亂思緒化為斷肢殘臂,形成如抽象畫般的奇異景 觀。多重人格的意像在開關門的片段最為具體:四個舞者在 白門的反覆開闔中輪流現身,後方黑幕則遮蔽其進出軌跡, 造成四人仿若同一人、一人分裂成四人的幻覺;他開了門又 關了門,再打開門的卻是她,她繞到門旁一探究竟,門關上

後站在同一位置的卻是另一個她。彷彿住在他身體裡的是 她他她他,而在長時間開關門的無限迴圈後,你已無法肯定 地說出站在你面前的人究竟是誰,他的存在究竟是實是幻。 然而,在此自我搏鬥、自我對話、多人分裂的片段裡,我始 終感覺不到明確的方向性,並非動作沒有方向性,而是能量 與意念的方向性:處在癲狂與混亂之中的舞者們,不斷在拉 扯的力量中掙扎與游離,但其似乎無意將已然內爆的張力 傳遞至觀眾區,導致表演區自成一混沌的小世界,並有條隱 形的隔閡將其封閉。另外,《撕裂》的視覺印象是強烈的, 尤其時綠時白的燈光交錯層疊時,成功製造如同驚悚片般 的效果與節奏,但除此之外,我依舊看不到形成精神分裂的 創傷傷口,並不是說要看到造成創傷的具體事件,而是:這 些人會對什麼事物特別起反應?會在什麼日常的地方神經 質?會在何時無法控制自己?從細碎的呢喃到狂暴的自我搏 鬥,會經歷什麼變化的過程?換言之,是何種日常裂縫,會 觸發這樣的精神狀態?此精神狀態內部的舒張與脈動是什 麼?當此創傷的方向性未被指出,《撕裂》最終能夠呈現在 觀眾眼前的就只有精神分裂的外貌,而觸及不到精神分裂 者內在既脆弱又暴力的血肉。 回到第一段那些關注當代人的精神圖像且觸動人心的舞蹈 作品,編舞家們皆是將個人的私密經驗或是對群體的觀察, 抽象化為舞蹈動作與劇場美學,並用身體描繪出將人分離、 掏空的力量從何而來、有何形狀,以及存在於日常的裂縫是 什麼?在哪裡?換言之,關注精神狀態的舞蹈身體,並非只 能是對精神世界的再現與擬仿,而是能擴散身體所具有的 感官性,讓其成為活生生、具有生命動能的「肉」,因而碰觸 到每個人在當代社會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皆有被扭曲、斷 裂、變異與錯亂之處,那些幽微又隱晦且難以被言說的內 在裂縫。

011

1. 截取自《撕裂》節目單中的創作概念簡介。 2. 截取自《撕裂》售票頁面。


column 063

地點 +

評論場次 +

葵青劇院 演奏廳

2016/12/18 15:00

英劇團演出知名外百老匯(Off-Broadway)喜劇 音樂劇《Nunsense》。原劇為全女班的英語劇, 此演出由著名詞人岑偉宗先生編寫廣東話版本, 成為《巴打修女騷一 SHOW!》 (後稱《巴打》 )。除了以粵語 重新包裝,劇中角色更大玩反串,由全男班繹演五位修女 的角色。音樂劇也曾改編為全男班演繹,名為《Nunsense A-Men》,並在 1998 年作紐約首演。音樂劇講述五名幽默 風趣的修女施展渾身解數,以籌款安葬因集體食物中毒的 同僚。這個劇中劇的設定,令觀眾能「置身其中」。這種設定 與一般台上下老死不相往來的形式不同,大大縮窄了演員與 觀眾的距離。 要將整場英語演出的劇目,改由粵語填詞,實在考驗詞人的 功力。既要著手保留部份歌詞原意,同時要顧及粵語獨有 的聲調和韻律,又要將文本「本地化」及待機創出新意思。 如斯重任,實在非資深的填詞人岑氏莫屬。岑氏從零八年 起,就提出了粵語填詞的一套獨有層次,《巴打》的詞白亦 一貫其「雅、妙、趣、俗、鄙」的風格。劇中大玩無厘頭的對 白及歌詞,爛 gag,甚至不諱談及性的笑話。這些百變的風 格,正正扣了《巴打》欲帶出「打破規矩」的理念。岑氏並不 純粹將原劇翻譯後搬字過紙,而是透過詮釋再把自己的理 念加以包裝。在岑氏的處理下,可謂妙筆生花。 除新詞的破格,劇中本身亦不時透露出一種「Why Not」的 精神。原劇本身已充滿著風馬牛不相及的玩味,及不合常理 的情節:修女集體中毒,院長豪買奢侈品以致要表演籌款來 安葬修女,以及五位修女娓娓道來自己想成位芭蕾舞手及民 謠歌手等。雖然是「Why Not」的理念,但其中並不隱含那 種不羈的叛逆,而是希望透過各種破格的表達來引起觀眾 對常規的反思,對社會上各階層中出現墨守成規的規限表示 出疑問。同時在岑氏的處理下,《巴打》一劇雖充斥了不少 不文笑話。在華人社會,性話題始終還停留在保守的階段。

文 馮: 迪倫

critic

《巴打修女騷─SHOW!》

作曲家 ,擅長為西洋古典及民族樂器的 混合配器創作。 於香港大學取得碩士︵作 曲︶及學士學位︵音樂 -甲等榮譽︶。

圖 :中英劇團

馮迪倫評

只凡提及性,便即牽一髮動全身。至於露骨不露骨,也只視 乎看倌戴著甚麼顏色的眼鏡來品評。此劇的生成,實屬一 個好契機,讓觀眾放開懷抱,去提高自己的接受能力。 五角的演技交足戲,充分與觀眾打成一片,唯唱功則有待進 一步提升。偶而咬字不清加上場地的擴音系統未算完善, 都會稍礙對歌詞的接收及理解。兩個月內去揣摩新角色,更 要記熟走位做手及歌詞始終不是易事。原劇方面未算呈現 出深度,可算是自身固有的限制。觀乎是次的觀眾,年齡包 攬 7 至 70(甚至更多),為顧及廣闊的年齡層,畫公仔的確 有需要畫出腸,方能達到老嫗能解的程度。 香港坊間一般的扮裝演出,尤其電視台上的男扮女裝,大多 都是為笑而笑。俗不可耐之餘根本毫無新鮮感。但事實上 「反串」一技,在演藝模式上是有其用處。而是次《巴打》一 劇中,著用男演女角,是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導演張可堅 也於零四年時提議劇團演出全男版的《Nunsense》,但鑑於 當時能力未有所及,為免只得純粹搞笑的賣點而暫緩。這個 決定是相當可取,且值得其他演藝團體學習的。拿業餘音樂 團體為例,很多時指揮為了有好收視或為自己的事業鋪路, 少不免會挑選一些自己及樂團都無能力駕馭的作品,結果 當然是事倍功半。幸見中英是次的演出,除了笑點及演技到 位,反串也絲無坊間那種只剩得娘娘腔的惡趣味,同時亦緊 緊扣上了劇中想帶出的「Why Not」玩味。 作為一個聖誕時期的節目,《巴打》可算是為觀眾提供了一 個更豐富、新鮮及另類的選擇。以聖誕檔期的音樂節目為 例,選擇總離不開韓德爾的《彌賽亞》、《雪人》、聖誕金曲 及各類大大小小頂爛巿的聖誕音樂會。這些曲目也似乎成 為年度的例行公事,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實在是可有可無。 《巴打》雖不算傳統聖誕可見的製作,但以修女為主題,再扣 上聖誕的宗教背景,可算是為是年聖誕節目增添不少新意。

012


column 063 文 :楊偉傑

critic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

圖 :臺北市立國樂團

楊偉傑評 「排簫師對抗」 音樂會

地點 +

評論場次 +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2016/12/03 19:30

者最近在臺北中山堂聆賞了兩場音樂會,包括上 月下旬的香港小交響樂團「月魄」音樂會,然後 就是 12 月 3 日臺北市立國樂團(北市國 ) 的「排 簫師對抗」音樂會。前者為西方交響樂團與二胡之對話,後 者乃國樂團與排簫之互動。筆者一直有關注「北市國」的音 樂會。在近年的樂季裡,他們都安排了不少跨界演出,把國 樂與古典音樂、世界音樂、劇場、運動、舞蹈、多媒體等連 接在一起。這場「排簫師對抗」也是他們常用的演出模式。 常言道「沒有不好的樂隊,只有不好的指揮。」 「北市國」在 顧寶文的指揮下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大型國樂合奏中經常 出現的和聲錯置、音量失衡、音準不均等情況,都被這位國 立臺南藝術大學教授一一解決。當天晚上「北市國」的聲音 極具彈性,大跨度的線條張力,加上縱向的和聲與橫向的旋 律推動,很能令人動情。指揮與樂團總體配合尤佳,指揮給 的指示,樂團都能夠完成。顧寶文的指揮動作幅度不大,但 每一個細節都把握得十分精準,處理音樂也相當細膩。

蘇文慶在《竹笛飛歌》中溫暖迷人的親切旋律,與《風颱》 結束時帶出的無盡希望互相呼應。音樂會開首三曲,《東北 風》為民風的「風」,《風颱》乃颱風的「風」,《竹笛飛歌》是 排簫吹奏的「風」,三風接連呈現,感覺挺有意思。蘇文慶這 首樂曲有著他一貫的感性浪漫色彩,搖籃曲的主題在臺灣 排簫演奏家張中立的演奏下變得如夢似幻,快板部分則與 蘇文慶的代表作《雨後庭院》一脈相承。 德國排簫名家吾爾利赫.哈肯霍夫(Ulrich Herkenhoff ) 手 持的排簫音管排列,與張中立的剛好左右相反。同一種樂 器,分別演奏起東西方的音樂,描繪出了截然不同的畫面。 吾爾利赫.哈肯霍夫演奏富有羅馬尼亞特色的樂曲,伴奏 部分改編給同為民族樂器的國樂團演奏,有不錯的效果。 吾爾利赫.哈肯霍夫演奏慢速旋律比快速節奏和吐音為佳, 他在《霍拉斷奏曲》中時有失準,與樂隊的節奏和速度不在 一起。 下半場的作品中,筆者比較欣賞顧寶文在劉文金《茉莉花》 的音樂色彩處理,對比強烈。舊曲新詮並不容易,顧寶文的 演繹具有個性而且十分合理。中西排簫合演李哲藝的《海角 兄弟電影情緣》結合了視覺與聽覺效果,能夠為一般觀眾所 接受。藍程寶的《粵之歌》則是典型的民歌素材運用,在每 一個樂章中都有熟悉的調子。

國樂團裡面的嗩吶聲部經常會面對一個尷尬的情況:音量 過大會變雜,音量太小又失真。在隋利軍的《東北風》裡面, 嗩吶的角色十分重要。整個聲部的演奏恰到好處,既有濃 鬱的鄉土味,又能夠跟樂隊融合。江賜良以描寫臺灣颱風情 景為題的《風颱》 (颱風的臺語為「風颱」),音響效果極佳, 有如颱風親臨。樂曲寫實動人,感情真摯。前段的弦樂和聲 「北市國」當晚的總體音響和諧豐滿,雖然全場多達九首大 效果突出,中段以百紙飛揚把風暴形像化,末段播出作曲家 型且風格各異的作品,樂團仍然能夠保持高水準,各聲部 親兒的哭聲成為了催淚的音符,劫後重生,充滿希望的感覺 的協作得宜,實屬難得。其中打擊樂聲部更是表現突出,使 樂隊有了強大的後盾。 油然而生。

013


HIST feature 063

關 於

藝 術 教 育, 讓 我 們 從 藝 術 史

OF

開 始 … … 014


TORY feature 063

企劃:編輯部 文:朱貽安

2016 年 10 月,英國考試局 AQA 宣布將撤銷 A-level 的藝術史考試,學者與教師紛紛行文抗議,表示藝術史 教育在全民美學涵養以及未來新興產業所需具備的創意思維,扮演了不容忽視的角色。不堪輿論壓力,考試 局最終決定保留藝術史 A-level 的考試科目,讓藝術史得以繼續成為公民教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公民文化教養到未來產業動力, 「藝術教養」其社會角色的轉變可以從知名創新設計顧問公司 Ideo 將「設 計思考」視為未來解決各產業問題的關鍵能力看見端倪。而英國聖馬丁藝術學院更開設了以「設計思考」為課 程核心的 MBA 課程。上述的案例預示了藝術史及藝術教養正從傳統藝術專業圈向外擴展至其它產業領域。 在這個「藝術教育」角色轉變的趨勢中,無論是藝術圈的各項專業工作者,亦或者迫切需要創意思維的其他 產業工作者,藝術史依舊佔據了藝術教養最根本、基礎的地位。因此就讓我們從藝術史開始,進入關於藝術 教育的討論。

F ART 015


feature 063

從藝術史出發 文:沈伯丞

(編按:本期藝術史專題邀請沈伯丞擔任「藝術史教育座談」主持人,詳情請見 p.20-25) )

一通詢問電話和一封邀請郵件,開啟了一場關於藝術史教育的座談。從接受邀請以後,這個關於「我 們為什麼要讀藝術史?」的座談會,便讓身為藝術史及藝評工作者的我,開始重新回頭檢視自己的藝 術史學習之路,以及自己為何選擇了以藝術史探索藝術。 從座談中可以發現,每一個走上相關藝術史領域的學者,都有著不同的原因及理由,然而選擇繼續 探索藝術史,卻可能有著相似的原由。而這個相似的理由或許是,藝術史讓我們得以持續地親近歷 代不朽的心靈與傑作,而得以神遊於由藝術作品所構成的世界裡。

從何而來?將往何去?悠久的藝術創作精神傳統 從洞穴裡的原始壁畫開始至當代藝術裡的錄像、裝置、行為甚至數位科技等等,創作藝術的歷史如 同人類文明自身的歷史一般悠長。數萬年的歷史中,藝術始終是人類認識自身與表達對世界的感受 的主要工具。而正是由於藝術創作是一個悠久的精神傳統,也因此當嘗試著要去理解藝術精神的 傳統時,便需要一套能跨越時間觀看的方法與知識,於是藝術史從而誕生。而藝術史學者工作的領 域及範疇正是這個悠久且豐富的精神傳統。 藝術史學者所親近的是歷代作品中各式各樣的美感創造經驗,所體驗的是各種類型的審美表現;而 通過審視歷史的眼光,藝術史學者對於作品的探索與領會更超越了作品的形貌表現。當一個藝術史 學者觀看作品時,他看見了藝術家的文化傳承、作品的時代、社會背景與當時藝術觀念的關注 ……。 在藝術史學者眼中,一件藝術作品,便是一道通往某個特定歷史時代其文化、審美與社會階層生活 的時光隧道,作品裡存在著一個得以悠遊、神往的天地。

016


feature 063

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1897。收藏於波士頓美術館。

從上述的觀點上看「我們為什麼要讀藝術史?」這個問題,那麼

物質回到特定的時代與社會, 「藝術史」更大程度地在於探討

答案可以是對藝術作品浪漫的神入。「藝術史」的訓練讓我們

特定的時代如何構成藝術品生成的條件。換句話說,以宋瓷

得以通過想像的神入,去親近藝術家創作時的感受與想像。而

而言,物質文化更偏向於通過宋瓷的形貌理解宋代的社會狀

正是由於藝術史培養了我們對於作品的領受能力,也或許正是

態及文明狀態,而藝術史則傾向於通過宋代的社會及文明狀

因為這個對作品充滿感性的神入以及對藝術發展高度理性的

態理解其如何構成宋瓷的審美意趣。而或許正是由於「藝術

爬梳與分析,讓「藝術史」成為了從事相關藝術領域專業工作

史」更在意於美感構成的背景,而非物質生成的條件,也因此

時,重要且基本的智識與教養。因為只有藝術史,能讓藝術產

更可以理解,為何現代藝術史的誕生與黑格爾哲學的時代精神

業經營者具備更細膩的品味與眼光,也讓藝文出版的編輯能更

(Zeitgeist [ 德 ])密切相關了:藝術史更傾向於從物件(藝術

為準確地捕捉、描繪與書寫乃至於編輯藝術的專輯。而無庸 置疑的,藝術史同樣提供了藝術創作者一個得以參照、超越及

作品)中捕捉那無可名狀的精神層次。

挑戰並從而繼承與延續的傳統。或許高更的作品《我們從何處

兩相映照的藝術史與藝術創作

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更美好地詮釋了「為什麼要讀

儘管座談會主題是「我們為什麼要讀藝術史?」 ,然而或許真正

藝術史?」這個問題。藝術史協助我們認識藝術從何而來?我 們這時代的藝術是什麼?藝術又將如何朝向未來發展?藝術史 給予了從事藝術領域的相關工作者,具備了更為宏觀的智識思 考視野與感性的時間跨度。

的起點還在於「為何選擇從事藝術史研究?」。從這個問題開 始,在當代情境下「藝術史的何去何從?」成為了一個值得深思 的課題。而或許從事「藝術史」的基礎還在於「如何看待構成 歷史的時間?」 。從抉擇的原由到現狀的觀察與看法,乃至於對 「歷史時間」的態度,這些問題的回應才真正構成了「我們為什

物質裡的精神與文化

麼要讀藝術史?」的答案。研究始終是一個具備高度個人原由

相較於其他以文獻檔案為主的歷史研究,藝術史總是更傾向

的選擇,而觀察與感想則是一路堅持走過後的領悟。從某個角

於以「物件」 (藝術品)為主要對象的歷史學領域。也因此時間

度看,藝術創作一如藝術史研究是一個選擇、堅持與感受的領

越遠久的藝術史,其總是與考古學以及物質文化研究保持著緊

悟。而或許正因此,藝術史和藝術創作一般根本,並且共構了

密的距離與曖昧的關係。然而,相較於物質文化其主要是通過

我們認識藝術時那彼此映照的兩面。

017


feature 063

| 藝術史教育座談 |

我們為什麼讀 藝術史? 文字整理:編輯部

採訪攝影:李俐亞

不同於專門培養藝術創作者的美術系或藝術系,藝術史學系對許多人而言是相對陌生的學 門。台灣的藝術史教育發展甚早,70 年代,為了進行故宮文物的研究與人才培育,台灣故 宮博物院與台灣大學合作,在歷史系內成立了中國藝術史組,專攻書畫、陶瓷、青銅與佛 教等領域;在此基礎上,1989 年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成立,並在 2000 年成立博士班。然而 當時的學子若對西洋藝術史有興趣,唯一的途徑便是海外留學。為了彌補缺憾,1993 年中 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成立,早期的教學範疇則著重在近代西方藝術及理論。1996 年,台南 藝術學院(今台南藝術大學)以藝術評論為特色,成立了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並在 2003 年成立了台灣第一個藝術史學系,將藝術史教育向下延伸。 特殊的時空背景讓台灣成為中港澳台四地藝術史教育發展最早也最完備的地方。在本期專 欄中,Art Plus 邀請了四位在不同單位任教藝術史的老師對談,希望就與會者對藝術史接 觸、學習、教學的經驗,討論藝術史在藝術教育中的意義,以及台灣藝術史教育的特色、可 能面臨的困境以及在全球化下的發展情勢等問題。

018


feature 063

主持人 :

與談人 :

沈伯丞

獨立策展人 、藝評 、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 。

曾少千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 主要研究領域為

現代與當代藝術 ,近來關注自然史與視覺文化的關

聯 、風景畫與攝影 、烏托邦主義 、藝術機制 、大眾

文化 、圖像和文本的運用等課題 。 2016 年創立﹁漫 遊藝術史﹂線上平台 ,希望用平易近人的方式 ,為

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知識 。

許 月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碩士班副教授 ,藝術

史與視覺文化評論人 。 早年研究杜象 、達達與弗拉

色斯 ,開啟她個人對於藝術與社會文化的關懷 ,乃

至於宇宙本體的思考 。 近二十年來 ,她為了進行田

野訪談藝術工作者 ,行走於城市 、山林與海濱部落 ,

及島嶼之外 ,豐富了個人與藝術探索的生命能量 。

蔣伯欣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暨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

士 班 助 理 教 授 ,︽ 藝 術 觀 點 ACT ︾主編 。 關注領域 包括台灣日治時期的視覺文化 ,台灣與中國當代藝

術的策展實踐 ,跨文化之比較美學 、視覺性與主體

性議題 。 近來關注議題包括近代左翼美術運動與視

覺檔案 、當代藝術策展與生命政治 、東亞各國藝術

行動主義 。

從好玩開始 沈伯丞(以下簡稱沈)

想請各位老師先分享個人的藝術史經驗,

想出國讀藝術史是因為當時有越來越多的國外當代藝術展

為何什麼從事藝術史研究?

覽,也有一些海外留學的藝術家回國,我很好奇這些作品要 怎麼理解?但現有的資料無法滿足我的好奇。老師鼓勵我去

曾少千(以下簡稱曾)

其實是從好玩開始。小時候參觀歷史博

國外讀書,雖然說這是條寂寞的路。

物館的記憶很深刻,慢慢接觸到藝術欣賞、藝術概論的課程 後覺得很有趣,再加上攝影社的社團經驗,《人間雜誌》開

蔣伯欣(以下簡稱蔣)

辦,開始好奇「攝影史」是怎麼一回事?那時沒有西洋藝術史

論相關研究所成立的風潮。雖然早期有一些創作經驗,但真

的研究所,所以就想出國留學。 許

月(以下簡稱許)

我剛好躬逢 90 年代國內第一代藝術理

正啟蒙還是在東海大學美術系、建築系等修課經驗。雖然蔣 勳老師不能算是學院式的藝術史,但他的評論仍有強烈的啟

我其實是去跟老師學畫,但畫一畫覺得

有瓶頸畫不下去,怎麼辦?教我畫畫的老師說,去讀藝術史,

發性。當時,我閱讀到《雄獅美術》創辦人李賢文停刊的告

這樣你才知道你要怎麼去發展自己。那時美術館剛剛成立,

白非常震撼,原來國內的藝術評論極為貧乏,由此報考了南

我去做管理員的工作,除了有一些雜役,例如保護作品安全,

藝。做了藝術評論之後發現,台灣的藝評缺乏史觀導致判斷

或維持展場清潔,但也因此有機會成天與作品為伍。會讓我

失準,台灣美術史更須扎實的耕耘。

019


feature 063

歐美體制下的藝術史結構,誰的話語權? 沈

美國藝術史學者 James Elkins 曾對全球有藝術史學

部分,也對中國美術有很深的感情。他質疑為什麼高鼻深目

系的院校座落在哪做過統計,裡面超過八成在盎格魯撒克

成為美的源頭?我想這就是我在思考藝術史的一個開端吧。

遜的國家,也就是德、英、美等地。在日本、香港都沒有「藝 術史」 ,日本可能有「文化構造」博士,香港則有「物質文化」 ,

而我們的藝術史研究就叫藝術史。從這角度,我們的藝術史

再加上坊間普及的讀物,或是活潑的網站、演講活動等逐漸

教育跟西歐、北美的藝術史教育有什麼不同?或是我們其實

傳播開來。以博物館和學院來說,這兩個體制的確都是在歐

直接繼承了這樣的脈絡?在這樣的推廣裡,我們在藝術史裡

美建立。臺大算是國內藝術史研究的領頭羊,他們有些老師

面的話語權是不是在某個角度上也相對弱勢?

是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訓練,基本的教材和方法,是從美國

我想藝術史是從學院和博物館兩個體制支撐起來的,

引進。也會用他們書寫和論證的方式,建構我們對藝術史的 許

知識。如果你指的話語權是英文的話,我想對任何一個領域

我也上過蔣勳老師的美學課。他非常強調生活經驗這

02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