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8 - JUNE 2018
78
跨越高峰 -
一切
ART FORMOSA
從 文創 開始
content078
editoral078
從沙漠出發:邊界上的生態學
飛躍演奏香港「丹麥弦樂四重奏」音樂會
俄羅斯平民風景
香港管弦樂團「梵志登與王健」音樂會
來自清水灣的「港島面貌」 記中國美術館黃孝逵水墨藝術展
慾望孤荒
香港中樂團《長生殿·牡丹亭》
北京為什麼需要獨立藝術空間?(下)
愛沙尼亞之聲 — 兼談合唱團的專業性
1A SPACE 張景威「由白而來」
評《特洛伊女人》
「法國五月」展覽活動
澳門樂團演奏挪威之聲
呂豐雅、Norman De Brackinghe 雙個展 「双生」
056 music
六個小時待在劇場裡
《力/速狂想》
洞穴爆發
對於你自己的社區,你認識多少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即 使在鄉村小鎮,可能你對社區的掌握也不夠.
法國五月:民主的餘音
這期的專輯幾乎都圍繞著澳門藝術節,可能是因為澳門文化局有充分 的經費邀請外來的評論人住地觀賞及評論,相對的,香港作為澳門最 鄰近的城市,也受惠於這樣嘉賓式的邀請,自然評論人也踴躍參與. 我們近期也觀賞幾場節目,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共建美好家園」, 節目足足有六個小時可以參與的工作坊。
042 a + special
「共建美好家園」的一張票,代表你已經購買了一個不動產。參與者 會被邀請選擇一棟船屋、洋房或者高樓,這也說明了購買者對金錢的 慾望、性格以及投資的本性。
033 preview
「隨時改變工作室(英國)」劇團的「共建美好家園」計畫,讓我們 實現美好家園的一個願望。什麼美好家園?一個鄰居們都很關係親近 的社區?例如隨時可以遇到鄰居傾談幾句,可以寄信給朋友或家人的 郵局?可以在附近雜貨店買到當天最新鮮的水果等食物的菜市場。這 對上一輩的人如此熟悉與普通的家園景象,怎麼過了一代就全然改頭 換面?
004 column
.....
我們不再寄信,通過電郵與訊息就可以與遠在海角的朋友對話以及談 生意;不需要去菜市場買菜,因為連鎖超級市場與餐廳比比皆是,還 有網上購物,不用出門就已經可以訂到遠在挪威的鮮魚或是隔壁種的 豆苗菜。「社區」的概念如此模糊,「共建美好家園」的計劃卻讓新 一代的人類一目了然看到一個社區的藍圖。
翻山越嶺,從身體創造
臺灣文博會專訪 - 家族傳承與好公司
街 道 如 何 安 排, 象 徵 著 城 市 計 劃 的 願 景 藍 圖 ; 社 區 裡 基 本 的 政 府 組 織,代表著社群功能的基本需求,例如醫療、郵政、社區中心、文化 古蹟以及教育機構。有了基本的硬體設施外,我們又需要怎麼樣的軟 體 配 備 呢? 例 如 提 供 給 居 民 舒 適 的 休 憩 場 所 如 公 園、 運 動 中 心 與 綠 地;提供社區資訊與日常生活的基本安排,例如廣播電台、資源回收 與垃圾中心,學校與各式各樣的居民活動組織。
跨越高峰 一切從文創開始
「英國隨時改變工作室」在活動現場先畫出了澳門現有的社區地圖, 實際模擬現有的社區,有原有的門牌號碼,現存社區裡的街道、政府 組織、文化古蹟、碼頭等。參加者入場時即得到一間空白紙板屋,然 後可到鄰近的用品小屋挑選各式創意物料、工具及裝飾,盡情發揮創
012 feature
從群聚出發 —2018 臺北藝術節
穩定成長 鞏固中堅市場 Art Formosa 邁入第三年
「行者 ‧ 蔡明亮」大展
以歌聲凝聚城市記憶
史東的日子 Stone Days -詹凱復
灣區城市新藝術消費
陳明福|陳漢聲個展
月光下的詩誦 電緣
專訪香港國際編舞節創辦人 Van
064 lifestyle 書評:聆聽寂靜 碟評:郭達年:佔領我們的心靈
與愛麗絲同闖藝文 Wonderland 屬於年輕人的「一趟發現的旅程」 聖詠滌心 樂思雋深
i s s u e 0 7 8 J u n e - J u l y 2 0 1 8 第 七 十 八 期 二 零 一 八 年 六 至 七 月
|Publisher|Tam, Wai Ping 譚偉平 |Editor-in-chief |Anthea Fan, Wan-Jen 樊婉貞 |Consultants|( 台灣 ) 林芳宜、姚瑞中、焦元溥、張鐵志、鄒之牧、鴻鴻、顏忠賢; ( 香港 ) 又一山人、梁文道、何兆基、羅維明(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Feature Writers| ( 台灣 ) 劉星佑、石志如、陳沛妤、翁浩原、李欣恬、歐頭、洪儀真、楊育青 ( 中國及香港 ) 周婉京、洛楓、肥力、洪思行、陳瑋鑫、夏康、申雁冰、孟宪暉、李夢、張煒森、李玨、劉志剛、袁智聰 Office |Taiwan|Liya Lee 李俐亞 |Hong Kong|Dicky Wong 黃德明 、Carol Chow 周雁卿 |Designer Consultant|封面及專輯 anothermountainman 又一山人 |Designer|Jui-yu Hsiao 蕭睿妤、Tam Yat Him Zeno 譚逸謙
Art Map Limited 藝術地圖有限公司 |台灣 Taiwan|No.27, Lane 1, Section 4, Chengde Road, Shilin District, Taipei City, Taiwan 111 台灣台北市士林區 (111) 承德路四段 1 巷 27 號 1F E /press@artmap.com.hk, advertising03@artmap.com.hk T/ 886 2-2597 6885 |香港 Hong Kong |Rm 602, 6/F. Winfull Commercial Building, 172-176 Wing Lok Street, Sheung Wan, Hong Kong 香港上環永樂街 172-176 號永富商業大廈 6 字樓 602 室 E/ advertising@artmap.com.hk, editorial@artmap.com.hk T/ 852 2892 1998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 1859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2018©Art Map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封面作品
1) mijia_ 擺 件 : 使 用 鍛敲技法將紅銅成形 成 杯 狀,將 手 感 藉 由 槌 子 傳 遞 在器 物上, 創造刻意的有機型 態。
Rights & Permissions art plus is a monthly magazine published by the Art Map Limited on 1st of the month. Although we have spent considerable efforts and time in editing our text to avoid errors, we welcome reader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This magazin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s of any individual writer and advertiser. It would be a coincidence if similar information is found in other publication. We reserve the copyright of all pictures and texts, and you will risk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f any of our published materials are being used without our consent. For information about permission to reproduce selections from this magazine, please contact us.
《art plus》由藝術地圖有限公司發行,是一本每月出版的刊物,每逢一號上架。雖然我們小心翼翼、 一遍又一遍地尋找遺失的文字、搜索出錯的可能性,然而閣下如對本刊物有任何意見,歡迎賜教以 便我們可以改進。本刊不代表個別作者及廣告商的立場,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 本刊圖文皆有版 權,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複印全版或部份內容。如欲轉載,須獲許可,請與我們聯繫。
2) 現 在 ( 時 鐘 ): 黑白 色 3) 纖維木器 - 置物托盤組 : 擁 系 的 經 典 款 式,極 簡 視 有著獨一無二的美感,置物托 覺風格。 偏心圓的設計, 盤 組 使 用 纖 維 木 器 的 最 新 製 比 喻 每 秒不 同 的 變 化, 程。依照不同桌上置物需求 透過凝視、閱讀,思考時 圓托盤、長托盤以及小托盤可 間與生活。 以互相搭配使用之外,小托盤 本身亦可以堆疊使用。
2
意,設計理想的家。這個由大家共建的社區更有郵差替你送信,以及 有 電 台 DJ 作現場廣播。活動期間你可以到訪社區,觀察變化。活動 結束前還舉行派對,認識你的鄰居,之後更可以把自己製作的小屋帶 回家。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 X 合拍劇團
活動當中,參與者可以隨時進進出出依照自己的習慣回家,有的小朋 友在活動期間一個禮拜的時間來來回回五次,直到最後一天都可以回 來看他的屋子,每次劇團的姐姐們看到她如同看到自己的朋友總是大 聲地說:「嗨!你回來啦!」感覺平常的如像鄰居打招呼一樣.頑皮 的小孩在現場吵吵鬧鬧,在街上跑跑跳跳,劇團的姐姐也會邀請他們 一起過來建公園,除了消耗精力以外,還可以幫助他人。還有修補家 園工作坊,孩子們參加的愉快了,還可以自動報名修補家園工作坊, 無償的為居家被破壞的家庭重新建立他們的房屋。活動反應了人性的 一 面 如 天 災 人 禍 、在 地 救 助 與 關 懷 社 區 等 。社 區 廣 播 電 台 的 即 時 廣 播 , 參 與 者 可 以 隨 時 點 歌 ,在 熟 悉 的 音 樂 播 放 中 ,感 覺 六 個 鐘 頭 非 常 放 鬆 , 如 同 回 到 自 己 的 家 一 樣 ,主 動 的 參 與 及 社 區 互 動 ,鄰 里 關 係 全 然 體 現 。
澳門樂團多元音樂會紛呈
樊婉貞 art plus 總編輯
編輯手記
記 得 2 0 1年 6 香港康文署舉辦的「新視野藝術節」,在葵青劇院舉辦 的節中節「微藝進行中」,為期兩個週末,每天 個 8 小時無間斷的活 動.整天的活動有不同類型的演出節目、講座以及工作坊組成,室內 以及戶外的。觀眾只要進了葵青劇院都可以隨便參與其中一個活動, 如果你願意甚至可以一天八個小時呆在那裡。主辦者原意也是希望能 夠讓觀眾真正體驗藝術生活的真義。
俄國芭蕾三三三
現代人的生活繁忙,有時僅僅只是因為生活壓力以及生存的需求,人 們 已 經 忘 記 了 尋 找 生 活 的 本 質 ,為 人 生 放 緩 腳 步 ,看 看 四 周 圍 的 風 景 。 嚴格來講,不是現代人不想,只是現實逼迫,沒有能力在現有環境下 舒心的欣賞周圍的風景。
何曉玫 MeimageDance 《2018 鈕扣 *New Choreographer 計畫》
記得國中時,爸爸在飄雨的晚上,堅持用摩托車風塵僕僕地帶我們一 家 四 個 孩 子 去 文 化 中 心 看 雲 門 舞 集 的 演 出 。 30 年 後, 我 又 在 澳 門 文 化中心看到雲門舞集二團的新演出「十三聲」,看完後心情的悸動, 至今仍然未能平復。感覺在沙漠裡被灌入了甘泉,這是金錢買不來的 幸福。當時如果沒有爸爸的小小灌溉,現在被生活壓破的我們,恐怕 不知道因為藝術就可找到呼吸的天空。
創意與市場的平衡
049 visual + stage
爵代舞蹈劇場《煙花易冷》
3
column078
column078 文 / 洪思行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 (香港分會)專業會員
圖 / 網上圖片
文 / 周婉京
青 年 作 家 ; 香 港 城 市 文 學 獎、 才藝發展獎得主;著名藝術記者
五月風暴的「遺產」 : 民主的餘音?
愛沙尼亞的歌聲 — 兼談合唱團的專業性
評論場次+
地點+
香港藝術節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01
01|五月風暴中的學生 網路圖片
02
03
04
02|巴黎紀念五月風暴的文獻展 由作者攝影 03|巴黎街紀念五月風暴的海報 由作者攝影
04|Vincent Meesen現於龐畢度藝術中心個展作品 由作者攝影
五
Aron)的話形容是: 「我們面對一 個既是社會學的也是生物 學的現象。」一方面,當時的學生對戴高樂政 府、現存政治 制度充滿懷疑;另一方面,他們對個人自由(individualisme) 、 性解放與暴力懷抱想像。
月,我踩著法國五月風暴五十周年的「影子」,隻 身來 到巴黎。與許 多「後 89」的年 輕 人一樣,我 也是滿腦子的浪漫主義,懷揣著所謂的知識份子 自覺,對非同一性的事物十分著迷。這次旅行,我本以為巴 黎人會將「五月風暴」的問題再次提出,或者至少熱情擁抱 這 遺 產。 但現 實像 冷水一樣,澆 滅了我的天 真。剛剛過去 的五月,巴黎確確實實也發生了一些示威遊行,但都是各行 業工會以分散的方式行動,反對馬克 聚集政府(Emmanuel Macron)的公共部門改革計畫。
與齊澤克一樣,學者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同樣認為, 五月風暴是一個非事件(Non-événement)。他指出,這場 運動具有非常明顯的「反霸權特徵」 ,而它的獨特之處在於, 它是由生產方式引發的革命: 「當共存的不同生產方式已經 明顯敵對的時刻,它們的矛盾已經成為了政治、社會和歷史 生活的核心時刻之時,出現的就是 文化革命。」進而,詹明 信提出,生產方式不是一種狹義的經濟基礎,而是一種「整 個社會關係的共時系統」。
在法國,政治就像一個舞臺。今天舞臺中的示威浪潮中除了 工人,也少不了學生的影子。只是學生「上街去」的理由發生 了巨變。與 1968 年不同,在法國校園聚集的學生要求的不 是改變,而是反對改變:他們要求馬克宏政府擱置修改公立 大學招取學生的方法,讓大學繼續在某個學系的學位供不應 求的時候,以抽籤方式決定哪些學生可以入讀。因為,馬克 宏的改革很可能會削減學生入讀大學的機會,令公立大學違 背其「自由、平等、團結」的精神,轉而只憑成績錄取學生。
擔心「革命」被 人 遺忘,恰恰反映著我們此刻面對的「社會 關係的共時系統」過去的「系統」有著天壤之別。我們對「五 月風暴」的懷念越是悲切、熱烈,對現實的反抗就越是脆弱、 無力。法國政府的某位官員曾在 70 年代清算「五月風暴」之 時,作出如下言論: 「暴得到治理,我們就會得到一個適度的 風暴,只有適度的風暴才能使社會高效 運轉。」如此,風暴 治理便淪為執政者處理公共危機、撈取政治資本的一個方法。
若將 1968 年與 2018 年的學生運動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前 者是樂觀的,因為學生預期到即將來臨的時代是屬於他們的; 而今天的學生卻是悲觀的,入學錄取機制難以得到保護,而 他們的示威運動也淹沒在眾示威者的腳步聲中,難以在法國 社會引起迴響。對比之下,一個問題顯得既吊詭又亟待解決, 那就是:誰需要擁抱五月風暴的遺產?誰為這段被意識形態 塑造出來的記憶買單?
同時,我們對「五月風暴」的思考被迫回到「什麼是五月風暴」 的討論上來,這與質問「什麼是哲學什麼是人類」無異。似 乎,一些知識份子如政客一般也在撈取一些以政治衝突為 基礎的隱藏資本(布迪厄語)。
從學生運動目標的轉移,我們看到了大學地位的貶值,看到 了我們對知識的不信任,這一切都無巧不巧地回應著近期中 國大學發生的「教授性侵」 「學生約談」以及「校長出錯」等 事件。知識份子在主流意識形態建構的記憶中「失語」,不 敢走上街去,走上街去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此刻,再看五 月風 暴,竟讓 1968 年的標語「行動不應 是一種 反 應,而是 一種創造」有了不忍卒讀之感。
似乎,與 1968 年 5 月真實 發生的事件相比,更 多時間,我 們分不清楚這場風暴究竟是否是一個「事件」 (齊澤克語)。 而我們對它的記憶,與其說是記憶,不如說它是一些視覺碎 片 —— 戰後的年輕人蓄著長 頭 髮,手 持毛澤東語錄,穿著 印有格瓦拉頭像的衣服,不服從,不妥協。學生的反抗被漸 漸描述成類似嬉皮士的玩世不恭的個人主義反抗,直接指向 「個體自由」的訴求。用法國社會學家雷蒙•阿隆(Raymond
4
2018/03/24 .8:00pm
今
屆香港藝術節一如過往地邀請世界各地的藝團來 港獻技,當中音樂節目便包括來自愛沙尼亞的藝 團。無獨有偶,兩個節目都跟合唱有關,第一個是 「愛沙尼亞之聲」 (Vox Clamantis) ,筆者無緣欣賞,事後聽 聞他們水準極佳,很多人都讚不絕口。由於這些風評,令筆 者對愛沙尼亞國家交響樂團及愛沙尼亞國家男聲合唱團的 演出格外期待。
時動用了千二人的男聲合唱團,因此這次除了有愛沙尼亞國 家男聲合唱團,還加入 Die Konzertisten 助拳。可惜演出效 果不佳,聲部的融和尚未完善,也不整齊,有點散的感覺。 箇中主因正是因為混合的合唱團,據知 Die Konzertisten 在 招團員方面遇上困難,在較晚時間才找到些學校合唱團幫忙, 結果 50 位成員中,只有 12 位是原成員,所以他們本身還在 調教中,到跟愛沙尼亞國家男聲合唱團練習時,是先跟他們 的指揮排練,到後來才跟萊夫排練,因此未必能完全習慣萊 夫的指示(話說回頭,若有那麼多的客席成員,是否應用另 一名稱,而非以 Die Konzertisten 的名義演出?)。
筆者觀看了他們的首場演出,演奏曲目以愛沙尼亞作曲家的 作品及華格納合唱作品為主,另加一首古諾的《軍人合唱》。 上下半 場 的 開 首 均 是 純 樂 團 作 品,上半 場 的 是 帕 特(Arvo Pärt)的《紀念布列頓之歌 》。筆者數年前在香港大會堂欣 賞過香港小交響樂團演奏此曲,對於他們最後一記鐘聲印象 深刻。愛沙尼亞國家交響樂團由年過七十的萊夫.薩格士譚 (Leif Segerstam)指揮,他的身型龐大,行走 緩慢,踏上指 揮台時看似頗有難度,搖搖欲墜,觀眾們都忍不住替他擔心。
愛沙尼亞國家男聲合唱團的真正實力在下半場展示出來,其 中以華格納的《朝聖者合唱》的表現最佳,特別是以柔聲演 唱的段落效果很好。而且聽下來覺得他們的聲質跟香港的 合唱團頗為相似:低音不算非常渾厚,高音亦不是特別強勁, 高中低聲部平均。
演奏伊始,竟出現一幕小插曲:坐在觀眾左方的合唱團中, 其中一位亞裔團員竟拿起手機拍照,由於他忘了關閃光燈, 而且工作人員盡責地走下去勸止他,所以相信在場很多觀眾 都留意到他的舉動。關於這個行為,將於下文另述。 說回音樂,鐘聲的效果很好,特別是能聽到那些泛音在空氣 中迴盪至聲準改變,並跟樂團的音樂「撞」在一起。樂團成 功營造出層層遞進的效果,條理清晰。不過有時看到萊夫大 力地揮手,樂團卻不為所動,看來他確實是犯了錯。到了最 後一記鐘聲敲響,指揮和樂手都把手停在氣中,讓觀眾感受 那一下喪鐘。可惜鐘聲還未完全消失,一位心急的觀眾便拍 手了。筆者認為除了該觀眾不夠耐性外,場地聲響效果不夠 好,無法令觀眾投入那種肅穆的氛圍也是原因之一。
下半場的第一首樂曲是圖賓(Eduard Tubin)的《愛沙尼亞 舞 曲 旋 律 組 曲 》。 組 曲由四 個 樂 章 組 成,當中以 第三 樂 章 〈康特雷琴手〉最特別,豎琴手透過彈撥弦線較低的部分,來 模仿康特雷琴的聲音。不過整體演繹略為平淡,特別是小提 琴獨奏亞沃.利布爾(Arvo Leibur)主要是當樂團首席,因 此獨奏家應有的 showmanship 較遜色。
上文提 及愛沙尼亞國家男聲合唱團的一位團員在開始時竟 拿出手機拍照,筆者認為這行為反映該團員欠缺專業意識, 需知道當進入音樂廳後,他們已經是表演者,雖然只是在等 待,但等待其實也屬於表演的一部分,總不可能在表演期間 拿手機出來吧(其實即使是普通觀眾,也不應在演出期間拍 照) ,正如我們不會接受到台上的樂師在演出中途,趁等待的 空檔拿手機拍照。
此外,筆者還留意到團員們大都使用影印譜,並放進黑色文 件夾,但部分是使用平板電腦,個別團員在某首樂曲中放下 譜,背唱起來。筆者明白使用平板電腦的方便,但從觀賞者 的角度看便 覺得 不夠一致。並非 說不能 使 用平板電 腦,但 最好放在黑色文件夾「偽裝」一下。至於背譜演唱本身並無 不妥,但當其他人都拿起譜歌唱,反顯得那幾位背譜的有點 「離群」 ,降低了合唱團的整體性。
雖然以上是無關音樂的細節,卻會影響觀眾對合唱團的觀感, 所以亦不應忽視。愛沙尼亞國家男聲合唱團作為一隊職業合 唱團,在這方面還有待改善。
音樂會的重頭 戲是華格納的《使徒的愛筵》,這首樂曲首演
5
column078
column078
確
實之前我不認識被稱為俄羅斯最親民的短篇小說 一樣,如果單純看故事的話,三、四個已令人看膩。然而故事細 家及電影導演瓦西里‧舒克辛(Vasily Shukshin) , 碎平淡但不代表演出乏味,重點是演出把老故事重新包裝,以 但從介紹及演出可見,他的確有通過藝術來反映 看似傳統卻又有所不同的方式呈現俄國特有的樸實劇場美 人民生活問題的觸覺,然而僅因為演出由八個農郊小鎮的生 學,當中沒有歐洲現在流行的導演風格一樣,偏要追求在老劇 活故事組成,談及粗獷及小人物生活,便把它翻譯作「平民風 情上加疊一層必須要將人物、故事、風景剪成碎片的新形式, 景」 ,還是略為平面化了故事。原因是作者及導演挑選的這八 或解構整個故事,而僅僅巧妙地令故事變得緊湊,八個小片段 個作品,縱然故事幾乎發生在鄉間(或思念故鄉) ,創作人也傾 在近乎沒有燈光變化,只用一張長椅,及背後展示印上可與 向同情及關懷鄉郊人的角度,雖然未至於帶濃厚社會主義思 故事人物對照的俄國平民的巨型照片作背景外,導演把一切 想,但當中必然地牽涉到城市人與小鎮居民之間的價值觀衝 的劇場想像、效果也回歸到演員身上,特別是演員適度的誇張 突,如丈夫突然想給太太快樂,而希望買下一對要用自己一個 演繹,在傳統劇場可能已被看成是浮誇,但在如此「貧窮劇場」 月的薪金來換取的皮靴,或即便小鎮男人與城市女孩被情感 一樣的的形式下,這些誇張卻點綴出鄉民生活的率性自然。當 瞬間觸動,卻在閃婚後生活上沒有共鳴等,這些問題總成為 然,這些也必須依靠一眾演員無懈可擊的功力,就像最後一段 八段作品裡點燃角色內心矛盾及苦痛的直接或間接命題。然 《斯蒂奧卡》一樣,男人(葉夫根尼•米羅諾夫Evgeniy Mironov 而問題看起來似曾相識,也能令香港觀眾感同身受,但從來不 飾)因為思鄉而在距離刑滿釋放還有三個月前逃獄,回到家鄉, 是「全球性」的,而是在點滴之間,我們自以爲在人人亦能感 不知情的家人鄰居高興得載歌載舞,卻突然警員把男人帶出 同身受的普世情感,包括忌妒、鄉愁、得而復失,甚至愛,因着 門,警員說從來沒抓過如此愚蠢的逃獄者,男人卻說你不會明 鄉土與城市的一丁文化歧異,而在舞台上產生微妙的不一樣 白我不能撐下去的心情,現在回來看看家鄉後,即使加監我也 情感表現。例如不管是《戀愛中的斯蒂芬》及《噢,妻子送別往 能充滿力量去面對。這時全家人唯有男人的啞巴妹妹(克瑪朵 巴黎的丈夫》也有着一段男女戀情,但(敘述)戀情總是由最 娃chulpan khamatova飾)看到異樣,邊大叫邊衝到門外抱住 初的一見鍾情,便直接跳去提親部分,當中沒有一般小說故 正要離開的哥哥的腿,與警察各拉男人一邊,甚至激動得把他 事大書特書峰迴路轉的曖昧或談情時期,但有趣的是,這種 拉起橫在空中。終於男人還是被警察拉離舞台,餘下妹妹面向 「高速」的戀愛並不代表乏善可陳,導演阿爾瓦斯‧荷馬尼斯 觀眾奔跑,卻中途跌下,哭不成聲的她就像以旁白的身份,以帶 (Alvis Hermanis)把一切的情感盡收於初見面、期待再見與 口吃遲滯的沙啞聲音說︰「她在公路上跪下來,泣不成聲」 。這 提親時的尷尬又甜蜜的過程中, 《斯蒂芬》中貨車男最初載着截 僅一段小對話,一份對故鄉及家人的激情,已令人動容,但更精 順風車的城市女孩到自己家鄉,路面不平令車子跌蕩,也令他 妙的是,當劇情上已崩潰的妹妹再以旁白的身份,卻保留角色 倆的肩膀與膝蓋不停碰到對方,情況像極米蘭昆德拉著名小說 原有的「啞巴」特性表述自身狀態時,其情感竟然可以加倍地堆 《緩慢》中描繪中世紀佚名作家小說的一段情節一樣,同樣在 疊起來。這當然是導演的力量,但克瑪朵娃既隨即陷進角色心 緩慢的時間中,把人的感官放大,也更見深刻。這份深刻最終令 靈,又同時以演員的身份同情角色的悲哀,才是俄國劇場一直 男孩突如其來拖爸爸去女孩家提親的情節,其純真令故事只有 給人寫實主義演技到達頂峰印象的完美示範。以致,演出就像 惹笑可愛而非突兀。 要通過區間城鄉之別,及演者真誠的演出來告訴我們,它既是 不過無可否認,舒克辛這種寫成於六十年代的城鄉小說故事, 當代劇場,但是一種非全球化官能刺激及形式主義至上,而是回 縱然感情細緻,劇情還是過於老掉牙,就像老舊情節的電視劇 歸演員狀態,重視演者質感的戲劇表演。
6
文 / 肥力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
劇場人 、藝評人 、插畫人
評論場次+ 香港藝術節 2018/02/24 .7:00pm
地點+
圖 / 網上圖片
文 / 肥力
劇場人 、藝評人 、插畫人
( 舒克辛小品 )— 抗衡全球化的城鄉故事
圖 / 網上圖片
《俄羅斯平民風景》
《慾望孤荒》 — 炫技是那麼寂寞的一回事
評論場次+ 澳門藝術節 2018/05/05 .8:00pm
地點+
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正
心翻滾的情緒,在《慾望》可說是一大特色,也因為有大量 的炫技而成功。然而,也正因為大量的炫技,或者說演出幾 乎依靠也依賴了這些炫技的表演來支撐演出的能量及節奏, 便令作品從中段開始無以為繼。縱然不斷重複播放 Stanley Kubrick 著名電影《閃靈》 (The Shining) 的主題音樂,那些 尖刺的聲音還是無助於令演出變得緊湊,而只會使沒有 「故事」 或動作上的推展的畫面,變得越發無聊,那種舞聊不同於角 色想要表達他們內心的無事可做或無目的,而是真正的令觀 眾失去專注力。原因是故然炫技的畫面一個緊接一個進行, 這邊是雜耍,那邊是魔術,但太過於誇張而且截然不同的動 作組合,在點與點之間無法在身體節奏及動作流程中抓住關 連,使角色除了借大幅擺動的身體來大叫「我很寂寞」的訊息 外,其實那些舞蹈語言沒有累積到其他更多的內容。反而,渴 望愛的韓男走進孕婦家中,卻只是默默地坐下來,連看也不敢 看女生一眼,女生也只是呆呆的一動也動的站在身旁,屋外 則是看得妒火中燒的另一韓男依窗靜候,那個「靜上」的狀態, 反倒見到他們的身體有更豐厚的舞蹈內涵,比起扭曲身體或 裝作被狂風吹起,更令人印象深刻。
如場 刊 所言,《 慾 望 孤 荒 》創作團體 偷窺者舞團 (比利時)強調每個作品也先從舞台設計開始,即把 創作人及舞者拋進一個情景,才開始構思舞者怎樣 「生活」在這個地方。這種創作理念其實和是次《慾望》有着 很大的關連,演出正談及幾位人物存活於大雪紛飛下的三間 旅行車屋之間的故事,然而說是故事或者也似乎過譽,只因 演出中人物僅僅存在於空間,不過是在得不到被愛的空虛中 耗費生命,可說是一場在空間中不斷遊移,沒有也沒辦法建立 什麼絲線的片段,即便當中充滿了渴求被愛,或獨自寂寥的時 光,最終也沒有建立出可發展下去的關係或故事,而不斷地在 同一個時間點上,重覆的渴求與被拒絕的關係,直到終結。以 致,五名舞者及一名歌者還是有很鮮明性格及感情的角色,卻 利用身體及聲音,利用很多接近體操、雜耍,甚至超高難度的 肢體動作,以炫耀自己超凡的身體技術,來呈現內心情感的翻 湧,及內心多麼寂寞。
值得留意的是,每名舞者也有他們的角色,包括一對男女情 人,一位懷孕的女人,一名老婦及她收留了的兩名韓國男生。 如上所說他們是「生活」在場景之中,是以普通的,日常的狀 態在那冰天雪地上走路,以致當他們需要以普通角色而又要 突然在寫實的場景上跳舞時,舞蹈便把身體呈現出異形的狀 態,或者說,扭曲的身體與寫實的場景及角色建構產生巨大 矛盾,尤其是當舞者「跳」得越來越瘋狂,那邊韓國男生 HunMok Jung 及 Seoljin Kim 捲起身體像個垃圾袋一樣滾動,那 邊體操運動員出身的舞者 Maria Carolina Vieira 做起一連串 翻騰或提腿,男舞者背起女舞者,女生卻背向並僅以腿來夾 住他一起走動的姿態,甚至舞者以單手橫向撐起自己,來表達 被狂風吹起的形象,以及女舞者只在狹窄的門扇開閂的瞬間, 如同魔術一樣在觀眾眼前消失時, 「舞蹈」作為一種畸型的肢 體語言被置於日常之中,卻同時以具象化的形式,表示出角色 表裡不一的複雜心情。故此,在白雪土地與灰藍天空之間, 舞者越是炫技,越是展示他們那些一般舞者也為之驚嘆的動 作,便更表達了角色內心寂寞的力量。
我一直反覆思考一個表演的基本問題,如果沒有了情節及故 事,究竟台上演者的感情,要怎麼樣才能傳遞到相隔幾十米 的觀眾身上?正如《慾望》中舞者用盡力氣及超凡技術來告訴 我們寂寞的感情,為何所表達出來的只是令人驚嘆的感情,而 不是感同身受的內在悲傷?歌者 Madiha Figuigui 中途走上旅 行車屋頂,以 激昂的歌聲唱出 Pink Floyd 的〈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反而表達出一份深沉的而抑鬱的激情,當 然很大程度是 Pink Floyd 的歌曲原故,但歌者也配合強烈的 音樂,而投放了同等的感情在音粒之間。在迷幻的歌詞裡,縱 使沒有明確的劇情,演出也沒有原歌曲 10 分鐘的純音樂的前 奏,但歌者仍把力量投射出來,澎湃得像海浪一樣湧來觀眾 席。反之,其他舞者在呈現高難度動作時,他們又有否投入與 之對等的深度的感情呢?現在,那些厲害技術令人讚賞,但它 們也似乎變得寂寞起來。它們,如同角色一樣,僅僅被拋擲 到舞台上,卻找不到適當的感情,依偎相擁。
這種借舞蹈身體之於日常是多麼奇怪及狂瘋,來表達人的內
7
column078
column078
地點+
澳門藝術節
澳門舊法院黑盒劇場
2018/04/28・8pm
打
開邊界,我們能夠看到甚麼?是空間的變異 和人 體的流動吧!打開邊界原是為了擴闊視野,希望看 到邊界以外的地方,但如果反過來牽引了局限,我 們該如何置放自己?過大海去看澳門藝術節的舞蹈演出,黃 翠絲與毛維聯合編舞的《洞穴爆發:奇異毛球》選在澳門舊法 院大樓的黑盒劇場,演出場地是第一項的邊界移轉;這座建 於 1951 年的殖民地辦公大樓,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政治轉 體,由政府合署、初級法院,到藝術展覽和演出空間的變身, 卻又即將改成中央圖書館,裏面的黑盒劇場會隨之消失,能 看一次便是一趟逝去事物的記憶累積,空間以後不復存在! 其次,《洞穴爆發》的創作團隊來自跨 越國界的組合,作品 前身是 2016 年「香港 X 布魯塞爾跨文化藝 術展演」的《Art Actually》項目,2017 年在香港重演,都是 20 分鐘的短篇形 式;這一趟重組比利時的藝術團隊到澳門去,包括視覺藝術 及 裝 置 的 Camille Panza、Pierre Mercier、Marie-Laetitia Cianfarani,燈 光設計的 Léonard Cornevin,作曲及音響設 計的 Noam Rzewski,在原有的基礎上整合和發展,將舞作 延伸為接近五十分鐘的長篇。最後是編舞的身份游徙,出生 於澳門的黃翠絲在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再回流澳門演出,交 錯「他鄉」和「故鄉」兩座城市的文化痕跡;而來自湖南的毛 維,從內地、香港到澳門,身份更多重變異,於是,城市的根 源、人的來處,化成了《洞穴爆發》的潛文本 —— 場刊的編 舞說要尋找宇宙、地球和世界的起源,詰問「我」的存在意 義,從舞台上的石頭諦聽邊界以外的聲音和故事,於是歸根 到底,那是編舞者的自我尋找。
《洞穴爆發》是一 個裝置劇場的舞蹈演出,創作團隊將表演 場地佈置成深不可測、危機四伏的黑暗洞穴,入場前觀眾被 安置在方形的狹窄入口,面前是一幅從頂端密封到地、垂掛 而下的黑色薄紙,隱約有人拿著手電筒在黑紙的背面掩映試 探,微光、手影上下四方晃蕩游移,營造未知的恐怖氣氛;然 後黑手慢慢也細細地撕開紙張,沒有耐性的觀眾便乘勢粗暴 的掰開更大的缺口,排列的坐席便赫然亮眼地上,但眼前卻 有另一幅白色的紙幕從頂端密封而下,再度擋住前面的路向。
8
坐下來後,兩隻毛怪的身影以迅速翻騰的姿勢來回白紙的背 面,強烈的燈光照射放大了毛怪的肢體和動作,但沒有驚慄 卻祗有喜感。正當大家盤算白色的紙幕如何降下或褪去時候, 頂端的機械移動,紙幕像布幔那樣整幅向坐席的後面拉去, 直至消失,眼前燈黑了,白煙瀰漫,坐在石頭形態的坐墊上, 我們頃刻置身洞穴之中,舞蹈從此展開 ……
花 了 這 麼 長 的 篇 幅 以 文 字「 重 構 」裝 置 劇 場 的 境 況 與 機 關,因 為 這 是 作 品 最 成 功 和 最 具 創 意 的 部 份, 兩 重「 紙 幕 」的 設 置 和 阻 隔,帶 來 懸 疑、 神 秘 和 探 險 的 情 景 樂 趣,顛 覆 了 直 入 劇 場 觀 看 演 出 的 規 律,「 演 出 」不 是 現 成 或 唾 手 可 得 的,必 須 經 過 一 些 儀 式(rite of passage) 、一 些 歷 險,才 能 進 入 另 一 個 階 段,從 空 無 到 物 象 的 顯 影 或 消 失,便 是 一 個 生 長 或 起 源 到 滅 絕 的 過 程!其 次,將 觀 眾 置 身於 洞 穴 之中,是 一 種 類 近「沉 浸 」 (immersive)的效果,兩隻毛怪在面前和身邊爬過,有人伸 手撫摸、有人擠身避開,我們在看毛怪、毛怪也在戲弄我們, 表演者和觀者的區隔稍稍被打開了。可惜不知是場地的空間 太細小還是創作人不敢去得太盡,觀者的坐席仍然整齊的排 列一端,未能深入洞穴的內層,也沒有採用四散分佈的形式, 於是爆發的力量不足,而且舞段展開後,動作的幅度和力度 澎湃剛勁,無法在四處佈置的空間裏進行,於是祗能回歸傳 統鏡框舞台的前後分區,舞者在台上演、觀眾坐著看,將之 前建立的奇異空間一下子瓦解抵消了!至於舞蹈的編演,黃翠 絲與毛維藏身於銀白色的毛球裏,看起來像兩頭變種的「舞 獅」 ,神態讓人驚喜,而那些地板的翻滾與跳躍、高空的疊高 再跌落等動作,非常靈活也凌厲,但依然無法彌補作品的單 薄與空洞,別說場刊內說明的題旨沒有深度呈現,即使撇開 種種解說或論述,單從舞蹈本身切入,也祗能切出很微小的 碎片,拼湊不出連結的意義或觸動! 走出即將逝去的舊法院表演空間,回頭看燈火闌珊,禁不住 猜想努力建構的裝置劇場,是否反過來限制了舞蹈的編演? 在尋找打破的「邊界」上,人在何處?
文 / 陳瑋鑫
觀賞日期+
圖 / 網上圖片
文 / 洛楓
美 國 加 州 大 學 比 較 文 學 博 士 ,「 藝 術 家 年 獎 」 及「 城 市 當 代 舞 蹈 達 人 獎」,著有《情書光影》、《迷城舞 影》等 。
圖 / 網上圖片
打開邊界的成與敗: 《洞穴爆發:奇異毛球》
評《特洛伊女人》
評論場次+ 澳門藝術節
地點+
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2018/5
日
部乾淨利落,肢體控制極佳,無論是站、行、踏、蹲都盡見各 人功架,完美展示出「鈴木方法」針對下半身與腳部運動的效 果。
本當代戲劇大師鈴木忠志,一向以其獨特的「鈴木 演員訓練方法」享譽國際。今年於澳門藝術節上 演,首演於 1974 年的《特洛伊女人》,不單是鈴木 忠志早期的代表作,更可被視作了解這位大師之風格與特色 建立的入門作品。
這套由鈴木忠志開創的訓練與表演體系,乃以表演者的腳部 動作為核心,著重表演者下半身的姿態,以及雙腳與地板之 間的關係,並融合能劇與歌舞伎等日本傳統表演中,對肢體掌 控的特色,從而慢慢發展出來。場刊內引錄了台北藝術大學戲 劇系副教授林于竝老師的文章,指出此劇可以說是最能讓觀 眾體現「鈴木方法」以及從中引伸出來之「腳的文法」的作品, 並特別提到劇中飾演希臘軍人的演員皆以抬高膝蓋,類似歌 舞伎「六法」的腳步行進,而飾特洛伊民眾的六人,則以屈膝、 蹲踞以及匍匐的步伐移動。就現場所見,相信即使普羅觀眾 未必對這些傳統身體之動作程式有所了解,但兩者不一樣的 行走方法,已足以讓大家明確看到身分地位的差異,甚至角色 的性格,盡見導演心思。
《特》劇改編自古希臘悲劇大師尤里庇底斯的同名劇作。尤里 庇底斯的作品往往著重主角的哲思與心理描寫,並且對神祇 的決定提出質疑,而這兩點也在鈴木忠志的改編上也特別亮 眼。正如導演在場刊中所言,《特》的原劇故事性非常薄弱, 最具戲劇性的攻城戰役早在劇始前已經發生,劇中就只有一 班倖存的婦女們在廢墟前的慨嘆。然而鈴木忠志卻抓住劇中 這些女人的無奈與無助,放諸於曾經歷二戰戰敗,要在百廢待 興的日本城市生活之一代人身上,借這齣寫於二千多年前的古 希臘劇本,去為遭受過戰火洗禮的老百姓們去發聲,表達箇中 之錐心苦痛,再從這些悲劇的敘述中,發掘當中的戲劇性。而 劇中的神祇,就被描寫成只是一個卑小而無能的神像,眼看 跟前的悲劇一再出現,也無力改變。
全劇共用上了 13 位演員,唯擔演特洛伊女人的就只有兩位 女性演員齊藤真紀與佐藤亞希,另外 11 位演員就分別飾演神 像、士兵 /希臘信差、老人 /特洛伊人,與及坐輪椅的男人。 由加藤雅治飾演的男人全程坐在輪椅上低頭看書,累極會睡, 醒來時又會讀出書中詩句,彷彿在他跟前演出的整場戲也是 他的想像。而在這個「想像世界」 ,就隨著由藤本康宏擔演, 貌似威武但站定以後卻缺乏行動力的神像進入舞台而建立, 接下來齊藤真紀漸次化身老婦、赫庫芭及女兒卡珊德拉,以 第一身去述說戰時經歷,配合竹森陽一、植田大介及石川治 雄這三位氣高趾揚的士兵,和六位蹲著走與坐的老弱村民的 行動,呈現出另一重的戰時事件想像。 今次在澳門重現的版本,偌大的舞台上未有任何佈景佈置,整 個演出都全憑演員的動作與姿勢,在漆黑的台面上營造出不 同畫面。如此的處理其實對表演者的要求甚高,因為即使是 極微小的動靜,都會引起觀眾注意,在無法遮掩下被看得一 清二楚。難得鈴木利賀劇團的每位演者皆十分專注,動作全
除了張力滿滿的定格與行走方式,演員在說白上也一樣充滿 感染力。齊藤真紀於劇中大部分時間也只是跪坐於地上同一 位置,然後以不同角色身分說出長長獨白。縱使她沒有聲嘶 力竭的對戰爭作出控訴,但她真誠地如泣如訴,情感深刻而 自然流露,令人真的感受到那實實在在的揪心之痛,把當中不 同層次的恐懼與絕望,表達得淋漓盡致。
而在演出尾聲部分,身穿現代洋裝的少女生活化地步進舞台, 把花束直丟神像,然後配樂奏出由歐陽菲菲主唱的日語流行曲 《愛的十字路口》,更是神來之筆。一方面以現代人角度介入 歷史想像,把觀眾從感性的敘述立時帶回當下現實,而丟花 這組行動也進一步突顯神像從古至今的無能為力,再加上俗 氣的情歌,把原來儀式性的表演一下子幻化成電視肥皂劇情 景,剎那間叫人哭笑不得,如此間離效果讓人反思。 雖然《特》劇寫於公元之前,鈴木之版本也有四十多年歷史, 不過今天地球上仍然戰禍連連,難民流徙的景象依然常見, 今天看來無論是在演出形式抑或內容上,絕對沒有過時之感, 可堪大師經典。
9
column078 文 / 夏康
樂評人 。 自 2005 年其古典 評論每月見於《 Hi Fi 音響》 CD
圖 /澳門樂團
《澳門樂團演奏挪威之聲》
評論場次+
地點+
澳門藝術節
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2018/05/22 .8:00pm
C
M
今
Y
年香港藝術節才剛結束,法國五月藝術節及澳門藝 在活潑跳脫的樂章,龐大陣容會否引致散亂?飛快的首樂章 術節於港澳兩地同時接著呈獻各類精彩節目,好不 「前奏曲」 ,各聲部表現算是整齊,唯獨中提琴部似乎可再改 熱鬧。看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的陣容,本土創作 進。第二樂章,大提琴首席呂佳的獨奏樂段濃郁艷麗,一鳴驚 及海外作品百花齊放,對文化培育及交流皆有脾益。至於音 人;在整場音樂會,呂佳乃 Kraggerud 以外的最矚目者。第四 樂節目,由於每年十月的澳門國際音樂節才是全年重點,四、 樂章「詠嘆調」 ,樂團盡顯北歐風格的淡泊通透音色;雖然奏 五月的藝術節的音樂演出似乎被戲劇等其他藝術類別蓋過了。 者們的三連音及裝飾音實在不太整齊,但是無損整體的音樂 然而,音樂節目數量雖少,卻不減其亮彩。今年的兩個樂團演 美。終章,Kraggerud 及中提琴首席蕭凡的二重對答極為生 出,中樂方面有葡萄牙 Fado 歌手跟澳門中樂團的跨界合作, 動,別添諧趣。 西樂方面則有挪威小提琴家 Henning Kraggerud ( 港譯「克拉 當 晚 的 其 他 曲 目, 一 律 是 為 獨 奏 小 提 琴 及 樂 團 而 格活」 、澳譯「漢寧.克拉格魯德」 ) 及澳門樂團合作的「漢寧與 譜 的 挪 威 小 品, 演 奏 時 Kraggerud 亦 從 面 向 樂 團 澳門樂團」音樂會。明顯地,兩場皆有跨地域、跨文化合作以 變 成 面 向 觀 眾。 這 些 樂 曲 有 史 雲 臣 的《 浪 漫 曲 》作 擦出火花的特別用心。筆者所出席的,則是五月二十二日於澳 品 26、 哈 佛 森《 兩 首 挪 威 舞 曲 》、 辛 丁《A 小 調 組 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舉行的「漢寧與澳門樂團」音樂會。 曲 》 作 品 10 之 第 二 樂 章、Kraggerud 本 人 所 作 的 先 介 紹一下當天 的主 角。Kraggerud 是 個 非 一 般 的 小 提琴 《晝夜平分組曲》中的五個樂章,及葛利格《C 小調第三小提 家:身為挪威 Artic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的藝術總監,他 琴奏鳴曲》作品 45 之第二樂章的小提琴及樂團改編。綜合而 擅長站在舞台上邊演奏邊指揮樂團; 身為作曲家,他演奏的 言,獨奏家的演繹充滿層次及對比,抒情作品美不勝收,舞曲 自家作品正陸續得到錄音出版;身為挪威人,自九十年代起 作品狂野不羈,風格及音色拿捏皆精準而據說服力。樂團方 他便一直致力於灌錄、演奏及推廣挪威作曲家的音樂。過往 面,相較《霍爾格組曲》,弦樂奏者們變得收斂而被動;偶爾 Kraggerud 和香港管絃樂團及澳門樂團皆有多次合作,惟以 的中提琴首席或大提琴首席獨奏樂段,相對地每每令人驚喜。 挪威曲目為主題的,這場音樂會似乎是首次。 管樂方面,說不上失準,只是音色上不及弦樂部的洗鍊。葛利 在 Kraggerud 的領 奏下,音樂家們當晚首先 獻 上葛 利格的 格奏鳴曲的改編,乃出自 Kraggerud 及 B.S. Lund 之手;原來 《霍爾格組曲》作品 40。這首弦樂團作品,一般以較小型的 屬於鋼琴的引子,變成由長笛負責。長笛首席翁斯貝大概是 室 樂團體制演奏。澳門樂團的演出,卻是弦 樂部全 員出動 當晚最出色的管樂手吧,惟葛利格的引子旋律或許可再多加 (10+8+6+6+4),對於這首啟發於巴洛克風格的作品來說,似 雕琢。當晚音樂會,以 Kraggerud 所作的《復活節》(Victimae 乎是過於龐大了吧?首樂章甫一開始,筆者的疑惑解決了一大 Paschali) 為加奏樂曲。短短三分鐘內的張力收放,令人讚嘆。 半:樂團體制雖然偏大,惟演繹尚算輕巧敏捷。Kraggerud 站 筆者認為,當晚音樂會的最大意義,是在於跨文化交流吧。 在舞台中央,演奏時手舞足蹈,背向觀眾,以身體語言引領各 Kraggerud 對北歐作品的風格處理有其獨特方式,在排練及 聲部。聽各聲部的細膩造句和音色變化,Kraggerud 的指揮 演出時澳門樂團的團員肯定獲益良多。佔上場館內六、七成 無疑是成功的。再者,演奏時 Kraggerud 真的把自己當作樂 團成員 ( 而非獨奏家 ),其琴音完全融入於樂團中。另一方面, 座位的觀眾,能夠「不勞而獲」地欣賞他們音樂結晶,也是幸福。
10
CM
MY
CY
CMY
K
11
feature078
跨越高峰
一切
從 文創 開始
feature078
「雨中你咱相逢有樂町,約束口號含帶
情」,這首不算出名的臺語歌曲《相逢有
樂町》由臺語歌手洪一峰改編自法蘭克· 永井的日文歌,它的中文翻譯名更加動人
魂魄,憂傷而美麗,在日式的淒美小調中, 是閩南語咿咿呀呀的纏綿。
聽著歌曲,我們很少去想想那個遠在日本
東京的有樂町,倒更願意相信它就是臺北 的西門町,抑或綿綿細雨下的雨都基隆。 臺灣的許多閩南語歌曲都翻唱自日語歌, 洪一峰就翻唱了法蘭克·永井幾乎全部代 表作品,改成閩南語歌詞。而臺北城市 格局,也很像日本都市規劃,街市命名 遺留了日式習慣的「町」。臺北就是 這樣一個多元共存的混合矛盾體,截 然不同的東西就這樣長期共存與混 合著,看似並不相容,可又渾然一 體。這種差異共存的現象,無法從 書籍口述中獲得,更需身體力行 的感受,今年的臺灣文博會主題 「從身體創造」,啟發我們帶 動五官去切身感受寶島的真 實生態。
策劃/ art plus 編輯部
「一座高山博物館 Body Knowing」展區情境
12
13
feature078
1
feature078
3
2018 臺灣文博會
翻山 越 嶺, 從身體 創造
與去年的主題「我們在文化中爆炸」這樣探討社
會議題為主的博覽會相比,今年的文博會開始回 歸自身、關注自我真實感受,也更加人本主義和
回歸鄉土。在華山園區的室內,組建了一座高山
博物館,將臺灣歷史悠久的登山運動和山地文化 呈現。寶島地形以山地為主,只有西海岸沿線的
少量沿海平原是人口聚居區,分佈超過 275 座海 拔三千公尺以上山脈,從日據時代開始,就有登
山探險者徒步攀登山嶽。臺灣的高山地貌決定了 它的諸多文化地理:一是高山上的原住民文化,構成了臺灣重
事,在松山文創園區的「共餐食代」呈現了臺灣的磁窯、茶具、
現出來,「原住民族文創館」就是很好的例子;二是山地創造
推出了文化路徑圖,各種主題的路線旨在通過身體力行的行
要的文化基因,本次文博會當然也將原住民文化原汁原味地呈 了經濟,阿裏山的自然資源養育了茶園,出產了諸多臺灣本土 名茶好茶,茶不僅是寶島的重要經濟產業,也是文化產業的一
部分,像「新茶世代」、「山山來茶」、「春水堂」等制茶公
司參展,就用味覺帶動了身體感受文化的旨意。有茶就有茶具, 產茶自然需要承載茶道的器皿,由此,臺灣的瓷器產業也呼之 欲出,新北鶯歌的傳統磁窯,承載著數代人代代相傳的家族故
文 申雁冰
1 2 3 4
餐具品牌;最後,山地也構成了臺灣的政治地理。文博會特別 走,用身體感受臺北。不得不提,步行真的能夠讓人深刻體會
臺北味道,環繞臺北市內最大的陽明山行走,就足以感受萬千, 可以理解臺灣當今的社會構成、文化動態乃至政治力量,是何 以出現的。這是僅僅依賴媒體報導所無法看到的真實臺灣,唯
有親身行走才可以看到臺灣的樣子,與以往的任何想像都不同。
《紅盒子》劇照。 H3-BODY MAKING 手造工藝 (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提供照片 )。 華山文創園區就以概念展覽的形式,書寫關於身體行走在臺灣山地的詩歌。 松山展區現場。
2
4
14
15
feature078
feature078
04
01
06
02 03
05
步履不停,2018 台灣文博會
會,山地以東的東海岸臺東、屏東、花蓮等,
灣如今最不缺的就是口誅筆伐,到處都是針
報。每一組作品,都用黑色吊箱圍住,觀者
「文化路徑」系列是將文化創意思維融入城
與文博會一同舉辦的,是城中大大小小的文
如果從捷運大直站出發繞行基隆河邊至圓
大甲媽祖繞境敬香,全臺瘋媽祖時,一個比
考的不斷描述,讓人迷失在語言中,究竟哪
格子空間,這種彎腰鑽入鑽出的動作,就是
名人推薦十條私房景點路線,包括 Outdoor
自然,一座山越,一片森林,一棵樹,一片
山、士林一帶,環繞著陽明山步行,是一派
國 民 黨 和 大 陸 系 文 化 的 脈 絡, 不 僅 有 軍 事 區,還有國民政府的美國俱樂部、忠烈祠、
則是原住民文化。於是每年農曆三月,南部 大陸唐山更加濃郁傳統的沿海閩南社會的臺 灣,就呈現出來。
鋒相對的語言辯論,這些意識形態與大腦思 個才是臺灣,哪個才是真實?臺灣變得千奇 百怪,模糊不清,這個時候,不妨停止大腦
的思考,換做身體本身去誠實感受,依靠人 體自身的感官去認識這片土地。
八二三臺海戰役紀念碑,不遠處是曾經被編
如此圍繞山地的行走,身體力行地感受到臺
育事例的「山西太原五百完人塚」。高居山
族文化、經典的中文教育、儒家中國社會的
華 山 文 創 園 區 就 以 概 念 展 覽 的 形 式, 書 寫
鄉土社會的底盤上,濃烈的鄉土情結、農業
《一座高山博物館》加入了一段長 20 公尺的
的參與,讓寶島增加了島嶼的原始味道,南
以及不時噴出煙霧的裝置,行走其中有一種
入國小課本、作為來臺後國民黨愛國忠貞教 頂的圓山大飯店,縱使脫胎於日據時代的神 社,也被改造成充滿中國風格的宏偉建築,
仿 佛 照 搬 南 京 的 建 築, 又 仿 佛 仿 造 北 京 的 皇家風範。臺北行政區劃的命名,「忠孝復 興」、「忠孝新生」、「信義」、「中正」
、「松江南京」、「國父紀念館」,皆是來
自大陸的民國文化和三民主義信仰。然而一 派民國風範的陽明山下,突然出現一棟色彩 濃烈、造型誇張的土地公廟,各式千奇百怪
的殿廟名字、各路數不盡數的神仙,廟裏香 火旺盛,香客匍匐參拜,屋頂站滿張牙舞爪
的牛鬼蛇神,才恍然大悟臺北本地的土生文 化和民間信仰。當走到萬華和大稻埕區域,
才看得到臺灣本土社會的影子,一種閩南移 民社會的生動呈現。山地佔據臺灣地形的大 部分,山脈由北到南貫穿全島,山地以西的 西海岸,臺中、臺南、高雄、彰化、嘉義等
地 是 從 大 陸 移 來 的 閩 南、 客 家 漢 人 移 民 社
灣文創生態的多樣性,它呈現了中國經典漢 理想模樣,而這些又覆蓋在閩南、客家傳統
社會、民間信仰是臺灣的底色。原住民文化 島語系、與菲律賓的相似淵源,讓它與太平
洋連接。另一方面,臺灣的都市與建築規劃, 皆有日本留下的影子,臺北街頭隨處可見的 西方白人面孔,又增加了它的國際化,這些 老外在臺北組建家庭,紮根下來,也成為了
一半的臺灣人,甚至參與到市民文化和公民 議題裏,比如那被迫停工的臺北大巨蛋爛尾 樓外,年輕人抗議市政府的塗鴉牆上,一大 半是老外面孔。
這麼看,本年度主題「用身體感受」可謂精 准握住了臺灣的脈搏。整片島嶼,被太多媒 體和書籍以各式各樣、截然相反、暗流湧動 又爭執不下的勢力所改寫、控制、詮釋。臺
16
關 於 身 體 行 走 在 臺 灣 山 地 的 詩 歌。 展 覽
路徑,看似平坦的路面因為兩旁牆面的陳設, 徒步爬上山坡的錯覺。每一件展品都述說著 臺灣高山的故事,比如西方探險家攀登臺灣 山嶽的登山筆記,又例如登山愛好者的遊記 著作。一同展出的還有登山裝備、登山文獻
和舊式登山器具。觀者在現場還可以親身體 驗背著重達 5-30 公斤的登山包在模擬山嶽坡 度的體感坡上體驗。參觀這一展區,仿佛親
身模擬了一回高山探險家和生物學家,看看 採集昆蟲與植物標本的器具、發燒友的私人 藏品,在科技 VR 技術支持下,身臨其境看
見臺灣現存最大冰鬥,觀賞攀登雪山的紀錄
片。《身體視文化》的展覽,則是 8 位臺灣 平面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在實際攀登過
合歡北峰後,用親身感受的一切創作 8 組海
需要彎下腰來,低頭探入,才可進入每一個 讓觀者感受那翻越一座又一座山脈的感覺。 步行臺灣,城市是一座山丘 文博會最後一天,天氣一掃幾天前的陰冷, 突然晴朗起來,太陽高照,戶外明亮。一大
早來到陽光下的華山文創園戶外,是一場名 叫《大好臺灣,在山丘》的市集,廣場地面
被裝置成高低起伏的一片片,不同小店市集 在其中分佈,仿若山丘上的集市。這場城市
市集,集合了臺灣美食能量,還有文具店和 書店加入。麵包店、甜品店、香餅店、咖啡
廳門前的客人已經排起長隊;臺灣好茶經過 設計團隊的重新包裝,做成了別具一格的概
念店,濃濃的文化與品牌構想;「真書軒」、 「亞典藝術書店」、「草率季小志」等書店 和藝術書展,名字也像詩一樣動人。 01 花博爭艷館空場。
02 歡迎來雲門劇場,看樹,看海,看表演。
03「身體視文化 Body Imaging」由策展人王耀邦與平面設計師 方序中所策畫,聯合八組平面設計師與影像創作者,以一系 列海報詮釋主題,攝影汪德範。 04 紀州庵文學森林。
05 大好台灣在山丘的[新茶世代]展位。
06 wisdom共同創辦人齊振涵與空間裝置。攝影- 汪德範
市漫步文化的一次實踐,這一次,十位產業 旅、自然旅、美學旅、工藝旅、電影旅、音
樂旅、時尚旅、食旅、社會設計旅、塗鴉旅。 這份禮物格外精美,比旅遊書有價值多了,
每條路線都針對一種特別口味獨家定制,步 行區間也很實用,不會過短,也不會太遠,
十分契合當下城市人用手機軟件記錄每天步
行數量的生活習慣,達成每日步數過萬的生 活「小確幸」,既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標,
又實現了一次文化之旅。城市好店這類介紹 實在太多,更吸引我的反而是接近自然的旅 程,或在市郊行走自然,或在城市中心尋找 一片森林,《一座高山博物館》的策展人王 耀邦給出了「臺北近郊登山秘徑」,在他眼 中, 臺 北 是 一 個 特 殊 的 城 市, 都 市 化 程 度 高,卻能以 30 分鐘左右車程接觸到自然環
境。七星山猶如北斗七星般聳立臺北上頭,
在此可以俯瞰臺北最高點,在坪頂古圳親山
步道感受溪流與青苔的自然溫度,從風櫃口 上擎天崗,體驗杉木林到草原的穿越。花藝 CNFlower 創始人淩宗踴先生,以杭州富春
山居花藝作品聞名,結合自己的花藝專業,
對城市的花卉綠植別有體會,挖掘了城市森
林主題的行走,設計了「小小感覺研究室」、 「植物實驗室」等城市森林的療愈身心之旅。
17
化活動,文化工作者不約而同地將城市看作 海。位於臺北淡水的雲門劇場,宣傳的概念 聽起來就引人遐想:「歡迎來雲門劇場,看
樹,看海,看表演」。劇場將自己看作一片
植被,劇場周圍的植物生態做了細緻研究,
各種植物品種依次展開,而雲門所在的淡水, 是歷史與自然皆豐富的街區,海濱、港口、
樹林、麥穗,與人文歷史穿插交錯,讓人只
想親身前往步行看看。就連劇場的海報上,
工作人員都身穿綠色或白色的服裝,象徵大 自然的悠閒。歷史建築紀州庵,是日據時代
的遺留建築,十九世紀末由日本平松家族修 建,本身就具有料理與庭院花草植木並重的 特點,因而它也成為今年的紀州庵文學森林 所在地,臺灣文學,仿若清甜的春茶,在初
春新鮮出爐。探訪紀州庵,就是踏入文學的 森林與茶園中。
feature078
01
feature078
02
手藝,工匠,身體的第二層肌膚
體驗當三分鐘工藝師的樂趣。展區中的材質
記錄了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和陳錫煌兩代
小學生時候人們被教育要「加強動手能力
前,可以 60 倍放大看材料,瞭解材料本質。
傳承故事。布袋戲這個起源於福建泉州,在
,兒時在勞動課上的許多動手技能,被成年
後的社會所需求的「動腦」為主的技能代替, 靠體力謀生的工人、工匠,很長時間被社會 忽視,而腦力勞動者和白領被長期推崇。這
種風氣,近幾年開始有了轉變,「工匠精神」 「匠人精神」被重新喚起,越看越多人又重 拾起兒時勞動課所學的「動手能力」。後工
業時代腦力勞動者的中產們,逐漸意識到動 手的重要性,把「手造」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與時尚來推崇。於是,我們看到那麼多的成 年人週末興趣班出現在城市中,學花藝、學 烹飪、學畫插畫、學做陶瓷器皿,有人特意
去到東南亞農村和當地婦女學做蠟染織布, 也有人專門去鄉下親手摘菜種菜。
《手造工藝》就是這樣一個課堂,讓城市中
腦 力 勞 動 的 都 市 人, 有 一 處 親 自 體 驗 匠 人 匠心的機會。一入門口,觀者就可以親身自
行撕取一張展區文宣介紹海報,這顯然不是 簡單拿來一張宣傳單而已,是你可以體驗造 紙的過程,一張宣傳單所用的紙是如何製作 出來的,感覺紙的厚度與質感,還有造紙業 的新工藝、新魅力。每個人都可以領取一塊
小銅片,隨意在一旁的工作桌上自行敲打,
區放著行動式顯微鏡,簡易地夾在手機鏡頭 數個工作坊不僅僅是供人購買的成品,而是 將製作成品所使用的工具、儀器完整呈現,
包括木器、銅器、瓷器、石器、金工。《手 造工藝》用時間的角度看待工藝從材料的成
長、技藝的積累到物品使用全過程,把一切
成品看作一個時間變化的過程。整個館內容 納 12 家臺灣優良工藝品廠家參與,設計了
不同功能區的分佈,每一個都十分精緻,值
得細細品逛,「入口處」傳達了工藝的精神、 傳承的力量,「手造區」可親自體會三分鐘 工藝師樂趣,在「材質區」觀察微觀世界。 走入「技術區」,11 家考究工藝向觀者展出
各类手艺,阿笠竹工透過竹藝重拾臺灣素樸 文化,開化堂帶來茶筒工藝,金綱つじ是京
都料理人的廚房道具,春池玻璃串聯玻璃工 藝、設計、議題與材料,法國設計師還帶來
了竹電動單車。「互動區」是觀察體驗匠人
之手的區間,你可以到「座談區」聽聽講座, 和年輕人聊聊生活的 100 種可能,然後到「生
活區」參加一場茶道、學習一場花藝、製作
一道咖啡、加入竹藝生產線來,聽一場天鼓 音樂表演。
《 紅 盒 子 》 是 一 部 珍 貴 的 手 藝 人 紀 錄 片,
人的傳承與代際關係,也是臺灣民間手藝的 泉州、漳州、潮州和臺灣流傳的通過手牽動
布偶傀儡、伴唱詞的地方戲劇,與越南的水 上木偶戲相似,又同中國北方的唐山、晉、
秦、隴地區流行的皮影戲相通。它需要工匠 手造,也需大師手牽引線表演,是一種靠勞
動雙手去傳承,無法用工業、科技來生產的 文化。布袋戲在臺灣尤其被認真保存,臺北
就有許多偶戲館。由黃強華製作的閩南語原 聲霹靂布袋戲奇幻劇,被引進大陸,在大陸
「時尚的日常 Body Defining」邀集十個臺灣時尚品牌設計師,為十個職業別的工作者重新設計服裝。 攝影- 汪德範
多個視頻平臺播放,像這樣將傳統藝術揉入 現代流行的動畫魔幻片,並保持方言原聲與 佔據主流的動漫影視同時競爭,這樣驚人的
在地性,遍踏島嶼土地
在華山主場內,開幕式主持人黃子佼看著眼
燈光暗下來,幾個頭戴牛角動物盔甲的年輕
真的很像洗衣店哦!
特的開幕表演開始了。臺上彈奏吉他頭頂牛
傳承,非臺灣莫屬。
前一屋子的白色襯衣,開玩笑到:「這樣看
會場室內屋頂掛滿一排排白色襯衣,地面兩 邊是臺灣服裝設計師的服飾展示,《時尚的 日常》希望用穿著織物這樣的用身體感受與
適應人體第二層肌膚的概念,與文博會主題 呼應。服飾意在為庶民設計,而同時也包含 了功能性與科技含量。
人上到臺前,一陣嘈雜的音樂響起,一場奇 角的人,仿佛是從臺灣山地走下來的動物,
又仿佛是從原始森林來到現場的原住民,背 景音樂播出一種我無法聽懂的臺語唱詞,混 雜著原住民的原始語言,像是高山族群用來
在松山文創園內,高山民族從自己的地理所
大海的遼闊舒適。品牌使用了許多原住民地
的念詞。螢幕上是色彩濃烈快速閃爍的動畫
族文創館帶來了原住民獨具特色的創意。文
薯榔,噶瑪蘭族的刺竹、烏葉竹,來自山林
做部落法事的咒語,或者閩客寺廟中搞拜拜 片,主角是怪物的臉龐,帶著圖騰、巫術、 薩滿教崇拜、土地崇拜等混雜元素,將人們
帶入了一個原始崇拜、遠古高山和海洋的臺 灣,象徵整個博覽會意在向地理和自然索取 本源,從臺灣原汁原味的在地特色中發掘創 意靈感。
在地和部落文化中提取精華,阿優依原住民 化館將臺灣東海岸及中部諸原住民聚落分佈
的縣域帶入文博會的地理區間,花蓮、苗栗、 臺東、屏東境內,雅美族、阿美族、排灣族、
泰雅族、噶瑪蘭族、史瓦濟蘭、加路蘭部落、 賽德克族等部落文化轉化成文創產品,每一
個品牌都生動傳承了原住民族對土地、身份、 族群的深刻思考。阿美族藝術家曾秉芳將自 己的繪畫製作成盒裝絲巾品牌,她的畫作帶 著濃烈的奇幻異想色彩,取材城市與部落間 的各類矛盾議題;巫麥文創講述著排灣族的
01 松山展區現場。
02 手造工藝中,每個人都可以領取一塊小銅片,隨意在一旁的工作桌上自 行敲打,體驗當三分鐘工藝師的樂趣。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提供照片。
03 《紅盒子》是一部珍貴的手藝人紀錄片,記錄了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和
03
陳錫煌兩代人的傳承與代際關係,也是臺灣民間手藝的傳承故事。
18
山海意象;來自東海岸的伊佑·噶照製作圓石
椅,回應自己部落對自然條件破壞的回應, 讓人們坐在木頭與鵝卵石製作的椅子上感受
19
區的在地材料,例如泰雅族織布原料苧麻、 與大海的原始部落的漂流木雕刻,檳榔、加 路蘭部落的陶藝、排灣族的圖騰與首飾。原
住民文創的加入,加深了文博會的在地性和 土地情。
「產地文化」展區彙集了島內各地縣,由當
地政府、文化局或觀光單位主導,包括宜蘭、
桃園、彰化、臺東、新竹、臺南、苗栗、屏東、 嘉義、基隆、臺中、南投、雲林十三個縣市, 把各地方單位的文創成果帶入臺北,臺灣內 容之豐富多樣,在此展現。
feature078
feature078
Tilt 燻竹耳機座
設計在臺灣
還有的公司,一個公司只有兩個人,比如一
設計在臺灣是一門好生意嗎?臺灣製造和品
臺灣設計獲得了世界聲譽,一個特點在於,
個親朋好友負責運營。然而這些微型公司,
的工藝是它的源泉,而另一方面,這也是一
品質小而精,不求大規模和量,也不求品牌 擴張,而是專注於自身的獨特性,保持自己
的特色和品質,這是臺灣設計的一個特徵。
採訪了一些設計公司,發現許多是家族傳承
的,幾代人經營,一直保留在自己家族手裏, 沒有工業化改造,而是保留在家族作坊式的 傳承上,即使向現代公司制轉變,可不會大 規模,保持在 5-10 人公司的規模已經算大。
對夫婦,或者只有設計師自己一個人,一兩 產品卻是驚人的,產品線非常豐富,無論是 一個瓷器,還是一副手繪圖,都極其用心,
把很小的細節做到極致,就像日本的很多設 計坊或手工藝品店一樣,不厭其煩地把一件
質是高質量的,源源不斷的文化創意和精緻 種經濟社會現象,在島內經濟這樣一個地域 範圍內,讓它不以追求大市場、大品牌為目 標,所以設計師有精力去投身在創作本身。
小事做到最好,這令人難免不會去想,這麼 小的品牌,不求規模不求擴大,它的市場銷
路在哪裡呢?然而這似乎並不是設計師最在
荷邊
金萱字型
意的事,可以感受到設計師在自己的設計中 有自我享受和成就感,不是為了滿足誰,首
先讓自己享受,成為自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才能影響到別人。
後 工 業 社 會 的 臺 灣, 過 了 經 濟 發 展 最 高 潮
這固然是個人選擇的個例,卻也是個耐人尋
去那樣,僅僅做個西方的代工廠,無名的加
慮,追求起有意思、有趣味這樣的愛好起來。
這種環境下,催化了臺灣「小確幸」文化,
自己的品質和文化。在國際和地區市場的快
後,放緩速度的社會裡,人們不再為經濟焦
不可回避的,還有社會政治的影響,幾年前, 「臺灣最後的貴族」蔣氏第四代蔣友柏寫作
自己的書,引起兩岸熱議,在鬥爭不斷的島
內政治環境裏,從政治頂端走下來的家族後
人選擇了遠離政治,專心做起設計生意的路,
文博空場
成立了橙果設計公司,投身到臺灣設計中來。
味的現象,政治過於喧鬧,社會穩定堪憂, 大家過起了「小日子」,把自己過好,享受
個人快樂就好,至於其他事,個人左右不了, 選擇不參與不關心,與我無關,這似乎也是
工地,而是想要做出臺灣自己的品牌,擁有
速變化下,尋找自身定位是臺灣設計面對的 一個重要課題。
一種明智的市井智慧。但臺灣設計走出去,
始終是它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像新一代 的許多設計品牌運營人所想的,不想再像過
申雁冰:
亞洲藝術撰稿人,關注中國與東 南亞現當代藝術發展,已出版新
加坡、泰國、柬埔寨的國別藝術 專題。以藝術史和社會學視角, 探討藝術與國家歷史、地理的緊 密關係。
mijia 擺件
文博空場
20
21
feature078
feature078
源源鋼藝小橘人
unibin 垃圾桶
One Shake 椒鹽罐
家族傳承與 好公司
臺灣 文博會 專訪
臺灣設計,不僅僅追求實用,還跳出功
能的範疇,融入了設計、工藝、品牌文 化和精神於其中,這才是設計的精髓。
家族工藝的傳承
① 世代轉型,臺灣的可持續力
採訪•撰文 / 樊婉貞•申雁冰
專訪 源源鋼藝創始人王冠翔
Tierce 隨行濾杯
今年剛剛邁進而立之年的王冠翔,祖輩是台
繼承人回歸家族企業。但他不拘一格,不想
「在臺灣做品牌真的很辛苦,沒有政策的支
使用頻率高的容器,全都是一次性即用即扔,
然後補充:「我也有去大陸參加過廣交會,
在臺灣府城台南起家,在那個西方發達國家
一改思路,順應新時代和新技術的發展,改
少的。源源鋼藝一直嘗試把所有加工製造留
可永續使用的產品來替代。由此,源源開發
已經做到了這麼高的程度,這跟以前想像的
南的鋁製品公司源名的創始人,1964 年開始
製造業向亞洲轉移,臺灣作為亞洲四小龍經 濟起飛的年代,祖輩的企業就像那個時代的 大部分亞洲企業一樣,為西方公司做代工。
這樣的加工、代工模式是許多臺灣傳統製造 業的起點,促成了臺灣製造業起飛,但也局 限了發展,停留在為他人代工,沒有自己品
牌和知識產權的境地。而今,作為家族第三 代的王冠翔,擁有和祖輩不同的思路。
王冠翔笑說在正式步入事業之前,他曾是個 玩朋克樂隊的憤世少年,將所有的創意展示 在 音 樂 中,2010 年 樂 團 解 散, 王 冠 翔 作 為
做個吃祖輩老本、無所作為的第三代,而是
制鋁為制銹鋼,以不銹鋼為他一生創作的材
質。用五年的時間自學自成一格的設計手法, 2015 年成立了自己的品牌「源源鋼藝」。
一家擁有五十一年積累的傳統工廠,想要從 無品牌無 IP 的代工廠轉變為一家設計品牌,
從 OEM 思維跳脫到建立品牌口碑的高度上,
難度可想而知,為此,王冠翔不是沒和家人
爭執過,他坦言代際之間的溝通困難與思維 差異,是他創業以來遇到的一大難題。但他
不顧旁人反對,堅持做自己的品牌。2016 年
4 月,王冠翔離開家族產業,正式成立源源 鋼藝 uanuan 設計團隊,並帶領品牌獲得當
年德國紅點設計大獎、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 設計。
22
持, 即 使 文 博 會 這 種 活 動, 資 金 支 援 是 很
在臺灣,這是我們想永續經營臺灣的固執,
把產品的利潤都留在臺灣,這樣才有引起循 环的可能,在開發產品的過程中,或許能把 廠商的技術推向更高的水準。」王冠翔說,
臺灣仍擁有多年製造經驗與密集的產業鏈智 慧,經驗是最不容易被學走的,把它保留、 傳承、精進,好好珍惜這些資源,努力邁向 臺灣的下一個未來。
源源鋼藝希望使用不銹鋼這樣的高品質材料
和精湛設計,來替代生活中的一次性可替代
品,達到環保和循环永續利用的精神。為此, 源源有一個替代性設計牆,炒菜用的塑膠胡 椒粉罐、一次性紙餐盒、臺灣人喜歡消費的 珍珠奶茶塑膠杯,團隊設計師們發現,這些
非常環保也浪費資源,值得開發一個高品質、 了 One Shake 椒 鹽 罐、Tierce 隨 性 咖 啡 濾 杯、Unibin 垃圾桶、奶茶吸管杯,細節極其
講究,就連產品的包裝,都保證包裝袋和使 用說明書合二為一,包裝袋就是說明書,且 很有設計感。
在聯播網 FM《臺北之音》有聲節目中,王
冠翔被形容為是「叛逆樂手,鋼鐵意志」,
極準確地概括了他的創業之路。王冠翔說,
源源設計是加(+)減(-)乘(×)除(÷), 加了小巧思,減法 / 簡法設計,乘放大使用
者體驗,除以合理價格。我問他在臺灣做設
計創業感受如何,「比起從零開始的創業者, 我還是幸運一些,畢竟有了祖輩打下的基礎,
這還是給源源提供很多幫助」,他說道,
23
去看大陸同行的產品,非常震驚,水準很高, 很不一樣。祖輩還是傳統的思想,相信臺灣
製造一定比大陸好,但今天新的環境和行業 生態,是我這一輩創業者必須面對的。
feature078
feature078
同心鍋
家族工藝的傳承
② 鶯歌傳承,臺灣陶瓷之美 專訪 集瓷傳人許世鋼
許世鋼先生的陶瓷品牌集瓷,來自臺灣陶瓷
像集瓷這種家族世代更替,企業也跟隨世代
庭器皿,讓孩子從小接觸美好的設計、培養
瓷世家。新旺集瓷始於許家陶瓷開拓人許新
的共同特徵。從早先的手工作坊,到製作滿
一部分。「微緩特」則是純淨的白瓷系列,
之鄉新北鶯歌,許氏家族也是鶯歌的傳統陶 旺,許新旺是老董事長的第二代,生於 1921
年,是土生土長的鶯歌人,1940 年於尖山埔 路 165 巷內承接陶瓷工廠事業,1965 年發展
出燈塔牌、金剛牌等瓷磚品牌,1967 年的紅 鋼磚成為當時市場的熱銷品。1980 年,許氏
第三代引進了歐洲進口快速窯爐,以金銅牌 燒制全瓷化瓷磚,成功行銷海外。1995 年,
成立許新旺陶瓷紀念館,2010 年,品牌重新 更名,成立新旺集瓷。如今第四代傳人許世
鋼和太太吳佳樺接過祖輩的接力棒,除了思 考企業近百年的文化傳承,也向前邁出新步
伐,成立集瓷品牌,發展出更年輕化、精緻、 市場導向的產品線。2004 年開始,因為鶯歌
因為阿公,許世鋼回來燒窯做陶瓷,加入了
設計與美學的新概念,創造屬於臺灣年輕世 代的新陶瓷夢。翻看許家老照片,倒發現今
日傳人許世鋼和阿公眉宇間真的相似,不愧 是祖孫。
而更新的現象,是臺灣家族式文創設計品牌 足工業化的原材料提供,再到進入亞洲和國 際領域,進行現代公司制改革和引起技術, 實現工業化再升級。而到了今天,也就是許
世鋼這一代,臺灣經濟已經不再是倉促擴大 規模的階段,也過了快速上升期,進入了後
工業、後現代的一個時期,企業開始重視品
牌、理念、文化,以及滿足休閒、消費社會、 個人品味。
集 瓷 追 求 純 淨、 重 生, 發 展 了 一 系 列 品 牌
線,「好窩窩」是細緻的陶鍋,意在適應居 家享受和親子樂趣,陶鍋實用、好拿取、安
全、美感,家中有孩子的家庭最需要這樣的 廚具來做菜,偶爾順手養個鍋,慢火烹煮,
生活的步調便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加以平衡。 「點心台」是茶具套裝,為享受喝茶的人準 備的,集瓷的特色在於茶壺和茶杯身上的紋 路,印出中秋月餅雕花般的浮雕圖案於壺蓋 和杯底上,讓人一看到這套茶具,就聯想到
中秋節家人團圓,一起吃月餅,喝茶、賞月, 別具匠心。「粉童趣」是專為親子活動設計
的,為家中的兒童製作,淡粉和粉綠的彩色, 充滿兒童的浪漫純真,用這樣的瓷器作為家
品牌形象
24
25
審美意識,陶瓷設計也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的 以柔和霧面釉色和簡潔造型為特色,用溫潤 的觸覺喚起最單純的使用感受,在單一的白 色下,是造型微乎其微緩緩改變與進化,也 象徵了一種都市禪學之美。「變遊臺灣」系
列馬克杯充分順應臺灣的觀光旅遊市場,也 是作為臺灣瓷都鶯歌原產的集瓷,所代表的 對臺灣的熱愛,臺灣文化元素諸如原住民、 媽祖、臺北 101 等觀光景點,以生動的漫畫
形式呈現在杯子上,讓一向只求流量不求品 質的旅行紀念品市場,轉換思路,在觀光遊 覽的時候,也能隨時買到好東西。
許世鋼說,家中祖上原籍福建泉州安溪,每
年 重 要 節 日 族 人 的 拜 拜, 牌 位 上 寫 著 泉 州 安溪,紀念原鄉來自哪裡。他向我展示了這 個月《福建日報》的一篇特稿,報導臺灣鶯
歌瓷都和福建陶藝匠人前世今生的故事。唐 山師傅、土來走、手拉坯技法等等,皆是閩
台的共同工藝和文化傳承。福州逆條技法傳 承師傅李明雄和泉州手拉坯技法傳承人許世
鋼,一起在鶯歌新旺集瓷的手工坊中切磋工 藝。幾年前,許世鋼還來到對岸的廈門參加 廈門文博會,推廣臺灣陶瓷精品工藝。
feature078
feature078
探尋好店好創意
探尋好店好創意
① 無事就是美事
② 一人無限創意公司
一片靛青色的手作瓷具,仿佛熱帶植物蠟染
在花博爭豔館見到小管和她攤位的產品樣
計、網站和社交媒體運營、參展,都只有她
從瓷器到宣傳冊子再到網站,都是靛青的色
每一張圖畫都是小管一人手繪完成,沒有重
樣一個小女生,卻有著豐富的想像力、無限
專訪 「樂無事民藝陶器」設計師劉佳慧
專訪 「句點」設計師小管
的色彩,古樸幽雅。打開女主人劉佳慧品牌,
品,我非常驚訝,品類那麼豐富的產品線,
澤,小而美。這種獨特的靛青色,是對氧化
樣,非常用心。而當我得知這一系列產品都
鈷特殊處理,燒成單一的藍色,但並不簡陋,
只有她自己唯一一個設計師,所有的產品設
反而將「普遍的特殊」表現其中。
來自高雄前鎮區的民藝陶器「樂無事」,就 是臺灣文創「小而美」的典範,整個公司只
1
有設計師劉佳慧和丈夫兩人經營,劉佳慧在 日本跟著匠人學習陶瓷手藝,然後帶回臺灣 開設了自己的品牌,只靠夫妻二人,就發展
不時舉辦社區活動,做「陶瓷,生活故事」
營店鋪、設計印刷品、製作網站、參加博覽
設了河川講座,讓聽眾們跟著職人去旅行,
了「樂無事」的全部運營,製作產品線、經
會、銷售,同時還兼理陶藝課,授課代班,
在去澎湖觀光後,根據當地食物和事物創作的地方系列之澎湖
自己一個人來做的時候,著實讓我驚喜,這 的精力和強烈的熱情,她的這家名叫「句點」 的品牌,絕對是一家一人無限公司。
2
的典藏文物特展。劉佳慧還為陶器愛好者開 探訪日本陶藝之行的六古窯。在夫婦二人的 眼裡,「樂無事」不僅僅是一個陶瓷品牌,
更是一種生活理念和樂活態度,所以「樂無
事」發展了許多線下在地活動,在河川日式
老屋裡,與「日食生活」合作帶來餐桌體驗, 與大家分享交流如何妝點自己的生活食器, 3
1 獨特的靛青色,是對氧化鈷特殊處理,燒成單一的 藍色,但並不簡陋,反而將普遍的特殊表現其中。 2 吳須釉系列 Cobalt Series 3 樂無事也會定期舉辦社區樂活活動,這是即將在 6 月舉辦的日本落語表演。 4 靛青的色澤,小而美。 5 一片靛青色的手作瓷具,仿佛熱帶植物蠟染的色彩, 古樸幽雅。
還組織冬日的河川市集,享受冬季臺灣的慢 生活。
日本有句話說:「一土、二窯、三細工」,
藏藍色的「樂無事」剔除圖案紋飾,只強調 器物的觸摸感覺和釉藥燒成後流動的自然氛
圍,發展出了「吳須釉」、「結晶釉」、「藍
在去澎湖觀光後,根據當地食物和事物創作的地方系列之澎湖
染」、「綠釉」幾類產品,質樸而精美。佳
慧相信,日有熹,宜酒食,長富貴,樂無事。
「句點,讓情緒劃下句點,美好留在事件後。
著她在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事,和朋友野外踏
1994 年生的臺北人小管還開設了似顏繪課程
小管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為現代人溝通提供
的小女孩,生活自由自在,用心感受生活。
年時間,已經參加了澳門、深圳、臺灣、吉隆
讓我幫你說出句點之後,不敢說出口的話。」 一個橋樑。現實生活裡的我們,許多情緒千 言萬語也無法表達,而更多情況,是說不出 來,不能說,不可說。一個句號是一段表達
的結束,但句號的後面,其實還有無數省略 號,那些省略的無數內容,就是小管要用畫
筆幫助人們講出來的,幫你說出不敢說的話。 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小管相信,每件事情
的發生都是好事,都是有用的,當時可能覺
得不好,但經過時間的沉澱,你會發現那些
發生過的事都是好的。小管對陌生人很有親 和力,一見到別人,就滔滔不絕地講述出自 己的信仰和見解,讓我在她的攤位前留戀,
她源源不斷的能量和熱情,吸引人不舍離去。 4
26
5
根據自己的個人形象,小管設計了一個短髮 齊 劉 海 蘑 菇 頭 的 形 象, 這 正 是 她 自 己, 自
己就是她繪畫裡的主角,每一幀繪畫,講述
青、和家人團聚、一個人潛水游泳,畫面裡
而另一方面,她是個喜歡探索,敢於去不同
地方邁進的女生,根據她自己在新馬和澎湖 旅行的經歷,洞察力絕頂的小管,用筆觸把
當地吃到的食物一一畫出,排列成九宮格, 整齊地排在畫面上,做成一份份卡片,我在
想這樣的卡片可以用來做什麼呢?沒有為明 信片準備的郵戳和信紙,也沒有足夠的面積 和材料可以作為畫作裱起,就是單單的幾張 卡片,可是充滿了豐富的創意,那份創作靈
感好像這幾張紙完全不夠承載,簡直快要從 畫面上撲出來把我抱住。深深感覺到,一個
「自我滿足」、「一個人開心」、「為自己
而創作」的設計師,就是自身熱愛生活的體 驗,就足以支撐自己一個品牌。這種具有冒
險精神的巨大熱情,對自身創作信念的篤定, 在今天仍然是臺灣設計動人的力量。
27
教學活動,當起了老師,開起工作坊。短短三 玻、檳城、新加坡的諸多市集和博覽會,還
舉辦了自己的個展。除了純粹的設計,小管還
是個能夠管理品牌運營的經理,每個專案的流
程、客服、網店售賣,都思路清晰,管理到位。 「句點」如今已經發展出了賀卡、手機殼、布 包、日曆、貼紙、繪本、膠帶紙等系列文創產
品線。地方系列手繪尤其美好,北臺灣、新馬、 蘭嶼、澎湖、花蓮、台東、宜蘭、比西裡岸、
奇美部落,每個都一式一套,獨一無二,充滿 小女孩視角的趣味和享受。
滿足了自己,就滿足了粉絲,先讓自己享受, 愛好者才能一起享受,這就是一人無限創意 公司「句點」於人的啟示,小管是臺灣新生
代九零後創意人才群的一個小小縮影,因為 愛一行,所以幹好一行,看到有小管這樣新
時代的創作者出現,臺灣設計界的未來一定 充滿希望。
feature078
feature078 探尋好店好創意
④ 巧御靜器——安達窯
來自「臺灣景德鎮」鶯歌的老字號安達窯,
安達窯 1976 年創立,落腳於鶯歌鎮永昌街,
和恬靜,或是純白製品,或微微刻上水墨花
紋描金、優雅流水般的造型和高純通透的材
起了日產陶瓷、百貨公司禮品或雀巢咖啡禮
之一,以皇室御用瓷器盛名,胎質細密而堅,
以高超的中國傳統制瓷手藝、精美絕倫的花 質,是臺灣中國瓷器的精粹,細節上巧奪天 工,淡定安靜的質感,是造型高貴的當代禦 器,也是包容和有氣度的器皿。
早 期 從 事 陶 瓷 佛 像 的 生 產 外 銷,80 年 代 做
品的客制訂單,這與大多數當時的臺灣公司 路線一致,外銷加工是當時臺灣工業主流。 1993 年開始,創始人轉變了思路,改為臺灣
設計、臺灣製造的自有品牌,正式成立安達 窯,1995 年成立了第一間直營門市。之後,
安達窯開發自己的手工浮雕掛飾,誕生了精 美絕倫的「臺灣之美」手繪藝術陶瓷,被臺
灣外事政府部門看中,成為提供外賓贈禮的 國寶。
安 達 窯 繼 承 中 國 傳 統 制 瓷 手 藝, 主 打 的
「青瓷」,通透秀美,色如翡翠,溫潤如玉,
探尋好店好創意
③ 西班牙華裔的漫畫人生
以氧化鐵為發色劑,經由還原焰燒造而呈現
周泉的漫畫小說作品 andaluchinas
青 綠。 蓮 花 碗、 荷 葉 盤、 茶 壺 酒 杯 和 中 國 傳統蓋碗,每一個都手感溫潤柔滑,仿若手
專訪 插畫小說家周泉
華人移民是個大家熟悉的課題,福建人到東
田的西班牙華人社區,不僅在西班牙當地是
西班牙當地社會與文化差異巨大,周泉感受
灣等等,而歐洲華人的成規模移民,卻是非
在中西兩國都缺乏身份識別的群體,周泉感
與國家的發展變化是快速的,它的變化不在
南亞、廣東人去北美、閩南與客家人開發臺
常近的事情,大致是 20 世紀 90 年代,從中 國大陸的浙江過去,浙江溫州、青田一帶成 為中國的又一個僑鄉,在法國、西班牙等國
的華人,多數來自這一地區,而且幾乎都能 找到青田人的身影,彼此來自同一鎮、同一
村,同鄉或有血緣關係是當地華人的特點。 浙江青田人去西班牙移民的事,不像廣東、
福建移民那樣廣為人知,他們的故事外界瞭 解很少,只在來自當地的熟人間口口相傳。
華裔女孩周泉的繪本,成為了西班牙華人這
一 群 體 發 聲 的 一 個 出 口, 祖 籍 來 自 浙 江 青
極少數,反過來在中國也很少被聽說。作為 受 到 深 深 的 身 份 焦 慮 和 文 化、 社 會 包 容、 經 濟、 代 際 溝 通 的 巨 大 挑 戰。 她 的 漫 畫 集
「 酸 甜 味 道 的 番 茄 湯 」(Gazpacho Agridulce) 講 述 了 自 己 的 周 氏 家 庭 35 年 前 從中國千里迢迢來西班牙奮鬥定居的故事。
據 統 計,2017 年 西 班 牙 人 口 4650 萬, 其
中 450 萬 來 自 海 外, 而 中 國 人 僅 20.7 萬, 很 小 一 部 分。 周 泉 從 小 生 在 西 班 牙, 在 家
和家人說浙江青田話,在外說流利的西班牙 語。但作為極少數族裔的華人,融入西班牙
社會並不容易,中國家庭教育的傳統觀念和
拿玉或翡翠。「定窯」取自宋代六大窯系之 一的定州白瓷,牙白的釉色中微顯牙黃,柔
1
到了作為移民與當地社會的隔閡。然而時代
紋,淡雅如詩。「汝窯」來自宋朝五大名窯
有如凝脂,視如碧玉。「茶碗」系列的星盞, 如火如光,立體色彩的紋樣,閃耀如多層次 變化的宇宙蒼穹,幻化萬千。而鎮館之寶的
「臺灣之美」描金手繪藝術瓷器,被作為臺 灣瑰寶的國禮相贈,彩色描金,充滿宮廷皇 家的貴族風範,是可以永久收藏的珍品,每
一個都是藝術,創作者汲取臺灣在地的自然 滋養,將臺灣特有的生態描繪於陶瓷上。收 藏一個,就是收藏了臺灣的珍寶。
1 安達窯在鶯歌設有旗艦店,在台北和九分皆有分 店,並將生意拓展至大陸,在廣州設有分店。 2 描金中天下泉蓋碗繪櫻花鉤吻鮭 3 鎮館之寶的「臺灣之美」描金手繪藝術瓷器,被 作為臺灣瑰寶的國禮相贈,彩色描金,充滿宮廷 皇家的貴族風範,是可以永久收藏的珍品 4 藕遇餐具組 5 茶碗系列的星盞,如火如光,立體色彩的紋樣, 閃耀如多層次變化的宇宙蒼穹,幻化萬千。 6 新北鶯歌的安達窯在 2018 台灣文博會鬆山區展示
人為可控制的範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中 國人,憑藉溫州人特有的吃苦耐勞,在那個
中國改革開放國門、一切才剛剛開始亟待突 破困境,而西歐繁榮富有的對比下,去歐洲
開拓一片事業的新天地。然而二十多年後的 今天,已是今非昔比,中國迅速崛起、市場
廣闊機遇很多,而曾經繁榮的西班牙卻淪為 了歐洲的歐豬國家,經濟危機打擊下一落千 丈、高企的失業率和社會穩定性,讓周泉這
樣的華人,又一次面臨危機。在第二部插畫
小說《Andaluchinas por el mundo》裡面, 作者展現了周氏三姐妹成長中的精神探索,
講述她們作為生活在異鄉的移民,如何應對 經濟危機打擊下生活的窘迫,以及追求夢想 道路上的努力與掙扎。面對西班牙衰落的經 濟,周泉和她的家人開始尋找新出路,可是
回到中國後,她發現自己已經很難適應這裡 了,她會講一口青田話,卻不會說普通話,
交流和融合仍然有障礙。這些遊走在兩國之 間的尷尬、掙扎、身份認同障礙,構成了周
2
3
泉漫畫的靈感來源。周泉也是一家一人公司, 在文博會中希望尋找到授權夥伴,讓自己, 以及自己群體的故事,被更多人聆聽。
周泉的漫畫集酸甜味道的番茄湯 (Gazpacho Agridulce)
4
28
5
29
6
a+Special 078
a+Special 078
「夫畫道之中 ,水墨最為上 。」傳王維《山水 訣》一文以此句開宗明義 ,亦奠定了水墨在中國畫 歷史中不可撼動的地位 。 借物喻志的初衷讓「五 色之墨」寄託了無數文人的理想意象和「心性」。 二十世紀以來西方現代藝術對中國本土文化藝術價 值觀的衝擊將美術的革命和改良之風延伸至水墨 。 毗鄰大陸的香港因近代時局的變革 ,迎接著數批移 民文人和藝術家紛至遝來 ,內地思潮的影響隨著移 民漸趨穩定而式微 ,香港藝術家追求著身份的認 同 , 也 在 尋 找 本 土 特 色 。5 月 9 日 , 由 中 國 畫 學 會 、(香港)水墨創意會主辦 ,深圳畫院協辦的 「黃孝逵水墨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遴選出 的二十余件都市水墨和自然山水讓人們得以管窺水 墨今日的「港島面貌」。
來自清水灣的「港島面貌」 — 記中國美術館黃孝逵水墨藝術展 文: 孟憲暉 圖: 由黄孝逵提供
01
「我在清水灣住了三十年 ,家居窗外是永遠畫 不完的海景 ,每天起身 ,仍然會為眼前的景色傾 倒 。」古稀之年的黃孝逵 1946 年生於重慶 ,父親 是一名書法家 ,也是碑帖收藏家 。 家中收藏箱中 名家作品給他奠定了良好的藝術品位 ,在他看來 , 好的藝術品位是畫家的靈魂 。
而立之年黃孝逵移居香港 ,在香港的數十年生 活自有一番體悟 ,經商之餘也從未放棄對藝術的追 求 。「我一直喜歡畫畫 ,但有別的事做 ,雖然沒能 在年輕時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 ,頭腦裡卻沒有停止 思考,積累了很多素材和想法。等到七十歲退休, 就有強烈地要搶時間的感覺 。 我不對傳統的用筆用 墨做任何技術改造 ,不玩花樣 ,著力在立意和章法 創新 。」中國繪畫講究用線 ,前人畫海多用勾勒 , 然而要描繪霞光在海面的投射 ,勾線則全無用武之 地 。 於是黃孝逵用不同疏密 、深淺 、顏色的短線 來表達眼前這片斑斕絢麗的海面 。 他 2004 年創作 的《清水居寫生四圖》曾於第一屆全國美展獲獎 , 水墨藝術家馮今松將這手法稱之為「織錦皴」。
上世紀七十年代經劉詩昆先生介紹 ,黃孝逵曾 跟隨黃胄 (1925-1997) 習畫 。「到生活中起草稿」 是黃胄的名言 。 黃孝逵很推崇黃胄堅持原創的態 度 :「他不會去模仿別人 ,所有的創作元素都是自 己從生活中摸索出來 ,他不臨摹 。 一定要百分之 百從生活中來 ,而後再抽象提煉 ,達到高度的寫 實 。」而寫生不但為黃孝逵提供創作的素材 ,也提 供了創作的筆墨技法 。 他對「書畫同源」之說並 不苟同 ,在他看來 ,繪畫的皴擦 、暈染等技法是 書法用筆難以達到的 ,「如果真的每一筆都書法用 筆 ,那麼畫作也會局限於用幾種線表達 ,被工具限 制住了。我在講的工具不是講筆,而是整個技術, 工具是技術性的工具 ,指的是繪畫技術或者書法技 巧 。」《澄懷》(2017 年)一圖與《清水居寫生圖》 一樣就沒有傳統南宗的披麻皴 、北宗的斧劈皴 ,而 是用寫生提煉的筆墨表現海面 ,既抵擋了因襲傳統 的摹古氣息 ,又創造了一種自我的筆墨表現方法 。
01
01 |《維港紅帆》180x180cm 2018 年 水墨設色紙本 畫餘畫:
維多利亞港有一艘專門接待游客遊覽的帆船,入夜後發岀耀眼的紅光。
我一生在很多地方生活過,重慶、北京、上海、河南、福建、廣東以至遙遠的澳洲, 住得最久的是香港,到今年正好四十年 。我已完全適應了這裡的社會生活,享受 這裡的山水煙云晨曦皓月,這裡將是我終老之地。
游弋在海面的紅帆不會去得太遠,不會離開這美麗的港灣 02 | 《阿霸》117X90x3cm
30
港前一天 ,見到商業大廈玻璃幕牆上鐘樓的投影 , 相距一千多年的兩個建築物構成的畫面 ,既反映了 近年中國社會面貌巨大的變化 ,也顯示了中西文化 的碰撞和融合 ,因而創作了《幕牆山水之西安鐘 樓》。 玻璃幕牆下的商鋪原是「柯達相紙」,想到 數碼時代相紙命難長久 ,便改為「麥當勞」。 半年 後作品在西安展出 ,去參加開幕式 ,車過鐘樓 , 那間商鋪真的換成了「麥當勞」。 「講到創新 ,我個人更多的是構圖的革新 。」 黃孝逵的構圖 ,往往是局部 ,甚至特寫 ,《獅山破 霧》(2017 年)從吳作人的水墨觀點獲得了自己的 創作靈感 ,用「不畫」將空靈發揮到了極致 。《中 環日落》(2016)《芝加哥夕陽》(2018)等有關 現代建築的作品 ,用大面積的黑色表現都市 ,似乎 暗喻作者色即是空的生活觀念 。 現代「寫生」的含義和西方的「sketch」(素 描)比較接近 ,大多指「對著實物或風景繪畫」。 而在中國傳統畫論中 ,「寫生」一詞的廣泛使用可 以追溯到宋代《宣和畫譜》(1120 年)。 北宋沈括 (1031-1095)在《夢溪筆談》這樣定義:「諸黃畫 花 ,妙在賦色 ,用筆極新細 ,殆不見墨蹟 ,但以 輕色染成 ,謂之寫生 。」今故宮博物院所藏黃筌 《寫生珍禽圖》即所評「諸黃」的實證 。 現代意義 上的「寫生」實際上是源自中國繪畫傳統的一個概 念 ,它在近現代東西方文化互釋和借鑒的過程中 , 經過不斷演化變遷而成為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現代 美術基礎詞彙 。 上世紀 60 年代香港興起的水墨畫 運動彰顯出中國水墨畫在香港的自由演化 ,黃孝逵 的畫以筆墨為骨 ,運墨而五色具 ,含蓄著他的學養 和詩詞般的心曲 。 他以盡精微的刻畫通向廣大無垠 的境界的想像 ,以自己的身體力行揭示出傳統水墨 畫進入世界語境之後如何回歸傳統文化 。
02
2008 年黃孝逵赴陝西參加一個釆風活動 ,返
《澄懷》190x180cm 2017 年 水墨設色紙本
31
a+Special 078
a+Special 078
從沙漠出發: 邊界上的生態學
第二屆銀川雙年展預覽
07
文: 申雁冰 圖: 由銀川美術館提供 01
09 09
\
19
《第二屆銀川雙年展預展》
2018 \ \ 銀川當代美術館 06
台為期三個月的第二屆銀川雙年展,將在這個夏天展 開。此次雙年展,旨在將自身置於既定的地緣歷史情境下 去衡量,將自身作為弱勢語言去呈現,通 過知識考古學對 當代世界的迫切性進行回應。 02
03
04
05
本世紀初,「西部大開發」曾是很響的口號,針對中國 東西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政府提出開發西部、東部支 援西部的政策,帶動西部發展,然而這個口號近些年漸漸 暗淡下去,不再被提,該政策也並沒取得明顯的效果。在 今日的現代化、全球化的世界,缺乏交通條件和資源的「欠 發達地區」是否是一 個不該存在、應儘快根除的現象呢? 如今是否是一個信奉「發達即正義」的世界呢?第二皆雙年 展對此進行了思考,相比試圖抹去自身弱點,快速 追趕上 先進力量的「西部大開發」,策展人試圖客觀正視自己、正 視自身本來的狀態。欠發達可否不被視為弱點,而是事物 本身的客觀存在?這種存在,是否也有它的另一種美學價 值?
32 06
08
09
人們通常認為沙漠只是一個地理學上的概念而非歷史 的沉澱,或許是因為沙漠拭去了痕跡,無法保留方向和記 號。銀川雙年展試圖通過發掘歷史記憶和發現潛在視角去 優化環境問題的可持續性。寧夏,這個茫茫戈壁沙漠之下、 黃河水之上、賀蘭山腳下的地方,也曾有絲綢之路遺留的印 記。這裏,沙漠位於鄉村的邊緣,多種生態系統交匯分層, 使生物多樣性得以保存,遊牧和定居、牧人和農民、不同起 源的少數民族、廣闊的空間和起伏的曠野,非物質和物質 文化並存。 本年度的銀川雙年展,就是從西部本身的狀態出發, 不僅僅把中國東部的發達地區作為參照體,也是與中亞、 北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帶聯合起來,將世界的發達國家、 國際社會作為一個參照體,探討「欠發達」、「不發達」的區 域,作為一種弱勢的力量,使用屬於自身的弱勢語言,去回 應世界。這種當代考古學,就是把這一欠發達區域放到人 類文明和歷史長河中去看待,看到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 這一地緣的作用與價值,然後去回應當下現代化、全球化 的迫切需求。當回歸自我本身、正視自身的特點,而不是急 於去掩蓋弱點、改變自己以迎合外界需求,反而營造了獨一 無二、更加豐富的藝術。比東部更荒蕪的西部,迎來了更好 的雙年展。
12
11
今年的銀川雙年展通過四個相互關聯的主題板塊展示, 「遊牧空間和農耕空間」 、 「自然中的勞動與勞動中的自然」 、 「聲音與書籍」、「少數性與多數性」,每一個概念都試圖探 索當地、也是全世界當下的重要命題。遊牧與農耕空間,正 是以所在地寧夏為代表的西部地區千百年來面對的終極問 題,處於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之間、胡漢文化的之界,構成 了中國與西域關係的核心。自然與勞動反應的是生產力與 生產關係之間的張力,也是經濟、物質基礎同階級、上層建 築的關係。聲音與書籍思考了文明的涵義,擁有文字記載 的文化,和沒有文字只有聲音的狀態,何種才是文明。通過 何種媒介,可以掌握知識,如何生產與製造知識,也就決定 了誰掌握政治與權力。少數與多數,是當今國家和全球面 臨的課題,經濟不平衡帶來了國內人口大移民,世界的經 濟差距、權力和宗教矛盾帶來的國際移民問題,主動的和 被動的全球化、多樣性,在今天的世界,一次次被重新詮釋 和解讀,推翻又重建。 雙年展挑選了來自三十個國家的參展藝 術家,特別關 注中國西部邊界,從蒙古到中亞到東南亞,包括 80 組、92 位藝術家的作品呈現,除了在華夏河圖藝術小鎮內的銀川 當代美術館、國際藝術家村和惠農渠生態公園展出外,還 將出現設立在寧夏博物館的分會場,將寧夏考古學和古代 藝術史加入到當代藝術敘事中來。本次藝術家和策展人的 組成也頗有看點,藝術家們多來自曝光率不多、小的國家, 包括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比如來自印度和拉 脫維亞的 策展人,藝術家來自中亞的斯坦國、蒙古、伊拉克、巴基斯 坦、俄羅斯,歐洲的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非洲的剛果、 安哥拉,東南亞的越南、緬甸等。這些小眾的、很少被國際 聚焦的國家,他們的藝術家將會帶來更加多樣、原創、有趣 的聲音。這也是銀川雙年展和世界許多雙年展所不同的, 它連接了絲綢之路、亞洲腹地、西域邊界的藝術聲音,若你 想聽到一帶一路豐富多彩、未被注意卻值得聆聽的聲音, 這個位於中國黃河與黃土高原上的城市雙年展,值得期待。 01 | 策展人:馬可•斯科蒂尼 02 | 第二屆銀川雙年展
03 | 瑪杰提卡•波圖奇 -《銀川:農居》
14
15
09 | 馬西莫•巴托利尼 -《書園》
10 | 詹尼•佩特纳 -《無意識建築》 11 | 銀川當代美術館入口
04 | 毛同强 -《地契》
12 | 次仁•夏爾巴 -《曼陀羅,許願樹》
06 | 博埃蒂 - 地毯《無題》
14 | 銀川當代美術館
05 | 策展人與藝術家走訪銀川當地農民家 10
13
07 | 徐坦 -《社會植物学 種-血脉-孝的焦慮》 08 | 鄭波 -《稊派》
33
13 | 銀川當代美術館
15 | 第二屆銀川雙年展海報
a+Special 075 a+ special078
078 a+a+Special special078
03
北京為什麼需要 獨立空間?(下) 文: 周婉京 圖:
周婉京 \ Salt Projects
上一期,我們以外交公寓為案例談論了公寓藝術的發展簡史,也留下了一 個關於「獨立藝術空間知識生產」的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很有可能是一個充 滿了預設的偽問題。我們假定了獨立藝術空間是公共藝術空間的「他者」 ,生 產不同的知識。這種預設成為我們作出判斷的標準,影響著我們的結論。 兩年前的春天,Salt Projects 在北京東城郎家胡同一間不到 20 平米的 臨街空間裡開啟了它首次關於寫作的討論。基於兩位創辦者,富源和韓馨逸 的關注點,尤其是她們在藝術寫作、策展等諸多話題上溝通和探索的需求, 這家新生的替代空間 2016 年的活動就這樣以展覽、討論和表演三種形式展 開。到了 2018 年春,可以說,Salt Projects 已經成為郎家胡同的「地頭蛇」。 箭廠空間創始人、藝術家王衛告訴筆者,他們的「五金」 (一間藝術圈朋友聚 會的小酒館)也是在富源的介紹下,才找到郎家胡同的新址,租金還不貴。 而箭廠空間(Arrow Factory)正是最早一批在北京胡同裡獨立運營的另 類藝術空間,成立於 2008 年三月。差不多十年以後,以「85 後」為主組成的 Salt Projects 站了出來,成為胡同空間的另一個支持力量。相比之下,兩個 胡同空間都拒絕變成「機構化」的存在,都保持著一種「隨時可以關門走人」 的狀態,低調而靈活。它們藏在越來越多的新潮咖啡店、酒吧與時裝店之中, 自有一種「大隱隱於市」的感覺。當胡同變成著名旅遊區之後,「隱於市」的藝 術空間就多出了一點與資本、全球化、主流意識形態生產對抗的姿態,雖然這 種感覺並非它們所刻意追求的。 Salt Projects 最近的一次專案是藝術家覃小詩的「綠化帶」,4 月 15 日 當晚在胡同裡聚集了許多人看她的表演。她通過追溯「綠化帶」的歷史,探尋 著人造的開始與自然的終結。在她略顯隨意的現場表演中,她傳遞了「綠化 帶」的象徵物,誦吟著關於「綠化帶」的詩,最後,還躺在地板上抱著吉他,自 彈自唱了一首《謝了歌》。這樣的展示方式與國內常見的嚴肅展覽非常不同, 沒有冗長、不知所云的策展前言,沒有官方發言與致辭,沒有媒體熱切的提 問,沒有粉絲,只有展示。
01
01 |《Common Place No.1》封面與封底 02 | 李姝睿「光的萃取」展覽現場 03 | 藝術家覃小詩於表演現場 04 | 郎家胡同
02
34
35 35
04
a+Special 078
+preview 05
06
如果沒人提醒我 ,若非此在(dasein)正作用於我身 ,我會以為我正站 在五十年底的紐約 ,正在聽艾倫·金斯堡(Irwin Allen Ginsberg)大聲朗讀 他的《嚎叫》(Howl)。 讓人生成這種神秘的互文感的 ,既是金斯堡“我全 身都是二手貨 ,只有我的詩是一手的”的那種不屑 ,也是北京胡同空間裡不 斷被生產出來的鮮活的知識 。 五 十 年 之 後 , 胡 同 裡 的 新 一 代 北 京 青 年 在 用 他 們 獨 特 的 方 式「 嚎 叫」—— 無論是富源 ,還是繆子衿 、李博文 ,他們都是雙語作者(bilingual writers),都通過西方當代藝術參考體系建立了自己的對比研究 。 他們所 邀請的藝術家 ,大部分都與他們有著相似的背景 ,留學英美 ,執著於獨立 思 考 與 獨 立 創 作 。 由 此 ,Salt Projects 的 存 在 就 不 難 理 解 了 , 它 成 為 承 載這些「獨立作品」的平臺 ,同時讓這些作品之間有一種交互:藝術家也 來寫作 ,作者也能做藝術 。 知識的內部結構性改變 ,讓他們與上一代當代 藝術研究者不同 ,他們的「詩學」是敏銳且不易被察覺的 ,體現在出版物 《Commonplace No.1》的翻譯 、排版 、設計的小細節上 。 《嚎叫》裡的頭一句:「我看見這一代精英被瘋狂毀掉 ⋯⋯」時至今日 , 「精英」沒了 ,披著「精英」皮囊的人站在舞臺中央 ,他們從不介意自己被 毀掉 。 讓我們回到對「獨立空間知識生產」的提問上來 ,我們會發現 ,從外 交公寓到 Salt Projects,藝術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也不是為了批判那些「偽 精英」,或者揭露「偽問題」。 相反 ,獨立空間藝術生產指向了個體 ,個體 處在那個空間之中 ,只對個體知識的生產負責 。
07
再回到個人 ,我也有十分有趣的發現:在分析之前 ,我就給「知識」在 不同環境中的生產先驗性地劃分了一條分界線。因為發現北京的「獨立空間」 可能是其他當代藝術知識生產的異物 ,才使我更專注於釐清當代藝術的所謂 純粹的思想史 。 然而 ,思想史何時純粹過?思想又何需純粹?借用藝術家覃 小詩的詩來形容 ,便是:我向你走去 ,正如你向我走來 。
05 |Salt Projects 出版物 "Common Place No.1" 06 | 新「五金」海報
07 | 澳大利亞藝術家 Hossein Ghaemi2017 年 4 月在 Salt Projects 的表演「中場加入」
08 | 新「五金」店内部
36 08
不加鎖舞踊館 × 驫舞劇場《力/速狂想》 飛躍演奏香港「丹麥弦樂四重奏」音樂會 香港管弦樂團「梵志登與王健」音樂會 爵代舞蹈劇場《煙花易冷》
「行者‧蔡明亮」大展 陳明福|陳漢聲個展
preview078 不加鎖舞踊館近年都積極與世界各 地的編舞與舞團合作交流,今年六 月的最新節目《力 /速狂想》,就找 來台灣的純男子舞團驫舞劇場來港 合作,兩團聯手炮製兩齣經典舞作 《蕭邦 VS Ca 幫》與《速度》,合力呈 現港台兩地的全男班狂想。 驫 舞 劇 場 的《 速 度 》,由 陳 武 康 與 蘇威嘉共同編舞。二人創作及演出 的《兩男關係》曾在 2015 年的香港 藝術節中上演,而這次的《速度》, 則是驫舞劇場創團之初的第一個集 體創作。二人指出,首演於 2007 年 11 月的《速》沿用當時少見的命題 創作,六位創作人以「速度」為主軸 ,用遊 戲 的方式 創作,互相為對方 編舞,最後以 拼貼的方式,把 素 材 發展成一個作品。如此破格的編創 形式,不單讓當時的一眾大男孩嘗 試到如何在排練過程上實踐民主, 共 同 創 作,作 品 更 獲 得 2008 年台 新藝術獎的年度表演藝術獎,其後 亦到過美國、新加坡及不同內地城 市作巡演。
不加鎖舞踊館 × 驫舞劇場
《力 /速狂 想》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018 Jun 08 - 10
03
01
preview078 自 1993 年首辦「法國五 月」開始,多年來的發展與經 驗已 將這藝術節成為香港及亞洲區其中一項大型的文化活動。「 法國五月」這個名字已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文化品牌,其中一 個原因正是多元化的藝 術類 型與節目,無論是當代 與傳統 藝術展覽,還是音樂、劇場、電影、飲食等各種藝術亦有所 及。由靜態到動態的藝 術類型既滿足不同文化愛好者的喜 好外,當中牽動的生活態度亦能有效引起大眾的關注。
而在時間及地點上也是藝術節的優勢之一,不單是五月,當 中的文化節目往往橫跨一個季度,無論是商業畫廊或商場亦 能看到其蹤影,加上圍繞「法國」的主題與定義廣闊,讓觀 眾有更多的選擇外,亦使大眾認識各個不同範疇追溯本源時 ,多少也能跟法國連上關係,亦擴大了大眾對法國的想像與 影響。以展覽項目為例,於 1965 至 1968 年間曾在法國美 術學院留學的台灣藝 術家廖修平的個展「樸素的符號 ‧ 高 貴的美感」在香港的龍門雅集展出多幅版畫作品,展期至 6
月 29 日。譽為台灣現代版畫之父的廖修平,其版畫充滿著 民族的氣息,留美期間挪用台灣富民俗特色與圖象創作出「 門」系列的作品,同時道出了台灣抽象藝術家與法國的微妙 關係。 Hom Nguyen 的個展「You Man」則在 5 月 17 日至 6 月 29 日於 A2Z 畫 廊展出,出生 於巴黎的越 南裔藝 術家 繼「目光 」後再次展出多幅大型人像畫作,由雜亂線條繪成的人像看 似迷糊又卻能清楚看到人物的輪廓。這次「You Man」的展 覽中,藝術家繼續以他的繪畫呈現出他個人及身份上的故事 ,同時以作品來對社會進行觀察與回應,現今社會大眾生活 越便利,人由出生到成年,但除了追逐金錢,視線及思想困 於手機螢幕 裡,背後的初衷似乎被 磨掉。藝 術家 藉著這次 創作,為觀眾作出叩問。 ( 文 / 張煒森 )
02
網頁 : https://frenchmay.com
雖然《速》進行過很多次重演,但陳蘇二人強調他們每一次也必定會修 改,因為首演的原班人馬都不在,所以每次也會嘗試發掘新伙伴的特點 ,尋找更多新的可能。這次全新的香港版本,除了由首演時的六位舞者 變成五位,更首次加入廣東話部分;而過去的版本,多數是由獨舞開始 ,作為發展的基礎,不過今次就只有一段獨舞,結構上不一樣,連舞作 的結尾也因此有所不同。
相反,由不加鎖舞踊館的藝術總監王榮祿編舞的《蕭邦 VS Ca 幫》,就 傾向保留 2010 年首演時之面貌,希望能夠回顧、檢視和回味當年舞作 中所呈現對香港和生活的想像。節目內的兩個作品都同樣由不加鎖招 募回來的五位香港男舞者作演出,陳蘇指不熟悉的舞者的確為一大挑 戰,卻令兩人因而重新檢視作品,並造就了香港版獨特的《速度》。提 到邀請驫《速度》的原因,王指兩個作品皆為全男班演繹,而且經歷重 演與再發展,可以表現出兩個舞團各自的特色,因此選來這兩個具代表 性的作品來交流。 ( 文 / 陳瑋鑫 )
「法國五月」展 覽活 動 2018 May 1 – Jun 30
在商業畫廊或白盒子的展覽中,觀眾都會少見一些較為實驗性強, 或者是以批判的角度來思考白盒子之於展覽的種種問題。1a 空間 由 5 月 18 日至 6 月 18 日期間,便會推出「由白而來」的當代藝術 計劃,是次展覽由獨立視覺藝術工作者張景威(Reds Cheung)策 展,計劃為 1a 空間 2018 年度主辦的《21 世紀藝術培育計劃》的 第二部分,這計劃皆在為藝術家與策展人提供展示平台,讓他們 能發揮更多概念與實驗性強的藝術實踐與計劃。
要微觀香港商業畫廊,其實不難發覺畫廊自身也有它的性格與取向,有些畫廊會專注某一些藝術家,有些畫廊則 以藝術形式為重心,專門推廣如攝影一類的藝術媒界。巨年藝廊(Giant Year Gallery)是香港其中一所專注推廣 本地及國際當代陶瓷藝術的畫廊。5 月 24 日至 6 月 28 日期間,便會邀請到兩位本地資深藝術家呂豐雅(Eddie Lui)及 Norman de Brackinghe(白景熙)舉行雙個展「双生」 (Synthesis)。就像生物演化中的共生機制,單獨 的生物太單調,也失去共生互利的關係。雙個展「双生」正正透過陶瓷及攝影兩種不同的媒介及手法呈現出現實 世界中的美。 呂豐雅是香港藝術發展其中一位重要成員大概沒人反對,他既是畫家、雕塑家。1973 年已舉辦首次個人作品展 ,多年來獲得多個藝術獎項如香港藝術館香港藝術雙年展「香港市政局藝術獎」 ,過去亦擔任多間藝術學院與機 構的重要職位,當中包括香港藝術館藝術發展顧問、亞洲藝術家聯盟香港委員會主席等。這次雙個展中,呂豐雅 認為: 「陶泥在立體創作的過程中,把具像與不具像、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闗係重新解構了。」 ,因此展覽以「皴擦 渲染」為主題,展示他一系列彩塑作品。
Norman De Brackinghe(白景熙)來自英國,從 1976 年起已定居香港與創作,因此創作的靈感很多時都受這個 地方影響。這次展覽他會展示經歷兩年拍攝時間,一系列具「質感」的攝影作品。藝術家認為,他自己一直對大自 然的紋理所著迷,同時不同的畫家、陶藝家及雕塑家將之融入作品之中。藝術家有感大自然對物質世界的影響, 「氣候影響物質世界的方式往往超出我們的控制範圍。有時顏色會變得柔和,而質感往往總是被突出」。藝術家 回顧從這兩年拍攝,從中挑選一些對自己有特別意義的作品展出,這些作品往往是藝術家不能再重拍,甚至已經 不再存存。 ( 文 / 張煒森 )
呂豐雅、Norman De Brackinghe 雙個展「双生」 巨年藝廊 2018 May 24 - Jun 28
38
張景威主要的創作為混合媒界,這次藝術家將會展出裝置藝術的 作品,透過這些作品來探索「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的各種可能性 ,這次展覽希望帶出展覽空間的可能性,同時展現 21 世紀當代藝 術的趨勢,藉此從展覽、策展、演出者的組合中,引出藝術工作者 、觀眾、藝術空間、藝術趨勢以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張 景威「由白而來」 香港 1a 空間 2018 May 19 - Jun17
04
與此同時,展覽強調藝術教育的部分,邀請本港中小學及大專報名導賞團,透過導賞 體驗更多「觀展」的可能性。提到觀展經驗與藝術教育,以中學的視藝教育與賞析為 例,往往只著重作品的創作、內容,或有更深入的會探求當中的創作背景脈絡,但卻 鮮有系統性的理論,說明藝術品展示的情況,以及作品與空間之間的關係。這次策展 人針對白盒子這一典型的展示空間,為一眾商業畫廊的特徵與格調,呈長或正方的間 格,再以白色牆身、燈光組成,空間猶如一張白紙一樣,沒有特定的內容,甚至與外 間的社會相隔,使作品不受其他視覺元素的影響下「完美」地呈現出來,因此,白盒 子到現在還是普遍採用的觀賞形式。誠然,亦有論提及白盒子亦是一道阻隔,斷絕了 作品與外間的關係,亦因此當代藝術的發展,有部分則背離了白盒子的展示模式,尋 找更多展示的可能性與方法。 ( 文 / 張煒森 )
39
preview078 弦 樂四重奏 組合向來數 量不少,要想在 眾多競爭者中脫 穎而出,必須 得 具備與 別不同的特質或技巧。 例如,艾默 生四 重奏的演奏 技巧的確出眾,而人們記得 這個弦 樂 組合,不單因為他 們 的技巧, 還因為他們習慣 於站立而非端坐演奏 。 對 於 即 將 在 六 月初 來 港 舉 辦 音 樂 會 的「丹 麥 弦 樂 四 重 奏 」 (Danish String Quartet)而 言,他 們 的 特 征 顯 而 易 見 —— 大鬍子。
四位成員金髮,有型,大多蓄著鬍子,拍 攝宣傳相的時候常常看起來嚴肅正經, 不過,他 們 的琴 音 十 分溫暖,特別是在 演奏故 鄉民謠的時候,愈發 活 潑生動。 聆聽 這些 旋律時,我們宛 若見到一片遙 遠 北方的 曠 野或山林,人們且歌 且 舞, 祝福婚娶或紀念祖先。這場香港首演音 樂會上,四人也 將 帶 來由民 間 不知名的 作曲家創作的北歐五國民謠。路程太遠 ,生活在濕熱地方的你我想要尋一些清 涼,在樂音中也能找到。 丹 麥四重奏的選曲非常多元,既有北歐 音樂,也有傳 統 德 奧作品。今次音樂會 的下半場,他們 將演奏貝多芬的第十五 弦樂四重奏,而為整場音樂會 揭開帷幕 的,則是德國作曲家 孟德爾 遜十八 歲那
preview078
05
年寫下的《第二弦樂四重奏》。兩首四重奏都大致以「快 — 慢 — 快」 的結構寫成,風格熱烈,充滿陽剛的氣息,只不過,貝多芬寫作這首 曲目的時候,健康日漸衰退,與疾病不停抗爭,而孟德爾遜的旋律中 ,則盡是無憂無慮、純真浪漫的氣質。不知當晚的丹麥四重奏,將如 何詮釋這兩首同樣以 a 小調寫成卻心境迥異的作品? ( 文 / 李夢 )
飛 躍演奏 香港「丹 麥弦 樂四重奏」音樂 會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2018 Jun 03 | 8:00pm
07
大提琴家王健是香港管弦樂團的老朋友,過去幾年間頻 繁來到香港演出,此番與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梵志登 合作,演出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名作《洛可可變 奏曲》。之所以將該曲命名為「洛可可」 ,是因為十八世 紀早期在法國興起了一種名叫「洛可可」 (Rococo)的藝 術風格,崇尚輕巧、精細與華麗,與這首曲子的風格十 分契合。柴可夫斯基乾脆用這一流派的名字,為這首十 個章節的曲目命名。 柴可夫斯基為大提琴這件樂器寫下不少好聽的旋律,他 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中有一段鋼琴與大提琴的繾綣對 話,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聽罷更 是餘音繞樑久久不絕,而在《洛可可變奏曲》中,大提 琴音色的魅力愈發被淋漓盡致地凸現出來,時而溫婉, 時而俏皮。該曲 1877 年在莫斯科首演,兩年後知名鋼 琴家兼指揮家李斯特聽到這作品後,忍不住說: 「終於又 聽到音樂了!」
較之《洛可可變奏曲》的輕盈纖巧,下半場的蕭斯塔高 維契的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創作於將近一百年之後, 風格蒼茫悲壯。當時正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蘇 聯期間,列寧格勒被圍城三年,城內士兵和民眾頑強抵 抗,終於擊退納粹軍隊。列寧格勒(即是聖彼得堡)是 蘇聯知名作曲家肖斯塔高維契的故鄉,他有感於戰爭的 殘酷以及和平的珍貴,於 1941 年底寫下這部四樂章交 響曲。這是肖斯塔高維契十五部交響曲中最長的一首, 其中最末樂章的主題句以「三短一長」的四音音型構成, 讓人想及貝多芬交響曲「命運」開篇處的叩門聲。該曲 於列寧格勒的首演在曲目完成後大半年方才舉行,事緣 列寧格勒電台交響樂團成員僅剩十五人,不得不招募能 夠演奏樂器的市民加入樂團,才能湊夠演出人數。
06
這場音樂會上下半場的曲目風格反差極為鮮明,不知會 否為你帶去難忘一晚? ( 文 / 李夢 )
香港管弦 樂團「梵志登與王健 」 音樂 會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2018 Jun 15-16 | 8:00pm
臺北藝術節今年適逢二十周年 ,將於今年夏季登場,今年主題定
調「ASSEMBLY」,試圖重新思考藝術節在臺北所植基的社會結構
《長生殿》由清代劇作家洪昇寫成,講述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名
中,與觀者的關係為何? 今年的執行主題將分成三個計劃 ,首先
作,其中大家閨秀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之間生離死別的愛情傳奇,引得一代代觀者唏噓感慨,念念難忘。《
是因應 20 周年專題活動的「共想吧」,將以「工作坊平台」的方
長生殿》和《牡丹亭》都是崑曲名劇,《牡丹亭》中的《驚夢》以及《長生殿》中的《聞鈴》等,都是百聽不厭
式,進行藝術節的前導活動;透過講座、對談與專題演講,在與
的唱段。
策展人的談話中進一步研討,藝術節共享與共想的可能性。
《牡丹亭》與《長生殿》都是講愛情,而且都是從女性視角寫起,講的都是傳奇女子為愛奮不顧身、千迴百轉 的動人故事。《牡丹亭》中杜麗娘巧遇柳夢梅,兩人的愛情遇到不少波折,最終一一化解,有情人終成眷屬 。而《長生殿》的故事雖說開篇美好,卻因為戰亂紛紜、時事動蕩,落得一個生死別離的悲劇下場。兩個故 事,兩段姻緣,有喜有悲,全然是苦樂人生的戲劇式映照,古今東西,概莫能外。
今次香港中樂團再度嘗試「跨界」實驗,用中樂糅合崑曲,請來知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軍與樂團一眾樂手合 作。國家一級演員、素有「崑曲小王子」之稱的張軍,過去二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崑曲藝術的普及與推廣:他
不單頻繁舉辦「崑曲走進青年」的講座和互動演出,幫助年青一代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獲得更深入的認知,而 且常常用「跨界」的手法,與流行音樂、日本歌舞伎、美國爵士樂以及西洋古典音樂的知名藝術家及樂團合 作,令到不同藝術門類互動往來。此番音樂會現場,當香港中樂團時而細膩、時而澎湃的樂音,與崑曲的美 與典雅相遇,會產生出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 ( 文 / 李夢 )
第二個部分「藝術前進中山堂」,以中山堂為地點 ,思考場所精
從 群聚出發 — 2018 臺北藝 術節 2018 Aug 8- Oct 21
神與藝術節之間的關係,集合法國 、澳洲 、英國等不同的團隊
參與活動,諸如澳洲的 All The Queens Men 帶來《放跑馬拉松
》(Fun Run)、 法 國 的 Jérôme Bel 帶 來《 歡 樂 今 宵 》(Gala), 以 及亞洲跨國合作的《島嶼酒吧》(IsLand Bar),台灣將帶來明日和
08
合製作所 、蝦米視障人聲樂團 、G 大調男聲合唱團、星合有限公
司 、七転演劇部 、白油 、台北劇場實驗室 、陳家聲工作室、Miss Misery、她的實驗室空間等團隊。
第三部份為國內外共製或委製節目,扣合「ASSEMBLY」概念 ,
討論「距離」、「國界」與「族群」等離散性的議題。 台、日、
荷合作,結合黃翊工作室 & 荷蘭室內合唱團帶來的《地平面以下》 ,扮家家酒劇團 / 柴幸男與莎妹劇團的台日合作,帶來《台北東 京距離計畫 — 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以及台灣與丹 麥合作的《光年紀事 — 台北哥本哈根》。 當觀者觀看表演的時候 ,究竟看到的是什麼?而表演者在舞台上所表現的「自我」與觀
者究竟又是什麼關係?「ASSEMBLY」不單只是群聚與聚首的直 述主題 ,背後更強烈的從藝術節出發提出自我省思,藝術節之於
整個社會之間是「為了什麼而聚集在一起?」「角色」與「扮演」
香港中樂團《長生 殿•牡 丹亭》
之於「自我」及「社群」將重新被叩問。 ( 文 / 劉星佑 )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2018 Jul 13-14 | 8:00pm
40
41
preview078 爵代舞蹈劇場成立於 2005 年,他們 成軍 12 年以爵士、現代舞,偶有融 合東方武術等舞蹈身體形式,成為該 團的舞蹈風格,在台灣形成一股獨特 又新潮的舞風。 藝術總監潘鈺楨説: 「《煙花易冷》延 續 2009 年的《煙花十二樓》。當時 這首以民國初年為創作題材的愛情 故事獲得相當大的迴響,讓她與團 長林志斌在多年後,反思當代時下的 愛情觀與民初的純愛,早已產生諸多 的質化。於是,我們重新思索愛情, 也試著詮釋人與人之間因相處而衍 生的問題。因為在任何時代、任何 國度的人,對愛情的渴望是一致的, 後人的再創再造、重新賦予見解和觀 感,可能就是閱讀、文化創意以及人 文素養給藝術最核心的卡榫。」 「演 出內容在上半場將重現《煙花十二樓》 ,下半場則以純現代舞的形式切入當 代愛情的探討。」從潘總監的語意可 知,這次《煙花易冷》的製作可謂展 現兩種不同年代的愛情,企圖使展 演內容呈現豐富的樣態。 而純現代 舞的編排,除了突顯了潘
爵代 舞 蹈劇場《煙花易冷》 台北市水源劇場 2018 Jun 08 - 09 | 7:30pm / Jun 10 | 2:30pm
preview078
09
總監的舞蹈專長之外,她亦嗅出當代數位化模式已改變人類生活的慣習 ,並也影響該世代處理愛情與關係的方式。她說: 「我以現代舞來呈現 當代的愛情觀,是因為現代舞的精神與身體的自由度所致。在這次的創 作中,生活與肢體的互動、互聯網與情感的聯繫、虛擬與真實的關係等 ,還有一些想法尚還在舞作發展中。然而上述在我的創作裡,不僅延伸 《煙花十二樓》的愛情主軸,當代處理愛情的思維,亦是我欲探討的。」 經這次採訪,筆者想,關於這個千年來歷久不衰的愛情議題,有其相對 的創作難度,如何顛覆過去的創作手法,或如何超越與突破這議題存在 的性別話題框限,相信這次展演將是一場值得眾人參與與對話的交織時 光。 (文 / 石志如)
臺灣培育出來的舞蹈人才在世界舞台上從不缺席。身 為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執教者何曉玫,在 2011 年以 「鈕扣計畫」邀請這些留在海外的舞者,緊扣臺灣「回 家」發表他們的創作。於是「鈕扣」是連接「關係」的 重要環節,而如何「扣」,就端看每年作品的質量與觀 者的後續回應。對於這樣的獨立製作,讓年輕舞者「 回家」增加個人曝光率,隨著作品引進新的創作觀念 ,同時為臺灣舞蹈環境帶來新刺激與拓展更多合作機 會,相信是這項製作背後重要的理念。
們將如何在這次返鄉計畫中,透過 個人的視野向觀眾展現他們過去海 外職 業 舞團的 經 驗,又 或者,在 這 樣的策展機會下,讓他們更有機會 去省思自己的舞蹈人生?在身份的 轉換歷程中,從職業舞者踏入創作 者,不僅有更多機會去展現自己的 想法,更能擁有較為完整的身體自 由。
在臺灣舞者生存不易,多數在學後選擇離鄉踏上異域 ,為自己的理想謀得更穩定的生活。從過去參與「鈕 扣計畫」的舞者,他們除了要儲備好自己的實力,還 要踏上國際知名舞團。「回家」是光環,也道出臺灣本 土職業舞團與舞者生存的困境。 這次參與的舞者,劉方怡在德國萊比錫歌劇院、余采 芩在德國烏帕塔舞蹈劇場、李明子在紐約林肯中心大 都會歌劇院、陳崇賢在瑞士伯恩市立芭蕾舞團。上述 這些舞者除了余采芩隨烏帕塔舞蹈劇場在臺灣巡演「 春之祭禮」與「康乃馨」等,有吃重的角色因此聲明大 噪之外,其餘三位對臺灣民眾來說皆是陌生面孔。他
10
於是,從過去的鈕扣們的亮眼表現 ,我們就是想看看他們的身體論述 ,在偌大的地 球村裡,存在著什麼 樣的質 變,而這樣的質 變 透 過「鈕 扣計畫」又能為臺灣帶來多少激盪 ?或許就在某個時刻,啟動了某處 久 未 碰 觸 的 感 動 與 靈 感。( 文 / 石 志如)
何曉 玫 MeimageDance 《2018 鈕 扣 *New Choreographer 計畫 》 台灣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2018 Jul 20 - 21 | 7:30pm / Jul 21 - 22 | 2:30pm 照片由何曉玫 MeimageDance 提供
電影導演賽門.麥克伯尼(Simon McBurney)即將率領英國合拍
劇團再度來台演出,繼廣受好評的《春琴》 (Shun-Kin)以操縱日
11
本木偶的方式,討論主僕之間的淒美愛情故事,於 2010 年在台灣
引起熱烈回響。2017 年的新作《影像中的孩子》 (The Kid Stays
in the Picture)改編自好萊塢製片人羅伯.艾文斯的同名傳記,用
不同大眾媒體在舞台上的各種變化,訴說人生就是一段電影的劇
以簡單的人物、對白與場景去描述一個長時間的戲劇,是十分困難的一項挑戰,尤其是在沒有敘事情節的詩句組合
情結構,高潮迭起。從這些評價中可以看出導演多元的想像力與
下,導演與演員要透過想像力與各種意象去發揮演出之外,還必須要讓觀眾可以接收到這些巧思。
說故事的流暢度。
由陳祈伶所帶領的 TAL 演劇實驗室(TAL 為 Theatre Actors Lab 的縮寫) ,即將於 6 月在基隆文化中心島嶼實驗
2018 年度,導演麥克伯尼將與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攜手合作,再度
劇場演出《守夜者》,以葡萄牙詩人佩索亞的文本《水手》為主軸進行創作。導演表示: 「原著的詩意與哲學性都很高
以跨文化的挑戰詮釋不同國家的特殊故事。《同情的罪》改編自奧
。沒有情節衝突、戲劇行動,按照佩索亞的認為是連動作都沒有的「靜態劇場」。這些限制是一種自由也是一種挑 戰。身體,聲音,詩意是初始鎖定的創作基礎面向,身體訓練與發展由我負責,聲音與呼吸由斉藤伸一帶領,然後
我們與演員共同運用不同的練習尋找文字裡的詩意。」如何擷取最重要的橋段並重新拼湊演出的先後順序,讓意
識與邏輯穿梭跳躍,並幻化為飄渺的視覺效果呈現在觀眾眼前,是劇團耗時一年多的心血。尤其此作品強調只使
用聲音、燈光、演員演出與簡單的舞台道具,來傳遞最精確的情緒,是最能突顯演技訓練的成熟度。此外,強調不
刻意使用其他舞台效果如時下流行的數位投影、裝置與音樂等較為花俏的華麗綠葉,而是呈現最純粹的白花,用意 象的方式去訴說情緒。有趣的是,用四位男性穿白紗裙裝的打扮來表達原著中三位女性守靈女子的對手戲,而第四 位除了是樂師,更像是一位透過旋律來引領守夜者的祭師。
在狹小的空間中,當燈光照射在演員身上時,就像暗夜空間裡的藍色月光灑落在墓園中,神秘的事物正在發生。時
而透過投射人體而反射在牆面上的影子,像是月黑風高的怪物或幽魂壟罩整個空間,影子不斷的來回盤旋,以及 搭配著演員具有深度的對白,如同在自我追尋的腦內空間裡,用第三人稱的位置看著自己的意識不停的流浪,以及
各種思想在腦中的來回辯論。這是一個日常都有可能發生的自我矛盾狀態,也像是一段人生旅途終點前的反思與 回憶。 (文 / 陳沛妤)
月光下的 詩劇 TAL 演 劇實驗室《守 夜者》 基隆文化中心島嶼實驗劇場
2018 Jun 01 |7:30pm / Jun 02 | 2:30pm . 7:30pm / Jun 03 | 2:30pm
42
12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 X 合拍劇團 Schaubühne Berlin X Complicité
《同情的罪》Ungeduld des Herzens (Beware of Pity)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2018 Jun 08 |7:30pm / Jun 09 | 2:30pm / Jun 10 | 7:30pm
地利猶太裔作家史蒂芬 ‧茨威格 (Stefan Zweig) 唯一的長篇小說《焦灼之心》(Beware of Pity)。以中年霍夫米勒擔任說書 人、省思者,帶領觀眾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年輕的霍夫米勒為逃避無心之過,對雙腳癱瘓的少女艾蒂絲付出關懷,卻造
成錯誤的愛情糾葛。盲目軟弱的同情如同雙刃刀,霍夫米勒沒有勇氣逃脫,只能註定最後的毀滅,小說中的文字細膩的描繪 了作者於二戰爆發流亡於英國時寫下各種對於戰事、以及對於難民處境感到的不安。導演在編劇時特別針對原著作者的各種 內心衝突有著濃郁的分析與情緒,思考著這位主角對當時社會的自我存在意識,以及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在舞台的視覺設計上,以一個可以移動的玻璃櫥窗與投影來傳達不同演員的內心情緒,讓舞台呈現電影般的浪漫效果,卻是 描述著憂鬱、憤怒、哀傷與希望的各種矛盾。除了簡約卻精緻的舞台裝置之外,在音樂的選擇上大量使用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稍緩板,呼應了那個時代的作者悲痛、社會動盪與文化無產階級帶給世人的影響力。近年歐洲與阿拉伯之春的難民 危機日趨惡化,此作品的出現更能提醒世人戰爭與和平帶來的犧牲與選擇。 (文 / 陳沛妤)
43
preview078 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長年推動數 位音樂、電子音樂、音樂創作編曲的
preview078
13
創作交流與工作坊的形式,促進電 腦科技與音樂文化的多元創新。今
年將邀請中國電子音樂作曲家在台 北舉辦交流活動,總共發表 9 首電
子音樂結合樂器與多媒體的新作品,
並且邀請到國內專業演奏家分別以 傳統樂器結合電子音效的方式,演
繹特殊的曲風。本次的台灣演奏者 與使用的樂器分別為:琵琶 /林慧寬 、大提琴/劉孟臻、雙簧管/黃以安
、古箏/郭岷勤、中阮 /潘宜彤、中 國笛 /任重、二胡 /蕭奕飛等等,具
有優美旋律的特色是促成聆聽的動 力。中國作曲家朱詩家的彼岸雷光 II 將以手機座位操控介面, 結合電腦 的數位運算來演奏作品。
令人好奇的是,一般來說對電子音樂 的印象總是充滿著電纜器材、特效 投影或聒噪的音效,對於以機器製造
出來的聲響往往尚未有任何樂譜可
以依循,都是依照表演者的直覺去感
電 緣-兩岸電聲音樂 會
Ele c tronic K ar ma - Cros s-Str ait Concer t for Ele c tronic Music
台灣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2018 Jun 25 | 7:30 p.m.
受音樂的震撼力。通常這類型的表演都會在夜店或是流行音樂的晚會上演出,參與聆 聽的觀眾年齡層較集中,在活動氣氛上也會比較隨興。
只是,若今天要使用傳統的樂器結合當代高科技的電子設備重新撞擊新的火花,是非 常抽象的,尤其這些傳統樂器所代表的符號往往是比較古典或輕柔的音樂,甚至經常 需要固定的樂譜去針對演出做事先的排演,只有極少數的表演會採用即興的方式,縱使
即興也是令人熟悉的旋律,與電子音樂的曲風及表演方式相當衝突。然而,此表演之令 人期待之處即在此,如何透過傳統樂器的特性與音樂模式,加上新興科技所帶來的變
化,畢竟新科技的出現可以錄製與模仿各種聲音,甚至可以創造新的樂器效果,那麼舊
的樂器所存在的價值又是甚麼呢?是否還需要考慮到特有文化與使用的便利程度,音
樂本來就是一個難以用語言表達的訊息,是一種必須要用感覺去體會的情緒,而《電緣》 此演出的構想之創新,是在這個數位時代之下必須去體驗的一個創意。 (文 / 陳沛妤)
壯 圍 沙丘 旅 遊 服 務 園 區位 於 宜蘭 壯 圍 濱 海台 2 線 149.3K,由交 通部 觀 光 局東 北角暨 宜蘭海岸 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興建,園區由榮獲第 20 屆國 家文藝獎的建築師黃聲遠所設計,空間意像結合 導演蔡明亮的策展概念,在作品的設置之間,引 導出蔡導特有的「荒蕪」美學。園區從規劃至施 工完 成 歷 經 10 年 時 間,占 地 約 4.5 公頃,黃 聲 遠帶領田中央工作群所設計,不單只是作為遊客 旅遊休憩,背後更富含文化藝術推廣及自然生態 體驗的功能。蔡明亮秉持著一貫的風格,將過去 的作品結合園區空間,共分成塵、潮、風、雨、海 與月光等主題,分別放置作品《無色》、《行者》、 《夢遊》、《金剛經》、《行在水上》、《西遊》、《無 無眠 》與《沙》,其中《沙》一 作,結合了該園區 空間,以及壯圍周遭既有的天然沙丘環境所拍攝 ,李康生身著玄奘意像的紅色僧服,緩緩在風沙 中踽踽獨行,而播放影像的亦直接將實體的沙, 傾倒在展場中,並放置數張老舊的椅子,亦或是 單張、成雙的電影座椅,打破單一觀看「電影」的 方式。而月光展廳,則別出心裁的結合沙與水岸 的造景,《無無眠》的影像倒映在水中,澡堂意像
14
,以 及 川流移動的窗景,形成都市 叢林中,特有的速度與凝視。2016 年蔡明亮曾與藝術家高俊宏合作作 品《玄奘》,該作中,高俊宏以炭筆 在大尺幅的紙張上作畫,用身體一 同經歷李康生的節奏與步伐,這些 風景的痕跡在被創造之後,於此次 的「沙丘」一展中,成為黃聲遠設計 的建築的一部份,撕碎後又再次拼 湊的紙張,一片片的在玻璃落地窗 上,成 為 新 的光 影 沙丘,讓 室內空 間映射出特有的肌理,亦讓建物的 外觀,有著另一種荒蕪的樣貌。蔡 明亮的行者系列作品未來將展示至 少 2 年,預計 規 劃夜宿活動,讓 觀 者可以體驗壯圍天地一沙鷗般特有 的緩慢。(文 / 劉星佑)
「行者 ‧ 蔡明亮」大展 台灣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
目前正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駐村的藝術家陳漢聲,距離上一次於 臺北舉辦的個展「治本於農 Green & Gray」已間隔兩年,此次由
香港策展人馮穎君與藝術家陳漢聲對話,以陳漢聲爺爺的名字「
15
陳明福」為展名,回到家鄉高雄舉辦個展,在「治本於農」的脈絡
下,返鄉之於陳漢聲,究竟有什麼意涵?馮穎君或許正好提供了距 離尚遠,而文化也略有差異的香港視野。大社之於高雄,一直以
來是重要的農耕區,卻也是重要的工業區,在新舊並陳中,人與土 地的關係,往往是拉扯且充滿矛盾的, 「藝術固然是一種勞動,但
單一媒材的創作是一種偏執嗎?或許在「史東的日子」一展中,將會發現,今日對於當代、多元的藝術想像何等單一
到了今天,勞動又何嘗不是一種藝術?」這是策展人馮穎君對於陳
。詹凱復一直以來,以石雕為主要創作媒材深諳石雕相關的工法與技術,比透過石雕創作,叩問今日藝術的可能性
漢聲創作的一段看法,在勞動的本質上,農業與工業的差異似乎
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忠於自己的生活,並瞭然於胸的創作,在資訊川流的今日,從個體的生活狀態出發,更為基礎 卻更為困難。詹凱復過去的創作諸如《白日夢》,在渾沌的有機形體中,以三個四足且渾圓的姿態,表達夢與欲望之
間的關係,天真有邪的彼此交纏,而在之後的神奇寶貝(港譯:寵物小精靈)為系列裡,個人的欲望轉向成對於童年
記憶的探索,出生於 80 年代的台灣, 「我是誰?」不單單是卡通神奇寶貝的節目,在進廣告與節目開始前,會向觀 眾進行的一個互動猜謎,更是一個台灣在歷經經濟成長時,執政黨嬗變,時時向自己提起的一個大哉問;各種熟悉 卡通角色的觀者,可以單從剪影中,猜到與劇情呼應的角色名稱,而不熟悉的觀者,這些剪影與自我提問的困惑,
亦如同觀看詹凱復作品時的狀態,離開符號的指涉,那便永遠是只是一塊「史東」 (Stone) 。透過再現,劇透著主體
的困惑。「在生活中許多的片段與感受,很多時候都被忽略和遺忘,然而這些東西卻是構成自己很重要的環節。」如 作者自述,個體須臾片段的感受,是生活過程的一部份,在這樣的基礎上,完成的作品之於被切割下的石料,皆為 邁向「完成」的一部份,工廠周遭的石材是歷年藝術家,棄之不用,或是自我要求下不甚滿意的作品,詹凱復從此出
發,如同展名,從 Stone 音譯成史東一般,彷彿視媒材為一個他者,來自述或轉述著這種「感受創作」的過程。棧 板是作品完成與未完成的暫時棲所,而這些石頭亦是詹凱復難以一語道盡的生活絮語,如同巴特之於攝影,面臨與 他人分享時,生命即充滿了點點滴滴的小寂寞一般。 (文 / 星佑)
史 東的日子 Stone Days -詹凱復 個展 台南吼唷藝術展演空間 2018 Mar 09 - Jun 04
44
是毫無分別的,然而與土地的關係,卻是大相逕庭,陳漢聲的
陳明福|陳漢聲 個展
The L as t Far m B oy | Chen Han -Sheng S olo E xhibition
高雄伊日藝術駁二空間 2018 May 19 - Jun 17
16
陳氏家族三代都居住在大社,身為一名農家子弟,北上求「藝」讓農耕經驗如今只剩 兒時記憶,但這份記憶成為陳漢聲一直以來的創作養分。
藍白的陶瓷碎片、爺爺在世時,受到各方表揚的匾額、自日本時代就比鄰在田地旁的 墓冢群 ⋯⋯ 這些都將成為陳漢聲的創作靈感,並聚焦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這些關
係延伸至無名的土地過客,有著成住壞空的隱喻,也有著莊稼人與土地之間的依存象 徵;無名氏的歷史,往往被迫無關緊要,並被迫自我淘去,靜置的農具,其實也從未 真的罷工,物件總透過被使用過的痕跡,召喚一個以農入藝的創作方法。
另外春仔花(亦稱纏花)是陳漢聲為了創作,前往鹿港向國寶大師施麗梅老師所習得 的一項手工藝,這項手工藝來自泉州,過往僅由母傳女,是一個發自愛物惜物初衷的
手工活兒,成品常常用在結婚嫁娶,或是敬神禮佛,結合動力裝置並與手工藝的結合 ,另構一種勞動姿態與祝福。 (文 / 楊育清)
45
visual+stage078
澳門樂團多元音樂會紛呈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對於浪漫樂派以後的作曲家,「九」 彷彿是創作交響曲一個無法超越的數 字—馬勒創作至第八首遽然而止,布拉 姆斯索驥不斷,亦只有三首作品存世。 皆因樂聖貝多芬一生共寫出卷帙浩繁的 九 闕 交 響 曲 , 其 中 《 D 小 調 第 九 交 響 曲 「合唱」,作品125》,公認為最高傑 作,凌頂登峰,幾成交響曲最高成就, 兩世紀以來一直深受樂迷之喜愛,尤以 終樂章D大調急版為甚,「歡樂頌」的主 題膾炙人口。然而在200年前於交響曲 中加入四獨唱,乃至規模龐大的混聲合 唱 團 , 絕 屬 雄 奇 的 嘗 試 。 時 間 巨 輪 無 息 運 轉 , 出 彩 的 作 品 卻 絕 對 不 會 被 淘 汰 。 《第九交響曲》中對自由、希望、博愛 的吶喊仍然在今日堅定奏響。澳門樂團 本樂季以貝多芬之《降B大調第二鋼琴 協奏曲,作品19》為引,以《第九交響 曲》在合唱中盛大作結,拉下帷幕。 音樂會擔綱的四位獨唱,俱對樂團及樂 曲有着精闢的見解。女高音宋元明去年 方與澳門樂團聯缺演出,默契猶在; 女 中 音 牛 莎 莎 在 國 內 曾 經 有 多 次 演 出 《第九交響曲》的經驗。而不論男高音 石倚潔、男低音關致京,以及赴澳助陣 的台北愛樂合唱團,近年都曾與樂團合作。
+data
visual+stage078
Chorus - Taipei Philharmonic Chorus
在音樂總監呂嘉棒下,誓要呈現磅礡恢宏 的樂章。呂嘉雖然以詮釋歌劇見長,但對 指揮交響樂亦有孜孜不倦的熱情以及獨特 理解,當年投考柏林藝術大學,呂氏背譜 指揮貝多芬第三交響曲之第二樂章,技驚 眾座,從此踏上藝術旅途。過去幾年間, 呂氏亦多次指揮貝多芬之交響樂,計有第 三交響曲《英雄》、第六交響曲《田園》 ,去年亦曾在國家大劇院指揮本次音樂會 這首不朽名曲。而澳門樂團以中型樂團定 位,為了配合本次演出應會補加額外演奏 樂師,務求呈現對靈性最由衷、充滿激情 的禮讚。 《電玩交響樂音樂會》 遊戲商不斷推陳出新,然而每次引起的熱 潮,很多終是曇花一現。不過它們都離不 開一樣不可或缺、畫龍點睛元素—配樂。 出色的配樂除了展示到遊戲中時代的空氣 和色彩、營造氣氛之外,其中佼佼者更加 可做到聞其聲而知遊戲的境界。
+data
承接二零一六年《電玩交響樂音樂會》的全城 熱捧經驗,今次音樂會的電玩遊戲音樂選曲包 括《上古捲軸》(The Elder Scrolls)、 《傳送門》(Portal)、《風之旅人》(Journey)、《生化奇兵》 (BioShock)、《光環》 (Halo)等等經典遊戲。這些遊戲的配樂俱具 特 色 , 如 玩 法 不 設 語 音 交 流 的 《 風 之 旅 人 》 , 玩家要以吟唱跟世界互動而通過關卡,配樂亦會 隨着角色行動而有不同變幻,不論音樂風格以及 主題都別樹一格,具有深度。難怪遊戲的音樂原 聲在第55屆葛萊美獎上獲「最佳影視媒體作品 作曲」之提名,以遊戲配樂的身位跟《龍紋身的 女孩》《大藝術家》等巨製一決高下。 本次執棒的為柏斯交響樂團總指揮暨音樂總監潔 西卡.葛欽( Jessica Gethin ),攜同香港的 學士合唱團演出。在樂隊演奏的同時,大型屏幕 將同步播放遊戲影像剪輯,在一片專門的合成燈 光效果的襯托下,令觀眾重溫遊戲中的難忘時刻 和刺激片段。在Switch, PS4, XBox One大行其 道的今日,不知這些以往在電腦主機以及PS3登 場的經典遊戲,能否觸動大家往昔青春的心弦? 世界盃熱潮 2018年又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年,早前譚校長 順勢推出了新歌《我們的夢》作為世界盃主題 曲。不管是否同意樂曲中表達的俄羅斯風,世界 各地為世界盃創作的主題曲,以激情的節拍配合 振奮的歌詞,從來為人津津進樂道。誠然,音 樂與足球運動有不少雷同—一開波循序漸進的節 奏,宛如樂曲初段的進行,之後慢慢掀起高潮, 音樂之間穿插的奇妙樂思、強力節奏,又正如那 些妙到毫顛的倒掛金鈎及遠程勁射。 音樂會的幾首與世界盃有關的歌曲,主要分為兩 大層次,首先是從橫切面的角度描述足球競技的 體育精神,可從歐洲樂隊的 The Final Countdown 略知一二;在去屆巴西世界盃傳頌一時的 La La La ,則是直接描寫各國健兒馳騁綠茵場 之英姿,令觀眾尤如置身球場中,感受普天歡慶 的巨大氣氛。
文 / 李 玨
音樂講呢D 你可知樂團為何在音樂會開始時要對A 音?知否B除了可以解作B大調外,還可以 有什麼意思?C音在調性音樂又有何的重 要?親子音樂會「音樂講呢D」請來年青 指揮家、新加坡交響樂團副指揮黎志華帶 領樂團,讓小觀眾從另一角度認識古典音 樂,從英文字母A到Z,在古典音樂的層面 上以淺白易懂的語言探討一番。 黎氏一直熱衷於推廣古典音樂,具有豐富 指揮兒童音樂會的經驗,加上親切的外表 和口才,深受各地小朋友愛戴。音樂會將 以英語演出,與大小樂迷一起共渡一個老 少咸宜的下午音樂會。
+data
+data
2017-18 樂季閉幕音樂會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英雄:電玩交響樂
週末音樂館 — 喝采世界盃
音樂講呢 D
2018/7/28/ 8:00p.m. MOP 400 / 350 / 250 / 150 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2018/6/30/ 8:00p.m. MOP 300 / 200 / 100 澳門威尼斯人劇場
2018/6/16/ 4:00p.m. MOP 120 / 100 澳門崗頂劇院
2018/7/7/ 3:00p.m. MOP 120 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劇院
48
49
圖 / 澳 門 樂 團 提 供
visual+stage078
visual+stage078 作為台灣文創熱門景點的松山菸廠,有的是源 源不絕的藝術愛好訪客。在今年夏天,邁入第 三年的ART FORMOSA (福爾摩沙國際藝術博 覽會)即將7月13號到15號,共計有超過 60 家 來自亞洲諸國的畫廊參與,在松菸和誠品行旅 雙展場的形式登場,呈現有展牆打造的白盒子 畫廊美術空間,也有居家品味的臥室擺設,滿 足收藏家的各種需求,展現藝術品在不同空間 的可能性。
大苑藝術負責人 張學孔
伊日藝術提供|時永駿《藝品店.B - 一個有鳥的夢 》Ornamental Fixture Shop. B - A Dream with Birds, 油彩、畫布(2017), 61×91cm(2017)
穩定成長 鞏固中堅市場
ART FORMOSA邁入第三年
the COLLECTORS提供|CREED Martin, Work No. 2852-1 26 colour unique screenprint, 40 x 35 cm(2017) GALERIE STEPHANIE提供|De Pio, Toriga Shiawase (Trigger Happy), 12x18x15in. (AP 2016)
中小型定位 瞄準中上階層
持續開發新藏家 壯大藝博會受眾
從2015年的Formosa art show,再到2016年 的FORMOSA 101 Art Fair , ART FORMOSA 歷 經各種型態,在激烈的藝博會市場,依然屹立 不搖,以獨特的中小型規模和易入手的價錢, 擁有一批固定的收藏家參與。根據張學孔表 示:「我們注重開發新藏家」,因此藝博會的 定調也以提供中小型畫廊參與的中小型規模的 藝博會,來做出跟市面上不一樣的方針。他表 示,今年台灣畫廊和去年相比較少一點,國外 畫廊達到28間,不過本地畫廊如好思、伊日藝 術,僑福芳草地,等帶來年輕藝術家,尤其是 在高雄當地經營超過30載的 isart gallery 御書 房藝廊,也將由第二代領軍,首度參與盛會。
同時經營台北和高雄兩場藝博會張學孔,認 為台北走的比較當代、年輕,而高雄走的比 較在地、更趨於區域性,剛好做出南北不同 的區隔。但他也發現,台灣這幾年在藝術上的 不景氣,有些畫廊停業,所以「畫廊參展比較 謹慎」他說,尤其市場的規模沒有預期的大, 似乎有飽和的狀況,尤其明年 Magnus Renfrew 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會帶給台灣很 大的刺激。」作為中小型的藝博會,張學孔表 示,規模大的藝博會有廣度,但「中小型的藝 博會會針對集中一點的受眾人口,我們不是針 對頂級,而是中上階層的收藏家,不會有過於 重量的作品。」也就是說,作品的定價在 3 – 4 萬到100萬新台幣之間,作為剛開始收藏輕鬆的 價格。
除了畫廊帶來的展覽,大會這次也將延續過去 頗受好評的特展區域,「會帶來 50 – 60 年代 的特展,從抽象表現主義出發,將會有一個美 國、印尼、台灣的藝術家參與」張學孔表示, 以及錄像展區,不過和以往散落在展場各處的 呈現方式有所不同,「會做一個如電影院的展 區,將錄像作品集中在一起」,而在講座的部 分今年則會聚焦在市場面的討論,會邀請國外 的收藏家,以及國外藝博會的經營者來分享。
從去年看見瑞士銀行(UBS)和中國信託的贊 助合作上,就能體會張學孔企圖在台灣開發新 客戶的野心,讓參展的畫廊能夠受益,擴大藏 家圈。今年也會持續和中國信託合作,「也 會挖掘醫師收藏族群」他說,根據他過往的經 驗,醫師是少數職業族群裡,比較不受景氣影 響的收藏家,而且醫師圈喜歡呼朋引伴,一起 +data
ART FORMOSA 福爾摩沙國際藝術博覽會 7/12 VIP Preview, 2018/7/13-15 TAIPEI 台北|松山文創園區 x 誠品行旅
50
觀止堂提供|蘇修賢《靈山飛翔》, Acrylic on canvas(2018), 94x130cm
研究一起購買,「如果有一個醫師開始收藏, 其他就會開始」,藉由藝博會的平台,提供他們 資訊,同時教育未開發的收藏族群。
文 / 翁 浩 原
精彩畫廊名單 兼顧國際和在地 在松菸展區,這次有13間藝廊參與,有來自以 代理東南亞大師新加坡的 Art Agenda, S.E.A 、 菲律賓的 GALLERY STEPHANIE、香港的 a.m. space 、來台多次的韓國畫廊 Gallery Seek 等, 特別的是多次參與的台灣伊日藝術(YIRI ARTS) 、台日兩地活躍的觀止堂,還有經營許多日本當 代雕塑的 Gallery UG ,都將以雙展區的形式, 橫跨松菸和誠品行旅展區。 其中,觀止堂則是將帶來台灣藝術家蘇修賢的個 展,藝術家用畫筆靜謐的將動物的野性隱藏在黑 色顏料之下;而菲律賓有領導地位的 GALLERY STEPHANIE將帶來之前在高雄藝博頗受好評的 菲律賓藝術家文森・皮歐( Vincent de Pio )的 作品,他以壓克力顏料繪製摺紙為表現手法,將 普普藝術有了東方美學的獨特;伊日藝術將帶來 台灣青年畫家時永駿的作品,擅長在二維平面創 造三維立體空間向度的他,這次又將帶來獨特的 視角,表達各種荒謬、怪誕的生活百態。 在人文薈萃的誠品行旅裡,則是將會有52家畫廊
雅逸藝術中心提供|周川智《古絹影系列-1》 Oil Painting, Tempera,
Panel, Canvas, 24k Pure Gold Leaf, Patina Varnish, 63x41cm (2017-2018)
參與橫跨6層樓,將藝術和生活的品味發揮得 淋漓盡致。幾個常見的台灣畫廊,如新苑藝術、 傳承藝術中心、 雲 清 藝 術 中 心 、 觀 想 、 好 思 、 藝星等,都將帶來精彩的作品。其中在北京、 香港都有據點的僑福芳草地,將會是首次參與, 能夠期待他們帶來的中國當代藝術;而總部設立於 英國倫敦的線上藝術平台,在台北和首爾均設有辦 公室的 the COLLECTORS 也將首次在台灣亮相, 帶來一系列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家的限量版畫作品。
51
以
visual+stage078
visual+stage078
歌聲凝聚 城市記憶
2018 Vocal Asia Festival 在新竹
2017 香港 VAF 全體大合照 今年新竹合作主辦方Big City遠東巨城購物中心
我 們 如 何 記 憶 一 座 城 市 的 面 貌?行 之 有 年、亞 洲 地 區 最 具 規 模 的 人 聲 藝 術 節 慶 Vocal Asia Festival (VAF),選 擇 以「歌 聲 」 描 繪 一 座 城 市 的 面 貌、在 地 人 們 生 活 的 軌 跡,自2 011年 開 始 舉 辦,行 經台北、深 圳、桃 園、韓 國 光 州、上 海、台東、香 港, 今 年則是 來 到台灣 新 竹,一站 站 的 接 力, 既 是「阿卡貝 拉 」的 精 神 延 續,也 顯 現了 歌 聲、音 樂 傳 播 千 里,沒 有 國 界 距 離。
歌 聲 傳 唱千里 音 樂 沒有距 離 相 較 於 其 他 綜 合 類 型 的 藝 術 節 活 動, Vocal Asia Festival 選 擇 以 人 聲 藝 術 為 出 發 點,既 聚 焦、也 親 民,廣 邀 世 界 各 地 歌 唱 好 手、名 家 齊 聚 一 堂,除 了 交 流 演 出,也 舉 辦 大 師 班、工 作 坊,同 時 還 有 每 年 各 地 阿 卡 貝 拉 團 隊、愛 好 者 最 為 期 待 的「 亞 洲 盃 阿 卡 貝 拉 大 賽 」, 是 新 生 代 歌 手 的 試 金 石,也 是 發 掘 阿 卡 貝 拉 新 秀、人 才 培 育 的 搖 籃 和 推 手。
難 得可貴的是Vo c a l A s ia 也 是目前 世 界上 少見 的 跨 國 性 阿 卡貝 拉 藝 術 整 和 平 台,以 台 灣 為 基 地,整 合 日 本、韓 國、港 澳、新加 坡、中 國 大 陸 等 地 的 阿卡貝 拉 團 體、歌手和 創 作 者等。
唱出在地民謠之聲 科技與人文兼具的風城
Vocal Asia Festival今年選定在新竹舉辦,新竹 因為氣候的緣故,又有風城之稱,加上科學園 區的科技特色,以及地方以客家族群居多, 主辦單位特地將主題選定為「民謠」,以傳 統客家音樂為底蘊,結合世界各地曲風,企 圖以土地之聲、人文之聲、城市之聲,回應 一地面 貌。同 時,今 年活 動 也大 膽 地 從 藝 術場館出走,將音樂送往人群,選定在新竹 地標Big City遠東巨城購物中心、竹北新瓦 屋、新竹東門城,要和觀眾零距離面對面。
世界大師群聚新竹 魅力開場
往年 Vocal Asia Festival 皆會為觀眾推介 能跟上世界潮流的頂尖人聲團隊,開設大師 班講座,今年也不例外,像是發跡於美國明 尼蘇達州的鄉村人聲團隊 Home Free ,他們 曾獲得美國選秀節目《 The Sing-Off 》,以 溫柔的五聲部男聲合唱為一大特色,歌聲溫 暖 且 具有穿透力,能 傳遞 將 鄉 村歌曲的質 樸感,以及溫厚的情感,影響力不容小覷; 而同樣來自美國的女子人聲團體Women of the World,是2017國際阿卡貝拉公開賽世 界冠軍,由四名不同膚色的女歌手所組成, 她們除了以音樂關懷世界,也以歌聲展現女 性的魅力。
2017 香港 VAF 亞洲盃阿卡貝拉比賽 國際評審 Tobias Hug 講評
此外,世界知名人聲天團 Rajaton 成 員之一 Ahti Paunu、流行天團飛行哨 兵前成員Andrea Figallo,以及曾榮 獲金曲獎的台灣知名音樂創作者謝 宇威、歐開合唱團藝術總監賴家慶 也都將在今年開設大師班講座。
藝術不在高處殿堂 轉角就能遇見阿卡貝拉
2017 香港 VAF Gala Concert 美國 New York Voices 與國際
講師 Tobias Hug 及 日本代表 Kaichiro Kitamura 合作演出
最令大眾引頸企盼的,莫過於現場 演唱的音樂會了, Vocal Asia Festival 今年特別在新竹 Big City遠東巨城購 物中心規劃「巨城舞台」,安排來 自亞洲各地的阿卡貝拉團,在此舉 辦多場音樂會。特別的是,今年將 有來自兩岸六城參與 VAF for Kids的 小歌手們,親臨風城一展他們的歌 喉。最貼近新竹在地文化精神的 「哈客音樂會」,也將一路從山 歌、採茶、傳統戲曲唱到流行音 樂,並由 Women of the World 與台 灣客家音樂家、阿卡貝拉歌手一同 「跨界」演出,展現全新的客家音 樂風範。今年閉幕音樂會最值得一 聽的,除了從亞洲盃脫穎而出的新秀 團隊, Home Free 也將帶來結合流行、 +data
阿卡貝拉國際藝術節 2018/8/16-19 Big City 遠東巨城購物中心
52
53
搖滾與美國鄉村音樂發源地納什維 爾(Nashville)傳統曲風等「混 種」的阿卡貝拉鄉村音樂。但別以 為整個藝術節就在這裡畫下句點, 主辦單位為了讓歌聲更能連結人 心,每年都會安排「阿卡日」,邀 請在地團隊參與演出,2018VAF阿 卡日預計演出地點將在Big City巨城 戶外廣場、竹北六家新瓦屋、新竹 市迎曦門(東門城下沉廣場)等地 舉行。
什麼是「阿卡貝拉」?
「阿卡貝拉」來自義大利文 "a cappella"一詞的音譯,意思是 「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音樂」,中 世紀時期的歐洲,以純人聲演唱葛 利果聖歌 (Gregorian Chant),這種 在教堂裡演唱的音樂形式,被稱之 為"a cappella",演變至現代,阿卡 貝拉不再只存在於教會裡,而純人 聲演唱的方式也變得更為豐富,現 在全世界都有阿卡貝拉人聲演唱團 體,除了優美的歌聲、和聲演唱, 還會加入麥克風應用方式、口技變 化,讓演唱內容更為豐富,也是創 意的展現。
文 / 李 欣 恬 圖 / 阿 卡 貝 拉 國 際 藝 術 節 提 供
2018年深圳 國際藝術博覽會
visual+stage078
visual+stage078 由資深藏家幫助新晉藏家以及藝術愛好者更 有系統性的瞭解藝術動態,更快進入完整的 收藏體系。另外,我們還有幾個非常具有分 量的大展也在洽談中,請大家拭目以待。
五月中旬我們會配合本地畫廊Banana Jam藝 術空間的新展,邀請藝術家Serena Huang分 享國外學習當代藝術的經歷,並組織客戶一 起參與,藉此開始今年「Be A Collector」系 列講座。我們會邀請有分量的老師開展工作 坊、沙龍、雅集,也會推出系統的課程、展 覽和遊學等,致力打造全年不間斷的文藝活 動。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微信、網站,瞭解 最新活動內容,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
藝術地圖:深藝博是如何開發及培育藏家 資源的?
宋偉強:我們團隊本身有十餘年專業展覽策 劃背景,在市場方面也相當有經驗。2016年 我們成立了自己的藏家俱樂部,目前會員已達
01
300多名。今年我們的口號是「Be A Collector」旨在更系統地把符合資質的 藝術愛好者邀請到俱樂部裏。我們也會積 極與銀行、地產、協會以及高端俱樂部等 機構合作,有針對性的開展不同主題活 動,擴大在地影響力。
藝術地圖:深藝博與其他藝博會最大 的分別是甚麼?
宋偉強:作為深圳第一個原創性藝術博覽 會的開拓者,我們以國際性視野豐富本地 藝術資源,面向這個城市的中產階級,具 有一定消費能力的藝術愛好者。在展商和 作品的挑選上,我們更側重給觀眾提供新 鮮的、有梯度的、有活力的藝術選擇。 有展商曾說他在這裏接觸的客人比起其他 城市要更純粹,很多是因為真心被作品打 動了,而價格剛好合適,所以很快就達成 交易,也因作品成了朋友。我想這就是我 們希望深藝博發展的方向。我們希望做作
01 02 03 04 藝博會現場導覽
文 / 編 輯 部
深圳國際藝術博覽會運營總監 宋偉強
03
02
作為中國最年輕最有活力的一線城市,深圳曾被視為 沒有根基的文化沙漠,然而這座「來了就是深圳人」 的移民城市的文化地圖正在改變,作為灣區核心城市 之一,深圳正在以它的都市中產創新實踐,構建著在 地藝術新版圖。我們與深圳國際藝術博覽會運營總監 宋偉強對話,展望2018年深藝博有哪些新亮點值得關注。
藝術地圖:如何總結深藝博這七年的發展?
宋偉強:深圳作為特區,經濟發達是我們對它最初的 印象,那麼文化藝術呢?作為吸納了幾千萬海內外精 英人才的城市,這當然是必不可失的一部分。2012年 我們正式籌辦深圳第一個國際性藝術博覽會,六年裡 親歷了深圳從「藝術沙漠」到「繁花盛開」,見證深 圳藝術市場從無到有,從一小部分從業人員和藏家的 參與到國際性的關注。深藝博一直保持在60-80家畫 廊的規模,重點在培育深圳本地藝術市場,目前已積 累了6萬+觀眾。今年會繼續保持原有規模,開發南中 國市場。 「立足當代,傳承經典,弘揚本土,相容天 下」是深藝博七年發展的總結。
藝術地圖:今屆深藝博最突出的地方是甚麼,跟 以往有哪些不同?
54
宋偉強: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國內外年輕藝術家身上, 招展方向偏重新銳畫廊和中堅力量。深圳作為年輕而 富裕的城市,越來越多藝術愛好者正在從藝術消費入 門,慢慢走向成熟的收藏。深藝博一直與深圳藝術愛 好者一同成長,我們把自己定位為引路人和推薦者。 我們會著重於藏家俱樂部的開發培養,篩選出優質的 藏家資源,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合互動讓展商和藏家 有更多機會接觸,其中包括建立線上作品預購平臺, 以會員制傳播展商及作品的第一手資訊,促進展期甚 至是展前銷售。
藝術地圖:請介紹一下主題展的內容和值得推薦 的活動
宋偉強:主要包括青年藝術家板塊,名家推薦展和亞 洲收藏俱樂部。今年深藝博會加大力度引入更多新銳 畫廊和青年藝術家。青年藝術推薦展「藝野青禾」會 尋找專門推廣青年藝術家的機構或者平臺合作,希望 選出來的藝術家有更充分的認證和市場推廣,也增加 藏家收藏的信心。名家推薦展方面,我們希望參展商 都能拿出幾幅可以分享的,甚至是可以出售的大師級 的作品,籍著佳作與深圳的藏家進行更深入互動。亞 洲收藏俱樂部會為藏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搭建藏家 互動平臺,除現場藏品展出外,也有藏家現場分享會,
04
Banana Jam香蕉醬藝術空間將於5月19“Last Wednesday”展出Serena Huang個展
品更多元,格調更輕鬆,更適合這個城市品 味的藝博會。我們給資深藏家提供精選的極 具收藏價值的選擇,同時歡迎全城藝術愛 好者加入,挑選適合自己趣味、可以放在家 裏、與自己共同成長的獨一無二的作品。
藝術地圖:深藝博如何緊密反映內地、 香港,以至國際藝術市場? 宋偉強:這個問題很大。我們所處的城市, 是國內繼北京、上海後經濟發展最快的一線 城市,隨著大灣區的概念和政策啟動,深圳 的發展與港澳、國際更加緊密連在一起,中 外經濟、文化的碰撞帶給這裏藝術市場的影 響是巨大深遠的。但目前來說,深圳,包括 國內藝術市場仍然缺乏穩定健康的市場架構,
我們所看到的表面的生機,其實是很脆弱的。
這幾年通過對亞洲市場的不斷走訪,我們 發現包括像香港、臺灣、韓國、日本等地 區,最主要是因為有濃厚的藝術收藏氛圍 和基數在支撐。深藝博目前在做的是全民 藝術消費培養,是這個城市藝術事業能夠 健康發展下去的最紮實的一環工作。可喜 的是,深圳的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和教 育水準給予了我們很大的信心,每年參觀 人數都在遞增,銷售狀況穩步提升,這在 一定程度上證明我們的工作做紮實了。
+data
2018 深圳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8/11/23-26 深圳會展中心(8 號館)
55
圖 / 由 深 圳 藝 博 提 供
專訪香港國際編舞節創辦人
visual+stage078 既然這座城市是東西文化匯聚之 所,Van創辦的Unity
費多一些心力。即將於6月28日至 30日舉辦的「香港國際編舞節」
(HKICF)和即將於5月27日至6 月27日舉辦的「伊卡洛斯駐場計 劃」(HKICAROS),即是例證。
兩個計劃從2016年開始設立,到
今年已是第三屆。「我將香港視 作第二故鄉。我覺得應該做些事 Credit : George Anastasakis
場計劃命名,是希望為本地年輕藝術工 險」的翅膀。獲得委約的本地及海外藝
術家,將藉助Unity Space這一平台發表 2012年,Van收到兩個舞蹈節的邀 請,擔任駐節藝術家,一個在廈 門,另一個在台北。這些經歷都幫
他們的新鮮作品,而來自世界各地的知 Credit : George Anastasakis
名編舞家如 Roberta Mosca,Edivaldo
Ernesto,Judith Sanchez 和 Roberto
Olivan等,也將為參與計劃的新晉藝 術家提供表演及編創方面的指導。
中最困難且具挑戰性的環節,是籌 集資金。如今,Van將自己在世界不
在她的引介下,來到香港主持若干
同地方駐場表演以及教授大師班的
舞蹈工作坊。
酬金用於藝術節的開支,也試圖透 過籌劃其它的國際藝術節和駐場計
「香港吸引我的地方,在於這座城
有自己的舞團,並曾帶領團內舞者
後的若干年裡,Van每年都會來到
香港兩、三次,與本地舞團CCDC
即將於七月在吉隆坡舉辦的國際舞
時間裡,他也大多待在中國、泰國
節,將邀請20位世界各地的編舞大
他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要跳舞這樣
吸引。
「從那次旅行之後,我希望找到一
都是為了勾連東西文化,鼓勵年輕 藝術家勇於自我表達。
的問題。「那是我人生中的重要轉
「我們希望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創意
冥想和瑜伽與舞蹈結合起來,創造
有勇氣面對人生的挑戰及喜悅。」
平台,令到他們的生活更飽滿,更
折。」Van說:「我希望將氣功、
Van如是說。
出一種全新的表達方法。」
2015年夏天,Van從香港大學佛
可是他早在13歲的時候,就已經
這座城市創辦了自己的舞團Unity
接觸武術和氣功了。
出,其宗旨與香港的舞蹈節相仿,
對於氣功和冥想的興趣愈發濃厚。
個全新的方式來創造並詮釋舞蹈。」 Van在22歲那年才開始學習舞蹈,
師,與將近100位藝術家合作創作演
和印度,研究氣功和冥想。
後,Van愈發關注武術、氣功和瑜
其中蘊含的力量、優雅與哲思深深
蹈節是Van籌劃過的最大規模的舞蹈
或是香港演藝學院合作,而其餘的
大約在2013年前後,Van發覺自己
伽冥想等東方傳統文化門類,並被
劃等,籌措相應資金。
市是東、西文化的交匯地。」在此
在倫敦以及歐洲其它城市巡演。 在2011年秋天那一次亞洲旅行之
在Van看來,籌辦這樣一場藝術節,
需要花費的心力不可謂不少,而其
術發展舞蹈界別的主管陳頌瑛,並
在那之前,他在倫敦工作九年,擁
文 / 陳 瑋 鑫
作者和海外藝術家提供「自由飛翔並冒
辦的論壇上見到現任西九文化區藝
港這座亞洲城市展開事業。
衷,Van如是說。
之所以用「伊卡洛斯」為這個藝術家駐
同一年,他在某次世界舞蹈聯盟舉
Legakis從未想過自己某天會在香
情,來回饋社區。」談及創辦初
伊卡洛斯是希臘神話中長翅膀的神。Van
助他更好地了解亞洲舞壇。也是在
2011年之前,舞者Vangelis
Space也希
望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花
Van:
香港是我的第二故鄉, 我願意為她做些事情
visual+stage078
學研究專業碩士畢業之後,便在 Space,從此在香港定居下來。
56
+data
香港國際編舞節 2018/6/28-30 7:30 p.m. 香港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57
圖 / 由 受 訪 者 提 供
因此於題為"#InWonderland旅程"
的首年活動表中,我們除了可以見 到跟劇團演出製作緊扣的藝術家面 談活動外,也有音樂、文學、電影 跟舞蹈的分享茶聚與文化講座,邀 得各個範疇中的專家來與劇團藝術 總監陳恆輝對談。
首場分享茶聚剛於五月底成功舉 行,資深電台DJ與音樂評論人黃
志淙就與陳恆輝大談他倆同樣鍾情 的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而即將舉 行的其餘場次,也會就著範疇中傑 出的創作人之作品去討論,將會出 席的專家有作家及影評人朗天、電
說起 Wonderland ,你會有甚麼
聯想呢?或許不少朋友都會想起 Alice in the Wonderland 《愛麗
絲夢遊仙境》,不過本文要介紹的
並非這個童話中的魔幻世界,或
屬於年輕人的
Wonderland
圖 / 由 愛 麗 絲 劇 場 提 供
visual+stage078
「一趟發現的旅程」
與愛麗絲同闖藝文
「愛麗絲劇場研究室」 招募會員
文 / 陳 瑋 鑫
visual+stage078
影編劇及影評人紀陶、著名舞蹈 華。另外,計劃也安排了兩節分別 會員參與,提供不一樣的互動文化
港藝團愛麗絲劇場實驗室主辦,
全年文化活動的安排以外,此計劃
接棒的大都是社交平台,充當分
聯同多個文化單位協力合創之跨媒
產品創作,其中的文藝書袋及劇
介文創計劃「愛麗絲劇場研究室」 (Wonderland)。
成立十多年的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一直致力製作富實驗性的戲劇演 出,並會研習搬演大師經典,早已 積累了一班支持劇團的劇迷朋友。 不過談到設立 Wonderland 的原
因,就不單單是為了加強劇團與劇 迷朋友的聯繫,而更重要的是希望 在這群劇迷以外,著意把文化藝術 推廣至更廣更闊的公眾層面。
攝,然後隨手便可以分享開去,而 享與展示的功用,由facebook 到
亦特意邀請了四位藝術家進行文創
instagram,甚至 snapchat。原來
影像的「賞味期限」有限,實在不
場版圖卡牌都會免費贈予會員作 為紀念品。兩者都是由平面設計
難發覺影像愈來愈廉價,影像的卻 愈來愈物過不留痕。
師張惠淳設計,前者用上了資深劇
藝術家以外,計劃也有跟本港多間
精彩劇照,結合書法設計者畫字
他們贊助的場地舉行活動,也特設
在這個現象下,或更見「憧憬世界」
觸更多文創活動。整個計劃希望能
置,它原是2005年由何鴻毅家族
場攝影師張志偉過去為劇團拍下的 (洪文龍)的字體設計,製成兩款 帆布袋;而後者就由香港90後插
畫師皮忠,以每節文化講座的主題 藝術家的人物畫像出發,加上張惠 淳配合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藝術風 格及理念而攜手設計出五塊劇場版 圖卡牌,在每節講座中派發。
58
導師,從他們對攝影與創作的不同 技巧與想法,加上獨特特觀察與視 角介入,在計劃既定的框架上融入
攝影的維度拉近到女性、個人發
工作坊裡,讓學生利用攝影媒介與
攝影藝術史切入,讓學生理解攝
不少個人的面向。於兩個月左右的 影像開啟大眾的認知與創作力來連 結社會、文化等不同的議題,為校 本的課程增潤創作的活力。今年以 「一趟發現的旅程」為題,開宗明 義以攝影作為一種發現與觀察的方 法,參與的學生一手包辦創作、策 展等工作,各作品由3月起開始在 香港各處的藝術空間展出,5月展 開第二回的展覽。
5月的展覽主要落戶油麻地、深水
埗、灣仔三個地方,從不同的展覽
中,你可以發現不同學校對「發 現」的理解都有所不同,而展覽亦
主要連鎖書店及戲院合作,除了在 不同的伙伴會員優惠,鼓勵大家接 夠聚集一班文藝青年,從劇場出 發,透過多元的文化活動,開闊更 多方位的藝術視野,推動閱讀與創 作風氣,培養出香港獨特的文青文 創文化。
攝影教育計劃(TOE)的力量與位 基金創辦及贊助,為一項本地攝影 教育計劃,於 2013 年起由香港浸
影不同的可能性。他們以自身
的生活經驗及自拍作為研究的主 題,從身體到身份的探索,到聯 繫到家庭,自身以及社會的環境 脈絡。因此,觀眾能發現作品以 多向的方式呈現,以日用品的物 件羅列、將自己化身成雜誌的封
面人物等,例如 DOAT Long 是一 個二人的創作組合,將自己裝扮 成不同的身份,在將影像印到窗 簾上掛到窗旁書櫃背後等地方, 若隱若現的影像為作品增添了閱 讀的層次。
而在深水埗的合舍,展出了由港
地舖展覽空間,它一方面非常接近
學(沙田)聯展「拼東貼西」,
未必適宜駐足久留,況且一窗之隔 或會成為作品與公眾最大的距離。 在導師陳泳因的帶領下,中華基督
教會基道中學的學生就在這裡開 展名為「快啲拎走我
送俾你最愛
嘅_。」展覽,學生在工作坊中利 用攝影來觀察食物,然後透過攝影 的技巧與氣氛呈現出來。參展學生 以群體創作的方式,將他們利用即 影即有的攝影作品貼到窗櫥外,並 在窗櫥內外加上裝飾裝置,讓途人 挑選喜愛的作品帶回家,觀眾亦可 留下些鼓勵的說話。當攝影作品逐 一被取走,又會是展覽另一道風景。
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啟德」研究
而在艺鵠書店展出協恩中學的的
中學生與社群的攝影藝術教育,
she,sie, 그녀는, 彼女」, 又會將
與發展中心接手策劃。多年來致力
現的脈絡中,藝術導師李俊妮從
散發出不同的溫度與視角。位於油 社區與大眾,路經的途人眾多,但
聚焦聲線及形體的體驗式工作坊給 當每人隨隨便便就可以拿手機來拍
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配對資助計劃,
過邀請不同的攝影藝術工作者成為
麻地的PRÉCÉDÉE是個只有窗櫥的
家梅卓燕,以及著名劇場導演林奕
交流機會。
者與之相關的延伸創作,而是由香
當中在不同的學校進行工作坊,透
「她, ella, elle, hon, lei, она,
59
九潮州公會中學與梁文燕紀念中 明顯地藝術導師陳佩玲與李曉華 很著重影像之後的具「手藝」的 後制處理與加工,讓影像的意 義得以轉化及加強。兩間學校
的學生都以拼貼、裁剪、轉換色 彩等方式完成作品,當中不乏解 構與重組的概念,當中有剪貼
大廈成為巨人立於海灘之上,亦 有將一手二手的影像拼貼成超現 實的作品,從中觀眾大概能領略 到年輕人對我城及社會文化的看 法,坦白而不迂回。在合舍旁邊
的 common room & co. 則展出 「 憧 憬 世 界 」 舊 生 會 項 目 「內遊」,匯集曾經參與計畫的 舊生新作,當中作品處理與對事 物的觀察的深化程度有目共睹, 更見計劃猶如一顆種子,需時間 累積與發芽。
文 / 張 煒 森 圖 / 由 憧 憬 世 界 提 供
聖詠滌心 樂思雋深
踏入六七月,本地各藝術團體都密鑼緊鼓地籌
音樂會大軸之作為莫扎特之《C小調彌撒曲,
赫合唱團及管弦樂團經過一個不凡的樂季,將
才將聖樂合唱推到另一高峰,以匠心獨運的龐大
備閉幕音樂會,作為樂季主題的總結。香港巴 以「莫扎特C小調彌撒曲」音樂會拉下帷幕。
音樂會各選曲俱具莊嚴色彩。率先奏響的
〈求禰垂念〉 及 〈伏俯祈求〉 ,選自波蘭作曲
家彭得雷茨基《神怒之日》。這位先鋒派作曲 家一直站在現代及後現代主義浪潮的尖端,孜 孜不倦地另闢蹊徑,譜寫宗教音樂。聯同另一 氏極具色彩的新浪漫主義宗教音樂。至於魯道 斯拉夫斯基《為弦樂而作的葬禮音樂》,則以 比較現代的十二音作曲技法譜成,
旋律線條音程多變,偶得色彩鮮明的和弦,而 不失動人的音樂情感,充分反映作曲家慎密的 樂思。在音樂總監何博文和助理指揮文柏渝棒 下,香港巴赫合唱團及管弦樂團將會呈現這兩
配器手法及深刻情感,不但表現出對上帝的敬仰 及對年輕妻子的脈脈情意,在音符間亦充分體現 了巴赫音樂的理解。這首充滿着高超對位技巧的 彌撒曲跟巴哈音樂一脈相承,還反映了作曲家當 時得以自由創作的愉悅。四位獨唱—第一女高音
Stefanie Quintin、第二女高音張吟晶 、男高音孫 撒曲的情感張力,以及作曲家對信仰的真誠。
莫扎特其實最後並沒有完成《C小調彌撒》,後人 迄今尚未有一致的定論。不過透過音樂會,觀眾 們且可放下迷思,不需追求作曲家筆下完整的收 結樂句、和弦,而是從古典時期至現代時期的宗 教音樂,感受三位音樂家如何在音符中呈現對宗 教的理解及感悟,足矣。
位波蘭作曲家的作品。
香港巴赫合唱團—莫札特《C 小調彌撒曲》 460, $340, $220, $160 24.06.2018 8:00 p.m.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60
「中大藝術2018」即將來臨,第一階段包括本
藝術碩士一年級展和藝術碩士畢業展有兩位
和藝術碩士畢業展,於5月26日至6月24日舉
其創作成果,展覽包括《皺摺之間》、《走
科畢業展、藝術系年度展、藝術碩士一年級展 行。「中大藝術2018」將展現香港中文大學藝
術系同學這年間經過學習與實踐、討論與合作 的創作,以作品回應自身的探求與時代的進程。
藝術碩士畢業生和五位藝術碩士一年級生展示 進去就卡住了》、《過時》、《城市留痕》、 《今日雕塑》、《抱負》及《Never Has Been, Never Will Be》。
本科畢業展《看草生長》「Forever young
第一階段的「中大藝術2018」將於香港中文
藝術善於以柔制剛面對困境,有如面對禁止剪
大學邵逸夫堂留足展覽廳、新亞書院許氏文化
forever weeping 」將探討藝術的力量和價值,
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展廳一、香港中文 館、新亞書院誠明館二樓、三樓、錢穆圖書
畢業生藉「Forever young forever weeping」
館、三聯書店元朗及灣仔文化生活薈舉行。
寄望未來的自己保持一顆年輕的初心,永遠熱 淚盈眶。
展 覽 期 間 設 有 中 學 生 導 賞 團 及 工
藝術系年度展則主要由「作品展」及「策展」
(cufaa.workshop@gmail.com)。
組成,作品展將展出藝術系同學在各個媒介的
作 坊 , 詳 情 可 電 郵 致 吳 小 姐 查 詢
優秀作品;策展部分由同學自發組合、自訂展
更多詳情:
頭》及《我們都是怕死的人》等。
網站:http://www.artofcuhk.hk/
題及進行創作,例如《上帝視覺》、《純情罐
Facebook專頁:「中大藝術 The Art of CUHK」
+data
+data
文 / 李 玨
visual+stage078
草的規則時溫和地看草生長作對抗;同時本科
梓浩及男低音錢深銘,將會聯袂展示這首偉大彌
2018
合唱作品《基路伯之歌》,觀眾將會感受到彭
作品 427》。在這膾炙人口的作品中,這位音樂天
中大藝術
visual+stage078
本科畢業展《看草生長》 26.05.2018 - 24.6.2018 香港中文大學本部文物館展廳一
61
62 葉詠詩指揮香港小交響樂團
創意與市場的平衡
63
這是一個兩難局面。新作品甫發表便立即受觀眾歡 迎、樂評讚賞的不是沒有,但許多隨後湮沒在歷史洪流 中,再沒有演出;相反,新作發表時受到冷待,甚至惹來 樂評人開罵的,有些名垂樂史,上演率高。史特拉汶斯基 《春之祭》在巴黎首演,以叫囂為端、引發觀眾扭打成一 團,最後是警察到場收科; 「其餘的,是歷史。」( 此作品
香港小交響樂團「開季音樂會」 ,音樂總監葉詠詩一 出台便執咪跟大家說: 「有觀眾對於我團上演新作,有些 意見。『為什麼不奏我們熟悉的東西呢?』他們詰問。」 葉詠詩解釋說,上演新作是該樂團的使命之一,又叫 觀眾想想,假如二百年之前的樂團都不肯上演幻想交響 曲 ( 按:當晚小交在下半場演奏柏遼茲這作品 ),大家今 日便可能聽不到它了。
回答之前,先要弄清楚該樂隊的性質和生存方式。 例如歐陸的電台樂團由政府全額供養,他們的「使命」 , 跟 100% 收 入來源是私人贊助加票房進 賬的樂團,可 以是十分不同。那些比較倚賴票房 ( 靠觀眾買門券 ) 的 樂團,自然較傾向投觀眾之所好的;你叫他們多多選奏 觀眾感陌生的曲目,無異於叫他們提早結業!
其實,一支樂隊若每次公演都排出最耳熟能詳的作 品,我們真有資格怪責它嗎?
現實是:人們喜歡聽習慣了的。如果不是自己本來 就聽過的音樂,起碼是有相似之處的;形式不一樣也希 望是類同的。戀棧舒適圈,是基本人性吧。有人追求新 事物,乃至破格的東西,由得他們,我不反對不阻止;但 我不想跟那些東西有任何關係 ... 質問小交 ( 和其他上演新作品的樂團 ) 的觀眾,大 概是上述心理吧。幸好,節目單一早公佈,不然他們會 喊「回水」。
被公認為劃時代的鉅著,廿世紀音樂的代表作 )
Music Section
在音樂領域中,創意理應像在廣告界那樣受重視;但 「理 應」是「理論上」的意思,實際上卻可能不是那麼一 回事。
做廣告多年、得了金帆獎的某人公開說:在今天,創 意越來越是豬頭骨。
Music Section 078 Music Section 078
文 / 劉志剛 圖 / 各機構提供
64 65
出版日期 | 2018・5・11
唱片公司 | Universal Music
我 尤 其 喜 歡 其 中 一 首 名 為《 老 歌 》 (Old Song)的作品,通篇以風雨飄搖的環境音作背 景,鋼琴輕柔安寧地漂浮其上,不斷奏出下行 的雙音,將聽者拉扯 入一重面向過去的、內省 的情緒之中。
按 照 Max Richter 本人 的 說 法,《 藍 色 筆 記本》由 2003 年的伊拉克戰爭啟發創作而成, 是一部祈禱和平、反對暴力的作品。他以標題 音 樂 的 方 式,寫 下十 一首 曲目,依 循 Richter 慣用的極簡主義手法,以並不複雜的樂音呈現 某種寂靜且哀傷的氛圍,從靜默中來,又 歸於 靜默。
自從 2003 年起,潘 德 列茨基成 為華沙交 響 樂 團 的 藝 術 總 監,帶 領 這一歷 史 雖 不算悠 久(由知名小提琴家梅紐因創立於 1984 年)卻 口碑聲譽皆佳的樂團不斷在歐洲、亞洲及北美 地區巡演。樂團以演奏波蘭作曲家作品以及德 奧曲目為樂迷熟知,此番灌錄捷克作曲家交響 曲,不知會給聽眾帶來怎樣的新鮮體驗? 唱片公司 | Warner Classics
唱片公司 | Warner Classics 出版日期 | 2018・3・23
出版日期 | 2018・1・19
兩部作品的創作時間相隔近一百年,而樂 團之所以將兩部交響曲並置在同一張唱片中, 實是看重兩部作品各自對於作曲程式的突破。 來自捷 克 的 德 弗 扎 克 與 來自波 蘭的 潘 德 列 茨 基,各自 從自己 所 長 養 的 文化 中 汲 取 創 作 靈 感,並在傳統的基礎上加添新鮮元素,最終找 到自己的獨特表達。 除去法郎克的小提琴奏鳴曲之外,專輯中 亦收錄德布西、埃爾加和佛瑞等知名作曲家作 品。其 中 德 布 西 那 首《 美 麗 的 夜 晚 》 ( 原本是 一首藝術歌曲,由傳奇小提琴家海菲茲改編為 鋼琴與小提琴合奏的版本)更是為整張專輯命 名。輯中七首曲目正如這曲目所示,勾畫出一 重浪漫迷人的夜色。
比 利時 裔 作曲家法郎克(Franck)一生 只 寫過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並將其題獻給自己的 好友、知名小提琴家易沙意(Eugène Ysaÿe)。 這作品以作曲家最喜歡的循環曲式寫成,每一 樂章由相對簡單的原始素材發展而來,以不同 形 態的 變 奏呈現 旋 律中 快 慢 與 明 暗之 間 的張 力,對於演奏者而言,確是不小的挑戰。
華 沙 交 響 樂 團(Sinfonia Varsovia)將 這 張收錄兩部交響曲的唱片,當作送給波蘭當代 著名作 曲 家 兼 指 揮 家 潘 德 列 茨 基(Krzysztof Penderecki)的 生 日 禮 物。 樂 團 不 單 演 奏 藝 術總監潘德列茨基本人寫下的第二交響曲「聖 誕」,亦詮釋捷克作曲家德弗扎克輝煌的《第七 交響曲》。
華沙交響樂團演奏潘德列 茨基與德弗扎克交響曲 韓裔小提琴家鄭京和 (Kyung Wha Chung) 與鋼琴家凱文•肯納(Kevin Kenner)這一對默 契十足的組合,相信香港樂迷並不陌生。兩人 曾在 2013 年與 2017 年兩度來港舉辦演奏會, 其中 2013 年那 場音樂會的下半場,演奏的法 郎克 A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也出現在兩人新近 出版的唱片中。
Kyung Wha Chung 與 Kevin Kenner《美麗的夜晚》
出版日期 | 2018・2・2
唱片公司 | Decca
有趣的是,阿格里奇叱咤樂壇逾半世紀, 向來劍走偏鋒,極少演奏貝多芬的作品,而小 澤征爾則恰恰相反。他精研德奧曲目多年,對 於貝多芬其人其作更 是由衷讚賞,故此,兩人 的搭檔無形中建構了一重「熟悉」與「陌生」之 間的張 力,而且,像阿格麗希這樣不走尋常路 的脾性,非要找到小澤征爾這樣的合作夥伴, 方能將德奧作品中的古典意味表露出來,以達 致鬆弛有度、游刃有餘的狀態。
阿格麗 希 今 年 將滿 77 歲,小澤 征 爾已是 83 歲高齡。兩位當 今 最著名的音樂家 攜 手演 奏貝多芬,而且選擇的是貝多芬青年時代創作 的、洋溢著熱 情與活力的曲目,可見大師年歲 漸長卻心態年輕,樂音中仍然聽得出甘醇清爽 的意味。
日本 指揮家小澤 征爾(Ozawa Seiji)與阿 根 廷 鋼 琴 家 阿 格 麗 希(Martha Argerich)是 多年的老 友,兩人早 在 1980 年代已合 作演出 貝 多 芬 鋼 琴 協 奏 曲。 去 年 在日本,兩 位 傳 奇 音 樂 家 與 水 戶室 內 管 弦 樂 團(Mito Chamber Orchestra)合作,再度詮釋貝多芬第一鋼琴協 奏曲。今年初,Decca 發行了這場音樂會的現 場錄音。
Max Richter
Karl Jenkins
香港管弦樂團藝術策劃總監林丰
小澤征爾 X 阿格麗希演奏貝多芬
「和寡大 多數不是 因 為曲高,而是 因 為 那曲實在難聽死了。」
詹金斯和李克特都懂得說現代人容易明 白的「當代古典」語言,商業成功其來有自。 只是,講原創性,他倆都不是現代作曲家當 中的佼佼者。應否因此而貶低他倆?我想起 了已故的林振強 ( 著名填詞人兼專欄作家、 漫畫家、資深廣告人 ) 的一句「金句」 :
我 即 時 想 到 的 是 詹 金 斯 (Karl Jenkins, 1944 年 生 ) 和 李 克 特 (Max Richter, 19 66 年 生 ), 這 兩 位 現 代 作 曲 家 名 下 已 經 有 些 銷 路 頗 佳 的 唱 片。Jenkins 有 "Adiemus", "Palladio", "The Armed Man" 與 "Requiem";Richter 已 錄了八 張 solo 專 輯。這 兩 個 人 的 共 通 點 除了都 是 在 英 國皇 家 音 樂 學 院 肆 業,還 有 就 是 他 倆 的 工作皆 涉及 mass media。詹金斯曾為廣告製作音 樂,贏得業內獎項兩次;李克特的音樂給廣 泛用於電影裏。李克特一直是「後極簡主義」 (post-minimalism) 的 代 言人 之一,近 十 幾 年他致力於「當代古典」和「另類流行」兩種 音樂風格的融滙。李克特一直跟表演、裝置 和媒體藝 術家合作,他不是那類「象牙塔作 曲家 」。詹 金 斯是 跨界別的音樂 人,他曾是 爵士樂搖滾樂隊 Soft Machine 的成員呢。
New Release・Hong Kong
一般情況是:先看市場。每個時候總有 三兩個現代作曲家走紅的。他們覺得有點把 握了,便安排錄音專案。另一個可能是他們 旗下當時得令的藝人主動要求灌錄的 ( 這個 較少發生 )。
唱片公司是做生意的,銷路是他們最關 注的。他們是怎樣看待出版現代音樂呢?
懂得說人們容易明白的「當代古典」語言
最近,香港管弦樂團公佈 2018/19 樂季 節目;這一年的節目頗能照顧不同愛好和樂 齡的觀眾,在傳統和創新之間取得一個很不 錯的平衡。眾口交讚。我向樂團的藝術策劃 總監、著名作曲家林丰道賀。他說: 「香港值 得有更廣泛的曲目。如果你仔細觀察,節目 安排幾 乎 總是 將一 部新 作 與大 受歡 迎的古 典作品同場演出。我真心認為,呈獻經典作 品(由頂尖獨奏者和一些香港藝術家演出) 跟向觀眾介紹新作品,同樣重要。」
說 到底,「有為現代作曲家發表 新 作品 的責任」這句話,只能夠是由一 個表演團體 的首長,衡量了主觀願望與客觀制約各項因 素之後說出來。我不能對一個樂團說「你有 這個責任」( 或沒有 )。
「名作曲家」之所以著名,是由於他們有 多首作品 —— 不僅是一首 —— 被人演完又 演,演了一百年甚至二百年。「後人」會否演 出今年或去年的「新作」這條問題,即使有人 敢回答,我們也不要輕信。只需想想,我們 的父母不明白我們在想甚麼,我們又怎會明 白我們的孫子、曾孫想甚麼!
相 信 在 香 港 管 弦 樂 團 新 樂 季 節目單 上 見 到 Max Richter 的名字,是不少古典樂迷尤其 欣喜的事情。這位當紅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將於 今年底來到香港 演出他的《記憶之屋》和《重 譜韋華第「四季」》兩部舊作。最近,環球唱片 為這位德國當代古典作曲家推出唱片,同樣是 「舊曲新唱 」,找 來他 15 年前創作的《 藍色 筆 記本》 (The Blue Notebooks)。
Max Richter 《The Blue Notebooks》
會 ( 每個委約的單位演一次 )!
委約創作」的新作品,起 碼有兩三次演出機
數 遍,然 後被 冷落了。由兩三個單位「聯 合
丟在一旁;有的作品在發表頭一兩年給演過
留強也罷,總是大部份新作給演了一次便被
世道就是這樣。你說浪淘沙也好,汰弱
我看過一 個統計:對在倫敦由各大小管 弦樂團首演過的新作「往後十年在倫敦再演 出」的次數之統計。實際數字我忘了,不過, 你也許已估到:很低。
英國指揮艾德敦 (David Atherton) 曾是 香港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 ( 當時葉詠詩是他 的副 手 )。艾 德 敦 想 到,有些 朋友特別 熱 愛 現代音樂,於是為他們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辦專場音樂會。這不表示,在港樂的套票音 樂會裏便沒有較冷門的樂曲。為什麼在艾德 敦之後的歷任港樂音樂總監沒有辦近現代音 樂的專場音樂會呢?因為他們對近現代音樂 的熱忱,不像艾德敦那麼大;艾德敦 是在倫 敦搞摩登音樂起家的指揮啊。
講 音樂、談藝 術,一講到市場,便像進 入銅臭區;許多人避開「市場」話題。偏偏就 是這種逃避,令一些結始終解不開。
在香港,政府會付錢給非全職的管弦樂 團,要求他們開「普及音樂會」 ,奏一些通俗 音樂,譬如流行音樂、電影主題曲之類的管 弦樂編曲。偶然也會選一兩首最通俗的古典 名曲例如《序曲 1812》之類。首演新作品? 不要造夢了。
主觀願望與客觀制約之間
Music Section 078 Music Section 078
文 / 編輯部
俄系芭蕾 三 ・三 ・三
66 67
「天鵝湖」第二幕 舞會上黑天鵝魅 惑而挑逗
如果你看基輔劇院的外觀與內裝,其實長得就很像早期的波修
第三個「三」則是指俄系芭蕾教育、訓練、演出的三大重鎮: 莫斯科的波修瓦(Bolshoi)劇院、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前基洛夫 Kirov)芭蕾歌劇院、以及烏克蘭大劇院基輔(Kiev)芭蕾劇院。當 然,在蘇聯解體前這三大重鎮理所當然被視為俄系,因為國家太 大需要三個芭蕾孕育搖籃,但當前烏克蘭獨立於俄國之外,且雙方 有著政治軍事的緊張關係,烏克蘭的基輔芭蕾已不再是「俄系」 ,而 應該說是吸取俄系奶水傳統卻走自己的新路。
第二個「三」指的上述三位巨匠的知名芭蕾數量,柴可夫斯基 有三大芭蕾「天鵝湖」 、 「胡桃鉗」 、 「睡美人」 ;史特拉汶斯基也有 三大芭蕾「火鳥」 、 「春之祭」 、 「彼得洛希卡」。就連普羅高菲夫(他 一共寫了七齣芭蕾音樂)也有知名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 「灰姑 娘」 ,提供了俄系芭蕾肥沃的養份。
第一個「三」指的就是三大芭蕾音樂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普羅 高菲夫、史特拉汶斯基。看芭蕾, 「舞」固然重要,但舞台上的動作 與情緒卻都是跟著「因樂」來走,而且舞者不說話、不唱歌,劇情 的流動也都靠音樂。因此想要欣賞「天鵝湖」芭蕾絕不可能不聽「天 鵝湖」音樂。
從基輔芭蕾的全本《天鵝湖》談起
古典芭蕾舞星在舞台上婀娜多姿的身段以及精湛的舞技,吸引 許多藝術愛好者熱切的興趣。要深入芭蕾的世界,就不能不談俄系 芭蕾,本文就從「俄系芭蕾三・三・三」說起吧!
這回烏克蘭大劇院基輔芭蕾訪台演出,一共有四位首席舞者 以及多位第一獨舞者同行,帶隊的首席指揮密克拉・迪亞杜拉就 是駐團指揮,他是小澤征爾的學生,將搭配 NSO 國家交響樂團 從 6/6(三) -6/10(日)一連五天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其中 6/6 (三) -6/8(五)晚場,將演出全本製作的三幕《天鵝湖》,另外 6/9 (六)晚場以及 6/10(日)午場將演出全本三幕《睡美人》。
上舞台跳芭蕾當然少不了吸引觀眾目光的舞星,烏克蘭基輔 這些舞星如果不是因為愛國,他們到到國外發展肯定都可以賺到 更多錢。一個烏克蘭家庭中如果出了一個可以跳進芭蕾學校的 小孩,就是祖上有光。因為芭蕾必須從很小就訓練,很難的事, 因此全家都要努力賺錢,供給這位「有希望」的小芭蕾舞者。 然後他們又要在競爭中考進芭蕾舞團,體型走樣、技術出問 題,就會殘酷的淘汰,然後上舞台後要先在群舞中表現出色脫穎 而出,才有機會跳獨舞,一路上爬到第二獨舞者、第一獨舞者, 然後才是首席舞者,競爭不可謂之不激烈。然後每一位首席舞者 都有各自的教練,自己上舞台也都要有自己想法。
瓦、基洛夫劇院,所以基輔芭蕾也不是東歐也不是俄國,而是有 著自己特色的一支芭蕾勁旅,而且也是離歐洲最近的劇院,本世 紀最重要芭蕾搖籃之一。他們有自己的芭蕾舞學校,體系跟俄系 一樣,等於把史達林時代的芭蕾文化留下來,厲害的舞星,也會 跳槽到西方,甚至波修瓦、基洛夫(馬林斯基) ,跟俄國芭蕾依然 血脈深厚。
Music Section
天鵝湖」第一幕 俏皮、整齊劃一的 四小天鵝舞
天鵝湖」第一幕 白天鵝獨舞
Music Section 078 Music Section 078
文 / 賴 偉 峯 Otto Lai 圖 / 各音樂出版社
68 69
俄國芭蕾音樂三 大巨匠之一的柴 可夫斯基。
獨奏家曾宇謙 2015 年榮獲俄國柴科夫斯
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2018/06/08・09 | 14:30pm
吳漢,討伐王莽,終於平定了天下。
《斬 經 堂 》敘 述西漢末年,漢 朝忠臣吳 英後 代
仔 戲 與 布袋 戲 二大 劇 種 看家 好 戲 接 力 演出。
國家音樂廳
2018/6/08 | 19:30pm
著樂團演出蕭斯塔科維契「第十號交響曲」
調 小 提琴 協 奏曲」,下半場則由普雷特涅 夫帶
場演出四大小提琴 協奏曲之一的貝多芬「D 大
之光,獲獎後世界各地邀約不斷。他將在上半
基國際小提琴大賽銀獎(金獎從缺) ,成為台灣
創立,是世界頂尖樂團,團員素質相當整齊。 團,從 六 月起 在 戲曲中心大、小 表演廳,由歌
人 久 久 難 以 忘懷。 戲 曲中心 經 過 甄 選 推出七
前蘇聯六大交響樂團各聲部首席於 1990 年所
的劇情往往貼近民心,演員精湛的技藝,更讓
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由普雷特涅夫網羅,
(傳大藝術主辦)
普雷特涅夫與曾宇謙與 俄羅斯國家管絃樂團
(台灣絃樂團 ATS 主辦)
台中歌劇院中劇院
2018/6/13 | 19:30pm
國家音樂廳
2018/6/09 | 19:30pm
明白社會與音樂之間的關係。
戒嚴時期,直到解嚴後共四個時期的變化,並
流行歌和民謠在台灣早期、日治時期、戰後及
曲,再加上歷史時間線的設計,可以瞭解臺灣
在 這 場 音 樂 會 的 聽 眾 們,能 藉 由 聆 聽 樂
現在。
材,讓觀眾宛如搭乘時光機穿梭臺灣的過去與
因此,台灣絃樂團以流行歌和民謠為音樂會素
旋律讓聆聽者感同身受,才得以被傳唱至今。
態。而那些至今耳熟能詳的歌曲,因為歌詞與
流行歌及民謠或多或少反映當時的生活型
聽見島嶼的音樂回憶 — 台灣歌謠
原為俄系芭蕾三大重鎮之一的烏克蘭 基輔芭蕾劇院外觀,蘇聯解體獨立之 後,沿襲優良傳統走著自己的路。
首席舞者 3 丹尼斯.納達克
首席舞者 2 安娜塔西亞.榭芙倩珂
國家音樂廳
2018/06/24 19:30pm
顯驍勇善戰與內在豐沛的情感,也十分精彩。
《 天 方夜 譚》以 大 海開頭 又以 大 海 結束, 作曲家神遊中東傳奇也回溯自身軍旅心得,更 設計出殘暴蘇丹王主題和小提琴雪哈拉莎德主 題,兩者互動交織,娓娓道來高潮迭起的一千 零一夜故事。蘇聯時代亞美尼亞作曲家哈查都 量又帶來高加索山脈風情,他的芭蕾舞劇《斯巴 達克斯》極富煽惑魅力,男女主角的慢板雙人舞 更是膾炙人口。 呂紹嘉將率領國家交響樂團演出上述兩首 精彩俄系曲目,也會搭配大提琴家王健,演出瑞 士美籍作曲家布洛赫的傳世經典,寫給大提琴 與管弦樂的《索羅門 — 希伯來狂想曲》。林京 美的《勇士情歌》以魯凱族的《獵獲誇耀戰功歌》 及《情歌》為主要素材,同時呈現魯凱族勇士外
NSO 總監系列《一千零一夜》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交響樂團主辦)
「睡美人」奧羅拉公主 與王子婚禮雙人舞。
俄國芭蕾音樂三大巨匠 之一的史特拉溫斯基
首席舞者 1 娜塔莉.瑪莎克
「睡美人」第一幕 紫丁香 仙子舞會之舞。
New Release・Taiwan
「睡美人」仙女們的群舞。
俄國芭蕾音樂三大巨匠其中兩位 普羅高菲夫、史特拉溫斯基都曾登 上過時代雜誌的封面。
4 馬修・高頓(Matthew Golding) 如果看到他裸露上身的照片,就能夠理解擁有俊俏外型、 緊實身線的他,為什麼會被舞迷暱稱為「芭蕾舞界的布萊特彼 特」 !這位客座首席是前英國皇家芭蕾首席(2014-2017) ,2014 入團時首跳就是「睡美人」。也曾待過美國芭蕾舞劇院,擔任 過荷蘭國家芭蕾舞團首席舞者,聲望如日中天更客席各大芭 蕾舞團,他的舞蹈專業被業界喻為是「首席中的首席」。這次 訪台將演出 6 月 6 日、6 月 8 日「天鵝湖」中的齊格菲王子,以 及 6 月 10 日「睡美人」中的迪塞爾王子。
3 丹尼斯・納達克(Denys Nedak) 2008 年起就擔任基輔芭蕾首席舞者,不僅是烏克蘭自己 栽培出來的傑出男舞者,更曾在 2014-2015 在美國芭蕾界頻 繁演出,他最擅長的舞碼是「唐吉軻德」 、 「吉賽爾」 、 「睡美人」 等,2011 年被任命為烏克蘭的榮譽藝術家,更跨足芭蕾舞劇 的製作。將在 6 月 7 日演出「天鵝湖」中的齊格菲王子、6 月 9 日演出「睡美人」中的迪塞爾王子。
2 安娜塔西亞・榭芙倩珂(Anastasia Shevchenko) 國家舍甫琴科歌劇院的芭蕾舞星,她 1993 年出生於烏克 蘭基輔,2003 年進入烏克蘭舞蹈學校,2011 年取得學位後, 被邀請到烏克蘭歌劇院基輔國家芭蕾舞團。這次將訪台演出 白天鵝與黑天鵝(天鵝湖中黑白天鵝是同一人飾演)的角色
1 娜塔莉・瑪莎克(Natalia Matsak) 1982 年出生的烏克蘭美女,2001 年起擔任烏克蘭大劇 院 - 基輔國家芭蕾舞團首席舞者。2006 年成為基輔謝爾蓋・ 里法國際芭蕾比賽首獎得主,2008 年獲榮譽烏克蘭藝術家。 之後更曾跨界拍攝時尚、證券廣告。
【 同場加映:基輔芭蕾四大首席舞者 】
俄系芭蕾三大重鎮之一的 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基洛 夫)芭蕾歌劇院的外觀。
臺灣各地散落著許多經典劇目,這些戲碼
(台灣戲曲中心主辦)
看家戲再現-薪傳歌仔 戲劇團《斬經堂》
俄系芭蕾三大重鎮之一的莫 斯科波修瓦劇院的內裝。
所以這次五場芭蕾演出,不是只有舞星 片段秀舞的 Gala,也不是放音樂帶現場沒樂 團的方式,而是紮紮實實的完整「天鵝湖」、 「睡美人」演出,彷彿您親臨基輔端坐烏克 蘭的大劇院中,可以說是機會難得。搭配演 出的 NSO,原本還有「哈利波特」的電影交 響音樂會任務,但是擔心彩排時間不足,最 後決定專心跟舞團排練這兩齣柴可夫斯基最 受歡迎的舞碼,放棄了「哈利波特」的電影 交響音樂。
對 於 引 進、製 作 全 本 芭 蕾 相 當 有心 得 的 牛耳 藝 術,過 去 曾引 進 美 國 芭 蕾 舞 劇 團 (ABT) 、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與自己的樂團(訪 台四次) ,這次的烏克蘭大 劇院 基 輔國家芭 蕾舞團是他們帶給台灣觀眾的第三個芭蕾舞 團,也是世界頂尖少有的專業芭蕾舞團。在 蘇聯時代他們就跟莫斯科的波修瓦、聖彼得 堡的基洛夫(馬林斯基)被並稱 為俄系三大 芭蕾重鎮。不過,烏克蘭獨立三十年後的今 天,即便有著 俄系芭蕾的深厚文化血 緣(他 們同樣擅長「天鵝湖」、「睡美人」等舞碼) , 基 輔 國 家 芭 蕾 舞 團 還 是 努力走出自己 的 特 色,展現烏克蘭的專屬文化榮光。
全本芭蕾舞劇要有的製作元素,從「死 的」華麗的道具佈景、燈光設備、化妝服裝, 到「活 的」專 業 的 芭 蕾 指 揮、交 響 樂 團、以 及最重要的芭蕾舞星、芭蕾舞者等等缺一不 可,所以 要推出一檔全本芭蕾製作,絕對要 有周詳的規劃。
說到「全本芭蕾」一如全本歌劇是綜合藝 術,只不過對台灣或者說亞洲的觀眾來說, 看一齣全本歌劇演出的機會,還是比看一齣 全本芭蕾演出的機會多多了。主要有幾個原 因:全球頂尖的芭蕾演出團體屈指可數、全本 芭蕾製作所費不貲、加上票房壓力,因此導 致台灣市場罕見多場連續全本芭蕾演出。
Music Section 078 Music Section 078
文 / 歐頭
column078
column078
來說,那就是寂靜,是寂靜在對你說話」。
學著與自己 和平共處,並永遠師法自然。即使作者給出的 諸多建言並非陌生,徵引的哲學理論亦顯片面,行文中展現
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 書包裡的美術館 : 為教科書注入美感細胞
張柏韋 陳 \ 慕天 林 \ 宗諺
三位作者並非出身教育或美術背 景,只因為曾經至歐洲當過交換學 生並四處旅行之後,深感臺灣美學 年起聯 教育的欠缺,因而於 2013 手推動「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 畫」 ,從學子們最常接觸到的「課 本」作為美感改造的對象,組織設 計團隊創作視覺上煥然一新的教科 書,並能激發學童的想像力與審美 力。本書除了記載這三位年輕人對 於理想目標的奮鬥歷程之外,亦有 豐富而充滿美感的改良式教科書圖 片穿插其中,我們紮實看見了書包 裡存在一座美術館的可能。
繪者| 洪福田
浮世澡堂 、浮世理髮館
式亭三馬
譯者| 周作人
作者為日本古典小說家的代表之 一,十八世紀末即活躍,擅長滑 稽 小 說, 《浮世澡堂》 、 《浮世理 髮館》即為日本江戶時期「滑稽 本」的代表作,這兩本書重現市 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樣貌,以著黑 色幽默透露人間冷暖,不同於當 代讀者熟悉的《浮世澡堂》洋溢 的浮世暖流。透過描繪澡堂與理 髮館裡小人物的對話與互動,兩 書道盡人性的幽微與脆弱。插畫 家洪福田以浮世繪風格的版畫製 作插圖,更生動再現江戶庶民生 活景象,流暢的翻譯也縮短了古 今距離造成的文化差距。 Ole Thorstensen
挪威木匠手記 :透過一位 在地木工的樸拙之眼 ,深 入北歐匠人的精神世界秘 訣 ,讓你活得更自在
En Snekkers Dagbok
歐勒 ‧ 托史登森 譯者|柯清心
近年手作工藝日益流行,然而一 般人卻鮮少機會得以參與專業工 匠完整的工作歷程,更遑論探究 其內心世界與真正看待其任務的 方式。本書透過一位挪威在地木 匠的視野,不僅仔細述說工藝師 如何認真埋首完成一件工作,更 是深切帶領讀者走入北歐的匠人 精神。作者本身為受過專業訓練 的木匠,卻可說是一位「素人作 家」 ,他的第一本書除了向外界 揭示木匠的內在樣貌,也是藉此 向職人同業致敬。筆調踏實並充 滿反思,也指陳傳統工匠與學院 派工作者之間的差別。
+data
71
幾米
幾米的最新著作,以讀書作為主 軸,雖然書名看似是對不愛讀書 的孩子除罪,然而圖文之間卻處 處充滿鼓勵讀書的默化。書籍的 原創始於一個愛讀書的小男孩和 小狗的故事,然而因為軸線發展 越來越寬廣,需要一群孩子共同 談論各式愛讀書與不愛讀書的話 題。每幅繪圖以一則名人的閱讀 箴言引領,佐以孩童們對這些名 言錦句抑或陳腔濫調誠實又苦悶 的反應,詼諧幽默,深得人心。 最後一連串向閱讀文化及相關人 士的感謝,更顯明作者面對閱讀 的態度。
+data
70
2018.03 出版+大塊文化
藉由勇敢的探險家得來不易的極地沈思錄,我們得以共享非凡的寂靜哲學。 不過,讀者或許會質疑:無緣親臨極地的我們,或是從極地復返城市文明的 冒險家,是否真能安於喧囂市井的寂靜,從此學會鬧中取靜,心遠地自偏? 卡格不僅是一名探險者,也同時經營出版社,成天同樣需要上網解決所有公 私事務。極地給予他的珍貴體悟,是必須在噪音時代尋找心裡的南極洲。 即使無法遠走高飛,寂靜仍然唾手可得,關鍵在於度過「減法原則」的生活,
出版月份+
暫時關閉起外在世界,是為了更能看清它。時下談論內在寧靜、安於當下的 言論何其繁多,厄凌 ‧ 卡格的《聆聽寂靜》之所以吸引我的閱讀,是因為這 是一份來自極地的哲學。卡格是史上獨步穿越南極的第一人,也是首位抵達 地表「三極」 (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探險家。他對於寂靜的體悟,就 在他獨行七百萬立方英里的冰地、安靜不語連續五十日橫跨南極洲之後。長 時間處身空無一人的極地,卡格聽見一種「震耳欲聾的靜」,學會觀察冰雪色 彩細微的變化,察覺風漸緩、雲朵漸成形,極致的寂靜。因為無人可對話, 卡格開始與自然對談,讓心思意念在宇宙間來回。文明的喧囂沸騰往往淹 沒內心獨特細緻的感受,讓我們輕易與周遭同化。人們被動思考著網路資訊 (不經)思考的內容,彼此傳遞大同小異的生活訊息與貼圖。在極地中,卡 格領會到「我們在文明世界裡訴說的善意謊言和違心之論,在遙遠的此地完 全失去了意義」。極地之旅並非全程是思索真理的旅程,更多時候是與漫長 的寒冷飢餓對抗的過程,例如於攝氏零下五十六度的北極跋涉將近兩個月, 每日行走十七個小時,燃燒殆盡所有的脂肪與肌肉,集骯髒與疲憊於一身。 因而,總是與自己的意念思緒獨處。
2018.03 出版+大塊文化
出版社 | 大塊文化
出版月份+
出版日期 | 2018 年 04 月
+data
譯者 | 謝佩妏
+data
( Erling Kagge)
出版月份+ 2018.02 出版+ 網路與書出版
作者 | 厄凌‧卡格
2018.04 出版+大塊文化
書名 | 聆聽寂靜
(Stillhet i støyens tid. Silence in the Age of Noise)
上述維根斯坦的感慨引言,出自挪威探險家厄凌‧卡格的著作《聆聽寂靜》。 卡格說,因著無法學會與寂靜共處,人們太容易虛度光陰;為了排除無聊, 反而製造了更多的無聊。我也深信許多人的饒舌習慣來自某種深層焦慮:交 談中必須接話的壓力、想要避免停頓的緊張。不只是與人談話之際會發生 類似「空白恐懼症」的填塞舉動,卡格觀察到,人們更無法安於獨處的寂靜。 你我皆然,現代人誰不是隨時在滑手機呢?人人化身為低頭族,是地鐵裡的 奇觀;親友聚餐時逕自盯著個人手機螢幕,也是百般不解的現象。《聆聽寂 靜》對於當代科技資訊生活的反省如是:在喧囂的年代裡,在資訊爆炸的社 會中,我們以為錯失任何訊息將造成莫大遺憾,不再能體會關閉起外在世 界的快樂。
New Release
出版月份+
一次 旅 遊享用飯 店早餐的時光裡,隔 壁 桌突然來了兩位中年婦 女,她們迅 速取回自助吧的餐飲後,便開始高談闊論,沒有片刻 停歇。由於餐廳非常安靜,加上她們其中一人的音質格外刺耳, 因此尖銳的聲音充斥整個空間,更強烈衝撞我脆弱的神經。美好的晨光被 聒噪聲打擾不說,更奪命的是她主訴的內容:盡是陳腔濫調的人生大道理, 極端乏味與倒胃。演說者竟是洋洋得意,語帶自信說服同桌的朋友接受自己 的真理。我被迫邊吃早餐邊聽一場喋喋不休的晨間演講,歷經嚴重的聽覺 荼毒,以致毫無食慾。本人欠缺道德勇氣前往勸誡,只好默默選擇換位子。 「他相信自己同胞之間的空洞言論,已威脅生命的意義」。腦中頓時浮現哲學 家維根斯坦的這兩個句子,是他在二十世紀初維也納墮落的布爾喬亞沙龍 裡,不經意聽到一場無聊閒談之後的感言。
走過橋,兩人又開始交談」; 「有一種無人記得的愛,某方面
01
02
03
04
文 / 洪儀真
文 / 洪儀真
book
在
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社 會學博士 東 , 海大學社會學系兼 任助理教授 。
喧囂時代的寂靜
我是否說太多了?此刻請容我以單手為厄凌 ‧ 卡格的寂靜 美學鼓掌吧。
的詩意卻是盎然: 「兩人在河的兩岸交談,停頓就像一座橋。
column078
column078 文 圖 . / 袁智聰
沉迷音樂又喜歡用文字解讀音樂的香港升斗 市民 ,人稱樂評人 ,一寫 多年 ,曾創辦音 樂雜誌︽ 音樂殖民地雙週刊︾︵ MCB ︶。 文 字現散佈於中 、港 、台的平面及網絡媒體 。
music
郭達年:佔領我們的心靈
20
70
英 國 雪 菲 爾 德 獨 立 搖 滾 名 團 Arctic 暫 休 一 段 時 間 後 再 合 體, Monkeys 《 Tranquility Base Hotel & Casino 》 是 他們繼《 AM 》後睽違五年全新專輯,音 樂上也發生了相當的變化。今次的歌曲 全 是 靈 魂 人 物 Alex Turner 在其洛杉磯 家中以鋼琴創作而成,從而有別於樂隊 以往由結他主導的風格,得以全然走出 昔 日 的 garage rock 框 格。 《 Tranquility 》 所 展 現 出, 是 靡 Base Hotel & Casino 爛而復古的 lounge music 氣息、爵士樂 的薰陶、英式藍眼睛騷靈的韻味、電影 音樂感,以中版曲子為主的專輯。開場
+data
今 年 日 本 Record Store Day 的黑膠唱片 出 品 之 一。 由 石 山 Eri 和五味俊也領軍的 東京五人獨立樂團キヲク座 (Kiwokuza) , 以重新闡釋日本民謠和童謠見稱,在他們 首張黑膠專輯《第一集》的唱片封面上, 便貼上一張寫著 ” 童 謠 x post-rock” 的 標 貼 以 介 紹 樂 隊 的 風 格。 以 往 Kiwokuza 並 不 盡 然 是 一 隊 post-rock 樂 隊, 但 這 張專輯所結集的曲目卻有著顯注的後搖滾 取向。他們的後搖滾曲風是屬於來得輕盈 而 流 麗 那 種, 女 主 唱 石 山 Eri 的演繹是多 麼 幽 美、 夢 幻 與 脫 俗。 他 們 所 詮 釋 的, 有 多 首 日 本 傳 統 童 謠, 但 如〈 か ご め か ご め 〉 也 可 以 變 成 有 點 迷 幻 的 post-rock ;亦有曲調古意盎然的山形 / math-folk 縣 民 謠〈 最 上 川 舟 歌 〉, 抑 或 也 有 改 編 自 美國民謠、愛爾蘭民謠曲子的日語民謠歌 曲。而帶點騷靈爵士底蘊的〈あの町この 町 〉, 重 點 是 交 由 美 國 芝 加 哥 後 搖 滾 先 鋒 的 John McEntire 操刀混音。 Tortoise
+data
90
73
香 港 獨 立 廠 牌 Imagine Imagine 旗下的生力軍獨立搖 Imagine Records 滾 樂 隊 Black Coffee , 從 2015 年最先 聽 到 他 們 的 作 品, 到 現 在 聽 到 其 首 張 六
曲 迷 你 專 輯《 Hazy Day 》, 樂 隊 在 這 幾 年 間 的 進 步 乃 毋 庸 置 疑。 Black Coffee 的 音 樂, 就 儼 如 喚 起 年 代 初 葉 英、 美 獨 立 搖 滾 的 美 好 時 光, 從 曲 風 到 音 色 他 們 都 能 捕 捉 到 那 個 年 代 的 感 覺, 聽 來 彷 彿是在那些年會出現在英國獨立名廠 旗下的名字般。無論是由結他 Creation 噪 音 帶 出 的〈 Hoah 〉抑或表現到結他 手 Dennis 筆 下 美 好 的 曲 子 的〈 Honey 〉,都不難叫人聯想到早年仍是滿 Bomb 載 初 生 之 犢 的 Oasis , 主 唱 Mario 演繹 出一種不可一世的態度。〈 Michelle 〉和 〈 Monday Morning Blue 〉 則 是 Black 深 受 shoegaze 樂風影響的曲 Coffee 目, 長 達 七 分 多 鐘 的 後 者 到 最 後 進 入 一 片 迷 濛 狀 態, 正 正 回 應 了 唱 片 的 名 字 : 「䑃朧的日子」。
+data
唱片公司+ Imagine Imagine Imagine Records 出版月份+ 2018.04
72
2018.04
《抱靈賦》裡的曲風,都是以民謠、藍調、搖滾之根源作基調。但也有 來得不一樣的聲音,如是〈OCCUPY!〉此曲,歌曲以改編女唱作歌手 Ani
/ hMV record shop
沒錯,在《抱靈賦 The Big Hug》內很多都是改編歌,然而通過他的重 新闡釋下,當中又會加入 Lenny 自己的歌詞,抑或為詩詞 (Allen Ginsberg / George Orwell) 譜上曲子,亦 有 把不同 的 歌 曲 糅合成「組曲 」 ;Lenny 所 改 編 的, 有 Woody Guthrie、Pete Seeger、John Lennon、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Buffy Saint-Marie、Leonard Cohen 的曲目,也有 傳統聖詩〈Amazing Grace〉和〈Soon I will be Done〉、義大利革命歌曲 Bella Ciao,但同時亦有近代的唱作人如 Manu Chao 和 Ani DiFranco 的 作品 ( 後者還要是一首她在 2017 年的新近作品 )。這些歌曲,都被演繹出 一種濃郁的郭達年抗爭歌音樂氣息,因此《抱靈賦》那並非一般的「改編歌 專輯」來。
出版月份+
2016 年 10 月 1 日,郭達年在觀塘工廈上的 SAAL 舉行了他久休復出 的個人音樂會《無知過去,焉知未來》。當晩,沒有像大家所預料大玩他在 黑鳥時代的歌曲,反之是玩奏出了很多改編曲目 ( 只有小數原創作品 );這 場音樂會,Lenny 就是以別人的歌曲來道出他的心路歷程,當中正看到了 《抱靈賦 The Big Hug》的端倪。
唱片公司+音群社
以郭達年為首的黑鳥樂隊,我們都視他們為香港獨立音樂先鋒,除了 音樂風格與態度之外 ( 從前被歸納為所謂的「地下樂隊」 ),更重要是他們 為最先把西方自 punk movement 以降的獨立自主 D.I.Y. 音樂製作精神引 進香港,早在 1984 年已自資出版了樂團的首盒卡帶專輯《東方紅 / 給九七 代》,開創了本地獨立樂隊自資出版作品形式的先河。 上張 Lenny 的錄音室專輯,已要數到黑鳥在 2007 年出版的 CD bag set 作品全集《Body Of Work 1984-2004:黑鳥全集》內那張從未發表過 的《黑夜驪歌》(1999/2004 年 )。即使他在 2016 年也發表過「六四」紀念 合輯《九歌:陸 . 肆 . 貳零壹陸 》,然而再次看見 Lenny 終告完成了其專 輯 —— 而且是他首次以個人名義帶來的專輯,作為追隨這位香港獨立音 樂傳奇的老樂迷,這是多麼叫人望穿秋水而來的美事。
唱片公司+
2018.05
Domino
年輕結他手 / 唱作歌手 Tomii Chan 不單是《抱靈賦 The Big Hug》裡的樂手,也為唱片操刀 mastering 製作。而在《抱靈賦》香港發佈音樂會上他為郭達年 伴奏之餘,亦有其個人演出環節。
相 隔一年後,我 終於聽 到郭達年的首張 個人專 輯《抱靈 賦 The Big Hug》。拿著這張用上 7”細碟封套包裝的實體 CD 專輯,再看過「五一勞 動節」當晚在上海街妖物唐三舉行的《抱靈賦》香港發佈音樂會,現場聽到 他演繹新專輯裡的曲目、娓娓道來歌曲背後的故事,感覺是有著一種難以 言喻的感動。
出版月份+
郭達年的首張個人 CD 專輯《抱靈賦 The Big Hug》,蓋 著看似 7”黑膠唱片的封套,而在包裝上完全沒有用上 塑膠物料。
在那個訪問裡,郭達年也有與我談及多個正在進行的音樂項目,其中 便有透露他準備出版首張個人專輯的計劃,當時預計會在 9、10 月間面世。
New Release
01 Arctic Monkeys Tranquility Base Hotel & Casino
02 キヲク座 Kiwokuza 第一集
03 Black Coffee Hazy Days
文 / 袁智聰
年前那個初夏,我 跟郭達年 (Lenny) 做了一 個專訪。那時,他 在 1984 年 拍 攝 的 一 齣 十 六 米 厘 電 影 紀 錄 片《 黑 鳥:A Living Song》,正準備在《香港紀錄片回顧專題》的活動上重映,所以 訪問的話題也主要圍繞著回顧片中郭達年等人遠赴意大利,參與由威尼斯 無政府主義者組織所舉辦的研討會 / 文化交流會,以及這個旅程如何影響 著日後黑鳥樂隊的創作與音樂方向。 郭達年在「五一勞動節」當晩於上海街妖物唐三舉 行《抱靈賦》香港發佈音樂會。
另一方面,Lenny 亦有找來一些新朋友合作,除了上述 的 Mousefx,還有來自獨立民謠搖滾樂隊 Stranded Whale 的結他手、本身也是個人唱作歌手的 Tomii Chan,他不但參 與了兩曲的結他彈奏,也為專輯擔綱 mastering 製作。年輕 的 Tomii 現年 25 歲,Lenny 比他年長接近 40 年呢,兩位我 在不同年代認識到的樂人朋友,喜見他們得以惺惺相惜。
去年跟 Lenny 訪問時,他已告訴我這張專輯會找來他 的老朋友鼓手 Johnny "Boy" Abraham 參與。於是,在《抱
曲〈 Star Treatment 〉即彰顯出樂隊這 次 的 重 大 蛻 變, 帶 來 是 lounge 的曲風 與 的騷靈爵士演繹。 年代 David Alex 的 影 子 也 不 難 在 Arctic Monkeys Bowie 的 新 歌 裡 尋 見, 尤 其 是 那 種 介 乎 glam 與白人騷靈之間的聲音,如〈 Four rock 〉 。 而〈 The Ultracheese 〉 Out of Five 又可叫人聯想到 Scott Walker 來。
一
靈賦》裡可見有六首歌曲是由 Johnny Boy 打鼓;合作無間 的 June 也是專輯裡所不可或缺的一把女聲。
DiFranco 的〈Binary〉與 聖 詩〈Soon I will be Done〉作 首 中尾呼喚,而 Lenny 的原創歌曲部分卻是首 reggae 曲目來! 曲中的 drum loop 是由本 地 dub reggae 音樂人 Mousefx 操 刀 製 作;而〈Physics Of Spirituality (Theme From The Big Hug)〉更 是由 Nelson Hiu 演奏出的即興 avant-garde 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