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 MAY 2018
76
㼠 鏞 ⟿ ⼾颩
〥 ♧ 珏 谁 遯 ✲ 噠 涸 ぢ . 0 7" / " $ ) & / 㼠 鏞
婌 鸁 ず 娝⥃ 䭰 䊴 殯 չ 谁 պ䟝 ♶ ⵌ 涸 欰㶸 岁
2018/3/24 5/26 高雄市立美術館四樓401-403展覽室、多目的室
指導單位
高雄市政府
主辦單位
承辦單位
贊助單位
指定木作除醛
Appointed Deformaidehyde Coating Sponsor. HOPAX
地址:80460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電話:(07)5550331 傳真:(07)5550307 開放時間:9:30AM~5:30PM(週一、除夕、初一休館)http://www.kmfa.gov.tw
廣告
content076
008 feature 一人藝術無限公司 專訪伍卓賢 笨小孩的藝術成長路 另一種藝術事業的面向:Movana Chen 專訪 殊途同歸?保持差異! — 「藝」想不到的生存法則 從台灣出發,借鏡藝博經驗 北京為什麼需要獨立藝術空間?(上) 爪哇島上的方向辯證
004 column
039 preview
034 a + special
阿棲睞與憤怒的海
《聖訴》
台南藝術節
《40 對談 — 香港話劇團發展印記 1977》
《肖像曲》
外百老匯音樂劇《三張明信片的三種風景》
《香 • 夭》
藝術創作是一種思考方法
050 visual + stage
香港管弦樂團「蕭邦與布拉姆斯」音樂會
「跨媒介文創計劃」
《邂逅!山川人》 北歐之聲在澳門 — 千山雪海 音樂夢在雲外
一趟發現的旅程
從原聲帶聽奧斯卡得獎電影 (1)
《I/II/III/IIII》
「戲偶人生」系列再度重臨 東西共融述說亞洲故事 - 29th MAF 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第 19 屆畢業展
072 lifestyle
《長大的那一天》 《決不入戲》
非常認真 — 比利時及法國實驗漫畫
《第 366 夜》Bedtime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重演《香港三姊妹》
All About Boooks 丁柏晏創作個展
第十二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鄧泰山:是黑馬還是千里馬?
《病號》
靜河流深
捕光捉影 香港風情
064 music
鄧泰山鋼琴獨奏會 湯·庫普曼與阿姆斯特丹巴羅克合唱團
李錦明個展文稿 隱藏的時間: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 Part II
《藝術史學的世界觀 : 從宮布利希與葛林柏格到阿爾珀斯及克勞斯》 David Byrne:亞美利堅是個烏托邦
i s s u e 0 7 6 A p r i l - M a y 2 0 1 8 第 七 十 六 期 二 零 一 八 年 四 至 五 月
|Publisher|Tam, Wai Ping 譚偉平 |Editor-in-chief |Anthea Fan, Wan-Jen 樊婉貞 |Consultants|( 台灣 ) 林芳宜、姚瑞中、焦元溥、張鐵志、鄒之牧、鴻鴻、顏忠賢; ( 香港 ) 又一山人、梁文道、何兆基、羅維明(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Feature Writers| ( 台灣 ) 高森信男、石志如、李欣恬、劉星佑、歐頭、羅禾淋、蔡明璇、洪儀真 ( 中國及香港 ) 洛楓、洪思行、周凡夫、李夢、肥力、陳瑋鑫、張煒森、李一瓢、劉志剛、袁智聰、武漠、林楠、周婉京、韋一空 Office |Taiwan|Liya Lee 李俐亞、Jason Wang 王嘉笙 |Hong Kong|Dicky Wong 黃德明、Carol Chow 周雁卿 |Designer Consultant|anothermountainman 又一山人 ( 封面及專輯 ) |Designer|Jui-yu Hsiao 蕭睿妤、Teresa Shiu 邵雪儀
Art Map Limited 藝術地圖有限公司 |台灣 Taiwan|No.27, Lane 1, Section 4, Chengde Road, Shilin District, Taipei City, Taiwan 111 台灣台北市士林區 (111) 承德路四段 1 巷 27 號 1F E /press@artmap.com.hk, advertising03@artmap.com.hk T/ 886 2-2597 6885 |香港 Hong Kong |Rm 602, 6/F. Winfull Commercial Building, 172-176 Wing Lok Street, Sheung Wan, Hong Kong 香港上環永樂街 172-176 號永富商業大廈 6 字樓 602 室 E/ advertising@artmap.com.hk, editorial@artmap.com.hk T/ 852 2892 1998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 1859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2017©Art Map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封面作品
由莊志維提供
002
editoral076
》 的 訂 閱 特 別 通 知, 說 雜 誌 即 將 Time Out
因為要上架統一超商(獲得統一超商免費支持以免費刊物的身分獲得「掛架」的推
廣,當時熱愛藝術的統一超商主管 Rose Yeung 是促成此事成功的貴人)。因此, 》改成容易上架的版本,以當時最紅的 IPad 尺 寸, 以 及 霧 a.m.Post 我 們 決 定 將《
》絕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Art Plus
Rights & Permissions
夕 陽 紙 本 媒 體·另 一 個 世 代 的 等 待 年 年 頭, 突 然 收 到 英 國 龍 頭 雜 誌《 2017
辦 理 退 費, 因 為 改 版。 隨 後 將 近 一 年 的 時 間 只 聽 耳 語 絮 說,《 Time Out 》只做網 上版,去年英國總部已收回香港的股權,今年則改變發行方針改印免費雜誌,雖至
面粉紙的紙質,符合大眾口味發行。雖然《 Art Plus 》並沒有如預期因為上了統一 超 商 也 增 加 了 潮 流 與 生 活 類 客 戶 的 廣 告 支 持 ,讀 者 層 也 沒 有 因 此 擴 大 ,但 我 們 卻 發
》與《 a.m.Post
驗,或者浪漫的想,這樣無聲無息的消失,等待轉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下一個
我 們 的 下 一 代 都 已 經 不 以 紙 本 閱 讀 為 目 標 ,學 校 的 教 學 也 主 打 電 子 媒 體 的 閱 讀 與 測
永遠不知道。
許只是暫為休息,等到世代過後,媒體的發展將以另外一種什麼的面貌再出現,你
喜 歡 這 種 如 夕 陽 在 地 平 線 上 逐 漸 掩 沒 的 浪 漫 。這 不 代 表 是 一 個 光 榮 時 期 的 結 束 ,也
回 頭 反 思 龍 頭 雜 誌 如《 Time Out 》 或 是《 典 藏 今 藝 術 》 無 聲 無 息 的 消 失 或 合 併, 不 像 以 前 一 樣 如 香 港 的 紙 本 雜 誌 一 旦 接 近 結 束 ,一 定 又 生 又 死 地 叫 罵 政 府 ,我 反 而
回紙本的印刷。紙本是不是將至終結?仍是問號。
們 一 樣 再 提 供 紙 本 的 輔 助 ,最 終 你 還 是 會 看 到 很 多 電 子 平 台 ,一 年 或 者 一 季 都 要 返
本的推廣。這是不是一種「與時並進」不太確定;但確定的是,電子平台無法像我
固 執 地 堅 持 紙 本 的 平 台 ,以 電 子 平 台 為 副 ,而 今 也 逐 漸 走 入 線 上 直 播 與 網 上 錄 像 版
五 年 前 電 子 媒 體 的 蓬 勃 ,《 藝 術 地 圖 》電 子 平 台 的 項 目 開 始 賣 得 很 好 ,我 們 卻 仍 然
潮流的媒體,《 Time Out 》的改變是逆境中轉向?還是如我們這些紙本雜誌一樣, 跟著時代的腳步太慢,前途將至如何?不可言喻。
一 僅 存 的 免 費 刊 物 之 一 ,當 大 多 數 刊 物 都 走 向 電 子 化 ,我 們 也 被 譏 笑 為 跟 不 上 時 代
貴為香港至今仍屬翹楚的免費刊物《藝術地圖》及屬下的六份刊物,可能是現今唯
紙本雜誌跟著時代的腳步太慢?電子媒體前途也不太可言喻。
固其專業的業績,《
然 不 以 這 種 小 眾 雜 誌 為 目 標 ,但 不 可 諱 言 ,如 果 藝 術 文 化 機 構 若 要 在 文 化 這 方 面 鞏
同 時 找 到 更 被 業 界 認 可 的 一 個 身 分 。雖 然 一 直 以 來 ,講 求 以 大 眾 行 銷 的 一 些 單 位 仍
品牌客戶的追求,認真務實的走進「藝術」這個小眾層面。我們鞏固自己的一條路,
現 自 己 讀 者 群 真 正 的 面 貌 ,即 上 班 族 與 知 識 型 的 專 業 主 管 ,他 們 散 佈 在 各 種 業 別 ,
今 尚 未 看 見 發 行。 香 港 的 紙 本 媒 體, 15 年 前 已 經 全 面 盛 行 免 費 報 紙 及 免 費 雜 誌, 至 今, 除 了 主 流 的 媒 體 如《 頭 條 日 報 》、《 》( 星 島 The Standard
會計師、律師、建築師等,雖然身分各不同,卻一樣屬於高教育族群。這一類的族
》、《 AM730
群,讓我們充分認知了《藝術地圖》絕對不是那種潮流文化雜誌,也放棄了對時裝 《典 —
日 報 英 文 刊 物 ) 外, 其 他 免 費 刊 物 尤 其 是 雜 誌 幾 乎 都 快 消 失。《 Time Out 》從英 國發行至全世界,曾是最重要的藝術、潮流文化等資訊的平台,而今卻在香港重新
台 灣 由 民 間 經 營 、歷 史 最 久 與 市 場 佔 有 率 最 高 的 其 中 兩 份 重 要 文 化 刊 物 之 一 藏 ‧ 今 藝 術 》 1992 年 創 立, 自 2000 年 月 年 月 4 ( 中 華 民 國 89 4 ) 衍 生《 典 藏 古美術》及《典藏今藝術》, 2007 年 年 尾 宣 布 隨《 今 藝 術 》 當 代 藝 術 版 的 雜 誌 加 贈《 ART.INVESTMENT 典 藏 投 資 》 。 10 年 光 陰,《 今 藝 術 》 上 個 月 宣 布 自 2018 月 4 起 與《 典 藏 投 資 》 重 新 合 併 一 本。 與 這 在 英 國 與 台 灣 皆 稱 為 龍 頭 老 大 的 雜 年 年, 期 間 的 轉 15
Art
時代的人類將流行什麼樣的媒體,我們也很期待。
003
誌相比,於 2004 年 月 》這個月剛好邁入第 5 創刊的《 a.m.Post 折正好敘述一個階段香港藝術雜誌的歷史。 說起藝術雜誌這個老掉牙的話題,在香港可是生生死死、澎湃不斷的文化議題。一 本藝術雜誌在香港,幾乎都必須要有政府支持,民間自己主持的文化雜誌,幾乎都 》。 a.m.Post
年 以《 藝 術 地 圖 》 創 業, 後 發 展 至 2003
年的,只有《 15
維持不過三年,正常的時限是一年就結束,而且還是在政府資助的情況下。真正以
》 由 藝 術 地 圖 有 限 公 司 創 立, a.m.Post
藝術雜誌、民間支持,而且還能維持至今超過 《
《 a.m.Post 》,《藝術地圖》正確來說是一本單張,不算是一本雜誌。《 a.m.Post 》 就是現在《 Art Plus 》的前身,原為《藝術地圖》缺乏文章的需求誕生。一年左右, 《 a.m.Post 》 開 始「 雙 週 刊 」 的 製 作, 那 應 該 是 免 費 雜 誌 的 黃 金 期。 我 們 為 了 紓 解 編 輯 人 力 不 足 的 壓 力 ,嘗 試 將 月 刊 的 專 輯 拆 成 上 下 集 ,並 且 將 貼 切 時 事 的 文 化 資
訊, 以 二 個 星 期 的 速 度 出 版 一 次 並 與 當 時 火 紅 的《 Time Out 》 與 時 並 進。 讀 者 為 了 追 著 上 下 輯 的 專 輯 ,雙 週 刊 滿 足 了 那 時 爆 棚 的 閱 讀 慾 ,每 每 都 有 讀 者 打 電 話 過 來
號稱世紀「光棍節」當日正式發行《 11
購買上一期的專輯。但,以為紓解編輯部人力的想法,卻實際增加了兩倍工作.半
月 11
年後,我們決定再回復月刊的發行. 年是最火紅的年代。 2011 年 2011
》(《 a.m.Post 》 正 式 改 名, 並 預 留 此 刊 名 做 另 一 用 途 ), 同 時 並 在 中 環 外 Plus 國 記 者 會 盛 大 舉 辦 記 者 會, 除 了 宣 布 香 港 新 名 雜 誌 的 上 架, 也 宣 布 台 灣 版《 Art 》成立,他們同時於台灣及香港統一超商及書局上架。 Plus
art plus is a monthly magazine published by the Art Map Limited on 1st of the month. Although we have spent considerable efforts and time in editing our text to avoid errors, we welcome reader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This magazin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s of any individual writer and advertiser. It would be a coincidence if similar information is found in other publication. We reserve the copyright of all pictures and texts, and you will risk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f any of our published materials are being used without our consent. For information about permission to reproduce selections from this magazine, please contact us.
《art plus》由藝術地圖有限公司發行,是一本每月出版的刊物,每逢一號上架。雖然我們小心翼翼、 一遍又一遍地尋找遺失的文字、搜索出錯的可能性,然而閣下如對本刊物有任何意見,歡迎賜教以 便我們可以改進。本刊不代表個別作者及廣告商的立場,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 本刊圖文皆有版 權,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複印全版或部份內容。如欲轉載,須獲許可,請與我們聯繫。
整頓後卻決定走向免費化?
樊婉貞 art plus 總編輯 編輯手記
column076
洛楓
觀賞日期+
地點+
2月4日・3pm
葵青劇院演藝廳
舞
文
台東與首爾的儀式舞蹈
美 國 加 州 大 學 比 較 文 學 博 士 ,﹁ 藝 術 家 年 獎 ﹂ 及﹁ 城 市 當 代 舞 蹈 達 人 獎﹂,著有︽情書光影︾、︽迷城舞 影︾等 。
圖 / 網上圖片
情感的召喚:
蹈如何創造意
彈跳、然後 重力踏步,這 些動作
義?書寫如何建構詮釋?這是我看香港舞蹈
組合表達了山形海貌,有時候浪濤翻滾,有時候重巒疊嶂,
團策 劃的「三城 誌」一直 縈 繞 腦 際 的問題,
人體化成地景的隱喻。舞台也沒有音樂,祗有人聲的吟唱,
生 於香港、長 於城市與 現代文明的自己,怎
十個舞者在激烈的舞動中集體發出無字詞(或不明字詞)的
樣理解台東編舞家布拉瑞揚的《阿棲睞》和首爾編舞家韓孝
鳴叫、腔音的拉長、單音的斷裂或重複,剝除任何修飾,赤裸
林的《憤怒的海:宇部之記憶》 ?前者從台灣排灣族原住民的
呈示非常原始的嗓音及其質感,而且隨著動作幅度變大而加
部落文化淬煉而來,後者糅合韓國傳統舞樂與民間祭典的符
強,逐漸高昂激越,這些吟唱的頻率響動四方八面,既是團
碼,在地域和歷史的遠隔中,藝術如何橫跨鴻溝而落入普世
結部落的姿勢,也是敬告天地鬼神可歌可泣的呼喊,及至最
的感召?是的,「情感的召喚」是重要的線索,牽纏台上台下
後人聲遽然而止,另有一把歌音以立體聲的 VO 降臨,彷彿
看與 被看 的位 置。當代 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Jacques
來自天地神靈的回應。《阿棲睞》以純粹的男體與嗓音作為
Rancière)在論述舞台藝術的接收與詮釋時候,提出「解放的
媒介,經過儀典程式的轉化,營造神聖而莊嚴的氛圍,十個
觀者」 (emancipated spectator)的概念,認為任何人都具有平
舞者的身體流露一份詭異、陌生化也神話化了的景觀,在城
等的學習能力,能夠感受共享,面對未知或不懂的事理,會從
市的劇院空間訴說一些連繫土地與人的信仰和故事。
個人自身的經驗與文化累積的背景出發,通過符號的翻譯、
如果說《阿棲睞》關於部族身份的追尋,那麼,韓孝林的怒
類比進行探索的歷險,而所謂藝術觀照便是一趟來回反複驗
的海》是死亡的祭禮,創作靈感來自 1942 年日本佔領朝鮮時
證、推翻、再建立的過程;此外,藝術作品一旦成形化現,它 便已經脫離創作人的把持,自存獨立而游動的生命,沒有人 能夠擁有最終的決定權,而是在表達與詮釋之間產生無盡交
期,強行征召 136 名礦工而發生的海難事件,編舞以韓國的 「慰靈祭」為底本,追悼仍然沉於海底的死難者。韓孝林飾演
匯的形相。洪席耶的美學正好解釋了「三城誌」的觀看狀態: 來自台東和首爾的舞蹈表述,離開原有的文化空間與歷史指 涉,我以「香港」的位置尋覓彼此共振的頻率,既是符號的換 喻,也是個人知識的轉譯。
白衣祭師,帶領七個頭披紅巾、身穿藍衣的女子,將舞台化 為祭壇,以「安魂」的序曲開始,舞者手持紅燈,通過跪拜的 禮敬讓觀眾進入儀式;第二部份再現礦工遇難的情景,撕裂 的樂音帶動舞者在驚濤駭浪的聲效中掙扎、呼叫、然後斷掉 氣息,燈光乍明乍滅,場面悲壯而荒涼;最後是「招魂」,舞
對 我 來 說,《 阿 棲 睞 》和《憤 怒 的 海 》屬 於「儀 式 舞 蹈」
者揮動白色絲帶,呼喚亡魂回家,超渡和安撫亡靈,接著是
(ritualdance),都是透過肢體行動轉化集體記憶,用以療癒
一個一個直立的冤魂徐徐散入漆黑的後景,完成了祭禮。韓
日常生活的創傷、困境、慾望與等級差異,從成長到生死的
孝林將現代舞的空間韻律融入韓國傳統舞的身段,以「丹田」
命題,敬拜天地鬼神與山川河岳,藉著藝術形構,呈現舞台
呼吸為重心,雙手對合胸前,輕蹲、提氣、舉步再移動,如此
的象徵行動(symbolic action)。布拉瑞揚說《阿棲睞》是排
循環不息,形成軀幹上下連綿起伏,舉手投足之間的空靈意
灣語 Qaciljay 的音譯,意指「石頭」,是台灣東岸原鄉的居住
態,帶來洗滌和淨化的效果。
地景,也是原住民的部落記憶,從這裏出發,便會明白十個 男舞者接近裸身、塗抹得黝黑的身軀寓意,在橙紅或湛藍的 燈光照現下,仿若紋理幻彩的石頭,充溢雄性的陽剛風味。 舞台沒有設景,祗有隨著部落圖騰影像的不斷變換,帶出舞 段,而動作的基本形構是「牽手舞」,那是一個人張開兩手跟 旁邊的人交叉牽著,一個接著一個形成「人鏈」形態,再不停 衍生變奏,像一字排開的陣形、波浪高低的擺動、螺旋向心 的包圍、翹手過頭扭疊再解開,甚至整排人鏈落地翻動、再
004
坐立劇院我從後殖民香港的邊緣位置介入情感的召喚,《阿 棲睞》尋找自身的來處,人與部落社群的聚合,最終歸結還 是人在天地間的立足; 《憤怒的海》控訴戰爭的殘害,以直面 死亡的姿態洗磨生命的凋零,再生還原;前者是全男班的矯 健與剛猛,一種強韌的力度透射舞台;後者是全女班的陰柔 與淒婉,一種承托的撫慰跌宕於空間。身份的呼號與死亡的 魍魎魑魅,便是舞蹈給我的共振!
column076
肥力
圖 / 網上圖片
文
劇場人 、藝評人 、插畫人
《40 對談 — 香港話劇團發展印記 1977-2017》
2017
年是香港話劇團(話劇團)成立四十周年,確
當下的文化格局,宏觀的有到香港政府從七十年代起到現在
實四十年真的不是一個短的年份,至少作為
的文化政策實行及轉變,市政局及後期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歷史最悠久,也是規模最大的劇團,它見證了接近半世紀,也
所關心的種種,聚焦的又有話劇團甚至中英劇團,乃至其他藝
可說是香港劇場最蓬勃的年頭。同時作為作為香港旗艦藝團,
團發展的流程及個人經驗,戲劇演出及教育的傳承等,當中也
也是我們俗稱的九大藝團之一(由政府直接大額資助的九個
有所涉獵。故此正如該書發佈時不少前輩所說,它既是話劇
藝術團體),擁有龐大的資源及實力,不誇張說也一直引領着
團的歷史印記,也成為香港表演藝術史的重要材料。
香港表演藝術發展走到今天的光景,培育了多少藝術創作、幕 後及行政人員,以及一些與之連帶關係的人士,共同成長及發 展。故此,話劇團為慶祝四十壽誕,緊扣「四十」一詞,舉行了 一連串的活動包括演出、展覽,出版宣傳刊物等,而來到 2017 年結尾至 2018 年初,更出版了《40 對談 — 香港話劇團發展 印記 1977-2017》,這本由資深藝術行政人、香港話劇團行政 總監陳健彬先生,通過與四十位對藝團有所關聯的人士對談, 結集而成的訪談錄,卻同時因為其中人物均與話劇團,甚至整 個香港表演藝術發展及文化政策有深遠關係,至書籍不單成 為一個記錄,更多是在對談之間,文字之內印照出香港表演藝 術發展歷史的一層光譜,一層從藝術行政、藝術及文化政策角 度出發,來側繪香港藝術的四十個有趣畫面。
但有趣的是,除了作為一本歷史資料外,更值得留意的是這些 對談的本質,乃基於陳健彬先生與四十年人士的關係而產生, 其中當然有大部分憶述歷史的成份,但更重要的他們作為朋 友角度切入的對談,令書本的人情味滿溢,包括前文化署署長 陳達文、前區域市政局署長余黎青萍、香港演藝學院前校展 盧景文、劇場界的大人物鍾景輝、毛俊輝等,他們在書中不是 一般人僅認識的幾個著名頭銜,而是一些跟陳健彬談笑風生 的嘉賓,他們既代表了部分政策或藝術發展的成就,但更重要 的是,他們作為置於藝術歷史洪流的個體,是有他們見地及向 歷史提問的人。這種輕盈的訪談來盛載歷史重量的展示方式, 很大程度是陳健彬的功勞。正如不少前輩笑指他很喜歡跟人 拍照,什麼時候也愛拍人也拍自己一樣,他藉着合照及閒聊,
誠然,作為話劇團四十周年刊物,它必然由該團歷史出發,但 卻因為陳健彬先生以一種見見老朋友,與他們閒話當年的態
來拉近人與人彼此的距離,從而建立關係,當中有工作關係, 也成為朋友,致才成就出四十訪談。
度來處理對談訪問,當然也因為四十年受訪者均是行內數一
從藝術行政角度出發,才探索表演藝術發展,在香港似乎不
數二的領頭人物或影響業界發展的人士,便使文章有種超越
多,有幸香港話劇團除了梳理自身演出作品、教育、黑盒劇場,
話劇團內部文獻的格局,可以說書本以話劇團為中軸,但內容
討論當中創作時的佚聞往事,及建團辛勞外,也多談及本地整
橫向地延伸了很多有關香港整體藝術文化生態的議題,當中大
體政策,及如何推動社會發展藝術的層面,當中不單單只是資
多集中於四十年內前後的發展,包括市政局,文化署,演藝發
源、土地等基本問題,而是聚焦於人才,這個藝術界別中無可
展局(現在的香港藝術發展局)、大會堂、香港文化中心等成
取代的重要元素,環繞四十,見讓讀者證歷史,並以此為引,
立及影響,也一一可以在文章中視現,包括了解它們如何影響
再向前踏步。
005
feature076
專題
008
feature076
文
樊婉貞
很多藝術家到了一定的年紀、有了某種
為了不再受制世人的目光掌握、且仍
本專輯邀請 4 位作者,他們或者是獨
術家」,從此可以以創造作品維生.
已經達到目的,為他們貼上標籤,說
的觀察者,以各在香港與台灣獨立奮
程度的被認同性,開始稱呼自己為「藝 於是,他們開始與喜歡自己作品的買 家做交易,開始接受人們付錢委託因
為喜歡他們自己的創作。然而,有些 藝術家卻不被諒解,開始被一些不相
干的人妄自評斷,聲稱:金錢會扭曲 創作的過程與生產,讓他墮落沉淪.
這文化的裂口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與 市場的守門人和藝術中天之驕子所打 造的權力與金錢的體質有關.
握有收入的金流;同時設法打倒那些 他們在為錢作嫁賣商品的各種不公平
的批評的。這些藝術家,在熱情與金 錢在藝術中難以並存的傳統世界仍蓬
立藝術家或者是洞悉藝術家生存狀態
鬥藝術與市場的狀況下,分享他們的 經驗.
勃發展之際,卻在過去這十幾年跳脫
文章將會請作者分享個人的創作故事,
業。他們有能力開設自己的網上畫廊、
立和維持一項成功藝術事業所需處理
常規的獨特道路逐漸開展出自己的事
獨立做自己的經紀人、擁有一大批粉 絲,過著不錯的生活,從收藏家、消
費者,甚至是大型機構,每個人都是 他 / 她的服務對象.最棒的是,這些
藝術家通常都不需要找這些人,而是 這些人會來找他們。
009
從小到大,以及分享創業經驗例如建 的主要課題如發展自己真實的風格、 管理自己的事業、行銷自己的作品、
運用社群媒體或其他宣傳工具、找尋 對你自己有利的收入來源、因應職業 生涯一中的起伏消長等,讓我們看到 作為一位「藝術家」,要如何當「藝
術家」是一門專業,也是一份「職業」。
feature076
樂壇多面手 伍卓賢
剛四十出頭的土生土長作曲家伍卓 賢,無疑是樂壇的一位「多面手」,
他的創作範疇極廣,由古典西方音樂、 中國民族音樂、合唱音樂、到流行歌 曲、電影配樂、無伴奏音樂、fusion 音樂,他都有所涉獵。除了創作外,
他同時參與幕前的表演,既懂彈琴, 又能吹奏笙、打爵士鼓、演唱等,絕 對是香港難得一見的音樂全才。
010
feature076
文
之所以能夠發展出如此多「瓣數」, 伍卓賢表示跟自己的成長背景與有意
識地去發展有關:「我們很難選擇自
性為『做 fusion 的人』,這其實跟我 十多歲時的背景有關的。
己年少的成長背景,例如家庭背景、
作為創作人,伍卓賢會去思考現代的
背景,是因為自小在音樂事務統籌處
識 地 去 創 作 fusion 音 樂, 因 為 我 覺
(早期)就讀的學校等。我有中樂的 (現稱音樂事務處)學習笙、參加樂 團,在學校已是合唱活躍份子,也有 『 夾 band』。 所 以 如 果 有 人 把 我 定
洪思行
boundary』,現在變得是理所當然,
所以我的創作也是朝這個方向,而不 會只有一種樂種的特色在其中。
作品跟當下有甚麼關係:「我是有意
當伍卓賢為自己定了多元的創作風格
得現代跟過去最大的分別是網絡的發
「如果我想在流行音樂中加入中樂元
展,令世界很多東西是即時而不合理 地 放 在 一 起。 以 前 說 的『break the
011
後,他便要各種音樂風格都非常熟悉: 素,我不能單憑對兩種音樂的皮毛知 識而去創作。要深入了解各種音樂,
feature076 最好的方法就是落手去做。」如是者, 他不停創作出不同類型的音樂。
伍卓賢表示曾有人問他為何不集中在
其中一種音樂創作,有利個人發展。
但他認為創作不同的音樂,對他的整 體創作事業是有幫助的:「我創作一
種音樂時,並不會削弱我對另一種音 樂的理解。雖然各種音樂的理論並不 互通,但經深入了解後,是可以將它 們互通的。」他以時間作例子,流行
音樂要求速度需非常準確;爵士音樂 則相對有彈性;大部分古典音樂也是 有彈性的。當他掌握到各種音樂的特 色後,便能豐富他的創作「物料」。
此外,若能創作不同的音樂,可使伍
卓賢產生更大的興趣:「如果我整年
都要創作中樂,可能會有一刻感到悶。 若然我有段時間做中樂,之後有段時 間做無伴奏音樂,那時會有多些新鮮 感,而且能跳出來,以旁觀者的角度 看自己的創作。」
開拓自己的門路
伍卓賢無疑是位有才華的作曲家,對 自己的路向也相當清晰。然而,千里 馬亦需遇到伯樂,才可一展所長,作
曲家也要找到願意演奏自己作品的伯 樂。伍卓賢的方法就是主動出擊。例
如當他還在唸書的時候,便曾拿著自 己作品的手抄譜,直接向香港中樂團
的指揮閻惠昌叩門:「他十分友善, 也有給我一些意見,但最後並沒有用 我的作品。話雖如此,至少讓閻惠昌
認識了我。後來經過一些活動如中樂 比賽,加深彼此的了解,合作便越來 越多。」
至於流行音樂的門路,由於伍卓賢認 識這個業界的朋友,因此把自己創作 的 demo 交 給 對 方, 看 看 在 沒 有 機
會。結果過程相當順利,他第一首賣
出去的流行歌就是陳奕迅的〈開不了
心〉:「很多人問我如何入這一行, 我會說學習音樂的人,總會認識到一 些流行音樂產業相關的人士,可以主 動跟他們接觸,或是直接把作品交給 某唱片公司。正如我現在偶然也會收 到一些人的作品,有部分不是沒有合 作的可能。」
伍卓賢透過這種方法,慢慢建立自己 的創作事業。然而,在建立的初期,
他還得依靠教學支援生活,當時他教
敲擊、彈琴、樂理、笙、中樂團指揮、 作曲、音樂劇演唱。雖然教學已經足
以維生,但伍卓賢很清楚知道教學只 是副業,他給自己幾年時間來轉型為 作曲家,期間是邊教邊作,大概七年 後,他覺得時機成熟了——從教學中
儲了足夠的錢,又建立了人際網絡, 因此他決定專注於創作,不再教學, 現在只會以客串性質教學。
雖然回想發展初期試過整個月沒有任
何收入,但伍卓賢當時從宏觀角度去 看,認為影響不大,而且他從沒想過
其他道路,一心打算繼續在這條路行 下去,名符其實是「只有眼前路,沒
有身後身。至於家庭也沒給他很大壓 力, 雖 然 父 母 不 太 理 解 freelancer 的 生 存 模 式, 總 期 望 伍 卓 賢 會 當 教
授,但由於他能自給自足,多年來也
明確表示不想當教授,所以雙親亦只 得接受。
012
行業生存法則
經過多年的努力,伍卓賢已經成功建 立自己的創作事業,現時委約不斷, 甚至需要不停「推 job,並有自己的
一套原則:無時間不接;無興趣不接; 無興趣而酬金少不接:「工作初期當
然甚麼都要接來做,但日子久了便發 現必須有所選擇,有時工作酬金不多 但自己很有興趣的會做,或是興趣不 大但酬金豐富都會做,或是那份工作 能提升知名度的話都會做,還有要看 對方是否有交情。
伍卓賢表示之所以有以上的原則,多 少是因為「中伏」經驗隨年歲增長而 越來越多,以致自己有太多的後悔,
會一邊工作一邊罵自己。雖然有以上
的原則,並不代表能完全避免「中伏」 的,有時他會遇上一些顧客,於事後 不得不把對方列入黑名單:「部分顧
客是很煩的,會提出不合邏輯的改動, 或是說話很難聽,不尊重別人,這些 都會列入黑名單。
feature076
SIU2 是香港專業的 fusion 樂隊,當初成立目的是因為當時較少人認真地製 作 fusion 音樂。他們在 2010 年與 2013 年分別推出《西樂》與《聲遊者》 兩張專輯
伍卓賢在 2008 年成立「花好音樂」,並經常利用辦公室樓上的「花好音樂 廳」舉辦各項音樂活動。圖為與唱作人柳重言舉辦的創作工作坊(圖片由受 訪者提供)
當然以上是個別例子,跟別人保持良
伍卓賢還成立了「蘋果樹音樂出版有
雖然女兒出世,但伍卓賢的工作量沒
賢表示有時候除了跟業界人士推銷自
譜版權的意識:「上一代的作曲家能
不敢說這是壞事,因為做藝術的其中
好關係在每個行業都是必須的。伍卓 己的作品外,還能了解行業的風向: 「其實就像 art market 一樣,如果要
掌握音樂的潮流,最好就是跟最前線 的工作人員交流,例如音樂總監、樂
團的節目策劃者,這樣會有助自己的 創作。
人際網絡、潮流的掌握固然重要,作 品本身的質素同樣重要:「口碑就是
最好的 marketing,你的作品是好的, 便會在業界內流傳,特別是現在網絡
限公司」,目的是提高本港業界對樂 主要透過教學維生,但到我們這一代 已不能單靠這種模式,而委約和租譜 可以幫補作曲家的生活,這方面是全
世界都走得前過香港,包括大陸。既 然香港沒人做,不如自己做先。
雖 然 這 公 司 不 能 賺 錢, 但 經 營 多 年 後,伍卓賢留意到委約者開始會在預
一次的決心,因為他們很可能只有一
來一項新的「計劃」:當新手爸爸。
好壞。在此前題下,演奏團體的質素
也需考慮,避免他們影響作品的口碑。 嘗試改變業界
伍卓賢在 2008 年成立自己的製作公 司「花好音樂」(Flower Music),
不但有助管理自己的事業,背後更有 一 個 想 改 變 業 界 的 理 念:「 當 時 覺
得香港的所有音樂種類都只有最主流
的,例如古典音樂主要都是演奏莫扎 特、貝多芬等人的作品,於是我想做
源,所以無法判斷這是好是壞。
不過他認為自己的思想是改變了:「我 看 著 她, 會 重 拾 一 種 對 事 物 很 pure
的想法,對簡單的快樂的看法跟以前 很不同。」
始見效了。
譜出人生新樂章
次機會聽到我的作品,藉此判斷我的
一個好處是所以事都能成為作品的來
算中預留租譜費,所以成立的目的開
發展發達,消息傳播得很快很廣。我
每次創作,都懷著觀眾只會聽那作品
特別減少,專注度則無疑會減少:「我
作為一位樂壇多面手,伍卓賢近期迎 她的女兒伍悦在去年出世,少不免要 投放多些時間在她身上,特別是他們 沒請工人,也沒請長輩協助,所以經 常要帶著她工作、錄音、開會,晚上
活動減少,甚至在工作間旁設立一個 「兒童天地」,方便自己可以一邊工 作一邊照顧她(事實上整段訪問都是 抱著她進行的,不過女兒十分安靜,
完全沒有打擾訪問,後段更安然在父 親懷中入睡,因此伍卓賢要輕聲說話 和放慢動作)。
些較少人做的音樂,好像當初成立的 SIU(現成為 SIU2),那時是較少人 認真地做 fusion 音樂。另外無伴奏合
唱都是公司主要的方向之一,原創而 認真製作的無伴奏合唱歌在業界中不
常見,所以我會去做,嘗試填補那些
『洞』,我那張一人的無伴奏合唱唱 片《一人合唱團》肯定是香港第一張 這類型的專輯。
013
上:伍卓賢工作間旁的「兒童天地」 下:伍卓賢的女兒伍悦去年出世,現在他工作的同時還 要湊女,一心二用
feature076
笨小孩的 藝術成長路
2005 年,孟加拉的駐場,人力車車夫計劃。後來收到他夫人的來信,基本 上是圖畫,說將來會讓兒子讀藝術。此事使我相信藝術真得可以改變命運。
大學三年級,遇上師父張義。在他啟發下,作品 黑老虎體隸書:「青馬大橋」入選 1996 年藝術雙 年展並作為香港藝術館館藏。
文
林楠
我不是聰明的藝術學生,既沒有一級
試驗之餘,我也發現自己的不足和愛
接觸的人更多,上至天文地理,下至
大學三年級,拜入恩師張義先生門下,
的脫胎漆製,到處去看工藝館,學紥
讓我這隻井底之蛙想跳出井外去看看。
榮譽也沒有太多奬項。生命轉捩點在 吃喝玩樂了三年。他字字珠機,我只 記得一鱗半爪,已受益終生:「心口
掛個『勇』字就可以啦」,「人多的
地方不要去」,「化腐朽為神奇」,「置
諸死地而後生」,「將來要笑傲江湖, 過瀟灑人生」。憑藉這幾句經典,我 闖過難關,也曾衝動犯錯。很難將其
拆解在每一件事上說明,也許,每個 過程都隱藏著這些道理。 人人 VS 老師
1997 年,我憑冷門的版畫入閘香港中
文大學的研究院。醉心在各種製版的
好,於是回福州老家學習古式和新式 燈籠、木偶製作;又經常流連五金店,
人文科學,她/他們的慷慨相授,更
購買奇奇怪怪的配件回來實驗。囫圇
藝術駐場 VS 外展機遇
生預備展,作品變成四不像。同學、
台灣花蓮駐場的機會。之後的駐場交
吞棗,結果消化不良:第一年的碩士
學長都笑我是塊大海棉,因為我總纏 著她/他們問長問短,甚麼都想學。
那兩年是人生中最痛快的學習時光, 如果不在工作室,一定可以在圖書館 找到我。畢業時,我沒做版畫,反而 做雕塑。之後在五金店、木刻廠、玻 璃廠、鑄造廠穿梭,靜心觀察,不懂 再問,工藝、手藝就這麼一點一滴地
累積起來。後來在不同的社會機構中
014
機 會 來 了。2003 年 的 個 展 帶 給 我 去
流都是經別人轉介,省卻申請的繁瑣 程序,交流機構的質素亦有保證,不
用擔心給丟在四下無助的空間。有專
人導航和翻譯,在短時間內有效地和 當地人交流,也容易找到物資和文化 背景資料,進行創作。現在互聯網通 暢,有意到外地見世面的朋友,還是
先把自己的作品做好,等待別人推薦 之時,亦可主動去查看一、兩個好的
feature076 駐場點,慎重作出申請選擇。有些人
既然如此,倒不如自己先伸出手幫別
覽,朋友老遠來捧我場,結果很失望
說,每次要瞬間適應當地的情况,快
別人的自尊心。人際關係不是有我無
複製品」。那盆冷水至今難忘,難聽
會上癮,視駐場為流動的家。對我來 速地做出作品,是一種自我應對的練
習、人生體驗,一種短期的新鮮刺激。 但是經常處於那種狀態,反而失去效 應。創作人也不要個人意識膨脹。能
够啟發當地人的思考方式,固然造福
社會。但是,每個地方有自己的文化, 創作人不可能靠單一計劃而改變當地
現狀,然而,當地累積各駐場創作人
的創意,反而有機會啟動更長遠的計 劃。能够做一顆鏍絲釘,足以值得慶 祝了!我沒機會在外留學,「當代」
人一把。幫人也是一種藝術,別傷了 你,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多站
在 別 人 的 立 場 上 思 考。 隨 著 年 紀 增 加,在行內累積了經驗和口碑,雖然 未達至圓滑,多重身份的創作人遊走
於推廣藝術之間,還是比較有利。只 要專注在本位上做事,別人也樂意接
受你的好意。這三年來,我做電台節 目嘉賓主持,每個星期請來不同的圈
內朋友,幾乎沒有重複,算是「友誼 小姐」的奬勵吧! 自省 VS 忠言
摸到「當代性」的大概。那時距離大
九;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例
學畢業已有十年光景。想來,還是很 幸運。
的話總是最奏效。之後的藝遊鄰里參 賽作品,也就面目一新了。我一直感
激這位朋友。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容忍 別人的批評,可試每晚安排自省的時 間,自我批評與坦白一番。或者換個
位置,站在別人的角度回看自己處理 過的事情。可以的話,提早在身邊安
置講真話的朋友,最好在你還沒有成 名時,許下承諾,將來無論她怎麼批
評,你都不會生氣。每一件作品都牽
動著千絲萬縷的後續,暫時的成功可
藝術經驗都是在海外駐場摸索而來。 2007 年,在美國待了七個半月後,才
地說:「香港已有張義,何需另一個
創作長征路途遙,不如意事何止八、 子亦俯拾皆是。當年畢業後有個小展
能只是曇花一現,失敗亦可能是轉機 的啟示,如果沒有自省的能力,這些
經驗在你手中消消溜走,那一切才是 徒然而沒有意義。
藝術社交災難 VS 友誼
本人外表熱情開朗,其實不擅與人交 往,甚至不喜歡在人群中逗留太久。
在藝術圈內生存下來,面對陌生人是 我最大的挑戰。當年駐場回來後,頭 腦發熱,召集好友,舉辦分享會。自
己也壯起膽,把國際藝術家工作營引 入香港。既然要幹得好,就要改變游 戲規則,適合香港的情况。結果第一
次的規模之大,牽連社區甚廣,在社 區實驗藝術還不為人熟悉的狀態下進
行,簡直是把自己往火坑中推。雖然 起了個好頭,在亞洲區也有點反應,
但是沒有行政經驗的我,全靠身邊的 行政人員幫忙。既是創辦人亦是創作 人的身份是雙刃刀,方便遊走於藝術
朋友圈中解說、了解她/他們的需要, 也因此讓我碰得焦頭爛額。作為創作 人,本身就是藝術家的競爭者,在某 些關頭,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當年 的不自量力,提早了我的挫敗學習, 往後的人生路倒也走得更踏實。
接下來的十年,我量力而行,少了份 衝 動, 多 了 份 世 故。 個 人 的 藝 術 創
作 固 然 重 要, 在 藝 術 圈 和 其 他 人 的 交往,不亢不卑,彼此尊重還是不能 忽視。少了衝突,也少了煩惱,多了
時間創作。在春風得意的日子裡,無 法想像誰會在困難的時候扶你一把。
2007 年,紐約午夜,為林則徐像戴上光圈的藝術行動。第一次發現群眾鄰里在當代藝術的威力。
015
feature076
時間分配法則 歸一法
自律法
輕便法
零,就省時了。雖然我一身兼多職:
別人遲到,喜歡準時,是一種僻好,
感小簿子。
時 間, 永 遠 不 够 用。 把 人 生 化 整 為 創作,教書,策劃,寫作和主持藝術
節目等等,人生的追求卻只有一個 : 藝術修行,其他部份都是為達到追求 的小修練。
其他部份對很多創作人來說,都很累 人。我的心態是:反正要做,那就做 好,才不浪費時間。除了創作,反正
也要閱讀、搜集資料,記下心得。那
倒不如順便透過分析,有條理地將穿 越眼睛,在腦袋攪好的混合物,經嘴 巴吐出來,或是用文字編排好。這樣
的知識才可以真正滲入血液中,永遠
成為身體的一部份。不要吝嗇自己的
知識分享,有些知識可能不屬於你的, 得來無大用,但是另一個人可能會把 它發揚得更好。為別人作嫁衣,也是 一種德行。雙贏多贏不但對社會好, 最後得益還是自己:教學相長。
時間和紀律性也有莫大關係。我討厭 類似某些人的潔僻。可能源自從小對
在藝術路上相伴共行的,還有無數靈
運動的愛好和努力的尊重。在運動場
讀書期間的簿子,都是很漂亮,具「藝
果。我仍然記得為發一個無誤的好球,
甚至是信封、廢紙,裝在一個個項目
上,時間陪伴著努力,努力回報出成
要重覆多少次的練習;為參加四百米 泳賽,每次開池的訓練就是八百米,
再加速下去⋯⋯那是對完成任務的基 本責任感,有了責任感,才有堅持的 信念,再把事情做到底。學生問我,
藝術創作應該很自由,為甚麼準時上 課那麼重要。我答:「沒有自律以至
缺乏責任感,將來如何讓人信任、交 托計劃項目。你推說晚上才有靈感,
早上睡遲了一個小時,但是這個世界 並不會為你停頓一個小時,錯過的機 會,也不會再回頭。我們只是世上的 一顆沙,別人不會圍著你來轉。藝術
教育不止於鼓勵自由表達,也包括自 律培訓。」 此外,運動提供了充足的
體力和精力,使創作更事半功倍。我 相信,有那些磨耐性的愛好相伴,可 讓藝術路走得更精彩、更長遠。
2007 年,“we cook here”霓虹招牌,與紐約快餐廳店主賭約的 戰勝品。為了證明藝術家身份,我必須在 Chealsea 畫廊區參展。 事後,他願賭服輸,此招牌一直掛在他店直到關閉。這是我海外 駐場的奇事之一。
術感」裝扮。後來越來越簡單,有的 透明夾中,再放在小抽屜。這樣省時
找,也不用背著厚簿子到處跑。年輕 時,身體喜歡負荷沉沉的背包,有點 裝模作樣;現在則盡量减少,一個手 機、一個小錢包和一枝筆就够了。紙 不用多,順手拈來都可以:紙巾,餐 巾,收據,信封,開會文件⋯⋯少一
些東西在肩上,快一分鐘把靈感記下 來。我的手機不經常拍攝,省下不少
整理的時間。說起整理,是創作人最
頭痛的事。我喜歡在每次做完大項目 後,才整理工作室。既可以放鬆回想 前一個計劃,亦能清點剩餘資源,方
便下一個項目的執行。原則是以方便
使用為前提,不為參觀者而裝扮格調。
自由創作人的時間有彈性,也很寶貴, 不必浪費在應付別人奇異的眼光,調 節自己的需要,可以隨時隨地思考, 方便自己的習慣,才能持久走下去。
自 2009 年起,和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的合作一直沒有間斷。是我的 長期工作伙伴。
016
feature076
1995-1998 年,跟隨師父之時,每天遛漣古 董書店,很多中國古文化和近代文物、假 古董,工藝製作等知識,都是在那裡側耳 聽來的。 2015 年,藝術中心的展覽,傾盡家當的製作,還欠了一身錢債和人情債。之後開始收到不同計劃的委約。錢債易還,人情 債無法還,一直掛在心上。
簡單生活 VS 金錢慾望 彈性,也是我的金錢管理概念。沒有
畫廊代理,不是特別討厭商業,只是 想擁有更大的自由度。 以前,我的創
作資金來自教學,有時兼課的時間多 了,作品也做得不好。每天活在限期 惶恐下。這兩年辭了全職,更清楚自
己的人生追求,不是一個目標,而是 一生的修行。把生活簡單化,沒有豪 宅愛車,停止愛好收藏,最珍貴的財
產就是腦袋、眼睛和雙手。素食簡衣, 花不了多少錢,日用品或傢俱大多是 二手或撿來的,也有舊裝置剩下的, 隨時可以再變成作品。 我認為,把錢
投放在合作者的薪金上,回報更大。 材料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心和手工 把材料昇華,那才是藝術。這十年來
2017 年,三棟屋計劃,擴闊了跨媒介合作伙伴領域。
的合作社形式運作,不是藝術工廠, 幾乎沒賣過錢,我也沒餓死。每個成 員都有各自固定的生計、專長。源於 相同的興趣,有大計劃時,邀請機構 付款,大家集中在同一時間、空間創 作、碰撞;没有計劃時,就各自修心
養息,準備下一件想做的事情。减少
無謂的負擔,沒有金錢的煩惱,生活
就沒有壓力。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藝術 上,作品好了,項目會再來,資金也
會跟隨而至。有點像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的天地循環。活到中年,更明白
何謂「身外物」,太少太多都是煩惱。
017
feature076
前言
以香港為例,大約十多年前左右,隨 著各類型的藝術博覽會及世界級的商
業畫廊在港興起與進駐以後,香港的 藝術生態與資本的界線與關係比以前
2013 年在香港 ArtisTree 展出個展「KNITerature」(由張偉樂拍攝)
變得更迷糊。與此同時,加上政府文
化政策的轉變、專上藝術教育愈見普 及等因素,要是藝術家將自己的藝術 創作放置到事業的層面時,這份工作 如何做?當中的想像會否因此變得更 狹隘,只剩得商業畫廊合作?
另一種藝術事業的面向: Movana Chen 專訪 文
張煒森
多面向的經驗成就個人創作風格
2017 年在洛杉磯的聯展「he 14th Factory」展出作品 《Knitting conversations》 (由 Ryan Tyler Martinez 拍攝)
現時全職藝術家與策展人的陳麗雲
還說藝術家的由習藝到開展藝術事業
例 如 它 可 以 歸 納 到 言 語、 文 學、 時
以不同的書藉碎成不同的「紙線」,
術教育之前,Movana 曾任職過會計
Movana 憶 說 2005 年 畢 業 期 間, 其
(Movana Chen),她的作品風格,
由個人的日記,漫漫演化成徵集各地 朋友喜愛的書藉、字典,然後親手一
針一針地編織成不同形態的作品,由 立體到平面作品也有。到訪期間,她 正為本年 3 月開幕的「Art Central
的其中一所畫廊忙著做作品。但問及
她是否有很多跟商業畫廊合作的機會
時,她卻笑指在自己的創作生涯中, 其實不算有太多機會與商業畫廊合作 的機會。
的 經 過, 原 來 在 未 正 式 接 受 學 院 藝
工作,亦在英國修畢過時裝設計。跟
現時不少新晉的藝術家不同,他們可 能從中學升到大學後修讀藝術專業, 然後便投身文化及藝術行業,然而, Movana 則在修讀藝術之前,已有不
同範疇的經驗與知識,或許這些經驗
能為她的創作帶出來了不少衝擊與 啟發。要是將陳麗雲的作品中視覺元 素作拆解與分析,不難發現她的藝術
實踐能與不同的藝術形式扣上關係,
018
裝、當代藝術、雕塑等不同的範疇。
創作的層面還是從個人出發,畢業作 品以利用書藉量度自己,然後編織成 一條裙子;亦有作品將自己以前寫下 多 年 的 日 記 化 成 平 面 作 品。Movana
說到自己創作的其中一個契機:「我 在 修 讀 藝 術 期 間, 大 概 是 2003 年 左
右便沒有再當會計的工作,但原因是 公司在沙士期間將香港的業務北上轉
移,而公司就留了一部碎紙機給我, 然後我便用那部機進行創作。
feature076 誠然,還看書藉本身的特質,它可以
世界各地應邀的展覽與駐留作為藝術
演講等的機會。08 年的時候,她便在
能本身就可以用作交流及傳遞信息,
當然,無論作品有多可觀,藝術性有
商時尚品牌邀請,利用品牌的目錄冊
是記載不同言語、文化的載體,其功 因此,藝術家由當初對所用的紙章及 印刷品仍未有明確的方向,機緣巧合 下在不同地方的展覽下,漸漸對書本 甚至人與人的溝通有更切身的了解,
「以前創作所用的都是看過或搜集回 來的書與雜誌,直至有機會到了韓國
以 後, 便 拿 起 韓 文 的 書 藉 創 作。」 不同語言及文字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 碰撞,海外的展覽與駐留經驗為她提
供 了 充 足 的 養 份, 一 方 面 這 些 經 驗 讓 Movana 漸漸形成屬於她自己的發
展模式,另一方面,其創作很快便能 夠從個人的面向開展到更廣闊較宏觀 的公共領域裡。例如 09 年開始持續
創 作 的《 遊 閱 你 的 書 架(Traveling into your bookshelf)》 系 列, 則 是在海外時,讓當地人給藝術家一本 他們最喜愛的書,藝術家從中理解當 地的文化。自《遊閱你的書架》起,
藝術家便開始使用朋友閱讀過的書藉
事業的模式
多高,要是無法有效地發佈,或藝術 家 不 對 自 己 的 事 業 作 完 善 管 理 時,
作品很多時只會淪為孤芳自賞的狀 態,也難以談及事業的層面。然而,
Movana 多年的全職創作,不算太依 賴 商 業 畫 廊 的 賣 買, 由 05 年 藝 術 畢
業以後,都只不過跟數間商業畫廊合
sculpture (身體雕塑)』 的形象或 是在畫布上的繪畫模式,它可以是其 他立體的形式。」
業除了本港外,更多是海外的發展機 會,而那期間也正是香港興起世界級 藝博會之際。
理協作,除了一些機械化的工序需要
計劃書最後只有落選。另一方面,由
中學階段便要到海外留學的她,自小
便陪養出既獨立,又能跟不同各地的 人稔熟的性格,令她很容易融入藝術 家駐留或海外展覽的模式中,藝術家 沒有刻意營造,而是隨著她的性格與 機緣慢慢累積而來,連帶藝術實踐亦 在不同的展覽與駐留中在意識形態中 慢慢轉化。
畫廊內展出個展,因而令海外的策展
關,因此立體創作不再局限於『body
的展覽經驗,雖然藝術家開展藝術事
稱自己不懂得寫計劃書,曾經寫過的
駐留計劃等維持藝術事業。藝術家笑
地的朋友的字典與地圖來成為創作的
雜 誌, 這 個 轉 向 開 始 跟 語 言 文 化 有
間,已看到 Movana 累積了不同類型
藝術家藝術實踐的經驗愈多,規模愈
Movana 還記得畢業期間,她在藝術
素 材,「 因 素 材 的 紙 本 已 不 限 書 藉
來創作「身體驅殼」雕塑。從這幾年
作過,她主要靠海外及本地的展覽、
來創作作品,到最近期的創作,當藝 術家周遊列國期間,她便開始利用當
香港藝術博覽會期間,應藝博會贊助
學院當時名為「White Tube」的走廊
人看到她的作品而得到往倫敦表演的
機會,也可以說,這種模式開啓了藝
術家事業的路。而真正開啓藝術事業, 大概始於 07 年藝術家應邀到韓國首爾 參與第十屆「Seoul Fringe Festival
,自始以後就多了展覽、委約創作、
大,多年來藝術家卻沒有聘請大量助 人手外,大部分也是獨力創作,一人 負責聯絡、記錄、創作,或以協作形
式進行。而多次海外參展的經驗中,
亦體會到不同的展覽文化,藝行家曾 到訪過法國、韓國等國參與,就算獨
自乘火車到西伯利亞演講的經驗,但 談及到藝術家最深刻的海外展出經 驗,應該算得上是美國的展覽。
先 說 2013 年 她 在 香 港 ArtisTree 個
展「KNITerature」, 當 時 面 對 約 二 萬 尺 的 展 場, 起 初 Movana 也 有 點
擔心,然而,Movana 強調製作作品 《Knitting Conversations》 是 她 從
不同地方結識的朋友一起編織這件作
品,而透個這個創作計劃能連結到不 同的文化,亦因此除了場地支持外,
還得到不同的贊助,使作品得以完成。 隨後,亦令藝術家能到美國參與「The
14th Factory」展覽,在美國逗留了 三個月,當時她能跟幾百
的觀眾展開對話,觀眾如此主動親切,
這經驗相對其他國家也難找到。當中, 不難發現某一類的藝術實踐或行銷, 還得要當地的文化或意識形態鋪墊才 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Movana Chen) 由 Clement Ledermann 拍攝
019
feature076
藝術家愛記錄的性格成為一另類經營 方式
由創作到不同地方交流,藝術家本身 會對自己的創作進行不同的記錄,由 原先將編織的日期寫到記事本,到後
來直接寫到作品上,也在不同的行程 以影像書寫(Photos Essay)記錄並
以小書出版。多年來亦會定時出版個 人作品集,這種喜愛記錄的性格,使 她除了使用錄像或社交媒體宣傳及記 錄以後,成為了另一種經營方式。
言 談 間 ,不 難 發 展 M ova n a 的 人 際
網 絡 甚 豐, 而 這 些 人 際 網 絡 不 只 是 靠展覽或駐留計劃中建立出來的,
「建立網絡方面其實有很多面向,例 如很久以前我應邀城市大學英文系去
演講,當中有些策展人及策劃者出席, 然後他們便邀請我到美國展覽及去西
伯利亞演講,亦應邀到德國公共藝術 的展覽。也有些機會是主辦者在書店 看過我的書冊,繼而邀請我。」藝術
家如是說。而現時社交媒體興起,其 助力也是顯著的,但 Movana 卻沒有
使用 facebook,她主要靠個人網頁、
Two-way Communication at Gyeonggi Museum of Modern Art, Korea, 2010 圖片由 Gyeonggi Museum of Modern Art 提供
020
feature076
在土耳其 Cappadocia 的《遊閱你的書架(Travelling into your bookshelf)》,2015(由 Tunni Kraus 拍攝)
Instagram 作為主要的平台,「例如
在藝術家心中,她認為「作品不只是
後就在網上找你到的資料。有次荷蘭
要是你收藏的作品跟你沒有大關係,
有些人在藝博會中看到你的作品,然 的 博 物 館, 他 們 在 網 上 搜 尋『Paper Art Sculpture』 而 找 到 我 的。」 另
一方面,不同地域所喜用的社交媒體 也 不 盡 相 同, 例 如 美 國 的 觀 眾 較 喜
愛 用 Instagram,Movana 憶 說 美 國 的 展 覽 經 驗, 當 展 覽 的 照 片 上 載 到 Instagram 以後,翌日便吸引了不少 觀眾。
多年創作涉及的顧慮
多年來的創作,當然涉及資金的問題, 而很多時,Movana 都可以在展覽期
間售出作品,或者從委托作品中得到 收入。按比例來說,藝術家銷售作品
的途徑大致分為兩類,主要是私人賣
一些紙或物件,而是跟人相關的故事, 其實意義並不大。」但 Movana 亦坦
言,賣買作品都是斷斷續續的事,有
時她也會為此擔心,此終都現時都是 全職的藝術家,但相比過往在商業畫 廊工作負責策展的工作,因要投放大 量時間於畫廊的工作上,Movana 亦
選擇了全職藝術家的路,幸而現階段 不少收藏家或機構都願意提供有利的
條件,或許這是藝利家強調溝通的影 響力。然而,將話題返到 Movana 剛
畢業後,期間仍在一所商業畫廊以全 職 策展人的身份工 作 至 2012 年, 但
心力上的耗損卻令藝術家構成壓力, 因此,她寧願將時間花在自己的創作 上。
買現成的作品,而每年約有二至三件
結語
的委托作品,因我很多時間都需要分
術事業跟她的性格與生活合一,當然
的委托作品。「實際上也無法做太多 配 在 展 覽 或 駐 留 計 劃 中。」Movana 這 樣 道。 現 時 收 藏 Movana 作 品 的
賣家,很多時是展覽方的人員,或是 經 朋 友 介 紹, 到 訪 工 作 室 或 是 看 這
展覽後對作品有興趣的收藏家,但有 別 於 收 藏 家 在 畫 廊 洽 談 選 購 作 品,
2017 年 在 洛 杉 磯 的 聯 展「he 14th Factory」 展 出 作 品《Knitting conversations》
Movana 是個很隨性的藝術家,其藝
靠展覽、部分作品賣買或參與駐留來 維持對很多人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與 考驗,同時,各地不同的文化、意識
形態,亦會對對藝術家的「獨立行銷」 構成影響。
在 Joshua Tree《遊閱你的書架(Travelling into your bookshelf)》, 2017 由 Scott Goldberg 拍攝
Movana 對於售買作品也會忠於她對
人與人的關係上,例如她提到一位來 自澳洲的賣家,藝術家便跟這位賣家 詳談,了解過賣家的背景,作品將會
如何擺設,繼而藝術家重新創作一件 專屬的作品。至於一些較為商業或緊 急的委托,Movana 則會按他們的故 事創作,例如利用地圖編織作品。
021
feature076 藝術家如何養活自己,自古一直以來
藝文工作者,有的以藝術家自居,有
藝術工作者好奇的地方,「藝術有市
甚至是半路出家,卻激盪出更多的對
是藝術家的難題,也是多數觀者對於 場嗎?」這個問題或許可以變成「生
活裡需要藝術嗎?」在媒體多元的今 日,很多藝術家打破「死後才會紅」 的「梵谷」印象,善用自己的作品優 勢,成功的經營自己的品牌。本文採
訪了吳芊頤、莊志維與藍色隧道三位 藍色隧道 - 由藝術家提供
的在設計的思維中跨足藝壇,而有的 話空間。設計與藝術的本質差異,是
毋庸置疑但並非是本文欲探求的,相 反的,受訪對象如何不受限於上述分 類,在學習養成的差異基礎上,如何 見超拆招的打開更多日常與藝術的關
係,是本文試圖引領的,觀者亦可以
探究創作在擺脫古典的分類後,如何 於畫廊代理與平面繪畫作品外,找到 更多的「生機」。
文
殊途同歸?保持差異! 「藝」想不到的生存法則 劉星佑
穩健的妥「貼」
1987 年 生 於 台 中 的 吳 芊 頤, 畢 業 於
臺北藝術藝術大學美術系繪畫組,台 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時期的發
展,紙膠帶如同繪畫媒材,形塑了出
現進行中的系列作品。良好的學院養 成,並沒有讓觀念性複合媒材與裝置 創作的發展受到侷限,2011 年創作至
今,仍不失樂於嘗試與開發的心態, 跨 領 域 合 作 的 委 託 案, 包 含 2014 年
商業雜誌封面設計、節目動畫的美術 設計,乃至於工作坊等等,近期更將
觸角朝向特定場域特的公共藝術創作; 上述這些都是既定作品買賣之外,實 質累積收入的方式。
由莊志維提供
022
feature076
藍色隧道 - 由藝術家提供
藝術家常常有著特立獨行的刻板印
窗系列,將台灣特有的鐵窗花風景化
吳芊頤從個人工作室到變動性高的現
上的差異是會不可避免的,然而,先
計劃的案子,其實就是自己脈絡作品
案件經驗,都可成為下一個案子的養
象,面對業主吳芊頤認為「想法呈現
站在業主立場去想,依照屬性不同,
便可找到最大彈性在哪裡,再以此為 範圍,思考可以發揮的最大效果。」
這是真實的接案過程以及心境轉折。 在個人創作生涯中,最為關鍵的合作
為具共感記憶的裝置呈現。「創作型 的延伸」這是吳芊頤思考個人創作與
案件的態度。吳芊頤在每一次的案件 中,都能因地制宜的保有資源使用的 彈性,讓創作上顯得更為自由。
地創作,不同的工作環境,讓每次的
分,吳芊頤的作品與藝術家身份,在
良好的溝通中,何嘗不是展現專業的 一部份?
1 清楚的創作脈絡與美學核心。
是哪一次呢?吳芊頤提到了 2016 年,
在過往經驗中,業主很多是商業集團
是第一次的大型現地創作,經過此次
品的行銷與推銷,如何讓業主立即的
3 了解業主屬性,準備可變動的
的關鍵。」除了溝通外,吳芊頤更善
4 運用媒材特質,因應合作屬性
因應的準備。此外吳芊頤亦認為,數
5 藝術之於觀眾,案件之於業主,
與上海金橋國際商業廣場的合作,這 經驗,在商場裡找到與外界更為直接 的聯結,如何將創作脈絡,運用自己
的藝術符號,在消費文化的場域裡與 上海的商場結合,吳芊頤認為這是一 個新的挑戰,過程中從場勘,提案到
製作,交雜了新舊經驗的累積與摸索, 日後逐漸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創作節
奏,與夥伴合作的默契。對吳芊頤而
言,這是不同於美術館空間展覽的狀 態。後來大型的戶外作品「台灣窗景 詩」曾參與 2016 台灣雙年展,2017
年更受邀,執行台灣FB辦公室創作 計 劃(FB AIR PROGRAM), 延 續 花
或是導演,吳芊頤說道「藝術之於商
接收,並推敲業主可能的預想是重要 於為未來臨時可能的變動,事先做好 位時代透過網路媒體行銷也不能忽略, 「 國 外 的 機 構 與 案 子, 常 利 用 網 路
媒體尋找合適的作品相對應找到藝術
家。」另外,吳芊頤的創作強項,更
建構在紙膠帶拼貼的機動性,對於符 號與圖像的呈現和轉換,在此有非常 強大的優勢。「有信心的出發,達到
良好的溝通,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找到 平衡點,讓藝術的能力更有效地發揮
023
2 複合媒材的能力應該包含現地 創作的能力。 提案。
的現地創作。
這都是專業的一部份。
feature076 溝通與混種
1985 年出生的莊志維,大學畢業於畢
2012 年,莊志維曾參與由 A-MIT(阿
究所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
為策劃單位的「前衛藝術特展」,這
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研 研究所,和交通大學建築所這兩所學 校,曾獲高雄獎、臺北美術獎、臺北
數位藝術獎,與文化部 「MIT 新人推
薦特區」,之後更受邀參加韓國平昌 雙年展等等,豐富的展覽經歷,對莊 志維而言,不單單只是自由的創作,
如同他自己所說「直到研究所畢業之 後,面對到生存問題,因此意識到自
己必須要有一種絕對的專業。」這是
莊志維思考自己的「藝術生涯」的當 下,非常強烈的自我提問,也因為如
此,莊志維很早就開始意識到「專業」 的必要性,靠著專業,才有獨特性, 才能開闢出屬於自己的市場。
然而接案經驗,早在大學時期的平面 設計工作中,以奠定了比件、溝通、
協調與自我推薦的基礎能力,平面設 計的影像要求,至今一直是莊志維「生
存」養成的一部份,而在做中學,學
中做的過程中,覺得自己的創作思維, 能夠和接案條件有所一致的狀態,這 過程是漸進式的,並非一蹴可幾的, 換言之,自主的創作自由,與委託製
作的受僱關係,這兩者看似矛盾,甚
至對立的狀態,是一個逐漸學習的體 悟,「堅持跟傲嬌是不同的,學校教
的往往都是傲嬌,身段放低,成就作
品最後理想的樣態,才是堅持」這是 莊志維詩深刻的體悟,也因此要以設 計師、建築師還是藝術家作為頭銜,
對莊志維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混種 的性格,在講究跨領域的今日,讓莊 志維更具適應力。
密特)擔任策展人,Mercedes-Benz
一次的合作,對莊志維而言,確立了
他以聲音、光作為未來創作的主題和 媒材,往後,接處的案子也逐漸邁向
大型的裝置或是公共藝術。「專業就
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讓大家接受 到」莊志維在此不單意指著與案主的
溝通,也包含著檢視自己作品是否成 熟的指標,「當觀眾可以很明確的感 受到,我生命中的不堪狀態時,我才 開始覺得自己的作品是夠成熟的」
2015 年 作 品《 轉 生 樹 》 得 到 觀 者 很
多的回饋與討論,在這些討論中,莊 志維開始覺得自己的創作語言逐漸明
確, 且 邁 向 成 熟。2016 年, 因 為 台
中勤美委託案的緣故,成立了個人公 司,至此,莊志維對於自己創作的狀 態,不再只是完成一件作品,而是一 個製作與企劃,物件式的作品製作, 轉 向 場 所 的 思 維。2017 年 當 代 藝 術
專業的設限才有跨界
相較上述二位藝術家,「工人」或許 才是「藍色隧道」最常笑說的職稱,
縱使手指或是褲管上有著顏料滴流, 潮到出水的「工人」是不多見的,對 於本名相當保密的藍色隧道,1989 年 出生,高雄人,生理男,大學就讀電
子相關科系,2011 年,一個琉球當兵
的機緣,讓他從此開始接觸「壁畫」 這份「活」。當兵時,無論是因為長
官的訪視需求,或是正逢觀光熱潮導 致的民宿興建,開啟了藍色隧道掌握 工程進度,以及跟業主溝通的潛能,
對藍色隧道而言,壁畫不單單只是一 個手工彩繪,更應該是一個完整企劃 的一部份。繪畫技巧的自我提升是基 本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跨界合作的思 維與實踐,才有辦法讓「工人」般的 辛苦,有更為加值的效果。「接觸電
影美術之後,認識了質感師這份工作 與技術,因此在壁畫的技術裡,有了 不同的學習與體驗」藍色隧道在電影
館「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 議題展」中,莊志維的作品《黑暗中 的彩虹》,反轉了光的思維,唯有透
過觀者的塗鴉式互動,才能自己看見 光,中性的呼應了該展對於性別平權 議 題 的 訴 求。 綜 合 上 述, 這 些 合 作 多半來自產、官、學與私人企業,而
七 成 左 右 的 和 作 案, 都 來 自 個 人 臉
書的推波助瀾。另外莊志維也欣賞著 James Turrell、Olafur Eliassom、
Christian Boltanski 等 藝 術 家 的 作
品,作品傳達出的個人情感與死亡意
象深深吸引莊志維外,如何掌握團隊, 脫離個體,進入更大規模的執行,更 是莊志維追求的目標。
1 藝術專業與設計專業的差異是 加乘的
2 不能妥協的是理想,可以妥協的 是實踐方法
3 職稱、身份、角色的多元不該成為 困擾
4 分享新的想法給業主增加未來合作 的機會
5 說別人聽得懂的話才叫溝通
024
新 竹 市 政 府 委 託 策 展 公 司, 再 與 莊 志 維 合 作 的 作 品《 森 林 裡 的 洋 流 -2018》(莊志維供圖)
feature076 美術或是MV拍攝的工作經驗中,學
型自此也開始拓展,從街頭、餐廳、
所在,自己的企劃當,扮演著自己的
廣告、MV等等,的美術與場景設計,
跡 逐 步 的 遍 佈 大 街 小 巷。 去 年 國 際
礎,並沒有限制藍色隧道的思維,「藍
習著「做舊」等技術的應用,而電影、 都成為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在不
同類型的美術需求下,也有著不同的 製期,讓藍色隧道在提案的技巧與速 度上,比一般人更為精煉,「看到導
演的初剪開始,就必須開始找資料, 立刻提案,營造出一個世界觀,前後
的製作時間,如果是MV或許只有不 到一周的時間」藍色隧道如此的講述
自己緊湊的工作狀態,腦力激盪的成 果,在蔡依林的MV、冰火酒類廣告 拍攝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茶館到咖啡廳等不同的場域,作品足 大型壁畫非營利組織 POW! WOW!,
邀 請 藍 色 隧 道, 在 台 北 W 飯 店(W
Hotel) 進 行 創 作,POW! WOW! 賦 予
了更高的創作自由度,讓藍色隧道的 知名度大開。因工作之故,因此有了
名片的需求,藍色隧道請來台灣著名 設計師田修詮,跨刀設計個人名片,
跨領域的合作帶來的效應,亦讓藍色 隧有著深刻的體悟,之後壁畫成果的 拍攝,從業主店家、形象設計到衣著
等,都成為藍色隧道的計劃中,與作
社群宣傳,壁畫或是塗鴉等類型的基 色隧道」的品牌也在平面設計、空間
規劃與電影美術等相關的案件中,逐
漸明確與茁壯。近期富錦樹集團合作, 朝向高級定製的創作,與關注自然環 境的,擅長描繪山、海等植物、動物
的意象不謀而合,將來與聯名品牌的
合作,是藍色隧道下一個階段的目標。 1 實力要顧,但基本工不能當成全部
2 不被繪畫侷限,善用壁畫與塗鴉的 空間優勢
品相互幫襯的一部份。
3 主動開發業主需求,而非被動的受
家需求,藍色隧道要如何提案?「就
「自己成立品牌之後,不能花太多時
4 除 了 圖 文 並 茂, 臉 書、IG 軟 體 有
始」影像團隊的養成,讓藍色隧道於
努力必須是多元的,因此「透過提案
5 以繪畫開發企劃能力,讓跨界完備
「我要風的紋理」面對如此抽象的店 算是彩繪一面壁畫,也要從找資料開 日後的「純」壁畫案件中,練就了更
多自我表達與說服業主的能力。從民 宿轉戰影像企劃、美術團隊製作,類
間在等待。」藍色隧道很清楚的知道, 與跨界的效應,讓業主看到可能性與 必要性,機會自然就會找上門」這是 藍色隧道深暗人心與了解自己價值的
由莊志維供圖
025
僱於業主
更大的效能 企劃想像
feature076 隨著第六屆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的來臨,香港成
從台灣出發, 借鏡藝博經驗 記「 藝 術 新 金 三 角: 拍 賣、畫 廊 與 藝 博 會 」座 談 會
為國際藝術交易市場的重鎮已成為不 爭 的 事 實, 然 而, 自 2007 年 首 屆 香
港國際藝術展(ART HK) 開始以來,
藝博會漸漸改變香港藝術市場的生
態。誠如海外不同的策展人、畫廊負
責人、收藏家以至藝術家都會藉香港 巴塞爾藝術展期間來到香港,藝博會 逐漸成為另一種途徑使亞洲藝術走進
國際藝術市場,同時使亞洲其他地區 如台灣等都紛紛在香港的藝博會中參
展。拍賣、畫廊與藝博會三者漸漸成
為主導藝術商業的體系中,為藝術市 場帶來不同的影響力與新面向。 數據分析亞太區藝術市場的狀況
是 次 座 談 定 位 為「 藝 術 新 三 角 」,
主持這次講座的藝評人周婉京直言
這是對應由藝術家、畫廊、收藏家構
成傳統藝術賣買的三角關係,但因應 藝術市場生態的轉變,現時藝術交易 市場更多由拍賣、畫廊與藝博會三方 來主導。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 柯人鳳以數據分析亞太區藝術市場的 狀 況。 隨 著 台 灣 2010 年「 文 化 創 意
產業發展法」立法,外圍因素亦隨著 亞洲藝術市場冒起及愈來愈受西方
藝術市場的關注,因此有必要開始研 究 亞 太 區 的 藝 術 市 場 體 系。 柯 人 鳳
先 從 如 GDP、 資 產 趨 勢(Property Trends)、亞太區主要地區(北京、 上海、香港、台灣、新加坡)的藝術
市場交易額等幾項宏觀的數據與現 象,展示地區性的 GDP 增長如何對藝
術市場構成聯動的關係;並進一步以 亞太區的資產趨勢為例作分折,指出
亞太區多以地產(不動產)項目為主, 收藏為次的投資策略;而香港則是現 當代藝術交易市場最大的地區。而下
半部的主題,則由藝術消費者的背景
分析切入,透過性別、年齡層、學歷、 職業、年均收入等資料來剖析亞太區 藝術消費者的購買力與購買的取向。 當中以男性居多,56 至 60 歲年齡層
為主要購買藝術的主要族群。消費者 於 2016 年 曾 購 藏 之 藝 術 品 類 型, 以
西畫 84.17% 佔多數。而國際間的雙
邊貿易協定如美韓自貿協定等,為畫
廊帶來機遇,促使國際藝術市場的流 通為亞太區的藝術市場帶來影響。
026
feature076 台灣畫廊與藝術中心的發展經驗
繼後發言的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
螢女士,從中心的發展經驗出發,提 到尊彩藝術中心於 1993 年在台灣成
立,多年的發展見證著台灣藝術發展 與藝術市場發展的狀況。當中提到中 心創辦後的定位與角色位置,包括「台
灣史典藏館」推展台灣早期的藝術家, 以及「當期展覽館」主要展出台灣戰 後抽象藝術及當代藝術特別是錄像藝
術這三方面的發展。由私人的藝術機 構通過展覽、研討,以至跟藝術家作 長時間的合作等的方式梳理台灣藝術
史。而論及台灣畫廊參與香港或國際 藝博會的取向與策略時,陳菁螢認為 台灣有成熟的收藏家群,但相對現時 台灣的藝術賣買卻處於相當激烈的競
爭狀態,因此有必要向外發展更多的 平台與推廣。台灣畫廊產業需另找市 場,香港成為有利的平台讓台灣藝術 產業既吸納海外經驗,又能接觸更多 海外的收藏家。與此同時,在海外參
展的經驗中,同樣使藝術家得到海外 發展的機會。
1 2 3
台灣畫廊從香港進入國際藝術市場
4 5 6
7 8 9
1 / 李明則,善才,31x31cm 2 / 劉國松,Tibet series No.89,185x92cm,彩墨,2007 3 / 三位一體,缺席,電腦零件、銅箔、水泥、樹脂,41x41cmx3 ,2018 4 / 林餘慶&魏杏諭,《末日奇蹟》,紙上複合媒材,110x80cm,2017 5 / 楊柏林,《通往北極星的緯度》,30x30x106cm(含基本座), 展檯 : 42x42x81cm,鋁合金,2017 6 / 陳逸鋒,# 046,油彩、木板、麻布,120x120cm,2017 7 / 李元佳,Untitled,水墨水彩、紙本,37×71.4cm,1958 8 / 張英楠,懸崖,油彩、畫布,150x200cm,2016 9 / 田島大介,遠東世界市,1.9x2.2m,2018
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羅禾淋,以 研究者的身份將視點放回台灣畫廊進 入從香港進入國際藝術市場的部署
上,指出台灣在亞洲藝術市場已有悠 久 歷 史, 惜 2000 年 以 後, 因 應 政 治
及亞洲環境的外圍因素,使台灣失去 了國際藝術的舞台,然而,香港的藝
博會盛行,香港成為了台灣畫廊再次
進入國際網絡中重要的中轉站。同時, 台灣畫廊也漸漸意識到來自西方藝博 會的跟台灣的運作模式其實是兩套不
同的規則,在長期處於邊緣化的局面 下,台灣畫廊透過「新東方」與「大
中華」兩個主要台灣藝術發展的脈絡, 前者探討新的東方藝術,後者以世界 各地旅居的華人藝術家,探討全球化 的文化根源與變遷。從中在亞洲以至 國際藝術市場上找到自身的獨特性。 誠然,這方面的分析跟尊彩藝術中心 推展台灣戰後抽象藝術不謀而合。
027
feature076 香港藝術拍賣概況
場對於收藏藝術品口味變化。過去十
香港藝博會的概況
監黄傑瑜表示香港過去十年的藝術
在香港進駐,擴闊了藝術的面向,由
角 度 回 應 這 幾 年 藝 術 市 場 的 變 化,
蘇富比亞洲區董事暨藝術空間策劃總 市場起 了很大的變化, 自 1974 年落
戶香港的的蘇富比,拍賣市場早已植 根,但按現當代中國藝術賣買而論,
2000 年左右還主要由畫廊主導,而拍 賣方面 則在 2004 年 才開始, 當年海 外收藏家逐漸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家的
藝術品。在類型上,當年拍賣的現代
中國藝術都以中國藝術家為主,到現 時則擴大了台灣或海外華人藝術家的
作品。總體來說,香港是個很國際化
的藝術交易中心,同時體驗到亞洲市
年,除了拍賣以外,國際藝博與畫廊 當初現當代中國藝術,到現時日本、 韓國等國家的藝術亦成為重要的推廣
對象。誠然,華人及香港藝術家從中
亦能得到發展機會。而在未來的日子 裡,香港藝術的拍賣市場可成為亞洲 藝術發展的縮影,並隨著亞洲多個大 型的藝術館如香港的 M+ 相繼落成,
有助藏家了解亞洲藝術歷史的情況, 從而改變了他們收藏藝術品的方向, 亞洲藝術將會在全球的藝術市場中更 佔重要的位置。
藝術地圖執行總監樊婉貞以媒體的 2008 年前 ART HK 尚未成立之前,拍
賣與畫廊的界線還是相當明顯,但自
藝博會盛行以後,藝術市場有著微妙 的變化,顯然的是由當初參展畫廊以 展示舊作到現時紛紛邀請藝術家創作
新作。從消費的角度來說,消費者亦 可在藝博會中看到濃縮密集的參展畫
廊,藝博會繼而成為發表的場地,藝 術家的新作透過藝博會及畫廊得以曝
光,具潛質的藝術家的作品會被收購, 同時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上海藝博會與藝術市場帶出的啓示
最後發言的青年學者暨藝評人周婉
京,發表她對藝博會周遭事物的觀察, 亞洲地區畫廊跟藏家賣買作品一向都
以透過圖錄等「平靜」的方式進行, 而現時亞太區則將焦點投放到香港巴 塞爾藝術與上海 021 藝術博覽會這些
國際性的藝博會上,當中涉及不同的 資本模式,周婉京引用上海的情況為 例,上海自由港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 下,購買藝術品可透過美術館等途徑 免稅,這一大誘因使上海逐漸成為重 要的藝術交易中心。加上許多跨國企 業的總部設在上海,他們會找拍賣行 等作藝術顧問,同時為地區帶來穩定 的購買藝術品能力。而藏家都樂於到 上海購買作品,其中一個原因是基於 這是個整體的購買經驗,是藏家生活 的一部分,他們藉藝博會等不同的活 動能擴闊他們的藝術人際網絡。 2018 年 3 月 3 日
香港銅鑼灣軒尼詩道 500 號希慎廣場 9/F FORUM
028
feature076
北京為什麼 需要 獨立藝術空間?
(上)
文
周婉京 左還是右?——這個選擇題始終貫穿
“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包裝個體
本,再以文學史、歷史、社會史的角
分子和藝術家在面對這個選擇題時,
請卻讓藝術批評陷入單純的政治批
一部小說,他們也參與策劃“文本性”
北京思想界。有趣的是,這幾年知識 需要更快作出“去曖昧化”的回應。 相應的,藝術評論界出現兩種趨勢: 其一,最近常聽到“解放藝術”的呼
聲,這種所謂的解放性帶有某種欺騙 性,倡導“解放”之人很顯然是活在
對帝國集權的巨大恐懼之中,他們用
經驗,以此來抵抗集體主義,這種吁 評——即:所有反官方、反宏大敘事
的言論皆為正確;其二,有些人選擇 “中間路線”——許多從事對比文學
的人跨界到藝術史、藝術理論學科上 來,呼吁藝術評論放棄理論研究(甚
至也可以放棄藝術史),轉而回歸文
029
度尋找互文的東西,他們將展覽看成 的當代藝術展覽。
feature076 通常,這樣的分歧會引起思想界激烈
說,發生在台面上的“撕咬”多數無
朝 鮮 以 鴨 綠 江 為 界 相 鄰 ), 從 24 小
就曾由一場針對大眾傳媒的論戰而令
生關系,就需要轉入地下,以私人、
對 岸 朝 鮮 民 眾 的 生 活, 他 們 滑 冰、
的論戰,像是 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
兩派知識分子對立起來:一派是馬克 思主義的知識分子,他們集結在法蘭 克福學派的擁護者周圍,以阿多爾諾 和馬爾庫塞為首,他們判斷出自傳媒 的大眾文化(mass culture)麻痹了
勞動者,使勞動者背離了他們的革命
任務;對立面的另一派知識分子認為, 大眾傳媒促進了民主化和人民大眾文 化水平的提升。
相 比 之 下, 北 京 知 識 界 的 角 力 從 來 都 不 是 發 生 在 台 面 之 上 的, 換 句 話
1
關知識。如果當代藝術想要與思想發
小型、半公開或非公開的形式展示。 這種展示通常采用邀請制,不同於商 業 畫 廊, 亦 不 同 於 公 立 美 術 機 構。
以 外 交 公 寓 12 號 1(Diplomatic Residence Compound 12) 最 近 的
趙亮個展為例,獨立紀錄片導演、藝
出行、騎自行車。趙亮也從這段直播 錄像中捕捉到了某種不穩定性,他認 為,說不定某時某刻他的鏡頭就能捕 捉下這祖國邊陲發生的巨變,也許是 戰爭,也許不是。
術家趙亮 2 在這個 131 平方米的公寓
談到見證變化,外交公寓本身已算是
視信號、影像短片和裝置作品,建構
交公寓曾經是早期中國當代藝術家們
空間中,用一組相關的直播視頻、電 了一個關於火炬被走私入境的故事。 展場之中,直播視頻傳輸的畫面來自 趙亮在丹東家裡設置的鏡頭(丹東與
4 2 3
時不間斷的監控視頻,我們可以看到
5 6
1 / 趙亮個展現場 2 / 趙亮個展中播放 CNN 電視信號的空間 3 / 趙亮個展中直播丹東朝鮮相鄰的“界” 4 / 趙亮展示火炬的原型 -frey 5 / 外交公寓外景 6 / 外交公寓外景
030
一個吊詭的存在。早在 80 年代初,外
展示藝術實踐與交流的重要平台。彼 時,北京戒備森嚴的外交公寓需要居 住在此的外國友人邀請方可入內,北
feature076
京人進入其中也像“出了國”一樣。
卻充當著個人的起居室、會客室、藝
批評存在的合法性。畢竟,觀眾想看
打開了“自由”展示與交流的通道。
示 的 替 代 空 間(alternative space)
在北京,獨立藝術空間的知識生產有
外交公寓特殊的政治屬性為藝術家們 同時,這個原本私密的公寓空間也被
暫時賦予了某種公共性。只不過,正 如前文所述,這種公共性仍然是“內
化”且“私人”的,參觀者不僅需要 預約,還需要向警衛出示證件。此外,
在外交公寓 12 號這棟樓中,設有 CNN
電視台的駐京辦事處。當 CNN 的北京
負責人坐在播放 CNN 電視信號的房間
術沙龍的功用。同時,它作為藝術展 在持續對外部大環境作批評,而外交 公寓本身所釋放出來的信息(無論是
被官方允許或受到限制的)都還原著、 加深著這種批評。這亦間接回應了, 為什麼北京的藝術市場看起來沒有香
港、上海那麼活躍,數以萬計的藝術 家卻依舊願意“以北京為家”?
裡,收看 CNN 有關朝鮮的報道,他忽
借 用 畢 沙 羅(Camille Pissarro) 在
部分,意味深長地笑了起來。
的那句話“不帶裝飾性的裝飾畫家”,
然意識到這也是趙亮個展“界”的一
高名潞針對過去三、四十年中國當代 藝術始終存在的現像,曾提出“公寓 藝 術 ”(Apartment Art) 的 概 念。
他在解釋此概念之初,就意識到中國 的“公寓”不同於西方的“公寓”:
“在九十年代商品房出現之前,中國 所 有 的 家 庭 住 房, 不 論 是 平 房 還 是
公寓樓,都是公家的、政府所有的財
產。”3 在北京這個場域裡,“公寓”
是真正“公共的”,它從不屬於個人,
1886 年 評 價 莫 奈(Claude Monet) 4 那麼北京現今的知識界也充斥著許
多“不帶批評性的批評家”。正如我 在文章開篇所說,提倡“人人都是藝 術家”的批評家面對熱絡的資本根本
忙不過來,有太多“人人”等著他們 推捧;而局限在文本、閱讀、圖解式
展覽的批評家,試圖通過消解傳統的 藝術批評,讓藝術批評“跨界”或者
與其自身擅長的學科發生聯系,而這 種抵抗藝術批評的方式恰恰說明了藝
術批評難以被消解,反倒加強了藝術
031
的是一場展覽,而不是一本有聲書。
它的傳統,也有它作為藝術批評組成 部分的必要性。“在馬克思主義的框 架下,二分原理的社會基礎(即階級
鬥爭),已經朦朧得失去了任何激進 性,批評模式終於面臨失去理論根據
的危險,它可能淪為一種‘烏托邦’, 一種‘希望’,一種為了榮譽而以人
的名義、理性的名義、創造性的名義 或社會類別的名義提出來的抗議。”5 某種意義上,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 指 出 了 階 級 鬥 爭 作 用 於 藝
術批評的一個最終去向,他的話幫助 我們認清了“烏托邦”與“希望”的 本質——階級鬥爭之後,一種虛妄的 無 力 的 抗 議。 這 時, 批 評 仍 然 被 需
要,甚至更急切地被需要,只是批評 不應該寄托在“希望”之上。那麼,
藝術批評是否要轉向獨立藝術空間內
部的藝術(與知識)生產?我會在下 篇中以北京胡同的臨街藝術空間 Salt Projects 為例繼續分析。
feature076
爪哇島上 的方向辯證 圖、文
高森信男
雅 加 達 雙 年 展(Jakarta Biennale)
去印尼看過雙年展的朋友們都知道,
當代藝術發展的模式:與其抱怨西方
為印尼在國際上的當代藝術重要標
熟悉的情境有著截然不同的氣氛:這
起袖子來苦幹實幹。也因此,雙年展
及 日 惹 雙 年 展(Biennale Jogja) 作 竿,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雅加達及日
惹雙年展透過了十年來的努力,並同 時得利於國際上對於東南亞當代藝術
逐漸增加的關注,使這兩座雙年展不 僅為印尼國內當代藝術展演豎立了典
範,同時也建立起本土及國際間的交 流平台。
印尼的雙年展和國際多數主流展覽所
裡沒有舒適的冷暖氣、沒有眼花撩亂
的宣傳品和穿著整齊制服的正職館員; 這裡沒有熟悉的歐美敘事邏輯、也缺 乏崇尚單一藝術家或單一策展人的菁
英氣息。取而代之的,是替代性的空 間、斑駁的牆壁(有時伴隨著故障的
廁所)以及鮮豔的作品。而正如印尼
主流藝術圈的菁英主義趨勢,不如捲 的生產方式,也成為了印尼雙年展的 特色之一。在印尼,團體的行動取代 了菁英式的規劃、藝術家(們)扮演
起策展人的角色、而熱情的學生及志 工,則往往表現的比許多國外公部門 機構的工作人員還要稱職。
這種近乎是文化實驗式的工作方 式, 令 人 想 起 萬 隆 會 議(Bandung
Conference) 上 的 亞 非 主 義。 而 在
歷屆展覽的內容取樣上,印尼的朋友 們也證明了,即便採取了非常不一樣 的工作方式,印尼的兩座雙年展依舊 可以在兼顧本土藝術發展的同時,引 入國際的作品及觀點,並同時使之契 合在地所關注的議題。日惹雙年展在 這方面則企圖以更激進的方式來取 得 發 言 權: 日 惹 雙 年 展 的「 赤 道 」
(Equator) 計 畫, 每 屆 只 跟 單 一 赤
道國家或地區進行合作。目前已經經 歷了和巴西、印度、中東及奈及利亞
的雙向交流計畫,野心勃勃的亟欲打 開完全不同的對話路徑。
032
feature076
如 果 說 爪 哇 島 上 的 兩 個 雙 年 展, 以 及 以 其 為 核 心, 圍 繞 在 其 周 邊 的 雅 加 達、 萬 隆 及 日 惹 等 地 的 獨 立 空 間、 藝 術 家 團 體 們, 共 同 塑 造 了 印
尼 過 去 十 年 的 藝 術 想 像; 那 這 個 想 像是否會在接下來的十年有所變化 呢?雅加達去年甫開幕的「Museum MACAN」(Museum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in Nusantra), 引來了不少的話題。該館設立於某座 擁有星巴克的商業大樓內,由私人藏 家來全力支援。「MACAN」符合了國
際品味對於美術館的基本想像,或著
當然,這種「開著冷氣,並塞滿一堆
即便面臨這些挑戰,雅加達及日惹雙
國際的想像:舒適的空調、寬敞的展
兩座雙年展的發展軸線;但若將鎂光
際人士而言,「MACAN」的運作模式
反過來說,它也符合了在地品味對於 示環境、時尚的兒童教室、以及作品 展牌上數盡的大師名號。
「MACAN」一方面嘗試把所謂的「國
際標準」引入印尼,另外一方面也同 時醉心於印尼美術史的鋪陳和詮釋。
該館除了展示了印尼現當代藝術的脈 絡及相關研究之外,也同時穿插同時 期的亞洲及西方重要藝術家。在雅加
達之外,也有不少重要藏家似乎對於 類似的建館計畫也開始躍躍欲試了。
『Big Names』的白盒子背離了印尼
燈照向兩座大城之外,則會發現挑戰 不只來自於經濟階級的頂峰,還同時 來自於文化階級的邊陲地帶:兩座雙
年展的成功同時也將其方法論輸出到 印尼各地,而類似的模式已經在龐大 的印尼島群上四處扎根。蘇門答臘的 巴 東 文 學 雙 年 展(Padang Literary Biennale) 不 只 著 重 在 文 學, 更 同
時 引 入 各 類 表 演 及 藝 術 的 參 與; 位 於 蘇 拉 威 西(Sulawesi) 的 望 加 錫
(Makassar) 則 是 透 過 了 舉 辦 雙 年 展,來號召旅外的蘇拉威西藝術家回 鄉創作,頗有印度科欽雙年展 (KochiMuziris Biennale) 早期的氣勢。
033
年展依舊佔有某種優勢:對於許多國 即便反映了許多印尼人對於未來藝術
發展的想像,但是卻缺乏了某種「異 國魅力」。而相比於位處偏遠外島,
更為土生土長的其他雙年展而言,這 兩座雙年展卻又相對提供了較為「安 全」及較易抵達的優勢。由此可知, 雖然印尼當代藝術展演的版圖勢必會
在未來十年有所變動,但是我們所熟 習的雅加達及日惹雙年展則應當會繼 續扮演好國際交流的要角。
a+ special076
台南子弟鋼琴家 開創府城國際新連結 專訪台南藝術節音樂總監沈妤霖
文: 李欣恬 圖: 台南藝術節提供
台南藝術節邁入第 7 年了!從去年度起, 台南藝術節邀請在台南土生土長、現旅居歐陸 的鋼琴家沈妤霖,擔任音樂總監,以策展為概 念,規劃整體音樂節目走向,從去年小而精美 的音樂會,到今年的三場和國際接軌的大型製 作,沈妤霖說: 「台南原本就有很濃 厚的人 文 氣息,值得將這座城市推薦給國際認識,和世 界分享台灣的文化底蘊。」
沈 妤霖是崛 起中的 鋼 琴家,同時也是 傳奇鋼琴大師鄧 泰山的弟子,也曾是 過去文 建 會 極 力 培 養 的 新星。 這 並 非 沈 妤 霖 首 次 擔 任 策 展 人,她 的 音樂 策 展 經 驗 豐富,曾在 2015 年擔任音樂大使,受邀至中華民國邦交 國加勒比海聖露西亞舉行兩場慈善音樂會,受 到當地所有大使館與總督的好評,並將演出收 入捐給一所慈善機構、當地音樂學校,作為孩 童上學及學習音樂所用。
同年她也受邀至中國大陸珠海國際音 樂節暨大師班擔 任音樂總 監,負責舉行為期 五天的音樂會和大師班,演出實力備受肯定。 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沈妤霖除了能彈琴,在 電影配 樂領域也頗有發揮,她曾為電影短片 Une chanson d’ hiver 創 作 配 樂。2016 年, 她 也 再 度 受 邀 為 中 加 共 同 製 作 之 電 影「Un Printemps d'Ailleurs」擔 任音樂藝 術顧問以 及演奏。 沈 妤霖表 示,去年受 邀 家 鄉台南藝 術 節,為其 規 劃 小而 精 緻的音樂會,試 市 場水 溫, 「去年精巧玲瓏的風格,能讓觀眾細細品 味音符的微小顫動,仔細地感受音樂的細微 之 處;今 年 開 始,我 們 將節目定 調 為宏 大 靈 巧,希望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精彩過癮的聽覺 饗宴。」
沈妤霖說,假如只是引進國際原有的節目 是不夠的,必須累積自製節目的實力, 「我期 望能安排較為多元的音樂會型態,能有跨國 合作的機會,同時也要和在地優 秀的團隊合 作,真正展現地方的力量。同時也為音樂學子 安排了多場大師班,讓有志於音樂演奏的傑出 人才,可以有真正和國際接軌的機會。」
沈妤霖通曉中、英、德、法四國語言, 並樂意將她的國際人脈、資源與家鄉分享,這 三場別具意義的音樂會,分別是《世紀之舞 ‧ 飈樂》、《古典駭客之夜 UpBeat》和《永恆傳 奇 ‧貝多芬之夜》。 沈妤霖表示,《世紀之舞 ‧飈樂》邀請 全球頂尖的擊樂家李飈和台南藝術大學國樂 系民族樂團合作,讓 與之同台演奏的學生們 能親炙大師風采, 「李飈是頂尖的國際人才, 也是我的多年好友,這次的合 作 機會非常難 得,不僅能夠連結兩岸情感,同時李飈的演奏 實力,一定也能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震撼,讓 音樂的內涵足以超越國界、族群,貼近靈魂深 處。」
《古典駭客之夜 UpBeat》則是現今非 常火紅的音樂團體,由音樂家伊古德斯曼與朱 鉉基所組成,沈妤霖表示: 「這兩位音樂家雖 然走了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道路,但是並不表 示他們就不能演奏古典音樂曲目,他們的古典 功底非常深厚,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展現 獨樹一格的創意,讓觀眾享受在其中。」 第三場演出則是沈妤霖和維也納室內 樂團合作的《永恆傳奇 ‧貝多芬之夜》,她也 將擔任鋼琴協奏曲的獨奏者,沈妤霖表示: 「維 也納室內樂團是國際首屈一指的樂團,這 是 他們首次在南台灣演出,南部的觀眾不需到歐 洲就可以聆賞世界頂級的演出,這也是台南藝 術節,豐饒在地藝術資源的目標。
《世紀之舞 • 飈樂》 | 2018 . Mar23 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永恆傳奇 •貝多芬之夜》 | 2018 . Apr12 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034
《古典駭客之夜 UpBeat》 | 2018 . Apr14 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a+ special076
外百老匯音樂劇 《三張明信片的三種風景》 台版在台首演 專訪香港導演余振球
文: 李欣恬 圖: 台南藝術節提供
在非 典型的劇場空間飯 店裡演 戲,會有什麼樣的 可能性?由香港導演余振球所編導的作品《三張明信片 的三種風景》,改編自外百老匯同名作品,透過 3 張明 信片的 3 段故事,呈現 3 位 好友 從 過去、現在到未 來 的人生風景,並選在台南的飯店酒吧空間裡演出。 余振球表示,這齣戲是自 1994 年外百老匯作品 《三張明信片》 (3 postcards)改編而來,「我當時看了 這齣戲,覺得特別感動,因為一般的戲劇作品,都會有 很明顯的情緒起伏,不然就是會引導觀眾,進入一個較 為衝突的情境,但在這齣戲完全看不到這樣子的設計, 劇中忠實呈現日常生活裡會有的對白、情景,那些老友 彼此間的互動關係,令我尤其動容。」 《三張明信片的三種 風 景》描述 3 位在香港就 讀國際學 校、一起長 大的同窗好友,他們因為家人 經 商、移民 的 緣 故,而能在 香 港 聚首,但畢 業 後 各 奔 前 程,直到步入中年,才又在台灣台南重逢,決定把酒言 歡,談論 各自人 生裡的得意和失 意、婚 姻與感情狀 態 等現況,並對照和年輕時一起想像的狀態是否相符合, 在彼此安慰、分享的同時,也一起幻想 80 歲的自己, 會是什麼模樣。 余振 球 說,和劇情裡的設 定相符合,演出地點 也在酒吧進行,「觀眾坐在旁邊看戲,除非聽見她們唱 歌,否則不會感覺到這是在演戲,反而會覺得是在聽鄰 桌客人聊天,那種自然而然的情境,就是我最想要表現 的生活感。」 余振球解釋,「三張明信片」的意涵,除了包括了 過去、現在和未 來,「也是三名女子的三段人生,而明 信片上寫的正是 她們各自闖盪的人生閱歷,在這個時 間點裡,她們分享明信片,就像是讀著彼此的人生。」
《三張明信片的三種風景》 | 2018 . Apr30 - May 台南老爺行旅 Bar 21
035
a+ special076
01
藝術創作 是一種思考方法
—— 看「楊嘉輝的賑災專輯 世界巡迴演」
02
文:Human Wu
03
01 「楊嘉輝的賑災專輯 世界巡迴演」展覽現場,M+ Pavilion, 2018。 02 《Palazzo Gundane (homage to the myth-maker who fell to earth)》 靜照,錄像和 10 聲道聲音裝置藝術,2017。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03 《Palazzo Gundane (homage to the myth-maker who fell to earth)》 展覽現場,絲網印刷唱片封套、簽名筆黑膠唱片、3D 印製尼龍、裝有 現成物的玻璃箱、移動布簾裝置、霓虹燈、錄像、動畫及十聲道聲音 裝置,2017。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04 《Lullaby (World Music)》展覽現場,錄像、不鏽鋼、原聲音樂 , 2017。 05 《Risers》,霓虹燈及拼合式合唱台 ( 木材、防水地毯 ),2017
05
036
04
a+ special076
2014 年,英國群星為對抗西非伊波拉疫情重新灌錄了
《Do They Know It’ s Christmas?》。這首 1984 年首次發行為
非洲飢荒籌款的經典慈善單曲,時隔 30 年再聽起來卻令人頗
感突兀。音樂出身的藝術家楊嘉輝覺得這種「不舒服」 、 「娘娘 哋」的感覺值得深入思考:為什麼當年流行如今卻顯得不合時
宜?此時與彼時有什麼不同?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審視過去又會 有怎麼不同的判斷?於是,他開始了對「賑災單曲」現象的研
究,並由此啟發出一系列作品,構成了去年威尼斯雙年展香港 館的「賑災專輯」展覽。這個展覽現在「巡迴」到港,在西九 M+ 展亭展出。
楊嘉輝曾說,創作是他思考的方法,是一個幫助他處理和
組織複雜課題的過程。在這次展覽的構思中,他把發散性、
跳躍性的思維組織成一個心智地圖(Mind Map) ,把「賑災單 曲」這個核心主題及其衍生問題編織成一張縱橫時空、具有
複雜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網。進入展廳第一件拼貼雕 塑便體現了楊嘉輝這張網涉獵之廣泛:畢達哥拉斯和列根的
本身像、衛星和太空站、展翅勝利女神尼克。這些元素代表了 藝術家關注的時代及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1980 年代新自由
主義興起,冷戰引出的太空大戰,流行音樂產業全球化,在經 濟蓬勃和科技進步的背景下,流行樂壇超級巨星罕有攜手合
作,為慈善傾巢而出,一派積極樂觀的氣氛。但這一切在今天 看來卻如此遙遠,就像這個佈滿銅綠的雕塑一樣成為歷史遺 物,抱負最終落空。
基於課題研究的藝術創作,在資料搜集過程中會遇到各
種不同的人和事。內容多元化引致表現多元化,最終作品往往 不拘泥媒體與界別的限制,以多維度的跨越和綜合挑戰傳統 藝術界別定義。例如上述的雕塑就運用數碼合成和 3D 打印
技術,通過視覺元素來表達音樂。展覽其它作品涵蓋繪畫、雕 塑、攝影、錄像、霓虹燈及混合媒介裝置等,各種傳統意義上 的藝術成為呈現的手段,為的是表達作品背後的意義。
由兩個房間組成的《Palazzo Gundane (homage to the
myth-maker who fell to earth)》便是一個集聲音、雕塑、攝
影、錄像、動畫、霓虹燈、物件陳列於一體的跨界別多媒體裝 置。在研究過程中,楊嘉輝在網上讀到一位名為 Boomtown Gundane 的音樂人曾帶領南非一群無業遊民製作了一首
《Yes We Know》以回應歌詞備受爭議的《Do They Know It’ s Christmas?》。他希望找到並採訪這位音樂人,卻發現這件
事竟然完全是假的。楊嘉輝決定將錯就錯,發揮想像杜撰了
Boomtown Gundane 的故事,包括其生平、生活習慣、喜好、
成就等等。布幕房間彷彿帶領觀眾飛越時空,來到 Boomtown
Gundane 打工的北達科他州油田小鎮,在他家的客廳中享受其 鍾愛的爵士音樂,翻看有關西部影星 Tom Mix 的書籍。客廳的 佈置貌似要重現某種存在,實質卻是真實與虛構、客觀和主觀
的模糊並存。楊嘉輝逐一挑選房間裡的物件,寫實的場景中其 實充滿藝術家個人的幻想。
「心智地圖」的建構很大程度上是客觀與主管並存,各關
鍵詞的選擇與連結反映了藝術家個人的興趣。這次展覽一條突 出的主線是楊嘉輝一貫對聲音的關注,在這次展覽中再具體來 講,是人聲。《Palazzo Gundane》一人完成的十個聲道,《We Are the World》中消音的合唱團,《Lullaby》來自耳機的竊竊
私語,毛澤東的演說在《Risers》中並沒有發出聲音,但卻異常
響亮。另外, 「落空的抱負」這一理念也隨處可見。例如勝利女 神融化的翅膀、布幕房間動畫中不停翻筋斗但卻徒勞無功的小
孩,還有消音的預備鋼琴。毛澤東在 1957 年蘇聯成功發射兩顆 人造衛星之後的樂觀卻引致了中國「大躍進」全民運動。
然而,藝術創作終究不是一個學術式討論,不需要鮮明的
立場,不需要嚴謹的立論,也不需要傳遞一個確定的信息。構
思「心智地圖」的開放性也意味著作品解讀的多重可能。用楊嘉 輝的話說,他更傾向「透過作品提供一些情緒和質感」 ,其它便
由觀眾自行感受和詮釋。例如《We Are the World》選擇了工聯 會合唱團,簡單把工聯會所代表的那種建制理念與這首 1980
年代歌曲所代表的價值觀並置,就令作品在意義上變得非常複 雜。但藝術家在視覺上選擇一種中立的細膩,又避免了令原本
複雜的信息單一化,為觀眾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又如《Lullaby》 中用數字唱《滔滔千里心》 ,表達了楊嘉輝對語言腔調和音律關 係的興趣,而歌曲又代表了那個回歸前的年代對國家和民族的
浪漫想象。錄像地點選擇在香港最南端的中港水域邊界,更與 他 2012 年作品《暴力邊界》 (Liquid Borders)中對人為界線的 質疑有異曲同工之效。
我們身處的世界日趨個性化和多元化,天真的團結不復存
在,這也許是 1980 年代群星慈善單曲在今天顯得「不合時宜」 的原因之一。又正是這種多元化,解構了能指(signifier)和所
指的傳統單一聯繫,人們的認知趨向多重意義的詮釋,不同人對 同一個刺激物(stimulus)的反應會更加不同。楊嘉輝的「賑災 專輯」展覽正是擁抱我們時代的多元,用模糊而有象徵性的符
號表現複雜的主題,透過流行音樂窺視我們身處的世界。他選 擇了開放的多元表達,讓作品自己發聲,邀請觀眾在耳朵和腦 的互動下發揮想像力,建構一張自己的「心智地圖」 。
037
+preview
當代舞 x 無伴奏合唱劇場《香·夭》 鄧泰山鋼琴獨奏會 湯•庫普曼與阿姆斯特丹巴羅克合唱團 《I/II/III/IIII》 ICK × Kris Verdonck 飛人集社劇團《長大的那一天》 隱藏的時間: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 Part II
preview076 由跨界鬼才伍宇烈編創之音樂舞蹈 劇場《香.夭》,將在今年四月中為 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2018 新舞 季揭開序幕。2016 年,一舖清唱曾 主辦及製作過同名之無伴奏合唱劇 場作品;今番重新製作演繹,CCDC 之全體舞者將會與一舖清唱和他們 帶領的共十二位歌者攜手合作,一 邊 緬 懷香 港歷 史,一邊 以音樂、舞 蹈、戲劇、文字去道出給香港這都市 的一闕安魂曲。
《香.夭》的創作,源於對人、事、物 的回溯與思念,編舞 伍宇烈強調舞 台上的全體舞者與歌手,不僅僅是 表演者,他們同時也會以活生生的 個人經歷,呼喚出屬於時代的聲音。 「在舞台上,他們將會述說記得或不 記得的、夭亡了的、或因 個 人 經 歷 而存在過的香港。聲音和身體對他 們來說,不是媒介,是象徵。」 此外,編舞伍宇烈在這個全新版本 內,還同時兼任 佈景及服裝設計。 在服飾製作與設計上,伍特別花了 不少時間,與 CCDC 服裝部的資深
當代 舞 x 無伴 奏 合唱劇場《香 ‧ 夭》
01
同事翻箱倒篋,尋找及參考舞團過去近 40 年的舞台服裝,揀選出一些別具意 義的舞衣,於 2018 年的《香.夭》中轉化重生。伍希望把一件件看似塵封了 的昔日舞衣,透過由今天的舞者再度穿起,藉以喚起某種情懷,或者重拾當日 回憶以外,還可以欣賞到那些年的材質和工藝,反照出今天令人感懷的時勢。 是次《香》之製作無論在舞者肢體、歌手聲音、音樂韻味、文字意念以至舞台 及服飾的運用等,皆會以潛藏在每個人心中的「殘念餘音」之概念出發,串連 起千絲萬縷的城市回憶,呈現我城的變化。而跟接其後,CCDC 舞季的第二個 節目《易季》,則是與澳洲「艾斯普森舞蹈團」 (EDC)聯合籌劃了兩年的交流 計劃。兩個節目,一個本土跨界,一個雙邊交流,且看當中能夠擦出多少新火 花。 ( 文 / 陳瑋鑫 )
葵青劇院演藝廳 2018 Apr 13 - 14 | 8pm / Apr 15 | 3pm
03
由美國知名劇作家尊柏烈尚尼(John Patrick Shanley)編寫,在 2005 年於美國百老匯演出的《聖訴》,曾獲東尼 獎及普立茲戲劇獎等 6 大獎項,後來由編劇自行改編並執導的同名電影,亦在 2008 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 5 大提名。劇中兩位修女與神父間的唇槍舌劍與權力鬥爭的場面,引人入勝,劇力萬鈞。
同流在 2012 年 8 月首次把《聖》劇帶到香港舞台,當年劇中的兩位女配角張雅麗及阮煒楹,更憑此劇的精彩演出, 同獲提名第二十二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配角(悲劇 /正劇) 。不過是次重演,就會迎來全新的演出班底,包括出 身自廣告及電影界的楊淇、榞劇場的聯合藝術總監伍潔茵,以及連續兩年於香港舞台劇獎獲雙料提名的劇壇實力 女演員吳鳳鳴。至於同流的藝術總監鄧偉傑,就會親自執導及再次擔演神父一角。 劇中故事發生在紐約一間傳統教會學校之內,鐵腕校長 Sister Aloysius(伍潔茵 飾)向來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在 學校取錄了首位黑人學生後,她特意督促性格天真友善的老師 Sister James(楊淇 飾)要對該黑人學生格外留神, 免生事端。不過當她察覺到思想開明、深受信眾愛戴的 Father Flynn(鄧偉傑 飾)特別關心這位新生時,便懷疑他 們之間有不道德的關係,更在毫無憑證之下,以「神父褻童」的罪名向 Father Flynn 作出嚴厲指控。二人各執一詞, 使 Sister James 陷於兩難的局面,而黑人學生的媽媽 Mrs. Muller(吳鳳鳴 飾)又會如何應對呢? 全劇有趣的地方,是那一位事件主角黑人學生並不會在舞台上現身,而一切有關這個學生的事情,觀眾也只會透過 眾人的對話中了解。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總會有無知的時候,有所偏愛亦存在偏見,當懷疑出現,又是否可以相 信自己。期待這次《聖》劇的新鮮演出組合,會為觀眾帶來更闊的思考空間。 ( 文 / 陳瑋鑫 )
同流《聖訴》 (重演)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018 May 24 - Jun 03 | 3pm, 8pm
040
preview076 對於關心當代劇場表演的觀 眾,跨界別的創作演出早已司 空見慣,但如何從這些碰撞中生出新意思,甚至在形式上做 到突破,則非易事。去年由 orleanlaiproject 策動的《親密 Claustrophobia》,就 實 驗 過 跨 越 裝 置 聲 域 的 敘事劇 場 形 式,觀眾反應兩極,但形式上的確令人耳目一新。而今年 4 月尾,同屬「Project ELSE」計劃的第二個作品《肖像曲》, 就將會以一齣從影像延伸至舞台的混種紀錄歌劇形式,再一 次為觀眾呈現劇場的另類可能。
兩位主創人物兼聯合導演:Nerve(許敖山)及卓翔,將分別 於其熟悉的創作領域中作出突破,進行不同的跨界實驗。既 有學院訓練,又深受地下次文化影響的創作人 Nerve 將會把 崑曲、能劇、西洋歌劇詠嘆調,混音結合成古典與前衛、旋 律與噪音、程式與即興的樂章;電影導演卓翔就會帶上以兩 年時間攝製,有關中國崑曲武生楊陽的紀錄片《一個武生》。 但演出並不止於直接將紀錄影像作單純放映,或投影於舞台
上作為演出的佈景板,而是會以紀錄片的要素與形式去建構 文本,以影像、訪問、經典演繹與音樂互相扣連重疊,將不 同層次的「真實」編排、並置,把「紀錄」影片化為劇場,實 驗歌劇互碰。
屆時觀眾除了可以透過影片了解到武生楊陽的日常生活與演 出困境,來自東京的能劇藝術家鵜澤光及來自倫敦的當代聲 樂藝 術家 Olivia Salvadori,亦 會親自現 身舞台,一同述 説 她倆追尋理想與面對生活現實的矛盾,以及在當下社會中如 何繼承傳統及發展的掙扎和挑戰。這三位表演藝 術家同樣 承傳了各自的劇場傳統,亦同樣在其中尋求突破發展,不過 節目混合呈現崑曲、能劇與西方歌劇元素的目的,卻不盡是 東西方劇場傳統比照,而是希望透過形式與內容的拼湊,揭 示這一代的傳統表演藝術家,既獨立又共同的境況,且看這 個命題能如何與形式扣聯。 ( 文 / 陳瑋鑫 )
02
NERVE x 卓翔《肖像曲》 香港大會堂劇院 2018 Apr 27 - 28 | 8pm / Apr 29 | 4pm
五月對於香港的鋼琴樂迷 來說,可說是非常熱鬧的時候。接連 兩位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的冠軍得主 —— 俄羅斯鋼琴家亞夫迪娃 (Yulianna Avdeev)與越南裔鋼琴家鄧泰山(Dang Thai Son) —— 相繼來港演出。後者是 1980 年首位獲得蕭賽冠軍的亞洲人,後 者是繼阿根廷知名鋼琴家阿格麗希之後,又一位捧走這一世界最 頂尖鋼琴比賽冠軍獎項的女性鋼琴家。
亞夫迪娃決賽的視頻,我看過很多遍。她與華沙愛樂樂團合作的 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尤其是其中的慢板樂章,實在讓人百聽不 厭。蕭邦 20 歲那年完成這首傳世名曲,在寫給有人的信中,他說 自己「以浪漫、平靜且略含憂鬱的心情創作這首作品」 ,而在亞夫 迪娃的琴音中,我們真真聽到諸如春日月光那般浪漫溫柔的情境。
香港管弦 樂團 「蕭邦與 布拉 姆斯」音樂 會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2018 May 18 - 19 | 8pm
04
此番來港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亞夫迪娃選擇的是蕭邦另一首鋼琴協奏曲 —— 同樣 完成於 1930 年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兩首協奏曲創作時間相近,風格亦相似,充滿了 一個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對於愛情以及未來生活的想象及渴望。兩部作品的慢板樂章 各有精妙,其中第二號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尤為繾綣。蕭邦在旋律中穿插了大量裝飾 音,格外增強了樂音浪漫靈動的氣質。 寫作此曲時的蕭邦愛上一位同在華沙音樂學院求學的女同學,卻不敢對她表達愛慕, 只好將全部的思戀與渴慕寫入旋律中,於是便有了這個流傳至今的慢板樂章。蕭邦曾 告訴自己的朋友:寫作這一樂章的時候,我的心始終和她在一起。而當後世愛樂人聆 聽這一樂章的時候,我們的心裡又何嘗不是盛滿既甜蜜又苦澀的思念與懷想呢? ( 文 / 李夢 )
041
preview076 1980 年,越 南 裔 鋼 琴 家 鄧 泰 山(Dang Thai Son)獲得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金獎 的 時 候,只 有 21 歲。 那 年 的 比 賽 著 實 令人 難 忘,不單因 為天 資卓著的南 斯拉 夫 鋼琴家波格雷里奇因為個性太強、難 以取悅評 委 最 終沒有得到任 何名次,氣 得同樣個性十足的評委阿格麗希拂袖而 走,還因為當年的冠軍獎 項第一次 頒 給 了一位亞洲人。
05
多年過去,鄧泰山在樂迷心目中的印象, 早就不是當年搶走波格雷里奇冠軍獎杯 的那個腼腆的年輕人。他雖說不曾大紅 大 紫、成 為古典 樂壇 巨 星,事 業 發展 倒 也一路向好:他在 幾 乎全 部國 際 知名音 樂廳中舉 辦 獨奏會,與世界最頂 尖的樂 團與指揮家合作演出。誰能 想到呢,在 1960 年 代 戰 火 紛 飛 的 越 南,在 河 南 的 防空洞中,竟出現了這樣 一 位寡言善思 的音樂天才。 在當晚的音樂會上,這位 越 南裔鋼 琴家 將演出自己擅長 的蕭邦作品,如船 歌 和 大 波蘭舞曲等,還 將演出波蘭當代作曲 家帕德列夫斯基的鋼琴小品。帕德列夫 斯基不單是 知名的 鋼琴家 兼作曲家,還 是一名出眾的外交官。1919 年,他曾經
出任波蘭總理兼外交部長,可說是一位跨界發展的天才了。鄧泰山 彈蕭邦,不論現場音樂會 抑或唱片,我都 聽 過很多,可是鄧 泰山演 奏帕德列夫斯基,我卻從未親耳聆聽。不知這位笑呵呵的古典音樂 界宅男,對於演奏波蘭當代音樂作品,有怎樣的心得? ( 文 / 李夢 )
鄧泰山鋼琴 獨奏會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2018 May 26 | 8pm
07
由愛麗絲劇場實驗室主辦,香港藝術發展局配對資助計劃資助,聯同多個文化單位協力合創之「跨媒介文 創計劃」現已正式啟動。此計劃建基於香港豐厚的私營文化硬件 –– 多間主要的連鎖書店,計有誠品書店、
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以至百老匯電影中心 –– 戲劇就是啟動聯網的軟件,由以文學文化文獻為本的愛麗
絲劇場實驗室主理一系列配合劇團的劇季演出的文化活動,在劇場以及各文化機構的據點舉行,將劇藝以 至其背後的文學文化滲透至更廣的層面,豐富本港文創的生態。
設立 Wonderland,不單只是為了加強劇團與劇迷朋友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在這群劇迷以外著意將文化藝 術推廣至更廣闊的公眾層面。對劇迷朋友而言,Wonderland 絕對能滿足他們對得到更多文化交流和資源 的渴望。此計劃亦特意邀請的四位藝術家進行文創產品的創作,把劇團的思想哲學完美融入文藝產品 ––
書袋及劇場版圖卡牌 –– 作為送給會員的禮物。憑藉香港書法設計者畫字、資深劇場攝影師張志偉、香港
90 後插畫師皮忠,以及平面設計師張惠淳配合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藝術風格及理念而攜手設計而成的兩 款帆布袋及五款卡牌定能抓住關注四位藝術家的朋友的注意力,從而吸納其成為會員,給予他們一個接觸 戲劇的機會。
Wonderland 會員優惠
1. 可獲文藝書袋乙個及劇場版圖卡牌乙張 2. 免費參與全年 #InWonderland 旅程
3. 購買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公開演出任何場次可享至少 8 折優惠
4. 在中華書局消費或參與文化活動,可免費申請中華 PLUS 會員 5. 可享優惠價 $100 申請百老匯電影中心 VIP 會員
6. 申請成為商務印書館 Bookaholic Basic 會員,即可獲贈 500 商務會員積分 * 須受有關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網站
跨 媒介 文 創計劃 042
preview076 荷蘭指揮家兼管風琴家湯•庫普曼是當今古樂演 奏的權威,單憑他全數灌錄巴赫清唱劇的壯舉, 已能令到他成為當今知名的巴羅克音樂專家。我 上次在香港聆聽湯•庫普曼的音樂會,是八年前的 秋天。當時,這位知名指揮家與香港管弦樂團合 作,指揮演奏海頓及莫扎特等德奧音樂家的古典 曲目。
今次,他時隔多年後再度訪港,還帶來他親手創 建於 1992 年的阿姆斯特丹巴羅克合唱團,演繹 巴赫與布拉姆斯的合唱作品。我尤其期待壓軸登 場的布拉姆斯作品《吉卜賽歌曲》,這是這位德國 作曲家所有合唱作品中最為人喜愛的一首。整個 作品共包含十二首作品,全部以四二拍寫成,透出 濃烈的吉普賽風情,時而明媚,時而低沉憂傷。 其中《三朵小玫瑰》唱出年輕姑娘的美麗與嬌羞, 格外親切可人;而《聽,風在林間》以及最末一首 《火紅的晚霞》則說盡相思,一唱三歎。 你看,布拉姆斯雖說平日里一副不苟言笑、嚴肅 端正的模樣,對於愛情、對於生命中的美與熱烈, 每每懷有十足的嚮往與依戀呢。 ( 文 / 李夢 )
06
湯•庫普曼 與 阿 姆斯 特丹巴羅 克合唱團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2018 May 29 | 8pm
將單車泊下的老伯,咪錶上倒數著的時間,便利店前叮噹叮噹的 聲音,在你面前略過的手推車及速遞員,……。你架著相機,在熟 悉的社區漫遊,尋找可以按下快門的對象。一時偷聽路人的對話, 一時聽著音樂,走慢一點,走快一點,嗅著、觸摸著;捉不住的時 間,留不住的景象,仿佛只可用相機拍下來。乘著光影,這是一趟 發現的旅程,一幀幀的影像,看到的不但是生活的況味,相片之間 的對話,更建構出對城市的回憶和想像。 十三位「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的藝術導師以「一趟發現的旅程」 為題,結合各自對創作和教育的省思,為中學生及計劃的舊生設計 了不同面向的攝影課程,希望以自身、社區、攝影的元素、創意的 培訓等切入點,帶領學生經歷一次完整的藝術體驗:從訓練技巧、 釐定創作主題、拍攝影像、整合作品意念、構想呈現方式、製作、
一趟發現的旅程
「憧憬世界」攝 影 教育計劃 流 動 攝 影展
08
以至佈展,都由學員親自參與,期望過程中的每一段經驗和每一 個思考,能成為他們成長的啟示。 攝影展覽將於 5 月至 6 月期間在各個有趣的空間舉行,學員將因 應展場特色展出不同主題的作品,訴說他們的探索經歷。 詳情請瀏覽: toe.org.hk
043
preview076 嗜網成癮,病乎?網誌抒情,病乎? 逃避現實,病乎?建築心牆,病乎? 在社交網絡深入日常的今日,人與社 會的聯繫拜科技所賜,任何人都能 在網路上申請虛擬帳號,暢遊以文字 堆砌而出的網路帝國。這個號稱平 等、開放、自由的平臺,在導演王靖 惇眼中,卻如毒品般掌控著人類的自 由意志。然而導演並非要控訴科技 的毒害,而是從人類的道德與良知 切入主體的扣問。 「誰是躲在鍵盤後面的人?我們都已 成癮 如疾 」這句 slogan 可謂是《病 號》的問題意識所在。若有逛過「黑 特」社群的人都知道,發言者持有編 號,不具名,可以任意在社群裡抒發 己見,甚至引起成員集體「討論」 , 形成立場對壘的「網軍」大戰。而這 種可能引起校園或社會暴力事件的 言論,早已滲透在這無需負責任的網 路世界。動見体的《病號》,以多位 受「校園與網路霸陵」的受害者為文 本創作的摹本,探討在 0 與 1 構築的 虛擬社交場裡,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關 係,企圖以劇場特性與觀者一起思
動見体 M.O.V.E Theatre《病 號 》 台北市水源劇場 2018 Apr 07 - 21 | 14:30pm, 19:30pm
11
09
辨這流竄於無形網路的文字浩劫。 動見体 M.O.V.E Theatre 成立於 2006 年,在導演符宏征與多位藝術夥伴 合作下,長期推出以社會現象作為劇團創作文本的核心。多年來已累積 出相當亮眼的成績。根據劇團特色以「動作、關照、實驗」作為身體性劇 場美學的創作基地,以實踐總體劇場為其藝術視野,由上可以從歷年動 見体的作品中,觀察到融合音樂與舞蹈的戲劇文本。在這次《病號》的 展演中,我們可以期待劇場豐富的調度,也可以從劇作中,反思我們在日 常的手指運動,是否無形之中形成幫兇?加害者?又或者我們習慣當第 三者,雖同情受害者卻也只能無能為力?人與人之間,又該如何自處?讓 我們進劇場透過《病號》揭示自己的內心吧!(文 / 石志如)
成立於 2004 年的飛人集社劇團,飛人的命名取其諧音,非人 = 偶,意指在各個劇場行走,自由飛行的藝術創作者 集合之所。團長石佩玉草創飛人初期,偶為主要的表演形式。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演變為面具、光影、偶、 真人的互動式演出。
2010 年起,飛人主辦「超親密小戲節」 ,結合策展的概念,在大台北地區的非典型劇場空間進行各種實驗性的近距 離演出。不僅挑戰觀眾習以為常的觀戲距離,也企圖跳脫偶戲的概念,而以生活中的實體物件,甚至是一般人眼中 不起眼的廢棄物,作為舞台演出的重要元素。由於不會說話的物件成為了主要演員,操弄物件的真人演員反而成 為配角,完全翻轉了觀眾對表演的定義。
2011 年起,飛人集社與台灣旅法的劇場工作者周蓉詩合作推出「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 ,內容包含《初生》、《長大 的那一天》、《消失─神木下的夢》。周蓉詩在法國自創東西社劇團,本身也是母親的她,期望藉由說故事讓孩子了
解生命的誕生、成長與消逝,並期望不分年齡層的觀眾都可以體會劇中所欲傳達的詩意與哲理。三部曲還有法國 的美術設計 師 Ghislaine Herbéra 加入,為作品添加了魔幻光影的效果。這些作品除了全台巡迴,亦曾前往歐洲巡 演,成功地開啟了台灣與歐陸國家之間的親子劇場文化交流。
飛人集社的作品小巧精緻,適合全家大小一同細細品味。《長大的那一天》藉由說書人的開場,引導觀眾進入生
命成長必經的跌宕與起伏。小觀眾們可以透過演出,明白生命處處充滿著未知與挑戰,陪伴在身旁的家長也可以
透過作品的現身說法,了解自己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角色,一同與孩子品嘗生命中的酸甜苦辣,甚至在孩子跌倒時, 讓其明白生命本身就是一場冒險。而過程中所見的風景,無論美醜與否,皆是生命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文 / 蔡明璇)
飛 人 集社 劇團《長 大的那 一 天》 台南市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2018 Mar 19 | 14:30pm, 19:30pm / Mar 20 | 14:30pm
044
preview076 今年 NTT-TIFA 來自比利時跨域藝術家克里斯. 瓦東克(Kris Verdonck)與阿姆斯特丹國際編舞 中心共同創作《I/II/III/IIII》引起我的注意。在節目 的舞蹈意象裡,《I/II/III/IIII》以舞者被懸掛在機械 吊桿上,讓舞者因受到吊桿的運動限制,而展顯 一場優美的身體動能。數位舞者姿態在失重的狀 態下,整齊劃一,重疊並置,甚至分解靜態畫面的 意象,以動態形式拆散重組,在重新佈局與延伸 的行動下,產生極美又怪誕的畫面。 筆者好奇如懸絲木偶般的舞者,怎麼挑戰空間侷 限,而受牽制於人類創造的劇場機械下,兩者之 間存在著創造、控制、被操控、被創造等隱形身 份,看似無形卻又存在的身份轉換下, 《I/II/III/IIII》 展現出的失重身體感,傳遞出哪些身體的社會性 意義?或獨特的視覺美感?然而,在《I/II/III/IIII》 美麗的背後,雖然有些怪誕,卻又美麗的令人感 到不安。 21 世紀的表演藝術充滿跨域、再現、非敘事、夢 幻、顛覆的藝術形態,以失真如夢境的抽離與移 情作用之下,詮釋人類內心的恐懼切片與記憶。 如 2017 的 Dimitris Papaioannou 的《The Great
Tamer》 (偉大的馴服者) ,2018 年 Jonathan Young 與 Kr ystal Pite 的《Betroffenheit》 (愛與痛 的 練習曲) ,再 到 這 場 ICK 與 Kris Verdonck 合 作 的《I/II/III/IIII》, 不 難看出上述跨域至舞蹈表演的藝術 家,不管是從導演的身份或是裝置 藝術家的身份,都不再考慮舞蹈最 初的純粹肢體美學,而是以身體的 表現性與社會性,探究舞蹈在劇場 如何可能。 這場以序列為名的舞蹈作品,看似 簡單的形式卻越能激發更多的想 像,當我們可以拋開過多的文字描 述,或許 經 放空的腦袋,在 進 入 劇 場 看 Kris Verdonck 所 營 造 的 裝 置 視覺美學時,驚喜與意外也就與我 們相遇了!(文 / 石志如)
10
2018 NT T-TIFA ICK × Kris Verdonck《I/II/III/IIII》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2018 Apr 07 - 08 | 14:30pm
2014 年成立的阿伯樂戲工場,主要成員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
用學系的畢業系友所組成,並由該系的許瑞芳老師擔任藝術總監。
「阿伯樂」取自阿勃勒樹的諧音,實為臺南大學的校樹。阿伯樂戲 工場期望劇團的成立,能夠提供系友學以致用,以及揮灑藝術長
才的舞台。另外,也期許這個團具有伯樂之眼,可以匯聚人才,結 合南部傑出的劇場工作者,在此戲工場持續創作,進而透過應用 戲劇與跨領域的合作,帶領更多觀眾認識多元的劇場美學,一同 為南臺灣的劇場而努力。
阿伯樂戲工場的新作《決不入戲》,從家庭戲的概念出發,結合了 食物、祭祀、鬼魂等三個主題,並且以戲中戲的表演形式,展開整
阿伯樂 戲 工場 《決 不入 戲》
台南人戲花園 321 巷藝術聚落 2018 Apr 25 - 29 | 19:30pm
12
個敘事架構。透過與編導簡翊修的電話訪談,得知這個故事的靈感來源,取材自年輕 世代共同面對的處境。關於不同世代之間的價值落差,對於傳統祭祀禮數的認知差
距,以及長輩對晚輩的過度期許,激發了晚輩更渴望追求自我的堅持。諸如此類的寫
實家庭戲碼,經常圍繞著上下兩代之間的衝突而展開。編導不打算採取嚴肅的辯證 方式,去探討雙方的對或錯,反而藉由另一種喜劇的反諷,呈現其中的荒謬與趣味。
故事大體來說,是發生在一次回鄉演出的過程,過世親人的鬼魂介入,讓原本的表演 場面逐漸失序,混亂到結尾時卻反而意外地融合在一起。在祭祀場面的安排上,藉由
祭品本身所代表的情感記憶,竟然讓生者與亡者展開前所未有的交流。這個追思的 過程雖然讓過往的衝突歷歷在目,然而今日的對話卻巧妙地讓當年的心結逐漸解開。
本劇在語言的使用,呈現新舊世代國語與台語交雜的情況,徹底反應台灣社會真實
的樣貌。歡迎各位觀眾走進台南人戲花園,一同在古色古香的舊宅庭院中觀戲。至於
「入戲」與否,當然也就由您來決定。 (文 / 蔡明璇)
045
preview076 秉持當代原創與中英雙語實驗的立 團精神,不可無料劇場在 2015 年成
13
為嘉義市第一個當代戲劇表演團體。
連 續兩年獲 選 進 駐 嘉義鐵 道藝 術 村,積極耕耘劇場作品,並透過藝術
講座、戲劇人才培育工作坊等多方位 的實踐,挑戰不同形式的演出。
創團者是一對熱愛劇場藝術的兄
妹檔。哥哥鍾欣志擔任藝術總監與
導演,妹妹鍾欣怡擔任團長與編劇。 作為土生土長的嘉義在地人,他們希
望從故鄉出發,致力發展臺灣原創作 品。同時提供臺灣年輕編導與表演 者一個發展的平臺,並促成更多臺灣
年輕藝術家的在地結合。未來他們 期許將更多新鮮有趣、值得深思的 好作品,一步步推向國際的舞臺。
不可無料劇場這次推出了新作《第
366 夜》,並且以參與式劇場的演出 形式,邀請觀眾進入到團長精心編排 的故事氛圍裡。透過電話專訪得知,
不可無料劇場期望能跳脫音樂廳鏡 框式舞臺的概念,透過全新的互動
不可 無料劇場 BIU Theatre 《第 366 夜》Bedtime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2018 Mar 18 | 7pm / Mar 19 | 3pm
15
式劇場體驗,讓觀眾享受耳目一新的表演臨場感。團長特別說明,一年有 365
天,而《第 366 夜》的故事不屬於真實世界的範疇,故命名為《第 366 夜》。演 出的核心內容將圍繞著休息、睡眠、夢境等主題,表演風格也將介於寫實與非 寫實之間。為了創造劇場體驗的多樣性,演出將結合鋼琴演奏,以及馬戲雜耍 特技的表演,藉由跨界藝術形式的交流,帶給觀眾獨一無二的感受。
演出現場將備有枕頭與被子,讓觀眾可以在音樂廳的大舞台上進入夢鄉。當
然也歡迎觀眾準備自己熟悉的枕被,享受自己一人的床邊故事。觀眾將會是做 夢的人,也會是夢境的一部份。這齣不同於一般觀戲形式的獨特演出,透過劇
場敘事空間的轉換,讓觀眾置身在奇異的夢境氛圍裡。隨著演員的引導,觀眾 在舞台上奔跑走動,一邊聽故事、說故事,甚至還能在半夢半醒之間,走進彼 此的夢裡。 (文 / 蔡明璇)
李錦明的父親在,曾幸運的因為錯過火車班次,逃離二次大戰美軍對台灣的轟炸, 「倘若當時沒有錯過火車班次,就 不會有現在的我了」面對生命中的生死一瞬,很容易有一種吉光片羽的感觸,而這樣的個人感觸做為作為開端,作品
中也時常出現炸彈與飛機的圖像; 「彈彈的哀傷」一展,延續上一回個展「So it goes」 (就這樣了、如此這般)的議題。
「彈彈的哀傷」一詞延伸自流行語「蛋蛋的哀傷」 (淡淡的哀傷)的諧音,形容一種雄性象徵受挫疼痛的尷尬狀態,無
從治療只能等痛楚慢慢消退。炸彈彷彿也炸開了歷史,供個人在歷史的回憶中撿拾碎片。從個人家族的情感歷史出
發,戰鬥機、蕈狀雲、火車等符號成為穿針引線的隱喻,穿梭在作品當之。戰鬥機在地毯式轟炸之前,可以想像戰鬥 機從上空掠過之際,戰鬥機的影子在地表形成景觀的樣貌,這是作品「地毯系列」的作品的類型,覆蓋、保護、輕柔 等「地毯」意像,與戰鬥機集體移動、搜尋、定位的「陰影布樣」 ,形成莫大的反差與對比。《附帶損害》蕈狀雲的圖 樣也錯落在群山之間,彷彿是山裡生出植栽,幽默的嘲諷著一個「外來種」的入侵。
「彈彈的哀傷」從歷史出發,試圖探討歷史背後,與歷史之後,形塑台灣今日在國際政治情勢上的處境,以及台灣主 體文化在塑造與追尋過程中的困境,而在展覽的論述中,解釋炸彈轟炸行為的目的是「製造一種丟後不理的無差別 傷害,加害者大多不需要精確瞄準也從不對無辜受害者道歉,盲目轟炸行為造成的強烈心理恐懼感遠大於其他的作 戰模式。」這種恐懼的力量成為強權宰制台灣的心理策略,無不隱藏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而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
上的人民,也逐漸發展出一種特有的節奏與特性,李錦明正是從中挖掘出台灣習以為常卻不自知的幽默,動彈不得
的八爪章魚、融化的冰淇淋、燃燒中的烤肉架,李錦明以繪畫裝置的方式,集結生命經驗裡的故事片段,在陌生化 的視覺裡,營造出不對勁的偽輕鬆,揭開荒謬的政治關係,也拉觀看歷史的距離。 (文 / 星佑)
李錦 明個展 文稿 -彈彈的哀傷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2018 Mar 07 - 25
046
preview076 丁柏晏 1988 年生於新北,目前居住於高雄。長 期以來以繪畫,為主要的創作,在鉛筆為主,壓 克 力等 其他 色 料 為 輔 的 媒 材使 用下,繪 畫 作品 常常製 造出強 烈的 痕 跡感 與 手作感,而線 條亦 在反覆的擦抹中,帶出一股騷動與不安,並夾雜 著懷舊的情緒在其中。此次「All About Boooks」 一展 配合展 覽空間 做為兒 童藝 術 教育的屬性, 因 此丁 柏晏自定一 個 主 題,延 續 過 往 的 創 作 脈 絡,此次展覽的啟發,來自橫山裕一的漫畫作品 《Garden》裡面,一段關於進入圖書館的描述, 而在約十幾頁的篇幅裡,提及了種種對於「書」 的物理實驗,這裡的物理實現可能是書的裝裱, 也可能 是 書的內容;紙 本 的 漫 畫 書 是 想 像 的空 間,而圖書館則是收藏想想空間的居所,橫山裕 一用書與書進行對話,而丁柏晏在此,則像是在 橫山裕一的想像空間裡抽出一本書的閱讀者與創 作者,延伸了自己過往日常經驗中,與實體書本 的連結。例如作品《淺入深出的書》描繪的是一 本頁面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書本,特殊的樣 貌與量體,彷彿閱讀一本哲學內容的書籍,見微 知著卻又生硬有待咀嚼。從書的內容、功能乃至
14
於樣式,包含小說、漫畫、教科書、 辭典,甚至說明書、筆記 本或是 型 錄等等,這些都是人的一生在學習 過程中脫離不了關係的媒介,智慧 型手機的普遍,讓許多學齡前的兒 童已經開始懂得手機的使用,在這 螢幕 時 代,小朋友 與書的關 係,乃 至於學習這件事情會有什麼樣的轉 變呢?知識與資訊的載體,隨著世 界 的 發 展,逐 漸 轉 變,「All About Boooks」彷彿是藝術家幫書本舉辦 的生之葬禮,丁柏晏目前也以「日安 焦 慮 」為 名,獨立出版 漫 畫 zine, 透 過 畫 筆,留下痕 跡,在現世的緬 懷中,反映 對印刷 物 的 嚮往,與 次 文化讀物 -漫畫的深刻影響。(文 / 星佑)
All About Boooks 丁柏晏 創作 個展 心藝製作所 2018 Mar 11 - Apr 15
日常生活是什麼?習以為常的生活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隱藏的
時間: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 Part II」彷彿一種人類學家式的藝術 家日常,或是藝術家式的人類學研究,讓觀者可以看到「隱藏的時 間」 ,一種換位想像,交換體驗的,容易被忽略的時間。參展藝術
家包含劉致宏、李雅妍、大屯國小生態攝影社、復興高中美術班 與石牌國小樂齡班,前身為「北投藝群人」展覽的鳳甲美術館社區 藝術培力計畫,今年邁入第四年,在活動第三年時透過戶外作品
展示的「翻轉地景: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 ,串聯起參與計畫的
單位,到街區各大大小小不同的空間進行展出,進行了一次走出美 術館的社區藝術交流。參展藝術家劉致宏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
術創作研究所,不僅從學生時代開始就生活在北投,服役時也在
隱 藏 的 時間: 北投在地影 像 採 集計畫 Par t II 鳳甲美術館 2018 Feb 24 - Apr 08
16
復興崗度過了 11 個月的日子,透過「聲音地誌」系列計畫的概念,他回到自己熟悉的 北投,從自己在學生、服役身份一直以來累積對北投的認知,將自己在這塊土地上聽 見的故事、聽到的聲音,以影像的方式表現出來。攝影師李雅妍平時是中正高中的美 術老師,在下班後的時間,成為攝影師,透過攝影講述另一種身體與時間狀態,照片 陰鬱、幽暗的特質,對照著北投氤氳繚繞的神秘感,表現另一種社會的真實。大屯國
小及復興高中美術班的同學,利用課後的時間進行藝術計畫的創作,在攝影師韓筠青 及鄭柏潔的帶領下,試著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影像敘事。
在透過藝術家的「沁入」與引導,開啟了大屯國小生態攝影社、復興高中美術班與石 牌國小樂齡班,另一種觀看北投的目光。隱藏的時間所遮蔽的不單只是時間,而是身 體從未走訪未曾去過的地方,當藝術家的感官開啟,比起給予身份所應盡的責任,發 自內在的動能更能「自然」的發現「不尋常」的北投。 (文 / 星佑)
047
松山機場聯合貴賓室(一航廈)、 松山機場聯合貴賓室(二航廈)、 長榮航空貴賓室(桃園二航廈)、 立榮航空貴賓室(小港機場)、 中華航空貴賓室(桃園一航廈)、
創館、In Our Time我們的時
代、自由人藝術公寓、璞石
咖啡館、咖啡匙咖啡工作室
134巷內的女巫's、松菸小賣
所、香港誠品書店(太古店、
尖沙咀店、銅鑼灣店)
實體書店
港龍航空貴賓室(小港機場)、
101尊榮俱樂部、京站時尚廣
場、微風廣場
店、永樂座台大店、紀伊國
屋天母、小小書房、藝大書
店、三餘書店、新手書店、
姓名 Name: (中)
日期
經手人簽名:
年
月
日期 Date:
電郵 E-mail:
( 訂戶毌需填寫本欄 Internal use only) Ref. No / Cheque No / Bank :
簽名 Signature:
聯絡電話 Telephone:
郵遞地址 Mailing Address:
職業 Occupation:
(Eng)
轉帳收據請寄至:(111)台北市士林區承德路四段1巷27號 或傳真至:+886-2-2885-1088 分機 10 圖檔請寄:account_tw@artmap.com.hk
個人資料 Personal information
渣打銀行北高雄分行 (053-0960) 帳戶號碼:102-53-000001781 帳戶名稱:藝術地圖有限公司
日
性別:M/F
訂戶於收到雜誌訂閱第一期起之 7 天內為鑑賞期,超過 7 天恕不退訂。
唯一串聯台灣、香港、澳門的文化藝術雜誌,平凡生活中的美學新態度。 廣告業務請洽 :+886-2-2885-1088 分機 10 advertising07@artmap.com.hk
國泰航空貴賓室(桃園機場一航廈)
新加坡航空貴賓室(桃園二航廈)、
中華航空貴賓室(桃園二航廈)、
百貨公司貴賓室
二航廈)、北美館法帝亞B2書
、亞熱帶書店(桃園機場一、
書店、建宏書店、三民書店
敦煌書局、墊腳石、何嘉仁
誠品書店、金石堂、法雅客
咖啡廳
塗鴉空間、草悟廣場-草悟文
書店、金石堂網路書店
機場航空貴賓室 :
最耀眼、最受矚目的插畫家們筆下的珍 貴插畫搖身成為觸手可及的周邊商品一 次滿足!總價值超過700元唷!
筆記本、L型資料夾、便條紙、手巾、集 盒園區護照等…
限量禮包
集 盒•Kubic波隆納世界插畫展
※加送1期 art plus + 集盒•Kubic 波隆納世界插畫展限量禮包 乙份 (線上訂閱)
月起訂閱《art plus》(平信寄出)
2. □ 訂閱一年 12 期 ( 原價 N T 1896 元 ),新訂戶,優惠價 N T 1536 元。 □ 續訂戶,優惠價 N T 1498 元。
訂閱方法 填妥以下表格後,匯款至以下帳號
年齡:
年
1. 訂閱 6 期 art plus 方案 ( 原價 N T 948 元 ),新訂戶,優惠價 N T 768 元。
我要從
訂閱 Subscription
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網路
販售點:
哪裡 找得到
Y
! es
visual+stage076
邂逅! 山川人 「木板擱在水田,她蹲在上面/ 給我們摘西洋菜/手勢那麼熟練/ 摘了左邊,又轉去摘右邊/ 不一會,摘了滿袋」 節錄《詩經練習-採綠》 也斯
文 / 謝 傲 俊
02
也 斯 的 晚 年 作 品《 採 綠 》,其 描 寫 西
校園空地 上一 排 排高低不一的書桌
代之的是田野調查式錄像與家居物品
郊遊時的靈感所至。對於大部分香港
錄 》,黃國 才以個 人 童年回 憶作 為靈
錯的 個人 思 緒。梁 志和的作品《攝影
洋菜田農 婦的一段,正是也斯於川龍 人來說,對川龍的印象大概是端記或 彩 龍 茶樓。然而,川龍的歷 史—— 由
廣東龍川縣遷移到香港、天主教在此
萌芽、到西洋菜耕作 培植的往事⋯⋯ 川龍所盛載著的過去不僅只有茶樓而
已。藝術推廣辦事處繼《邂逅!老房子》 計劃後,今次籌劃全新公共藝術計劃, 以場域特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 及社會參與式藝術(socially engaged
art)的形式介入 川龍的社區,探索川
龍的歷史與文化,以藝 術激活逐漸被 遺忘的過去,使其甦醒過來。
藝術推廣辦事處選址前川龍貫文公立
學校作為是次計劃的實驗基地,策展團 隊委約了四位本地藝術家——黃國才、 鄧國騫、梁志和與伍韶勁於昔日校舍裡 創作一系列回應川龍歷史的作品。
和椅 子,是 黃國才的作品《 班 房回 憶 感來源,雖未有就川龍的歷史展開直
接 對話,但 於 空地 上構 築 班 房,在 桌 面上雕刻兒時塗鴉,呈現 童年的苦與
樂。《 班 房 回 憶 錄 》這 組作 品 以藝 術 家自身經 歷,直接 介入 歷 史 遺留的空 間。鄧 國 騫 的《 肚子》則 把 舊 課 室 改
造為充滿家居感覺的展示空間,今次 鄧國騫以錦田原居民的身份作客走到 另一 條有深厚原居民文化的村落,嘗 試在類同的群落生活經驗中,探尋屬
於川龍的 獨 特時間線。甫進 入課 室,
鄧氏 放 置了一 排 衣櫃 於入口走 廊,衣 物均從川龍村民收集而來,使人想起
波 坦 斯 基(Christian Boltanski)於 2010 年 在 巴 黎 大 皇宮 所 創 作 的《 無 人 》(Personnes)。步入 正 廳,是 一
系列與村民訪談的錄 像,鄧氏揚棄直 接 挪用文化符號作 拼貼的手法,取而
050
挪用的結合,追溯著在集體記憶中交
者的記憶 》由一系列攝 影、錄 像與裝 置組成,延續其利用藝術形式建構歷
史的手法,以 是次 展 覽其中一 位參展
藝 術家翟偉良 先 生,作 為《 攝 影 者的 記憶 》的研究 對 象。作品 將居於川龍 的翟先生於六六年在大埔道攝下沙田
景色的照片為引子,呈現 於觀景器 裡
的 影像、菲 林 底 片拉 扯 著 的 門、由梁 志和旁白翟偉良往事的錄音⋯⋯相對 於黃國才的隨性或是鄧國騫的歸納, 梁氏則擅由微細之處中尋找多種詮釋
空間。最後一個房間是伍韶勁的新作 《八百八十里的晝夜》,伍氏將主體聚 焦於大地、空間自身,以東江水為喻,
呼應 川龍四百多年前的遷移 往事。伍
韶勁運用光影投射,與水的意象配合, 把這段川龍歷史詩化,為觀眾帶來純 粹的美學體驗。
03
visual+stage076 無論是上次的《邂逅!老房子》,抑或
上的 痕 跡》,他與 村民協力裝 飾 村公
本,並加入農夫羅國生先生的書法對
均是偏向場域特定裝置為主的藝術形
村內年青人。李淑雅的《黑泥白石反光
儀 的《 苧 麻 公 園 》,重 新 開 墾 農 田 種
是今次位於舊村校的四位藝術家作品
式,要是談到作 為 社會參與式 藝 術,
其實倒還有很多可能性去介入社區的。 是次藝術推廣辦事處找來創不同協作
擔任在地藝 術策 劃伙伴,邀請了另外 九組藝術家團隊與歷史教育工作者進 行在地研究 和創作,為藝 術 介入的策 展提供更多面向。
創 不 同 協 作 過 往 的 不 少項 目 都 以 永 續、可 持 續 的 方向 發展,今次 亦 不例 外,進行在地項目的藝術家們,其首要
的手段也 以社區參與性為大前 提,如
黃振欽收集村民故事,模仿 Pokemon GO 遊戲玩法的《家家有神獸》;重視 01
與村民溝通的作品還有楊秀卓的《牆
所及村民居所的牆 壁,希望借此接 觸 水》則未有從歷史、文化、社區作出發 點,反而以個人經歷切入社區,與《家
家有神獸》同樣鼓勵觀眾積極遊走山
川 間。李 香 蘭《 川 龍 百 態 地 圖 》重 視 經 驗 描繪,她將其 於川龍三個月的經 歷和體驗畫上川龍地圖之中。葉啟俊
創作了《山旮旯 OK》,他由計劃之 始
便打算以客家話為創作主題,參與村
民活動後,他 邀請村民為多首粵語和 國語名曲改 編成客家話歌曲,以流動
卡拉 OK 箱 裝 置 放 置 於村公 所前,甚 具玩味。楊 秀卓與歷史教育工作者朱
耀光研究川龍的西洋菜發展史後,決 定為此建「碑」,把木刻文字裝置於西
洋菜田對面的涼亭,盼此留下歷史 文
聯,為川龍留下《田間的故事》。黎慧 植客家 人常用的苧麻,苧麻除可用於
染布外,亦可吸引苧麻珍蝶,為這種罕 見的昆蟲提供食糧。陳思光以川龍泥
土的疏水特性注漿倒模製作一系列茶
具《新新相續》,頗具設計味道,作品 發展空間令人期待。鍾惠恩及 吳家俊
合創的《山水龍頭栓》,為村民設計以
使山水甘甜的石菖蒲草為形態的水龍 頭,帶有詩意性玩味。川龍村民翟偉良
的《葉上的精靈》,與其他藝術家的介 入有點不同,翟氏 本身便 是社區的一
份子,但 是當他 選 擇 以作品留下川龍 昆蟲的光影,似乎將介入社區,一躍帶 到人介入自然的命題。
01 鄧國騫《肚子》 02 葉啟俊《山旮旯 OK》 03
鍾惠恩及吳家俊《山水龍頭栓》
04 黃國才《班房回憶錄》 05 翟偉良《葉上的精靈》 06 陳思光《新新相續》
04
05
07 梁志和《攝影者的記憶》
07
+data
06
邂逅!山 川 人 2018/03/11-2018/08/12 荃灣川龍村及前川龍貫文公立學校 更���:www.lcsd.gov.hk/apo Facebook & Instagram : apo.hihill
051
visual+stage076
千山雪海
北歐之聲在澳門
文 / 李 一 瓢
挪威,處於歐洲北隅―冰川崢嶸、砯崖
談到挪威音樂,不得不提上文提及的格
格的音樂傳統,數百年來一直令人矚目。
樣,從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古典音
轉石,獨特之自然風光,孕育出別樹一 由 19 世紀挪威民族樂派大師格里格伊
音樂夢在雲外
始,斯堪地納維亞半島上的藝術家致力 將古典音樂與民族風格融合,譜出大量
出色的作品。直至現時,新一代的藝術
家也秉持這優良傳統。本年 5 月 22 日, 澳門樂團將會聯袂挪威著名音樂家漢
寧.克拉格魯德(Henning Kraggerud, 港譯克拉格活)上演「第二十九屆澳門 藝術節 ― 漢寧與澳門樂團」 ,除奏響格 里格古色古香的經典之音外,樂團還會 帶來漢寧本人創作的現代作品,為觀眾 呈現原汁原味的挪威之聲。
里格。雖然挪威正如其他歐洲國家一
樂的種子開始萌芽,惟其處偏北隅,所
以斯堪地納維亞半島上的音樂先賢,在
主流嚴肅音樂、宗教音樂外另闢蹊徑, 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民族音樂,例如時人 會以九弦弦樂器 Hardanger fiddle 演
奏傳統舞曲。因此欲了解漢寧這次帶來 的挪威之聲,首先要認識一下其發展
史,才能較好的掌握選曲之意境。卻說
格里格,這位挪威近代音樂史上最重要 的作曲家,以親切感人的民族素材所
創作出古典音樂,天馬行空,出彩非常, 被人評論如「溫暖的陽光射進農村的窗 戶」一般。故此後來的挪威作曲家儘管 深受西歐、南歐浪漫主義影響,仍然不
忘初衷,匠心獨運,以民族音樂譜出非 常感人的旋律。
+data
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 — 漢寧與澳門樂團 2018/05/22 8:00pm MOP 250, 200, 150 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052
visual+stage076 本次音樂會選曲之一, 《a 小調組曲》作
驚豔的風采擊節讚賞,誠如海外評論家
作品呈現調性音樂的二十四個大小調,
雖然在德奧音樂系統完成教育,惟從其
演奏莫扎特。」漢寧除與港澳兩地一流
堪為極度新奇的嘗試,雋思令人玩味無
曲家克里斯蒂安·辛丁即是其中表表者, 鋼琴曲、室內樂作品中,均可窺探作曲
家對挪威民間音樂素材巧妙的運用。而
音樂會中,哈爾沃森的二首 《挪威舞曲》 , 更是直接描寫地域風情,把後格里格
時代的挪威音樂風格體現得無以復加。 值得一提的是,漢寧兩年前曾成功重演
一首被認為已失傳 100 多年的哈爾沃 森小提琴協奏曲,可見他對挪威音樂的 執着以及赤子之心,定能讓小提琴的聲 音發揮得淋漓盡致。當然,漢寧本次訪 澳,還會帶來格氏聞名遐邇的《霍爾堡
組曲 作品 40 》 ,一口氣呈現出家鄉的
所言, 「你會覺得莫扎特本人也會這樣 樂團合作,更多次攜同其 1744 年製之
瓜奈.里耶穌小提琴周遊列國,將琴韻 繞 BBC 逍遙音樂節、卡內基音樂廳樑
上。漢寧弓下演奏的貝多芬、韋華第、莫
札特等經典之作,早已被推崇備至,所 合作的頂尖管弦樂團云多,如最近的丹
作;這幾年,他亦屢於在兩地獻藝,包括
香港管弦樂團《四季|四季》及澳門樂 團《弦來莫札特》音樂會。觀眾無不對他
團首席保羅.莫連拿帶領下如何與北歐
音樂鉅子帶領觀眾穿梭古今,神遊挪威。
並即場點評小朋友的演奏,贏得普遍的
這位北歐音樂大師竟然把家鄉音樂原 封不動搬來。
界古典樂壇,但同時他亦為多產的作曲
與當時已是北歐頂尖音樂家的漢寧合
行將帶來此曲之選段,且看弦樂組在樂
此番再與澳門樂團合作,觀眾卻會發現
團、洛杉磯愛樂樂團等,可謂享負盛名。
相信港澳兩地比較資深的樂迷,一定不 訪港,時任音樂總監邵恩正是帶領樂團
透徹理解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漢寧此
上次漢寧訪澳,澳門樂團舉辦一場《樂
像漢寧般出類拔萃之人,並不會劃地自
監感到陌生― 2006 年澳門樂團首次
窮,而且還考驗着獨奏者對調性音樂的
麥國家交響樂團、維也納音樂家管弦樂
音樂風貌。
會對這位現任北極愛樂樂團的藝術總
用以形容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個時區,
限。雖然以小提琴及中提琴家活躍於世 家,自 1997 年以降,其創作涉足重奏、 室樂、協奏曲等不同樂種。而漢寧迄今 為止最大型的作品是《晝夜平分:24 首
給小提琴及弦樂團的終曲》 。該作品由
北極愛樂樂團受託創作、首演和錄製, 由漢寧擔任獨奏,作為世界著名作家喬
斯坦·賈德筆下故事之配樂。二十四首
053
聚時光:漢寧分享會》 ,大師和樂迷互動 讚譽,可說澳門樂團也非常重視音樂的
普及教育。在此場音樂會後,樂團將有 一場別開生面的「兒童節音樂會 ― 交
響魔法樂園」 ,與大老鼠兒童戲劇團合 作把大作曲家羅西尼等人創作的古典
音樂融入音樂劇當中,跟大小樂迷共度 一個老少咸宜的下午。
小趣事: 羅西尼曾說他一生只哭過三次,第一次是在《塞維 利亞的理髮師》失敗的首演後,第二次是被小提琴 大師帕格尼尼的演奏所打動,而第三次,則是一次 野餐之時不覺意把一隻烤鵝掉進河裏。這帶孩子氣 的趣事反映了作曲家幽默的一面,且盼大家在親子 音樂會中,也能找到音樂的趣味吧!
談 高 美 館 展 覽︽ 靜 河 流 深 ︾ 的國際合縱與在地連橫
河面之下 的探勘
visual+stage076
文 / 羅 禾 淋
約瑟夫.科蘇思 Joseph Kosuth, 世界地圖(台灣), 2017-2018, 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從展示空間到城市的文化想像 1994 年所設立的高美館,其空間規劃
強調多元功能,空間在時代洪流的沖刷
柳美和(Miwa Yanagi),〈花獻計畫:尋找阿婆蘭〉(局部), 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之下,已不符合多元媒材的展示需求,也
挖掘歷史與國際合縱
情即是在硬體上面進行大幅度的改造,
展覽名「靜河流深」其引申自英語諺語
Kosuth) ,即是現地創作了
深之意,並呼應高雄在台灣歷史上深刻
( 台灣 )》 ,作品用其知名霓
因此李玉玲館長上任之後的第一件事
加入光膜燈光系統與晶化水泥地坪,以
「Still Waters Run Deep」 ,有 著 靜 水 常
硬體改造外,法人化的靈活制度,顯現在
的文化向度,而以「河」代替「水」 ,刻意在
符合國際上對於藝術展示的基準,除了 人事聘任上,多位已於當代藝術領域有
空間的地理性上進行測量,因此展覽用
一定成績之研究員、策展人,皆進到館
「靜河流深」為名,希望透過藝術作品重
因此軟硬體在大幅革新之後,高美館在
與地方歷史進行探勘,因此本次展覽展
務體系任職,成為高美館國際化的助手, 《靜河流深》的展覽策略上,展場刻意往
外擴充使用 「流域」 的概念,除主展場外, 館內流域活用閒置的畸零空間,館外流 域則是串聯愛河流域附近之館舍,包含
中都唐榮磚窯廠、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市電影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旗 津灶咖,使得《靜河流深》不單純是一場
當代藝術展演,更是對外擴充成一場藝
術節的計劃,也充份表現出法人化以後, 高美館的脫胎換骨之姿。
新挖掘高雄在地的文化與歷史,也為要 出藝術家,多數都是現地創作,如塗鴉藝 術家 Candy Bird,最新的系列作品《The
others》 ,邀請印尼籍移工阿杜口述故事, Candy Bird 在把其故事塗鴉在古文物
圖鑑上面,探討全球化下在地文化與外
來者如何共存,而展出地點則是在高美 館內部閒置的館舍空間裡面展出,讓作 品與館舍融合。國際藝術家的部份也有 現地製作的呈現,如現代觀念藝術旗手 的美國藝術家約瑟夫 ‧ 科蘇思 (Joseph
054
一件大型裝置《世界地圖 虹燈管為媒材,在牆面上 刻畫了一巨大的地圖,而
約瑟夫本人指出地圖與歷史是不可分
割的關係,在現代雖然地圖有著實用性 的角色,但是在過去地圖是一種想像力 的產物,所以世界地圖這件作品呼應他 來台灣的心情,並且在開幕活動上宣告
將其另一件借展作品贈予高美館館藏, 在現地創作的同時,也讓享譽國際的藝 術家重新認識台灣,並深刻認識高雄在 地的文化。
visual+stage076 高雄市立美術館建築於過往灌溉蓄水
皆是台灣藝術領域注目之焦點,而高美
脈對於高美館有其意義,運河也連結出
化之後的成績單,而展出之國際藝術家
的內惟埤之上,並與愛河相連,因此河
高雄從河到海的淵源,然而雖然高雄以 海港之都與國際接軌,但過往高美館多 僅擔任地方文化推動之角色,在全球化 的浪潮下逐漸邊緣,然而隨著 2017 年
高雄市立美術館法人化以後,脫離了一 層層的枷鎖,讓高美館邁向國際型美術 館跨上極大的一步,因此做為全台第一 座法人化高雄市立美術館,其一舉一動
館的展覽《靜河流深》 ,即是高美館法人
包含約翰 ‧ 湯姆生 (John Thomson)、 約 瑟 夫 ‧ 科 蘇 思(Joseph Kosuth) 、 謝 素 梅(Su-Mei Tse) 、柳 美 和(Miwa
Yanagi) 、須 田 悅 弘(Yoshihiro Suda) 、 橋 本 雅 也(Masaya Hashimoto) ,國 內 藝術家則是有無垢舞蹈劇場、吳瑪悧、石 晉華、陳文祺、Candy Bird,展出名單可 看出高美館國際化的能量。
06 ���,��說�的�,��,���石材 ���噴��� , �徑 350cm, 2009-2017,⾹�馬凌畫�提供 07 石��,行路一百�里(�作��),��� 畫布�玻����件�錄��鞋���� , ��尺寸��間而�,2012-2017,��� 立���典�
前為謝素梅(Su-Mei Tse)作品,後為蔡佳葳作品 , 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08 Candy Bird,�者�列(局�),2018,� ��立���提供 09 ���(Su-Mei Tse)�中都磚��的作品 〈�木 � ��〉,���立���提供
�佳� , �仁札⻄.�� (Tsering Tashi Gyalthang), ���漁工��(畫面�取), 錄� ,2018
06
陳�� , 偽日� - ��(局�), ���� ,2017-2018, ���立���提供
07
08
在地連橫後的未來期許 為了有效串聯不同愛河流域之場館,此
史真實性的問題,試圖與展示空間本身
品,並同時設立於主展場與館外流域,
間不同館舍在此展覽上的連橫。除串聯
次部份國內藝術家展出兩組以上之作
透過彼此對照,讓作品本身擔任串聯兩
個館舍的橋樑,陳文祺在高美館主展場, 展出現地製作的作品 《偽日記 ‧ 高雄》 , 透過多次在高雄當地的田調,製作偽日 記系列的高雄版本,講述高雄已被人們
遺忘的河道文化,另一展場於高雄市立 歷史博物館,展出《人為歷史 - 真實的時 空記憶》 ,在歷史博物館中展出人面對歷
對話,而透過兩件作品,也有效串聯兩
09
現有館舍外,也把展覽擴散到在地社群,
高高在上的精緻藝術,進而拉進與民眾
聯參展藝術家吳瑪悧的《旗津灶咖》計
在開幕記者會提及 「 本展希冀展現一
因此展覽特別的從愛河延伸到旗津,串 劃,此計劃是吳瑪悧帶領高師大跨域所 設立的社會開創基地,以食為題,並且
透過社會介入與實踐化,與社區共融共 生,而《靜河流深》展覽本身也用參展的 方式連結《旗津灶咖》 ,使美術館不再是
055
之間的關係,這部份也呼應李玉玲館長 種沈穩、緩慢的文化速度,一種寧靜自
我反射的覺知力量,如同河流穿越界線、 連結彼此,卻又寬厚地包容著彼此的不 同。」 ,並期望也能帶出高美館做為高雄 在地文化發電機的轉變。
visual+stage076
以面具偶戲 剖析變幻人生 01
﹁戲偶人生﹂系列再度重臨
文 / 陳 瑋 鑫
02
03
全劇完全沒有任何對白,由四位戴上精
的連結。劇團一直致力以形體作為表現
角色,配以光影的變幻與醉人的音樂,加
往充滿詩意的視覺世界。 《安》劇主要描
美面具的演者化身不同年齡及性格之
手法,並利用面具充當橋樑,帶領觀眾通
上豐富舞台視覺效果,把人生中各個不
同階段的點滴,一一以嬉笑幽默的形式, 呈現出來。 《生》劇的故事由三位剛剛學
步的幼兒展開,到最後以老人院舍的生
的偶戲表演,但其實偶戲無論在題材或 表演形式上,皆十分多元,有著很多不同 變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去年 10 至
之謎,甚至在演出當中以巨形彈彈球襲 失娛樂與驚喜,展現出不一樣的生命力。
其實《安》劇本屬「戲偶人生」系列的首輪
作為享譽國際的面具劇團,反斗面譜家
的主要演員突然身體不適以致未能演
族在過去 20 年間,已經到過 34 個國家
院的演出需要取消。不過劇團並未有忘 記與香港觀眾的約定,於是在短時間內
製作,亦即將會在香港舞台上演。
首先登場的是來自德國,由反斗面譜家
族(Familie Flöz)製作的《生命無限好》 。 該演出於 2006 年在德國柏林首演,並
默劇作品。
相信又會再次為香港觀眾帶來新驚喜。
西班牙庫倫卡劇團製作的《安德魯與多 份於香港大會堂劇院演出。 《安》劇同樣
沒有語言,但就只由三位演員,利用精彩 的形體、特製的戲偶與面具,在舞台上創
造出超過十五個角色,把一對老夫老妻 從日復日刻板生活發展到二人重拾昔
日的恩愛回憶的片段,以溫馨但不失幽 默的手法表現出來。
曾於 2012 年贏得萊比錫歐洲當代戲劇
成立於 2010 年的庫倫卡劇團,一直致
年的倫敦國際默劇節中上演。
眾可接觸劇場,並建立劇場與現實生活
及舞蹈藝術節的觀眾大獎,以及在 2016
月底,親身看到這一齣充滿詩意的面具
兒走到死亡之奇妙人生歷程的 《生》劇,
莉妮》 (André and Dorine) ,則會在六月
以成年人觀眾為對象的 「戲偶人生」 系列
院演出,因此香港觀眾將能夠在今年六
手法,為劇團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這次
英國及德國的成人偶戲製作,皆探討生 觀眾。而在今年五、六月,另外兩齣同樣
重新安排來港,並會移師香港大會堂劇
台攪攪震》 。其獨一無二又具詩意的幽默 重回香港,帶來以喜劇形式展現由新生
表演節目之一,可惜當時有份參與創作 出,原定於去年九月於上環文娛中心劇
巡演了五部劇作,當中包括在 2006 年首
至於系列中的另一齣面具偶戲,就是由
死議題,叫人反思人生意義,觸動了不少
影響,記憶力逐漸衰退,自理能力也大受 一一湧現⋯⋯
擊觀眾,在探討嚴肅題材的同時,做到不
11 月,就率先為香港觀眾帶來一個全新 的「戲偶人生」系列,其中兩齣分別來自
苦數十載,但晚年多莉妮開始受腦退化 能的太太,過去一些深刻的回憶片段就
演技、舞蹈、雜耍、小丑、面譜和音樂的 《後 偶或布偶,並且以兒童為主要觀眾對象
寫安德魯與多莉妮這對老夫婦,同甘共 影響;而作為丈夫的安德魯,看著失智失
活作結,全劇以玩遊戲的手法,解構生死
度應國際綜藝合家歡來港,演出過揉合 一提起「偶」 ,很多人即時都會聯想到木
04 01-02 《生命無限好》劇照 03-04 《安德魯與多莉妮》劇照
力探索各種舞台語言的潛力,讓更多觀 《生命無限好》劇照
+data
「戲偶人生」系列:反斗面譜家族(德國)《生命無限好》
「戲偶人生」系列:庫倫卡劇團(西班牙)《安德魯與多莉妮》
2018/05/11-2018/05/12 8:00pm 2018/05/13 3:00pm $280 / $220 / $160 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2018/06/22-2018/06/23 8:00pm 2018/06/24 3:00pm $240 / $180 / $140 香港大會堂劇院
056
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 第 屆畢業展
感覺打翻了
19
visual+stage076 青年藝術創作者──湧入社會的新鮮
是極為重要的敏感帶,它包含了日常的
作後,逐漸被機械式的日常支配意識的
性的雙重特質,易於形容又須自行意會
活水,體制生活底下的群體慣於社會運 流動。當今世代正處於新舊思想的過渡 狀態,就讀藝術學系的他們過去一直在 校園中衝撞體制,也因此不斷的經歷 「打 翻」 ,創作大大小小或好或壞的作品,站
在學生與社會人士的交叉口,面對樣版 化的社會經營模式,他們試圖讓當代與
古典交融結合、差異與共感的衝突平衡。
2018/05/10-2018/05/13 2018/05/11 6:00pm ( 開幕茶會 ) 華山 1914 文創產業園區中 4B 館 1F - 2F
思想與觀念,因此造就意識的差異。藝術
創作的特色也是依附這種獨特性,以個 人的感觸訴說著一段往事或提出一套
論點,而每一件好的作品可以說幾乎源 自於生活中那不經意的傾倒。
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學生在面對
其勉勵自己如活水注入社會,造成一場
覺」 ,並以平面、立體、裝置、錄像、空間營
他們知道,想改變現況總需要一些突破,
日常生活與現實的感觸形成的「感覺」 , 感覺打翻了
才能理解,這牽涉到成長歷程形塑出的
社會化的人害怕犯錯,而不畏懼犯錯的 華麗的翻濺!
+data
刺激與社會發展的感觸,擁有理性與感
它滲透肌膚的每一吋毛孔流淌充溢全
身,最終匯流於腦打翻在日子裡,揮灑
成平凡流年中不可或缺的斑斕點綴,可 能是笑話、是插曲、是契機⋯⋯是一生
的最深刻。對於藝術工作者來說, 「感覺」
057
創作時,除了擁抱那些恣意橫行的「感 造與概念的形式將這個世代青年藝術
意識 「打翻」 後創造的結果呈現於畢業展。 本次展覽宛如走入一場推翻所有心緒、 論證與現實的世界,使腦袋彷彿有隻貓 在四處窺探,撩動根根分明的思路,打翻
錯綜複雜的神經,ㄧ同體驗參展學生在 坐落山林環境中,不斷突破自己的創造 結果。
東西共融 述說亞洲故事
visual+stage076
第 屆澳門藝術節的﹁焦點﹂ —— 29
01
第廿九屆澳門藝術節條理分明地將廿
本傳統的藝能元素與美學文化,帶出獨
焦點中的焦點
仍是第一部份的 「專題聚焦﹕根源」 六套
二十世紀存在主義大師卡夫卡的經典
這五個焦點製作,都以東方與西方文化
際聲譽的梯子肢體實驗室搬上舞台,文
力來講述亞洲故事,但「根源」仍在於展
六套節目分為七大焦點,但真正的焦點 節目中的五套。這五套節目能成為藝術 文 / 周 凡 夫
消費者聚焦所在,不僅具有亞洲舞台上 的名家名團製作的「名牌效應」 ,更在於
如非為西方的經典注入新的血液,便是 借用西方的手法,來述說亞洲的故事,都 是具有很強吸引力的創意性舞台製作。
特而強大的張力,述說日本人的故事。
小說《審判》 (The Trial) ,被韓國具有國
學上的意象,經過韓國演員的集體創作, 由韓國導演林度完操刀,在劇場中帶出 較文字更強大的壓迫感,控訴了廿一世 紀仍然存在的腐敗體制,注入了新的現 實荒誕味。
五個亞洲故事 上海話劇中心製作的開幕節目《資本. 論》 ,是大陸名編劇家喻榮軍與鬼才導演
何念,借用馬克思的經典鉅著 《資本論》 , 以黑色幽默的爆笑手法,與現今大中華 世界的社會熱論話題融合成現實中見 荒誕,八卦中見正經的製作。
日本世界級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塵封四
分一個世紀後重現舞台的 《特洛伊女人》 , 是將尤里庇底斯(Euripides)的同名希
臘經典悲劇中的古老特洛伊城,與戰敗 後的東京兩個不同空間意境交熾,以日
在歐洲舞壇迅即走紅的馬尼拉編舞家
Eisa Jacson 的近作《女公關》 ,則以自
編自導方式,以當代舞蹈去探討於東方 視為「禁忌」的「性問題」 ,並由此切入去
省思存在於現實東方社會的身份、性別、 商品化等關係。
至於行將於 2020 接棒林懷民離開後的
雲門舞集的鄭宗龍,帶領由他出任藝術
總監的雲門 2 到訪演出一場的 《十三聲》 , 則是他從台灣古老的歌謠傳統故事出
發,以現代劇場、舞蹈為台灣的傳統美學 注入新的生命來述說的台灣故事。
共融的形式,為西方經典注入新的生命 示現今世界的人性問題,那才是跨越了 時空地域,能讓人聚焦的所在。
至於列為 「新銳先鋒:連結」 和 「跨界創作: 劇場」 的各四個節目,其中同樣有不少是
以東西共融方式來述說亞洲故事,但前 者則多了一重澳門本土與歐亞藝術家
合作的意義,後者則是已成為廿一世紀 演藝潮流,打破劇場框框,跨越性的多媒
體製作,多了一重走在時代尖端的實驗 性。
另外四類: 「闔府統請」 、 「傳統精萃」 、 「樂 韻悠揚」 ,和「視覺藝術」 ,則是各具明確
對像的節目,但論作品的藝術份量及 「可
靠性」 ,顯然仍是 「專題聚焦」 的五個節目, 那都是焦點中的焦點呢!
01 �門 2 的《十三�》�型照,劉��� 02 上���中��作的開��目《��.論》的�型照, �門��局提供 03 �國��������作的�夫�《��》的�型照, �門��局提供
+data
第廿九屆澳門藝術節 02
03
2018/04/27-2018/05/31
058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重演
︽香港三姊妹︾
visual+stage076
首演於 2017 年 1 月的《香港三姊妹》
或設計師溝通並提出意見;但這次早於
「劇中部分內容對本地觀眾可能十分
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支持
書�及錄音出版,所以身兼作曲及音響
尾大火等社區大事,但海外觀眾就未必
一劇,是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獲香港特別
的「劇場極簡主義探索計劃」的一部分。 這個由契訶夫經典劇作《三姊妹》出發, 由七位表演者與劇團藝術總監兼導演
陳恆輝共同以「戲中戲」形式進行編作
的演出,今年獲得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支 持,將會在 4 月份重返香港文化中心 劇場,再度在本港的舞台上演出。
撰寫計劃書時,已決定會有製作紀錄的 設計的彭俊傑就提議為全劇創作全新
音樂。結果就由彭先創作三段音樂,導
演與編作演員再以此為本,去建構及排 演。最後陳還決定在劇中一段說歷史的
段落,加上了由陳父演繹的《客途秋恨》 錄音,跟簡約的電音碰撞,營造出特別 的滄桑感。
契訶夫的《三姊妹》以俄國革命前的社
《香》劇自去年初完成首輪演出後,曾
斯科去;陳恆輝就想到在百多年以後的
藝穗節。兩地觀眾對演出的反應同樣熱
會轉變為背景,劇中三姊妹都渴望到莫 今天,不同面向的香港人對本土的前
景又有何看法,我們又可以去哪裡?因 此就想到要做一齣有關今日香港的《三
姊妹》 ,表達當中似乎欠缺目標的無奈, 就如活在霧中的感覺。不過陳強調作品 有輕鬆,也有憂鬱的段落,但整體卻非 一齣沉鬱劇作。
陳特別提到《香》劇在音樂方面,跟他過 去的創作並不一樣,因為以往他多數會 先在彩排期間嘗試配樂,後再與作曲家
熟悉,例如深水埗的老舖變化與及石硤 有所了解,因此當時就決定篩選外國
觀眾感興趣或者比較容易理解的段落, 於巡演版本中呈現。」陳恆輝指《香》劇
主要由 《三姊妹》 與 「香港」 兩大部分組成, 前者刪改不多,後者就嘗試在每位編作
演員各自的故事中裁剪;而今次重演, 他們就會重新審視首演及兩個較爽快 的巡演版本,再決定要怎樣修訂。
先後參與了愛丁堡國際藝穗節及台北
至於劇中不同角色的設定,例如地產經
烈,更先後於愛丁堡獲 BroadwayBaby
導演等,都不會作很大修改,但畢竟事
評為四星製作,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
的演出亦贏得「佳作獎」 。在香港更獲 得第二十七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
( 悲劇 / 正劇 ) 提名,足見演出能夠突
破語言隔閡,製作水平得到肯定。不過
其實兩地的巡演版本,各為了配合場地 與藝穗節的安排,都進行了大幅度的剪
裁,把首演時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演出, 刪減至一個多小時的長度。
+data
《香港三姊妹》(重演) 2018/04/27 20:00 2018/04/28 15:00, 20:00 2018/04/29 15:00 $200, $16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059
紀、大學講師、心靈導師、導遊、演員及 隔一年多,人們關心的議題也略有不
同,因此今次新版本內的部分內容,或 需要調整,甚至再豐富一點。
文 / 陳 瑋 鑫
visual+stage076
捕光捉影 香港風情 擠擠插插的橫街窄巷、一百年如一日的電車、芳香四溢砵仔糕⋯⋯這些香港獨有
的景象,是我們平常生活見慣就熟之光景,然而,箇中的本地情懷總是教人珍惜。 有一群有心之人,串聯了我城裏的影像與聲音,它們或是零碎的隨想、或是鮮明 的印象,皆為香港的聲與影。
香港寫入樂曲及拍進影片,其實頗費心思。在過去幾屆的作品中,無調性音樂、中
香港作曲家聯會一向致力推動本地音樂發展,除音樂會之外,其出版的原音幻彩 系列及香港作曲家當代中樂作品選輯等等,俱反映了樂壇嚴肅音樂不絕的創作及 對香港這個家的熱誠。 文 / 李 一 瓢
延續過往多年的努力,2018 年的「聲影集」以香港文化為題,透過錄影片段以及 本地藝團當聆四重奏的現場伴奏,帶領觀眾遊走歷史。節目的製作並不囿於樂思
或影片素材—有的是作曲家呼應片段譜寫音樂、有些反而是攝影者根據音樂在香 港四處捕風捉影,更有人身兼拍攝者及作曲家,把自己一切想法共冶一爐。不論 作品的創作過程是何,都展示出香港的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有別於 2016 年的 中樂及去年的弦樂四重奏,本次現場伴奏的為鋼琴四重奏,音樂表演的形式,又 是另一個嘗試,且看十二條弦線、八十八個琴鍵,怎樣交織出一幀幀香港的風景。
SOUND-IMAGination 2018
樂四重奏、甚至是返璞歸真的極簡主義,無不展現製作者們豐富的想像力。
香港 文化
首演本地作曲家的新作。香港是個多元的地方,東西薈萃,要找到某樣東西代表
聲影集
自 2012 年起,香港作曲家聯會每年皆以香港影像為素材,舉辦「聲影集」音樂會,
HONG KONG CULTURE
本地文壇巨匠也斯曾寫道:「城市過剩的影像如垃圾棄置。」在生活步伐快速、社
會面貌日新月異的香港,不消數十載,擠擠插插的橫街窄巷、一百年如一日的電車、 芳香四溢砵仔糕可能都會成為過剩的影像,被歷史的洪流遺忘,消失無蹤。不過
我們毋須擔心,因為他們全都都會是「聲影集 香港•文化」的主角之一,吃進了菲林, 他們不僅存在於銀幕上的一剎,而是會被歷史永遠記住。
不設劃位 Free Seating * 年滿60歲的長者、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 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可享半價優 惠,數量有限,額滿即止 * Half-price tickets available for senior citizens aged 60 or abov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 minder, full-time students and Comprehensive Social Security Assistance recipients. Limited quota.
+data
「聲影集」 2018/04/25 8pm $150, $75 香港藝術中心電影院
Presented by 主辦
060
Supported by 資助
Sponsored by 贊助
visual+stage076
第十二屆鮮浪潮 國際短片節 46 部獨立電影打開自由之窗 香港的電影節愈來愈盛行,不同類型的電影節相繼舉行,但一個怎樣的電影節才 有利業界及觀眾層的深度發展?專題性的電影節更符合整體需要,迄今已舉辦至
第十二屆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下稱「短片節」),可算香港專題電影節其中的中 流砥柱。46 部本地、國際原創短片將於 2018 年 4 月 6-21 日於百老匯電影中心、 MOViE MOViE Cityplaza 及 MY CINEMA YOHO MALL 放 映。門 票 現 正 於 百 老 匯院線公開發售。開幕禮於 4 月 6 日下午 6 時 30 分假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旁 Kubrick 舉行。
開幕猛片 獨立電影的創作單位自主性較強,不依靠過度的商業投資來運作,因此獨立電影
往往能擺脫商業的考慮,使創作來得更自由,題材更廣泛。今屆短片節特別以著 名日本獨立電影導演矢崎仁司的《無伴奏》(2016)作為開幕電影及香港首映, 重現 1969 年日本學運的時代,並以本港新晉導演李駿碩新作《吊吊揈》為開幕 短片,打破大人世界的既定價值與常規。
本地、國際必睇精選 短片節中的本地競賽項目更不能忽視,看到本地獨立短片創作水準的提升。今屆 參與本地競賽的作品共 19 部,題材包括刻劃骨肉情深的《跑吧》、探討愛情的《幸
運兒》、以社會議題切入的《下雨天》等,類型橫跨喜劇、古裝、舞台劇,既展現
出獨立短片多元的特質,又彰顯出本地年輕電影工作者的活力與觸覺。業界學者
及名導演組成的專業總評審團將嚴選出「最佳攝影」、「最佳編劇」、「最佳導演」 及「鮮浪潮大獎」得主,並於 4 月 21 日閉幕及頒奬禮上揭曉。
今 年短 片節繼 續 與國 際電 影 組 織 合 作,以促 進 文化交 流 互 動,合共上映 25 部 國 際 短 片,包 括 與 國 際 影 視 院 校 聯 會(CILECT)合 作上 映 16 部 作 品,當 中 有
CILECT 大奬 2017(劇情片)得奬作品《沉默的灰》等;亦跟 英國電影電視藝 術
學院(BAFTA)、Munk Studio(波蘭電影工作者協會)及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 合作帶來 9 部作品。與此同時,三位於 CILECT 大奬 2017 中獲得高度評價的海
外年輕導演將會來港參與「海外/本地年青導演合拍計劃」 ,與本地導演「過招」。 將於 4 月 21 日舉行的專題論壇「電影教育的學與習」,更是視聽以外,深化獨立 電影創作與教育的活動,不容錯過。
+data
第十二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2018/04/06-2018/04/21 百老匯電影中心、MOViE MOViE Cityplaza 及 MY CINEMA YOHO MALL
061
文 / 張 煒 森
非常認真 — 比利時及法國實驗漫畫
visual+stage076
英 文 詞 彙「 漫 畫(comics)」來自「 連
環 畫(comic strip)」這 個 表 達,它 描
述了一種最先於北美的報紙上出現的、 文 / 韋 一 空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藝 術 系 教 授 ︶ 翻 譯 / 廖 雅 瑩 、 謝 思 堰 、 鄭 秀 慧
連 續 順 序的講故事方式:由三四個並 排的方格,每天講述一個小故事。在法
語裏等同於「bande dessinée」 (字面
意思是「comic strip」),它在 20 世紀 60 年代 被 稱 為「BD」,并 在法語地區 沿用至今。這種非常受歡 迎的講故事
形式近數十年在歐洲變得越來越精緻
和雄心勃勃,在專門雜誌中出現以後它 更迅速讓位予一種更長篇的故事敘述 並以專輯形式出版。
如今「BD」作為高雅文化和「流行」文 化的一部分,它已經 成 為一種擁有非
凡可能 性 的 表 達 媒 介。然 而,必 須 強
調 的是 英 語國家 對「BD」有 著非常不 同的看法,在那些國家中它通常被 認 為是超級英雄漫畫產業的一部分。而 在法國或意大利的成年人通常會非常
認 真 地 對 待「BD」,而 英 國 或 美 國 的 成年人往往將這視為給兒童、青少年或
「怪胎」而設的消遣 。「Dead Serious
- Experimental comics from Belgium and France」是在香港展示一些這個體 裁中最具創新性的近作的理想場合。
這次展覽是香港中文大學藝 術系、比 利時 布魯 塞爾 ESA Saint Luc 及香港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教授們的討論成 果。2018 年三月底在浸會大學舉行的
工作坊中,本 地及比 利時的學生 將會
創作一系列,以「在鎮上消失的約會」
《Living in Frandisco》 封面
( Missed appointment(s) in Town )
以 FRMK 之名,Frémok 所出版的圖像
中展出。此次工作坊的負責人 Philippe
歌不 等。FRMK 的部分出版 物以 及 實
為題的短篇漫畫,部份作品將於展覽
de Pierpont 是 一 位 圖 小 像 說 及 電 影 的編劇,以及電影和紀錄片導演,他在 比利時為漫畫和圖像小說創作的學生
們教授編劇 。Philippe de Pierpont 與 Eric Lambé— 一位同樣於比利時任教
的漫畫 及圖像小說作家,亦是 動畫電 影創作者 — 合創出二人至今最著名的
作 品 Paysageaprèsla bataille( 戰 鬥
後的風 景)。作品 於 法國昂古萊 姆 藝 術節 — 世界最歷史悠久以及最享負盛
名的藝 術 漫 畫盛會 — 贏得最佳專 輯
獎(Fauve d'Or)。這部圖 像小 說 經由 法國著名小說出版商之一 Acte Sud 與
Frémok 合作出版。此次展覽的吸引之 處正是 Frémok 及旗下的 FRMK 出版 部門。
+data
非常認真 —— 比利時及法國實驗漫畫 2018/04/03-2018/04/14 a.m. space
062
文學書籍由漫畫、圖像小說到視覺詩
驗漫畫作者的簽名版海報將同時在展 覽中展出及發售。儘管比利時漫畫新
浪潮的領導人兼 Frémok 主要創始人 之一 Thierry Van Hasselt 未能親自來 港 參與工作坊,但他的作品將在本展 覽中作重點展出。他的眾多圖像小說中 之一 — Living in Frandisco — Thierry
Van Hasselt 與唐氏綜合症藝術家 / 表
演者 Marcel Schmitz 合作,創作出一 個基於 Schmitz 用紙板所創的微縮城
市“Frandisco”的 合 創 故 事。主 要 依 靠單幅版畫技術創作成書,該故事亦
成為展覽期間將展示的動畫短片主題。
visual+stage076
063
music section076
Music Section
文 / 劉志剛 圖 / 各機構提供
鄧 泰 山 :是 黑 是千里馬? 064
鄧泰山近照
當年讀 Fanfare 對韓國鋼琴家白建宇的訪問,其中一點
065 065
納坦森 (Vladimir Natanson)。 「他是那裡最老的老師。他不
當個音樂人,至於彈得好不好,關係不大。所以不是雄心壯
黑馬還 生活閱歷。藝術應該是生活的寫照。當時,我們在山間,沒
童先學技術,再學如何表達內心。我的步驟恰相反:先擁有
回顧往昔,鄧泰山肯定戰爭影響了他的藝術: 「一般的琴
被判「反革命」罪,鄧泰山對自己的前景也無謂想得太多。
志驅使我練琴,而是憑興趣 —— 半推半就的混著罷。」父親
很聲樂化,一切都是歌唱著。那十分適合我。」鄧泰山說。
劇。他屬於俄羅斯學派而不是蘇聯學派,很浪漫熱情,也
是鋼琴演奏家,而是一位音樂學家,寫教科書的,很了解歌
話雖這麼說,但始終沒有好的技巧底子,鄧泰山被卡茲
音樂學院,就專心彈琴好了;那是終身制的。反正將來就是
推薦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後立即碰壁:沒有人願意教他。除了
在強大的技術之上。」
材,小曲子也能表現出味道來。對音樂的表達並非要建立
單的小曲,便斷定他不凡。「他認為我是個有潛質的可造之
北越的蘇聯鋼琴家卡茲 (Issac Katz)。他聽了鄧泰山彈奏簡
國際大賽的冠軍呢?他遇到伯樂。那是一位以專家身份去
一個資源那麼匱乏的小子,怎會成為萬眾關注的蕭邦
他那時在紙板上畫鍵盤,在其上練習指法。
當時的經歷也培養了我對音樂的專注力。」爲了多練點琴,
現今的琴童倒不在乎了。就練琴來說,質量遠比數量重要。
20-30 分鐘的時間練習,所以大家都非常珍惜,全神貫注。
「每個人都等待著、期盼著坐上琴櫈,因為每人每天 僅有
時所有學生都只能在那台已成了老鼠窩的破鋼琴上學習。
不要將在深山裏、月光下彈琴想像得太浪漫。由於路
途崎嶇運輸克難,校方只能帶一台鋼琴入山。鄧泰山說當
不屬於內心的自然流露。」
是通過後天研習來做音樂,那些音效並非來自親身感受,
記憶都有助對音色和節奏的表現。今天,許多學鋼琴的人
走到稻田裡就有稻香,養養水牛、餵餵雞;這些對大自然的
有電,月圓時就在月光下彈琴,所以我熟悉月光的美。我們
的越南並不像現今那般自由,政府為你安排一切。既然進了
「可能別人會覺得那時候學鋼琴是件瘋狂的事,但當時
用水牛馱著過河,並放置在安全的地下防空洞裡的過程。
學生,整校遷至深山。不用說,鄧泰山一同前往,目睹鋼琴
越戰烽火連天民不聊生,爲了避戰禍,鄧母的學校帶著
任;該校是今日越南國家音樂學院的前身。
家。母親的確是教鋼琴的,是當年一所音樂學校的鋼琴系主
以訛傳訛,應予澄清:他的父親是個先鋒派詩人,不是音樂
網路上,大家可以查看鄧泰山的生平。不過有一點一直
造,跟其背景有很大關係。
南鋼琴家鄧泰山談自己的往事,也可以看出他特別的音樂製
讀 八零年第十屆華沙蕭邦國際 鋼琴大賽首獎得主、越
白建宇說這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兒去那兒』嗎?我徜徉著,不行嗎?」教授語塞。
白建宇在紐約唸音樂時,跟教授說: 「音樂一定要『從這
令我覺得很有意思。
music section076
066
哥的自負。
聽了還撇撇頭說: 『我彈可比她好』 ! 」可見波
「我記得那時我們一起 聽阿格麗希的唱片,他
主 動 邀 請 鄧 到 他 房間 一 齊 研究 他 那些 奇 珍。
會結伴參加蕭邦大賽,波哥才變得熱絡起來,
跟同一位英文老師 );後來鄧泰山通過了甄選,
意到鄧泰山 ( 雖然二人的宿舍在同一樓層,又
望 能 聽 到那些「 稀罕」錄 音。起 初,波哥沒 注
些唱片的;所以同學 們 都 奉承波哥雷利奇,希
鋼琴家的唱片。那時在蘇聯,有錢也買不到那
他是南斯拉夫人,所以能從國外帶回許多西歐
個國際級的比賽,是學院裏的大明星。又因爲
鄧泰山說,那時候波哥雷利奇已經贏了兩
間蓋過了冠軍鄧泰山的光芒。
拂袖而去以示抗議。這成了國際新聞,一時之
(Martha Argerich) 宣 稱 波 哥雷 利 奇 是 天 才,
三輪遭淘汰。評審之一、著名演奏家阿格麗希
波 哥雷 利 奇 在 同 屆 華 沙 蕭 邦 國 際 大 賽 第
利奇 (Ivo Pogorelich)。
談論鄧泰山又怎能不提他的老同學波哥雷
的。
音色和節奏的好表現是具有普世性的欣賞價值
我們不認識越南山區的風景,然而,鄧泰山對
自然的記憶有助對音色 和節奏的表現」。即使
的鋼琴藝術像酒,越陳越香醇。他講過「對大
樣,越嚼越滋味。隨著年歲與閱歷的增長,他
衷的欣賞。聽鄧 泰山,像嚼橄 欖:初時不怎麼
求人性的單純與質樸。傅聰對鄧泰山表示過由
跟他的個性有關。他說自己是個安靜的人,追
盎然。像「唱」出來多過「彈」出來。也許,這
人」,因為他手底下的音樂總是不慌不忙,詩意
鄧 泰 山 的 演 奏 風 格 被 譽 為「 琴 鍵 上 的 詩
首獎之外,鄧泰山還囊括馬祖卡獎、波蘭
後一種 是風光的,但較 難持久,因為一來
心高氣傲的波哥難以接受賽果。他不單沒有像
然而,波哥那不可預測的藝術就像喜怒無
形象很鮮明 ( 有時靠一點包裝 );從不標榜「對」
的。另一種「賣」的是明星氣質、是帥是美貌,
供 細 味的 演出;連 人物 的「 形象 」也是較平實
型。 一種 是 ( 相 對 ) 老 老 實 實的,被 認 為是可
鄧泰山與波哥雷利奇代表了演藝界兩種典
彗星:耀目,但缺乏後勁。
夫第二號協奏曲就慢得莫名奇妙。波哥像一顆
會沒精打采;像跟香港管弦樂團的拉赫曼尼諾
來只能取悅其粉絲。不時取消音樂會,有時又
常的搖滾明星。他對樂譜的 ( 太 ) 自由詮釋 從
芒。
鄧泰山的最佳時刻亦未必有波哥那種眩目的光
畫展覽會》。他的音色和句法,使人嘖嘖稱奇。
音樂的張 力;例如在香港 獨奏會裏他彈的《圖
合。波哥的「奇功」 ,包括能夠在慢速度下維持
深思熟慮的。所有的元素都在他慎密控制下糅
誠如鄧泰山說的,波哥雷利奇的音樂總是
個月不罷休。
千錘百煉,琢磨 技巧、音 色 和句法,非練兩三
院裏人家一兩周便練好一部新作品,波哥卻是
大器之才。他的音樂和技巧都非常特別,在學
有加。鄧說波哥雷利奇是非常好的鋼琴家,屬
倒 是「黑 馬」冠 軍 對 那個 被 淘 汰 者,讚 賞
些話,讓鄧覺得受傷害。
Kit 與恩師 Brendel
波哥雷利奇近照
馬力,今日的鄧泰山,如日中天。
山的訪問文章之標題,這有點捉狹,但路遥知
而出名的鋼琴家 」是《蒙特利爾公報 》對鄧 泰
眾貪新忘舊。前者比 較 細水長 流。「因不出名
阿格麗希那樣,向鄧 泰山祝賀,還背地說了一 「星味 」可能會 變 暗 淡 ( 像 波哥 ),二 來 那 類 觀
有沒有跟波哥雷利奇聯絡。鄧泰山說沒有了,
利奇的自我是巨大的,我訪問過他所以我知道 )
演出者自我 (ego) 越澎脹觀眾越興奮。( 波哥雷
的音樂製造,反正入場觀眾都抱著獵奇心理,
琴大賽史無前例的。焦元溥問鄧泰山,獎後還
舞曲獎和協奏曲獎三個獎項,這是蕭邦國際鋼
ショパンに愛されたピアニス ト 由 Yamaha Music Media Corporation 在 2003 年初版。
music section076
魯赫創作於 1879 年的《 蘇格蘭幻想曲》 (Scottish
067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2018/04/02 8pm
見緣分與時運,真是說不清的事情。
今天的樂迷而言,這是多麼玲瓏悅耳的作品呢。可
琴的三樂章作品初面世時遭到惡評不斷,可是對於
與第一鋼琴協奏曲命運相似,這個寫給鋼琴及小提
首以「回憶」為主題的作品。
羅斯作曲家在《佛羅倫斯的回憶》之外,也寫過另一
我,直到兩年前某次樂友聚會中,才得知原來這位俄
對於不少樂迷而言,仍是相當陌生的一首作品。比如
琴協奏曲,相信大家已聽過太多次,可《回憶佳地》
(Souvenir d'un lieu cher) 。老柴的那首 D 大調小提
我 尤 其 想 談 一 談 柴 可 夫 斯 基 那 首《 回 憶 佳 地 》
夫斯基和拉威爾等人浪漫意味濃郁的作品。
如布拉姆斯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也將詮釋柴可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2018/04/06-07 8pm
為淒婉哀傷。
過程中,亦揉入大量以懷鄉為主題的民歌元素,更
多心力用來搜集蘇格蘭民歌,而這首幻想曲的寫作
全曲情緒在激烈與沉靜之間不停擺動。布魯赫將更
格蘭旅行時,受當地風景啟發而寫下這部交響曲,
有趣的是,兩部作品風格截然不同:孟德爾遜在蘇
再與樂團合作,演奏這首布魯赫名曲。
交響曲的是中國指揮余隆,而知名小提琴家寧峰將
這兩首「蘇格蘭」主題作品,指揮樂團演出「蘇格蘭」
四月初香港管弦樂團的音樂會上,你將有機會聽到
Fantasy)。
還有一首 不 得 不 提,那便 是 同 為 德 國 作曲家 的 布
為音樂會揭開序幕後,巴拉提先是演奏德奧作曲家
元:巴赫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BWV 1001)
爾遜那首著名的第三交響曲(又名「蘇格蘭」)外,
說 到 以 蘇 格蘭為主 題 的 古典音樂 作 品,除 去孟德
香港管弦樂團《蘇格蘭幻想曲》
舉辦獨奏會,演奏的作品年代跨度極廣,風格亦多
匈牙利小提琴家巴拉提(Kristof Barati)首度來港
基斯托夫•巴拉提香港首演音樂會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2018/05/09 8pm
往共賞哀愁與歡樂。
信藝術普世的音樂家眼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往
將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的風物與人情帶來此城。在相
演奏音樂與半世紀的傳奇音樂家將帶領樂團來港,
肆的藝術形式乃至生活姿態。五月初,
的舞者與歌者同台演出,面向世界宣揚這一奔放恣
起便成立佛蘭明高舞團,由他以及他本人親自挑選
柏高•班拿是享譽世界的結他名家,他從 1970 年代
都是歡愉幸福的模樣。
拍高歌熱舞,與伊比利亞半島的陽光與海水一樣,
文化深深震撼。舞者、結他手與歌者合著熱烈的節
如果你去過西班牙,一定會被當地濃郁的佛蘭明高
柏高•班拿與友人 《萃聚菁華》音樂會
New Release・Hong Kong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2018/05/11-2018/06/03
引人難忘。
中飾演貝隆夫人,病入膏肓時唱出此曲,情深繾綣,
的 You Must Love Me。1996 年麥當娜在同名電影
一首值得細味的歌曲是曾獲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
位,並成為阿根廷國民心目中的精神領袖。 劇中另
何由出身貧賤的弱女子,一步步努力登上權力的高
講述阿根廷前獨裁者胡安•貝隆的太太伊娃•貝隆如
這部百老匯知名音樂劇出自知名作曲家韋伯之手,
演的音樂劇《貝隆夫人》。
名,殊不知這首歌的原初版本,正是來自 1978 年首
當娜於 1996 年發行的唱片中,經她演唱後一夜成
歌曲並不陌生。這首歌收錄在美國流行音樂巨星麥
劇,你一定對於那首名為《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
不論你是否看過《貝隆夫人》這齣百老匯知名音樂
音樂劇《貝隆夫人》
music section076
文 / 李夢
music section076
Music Section
屆奧斯卡獎得獎電影原聲帶
90
略談第
文 / 賴 偉 峯 Otto Lai 圖 / 各音樂出版社
從原聲帶 聽電影 068
069
由墨西哥導演吉勒摩戴托羅所拍的 《水底情深》,是本屆最大贏家一共 抱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美 術設計,還有最佳原創電影配樂四 項大獎。
拿下最佳原創歌曲的《Remember Me》,而該片《可可夜總會》也拿 下最佳動畫長片。
由大導演諾蘭主掌的《敦克爾克大 行動》在技術獎方面大獲全勝,拿 下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最佳 剪輯三座奧斯卡。
到英國的「不可能的任務」 ,成績也不差,囊括三項技術獎最佳音
最具勢力的音樂人 Hans Zimmer,他用揉和音樂與音效的手法,
電影光碟,對我來說它們各自代表了電影藝術三種形式的意義: 「朝
Old Men) 、《 魔 鬼 英豪》 (The Corruptor) 、《 將軍的女兒》 (The
殺綠腳指》 (The Big Lebowski) 《陰魂怒吼》 (Book of Shadows:
弱勢與跨物種的關懷。
再度實踐自己熱愛「怪物」看似陰暗實則善良的本質,也彰顯了對於
片配樂,柯恩兄弟執導的電影幾乎都是他的作品。
Blair Witch 2) 、《樂隊繼續演奏》 (And the Band Played On)等
General's Daughter)、《 變 腦 》 (Being John Malkovich)、《 謀
神與野獸》 (Gods and Monsters) 、《險路勿近》 (No Country for
來自墨西哥的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不僅在本片
之外,還拿下另外三座大獎,最佳美術設計、最佳導演,最佳影片。
(Twilight) 、《冰血暴》 (Fargo) 、《巴頓芬克》 (Barton Fink) 、《眾
派的 Carter Burwell 擔綱,他過去曾寫過《暮光之城:無懼的愛》
威爾拿下最佳男配角獎(首度入圍) 。配樂是由同樣是好萊塢青壯
年由法蘭西絲麥多曼拿下最佳女主角獎(二度獲獎) ,由山姆洛克
接著我們來看我個人認為去年最好看的電影《意外》,本片今
兩位更幸運,擒下了他們個人的第二座奧斯卡配樂獎。
的 人,只不 過 今 年 Michael Giacchino 以 及 Alexandre Desplat
Hans Zimmer、Dario Marianelli 都是曾經奧斯卡最佳配樂入袋
上 述 幾位配 樂家 Michael Giacchino、Alexandre Desplat、
過奧斯卡配樂獎。
Marianelli,同樣早在 2007 年以《贖罪 Atonement》一片,拿下
片子今 年拿下最 佳 男主 角與最 佳梳 化兩項 大 獎。配 樂家 Dario
瑞歐德曼飾演英國知名首相的邱吉爾的《最黑暗的時刻》,這部
另外 有部得獎片的原聲帶也值得一推,由老牌英國演員 蓋
龜,有點像是「配樂界的梅莉史翠普」。
斯卡的配樂獎,不過二十多年過去了,他幾乎年年入圍卻年年槓
過。Hans Zimmer 早在 1995 年就以《獅子王 Lion King》拿過奧
大大提升了觀影的緊張感,雖未得到配樂獎但原聲帶仍不容錯
效剪輯、最佳混音、最佳剪輯。而該片配樂交給了好萊塢當紅也
而《水底情深》無疑也是這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除了配樂獎
樂獎,他在當前電影配樂界的地位可見一班。
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同樣擒下配
影配樂獎。才不過三年前,Alexandre Desplat 才在 2014 年以《歡
底情深》的聲音世界,也替這部電影贏得本屆奧斯卡的最佳原創電
音色,創造出迷離夢幻,帶點親水性、帶點懸疑性的手法打造了《水
配樂家 Alexandre Desplat 則是透過豎琴、手風琴、合成器的
《天外奇蹟 Up》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
由 Michael Giacchino 出手操盤,他曾在 2010 年以另一部動畫片
的主題曲《Remember Me》,更獲得最佳原創歌曲獎。這張原聲帶
長片獎項,充滿拉丁風情且在不同區域找不同男歌星演唱不同版本
《可可夜總會》無疑是今年最風光的動畫片,不僅贏得最佳動畫
以及獲得最佳原創電影配樂的《水底情深》。
兩張能買:獲得最佳原創歌曲的《Remember Me》 / 《可可夜總會》 ,
來進一步討論。如果僅從得到奧斯卡獎跟音樂有關的,本屆就只有
這回我們就針對第 90 屆奧斯卡獲獎影片且我入手原聲帶唱片,
聖體驗」、「回憶想像」、「經典收藏」。
心水的電影,我的荷包肯定要被剝掉三層皮、電影票、原聲帶唱片、
精彩表現,還原了二戰聯軍從法國敦克爾克撤退進四十萬大軍回
「老土」還會買實體 CD 唱片與 DVD 影碟的碟迷,因此只要遇上一片
推出 DVD 也不能錯過。的確,在這 21 世紀的網路時代,我就是那
爾克大行動》,他透過陸海空三個層次說故事的方法,以及演員的
說到大導演,就不能不提諾蘭他今年拍的戰爭史實片《敦克
須進戲院朝聖,對碟迷來說也有不少原聲帶唱片該收,甚至是日後
第 90 屆奧斯卡獎才剛落幕不久,對影迷來說又有不少電影必
music section076
《約翰貝瑞》、《約翰威廉斯》、《伯納赫曼》等
單,也是收集經典原聲帶的無二法門。
還與電影導演合作推出特別限量款「Johnnie
僅 39000 瓶。本片配樂同樣由 Hans Zimmer
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告別影壇之作《霓裳
070
珠之憾。
原聲帶到截稿前,我都尚未入手,暫時成為遺
就得獎, 配 樂家則是 Peter Nashel。這兩張
的艾莉森珍妮,演出《老娘叫譚雅》首度入圍
樂家是 Michael Abels。而獲得最佳女配角獎
最佳原創劇本由《逃出絕命鎮》獲得,配
Gideon》,同樣頗值得一聽。
兩首動人情歌《Mystery of Love》 《Visions of
民謠神手 Sufjan Stevens 為電影量身打造的
名曲,包 括 F-R David 動 聽 的《Word》,還 有
Urdang,他不僅使 用版本龍一以 及很多經典
字 呼 喚 我 》奪 下,原 聲 帶 配 樂 指 導 是 Robin
最 佳 改 編 劇 本 由 同 志 電 影《 以 你 的 名
我最愛的配樂家。」看來未來潛力非凡。
Zimmer 曾 經 稱 讚 過: 「Jonny Greenwood 是
導演之作(等於是他的御用) ,配樂一哥 Hans
配過八部電影而且一半是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樂團電台司令(Radiohead)的吉他手,過去只
Greenwood 擔 綱,這位仁 兄 來 頭 不小,他 是
戰後倫敦的《霓裳魅影》原聲帶配樂由 Jonny
頗吻合本片主題。時空背景設定在 50 年代的
魅影》 ,雷聲大雨點小只獲得最佳服裝設計獎,
檔。
出手,他 同 時 找 來 Benjamin Wallfisch 當 搭
Walker Black Label The Director's Cut」全球
最佳男配角:山姆洛克威爾/ 《意外》 最佳女配角:艾莉森珍妮╱《老娘叫譚雅》 最佳梳化: 《最黑暗的時刻》 最佳服裝設計: 《霓裳魅影》 最佳紀錄片: 《伊卡洛斯》 最佳音效剪輯: 《敦克爾克大行動》 最佳混音: 《敦克爾克大行動》 最佳美術設計: 《水底情深》 最佳外語片: 《不思議女人》 (A Fantastic Woman,智利) 最佳動畫短片: 《親愛的籃球》 最佳動畫長片: 《可可夜總會》 最佳視覺特效: 《銀翼殺手 2049》 最佳剪輯: 《敦克爾克大行動》 最佳紀錄短片: 《Heaven Is a Traffic Jam On The 405》 最佳實景短片: 《沉默的孩子》 (The Silent Child) 最佳改編劇本: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最佳原創劇本: 《逃出絕命鎮》 最佳攝影: 《銀翼殺手 2049》 最佳原創電影配樂: 《水底情深》 最佳原創歌曲: 《Remember Me》 / 《可可夜總會》
最佳影片: 《水底情深》 (The Shape of Water) 最佳女主角:法蘭西絲麥多曼/ 《意外》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最佳男主角:蓋瑞歐德曼 / 《最黑暗的時刻》 最佳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水底情深》
【第 90 屆 奧斯卡完整得獎名單】
人的精選輯之外,透 過每屆奧斯卡的得獎名
人》,或是收集配樂大師《顏尼歐莫里寇尼》、
帶來聽,像是《似曾相識》、《鋼琴師和她的情
特 兩 人 演 技 的 更 不 能 錯 過,Johnnie Walker
近一步了解,除了去找影史上經典的電影原聲
最 佳 攝 影兩獎,喜 歡 雷恩葛 斯林、哈里 遜 福
片」 ,表現成績也不俗,贏得最佳視覺特效、
如果你想對電影配樂或是配樂大師有更
《 銀 翼 殺 手 2049》是 部 膜 拜 級 的「復 刻
《最黑暗的時刻》由飾演英國 知名首相邱吉爾的蓋瑞歐德 曼拿下最佳男主角獎,該片 同時拿下最佳梳化獎。
【第 90 屆奧斯卡得獎電影原聲帶】
《意外》是部飆演技的電影,飾演喪 女之母的法蘭西絲麥多曼拿下最佳 女主角獎,她 21年前就以《冰血暴》 奪下后冠過。另外,飾演媽寶警察 的山姆洛克威爾則拿下最佳男配角 獎,首度入圍就得獎。
music section076
071
(鵬博藝術)
國家音樂廳
2018/04/10 7:30pm
諾夫《柯瑞里主題變奏曲,作品 42》。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作品 87 之 24》以及拉赫曼尼
573》,蕭士塔高維契《24 首前奏曲,作品 34》、《d
397》、《D 大 調 杜 波 爾 小 步 舞 曲 主 題 變 奏 曲,K.
這 次 訪 台 演 出 曲 目:莫 札 特《d 小 調 幻 想 曲,K.
獎得主。
拉國際學院,2009 年拿下布梭尼國際鋼琴大賽首
諾威音樂與戲劇高等學校,畢業後前往義大利伊摩
干(Taschkent),16 歲 搬 到 德 國 漢 諾 威,就 讀 漢
利費茲 1982 年出生於烏茲別克共和國的首都塔什
滋》。1976 年,時年 21 歲的細川俊夫離開了祖國 活躍歐洲現代樂壇多年,獲獎無數。之後,細川又
場不同演出曲目,第一晚「傳統與當代以色列歌曲」 ,
民族等音樂) 」。
國家演奏廳
2018/04/13-14 7:30pm
第二晚「猶太民族在各地的音樂(葉門、塞法迪猶太
國家音樂廳
2018/04/20 7:30pm
彷彿在月光下的小宇宙中,一片片悠悠舒展。
詮釋蓮花的綻放,隨著樂曲緩緩流洩,蓮花的花瓣
長的音樂,作品《花開之時》更大膽運用法國號來
法 與 東 方 文化思 維,創 造出一種 如 植物 般有 機 生
樂。身為 花 道老 師 的 孫 子,細 川 結 合 現 代 音樂 技
開 始 回 頭 尋 起自己 生命 的 根,學習日本 的 傳 統 音
日本,遠 赴柏林拜師尹伊桑,尋找新的聲音,自此
兩位法國印象派大師德布西《海》和拉威爾《華爾
之時》,以及莫札特《第三號法國號協奏曲》,還有
共振的神秘吟唱,承載千百年的傳統音樂文化。兩
代相傳的迷人樣式與節奏。觸動靈魂的聲線與宇宙
Stefan Dohr,演奏 細川俊 夫法國號 協 奏曲《花開
由 指 揮 Jun Markl 指 揮 NSO,搭 配 法 國 號 主 奏
音樂,音樂充滿靈魂與異國風情,呈現這些音樂世
來自中東的亞馬樂團,帶來充滿中東風情的希伯來
(NSO 名家系列)
小成本大票房的《逃出絕命鎮》, 則贏得最佳原創劇本獎。
「法國與法國號」
(2018 台灣國際藝術節 TIFA)
New Release・Taiwan
《老娘叫譚雅》由艾莉森珍妮 拿下最佳女配角獎,首度入 圍就得獎,果然夠強。
「盛滿繁星」以色列亞馬樂團
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告別影 壇之作《霓裳魅影》,拿下了 最佳服裝設計獎。
「利費茲 Michail Lifits」 鋼琴獨奏會
男同志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 我》拿下了最佳改編劇本獎。
(兩廳院名家系列)
國家音樂廳
2018/05/04 7:30pm
氣氛中、歡迎親臨現場共享魅力時光。
的化學效應,邀請您與我們一同沉醉在歡樂甜美的
現。演出不僅 是 對彼此的挑 戰競技 更 是 交互影 響
還有爵士、克雷茲莫、拉丁與吉普賽風味等炫技展
將獻上古典改編曲、皮亞佐拉與史特勞斯的作品,
名、創作自由而享譽國際樂壇。本次演出曲風多變,
家以及一位即興演唱間小提琴家所組成,以愛樂為
兩位柏林 愛 樂 獨 奏家、一 位 最 全能的奧 地 利 鋼 琴
Berlin Music Club)由三位維也納愛樂樂團成員、
「愛樂者聯盟合奏團」 (Philharmoni X,The Vienna
「首席之夜 - 愛樂者聯 盟合奏團音樂會」
向經典致敬的《銀翼殺手 2049》,拿下了最佳攝影、最 佳視覺特效兩個影像獎。
music section076
文 / 歐頭
column076
洪儀真
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藝 術 社 會 學 博 士 ,東 海 大 學 社 會學系兼 任助理教授 。
book
論
文
藝術史學的世界觀
人者,人恆論之。當本書去年底在臺灣出版之際,我的學生第一時 間得知後非常雀躍地傳佈這個消息,尤其因為我們整個學期都在 談論藝術史的世界觀與意識形態問題。待我進一步瞭解此書的內
容之後,才發現學生誤會了:他以為這本新書涵蓋的是十六部藝術史經典的精
華 ---- 也沒錯,但是更精確地說,是十六部藝術史經典的解讀,其實是本評論 文集。攻克此書意味著雙重挑戰的存在:理當先征服這一系列二十世紀藝術史 經典,再吸收相應的尖端評論,知識滋養效果最佳。
書的原名並不含有「世界觀」字眼,顯然是中文出版界自行提煉的閱讀主
軸。然而藝術史書可考察的面向不僅是世界觀,還包括歷史書寫的方法與理論
觀點。原文主標題平實地訂為「形塑藝術史的書」 (The Books that Shaped Art History),充分反映出編輯的史觀:歷史,往往是由史書所塑造。言下之意,真 正的事實與史書的內容有一段差距,無法等同為一。我的學生們正學習如何解
構藝術史學家和評論者的意識形態,因而面對這本延伸閱讀教材,他們的功 課將是針對兩者各自的世界觀進行重新解讀,如同作者在導論裡所寫就: 『重 書名:藝術史學的世界觀 : 從宮布利希與葛 林柏格到阿爾珀斯及克勞斯
(The Books that Shaped Art History:
from Gombrich and Greenberg to Alpers and Krauss)
新解讀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認識「藝術」這個既奇妙又難以捉摸的概念。』 但是編者無意針對評論人進行批判性的評論,我們因而尚有思辯空間拆解藝 評本身的特殊書寫立場。
由兩位《伯靈頓雜誌》(Burlington Magazine) 雜誌資深編輯暨藝評家所促
作者:理查.雄恩 , 約翰 - 保羅.史多納
成的本書,無疑是一本擲地有聲的重量級出版物。先從原典陣容來看,列入
譯者: 王聖智
諾夫斯基 (Erwin Panofsky) 奠定尼德蘭繪畫研究方法的大作《早期尼德蘭繪
( Richard Shone, John-Paul Stonard) 出版日期:2017 年 12 月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點 將 錄的包括 沃 夫林 (Heinrich Wöfflin) 的《藝 術史的基 本 概 念》(1915)、潘 畫的起院與特色》(1953)、還有詢問度極高的宮布利希 (E.H.Gombrich) 的《藝
術與錯覺》(1960)、影響現代主義藝 術評論鉅深、前衛藝 術的辯護者葛林柏 格(Clement Greenberg)的《藝術與文化》(1961) 等等。所涉及的藝術範疇廣 闊長遠,從中世紀的拜占庭聖像繪畫,到後現代的藝術皆有。十六位評論者
皆屬標竿級的專業藝評,如《藝術力》的作者 Boris Groys 及撰寫《塞尚》的
Richard Verdi。如是陣仗讓讀者一次探得藝術經典的方法論和思想脈絡,內
容知識密集,版圖浩瀚,本書難能可貴之處正在於博大精深的匯集,一書一世 界,值得一讀再讀。
之所以能夠對藝術文本的意義建構進行解讀,是因為藝術史及藝術評論屬
於廣義的人文學科,主旨在於運用詮釋學的傳統方法論,對於創作的行為及作
品進行詮釋和理解,欲將意義建構性地賦予在人類行為的精神與作品之上,而 非如同自然學科的提問一般可能具有標準答案。藝術史學家或評論者的寫作
多少立基於主觀之上,雖然仍有諸多客觀的藝術考察項目,但是藝術價值與評 論的給予,是作者運用了大量直觀感知能力的個人洞見,也依賴特定知識與私
人經驗的基礎。為了建立評論的系統理論,若能使用具有邏輯的方法論,也運 用嚴謹而非情緒性的專業語彙,那麼文章的「客觀性」與說服力將大幅提高, 這是藝術書寫主 /客觀因素辯證的有趣之處。此外,藝評者難免帶著某種標 準來評價作品,並且藉此表達自身的美學經驗準則。美國藝術哲學家 Arthur
072
column076
以從上述角度重新解讀其寫作原則與立場。 Danto 認為,藝術史有其「敘事模式」 ,藝術評論也有其「評
歷史文本的創造與解讀成了無盡迴路,層層抽絲剝繭,
論原則」 :古典時期的藝術評論標準著重視覺上的擬真程度,
鏡、另一層內幕。更猶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 論人者,
定義的美學形式才是王道 ; 後現代時期,任何既定的美學標
步步來回反覆。如同鏡中鏡、戲中戲,永遠存在著另一面鑑 法再定於一尊。 這十六部藝術史經典及其評論,基本上都可
人恆論之。
也涵蓋畫以載道的道德價值 ; 到了現代主義,符合某種哲學
準都屬於政治不正確,自由多元的解構趨勢使得評論基準無
印度之旅 A Passage to India
佛斯特 E.M. Forster E.M. 譯者/李斯毅 《印度之旅》是佛斯特生前最後 一 部 長 篇 巨 著, 除 了 曾 獲 詹 姆 斯 ‧ 泰特 ‧ 布萊克紀念文學獎 之 外, 也 曾 由 電 影 導 演 大 衛 ‧ 連( David Lean )改編執導。這 是一部關於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 間的故事,更有英國殖民官員與 當地知識份子之間對立的描繪, 兩者的交會可能造成融合,但也 可能形成更深的摩擦與隔閡。殖 民地人民尊嚴的高漲,使得殖民 政治內含的矛盾與危機加劇烈。 小說裡英印混血兒哈里斯,正是 此一衝突最好的寫照,然而作者 仍巧妙預留了超越國境與民族的 穹蒼。 +data 出版月份+ 2017.09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Rudtard Kipling
+data
英國首位、也是史上最年輕的諾貝 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代表作,也是 東方主義研究的經典文本,探究白 人眼中、帶著殖民意識形態對東方 的理解方式,此中譯本為百年紀念 版。主角基姆亦充滿象徵意義:白 人、自小在隸屬於印度的地區裡長 大,皮膚黝黑 既 ; 是土著,又有殖 民身份。是英國的間諜,也是喇嘛 的弟子。他如同世界之友一般能結 交各路人馬,然而卻渴望追求生命 的本質意義。這是一部成長小說, 是 場 間 諜 遊 戲, 也 是 心 靈 探 索 之 旅,除了豐盛的文學性之外,更是 研究殖民主義的經典文本。
譯者/廖綉玉
吉卜林
Kim
基姆
02 出版月份+ 2017.11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2017.05 出版+時報出版
+data
作者繼承自水戶德川家血緣的讚 岐國高松藩松平家之後裔,從小 在家庭裡接受嚴格的松平式教養 法。承襲其祖母松平俊子在昭和 女子大學擔任校長,期間彙編了 這套「松平法式」並加以推廣。 看似貴族的家風,整理的對象卻 是身邊周遭事物,並且粹煉出生 活哲學:透過整理,就能分辨出 人生當中真正必要的,以及不必 要 的。 因 而 整 理 術 不 僅 是 治 理 居家,而是用心對自己生活的經 營。武加精神的質樸簡約,是其 優雅高貴氣質的來源。每一個整 理技術的原則,都出自人生哲學 的一環。整理整頓是每個人一輩 子的功課。
松平洋史子
松平家のおかたづけ
松平家的人生整理術 :學 日本名門流傳數百年的秘 訣 ,讓你活得更自在
03 出版月份+
+data
可窺見藝評社會生態史的重點 。 藝評縱然是對於藝術發展的詮 釋 ,然而藝評本身總是影響著藝 術的發展 。 在重視藝評影響力的 前提下 ,作者指出了藝評對於藝 術史產生重要作用的關鍵樞紐 , 也檢討近現代藝術評論與思潮所 面臨的困境 ,本書的專業觀察值 得作為文化藝術發展的構思與經 驗參照 。
台灣資深的藝術領域教學者 、藝 評家與策展人高千惠最新之作 , 是一本關於藝評的故事 。 作者將 自身定位在說書人的角色上 ,撰 寫出以藝評與藝術思潮作為出發 的前衛藝術運動小史 ,讀者從中
高千惠
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 近當代前衛運動
04
出版月份+ 2017.09 出版+典藏藝術家庭
073
01
文 / 洪儀真
New Release
column076
袁智聰
20
文 圖 .
亞美利堅是個烏托邦
沉迷音樂又喜歡用文字解讀 音樂的香港升斗市民 ,人稱 樂評人,一寫 多年,曾 創辦音樂雜誌︽音樂殖民地 雙週刊︾︵ MCB ︶。 文字現 散佈於中 、港 、台的平面及 網絡媒體 。
music
David Byrne:
數在過去十年間我所看過最精采而刻骨銘心的演出,我會二話 不 說 地告訴 你,2009 年 1 月美國 紐 約市音樂 / 藝 術 傳奇 David Byrne 來 港 在 灣 仔 會 議 展 覽 中 心 舉 行 那 場《An Evening With David Byrne》音樂會,肯定是在這個名單當中。
要 即將 66 歲的 David Byrne 在今年策展他的大型多 媒體系列企劃《Reasons to Be Cheerful》,跨越 文字、攝影、音樂與講座。
David Byrne 足足 14 年來的全新官方個人專輯 《American Utopia》在 2018 年 32 月面世,封面圖畫是 出自已故邁阿密藝術家 Purvis Young 手筆。
當年 Byrne 這 輪 個人 巡 演,主 題 是《Songs Of David Byrne And Brian Eno》,所以顧名思義是以玩出他跟英國前衞音樂奇才 Brian Eno「復合」的 2008 年 專 輯《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為 主 ( 繼 公 認為採樣音樂先鋒的 1981 年專輯《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後二人 在 27 年來另一次聯袂合作 ),以及由他領軍的紐約傳奇性新浪潮 / 藝術搖滾 樂團 Talking Heads 在 1978 至 80 年間交由 Eno 監製的三部曲專輯《More Songs About Buildings and Food》、《Fear of Music》和《Remain in Light》 的曲目。對於我來說,當晚的歌單選曲簡直是無可挑剔,看得大滿足。 然而就是在 10 年前夥拍 Brian Eno 的《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之後,可察覺到 David Byrne 似乎只有一心繼續出版跟別人 聯袂 crossover 的專輯。先是在 2010 年發表跟英國電音舞曲製作人 Fatboy Slim 合作,以前菲律賓第一夫人 / 政治家 Imelda Marcos 為主題、找來 20 位女歌手演繹的雙唱片音樂劇概念專輯《Here Lies Love》 ;到了 2012 年,則 帶來跟美國獨立搖滾才女 St. Vincent( 雙方年齡相差 30 載 ) 合作的《Love This Giant》專輯。 要是不計算 2008 年的 HBO 電視劇配樂專輯《Big Love: Hymnal》在內, 上次 David Byrne 以個人名義發表的官方專輯,已要追溯到 2004 年的《Grown Backwards》,足足是 14 年前的事。那不得不叫人懷疑,Byrne 是否有感到 自己開始江郎才盡,所以多年來要通過跟惺惺相惜的音樂人攜手合作,讓他 的創作擦出火花。
2009 年 1 月 David Byrne 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的《An Evening With David Byrne》香港場音樂會。
也 是 何 解,外 界 對 於《American Utopia》這 張 Byrne 在 14 年 來 的 全 新官方個人專輯多麼為之引頸以待。而這張專輯,亦是他所策展跨越文字、 攝影、音樂及講座的大型多媒體系列企劃《Reasons to Be Cheerful》( 取名 自 Ian Dury and the Blockheads 的 1979 年單曲〈Reasons to be Cheerful, Part 3〉 ) 之一部分,毋庸置疑是 Byrne 處心積慮而來的作品。 《American Utopia》也 是 Byrne 另一 次 跟 Eno 的 合 作,只 是今次 Eno 只有全然退居於幕後的角色。專輯裡大部分歌曲都是二人合寫,唱片亦是由 Byrne 與 Eno 以及 Rodaidh McDonald 聯袂監製,曾為 The xx、King Krule、 Sampha、Savages 操刀的他是來自蘇格蘭的製作人,而大家也別忘記早年已 舉家移民北美的 Byrne 也是蘇格蘭裔的呢。 忘不了當年《Grown Backwards》是一張叫我聽得多麼怦然心動的情感 濃郁之作,迄今仍回味無窮。相隔 14 年,《American Utopia》是 Byrne 的第 七張官方個人專輯,那再次是他的高質之作。有別於前作的思古幽情,今次 在 Brian Eno 與 Rodaidh McDonald 的斧鑿製作下,Byrne 的歌曲也重新呈 現出一種他別樹一幟的 avant-pop 風格。
074
column076
巡演,所帶來是配合舞蹈設計的音樂會表演形式 —— 他形
容這是自被拍攝成《Stop Making Sense》(Talking Heads 在
1984 年發表的音樂會電影 ) 那個巡演以來最具野心的演出。 期望 Byrne 可以再來香港演出。
Tracey Thorn Unmade Road / Caroline International 出版月份+ 2018.03
+data
略 過 六 年 前 的 聖 誕 改 編 歌 專 輯《 Tinsel 》不計,來自 Everything But and Lights 的英國歌手 Tracey Thorn 上張 The Girl 個 人 專 輯 已 是 2010 年 的《 Love and Its 》 。前作反映著她面對中年危 Opposite 機的心情,那麼這張八年來的全新原創 歌 曲 專 輯《 Record 》 , 則 看 到 Tracey 對 生命的豁然心態。同樣是由合作無間的 製 作 人 Ewan Pearson 監 製、 同 樣 是 電 音 製 作 的 曲 風, 但 今 次 她 的 synth 主導 歌曲卻多了一份暢快的感覺,很 年代 風 格 的〈 Queen 〉已是多麼 synth-pop 流水行雲而來。專輯裡她也引進了幾位 女將參與,如美國洛杉磯女子獨立搖滾 樂 隊 Warpaint 的 鼓 手 Stella Mozgawa 與 低 音 結 他 手 Jenny Lee Lindberg ,英 國 電 音 流 行 樂 唱 作 歌 手 Shura ,而英倫 女 歌 手 Corinne Bailey Rae 跟她合 R&B 唱的〈 Sister 〉是專輯裡的重點之作,緩 緩的 節奏下滲著迷幻的 dub 樂底 disco 蘊。而〈 Smoke 〉這首 ballad 曲目乃如 輕煙般幽美。 唱片公司+
02 Superorganism
Superorganism 唱片公司+
Domino
2018.03
+data
《 BBC Sound of 2018 》 的 入 圍 新 樂 團, 一 行 八 人 的 Superorganism 亮點是主唱 與作詞人為一名日本少女 Orono ,樂隊成 軍於英國倫敦,但實情他們是移居倫敦發 展 的 紐 西 蘭 獨 立 搖 滾 樂 隊 The Eversons 成 員 所 另 行 策 動 的 新 企 劃。 出 道 才 只 有 一 年, Superorganism 已發表了他們 的 首 張 同 名 專 輯《 Superorganism 》。 所 打 造 出, 是 一 種 電 音 Superorganism 製 作 的 獨 立 流 行 曲, 但 當 中 又 包 含 著 不 少光怪陸離的實驗元素,從而被納入 art之風格;即使 pop / experimental-pop 是 才 歲 的 女 生, 但 她 的 嗓 音 卻 Orono 不是青春無敵那種,反之卻唱出淡淡然的 哀愁;加上樂隊裡的三人和唱團 當 ( 中有 一名韓國人 ,) Superorganism 所建立出 是 其 別 樹 一 幟 的 風 格。 〈 Something For 〉 和〈 Everybody Wants Your M.I.N.D. 〉 都 是 其 搶 耳 的 曲 目, To Be Famous 〈 Nai's March 〉和〈 Night Time 〉則是他 們靡爛的一面。 18
出版月份+
Songs for I
Frog.W
Day's Eye Records 出版月份+ 2018.03
+data
認識澳門另類搖滾 後 / 搖滾三人樂隊 Forget The 的 G 朋 友, 都 知 道 女 琴 手 的一手古雅的鋼琴演奏,是他們 Frog.W 的 音 樂 上 所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片 風 景, 為 其 搖 滾 樂 曲 祭 出 濃 情 的 詩 意。 Forget The 出 也站 G 版 過 三 張 專 輯 之 後, Frog.W 出來出版她反璞歸真的首張鋼琴音樂個 人 專 輯《 Songs for》, I 由 她 與 Forget 聯 袂 監 製, The 靈 G 魂 人 物 Eric Ch 唱 片 亦 為 樂 隊 的 自 家 廠 牌 Day's Eye 之 出 品, 更 別 緻 地 印 製 成 透 明 Records 膠 唱 片 發 表。 八 首 鋼 琴 小 品 曲 目, 勾 勒 出 其 個 人 旅 遊 的 回 憶 場 景 與 日 誌, 好 比 以 鋼 琴 來 跟 自 己 對 話。 在 思 古 幽 情 下, 既 是 美 好 浪 漫 的 情 懷, 而 又 有 幾 分 斯 人 獨 憔 悴, 從 好 比 回 到 new age music 年 代 的〈 Winter 〉 那 片 冬 日 風 光, 到〈 DB 〉 宛 如 喜 上 心 頭 的 興 奮 感 覺, 〈 Neko 〉的詩情畫意可以令人聽得融化, 皆屬觸動心靈的樂曲。
03
唱片公司+
075
Record
80
01
文 / 袁智聰
New Release
除了老拍檔 Eno,專輯裡 Byrne 亦跟 Daniel Lopatin 這 位化名 Oneohtrix Point Never 的紐約市布魯克林新一代實 驗電音製作人合寫了兩曲, 〈This Is That〉既有冷冽的電音肌 理、亦有古意淒美的撥弦琴音與鋼琴,意境深邃;專輯結尾的
〈Here〉從弦樂氛圍到非洲鼓節奏,是多麼富感染力的一曲。
意味著諷刺?這是一個笑話嗎?我的意思是認真嗎?以甚麼
專輯喚作「美國烏托邦」 ,Byrne 在文案上伸述: 「這是否
方式?我是指過去還是未來?是個人還是政治?」又抑或多
媒體企劃《Reasons to Be Cheerful》所收集叫人高興的原 因,都是他對 Donald Trump 時代的美國作回應。
而 David Byrne 為《American Utopia》舉 行 的 世 界 性
先 行單曲〈Everybody's Coming to My House〉穿 插 著 的銅管樂、明快 polyrhythm 節奏、電音聲效的點綴、Byrne 那種帶有諷刺意味的戲劇性主唱,都是有著其獨特色彩的 art-pop 曲 目,曲 中 還 有 TTY、Happa、Onyx Collective 領 隊 Isaiah Barr、去 年 Mercury Prize 得 主 Sampha 等 樂 手 參與。又像專輯的開場曲〈I Dance Like This〉 ,在歌曲的鋼 琴前奏帶出後,所切入的電氣化曲風,一聽便叫人洞悉到是 Byrne 與 Eno 的合作,宛如《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時期作品的延續。
跨域展演 Interdisciplinary Performance
Render Ghost
涅所開發 NAXS corp. 展出期間 Exhibition Session
4/4-5 4/10-13
體驗場次 Experience Session
4/6-8 4/14-15 13:30、15:00、16:30
參加體驗場次請至本館官網報名 Please visit the museum’s website for registering the experience sessions.
4/28
眼聲外 œil prête extérieur 4/29
眼聲內 œil prête intérieur 王思雅 wang sueya 演出時間 Time: 15:30- 16:30 活動免費入場 Free Admission.
國立臺灣美術館水牛廳 Main Lobby,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27/3/2018 18:08
artplus076-inside-cover.ind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