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COLLECTION
古美術
ART&COLLECTION
No.321
www.artouch.com
)'(0 Ale\
*)(
古美術
壽而康 臺北故宮醫藥圖書文物特展
-
)'(0
壽而康 醫 ─藥專題 史語所﹁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
—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日本美術的神性探索﹂
—
NT.180
不著撰人,日本天保四 年相庭熙鈔本《耆婆五 臟經》,國立故宮博物 院藏。
專訪盧慧紋談「水月鏡像」展覽的背後 史語所文物館「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日本美術的神性探索」 香港中大文物館「中國美術館藏任伯年人物畫特展」 臺南市美術館「寶島長春」特展 專訪臺南長榮大學書畫學系教授熊宜敬(上)
鑑賞鞏義黃冶窯三彩器 不蔓不枝,玉樹臨風─林淑女的繪畫 近代中國美術史三講─柯律格系列演講紀要 樊錦詩:波斯,如何走入中國敦煌? 賴毓芝:皇朝禮器圖式與外銷畫 & 北齋在上海 巴黎.倫敦.北京.廈門.臺北 2019春拍報導
編輯手記
來一帖「壽而康」的良方 沒有點病痛,似乎就缺少了人生的況味。 身為一名編輯,有病是一定的。相關的職業病有哪些?得 看個人先天體質與後天習慣之加減乘除造化一番,即化成 坍塌大屁股、烏龜脖子、近視老花、頸椎大包、脊椎側 彎、椎間盤突出、上交叉症候群、氣血鬱結、內分泌失 調、胃食道逆流……而一經望、聞、問、切,表裡相應, 無所遁形,可說是「整組害了了」。說到底也不過就是作 息差,姿勢不良,飲食不規律,所以身體反撲囉。說得輕 鬆,身體疼痛,這些症狀,時日既久,嚴不嚴重真的是看 個人了。當然,這些對於長期坐在電腦桌前的上班族而 言,一定也不陌生,為了以示本刊雜誌編輯的專業,那來 說說「專業」的職業病。看廣告DM、數位網站,都會注 意版面,哎,這顏色字體、這圖片大小、這留白空間…… 最明顯的,不外乎是,上下文邏輯銜接及錯字的扎眼感, 相信電視新聞上的畫面讓大家都特別有感,跑馬燈訊息量 怎麼可以這麼視覺爆炸?文句閱讀、校對錯字、版面確 認、圖片顏色,不同的事務在大腦上同時並行,這才可說 是「校對」。雖說各家編輯部總有「校對女王」(跟石原 聰美一樣時尚美麗還很敬業,在此恭謹地向編輯部的女同
光是痔瘡就有24種,櫻桃痔、牛奶痔、栗子痔、核桃痔、 菱角痔等等,很好,這樣以後我喝牛奶、剝吃糖炒栗子 時,也都會想起痔瘡了。陳希夷左睡功圖:「調和真炁五 朝元,心息相依念不偏,二物長居于戊巳,虎龍蟠結大丹 圓。」陳希夷右睡功圖:「肺炁長居于坎位,肝炁卻向到 離宮,脾炁呼來中位合,五氣朝元入太空。」孔子說「曲 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睡覺果然是件好事,左側睡和 右側睡不同,同是睡出一身好功夫!最深得我心的,大概 是配合呼吸吐納的健康操系列,有「治腰疼。立住,用右 手扶牆,左手下垂,右腳蹬舒,運氣一十八口。左右亦如 之。」還有五禽戲、八段錦等等。跟著古人一起來,雙手 雙腳動起來,「如此行之,一身氣脈調,精神爽,百病 除」。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古代還是現代,人的身體 是一樣的,就是要保養的啊。行筆至此,不免想起「控八 控控」中醫診所的經典廣告臺詞,或許可以改為「《典 藏.古美術》關心你的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就是腰部 椎間盤移位,或是腰部椎間盤疾患造成腰痛或是肢體疼 痛,有這款情形,免打電話,要緊去看醫生。」
仁們致意),但難免有著走眼疏漏之時,心中悔恨不已。
寫這篇手記時,編輯同仁發訊問稿,我:「慢慢吐納
校稿這件事,就像小沙彌掃落葉,淨盡實難也。若本刊有
體會」,同仁催逼中帶勉勵:「你含著人蔘去幹活吧
校對不善之處,還望諸君海涵。
QQ」,我:「是含著人生啊」,同仁:「真苦」。苦甘
專業的職業病,很磨人也很迷人。芒種一過,夏日將近, 值此時節,濕氣重濁,精神困倦。氣虛體弱的我,正享受 著腰痠背痛帶來強烈的存在感。走一趟臺北故宮「壽而 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看諸疑難雜症、養生保
26
健之方在浩瀚的古書宇宙,宛如遠古星雲,絢麗奧祕。
2019.6
啊苦甘,苦中帶甘,苦甘相隨,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 延年,這就是人蔘
人生的況味吧,我真心認為「壽而
康」是個好祝願。 藍玉琦
發行人.社長兼總編輯 簡秀枝 法律顧問 劉承慶 發展研究室總主筆 鄭又嘉 典藏.古美術 副總編輯 藍玉琦 執行主編 梁悅詩
ART & COLLECTION
2019 Ale\
CONTENTS
321
1992 年 10 月 1 日創刊 2019 年 6 月 1 日出刊
文物編輯 王怡文 執行編輯 闕宇彤 特約撰述 劉榕峻 李如珊 陳若姍 海外特約撰述 林琬娸(香港) 美術設計 黃志勳 張惠雯 今藝術 & 投資 執行主編 嚴瀟瀟 採訪副主編 陳意華 文稿副主編 柯舒寧 採訪編輯 楊椀茹 執行編輯 馬思源 助理編輯 鄧韻琴
編輯手記
Editorial
來一帖「壽而康」的良方 藍玉琦| 26 典藏 ARTouch.com 副總編輯 張玉音
新聞 News
莊嚴一生守藏史—《故宮半世紀》、《翰墨知交情》、《書道幽光》 隆重出版 藍玉琦| 32 千年敦煌與張大千— 華岡博物館「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 藍玉琦| 34
資深數位編輯 王萱 張筠 社群編輯 許雲喬 特約主筆 吳牧青 電話 02-25602220 傳真 02-25673297 古美術編輯部電子信箱 gumeishu@gmail.com
藝文
Note
藝訊板塊 編輯部| 36
網站總監 艾力恩 網站編輯 陳玉華 林依靜 社長特助中國區代表 謝盈盈 行銷事業部執行副總 林素珍
專題
中南部地區業務經理 劉玉錦
Special Report
業務專員 鄭敏惠 鄧祥彬 專案企劃 朱貽安 業務助理 葉偉方
有病方為貴, 無傷不是奇
北京辦事處 中國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 32 號蘋果社區 南區九號樓 B 座 1707 室 中國區業務顧問 宋安平 北京地區業務副理 田繼超 行動電話
13910223375
北京地區發行專員 黃 茜 電話 8610-58264541 傳真 8610-58264542 上海辦事處 中國上海市浦東南路 855 號世界廣場 34 樓 上海地區業務副理 張 華 電話 8621-58825010 轉 343 手機 13386202280 發行專員 許銘文 徐福伊 蔡芷瑜 訂閱、讀者服務專線 02-25602220#300.301.302.307 傳真 02-25420631 香港代理 大業公司 香港中環利源西街 7 號 電話 852-5245963.5250496 大陸代理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上海分公司 地址 中國 200001 上海市福州路 355 號文化商廈 9 樓 電話 8621-63747048 傳真 8621-63201402
策展人開方診脈、引經報使─ 國立故宮博物院「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 劉世珣|42
戶名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郵撥
19848605
社址 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 85 號 6 樓 印刷 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電腦排版 高瑞電腦排版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局版台誌字第 9657 號
君養命,臣養性,佐使只治病 ─ 清宮中的醫藥及相關醫療機構 王怡文|50
不著撰人,日本天保四年相 庭熙鈔本《耆婆五臟經》,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神明代言 ─ 從王羲之〈擇藥帖〉的托夢賜藥談起
典藏 ARTouch.com
典藏藝術家庭 Art & Collection APP
࠵ऐᄱथڸ
吳誦芬|56
訂閱期數 訂閱區域 國內定價新台幣
一年 12 期
二年 24 期
1940 元
3670 元
大陸 港澳
新台幣
3850 元
亞洲
新台幣
4750 元
9200 元
歐美
新台幣
5680 元
11000 元
7500 元
※ 以上國外訂價皆以航空計算,如需掛號者,每月需另加 10 美元 或新台幣 20 元郵資。 國內掛號 每本另加郵資新台幣 30 元 國外掛號 每本另加郵資美金 50 元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 4363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本社同意不得刊載
筆記
一個需要懂美的藝術圈
百年三彩─黃綠褐點綴豐滿─ 鞏義黃冶窯三彩器
鄭又嘉| 62
郝紅星、陳萍| 116
〈嘉語錄〉
Essay
鑑賞
Connoisseurship
不蔓不枝,玉樹臨風─ 略談林淑女的繪畫
整體環境漠視,書畫教育式微待逆轉(上)
特寫
Close-up
湯哲明| 124
─專訪臺南長榮大學書畫學系教授、藝術文字工
作者暨策展人熊宜敬 鄭又嘉| 64
論壇
Forum
近代中國美術史三講─ 柯律格系列演講紀要 賴嘉偉| 128
焦點
直面藝術品,它永遠都有新的東西可以教我們─ 盧慧紋談「水月鏡像」展覽的背後
Focus
波斯,如何走入中國敦煌?─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演講
藍玉琦| 70
特輯
張筠| 132
賴毓芝香江開講,為展覽解碼─ 皇朝禮器圖式與外銷畫 & 北齋在上海
直擊東周上流社會! 新鄭李家樓、輝縣琉璃閣、汲縣山彪鎮 墓葬一次看完
Highlight
林琬娸| 134
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78
觀看東周世界的一扇窗─ 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
業界
Insider
臺北正德| 136
黃銘崇| 84
八百萬神之國─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神道:日本美術的神性探索」
展覽
Exhibition
全臺首創建築業與拍賣業整合之正德藝術集團─ 正德藝術集團董事長劉廷振的藝術人生
拍賣
Auction
種類多元、主打清宮御製─ 巴黎佳士得 2019 春拍預告 董耘| 141
林逸欣| 94
私人收藏光環不再?─ 2019 倫敦春拍結果
寥寥數筆,見者皆謂神似─ 似 似─ 妙筆傳神─任伯年的寫意人物畫 意人物畫
王怡文| 142
姚進莊| 102
北京巨力| 144 北京寶瑞盈| 146 北京伍倫| 148
用他們的眼睛,看見臺灣─ 灣─ 臺南市美術館「寶島長春 春」特展
廈門博樂德| 152 藝珍藝術| 153
蔡耀慶| 108
考古 考
考古紀事 劉榕峻| 154
展訊 展
本月展訊 編輯部| 158
Archaeology Archaeo
Calendar Calen
為因應網路資訊時代來臨及增加本雜誌內容的廣泛傳播達到藝文推廣之宏效,本雜誌刻正進行藝術網路之建構,以期能結合現代科技,服務更多的讀者。 同時為兼顧在本刊投稿作者之權利,免生著作權之糾紛,本刊特此宣達:即刻起,凡受本刊邀稿,或於本刊投稿經採用者,本刊除將文稿刊登於本雜誌(含 電子雜誌),著作人並同意本刊將文稿內容透過網路廣為傳播,著作人如有不同意見者,應先聲明或保留。 ● 本刊為提供中國藝術文物資訊之交流平台。本刊刊載之拍賣、古玩城、博覽會、商家展覽等市場相關報導,以及商家和拍賣公司於本刊刊登之廣告內容, 均不負辨偽鑑真之責。 ●
新聞
莊嚴一生守藏史 《故宮半世紀》、《翰墨知交情》、《書道幽光》隆重出版
新書發表會現場,左起民俗學者莊伯 和、莊嚴四子莊靈、前國立故宮博 物 院副院長張臨生、前國立故宮博物院 院長馮明珠、羲之 堂陳筱君、中華文 物學會理事長王水衷。
文.攝影︱藍玉琦
「歷劫與建業文房共存平生自詡守藏史,持身在魏晉人物
展覽終落幕,書籍永留存。為了完整呈現莊嚴之一生,留
之間垂死猶懷故國心。」1980年,臺靜農寫在白棉布上的
下重要書畫史料紀錄,5月10日舉辦新書發表會,由羲之
輓聯,陳述的正是莊嚴之一生。
堂出版的《故宮半世紀》、《翰墨知交情》、《書道幽光》
莊嚴(1899∼1980),字尚嚴,號慕陵,晚號六一翁,寫 字、靜坐、散步、打拳、飲酒、奉行自身,此六事合一, 每日必行。他的一生幾乎親歷了自故宮成立到遷臺後的所 有大事,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典守故宮文物長達 45年,他是一位文物專家、藝術史學者以及書法家,其一 生可謂是民國文化史之重要切面。
三本專書,重磅登場。發表會現場集莊嚴四子即資深攝影 家莊靈、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前國立故宮博物 院副院長張臨生、民俗學者莊伯和、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 王水衷,及展覽策展人陳筱君等藝文界同好齊聚一堂,共 憶莊嚴老爺子,氣氛溫馨。此套書為目前研究莊嚴最齊備 之資料庫,除收錄有展場作品,更有不少未發表過的書畫 信札及文史資料等,全彩印刷,圖版多達上千幅。在專文
3月31日至5月26日於國父紀念館舉辦「一生翰墨故宮情─
上,有著莊靈以親歷者的角度,記錄九位和父親莊嚴同游
莊嚴120週年紀念展」,集370餘件展品,既有莊嚴與故宮
於藝的文墨知交;於書藝論析上,則有臺靜農〈慕陵先生
相關之書畫文獻,並同時展出他與胡適、董作賓、臺靜
書藝溯源〉,和莊嚴四媳陳夏生根據現存民國35年之後的
農、張大千、黃君璧、郎靜山、羅家倫、葉公超、孔德
《莊嚴日記》和新發現之《民國十年日記》,發表〈莊嚴
成等人結為知交所留下的翰墨手跡,更從故宮借展〈莊嚴
先生書藝日記—讀先翁日記並記〉和〈從莊嚴先生民國十
夫人及莊嚴等唱和贈詩〉、〈安順讀書山華巖洞圖卷〉,
年的日記回探先翁的書藝與人生〉,對於莊嚴的書藝歷程
殊為難得,且搭配紀實影像,此間故事或波瀾壯闊或誠
與成就將有著更完善的認識。此外,陳宏勉〈莊嚴印章們
摯深刻,過往歷歷在目,哲人如在眼前,正如策展人陳
背後的故事談文人書家的用印〉、黃智陽〈別有洞天—莊
筱君言:「這是場有溫度的展覽,我們走一遍莊嚴的人生
嚴先生的書道與生活〉、羅啟倫等相關研究文章,則從印
史。」
學、書學、故宮播遷生命史等角度梳理論析。該套書圖文 並茂,精彩豐富,守藏民國文藝史,有識者當應守藏。
左起張大千1980年作輓聯、莊嚴1978年作〈集南華經篇名十言聯〉、臺靜農1980年 作輓聯。 32
2019.6
莊嚴書房實景重現。
藝文
盛況。本展展期自6月26日至8月18日止。 在日本古代的繪畫作品中可見平安時代以
藝訊 2 0 1 9 板塊
來人們所熱衷的娛樂活動如貝合遊戲、蹴 鞠、羽子板,中世紀以後受到中國士人琴 棋書畫四藝之影響,出現許多以此為主題 的屏風或襖繪。近世則盛行賞花或風流踊 (一種傳統的群體樂舞)等活動,因而流 行「野外遊樂圖」。本次展出〈四條河原 遊樂圖 風〉,畫中包括歌舞伎的芝居小 屋、珍奇異獸的展示、親水遊嬉的人們, 讓觀者一睹京都四條河原一帶熱鬧的遊樂 風情。江戶時代前期人民生活安定,「邸
01
大人的娛樂 日本遊樂圖的系譜
在沒有電子產品的古早年代,大人都玩些 什麼?有哪些流行的娛樂活動?日本三得 利美術館舉辦「娛樂之風俗—日本遊樂圖
內遊樂圖」成為主流,國寶級的作品〈婦 女遊樂圖 風〉亦在本次展出之列,看看 江戶時代的婦女們在室內都玩些什麼? (文.圖
李如珊)
02
青色光譜
的系譜」,透過繪畫與器物,展示日本自
跡,以及 日本鑑賞 家的獨特 美學觀。 銘馬蝗絆 的〈青瓷 輪花碗〉
銘馬蝗絆〈青瓷輪花碗〉。
曾是室町時代將軍足利義政的收藏,這只 破裂的龍泉窯青瓷碗曾以鋦釘法修補, 留下的痕跡因狀如螞蝗而被賜予「馬蝗 絆」之名,獨一無二的缺陷美使其受到日 本藏家的推崇,顯示了日本陶瓷鑑賞家獨 特的美學意識。本展展期至7月15日止。 (文.圖
李如珊)
03
張大千加州歲月:文 獻與作品 美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
中國青瓷—蒐集與研究 的軌跡
古代至近世、從戶外到室內所盛行的各種 成人娛樂活動,包括樂舞、紙牌遊戲、西 洋雙六棋、來自中國的琴棋書畫等等。本 展集結多件精彩的繪畫作品「風俗圖」與 「遊樂圖」,記錄了當時人們遊樂遣興的 珍貴畫面與愉悅氛圍,亦有17世紀的西洋 雙六棋盒、江戶時代的紙牌等文物,觀眾 可一窺日本的娛樂歷史,一睹古人的遊樂
從越窯的千峰翠色、汝窯的雨過天青,至 龍泉窯的粉青、梅子青,中國青瓷釉色就 像一道長長的青色光譜,在綠到藍之間找 尋唯美的瞬間。傳入日本的青瓷以龍泉窯 為中心,成為受到珍視的藝術品,亦被視 為茶道具中的極品。東京國立博物館東 洋館現正舉辦「中國青瓷—蒐集與研究的 軌跡」特展,匯集館藏青瓷名品——銘馬 蝗絆〈青瓷輪花碗〉、日本文豪川端康成 所藏的〈汝窯青瓷盤〉、〈青瓷千鳥香 爐〉、南宋〈官窯青瓷輪花碗〉等,包括 魏晉南北朝的古越窯、唐宋越窯、南宋官 窯、耀州窯、龍泉窯、清代景德鎮窯等青 瓷家族品種共36件珍品,其中亦包括幾件 越窯窯址採集陶片,展現不同時空中所創 造出的青釉之美,以及日本藏家的青瓷賞 鑑觀。
張大千是20世紀最重要的中國畫家,他 出生於1899年,今年5月10日是他120週 年誕辰。海內外眾多美術機構都有紀念 展覽和活動,如臺北故宮在4月1日已經 開幕的「巨匠的剪影」,舊金山亞洲藝 術博物館將在11月26日起有「師古與師 心」。硅谷亞洲藝術中心則訂於5月10日
在中國青瓷的研究歷史中,東博於1930 起舉辦「張大千加州歲月:文獻與作品」 年代展開熱帶地區陶瓷的研究,之後以宋 特展,並出版同名圖錄,展覽由硅谷亞洲 代官窯的研究為中心。東博早期以大正、 藝術中心館長舒建華、副館長徐心如聯 昭和時期收藏家橫河民輔所寄贈的藏品為 合策展,展出120件(套)作品和文獻資 江戶時代17世紀〈婦女遊樂圖 風(松浦 風)〉,六曲一 雙,日本國寶,大和文華館藏。圖為左屏。
36
2019.6
基礎,本展可見該館青瓷的收藏與研究軌 料,著重以文獻的形式展示張大千在加州
時期的藝術和生活。這些文獻直接來自張 大千家屬、知交、弟子和其他親友,以全 新的史料展示張大千加州時期(1967∼ 1976)的繪畫、書法、園藝、烹調、賞
04
空白期不再空白 灼爍重現:15世紀中期 景德鎮瓷器大展
劇、愛寵物、遊玩、交游、藝展等,絕大 部分文獻和作品都是首次展覽和出版。 景德鎮是明代的製瓷中心,景德鎮御器廠 展覽期間活動豐富,共舉辦三場演講和 於明初建立,永樂、宣德、成化時期是明 放映張大千相關紀錄片。電子檔圖錄可 代青花瓷的黃金時期,官窯瓷器品質與設 訪問:http://www.artshu.com/art2.0/ 計臻至巔峰,成為歷史經典。然而在宣德 events/051019060219/catalog.pdf。
到成化的短短20年間,歷經正統(1436∼ 1449)、景泰(1450∼1456)、天順
張大千1952年首次訪美,開始把美國作為 他藝術發展的重要舞臺。從1967年起, 他把加州蒙特利半島卡梅爾作為他的安居 地,先是常住邱氏旅館的套間,1969年入 住可以居,1970正式告別巴西的八德園, 1972年又置業環蓽庵,直到1976年(他 1977年從臺北短暫回過環蓽庵,最後告別 美國)。加州九年,是張大千在海外最有 最有創造性、潑彩臻至化境的時期。「張 大千加州歲月:文獻與作品」特展展至6月 2日。(整理
編輯部│資料提供
硅谷亞
洲藝術中心)
05
明正統∼天順〈景德鎮窯青花獅球紋大盤〉,上海博物館藏。
(1457∼1464)三朝,此三朝因政治動 祕面貌,並還原當時景德鎮瓷業的生產狀 盪,社會動亂,景德鎮製瓷業衰退,正統 況。 年間御器廠甚至停燒,景泰年間則減少 三分之一產量,天順年間的燒造數量更不 到原定的一半,亦屢次下令嚴格禁止民窯 燒造某些種類的瓷器。由於傳世品較少且 難以辨識,無人知曉這三朝景德鎮製瓷產 業的狀況,被學界稱為是明代瓷器的空白 期。事實上,正統到天順年間,景德鎮官 窯與民窯雖產量減少,卻仍持續燒造, 2014年景德鎮御器廠的重大田野考古發 現,使學界得以一窺空白期官窯瓷器的神
上海博物館與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合 作,現正舉辦「灼爍重現:15世紀中期景 德鎮瓷器大展」,集合海國內外28家文博 機構的收藏以及出土文物共280件,為民 眾揭開空白期的面紗,此次為中國與海外 15世紀中期景德鎮御窯與民窯器物首次會 合。本展分為四個部分,包括正統到天順 時期的皇家官瓷、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瓷 器及標本、各地分封藩王相關的產品以及 民窯瓷器,展期至9月1日止。(文.圖 李如珊)
風雅乾隆
印,北京故宮博物院文華殿現正舉辦「幾
幾暇怡情—乾隆朝君臣 書畫特展
暇怡情—乾隆朝君臣書畫特展」,展出百 餘件北京故宮藏書畫作品,展覽分為四 個單元:乾隆宸翰、宗室書畫、詞臣書
乾隆是公認的文藝皇帝,雖然身為滿族,對 漢族文化中的書畫藝術的傳統相當著迷,
畫、君臣唱和,讓我們得以一窺乾隆與家 族親友、身邊文臣共同營造的藝文世界。
除了精於鑑賞,亦曾親自創作,一手流利 的書法經常出現在歷代書畫名跡上,可以 乾隆經常要求以漢服出現在繪畫中,〈乾 見得他對書畫藝術的用功與豐富閱歷,滿 隆是一是二圖〉軸中,漢族文士打扮的乾 清宗室中亦出現不少能畫善書者。身為皇 隆一派風雅,端坐在山水屏風前,身邊擺 帝,日理萬機的他依舊抽出時間鑑賞書畫 滿了各式古玩珍藏,此圖式來自清宮舊藏 作品,與群臣唱和,並有「幾暇怡情」一 的一開宋代人物冊頁,畫中屏風還掛有一 幅主角的畫像,
明正統∼天順〈青花海水瑞獸紋罐〉,美國大都會藝術博 物館藏。
畫像與本人同時 風琴韻圖〉中的乾隆亦打扮成漢族文人模 出現在畫中,構 樣,端坐在畫有松梅圖的屏風前彈琴,顯 圖別有新意,乾 示他對此種情調的嚮往。本次亦展出乾隆 隆因而要求丁觀 親筆的〈仿錢選觀梅圖〉以及〈仿趙孟頫 鵬等宮廷畫家創 雜畫並書冊〉,還有他與詞臣唱和的眾多 作了多幅此類的 作品。本展展期至6月30日止。(文.圖 圖畫。〈弘曆薰
李如珊)
〈乾隆是一是二圖〉軸。圖為局部。
ART&COLLECTION
37
《專題》
40
2019.6
Special Report
有病方為貴, 無傷不是奇
只要身心不是處於完美的狀態,便可稱之為﹁有病﹂。現代
人應該甚少覺得自己沒個病痛,或是魂魄不安,而借托神
明,或是單純季節轉換,過往用成藥壓下的,只得加倍奉
還。不過就因病弱,才有機會辨證論治,重新審視自己的身
心。無論是內科外證或是心病,都能引諸藥直達病所,凶邪 不侵,﹁壽而康﹂。
41
ART&COLLECTION
《專題》
文︱劉世珣 ︵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
引經報使 策展人開方診脈
八大單元.攻克全場 生、老、病、死,如同四季流轉。當胎兒孕育成形,歷經出生與嬰幼時期的成 長,既開啟了新的生命旅程,也將遭遇一連串的健康考驗。面對各種疾患病 症,不同的醫學傳統、宗教門派乃至文化體系,自有一套詮釋身體運行的思考 模式。人類社會歷經數千年發展演進,為了因應大小疾病災疫,代代淬鍊出多 樣且多變的治療技術與藥方。漢民族正是在這樣的智慧基礎上,逐漸發展出 「不治已病治未病」、「食療不愈,然後命藥」等養生思維,欲藉飲食預防 疾病,進而獲致食療補益功效,達到延年長壽之目的。「人命至重,有貴千 金」,醫事很早便成為歷朝施政的重要環節;醫理、藥理的不斷精進,更帶動 整體醫療文化與技術的提昇。 正是在上述脈絡下,「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透過「人之始生」、 「透視身體」、「面對疾病」、「外證治療」、「百草千金」、「宗教醫 療」、「養生延壽」以及「醫事制度」八個單元,勾勒中國傳統醫藥與身體、 疾病、信仰、制度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對日本、朝鮮等鄰近國家的影響。以 下將分別介紹這八個單元,並從每個單元中擇一展件詳加介紹,作為參觀展覽 時的攻略參考。
一、人之始生:《新刊仁齋直指小兒方論》 人之始生起始於婦女受孕的那一霎那,爾後歷經妊娠、安胎、分娩等過程,一 個全新的生命因此而誕生,展開一場奇幻之旅。不過,剛出生的嬰幼兒往往因 發育未全、抵抗力不足,易出現驚、疳、吐、瀉、痘、疹等症狀,時常困擾著 新手父母。本單元展陳古代婦女如何求子、妊娠、安胎、分娩,以及古人對婦 女產後調理與小兒易患病症的重視。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藏有宋景定間環溪書院刊本《新刊仁齋直指 小兒方論》,為南宋名醫楊士瀛(生卒年不詳)所撰,是一部影響後世深遠的 兒科專著。此書將小兒諸病分為:驚風、疳積、傷寒、脾胃、丹毒、瘡疹等諸 門,每門各列疾病子目,分別介紹證治與方論。其中,驚風的類症包括:驚 悸、抽搐、驚癇、痙症……等;疳症指的則是兒童營養不良所導致的羸瘦、病 眼、鼻爛、瘡疥、齒齦出血等症狀。(圖1) 就宋刊本《新刊仁齋直指小兒方論》的版本價值而言,兩宋時期是中國雕版印
42
2019.6
Special Report
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 國立故宮博物院│2019/3/27∼6/30
刷的鼎盛時代,無論國子監等 政府機構,或是民間的家塾、 坊肆等,皆競相刻書。刻書範 圍甚廣,不僅儒家經典受到重 視,醫藥方書也備受青睞。與 其他版本的醫藥典籍相較之 下,宋版醫籍對紙、墨相當考 究,且字體俊美、裝幀美觀大 方、刊刻精美、校勘嚴謹,再 加上流傳至今者稀少,故顯彌 足珍貴。
二、透視身體:《耆婆五臟經》 不同的醫學傳統對於身體的敘 述及其觀看身體的方式往往大 相逕庭,尤其中醫認為身體表 面布有穴位,是臟腑、經絡的 氣血輸注於體表之所在,與體 內臟器相互對應與疏通,既可
圖1 南宋名醫楊士瀛撰,宋景定間環溪書院刊本《新刊仁齋直指小兒方論》。
反映人體臟腑的病變,亦可透 過針法、灸法等方式刺激穴位以治療或緩解病痛。本單元
「黃庭秘圖序」、「五臟所膚之圖」、「九真宮」、「胎
呈現傳統中醫、日本與朝鮮醫學、佛教、道教、傳統法醫
藏界金剛界」等。由《耆婆五臟經》所繪之人體臟器的位
學等相異文化視角下的身體論述,以及傳統中醫和近代日
置可知,這些身體圖像並非反映實體臟器,而是一種帶有
本醫學的穴位理論,進而一窺古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與不
宗教色彩的人體觀。
同醫療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黃庭秘圖序」文字部分源自唐代女醫胡愔(生卒年不
本院藏有日本天保四年(745)相庭熙鈔本《耆婆五臟
詳)所著之道家養生學著作──《黃庭內景五臟六腑
經》,此書帶有鮮明的佛、道色彩。耆婆是西元前6世紀
圖》;其後繪有一人體彩圖,採蹲坐式,所標示之人體臟
與佛祖釋迦牟尼同時代的名醫,在印度佛典中,耆婆由於
腑自上到下依次為:上焦、肺、大腸;小腸;肝;腎、
高超的醫術而被稱為「醫王」,進而形成一種對耆婆的崇
脾、命門;胃;下焦;膀(胱),屬於道教體系的人體
拜,《耆婆五臟經》即是托名耆婆而來。全書一共有19幅
圖。「五臟所膚之圖」彩繪了人體內九蟲(尸蟲、肺蟲、
圖像,皆為手繪而成,其中彩圖十幅,白描圖九幅,內含
寸白、苗蟲、咽蟲、饒蟲、肉蟲、胃蟲、惡蟲)的形象,
ART&COLLECTION R
43
《專題》
文︱王怡文
清宮中的醫藥及相關醫療機構
佐使只治病 君養命,臣養性,
麝香、紅花、夾竹桃、艾草、苦艾、暗香湯、杏仁露、牽機藥……醫藥材似乎成 了清宮女人宮鬥必備法寶,太醫院醫官更是女主角晉升位分重要的通關人物。藥 材用於爭權奪位或許只是戲劇效果,多數時候拿來保健身心、治療疾病。清宮中 使用的藥材極為豐富,醫療相關機構相對複雜,是次國立故宮博物院「壽而康— 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展出部分清宮舊藏藥材,以下就清宮醫藥、與藥材關係 深厚的御藥房概述介紹。
清宮中西醫藥 清宮藥材多數產自中國,可分為藥材及炮製過的中成藥,藥材又可以分成植物藥 材、動物藥材及礦物藥材等。藥材的好壞,係依照產地、外觀形狀以及包裝精緻 與否來判斷。當時宮廷中所使用的藥材來源多,多數從各省徵收而來,一年基本 上徵收一次,而各省提供的藥材必然是最適合當地天氣、土壤等條件、最道地 的,品質及藥性自然也一等一。其次也有官員進貢及民間承辦的藥材。民間承辦 的來源,最多來自於至今仍相當知名的同仁堂。同仁堂自清雍正年間即供奉御 藥,至今逾200多年。 是次「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展出有沉香、何首烏、犀角等,前二者 即為植物藥材,犀角則屬動物藥材。展出的沉香為未經處理的原木,其上貼有兩 張黃簽,下方黃簽寫「計重三十九兩六錢七分」。《本草綱目》:「沉香,氣味 辛,微溫,無毒。主治:風水毒腫,去惡氣;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邪鬼疰氣, 清人神;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症癖,冷風麻 痹,骨節不任,風濕皮膚瘙癢,氣痢;補脾胃,益氣和神。治氣逆喘急,大腸 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根據《清宮藥引精華》整理統計,清宮醫療案 例中在理氣時常將沉香當作藥引,如同治年間麗皇貴妃「胸膈痞滿,脅肋脹 例中在理氣時常將沉香當作藥 痛」,太醫使用「調氣化飲湯」,此藥便以沉香為藥引。目前普世所熟悉 痛」,太醫使用「調氣化飲 的沉香,多經過雕琢或塑形的,在清宮之中也見有將 的沉香 沉香用於制器、裝飾品(手珠、念珠等)及陳設品 沉香 等,這件沉香原木應是臺北故宮現藏唯一一件。 等 清〈野馬寶〉,臺北故宮藏。攝影 藍玉琦。
50
2019.6
Special Report
雖是藥材,卻也被當作陳設品材料的,可不只有沉香。展覽 現場陳列的何首烏,看似一身材壯碩之人雙手抱胸,可能是 當時宮廷工匠依照何首烏天然生長狀似人形的特點加以雕琢 而成。《本草綱目》:「何首烏,足厥陰、少陰藥也。白者 入氣分,赤入血分。腎主閉藏,肝主疏泄。此物氣溫,味苦 澀。苦補腎,溫補肝,能收斂精氣。所以能養血益肝,固精 益腎,健筋骨,烏髭髮,為滋補良藥。」犀角,作為藥材的 同時,自明代起也經常被拿來雕琢成犀角杯等,在清宮也算 得上難得可見的藥材兼材料,展覽中展出兩件大小犀角。犀 角因性寒,在清宮主要用於邪熱入血動血或熱伏陰分、病人 有口乾舌燥等症狀上。將藥材當作工藝品成做的情形實不少 見,除上述的沉香、何首烏、犀角等,如四川盛產黎椒,為 花椒的一種,乾隆年間的四川總督供奉藥材時,除了會上呈 未經加工的黎椒,還見有「黎椒如意」、「黎椒掛珠」、 「黎椒手珠」等,都是先將黎椒磨成粉後,再壓模成形。這 些製作成器物的藥材,在藥材短缺時,仍有可能再被削磨回 收使用。
清〈丁香油〉,北京故宮藏。攝影 王怡文。
物內臟裡的結石,因為取得不易、藥效佳而稱之為「寶」。康 熙皇帝曾經在奏摺中提及「舉凡畜牲皆有結石,惟獅子、猴子 體內之結石最為貴重。所有走獸之結石皆用為魔石祈雨。西洋
臺北故宮是次還展出了幾件有點耐人尋味的藥材,即野馬
人用此入藥,我國醫書、大夫等皆不用,惟以家牛牛黃、狗寶
寶、野豬寶,這到底是動物的哪個器官?還是分泌物?看到
入藥多。」北京故宮仍存有極為珍貴的獅子寶、蜘蛛寶、羊寶
「寶」,有人就猜是不是動物的睪丸,但其實這些「寶」是動
等,最為普遍且經常被使用的反而是牛的結石,不稱牛寶,而 稱牛黃,功效為息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清宮中除了藥材,還存在有許多經過炮製的中成藥,型 態有丸、散、膏、丹、錠等,其中最具特色的為「錠子 藥」。錠子藥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然後添加黏合劑後製 成不同的形狀,有的是簡單的圓柱型、紡錘型,也有的特 別使用模具壓印成形,更甚者有當作裝飾品的。雍正朝
臺北故宮「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現場 布置有中藥櫃。攝影 藍玉琦。
ART&COLLECTION R
51
《專題》
圖
文
國立故宮博物院 吳誦芬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
從王羲之︿擇藥帖﹀的托夢賜藥談起
神明代言
最近,神明托夢的話題一度引起熱議。不管是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 │
古今中外已有眾多事例證實,經過神明加持的言論,往往比凡人純粹的真知灼 見更有分量。本次國立故宮博物院「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書畫處 的展件中,有件看似不起眼的法帖拓本行草書〈擇藥帖〉(圖1),談的正好 也是托夢這件事。全帖文為:「鄉里人擇藥。有發夢而得此藥者。足下豈識之 不。乃云服之令人仙。不知誰能試者。形色故小異。莫即嘗見者。謝二侯。」 此書出自東晉書聖王羲之(303∼361)的手筆,原蹟不存,然曾被摹刻收入 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淳化閣帖〉,以及徽宗大觀三年(1109)〈大觀 帖〉,可見北宋時期曾為內府收藏。並由於〈淳化閣帖〉的眾帖之祖地位, 〈擇藥帖〉屢屢被摹入如〈絳帖〉、〈欽定重刻淳化閣帖〉(圖2)等〈淳化閣 帖〉譜系法帖中,廣為流傳。 王羲之對成仙之藥極有興趣,〈擇藥帖〉原為一封信札,內容在向友人打聽鄉 里人作夢所得的成仙藥方。雖然此帖所說的藥方組成與功效如何皆已不得而 知,然而,今日中醫所常用的方劑當中,依舊有傳說是神明托夢所賜的調劑組 成。最有名的例子,當屬用於治療思慮過度、怔忡健忘的天王補心丹。
圖1 「壽而康」展出之宋拓〈大觀帖第七冊.晉王羲之擇藥帖〉。
56
2019.6
圖2 御製重刻〈淳化閣帖第四冊.晉王羲之書擇藥帖〉。
Special Report
天王神藥 天王補心丹的藥方,據說是唐代佛教南山律宗開山祖 道宣(596∼667)和尚,另一說是南朝梁的高僧寶誌 禪師(418∼514),由於講經勞神,睡時夢見毗沙門 天王(圖3)授以此方,故而得名。 目前此方最早詳見於宋代陳自明嘉熙元年(1237)所 著《婦人良方》,與楊士瀛景定五年(1264)初刊的 綜合性醫書《仁齋直指》,到明代漸趨普及。明末清 初著名醫家汪昂(1615∼1695)所著,成書於清康熙 二十一年(1682),講述各種藥方主治病症、組成、 煎服法以及方義的《醫方集解》記:「天王補心丹, 補心。終南宣律師課誦勞心,夢天王授以此方,故 名。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 大便或秘或溏,口舌生瘡等證。」同為汪昂所收集整 理的《湯頭歌訣》敘述此方:「天王賜下補心丹, 為憫山僧講課難,歸地二冬酸柏遠,三參苓桔味為 丸。」 據《婦人良方》卷六所記藥方:「人參(去蘆)、玄 參、丹參、茯苓、遠志、桔梗各五錢,生地黃四兩, 當歸(酒浸)、五味、天門冬、麥門冬(去心)、柏 子仁、酸棗仁(炒)各一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 梧桐子大,用硃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臨臥竹葉煎 湯送下。」可知歌訣「歸地二冬酸柏遠,三參苓桔味 為丸」中的「歸」是當歸,甘、辛,溫。歸肝、心、 脾經;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地」是 地黃,生地黃味甘微苦,可以滋陰、涼血,主治陰虛
圖3 清姚文瀚〈北方多聞天王像軸〉。
ART&COLLECTION R
57
特寫
整體環境漠視, 書畫教育式微待逆轉(上) 專訪臺南長榮大學 書畫學系教授 藝術文字工作者暨策展人 熊宜敬 文︱鄭又嘉
臺灣傳統書畫教育於今日式微的原因諸多且複雜,畢業 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歷任臺灣《經濟日報》「藝術 鑑藏」版主編、《典藏藝術雜誌》創刊主編、《典藏. 古美術》總編輯、《藝外》雜誌社長兼總編輯、《大 觀》月刊總編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現 任《藝術收藏+設計》月刊專欄作者、中華文物學會理 事、臺南長榮大學書畫學系教授、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 學系教授暨策展藝評人的熊宜敬,接受本刊專訪,從其 臺南長榮大學書畫學系教授、藝術文字工作者暨策展人熊宜敬。
親炙渡臺書畫家薰陶、長期關注兩岸傳統書畫教育並投 身藝術教育之中以及豐富的藝術產業經驗與深入的藝術 生態認知,從體制內外的雙重角度,提出其對傳統書畫 教育式微的觀察、批判與建言。
務虛而不務實的高等教育 除了大環境的種種因素,長期關懷傳統書畫教育的熊宜 敬,特別指出了世代交替卻未能將此項藝術傳承下去的 原因,他說:「傳統書畫的教育在臺灣從第一代渡臺前 輩、第二代乃至於到第三代以後逐漸的式微,第一個是 技術性的指導沒有了,從老一輩的藝術家到周澄、羅振 賢、蔡茂松等這一批有經過比較紮實基礎鍛鍊的老師們 一個個退休以後,這個傳承並沒有延續下來,可能跟臺
64
2019.6
灣整個政經環境有關係,而且速食文明出現,大家都在講
裡,而不是空泛的談很多觀念、創新這類的問題。說的更
求速度,雖然任何藝術品項都受到影響,但需要時間錘鍊
簡化一點,其實因為現在幾乎整個高等美術教育裡面,都
基礎的傳統書畫,首先便受到衝擊,再加上客觀條件的關
在務虛而不是務實,都在空談,都在坐而言而非起而行,
係,師資也慢慢減弱,就慢慢被取代,變成水墨甚至是現
沒有真正能夠在課堂上面給學生作正確示範的或者深入示
在的複合媒材,這些和傳統書畫教育已經脫鉤了。現在放
範的教師。」
眼整個臺灣的大學科系裡面,標榜書畫學系的也就兩個, 一個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一個是長榮大學,可是臺南長 榮大學的書畫學系,在我們從書畫學程開始努力到今天為 止差不多將近十年的時間,估計今年(2019)就會把這個 名字取消掉了,因為要成立美術學院,會把書畫學系回歸 到美術學院成為一個組別而已。這些反應出整個環境的 漠視,這個漠視包含了政策、學校教育、師資方面的問 題。」
日漸窄化的師資 熊宜敬舉一個展覽的例子說明傳統書畫師資衰弱與學習窄化 的問題:「這兩年中正紀念堂曾辦了一個全國大學大專院校 美術科系術科組老師的展覽,從展出的作品才發現真正在傳 統繪畫基礎上面進行鍛鍊的也看不到多少人,而且有很多數 十年不變。師資沒有進步,你如何要求學生。雖然知道那個 展覽沒有什麼可看性,但還是基於好奇,連續去了三天,想
談到傳統書畫教育應該具備的規格和課程規劃的情況,他 指出現今的現象及其背後的原因:「臺灣目前傳統書畫的 課程很多都是空泛的,舉個例子,臨摹還有,但是比例是 很小的,一個學期只有一兩堂課,這跟西方的素描是一樣 的,那是一個基礎鍛鍊;現在更多的是水墨創作、彩墨創 作、重彩畫等等,可是這些和基礎鍛鍊沒有特別的關係, 學生根本沒有一個好的進程,可以從頭開始真正去了解傳 統書畫的精髓,很多東西也許不合時宜。你沒有讓年輕一 代的學生們能夠真正進入這個傳統,他怎麼知道什麼是好 的、什麼是不好的,你根本沒有給他選擇的機會,就一竿
看看參觀的人是什麼反應,發現很多院校的老師帶學生來展 覽現場上課,可是大部分都在自己的畫前面講述完了就走 了。今天在臺灣最大的問題是,老師只教老師會的,沒有碰 觸的、不會的、不熟悉的,他就不教了,也沒能力教。老師 不讓或沒有要求學生去開拓更多的空間,學生只要跟隨著老 師就好,這就是一種窄化。小從單一師資,大到科系、風氣 都如此,這就是今天傳統書畫教育無法延續的原因,好像瀕 臨被瓦解的狀態。這個狀態說起來,當然覺得非常遺憾,可 是會聽到另外一種聲音就是,非常多年輕的學生面對傳統書
子都取消了。說穿了,我自己在學校上課十多年,我對這
畫的學習內心是充滿渴望的,比較用功的學生都希望在這上
種事情一直直言不諱,是師資的問題,老師不願意甚至不
面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或技術,而達不到的時候,他們只有
太有能力去這樣做,所以就迴避掉這一塊了,他沒有讓學
另謀他途,有的在臺灣念了碩士,有的希望到其他地方去深
生吸取這個養分。我們在長榮嘗試作傳統基礎鍛鍊起的、
造,看能不能夠有更多的接觸,尤其這兩年來這種現象非常
比較像是私塾式的教育方式,從雙鉤填彩一直下來的鍛
多,我教了幾個碩士生,現在都在中國大陸,主動要求去開
鍊,起碼從線條、敷色開起,按部就班地讓大家了解中國
拓視野。」
傳統書畫藝術真正的審美價值、標準和技術層面應該在哪
ART&COLLECTION
65
直面藝術品, 它永遠都有新的東西 可以教我們 策展團隊之賴嘉偉參與「水月鏡像」布展。
盧慧紋談「水月鏡像」 展覽的背後 採訪整理︱藍玉琦 圖︱盧慧紋
過眼不會是雲煙,猶記得那「水鏡之辯,許在末行」。展期三個月多的「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 刻本與風格傳衍特展」,從籌備到落幕,在臉書網站上,印象鮮明地潮湧了將近半年,至今仍餘波 蕩漾。這場展覽很不一般,展場空間不在美術館,在圖書館;策展團隊是第一次經驗,專業起來似老 手;展品件數僅17件,卻精準地張揚且深化了經典題材,引東京國立博物館學藝企劃部長富田淳、東 京國立博物館研究員六人部克典、書道博物館主任研究員鍋島稻子、牛津大學藝術史系榮譽退休教授 柯律格(Craig Clunas)等諸多意外造訪的海內外學者,稱許連連。 細查,此展為「臺大藝術史研究所特展系列七」,有別於過往皆為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收藏之陶瓷 展,此次是首度以臺港藏家收藏的書法展。展覽緣起於臺大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盧慧紋的書法史專題 研究課,盧慧紋和15位研究生從2018年暑假開始定期見面討論,再經歷一整個秋季學期,前後籌備大 約半年,2019年1月4日迎來開幕,4月28日落幕。展覽期間將書法長卷展開不同段落,碑拓冊頁翻開不 同頁面,並得藏家出借新展品,時時有新;舉辦系列講座,由盧慧紋「法書典範的複製與新生—從懷 素〈自敘帖〉的分身幻影談起」、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何傳馨「懷素〈自敘帖〉在明代的流傳與 影響」,到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研究員高明一「明代十四至十五世紀的大草表現」,清楚梳理 論析自懷素開展出的書法史;出版高水準展覽圖錄,設計編排精美,尤顯現研究成績。
70
2019.6
柯律格:「如果你喜愛書法且4月28日前在臺北,非常推薦臺大圖書館中小而完美的精選展覽(由盧 慧紋和她的學生籌辦)──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特展。(If you’re into calligrahy and in Taipei before 28/4, highly recommend this small but perfectly curated show(by Lu Hui-wen and students) in NTU Library on reproductions of Huaisu’Autobiography.’)」何傳馨:「以我多年策展編印圖錄的經驗,這次盧 老師帶領研究生策展及相關活動已有國際博物館的規模和水準,將來如有機會和故宮合作,一定有更好
左 盧慧紋及其研究生組成的策展團 隊於「水月鏡像」展覽現場。 下 「水月鏡像」展覽籌備前期,盧慧 紋與藏家康益源(左一)、前國立故宮 博物院副院長何傳馨(右一)及研究生 們共同討論鑑賞多本懷素〈自敘帖〉。
的成果。」一個展覽如何從無到有?帶 來多少的反饋與思考?此中精妙,且聽 盧慧紋說分曉。
Q:「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 與風格傳衍特展」為「臺大藝術史研 究所特展系列七」,此系列特展的核 心概念是? 盧:從2006年開始,臺大藝術史研究所 就與臺大總圖合作,在總圖的一樓中廳 推出展覽,之前已有「漢唐陶俑特展」 (2006)、「宋代茶盞特展」(2006)、「漢代陶器特展」(2007)、「唐代陶瓷特展」(2010)、 「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特展」(2016)及「還能說什麼?非典型青花特展」(2017)等六次。這些展覽 的研究、策劃及布置,都是藝術史研究所的老師帶著研究生進行的。我們的研究和教學都強調直面藝術 品,策展工作就是這個理念的直接映現與實踐。「水月鏡像」特展也是秉持著一樣的原則進行,研究生 充分參與策劃與執行,除了主題規劃與選件,他們要學會展件尺寸測量、狀況紀錄、拍照,一起思考展 場規劃、展櫃形式、呈現方式,然後全程參與布展,寫展品說明,以及學習面向各種觀眾作導覽解說。 我們相信學生這樣完整經歷一次,他
她對研究對象會有非常具體而深刻的體會,將來就有機會成為真
正優秀的藝術史學者。
ART&COLLECTION
71
特輯
圖3 〈獸形器座〉,新鄭李家樓大墓出土,史博館藏。
前言 「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是結合 周文物展」是結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 所(以下簡稱:史語 所)與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的 以下簡稱:史博館)的
動魄的發現與發 動魄的發現與發掘過程,見證當時政府與居 民、盜掘者之間的 民、盜掘者之間的複雜糾葛。
新鄭李家樓大墓的挖掘 新鄭李家樓大墓的挖
藏品所規畫的展覽。史語所與史博館都典藏了早 所與史博館都典藏了早
河南新鄭李家樓大墓發現於1923年8月25日,初為 河南新鄭李家樓大墓發
年在河南發掘出土的東周文物,1930年 物,1930年
當地士紳李銳鑿井,意 當地士紳李銳鑿井,意外掘出,9月1日器物尚未全
代史語所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河 集中在河
數挖出,便被駐紮鄭縣的陸軍第14師 數挖出,
南地區,除了大家熟悉的殷墟發 殷墟發
師長靳 師長靳雲鶚(1881∼1935)知悉,
掘,還有1935至1937年在汲縣 汲縣
隨即派員追索,並派遣軍官偕同挖 隨即派
(今屬衛輝市)山彪鎮,以
掘剩餘器物。新鄭李家樓器物發現 掘剩餘
及輝縣(今屬輝縣市)琉璃 璃
之初,古物為國家公有財產的觀 之初
閣發掘的東周時代墓葬。史博館的東周文物,則來自1923
念尚不普遍,在靳雲鶚的電報與書信中可發現他三番兩次
與1936年在河南新鄭與輝縣琉璃閣甲乙墓的出土品,史博
強調「鼎彝古物係為國粹,宜歸諸公家保存」,地主李銳
館這批文物原為河南博物館所藏,運至臺灣後,教育部於 1956年撥交給史博館代管。2018年史博館因升級發展計 畫,進行館舍整修,將這批河南出土文物委託史語所保存 及管理維護。值此因緣際會,我們得以結合史語所豐富的 東周文物與史博館河南出土的重器,推出這個展覽。 本次展覽分成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精選新鄭李家樓大墓與 輝縣琉璃閣甲乙墓出土的國寶、重要古物等重器。第二、 三單元則是輝縣琉璃閣60號墓與汲縣山彪鎮1號墓的出土 文物,這兩座墓都是出土遺物豐富、等級高的墓葬,我們 將整墓的出土品一起展出,並搭配早年發掘的出土照片, 讓大家感受東周中原地區高級貴族生活的實相。這次展覽
78
直擊東周 上流社會! 新鄭李家樓、輝縣琉璃閣、 汲縣山彪鎮 墓葬一次看完
的文物不但有重要的藝術、文化價值,出土時間歷經「前
文︱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考古時期」到「科學考古」的發展,此外,也有一段驚心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9.6
〈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
除了出售部分器物,
破損者拼湊成器,無法辨識之碎片,一律保留」(靳雲鶚
在靳雲鶚接管挖掘事
《新鄭出土古器物圖志.附編》,1923年,頁1∼3),除
宜後,仍私自昧下玉
了銅器、玉器,亦收入貝殼破片,所有器物不論殘破,皆
爵(玦)、玉塊等小
一一編號、拍照,以千字文分類,每字再分第一、第二號
件器物,並託人代
順次排列,預留了未來可能會再發現新器物的編號空間。
為關說,望能速速停
(圖1)此外,《新鄭出土古器圖志》簡略描繪了墓穴的
工。(靳雲鶚《新鄭
基本構造及器物分布概況,可稱得上是「前考古時期」嘗
出土古器物圖志.附
試使用科學方法紀錄出土文物的先驅。(圖2)
編》,1923年,頁8∼ 10) 圖1 「銅器破片拍照編號」,靳雲鶚《新鄭 出土古器圖志.續編》,1923年,頁31。
新鄭李家樓大墓出土食器、酒器、樂器、盥洗器等豐富遺 物,現今雖已分散各處,但從早期著錄可推知,新鄭李家
而李家樓器物出土後
樓出土三套鼎,數量分別是八、七、六件;兩套編鐘,數
的歸屬也成為各方爭
量分別是十、九件,一件可能出土時已散佚,一套四件編
搶的重點,新鄭教育會、教育部、歷史博物館、北京大
鎛,其餘還有為數不少的食器、酒器、盥洗器等豐富遺
學、金石學家羅君美為首的「古物研究社」,及籌備中的
物,其中一件〈獸形器座〉在目前考古中仍為前所未見、
曲阜大學紛紛以研究之名提出「保存」的意向。不過在靳
獨一無二之文物。(圖3)
雲鶚的主導下,新鄭李家樓器物不但完整地留存在河南當 地,成為大眾共享的公共財產,更留下不少資料可窺探當 時的挖掘狀況。 新鄭李家樓挖掘時尚無考古的前例可尋,然而可以看出靳 雲鶚利用最新技術,試圖以「科學」手法紀錄、整理出土 文物的狀況。靳雲鶚延聘攝影商人赴鄭,逐件器物拍照, 將出土器物以最新的照相印刷技術──「珂羅版」印刷成 《新鄭出土古器圖志》二冊,並將當時各處發給靳雲鶚的 電報或書信,按照時序、魚雁往返對象排序,編成《新鄭 出土古器物圖志.附編》一併出版,詳細而清楚地公開了 整個發掘始末。靳雲鶚強調「片銅寸鐵都有保存價值,已 圖2 「新鄭發見古物隧中位置略圖」,靳雲鶚《新鄭出土古器圖志》, 1923年,無頁碼。
ART&COLLECTION
79
展覽
八 百 萬 神 之 國 克 「
利
夫
蘭
藝
神
術 道
博
物
館 :
日 本 美 術 的 神 性 探 索 」
文│林逸欣
圖│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The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現正舉辦的展覽「神道:日本美術的神性探索(Shinto: Discovery of the Divine in Japanese Art)」,是該館策展人 Sinéad Vilbar與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共同籌畫的年度特展。 場中陳列125件精品佳 作,包括書法、繪畫、雕 塑、服飾與工藝,借展單 位則來自美、日兩地的重 要公私收藏等34家機構。 源自日本本土社會的神道 信仰,自古以來便擁有豐 富的視覺與物質文化。大 和民族崇尚自然界「萬物有 靈」的概念,不但是神道美 術發展的核心,更是建構 日本藝術的關鍵要素。
圖1 16世紀晚期〈能裝束縫箔雪持柳揚羽 蝶文樣小袖〉,重要文化財,岐阜關市春 日神社藏。
94
2019.6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神事慶典 在傳統神事慶典中,體育競賽與藝文表演一直扮演著重要角 色。例如相撲、射箭與賽馬,通常皆在一年一度的神社節日中 舉行,其他諸如古典雅樂及戲劇舞蹈的演出,也會於祭 祀典禮期間隆重呈獻。從 事這些活動的意義,不僅 是要向神明提供精神上的 娛樂享受,也期冀祂們能 夠為了民眾的健康與繁榮 而庇佑賜福。透過此類季 節性循環的神事節慶舉辦, 神明與信徒彼此間能互相照 應,從中獲得更多的虔誠團 應 結力量,在靈性層面上表 現出新興氣象,並展望美 好的前景未來。 好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神道」展〉
上圖2 17世紀〈舞樂屏風組(左側)〉,大阪私人收藏。 下圖3 17世紀〈舞樂屏風組(右側)〉,大阪私人收藏。
製作於16世紀晚期的〈能裝束縫箔雪持柳揚羽蝶文樣小
能劇之外,另一種「舞樂(bugak)」也經常出現在神事
袖〉(圖1),屬於能劇戲服。本件作品體現出「縫箔」
慶典中。此為古典雅樂的演奏樣式,其源流於中國大陸與
織造工法,這是一種日式傳統刺繡技術,把金屬葉片印花
朝鮮半島,後來被日本宮廷與社寺於儀式或法會中採用。
編織於用光滑緯線製成的平紋絲綢上。觀眾可見到繽紛羽
本次展出的一對〈舞樂屏風組〉繪製於17世紀,描述24種
蝶立於梅花叢瓣的圓環邊處,並且懸浮在清幽飄盪的積雪
不同的舞樂種類。在左側屏風中(圖2),一組樂手正在
柳枝上,整體傳達富麗生動的裝飾美感。在目前能劇曲目
帳篷裡演奏,外邊放置的一對鼓鑼裝飾上,各出現一雙五
裡,此類具有縫箔設計的衣飾通常為女性角色的服飾,包
彩鳳凰,象徵樂種曲式源自韓國與中國東北部。而相對於
括忌妒女子或女性幽魂。此外也偶而可見於植物神靈、貴
右側屏風中呈現的龍紋裝飾鼓鑼(圖3),則暗示取自中
族戰士或年輕男孩的演出當中。收藏此服的春日神社,位
國、印度與東南亞的音樂曲調。身處中央的舞者演繹著各
於岐阜縣關市,每值新年第28天,都會有能劇表演進行納
類舞蹈,不僅頭戴面具、身著戲服,姿勢動作更是花樣百
俸儀式。
出,彰顯慶典時的熱鬧氣氛。
ART&COLLECTION
95
展覽
我們可以輕易地理解為何「風塵三俠」這個主題吸引了廣大 的觀眾。未受教育的大眾喜愛說書與民間故事中的主角被視
寥
寥
數
筆
覺化;知識分子能深入研究角色的人物關係;鑑賞家或許從任 伯年熟稔的筆法以及他對陳洪綬與任熊的變異與繼承中得到愉 悅;任何社會階級的人都能產生共鳴與認同。而這個能夠吸引
見者皆謂神似
廣大光譜民眾的能力並不容易(至今仍是),中國藝術史上甚 少有藝術家被認為受到大眾喜愛,但這種評價在中國藝術史評 論上是非必要性的讚揚。所以問題是,是什麼使得任伯年成為 具有歷史意義的藝術家?
妙
筆
傳
神
任伯年的崇拜者本身就是著名畫家,如虛谷、吳昌碩和徐悲 鴻。其中以徐悲鴻特別值得注意,因為不像虛谷與吳昌碩,
任 伯 年 的 寫 意 人 物 畫
他和任伯年並無私人聯繫。另外,徐悲鴻也並非「海上畫 派」的追隨者或擁護者,因此徐悲鴻對任伯年的敬重是源 自於對他藝術真誠的景仰。甚至,徐悲鴻肯定任伯年是中
文│姚進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 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翻譯|王欣翮
國藝術的代表人物,因為在1926年時,他不辭辛勞地將任 伯年的繪畫帶至巴黎展示給他的老師達仰(Pascal DagnanBouveret,1852∼1929),達仰對於任伯年的技巧給予高度
「海上畫派」一向被視為能同時吸引文化菁英與普羅大 眾。當海上畫派先鋒任伯年(1840∼1895)被放在這個情 境下討論時,他以通俗文學與歷史故事為主題的精妙繪 畫,成功的筆法與大膽的布局挑起觀眾興趣,有時更挑戰 著觀眾對於眾所皆知的主題的既定印象。以〈風塵三俠〉 這個任伯年作品中備受歡迎的題材為例,此故事描寫了唐 代英雄李靖如何贏得名妓紅拂女青睞與虯髯客的支持,使 虯髯客慷慨捐出家產資助李靖進行建國大業(圖1)。有 別於強調三人的「俠義」性質,任伯年探索了三個主角的 細微關係。一張上色一半的全開草稿描繪李靖向虯髯客作 揖,虯髯客跨上驢子準備與他們分道揚鑣,似乎無視李靖 恭謹的姿態。(註1)這種構圖有兩點值得注目,其中最 明顯的是將李靖以低姿態顯現。其次,李靖與虯髯客都被 隱去大半,李靖只有側面輪廓,虯髯客的下巴則是被他的 服飾所遮蔽。儘管上述圖像合理地描繪出虯髯客跨上驢子 時回頭的動作,但任伯年的構圖並不能簡單地用符合圖像 邏輯來解釋。任伯年是消解平衡了兩個男人間的權力,並 有意地使觀眾的注意導向兩人之間的緊張關係,而這在視 覺上不容易辨讀,是因畫作並未呈現「風塵三俠」的故事 全貌。因此,兩名男子的姿勢與半隱的面容所象徵的緊張 關係,可以有更開放的解釋。
102
2019.6
圖1 任伯年〈風塵三俠〉畫稿,紙本水墨設色,108.5×84公分。
妙筆傳神:中國美術館藏任伯年人物畫特展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19/3/22∼8/18
圖2 徐悲鴻19 27年作〈任 伯年像〉,布面油畫, 51×39公分。
的評價。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徐 悲鴻根據任伯年的照片描繪出任 伯年的油畫肖像(圖2)。儘管構 圖相似,徐悲鴻筆下的任伯年溫 和地眼神毫無疑問與觀者交會。 徐悲鴻是否藉由繪畫此作來想像 與偶像的對話,並從偶像身上尋 求靈感、學習另一個主題?無論
左圖3 任伯年1872年作〈獻瑞圖〉軸,148.7×78.2公分。 右圖4 任 伯 年〈 大 腹 納 涼 〉,立 軸 紙 本 水 墨 設 色, 117×53.5公分。
如何,徐悲鴻一生對於任伯年的 崇敬與盛讚從他在23年後、也就 是1950年時所寫的一本傳記中可以展現出,這時徐悲鴻已
在我們探究任伯年如何調和主題的獨特性與藝術家的表現
經走到人生的盡頭,他寫道「如果有人需要從過去到現今
力之前,我們必須將任伯年的藝術系譜,以及他如何打破
的藝術家中選一個擅長寫意風格(將想法圖像化),那該
繪畫慣例的界線,創造個性化的圖像納入討論。據說任伯
是任伯年。」(註2)這是來自正處職業巔峰的藝術家的
年曾向他父親任鶴聲學習曾鯨(1564∼1647)畫派的人物
盛讚。
畫技巧。雖然任伯年因其使用「沒骨」技巧區別並突出臉
徐悲鴻如此強調任伯年作品中寫意的部分十分有趣,因為徐
部與表情而被同輩畫家認可,但無論任伯年或是他的父親
悲鴻一直以來是以自然主義聞名。而任伯年雖因他的人物繪
皆不想被認為僅僅是個肖像畫畫家。(註5)儘管如此,
畫而受重視,但人物畫長期被認為是比山水畫還低階。(註
任伯年的繪畫顯露出他並未受到過去訓練的局限,他能夠
3)徐悲鴻對任伯年的評價提供了我們一個有利的位置去判
創造性地使用它。以〈獻瑞圖〉作為例子(圖3),1872
定任伯年的歷史定位,雖然人物畫的偏見並不會因為徐悲
年的〈獻瑞圖〉乍看之下是任伯年典型的早期作品,受到
鴻而消失,但任伯年有能力去結合和提升人物畫進入寫意繪
陳洪綬古怪與擬古的風格形式影響——拉長的臉與偏大的
畫的境界。何懷碩幾年前也發表過類似的評論。「任伯年最
服飾,並且不太考慮人物的身體結構。任伯年使用「鐵
精彩的技巧,是他運用奔放的筆法去捕捉主題的精髓,同
線」筆法描繪了一個充滿皺紋、堅毅的老男人,他深沉的
時也傳達了全然與嚴謹的真實,按理來說這只能透過細筆描
凝視充滿著情感。根據陳半丁(1876∼1970),比任伯年
繪。」(註4)任伯年的繪畫證實了這個說法。
年輕的近代藝術家與追隨者的描述,這個人物以一名年老
ART&COLLECTION
103
展覽
用 他 們 的 眼 睛 看 臺 「
見 南 寶
市 島
長
臺 美 春
灣 術
」
特
館 展
文│蔡耀慶(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助理研究員)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阿里山日月潭 花呀花蓮港 椰子樹高蒼蒼 鳳梨甜呀香蕉香 啊…… 美麗的寶島 人間的天堂 四季如春冬暖夏涼 聖地呀好風光 ──劉碩夫〈美麗的寶島〉
108
2019.6
〈南美館「寶島長春」〉
張大千、黃君璧、張穀年、胡克敏、李奇茂、羅芳、范伯洪、蘇峰男、羅振賢、蔡友合作〈寶島長春圖卷〉,約200×6600公分。
前言 〈寶島長春圖卷〉是現存臺灣最長的集體創作圖卷,高約 2公尺,長近66公尺,畫作內容呈現出1981年臺灣的自然 山川與重大建設,不僅是一件巨幅山水畫作,更是臺灣美 術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歷史現場。
有美國支持得以度過,然而1971年前後,局勢丕變,美國 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華民國被迫宣布退出聯合 國。1972年蔣經國組閣,隔年推動十大建設,此一關鍵性 的建設措施,穩定民心,也成為開創經濟奇蹟的重要因 素。1978年中美斷交,接踵而來的外交失利,不只在國際 上陷入孤立,民眾也因為沒有「美援」而有深切的危機
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70周年,館長何浩天
感,社會隱憂蟄伏待發。值此國難當頭,低迷的氣氛卻喚
及顧問姚夢谷提出創作一幅巨幅山水呈現臺灣壯麗河山、
起臺灣人民的堅毅特質,更是團結,各行各業市井小民,
進步建設及風土民情的構想。經過幾次籌商會議,邀集時
大家共同胼手胝足,努力開創屬於自己的前途。面對即將
居臺灣的水墨名家:張大千、黃君璧、張穀年、胡克敏、
到來的中華民國70年生日,國立歷史博物館提出以臺灣風
李奇茂、羅芳、范伯洪、蘇峰男、羅振賢、蔡友等,老中
光為題創作一件水墨長卷,藉以鼓舞民心,這個構想得到
青三代十位水墨畫家,歷經數次環島寫生,參考軍方的空
藝術界的熱烈響應。
拍照片,合力分段繪製〈寶島長春圖卷〉。(註1)當年 長卷的開筆儀式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盛大舉行,張 大千畫出北海岸的岩石作為長卷的序曲,後續在遵彭廳搭 設巨型畫架,由諸位畫家經過半年時間,協力完成這件兼 具歷史意義與合作精神的代表作品。
當時完成這長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祝賀建國70週年,同時 也希望彰顯:「中華文化的延續、中華文化精神代表」, 並表現出「政治昌明,民生樂利,社會繁榮的景象」,有 著明顯宣揚政府德政的意圖,所以從其畫幅規模刻意宏偉 巨大,便可以看出強烈企圖。此外,也因為巨幅畫作難由
圖卷以多視點構圖連接臺灣各地變換的風貌,在層疊與交
一人完成,需要結合眾人之力,藉此集合國內水墨畫名
錯中融合時間與空間,讓觀者欣賞時猶如隨著目光遊歷其
家,共同創作出一件開新紀元、創藝術史新紀錄的超級大
境。長卷巨幅莊嚴偉大和華麗,讓此作品更具宣示性與感
畫,也是史博館為藝壇貢獻的一大盛事。
染力,足堪玩味。 巨幅圖卷的命名經多方研議。當時為此畫作宣傳文件清楚
畫作緣由
言道:「國立歷史博物館鑑於近年來政府大力倡導中華文 化復興,使我國美術創作之進展,亦與日俱增,值中華
1949年12月政府遷臺,外在環境險峻艱辛,冷戰期間尚
民國建國七十年之際,特邀請國畫家繪製國畫,以臺灣
ART&COLLECTION
109
鑑賞
百年三彩—黃綠褐點綴豐滿 鞏義黃冶窯三彩器 文.圖│郝紅星(鄭州市考古研究院)、陳萍(鄭州市考古研究院)
鞏義黃冶窯是中國著名的唐三彩窯
標本IIIT9G6:51,白胎。侈口,卷
址,自1957年馮先銘調查該遺址以
沿,圓唇,弧腹,圜平底,矮圈足。
來,考古界對它的認識逐步深入,尤
內壁至外腹壁下腹施化妝土,同部位
其經過2002∼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
施白釉,點施淋雨狀綠釉。口徑16.5
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的聯合發掘
公分,足徑9公分,高6.6公分。(圖
(註1),其面貌終於明晰起來,原來
2)。標本IIIT6H81:83,土黃胎。侈
黃冶窯除了燒製精美的三彩器,還燒
口,卷沿,圓唇,深弧腹,圜底,矮
製有大量的白瓷器、黑瓷器、茶末釉
圈足。內壁至圈足施化妝土,同部位
瓷器。當然,三彩器是大宗,種類繁
施青綠釉。口徑17.2公分,足徑10.2公
多,美輪美奐,我們摘其精者介紹,
分,高7公分。(圖3)
以饗讀者。由於複彩器、單彩器從廣 義上說也屬三彩器,故一併介紹。
器物介紹 黃冶窯施釉的三彩器、複彩器、單彩 器從數量上看並無大的區別,選擇性 介紹並不影響它們的所占比重及使用 性能。三彩器主要有碗、缽、爐、 盆、罐、洗、盤、豆、鍑、杯、水 注、茶注、淨瓶、鹺簋、盂等。
胎。敞口,卷沿,圓唇,上腹直,
圖4 三彩缽:IIT5H16:3。 圖5 複彩缽:IIT3H26:19。 圖6 單彩缽:IIIT7H90:31。
下腹弧收,圜底,圈足。上、下腹
◎缽三件。斂口,方唇,弧肩,鼓
間一周凸弦紋。通體施化妝土,內壁
腹,小平底略凹。近口處一周凹弦
白釉上點施黃、綠釉,外壁凸弦紋以
紋。標本IIT5H16:3,白胎。腹部一
上施綠釉,點施黃釉,凸弦紋以下
周凹弦紋。唇至中腹點施黃、綠、白
白釉上點施黃釉。口徑16.3公分,足
三釉,垂釉明顯。口徑9.8公分,底
◎碗三件。標本IIIT9H79:54,白
徑直10.2公分,高6.4公分。(圖1)
徑5.6公分,高12公分。(圖4)標本 圖1 三彩碗:IIIT9H79:54。 圖2 複彩碗:IIIT9G6:51。 圖3 單彩碗:IIIT6H81:83。
116
2019.6
圖7 三彩爐:IIT4H15:110。 圖8 三彩爐:IIIT1H37:1。 圖9 單彩爐:IIIT2⑥:55。
IIIT3H26:19,白胎。器壁隱見輪旋
7,侈口,卷沿,圓唇,深弧腹,圜
痕。唇至中腹施白釉,點施三點式綠
平底,下腹三爪足失。腹中部一周凸
釉,垂釉連為一體。口徑11.4公分,
弦紋。內壁至外腹壁施深藍釉。口徑
底徑7公分,高10.8公分。(圖5)標
20.8公分,原高約8.5公分。(圖11)
本IIIT7H90:31,粉紅胎。唇至中腹
標本IIIT5H39:6,侈口,卷沿,圓
施醬黃釉,垂釉近底,聚釉處呈黑褐
唇,深直腹,圜底,下腹附三爪足。
色。口徑13.4公分,底徑6.6公分,高
下腹與底相接處有一周凸弦紋。除外
14.8公分。(圖6)
底,通體施醬紅釉。口徑22.9公分, 高12.8公分。(圖12)
◎爐三件。侈口,卷沿,圓唇,束 頸,弧肩,鼓腹,小平底或小平底略 內凹,下腹附三爪足。均白胎,通體 施化妝土。標本IIT4H15:110,頸肩 處、肩腹處各一周凸弦紋。頸、爪施 黃釉,肩、腹部施白釉,其上點施 藍、黃釉,流釉嚴重。口徑16公分, 底徑6公分,高15.4公分。(圖7)標 本IIIT1H37:1,頸肩處一周寬凸弦 紋,肩腹處兩周凹弦紋。肩、腹部施 黃釉、綠釉,其上施對稱點狀白釉。 口徑11.2公分,底徑6.4公分,高12公 分。(圖8)標本IIIT2⑥:55,頸肩 處、肩腹處各一周凹弦紋。沿至下腹 施醬黃釉。器底墨書「此鼎汝王」。
◎盆三件。標本IIIT7H90:37,白
口徑15公分,腹徑22公分,高15.4公
胎。敞口,平折沿外側下傾,圓唇,
分。此爐並非黃冶窯最大的爐,墨書
深弧腹,平底略內凹。上腹微見輪旋
或為工匠戲語,由此知我們所稱的
痕。沿面及上腹點施黃、綠、白三
爐,唐人稱鼎。(圖9)
釉。口徑19.2公分,底徑9.2公分,高 9.8公分。(圖10)標本IIIT2H42: 圖10 三彩盆:IIIT7H90:37。 圖11 單彩盆:IIIT2H42:7。 圖12 單彩盆:IIIT5H39:6。
ART&COLLECTION
117
鑑賞
不蔓不枝,玉樹臨風
臺灣畫家林淑女是當代少見山水、花鳥、人物甚而書法、
城的弟弟,他自幼得金城親授畫藝,12歲時便隨伯父赴
篆刻兼善,寫意、工筆、水墨、著色皆能的畫家。林淑女
日本參加第二屆中日繪畫聯合展覽會;喻仲林則曾得金勤
年輕時喜歡油畫而不喜歡國畫,其後在藝術學院接受專業
伯指授,他們都可算是金城一脈的弟子,皆精擅花鳥,畫
訓練,無疑也為她的造型能力夯實了基礎。考入國畫科,
風精詣典麗。金、喻兩位以及林淑女都被歸為「工筆花鳥
研習工筆畫,並非是林淑女的初衷,而她竟在這一條路上
畫家」,實則「工筆花鳥畫」這個約定俗稱的名稱細究起
踽踽獨行數十載,把一條小徑走成了滿目錦繡的大路,用
來含義不免有所含混,所謂「工筆」之「工」所指究竟為
她自己的話說是「對愈不喜歡的事物,我愈想去克服,深
何?說林淑女的花鳥畫「工寫兼得」,其「工」是指匠心
入去探究自己為什麼不喜歡,然後找出其中可以接納的、
經營,經營的不唯是所繪物件的形與色,還有對其神韻的
可以發揮的領域」,除卻個性使然,這「可接納」與「可
準確把握;其「寫」則是不唯是對所繪物件情與態的生動
發揮」的地方也正是中國畫的令人喜愛之處。林淑女並未
表達,還有其用筆嚴謹精熟中蘊含的放逸瀟灑。
直白地說出如今的她是否喜愛上了中國畫,她只是說: 「在我想法裡,畫畫對我有什麼特別,其實它就是我的生 活」,這庶幾就是技近乎道了吧。
工寫兼得的花鳥畫 林淑女最為人稱道的是她的花鳥畫──大多數報導稱之為 「工筆花鳥畫」。從作品來看,其花鳥畫的風格比較多樣: 有白描的、有追摹兩宋院體的、有彷彿元代王淵水墨的、也 有仿照陳白陽、惲南田的,甚至還有參用水彩畫法的。 林淑女師從金勤伯、喻仲林,金勤伯的父親金紹堂是金
124
2019.6
林淑女的花鳥畫又以白描最為精彩。其中最令人讚歎的要 算是〈牡丹寫生冊〉、〈綿綿瓜瓞冊〉及〈臺灣海岸植物 冊〉,雖裝裱成冊,實際連綴起來都是煌煌長卷。有意思 的是,林淑女的這三件白描花卉的代表作正可以從不同的 角度體現出她在這一領域的探索與突破。 〈臺灣海岸植物冊〉一畫一題,這樣的形式與以陳淳、徐 渭為代表的許多明代花卉畫很相似,不過古人所題的多 是詠花的詩歌,林淑女所題的則是臺灣海岸獨有植物的介 紹。古來花卉畫的題材奇花異草有之,山花野草有之,專 門描繪一地特有花草的則很少見,況且描繪的是中原地區
略談林淑女的繪畫 文│湯哲明
圖│林淑女
林淑女2006年夏作〈臺灣海岸植物冊〉正面,紙本水墨,每頁31.5×22.7公分×19。圖為局部。
少見的臺灣海岸植物。作為臺灣畫家,林淑女對於故鄉獨
線蕨、山萵苣、單花蟛蜞菊、馬鞍藤、濱剪刀股等,都不
有的植物自然有特別的關注,而將這分關注轉化為作品則
是常見的植物,也沒有前代的作品可資借鑑,其形態皆有
有賴於畫家深厚的寫生與寫實的功底。畫中描繪的白茅、
特異之處,比如單花蟛蜞菊,花為舌狀和管狀、莖葉匍匐
草海桐、脈耳草、臺灣蘆竹、月桃花、咸豐草、扇形鐵
在地猶如蟛蜞,故得是名;如扇形鐵線蕨,葉片質薄如扇
林淑女2004年作〈浪濤盡〉,水墨紙本,48×44.2公分×2。
ART&COLLECTION
125
論壇
波斯,如何走入中國敦煌?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演講 文│張筠 圖|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合作,在泛太平 洋集團的贊助下舉辦思源基金敦煌文化講座,4月24日邀 請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演講「敦煌石窟中的波斯 形象」。樊錦詩,1963年自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就 投入了敦煌研究。從敦煌文物研究所實習到1988年當上 敦煌研究院院長,一生奉獻給敦煌的她被稱作「敦煌的 女兒」。樊錦詩對敦煌文物的研究及貢獻,皆為學界同 好景仰敬佩。 以「敦煌石窟中的波斯形象」為題,樊錦詩談論敦煌在
「數字敦煌」在2016年5月1日上線,開放給全球愛好者參觀查詢。 圖 「數字敦煌」網站。
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殊地位,強調敦煌位居中西文化及宗 教交流興盛的河西走廊,作為絲路的咽喉之處,占據了 陸上交通的扼要位置。西漢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打通中歐交流的絲路,第二次出使更遠赴波斯,就此展 開了二者的交流往來。波斯與中國關係甚深,即便是魏 晉南北朝的戰亂時期,北魏與波斯往來有十次之多。根
景時,常會描繪保護馬匹的具裝鎧,以及士兵轉身射 擊、被稱作「帕提亞回馬箭」的戰略。這些軍事裝備及 戰鬥姿態皆是當時流行,她以現存的敘利亞文物及文 獻,說明二者是來自「安息」,即是現今波斯一帶。除
據波斯記載,北周皇帝更贈送寶石珍珠鑲成的豹、錦繡
此之外,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留有的舞筵及商旅祈禱景象
袍子給波斯。到隋煬帝時期,中國通向波斯的路途已有
也與波斯息息相關。樊錦詩提及安祿山的胡旋舞,說明
三條,超越舊時的兩條。雙方的密切交往更延續至唐
此為來自敦煌壁畫中的舞筵藝術,並非中國本土舞蹈。
代,波斯帝國在唐高宗時期被攻打滅亡,當時的皇帝甚
壁畫中常見的商旅祈禱之典故,則來自安息高僧安世
至跑來中國,尋求政治庇護。
高。安世高是東漢時期自波斯來華的佛教僧人,曾為中
而新疆的敦煌藝術,即是在文化交流薈萃之下出現的產 物。樊錦詩舉出敦煌藝術中十個可見的例子,說明波斯 文化對中國之影響,其中包含軍事、經濟、紋飾及宗教
132
等面向。以軍事為例,樊錦詩指出莫高窟中描繪打鬥場
2019.6
原翻譯經文,由於當時中國並未有佛教觀念,因而藉 由神異象徵及商旅祈禱的圖像,用以宣揚安世高的特殊 性,達到傳教效果。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
演講會場座無虛席。
波斯與中國之間頻繁的商貿活動,亦留存在敦煌文物
景教,最終卻在公元843年唐武宗滅佛之際一同除去。從
中。透過學者研究,古代文化交流的樣貌也更加清晰。
敦煌文書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莫高窟北區的敘利
像是莫高窟壁畫中的玻璃器皿即是當時的貿易商品,樊
亞文《舊約》到大英博物館藏的〈藏經洞基督像絹畫〉,
錦詩表示吹製玻璃的技術在5世紀來到中國,如今在伊朗
這些文物紀錄了景教來華的始末。祆教,由於信徒會在火
可見類似例子。她以投影片帶領觀眾走入北涼時期的莫
前禱告,因而又有人稱其「拜火教」。20世紀初,斯坦因
高窟第272窟、中唐時期的莫高窟200窟等處,看見壁畫
來到敦煌北部時發現祆教蹤跡,推斷此為粟特人的重要信
中人物手中捧著透明玻璃瓶、玻璃碗及琉璃燈等器皿。
仰。而祆教在中國也曾流行,不僅北魏宣武靈太后曾信仰
畫家刻意描繪出握持器皿的掌心紋理,表現器皿的透明
並列為國教,唐代時期的敦煌亦有用來祭祀祆神的祆廟,
質地。隨著商品進出口,波斯紋飾也在中國流行,即今 日學界重視的聯珠對馬紋(翼馬)、翼獅紋及薩珊式聯 珠紋圖案,目前可見於藏經洞的經帙及壁畫中。學界指 出,當時中國有仿造波斯錦的現象。樊錦詩推測波斯 藝品在中國流行的途徑是仰賴粟特人經商或技術轉交傳 到中國。除了商品,在歐亞大陸流通的貨幣亦有特色。
留下不少相關文物和文獻。摩尼教又稱明教,融合祆教、 基督教及佛教的教義概念,將世界分為光明與黑暗的對 峙。這個由波斯傳至中國的宗教已不復當日興盛,目前僅 存的歷史遺址,是位於褔建省泉州市的草庵寺。草庵寺建 於宋紹興年間,當中祭祀的摩尼光佛是今日世界僅存的摩 尼教佛像。
「羅馬用金,波斯用銀幣」,樊錦詩表示波斯薩珊王朝
對於敦煌,樊錦詩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她也持續關注敦
使用銀幣——即今日考古所稱的卑路斯B式銀幣,在敦煌
煌莫高窟開放之後,文物保護及旅遊之間如何平衡的兩
流通無礙,如今在《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及敦煌文
難問題。為了讓敦煌這一人類共同文化遺產延年益壽,
書中,都記錄下當時使用銀幣的情況。
兼顧文物保存及推廣,敦煌研究院近年來推動「數字敦 煌」計畫。基於減少洞窟壁畫損傷的目的,敦煌研究院
波斯對中國的影響,還包含宗教層面。樊錦詩說不光是安
在長期努力下完整紀錄的莫高窟藝術。資料庫在2016年5
息高僧安世高傳來影響深遠的佛教,景教、祆教和摩尼教
月1日上線,開放給全球愛好者參觀查詢。人們僅需要打
亦是由波斯傳來中國。景教即今日所知的基督教,為葉斯
開電腦,透過螢幕即能點選不同石窟,欣賞720度全景的
赫里所創的教派。它由於被視為異端,故從敘利亞逃至波
敦煌壁畫。因此在聆聽專家導賞之餘,不妨也拜訪「數
斯,再由波斯傳到中國。然而曾在唐太宗許可下蓋寺廟的
字敦煌」,親眼見見這令人目不轉睛的藝術瑰寶!
ART&COLLECTION
133
讀佛臉
佛像 的臉
從人臉
◎
?
◎
, , !
YES! զཁగ㕕ᯑࢽฒࣗ
݄։࢝గ㕕 。
ʪҎԼ༏ዳࢸؒظ2019/06/30ࢭʫޯબԼྻ༏ዳํҊʢબʣ □古美術 □今藝術&投資 雜誌一年12期或二年24期(任選) 訂閱方案(任選)
訂閱價
□A專案
一年12期雜誌加贈經典選書 壹 本
一年期訂戶適用
□B專案
二年24期雜誌加贈經典選書 貳 本
二年期訂戶適用
專案選書(任選) 未勾選則隨機出貨
□一年期 □ 佛像的臉 ─ NT $1940 從人臉 讀佛臉 看時代人心 NT$360 □二年期 $3670 NT □ 誰怕當代藝術! NT$400
中國文物拍賣大典
折,訂閱雜誌者享
品項 □ 2019中國文物拍賣大典|定價:2000/本
數量
折優惠!
單買優惠
訂閱加購
$1800/本
$1600/本
注意事項: 1.發票/贈品將於收到訂單後一週內寄出。 2.雜誌於每月1日出刊發售,若讀者當月5日前尚未收到雜誌,敬請來電洽詢!
從從五五官官、、表表情情解解讀讀日日
?
本本最最著著名名佛佛像像及及其其時時
代代人人心心與與美美意意識識⋮⋮
看時代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