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touch.com
2022 JULY
358
古美術
避暑乎!
北京保利 2022 春季拍賣會 佚名︵宋︶ ︿萬花春睡﹀圓光 ︵局部︶ NT$180
北京保利2022春拍:佚名(宋) 〈萬花春睡〉圓光(局部), 絹本設色,徑27公分。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幽居有伴」第二期
書品》有唐第一妙腕:孫過庭《書譜》
奈博中將姬與當麻曼荼羅特展
文物醫院》英國18世紀〈銅鍍金羊馱人物及鷓鴣鳥鐘〉修復研究
韓國中央博物館李健熙捐贈藏品一週年紀念展
雲端關鍵字》通草畫 Pith paper painting
悵望千秋一灑淚─記周澄先生
劉墉:范寬點描畫法的鼎足三作
薛志揚 傳奇 從「討 討海人」到 」到「篆 篆刻家」─薛
202 022 2春 拍快 拍快遞 遞
編輯手記
Editorial
夏季的養生之道
「* 本展涉及幽魂鬼怪等內容,若對此內容敏感者,請自行
的奇觀),最受用的保健養生良方,邀請到杏莆堂中醫診
斟酌是否適合入場觀看;12 歲以下之孩童建議由成人陪同
所院長賴宛鍾當本月駐站醫師,來一場〈夏日居家養生中
入場。」
醫保健──中醫師家庭的夏日對話〉,夏日養生保健,盡
彷彿是電影輔導級的警語,臺南市美術館「亞洲的地獄
在其中,並附上貼心五點小叮嚀。
與幽魂展」絕對是近期人氣最燒滾滾的展覽,人稱「殭屍
雖各篇類項獨立,但其中有些關聯,或可打通任督二脈,
展」。炎陽下排隊成長龍,指望用陰氣消暑的一場夏日鬼
清涼一夏。以「西瓜」為例,北宋滅亡後透過女真人才開
物語,在陽氣過盛的狀況下,倒是不用想了。心裡清涼,
始在中原栽種,南宋中葉後已大規模栽植,繪畫篇中可見
肉身似乎也就會跟著降溫了。桃木劍收起來,糯米不怕摻
清涼瓜果於宋人畫中。而據科普篇,宋代又正是中國平均
黏米,免嚇到收驚,本刊推出適合闔家觀賞的消夏專題
最熱的朝代。在中醫篇則論及西瓜為「天生白虎湯」,若
「避暑乎! Beat the heat 清涼大作戰」。 首先來說說,為什麼選在國曆七月?因為今年七月是夏
因高溫陽暑,喝西瓜汁、吃西瓜就很適合,可直接清熱解 暑。
日最熱的時節,節氣上遇小暑(7 月 7 日)「小暑一過,
看完這次有趣的消夏專題,就如同看完展覽,感官情緒的
一 日 熱 三 分」, 大 暑(7 月 23 日),「小 暑 大 暑, 有 米 也
刺激愉悅消退後,或因有所啟發,結合過往經驗,進而延
懶煮」,天熱人就懶。加以,「熱在三伏」,初伏(7 月 16
伸思索,即便展覽熱期過去,仍可就教諸位方家。「迴響
日)、 中 伏(7 月 26 日), 末 伏(8 月 25 日)。 酷 熱 燠 溽,
(Extension)」專欄,即是這樣開闢出來的,上一期的穆斯
暑氣一波波,正是消夏好時節。舉凡穿薄紗、袒露肚、吃
塔法 ・ 苑默文〈中國紙和伊斯蘭世界──臺北故宮「航向
西瓜、搧涼風,為了消夏解暑這件事,真的是不分古今,
天方」特展後的再思考〉,蘇雅芬〈評茶也評人──姚文瀚
絞盡腦汁,物質上、飲食上、心靈上的全都出動。 專題推出五方清涼帖。繪畫篇:〈從頭涼到腳趾頭──消 夏圖奇招大比拼〉,赤膊赤腳躺平全都錄,消暑勝景看起 來。器物篇:〈煩悶暑氣 Out !──古人消暑必備神器〉, 八大居家夏日良品寶,有備有涼。書法篇:〈筆底清涼意 ──書法史中的避暑與銷夏〉,帖中記夏熱、暑毒,書中
〈畫賣漿圖〉考證〉則是臺北故宮「遺珠─大阪市立美術 館珍藏書畫」特展後的反饋,皆獲得很好的迴響。本期, 超級重磅以 14 頁推出劉墉〈范寬點描畫法的鼎足三作〉, 在臺北故宮「鎮院國寶」特展後,還能有什麼思索?他以 畫家的眼睛、親筆臨摹的體驗,追尋帶看范寬〈谿山行旅 圖〉、〈雪景寒林圖〉、〈雪山蕭寺圖〉。
有東林避暑、銷夏灣記,「避暑乎」則出自〈九成宮醴泉
閱讀夏日的七月,闔家清涼平安。最後謹錄賴醫師叮囑,
銘〉。科普篇:〈古代的夏天究竟有多熱?──由文獻與
「夏季炎熱,暑氣對不同體質所造成的侵害也不盡相同,
古氣候指標來看中國古代的夏季溫度〉唐宋元明清相對溫
總歸一句,『勿過與不及』。體質過旺者,勿貪涼飲冷;
度,科學體感。除了知識面的娛樂(也可當獵奇,吳彬畫
體質虛弱者,宜顧護陽氣。飲食作息有所撙節,便是夏季
中高逾二層樓的「大冰山」景色,至今看來都是不可思議
的養生之道。」 藍玉琦
16
2022.7
發行人.社長
簡秀枝
法律顧問 劉承慶 典藏.古美術 總 編 輯 簡秀枝 副總編輯 藍玉琦 執行編輯 李思潔 編
2022 JUL 2022 年 7 月 1 日出刊
358
輯 江采蘋 葉舜瑜
特約撰述 劉榕峻 李如珊 美術設計 憨憨泉設計 總編輯
典藏
全媒體數位總編 張玉音 今藝術 & 投資 執行主編 嚴瀟瀟 企劃主編 朱貽安 執行編輯 林芷筠
編輯手記
Editorial
藝文
Note
夏季養生之道 藝訊板塊
標題翻譯 廖蕙芬
藍玉琦|16
美術設計 憨憨泉設計 典藏
編輯部|22
總 編 輯 張玉音 網路編輯 李孟學 童詠瑋 鄧韻琴 社群編輯 許雲喬
專題
特約主筆 吳牧青
Special Report
電話
02-25602220
傳真
02-25673297 gumeishu@gmail.com
古美術編輯部電子信箱 古美術總企劃
劉玉錦
資深企劃執行
林素珍 鄧祥彬
特約業務 鄭敏惠 企劃執行助理
葉偉方
北京地區業務副理
田繼超 行動電話
北京地區發行專員
黃茜
電話
8610-58264541
上海地區業務副理
13910223375
8610-58264542
傳真
張華
電話
8621-58825010 轉 343
手機
13386202280
發行專員 許銘文 徐福伊 蔡芷瑜 訂閱、讀者服務專線 傳真
02-25602220#300.301.302.307
02-25420631
香港代理 大業公司 香港中環利源西街 7 號 電話
避暑乎! Beat the heat 清涼大作戰
852-5245963.5250496
大陸代理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上海分公司 地址 中國 200001 上海市福州路 355 號文化商廈 9 樓 電話
編輯部|26
8621-63747048
8621-63201402
傳真
戶名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郵撥
19848605
社址 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 85 號 6 樓
從頭涼到腳趾頭─ 消夏圖奇招大比拼 江采蘋|28
印刷 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電腦排版 高瑞電腦排版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局版台誌字第 9657 號
煩悶暑氣 Out !─ 古人消暑必備神器 葉舜瑜|38 筆底清涼意─ 書法史中的避暑與銷夏
羅啟倫|42
夏日居家養生中醫保健─ 中醫師家庭的夏日對話 賴宛鍾、陳瑛|48 古代的夏天究竟有多熱?─ 由文獻與古氣候指標來看中國古代的夏季溫度 北京保利2022春拍: 佚名(宋)〈萬花春睡〉圓光 (局部),徑27公分。
李思潔|56
訂書價格表 訂閱期數 訂閱區域 國內定價新台幣
一年 12 期
二年 24 期
1940 元
3670 元 7500 元
大陸 港澳
新台幣
3850 元
亞洲
新台幣
4750 元
9200 元
歐美
新台幣
5680 元
11000 元
※ 以上國外訂價皆以航空計算,如需掛號者,每月需另加 10 美元 或新台幣 20 元郵資。 國內掛號 每本另加郵資新台幣 30 元 國外掛號 每本另加郵資美金 50 元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 4363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本社同意不得刊載
開卷
漫談失意文人、儒商與晚明出版業─ 漫遊藝術史作者群《漫遊怪奇藝術史:從怪奇小 路,走進藝術史的冷知識和驚嘆號!》 林麗江|122
動態
鯤鵬之變,書寫逍遙遊 ─ 異雲書屋「樗寫:林俊臣書法創作展」
Reading
時令
Season
觀蓮節
江采蘋|60
Events
紀念
Remembrance
悵望千秋一灑淚─記周澄先生
陳宏勉|62
從「討海人」到「篆刻家」─ 薛志揚傳奇 薛平南|68 展覽
Exhibition
封面
評賞南宋宮廷院畫〈萬花春睡圖〉 黃小峰|130 春期─ 北京保利 2022 年春拍中國書畫萃珍 北京保利|136
拍賣
北京永樂 2022 春拍舉槌在即─ 書畫版塊著重學術,中國瓷雜御器紛呈
Cover Report
隱逸不寂寞─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幽居有伴:中國畫中的隱逸 與交遊」特展第二期 林逸欣|74
Auction
中將姬與當麻曼荼羅─ 奈博「貞享本當麻曼荼羅修理完成記念特別展」
北京永樂|140
清乾隆〈鬥彩萬福慶壽大瓶〉坐鎮,十件千萬高價 ─佳士得香港 2022 春拍收穫 33.5 億港元
何玉新|80
一位收藏家的邀請─ 韓國中央博物館「李健熙捐贈藏品一週年紀念展」
藍玉琦|144
香港邦瀚斯春拍成績單─ 書畫林風眠掄元,瓷器工藝品成交額突破預期
陳怡融|86
迴響
Extension
文物醫院
Hospital for Conservation
雲端關鍵字
Keywords for Database
書品
Calligraphy
范寬點描畫法的鼎足三作
藍玉琦|126
編輯部|148
劉墉|92
雙城聯動,大千扛鼎─ 華藝國際 2022(香港)春拍圓滿收官
但聞鷓鴣鳴─ 英國 18 世紀〈銅鍍金羊馱人物及鷓鴣鳥鐘〉修復 研究 楊曉晨|106
華藝國際(香港)|149
巴黎蘇富比春拍圓滿落槌─ 乾隆朝精品奪得市場矚目 編輯部|150
繪畫不用紙?畫在植物髓芯上的外銷畫─ 通草畫 Pith paper painting 葉舜瑜|112 有唐第一妙腕:孫過庭《書譜》
何炎泉|116
巴黎邦瀚斯「德馬圖珍藏首場拍賣」成績亮眼─ 法國吉美博物館行使特權成功投得 編輯部|151 展訊
Calendar
本月展訊
編輯部|152
藝文
Note
藝訊 板塊 2 0 2 2
01
東方諾貝爾獎得主揭曉 英國藝術史學家潔西卡.羅森獲唐獎漢學獎
2022 年唐獎漢學獎得主於6 月20 日揭曉,由牛津大學教授 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獲得,為唐獎漢學獎首 位女性得主,更是漢學獎首次擴及藝術史研究範疇。羅森 長期擔任大英博物館東方古物部主任,1994 年後執教於牛 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專業,是目前中國藝術與考古領域 最為活躍的西方學者之一,專研中國青銅器、玉器,尤其 關注中國與中亞鄰國的交流。另一研究專業為中國的墓葬 文化,關切商周至秦漢墓葬形式和內涵的轉變,並利用考 古出土文物說明物質文化和觀念的深刻變化。其代表著作 有1984 年出版之《蓮與龍:中國紋飾》 ,比對了中、西兩 套視覺系統,並從裝飾紋樣系統出發,仔細描繪了蓮樣與 龍樣的傳播之旅;1990 年出版的《賽克勒所藏西周青銅禮
2022 唐獎漢學獎得主潔西卡.羅森。圖 取自唐獎官網。
器》為西周青銅器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也奠定了她在青 銅器研究中的學術地位。 唐獎由臺灣企業家尹衍樑效法諾貝爾獎精神捐助成立,發揚盛唐精神,每兩年一屆,有「永 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四大獎項,各項獎金新臺幣5 千萬元,為全球 獎金最高的學術類獎項。(整理
02
江采蘋)
史博館、國美館新任館長上任 梁永斐專任史博館館長,廖仁義任國美館館長
7 月1 日,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國立臺灣美術館新館長雙雙上任,原國美館館 長梁永斐專任史博館館長,國美館館長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 授廖仁義接任。 梁永斐於2020 年11 月接任國美館館長,今年2 月開始兼任史博館館長,兼 任史博館館長期間,梁永斐梳理國美館及史博館兩館分工定位,並完成史博 館館藏盤點,更讓延宕已久的整建工程順利步上軌道,預計於明年8 月試營 運,對於整建後營運方向梁館長亦有完整擘劃。 新任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法國 巴黎第十大學美學博士,具美學評論、
新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梁永斐。圖 文化部。
策展與博物館管理專業,現任國立臺北 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及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駐法國臺灣文 化中心主任、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所長、北藝大主任秘書等。文化部長李永得相信廖仁 義能帶領國美館強化臺灣美術史、攝影史建構,與國際接軌,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藝術能 新任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圖 文化部。
22
2022.7
量。(整理
江采蘋)
03
香港故宮開幕盛事 九大展覽呈現古今中外藝術精萃 㪁ᐅ೫̏૯ൢ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香港故宮)於7 月2 日開幕,為慶祝香港回 歸中國50 週年,香港故宮將分階段展出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出借的900 多件 文物,當中有166 件屬於國寶等級,如北宋〈定窯孩兒枕〉、北宋〈洛神賦 圖〉,以及首次離開中國大陸赴展的米芾行書〈研山銘卷〉等。
പ㧍ൢ 紫禁萬象─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 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
作為首次曝光,香港故宮推出九大展覽,除呈現北京故宮收藏精華,亦有香
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
港文化機構、當地藏家所出借之收藏及作品。特別展覽「國之瑰寶─晉唐宋
龍顏鳳姿─清代帝后肖像
元書畫」展件多為國家一級
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
文物,而「馳騁天下─馬文
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
化藝術」則包含中西方與馬
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
相關的藝術品,包含繪畫、
ṁ׆ൢ
雕刻等品項,共計111 件。
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
(整理
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
李思潔)
唐 韓滉〈五牛圖〉(局部),北京故宮 博物院藏。圖取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官網。
04
邦瀚斯人事異動 中國古董藝術部、亞洲管理 團隊重組
05
最後一位國寶押運人仙逝 索予明享嵩壽102 歲
邦瀚斯近日公布中國古董藝術部亞洲管理團隊任命:
故宮國寶文物來臺最後一位押運人,「索公」索予明於6
虞詠芝出任中國古董藝術部主管,唐冶獲擢升為中
月19 日11:30 在家中逝世,享嵩壽102 歲。索予明1920
國古董藝術部董事。由虞詠芝、唐冶及李富怡組成
年生於湖北江陵,1941 年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落腳四川南
之香港團隊,將與以中國古董藝術部環球主管阿薩
溪縣李莊,招募一批繪圖人員,索予明遂應徵入院,自
夫.海曼(AsaphHyman)及美國區亞洲藝術部主
此加入保護國寶行列。1949 年成為第三批文物來臺押運
管高德莎(Dessa Goddard)為首的專家團隊緊密
負責人,護送國寶文物安全抵臺。
合作。
索予明為文物遷臺歷史的見證者,來臺後成為漆器研究
虞詠芝的拍賣事業始於倫敦邦瀚斯總部,受訓三年
專家。2015 年,時任總統馬英九致贈遷臺有功人員感謝
後於2014 年以專家身分轉戰香港,2020 年曾出任香
狀,表揚國寶押運人高仁俊、張銀武和索予明,索予明
港蘇富比中國古董藝術部專家及副董事,現重返邦
親自領取感謝狀。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臺歷史記憶
瀚斯。原任中國瓷器及工藝品部門董事的唐治,於
庫」在今年5 月推出的索予明的訪談影片,為最後的公開
2018 年加盟倫敦邦瀚斯,次年調職香港,帶領香港
身影。索予明的一生,時代的記憶,謹引其言:「人與事
團隊於今年春拍取得歷史性佳績。李富怡則先後任
都會改變,但歷史事實是
職蘇富比、佳士得及倫敦重要古董商,2019 年加入
變不了的,每一件古物都
邦瀚斯,參與過多場重要拍賣專案,經手重器包括
是見證,也是一首史詩。」
剛刷新國際市場上明永樂燭臺成交紀錄之一對明永
(文
樂〈青花纏枝花卉八方燭臺〉。(整理
葉舜瑜)
藍玉琦)
索予明(1920-2022)。圖截自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臺歷 史記憶庫」拍攝影片。
ART&COLLECTION
23
26
2022.7
ART&COLLECTION
27
㤚യ⯞㫾ᓿᤷ䢲㌪⑨᪹᩷䢲ᆾቈᩕᓿ⎘ࣰ䢲۞⡃⏴ೀᐪᎯ䢲ㄈ〦ˮ㕗റ۾आģģᬠҧଦ̞ࡴ䣅ηᆪ㟚䢧
͎ໝˑᕕṁ׆ᶥ䢧റᓿݸ૯ᓿ㐧Ϝ䢲ՖᕖǙ˕;ǚˮⅲ⧀;׀ˮ;䢲ᒶˏໝˮᕏᶥⅲˏᣣᕩ㟢ǐㅷ㡫㭙ᵨ䢲ᶥᨹϜ⾴䢲ଫΰയ ᇻ᳅ᶥ૯အἄ䣅㟚ռᤷᦔჍ䢲˙ଫㅒ۵́Ꭺ₤ͳ؊䢲⇐⇐㒆̮⥀ᨃ૯㟚ⅲ㑫ᓿ⎏ᑜ䣀˙∑᩷⯫䢲Ѱ㌱⩃ⱖ⮂䣁⎘㐽᪹᩷كঃ䢲Ѩ ⼾㌪ᢶՒ䣁ॼ⫗⮂˖ᆬᨃ䢲⦪⮂ᗣܽ㨔⟞㔑䢲ᆘϜˏᖣଠ㔡ݸ゠ⷌݸⅲǙ㔡ⷌ᥅ǚǐ㡙̞ᕚ㐊Წ㨔ḵ䢲㈶⮏㡫ᤷᕏ↪ⅲᓁ╈䢲 㑰ۿǙճ⃜ૠᦱǚ䢲゠ώ㌪㭕ǐ
江 │采蘋
從頭涼到䳾趾頭
文.圖
ၾ ॕ 霎 ॰ य़ 穉 ೪
日炎炎,熱浪襲人,現代人的避暑方法多,最簡單的莫過於躲進冷氣房,配
夏
上冰品涼飲;或是到海邊、溪澗、游泳池,戲水忘卻溽暑。回想沒有電力
的古代,古人如何消暑納涼?即便沒有冷氣與冰箱,古人消暑奇招一籮筐,縱 覽消夏圖,從衣著到配備、從飲食到居家擺設,一一評比,看看誰是消暑的個 中高手?
暑氣薰人,躺平為上 每當氣候溼熱,好像怎麼動都熱,無論是移動、勞動、運動,在高溫襲擊下,動 輒揮汗如雨,此時不如躺平不動,緩下氣息與心跳,靜靜感受周遭的一絲微 風,似乎就能涼爽得多。古賢深諳此道,如陶淵明有云:「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 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躺在窗邊享受一陣涼風,便能快活得有如無 憂無慮的太古之人,連陶淵明都這麼說,夏日的躺平族大可躺得有理、躺得優雅。
ၾॕ霎妿َྃ牧蛭ଘ 犋 盛 纨 疑 ᐺ 劉貫道〈消夏圖〉(圖 1)以全套配備為我們示範了文士如何風雅一臥。主人公赤 足躺在臥榻上,一足交跨,舒展雙腳,鞋子則置於踏床上。別看他身後有屏風、 方案,便以為這是室內,屏風旁有一叢生長在土裡的芭蕉,另一側也有竹葉婆 娑,看來他是把整套配備搬到庭園中享受了。 文士身穿寬鬆的衣物,領口敞開,袒露胸肩,衣服為黑邊,一道如吊帶的白帶掛 在肩頭,此種穿著謂之道袍,或稱野服、直裰,乃燕居之服,也具有隱逸的象 徵。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明這種服飾:「布衣大袖,周緣以皂,下加襴,前繫 圖1 元 劉貫道〈消夏圖〉, 29.53×71.12公分,納爾遜- 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28
2022.7
二帶,隋唐野服之,謂之馮冀之衣,今呼為直裰。」在描繪魏晉高士的作品中,經
圖2 宋〈柳陰高士〉,65.4×40.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圖3 南宋〈槐蔭消夏圖〉,25×28.4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常可見此類穿著,於〈柳陰高士〉(圖 2)可更清楚看到道袍的構
用於借指學宮、學舍。此外,古時科舉考試
造。穿道袍突顯瀟灑不羈的特質,任憑衣袖垂落,如此寬鬆開
多舉辦於秋天,是槐樹開花的季節,因此參
敞的衣著大概也是夏日最佳 RXWÀW。
加科舉考試也別稱為「踏槐花」。
〈消夏圖〉中生活器用與文房清玩齊全,主人公一手拿拂塵,一
這名文士想考取功名嗎?案頭上擺放的確實
手持書卷,背靠「隱囊」,隱囊是用於靠伏的軟墊,一如今日的
是文房用具,有辟雍硯、筆插、書卷,以及
懶骨頭,後方還斜倚著阮咸。身後的案頭上的東西可不少,竹 書帙包裹若干書卷,旁置銅鐘、荷葉蓋罐、盞托數碟,長頸瓶 插滿靈芝。桌子前側黑色盆狀物,實為「辟雍硯」,是南北朝至 唐初盛行的一種圓形硯式。地上的矮几上則放了冰盤,中央立 著不小的冰塊,既能散發涼氣,又能冰鎮瓜果。
一個四腳魚造形的水滴。不過從主人公的姿 態來看,真看不出絲毫努力向上的企圖,他 將鞋子隨意地褪在床邊,翹起雙足,袒露 胸腹,伸著慵懶的懶腰。雖然沒有冰盤消 暑,一旁的屏風繪著雪景,聊以替代冰雪之
禬 莩ԏӥ牧䰐犥盛秚 〈槐蔭消夏圖〉(圖 3)中一名高士將床榻、屏風、書案移至槐
職。在槐樹之下,文士擱下筆墨之事,不思 汲汲營營,專於小憩。劉貫道〈消夏圖〉中
樹之下,槐樹枝葉濃密,成為涼爽的庇蔭。槐樹對於讀書人
的文士尚且是清醒的,頗有偶像包袱地持
來說,具有特別的文化意涵。周代宮廷外有三棵槐木,三公朝
著「道具」,像是有備而來的擺拍;相較之
覲天子時面向三槐,因此「三槐」被借代為三公,有官位的寓
下,〈槐蔭消夏圖〉的文士已全然放鬆,他
意。漢代長安城太學附近有一片槐林,每半個月舉行書籍、笙
陶醉地閉眼,掛著一抹怡然自得的微笑,享
磬樂器買賣的市集,成為讀書人聚會貿易之所,而後「槐市」被
受度更勝一籌。
ART&COLLECTION
29
葉 │舜瑜
煩悶暑氣 !
文.圖
ݘ Ո ၾ า 㯪 ᐟ 瑊
Out
日炎炎,熱氣蒸騰,手持電風扇、涼感毛巾、水冷氣、冰棒甜筒……為了
烈
打擊煩悶暑氣,現代人必備各式各樣的消暑聖品。在千百年前的古人又是如
何消暑納涼的呢?讓我們一同解密古人度過夏日的消暑神器。
争҄譶ੲ牧Ⴔ争݈ 詴 恝 提到古人消暑必備神器,最直覺想到的就是扇子了。宋代文人陶谷詩句:「淨君 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每到夏天幾乎是人手一扇,在酷暑裡為人們招來清風的 扇子,可謂最佳「涼友」。扇子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自戰國始,扇子即依據 使用者的身分與功能,分為禮儀上使用儀仗扇與實用扇。在實用扇方面,品類繁 多,由文獻和考古資料顯示,漢代以前已有竹扇、羽扇,漢至明初之際,中國用 扇以絹、羅製成的圓形團扇(紈扇)為主,至近代仍有使用(圖 1)。而發源於日本 的摺扇,雖在宋元時期已傳入中國,卻因當時中國因未有自造紙製摺扇的技術, 未獲得大眾青睞。至明永樂初期,日本朝貢使大量進貢日本摺扇,成祖因其開 闔方便,甚為喜愛,命工如樣仿製,並作為賞賜臣子之用,摺扇便逐漸流行 起來。而後中國摺扇又與書畫藝術密切結合,文人雅士不僅拿扇來搧風引 涼,還在扇面上題字作畫,搭配精雕細琢的扇骨,這種懷袖間的雅物遂成 為明清以後用扇主流(圖 2、圖 3)。 夏天除了濕熱,蚊蟲還很多,而古時驅趕蚊蟲的最佳利器,就屬麈尾。 關於麈尾具體的樣貌,目前學界未有定論,有一說認為麈尾形同拂塵(圖 4),一般對這類麈尾的印象,多來自魏晉時期名士手中的清談之物,手柄前 端附有獸毛、形如動物尾巴的持物;另一說則認為其形如扇。透過文獻記載則可
圖1 民國〈團扇〉,徑 2 3 . 6 公 分。圖 引自國 立 歷 史博物館編輯委 員會《扇的藝術》,臺 北:史博館,19 96,頁 286。
圖 2 明 唐 寅〈畫 秋 山 行 旅〉,17×44.5公分,國立故 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 物院Open Data
38
2022.7
發現,麈尾作用除清談時「探玄理微」,還能「拂穢清暑」(註 1)。這個用於「拂 穢清暑」的麈尾形象,或可由日本正倉院藏的〈柿柄麈尾〉(圖 5)略知一二。此件 麈尾收藏於黑色漆盒內,中心為黑色柚木製成的夾板與握柄,夾板兩側尚存部分 黃褐色毫毛,依其殘存的現況推測,可能是具搧風、驅蚊二合一功能的麈尾。
圖3 明 文徵明、王穀祥、陸師 道〈書詩〉,16.5×44公分,國 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 博物院Open Data
圖 5 六 朝 或 唐〈柿 柄 麈 尾〉,殘全長61公分,正倉 院藏。圖引自張清文、史一 媛〈扇底風流─魏晉名士 用扇雜考〉,《大匠之門》 第20期,2018年,頁195。
圖4 明中期〈雕漆剔紅四 季花卉紋拂塵〉,長28. 5 公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藏。©Public Domain
Ӟ 걿ଟ굉牧ᴻ倀薹公Ի妔౯ 扇子與麈尾真能驅逐蚊蟲嗎?宋代陸游曾作詩:「澤國
中,明清已降的用香文化亦隨宋元發展而流傳至今。
故多蚊,乘夜吁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快。」說
由此可知焚香與古人生活息息相關,除用於祭祀,
明扇子驅趕蚊蟲功效有限,故取艾草薰之。宋代《格物
亦與其他實用需求結合,例如順應四季更替,在不
麤談》也提及:「端午時,收貯浮萍,陰乾,加雄黃,
同時節更換不同種類的香料,達到夏日驅蟲、除濕
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指的即是端午節前後古
與消暑等功能即是一例。
人焚燒艾草、浮萍、煙葉,並配以雄黃製成的薰香來 驅除蚊蟲。而時序進入小暑、大暑,天氣熱不可耐,在 午後焚燒沉香,亦不失為消除暑氣的好方法,有詞云: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可見除 了物理性驅蚊解熱,古人還使用焚香作為化學對策。
而因應焚香需求,與之配套的薰香爐也隨而發展。 其中漢代最為流行的博山爐(圖 6),極具代表性。 這類香爐器身如豆,上設鏤空山形蓋,有的下帶一 盤。將香料置於其中焚燒,不僅能夠薰香驅蟲、使心 神安寧,爐中煙霧緩緩升起,繚繞其中彷彿出自仙
中國用香的歷史可溯自周代,周人即存在以升煙祭天
山,博山爐亦是象徵漢代仙家思想中的仙山器物。隨
的「禋祀」;至漢代張騫通西域後,來自西域的香料
著時序的演進與功能的不同,北朝至隋唐時期薰爐
不斷輸入,焚香方式與器具改變,用香爐燃香以薰居
形制產生變革,此後香爐的材料與造形更加多元,
室、衣物之風在貴族間流行了起來;及至宋代,不僅發
宋代以降,文人士大夫更將焚香發展成休閒活動,
展出精緻的薰香文化,焚香也已融入常民日常生活之
瓷質(圖 7)、玉質香爐(圖 8)亦十分受到歡迎。
圖6 漢〈博山爐〉,高26.8公分,國立故宮 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圖7 元 龍泉窯〈青瓷三足爐〉,高14.2公 分,口徑16.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圖8 明〈青玉鼎爐〉,通寬12.3公分,通 高9.3公分,口徑8.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 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ART&COLLECTION
39
羅 │啟倫 ︵博理基金會研究員︶
羅 │啟倫 、國立故宮博物院
筆底清涼意
文
圖
괝 ဩ ݥ Ӿ ጱ 螨 า ꖮ 栓 ॕ
二個季節總讓書家苦惱,一是冬季、一是夏天。冬季必須「呵凍」,凍僵
有
的不只是墨池、還有自己的雙手,顫顫巍巍,辛苦可知。夏天雖然有扇可
「拂暑」,然而暑熱逼仄,總讓人心煩難耐,難以靜心寫字。總不如春有百花秋有 月,詩人春秋多意興,筆墨佳作好相隨。 即使如此,書史中還是有不少夏日之作。最著名的避暑書作,莫過於許多人自小 臨習的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圖 1)。皇帝避暑,自非尋常事。唐太宗將隋文帝 建於寶雞麟遊約一千米高地的仁壽宮,修復擴建為唐代避暑第一離宮九成宮。又 在宮內發現甘冽的泉水,故令魏徵撰文、歐陽詢書丹,立碑記事,即為後世視 為楷法極則的〈九成宮醴泉銘〉。銘中稱「至於炎景流金,無鬱蒸之氣。微風徐 動,有淒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可知九成宮信為避暑之聖地。 不過對於芸芸書家而言,既無離宮、也無別墅,如何度過漫漫夏日之威,只能從 他們的書作中一起感同身受。
ॕ෭ᇙꗙၾา觶ߝ ʒ 䮉 獟 ୗ̻ ॕ 公 ૼ ̼ 楊凝式(873-954)雖為五代十國之人,他的書藝卻為後來北宋蘇東坡、黃庭堅等 推崇,故而近代學者多將他目為「書道由唐入宋的樞紐人物」(臺靜農語)。楊凝 式目前留存的書蹟並不多,僅〈韭花帖〉、〈跋盧鴻草堂圖〉、〈神仙起居法〉、〈夏 熱帖〉四件,可能還是楊凝式當時多作 「題壁書」,故其書史地位雖高,卻罕 見其蹟。 其中,大草狂放書之的〈夏熱帖〉(圖 2),即是楊凝式提到夏日炎炎之際,如 何特調一杯清涼解渴的飲料: ኼ Ϸ ૧í ࢬ ᇊ ᝂ ᅟ ՞ ç ۂ ම Ⴞ ̐çѮࠓٗࣕéࠜŀŀŀՕ˃աçම ђ ʿ Ϩ ʛçăʓ ᆚ Ϫ ๑Ąॣăʓ ʅ м ๑Ąé 此帖殘損多字,漏失幾處關鍵字。不過 開頭就說,即使夏天酷熱,然而自己卻 是體履佳宜,狀況不錯,就是因為「長 飲 酥 蜜 水」, 還 想 要 介 紹 朋 友 多 飲 此 物。所謂「酥蜜水」,應該就是唐宋時 期流行於上層社會的蜜奶調合之飲品。 圖1 唐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日本東京三井文庫藏。
42
2022.7
圖2 五代 楊凝式〈夏熱帖〉,23.8×33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楊凝式所言「酥」,即是奶酥,是從牛奶、羊奶中提煉出
另 外, 記 載 兩 宋 庶 民 生 活 的《東 京 夢 華 錄》與
來類似奶酪、奶油一類便於保存的固化奶製品。「醍醐」
《夢梁錄》,亦有一種酥蜜相調的甜飲「蜜浮酥柰
則是從奶酥再多次提煉而出,可知頂級美味。這類型的奶
花」。顧名思義,應該就是用冷凝的酥油做出白
製品於魏晉南北朝由北方遊牧民族慢慢傳入中原,至唐代
色的柰花(一說為茉莉花)形狀,放在盛了蜂蜜的
已多有記載,到宋代更與蜜、糖相調,口味變化更顯豐
盤中,想必是視覺與味覺的多重享受。
富,成為上層社會頗為追求的美味飲食。
所以,言情小說中常用來形容美人的酥手、酥
如詩詞中常見的「酥山」一物,乃是將奶酥加熱到近乎融
胸,並非讓男人銷魂欲「酥」之意,而是美人膚
化的狀態,拌入蔗漿或蜂蜜,在盤子上滴淋成山巒的形
白如「奶酥」。由此可以想像,楊凝式製作的那
狀,最後放到冰窖裡冷凍後取出食用。可以想見冰爽甜
一杯「酥蜜水」,應該就是用蜜水慢慢調開潔白
膩,入口即化,與今日冰淇淋十分形似,乃為唐宋時期的
滑潤的奶酥,一如今日流行坊間飲料店的奶蓋
夏日消暑聖品。唐人王泠然〈蘇合山賦〉中,便曾盛讚酥
茶,無論在視覺與味道,絕對堪比「QQ ㄋㄟㄋㄟ
山之美味「味兼金房之蜜」。
好喝到咩噗茶」!
ART&COLLECTION
43
賴 │宛鍾 ︵杏莆堂中醫診所院長︶、陳瑛 ︵臉書﹁中醫太太的日常閒話﹂版主︶
夏日居家養生中醫保健
文.圖
Ӿ 蠴 䒍 疑 ସ ጱ ॕ ෭ 䌘 扖
生病的因素,不外乎是先天體質、性格、身處的氣候環境、生活習慣。先天
人
體質和性格,與心性、心境有關,一般不容易改變。但環境氣候卻可透過日
常生活觀察及推敲研究,找到疾病出現的端倪,再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來達到 養生的目的。 現代人常常忽略人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身處於自然,天地四季氣候、陰陽消長 的複雜變化,從外而內影響著人體。從中醫傳統理論來看,萬物生長發展也順其 規律,春溫春生,夏熱夏長,秋涼秋收,冬寒冬藏。當季節不同,對人體各方面 的影響,也會明顯不同。 我開始注意到四季變換在中醫上的意義,是偶然間賴醫師跟孩子們描述秋天:「秋 天,是農作物收成的季節,也是分開、離別的季節。果實不管再怎麼長,到秋天 時一定要落下,離開大樹。分離是秋天的本質,所以秋天也有種肅殺之氣、金銳 之氣,像秋決、秋刑,古時候的犯人砍頭都在秋天。」我不禁好奇地詢問,「那夏 天呢?」 ěࢬ˭ݵΆጅءୣׄڄçإᕐèಿٵΆۂռࠓèੂޥٵʍءୣéၷˤ݈ʿݵᕐ ᄦ௲̳ʄขîĜ 古人觀察夏季,有兩個面向,一是主「長」,陽氣升長,一則主「發」,向外發 散。萬物長大,是夏季很重要的部分,《黃帝內經》、《禮記》、《太元經》等許 多古籍多提及這樣的觀察。經過春季回溫、蠢蠢欲動、初始萌生,緩緩醞釀三個 月。到夏季時,天地之氣已相互調整到最好的蘊養,使萬物蓬勃生長,這是最恣 意縱容生命長大的季節,正是陽氣最盛之時。 夏天,也是發散、耗散的季節。生長需要能量,也 耗散能量,炎熱氣溫使皮膚的毛孔努力張開,貪 婪地散熱、流汗,氣血隨熱往外耗散,大量消耗 身體的能量,精神容易渙散。當陽氣上升外散,身 體內部反而空虛,好發的疾病多在肌表。此時人 體全身氣血集中於上焦(橫膈膜以上),心肺氣血 旺盛,腸胃則處於低運作階段,胃口自然不佳; 且因內部氣血不足,稍有不慎,易受濕邪、寒氣 侵襲,而產生腹瀉、腸炎。《黃帝內經.四時調 神大論》裡將陰陽消長的過程,衍伸於四季的更 替,提出春夏季時陽氣升長,陰氣下降;秋冬陰 氣上升,陽氣下降。因此夏季若順勢保護補養體
唐 王冰註《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明嘉靖二十九年武陵顧從德復宋刊本,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 國立故宮博物院。
48
2022.7
內的陽氣,入秋時,則有足夠的能量得以收藏。
因此夏季養生的重點,在於適應暑熱、防止因避暑而過 分貪涼、防暑氣濕邪入侵,同時要顧養身體陽氣,方 為正道。
ॕ ෭訅ஞ ěԽᝂ͐࠱୕Ά݃Ϡඹèᇊඹڄϙ̄ç௲ݵᚙؠ ğ˻ĠڄᇷᗄéĜ 常聽到夏日熱情如火,五行中夏季也屬火,對應臟腑為 「心」。中醫的「心」,是一種分類,非單純指解剖學上 的心臟,十分複雜。要了解「心」,必須先知道火的概 念。《尚書.洪範》曾言「火曰炎上」,火的形象,具有 溫熱、往上延燒的特性。熱往上衝,往上、產熱,都是 火的本質。 身體裡什麼是屬於火的系統,帶有火的功用呢?像馬達
明 高濂《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夏卷.夏月氣數主屬圖》,明萬曆時期雅尚 齋刊本,哈佛大學圖書館藏。
起伏特別大等「心火旺」的現象,反應在身體上,就 容易出現中暑、失眠等問題。 所謂「夏日養心」,包含兩種意涵:
運作不停的心臟、血液循環系統、身體部位指腦部、
如果體質本來就比較燥、容易上火、火氣大、口乾
頭部、面部。從疾病來看,只要有明顯的發熱狀態,如
舌燥、有口臭、容易流鼻血、面紅耳赤、血壓高的
發炎、紅腫、熱痛。頭面部的疾患,如發燒、口瘡、
人,在夏季炎熱、陽氣升發的助長下,這些「心」的
眼睛結膜發炎、流鼻血、中風、腦炎、腦損傷(包括外
情況會更加劇烈,所以這個季節心火旺的人就要避免
力撞擊)。輕微的如晚睡熬夜,口乾舌燥,或是用腦過
心火亢進無節制,進而產生疾病;熬夜、忙碌操勞、
度,心火過旺,口舌生瘡,這些上火的熱現象,都是屬
情緒不穩定、壓力大、睡眠時間太少都會造成火氣
於「心」的一部分。夏日炎熱,身體溫度提高,新陳代
大。生活日常作息要維持正常,不要過度。飲食上則
謝加快,熱往頭上衝。容易感到心煩氣躁、易怒、情緒
須忌口,口味不宜太重,少吃油炸、燒烤、辛辣刺激 的食物、滋補藥膳、熱性水果(如荔枝、龍眼、 桃杏、櫻桃、榴槤等),勿過度飲酒。可吃些退 火的食物,如水分多的水果、瓜類,涼性飲品 如綠豆湯、冬瓜茶、青草茶、仙草、薄荷茶、 檸檬汁、甘蔗汁、花草茶、蘆薈汁、烏梅汁、 木耳蓮子湯。另外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茶,可 退心火,但苦味屬寒性,多食傷胃,適量即可。 如果是體質虛寒,身體能量低下、心氣不足的 人, 本 身 不 容 易 上 火, 可 以 趁 夏 天 陽 氣 旺 盛 之勢,溫養集中在上焦的血氣,處理身體的虛 寒。《黃 帝 內 經》中 所 言「聖 人 春 夏 養 陽, 秋 冬養陰」,後面會提到的三伏貼可以「夏治冬
冬瓜。岩崎灌園《本草圖譜》卷43,江戶晚期繪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病」,便是源自於此理。
ART&COLLECTION
49
李 │思潔
古代的夏天究竟有多熱?
文.圖
ኧ 糽 ꖮ ݘ 䶷 狡 瞲 䰤 㬵 ፡ Ӿ 㾴 ݘ դ ጱ ॕ 疄 伩 ଶ
人怕熱,古人也怕熱。現代人有冷氣、電扇等電力設備度夏,古人只能依賴
今
扇子、涼飲、實際的或是心靈的避暑,來營造絲絲涼意。令人好奇的是,我
們看畫中的古人時,衣著樣式鮮少因隨季節而改變。那麼,古人所感受到的夏天 溫度,真的「很熱」嗎?
ই֜矐介ݘդ䶷伩牫 在沒有精準測溫儀器的古代,如何得知當時的氣溫呢?植物的生長是比較的基準 點。花時早一天開或晚一天開,可能代表著當年的氣候已經與過去有所不同。或 許有人會存疑,植物對於溫度的感知,有如此敏感嗎?現代科學已經證實,植物 是有效反映氣溫的自然物件。植物的生長與環境溫度密切相關,如果環境溫度未 達一定下限時,植物無法生長,因此無論是開花或是結實,都是足以反映當時氣 溫較以往高或低的事實。古人重視農書,不僅因為中國「以農立國」,這些看似繁 瑣記錄花開結實的文字,其實反映了當時的氣候變化。 除了文字,還有一類被稱為「古氣候指標(Paleoclimate Proxy)」,常用的指標有冰 芯、年輪、珊瑚礁、花粉、孢粉、沉積物岩芯等,可以讓現在的科學家來推斷古 氣候的情況和變化。每一種指標反映的時間範圍和解析度不同,舉例而言,樹木 年輪受到當年與上一年的氣候因素影響;冰芯記錄的時間尺度最長可達數十萬年; 海洋沉積物雖然時間尺度長,但可能受到海流以及生物砂穴等因素干擾。而無論 是海洋沉積物或是地質沉積物,都只能分辨兩個世紀間不同的氣候,無法確定幾 十年間氣候的不同。近年來,科學家試圖以珊瑚、石筍、硨磲貝等有碳酸鈣成分 的動物進行古氣候解讀。已有研究顯示,珊瑚的骨骼分析可以解讀出數小時內的 氣候變化,提供更多的細節資訊。
̿ ॕ 公 ̀ই ֜ 段 ݘդ ኞ ၚ 牫 中國歷史悠久,時代跨度極長。歷朝的氣 候變化,不僅影響古人生活,也可能是重 大歷史事件的導因之一。秦漢以來,中國 氣候大致有著暖冷交替的階段,秦漢時期 氣候溫暖,但至兩漢之際卻有寒凍。東漢 中期溫暖,至東漢晚期又轉寒。 隋唐至中唐(581-740)是氣候溫暖期,但 自公元 741 年逐漸轉冷;唐中後期(741- 907)雖然整體偏冷,但其間有氣候明顯 回 暖 的 時 期。 由 文 獻 中, 可 以 探 知 到 初 明吳彬作《歲華紀勝》之「結夏」,29.4×69.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中可見古人利用「冰 山」取其涼意。究竟,古人的夏天有多熱呢?
56
2022.7
唐的氣候溫暖,影響農作物,如武德五年
(622)四月戊辰,小麥早收,因此唐高祖命令京城各 官員休假,親事務農,協助麥收。《資治通鑑》中同樣 記有貞觀二十一年(647)三月,唐太宗患有風疾,又 因暑熱而備感痛苦。到了夏天,天氣更為燠熱,唐太 宗因此下令修終南山太和廢宮為翠微宮,並於五月 開始在此避暑,處理朝政。唐中後期後雖有數年回 暖,氣溫與初唐時相去無幾;但整體仍是走向寒冷的 氣候結構。 大量史料證據表示,公元 1100 至 1200 年的歐洲處於 溫暖期,夏季暖乾、冬季溫濕,又被稱作「中世紀暖 期」。中國的五代北宋,正值此時期的中前期。五代
唐人〈宮樂圖〉,48.7×69.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圖中,可以看到唐代女性穿著寬大的衣袍,脖頸處肌膚裸露,似乎較有 「夏裝」之感。
雖然延續了唐末的寒冷,但北宋時整體氣候偏暖。公 元 960 至 1110 年,北宋首都開封「無冰、無雪」的暖 冬年度計有 47 年,占總年數的三分之一。北宋氣候溫
的紀錄,冬季氣溫嚴寒,影響春夏果收。當時的桑椹
暖,各地多有收穫再熟稻的紀錄。除了影響中原地區
果收,較現代江蘇南部遲約 10 天。明代正式進入了
的農業,契丹身處的東北地區農業也蓬勃發展。《遼
小冰期,氣候總體偏向乾冷。文獻中有「異常初霜」
史.食貨志》中記錄自初年起,農穀充足,甚至可以
的紀錄,如《明英宗實錄.卷四十四.正統三年七月》
資助鄰國。但自北宋末期開始,氣溫轉冷,文史資料
有「七月霜降不時,傷害稼禾」,推測降霜至往年早
中苦寒的紀錄增加。
了 51 天;同樣也有「異常終霜」紀錄,如《明史.卷
南宋則是中世紀暖期的尾聲。長期居住在北京長春宮 的道士丘處機曾於寒食節作〈春游詩〉中「清明時節杏
二 十 八. 五 行 志》所 記 1466 年「四 月 乙 巳, 隕 霜 殺 苗」,較往年終霜晚了 18 天。
花開,萬戶千門日往來」,反映當時北京的物候與現
然 而, 氣 候 的 轉 變 並 非 線 性 的。 雖 然 明 代 氣 候 的
代相去不遠。由南宋的作物文獻中,可以探查出當時
大 趨 勢 是 往 乾 冷 前 進, 但 中 間 仍 有 少 數 幾 年 高 溫
的溫度已較先前朝代溫暖,甚至可能高於現代。過去
難 耐, 如《明 史. 卷 二 十 九. 五 行 志》中 記 1469、
不耐寒的溫州蜜柑種植地界北移至南京,而今日的柑
1470 及 1474、1475 年皆為暖冬,不僅「冬,燠如夏」
橘類水果,僅產於江蘇太湖一帶,種植北界至少比現
(1469),並且「冬,以無雪祈禱」(1475);1478 年
代北移一個緯度。同樣地,茶樹的種植也較今日北移
河北徐水地方志亦有「九月,桃李花」的二次開花
了一個緯度。苧麻的生長與溫度更是相關,元初的官
「災 樣」。15 世 紀 後 半 至 17 世 紀 上 半, 由 中 國 各 地
撰農書《農桑輯要》中記陳、蔡兩州(今河南淮陽與汝
的古氣候指標,可以以明地觀察到暖-冷-暖-冷
南)每年可收三次苧麻,而今日三收苧麻的北界位於
的階段,其中最為溫暖的應是洪武十二年(1379)左
南陽至南京一線,同樣北移了一個緯度。就現代氣候
右,蘇南地區稻穫可達三收。此後,需至嘉靖到萬曆
學的認知,一個緯度會造成攝氏 0.7 至 1 度的溫差。
年間,蘇州才再有廣泛種植再熟稻的紀錄。
元代開始氣溫緩步下降,由青康藏高原敦德和古里雅
清代文獻中記有氣候相關的資料甚多,除了朝廷的正
冰芯等古氣候指標,都顯示氣候由中世紀暖期往小冰
式文件(皇室、內務部、軍機處等的檔案)便有 1000
河期移動。元代後期(1320-1370)史料中有大量寒冷
多萬件(卷冊),各地地方志、私人筆記小說等,數
ART&COLLECTION
57
紀念
Remembrance
悵望千秋一灑淚
記周澄先生 文.圖︱陳宏勉(書法篆刻家)
5 月21 日周澄夫人來簡訊,說周澄先生入院11 天,期待漸入佳境,未料 25 日早上起床後,就收到有訊息告知先生昨天離世了(5 月24 日,享壽 82 歲)。 先生身體有白血病的徵兆,應該2009 年初就出現了,即使有堅強的醫 療支援,那段時間仍無法出門。時值大專院校篆刻比賽,請先生主持 開幕,權宜之下,邀他赴宜蘭尋非醫之醫,身體居然逐漸正常,也適時 在比賽開幕式出現,忙到下午評審閉幕而無恙,身體逐漸正常下來。身 體好了以後,閒不住的他,又在兩岸臺灣各地南征北討起來。一直到 2017 年臺灣印社和終南印社篆刻交流展之前,舊疾轉遽,必須定時輸血 補充,但生活狀況依然正常,仍一起到西安和終南印社舉辦交流展和活 動。近兩年先生身體逐漸轉壞衰弱,不時進出醫院,2020 年國父紀念館 舉行「蒸雲洗石─周澄八十回顧展」時,身體已經很衰弱了,必須以輪 椅代步,無力致詞。年初先生身體精神稍好時,還寫寫字、整理一點未 完成的作品,但一切狀態依舊是不可逆。
周澄(1941-2022)。
62
2022.7
首獎,後來又看到他和鄭多鏗一起成為70 年度中山文藝獎篆刻類得主。
印社因緣 認 識 周 澄 是 在1982 年, 因 邀 集 生 年1940 至1960 年 中 青 世 代 印 人, 組 成「印 證 小 集」之時。1979 年12 月王北岳先生創辦了 《印林》雜誌,每期介紹有經典、臺灣資 深和青年三個不同世代的篆刻家,在一卷 2005年臺灣印社於國父紀念館展覽合影,後排左起第六位為周澄。
一期介紹過陳昭貳後,1980 年4 月一卷二 期就介紹了周澄,接下來中青輩一個個輪 流被專題介紹。但是雜誌畢竟只能刊登一 次,就沒有機會再上版面了,當時眾人思 考如何聚集中青一代擅篆刻者,於是擬定 一個屬於臺灣中青輩印人的雙月刊,自行 負責費用與作品,便可有自己固定的版面 空間,出刊時在同人家中聚會,備簡單茶 水、糕餅點心、水果,以見面切磋為要。 「印 證 小 集」就 是 這 樣 產 生 的,1982 年10 月邀集的年齡層在1940 年至1960 年之間, 幾乎都是渡海來臺篆刻家在美術科系、社 團或入室弟子的精華,周澄是年紀最長, 資歷最完美的同人,1983 年元旦第一集出 刊聚會就在周澄家,此後由薛平南、楊式
2007年西冷印社訪臺,為周澄、薛平南頒發會員證書,前排左一為周澄。
昭、黃勁挺等輪流主辦,眾人出席很踴躍。 「印證小集」成立的第二年,就在國軍文藝
1973 年我到臺北讀藝專時,周澄就享大名了。當時藝術教
活動中心二樓及高雄中正文化中心文物陳列室舉辦同人作
育館有他的個展,我對水墨畫懵懵懂懂,只知道先生的畫
品展。1987 年因王壯為的推薦,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
法和藝專諸師長完全不同,和故宮的古畫也不同,回家研
廊展出,是國內首次有印屏和絹印放大印拓一併展出的展
究一陣,我也透過這個展覽知道江兆申先生。
覽;周澄提供所收藏之田黃和壽山石增添教育和可觀性,
這一年年底我隨鄭多鏗至梁乃予先生處學篆刻,隔年全國
且邀王壯為先生在遵彭廳做一場演講。
美展第一次開辦篆刻類,我在全國美展榜單上看到周澄得
成立五年後諸多因素,社刊改為半年一集,後又改為年
了篆刻第一名,當時對他的認識是畫國畫的,居然得篆刻
刊。社團聚會兼聚餐,同人展則每二至三年必有一盛會。
ART&COLLECTION
63
紀念
Remembrance
從﹁討海人﹂到﹁篆刻家﹂
薛志揚傳奇 文.圖│薛平南(書法篆刻家)
日前國父紀念館50 週年慶,舉行「典藏特展」的開幕式,看到志揚學生 時代,參加全國書畫比賽第二名的篆書對聯,以及我為國父紀念館所刻 的「博愛心傳」、「國立國父紀念館典藏」兩方印章。策展人古耀華兄, 在「藝耀中山」單元中,介紹中山文藝獎美術類之得獎群像,特地提到 陳宏勉、林淑女伉儷,薛平南、薛志揚昆仲,均先後獲獎,成就了極少 見的夫妻檔與兄弟檔獲此殊榮的藝壇佳話。開幕式歸來,即告知志揚這 項典藏展的訊息,沒想到數天之後,傳來志揚在睡夢中往生的噩耗,一 時如晴天霹靂,很難平撫心緒,也數度與姐妹通話中泣不成聲,因而回 想當年帶他北上讀書的往事。 1972 年7 月,我藝專畢業留校任助教,當時志揚已國中畢業一年,因來 自「放牛班」,斷了升學的念頭,故隨大姐夫出海捕魚,數次出航後, 仍無法適應乘風破浪的討海生活,只好留在家中協助家父經營的礦油 行。後來想起志揚曾獲高雄縣國中組書法比賽首獎,或許身上流著藝 術的血液,於是帶他北上報考復興商工美工科,也順利錄取。在就讀 期間,都列班上前幾名,其中 以油畫表現最突出,曾獲全省 美展優選,書法則受教溥孝華 老 師(溥 心 畬 哲 嗣), 也 代 表 學校多次獲獎,從此拾回向學 的信心。
薛志揚(左,1957-2022)和薛平南 (右)1989年同遊桂林。
68
2022.7
圖1 薛志揚刻「紀伊西林攷藏」, 1.7×2.9公分。
圖2 薛志揚刻「雪泥鴻爪」, 5.1×5.2公分。
圖3 薛志揚刻「采風堂珍 藏書畫印」,1.7×2.9公分。
1975 年7 月自復興商工畢業,志揚賦閑等待服役,正好
志揚篆刻,遵循壯師不主一格的印路,於漢印、古懊、皖
壯師退休,需要一位「書僮」協助鈐印搨邊款、以及磨墨
浙二派、及晚清名家,多所涉獵而融會貫通。其篆法雅
伸紙,因我賃居晉江街,與金門街的「玉照山房」近在咫
正、布局安詳、行刀暢快,且工寫兼優,既雅健秀逸,
尺,志揚自然成為最佳人選。在近一年的隨侍親炙,深入
亦大器磅 䣜,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其作品以2006 年10
觀察壯師治印過程,從寫稿、上石、奏刀、修飾、行款,
月,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鐵筆丹心」篆刻個展最具代
必感悟良多;這時在壯師的指導下,開始嘗試刻印,由於
表。計展出《心經》53 方、《大悲咒》85 方、東坡〈赤壁
過人的領悟力,早期習作即穩如老手,不見稚弱之態,尤
懷 古〉23 方、 崔 子 玉〈座 右 銘〉21 方, 石 濤 語 錄10 方、
其傳達壯師勁挺俊朗風神,無人能出其右,這應歸功於
臺灣諺語10 方、李白〈將進酒〉27 方,並有閒章25 方,
「書僮」經驗,印證了「目擊道存」,免於「隔一層」。而
總數達254 方。其中多組套印,由收藏家盧鐘雄先生提供
志揚深受壯師愛惜,隔年原定六人的入室弟子拜師(即譚
精美芙蓉石,並請廖德良先生雕鈕,堪稱「三美並」的空
煥斌、周澄、蘇峯男、薛平南、杜忠誥、徐永進),遂增
前大製作。芙蓉石凝結溫潤、行刀爽利,向為印人所鍾愛
加志揚成為「王門七子」。
的石種,而志揚日對佳石,摩挲陶然,興到刀隨,是何等
志揚退伍後,再考入藝專夜間部美術科,就讀期間,當同 學奔波於半工半讀之際,志揚已能鬻印自給,篆刻課更是 同學請益的對象。藝專畢業之後,漸漸嶄露頭角於印壇, 先後兩度榮獲全國美展第二名、省展永久免審查、中山文 藝獎、中興文藝獎諸榮譽,並歷任全國美展、全省美展評 審委員,可見篆刻造詣,已廣受肯定推重。因此蘇峯男院 長,禮聘志揚回母校(臺藝大)指導篆刻課程。這時志揚 的生活形態,和我極其相似,既以書印創作為專業,同時 是「非常勤」教授。
的福緣。 今列舉十數方作品短評,以見印風一斑: 「紀伊西林攷藏」(圖1):為西林昭一教授所作,清雅出 塵,得讓翁韻致。 「雪泥鴻爪」(圖2):早期為李義弘教授所作,行刀雄快, 勢如破竹,意猶未盡。 「采風堂珍藏書畫印」(圖3):為李奇茂教授所作,擬陳巨 來元朱文,亦勻潔可喜。
ART&COLLECTION
69
展覽
Exhibition
圖1 明 王紱約1410年作〈江山漁樂圖〉(局部),全幅27×688.7公分,Ex coll.: C. C. Wang Family, Edward Elliott Family Collection, Purchase, The Dillon Fund Gift, 1982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紐 約 大 都 會 博 物 館「幽 居 有 伴 ─ 中 國 畫 中 的 隱 逸 與 交
隱 逸 不 寂 寞
遊(Companions in Solitude: Reclusion and Communion in Chinese Art)」特展現正推出第二期,共分為八個子題陳 列,包括面對自然、草堂茅舍、漁父樵夫、高隱文士、跨 越空間、庭園行樂、詩文書法與文會雅集,藉此探討中國
紐 約 大 都 會 博 物 館「幽
藝術中的獨處和聚會主題。下文將擇要簡介部分精品,以
居 有 伴 ─ 中 國 畫 中 的 隱
中國傳統文士的退隱與往來為視角,反思當前的人際分合
逸 與 交 遊」 特 展 第 二 期
與生活際遇。
悠悠漁父 對於生存於元末明初動盪年代的畫家來說,「漁父」這個 主題象徵了他們逃離紛爭世界的理想。與元四大家之一倪 瓚(1301-1374)同樣來自無錫的王紱(1362-1416),曾 因事被累,謫戍山西十餘年。直至永樂朝(1403-1424) 文|林逸欣
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初年,才因善書被薦,供事文淵閣,官中書舍人。其後歸 退江南,隱居九龍山。展品〈江山漁樂圖〉(圖 1),大約 繪製於 1410 年間。王氏以吳鎮(1280-1354)的創作風格 為宗,峰巒人物間用其本色,灑落渾厚,尤稱兼美。在寫 實景觀描寫與抽象筆墨線條之間,王紱的繪畫作品體現了 後期文人藝術家,善於通過前代大師的筆法來表達自己的 情懷與意圖。 另一幅與漁父畫題相關的展品,則是唐寅(1470-1524) 的〈葦渚醉漁圖〉(圖 2)。唐氏早年因牽涉科場舞弊案受
幽居有伴─中國畫中的隱逸與交遊特展第二期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2022/1/31-8/14
74
2022.7
累革黜,遂灰心仕途,始遊歷各地。後雖受到寧王朱宸濠 (1476-1521)的賞識,前往南昌任職,但仍不久放歸,致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幽居有伴」第二期〉
圖2 明16世紀早期 唐寅〈葦渚醉漁圖〉,72.2×37公分,Bequest of John M. Crawford Jr., 1988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圖3 明16世紀 佚名〈琴鶴圖〉,103.2×49.8公分,Ex coll.: C. C. Wang Family, Gift of Mr. and Mrs. Earl Morse, 1972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力繪事並鬻畫為生。本幅完成於 16 世紀早期,筆墨流動,
回展覽宣傳重點。畫幅中央一名身著白袍的文士,正在書
揮灑自如。畫上題跋自云:「插篙葦渚繫舴艋,三更月上
房茅屋中撫琴吟唱,他坐於獸皮墊上,旁邊還擺放著香爐
當篙頂。老漁爛醉喚不醒,起來霜印䮼衣影。」圖中可見到
等文玩,身後的童僕則等待招喚,另有一隻白鶴漫步前
一名漁人,醉醺醺地睡在船篷下,兩旁圍繞著蘆葦水草,
方。若環顧四周可見到潺潺流水、高聳奇石與翠綠梧桐,
一輪明月掛在夜空中,呈現出寂靜獨存的詩意氛圍。
共同塑造出一個安靜祥和的隱居世界。傳統士大夫向來大 多擅長在自家庭園裡,精心建構起一個與自然景物相結合
高隱文士
的優雅環境,不但可以遮蔽世俗外界的干擾,更可藉之修
創作於 16 世紀間的明代佚名之作〈琴鶴圖〉(圖 3),是本
身養性,期盼達到天人合一理想的居家場所。
ART&COLLECTION
75
展覽
Exhibition
中
將
姬
與
當 麻 曼 荼 羅 奈 博 「貞 享 本 當 麻 曼 荼
中將姬與當麻曼荼羅:一祈一紡的故事
羅 修 理 完 成 記 念 特 別 展」
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2022/7/16-8/28
貞享本當麻曼荼羅修理完成記念
特別展
※ 展覽分前後期(前期 7/16-8/7,後期 8/9-8/28) 週一及 7/19(二)休館。 但 7/18(一)及 8/5(一)有開館。 譯撰|何玉新
圖|特別展「中將姬與當麻曼荼羅」廣報事務局
奈良當麻寺的主尊─約四平方公尺之 巨大國寶織物〈綴織當麻曼荼羅〉 ,被視 為出現在大約 1250 年前的奇蹟曼荼羅, 因而備受尊崇。據說編織出當麻曼荼羅 的,是盼望極樂往生的奈良時代貴族女 性「中將姬」,她的傳說也從鎌倉時代 到現今一直廣為人知。 所謂「當麻曼荼羅」是一種通稱,指的 是當麻寺藏 8 世紀作〈綴織當麻曼荼羅〉 以及後來摹寫其圖樣的曼荼羅作品,其 畫面構成乃是在中央表現極樂淨土,周 圍表現《觀無量壽經》的內容。人們信 仰當麻曼荼羅和中將姬的歷史悠久,有 許多根據〈綴織當麻曼荼羅〉而製的副 本,日本中世以後,不僅製作出許縮小 版 本, 也 出 現 了 同 尺 寸 的 摹 本。 其 中 最詳盡傳達出〈綴織當麻曼荼羅〉之圖 樣、並以鮮豔色彩進行描繪的名作,便 圖1 重要文化財 江戶時代 貞享三年(1686)〈貞享本當麻曼荼羅〉,奈良當麻寺藏。(全期展示)
是繪於江戶時代延寶七年(1679)、並 於貞享三年(1686)得靈元天皇之御筆 而告成的〈貞享本當麻曼荼羅〉(圖 1, 以下簡稱貞享本)。
80
2022.7
〈奈博「中將姬與當麻曼荼羅」展〉
圖2 重要文化財〈當麻寺緣起.卷下〉, 圖為局部,奈良當麻寺藏。(前期展示)
本次展覽將展示此貞享本修復完成後的美麗面貌,並介紹修復過程中所 鑑別出的資料,同時呈現貞享本製作計畫之全貌。除此之外,以貞享本 之製作作為當麻曼荼羅信仰史上的劃時代大事,詳細介紹其周邊的當麻 曼荼羅信仰,和與之環環相扣的中將姬信仰之發展。 當麻曼荼羅作為日本第一靈像持續受到人們信奉,而中將姬作為女人往 生極樂故事的主人公,亦長久受到人們喜愛。祂們不只受人尊崇,還拯
圖3 鎌倉時代14世紀〈中將姬像〉, 奈良當麻寺中之坊藏。(全期展示)
救無數眾生,若能讓各位觸及到這段歷史,實為萬幸。
當麻曼荼羅與中將姬的故事 當麻寺的靈寶「當麻曼荼羅」自奈良時代被供奉在該寺以來,一直是人
面貌。29 歲時,中將姬便在阿彌陀的迎接
們信仰的對象。在當麻寺內,至今仍保存有三件曼荼羅作品,即:供奉
下,順利往生極樂淨土。
於奈良時代的根本像〈綴織當麻曼荼羅〉、作於室町時代的〈文龜本當 麻曼荼羅〉,以及作於江戶時代的〈貞享本當麻曼荼羅〉。當麻曼荼羅信 仰,以及綴織當麻曼荼羅的製作者、人稱「中將姬」的奈良時代貴族女 性的故事(圖 2),皆流傳長久。
當麻寺藏〈中將姬像〉(圖 3)為現存最古老 的中將姬像,呈剃髮出家之姿,身披袈裟, 手持念珠,雙手合十。其前方桌上所放置的 經卷,據信是傳說中中將姬所抄寫的《稱讚
貴族之女中將姬出生於奈良時代,是擁有美麗、純潔心靈的女性。然而
淨土經》。此外,雖說不易看得清楚,但畫
生母過世後,她卻遭繼母冷漠以對,險些在山中遇害。幸而純潔的中將
面上方描繪了迎接中將姬,準備返還極樂淨
姬受人之助,在山中長大,並偶然與父親重逢,回到了都城,之後於當
土的阿彌陀聖眾一行人,並於左上的方形色
麻寺出家。當中將姬心懷對極樂淨土的憧憬時,阿彌陀如來和觀音菩薩
紙的第二行寫下了中將姬往生的日子:「寶
現出化身,以「蓮糸」(註 1)織成當麻曼荼羅,向她展示了極樂淨土的
龜六年(775)三月十四日。」
ART&COLLECTION
81
展覽
Exhibition
圖1 國寶第216號 朝鮮 鄭㔦1751年作〈仁王霽色 圖〉,79.2×138公分,韓 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圖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和國立現代美術館為迎接已故三星集
一位收藏家的邀請
團會長李健熙(1942-2020)捐贈文化遺產和美術品的一 週年,於今年 4 月 28 日至 8 月 28 日舉辦「一位收藏家的邀 請─已故三星會長李健熙捐贈藏品一週年紀念展」。韓國 國立中央博物館館長閔炳燦表示:「這次特別展的策展方
韓 「李 一
國 健 週
中
央
熙
捐
年
紀
博
物
館
式是為了反思李健熙的哲學,體現他跨越時間與流派收藏
贈
藏
品
文化遺產和藝術品並捐贈它們的行為。」為此,受贈機關
念
展 」
聯合精心挑選,代表古代文化遺產及當代藝術,相互交 織,形成對話,以突顯李健熙收藏的多樣性,揭示韓國文 化的特點。
已故三星會長李健熙的捐贈品齊聚一堂 2021 年 4 月 28 日,依據三星集團已故李健熙會長的遺囑, 其收藏品中的 2 萬 1693 件文化遺產捐贈給了韓國國立中央 文.圖|陳怡融(首爾大學考古美術史學系研究生)
博物館,另外向國立現代美術館捐贈了 1488 件近現代美術 品。同時將 102 件近現代美術品分別捐贈給五處地方美術 館,即光州市立美術館(30 件)、大邱美術館(21 件)、楊 口朴壽根美術館(18 件)、濟州李仲燮美術館(12 件)、全 南道立美術館(21 件)。
86
一位收藏家的邀請─
此次特別展「一位收藏家的邀請」由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已故三星會長李健熙捐贈藏品一週年紀念展
和國立現代美術館共同主辦,另有五間公立美術館參與,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2022/4/28-8/28
由李健熙捐贈品受贈機關全體合作展出,展示七個機關,
2022.7
〈韓國中央博物館李健熙捐贈週年展〉
多達 295 項、實則 355 件捐贈品。展品包括從史前時代到 21 世紀的金屬、陶土器、 文獻典籍、木家具、雕刻、書畫、油畫作品等,時期和領域相當多樣。韓國國立 中央博物館將展出鄭 㔦(1676-1759)的〈仁王霽色圖〉(圖 1)等 308 件作品, 國立現代美術館將展出莫內(Oscar-Claude Monet,1840-1926)的〈蓮池〉等 35 件作品。光州市立美術館有金煥基(1913-1974)〈作品〉 ,大邱美術館有李仁星 (1912-1950)的〈穿黃色衣服的女人像〉、朴壽根美術館有朴壽根(1914-1965) 的〈閑日〉、李仲燮美術館有李仲燮(1916-1956)的〈玄海灘〉、全南道立美術 館有千鏡子(1924-2015)的〈滿船〉等,五間公立美術館展出 12 件作品。展品 中,國家指定文物有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參展的〈一光三尊像〉(圖 2)等 13 件國 寶和《三賢手簡帖》等 20 件寶物。
展示捐贈者收集哲學的展覽策劃 已故三星會長李健熙在 2004 年的三星 Leeum 美術館開館詞中提到:「收藏和保 存文化遺產是為了人類文化的未來,我認為這是時代強加給我們所有人的一項義 務。」李健熙以人類文化的保存這種收藏哲學為基礎,收藏了跨越時代和領域的 文化遺產和美術品。此次一週年紀念特展旨在重溫收藏和捐贈的意義,並展示出 圖2 國寶第134號 三國時代 6世紀〈一光三尊像〉 又稱〈金銅菩薩三尊立像〉,青銅金鍍金,高8.8公 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圖 韓國國立中央博 物館。
李健熙捐贈品的多樣性。為此篩選出文化遺產和近現代美術的代表展品,相互連 接,體現韓國文化的認同感。展場為反映這種策展意圖,由第一部分「介紹我的 家」和第二部分「介紹我的收藏品」所組成。 第一部分「介紹我的家」將收藏家的家裝飾成隱喻空間,展示李健熙的眼光和愛 好的收藏品。首先展示以「家庭和愛情」為主題的近現代繪畫和雕塑。張旭鎮
圖3 朝鮮 丁若鏞1814年作《鄭孝子傳》(上), 17.9×132.4公分。《鄭婦人傳》(下),16.6×160.2 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圖 韓國國立中央 博物館。
(1917-1990)的〈家族〉通過天真無邪的畫風傳達了無懈可擊的親情。以及首次 公開的朝鮮時代丁若鏞(1762-1836)的《鄭孝子傳》和《鄭婦人傳》(圖 3),這
ART&COLLECTION
87
文物醫院
Hospital for Conservation
但聞鷓鴣鳴 舣㾴 Ӯ夵̻柣梧ᰂᗤ泼Ոᇔ现灴濄澆楮̼狕盋Ꮈ绗 文∣楊曉晨(北京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研究館員) 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銅鍍金羊馱人物及鷓鴣鳥鐘〉(圖 1)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英 國 Williamson 製造精品,清代宮廷時 鐘。 其 尺 寸 為 79×63×53 公 分, 根 據其工藝風格及品牌存續時間,判斷 此鐘製造時間大概為 1780 至 1795 年 代左右。這種大型英國鐘錶,進入宮 廷的途徑主要有兩項,一為宮廷訂製 採買,二為西洋進貢。北京故宮博物 院藏與此同時代的英國鐘錶品牌眾 多,經修復發現的有如 James Cox、 Barbot、Williamson 等 等。 英 國 鐘 錶 在選材、設計、製造等各個環節均經 嚴格審核,其製造精度與細節,均比 同時期歐洲其他國家製造的鐘錶高, 堪稱極品之作。此鐘即北京故宮博物 院藏英國鐘錶中的上乘之作。其整體 造形生動可愛,在銅鍍金底座上,有 一吹笛牧童悠然閑立,旁有一綿羊及 其幼獸,綿羊背上馱一紅色鐘錶,其 上有一鷓鴣鳥停駐,鳥後有樹一株, 鷓鴣鳥彷彿與樹間休憩,呈現祥和寧 靜的歐洲鄉野之景,快活而靈動,整 點報時是由氣袋發聲,模擬鷓鴣鳥的 鳴叫,讓人甚為喜愛。
106
2022.7
圖1 英國18世紀〈銅鍍金羊馱人物及鷓鴣鳥鐘〉修復前。
〈北京故宮文保科技專欄〉
圖2 羊腹中的音樂機芯。
文物傷況
修復步驟
〈銅鍍金羊馱人物及鷓鴣鳥鐘〉原常年展
本次主要修復步驟依次為:拍攝存檔、拆卸、拍照修中
出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鐘錶館內,因經年陳
照片、清洗、安裝調試、拍攝修後照片,詳細修復內容
放,積灰或油泥較為嚴重,後提陳至文保
如下:
科技部古鐘錶修復組內進行修復。此次修 復重點及難點主要在鷓鴣鳥鳴叫機械零件
◆拆卸
的調試,由於此鐘經年未曾使用,其氣袋
此鐘因走時、報時系統和音樂系統互不相干,是兩套
動作已不靈活,包括連杆機構及傳動結構
獨立運作的系統,故決定先將上部鷓鴣鳥及其聯動的
等,均因積灰或油泥而難以動作。在拆卸
走時、報時部分拆卸下來,再將羊腹中的音樂機芯(圖
時,即要小心觀察其各個部分的連接配合
2)取出。
情況;清理時,要注意將鏽蝕、積灰、油 泥等全部清理乾淨,方可進行組裝;組裝 調試時,由於氣袋結構及鷓鴣鳥嘴之設計 空間狹窄,都需進行精心調試,方可使得 這二者配合如一,完成表演。
此鐘上部鷓鴣鳥部分是由螺絲固定,將螺絲取下後,即 可將其整體結構全部取下,露出下面的走時報時機芯及 氣袋(圖 3)。取下鷓鴣鳥結構後,因為其下部有凸出 的齒輪配合結構,故要選擇一合適位置平放。接著將時 鐘殼套(圖 4)取下,此鐘殼套共由八根長銷子固定,
走報時機芯
氣袋
圖4 〈銅鍍金羊馱人物及鷓鴣鳥鐘〉殼套。
圖3 走報時機芯及氣袋。
ART&COLLECTION
107
封面
Cover Report
評賞南宋宮廷院畫〈萬花春睡圖〉 文︱黃小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 圖|北京保利
第一次見到〈萬花春睡圖〉(圖 1)是
十分特別,繁花錦簇,春光爛漫,
〈萬 花 春 睡 圖〉呈 現 團 扇 畫 形 式。
在李慧漱編著的《精緻的時刻:西
又輔以深宅大院,美人春睡,不由
存世的古代團扇實物很少,大部分
湖與南宋藝術》展覽圖錄(Exquisite
得令人心襟動搖。換句話說,這幅
的團扇畫在使用後都被拆下來裝裱
Moments: West lakes & Southern Song
畫有很強的視覺感染力,這不僅是
成 冊 頁。 仇 英〈竹 院 品 古 圖〉中 的
Art , China Institute Gallery,2001)
因為細緻的描繪和鮮豔的設色,更
賞古雅集,就以觀賞一套團扇冊頁
之中,隨即被吸引。這幅畫的主題
在於場景安排和敘事結構的精心。
為中心。有一些存世的宋代團扇畫
圖1 宋〈萬花春睡圖〉。 130
2022.7
有比較明顯的扇骨痕跡,比如〈荷亭
畫團扇在宋代很盛行,皇宮內苑、達
建築環境是畫面的主要因素,畫中是
嬰戲圖〉(圖 2,波士頓美術館藏)、
官貴人、平頭百姓,都很喜歡。皇宮
一 個 高 等 級 的 庭 院, 有 四 種 建 築 元
〈骷髏幻戲圖〉(圖 3,北京故宮博物
裡的畫扇與宮廷活動有密切關係,由
素,由近及遠依次是:方形水池、歇
院藏)等,但也有不少痕跡不是很明
宮廷畫家專門繪製,用於宮廷生活的
山頂建築、長廊、攢尖頂建築。長廊
顯。痕跡明顯與否可能會與很多因素
方 方 面 面。 宋 代 的 宮 廷 藝 術 活 動 興
將畫中庭院分成兩個部分,長廊清晰
有關,比如扇骨的裝配方式、團扇使
盛,宮廷畫家的作品存世也較多。在
畫出了斗拱,暗示至少應是高級官宦
用時間、後世修復等,甚至也不排除
判斷一件佚名作品是否宮廷繪畫的問
之家。水池、歇山頂建築組成的小院
一些從未裝配扇骨使用的扇面,當然
題上,學術界主要依靠風格研究,這
是更具私密性的空間,是供人物休息
其中也包括一些被後人處理過而近似
一環很重要,但也常因為沒有明確的
團扇畫的作品。〈萬花春睡圖〉在畫
證據鏈而成為模糊地帶。〈萬花
面正中縱向有輕微的破損,尤其是上
春睡圖〉的圖像因素可拆解
下兩邊最明顯,這可能就是團扇中央
為四個方面:建築物、人
扇骨留下的痕跡。宋代團扇中央扇骨
物、植物、動物。如前人
上下一般都較粗,所以難免這兩個部
判 斷, 圖 像 因 素 中 都 具
分留下的痕跡更重。
有明確的南宋特徵。
圖3 宋〈骷髏幻戲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2 宋〈荷亭嬰戲圖〉,波士頓美術館藏。
ART&COLLECTION
131
史作檉
YES! 我要訂閱雜誌並自
年
史作檉的宗教文明哲學新力作。
﹁所謂﹃極﹄,
就是人所無法真知而表之事。﹂
-
月開始訂閱 。
〈以下優惠期間至2022/08/31 止〉請勾選下列優惠方案(任選) □古美術 □今藝術 & 投資 雜誌 一年12 期或二年24 期(任選) 訂閱方案(任選)
訂閱價
□A專案 一年12期 加贈經典選書 壹本 □極樂園辯證100條 □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認識、 □一年期 NT $1940 管理與展示物件 ˏໝᕩ〖ᆮ㑗 പᙍ㑤ᕊ䢮ͯ㑤䢯ᕲٚ㑤ם㢍֨ㆸ
□ B專案 二年24期 加贈經典選書 貳本 ■極樂園辯證100條
□二年期 ■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認識、 NT $3670 管理與展示物件
̣ໝᕩ〖ᆮ㑗
2022文物拍賣大典特價9 折,訂閱雜誌加購享8 折優惠! 品項
2022文物拍賣大典(定價$2000/本)
數量
單買優惠
訂閱加購
$1800/本
$1600/本
注意事項: 1.發票/贈品將於收到訂單後一週內寄出。 2.雜誌於每月1日出刊發售,若讀者當月5日前尚未收到雜誌,敬請來電洽詢!
⪨䙁↱䵛 崢 ↱㕖⋽
爄㐫噖⋾ 䨲 ⤂Ⲻ嫦
定價: 700元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㐍 梘 ր㐍梘痀ց笢⮬儱跖銋㵶㣧橱╚ꂁ䌑鱂陨⺬陮劕㐍梘㖪冎㵣䏲╒䱳疶⺬挗⟥♸溸䬚何阜沃ր雨 㐃 〘 詈馫㝙㕔䬚䕒⦒㐍梘㐍梘䬚䕒⦒㝙㕔ց♧䬚皒䕒䬚何㝃軹♧ꇕ侷䧶✐ꇕ庍⻉⟥♸掿╭溸㐍梘㷦 鎮 ⯀㖪冎ꄻ◳㖪冎屜劕锟做蕞匯做溸⺜⪿겲㗛䠌⪾劕▖䒠㞂沍蕞䪊䯦⺪䠂溸棚杆⺬挗耙䠌
阐鮫㸢紎 塎 ⪿趵跖銋㵶䎂մ 溭鉿ꌄ ⪿趵粷鴤剹䍕 IUUQT CPP LTUPSF BSUPVDI D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