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关于新媒体的全球进程调查(12)
香港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2010 李振华、北京艺术实验室
今年秋天,我受邀参加了微波国际新
迪亚 ( 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中部的州,临
媒体艺术节,并在主题研讨会上发言。研
爱琴海 ) 。由此,前半部分的 screen 在这
讨会的场地设于香港科技馆的演讲厅。我
里就不单单是荧屏的意思,与桃花源对应,
的发言主题延续之前应董冰峰邀约撰写
它可以被理解为幻象或是不可得的虚景。
的《 片 段、 瞬 间 与 综 合 的 知 识、 展 示 方
此次主题展中的作品,充满了与人们
式——如何理解影像与观看的关系》 ,并加
传统印象中新媒体艺术迥异的人情味。在
入更多例证,讨论近日电影/剧场/流行
Geoffrey Alan RHODES 的作品 《52 克影院:
文化的综合现象。研讨会一共有四个发言
惊魂记及第一滴血》 (52 Card Cinema: '52
者,除我以外,还有现在供职于香港城市
Card Psycho' & 'ARambo' ,2009)中,那
大学的 AliVE 实验室的 Jeffrey Shaw(邵
些散落在桌子上的纸牌、俯拾皆是的二维
志飞)这一新媒体领域的传奇人物。以及
码、以及当观众拾起其中一张接近灯光时,
来 自 UCLA 的 芬 兰 学 者 Erkki Huhtamo,
在投影中手中的纸牌开始幻化出来自两部
他的演讲主要纵览了从全景绘画到 Jeffrey
电影的一些片段……这些往往让观众脱离
Shaw 的研究视角的整个全貌。此外还有
了对技术的关注,习惯性地被屏幕以及自
来 自 美 国 的 新 媒 体 小 组 sosolimted, 他
身动作所吸引。在韩国艺术家文晙镛 (Joon
们在演讲之外更辅以表演,sosolimted 自
MOON)的作品《虚影实幕》 (Augmented
2010 年初受到 Transmediale 转移媒体艺
Shadow 2010)中,观众可以随意摆弄那
术节的提名之后,在亚洲可谓走红 :他们
些位于桌子上的方盒子,光从桌子之下投
先是参加了上海双年展,之后又作为主题
射出不同的剪影,追随着方盒子的移动,
演讲嘉宾出席了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出现在其周围。在观众移动方盒子的同
微波国际新 媒体艺术节并没有我此
72
新媒体 NEW MEDIA
时,剪影也随之移动。剪影的形象有些是
前想象中大,其主题展览甚至可谓局促俭
固定的房屋,有些则为飞鸟,在移动中,
朴,这与香港之经济状况恰好形成对比。
飞鸟振翅而起。Gebhard Sengmüller 的作
今年的展览中文主题《天下太屏》 ,从中
品《平行影像-图像产生器》 (A Parallel
文字义上并不能看出什么深意。我自己的
Image Graphic Generator,2010)曾经展
感觉是它既如同一种愿望的承载,又如同
与 2010 年初在 Transmediale 转移媒体艺
香港之于自身命运的妥协。而展览的英文
术节上展出,此次展出的版本则有些不同:
主题 screenarcadia,尤其是后半部分的
通过对光信号的识别,一侧的灯泡将相应
arcadia 更是意味深长。arcadia 意为世外
地呈现出光的变化。此外,通过观众操纵
桃源,字典中更加确切的解释为 :1). 阿卡
开关,亦可控制灯泡的变化。开关与感应
狄亚 (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中部山区,
都是通过裸露的铜线与灯泡相连,属于工
其居民过着田园牧歌式淳朴生活 ) 2). 阿卡
业时代的美感和一种控制的隐喻并现。
展览期间我们受邀参观了邵志飞
面的探索中,直到 80 年代末期,他与人
注基于屏幕的话题,这一卓识值得称赞。
(Jeffrey Shaw)主持的香港城市大学“互
合作创造出新媒体艺术的一则经典 : 《清晰
此外,展览俭朴且易于参与,匠心独具的
动视觉及体现应用研究室” (AliVE)的陈列。
可见的城市》 (The Legible City) 。这是一
讲座和研讨会,更确保了每位艺术家都可
这些作品此前分别呈现于上海电子艺术节、
件基于观念艺术/电脑合成和物理性电脑
能为观众带出一种独特的认识。虽然从艺
德国的 ZKM 等地,直到 Jeffrey 受邀来港
的互动作品。观众可以通过骑自行车的方
术节的这些线索中,我们仍然很难发现对
任职,这些作品才得以完整的呈现在香港
式浏览这一由文字构建的虚拟城市。
新媒体艺术发展前景的观望,但它却在恰
��������������������������������������������������������������������������������������������������� ��� 的观众面前。AliVE 的陈列展现出 360 度
介绍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主要是
三维投影的全景,而 Jeffrey 的工作也一
因为其选题和近日中国的新媒体方向比较
如其分的氛围中,呈现了一个当代文化交 流的独特空间。
�������� ���� ����������� ��� ���������� ����������� 直与此相关,他在 60 年代曾一度执着于
接近,也昭示了香港这一特殊地区对新媒
充气类建筑和行为的项目,在 70 年代中
体及其社会处境的思考及相关实践。另外,
期开始关注多媒体和表演,此后则一直处
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面临着不可能逃
于电脑合成图像/剧场/空间/建筑等方
离整体新媒体主流语境的局面时,转而关
����������
( 此专题涉及的所有文本与图片版权来自作者和机构,北京艺术实验室 协助取得,感谢鲍蔼伦以及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支持 )
�������������
��
��
��
��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1.1
73
����������������������������������������������� ��!��������"��������������� ���
74 都市屏幕—
摘要
在过去十年,实验性(互动)媒体设施及表演在公共空间被确认为新艺术形式,而艺 术品则探索公共空间、互动和新媒体的互连性。都市屏幕 (UrbanScreens) 研究如何有效 利用在城市中由商家主导与日俱增的动态数码显示公共设施来展现艺术,并扩充其文化内 容。这研究项目希望连系及吸引有关界别利用数码公共设施建设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城市社 群。现今信息科技的整合支持城市新数码层的发展,当中包含物质及非物质空间,重新解 说这不断发展的公共设施之功能,并借着互动性及参与性连结屏幕与空间的小区层,从而 缔造本土身份和认同程度。
发展中公共设施的重新解说
(Augmented Space)3,而非以创新技术 物品充斥城市空间。
公共屏幕在城市带来互动的潜力 文 / 玛琳•史楚柏(Mirjam Struppek)
公共空间乃城市的自我沟通媒介,当
至今数码设施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
中包含创新与未知 ;历史以及它们所引起
要管理及控制消费者行为 ;我们几乎能够
的矛盾与冲突。在自由参与的城市中,公
借着科技以大型流动影像屏幕覆盖整幢大
1
共空间是市区规划的主持人。
胡刚夫·基思(Wolfgang Christ)教授, 2000年。
定地点收集的消费者数据,显示系统已开 始懂得辨别我们的行为并相对配合我们的 消费喜好。
本专题所刊三篇学术文章选自香港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在当今都市随处可见与日俱增的数码
Paul Virillo 视 新 派 发 展 中“ 渗 透
版物,特保留文章原貌未作改动。感谢作者及微波国际新
显示设施,如何确立公共空间作为主持人
式 建 筑 风 格 ”(Pervasive architecture-
媒体艺术节提供中文版权及图片。
和沟通媒介的说法?
style),布满屏幕的高楼大厦为“电子歌德”
2010(Microwave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s Festival 2010) 出
数码科技的流动和不断发展的数码文
(Electronic Gothic)4,他引述歌德式教堂
化改变了城市的沟通环境 ;在高速演变的
窗户旨在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城市中建
商业信息范畴,城市出现了各式各样创新
筑物“完美”地混入屏幕,强化对受众浸
的数码显示科技 : 兼容日光的 LED 广告牌、
入式的影响。
商店平面屏幕、公共交通信息显示系统、
新媒体 NEW MEDIA
我们如何可以扩阔由市场主导的
电子城市信息终端机、全息屏幕投射或建
屏幕使用模式至文化范畴?倡议项目如
筑结构的动态智能平面。
Locomotion, Going Underground, Strictly
如 McQuire 所说 : “电子屏幕迁移到
74
厦,由中央系统连系并控制,应用由各指
Public, Outvideo, the 59th Minute and
外在城市景观已成为当代都市化的最明显
Transmedia :29:59 5 便是以商业户外显示,
趋势。 ”2 考虑到现存数码公共设施,要
播放录像艺术的先锋。我们需要新的和谐
扩大这些“流动广告牌”的用途实在是一
同盟以激励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建筑师、
大 挑 战,Lev Manovich 称 之 为 扩 展 空 间
广告商、广播业、文化从业员、艺术工作
者以及市民合作,共同为未来“屏幕世界”
验,满足了人们对表达自我需要的提升。
何地(至少理论上)也可供使用。大型户
的可持续发展定下模式,仔细思考公共空
今时今日,人们对虚拟世界的探索与对城
外投映能否成为集合虚拟公共空间和真实
间被视像科技污染的危机。
市公共空间的重新认知相互融合,新兴的
都 市 屏 幕(Urban Screens) 的 定 义
世界的实验性“视觉区域”?我们能否借
定位媒介便是这发展趋势的指标。
着屏幕将大量信息本地化?这些视觉区域
是城市中不同种类的数码视屏,在使用的
同时,真实城市空间演变出一种“活
能否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而非只是数码世
过程中考虑到建立一个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动文化” 。Guy Debord 在 1967 年已预 见
界的画布?都市屏幕的特点是要将新的屏
的城市社群。都市屏幕可支持空间作文化
一个“奇观社会” ,他批评“个人在被影像、
幕设施与本地性连接起来。
创作交流,或作为批判与反思建构公众社
商品和已编排活动包围,由他人制作的世 6
与显示个人信息内容的流动屏幕,如
会阶层的空间。其数码本质与连系性令这
界消费, 而不自我创造”的社会 应被正视。
电话、掌上计算机、手提电脑等刚刚相反,
些播放平台在虚拟和真实公共空间的门坎
国际城市的竞争不断升温,旅游业及市民
公众屏幕以城市大众为本,关注媒体内容
上,成为实验性视像化区域。
都市屏幕的背景 公共空间,是欧洲城市化的主要发展
消费往往成为发展重点。利用城市推广和
的广泛联合接收。屏幕系统装嵌数目增加、
市区管理策略去创造一个“创意城市”的
互联网信息之流通、流动装置等提高了相
景象,而事实上往往并非鼓励居民发挥创
关城市空间的“定位性” 。本地化和全球化
意、建设有生命力的城市文化。国际化建
的程度随着当地小区屏幕的符号象征而波
筑物和名店令城市在“缺乏地方性”中挣扎。
动, 由城市层面至跨市区网络, 造就新的“全
元素,扮演着再现、文化、贸易交往、交
事实上,在任何地方的屏幕外观也近乎一
球本地”连性。
流和讨论空间的角色,令城市地区借着互
样,所以我们有需要考虑到当地文化及地
动而充满生命力。追溯至古希腊阿哥拉
方性的内容,以避免真实的地方文化与城
(Greek Agora)的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是
新内容及用途的构想
市空间的认知进一步分离。
独特的礼节交流与沟通活动场所,持续的
要 保 持 城 市 社 交 的 持 续 性, 我 们 必
要扩阔大型数码户外屏幕的商业广
更新协商过程激发城市小区的发展,当中
须细心观察城市公共空间的运用和生存
告内容,首先要集中转移和微调电视特色
建筑物扮演着提供互动舞台的重要角色。
力,以及公民社会的重新认知。资料平台
以配合新的公开观赏环境。我们或许在不
再者,建筑物本身发挥媒介作用,述说城市、
www.interactionfield.de 提供许多互动媒
久将来会看见电视台专注发展有关城市公
人民及小区代表结构的故事。居民可从参
体项目概览,以下列要素分析它们的城市
共空间和本地小区的题目。英国广播公司
与过程中阅览重复浮现的社会互动和人口
社会潜力 :
与飞利浦及当地市议会的合作可算是电视
变迁,随着时间流逝,整个市区架构成为
提倡与陌生人互动,大胆对质和接触
城市回忆的结晶品。
提倡以批判、反思社会以建构公共领域
然 而 公 共 空 间 作 为 社 交 场 所, 及 在 过往一个世纪中城市社会学中讨论的象 征性对质及论述的角色已渐退色。当中
支持对高科技社会最新发展的认知 7
Sennett,Häussermann 和 Bott 指 出 现
都市屏幕可定义为重新创造公共领域 和城市特点,建基于各项功能的平衡和居
立性如何破坏了城市旧有节奏以及社会系
民作为积极公民而非受控消费者的意念。
统。我们现正面对社会网络重组的过渡期,
单靠虚拟世界,无法发挥身份建立和交流
在满布复杂恐惧不稳定与缺乏本地根基的
空间的作用。
若屏幕被用作维护及支持丰富综合本地文 化的工具,本地回忆便得以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人有兴趣将屏幕设施与文 化机构连系起来,以保存及制造数码内容 或录像艺术。文化中心和机构如巴塞尔的 Schaulager 和奥地利的 Kunsthau Graz 开
全球化世界中,发掘人物和地方的新关连,
都市屏幕的特点
始以实验性质,将屏幕加入建筑物,作为
关系实验。 早期,互联网被视为新兴的另类公共
置吸纳更多人流,选择在有纪念价值的地 方播放它们藉共同体验支持本土文化认同。
代主义、个人化主义及与日俱增的时空独
因此出现了新兴媒体工具支持的各种簇新
电影播放、集体观赏足球赛事和城市新闻 (City-T Vnews)频道。设立在重要地利位
提倡本地邻里社交互动共融
支持注重参与创造公共空间
界的先锋。它们在英国不同城市安排户外
其文化档案于公共空间的延伸。澳洲活动 就数码信息世界短暂而公开的特性,
影 像 中 心(The Australian Centre for the
领域。我们对公民社会的重新认知,与互
都市屏幕寻求一种由各方积极参与,具备
Moving Image) 则 利 用 位 于 墨 尔 本 市 联
联网藉公开系统建立合作交流、分享固有
独特动态符号象征的创新城市语言。新兴
邦 广 场 的 公 众 屏 幕。Creative Industries
架构息息相关。在虚拟世界 :聊天室,网
互动科技和网络媒介,借着新显示科技、
Precin(澳洲首个专门作创意实验和创意
络泥巴 MUD,可创造另类身份的实验空
广播工具、数据库、内容管理系统及感应
工业商业发展的地方,位于布里斯本经贸
间人口持续上升。现在我们看到各种社交
系统,为这些数码平面的视觉程序提供更
中心的西边)在其建筑物群加入三幅屏幕,
主导的实验社群 :朋辈网络,朋友社群如
多可能性。Linda Wallace 视互联网为容纳
迎合不同观众。其中一幅屏幕用作支持一
Orkut 和 Friendster,还有最近的流动电
8
和 / 或改变真正城市空间的输送机制。
个新小区的发展。以上提及的英国广播公
话用户社群。而在邮寄名单文化、维基百
借着互联网和其他数码网络,让新地
司公共空间小区屏幕广播项目(Public 6
科和博客系统的内容创造过程中的参与体
球村而制造的数码内容变得流通,在何时
Space Broadcasting) ,与当地艺术机构在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1.1
75
在户外公共空间投放讯息能够在日常 生活中接触新观众,连系公众屏幕可促成
加。这项目采用了视频通讯而不是视频监
手提电话也可以被用作信息传送工
相连屏幕也可成为各城市居民之间的
speaker’s corner) 为 模 式 的 都 市 对 话
交流平台。使用这些屏幕,并利用视频会
(urban dialogue) 的 理 念, 尝 试 以 电 话
议来加强与偏远地区之间的联结,就是曾
短讯公开表达意见。Stefhan Caddick 的
多次被提出的一个想法。这些偏远地区的
Story board 项目把流动 Variable Message
联结,反映了在全球化的世界中, “封闭”
Sign 设置于公共空间来显示他人提交的短
和“偏远”这两个词汇的相对性 ;也反映
讯。下一步将会是“博客”和公众屏幕连
了一种越来越具跨国性质的生活方式。早
接起来吗?怎样的策略可防止滥用和鼓励
期跨城项目之一, 《Hole In Space》 (1980
高质素的内容? 要令城市受众加入参与规划和使用新
年) ,让纽约市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外的路人, 和在世纪城(洛杉矶)百老汇百货公司中
媒体工具的实验,确实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的人们,通过真人大小的电视图像建立联
公共场所的屏幕可作为小区和当地规划部
结。 《Hole in the Earth》项目(2003-2004
门之间的桥梁,并可公开展示思想意念交
年)则让鹿特丹的观众与世界另一边的印 度尼西亚民众,通过伪装成井口的一个装 置,藉屏幕、摄像机和麦克风联系起来。
流。
Your World( 美 国 俄 亥 俄 州 哥 伦 布 市,
大型网络发展不止在城市层面,也在国家
户计算机游戏,设计自己的理想小区。孩
层面。屏幕能够轻易在本地空间传递和传
子们的创作会在三个巴士站通过特殊屏幕
播信息,因此成为政府,区域和城市基础
在小区展示。Jeanne van Hesswijkk 说: “这
讯息设施的一个关键元素。
个项目是关于人们如何看他们周围的空间。
地方环境的吸引力显然是一个非常
现在一切都被私有化,人们对小区已没有
主观的问题,然而一个成熟的社交互动
归属感。 ”10 在这情况下,数码媒体成为青
和讯息网络可在当地小区发挥确立本地
少年参与和了解小区的互动催化剂。
性,并增强安全感的重要作用。户外大
结论
作文化的制作和网络带来更多受众,更 可成为一种启发。
协调讯息时需要以崭新的目光看待屏
互动屏幕融合成城市家具,似是黑板
幕在城市地形应如何设立,何时设立及在
一样,记下意见、故事、对话,还可以帮
甚么地方设立。内容,地点和屏幕类型之
助分发和采集数据,服务和加强地方小区
间的平衡,促使与观众互动的成效,并防
及其小型经济。
止噪音和视觉污染。此外,我们需要了解
在 1997 年,飞利浦参与了一个大型 研究项目,称为 LiMe(Living Memory);
与日俱增的数码显示设施,如何影响我们 对公共空间视觉领域的感知。
它融合本地交换平台作咖啡桌和其他城市
每当我们融合媒体到城市的公共空间,
家具,成为同类项目先例。现在,很多项
就需要承担地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目均旨在进一步发展互动小区平台的理念,
公共空间是地方社会之间的黏合剂。现正
9
为 了 解 决 在 城 市 空 间 的 恐 惧 问 题,
是以可持续方式来塑造“屏幕世界”未来 发展方向的时机。现在我们应开发更多创
Rude Architecture 建 设 了 Chat Stops 网
新意念,为各类公众屏幕制作面向社会的
络,配合互动视频技术,让在不同巴士站
另类内容,避免专注于技术。我们需要单
候车的人可以互相沟通。他们甚至可以与
纯商业利益以外的驱动力,尝试塑造新兴
在其他地方候车的人启动一个“视频会议” 。 通过与其他居民的交流,等待的无聊可以
W. Christ,“Public versus private Space,”IRS inter- national symposium, Die europäische Stadt - ein aus- laufendes Modell? (Erkner bei Berlin, Germany, March 2000).
2.
S. McQuire,“The Politics of Public Space in the Media City”in Urban Screens: Discovering the potential of outdoor screens for urban society, First Monday Special Issue #4 (February 2006), http://www.firstmonday.org
3.
Lev Manovich,“The Poetics of Augmented Space”(2002), http://www.manovich.net/DOCS/augmented_space.doc
4.
P. Virilio,“We may be entering an electronic gothic era”in Architectural Design – Architects in Cyberspace II, Vol. 68 No. 11 / 12 (Nov. /Dec. 1998), pp. 61-65.
5.
For a list of artistic screening events and initiatives see http:// www.urbanscreens.org
6.
S. Best, D. Kellner, The Postmodern Turn(Guilford Press: New York, NY, 1997), p. 82.
7.
详细资料请浏览 http://www.interactionfield.de
8.
L. Wallace,“Screenworld”in Material media, artefacts from pdf?
Jeanne van Hesswijk 的 项 目 Face
2002 年) ,让孩子在巴士上借着一个多用
屏幕和网上实验项目的连接,为讯息协
1.
a digital age (2003), http://www. machinehunger.com.au/phd/
在俄罗斯、中国、美国和南美的最新
新媒体 NEW MEDIA
玛琳 • 史楚柏现居德国柏林,为都市 媒体研究学者。
具。 许 多 艺 术 家 重 新 解 说 以 讲 者 角 落 (
并维系关系。
76
06.02, Interactive City (2006)。
控,具自愿性和透明度,同时亦富娱乐性。
新机制,为跨文化组织和它们的观众建立
支持地方小区讯息交流。
原 文 英 语。 初 刊 于 Intelligent Agent
通过对话得到缓解,安全感也可能有所增
不同范畴均有合作。
“屏幕世界”的未来发展。[11]
9.
E. Churchill et al.“Multimedia fliers: information sharing with digital community bulletin boards”in Huysman, Marleen et al. (eds.) Communities and technologies (Kluwer, B.V.: Deventer, 2003), pp. 97-117.
10. Van Heeswijk cited in J. Gentile,“Exhibit to unitecommunity,” The Lantern Issue 6/27/02, Arts Section (2002), http://www. thelantern.com 11. 关于不同 Urban Screens 项目的详细文章,可见于 M. Struppek, “The social potential of Urban Screens”in Screens and the Social Landscape, Visual Communication, Vol. 5, No. 2(Sage Publications, June 2006), pp. 173-188.
未来的文化想象 1 新媒体的发展轨迹可以显示身体与空
文 / 邵志飞(Jeffrey Shaw)
为推动这个雕塑活动的动力,而雕塑则又
间之间错综复杂的周旋、观赏者真实身体
让身体得以在水上行走。这样一个艺术作
的实在领域与我们所栖居的真实空间之间
品的神奇妙用把身体带进一种新状况──
的周旋,以及再现的身体与再现的空间的
身体不仅是新价值观的思索表达,更是行
虚拟领域。一件互动艺术作品从一开始便
动的表达。二十八年后,这种状况在《洞
已需要一个独异的用户接口,其前提在于
穴推手》 (ConFIGURING the CAVE)3 这
能体现与明确的概念性和功能性身份相关
个作品中有了“数码”表达 ;那是一个计
的意义。艺术作品的叙事内容和审美经验
算机互动视频装置,与一套技术和图像程
期望吸引使用者的关注和跨行动欲望,而
序联系起来,以建立身体与空间之间种种
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寻求有效的多模态
不同的范式连结。作品运用了洞穴自动
方案,以应付这些明确的意图所规定的特
虚 拟 环 境 科 技(CAVE Automatic Virtual
殊而微妙的需要。1960 年代以来的新媒体
Environment technology) ,这是一个立体
研究清楚表明,身体的迫切需要具有根本
的虚拟真实环境,在三面墙上和地板上有
的意义,艺术家的演示性身体和观赏者的
邻接的投影。用户接口是一个接近实物大
参与性身体共同构成一个身体的观念,不
小的木偶,就像那个平平无奇的艺术家的
断的深入到媒体经验的辩证法中。从今以
人体模型,可以让观赏者舞弄在手以控制
后,接驳到网络空间并且在那里重新装配
计算机影像和声音组合的实时转换。 《洞穴
的主人公身体,将是我们的“跨媒体”状
推手》包含了一种形上语言,表达出身体
况最具转化力的表征之一。
与空间互相对应的功能关系。这些关系既
在《 水 上 飘 》 (Water walk)2 这 个 作品中,用户/观赏者的身体给装进一个
是“身” ,也是“心” ,反映出传统的态度, 即把身体作万事万物的轨迹和标准,而且
不成形的雕塑之中,那是一个透明的充气
显露了典型的代用身体脆弱的共变异数现
塑料气球,可以载人在水上浮游。身体成
已处于一个无尽的网状空间。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1.1
77
----------------------------------------------------------------
数码机器时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沉浸状 态,这是我们的虚拟错乱陷入我们所存身 的信息空间的结果。利用立体镜学技术、
镜 Kaiserpanorama 是 近 期 作 品《 窒 爱 》 (UNMAKEABE LOVE)5 的前身。
虚拟真实和互动性所造成的光学和环境的
特别为《窒爱》而设的视觉器材是“反
配置,能够把观赏者的“身”与“心”更
应器” (Re -Actor) ,那是一个六面体建筑
为有力的吸收进影像空间之中。影像空间
物,每面一个背向投影屏幕放映立体影像。
的这些增广不仅仅是一种扩大,也是达至
“反应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在一个构造
叙事空间在语义和处境上扩张的一种强烈
的范围里制造出令人信服而有条不紊的立
的体验手段。我们以运动感觉的方式把身
体虚拟真实,观众可以随意环绕而行,并
利用红外线录象机制造出来的,每个屏幕 均设置录象机,对准相应的手电筒操作者, 而视频影像则实时映现到每个观赏者的屏 幕上,以便制造出照明对面观赏者的假象。 观赏者在这个装置之中存在的实际真实与 映现真实之间并非判然分明的体验,加强 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感知和心理 张力。 三名演员演出三百多组动作捕捉活动,
体(或身体的假体扩张)卷进再现的共同
且向凝视。这个作品装置还包括六个特制
然后将之放置在这个反乌托邦的世界里。
空间,这些空间是人造的,但又奇妙无比,
手电筒接口,放置在每个屏幕之前,而每
这些活动成了作品中人实时行为的基本资
有形而又无形,我们就让虚拟存身于其
个屏幕之上则放置了一部红外线录象机。
源。六条光柱照明这些人物,影子交投,
这些手电筒让看客得以看进虚拟世界里 ;
也投落在周围环境。贝克特的散文近乎数
4
中。 《电影电影》 (MovieMovie) 是一个
78
Uranorama 等 等。 立 体 镜 学 圆 柱 西 洋
扩张的电影演出,特别为 1968 年克诺克
而他们的虚拟光柱互相交叉,照亮着存身
学文本,足以转译成软件算法,让他的人
─ 海 斯 特(Knokke-le-Zoute) 的 实 验 电
于其中的计算机人形。
物在计算机上虚拟再现栩栩如生。 《窒爱》
影节而创作。这个作品把传统的扁平电影
这 个 作 品 取 材 自 贝 克 特(Samuel
的这些虚拟表现,成了贝氏故事看似自我
投影变为运动和构造的立体视觉空间。多
Beckett) 的 散 文《 失 落 者 》 (The Lost
驱动的叙事中介。我们自己与别个社会之
面投影形成多层影像,演出者的身体及继
Ones) 。贝氏描写一群约二百个苦不堪言
间的对立互补状态存在于一种“身”与“心”
而自发投入的观众身体,成为电影景象的
的人,他们栖身于一个直径 50 米、高 18
的严酷无序状态之中,这个作品聚焦于此,
一部份。一个非比寻常的电影虚造沉浸空
米的圆柱体之中。 《窒爱》则只有三十个人
并使之成为互动实体,是对贝氏原初研究
间便是这样吸收了观赏者的刻板沉浸,而
形,栖身于一个宽 5.5 米、高 3.5 米的六
的重新审视。贝氏的“失落者”社会给放
观赏者又反过来调控其结果。然而电影经
边形空间。 《窒爱》在“反应器”中制造出
置在一个代表身体禁锢严酷状态的虚空间
验的历史并不仅仅是凝视的历史,更加是
一个立体的再现空间,让身体沉浸于其中,
之中,或许会让人想到监狱、庇护所、难
观赏和投影机器的丰富记录。在荷里活推
形成真实与虚拟真实的增广和混合。观赏
民营或集中营,或者反乌托邦的老大哥表
出它的那一套之前,世上有林林种种非凡
者的虚拟光柱射进六面体,并且照见站在
演节目。
的装置,例如雷米埃兄弟光影戏、弧形画
他们对面的其他观赏者,清楚表达出作品
贝氏圆柱空间中的栖居者对他们身处
幕、风俗照片展、Kineorama、Neorama、
中真实与虚空间的连结。这种增广真实是
的状况不以为意,而我们这些他们世界的
新媒体 NEW MEDIA
观赏者带着寻索的手电筒光柱和探视的眼 光,给安置为“他者” ,被迫体验感知失衡
当 代 著 名 导 演 劳 尔 • 鲁 兹(Raoul
藏在真实世界的环境中,而且透过创造影
的反常现象,而这反常现象把我们牵连进
Ruiz)说, “是制作出来的那类影像决定了
像空间这样的虚拟延伸,我们也可以让观
这个异化的叙事体里。 《窒爱》所造成的模
叙事体,而不是相反。电影制作体制、发
赏者/互动者担当摄影、剪接或主人公的
糊状态和彼此协同的中介,加强了“自我”
明和实现都必须彻底改变,相信没有人会
角色,或三者兼而有之。
与“他者”之间的感知和心理张力 ;具备
对此视若无睹。这也就是说一种新的电影,
形体的模拟把观赏者的存在、中介作用和
以及新的电影诗学,仍然可能。 ”6 未来的
个充满活力的剧场,让人具体参与在一个
协同作用错综复杂的吸收进去,形成作品
文化想象将建基于创造新的制作和表现技
印度神话的戏剧中,戏剧的中心是南印度
那种混合真实的策略, “自我”与“他者”
术的欲望和需要,而这种创造是释放新型
毘迦耶那迦罗(Vijayanagara)王朝汉比
的张力正是由此而生。 《窒爱》就是这样在
的创意内容和观众体验的方法。这样的技
城(Hampi)世界文化遗产最重要的考古、
《汉比之旅》 (PLACE-Hampi)7 是一
剧场实验中重新安排了观众的中心角色,
术不必为其创造者所独有,而是可以让许
历史和神圣地点。作品的审美和再现特色
让观赏者/窥视者明确体验到他们在这个
多人的种种自主创作共同分享—这是一个
构成传递文化体验的新方法,并且让观赏
终局的源头与结果之中的协同关系,从人
面向数码制作方法的“开放源头” ,可以为
者从戏剧上理解这个地方的多层意义。这
与人之间的相残,到对待难民的暴虐,到
发展迅速的媒体社群增加创意资源。我许
个作品利用一个创新的视觉和互动环境,
环境的衰败。这个作品给这种人的准则的
多作品的其中一个主要特色,就是建造可
表达观赏者共同存在于文化景观的叙事发
失落添上了两个有代表意义的情节—一个
供操作的和沉浸的叙事环境。这些作品以
现中。这个作品以我 1995 年在《地方─
见于贝克特的终局,另一个则是让观赏者
其画面和透视的局限,挑战镜头的人工光
使用指南》 (PLACE-A User’s Manual)8
/窥视者明确体验到他们在这个终局的源
学特性,并且试图构造一种更为接近我们
中发展出来的艺术范式为基础,让观赏者
头与结果之中的协同关系。
理解这个世界的知觉程序的扩张的再现模
探索一个圆柱形全景照片丛集的虚拟世界。
式。我们的数码构造物可以不着痕迹的深
其中的互动环境是中间的全景回环屏幕, 一个机动大平台让观赏者把投影影像在圆 柱体屏幕上旋转。观赏者站在平台上,可 以控制平台向左向右旋转,从而也旋转了 安装在平台上的投影机。在接口的液晶体 屏幕旁边有一些按键,可让观赏者控制他 们向前向后的视觉活动。 《汉比之旅》的虚拟背景是一个占据着 周遭视野的典型石山全景。这个景观包含 十八个圆柱体,每个都是一帧高解像回环 立体镜学摄影全景。景观的地面上画上了 神猴哈努曼(Hanuman)的肖像,象征金 砣猴国(Kishkindha) ,即《罗摩衍那》所 描述的神话猿猴王国,不少印度人认为那 正是汉比之所在。互动平台上的液晶体显 示屏显示出这个喻意地图的鸟瞰,而十八 个全景圆柱体有策略地放置在哈努曼的之 身体上。地图上也标志出观赏者在这个想 象/纪实地带里的实时位置和动作,而观 赏者可以向任何方向虚拟游走,碰上并进 入在各个无穷无尽之处无限重复的圆柱体 全景。活泼生动的叙事包含在其中一些沉 浸全景的丰富景物里,并且精确的编织进 立体景观之中,由计算机绘制的印度神话 人 物 甘 尼 许(Ganesha) 、 湿 婆 神(Lord Shiva) 和 大 鹏 金 翅 鸟 迦 楼 罗(Garuda) 讲述。这些动画以该地特有的魔幻现实主 义大众美学为依据。班加罗尔(Paprikaas) 动画公司的印度艺术家和动画家为《汉比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1.1
79
之旅》制作了这些动画,而悉尼的著名印 数码领域最突出之处在于其广泛的崭
度古典舞蹈家则为湿婆舞王相(Nataraja)
新互动形式,让使用者对于创作行为有崭
上。观赏者可利用其接口随意选取、再编
新而直接的操控和涉入。这些形式从根本
排,以及连结起这些视频片段,按照诠释
现他们以操作器把投影像在屏幕上旋转时,
上重新界定了传统景象/数码生活中的景
数据所界定的关系把它们组织成不同的组
他们是循着投影影像的圆环路径而行。他
象关系。这种与日俱增的微妙假体,让我
合。将原来的视频数据这样分解,也就把
作动作捕捉。 访客站在这个装置的全景内部,会发
们在现实空间中进行的身体动作,与他们
们对于触不着的东西有了伪触觉或模拟触
原来的直线叙事拆散,成了一种新型互动
在虚空间的活动同步。这个作品在柏林马
觉,或两者兼而有之,并且
电视的砌块。有了这些手段,观赏电视屏
丁 格 罗 匹 乌 斯 博 物 馆(Martin GropiusBau)和墨尔本移民博物馆(Immigration
大大增进了我们存身于虚拟领域的体 验,包括温度、重量、电阻、眼球活动、脑波、
幕的体验也就不再像重整格式、放大、增 生和强化那样是简单的取代,而是一种新
Museum)展出时做过以使用者体验的现
心跳、肢体活动、姿势、呼吸、语音等等。
型的空间连结体验,从审美、生理和语义
象学分析为重点的评估,结果证明了这一
近年,一般人已经更加明白到非接触的追
方面发动一场观看电视和重构电视概念的
点。评估的其中一条问题要求观赏者/使
踪技术对于未来的互动性十分重要,从在
革命。使用《电视潜像馆》的器材并不是
用者确认身体的哪个部份体验作品,把答
地的视频检测以至于世界规模的全球定位系
为了观赏一个屏幕或多个屏幕,而是为了
案标示画有简单人形图的纸上。大多数观
统,莫不如此。数码想象预示着真实空间与
体验一个空间,在那里屏幕影像给重新构
赏者大概会标示他们的眼和手,因为这个
虚空间、人类中介与机器中介天衣无缝的连
想、重新想象,变幻无定 : “一个纯粹而又
作品基本上是要操作一个接口,以便游走
结,而这主要建基于此等系统的功效。
无穷无尽的媒体国度。 ”11
数码技术打开了一个无穷无尽的媒体
于虚拟的再现之中。但是也有标示头、心、 生殖器官、脚以及其他身体部位的。所有
国度,而我们发现自己脱离了身体,活力
这些加起来,证明那是一种全身体的体验
充沛的存在于实在与虚拟之间界限不明的
──这种体验显示出与虚拟体的本体感觉
亢奋核心。 《电视潜像馆》 (T_Visionarium)
关系,与真实世界的体验相对称。
9
1.
邵志飞,《未来的文化想象》(The Cultural Imaginary to Come), 在韩国首尔 VSMM 2010“Transdisciplinary CreativityTransmedia in Computing, Contents and Heritage in 21st. Century”中的主题演讲。(摘录部份)
2.
http://www.jeffrey-shaw.net
3.
http://www.jeffrey-shaw.net
(Advanced Interaction and Visualisation
4.
http://www.jeffrey-shaw.net
Environment, AVIE)10 而创作的,是一个
5.
http://www.unmakeablelove.org
设计独特的回环立体镜学投影环境。这个
6.
Ruiz, R., The Poetics of Cinema, Dis Voir, Paris, 1995
作品给观赏者提供捕捉和再呈现电视视像
7.
http://www.place-hampi.museum
信息的手段,让他们在立体空间中探索并
是为 iCinema 中心的 “高级互动视觉环境”
8.
http://www.jeffrey-shaw.net
主动剪辑许许多多的故事。28 小时的澳洲
9.
http://www.icinema.unsw.edu.au/projects/prj_tvis_II .html
免费数码电视广播给分割成一个内含二万
10. http://www.icinema.unsw.edu.au/projects/infra_avie.html
多条片段的数据库,而每条片段均附有诠
11. Bennet, J., T_Visionarium: A User’s Guide, ZKM/UNSW Press,
释数据。300 条视频片段同时展示和分布
80
于“高级互动视觉环境”的巨型回环屏幕
Karlsruhe/Sydney, 2008
咨询过公众,但公众却没有察觉清拆码头 的建议。而即使专业建筑师也表示过反对, 有些甚至提出了保育码头的取代方案,但 政府仍不理会。 2006 年 8 月起,一群来自青年中心 的公共艺术学生开始在天星码头外面做表 演和摆放装置艺术,表达他们对清拆的关 注。他们的作品含义多种多样 :有的表达 一种失落感 ;有的把天星的消失视为方向 艺术家在天星码头的表演作品及展览,蔡芷均拍摄
的迷失; 有的以码头表现社会史; 有的怀旧; 有的哀悼 ;有的愤怒。路过的人实际上不 就从一个社会运动的故事说起吧,那 是中环天星和皇后码头保育的故事。
明白他们在做甚么 ;而每一个对于这些作 品/表演都各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 的作品在主流媒体上一般呈现为怀旧。
乜那星! 空间争夺的媒体文化行动
一闪一闪小星星
动者。他们把天星的作品当作一项实验, 以下是有关这两个码头的一些历史事 实:
文 / 林霭云(Lam Oi Wan)
蔡芷筠和曾德平是公共艺术作坊的推
天星小轮是香港一家客轮服务公司,
视为一个课程,把学生的课堂所学带进现 实的公共空间。他们的公共表演和展览在 唤起学生的意识方面(他们无法不思考他
1880 年代后期开始营运,主要航线横渡
们与空间的关系)起了极大的作用,而且
维多利亚港,往返香港岛与九龙。这家公
引发了在香港这环境下公众对天星意义的
司由波斯拜火教徒 Dorabjee Nowrojee 于
觉醒/疑惑/感受。这种情绪后来在媒体
1888 年 创 办, 原 名 九 龙 渡 海 小 轮 公 司,
行动者的介入之下,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
18 9 8 年 改 名 天 星。 名 称 来 自 Dorabjee
公民运动。
Nowrojee 所 钟 爱 的 诗 人 丁 尼 生(Alfred, Lord Tennyson) 《步过沙滩》 (Crossing
问题是,争还是不争
the Bar)一诗的起句 : “日落与晚星,还 有 清 晰 的 召 唤!”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至于皇后码头,则除了是一个公众码 头外,也是殖民时代英国总督来到香港就 任和离港告别的地方。1975 年,英女皇伊
这些艺术家把他们对码头和钟楼的感 受和诠解写入将消失的天星码头,可以说 是第一批争取这个空间的香港公民。然而, 他们无法阻止这个空间消失。 政府不去保育那实际的码头,却去建
利沙白二世访问香港时,就是在皇后码头
造一个模仿十九世纪初西式旧码头的迪斯
下碇的。19 97 年,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
尼式新码头,并且声言政府已经保存了香
香港时,也是从这里启碇。
港人的集体回忆 :把旧天星码头以立体数
1999 年的填海计划命令清拆两个码 头,腾出空间兴建一条新的干线、一个新 的购物区和一个海滨公园。尽管填海计划
码技术扫描并存盘!政府强调,填海和修 路工程已经在 1999 年批核了。 香港独立媒体网 inmediahk.net [1] 自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1.1
81
20 0 6 年 6 月起已发表有关清拆天星码头
完成个体转化的缓急节奏,以至大可终其
的零星报道和评论。第一篇评论是由艺术
一生。不能也不应强迫任何人转变,因为
家、独立媒体核心编辑成员梁宝山撰写的,
这样做本身就是最残酷的。
它控诉这个城市的病态 :独立的知识人书 店刚关了门,天星码头又快要清拆了。 清拆工作于 11 月底展开, 政府“凭吊”
我不知道怎样才可以在团结的基础之 上形成一条‘有组织的’战线,我只看见 我们更加批判了——但也许还没有达到我
历史建筑,但却坚持发展仍须继续。从 12
们了解自己的身体与社会空间的关系,并
月起,即有多次呼吁公众参与抗议清拆的
且能直率反应的地步。行动主义离不开这
号召 :12 月 3 日集会前往政府合署 ;12
一点,我有这样的预感。学而后知不足。 ”
月 5 日在清拆工地外围拉起人链。 香港独立媒体网另一个核心成员朱凯
12 月 11 日,朱凯迪传来坏消息(由 一个公民组织发放的) ,民政事务局局长在
迪发表了一则关于 125 行动的评论性报道,
立法会上撒谎,谓古物古迹咨询委员会在
提出了他对怀旧调子和“猎影”的抗议姿
1999 年的咨询报告中支持清拆码头,而事
态的疑问。公共艺术表演的主要组织者蔡
实与此迥异。
芷筠说 :
12 月 12 日,另一次人链行动的号召
“我认为,这个时候我们不应再用错
发出(在对朱凯迪报道的回应上发布) 。行
误的方式开展天星行动,停止这种让人反
动转化为一批参与者(不少是独立媒体的
感的做法,停止殡仪,停止矫情……否则,
民间记者)占领工地长达三十六小时,以
我们往后在与这个城市有关的斗争中将失
至连串自发活动,例如到某政府要员家门
去公众的支持。
外深宵静坐抗议。这场运动发展成为一次
我们的行动实际上聚焦在城市规划之
小型政治危机。参与者要求简单,就是停
上,为参与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而战,不单
止清拆,而政府视此为挑战其管治权力。
纯为了共同的记忆,也不仅仅为了个人的
政府非但没有搁置清拆工作,反而加快进
转化力量的信念。在介入的/主体的/分
感情,因为共同的记忆和个人的感情都不
行, 并且在 12 月 16 日把钟楼 (码头的象征)
析的/感情的书写和报导中,个体争得其
足以说服公众支持。记忆和怀旧在香港不
一刀两断。参与者于是绝食四十九小时以
对事件的权利,而且成为事件的一部份。
值一提,我们的目标实际上重要得多,也
示抗议,并移师至皇后码头。
换言之,媒体行动者相信他们所写的,并
有意义得多。 用哀悼仪式来表现我们的行动是完全 错误的,因为仪式一旦结束,那‘事情’
香港独立媒体网在该月有过百篇关于 天星皇后的报道、评论和呼吁,范围涵盖 运动策略、论述、个人反思、争辩等。
也就死掉了!最近这几天,我在想为甚么 我们没有人支持。我发现, 公众行礼如仪 (拍
人们就是这样看待我们在行动中所强
媒体行动主义和文化行动主义
或新闻稿与行动的平衡之间也出现一些张 力。媒体行动者投入故事的时候,往往不
政府、主流媒体、政客,甚至 2006
能跳出来撰写报导。不过,天星运动已经
年 7 月以来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也不知道
证明,撰稿是最重要的一个战场,因为政
调的那种记忆。大众传媒对此当然也有责
究竟发生了甚么事 :为甚么一个已经淡出
府十分积极公关机器去界定事件,以“重
任,因为他们把整个事情报道成我们须保
的题目一下子恢复了生机,而且发展出这
置”和“集体回忆”的概念混淆公众视听,
存下来的美好回忆(只要拍个照并把它扫
样的动力。
以冲淡运动的政治意义。
描下来便可轻易解决) 。从一开始,我们就
陈腔滥调的分析认为,这都拜互联网
回顾起来,运动的激进化其实可以说
没能坚持强调我们对这个城市的关注,坚
所赐,因为有些参与者说他们看到香港独
是从朱凯迪 12 月初的几个报导开始的。
持我们的目标。我们早已失败了。 ”
立媒体网上的报导和评论,所以出来示威。
这些报道先是质疑运动的怀旧调子,继而
他们称这为后现代快闪党的集结。有些人
把运动转向针对政府官员和决策过程。说
指出,一种崭新的拒绝公关政治的行动主
话/报导的出现先于行动。翌日,参加者
另一位参加了 125 行动的艺术家杨阳 写道 : “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活动(不是我了
82
自从 2005 年 12 月香港的反世贸示威 以来,一些讨论开始冒起,而在撰写故事
照、流泪、搭尾班船等等)之后,并没有 让甚么存续下来!他们把一切抛诸脑后!
负起责任,投入他们自己的建构。他们不 仅为过去而写,也为未来而写。
义已经冒起。
解得太多/太有经验的那种)必须从个体
在若干程度上,用拒绝公关政治来描
转化与其所形成的关系/张力/矛盾去审
述独立媒体是恰当的,因为独立媒体的创
视。个体总是身处于公众之中,而个体之
办宗旨就是拒绝政府、商界和政党的操纵。
决意阻止清拆,而工地外面的支持者则深 宵追踪一位政府要员,事件的呈现(报导) , 透过行动,推进了事件的流程/发展。 媒体行动者的报导是话语上的呈现,
所为、所能,实际上都是按照其个体转化
然而,这种说法没有抓住媒体行动主义的
而文化行动者的作品则较具象征意义。艺
力量在公众之中完成的。每个个体都有其
细致道理,那就是报道是个体也是社会的
术行为与空间的互动产生了意义,而观众
新媒体 NEW MEDIA
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各有不同。公共艺术
领域。如何把艺术行动者和媒体行动者的
所创造的意义、感受、象征作用丰富多样,
力量结合起来,可能是未来最重要也最富
极为成功的吸引了不同的人 :有的人因他
实验意义的课题。
们的回忆而加入,有的想保护海港,有的 坚决争回中区的空间,有的抗议发展的贪
本文初刊于《A Handbook for Coding
馋,不一而足。曾德平评价这个运动时
Cultures》Francesca de Rimini 编,悉尼
说,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公共艺术活动使
d/Lux /MediaArts and Campbelltown Arts
学生变得激进。学生原先不过是在那个空
Centre(2007) 。
间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但一旦与他人联系, 他们便开始自问“我可以怎样保存这个空 间?”倘若一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单一的、 包罗万象的本子,我不相信有人会为一个 持久的战斗走在一起。 媒体行动者的报导后来以一种足以把
(1) 独立媒体是一个由社会参与者、艺术家、前新闻工作者、学者和学 生等种种不同的香港人在 2004 年成立的网上平台,倡议民间新闻工 作的介入式民主实践。至目前为止,独立媒体的网站已有起过 3,000 个登记用户,其中 500 个为撰稿人。访客每天 4,000 个左右,每月约 6 至 8 万个 ;约八成访客每周到访。网站受独立媒体(香港)资助, 该团体支持独立媒体运动、媒体研究和教育。 独立媒体(香港)在 2006 年成立了另一网站 interlocals.net,旨在 透过翻译拉近不同地方尤其是非英语国家之间的信息鸿沟,以期抗衡 全球新闻机构对非西方在地媒体的再现和中介作用。
不同意向的人会聚在一个较明确的纲领之 下的力量出现。 人时刻在寻找联系。艺术和媒体是联 系的手段,两者都在争夺空间和事件的诠 解权。前者属于象征层面,后者则属话语
艺术家在天星码头的表演作品及展览,蔡芷均拍摄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1.1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