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工作的10個啟示

Page 1

006

自序:哪個青年不出色

一個城市的未來,取決於它的青年素質。 近年,不論在香港的佔領行動,倫敦及巴黎的街頭抗爭, 都見青年人的身影,青年都在以行動申訴,抗議社會發展不平 衡,認為世界不能這樣發展下去。有人認為這些事件背後都是 政治陰謀:勾結外國勢力,目的是顛覆當權者,是以美國為首 的陰謀,這種論調未免太天真。美國本土不也是有青年人為首 的佔領華爾街運動、西雅圖反世貿活動嗎?所以社會運動,不 可能是一個國家可以策劃的陰謀。 反建制、反傳統、反權威的呼聲,即使教會也不能幸免。 青少年大量出走,離開教會,離開自己長大的羣體,與基督徒 父母南轅北轍。這些狀況最先出現在歐洲的教會,蔓延至北美 洲的教會,現在是東亞的教會,香港亦然。


青年失業嚴重,在已發展的國家尤其顯著,在西班牙、葡 萄牙、法國、英國等地,青年下流的情況愈來愈明顯。香港亦 然,一方面源自生產機械化,一方面是中國及發展中國家成了 世界工廠,在已發展的地區工種減少;工作減少,工作欠缺穩 定性。香港許多青年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多是短工或低 學歷工作,或學非所用。雖說這樣只好面對現實,但因為不少 青年人的學歷提高了,起點不同,期望不同,所以引發的怨憤 特別多。 面對上述情況,青年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教會的青年 導師,都羣起應對,發起創意青年工作如 war game、體育輔 導、康體牧養。另一方面教會也嘗試加強青少年導師培育,提 高他們對青少年輔導的能力,認識青少年媒體及普及文化,冀 能以生命影響生命。又有人提議學校大搞教育及輔導,發展生

和需要,如面對社會大環境的轉變、心靈的內在歸依,這些工

WALK WITH YOUTH

涯規劃,讓青年人認識自己的專長,在人生發展,尤其職業上

自序

007

免得錯配等等。這都是有心人做的事,基本上是積極的,帶來 短暫的影響。也可算是回應青少年的失落,提高其積極性,加 強逆境韌力、自我認識、自信心等。但對於青年人的根本問題


008

作未必經得起考驗;更遑論幫助青年突破在教育與認知上的限 制,擺脫對歷史與未來的無知,幫助他們在生命與文化上紮根 深化等。 這本書積累四十多年在文化與媒體上的青年工作經驗而寫 成。筆者曾與各類青年人同行,與導師、校長和老師一起參與 培育青少年的工作,總結當中種種體驗與觀察,希望對於青年 工作者,有所啟發,可以多層面多角度看青年的成長。筆者深 信,每一個青年都可以是出色的,即使只在某一方面。 突破機構曾被一些較年輕的學者戲謔為「老牌的青年機 構」。其實我們有一天都會老去,即使說這話的人也會有年老 的一天。不過,「老牌青年機構」就等於沒有說話的權力,或 是見識已失效嗎?如果是真的,我們每一代人對下一代人都要 失語了。也許,在這個年頭「經驗」是危險的,代表過時,代 表「過去式」。而自居青年工作者,亦是危險的,因為我們未 必明白青年人的需要,而自己年輕的經驗也未必管用。


突破的青年工作經驗至今仍有參考價值,至少有幾個原 因: 1.

層次性:不單是補救式的青年工作,而是發展式的;不單是 個體式也是羣體式;不單是指導式也是對話式;不單是理想 式也是由青年自身開展。

2.

多元性:由個人接觸至媒體互動;由大眾傳媒至社交媒體; 由印刷至電子。

3.

系統性:與各影響青少年的系統合作,包括教育、家庭、媒 體、教會及政府等。

我們這一代人是曾經與青年文字工作先行者蘇恩佩同行。 我們曾經進入死蔭的幽谷,曾經四面受敵,曾經被出賣,曾經 失去一切。我們相信,人雖然死了,仍舊說話。 所以,這一本書不是一種資深的教誨,而是一個曾經與青

的集體經驗與心聲。 世界變了,但有一些事情是不變的,就是真善美。在信仰 來說,是信望愛,其中最大的,就是愛,願我們愛青年人的心 不變。 自序

WALK WITH YOUTH

年人同行者的心聲,亦是與一羣忠心於與青年工作者同行的人

009


7. 全球化 面向全球化的青年人


114

席捲全球的浪潮 柏林圍牆倒下,團結工會的領袖華理沙在波蘭上場。然 而,許多地土被猶太商人買去,當一個前共產國家轉型至資本 主義,立刻被全球化的浪潮吞噬。 現在,菲律賓很多貨品都是 MADE IN CHINA,結果工廠 沒有了、傳統的紡織業沒有了、製造業沒有了;當全球化帶給 菲律賓人很多泊來品,本土人卻沒有金錢去購買。 香港自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樓市一直上升,在中國人 走資的浪潮之下,香港地產成為資金外存的最佳保證,政府共 出了不下八次加辣稅項,卻沒有絲毫改變。看來香港青年人最 後不能在自己的城市置業。 如果香港只有金融業和地產業,只有旅遊和消費,而沒有 了製造業和各行各業,如紡織及輕電子工業、玩具及製造業, 而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影工業之一,也走下坡,香港只有虛


擬的金融和瘋顛的地產,那麼香港青年的職業出路如何?青年 人靠什麼立足?

香港如何為自己定位? 現在社會學將城市分類,有些稱為分工合作、有些是文化 城市,有些是製造業城市,有些是金融城市等,那麼香港是什 麼? 金融業在全球化之下非常不穩定,2008 年金融海嘯,銀 行面臨破產,不再借貸、地產下跌、許多人失業。轉個身來, 各國自行印銀紙,名為「量化寬鬆」,突然間游資泛濫,股價 樓價飆升。有人以為真是好景一片嗎?也許不過是建造在沙土 上的房子。資金隨時游走,沒有保障,這種經濟處境下,青年

意大利的威尼斯曾是交通樞紐,但當大船隻代替小船成為 運輸工具,當飛機及貨櫃船代替了小河運輸,威尼斯就變成旅 遊區而非商業重鎮,只有靠昨日風光來支撐場面。

面向全球化的青年人

WALK WITH YOUTH

人的就業與置業,極其不穩定。

115


116

香港曾經是中國貨物的轉口站,尤其是自韓戰以後的禁 運,香港利用這個機會成了大陸對外的唯一港口。但如果中國 沿海的貨運碼頭林立,上海、青島,甚至深圳,也是貨如輪 轉,又何需香港?香港會否步威尼斯的後塵? 要是香港失去了貨物的中轉角色,那麼可以成為文化和專 業的中介角色嗎?前特首梁振英所說的「超級聯繫人」有可能 是香港未來的角色嗎?尤其是在未來的「一帶一路」,水上及 陸路的新絲綢之路,香港有何角色?城市大學的創意媒體,聯 合北京電影學院及南加州大學(美國),作為東西的文化聯繫 人,是未來香港的角色參照嗎? 有人認為法律及會計是任何國家和邁向全球化的先決條 件。香港在金融、法律、會計上的專業優勢,可以持續嗎?香 港的會計師行,律師行紛紛在中國的各特區及市鎮中成立,會 幫助中國邁向世界嗎? 然而馬雲的阿里巴巴、馬化騰的騰訊,都是以網絡科技做 生意,聯繫全球的買家及賣家,又何需香港作中介人?


中國過去十多年赴海外讀書的精英不少,包括年輕幹部、 大學生及專業人士。有一部分回國成為「海歸派」,他們掌握 國內的民間網絡、人脈關係,加上有西方生活及工作的經驗, 真的需要香港人成為中介角色嗎? 有在國內工作很久的香港商人說,香港人的優勢在於「誠 信」及「國際視野」,可是這兩方面的優勢愈來愈細。ICAC 本 來是香港誠信的象徵,也難逃醜聞及專員下台。香港商人的信 譽,也不見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國際視野就不用說,真的有國際視野的香港人在哪裏?一 是在本土生長而自驕,一是往外國而缺乏華人文化的歸依,不 能學貫中西,只能在本土或外國之中浮游,又怎能在國際視野 中作超級聯繫人?

中國南方工業的管家,如今只有金融與地產,加旅遊及消費, 真的不會有天山窮水盡嗎?如果沒有本身的研究,沒有創意的 突破,我們早晚只有任人魚肉,前途堪虞!

面向全球化的青年人

WALK WITH YOUTH

香港這城市本來是工業為主,後來成為轉口站,近年成為

117


118

在新時代香港的角色何去何從? 香港青年在城市扮演什麼角色?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