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致香港流行文化2012-2017

Page 1

自序

轉折五年:為何書寫香港流行文化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多年前,上過一節藝評課,老師大有來頭。甫開口,即拋低足金金 句:「要寫好的文藝評論,一定要有說服力。字裏行間要塑造權威, 與大眾保持距離 …… 所以記得引用西諺, 注重修辭, 多寫英文註

釋,這樣讀者就自然覺得你比他站得更高。」這番話,我印象深刻。 難忘,也因為那節課上得很辛苦。好不容易熬了十五分鐘,終於按

捺不住,滿臉通紅,奪門而去。我向來循規蹈矩,一生在課堂做過 最壞的事是睡着流口水。當日早退,回家路上,我想了許久也不明 白,為何自己反應如此劇烈。 多年後,我好像摸到答案。

2012 年尾,蒙《明報.星期日生活》編輯黎佩芬小姐賞識,闢出報

章一角, 定期撰寫「 果欄 」。 對於寫作題材, 編輯一直予以大量自 由,從沒規限,不過新欄開張不久,我便開始發現,原來香港流行 文化是我最大志趣。

然而,展開流行文化的書寫,並非沒有掙扎。代入當日藝評老師的 立場, 流行文化本性貼地, 錢字行頭, 沙石滿瀉, 歷年來偶有經

典,但更多時候傷風敗德,俗不可耐,難登大雅之堂。類似說法, 近年我們聽過不知多少次——有作家於報章專欄狠批香港歌壇「新 不如舊」,「謀生的人好像都文盲了」,「歌壇死到今天這地步」乃 是「活該」 ;不少人怒罵《東張西望》「有毒」,痛斥《100 毛》「膚

淺 」, 批評《 十年 》「 低成本 」 不配贏金像獎, 嘲諷《 低俗喜劇 》

「低俗得義無反顧」。

以上批評,都有同一結論:面對鄙俗煽情、騾子不如的香港流行文 11

自序


化, 羣眾應該自挖雙目, 大聲說「 不 」, 然後要不改往大會堂欣賞

歌劇,要不遠離本土,接受全球化洗禮;如有空餘時間,有識之士 最好多揭藝評,少理八卦,多關心時事,少追看電視,怎也不應該 與本性低俗的流行文化做朋友。

我其實不同意。香港流行文化世界長期滿佈沙石,有時甚至泛起惡

臭,惹人反感;但我們也要承認,再壞的作品亦可以有顛覆世界、 穿越人心的威力。 你可以批評鞭撻阿叻平庸、 王晶低俗、 成龍衰

格, 卻不能抹煞一個事實: 這班「 豬朋狗友 」, 曾經跟香港人同牀 共枕,風雨同路;近年出自堆填區的本地電視節目,不少確實很膠 很垃圾,但每晚仍令數以百萬計視力正常的平民百姓,全神貫注, 甘之若飴。電視看似是無關痛癢,甚至荼毒人心的娛樂媒介,但偏 偏十幾萬人付上真心,於免費電視牌照一役蜂擁上街,高呼「我要 睇電視」。

因此,假如要理解香港人的脾性與體味、民間的情緒與氛圍,流行 文化是最佳入手點。而文化既是平常事,文化研究就不能站在道德

高地,遠離羣眾,樹立權威,營造距離;反之要植根民間,站低一 點,湊近一些,與羣眾臉貼臉、心連心,仔細研究。

更何況,香港流行文化並非清一色惡俗品味。這些年來,港式流行

雖被批評「 輝煌不再 」, 但仍有無數有心人不懈奮鬥, 炮製佳作, 撩動人心。我試過為《100 毛》的「阿 Bob 扮張家輝」封面胃痛, 為河國榮的《 亞視永恆 》 而抽筋; 陳奕迅、 黃耀明、 顧嘉煇的技

藝, 令我聽出耳油;《 導火新聞線 》 的人情味、 瑪嘉烈與大衛的感 情戲、 吳業坤的起霧鏡片, 教我眼泛淚光;RubberBand 雨中高唱

《天問》、何韻詩親身示範「生於亂世有種責任」,更令我在壞時代 裏見識到港式公義、人性光輝。壞的流行,尚且影響眾生;好的作 品,有情動人,叫人立足本土,此志不渝。

香港流行文化重要,也因為它訴說一段鮮活的歷史,記錄一座城市

的轉折。 本書收錄的文章, 最早於 2012 年面世。 那時候, 梁振英 才剛上任特首, 反國教運動恰好以成功告終, 戴耀廷的「 佔領中 12


環」意念,蘊釀多時,卻未寫成專欄文章,掀起巨浪。此後五年,

香港社會轉變翻天覆地 —— 國族意識被年輕人抗拒, 本土意識抬

頭;特首換了人,民主繼續遙不可及,法治、自由等核心價值慢慢

淪陷,「 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一句流行歌詞, 更加漸漸成為大 眾共識。

整個轉向的過程,正好經由普及文化與大眾媒介,貼地刻劃,真實 呈現。

過去五年,香港流行文化世界也同樣走進轉折點。以巨星、大台、 大公司主導的遊戲規則,逐漸成為過去;新的流行版圖,傳統媒體

仍有影響大眾、設定潮流的能力,但在新媒體空間下,更多的無名 小卒、 坊間創意、 市井口味, 已經空羣而出, 突破門檻, 直達受 眾。

此刻的香港普及文化,固然有「日落」的一面:它無復黃金時代的

輝煌、「今非昔比」,影響力不再遍及東南亞,在新時代佈景下難敵 教萬千愛國心流淚的《戰狼》(詳情請問成龍);然而,換個角度,

它又有「日出」的迹象:大台以外,靈活與蠻勁絲毫不減,情義與 癲狂間或現身。在已然轉折的社會環境下,它足以用更多的新意, 流得更久, 行得更遠, 有待「 仍然要相信這裏會有希望 」 的香港 人,耐心發掘,仔細欣賞。

書名《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就是這個意思。 特此感謝撥冗為本書作序的前輩們:沒有吳俊雄博士(梁款)和馬傑

偉教授在學術界的啟蒙、黎佩芬小姐與張鐵志先生在媒體闢出的寫 作空間、 林日曦先生及 RubberBand 的 6 號不斷炮製的本土流行佳 作,本書及裏面的文章,根本沒可能出現。

時代太壞,唯願香港和香港流行文化,可以遠離黑雲,發光發熱。

13

自序


歲月無聲消逝—— TVB 五十年的變與不變

無綫五十年了。事到如今,再痛恨大台的知識分子恐怕 都得承認,它對香港百姓的影響,可能比《基本法》更 加「五十年不變」。

不然,電視台向藝員下達性感禁令,為何能引起網上熱

話?「 金禧紀念郵票 」 為何能吸引平民通宵排隊, 頓 足鼓譟?前女主播為何能消費光環,化身 BB,大賣廣

告?六嬸去世,又何以登上報章頭條,成為大眾茶餘飯 後的話題?

很明顯, 即使節目收視持續下滑, 即使年輕一輩( 自

稱)挖目罷看,無綫就是有辦法潛入平民居所,左右百 姓心跳。有外國學者曾形容 television shapes our soul, 看看港人與 TVB 交往半世紀的故事,已是最佳證明。

橫跨五十年的無綫故事,細節繁複,注定不易講。但過 去兩個星期,隨着電視台落力宣傳五十周年台慶,全港 觀眾得以穿越捷徑,盤點整理這家全港規模最大的文化 工廠,走過、在走、將走的路。我坐在熒幕前,放大瞳 孔,狂睇電視,勤抄筆記,結果從以下三個節目,窺見

(簡化版)無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過去╱《歡樂今宵》翻叮回憶

第一個節目關於「 過去 」, 來自特備綜藝節目《 我愛

EYT》。 無綫將 EYT 奉上神枱, 定期參拜, 從不是新

鮮事。 十年前的四十周年台慶,TVB 便推出性質近似

的《再會歡樂今宵》,與觀眾追憶那些年。事實上,開 63

電視風雲


台五十年,若要從芸芸無綫節目中挑選最具代表性的一

個,無論觀眾抑或電視台,答案大概都是《歡樂今宵》。 當晚節目一如所料,是大眾記憶一次再翻弄。開首先有 歷代無綫舞蹈藝員重聚伴舞,有人中年發福、有人已經 禿頭,舞台大熒幕逐一顯示他們的照片及名字,對這羣 無名英雄作一次致敬;其後一眾藝人如汪明荃、胡楓、 森森、杜平、林建明等上台,表演趣劇,重溫環節,示 範《歡樂今宵》式硬滑稽。

我沒經歷真正的《 歡樂今宵 》 年代, 當晚打了不少呵 欠, 廣告時間碌 Facebook, 也發現許多同代人翻起白

眼, 大罵節目沉悶、dancer 老邁、 趣劇不好笑。 然而 同一時間,許多上一代的觀眾(如鄧小宇、安裕、我姑 媽),卻看得出神,甚至眼泛淚光——全因大家在熒幕 上摸到集體回憶、時代痕迹。

《 歡樂今宵 》 之所以( 曾經 )打動人心, 有它的時代背 景。《 歡 》 始於開台的 1967 年, 本為澳洲清談節目, 移植香港後卻碰巧將當時平民夜總會式大笪地文化,升 格為偏向中產階級的電視趣味。再遇上粵語片式微,梁 醒波等大量藝人湧入電視,這個「大笪地」的表演者, 粒粒皆星,教人開眼。節目於是穿透無數家庭,大眾認 識三毫子小姐、大鄉里、大眼雞、掃街茂、占士懵、犀 利平,甚至見 EYT 藝人有如摯親。

《我愛 EYT》節目尾聲,由賈思樂獻唱《無言感激》,

熒幕映照一個個已離開人世的 EYT 藝人,如鄭君綿、

沈殿霞、陳立品。歲月無聲消逝,台上台下淚腺都有反 應,心情都在翻滾。

一如汪明荃為節目做的總結:「今晚香港人擁有一份幸

運, 就是可以睇番歡樂今宵。EYT 的成功, 係全靠所 64


有人的努力和付出, 大家都抱住好認真的娛樂精神,

向在獅子山下忙忙碌碌的香港市民, 送上一份輕鬆和 娛樂。」因為巧合的時代背景,因為認真的台前幕後,

TVB 曾經與平民有過一段深切交往的歷史。 這段過 去,值得細味、重溫,再三肯定。 現在╱台慶公式準時登場 以上是過去。 無綫的現況, 則見於今年的《 萬千星輝 賀台慶》。電視迷不是省油的燈,多年睇電視經驗提醒

我,台慶又名例行公事,是陳腔濫調的化身、舊公式的 總和。你知我知單眼佬都知,每年台慶都有十大司儀、 擦鞋對白、連場歌舞、無聊趣劇、藝員抽獎,最後由大 老闆上台祝酒,碎紙灑下,字幕滾上,就此禮成。

五十周年台慶絕對沒有令觀眾「失望」。以上環節(連 同陳百祥的嘴臉 ), 全部準時登場。 也許適逢五十周 年,金光閃閃的舞台當晚還額外附送兩大驚世表演。

一、破壞歷史。無綫是有名的情懷製造機,翻弄集體回 憶,數算自家歷史的能力,多年來無出其右,不然《歡 樂今宵 》 怎會定期重現? 李思捷又怎會每晚扮「 蔡燶

華 」 引人發笑? 然而, 五十周年台慶當晚, 在形式化 的懷舊(例如開首的金曲串燒)以外,又處處顯出對舊

人舊事舊情的不尊重 —— 本是盤點自家歷史的「TVB 問答」,最後在陳百祥的「領導」下,淪為「即場派現

金 」 的庸俗遊戲; 旨在表揚甘草戲骨的 Hidden Hero

環節, 死命要劉江扮超人、 讀潮語、 講呢啲, 全場苦 笑。一場(自以為能)娛樂至死的大騷,容不下半分真 歷史、半點真感情。

二、摧毀專業。視野狹窄、因循守舊,是 TVB 多年弊 病。然而即使最濫調最刻板的節目,要是認真製作(看 65

電視風雲


看《歡樂今宵》),也可打動人心。五十周年台慶理應 意義重大,偏偏台上演出錯漏百出,令人下巴着地,眼

界大開。 我特別「 喜歡 」 男藝員表演一段 —— 陳展鵬 三百六十度(扮)打鼓,王浩信(裝模作樣)拉小提琴, 五十小生一同表演咪嘴、甩 beat、手腳不協調……號稱 全港最專業最重要的娛樂工廠,在其半百歲壽宴上,炮 製無異於男校 variety show 的演出( 大概中學生還更落 力),真不知道這是無綫還是全港觀眾的悲哀。 未來╱為六嬸、TVB 默哀,為觀眾悲哀 現狀如此,無綫未來又會如何?大眾似有答案。金禧台 慶三日後,管理 TVB 多年的方逸華因病辭世,消息傳

出,平民反應出奇激烈,有人點播《花月佳期》,有人 為無綫默哀,有人照舊打出七個字:一個時代的終結。 老實說,這個「節目」我不完全看明白。毫無疑問,香 港人認識方逸華多年,但六嬸生前最著名不是其為人個

性,而是身後的特大算盤。即使愛將陳志雲在電台辯護, 稱「方姐」處事是認真而非錙銖必較,但事實擺在眼前, 她推崇的管理主義,正是將 TVB 由「大家庭式機構」變 成「機構式大家庭」(林奕華語) ,由創意工場變成(高

層話事的)流行文化血淚工廠的前因與後果。這樣的電 視巨人,真的值得表揚傳頌?記憶健全的人都有保留。

但欣賞過金禧台慶,盤點完無綫現狀,我又有點明白大 眾心情。陳志雲憶述,方逸華生前處事極度認真,而且 凡事親力親為,就連邵逸夫獎頒獎禮桌上擺設也由她親

自挑選。 這種嚴謹態度, 與當下無綫的不專業、 不認 真,正是鮮明對比;同時,邵氏或有千般不是,但終究 為香港本土文化打下基礎,如今隨着六嬸遠去,無綫名 正言順「化身」國企,潛入平民居所,左右百姓心跳。 一切回不去了。

66


TVB 下一個五十年會走怎樣的路?我不是預言家,不

懂回答。但作為觀眾,我會努力從新劇《溏心風暴 3》 尋找答案——陌生的內地資金,輔以似曾相識的角色、 場面、金句,永劫循環的意識、互摑、狗血…… 如果這就是無綫的未來,我想我們真的受夠了。

26-11-2017

67

電視風雲


多謝黃耀明——流行文化再平反

星期五晚, 黃耀明在紅館開《 太平山下演唱會 》。 那 夜, 我坐在太平山頂( 又名平價飛區 ), 遠距離欣賞演 出,嘴巴一直忘記合上,心情不停翻滾打轉。

先旨聲明, 我不是明哥的歌迷。 他出道那年, 我負七 歲;達明一派首次開紅館演唱會的時候,我腦囟都未生 埋。對於這個文化傳奇,我自覺有距離。之所以最終決 定購票入場,一半為公,一半為私。

先談公事。這場演唱會(及其主題曲)以「太平山下」

為名,明顯衝着已經「難聽過粗口」(林夕語)的「獅

子山下」而來。入場之前,我讀過《號外》訪問,聽見 黃耀明形容這場演唱會開宗明義, 會講「 一個關於香 港、關於我的半自傳故事」。我喜歡聽故事,更喜歡聽

香港故事。該怎樣講現今的香港故事?作為平民百姓, 我想聽聽台上的黃耀明怎樣用歌聲作答。

入場也為私事。大家知道,我一向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忠

實擁躉。自讀書時期開始,我就喜歡聽吳俊雄老師口沫 橫飛,分享黃霑書房如何令他開眼、開竅、開懷;也愛

聽馬傑偉重提舊事,分析大眾媒介怎樣意外建構港人身 分。我為許冠傑高聲訴說的昔日大眾心事而着迷,也為

達明一派音樂裏承載的沉重歷史而肉緊。我喜歡流行文 化,全因它有技藝,有歷史,既細說心情,又建立身分。 但近兩年,這個擁躉,時常面紅,間中作嘔。我親眼目 擊(無數)歌手走音而面不改容,也見證大眾媒體如何

篡改大歷史(如《食為奴》),扼殺小心情(如《愛.回

家》)。近年我更時刻提醒自己,放下「大眾文化造香 195

我們默默愛過的明星


港身分 」 的理論 —— 因為近年的本土意識, 立足廣東

(道),游走港鐵,徘徊政總……就是跟紅館、電視和電 台,毫不相干。作為錯過黃金年代(兼且連流動電視也

看不了)的年輕擁躉,我想入場請教明哥,是否應該認 清事實,與流行文化這個老友絕交?當下的普及文化, 究竟還有什麼可能?

歌詞替代感受,畫面反映想法 散場以後,在公在私,我都找到答案。 老實說, 短短兩個多小時的演唱會, 要從個人歷史出

發,試講香港身世,沒錯很有野心,但正如明哥所言, 也是困難重重。於是那一夜,他少說話,多唱歌,以歌 詞替代感受,用畫面反映想法;舞台熒幕一如他(或達 明一派)以往的演出,影像狂舞,符號亂墜。觀眾們要

聽出弦外之音,既要細味歌詞,咀嚼意思,又要定睛熒 幕,解構符號。

那一夜,我豎起耳朵,放大瞳孔,努力咀嚼,結果除了

( 再次 )確認黃耀明是一個有聲有色更有心的香港文化

傳奇,更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老友——香港流行文化。從 那場演唱會可見,(好的)流行文化,至少可以為你為 我為香港,做以下三件事。

從六十年代談起,經典大事回顧 一、流行文化作為歷史。為了聽黃耀明試講香港故事, 我在紅館門外等到頸長。結果一坐下,就看到台上有七 層徙置大廈佈景,舊香港的氣味在氤氳,我摸摸長頸,

確認自己沒有來錯地方。 演唱會上的香港歷史由黃耀 明出生的 1962 年說起,觀眾們一邊聽明哥大唱年代金 曲,細講母親瑣事,一邊從熒幕重溫六十年代的連串經

196


典場面——溫黛襲港的威力、邵氏明星的風采、林彬離

世的震撼。及後,黃耀明一邊唱出 The Sound of Silence 的首句(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熒幕一邊播出

文革時期毛澤東的片段……全場默然無聲。歷史,盡在 不言中。

熒幕上的影像,隨着歷史巨輪,不停轉動——唱《今夜

星光燦爛 》 的時候, 璀璨的維港夜色漸被赤紅迷霧濃 罩,最後化成一抹紅色,我感到「光輝到此」的恐懼; 唱《一無所有》的時候,燈光與背景一片血紅,我摸到 歷史的傷痕。巨輪轉到九七的時候,彭定康跟全場觀眾

揮手告別, 彭雅思低頭拭淚離開, 全場沉思, 個個傷 感。香港故事向來難講,本土歷史注定沉重,但黃耀明 的演唱會證明,流行文化也可承受歷史的重量。 大歷史外的小心情 二、流行文化作為心情。那夜的紅館,講大歷史,也談 小心情。黃耀明在台上提到,要構思這場演唱會,很困 難,因為「香港正處於最困難的時候」,語畢我發現身

邊觀眾,人人輕輕點頭,個個心事重重。香港百姓有心 事,而黃耀明就嘗試透過音樂,為大眾心情進行盤點、 整理、再現——他為大眾「歌頌」社會上的大人物(由 毛澤東到習近平,由董建華到梁振英)「你真偉大」,

同時慨歎「是你生我是你在鎖我」;面對中港矛盾,他 為港人吶喊「你的嗓門太大,沙啞得像討價還價」,然

後熒幕上人民幣鈔票的影像若隱若現,再聽見歌詞中的

「 可我比你貧乏, 沒黃金甲天下 」, 觀眾的心, 無不隱 隱作痛。

更赤裸地替百姓宣講心聲的,當屬《下流》。黃耀明邊 唱「他們往上奮鬥,我們往下漂流」,熒幕一邊投射一

張張為義發聲,也為義受害的大小臉孔,由斯諾登到馬 197

我們默默愛過的明星


拉拉,再由林慧思到李慧玲、伍珮瑩、劉進圖、港視員 工……勇士為極權所害、奮不顧身的悲壯,百姓為時代 所逼、往下漂流的鬱抑,一一浮上舞台,席捲紅館。歌 曲結束,我聽見有觀眾拍掌歡呼,但我動彈不得,唯有 讓心情和思緒一同隨歷史往下流。 香港人的身分象徵 三、流行文化作為身分。黃耀明出場之前,熒幕先打出 一段文字,作為序幕引言。文字揭露洋紫荊的身世—— 它 外 表 美 艷, 卻 是 混 種, 不 能 繁 衍 後 代 , 更 沒 有 未 來……以花為喻,講香港身分的意圖,十分明顯。

演唱會觸及香港人身分,當中又以主題曲《太平山下》 一幕,說得最白:熒幕背景出現一份份本地報章,上面 的文字隨時間分解, 開出一個又一個的天窗。 接着一

份「 人人日報 」 取而代之, 簡體字標題表明「 必須旗 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同一時間,黃耀明高舉象徵「新

香港 」 的紫荊旗, 插在舞台頂端, 樂隊徐徐奏出經典

的《獅子山下》音樂。是的,「新香港」最後只剩下旗 幟鮮明的媒體,以及那老早遠去的「不朽香江名句」,

除此以外,一無所有。對於這幕有關香港身分的警世預 言,我的心情,至少有十二分沉重。

黃 耀 明 不 想 灰 心 作 結, 他 唱 的 最 後 一 首 歌( 不 計

encore),名叫《一一》。他自言,不知道現在唱這歌, 是否太天真。最後決定唱,不過認為面對如此時代,香 港人不可絕望,要存一份天真、一絲希望,等待香港身 分「一息間一息間將會再光輝」。對他這份心意,作為 心灰意冷的香港人,我十分感激。

我更加想感謝明哥的,是他親身示範了流行文化在當權 者「玩晒」的當下,還可如何介入社會,回溯歷史,細 198


講心情,大談身分。這種取態絕非必然,藝人更因而要 付上代價( 例如不能參加《 我是歌手 》), 但慶幸我城

還有這樣的有心人,不計代價,堅持做應做的事,讓你 我懂得,香港流行文化不是惡俗與虛無的總和,更不是 與社會無關的爛花紙。它有身世,有故事,有心情,值 得你我莫論遠近,繼續欣賞。

16-03-2014

199

我們默默愛過的明星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