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乎吃喝

Page 1

序言

序言:豈只吃喝

談論飲食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

探 究 飲 食, 我 畫 了 一 幅 圖, 以「 飲 食 」 為 中 心, 逐 條 支 線 向 外延展。畫着畫着,四周畫滿了線,從每天的早餐至美食指南至 Facebook、Instagram,從牛隻的屁至地球暖化至資本主義;白紙上 佈着點與線,線是蜿蜒的,延伸分拆再延伸,點是零碎的,盛載着 當下的所思所想。

範圍太大,一張白紙寫不完。

6

001_032.indd 6

04/10/2017 1:07 PM


飲食自然是生活的必須。翻查字典,飲食能解「吃喝」,也能指 「各種吃喝的食物」。食物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他命和 礦物質,用以果腹,也為身體提供力量、營養,以維持各器官的正 常功能。

然而,飲食不能單指食物。若然把飲食化簡為食物,強調 果 腹,滿足如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言最基本的生理 需要 ─ 餓了吃什麼,渴了喝什麼,焦點只放於自己,而忽略了飲 食、食物與我們生活的關係。這樣,我們的眼光很窄,看不見食物 背後連繫的一切,而這一切卻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飲食是一種文化。從食物的種類、烹煮的方式、進食的方法, 以至如何食用,往往從中說明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特色。在傳統 的中華文化中,人與人的關係圍繞飲食而建立,坐圓桌,用筷子, 餸菜放中間,說明了一種與西方不同的價值。

我在乎吃喝|

001_032.indd 7

7

04/10/2017 1:07 PM


序言

飲 食 是 一 種 經 濟 活 動 的 體 現。 經 濟 學 家 泰 勒. 柯 文(Tyler Cowen)曾寫道:「食物是經濟供應與需求的產物。」事實上,從種 植穀物、飼養牲畜,國與國之間的運輸,以致最後包裝、銷售,無 一不是全球化下的經濟活動 ─ 我們進食,卻又不能倖免於這種跨 國的活動。

飲食也是城市變化的見證,因而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如潘 國靈在《消失物誌》中提到:「我們看到城市中食物與食物空間的流 變,便利店把流動小販和茶餐廳一些小吃轉移吸納,與此同時,原 本賣速食的麥當勞又向品味文化轉型⋯⋯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購買食 物以為自己也在選擇食物場所,其實一些場所的改變卻是大於個人 選擇,而與社會和時代變遷密不可分。」

當我們回歸信仰,飲食在《聖經》也有獨特的地位。始祖亞當 與夏娃正是因為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園,人類需要勞苦地工作,

8

001_032.indd 8

04/10/2017 1:07 PM


才得糊口。出埃及的時候,摩西與其他以色列的長老同樣又吃又 喝,是一種立約記號。耶穌傳道的時候,時常與人共享筵席,曾在 宴會上使水變酒,曾以有限的食物餵飽過千人,曾因與罪人同席被 指摘。

我們在乎吃喝,但吃喝不止於食物,而是從日常的一日三餐中, 我們能看見有需要的人、看見社會的問題,也看見靈裏的缺乏 ─ 你 在乎吃喝,但你有想過飲食是什麼嗎?

我在乎吃喝|

001_032.indd 9

9

04/10/2017 1:07 PM


02

圍坐一起,吃頓不一樣的飯

王美鳳:開一個難民廚房,讓大家都到我們這裏來 採訪撰文:林蕙芝

「我只是見有什麼人在社區出現,就接待囉;因為服侍人,就是服侍 神;讓更多人連結去服侍人,就是讓更多人去服侍神。」

曾當飲食記者多年,我喜歡吃不同國家的菜式。可惜要在港吃 地道的異國菜,要麼很昂貴,要麼就不對味;想吃餐好的,並不容 易。

朋 友 知 道 了, 便 介 紹 我 參 加 一 個 名 為 "Refugee Kitchen"( 難 民廚房)的飯局。由大廚至侍應,都是如假包換的外國人 — 那是 一羣因政治或信仰等原因,離開國土來尋求政治庇護的難民;他們 來到陌生又遙遠的香港,為香港人煮一頓又一頓家鄉菜。菜式很地 62

033_128.indd 62

04/10/2017 1:08 PM


黃國榮攝

道,充滿香料的辛香,也絕對無味精和添加劑,大廚又會到每個客 人身旁介紹菜式,就像到異國朋友的家中用餐一般。

這場 "Refugee Kitchen",不止要讓人吃得愜意飽足,其實更是 讓難民與香港人連結的巧思;策劃人之一王美鳳牧師(Phyllis)說, 「社區既然出現這樣的一羣過客,他們都不只是要人幫助,也有許多 能力才藝可以貢獻,所以我們就打開門,開放這個空間,去彼此接 待。」

《聖經》裏的保羅說過,「客要一味地款待」,王美鳳笑言,「現 在是掉返轉,『客』用上許多味菜來款待我們!」 我在乎吃喝|

033_128.indd 63

63

04/10/2017 1:08 PM


02

圍坐一起,吃頓不一樣的飯

當難民在香港 「客要一味地款待」,不如先談談香港人做主人家,去款待這羣 難民客旅,是怎麼一回事。

要接待難民,並不輕鬆。在香港,截止 2017 年 3 月底,共有 八千九百五十六宗需由入境處審批的酷刑或免遣返聲請個案;簡而 言之,香港約有九千名(還沒計算匿藏者)來自非洲、中東及亞洲 等地的難民,因宗教、政治意向、國籍或種種原因,未能在原國生 活,於是來港尋求庇護;他們需等候入境處審批其難民身分,一旦 核實,方可獲入境處轉介至聯合國難民署,安排移居至第三國家。

他們身心所背負的困難,是大部分未經歷過戰亂或劫難的香港 人所無法想像的;也有許多人會說,本地人也照顧不了,又怎能照 料這羣過客?

64

033_128.indd 64

04/10/2017 1:08 PM


九龍佑寧堂的王美鳳牧師卻視接待難民為生活中的使命,沒有 考慮太多,「回想當初跟難民一起,只是出於一次偶然。2007 年, 在我工作的教會偶遇一位非洲來的弟兄(佑寧堂為英語教會),他在 一次查考《聖經》的活動中,竟滔滔不絕分享自己如何從非洲逃難 來,在香港無人無物,不被本地人接納,過着不似人形的生活⋯⋯」 做牧師本來就經常聆聽信徒的困難,但眼前這位難民令她特別觸 動,「他們在香港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是如此孤單、痛苦地生存。當 他說到『生不如死』,我很大感受,明明信仰是給人豐盛的生命和盼 望,他卻沒有,連做人的尊嚴也沒有。」

當牧師前,Phyllis 是專職社區發展(comminity development) 的社工,專門協助被政府忽略的街坊組織起來,一起參與社區議 題,為他們和社區充權,也去倡議政策,例如給鄉村村民爭取巴士 線、水電供應等,又為受暴力對待的婦女尋求庇護;當她認識了這 位過客,不期然想起以前同行的街坊,「或者我未必有能力改善難民

我在乎吃喝|

033_128.indd 65

65

04/10/2017 1:08 PM


02

圍坐一起,吃頓不一樣的飯

的生活,但有人同行,發掘他們的才華,那麼他們的人生至少有盼 望,有尊嚴,似返個人。」

難民們,那多姿多彩的故事和才華 如此,Phyllis 在 2007 年開始一項接一項的難民工作。先因着這 位非洲難民,看到他的音樂天賦,組織「非洲之聲」,讓他與一些非 洲難民在教會、學校及社區組織唱歌、教打鼓和音樂,讓主流華人 跟他們一起籌辦音樂會或表演。

讓難民跟香港人共處的活動,都是持續的,而不是一次就完, 「一些學生跟難民熟絡了,才敢問道,『我一直以為你們很窮,電視 常說要為非洲籌款』,又或是『你們是睡在獅子旁嗎』,難民們只 得耐心地解釋自己都是一個普通城市人,非洲也不是四處是飢荒的 人。」

66

033_128.indd 66

04/10/2017 1:08 PM


我們從小在學校、在媒體上看到的外國世界,都是以歐美為中 心。我們對美國的州分名稱瑯瑯上口,但談到非洲國家嘛⋯⋯除了 南非(因為鑽石)和科特迪瓦(因為足球明星杜奧巴),我們還數得 出多少呢?

要讓香港人知道非洲不只是黑色一片,王牧師說,真的不易。 「又例如,其實不是個個非洲來的朋友也喜歡音樂,連我都太被固有 印象影響了,」不要一見到非洲人,就把非洲鼓硬塞給他們 — 這 又是另一個常見誤解。後來她在教會辦難民團契,吸引其他來自亞 洲、中東等地的難民來到,就更需要保持開放的心和清醒的頭腦, 努力放下自己無形中的既有想法。

「又後來,發現有難民朋友種植很在行,就請他們到教會的花 圃,甚至朋友在新界的農田幫手。」Phyllis 看得見他們每個人的獨 特性和能力,然後再看看自己有什麼資源可以連繫,這是她的工作 方式,也是我參加那頓「難民廚房」的由來。 我在乎吃喝|

033_128.indd 67

67

06/10/2017 2:59 PM


02

圍坐一起,吃頓不一樣的飯

「難民廚房」,其實屬於九龍佑寧堂的「和平大使計劃 — 難民 事工」。

源起就是 Phyllis 與她的同事知道難民們煮菜都有一手,但平 日難以大顯身手;不如讓他們使用教會的 KUC SPACE「廚師顯廚 藝」,給他們一個爐頭,煮一桌家常便飯,講述自己的故事。「我很 饞咀的,許多人同樣也重視吃這回事,所以用食物來溝通,就最好 了!」她笑笑說,「在餐桌上,他們能發揮能力,也可以跟本地人溝 通,」要知道香港一般人真的未必在生活上能接觸難民,印象都只 是來自媒體,「當大家接觸了之後,這就不單是我個人、我教會的關 注,而是社區可以一同分擔和同行的事情了。」

就像我參加的那次「難民廚房」,幾位來自斯里蘭卡的難民, 跟印度、非洲、中東各國的難民朋友,一起奉上家鄉的斯里蘭卡咖 喱雞、甜燒茄子、香草雜菜湯、雜菜炒蛋、椰子蛋糕和奶茶等;大

68

033_128.indd 68

04/10/2017 1:08 PM


廚 Mina(化名)在晚餐尾聲,給掌聲擁簇到桌子前分享,「我其實 是當化妝師的,做菜還可以嗎?下次再給大家煮咖喱煮得更辣好 嗎?」賓客的掌聲、笑聲過後,當我跟她聊天,她分享身處這裏, 是因為哥哥與政府立場不同,遭到暗殺,然後她也被追殺,只能逃 難,輾轉來到陌生的香港,「我失去了家人,的確很難過,」她收起 快要奪眶而出的眼淚,「但在這裏,能認識了一羣與我一樣落難的 人,又有 Phyllis 和教會的人在一起,可以一同煮飯,我們都像家人 般呢!」她又笑了起來,但我卻眼濕濕了,禁不住要跟她來一個擁 抱。

Phyllis 或許不知道,她運用了自己的社工經驗和輔導技巧,給 難民們充權,讓他們的生活踏前一步,不再只是被服侍,也能服侍 社區;Mina 很認同,「對呀,我以前只懂為女孩子化妝,今天也竟 能為食物扮靚,令菜式煮得好睇又好食,我也沒想過。」

我在乎吃喝|

033_128.indd 69

69

04/10/2017 1:08 P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