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跨界

Page 1


馭勢而行

「在喧鬧翻騰的社會,價值重塑的年代,教育工作者需要冷靜觀 察,細心分析,梳理社會發展的脈絡,青春燃夢的底蘊,從而建立亂中 尋序,重新定義,想像立新的能力。」 這是我為香港津貼中學議會「香港校長研討會 2010」主題論述寫 下的綱領,標題是:「未來在等待的定義」。 大會主題是:「馭勢而行」,真的很難定義。 要在激變的時代中尋求定義本是不智,所求的,應是價值判斷與態 度取向,才能在繞道而行的人生軌道中,輕馭前行。 與我同台演出的,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講座教授程介明,分享的主 題是:「馭勢而行:諳勢」。 認識程介明,是我在《星島日報》當記者時,因採訪而認識了這位 私校校長。他苦心經營的學校,難敵大環境的轉變,終於上演最後一次

16


社會.關懷

畢業禮,師生同聲一哭。而我後來所負責的《星島晚報》,同樣也在時 代的變遷中,劃上句號,彼此都是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力挽。 在中國傳統智慧中,析論「勢」最透徹獨到者,首推孫子。《孫子 兵法:勢篇第五》:「激水之疾,至於飄石者,勢也」,用時代的觀念去 詮釋,是從社會板塊的移動,觀察出形勢的轉變。趨勢學家約翰.奈思 比(John Naisbitt)就是最精於板塊理論的推行。 說勢,必然從中國說起,迅速崛起的中國,儼然成為全世界移動力 與撞擊力最強的板塊,經歷全球金融海嘯的震盪,板塊的承受力至強, 加速了大國崛起的速度。

勢一:邊緣化 在中國的大板塊下,香港總擔憂着被邊緣化。 但從地理到政治文化因素,香港從來就是邊緣化的城市,不可能成 為中國的政治或經濟首都,正因為邊緣化的條件,打通了中國從傳統走 向現代化的經脈,回歸後我們需要珍惜邊緣的特色,才不致成為一個倒 模出來的中國城市。 中國社會已演變成一個超大市場,在經濟與穩定壓倒一切、發展是 硬道理的前提下,人性與價值往往被低貶與踐踏。香港因有法治與自由 的支柱,仍然保留着社會與人心價值觀。儘管中環價值仍被高舉,卻容

17


讓有其他聲音可以表達,在追名逐利的大形勢下,仍保留着是非對錯的 觀念。教育工作不能只着眼於考試的跨欄和謀生的能力,更要培養人的 價值觀,發揮邊緣城市的改造力量,不求主導,但要影響,「邊緣」的 大勢難轉。

關鍵詞彙是「共與異」。

勢二:故事化 論當世的趨勢分析與社會前瞻力,當舉約翰.奈思比與《世界是 平的》的作者費里曼(Thomas Friedman),對教育界而言,不能不提 Daniel Pink 的力作《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A Whole New Mind),作者 在書中預告了左右腦平衡、全腦時代的來臨。 左腦主宰着邏輯、數理與分析思想,這些正是香港教育專業所推崇 的,但右腦所推動的創意、藝術與故事,卻經常被抹殺與忽略,主因仍 是缺乏市場引力。 正如作者所標榜,當今社會的成功關鍵,將是「高感性」與「高體 會」兩項特質,從管理、服務、生產以至品牌的拓立,都需要激動人心 的故事。 中國的傳統民間教育也是以故事為軸,透射出種種人生道理與學

18


社會.關懷

問。今日教育界焉能漠視右腦的開發與培育,讓人們懂得改寫和編撰生 命的故事,用同理心和親和力去建立共鳴關係,這些東西都可以從課堂 內外去培育和操練。

關鍵詞彙是「左與右」。

勢三:資訊化 從八十後到九十後已完全進入了「手機新生代」。 每一分鐘都在溝通,都在消費,都在娛樂。 談「資訊化」已經十多年了,我們必須重新定義。「資訊化」已不 再是運用科技與資訊的技術,更是在只有速度,沒有距離的壓縮時間之 下,保持着完整與獨立的「我」。 打開資訊的一扇窗,浩瀚如星河,或是更廣深不知處的銀河系,容 易迷失、惘然。這個趨勢是不會逆轉的。 駕馭的能力,在於我們要有觀點,擁有亂中尋序、去蕪存菁的整合 功夫。 我們的社會已被過度「外判化」與「包工制」所主導,在硬實力之 外,還必須具備軟實力,懂得與不同文化與性格的人結連,講求跨領域 的共融力。

19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校園設計,把不同性質的學系透過建築設計聚在 一起,讓白袍的醫生可以與拿着工具的工程學生交流,而飯堂的餐桌也 是大張大張的,好讓每一頓飯都成為跨域學習的場所。 資訊科技其實離不開人,蘋果電腦創辦人 Steve Jobs 超凡的演說 與推銷技巧,往往比新一代的產品更引人注目,而且更是無可取代,不 易翻版的。

關鍵詞彙是:「整與合」。

勢四:𡃁模化 香港社會的勢頭很獨特,不易捉模,更難梳理,但教育界需要從大 小文化現象中,看到問題的真相。 我 列 舉 的 第 四 塊「 板 塊 」 是 2009 年 夏 天 爆 出 來 的「 𡃁 模 化 」 (Lanmolization)潛藏的底蘊,是青少年以致兒童都提早預支了成人世 界的東西,好的壞的都有,於此,就理解到何以香港的小學生也有嗑藥 的情況。 除了可見的行為外,更應關注的,是不可見的心境與態度,因為時 間已被壓縮了,什麼年代、世代、時代的定義都要改寫。以前一個星期 才完成的工序,如今半天就做好,新一代的成長速度遠比想像中快,這

20


社會.關懷

是教育界最難處理的時間變奏,因為大家還是守着持之以恆的教育定 律 ─ 循序漸進,但序已經失控多時了。 對於這個教育界的大難題,真的沒有什麼妙方可以提供,只有回 到最基本的期望,成年人需要真心聆聽,跨代溝通,在青春仍有的可塑 期,多給予孩子們三種感覺: 正義感:將激情與夢想放在對的地方。 快樂感:抵消社會傳播的負能量與劣質性。 輕省感:不只追求不斷增值的人生觀,不必太早透支生活的無奈與 重擔。

關鍵詞彙是:「早與遲」。

諳勢 在產品與智慧被高度開發的日子,連時間的定義也被改寫,正因為 太多事情無法掌握,就當緊握着那些永恆不變、不貶值、不透支的信念 與質素。世界愈是多變與複雜,愈需要用簡單的減法。輕身上路,才能 馭勢而行。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有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 (箴 16:9)

21


無緣社會有緣人

人生有着錯縱複雜的關係結連,中國人賦予一個充滿神祕與想像色 彩的字 ─「緣」。 一切隨緣,是無奈中的豁達,橫逆中的順心。 佛家說緣,尤其精闢,緣起緣滅,是宇宙人生的關係說明,世間萬 物皆有因緣,「因」是產生結果的內在元素,「緣」是促成結果的客觀條 件。 中國人說緣,既超越,又扎實,將緣的成分嵌進社會網絡與人倫關 係中,結聚成層層疊疊的關係網絡,建構社會穩定的基本因素。 傳道書作者說,萬物皆有定時,時間的遇合,是上帝旨意的具體安 排,換上中國人愛用的語境,也走不出一個緣字。

日本:無緣社會 2010 年初,日本電視播放了以〈無緣社會〉為題的新聞特輯,掀

22


23

社會.關懷

起了極大的迴響,既對無依老死的生命發出深沉的哀念,也對日益增加 的不婚男女引發共鳴。人,怎能孤獨地過一生?然而在經濟低迷,盛世 不再的今日,就是有血緣關係者也未必能互相照應,只怕出現更多「無 緣而終」的人。 從抽象的哲想禪機中,進入社會的深層次結構,緣起緣滅,是解釋 人際關係的進路。日本人自覺已進入「無緣社會」的孤寂,香港人亦步 向「失緣社會」的危機。無緣化,是現代人最深沉的哀歌。 東方人對社會人倫關係遠比西方人濃重,何以一個以血緣為本的 社會朝向無緣化的崩解?從數字分析,日本老人與家人同住的比例,從 八十年代的七成降至四成,在 2009 年,有三萬二千多名死者離世時, 竟然無人認屍。 不婚家庭與單親家庭的湧現,加促了血緣關係的單薄疏離,家庭與 婚姻制度的變異成了無緣化的兇手。 社緣關係也從質變到量變,過去成為佳話的「終身僱用制」,在新 經濟社會漸行漸遠,員工與企業的忠誠與信任程度,被低成本、高效 率、短合約的風潮淹沒,工作間變得愈來愈孤單,每個人彷彿都是過 客,中午自啃帶來的便當,放工後也各自進修歸家,少了 Happy Hour 居酒同樂的公餘文化。更多年輕人在廉價網吧流連,從陌生人的世界中 尋找片刻的支持與慰藉,電車男正是無緣社會的產物。


鄉村人口湧向大城市謀生更是勢不可當,日本總人口有百分之廿七 約三千四百萬人聚居於東京,在高昂的物價與地價下爭拼那一點兒的生 存空間。在世界的超級大城市,繁華背後是無地緣的蒼涼。電影中秀美 純樸的日本鄉間,只朝向《楢山節考》所描繪的老人村,失卻了年輕人 的朝氣、鄉村化的企業。時間愈來愈靜止,祖籍成為申請表格上的填報 符號,感情和記憶日漸消失在營役的城市生活中,可有幾個像《禮儀師 之奏鳴曲》中的男主角,倦了、傷了,可以回到家來,以地緣關係彌補 社緣上的缺口?

香港:失緣城市 在我們的城市,還沒有科學化的數據與研究探討無緣化的程度,但 從獨居老人、隱閉青年、宅男剩女、回鄉退休……以及自殺風潮、家庭 悲劇……溝通無力等社會現象,都在說明緣滅多於緣起,血緣單薄,社 緣疏冷,地緣模糊……。漸現漸行的趨勢是,人們壓縮在喧鬧而孤獨的 城市,用虛假冷凍的器物,向漫然不知何處的網絡空間,尋找那一份即 起隨滅的網緣。如果連這些非人性的緣通也無法擁有,還有什麼東西可 以倚靠,可以避風。 當代城市宣教巨擘柏棋博士(Dr. Raymond J. Bakke)2006 年在 香港的「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呼籲信徒從教會走向城市,並以「四

24


25

社會.關懷

緣」設定福音的關係進路。包括: 血緣:親屬家人 地緣:社區鄰舍 業緣:相同職業 樂緣:共同喜好 我作為當日的回應講員,深受啟發,後來更在《時代論壇》專欄中 提出了第五緣 ─ 苦緣,用相同經驗和同理心去服事苦難的羣體,也 點出了苦緣的學分比其他四緣更難修畢。當面對日趨失緣化的香港,愈 多人活在孤島和無助的處境,但覺需要更強盛的生命力,不斷拓闊,不 嗇付出,既隨緣,又結緣,讓承受了恩典的信心的生命,藉着不同的網 絡,透發出福音的能力。 深信上帝在我們身上都佈下不同的緣線,儘管此刻無法測透佈局的 奧祕,卻在驀然回首,自然碰擊中,領受到那一份忘形愛頌驚奇中的盈 喜。我深愛血緣關係建立的家庭宗族裏每一個成員,義無反顧地,不為 什麼地去付出和擁抱。我珍惜香港社會給予豐富而自由的土壤,愛她的 美麗,也愛她的不足,從蕞爾小島到神州大地,都有着濃得化不開的地 緣。我感謝上帝容我在新聞傳播界工作,從小窗戶看到大世界,從小人 物跨越大人物,從小原則明白大道理,在工作和職場上遇到的人和事, 不管是塗鴉或是藝術精品,都陳列在生命的展館中,讓我觀賞和學習。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