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耶穌在

Page 1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 當我預備今天講章時,我記起不久前的一次經歷。一羣愛主的基督徒商 人,邀請我參加他們的福音聚會,在中環一所很高級的酒店貴賓廳以午 餐形式舉行。聚會的形式與一般商業社交場合差不多,人數約有二十多 人,開始時大家喝着雞尾酒、互相交換名片,時候到了就坐下用餐。當 中一位弟兄分享見證,講述他建立自己金融事業的經過。他是一個三十 多歲的投資顧問,他的髮型、服飾處處表露成功人士的身分。他描述怎 樣用盡各樣的方法、才幹和人脈在那行業立足,然而他忽略了他的家 庭,忽略了他的太太、兒女,生命陷入了很大的困境。在心靈痛苦中,他 接觸了信仰,開始經歷神。最後還是因為耶穌的一句話「人活着不是單 靠食物」而悔改,重整價值觀,生命得以平衡,事業也日益增進,人生 得着改變。 很簡單十多分鐘的見證,很真誠,我為他高興亦受到感動。我相信在座 其他的朋友也同樣受到感動,人人都靜下來,似乎弟兄說出了他們心中 的情懷渴望。完結前聚會的發起人說:「我們平日聊天喝酒開開心心便過 去了,今天讓我們作一點稍稍不同的。我想為我們的家人祈禱!」不及 一分鐘精簡的禱告以一句「耶穌為我們的家庭帶來美滿」結束。 在聚會中我隱約領略到人對基督的那份渴望,今日哪一位力向上爬的 「精英」沒有陷在這般的困境?耶穌能為我們提供答案,信仰是實際而有 效益的,是和我們的生命有關的。然而我心裏有點陰影。那兩位主領聚 會的弟兄希望知道我的反應,我們在酒店的咖啡廳談了半小時。

/ 楔子 / 假如耶穌在 /

17


我告訴他們,在這一小時多的見證中,我看見我所認識的信仰的影子。 然而我認識的耶穌是在馬糟出生,活在建制權貴之外,行十架的道路, 又叫門徒背起十字架來跟隨祂的。這兩個版本,並不互相矛盾,也不對 敵。但是,不同的信仰描述,往往會導致不同的道路。我依然欣賞當天 在貴賓廳的經歷。 【悲情的呼召 vs 大好的喜訊】 〈馬太福音〉16 章 21-28 節的背景是耶穌上耶路撒冷受苦犧牲,祂要門徒 跟隨祂,意思是受苦、犧牲、捨己。這就是當時的情境所得的詮釋,這 段經文反映基督教悲情的本質。如果我們認為耶穌的死和十字架是基督 教信仰的核心,基督教的本質就有這種悲情的成分。 但在耶穌一生中,「來跟隨我」這句祂常用的話,並不時常帶有這種悲情 成分。最明顯的就是〈馬可福音〉,四福音書的原本。馬可第一章記載 耶穌開始出來工作,沿加利利海邊傳道。祂看見西門的弟兄安得烈在打 魚,耶穌就說:「來跟隨我」。西門、安得烈就放下魚網跟隨主。在這段 記述和其他相同的記述裏,耶穌所發出的只是「來跟隨我」,並沒有提到 要捨己、要拿起你的十字架。我相信,「來跟隨我」就是耶穌呼召門徒的 福音內容。 經過保羅和猶太文化的洗禮,今天我們較少用「來跟隨我」作為傳福音 的信息內容。我們喜歡用「信耶穌」的詞彙。這兩者並沒有矛盾之處, 但是因為語言的不同,所帶來的形象、要求和所涉及的哲學都很不同。

18


「跟隨耶穌」,這話是耶穌對祂碰到的每個人所說。在祂生命最後的階 段,祂加入了悲情的成分:要捨己,跟隨我的要捨己、要背十字架。然 而在其它場合、祂沒有作出這個悲情的要求。對西門彼得,對其他很多 的人,耶穌說:「你來跟隨我」。 當我讀大學的時候,上世紀 60、70 年代的香港大學有很大的復興,基督 徒團契很興旺,每年都有夏令會。我記得夏令會最後一天就是呼召,總 是用這段經文 ─「要捨己、背十字架跟隨主」,當時的詮釋就是宣教, 進入神學院,去東南亞,去非洲,投身宣教運動,捨己受苦。 當時大學團契不少弟兄姊妹回應這呼召。這跟我們的自我理解有關,我 們在港大,還未畢業便有公司找你工作,別人說我們是精英,自己或多 或少都有這種感覺。拿着這個身分,有這種自我理解,再聽到耶穌說: 「來跟隨我」,這的確是受苦的呼喚。不可按照自己的心願去賺錢,不 可以按自己的心願加入政府作政務官。對一個算得上相當了不起的人來 說,這句話真的是悲情的呼召。 然而,如果你不在這種情況,如果你是一年要工作 362 日,只有三天春 節假期的勞動工人(這就是當年工人的實況)。如果你一生都在困苦流離 中渡過,你聽到耶穌對你說「來跟隨我」,你聽到的便是大好的喜訊。是 一個邀請,邀請你進入一個愛的羣體,生活有方向,生命有意義。耶穌 從來都沒有單單叫一個人去跟從祂,祂叫一羣人去跟從祂。跟從耶穌的 人成為弟兄姊妹,和耶穌一起,在世界上做天國的事情。拿起你的十字 架再不是一個重擔。從此以後,責任不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或是法律

/ 楔子 / 假如耶穌在 /

19


問題。有主同行,在愛的羣體中,責任是恩典。你被賦以力量,為自己 及家人肩負生命的責任,甚至惠及多人,過一個豐盛的生命。 【選擇跟隨耶穌 = 宣告不跟隨權貴】 今天我們讀這段經文,用今天的背景、今天的解說,我們怎樣理解?我 相信每一個人都需要自己去問神:耶穌要我跟隨祂,是什麼意思?我不 能代你回答。 我很清楚知道的,就是當你跟隨耶穌的時候,你同時亦是不跟隨權貴。 當你走向耶穌十字架的時候,你就不是走向金錢瑪門那個方向。你不用 刻意選擇,你不用高聲向全世界宣布。只要你有意識地、認真地選擇跟 隨耶穌,你已經是很認真地拒絕了權貴,拒絕了瑪門。因為你不能同時 走往兩個方向。在這方面,讀書很多的人面對很大的風險。我們很喜歡 說正面的話,我們很怕說反面的話;我們很喜歡說祝福,我們很怕說有 禍。在福音書裏耶穌基督講八福,隨後祂就說七禍。祂不像今天許多教 會的領袖只講祝福,不說禍害。在他們的祝福裏,沒有任何拒絕的成 分。他們相信「和諧」、「穩定」,很美麗的文字。但我聽不見他們不相信 的是什麼。 上次我在這禮拜堂一個婚禮上講道。婚禮中的誓言:「我以你為我終身伴 侶。」這是一個肯定、亦都是一個認信。這個肯定實在包含了很多的否 定。那兩位戀人在這個認信當中,同時也是向全世界所有其他的俊男美 女宣布: 「你不是我生命中的所愛。你不是我的妻子,你不是我的丈夫。」

20


任何的肯定必然存有拒絕的成分,否則這個肯定就是假的。我們的肯定, 我們的認信要由我們的否定來證實。我信全能主,等於我不信權勢,我 不信瑪門。 香港雖然是一個小城市小地方,但今天卻是一個大時代。我們敬拜的是 大時代的神。讓我們不要將我們的神局限於個人的事業及家庭。家庭幸 福當然十分寶貴。我愛我的妻子藹文 46 年,年輕時我們各自站立;有自 己的事業、自己的朋友、計劃,日子過得暢快。今日年老了,要重新學 習互相依靠。如果今天她病了,我就不會來這裏。這種先後次序在我生 命中是很清楚的。但讓我們不要將我們的神局限於個人的事業及個人的 家庭幸福。 我們所信的神是一位大的神。在這個大時代 ,讓我們不要把祂變成渺 小。今天就以這段經文互勉。跟隨耶穌有悲情成分,同時亦是一個大喜 訊。「跟隨耶穌」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進入一個羣體,和基督一起在這 個世代作天國的大事。

2011 年 8 月 28 日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講章

/ 楔子 / 假如耶穌在 /

21


「佔領中環」 邂逅神

初次在報章讀到戴耀廷的「佔領中環」建議,心中莫名的感動、雀 躍。幾個月後的今天,心情仍是如此。這種經歷,以往只感受過一 次。是八九年北京民運。六四前後,當時我遠在瑞士日內瓦工作,日 間看天安門即場廣播,晚上如常安睡,竟不期然地流淚,發現在旁的 妻子也是如此。1989 年的北京,2013 年的香港,不可同日而語。我 們不配相比。但這兩次的奇異邂逅,對我來說,見證了神在歷史中作 工,今日仍在我們當中,有恩典,有真理。這是大時代,在大時代中 作基督徒,心中莫名的感動、雀躍。 心中的感動,有很重的喜悅成分。喜悅「佔領中環」運動有戴耀廷、陳 健民這些人站出來,領導我們。他們的言行,令我們有信心有安穩。他 們的年輕、成熟,宣布了香港的民主運動不會斷層,愈走愈有勁。 我喜悅,因為我看見朱耀明牧師、郭乃弘牧師與他們同行。他們髮已

24


白、臂已弱,但愛這城市的心仍熾熱。他們是千百自上世紀 70 年代已 開始為香港為中國爭取民主人權的一羣。這一代的人今天仍在堅持, 樂做配角。配角的角色是伴陪、鼓勵、保護。 我喜悅,因為在「佔領中環」運動中,有基督徒的份。 在大時代的動盪中,信徒與廣大羣眾同在一起,共患難,共歡愉。 2017 特首真普選抗爭的論述,不只是用政治經濟民主的詞彙寫成,也 是一個恩典救贖審判的故事。公民抗命會在中環發生,那裏也是香港 邂逅神的地方。 我聯想到在先前另一個大時代即將開啟時,使徒彼得被賦以先知約珥 的話:「神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 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人要見異象;老年人要做異夢。」 (使徒行 傳 2:17) 我喜悅,因為「佔領中環」運動並不只是道德的呼召,理想的彰顯。 我有理由相信它能導致真普選的實現。 成千上萬的香港人,老年人中年人年輕人,沒有私心,只存着愛這城 市的情懷,以身試法。同聚於中環,在香港的政治行政立法司法及經 濟中心,不卑不亢,無懼無囂,向權貴說真話。這是力量。在場的每 一個人,都有妻兒子女、兄弟姊妹、親朋戚友,眾多的社會網絡。在 每一個公民抗命者的後面,是十個百個的同情者。這是更大的力量。

/ 2013 / 耶穌在我城 / 假如耶穌在 /

25


這股力量在社會每一個層次,每一個角落發放出來,在香港,在內 地,在全世界。沒有政權膽敢忽視。 另外一個令我樂觀的理由來自我多年從事勞工權益抗爭的經歷,特別 是以下兩項觀察。 羣眾抗爭得以成功,當然是靠自己的力量;但很多時候,更大的因素 是對手的缺失。有勞工或社區組織經驗的人都知道,要把羣眾組織起 來,敵人的犯錯比較自身的組織能力往往產生更大作用。對手愈是強 悍,犯錯的可能便愈大。讓對手替我們爭取羣眾。 另一個觀察與評估局勢有關。我們為公義抗爭,很着緊我們的盟友是 誰。我們努力爭取盟友,盟友得失對整個運動十分重要。這是肯定 的。但在任何公義抗爭中,我們的盟友其實總是比我們所知道的為 多。我們可能不知道他們是誰,他們的立場也許不是與我們百分百相 似,但他們是在我們的那一邊,按着他們自己的能力、時間、方法、 途徑,發揮影響。 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在上世紀 70 至 80 年代努力推行保障勞工立法, 爭取休息日、有薪分娩假期、欠薪保障等頗有成績。回想當年的立法 游說努力、施壓行為,在關鍵時刻,總有轉機出現,我們往往不能確 定那些人或事件產生了決定性的因素。例如有薪分娩假期條例,我們 終得成功立法,其中有不少我們認識及不認識的團體的支持及各自的

26


貢獻,可能包括政府高層、部分商界、英國上下議院的一些工黨及保 守黨議員,也包括婦女律師會,當時的主席是年輕的梁愛詩。這些經 歷影響了我對人對事的態度。 當然,當年爭取勞工權益,與今日爭取真普選,簡直是兩回事。事件 的性質、規模、後果,完全不能相比。然而,今日「佔領中環」的努 力及反響,也是史無前例。我們的神仍是同樣看顧,在我們當中工 作,包括在建制派中工作。依我的觀察,在公義抗爭中,我們的朋友 往往比我們所想像的為多,在香港,在全世界,甚至在北京。「佔領中 環」,我們並不孤單。

假如耶穌在這城,祂怎樣評估「佔領中環」行動? 我想我有些看法,但我不敢說「這就是主的意思。」因為我不敢妄稱 耶和華的名。我深深的相信,在我們佔領中環那日子,主會在那裏, 與我們同在。祂站在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身旁,保護、領導、拯 救。我好像聽到祂說: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 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 土。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憐恤人的人有福了, 因為他們必蒙憐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使人和睦 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 為天國是他們的……」 (馬太福音 5:3)記得在八九天安門,也有人唸 出我們的主這番話。

/ 2013 / 耶穌在我城 / 假如耶穌在 /

27


耶穌在江湖, 但不身屬其中。 穌參加維園燭光大會, 為祂的位置永遠是 在耶穌的國度裏, 孤兒寡婦的旁邊。 與上帝同在的, 是貧困、悲傷、謙和、 受迫害的人。//

督接受我們的禮拜。 三人奉主名在一起, 穌便在其中。//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