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AP-策刊1

Page 1

策刊1

 协会通讯 人物专访 会员风采 建筑散文 建筑沙龙 杂七杂八 第一期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NEWSLETTER 2011 01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策刊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本期责任编辑:陈斌



我觉的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两种,正在看“策刊”的人和正准备看“策刊”的人。 所以无疑你是幸运的,因为你属于前一种。 但请原谅我们没有经费打印一份给你,如果你的老板现在不站在你的身后,请选PRINT,以 方便你的阅读. “策刊”是一本由非赢利性的组织(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发表的一份非赢利性 的内部刊物,“策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卡尔加里华人建筑师和规划师的沟通与交流。 “策刊”欢迎您的参与,不论什么样的稿件,无论是关于建筑的,还是关于生活的。只 要合理,无宗教和政治,“策刊”都会选择发表。 参与建筑和规划设计即是我们的职业,也是我们的梦想。也许我们可以没有职业,但不 能丢掉梦想。 谢谢所有喜欢“策刊”并且有着执着梦想的人。“策刊”会帮助你们。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协会通讯 2

2011初,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进行里历史性的改革,临时产生了新的一届的理事 会成员,分别是于大中,张霞,Tom,Khuu(邱聪),蒋格橹,窦征,陈斌,和李峥惠。协会 理事没有你们的名字是因为我们没有听到你们的声音,欢迎加入我们,成为会员,更重要 的是成为理事会成员。 (协会计划向正规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壮大。关于协会的历史和展望,请看“策刊”本期人物专访“很 傻很天真”。)

“策刊”是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发行的一份非赢利性的内部刊物。“策刊”编辑 部的主要负责人是陈斌和窦征。“策刊”暂定将每三个月出版一期,欢迎您的参与。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的会标经过多次讨论和投票暂定为现在的图案, 设计者是GIBBS GAGE ARCHITECT的朱青模先生。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师&规划师协会将于二月十二日举办春节 联欢晚会,晚会的具体地点将另行通知。协会本着促进卡 城华人建筑师&规划师交流为目的,将采用POTLUCK的方 式。 晚会将有精彩的节目和猜谜,并设有精美奖品。 由于租用场地,奖品,音箱等需要一些费用,协会烦请各位 会员交纳$10的活动经费,每个家庭最多$20(老人和孩子免 费) 请您和您的家人带上您们可口的饭菜和更多的朋友们 一起分享,让我们共祝春节。 晚会详情和具体事宜请参阅附录2.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人物专访

很傻很天真 文/策刊编辑部

2011年初,白雪皑皑,在距离浙江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几千公里外的卡尔加里市的一家华人餐厅里,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 协会的几位创始人,于大中,杨小弈,张霞召集几位协会的主要成员,畅想了未来协会的发展,并回忆了协会的历史,策刊编 辑部的无厘头主编记录下了这个历史性的访谈。 主编: 于大中: 主编: 于大中: 杨小弈: 主编: 于大中:

请几位回忆一下这个协会的历史。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严格的说应该创立五年了。 那么久了?咋没人知道呢? 也许是宣传不够吧! 我们的协会一直都很松散,没有固定的组织方式。 协会大概是怎么组织会员的? 我们建立了一个EMAIL群,我会不定时的更新,上面记录了所有在卡尔加里工作和学习的华人建筑师和规划师,当然 也不可能是所有的,因为刚才你也说了,我们的协会还不如李老师的那个“真善美”的协会出名,所以肯定有漏掉的 当然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啦! 主编: 你们不收外籍会员吗? 于大中: 是考虑过这个问题,怕阿尔伯塔建筑师协会不愿意,他们的都是外籍会员。(笑)我们现在主要还是收华人。 主编: 入会要什么条件吗? 杨小弈: 以前是非常的松散的,只要你会上网,会给老于发EMAIL说你想入会,我们再鉴别一下你是个有建筑规划背景的华人 基本就可以了。现在也差不多,是吧,老于? 于大中: 应该还是以促进卡尔加里华人建筑师和规划师的交流和合作为目的的,入会方式很简单。 主编: 张霞,你能谈谈你们为什么要搞这个协会吗? 张霞: 五年前,我和杨小弈在一个聚会上相识,互通姓名后非常的激动,因为是同一专业的,又同是华人,你能想象出我们 当时的感受吗? 主编: 想不出来。你们不都是女的吗?又不是帅哥见美女? 张霞: 小弈说,我们在这里是这么的孤单,周围的华人很少,做建筑和规划的就更少,我们的专业在这个城市比不上工程师 ,拿的钱不多,还经常有失业的危险。为什么我们不组织起来呢?搞成个团体,让所有卡尔加里工作和学习的华人建 筑师和规划师都参与进来,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就不容易折断了。 主编: 于是你们就搞出这么个协会来。 张霞: 是的,后来我们遇到了于大中,他以前在大学当老师,组织能力比较强,协会应该说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 于大中: 我当时就和小弈,张霞说了,你们该生孩子的生孩子,协会我先顶着。 主编: 不容易呀!你看你这小身板,真难为你了,还顶了五年。 于大中: 后来有了蒋格橹的帮忙,他对协会的发展也做了很大的作用。 主编: 那入会你们给发工资吗? 于大中: (狂笑)你这个问题太给力了!还发工资,我们今天吃这顿饭最后还得AA呢?你一会别先跑呀!我们现在想办活 动,没有任何的经费,比如说今年二月筹划的春晚,就不得不向大家收一定的费用. 主编: 早知道不来了。听说任何协会如果在加拿大注册的话,是会有一点FUNDS的,你们没有考虑过这个事情吗? 于大中: 这个问题我请我们的特别时事观察员,TOM KHUU先生回答你的问题。 主编: 你这当记者招待会儿呢? TOM KHUU: 协会最终会向正规化,专业化发展,但现在的工作重点不是这个。 主编: 那工作重点是什么。 TOM KHUU: 工作重点是要扩大影响,先有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个协会存在。 主编: 哎呀妈呀!很傻很天真吗! (众人狂笑,喷饭) 主编:

那TOM先生,您这时事观察员对未来都观察出什么了?

3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人物专访 TOM KHUU:目前工作的重点是能保证协会组织的聚会大家都能来。协会出版的电子刊物大家都能看到。 主编: 就是到了饭点扯着嗓子喊一声,协会喊你吃饭了。 于大中: 精辟!再过几天, 二月十二,协会就喊大家吃饭了,大家都要来啊!哈哈! TOM KHUU:当然重要的还是要让大家团结起来。相互认识才是目的。

4

主编: 协会的简称是什么? TOM KHUU:我们都没想好,要不叫卡城城管会?卡城建筑管理规划会。 主编: 这个名字不好,小时候,我很想吃个烤红薯,看到卖红薯的老奶奶站立在寒风干瘪的身躯和满是裂纹的脸,我就 很是难过。可是老奶奶的卖红薯车还是被一些带红箍的人抢走了,我从此和他们结下恩怨,后来我妈妈告诉我, 他们就叫” 城管会” 于大中: 所以我下定决心,长大之后一定要组建自己的城管会,让大家能天天吃的上香甜的烤红薯。(大笑) 主编: 我喜欢你最后说的这句话,让卡尔加里所有的华人建筑师和规划师天天都能吃的上香甜的烤红薯。这也许就是我们 这个协会发展的意义!不论她的简称是什么。 众人: 说的好。 主编: 那我就不陪大家了,我得为“策刊”的第一期写稿子去了,今天的访谈很精彩。 于大中:等等,走之前别忘把你的那份饭钱付了。 主编: 感情你们有时候也不傻不天真啊! (众人狂笑,二次喷饭)

于大中和他的狗狗

“He who seeks truth, shall find beauty. He who seeks beauty, shall find vanity. He who seeks order, shall find gratification. He who seeks gratification, shall find disappointment. He who considers himself a servant of his fellow beings, shall find joy of self expression. He who seeks self expression, shall fall to the pit of arrogance. Arrogance is incompatible with nature. Through nature,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nature of man, we shall seek truth. If we seek truth we shall find beauty.” Moshe Safdie

张霞和她的精神境界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会员风采

我的建筑师之路 编者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很短暂,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就很快的的偷走了我 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如果你也是个十年以上的移民,在建筑这个行当做了十年, 让我们不妨就拿JASON做个镜子:你有没有在过去的十年,也完成了结婚,生子,工 作,并成功的成为加拿大的注册建筑师了呢?

文/策刊编辑部

ROAD TO BE AN ARCHITECT

5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会员风采 6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你好,JASON。 你好 很高兴有机会你能接受我们”策刊”的首期专访,能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吗? 可以,我现在在卡尔加里的STANTEC公司工作,STANTEC公司是一家集建筑,结构,电气,暖通,桥梁,环境设计为一体的 综合性公司。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大概六到七年的时间,STANTEC在北美的许多地方都有分公司。 你在公司的专业职称是什么? 注册建筑师。 今天我们就想就你是怎么成为注册建筑师的这个话题对你做个专访。因为有很多从中国来的朋友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就 是在加拿大或者是在美国,如何成为注册建筑师的问题。能简单的介绍一下你的学术背景吗? 我是199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福建的政府机关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在新加坡工作过两 年。1999年到的加拿大。当时因为我弟弟在加拿大中部的里加纳(Regina),我就也就去了那里。 我弟弟和我是双胞胎,又同是厦门大学的同学,同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可他到了加拿大后就改行学了计算机,并且很 快找到了工作,我就投奔他去了。 建筑专业的工作不好找吧? 是不太好找,再加上刚到加拿大,英文还很不灵光。 那没有想过和你弟弟一样,改行学计算机吗? (笑)我的逻辑思维不好,我弟弟就很强。我还是形象思维好一点。 对,建筑学是要抽象思维多一点。 可还是真的很难找到工作。我当时也没从国内带多少钱过来。坐吃山空,钱很快就花光了。最惨的时候银行存款就剩 200块了。 那时候肯定想不到有一天也能成为加拿大的注册建筑师吧? 别说建筑师,就连在工地上当个建筑小工都觉的是奢望。好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一家小的建筑公司雇佣了我。 做什么工作? 主要是学画建筑施工图。当时学了很多当地的建筑规范和施工图的技术,对我将来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工资虽然不 多,但我还是要十分感谢他们能给我这个机会。改变了我以后的人生。 是呀!什么事情都是开头难。 施工图技术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就想是不是再能提高一下自己,尤其是在建筑理念上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不能在 小公司画一辈子的施工图。当时想到上研究生。我在大学的学习成绩很好,申请学校应该不是特别的困难。可难在我所 在的城市没有建筑学专业的大学,要想上研究生就得去临省的曼尼托巴或是阿省的卡尔加里去。这对我来说是个负担。 因为当时我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我这么做。 每个新移民都会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抉择 2002年,我记的很清楚,一个从欧洲来的女建筑师告诉了我一个我从来不知道的消息,她说在加拿大没有当地的学历, 也是有可能成为注册建筑师的,并且告诉了我一些具体操作的办法。我真的是激动的一晚上都没睡着觉。 在加拿大,或是说在北美,成为一名注册建筑师要具备什么条件吗? 一般来说,有三点是必须有的。一是你必须有加拿大权威教育机构的专业资格认证。有趣的是加拿大只承认本国和美国 的建筑学教育,对从亚洲,甚至欧洲的学历也不与认可。所以你必须要取得这个认证,这就是为什么我开始说的想读学 位的原因。第二是你要有5600小时的工作经验,有一个注册建筑师做你的导师,并且每900小时向当地的建筑师协会上交 你的工作情况,还需要有雇主和你的导师的签名。5600小时的工作经验还必须是分布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的各个领 域的经验。比如说我原来在小公司只做施工图,那是不行的,因为太局限。 很难呀! 这还不算什么!第三项是最难的。就是考试。9门(现在是7门)专业化的考试,由美国的建筑师协会的考试机构出题。 这些考试只有PASS和FAIL,没有参考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你不知道多少分是通过分。有的只有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 单的复习大纲。 世界上还有这样的考试! 这还是不算什么,最后你还要接受当地专业协会的面试,接受各种古怪刁钻的技术询问,面试合格后方有成为注册建筑 师的可能!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会员风采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7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JASON:

听起来很难呀!其它的工程师的认证过程好象没这么难吧? 别的专业我不了解,应该建筑师的注册是比较难的。 那你是怎么开始的? 我前面说过,工作经验和考试还好说,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但学历认证仍是头一道门坎,没有CACB的认证就连考试的 资格也没有。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材料,包括在中国上大学的成绩单寄到了CACB-加拿大建筑师学历认证机构,经过了好几 次的SUBMISSION,RESUBMISSION,终于得到了结果,让我补5门学科的课程。 怎么补呢? 加拿大有个建筑培训的课程,英文叫SYLLABUS,学习这个课程的大多是象我这样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人。我那时候也成 了家,不再象以前单身那样的自由了,多了一份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好在我太太很理解我,鼓励我踏上这条通往建筑 师注册的艰辛之旅。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这5门学科也不是小CASE,因为完全要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学习。毫不夸张的说,SYLLABUS的历史统计,能够坚持到 最后的不到10%,大多数人都半徒而废了。 你从来就没想过放弃吗? 当然有,说没想过是假的,你想,每天都不能得到好的睡眠,一遍一遍的重复那些无聊的东西,我真的有时候想,何苦 要这么折磨自己呢? 那后来你还是坚持下来了? 我这人从小就不服输,别人要是把我打了,我一定要反过来打他,越是难得到的东西,我就越渴望得到。 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多久? 前前后后有两年的时间吧。2004年底,我终于拿到了CACB的学历认证,可以开始考试了。我只短暂的休息了一个月 就投入到建筑师注册的考试中。我不想耽搁的太久,怕自己懈怠起来。 等于说你才刚刚开始。前面的过程只是铺垫. 是的,这时间我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了。我又换了工作。从里加纳搬到了卡尔加里.一下忙了起来。孩子的到来虽然给家庭 带来了很多快乐,但也占据了我好多时间。有时候,孩子哭的时候我就对他说"儿子,爸爸要成为建筑师,你配合一下 好不好”。他非但没有停止哭,还哭的更厉害了,真是没办法。好在我的太太SUSAN很是理解我,没有她的帮忙,我是不 可能把这九门考试考完的。 考试一共用去多长的时间呢? 大概16个月吧 这是正常的考试速度吗? 应该说是平均吧,我知道的最快有9个月的,当然是很极端的例子。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中间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当然,困难无时无刻都在伴随着我。中间还FAIL掉一门,可我想,我都走了这么远了,我不能停下来。 (笑),不会象电影<阿甘正传>那样:阿甘对他的追随者说,I HAD RUN LONG TIME, I WANT TO GO HOME" (笑),不会的,不会的,只要坚持,任何事情都能做成。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那你是什么时候成为正式的注册建筑师的? 2008年吧。终于通过了考试,通过了面试,大功告成了。 没有庆祝一下吗?毕竟用去了7年的时间,我说的是从你开始有这个想法开始。 过去了就过去了,反而不是特别的兴奋,想想过去走过的路,感觉EVERYTHING WAS PAID OFF。 有打算成立自己的公司吗? 一直在筹划,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努力的,我喜欢有挑战的事情,我觉的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主编: JASON:

策刊: 结束了对JASON的专访,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很短暂,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就很 快的的偷走了我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如果你也是个十年以上的移民,在建筑这个行当做了十年,让我们不妨就拿 JASON做个镜子:你有没有在过去的十年,也完成了结婚,生子,工作,并成功的成为加拿大的注册建筑师了呢? JASON还很坦诚的告诉我,他说建筑师的注册过程虽然艰难,但建筑师的职业也不是什么”金饭碗”,经济不好的时候还 很容易丢掉工作。但他说现在每每当他填写一些表格,在职业一栏写下"ARCHITECT"的时候,心中就洋溢着说不出来的 自豪和喜悦,因为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这个TITLE将永远溶入在他的血液中,凝集着他的艰辛,付出与回报。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建筑散文 编者注:你的孩子要是还没学建筑学,恭喜你,因为他们有机会读读这篇文章。

闲话“建筑学”8 文/陈斌

最近有不少快上完U1的朋友跑来问我,将来选个什么样的专业好。我就反问他们,那你想学什么呢?有个小姑娘眨巴 眨巴眼睛说:“要不行也来个建筑学吧!” 我对她的这个“要不行”颇有微辞,好象学建筑学是件迫不得已的事情,这倒不是因为我在建筑系就对建筑有了感 情,只是觉的很多人理解上有不少偏差。我就反过来问她:“能说说你选建筑系的理由吗?” 小姑娘想也没想就说:“我会画画呀!这是我的特长,我看见建筑系的人都能画两下,我可不只有两下、三下的,我 从小就喜欢画,还得过奖。” 我说:“不错,建筑系的人是都能画两下,可这并不是学建筑的必要条件。原来没有计算机制图的时候,大家表现建 筑的手段主要靠手绘,也就是以前的水彩啦、水粉啦、马克笔啦什么的表现技法。现在的计算机三维技术已经能够很准 确、漂亮地表现出建筑师的设计思路,所以说,只有会画画的人才能进建筑系,这首先就是个错误的思维。” 小姑娘不服气,马上反驳我: “那您的意思就是我会画画没用了?” 我听出了她话的尖刻,忙解释:“不是,不是,我想首先矫正的是,会画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学建筑学的原因。 学建筑学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敏感,并把这些瞬间的感受转化为建筑的语言表现出来,画画也是记录生活 的一种方式。所以,会画画的人首先就比不会画画的人更善于记录生活。” 小姑娘好象还没听懂,又问,“什么叫对生活的敏感和记录生活?” “打个比方说,一百多年前的建筑都是皇宫庙宇,老百姓很难住到象样的好房子里,有个叫柯布西耶的人就出来叫唤 了两声,说现代建筑应该是为人,也就是为大多数人研究和建造住宅,任凭宫殿的倒塌。他后来写了一部建筑学的经典 著作《Towards New Architecture》(走向新建筑),成为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的分水岭,所以我说的‘对生活的敏感和 记录生活’就是说建筑师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用建筑的形式和语言去改造我们对世界的原有认知。” 小姑娘又问:“你说的不错,可我并不想当国家总理,只想混个学位找个工作,你说的实际点,象我这种情况该不该 学?” 我告诉她:“其实学建筑真的很难,能真正坚持下去成为大师者少之甚少。学习建筑的过程也很艰难,熬夜几乎是建 筑系学生的家常便饭,可到最后真正能成为好的设计师的人并不多。许多人都从绘图员干起,要天天对着电脑,大多数 女孩子工作后结了婚,就渐渐退出了这个行当,另外,怕熬夜伤皮肤的人千万别学建筑学哟!” 小姑娘笑了: “难怪你长的这么难看,是熬夜熬变形了吧!” 我没理她,继续说:“说建筑难学,是因为建筑和艺术的关系很暧昧。在实践中,建筑所受到的制约要远大于像绘 画、雕塑这样的艺术形式。过去我们民间老百姓管盖房子叫‘动土’,要选黄道吉日才行,可见设计房子不是那么容易 的事情,要权衡的方面很多……” 她显然听的有点不耐烦,打断了我,“你怎么就不能说点好的,说点成功人士好不好,比如建筑大师什么的,我最 喜欢贝聿铭了,他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我去过好多次呢!” 我说:“我也喜欢贝聿铭,即便他老人家有时候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但我更喜欢一个叫‘安藤忠雄’的日本人,喜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建筑散文 欢他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他朴素自然的设计风格,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受过一天的建筑学教育,而是依靠他的勤奋自学成才 的。他的成功足以说明一个道理,想学好建筑学,你首先要爱她,就像爱你的家人,恋人一样。” 谁知道小姑娘一下子怒发冲冠:“别跟我提小日本,我现在都不买日货了,昨天我还想把我的SONY显示器砸了呢,他们 连教科书都会改,还能出几个像样的,不变态的人吗?” 我连忙解释,“这就是误解,其实日本的建筑设计远远领先于我们,二战以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建筑设计有了长 足的进步,出了许多的大师,光建筑学的最高奖___‘普里策凯奖’就有三个日本人得过(丹下健三,桢文彦,和安藤忠 雄),中国却只有一个华裔美国人贝聿铭。在建筑学的教育中,没有办法和理由跳过‘日本’这一章,人家强大,我们就要 学习,而不是脑子一热,砸他们的使馆和餐厅。” 我点到为止不敢多说了,怕激怒了小姑娘,使她一怒之下把我的NEC显示器也给砸了。 “反正我是不买日货了,我那HONDA车也快不想要了”。 “其实中国的建筑师现在也越来越出色了,我们国家有个建筑师叫张永和的,前不久到了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系 当了系主任,真的很为中国人长脸呀!” “是呀!是呀!”小姑娘笑地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妈妈说了,现在北京的建筑可火了,到处盖房子,听说奥运会后还 有不少大项目呢!现在许多国外的建筑公司都到咱们中国开公司,将来的就业前景一定不错。” “可你要想留在加拿大就不一样了,你会发现国内两三个月就可以完工的活,在这里要等个三、五年的。” “人家不是精益求精吗?” “话是这么说,可我依然觉得学建筑很难,我是说学好很难,不像学商科,在Office给人打打字就能混饭吃了,也不像学 物理、化学或是计算机的,你钻进实验室就会有人拿钱往你脑袋上砸。建筑学出来还必须考职业证书,否则没人请你设计, 闹不好房子塌了,到监狱蹲个十年八年的也不是没有可能!” “那挺好,蹲监狱省的自己做饭了,每天老是琢磨吃什么我都烦死了”小姑娘和我贫上了。 我决心打击打击她,就说:“另外,女孩子学建筑学天生就是个错误,没见过有几个学成功的。” 她马上不满地反驳我说:“我妈妈在国内可是高工,虽然学的不是建筑,可也不比你们男的差呀!我爸爸还说,现在有个 英国的女建筑师在中国也极火,设计了不少好建筑呢!” “你说的这个人我知道,叫‘扎哈.哈迪德’,她原本是个伊拉克人,后来到了英国的AA,一个很不错的建筑学院,入了 英国籍,现在也是个‘腕’了,可毕竟像她这样的人不多。历史上倒是出了不少夫妻组合,象早期的Smith夫妇,Eames夫妇 啦,还有现在的Wilson夫妇啦什么的。” 小姑娘一脸困惑地自言自语道:“那你的意思是说……?” 我诡秘的一笑,说:“我有一个建议,在你决定学建筑之前,是不是先考虑考虑像我这样的,极品单身老男人呢?” “切……我晕……”。

9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建筑沙龙 编者注:OMA 绝对不能算是最好的建筑事务所,但你不能忽略它和它的孩子们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力。

OMA和它的孩子们 文章转载自ABBS.COM.CN 刘崇霄

这个话题来自于学生时代的一次谈话,当时谈到“这个时代塑造这么多明星建筑师,谁更闪耀”的问题。这貌似是个无 聊的问题:因为一般而言,每个伟大的建筑师都是特别的,无法比较,或者说无需比较。比如盖里和安藤,你实在很难说钛 合金板和清水混凝土墙哪个更胜一筹。但一番讨论之后,同学苏毅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建筑师的伟大程度,就要 看他“下崽”的数量和质量。 OMA(OfficeforMetropolitanArchitecture)是被誉为20世纪末建筑学旗手的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Khoolhass)主持的设计机构。对这家机构和这位明星,几乎全世界所有学习或从事这个专业的学生和建筑师都耳熟能详。即将 离开OMA自立门户的前北京事务所负责人奥雷•舍人(OleScheeren)曾表示:“有一个被奉为建筑界教父的导师,是这家事 务所的幸运。”并不想宣扬库哈斯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丰功伟绩,因为***或者恶语相伤者已经比比皆是,我更感兴趣于 OMA事务所另外一个特征:在行业内强大的繁殖力。当你在谷歌图片搜索中键入OMA并点击回车后,会发现出现的第一张图片 就是一个红鼻子老太太。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会跳出来这样一张图片?因为在荷兰语中,OMA的原意就是“祖 母”。 看一下OMA的历史就可以明白“祖母”的意味:MVRDV、FOA、KCAP、BIG等事务所内名声显赫的建筑师都曾在OMA工作 过。如果我们将MVRDV这样从OMA离开后成立的事务所称为第一代,将从第一代离开独立执业称为第二代,那么OMA这个祖母 的第二代中已经产生了BIG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的佼佼者。从不完全统计来看,离开OMA 独立执业的建筑师,已建立 了7家世界级建筑事务所,世界各地的行业新星中,来自OMA的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OMA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建筑设 计行业内繁殖力最强,繁殖质量最高的建筑事务所。就像《纽约时报》所评论的那样——库哈斯:“建筑师时代建筑师的建 筑师”。 MVRDV MVRDV是1991年成立的,创办者为韦尼•马斯(WinyMaas),雅各布•凡•里斯(JacobvanRijs)和娜莎莉•德•弗里斯(NathaliedeVries)三人。 “ 密度”是MVRDV的核心理念,《FARMAX》、《MetaCityDataTown》、《Costa—Iberica》、《KM3》等一系列著作代表了 他们对密度观念的进展。应该说,这种密度极致的思考方式与库哈斯所提到的“拥挤”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癫狂 的纽约》一书中,库哈斯就认为摩天楼的天才之处在于建筑外表和其内部表现之间的分离,建筑外部形象不变,内部的功能 和使用却“拥挤”而多变。这个观点所展现的大都会拥挤文化(CultureofCongestion),无疑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MVRDV的 密度研究(当然,荷兰自古就是一个用地紧张的国家,密度是荷兰建筑师们一直以来的兴趣)。而MVRDV的个性就在于,他 们充分运用计算机来将“拥挤”这样一个特征以“密度”的方式推到极致,从而获得了自身价值。此外,MVRDV的作品经常 表现出倾斜或折叠连续板片和盒子堆积的形式特点,这与OMA的作品有着某种共通之处。这种偏好在MVRDV的许多作品中反复 出现,折叠板片既把室外的景观带入室内,又创造了室内与室外之间的过渡空间,而堆积的盒子则成为某种密度条件下最直 接的解决方案。OMA也常常利用倾斜折叠的板片和堆积的盒子作为建筑语言来使用,两家甚至常常有极为相似的形式结果。 虽然MVRDV不承认受到OMA的直接影响,但事实上,他们的作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与OMA的作品很接近——在设计方法方面在 对现有规则的重释方面,在独特的设计概念和惯用的设计母题方面,他们的相似性显而易见。 FOA FOA 事务所(ForeignOfficeArchitects)是西班牙人A•Z•波罗(AlejandroZaerapolo)和伊朗人F•穆萨维 (FarshidMoussavi)两夫妇创办的。两人于1991年从哈佛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进入鹿特丹的OMA事务所,1993年在英国伦敦建立自己 的事务所。最近,该事务所因夫妻离婚风波而宣告解散。 从1995年日本横滨国际客运码头 (YokohamaIntemationalPortTerminal)项目中标开始,通过在世界各地的一系列项 目,FOA逐渐为世人所熟悉。波罗说道:“当我们在A.A.(英国建筑联盟学校)开始我们的学术研究时,那里对于映像和定 量分析并没有多少兴趣。我们开始使用数据、统计、图表和类似的东西。这可能部分地继承自OMA和雷姆•库哈斯对定量和精 确功能的兴趣,部分源自经由SanfordKwinter和JeffKipnis得知的彼得•艾森曼对几何学与图表操作的兴趣。”②在OMA的工

10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建筑沙龙 作经历和库哈斯的理论对两人的影响,还表现在他们对待表皮和建筑实验的态度上。表皮也是FOA建筑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他们的系统发育理论正是通过表皮这一媒介得以实现的。在OMA的工作中,他们逐渐意识到实验同工程之间有着密切 的联系。在很多项目中,FOA 使用一层表皮在垂直方向上不断折叠围合,在不同层面的表皮之间形成了建筑的内部空间,这 可能与他们在OMA的工作经历有关。当然,从日本世博会西班牙馆和雷文斯设计与传媒学院新楼两个设计中可以看出,FOA对 表皮所呈现的图像方面给予的关注度已经远远超过了OMA。 PLOT JulienDeSmedt(1975年生于布鲁塞尔)和BjarkeIngels(1974年生于哥本哈根)于鹿特丹OMA工作期间相识,2001年元 旦他们共同成立了PLOT这个事务所,并迅速成为丹麦建筑界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事务所。 他们对于建筑的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投入密集的研究与分析,事务所的名称PLOT(情节)可以很好地解释他们的设计哲学 和运作模式:由情节联系的一系列事件才能成为一种叙述。每个事件都有它自身的洞察力、戏剧性和美感,但是脱离了情 节,它们只能成为相互孤立的部件的堆积。孤立地看,事件似乎是随机而无意义的,但是联系起来看,它们在超越的意志中 达到高潮。这种方式很明显取自库哈斯:一直以来,建筑成为他发掘和制造事件的方式,而他将记者对事件的本能关注带入 了建筑。 JDS&BIG 2006年,在经过了5年成果颇丰的合作后,两位合伙人决定终止在PLOT事务所的合作,转而成立了两家独立运作的公 司:JDS(JuliensDesignStudio)和BIG(BjarkeIngelsGroup)。他们开始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一种实用主义的乌 托邦建筑。从PLOT的哥本哈根集合住宅到BIG的世界妇女运动会运动员村,可以明显看到一些建筑语言的延续性和相似性。 现在,BIG通过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惊人业绩,已然成为建筑界的一颗新星。 无论对于PLOT还是BIG,虽然每次处理问题的具体方式不同,但是简而言之,也是通过非常规地直接操作一些空间形 态,来满足人们生理或心理使用上的需求,例如“W”塔,山地酒店以及世博会丹麦馆,都采用了对线性体量的直接编辑, 而OMA设计的中国CCTV和德国汉堡科学中心也有异曲同工之意。应该说,他们的这种直接,与OMA过去到现在一直在建筑中使 用的“粗暴”分离或拼接非常相似。 DnA 具有OMA经历的中国建筑事务所DnA(Design and Architecture):女建筑师徐甜甜。中国清华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受 教育之后,徐甜甜曾进入OMA工作。2004年回国后,伴随鄂尔多斯美术馆,宋庄美术馆等一系列作品的建成,徐甜甜在中国 国内声名鹊起。虽然没有很多关于自己建筑的理论化描述,但是在OMA工作过的经历使我们看到她的作品时很容易产生联 想,这些相似性很可能是受到OMA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影响。 总结一下,孩子们存在如下几大特点: •与OMA类似的雄心 这与O M A的野心或身分认证有关。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天下为己任”,正如库哈斯“我们在水泥砂浆的死海中泥足深 陷。如果我们不解除自己对真实的依赖,并重新将建筑视作一种思考古老问题的方式,建筑学也许将不会持续到2050年”的 语言风格一般,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常大放厥词。 “整个世界数据是无限的,对于这样一个无限的事情,只是对有限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当有限的数据放进模型 又产生结果的时候,本身的循环就是无限的。” ——Winy Mass(MVRDV“如果你旁边是一堆屎,为什么要与它们和谐•” ——Zaha Hadid(Zaha Hadid Architects) “我们认为,为了应对今天的挑战,一种乌托邦式的建筑模式正引导着沉闷盒子的实用主义和天真的乌托邦数字现实主义进 入人们尚未涉足的广阔领域。”——Bjarke Ingels(BIG) •文化背景多元,遍布世界各地 这与OMA的全球化特征有关。OMA产生的重要建筑师的国籍,有荷兰、西班牙、英国、丹麦、德国、瑞士等等。究其原 因,库哈斯理论支点的全球性特征至关重要。在几乎所有的著作中,库哈斯都是把视野放置于整个世界的尺度上的,谈到的 都是当代建筑发展的普遍性,全球化而非地域性的原理:“我第一次到哈佛时,发现那里有老师传授理论知识……然而有时 候,学生们可能在该主题上更了解实际的情况……有个课题是讨论没落的港口地区如何进行更新,班上有来自新加坡的学

11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建筑沙龙 生。然而在新加坡,废弃港口这样的想法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学生本身即富有特殊的知识,并在研究工作上可以轻易地加 以动员。在这点上,我倒是发现全球化的某种间接效果。”这种与众不同的姿态和初衷自然而然的使OMA的触角伸向世界各 地,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建筑师也因此对到OMA工作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可以认为孩子们都是O M A某些风格或理论点的极致版 这一点与O M A理论体系的非美学性,多样性以及丰富性有关。库哈斯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理论工作:“据统计,在这个 世纪所有的建造物中,建筑师参与设计的只占了总数的2%左右。当我谈论丑陋,我不是在谈某种美学价值,而是一些并无 清晰美学或美学的野心亦非首要之务的营造物。我在其中所感兴趣的是种同属性、平凡、中立,或我们可以毫无困难地建造 一些有趣的事物,却不含任何美学价值这样的事实。泯灭美和丑的分野,我们才得以发掘许多其它的品质。”“我极少追绝 对的客观性。我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作为宣言的一部分,并总是混杂了对过去的思虑反省和对未来的展望行事。”正是在这样 一个更具开放性的理论基础上,M V R DV发展了拥挤的概念,FOA发展了表皮和折叠面的手法,PLOT和BIG继承了建筑的情节 和叙事性。 伊东丰雄曾说:“库哈斯是一个将作为社会现象的建筑转变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记者,是世界上惟一的这种类型的建筑 师。”OMA与同时代的Herzog & DeMeuron、Peter Zumther、Daniel Liberskind乃至Frank Ghery等人的不同便在于:他相 对远离诸如空间或者建构这类建筑学本身的传统核心,更多地将观念建立在某种指导时代的规律上,这种规律更靠近人的活 模式,也可说是社会学,于是在这个规律上,便生发出更多更有生命力的可能。库哈斯谈到:“我在世界各地遇过不少所谓 空间派的建筑师,但对于谈论这个议题,我总是感到有些障碍。当我问彼得•埃森曼空间是什么,他回答我说,就是当做出 来的东西会咔哩咔哩作响的时候……然而早在10年前,我就该表示我不适合或看不见这些向度。”“光从建筑这个角度来 说,恐怕不会走太远。你知道我还有另外一个AMO(Architecture Metropolitan Ofice,AMO是OMA建筑实践的一个对称的 设计和研究机构,它的工作包括媒体、政治、技术、时尚、策展、出版和平面设计),我希望它能做一些更多的其他事情, 最近我加入一个十几人的小组,对欧洲在2020年~2030年期间的发展提建议,以前欧洲特别地内向,特别地只顾自己,现在 我想打破这种观念,来修正它的这种身份,让它有一种紧迫感,就这种事情,特别让人激动,希望我以后经常做越来越多这 样的事情。” 常常有人将库哈斯与柯布进行“旗手”式的类比,但大多都是从建筑的本身出发。我倒觉得,两人的相似之处在于,他 们都为学科引入新鲜血液:以《走向新建筑》为标志,柯布的工作伴生着工业革命,将全新的工业技术体系作为支撑引入建 筑学;以《癫狂的纽约》为标志,库哈斯的工作伴生着信息技术革命,将全新的人文体系作为支撑引入建筑学。从这样的角 度看来,库哈斯作为20世纪向21世纪转型时代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有如此多,如此强势的子孙后代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 上,库哈斯本人对他所承担的旗手角色并不是那么享受:“库哈斯是如此明显地抱怨这种状态,因为整个‘超级棒的荷兰建 筑’运动都承载在他这个支点上,几乎把他压垮。那天晚上,他对M V R D V的V P R O办公楼发表了意见,最后宣布在‘超 级荷兰’运动中缺乏批判性。” 一般而言,建筑师的职业生涯都从加入前辈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开始的,而且大多是从这个过程中学习关于建筑的职业技 巧和建造经验。而OMA的孩子们从OMA学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方面的经验,或说最重要的不是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在库 哈斯的人文体系、思考方式、理论架构乃至工作方法中寻找适合自己或者是感兴趣的部分,是最为重要的收获。 OMA和它的孩子们说明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当一个建筑理念所蕴含的价值体系到达超越学科本身固有价值的层面,它的 张力就更强大,也就可以衍生出更多有命力的分支,而一个比较末端的分支虽然自身很有力量,却很难生发出众多有张力的 分支。对于建筑学而言,越接近于学科传统的内容:诸如空间、材料等,分支的张力就越小,反之则越大,也许这一点和遗 传学中通过“远缘杂交”的优势,基因可以获得充分多样性的道理是一致的。回到文章开篇的话题,在这样一个建筑界群星 璀璨满天星斗的年代,在这样一个发展速度奇快的国度,在我们被一颗颗新星晃得头昏眼花时,在我们追逐张三之后又热捧 李四而不知所从时,希望本文能为匆匆行路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

12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杂七杂八 编者注:中国的传统春节快到了,我们的会友“静”为大家准备了戚风蛋糕,别光贪吃啊!也学的做做,很给力呀!

厨房那点事儿 文/图/静

健 康 美 味 戚 风 蛋 糕

13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杂七杂八 14 这款戚风蛋糕的配方口感非常的湿润,柔柔的入口就化。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泡打粉,是一款非常健康的甜品。 下面就来分享吧

1. 烤箱预热170度。 2. 把蛋白和蛋黄分开。 注意所有的容器不能沾油,如果不放心就用纸巾沾些白醋把容器擦干 净。 蛋白放入打蛋器中备用。 3. 把一个容器放到称上,先称110克温水,然后再加入120克色拉油, 加入20克白糖,1/4小勺盐, 140克低筋面粉和50克玉米粉过筛到水油中。

6.将打好的蛋白取三分之一放入已经准备好的蛋黄糊中,轻轻的搅拌 均匀。 速度要快 注意这部分蛋白实际是损失掉的。 这样做是为了让蛋黄糊的密度和蛋白的密度尽量一致, 这样才能是两种均匀的混合在一起。蛋糕的质地才好。 7.将混合好的面糊倒入蛋白中,轻轻地用手混合,但是动作要快要 柔。 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很多蛋糕失败就是搅拌过度。让大量的蛋白消泡。

放盐和玉米粉是为口感更好,也可不放,如果没有玉米粉,可换成同等重量 的低筋面粉就行。

4.轻轻地搅拌这些材料,然后加入蛋黄,搅拌均匀。放置一边备用。 5.用打蛋器打发蛋白,边打边加入剩余的160克白糖, 注意白糖要一点一点 的加入。

8.将混合好的蛋糕糊倒入准备好的烤盘中。用手将表面轻轻抹平,然后在 桌上磕一下。 放入烤箱烤35分左右,可以用牙签扎入,如果拔出来是干净的,就熟 了。 从烤箱中取出蛋糕后再在桌子上磕一下。 在桌上磕一下的目的。是把多余的气泡震出。蛋糕的质地就会均匀。 9.把烤好的蛋糕倒扣至凉。 倒扣是为了让蛋糕的气泡均匀,拉伸蛋糕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杂七杂八 编者注:随我们的《策刊》的主编窦征看看大自然吧!你是不是会发自内心的感叹“哎呀妈呀”太美了!

边走边看 文/图/窦征

15

与路易斯湖相隔12公里的Moraine Lake, 虽然不如路易斯湖那么出名,但其景色决不逊 色,从某种角度来说甚至更胜一筹,是不能错 过的景点。去Moraine Lake的公路只从6月开到 9月,冬天关闭。

Moraine Lake只有路易斯湖的一半大,水也 浅许多。路易斯湖水是浓浓的玉一般的绿色, Moraine Lake的湖水则是晶莹剔透的碧蓝色。 如果说路易斯湖美在大气,Moraine Lake则美 得不食人间烟火,令人心旷神怡。其背后连绵 的十座山峰(Ten Peaks),威严耸立,与幽 静的湖水形成鲜明的对比,像忠实的卫士一样 守护着这块蓝宝石。峭壁,白雪,森林,蓝天 与晶莹的湖水,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场视觉的 盛宴。十座山峰也叫Wenkchemna 峰,印第安 语的意思是“十”。从路易斯湖去往Moraine Lake的公路左边有几个停车观景点都可以观赏 这十座山峰的全景。


卡尔加里华人建筑规划协会 CALGA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杂七杂八 16 Moraine 的含义是冰堆石,取自于湖前面的一个乱 石堆。关于乱石堆的形成有不同的说法,Moraine Lake的第一个访问者Walter Wilcox当时认为乱石堆是 冰川搬运形成的,于是给这个湖取名Moraine Lake, 也有地质学家认为这个乱石堆是山体滑坡形成的。游 客可以顺台阶登上乱石堆顶,从高处更好地观赏十峰 山与碧蓝的湖水。在乱石堆上你有可能看到表面呈波 纹装的岩石,这是大自然留下的历史教科书,告诉人 们在亿万年前这里曾经被海水覆盖。

除了人类,乱石堆上还住着其它可爱的小生灵。常见 的是一种棕色带黑纹的小松鼠(不是花栗鼠),活泼 的在游客身边跑来窜去,有时候还会大胆的跑到游人 跟前,翻一翻你的背包里有什么好东西。另一种以乱 石堆为家的小生灵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它们 发出“皮---咔”的声音,被称为“Pika”,也叫岩 兔。它们长着小小的毛茸茸的身子,大大的圆圆的耳 朵,像个网球,胆子非常小,跑得很快,很难见到。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