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feng Magazine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Page 1

HUA FENG

U NIVERSITY OF O REGON H UA F ENG M AGAZINE Fall 2019 Vol.10 Issue 1@
華 华风杂志社 1 風
华风杂志社 2
华风杂志社 3 十周年特刊

2007 负责人:杜方甸等

第一刊黑白版本华风杂志出版。

主编:杜方甸

2008

08年fall term开始招募华风成员,组织团队,筹备成为独立 的学生组织。

主编:杜方甸,张晓鸥

2009

09年Spring term华风成立,获得学校ASUO给予的第一笔 资金,并出版了第一刊彩色版华风杂志。后有张晓鸥操刀改 编,出版了全彩色版华风杂志。

主编:夏熙格 经理:曹晗

2012

主编:刘思阳,陆昊一,马雪洋 经理:黄睿哲,陈永灿 编辑总监:王晓慧,陈思佳 艺术总监:闫启锋,王珏 外联总监:田轩

2013

举办第一届华风经典活动华风Night。

华风三个部门,设计组,PR组,编辑组成立并明确各自分工。

华风杂志社 4

主编:汪鹭。

经理:田轩,樊玥。财务总监:王俊珺。

设计组长:段志颖,赵璟瑶。

编辑组长:陈思佳。

PR组长:文艺

2014

主编:闫启锋,汪鹭,经理:王俊珺,樊玥。

设计组组长:马林,赵璟瑶。 PR组组长:文艺 编辑组长:黄秋洁

举办华风经典活动华风Night 举办三行情书大赛 学校ASUO大幅度上涨给予华风的经费 组织了LOL大赛和麻将大赛。 华风杂志开始定主题,每一期一个主题,全本所有文章都围绕这 个主题百家争鸣。

组织了宠物选美大赛 举办华风经典活动华风Night。

经理:王梓珊

设计组组长:喻祖瑞,李嘉齐 PR组组长:王倩韵 编辑组组长:陈智杰。

华风杂志不再定主题,改版成分模块,文章形式包括游记,散文, 历史,议论,微小说,诗集,变得丰富多彩。

组织毕业晚宴活动。 举办华风经典活动华风Night。

主编:陈智杰

经理:庄昕豪

编辑组组长:杨华龙 设计组组长:李嘉齐,杨林岚 PR组组长:孙馨培,刘莹玥

举办华风经典活动华风Night 首次一年内进行两次retreat。

主编:陈智杰,苗培林 经理:庄昕豪

编辑组组长:杨华龙 设计组组长:陈童

PR组组长:刘莹玥,张戈宁。

举办华风经典活动华风Night 举办520街拍活动

各个小组开始Workshop,编辑组进行读书大会,组员推荐自 己 看过的好书并且评论书本。

设计组开展Critique Workshop,大家互相交流,激发灵感。PR 组进行Social Media,Sponsor,和Event planning方面的培训。

主编:苗培琳,张戈宁 经理:庄昕豪,裘李晨

编辑组组长:杨华龙

设计组组长:褚畅

PR组组长:张戈宁,王佳璇

举办华风经典活动华风Night 成员瞒着老成员,自发组织了送别会,Spring Term最后一次大 会告别几位毕业的老成员。

华风杂志社 5
主编:田一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后注:因历史长久,有些事情和人物在整理的时候可能被遗漏, 在此表达抱歉。同时,向所有为华风付出的同学们致敬! 整理人:庄昕豪 修改校对:汪鹭,陈智杰

华风杂志社 6

十周年主编寄语

汪鹭 2014年3月-2015年4月担任主编 在华风时间:2012年-2015年

目前坐标:成都

十年风雨路,一路共同行。

华风,这个伴随我整个大学生活的名字,如今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十年磨一剑, 也希望华风一直坚守传承中国文化,在坚守中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杜方甸 2008-2009年担任华风主编 目前坐标:北京

华风十年,许多小伙伴都毕业离开了,这个承载了大家的成长、辛酸和幸福的平 台,经历一次次的蜕变,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UO人,愿大家不忘初心,为促进中西 方文化理解携手共进!

刘思阳 2013年担任主编 在华风3年 目前坐标:波士顿

转眼间,华风十年。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数字媒体时代,它依然在留学生的世界 里留有一纸墨香,传达着The Voice of Chinese。我感动于这份传承,也期待着华 风的下一个十年!

马雪洋 2013-2014年担任主编 在华风时间2012-2014 目前坐标:北京

每当回首大学生活时,都会想起华风,是它让我的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希望 华风越来越好,华风的小伙伴们越来越强!

田一 2016-2017年担任主编 在华风时间 2015-2017 目前坐标:悉尼

华风的存在也许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讲都不尽相同,但是唯一共同的是我们都曾因 为它收获了大学时期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

陈智杰 2016-2017担任主编 在华风时间 2014-现在 目前坐标:尤金

我很幸运,大学五年一路有华风相伴,看着杂志社一晃十岁,这种读作我家有女 初长成,写作骄傲与自豪的喜悦,常驻心中。华风的第一个十年花了很多时间走了 很多不同的路,虽有时道路难行,亦不能改变我们的初衷。愿华风在下一个十年里, 顺风顺水。

张戈宁2018-现在担任主编 在华风时间 2017-现在 目前坐标:尤金

尽管不是命运的设计者,但的确,我们是亲历者、建造者。当你阅读本刊,希望 其中的文字能给你带来一种勇气,无论成长的道路将给予我们什么,这份勇气都使 你我在穿越未知的迷雾时一往无前。开始吧,往更深处走,去探索浩渺的世界,我 们从不害怕,因为我们知道,it's better burn out than fade away.

华风杂志社 7
华风杂志社 8
华风杂志社 9
Catalogue 华风杂志社 10 2014 Fall 2015 Winter 2015 Spring 2016 Winter 人间四月天 20 何妨轻佻 50 两看《卧虎藏龙》72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agon 72 清明上河图 60
华风杂志社 11 2016 Spring 2017 Winter 2017 Spring 2017 Fall 2018 Winter 2019 Spring 与回忆说再见 40 取暖 36 Keep warm 36 看脚下 49 山河故人 62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还可以有音乐 56 无声戏 70 84年还会远么 42 A xx84 IN THE FUTURE 42 诗集 54 消失的情怀
阿尔卑斯|说梦
再见列宁的思考与启
尘寰卧底
他乡六十年
勿问归伊 22 十年回眸佳人任性 18 西北以北 66 华风遇西域 64 论文艺影调中的民国武林-一代宗师 68
30 Disappeared Feelings 30
52
26 Act the Minds out: A Review on Goodbye, Lenin 26
34
14

“在过去和未来两大黑暗间,以不断熄灭的现在,举起了泥土,思想和荣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华风会与你一起探索每个个体的心脏内部,触摸到跟自己一样的生命。因为震撼,所以变得更坚强。

华风杂志社 12
华风杂志社 13

他乡六十年: 六岁,我走过罗湖桥

作者 | 代晓 编辑| 曹愉钦 设计 | 李瀚岚

“我们广东人啊,很传统的”。 炎黄子孙 不管走到哪儿,心里总寄存着那一缕山水,一份 味道。

下午三点,熙熙攘攘的食客大快朵颐后已经 离散,小餐馆里回荡着轻柔的佛教音乐,屋子里 的唐卡和佛像静落在墙上一尘不染,这是属于老 人难得的闲暇时间。老爷爷安静的坐在椅子上翻 看报纸,享受着从厨房飘来的红烧狮子头和排骨 的余香。

老人名叫谭觉天,七十多岁的他脸上布满皱 纹,但看起来依然精神矍铄。这已经是老人在美 国的第五十个年头了。他和老伴现在都定居在尤 金,在俄勒冈大学附近开了这家小餐馆。前来光 顾的食客络绎不绝,大多都是在UO的学生。不 忙的时候,老人喜欢在店里待着休息,偶尔和前 来的学生们聊聊天,日子过的平淡安静。

我们进店后,耐不住狮子头和排骨的香味, 也随即点了两份尝鲜。老人欣然接受,只听到厨 房快速的切菜声,不一会儿,狮子头和排骨就上 桌了。老人用的是粤菜的做法来煲狮子头和排 骨,火候掌握的极好,汤汁儿鲜,狮子头也不 腻。吃到第三十六分钟时,我们自觉一饱口福, 决定放下碗筷,递上名片,好好听一听老人家的 故事。因为这汤汁里,满满的都是乡愁。

深圳河上有一座罗湖桥,建于清朝末年,桥 的前身是一条行人木桥,如今是连接香港和内地 唯一的一座铁路桥。它是深圳最古老的桥,也是

华风杂志社 14

中国第一条可以通往异国他乡的桥。当然,也曾 是中华民族的一条血泪桥。战火连天,饥寒交迫 的年代,无数的人为了活下去,走上了这座桥, 从此离开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只在记忆里留下了 那一捧泥土的味道。老人家也是当时那背井离乡 的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珠,随着老一代移民的浪

潮翻腾。“六岁那年,奶奶牵着我的手走过了 桥,去了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从此我们 就变成没有国籍的人了。”七十多岁的老爷爷穿 着素色布衣坐在木椅里,目光平和地告诉我们。

六十多年过去了,老人家乡音未改,国语清晰流 利。如百年罗湖桥,屹立在风雨飘摇的历史沧桑 里,也屹立在日新月异的峥嵘岁月里。

在香港生活的日子里,老爷爷开始接触烹 饪,在大饭店里当学徒。粤菜调料和配料丰富, 做法精细;英国菜口味清淡,烹调较简单。港英 时期,他跟着师傅学厨艺接受着英国式的训练。

在这段岁月里,他似乎站在客观的立场对自己本

身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谈 到广东人的传统时,他眉宇间颇为自豪地说:“ 像我们出去,一做事他们就知道是哪里人了” 。在香港一边学习一边谋生的日子持续到了18 岁。1969年,正值越战时期,他遵照父亲的意 愿成为了美国的雇佣兵,从香港远渡重洋赴美。

18岁正当风华正茂时,他以一等兵的身份到 美国报到。进入兵营后军队抛硬币测耳力,他因 为英文和耳力不好最终没有参与战争,而是在后 方谋生。老爷爷说,那场越战带给他的唯一好处 是有工作可以做。而当年父亲想让他当兵,是因 为这样既可以减免家里的教育费用也可以低税买 房买地。

华风杂志社 15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提到父亲,老爷爷告诉我们他的父亲也 是一名厨师。但与他的“童子功”不同的 是,父亲在1950年赴美后先是靠洗衣为生, 可后来科技发展了,洗衣机普及了,父亲就 失业了,从此才踏上了当西厨的道路。并且 父亲对他的教导不像一般华人那样对子女呵 护备至,从不主动教他厨艺,要想学父亲的 手艺,需要自己费尽心思的去观察和琢磨。

在父亲的眼里,18岁已经成人了,应该脱 离家完全独立了,于是他开始在旧金山学

习“ Hotel Management”。 “我们广东 人的话说:来美国干什么啊?削土豆皮”。

想在美国当厨师,必然是从学习削土豆皮和 洗碗开始的。在那里,美国师傅用“chop suey”——杂碎,来称呼 “American Chinese”。“chop suey”来自于粤语,是

十九世纪末在北美盛行的中国菜,被视为华 人移民北美后对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贡献。

早期的华人移民,像老爷爷的爷爷那一辈, 多被雇佣来从事铁路修建的工作。那时“杂 碎”就已经在美国出现了。美国作家:安德 鲁.科伊曾写过一本《来份杂碎》描述中华饮 食文明跟随着华人移民来到美国后的发展历 程,并从多个角度讲述了美国社会与中餐的 爱恨纠葛。

老爷爷在美国当厨师生涯的第一份正式工 作是在一家名为“羊城”的中国点心店。回 忆起那时候的生活,他说是非常忙碌又紧张 的,每天连续十小时不停做工,非常辛苦但 进步也很大。后来老爷爷又前往俄亥俄州做 厨师,因为深受老板赏识,被介绍与现在的 太太相识,从此稳定下来,1979年定居在尤 金,开店生子,慢慢生活着。

“你们要记住:‘做牛不怕没田耕,努力 什么都会有,不会饿’。”老爷爷说像犹太 人都知道自己的起源和祖先的移民史。所以 他常常有一种使命感,要让我们这些年轻人 了解华人的移民史,他来做讲述给我们的那 个人。

六岁开始为了生存的背井离乡和漂泊中的 夹缝求生,就如一部纪录片,让我想到了美 洲鹰。成年的美洲鹰是体重达到二十公斤,

华风杂志社 16

两翼展开可达三米的巨鸟。利益的驱动使得 当地人对美洲鹰疯狂猎捕,美洲鹰一度不见 踪影,人们曾以为这种鸟灭绝了。直到多年 后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岩洞里再次发现了美 洲鹰。其实在恶劣的环境与人类的追捕中, 美洲鹰一次次调整和缩小自己,在岩石裂缝 中磨出满身老茧,最终可以让自己庞大的身 躯足够柔软在狭窄的岩洞里获得生存空间, 让濒临绝迹的种族得以延续。

爷爷渐渐收起思忖的目光看向远方,眼眸 里映着瘦落的夕阳,空气中氤氲着砂锅的香 气,里面不仅融着老一代移民人生的百般杂 味,还有故乡的味道。他远渡重洋,闯出了 属于自己的天地与生活。人生走过的路,跌 跌荡荡起起伏伏,娓娓道来的是值得回忆和 品味的故事。

© 何 何 何 © 何何 何 华风杂志社 17

十年回眸佳人任性

作者/代晓
设计/许文柏

十一岁那年长到家里书架的第三层高了,终于可以抬头窥见上 几层书架里的各类武侠小说,这些都是爸爸学生时代荒于学业的 痕迹。虽然梦想做个仗剑走天涯的女侠,可是此时内心已渐渐生长 出对美的朦胧概念。倏然看见第四层的“乱世佳人”,内心千思百 转:佳人,佳人,可不就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佳人 吗。如同跌跌撞撞闯进了“美”的大门,惊喜好奇地踮起脚把这本 比两块砖摞起来还厚的书从书架上抱了下来。

书的第一页就是斯佳丽端坐在塔拉庄园前的画面,这里写了对 她美丽的定义:不是县里最美的姑娘,但是却着实迷人,长着一双 灵动的绿眼睛。看着这位南方贵族小姐精致奢华的生活,每天都如 同穿着礼服的盛宴,唯一的烦恼就是心上人阿希礼没有像其他男士 那样在舞会上围绕着她对她表达爱意。

那时候一页一页看下去仿佛没有尽头,总想看看斯佳丽最终有 没有和安静儒雅的阿希礼在一起。但很快就出现了我那时即使看注 释也理解不了的词语--提包客,因为美国南北战争打响了。斯佳 丽所在的佐治亚州是美国东南部的重要门户,深陷战争的泥潭。于 是我也无暇顾及“阳光下的阿希礼”,开始聚精会神地关注斯佳丽 有没有撑住在战争中几乎家破人亡的塔拉庄园。最后带着疑惑和遗 憾合上了这本书。斯佳丽最终嫁给了瑞德,那阿希礼呢?

二十一岁再翻开这本书,是因为在上经济学课的时候突然想起 了瑞德。瑞德对斯佳丽说过最好的赚钱时机是战争的时候;时局动 荡,他把钱换成金条存在英国的银行里…… 只依稀记得瑞德是爱 斯佳丽的,但是早就遗忘了为什么。

似乎命中注定一般,斯佳丽见到瑞德第一面就给瑞德留下了很 深的印象:美丽任性,天真又精明。瑞德走南闯北穿越封锁线,见 过形形色色人的“不痛不痒”,这样的斯佳丽让他眼前一亮,直击 心房。但是见识和阅历带来的超强洞悉力让瑞德了解斯佳丽一切不 为人知的缺点和心思,他知道斯佳丽不像她展示在人前那样的优雅 有教养,她任性,固执,甚至有些自私,也包括斯佳丽喜欢着阿希 礼。

瑞德装作不爱斯佳丽的样子娶了斯佳丽,任由她挥霍去抚慰战 争带来的噩梦和创伤。斯佳丽当然不会认为见过她所有阴暗面不受 她控制的瑞德会爱她,只是她发现在她不经意间抬头的时候总能看 到瑞德正用“猫盯着耗子洞”的眼神看着她,里面似乎充满了耐心 在等待着什么,但当斯佳丽与她对视的时候瑞德又换上了那副戏虐 的眼神。

所以斯佳丽认为瑞德不爱自己,瑞德认为等不到斯佳丽的爱。 在最绝望的时候瑞德说:“你有没有想过,我爱你已经达到了一个 男人爱一个女人的极点?你有没有想过,在我得到你之前,我已经

爱你了多年?”,“我一直爱着你,可我又不能让你知道,你对那 些爱你的人实在是太残酷了,斯佳丽,你会抓住他们的爱,把它像 鞭子一样在他们头上挥舞“。

英勇的瑞德是胆小的,他害怕斯佳丽,他戏虐的话语和神情下 是小心翼翼的卑微。骄傲如瑞德,尊严让他不会把对斯佳丽的爱无 所顾忌地表达出来,他甚至怕斯佳丽知道后会嘲笑他。“在我跟你 结婚的时候,我知道你并不爱我,因为我知道你对阿希礼的感情。 但是我真傻,我总以为有办法让你回心转意。你想要笑就笑吧,但 我一直照料你,宠爱你,你要什么都给你。我想跟你结婚,保护 你,让你处处自由,事事称心——就像后来对宝蓝那样。因为你曾 经历过一番拼搏,斯佳丽。没有谁比我更清楚,你曾受过怎样的磨 难,所以我希望你停止战斗而让我替你战斗下去。我想让你好好玩 耍,像个孩子那样玩耍——因为你的确是个孩子,一个受过惊吓但 仍然勇敢的孩子。我觉得你现在仍然是个孩子,因为只有孩子才会 这样任性,这样迟钝”。

确实,没有人比瑞德更了解斯佳丽,斯佳丽有着出神入化的任 性。这任性也像一股劲儿在战争中支撑着她: 少女时代她是衣来 伸手饭来张口的千金小姐,为什么就是阿希礼不能喜欢她呢;于是 她像孩子得不到玩具一样地去折腾。塔拉庄园是父亲和母亲留给她 的,是她的东西,谁也不可以摧毁塔拉,战争也不可以;于是她可 以捡食物吃,下地干农活儿,也可以开枪打死入侵塔拉的北方军。 还有瑞德,原来瑞德是爱着她的;那她终于抓到了瑞德的软肋,原 来瑞德也不是那么坚不可摧,神秘莫测,让她无法掌控的。

这样的斯佳丽无法意识到自己对瑞德的爱,而瑞德也偏偏在这 件事情上失去了理智与洞察力。所以他们互相错误解读,互相伤 害。即使斯佳丽在最后明白了自己爱着瑞德,瑞德也不敢相信,像 受了伤的野兽逃避了起来。书最后部分瑞德酒后绝望地吐露心声那 段的语调一如既往的是沉稳又深沉的,但是传递出的感觉却是撕心 裂肺,让人为之动容的。

斯佳丽的性格非常饱满,亦正亦邪,让人又爱又恨;瑞德的爱 读着似有似无,但其实异常强烈丰满。“我是唯一一个在知道了真 实的你之后还爱你的人”。全书中,绅士们爱塔拉庄园千金高贵端 庄的躯壳,而瑞德爱斯佳丽。

gone with the wind”,一切都随风飘散,但是瑞德的爱隐忍而 坚固。

从十一岁到二十一岁是十年,十年前觉得读懂“提包客“,” 三K党“很吃力,十年后觉得读懂瑞德的爱很吃力。但是相信下一 个十年又会对这本书有新的感悟和理解。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了。“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十年为期,再会佳人。

关于《乱世佳人》:

英文原著为《Gone with the wind》,即《飘》。《乱世佳人》为另一译版,同时也是这本书电影版的名字。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仅出版了这一部作品。

小说在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

1940年的奥斯卡奖中,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乱世佳人》独得十项,此纪录维持了20年。

(资料来源于网络) 华风杂志社 19

人间四月天

华风杂志社 20

华风杂志社

初闻林徽因是在初二。那时我常喜欢跑去父母 的书房到处翻弄一下,看看有没有枯燥的专业书以 外的“闲书”可供我读后在同学跟前增加谈资。在 一个书柜的角落,我看到了《林徽因传》和《张爱 玲传记》并排放置着。当时的我已经通过文学选修 课或多或少了解了张爱玲这样一个花样女子。可是 林徽因是谁?因为好奇,我抽出了那本《林徽因传》。 封面上,浅墨水蓝色的边框、隶书黑字映衬着一张 充满历史感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上的年轻女子笑得 很美,青春、阳光、自信,比我在其他历史资料上 所看到的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都美。若说在我眼里, 张爱玲美在她的才情和风情,那林徽因就真的是从 气质到五官由内而外的美丽了。身为资深外貌协会 会员的我带着百分之百的兴趣打开了那本书。书中 描述的她长相惊艳、家世好、有才华,她既有小女 儿的柔情,在建筑方面又是女强人。那时我最爱的 便是她的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 。光是自己 读书还不够,读完之后,我还到处跟人介绍讨论这 样一位“全能女神”,言语之间无不充满了羡慕和 崇拜。

高中后我开始接触更多的信息,通过周围朋 友、报刊和网络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暂且不说 那些信息是否正确或客观,但至少让我开始意识到 我应该更客观地去看待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子。

当时我还只是不太能认可她的风流情史罢了。喜爱 她的人总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就我看来, 这太多锲而不舍的传奇痴情追求,或许都只是出于 她的不拒绝的暧昧态度。

纵观她的爱情角逐,林

徽因的确是聪明人,她聪明得太理性,太明白自己 最终要的是什么。所以故事的最后,一方面她成功 地嫁给了一个让她衣食无忧、同时又是完美工作拍 档的务实男人,另一方面又成功地让几个浪漫男人 爱她一辈子,甚至至死都念念不忘。那时候林徽因 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虽还没坍塌,我却到底被那“四 月天”的一丝凉风吹醒了脑袋和眼睛。然而,我那 时想的还是人无完人,毕竟一代才貌双全的佳人, 在那个浪漫气息滋长泛滥的年代,有这样的韵事也 只是证明了她的魅力罢了。

真正让我对林徽因产生偏见,是在我开始把视 野放在了她的那些男人背后的女人身上之后。我蓦

然发现,当她在高情商地把玩爱情、风光十足的时 候,其他的女人们却只能暗自咽下一肚子委屈的 泪。在俄勒冈大学上中国近代史时,我读了《小脚 与西服》,这是徐志摩发妻张幼仪孙侄女记载的其 姑奶奶的口述自传。 从这本书开始,我站在了一 个全新的角度,发现了林徽因的缺点。她不只是不 拒绝他人追求,甚至暗中推波助澜,给予男人信心, 让他们抛弃爱人全心爱她一个。她在婚后仍然和金 岳霖、徐志摩的感情关系也是始终藕断丝连、暗流 涌动,有时甚至摆在了台面上。曾经还耳闻过她群 发电报给众追求者诉寂寞之苦。至于林徽因还和徐 志摩遗孀陆小曼争夺徐志摩遗物的复杂而漫长的故 事,就不赘言了。 同样都是女人,林徽因凭什么 这么理所应当地把自己的魅力建立在其他女性的痛 苦上? 论家世、才华和才情而言,陆小曼、张幼 仪哪一点又比不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她呢?随 着了解的深入,我对她的偏见逐渐变深。那句矫情 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似乎是文艺清新的典范, 实则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然而,就在我觉得对她的印象止步于偏见厌 恶之时,随着最近重温纪录片《大师》,我又重新 客观地看到了她的优点。建国初,国家驳回梁思成 的规划方案而跟随苏联专家大肆重整城市时,她敢 于直接批评领导不懂得保护中国古建筑。她陪梁思 成走遍全国考察古建筑,战时在李庄不顾穷困艰苦 跪在块小木板上帮梁找资料,共产党包围北平允诺 不破坏建筑时感动得要效死节——这些都让我认识 到,她和丈夫梁思成对于中国古建筑的保护确实做 出了不小的贡献。

或许是兴趣太广,又或许是为了在当时那个年 代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才华,林徽因涉及的领域太多, 而她却又没能做到精深和突出。她的高情商和高超 的社交技术,让她成为了一个众星捧月的才女;可 她的自私却又伤害了很多人。当时乃至现在,很多 对她的评价其实是还是过誉的,相当多欣赏她的人, 也许根本没有真的去看她写过、说过、做过些什么。 听到的,和真正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其实是不大一样 的。最后的最后,她的故事,她的美好,她的糟糕, 都定格成了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像是人间四月天。

作者/戴张弛 校对/王心谨 陈思佳 设计/ 褚畅 21
作者/庄昕豪 设计/褚畅 华风杂志社 22

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说:“台州,浙江省的一个小城市。”

有人问我,你家住哪里?我毫不犹豫地说:“Ferry Street,亚 洲龙附近。”

认真想一下会有些细思极恐。我最潜意识的反应,家,已经不 是那个叫做台州,里面有爸爸妈妈外公外婆,我从出生开始住了18 年的小城市了。我很执拗地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那个你 从小长大,承载了你童年的地方现在只能喊作故乡,而不再是家了? 是不是你离开的这些年里,已经把对家的感情嫁接到了另一个枝 头?住口,别问了,真令人害怕。

台州,处于浙江省沿海。我从小长大于一个叫做葭芷的村子里。 葭芷,一个又古老又有诗意的名字;蒹葭的葭,白芷的芷。这村子 是个典型的原生态江南古镇,富有诗情画意的韵味,饮着四月梅雨, 披着迷蒙氤氲。有过小桥流水,后来河给填平了,石拱桥给拆没了; 不过没有人忘记这些,人们管一个路口叫做小桥头,因为曾经这里 有一座看了几百年风雨的小石拱桥。而我,回忆里的是桥头边上的 小店,拉着外婆的手,去买牛奶糖和巧克力糖。因为从小爱疯跑, 偌大村子里的街头巷尾都不甚熟悉。最喜欢的是巷子深处的一间早 餐铺子,有几个巨大的蒸笼,大到能把我都装进去。当大人们掀开 蒸笼的时候,喷薄而出的白汽在巷子里腾挪。和着勺子和碗碰撞的 声音,凭空也能尝到豆浆甘醴般的醇香。

稍微长大一点,我最爱的是葭芷的梅雨时节。雨滴落在老式木 头房的瓦片上,汇聚成一股股细流,给大门前挂上一席晶莹剔透的 水帘。那时候也是信了水滴石穿,每天都去看着水帘下方的青石板 有没有被滴出个洞,只是自己的脸被溅满小水珠。现世安稳,岁月 静好,不过如此。

葭芷是我的根,这个江南小镇在我身上留下无处不在的痕迹, 如同小桥流水一样平缓的性格,喜欢听雨讲故事的闲情逸致,还有 死都分不清发不出的后鼻音。但是让我去思考家在何处,葭芷却不 会是第一个从潜意识里面蹦出来的选项。我说不清为什么葭芷不算 是家;只知道如果说它是家,似乎有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怅然若失 的感觉。

出生的城市也不足以算作为家,我开始细数之后居住过的城市, 能被称为家的城市,应该就在里面。

十八岁。高考之后。我跟随着填写的高考志愿,去了杭州。在 杭州学习,生活的两年里,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韵味十足的城市。

欲把西湖比西子。杭州像是从水墨画里走出来的仙子,婀娜多姿, 步履摇金。很多个黄昏里,夕阳把天空染成粉红色,天空又把粉红

了青春时期扑朔迷离的现状和未来;情人坡上的垂柳,拴着夕阳下 踽踽独行又含情脉脉的身影。

这座城市写满了我的青春,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我最想的, 就是将杭州拥入我的怀中。不过我没有将杭州称为家的念头,我的 确很喜欢这座城市,喜欢聆听它的呼吸,但是这里不是家。满怀着 不舍,我把这个选项跳过了,继续看下一个。

伴随着多个和日出共浴的洗礼,我冲破了迷惘,跟随着一纸 离校证明,和University of Oregon的offer,来到了尤金。我住 在一个小公寓里,小到我都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在Ferry Street。第一年,我管它叫,住的地方;第二年,我说,这地方得 添点家具,准备久居;第三年,我说,这家得温馨点儿,于是就买 了节日用的彩灯挂起来,可以从来没开过,但是必须得有;第四年, 我发现家里插的花儿谢了,二话不说去买了新的换上。很明显的, 每一年,我对这里的感情就更深一分。这个小村没有声色犬马,没 有玉盘珍馐,没有鬼斧神工,但是这里有很多东西挤进了灵魂里。 最喜爱的图书馆外落雪纷纷的樱花;学习到抓狂愤怒奔溃时咬烂的 笔杆;和前对象夜里走过的哀然小径;和朋友在寒冬里其乐融融地 吃过的火锅;暗自忧伤时一个人跑去玩水的Willamette River;思念 某些人某些事的皓月当空把酒当醉的三更;和恐惧共舞的深夜里空 无一人的EMX;喜怒哀乐忧思惧,七情七景,皆在于此。这些东西, 还有更多历数不过来的,组成一个斑驳的万花筒,拼接成一个五彩 的梦。我试图去想,这里是家?很像了,他像一味中药,所有的药 材都齐全,却唯独缺了一个最关键的药引子,家人。这里只是一个 茕茕独立,踽踽独行的训练场。家?这也不是家。

这题我不会做,我也是越想越可笑了,简简单单的,“你家在 哪”似乎被我上升到了“你从哪里来”的哲学问题。

于是我就去问了一个朋友,一位天涯行客。你家在哪?他说, 他情感上的家自然是自己的家乡。那里被称为北国江南,南国塞北, 是别的城市都给不了的一种认同感,以及归属感。至于精神上的家, 那一定是机场,他说:“我去过无数机场,它们都是大同小异,因 此我对机场已经无比熟悉。同时也不用扮演任何角色,只做自己, 没有背负。”我的理解是,让灵魂安逸的地方。我懂了,为什么我 那么难在这三个地方做选择,因为它们都是让我灵魂安逸的地方。 换言之,它们组合到一起,才是我的家;单独地拎出来,都不是家。 葭芷承载了我的稚嫩,但缺席了成长;杭州只被寄托了我的向往, 而没有肉体上的归属;尤金记录了我挥斥方遒,和命运掰手腕,却 对我的过往一无所知。这根本不是单选题。家是个很暧昧的概念, 暧昧到不想做取舍,只想做多选。

华风杂志社 23
华风杂志社 24
华风杂志社 25
华风杂志社 26

剧情介绍

1989年,两德统一前夕,东德青年艾历克斯上街游行 被捕。母亲由于经过并目睹了这一幕,心脏病发晕倒 过去,不省人事了好一段时间。当她醒来,熟悉的一 切已经改变-柏林墙倒塌、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随之 瓦解。

由于健康原因,克里斯蒂娜不能再受任何刺激。于是 艾利克斯想方设法将母亲的房间还原成原东德的样 子。母亲因此得以活在过去的生活里。然而,艾历克 斯的努力毕竟不可能掩饰现实的改变。最终,他选择 用自己的方式和母亲讲述东德的变迁。

最初对《再见列宁》这部影片有印象,是由于看了其 中颇为震撼的一个片断:一个高大的列宁铜像被拦腰截 断,然后被直升飞机吊起、略过城市上空,最终消失在天 际。

正因为这一喻义明显的片段,我想当然地将《再见列 宁》等同于其他类似题材的影片。要知道,关于社会主义 国家历史变迁的文艺作品,往往有两种思路:第一类着重 于表现那种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在这样思路的作品里, 我们总会看到一个灰暗、压抑的社会,如何被一个五彩斑 斓的商品社会取代。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即是 如此。另一类则着眼于社会变迁带来的命运变化、人生体 验。比如另外两部表现两德统一的电影:《如火似焰》、 《当我们做梦时》,都属于这个套路。

然而看完全片,我发现《再见列宁》不属于以上任何 一类。是的,影片有表现思想观念的冲击、生活方式的改 变,但它们仅仅是电影中负责展现历史背景的一部分,与 影片的主旨思想无关。

影片上映于2003年,离“东欧剧变”已过了14年之 久。如果说剧变初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如同中国80 年代文学家,往往会将资本主义当做“彼岸”、对其理想 化,《再见列宁》的创作者,身处东欧剧变的十年之后, 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交替显然有了更深入和理性的看 法。

众所周知,1989年的“东欧剧变”之后,有不少国家 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转型,在世界前进的潮 流中渐渐滞后。正因为有这样的实例,当21世纪的人们 重新回望那段历史时,免不了会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他

们会思考:这样的结果究竟是我们自己想要的,还是两大 阵营明争暗斗的最终结果?对于社会变革的诉求,是不是 根本就是错的?我们可以确认,《再见列宁》的导演也有 这样的疑惑。如影片中阿列克斯为骗母亲而拍的假新闻所 说:“许多人想要留在东德,他们从资本主义的竞争关系 中解放出来。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参加拜金主义的活动,不 是每个人都受得了弱肉强食”。阶级的固化、贫富差距的

悬殊、金钱关系与消费行为主导一切,的确是所有资本主 义社会存在的痼疾。导演看似在表现儿子如何糊弄母亲以 制造喜剧效果,实则是在批判当下的社会问题。

不过,导演显然也没有因为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 弊端,就转而去怀念剧变之前的那个时代。毕竟,东德时 期国家权力机关对言论与人身自由的控制,本就与共产 主义理想中的“天下大同”相去甚远。影片中艾利克斯就 曾自白:“我为母亲创造的那个东德,越来越成为,我或 许希望看到的那个东德。”所以,与其说母亲的卧室是“ 东德”的延续,不如说是一个承载着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 虚构空间:既没有思想言论的控制,也没有金钱关系的控 制;既没有政治高压,也没有阶级固化。就如同影片的最 后那个发射向空中的、承载着母亲骨灰的玩具火箭。私放 烟火这样的行为,在东德与西德都不合法。因此,火箭本 身仿佛就暗喻着,主人公为母亲营造的理想社会不属于任 何一个政治阵营。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导演的态度并不是“回望”,所 以他也没有否定两德统一时人们的行动。比如影片开始的 部分,当艾利克斯随着人流试图冲过东西德之间的关卡 时,画面的色调变得昏黄,背景音乐变得苍凉而急促,营 造出一种古典史诗一样的氛围;又如,在影片末尾,当庆 祝两德统一的烟花放上天空时,艾利克斯与女友站在母亲 病房外的阳台上,抬头观望,眼神中充满期待。这时镜头 一拉远景,我们看到,原来整幢楼的每个窗前,都有人在 观看。这些镜头语言,无一例外都暗示着导演对于两德统 一的肯定。又或者说,尽管导演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始终抱 有批评与审视的态度,对于当年积极要求变革的东德人, 仍是理解与支持的。毕竟,人无法预测未来,但人可以与 为自己带来不公平的力量抗衡。或许行动取得的结果不如 预期,但并不表示当初的行动就是无意义的,也不表示人 可以因此不行动。因为,生而为人,谁也没有资格立于绝 对理性的高地。绝对的理性往往意味着绝对的冷漠、意味 着对不公与压迫的无视,本质也是一种“恶”。

当不知眼前的道路哪一条才是正确的时候,行动才是 真理。或许,这就是《再见列宁》对那个山河剧变的时代 的敬意。

华风杂志社 27

Act the Minds out: A Review on Goodbye, Lenin

华风杂志社 28

Plot of Goodbyye, Lenin

In 1989, on the eve of the reunification of Germany, East German youth Alex was arrested on the street. His mother, Christine passed by and witnessed this scene. She suffers a near-fatal heart attack and falls into a coma. When she woke up, everything that she had been familiar with has changed - the Berlin Wall collapsed and the government of Democratic Germany disappeared. Because of her health, Christine could not be shocked anymore. So Alex restored the decorative style of his mother’s room to the East German style. Therefore Christine could be able to live in the past. However, it gradually became impossible for Alex to disguise the real changes. Eventually, he chose to tell his mother about the changes in Germany in his own way.

The reason that makes me watch the film Goodbye, Lenin is a impressive scene in it: a bronze statue of Lenin was lifted by helicopters; then it skipped over the city and eventually disappeared in the horizon. Because of this symbolical fragment, I assumed that Goodbye, Lenin! is the same as other films which have similar theme. In my view, the movies, as well as other works, that represent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can roughly be sorted as two categories: some of them focus on the change of ideas brought by the impact. In these works always we see how a dark, depressed society transforms into a colorful commodity society. For instance, Lu Yao’s novel Characterless World is in this category. The others emphasize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changes on people’s life experiences. The other two German films on the theme of reunification, Never Mind the Wall and As We Were Dreaming are the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However, after viewing the entire film, I realize that Goodbye, Lenin does not belong to either of the above categories. It is true that the film represents the impact on people’s thinking and changes in lifestyle, but they are not related to the theme but just serves function for show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the story is set. The film was released in 2003, 14 years after the revolutionary wave in East Europe. If we say the people who had experienced the socialist period, like the writers and poets in 1980s China, always tend to idealize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he creators of Goodbye Lenin, who had been living in the capitalist Eastern Europe for ten years, had a deeper and more rational view on the alternation of socialist society and capitalist society.

After 1989’s revolutions, many East European countries,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still did not recover from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caused by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until now. Because of these examples, nowadays when people look back to that period with drastic social changes, the doubt, or even denial, is unavoidable. People cannot stop questioning: is the collapse of socialist state inevitable or just the result of capitalist state’s conspiracy? Did the revolutions really brought better life? We obviously see that the director of Goodbye Lenin also has such doubt. For instance, the news shot by Alex says: “A lot of people want to stay in East Germany, because they want to be liberated from the competi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Not everyone likes money worship, and not everyone likes the jungle rules.” Class solidification, polarization of the rich and celebration for consumerism are indeed the essential problems of any capitalist society. The movie ostensibly shows how the son uses fake news to disguise the reality to fool the mother; in reality it criticizes the current social problems. However,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director did not beautify the socialist period although he criticized the social problems of capitalist

society, since the supremacy of the state power and the limitation on the freedom of speech, which are featured of the socialist East Germany, also do nothing with human freedom. Therefore in the movie Christine’s bedroom is not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socialist East Germany but a small utopian carrying a kind of idealist social idea: any sort of oppression, including the speech-control and the state power of socialist state or the dominance of commodity relationships exists and the social classification of capitalist state, does not exists in it. This idea is articulated by Alex’s voiceover: “The East Germany I created for mother becomes more and more like the East Germany that I wish to see.” This idea is also articulated by Alex’s behavior of using a toy rocket to carry Christine’s bone ashes to the air, since at that

time this act was not legal in either East Germany or West Germany. Since the director has no interest in beautifying the past, still he praised normal people’s the actions in the revolution. For instanc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when Alex joined the crowd that tried to cross the gat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Germany, the screen color becomes dim, and the background music becomes rapid and emotional. Another example can be found in the end of the film: when the celebration of the reunification of Germany began, Alex and his girlfriend stood on the balcony, looking at the fireworks in the sky. At this time the close shot is changed to a distant shot, and the whole façade of the building is shown to us. We can clearly see that each balcony stands people who are watching with expectation. The camerawork

clarifies the director’s attitude for the revolution. In other words, although the director shows a critical attitude toward the capitalist society itself, toward the East German people who actively asked for the changes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revolutions he still remained a positive attitude. Since nobody can predict the future, perhaps the results of the actions are not as good as expected, but it is also improper to deny action itself since people have the right to fight against the power brought oppression. Additionally, to some measure, remaining absolute rational contains can be viewed as egoist, since it contains the ignorance of the injustice and oppression. When we do not know which way that should take, the best choice is to act our minds out. In my opinion, this is not only the idea that Goodbye, Lenin wants convey but also the inspiration that we should get from the period of revolutionary, severe social changes.

Editor/
Yimeng He Designer/ Ann Chen
The East Germany I created for mother becomes more and more like the East Germany that I wish to see.
华风杂志社 29

消 失 的 情

怀 作者/ 华风杂志社 30

Disappeared Feelings

作者/ 熊楚芊 设计/褚畅
华风杂志社 31
Editer/Chuqian Xiong Designer/Chang Chu

“老板,2两牛肉铺盖面。”

"Boss, two beef bedding noddle."

“好嘞!” "okay!"

过去了这么多年,我又回到了这里,熟悉又陌生的这里,我 家门口的小巷。房顶残破的一砖一瓦,记录着这家铺盖面的历史。

那口冒着热气生了锈的大铁锅,一直在那里,站在锅边码料的老 奶奶却不见了,现在的那里应该是她的女儿吧。

After many years, I went back here again, familiar but unfamiliar place,that was my doorway alley. Broken bricks and roof tiles have recorded the history of this bedding noodle. The steaming and rust large iron pan is still there, but the grandmother standing near the pot and responsible for seasoning was gone, and now it should be her daughter.

“啊,多么令人怀念的味道。”

"Ah, a nostalgic taste."

软糯的老豌豆配合红烧牛肉的弹牙,加之铺盖面的劲道,望 着大冬天人来人往的车道,我的心很温暖。

Soft waxy old peas, braised-teeth beef, and the delicious bedding noodle, my heart is warm looking at the coming and going lane in winter.

时光荏苒,值得庆幸,我还能在这家铺盖面馆找到童年的味 道,那么其它关于童年的记忆去了哪里?我四处张望,没有,的 确没有,到处都是发展过盛的痕迹,过去的一切毫无踪影。

Time flies, fortunately, I can still find the taste of childhood form the bedding noodle, then where are the other memories of childhood?

I look around, no, really do not have, everywhere has the excessive development, without the past traces.

原来的这条街,是我小学回家的必经之路。三两个同学在一 起,谈论着数码宝贝,穿过破旧的电器市场,穿梭在梧桐荫蔽的 街道里,盼望着回家香甜可口的饭菜。

The original street,for me,was the only way home in my primary school. We talked about the digital monster with few classmates together, through the dilapidated electrical market, shuttling in the parasol shaded streets, all looked forward to enjoying sweet and delicious meals.

过去的这条街上,有一个老爷爷,推着一辆木制的鸡公车, 吆喝着,声音不算洪亮,但是那车上的油糕是诱人的不得了。表 面的糯米被油炸得金黄酥脆,里面却是极致的松软。三两颗花椒 的点缀,画龙点睛,将我们这群好吃鬼治得服服帖帖的。老爷爷 的背很驼了,总是穿着一套蓝色的“工作装”,本是洁白的围裙 被炭火熏的焦黑。他总是微笑,那深深的帽沿藏不住那份快乐, 但那时候的我们怎么懂得他挣钱的辛苦。每每看着他颤颤巍巍的 背影,只是觉得“这个老头真可怜,”而现在回想起来,竟然有 一丝难以言表的苦涩。油糕如今已经永远消失在了街道上,那位 老爷爷可能也不在这个世上了。这些故事和人物虽然停留在了我 的记忆里,而这样的传统街头文化与情怀怕是永远地消失在了这 个城市,无人问津。

In the past, there was a grandfather in this street, pushing a wooden chicken bus, shouting, the sound was not loud, but that oil cake was tempting. The surface glutinous rice was fried golden and crisp, but the inside was soft. Three or two peppers embellishment made us like to eat Ghost be obedience. The grandpa's back was bent, always wearing a blue "work clothes", and his white apron was black for the

charcoal smoke. He always smiled, but that hat could not hide that happiness, we knew how hard for him to earn money. Often looking at his trembling back, i just thought "this old man was really poor," and now in retrospect, it even has a trace of unspeakable bitterness. Oil cake has now disappeared forever in the street,and the grandfather may also leave this world. Although these stories and characters remained in my memory, this traditional street culture and feelings are forever lost in the city, no one is interested.

坐在面馆的椅子上,那尖利刺耳的电瓶车刹车声,仿佛早已 成了习惯。一群忙碌的人在眼前飞来飞去,原来这城市的节奏已 是那么快,看着周遭的高楼大厦,我着实像一个从美国返乡的农民, 不禁又想起了过去。

Sitting in the chair of noodle restaurant, that sharp and shrill battery car brake sound, as if already has become a habit. A group of busy people flying in front of the eyes, and the city's rhythm is so fast.Looking around the high-rise buildings, I can not help but think of the past really like a farmer returni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

过去的这条街,虽然也车水马龙,但未曾像今日这番嘈杂混 乱。三轮车师傅辛苦地劳作着,车铃叮叮当当,和梧桐叶随风窸 的声响互相辉映。三轮车还分小三轮和大三轮,小三轮起价三块, 大三轮五块,大三轮挡雨,小三轮兜风。坐在三轮车上,走在坑 坑洼洼的水泥地上,吹着微风,屁股一颠一颠的,很是惬意。三 轮不快,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尽收眼底,那极速投胎的电瓶车估计 连美女的脸都看不清吧。

The street in the past, although having heavy traffic, it did not like today. Master tricycle work hard, the bells rattling and the rustling sound of firmiana simple leaves add to each other’ s splendor . Tricycle is also divided into small and big,the small starting from three and for cruising and the big staring from five and keeping the rain. Sitting on a tricycle, walking in the potholes of the cement floor,with the breeze blowing, and it is really comfortable. Tricycle rides slow, you can see everything happened around you,but you can not see the beauty face for that fast battery car.

想着想着,就进了回忆的套路,剩下的是无尽的叹息。路边 卖蒸蒸糕的老爷爷没了,卖狼牙土豆的师傅没了,玩四驱车的孩 子没了,收集数码宝贝卡的孩子没了,骑滑板车的孩子没了,拿 皂角水泡面包虫的孩子没了,吃5角钱牛羊配的孩子也没了。他 们都去哪儿了?怎么都是一群遛狗的人在我家楼下瞎转悠呢? I keep thinking and into the memories, the rest is the endless sigh. The grandpa selling steamed cake at the roadside was gone,the man selling Langya potatoes was gone,the children playing the four wheeler were gone, the children collecting digital monster card were gone, the children riding a bicman were gone, the children using gleditsia water for noddles and catching worms were gone, the children eating niuyangpei of 50 cents were gone. Where have they been? Why does a group of people walking the dog wander in my home downstairs?

一碗面见了底,我即将离开这个地方。九块钱,多么便宜啊, 真比两百块的自助餐吃得舒心。有些时候,人太过忙碌,未曾停 下脚步细细思忖时光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拿走了我们什么。飞 快发展的背后,失去的是传统文化,是情怀,这其实是非常重要 的东西。只怕还来不及看清,就已经失去,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A bowl of noodle is end, and I am about to leave this place. Nine yuan, how cheap it is, really better than 200 yuan buffet. Sometimes, people are too busy and never stop thinking carefully about what the time has brought us and taken away. Behi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is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feeling, this is actually very important thing. I'm afraid it has been lost before i can see clearly, and this is the real sorrow.

华风杂志社 32

Behi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is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feeling, this is actually very important thing. I'm afraid it has been lost before i can see clearly, and this is the real sorrow.

华风杂志社 33

人之患,好为人师。

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了,却直到此时此刻才开始动笔。一 来是觉得写这篇文章的时机与火候到了,二来也是怕掌握不 好分寸,变成了说教一类的泛泛之文。

在写作上,我有很多毛病,但总结起来也就四个字,不 切实际。我的文章里情感的部分宛如盛开的樱花,梵高的星 空,和东北大妈的棉袄。而这里面却鲜有具体的人和事,毕 竟少年不知愁滋味,却爱为赋新词强说愁。虽然我极力想避 免掉这个老毛病,但难免会走上老路。不过今天请容我谈谈 自己大学四年的感想,因为离毕业也只有一个学期了,再不 谈,怕错失掉时间赋予给我的这个机会。毕业,如今它就真 真实实的摆在我面前,看着自己想要的那片土地来的这么匆 忙,竟一时找不到词语来形容,颇有梦幻之感。

思来想去,还是打算执笔落字。诸君若有缘能看到, 也大可不必咬文嚼字,思虑繁复。若是厌恶,也无需嗤之以 鼻。我将所有的感悟由我面前这张安静的书桌全盘托出,尽 供诸君消遣。

偷了故乡-自打我有记忆开始,便是一直随祖父祖母一 起生活。祖父祖母于我而言,相当于是我的半个父母,我也 相当于他们的半个儿子。我的祖父做的一手好川菜,所以我 自小没亏待过我的嘴和胃。 我的祖母是一名语文老师,耐 心且健谈。 我们有很多的话可以聊。可我已记不得以前和 祖母都聊了些什么,只记得在无数个盛夏的午后,那些温柔 的交谈与墙上藤蔓的阴影融为一体,空气里有黄桷兰淡淡的 清香。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总是无忧无虑。四年前的临别之 际,如今想来,依然历历在目。那天是我去北京搭乘飞机飞 往尤金的临行前夜,吃过晚饭,一家人聚在客厅喝茶。我正 在拾掇行李,祖母坐在沙发上呢喃自语,大意是我跟了她十 八年,从未离开过,如今就要前往异国他乡,说罢我看见她 先前含在眼眶的眼泪再也包不住了。那几颗眼泪很重,重到 我脑子当时一片空白,重道我有那么几秒钟丧失了组织言语 的功能。我头一次深切的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有些选择, 一旦做了,容不得丝毫退路。之后待在尤金的诸多时间,才 慢慢明白了独在异乡为异客,读懂了每逢佳节备思亲。我把 无数的情绪寄托在了做饭上。人有七情六欲,食欲为首。但 食的又哪只单单是欲,不过是一抹回忆。时至今日,我依然 乐此不疲的在夏天时搜寻墙上那些好看的光斑和阴影。我努 力从生活的细节中找寻回忆的影子,童年就在我眼前。我从 食物中偷走故乡,故乡也就不在遥远。

锦衣夜行-人生有无数个黑夜,我们点亮了一些光,汇聚 到一起,形成黎明。去美国前,我以为美国就是洛杉矶或者纽 约,到美国后,我发现纽约大概是收集了所有的楼宇,然后把 森林散落在各个角落。那些森林,在黑夜里有时无情的咆哮, 摧毁着我的睡意。从灯红酒绿到四下寂静,尤金的生活安静的 有些无聊。曾让我寂寥无比。大一时,课业少,空闲多,每天 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后来繁忙的课业才让我明白闲暇可贵,只 是当时不自知。我拼命的搜索能让我杀掉时间的方法。我选 择了音乐。开始了吉他的学习。之后在无数个长夜,我深陷其 中。但于我而言,它依然还只是一个绝佳的消磨时间的机器。 直到我遇见一位教授,他带我真正走入音乐的世界。David Case 是音乐学院古典吉他的教授。算是音乐学院的元老,两 鬓斑白,但双目有神,有时深邃得想让人走进他的世界,一探 究竟。两年前,我狂妄自大的走进他的办公室,想请他允许我 上他的古典吉他私人课程,那时候我只是熟悉一些常用的和弦 转换而已。他最终被我的诚意打动。破格让一个非音乐专业的 吉他初学者开始接触古典吉他。虽然我现在依然不精通除木吉 他以外其他吉他的弹奏,但我依然很感谢那两年和他一起上课 的时光。他时常告诫我,吉他只是一门乐器,但音乐是一门艺 术。音乐可贵,是因为音乐承载了人类的情感。在每次弹奏一 段音乐前,他都会启发我去想象一段旋律能构建出一个怎么 样的画面,表达一种怎样的情绪。音乐,终究是一门听觉的艺 术。他弹琴时面部表情平静,演奏却极富感染力,上他的课, 仿佛一场免费的独奏音乐会。从那时开始,我慢慢的试着将音 乐融入我的日常生活里。风和日丽时,我弹奏一首旋律悠扬 的曲子;晴空万里,我就弹奏一段律动强烈的篇章;夜深人静 时,我琢磨着写一首歌。房间开始变得安静。黑夜依然孤独, 但有了光。我怀揣着一把琴,在无数的漫漫长夜里锦衣夜行。 那些马路上喝醉的人,摔碎的酒瓶,都成了最温柔的声音。

尘寰卧底-失败并不是成功他妈,但失败所引发的感悟 是。我初尝失败是在大一刚入学时。那时候意气风发,选了一 节美国短篇小说文学的课,曾以为自己喜爱阅读,博览群书, 却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外加初来乍到,口语不济,上课倍感 吃力,被教授委婉劝退。那时觉得大学出师不利,前路渺茫, 理想与能力不对等,有心无力。外加天生也不是学理科的材 料,经济,物理,也都一塌糊涂。总觉得大学生活差强人意, 四年太过漫长,不知该如何摸爬滚打,煎熬度日。现在想来未 免稚嫩。回想大学的四年,路且长,但一步一步走,过去的脚 印就越发可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人世间的一颗尘埃,我 们无需飘飘然的生活,也无需愤愤然的生活,更无需哀哀然的 生活。我们只需要做这个人世间的卧底。在尘寰里不动声色的 观察,感悟。静静的躺在生活里,等待一些不知名的美好,终 究与我们相遇。

书不尽意 遥祝夏安

1. Copyright by © Cabins in a book 2. Copyright by © Ray Oranges Illustration 3. Copyright by © AI Boardman 作 者 / 曹 愉 钦 设 计 / 祝 铭 华风杂志社 34

寰 尘 卧 底

华风杂志社 35
华风杂志社 36

华风杂志社

作者/庄昕豪

设计/陈童

天气冷了。吃不饱,穿的少了,身体总有点感觉瑟瑟 发抖。这种发抖,是情不自禁的。身体上所有的毛孔紧紧 地抱成一团,说:”我冷。”

记得小时候,南方冬天的湿冷无孔不入,哪怕穿着秋 裤躲在被窝里,身下的床单像是僵冷的石块,被子像是被 洒了水,不断吸走身体的热量。然而,那个时候没有热腾 腾的食物,也没有空调这类高级货,除了被窝,我必须得 找到另一种能取暖的方法。

劈柴。用柴刀,把木头劈成小块,有些坚硬的木头能 把柴刀反弹回来,震得虎口生疼,再上斧子。不断地举起 和劈下柴刀和斧子,腊月的阳光能像8月的骄阳,从身体 里沥出好多汗。当然不仅仅于此,劈好的柴再放入灶里, 烧一锅开水。玩火嘛,总是喜欢的。拄着头,看着炉灶里 跳动的火焰舔舐锅底,傻笑着,也不知道哪来的开心。小 手被烤的暖暖的,染上一层炉灰。有时候不小心,会被火 焰烧伤,或是炉灶烫掉一块皮,痛是痛了点,好在小孩子

的嫩手上的皮肤可以完美的长好,不留疤。烧好的开水灌 进热水瓶,嘴馋了就用加糖弄碗糖水,又解馋又驱寒。在 灌到热水袋里,用毛巾一包,能暖好几个小时。

这是以前,很久以前。

现在,天气冷了,小事儿嘛,开个暖气,哪怕外面积

雪淹没了城市,房间里仍然暖得像是夏天从未离开过。有 时候喝着冰饮打游戏,或是干脆懒到呆在被窝里,眼睛半 开半闭地看剧。

叫上三五个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来家里,摆瓶酒, 掏出漂亮高贵的酒杯,来呀,喝酒,快活。慢慢感受酒精 从胃里,融进血液里,再缓缓从胃抚摸到大脑的痛快感。

脑袋里仿佛有一个旋律,舞动着飘到了一个和外面的凛冬 格格不入的温暖的世界,温暖到昏昏欲睡。再睁开眼睛, 天已经亮了,房间里是横七竖八各式各样的睡姿。

将进酒,杯莫停。趁着酒意总想做一件疯狂的事,

比如穿着单薄的衣裳去外边浪荡一圈。酒精是奇妙的东 西,让人感觉不到寒风里的萧瑟。打雪仗吧,堆雪人 吧,堆雪人吧,这是我,南方人对于雪起码的敬意。37 度的皮肤和零下的雪直接接触,摩擦出的不是火花而是 冻疮。管他呢,立马回到家里,啤的洋的红的,不是我 吹,有时候实在懒得出门买,做饭的黄酒我都能一口 闷。

喝完酒我会伤心,非常伤心。猝不及防地就摸到了 自己的一坨肥肉,以及日益隆起的啤酒肚。还有虚胖的 腿,有时候穿袜子的时候抬腿都能抽筋。然而有啥关系 呢,过一会儿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为我的手还举得起 酒杯,杯酒下肚,酒精就能进入大脑,和这些记忆发生 神奇的化学反应,抹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我发现问题了,因为趁着酒意在雪地里 浪,机体被酒精麻痹,甚至没有感受到刺骨的寒冷,发 烧了。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外感风寒,入里化邪”。 现在这股邪气在身体里乱撞,高烧不退。

虽然体温很高,量了有40多摄氏度,我应该感觉到 热。但事实上我却冷的直发抖,这样,问题又回到了一 开始,取暖。

37

KEEP WARM

华风杂志社 38

It is getting colder these days. Without dressing or eating enough, I can’t stop shivering. Every part of my body protests, “It’s really cold! Find a way to keep warm.”

I remember combating harsh winters as a child while living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China. Even hiding under many layers of bedding or wearing long johns becomes useless. The quilt is stone cold, stealing heat from my body. However, I was unable to get hot food, and we didn’t have a heater. Therefore, I have to think of a way to keep warm.

For me, splitting firewood is easier with a heavy ax. Tougher wood pieces tend to rebound the ax, straining the hands from shaking. The motion itself produces a lot of heat for the body, sometimes feeling as strong as the summer sun. After I finish splitting the firewood, I place them into a cooking bench, burning them to boil a kettle of water. The flickering, dancing flames would keep us children entertained for hours. Occasionally, we would get careless and burn our hands on the hot sides of the stove. No pain, no gain. The boiled water could be then: filled into a bag as a heat pack, dissolve sugar to make sweet beverages, and cook food. But this was long, long ago.

Now, when it is cold I simply turn on the air-conditioner. I can completely ignore the snowing outside, even if the entire city is covered by snow. The room is still as warm as summer. I continue to drink iced beverages and play my computer games, or just lie on the bed. I call some friends and invite them over to enjoy alcohol in precious wine glasses. Enjoy life, enjoy happiness. I can feel the alcohol flow into my

stomach, dissolve into my blood, and enter the brain. Alcohol choreographs chemical reactions in the brain, producing fantastic products and illusions that I am willing to sink into. It appears to be already summer, a warm world. When I open my eyes, it is daytime, my room is in a mess and people are sleeping on the floor, sofa, chair, and table.

Friends, do not put down your cup! Drunk people should do something crazy. Let’s hang out with this summer, our brains and nervous systems are numb, we cannot feel cold. However, in fact, my skin is 37 centigrades while the outside snow is under 0. Continued, my body is subject to damage despite my elevated, callous state. Ignoring any possibility for injury, I keep drinking, and enjoying life.

Sometimes, I am saddened by getting fat from excessive drinking and lack of exercise. But that sadness will soon be forgotten. Keep drinking and drown all sadness. All unwanted memories and feelings disappear as I tilt the glass upwards. Unfortunately, the next day, I find myself seriously ill. With no bodily feedback from the cold, I recall dancing around the snow in summer attire. I take my temperature, 40 centigrades; which is quite high, I should feel warm. But, I am feeling surprisingly cold, and my body is shaking uncontrollably. Again, I search for a way to keep warm.

华风杂志社 3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