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靈修學》試讀本

Page 1



目 錄

前言∕ 5 第一章 詩篇與生命的轉折∕ 17 第二章 定向的詩篇∕ 35 第三章 失向的詩篇∕ 47 第四章 新定向的詩篇∕ 71 第五章 靈修與神的正義∕ 85 英文參考書目∕ 105 中英譯名對照表∕ 109

3



前言

我們可以盡情地嘲笑牧師, 但我們得細聽他們說的話— 因為那些都是往者的話語。 兔子—厄普代克(John Updike) , 《兔子富了》 (Rabbit Is Rich)

我們可以確切地說, 詩篇所表達的就是一場 公義對抗不公義的鬥爭。 米蘭達(José Porfirio Miranda) , 《聖經裡的共產主義》 (Communism in the Bible)

5


篇是部奇妙的文學作品;讀起來淺顯明白,既不

隱晦、不艱澀,也不複雜。然而,一旦開始認真

鑽研,就會體會到其中迴盪一股揮之不去的迷人魅力。 我們對詩篇的任何註解與詮釋都必然是片面與暫時的。 就眼前這本小書來說,當然也是如此。不過,本書的探 討之所以是片面與暫時的,不單是因為受到篇幅的限 制,也是因為詩篇的性質獨特,值得探索與鑽研的層面 極其廣泛。所以,即使整個研究告一段落,依舊不免讓 人產生力有未逮,猶有遺珠之憾的感覺。這當然就是在 我們完成所有的註解和詮釋之後,詩篇依舊能夠源源不 斷啟發與激勵我們的原因。此時,我們就明白自己並未 窮盡詩篇蘊藏的豐富內涵。 1. 我一直認為就詩篇的研究來說,以往的成果具有 不可抹滅的價值。我想不論是重述這些成果,或者是進 一步指出敝人師承的脈絡,既無益於讀者也沒有必要。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我非常仰賴並且重視這些重要的 研究成果。確實,我基本的組織架構就是依據形式批判 (form-critical)的共識衍生而來的。 2. 我 在 本 書 裡 面 所 運 用 的 「 架 構 」 是 定 向

6


前言

(orientation)─失向(disorientation)─新定向(new orientation) 。不過,我必須告訴那些對此書批判挑剔以 及那些想要藉此書打開詩篇靈修之門的人,我並無意要 提出一套毫釐不差、精準無比的架構。我不認為這套架 構能夠鉅細靡遺地涵蓋整部詩篇,因為世界上並沒有這 樣的「萬能鑰匙」 。我只希望這套編排整理的原則,或許 能夠幫助我們看見一些其他視角的遺漏之處。對任何一 個典範(paradigm)來說,其優劣的關鍵就在於,是否 能夠啟發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我採用這個機制的最主要 用意就是要藉著它顯示,我們可以從信仰生活的角度來 理解「負面的詩篇」 (psalms of negativity) 。 3. 我企圖從「後批判」 (post-critical)的角度來探 討詩篇,因此特別注重詩篇的教牧功能。我的意思是 指,詩篇如何能成為信徒實際生活中抒發信仰的聲音; 於是,我就著手研究詩篇的脈動與我們日常活動之間的 互動。我對任何有條不紊的階段性發展或者「途徑」 ,一 向都有所保留,甚至有所存疑。我對詩篇是否暗藏任何 有條不紊的脈絡也同樣有所保留,然而,信仰生活中確 實明顯存在著種種轉折與境界,而且,我們會各自以不

7


同的方式遭遇它們。我一直都在探索我們共同的經驗與 詩篇勾勒的信心之間的交錯關係。我希望自己在這方面 不至於矯枉過正或者失之寬鬆。然而,我希望能夠藉此 顯示,這類以教牧為出發點的研究能夠因為嚴謹的學術 研究態度獲益,而不至淪於媚俗或者劃地自限。 首先,就目前的各種批判法來說,我大致上依循的 是由袞克爾(Herrmann Gunkel)率先提出,然後經過魏 斯特曼(Claus Westermann)多次調整而更加完善的「形 式分析」 (form analysis) 。我採用的三疊式架構主要是以 詩篇的文類(genre)為依歸。其次,我很訝異地發現, 默文克(Mowinckel)對宗教儀式(cult)裡所蘊含之創 意的那些洞識比我原先的預期更有幫助。託彼得.柏格 (Peter Berger)和湯瑪斯.盧克曼(Thomas Luckmann) 以及他們的見解之福,我才終於瞭解, 「實相之社會建 構」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是一門既活潑又充滿 創意的研究。由宗教團體組織的集體敬拜(或者任何出 現這類社會建構的地方)就是一處以充滿想像和創意 的語言,為我們塑造各種新世界的場域;而這一切距 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不遙遠。同時,我也努力兼顧新 興的社會學分析與修辭分析(sociological and rhetorical

8


前言

analysis) ,袞克爾的研究已經觸及這兩種方法,但直到 現在才備受學界注意。正如我所說,這些方法顯示出: 詩篇裡面的一切與我們日常生活裡的一切緊密相繫。 4. 我不認為自己的探討應該鉅細靡遺地涵蓋整部詩 篇。如果我提出的架構確實可行,那麼它就可以指引我 們推敲其餘詩篇在整部詩篇裡面所處的位置及其意義。 我並沒有特別把心思放在君王詩(the royal psalms) 、錫 安頌(the songs of Zion) ,或者偉大的詠史詩(historical recitals)上面。在我眼中,它們並非研究這個主題的最 佳材料,但這不表示它們在教牧關懷上就毫無價值。 5. 我最感興趣的是神學議題。我進行這項研究最後 所得到的結論(而非預設的假說)就是,最適合用來理 解詩篇的樣式與活力的依據,就是由十字架苦刑與復活 所構成的神學框架。我無意藉此把詩篇轉化成一部「基 督教作品」 ,因為我一再強調詩篇裡面根深蒂固的以色 列特質。我的意思比較趨向於: (a) 雖然對基督徒來說, 「定向─失向─新定向」這 一連串轉折的最明顯表現,莫過於拿撒勒人耶穌的一 生,但這並不僅限於此。我發現腓立比書二章 5-11 節清

9


楚明確地闡釋出這個轉折。我們可以毫不造作地把它們 互相對應為…… 定向:「他本有神的形像…… 」 失向:「反倒虛己……。」 新定向:「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 四福音書(尤其是受難敘事)就是按照這種方式描 繪祂的一生,或許是刻意跟大君王在聖禮上所擔負的使 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b) 對教會的生命來說,這些轉折在聖禮上的最明 顯表現就是「洗禮」 。我在詩篇裡面勾勒的兩個轉折就是 洗禮的關鍵要素: 「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像基 督……從死裡復活一樣……也要在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 合。」 (羅馬書六 4)我們都知道在洗禮裡面,我們對自 己的生命失去控制(失向)就是得到新生命(新定向) 的必要前提。 (c) 在深入反思舊約經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 第二以賽亞書〔譯注:指以賽亞書四十∼五十五章〕) 時,可以看出其中相同的轉折都是圍繞著耶路撒冷的命 運。它是一座必須先被拔出與拆毀,然後才能夠被建立

10


前言

與栽植的城市(耶利米書一 10) 。這種慘痛代價與斷絕 的感覺,對猶太人試圖理解大屠殺和以色列驚奇的建國 歷程來說,具有重大意義。 (d) 我們信仰裡面的三個面向:耶穌的一生、基督 徒的洗禮,以及猶大隨著耶路撒冷起起伏伏的命運,全 都印證著一個現實,那就是:重大的損失總是與奇妙的 恩賜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對研究詩篇來說,我們所得到的教訓就是,這顯示 出負面的詩篇—像是各種的哀怨、對報仇雪恥的呼喊 以及深切的懺悔—都是以信心活在這位獨特的神面前 的基本層面。在許多基督徒的腦海中,對於修為與靈命 的觀念都充滿憧憬,乃至浪漫到不切實際的程度。我們 因為深受啟蒙運動的薰陶,因此已經學會如何檢驗與逃 避黑暗、迷茫的聲音,一心一意追求力上加力、勝而又 勝的生命。但是,這種方式不僅會讓我們輕忽詩篇的真 相;同時,就我們親身的經歷來說,它也是一種謊言。 蔡爾茲(Brevard S. Childs)認為,詩篇被列為重要的聖 典之一,關鍵之處就在於它彰顯出「盼望」 。關於這點, 他的看法無疑是正確的。然而,這樣的盼望恰恰就植根 在迷茫與黑暗之中,而且神就令人驚異地出現在那裡。

11


猶太人所遭遇的放逐,基督徒所信仰的受難與十字架, 我們必須坦承並接受自己生命中存在著狂肆的黑暗,而 這一切都是得到新生命的恩寵所必經的歷程。 (e) 詩篇猛烈地衝擊著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企圖否 認與掩飾黑暗面,然而,詩篇卻呼籲我們一腳踩進去。 就個人來說,我們都要竭力遠避負面事物。就集體來 說,我們都不甘心承認自己無法掌控一切。世人在絕望 之餘,企圖使用核子武器掌控大局的終極手段,就是赤 裸裸地承認我們無法掌控世事。然而,我們的社會因為 宣傳手段與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肆虐,已經對此視若無 睹。儘管面對這一切,詩篇依舊發出強烈的抗議,並呼 籲我們誠實面對此一黑暗。我們得以面對黑暗,甚至要 在其中生存下去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可以求告早已在那 裡的至高者。至高者之所以在黑暗中,並不是因為祂屬 於黑暗(約伯記一 1-5);而是因為至高者已經應許祂會 與我們同在黑暗裡。我們發現黑暗被奇妙地轉變了,不 是因為柔和溫順的力量,而是因為剛毅堅強的力量。因 為在黑暗裡發聲的至高者「不懼怕」 ,於是我們就奇妙地 領受了所賜的新生命。詩篇,就是一道防堵自欺的界限 (耶利米書五 22) 。它不容我們(不論是個人或者集體)

12


前言

忽略與否認黑暗,因為新生命就是在其中賜下的(不論 是在〔創世〕的第三日或者是透過在我們當中任意運行 的旨意) 。 6. 我 自 己 對 詩 篇 的 想 法 , 就 介 於 前 言 一 開 始 所 引用的厄普代克和米蘭達那兩句話之間。厄普代克認 為,這類的宗教語言是「往者的話語」 (the words of the dead) ,即使在訴說者離開人世後,這些話語依舊鏗鏘有 力、充滿威嚴地繼續迴盪著。確實,有可能因為我們是 「語言的動物」 ,所以我們最歷久不衰的特點就是彼此間 認真的話語。因此,我認為詩篇裡的字句猶如「往者的 聲音」 ,到頭來,他們可能是世人當中最活躍、最耀眼 又堅強的那一群(希伯來書十二 2) 。厄普代克對其筆下 兔子的性格最生動的描述就是,當兔子與那些鏗鏘的話 語正面相對的時候,兔子就無法像對待世上其餘事物一 樣,任意加以嘲笑、輕蔑或者置之不理。維瑟爾(Elie Wiesel)的評語更加突顯出這個坦率時刻的張力:「詩人 存在就是要讓往者發聲。」他們藉著詩篇發聲。他們為 信仰發聲。但是他們在為信仰發聲的時候,他們也是在 為真理、痛苦、激情發聲,並且最終要為歡喜發聲。他

13


們持續的發聲所帶給我們的就是生命的話語。 另一方面,米蘭達與之遙遙相應,在一個截然不 同的情境中發言。厄普代克的話語充滿文藝氣息,但米 蘭達卻似乎毫無閒情逸致地一語道破社會現實。他為我 們的研究注入對社會邊緣人內心傷痛的認識,並且加入 各種社會分析的重要工具。我的本意不是要探討解放神 學(liberation theology)—米蘭達可能會為此高聲疾 呼—因為除了聆聽詩篇本身之外,我沒有其他目的。 但是詩篇的作者不會姑息任何蔑視人類福祉的信仰。他 們不會容忍任何一位在思想上或行為上違背此一原則的 神。以色列人對此的堅持足以成為所有苟且之基督徒的 警鐘。他們經常鏗鏘有力地將公平、正義以及平等這些 問題帶到神的寶座前,而且屢屢出乎我們意料之外。 我不確定厄普代克和米蘭達的觀點是否一致。但厄 普代克的兔子可不會這麼想,因為在牠眼裡,關乎公義 的激烈議題幾乎不存在。對兔子來說,這真遺憾。對我 們來說,也同樣遺憾,因為兔子所研究的對象就是我們 以及我們所處的這個富庶的現代社會。或許,這就是兔 子在這首詩裡面,充其量只能跑跑龍套的原因。牠既無 法深入其中,也無法體會它或者感受它,更無法接受其

14


前言

薰陶。牠不會讚美;牠也不會呼喊。因此,牠簡直就跟 我們一模一樣。詩篇邀請兔子及其所有族群進入這個幽 暗、斷裂且不連續的世界,因為它是一個讓虔誠的呼求 與回應轉變一切的世界。這就是「我們都要改變」的原 因。詩篇是不會罷休的。它們一直不曾罷休;而且它一 直在邀請類似兔子這樣破碎的人一步步地、進入完全的 樣式。 本書新版在 2001 年九月 11 日付梓之際,不幸恰逢 世貿中心、五角大廈以及賓州附近鄉村爆發的九一一恐 攻事件。而這些慘劇似乎都在告訴我們,墜入失向的迷 霧對信仰的實踐而言是何其迫切。

1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