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序 …………………………………………………
周聯華 ……iii
編者序 ………………………………………………
黎子鵬 ……ix
導論 …………………………………………………
黎子鵬 … xiii
參考文獻 ………………………………………………………… lxxxiii 編輯凡例 …………………………………………………………… xcii 正異體字對照表 …………………………………………………… xcv
贖罪之道傳 …………………………………………………………… 1 常活之道傳 ………………………………………………………… 239 是非論 …………………………………………………………… 289 正邪比較 …………………………………………………………… 333 誨謨訓道 …………………………………………………………… 369 生命無限無疆 ……………………………………………………… 399 小信小福 …………………………………………………………… 411
編者序 郭實獵(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1803–1851)是舉足輕重的 十九世紀來華新教傳教士,有學者指出一八三○年代的中國基督教史 是郭實獵的年代。郭實獵又被稱為「傳教士企業家」,其工作範圍非 常廣泛。他筆耕不輟,著作甚豐,出版的各類中文作品超過六十部, 其中歷史、地理作品有《大英國統志》、《古今萬國綱鑒》及《萬國 地理全集》等,耶穌及聖徒的傳記包括《耶穌神蹟之傳》和《摩西言 行全傳》,教義問答包括《天教各條問答解明》和《緊要問答》等, 祈禱書包括《聖會禱詞》,其他神學著作還包括《教條》及《皇城信 式》等。郭實獵又致力《聖經》的漢譯工作,參與翻譯《舊遺詔聖書》 及《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其譯本後來被太平天國欽定採用。他還 創辦了中國境內第一份中文月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綜觀郭實 獵的作品,不少採用小說的形式,就連歷史著作如《大英國統志》、 耶穌傳記如《救世耶穌受死全傳》及聖經概論《聖書註疏》等也以人 物對話與故事情節作為引子,可見他對小說的體裁情有獨鍾,而可考 的小說作品不下十餘部。就小說創作量而言,郭實獵在十九世紀來華 的所有新教傳教士中首屈一指。 由是觀之,若要深入了解晚清中國基督教史,就無法迴避郭實 獵;若要深入研究郭實獵,就必須分析他的中文著作;若要深入考察 其中文著作,就難以忽略其小說作品。郭實獵的小說大部分具有濃厚 的本土化特徵,如採用章回體,故事多以明清兩代為時代背景,以中 國官員、儒生和商人等為角色,又涉及不少中國社會、文化、風俗的 描繪,並時常援引中國傳統的文史哲經典來論述基督教思想。這批小 說有如色彩鮮豔的萬花筒,生動記載了郭實獵對中國宗教、文化、社 會、政治等議題的看法,以及對中國基督教文學創作的種種嘗試。職
贖罪之道傳: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
是之故,本書選擇以中文小說為切入點,無論對郭實獵、晚清基督教 史,以至中國基督教文學等研究領域而言,皆饒具意義,冀盼有助發 掘這批小說的宗教和文學價值。 本書收錄了郭實獵七部較具代表性的中文小說,包括《贖罪之道 傳》(1834)、《常活之道傳》(1834)、《是非論》(1835)、 《正邪比較》(1838)、《誨謨訓道》(1838)、《生命無限無疆》 (1838)及《小信小福》(出版年份不詳)。礙於篇幅所限,部份較 重要的小說如《悔罪之大》和《聖書註疏》等,暫時無法收錄,盼 將來有機會再分冊整編。至於小說的版本問題,除《贖罪之道傳》外, 其他六部作品只有一個版本。而《贖罪之道傳》在一八三四年出版後, 於 1836 年印行修訂版,兩者無論在篇幅、內容和文筆上,差異皆甚 大。本書決定選取《贖罪之道傳》的初版,主要考慮該版本的珍貴價 值。學界討論《贖罪之道傳》時,基本上是沿用一八三六年的修訂本。 根據筆者研究所得,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的一八三四年版《贖罪 之道傳》已成為孤本,大英圖書館的藏本也殘缺不全,僅得下半部分。 事實上,其餘六部小說現存的版本也寥若晨星,當中《小信小福》亦 僅見於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故此,這批作品的重大文獻價值不 言而喻。 為了切合現代讀者的需要,編者為每部作品重新標點、分段及注 釋。至於編寫注釋方面,除了為個別字詞釋義及標示例句外,編者特 別關注這批作品與中國傳統文學作品、與傳教士著作的互文關係。另 外,郭實獵於小說中引用《聖經》之處,編者盡可能地參照十九世紀 上半葉的《聖經》漢譯本,把相關經文在注釋中臚列出來,讓讀者得 以窺覽早期中文《聖經》翻譯的面貌,以及其對郭實獵小說創作的影 響。 編者撰寫了一篇導論及七篇作品簡介,導論將綜合討論郭實獵的 生平事蹟、創作理念及出版背景,然後對小說文本作深入的分析,集
編者序
中考察郭實獵中文小說的書寫策略。每篇簡介則概述了個別作品的內 容提要,而《贖罪之道傳》那篇兼論兩個版本的差異。 本書得以出版,實在有賴眾多友人的鼎力相助。首先,我衷心感 激「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總編輯曾慶豹教授,繼《晚清基督教 敘事文學選粹》之後,誠邀我擔任本冊的主編。在此還要特別多謝橄 欖華宣出版發行集團出版部編輯王鍾山先生和偶文琦小姐,他們在出 版計劃、排版及校對方面提供了專業的意見。而部分注釋的編寫、文 本的基礎分析及文字潤飾的工作,我幸獲多位研究助理的慷慨相助, 分別有黃信之、鄭貞文、陳彥齊、謝松宏、吳繪鈞、黃媛媛、李競軒 及孔德維,他們的辛勞與友情令我銘感於心。 為了蒐集郭實獵作品的珍貴版本及相關文獻,筆者多年來走訪過 海內外各大圖書館,主要有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Library, Leiden University)、牛 津 大 學 博 德 利 安 圖 書 館(Bodle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Oxford)、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HarvardYenchi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澳 洲 國 家 圖 書 館(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 館(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ibrary)、英國伯明翰大學 圖書館(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Library)及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在此謹向以上各圖書館的負責人深表謝忱,尤其是牛津大學博德利安 圖書館的 David Helliwell、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的 Martha Smalley、 大英圖書館的 Graham Hutt,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基督教在華發展 史文獻部的黃淑薇女士。我想特別鳴謝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的 Koos Kuiper,在二○一一年暑假讓我飽覽該館的郭實獵私人藏書,為本書 的編注奠下紮實的文獻基礎。 本研究 及文獻的蒐 集,承蒙香港研 究資助局「優配 研究金」 (General Research Fund, Research Grants Council):「晚清基督教中
贖罪之道傳: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
文 小 說(1807–1911):宗 教 與 文 學 的 跨 學 科 研 究」(項 目 編 號 CUHK447510)的資助,謹此致謝。 最後,我不得不向郭實獵先生表示謝意。他長眠於香港跑馬地的 香港墳場(Hong Kong Cemetery),一百六十多年來一直見證著香江 的變遷。也許出於緣分,我每天從香港仔到中文大學上班,皆必途經 香港墳場,不期然會遙遙一瞥綠蔭下的郭氏居庭,而他每次總向我揮 一揮手,默默催促我快馬加鞭,好讓那批塵封已久的小說早些重見天 日。 黎子鵬 二○一三年七月十五日 香港中文大學
編輯凡例 1. 每部作品皆已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重新標點、分段。 2. 每部作品原鐫刻版本中所使用之異體字,現今皆予以保留,並於首 次出現之後以方括號[]注明正體字。但標題首次出現之異體字則 於注釋中說明。 3. 凡經比對不同鐫刻版本、譯者作品之原文、上下文之文句脈絡,或 經推敲文義後,若確認原鐫刻版本之明顯誤植或錯別字,則於內文 或以勘誤括號
改正,並於注釋中說明。
4. 原鐫刻版本中私名號因現今閱讀習慣去除。 5. 本書注釋皆為編者所著,非出自原作品作者。 6. 內文詩歌與書信皆以宋體呈現,與經文之楷體示以區別。
簡介 《贖罪之道傳》於道光甲午年(1834)出版,全書共二十一回, 主要講述明代的林翰林與朋友討論基督教贖罪之道的故事。 林翰林經由好友吳御史認識了《聖經》和創造主。他有疑問就會 詢問陳老爺解惑,或與巧遇的李姓老叟討論創造天地的上帝和《創世 記》,或與蘇連幸相談耶穌之道和《聖經》。但林翰林仍不知道應如 何解決罪的問題。後來蘇連幸趕回去見重病的老師最後一面,途中遇 見基督徒陳萬成,他向蘇連幸解釋上帝預備救恩的道理。蘇連幸難以 入睡,出外散步禱告時遇見三人,相談間得知了挪亞洪水的故事。見 到老師,老師臨終前告訴他贖罪之道將從亞伯拉罕一家臨到萬國,中 國人也是上帝搭救的對象。蘇知老師因信贖罪之道,靈魂死後享天福, 心也平安,便回京師。蘇連幸再次和林翰林相遇,便談論贖罪之道。 此時楊太常卻從旁諷刺天道無用,林、蘇勸楊太常查究天道,楊 太常辯論不過便離去。但楊太常突然重病,朋友皆棄之而去,派人招 見林、蘇。林、蘇兩人以審判警戒楊太常。楊太常認為病是天罰,隨 後便死了。 王都督想為自己的兒子求林翰林之女瑪環的親,林翰林不允。王 都督請辛翰林說服林翰林。三人相見,林翰林就開始暢談贖罪之道, 三人討論辯駁,雖婚事沒有成功,但辛翰林從此開始認識耶穌。 林翰林親自寫信拒絕王都督。王都督閱信後生氣以致重病,王認 為是神降罰。林翰林便勸他追求贖罪之道,告訴他不能用自己的善行 得救。吳正帖也拜訪王都督,讀《聖經》給他聽。王都督被聖靈感動, 心中享平安。隨後王都督平靜的過世了。林翰林因不知王都督受了贖 罪之道而十分難過,但吳正帖告訴他王都督也受耶穌之恩,忽然蘇連
贖罪之道傳
幸來信並附上《新約聖經》。其後,林翰林、吳正帖、基督徒十御史 珪端、黃合德一起來討論宗教之間的差異。突然有一星相術士郭正來 訪,郭正質疑耶穌乃異端,林翰林反駁,強調贖罪之道更符合中國祖 先的禮法。 辛翰林之子辛興突然害病,辛各處求神拜佛卻不見轉機。辛興病 重之際卻告訴辛翰林耶穌的道理。原來是辛興的家庭教師邱典將《聖 經》、復活之道講給了辛興。辛興病情日日加重,辛翰林愁悶之極便 試著禱告,兒子的病不上兩月光景即痊癒。辛翰林便去拜訪林翰林問 贖罪之道。 吳正帖考得案首,因只想要娶敬畏耶穌的女子而得罪了求親的高 官揚史陪。揚史陪動用關係讓吳正帖不得再赴考。吳正帖陷入生活的 困境,便禱告求聖靈安慰,隨後忽然兄弟寄來銀兩千兩,林翰林聽見 吳正帖的困境也幫助他,發現他是個敬畏上帝的人,便把女兒嫁給他。 惡人看見吳正帖得此好處,就嫉妒他,吳正帖也無可奈何。 此時贖罪之道越發傳開,林翰林與吳正帖主日一起聚會討論道 理,日日進步。忽然,皇上要差人遠行,許御史因憎林翰林,就把他 推薦了上去。林翰林雖知道有人陷害,卻只是安心倚靠上帝。臨走前, 林翰林將耶穌弟子託付吳正帖。 林翰林走後,吳正帖與耶穌門弟輩天天認真鑽研耶穌道理。因有 人說贖罪之道是異端,惡人周行浪寫狀紙誣告耶穌之門弟,同安知縣 黃老爺奉命調查。基督徒謝德道雖然被嚴刑逼問,卻仍然為耶穌道理 辯護,黃老爺也看到基督徒聚會的時候非常有秩序。謝先生仍然傳道、 辯論,兩位陳相公與羅相公不斷聽謝先生的講道、解惑,期間林翰林 也平安回來,一起傳講耶穌。會眾間或有人害病去世,卻也因為復活 的盼望而不致絕望,最終陳羅兩人也信從了耶穌。
贖罪之道目錄 卷一
18
第 一 回
論賢士
人遵萬物之主宰
第 二 回
論看山玩水讚美上帝
26
第 三 回
論人之善與人之惡明白
34
第 四 回
論老年人聞贖罪之道
46
第 五 回
論善人之死
55
第 六 回
論獻祭之大義
59
第 七 回
論贖罪之道慰安心
65
卷二
18
74
第 八 回
論林翰林宣傳天道
74
第 九 回
論林翰林以恩報仇
79
第 十 回
論耶穌見憐罪人
101
第十一回
論天道令人懷愧無地
107
第十二回
論災禍令人悔罪
123
卷三
138
第十三回
論若翰施洗者之總論
138
第十四回
論辛苦無已
145
贖罪之道傳
第十五回
論耶穌降恩
156
第十六回
論耶穌門弟失師
162
第十七回
論天道之敵懷愧而退
170
第十八回
論
180
第十九回
論救世者之功勞
195
第二十回
論耶穌基督贖罪
210
第二十一回 目錄終
遵上憲之
論耶穌復活勝死
222
贖罪之道 門人郭實獵纂輯
卷一
第一回
論賢士人遵萬物之主宰
詩曰:
蓮花山,迢迢見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邀我登,雲臺高。17 話說大清[清]年間,有一科甲翰林,姓林,名德,表字 道顯,乃
門人氏。此林翰林,上有兄,下無弟,其兄亦
有兩個妹子,嫁於江南同科太常。林翰林 家又富,才學政望,大有聲名,曾
17
官;
人最重義,官又高、
主考學政等官,與人極相
參引李白〈古風〉十九:西嶽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贖罪之道傳
契厚;每每於公事之暇,不是他尋友,就是友訪他。後因給假 回家,朋友日日往來,遂買所民田,18 建一別墅。此墅離城六 里,環繞皆山,其西南諸
,林壑尤美,望之
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
然而深秀。山
之間者,釀泉也。19 潾潾
其水、猗猗其花,其山菀菀、其林蓁蓁、其壑窈然;也有杞梓, 也有梧桐。溪流從西而東,曲曲回抱,兩堤上桃柳芳菲。20 一帶 柳林,青[青]青在望,有
[疏]有密;幾株近水,幾株依
山。21 書房內,花草樹木,山水禽魚,無所不有。林翰林不是與 朋友相敘,卽與草木為伍;每日讀書之暇,卽與朋友相論古今。 有一班好詩酒僚友,22 花間柳下,時相往還,亦可稱為博雅之堂 矣。 時值九月中旬,林翰林一日拜客回家,剛到門首,只見一 僚友吳御史來拜。原來這吳御史名發,號現合,又與林公同里。 林翰林見他來拜,慌忙下馬迎接,兩人情意浹洽,全無一點客 套。23 林翰林說道:「這兩日風清日好,百花開得十分爛熳,年 兄
18 19
何不來一賞?」
買所民田,疑錯用量詞「所」。 語出[宋]歐陽修,〈醉翁亭記〉:「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 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 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20
21
語出《玉嬌梨》第一回:「這村裡青山環繞四面,一帶清溪,直從西過 東,曲曲回抱,兩堤上桃李芳菲,頗有山水之趣。」 語出《平山冷燕》第十回:「不多時,便見一帶柳林,青青在望。原來這 帶 柳 林 約 有 里 餘,也 有 疏 處,也 有 密 處。也 有幾 株 近 水,也 有 幾株 依 山。」
22 23
僚友,共事的人。 語出《玉嬌梨》第一回:「三人因平日往來慣了,情意浹洽,全無一點客 套。」浹洽,和諧、融洽。
贖罪之道傳: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
吳御史道:「前因公事之餘,愛讀《書經》,因此
[耽]
閣;到今日恐怕錯過花期,不速而至。」24 二人到堂上相見過, 就入書房中看花,二人俱誇獎好花不絕。 賞玩一翻,林公道:「年兄何
盡用力於《書經》,而使
弟不得常同溷[混]跡於此乎?」 吳公道:「人各有所圖,小弟故苟戀於此。小弟嘗讀《書 經》有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 后,元 后 作民 父母。』又《易 經》曰:『大哉 乾元,萬物 資 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是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萬物之生,惟人得其秀,而有四端之靈,備萬善知覺,獨異於 物;而聖人又得其最秀而最靈者。天性聰明,無待勉強;其知 先知,其覺先覺;首出庶物,故能為大君於天下。而天下萬民 之,無不得其所焉;則元后者,又所以為民之父母也。夫天 地生物而厚於人,天地生人而厚於聖人。其所以厚聖人者,亦 惟欲君長乎民,而推天地父母斯民之心而已;則任元后之責者, 可不知所以作民父母之義?『惟天地』節,原立君之意。『惟 天地』句,作一頓:萬物
[稟]天之氣而始,故稱父;受地
之形而生,故稱母。『惟人』句,與『亶聰明』句對:靈者, 言人之知覺異於物也;聰明者,言聖人之知覺異於人也。『元 后』二句,重天命上,非謂君能如是也。25
24
不速,指未受邀請就自己前來,如「不速之客」。
25
亶,誠然、真實、實在;元后,帝王。本段語出[宋]蔡沈,《書經集 傳》卷四。《尚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聰 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蔡沈注曰:「亶,誠實無妄之謂,言聰明 出於天性然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天地者,萬 物之父母也。萬物之生,惟人得其秀而靈,具四端備萬善、知覺,獨異於 物;而聖人又得其最秀而最靈者。天性聰明,無待勉強;其知先知,其覺 先覺,首出庶物,故能為大君於天下。而天下之疲癃殘疾得其生,鰥寡孤
贖罪之道傳
小弟再三看不盡其義。天地萬物之父母,何謂哉?
猶木
之有根,川之有源,國之有君,家之有長,身之有首而已。夫 天者,星辰繫焉、萬物覆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26 則天安得 而無主宰乎?且地者木石生焉、海川盈焉,禽獸走焉、晝夜變 焉,則地惡得而無主宰乎?天地萬物之父母,小弟再三留意, 盍各言其義?」27 林公道:「天施地生,因這天地為萬物之父母故也。」 吳御史道:「萬物有原,此之謂當然之則。
天地亦如一
大屋,豈無所以起之者?有人起者,方成大屋;無人起者,豈 其然乎?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28 天地雖有氣而不能 生,又焉能生人,而以亶聰明降之?若謂天地無主,怎麼使得? 人為萬物之靈,天地為萬物父母,若無靈主,亦為物而已。蠢 哉、蠢哉!其謂天地能生也,正不必抵死爭辯矣。」 林公道:「年兄之言,真足令人思殺矣!29 若論其源,小弟
獨得其養,舉萬民之眾,無一而不得其所焉。則元后者,又所以為民之父 母也。夫天地生物而厚於人,天地生人而厚於聖人。其所以厚於聖人者, 亦惟欲其君長乎民,而推天地父母,斯民之心而已。天之為民如此,則任 元后之責者,可不知所以作民父母之義乎?商紂失君民之道,故武王發 此,是雖一時誓師之言,而實萬世人君之所當體念也。」蔡沈之注對後世 影響極大,許多人皆依其注再做纂疏,如[元]陳櫟之《書集傳纂疏》、 [明]胡廣之《書經大全》,故推測此段亦是以蔡沈注為底本,而再行疏 義。 26
語出《論語.陽貨》:「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 言哉?』」
27 28
盍,疑問詞,為何。 語出《荀子.王制》:「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
29
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殺,用在動詞後,表示程度深。如「笑殺人」、「痛殺我也」。
贖罪之道傳: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
只恐一些影
[響]也[沒]有。」30
吳御史道:「聖人莫不盡探人物之情,說話若忘萬物之源, 便無意思。聖人得其最秀而最靈者,孰與之?豈非天地萬物之 源乎?國之有元后,天地作之;惟天地豈無元后哉?這等說起 來,人以為謊言矣。小弟窮思極想,茶不思、飯不想,睡以醒、 醒以睡,心上思念:聖人以天地為萬物之父母,
指天地造化
者,如人言朝廷,卽指皇上;可惜人不致知格物,以天地為萬 物之原也。」31 林公道:「絕妙的意思!你若要探海,我就隨
探海。莫
若去拜候陳廷福兄?」 原來這陳廷福係福建省泉州府人,與林公也是同年,
至
聰明人物;果然是山川秀氣所鍾,知書能文,又以探察人物之 情自娛;雖是江南籍中的進士,原籍是廈門。 且說兩人漸漸說得情投意合,正欲差人去請陳廷福老爺來 相論,恰好陳老爺特來探望。林公就邀進書房相見。禮畢,陳 公道:「小弟因給假在家,年兄一般好朋友,且有好花,故小 弟不待邀請,自來相敘。」 林公道:「年兄肯枉顧,32 俾小弟得以領
,幸甚幸甚。」
吳御史亦道:「林兄與小弟偶然小集,幹此寂寞之事,不
30
影
,根據、道理。《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看官,你道小子說到此
31
際,隨你愚人也該醒悟這件事沒影響,做不得的。」 致知格物,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為南
32
宋朱熹理學之觀點。 枉顧,稱人來訪的謙詞。[唐]王昌齡,〈灞上閒居〉詩:「軒冕無枉 顧,清川照我門。」
贖罪之道傳
覺相論興發,因不通解來事,意欲差人去請賢兄,借助一臂之 力,以開小弟輩之茅塞。請見
一番。」
陳老爺聽畢,卽說道:「豈敢!蒙大人歡愛,不知有何事 見
?」 吳御史就將讀《書經》之意,言天地萬物父母之義,不能
詳解,且說:「天地無君,猶身無首,則身不立;無長,則家 不齊;無君,則國不治;無源,則川不決;33 無根,則木不登; 無帝,則天地萬物不生。年兄以
何如?」
陳公道:「然也!有主焉,天地於是乎成,而萬物化醇,34 於是乎行矣。惟一大主,
生本源:無形而形形,無象而象
象,35 非天而天天,非地而地地;無聲無臭,無限無量,無始無 終;全能、全知、全智、全善、全義,此之謂天地萬物之元 也。」 林公道:「除了年兄,還有那個指
弟輩?此
[場]功
勞,非比小可。」 陳公答道:「若說功勞,弟豈敢當,不過盡誠而止於至誠。36 小弟探萬物之元,而遇
33 34
35
之,融會於心;至於其造化者,自有
決,疏通。《尚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 化醇,變化而精醇。語出《易經•繫辭下》:「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 女構精,萬物化生。」 [清]熊賜履,《經義齋集》卷二:「凡有形有象皆氣也,二五萬物是 也。所以形所以象皆理也,太極也。所以形者無形,所以象者無象,無形 者形形,無象者象象,形形者無形而無不形,象象者無象而無不象,則無 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之說也。」
36
至誠,儒家指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 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贖罪之道傳: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
其誠其福,其德其嘉,俱自然而然,其有自主之權衡,是故其 施乎外,而造天、造地、生人、生神。天地萬物,非如是焉, 不得存矣。」 吳御史道:「這也說得有理。賢兄開小弟愚見,昔日不知, 憂悶不了;今聞賢兄指
,不勝歡喜矣。」
陳公道:「晚生不足開賢兄之心,賢兄欲心安容歡者,惟 賴萬物之主而給之。自無始而有定,是故變化庶類,而自不變 化;始終萬物,而自無始終;抱萬時,而不與時推移。其時也 不流,其有也不逝,其行也無動,其靜也無息。雖至遠而不可 遺,雖至近而不可援。萬美蘊乎其中,而恩澤不窮。好善惡惡, 公賞公罰。萬物之元,至尊而不厲、至大而能垂、至善而好恕、 至威而可愛、至仁而可畏,至高至玄、極平極實,視之而不見、 聽之而不聞。雖爾不知,而常與之偕;雖爾不覺,而時受其 恩。」 林公道:「賢兄智慧敏捷,小弟左思右想,也不見得,心 下甚是躊躇;只切求萬物之主宰,昭我的心,定我的意思,則 與賢兄明晰而悅之。昔我不留心,因世情迷心故也;今肚內甚 歡喜,
也少不得夙察夜探矣。」
陳公道:「噫,迷惑也!世人知有人倫,而不知有天倫; 知有天地君師,37 而不知有生天、生地、生人之大父;知流而不 知源,知末而不知本。懷萬物之知,可不知萬物之源乎?」
37
天地,天空、大地。《荀子•天論》:「星隊木嗚,國人皆恐……是天地 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君,統治、主宰。《荀子•王霸》: 「合天下而君之。」師,老師。《荀子•性惡》:「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 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天地君師」或「天地君親 師」為中國明朝以後民間流行的祭祀對象,多見於一般神牌之上。
贖罪之道傳
吳御史喟然嘆曰:「甚哉謬矣!孝者,天之經、地之義, 百行之源、善之宗、仁義之實,人之行也。38 孝父母愛子之 心;及恭敬天地萬物之元者,是人之心、諸民之應;卽萬物 之大父,莫不敬而讚之,恭敬大主宰,卽為孝父母之元也。父 母懷抱我,我饑不能自哺,寒不能自衣。為父母者審聲音、察 形色,笑則
之喜、啼則
食俱廢,以養以
之憂,行動則跬步不離,39 疾痛則寢
,至於成人,復
授家室、謀生理,百計經
營,心力俱瘁。萬物之主宰,賜我以父母懷抱我,由十危嚴救 我,養生降力,無旦不保、無夜不佑,由生之日以至於死之後, 莫不澤恩及我。乃世之人不答其恩、不遵其名,是禽獸之心, 不是人之心矣。」 陳公道:「然也。連晚生也不通年兄之言,若要昭解 世間之人,俱恭遵萬物之主宰,一時怎麼得速傳此
誨
[奧]妙
之道乎?嗚呼,愚哉!天以覆之,地以載之,而萬物之主宰, 生育超乎天地矣;君以治之,而萬物之主宰,臨更切乎君矣; 親以懷之,而萬物之主宰,愛厚乎親矣;師以誨之,而萬物之 主宰,訓篤於師矣。人施我以恩,而天地主宰之恩,更無可比; 人賜我以福,而天地主宰之福,非世福之所及矣。是故遵之者, 不止於君焉;愛之者,不止於親焉;服之者,不止於師焉;感 之者,不止於恩焉;望之者,不止於福焉。欽崇萬物之主宰, 信焉、愛焉、望焉,而貴於萬物之上,其此之謂。大哉萬物之 主宰,巍巍其名乎!以人之力,而欲測萬物主宰之性,猶以蹄 涔而注海,以螢火而照天焉。」40
38
《孝經•三才》:「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 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39
跬步,半步。《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蹄涔,亦作「 涔」。語本《淮南子•氾論訓》:「夫牛 之涔,不能生 鱣鮪。」高誘注:「涔,雨水也,滿牛 跡中,言其小也。」後以「蹄
40
涔」指容量微小的水。
贖罪之道傳: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
且說林、吳二人不動身,只聽陳老爺確論停停當當,再三 說道:「甚是!甚是!小弟輩理會,感不盡焉。歡從頷起、41 喜 向腮生,我們抱愧未能認識萬物之主宰,甚是[沒]意思。 今曉得聖人畏神主,謂之天皇上帝,42 皆指物之主宰;其是神天 地宰督、神主天公焉。」大家談笑歡喜,直至燈後纔散。正是 三人散去。 不知又作何狀,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回
論看山玩水讚美上帝
詩曰: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 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 攸介攸止,載震載夙; 載生載育,時維上帝。43 話說還不上半年光景,轉眼已是新春。林翰林拜客屢次赴
42
頷,下巴。 天皇上帝,上帝、天帝。《史記•周本記》:「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
43
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于天皇上帝。」此處有別 於郭實獵一般對「上帝」的稱法,他把「上帝」一般稱為「皇上帝」。 引自《詩經•大雅•生民》篇首章,原詩末句為「時維后稷」。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