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D e c. 2017
magazine.cgst.edu
不患寡而患不均— 經濟發展的代價? 我的民,從巴比倫出來! 貧富不均— 信仰群體如何回應?
編者話 回顧 2017 年,相信對不少投資者而言,算是豐收的 一年:執筆之際,恒生指數升至近十年高位,本港樓 市截至 9 月底為止已連升 18 個月,創有紀錄以來最 長升勢。今年首十個月,樓價累計升幅逾一成。其實 過去十年來,整個投資大環境亦出現類似情況,只要 你是「資產階級」,手握資產,便是贏家;反過來, 你要是「無產」的話,就難以享受經濟成果。最顯而 易見就是薪酬增幅,大學畢業生起薪點以至打工仔的 薪酬,未見顯注增加,依舊不理想。而扶貧委員會新 近公布本港貧窮人口(2016 年)更升至 135.2 萬人, 貧窮率達 19.9%,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人貧窮。其中, 又以清貧長者最多。 上述情況亦非香港獨有。自 2008 年金融海嘯發生, 各國央行大印銀紙,利率長期接近零,致令資產價格 大幅颷升。從數字上看,目前全球整體經濟表現似乎 較十年前好多了,然而這只是假象,真正得益者其實 是「資產階級」或社會精英,這十年內他們所坐擁的 財富急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今年 10 月 發表《財政監測報告》 ,尤其關注全球貧富懸殊問題, 並指出已發展國家正經歷相當顯著的財富不均現象, 主要由於最富裕的 1% 的收入暴升。 置身這「1% 99%」的世界,我們既當心存憐憫力求 公義,消除欺壓,亦要竭力化解仇恨對立,鼓勵共 享,因我們彼此原是鄰舍。今期「尋思」系列文章, 雷競業老師剖析貧富不均加劇的癥結,並提到若要在 香港社會實踐分配公義,政府當作的二三事。辛惠蘭 老師則從啟示錄對巴比倫的批判,反思本地處處可見 「賺到盡」的營商心態,呼籲信徒時刻謹慎辨識市場 中的巴比倫行徑,免得變成唯利是圖,妄顧道德倫理 的共犯。而校友兼經濟學者林本利勉勵信徒群體,同 心協力於體制內外,推動社會公義均平,一起扭轉本 港「裙帶資本主義」的荒謬現象及其帶來的惡果。 事實上,不少教會及信徒正身體力行,努力建立共享 關愛的鄰舍關係。歐醒華老師在「踐道」分享過往經 驗,透過轉化及擴展堂會對「慈惠金」的觀念,善用 資源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群體。而「一期一會」請來兩 位投身扶貧服侍多年的鄺玉婷校友和蔡頌恩同學一 起對談,箇中勾起一個個曾搖撼她們心靈的面孔與回 憶,有笑更有淚,並帶我們從本土到世界,了解鄰舍 的缺欠與需要。
1% 99%
尋思
主題
02
辨識時代處境,回歸信仰本源 02 不患寡而患不均—
#04 Dec. 2017
經濟發展的代價? 雷競業 06 我的民,從巴比倫出來! 辛惠蘭 10 貧富不均— 信仰群體如何回應? 林本利
工人手記
一期一會
18
踐道
16
22
踐行證道
與雲彩相遇,以生命對談
工場服侍,所感所思
慈惠基金,豈只應急……
行到水窮處
粉紅的霓虹燈下
歐醒華
鄺玉婷
王翠旋
蔡頌恩
德雲多實,校園紛 fun
神學聖經,解難釋疑
「裸命時代 使命尋索」
分享契通 • 坦然講論
青年培靈會演後感想
28
PUSH
解話
26
D5 . D12
24
心水推介,心得共享
李耀坤
Connect with CGST MAGAZINE magazine.cgst.edu issuu.com/cgstmagazine facebook.com/cgstmagazine 如有任何查詢及意見請電郵 magazine@cgst.edu
歡迎閱讀網上版 CGST MAGAZINE, 請即登記 cgst.edu/subscribe
雷 競業 天恩諾佑教席副教授 (神學科)
書蟲一名,年輕時醉心於經 濟學,詫異簡單的理論架構 竟 能 洞 悉 世 界 變 幻。 後 來 體會到人心的轉變比統計數 字的起伏更加奇妙和振奮人 心,投身福音工作,先後在 紐約和香港參與牧會。然繼 續不自量力的要去探求人心 變幻的來龍去脈,遂馳騁於 古往今來的思潮文化之中, 以神學佬自鳴。有一妻三女 幫助他貼地而行。
2
不患寡 而患不均
尋 思
經濟發展 的代價? 貧富懸殊,肯定不是香港特有的社會現象,但高達 0.539 的堅尼 系數(2016)卻是本港自 1971 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 1。誠然,由 於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全球貧富懸殊狀況在過去 30 年已明 顯改善;然而歐、美等已發展國家的國內經濟不均情況,卻普遍 加劇。究其成因,相當複雜:從工業到知識型經濟的轉型、以戴 卓爾和列根為代表人物的自由市場主義興起,以及環球資本市場 一體化等,皆為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同樣影響香港的發展。
3
只要翻看過去 45 年的記錄,我們不難發現香港的堅尼系數,自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 年代急劇增加,至 2000 年後繼續慢慢上升。數字亦告訴我們,收入不均主要源於低 收入人士的平均收入長年以來變動不大,反觀高收入人士的收入卻不斷攀升,兩者差 距愈拉愈大。2 事實上,低收入人士的薪金,正正反映了香港的去工業化。隨工廠逐 步消失,教育程度不高的打工仔,紛紛轉投飲食或清潔等資歷要求低的服務行業,工 資一直處於低位。 另一方面,當中國經濟逐步開放,香港商賈巨富把握機會投資國內,而專業人士則提 供相應的金融、商業或法律等服務,從中賺取不少紅利,並往往把剩餘收入,投資房 地產及股票,致使八、九十年代本港樓價迅速攀升。但今天的香港樓價早已遠超過 1997 年的高峰,誰又記得七十年代一間市區三房千呎住宅只售十餘萬元?九十 年代亦是股市颷升期。恆生指數由 1987 年 11 月約 2,200 點,攀至 2007 年 11 月突破 30,000 點的歷史高峰。戰後嬰兒潮一代,年輕時如把握時機,將 積蓄謹慎投資,根本不用任何先見智慧,只消坐擁一間住宅,今天可能已是 千萬富翁了! 始於 2007 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一度使西方國家及本港不少富人蒙受損失。隨 後各地政府(包括中國在內)為遏止經濟蕭條,紛紛實施貨幣寬鬆政策。此舉雖然 避免了通貨收縮及大量失業等惡果,但卻帶來了全球資產通脹。換句話說,西方政府 為免重要的金融機構因周轉不靈而倒閉,遂透過中央銀行大量注資入金融體制內。然 而,實質經濟活動根本不需要這一大筆額外資金。於是,資金流向資產市場,尤其是 房地產和股票,結果令世界各地一線城市的房價不斷上升。 樓價狂颷,誰會是得益者?答案顯而易見,自是業主階層,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中年 人士。資產通脹使這些富者愈富,而沒有能力購買資產的草根階層則發覺自己這十年 來的工資,毫無寸進。那些沒有富爸媽的年輕人根本無從購置天價居所,儲蓄能力永 遠追不上樓價升幅。
簡而言之,樓價高升是一種財富轉移,從窮人和年青人的手中, 轉移至業主階層。 再者,今時今日置身大資本時代,跨國企業勢力遍布全球,本土小本生意難以生存: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是 7-Eleven 取代傳統士多;而另一個較少人留意的例子,就是一 些本土資金的銀行在過去廿年已陸續被中資銀行或外資銀行收購。今天的國際市場, 大型跨國集團互相博擊,成功者可於全球賺取巨利,卻令平民百姓創業致富的空間愈 收愈窄。若要問何以今天的年輕人做不成另一個李嘉誠?皆因大資本經濟扼殺了創業 興家的空間。
4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說是資本主義社會向來高舉的遊戲規則,再加上中國傳統 文化有「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令精英階層更易缺乏鄰舍意識,輕忽了貧富懸殊 問題。從信仰角度看,社會是一個立約群體。這契約不能以白紙黑字盡述,卻能夠在 人與人的共同生活中體現。
不管我們屬於哪個種族或社會階層,我們彼此都是鄰舍,而政 府的施政,應以塑造這種鄰舍文化為目的。所謂「社會穩定」 或「經濟增長」,皆不應凌駕於這種鄰舍關係之上。 若然貧富差距愈拉愈遠,他們之間就愈難維持鄰舍關係。可見,貧富懸殊問題不是單 靠餵飽窮人就可解決。試舉一個實例說明,幾年前政府準備在將軍澳地鐵站附近興建 居屋,一些居民發起簽名運動反對計劃,恐怕大量居屋落成影響該區樓價。那裡居民 並不比一般人邪惡,只是樓價資產值太重要,足以令富人不易作窮人的鄰舍。 耶利米書記錄了一場階級鬥爭的故事(耶三十四 8~22)。其時,耶路撒冷城被巴 比倫人圍困。猶大王西底家與耶路撒冷眾人立約,釋放一切奴僕,鼓勵他們成 為護城的勇士。可是危機過後,西底家和眾人卻因奴僕制度的經濟價值, 竟出爾反爾,重新勞役已釋放的奴婢。先知耶利米宣告,這種背約行為是 褻瀆耶和華的。同樣,要是我們視社會上的草根階層為一群廉價勞工,單以 經濟生產能力來衡量他們的價值,而不看待他們為我們的鄰舍,同樣是一種褻 瀆神的行為。 我們該怎樣在香港社會實踐分配公義,釋放貧窮的奴役?如上文所言,樓價高升,迫 使窮人無法安居,政府最基本責任就是為他們提供一個合理居住環境,不管那是透過 公屋或是居屋。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首置上車盤」計劃,給有志置業的年 青人有機會早登置業階梯,數量儘管仍是杯水車薪,總算朝正確方向走。其次,政府 亦需要積極協助年輕人創業,從融資、公平競爭法例到合理的營商租金等,為他們創 造空間,成就下一個白手興家的故事。畢竟,跨代貧窮是導致貧富懸殊的一個主因。 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應額外投放資源扶助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而非只顧精英教育。 上述種種,都是我們對鄰舍的起碼照顧。 除個別政策外,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改變心態,別再誤信經濟增長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又或以為商界和專業精英必然就是最好的智囊,他們往往帶著類似的盲點。誠切期盼 政府能夠細心聆聽走在前線、服侍社區及邊緣社群的人的聲音;又在政府決策層面, 盡量聘用不同年齡和背景的人才。惟在社會上不同持份者的聲音都得到尊重,那才是 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
1〈港貧富懸殊 45 年來最大 堅尼系數創新高〉,《信報財經新聞》網頁,2017 年 6 月 9 日。2017 年 11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2.hkej.com/instantnews/hongkong/article/1582007。 2 自 97 年以後的數據可參閱 http://www.hkeconomy.gov.hk/en/pdf/gini_comparison.pdf。
5
香港不時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當中資金流動靈活高 效、貨物進出方便快捷,政府更經常聲稱要為商家提供 良好營商環境、保障競爭和維持低稅率,務求增加在這 裡投資經營的吸引力。不過,在這個強調政府積極不 干預的自由市場,堅尼系數屢創新高、樓價脫離普 遍市民的負擔能力、港人超時工作嚴重、年青人缺 乏向上流動的機會等等,卻又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當低下階層想以拾廢紙來謀生的機會 都可以隨時被扼殺,當廉價劏房、住 貨櫃箱都被當成是一份恩賜,就算香 港真的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是國 際大都會、金融中心,又能為這片土 地帶來多少榮譽或自豪感?
辛 惠蘭 聖經科助理教授 圖書館主任 極愛研讀聖經。凝望周圍,真 理歪理含糊不清,眾說紛紜。 不想盲目跟風,只想回歸聖 經,深信聖經對今天世情仍有 話可說。所以在神學院新約聖 經的教學當中,非常重視聖經 作為神的話語,能被「真」閱 讀、「真」高舉。 攝影:楊軍
6
尋 思
新約聖經啟示錄對巴比倫的諷刺和批判(第十七至十八章),正要指出當貪婪不被制 約、社會大部分資源都只用來供一小撮人去奢侈揮霍、市場的參與者又都各自只求私 利,而無視有人正被欺壓剝削、無法享受財富效應所帶來的成果,這些看在上主 的眼中其實全是罪惡,都要被上主記念,最終更要接受上主的審判定罪。無 論表面的繁榮和經濟成就如何展現商機處處、使人迷醉,又無論參與市場 活動如何看似理所當然,啟示錄對基督徒的呼籲,仍然只有「我的民, 要從巴比倫出來,免得你們參與她的罪!」 (啟十八 4)
巴比倫的罪行 在啟示錄中,那充滿虛謊的巴比倫,代表羅馬這個當時世 界頂尖的大都會城市(啟十七 18),亦在體現羅馬帝國 政權當時的經濟系統。這巴比倫裝扮奢華,身穿朱紅 色和紫色的華美衣服,以金子、寶石和珍珠作為裝飾 (十七 4) ,象徵羅馬城以至當中的居民和官商巨賈, 正坐擁龐大的財富和經濟力量,而她更坐在海獸之 上(十七 3),代表羅馬正借助政權的軍事力量來積 聚財富自肥,擴張自己的經濟影響力,吸引全地的 人都將貨物和奢侈品運到她那裡出售圖利,加劇全
我的民, 從 巴比倫 出來!
地資源的分配不均,令富者愈富。 巴比倫手中所持的並非普通的酒杯,而是一隻金 杯(十七 4),是要吸引全地人的眼球,誘使更多 人來跟她進行貿易,送來更多財物和奢侈品,不過 這金杯其實載滿貪婪、驕傲、剝削、褻瀆等等的「可 憎之物」。 巴比倫正以五光十色的財富和看似無限的商機來灌醉 所有人(十七 2、十八 3;亦參十四 8),將地方的貴 胄和統治者(十八 9~10)、客商(十八 11~17)以至其 他靠賴經濟活動為生的人(十八 17~19),通通都納入她 對全地進行剝削壟斷的網絡當中,讓人以為參與其中是把握 機遇、保障生活的自然選擇,而無法辨識市場過度放縱、任由
私利貪婪操控、任由資源分配不均的不公不義。啟示錄諷刺參與 這樣的一個經濟系統,其實只是在跟娼妓進行賣淫活動(十七 2; 十八 3、9),1 當中人只有金錢利益的糾葛,而全無倫理道德的考量。 在啟示錄十八章第 12 至 13 節運往巴比倫的貨物清單,正要批判城市自由市 場當中藉着搾取剝削他者來肥己的人性崩圍。在這清單當中,除了奢侈品(例如 金、銀、寶石、珍珠等),還有眾多的必需品(例如油、麵粉和麥子等等),這些對 於坐擁巨大財富、好像羅馬這樣的大都會來說,只是微不足道的錦上添花,但對於
7
8
窮鄉僻壤、荒郊貧農,卻是保命的血汗成品。而壓搾剝削的高潮,還見於清單最後一 項「身體」 (即奴隸),約翰在此特別強調這些都是「真實人類的靈魂」 (十八 13):2 表面風光的經濟成就、充裕的物質供應,其實是由被非人化的身體所鋪墊;供一小撮 人縱情揮霍的財富資源,亦只是眾多靈魂賣命換取回來的罪證,當中不見分享經濟成 果的歡騰,而只有無力和無奈的呼喊寃聲(參十九 2)。
上主必然審判 受欺者的哀聲要進到上主的耳中(參十八 20),城市恃強凌弱、壓搾貧寒的驕橫罪惡, 亦不會被上主遺忘;在祂命定的日子,上主要介入人類歷史施行審判,將世界的扭曲 更正過來。既然巴比倫以淫亂的酒灌醉全地的人(十四 8,十七 2,十八 3),上主亦 要巴比倫喝祂憤怒的酒(十六 19),最終巴比倫必要「傾倒了、傾倒了」 (十四 8; 十八 2)。 巴比倫要受的審判又快又突然(十八 8、10、17、19),在人還以為可以藉着理所當然 的經濟活動大展拳腳、手握未來之際,他們所倚杖的經濟系統卻可以像巨石被扔在海 中一樣,煙消雲散(十八 21;十七 16)。啟示錄第十八章有一大篇幅是對巴比倫覆亡 的輓歌(第 9 至 19 節),是來自跟她一同弄權驕奢的地方貴胄和統治階層(第 9 至 10 節),還有來自藉賴參與她的經濟活動謀取利益的商旅和其他人士(第 11 至 19 節), 亦即一群被巴比倫灌醉、參與她賣淫活動的人,他們的哀悼並非來自任何跟巴比倫發 生的感情關係,而是來自謀取暴利的夢碎(第 9~10、11、15、19 節);
上主要施行審判的對象,不單是肆意進行壟斷剝削、將人性尊 嚴扭曲的始作俑者巴比倫,還包括參與其中、為求私利妄顧任 何道德倫理的市場參與者!
出來,我的民! 因此,作為上主的末世子民,就讓我們基督徒聆聽啟示錄十八章第 4 節那來自天上的 聲音:「我的民,要從她(巴比倫)出來,以免參與她的罪,以免接受她的災殃。」 縱然經文或許並未要求基督徒完全從市場撤離,但卻亦呼籲信徒必須時常謹慎辨識市 場當中那些巴比倫的行徑,清楚與之分開,拒絕接受所謂市場規律的誘惑蒙騙(十八 23),以為經濟增長、市場拓張就是硬道理,就可以為着私利「賺到盡」,就有權盡情 享用自己爭取回來的財富,而無需向任何被市場競爭狠狠淘汰剝削的犧牲者負責,甚 或感到愧疚。 對於本身在自由市場具有競爭力、正享受商機處處所帶來的成果、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又或者正藉賴自由市場為生的信徒來說,啟示錄的要求或許的確顯得匪夷所思、難以 跟從,不過作為天啟文學的體裁,啟示錄正挑戰基督徒以天上的另類觀點,認清看似 理所當然的現實背後,其實還有真正事實的真相。真相就是眼下的「得」和「失」並 非終局,更非人生的結論,而是上主仍在察看、更要記念,最終祂必審判:「祂的判 斷是真實又公義的」 (啟十九 2)。
1 在希臘原文,啟十七 1、5、15、16 稱巴比倫為 π ρνη,即娼妓的意思。 2 《和合本》譯作「奴僕、人口」的希臘原文是
,
,意思是「身體,即人
的靈魂」。
9
貧富不均— 信仰群體 如何回應? 2014 年 3 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有關「裙帶資本主義」 (crony capitalism)的調查顯示,香港富豪從事一些高 度壟斷,倚靠政府提供有利政策的行業所取得的財富, 佔 GDP 的 60%,在 23 個國家和地區中高踞榜首,比率 遠遠拋離第二位俄羅斯的 18%。1
10
林 本利 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前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 MCS (MT) 2015
尋 思
長久以來,政府和商界一直指香港奉行資本主義和自由 市場制度,這不過是個「神話」 (myth)。依據筆者過 去數十年的觀察和經驗,現實情況是香港的市場本質屬 「裙帶資本主義」,並非完全開放,自由進出。香港經 濟依賴地產、金融和物流業,除了食水外,公用事業服 務交由私人機構營辦。政府透過批地、批出專營權、發 牌和利潤管制等方法進行規管,給予審批官員極大權 力,容易出現「裙帶資本主義」。觀乎港澳兩地發生的 貪污大案,均涉及地產商和政府高官,可見官商之間, 可以透過政治勢力、游說,甚或涉及不法行為,達致輸 送利益,更易造成市場壟斷,操控市民日常生活的衣食 住行。2 「裙帶資本主義」/「地產霸權」明顯地與本地小圈子選 舉制度有關。立法會的功能組別,以及特首選舉中有權 投票的選委,不少是代表商界(特別是地產商)和財團 的利益。整個制度缺乏廣泛代表性,維護既得者利益, 窒礙年輕一代發展空間,是導致香港樓價高企,貧富不 均日趨嚴重,社會出現撕裂的主要原因。2014 年 9 月 至 12 月歷時 79 天的「佔領運動」,正是要改變這種維 護商界利益的選舉制度。教會及個別信徒面對制度性的 不公義,社會撕裂,應如何作出回應,彰顯神的公義和 憐憫?
11
教會要關顧貧寒、為受壓迫者發聲 在舊約先知書中,神藉着先知指出以色列人在經濟方面 充斥著罪惡—有權有勢者生活窮奢極侈,欺壓窮人, 收受賄賂,屈枉正直(摩四 1~3;五 12~13;六 4~7); 又貪取強奪別人的產業(彌二 1~2),以為獻祭就得神 的喜悅(彌六 6~7),並用詭詐的天平和法碼,騙取不 義之財(彌六 9~13)。面對種種不公義,教會和信徒應 為無權無勢且飽受欺壓的人發聲,不應擔心得失有錢人
信徒在職場上尋求公義
或營商的會友而迴避譴責不公不義的制度(包括現行選
不論是商界(包括地產界)、政界、法律界、教育界、
舉制度)和商業行為。
傳媒、非政府組織(包括環保團體)及其他界別,都有 不少熱心事奉、愛主愛人的信徒,他們對香港社會、經
新約時期,則與目下香港社會的貧窮問題有共通之處。
濟及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教會應該鼓勵他們在
例如貧窮人口集中在新移民、低學歷、長者、少數族裔
各自崗位上,致力尋求並踐行公義 4,行事正直,說誠實
和單親家庭。
話,期望能夠互相配合,合力改變不公不義的制度,轉 化整個香港社會的價值觀念。 其中,商界信徒當肩負積
儘管時移世易,現今政府在扶貧方面的角
極角色,建構一套切合本地情況的商業倫理,並透過教
色相對重要,但教會實不應把扶貧責任全
應作通達人,對充滿罪惡的時勢靜默不言(摩五 13)。
會及基督教機構教導信徒遵行;5 同時,商界信徒亦不
然推卸給政府,倒該從《聖經》中尋求指
過往十多年,不少信徒協助成立社會企業,推廣良心消
引,從個人、家庭及制度上入手,處理貧
專業人才服務機構(HKPES)等專注商界和職場事工的
窮問題。
費和企業社會責任,例如公義樹、商區福音使團及香港 機構,正不斷努力轉化營商文化。近年來,亦多了教會 或信徒透過成立社企,提供社區服務,服侍社群,彰顯 主愛。
一如昔日香港教會透過辦學,提供醫療服務和派發物 資,關愛鄰舍,幫扶基層市民和貧苦學生,傳揚主道。3 今天信仰群體有需要在扶助貧窮,提倡均平,鼓勵工作
提倡正確的捐獻文化
(而非鼓勵懶惰)及發揮每個人的恩賜潛能等方面,取
或許,特區政府意識到仇商情緒日高,於 2011 年成立
得平衡。
關愛基金,鼓勵商界和富豪捐獻。然而,此舉未必能真 正紓解仇商情緒,令社會和諧。誠如彌迦書六章所說, 捐獻(獻祭)不能取得神的喜悅,教會有需要倡導正確 的捐獻文化,申明捐獻不能贖罪,且要甘心樂意,不能 出於勉強,或只為沽名釣譽,視作市場交易,以換取冠 名權、榮譽學位或其他利益。商人做生意賺錢的同時, 也要肩負企業社會責任,扶助弱勢社群。而教會也當時 刻反省,有否善用信徒的捐獻?有否興建過度奢華的教 堂卻忽略關顧窮人?有否學效主耶穌的犧牲?是否重富 輕貧而忘記《聖經》,尤其是雅各書裡的教導?
12
主耶穌既愛稅吏撒該,亦愛富有的少年官,願意他們都 悔改,與人分享財富(路十九 1~10;太十九 16~22)。 信徒當學習對事不對人,不應仇視富有人,反倒要多為 他們禱告。若有更多本地富豪認識並願意悔改歸向神, 經營企業之時,堅持踐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 神同行,而非以為金錢代表一切,甚至買得一切,香港 社會自必變得更公義、更有憐憫和更和諧。
結語 「佔領運動」過後,政府意識到年輕一代並非一切以經 濟掛帥,渴求「心中富有」者大不乏人,遂嘗試在施政 上回應他們的訴求,促進經濟多元發展,鼓勵社會企業、 創意及文化產業的發展。6 地產商亦較以往著重企業社 會責任,透過捐地和捐款,推動體育及文化藝術活動,
延伸閱讀
亦提供農地興建「首置上車盤」,擴大年輕人的發展空 間,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不少信主的政府高層和商界 領袖亦努力推動創新產業,增建房屋,藉以減輕社會上 的深層次矛盾,修補撕裂。當然,更期盼他們有勇氣處 理政治和經濟制度的不公義,讓政制更開放、更民主, 避免向商界傾斜。
1 林本利:《財閥治港?!— 恆指 50 年見證財富大轉移》。香港: 亮光文化,2014。 2 潘慧嫻〔Alice Poon〕:《地產霸權》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顏詩敏譯。香港:天窗,2010。 3 Joe Studwell, Asian Godfathers: Money and Power in Hong Kong and South-east Asia. London: Profile Books, 2007.
教會屬恩典羣體,信徒無分貧富,在基督裏成為一體。 教會應投放更多資源參與本地及跨地域扶貧工作,與其 他宣教和非政府組織合作,為有需要群體提供基礎建設 和社會服務。至於信徒,可以透過成立社企,協助貧窮 家庭、殘疾人士及釋囚等邊緣人士就業及得到所需要的
1 見“Our Crony Capitalism Index – Planet Plutocracy”, Economist, 15 Mar 2014. 2 因篇幅所限,相關內容可參考拙作〈Chapter 4 地產霸權的形 成〉,載於林本利:《財閥治港?!— 恆指 50 年見證財富大轉 移》(香港:亮光文化,2014),頁 105–132。
服務;又或主動投身扶貧工作中,如設立食物銀行,這
3 參考李志剛:《教會掌故》(香港:三聯書店,1992)。
既是服侍,亦是見證。
4 見 Darrell Cosden, The Heavenly Good of Earthly Work (Milton Keynes: Paternoster, 2006),書中討論到信徒屬世工作的屬天
為回應神的呼召,教會領袖及信徒可在制度內外相互 配合,共同建立一個滿有恩典、關顧鄰舍的經濟體系 (economy of grace),並以一個滿有愛心和自覺性的 資本主義制度(conscious capitalism)取代腐化的「裙 7
帶資本主義」。
意義。 5 見 2015 年至 2017 年政府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 6 見 2015 年政府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 7 關 於 如 何 建 立 一 個 恩 典 的 經 濟 體 系, 可 參 考 Kathryn Tanner, Economy of Grace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5)。至於 如 何 建 立 一 個 具 良 知 和 自 覺 的 資 本 主 義 制 度 , 可 參 考 John Mackey and Raj Sisodia, Conscious Capitalis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13)。 資 本 主 義 下 的 鄰 舍 關係,可參考 Gordon Menzies,“Book Review: After Capitalism:
(本文經編輯整理,內容主要轉載自林本利:〈基督教信仰與貧富
Rethinking Economic Relationships”, Centre for Public
不均〉 ,收《經世致用——經濟與神學的另類想像》 〔趙崇明編〕 (香
Christianity, 27 Nov 2012。2017 年 11 月 21 日 取 自 https://
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6),頁 186–193。承蒙基督教文藝出
www.publicchristianity.org/after-capitalism-rethinking-
版社允許使用,謹此致謝。)
economic-relationships。
13
14
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 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 箴言十九 17
15
慈
惠
基
金,
有次聚會,聽見某堂會牧養團隊的分享,他們為支持團
得牧者經常教導我們怎樣做個好管家,善用資
隊中有經濟困難的成員,籌集奉獻,成立一個名為「建
源,幫助聖工。我遂向長執、牧者了解相關情
立人基金」,互助同行。這則分享,一直教我念念不忘,
況,明白到當時會友對慈惠金有敬而遠之感。
觸發我對「慈惠金」意義的再思。
適值堂主任希望能夠好好運用慈惠金,幫助更 多有需要的人。就在他的帶領下,開展更新慈
一如香港許多堂會,我所牧養的堂會亦設有慈惠基金,
惠金用途的商討小組,而首要是改變會友對慈
援助對象向以會友為主,以及有特別經濟需要人士。不
惠金的看法,以及重新思考擴展慈惠金用途之
過,近十數年來只有少量出入帳項,慈惠金已累計積存
可能。
十多萬元。這令我不禁思忖和關注慈惠金怎樣才能夠真 正建立人。為了更新及拓闊慈惠金的用途,並使它可以
整個商討及修訂過程長達六年,可見箇中困難
源源不絕地幫扶不同層面需要經濟支援的人,我開始在
不少。事實上,許多時間都用於討論與游說,
堂會裡不斷傳遞異象,又邀請信徒領袖一起尋索可行的
尤其先要取得堂委們的了解認同,才可走下一
出路。丘榮豐弟兄就是當年一起同行的堂委會主席,在
步,向全會眾講解。當時的主要討論焦點,包
這漫長的「思變」路上,他對慈惠運作、對群體協作,
括發放對象應否只限會友、擴大用途後有否需
別有體悟:
要更改『慈惠金』名稱,及如何鼓勵有需要人 士願意接受資助等。此外,由於堂委任期只得
「1998 年,我加入堂委工作,開始接觸教會行 政。由於我本身很喜歡數字,留意到當時慈惠 金的流轉率甚底,累積下來的金額不少。猶記
16
兩年,即意味著這小組成員需要不斷接觸新任 堂委,解釋原由和進展。
歐醒華
實踐科助理教授
「問題牧師」一名,時常愛好發 問,更喜歡聆聽別人的生命故 事。因不甘於因循、慣性行事, 常以創新自娛,也嘗試為他人 創造回憶。在母會牧養服侍超 過廿載,現今在神學院繼續在 教學之同時,牧養身邊的學生。
豈
只
應 急 …… 更新時只有幾宗,到現在每年接近 20 宗,增
個段落、一個用詞而爭辯,但最終更新慈惠
加近八倍。而慈惠金的奉獻更見上主恩典,供
金用途的建議取得了大部分堂委認同,然後同
應不斷。回首整個歷程,給我深刻領受和學習
心協力向會友傳遞及講解。而重新定位的慈
到,有些爭議無疑要用上極大心力處理,但卻
惠金,本於三個理念:(1)操練會友對人的憐
是有助日後逐步疏解,達致互通的一步,而且
憫心腸;(2)實際活出資源共享的群體;以及
更可提升團隊的協作力。」
踐 道
儘管在堂委會內的商討時間甚多,大家為著一
(3)積極教育實踐使命的重要。建基於此, 慈惠金用途亦得以擴大,服侍更多不同需要的
誠如丘弟兄所見證,慈惠金從未缺乏,不斷有弟兄姊妹
群體,對象包括:(1)生活上有經濟需要的信
願意奉獻,亦不斷讓人藉此領受上主的恩惠。曾有一位
徒或非信徒家庭,提供短期性或突發性的經濟
會友希望奉獻 50 萬予堂會,問及意見時,我就建議可
支援;(2)參與教會聚會上有經濟需要的信徒
考慮奉獻為慈惠金,因它用途較廣,又具彈性,事就這
家庭,給予交通費或營會資助;(3)事奉生命
樣成了!今天的慈惠金,不只應急,它已成為美好地實
培訓上有經濟需要的信徒家庭,資助他們參與
踐均平分享之途!
「波阿斯學員培訓計劃」1 或暑期青少年實習 生等;(4)參與機構事奉上有經濟需要的信徒 家庭,例如出現折扣支薪,將予以補助支持。 至於評審操作亦相應調整,務使慈惠金在監督 下靈活運作。現在回看,每年審批個案由未
1 為新福事工協會為已信主的新來港婦女舉辦的義工訓練計劃, 詳情可瀏覽 http://newarrivals.org.hk。
17
撰文:鄧美美 攝影:楊軍
貧窮, 懶之過?
Joanne:以前做扶貧教育,經常聽到有人說「窮?! 係因為佢哋懶!」這實在是一個 myth〔神話〕,更是一 個謬誤,完全忽視大環境或社會結構轉變帶來的影響與 捆鎖。 Cat:對呀,香港的貧窮問題主要關乎結構轉營及人口 老化。七十年代工業發展相當蓬勃,尤其是製造業。我 們服侍的街坊,多是低學歷、低技術,二、三十歲入行, 由低做起,升至管工。但全球化下,環球變成巨型分工 廠,香港亦走向知識型經濟,去工業化出現,工廠陸續 北移,而中小企的生存空間則愈收愈窄。一些原本做小
18
JOANNE
(蔡頌恩 公平點副總監 MCS 5) 對環境,對世情,充滿好奇。大學主修地球科學,
CAT
曾到國內及中東等地實習。畢業後從事地質基建的 勘探工程,經常走進貧困地區,沿路所見的孩子臉
(鄺玉婷 城市睦福團契總幹事 MDiv 1997)
龐,令她反思甚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更使她對貧 富另有體會:剝開外衣,退去膚色和語言,我們其
自小在教會長大,社工出身,日復日與區內街坊的生
實都一樣。只因成長背景、發展機會與資源不同,
命相遇和互動,搖撼了她的信仰與人生。而當時一位
才形成彼此間的差異。於是,下決心趁年輕走出安
臨屋區的街坊自殺離世,更教她切切感悟惟獨耶穌方
舒區,投身扶貧事奉,因為能夠參與別人的生命建
可成為生命動力,伴行一生;同時觸發她思考如何連
立,互相結連,是無比奇妙的事。現與志同道合的
結教會與社區,彼此同工,一起服侍。1994 年蒙召,
丈夫一起推動公平貿易。
入讀中神。畢業後,即加入睦福 。至今依然時刻省 1
思上主的愛對街坊們有何意義?甚麼才是福音?
新種。這些農企更以「新種子只要配合某某肥料,就可
業,被迫淪為邊緣勞工,有時連兼職也找不到。一旦健
提高產量」來個捆綁式銷售。許多農民為生計,唯有借
康或家庭出問題,還需應付住屋開支,很容易就落在貧
貸入貨。要是遇上風災、水災,負債就更多。面對此情
窮線下。
此景,農民們都質疑自己:「這樣努力仍無法養家,我
一期 一會
生意的街坊在苦苦經營,大批基層勞工因行業式微而失
實在很無用!」自殺率高企固然反映他們已感到走投無 Joanne:全球化確實令貧窮加劇!三年前,在斯里蘭
路,但亦映照出全球化下貧富懸殊何等嚴重,1% 人口
卡出席一個關於公平貿易的國際會議,有與會者提到印
的財富高於其餘 99%人口的總和。跨國企業千方百計地
度平均每小時就有兩名農民服食農藥或吊頸自殺!怎會
滿足背後的投資者,給他們每年發放可觀的紅利。相信
這樣?原來跨國農企聲稱「更易栽植,有更好收成,抵
香港亦有不少人這樣「錢搵錢」,〔令身家〕不斷膨脹。
抗更多病害」的種子,其實已「被改良」至無法繁殖下
搵錢本來不是問題,但問題是背後所犧牲的弱勢群體的
代。農民即使留有餘種亦無用,每年仍要向跨國農企買
生命,是我們未必看見,也未必在意。
19
鄰舍, 施與受
Cat:的確!香港社會一直傳遞著「你的價值在於你賺 多少錢」的信息。無工做嗎?你就無價值。街坊們努 力見工卻不斷被拒,自我價值日降,常常自問:「我係 咪咁差?真係咁唔掂?點解搵唔返以前嘅人工?」世衛 〔世界衛生組織〕也有研究指出,貧窮可引發抑鬱,兩 者息息相關。況且貧窮,不只是經濟上,還包括「關 係貧窮」— 窮得不敢出門,免比較或被貶損;別人又 怕長貧難顧,見你就避。這就是「社會排斥」 (social exclusion),不再聯繫,也失去支援。 Joanne:但關係網絡真的很重要!甚麼是貧窮?我會 即時想起一群孟加拉婦女的面容—她們因經濟困難而 被丈夫賣去做性工作,回到家中卻仍遭虐打……她們是 弱勢中的弱勢,失卻家庭支持,更悲慘是無法接納到自 己……這是最難、最難的。
改變, 裡和外
Cat:事實上,不少弟兄姊妹的捐獻是出於真心同行, 令我們十分感動。有時捐贈的物品太重或太大,他們貼 心地租用貨車,以便直接送上受惠街坊的家中。75 元 車資,對月入僅得$4000 的貧窮家庭來說,要工作逾 兩小時才賺回來。今天,我們可曾想像過,有些街坊不 曾踏足港島?還有從未見過沙灘的小孩,十多歲仍沒有 八達通卡的少年,怕電腦耗電量大而交不起電費,或不 懂以 PPS 繳費而遭校方歧視的基層家長……這一切鮮活 地呈現被邊緣化的跨代貧窮家庭處境。即使父母想孩子 好,畢竟他們自身及生活接觸面有限制。因此,我們尤 其鼓勵更多信徒成為 mentor〔生命師傅〕,願與孩子同 行,助他們尋索生命中的嶄新可能。 Joanne:除金錢支援和時間投入以外,弟兄姊妹其實 也可運用本身的專業知識,伸出援手。如我們過往也曾 得到弟兄姊妹協助提供電腦科技、法律或設計等意見,
Cat:要改變文化,信徒可以擔任中介角色,為香港社 會注入新可能。當政商界均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中小企 的基督徒老闆或許更有彈性去創造另類文化。若我們這
跨越, 富或貧 20
屬靈群體是活的話,關係貧窮就必可跨越。有一幕至今 難忘,有位街坊受浸時上台見證,剛要開口說,卻突然 停下,然後大聲地說:「多謝耶穌!是耶穌給了我尊貴 的身分。」聽到那刻,我的眼淚都湧出來!在上主裡找 著自己的身分,因而有了生命的動力。若我們當真以弟 兄姊妹相稱、相處,他們就真的有了一個家。 Joanne:我們的生命都一樣,有無限可能,因上主就 在其中,如手持 magical pen〔魔術筆〕般作事。因此,
Cat:如果在這關口,有人能夠從旁打打氣,感受到生
Cat:生命確實需要有一種抗逆力(resilience)!我們
命的聯繫,相信結果很不一樣!其實,我們自己豈不也
服侍的一個基層社區,街坊們不時到垃圾站撿拾可用物
有同樣的需要嗎?多年來,我們看到許多街坊需要的正
品,更自發搞「另類地攤」,我們則幫忙協作。這平台
是一個生命伙伴。有人一起同行,才有力走前一步。我
不僅用來以物易物,還希望彼此凝聚。過程中,他們成
們都知道人的價值在上主裡面,更明白每個人的生命不
為了社區互動的力量,甚至是守望者。
僅有價值,更有能力付出,貢獻自己的一份。正因如 此,我們經常鼓勵街坊做義工,關心身邊鄰舍,建立社
Joanne:他們就不再覺得自己只是被動的受助者,而
區網絡。因鄰舍關係是重要又實在的「社會資本」 (social
是主動的持份者。一如參加合作社的農民,由起初學習
capital)。
技術到傳授他人,並自行組織及選舉領袖,由此看到 自我價值。我總覺得,這是最神奇的事!他們也不會忘
Joanne:起碼他們可以凝聚成力量,逆境當前,增添
記,我們以怎樣的眼光看待他們。我想,這亦是我們在
一點點抵抗力。在斯里蘭卡,我們也有類似做法,為種
生活上能做到的信仰實踐。
植香料的農民成立支援小組或合作社,規模有大有小, 由十多人至近百人不等。過往他們和印度農民一樣,為 生計而被迫借下難以償還的高息貸款。
讓我們不會感到孤軍作戰,而是有人相伴同行。
回應他們的生活所需固然是最埋身,但貧窮不只是一 個 issue〔議題〕,而是人與生命。這不僅涉及城市規劃
Cat:對,上主既安放我們在不同職場,就由身處的崗
如新社區的配套設施,更關乎資源分配與社會建構的政
位做起。而教會做到幾多就去做,努力探尋連結鄰近
策,而政府需要孕育整個氛圍,助人重新起步。
社區的方式,不管那是一次過,還是長期的。有教會 為擴大慈惠金用途,以惠及教會以外人士,與我們合作
Joanne:事實上,現今價值觀講求高效率、賺快錢,
推出「醫療券計劃」予區內清貧長者及單親家庭,使他
追求 GDP 不斷上升,滿足投資者。這些都是我們習以
們毋須抱病跨區到公立醫院求診。我們也辦過「入屋團
為常、覺得「都係咁㗎啦」的價值取向,有否加劇了貧
年飯」,配對青少年信徒及區內長者,鼓勵跨代服侍。
富懸殊,令貧窮人口上升?在社會文化層面,我們確要
事實上,即或只捐贈一頓中秋晚餐、一套新衫、甚或一
反思,致力尋找另類紓解貧困方式,例如消費者運動就
個水晶梨,總是好的……我無法忘記有位媽媽興奮地拿
相當奏效。2013 年孟加拉那場造成逾千人死亡的工廠倒
著給孩子的新衣,說:「我哋無諗過,頭一次有新衫著
塌意外,促使消費者倡議要求跨國時裝品牌正視外判工
啊!」有街坊吃罷中秋晚宴,雙手緊緊捉著義工:「我
廠問題,孟加拉政府亦因此重新檢討勞工制度並修訂最
全年食得最好就係呢餐,多謝呀!」或許,有認為「咁
低工資。這提醒我們,可不要做個懶惰的消費者!
去酒樓食一餐,好嘥錢!」但這微小的生活幸福感,對 街坊而言,就是難得嚐到被愛惜的一次。面對貧窮處境,
不是我來幫助他們,我不過是和他們同行,助他們看得 見可以突破的地方,取長補短。 Cat:箴言提到憐憫貧窮人,就是借給耶和華,祂必償還。 每聽到這金句,簡直覺得∼無∼可∼能!上主何用我們 借呢?全因上主看重他們,能夠服侍他們其實是我們的 尊榮,得見上主恢復並更新祂的創造。就是這個,吸引 了我們,也令我們繼續服侍下去! Joanne:對∼對∼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越踩越 深!仲嫁埋添,咁就一世嘞!」∼哈哈哈! 1 前身為香港木屋區福音團契,2001 年改名為「睦福」。
21
粉紅的 霓虹燈下 阿美(假名)是一位內地婦女,幾年前與香港人結婚,其 後憑單程證來港定居,但最終與丈夫相處不來而離婚。那 時她已是兩子之母,因居港未滿七年而無法成為香港永久 居民的同時,又因喪失國內戶籍,縱然離了婚也回不到老 家生活。成為單親媽媽的阿美,在港全無任何親友網絡。 既為生活奔波又要照顧孩子的雙重壓力下,她選擇走上一 條註定被邊緣化的路。
阿美,是一名鳳姐。
王翠旋 MDiv 2
22
工 人 手 記
未入神學院前,我經一間差會的外展探訪,服侍本 地的一樓一鳳,每天都被類似阿美的故事包圍著。 鳳姐們隱身於一幢一幢的唐樓內,透過大廈門口掛 著那支刺眼的粉紅色光管,招徠生意。性交易不光
身為外展同工,我扮演著「樹洞」角色,聆聽她們的苦
彩,但所換取的金錢卻是鳳姐們唯一的安全感泉源,
澀,與她們同行、從中讓我更體會基督愛人的心腸。然
同時也讓她們能應付各種加諸於己身的責任。一方
而,我日漸發現自己所傳的福音,只能填補她們心中那
面,大部分鳳姐都是新移民,大多拒絕向政府伸手
份渴望被愛的空虛,卻未能實際地將她們帶離黑暗。一
要錢,堅持在外都要「穿好吃好」,以保自身尊嚴,
日在地上的需要尚未解決,天堂的福樂只會繼續被視為
不致被歧視為「蝗蟲」。另一方面,作為單親媽媽
空談。究竟什麽才是真正屬於她們的福音與救贖?我甚
的鳳姐們,子女是她們的精神支柱。但由於長時間
至認識不少已經信主、有穩定教會聚會的鳳姐,內裡對
留在鳳樓接客,為補償對孩子的歉疚,她們只會更
神的歉疚,往往令她們比沒有信仰的人過得更痛苦,而
努力滿足孩子各樣物質的需要。有些婦女甚至會大
這也令我更感迷失。
量投資各項儲蓄計劃,以應付子女日後升學、買樓、
昔日上主呼召我,要進入黑暗中與這群黑暗中失喪的羊
結婚等的需要。更甚的是,那些已成功取得居港權
同行。今天上主挑戰我,不單要作同行者,更要作她們
的內地人,她們在老家的親人總以為香港遍地黃金,
的牧羊人,才不致於與群羊一同走迷。面對黑暗中的龐
為免辜負家人期望,也同樣因面子問題,她們多會
大需要,人能發揮的光芒仿佛有限,唯有接受自己的限
寄大筆金錢回鄉讓親人過得風光。凡此種種有形、
制,暫且放下對前線事奉的熱情,跟隨基督的呼喚,進
無形的壓力與責任,令她們都選擇隱姓埋名,整日
入神學院接受裝備,學習做個好牧人,他日再為主繼續
在鳳樓裡等待客人上門,進行不道德交易。
打那未完成的仗。
23
裸命不斷,迫著我們要從新尋索;但竟然,最創新的尋 索是立意從新「跟從」:「我常將耶和華擺在我的面前」 (詩十六 8)。
張智聰老師 面對今天的處境,培靈會不能單單高唱「主愛大能」,
「裸命時代 使命尋索」青年培靈會可以說是一 場非一般的培靈會,中神首次嘗試以話劇形式宣 講信息,當中有九位同學及三位老師參與演出,
宣告「靠著耶穌得勝」,然後彼此握手說聲「耶穌愛你」 就結束……這就是裸命時代的挑戰。
黃國維老師
並邀請了兩位有話劇及電影經驗的校友擔任顧 問。近 10 個月時間籌備及排練,雖然花了相當 大的人力物力,但當看見到有逾 720 位年輕信
我們,一個不一樣的群體、神的子民,真的是一台戲, 給世人就是當權者及在狹縫中的裸命觀看,也給天使觀 看!(參:林前四 9)感恩!我們被揀選了演這台戲,使
徒出席聚會,並聽到他們在話劇後的積極回應,
更多裸命可以被納入神的愛中。
一切也是值得的。我們相信話劇能引起年輕人
葉美
老師
的共鳴,並透過老師的宣講,鼓勵他們在當下 處境,反思信仰的意義,並以行動尋索上主的
演出與信息能挑起青年信徒對今天教會與社會的反思,
召命。
最感動是全場座無虛席,大部分是 35 歲以下的年輕人。
青年培靈會已於 2017 年 10 月 13 日在聖安德烈
但願有更多類似的聚會,直接回應青年信徒的掙扎,激
生命中心堂舉行。
勵他們帶著使命回應這個時代。
蔡廉明(顧問)
24
一個機會再思社會環境與教會及信仰的關係,似在編寫
縱然我們處於同一時代,有著近似的記憶,但在如此碎
人物的對白與回應、似是觀賞台上演員的演出,然而,
片化的社會,要總結出一代人面對的處境非常困難。可
舞台上演活的,有多少卻是說了心聲、聽進心底的!
以確定的是每個人眼前都有一片雲霧,唯有在基督裏才
「當現實失望到一個點,少少嘢都可以動搖到。」 「無論認為幾符合真理,都唔好畀自己有機會搶咗神嘅 主權。」
能看清答案。
鄧泳程(MCS 2)
「或者,我仲希望自己仍然對呢度有希望。」 「呢個群體等緊你……」
石佩蘭(編劇及導演)
猶記得去年一直有感動以戲劇服侍神,想不到今年有機 會回應。從籌備到演出,讓我更深經歷上帝的恩典,也 讓我有機會再次整理這三年對雨傘的沉澱。在最忙碌 的第二年神學生活,能有機會參與上帝的工作,全是 恩典!感恩參與者都滿有得著,願一切榮耀頌讚歸於
的培靈會。這個隱形課程,使我驚訝和感恩。願主使我
上帝!
們察看和明白這時代的需要,深信這培靈會只是開始。
. D5
從無想過,我會有機會和中神群體一起做這場話劇形式
楊慧霞(MDiv 2)
吳乙言(MCS 3)
D12
雨傘運動已事過境遷,我以往是激烈的抗爭者,但原來 與「歪理當真理」的建制弟兄復和那一幕,數分鐘對白
今天已心灰意冷而不自知。在裸命時代中的角色戲份不
的延遲,反而營造起沉重的投入感:「我真的要與這樣
多,但卻迫使我重新面對一切經歷和感受,才能再一次
的弟兄復和嗎?為何是我走多一步?」多行一里路的實
被治癒。劇中個人的剖白,讓我重新思考了我作為準牧
踐,是何其大的挑戰!
者,心底最想改變的事情。
秦星朗(DipCS 2017)
馬桂楠(MDiv 2)
「……不同立場,不同階層,有佢地既聲音、佢地既故
在台上,我是我自己,亦不是我自己。話劇可以是宣講,
事,每一個人都係度打緊一場我唔明白嘅仗……」我堅
所講的可以是我自己的話,也可以神透過我的角色對祂
信和平之子是每一位基督徒皆有的平凡的使命。
所想說的對象的話。這是一次很有趣的學習體驗,從零 到一的過程,除了經過很深的神學反思,亦更立體地體
梁貝儀(MCS 2)
會這是一個怎樣的世代。願主使用祂的信息!
余錦榮(MDiv 2) 感謝主讓我參與在這破格的培靈會!使我有機會觸摸、 整理並反思這時局給我的一切,包括失望與迷惘。這劇 推動我渴望與這一代人一起尋覓上主給我們的路,展望
古有先知傳神話,被拒殺身無怨恨;
2047。
基督降世懸十架,勝死復活救萬人;
梁芷寧(MDiv 2)
裸命世代不須怕,使命承傳靠神恩。
教會使徒受欺壓,堅守主道傳福音。
歐基立(MDiv 3)
25
分享契通
坦然講論
::: 李耀坤 ::: 趙叔榮 • 霍佩芳教席副教授(神學科) 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主任 年少時醉心數理,大學時與主在曠野 相遇,如今盼能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 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26
「坦然講論」對公民社會的興衰,舉足輕重。奧氏提醒
動並不是人類獨有。自然界中有不少生物也聚合成群,
我們:「暴政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寧可接受公共領域
以便更有效地防禦、育幼、狩獵覓食;當中,有些甚至
萎縮,也不願費工夫辨識和論述複雜的公共事理的社
發展出精密的溝通模式,傳遞警報、喜惡、合作等多種
群。」相反,一個慣於踐行「坦然講論」的社群,會敏
訊息。然而,人類社群最奇特的地方,在於其語言運用
於評估政策是否公正可取、政權的操守是否端正合宜。
包含「反身性」 (reflexivity)的特質。語言不僅幫助我
因它的成員明白,就算是政治權柄也有不應逾越的界
們進行這些維持生命的事情,一起獲取成果的好處,更
限,不能無理地干涉社群的連結和表達自由。這種操練
讓我們反思和詮釋自己從事和分享這些事物的意義。藉
可以增強社群連結,令整個社群對共善有深厚的信念。
著分享對這些事物的共同理解,我們自覺歸屬於同一群
此種對共同價值和信念的確認與持守,尤為重要,它可
體,彼此間產生共同的身分和自我認識。語言溝通貫穿
防止被政治要求吞沒。3
解 話
「蝗蟲沒有君王,卻分隊而出。」 (箴三十 27)共同行
各式各樣的「分享契通」 (communicatio),塑造和維 持人類社群的生命形態。1
對信仰群體而言,「坦然講論」的責任還有深一層的意 義。作為社群的一份子,教會當然也應該履行這責任,
奧唐納文(Oliver O’ Donovan)強調,作為社群的成員,
不但因為她明白這是建基於人類社群的受造稟賦,更因
我們對鄰舍有一種應盡的責任,比從政治體制而來的責
為她被召運用這稟賦來放膽講論上帝的道。無論得時不
任,更為基本。那就是參與各種社群生活時,在不同的
得時,她務要讓鄰舍得知,上帝的說話仍然自由地臨到
公共領域中,堅持實踐「坦然講論」 (public candor),
他們之中,呼喚他們用自己的說話自由地回應上帝。4
以確保這些活動符合公共事理。「坦然講論」不僅是公
她比別人更明白表達自由的可貴,並且知道這自由不是
職人員的責任,更是每個社群成員的共同責任。
任何憲法或政權所能賦予或奪去的。對她而言,固然如 是;對她的鄰舍而言,亦復如是。
不管哪個角落或階層,從事哪種事務或 與何人交往,只要參與共同生活,我們 都 必 須 留 心 並 竭 力 捍 衛 共 善(common good),在置身的領域中,不畏艱難地明
一個真誠地體會「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 的群體,豈能不維護鄰舍的言論自由,惟 恐錯過任何捍衛共善的真知灼見?
確表達和商討所認同的價值,不隱遁於 專業主義的帷幕之內,而是努力闡述和 證明自己的觀點,亦聆聽別人的闡述和 證明。
1 Oliver O’Donovan, Entering into Res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7) 45–71, 163–199; Common Objects of Love: Moral Reflection and the Shaping of Communit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2) 25–34. 2 同上作者, The Ways of Judg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5) 137–138. 3 同上。
為著大家的共同任務,我們需致力尋求共同的理解和進 路 ,明白彼此的想法及所持守的價值信念,從而找出共 同做法。這種踐行操練的過程中,我們應盡力避免歪曲 失實的言論,或為求行事方便而失去溝通的耐性。2
4 Oliver O’Donovan, The Desire of the Natio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6) 268–271; “Fellow-Citizens with the Saints” in Pilgrims and Citizens: Christian Social Engagement in East Asia Today, ed. Michael Nai-Chiu Poon (Wayville: ATF Press, 2006) 193–196; The Ways of Judgment, 285–292.
27
雷競業
/ A THEOLOGY OF OLD TESTAMENT
Ronald Sider, Rich Christians in an Age of Hunger: Moving from Affluence to Generosity (1977; reprint,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2015) 這本書早在 1977 年出版,已教導了美國三代的福音派 信徒社會公義的重要。書中列出世界財富嚴重不均的數
John Rogerson, A Theology of Old Testament: Cultural Memory, Communication and Being Human (London: SPCK, 2011)
據,再討論聖經中對財富和窮乏人的教導,第三部分則 指出個人、基督徒群體和國家政府可以做的一些回應行 動。書中有些討論跟香港人沒有直接關係,但作者對克 服經濟不均的那份熱誠,今天讀起來,跟四十年前一樣 的動人。
有些信徒以為聖經的教導和社會上的經濟不公義並沒有 多大關連。Rogerson 嘗試以現代聖經研究的成果,剖 析舊約的正意。即使讀者未必認同他對每一段經文的詮 釋,但他清楚說明認識社會背景對詮釋經文的重要。他 討論多段經文,包括五經、歷史書、先知、詩篇等,揭 示舊約神學的核心之一,正是批判社會群體中的經濟不
/ RICH CHRISTIANS IN AN AGE OF HUNGER
公義。如果我們真心順服聖經的權威,就不可能對社會 上的貧富懸殊,無動於衷。
Michael J. Gorman, Reading Revelation Responsibly: Uncivil Worship and Witness: Following the Lamb into the New Creation (Eugene, Or: Cascade Books, 2011)
/ READING REVELATION RESPONSIBLY
28
/ DEVELOPMENT AS FREEDOM
Amartya Sen, Development as Freedom (New York: Anchor, 2011)
身為 198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Sen 藉本書向大眾 解釋他研究經濟發展的成果。書中引用大量數據,證明 經濟發展和公平的社會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並提出民主 政制是最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的政制。儘管論據看起來 較複雜,但仍然清晰道出經濟發展和促進人的尊嚴這兩 者間的互動關係。
辛惠蘭 治文化所同化,為基督徒見證犧牲捨己。Gorman 從啟
套末日密碼,旨在預示將來末日之前要發生的事情,跟
示錄辨認出來的神學主題,包括上主和羔羊的王權、邪
信徒現今地上的生活沒有多大關連。這種對啟示錄的閱
惡和帝國政權的現實、拜偶像和不道德的引誘、守約和
讀方法,其實已被西方學術界普遍放棄採納。如果希望
抗爭的呼籲、敬拜和另類視界、忠心見證,以及上主臨
認識近代學者如何理解啟示錄的性質和寫作目的,以至
近的審判和拯救等。
P USH
在華人教會圈子當中,仍有不少信徒以為啟示錄只是一
書卷對現代信徒的適切性,Gorman 所著的這本書會是 不錯的選擇。
除了評估和批判傳統閱讀啟示錄的進路,本書對啟示錄 的成書背景、性質特徵及詮釋進路等導引性課題,以至
Gorman 將 啟 示 錄 視 作 在 向「 現 在 」 的 教 會 所 發 出
書卷每部分的內容解讀,都有清晰簡潔但精闢充分的說
的信息,作為他閱讀書卷的進路。他首先從啟示錄本
明,整體貫徹深入淺出,亦特別著重書卷信息對今天信
身的歷史背景和文學語境,指出書卷本身是一個「神
徒的意義,再加上每章都設有反省和討論問題,應該適
(theopolitical)以及「神學 ─詩歌」 學 ─政治」
合普遍信徒閱讀。雖然本書原來的對象是美國本土情
(theopoetic)的文本,是要批判當代羅馬帝國的政權
況,但當中不少討論議題和關注,對於香港的處境其實
以及地方奉行的政治宗教,而在這基礎上,書卷信息對
同樣適用。
今天信徒的適切性,在於呼籲我們要抗拒被周圍社會政
29
督印人:李思敬 / 顧問:李耀坤、張智聰、雷競業、歐醒華 / 總編輯:羅仲軒 / 執行編輯:鄧美美 / 助理編輯:吳詠儀 / 設計:濛一設計坊 Connect with CGST www.cgst.edu facebook.com/cgst.edu youtube.com/cgstedu plus.google.com/+cgstedu instagram.com/cgsthk dev@cgst.edu 中國神學研究院
香港九龍塘多實街 12 號
版權所有 不得翻印
Printed on 100% recycled paper
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