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季刊152期

Page 1

152 Vol. OCTOBER 2022
CONTENTS
專訪人物 堅持金門書寫的 在地文學風景 陳長慶 │ 02 當期專題 書香浯島 文學之城 系列報導│ 08 一生只做一件事 黃克全 │ 10 以家鄉為恆久的創作母題 林媽肴 │ 14 仰望一棵文學樹 楊樹清 │ 18 戰地裡開出的文學蓇朵 石曉楓 │ 22 橫跨文學與文史的作家 黃振良 │ 26 職人藝象 用陶藝 守護烈嶼鄉土 林清渠 │ 30
目錄

藝文現場

台南歸仁演出風獅爺傳奇 金門國樂團 │ 34

走讀社區

小而美的社區 忠孝二村 │ 40

懷舊時光機

保留半世紀的兒時記憶 彬彬柑仔店 │ 44

無形文化資產 普渡燈 │ 48

文藝輕旅

轉角遇見 悠閒午後時光 轉角咖啡 │ 52

樸食 │ 56

藝綻金門

從毛毛蟲蛻變成彩蝶 金門高中管樂團 │ 60

專訪人物

堅持金門書寫的

在地文學風景

Chen Chang Cing

堅持金門書寫的 在地文學風景

4
2018 年彙編《五桂聯芳》。 文/宜夫 圖/鄭碧珍

我們書寫著金門的獨有特色,這是其他人沒有辦法取代的, 所以我們應該感到自豪才是。

炙熱的山外新市午后,被烤昏了頭的 街道,行人紛紛走避,只有轟轟地電風 扇,打破午後的靜寂。

陳長慶與長春書店  金門在地的文學風景

文學耆老陳長慶倚著電腦桌,坐鎮於

他的長春書店,春來冬去,人來車往,早

已形成金門的一道人文風景。書寫金門這 片土地,為島鄉留下完整紀錄,則是他的 畢生使命。

大多數時間裡,在層層疊疊的新舊圖

書堆中,在僅容一個人身過往的狹長走道

旁,削瘦的陳長慶總是倚在書店一角,靜

靜地伏案筆耕,數十年不變,緩緩地將黑 絲寫成了白髮。

滿頭白髮的看店人,金門最具分量的

老作家陳長慶,總是無視門外的人聲雜

沓,專心而執著地挨著電腦,低頭敲打著

一個個的生活智慧、一頁頁的島鄉記憶。

書店就在山外車站前,地點極好, 在便利商店、飲料店競爭夾殺下,長春 書店仍堅持著與書的約定,顯得格外可 貴。

這裡也是金門文友的私房下午茶地 點,文友們總愛造訪老書店,和提攜愛 護後進的陳長慶喝杯茶,再聽他說一段 當年的戰地故事、人生百態,遙想軍管 時期的種種荒唐與無奈,在書香與歷史 中,沉澱出屬於金門特有的文化氣味。

陳長慶、鄭碧珍伉儷於 2017 年 5 月 4 日獲頒第二屆 金門文化獎時合影。
5

走過戒嚴軍管 文學創作半世紀

1946 年生於金門碧山的陳長慶,從

事文學創作近 50 年,長期致力於邊陲文

學之書寫,筆端流露真情,展現對社會與 島嶼的關懷。1973 年與友人創辦《金門

文藝》,擔任發行人兼社長,提攜後進不 遺餘力,同時經營長春書店近半個世紀。

戒嚴軍管時期,陳長慶曾任職於金防

部政五組,承辦防區福利業務,離職後撰 寫《金門特約茶室》乙書,為獨特的軍中

樂園文化,留下一頁珍貴的歷史記錄。筆

耕不輟的他,每年都有新書面世,已著有

《日落馬山》、《花螺》、《了尾仔囝》、

《槌哥》、《父親的遺物》、《攀越文學 的另一座高峰》、《不向文壇交白卷》、

《島鄉往事》、《晚春》、《鳳英嫂》、《老 枝伯仔》、《戇牛》、《浯鄉縮影》⋯⋯

等文學與文史作品四十餘冊。

陳長慶作品曾編入《中華民國作家

作品目錄》、《台灣作家作品目錄》。

曾獲第二屆金門文化獎,獲獎評語為:

「陳長慶的作品總以蘊含濃厚金門鄉土 氣息的筆墨,細述這塊土地的點滴;用 真摯的文字,記錄金門最真實的樣貌。」

並四度獲國史館台灣文獻獎,亦數度獲 邀擔任「金門文化獎」、「浯島文學獎」、 「金門青少年文學獎」評審委員。現任 金門睿友文學館館長、金門縣政府縣政 顧問、中華金門筆會理事、金門縣采風 文化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

數十部小說作品  都是原鄉故土的真實紀錄 陳長慶的小說,可以說就是一部部

對原鄉土地的真實紀錄,每篇作品就是 金門兒女在面對戰地烽火時,交織悲歡 離散的時代故事。

6
陳長慶與他的長春書店。

他默默寫就數十本小說專書,數百

萬言文學作品,刻劃出屬於金門島鄉的 戰地文學,是金門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在金門文壇可以說無人出其右。

其中,《陳長慶短篇小說集》更由

國立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前院長陳益

源特聘教授引介,委請越南胡志明市國

家大學文學系主任黎光長等五位學者翻

譯成越南文,由國立金門大學與胡志明

市國家大學聯合在越南出版發行;中越

文對照本則由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

印行,被《金門報導》推崇為金門小說 家外譯第一人。

另外,他的閩南語詩作〈阮的家鄉

是碧山〉,由金門縣文化局與金沙鎮公

所鐫刻成詩碑,立於碧山村縣定古蹟睿

友學校左側,該詩碑也是公部門為金門

作家所立的第一方詩碑,與古蹟相輝映。

堅守金門書寫主題

寫到不能寫為止

陳長慶一輩子堅持金門本土書寫,

他在接受訪問時曾表示,「有時候,我

們會想,我們以金門為書寫主題,這樣

或許無法打入台灣的主流文學圈子裏面,

但我們書寫著金門的獨有特色,這是其

他人沒有辦法取代的,所以我們應該感

到自豪才是」!

他也指出,「不論是我的小說也好, 新詩也好,都是以我們所生長、所居住 的這塊土地作為書寫的歷史背景,很多 人想要了解金門,無形中就會去看我們 的書。如果我們不寫,它就會消失了, 導致後人無從知曉。所以,我就是把這 塊土地的面貌真實呈現,以當時的歷史 背景作為書寫依據,這樣寫出來的作品 才有意義」。因此,不管能不能進入台 灣主流文學,陳長慶依然堅持寫出呈現 金門真實社會面貌的作品,這是他一貫 以來對自己的要求與期許。

2009 年因檢查出罹患血癌,陳長慶

更珍惜寫作的機會,他說,「必須趁著 夕陽未被黑暗吞沒前,加快腳步,把準 備種植的田地犁好」。曾榮獲金門文化 獎的他強調,「會寫到不能再寫為止」。 不管未來如何,他只想抓住生命的餘光, 為這塊歷經苦難的島地,持續創作,不 斷地記錄屬於金門人的生命故事。

2020 年 7 月 18 日於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舉辦中越文新書 發表會,右一為蘇碩斌館長、右二為成大特聘教授陳益源。

7

書香浯島。 文學之城

當期專題
系列報導
文 ‧ 圖/王學敏 10

黃克全是臺灣文壇少數終生投入純文學創作的全方位專職 作家。小說、詩、散文、評論均擅長。

「黃克全老兵文學作品展」於碧山睿友學校廣場舉行開幕式 / 左起:陳長慶、王學敏、黃克全、楊樹清(王先正 攝影)

命運與性格讓他走上文學之路

1958 年,八二三炮戰,黃克全 6 歲;

政府疏散金門民眾,他跟著祖母和大姊第

一次搭上登陸艦到臺灣內壢依親,住眷

村,不懂國語,上課腦子一片空白,下課 無法與同學溝通⋯⋯。

1972 年,高二作文課,黃克全寫了

〈《秋決》觀後感〉,老師輕聲問:「這

篇作文是你自己寫的嗎?」黃克全回答:

「是我自己寫的。」老師說:「作文沒有 滿分的,那麼,老師給你打 99 分。」這

是他第一次展露寫作天分。

1979 年,輔仁大學畢業典禮前,黃 克全連續 6 天埋頭趕寫〈恐懼與顫怖—— 論七等生「我愛黑眼珠」李龍弟生命信仰 之辯證性〉,每天約莫寫 3,000 字,畢業

典禮當天上午,完成 1 萬 8,000 多字的評 論。他顧不得參加畢業典禮,興奮地跑到 校門口影印⋯⋯。他印了 2 份,一份寄給

七等生,隨即獲得七等生回信,認同其觀 點;一份投稿《中外文學》,他親自送稿 子到臺大外文系辦公室《中外文學》編輯 部,詩人楊澤接下他的文稿。該文刊登於

1979 年 7 月號《中外文學》。

11

1989 年,黃克全這篇〈恐懼與顫

怖——論七等生「我愛黑眼珠」李龍弟

生命信仰之辯證性〉被選入《中華現代 文學大系‧評論卷》。當時,國內外

文評家評七等生文本近百篇,黃克全這 篇七等生論,是唯一被總編輯余光中老

師、評論卷主編李瑞騰及編輯委員蕭蕭、

呂正惠三位老師選入《中華現代文學大 系‧評論卷》的一篇。

以讀者的視角看黃克全

黃克全給讀者的第一印象是小說家。

黃克全細膩刻劃人性的小說,總讓人感 覺深邃幽緲;如:《太人性的小鎮》裡

〈酷刑〉、〈醮馬來〉、〈恐怖鐘聲〉—— 該篇曾被選為輔大外文系國文教材,《夜

戲》裡的〈謊言〉、〈夜戲〉、〈紅衫 人〉⋯⋯等短篇小說都十分精采耐讀, 即使經過 30 年再回頭看,仍然覺得是經 典之作。

以文友的觀點論黃克全 洛夫老師說:「在臺灣文壇,黃克 全可稱得上是一位全方位的作家,小說、 詩、散文、評論,無所不能,無一不精, 且都有著作問世,成績斐然。」

的確,黃克全老兵文學三部曲即採 用不同文類書寫:詩《兩百個玩笑—— 給那些遭時代及命運嘲弄的老兵》、散 文《隨風飄零的蒲公英》、2000 行長詩 《在最深的黑暗,你穿著光》。

2011 年 黃克全 2000 行長詩《在最深的黑暗,你穿著光》新書發表會。

/ 前排左起:楊樹清、羅門、林明德、孟樊 / 後排:黃克全、王學敏(許寶雪 攝影)

12

黃克全是現代派作家,但除了現代

派文本之外,他對於故鄉金門有著幽隱

深厚的情感,其作品裡也不乏鄉土之作。

如:小說《時間懺悔錄》、散文《島之

書——金門歷史、人文、自然書寫》、

詩《淚水釀成蜜》這些文本都是關於島

鄉的深情書寫。他關注金門本土作家,

編撰一套三冊《金門現代文學作家選》

選錄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共 20 位,並

為每位作家撰寫 3,000 字左右的論述, 在在表現出黃克全對金門文學的關注。

廈門大學臺灣文學所前所長朱雙一

說:「他(黃克全)在對金門特定的時

代社會氛圍的把握中,發現和挖掘存在

哲學和金門鄉土的內在關聯,從而產生 了既有哲學深度,又有鄉土活力的極富

特色的作品,並理所當然地使金門文學

在當代臺灣文壇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以妻子的感悟談黃克全

黃克全是一位好作家。我的定義,

好作家必須正直、良善、愛閱讀、愛思

考,最後,當然是要寫出好作品。

他一輩子寫稿,靠著微薄稿費養育

一對兒女大學畢業;還透過世界展望會

撫養過兩位印度弱勢兒童長大成人,雖

然每個月只繳交 700 元,但持續 20 年,

確實不容易。黃克全的善心讓我感動。

小學同學說:「黃克全小時候總低 著頭走路,看見一張印著文字的破紙, 哪怕是沾著牛糞,也一定要撿起來讀。」

婚後,我證實了同學的說詞,黃克全愛 閱讀,廣泛涉獵——文史哲、社會學、 甚至科學書籍幾乎無所不讀,近年對量 子力學產生高度興趣,一腔心思投注在 物理科學的複雜性而廢寢忘食⋯⋯。他 長年皺著眉思考,眉間刻出兩道懸針 紋。閱讀使得黃克全廣博,思考幫助他 建立深度。我敬重這位有內容、有思想 的老作家黃克全。

PS.妻之悄悄話——老作家黃克全,其實不 適合結婚。但目前為止他結了三次。

黃克全,一生只做一件事:「寫 稿」。40 年,專注純文學創作。獨來 獨往,是荒野一匹狼。
13
2013 年「金門文學營」黃克全說故事。
圖/林靈、林媽肴 14
文/林靈

從文數十載,把自己的文字深深地扎在島嶼生活的厚實土壤 中,林媽肴的寫作是一聲長長的呼喊,他用他的筆、他的情 感,在烈嶼的紅泥土地上,喊出了島嶼的靈魂、物事的變化, 同時連結了傳統與現實、歷史與當下。

以文字折射島嶼的生活圖景

鍾情於散文亦擅寫散文,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結業的林媽肴, 曾任教師、組長、主任逾三十五年,退

休後過起耕讀寫作的生活;並頻向台灣

文壇叩關,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教育

部文藝創作獎、浯島文學獎、鄭福田生

態文學獎、桃園縣文藝創作獎、林榮三

文學獎,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與金門現 代散文家選等。

林媽肴以文字折射出島嶼的生活

圖景——關於金門的輕與重、黑暗與 光明,各色人等血肉飽滿,鮮活多趣, 生動而真實;林媽肴更以常民生活史 與歷史相印證,在僻遠的島鄉一隅, 一個字接續一個字地刻劃出島嶼群像,

以及其間所含括的,比純淨詩意更沉 重、也更複雜的情緒。

15
林媽肴獲桃園縣文藝創作獎。

「在地觀點會不會在歷史裡留白? 在地聲音會不會化為往事雲煙?」林媽

肴常以家鄉的蛻變過程及個人的成長歷 程為主軸,把曾經發生在週邊的人、事、

物透由文字紀錄;在戰爭與人文交疊的

謎樣島嶼裡,林媽肴以深刻的共情及孤 高的深邃,書寫療癒島嶼積累的鬱結、

記錄島嶼民情風俗的傳延。

文學創作本不易

千百年來,島民歷經令人歡欣的風 調雨順榮景,也曾堅韌的度過各種天災

人禍的悲情歲月,林媽肴想以鄉土的情

懷為島嶼的明日繪遠景;而他也說,「烘

情托景為了鄉里的美麗與哀愁、踏查探 訪為了社會脈動與鄰里聲息」。林媽肴

以入木三分的筆力,進行準確、生動、

深刻和獨到的提煉與總結,一層層揭開 金門人積累的鬱結,娓娓細述邊境島嶼 的宿命。

林媽肴成名甚早,國中時期即有作 品發表於金門日報〈正氣副刊〉,高中 時期亦常於救國團發行的〈金門青年〉 發表文章;進入職場後,與藝文同好陳 長慶、黃振良等友人創辦〈金門文藝〉 季刊。另於教學之餘,林媽肴亦積極投

稿各報刊雜誌,並陸續結集出版〈那夕 迷霧〉、〈井湄的少年〉、〈月光‧枯 枝‧窗〉、〈浴在火光中的鄉愁〉等。

在大量的閱讀、求索及寫作過程中,

林媽肴深有所感,凡事不易,文學創作 更是不易中的不易,不易的是──要抵 禦文字和日常的庸常,要寫人間煙火的

16
林媽肴攝於金門文學復興運動。

疏散清朗,要不斷地被規則磕碰,要一

個人去鑄就、去創造⋯⋯,幾乎身臨絕

境,以一種往死無生的專注,才得以發

展出四處跳躍的筆下活靈,兼有在地的

穩實、人文的關切與深邃的洞察。

寫作,是一個人的旅程

林媽肴以執著、以叩問、以百折不

撓的精神,深入生活細部抓取,他讓沉

重與輕鬆、繁雜與簡潔,張弛有度,交

叉進行,其作品滿溢著金門的歷史、風

土、民情,或堅毅或達觀,或從容淡定,

或滿懷激情,都讓嚴酷的現實生活透出

閃光,照亮與點燃人性中的柔軟,亦令

人不禁掩卷深思,關於金門這座島嶼的 時代價值與歷史意義。

「文學是愚人的事業,老老實實按 規律去幹吧!」賈平凹以此自勉,然文

學創作本是一個人的旅途,作品中任一

情節的開展轉化、每一角色的喜怒哀樂、

人生軌跡與命運,這份創生的責任與艱 辛,透過反覆思考掂量,一再打磨淬鍊, 林媽肴持續以精煉而富有地方色彩的語 言,完成一篇篇具現實溫度、富情感溫度 的文學敘述。

黃克全《金門散文作家選》林媽肴論: 「他是根基於鄉土的養分滋養其芽蕾的, 但他不知不覺中走得更遠⋯⋯。」林媽肴 以一顆耕讀寫作之心,懷揣著難解的憂

患和繁複的嚮往,在文字猶未道盡的縫隙 之間,娓娓細訴關於金門的歷史和人生百 態,關於這個島嶼的現實生活以及人情世 故。

以人心作為載體,林媽肴以一篇篇文 學創作,開展豐潤細膩的情節,讓物事紛 雜的金門故事被盛放、被留存,被無數次 地走進一個又一個的讀者心裡。

17
林媽肴早期著作。
文 ‧ 圖/陳秀竹 18

楊樹清有一個特別的家庭,相較於其

他的孩子來說,他的父親是來自湖南的老 兵,母親則是金門島的女兒,成了所謂「芋 仔番薯」的後代。

楊樹清從小喜歡文學,他從阿兵哥部

隊移防的垃圾坑裡,撿拾《革命》、《奮

鬥》、《綜合月刊》,有時也可以找到一

本《中外文學》;他也從父親回收的報紙

中,找到《中央日報》,找到《國語日報》, 有些雖然不是全部讀得懂,但是總能找到

文字中的樂趣,尤其《國語日報》有注音, 他特別能大量吸收。

文學的啟蒙與紮根

就讀賢庵國小時,他遇到導師許淑鳳,

看見他的一篇〈一張照片的聯想〉,發現

了他文字書寫的文采,在同學面前說:「寫

得這樣好,楊樹清將來會是一個大作家

哦!」這樣的讚美大大鼓勵了楊樹清。

國中,遇到了何克強老師的夫人續美 玲。續美玲師母是一位文學的愛好者,也

是一位作家,她在楊樹清的週記中,讀到 一篇題目為〈《梅林澤之掙扎》讀後感〉, 《梅林澤之掙扎》是一本哲學艱深的書,

樹清以一個國中的學生,可以寫一篇如 此深入的讀後感,讓續美玲師母非常的驚

訝!要看看這個學生;見過之後,她肯定 了楊樹清是文學的一塊瑰玉,從此,她把 他們家大量的中外文學書籍,每天五本, 透過何克強老師送給楊樹清閱讀。

國中,楊樹清參加了聯課活動文藝 營,是由王金鍊老師指導,王金鍊是楊樹 清口中的「文青」,是王老師帶著楊樹清, 走進文學美好的世界,認識了張愛玲、胡 蘭成、白先勇等,這些出色的小說家、文 學家。

文學是我的信仰,苦難是我寫作的養分。
19
PC Home 創辦人詹宏志專程參觀「漂流的文學樹-楊樹清文學作品展」。

楊樹清還大量的閱讀金門圖書館的

書籍,他利用借書證押保證金 500 元,

每天可以借五本,這樣很快就把語文類

的數千本書籍閱讀光了,而且,國小就

開始寫作,從一篇〈我的哥哥〉,登上

《金門日報》的〈兒童園地〉,從此, 開啟了他的寫作之旅;他的創作量非常

的豐沛,並且很快就擠進〈副刊〉的版

面,《金門日報》不同的主編,都看見

了他的文采;從李福井、顏伯忠到李錫

隆,不同的主編,都看見了這一株文壇

的新苗,《金門日報》〈副刊〉改版或

者開闢新的專欄,好像為楊樹清量身打

造,都為楊樹清提供了寬廣的文學園地,

楊樹清就讀金門農工高一時,就以一篇

〈最後的一眼〉散文,登上《中央日報》, 成了《中央日報》最年輕的作者,轟動

了整個校園。

因為熱愛文學,加上出眾的文采,

又「千里馬遇到伯樂」,主編們的鼓勵, 還有金門農工音樂老師高琴鼓勵他,要

飛出去,往文學發展;於是,楊樹清高

中一年級,勇敢放飛臺灣。先在「耕莘

文教學苑」輔導班當學員,並且常常去

聽演講,有一次,到臺北中山堂聆聽一

場文學饗宴,是彭歌的演講,邊聽邊做

筆記,並寫心得,主動寄給彭歌修正,

再寄回《金門日報》發表,獲得很多的 回響。

接著,他受邀到臺中一份社區報《臺 中一周》擔任編輯和記者,因為寫了一

篇〈《鵝媽媽要出嫁》讀後心得〉被作 者楊逵看到,他寫信來鼓勵楊樹清,一

定要繼續寫,並邀請楊樹清到臺中「東 海花園」來看他,所以當楊樹清到臺灣 之後,就到「東海花園」拜訪報導文學 家,臺灣的三大旗手之一楊逵先生,受 到楊逵的啟發與指導;即使當兵到澎湖,

他也借調成為《建國日報》的新聞記者。

楊樹清因為喜愛文學,孜孜不倦閱 讀,吸收文學的養份,勇於創作,遇到 文學界的貴人指導,如書寫《寒舍花》、 《得月樓》、《夜襲》的將軍作家公孫嬿, 如寫下長詩〈石室之死亡〉名詩人洛夫, 加上在新聞媒體工作的經驗累積,他的 書寫,從關懷家鄉的土地,到族群的問 題探討,層面廣泛。

自辦社區報《金門報導》 他覺得,只是書寫還不夠,他滿腔 對家鄉的熱愛,於是,自費辦了一份社

區報《金門報導》,不接受任何政治團 體的金錢挹注,只接受社會大眾的小額

捐款,要站在批判時事、針砭時政的超 然立場,其中,為金門記錄戰地政務戒

嚴時期,政府為了解嚴,對金馬地區實 施二度戒嚴的《金馬安輔條例》,金門 人在立法院抗爭,這一段極為珍貴的民 主過程。

20

因為階段性的任務已經完成,楊樹清

轉而受邀擔任《金門日報》〈鄉訊版〉主

編,透過報導,連結了海內外的金門鄉親

的鄉心與鄉情,報導了 400 多位金門旅外

的鄉親,編輯出版了一套《金門鄉訊人物

誌》,總共有 10 本,成為金門重要的人

才資源庫。

報導文學 多次獲獎

楊樹清的寫作,散文、新詩、小說及

報導文學,都有結集成書,且作品多次獲

獎,而最被聚焦的,則是報導文學,多次

獲得獎項:如 1996 年以作品〈消逝的漁

民國特〉獲得中國時報報導文學獎評審

獎、1997 年〈被遺忘的兩岸邊緣人〉獲得

聯合報報導文學獎首獎、1998 年〈天堂之

路——掃描臺灣新移民在溫哥華的浮生現

象〉獲得聯合報報導文學獎首獎、1999 年

〈消失的衛星孩子〉獲得中國時報報導文 學獎評審獎。

楊樹清在報導文學界,是臺灣獲得報

導文學獎排行榜的第一名,他關心兩岸的

族群問題,並以此為題材,為社會大眾揭

開了兩岸之間,底層的族群問題之先河,

結合民意代表、地方政府及社會大眾等,

多方人馬,為〈消逝的漁民國特〉爭取到 遲來的正義。

爭取回家的權利,一方面推動兩岸小三通,帶 動金門地區的產業發展與經濟。

楊樹清在加拿大遊學、伴讀之間,敏銳觀 察到臺灣在溫哥華的小留學生,生活與學習的 環境適應等問題,並且,將軸線拉到歷史上的 容閎,他是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 生,也是首名於美國耶魯大學就讀的中國人, 後又創設了幼童留美計畫,世人稱他為「中國 留學生先驅」。

楊樹清從容閎小留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對 照到臺灣的小留學生,他從歷史的探討,到台 灣地區兵役的探討,引起廣大的迴響,關注到 這些小留學生的就學生活、兵役等等問題,引 起臺灣執政當局注意,對於兵役政策等相關法 案進行檢討,進而重視此一問題。

109 年 4 月至 6 月,「金門睿友學校」有

一場「漂流的文學樹—楊樹清作品文學展」, 從展出的書籍、報紙、剪報,可以看到楊樹清 年輕的書寫,對社會的關心與熱情,到人群的 關懷、對土地的大愛;楊樹清的真摯、熱情、 憨厚,讓它像一塊海綿、也像一塊磁鐵,周圍 的朋友、讀者、遊客,都被他感動;學校的老 師帶著學生來到文學展,楊樹清開心的傳播文 學的種子,希望長成一棵壯碩的文學樹。

他也為〈被遺忘的兩岸邊緣人〉發聲,

成功的實現兩岸破冰之旅,一方面為老人

多年以來,楊樹清對寫作的熱情一樣的炙 熱,他充滿希望的構思,要為金門這塊土地繼 續書寫家鄉的故事、土地的大書,我們期待著, 楊樹清的再出發,完成土地大書的大夢。

21
文/黃慧鳳 圖/石曉楓 22

金門是曉楓心靈的淨土,文學則是曉楓人生的救贖。

扎根浯島的書香

金城鎮浯江街的巷弄裡,五月的陽

光輕輕灑下,日子在光與熱的照拂下推 移,診所、鐵鋪、理髮店的人們聽到一

陣女娃的哭聲,那是石家第一個女兒的 出生,父母喚她「曉楓」。在重男輕女 的時代,父母對女兒沒有出將入相的期

待,因此她得以自在地開展心之所向的 旅程。

圓圓的大眼裡,公務員父親總是騎 著機車如常來去,這是個處處堡壘、坑 道、花崗岩的島嶼,人們閩式古厝旁耕

作、在有限的區域捕魚、剖蚵維生,天 空與海很藍很寬,鳥兒四處翱翔,「毋

忘在莒」四個大字銘記著戰地期待,軍

歌高唱的日常裡,海邊遍地暗藏地雷, 是母親嚴肅告誡不可靠近的禁區,是風 獅爺無法護佑的危險之地,然而海,以 及海之外難以觸及的地方,卻總有著什 麼在隱隱騷動。

曉楓的生活以浯江街為軸心,十分 鐘可及的路程裡,中正國小、金城國中、 金門高中成為汲取知識的據點,不同於 台灣學生的補習生活,戰地兒女每晚九

點就寢,隔天一早迎接島嶼的天光,與 自然同生息的節奏是當年浯島學子慣常 的學習樣態。

23
受邀返金進行楊牧專題演講。

地方報紙上 154 的密碼,是她進入

中正國小三年級資優班的入場券,這個

慧黠靈動的女孩,在雙導師文理兼備的 教育洗禮下,與 23 位精英學生齊聚一堂, 為金門教育創造了不同的風景。導師陳

為學發覺曉楓在文學稟賦上的敏銳,鼓 勵她大量閱讀經典,於是中國歷代經典

寶庫:《西遊記》、《紅樓夢》、《三

國演義》與家中書櫃上厚薄不一的歷史 小說、唐人傳奇,便成為島嶼漫漫時光

裡隨手持握的消遣。

她享受誦讀《少年詩詞欣賞》、《詩

經》時的韻律與美感,歡喜考試第一名 時,父親任她在黎明書店挑一本書的美

好時光,文學種籽迅速在內心發芽成長,

在老師極力栽培下,作品逐漸刊在《金 門日報》、《國語日報》展現早慧的文采。

台北藝文圈的想像

小六那年,《國語日報》徵文比賽

第一名的作品,附了一幀曉楓的照片, 從此台灣寄來的筆友信件如雪片飛來,

母親為此陪她一一過濾可能的危險,那

些書信裡不乏照片、書籍及精美文具等

贈禮,海峽另一頭的台灣,便在大直、

永和、高雄等地址裡,漸漸拼貼出模糊 的樣貌。

嚮往領略臺北藝文的高中時代。

金城國中、金門高中時,異地求學 返鄉的老師,帶來了台北藝文界的氣息。

顏生龍老師家中陳列著白先勇、歐陽子、 黃春明、王禎和、陳映真等作家作品, 這些 1960、1970 年代現代主義、鄉土

文學的重要作品,撞擊著曉楓的內心; 金門旅台大專生辦的《浯潮》雜誌,也

刊載著老師輩的作品,這些文字都吸引 著她的目光,不禁令她好奇並想像台北 藝文圈的世界,那些年在浯島頂樓讀書

的窗前,英文老師獎勵的古典樂聲流進 時光裡,闖進浯島女兒的世界,逗引著

喜愛文藝的少女,曾幾何時,台北藝文 圈的天空,漸漸成為戰地女兒對遠方的 想望。

24

在台北美麗綻放的文學蓇朵

高三下,成績優異的曉楓放棄保送 大學的資格,以自己的實力考上當時中

文系志願排名第一的臺灣師範大學國文 系。顏老師得知好消息,便送上劉大杰 的《中國文學史》、馮友蘭的《中國哲

學史》、陳致平的《中國通史一百講》

及劉文潭的《現代美學》,提醒文史哲 不分家,美學也應涉獵的期盼。

那年暑假,曉楓揮別啟蒙指導的師

長、朝夕相處的家人,與好友懷著戰地

兒女的豪情壯志,搭上登陸艇離開生活 十八年的浯島,一路乘風破浪駛向高雄,

那一夜阿姨的家短暫擁抱了離鄉的遊子,

卻留不住興奮好奇的腳步,一路顛簸輾

轉終至嚮往已久的夢土,台北生活果然

多彩多姿,她如海綿般參與各種藝文活

動,看展、聽音樂、觀看戲劇,滿足自

己對文藝的渴求。

師大國文系的課堂裡,經、史、子、

集與現代文學如春風雨露地滋養著文藝

少女。師大畢業後短暫在國中任教,便

決定重返大學校園持續精進學習,以優

異的成績推甄上師大國文研究所,同時

成為學術助教,從碩士到博士,一路由

講師、副教授以至於榮升教授,人生看

似順遂無比,卻仍有著許多掙扎、妥協

與抵抗。

台北的天空並沒有故鄉湛藍,一度懊 喪師大校園不如台大校園開闊,也困窘於 相對保守的師範體系與思維框架,不斷對 抗現代文學沒出息,出路不佳的言語。有 才氣的她以行動證明了自己,在文學創作 上,榮獲師大紅樓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 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華航旅行文學獎, 出版了《臨界之旅》、《無窮花開──我 的首爾歲月》散文集。學術研究上,也出 版了《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兩岸 小說中的少年家變》、《白馬湖畔的輝光 ──豐子愷散文研究》等論文專書。

台北的紛擾與喧囂從未停歇,然而每 次返鄉都能一掃內心的陰霾,得到心靈 的洗滌與淨化,若說金門是曉楓心靈的淨 土,文學則是曉楓人生的救贖。教學與 編選文學讀本,是曉楓利他實踐的社會介 入。每個人的生命各不相同,文學裡可以 想像一百種人生,讓人們從中去發現自 己,理解生活與人,從中得到同理與安頓 的可能,也能擴展有限生命到無限,學習 如何生活。

回首年少故鄉師長的培植,點滴在 心。石曉楓與吳鈞堯兩人計畫一起編選 《金門文學讀本》,為金門在地文學的推 廣盡一份心力,也期待金門文學能再造文 學豐盛的前景。

25
文/陳長慶 圖/黃振良 26

五十年前,我曾以 〈超載靈魂的孩子─曉暉〉 兼評 〈溪流的

懷念〉 為題,寫了一篇書評,並引用「約翰‧科克德」對早 熟的天才作家「拉提葛」說過的一番話:「他是屬於嚴肅的種 族,用不著等待歲月的成熟,就以渾身的智能燦爛地開花 結果。」來形容青年作家黃振良。

遙想當年,以曉暉為筆名的黃振良, 還是金門中學高二學生,竟然初生之犢

不畏虎,把一篇近三千字的散文──〈溪

流的懷念〉,投稿給由名作家朱西寧主 編的《新文藝月刊》,而且很快就被採

用。作品能獲得肯定,又是在高水準的 文藝刊物刊登,不僅對黃振良有莫大的 鼓勵,也是第一位在《新文藝月刊》發

表作品的金門青年。

但黃振良並沒有因此而自滿,仍然 創作不輟,後續發表在《正氣中華日報. 正氣副刊》的小說〈九人墳〉、〈二跛 叔的兔子〉;與發表在《金門文藝》的 散文〈朝聖.朝聖〉,新詩〈給孟浪〉, 評論〈「窄門」所表達的社會問題〉⋯⋯ 等等,都獲得極高的評價。他就是爾時 以曉暉、谷雨、司馬疆域為筆名,在報 刊雜誌發表作品的青年作家黃振良。或 許,這段陳年往事,除了與他相交五十 餘年的老友銘記在心外,已鮮為人知。

27
多年來黃振良與人們分享地方文史,傳遞正確史實。

從文學到文史都作完美詮釋

然而,想不到早年從事文學創作的 黃振良,竟從文學橫跨到文史,且一頭 栽進它的深淵裡。從嚴謹的史料蒐集、 整理到論述;從史前遺址發掘到浯洲的 開拓;從河洛文化到朱子史緣;從保生 大帝到關帝信仰;從閩南文化在南洋的 傳承保存到僑匯對金門社會民生之貢獻;

從陷日八年到國共內戰;從金門古厝與 金門近代史到戰地管制對金門文化層面

之影響;從新世紀與小三通到金門未來 的展望⋯⋯等等等,無不作最完美的詮

釋與論述,無不在他的筆下卓然成章。

尤其是《金門古式農具探尋》、《金門 民生器物》、《金門古井風情》、《金

門戰地史蹟》⋯⋯等書的出版,更讓我 們如春雷乍響般地感到震撼,投於敬仰 眼光者不可勝數。

倘使黃振良沒有深厚的文學素養和 筆力,與歷經歲月的淬礪,何能橫跨文 學與文史的雙重領域,而且不僅成績斐 然,還交出一張亮麗耀眼的成績單。出 版的各種文史書籍,更是數度榮獲國史 館台灣文獻館的獎勵。設若黃振良腹笥 甚儉、學無專精、知識貧乏,僅憑一個 特師科畢業的退休老師,何能與兩岸三 地的學者專家平起平坐、參與各種學術 研討會,並發表論文或專題演講;又豈 能在諸多的研習場合擔任講師,為一些 學歷比他高的學員授課。總而言之,黃 振良涉及的層面不僅廣泛,欲詮釋的旨 趣也相當多元,讓我們領會到他思維的 縝密、觀察的細微和文筆的老練。

即便黃振良已把大部分時間投入文 史的書寫,但他並沒有放棄文學創作。

當我們讀到他那本充滿著大中國情懷的

28
導覽解說時的黃振良。

旅遊散文集《掬一把黃河土》,我們的 熱血就猶如料羅灣澎湃洶湧的海浪在翻 滾,久久不能平復。當我們讀完他那本

以真實故事為背景的長篇小說《迢迢歸

鄉路》,文中的情節無不深深地打動我 們的心。

專注用心 文史佳作

黃振良不僅僅只是對這片土地的熱

愛和關注,他所留下的也不僅僅只是一 篇篇文學作品與文史記錄。讀者們想瞭

解的歷史文化和風土民情,浯鄉子弟欲 汲取的人文知識,幾乎全在他字裡行間 躍動,只要詳加閱讀,必可受益無窮。

當我們有上述的體認和共識時,卻

也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假如黃振良早

年沒有練就一身不凡的文學功力,與一 枝字挾風霜的不朽之筆;復加多年來不 斷地汲取新知、蒐集資料,甚至為了求 證而不遠千里四處探訪,可說做足了功 課,始能書寫出那麼多膾灸人口,又能 流傳千古的文史佳作。他的專注和用心 有目共睹,不屈不撓、不恥下問的精神 令人讚歎!

古諺云:「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 梅花撲鼻香」,它或許就是黃振良能在 文壇叱吒風雲的最好寫照。忝為知己, 除了欽佩他有如此非凡的成就,也恭喜 他榮獲第七屆金門文化獎,這份殊榮對 一位長年投身文化工作的老友而言,可 謂實至名歸!

29
黃振良著作書影。

林清渠

烈嶼衛生局外-健康日行三件事之主題創作。

華南汽水博物館展示。

30

起社區營造、與回鄉者共享共創。

工藝與教學工作的延續

林清渠老師出生於金門烈嶼鄉東林,

畢業於國立藝專(現改制台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並在鶯歌工讀與學習陶瓷各種

實作技藝。民國 72 年於新竹市世界工商

美工科任教 5 年,同時投入了柴燒創作;

期間參加了數場創作展出。爾後在台北創

辦領航兒童雙語教育中心並共同創辦兒 童托教協會等經歷。

投入社區營造工作意外地重

新啟動了專業-陶藝教學

回鄉後因應當時地方政府社造需求,

林清渠老師至青岐地區教學,有感於青岐

社區有一半的婦女皆來自大陸地區,於是

在林湖村公所的入口處將美國、中華民

國及大陸之國徽組合成一幅以小金門「風 雞」輪廓之圖畫,來期許守護「西線無戰 事」。也開啟了輔導社區營造及文化部公 共藝術等陶藝教學與創作之路。

共享共創-華南汽水工廠再生

在林清渠老師推動的小金門文化保存

中,受汽水廠創辦人林根陣先生委託,加 上金門大學林美吟教授、金門縣文化局、

文化部、金門縣建設處等相關單位的輔導 與協力,開始整理廠房,創造了今日華南

汽水廠汽水博物館的再生。

華南汽水工廠於民國 59 年成立,民

國 60 年開始經營,並於民國 61 年開始 做廣告宣傳,主要消費者為軍人,且當時 一瓶丸樂汽水 6 元(林清渠老師說,當

年一元的價值可以買 3 個高麗菜之多)。

而當時工廠主要水源是來自一口深水

井,該水井提供小金門軍營重要的水源, 經營沒有幾年,因海水倒灌、製作汽水的 水井鹽化,造成停工。爾後因大金門一位 做醬油廠家—趙先生開始接手經營;直至 民國 70 年代台灣開始引進國際各汽水品

牌,加上兩岸關係緩和,開始開放私營運 輸貨輪,致使各種民間物資進入金門,影 響了當時金門五大汽水廠的競爭力,並紛 紛歇業。

文/李佳融 圖/林清渠
用陶藝 閒置空間認養,林清渠用陶藝教學串返鄉投入文化保存,守護古廟藝術、
31

而汽水工廠也因人員移出、空間閒置

荒廢;民國 99 年更曾發生,閒置的氣體 鋼瓶爆破,讓工廠更加的殘破。

再生後的華南汽水廠在空間的運營

上,在 108-109 年陸續帶領金門大學學

生參與布置、彩繪及活化空間,並以環保

材料如廢棄課桌椅、廢棄太陽能熱水器做

為桌面等營造空間後,加上林清渠老師與

其夫人的努力下,開始以共享共創角落空 間的認養,致力讓更多返鄉人口進駐。

今將二樓共享給回鄉青年—沐珈啡, 經營,自己則開創華南汽水廠復古丸樂及 減糖汽水與陶藝體驗區,同時把一樓以共 享廚房與空間,提供在地廚藝師傅經營牛

肉麵等特色主食。

另外,工廠亦展示製作汽水的生產機

具及製冰機具(其價格當時足以於台灣本

島購置十棟房屋)、老物件、調製汽水的

長谷香精、工廠報紙廣告與報導,及已有

50 年歷史鎮館之-未開封的丸樂汽水。

部分空間則展示林清渠老師所推出鶴山

窯陶藝系列文創作品,包含結合當地著名

的廟宇繪圖大師-林天助老師的手繪風

雞(做為鶴山窯文創的代表圖騰),開創

了小金門第一件在地文創作品,並擺設了 與陶藝結合的楊天澤老師作品、女兒與自

己創作(包含林清渠老師於新竹教書時期 於苗栗銅鑼漢寶窯大型創作的柴燒等作 品),另擺放了許多友人支持林清渠老師 投入文化保存工作,而提供的手捏茶器義 賣作品。

文化保存推動與東林陶藝小旅行

林清渠老師透過社區營造,帶動社區 參與文史古蹟的保存,包含民國 100 年

薪火相傳-東林社區公共藝術「中庸之 道」作品;民國 103 年以「發現社區之美」

32
華南汽水廠玩樂世界再生。

社區藝術創作,帶領輕年學子參與將荒廢

超過三十年的華南汽水廠之環境美化;並

於民國 104 年起與金門大學建築系教授

林美吟共同的努力下,搶救自明朝建成的

古廟-烈嶼保障宮,啟動了烈嶼彩繪大師

林天助老先生墨跡的手繪連環濕墨畫保

存活動、於民國 108 年面臨拆除重建,

會同金門縣文化局出面辦理百人遷廟活

動,得以保存的東林佛祖廟等;加上 10 幾年來已經輔導過青岐、雙口、西方、東 林、西宅、湖下、黃厝 7-8 個社區之多,

而這些創作許多是當地居民共同參與的 回憶。

林清渠老師構想著,以小金門東林社 區為核心,結合歷年輔導的周邊社區居民 共同創作之作品,並結合東林秘境-最古 老的水井—宋代古井東井(金門縣縣定古 蹟),另有林習山追隨鄭成功反清時期, 於小金門東林駐點的洗馬湖-習山湖、 玄天上帝、亦有鄭成功作為反清復明基地 (烈嶼巡檢司),加上整座小金門,包含 東林社區至南山頭沿海地段皆可見的優

質火成岩黏土,若能加以串聯,將多元文 化秘境結合陶藝體驗的小旅行,定能創造

東林社區文化保存及社區營造的共享共 創的創生事業。

林清渠老師回鄉第一次參與競圖的工作藝術作品(金城國中藝文館外)。
33
林清渠老師為小金門老廟推動壁畫修復。

金門國樂團

台南歸仁演出風獅爺傳奇
34
文/楊彧 圖/金門國樂團提供

2022 《風獅爺傳奇》音樂會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金門國樂團 承辦,金門縣政府教育處、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金門縣國樂協會 協辦。金門場於 7 月 11 日晚上 19:00 於金門縣文化局演藝廳開 演;臺南場 7 月 15 日晚上 19:30 於臺南市歸仁文化中心演藝廳 售票演出,兩場演出均受到好評,安可聲不斷。

35

用國樂進行城市交流

金門國樂團年度公演—風獅爺傳奇音樂

會,除了聯絡旅台鄉親的情誼之外,更讓這豐 碩的金門國樂成果展現在臺南的鄉親及好友

面前,副縣長李增財特別到場致詞及為演出

者加油打氣,他表示,金門國樂團除了曾在 國內兩廳演出,並曾到大陸廈門、福州演出,

2015 年更遠赴北京國家劇院演出,以及應邀 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演出,獲得很高評 價,這次能到台南歸仁公演是很大的榮譽,除

了聯絡情誼,也結交新的台南好朋友,他並與 在場聽眾一同聆賞美妙音樂饗宴。

這場音樂盛宴與會貴賓除了金門縣 國樂協會理事長石兆 瑉、中正國小前校

長張 栢 樾及同鄉會的鄉親外,還有臺南

在地的臺南市議員杜素吟、蔡旺詮、郭 鴻儀、許又仁、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 長陳修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客座教授 鄭德淵、國樂系主任黃俊錫等人都應邀 出席參與盛宴。

本次演出曲目在合奏曲上,以金門 縣歷年來委託創作經典曲目為主軸,包

含 2016 年金城鎮公所委託朱雲嵩老師 創作《神遊浯洲醉金城》;2017 年金

36

門縣文化局為紀念 823 戰役 60 週年,委

託劉長遠老師創作,榮獲 2019 傳藝金曲

獎最佳創作《海印鐘聲》;2020 年金門

縣文化局為慶祝新加坡金門會館 150 週年

而委託鄭光智老師創作《金僑在洋》;以

及鎮團樂曲 2009 年由金門縣文化局委託

當時擔任中華國樂協會理事長蘇文慶老師

創作《風獅爺傳奇》。

協奏曲部分,則是邀請深耕金門國樂

教學十多年的擊樂演奏家洪寬倫老師,共

同首演由蔡睿恩作曲之擊樂協奏曲《霧

星》,並將呈現 2022 年由金門縣國樂協

會委託青年作曲家任重創作之揚琴協奏曲

《高甲幻想》;金門場由金門在地培養之

揚琴演奏家許曉緣首演,臺南場則邀約臺

南市民族管絃樂團揚琴演奏家林永源老師

擔剛協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度最新委託

創作:《高甲幻想》揚琴協奏曲,取材自

盛行於福建閩南一帶、以閩南語為語白的

高甲戲,其源自閩南民間裝扮水滸傳人物

的化裝遊行,清代以來吸收不同劇種精華 而形成豐富精彩的獨特風格。

發揚國樂 傳承不息

金門國樂團自九十年由已故王金國老 師在金城學區以金城國中國樂社為班底整 合開始,並經兩年奔走,將金門高中國樂

團及中正國小為主的小學國樂團接續成 立,讓三級學校有效銜接,形成一條龍的 培育體系,並以金城國中為母團,聘請黃 光佑來金指導,以「選目標 迎挑戰」為

動力,樂團逐年快速成長,進步神速。而 且,為增加學生實力,也排除萬難,每年 均赴台挑戰全國比賽,成績亮眼,總排名 在北區三強內。

為使金門培育有成的國樂走向專業 級,並圖永續發展,遂於 2007 年成立金

門國樂團,由原金門青少年國樂團、金門 高中職和金城國中兩校國樂團之優秀團員 組成,近年更結合高中職畢業後赴台在各 大專院校、音樂科班就讀之金門子弟、和 已畢業目前活躍於演出及教育界的傑出國 樂老師等團員,每年七月前往台北國家音 樂廳或海外發表年度公演。

37

在嚴謹的訓練和策劃下,金門國樂

團每年均有讓觀眾亮眼的獨奏、公演等 音樂會的既定演出,並常為金門政府重

大的慶典活動、國際性會議及藝術活動 所指定之樂團。兩年前在成立 20 年的年

度公演,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 心音樂廳演出,深獲國內外人士好評, 無形中提升了金門文化的優質形象。

自 2005 年開始,每年均培育出數

位音樂人才赴台就讀音樂系深造,目前 已有多位畢業於音樂系的學士及碩士返 鄉服務於各級學校,歸功於黃光佑的指 導和團務策劃群的不懈努力及政府、學 校、家長後援會、社會愛樂人士的多方 助力,方得有此成果。

38

黃光佑老師自 2000 年起受聘金城國

中指導國樂教學,每週不辭辛勞往返臺

金兩地,23 年如一日,為金門地區國樂

教育扎下穩固根基,在台灣地區比賽屢 次大放異彩。

為感謝他 20 多年來帶領各校同學參 加全國比賽屢獲特優獎項,讓金門以另

一種面貌站上全國和世界舞台外,也培 育近 20 位學生考取大學音樂院校音樂 系,陸續學成返鄉、傳遞音樂及國樂教 學薪火,楊鎮浯縣長特別頒發「榮譽縣 民」給國樂團指揮黃光佑老師,感謝他 23 年來的奉獻和努力。

39

小而美的社區

忠孝二村

文‧圖/施宏遠

緣起

忠孝二村是位於金門島東北隅之金沙

鎮,鄰近沙美市區,緊臨忠孝新村的一個 新興社區,八十三年八月開始規劃設計,

八十六年元月成立社區建築管理委員會經

手建村事宜,在張主任委員光海暨全體委 員的努力推動下,社區建戶陸續完工,目

前共有 37 戶進住。為促進社區之健全發 展,於 101 年成立「金門縣金沙鎮忠孝

二村社區發展協會」,由陳再德先生擔任

在地元素的花磚及平安符。

首任理事長並於 106 年連任,110 年進行

改選,由呂寶玉女士當選本會第三屆理事 長迄今。

社區在理事長的帶領下,全體理監事 及鄉親互助合作,社區祥和、居民相處融 洽,營造出小而美的溫馨社區,未來將賡 續強化社區互助及激發居民社區意識,邁 向更優質的社區發展。

小而美的社區
40

多彩多姿的社區營造

社區成立以來,積極投入辦理社區營

造工作,在全體居民的共同參與下,頗

具成效,較具實績者臚列如下:

一、節慶營造:社區逢年過節均會

舉辦聯誼活動,有炊粿、包粽子、做紅

龜粿、博餅⋯⋯等民俗活動,讓活動辦

得有聲有色,另外也適時辦理慰問活動,

推動社會福利服務,共創溫馨和諧社區。

二、治安營造:警力有限,民力無窮,

社區與忠孝新村結合成立守望相助隊,

負責社區治安維護與協巡,在呂隊長寶

玉的領導及隊員們積極投入下,多次榮

獲內政部評選為標竿社區,深獲各界好

評,對促進社區敦親睦鄰、凝聚社區居

民守望相助助益頗大。

三、環境營造:社區積極參與社區環 境美化及營造,定期舉辦社區清潔日活 動、參與全國清潔週活動、社區迎新春 大掃除⋯⋯等,並積極爭取經費,今年 獲文化局補助 15 萬元,進行社區環境美

化,全村總動員美化社區生活空間,營 造社區環境的嶄新風貌。

四、藝文營造:社區先後舉辦了鑼 鼓陣、電音三太子、舞輦及土風舞研習, 藉以帶動社區多元藝文活動的發展,並 與各社區進行交流,舉凡廟慶、節慶、 民俗活動⋯⋯等都能積極投入展演,帶 動熱鬧氣氛,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內涵。

獨一無二的社區營造點—皮雕創作
忠孝二村
忠孝二村自 106 年以忠孝藝起來加 入金門縣文化局「社區營造點」的推動
中秋節聯誼製作紅龜粿。
41
端午節聯誼大家來包粽。

行列,透過傳統藝術、表演藝術、社區

產業的試作,藉以提升居民文化藝術修

養,激發居民參與感,增進生活樂趣,

豐富休閒內涵,並凝聚社區意識,活絡

創造力,發展在地文創,帶動社區產業 發展。推動過程中,逐年調整內容,從

開始的鑼鼓陣、電音三太子、舞輦、土 風舞、傳統美食傳習,到營造出地區獨

一無二的文創試點——皮雕創作。

文創產業目前最夯,也是政府推動

社造的重點工作之一,皮革創作是文創

產業中很重要的一項,皮雕更是皮革創 作中最精緻的一種呈現方式,製作範圍

從日常用品到藝術創作都有,可以很專 業也可以很隨興。

金門牛肉麵、牛肉乾是有名的在地 產業,皮革創作是產業鏈的最後一塊拼 圖,希望透過營造點的特色課程,發展 在地特色產業,藉以建立社區文化產業 發展契機,帶動社區多面向發展。

皮雕創作課程受到社區居民及皮雕

愛好者熱烈迴響,今年課程結合目前最 受歡迎的新興科技—雷射雕刻,以「雷 雕與文創相遇」結合在地元素,試作花 磚及平安符,並以在地鱟、戴勝、水獺、

風獅爺⋯⋯等素材做為文創試作的主題,

希望透過社區營造能成功帶動社區文創 的發展,讓獨一無二的皮雕創作在金門 遍地開花。

42
環境營造—清潔日大家一起來。

未來的展望

多元的活動可串接社區居民的情感,

除了申請文化部暨金門縣文化局補助的

社區營造點之外,社區也積極爭取政府

各單位及議員配合款的補助,充實社區

設備設施和辦理各項慶典活動,凝聚居

民的向心力,讓大家走出家庭,積極參 與公共事務。

近年來,台灣各地方政府參與在地

公共事務,然金門還尚未有操作經驗,

許多民眾也對此概念仍一知半解,因此

忠孝二村以忠孝社區為範疇向文化局爭

取參與式預算的試點,希望透過參與式

預算的實際執行,讓社區民眾大家一起 坐下來討論社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尤其政府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投入社 區,讓「青銀共創、世代前行」帶動社

區永續發展,希望在金門文化局的合作

指導下,為社區的發展尋找另一種可能

性,持續努力繼續點亮社區。

社造點傳統美食傳習。

社造點皮雕創作示範。

在地元素的半圓包。

社造點傳統美食傳習—炊澎果。
43

彬彬柑仔店內的糖果餅乾應有盡有,而且 多為現在市面很難買到的品項,譬如吃完舌頭 會被染紅的蜜汁燒串、魚片、足球巧克力、橡 皮糖、綠豆糕、地瓜薯、棒棒糖、辣芒果乾、 鹹酸甜、麵茶粉等。而琳琅滿目的玩具種類也 很齊全,泡泡水、抽抽樂、戳戳樂、拉炮、甩 炮、蝴蝶炮、氣球、水槍、刮刮卡、卡牌、滑 溜溜舒壓小物等,滿是大人小孩的童年回憶;

這裡保有熟悉又珍貴的兒時記憶,相對應 熱鬧喧嘩的城市街道,走在浯江街彷彿進入時 光迴廊,許多想回味童年時光的人會特地前來 挖寶,尋找古早味與曾經熟悉的童趣。

70 歲的老闆
18
44
娘許玉華,從
福滋味! 文 ‧ 圖/楊威廉

彬彬柑仔店超過50年

的歷史,店面充滿復古

風情,各式能想像到的

糖果、餅乾、飲料、玩 具應有盡有。

阿嬤創立半世紀  販賣童年人情味

許玉華出生在戰後物質缺乏的時代, 生活很苦,自己從小就跟著媽媽手工做 傳統糖果,結婚嫁到陳家後開了這家柑 仔店,婚後共養育四子一女,招牌上的 店名是取用次子的名字「彬彬」。

拜戰後嬰兒潮之賜,加上金門最大 的中正國小在附近的地利之便,橫跨半 世紀的學生如過江之鯽,看著許多金城 的就讀孩子成長、就業、組織家庭到孕 育下一代,繼續帶著兒女來消費,重複 著滿心期待,尋找心愛的零嘴或玩具, 花費小小的金額,得到大大滿足的確幸 和笑容。

45

那種沒智慧手機、平板的單純生活,

那時候的玩樂很簡單,吃跟生活中找樂 趣。小時候的柑仔店是我們每天都會去 的地方,放學回家的路上去抽糖果、玩

具,當時的生活雖然辛苦,但快樂總是 比憂慮多,傳統小店一家家的消失,也 少有人記得它的由來。

生活雖然多了便利和舒適,卻少了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心聯繫。時代在演

變,街頭林立的便利商店取代了柑仔店, 少子化現象造成如今柑仔店的生意大不

如前,因沒有觀光客又正逢暑假期間,

會路過的學生近乎於零,加上疫情使居

民出門意願低,只能咬牙苦撐;過去來

店顧客除了想吃糖、買玩具的孩子外,

就屬幾個來金門就讀的大學生,總喜歡

到店裡找她聊天,也幫忙在臉書行銷設 立「金門彬彬柑仔店-六十年老店」, 分享阿嬤在店的日常點滴,讓她感受到 這群年輕人溫暖的熱情。

老店陪伴孩童成長  溫暖的力量在支撐

阿嬤年歲漸長,膝蓋功能已有些老 化不好使,但每天一大早仍會反覆來回 走動,將販售的食品和雜貨搬到屋外, 擺放、分類整齊後等待客人上門,這是 她多年來的日常,阿嬤坦言若小孩做這 個生意會餓肚子。

許玉華服務態度親切很可愛,會幫 忙示範講解玩具用法,逗得顧客很開心, 臉上洋溢著笑容。不過阿嬤樂觀的笑說, 在沒有客人的午後,她會靜靜地坐在店

46

內看八點檔連續劇打發時間。阿嬤對於

無法和顧客聊天感到可惜,但因三不五

時與孩子們的自然互動,建立深厚的交 情、回憶,是她堅守這家店的其一原因,

老店就是一股溫暖的力量在支撐。

販售人情味

彬彬柑仔店對阿嬤而言,不只能用

來賺錢,更是一種習慣、生活、記憶和

人情味。她深知這家店陪伴許多人成長,

同時也在時代留下了生活軌跡,雖然沒

有店租的壓力,所以就算現在不敷成本

負擔,阿嬤每天除非有事或身體病痛,

她仍堅守著彬彬柑仔店,「賺多賺少不

計較、客人歡喜就好」。不僅為了自己,

也是為了守住大家的回憶,賣的是人情

味的回憶!

在物資很少,人情卻很多的時代, 柑仔店「賺一塊知足、賺二塊感恩」, 阿嬤的人生的堅持與付出,或許是我們 從課本中學不到的道理,用一塊二塊可 以買到小孩子跟大人的快樂,來店不用 花大錢就就能滿足很多願望。

阿嬤為了感謝老客人、新客人的支 持與愛護,有時因為原物料和運費漲價, 她願意賠本賣,阿嬤說:「都做那麼多 年,該賺都賺夠了,賺到孩子都大就好, 偶爾小賠一點,有錢買個菜就好,老了 不計較這個。」

47

七月流火為好兄弟照路

地方耆老表示,依照金門地區的傳統信 仰,農曆七月初一起,各家戶門口都會掛一 盞普渡燈,並於每天傍晚焚香,入夜後就點 亮,持續整個農曆七月,為來來往往的好兄 弟照路,免得「它」摸錯門路誤闖進某一個 人家裡,既「便人」也「庇己」。

根據地區文史工作者黃振良老師的考 察,「普渡燈」的習俗是金門獨有的一項民 俗景觀。民眾依傳統習俗於農曆七月初一, 備上豐盛的食品、冥紙拜門口,讓自陰間出 來的孤魂野鬼們,飽餐一頓,以免他們危害 人間。民眾也會在門首懸掛上書有「七月流 火」、「合家平安」等語的路燈,讓他們好 兄弟在陽間夜行不至於迷失。傳說每年到了 農曆七月一日的凌晨,「地府」就會將鬼門 打開,讓在陰間受苦受難的鬼魂們,回到陽 間探訪自己的家人,一直要到月底,閻王才 會將所有的鬼魂召回地府。

文 ‧ 圖/楊楊
48
弟引路,也是最慈悲的燈。
第三代普渡燈。

「點路燈」是目前金門尚存的獨特民

間習俗,每年七月初一日開始,家家戶

戶門口都會吊掛一盞路燈,並舉行儀式,

祭祀無人奉祀的好兄弟,十五日則普遍舉

行中元普渡法會。但有些村落不是在十五

舉辦,而是在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舉行

普渡,在這一天晚上從七點多一直拜到快

十一點才結束,之後再有一個「謝燈腳」

儀式,這盞亮了整整一個月的「路燈」正

式卸下來,結束了金門最長的點燈節,正

式宣告結束一年一度的「鬼月」。

「點路燈」是金門獨特的民間習俗

這不只是金門聚落中的特色,同時也

是沿襲已久的民俗。最早金門民間普渡燈

是什麼式樣如今已見不到了,只約略記得

在這盞燈具內放置一個碗形的瓷質小圓

盤,盤內貯存燈油,上置一根燈芯,晚間 即可點燃照亮。

民國四、五十年的「路燈」的樣式十 分簡樸,只是一盞用木頭四周鑲玻璃的 紅燈仔,其中一面玻璃可以活動,裡頭 有一根小鐵釘,用來插小紅蠟蠋,後來 有電了,才改變成拉個小雞心,約在民 國 70 年代後,路燈慢慢改由鐵皮製作, 半菱形,鑲嵌玻璃,一邊用紅漆寫中元普 渡(也有寫國泰民安、闔家平安、佛光普 照),一邊寫七月流火,正面則是彩繪菊 花湖石或彩蝶牡丹,這個民俗宗教用品由 木匠改為由白鐵店製作,成為家戶特色景 觀與重要民俗活動。

金門縣政府自民國 93 年開始統一製

作了一批「七月流火普渡燈」,古銅色的
49
第二代普渡燈。

第一代普渡燈。

宮燈造型,讓人驚艷,有些民家更是一掛 上去就捨不得拿下來,於是,金門某些街

道經年都可看到這些古意盎然的美麗宮 燈。

這款「七月流火普渡燈」雖然只有簡 單的造型,卻包容了農曆七月的慈悲與金

門人的簡單樸實。古銅色的宮燈造型裡, 一個簡單的燈泡。外圍的四片玻璃上,相

對的兩面放上了鐵鑄的竹子,另兩面則是 寫著「七月流火‧慶讚中元」的字樣, 刻意做出的銅綠襯出燈飾的古意,看起來 十分精美。

50

縣府曾統一製作普渡燈發放全縣每戶

任內結合民俗文化與環境景觀概念推

出深富特色普渡燈的首任文化局長李錫

隆回憶說,「七月流火」是國定民俗項

目,記得那一年在模範街示範裝置後,不

但各界反應良好,還發生裝置在模範街的

示範普渡燈被偷事件,更有不少社區或民

眾主動向文化局索取,讓文化局人員相當 困擾。

其後,為讓家家戶戶都能懸掛這一款 精美復古的「普渡燈」,時任縣長李炷烽

特別責成文化局再添購「普渡燈」,希望 縣府的一番美意嘉惠到全縣每一家戶。

點路燈代表民間萬戶對另一個世界好

兄弟的關懷,點盞燈為他們照路,展現出

人間溫情,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金門

縣文化局在 102 年依據文資法,將瓊林

蔡氏祭祖、後浦迎城隍、中秋博狀元餅、

后湖海醮、風獅爺、七月流火六項登錄為 無形文化資產。

七月流火登錄為金門無形文化資產

金門到底為什麼會把中元節變成「七

月流火節」呢?推敲原因,可能是製作紅 燈仔的工匠望文生義,不究其故,僅僅因

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而詩經又有「七月 流火」一句,故而將「七月流火」四字寫

在紅燈仔上面,因而中元節也就成了「七 月流火節」了,這很可能是一個美麗的錯 誤。

「七月流火」這麼美的一個詞語,其

實是出於《詩經.國風.豳風》的「七月 流火,九月授衣」之句。「七月」指夏曆 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

星名「大火星」。意指「知暑漸退而秋將 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

所以「七月流火」係指夏曆七月,天氣漸 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 星從西方落下去。這個斗轉星移、季節更

替的過程就叫「七月流火」。而金門居民 在路燈畫上七月流火的字語,不但見證了 先人觀察季節的變換的心得,更有祈福求 安的深厚意味。

每年農曆七月,金門家家戶戶在門口 張掛普渡路燈,於晚間為好兄弟照明引 路,成為金門一個源遠流長的夜間景觀, 結合環境景觀設計,形塑地區典型的民俗 特色,帶動地區文化氣息,也吸引許多觀 光客目光。

51

轉角遇見 悠閒午後時光「轉角咖啡」店如其名,位處金城中興路

與光前路交叉路口。

‧ 圖/李瑄

不同於一般的 寵物咖啡店,當 拉開咖啡廳的 大門,迎接賓

客的是兩隻梅花

鹿,看牠們氣定神

閒坐在店內的可愛模樣,

偶爾還會從大門內露出可愛鹿頭,超級

吸睛可愛!不過要巧遇可愛小鹿可得選 對時間或來電預約,牠們只有假日或特

定時間才會出沒在店裡唷 !

店內主要販售的是咖啡、茶飲、燉

飯及輕食。餐食的部分絕不馬虎,像是 黑胡椒牛柳、紅酒牛肉、壽喜燒豬肉都

是店內的招牌菜色,若只想吃點輕食也

可以考慮來點甜心芒果鬆餅、法式烤布蕾 都是超棒的選擇,再搭上蘋果冰茶或是百 香果氣泡飲,絕對讓你幸福一整天。

不知不覺踏上我的咖啡夢

五年前,父親生了一場大病,身為女 兒的我,十分擔心父親的身體健康。為了

不讓年邁的父親繼續為生活疲於奔命,我 果斷放棄了最愛的寵物美容工作,回到了 故鄉金門。

我是家中排行第四的李瑄,是轉角咖 啡的老闆。小時候因為特別喜歡動物,長

大後毅然決然朝向動物方面的工作奮鬥 著。大學畢業後的我,在台北某間寵物醫 院擔任寵物美容師。工作的十年裡,我不

52
53
54

僅學會許多貓狗知識,也認識一群和我一

樣熱愛寵物的人。

每天幫不同的小狗和貓咪洗澡、梳毛

和吹毛等工作,工作雖然忙碌,但我樂在 其中。五年前我接到家裡的一通電話,讓

我草草地放下寵物夢想,匆匆地回到出生

地金門,這看似熟悉又陌生的小島,也改 變了我的夢想。

回到金門的我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

走。此時,哥哥正打算開間咖啡廳,讓我 有了全新的夢想。

金城市區的寵物咖啡廳

咖啡店創建之初,希望能夠將自家牧 場的梅花鹿特色帶進咖啡廳,所以除了一 樓擺設有多樣的鹿飾品及梅花鹿養殖介

紹,並在店面一樓往二樓樓梯牆,展售自

家鹿產品,不但加強寵物咖啡廳特性,也 提升牧場營收的可能。

咖啡店經過三年的洗禮,特色裝潢已 無法再吸引更多客人,所以我們將人工餵

養的小鹿帶進咖啡廳裡,成為金門唯一一 間友善寵物咖啡廳。

55

到金門「樸食」

體驗一場單純的藝術饗宴

由 woment 心動時刻授權。
56

樸食

「樸食」堅持飲食就該是場藝術饗宴, 主廚將生活體驗轉換成藝術美學幻化呈盤, 這些新鮮單純的菜色皆被賦予著豐富意涵, 在「樸食」每一道料理猶如可以食用的畫作, 各種感知將得到滿足。

「樸食」是金門限定的回憶,在旅遊戰 地歷史外必須收藏的金門記憶。

夫妻兩人共同打造如家溫馨的美食空間

和大多數的金門年青人一樣,逸芯的父 母早期選擇到台灣發展,從小就在台北出生 長大的逸芯,直到念到了國小才有機會踏上 父母的故鄉──金門。二技畢業後,帶著當 時的男友阿德,在幾次的返金旅遊中,漸漸 愛上了這個美麗的小島。結婚生子後更是帶 著小孩和一顆熱誠的心,返回金門創業。在 親友們的大力支持與協助下,屬於夫妻兩人 夢想的小餐廳開張了。

57
文 ‧ 圖/樸食餐廳

「À table」在法文中是表示「吃飯了」,打造一

個如家溫馨,讓客人們能放鬆,盡情享受美食美酒的 環境,是陳政德和林逸芯夫妻兩人的經營理念。在這

裡沒有 dress code,不用在意繁瑣的禮儀,只要坐下 來,放鬆心情,好好享受即可。

樸食的 LOGO 設計,採用金門閩南古厝的馬背 造型,上面加上一弧緩緩升起的太陽,象徵著在樸食 用餐,就像在家裡一樣溫暖親切。

58

彷彿回到小時候,媽媽在廚房裡忙

碌著,小孩們在外面嘻笑玩鬧,這時媽

媽就會呼喊著「別玩了!上桌吃飯吧!」

又如到朋友家聚會,主人在廚房張羅餐

點後,向友人們喊著「準備上桌吃飯 了!」

樸食就如其名「樸實」,沒有華麗

的裝潢,沒有潔白的桌巾,沒有名貴的

瓷器和餐具,走的是簡約風,搭配整片

落地窗,營造出明亮舒適的氛圍,並以

符合季節感的攝影作品妝點其中。阿德

將之前收集的葡萄酒軟木塞,在牆角一

隅拼貼出店名,別出心裁的巧思,總讓

來訪的客人們驚艷。樸食的菜單每一季

都會更新一次,為了讓回訪的客人們保

有新鮮感,牆上的小小黑板,也會不定

期推出限量的特別料理,讓客人們能夠

品嚐阿德的好手藝。

一內一外 合作無間

主廚阿德從學生時代便開始接觸餐

飲業,至今已二十多年,擅長義法料理。

曾經待過 La Petite Cuisine、MOT 忠泰

生活開發、誠品 e rst、FX Hotel、長

榮飯店、國賓飯店、昇恆昌金湖大飯店

等等。利用其本身的西餐料理基礎,融

入金門在地食材,如:孔雀、石蚵、苦螺、

黃牛、酒糟豬等等,創造出一道道令人

驚艷的菜色。

除了使用在地食材外,從彰化空運

新鮮的水耕生菜,生菜種類豐富且口感 香氣各異,還有從國外進口許多的特殊 食材,例如 : 各式牛排、義法黑松露、法

國白蘆筍、生蠔、牛肝菌、魚子醬、香料、 橄欖油、起司等等,讓樸食的餐飲更多 元化。樸食也提供了多樣的葡萄酒,您 可以依照菜色選擇適合的葡萄酒來佐餐, 當然也歡迎您自備喜歡的酒款來樸食享 用。

外場的逸芯,也是從學生時代起就 開始在各餐廳及飯店的外場工作,自二 技畢業後,一直待在台北喜來登飯店的 法式餐廳安東廳。夫妻倆一內一外,互 相分工合作,讓每位到樸食用餐的客人 都能有難忘的回憶。

59

從毛毛蟲蛻變成彩蝶

金門高中管樂團

文/陳秀竹 圖/許亨瑞

「金門高中管樂團」前身為「金中軍 樂隊」,成立於民國 49 年,並且曾經於

79 年及 85 年應邀參加「台北市國際樂儀 隊觀摩表演」,當時江支森教官擔任「金 中軍樂隊」、我擔任「金中儀隊」的輔導 老師,專業教練則邀請軍中專業教練指 導,兩次表演皆表現優異,獲得極大的肯 定與鼓勵。

當時師資大都借重部隊的教練來支 援,比較不穩定,另外,自 86 年起,「金

中軍樂隊」更名為「金中管樂社」,當

年,金門高中校長蔡錦杉在其擔任訓育 組長任內,極力爭取,獲得教育部補助

添購樂器的經費,始具有樂團的雛型, 更由於台北青年管樂團侯宇彪老師及金

60

門地區管樂界大師李永舜老師的長期指 導,因而奠下了良好的基礎,後來又 陸續禮聘管樂隊指揮林佑生、陳聖勇、 張國威等老師的定期指導,並在家長的 支持下,「金中管樂團」不斷成長、茁 壯,從毛毛蟲終於蛻變為美麗、耀眼的 彩蝶。

61

候教授指導提升實力

自 86 年起,由台北青年管樂團總監

侯宇彪教授率員來金指導室內合奏曲並

實施分部教學,大大提昇管樂團的素質

與演奏實力,掀起學生學習管樂的熱潮,

迄今 20 多年來樂聲不絕;自民國 91 學

年度起,開始參加全國音樂比賽,獲得

全國音樂比賽優等獎,尤其國樂團連續

三年榮獲全國音樂比賽絲竹樂優等獎,

是多麼高的榮耀!

常年參加地區及校內各項慶典活動,

並赴台參與第七至第十屆嘉義市國際管

樂節觀摩演出,深獲各界好評。更跨海

與廈門雙十高中進行音樂會交流,遠至 香港參加「亞太管樂節」活動、與台灣

的文山國中進行音樂交流等等。

成績步步高升

「金門高中管樂團」從首次比賽的優

等,逐步往前挺進,102 年榮獲優等第二

名,105 年更邁入特優行列,106 年 則再下一城,獲得特優全國第四佳績。 107 年「仲夏樂之夢」音樂會,則是 由指揮張國威老師率領「金門高中管 樂團」52 位同學擔綱演出,整場音樂

會分三段進行,上半場演出較為端莊 的古典樂曲,中場展開文化局全館快 閃驚喜演出,由各分部樂器在文化局 各處與休息的聽眾偶遇並歡樂臨演, 下半場更有最新的嘗試,以故事主題 的方式串演一連串的小品樂曲,帶給 聽眾們耳目一新的管樂演出。

為了這場期末音樂會,「金門高 中管樂團」除了利用課餘,希望將最 好的樂音呈現出來。整場音樂會的曲 目,從挑選、安排到橋段設計、海報、 節目單,所有的流程都由學生一手包 辦,堪稱是一場「多元能力」的展現, 有別以往的表演方式,刷新了聽眾的 耳目,完美!

62

管樂與繪本結合

2018 年 3 月 30 日,「金門高中管樂

團」更與繪本結合,展演了一場跨領域的

「時光音畫」,金門縣文化局舉辦「親子

音樂會∼李如青的繪本世界」,首度將音

樂會結合 3 屆「金鼎獎」得主李如青的繪

本,並邀請「台北市市民管樂團」和「金

門高中管樂團」聯合擔綱演出,迸發出充

滿畫面感,樂音悠然、浪漫的旋律,讓現 場聆賞的小大朋友,享受「有聲圖書」的 饗宴。

2020 年,夏至.日環食,百年難得

一見天文奇景! 6 月 21 日「日環食」,

在金門造成全民熱潮、熱議,金門縣縣政 府教育處結合天文奇觀與音樂療癒心靈,

同時遠離新冠疫情,「金門高中管樂團」

受邀參加演出,音樂會指揮由張國威老師 擔任。

張國威老師主修豎笛,95 年六月畢

業於法國 Gagny 音樂院,並榮獲職業演

奏家文憑,師事法國禁衛軍交響樂團豎笛

首席 Sylvie Hue。張國威受邀擔任「金門 高中管樂團」指導老師。

為金門演奏美妙音符

「金門高中管樂團」的指導老師許亨 瑞分享指出,一個樂團的經營其實非常不 容易,從高一選擇了這個社團,經過兩年 的培訓,每位成員、每一項樂器都特別的 重要,缺一不可,需要團隊發揮合作精神; 除了個人要有一定水平的演奏技巧之外, 更需要絕佳的默契,展現團隊的契合,才 能成就和諧的樂音。

學生參加樂團,透過社團的運作,讓 學生懂得彼此尊重、互相學習;學會時間 的管理,增進人際和諧關係;培養負責任 態度、遵守紀律,在困難挑戰中,提昇自 我能力,增加抗壓性,指導老師覺得這才 是社團最重要的價值。

期待「金門高中管樂團」繼續為金門 演奏出美妙的音樂,讓美好的旋律處處飄 揚,常常有創新,帶給大家不同的驚喜!

63

893 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 66 號

(082)323169 (082)328638

(082)320431

(04)2422-2277

出版者 發行人 總策劃 總編輯 主編 執行編輯 規劃設計 發行 地址 電話 傳真 印刷 金門縣政府 楊鎮浯 許績鑫 洪蘋萱 李海瑩 翁御勛 蘇大衛 徐宜鈴 金門縣文化局
線上閱覽
金門季刊電子書 @issuu.com
OCTOBER 2022 152 Vol.
線上閱覽 金門季刊電子書 @issuu.com 金門季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