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季刊153期

Page 1

DECEMBER 2022 153 Vol.

專訪人物

流瀉著鄉情的深情吶喊 流氓阿德 │ 02

當期專題 一橋牽 兩地情:金門大橋 │ 10

等了 12 年 金門大橋通車典禮 │ 12

金門陶瓷廠 │ 16

飛閱大橋風景 │ 22

暢遊烈嶼 創生未來 亨式暢遊 │ 26

職人藝象

能歌善奏樂薪傳南管的 金門文化獎人 陳金潭│ 30 致力傳統民俗藝術保存和鑼鼓傳承 陳為仕 │ 36

CONTENTS 目錄

藝文現場

打造最美文化新地標 金門圖美館正式簽約啟動│ 40

金門縣文化局閱讀推廣 藏冬 走讀青岐 │ 44

走讀社區

走讀社區 風雞的故鄉 雙口村的蛻變與成長

雙口社區發展協會 │ 48

懷舊時光機

品嘗一桌烈嶼人情味 新大同餐飲 │ 52

文藝輕旅

高粱風味餐 品味烈嶼風情 沐珈啡 │ 56

品嘗來自烈嶼的甜蜜滋味 海霓蜜坊 │ 60

藝綻金門

舞動精采 推動藝術交流 金門棠風舞蹈團 │ 64

專訪人物

金曲「台語男歌王」

流氓阿德

Ardor Huang

於家鄉金門而言,對阿德並不陌生。國中畢業赴台打工,後在音樂公司擔 任助理,再因緣際會代唱廣告歌而進入歌壇;從1992至2003年,先後 發行《強強滾》、《流氓》、《看看這個世界》三張專輯,《強強滾》也 入圍第4屆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獎。

流瀉著鄉情的深情吶喊 流氓阿德

文/顏炳洳

流氓阿德

歌唱事業正待揚帆進發之際, 卻為了照顧母親而選擇暫時割捨; 直到 2014 年重返樂壇。同年 7 月底,再以《平安符》入圍「 103 年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河洛語 組」前十強,並獲得佳作。 2015 年,發行專輯《無路用的咖小》, 於隔年入圍第 27 屆金曲獎最佳台 語男歌手獎。

至今,已創作並公開發表至 少五、六十首歌曲的流氓阿德, 心態上早已超越「台語搖滾歌王」 身份,其作品更成為某種地域流 行文化的符號語言。

專訪
4

為什麼在金門沉潛蟄伏多年後,還能

順利復出樂壇,並取得更大成就?小島金

門壓抑、保守氛圍,為何並未桎梏阿德,

反而滋養了他的創作靈感。

每個偶然背後 都隱含著必然的天意

甫過中秋寒露節令,十月國慶的金門

依然暑氣未消。阿德於金大演講分享會後

的下午,在金城接受專訪。

阿德說,「慶幸這個島,雖然我被困

了八年,但有學到一些東西。」出生在金

門西園,有六兄弟、三姊妹的家庭,食指

浩繁自不待言,且早年父親因為匪砲受傷

緣故,家中全賴母親苦撐;因此,阿德對

母親、對老家、對金門一直都懷有一份特

殊的情感。

人生看似由一連串偶然與意外綴連而

成,但總是有一些冥冥中註定的天意存

在。

小學三、四年級時,青嶼設有空飄

站,經常會把味精、鹽等空飄過去;那時

老家西園的番仔樓是指揮部,也因此成了

匪砲打擊重點。就讀國小(述美)時,匪

宣傳砲彈從校長室穿過,正好打到他的書

桌,整張課桌椅碎爛一地,幸好是放學時

段,才未造成傷亡,但那種生死無常一瞬

間的感覺也衝擊著他稚幼的心靈;如果

說阿德是幸運的,那麼他的父親顯然並 未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四歲時某晚,父

親因為外出尋找放牛未歸的哥哥,碰巧 砲彈在他身旁爆炸而受重傷。

父親受傷無法正常工作,家裡成員 多,負擔也大;所以阿德的大哥、三哥 都選擇去當兵分擔家計。原本阿德也要 報考士官班,但又碰巧連自己的二哥也 正在服役,因家人覺得太多兄弟都在當 兵而作罷。

如果當年從軍,可能就沒有今日的 流氓阿德;沒當成兵的阿德,原本只 想去工廠當一名普通工人,然後娶妻生 子。然而,人生就是一個意外接著另一 個意外。

阿德說,「很幸運,從小學到國中, 我有兩項排名全校第一,就是國文和音 樂,這也是日後創作音樂的基礎。剛開 始,我對音樂只有一些皮毛理解;後來 到台灣學吉他等樂器,隨著工作所接觸 的人與環境,慢慢覺得自己寫歌創作還 算是很容易進入狀況的。」

成為著名的台語搖滾歌手後,阿德 的唱腔在台語歌壇也是獨樹一幟的。

5
6

「但以前我覺得金門腔很丟臉,很怕

人家知道;後來回鄉照顧媽媽後,重新認 識學習,並由認同而感到驕傲。甚至,金

鐘獎與金曲獎的評審,他們覺得我用忠於 原味的家鄉語言,對發音、對搖滾都是非 常有意義的。」

榮耀與光環是為了替家鄉盡一分心力

未來是否都會以閩南語創作歌曲呢?

創作的思路與方向為何?

「未來會稍微寫國語歌,但主要還是

寫閩南語歌為主,因為用閩南語比較容易 表達情感。隨著年齡增長,個性也比較含

蓄內斂了,未來會朝向輕搖滾,也會寫一

些童謠,教孩子們及年輕人用金門腔說

唱,這也是年紀越大越想要做的事情。而

且,金門的音樂很少,如果像我這樣比一

般人更具有小小知名度的都不去做,那就

會更困難,我覺得我應該去做。」

對於年輕一輩的金門籍歌手與音樂

人,如果想要仿效阿德、走他的音樂創作

路線,是否有機會、有可能也取得成功?

對此,阿德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他也

期許後進要先充實自己,不說達到飽學之

士程度,但至少要有更多內涵,更多文學

及音樂的涵養。

「我有碰到二、三個金門籍的,很可 惜,覺得他們的競爭力還要再加強。」

阿德覺得金門創作歌手,要勇於到台 灣接受洗禮與考驗。

有人會覺得台灣現在的音樂創作及歌 唱環境,已經不比從前,阿德認為,「現 在台灣市場變得很分眾,表演平台也多, 有各種音樂季(祭)或商業演出提供機

會,現在音樂人的主要收入也不單靠唱 片,可能還有延伸性電影廣告、電視劇主 題曲等,或被廣告拿去使用。而且,台 灣的音樂人水準,在全世界都是很前面 的。」

很前面的意思是指台灣的音樂很前衛 嗎?阿德說,「不前衛,剛剛好而已,是 聽眾跟不上。另外,台灣樂壇創作閩南歌 的也不少,也提供很好的學習對象。」

被問及自己如何創作?是作詞比較 難?還是曲子創新比較難?阿德說,其實 寫歌簡單,但要好聽比較難!而創作過 程,有時可能先有詞句,有時則先有旋律 的片段,一旦浮現腦海就把它記下來。

至於創作的方向,有純粹實驗性質 的,有的則需要考量市場性。例如,台灣 的金音獎偏向前者,而金曲獎則傾向後 者。主要還是要看評審的調性,評審都是

7

音樂人,有些會平衡一下大眾娛樂性與藝

術性;有些則希望多元化,並鼓勵新人; 大的方向上,每一屆都可能隨著評審而有 不同。

前行的勇氣 阿德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2017 年,阿德推出《風吹。花帔》金 門音樂電影 。〈風吹〉是遊子離家的鄉愁 與母親對於兒子來信的盼望之情 ; 而〈花

帔〉則透過看似平常的一塊方巾,寄託母 親對孩子滿滿的愛。

2019 年,阿德發行第 5 張專輯《溫 一壺青春下酒》,後受到金門酒廠關注而

邀他擔任「原釀 21」廣告代言,並於一個

多月後獲得金曲獎。

阿德說,「明年會推出一首〈來金門

〉,也許對活化金門觀光有點幫助;

如果有機會,也會透過正常管道申請補

助,再拍一個MV。我覺得每一個年齡段, 都要去創作符合他年紀的音樂;我寫過的 對生命感觸的歌,比寫愛情的更多。因為, 生命感觸之類的,涉及成長歷程,有親情、 友情與愛情,也都是可能的創作主題。」

寫歌陪伴需要的人

是否有評估過大陸市場?或去大陸發

展?阿德認為,「語言是個問題。以前所 在的華妍唱片,在大陸頗有基礎;我也遇 到過從大陸北方搭很多天車,專程南下來 看我演唱〈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的歌 迷。但是,很多事情還是需要水到渠成 的。」

在走過人生的上半場之後,阿德說, 會出一張經典集作為前半生的階段性總 結;而未來最想寫的,是類似「人生指南、 人生使用說明書」之類的作品。

「我常遇到一些人對我說,德哥你哪 一首歌救了我;好像給人家帶來很多安慰 是我的天命;寫歌陪伴需要的人,告訴聽 友們,我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讓他們有 勇氣走下去。」

當被詢問是否方便回答一些私人感情 問題時,阿德大方表示可以。他說自己有 女朋友,從事室內設計,也拿過很多獎項; 兩人在一起,但不一定要結婚。

最後,阿德談到自己將來的目標表 示,「自己的目標是,六十歲以前,可以 沒有壓力的到處走走。現在還有六年,但

一切都說不準;何況,還有還有很多事情 想做、要做;人生就像海水,推來推去。

有時候想也沒用!我倒是比較煩惱將來 (自己)的家產要怎麼辦?」

阿德爽朗而溫暖笑著。

讓他們有勇氣生活下去
8
9

一橋牽

當期專題

金 門 大 橋

兩地情

10月30日星期日 天氣陰風和景新

等待 30 年,金門人終於等到這一天!金門 大橋 10 月 30 日上午舉行通車典禮,包括前總 統馬英九、金門縣長楊鎮浯、行政院副院長沈 榮津、交通部部長王國材、立法委員陳玉珍、 陳雪生及中央地方各界來賓鄉親共同見證,並 於當天下午 3 時正式開放通車,劃下歷史性的 里程碑。

通車典禮於上午 10 點在金門大橋湖下端舉 行,典禮開始時,先由金寧中小學的寧鼓隊學 生,以雄壯的鼓聲揭開開場序幕,再由天震堂

的鑼鼓隊和醒獅隊表演祥獅獻瑞,在鑼鼓喧天 聲中,雙獅口中掉下「台灣首座」、「金門大橋」

的賀詞,表演節目旋即告一段落。

等 了 12年 文/楊楊 蘇大衛
12
前總統馬英九風塵僕僕趕 來參與大橋通車典禮。

金門大橋通車了

等待12年 終於通車啟用

緊接著,頒獎感謝對大橋營造工程的 有功人員,包括高工局、世曦工程和東丕

營造代表。分別由金門縣長楊鎮浯、行政

院副院長沈榮津、交通部長王國材頒贈感

謝狀,之後介紹與會貴賓,並由高工局長

趙興華親自作「金門大橋建設計畫通車簡

報」,他以投影片向在場來賓介紹金門大

橋這 12 年來一波三折的經過,以及如何

克服海事工程的艱辛,讓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

金門縣長楊鎮浯致詞時難掩激動心情

說:「金門大橋通車了,短短的 5.4 公里,

我們走了 12 年,一座橋,三代人的夢想,

我們終於讓它實現了!從一根鋼筋綁紮

到打下 532 根深海基樁,再到第 376 塊

預鑄節塊吊裝完成,這一路走來,感謝行 政院、交通部高工局對工程的支持,更要 感謝這些年來,日夜投入大橋興建的辛苦 工程人員,讓五分鐘車程往來大小金的夢 想實現了!烈嶼鄉親從此刻開始,緊急醫 療不需要再看天候,民生物資獲得了保 障,迎來全新發展的階段。」

楊縣長感謝所有日夜投入金門大橋工 程的工作夥伴們,也感謝前總統馬英九核 定金門大橋的興建,在前縣長李沃士及議 會共同努力下,向中央提出金門大橋的興 建計畫,獲得中央的首肯。他也感謝行政 院及交通部高工局,大家想要把這一座橋 蓋好的決心,感謝所有參與的夥伴。

13

五分鐘車程 三代人的夢想

楊鎮浯表示,金門現在要迎接的是大 橋所帶來的美好,金門作為一個島嶼,交 通的發展至為重要,包括島內的交通以及

聯外的通道,這幾年完成停車場的發包或

規劃,道路修整也獲得交通部大力支持, 希望對外交通能夠順暢,交通就是金門發 展的命脈,所有的金門鄉親也希望金門的 對外交通-小三通能夠盡速開通。

議長洪允典反映地方與民間的心聲表 示,金門大橋建橋經費高達 96 億 6,000

萬元,中央僅補助 48 億元,佔總經費的 49 %,與建橋時說好的「中央負擔三分 之二」並不相符,現在籌建中的「馬祖大 橋」是由中央全額買單,同是離島,本案 建橋經費應比照馬祖由中央負擔。他也提 到,環顧全國,沒有任何一座橋梁有收 費,考量收費成本與收費必要性,金門大

橋通車後不應收取過橋費。

陳玉珍:通車代表從今 以後沒有大小金門之分

立法委員陳玉珍回想,當初一開始, 金門說要蓋金門大橋,中央是不同意的, 為了展現金門興建大橋的決心,自陳水在 縣長開始,每一任縣長都編列建橋基金, 30 年過去,金門大橋終於完工了,金門人

都感到很欣慰,金門大橋的通車,代表著 從今以後,金門再也沒有大小金門之分。

14
金門大橋於 10 月 30 日舉行通車典禮。

陳玉珍也說,希望橋的開通只是一個

開始,接下去希望趕快重啟小三通。她

說,當初的建橋基金,不只是代表金門大

橋,也代表連接金門和廈門的金廈大橋,

因此她希望中央能夠遞出和平的橄欖枝,

讓象徵和平的金廈大橋能夠成真,讓金門

永保和平。

前總統馬英九表示,金門大橋計畫是

他在 2010 年總統任內所核定,2011 年

1 月 9 日,他和當時行政院長吳敦義在烈

嶼主持開工動土典禮,當時一位老先生流

著淚跟他說:「我們等很久了。」讓他十

分感動。馬英九說,金門大橋過去老是被

戲稱「選舉浮橋」,在選前就浮上來成

為話題,選後又沉下去不見蹤影;他擔任

總統後,和時任行政院長劉兆玄到金門,

當時他就決定,一定要把金門大橋興建起

來,不是為了選舉,是為了「還金門人一

個公道」,因為兩岸對峙時期,金門是保

衛台灣的最前線,這座大橋建成的背後意

義,是代表「本島對於外島過去艱辛歲月

的補償與感謝」。

馬英九:興建金門大橋 是為還金門人一個公道

代表中央出席的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

表示,金門大橋跟離岸風電計畫都是政府

近年積極推動的重大建設,兩個計畫都屬

在消防車、警車前導下,貴賓們搭乘專車進行大橋巡 禮。

於海事工程,需要大量的施工船舶機具, 尤其橋梁基礎又更為龐大,施工團隊需 要在惡劣的海象與堅硬的花崗岩盤中, 一吋一吋地鑽掘基樁,到今天終於通車, 令人十分敬佩。沈榮津提到,金門大橋 是採百年使用年限設計施作,橋上也跟 國道一樣設置了鋼纜全時監測、交控、 氣象偵測設備,不僅可以確保用路人行 車安全,對整體橋梁安全更能保障。

當天在中午十二時左右,司儀邀請行 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交通部部長王國材、 前總統馬英九、金門縣長楊鎮浯、立法 委員陳玉珍、金門縣議會議長洪允典、 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連江縣立法委員 陳雪生等人移駕到大橋橋頭共同剪綵, 正式宣告金門大橋正式通車。貴賓們也 分別坐上迎賓公車和遊覽車,在警車和 消防車前導下,緩緩開過大橋巡禮,一 場隆重的通車典禮圓滿完成。

15

慢工出細活,件件唯一,

全國唯一官窯-金門縣陶瓷廠

金門縣陶瓷廠於民國 52 年設廠,係

地區公營事業單位之一,開採島上優良高 嶺土,產製地方日常所需器皿及陶藝精

品,受到總統府特別關注而為禮賓御品, 有「全國唯一官窯」之美譽。

早期金門縣陶瓷廠與金門酒廠共同合 作,提供所生產的瓷器盛裝金門高粱,深 受海內外愛酒人士爭相收藏,打響知名 度;民國 56 至 71 年研製生產祝壽、戰

鬥、節慶等多元系列紀念酒瓶,目前市面 仍流通常用及大宗 1、2、3、5 公斤酒罈;

文/李佳融 金門陶瓷廠
16

72 至 74 年與國立故宮博物館及台灣手工業研究所技術合作,產

製仿古藝術品;75 至 84 年間承製台灣省公賣局各式酒瓶,年產

量達 2 百多萬件,目前為國內最大陶瓷酒容器製造廠,也是國內

少見且難得從製模到生產有能力一貫作業且具備有完整生產線的

陶瓷工廠,並持續轉型以推廣「官窯名瓷加美酒」之客製主題酒, 廣拓市場,再創「官窯」營運高峰;廠內另附設陶瓷博物館,典 藏數千件名家及仿故宮古銅陶藝珍寶。

大橋啟動當日

近則為提升官窯內涵與強化多樣性創作,陶瓷廠積極與國立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合作建構離島工藝中心,計畫從技術、文

化取得更多能量,積極提升生產作業效能、品質,藝術水平;同

時多方邀集國內知名藝術、陶藝家等駐廠指導創作,並啟動培養

在地工藝人才及與在地青年共創,進而打造金門島嶼工藝及陶瓷

創作之基地,永續保存金門傳統工藝文化與陶瓷製作技藝,延續

金門陶瓷廠強韌的生命力。

民眾排隊爭相收藏紀念。

90 歲林吉炎爺爺清晨
17
6 點就前往展售現場排隊

巧奪天工 手工製成

金門縣陶瓷廠分為「產品生產區」及 「客務服務區」兩大廠區,其中「產品生 產區」分別分為:

(一)「藝品部」包含藝品彩繪創作及名 家協作。

(二)「瓷瓶生產」分別是主題藝術性酒 瓶及實用性公升酒瓶。

1. 委託製造金酒瓷瓶用酒,每年產 製約 50-60 萬支。

2. 客製官窯具藝術性瓷瓶主題酒, 每年產製約 12 萬支。

(三)「客務服務區」則分為:

1.「門市部」藝品展售、DIY 彩繪瓷 瓶等體驗區。

2.「主題酒部門」客製官窯瓷瓶,接 受客戶訂製,協助設計和提供灌酒 之一貫作業服務。

由專業名製模大師蔡金頤先生原模俥製雕塑製模。

貼花-量產後進入生產程序。

18

精心照料每件成品

金門縣陶瓷廠現為全國最大生產容

器瓷器及陶瓷藝品之工廠,亦是至今仍

維持傳統手工生產、工藝的一貫作業程

序,手工生產程序繁複,每件產品都經

過至少 10 名以上的各產線專業人員精

心照料和用心雕琢。

從設計圖開始,經師傅的原模 製

雕塑、製模、翻母模注漿、修坯、素燒、

施釉、試燒到調釉色、試花紙,需要不

斷的試驗至可以手工量產,整個生產過

程至少需要經過以下 14 道關卡:

1. 原模俥製雕塑、製模

2. 原料、調漿

3. 注漿

4. 修坯

5. 素燒

6. 施釉裝窯

7. 燒窯(含電子與瓦斯窯、機電)

8. 測漏

9.SGS 檢驗

10. 加工貼花

11. 烤花

12. 品管

13. 包裝

14. 再次品管與出貨

貼花完後進入烤花階段。

金門大橋通車誌慶瓷瓶進入隧道窯烤花及降溫全程至少 8-10 小時。

大橋詩由金門縣陶瓷廠廠長何桂泉題詩,名書畫家吳鼎仁 老師書寫墨寶。

19

以金門大橋高粱穗心為橋柱設計此款紀念酒瓶型,正面以 99 純金貼花,背面以詩題,並以錦盒供民眾收藏作 為贈禮。

國內橋梁工程的一大艱難挑戰-金門大橋

金門大橋於 101 年 5 月動工,並於 111 年 10 月 30 日正式通車,橋塔造型由金 門縣民票選符合金門高粱酒特色之穗心形,造型獨特為世界首見,其長度 5.4 公里為 國內最長的橋梁。大橋工程克服了所在海域水深、潮差變化、海洋高腐蝕環境、氣象 海象、航道需求等各種不易克服的影響,是國內橋梁工程的一大艱難挑戰。

七分觀光 三分交通 穗心傳語風情再現

為配合「金門大橋通車誌慶」,金門縣陶瓷廠經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特別授權,其 所設計之金門大橋意象,藉由七分觀光三分交通為政策,行銷金門,特別以「金門大 橋」的「穗心傳語-風情再現」為背景意象,並由金門縣陶瓷廠何桂泉廠長題詩,名 書畫家吳鼎仁老師書寫墨寶「七分觀光三分行,高粱穗心展風情、六跨五塔連金烈, 從此兩金永康寧」,推出相關紀念產品。

20

金門大橋官窯紀念杯共推出深藍與墨綠兩款, 並以 99 純金貼花設計。

陶瓷廠亦於 111 年 3 月推出以 Q 版

發想,並以金門大橋其「橋名景觀牆」之 設計,藉由橋梁兩端連接當地之風土文化

元素,以地方守護神之風獅爺(大金門是 風獅爺的故鄉)與風雞(小金門是風雞

的故鄉),構思之橋台起點意象(詳見交

通部台灣區國道高速高路局官網 https:// reurl.cc/e6gzqK),推出「金門大橋官窯

紀念杯」。

整體紀念杯以白金設計「金門大橋」

為主角及「大小金門地圖」為主視覺意

象,「題詩」以亮金設計,杯底邊緣「橋

名景觀牆」以霧金搭配,象徵橋梁工程之

一大艱難挑戰,完成真金考驗的「金門大 橋官窯紀念杯」。

限量款的「金門大橋通車誌慶紀念 酒」(750c.c.58 度)」,由金門縣陶瓷 廠專門製作並搭配高粱美酒,一推出即讓

民眾爭相收藏,以紀錄全國首座最長跨海 大橋的落成。

111 年 10 月通橋當月,金門縣陶瓷

廠再以金門大橋設計之主題意象,採用金 門特有產物高粱之穗心為表現型態,瓶身 以金門大橋橋塔造型為設計,五柱與六跨 立於湛藍海中央,緊密連接著大金、小金 (烈嶼)兩島縣民情感。

21
金門縣陶瓷廠何桂泉廠長與全體同仁精心製作。

飛閱 大橋 風景

串連大小金門的大橋,也畫出金門攝影的一道天際線,金門季刊與金門 縣攝影學會合作,透過攝影人的鏡頭,帶領讀者探訪大橋的晨昏景致。

22
徐國成/攝影 徐國輝/攝影 許進西/攝影
吳家興/攝影 吳家興/攝影 吳家興/攝影
23
徐國成/攝影
徐國輝/攝影
24
徐國輝/攝影
吳家興/攝影 許進西/攝影
25
許雅玲/攝影

暢遊烈嶼 創生未來

亨式暢遊

文/蘇大衛 圖/亨式暢遊

近年來,各地都吹起了一股地方創 生的浪潮,除了農業、文創、社區營造 等方式,結合在地特色的觀光旅遊也是 地方創生的一種新創模式。由一群在地 的烈嶼返鄉青年所組成的亨式暢遊團隊, 他們用年輕世代的創意與對家鄉的熱情, 點亮烈嶼的希望。

一起回家 讓家鄉更好

來到烈嶼旅遊的觀光客,幾乎無人不

知無人不曉這家位於西方村的「嘉年華冰 菓室」,許多自由行的遊客們循著地圖騎

著機車,走入這條復古懷舊的巷弄街道, 感受老屋韻味的同時,也發現這裡多了煥 然一新的青春氣息。

嘉年華冰菓室的創辦人,同時也是亨 式暢遊的創辦人陳家揚,90 後出生的他

雖然年紀輕輕,不僅已經在金門創立數個 文創品牌,還擔任金門縣烈嶼鄉商圈發展 協會總幹事、西方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等 職務,為烈嶼的發展可說是盡心盡力。

陳家揚說,許多烈嶼人最常被遊客

問:「這裡還有什麼好玩?」這個問題讓 他不斷思考,卸下一身戎裝的烈嶼,未來 該走向何方?他聽著長輩遙想當年的熱 鬧光景,昔日阿兵哥放假時在街上摩肩擦 踵的景象已不復見,僅剩的是凋零與老 化,這裡看不見生機,年輕人只能不斷外 移求學就業,令人不勝唏噓。

26

因為不捨眼睜睜地看著家鄉就此凋零

下去,陳家揚決定回到烈嶼重振風華,致

力於地方創生與推動觀光產業,他陸續

與家人朋友攜手打造了「高粱股東會」、

「我只在乎你」、「玖零肆」、「亨式暢

遊」等品牌,希望能夠運用自身專業與 年輕世代的創意,為烈嶼注入活水。其中

「亨式暢遊」專營《烈嶼一日套票行程》,

讓在地人教你玩烈嶼,亨式暢遊團隊夥伴

們深信,烈嶼這座充滿歷史文化之島,一

定會有無限可能的發展,於是在團隊的努

力規劃之下,推出許多結合在地文化的體

驗項目,希望能夠透過深度體驗遊程,打 破過去人們對於「烈嶼只能玩三個小時」

的刻板印象,讓更多人願意選擇花上一天 來趟烈嶼之旅,甚至是願意再度回訪,拉

27

起沒落的觀光產業,這群返鄉青年推動 地方創生,不只創生,還要創造無限可 能。

結合在地特色 深度體驗美好烈嶼

陳家揚說,過去數十年來的烈嶼, 幾乎都是重兵駐守,嚴格管制之下,不

僅讓這座島擁有濃厚軍事氣息,對於 外地人來說,更是披上一層神秘面紗。

然而隨著時空遷移與交通的改善,沒

有過多開發、保留許多原始狀態的烈 嶼,顯得更加純樸迷人。

所謂的深度體驗,首先要認識、 並且融入地方。亨式暢遊團隊從走入

28
陳媽媽也回到金門協助返鄉的陳家揚創業

社區開始,透過訪談地方耆老,瞭解烈嶼

過去到現在所經歷的興盛與衰落,紀錄許

多網路上搜尋不到的精采故事,他們也真

正了解到地方的需求與期待。

首先要深刻體驗烈嶼過去的軍事氣

息,有別於傳統透過講解軍事景點、遺

跡歷史,他們推出了四維營區水彈體驗,

帶領旅客們實際來到營區進行射擊對戰

體驗,讓遊客真實體驗槍林彈雨的緊張刺

激,那種感官衝擊令人印象深刻!顛覆過

往走讀營區的方式,每個碉堡空間的設

計,用模擬戰爭的方式,親身體驗,才能

懂得和平是用多少努力換來的,萬分感激

奉獻於金門的戰士們。

除了深厚的人文歷史,烈嶼更有豐富

的潮間帶資源,還有離島限定的活化石

鱟,實際走訪前線潮間帶,或是體驗時下

流行的 SUP 立槳,來一場深度的生態海

洋旅遊;如果想要感受烈嶼在地產業,高

粱編織文化是不可錯過的行程,高粱除了

釀造高粱酒之外,還擁有許多用途,而高

粱掃把正是金門人古老的智慧結晶之一。

古早的金門人會就地取材,運用高粱枝桿 製作高粱掃把,成為他們的掃除利器,亨 式暢遊透過帶領遊客體驗高粱掃帚的編 織文化,同時活絡了品種復育以及文化體 驗。

亨式暢遊把這些旅遊特色點集合起 來,串聯起整個烈嶼環狀帶,讓整座島嶼

成為最佳的地方創生實驗場域。陳家揚 說,團隊創立這幾年來,雖然一開始難免 不被看好,但透過眾人的共同努力,一步 步發掘出烈嶼的特色與文化,將其轉化為 能夠帶來商機的特色產業,慢慢地在地方

打響了名號、做出了成績。

如今大橋通車了,大小金搭起了更加

便捷的陸路交通,未來造訪烈嶼的遊客人 潮更多了,他們也會推出更多特色遊程來 迎接觀光人潮,並將如何讓烈嶼更好化為

使命,實踐創業理想的同時,也希望將這 份精神傳達出去,讓更多人感受到烈嶼人

熱愛這片家鄉土地的真心。

29

文‧圖/楊天厚

集南管樂、傀儡戲和法師三技於一身,榮獲 2021 年第六屆金門文化獎的是誰呢?是他,陳 金潭樂師, 1944 年出生於純樸農村斗門,是金 門地區家喻戶曉的南管樂好手。

長久以來,陳金潭樂師風塵僕僕跑遍國內外 各地,與同好切磋南管技藝,從事文化交流,並 且建立良好的國民外交。

30

縱橫海內外 與高手同台

1986 年 3 月,參與為期一個月的「漢唐樂府美日巡 迴演奏」,先到日本古都奈良縣天理大學舉辦一週五場

次演出;再到美國紐約、芝加哥、舊金山、賓州等大學 和文化中心演奏南管樂。之後直奔歐洲,在英國牛津大 學、劍橋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 以及比利時等國巡迴演出,時間長達 41 天。

亞洲地區的演出,以香港、中國大陸、菲律賓等地 為主。譬如 1993 年 8 月,參加香港「第三十四屆亞洲 及北非洲研究國際學術會議」;1995 年參加菲律賓「國

風郎君社六十周年慶整弦大會」。

大陸方面,與閩南地區的泉州、廈門一帶南音同好

交流最為頻繁,光「世界南音大會」即參與過四、五屆。

1994 年元月,第五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獲邀參賽, 演唱〈望明月〉名曲。尤其 1995 年參加廈門南音大會

唱,1996 年參加泉州國際民間藝術節「高山流水南音音 樂會」這兩次,與如雲高手同台演出,記憶最深。

陳金潭樂師示範南管樂拍板 ( 左 ), 示範南管樂響盞 ( 右 )。

31
陳金潭家傳木刻傀 儡戲偶頭部,時間 超過 200 年。

栽培學子 發揚南管

老成栽培新秀,始能真正落實南音薪

傳工作。因此,金潭樂師又馬不停蹄奔走

於台、金兩地大學與中小學等學府,以及 文化中心從事南管樂教學。他在 1994 年

1 月 7 日,受聘擔任彰化縣文化中心舉辦

的「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度文藝季彰化縣千

載清音∼南管研習營」授課講師。1994

年 9 月 22 日,受聘擔任臺北市立永春高

中南管社團分組活動教師。1996 年參加

臺北市傳統藝術節「南管遊賞∼非常南 管」盛大演出。

1995 年 11 月 14-15 日,參加文建

會委託中興大學舉辦的「地方文化與區域 發展研討會」。1997-1999 年,獲聘國立

國光藝術戲劇學校「音樂科兼任技術及專 業教師」。從各項研討會的參與,到黌宮

學府的實地授課,金潭樂師深厚的功力屢

獲肯定與推崇,正是「功夫下得深,鐵杵 磨成繡花針」的不二鐵證。

金門是我們的故鄉,落實南管樂的教 學,是地區每位南音同好共同追求的神聖 目標。基於這項使命感,他從大、小金門 南樂社團間相互切磋交流,進而推展中小 學南管教學工作,無不投入相當大心力。

在各界高度肯定聲中,2010 年身膺「斗

門南樂社」負責人時獲縣府頒發「金門縣

業餘演藝團體登記證」。2011 年當選「金

沙鎮絃管社」第 6 屆理事長,也獲文化

局頒給南管樂演出的「金門縣 BUSKER

街頭藝人證」。2013 年金門中秋節博狀

元餅大會任南音主唱。2021 年更榮獲第

六屆「金門文化獎」桂冠,推到人生另一 高峰。

32
陳金潭應邀於日本古都奈良縣天理大學演唱南管樂。

滿腔熱忱 精進技藝

他還記得,小學畢業當時,斗門村中有 一間「南管間」,先後聘請王清吟、王容先、 邱九如等老師授藝,滿腔熱忱的陳金潭就這

樣跟著學,讓金潭樂師日後在南音界得以施

展長才,從主唱到「上、四下管」諸般樂器,

皆能得心應手。

其中南管樂的主唱,以及上、下四管樂

器,邱九如老師傾囊相授居功最偉,再加上

廟會醮儀主壇之便,唱功外,最拿手的就屬

嗩吶、洞簫這兩款樂器。南管演奏樂器,有

所謂「十音演奏」,十音指:琵琶、三絃、 洞簫、二絃(合稱上四管);響盞、雙鐘、 叫鑼、四塊(合稱下四管),此外還有拍板、 噯仔(或稱小嗩吶)等樂器。在禮俗面,古 婚禮用「十音」,喪禮則以「八音」作區隔。

菲律賓國風郎君社六十周年慶整弦大會紀念特刊, 右為大會贈送給陳金潭的紀念品。

2013 年金門中秋博餅大會演出。

漢唐樂府美日巡迴演奏會特刊的陳金潭簡介。

33

「斗門南管社」較早設立。1994 年 「金沙絃管社」相繼成立,金潭樂師同時 出任兩個南音社長。1995 年 6 月,協助

金沙國小組訓南管樂團,從金沙國小到金 沙國中南管社團的教唱,是一段值得懷念

的歲月。福建泉州地區南管是國小必修

課,因從小扎根才能培育優秀人才,目前 南管樂演唱已成為泉州流行風尚。以洞簫

而言,每支索價約在新台幣捌仟到壹萬元

之間,開支不小;唯有經費充足,南管社

團才能真正在校園落實。

原汁原味 傳唱不輟

南管樂成員大部分出於興趣,若想依

靠南管演奏收入養家,那是很大的挑戰,

因此一般人學習意願不高。國人傳統對

南管樂的看法,總認為它是公子哥兒的玩 興,曠日廢時。就以「斗門南樂社」為例, 1958 年「八二三戰役」前,成員原有 20 多人,如今僅剩 5 人。「金沙絃管社」

原有 10 多人,如今亦僅剩 5 人。「金門

樂府」的成員,大部分是退休公教人員, 沒有經濟壓力,學員可以把南管演唱當休 閒活動,成員才能一直在增加當中,可見 南管樂在金門地區所面臨瓶頸。現在南管 樂部分已有西洋化趨勢,這又是另項隱 憂;保持原汁原味傳統南管樂演唱,是金 潭樂師多年來的堅持。

生活無虞、行有餘力才能談到興趣, 這是嚴肅現實經濟課題。目前大部分時間 多在從事村廟醮儀法師工作的金潭樂師, 是「混元壇」成員,老闆陳梅濤;偶爾才

34
陳金潭接受專訪神情,牆上懸掛的是珍藏多年的樂器。

會從事陳府家傳絕活的傀儡戲演出。祖

父陳奕惇對務農興趣不高,改演傀儡戲

為業,屬業餘性質戲班,沒有響亮招牌,

專門為村人提供簡易的祈願科儀,譬如還

願、天公生(東半島一年兩次,分別為正

月初九與八月中秋)、婚嫁、慶生等科

儀,一年大約可以維持 10 幾次演出。

絕活傀儡戲 克紹箕裘

父親陳春風克紹箕裘,繼續傀儡戲演

出,陳金潭是第三代傳人,但主業仍是法

師。當年祖父的戲偶是買二手便宜成品, 到今天算來應有 200 年以上歷史,除供 奉在供桌的「相公爺」外,就僅餘穿紅袍 的狀元、穿淺藍色花紋的小生、穿紅衣的 旦,及穿棗紅色衣服,留有鬍鬚的老生 數尊等。「祖父沒唸過書,父親也僅唸私 塾,可是書法卻是一級棒,這是我引以為 傲的紀錄。」陳家長輩的奮鬥史頁,是金 潭樂師一生學習的標竿。

懂得感恩、惜福的人最有福報,這句 話在金潭樂師身上獲得最佳印證!

35
陳金潭家傳傀儡戲偶。

文‧圖/楊威廉

2022 年第七屆「金門文化獎」頒獎給推動歌仔戲、 鑼鼓隊不遺餘力的前金沙鎮民代表陳為仕。在金門只要 一提起的鑼鼓,首先想到的就是陳為仕,他積極投入對 金門的傳統藝術保存,是地區傳統鑼鼓陣及歌仔 戲的名師,他曾受邀至各國小、社區擔任指導 老師,為傳統技藝的薪傳貢獻良多。

陳為仕 36

組織麗英歌劇團 復興鑼鼓隊

陳為仕生於民國 21 年,自幼生長在

戰亂的環境,曾經擔任過何浦民防中隊長

及九三砲戰分隊長,參與自衛隊任務保家

衛國;還擔任金沙鎮民代表會第二、四屆

鎮民代表;他在襁褓中父親落番下南洋,

靠著母親做女紅維持生活,雖然生活貧

困,因對歌仔戲充滿濃厚興趣,他在沒有

老師教導下自學唱戲。

民國 40 年時,主動向在金門服役的

台灣新寶興歌劇團謝水木學到打鼓技藝

和歌仔戲身段,駐軍走後,他不但能夠敲

鑼打鼓,還學會自己配曲編劇,一方面為

維持家計,另一方面為發揚、延續傳統文

化。民國 47 年組織「麗英歌劇團」擔任

團長,劇團的名稱源自於擔任花旦的麗花

和小生的阿英,起初因人員不足,甚至將

結婚不滿一個月的妻子拉來一塊做戲,整

個戲班子共有 32 位成員,苦心維持劇務

生存。

麗英歌劇團興盛於民國 60 年代,他

自創十餘首歌仔戲詞曲,並應邀前往各部 隊表演、勞軍,也曾為平淡的農村生活注 入了許多高潮。無奈在巨大的環境變遷, 因為請戲的人變少,一直到民國 70 年, 營運了二十多年的戲團被迫關閉。不過, 他對傳統音樂和地方戲曲仍不能忘情,隨 後又組織了復興鑼鼓隊,創作鑼鼓隊曲 調,在廟會、節慶和各種熱鬧場合演繹傳 統音樂,延續傳統禮俗,讓更多金門後代 了解鑼鼓的文化意義。

為推展傳統技藝,陳為仕曾在湖埔、 金鼎、開瑄、金鼎、古城、中正等各國小

三十多年傳授歌仔戲和鼓藝,向下扎根, 投注畢生心血從事文化藝術活動及教學薪

傳工作,熱心推廣民俗文化,足跡踏遍金 門各聚落與學區,走到金門各處都有人問 候「老師好」!桃李滿浯島。

學童追隨陳為仕學習歌仔戲。
37
迎城隍時穿著歌仔戲服裝繞境遊街表演。

致力技藝傳承 闡揚民俗文化

金門以「文化立縣」,島內充滿無 數的文化瑰寶,以金門戰地史蹟、閩南

文化、文史工作、鑼鼓陣、歌仔戲成就 一千七百年的歷史底蘊,交織匯聚於金門

島嶼,讓金門文化成為獨一無二的特色。

文化是一代一代承先啟後,陳為仕也細數 他在多所學校推展鑼鼓隊以及歌仔戲的

歷程,感慨傳統文化如歌仔戲、鑼鼓陣等 凋零,盼縣府能重視文化傳承。

平時鍾愛古文物收藏,陳為仕在何厝

投注畢生心血,用紅磚建成富有古雅風 情的「民俗樓」,裡面典藏著各式民俗 技藝物品、歷史古文物,都是他的珍寶, 像文、武場樂器、歌仔戲全套服裝、道具

刀劍皆保存齊全,其中包括百年大鼓、王 帽、繡鞋、男靴等。其他有日常用品的碗

盤、茶具、文房四寶、農具、石頭、貝殼、

香爐、婚嫁用具、古早梳妝台、胭脂盒、 神龕、各式竹籃等玲瓏滿目的古代器具, 令人目不暇給。

他之所以把將大部分的錢都花在這些 收藏上,雖在一般人眼中,認為這些東西 都是人家不要的垃圾,但是在他眼中,可 是金門的寶貝,一旦流失或毀壞,對於我 們文化是一大損失。

館內收藏的相片中,多為他教導學生

唱戲、打鑼鼓的經歷與成果。他另外保留 創作歌仔戲譜和鑼鼓曲調,也完整收錄其 中;民俗樓是傳遞文化的教室,他將幾十 年的心血,傳承給新一代文化追隨者。民 俗樓完工後,他為整理自己收藏的傳統藝 術珍寶,希望能繼續將傳統藝術命脈傳承 下去,讓金門成為真正的文化之島。

陳為仕投注畢生心血建成「民俗樓」,典藏著各式民 俗技藝物品、歷史古文物。

陳為仕民俗樓典藏歌仔戲全套服裝、道具刀劍皆保存 齊全。
38

第七屆「金門文化獎」得主

他已邁入 90 歲高齡,但穩健腳步和 宏亮嗓門,搭配笑咪咪的眼睛,談起畢生 致力鑽研及保存的鑼鼓樂、歌仔戲和民俗

文化仍充滿熱忱,滔滔不絕、手腳不自覺 比劃,彷彿能隨他熱情的口吻,走入他的

世界。他謙虛的說,「我這個人沒什麼 知識,就是靠經驗。」但旁人眼中絕非如

此,他在小學時代起就學習以歌仔戲為核

心的鑼鼓唱及各種唱、打和動作。

他提起某次楊麗花來金門勞軍,向司

令官報告尋找民間同派師兄陳為仕,司令

官派座車到何厝迎接陳為仕奉為座上賓,

受到司令官和楊麗花伉儷禮遇的榮寵。另

外,某年迎城隍重金請來明華園在城隍廟

戲台公演,同時段陳為仕教導的學生鑼鼓

隊在外武廟戲台拚場,深怕觀眾被搶走,

縣長楊鎮浯頒獎 2022 第七 屆文化獎,表揚推動歌仔 戲、鑼鼓隊不遺餘力的陳 為仕。

陳為仕精神鼓勵學童,並親自指揮帶領鑼 鼓隊上場,特別賣力熱場的巨響鼓聲,一 下子吸引觀眾爆滿,他形容「小蝦米扳倒 大鯨魚」,讓他更有信心金門鑼鼓陣能出 人頭地。

陳為仕從小到大到老,他的生活重心 都在傳統音樂和戲劇;他對鑼鼓和歌仔戲 的傳承認真執著,展示在民俗樓和舊宅房 間中,到處都是他精心收藏的寶物,讓我 們驚奇的是,原來金門還有人默默的為傳 統文物保存努力;全心為了傳承鑼鼓、戲 曲等地方傳統文化出錢出力,將興趣成為 一生志向,致力保存與發揚。

今年第七屆「金門文化獎」頒獎給推 動歌仔戲、鑼鼓隊不遺餘力的陳為仕,實 至名歸!

39

金門藝文發展邁向新里程碑! 2022 年 9 月

16 日,金門縣政府與圖美館工程競圖首獎得主- JJP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完成簽約,儀式在 金門縣文化局一樓大廳舉行,由楊鎮浯縣長和蘇 重威建築師代表共同簽署。圖美館在地方人士殷 切期盼下,歷經多年爭取終於跨出歷史性的一大 步。圖美館預計於 2026 年底完工,將成為結合

藝術文化、觀光休閒、軍事教育、和生態地景等 多功能的文化新亮點。

藝文特區型塑文化新風貌 「文化扎根」和「宜居島嶼」是金門縣政府

近年積極推動的兩大政策,為實踐此目標規劃了 「藝文特區計畫」以落實文化平權與凝聚自身文 化認同,具體內容涵蓋建置縣級圖書館、美術館 和親子教育館等主題場域,同時解決現有藝文展 覽空間的不足。

40
文/邱建順 圖/金門縣文化局

美術館新建工程」已獲教育部 1 億 5,000

坐落於乳南2營區的⾦⾨圖美館,以做為⾦⾨新名片為⽬標。(李⾦⽣攝)

萬元和文化部 400 萬元經費補助,特別

感謝陳玉珍立委及行政院張景森政委鼎

力襄助,未來將持續向中央政府爭取國發 基金及前瞻計畫結餘款等資源,以利整體

計畫更臻完美。

軟體方面,藉由舉辦「金門中心圖書

館推動委員會」,邀請來自全國各大圖書

館的館長及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一同協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916003563-260405?ctrack=pc_main_rtime_p03&chdtv

助研議後續閱讀風氣及圖書業務推動等

議題。楊縣長強調,完成簽約只是一個開

始,後續縣府同仁將與建築師團隊戮力同

心,合作無間,如期如質打造出代表金門

新文化的地標建築。

占地萬坪、幅員遼闊的「金門縣中心 圖書館及美術館」,坐落於金寧鄉與金湖 鎮交界之處。因市區公有土地有限,縣府 亦評估過金城海濱公園旁原福建省政府 建築、台開園區和莒光湖畔等地,但皆有 不同考量而作罷。

選定現址的原因,除了該區擁有特殊 地景地貌和戰地史蹟保存外,更難得可貴 的是該基地位於金門島中心點,南側接壤 金門第一座森林遊樂區、縣民們假日休閒 最佳首選-「中山紀念林」,搭配便利的 大眾運輸系統,在交通移動上佔有地利優 勢,便於更多鄉親前來。

1/7
中時 李⾦⽣ 16:38 2022/09/16
41
坐落於乳南 2 營區的金門圖美館,以做為金門新名片為目標。(李金生攝)

此外,「藝文特區計畫」還包括「縣 定古蹟金門雙乳山坑道修復及再利用計 畫」,已向中央政府爭取近 2 億補助 款,將對該區光華堡和雙乳山坑道等軍

事遺址進行活化。楊縣長也透露,金門 縣政府正思考把該區域打造為可供幼兒 遊戲、青少年運動,及親子互動的主題

休閒場域,待完工後與圖美館串聯為金 門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

倚山勢而建的自然系建築 經過兩階段評選、自 27 個建築團隊

脫穎而出,拿下「金門縣中心圖書館及 美術館工程競圖」首獎的 JJP 潘冀聯合

建築師事務所,該團隊屢獲國際大獎。

他們將建築外觀曲線設計成起伏延綿的 山丘,巧妙地與圖美館周遭地形融為一 體,展現自然生態的山林魅力。

42

評選委員指出,首獎團隊不僅對基地

環境有深入了解,並在作品中充分表達對

建築設計的創意和熱情,特別是對特殊地

形的回應、永續生態的設計和尊重土地的

態度。為求設計貼近在地並與地形共存,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團隊前前後後共往

返金門四趟,只為徹底對地貌進行調查,

避開早年遺留下的軍事建築和碉堡。

「金門縣中心圖書館及美術館」採三

層樓、打破封閉式的建築設計,創造通透

流暢視覺效果,而外觀立面為大地色陶

磚;內部設計則涵蓋圖書、展覽、公共休 閒等空間,並在每層樓規劃 24 小時開放

的壕溝藝廊,另打造融合金門特殊地形的

親子同樂空間。讓人驚豔的,還有圖美館 頂樓所規劃的觀星園區、天空劇場、烈嶼

花園和地質園區等四大開放式空間,預計 提供創作團隊和藝術家進駐使用。

現在「金彩」絕倫 未來「金彩」可期

為將「藝文特區」整體規劃和「圖美 館建築競圖」成果作品,精彩呈現在縣民 眼前,金門縣政府特別辦理「金彩絕倫—

藝文特區暨圖美館競圖展」。展覽除展示 「藝文特區」計畫理念,同時還能看到入 圍競圖第二階段的 5 組團隊,他們各自針 對圖美館定位的表現和詮釋,將地標性圖 美館建築未來樣貌具體地描繪出來。

可以期待,再過幾年,無論是在地居 民還是外來訪客,都能在圖美館當代建築 美學薰習下,於「藝文特區」看見金門獨 有的自然山水風貌,感受腳下獨特的歷史 底蘊和文化意涵。

43

走讀青岐

金門縣文化局為推廣閱讀,辦理「四 季走讀∼走春、戀夏、賞秋、藏冬」系 列活動,今年第四場藏冬配合金門大橋 通車, 11 月 19 日特別選定烈嶼鄉青岐 辦理。

四季走讀活動是文化局多年來叫好又 叫座的活動,每次推出幾乎都是秒殺,向 隅者眾,像 19 日的藏冬活動,原本上下 午各招收 150 個名額,但因備取者太多,

最後只好增加 100 名,但還是有人抱怨 沒補上。

藏冬
文 ‧ 圖/楊揚 青岐家廟 44

四季走讀 叫好又叫座

本次活動除邀請黃振良、陳炳容、

陳成基等在地知名文史工作者,也特別

邀請在地聚落長老,同時也是上岐國小

退休主任洪崇禧老師一起加入,訴說聚

落故事。藏冬路線規劃青岐蘭亭別墅、

仙祖宮、洪氏古厝、青岐大石埕、青岐

洪氏家廟、清遠湖畔貝塚遺址、關聖太

子廟、古厝銃樓等,分四組由四位講師

分別帶領。

參與學員由文化局搭乘五輛遊覽車

出發,經慈湖路上金門大橋,講師也在

車上介紹金門大橋十二年的興建史,車

輛過大橋後一直駛到青岐洪氏古厝會

合,縣議員洪鴻斌和烈嶼鄉公所秘書洪

國棟都到場致意,歡迎大家造訪烈嶼最 大,有八百年歷史的村落青岐。

今年的四季走讀活動,「走春」選定 在浦邊舉行,「戀夏」則選在新頭碼頭和 南石滬公園,「賞秋」則配合後浦城巿- 文化生活節選在後浦小鎮,「藏冬」則首 度在烈嶼鄉舉行,主因配合金門大橋通 車,剛好平均分配在金沙、金湖、金城及 烈嶼四鄉鎮舉行。

配合金門大橋通車 首次選定國境之西

文化局局長許績鑫表示,金門人期盼 30 年的金門大橋終於通車了!這座全長 5.4 公里,國內第一座具高風險性及高技

45
藏冬走讀選在青岐舉行,叫好又叫座。

術性的長跨距海上特殊公路橋梁,終於在

10 月 30 日順利通車,5 分鐘的車程將大、 小金門連在一起。藏冬場次直達金門最西

邊的烈嶼,為了讓更多民眾搶先體驗,本

次活動增開 40 名額,參加民眾可搭遊覽

車直接穿越新開通的金門大橋。

上岐國小退休老師洪崇禧也是這次藏

冬的講師之一,他表示,烈嶼洪氏始祖楷

公初住西方(今西方佛祖祖宮前戲台地, 即當時洪楷厝宅),因楷公頗識風水,認

為西方不適單姓聚落發展,進而遷徙至東 林,偶爾至青岐亂石山遊覽(現改名南山

頭)眺望遠近山陵,正當滿潮高漲、滔滔 海水由龜山港(現改名貴山)隨潮流灌入 楊厝坳(現改名陵水湖)。

另一潮水由港口淹入下鹽埕坳(現改 名清遠湖),猶如二翼在飛翔搖蕩,立刻

再回瞰覆鼎嶼(現改名復興嶼)發現,居 高臨下,宛若鳳凰仰首,飛騰之勢,到了

清朝初年因見村落周圍一片青光,即取鳳

鳴岐山生聖主及周文王封岐山之典故,定

名曰「青岐」。

青岐風水寶地-鳳凰寶穴

青岐因位居島西南端,北有龜山、鼓

列殘丘環列,又處青遠湖之濱,基於地理 環境之特點,村乃以山、湖為名,稱「青 岐」。亦寫作青崎。洪、林為小金門兩大 姓氏,青岐為洪氏的發祥基地,隨著族 裔之蕃衍,逐漸向外分衍成一大族系,稱 「青岐洪氏」。

根據蔡鳳雛老師《金門地名調查與研 究》指出,青岐村規模大,分前角、後角 (後水溝)、西尾、破角(配角)四甲頭。 洪氏宗祠座落於村中央,原與前、後兩甲 的居宅同向,後因故乃調轉成今貌 :「案 朝石鼓響徹廟堂揚且德,龍蟠南山靈鍾福

地秀孫枝」(宗祠楹聯)。

整座家廟宏偉富麗「青岐祖厝」名傳

烈島。以其地控金廈水道的戰略地位,自

古為軍事要地,建有青岐烽堠及青岐把

山,南有 墩山、亂石山等統稱岐山的兩
46
青岐祖廟建築物十分華麗。

截,也是島上通往廈門的主要港口渡,村

南南山頭海拔不高,但突出海岸岬角上,

形勢險要,建有三層射擊網的灘頭堡陣

地。1949 年以來的重兵駐防期間,村中

並駐有兩棲偵察隊及設立軍中特約茶室,

帶來村內小型商業的發展。

一村七廟宇 全島之冠

村中大小廟宇有七座,為全島之冠。

前角有關聖太子廟、仙祖宮,後角有天師

宮,西尾有朱府王爺宮、關聖帝廟,破角

有清水祖師殿,村郊龜山有烈女廟。本村

是上岐的行政、文教中心。

村公所在村右西尾境,上岐國小在後

角村左之入口處。清末民初,天災人禍頻

仍,村民出洋謀生者眾,其中旅居新加

坡的鄉僑組「金岐山同鄉會」以農歷五 月十四日為紀念日,定期集會,823 砲戰 以來,村民陸續遷出,移居台灣、金門各 地,人口大減,目前約有居民一百八十 戶,人口約二千人。居民除洪姓外,尚有 蘇、李、傅等姓,至清末又有來自蓮花嶺 的葉氏、廈門的馮氏入居。

民國五0年代之前,青岐係全烈嶼最 大的聚落,因為聚落規模大,也是全烈嶼 廟宇最多的村落。青岐由於地勢高突、靠 近海邊、加上位近廈門,附近又駐紮有砲 兵陣地,所以在八二三砲戰期間,也成了 一個落彈量很多的聚落,因此居民多數外 遷台灣和金門本島,之後隨著人口外遷而 逐漸減少,像位於大金后豐港的洪氏,也 是青岐二房遷移過去的支脈。

青岐特有的關聖太子廟。
47
在清遠湖涼亭聽講師講解貝塚遺址。

風雞趕公車也是林仁儀的創作及構思。

走讀社區 風雞的故鄉 雙口村的蛻變與成長

雙口社區發展協會

文‧圖/楊揚

小金門雙口村,是臨近海邊的村落。村子早期以養石蚵、捕食魚、蝦、貝 類等。村子經歷下南洋,至汶萊、沙勞越等地經商。國共內戰時期因鄰近海岸 及為村落戰備需求,村子外設置壕溝、砲座、坑道、碉堡、蚵哨站等軍事設施, 村民則組成民防隊,故村子又稱「雙口戰鬥村」。

雙口村位於烈嶼西北角,是民防隊戰鬥防禦工事之典型,自 1949 年起, 即於村莊四周挖掘長 620 公尺、寬 6 公尺、深 3 公尺之環村戰壕,並構築碉堡、

砲座、散兵坑等作戰工事,用以彰顯軍民一體的防衛作戰。

雙口社區發展協會
48

從匪諜村蛻變成戰鬥村

雙口距離廈門僅約 6,000 多公尺,

在兩岸對峙之前,是烈嶼和廈門間的主

要交通要道。正因為近在咫尺,所以雙 口在成為「戰鬥村」之前,還有一個聽

起來令人膽戰心驚的名字—「匪諜村」。

為何有這樣的稱呼?據說村內有地道通

往海邊,可以躲過附近岸邊據點的監視,

所以對岸的水鬼也會利用這條管道進入

小金門內地,展開他們的諜報工作,在

當時也造成一些破壞,因此,據說軍方

人員都不敢進入村莊,否則會平白無故

消失,在人云亦云下,雙口村就被傳成

令人談之色變的「匪諜村」。

為了洗刷這樣的汙名,冷戰時期軍 方為防禦共軍來襲,雙口海灘築起層層 的軌條砦,灘頭更埋藏無數地雷。海岸 線上設置「軌條砦」,綿延數公里很壯 觀。約從民國 65 年開始至民國 72 年止,

軍方每年陸續編列預算,先後整建瓊林、 金城(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安岐、 斗門、沙美、陽宅、山外、昔果山、頂 堡、成功、賢厝、后盤山、內洋、上林、 雙口等十八個戰鬥村。

比較重要的戰鬥村都有地下坑道, 坑道內備有屯糧、屯水、屯彈的處所, 坑道內可供人員避難掩蔽,也可以作為

調整兵力佈署及兵力調動的秘密管道。

坑道的每一個出口都有一座碉堡,碉堡

凱城是目前雙口村內僅剩不多的地道出口

也都經過整體規劃,設計為作戰的班排 據點。

雙口社區發展協會
49
凱城地道內的裝飾。

雙口海灘的裝置藝術都是出自林仁儀之手。

1982 年完成戰鬥村整建計畫的雙口 村,村內一座有近 70 年歷史的老碉堡,

它被稱為「凱城」地道,源於碉堡門楣

雕刻的一幅扇形捲軸,捲軸面上以渾圓 的字體書有「凱城」二字,捲軸的周圍

還鑲嵌了一圈貝殼裝飾,左右兩側則各 有一面飄揚的旗幟泥塑,目前地道可通

的僅有部分路段,算是冷戰時期殘留下

來的印記。

雙口海濱公園成為最佳打卡聖地

現在走在雙口海岸,可以看到碉堡

與壯觀的軌條砦,瓊麻以及綿延的乾淨

沙灘,構成一幅戰爭與和平的意象,這 裡視野極好,對面看過去廈門高樓大廈

林立,夜晚萬家燈火,璀璨明亮,雙口 海邊成為最棒的賞夜景去處,也是最好 的打卡聖地。這裡也是泳渡金廈活動熱 點,之前兩岸泳渡活動就在這裡舉行。

雙口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民國 92

年,現任理事長是林仁儀先生,他曾擔 任總幹事 8 年,107 年接下理事長棒子,

目前已是第二任。林仁儀說,雙口村約 有四十戶人家,但多以老人、小孩為主,

青壯一輩都外出求學工作,所以社區活

動的參與力不佳,目前都是他和太太在 出錢出力,幫社區規畫一些活動。

雙口社區以林姓為主,宋末由泉同 徙居烈嶼西口村,即雙口林氏始祖,建

雙口社區發展協會
雙口海灘的涼亭眺望廈門是絕佳地景。
50

有林氏家廟,廟裡供奉有兩尊「林希元」

神像;林希元字茂貞,號次崖,明代福

建同安人。一生為官,政績卓著,又精

研理學,所存著作數量極為豐富,見解

獨到,終年 85 歲,朝廷旌表為「理學名 宦」。耆老謂:「當年瘟疫橫行,癩痢

頭 ( 俗稱臭頭 ) 到處都是,有人請他來剋

瘟疫,由於他略通醫理,瘟神剋星,他

的出現,地方橫行的瘟疫就此消除,莫

不叫人嘖嘖稱奇,烈嶼居民感念其恩澤, 故得入林氏家廟。」

另一個百年襲產文化「虎爺咬菜碗」, 則始於清光緒己卯年,早期金門多數村 落尚有此儀式,但目前僅雙口社區尚保

留。所謂的「虎爺咬菜碗」是在每年正月 十八,由金鼓手打鼓,並與法師讀「虎相 公咒」,在村內拱福宮地板供奉牲禮,

林仁儀說,雙口村每年正月十六,

由村民赤腳扛輦,金鼓手與法師讀「本

壇咒」,恭請聖祖林希元捐太平輦坐定

位,引領太平輦巡定、巡境,消災解厄, 祈請合境平安,保留百年的特有祭儀襲 產文化。

三十六碗酒、菜碗,三十六碗代表三十六 官將,虎爺乩身會咬碗酒飲酒,或咬菜碗 給信眾食用,儀式結束前,乩身咬牲禮(三 層肉)回到廟裡虎爺供奉處,此時信眾可 搶食地板供奉菜碗,以祈求保祐大家平安。

林仁儀目前從事營造事業,本身經濟 條件尚可,他以自己的專長,親手在雙口 海灘打造裝置藝術,像「心型箭」、「在 一起」等,都甚獲遊客喜愛,另外也在雙

口的公車站設「公雞趕公車」的有趣造型, 都幫社區的觀光發展起加分作用。

雙口村從「匪諜村」蛻變成「戰鬥 村」,如今兩岸和平交流,不但是兩岸泳 渡的地點,也是兩岸眺望的最佳打卡聖地, 雙口村變成了「觀光村」,這樣的正向轉 變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太平輦和虎爺咬菜碗 獨特文化傳承百年
雙口社區發展協會
每年正月十六太平輦出巡祈求合境平安。
51
虎爺咬菜碗目前只存在雙口社區。

文‧圖/蘇大衛

香甜綿密的芋頭、 Q 彈有勁的石蚵,滑順可

口的麵線,來到烈嶼鄉觀光旅遊,如果沒有留下 來品嘗一下當地特色的風味料理就太可惜了!其 中老字號餐飲店「新大同餐飲」,透過家傳的古 早味手藝,成為了許多小金門當兵的軍友、當地 的老饕來到小金門的必吃美食。

52

與總鋪師丈夫 一起料理出愛的味道

沿著烈嶼國中旁的小路,來到一棟位

於住宅區的透天厝,廣闊的前庭還有著木

製的涼亭,屋內傳來人們用餐的歡笑聲,

交雜著鍋鏟互相敲擊的清脆聲響,這家「新

大同餐飲」可謂是烈嶼最具代表性的餐館

之一,這裡可以品嘗到烈嶼特色小吃、家

庭式料理、合菜,也是烈嶼在地少數營業

到晚上 9 點鐘的家庭式經營餐館,道地的 特色好滋味與在網路上擁有好口碑。

在廚房裡忙進忙出的,是擁有數十年

好手藝的林玉治阿嬤。談起開餐廳的起源,

民國 68 年她就跟著總鋪師丈夫學習手藝,

開了一家可以滿足阿兵哥各項需求的柑仔

店,民國 81 年他們頂下西宅一間古厝老字

號餐飲店並改名為「新大同餐飲」,夫妻 倆一起合力經營餐廳,不僅讓料理更有愛

心,也讓店裡充滿了人情味。

然而民國 96 年,丈夫離開了人世,

少了另一半的重要支柱,林玉治也暫時放

下餐飲工作調養生息,但在許多老客人的 殷殷期盼之下,民國 100 年她搬遷至烈

嶼文化館旁重新開張,繼續提供滿滿風味 與人情味的料理。民國 107 年隨著住家

搬遷後,直接將住家一樓作為餐廳,提供

溫馨的家庭式料理,持續用心製作烈嶼特 色的道地好滋味。

照顧家人的豬血灌腸麵線 開啟一桌烈嶼風味餐桌

放眼望去,每位客人桌上一定都會有 的一道料理,正是特別的豬血灌腸麵線。

這道新大同的獨家招牌菜,可是許多自烈 嶼退役的國軍弟兄們與在地老饕念念不 忘的好滋味。

53

林玉治說,這道豬血灌腸麵線的由來,是因為早年丈夫在碾石廠工作,

她擔心因此吸入過多粉塵而危害身體健康,聽說豬血可以幫助體內環保,清 除體內的毒素,再加上自己也喜歡大腸的 Q 彈口感,因此將豬血灌入大腸,

製作出特別的豬血灌腸,而後又結合金門在地的傳統小吃蚵仔麵線,發明出

這道豬血灌腸麵線,沒想到這道原本只是給家人吃補身體的家常菜,偶然讓

常客品嘗過後大獲好評,逐漸成為店內的招牌料理。

54

食材新鮮 最受歡迎

豬血灌腸麵線的湯頭做法不像台灣的

傳統蚵仔大腸麵線那樣稠,滑順的麵線搭

配每日鮮採的金門石蚵,充滿鮮味,外

Q 內軟的豬血灌腸口感讓人一吃難忘。

林玉治說,看似簡單的豬血灌腸可是考驗

真功夫,不僅食材的新鮮度要掌握,灌入

大腸的過程也要小心不能弄破,可說是費 時費工又費神。

除了豬血灌腸麵線,店內的綜合滷 味、蚵仔酥、炸芋頭也都是來到新大同不

能錯過的好味道,滿滿一盤滷味有著海

帶、豆乾、滷蛋、豬頭肉等好料,都是林

玉治每天準備的新鮮食材,不需經過複雜

的調味,只要簡單的醬油膏就能帶你回味 記憶中的美味,千萬不能錯過。

大橋通車 生意興隆 來到烈嶼務必要吃吃看從這片土地生 長出來的芋頭,和大金門產的芋頭口感不 同,烈嶼芋頭口感更綿密,香氣也更勝 出,簡單切片油炸就可以上桌;蚵仔酥的 作法也很特別,有別於單純裹粉油炸,新 大同的蚵仔酥還加了其他料變成蚵仔餅, 做法更類似日本野菜甜不辣,一口咬下,

Q 彈內餡讓人越吃越涮嘴。

開餐廳雖然是很辛苦的工作,但她也 很歡喜許多老顧客的經常捧場,老顧客也 會呼朋引伴到店裡,大橋通車之後,來自 各地的客人也更多了,生意也越來越好。

林玉治也歡迎到烈嶼鄉觀光旅遊的遊客 們,來到新大同嚐一下豬血灌腸麵線的古 早味,同時感受烈嶼的人情味。

55

沐珈啡

高粱風味餐

文‧圖/沐珈啡

沐珈啡創立於 2022 年 01 月 10 日,是烈嶼第

一間以高粱酒入餐及以高粱酒特調咖啡為主軸的咖 啡廚房,從成立之初,即秉持「品質第一、銷售第 二」之原則來經營。「分享」與「服務」是我們並 重的目標,而提昇店家素質,加強文化認識更是我

們積極努力的課題,唯有充實本身的專業能力,才

能提供旅客、食客正確的高粱酒知識。

品味烈嶼風情 56

促進高粱酒品酒文化的提升,亦是沐 珈啡一直努力進行的方針,我們希望以健 康為取向,導正高粱酒豪飲乾杯的飲酒習 慣,建立起並提升品質、層次及藝術化的 品酒風氣。

也希望能提供金門在地鄉親及來自台 灣本島、各國的觀光旅客們,在用餐時光 擁有一個能放鬆、有氣氛,可小憩、聚會 的場所,透過沐珈啡的空間享受金門酒香 與芋香烹製的餐點、甜點及咖啡,豐富金 門旅遊的特色咖啡廚房。

烈嶼鄉是金門縣的第二大島嶼,面積 約 15 平方公里,小島地形似一頂斗笠造 型,故舊稱笠嶼。大約在 1 億餘年前,

燕山造山運動初步奠定了中國東南部的 現代地貌,作為大陸東南古地塊的烈嶼 島,也因特殊的風土條件,所以烈嶼的土 質帶有紅性黏土,富含礦物質,讓芋頭出 奇的「香、鬆、綿」,以「入口即化」聞 名,還享有「烈嶼芋唔免哺」(不用嚼) 美譽,贏得了「香芋頭」、「紫寶石」的 美名,遊客最常給的評價是芋頭的口感真 的特別鬆綿好吃,入口即化,這就是香氣 濃郁的小金門芋頭擁有高人氣的原因喔。

烈嶼首間高粱主題咖啡廚房
57

結合在地食材 手作甜品創意無限

而沐珈啡的芋泥甜品都是闆娘以中西合併方式結合法式、日式等手法製作, 為了讓喜愛沐珈啡的朋友們吃到更多好吃的甜品,闆娘不定期的飛回藍帶台灣分 院進修學習,像是最受歡迎的招牌「芋泥肉鬆慕斯」就是使用全脂鮮奶結合法式 手法製作,呈現出香濃綿密的口感,中間更是夾層了肉鬆,讓口感更豐富。

值得推薦的還有「千層鬆餅佐高粱生乳」,這鬆餅的美味一定要親自品嚐, 才能知道那一口咬下去外酥內軟的幸福口感,以及生乳奶霜與高粱酒香居然是如 此協調的美妙,沐珈啡的千層鬆餅每日限量供應,因為千層鬆餅有別於一般鬆餅 使用雞蛋、鮮奶、麵粉簡單調製麵糊烘烤即成,我們是使用複雜的工序,把法國 麵粉與法國進口的發酵奶油鎖進麵團中折疊,形成一層奶油一層麵糰,麵團成形 後還要放置冰箱冷藏發酵至隔天,這樣才能達到最佳口感,而當天做好未經過冷 藏發酵的麵團,烤起來的口感就是差了那麼一點。

58

完美比例的巧克力醬入口後的第一個

口感絲滑綿密,再回味一下,馬上感受到

尾韻帶來的淡淡高粱酒香,最後酥脆的塔

皮香氣十足,這樣迷人的甜品正是人氣的

團購商品之一「高粱可可塔」,常常有遊

客們品嚐後,馬上跟闆娘開團下單冷凍宅

配回台灣,或許是玫瑰花造型的可可塔讓

用來曖昧告白或熱戀時的情人都適合來

一份,視覺味覺都滿足,還能享受浪漫微

醺的兩人世界。

烈嶼特色餐 濃縮烈嶼風情畫

還有一道金門遊子最懷念的家鄉味,

在沐珈啡也能品嚐得到,我們把金門特有

的元素及食材融入在這一份「烈嶼特色

餐」,套餐包含了「干貝海鮮蚵乾飯」,

及使用高粱醋調製而成的油醋醬「醋肉沙

拉」,還有綿密的芋泥甜品 ! 一份套餐一

次滿足所有旅人的願望。

蚵乾飯為什麼令遊子最懷念呢

? 四百 多年來「三山六海一分田」提供居民穩定 的經濟來源,養活世世代代的島嶼子民, 以石蚵維生形成彌足珍貴的文化特色。金 門早期因為戰地原因,生活貧苦,當時只 有男人可以上船打漁,女人是不被允許上

船出海的,因此石蚵養殖才讓老幼婦孺有 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

一粒石蚵養活幾代人

平日蚵民早早起晚晚歸,忍受烈日的 曝曬、東北季風的寒凍,海風尤其刺骨, 所以早期的蚵民都會用包巾包覆著臉,蚵 民留給人的深刻形象,在清道光「金門 志」 曾言:居人多以布裹頭,盛夏不輟, 海風破腦故。這些經歷過戰爭時期的老人 們、蚵民們總說,「一粒石蚵可以養活好 幾代人」因為蚵蚵皆辛苦,這也是早期居 民為什麼會把多餘的石蚵煮好後曬成乾 保存的原因,過年過節時就能再拿出來煮 成蚵乾飯,且鮮甜肥美的石蚵經過日曬風 乾後,那風味更是加倍,經過日曬濃縮了 鮮甜海味的蚵乾,再加上干貝、蝦米、小 魚干,如此用料實在,又香又好吃,真的 是那年代過年過節才有的大菜呢。

59

—金門限定的獨特風味—

60

海霓蜜坊

此蜂蜜有別於一般蜂蜜的獨特香 甜風味、產量稀有,也將金門的土 蜂蜜介紹給消費大眾,協助打造金 門土蜂蜜特色產業,促進在地生態觀 光,以實際行動回饋家鄉,活絡農村經 濟 並永續發展。

「金門土蜂」也稱東方蜜蜂,大陸稱為中華蜜蜂 (中蜂),台灣叫野蜂。這種蜜蜂分布在整個大東亞 到南亞各地,適應能力極強。

金門土蜂因為海域封閉,是自古在大小金門土生 土長的原生種,已經完全適應在地環境,而且沒有感 染嚴重的「爛子病」,族群繁衍良好。金門的古宅、 大樹、石洞、土洞等,土蜂都能築巢;尤其古厝大廳 兩側閣樓,有避蔭、通風且溫濕度適中,土蜂十分喜 愛在其間築巢。

蜂蜜市場競爭上,洋蜂(義大利蜂)的蜂蜜產量 較多:土蜂因體型較小,釀蜜的產量也較少,但土蜂 蜜有特殊的香甜味道,而且沒有蜂膠味,故量少而 貴,市面賣價約是洋蜂蜜的兩倍到三倍。

文 ‧ 圖/海霓蜜坊 61
品嘗來自烈嶼的甜蜜滋味

台灣目前養的蜂以洋蜂為主。前幾年,台 灣的土蜂受到病毒感染,損失慘重,最糟的情 況是無論野外群或飼養群,只有正常時期的二 成數量,現在逐步復原中。金門的野生土蜂還 沒被感染,顯得格外珍貴。

打造在地蜂蜜文創品牌 甜蜜金門味

海霓蜜坊店外附近有飼養兩窩的金門原生 種土蜂可供參觀,周圍也發現不少土蜜蜂,近 距離觀察它們也是種很特別的體驗。同時店內 也可以享用野蜂蜜飲品、六種風味蜜等特別的 蜂蜜餐點,透過此方式向大眾介紹金門的土蜂 蜜,以及各種來自各地的蜂蜜。店內也有販售 各種平時少見的蜂蜜種類,如薰衣草蜜、枸杞

蜜、非洲土蜂蜜、冬桂蜜等不同品種、不同蜜 源的蜂蜜,種類繁多,任君挑選。

62

另外,具有金門特色的蜂蜜麵茶高

粱年糕鬆餅—結合了蜂蜜與傳統的麵茶

以及以 100% 的蜂蜜取代糖所製作的冰

淇淋,健康又美味。

海霓蜜坊另外推出「沒事了」系列

產品,開發成伴手禮盒。學視覺設計的

女兒在爸爸謝光霓的鼓勵之下,與喜歡

做烘焙的媽媽攜手合作,以海霓蜜坊的

產品基礎下建立副品牌「沒事了」,透

過更多樣貌、更有趣的產品設計,跳脫

框架去創造更多烈嶼新風格、風味與風 土設計。過去金門擁有鮮明的傳統文化、

閩式風情、戰地遺跡,而著名的風獅爺、

菜刀、貢糖等,成為了金門最具代表性 的伴手禮。

然而時至今日,金門從「小島砲彈

多,經歷險與厄」走到了「小城故事多,

充滿喜和樂」的都市化和現代化過程,

品牌命名為「沒事了」,象徵已經走出

戰事,拋開沈重的歷史包袱,正渴求新

玩意、年輕化的新金門人,與現代都市

緊張、繁忙的氛圍之下的大家,藉由好

海霓蜜坊「沒事了」系列產品—養蜂人家的私房點心。

店內也有販售各種平時少見的蜂蜜種類,如薰衣草蜜、 枸杞蜜、非洲土蜂蜜、冬桂蜜等不同品種、不同蜜源的 蜂蜜,種類繁多,任君挑選。

吃的東西能夠暫時忘卻煩惱,跟自己說聲 「沒事了」,放鬆自己,享受點心,暢遊 烈嶼,並把快樂的心情帶回家與親朋好友 分享。「來金門,沒事了,到烈嶼吃喝玩 樂。」

63
64

推動藝術交流

金門棠風舞蹈團

文‧圖/金門棠風舞蹈團

金門棠風舞蹈團成立 11 年多以來,團長邱驛棠在 成立之初創作許多金門特色 舞碼,在兩岸的各競賽表現 亮眼,除此之外,舞團也致 力於兩岸三地舞蹈交流與聯 誼,在地區也義務指導中正 國小及金城國中學子與台灣 的全國學生舞蹈比賽,並屢 獲佳績,舞團除了帶領團員 參加比賽學習經驗外,同時 也經常受邀至台灣、廈門、 漳州、泉州、上海、北京等 地進行交流,並於今年參加 評選,獲得 5 年金門縣傑出 演藝團隊。

舞動精采
65

金門棠風舞蹈團於 100 年 6 月成立,

由從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畢業,以多項

編創作品獲得獎項的金門子弟邱驛棠擔

任團長一職,負責為舞團編創舞蹈作品,

編創舞作於台灣與大陸大型賽事中獲獎 無數,由於團長擁有良好的兩岸三地舞

蹈人脈,故舞團在兩岸三地間有相當曝

光度,因此團員經常參加兩岸三地之文 化交流演出及比賽。

團長邱驛棠目前擔任台灣最資深,最

大的中華民國舞蹈學會理事,舞團並在

111 年獲選學會優質團隊之一,同年團長

邱驛棠並榮獲舞蹈最高獎項—第 44 屆飛

鳳獎,並帶領舞團獲得五年金門縣傑出 演藝團隊。

系統化教學 提倡舞蹈交流

舞團訓練採獨特且系統化的教學,

並且不定期聘請大陸或台灣資深老師來 為團員加強課程,除了課堂上的訓練外, 也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多元的舞蹈 比賽和展演,以及兩岸的舞蹈交流活動, 其目的志在交流、學習,欣賞各地區舞 蹈藝術的同時,也希望藉由不同的人文、 民情、風俗等因素,進一步了解不同地 區的舞蹈文化,同時提倡舞蹈藝術推廣 的普及化。

獲獎無數 串起兩岸三地舞蹈交流
66

深入校園 推動全齡舞蹈教育

棠風舞蹈團希望不管成人或孩童均能快樂學習舞蹈,並經由 舞蹈找到自信及個人專長,也藉此藝術深耕,並進入校園推廣, 為金門地區培養優秀舞蹈人才,與社區喜愛舞蹈的藝術同好結合 藝術深耕,提昇大眾之舞蹈藝術欣賞水準。

該舞蹈團同時致力於兩岸三地之藝術文化交流與創作,希望 金門因地緣之便,能成為兩岸三地之訓練與交流基地,並經由不 斷創作與金門有關之特色舞蹈,大家更了解金門的好山好水,亦 秉持愛鄉愛家之宗旨,經常參與公益性演出或活動,來回饋社會 及金門鄉親。

67

蘇大衛 徐宜鈴 金門縣文化局

893 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 66 號

(082)323169 (082)328638

(082)320431

(04)2422-2277

線上閱覽

金門季刊電子書

@issuu.com

出版者 發行人 總策劃 總編輯 主編 執行編輯 規劃設計 發行 地址 電話 傳真 印刷 金門縣政府 楊鎮浯 許績鑫 洪蘋萱 李海瑩
翁御勛
DECEMBER 2022 153 Vol.
線上閱覽 金門季刊電子書 @issuu.com 金門季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