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2024 158 Vol.
線上閱覽 金門季刊電子書
目錄
CONTENTS
文風鼎盛 出將入相 千年風華看金門 │ 02
金門四大科舉家族
陳氏科舉傳奇 陽翟陳家滿門名宦 累世簪纓 │ 04
宋明清三代 9 位進士 青嶼張家的科舉榮景 │ 06
明清「後浦許」科舉功名顯赫 │ 10
文武世家 金門瓊林蔡氏科舉 │ 16
科舉人物篇
重視文教宗族鄉情 開台進士鄭用錫 │ 20
六路發運 霍山留詩 開同進士 陳綱 │ 24
祖籍金門 堅苦卓絕毅力 開澎進士 蔡廷蘭 │ 27
知行一致的許獬 做天下第一等人品 │ 31
科甲聯登 五桂聯芳 │ 35
彬彬群秀 八鯉渡江 │ 36
探花宰相林釬 為官清廉 │ 37
少年進士蔡復一 出任貴州巡撫 │ 38
品德完人黃偉 │ 39
呂世宜一千七百年以來金門唯一的大書法家 │ 40 「開科第一」話陳顯 │ 41
南明「詩史」盧若騰 │ 42
藝文現場
求真求實 文化立縣 陳炳容金門鄉土史地作品展 │ 45
懷舊時光機
八二三烽火 流離寄讀學子的回顧 │ 49
文藝輕旅
膩珈琲 耽溺於老物的輪廓 迷戀於整體的氣息 │ 51
藝綻金門
仙洲文采‧科第留芳 王水衷熱愛鄉土捐贈文獻特展 │ 53
影像博物館
碧山的私塾學堂 │ 58
金門歷代進士概述 │ 43 QUARTERLY OF KINMEN
文風鼎盛
出將入相 千年風華看金門
文|豐蓮山人、圖|編輯部
金門人文薈萃,文風鼎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依據縣志及各姓氏族 譜記載,自宋明清以來更有 52 位進士,140 餘位的舉人,其中著名的「開臺 黃甲」鄭用錫,「開澎進士」蔡廷蘭都是系出金門的後裔。璀璨的科舉成果,
驗證了南宋大儒朱熹「金門主貴」的論點。
八鯉渡江 五桂聯芳
從明代西洪村有「人丁不滿百,京官
三十六」與「無地不開花,無金不成同」, 浯江書院講堂高掛的匾額中「八鯉渡江」 舉人匾,明萬曆 16 年(1588)戊子科蔡
獻臣、陳基虞、蔣孟育、張繼桂、黃華秀、 黃華瑞、呂大楠、趙維藩等 8 位高中舉人; 隔年萬曆 17 年(1589)己丑科「五桂聯
芳」蔡懋賢、蔡獻臣、陳基虞、蔣孟育、 黃華秀等 5 位同登進士黃榜,將金門的科 舉推向巔峰。
在個人科舉方面特殊表現,其一有林 釬(1578-1636),字實甫,號鶴臺,明 萬曆 44 年(1616)丙辰科殿試一甲第三 名、探花及第,初授翰林院 編 修,後官至 東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職務。其二
浯江書院講堂是科舉時代培育人才的搖籃。
許獬(1570-1606),原名行舟,字子遜, 號鍾斗,禮部會試得第一(會元),萬曆 29 年(1601)辛丑科殿試二甲得第一(傳臚), 被譽為「金門第一才子」、有「許同安」、「文 章許鍾斗」。著有《許鍾斗文集》、《叢青 軒集》、《四書闡喙鳴》、《四書崇熹註解》、 《叢青軒易解》、《存笥稿》等書。
2
獨特人物方面有蔡復一(1577-1625)。 字敬夫,號元履。自幼聰明過人。萬曆 22 年 (1594)中舉,次年萬曆 23 年(1595)乙 未科中二甲進士,初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 等職,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貴州雲南 湖廣軍務,兼巡撫貴州,節制五省,賜尚方 寶劍,平定苗亂。著有《遯庵文集、詩集》。
品德完人黃偉(1488-1538),字孟偉,號 逸叟(逸所),汶水頭人,正德 9 年(1514)
甲戌科進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陞廣東司 郎中、松江知府。被譽為「不可先生」及「品 德黃逸叟」。
開臺黃甲 開澎進士 系出金門
開臺黃甲鄭用錫(1788-1858),名 蕃,譜名文衍,字在中,號祉亭。原籍金門 東溪村。先祖在乾隆 40 年(1775)由金門 遷居淡北,初居後壟,後遷新竹。乾隆 53 年 (1788)用錫生於竹塹北門外。道光 3 年 (1823)癸未科取中進士三甲及第。這是開 臺以來,編為「至」字號的臺籍考生所以有 「開臺黃甲」的稱譽。初授兵部武選司行走, 後補授禮部印局員外郎兼理儀制司事務,誥 授通奉大夫。
開澎進士蔡廷蘭(1801-1859),原 名崇文,字仲章、後改名廷蘭、更字香祖, 號郁園,學者稱秋園先生,祖籍瓊林,出生 於澎湖林投澳雙頭掛社,曾於廈門玉屏書 院跟著興泉永兵備道周凱讀書,道光 26 年 (1846)甲辰科進士,曾於臺南引心書院、 崇文書院教書,歷任江西峽江、豐城知縣,
南昌水利同知,陞贛州同知,政績卓越。著 有《香祖詩集》及《海南雜著》。
浯陽陳氏始祖陳達(893-933),字宗 源、號松崗,五代閩國時受王審知承事郎封 職,上金門島管理鹽場事,卜居于陽翟村, 為金門「浯陽」陳氏始祖。浯陽陳氏從一世 至六世世襲鹽場承事,歷代賢傑輩出。
五代末二世祖陳洪濟( 919-996 ),字
天澤,號毅齋,達公長子,歷任晉江令、同 安令,興學育才,始創同安儒學于登龍坊。
浯陽陳家自陳達起因掌握鹽業,有良好經濟 基礎,復有政治實力當依靠,首任的同安縣 令,創建同安儒學,選拔子弟受教,宋代有 進士陳綱,字夢周,宋淳化 3 年( 993 )進 士,官至建州觀察推官,洪濟長子,為開同 進士。
國定古蹟瓊林蔡氏祠堂,見證歷代蔡氏族人在科舉榜上 的輝煌成就。
3
金門四大科舉家族
陳氏科舉傳奇
開同進士
陽翟陳家滿門名宦
累世簪纓
文|陳慶瀚、圖|楊天厚
五代閩國乾化 4 年(914),閩王王審知任命陳達(898-933 年)為承事郎,
赴浯州(金門)管理鹽場,並建村陽翟,燈號浯陽。陳達十分重視教育,他 的次子陳洪濟(916-996),歷任晉江縣令、同安縣令,舉學育才,始創同 安儒學于登龍坊,建同安第一座孔廟,興儒學,為三百年後朱熹大儒的養成 提供了滋養的土壤。陳洪濟退休後回到金門陽翟繼承承事郎職務,掌理金門 鹽務,同時也為陽翟陳氏後世子孫培養了陽翟讀書進宦的風氣。
陳建同安故宅「俗稱:九十九間」。
4
陽翟五恆祠拜殿。
陽翟陳氏三世陳綱,宋淳化 3 年(992) 進士,開金門甲科之先,也是同安登第之始, 被譽為「開同進士」。陳綱為官重視人道關
懷,明朝「八閩通志」將其列入「良吏」、「建 寧志」亦將他載入「名宦」之列。隨後陳綱 弟陳統登宋真宗大中祥符 5 年(1012)進士、 陳統之子陳昌侯也於宋皇祐元年(1049)進 士。其後,陳棫和陳良才陸續登科進士。陽 翟陳氏八世陳槱,於宋慶元 2 年(1196)中 進士,任官翰林侍講,後返金著述講學、隱 而不仕。
陽翟陳氏在宋代一共出了 6 位進士。明 朝時期,金門受到戰亂摧殘,陽翟生存條件 劣化,不過居住在陽翟的陳氏族人仍有陳健
於明嘉靖(1526)中進士、陳基虞(15651643)於明萬歷 17 年(1589)中進士,兩 人出仕為官,官聲廣受推崇,名垂後世。
明末清初,由於倭寇和遷界清野的災禍, 陽翟陳氏子孫此一時期的發展都移轉到同安 先人所創建的宗族村落。有了肥沃的文化土 壤,陳氏族人依然展現了璀璨的科甲進仕的 成就。其中陳睿思清康熙 6 年(1667)進士, 另有舉人 25 人,秀才百餘人,陽翟陳氏科甲 登第無疑再度來到歷史的高峰。
現在,陽翟村中的永思堂,其大門門上 的對聯寫著「滿門名宦。累世簪纓」正是子 孫感於先人科甲榮耀的心情寫照。
5
宋明清三代 9 位進士
青嶼張家的科舉榮景 金門四大科舉家族
文圖|楊天厚、林麗寬
科舉在金門,有陽翟陳家、青嶼張家、瓊林蔡家、後浦許家「四大 名家」之說,您聽聞過嗎?蕞爾小島金門總面積僅 150.456 平方公 里,卻以明代的文治、清代的武功,在歷史舞臺寫下「無金(金門) 不成同(同安)」,「無地不開花」,甚至「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 的傲人紀錄,「海濱鄒魯」更成金門無可取代的正字標記。尤其宋、 明、清三代進士就高達 52 位,其中 9 位來自青嶼張家。
青嶼張氏家廟享有金門地區宗祠界翹楚的地位。
6
功績顯赫 熠熠生輝
為彰顯張家在明、清科舉的 輝煌史頁,青嶼張氏家廟(褒忠 祠)懸掛琳琅滿目的封贈功名 匾、科舉匾和貢舉匾,熠熠生輝, 令人目不暇給。
其一、封贈功名匾:有南京 通政使司通政使張苗、三品服帶 進階嘉議大夫張暉的《昆季名 卿》匾;張本、張慶、張敏的《兄 弟三公》匾,以及張凱的《陰陽 訓術》匾。
匾額高懸的青嶼張氏家廟拜殿。
7
青嶼張氏家廟祖龕與張苗神像。
其二、科舉匾:有 明代張定、張鳳徵、張 繼桂、張廷拱、張朝綱、 張朝綖;清代張可立、張 對墀、張星徽等九塊《進 士》匾,其中張定有明一 代金門第一位進士。張鳳 徵、張繼桂為《父子進 士》。張朝綱、張朝綖為 《兄弟進士》。
位於青嶼村莊路口上坡處右側的張敏衣冠塚。
父子進士
於福建省同安縣東園的張鳳微神像。
張繼桂畫像(翻拍自《儒林七房張 氏族譜》)。
8
《經魁》匾、《解元》匾。
《選元》匾、《副魁》匾。
《貢元》匾、《亞魁》匾 張苗、張暉《昆季名卿》匾。張本、張慶、張敏《兄弟三公》匾。張朝綱、張朝綖《兄弟進士》匾。
此外,明代張宜、張日益合有《亞魁》匾, 凡鄉試舉人第七名至第十名皆稱「亞魁」。
清代張克綏有《解元》匾,凡鄉試第一名稱 「解元」。明代張文錄、張逢辰、張汝湖、
張拱辰;清代張逢震、張憲三、張德溥等 7 人合有《經魁》匾,凡鄉試舉人二至六名稱 「經魁」。清代張時霖、張道南、張道良、
張慶治等四人合有《文魁》匾,凡鄉試舉人 第十一名以後皆統稱「文魁」。
其三、貢舉匾:明代張坦、張塤;清代 張開進、張汝進、張清、張霞等 6 人合有《貢 元》匾,「貢元」即「歲貢」,凡經由正式
教育及科舉管道出身的貢生,稱「歲貢」, 按例由地方學政頒給「貢元」匾。
清代張際盛有《副魁】匾,凡副榜貢生 冠軍稱名「副魁」。清代張先聲有《選元》匾, 「選元」義同「選魁」,有清一代「歲貢」、 「恩貢」皆稱「選魁」。
滿門榮耀 青嶼地靈人傑
歷代人才輩出的青嶼村,自明憲宗成化 19 年(1483)張定首開中舉之風,迄至清 世宗雍正 10 年(1732)張德溥最後一次中 舉,時間軸長達 249 年的科舉功名;及至張 敏因護育幼嗣明孝宗的卓越功勳,使得青嶼 張家滿門榮耀,三公、三卿等達官顯宦比比 豁現,聲勢如日中天,可謂一姓榮顯,允稱 遐邇聞名的泉南望族。
明憲宗更於成化 15 年(1479),因「匾 所居之堂曰重恩,命工繪圖以紀其盛」(參 見明‧萬安撰《重恩集‧前序》),召令 將張敏舊居擴建成「重恩堂」以資榮寵。
青嶼張家譜出的粲然科舉金榜,名列官 宦世家之林,深值世人心湖,萬古流芳。所 謂「風水之說」或有其理,寒窗苦讀,奮發 有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9
明清「後浦許」科舉功名顯赫 金門四大科舉家族
文圖|許維民
「后浦許」,指住在「後浦」的許氏族人,據《金門縣珠浦許氏族譜》記載, 「后浦許」始祖五十郎公許忠輔,於宋末元初自福建丹詔(詔安)遷來浯洲 (今名金門),初居之地名為「丹詔」(即今之山灶),後再遷居「後浦」, 入贅於陳氏,終繁衍成大族。
明代「後浦許」的科舉功名
許忠輔生二子,即是「後浦許」第二
世,有東、西菊圃之號,大小教諭之稱。
至第三世,「東菊圃」生衍四子,「西菊圃」 生衍二子,後「東菊圃」行三、四子「俱 無嗣。洪武九年抽軍與焉。」,故斷嗣。
第四世時,「後浦許」匯合東西菊圃的裔
脈,排序為 6 個房祧,即長房深井頭,二房 東厝、三房大前廳、四房小前廳、五房後翰、 六房西宅等。
「後浦許」自宋末元初至明嘉靖時期, 丁口達 4,000 餘指,時為防備倭寇,整個 家族曾構築後浦堡,足見當時的「後浦許」, 已成為一大家族。 始建於明嘉靖 10 年(1531)的珠浦許氏宗祠。
民國元年,豎立於許氏家廟左側的「嚴 禁爭佔後浦許姓渡船世業碑記」。
10
「後浦」在明清時期,隸屬福建省泉州府 同安縣轄管,同安縣在泉州的 7 個屬縣中, 不算是大縣,卻是科舉功名較為發達的縣治。
明朝時,同安縣考中舉人有 242 名, 考中進士有 80 名。而孤懸海上的金門島, 一舉包了 66 名舉人(佔同安總舉人數的 27.27%),進士則高中 20 名(佔同安總進 士數的 23.75%)。同一時期「後浦許」考 中的舉人有 6 人,加上武舉人 2 位,共計 8 人, 佔金門全島舉人總數 66 位的 12.12%;「後 浦許」考中進士也有 3 人,佔全島進士總數 比例的 15%。(參見陳篤彬 2019)。
會有如此顯赫的功名,當然要從基本談 起,明清兩代「後浦許」6 個房祧考中的文武 生員,總計有 113 名(生員指秀才)。六房 所產出的貢生也有 12 名、監生也有 14 名。 這就是「後浦許」科舉功名的底氣。(依據 族譜紀載,整理如附表 1)
許獬功名最高
明代的「後浦許」出了 3 位進士,要屬 許獬功名最高,事蹟最膾炙人口,許獬出生 於明穆宗隆慶 4 年(1570)8 月 30 日,是 一個耕讀世家,據明晉江舉人池顯方言:「許
清明節許氏族人於許氏家廟內「食頭」。
11
上 圖:「鄉賢世第」許獬故居。
右上圖:坐姿,頭戴官帽,身著官服,右手握笏版,左手持書卷, 身著朝靴,足踏官靴的許獬神主。
右下圖:鄉賢世第內,蓄辮髮、身著常服的 許獬神主。
同安才子之譽
氏八世俱能詩,而發於子遜」,子遜是許獬 的字,許獬的祖父許開,中過秀才,父親許 振之亦考中舉人的「解元」與副榜貢士。
許獬天資聰穎,「4 歲誦詩,過目不忘,
髫齡入社學,9 歲能文,10 歲時,其父祖籌 建的叢青軒完成,許獬擁有更良好的讀書環 境,13 歲時便通覽經史,14 歲起遊學晉江拜
師李光縉,博覽群籍。」(參見許維權 .2019)
唯許獬直到 25 歲,明萬曆 22 年(1594) 才考中秀才,後在 28 歲時萬曆 25 年(1597) 才中舉,次年參加會試不第,寄居在同安 梵天寺苦讀。終於在 32 歲時萬曆 29 年 (1601),高中會元傳臚(進士二甲第 1 名, 該榜進士共有 301 名,許獬是第 4 名),授 「庶吉士」。
據載許獬「性嚴峻狷急,殫心立學,矢 口縱筆,經義躍如,海內傳送其文,曰許同 安。」(《金門縣志》57 年版,頁 396), 有同安才子之稱,閩南至今仍傳誦:「天下 第一通,晉江陳紫峰;天下第一肴(聰明、 有才學之意),許獬進士頭。」(參見陳篤 彬 蘇黎明 2004)。
許獬崇尚品德,自勵「取天下第一等名 位,不若幹天下第一等事業,更不若做天下 第一等人品。」,但他仕途並不順利, 34 歲 時萬曆 31 年(1603),授翰林院編修(七 品官),館課罷,人爭傳抄其文,名震京師。
唯不久,據族譜言:「性至孝,以望雲成病, 遂歸」,「假歸,囊僅數十金,」,萬曆 34 年(1606)謝世,享年才 37 歲。
12
派衍陽高
清明節墓祭山前許獬祖墓,例由鄉老與值爐主,率裔孫行三獻禮祭拜。 會元祖許獬的墓碑。
清代「後浦許」的科舉功名
有清一代,「後浦許」的科舉功名不若 明代的輝煌,依據縣志記載,從順治到光緒, 「後浦許」,總共出了 15 位生員,清代泉州 每科秀才考試,錄取率不到 1%,能夠考中生 員者,就算是佼佼者了,他們入泮進學,要 經過月課、季考等,以待鄉試。
生員若被選送到國學(國子監)學習, 稱為貢生,共有六類(即歲貢、恩貢、拔貢、 優貢、例貢)。整理《金門縣志》記載,「後 浦許」從順治到光緒的 15 位生員,均註是 「貢生」,唯二人標記「歲貢」(即康熙 40 年(1701)的許士驥和嘉慶年間的許亮熊)。
歲貢是學政從廩膳生中按年資選送,年有固 定名額,以同安縣學的位階,每 2 年才能選 送 1 人,且須生員資歷達 10 年以上。
「後浦許」能有兩位歲貢,算是了得, 至於其他貢生是何種身份,難以探究,這
15 位生員後來中舉的,現考有清康熙 59 年 (1720) 西宅房的許觀海,字伯仲,官至詔 安教諭;以及乾隆 12 年(1747)的許我生, 唯生平難考。
「後浦許」在清朝只考中 2 位進士, 且他們是鄉貫屬金門後浦,但戶貫在他鄉, 嚴格說來是祖籍金門而已,一為清雍正元年 (1723),癸卯恩科,高中三甲 49 名的五 房裔孫許履坦;一為雍正 5 年(1727)丁未 科三甲 54 名進士的五房裔孫的許琰。(依據 族譜紀載,整理如附表 2)
「后浦許」在明朝崇尚科甲登第,反映 了一個學而優則仕的社會,這是傳統金門的 社會寫照,至清代,金門海疆不靖,先是明 鄭與清廷相爭,後是海賊與倭寇的犯襲,加 上科舉制度日趨沒落,於是「後浦許」的子 弟多投身軍旅,入營為仕為將,亦不乏有功 名者。
13
附表1:明代「後浦許」族人科舉功名錄
科 年姓 名字 號房朓習業與功名最終官職
嘉靖 10 年
辛卯科 1531
嘉靖 10 年
辛卯科 1531
嘉靖 10 年
辛卯科 1531
嘉靖 14 年
乙未科 1535
嘉靖 20 年
辛丑科 1541
許大來字惟明
號南峯
許以明字英實
號見海
許贄字惟敬
號次浦
許福字堯錫
號西浦
許廷用初名疇 字惟範 號南洲
六房習易
鄉試中式第 17 名
四房習易
鄉試中式第 52 名
長房習易
鄉試中式第 82 名
六房習詩
進士二甲第 15 名 (一說 92)
長房習易
進士三甲 157 名
廣東 潮州知州
廣西 興業知縣
倭亂返鄉
備 註
冤遭詆毀
父喪守制 杜門不出
湖廣 城步縣尹 告歸鄉里 教鐸儒士
授江南監察御史,
未仕,家居幾二十 年
建祠堂、拓祭田、頒醡肉、 結鄉社
南京戶部主事 1560.03.23 倭寇與海盜結 合襲浯至五月中旬入侵浯 島,率族眾抵抗土堡賴以 安。
居官清潔,歸囊如洗。
萬曆元年
奎酉科 1573
萬曆 22 年
甲午科 1594
萬曆 29 年
辛丑科
張以誠榜 1601
天啟元年
辛酉科 1621
天啟五年
乙丑科 1625
崇禎 6 年
奎酉科 1633
許均字際平二房鄉試中式 武舉人
許光卿字用實
號賓明
許獬初名行周
字子遜
號鍾斗
許逵翼字明卿
號搏煑
許煥字文嘉
六房習易
鄉試中式第 76 名
五房習易
進士二甲第 1 名
六房習易
鄉試中式第 52 名
號淡若 五房習易
鄉試中式第 44 名
許光宙字宇夫長房鄉試中式 武舉人
廣西 柳州欽衣把總
廣東 新寧知縣
翰林院編修
慷慨善交 卒於官
蔡清憲讚曰 : 門風校弟,德 宇深純,貌無脂縟,言必脊 倫,五黨挹之,如渴酌醇。
廣西
南寧府宣化縣尹 戰海盜李魁奇,護里民免於 難
籍金門,補安溪邑庠生
不仕老於家棄文從武
14
附表2:清代「後浦許」族人武將名錄
科 年姓 名字 號房朓 最終官職 備 註
清康熙許 澤字源悠 號荊波
清康熙許錫禹字啟斌 號二浦
長房真定城守
二房同安營千總
清康熙許士鳳字伯岡二房武德將軍
軍功出身
軍功出身
清康熙許承澎字伯崙 松江府同知 貢生從戎
清康熙許 興字伯功二房千總 軍功出身
清康熙許永忠字而貞 號同仁 六房四川遵義府通判
清康熙許 華字伯玉 號璧齊
以學業從戎有功
長房廈門提標後營遊擊 軍功出身
清康熙許 壬字爾由六房蘇松鎮右營守備 行伍出身
清康熙許 斌字源郁五房廣東新會營千總 行伍出身
清乾隆許樂三
許 績
許廷佐
許朝耀
清嘉慶許攀桂
清道光許允青
許鵬飛
許遠生
許壽山
許光良
許奕盛
清咸豐許瑞聲
許朝陽
清咸豐許揚州
清同治許國恩
功授六品職銜
江西撫標遊擊
澎湖右營遊擊
浙江溫州遊擊
安平中營把總
廣東南澳遊擊
海壇右營遊擊
閩安右營都司 署水師提標中軍參將
金門左營守備
金門左營守備
金門左營守備
安平中營遊擊
許揚洲弟
廈門後營外委 許鵬飛長子
澎湖協副將
署金門總兵
署廈門提標後營守備
朝陽子
註:據《金門縣誌》11 年版、《金門志》(道光版,民國 45 年印行)、《新金門志》48 年版、《金門縣志》57、 68、81 年版、《金門縣后湖許氏族譜》97 年版等(人物志、職官志)整理。
15
金門四大科舉家族
文武世家 金門瓊林蔡氏科舉
文|陳秀竹、圖|陳秀竹、蔡宜珍
科甲文化在金門
擁有 1700 多年歷史,人文薈萃、文風鼎盛的浯島金門,根據金門縣文化局的 調查資料,歷代以來,出了 52 位進士,而瓊林蔡氏一族就佔有 6 位,大陸歷 史學博士郭培貴教授對於明代金門島科舉興盛的成因,著有研究,他認為參與 科考,除了要有經濟基礎之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崇尚科舉功名的社 會風氣和家族文化底蘊的積累,才是明代金門島科舉興盛的重要原因。
瓊林蔡氏蔡十七郎開基祖廟:「清時文獻裔 喬木世臣家」。
16
談到瓊林蔡氏家族,得從南宋說起。平林蔡氏始 祖蔡十七郎公在南宋初年,入贅平林之陳十五郎者, 後因陳氏將地讓給蔡氏,遷往陽翟,另結新社,蔡氏 就此建立基業,傳至五世祖靜山公,生 4 子,長一禾 開坑墘房和大厝房,次一蓮開新倉房和前庭房,三一 梅早夭,四一蜚贅於銀同(今同安)。
在族人企盼鼓勵下,族中俊秀,無不競相馳騁, 出類拔萃,明清兩代,計出進士 6 人、舉人 7 人、貢 生 15 人、武將 6 人、國子監生 27 人、生員 82 人, 可謂科甲連登、人才輩出。
明、清二代,有 6 進士、6 武將,其中「父子進士」
指貴易、獻臣父子檔、「五桂聯芳」裡懋賢、獻臣五 佔其二,「九里三提督」有武將攀龍,瓊林蔡氏家族 燈號因而有「文武世家」。
蔡宗德、蔡貴易、蔡獻臣祖孫三代俱顯功名。
解說培訓瓊林蔡氏千年文化,進士、外翰匾額。
17
十年寒窗苦讀 一舉天下揚
蔡貴易是瓊林蔡家中的第一位科舉人物, 於嘉靖 43 年(1564)一舉成名,隆慶 2 年 (1568)更是捷報頻傳,成為瓊林第一位進 士。在戶部陝西主事任內,他以清廉聞名, 並於萬曆 9 年(1581)晉升為浙江司員外郎。
他對族中的年輕才俊不吝於提攜,親自指導, 使他們也能在科舉的道路上取得優異成績。
蔡守愚為蔡氏家族新倉上二房的後裔, 於萬曆 13 年(1585)中舉人,次年更是連 捷中進士,最終官至雲南左布政。他的清廉 與愛民之心,為人所敬仰。而蔡懋賢,同為 十六世,萬曆 17 年(1589)中進士,其文 采與品行,使他成為「五桂聯芳」之首。蔡 獻臣,與蔡懋賢同年登進士,其學問與文才, 使他官至南京光祿寺少卿。
蔡廷蘭進士匾額。
蔡國光,於天啟 7 年(1627)中舉人, 崇禎 7 年(1634)春成進士,他的才學與忠 貞,為後人所景仰。蔡廷蘭,這位海上生活 的後裔,道光年間的科舉之路充滿坎坷,但 他的堅韌與努力,最終也獲得了進士的殊榮。
「瓊林」之名本身就是皇帝御賜,象徵 著蔡氏家族的榮耀。瓊林蔡氏家族,從蔡貴 易之父宗德起,至煥、有麟、玉彬、啟章、 其煥、苑等,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家族中 的科甲聯登,都是金門瓊林文化傳承的驕傲。
蔡氏祭祖儀典、文魁匾額。
18
這份榮耀,不僅是對個人才學的肯定,更是 對家族文化傳承的最佳見證。
九里三提督 畫像紫光閣
金門人最引以自豪者,莫過於「一榜曾 登五進士,九里並出三提督」,金門同時出
御賜里名瓊林。
左圖:瓊林十一世宗祠書法家呂世宜題聯。
中圖:瓊林十一世宗祠世稱林家三先生之一葉化成題聯。
右圖:瓊林十一世宗祠蔡氏廿二世祖廷蘭題聯。
三位提督,即江南提督蔡攀龍、廣東水師提 督李光顯、浙江提督邱良功。蔡攀龍曾任福 建水陸提督,陞江南全省提督,欽賜「強都 健勇巴圖魯」名號,加以參贊大臣,並畫像 入紫光閣功臣,可謂榮耀之至。大致言之, 瓊林蔡氏先賢之宦績,明朝以科甲文宦聞名, 清初以武功戰績取勝。除提督攀龍外,並有 副將文昇、參將文郁,守備廷龍、文瑛,把 總攀雲。
文化傳承 新血接棒
瓊林蔡氏文化保存完整,金門縣文化局 曾出版《金門縣瓊林蔡氏家廟祭祖儀典.儀 節》,並培育開瑄國小成為小小禮生,鼓勵 學生傳承祖訓「忠孝廉節」,為學習精進努 力,藉以保存與傳承宗族精神,綿延文化, 開創新局。
參考文獻:
蔡主賓.蔡是民著《金門縣瓊林里蔡氏家族發展史》, 2016,初版。
黃振良著《金門四個科舉家族》,《國文天地》( 閩臺科舉 文化專輯 ),2018 年 4 月號,第 33 卷第 11 期,P14-16。
瓊林蔡氏祭祖儀典,小小禮生擔綱祭福德正神。
19
《臺灣文化志》 中卷 71 頁 鄭用錫像
科舉人物
重視文教宗族鄉情 開臺進士 鄭用錫
文圖|顏真青
鄭用錫(1788-1858),名蕃,譜名文衍,字在中,號祉亭,係鄭崇和之次子。乾隆 53 年(1788)生於苗栗後龍溪洲,道光 3 年(1823)以臺灣籍貫的考生首次登科,遂有「開 臺進士」或「開臺黃甲」之譽,官至禮部員外郎,後因功誥授二品通奉大夫,卒於咸豐 8 年(1858),享年 71 歲。
鄭用錫祖先於明末自福建漳州府漳浦遷 徙至金門,乾隆 40 年(1775),其祖父鄭 國唐攜子鄭崇和渡海至臺,居住在淡水廳後 龍(今苗栗縣),崇和嘉慶 11 年(1806), 全家遷居竹塹(今新竹市)。
開臺黃甲 倡建家廟
鄭用錫自幼聰穎,受教於首墾竹塹王世 傑之五世孫王士俊門下,通曉經、史,尤精 通易經,曾主持明志書院山長講席。嘉慶 23 年(1818),戊寅科鄉試中舉人。道光 3 年
20
開台進士鄭用錫贈匾新竹城隍廟「理陰贊陽」。
(1823),赴京參加癸未科會試高中第 41 名貢士,殿試位列三甲第 109 名,賜同進士 出身,候選知縣。
臺灣籍貫的考生首次登科,遂有「開臺 進士」或「開臺黃甲」之譽。鄭用錫在中進 士後,隔年奉父命運米赴天津賑濟災民,回 程時先在金門東溪興建鄭氏家廟,由鄭振祖 祭祀公業出資,經奏請朝廷,奉准於故鄉金 門內洋建造鄭氏家廟。
為了維持家廟祭祀活動,當時並將約定記 載於族譜中:「金門內洋鄉祠堂祭祀費,每年
由新竹租項下匯寄三百金,交金門房親子弟姪 祭祀之費。」藉以孝思報本,達成光宗耀祖。
督建新竹石城 入京供職辭官
淡水廳自開闢以來,分類械鬥頻繁,道 光 6 年(1826)適逢閩浙總督孫爾準蒞臺 巡視,淡水廳同知李慎彝,批准士紳鄭用錫 等人奏請淡水廳城土牆改建砌石城樓。工程 於道光 7 年(1827)6 月動土,至道光 9 年 (1829)8 月竣工。鄭用錫等出任工程總理, 督建有功,捐輸出力,敘加同知銜。
道光 14 年(1834)入都供職,簽分兵 部武選司行走,翌年補授禮鑄印局員外郎兼理 儀制司事務,精勤稱職,深受上司所嘉許。道 光 17 年(1837)春,因不慣官場陋習,藉 口母親年邁告老返里,之後便不再為官,翌 年便於今新竹市北門街建造「進士第」。晚 年於城北外開始興築「北郭園」,為臺灣著 名園林之一。他著述日富,所寫「北郭園八 景」流傳甚廣,使竹塹城成為文人薈萃之處。
位於新竹市北門街的鄭氏家廟。 21 科舉人物篇
重視文教 修撰廳志
鄭用錫從道光 9 年(1829)起,任職明 志書院山長前後共計 8 年,網羅一時才彥之 士,致力於教育鄉里子弟。其長子鄭如松也 出任 2 年,逝世後由鄭用錫堂弟鄭用鑑繼掌 明志書院講習垂教 30 年,造就人才頗多,鄭 家對淡北文教之推展,居功厥偉。
淡水廳自開闢以來,欠缺史乘,尚無志 乘,道光 13 年(1833)淡水廳同知李嗣鄴 特命鄭用錫設局采訪,鄭氏乃集弟友纂稿完 成《淡水廳志稿》4 卷,填補了淡水廳史乘的 空白,惟當時並未刊行。
排解紛爭 撰勸和論
鄭用錫不僅在官場有建樹,在地方公益 上也表現卓越。道光 22 年( 1842 )中英鴉
片戰爭中募集鄉勇赴援,又協助和解械鬥, 為地方安寧作出卓越貢獻,朝廷以功賞戴 花翎,褒獎加封四品銜。淡水廳內閩、粵、
漳、泉雜處,各莊分類械鬥頻仍,咸豐 3 年
新竹市北門街進士第內鄭用錫 中舉時的文魁匾。
( 1853 ),臺北發生頂下郊拚等械鬥,蔓延 至各地,鄭用錫與臺北仕紳陳維英一起主持 和解事宜。
咸豐 4 年( 1854 ),鄭用錫奉旨與進士 施瓊芳等協辦團練事務,並助捐米糧,獲得 二品封典,並寫下《勸和論》,在械鬥頻仍 的時局中,告諭百姓以和為貴,對地方安定 貢獻良多,本文於收錄高中國文課綱。
族親返鄉祭祖 遺稿集冊傳世
鄭用錫的家族管理有方,他長子鄭如松 也成績卓著,道光 26 年(1846)考中丙午 年鄉試第 85 名舉人,於道光 28 年(1848) 「祭祀公業鄭振祖」派遣族人,由竹塹返回 東溪祭祖,其子鄭如松晉獻「文魁」匾於鄭 氏家廟。
文化局於 94 年委由徐裕健建築師事務 所、進行修復工程設計監造、建華營造股份 有限公司施工;96 年 10 月 22 日動工,98 年 10 月竣工,總共動用新台幣 900 餘萬元; 在修護過程中,保存大量原木料,並輔以木 料碳纖補強。101 年 11 月 7 日由新竹鄭振祖 浯江鄭氏家乘。
22
祭祀公業理事長鄭華生教授領隊,一行 46 名家眷
前往金門東溪鄭氏家廟祭祖,展現緬懷祖德、飲 水思源、慎終追遠的追思之情。
咸豐 8 年(1858)逝世時,他的遺稿由次子 鄭如梁與楊浚編裁成《北郭園全集》10 卷,包括 詩抄、述穀堂制藝、述穀堂試帖等,其詩文寫實
而雋永,被譽為 300 年來臺灣儒者的代表之一。
根據「浯江鄭氏家乘」所載之鄭用錫墓誌銘云:
「嘗建祖祠二,禋祀必虔。」顯示他重視祭祀和 家族的傳承。
同治 11 年(1872)詔准入祀鄉賢祠。官方
設立的孔廟 1957 年拆除後,於是鄭家自行在家 廟內設立「鄉賢祠」,祭祀鄭家崇和、用錫、用
鑑 3 位鄉賢,後來前新竹市長林政則在孔廟廂房
設立了「鄉賢祠」,另外加入開竹第一人王世傑、
客家第一個家族移民新竹的徐立鵬,以及教育界
眾人肯定的新竹中學校長辛志平等 6 人。
鄭用錫處世謙和而治家極嚴,以強化倫理教
化而著名,所編家規十二條子孫謹加遵守,要求
金門金沙鄭氏宗祠。
兒孫勤學上進外,並要求節儉和惜福,提 出許多典故訓誡諸兒,要體認創業維艱, 守成不易的道理,形成鄭氏家族特重倫理 教化的傳統。
鄭用錫也曾 2 次趁鄉試後赴漳浦、
金門搜尋家族史料,足見鄭氏子孫慎終追 遠,不背祖典忘本的血緣濃情。開臺進士 鄭用錫在官場和地方都有卓越成就,他的 文教推展、公益參與以及家族管理都在當 時留下深遠的影響。
新竹鄭氏家廟組團赴金門祭祖。
23 科舉人物篇
科舉人物
浯陽世科第是陽翟陳氏的燈號,來自於三世 祖陳綱在於宋淳化三年中 (992) 進士,族 人備感光榮立匾立燈號。
文圖|羅元信
陳綱,字舉正,陽翟人。父元愷,善屬文,絳縣 令。綱淳化 3 年(992)進士,為宋同安登第之始, 初授建州觀察推官。
據《金門縣志》等志書所載,陳綱初授官職為建 州觀察推官,係建州知州的幕僚(宋代建州相當於明 清時福建省建寧府)。因採茶勞役不僅耗用大量人力, 亦妨礙農事,因此陳綱奏請除了建陽出產的「北苑茶」 上供御用外,該州他處茶園則租與茶農收取租金,茶 農產茶則由官府收購。這項作法既減免勞役而且官民 兩利,故為當地百姓所感念。
追跡金門的科舉史,北宋時首位登第的陽翟人陳綱,不僅是「開同進士」,也是金門史 上第一位進士。關於陳綱的生平,自明代《八閩通志》便有立傳,至民國以後各版《金 門縣志》仍相沿之。80 年版《金門縣志.人物志.鄉賢》中,有以下的記載: 明弘治間《八閩通志》將陳綱列為「良吏」。
六路發運 霍山留詩 開同進士 陳綱
24
在建州擔任觀察推官之後, 宋人李燾所編撰之《續資治通鑑長
編》中有 3 處記載陳綱之名。首
先是在真宗景德元年(1004)閏 九月間,真宗撥出 30 萬兩銀交付
河北轉運司貿易軍糧,陳綱受命以
秘書丞身分共同經度此事。之後宋
真宗於景德 4 年(1007)7 月間
1 2
1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陳綱奉命往 河北經度軍糧。
2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陳綱奉派為 河北提點刑獄。
留題霍山應聖公廟 太常博士知晉州陳綱
峻極巍峨勢望雄,層巒疊嶂翠重重。
為神有感興唐祚,作鎮無疆福晉封。
材產十州資構廈,泉分數邑潤耕農。
「復置諸路提點刑獄官」,陳綱被
欽點前往河北出任此職。嗣後陳綱 並於當年年底上奏,建請朝廷對受
杖刑者所戴枷具以 15 斤為準,朝 廷研議後亦如其所奏。
除了以上記載,明末清初時 顧炎武所撰「求古錄」中,還錄有 一首「霍山中鎮廟宋陳綱詩」,此
詩寫霍山景致氣象之變化,增添神 秘玄妙之感。由此作觀之,陳綱之 文采亦自不凡。
幽巖舊榻高人隱,絕頂遺墳古帝蹤。
欲雨片雲生峭壁,未明先日照危峰。
斷崖當午晴雷震,深壑經秋積靄濃。
樵去每逢遊洞鹿,僧禪時見戲潭龍。
名光祀典傳千載,仰祝牲牢致享恭。
大中祥符五年(1012)六月二十五日 岢嵐軍判官鄭世卿書、栗再興刻字
25 科舉人物篇
1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陳綱對朝廷的建言。
2 顧炎武《求古錄》中所收陳綱詩作。 1 2
據《八閩通志》所載,陳綱最終官至「淮南江淛(筆者按:義同「浙」) 荊湖制置發運使」;此一職位負責將宋代東南六路(現代江蘇、安徽、湖 北東部、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份)物資輸運供應京師,可說是對北宋的 經濟、財政具重大影響的官位。陳綱不僅是金、同兩地科舉史上的「破天 荒」者,也是金門出身的首位顯宦,足令後人誌念。
26
祖籍金門 堅苦卓絕毅力
開澎進士 蔡廷蘭 科舉人物
文圖|陳益源
蔡廷蘭畫像《風塵萬里客,天地一詩人》。
曾逢危難 漂泊海外
在金門歷代進士中,祖籍在金 門瓊林、出生於澎湖馬公的蔡廷蘭 ( 1801-1859 ),大概是落難時 離家最遠、後來知名度也最高的一 位了。
蔡廷蘭在道光 25 年(1845)乙巳恩科通 過殿試,名列第二甲 61 名,賜進士出身,後來 分派到江西省當官,先後擔任峽江、豐城二縣知 縣,其間一度改任南昌水利同知。不過,在其功 成名就之前,他曾遭逢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危難, 漂泊海外。
27 科舉人物篇
蔡廷蘭道光 24 年(1844)會試齒錄。
《海南雜著》清刊本。
《海南雜著》俄文譯本(
28
1877)。 蔡廷蘭書法作品(王水衷捐贈)。
蔡廷蘭「滄溟出險圖」已佚。
事件發生在清道光 15 年(1835),蔡 廷蘭第 3 度赴省城福州參加鄉試,落榜後從 廈門先回瓊林祖家,然後趕赴料羅搭船,準 備回澎湖看母親並到臺南引心書院教書,卻 不幸在臺灣海峽上碰到颱風,被吹到遙遠的 越南中南部廣義省思義府菜芹汛去。
危機也是轉機
這趟意外遠行,當然不在蔡廷蘭的生涯 規畫之內。不過,危機也是轉機,在越南當 年對宗主國漂風難民的禮遇政策下,天朝來 的秀才蔡廷蘭得到安南國王明命皇帝優惠照 顧,並特別批准他「由陸回貫」的請求。
越南獲救之後,經過多方交涉,12 月 21 日正式從廣義啟程,道光 16 年(1836)3 月初 5 走到廣西,經廣東返抵福建廈門是 在 4 月 20 日;5 月初 8,終於回到澎湖, 與母親相擁而泣。
他回憶歷險半載歸來,如同再生,因 此執筆撰寫《海南雜著》一書,包括「滄 溟紀險」、「炎荒紀程」、「越南紀略」 三篇,留下了 19 世紀上半葉非常寶貴的越 南民族誌,而這本書也成為東亞漂流錄的 經典之作。
蔡廷蘭掌握住這個「擴見聞於海外之國」 的難得機會,發揮了他堅苦卓絕的毅力,走 路回家,沿途認真觀察,詳細記錄,並施展 了他以詩會友的本領,廣結許多越南士大夫。
從道光 15 年(1835)10 月 2 日金門登 船出海算起,蔡廷蘭在海上整整漂流了 10 天;
《海南雜著》越文譯本(2009)。
29 科舉人物篇
首本外國遊記 翻譯多國語文
《海南雜著》在道光 17 年(1837) 問世,改變了蔡廷蘭的後半生,而它的確是 一部臺灣文獻經典代表作,早在光緒 3 年 (1877)就被譯為俄文,光緒 4 年(1878) 又被譯為法文,後來還有日文、越文、韓文、 英文等譯本陸續在各國出版。這項紀錄,也 是金門與臺灣歷來進士所未有。若要論知名 度,從這點來說,「開澎進士」蔡廷蘭絕對 是首屈一指的。
馮詢(1792-1876) 撰有〈蔡香祖大令廷蘭屬題滄溟出險圖有序〉。
蔡廷蘭的著作,近年雖然發現了他早期 的《香祖詩集》,但還有許多著作散佚不存。
可喜的是,金門所見蔡廷蘭相關文物仍 有〈瓊林蔡氏族譜序〉、〈「欽旌節孝」坊 對聯〉、〈蔡氏六世十世宗祠「拔元」匾〉、 〈蔡氏六世十世宗祠「文魁」匾〉、〈瓊林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記〉、〈蔡氏十一世
宗祠柱聯〉、〈「進士」匾〉(三方)、 〈「延祉受禧迎庥植福∕宜富當貴長生未央」 對聯〉、〈「一門三節」坊對聯〉、〈保護 廟「志誠之道」匾〉、〈神主牌位〉(2 座) 等 11 樣 14 件,總數甚至比澎湖現存的還多, 可見這位瓊林蔡氏宗親念念不忘的「廷蘭祖」 與祖籍金門關係之深厚。
1 2 1 新發現的蔡廷蘭《香祖詩集》有他 115 首早期詩作。
2《蔡廷蘭集》收錄了蔡廷蘭重要詩文 (臺灣文學館出版,2012)。
30
科舉人物
知行一致的許獬
做天下第一等人品
文圖|叢青軒裔孫
公元 1604 年,距今 420 年前的甲辰年,時任明朝萬曆翰林院編修的金門第一才子許獬, 在工作期間,反復思考為官及人生的意義,又因身染重疾,探求身心性命的真理,感嘆 功名何如、荒臺瓦礫,無意碌碌職涯,毅然辭官南返金門,成行前以書信向他的老師李 材述說欲返璞歸真,想重為受業弟子,信尾表達希冀老師能再收為學生等語。
此為許獬遺世《叢青軒集》及《許鍾斗文集》作品中,共同收集的一封重要書信〈與李見 羅〉,該封書信明確傳達了許獬一生的價值觀,也從中瞭解許獬讀書所得及人生觀,亦呼應當 時對其評價:如「清操勁節」、「生無媚骨」、「守正不阿」、「耿介狷急」等,其「知行一致」, 以「天下第一等人品」自居,值得後世學習。
文冠天下 會元傳臚
許獬,金門明代聞人,字子遜、號鍾斗,生於明隆慶 5 年 (1570),卒於明萬曆 34 年(1606),因文冠天下,在明 代科舉考試中以萬曆辛丑科禮部會試第一(會元),又因殿試 二甲第一名(金殿傳臚),有「會元傳臚」之榮譽,世有「許 會元」「許同安」之美譽,為金門自宋至清 52
神格化後的許獬(左 二),在后湖海醮期間陪 同邑主城隍爺(右一), 觀世音菩薩(右二)及恩 主公(左一)共同鑑醮。
31 科舉人物篇
餘名進士中,在國家正規考試 成就最高者。
許獬也是明代科舉考試 系統中,經歷最基層的「生 員」(秀才)、鄉試選拔為 「舉人」,並參加禮部會試, 與來自全國 4,600 餘位舉 人考試文魁天下第一(會 元)、再以「禮部貢士」 身份入殿策試,萬曆 29 年 ( 1601 )以二甲第一名「進 士」出身,經選拔為「庶吉 士」,進入國家最高級培養 單位,並經 3 年期滿散館授 官為翰林院編修,此歷經科 舉體系最完整者之一。
明蔡獻臣云:「故百年 來,起家甲第者幾二十人; 而其魁南宮、授編修者,則
自許子遜始。」然而在世僅 短暫 37 載,幸而留有大量 書籍傳世,俾使後人得以一 見精彩文章及心得,身俱立 德、立功、立言之典範。
科舉大放異彩
人稱文章許鍾斗
明代科舉考試以制義 (八股文)代聖賢闡發四 書(朱註學庸論孟)為取 士標準,八股文的文體, 自化治、正嘉演進至隆萬,
許獬及湯賓尹二會元為萬曆 朝後期科舉文章「機法派」 及「熟調」宗主;此見清梁 章鉅《制義叢話》乙書曾引 陶望齡曰:「闢徑開畦,人 推鍾斗」及引徐存菴曰:「熟 調,湯(湯賓尹)許(獬) 開之」以觀。
現存廈門圖書館之許獬制義文章【存笥稿】。
許獬文集及專著琳瑯滿目。
32
翰林院編修文林郎鍾斗許公墓道碑。
清金門鎮總兵署所在地原為「叢青軒」,1601 年進士許獬曾在此讀書。
現經蒐羅許獬現存世可見制義文章計 200 餘首,散佚於「存笥稿」、「湯許二會 元制義」、「九會元集」、「許子遜先生文」 等等。又其為少數熟稔朱學與王學的明代會 元,遺世的四書闡註文章有《四書闡旨合喙 鳴》及《四書崇熹註解》二巨冊,雖明代科 舉考試以朱(朱熹)傳四書為宗,然亦可屢 見陽明心學之心得,亦或是融會貫通,方可 在科舉考試中大放異彩,故在金門有「文章 許鍾斗」之令譽。
而李材,學源陽明心學而自成一格,以 「止修」為闡學根本,人稱見羅先生,明末 池顯方為許獬作〈許子遜太史傳〉稱:「時 見羅李公材倡學於閩,公往從之,深得修誠 之旨」,時為萬曆 22 年(1594)左右,當 時許獬仍為生員階段。
求知修身 潔身自省之人生觀
本書信約莫於明萬曆 31 年(1603)左右
書寫,信中不斷檢討年少時求知、修身、證道 時常為習氣拖累及伎倆所干擾,因曾受到見 羅先生指導後能潔身自好,始領悟出傳世名
言: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幹天下第一等
事業;幹天下第一等事業,不若做天下第一 等人品。由此可見其人生觀。
但他也感悟出此言論簡單,實踐不易, 如面對窮苦仍能自得其樂,或面臨得喪 寵 辱 而無所差別,並常以聖賢心為己心而不斷自 勵,此律己甚嚴,可見其價值觀。
又在悠遊墳典時,除崇羡敬佩各代名家 高文外,見文體表達各出入衝突,又苦於心 中理不出一個頭緒,最後思悟採以不拘於義 理,而轉以仁義中正的境界,綜歸在孔子思 想中的智廉勇藝及文以禮樂,同時須割捨嗜 欲,方不致學行中徘徊而無所依歸,此讀書 所得體現出並思辨反求諸己之身心性命觀, 方不負此生。
孔子有云:「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 逮也」,許獬一生致力精闡聖賢,深知知行 一致之理,觀此書信可知一生堅持;亦或可 見池顯方為其傳曰:「公生平無他嗜,惟篤 倫力學,自謂性戇多忤世,因廉交遊」等語, 其在世正己範俗的形象可鮮活躍於紙上,其 人生觀及價值觀更幫助後世更加瞭解這位典 型典型在夙昔的金門鄉賢。
33 科舉人物篇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生在中舉人或中 進士時,官方會賜贈銀兩以立旗杆,代 表國家所認同的功名。
當然,金門科舉成就亦精 彩傲人,如萬曆 16 年( 1588 ) 戊子科鄉試,金門同時有八位 生員為同榜舉人,分別為瓊林 蔡獻臣、陽翟陳基虞、浦邊蔣 孟育、西園黃華秀、黃華瑞、 青嶼張繼桂、埔邊趙維藩、林 兜呂大楠,有「八鯉渡江」美 稱;翌年,萬曆 17 年( 1589 ) 己丑科蔡獻臣、蔡懋賢、蔣孟 育、陳基虞、黃華秀五人連捷 會試及殿試,賜進士出身,更 有「五桂聯芳」之榮譽等等科 舉佳話。
明萬曆 17 年( 1588 )設於北京國子 監的歷代進士碑榮譽榜,五桂聯芳榜上 有名。
蔡懋賢、蔡獻臣、陳基虞、蔣 孟育、黃華秀於《北京國子 監歷代進士碑》上之記載。
陽翟陳基虞瓊林蔡懋賢 浦邊蔣孟育 西園黃華秀 瓊林蔡獻臣
34
科甲聯登 五桂聯芳
文圖|王先正
研究金門文史多年的黃振良說,萬曆朝共四十七年間,金門人一榜三舉人、一榜四舉人、 一榜五舉人都有,二舉人在當時算是平常事,一榜二進士也不算稀奇。戊子科(1588)的 一榜八舉人最多。八位舉人中,有黃華瑞和黃華秀兩兄弟同榜。次年(1589)金門舉人參 與進士科考,更以一榜五進士得到「五桂聯芳」的盛譽,將金門的科甲帶到高峰。這一榜 當中,瓊林蔡懋賢、蔡獻臣、陽翟陳基虞、浦邊蔣孟育和西黃的黃華秀五人同登進士榜。
金門浯江書院講堂懸有民國己酉 (1969) 重新製作的「五 桂聯芳」匾額,表彰明朝萬曆己丑 (1589) 進士蔡懋賢, 蔡獻臣,陳基虞,蔣孟育,黃華秀五人。
據大陸學者汪毅夫<金門的進士和「金 門主貴」的傳說>一文說:萬曆 17 年(1589) 己丑科會試取進士 347 名,金門蔡懋賢、蔡 獻臣、陳基虞、蔣孟育、黃華秀五人榜上有 名。是科進士、二甲進士、三甲進士的分佈 密度,「尚未備夫一里」的金門應該均是全 國第一名。又言:金門進士「冠南宮、取鼎甲、 選詞林、拜閣學」亦是全國頂級的榮耀。
汪先生在文中又介紹許獬冠南宮(南 宮乃禮部別稱, 㑹 試又稱禮部試, 㑹 元即 會試第一名)、林釬取鼎甲(林釬一甲第 三名為探花,狀元、榜眼、探花合稱鼎 甲)、蔣孟育、許獬、林釬、龔天池、許 琰選詞林(指五人都曾入選翰林院),林 釬拜閣學(指林釬官至東閣大學士,意即 宰相)。
祖籍在金門的舉人與進士,若以《進 士履歷便覽》以及《福建通志》和《泉州 府志》等文獻來核對,有些人在報考時, 戶籍已遷出浯島(欲詳其事,可參閱黃振 良<金門歷代進士祖籍之探討解析>,及 大陸學者郭培貴<明代科舉的海上明珠- 金門島>) 。但日後他們不忘本,榮獲 功名時,回原鄉祭祖,宗親也樂意接待, 不但在家廟宗祠晉匾,分享榮耀;也將其 事功偉業編入祖譜,勸勉同宗子孫,效法 前賢。
35 科舉人物篇
科舉人物
彬彬群秀 八鯉渡江
文圖|王先正
明太祖於洪武二十年(1387)令江夏侯周德興派兵來金屯守,築城防倭,置守禦千戶所, 名為金門城,金門當時屬泉州府同安縣馬巷廳翔風里,是里內五十二都中的六個都 ( 大 嶝十五都,小嶝十六都,太武之西十七都,太武之東十八都,太武之南十九都,二十都 為烈嶼 ) (此為許丕華見解,顏立水看法不同,說翔風里有九都)
浯島僻處海隅,時局不靖,海賊倭寇經 常來犯,島民生活艱苦。士子們立志遠大,
尋求突破困境,在科舉盛行的年代,寒窗苦 讀,冀望一舉成名,做官做事,澤加於民; 若辭官歸里,則潔身自愛,立志做品德完人。
明世,浯洲金門士子努力科舉,單就明 萬曆十六年的戊子科鄉試,青嶼張繼桂,平 林蔡獻臣、陽翟陳基虞、浦邊蔣孟育、西黃 黃華秀、黃華瑞,浦邊趙維藩及林兜呂大楠 等八位鄉賢連袂中了舉人,聲滿閩地。被譽
為「八鯉渡江」,八人如同鯉魚躍登龍門, 身價不凡;「渡江」可用朱熹名言:「鴻漸 腦已渡江矣」語源來解,稱道浯洲地靈,鴻 漸山的山川靈氣,過海而來,人才傑出。
自從陳顯於洪武 5 年(1372)舉壬子科 開始,到崇禎 15 年(1642)張瀛中順天試 壬午科為止,二百七十年間,金門人名列榜上 者有舉人九十六人,進士二十八人。其中嘉靖 朝有舉人二十六人,進士五人;萬曆朝有舉人 三十五人,進士十五人。
36
探花宰相林釬 為官清廉
文圖|林怡種
金門島上花崗岩壘疊的太武山,是對岸鴻漸山脈穿波出海的延伸,莊嚴雄偉,獨冠嶼上; 整座山儼若仙人臥地,素有「仙山」的美讚!
探花宰相林釬畫像。
拜「仙山」鍾靈毓秀之賜,孕育英多, 自古文風鼎盛,科甲連登,宋及明、清三朝,
出了 52 位進士,諸多在金鑾殿袍笏加身的鄉 賢,成了顯宦名儒,名垂史頁。
金門古屬同安縣翔風里,其中,18 都的 歐隴人林釬,年幼生父出海捕魚遇難,7 歲隨 母去了漳州藍田鎮洞口社,在那裡成長、讀 書,明萬曆 44 年(1616)殿試「探花及第」, 授翰林院編修,最後官拜「東閣大學士」。
由於明朝是廢宰相制,「東閣大學士」
侍於皇帝左右處理國政,相當於宰相職務; 所以,今天金門后壟林氏宗祠、金城林氏宗
祠、浯江書院等均懸掛林釬「探花宰相」的 匾額。
尤其,林釬為官清廉、中正不阿,對抗 「閹黨」魏忠賢,不為利誘、不為勢劫,明 載史籍,且為招降鄭芝龍有功,拒收贈禮, 廉潔風範為人所崇敬。
林釬有諸多著作傳世,也有倡議構築防 禦倭寇的「天保維垣」關隘,以及興修防洪 的「寶林水利工程」。目前,漳州有林釬墓園、 故居、族裔宗祠、牌坊等等,獲當地政府妥 善保護。
民國 96
年,漳州林釬族裔,先後寫 信給金門縣長李炷烽和李沃士,請求協助 搭橋引路,希望回到金門尋根認祖,終於 在民國 99 年,6 位族裔宗老踏上金門的 土地,回到后壟祭祖,獲宗親燃放長串鞭 炮歡迎;隨後,后壟林氏宗親也組團回訪, 獲熱烈歡迎,兩岸族裔中斷 400 年之後, 重啟交流新頁。
37 科舉人物篇
金門夫人餅的製作配料及成品 翻拍自《金門拭餅文化》( 葉鈞培著 翻拍 : 楊楊
少年進士蔡復一 出任貴州巡撫
文|蔡振念 圖|蔡振念、楊楊
個人都才華橫溢,因此被稱為同安二蔡。
蔡復一,字敬夫,號元履,金門蔡厝人。
生於萬曆 4 年 (1576),卒於熹宗天啟 5 年 (1625),享年 50。萬曆 22 年 (1594),蔡 復一 19 歲,參加福建鄉試,考中舉人。隔 年連捷成進士,成了金門有史以來最年輕 的進士,派官之前朝廷給了假期,讓他回 家娶親,與同安李璋的女兒成婚。
同年 10 月,蔡復一父母相繼亡故,他又 返里服喪,在家居喪 5 年。期滿,補駕部郎, 擢湖廣參知,移官沅陵、辰州。41 歲那年, 蔡復一以和長官意見相左,自辰州辭官歸家。
居家 4 年,又被朝廷任命為易州兵備,再擢 副都御史,撫治鄖陽。
李璋為江蘇吳江主簿,祖父李春芳,嘉靖 29 年(1550)進士,曾任刑部主事,後守潮 州,著有《白鶴遺集》。
中進士隔年,蔡復一釋褐比部司郎,屬 朝廷六省中的刑部。他是朱之藩榜二甲賜進 士出身第 27 名,成績在上等,故能留任朝 廷。萬曆 29 年( 1601 ),蔡復一因為母親 年老,上疏請歸養南還,7 月抵同安家。隔 年秋北返北京復職,在北京與人稱江南夫子 的瓊林進士蔡獻臣相會,寫詩互相贈答,兩
天啟 4 年(1624)2 月,蔡復一以兵部 侍郎出任貴州巡撫,節制都督五省軍事,4 月 入川,駐夔州。五月自荊州入常德、武陵、沅 州,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五首清 剿叛匪。其間蔡復一已經生病吐血,但是仍然 在軍中抱病處理公務。
天啟 5 年(1625)正月,蔡復一剿匪失 敗,以兵潰自劾,回籍聽勘。最終因為在貴州 巡撫任上軍務過勞,在同年 10 月 3 日過逝。
死後朝廷贈大司馬,謚清憲。蔡復一生平寫了 大量的優美的駢文、散文和詩稿,後人集為 《遯菴全集》,流傳於世。
38
品德完人 黃偉
同安金柄「紫雲」派裔,汶水黃氏華房 第五世,軍鹽籍。生於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
戊申 10 月初 3 日,21 歲受業於晉江陳紫峰 ( 陳琛 ) 學易,23 歲中舉,27 歲中進士。
28 歲派任南刑部廣西清吏司主事,正六 品,專管監獄訴訟之事,治績以「清、慎、明、 恕 」著稱。公餘之暇研讀道南四先生(楊時、
羅從彥、李侗、朱熹)的經書,藉此去追溯 由程顥傳給楊時,楊時傳往南方的理學精要。
31 歲陞任「浙江清吏司郎中」、「廣東 清吏司郎中」,正五品,此時結識了同年友浙 江臨海縣人金賁亨。34 歲上「申明舊制」、 「定大禮」疏,陳述治國用人之道。36 歲陞 任廣東南雄知府,正四品,勤政愛民,政績卓 著,但僅 3 個月,便辭官里居。返鄉後養親 正家、耕讀講學,以禮教導鄉民,培育人才。
42 歲與摯友金賁亨合纂「道南書院錄」, 講述洛閩的理學源流。46 歲霍韜當吏部侍郎 後,薦引黃偉復仕松江知府,黃偉不想向高 踞當國的張璁輸誠,託言墜馬傷足,繳還除 書而歸。50 歲泉州大旱,黃偉協助賑災事宜, 積勞成疾,於明世宗嘉靖 17 年戊戌 (1538)3
文圖|黃逸歆
黃偉字孟偉,號逸叟,別號逸所。明代福建同安縣翔風里十七都汶水人 ( 今金門縣金沙 鎮後水頭人 )。 主祀黃偉之慈德宮。
月 17 日病逝,得年 51 歲。安葬在後水頭村 南一處高地上,由太武山一脈而下,形如鳥 飛翼狀,俗稱「飛鴉落田」,是金門「四大 名穴」之一。
黃偉死後,當道諸公矜其貧,為之營田 以供祭祀,在泉州立石坊書「善俗」以表之, 同安有鄉賢祠,《南雄府志》替他立〈名宦傳〉 以表彰其德行。海內外各地更塑像立廟奉祀, 如金沙鎮後浦頭村的「慈德官」、後水頭村 的「汶源宮」、高雄市燕巢區的「三海宮」、 福建南安水頭下店村的「壽溪宮」,甚至遠 至澳門、新加坡、印尼等地都有僑胞奉祀, 黃偉之受後人推崇可見一斑。
明朝以來,黃偉之德行風範,一直為金 門人所讚詠,故金門乃有「文章許鍾斗、品 德黃逸所」之俗諺流傳,民國 57 年,金門縣 政府重修朱子祠,並為黃偉特製「品德完人」 匾懸掛於祠中,以景仰前賢、飭勵後昆、見 賢思齊、弘揚風教。
39 科舉人物篇
呂世宜
咸豐癸丑年葭月裔孫呂世宜造。
一千七百年以來金門唯一的大書法家
文圖|呂成發
呂世宜,字可合,號西村,晚稱髯可、不翁,金門人,一生好文嗜古,以書法、金石學、 文字學聞名,著有《愛吾廬題跋》、《愛吾廬文鈔》、《愛吾廬筆記》、《古今文字通釋》、 《千字文通釋》等,參與編撰《廈門志》、《同安志》。
呂世宜在閩南與臺灣地區皆負盛名,多 種地方志書中均有記載,如清道光時期所編 《廈門志》、民國版《廈門志》、清道光版《金 門志》、新編《同安縣志》、民國《臺灣通史》 等。在這些地方志書中,主要論及了呂世宜 的簡要生平與學術、性格方面的特點。而同 時代人對呂世宜的評價則集中於他不喜功名、 自然灑脫的處世之道、嗜古成癡、專精考據 但不泥古的治學之道等方面。
呂世宜號「西村」,來自他的家鄉金門西 村。西村呂姓則來自泉州。泉州呂姓始祖呂競 茂諱占,為唐丞相呂諲後裔,十世祖呂之才開 始遷徙到金門居住,選擇在金門西倉安家。金 門西村的呂氏家廟存有呂世宜所寫對聯,其落 款為:「二十八世孫呂世宜頓首敬書」。
在學術啓蒙方面,王煇山是呂世宜的初受 業之師,對呂世宜的影響主要在為人、為師的 品格方面。呂世宜從他的身上學到了為人處世 之理,如做人要端正莊嚴、心志氣度要宏大, 德行從於文章等等。周禮是呂世宜的啟蒙老師, 他經書子史無一不精,學識淵博,幫助呂世宜 打下了紮實的學術基礎。
在科舉方面,呂世宜是清嘉慶 13 年 (1808)秀才,時年 25 歲,道光 2 年(1822) 舉人,時年 39 歲,一生以教書為職志,但在 其自作墓誌銘中說是友人林君樞北為他捐官, 非本人的志向。
呂世宜曾在漳州芝山書院、金門浯江書 院、廈門紫陽書院、廈門玉屏書院及臺灣大觀 義學執教。除書院之外,還曾在私塾精舍教 學。他宜性愛金石、工於考證、精通書法、篆 隸尤佳,在閩南一帶著有盛名,並遠揚到臺 灣。他與板橋林家相交及其師周凱的影響,赴 臺教書,成為他人生中十分重要的經歷。
呂世宜廣為搜集金石,同時在臺灣結交名 士,被譽為「四家」(如日本漢學家尾崎秀真 認為臺灣流寓名士文詩書畫四家應首推周凱、 楊雪滄、呂世宜、謝琯樵)、「三先生」之一, 在臺、金、廈桃李滿門。流寓臺灣近 12 年間, 呂世宜傾其所學,並將金石學收藏留在臺灣, 對後世臺灣學習金石碑帖書法的風氣,產生重 大的影響。
40
「開科第一」 話陳顯
文圖|陳為學
陳氏是金門第一大姓,素有「十三陳」之稱,其中一支,即望重一方的陳六郎後裔,陳六 郎九傳到元末明初的陳顯,他就是當年「三任知州」的先賢。
陳顯生於元順帝 4 年(1338),卒於 明永樂元年(1403)農曆 4 月 28 日,享年 65。(族譜記載卒年 50。)他另名光顯,字 希文,號南海。
陳顯乃明洪武 4 年(1371)中禮科第四 名舉人,為明初金門首人,故有「開科第一」 之譽。由於明朝剛統一天下,郡邑乏才,中舉 前五名者,即可列冊候用為地方官,他初任 從五品知州。洪武 5 年(1372),他被任命 為河南汝州知州,洪武 8 年(1375),調任 山西隰州知州,不久因父逝去職,洪武 12 年 (1379)復職為山東德州知州。
洪武 13 年(1380),朱棣鎮守北平府, 聞陳顯有治績,將其招至幕下,任為掌書記, 朱棣受命北伐蒙古的「露布文」(檄文),即 為陳顯所撰。
朱允炆(明惠帝)即位後,朱棣漸有反心, 陳顯趁弈棋時進諫,朱棣不從,故以病辭歸。
建文 4 年(1402)朱棣奪位後,於永樂元年 (1403)遣錦衣使者,欲召陳顯入朝為官,他 領旨佯裝就道,沐浴更衣,恭向朝廷方位大拜 後,即服毒自殺,以示對故主明惠帝忠貞不二。
清雍正 4 年(1726),下旨賜陳顯忠臣 匾,並令地方建祠祭祀。
目前,陳顯後裔,遍及世界各地,尤以馬 來西亞及新加坡為最多,每年清明節及陳顯忌 辰,從各地返鄉祭祖族裔,常有百人之譜。
陳顯至親主要事略如下:
其父名陳濟(陳六郎之八傳後裔),又名 陳與濟。陳顯之原配趙氏,生子二人,長子陳 致淳,明永樂 10 年(1412)分居金門小徑 聚落。次子陳致治,孫陳泰猷(陳六郎之十一 傳後裔)乃陳顯之孫,於永樂 16 年(1418) 左右,分居金門東洲聚落。
陳顯之繼室趙氏,係原配之親妹。亦生二 子 陳致和、陳致祥,陳致祥於永樂 16 年 (1418),分居金門山外聚落。
位於金門縣金湖鎮后園村濱海處的明初古墳 陳顯墓園, 屬於縣定古蹟,也是陳氏裔孫歲時祭掃的風水寶地。
41 科舉人物篇
南明「詩史」
盧若騰
文圖|顏炳洳
盧若騰曾任職寧波城,圖 為攻城守城微縮模型圖。 (拍自寧波望京博物館)
盧若騰,字閑之,一字海韻,號牧洲,又號留庵、四留居士;金門顏厝(今賢聚)人。生 於明萬曆 28 年(1600),卒於南明永曆 18 年(1664)。授業於祖父盧一桂,崇禎 9 年 (1636)舉人,崇禎 13 年(1640)二甲第十八名進士。
御試,召對稱旨。初授兵部主事,不久即 疏參閣臣楊嗣昌不能討賊,只圖佞佛。後陞兵 部郎中,兼總京衛武學。又因三次上疏彈劾定 西侯蔣惟祿,被外遷浙江布政使司左參議,分 司寧紹巡海兵備道。途中,再上疏糾彈當權宦 官田國興違法濫權。在浙東任上,居官清正、
潔己惠民,剔奸弊、抑勢豪。又平定雪竇山賊 胡乘龍作亂。士民建祠以奉,有「盧菩薩」之稱。
溫州,圖為溫州平陽 通福門。
明隆武元年(1645),徵召盧若騰為僉 都御史,督理江北屯田,巡撫鳳陽,提督操江, 但盧未赴任。同年,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 撫溫、處、寧、台。隆武 2 年(1646),加
兵部尚書銜。7 月 12 日,清軍南下,溫州城 破,盧若騰率家丁巷戰,腰臂各中一矢;遇 水師救出,偕賀君堯入江。後與郭大河、傅 象晉等在曷山舉義,惜興師不利。永曆 2 年 (1648)11
月,盧若騰和邱建會等反清義士, 聯合詔安萬姓集團(萬禮及道宗所領導)義 軍,合力進攻漳浦縣城,殺清參將陸大勳,後 敗於清總兵楊佐之手,邱建會被擒殺。
後輾轉入廈,再偕王忠孝等一干故臣遺老 回居金門。永曆 18 年(1664),東渡臺灣時, 病逝澎湖。遺命題其墓曰「自許先生」。盧
若騰著作頗豐(惜多亡佚),有《方輿 圖考》、《浯洲節烈傳》、《留庵詩文集》、 《島噫集》、《島居隨錄》、《與耕堂值筆》等。
其詩文多能反應社會現實,如〈番薯謠〉、 〈甘蔗謠〉、〈病馬〉……。或能「以詩證史」,
如〈神霧〉、〈庚子五月十日破虜〉、〈丙申三 月初六日-大風覆虜〉、〈虜遷沿海居民〉、〈東 都行〉……。其詩不僅是文學作品,也有史料價 值;甚至可以說,盧若騰是南明的「詩史」。
42
石井東安下黃華秀故居
金門歷代進士概述
文圖|黃振良
金門的正式開發始於唐代,到北宋淳化 3 年(992)「開同進士」陳綱啟動 浯洲科舉大門後,一時科舉、官宦人物輩出,明代的金門,更以「無地不開花」 享譽泉州內地,至清光緒 30 年中國科舉制度結束,金門進士人物計有宋代 6 人,明代 32 人,清代 12 人,計 52 人。還有的統計的數字會更高。原因出 在於祖籍認同的人數上。
陽翟陳家進士最多
這些進士的出現,大致集中在以下幾 個家族:
人數最多也是時間跨度最長的是陽翟 陳家,最早是北宋淳化 3 年(992)的進
士陳綱,最後一位是清康熙 6 年(1667)
的陳睿思,前後合計 9 名進士,跨越了兩 宋、明、清三代,卻僅有南宋寧宗慶元 2 年(1196)中進士的信房第八世陳槱(號
牧寮,1156-1234),過世後其墓葬在金門, 其他有的人入仕後遷居內地,還有的是外遷 的族裔。
其次是青嶼張家,從明代金門的第一位 進士張定,於弘治 3 年(1490)庚戌科進士 後,到康熙 60 年(1721)張對墀中辛丑科, 張家共計 7 位進士,除張鳳徵是在金門長大, 其餘都是遷居福建內地的後裔,甚至還有外 居到北京的。
43
蔡守愚墓前的石象生。
第三是瓊林蔡家,這是時間和空間跨度 最集中的一個家族,6 名進士中只有蔡獻臣是 隨父親在同安內地長大的,還有外遷澎湖的 族裔蔡廷蘭,其餘 4 人都是在金門家鄉長大 成人的。第一位是隆慶 2 年(1568)戊辰科 進士蔡貴易,到明崇禎 7 年(1634)蔡國光 中甲戌科進士,短短 67 年間五位進士。到清 道光 25 年(1845),開澎進士蔡廷蘭登二 甲 61 名進士,他也是瓊林蔡氏新倉第十七世 族裔。
第四個是後浦許氏家族,從第一位進士 許福於明嘉靖 14 年(1535)乙未科二甲第
92 名進士,到第 3 位許獬,都是金門在地生 長的後浦人,清代雍正元年和 5 年的兩位, 則是居同安和晉江的族裔。這四個家族的進 士總數就有 27 名,居總數一半以上。
歷代進士 詳加考證
2016 年 9 月 29 日至 10 月 30 日,金 門縣文化局在朱子祠舉辦「金門歷代進士文 物展」,當時整理了金門各家族的進士資料,
計有 52 名,其中在本籍(指當時金門隸屬的 同安縣)出生成長者有 29 人,外遷福建其 他縣邑及臺、澎而後返金門認祖晉匾者有 19 人,另有 2 位則是在金門任職或其親人而以
金門(千戶)所參加科考的人士,特別是清 代 12 名進士中,都是外遷的金門族裔。
這些進士的進士題名,主要是根據其家 族家廟中的「進士」匾和該族族譜確認後, 再提供名單給北京孔廟與國子監博物館,從 其珍藏的明、清兩代進士題名碑帖中,找到 該位進士的名字及名次後再予確認,文物展 會場並展出有金門進士名列其中的 27 張碑帖 拓片。那次文物展並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 會編印出版了一本《金門歷代進士碑帖圖鑒》 贈予部分參加研討會的人士珍藏。
透過科舉 出人頭地
經由這次展覽,計確認這些進士過世後 墓葬在金門者,宋代僅陽翟陳槱,明代則有 黃偉、許福、許廷用、許獬、蔡守愚、蘇寅賓、 盧若騰、蔡國光共 9 人。而墓葬在同安者有 陳健、蕭復陽、蔡貴易、蔡獻臣、蔡復一、 張廷拱、陳昌文、陳睿思、許琰等 9 位。其 他相關文物也有黃萼、邵應魁,陳昌文、蔣 孟育、黃華秀、林釬、劉望齡、李璣、蔡復一、 張廷拱等。
金門土地貧瘠、生活貧困,古代想要出 人頭地,莫過於科舉一途,所以自宋以來文 風鼎盛,明末至清代那些祖籍金門的進士, 已經在外地落籍數代,猶不忘祖地情懷,在 他們功成名就之後,能返回金門祖地「徛旗 拜祖,晉匾入譜」,主要是秉持中國人「不 忘祖、不忘本」的傳統觀念,所以返回祖籍 地「認祖歸宗」,族親當然樂於分享其榮耀, 將其列入譜籍,視為該族珍貴的歷史典籍。
44
求真求實 文化立縣
陳炳容金門鄉土史地作品展 在睿友文學館展出
文史研究先驅成績斐然可觀
金門睿友文學館 113 年文學推廣活動第 一季(1 至 3 月),特別邀請地區著名文史 學家陳炳容博士,以「陳炳容金門鄉土史地 作品展」為題,展出陳炳容「早期莊稼與石 製農具」、「金門風獅爺」及「金門的古墓 與牌坊」、「古地圖與金門史」等調查研究 之相關資料與圖片,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鄉土 史地面貌。陳炳容也是第一位開啟上述研究 案件的文史作家,成績斐然可觀,備受各界 肯定。
文圖|陳長慶
陳炳容金門鄉土史地作品展 睿友 文學館 策展人陳炳容現場導覽,帶領大家共賞一場豐富多元的文 史饗宴。
嘉賓雲集共賞藝文饗宴
本次活動於 113 年元月 2 日下午 2 時, 假碧山睿友文學館廣場舉行,與會貴賓包含 國立台灣文學館副館長蕭淑貞、國立台灣文 學館前館長陳益源、縣議員董森堡、文化局 局長呂坤和、副局長陳國興、圖資科科長李 海瑩、大同之家主任盧根陣、立委陳玉珍及 藝文同好近百人蒞臨參加,現場座無虛席。
主辦單位並邀請享譽本島的「安琪莉莎合唱 團」演唱:〈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虞 美人〉、〈水調歌頭〉、〈滿江紅〉、〈紅 豆詞〉、〈梅雪爭春〉、〈鄉愁四韻〉、〈夢 田〉等多首名曲與來賓共賞。
著作等身成果豐碩
陳炳容為金門斗門村人,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地理系、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 福建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曾任中小學
45
與會貴賓合影。
教師 29 年,及金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多年。
著有《金門風獅爺調查研究》、《金門早期 莊稼與石製農具調查研究》、《金門辟邪物 調查研究》(與葉鈞培合著)、《金門的古 墓與牌坊》、《金門碑碣翫跡》、《族譜與 金門史研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 金門城》、《古地圖與金門史研究》(與吳 秀琪合著)等十餘冊。
作品曾獲全國中小學人文社會科學教師 研究著作優等獎、教育廳中小學教師專題研 究甲等獎、中研院評選為地方文獻政府出版 品佳作獎、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獎勵地方文獻 出版學術類佳作等獎項。
陳炳容不僅著作等身,亦獲獎無數,其 豐碩成果,堪稱金門文史研究的開路先鋒暨 領頭羊。
島嶼雖小文化底蘊深厚
陳炳容謙虛地說,由於所寫內容大概皆 與金門鄉土史地有關,寫作方法也不外乎鄉 土史地之調查研究,故本次作品展名為「金 門鄉土史地作品展」。其目的一是與關心金 門的朋友與鄉親分享,冀望能盡點綿薄心力, 讓渠等更深一層了解金門,也由於了解,進 而化為愛護鄉土的熱情,另方面期盼能得到 批評與指教。
46 藝文現場
陳炳容坦言,由於從事金門鄉土史地之 研究,深覺金門島嶼雖小,但文化底蘊極其 深厚,對島鄉文化應有自信、自豪,同時也 必須深切自省,了解金門文化的缺失所在, 在「文化立縣」發展的道路上,才能走上康 莊大道。
鄉土史地書籍增添觀光內涵
發展觀光是金門經濟發展的主軸之一,
《金門風獅爺調查研究》一書出版後,金門 陶藝家曾製作各式風獅爺藝品在市場行銷, 也因此而打響金門風獅爺知名度;金門開放 觀光後,尋訪風獅爺成為觀光客來金旅遊的 重要行程。而有關於《金門的古墓與牌坊》 一書的書寫,即使能參考的文獻有限,但鑒 於中國典章制度文獻豐富,若從文獻古籍著 手,勢必能找到相關的墳墓規制。
於是陳炳容一方面蒐集相關文獻,另方 面無懼於荒郊野地的荒涼,及樹林內的陰森 恐怖,親自到島鄉各角落踏勘古墓,歷經數 月,終於將《金門的古墓與牌坊》彙整成冊。
儘管有些人對古墓較為避諱,卻也有人 熱衷於古墓的研究,甚而有專程來金門看古 墓的旅行團,並邀請陳炳容當導遊,為遊客 講解金門古墓的發現及原由。陳炳容坦言, 與鄉土史地有關的書籍,不僅可豐富金門文 化觀光的內涵,亦可讓外賓更深一層了解金 門的歷史文化。
安琪莉莎合唱團帶來多首樂曲,歌聲悅耳動人,讓所有 與會者大飽耳福。 現場來賓座無虛席。
47
策展人陳炳容細述投入地區文史研究 的因緣及歷程。
台灣文學館副館長蕭淑貞認為,各文 學館應互相交流學習,並透過中央與 地方的合作,大家共同支持在地文 學、支持台灣文學。
文化局長呂坤和致詞說,地區文化工 作之推動與進行,需大家攜手努力。
語重心長期許後進
陳炳容說,歷史之可貴在於史實之追求, 因此不論史事的探索、詮釋,地理現象之解 釋,均因秉持求真求實之原則。雖然金門鄉 土史地之調查,係地方史地之範疇,但地方 的歷史發展,脫離不了國家力量的制約,因 此有些研究就不能只靠田野調查,務必要從 中國的典章制度,找尋影響地方發展的因素, 像《金門的古墓與牌坊》和《固若金湯、雄 鎮海門:金門城》二書,都是文獻典章與田 調相互參照而成的。
陳炳容進一步說,金門史之研究,不能 侷限於本土之調查,《古地圖與金門史研究》 一書嘗試擴展金門史研究的視野,企圖將金 門史與中國史,甚至世界史做一聯結,查資 料的方式也拓展到國內外一些圖書館和博物 館,這種方式可供有興趣從事金門文史研究 者參考。
睿友文學館館長陳長慶致贈感謝狀予策展人陳炳容博士。
48 藝文現場
今年是民國 113 年, 先夫王世昌逝世將屆 3 週年,他也是當年 八二三烽火 921 位逃 難臺灣寄讀各省中的 金中學生之一,生前 曾不只一次述說這一 段令他終生難忘又辛 酸的記憶。
王世昌就讀宜蘭中學時期 照片,越是苦難,越是樂 觀向前。
炮戰來襲 學生被迫遷臺
民國 47 年,才讀完金門中學初中一年級的 暑假,正當忙著幫家裡收割高粱、拔花生的農忙 季節,誰知突發了「八二三炮戰」,在長達 44 天的共軍猛烈砲擊濫射之下,小孩子們只能躲在 簡陋的防空洞裡,絲毫不敢出洞口一步。好在共 軍從 10 月 6 日宣布停火,連續三週軍方加強補 給運輸,政府對老弱婦孺、學生趁此時機疏散遷 移到臺灣安置。
金門中學 921 位初高中學生就在 10 月 9 日 在金中老師帶領之下,搭乘 205 號登陸艇分別於
編號 205 開口笑登陸艇,搭載金門中學 921 位師生抵達高雄港。
文 、 圖 | 陳麗玉
49 懷舊時光機
10 月 10 日、11 日先後抵達高雄港,含民眾 老弱婦孺計共有 6,154 人,他們學生暫時安 頓寄宿在高雄中學,隔天按照師生名冊分配 至各縣市 40 所省中去報到就學,當時學生有 個人意願者都不被接受,更不能以任何理由 申訴。
離鄉背井的流亡學生
被分發至宜蘭中學的學生共有 28 位, 王世昌是唯一最小的初一學生,從此展開了 離鄉背井、孤鳥插人群的陌生環境生活,還 好讓他們這群逃難的金門師生有學校安置, 簡易的宿舍可住及搭伙食(註:學校僱了一 對父女專為金門師生煮 3 餐),解決了民生 問題的「食、住」問題,因這些師生沒領到 3,000 元安置費,所以食、住一切免費。
老師學長們對王世昌處處特別關愛與照 顧,但是每逢寒暑假要返鄉及新學期開學要 返校的來回交通就很辛苦,除了要乘坐九彎 十八拐的公車從宜蘭到台北車站,再轉搭平 快的南下火車往高雄去趕搭海軍登陸艇返金 門,等到開學回臺灣的行程,只是相反方向, 也同樣不變的行程,好不容易一年春夏秋冬 的時序更替捱過了 2 年,初中畢業後雖考上 了宜蘭中學高中部。
但是他的二弟王世欽在宜蘭中學寄讀初 中一年後,幸運正逢民國 49 年金門中學復 校,他就可留下故鄉繼續在金中續升初二就
讀;他因無同伴赴臺就輟學在家兩年協助父 親耕作,直等到金門中學民國 51 年夏天開辦 高中部,才又重考入學繼續就讀高農班到 54 年畢業。
回首當年 莫忘和平可貴
畢業後恰逢實施延長國民義務教育,使 得他有幸在金沙國中取得幹事一職,後來也 更換過文書、出納、事務組長等職務,但一 直沒離開,從一而終在同一單位服務共 44 年 直到屆齡退休。
回顧往日那段在寄人籬下、人生地不熟 的宜蘭他鄉求學,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那種痛 苦滋味,以及離家千山萬水,千里迢迢離鄉 背井辛苦求學的過程,真是感嘆戰爭給帶來 的災難、那種飽受敵人砲火無情濫炸的恐怖 驚魂壓力,真是一生磨滅不去、厭惡已極的 夢魘,多年來曾經寄讀過宜蘭中學的同學們, 每年都相約聚會聯誼,大家都有共同的祈願: 「希望不要再有戰爭的發生,能過著永遠的 和平安樂幸福生活。」
歷年舉辦同學聯誼活動,同學們因這段艱苦歲月,而有 種革命的情感。
50 懷舊時光機
耽溺於老物的輪廓 迷戀於整體的氣息
文|林靈、圖|膩珈琲
空氣裡懸浮著咖啡醇香,市井喧囂被隔 得很遠很遠,時光在膩珈琲裡緩緩流敞;在 這兒,一半故事,一半情懷,綠植與老件相 伴,咖啡與伊人都在。
一磚一瓦 老屋涅槃重生
地處幽靜的東沙聚落,膩珈琲前身為野 戰醫院的福利社,主理人膩表示,她本屬意 老屋空間,幾經兜兜轉轉,繞了一圈,終是 回到兒時的居所、外公的老家──東沙。膩
說,自她有記憶起,膩珈琲原址便是一處閒 置用地,雜物堆積,宛若廢墟,直至她帶著 工班,一磚一瓦漸次修復,前後耗費半年時 間,直至其涅槃重開。
憶欲開設咖啡館的夢想,自年少時期便
開始萌芽,然膩也提及,經營一家咖啡館, 看上去美好,箇中滋味如人飲水。不只學 習咖啡沖調技術,從選豆到烘豆,從研磨 到萃取,諸多專業知識、環節與技藝,歷 經 4 年之久,膩多所涉獵與積累,遂練就 一手嫻熟;她以充滿地域之味的原料,來 萃取沉穩而渾厚的苦,並從中穿越與調節, 得到回甘和甜美。
手沖咖啡的個性與靈魂
膩甄選各地優質的咖啡豆,且多以淺中 焙為主,同時極大程度地表現了各單品咖啡 的本味,口感或醇厚濃郁,或清新明亮,或 帶有幽微的花香和果香,各種變化莫測的潛 在風韻,無不演繹著每款豆子的鮮明個性與 靈魂,繼而氤氤氳氳地蕊入心肺。膩的手沖 咖啡、手作甜點與茶飲,吸引不少遊客慕名 前來、尋香而至,其中,一杯雷夢咖啡佐一 顆肉桂捲,則是膩珈琲的經典標配。 膩珈琲
膩珈琲裡,咖啡香緩緩繚繞。 51 文藝輕旅
文藝輕旅
膩珈琲前身為野戰醫院的福利社。
膩珈琲裡,藤蔓垂吊,綠葉伸展,凋萎
的花葉脫色黃化,生命進入永恆時態,讓穿 進店裡的陽光沒了稜角,人不覺跟著柔軟了
起來;而膩自各地蒐羅而來的古舊物什,一 件件帶有時光印記的舊物,俱是溫潤的、簡 素的、充滿故事的,各自錯落有致地安放在
恰到好處的位置;膩珈琲外,閒花綠蔓靜恣 奔放,間有幾張桌椅,彼時茶花開得正好, 彷彿凝結了濃厚而溫柔的念想。
一杯咖啡慰歲月
陽光斑駁,葉影婆娑,在膩珈琲,喝一 口膩的手沖咖啡,入口很輕,似東沙溪畔吹
膩的手沖咖啡忠實發揮咖啡豆 多層次的味譜。
來的清風,有種詩歌般往復的節奏感。「做 自己喜歡的樣子,而不是別人期待的你/ 妳。」不媚俗、不從眾,有個性、亦有堅持, 維持一種不相侵犯的自適,這一處心之所安 的溫暖所在,在上一口和下一口咖啡之間, 我們把時間留給了鳧鳧升起的醇香熱霧,一 坐便是一天。
52
藝綻金門
仙洲文采‧科第留芳 王水 熱愛鄉土捐贈文獻特展
文、圖|楊思齊
捐贈人王水衷先生開幕致辭。
「仙洲文采‧科第留芳 - 王水衷捐贈文獻特展」, 包括科舉考卷、手抄本、對聯等,這些珍貴文獻不僅 見證了金門的科舉歷史,也展現了收藏家王水衷對文 化遺產的重要貢獻。
珍貴文獻重新亮相 見證科舉之鄉榮光
文化局藝文展覽的檔期一向都很緊湊,但有一檔 文物 5 個月內兩度展出,就十分罕見,它就是「仙洲 文采‧科第留芳 - 王水衷捐贈文獻特展」。去年 10 月 14 日,由〈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理
仙洲文采.科第留芳-王水衷捐贈文獻銀器特 展展出的科舉提籃,猶如今之書包。
文化局長呂坤和特別重視此一展出,經常 陪同貴賓現場解說。
53
事長,金門旅台鄉親王水衷捐贈 一批家鄉珍貴文獻史料予金門縣 文化局展覽廳揭展,「仙洲文采‧ 科第留芳-王水衷先生捐贈文獻 特展」,為期 1 個月的展覽,見 證著科舉之鄉的輝煌歷史。
文化局長呂坤和指出,這次展出的文獻有 66 件科舉考卷、滄海紀遺手抄本上下集二冊、蔡廷 蘭八尺巨幅對聯、生員呂化鯤、許維舟四條屏等 王水衷捐贈文物展開幕嘉賓雲集。
今年 1 月 19 日,為讓春節返鄉鄉親能一睹 科舉之路,文化局特將「仙洲文采‧科第留芳- 王水衷捐贈文獻特展」重新佈展,並搭配前次捐 贈之部分銀飾,於文化局文物特藏室、第二展場 展出至 2 月 19 日為止。
前任文化局副局長陳國興現場解說科舉制度。
54 藝綻金門
王水衷捐贈文物展開幕,副縣長李文良特代表縣長頒贈感謝狀。
文物,都屬於地區重要文獻;這些鄉賢的重要書跡,諸如「開澎進士」蔡廷蘭對聯墨寶「延祉 受禧迎庥植福,宜富當貴長生未央。」以精緻蠟箋寫就,這幅罕見、高達 8 尺的巨幅對聯,是 祖籍金門瓊林村人士,「開澎進士」蔡廷蘭存世唯一紙質對聯墨寶,是當年蔡廷蘭送給侄子的 書法真跡,十分珍貴。
《滄海紀遺》金門志書的始祖孤本
捐贈者王水衷則表示,在歷年的收藏經歷中,陸續獲得多種與家鄉有關的珍貴文獻,如《滄 海紀遺》一書,此為明洪受所著,史籍稱其人,潛心力學,於經傳多所發明。是書完成於隆慶 2 年(1568
),以補同安縣志金門地方記載不足,故曰「紀遺」。此書為金門志的始祖孤本, 見證金門的歷史源流。
許維舟(1871-1952)字允楫,別號述璧,譜名濟川, 後浦人。參加甲午年和丁酉年的兩次省城鄉試,惟 並未中舉。為人謙謙君子,溫和敦厚,廉正謹飭, 有儒者氣象,為鄉里所景仰,博學,工書,入二王 藩籬,金門人牌匾聯對,多出其手。
《滄海紀遺》明洪受著。
55
《滄海紀遺》的手抄本在 1966 年曾短 暫出現,後來就不知所終,王水衷先生偶然 在古籍巿場發現,以高價收購,並決定在展 出後將它捐贈給文化局收典藏。洪受的《滄 海紀遺》是為金門發聲的第一部著作。本書 完於明穆宗隆慶 2 年(1568),乃是感於當
時之《同安志》對於金門地方故實,遺載頗 多,而記之,故日「紀遺」。雖然名為「紀 遺」,然全書首尾賅備,起自山川,繼而建置、
人才、風俗、賓祀、本業、物產、災變、詞翰, 終以雜紀。具體賅詳,將明代中葉以前金門 的形貌、風土、人物,盡括於其中。
這次展出的科舉試卷約有 60 餘張,其中 大部分是浯江書院的科舉考卷,少部分是同 安雙溪書院流出,這些一筆一畫寫出的試卷, 見證十年寒窗苦讀,這些舊時鄉賢努力奮鬥 的身影手筆,也印證著科舉之鄉的輝煌歷史。
特等第三名翁廷賓的試卷 , 評為「亦見經營,再加圖警」。
清末金門四秀才之一的生員呂化鯤的試卷,評為「語意明徹詩清秀」。 呂化鯤,諱藻生,號西江,後浦北門 人。於清末諸生中,享有文名。善行 草,與後浦許蘭臺、湖下楊都試、珠 山薛學海,稱清末金門四秀才。圖為 其所書行草四條屏。
56
藝綻金門
傳奇人物 手創海華堂字畫界老字號
王水衷是兩岸文化界極其讚賞的傳奇人 物,他早年赴臺從土地代書起家,復因個人 喜好字畫文物收藏,創「海華堂」,邁出個 人文物收藏鑑賞之路,並成為專業收藏家, 長期高價收購中國古代及近現代名家字畫, 秉持著「以文會友」的信念,以真誠尊重態 度,建立高度信譽,如今創立 30 餘載的「海 華堂」,已是字畫收藏界誠信可靠的老字號。
老家在金寧鄉后盤山的王水衷,在藝術 文物收藏卓然有成,更樂於回饋社會,分享 大眾。1991 年以來,參與「中華海峽兩岸文 化資產交流促進會」後,不僅致力海峽兩岸 文物交流與展出活動,更多次熱心捐贈收藏 品給兩岸博物館等單位,成為兩岸文化資產 交流積極促進者。
從北京國子監影印攜回的同治 7 年恩科榜單。
回饋社會 用史料擦亮歷史
2007
年在其熱心奔走下,排除萬難,促 成史博館等單位提供齊白石、張大千等 76 位 名家真跡,《翰海霞光│近百年名家書畫展》 特別在金門展出。2010 年底,辛亥革命 100 週年紀念前夕,王水衷將其珍藏的辛亥革命 文物無償捐贈給武漢市,參與辛亥革命博物 館開館展出。2011 年底,王水衷將他所收藏 的臺灣文獻巨擘王國璠生前一批珍貴藏書與 資料,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典藏運用,500 件 旗袍捐贈上海博物館。
因為王水衷對文化藝術的熱愛,為世人 體現文化遺產保護和推廣的重要,也因為他 的慷慨捐贈,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了解這 些文化資產,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前任文化局副局長陳國興現場幫貴賓解說展出的科舉文物。
57
碧山的私塾學堂
家塾、村塾與私塾
私塾乃古代家庭、鄉村或教師個人所設 立的教學場所,對學生的入學年齡並沒有嚴 加限制,從 5、6 歲至 20 幾歲都有;少則 2、 3 人,多則 1、20 人,亦不必經過入學考試, 只需徵得先生同意即可入學。其設立條件與 經費來源大致上可分為 3 種:其一為富貴人 家聘請老師在家教子弟,稱「家塾」;其二 為地方宗族捐錢聘師設塾教清寒子弟,稱「村 塾」;其三為塾師私人設館收費教授生徒, 稱「私塾」。
攝影、文|陳長慶
明清時期的私塾學堂,講授老師均由村 中學識淵博者擔任,大部份在村內宗祠或宮 廟為學生授課,多數為義務性質。
老師所授 著重記誦
私塾的學習內容,從啟蒙到逐步深化, 一般順序是:《三字經》、《百家姓》、《千 字文》、《秋水軒尺牘》、《論語》、《孟子》、 《大學》、《中庸》、《詩經》、《書經》、
明清時期的私塾學堂,大部份在村內宗祠或宮廟授課,圖為碧山陳氏大宗祠。
影像博物館
58
碧山昭靈宮是碧山居民的信仰中心,以田府元帥(又稱 「大相江爺」)為主神。
《禮記》、《左氏春秋》與生活方面的禮樂、 表現個人文學能力的詩文……等等。私塾的 教法著重於記誦,凡老師所授均須成誦,修 業年限視各人需要而定。以養成孝子忠臣, 弘揚祖德,訓誨子孫積德行善為主要宗旨。
從早年的鄉村結構而言,男丁必須從事 農耕,為了生活並無餘暇可到學堂讀書識字, 因此讀私塾的人並不多。或許只有少數準備 到南洋謀生的年輕人,不得不利用夜間讀點 書、識些字,以免到異鄉處處碰壁。甚而一 旦讀書識字,懂得記帳的方式及書信尺牘的 要領,一旦「落番」,從事的或許不是工作 粗重的「估俚」(苦力),而是坐在辦公室 替老闆管帳的「財副」(會計)。
金門傳統宗祠中有兩棟西式建築,碧山陳氏小宗祠是其中之一。
學識淵博 啟迪後進
當年在碧山大宗祠授課的私塾老師,其 中一位為陳睿傳,另一位是陳智英。但在學 生方面,因時日已久,老一輩多數已不復記 憶或凋零,故而無資料可顯示有多少學生在 其門下授業。
據說,陳智英當年不僅在本鄉教授學生, 亦曾受聘至後浦頭私塾任教,其學問之淵博 不言可喻。之後陸續有鄉紳陳水團、陳文現 及陳振坤,在宮廟及祠堂義務教授學生。而 隨著時局的變遷,當年就讀私塾的學生,也 都紛紛遠赴南洋謀生,即便不能人人都幹上 「財副」,但至少讀幾年私塾,有了國學基礎, 就不會淪為「青瞑牛」。
59
SPRING 2024
出版者
發行人
總策劃
總編輯
主編
編審委員
執行編輯
規劃設計
發行
地址
電話
傳真
印刷
金門縣政府
陳福海
呂坤和
陳榮昌
李海瑩
蔡其鈞 顧孝偉 周祥敏
翁慧玫 胡小玲
翁御勛
蘇大衛 王正仕
金門縣文化局
893 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 66 號 (082)323169 (082)328638 (082)320431 (04)2422-2277
158 Vol.
893016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66號 cabkc.kinmen.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