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协谈

Page 1

教牧協談 第 1 章 教牧協談的情境 第 2 章 教牧協談的獨特性 第 3 章 策略性教牧協談模式 第 4 章 策略性教牧協談的階段與任務 第 5 章 個案研討 寬恕五步

第一章 教牧協談的情境(context) 自初代教會起,牧者即對信徒提供屬靈關懷與協談(spiritual counsel and soul-care)的責任,但我們當前所謂的教牧協談,始於廿世紀初期。當時新英格 蘭地區的一群牧師開始考慮如何把心理學與精神醫學所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術 (psychotherapy)應用於教會裡。從那時起一直到五十年代,教牧協談像心理治 療的程度遠過於傳統的屬靈引導。 雖然教牧協談的權柄和意義與牧者的職份有密切的關係,心理學所提供的語言與 技巧對牧者具相當的誘惑力。即使教牧協談的領袖們一再強調神學的基要性以及 教牧傳統當塑造教牧協談談發展的異象,事實上其發展過程深受各個年代的心理 治療理論之影響,諸如:當事人中心療法、心理分析法、團體諮商與人性潛能運 動、和近代深受 H.S. Sullivan、家庭系統理論與 Object Relations 影響之人 際關係療法(interpersonal therapies)。這使得教牧協談者的角色淪落到只是 迅速偵查當今流行的心理療法,並靈巧地將其運用為教牧事工當中。遺憾的是, 這調適的過程往往缺乏批判性,以致失去教牧協談的特色。 當主流教牧協談將其靈魂獻祭於當代心理治療的祭壇上時,神學上較保守的教牧 協談也有所發展。例如,Solomon 的屬靈療法(spirituotherapy)強調教牧協談 的主要目標是幫助當事人瞭解有分於耶穌基督的死、埋葬與復活的意義,並應用 自己的生活裡,以致能從過去中釋放出來,而在基督裡長進成熟。J. Adams 努 直達式(Nouthetic counseling)的協談法則拒絕當代心理治療的洞識,籲請牧者 面質罪惡的行為並敦促悔改。這在七十年代的初期引起許多牧者的迴響。然而此 1


論點的弱點很快就浮現出來。 此協談法的前題, 「聖經含有一切有關心理治療的 必要知識」 ,顯示其對聖經的目的有所偏差。而其認為所有的心理問題最好用明 顯而狹隘的宗教方法來處理則顯得過於簡單。 因而對牧者而言,我們當找到一個協談模式,既能採用一些經過檢驗的心理治療 法,又不違反牧者的獨特角色,也不犧牲教牧事工的獨特資源。 滿有教牧特色的協談法(Counseling that is pastoral) 一個具有教牧特色的協談法必須考量到整體的教牧事工。教牧事工(pastoral ministry)不能減少到只剩教牧關懷(pastoral care),而教牧關懷不能減少到只 剩教牧協談(pastoral counseling)。教牧事工包括講道、教導、帶領敬拜、領 導與行政、裝潢聖徒、教牧關懷與協談等。每一個角色都很重要。花太多時間在 教牧關懷與協談上,會使牧者無暇顧及其他角色,甚至與其他角色發生衝突。 (p.15) 教牧關懷的範圍可包括所有牧者對生病的、面臨死亡的和家人去逝的信 徒等的帶著關懷性質的服事,以及主領聖餐等。教牧協談也是教牧關懷的一部份, 但與其他教牧關懷活動的差別如下: 1.一般教牧關懷可由牧者主導,但教牧協談時,多由信徒首先提出。 2.教牧協談多半著重解決問題,而教牧關懷所重的不是問題的解決,而是在困 難的經歷中明白其神學的意義,並感受神的同在。 3.在一般教牧關懷活動中,牧者可以很快帶進聖經的原則,但在教牧協談時, 牧者需要先傾聽瞭解之後,才適合使用經文,也因此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教牧協談與一般基督徒協談有所差別,顯明在牧者的身份/角色(pastoral identity and role)、協談的屬靈焦點(spiritual focus)以及協談者(牧者) 與當事人的獨特關係上。 牧者的身份:牧者與當事人的接觸不能只限於協談的時間內。牧者與會友的互動 包括講台、同工會、敬拜、聚會後的交談、探訪以及會友的婚病喪喜慶等。 一個潛在的問題是講台信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私密性(confidentiality),一 般情況下,牧者不但不能透露當事人的名字,最好不要在處理某一類個案之後, 立即在講台上提及,免得當事人以為就是在講他。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講台信 息給牧者一個服事信徒最深需要的機會。就此,牧者可一面隨從聖靈的感動,一 面也可先與當事人有所溝通。 協談不只是提供相關的資訊與建議,更是透過一連串有計劃的交談,改變當事人 的思想、感覺與行為,以減輕當事人的壓力並促進其成長。而教牧協談除了上述 二者外,還需要促進當事人的靈命成長。 協談者的所是(being)比協談者的所為(doing)更加重要,不是反對運用協談技 巧,而是不能只靠協談技巧。協談者的心靈光景(psychospiritual well-being) 乃是決定協談果效的最主要因素。 2


協談不僅牽涉到協談者的所是(being),也是與當事人同在(being-with)的一種 關係 – 在當事人的苦難、破碎與掙扎中與他同在。 協談乃是協談者與當事人有計劃的同在(structured being-with)— 即受到一 些理論和技巧的引導與規範,以決定、達成並維持協談的目標。 故此,教牧協談既是一種獨特的教牧關懷,亦是一獨特的協談模式。它需要持續 地在合宜的場合中有專注而特定的交談。因此,它不適宜在走道、門口或主日崇 拜前隨意地交談。

第二章 教牧協談的獨特性 1.教牧協談者(pastoral counselor)的訓練 牧者是協談專業人員中唯一受過系統神學、聖經研究、倫理學、教會歷史等 訓練的人。這個架構提供牧者一個很獨特而寶貴的觀點來評估當事人的光景。 它幫助牧者從屬靈的角度來看當事人,並從其與上帝的關係來瞭解其靈程經 歷和當前的掙扎。 與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相比較下,牧者只修了很少的教牧心理學和諮商的 課程。因此教牧協談所提供的,應與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所提供的有所不同。 教牧協談的核心乃在促進當事人靈命的長進與成熟,這也使得教牧協談得與 其他的教牧關懷事工有所整合。 2.教牧協談者的角色 牧者有其獨特的社會性(social)和象徵性(symbolic)角色。他們乃是宗教的 領袖,也象徵地代表著宗教的價值與信念。因而信徒來求助牧者時的期望與 求助其他心理治療師的期望不同。他們期望牧者能代表基督信仰的價值、信 念、並委身於「在人的困境中帶出基督信仰的意義」。 在 1957 和 1976 年的調查中,美國人面臨重要的人生問題時,最常求助的對 象乃是牧者,因為他們代表基督的教會,並在他們的協談事工中,帶入基督 信仰的觀點以及基督徒醫治的獨特資源。 3.教牧協談的情境(context) 曾有研究顯示,在教會的情境中所作的協談進展得比較快。原因可能是 a.牧者在重要事件上的價值觀應是極為明確的,因而減省當事人花在明白 協談(牧)者之價值觀的時間。 b.教會亦是一個安靜、安全、與神相會的地方。 c.更重要的是,教會不僅是一個建築物,更是一個信仰的團體,擁有豐富 的屬靈資源。牧者不需靠自己來滿足當事人所有的需要。 d.最後,牧者與信徒間持久的接觸與認識。這有助於當事人對牧者的信任, 且牧者亦較容易在問題太嚴重之前即早發現而介入。

3


4.教牧協談的目標 每一個協談都需要明確的目標。它指出方向,亦彰顯該協談的特色。而教牧 協談的目標乃促進當事人屬靈的成長。這涉及幫助當事人透過與神的關係來 檢視他們的生活與問題,從而更充分地(fully)活在這個關係裡。 教牧事奉的前提是「屬靈的成長為一切整全生命的根基(Spiritual growth is foundational to all human wholeness)」,同時它也與整全的其它方面相關 (related to other aspects of wholeness)。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都含有宗教 的(屬靈的)意義,也因而都有教牧協談有關。不論是面對親人去逝時的憂 傷、關係中的衝突、尋求職業的方向或生病時的焦慮,其挑戰都是幫助人活 在神的面光中,並支取祂的豐盛(appropriate the fullness of His life)。 教牧協談的目標固然是促進靈命的成長,但這不表示它只關切表面看來與靈 命相關的問題。生活的全部都是屬靈的(All of life is religious or spiritual),因而所有人生的問題都有屬靈的成份。屬靈的關切(Spiritual concerns)最明顯出現的情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與掙扎中,而後者乃是 協談關係的自然焦點。因而,教牧協談的獨特性不在它所處理的問題,而在 它的目標。 牧者需要有相當的技巧及對聖靈的敏銳才能帶出當事人問題的屬靈意義。因 而牧者當強烈地意識到對聖靈的依賴,知道醫治不是技巧的應用,也不是來 自生活本身,而是來自神。祂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是所有成長與建設性 改變的源頭。 5.教牧協談的資源 禱告、聖經、聖餐、抹油、按手和屬靈讀物等都是協談當中可運用的資源。 若不善用這些資源,就虧損了「教牧」協談的獨特性。 教牧協談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屬靈資源,就是牧者自己的生命與生活。 當這些資源在牧者的生活中有意義時,它們才可能被有效地運用在協談當中。 協談乃是一個需要付重大代價的服事。協談者在與一個混亂、受傷、害怕或 憤怒的人協談時,會大量地吸收當事人的痛苦(distress)。這個情景略微反 應神對我們的罪帶著醫治的回應(healing response)。這也提醒重重地我們, 身為一個教牧協談者,當不斷地透過讀經、禱告和聖餐來更新我們自己。只 有當我們的屬靈電池不斷地被充滿,我們才可能有所付出。只有當我們與神 同行時,我們才可能擔當別人的重擔。 當我們運用這些屬靈資源時,要極為小心而敏銳,要明察當事人如何來經歷 這些資源,因為它們可能帶給當事人極重的心理負擔,或不必要的罪惡感。 它們也可能攔阻了雙方創意性的對話(creative dialogue) — 用禱告代替 直接的接觸(direct engagement),用讀經來權充屬靈的權威,用屬靈的言詞 或儀式(practice)來避免場面的失控。 因此,牧者要清楚地知道在任何情境當中,為什麼要採用某一特殊之屬靈資 源,免得它們變成無益、甚至有害的屬靈八股。牧者當先對當事人的問題、 信仰背景,以及他對信仰的態度有所尋問與瞭解。如此的尊重與接納,頗有 4


助牧者對當事人的屬靈掙扎與瓶頸有所掌握。當然,如果當事人此時不想讀 經禱告,不表示以後就永遠不能讀經禱告。 值得注意的是運用這些屬靈資源的目的,是要成全這些人,而不是要減低他 們的自主性、力量與責任。例如,牧者也當鼓勵當事人自己禱告,免得造成 當事人有「只有牧師禱告才有效」的錯覺與依賴。此外,牧者運用這些屬靈 資源時,不是要壓抑,反倒要促成一些負面感覺的指認與宣洩(owning and catharsis)。例如,鼓勵當事人讀詩篇 6、13、31、63、73、109 等。神接納, 許可我們在混亂、懷疑、憤怒、絕望和憂傷當中,向祂傾心吐意。 牧者藉著這些屬靈資源來幫助當事人與神連結,因此其運用不應當是機械式 (mechanical)、律法式(legalistic)或玄奇式(magical)的。,而是要幫助當 事人感受到神關愛的(caring)、醫治的(healing)、扶持的(sustaining)同在。 後者當然對協談的過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教牧協談的定義 教牧協談涉及建立一個有計劃、有時間限制的關係來幫助有難處的人,促使 他們察覺神的恩典和其信實的同在,進而在如此的體察中強化他們有能力過 一個更豐盛的生活。 Pastoral counseling involv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ime-limited relationship that is structured to provide comfort for troubled persons by enhancing their awareness of God’s grace and faithful presence and thereby increasing their ability to live their lives more fully in the light of these realizations. 教牧協談的本質是幫助在艱困中的人,帶著他們的傷害、掙扎、與焦慮來與 這位奇妙的協談者(Wonderful Counselor)有一個動態的、帶著醫治性的接觸 (dynamic, healing contact)。凡對此有所助益的都可列為教牧協談的一部 份;反之,凡對此有所阻礙的,都當避免。 牧者所能提供最大的幫助,不在他們對問題本質的認識,或協談的技巧,而 在把求助的人帶進神的同在當中。透過他們的所是(being)和話語,幫助求助 者與這位能醫治、扶持、引導、使和睦並乳養祂的百姓的神有更親密的關係。 教牧關懷持久不斷,但教牧協談的關係是有時間限制的。它像患者到醫院掛 急診一般,因著某一特定的目標而開始,也在此目標達成時結束。 教牧協談與其他協談模式的共通處在於減除痛苦,促進成長。但其獨特處在 於持守基督徒的價值觀,並幫助當事人與存在於他們之外的醫治源頭相連。 所以在協談過程當中,牧者誠然是與神同工的。這同工的關係當然會減輕擔 當別人重擔的沈重負擔。 教牧協談的優點與限制 優點:神學訓練、屬靈的分辨、屬靈的資源、當事人對牧者的信任、教會團 5


契的支持、牧者的主動、即早的防範與介入、不用擔心付費的問題。 限制: a.時間的限制:牧者的時間有限,以致無法即早防範或介入。 b.心理治療訓練的限制:如個性發展、心理治療理論、心理診斷、精神病理 學等。因此教牧協談不能取代醫學的和心理治療。 c.角色的限制:一般專業協談者的角色很清楚,但牧者身兼數職,有時對彼 此的關係不利。 d.費用的限制:教牧協談不收費,可能會造成當事人對自己的問題較缺乏負 起責任,積極改變的動機。 因此,總的來說,教牧協談最好是時間短暫,並且目標(屬靈成長)清楚。

第三章 策略性教牧協談模式 策略性教牧協談乃一簡短而有計劃的協談模式。它以基督信仰為根基,並在不犧 牲教牧協談資源的前題下,汲取當代協談理論的精華。 「策略性」這個字表示它 有時間限制,且有極清楚的目標。本模式的特徵如下: 1.時間簡短而有限制 brief and time-limited — 次數少或事先約定:本模式 不超過五次。 近年來研究顯示,此法效果仍然顯著。雙方被迫從一開始就集中目標。一般 的短期協談次數在 10 到 15 次之間,這超過牧者的能力。通常牧者的協談不 常超過 5 次。其通則如下: a.牧者當積極主導(active and directive) 不是只講道而不傾聽,但牧者主導當事人分享的主題與過程。 b.協談關係必須是伙伴式的關係(partnership) 不是牧者替當事人解決問題,而是牧者和當事人一起與神同工,一起決 定什麼是核心的問題以及改變的目標。 c.協談必須集中在一主要而明確的(central and specific)問題 (1) 一次只處理一個問題!這也使得本協談模式與門徒訓練或屬靈引導 有所不同,因為在策略式協談當中,牧者只求幫助當事人對當前的 問題有屬靈的洞識、與神相連結,並在靈命上有所成長。 (2) 要對付那一個問題則由牧者與當事人共同決定。 (3) 問題必須明確! (4) 在這一次協談結束前就必須決定以那一個問題為焦點。 d.時間限制一定一持守 (1) 以五次為原則,亦可伸縮到 4~8 次。但一旦決定後就不更改。 (2) 最晚在第一次協談結束前就決定協談的次數。可能的話,在決定第 一次協談時,就讓當事人有心理準備。 (3) 轉介需要更長協談的個案。因此牧者一方面在協談中必須為此舖 路,同時也要對當地的協談資源有所掌握。 6


(4) 就如車輛定期維修或如同看家庭醫生一般,當事人日後可再回來求 助。 (5) 不需要連續五週。每隔兩、三週見一次的效果可能更佳。尤其是最 後一次的協談在時間上可與倒數第二次距離遠一點。這讓當事人在 生活中有更多的機會去操練與體驗。 (6) 每一次協談時間的長度也需要設限。通常超過一個半小時沒有幫 助。一旦決定了之後,就不要更改。 2.使用閱讀資料 bibliotherapeutic (1) 閱讀原是教牧關懷的重要方式之一。 (2) 聖經當然是一重要資源,但小心避免機械式地指定。 (3) 指定的閱讀資料乃協談過程的一部份,需提出來討論,但要簡短。 (4) 指定閱讀的內容應儘量與協談流程與目標相一致。 3.整全的 wholistic 同時兼顧思想、感覺與行為。 4.有計劃、有結構 structured 包括開始、結束、評估等。但仍具相當彈性。 5.以靈命為焦點 Spiritually focused 協談可以有許多焦點,如關係、童年經驗、壓抑的情緒等。在策略性協談中, 牧者所注意的是當事人在面對生活問題的屬靈層面。 人的靈帶著奧秘的成份,不易談清楚。它不是我們這個人身上可分割的某一 部份。我們可用聖經中對「心」的用法來界定 — 是我們性格(personality) 的核心,引導我們全人的方向。它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中都可能浮現出來。一 個來尋求神學問題答案的人,在教牧協談的情境中,應迅速從神學的一般性 (theological generalities) 轉 移 到 屬 靈 的 特 殊 性 (spiritual particularities)上:是什麼生活的經驗導致當事人在此時問此神學問題? 牧者當幫助當事人看清其表面問題底下更深層而核心的問題,如終極的關懷、 基本的焦慮、委身與信念等。這乃是屬靈的問題。牧者當看重當事人所提供 的問題,不要輕易地把一切都靈意化。但牧者也當先假定那可能只是真正問 題的一部份。同時,牧者也當注意當事人如何從屬靈的角度回應他所遭遇的 問題 — 當事人可能相信神但無所期望,可能滿了懷疑、憤怒、混亂、或絕 望,也可能覺得神與當前的問題毫不相干。 因此, 「以靈命為焦點」不是說儘量找機會把話題轉入所謂「宗教的」或「屬 靈 的 」 層 面 。 我 們 的 靈 命 (spirituality) 與 我 們 終 極 的 效 忠 (ultimate allegiances)和投資(investment)有關。牧者在從事教牧協談時,所看重的 不只是所謂「宗教的行為 religious behaviors」,而更是「屬靈的實際 spiritual realities」。 6.Explicitly Christian 明顯的基督化 a. 人的整全 (wholeness)不可能脫離在基督裡與上帝的關係。而教牧協談的 7


宗旨就是要藉著與當事人的對話和互動(dialogue and interaction),培養 當事人的 靈命(nurture life in and through the Spirit),而朝整全的方向邁進。 b. 妥善運用基督信仰的屬靈資源 c. 充分運用教會的群體(community)資源:如找人幫忙單親、年輕夫婦等; 成立支持小組(support group)。 d. 鼓勵對聖靈的依靠:聖靈乃是真正而主要的協談者(保惠師),牧者只是助 手或器皿而已(約 14:26)。一個牧者若平常就能依靠聖靈行事(加 5:25),在 從事協談時,也必然會如此。他也能促使當聖靈對聖靈的依靠。牧者可在協 談開始前鼓勵當事人協談前藉著禱告尋求該討論什麼,協談時當分享什麼, 支協談後當記得什麼。這對有焦慮感的牧者和當事人特別有幫助。 e. 信靠聖靈會提醒我們耶穌所教導的(約 14:26),也會叫我們為罪自己責備 自己(約 16:8)。牧者固然要對當事人保持接納而不論斷的態度,但聖靈的 工作仍能使人知罪而有真誠的懊悔。牧者可幫助當事人免除神經質的 (neurotic 過度敏感的)罪惡感,後者與真誠的知罪與悔改迥然不同。

第四章 策略性教牧協談的階段與任務 前言 1.策略性教牧協談(SPC)可分為三個階段:相會(encounter)、交鋒 (engagement)、解除(disengagement)。 2.SPC 不是牧者做什麼在當事人身上,而是牧者與當事人一起努力,重二人之 關係。 3.相會(第一)階段— 一次:牧者與當事人初次會面,彼此熟悉、建立關係、設 定界限、瞭解問題、初步診斷、訂定計劃。 4.交鋒(第二)階段— 一~三次:探討與問題相關的思想、感覺和行為模式;發 展新的觀點與策略。 5.解除(第三)階段— 一~二次:評估進展、檢視其他問題、考慮轉介、終止協 談。 Ⅰ.相會(第一)階段 1.建立 I-Thou 而非 I-It 的關係。 2.牧者的個人特質(personal qualities)極為重要 – 同理心、尊重與真誠(來 自 Rogers)。它們不是目的,而是達到目的的途徑。它們不只是技巧,更是 協談者的所是(being)。 3.同理心不只是一種藉著傾聽而反映出當事人感受的公式,而是對當事人之經 驗全然敞開的姿態。 4.尊重使得牧者向當事人傳遞重視他、珍惜他的信息;沒有論斷,亦非有條件 的接受。牧者從當事人身上看到神的形象 — 一個被罪所扭曲,且滿了破碎 8


5.真誠乃同理心與尊重的根基。 6.牧者與信徒的關係早在雙方第一次正式協談之前即已存在,也因而成了 SPC 的重要根基。 A. 初唔與設立界限 a. 短暫寒暄、助當事人安下心來(藉指出牧者自己與當事人的相似性,如 年齡、出生地、教育背景、興趣等) b. 若牧者不認識當事人,可先問住什麼地方,做什麼事、來美國多久等問 題(還不要問尋求協談的目的)。 例: 牧者:早,X 弟兄,我是 X 牧師。很高興見到您。請近,請近。我們以前大 概沒見過面吧,您住在 LA 的那一帶? X 弟兄:其實我就住在教會附近。不過你大概不會認識我,我們三個星期前 才剛從紐約搬來。 牧者:噢,真的?!我原本就是這裡的人,但我太太是在紐約郊區長大的。 你這次搬家,變動一定很大吧! 如此的寒暄不應超出 5 分鐘,一般 2~3 分鐘即可,有時可省略。 B. 設定界限:第一次協談的目的和協談的長度。 牧者:我們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談。希望在這個小時結束以前,我們對你 的難處有一些瞭解,也同時決定以後你是不是繼續來看我。如果我們決定再相會 的話,一般我協談的次數以五次為原則。等一下我們再談這個。現在請您先告訴 我,此刻你找我談話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如果時間的界限已經設定過了,牧者可直接跳到最後一句話 — 「此刻你找 我談話的主要目的是什麼?」這有助於幫助當事人具體陳述他的目的。此時,牧 者對此個案的歷史並無興趣,只想知道最近這個問題是如何呈現的。 C. 探討主要問題和相關歷史 牧者藉著詢問主要問題(presenting, central problem)而轉入該問題的歷史沿 革。此時牧者可直接了當地主導:「現在請`你告訴我…。」 當事人所述原因應當場或協談結束後立刻「逐字」記錄下來。通常牧者似乎特別 不易記得這段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敘述。這與當事人對問題的瞭解與期望有密 切的關係。它固然有可能會改變,但牧者應明確意識到它的改變,而不應忘記它。 當事人開始敘述之後,牧者的責任就是傾聽,試著去瞭解當事人藉著口頭和肢體 語言所表達的訊息。接著牧者可發問主導性的問題,並簡述所聽見的,以鼓勵當 事人繼續自我探討與表達。 9


在當述人陳述其當前問題後,牧者可簡短詢問該問題的歷史沿革當事人所曾做過 的努力。所用的時間約 10~15 分鐘。此時,牧者也當對當事人的家庭、工作和 教育層度有一些瞭解。 為在有限的 15 分鐘內,要對當事人問題的情境有所掌握,牧者需主導談話的方 式,必要時也要切斷並重新引導當事人的思路,或把一些關鍵的問題留到以後再 說。這是從事 SPC 時一個很重要的技巧。 當事人所陳述的問題會影響到牧者決定要搜集那些背景資料。如果所陳述的問題 是「夫妻衝突」,則問話的焦點應是當前或過去的婚姻史。如果所陳述的問題與 因失落(loss)而帶來的憂傷有關,則牧者所要搜集的歷史背景當然與此失落以及 過去的依附關係有關連。 藉著傾聽來認識當事人是第一次協談的主要目標。因此牧者當小心,避免陷入對 問題的狹隘認識,而對當事人一無所知。換句話說,第一次協談當在人與事之間 取得平衡,同時也在現在與過去之間取得平衡。 D. 問題診斷 1.「診斷」的定義:掌握問題的實際情況,以對症下葯 Grasping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 so as to do the right thing. 2.在第一次協談結束以前,牧者都當對所陳述的問題下個診斷,並以此作為未 來協談方向的引導。 3.一般人以為教牧協談的診斷架構與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師的診斷架構沒有兩 樣。但我們不要忘了,教牧協談的中心是在屬靈的層次,因此第一次教牧協 談的診斷,必需也包括當事人的屬靈光景。 4.Malony 採用 Pruyser 的架構,定義一個靈命成熟的基督徒有 a. 自我觀(identity) — 來自聖父,與創造有關:瞭解自己是神的兒女, 被神所造,要按神的計劃來活。 b. 統合(integrity) — 來自聖子,與救贖有關:在每日生活中意識到神贖 罪的救恩,以及當下對神旨意的回應。 c. 感動(inspiration) — 來自聖靈,與成聖有關:相信神可每日扶持、安 慰、鼓勵、引導。 5.據此,他提出教牧診斷的八個向度(8 dimensions of pastoral diagnosis): a. 意識神的存在:受造者對神的敬畏感與依賴感、與耶穌基督的關係、崇 拜與禱告的經歷等。 b. 對上帝恩典的接納:當事人如何領受上帝對罪的回應、祂的大愛、基督 的受苦、個人對赦罪之恩的回應。 c. 悔改與責任:當事人瞭解下列各現象的程度 — 問題/苦難的源頭、悔 改的動機、求赦免的經驗、對個人行為與感覺所當負的責任。 d. 對上帝的信靠度:當事人如何作重大決定;對未來的想法;信仰如何影 響到當事人在家庭、工作與社區中的角色。 e. 在地方教會的參與:質與量都探討,也包括當事人在金錢上的奉獻。 f. 團契的經驗:與其他弟兄姊妹的關係如何? 10


g. 當事人的倫理觀:不僅是信念,也包括行動。個人的是非觀(sense of right and wrong)如何? h. 對信仰的敞開度:在靈命上的長進與更新。 ★正式作起「信仰光景訪談 Religious Status Interview」來,此訪問共 33 題,費時約一個小時。牧者在做 SPC 時,可彈性運用。它們不只是一些 牧者可問的問題,更是一些讓牧者注意、傾聽的架構。 6.牧者也當透過下列的問題,瞭解當事人宗教性(religiosity)—包括信念與實 踐—是否健康: a. 它們是否提供給當事人一個有意義的、有活力的(robust)人生哲學? b. 它們是否提供一套價值作為行為的倫理準則? c. 它們是否提供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的經驗? d. 它們是否激勵當事人對生活的熱愛(a love for life)? e. 它們是否能更新當事人的基本信任感(a renewal of the person’s sense of basic trust)? f. 它們是否提供正面的群體經驗(a positive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g. 它們是否強化當事人的自我接納與自我觀(self-acceptance and self-esteem)? h. 它們是否強化當事人捨己利他的能力? i. 它們是否促使當事人負責地、正面地運用性愛和自我堅持 (assertiveness)的精力? j. 它們是否培育盼望? k. 它們是否鼓勵對現實的接納? l. 它們是否它們是否提供從罪惡感轉化成和好與饒恕的途徑? m. 它們是否鼓勵將信念與價值個人化(personalization)並予以創造性地 發展? n. 它們是否增強對不公義的敏感,並促使個人有所行動? o. 它們是否能幫助當事人面對生活中無可避免的損失,包括個人的死亡? p. 它們是否促使當事人意識到並欣賞生命的奧秘? q. 它們是否激勵當事人過一個滿有活力與喜樂的生活? r. 它們是否提供當事人在宇宙中的一種歸屬感(a sense of belonging in the universe)? s. 它們是否鼓勵當事人向神信靠順服,並過一個憑信心倚靠神的生活? t. 它們是否能整合全人格的每一個層面,使得當事人的生活、動作、存留 全都在對基督信仰委身的引導之下? ★ 牧者在第一次協談時,不需問每一個問題,但它們提供一個架構讓 牧者可以多意識到當事人的屬靈光景,並在往後的協談時運用當事 人的屬靈資源來促進其在基督裡的長進。 E. 訂定計劃 1.SPC 的協談計劃由牧者與當事人共同訂定。有些很明顯,如太太離家出走了。 有些人的問題煩雜,需要牧者幫當事人釐清。 2.在 SPC 中,要解決的問題應很清楚(explicitly identified),牧者在協談過 程中焦點必須一直集中。 11


3.目標有時明確(specific),如決定是否要換另一個工作;有時較寬廣,如應 付疾病。有的目標指向終點(end point),有的指向過程(process)。 Ⅱ.交鋒(第二)階段 1.此乃整個協談過程的核心。「交鋒 engagement」表示牧者積極地幫助在當事 人解決問題。真正基督徒的協談不是在旁邊提供建議而已,而是道成肉身式 的,付代價地與當事人全然認同、與他一起度過危機。 2.這個階段可能從第一次協談時就已開始。但一般以五次為原則的 SPC 中,第 二階段集中在第二到第四次協談時。 3.在本階段中,牧者的主要任務是探討與目標問題相關的感覺、思想與行為模 式,進而發展新的觀點與策略來應付或改變。 4.在第一階段,牧者與當事人是彼此認識,建立關係。在本階段,雙方則一起 努力,克服問題。此時牧者的角色,像聖父與聖靈一般,一直在當事人身邊, 陪伴著他(paraklesis, coming alongside, 林後 1:3)。 5.當事人的感受、思想和行為固然常相互交叉,協談時,可逐一探討。由感受 切入,然後探討與其相關的思想與行為。 A.感受的探討 exploring feelings 1.「感覺」乃是許多當事人來看牧者時的切入點,諸如:氣憤、困惑、害怕、 傷痛、焦慮、冷漠、厭惡、吸引等。牧者必須即早正式並釐清這些感覺,促 使當事人有被接納、被瞭解的感受。 2.雖然一般心理治療有時太過注重感覺,基督徒不應刻意迴避。當人被按神的 形象而造時就有感覺的功能(emotionality)。神會憂傷(創 6:5-6)、生氣(申 13:17)、喜樂(詩 149:4)等。主耶穌亦經歷憂傷(約 11:35 哭)、喜樂(約 11:35)、難過(路 19:41-42)和愛(約 15:11),他甚至被稱為憂患之子(Man of Sorrows)。 3.當然,我們的情感(emotions)受到墮落的影響,不再是行為的可靠引導,但 不應當一味地壓抑。後者不但是許多心理問題的起因,也違反了上帝創造的 設計。主耶穌情感的豐富表達應成為我們的典範。我們既非全然壓抑,亦非 全然順從感覺的引導。 4.感覺乃經驗的一部份,不能否認。SPC 之初,不求改變當事人的感覺,而是 傾聽與接納,甚至要幫助引導當事人來表達,藉此促使當事人意識、正視並 擁有其感覺。 5.當事人可能不願恨神、怕父親或懷疑牧師,牧者需要先幫他從這些感覺開始。 接著才能決定如何回應這些感覺。 6.不但如此,感覺的重擔是可以分擔的(加 6:2)。 B.思想的探討 1.Crabb 把探討和糾正錯誤的、不合聖經的思想模式作為其協談法的主軸。這 與一般強調理性或認知的治療法有共通之處 — 關鍵不在我們遇見了什麼 事,而在我們如何詮釋這些經歷,以及我們對自己的信念。 12


2.例如,一個人覺得沮喪,不是因為妻子批評他,而是他太在乎不能受到批評, 因而易導致他對妻子的生氣。而在沮喪與生氣的感覺之下,都隱藏著一個錯 誤的理念。 3.SPC 同時接受感覺與思想理性的重要性,不去判斷孰重孰輕。 4.在 SPC 中,牧者不但要指出並糾正錯誤的思想或信念(thoughts and beliefs),還要幫助當事人從基督信仰的角度,對其所處情境發展出一套新 的觀點。牧者不一定要或能幫助當事人除去痛苦,但卻幫助當事人在苦難當 中感受到主耶穌的同在。 5.這有點像是教導,但與課堂上的教導不一樣,而是提供並鼓勵當事人採用另 一個參考架構(a new frame of reference)。此時,牧者可明確使用聖經的 教導。 C.行為的探討 1.牧者一方面檢視當事人在面對問題時曾做了些什麼,一方面幫助當事人尋求 其他的行為模式。例如:因為婚姻不理想而有外遇;因絕症而選擇與人隔絕 等。當然,事實往往比上述的複雜,但藉著探討過去的行為經驗,可作為未 來行為改變的參考。 2.牧者要很小心,不要直接了當地告訴當事人該如何行。這是講道與協談最大 的不同!!協談牽涉到探討改變的過程以及阻撓改變的源頭,而不只是發掘改 變的動機或目標。 3.當事人當認同並擁有行為改變的目標。因此,它最好是由當事人提出。這可 藉著詢問當事人對某一個行為的感覺(如不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我 們就有了一個行為改變的目標。如果當事人不想就此有任何改變,那麼任何 的目標都只是屬於牧者,而非屬於當事人。在此情況下,牧者在面質和挑戰 時,應小心為之,不要給當事人因牧者的口氣不佳,找到把柄,而不面對自 己的問題。 4.在這個階段,牧者與當事人共同指認必要的改變,並訂定具體改變的計劃。 也是在這個時刻,牧者特別需要依賴聖靈的引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許多方 面需要改變,但不可能一下子來個全面革命。智慧促使牧者知道該從何處著 手。牧者當禱求主幫助他看見祂正在當事人身上動什麼工,以致能將其列為 優先改變之點。 5.如此的尋求仰望神在當事人身上所做的以及神在作者身上的引導是一個令人 謙卑的經驗。作者發現有時他自己的計劃和聖靈在心中的感動並不一致。牧 者在這一個最需要屬天的引導,而這個資源是牧者可以隨時來汲取的。 6.當雙方決定改變的目標之後,不妨先探討若不改變有什麼好處。與其以為改 變是容易的,不如先假定當事人能從維持現狀中有所得著。這促使當事人能 先好好正視並計算改變的代價。例如:酗酒可以避開殘酷現實的途徑,可以 是提高自信的做法…;外遇可以成為處罰配偶的手段;與朋友疏遠可以增強 自己的自憐。 7.沒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可用來算任何的行為有何好處,但它們對當事人的意義 與報償卻是牧者不可忽視的。 8.行為的目標應當具體而實際。例如:多花時間與朋友相處的目標可具體地變 更為下個星期內與`兩個朋友聯絡,並花至少一個小時的時間與其中之一相 13


9.目標不但要具體,也要漸進。例如,一個想多花時間與兒子相處的父親,不 要一口氣就帶兒子去露營一個星期,最好採用漸進的方式。 10. 在 SPC 中,牧者不需是個傾聽並解決問題的專家。他反倒比較像是一個 短暫同行的旅伴,分擔當事人的重擔、建議一些新的觀點、協助訂定新的目 標、給予一些資源以便走更長的路。期待這有如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門徒一 般,他們與主的相聚使他們的眼睛得以向神敞開,知道神在當事人的景況中 與他同在,且在他的旅程中與他同行。 11. 真正的協談者乃是神自己,祂也是一切生命與醫治的源頭。如此的領悟 對牧者與當事人都是極大的安慰與鼓勵。 Ⅲ.解除(第三)階段 教牧協談關係的終止可以容易一點,如果雙方都領會到教牧協談不僅是牧者與當 事人,更是二人一同與神相會相交(encounter and engagement)。在倒數一、兩 次協談時,即應開始預備結束。 A.評估進展與檢視剩餘的問題 1.不管以往是否做過,最後一次協談都應多少回顧一下整個協談過程,並檢視 任何未了之事。不可能在五次協談中解決一切的問題,但當事人可預備好未 來努力的目標與計劃。 2.前已提過,最後一次協談應與前面一次中間相隔幾週。 3.檢討這數週的經歷。 4.對未來作點預測,對可能遭遇的重大問題,可先沙盤推演(角色演練)。 B.安排轉介 1.如果問題嚴重且仍然存在,當考慮轉介。這可在第三次左右即提出。在第四、 五次之間,當事人已先去看過新的協談者。 2.能夠認清自己時間、經驗、訓練和能力的限制是任何職務都不可少的一部份。 3.牧者對社區中的資源當有所掌握:理財、報稅、法律、醫療、心理等。任何 生理或精神醫學的問題原則上都要透過家庭醫師來接洽。如果當事人最近突 然體重大量減輕、睡眠不佳、性慾顯著改變、或其他醫療問題,應立即聯繫 家庭醫生。 4.精神病徵也是如此。當事人若有幻念(delusion, 錯誤的信念,自以為是耶 穌基督)、幻覺(hallucination,沒有事實根據的知覺)、嚴重憂鬱(超過一個 月以上,且行為有重大轉變)、躁狂(長久的亢奮、狂喜、精力充沛、極易衝 動且做出一些不合理性的行為)等現象,牧者當有能力即時指認,並立即轉 介。 5.另外還有一些有機性的心理症狀(organic mental disorders),有的是葯物 濫用的結果,有的與腦部功能失常有關。這些人都需要轉介給醫生。 6.但這些人仍能從 SPC 得到益處。牧者仍可繼續關心他們,只是牧者沒有他們 所需的一切資源。其實醫生也是如此。當事人的生理問題被對付處理後,他 14


7.有些心理疾病需要專業心理治療,但不一定需要精神科醫生的葯物治療,如 性功能失常、焦慮、恐懼症、強迫性行為、性格異常、自戀症、多重性格等, 可由深度心理治療得幫助,但卻超出一般牧者的訓練,故需轉介給心理學家 項臨床社會工作師。 8.最後,有些嚴重的婚姻與家庭問題需要有特殊訓練的婚姻與家庭諮商師來處 理。牧者不要以為自己有能力處理所有人際關係的問題。許多病態模式並非 一朝一夕即可改變。 9.牧者轉介時,當然要小心避開那些對宗教信仰有偏見的心理治療師。但因著 有時牧者的選擇極其有限,不得不轉介給非基督徒心理治療師,此時最好能 請會眾中靈命比較成熟的信徒,如屬靈盡導般從旁扶持。這個關係不是協談 的關係,不是要探討問題或尋求解決的方案,而是探討該協談經驗的屬靈意 義,並予以心靈的扶持。如此的相聚也不需是定期的,但必須是持續的。 10. 當事人可能會抗拒被轉介出去,例如舉過去不好的經驗為例証,而請求 繼續與牧者協談。牧者可能出於同情或自得的心態而繼續協談的關係,通常 不會有好結果。 C.終止協談 1.對大多數的個案而言,SPC 可順利終止。但有時不管協談對當事人有無實質 的幫助,當事人在協談中經歷到被接納、甚至親密的關係,是過去少有的。 然而藉著協談關係來滿足此種需要非根本之道,需導向真正合宜的關係上去。 2.但有時問題是出在牧者自己身上。也許在協談過程中,牧者特別有滿足感或 成就感,以至捨不得終止。在此種情況下,仍以照原定計劃終止為上策。 3.唯一的例外是在五次協談結束時,當事人遭遇重大的危機,且確實沒有其他 資源可支持。此時牧者可以危機處理的原則,再繼續幾次協談。然而,記得 次數越少越好,且仍然事先講定,屆時絕不再延。 4.牧者有一個獨特的身份與角色,使其可幫助許多不會去看心理治療師的人。 他們也在一個獨特的地位,會見到需要更專業的治療以前先來看他們的人。 他們來看牧者,讓牧者陪他們走一段路。但如果牧者缺乏裝備,那麼當人來 求餅的時候,他們所給的卻是石頭。 5.SPC 提供一個架構,一方面與牧者其他的角色相輔相成,一方面有足夠的心 理治療知識與技巧為基礎。當然任何的協談模式都不是憑讀幾本書就可學會 的,SPC 也不例外。它需要操練,需要有經驗牧者的督導。 6.學會 SPC 的牧者站在一個極獨特的地位,在極個別化且極有其相關(relevant) 的情況下,向那些極其需要幫助的人傳達神的話語。與其到處撒種,牧者可 以因著認識土壤的情況,種子一顆一顆地撒下去,細心地灌溉、除草、施肥, 看他們發芽結果。此乃教牧協談所提供的獨特機會。 7.牧者不可能不作協談,而 SPC 的模式所需具備的技巧是大多數牧者都已經或 可能擁有的。盼望它能激勵牧者們能因著 SPC 在協談時有更旺盛的精力與更 清楚的方向。

15


第五章 個案研討 範例 愛蓮,31 歲,打電話想與牧師約談。愛蓮和她的丈夫剛到教會不久,牧師對她 認識不深,他們夫妻大約三個月前剛搬到本地。夫妻第一次來教會時,牧師和他 們打過招呼,此後愛蓮繼續來過幾次但未見到她的丈夫。 在愛蓮夫婦和牧師第一次短暫的交談中,牧師得知他們遷來此次是因丈夫應聘來 此地一家大的管理顧問公司任職。愛蓮則是一位室內設計顧問,在家裡工作。牧 師問及他們孩子的情形,在他們回答「沒有」的時候,牧師略為感覺到他們對此 似有衝突,且愛蓮有所不滿,但隨後話題就立即轉移到一些比較表面的客套話了。 這是牧師對他們唯一的印象。 愛蓮在電話中沒有多談她的問題,音調還算穩定,但問題似乎有一些急迫性,因 此希望只要牧師方便,愛蓮在以後幾天中隨時都可以來見牧師。牧師和她約了第 二天上午九時見面。 評論 在第一次協談前,牧師大多已與尋求協談的會友有過一些直接的接觸,對他總有 一些的印象,這是一般專業協談員所沒有的。而當會友打電話約談時,牧者還可 多得到一些資訊。在第一次正式面談之前,牧師就要從這些資訊對此會友有一些 評估,但不要立法下結論。 此外,記得初次的電話內容應該簡短,只需要決定能否協談並約定時間即可,同 時也讓對方知道第一次約談大概會持續多久。除非是危機協談,否則不鼓勵對方 在電話中立即告訴你詳細的情形,等第一次面談時再說。 第一次約談 愛蓮提早 10 分鐘到。在邀她進辦公室入座後,牧師告訴愛蓮他們約有一個小時 的時間交談,然後請愛蓮告訴他來約談的主要原因。 愛蓮先為還不是會友就找牧師協談而致歉,但表示自己需要和一位牧師談談。原 來她最近剛因墮胎而心中頗有罪惡感。而在打電話給牧師的前兩天,她才得知因 為墮胎過程有所感染,她必須動子宮部份切除手術,且此後不可能再自然生育。 愛蓮隨即談到對丈夫的憤怒,因為是她要愛蓮墮胎的,而憤怒中又夾雜著哀傷、 失落和罪惡感。愛蓮一面談一面不停地流淚。 評論 這一段談話進行了大約十分鐘。牧師只是聽,說得很少。愛蓮幾次從淚水 間看看牧師,似乎因著牧師的專注與和善而得安慰。此時如果牧師感覺到他需要 給愛蓮一些口頭的支持,他大概可以如此表達,「我猜當時這消息一定讓你很失 望」或「這一陣子你心中想必非常苦惱」等。這些簡短的回應表示你敏銳地察覺 到對方的感受,並鼓勵他繼續說下去。當然,牧師也可以藉著非口語的肢體語言, 讓會友知道他在傾聽,也接納其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牧師此時沒有必要讓愛蓮覺得好過一些,因為這只能暫時壓抑她 16


的感覺,甚至轉移至他處。牧師的同理心讓愛蓮知道他在傾聽,也很敞開地試著 去瞭解她的感受即可。在協談中,同情(sympathy)有如在當方的心理肩膀上拍一 拍,其治療的功效不及同理心的表達(empathy)。在愛蓮的情況中,當然牧師會 有表達同情的時刻,但時機尚不成熟。在愛蓮轉離其強烈而痛苦的感覺之前,先 讓她有機會去經歷並表達。 在愛蓮即將結束傾吐其感傷之前,她正視著牧師,然後和牧師有以下的對話: 愛蓮:你一定因為我所做的這一切而認為我是一個很壞的人。我違反了我所信仰 的一切,我不知道這一輩子我能不能原諒我自己,我也不知道上帝會不會原諒我。 牧師:事實上,我不認為妳是一個很壞的人,我也不能論斷你。我倒是強烈地感 受到妳對自己非常失望。你覺得自己得罪了(failed)自己,也得罪了神,而妳覺 得問題嚴重到一個地步,使得妳根本不配得到赦免。 評論 這是一個很好的介入。牧師對愛蓮問及他的感覺作一個簡短的回應,隨及 轉回到愛蓮自己的感受上來。因為愛蓮對自己和對上帝的感受是個很重要的問 題。 愛蓮 當然啦!我誤了(failed)我自己。我簡直無法相信我居然會去墮胎。我一 直都是堅決反墮胎的(pro-life),在大學時我還曾經參加反墮胎遊行。我的大學 朋友如果知道我所做的,他們大概會很厭惡(disgusted with)我。但更要緊的是, 我一直想到上帝一定真的很厭惡我。 牧師:你所冒犯的這位上帝是誰呢? 評論:牧師這簡短介入的時間很好,也很恰當地導引到另一個方向。藉此,他鼓 勵愛愛進一步探討問題的屬靈層面,這是她前面已經兩度提到的。 愛蓮 跟你的上帝一樣!我是一個基督徒。 牧師 是的。但請你從過去的經歷中告訴我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你和祂的關係 如何?因著相信祂,你的生活有什麼不同? 接下來,愛蓮所描述的上帝是一個有律法而沒有恩典的上帝。當問及饒恕在上帝 和祂的百姓間有無任何扮演時。她的回答是理論上應該有,但卻不是她的親身經 歷。她也提到她曾在禱告中求上帝饒恕,但禱告後,感覺上並沒有任何差別。這 帶來底下的一段對話: 牧師 我相信對人而言,給予和領受饒恕乃是一個過程。只有上帝能夠立刻成就。 在饒恕的過程中,會牽涉到感覺,但感覺不是饒恕的全部。我們還會有機會回來 談你為何卡在這個過程中出不來。但首先我想多知道一點為何你所信的上帝有如 此高的標準,以致你簡直無法答到。 愛蓮 對了!這就是我的感覺!上帝當然可以定規則,祂自己也很容易守住,因 為祂是神。但我只是人。上帝沒有跟我的丈夫住在一起。就我而言,上帝沒有什 麼職業,也不用面對我必須維持婚姻、工作賺錢,又要試圖作一個好基督徒的壓 力。我知道上帝不贊同我所做的。對祂而言這是很簡單的事情! 牧師 我同意上帝不贊同你所做的,但我不以為對祂而言這是簡單的事。我不認 17


為當祂看到你的所作所為時,祂的反應就是厭惡與憤怒。我所認識的上帝是一個 非常認同我們的上帝 — 這乃是道成肉身的真諦。我不相信當你失敗時,祂就棄 你而去。你能不能感受到我對你說的話是真實的呢? 愛蓮 我希望我可以相信。真的。可是我沒有辦法感受到上帝與我同在。現在沒 有,一點也沒有。但這不是說過去一點也沒有。 評論 牧師的處置顯示協談仍可合宜地扮演宣告的角色。他先藉著一個問題而間 接地宣告好消息(我倒想知道饒恕在神和人的關係中扮演怎樣的的角色),然後 更進一步地直接宣告他對此的信念。然而與講道不同的是,這一切都發生在對話 的過程中。 雖然牧師在這裡較傾向於教導,但他已平衡地先指認、接納了愛蓮的感受。牧師 也繼續把焦點集中在愛蓮的經驗上。在簡潔地表闡明道成肉身的意義後,他隨即 問愛蓮對此的感受如何。如此,牧師將他所宣告的與愛蓮的經歷相聯結。 牧師

過去你怎樣感覺過上帝與你同在並且幫助你(with and for you)呢?

評論

在此牧師恰當地主導並把焦點轉向愛蓮過去屬靈經歷的歷史。

愛蓮思索了一會兒,然後談到童年時在聖公會聚會的一些經歷。在聚會中她強烈 地感受到上帝的同在,當時心中覺得非常安詳、寧靜。愛蓮說,童年時他對上帝 主要的感覺就是愛、美與平安。 在問到是什麼使得她不再如此去經歷神時,愛蓮提到她十一歲時,家裡的一個大 變動。當時她的父母帶她到一個福音派信仰的一個小教會。從此,父母變得不再 像以往一般輕鬆有趣(fun-loving),反之,她和小妹的生活滿了各樣嚴格的規 條。 牧師請愛蓮多談一點父母的情形,愛蓮說她一直都和媽媽比較親近。不論景況如 何,媽媽一直都給她情感上的支持。媽媽原本從事音樂工作,但在她八歲時,卻 因健康的緣故而不得不提早退休。從此媽媽常常會有抑鬱的表現,有時毫不理會 愛蓮和其他家人。愛蓮覺得媽媽從此再也沒有真正回到她和妹妹的身邊。幾年後, 當她的健康逐漸恢復時,她的情感依附(emotional attachment)似乎轉向了那個 小教會。 愛蓮的爸爸是個醫生,在她童年時,很少有機會和爸爸相處,因此並不真正認識 他。身為他的女兒,爸爸最突出的角色就是管教者(disciplinarian),獨裁而沒 有關愛,對愛蓮的所作所為從來不感到滿意,總要求她要做得再好一些。婚後, 愛蓮與家人的關係略有好轉,但心中仍有些許的不滿。 接下來,牧師請愛蓮談一點她和丈夫里克的婚姻關係。愛蓮和先生在大學時就彼 此認識,斷斷續續地交往了六年,兩個人都 25 歲的時候才結婚。那時,愛蓮對 理克最滿意的特質之一就是理克支持她的專業發展。這對愛蓮非常重要,由於母 親的事業中途而廢,愛蓮乃用她在這方面的成就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18


大致上,愛蓮的婚姻相當不錯,主要的問題出在「孩子」的身上。雖然愛蓮無意 放棄她的事業,但總想遲早該有孩子。理克對此比較不是那麼確定,但卻相當堅 持目前還不是時候。愛蓮漸漸覺得理克真正關切的並不是她,而是自己事業的升 遷。去年他們為此爭吵過幾次。雖然這次墮胎是出於理克的壓力,愛蓮由於工作 的緣故,自己心理也還沒有準備好要懷孕。只是理克似乎對愛蓮內心的衝突與罪 惡感毫不瞭解。直到如今,愛蓮都還沒有告訴理克自己已失去生育能力這件事。 評論 這段原生家庭與婚姻的探討用了大約 20 分鐘的時間。雖然有許多是可以 進一步探討的,牧師決定先記下來,等以後再跟進。譬如說,他心中開始把愛蓮 與父親、丈夫和上帝的關係相連起來,但並沒有立刻說出來。牧師注意到只剩下 十分鐘左右,於是轉到最後一個問題: 牧師 我們今早的時間快到了,讓我們把剛剛所談的稍微整理一下。你提到許多 的事情,它們幫助我去體會為什麼今早你來見我。你自己覺得怎麼樣? 愛蓮 能把我目前的困境向你說出來,使我覺得釋放多了。我一直沒有跟別人講, 我也知道不能再這樣下去。可是我覺得我還是陷在泥沼裡,我還是不知道該如何 處理我心中的感受。 牧師 那些感受最困擾你? 愛蓮 我想最嚴重的是「罪惡感」吧。我對自己和理克非常生氣。我也對剛剛所 得知不能再生育的消息感到非常非常的哀傷 — 我再也不能有自己親生的孩子 了。也許那就是上帝對我個處罰吧。 牧師 誠實的說,我真的不認為這是上帝做事的原則。我猜想你對上帝的認識有 幾個很重要的地方需要調整。讓我們留著以後再說吧,當然,如果你願意再回來 找我談的話。 愛蓮 噢,我願意再和你約時間來談。 牧師 我也很樂意再繼續和你談。好不好我們就下個星期`同一個時間再見。我 也必須告訴你,原則上我把我們協談限制在五次裡面,也就是說,我們還有四次 的機會。不過前題是我們先需要同意談也一個問題,而你也需要同意像今天一樣 地認真、坦率。你想你最想和我談的是那一個問題呢? 愛蓮 當然是我心中的感覺囉,尤其是罪惡感這方面。 牧師 你方才所提到罪惡感、憤怒和哀傷這三方面的感覺都很重要。你在不同的 時候會有不同的強烈感覺。不過我同意我們可以先談罪惡感以及你對上帝的經 歷。如果你可以主觀地經驗到上帝對你的饒恕,然後用相同地饒恕來饒恕你自己 和理克,我相信其他兩個感覺會變得比較容易處理。 愛蓮 我同意。這也是為什麼我會來看你的原因。我想要多看你幾次,看能不能 有所進展。 牧師 在我們結束以前,我們能不能一起作個禱告? 愛蓮 好的。 牧師 好,那讓我們一起來禱告〔簡短的禱告〕。好不好你在這個星期內讀點東 西?有兩段經文,我希望你在這個星期內能多讀、多默想,然後下個星期我們可 以有點討論。 〔愛蓮點頭同意〕。我想請你讀兩段你比較少經歷到,有關上帝特質 的經文。整本聖經一再提到我們的上帝是個牧者。我要你讀約翰福音第十章,在 那裡主耶穌自稱是好牧人。而大衛詩篇 23 篇則提到他經歷到耶和華是個好牧人。 當你在讀的時候,花點時間默想主耶穌基督如何是個好牧人。你不妨用筆把默想 19


的心得寫下來。下個星期見面的時候,我們可以討論一下你對這些經文的領受。 評論 第一次約談就此結束,牧師也成功地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他和愛蓮建立 了一個好的關係,幫助愛蓮指認出她主要的問題,也對這些問題的背景作了一些 探討。此外,牧師也預告了以後幾次協談的概要。牧師探討了愛蓮目前情緒的光 景及其認知的背景,同時在談及墮胎及與丈夫的關係時,牧師也觸及了行為的層 面。 末了對愛蓮默想上帝話語的提議並不指望愛蓮對上帝的認識,而是要幫助她看見 自己對上帝的認知和聖經所闡明的差距極大。這方面原可在下次談,但藉著指定 的作業可幫助愛蓮預備好下次的協談。 第二次協談

(一週以後)

在回答牧師對她過去一個星期的光景時,愛蓮表示比以前好一些了。特別是默想 那兩段經文對她的幫助很大。她很快就認清自己過去從未曾親身經歷過上帝是一 個滿了愛心與關切,極其溫和的牧者。愛蓮進而談到她對上帝的經歷,比較多是 因著罪惡感而對上帝產生的害怕。愛蓮又兩度提到,「我簡直無法相信我居然會 去墮胎!」在第二次之後,牧師指出雖然愛蓮難以相信上帝會饒恕她,但是更大 的問題好像是愛蓮無法饒恕她自己。他更用愛蓮自己的話「踹自己一腳 kick herself」點出愛蓮面對上帝的罪惡感和對自己憤怒的感覺混雜在一起。 評論 如前所述,牧師本次協談的主要目標是釐清愛蓮的情緒。開頭的時候,我 們注意到她把對上帝和對自己的感覺混淆了。牧師幫助她把這兩者分清楚。這導 致愛蓮把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她指出自已不配被饒恕,因此也不打算自我饒恕。 牧師隨即指出,上星期他們談到就愛蓮而言,上帝的標準高到無法達到。其實愛 蓮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如此。愛蓮同意確實是如此,不久之前,她才定意要讓自己 無可指摘,以贏得他人對她的尊敬與接納。緊跟著便是以下的對話: 牧師 我想剛剛你講到一個很重要的點。好像你真正的難處不在上帝的標準,而 在乎你自己無法持守。其實你對自己的標準和上帝的沒有什麼不差別。雖然上帝 知道你是人,靠著你自己無法守祂的誡命,但你卻不如此認為。好像你期待自己 是神,從不犯錯犯罪。你要求自己是一個如此完美的人,以致你不需要自己或他 人的饒恕。 愛蓮 〔開始哭泣〕無錯。我要要求自己完美。我想我一直都是如此。這像是父 母對我的期待,而我猜這也是上帝對我的期待。這像是我贏得他們的愛的途徑。 但事實卻不是如此。我永遠不夠好。對我的父親而言,更是如此。 牧師 這種永遠沒有辦法使爸爸滿足的情形帶給你什麼感覺? 評論 以上是一個很好的協談過程 — 得以探討、表達感覺,並進一步加以釐清。 一個感覺帶出另一個感覺,而牧師對每一種感覺的接納代表上帝對愛蓮的接納, 並示範愛蓮如何接納她自己。

20


牧師所問的最後一個問題是解開情緒之結的一個重要原則。愛蓮的情緒如此複 雜,表示她曾經有許多影響其情感的重大經歷。牧師的責任就是有系統地檢視這 些經歷及其對愛蓮的影響。如果任憑愛蓮去主導談話的方向的話,她很可能各快 速地在各個事件和感覺上翻來覆去。雖然這些事件遲早都要處理,但最好一個一 個來。因此,在大致探討完愛蓮對自己憤怒的感覺之後,牧師順著她的話題,引 導她探討對父親的感覺。 這個問題使得愛蓮禁不住又哭了起來。她表示在童年時很仰慕自己的父親,渴盼 得著他的愛,但得到的卻是父親的批評,好像她永遠無法達到他的標準似的。愛 蓮的挫折感、絕望感與憤怒感的摻雜使得她表示,反正無法討父親的喜樂,她已 經不在乎父親怎麼看她了。為了集中在探討她的感覺,牧師此時沒有去質疑她, 而問她這與她對上帝的看法有何相似處。愛蓮答到較難漠視上帝,她對父親固然 有許多的憤怒,但面對上帝時,她比較覺得有罪惡感。這帶來以下的對話: 牧師 但是妳很難相信「縱使妳達不到上帝的標準時,祂仍然愛妳」 ,也許是因 為妳從未在父親那裡有如此的經歷。妳說妳比較有困難忽視上帝,也許要生氣祂 更困難。所以妳一方面對自己所做的有罪惡感,一方面又很難接受上帝可以白白 起饒恕妳。在妳的經驗中,愛必須努力去贏得,「無條件的愛」的概念令妳覺得 很不自在。 愛蓮 我想你說得對。我害怕對上帝生氣,我也不要祂的饒恕。我希望能覺得好 一點,但我不要上帝的施捨,我要自己去贏取。我願意做任何事情來使自己覺得 好一點,但我真得不願意不付任何代價地去得到。 牧師 妳覺得妳很壞,該受懲罰。妳做了如此的惡行,除非為此受苦,否則沒有 公義。饒恕對妳而言太容易也太便宜了! 愛蓮 是的。這正是我的感覺〔哭泣〕。我奪走了胎兒的生命,因為我不要它來 干擾我的事業。是我自己如此決定的,沒有人逼我。當然我的丈夫是希望我如此, 但他並沒有拿一把槍放在我的頭上。我錯了。我有罪惡感,因為我是有罪的。 牧師 那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我相信你的罪惡感是上帝憐憫(mercy)的一個 印記。那是上帝的禮物,表示祂與妳同在。妳剛才所說的可以說是認自己的罪。 記得聖經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 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妳剛才已經做了上帝對妳的要求,接下來就是接受 祂說祂所要做的。祂的饒恕等著妳去領受。妳可能不會立即感覺比較好一些,但 請妳相信,祂已經饒恕妳了。 愛蓮 我是要祂的饒恕。但你以前講的沒錯。我很難接受,因為我覺得我當受懲 罰。或者至少我不配被饒恕。 牧師 你現在說對了。你是當該受懲罰的。讓我們不輕忽罪的嚴重性。但好消息 是有人替你受懲罰了。你是做錯了。饒恕並不輕忽那個事實。但上帝的兒子耶穌 已經為你付了代價。這是好消息。這就是福音。 愛蓮 〔哭泣〕這些我都知道,但我想我從來沒有真的接受過它。我是要上帝的 饒恕。我想我現在預備好可以接受了。 牧師 好。就如我說過的,這饒恕已經是你的了。請你要相信。你不需要再做任 何的事情來確保上帝對你澈底而完全的饒恕。 評論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牧師已經告訴她不要期待她那些不好的感覺會 立刻消失無蹤。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協談中,牧師都告訴她感覺並非是否已得上帝 21


饒恕的可靠指標。愛蓮現在似乎已經真誠地願意接受上帝的饒恕。 第二次協談在幾分鐘後就結束了。牧師借給愛蓮一本關於罪惡感與饒恕的書,幫 助她進一步思考饒恕的真義。接著牧師和愛蓮約定好兩個星期後再見面,而在這 期間,愛蓮要進一步思想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與接受。牧師也鼓勵愛蓮用日記把 她重大的感覺和經驗寫下來,下次見面時可討論。 評論 雖然本次協談的主要目的是探討並表達愛蓮的感覺,但整個過程顯明感覺 與思想是息息相關的。本次協談在感覺的表達與澄清上大有進展。但牧師也抓住 機會修正愛蓮對上帝屬性的錯誤認識。因此,本次協談是 SPC 第二階段的良好示 範。下次協談設在兩個星期之後,一方面是拉開以後約談的距離,一方面是愛蓮 已覺得比以前好多了。 家庭作業的目的是幫助愛蓮把牧師看到的一些主題相聯結起來。他注意到愛蓮與 上帝的關係跟她和父親/丈夫的關係很相似。第一次協談時以罪惡感和憤怒為焦 點,第二次協談則集中在罪惡感這方面,特別是她和上帝的關係。其實,她和父 親的關係在他們協談的過程中都是呼之欲出。是如此的觀察,使牧師想藉著家庭 作業幫助愛蓮把她與地上父親和天上父親的關係想聯結。 第三次協談 (兩星期之後) 愛蓮一開始就說她打從上次協談之後就覺得很沮喪。雖然她的罪惡感減輕了,與 上帝個關係似乎也比較親近了,但因著失去了孩子以及下個星期手術之後就無法 再生育這個事實,使她非常的心灰意冷。她已經告訴丈夫動手術這件事,丈夫的 反應也比她預期的更體貼、更支持她。只是她好像陷在這個絕望中動彈不得。她 比以前更加清楚自已是何等渴望有一天能有自己的孩子。 評論 牧師原計劃利用第三次協談來探討愛蓮和丈夫、家人等的關係。這些關係 是與她和神的關相互呼應的。然而,一開頭,牧師就注意到愛蓮有她自己想談的 問題,此時牧師該怎麼辦呢?

牧師正確地決定接受愛蓮的意願。其實,愛蓮所提的問題與她們過去所定的目標 息息相關。牧師原先的計劃是合宜的。但經過上次的協談後,我們很難預料愛蓮 的感覺會起何種變化。此時她所表達的絕望(despair)感乃是過去憂傷感的強烈 表現。因此,這不是新問題,而是舊問題的延續。所以牧師接受愛蓮所提的而修 正本次的協談重點是合宜的。 但這不是說 SPC 隨時都要讓會友來決定該談什麼。如果愛蓮想談的是未來事業的 方向,牧師大可溫和地提醒他們早先所定的目標,然後問這新的主題與該目標有 什麼關係。若雙方同意,協談的目標當然可以修正,但一定需要談得清楚。如果 協談目標沒有改變的話,牧師有責任把協談的方向拉回原先的目標上 — 此時即 轉回請愛蓮談談她作家庭作業的結果。

22


接著,牧師請愛蓮多談談她想有自己的孩子的願望,同時也要她探索手術後失去 生育能力的意義。這讓愛蓮用了不少時間談她認為有了孩子所能帶給她的,包括 以她從未有過的愛來愛一個人,以及用她所認為正確的方式來養育一個孩子,後 者是她的父母從未給她的。愛蓮也提到一方面她因著母親的疾病而放棄自己的事 業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她卻佩服母親花了多時間來扮演母親的角色。這又使得愛 蓮重新感到對父親的憤怒。牧師此時選擇不去談這些感覺,而要愛蓮回到生育孩 子的主題上,以幫助她開始從憂傷中復甦。 當牧師問到為什麼一定要自己比父母更好的養一個孩子時,愛蓮說她也不知道。 牧師請愛蓮用心思考一下,不要把它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經過了一些思索之後, 愛蓮說,也許自己已經不可能在事業的發展上滿足父親的期望,但至少在養育子 女這方面她大有可能比父親做得更好。另外一個可能是,她的事業心一向就不是 很高,而好好的經營一個家才是她真正的盼望。當她進一步探討後者的時候,她 意識到她只能在兩者間作一個選擇。其實,她自己也期望在事業上能有所發只展, 而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她也希望有一個家,而不把孩子當成事業發展的 干擾。這又讓她想起後者正是父親對她和妹妹的看法,而她發誓絕不如此來看自 己的兒女。 愛蓮開始討論到她與丈夫的關係。她覺得丈夫在情感上很遲鈍,很自我中心,除 了自己以外,無法真誠地愛一個人。她懷疑自己曾否真正地愛過他,也不清楚是 否要繼續維持這個婚姻。牧師覺得這個主題很重要,可能需要另外花一、兩次協 談的時間,便問她是否曾向丈夫表達過這些感受。她說當他們在彼此大聲吵架的 時候,她曾說過,但已經很多年未曾好好地溝通他們心中的感覺。牧師問愛蓮曾 否考慮與丈夫坐下來,好好地把他們的問題談開,同時也建議他們尋求婚姻協談。 愛蓮覺得丈夫大概不會答應,但她願意回去試試看。牧師提議在下次約談前就做 這件事,而如果他們夫妻願意的話,牧師也可幫他們找一個合適的婚姻諮商師。 牧師注意到只剩下十分鐘,遂提議回顧一下當初促使愛蓮來尋求協談的主要原 因,以及下次他們該談什麼主題。愛蓮說罪惡感已經不是問題,但她還想多談一 下子宮切除及其後果。雖然她不太擔心手術的問題,但是希望用下次的時間來處 理情緒上的問題。她也想多談談她和父母的關係,因為她對父親的怨憤似乎仍然 存在。她說,她雖然知道該饒恕父親,但卻有困難做到,因此想多談談這個問題。 牧師指出探討親子關係可能會遠遠偏離她的罪惡感、她對自己和丈夫的憤怒以及 因子宮切除而帶來的憂傷等主題。所以他建議用一個月後的第四次協談來處理子 宮切除這個主題,然後用最後一次來談她和父親的關係以及其他有關的問題。牧 師也問到是否方便在她手術住院期間去探訪她。愛蓮謝絕了,表示等到下次見面 時再談即可。 評論 雖然此次協談的內容偏離了第二次協談後的計劃,但卻是合宜的。其實, 案主在第一次協談後覺得很好,卻在第二次協談後覺得很糟是可預料的反應。第 一次的協談集中在讓案主說自己的經歷,這可帶來相當的釋放感。等到協談開始 觸及真正問題的時候,情緒的傷害浮出表面,這常會使得案主覺得更糟。雖然愛 蓮有關罪惡感的主要問題已經減輕了很多,但隨子宮切除而來的失落卻成了主要 的問題。

23


牧師在本次協談中對婚姻問題的處理也相當好,因為這與當初他們所同意的目標 頗有差距。此外,即使愛蓮其他的問題都沒有了,或者雙方都同意婚姻問題很重 要,所剩兩次的時間還是不夠來處理婚姻的大問題。牧師的策略是鼓勵愛蓮與丈 夫分享她的感覺,並尋求婚姻協談的可能。 最後十分鐘的回顧與前贍也很重要。它給牧師和愛蓮有機會澄清以後兩次協談的 目標。牧師提議去醫院探望她也是合宜的。如同愛蓮接受的話,醫院的探訪的內 容會與協談很不一樣 — 只談手術的情形而不談失去生育力及相關的問題。 第四次協談(四星期之後) 愛蓮一開始就談她手術和復原的經驗,因為仍覺得累,還沒有回去上班。情感上 傷痛仍在,因著子宮的切除,覺得自己不再是個完全的女人,對自己和丈夫的憤 怒又再度興起。 她也再一次質疑這個併發症是否來自上帝對她的懲罰。牧師告訴她如此的思想沒 有益處。上帝在祂的憐憫中會幫助我們面對犯罪的自然後果,而非繼續對我們的 懲罰。牧師並以亞當和夏娃為例,在他們犯罪以後,上帝主動用皮子來帶替無花 果樹的葉子給他們當衣服穿。牧師繼續說,一個因她墮胎而剝奪她生育力的神, 在亞當夏娃犯罪以後,會把他們所穿的無花果樹葉子都取走,使他們更顯得羞恥, 而不會在他們犯罪後主動地來救援他們。愛蓮似乎從這個思想中得到很大的安 慰。 接著愛蓮談到她仍對以後不能再生育這個事實感到十分沮喪。她說很多年輕的女 孩不想懷孕卻懷孕了,而她想懷孕卻再也不能懷孕。牧師抓住「想懷孕」這句話, 問她這是不是她目前的期盼。愛蓮說這聽起來很矛盾,但卻是事實。四個月前她 才把腹中的胎兒墮掉,如今卻願意為了再懷孕而付上任何代價。說到這裡,愛蓮 又啜泣起來。 牧師靜默了一會兒,然後說,「不能再生育孩子這個事實帶給你極深的痛苦,在 你的感覺裡,整個世界似乎都垮了。」 愛蓮 是的。我知道這不代表什麼都完了。然而我卻突然領悟到我是何等想當一 個母親。這雖然並不是世界的末日,但卻是我目前的感覺。 牧師 我想我瞭解,妳的感覺也是很真實的。但妳說妳有那種前途像是死路一條 的感覺(at a dead end),真的是如此嗎? 愛蓮 死是還沒有死。但我卻再也不能有孩子了。 牧師 也正是我想問的。領養是一個可能的選擇。妳不需要親自生孩子才可有有 當母親的經驗。妳用從父母所領受相似的愛來愛的孩子不一定需要是妳親生的孩 子。這些年來,我認識好幾對自己不能生育而選擇領養的夫妻,他們發現領養可 以是一個很能滿足他們想為人父母的經驗。此刻妳並不需要排除這個可能。 愛蓮 我想你可能是對的,雖然這完全不一樣。 牧師 這當然和妳想像中的為人父母不一樣,但過去的想法可能窄了一些,何妨 拓寬妳的選擇。 評論 這段簡短的對話是要幫助愛蓮保持寬廣的遠景。人們覺得絕望常是因為帶 了眼罩的緣故。這樣的感覺需要被確認而接納,同時我們可以建議當事人換個角 度來看自己的處境,進而發現其他的出路。 24


接著愛蓮談到心中很深的憂傷感。牧師意識到這個憂傷感似乎與其他未明言的失 落(loss)有關係,遂以此詢問愛蓮。愛蓮想了一會兒,然後說她失去了她舊日的 自我形象。因著做了墮胎這件以前想都不會想的事,她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理想 主義(idealist)者。如果她都會做出這種事的話,那任何人就可能做任何事了。 她說這好像是童年不再或失去純真(loss of innocence)那種感覺。 牧師 當我聽妳說話的時候,妳會如此憂傷的原因似乎越來越清楚。在過去這幾 個星期和幾個月中,妳失去了許多:妳失去了妳的純真、失去妳的理想主義、失 去妳一向對自己和對世界的看法。妳也失去妳身體極重要的一部份,而在情感上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失落。不但是如此,妳又失去了生育孩子的能力…。這就好像 妳才剛失去一個親人,但才過了幾個星期竟又失去另一個親人。你的悲傷是這些 失落混合的結果。但在我看來這是正常而健康的。事實上,如果妳一點都不難過 的話,我反倒會更擔心。當妳能正視並處理這些失落和感覺的時候,時間應該能 逐漸減輕妳的憂傷。然而現在妳的感覺是對真實的失落很實際的回應(realistic response to real losses)。 愛蓮 〔笑〕我不知道這讓我覺得更好受還是更難受。但能聽到你說我現在的感 覺正常總是一件好事。我已經沮喪了很久,然後又對自己的沮喪感到沮喪,所以 情況是愈來愈糟。 評論 此處牧師所做的是幫助愛蓮把她的經驗正常化。協談者要小心不讓正常的 事情變得不正常,也不讓不正常的事情變得正常。愛蓮的悲傷應是對重大失落的 正常反應,而能一一指認出促使愛蓮憂傷的每一個失落很重要,這有助於愛蓮逐 一去對付處理。 過後,愛蓮把話題轉向她的丈夫,提到她對愛蓮認為他們的婚姻有問題而需要婚 姻協談感到非常生氣。他認為全是愛蓮的問題,所以如果要談的話,她自己去找 精神科醫師談。雖然愛蓮對丈夫這樣的回應已有心理準備,但還是覺得很難受。 她一方面很氣丈夫如此待她,同時又發現自己一想到婚姻的未來又覺得很憂傷。 牧師問她有什麼打算。愛蓮說她覺得沒有希望,然後問牧師該怎麼辦。牧師沒有 直接回答,要她自己先腦力激盪一番。起先愛蓮毫無頭緒,但漸漸的愛蓮想到一 些解除丈夫自我防衛和幫助他們夫妻溝通的具體方法。牧師鼓勵她從其中選擇幾 個具體的目標,然而在下次見面前付諸於行動。他們約好下次是三星期之後,也 是最後一次。屆時他們將評估一下整個協談過程有何進展,看看還有什麼是該談 而未談的(譬如她與父親的關係),並一起對將來有一些展望。 評論 牧師對愛蓮婚姻問題的處理很得當。如前所述,愛蓮的婚姻問題不是這五 次的短期協談所能包括。但在協談即將結束前,讓愛蓮對未來有所計劃是合宜的。 牧師不要愛蓮太倚賴他,因此要愛蓮自己為她的婚姻設定一些具體的目標,並且 在下次見面前試著去做做看。 第五次協談(三星期之後) 愛蓮首先提到她對改善夫妻溝通所做的嚐試,並表示有一些進步。她能和丈夫好 好地談到她對切除子宮手術的感受。雖然丈夫對有關領養的提議很不滿,至少他 25


對愛蓮的感受多少有一些瞭解。除此之外,他們的婚姻沒有什麼改變。 接著牧師問愛蓮對整個協談過程的感覺,以及還有沒有什麼是她想談的。愛蓮覺 得過去四次的協談幫助很大。牧師請她講得具體一點。愛蓮說最重要的是牧師接 受她的感覺,也幫助她接受自己。她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改變,這幾個星 期來從未再懷疑上帝對她的饒恕。然而,雖然罪惡和沮喪的感覺好多了,憤怒, 尤其是對丈夫的憤怒仍相當強。這帶來以下的對話: 牧師 告訴我憤怒這部份。什麼時候這種感覺最強? 愛蓮 我想我大部份的時候都很生氣,特別是當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我看透了 他的自私,實在是跟我父親一模一樣。我以前從來沒有看得這麼清楚過。他們兩 個人都只會想到自己的利益。我現在開始可以瞭解當年母親的感覺。我不知道她 怎麼可能和我父親生活這麼久,我真是替她感到難過。 牧師 我也注意到你的丈夫和你的父親有一些重要的相似之處。也因為如此,有 一些你對丈夫的氣憤原本應該是屬於你父親的。你同意我這樣的推測嗎? 愛蓮 你說的有道理。我只知道他和我互動的模式讓我覺得很熟悉。我不覺得他 看我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只是把我看成他的延伸,而這正是我對我父親的感覺。 當我頭一次遇見理克的時候,他一點都不像我父親,如今我知道那個差異是很表 面的。基本上,他們兩個人,除了自己以外,都不知道如何愛別人。 牧師 也許是。但我也希望你能克觀地看你的丈夫,而不是透過你看父親的眼鏡 來看他。對你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容易陷進去的陷阱。但當你有這樣的覺察的時 候,它會幫助你在與丈夫互動的時候,把他當作理克這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你 父親的延伸。 評論 牧師把協談的方向帶回上次結談結束前所提到的主題。他的目的是幫助愛 蓮看到她對理克的感覺可能受到她與父親的關係的污染。如果她能意識到這個現 象的話,她就有可能更實際地與丈夫互動。目前婚姻問題是愛蓮最主要的問題, 牧師利用這最後一堂,幫助愛蓮為此設定未來的方向。 接著,牧師問愛蓮以後打算怎樣和丈夫相處。愛蓮認為他們應該作婚姻協談,但 對理克的參與幾乎不抱希望。其實她連理克會有任何的改變都不抱希望。牧師要 愛蓮先暫時假定理克以不變應萬變,那麼她會怎麼辦。 愛蓮 我想我完全不理他就是了。如果我一直努力嘗試要改善婚姻,而他仍然不 改變的話,我會更受不了。 牧師 也許是吧,但是我想完全不理他或放棄對婚姻的努力是唯一的答案。另一 個可能是調整你對他的期望。如果你希望他是一個感情敏銳、能支持、愛你的丈 夫,你可能會很失望。但是否可能沒有這些而仍然有好婚姻呢?它固然不是最理 想,但是否仍然過得去呢? 愛蓮 但那太不公平了!我要的是真正的愛。我要一個能和我溝通的丈夫。 牧師 我完全同意你的兩個期望。這當然不公平,而你也的確配得一位愛你、肯 跟你溝通的丈夫。但我的問題是如果你丈夫都不改變的話,你要怎麼辦。我不是 說你丈夫一定不會改變,我只是要你能面對現實的可能作最壞的打算。 愛蓮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受的了。也許我可以,但我不一定願意。我是可以降低 對他的期望,但我不想這麼簡單就放了他。 牧師 當你要求他要變成另外一個人的時候,你是在處罰誰呢?誰傷得比較深, 26


是你還是他? 愛蓮 當然是我啦。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我需要改變我對他的期望。我想我需要 多想一想。 牧師 很好。如果你能夠調整一下你對他的期望,就不會對他那麼生氣。目前你 有一部份的氣憤跟你期待他變成另外一個人有關。你要他改變,但他可能就是沒 辦法做到。 愛蓮 那是有可能。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對婚姻感到那麼絕望的原因。 牧師 除了降低期望以外,還有什麼是你可以做的呢?你的信仰有沒有提供你任 何的資源來面對一個差強人意的婚姻? 愛蓮 我的基督信仰要我饒恕他對我的傷害。我想我以後大概還需要繼續如此, 但我不知道是否做得來。 牧師 我同意饒恕很難,但對你們的關係卻很重要。他可能根本都還不曉得他做 了什麼事還要你饒恕。你也不可能等著他來求你饒恕。但靠著神的恩典,饒恕是 你可以做的一個很重要的事。因著你已經領受了上帝的饒恕,也許現在對你而言 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認清我們需要被饒恕,也經歷了神的饒恕以後,我們會比 較容易去饒恕人。其實我想你已在朝饒恕丈夫過去的方向前進,我也覺得你提到 以後可能還需要繼續饒恕他是個很務實的推測。 此時,牧師鼓勵愛蓮不要放棄尋求婚姻協談的可能,也不要一口認定丈夫永遠不 可能改變。而且縱使理克不肯參與婚姻協談,她自己還是可以去。如果愛蓮需要 的話,牧師可以幫她推薦。 牧師注意到時間快到了,便問愛蓮對協談即將結束有什麼感覺。愛蓮覺得有些傷 感,因為這幾次的協談實在有幫助。特別是今天的幫助最大,不知道能否再繼續 下去。牧師仍覺得該按照原定計劃先停止。等過了一陣子以後,如果愛蓮想再談 的話,可再打電話約時間。牧師也提到對協談的即將停止有些傷感,但很高興看 到愛蓮的長進。最後牧師問愛蓮能否為她禱告、祝福。愛蓮欣然答應。 評論 最後一堂的協談說明了 SPC 第三階段的過程。雖然愛蓮希望再繼續,而她 也確實仍面臨一些問題,協談仍在此劃下句點。愛蓮已領受了獨特的教牧協談, 她的問題也得到了相當的幫助。如果她此時選擇再找別的協談員的話,她已經有 了一個很好的根基。 沒有一個個案可以充分代表任何的協談模式。愛蓮的經驗也不能說是典型的 SPC,而是一個會友與一個牧者在某一段時候的經驗。對某些人而言,這個協談 的過程可能較感性了點,對其他人則可能較重教導和認知的層面,還有人會以為 它較偏重具體的行為。其實不同的牧者會有不同的著重點,甚至相同的牧者在不 同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著重點。 但本個案最重要的共通點是,一個在生活中掙扎的會友尋求代表基督的牧者的幫 助。他給她時間,給她注意力,也給她醫治性對話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引導 她與上帝相聯結,為她提供基督信仰的各種資源。這也是 SPC 的獨特之處 — 其 能力的密訣不在協談者的方法技巧,而在基督的所是、所為,以及聖靈扶持、醫 治和和好的能力。 27


寬恕五步 Book Title: Forgiving and Reconciling Author: Everett L. Worthington Inter Varsity Press(出版社),revised version 2003,original as Five steps to Forgiveness(原著是寬恕五步) 第一部份:Why We Forgive 第一章:為什麼要寬恕? 相信或多或少你心裡有傷痛,或有懷怨從來沒有解決過,你需要寬恕。或許是發 生在過去,你想要和解,但不知從何下手?果是如此,這書是為你所寫的。我和 我研究夥伴用多年時間研究人如何可以寬恕,甚至於和解,我們發展一套五步式 模式(REACH)來達到寬恕,一套四步(Bridge)來達成和解。寬恕、和解從來 都不容易的,都需要勇氣、委身和意識努力;但如果願意,是值得的。 1995 的新年夜裡,我母親遭一年輕小偷打死。弟弟來電通知,我即刻從 Richmond 趕到 Knoxville。滿地的血,媽媽被鐵鍬和棒球棍打死。我承認我可能寬恕嗎? 我本身是專門研究寬恕的心理學家,難道我的研究就無法適用我自己?但我要原 諒?聖經說:若你弟兄得罪你,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路加 17:3), 那打死媽媽兇手又沒悔改,所以我不需寬恕?但是我怎麼可以不寬恕?有四個理 由要寬恕:聖經指示要無條例寬恕(太 6:14-15)。第二,你不能以不原諒傷害 侵害者,但肯原諒,自己可得自由。第三,懷恨是非常重的擔子,好像背一個炙 紅石頭隨時等機會丟還對方,結果是自己又累又燙,好像自己把房屋燒毀就為了 除掉一隻老鼠。第四,比較健康和快樂。懷恨影響心臟和免疫系統。之後,我實 在希望釋放,我也希望做神要我做的,我要有平靜。到底 寬恕是收取(getting) 或付出(giving)。我用七年時間處理我自己之心歷路程。書中有非常深刻、深 入人心路歷程的探索。 Forgiving is for getting。Self-benefit condition。是為自己好處,所以可 以不傷健康,可以繼續前程。 Forgiving is for giving。Empathy-based condition。是為對方好處,祝福對 方,結果自己心胸寬大。 兩者結果不同。前者得到的是打折的福氣,後者充滿祝福。所以 Forgiving is for giving。 追求寬恕的品格-不只是行動或反應,而是塑造寬恕品格。我們基督徒要榮耀神, 感恩於祂對我們的恩典,要以具有祂的品格回應。我們好像鏡子接受陽光,再反 照到暗處。寬恕是不容易,繼續懷恨比寬恕容易;但如果選擇能寬恕,人會比較 可愛。 第二章:Unforgiveness, Justice and Forgiveness 產生來源:怨恨->感受受傷->炙熱情感、生氣、恐懼->反芻->不肯原諒。 定義:一種遲緩負面情感,包括埋怨、苦毒、敵意、恨、生氣、恐懼,使得人要 28


減低負面情感。 兩種寬恕: 基於決定(decision):頭腦裡決定,所以決定要控制負面行為。不過心裡不見 得做得到。頭腦和心裡是有距離。 基於情感取代(emotional replacement):並不是刷掉受傷的記憶。我們不會忘 記傷痛。恨、苦毒、怨被正面思想、感受所取代。親善會取代反目。 前者寬恕改變行為,但不醫療內心的傷勢。後者才是醫療內心的傷勢。 你可能原諒一點點或很多,或有人形容願意用愛的炸藥把憤恨炸掉。 可能用積極經驗取代,例如電影 Casablanca 之男女主角,本來 Rick 怨恨 Ilsa 不告而別,刻意要報復;後來漸漸瞭解實情,我們就看到他的不肯原諒一直在轉 變。好像開關從關(off)到開(on)。開始於決定改變,思想或行為。但無論如 和,除非感情(emotion)開始改變,傷痕不會開始復原。此書所論是後者之寬 恕。 第三章:聖經中處理寬恕的基礎: 神的寬恕和人之間寬恕雖然源頭一樣,但結果形式不同。我們目標是處理別人觸 犯我們和我們觸犯神,這是討神喜悅的。因為討神喜樂,我們需看聖經怎麼說。 Divine Forgiveness and the Heart of God God's heart of love revealed from the origin of humanity. God's heart of love revealed in the Hebrew Scriptures. God's heart of love revealed through Jesus. God the Father's role in divine forgiveness. Jesus' role in divine forgiveness. The Holy Spirit's role in divine forgiveness. 所有寬恕都一樣嗎?神寬恕與人之間寬恕是不同。兩者有類似但是不同。最通常 問的是需要侵犯者的悔改嗎?一方面有人爭議神要我們悔改,所以被害人也需侵 害者的認罪;但反面則說耶穌並不等待人的悔改的,耶穌說:父啊!原諒他們, 他們不知他們所行的。(路 23:34) 我相信這兩爭論都有錯誤。神知道人的內心動機,但人不知道,人無從得知對方。 所以我們主動採取寬恕,不等對方悔改。 七個聖經寬恕特點: 1. forbear(忍耐) 2. freely grant decisional forgiveness(自由的選擇基於決定之寬恕) 3. find other biblical ways to avoid or reduce unforgiveness(找聖經 根據減低懷恨之心) 4. focus on the good of the other person(焦點想到對方好處) 5. feel agape love, empathy, sympathy, compassion(感到無私的愛) 6. forgive because we have been forgiven(願意寬恕因為我們自己也被寬 恕) 7. follow through(致力達成)

29


第二部分:如何達成(REACH)寬恕 作者發展一套方法: R:Recall the Hurt(回憶傷害) E:Empathize(同理心) A:Altruistic Gift of Forgiveness(有利對方的寬恕) C:Commit Publicly to Forgive(公開委身寬恕) H:Hold On to Forgiveness(堅持寬恕) ★ 沒有保留的愛(創 13~14) ★ 彼此切實相愛,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 4:7~8) ★ 不計算人家的惡(林前 13:6) ★ 拆毀中間隔斷的牆(弗 2:11~18) 第四章

R:回憶傷害(回憶傷害)

怨恨傷害我們。有各式各樣傷害,小至五分錢到大至五百元的傷害。但人對傷害 回應不同 對傷害的回應:當我們受傷害時,情感上我們可能有以下數情況: 恐懼 -當我們受傷時,身體和腦部避免再受傷害。恐懼的情緒是圍繞在記憶中 的警鐘。同樣情況發生,記憶或思想會響起這警鐘,恐懼和焦慮加速呼吸,刺激 腎上腺,使我們要逃避再受傷害。 憤怒- 當我們受侵害,我們生氣。不公義阻礙快樂。恐懼和憤怒經常混合,但 有一個甚過另一個。一事件發生可能傷害一方但觸怒另一方。是對事件的反應, 而不是事件本身,來點燃我們情緒之火。有些人很容易受傷,他們是皮薄的,心 軟的,他們隨時等待傷害和被拒絕;另有是侵犯和憤怒的火山,尋求可以發洩的 對象。 避免(avoidance)- 傷害或侵犯的回應使我們逃避那侵害者。我們可能再受傷。 我們可能更生氣。結論是離開那侵害者愈遠愈好。 報復、報仇(retaliation, revenge)- 報復是未加思索地反擊回去,報仇則是 經過冷靜思考、計劃而執行的,火上加油,使傷害更加深。 攻擊(attack) — 反守為攻 畏縮- 不敢表示,只能退縮。 自我保護 — 繞道而行,避談傷害 否認- 告訴自己沒發生過,逃避痛苦。 (有選擇性地)自義 — 告訴自己是好的、對的。 悶燒、反芻(rumination) — 反覆把過往的傷痛搬回意識層面來咀嚼,直到心態 上定意不饒恕。 建設性的回應傷痛: 始於禱告。求神作我們的保護者、與我們同在。求聖靈作安慰者。之後才開使回 30


憶,並同時敏感於聖靈帶領。求神帶領同時也意味著接受祂的指導。 試圖分辨是否聖靈正在運行。 ★ 回顧整個事件,起初可能會有強烈情緒反應,但當逐漸平靜、客觀。 ★ 在心中畫一幅畫,明確指認自己的情緒變化及反應 (起初很困惑,然後越想 越生氣,到了後來氣得真想一巴掌就打過去)。→可藉著深呼吸來控制情緒, 這有助於客觀的回憶。必要時,可暫停。若思想無法控制,當考慮找專業協 談。 我如何回應母親被謀殺的記憶: 當我想起母親被殺的那晚,我仍然怒火填膺,但我決定我至少要原諒殺害媽媽的 兇手。我自己試圖運用 REACH Model 達成寬恕。基本上,我先想起該惡行(offense) 和我的傷痛,然後藉著對兇手的同理心、同情心與憐憫心來覆蓋我的憤懣與痛苦。 我儘我知的事實(警察局的刑事報告)去想像事發當晚的情景,不僅去想像母親的 感受,也從那兩個年輕人的立場去看事情。我猜測那兩個年青兇嫌可能沒料到漆 黑的屋子里,有一個年老的女人?可能是嚇死了?可能心中充滿罪感,要付上高 價蹲牢獄。 如此分析的目的不是要漂白、掩飾當事人的罪過,而是嘗試對整個事件有合理而 較完整的瞭解。透過如此分析的過程,我的心中除了強烈的哀傷、痛苦與憤怒之 外,我甚至可以同情那兇手,這整個事件是很令人悲傷的。結果是我體內的化學 分泌有所變化,我的直覺(gut feeling)有所改變,我的臉部和肌肉也較能鬆弛。 我看兩位兇手是極需幫助也需有人促使他們不再害別人。但我從不認為他們的行 為是合理的,我也不認為他們可以無罪獲赦(pardoned)。 整個回憶的過程非常辛苦,我也非常不甘心,但我還是勉強我自己去完成。若是 必要的話,可找牧師或心理學家等來幫助。 同理心是帶來饒恕的關鍵。你所看就是你所得的,所以回到你的傷痛,從傷害者 的立場仔細而生動地去想像讓你很傷的情景(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摸到的、 感覺到的,動機何在等)。 從饒恕事件到饒恕人 在一些良好的關係裡,少數偶發或小小的傷害並不會影響到我們彼此的關係。當 我們不能饒恕一個人時,常是許多的傷痛累積而成。所以當我們要饒恕一個人 時,也需要從一些有重大而象徵性意義的事件上逐一有同理心地去回顧。 第五章E:Empathize(同理心) 同理心有三層次:最低是你瞭解對方看法(understanding)。第二是你情感上和 對方認同(emotional identification),第三是憐憫的體諒對方(compassionate empathy)。最低層是試着瞭解侵害者之想法與感覺。第二層是和侵害者一樣思想、 感覺(feel with and think with)。而能否寬恕侵害者,則在於能否進入第三層, 能有憐憫心腸,意識到自己如果在對方處境也可能作出同樣傷害。 31


空椅子 — 藉此帶出同理心! ★ 例:一個三十餘歲的男士,十歲時母親自殺,自此父親無暇理他、拒絕他; 長大之後,心中覺得像是一個人孤伶伶地被丟在暗室之內。 「假定父親現在就坐在那空椅子上, — 放一張空椅子在他的正對面。協談員, 你會對他怎麼述說你當年被拋棄的感覺?」 — 當事人,「…」。 「現在請你坐到那空椅子上,假定你就是父親,試著去回應剛才 — 協談員, 兒子的心聲。」 「我很抱歉,真的很 — 該男子坐到空椅子上去,開始以他父親的角色說話, 抱歉!我完全不知道你是如此傷痛,如此孤單。我因著你母親的去逝而 極為痛苦,也掙扎著去面對,以致毫無心力關心到你。我要當你的真實 的父親,絕無意再增加你的痛苦。其實我知道你也在受苦,只是我當時 不能給你所要的。我知道那個音樂會對你很重要,我根本沒有任何理由 不去。對不起,我真的很對不起。」 — 協談員,「現在請回到原座,你要怎樣回應父親剛剛說的話呢?」 「我也很抱歉。我現在可以看得清楚你當年所做的—你已盡你所 — 當事人, 能。媽去逝時,我只有十歲,我不能明白。…現在我已經是個成年人, 而我還是沒有超越我的傷痛。我現在知道,如果我需要你的支持,我要 主動去找你,而不是等你來找我。我已經不再是十歲的孩子了。」 ★ 觀摩別人如何表達同理心,自己較易學習。 ★ 和自己的懷疑對話。為什麼?因為人可以原諒對方,是因為他的感覺改變了。 有時當事人雖然願意,但那些負面聲音(感覺)常常會在出現,所以要與自已 對話: 想:我是受害者,對方應要同情我。 自答:但無法得知侵害者想什麼。是的,因為車禍害你每天身體不適,而害你的 人都無恙。但如你繼續恨對方,你的受傷就繼續存在。 想:我才不願同理(empathy)他,同理他是對不起我媽! 自答:但媽不要我恨人,恨人不是她所教育我的。 想:同理心同情侵害者,我們忘掉犧牲者? 自答:不是的。我們可以同情兇手,也可以同時同情受害者。事實上,我們可以 同時同情很多人。 ★ 瞭解人,是同理心的第一步。為什麼? 1.柔軟感情是隱藏於堅硬感情之後。攻擊常是為達成目標。有些人以為只能透 過暴力達成目標。所以我看到一個人使用攻擊,我看到的是一個害怕、軟弱、 32


2.人極易受環境影響、有強烈求生的本能、也受過去經驗影響。而當人受傷的 時候,就衝動想攻擊,而沒再冷靜思想。所以當你感到受攻擊,可以有以下 動作:  不要馬上以情感回應;要思想。  問為何發生? a. 可能是對方害怕、壓力、受傷下出此攻擊。 b. 可能是對方被環境所逼。 c. 可能是對方感到你對他生存的威脅。 d. 受過去經驗影響。  如果你已經攻擊過去,你可以怎麼辦? 1. 道歉,避免越來越糟糕。 2. 說,「我無意要激怒你或與你爭辯」。 3. 傾聽對方講理。  思想你身為一個基督徒 1. 聖經教導我們要除去也些對人際關係有害的行為(加 5:19~21,西 3:8), 穿上恩慈、良善、憐憫與愛等(弗 4:31~32,加 5:22~24,西 3:12~14) 2. 我們不是靠著自己的本事,而是基督的生命、屬神的性情、聖靈的更新 與引導(林後 5:17、羅 12:2、約壹 3:9、羅 8:10~11、西 3:3~4、加 5:18、 彼前 3:8~9) ★如何同理: 祈求神賜自己同理的恩典 寫一描述性的信 寫一道歉信(email) 作錄音帶 寫詩 傾訴與一位朋友 自己用空椅子來對話 聽侵害者的故事 第六章

A:Altruistic Gift of Forgiveness(有利對方的寬恕)

光是瞭解兇手的衝動和動機並不表示我就可以寬恕他。 ★實証研究的印証:沒有同理心,就很難有饒恕。然而雖然 Empathy,sympathy, compassion and love 領我們走向寬恕之路,還可能有所欠缺:謙卑(Humility)。 我想起小時我也曾氣得要拿棒球棍打弟弟,而當我開車回田納西州媽媽家中的路 上,我腦中不也充滿欲置兇手於死的的計劃,我實在也沒比兇嫌好多少。我自己 也是需要神的寬恕。 所有正面的思想,像 love,affection,empathy,compassion,pity and sympathy 都和負面思想作拔河戰。這戰爭需要很多情感上爭紮,但如果是正面贏,就好像 陽光從黑雲中破出,那天空是亮麗,接著會看到色彩繽紛,很寬敞的。 三方面誠心之利他寬恕: 1. Guilt(罪感):(約 8:7)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 33


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領受上帝在基督裡的饒恕。 2. Gratitude(感謝):回想我們被上帝,特別是被他人饒恕的經驗。 3. Gift(禮物):弗四 32 第七章C:Commit Publicly to Forgive(公開委身寬恕) 你曾經寬恕後又很懷疑真的寬恕嗎?下面四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容易回到不饒恕 的景況中: 1.當你再見到當事人的時候。 2.當你從他人受到相同的傷害的時候。 3.當你承受的壓力太大的時候。 4.當同一個人又對你有相同傷害的時候。 寬恕並不是取代傷痛的記憶(作者酗酒的父親),而是取代傷痛帶出的負面感情。 ★作自己的行為治療師:用積極、正面的行動來愛對方,好像我們已經完全饒恕 他,好像我從來被曾被他傷害過,然後等候上帝來成就我們情感上的饒恕。(小 學三、四年級的老師) ★ 反制約(Deconditioning oneself): 重複告訴自己愛對方;拿著對方的相片, 告訴自己已經饒恕他; ★ (在想到他或與人談起他的時候) 操練不再批評論斷他: ★ 描述對方正面的地方 行動多運用身體、環境讓寬恕是永久性:行為上不顯示恨意,節制不再惡評,重 複提醒自己已經寬恕,寫下寬恕信,告訴他人。 ★ 饒恕的象徵行動  

   

把對方的罪寫在手上,不斷地洗手,直到完全洗乾淨。 「第一塊石頭」:拿起一塊大石頭;回想傷害你的人的過犯:當你情緒激 動的時候,作出要把石頭丟向那個人的姿勢;此時想起主耶穌的話,選 擇放下也塊石頭 「焚燒罪狀」:把別人對你的傷害寫在紙上,在小組聚會、分享時公開地 把那張罪狀燒毀。 釘十架:在公開的聚會中,把對方的罪狀釘在十字架上。 「遞出饒恕的禮物」:想像當事人就在你的面前,伸出你的雙手,把手中 代表饒恕的禮物送給他。 寫下你的感覺和委身  饒恕証 certificate of forgiveness:內容、時間、地點→釘在牆 上或放在皮包裡。  寫信:  心靈筆記  詩歌 告訴人你已經饒恕了那個傷害者 34


  

告訴神 告訴自己 告訴可靠的好友

第八章H: Hold On to Forgiveness(堅持寬恕) 即使如此,恨意會再起,持續堅持寬恕不容意易。6 個方式可以幫助持守寬恕: 1. 雖然仍舊記得傷痛,這不表示仍然記恨。 2. 不允許負面情緒繼續。 3. 提醒你自己你已原諒對方 4. 讓你伴侶或好友提醒你已寬恕對方 5. 再讀你寫過的寬恕函 6. 再不斷用 REACH 提醒你自己。 我們可能讓寬恕成為我們之品格?可以培養的。 我們可能同時擁有寬恕和不寬恕品格?是的。每個人內心有公義和寬恕的爭議。 我們希望我們有寬恕的品格嗎? 在「孤星淚」劇情中,男主角偷教堂一個銀蠟燭臺,正被警察抓時,教主出面說: 朋友,你忘記我說要送你嗎?等警員離開,感恩的男主角拿來還,教主說:朋友, 真是要送你的禮物。男主角非常感動,跪地,他是被寬恕(forgiven)了,從此 他也變成可寬恕他人(forgiving)的人。 我們需要公義(justice)和寬恕(forgiveness)。我們需要公義(justice)和 愛(love),這兩者常會不平衡,但我們出於自由意志,我們所信信仰會帶領我 們。 如何做一個較易寬恕的人,有 12 個步驟: 1. Reflect on why you want to be more forgiving.(再重複願意較寬恕人 的原因) 2. Identify your greatest wounds from the past.(與過去之最傷痛認同) 3. Forgive one wound at a time.(一次只原諒一次傷痛) 4. Identify heroes of forgiveness.(與能寬恕人之偉人認同) 5. Examine yourself.(撿查自己) 6. Reduce negative traits; cultivate virtue.(減低過去一些負面之習性 且建立正面性習性) 7. Change your experience of the past.(改變過去經歷) 8. Plan your self-improvement strategy.(計劃自我改善的策略) 9. Practice forgiving under imagined conditions.(想像一些情況操練寬 恕) 10. Practice forgiving day to day.(每天操練寬恕) 11. Seek help from someone you trust.(尋覓所相信人之幫助) 12. Start a campaign to love your enemies.(開始愛你敵人的行動)

Part 3: How to RECONCILE(和解) 35


寬恕與和解有關聯,因為願意寬恕後就會進一步到和解。 寬恕與和解之別:

對象: 事情: 如何: 地點: 方式:

寬恕 一人 禮物 情感 身體 REACH

和解 兩人以上 付出贏得 行為 關係 築橋

築橋:第一人 Decide→Discuss→Detoxify→Devote-Devote←Detoxify← Discuss←Decide←第二人 第九章

決心 Decision:停止敵意,願意再合。 (consider whether, how and when to reconcile), 是否要和解(whether)- 否:彼此已經有結束感,不想再挖舊傷。 彼此寧願分離關係。 一方拒絕和解。 需要太多精神,算了。 太冒險,不能估算後果,可能失敗,可能太痛,算了。 是:認為值得一試,還肯定對方。 不願接受失敗的關係。 過去已建立關係,已投下精神。 如果不和解,將面臨不可收拾殘局。 你自己受傷後,阻止和解之障礙- 障礙- 1. 不放棄權利看對方痛苦 2.

不放棄權利處罰對方

3.

我不肯放棄道德上我較優勢

4.

我怕再遭傷害或拒絕

5.

對方可藉機免責

6.

傷還太痛

除礙- 自問:我可有權看對方痛苦?對 我有益嗎? 自問:可減輕我的痛苦?我變成 和對方一樣水準? 自問:感覺自義有助關係復原? 承認自己也有錯較有助關係復 原? 自問:評估可能性。不放置冒險 上。不過沒有冒險就沒有愛發生。 自問:和解不等於不必為錯負 責。 自問:多少時間才夠?設一時間 之後,到了再決定。

你自己傷害別人後,阻止和解之障礙- 36


障礙 - 1. 未曾向神承認 2. 自己都不願承認居然作這事 3. 沒面子認錯 4. 找理由自圓其說 5. 6.

太懦弱認錯 對方拒絕原諒

7.

對方將來用為把柄

8.

對方要求可怕的賠償

除礙- 認罪。 承認會傷人可助將來改進。 不肯也同樣沒面子。 自義,一事有兩面。人容易自 義。 認錯比不認錯有勇氣。 那就反應對方是不對。你已作 好你該作的,神喜悅。你無法 控制對方。 可能。所以這也是你要考慮計 算的。 你應該付出合理行動使事件圓 滿,對方要求過份,可商議。

我們要拳頭(fist)或朋友(hand)。但是也不是和解就是最好。有時的確分開 較好。所以聖經要求寬恕但是不是很嚴於和解。就是耶穌最後也不是人人和解。 如何和解(how) - 1. 停止敵意。 2. 聚會一起。 3. 明白我們在主裡一家人。 4. 正面思想。

第十章 討論 Discussion:軟化態度,態度軟化聲調會轉和緩,表現出冷靜 (忍耐、不常常懷疑對方、期待要合理、聽聽別人意見)。 (talk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e transgression)。 CONFESS approach: C:Confess without excuse O:Offer an apology N:Note the other’s pain F:Forever value E:Equalize S:Say”Never”again S:Seek forgiveness 第十一章 Detoxification:解除毒意(to reverse the downhill slide and remove the poison from relationship) 關係變壞是漸漸的,從 criticism(心中不滿批評)→defensiveness(對事發 洩不滿)→contempt(對人輕蔑)→stonewalling or war(冷戰或熱戰)。關係 改進也是反向漸進,stonewalling or war(冷戰或熱戰)→contempt(對人輕 蔑)→defensiveness(對事發洩不滿)→criticism(心中不滿批評)。

37


這當中有很重要之原諒自己。在 神中原諒自己 decisionally and emotionally, self-acceptance. 第十二章 Devotion:(to try to rebuild love) 除了以上三樣,這項也是很重要的。在這項要處理: 1. 面對解決所損失的。寬恕和哀痛(grief)有關。正視損失,從中突破成長。 2. 經由同理心建立愛。 3. 減輕負面互動。 4. 增加正面互動。減少負面互動,增加正面互動。

3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