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文獻 第十一卷第二期

Page 1


11

2

2021 年 12 月


11

2

2021 年 12 月

CONTENTS 刊頭語/劉正元

003

研究論文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蔡侑樺

006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謝貴文

046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蔡蕙頻

080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陳金滿

120

田野現場 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保存紀實/謝明勳

150

1941年的高雄驛歷史紀要/楊玉姿

168

帝冠式建築JR奈良驛遷移過程概要/鄭銘彰

185

文化光影 顛沛人生.堅毅身影──記高雄煉油廠的兩幅浮雕/陸寶原

192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陳水能、陳明發

202

高雄小故事──高雄車站:黑暗期的柳暗花明/陳姍妮

226

高雄小故事──飛佇空中看火車/吳家銘

228

高雄小故事──風華絕世的驛姑娘/黃山高

230

大事紀要 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闕妙芬整理

234


刊頭語 本期特刊主題是高雄車站。高雄車站是一個具有高度歷史、文化及建築意義的建築物, 於 1940 年 3 月正式竣工,是帝冠式樣代表性建築之一。當初車站站址位於大港四六三番地, 稱為高雄新驛,有別於新濱町的舊高雄驛(今舊打狗驛故事館)。1941 年 6 月客運業務從舊 高雄驛移轉過來,並正式通車營運,自此成為出入高雄的新門戶,戰後稱為高雄車站,為許 多旅客和遊子對高雄的集體記憶所在。 2002 年為因應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捷運及三鐵共構計畫,政府評估高雄車站保留的可 行性,最終決定保留最精華的中央帝冠式建築,並暫時將車站主體遷移至國光客運東站後方 的獅子公園空地,待相關工程完工後再遷回原址。2021 年 8 月 22 日,經過十九年後,車站 主體又遷回原址定位,當天由行政院蘇貞昌院長、交通部王國材部長、陳其邁市長等主持啟 動儀式,並邀請十九年前第一次遷移表演的左營高中舞蹈班學生,再次拉著紅色彩帶,重現 當年歷史場景。9 月 26 日,蔡英文總統更親臨主持高雄車站「復位遷移工程挪移座落儀式」, 除蔡總統之外,監察院長陳菊、交通部王國材部長、駐日代表謝長廷前市長、陳其邁市長及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代表泉裕泰等先後在儀式中致詞,說明了整個車站的保存過程 及意義。陳市長特別提到:「車站的保留,不僅是保留建築,亦是保留記憶,更重要的是, 保留高雄人共同的感情。」 目前新高雄車站相關的規劃、施工還在進行中,預定 2023 年正式完工,屆時出入旅客 將可穿越於帝冠式車站與嶄新時空廊道之間,再次連結市民的歷史記憶與共通情感。 本期有四篇文章介紹高雄車站,四位作者分別由建築(蔡侑樺)、高雄驛歷史(楊玉姿)、 遷移保存紀實(謝明勳)及與奈良驛遷移過程的類比(鄭銘彰)等四個子題來闡述高雄車站 自 1940 年代迄今的發展,推薦讀者閱讀這四篇專論後,便可以進一步了解高雄車站這八十年 來的歷史和建築細節。其中,鄭銘彰並比較了高雄車站與日本 JR 奈良驛的修復及遷移過程, 例如兩者都是帝冠式樣建築、遷移過程中也同樣出現文化資產保存倡議等類似討論,此外, 鄭文更進一步論述:高雄車站移動保存的做法,同時也影響了日本 JR 奈良驛的施工,例如 日本 JR 奈良驛決定取法高雄車站移動保存的方式,保留 1934 年竣工的奈良驛老車站。 除了蔡侑樺高雄驛的歷史討論外,其餘三篇研究論文主題分別是: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 子科五朝王醮、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及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陳水木的生平事蹟。


首先,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屬於二仁溪流域系統王醮,會以十二年一科或不定 期方式舉辦,極具地方及區域文化特色,2011 年獲高雄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會登錄為市定民 俗。謝貴文從這次王醮的文獻爬梳及實地觀察後指出: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具有三個層次 的結構運作模式,分別是:靈力生產的邏輯、宮廟之間交陪關係、及來自國家的力量的介入。 其次,蔡蕙頻以日治時期高雄婦人會的案例申論:主事者對於組織運作的態度,是牽繫一個 團體發展的關鍵因素,例如高雄婦人會在會長富島巴子的熱心帶領下,向外募得大筆經費, 得以興建高雄婦人會館,並積極推動地方上的婦人事務。 戰後熱血青年陳水木因為不滿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諸多作為,於是加入共產黨並組織學生 工作委員會從事反政府工作,事發後遭政府以違反《懲治叛亂條例》將之入罪且在馬場町刑 場槍決,時年僅 25 歲。陳金滿文中詳述了陳水木的生平及投入政治事務的細節,最後,陳以 「歷史的弔詭」一詞評價了陳水木年輕早逝的生命:「從反殖民、反帝國主義到社會主義, 最後走上共產主義而遭槍斃,陳水木的一生可說是當時臺灣部分苦難知識分子的縮影,他們 的犧牲也讓後代的我們見識到動盪時代下的荒謬與不安。」(頁 121) 文化光影專欄的兩篇報導也很精彩:任職於中油的陸寶原以中油技術大樓內賈席琛及張 正炫兩位人物浮雕為例,說明在戰後中油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奉獻一己之力、鞠躬盡瘁的英 雄典範;另外,陳明發以其父子三代為例,闡述了陳家與橋仔頭糖廠之間深重的緣分。 本期以高雄車站作主題,車站是人與人之間來往密切、分分合合的地方,意味著相遇與 離別。本人自第三卷第二期接任《高雄文獻》主編,迄今已逾八年,期間非常感謝高雄市政 府文化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文獻》編輯部同仁,及諸位編輯委員等的協助,讓 這份刊物一直維持著很高的學術品質,逐漸成為建構高雄學的重要平臺,我得以親身體會到 它的成長並深以為榮。第十二卷第一期起將會有新任主編繼任,相信未來在主編及編輯部努 力之下,《高雄文獻》一定會繼續茁壯成長,成為臺灣地方學的重要指標刊物。

主編 2021 年 11 月 18 日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 認識高雄火車站 撰文╱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蔡侑樺

摘要 今日的高雄火車站奠基於 1937 年至 1941 年期間高雄驛的遷建,原本的高雄驛位於 今哈瑪星地區、打狗鐵道故事館的北側。1930 年代,高雄驛的上、下車旅客人次突破百 萬人,原有站體不敷使用;又伴隨高雄市人口與市街區快速擴張,舊驛站不僅地理位置 偏西、其腹地狹小亦無法滿足擴建需求。最遲至 1935 年已決定將新高雄驛遷建現址,於 1937 年 12 月 15 日舉行地鎮祭、1941 年 6 月 20 日舉行竣工式,是帝冠式樣建築的代表 建築之一。 然而,為進行鐵路地下化工程,2002 年僅保留車站「玄關」及「廣間」,並暫時拉 牽至原址東南側。地下化工程完成之後,被保留下來的「玄關」及「廣間」於 2021 年重 新被拉遷回原址前方,將作為新車站地下入口前的歷史導覽設施。為了解這座車站的建 築價值,原藏於鐵道部及鐵路管理局的《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成為理解這座 車站的重要史料之一。本文即透過盤點這些圖面,並根據圖說與現存的「玄關」、「廣間」 作比較,討論車站的建築特質。 經盤點整理後發現,現存的原有圖紙共有 50 枚,若計入戰後重繪的正立面圖暨剖面 圖,則有 51 枚,含蓋基本的平面、立面、剖面、結構、水電、細部大樣等圖面。除可藉 由圖面認識高雄火車站原有平面格局、立面計畫、建築構造之外;經與現況比對,可發 現屋頂之屋瓦配置與圖面有部分差異,此差異現象,或許與臺、日兩地不同建築文化之 相互交流有關。 關鍵詞:高雄火車站,帝冠式樣建築,鐵道建築圖

投稿日期:2021 年 9 月 22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10 月 18 日

007


008

11 卷 | 第 2 期

A Study of the 1937-1941 Built Kaohsiung Railway Station and the Old Blueprints Yu-Hua Tsai Assistant Researcher,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useum

Abstract The 1937-1941 built Kaohsiung Railway Station is one of a representative building of the Teikan (Imperial Crown) Style in Taiwan. However,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underground railway project, in 2002, the authority only retained the “carriage porch” and “entrance hall” of the station, and temporarily pulled it to the southeast side of the original sit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underground project, the preserved station volume is relocated to the front of the original site in 2021, and will be used as historical guide facilities in front of the underground entrance of the new st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rchitectural value of this station, the old blueprints originally collected by 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and the Railway Administration hav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tion by studying these drawings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existing buildings based on the drawings. After checking and sort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50 original blueprints in total. If included in the front elevation and section drawings redrawn in 1948, there are 51, covering basic planes, elevations, sections, structures, water and electricity, and the details. These drawings are enough to gi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ld Kaohsiung Railway Station. In addition, after comparing with the current building and the blueprint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roof tile configuration is par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blueprint. This difference phenomenon, perhaps is related to the mutual exchange of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cultures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Keywords: Kaohsiung Railway Station, Teikan (Imperial Crown) Style, Blueprints of Railway Stations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壹、前言 貳、新高雄驛的誕生 參、圖面保存概況與內容概述 肆、高雄驛建築特質 伍、結論

壹、前言 帝冠式樣的高雄驛(高雄火車 站)是臺灣建築史上的重要代表性 建築之一,興建於 1937 年至 1941 年之間。所謂帝冠式樣,指的建築 技術與風格逐漸轉向現代主義之 際,因民族主義思想,致使在現代 建築的基本框架構造下,利用屋頂 造型、細部裝修表現所謂的「東方 趣味」。然而,為進行鐵路地下化 工程,2002 年僅保留車站「玄關」

圖 1 僅存的高雄驛玄關、廣間(蔡侑樺 2016 年攝)

及「廣間」,並暫時拉牽至原址東南側(圖 1)。地下化工程完成之後,被保留下來的 「玄關」及「廣間」於 2021 年重新被拉遷回原址前方,將作為新車站地下入口前的歷 史導覽設施。 為更深入了解這座車站的建築價值,原藏於鐵道部與鐵路管理局的相關建築圖面, 成為理解這座車站的重要史料之一。尤其藉著劉舜仁 2018 年所執行的「日治時期臺灣 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將部分建築圖面攤平、數位化、並予以 整理,不僅可延長圖紙之壽命,也使圖紙研究,更為方便可及。《高雄驛本家新築其 他成工圖》,即是該計畫下攤平且數位化之一套圖紙。所謂「成工圖」,指的應是建 築物付諸施工前完成之建築圖說。該套圖說可視為是實體史料之外,解析高雄驛原貌 的第一手資料。 本文因此將對整套圖說作一定之盤點與解析,包括掌握圖紙上各種戳印與記號,

009


010

11 卷 | 第 2 期

並針對圖面內容,討論高雄驛之建築特質,包括原有空間格局、構造概樣貌等,並與 現存的「玄關」、「廣間」作比較。不過在進入圖面解析之前,仍將透過其他文獻爬梳, 整理高雄驛的興建歷史,作為討論建築特質的輔助資料。

貳、新高雄驛的誕生 在 1941 年這座高雄驛落成之前,所謂的高雄驛並非位於今日高雄火車站的位置, 而是與今「打狗鐵道故事館」相鄰。舊高雄驛落成於 1908 年 9 月 15 日, 1 位於今哈 瑪星地區,該區域係由填海造陸而成,1912 年以後逐漸成為打狗(高雄)市街中心, 不過至 1930 年代,因高雄市人口與市街區快速擴張,舊高雄驛的上、下車旅客人次 突破百萬人(1933 年達 1,033,721 人次),此不僅導致原有站體空間不敷使用,舊 驛對於新市街區來說地理位置偏西,加上腹地狹小無法滿足擴建需求,因而有了遷 站計畫。 2 由圖 2 呈現新、舊高雄驛的分布位置,新高雄驛(高雄火車站)位於都市計劃街 區中央,但依鐵道線路位置而略為偏北。根據《臺灣日日新報》報導,臺灣總督府 交通局鐵道部人員曾於 1935 年在大港庄附近勘查(舊大港聚落位於今火車站東北方 約 1 公里處),地方上已有高雄驛將遷移的傳聞,因而造成地價暴漲。 3 鐵道部也在 1935 年度編列 50 萬圓預算,先行辦理部分用地徵收工作。 4

1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打狗停車場改築〉,收於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臺灣鐵道史 中卷》(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1),頁 457-458。

2

李文環,〈高雄火車站的歷史文化研究〉,收於徐明福計畫主持,《高雄市歷史建築「高雄火車站」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7),頁 26。

3

〈高雄驛の移轉を見越して 土地思惑者らが暗躍 一圓半位の土地が月餘で 八、九圓に暴騰〉,《臺灣日日新報》 日刊(1936 年 3 月 12 日),第 5 版。

4

〈三ケ年繼續で 臺北驛を改築 高雄驛と共に特別議會に提出 總工費は四百九十萬圓〉,《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1936 年 4 月 5 日),第 5 版。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圖 2 新、舊高雄驛位置圖 資料來源:底圖為〈高雄市街計劃圖(1937)〉,截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址: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但若非獲得日本帝國議會通過預算,鐵道部應該無法動支預算進行新驛建築工程。 新建高雄驛的預算,與一般被稱為第三代臺北火車站的臺北驛新建預算同時向 1936 年的 帝國議會特別議會提出(圖 3、圖 4)。前者最初編列預算 279 萬圓,預計分三個年度(昭 和 11 年度至 13 年度〔1936 年 4 月至 1939 年 3 月〕)分別支出 110 萬、110 萬及 59 萬圓, 辦理用地徵收及驛站新建工作(不包含 1935 年度支出的 50 萬圓)。臺北驛方面的預算

011


012

11 卷 | 第 2 期

則為 220 萬圓,同樣包含土地徵收與建物興建費用。5 實際通過的高雄驛相關預算為 250 萬圓,其經費除將支出於新高雄驛興建外,也包含將舊高雄驛改為貨物驛,以及田町驛 及岸壁線鐵路之改良工程。6

圖 3 1980 年代左右高雄火車站照片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高雄火車站〉,高雄市立歷史博物 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5.388。

圖 4 第三代臺北驛 資料來源:翻攝自臺北市役所,《臺北市概況》(昭和十五 年版)(臺北:臺北市役所,1940)。

整個昭和 11 年度進行的工作主要為土地徵收及整地作業,兩位大地主分別為劉清雲 及林迦,均不滿意政府提出的徵收價格。當時甚至邀請臺南州政府及高雄警察署署長工 藤哲平出面,分別與林氏、劉氏交涉,直到 1936 年 6 月才獲得解決。7 緊接著為辦理高 雄驛新建工程,鐵道部於 1936 年 6 月 30 日在高雄開設改良事務所,該事務所隸屬鐵道 部改良課下,由改良課技師坂本敏一擔任高雄改良事務所所長。8 另一位工務課技師宇敷 赳夫在此時也兼任改良課技師,並擔任工務課建築係係長。91937 年 12 月 15 日舉行新高

5

〈三ケ年繼續で 臺北驛を改築 高雄驛と共に特別議會に提出 總工費は四百九十萬圓〉,第 5 版。

6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第三十八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7),頁 73。

7

〈新高雄驛の敷地 土地收用規則適用か 臺南州當局の斡旋も效なく 所有者が頑張るので〉,《臺灣日日新報》 日刊(1936 年 4 月 8 日),第 7 版。〈高雄驛用地 買收略完 著手最後調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6 年 6 月 12 日),第 4 版。

8

〈高雄驛改良事務所設置さ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6 年 7 月 1 日),第 7 版。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第三十八年報》,頁 5。

9

臺灣總督府,《昭和十一年七月一日現在 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頁 220、 226。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昭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 鐵道職員錄》(臺北:臺灣總督府 交通局,1936),頁 20、23-24。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雄驛開工典禮(地鎮祭)時,鐵道部即由坂本、宇敷兩位技師代表參加。10 坂本敏一係於 1929 年 3 月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土木工學科,畢業後即任職鐵道部改 良課,1932 年 11 月升任技師。11 宇敷赳夫則於 1916 年 3 月畢業於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 建築科,歷任臺灣總督府營繕課技手、新竹州技師、臺南州技師,於 1929 年 12 月就任 交通局技師。根據其履歷,1931 年擔任鐵道部改良課松山建築派出所主任、1936 年 6 月 16 日任工務課建築係長兼改良課工事係勤務、1939 年兼任臺北改良事務所所長等等。在 1941 年辭官之前,宇敷技師應該就是鐵道部內主導建築工程的第一號人物。 12 1937 年 8 月 9 日左右,高雄驛的設計應該已經完成,在《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 的其中一枚圖面中,可見到「調製月日:昭和十二年八月九日」字樣(圖 8)。根據圖面 內容並對照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之《工事竣功報告書》文獻影本,當時高雄驛本家至 少包括驛本家、事務所、公共廁所及月臺四個部分,詳如後述。新建工程由清水組承攬, 1937 年 10 月 26 日契約正式生效,1937 年 12 月 15 日舉行開工典禮,出席典禮者除了鐵道 部兩位技師外,也包含高雄州 知事內海忠司、高雄市尹宗藤 大陸、高雄要塞司令部部員遠 藤秀人大尉、高雄州會議員高 橋傳吉、以及清水組臺北支店 長土井豐吉等人。13 開工後不 久,於《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中登出新高雄驛透視圖(原文 寫作「模型」),象徵當時社 會對新高雄驛的期待(圖 5)。

10

圖 5 1938 年 1 月 9 日刊登在《臺灣日日新報》的高雄驛透視圖 資料來源:〈新高雄驛(模型) 目下工事中のもの〉,《臺灣日日新報》 日刊(1938 年 1 月 9 日),第 5 版。

〈新高雄驛 地鎮祭 きのふ嚴修さ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2 月 16 日),第 5 版。

11

「 坂 本 敏 一 任 臺 灣 總 督 府 交 通 局 技 師、 官 等、 俸 給 」(1932 年 12 月 1 日 ),〈 昭 和 七 年 十 月 至 十 二 月 臺 灣 總督府公文類纂高等官進退原議〉,《臺灣總督府檔案.進退原議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10072072X002。

12

「宇敷赳夫(任工業研究所技師;二等;依願免本官;賞與)」(1941 年 5 月 1 日),〈昭和十六年五月臺灣 總督府公文類纂高等官進退原議〉,《臺灣總督府檔案.進退原議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10111083。

13

〈新高雄驛 地鎮祭 きのふ嚴修さる〉,第 5 版。

013


014

11 卷 | 第 2 期

但 1936 年日、中之間的矛盾正在擴大,對照《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可知 1936 年 年底因軍備擴充,導致金屬缺乏,致使鋼筋價格飆漲 130%(13 成)。高雄市區另一棟 帝冠式樣建築高雄市役所(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出現 7 萬圓的資金缺口,估計高 雄驛總工程費亦需提高將近 10 萬圓。14 因資金上的缺口,使得臺灣總督府必須增加興建 預算與時程。1937 年度,在帝國議會的支持下,高雄驛的建設預算已由原來核定的 250 萬擴充至 305 萬圓,並將完成期限由三年延長為四年。15 即使增加預算,因 1937 年 7 月 7 日中日戰爭爆發,在戰爭期間動工的新高雄驛,必 然持續遭遇材料調度上的問題。最終雖未影響驛站本體建設進度,仍影響保安設備(如 運輸訊號、鐵路運行管理系統等)及軌道工程相關建設工進,因此於 1939 年又將預算執 行期限延長一年。16 主體建築雖在昭和 14 年度的期限內於 1940 年 3 月 30 日完工,17 部分 預算甚至延長至昭和 16 年度才執行,包括完成保安設備工程,並執行驛前鋪面工程等。18 是以新高雄驛直到 1941 年 6 月 20 日舉行啟用儀式,由長谷川清臺灣總督親臨主持。19 根據 1940 年 5 月作成的《工事竣功報告書》文獻,高雄驛本家包含驛本家、事務所、 公共廁所及月臺四個部分,總工程費為 34 萬 9 千餘圓,總建築面積 3,084.95 坪、總樓地 板面積 3,146.40 坪。其中本家及事務所為鋼骨鋼筋混凝土造、月臺採用舊鐵軌施作、公 共廁所則為磚造。設計者署名交通局鐵道部,現場兼造包含玉井和夫技手等三名,算料 計工者為藤塚義一、田中昌一兩位。清水組方面由土井豐吉的繼任者栗原榮次為代表, 現場主任為荒瀨彥侂,現場人員則有塗木文夫、中山久治、村田十郎、力丸一榮等人。 材料包括鋼骨、鋼筋、混凝土等均為官給,磚塊由臺灣煉瓦株式會社供應,磁磚、防水 材等供應商為堀內商會,另由淺野スレート提供石棉板屋瓦(スレート)等等。 另外在備考欄中,說明施工過程中並未發生事故,但因為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施工,

14

〈鐵類建築材料昂騰 高雄市衙及高雄驛 新築工費各不足數萬圓〉,《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 月 23 日), 第 12 版。

15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年報 昭和十二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8), 頁 79。

16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年報 昭和十三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9),頁 95-96。《臺灣總督府鐵道年報 昭和十四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40),頁 92-93。

17

「工事竣功報告書」收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文獻《清水建設在臺完成之建築史料一冊》中。清水建設株式會社, 〈清水建設在臺完成之建築史料一冊〉(時間不詳),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00.002.019_6。

18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年報 昭和十六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41),頁 103-104。

19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高雄驛竣功式に於ける長谷川總督告辭 (六月二十日)〉,《諭告訓達類聚》(臺北: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1944),頁 152-153。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導致愈來愈難取得建築材料,進而影響工程進度。詳細的竣工報告內容如圖 6 所見,當 時完成的建築內容,將於後續說明。

圖 6 高雄驛竣工報告表(1940) 資料來源:收於清水建設株式會社,〈清水建設在臺完成之建築史料一冊〉(時間不詳),高雄 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00.002.019_6。

015


016

11 卷 | 第 2 期

參、圖面保存概況與內容概述 關於《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現存圖紙清單如表 1 所示,共有 50 枚,均 為約全開大小的描圖紙。所有圖面均以《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為主圖名,除 了主圖名外,右下角可見書寫「本家ノ部」、「事務所ノ部」、「上家其他ノ部」、20 或「公眾便所ノ部」,說明該張圖紙所指涉的建築物,分別為驛本家、事務所、月臺 及公共廁所四個部分,即為高雄驛本家新建工程全數標的內容。 多數圖名均書寫於圖面右上角矩形方框內,方框內於主圖名左側書寫有表 1 所謂 的「小圖名」,為圖面實際內容。「小圖名」下方則有比例尺,從而得知繪圖比例。 在方框外側右上方尚可見到以「一」、「二」、「三」為編號之數字,推測應為圖面 編號,表 1「原圖編號」欄即依據該編號以阿拉伯數字填寫。當中雖有部分圖面因截 角破損致使編號佚失,因數量 不 多, 多 仍 可 依 圖 面 內 容 推 敲 其 原 有 編 號。 如 典 藏 編 號 007A010155001 圖紙繪製內容 為高雄驛背、側立面圖及剖面 圖(小圖名「建圖斷面圖」, 圖 9),依一般編圖邏輯推測 該圖應為「本家ノ部」編號 2 之圖紙。又如 007A010155014 圖紙,可依其圖面內容得知為 「 本 家 ノ 部 」 編 號 15 之 圖 面 (圖 7)。

20

圖 7 《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圖名標示說明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 畫」(未刊載之研究計畫)整理,圖紙編號:007A010155002。製圖單位: 鐵道部,年代:1937 年。蔡侑樺後製標示。

所謂「上家」,指的是在月臺上所興建具備頂蓋之構造。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表 1 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現存圖紙 原圖編號

建築物

小圖名

比例尺

圖面編號

1

上家其他ノ部

各建物配置圖及連絡排水路淄枡

1/20&1/200&1/500

007A010155045

4

上家其他ノ部

本家側及上家レール切便詳細

1/20&1/100

007A010155046

5

上家其他ノ部

向ホーム及洗面所人除柵詳細

1/10&1/20

007A010155047

6

上家其他ノ部

本家及向ホーム腰屋根詳細圖

1/10&1/20

007A010155048

7

上家其他ノ部

手小荷物取扱所平面及詳細

1/20&1/100

007A010155049

-

本家ノ部

建圖斷面圖

1/100

007A010155001

3

本家ノ部

天井伏圖並ニ建具符號

1/100

007A010155002

4

本家ノ部

屋根伏圖

1/100

007A010155003

5

本家ノ部

水道鉛管並ニ各排水管布設圖

1/100

007A010155004

6

本家ノ部

正面詳細圖

1/20

007A010155005

7

本家ノ部

側面詳細圖並ニ廣間斷面圖

1/20

007A010155006

8

本家ノ部

各所詳細圖

1/20

007A010155007

9

本家ノ部

廣間斷面圖

1/20

007A010155008

10

本家ノ部

食堂其他內部詳細圖

1/20&1/50

007A010155009

11

本家ノ部

貴賓室其他詳細圖

1/20&1/50

007A010155010

12

本家ノ部

基礎伏圖及一部詳細圖

1/20&1/100

007A010155011

13

本家ノ部

柱下基礎詳細圖

1/20

007A010155012

14

本家ノ部

柱下基礎

1/20

007A010155013

-

本家ノ部

柱下基礎詳細圖其他

-

007A010155014

16

本家ノ部

柱及壁伏圖

1/30

007A010155015

17

本家ノ部

鐵骨斷面圖

1/20

007A010155016

18

本家ノ部

鐵骨軸組圖

1/100

007A010155017

19

本家ノ部

鐵柱詳細圖(一)

1/20

007A010155018

20

本家ノ部

鐵柱詳細圖(二)

1/30

007A010155019

21

本家ノ部

鐵梁詳細圖

1/20

007A010155020

22

本家ノ部

鐵小屋詳細圖

1/20

007A010155021

017


018

11 卷 | 第 2 期

(續上表)

原圖編號

建築物

小圖名

比例尺

圖面編號

23

本家ノ部

鐵小屋詳細圖

1/20&1/5

007A010155022

24

本家ノ部

各梁斷面圖

1/20

007A010155023

25

本家ノ部

各床斷面圖

1/20

007A010155024

26

本家ノ部

梁鐵筋斷面圖

1/20

007A010155025

27

本家ノ部

各部鐵筋詳細圖(一)

1/20

007A010155026

28

本家ノ部

各部鐵筋詳細圖(二)

1/20

007A010155027

29

本家ノ部

各部鐵筋詳細圖(三)

1/20

007A010155028

-

本家ノ部

各部鐵筋詳細圖(四)

1/20

007A010155029

-

本家ノ部

各部鐵筋詳細圖(五)

1/20

007A010155030

32

本家ノ部

各部鐵筋詳細圖

1/20

007A010155031

33

本家ノ部

各部鐵筋詳細圖(七)

1/20

007A010155032

34

本家ノ部

各部鐵筋詳細圖(八)

1/20

007A010155033

35

本家ノ部

各部鐵筋詳細圖(九)

1/20

007A010155034

-

本家ノ部

……鐵筋詳細圖

1/20&1/5

007A010155035

1

事務所ノ部

平面及建圖(一)

1/100

007A010155036

2

事務所ノ部

各部詳細圖(二)

1/20

007A010155037

3

事務所ノ部

各部詳細圖(三)

1/20

007A010155038

4

事務所ノ部

各部詳細圖(四)

1/20

007A010155039

5

事務所ノ部

構造圖(一)

1/20&1/100

007A010155040

6

事務所ノ部

構造圖(二)

1/20

007A010155041

7

事務所ノ部

構造圖(三)

1/20

007A010155042

8

事務所ノ部

構造圖(四)

1/20

007A010155043

9

事務所ノ部

水道鉛管並ニ各排水管布設圖

1/20

007A010155044

-

公眾便所ノ部

-

1/20&1/100

007A010155050

說明:圖紙資料來源為2018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蔡侑樺整理。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藉 由 表 1 顯 示,50 枚 圖 紙中公共廁所僅佔 1 枚,驛本 家、事務所及月臺各占 35 枚、 9 枚及 5 枚。根據圖紙上原有 編號,可知目前有少數圖面屬 佚失狀態,包含驛本家(本家 ノ部)1 號圖,以及月臺(上 家其他ノ部)2 號及 3 號。 全數 50 枚圖紙中,僅月 臺(上家其他ノ部)編號 1 的 圖紙上可見到戳印章(圖 8)。

圖 8 《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上家其他ノ部》編號 1 圖紙上之壓印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 整理,圖紙編號:007A010155045。製圖單位:鐵道部,年代:1937 年。 蔡侑樺後製標示。

因於該圖面可見到驛站整體配置,有可能就是全套圖的第一張圖面。 該圖上共有兩個戳印,字樣較清楚的左側戳印,原刻有「調製承認:昭和九年十一月 十三日 指令第六九四二號」字樣。中間欄位為「調製月日」,利用書寫方式填上「昭和 十二年八月九日」之日期。更左側欄位之欄名部分文字佚失,內文則寫作「十二枚ノ內一」。 「調製月日」所載之日期,應該就是這套「成工圖」的完成日期。「調製承認」所見 日期則為 1934 年 11 月 13 日,由於臺灣總督府於 1936 年年初才向日本國會提出高雄驛新建 預算,但回顧 1933 年當年舊高雄驛的上、下車旅客人次已突破百萬人,可推測新高雄驛之 建設計畫,在總督府及鐵道部內應該早已形成。因此,戳印上「調製承認:昭和九年十一 月十三日 指令第六九四二號」之文字,應該指的是總督府給予鐵道部的指令,自 1934 年 11 月 13 日起開始辦理高雄驛新建工程規劃設計。21 同時期與高雄驛建設相關工程之一的《高 雄機關庫附屬軟化裝置給水用タンク及ビ下部機械室共新築外五件工事》圖面,22 亦可見到

21

依指令號碼 6942 號及日期 11 月 13 日,對照臺灣總督府同年度作成的指令號及日期,如指令 6522 號為 10 月 24 日、 6672 號為 11 月 2 日、6704 號為 11 月 5 日,則有非常大的可能性,這個於 1934 年 11 月 13 日決裁的指令第 6942 號, 即是由臺灣總督府所作成。指令第 6522 號、6672 及 6704 號分別參見「羅東街市場改築資金(指令第六五二二號)」 (1934 年 10 月 1 日),〈昭和九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十八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庫補助永久保存書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634005、「台南市市場營繕費資金借入(指令第六六七二號)」(1934 年 11 月 1 日),〈昭和九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五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庫補助永久保存書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號:00010625002,及「台南市時局匡救市區改正工事費資金借入(指令第六七○四號)」(1934 年 11 月 1 日), 〈昭和九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五卷地方〉, 《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庫補助永久保存書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10625003。

22

タンク(tank /水槽)。《高雄機關庫附屬軟化裝置給水用タンク及ビ下部機械室共新築外五件工事》(1937),國 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數位典藏中心暫管,典藏編號 007B590944108。

019


020

11 卷 | 第 2 期

同樣的調製承認戳印。 至於註記「十二枚ノ內一」那個欄位,透過《高雄機關庫附屬軟化裝置給水用タンク 及ビ下部機械室共新築外五件工事》圖面,可知圖 8 佚失之欄名為「員數」,在機關庫附 屬軟化裝置給水タンク那套圖中,「員數」一欄係寫作「十二枚ノ內三」。 由於日文「員數」指的是特定範圍內一定之數,因此,12 這個數字指的應該就是那個 特定範圍。但其範圍為何?由於《高雄機關庫附屬軟化裝置給水用タンク及ビ下部機械室 共新築外五件工事》圖之圖名下方另有「四葉ノ內一」字樣,而現存《高雄驛本家新築其 他成工圖》總數已達 50 枚。因此,所謂的「十二枚ノ內三」或「十二枚ノ內一」之十二, 應該不會是單套圖之圖面總數。本研究推測 12 可能是整個高雄驛新建工程之所有工程項 目,《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為 12 項工程項目中之第一項,《高雄機關庫附屬軟 化裝置給水用タンク及ビ下部機械室共新築外五件工事》則為第三項。但目前未見到壓印 有「十二枚ノ內二」,乃至於「十二枚ノ內四」至「十二枚ノ內十二」之相關圖面。 右側戳印之戳印本身字跡相對模糊,透過其他圖紙(典藏編號 007A070411052〔1937 年左右製圖〕、典藏編號 007A250611072〔1937 年左右製圖〕)上的相似戳印,釐清該戳 印如圖 9 右側所示,乃為高雄要塞司令部同意鐵道部進行測量之戳章,核准日期為 1937 年 9 月 13 日。高雄要塞正式劃設公告於 1937 年 8 月 11 日,23 依《要塞地帶法》第 7 條,若 非獲得要塞司令官許可,不得在要塞地帶內進行任何測量、攝影或模繪等工作。24 為預備 高雄驛新建工程,鐵道部必然需進行必要的基地測量與圖面繪製工作,而必須獲得高雄要 塞司令部之核准。 雖然前述說明「本家ノ部」編號 1 的圖面已佚失,不過在這批圖面中,出現兩枚由柯 煥生於 1948 年 11 月 20 日繪製完成的《臺灣鐵路管理局高雄車站建築圖》。25 其中 1 枚圖 面(典藏編號 007A220155068)與〈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本家ノ部.建圖斷面圖〉 (典藏編號 007A010155001)、〈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本家ノ部.背、側立面及 剖面圖〉內容完全相同,包括陰影表現均相同,兩圖屬相互描寫的關係不言可喻(圖 9、 圖 10)。依此,可推測另一枚繪製平面與正立面之圖紙(典藏編號 007A220155069),應

23

〈高雄愈よ要塞地帶に 陸、海軍省告示(十一日附)を以て 初代司令官は同品大佐〉,《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8 月 17 日),第 7 版。

24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檔案,〈要塞地帯法.御署名原本.明治三十二年.法律第百五号〉。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典藏, 典藏編號:御 03736100。

25

《臺灣鐵路管理局高雄車站建築圖》(1945),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 整理(未刊載之研究計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數位典藏中心暫管。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該就是描寫自目前屬佚失狀態的「本家ノ部」編號 1 之圖面,從而可補足《高雄驛本家新 築其他成工圖》所缺漏重要的一枚圖面(圖 11)。 經推敲補足「本家ノ部」編號 1 圖面,並以月臺「上家其他ノ部」編號 1 圖面為全套 圖第一張圖,則整套圖即有完整的結構。在全區配置圖之後,依序為各建築單元平面、立 面、剖面、細部大樣、構造與設備圖說等等。其中除配置圖及全區排水圖分別以 1/500、 1/200 比例尺呈現之外,一般平面、立面、剖面圖均以 1/100 比例尺呈現,多數細部大樣圖 則為 1/20 之比例(僅少數為 1/30 或 1/50),僅為表達攢尖頂鋼杭架桿件間之添板鉚釘立面、 以及煙囪上之爬梯平面,或是月臺之部分細部構造,才出現 1/5 及 1/10 之細部大樣。整套 圖以公制單位繪圖,由於日本《度量衡法》經 1921 年修正通過後規定全國以公制作為統 一單位,原定實施緩衝期至 1934 年 6 月底為止,1933 年 12 月商工大臣又提出請議希望延 長 5 年。26 無論請議是否成功,可想見 1930 年代末期所設計的高雄驛本家相關圖面,仍必 須以公制單位作設計,除符合《度量衡法》法規之外,亦為時代趨勢之所需。

圖 9 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 本家ノ部建圖斷面圖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 007A010155001。製圖單位:鐵道部,年代:1937 年。

26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檔案,〈大正十年法律第七十一号(度量衡法中改正法律)施行ニ関シ度量衡ヲ「メートル」法ニ 統一ノ第一次猶予期間ヲ延長ス〉。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典藏,典藏編號:A14100383400。

021


022

11 卷 | 第 2 期

圖 10 柯煥生於 1948 年 11 月 20 日繪製完成的《臺灣鐵路管理局高雄車站建築圖》之高雄火 車站背、側立面及剖面圖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 007A220155068。製圖單位:鐵路管理局,年代:1948 年。

圖 11 柯煥生於 1948 年 11 月 20 日繪製完成的《臺灣鐵路管理局高雄車站建築圖》之高雄火 車站正立面及平面圖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 007A220155069。製圖單位:鐵路管理局,年代:1948 年。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肆、高雄驛建築特質 由於《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可為高雄驛提供興建當時之一手資訊,以下將 依照圖面所見內容,說明高雄驛之空間特質、立面計畫與構造特質。

一、空間特質 首先,利用配置圖,呈現驛本家、事務所、月臺「上家其他ノ部」及公共廁所四個 部分之分布位置如圖 12 所示。屬「側面型」配置的高雄驛,驛本家位於月臺區南側正中 央位置,其實也就在新市街區中央軸線之端點;事務所配置於東南角,公共廁所則位於西 南角。整個站區配置有明確的乘車、下車動線,旅客乃藉由驛本家入站乘車,出站位置則 位於驛本家西側的月臺處。至於西南角的公共廁所則提供旅客出站方便使用(圖 12)。

圖 12 《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中的總配置圖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007A010155045。 製圖單位:鐵道部,年代:1937 年。蔡侑樺後製標示。

對照 1945 年空拍照片,可知高雄驛本家相關配置大致上均依設計落實,驛站前方設

023


024

11 卷 | 第 2 期

有面寬與月臺長度接近等長等廣場,內有草地、迴車道等設施,供旅客轉乘、聚集、逃 生避難,並提供接送車輛暫停等服務(圖 13)。

圖 13 1945 年高雄市舊航照影像 資料來源:底圖來源為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1945 年舊航照影像〉,《臺灣百 年歷史地圖》。蔡侑樺後製標示。

其月臺共有兩座島式月臺,月臺間彼此以地下道連接;在月臺的西側並設有託運行 李升降機設備,推側是以吊掛方式,將行李吊掛至標的月臺。兩座島式月臺作為乘車月臺 使用,北上在南側、南下則在北側。旅客車進站後,即停靠於兩月臺之間。岸壁式月臺可 視為乘車月臺的玄關,處理調度託運行李,並作為驛站出口前的人潮匯集空間。當時月臺 設計已預留未來擴充所需,因此在兩座島式月臺的外側各留下一條預備線。其他線路還包 括「會社引込線」、「機迴線」、「留置線」、「解放線」、「貨運南下線」、「貨運北 上線」等(圖 12)。27

27

「引込線」為自本線分岐之專用線路,所謂的「會社引込線」,應為附近臺灣煉瓦株式會社、東洋製罐會社等之專用 線路;「機迴線」為列車進站後,調度機關車所使用之線路;「留置線」為車站內,供列車臨時停車所用之線路;「解 放線」為列車欲解開連結時,所使用之線路。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對照 1940 年 5 月作成的「工事竣功報告書」文獻(圖 6),月臺基礎構造為舊軌條 入混凝土構造(古軌條入混凝土打),屋身以舊軌條構造,屋頂為浪形石棉板屋瓦。藉由 《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可更清楚見到月臺之構造方式,舉其中一個局部如圖 14 所示。圖中可見立柱底部的放腳基礎下方尚有卵石混凝土,但現存相關圖面中,均未 見到月臺平臺之構法。 月臺雖以公制單位作設計,平面基本上仍以 30 公分為模矩作規劃,為尺、寸觀念的 延伸。線路中心至月臺邊界為 1.5 公尺,線路平面(軌條面上方)至月臺平面高程為 0.76 公尺,另棚架簷口高度等等,皆應依標準規格設計。28 圖面中也標示其屋坡斜度為三分水。29

圖 14 月臺剖面構造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 007A030266047。製圖單位:鐵道部,年代:1937 年。蔡侑樺後製標示。

28

對照山崎兌,〈旅客驛〉,收於山崎兌著,《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施設》,建築學大系 36(東京:彰國社,1950), 頁 97。依日本國鐵標準,軌條上緣至月臺平面高程為 0.76 公尺。

29

指的是水平方向 10 單位、垂直方向 3 個單位的斜坡。

025


026

11 卷 | 第 2 期

整套圖中另有落水管細部、札口細部、月臺上洗手臺、託運行李處理處(手小荷物取扱 所)等圖面,其中託運行李處理處是月臺上一處以木骨雨淋板牆圍塑之空間,該空間作 為離站領取行李之場所,另設有必要的倉儲空間。因為是木構造,這個空間的尺度是以 日尺、日寸作設計,惟標示上仍以公尺為單位(圖 15)。然而,月臺相關圖面中,並未 見到地下道之圖面,或許位於目前屬佚失狀態的編號 2、編號 3 之圖紙中。

圖 15 託運行李處理處(手小荷物取扱所)平面圖及立面圖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007A030216049。製圖 單位:鐵道部,年代:1937 年。

驛本家雖然原有圖面佚失,但如前所述,現存柯煥生 1948 年 11 月 20 日繪製的高雄 車站平面圖,應該就是模繪自原有圖面。不過柯煥生的版本,平面圖上的空間名稱均為中 文,且明顯有缺漏,如「玄關」、「手荷物受付室」等,在柯煥生的圖面中均未見標示。 因同為平面圖之〈水道鉛管並ニ各排水管布設圖〉(典藏編號 007A010155004)於其上標 示有空間名稱,因此,可從該圖面得知大部分空間之原有空間名稱,整理如圖 16 所示(括 號內之名稱為柯煥生圖面或本研究翻譯之名稱)。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圖 16 驛本家平面圖,柯煥生 1948 年 11 月 20 日繪製版本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007A220155069,製圖 單位:鐵路管理局,年代:1948 年。蔡侑樺後製標示。

玄關(典藏編號 007A010155004 圖面將該空間標示為玄關,依空間性質亦可稱為車 寄)與廣間是高雄驛目前僅存之構造。旅客進入廣間,右側為售票之位置,共有六個售 票口;左側則有賣店、服務臺等設施。廣間面積約 288 平方公尺,若依同時最大等待人數 Wmax=(總面積 -(售票口數 *2.7m2))/0.7 m2 公式計算,30 則廣間的最大留容等待人數約 為 388 人。在完成購票後,下一層空間為候車室,兩個候車室中央則有託運行李處,如同 今日搭乘飛機一般,提供託運行李服務。 根據 1941 年《臺灣日日新報》一則報導,當時乘客需待發車前 5 或 7 分鐘左右才能進 入月臺。報導主欲說明新高雄驛剪票口前人潮擁擠混亂之模樣,但月臺上既有由潮州線或

30

山崎兌,〈旅客驛〉,頁 77。

027


028

11 卷 | 第 2 期

縱貫線前來轉乘車的旅客,可優先占得車廂座位,因此期待當局可提出改善方針。31 從中說 明候車室的功能,為旅客進入月臺前的等待空間,並可理解高雄驛初啟用時之人潮概況。 其「待合室(候車室)」共有兩處,即在託運行李處東、西兩側,分別配置「壹貳 等待合室」與「參等待合室」,在同時期臺北、臺南、嘉義等驛站亦有同樣的空間配置。 如此分等,應對應到列車等級與票價,如根據 1940 年的票價,自高雄出發,至臺南的票 價共分三等,三等 0.74 錢、二等 1.41 錢、一等 2.08 錢。32 平面圖中可見到不同等級候車 室在空間服務上的差異,如「壹貳等待合室」可連接鄰近的廁所、餐廳,「參等待合室」 則無這樣的服務。參等待合室面積為 272 平方公尺,以每人 0.7 平方公尺公式計算,33 最 大留容等待人數與廣間同樣為 388 人。壹貳等待合室的面積則有 162 平方公尺。 在驛本家的東北角尚有一個貴賓室,並有獨立玄關、衛浴設備。該空間是驛本家主 體建築中最靠近事務所的位置,應該就是規劃如日本皇族等貴賓前來高雄時,作為休息 等待列車之空間。 藉由上述,可知高雄驛建造完成之初,平面格局迥異於今日對於火車站之空間經驗。 包括當初在高雄驛內,有貴賓室與「待合室」等級之分,亦有託運行李之服務。同時可 透過動線分析,了解過去旅客在車站空間中之使用概況。

二、立面計畫 所謂立面計畫,主欲探究高雄火車站現存玄關、廣間在立面設計上之幾何比例作法。 首先將 1937 年作成的〈驛本家正立面詳圖〉與 2016 年作成的 3 維掃描點雲圖套疊如圖 17 所示,作為分析討論之底圖。 由於日本帝冠式樣某種程度為西方藝術裝飾式樣風格之衍生,34 現存玄關、廣間就設

31

〈押さずに“一列勵行”して下さぃ 高雄駅改札口の殺人的雜沓〉,《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41 年 7 月 22 日), 第 4 版。

32

武澤贇太郎,《昭和十五年版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昭和十五年十月十五日現在) 旅費計算用 改正臺灣鐵 道旅客運賃總覽》(臺北:臺灣旅行案內社,1940),頁 88。

33

山崎兌,〈旅客驛〉,頁 76。

34

佐藤嘉明,《神奈川県庁本庁舎と大正 昭和初期の神奈川県営繕技術者に関する建築史的研究》(橫濱市:横浜国 立大学博士論文,2006),頁 260-262。整理日本帝冠式建築式樣推手之一的佐野利器在 1910 年的談話,認為建築 之美不就是應明確表達建築構造如何支承重量之力學美感,因此偏好分離派藝術思想(Sezession),應真實簡明地 表現建築的力量感,裝飾盡量簡單,同時尊重日本的品味,與國民性相合致。而後來的藝術裝飾式樣風格,即承襲自 包括分離派的新藝術運動而來。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計上乃含有幾何量體堆疊之裝飾藝術式樣風格的影子,由最上層的攢尖頂、第二層以千 鳥破風為主之量體、以及最下層以玄關(車寄)及廣間兩側服務空間構成量體所構成。 藉由圖 17 之幾何分析,可發現最下層量體與第二層量體間存在 1 比√2 這個由等腰 直角三角形構成的比例設計。 其最下層底寬,與最上層攢尖頂之簷口高、或是第二層千鳥破風最上方的鴟尾高, 大約就是 2 比 1 的比例。這個三角形作對半切開,即是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 以最下層底邊為直徑作圓弧,可畫出一整個半圓。再以底邊為中心點畫 45 度角斜線, 即將等腰直角三角形作對半切分。則可見到第二層量體之邊角,以及最下層突出玄關(車 寄)之邊角,分別落在等腰直角三角形斜邊及圓弧與 45 度角斜線之交會處附近,構成整 個立面畫面。 根據上述討論推知,高雄驛當初在作立面計畫時,必然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幾何 圖形架構下作圖,但最後會再依構造、空間等實際需求作微調,成為最後完成的建築物 立面樣貌。

圖 17 高雄火車站立面計畫分析 資料來源:左側底圖:〈高雄火車站 3 維掃描點雲圖〉,國立成功大學徐明福教授研究室提供,2016;右側底圖: 〈驛本家正立面詳圖〉,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 007A010155005,製圖單位:鐵道部,年代:1937 年。

029


030

11 卷 | 第 2 期

三、構造特質 關於高雄驛之建築構造,1940 年 5 月作成的「工事竣功報告書」文獻(圖 6),記載 驛本家基礎為鋼筋混凝土構造(鋪卵石),屋身柱、梁為鋼骨鋼筋混凝土,壁體則為鋼筋 混凝土(スラブ)構造。外裝修包括貼磁磚及石磚(ストンブロック)、屋頂鋪「綠色瓦 本葺」。35 內裝修地坪材質有磨石子地、馬賽克拼貼、大理石、木磚、鎂水泥(リグノイ ド)、抹灰裝修、木板裝修等等。踢腳有人造大理石(テラゾー)、大理石、貼磁磚、木 製、磨石等。臺度有人造石、馬賽克拼貼、苦灰石石膏(ドロマイドブラスター)、壁紙、 漆喰白灰等。天花板則有苦灰石石膏假梁、木製假梁、纖維板(テックス振り)、其他漆 喰白灰。另塗裝材有使用到苦灰石石膏(ドロマイドブラスター)、油漆、纖維貼附等等。 但相關構造如何對應到實體空間,尤其那些屬於基礎、構造物內之隱蔽處,若非透過解體 調查,唯有依靠圖面可獲得解答。

圖 18 驛本家基礎平面圖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 007A010155011,製圖單位:鐵道部,年代:1937 年。

35

「瓦本葺」,為一種包含平瓦、丸瓦的日本傳統屋瓦鋪法。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圖 19 驛本家立柱下基礎詳圖局部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 007A010155013,製圖單位:鐵道部,年代:1937 年。

依圖 18、圖 19 所見,所謂的鋼筋混凝土基礎多數為連續基礎、少數為聯合基礎或獨 立基礎。於放腳下均鋪設軟石,澆灌 6 公分混凝土層後,施作鋼筋混凝土放腳;圖中描繪 鋼筋收頭均作 180 度彎勾,箍筋作等距離配置。 圖面中清楚表達驛本家的柱梁系統為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包覆在鋼筋混凝土構造內 的鋼骨立柱係由 L 型鋼及鋼板組構而成的組合柱;梁亦以同樣的材料組合為之(圖 20 至 圖 22)。 據《近代日本建築學發達史》一書指出,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雖起源自歐美,但在 1923 年關東大地震後,日本積極投入發展,並在 1958 年由日本建築學會訂定「構造計算 基準」。而這種組合柱、梁之鋼構造,就是日本獨自發展出來的構造,大約在昭和初年已 出現。原來的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可能採用 H 型鋼,以鋼骨為主體,鋼筋混凝土作為輔 助材料,但這種組合鋼柱、梁的作法,整個構造想法上已轉變為將鋼骨、鋼筋、混凝土視 為一體,而一同受力變形。36 又依循具有日本「耐震構造之父」的內藤多仲之想法,鋼骨

36

日本建築學會,《近代日本建築學發達史》(東京:丸善出版社,1972),頁 128-131。

031


032

11 卷 | 第 2 期

鋼筋混凝土構造最好搭接剛強的外壁,形成一整體剛性之建築物,強調壁體之耐震效果。37

圖 20 驛本家立柱平面圖 資 料 來 源:2018 年「 日 治 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 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 理,圖紙編號:007A01015 5016,製圖單位:鐵道部, 年代:1937 年。

圖 21 驛 本 家 鋼 骨 構 造 立 柱 斷 面 圖、 立 面 圖 局部 資 料 來 源:2018 年「 日 治 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 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 理,圖紙編號:007A01015 5018,製圖單位:鐵道部, 年代:1937 年。

37

日本建築學會,《近代日本建築學發達史》,頁 129。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圖 22 驛 本 家 鋼 骨 梁 構 造 立面圖局部 資 料 來 源:2018 年「 日 治 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 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 理,圖紙編號:007A01015 5020,製圖單位:鐵道部, 年代:1937 年。

高雄驛本家外牆整體即以鋼筋混凝土施作,即圖 6「工事竣功報告書」記載的スラブ 構造。開口部外框以垂直、水平鋼筋補強,或隨開口部之斜角邊緣配置鋼筋(圖 23)。 同「工事竣功報告書」並未記載驛本家的屋頂構造,透過這些圖面,可清楚得知僅存的廣 間攢尖頂採用鋼屋架構造,圖面上還指定屋面鋪設日進鋼網 A26 號,澆灌混凝土後,需 塗上灰漿,再鋪設瓦片(圖 24)。攢尖頂前面的千鳥破風為鋼筋混凝土構造,由圖面詳 細繪製鋼筋綁紮要求。其他則為平屋頂,以鋼筋混凝土板構成,頂部鋪設栗山式空心磚(圖 25),為前臺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發明的建築材料。

圖 23 驛 本 家 鋼 筋 混 凝 土 壁體 資 料 來 源 22018 年「 日 治 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 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 理,圖紙編號:007A01015 5027,製圖單位:鐵道部, 年代:1937 年。

033


034

11 卷 | 第 2 期

圖 24 驛本家廣間攢尖頂之鋼屋架構造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 007A010155021,製圖單位:鐵道部,年代:1937 年。

圖 25 驛本家屋頂平面圖,由平面圖指定平屋頂面上需鋪設栗山式空心磚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 007A010155003,製圖單位:鐵道部,年代:1937 年。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關於裝修構造,作為帝冠式代表性建築之一的高雄驛,屋頂必然是建築物受到注目 之焦點。現況所見之屋瓦,誠如圖 6「工事竣功報告書」記載為「綠色瓦本葺」,這套《高 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雖未對屋瓦用材多所著墨,但藉由現況與圖面相較,可發現千 鳥破風上方之鴟尾、攢尖頂上方之露盤(寶塔)、以及位於角落鳥頭造形之鬼面,均一如 圖面所繪(圖 26-29)。較大的差別在於平瓦與丸瓦之配置位置,圖面上將丸瓦繪製於屋 面中心(圖 29),現場則將平瓦配置在中心(圖 26)。 依照臺灣漢式傳統建築禁忌,將平瓦配置在中心才是正確的作法;但對照同屬帝冠 式樣的奈良驛,以及奈良東大寺金堂上層屋頂、法隆寺南大門、金堂、五重塔等,屋面中 心均為丸瓦。換句話說,成工圖之屋面屋瓦配置,乃依日本傳統建築方法繪製,實際施作 在高雄驛之屋瓦,相對依循臺灣的建築傳統作配置。

圖 26 高雄火車站屋頂(蔡侑樺 2018 年攝)

圖 27 高雄火車站千鳥破風上方之鴟尾(蔡侑樺 2016 年攝) 圖 28 高雄火車站鳥頭造形鬼面(蔡侑樺 2016 年攝)

035


036

11 卷 | 第 2 期

圖 29 驛本家正立面詳圖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編號: 007A010155005,製圖單位:鐵道部,年代:1937 年。

除了屋瓦之外,現存正立面之大致模樣基本上與圖 29 所繪相仿,包括兩側的圓窗、 千鳥破風下面原裝設時鐘的圓窗,以及簷口柱頭裝飾等等(圖 30)。可惜圖 29 除記載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玄關(車寄)地坪為士林石鋪設並作斬石(士林石ブロック〔小叩き〕敷き)外,未再 交代其他外部裝修所使用之材料或工法,僅依圖 6「工事竣功報告書」記載,應包括磁 磚與石磚(ストンブロック)。磁磚為方形磚,為經嚴謹磁磚計畫而完成之作品,包括 於轉角處貼附轉角磚(圖 31),此乃符合同時期磁磚施作之品質。石磚以片假名「スト ンブロック」書寫,推測應為人造石(圖 32),乃如同同時期興建的高雄市役所廳舍外 牆一般。後者依其仕樣書得知使用的材料為中村式グラニット(中村式花崗岩),38 係由 中村式グラニット商會在關東大地震之後發展出來並取得專利的人造石材料,可隨建築 設計調整外觀顏色、造型及尺寸。高雄火車站之部分石材表面可見再施以斬石技法裝修, 而可見到水平向的斬石肌理(圖 33、圖 34)。 依文獻記載,日本人造石的使用自 1914 年東京火車站興建時左右開始,但初期發展 仍有變褪色、龜裂等種種問題。1920 年代後期所開發人造大理石「テラゾー」(terrazzo), 曾成功地被施用於駐日英國大 使館(1929 年落成),乃回收 大理石碎片,將其研磨為粉末 後,經調色、膠結壓縮後,形 成 類 似 石 版 的 材 料, 至 1930 年代後期,除了人造大理石之 外,日本的人造石已有人造ト ラパーチン、グラニット(人 造花崗岩)、富國石、カスト ストン、白丁場、小松石、千 掛石等多種。39

圖 30 高雄火車站兩側的圓窗、千鳥破風下面原裝設時鐘的圓窗,以及簷 口柱頭裝飾(蔡侑樺 2016 年攝)

38

根據〈高雄市廳舍新築工事仕樣書〉,收錄於「高雄市廳舍新營費ニ對シ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指令第八○九○號)」 (1937-09-01),〈昭和十二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四十三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庫補助永久保存書類》,國 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831011。

39

建築資料協會,《日本建築資料發達史.社團法人建築資料協會十五年史》(東京:日滿工業新聞社,1938),頁 32-33。文獻中僅記載テラゾー人造石被成功應用於英國大使館,推測所述之大使館,應為 1929 年落成的駐日英國大 使館。

037


038

11 卷 | 第 2 期

圖 31 高雄火車站各種轉角磁磚(蔡侑樺 2016 年攝)

圖 32 高雄火車站外牆石磚(ストンブロック),固定在 結構體上之樣貌(蔡侑樺 2021 年攝)

圖 33 高雄火車站玄關立柱及柱頭之石磚(ストンブロッ 圖 34 高雄火車站玄關石磚(ストンブロック)上的斬石 肌理(蔡侑樺 2018 年攝) ク)裝修(蔡侑樺 2018 年攝)

成工圖對於室內裝修用材有相對較多之記載,整理現存玄關、廣間兩空間之裝修用 材如表 2 所示。人造大理石(テラゾー)是廣間一般視線高度範圍內的主要材料,使用範 圍包含牆面、圓立柱及柱礎等(圖 35、圖 40)。前述說明人造大理石為 1920 年代後期所 開發的產品,依相關文獻記載,臺灣較早採用的案例為 1936 年落成的臺北公會堂,由臺 灣石材株式會社(簡稱臺灣石材)提供,因施作後廣受好評,臺灣石材因此有機會獲得更 多訂單。40 推測高雄驛的人造大理石亦由臺灣石材所提供,如圖 6 所示,臺灣石材為本工 程的「石工事」廠商。

40

建築土木資料集覽刊行會,《建築土木資料集覽 昭和十四年版》(東京:建築土木資料集覽刊行會,1939),頁 30。臺灣建築會,〈臺北市公會堂工事費區分〉,《臺灣建築會誌》,9(5)(1937),頁 36-40。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其他被指定使用的材料,尚包括鋁合金飾帶,位於廣間圓立柱人造大理石裝修之 上(圖 35、圖 41)。苦灰石石膏塗裝會用在以鋼筋混凝土或鋼骨鋼筋混凝土為基底的 牆面高處與梁構造,最後再以棉布團上油漆,並於梁板間以印花石膏作為線腳裝飾(圖 36、圖 37、圖 42)。另有木摺假梁天花板,包括高大的廣間曾採用纖維板作為天花板 頂板(圖 38、圖 43);賣店部分之天花板在施以白灰塗佈後,會再以有色的乳膠漆作 塗刷(圖 39)。 表 2 高雄驛玄關、廣間裝修構造 空間

構造部位

裝修內容

廣間

正常視線範圍 牆面

人造大理石(テラゾー(原文寫作テラゾウ))貼附,圓立柱上人造大理 石上方的裝修飾帶,為鋁合金材料

廣間

人造大理石 上方牆面

苦灰石石膏(ドロマイドブラスター)塗佈,再以棉布團上油漆(ペイント タンポ仕上げ)

玄關、廣間

混凝土樑

苦灰石石膏(ドロマイドブラスター)塗佈,再以棉布團上油漆(ペイント タンポ仕上げ)。樑板間的收邊線角以印花石膏貼附

廣間

木摺假樑 天花板

賣店

木摺假樑 天花板

纖維板(テックス張り)

白灰塗佈後,再以有色的乳膠漆塗刷(漆喰塗り イマルジョン著色仕上)

蔡侑樺整理自《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之〈側面詳細圖並ニ廣間斷面圖〉及〈廣間斷面圖〉。

圖 35 側面詳細圖並ニ廣間斷面圖局部(廣 間剖立面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 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 編號:007A010155006,製圖單位:鐵道部, 年代:1937 年。

圖 36 側面詳細圖並ニ廣間斷面圖局部(玄關剖立面)(廣間剖立面)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 計畫」整理,圖紙編號:007A010155006,製圖單位:鐵道部,年代: 1937 年。

039


040

11 卷 | 第 2 期

圖 37 側廣間斷面圖局部(廣間剖立面)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 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 紙編號:007A010155008,製圖單位:鐵道 部,年代:1937 年。

圖 38 廣間斷面圖局部(攢尖頂下方天花板 構造)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 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 編號:007A010155008,製圖單位:鐵道部, 年代:1937 年。

圖 39 廣間斷面圖局部(賣店處之剖立面圖)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 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 編號:007A010155008,製圖單位:鐵道部, 年代:1937 年。

圖 40 高雄火車站廣間圓立柱與柱礎,為人造大理石裝修 (蔡侑樺 2018 年攝)

圖 41 高雄火車站廣間圓立柱上的裝修飾帶,依文獻記載 應為鋁合金(蔡侑樺 2018 年攝)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圖 42 高雄火車站玄關鋼筋混凝土梁,依文獻記載,表面 圖 43 高雄火車站廣間木摺天花板,依文獻記載,其頂板 係施以苦灰石石膏(ドロマイドブラスター)塗佈, 由纖維板構成(蔡侑樺 2018 年攝)。 再以棉布團上油漆,梁板間之線腳裝飾則為印花石 膏貼附(蔡侑樺 2018 年攝)

廣間後方的待合室(候車室)雖然絕大部分已遭到拆除,但仍有些微牆面緊貼廣間 被保留下來,其中位於原壹、貳等待合室側乃以人造大理石貼附(圖 44),位於另一側 之原參等待合室則以馬賽克磁磚貼附(圖 45)。對照圖說,的確可見以圖示表現兩空間 裝修用材之差異,可分別對應人造大理石及馬賽克磁磚(圖 46)。同圖說對於兩空間之 牆面高處、天花板亦有不同的指定作法,如表 3 所示,從中呈現兩組材料相對應之空間 等級。

圖 44 高雄火車站原壹、貳等待合室牆面之人造大理石裝 修(蔡侑樺 2018 年攝)

圖 45 高雄火車站原參等待合室牆面之馬賽克磁磚裝修(蔡 侑樺 2018 年攝)

041


042

11 卷 | 第 2 期

圖 46 各所詳細圖局部(壹、 貳等待合室及參等待 合室之剖立面圖) 資料來源:2018 年「日治時期 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 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圖紙 編 號:007A010155007, 製 圖 單位:鐵道部,年代:1937 年。

表 3 高雄驛壹、貳、參等待合室裝修構造 空間位置

壹、貳等待合室

正常視線範圍 依圖面判斷應為人造大理石 內的牆面

較高的牆面

天花板

參等待合室

依圖面判斷應為馬賽克磁磚

以苦灰石石膏(ドロマイドブラスター)塗佈, 以白灰塗佈後,再以有色的乳膠漆塗刷 再以棉布團上油漆(ペイント タンポ仕上げ)

纖維板

蔡侑樺整理自《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之〈各所詳細圖〉。

依圖面判斷應為木摺天花板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伍、結論 《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為原藏於鐵道部及臺灣鐵路管理局的一套建築圖說, 2018 年經過「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後,圖紙被予以 攤平、數位化,而有機會被予以仔細研究、檢視。本文即以這套圖為研究對象,除進行 圖面盤點,並檢視相關戳印記號之外,也藉由圖說比對現況,耙梳整理高雄火車站之建 築特質。 現存圖說共有 50 張,根據圖說上的戳印,可知整套圖應作成於 1937 年 8 月 9 日, 正為清水組與鐵道部簽訂施作承攬契約正式生效日 1937 年 10 月 26 日之前不久。不過鐵 道部內奉命執行高雄驛新建計畫之規劃設計案,應在 1934 年 11 月 13 日已展開,雖然直 到 1936 年,日本國會才通過高雄驛之興建預算。 圖說依建築空間區分,乃包括驛本家、事務所、月臺及公共廁所四個部分。根據圖 說上之編號與內容,可推知驛本家部分編號 1 號之平面圖應已佚失;月臺部分至少有 2 張佚失。雖然無法見到驛本家部分之原始平面圖,因臺灣鐵路管理局曾委託柯煥生於戰 後 1948 年 11 月 20 日完成「臺灣鐵路管理局高雄車站建築圖」,共留下 2 張,且其中 1 張就是車站平面圖。經研究判斷,柯煥生所繪平面圖應與日治時期原圖差異不大,可補 足《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所缺漏相當重要的一枚圖面。 經分析相關圖面,可知高雄驛建造完成之初,平面格局迥異於今日對於火車站之空 間經驗,具備當時大型鐵道驛站之空間特色。中央廣間立面基本上以底邊為直徑畫成的 圓弧及底比高為 2 比 1 的三角形作計畫,量體邊界多落在這些幾何線條交會處。建築構 造中則大量採用 1920 年代關東大地震之後發展出來的新興構造或材料,如鋼骨鋼筋混凝 土構造,或是用於裝修材的人造石等。 雖然以留存的玄關、廣間現況與圖面相較,多數設計樣貌均相互吻合,但具代表性 特徵之帝冠式攢尖頂之屋瓦配置卻與圖面有部分差異,現況係以平瓦作為屋面中心,符 合臺灣漢式傳統建築之施作慣例;圖面上卻以丸瓦作為屋面中心,為日本社寺建築較常 見之作法。因此,差異現象之產生,或許是施作人員依其對漢式傳統建築之認識而施作; 另一種可能,則為施作者為尊重臺灣的建築文化,衍生現場施工時對於屋瓦布置之調整。 不管如何,兩種可能皆屬於臺、日兩地不同建築文化相互交流所形成之結果。

043


044

11 卷 | 第 2 期

參考書目/ 一、檔案 《高雄機關庫附屬軟化裝置給水用タンク及ビ下部機械室共新築外五件工事》(1937),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 數位典藏中心暫管,典藏編號 007B590944108。 《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1937),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未 刊載之研究計畫)。 《臺灣鐵路管理局高雄車站建築圖》(1945),2018 年「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建築圖面清查整理及數位化典藏計畫」整理(未 刊載之研究計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數位典藏中心暫管。 「台南市市場營繕費資金借入(指令第六六七二號)」(1934 年 11 月 1 日),〈昭和九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五卷地方〉, 《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庫補助永久保存書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625002。 「台南市時局匡救市區改正工事費資金借入(指令第六七○四號)」(1934 年 11 月 1 日),〈昭和九年國庫補助永久保 存第五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庫補助永久保存書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625003。 「 宇 敷 赳 夫( 任 工 業 研 究 所 技 師; 二 等; 依 願 免 本 官; 賞 與 )」(1941 年 5 月 1 日 ),〈 昭 和 十 六 年 五 月 臺 灣 總 督 府 公 文 類 纂 高 等 官 進 退 原 議 〉,《 臺 灣 總 督 府 檔 案. 進 退 原 議 公 文 類 纂 》, 國 史 館 臺 灣 文 獻 館, 典 藏 號: 00010111083。 「 坂 本 敏 一 任 臺 灣 總 督 府 交 通 局 技 師、 官 等、 俸 給 」(1932 年 12 月 1 日 ),〈 昭 和 七 年 十 月 至 十 二 月 臺 灣 總 督 府 公 文 類 纂 高 等 官 進 退 原 議 〉,《 臺 灣 總 督 府 檔 案. 進 退 原 議 公 文 類 纂 》, 國 史 館 臺 灣 文 獻 館, 典 藏 號: 00010072072X002。 「高雄市廳舍新營費ニ對シ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指令第八○九○號)」(1937-09-01),〈昭和十二年國庫補助永久保 存第四十三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庫補助永久保存書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831011。 「羅東街市場改築資金(指令第六五二二號)」(1934 年 10 月 1 日),〈昭和九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十八卷地方〉, 《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庫補助永久保存書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634005。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檔案,〈要塞地帯法.御署名原本.明治三十二年.法律第百五号〉。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典藏,典藏 編號:御 03736100。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檔案,〈大正十年法律第七十一号(度量衡法中改正法律)施行ニ関シ度量衡ヲ「メートル」法ニ統一 ノ第一次猶予期間ヲ延長ス〉。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典藏,典藏編號:A14100383400。 徐明福(2016),〈高雄火車站 3 維掃描點雲圖〉。國立成功大學徐明福教授研究室提供。 清水建設株式會社(時間不詳),〈清水建設在臺完成之建築史料一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0.002.019_6。 作者不詳(年代不詳),〈高雄火車站〉,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5.388。

二、書籍、期刊與報告 山崎兌(1950),《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施設》,建築學大系 36。東京:彰國社。 日本建築學會(1972),《近代日本建築學發達史》。東京:丸善出版社。 佐藤嘉明(2006),《神奈川県庁本庁舎と大正 昭和初期の神奈川県営繕技術者に関する建築史的研究》。橫濱市: 横浜国立大学博士論文。 李文環(2017),〈高雄火車站的歷史文化研究〉,收於徐明福計畫主持,《高雄市歷史建築「高雄火車站」修復及再 利用計畫》。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武澤贇太郎(1940),《昭和十五年版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昭和十五年十月十五日現在) 旅費計算用 改正 臺灣鐵道旅客運賃總覽》。臺北:臺灣旅行案內社。 建築土木資料集覽刊行會(1939),《建築土木資料集覽 昭和十四年版》。東京:建築土木資料集覽刊行會。 建築資料協會(1938),《日本建築資料發達史.社團法人建築資料協會十五年史》。東京:日滿工業新聞社。 臺北市役所(1940),《臺北市概況》(昭和十五年版)。臺北:臺北市役所。 臺灣建築會(1937),〈臺北市公會堂工事費區分〉,《臺灣建築會誌》,9(5),頁 36-40。


由《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認識高雄火車站

臺灣總督府(1936),《昭和十一年七月一日現在 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6),《昭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 鐵道職員錄》。臺北:臺灣總督府 交通局。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7),《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第三十八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8),《臺灣總督府鐵道年報 昭和十二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9),《臺灣總督府鐵道年報 昭和十三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40),《臺灣總督府鐵道年報 昭和十四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41),《臺灣總督府鐵道年報 昭和十六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1944),〈高雄驛竣功式に於ける長谷川總督告辭 (六月二十日)〉,收於臺灣總督府官房 文書課,《諭告訓達類聚》,頁 152-153。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臺灣鐵道史 中卷》。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三、報紙(依時序排列) 〈高雄驛の移轉を見越して 土地思惑者らが暗躍 一圓半位の土地が月餘で 八、九圓に暴騰〉(1936 年 3 月 12 日), 《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三ケ年繼續で 臺北驛を改築 高雄驛と共に特別議會に提出 總工費は四百九十萬圓〉(1936 年 4 月 5 日),《臺 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新高雄驛の敷地 土地收用規則適用か 臺南州當局の斡旋も效なく 所有者が頑張るので〉(1936 年 4 月 8 日),《臺 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高雄驛用地 買收略完 著手最後調查〉(1936 年 6 月 12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4 版。 〈高雄驛改良事務所設置さる〉(1936 年 7 月 1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鐵類建築材料昂騰 高雄市衙及高雄驛 新築工費各不足數萬圓〉(1937 年 1 月 23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12 版。 〈高雄愈よ要塞地帶に 陸、海軍省告示(十一日附)を以て 初代司令官は同品大佐〉(1937 年 8 月 17 日),《臺灣 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新高雄驛 地鎮祭 きのふ嚴修さる〉(1937 年 12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新高雄驛(模型) 目下工事中のもの〉(1938 年 1 月 9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押さずに“一列勵行”して下さぃ 高雄駅改札口の殺人的雜沓〉(1941 年 7 月 22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四、數位資源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045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 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 的一種觀察 撰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教授 謝貴文

摘要 位在高雄市最北端的茄萣白砂崙萬福宮,於 2020 年舉辦盛大的庚子科五朝王醮,展 現在地文化特色與社區參與度,而獲登錄為市定民俗。本文就此一醮典進行整體觀察, 探討其中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的課題。研究發現其建醮的根本目的在為神明 生產靈力,透過各種「熱鬧」來展演神明的靈驗,藉此匯集更多的人氣與奉獻,生產更 大的靈力,同時也藉由「婉飾」維持其神聖性。另外,此次王醮透過不同的遶境活動, 展現與灣裡萬年殿、中洲保生宮等廟不同程度的交陪關係;同時也舉辦各項藝文展演與 社區導覽活動,開發文創商品,並積極爭取文資身分的認定,都可看見社區營造、文化 資產、文化產業等國家政策之影響。這些呈現出民間信仰運作的三層結構,最內層是靈 力生產的邏輯,中間層是廟宇對外的交陪關係,最外層則有國家力量的作用。

關鍵詞:白砂崙萬福宮、王醮、靈力生產、交陪關係、國家在場

本文承蒙白砂崙萬福宮人員在訪視期間的諸多協助,及本期刊兩位匿名審查人提供寶貴意見,在此一併致謝。 投稿日期:2021 年 8 月 19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9 月 17 日

047


048

11 卷 | 第 2 期

Spiritual Power Production, Companionship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State: An Observation of the Gengzi Year's Sacrificial Ceremony in Baishalun Wanfu Temple in Qilian District Kuei-Wen Hsieh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Located in the northernmost area of Kaohsiung City, Baishalun Wanfu Temple has held a grand sacrificial ceremony in 2020 to showcas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it is registered as a folklore. This thesis observes this sacrificial ceremony and discusses the issues of spiritual power production, companionship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stat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e sacrificial ceremony is to produce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gods, through various lively activities to show the spiritual power of the gods, so as to gather more popularity and dedication, and produce greater spiritual power, and at the same time use the method of “euphemism” to maintain its sanctity. In addition, this sacrificial ceremony demonstrated different degrees of companionship with temples such as Wanli Wannian Temple and Zhongzhou Baosheng Temple through the detours of gods. At the same time, various arts and cultural exhibitions and community guided activities were held,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ere designed. Actively striv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ultural assets, all of which can see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policies such a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ultural asset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These present a three-tier structure of the operation of folk beliefs.

Keywords: Baishalun Wanfu Temple, the Sacrificial Ceremony of the Prince, Spiritual Power Production, Companionship, the Presence of the State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壹、前言 貳、醮典流程與內容 參、靈力生產 肆、交陪關係 伍、國家在場 陸、結語

壹、前言 王醮源於瘟神信仰。在華南沿海一帶因高溫多濕,易有瘟疫流行,先民相信乃瘟神 (或疫鬼)之法力所致,而有驅疫禳災之俗,其中以廣東、福建、臺灣最盛。瘟神之祭 典稱為「王醮」,在臺灣通常為三、五年或十二年舉行一次,但多數為無定期,由神示 意而行之。建醮之時,裝飾帆船,載上王爺神像或其他器物,號稱「王船」,將其放流 於海(遊地河)或予焚化(遊天河),象徵瘟疫帶往他方,號稱「送瘟」。民間認為若 王船過小或添儎簡陋,王爺不悅即不肯為民逐疫,故必耗巨資盛大為之,而形成本地最 具特色的民俗活動。1 王醮雖於臺灣、澎湖及金門等地皆可見之,但以歷史傳統、儀式規模及地方參與度 來看,仍以臺南至屏東的沿海地區最具特色與價值,亦最受學界重視。此一區域的王醮 可分為曾文溪、急水溪、許縣溪(鹽水溪支流)、二仁溪、東港溪等五大流域系統,其 中以曾文溪的西港慶安宮「西港刈香」、東港溪的東隆宮迎王平安祭典最負盛名,分別 於 2009 年、2010 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重要民俗。許縣溪流域的關廟山西宮、 歸仁仁壽宮及保西代天府(大人廟)三廟,因素有交陪的傳統,任一廟舉辦王醮時,其 他兩廟所屬香境皆會動員參與遶境,亦於 2019 年以「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之名登 錄為重要民俗。 高雄市最北端的茄萣區有四大公廟,除崎漏正順廟外,白砂崙萬福宮、頂茄萣賜福 宮、下茄萣金鑾宮皆會不定期舉行王醮,與臺南市的灣裡萬年殿、喜樹萬皇宮俱屬二仁

1

劉枝萬,〈臺灣之瘟神信仰〉,收於氏著,《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1990),頁 225-231。此為劉氏在 1960 年代的觀察,但依謝國興近年來的調查,臺灣主要舉行王醮的西南沿海地區,曾文溪、急水溪、東港溪流域系統 都是三年一科,許縣溪、二仁溪流域系統則為十二年一科或不定期。氏著,《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紀錄》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頁 23-25。

049


050

11 卷 | 第 2 期

溪流域系統。本文所要討論的即是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其自 2019 年底成立建 醮委員會,歷經跋主會、迎新王、造王船、豎燈篙、校棚、遶內外境、宴王、放水燈、 普度、出境等流程,至 2011 年初送新王、過火、謝燈篙,才告圓滿完成。整個醮典因內 容完整而豐富,且在地民眾參與度極高,深具歷史意義、文化價值與在地特色,而獲高 雄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會登錄為市定民俗。 歷來有關王醮的研究並不少見,但聚焦在西港、東港兩地。劉枝萬最早關注到臺南 西港的瘟(王)醮祭典,尤其對醮場設施與各日祭儀有詳盡的紀錄。2 其後康豹(Paul R. Katz)、李豐楙則對東港迎王祭典有所討論,前者從道士科儀、王船歷史源流及遶境特 有陣頭,說明該祭典具有逐瘟的本意,但其他參與者卻將迎送之神視為能逐瘟的王爺, 以此呈現瘟神與王爺信仰之差異;3 後者不僅對整個醮祭科儀有詳細的記錄與分析,也指 出其迎王與送王的儀式,皆與千歲爺的「代天巡狩」有關,而非只是送瘟而已,這在道 士與鎮民之間有不同的認知。4 近年謝國興對西港王醮有更完整的討論,尤其掌握到慶安 宮的傳統醮事簿,對少為人知的王府行儀有深入的探討,並與臺閩其他王醮進行比較。5 這些王醮研究雖深具學術價值,但主要偏重於少數人參與、制度性的道士科儀與王 府行儀,較無法呈現地方、廟方或社區居民在其中的作用;而王醮所迎送之神究竟為瘟 神或代天巡狩,亦非大多數參與者所關注的問題。梅慧玉在討論臺南安平與南投埔里的 醮儀時,即認為應呈現儀式背後地方、社區或人的主體性,雖然這兩地所舉行的並非王 醮,但其關注到「交陪境」與禮數、「做醮即普度」與「如何做醮」的在地思維,6 仍是 王醮研究值得參考的取徑與視角。此外,丁仁傑從地方性與大型地方性來討論西港刈香, 並將其放入「全球—國家—地方」的連結脈絡中思考,7 亦跳脫傳統儀式研究的框架,提 供更寬廣觀察王醮的視野。

2

劉枝萬,〈臺南縣西港鄉瘟醮祭典〉,《臺灣民間信仰論集》,頁 285-400。

3

康豹,〈屏東縣東港鎮的迎王祭典:台灣瘟神與王爺信仰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0(1990), 頁 95-210。

4

李豐楙,《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5

謝國興,《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紀錄》;《禮祝下鄉:驅瘟逐疫祭典中的王府行儀——臺南、東港、漳 州比較研究》(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1)。

6

梅慧玉,〈「交陪境」與禮數——以臺南市安平區的二次醮儀為例〉,收於莊英章、潘英海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 化研究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頁 145-177;梅慧玉,〈做醮與地方社會:以埔 里兩次醮儀為例〉,《民俗曲藝》,187(2015),頁 211-296。

7

丁仁傑,〈地方性與大型地方性:「全球—國家—地方」連結脈絡中的民間信仰〉,收於氏著,《重訪保安村:漢人 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2013),頁 341-434。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本文同樣不對此次萬福宮王醮的個別儀式進行討論,而是著重於整體醮典中所呈現 的運作邏輯、社會關係與國家力量。事實上,該王醮雖設有王府,但並無禮生及固定行 儀;而道士在醮壇所行演的科儀,則視之為例行性程序,甚至未載於秩序冊的行事曆中, 顯非整個醮典的重點所在。廟方與外界所關注的是王船的製造與規模、迎請及恭送新王 的場面、「出境」及遶境的熱鬧;而以「立筊」神意決定啟建王醮、設置天壇擲筊選出 主會與紅黑旗官、由王爺公陪同新王坐轎至庄內選取「船代」、配合舉辦藝術聯展與相 關文化活動等,則被認為具有地方特色與現代創意。以下即根據筆者實地的訪視、廟方 所提供的資料、媒體報導及有關的網路影片,先概述本次王醮的流程與內容,再透過這 些重要及特色活動之分析,運用相關理論與研究成果,探討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 在場等課題,期能從更多元面向觀察此次醮典,並豐富王醮研究的內涵。

貳、醮典流程與內容 白砂崙位於臺南與高雄交界的二層行溪(二仁溪)之下游南側,與北邊臺南灣裡隔 溪相望,西臨臺灣海峽,東為高雄市湖內區,南與頂茄萣接壤。清代文獻書為「白沙崙」, 隸屬於臺灣縣文賢里一圖。清末臺灣建省後,改為臺南府安平縣文賢里。日治時期的行 政區劃有多次變動,1920 年改隸高雄州岡山郡湖內庄圍仔內。戰後 1950 年自湖內鄉分出, 與頂下茄萣、崎漏合併為茄萣鄉,下設福德、萬福、白雲三村,居民習慣稱公廟萬福宮 之北為「頂頭」、南為「下頭」。8 萬福宮為白砂崙的信仰中心,主祀李、池、吳、朱、范五府王爺。創建年代已無可 考,因廟內保存有 1877 年的「澤被海濱」匾,沿革碑記即載該年建廟。迄今已經歷多次 修建,最近一次為 1988 年重建,1992 年落成安座,拆除之舊廟結構則於國立自然科學 博物館展示。舊時該廟刈香與建醮頗多,故有「三年香,五年醮」之說,此非指舉辦的 週期,而是有頻繁之意。9 戰後共舉辦八次王醮,分別為 1960 年庚子科、1966 年丙午科、

8

蘇清良,《沙鯤煙月:白砂崙與萬福宮的往事追憶》(高雄:白砂崙萬福宮,2012),頁 28-35。

9

如清代臺灣民間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之說,用以呈現當時社會動亂頻繁。

051


052

11 卷 | 第 2 期

1974 年甲寅科、1980 年庚申科、1985 年乙丑科、1992 年壬申科、2002 年壬午科,及此 次跨越 2010 至 2011 年的庚子科。另在 1970 年舉行庚戌科祈安清醮;1976、2006 年分 別舉行丙辰香科出巡大典、丙戌香科「王爺文化祭」活動。 庚子科王醮緣於 2019 年 7 月,有一女信徒在萬福宮內擲出立筊,經該廟主任委員陳 嘉川擲筊請示神意,再扛轎請王爺公降駕指示,才確認在相隔十八年後再次舉辦王醮。 2019 年 12 月 22 日成立建醮委員會,共分行政、文化、總務、購買、祭神、收付、招待等組, 主要以該廟管理委員會的委員為骨幹,再納入在地熱心與專業人士。其中特別成立文化 組,負責策劃宗教文化系列活動,由砂崙國小退休校長李天財擔任組長、彩繪名家蘇榮 仁任副組長,組員網羅砂崙國小現任校長簡靜慧、記者蘇福男、導演翁進忠、攝影家郭 志源等人,顯示對此次醮典的文化性甚為重視。 一般醮局皆設有主會、主醮、主壇、主普等「四大柱」,代表信眾執行醮典的祭拜 儀式,享有最高的榮譽與功德,通常也是建醮經費的主要贊助者。萬福宮的正副「四大 柱」、三官首、天燈首及黑旗官、紅旗官之產生方式甚為講究,第一階段開放給各界人 士自由登記,由於人數不足,第二階段再由王爺公坐大轎親自邀請適當人選來參加,參 選者除須具備財力、有熱忱外,人格操守也是一大要件。10 2020 年 5 月 24 日,廟前搭起 天壇,所有參選者以擲「天公筊」方式決定各職位,除個人外,亦有以廟壇或公司行號 的名義擔任之。 王醮的原始目的在於送瘟,早年具有瘟神性質的王爺乘船從海上而來,故到海邊或 水邊請王及送王,並製造其所搭乘的王船,成為整個王醮的重點所在。萬福宮於 2020 年 7 月 1 日在廟埕左方搭建王船廠,準備開始建造王船。西港、東港等地的王醮,因「代 天巡狩」千歲爺僅停留數日,故都是先造好王船,再行請王;但萬福宮的新王因駐駕半 年之久,故先於 2020 年 7 月 26 日迎請新王,再於王船廠內製造王船。11 在請王之前,廟方已備妥尚未開光的五尊新王公及與王船有關的天上聖母、廠官爺、 總趕公等紙雕神像。當天一早這些神尊乘坐大轎,在紅、黑旗及庄內文武陣頭的前導下,

10

蘇福男,〈茄萣萬福宮擲筊選各會首 睽違 18 年王船醮典啟動〉,《自由時報電子報》(2020 年 5 月 24 日),生活版。 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75885。

11

感謝審查委員提示新王駐駕半年之久,有個意義是讓信眾有充分時間前來參拜及「寄附」,具有經濟的功能。先請王 再造王船、送王是茄萣王醮的特色,但亦有例外,如 2008 年賜福宮戊子科王醮,2007 年 11 月 25 日開斧造船,2008 年 3 月 18 日請新王,3 月 30 日王船出廠,5 月 3 日送王,請王至送王僅約一個半月。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浩浩蕩蕩前往庄西海邊迎請新王。在道長 為各神尊開光後,各神轎在紅頭法師的 召請儀式下「發輦」,陸續衝入海面準備 迎接新王的到來,岸上則有廟方委員虔誠 祭拜及文武陣頭熱鬧的表演。在歷經五個 半鐘頭的等待及來回迎請後,所有神轎突 然衝入海面,一陣推擠下拔起插在海中的 紅、黑旗,代表新王公已經降臨人間。眾

圖 1 新王駐駕的「王府」(作者自攝)

委員及各陣頭、神轎再整隊回廟,將新王 公等各神尊安座於廟前左方的王府。隨後由萬福宮開基老王乘坐神轎,前往庄內尋找王 船上服務的神職人員「船代」,獲選者都回到廟前由王爺公決定擔任的職務,計有正代、 副代、領班、水手各一名及船員四名。 2020 年 8 月 2 日,天上聖母、廠官爺、總趕公等神尊移駕王船廠安座,同時也豎起 燈篙,宣告王船廠正式運作。8 月 16 日在紅、黑旗及文武陣頭的前導下,萬福宮委員與 主會等人前往臺南市大慶木材行「取 區多由神明指示取

」,即選取製造王船龍骨的材料。有異於臺南地

地點,並以香境內茂盛的榕樹為主,由王船師傅親自鋸下樹幹;萬

福宮則直接至木材行找現成品,由神轎內的王爺選取所要的木頭,再請木材行裁切成王 船所需規格,以紅綢包覆運回王船廠,主會與船代人員隨行護持。這種作法雖較少神秘 性與儀式性,但卻能選取特殊材質的木料,如此次採用俗稱「紅雞油」的頂級櫸木,即 在全臺十分罕見。此外, 的規格也決定王船的大小,此次其長度 19.8 尺、寬度 1.98 尺、 厚度 1.98 尺,通常長度的 3 倍即是王船總長度,亦即該王船將長達 60 尺,足與東港東 隆宮的王船相媲美。12 早年白砂崙漁港甚為發達,造船廠有五、六家之多,因此造船師傅人才輩出,也參 與建醮王船的製造。萬福宮歷來各科王船,皆由在地的「西部師」蘇春發師傅帶領工班 打造,這也形成此地王醮的一大特色。遺憾的是蘇師傅於五年前發生車禍,至今仍昏迷

12

蘇福男,〈茄萣萬福宮王船開斧 明年 1 月 17 日送王〉,《自由時報電子報》(2020 年 8 月 19 日),生活版。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394005。

053


054

11 卷 | 第 2 期

不醒,此次王船乃委請另名在地傑出匠師郭岩山負責,他曾是蘇春發工班主要大將,兩 人合作無間打造過數艘王船,包括目前全臺最大艘王船紀錄,即 2015 年新竹南天府武聖 帝君宮長達 62.8 尺的大王船。13 2020 年 8 月 16 日舉行開斧儀式,宣告王船打造工程正式展開。由於王船乃「代天 巡狩」千歲爺乘坐之寶船,在製造過程亦如神像一般,注重其神聖性及吉祥寓意。8 月 25 日舉行合龍骨入寶儀式,由主會在船

鑿洞中置入龍銀,兩邊各 7 個,象徵為地方帶

來財富。11 月 7 日進行安龍目,其猶如人的「靈魂之窗」眼睛,一方面為王船注入靈魂, 另方面指引航行的方向。兩邊龍目同樣鑿 洞置入各 1 個龍銀,亦取富貴之意。歷經 四個月的工期,廟方宣稱耗資 500 萬元、 全臺第三大的王船於 12 月 20 日完工,高 雄市長陳其邁、立委邱志偉與市議員陳明 澤、黃明太、李亞築等人為王船出廠剪綵, 並為其龍目開光點眼。此次造船及彩繪皆 由本地匠師擔任,並有不少義工熱心協

圖 2 萬福宮的全臺第三大王船(作者自攝)

助,可惜在出廠前移動作業時,因操作不 當導致王船傾倒,意外壓死一名義工。當 晚萬福宮王爺公即降駕指示,新王千歲爺 已將該名義工納為麾下部眾,廟方也發起 募款為其料理後事。14 在王船出廠之前,各項建醮工作也陸 續展開。2020 年 12 月 6 日主會壇登殿, 由「四大柱」及各會首共設置 12 個主會 壇,每個醮壇皆雄偉壯觀、富麗堂皇,也

圖 3 庄內各戶人家豎立燈篙(作者自攝)

13

蘇福男,〈茄萣萬福宮舉辦科儀 60 尺王船雛形初現〉,《自由時報電子報》(2020 年 9 月 9 日),生活版。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Kaohsiung/breakingnews/3286908。

14

蘇福男,〈高雄萬福宮全台第 3 大艘王船熱鬧出廠 陳其邁開光點眼〉,《自由時報電子報》(2020 年 12 月 20 日), 生活版。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86814。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為全庄帶起建醮的熱鬧氣氛。12 月 13 日豎燈篙,其乃指豎列高竿,其上有燈與旗,白 日旗幟飄揚,夜晚照耀觸目,無遠弗屆,為醮場最明顯之標識,用以對天神、地祇、孤 魂等表示此地將舉行建醮祭儀,歡迎蒞臨。15 此次王醮先由萬福宮在廟前豎立燈篙,後再 由庄內各戶人家豎立。因豎立燈篙即代表建醮之聖域,必須保持潔淨,若家中有人亡故 而未滿周年者,即不可豎立之。 2012 年 1 月 1 日舉行校棚,亦即往白砂崙北岸的灣裡遶境。校棚亦有書「架棚」者, 即在王醮尾聲「出境」之前,先前往鄰庄遶境,讓文武陣頭預演一番。「架棚」原為「架 枰」,枰是長條木板,通常指藝閣類陣頭正式組設完成,接受神明校閱,例如蜈蚣陣第 一次出陣需先架枰,後來因臺語發音相同,而多被寫成「架棚」。16 以往此地王醮皆前往 鄰庄頂、下茄萣校棚,17 但此次卻前往交陪境灣裡遶境,已可視為是「出境」。不過,二 仁溪流域慣以起醮鼓之後到外地遶境才算是「出境」,18 此次在起醮鼓之前往灣裡遶境, 僅可視為校棚,但仍是文武陣頭盡出,且遶境範圍幾乎涵蓋灣裡全境各角落,顯示兩地 深刻的情誼,已達轄境交融的關係。 1 月 3 日舉行遶境,各神轎及文武陣頭先至鄰庄頂、下茄萣遊境,再於白砂崙境內 各角落遶境。白砂崙雖與頂、下茄萣同屬茄萣區,但關係卻不若與灣裡緊密,至 1985 年 乙丑科王醮才開始前往遊境。至於茄萣最南端的崎漏,建醮時會往頂、下茄萣校棚或遊 境,但與白砂崙幾無往來。「遊境」是指廟方以庄內或聯庄所組訓的陣頭隊伍,前往有 交陪關係的廟宇參拜,再以該廟為中心在周邊略為遶行,這與「遶內境」或「遶外境」 遶行本境或交陪境各角落有明顯區別,19 從中亦可看出白砂崙與頂、下茄萣及灣裡之間確 有親疏之別。遶內外境結束後,當晚進行萬福宮內及外壇的焚油逐穢儀式,因其作為道 士舉行醮儀的場地,必須保持完全的潔淨。

15

劉枝萬,《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臺灣祈安醮祭習俗研究之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6),頁 81。

16

此一「校棚」(架棚)的定義說法,感謝審查委員的指點。

17

李香嬅,〈戰後茄萣居民的經濟生活與宗教活動〉(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 124。

18

林俊宏,〈從遶境談社群關係的分與合——以灣裡萬年殿戊子年王醮為例〉,《臺灣學研究》,7(2009),頁 109。

19

林俊宏,〈從遶境談社群關係的分與合——以灣裡萬年殿戊子年王醮為例〉,頁 98。

055


056

11 卷 | 第 2 期

1 月 4 日卯時行起醮鼓,宣告五朝醮 典科儀正式展開,由道士團在內外壇主持 操演。以往其內外壇主持道士皆以擲筊產 生,若內壇由外地道士獲選,外壇則保留 給本地道士;此次則內外壇皆委由庄內四 代相傳的道士壇負責,更增添在地性。當 日紅頭法師也為境內的家戶進行「煮油淨 宅」的儀式,藉由火、煙與強烈蔴油味,

圖 4 頂、下茄萣「遊境」(作者自攝)

驅逐境內的不潔邪煞,使之徹底地潔淨 化。主持此一儀式的紅頭法師,亦負責關輦轎、回轎問事、踏火等法事,在此次醮典同 樣扮演重要角色,其亦為在地四代傳承的法師。 1 月 5、6 日下午舉行友境宴王,由交陪境前來設宴款待「代天巡狩」新王公,表達 敬意與謝意。1 月 7 日進行放水燈,由各會首親捧紙紮水燈,在道士舉行祭拜儀式後, 搭乘船隻至外海施放,以招引水上孤魂前來接受普度。當地乃一傳統漁村,居民與海共 生共存,必須特別照顧海上孤魂,方能免其作祟,確保平安。1 月 8 日舉行進表儀式, 在廟埕對面搭設祭臺,道士行演「登棚拜進硃表」的科儀,象徵升天以呈進表文,將參 與王醮的信眾心意具體上呈,也宣告醮儀圓滿完成。當晚在白雲里運動公園舉行盛大的 普度,各會首皆有設有普度棚,除準備豐富的豬、羊、米及各式祭品,並以燈光、果雕、 電動花燈等裝飾得美輪美奐,頗有相互較勁的意味。現場除道士登壇主持普度儀式外, 還有熱鬧的歌星表演聯歡晚會及高空煙火施放,度過一個人鬼同歡的夜晚。 1 月 10 日舉行「出境」,即各神轎及文武陣頭前往交陪境臺南仁德中洲遶境。出境 乃離開廟方自身轄境,前往外地「遊境」或「遶外境」,此行即屬於後者。有異於「遊境」 僅遶行有交陪關係的廟宇周邊,「遶外境」則是遶行交陪情誼較深的廟宇轄境,有將兩 地轄境融合為整體之意。20 白砂崙萬福宮與中洲保生宮交情素來深厚,每逢王醮或刈香等 重大祭典,皆會前往中洲遶境,以致其特有的馬頭鑼陣(又名「師公弄和尚」)會由孩 童唱誦;「噠滴噠!中洲食白肉。」記錄歷來「出境」中洲受到熱情接待的場景。此次

20

林俊宏,〈從遶境談社群關係的分與合——以灣裡萬年殿戊子年王醮為例〉,頁 98。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不僅該廟五府各王神轎及庄內各廟壇之文武陣頭、35 匹王爺馬全數參與,且交陪廟灣裡 萬年殿、三鯤鯓天宮壇、湖內太爺公館福安宮亦派神轎及陣頭助陣,總人數多達近三千 人。除中洲保生宮派出陣頭熱情迎接外,境內各角頭廟、神壇及住戶都設置香案,準備 飲料點心歡迎遶境隊伍,居民還會鑽轎底,猶如本地神明遶境一般。中午由保生宮設宴 款待所有遶境人員,萬福宮主委代表敬獻禮金 288 萬元,保生宮主委僅「撕紅」即予退 還,21 見證兩廟、兩地情誼之深厚,已非金錢可以衡量。 1 月 17 日舉行最後重頭戲「送王」。 新王公在白砂崙駐駕近半年後,將搭乘王 船返回天庭。前一晚道士團舉行和瘟押煞 儀式後,再由主會首恭請新王公登上王 船。當日早上 6 時,在成千上萬的信眾簇 擁下,將王船從廟前牽拉至庄西海灘燒 化。沿途由消防車在王船前灑水淨街,亦 象徵「開水路」,再由數百名赤腳男性牽

圖 5 赤腳男性牽拉王船(作者自攝)

拉王船纜繩前進,過程由船上總指揮以旗 號掌控,船代則會灑下紙錢,以免孤魂干擾。全程嚴禁呼喊船代及水手名字、跨越王船 拉繩、民眾站得比王船高或在戶外曝曬內衣褲等,女性及妻子坐月子、戴孝之男性皆不 可碰觸王船,以避免不潔汙染。 歷經約四小時,王船牽拉至海灘,由大型吊車移至定位,並安裝船桅、堆置金紙添 儎,船代則解下腰間所繫「本命」紙像,丟入添儎堆後離船,代表結束此次王船的服務 工作。10 時 30 分王船點火燃燒,不到一小時,三枝船桅陸續倒下,船體也化為灰燼, 宣告送王儀式圓滿完成。有異於東港東隆宮燒王船時,各神轎偃旗息鼓默默離開,現場 嚴禁喧嘩,充滿押送疫鬼的嚴肅氣氛;此地則各神轎與陣頭仍在場觀禮,甚至樂隊奏起 〈快樂的出航〉樂曲,在歡樂氣氛中恭送新王公返回天庭述職。

21

保生宮主委先接下代表禮金的道具支票,撕下其上方兩角的紅膠布,再將支票退還給萬福宮主委,猶如民間有時收下 紅包,留下紅包袋而將裡面的金錢退還之做法。事實上,誠如審查委員所言,這筆錢確實有請保生宮代辦午宴的意思; 但萬福宮以敬獻神明的名義給該廟,則是一種「婉飾」的做法(本文第三節會有進一步說明),而該廟「撕紅」後即 退還,亦展現彼此深厚的交陪情誼。

057


058

11 卷 | 第 2 期

圖 6 王船上「船代」腰間繫「本命」紙像(作者自攝)

圖 7 王船點火燃燒(作者自攝)

送王儀式之後,各神轎與陣頭遶行全 庄 12 個主會壇,最後來到砂崙國小參與 踏火儀式。在紅頭法師主持下,將操場中 央的竹堆點火燃燒,燒成紅炭後再以竹篙 剷平。此地踏火向來是踏「生火」,亦即 炭堆上不撒鹽巴,因此溫度特別高,執行 上也需更謹慎。法師完成開火門儀式後, 紅、黑旗官及各神轎、執涼傘人員,皆赤

圖 8 在砂崙國小操場舉行的踏火儀式(作者自攝)

腳快步走過炭堆,藉以提高神明的靈力, 亦有驅邪避煞之作用。現場雖未開放一般信徒踏火,但仍擠滿圍觀的群眾,眾人也彷彿 從中得到淨化,並同享此次醮典的功德。 1 月 23 日舉行謝燈篙,全庄各廟壇及住戶的燈篙皆卸下,並還原燈篙孔,宣告庚子 科五朝王醮圓滿落幕。

參、靈力生產 一般建醮有定期或出於特定原因而舉辦,定期者有基於宗教原因或地方傳統,前者 如十二瘟王系統有三年或五年舉行醮典;後者如埔里有「子年建醮,卯年圓醮」之傳統。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出於特定原因則如新廟落成舉行慶成醮、地方有重大災害或不平安舉行祈安清醮。白砂 崙乃至頂、下茄萣則較為特殊,地方雖有舉辦王醮的傳統,但卻是不定期,也非出於特 定原因,而是因突發性的「立筊」、「發爐」奇蹟,22 經請示神意後決定舉辦,箇中動機 與目的頗值得探討。 萬福宮耗費龐大的經費、人力與時間來舉辦此次王醮,背後的動機絕非單一,有出 於居民的信仰需求、廟方領導階層的企圖心、提升地方與廟宇的社會聲望、與他庄的交 陪或競爭等,但根本的目的是在為神明生產靈力。如同張珣的研究指出,神靈、神像、 廟宇、社區四者在觀念上雖是四個不同的指涉,但民間信仰上常會等同而且混用之,以 為四者具有共同的某種神祕成分,可以互相影響。若社區的神不靈,則廟不興;廟不興, 則社區運勢不旺;社區的運勢不旺,則其住民也不會傑出,四者息息相關。23 因此,不論 就居民、廟方或整個地方而言,都會希望自家神明是靈驗的。 但神明靈驗並非自然發生,而是與人互動後所產生的。丁仁傑指出當神明與一群人 或一個地區,建立某種「結盟性關係」,即會產生「互動性靈驗顯現」,可以「Reciprocity: A/B」(A:神明給人的效驗,B:人對神明的回饋,而在「交互對等性」中,B 應盡量 等同於 A)來加以表達。更具體來說,人與神產生一種交換關係,神給人的是靈驗,人 給神則是香火,除了香火與食物的供養外,也包括在公眾場合作見證,說明神明的靈驗, 或為神明舉辦大型的慶祝活動,以擴張其功績,提升其神格。在此一人神互動關係下, 甚至還會有人刻意創造或展演神明的靈驗,此謂之「做靈驗」,如社區領導者或廟方主 事者藉由問事、收驚、安太歲等各種「濟世度眾」的方式來創造神明助人的媒介,此即 完成「做靈驗」的「生產」部分(產生 A 部分的服務性平臺)。再者,可藉由各式各樣 熱鬧的慶典活動,表現「B:人對神明的回饋」是盛大的,而形成一種「A:神明給人的 效應」必然是巨大的印象。24 陳緯華則對靈力生產有更完整而結構性的分析。他將神明的靈力視為一種商品,當 信徒拜拜求神或奉獻金錢換取神明靈力的幫助,即類似一種消費行為。靈力的交換價值

22

李香嬅,〈戰後茄萣居民的經濟生活與宗教活動〉,頁 124。

23

張珣,〈香客的時間經驗與超越: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收於黃應貴編,《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頁 92-93。

24

丁仁傑,〈靈驗的顯現:由象徵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關於漢人民間信仰文化邏輯的理論性初探〉,收於氏著,《重 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2013),頁 77-87。

059


060

11 卷 | 第 2 期

愈高,亦即人們為得到神明靈力所願付出的金錢與勞力奉獻愈多,就代表神明的靈力愈 大。在此情況下,人們常會以廟宇所能累積的金錢及人氣,如平日香火或辦理活動的熱 鬧程度、廟宇建築的大小與華麗等來衡量其神明靈力之大小,作為消費時的參考依據; 而當人們因此去該廟拜拜、奉獻或參與活動,又會反過來增加其金錢與人氣,故靈力的 消費同時也是一種生產。根據此一邏輯認知,許多廟宇經營者會透過各種服務、宣傳, 尤其是舉辦「熱鬧」,吸引人們前來消費,進而為神明生產靈力。其中「熱鬧」因需要 龐大的人力與金錢,非個人所能負擔,因此必須透過各種管道與方式來匯集資源,使靈 力生產成為一種資源動員的活動,驅使人們去組織群體、建立社會網絡,以匯集靈力的 生產力。25 茄萣白沙崙位處偏遠,平時萬福宮少有外人來參拜,不定期舉辦的王醮成為展演與 創造其神明靈力的難得機會。不過,因建醮所費不貲,不可能頻繁舉辦,通常是廟宇的 經費與資源累積到一定程度,加上領導階層有積極經營的理念與企圖心,才會決定舉辦 之。此外,因鄰庄頂、下茄萣亦有舉辦王醮的傳統,當賜福宮、金鑾宮分別於 2008、 2012 年舉辦盛大王醮後,自 2002 年即未再舉辦的萬福宮自然會備感壓力,地方居民也 會出現比較心理,而有更強的建醮聲音。因此,萬福宮此次啟建王醮,乃是衡量各方因 素及主事者能力所做出的決策,絕非只因突發的「立筊」奇蹟而決定。 既然啟建王醮是理性思考下的決策,為何廟方不直接籌辦,而是要透過「立筊」、 擲筊及扛轎請示的過程,才對外宣布此一決定?這也可以陳緯華對「婉飾」(euphemism) 的研究來說明。他指出民間信仰的場域中,世俗理性太過被強調,對神的權威將構成一 種威脅,而其所具有工具理性的傾向,亦與神所代表的價值充盈相對立。因此,在此場 域會形成一種內在的、壓抑世俗理性的結構性力量,它透過各種禁忌及廟方與信徒間的 監督體系來展現;而為避免觸犯這些禁忌,場域中又相應地發展出一種特殊的實作,藉 此掩飾世俗理性及其功利色彩,維護自身的神聖性,此即是「婉飾」。例如廟宇舉辦活動、 訂定決策常是人們討論後的理性決定,但總是會以擲筊或「托夢」的做法或說法,宣稱 是神明的旨意,減少「人意」的色彩,亦即將世俗的一面掩飾起來,以實現神聖與世俗 的雙重真實。當人們進行「婉飾」時,場域的結構性力量便內化至其身上,形塑出壓抑

25

陳緯華,〈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9(2008),頁 69-87。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世俗理性的「傾向性」,也使神蹟創造所需的宗教主體得以被生產。26 由此可知,萬福宮透過「立筊」、擲筊及扛轎請示後,才對外宣布啟建王醮,正是 一種「婉飾」,掩飾世俗理性所做的決策,避免觸犯功利的禁忌,既能維持神聖性,又 能達到以建醮為神明生產靈力的目的。必須強調的是,這並非廟方刻意的操作,而是在 民間信仰場域特定「傾向性」下的行動;同樣在此場域中的信眾,亦不會以世俗理性去 質疑,而是視之為一種神蹟。 這種「婉飾」做法在此次王醮中屢見不鮮,媒體即報導一年內發生四次「立筊」神 蹟,廟方也都再透過擲筊請示神意,做出下一步的決策。其中有次信徒擲出「立筊」後, 經主委擲筊請示王爺公,而獲指示各會首人選產生模式,果然都能順利選出。27 如上所述, 此一產生模式乃先開放各界人士登記,再由王爺公坐大轎邀請適當人選參加,最後所有 人選擲「天公筊」決定職位,同樣是將「婉飾」發揮得淋漓盡致。由於各會首即是此次 建醮經費的主要贊助者,自然不可能隨便找人擔任,而是廟方先掌握適當而有意願的人 選,再以神明邀請與擲筊方式確認之。對廟方而言,此一做法可掩飾世俗理性的操作, 避免外界「要有錢才能擔任會首」的質疑;對會首而言,他們或出於獲取神明保佑、建 醮功德、社會地位等目的而任之,但透過此一神意決定的做法,亦可掩飾這些功利性目 的,降低以金錢「交易」職位的色彩,維持擔任會首的神聖性。 在此一「婉飾」的運作下,萬福宮廟方與地方居民竭力將王醮辦得「熱鬧」,一方 面答謝神明的靈驗與庇佑,另方面展現神 明帶給信眾的巨大效應,進而吸引更多人 參與,為神明生產更大的靈力。以王醮 中最受注目的王船為例,廟方一再強調其 規模為全臺第三大、造價高達 500 萬元、 材質用罕見的頂級櫸木等,都在對外宣示 其擁有豐厚的財力,才有能力打造這艘王 船,進而證明其神明的靈力很大。此外,

圖 9 成千上萬人參與的送王活動(作者自攝)

26

陳緯華,〈婉飾、慣習與神蹟創造:現代性下的神如何不死?〉,《台灣社會學》,15(2008),頁 23-38。

27

蘇福男,〈不到 1 年連擲 4 立筊! 茄萣萬福宮王船醮頻現神蹟〉,《自由時報電子報》(2020 年 12 月 28 日),生活版。 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94695。

061


062

11 卷 | 第 2 期

藉由盛大的王船出廠典禮、整個月在廟前的展示、成千上萬人參與的送王活動,一次次 讓信眾見證王船的巨大華麗,產生當地神明必然特別靈驗的認知。 除了金錢之外,人氣也是神明靈力的重要指標。如同李丁讚、吳介民的研究指出, 臺灣社會在 1970 年代快速的現代化,民間信仰也開始治理化,一些大型的、有野心的廟 宇開始往外擴張,透過各種儀式發明,如謁祖進香、遶境遊行、弘法宣教、大型法會、 藝文展演等各種活動的舉辦,嘗試藉此把可能的人口都納入治理的對象。這種宗教行動 者透過各種儀式的發明,積極主動地操弄人們的身體與行為,以增加廟宇的潛在信眾, 進而提升廟宇的地位與聲望,達到治理的目的,稱之為「宗教治理」。28 這種現象亦可在 此次王醮中見之,廟方不僅在醮典各環節增加亮點,還加入不少文化性活動,藉以吸引 更多人來參與,目的即在衝高人氣,為其神明生產靈力。 例如此次普度選在開闊的白雲里運動公園舉行,會首們無不發揮巧思裝飾各自的普 度棚,不僅擺滿豐富而精緻的祭品,還加入華麗的聲光效果與視覺設計,以吸引眾人的 目光。現場還有歌星演唱晚會與高空煙火施放,即使不了解建醮與普度意義者,也樂於 來此感受熱鬧歡樂的氣氛。此外,廟方還在醮典期間舉辦寫生比賽、攝影比賽、插花展、 華德之夜、砂崙國小之夜、藝陣表演、藝文聯展等,並與茄萣舢筏協會合作推出「白砂 崙庄海陸小旅行」活動,帶領遊客參訪當地的傳統聚落、古蹟文物、生態景點及王船文 化等,29 藉此將各種可能人口帶入此一場域,一方面增加該廟的潛在信眾,另方面讓王醮 更加熱鬧,營造其神明人氣很旺的印象。 除了在境內的醮典及配合活動外,萬福宮也透過校棚、遊境、出境等方式,在境外 展演並生產神明的靈力。在二仁溪流域系統中,遶內外境乃此地域醮典期間最為重要的 活動內容之一。30 此次王醮除遶白砂崙境內外,也出境到灣裡、頂、下茄萣及中洲等地遶 巡,尤其到中洲動員近三千人,陣容盛大又熱鬧的遶境隊伍,將該廟神明的高人氣及其 背後之靈力展露無遺。事實上,這種跨境乃至跨縣市的遶境活動,是最能展演並生產神

28

李丁讚、吳介民,〈現代性、宗教、與巫術:一個地方公廟的治理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2005),頁 156。

29

蘇福男,〈王船醮典結合社區文化 高雄白砂崙庄海陸小旅行 12/19 首發團〉,《自由時報電子報》(2020 年 12 月 17 日),生活版。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84613。

30

林俊宏,〈從遶境談社群關係的分與合——以灣裡萬年殿戊子年王醮為例〉,頁 98。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明靈力的時機,如大甲鎮瀾宮每年貫穿臺灣中部四縣市、21 個鄉鎮市區,途經近百座廟 宇,來回長途跋涉達三百多公里的遶境進香,每次都超過十萬人參加,這種「熱鬧」不 僅展現在所有隨行香客及沿途信眾的眼前,也透過媒體為國人所看見,而使大甲媽的聲 名與靈力大為提升,成為能與北港媽分庭抗禮的臺灣兩大媽祖。而這次萬福宮的王醮, 將「熱鬧」的最高潮放在「出境」中洲,除基於雙方深厚的交陪情誼外,同樣也有靈力 生產的考量。 由此來看,靈力生產確實是萬福宮舉辦此次王醮的根本目的,也是各活動規劃與執 行的重要邏輯,但透過「婉飾」的運作,又能以神意掩飾人意,既達到世俗的目的,又 能維持神聖性。無論對廟方或信徒而言,整體醮典皆是依神意指示而行,許多狀況也都 是神蹟展現,但過程中發生兩事,卻險些危及此一宗教觀念體系。其一是王船傾倒壓死 一名義工,高雄市勞工局要求停工進行勞檢,31 所幸後來獲得家屬的諒解,廟方也以神 意來詮釋此一意外。二是王醮總指揮在遶境、送王時與人發生糾紛,竟一個月內兩度打 傷人,引起地方的眾怒,廟方也發出聲明譴責暴力不法行為。32 如上所述,民間信仰場 域有其特殊機制,能形成一種內在的、壓抑世俗理性的結構性力量,這也是廟方與信徒 多從神意、神蹟來看待王醮的原因所在。但這兩起事件因涉及工安、治安問題,已無法 避免世俗理性的認知與質疑浮上檯面,所幸前者因家屬的諒解,後者因廟方的譴責與切 割,而未進一步形成公共論述,也使場域裡的特殊機制能持續運作,不致影響其神聖性 與可信度。

肆、交陪關係 前已述及「熱鬧」是靈力生產的重要活動,但其需要龐大的人力與金錢,非個人所 能負擔,因此必須透過各種管道與方式來匯集資源,驅使人們去組織群體、建立社會網

31

徐如宜、修瑞瑩,〈200 年宮廟作醮 王船傾斜壓死人〉,《聯合報》(2020 年 12 月 16 日),A16 版。

32

蘇福男,〈宮廟總指揮 1 個月兩度打傷人 鄉民怒促查辦〉,《自由時報電子報》(2021 年 1 月 19 日),社會版。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416001。

063


064

11 卷 | 第 2 期

絡。「交陪」即是一種廟宇間所建立的網絡關係,一般稱為「交陪廟」,但亦有交陪範 圍涵蓋整個祭祀圈,此稱為「交陪境」。無論是何種交陪關係,主要都是在彼此「熱鬧」 時出錢出力相挺,也因此最常表現在建醮、刈香這種大型活動上,尤其以臺南地區特別 明顯。 梅慧玉討論安平區的兩次醮儀,指出此區有六個角頭,彼此間有「交陪境」的關係, 但又有直接、間接交陪之分。當其中有一廟建醮時,要邀請其他交陪境的神明前來鑑醮, 交陪境也要隨禮到該廟參香,表示祝賀之意。交陪境要與本廟同時升降燈篙,也有義務 參與普度及「送天師」的遶境活動等。在整個醮儀過程中,交陪境對於「禮數」特別重視, 通常藉由一定數量的「物」來表達,這些物不論是作為餽贈的禮,或是為營造氣氛的目 的,往往要依據彼此關係的親疏遠近來決定形式與數量,構成一套精緻而複雜的設計, 不僅象徵性的表達交陪的情誼,也實質地處理了各類的社會關係。33 西港刈香的香境廣達 96 個村鄉,內部的交陪關係更形複雜。方淑美從「香境內部的 空間互動」的角度進行討論,比較十幾組交陪關係,有合轎、合轎號、合出陣頭、武陣 之間有代表共同師承或歷史淵源的同色腳巾等各種不同形式。34 丁仁傑則觀察到刈香之 前,有的廟宇會先到交陪廟聯誼,刈香過程中遶經交陪境,也會獲得特別的點心招待。 他認為在此地頻繁交陪關係的背景並非合作,而是競爭;而此交陪網絡的象徵性可能比 物質性互助更形重要及持續。35 林俊宏則從灣裡萬年殿戊子年王醮中最重要的遶境活動,探討其不同形式所反映社 群之間不同程度的交陪關係。他指出二仁溪下游附近廟宇將遶境分為「遶內境」與「出 境」,「出境」又分為「遶外境」與「遊境」,前者遶境路線與交陪廟遶內境時一致, 具有「你境如我境」的認知,交陪關係最為密切;後者則是前往交陪廟參拜,再以該廟 為遶境的定點,僅是一種交陪關係的表達,一種禮尚往來的互惠行為。萬年殿到太爺公 館福安宮、白砂崙萬福宮屬於「遶外境」,但依當地居民有無鑽轎底細分,又有擬親、

33

梅慧玉,〈「交陪境」與禮數——以臺南市安平區的二次醮儀為例〉,頁 145-177。

34

方淑美,〈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頁 406。

35

丁仁傑,〈地方性與大型地方性:「全球—國家—地方」連結脈絡中的民間信仰〉,頁 406-410。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夥伴關係之別;而到二行清王宮、大甲慈濟宮等廟則是「遊境」,類似於一般朋友關係。36 白砂崙萬福宮屬於二仁溪流域系統,王醮中所展現的交陪形式與灣裡萬年殿相似。 有異於安平建醮會邀請交陪境的神明來鑑醮,交陪境也有義務參與普度,但此地王醮則 僅邀請庄內的聖母、老三王公、元帥爺、五王爺等元老神明入壇鑑醮,37 普度亦以各會首 為主體,皆無交陪關係的展現。王醮中雖有安排兩日下午讓交陪境前來設宴款待新王公, 但最能體現交陪關係,也最受交陪廟間重視的是遶境,包括往灣裡「校棚」、往頂、下 茄萣「遊境」及往中洲「出境」。 白砂崙與灣裡僅有一溪之隔,兩地居民互動頻繁,萬福宮與萬年殿亦有緊密的交陪 關係。雙方對交陪建立的說法雖有出入,但都與建醮有關。灣裡方面持「風水」之說, 謂早年萬福宮舊廟後方有一「虎穴」,凡建醮均有一名主會首身亡,導致無人敢擲筊任 之。後來灣裡五府三王協助解決此事,兩地因此往來頻繁,彼此建醮皆鼎力相助。白砂 崙方面則持「渡河」之說,謂早年萬年殿建醮,王船出巡太爺後返回,當時二仁溪尚無橋, 白砂崙居民動用多艘捕魚竹筏協助出巡隊伍順利渡河,從此雙方一直維持友好關係。38 不 論是何種說法,都顯示雙方因建醮而建立友好關係,也在後來醮典中反覆實踐此一傳統 認知與互助情誼,而形成現今的「交陪境」關係。 早年白砂崙萬福宮建醮,視同灣裡萬年殿建醮,反之亦然。雙方都會動員大轎與全 庄陣頭,參與對方神明的巡行出境,陣頭總數曾高達一百四十餘陣,非常熱鬧。由於醮 典各項儀式有固定期程,加上需考量陣頭人員的日常工作,因此這次王醮將遶境灣裡安 排於元旦假日的「校棚」,不過遶巡範圍已涵蓋其全境,如同自家神明遶內境一般,故 可視為「出境」之「遶外境」。萬年殿在廟前搭起大型牌樓恭迎聖駕,境內各廟壇及民 宅亦設香案迎接,遶境過程也有居民鑽轎腳,晚上雙方神轎在南萣橋上相辭時,更是難 捨難分的「十八相送」,令人動容。此外,在萬福宮「出境」中洲時,萬年殿管理委員 會及神轎、陣頭共三百多人也全程參與,顯示雙方相挺到底的交陪情誼。

36

林俊宏,〈從遶境談社群關係的分與合——以灣裡萬年殿戊子年王醮為例〉,頁 97-114。

37

蘇清良,《沙鯤煙月:白砂崙與萬福宮的往事追憶》,頁 193-194。

38

林俊宏,〈從遶境談社群關係的分與合——以灣裡萬年殿戊子年王醮為例〉,頁 104-105。

065


066

11 卷 | 第 2 期

圖 10 灣裡「校棚」路線圖 資料來源:萬福宮王醮秩序冊,祝艾鈴 重繪。

除了灣裡外,中洲是白砂崙另一個交陪境。根據中洲保生宮的沿革記載,自清光緒 初年以來,每逢慶典皆會至白砂崙海邊恭送主神保生大帝回福建白礁祖廟謁祖,也因此 與萬福宮建立深厚情誼,兩地居民也深交至今。傳聞早年有白砂崙居民前往中洲撿拾番 薯,被主人發現後得知其來歷,非但不予責罰,還贈送整擔番薯,以致後來有外地人去 撿番薯,都謊稱是「白砂崙人」。因此,萬福宮每逢建醮或刈香,都會前往中洲「出境」。39

39

蘇清良,《沙鯤煙月:白砂崙與萬福宮的往事追憶》,頁 195。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圖 11 中洲「出境」路線圖 資料來源:萬福宮王醮秩序冊, 祝艾鈴重繪。

雖然往灣裡、中洲皆是「遶外境」,但兩者的性質與熱鬧程度仍明顯有別。前者為 起醮鼓前的「校棚」,有為正式遶境預演的性質;後者則是整個醮祭科儀完成後的遶境, 有將建醮的圓滿功德與交陪境分享之意。因此,往中洲「出境」的隊伍規模擴大許多, 不僅神轎、陣頭及隨香人員大為增加,還加入「校棚」所未有的王船水手爺與轎馬、王 爺馬、新王香擔及鑾駕等,並有三間交陪廟參與助陣,自然是更加熱鬧。另外,當天中 午保生宮設宴款待近三千人的遶境隊伍,萬福宮則敬獻 288 萬元的禮金,皆是藉由「物」 來表達交陪情誼;但保生宮「撕紅」後將禮金退還,則又說明這份情誼並非能以具體之 「物」來衡量的。 這次「出境」中洲有三間交陪廟參與,除灣裡萬年殿外,尚有臺南安平三鯤鯓天 宮壇、高雄湖內太爺公館福安宮。天宮壇緣起於百餘年前,白砂崙漁民會於冬季烏魚期 到三鯤鯓海域捕魚,並在此搭草寮暫住。後因往返不便,有李姓鄉親 6 人到此定居,並 攜帶庄內宗親所祀的田府元帥香火前往,因神威顯赫而為之建廟,今已成為當地的境主 廟。40 由於「自己人」的緊密關係,早年白砂崙建醮,三鯤鯓也會同步豎燈篙,並全庄動

40

蘇清良,《沙鯤煙月:白砂崙與萬福宮的往事追憶》,頁 196。

067


068

11 卷 | 第 2 期

員參與故鄉神明的遶境、出境、送王等活動。此次則有該廟管理委員會、神轎及陣頭等 百餘人參加,展現「自己人」相挺的情誼。 太爺公館福安宮則是灣裡萬年殿的主交陪境,早年因王船漂流而建立情誼,現今灣 裡萬年殿舉辦王醮,王船代天巡狩遶境必定到福安宮停駐最久,甚至長達一個多月。白 砂崙萬福宮也因萬年殿而與福安宮建立交陪關係,兩廟屬於間接交陪。萬年殿王醮「出 境」太爺公館,萬福宮亦同行助陣;此次萬福宮往灣裡「校棚」遶境,福安宮亦為唯一 參與的交陪廟。早年萬福宮「出境」中洲,沿途必經太爺公館福安宮,受到廟方及當地 鄉親熱烈接待,也因此每逢福安宮有重要祭典,萬福宮亦會前往參香祝賀。41 此次「出 境」雖未在福安宮停留,但該廟仍動員管理委員會、神轎、陣頭共兩百人參加遶境,盛 情感人。 另外,以往萬福宮「出境」中洲,途經高雄湖內的草仔寮忠興宮、臺南仁德的大甲 慈濟宮,也會受到廟方與當地信眾的熱情接待,而建立起交陪廟的關係。每當這兩廟有 重要祭典,萬福宮皆會前往參香祝賀,維持禮尚往來的互動。42 不過此次「出境」未在兩 廟停留,兩廟亦未派神 轎與陣頭相挺,顯示交 陪程度較太爺公館福 安宮為低。 白 砂 崙 雖 與 頂、 下茄萣相鄰,且同屬一 個行政區,但雙方關係 卻不若上述交陪境廟 之緊密。由於建醮需要 龐大的人力與財力資 源,通常都要鄉鎮級大 廟才有能力持續性地

圖 12 頂、下茄萣「遊境」路線圖 資料來源:萬福宮王醮秩序冊,祝艾鈴重繪。

41

蘇清良,《沙鯤煙月:白砂崙與萬福宮的往事追憶》,頁 198-199。

42

蘇清良,《沙鯤煙月:白砂崙與萬福宮的往事追憶》,頁 198-199。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辦理,甚至需要聯合周邊的村鄉,才能維持並擴大其規模。然而,茄萣區內卻有三庄長 期地舉辦王醮,且是互不支援、各辦各的,甚至有相互比較與競爭的心態。直至近年萬 福宮才會前往頂、下茄萣「校棚」或「遊境」,但仍是屬於禮尚往來的交陪關係。此次 王醮安排於同日遶內外境,上午行經頂茄萣賜福宮、下茄萣金鑾宮拜廟,但未停留休息, 也未入庄內繞巡;兩廟亦未如灣裡萬年殿、中洲保生宮搭設恭迎聖駕的牌樓,只在廟門 上方掛歡迎布條,交陪程度明顯有別,僅可視為遶內境前的鄰庄「遊境」。 由此次王醮所呈現白砂崙萬福宮的交陪關係來看,大致可依親疏程度區分三層,第 一層為灣裡萬年殿、中洲保生宮,兩者皆屬交陪境,遶外境路線猶如遶內境,表現出「你 境如我境」的交融關係,但如再以遶境日程與規模來細分,後者的交陪程度更勝前者。43 第二層是三鯤鯓天宮壇、太爺公館福安宮,兩者皆屬交陪廟,同在「出境」時相挺助陣, 但因前者有「自己人」的特殊關係,後者則屬間接交陪,兩者仍有交陪程度的差別。第 三層是頂茄萣賜福宮、下茄萣金鑾宮,僅在遶內境前前往「遊境」拜廟,屬一般禮尚往 來的交陪廟。從這些交陪關係的表現形式來看,「出境」(遶外境)的交陪程度最高,「校 棚」次之,「遊境」最低,此亦為二仁溪流域王醮的一大特色。

伍、國家在場 「國家在場」理論源於對西方社會歷史實踐的一種概括與總結,主要在探討國家與 社會的關係。44 有不少海內外學者將其運用在漢人民間信仰的研究上,也獲致可觀的成 果,如指出古代中國會透過賜封、納入祀典等方式來管控或收編民間信仰,將象徵符號 滲透到地方,並藉此來鞏固社會民心,強化政權的合法性;地方社會也會爭取國家對其 神明信仰的認可與支持,以提升自身的勢力與地位。祀典制度在各地方的落實程度不一,

43

林俊宏以鑽轎底與否,細分灣裡萬年殿與太爺公館福安宮、白砂崙萬福宮兩交陪境的關係,但萬福宮到灣裡、中洲遶 境,當地居民都會鑽轎底,並不能以此區分兩者的交陪程度,遶境日程與規模才是能明顯區分的依據。當然,誠如審 查委員所提醒,每次廟會可能因主事者做法不同而產生差異,用一次觀察斷定萬福宮與保生宮的交陪程度高於萬年殿, 是很危險的。不過,筆者仍認為交陪程度的深淺,必須有明顯的外在指標來進行判斷,遶境日程與規模是目前較有效 的指標,但這並不否認交陪關係確實會因主事者而有所變動。

44

此一理論的內容及其研究概況,可參看崔榕,〈「國家在場」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及發展〉,《理論月刊》,9(2010), 頁 42-44。

069


070

11 卷 | 第 2 期

這與國家控制力大小與是否可及有關,地方會因傳統信仰習慣,或自身經濟與社會的變 動,而有不符合祀典制度的信仰行為。45 這些都說明國家權力始終在民間信仰的場域中作 用,但地方社會並非只能被動接受,有時也會抗拒或加以利用。 現代國家雖已無賜封、祀典等制度,但其力量仍以不同形式進入民間信仰場域,甚 至改變民間信仰的面貌。丁仁傑認為現代國家情境下的民間信仰,一部分逐漸改變傳統 村落地方法人框架下的動員與儀式表達形式;一部分則與現代市場及民族國家動員方式 勾連在一起,產生各種新的動員與轉化之可能性。他以西港刈香登錄為重要民俗為例, 這種大型民俗活動已在歷史過程中得到「真確化」的「地方性」,是創造民族國家歷史 記憶的現成素材,也有助於生產出國家的主體性;而在經濟層面上,國家也支持地方舉 辦這類民俗慶典,因在全球化過程中,其有助於產生「地方文化的觀光化」,為文化創 造附加的商業價值。對西港慶安宮來說,該活動被政府納入文化資產,除易於申請經費 補助外,也可從國家的政治經濟結構中得到更多資源,同時有助於與其他區域的民俗活 動進行公開競爭。46 陳緯華則注意到現今民間信仰被國家納入「傳統文化」之列,成為國族文化建構的 一環,並與文化經濟相連結,成為國家與地方共同關注的事務,於是有許多廟宇與政府 以「文化節」方式合辦廟會活動,而形成「民間信仰的文化化」現象。47 他並指出這種現 象背後有相應的國家制度在推動,一是社區營造,廟宇舉辦社區活動,一方面符合「熱 鬧」的靈力生產邏輯,另方面建構新的公眾地位,強化已被世俗化削弱的象徵資本。二 是文化資產,廟宇將年代久遠的資本轉化為法定的文化資產,創造新的文化資本,以此 動員國家與民間的資源。三是文化產業,廟宇的文化資產身分又使其被整合進地方的觀 光產業之中,帶來觀光客的人氣與經濟效益。這些帶給廟宇新文化資本與世俗性象徵資 本,取代傳統以社會網絡與神明靈力展現的社會及象徵資本,資源動員模式也從透過生

45

相關研究可參看松本浩一,〈宋代の賜額.賜號について──主として《宋會要輯稿》にみえて史料から〉,收於野口 鐵郎編,《中國史における中央政治と地方社會》,昭和 60 年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綜合研究成果報告書(東京:文部省, 1986),頁 282-294。澤田瑞穗,〈清末の祀典問題〉,收於氏著,《中國の民間信仰》(東京:工作舍,1982), 頁 534-549。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華琛(James L. Watson)著,陳仲丹、劉永華譯,〈神明的標準化——華南沿海天后的推廣,960-1960 年〉, 收於劉永華編,《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頁 122-149。濱島敦俊著,朱海濱譯,《明 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等。

46

丁仁傑,〈地方性與大型地方性:「全球—國家—地方」連結脈絡中的民間信仰〉,頁 414-423。

47

陳緯華,〈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頁 66。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活結構的社會網絡所進行的「自發型網絡」,轉化為超越社區而動員整體大社會資源的 「建構型網絡」。48 社區營造的觀念源於 1994 年文建會施政報告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一詞,其以「建 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一類文化行政的新思 維與政策」為主要目標,並整合「人、文、地、景、產」五大社區發展面向。此一政策 下首度以「人親、土親、文化親」為主題的全國文藝季,即選在偏遠的茄萣鄉開幕,當 時李登輝總統還親臨現場參與牽罟活動,吸引全國媒體大幅報導,也讓茄萣的知名度暴 增。為了辦好這次活動,鄉長親自帶頭清理環境,也促成當地「王不見王」的萬福宮、 賜福宮、金鑾宮等五大廟合作,共同出陣頭參與開幕演出,並舉辦 12 位茄萣出身的藝術 家聯展,及具有地方產業特色的漁村文物展。不過,這次活動雖然熱鬧,但並未為當地 帶來改變,「活動一結束,寺廟人士就恢復過去不相往來局面。寺廟也沿襲舊習,不在 意周遭環境,雖然有錢,四周與廣場卻髒亂、攤販雜集。」49 然而,隨著社區營造觀念的推廣,「民間信仰的文化化」逐漸成形,2006 年底萬福 宮的香科活動,即以「王爺文化祭」的形式辦理。這次相隔三十年再度舉辦的香科活動, 顯有意與傳統廟會區隔,未搭設一般建醮用的豪華牌樓,而全以典雅喜氣的燈籠取代, 由千人點燈祈福揭開序幕。一個月的香科期間,除有友境拜佛、王爺公出巡刈香遶境等 宗教活動外,還舉辦許多富鄉土味的藝文活動,如歌仔戲團公演、寫生、歌唱、攝影比賽、 兒童舞蹈、十鼓藝術、藝陣、國樂等表演及藝術聯展等,提供民眾一場豐盛的宗教藝術 饗宴。另在當地有塊 1763 年的臺鳳縣界定界碑,原立於前省議員林仙保舊宅旁,經地方 爭取移至萬福宮廣場,也在此次香科中重新揭幕。50 這次香科活動集結不少在地文化菁英,如總幹事李清河為砂崙國小退休教師,他將 文教理念與資源注入傳統廟會,提升其精緻度與文化性,並發掘地方歷史文物,已具有 「建立社區文化」的社造理念。另外,廟方也委請地方文史專家蘇清良撰寫庄史與庄廟 沿革,出版《沙鯤煙月:白砂崙與萬福宮的往事追憶》一書,內容涵蓋當地的自然環境、

48

陳緯華,〈資本、國家與宗教:「場域」視角下的當代台灣民間信仰變遷〉,《台灣社會學》,23(2012),頁 2240。

49

李瑟,〈盛宴過後 狼藉茄萣〉,《聯合報》(1994 年 10 月 7 日),39 版。

50

包希勝,〈香科祭睽違卅年 周末千人點燈〉,《聯合報》(2006 年 12 月 14 日),C2 版。

071


072

11 卷 | 第 2 期

人文活動、歷史沿革、人口姓氏、地景地物、風俗習慣、漁業文化、民間信仰等,也符 合「人、文、地、景、產」的社區發展面相。 在此次庚子科王醮中,李清河與蘇清良分別擔任行政組的正副策劃組長,加上網羅 在地文教界人士所組成的文化組,可見廟方對整體活動的文化性仍甚為重視。白砂崙雖 位處偏鄉,但卻人才輩出,此次特別邀請 24 名文化藝術界人士返鄉參與「沙鯤漁火、 王船再現」聯展,包括有書法名家薛平南、陳安南;彩繪師蘇榮仁、陳志文;王船工藝 師陳其財、蘇國祥;作家及記者蘇福男、蘇清良;攝影郭志源及導演翁進忠等人,共展 出數百件藝文及工藝作品,並有漁村古文 物、懷舊老照片及珍貴收藏藝品等。51 陳 嘉川主委在此一聯展專刊中寫道:「以富 有鄉土味的在地文化呈現作品,提升人們 生活品味以及藝術涵養,同時也象徵我們 萬福宮地方廟宇的進步,即為『越在地, 越國際』,讓一般民眾對於傳統守舊的廟 宇文化有了新的思維與改觀。」其中強調 的「在地文化」、「越在地,越國際」皆

圖 13 「沙鯤漁火、王船再現」聯展(作者自攝)

出自社區營造的理念與目標;而其追求廟 宇的進步與新思維,則體現「民間信仰的 文化化」及對文化資本的重視。 除了這些藝文界的鄉親外,此次王 醮可謂白砂崙的資源總動員,不僅在地居 民出錢出力支持,許多事業有成的旅外鄉 親也提供大筆贊助,如皇苑建設公司郭敏 能董事長、統榮鋼鐵公司陳德裕董事長等 人,後者更擔任建醮委員會的副主任委

51

圖 14 砂崙國小跳鼓陣參與遶境活動(作者自攝)

蘇福男,〈茄萣萬福宮王船醮緊鑼密鼓 「沙鯤漁火」藝術聯展打頭陣〉,《自由時報電子報》(2020 年 11 月 23 日), 生活版。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59992。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員。另外,社區的砂崙國小長期與萬福宮維持互助合作關係,也積極參與此次王醮,不 僅將其納入在地課程,帶領全校師生在王船前祈福演出,也派出國樂團、跳鼓陣隨行遶 境與出境,並提供操場作為踏火場地。透過這些資源的動員與整合,再次凝聚白砂崙的 社區意識,強化在地居民與旅外鄉親的認同感及向心力,此即是一種社區營造的實踐。 萬福宮舉辦此次王醮,也積極爭取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如上所述,隨著臺灣本土 化的進程,早年被視為迷信、浪費的廟會活動也被納入「傳統文化」之列,將其作為建 構國家主體性與國族文化的素材,文化資產的認定即是一種國家宣示及肯定其價值的機 制。就地方政府而言,萬福宮的公眾地位及舉辦王醮所動員的資源,自然必須高度重視, 這從市長及各級民意代表出席王船出廠典禮,即能窺知一二;而對於其爭取列入文化資 產亦樂觀其成,這從承辦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特別請五名審議委員進行兩天的現場訪 視,即可看出支持的程度。 對於主辦民俗節慶的廟宇而言,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不僅能獲得政府部門更多資 源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國家認定的正統性,猶如古代的賜封,能提升地方的尊榮感與地 位,並成為與其他地方競爭的象徵資本。萬福宮的王醮不定期舉辦,通常間隔數年甚至 十多年,藉由登錄文化資產來獲取政府補助,並無太大的意義。究其積極爭取登錄之目 的,乃因西南沿海多處王醮都已獲登錄為民俗,甚或重要民俗,這種文化資產的身分及 其背後的正統性,自然也是重視地方文化的萬福宮所企求的。尤其各地王醮雖各辦各的, 但仍不免會相互比較,如萬福宮即一再強調此次王船規模可與東港東隆宮相媲美;更重 要的是鄰庄下茄萣金鑾宮的王醮大典,已在 2012 年獲登錄為市定民俗,這對於存在著競 爭關係的萬福宮而言,更必須把握此次機會,以取得相同的文化資產身分,創造自身的 文化資本。 在萬福宮用心準備資料、提報及妥善安排訪視下,此次王醮的文化資產價值獲得審 議委員的一致肯定,而於 2021 年 6 月 8 日登錄為市定民俗。登錄理由除指出其醮儀本身 的習俗與特色外,還提到「遶境時居民連同在地社團、學校皆組織陣頭參與,當地國小、 地方文史工作者以及諸多地方藝文人士、國小退休教師、校長均能主動參與,信仰圈內 居民凝聚力強,積極度罕見。」;「自組陣頭:宋江陣、金獅陣、龍陣……,亦有稀有 陣種的『許漢文遊江』、『陳三五娘』、『司公弄和尚』(馬頭鑼陣)等,自有其地方 傳統特色。」;「王醮儀程有關之道士團、王船師、王船彩繪師、法師(第四代)等等,

073


074

11 卷 | 第 2 期

圖 15 社區自組的稀有陣頭「許漢文遊江」(作者自攝)

圖 16 社區自組的稀有陣頭「司公弄和尚」(馬頭鑼陣)(作 者自攝)

皆為白砂崙在地人,民俗相關技術人才之『自給自足』,實為一大特色。」這些都在強 調其在地的文化資源與特色、社區整體的參與度及凝聚力,不僅是無形文化資產的要素, 同樣也符合社區營造的目標。52 萬福宮在此次王醮中,也試圖與文化產業連結,舉辦「白砂崙庄海陸小旅行」活動, 開發相關的文創商品,期能帶來附加的經濟效益。文化產業雖有許多學派與定義,但主 要都在強調文化不再只是國民素養或公共服務,而是能創造經濟效益的產業,它也是現 今許多國家,包括我國在內所大力推動,用以取代傳統產業的新型產業。這項政策與社 區營造、文化資產相結合,即出現「地方文化的觀光化」、「民間信仰的文化化」之趨 向。這次配合王醮與茄萣舢筏協會合辦的海陸小旅行,帶領付費遊客探訪藏身閩庄的大 陳聚落、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烏魚子曬製過程、藝術文化館、萬福宮王船文化,並搭 乘觀光漁船遊賞二仁溪紅樹林生態,這些即涵蓋當地的文化資產與「人、文、地、景、 產」的社區面向。此外,廟方還以其神明信仰與王醮為主題,設計開發背包、帽子、T 恤、 繪馬、水壺套、錢包、吊飾、貼布、馬克杯、公仔、DIY 王船紙模型等各式文創商品, 融合傳統民俗與時尚創意,深受香客與一般遊客的喜愛,銷售成績亮眼。這些雖然規模 不大,經濟效益亦有限,但已吸引到不少外地遊客前來參與及消費,將資源的動員擴展 到社區之外,也為該廟朝文化產業方向發展踏出第一步。

52

誠如有審查委員指出,茄萣地區廟會文化的最大資產是庄頭陣,廟方主事者是否用心支持鼓勵這些陣頭的傳承,才是觀 察地方文化特色的指標。有關二仁溪流域系統的庄頭陣,確實是當地王醮的一大特色,值得後續進一步的觀察與研究。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由此來看,我國二十多年來所推動的社區營 造、文化資產與文化產業政策,確實對民間信仰 產生不小的影響。雖然萬福宮未直接參與政策的 執行,但在相關觀念的推廣下,加上整體社會環 境的變遷,及許多廟宇轉型經營的成功案例,使 該廟也不能固守傳統做法,而逐漸向這些政策靠 攏,這次王醮即有明顯的表現。因此,現代國家 雖已無法直接干預民間信仰,但透過政策的引導

圖 17 萬福宮此次王醮開發的文創商品(作者自攝)

與環境的塑造,仍然對民間信仰產生一定程度的 作用,甚至改變其經營方式與資源動員模式,而 形成新的「國家在場」。

陸、結語 本文透過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整體觀察,探討其中靈力生產、交陪關係 與國家在場的課題,研究發現有以下幾個重點: 首先,此次王醮的根本目的在為其神明生產靈力,藉由巨大華麗的王船、熱鬧的普 度與遶境、盛大的送王活動等,展現其累積的金錢與人氣,令人產生當地神明特別靈驗 的認知,再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參與及奉獻,進而生產更大的靈力。但為避免外界有人為 操作及功利色彩的質疑,該廟透過「立筊」、擲筊及扛轎請示等「婉飾」做法,以神意 掩飾人意,做出各種理性的決策,以達到世俗的目的,但又能維持此一場域的神聖性。 其次,此次王醮也可看出萬福宮的交陪關係,主要表現在遶境活動上,包括往灣裡 「校棚」、往頂、下茄萣「遊境」及往中洲「出境」。灣裡萬年殿、中洲保生宮皆屬「交 陪境」,校棚、出境皆是「遶外境」,但從其日程與規模細分,後者的交陪程度高於前者。 三鯤鯓天宮壇、太爺公館福安宮則屬「交陪廟」,但前者有外地鄉親「自己人」的關係, 交陪程度較後者高。頂茄萣賜福宮、下茄萣金鑾宮雖在鄰庄,但僅有拜廟「遊境」,屬 一般禮尚往來的交陪關係。

075


076

11 卷 | 第 2 期

再者,此次王醮也受到社區營造、文化資產及文化產業等國家政策的影響。整體醮 典除宗教性儀式外,也網羅在地文教菁英組成策畫組與文化組,舉辦本地出身的藝文界 人士聯展及各項民俗藝術表演,社區學校亦動員師生支持參與,體現「建立社區文化」 的社造精神。此外,廟方還積極爭取將王醮登錄無形文化資產,藉此取得國家認定的「正 統性」身分,創造自身的文化資本。另也舉辦「白砂崙庄海陸小旅行」、開發相關的文 創商品,吸引外地遊客前來參與及消費,創造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這些都可看見國家 力量在其中的作用。 最後,從此次王醮可看見民間信仰運作的三層結構,最內層是靈力生產的邏輯,此 驅使廟宇提供各種宗教服務、舉辦盛大「熱鬧」活動,又能維持神明的神聖性與可信度。 中間層是廟宇對外的交陪關係,它是舉辦「熱鬧」活動的重要資源,也以此建立神與神、 廟與廟、地與地、人與人之連結。最外層則有國家力量的作用,它透過政策影響民間信 仰朝文化化發展,並改變廟宇的資本型態與資源動員模式。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丁仁傑(2013),《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 李豐楙(1998),《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劉枝萬(1956),《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臺灣祈安醮祭習俗研究之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枝萬(1900),《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 謝國興(2017),《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謝國興(2021),《禮祝下鄉:驅瘟逐疫祭典中的王府行儀——臺南、東港、漳州比較研究》。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蘇清良(2012),《沙鯤煙月:白砂崙與萬福宮的往事追憶》。高雄:白砂崙萬福宮。 澤田瑞穗(1982),《中國の民間信仰》。東京:工作舍。 濱島敦俊著,朱海濱譯(2008),《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1999),《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二、期刊、合輯、學位論文 方淑美(1992),〈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丁讚、吳介民(2005),〈現代性、宗教、與巫術:一個地方公廟的治理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頁 143-184。 李香嬅(2003),〈戰後茄萣居民的經濟生活與宗教活動〉。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宏(2009),〈從遶境談社群關係的分與合——以灣裡萬年殿戊子年王醮為例〉,《臺灣學研究》,7,頁 97-114。 崔榕(2010),〈「國家在場」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及發展〉,《理論月刊》,9,頁 42-44。 康豹(1990),〈屏東縣東港鎮的迎王祭典:台灣瘟神與王爺信仰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0, 頁 95-210。 梅慧玉(1996),〈「交陪境」與禮數——以臺南市安平區的二次醮儀為例〉,收於莊英章、潘英海編,《臺灣與福建 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頁 145-17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梅慧玉(2015),〈做醮與地方社會:以埔里兩次醮儀為例〉,《民俗曲藝》,187,頁 211-296。 張珣(2004),〈香客的時間經驗與超越: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收於黃應貴編,《時間、歷史與記憶》,頁 75-126。臺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緯華(2008),〈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9,頁 57-106。 陳緯華(2008),〈婉飾、慣習與神蹟創造:現代性下的神如何不死?〉,《台灣社會學》,15,頁 1-46。 陳緯華(2012),〈資本、國家與宗教:「場域」視角下的當代台灣民間信仰變遷〉,《台灣社會學》,23,頁 1-49。 松本浩一(1986),〈宋代の賜額.賜號について──主として《宋會要輯稿》にみえて史料から〉,收於野口鐵郎編:《中 國史における中央政治と地方社會》,昭和 60 年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綜合研究成果報告書,頁 282-294。東京:文部省。 華琛(James L. Watson)著,陳仲丹、劉永華譯(2011),〈神明的標準化——華南沿海天后的推廣,960-1960 年〉, 收於劉永華編,《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頁 122-1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新聞 包希勝,〈香科祭睽違卅年,周末千人點燈〉(2006 年 12 月 14 日),《聯合報》,C2 版。 李瑟,〈盛宴過後 狼藉茄萣〉(1994 年 10 月 7 日),《聯合報》,39 版。 徐如宜、修瑞瑩,〈200 年宮廟作醮 王船傾斜壓死人〉(2020 年 12 月 16 日),《聯合報》,A16 版。 蘇福男,〈茄萣萬福宮擲筊選各會首 睽違 18 年王船醮典啟動〉(2020 年 5 月 24 日),《自由時報電子報》,生活版。 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75885。 蘇福男,〈茄萣萬福宮王船開斧 明年 1 月 17 日送王〉(2020 年 8 月 19 日),《自由時報電子報》,生活版。網址:

077


078

11 卷 | 第 2 期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394005。 蘇福男,〈茄萣萬福宮舉辦科儀 60 尺王船雛形初現〉(2020 年 9 月 9 日),《自由時報電子報》,生活版。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Kaohsiung/breakingnews/3286908。 蘇福男,〈茄萣萬福宮王船醮緊鑼密鼓 「沙鯤漁火」藝術聯展打頭陣〉(2020 年 11 月 23 日),《自由時報》,生活版。 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59992。 蘇福男,〈王船醮典結合社區文化 高雄白砂崙庄海陸小旅行 12/19 首發團〉(2020 年 12 月 17 日),《自由時報電子報》, 生活版。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84613。 蘇福男,〈高雄萬福宮全台第 3 大艘王船熱鬧出廠 陳其邁開光點眼〉(2020 年 12 月 20 日),《自由時報電子報》, 生活版。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86814。 蘇福男,〈不到 1 年連擲 4 立筊! 茄萣萬福宮王船醮頻現神蹟〉(2020 年 12 月 28 日),《自由時報電子報》,生活版。 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94695。 蘇福男,〈宮廟總指揮 1 個月兩度打傷人 鄉民怒促查辦〉(2021 年 1 月 19 日),《自由時報電子報》,社會版。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416001。

四、其他 白砂崙萬福宮(2020),萬福宮王醮秩序冊。白砂崙萬福宮提供。


靈力生產、交陪關係與國家在場:茄萣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的一種觀察

079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 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 與統合 撰文╱國立臺灣圖書館編審 蔡蕙頻

摘要 本文以「高雄婦人會館」為引,透過探討高雄地區婦人團體的組織與運作,來探究 在地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隨著「臺灣婦人慈善會」、「篤志看護婦人會」及「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以及「高 雄婦人會」等婦人團體的成立,一步步創出地方上婦女的社交場域,而主事者積極與否, 也是牽繫團體發展是否活躍的關鍵因素。然而,它們也因成員高度重疊而不得不面臨整 合的問題。從「高雄婦人會館」到「高雄愛國婦人會館」的易名,其實正見證了地方上 婦人社交空間由創出、發展到統合的歷程。

關鍵詞:婦人團體、高雄婦人會館、富島巴子

本文曾獲 2018「第二屆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獎助計畫。 投稿日期:2021 年 4 月 26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6 月 10 日

081


082

11 卷 | 第 2 期

The Power of Beauty: 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Women’s Social Spaces in Kaohsiung Area During Japanese Ruled Period Hui-Pin Tsai Editorial Reviewer, National Taiwan Library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House of Takao Women’s Association( 高雄婦人會館 ), this study aims to probe the organizations and the operations of the women’s groups in Kaohsiung area in order to consider the 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local women’s social spaces. With the formation of women’s groups, such as Taiwan Women’s Charity Association ( 臺灣婦人慈 善會 ) , Association of women volunteer nurses ( 篤志看護婦人會 ) , Patriotic Women’s Association Taiwan Branch (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 ) , and Takao Women’s Association ( 高雄婦人會 ) , the local women’s social spaces were created step by step. Besides, the crucial factor to the growth of groups was the principles’ proactiveness. However, due to the overlapping memberships, these groups have no choice but to face the situation of integration. With the name change from the House of Takao Women’s Association to the House of Takao Patriotic Women’s Association ( 高雄愛國婦人會館 ) ,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local women’s social spaces were witnessed.

Keywords: Women’s Groups, the House of Takao Women’s Association, Tomoko Tomishima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壹、前言 貳、日治時期高雄地區領導階層之發展及其特色 參、日、臺人婦人團體的生成與活動 肆、婦人社交場域的統合 伍、結論

壹、前言 大正 10 年(1921)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夫婦倡議,為增進高 雄州所屬各地婦人間的親密和睦,正式成立愛國婦人會館高雄州支部,簡稱為 高雄婦人會,並在富島巴子等幹部的努力下開始興建。 大正 12 年(1923)內部設備完工,於同年公佈實施「愛國婦人會館管理規 則」,接受各機關租用。昭和 13 年(1938)其改建工程完工,樓上全部改建為 沐浴場所及寢室,樓下則改為食堂、撞球場。民國 34 年(1945)又改為中華民 國紅十字會高雄分會附設紅十字育幼中心。1 這是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網站上有關高雄愛國婦人會館的介紹。這段有關高雄愛國婦 人會館的歷史沿革提到兩項重點:第一,「愛國婦人會館高雄州支部」,簡稱為「高雄 婦人會」;第二,該會館是在富島巴子等幹部的努力下開始興建的,1923 年內部設備完工。 然而,根據《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所載,1920 年地方制度改正之後,愛國 婦人會為呼應此項政治變革,在各州設置州部,各郡則設置幹事部,因此該會高雄州支 部由高雄州知事富島元治的妻子富島巴子出任。不過,《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 也提到,富島巴子「不以此而感到滿足,而另外發起高雄婦人會」,在市郡設置支部, 同時,該會也動工興建高雄婦人會館。直到 1923 年,高雄婦人會方解散,並將高雄婦人 會館轉贈予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2

1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網頁「原愛國婦人會館(紅十字育幼中心)」古蹟歷史沿革介紹。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9 月 16 日。 網 址:http://heritage.khcc.gov.tw/Heritage.aspx?KeyID=49001c0e-2ea3-4162-b8ca-0edcc855c70e。 惟 時 任 民 政 長 官的後藤新平及其夫人和子所倡議成立者為「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而高雄州支部之成立為 1920 年,此時後藤新 平已非總務長官(原民政長官)。

2

大橋捨三郎,《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1941),頁 697-698。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貳拾五周年》(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1929),頁 53。

083


084

11 卷 | 第 2 期

也就是說,對照史料,網站上的說明不完全正確。首先,「愛國婦人會館高雄州支部」 和「高雄婦人會」應是兩個各自獨立、無隸屬關係的團體,後者並非是前者的簡稱。第二, 高雄婦人會館不是由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所建設,主事者是高雄婦人會。 現今吾人對於歷史古蹟的認識,和史料上的記述有所出入,這不單純只是史料解讀 錯誤的問題,暗藏在其背後更大、更重要的意義是,我們可能因為對於過去的歷史掌握 甚少,有時甚至可能產生張冠李戴、以偏概全的錯誤。 具體來說,在爬梳史料、引經據典之後,即使修正了高雄愛國婦人會館的歷史沿革, 其實也僅是做到了歷史除錯的基本功夫而已。更令人好奇的是,高雄婦人會是什麼樣的 組織?它和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的關係如何?為什麼高雄婦人會要興建婦人會館?又 為什麼要將婦人會館捐贈予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要之,透過爬梳地方上婦人團體的 運作,我們還能夠窺知地方上臺、日人婦女社交場域的生成與整合。 洪郁如曾以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於 1904 年至 1930 年間的活動情 形,指出該會的功能。在婦人聯誼方面,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集結了臺、日人統治階層的 女眷,宛如女性版的統治結構,也牽涉到統治當局與臺灣人仕紳之間政治與經濟的意圖。3 日治時期臺灣人和在臺日人在這片土地上共生,綜觀日治時期臺灣的領導階層,隨 著在臺日人的流動漸趨穩定,在臺日人地方社會與人際網絡逐漸成形,領導階層的婦人 社交也隱約可見其輪廓,由於男性的日人領導者在統治上,相當程度需要得到臺灣人領 導階層的協力,因此日人婦女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扮演這樣的功能,社會對家庭內理想 女性的期待,除了是優秀的家政管理者之外,還須是「輔佐丈夫的外交家」,透過加入 殖民地婦女組織來維繫或拓展家族的利益,或是為子女謀得更廣泛的教育資源,讓他們 能進入日本人為主的學校就讀。4 換句話說,日治時期臺灣經營「夫人外交」的太太小姐們,並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 官方組織或男性的動員,她們一方面是官方用以作為政治宣示的樣板與工具,另一方面, 她們本身也具有能動性,透過社交活動擴大家族的影響力,並營造自身作為賢妻良母的

3

洪郁如,〈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試論 1904-1930 年的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臺灣風物》,47(2)(1997), 頁 53-71。

4

洪郁如著,吳佩珍、吳亦昕譯,《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頁 393-401。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溫婉形象。 然而,過去有關日治時期的婦女團體及其活動,缺少地方性的視野,對於地方性婦 女團體與全臺性婦女團體的互動與整合,更是缺乏。因此,本文更深一層的研究意義是: 透過梳理日治時期高雄地區之婦人組織的發展情形,來探究她們如何透過這樣的婦人組 織,來建構女性的社交場域,進而,再勾勒出地方婦女社交場域的形成與演變後,伴隨 著國民統合的政治進程,這些地方上的婦人組織,由地方組織逐漸被收攏於國家動員架 構之中,成為臺灣女性動員下的一環。 在 研 究 的 概 念 上, 依 照 本 研 究 的 設 定, 在 概 念 上 可 以 分 為「 全 臺 性 」(Taiwan size)與「地方性」(local)兩種層級,而「地方性」(local)帶有「次級」(subordination) 的意涵。 從歷史發展的條件上來看,臺灣是一個地理條件特殊的海島,社會結構的發展亦 深受地理條件的影響。中央多山導致河流多呈東西向,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聯外交通只能 仰賴橋梁建設。地理特性連帶也影響了社會發展,清治時期,臺灣雖然逐漸由移民社會 (immigrant society)走向土著社會(native society),5 無論是人或地,均呈現越來越緻 密化、地方化的現象,但因河川阻絕了河川南北陸地的連結,再加上交通條件長期較不 發達,不僅地域社會結構穩固,各項發展也可見到強烈的地域社會之性格。本研究所使 用的「地方性」一詞係指臺灣內部的任一微小、有機單元,它是組成「全臺性」的基本 元素,具有足堪脫離其他地區、獨立發展的特色。在空間上類似「地域社會」概念,即 社會學所謂的「社區」(community),在人群分類上,「地方性」則表現為「群體」 (group),本文中採用「一群住在同一地區的人,具有較長期的居住時間,和較高的社 區意識,也即是從屬感」之定義。6 而「全臺性」的概念則是以「臺灣全體」為基礎,在空間上,相對於日本本國或其 他臺灣以外地區,是臺灣內部跨地域的全面連結,在人群上則以全臺住民為主,無論是 臺灣人或在臺日人,都是跨越臺灣各地域的統合指涉,類似若林正丈研究中所提出的「臺

5

陳其南,〈臺灣的本土意識與民族國家主義之歷史研究〉,收於陳其南,《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 學的探索》(臺北:允晨文化,1998),頁 172。

6

文崇一,《臺灣的社區權力結構》(臺北:東大圖書,1989),頁 iv。

085


086

11 卷 | 第 2 期

灣層級(臺湾レベル)、臺灣大」一詞。7 這樣的地域分層概念也被廣泛地運用到臺灣史的各個面向,特別是政治史研究。有 關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的研究,不僅聚焦在臺灣人與官方的對抗關係,也多將「全臺性」 與「地方性」切開探討,例如關於非武裝的政治活動,「全臺性」以 1910、20 年代以來 臺灣人的政治運動為主,「地方性」則偏向於小地區的政治權力結構的繼承與變化,然 而這兩種規模的政治活動是同時並存的,應該有更能兼納兩者的觀點。 因此,本研究也借用這樣的觀點,將婦女團體的規模與活動範圍概可分為「中央型」 與「地方型」兩種層次。本文主張,婦女團體可分為以全臺灣為規模的「全臺型」婦女 團體,在臺灣南部或高雄地區設有支部,作為整個團體中的一環;同時,地方上也有「地 方型」婦女團體,以單一的地方行政區域為活動範圍,組織幹部與會員皆以地方人物為 主。「全臺型」婦女團體及「地方型」婦女團體彼此或有重疊但互不衝突,共同推動各 種規模不一的活動。 除了地方人士組成的婦女團體之外,1920 年代臺灣社會因有志青年有計畫、有意識 地推動社會改革,而躍升出另一種婦女運動。1920 年代,受到世界思潮的影響,留學日 本的新式青年結合部分在地仕紳,臺灣內部興起追求政治待遇之改善及推動社會改革的 社會運動,其中,他們亦訴求女性地位的提升,鼓吹女性的自我覺醒,積極動員女性參 與政治社會運動,且其中亦不乏女性自身推動的婦女運動組織,如彰化婦女共勵會、諸 羅婦女協進會等等。8 不過,雖然同屬民間團體,但新式青年們所推動的社會改革路線中 的婦女運動或團體,非與愛國婦人會等團體屬於同樣的脈絡,不能同一而論,因此,本 文有必要先說明「婦人組織」的定義。 本文所謂的「婦人組織」,指的是以婦女為主要成員的團體,縱使有少數男性參與, 或對該團體具有影響力,婦女仍是該團體的主要成員,主要活動亦以團體中的女性來擔 綱。本研究所稱之高雄地區婦人組織,係指 1895 年日治以後在高雄地區活動、非屬政治 改革路線的婦女親睦團體,具體而言,即為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為主軸的婦人組織。 愛國婦人會是日治時期臺灣社會規模最大、活動時間最長的婦人組織,以成員集結了當

7

若林正丈,〈内地延長主義と「台湾議会」〉,收於若林正丈,《台湾抗日運動史研究 増補版》(東京:研文出版, 2001),頁 59-61。

8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臺北:時報文化,1993)。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時具有聲勢名望的臺、日人女性為人所熟知,在各州設有支部。不過,本文不僅是討論 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亦溯及在其以前的地方婦人組織,探討婦人團體由地方而中央 的統合過程。 洪郁如在其大作《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中以愛國婦人會為例, 闡釋臺、日人女性參與婦女團體的動機。她指出,臺灣人婦女加入愛國婦人會,對於該 會的資金收取與會員募集有很大的助益,且當局為了掌握協力階層,對於日本人女性與 臺灣人名望家族的女性成員的交流也持肯定的態度。另一方面,臺灣人女性亦為了保持 家族在地方的權利基礎以利事業通暢,與當地的日本人官員之間保持圓滑的關係是不可 或缺的要素。9 基於這樣的觀點,要了解高雄地區婦女團體的組成,必得先勾勒當地領導階層的面 貌,因此,本文先說明高雄地區領導階層的生成,再述婦女團體的組成與活動情形,並 藉由成員的分析,來說明女性社交場域的生成;最後,再透過地方型婦女團體與全臺型 婦女團體的互動,來說明女性社交場域的整合。 最後是有關於本文關注「高雄地區」之名稱與幅員。1920 年臺灣地方制度改正之後 所成立的高雄州,範圍包含今日的高雄市及屏東縣,幅員遼闊;在行政層級上,州下又有 市、街、庄等地方行政區劃,層層堆疊。為聚焦討論的空間範圍,本文所指涉之「高雄地 區」,主要係以日治時期的高雄市為中心,必要時述及大高雄地區其他區域。在「高雄」 地名的稱呼上,由於 1920 年以前「高雄」尚名為「打狗」,為合於歷史發展,行文之中, 所指涉之時序若為 1920 年以前,即稱「打狗」;若為 1920 年以後之發展,則稱「高雄」。

貳、日治時期高雄地區領導階層之發展及其特色 由於臺灣史的發展最初以臺南為據點,因此,鄰近臺南的大高雄地區發展亦早,清 治初期即有鳳山縣的設置。然而高雄一躍成為臺灣南部的新興都市,則與漁業的發展, 以及 1858 年以後臺灣開港帶來的貿易活動關係最為密切。

9

洪郁如著,吳佩珍、吳亦昕譯,《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頁 326。

087


088

11 卷 | 第 2 期

舊稱「打狗」的高雄,在日治時期以前僅是臺灣西南部的蕞爾小漁村,1858 年〈天 津條約〉明定臺灣開港,1860 年正式開港後,領事館、洋行等外國勢力進駐,結合臺灣 內部的糖業出口,帶動本地的商業發展,少數臺人因善於審時度勢,透過經商貿易來獲 取財富,躋身領導階層,如陳中和家族,其影響力延續至日治以後。10 1895 年以後,日人移居打狗一帶,帶動新一波的發展。王御風指出,打狗商人包含 臺人與日人,臺商多集中在旗後、苓雅藔;日本人則可細分為民間商人、大公司(如臺銀、 三井物產)的打狗分部,前者以旗後為據點,後者則多將分部設於哨船頭,至於鹽埕, 則幾乎都是為了興築縱貫鐵路而來。11 1908 年至 1913 年間,因縱貫鐵路通車,以及打狗港的整建,使該地建築、土地開 發、運輸等產業蓬勃發展,王御風稱之為「打狗產業的萌芽時期」。1914 年至 1920 年間, 鐵路、築港等基礎建設已陸續完工,為打狗打造良好的交通條件,淺野水泥、臺灣鐵工 所等工廠紛紛落腳於此,帶動日本人居民的大量移入,打狗從一個生產蔗糖、經營漁業 的沿海聚落,轉而成為以工業、金融業為主的新興都市,王御風稱此時期的特色為「打 狗工業的初期發展」。12 有關高雄地區的領導階層,王御風以高雄市級議會為主軸,透過討論 1920 年以來高 雄(街)市議會議員來勾勒高雄領導階層的面貌。而 1920 年以前,由於高雄街尚未設置, 因此打狗地區領導階層以臺、日商為主。日商部分,又可分為「外來日商」和「在地日商」, 「外來日商」的主要資金來源為大型財閥,高雄地區的經營僅為其事業版圖的一部分,代 表人物有創立臺灣製糖、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及臺灣商工銀行的荒井泰治、經營大日本製 冰會社高雄工場,與荒井泰治往來密切的古賀三千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社長槙哲,以 及淺野水泥株式會社負責人淺野總一郎、有「金山王」、「煉瓦王」等稱號的鮫島煉瓦株 式會社經營者後宮信太郎等人;「在地日商」的事業與資金則集中於高雄地區,知名的在 地日商有大坪與一集團(大坪與一、荒木萬三郎、高木拾郎、真砂由次郎、小川與市、吉 井長平)、經營臺灣運輸株式會社的杉本音吉、專注經營化學工業的多木龍二等人。13

10

王御風,《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1920-1960)》(臺北:玉山社,2013),頁 28-29。

11

王御風,《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1920-1960)》,頁 29。

12

王御風,《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1920-1960)》,頁 30-42。

13

王御風,《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1920-1960)》,頁 44-61。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至於臺商,則有苓雅藔陳福謙家族、經營新興製糖株式會社的陳中和家族、創立打 狗製酒株式會社(後改組為南部製酒株式會社)的陳光燦家族,以及旗後地區大型商行 「新泰記」經營者葉宗祺家族。14 高雄地區的富商巨賈,在 1920 年實施「臺灣地方制度 改正」,設置高雄州、高雄街以後,獲選成為州協議會員或街協議會員。 相對於王御風集中於觀察市(街)協議會員,高雄地區的領導階層也應該包含政治 人物在內才是,所謂政治人物,具體而言就是 1920 年以前的廳長、支廳長,以及 1920 年以後的州知事及郡守,依照行政層級不同,在市街庄的層級,市尹、街庄長也能視為 領導階層,只是影響力較小。 我們經常看到 1920 年以前,多種官方主導成立的組織,或是與官方往來關係密切的 地方團體,會長、副會長等要職經常由該地廳長、支廳長等地方官出任,而次級首長則 出任團體的核心幹部,他們不只是掛名的虛職,通常也掌握一定的權力,對組織的運作 方針與活動走向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然而,由於日治初期臺灣地方制度尚未穩定,地 域倏忽改隸,人事異動頻繁,直到 1901 年實施廳制以後才稍微穩定,此時也是高雄地區 產業發展突飛猛進的時刻,住民的流動也逐漸穩定。1920 年因「臺灣地方制度改正」而 實施州廳制之後,高雄婦人會與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隨即成立,其會長、幹部等要職 亦與州知事等地方官吏的夫人為主,因此,在剖析高雄地區婦人團體的組成與運作之前, 有必要先了解這些地方官員是哪些人。 1920 年誕生的高雄州,所轄範圍在 1901 年至 1909 年間分屬於鳳山廳(下轄打狗支 廳、楠梓坑支廳、阿公店支廳)、蕃薯藔廳(下轄山杉林支廳,1906 年調整、改名為阿 里關支廳)、阿緱廳(下轄阿里港支廳、內埔支廳、萬丹支廳、東港支廳、潮州庄支廳、 枋藔支廳,萬丹支廳於 1903 年廢止,內埔支廳於 1905 年廢止)與恆春廳(下轄枋山支 廳、蚊蟀支廳);隨著 1909 年地方行政區調整,高雄地區又分屬臺南廳轄下的鳳山支廳、 打狗支廳、阿公店支廳、楠梓坑支廳,以及阿緱廳轄下的阿里港支廳、甲仙埔支廳、六 龜里支廳、蕃薯藔支廳、潮州支廳、東港支廳、枋藔支廳、枋山支廳、恆春支廳與蚊蟀 支廳(蚊蟀支廳於 1913 年廢止),另還有澎湖廳所轄之小池角支廳、大赤崁支廳及網垵 支廳(大赤崁支廳於 1913 年廢止,小池角支廳則於 1915 年廢止)。本文將高雄地區在

14

王御風,《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1920-1960)》,頁 62-76。

089


090

11 卷 | 第 2 期

1901 年至 1909 年間「二十廳時期」各廳長、支廳長名單整理為文末「附表 1:二十廳制 時期(1901-1909)高雄地區行政首長列表」,1909 年至 1920 年州廳制實施前的「十二 廳時期」各廳長、支廳長整理如文末「附表 2:十二廳制時期(1909-1920)高雄地區行 政首長列表」。至於 1920 年州廳制實施至 1923 年高雄婦人會解散為止,高雄州自知事 至街庄長等各級行政首長抄列如文末「附表 3:州制初期(1920-1923)高雄州知事及(郡) 街庄長列表」。 透過附表 1 至 3 的整理,我們可以發現幾個現象。首先,行政官僚全數為日本人, 沒有臺灣人參與的空間,這表示他們的女眷(如母親、妻子)領銜的地方婦女團體也將 由日本人主導。 其次,高雄地區行政官僚的異動相當頻繁。廳長人選雖有異動,相對來說較為穩定, 儘管也有任期較短者(如桑原外助於阿緱廳長的任期僅一年),但大致上都在五年以上; 相對於此,支廳長的更迭則較為活躍,即使也有任期達五年以上者,但更常見到的是任 期僅一至三年者,觀察支廳長的名單與任期,甚至到職一年即異動者也屢見不鮮,特別 是 1901 年廳制甫實施之初,幾乎年年有人事調動。整體而言,行政官僚呈現出「越基層, 人事異動越頻繁」的現象。 第三,也是最值得注意的是,細緻地來看,儘管支廳首長調動不止,但可明顯看到 人員常在高雄地區各支廳輪調,例如潮州庄支廳長般若三郎在 1903 年調動至阿公店支 廳,枋藔支廳長中島友五郎在同年調往阿里港支廳,兩年後的 1905 年又調往潮州庄支廳; 內埔支廳長山內定一在 1904 年異動為潮州庄支廳長;山杉林支廳長園部龍因在 1905 年 調派至阿公店支廳。此外,萬丹支廳長上井其介在該支廳廢止後,調往阿里港支廳,內 埔支廳長入佐宗計佐同樣在 1905 年廢止該支廳後被調往潮州庄支廳。而枋藔支廳長大澤 嘉十郎在 1906 年調往潮州庄支廳,蚊蟀支廳長早川半之資也於 1909 年調任枋山支廳長。 進入 1909 年至 1920 年的十二廳制時期之後,二十廳制時期曾任高雄地區各支廳長 的就有 8 人繼續留在高雄地區服務。同樣地,在十二廳制時期,支廳長在各支廳之間輪 調的現象也顯而易見,曾經同時兼任多個支廳長或是前後擔任一個支廳以上的支廳長就 有 16 人。 也就是說,至少在高雄境內,人事異動雖然看似頻繁,但其實行政官僚所羅織起的 人際網絡流動率有限,連帶著主導高雄在地婦女團體的在地行政官僚女性眷屬也只是換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湯不換藥,頭銜異動而人不變,因此男性行政官僚的人事異動,對高雄地區婦女團體成 員的影響或許不如想像中巨大。 以上屬於行政官員的分析。然而我們也明白,如果沒有地方領導人物的協助,光靠 行政官僚的力量,要推動行政事務實有難度,因此,要論領導階層,民間領導階層同樣 重要,那麼,除了王御風所指出的紳商之外,領導階層還可能是哪些人呢? 早在日治之初,殖民政府就賦予地方士紳基層公職,一方面將他們納入行政體系之 中,利用其名望或財力來推動基層行政事務,一方面也藉以節約行政成本。到了 1901 年 廳制實施之後,〈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規定「廳得置參事。各廳參事以五人為限, 給判任官待遇。參事為居住於廳管轄範圍內,具學識名望者由廳長任命之。」15 至 1909 年以後新設的「區長」人選,官方雖僅言及其職務在於「接受廳長指揮、監督,輔助部 內行政事務之執行」,16 未規範人選須具學識資望,但官方仍有選任地方上的富家大族或 知識份子為區長的偏好。因此我們可以說,各廳下的參事、區長,至少是官方認可的地 方領導人物,而他們也是政府在推動地方行政事務時,主要動員的對象。本文將 1901 年 至 1920 年間高雄地區各區長列如文末「附表 4:十二廳制時期(1909-1920)高雄地區參 事及區長列表」。1920 年以後,〈臺灣州制〉讓各州組織協議會以為知事諮詢政務,而 由臺灣總督任命的州協議會員需為「居住於州內,具學識名望者」,17 故州協議會員也可 視為地方領導人物。本文將 1920 年至 1923 年高雄州協議會員名單列如文末「附表 5: 州廳制初期(1920-1923)高雄州協議會員列表」。 透過名單的整理,我們注意到基層公職人員同樣具有幾項特色,第一,基層公職幾 乎為臺灣人的天下。廳治時期,各區區長全數為臺灣人,沒有日本人。1920 年以後,由 於郡守由警察人員出任,因此郡守層級由日本人所獨佔,而郡之下的街庄長則以臺灣人 佔絕大多數,唯有少數街庄長由日本人擔任,如:馬公街長上瀧宇太郎(1920-1923)、 高雄街長鐸木直之助(1920-1922)、加福均三(1922-1923)、高橋傳吉(1923)、岡山

15

「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改正」(1901 年 11 月 19 日),〈明治 34 年 11 月臺灣總督府報第 1059 期〉,《臺灣總督 府 ( 官 ) 報》,頁 51。

16

「臺灣街庄社ニ區長及區書記ヲ置クノ件」(1909 年 9 月 24 日),〈明治 42 年 9 月臺灣總督府報第 2798 期〉,《臺 灣總督府 ( 官 ) 報》,頁 45。

17

「臺灣市制」(1920 年 7 月 30 日),〈大正 9 年 7 月臺灣總督府報第 2170 期〉,《臺灣總督府 ( 官 ) 報》,頁 56。

091


092

11 卷 | 第 2 期

庄長齋藤善次郎(1921-1923)、阿蓮庄長高橋善松(1923)、鳳山街長青木惠範(19201923)、齋藤永治(1923),以及小港庄長大槻林藏(1923)。州協議會員的組成,則 是由臺、日人共同組成,成員的背景也包含官員與民間人士。 第二,區長通常出身地方上的紳商家族,如:打狗區由葉宗棋長期擔任,苓雅藔區 長則是陳福謙的二子陳文遠擔任,繼文遠之後擔任區長的陳晉臣雖非陳福謙家族成員, 但其曾為陳家事業順和棧的重要幹部,與陳家關係相當密切。阿里港區長藍高全出身里 港藍家;蕃薯藔區長陳順和資產達一萬圓,18 內埔區長鍾晉郎二長期在地方上綜理堤防修 建的公共事務,資產亦有一萬二千圓;19 車城區長許連升資產一萬圓,20 等等。此外,由 於各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所登載的區長姓名略有出入,有些區長姓名雖然不同, 但實屬筆誤,初步可判斷為同一人,有些則需進一步比對資料才能確定,此種情況,本 文於列表中一律列出,並註明「可能為同一人」,留待未來進一步釐清。 第三,區長的流動率很低。相對於行政官僚的異動,由臺灣人擔綱的區長新陳代謝 更加緩慢,好幾個區是長期由同一人或同一家族的成員擔任區長,往往父死子繼,或是 由家族其他成員出任。我們若將時間軸再往前、往後一些來觀察,他們之中在更早的時 候即擔任地方參事等職,協助地方事務的人不在少數,1920 年之後,不少曾在廳治時期 擔任區長的人物,此時繼續被延攬擔任街庄長。易言之,儘管地方制度或行政區範圍或 有不同,但行政制度的改變造成領導人物流動的現象並不明顯,他們所描繪的,正是地 方領導階層的面貌。 綜上所述,高雄地區領導階層可說是由官員與民間領導人物共同組成,官員或有異 動,但越接近 1920 年越為穩定;民間領導人物更是不因行政制度調整而更迭,其影響力 跨越各個時期。官、民之間各自扮演政策推動的領頭羊,以及政策執行的協力者角色, 他們的女眷通常也複製這樣的模式,成為由日本人主導、臺灣人協助的互動關係。

18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頁 330。

19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頁 338。

20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頁 334。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參、日、臺人婦人團體的生成與活動 本島之婦人女子。多伏處深閨。跬步不出戶庭。即有親戚至。苟非不得不 見者。亦匿而不出。反是。即以為背於禮法。而交口譏之。其所以如此之嚴者。 意在防微杜漸。養成廉恥。洵不得厚非之也。21 1906 年,《臺灣日日新報》上出現這則有關臺灣婦女的報導。報導指出,臺灣婦女 受教甚嚴,素來以不出深閨為傳統,目的在於「養成廉恥」。言下之意,越是深入簡出, 不問世事,越具遵循禮法的女德,因此「本島之婦女。在中上等會社(按:應為「社會」)。 鮮有讀書識字者。惟謹守深閨。日課女紅。竝不與聞家事。與日本婦人大相逕庭。」22 清 代臺灣缺乏大規模、有系統的女子教育,儘管少數富貴之家願意聘請教師為女眷授課, 內容也非如男性以科舉任官為教育目的,而是著重才藝的養成,以提升未來談論婚配時 的己身條件。在這樣的觀念下,臺灣婦人自難有所謂社交活動,更遑論是以女性為主的 社交場域。 然而,進入日治時期以後,隨著官民的鼓勵、女子受教育等因素之影響,女性不再 以藏身深閨為德行的準則,再加上日本人來到臺灣之後,凡是出身地方上略有影響力的 家族,都成為日本政府拉攏示好的對象,家中男性有與日本人交際往來。 婦女觀念逐漸改變,社會上逐漸可見臺人婦女參與社交場合的身影。例如 1909 年始 政紀念日,66 位出席紀念活動的臺人男性賓客中,攜帶夫人出席者高達 55 名,時謂「以 上之數。視諸例年。則本年本島婦人之受招待者。尤為多數也云。」23 綜觀日治時期,臺、日人之間另一種較常見的社交活動則為「名刺交換會」。「名 刺」即名片,每年新年期間,各地官民多在每年 1 月擇日舉行「名刺交換會」,通常採 事先報名制,開放地方上官民代表人物申請參加,透過交換名片來聯誼,彼此祝賀新年。 惟此類活動多由男性參加,女性難以參列其中。 對此,女性亦曾效仿男性,舉辦女性專屬的「名刺交換會」或「交禮會」,例如

21

〈女教勃興〉,《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6 年 5 月 27 日),第 2 版。

22

南樵,〈臺灣婦女生活界〉,《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8 年 1 月 1 日),第 9 版。

23

〈夜會待賓〉,《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9 年 6 月 17 日),第 4 版。

093


094

11 卷 | 第 2 期

1917 年桃園舉辦「新年婦人交禮會」,以敦親睦,共有日人婦女 85 名、臺人婦女 102 名與會;24 與此同時,臺中地區的愛國婦人會、篤志看護婦人會及臺中婦人會等三婦人會 員也舉辦名片交換聯誼活動;251924 年基隆、中壢等地舉辦「婦人名刺交換會」,26 1931 年桃園亦舉辦同樣活動。27 這類婦人社交活動在 1920 年代以後蔚為風行,多由地方婦人 會主辦,活動之中,地方首長參列致詞,並由官界首腦的夫人主持,流程與男性社交活 動幾乎如出一轍。換句話說,婦人會仍是地方上婦人交誼的團體,而這些活動是婦人會 的衍生活動之一。 日治時期臺灣的婦人團體可概分為「全臺型」與「地方型」兩大類,「全臺型」婦 人團體係以全臺各地婦人為會員招募對象,其組織以「臺灣」為名,並在各地設有支部; 「地方型」婦人團體則以地方(1920 年後,多為「州」級組織)為名,會員亦以地方人 士為主,若設有支部,通常以街庄為單位。以下將就此二類婦人團體的特徵及其在高雄 地區的活動情形進行說明。

一、全臺型婦人團體:篤志看護婦人會、臺灣婦人慈善會與愛國婦人 會臺灣支部 日治前期,三大全臺型婦人團體分別為「篤志看護婦人會」、「臺灣婦人慈善會」 (以下簡稱「婦人慈善會」及「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以下簡稱「愛婦臺灣支部」)。 簡要整理其發展梗概如下。

(一)篤志看護婦人會 這三大團體中,最先成立的是篤志看護婦人會。1859 年,瑞士人亨利.杜南(Henry Dunant)眼見義大利統一戰爭時,地方婦女對於傷患救治的貢獻,於是振臂高呼籌組國 際性救護組織的必要。在他的努力之下,1864 年,比利時、丹麥、法國等 12 個國家簽

24

〈桃園婦人交禮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7 年 1 月 9 日),第 6 版。

25

〈臺中地方近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7 年 1 月 10 日),第 3 版。

26

〈基隆特訊〉,《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4 年 1 月 13 日),第 6 版。

27

〈桃園婦人會の名刺交換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1 年 1 月 17 日),第 7 版。〈中壢近信〉,《臺灣日日新報》 日刊(1924 年 1 月 4 日),第 2 版。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署人道公約《日內瓦公約》,各國約定在戰時,不論國籍,傷病者皆應受到醫療照護。28 在此三年後的 1867 年,第一屆紅十字國際會議在巴黎召開,同時舉行的巴黎萬國博 覽會中亦設置紅十字展覽館,佐賀藩代表佐野常民也參加了這次盛會,佐野深深認同這 種無差別人道救援的理念。當他返回日本,國內正是戊辰戰爭戰況最激烈之時,透過外 國籍醫師,紅十字會的理念得以傳入日本,並在這次的戰爭中實踐。1873 年,佐野以維 也納萬國博覽會事務副總裁的身分再度赴歐,這次的歐洲行,讓他更加了解紅十字會的 擴張與運作,他認為,此種人道組織的擴張,正是文明進步的象徵。29 1877 年,時任元老院議官的佐野,向右大臣岩倉具視提出慈善團體「博愛社」的申 請,該團體同樣以推動戰時無差別的人道救援為成立宗旨,可說是和紅十字會如出一轍。 然而可惜的是,佐野此次申請卻遭到駁回,他再接再厲地向正在西南戰爭中肩負征討總 督要職的有栖川宮熾仁親王提出申請,擁有戰爭經驗、體驗過戰場殺戮的有栖川宮認可 了佐野的申請,博愛社終於成立了。該團體隨即派遣醫護人員前往軍團醫院協助戰場傷 患的救治,他們的援護行動,直到西南戰爭結束後仍持續進行。該會經過太政官的正式 認可,由東伏見宮嘉彰親王擔任總長,佐野常民則被選為副總長。30 1887 年,博愛社改名為赤十字社,佐野出任首任會長,該社遵照有栖川宮熾仁親王 妃董子殿下的旨意,模仿西方紅十字會婦人組織,成立篤志看護婦人會,作為該社的婦 人慈善事業,同時,該事業也帶有矯正社會對於看護婦的偏見之目的,而其所推動的看 護婦培育,是近代日本重要的護理人才培育來源。31 由赤十字社的成立脈絡可知,篤志看護婦人會乃是日本在模仿西方的立場之上,以 文明進步的觀點來推動的婦女慈善團體,各地陸續成立支部。臺灣在歸入日本版圖之後, 赤十字社同樣基於婦女慈善動員的理念,隨即於 1896 年在臺北設置赤十字社委員部,各 縣廳設置支部,而作為赤十字社事業骨幹之一的篤志看護婦人會,則是在 1899 年首先成 立於臺北,32 該會在召開臺北支部總會時即「闡明文明之旨趣」,並稱篤志看護婦人會之

28

吉川龍子,〈明治期の赤十字看護教育〉,《明治聖徳記念学会紀要》,復刊第 50 號(2013),頁 388。

29

吉川龍子,〈明治期の赤十字看護教育〉,頁 389。

30

吉川龍子,〈明治期の赤十字看護教育〉,頁 389。

31

吉川龍子,〈明治期の赤十字看護教育〉,頁 389-403。

32

作者不詳,《臺灣形勢概要》第 2 冊(出版項不詳),頁 779-781、783-784。

095


096

11 卷 | 第 2 期

成立為「利國益民,是由將天地與品德合而為一的婦人所組成之團體。」33 該會招募社會 賢達之婦人,施以看護法、育兒法之訓練,「以備有朝一日,有事之時,雖為婦人,能 夠貢獻己力。」 此會成立之初,亦有 40 餘位臺灣婦人加入,然而纏足婦人走路踉蹌,行動不便,遇 有訓練之時,總是舉步維艱,起居動作皆有困難。34 原來,臺灣婦女纏足被視為是參與慈 善事業的阻礙,因此黃玉階在篤志看護婦人會上演說時表示,臺人婦女「慨然組成天然 足會,欲除弊俗。數年之後,臺島婦人必能同感維新,同享文明,屆時女丈夫必非由日 人婦女所獨佔。」35 去除纏足之風俗,是臺人婦女參與慈善活動的第一步。 話說回來,究竟是哪些人參與篤志看護婦人會呢?根據臺南地區篤志看護婦人會的 介紹,該會自 1905 年創立臺南支部以來,會員多為「上級官吏或有地位名望的實業家之 夫人」,36 此為臺南地區的情形,其他支部應亦是如此。至於臺灣人婦女加入該會的情形, 《臺灣形勢概要》一書說明最初入會的臺灣婦女共有 40 餘名,她們多為「知名紳士豪商 的夫人、令嬡」,該書亦說明,僅有 40 餘名的原因,乃在於當時「本島的習慣以賢婦淑 女生養於深戶之中,不加社交為美俗。」,因此加入者較少。37 1908 年為止,該會已於臺北、基隆、新竹、宜蘭、臺中、臺南等地設有支會,會員 不下 228 名。然而「此處所養成之看護婦,悉為貴婦人,假使一朝告變,未知肯馳驅而 從事也。」顯然該會有會員非有意為看護婦者,僅將之視為社交組織的傾向,使得該會 不得不招募有志成為看護婦者,另委囑臺北衛戍病院權責看護婦之養成工作。38 篤志看護 婦人會似未設置高雄支部,因此相關慈善活動未見以高雄地區為活動範圍者。

(二)臺灣婦人慈善會 三大臺灣婦女慈善團體中,無論是篤志看護婦人會、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兩者均 可視為日本本國婦女團體在臺的分支,組織的架構與運作的模式基本上與本國如出一轍,

33

作者不詳,〈雜報〉,《臺灣醫事雜誌》,2(2)(1900),頁 44-45。

34

金子源治,〈天然足會に就て〉,《臺灣協會會報》,20(1900),頁 25-26。

35

作者不詳,〈雜報〉,頁 44-45。

36

〈雜報〉,《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7 年 1 月 12 日),第 2 版。

37

作者不詳,《臺灣形勢概要》,頁 783-784。

38

〈赤十字社小史〉,《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8 年 10 月 29 日),第 2 版。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唯有臺灣婦人慈善會為臺灣本地創出的婦女慈善團體。 1904 年,正值日俄戰爭之際,為鼓舞軍心,團結官民,臺灣舉辦慈善音樂會以勸募 捐款。該音樂會募得款項 15,000 餘圓,扣除活動所需費用 13,000 餘圓,尚餘大額款項。 在分別捐款予陸海軍兵部、日本赤十字社特志看護婦人會臺北支會及愛國婦人會等組織 後,以剩餘款項 7,000 多圓為基金,成立「臺灣婦人慈善會」,並推舉民政長官後藤新 平的夫人為會長。從此之後,該會歷任會長皆由民政長官夫人出任,並隨民政長官更迭。39 為了確保經營之財源,婦人慈善會的事業最初由身兼該會顧問的土木官僚長尾半平 規劃,以經營鹽田來作為長久運作的財源。惟其後鹽生產過量導致事業不振,長尾鑑於 打狗築港事業的進行,以個人名義買下打狗土地,再轉手給打狗土地整地會社,再得陳 中和的協助,1916 年該會資產高達近 21 萬圓之多,成為該會經營之基礎。40 婦人慈善會為了從事慈善事業,以推動以下四項為事業項目:(1)慈善音樂會及其 他諸會;(2)貧困疾病者、罹災者之救恤與施療,以及免囚保護事業之助成;(3)為 了公共衛生而經營溫泉浴場,以及學校等其他教育事業之助成;(4)前述事項之外,為 達成本會目的所需之項目。41 作為全臺性婦人慈善團體,該會成立以來,在臺灣各地陸續 推動多項慈善事業,其中,在高雄一帶所進行者亦不少,諸如:1906 年夏天,打狗一帶 發生嚴重的鼠疫疫情,在該會倡設、總督府聲援及地方政府、財閥會社的財務支援下,42 在旗後一帶興建衛生條件良好的住宅,以後藤新「平」與夫人「和」子各取一字,命名 為「平和家屋」,收容貧民二百餘戶,解決鼠疫問題;43 其照顧的貧戶對象也包含在臺日 人;44 該會亦曾於大湖街(大湖)、阿公店(岡山)、楠仔坑(楠梓)、舊城(左營)、 橋仔頭(橋頭)、打狗(高雄)、蕃薯藔(旗山)及鳳山等地舉辦慈善音樂會或電影放 映以募款 45 等等,每年的「社會事業紀念日」,該會亦固定致贈金錢或禮品予社福組織。

39

臺灣婦人慈善會,《台灣婦人慈善會誌》(出版項不詳),頁 3-6。

40

臺灣婦人慈善會,《台灣婦人慈善會誌》,頁 16-17。

41

臺灣婦人慈善會,《台灣婦人慈善會誌》,頁 7-8。

42

〈打狗港民家燒拂〉,《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7 年 6 月 27 日),第 2 版。本則史料感謝審查委員的提醒。

43

〈將來之打狗港〉,《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6 年 10 月 7 日),第 4 版。〈打狗細民家屋落成期〉,《漢文臺灣 日日新報》日刊(1907 年 3 月 9 日),第 2 版。本則史料感謝審查委員的提醒。

44

臺灣婦人慈善會,《台灣婦人慈善會誌》,頁 24。

45

〈鳳山短信〉,《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6 年 12 月 6 日),第 2 版。

097


098

11 卷 | 第 2 期

除了打狗一帶之外,該會也在其他地區推動多項慈善事業。46 經過三十年的經營,該會資產由創立之初的 7,490 餘圓,1934 年時資產已增加至 38 萬餘圓。47 是臺灣規模龐大的婦女慈善團體。

(三)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 與慈善婦人會同年來臺設立的「愛國婦人會」(以下簡稱「愛婦」),則是 1900 年 八國聯軍(日稱「北清事變」)之際,為了照顧戰死者遺族,由婦人奧村五百子在 1901 年發起而創立。在臺灣,最初則是在 1904 年設立臺北、臺中、臺南支部,1905 年廢除 三支部,改為設立臺灣支部,並於各廳設置幹事,推動全臺性救濟事業,該會首任支部 長同為後藤新平夫人後藤和子,其後歷任支部長的也同是民政長官夫人,顧問則為歷任 總督夫人、臺灣軍司令夫人、總務長官等政界層峰人物。48 無獨有偶地,愛婦的設立也與戰爭有關。該會之成立以「一為使出征軍人無後顧之 憂,能為國家之干城;二為養成一般國民尚武之精神,據以作為護國之基礎。」49 為宗旨, 以「救護戰死者與準戰死者之遺族及廢兵」為目的。在臺灣,因為特殊的政治環境,愛 婦臺灣支部也從事理蕃事業殉職軍人的遺族照顧、蕃產品交換之經營、臺灣人婦女解纏 足之獎勵、女子職業講習與幼稚園之推動等事業。 愛婦臺灣支部在各州設有州部,州部設置州部長一名、州部副長二名、幹事及事務 員各若干名,廳及郡市則置幹事部。50 1910 年,愛婦韓國委員部改制「朝鮮本部」,臺灣支部遂開始屢次向東京本部陳情, 希望能夠變更組織為「臺灣本部」但未果。直到 1931 年,滿洲事變爆發,日本退出國際 聯盟,再加上各種婦人團體紛陳,愛婦東京本部改變方針,努力多時的臺灣支部,終於 在 1932 年升格為臺灣本部。51 本部之下,於各州設置支部,支部下轄分會,分會下有分區,

46

諸如:經營北投溫泉浴場,以及位於大分縣別府龜川的溫泉「長生園」;營救嘉義大地震受災戶、救濟臺南北門貧民、 資助盲啞學生留學東京的學費等等。臺灣婦人慈善會,《台灣婦人慈善會誌》,頁 24-33。

47

〈創立卅周年を迎へた 臺灣婦人慈善會 記念に同會卅年史編纂 母子ホームを創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4 年 10 月 27 日),第 2 版。

48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貳拾五周年》,頁 6-10。

49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貳拾五周年》,頁 109-110。

50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貳拾五周年》,頁 124-129。

51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貳拾五周年》,頁 407-408。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分區之下有班、組,深入基層。52 至於愛婦臺灣支部在高雄地區的活動情形,1912 年,愛婦臺灣支部致贈南部討蕃慰 問袋;53 1913 年,愛婦臺灣支部為募集討蕃募金,在本願寺舉辦電影放映活動,54 隔年, 征德日軍與南蕃搜索隊徵募慰問善款,於打狗座舉辦電影放映活動;55 並在打狗湊町興建 住宅,低價提供為社會底層住民申請;56 1918 年打狗平和町細民(貧民)住宅因鼠疫流 行而燒毀,愛婦臺灣支部後藤和子會長前往慰問,並舉行追悼會 57 等等。

二、地方型婦人團體:高雄婦人會 隨著日治初期以來臺灣婦人團體的組成與活動,到了 1910 年代前後,女性漸漸意識 到社交之必要,牽動地方上婦人組織的出現,例如:1909 年,高雄婦女團體舉辦婦人慈 善音樂會,該會長為渡部夫人,幹事為古賀、今井、塚澤、本田等 4 人。58 1911 年,為 募捐興建免囚保護所之經費,打狗婦人慈善會在打狗座舉辦婦人清樂,以及臺、日人演 劇活動;59 1917 年,打狗婦人會在打狗公學校舉行開會式,該會會長為三上女士,60 等等。 但是由於缺乏更進一步的史料,以致於這些團體的面貌都很模糊,難以發掘其何時成立、 會員組成等相關資料,只能從簡短的報導中略為窺知地方婦人團體之一二。較值得注意 的是,1918 年 8 月「打狗本島人婦人會」創立,短短不到兩年,會員已有 150 餘人,61 顯然臺灣人女性也在這樣的潮流之中,成立了以臺灣人為主的婦女團體。然而後續未見

52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貳拾五周年》,頁 413。

53

〈打狗通信 贈品慰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2 年 2 月 28 日),第 5 版。

54

〈打狗愛國婦人〉,《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3 年 2 月 28 日),第 7 版。

55

〈打狗義捐〉,《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4 年 11 月 5 日),第 3 版。

56

〈打狗だより 安い借家〉,《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4 年 12 月 23 日),第 3 版。

57

〈打狗追悼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8 年 5 月 1 日),第 5 版。

58

〈慈善音樂〉,《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9 年 7 月 3 日),第 5 版。

59

〈打狗通信 慈善音樂〉,《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1 年 3 月 13 日),第 3 版。

60

〈地方近事 /打狗 婦人會發會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7 年 10 月 8 日),第 1 版。

61

〈打狗婦人例會 宜蘭觀光團を迎へて〉,《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0 年 7 月 5 日),第 2 版。

099


100

11 卷 | 第 2 期

打狗本島婦人會的活動情形,同樣未可知其發展。62 1920 年,臺灣實施州廳制及市街庄制,置高雄州,首任州知事為富島元治。63 在臺 灣行政歷練時間長,歷任南投廳長、臺北廳長的富島元治,其夫人富島巴子應也在此之 前,以廳長夫人的身分擔任臺灣婦人慈善會、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等組織的幹部,參與 其運作。1908 年由總督府鐵道部退職,轉任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臺灣倉庫會社取締役(總 經理)及高雄支店長等要職的中村一造,其夫人かつ子描述富島巴子是個講求效率(時 間勵行)的人,其在高雄期間,每月固定召集婦女集會,64 顯見富島知事夫人是高雄地區 婦人團體的靈魂人物。 1920 年 1 月,富島巴子發起成立「高雄婦人會」以作為「婦德修養之機關」。該會 本部設於高雄市,州下各郡則設置支部,知事夫人為會長,各郡郡守夫人則為支部長, 會員人數至多時高達二千數百餘人,是地方上有力的婦人團體。65 高雄婦人會成立之後, 活動頗為活躍,曾舉辦音樂會,66 年節期間亦如同其他婦女社交團體一般,舉辦「婦人交 禮會」彼此問候,會上亦有餘興節目表演。67 為了辦理各項婦人活動所需,隔年該會欲建設一活動用之集會所。雖然當時有人認 為建築會館為「不急之事業」而出言反對,但在富島會長的堅持之下,籌設會館的計畫 依然被推動了。68 建築所需經費約為二萬圓,其中一萬四千餘圓由該會負責,不足之六千餘圓則由高 雄在地的企業家杉本音吉,及富商古賀三千人、中村一造、大坪與一等人,以及荒木萬

62

本文審查委員建議筆者能進一步提及其名和投入內容。在撰寫的過程中,為了勾勒高雄一帶臺人婦女的活動情形,筆 者竭力搜尋相關史料。惟地方史料有限,在個人能力所及而能取得的資料中,未能進一步釐清各臺人婦女團體之面貌, 在本文如期增修完成以避免影響出刊的前提下,暫未能就此部分有大規模的強化。未來若見相關史料,再擇適當之處 發表。

63

富島元治,1874 年 2 月生於京都,1899 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同年通過司法官試補而任官,先後擔任安 濃津、大垣區裁判所、京都、橫濱、東京、宇都宮等地地方裁判所判事、法院判官等職。1908 年渡臺任臺灣總督府法 院判官,歷任臺北地方法院判官、覆審法院等職。1916 年任南投廳長,不久後被拔擢擔任臺北廳長。1918 年接續湯 地幸平任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長(1919 年因官制改正而改制為警務局長)。宇宙亭鰻瓢,〈警察本署から警務局への 十年間〉,《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08(出版年不詳),頁 274。雉本朗造,〈本島法曹略傳〉,《法院月報》,4(3) (1910),頁 46。

64

作者不詳,〈婦人の目に映した新興高雄を語る〉,《臺灣婦人界》,10 月號(1936),頁 27-28。

65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高雄:新興の高雄發行所,1930),頁 32。

66

〈地方近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2 年 11 月 17 日),第 4 版。

67

〈地方近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2 年 1 月 10 日),第 3 版。

68

中山馨、片山淸夫,《躍進高雄の全貌》(高雄:片山清夫,1940),頁 23。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三郎、大江森藏、藤林夫人、西岡郡守、吉井商行等共同支應。69 1936 年的某次婦人訪 談中,中村一造夫人かつ子提及當年往事。她提到,婦人會館的建築經費、落成典禮的 費用,都是在會長富島巴子的積極奔走之下才得以募資成功。70 1922 年 6 月,耗資萬餘圓打造而成的高雄婦人會館竣工,71 該建築為二層樓紅磚建 築,面積達 80 坪,作為推動各種慈善事業與社會事業。72 經該會討論,會館一樓充作免 費診療所,二樓則作為召開各種會議或活動的空間使用。73 實際上,會館啟用以後,高雄 婦人會於每月 1 日、15 日定期於婦人會館舉行集會,74 該會所辦理的講座也不少。 然而,1923 年 8 月,基於「種種原因」(各種の趣旨),會長得到幹部的諒解,議 決解散高雄婦人會,並將其包含婦人會館在內的所屬財產全數捐贈給愛國婦人會。75 當天 的情況是: 高雄婦人會。廿八日午後六時。于高雄劇場舉行解散會。來賓及會員冒雨 來集。其數約五百名。定刻既到。涉谷夫人起述開會辭。次富島會長起言婦人 會設立動機及經過。竝謂婦人會經二年八個月。于茲告終。今雖命短。然其間 得官民同情。及婦人會幹部相助。遂得成優美婦人會館。恰如愛國婦人會之養 女。予衷心不勝感謝。而諸位功績。亦當永久不忘。次江田氏起報告會計。來 賓高橋街長亦起言婦人之力。實為偉大。現由婦人之手。成立婦人會館。為高 雄街第一營造物。街民此後得永久享受各種利便。深足感謝。今婦人會雖解散。 而其既往努力於社會事業。盡瘁拮據轉令人感佩不措也。式畢。有各種餘興。 逾時乃散。76 修正後之〈愛國婦人會館管理規程〉亦公告於《高雄州報》第 412 號上,說明高雄

69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頁 32-33。

70

作者不詳,〈婦人の目に映した新興高雄を語る〉,頁 27-28。

71

〈高雄婦人會館 二十日落成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2 年 6 月 15 日),第 7 版。

72

〈高雄婦人會館 落成式 二十日舉行さ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2 年 6 月 25 日),第 7 版。

73

〈高雄婦人會館 落成式 二十日舉行さる〉,第 7 版。

74

〈高雄婦人會事業〉,《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2 年 9 月 10 日),第 9 版。

75

〈富島知事夫人を會長とする 高雄婦人會は解散 婦人會館は愛國婦人會へ〉,《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3 年 8 月 24 日),第 7 版。

76

〈高雄婦人會解散〉,《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3 年 8 月 31 日),第 6 版。

101


102

11 卷 | 第 2 期

婦人會館於 1923 年 12 月起改名為愛國婦人會館。77 高雄婦人會僅存在兩年餘就告終,究竟報載的「種種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肆、婦人社交場域的統合 臺灣慈善婦人會、篤志看護婦人會及愛婦臺灣支部為日治時期臺灣最主要的婦人團 體,而這三個團體中,篤志看護婦人會無設有高雄支部,因此其在高雄的活動相對來說 較不活躍。臺灣婦人慈善會因由後藤民政長官夫人和子所倡設,網羅了臺灣時下官民貴 婦人,因此一度為臺灣最活躍之婦人團體,1910 年代以來,高雄地區的許多社會慈善事 業亦由臺灣婦人慈善會所推動,和高雄的關係較為密切。然而後藤離開臺灣之後,該會 的活動情形大不如前,原本每年春、秋季固定舉辦的音樂會等慈善活動也漸漸弛於舉行, 其活動之不彰「幾乎讓人忘了它的存在,著實令人遺憾」,78 1908 年大島久滿次出任總 督府民政長官時,其夫人力圖振作臺灣婦人慈善會,再創新局。 至於愛婦臺灣支部,該部於 1904 年成立時,由於縱貫鐵路尚未通車,高雄港亦未築 成,鳳山廳、蕃薯藔廳、阿緱廳、恆春廳相對來說發展較為緩遲,愛婦臺灣支部在本地 未設有幹事部,直到支部長後藤和子督促之下,四廳之幹事部才先後設置。79 1909 年十二廳制實施以後,蕃薯藔廳及恆春廳遭到撤廢,原來的鳳山廳劃入臺南廳 管轄,僅存阿緱廳,阿緱遂以臺灣南部的中心都市之姿,逐漸發展起來,從愛婦臺灣支 部在該地的會員人數來看,阿緱廳的會員人數也是原四廳中最多的。80 另一方面,該會內 部的發展也隨著總督府施政重心的轉移而調整。1915 年,隨著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主導的 五年理蕃計畫告一段落,成立以來即積極支援理蕃慰問的愛婦臺灣支部也須調整會務方 向,以確保長久且穩定的財源。此外,愛婦臺灣支部本身也面臨了會員滯納會費的情形,

77

〈彙報〉,《高雄州報》第 412 號(高雄:高雄州,1923),頁 266。

78

〈婦人團體に望む〉,《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8 年 7 月 28 日),第 2 版。

79

大橋捨三郎,《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頁 695-696。

80

根據 1907 年愛婦臺灣支部的會員人數統計(以下人數均為「特別會員」與「通常會員」合計之總人數),鳳山廳為 656 人,蕃薯藔廳為 233 人,阿緱廳為 1,624 人,恆春廳為 43 人。大橋捨三郎,《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 頁 697。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未繳納會費的會員比例高達三到四成。81 這種種的因素,造成會務方針的大規模調整, 1916 年,該會議決廢止六大事業(救護、養蠶、授產場、雜誌、蕃產品交換、活動寫真) 中「雜誌」、「蕃產品交換」及「活動寫真」三項,並淘汰冗員、節約冗費,同時,透過 重新整理會員名冊、積極招募新會員入會,以及徵收滯納會費,來穩固該會的發展基礎。82 1920 年高雄置州之後,此時縱貫鐵路早已通車,高雄港碼頭亦已建成為南部吞吐要 港,高雄一躍成為五州之中最亮眼的活力城市,產業發展之熱絡,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 再加上知事夫人富島巴子本身的熱心奔走,成立了高雄婦人會,且其活躍有目共睹。然 而愛國婦人會也在此時於高雄設置「州部」,州下各郡設置「幹事部」,同樣由富島知 事夫人任州部長,各郡守夫人擔任幹事部長。 至此,我們很快地注意到,1920 年之後,高雄地區幾乎同時出現了兩個功能類似且 重合性極高的婦女團體:「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及「高雄婦人會」,而且兩會的幹 部名單完全重疊了。 更有趣的是,作為地方婦女團體的高雄婦人會會務蓬勃運作,而全臺灣甚至是全國 婦女組織地方支部的愛婦高雄州支部,會務卻萎靡不振,難見起色。時人以為「在幅員 狹小的高雄天地裡,兩個婦人團體的對立在諸般面向上都產生阻礙,終究是無法兩立的。 而作為愛國婦人會地方首腦人物的知事夫人,不可獨獨將心力傾注至高雄婦人會之中, 而將愛國婦人會等閒視之。」83 1923 年 1 月,原任職於臺中州的內海庄五郎調任高雄州內務部勸業課,84 兼任愛國 婦人會州部委員,內海注意到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與高雄婦人會之間的關係,力陳州 下婦人團體統合之必要性。在他的勸說之下,富島會長察知了輿論的趨勢,便親自前往 臺北,會晤愛婦臺灣支部長。未久,富島會長便召集幹部,決議解散,並將所屬財產捐 贈予愛婦臺灣支部。惟高雄婦人會館雖捐贈予愛婦臺灣支部,並改名為愛國婦人會館, 但愛婦臺灣支部仍將婦人會館的營運委由該會高雄州部負責。85 自此,高雄地區僅存愛婦 臺灣支部高雄州部,1924 年,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頒授有功章予對於該會有功之人士,

81

〈家庭欄 家庭の紀念には 各種團體の會費未納〉,《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5 年 12 月 9 日),第 4 版。

82

大橋捨三郎,《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頁 192-212。

83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頁 33。

84

高雄州,《高雄州報》第 293 號(高雄:高雄州,1923),頁 11。

85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貳拾五周年》,頁 33。

103


104

11 卷 | 第 2 期

一等有功章及附加章頒贈予知事富島元治夫婦,以及高雄郡守岩本多助夫婦。86

伍、結論 在以往的政治史或區域史研究中,學者多集中將焦點置於男性領導階層的變化,至 於這些領導階層的女性家族成員,相關研究則寥寥無幾。在本文中,筆者先將領導階層 分為「全臺型」領導階層與「地方型」領導階層,由於他們的互動往來所需,連帶牽引 著其女性家眷亦產生互動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隨著三大全臺型婦人團體:「臺灣婦 人慈善會」、「篤志看護婦人會」及「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在臺灣組織、活動,以及 高雄婦人會等地方婦人團體的成立與運作,一步步創出地方上婦女的社交場域。而主事 者積極與否,也是牽繫團體發展是否活躍的關鍵因素,例如高雄婦人會在會長富島巴子 的熱心引領之下,竟能募得建築高雄婦人會館的大筆經費,並積極推動地方上的婦人事 業,相較於其他地方,高雄地區婦人團體短期內迅速發展的熱烈程度,著實令人驚訝。 然而,它們也面臨到成員高度重疊的問題。無論是全臺型婦人團體,或是地方型婦 人團體,它們皆是以地方行政首長夫人為領導者,次級行政官僚的夫人為核心幹部,地 方領導人物之女眷則為協力角色,這樣的組織模式,在高雄州成立之後,就遇到統合的 問題,尤其是知事夫人富島巴子一手創成的高雄婦人會,活躍程度竟高於愛國婦人會臺 灣支部高雄州部,因此,在地方人士的勸說之下,1923 年高雄婦人會自請解散,並將所 屬財產全數贈予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高雄州部,再接受其委託,管理、經營高雄婦人會 館等相關事業,可以說,建築物仍是同一座,經營者也如昔管理這裡,但從「高雄婦人 會館」到「高雄愛國婦人會館」的易名,其實正見證了地方上婦人社交空間由創出、發 展到統合的歷程。至於組織內部是否有競爭關係,或是臺、日人女性在團體內所扮演的 角色,則是留待未來繼續探究的課題。

86

〈地方近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4 年 4 月 30 日),第 4 版。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參考書目/ 一、戰前 (一)圖書、單行本 大橋捨三郎(1941),《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 中山馨、片山淸夫(1940),《躍進高雄の全貌》。高雄:片山清夫。 作者不詳(出版年不詳),《臺灣形勢概要》第 2 冊。出版項不詳。 芝忠一(1930),《新興の高雄》。高雄:新興の高雄發行所。 高雄州(1923),《高雄州報》第 293 號。高雄:高雄州。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1929),《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貳拾五周年》。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 臺灣婦人慈善會(出版年不詳),《臺灣婦人慈善會誌》。出版項不詳。 鷹取田一郎(1916),《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 (二)期刊、報紙文章 〈女教勃興〉(1906 年 5 月 2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中壢近信〉(1924 年 1 月 4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打狗だより 安い借家〉(1914 年 12 月 23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打狗追悼會〉(1918 年 5 月 1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打狗婦人例會 宜蘭觀光團を迎へて〉(1920 年 7 月 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打狗細民家屋落成期〉(1907 年 3 月 9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打狗通信 慈善音樂〉(1911 年 3 月 13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打狗通信 贈品慰問〉(1912 年 2 月 2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打狗港民家燒拂〉(1907 年 6 月 27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打狗愛國婦人〉(1913 年 2 月 2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打狗義捐〉(1914 年 11 月 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地方近事 /打狗 婦人會發會式〉(1917 年 10 月 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1 版。 〈地方近事〉(1922 年 1 月 10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地方近事〉(1922 年 11 月 1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地方近事〉(1924 年 4 月 30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赤十字社小史〉(1908 年 10 月 29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夜會待賓〉(1909 年 6 月 1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家庭欄 家庭の紀念には 各種團體の會費未納〉(1915 年 12 月 9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桃園婦人交禮會〉(1917 年 1 月 9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6 版。 〈桃園婦人會の名刺交換會〉(1931 年 1 月 1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高雄婦人會事業〉(1922 年 9 月 10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9 版。 〈高雄婦人會解散〉(1923 年 8 月 31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6 版。 〈高雄婦人會館 二十日落成式〉(1922 年 6 月 1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高雄婦人會館 落成式 二十日舉行さる〉(1922 年 6 月 2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基隆特訊〉(1924 年 1 月 13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6 版。 〈婦人團體に望む〉(1908 年 7 月 2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將來之打狗港〉(1906 年 10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創立卅周年を迎へた 臺灣婦人慈善會 記念に同會卅年史編纂 母子ホームを創始〉(1934 年 10 月 27 日),《臺 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富島知事夫人を會長とする 高雄婦人會は解散 婦人會館は愛國婦人會へ〉(1923 年 8 月 24 日),《臺灣日日新報》 日刊,第 7 版。

105


106

11 卷 | 第 2 期

〈彙報〉(1923 年 12 月 15 日),《高雄州報》第 412 號(高雄:高雄州),頁 266。 〈慈善音樂〉(1909 年 7 月 3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臺中地方近事〉(1917 年 1 月 10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鳳山短信〉(1906 年 12 月 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雜報〉(1907 年 1 月 12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臺灣市制」(1920 年 7 月 30 日),〈大正 9 年 7 月臺灣總督府報第 2170 期〉,《臺灣總督府(官)報》,頁 56。 「臺灣街庄社ニ區長及區書記ヲ置クノ件」(1909 年 9 月 24 日),〈明治 42 年 9 月臺灣總督府報第 2798 期〉,《臺 灣總督府(官)報》,頁 45。 「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改正」(1901 年 11 月 19 日),〈明治 34 年 11 月臺灣總督府報第 1059 期〉,《臺灣總督府(官) 報》,頁 50-51。 宇宙亭鰻瓢(出版年不詳),〈警察本署から警務局への十年間〉,《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08,頁 274。 作者不詳(1936),〈婦人の目に映した新興高雄を語る〉,《臺灣婦人界》,10 月號,頁 27-28。 作者不詳(1900),〈雜報〉,《臺灣醫事雜誌》,2(2),頁 44-45。 金子源治(1900),〈天然足會に就て〉,《臺灣協會會報》,20,頁 25-26。 南樵(1908 年 1 月 1 日),〈臺灣婦女生活界〉,《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9 版。 雉本朗造(1910),〈本島法曹略傳〉,《法院月報》,4(3),頁 46。

二、戰後 (一)專書 文崇一(1989),《臺灣的社區權力結構》。臺北:東大圖書。 王御風(2013),《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1920-1960)》。臺北:玉山社。 洪郁如著,吳佩珍、吳亦昕譯(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楊翠(1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臺北:時報文化。 (二)期刊、合輯文章 吉川龍子(2013),〈明治期の赤十字看護教育〉,《明治聖徳記念学会紀要》復刊第 50 號,頁 387-403。 洪郁如(1997),〈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試論 1904-1930 年的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臺灣風物》,47(2), 頁 53-71。 若林正丈(2001),〈内地延長主義と「臺湾議会」〉,收於若林正丈,《臺湾抗日運動史研究 増補版》,頁 54-74。 東京:研文出版。 陳其南(1998),〈臺灣的本土意識與民族國家主義之歷史研究〉,收於陳其南,《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 與人類學的探索》,頁 169-203。臺北:允晨文化。 (三)網站資料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原愛國婦人會館(紅十字育幼中心)」古蹟歷史沿革介紹〉。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9 月 16 日。 網址:http://heritage.khcc.gov.tw/Heritage.aspx?KeyID=49001c0e-2ea3-4162-b8ca-0edcc855c70e。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附表1/ 二十廳制時期(1901-1909)高雄地區行政首長列表 廳

廳長

支廳

支廳長 吉瀨熊次郎(1901-1905) 池田直太郎(1905-1907) 安倍利三郎(1907-1909)

打狗支廳

鳳山廳

川田久喜(1901-1905) 橫山虎次(1905-1909)

楠梓坑支廳

阿公店支廳

蕃薯藔廳

石橋亨(1901-1909)

山杉林支廳

阿里港支廳

阿緱廳

桑原外助(1901-1902) 佐佐木基(1902-1909)

87

山杉林支廳於 1906 年改名阿里關支廳,隸屬臺南廳。

88

內埔支廳於 1905 年廢止。

89

萬丹支廳於 1903 年廢止。

內埔支廳

88

萬丹支廳

89

87

美田喜次郎(1901-1902) 小島宗三郎(1902-1905) 木村丁吉(1905-1905) 伊關喜一(1905-1907) 池田直太郎(1907-1909) 吉田勝登(1901-1903) 般若三郎(1903-1905) 園部龍因(1905-1908) 相馬倫(1908-1909) 江藤熊男(1909) 成澤孝作(1901-1902) 池田鳴遠(1902-1904) 園部龍因(1904-1905) 松永熊次郎(1905-1909) 大川五郎(1901-1903) 上井其介(1903-1903) 中島友五郎(1903-1905) 原口健太郎(1905-1907) 治家利雄(1907-1908) 中川清(1908-1909) 山內定一(1901-1903) 入佐宗計佐(1903-1905) 上井其介(1901-1903)

東港支廳

本田柳藏(1901-1904) 小笠原長展(1904-1904) 金子惠教(1904-1909) 飛田孫兵衛(1909)

潮州庄支廳

般若三郎(1901-1903) 中島義真(1903-1903) 山內定一(1903-1905) 中島友五郎(1905-1905) 入佐宗計佐(1905-1906) 大澤嘉十郎(1906-1909)

107


108

11 卷 | 第 2 期

(續上表)

廳長

阿緱廳

恆春廳

森尾茂助(1901-1904) 柳本通義(1904-1907) 松崎省吾(1907-1907) 武藤針五郎(1907-1909)

支廳

支廳長

枋藔支廳

大場俊三(1901-1903) 中島友五郎(1903-1903) 本橋弘人(1903-1904) 大澤嘉十郎(1904-1906) 金子惠教 [ 兼 ](1906-1906) 飛田貞熊(1906-1908) 高江仲太郎(1908-1909)

枋山支廳

中條信可(1901-1903) 風間兼次郎(1903-1905) 清水源次郎(1905-1906) 正本義光(1906-1907) 內田守夫(1907-1909) 早川半之資(1909)

蚊蟀支廳

吉田俊人(1901-1903) 岩田敬喜(1904-1904) 松村儀十郎(1904-1907) 早川半之資(1907-1909) 生駒悅太郎(1909)

90

資料來源:筆者據1901年至1909年各年度各廳《廳報》及《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整理而成。 說明:括號內為任期。

90

1903 年《臺灣總督府職員錄》中,蚊蟀支廳長記載為「缺員」。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附表2/ 十二廳制時期(1909-1920)高雄地區行政首長列表 廳

臺南廳

阿緱廳

廳長

松木茂俊(1909-1915) 枝德二(1915-1920)

佐藤謙太郎(1909-1914) 立川連(1914-1917) 齋藤愛二(1917-1919) 高山仰(1919-1920)

支廳

支廳長

鳳山支廳

河東田義一郎(1909-1911) 鹽尻彌太郎(1911-1913) 牟田真雄(1913-1915) 池田直太郎(1915-1916) 近藤滿夫(1916-1917) 安倍利三郎(1917-1920)

打狗支廳

高橋傳吉(1909-1914) 田中庸茂(1914-1915) 本田正巳(1915-1917) 三上喜千藏(1917-1919) 岩本多助(1919-1920)

阿公店支廳

江藤熊男(1909-1913) 金友順誓(1913-1915) 菊地角太郎(1915-1916) 安達安太郎(1916-1920)

楠梓坑支廳

世木素平(1909-1911) 秋光一郎(1911-1914) 齋藤治三郎(1914-1917) 栗原萬三郎(1917-1920)

阿里港支廳

慶邦武(1909-1911) 武藤猛(1911-1913) 脇田義一(1913-1914) 毛利平十郎 [ 兼 ](1914-1915) 齋藤永治(1915-1916) 貴島勇熊(1916-1918) 岩下實業(1918-1920) 杉森隆次(1920)

甲仙埔支廳

松永熊次郎(1909-1911) 田所實(1911-1913) 毛利平十郎(1913-1916) 貴島勇熊(1916-1916) 中村公規(1916-1920) 小林嘉一郎(1920)

六龜里支廳

岡本哲人(1909-1916) 井阪仁太郎(1916-1920) 岩下實業(1920)

蕃薯藔支廳

井野邊幸如(1909-1910) 大澤嘉十郎(1910-1910) 成澤孝作(1910-1916) 齋藤永治(1916-1920)

潮州支廳

大澤嘉十郎(1909-1910) 漥矢之助(1910-1911) 松永熊次郎(1911-1913) 田所實(1913-1917) 池上憲政(1917-1920)

109


110

11 卷 | 第 2 期

(續上表)

廳長

支廳

支廳長

東港支廳

河瀨米藏(1909-1913) 伴斗兵(1913-1917) 下川靜一(1917-1920) 貴島勇熊(1920)

枋藔支廳

兼子鐵吉(1909-1910) 生駒悅太郎(1910-1915) 荒屋權右兵衛(1915-1916) 小林嘉一郎(1916-1920) 中村公規(1920)

枋山支廳

早川半之資(1909-1913) 加藤幸右衛門(1913-1915) 長崎重次郎(1915-1917) 柏尾久吉(1917-1920) 屋嘉比柴清(1920)

恆春支廳

小山謙(1909-1913) 河瀨米藏(1913-1913) 齋藤永治(1913-1915) 小山謙(1915-1916) 鹽尻彌太郎(1916-1916) 中島彥四郎(1916-1918) 川畑芳太郎(1918-1918) 貴島勇熊(1918-1920) 柏尾久吉(1920)

阿緱廳

蚊蟀支廳

澎湖廳

橫山虎次(1909-1914) 澤井瀨平(1914-1917) 相川茂鄉(1917-1919) 川中子安治郎(1919-1920)

生駒悅太郎(1909-1911) 小山謙 [ 兼 ](1911-1913) 佐藤友次(1913-1913)

91

小池角支廳

92

大赤崁支廳

93

網垵支廳

齋藤透(1909-1910) 檜山幸三郎(1910-1915) 檜山幸三郎(1909-1910) 衣山正(1910-1913) 衣山正(1909-1910) 齋藤義輝(1910-1912) 松本太郎(1912-1913) 衣山正(1913-1913) 氏家壽右衛門(1913-1915) 大堀久吾(1915-1916) 別府兵太郎(1916-1920)

資料來源:筆者據1909年至1920年各年度各廳《廳報》及《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整理而成。 說明:括號內為任期。

91

蚊蟀支廳於 1913 年併入恆春支廳。

92

小池角支廳於 1915 年廢止。

93

大赤崁支廳於 1913 年廢止。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附表3/ 州制初期(1920-1923)高雄州知事及(郡)街庄長列表 知事

郡守

街庄 高雄街

高雄郡

岡山郡

川中子安治郎(1920-1921) 仁武庄 西岡健之(1921-1923) 燕巢庄 岩本多助(1923) 楠梓庄

高畠怡三郎(1920-1923) 城戶彥市(1923)

富島元治

鳳山郡

旗山郡

安倍利三郎(1920-1923) 小倉信一(1923)

松村儀十郎

街庄長 鐸木直之助(1920-1922) 加福均三(1922-1923) 高橋傳吉(1923) 林如東 陳坤 林土城

左營庄

鄭新芬(1920-1922) 鄭總楷(1922-1923)

岡山庄

黃旺先(1920-1921) 齋藤善次郎(1921-1923)

阿蓮庄

楊邦(1910-1923) (1923)

路竹庄

王抱(1920-1923) 洪宗沛(1923)

湖內庄

蘇文治

彌陀庄

歐偉雲

鳳山街

青木惠範(1920-1923) 齋藤永治(1923)

小港庄

黃宇宙(1920-1923) 大槻林藏(1923)

林園庄

劉萬在

大寮庄

張簡忠

大樹庄

鄭坤五

鳥松庄

趙從貞

旗山街

陳順和

美濃庄

邱義生

杉林庄

呂保生

甲仙庄

翁朝

內門庄

陳清己

田寮庄

柯常

111


112

11 卷 | 第 2 期

(續上表)

知事

屏東郡

潮州郡

郡守

永田綱明

池田鳴遠

富島元治

東港郡

恆春郡

澎湖郡

新館謹次郎

齋藤永治(1920-1923) 城戶彥市(1923)

竹下康之

街庄

街庄長

屏東街

今村伊那吉

長興庄

邱玉梅

鹽埔庄

葉瑞清

高樹庄

溫暮春

六龜庄

洪見濤

里港庄

藍高全

九塊庄

龔天降

潮州庄

林廉

萬巒庄

林添壽

內埔庄

鐘幹郎

竹田庄

李才祉

新埤庄

鍾阿榮(1920-1922) 95 鍾啟麟(1922-1923)

枋寮庄

李水來

枋山庄

王啟智

東港街

黃景謨

新園庄

陳林石

萬丹庄

李南

林邊庄

黃添福

佳冬庄

蕭恩鄉

琉球庄

林玉書

恆春庄

陳雲士

車城庄

許連升

滿州庄

潘阿別

馬公街

上瀧宇太郎

湖西庄

洪明庭(1920-1923) 陳梅峯(1923)

白沙庄

陳長桂

西嶼庄

楊棋

望安

陳茂松

94

資料來源:筆者據1920年至1923年各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整理而成。 說明:括號內為任期,未標示則為1920年至1923年皆任該職。

94

葉瑞清,有些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寫作「葉瑞菁」,應指同一人,此處記為「葉瑞清」。

95

鍾啟麟,有些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寫作「張啟麟」,應指同一人,此處記為「鍾啟麟」。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附表4/ 十二廳制時期(1909-1920)高雄地區參事及區長列表 96 廳

臺南廳

阿緱廳

澎湖廳

參事 商朝鳳(1910-1912)

蘇有志(1910-1916)

江以忠(1910-1916)

林霽川(1910-1917)

吳尚仁(1910-1913)

盧德祥(1910-1918)

盧潤堂(1910-1916)

陳人英(1910-1920)

陳鴻鳴(1912-1920)

楊鵬摶(1913-1920)

陳啟貞(1916-1920)

許廷光(1917-1920)

江潤(1917-1920)

林靜觀(1919-1920)

謝群我(1919-1920)

蘇雲英

藍高川

李廷光(1910-1913)

黃添福

周純臣

黃燿光(1910-1918)

江德明

蔡祐成

王福(1912-1915、1917-1919)

鍾晉郎二(1913-1920)

王麟(1915-1917)

陳梅峯

蔡清溪(1915-1920)

蔡汝璧(1910-1911)

鄭馨秋(1910-1914)

97

楊棋(1915-1920)

以下臺南廳區長 98 區

區長

阿公店

王福信(1910-1911) 黃旺光(1911-1920)

彌陀港

高允

98

區長

梓官

歐偉雲

五甲

郭受福(1910-1919) 鍾乾巽(1919-1920)

一甲

王棟(1910-1915) 王振(1915-1917) 王開泰 [ 書 ](1917-1918) 王道宗(1918-1920) 王抱 [ 書 ](1920)

阿嗹

林富

大湖

林彩澤(1910-1918) 林清泉(1918-1920)

圍仔內

葉宜和(1910-1919) 蘇文治(1919-1920)

張作舟

楠梓坑

林土城

竹仔港

96

1909 年《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為記載各廳參事名單,因此此處參事任期均錄為 1910 年起

97

黃燿光,各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寫作「黃耀光」,後期漸漸固定為「黃燿光」。寫法各有不同,但應指同一人, 此處記為「黃燿光」。

98

高允,僅 1910 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寫作「高元」,應指同一人,此處記為「高允」。

113


114

11 卷 | 第 2 期

(續上表)

區長

劉是(1910-1916) 周泗濱 [ 書 ](1916-1918) 陳凉(1918-1919) 鄭再添(1919-1920)

區長

保舍甲

陳榮(1910-1911) 陳清華(1911-1920)

林雲如(1910-1916) 陳坤(1916-1920)

仕隆

林維城(1910-1913) 陳賢(1913-1920)

楊雲階(1910-1919) 何金麟 [ 書 ](1919-1920) 陳隆民(1920)

打狗

葉宗祺

苓雅藔

陳文遠(1910-1919) 陳晉臣(1919-1920)

左營

黃道瑞(1910-1911) 鄭新芬(1911-1920)

埤仔頭

吳汝溥(1910-1917) 曾廷垣(1917-1920)

鳳山

林靜觀(1910-1919) 李汝福(1919-1920)

七老爺

蔡英三(1910-1911) 鄭頭(1911-1920) 林贊(1920)

大林蒲

邱斐然(1910-1912) 吳汀(1912-1920)

空地仔

李清廉 [ 兼 ](1910-1911) 簡燦(1911-1920)

林仔邊

考潭

援巢中

後勁

小坪頂

100

赤山

港仔墘

102

99

赤崁

張簡忠

黃玉邦(1910-1917) 劉萬在(1917-1920)

翁公園

簡汝淮

陳開怡

姑婆藔

吳烏健

鄭元(1910-1913) 黃保生(1913-1920) 趙從貞(1920)

中芸

101

林文宙(1911-1913) 黃法(1913-1917) 黃玉邦(1917-1920)

李清廉(1911-1915) 李清結 [ 書 ](1915-1917) 李清結(1917-1920)

99100101102

99

吳汝溥,各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寫作「吳汝博」、「吳汝搏」,後期漸漸固定為「吳汝溥」。寫法各有不同, 但應指同一人,此處記為「吳汝溥」。

100

「小埤頂區」於 1918 年改名「九曲堂區」。

101

1911 年《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新錄。

102

1911 年《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新錄。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續上表)

以下阿緱廳區長 區

區長

阿緱

許宗朝(1910-1914) 蘇雲英(1914-1920)

公館

陳從賢

社皮

徐辜連周(1910-1915) 林興儀 [ 書 ](1915-1917) 林興儀(1917-1920)

麟洛

邱瑞河(1910-1920) 邱玉梅(1920)

老埤

林明經 [ 書 ](1910-1913) 林明經(1913-1916) 林明德(1916-1920) 林明經(1920) ※ 可能為同一人

萬丹

李南

新庄仔

李君重

鹽埔

謝知高

阿里港

藍高全

九塊厝

鄭琢如(1910-1912) 劉文詩(1912-1920) 龔天降 [ 書 ](1920)

龔陽(1910-1913) 韓哲卿(1913-1919) 龔壽字(1920-1920) 陳螟蛉(1920)

東振新

賴阿郎(1910-1913) 梁祝生(1913-1919) 溫慕春 [ 書 ](1919-1920)

加蚋埔

潘文程 [ 書 ](1910-1913) 藍高臨(1913-1920)

山杉林

呂保生 [ 書 ](1910-1913) 呂保生(1913-1920)

甲仙埔

黃旺(1910-1912) 劉龍秋(1912-1916) 謝安 [ 書 ](1916-1917) 王友明(1917-1919) 童萬成 [ 書 ](1919-1920) 謝安 [ 書 ](1920)

月眉

唐肇堯(1910-1916) 林富廷 [ 書 ](1916-1917) 黃錫勳(1917-1919) 黃添福(1919-1920)

何發(1910-1914) 郭友(1914-1920)

荖濃

吳連生(1910-1917) 傅鹽梅 [ 書 ](1917-1919) 陳進發(1919-1920)

土庫

溝坪

六龜里

溪州 古亭坑

103

區長

黃金連 [ 書 ](1910-1912) 邱貴興(1912-1913) 邱秀琳(1913-1917) 邱添麟(1917-1920) 陳星輝(1910-1912) 周純臣(1912-1920) 柯常

蕃薯藔

103

田藔 觀音亭

陳順和

李國定(1910-1919) 李國廷(1919-1920) ※ 可能為同一人 陳忠修

陳星輝,各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寫作「陳清輝」。寫法各有不同,但應指同一人,此處記為首次出現的「陳星輝」。

115


116

11 卷 | 第 2 期

(續上表)

105 106

107

區長

龍肚

陳連生(1910-1911) 劉炳華(1911-1913) 鍾連福(1913-1920) 黃添元(1920)

瀰濃

宋守四(1910-1919) 邱義生(1919-1920)

旗尾

陳屋人(1910-1919) 莊開能(1919-1920)

內埔

鍾晉郎二

104

邱毓珍(1910-1912) 105 邱連石 (1912-1916) 鍾晉郎二 [ 兼 ](1916-1919) 林保郎 [ 書 ](1919-1920)

新北勢

陳經奎

二崙

林鞠臣(1910-1917) 陳集榮(1917-1920)

鳳山厝

李持(1910-1919) 李補(1919-1920)

潮洲

陳榮玉(1910-1917) 林廉(1917-1920)

崁頂

陳謙(1910-1920) 羅喜(1920)

佳佐

陳安侯 [ 書 ](1910-1911) 陳能角(1911-1917) 陳超(1917-1918) 李心正 [ 書 ](1918-1919) 李開郎(1919-1920) 陳安侯(1920)

新東勢

104

區長

萬巒

林連興(1910-1914) 林添壽(1914-1920)

東港

黃文韜(1910-1912) 黃景謨 [ 書 ](1912-1913) 黃景謨(1913-1920)

七塊厝

黃得

林仔邊

阮達天

茄苳腳

楊正邦(1910-1911) 106 羅金祥 (1911-1919) 蕭思鄉 [ 書 ](1919-1920)

新埤頭

張少雲(1910-1911) 黃百增(1911-1912) 張添倬(1912-1920)

新園

陳福(1910-1920) 陳林石(1920)

仙公廟

吳川(1910-1912) 107 黃荏來 (1912-1920)

琉球

林玉書(1910-1913) 蔡鵠(1913-1918) 林玉書(1918-1920)

枋藔

董興

楓港

王福(1910-1919) 王啟智(1919-1920)

恆春

陳雲士

水底藔 枋山 鵝鑾鼻

陳吉六 陳天明 [ 書 ](1910-1911) 楊元生 [ 書 ](1911-1914) 董知高(1914-1920) 蔡祐成

鐘晉郎二,各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寫作「鐘晉郎」、「鍾晉郎」、「鍾晉郎二」。寫法各有不同,但應指同一人, 此處記為後期統一的「鍾晉郎二」。 邱連石,各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寫作「邱蓮石」。寫法各有不同,但應指同一人,此處記為後期統一的「邱連石」。 羅金祥,各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亦寫作「羅經祥」。寫法各有不同,但應指同一人,此處記為首次出現的「羅 金祥」。 「荏」字應為「艹」下「壬」。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續上表)

區長

區長 廖寶(1910-1912) 陳水生(1912-1920)

龍泉水

尤炳文(1910-1920) 陳雲士 [ 兼 ](1920)

虎頭山

楊和春(1910-1912) 楊矩春(1912-1915) ※ 可能為同一人 陳雲士 [ 兼 ](1915-1918) 黃明智(1918-1920)

車城

許連升

射麻裡

賴景春(1910-1919) 余雲祥 [ 書 ](1919-1920) 余雲祥(1920)

蚊蟀

林阿記(1910-1919) 尤昆平(1919-1920)

太平頂

以下澎湖廳區長 區

區長

區長

媽宮

鄭馨秋(1910-1915) 陳桂卿(1915-1920)

文澳

蔡清溪(1910-1918) 徐文鍼(1918-1920)

嵵裡

歐蘊玉(1910-1915) 高乃昌(1915-1920)

隘門

黃奢

湖西

許萬發(1910-1913) 蔡少春(1913-1914) 辛徹(1914-1920)

鼎灣

陳紫薇

鎮海

陳長桂

赤崁

鄭良文

瓦碉

吳文仁(1910-1911) 顏敏(1911-1920)

內垵

薛天麟

大嶼

林其祥(1910-1911) 呂藔(1911-1914) 鄭碾(1914-1920)

小池角 網垵

楊攀 陳茂松

資料來源:筆者據1909年至1920年各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整理而成。 說明:1.括號內為任期,若無標示,則表示1909年至1920年全任期。2.[兼]:兼任。[書]:書記代理區長。

117


118

11 卷 | 第 2 期

附表5/ 州廳制初期(1920-1923)高雄州協議會員列表 州

高雄州

108

參事 御廚規三(1920-1921)

永田綱明

川中子安次郎(1920)

東忠藏(1920-1922)

澁谷信吾(1920-1922)

古賀三千人(1920)

平山寅次郎(1920-1922)

今井周三郎

小山美登四(1920)

加福均三(1920-1922)

陳中和(1920-1922)

濱田政壯

藍高川(1920)

蘇雲英

上瀧宇太郎

白石喜代治

鍾晉郎二

林靜觀

林清泉

李幾法

西岡健之(1921-1922)

今村伊那吉(1921-1923)

坂本信道(1921-1923)

陳啟貞(1921-1923)

草野義一(1922-1923)

飯田盛敏(1923)

藤林賢治(1923)

勝又獎(1923)

草鹿砥祐吉(1923)

陳光燦(1923)

鐸木直之助(1923) 資料來源:筆者據1920年至1923年各年度《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整理而成。 說明:括號內為任期,若無標示,則表示1909年至1920年全任期。

108

1909 年《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為記載各廳參事名單,因此此處參事任期均錄為 1910 年起。


美麗的力量:從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婦人組織探討婦女社交場域之生成與統合

119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 (1925-1950)──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撰文╱高雄市立瑞祥高級中學退休教師 陳金滿

摘要 孤懸於歐亞大陸一隅的臺灣,數百年來外來政權入主頻繁,每次政權易主都會在這島 上掀起巨大波瀾,明治 28 年(1895)日本領有臺灣,固然快速讓臺灣現代化,但其殖民主 義也令部分臺灣知識分子不滿,民國 34 年(1945)在多數臺人引頸期盼下重歸中國,不料 卻是個悲劇性的開端,「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使得臺灣腥風血雨,部分知識分子 對執政的國民黨深感失望,仍抱持著大中國主義的他們把希望寄託在對岸新興的共產黨身 上,希望藉由紅色勢力解放臺灣人民,然這股紅色勢力終遭右翼國民黨之火燃燒殆盡。 出身高雄過田子的知識青年陳水木便是這一幕悲劇下的主角之一,就讀高雄中學的 他,早已看不慣日本警察欺凌臺灣人,仍為高中生的他憤而多次挺身與日本警察衝突, 遭日警找麻煩,進而萌生到中國大陸,協助國民政府對抗日本人的民族思想,這與當時 候的知識份子如鍾浩東等人的心路歷程是一樣的。戰後以其所學回饋社區,希望鄉里早 日從戰後廢墟中站起。然北上求學後卻因為目睹政府在「二二八事件」中鎮壓人民手段 之殘酷,認為唯有推翻當前政府才能拯救臺灣,不僅加入共產黨,更領導組織「學生工 作委員會」,從事反政府工作,最後政府以違反《懲治叛亂條例》將之入罪且在馬場町 刑場遭槍決。 從反殖民、反帝國主義到社會主義,最後走上共產主義而遭槍斃,陳水木的一生可 說是當時臺灣部分苦難知識分子的縮影,他們的犧牲也讓後代的我們見識到動盪時代下 的荒謬與不安。 關鍵詞: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學生工作委員會、高雄過田子

本文曾獲 2018「第二屆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獎助計畫。 投稿日期:2021 年 4 月 6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5 月 20 日

121


122

11 卷 | 第 2 期

A Passinate Youth, Shui-Mu Chen (1925-1950), Died at Babachō—All His Life and His Era Chin-Man Chen Retired Teacher, Kaohsiung Municipal Rueisiang High School

Abstract Lonely hanging in the corner of Eurasia–Taiwan, was ruled by many foreign regimes frequently for hundreds of years. Every time, the regime changed, it caused huge influence to the island. Japan ruled Taiwan in 1895. Although its rule modernized Taiwan quickly, its colonialism caused intellectuals in Taiwan dissatisfied. In 1945, most Taiwanese expected Taiwan to return ruled by China, but it was a beginning of tragedy unexpectedly. “The 228 Incident”and “White Terror (period)” made Taiwan rebellious. Partial intellectuals were disappointed to Kuomintang’s ruling very much and, still held sinocentrism and took their hop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aiwan Straits which was ruled by the newly emerging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They expected through red forces to liberate Taiwanese. These red forces ended disappeared by the fire of the right-wing Kuomintang (KMT) Shui-Mu Chen, an intellectual young man who was born in Kue-tshan-a (in Takao city), was one of the protagonists in this tragedy. When he studied in Kaohsiung senior high school, he had been angry that Japanese polices bullied Taiwanese for a long time. Although he was only a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he stood up many times to fight against Japanese polices and suffered Japanese to cause troubles. Then, he had the initiation to go to mainland China. He had ideas of nationalism to assis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gainst Japanese National Thought. This was the same as the mental journey of Hao-Dong Zhong et al. who were also intellectuals at that time. After the war, he gave back to the community with what he had learned, and hoped that country’s ruins can be recovered from war as soon as possible. However, after coming to northern Taiwan to study, he witnessed the government’s cruel method of suppressing the people in the 228 Incident, He thought only the way to overthrow the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and could save Taiwan. He not only joined the Communist Party, but also le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ent Work Committee” which was to do anti-government activities. Finally, the government convicted him for violating “the Betrayers Punishment Act” , and execution by shooting at Babachō in Taipei. From anti-colonialism, anti-imperialism to socialism, and finally embarking on communism which made him to be shot by the government, Chen’s life can be said to be a microcosm of some suffering intellectuals in Taiwan at that time. Those intellectuals who were sacrificed at that time make future generation of us experience in the ridiculous and disturbed life under the turbulent era.

Keywords: the 228 Incident, White Terror (period), Student Work Committee, Kue-tshan-a in Takao city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壹、前言 貳、生平概要 參、結語

壹、前言 1990 年代初期,動員戡亂 終止不到幾年的某日,一位家 族長輩從香港回臺探親,他在 民 國 35 年(1946) 當 選 過 高 雄市第一屆參議會參議員,也 曾經是建築信用合作社 1 組合 長,可說是青年才俊,無奈無 故捲入「二二八事件」遭政府 追 緝, 於 民 國 38 年(1949) 亡 命 海 外。 該 長 輩 名 叫 陳 浴

圖1

景美人權園區紀念碑上刻有陳水木被捕及遭槍決的時間(作者拍攝)

沂,由於離臺多年,父執輩者幾已凋零殆盡,只剩下「三叔」,也就是筆者祖父 2 尚在 人間。透過陳浴沂先生及家中長輩,也知悉了他另有一個弟弟名為陳水木,讀過高雄 中學與省立師院(今臺灣師大),因為加入共產黨,積極從事學運,發展共黨在臺組 織而於民國 39 年(1950)被槍斃,這般特殊的學經歷引發筆者莫大興趣,產生進一步 探究的念頭。 真正開始蒐集資料後才發現撰寫比想像中困難:從家人得知,陳水木為家中老么, 受難時尚未結婚,自大學以後到過世,幾乎都在外面活動,即使有和家人聯絡,恐怕也 只是報平安。唯一年紀與他相近的兄長陳浴沂從民國 38 年(1949)起又長年流亡海外, 雖有結婚,但無生育,即使是之後的收養與再婚生子都已是陳水木過世後的事,無助於

1

後來改名為「高雄市第四信用合作社」,再更名為「高雄市第十信用合作社」,民國 86 年(1997)12 月 25 日併入「泛 亞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現已併入星展〔臺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資料來源:寰宇 Wiki,〈中華民國信 用合作社列表〉。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5 月 16 日。網址:https://reurl.cc/n5l74v。

2

陳浴沂先生的父親陳進丁與祖父陳舉是堂兄弟關係,在過去臺灣聚族而居的年代裡關係可說是相當密切。

123


124

11 卷 | 第 2 期

真相了解;陳水木之父親陳進丁於民國 55 年(1966)過世,其大哥姐姐等也早已不在 人間,目前有關陳水木的論述最詳細的只有民國 83 年(1994)中研院許雪姬女士對陳 浴沂的訪問,其中有一段文字專門提到「小弟陳水木」。另外他的好友或室友如陳丁旺、 柯旗化 3 等在回憶中有專門提到陳水木,或是高中、師院同校同學及監獄中的獄友在訪 問中附帶提及的相關敘述。最後是陳水木被捕後在保密局、軍法處所留下的訊問筆錄, 可以得知他為何加入共產黨?如何從事共黨活動?由於沒有留下自白書或任何日記、手 札、論述,很難深入探討陳水木的內在世界,或許有待更進一步的史料被發現再做探討, 也可能永遠石沉大海。 本文擬結合上述資料,加上同一時空下的背景,試圖還原陳水木一生中經歷的軌跡, 以紀念這位出身高雄過田子,因為匪諜案而遭槍決的知識青年,在強調轉型正義的今天 也有其意義。

貳、生平概要 一、出身及家庭背景 陳水木老家,在資料中所登載者為苓雅區城東里,4 也就是過田子,作為苓雅寮「郊 區」的過田子,在日治時期都還是田野阡陌,人口只有 265 人,5 昭和 9 年(1934)11 月, 陳水木父親陳進丁在過田子二五八番地設立協成製叺繩工場,從事稻稈製品的製作與 批發,6 是當時少數的在地臺灣人企業。雖非出身自政治或商業世家,然其家庭尚屬中 上,根據陳水木的自白,其家產「宅地一百五十坪,房屋一棟計十二間。」7 民國 36 年

3

陳浴沂、陳丁旺、柯旗化等長輩皆已在數年前過世。

4

許雪姬訪問,吳美慧記錄,〈陳浴沂先生訪問紀錄〉,收於許雪姬、方惠芳訪問,吳美慧等記錄,《高雄市二二八相 關人物訪問紀錄(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 204。

5

同一時期相鄰的苓雅寮人口 5,692 人,林德官為 759 人,而戲獅甲也有 976 人。見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制十周年略 誌》(臺灣:南報商事社印刷所,1934),頁 24。

6

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商工案內》(高雄:高雄市役所,1937),頁 206。

7

〈陳水木、曾文華等在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之訊問筆錄〉,收於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 會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8),頁 199。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1947)年因為二二八事件逃到南部避 風頭的好友陳炳基也提及「我又到陳水 木家去住……,家境還不錯。」8 根據筆 者實際走訪,陳家老厝如今仍坐落在苓 雅區興中路上,從房子外觀可以想見當 年的輝煌。 陳進丁接受的是私塾教育(漢文修 學),於地方上稍有名望,「是生意人,

圖2

座落在興中二路的陳水木老家(作者拍攝)

也懂武術,為人較為粗氣、土氣,不服 日本人,受日本人欺侮時,敢和日本人理論爭執,或許因此之故,早列黑名單之列。」9 先祖父亦曾提及年輕時的陳進丁經常率領苓雅寮的一群弟兄,和沙仔地(位苓雅寮隔壁 愛河一帶)的年輕人「拚輸贏」,其性情與領導力可想而知。陳進丁的個性影響陳水 木甚大,「小弟陳水木為人較衝動,個性較具正義感,記得他讀雄中時,因我父親做 生意,常被日本警察刁難,他知道後常氣得和派出所所長捲袖爭執,抗議其行為,…… 有一次一氣之下乃寫信一狀告到總督府,……」10 因 為 個 性 任 俠 及 從 商 累 積 的 人 脈, 戰 後 初 期 的 民 國 35 年(1946) 及 民 國 37 年 (1948),陳進丁連續兩屆當選城東里的區民代表,11 與陳進丁同時擔任區民代表者還包 括陳棋榮、12 陳啟安、13 王天賞、14 阮朝英、15 王天恩 16 等,17 由此可知從日據末到光復初期 陳進丁所累積下來雄厚的經濟實力與社會聲望已經相當雄厚,「家中經濟許可,有能力

8

藍博洲,〈來自北京井山東街西老胡同的歷史見證──戰後臺灣學運領袖陳炳基的腳踪〉,收於藍博洲,《沉屍.流亡. 二二八》(臺北:時報文化,1993),頁 89。

9

許雪姬訪問,吳美慧記錄,〈陳浴沂先生訪問紀錄〉,勘誤表。

10

許雪姬訪問,吳美慧記錄,〈陳浴沂先生訪問紀錄〉,頁 202。

11

區民代表是臺灣實施地方自治前最基層的民意代表,前後一共選舉兩屆,職權包括審議區自治規約、議決區預算、選 舉或罷免區長副區長暨本區市參議員等,1950 年開始實施地方自治後該制度即被廢除。見趙性源、王世慶等纂修,《高 雄市志十一卷 民政篇 卷上》,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1960),頁 108。

12

日治末期及戰後初期苓雅寮在地有名的醫生。

13

陳中和第九子,曾任新興製糖株式會社經理。

14

曾任高雄市教育課長,二二八事件之前為《國聲報》社長。

15

高雄市阮綜合醫院創辦人。

16

高雄在地大地主。

17

趙性源、王世慶等纂修,《高雄市志十一卷 民政篇 卷上》,頁 111-158。

125


126

11 卷 | 第 2 期

栽培下一代。」18 因此陳水木在日治末期得以到日本留學。 陳進丁育有三子四女,其中老五陳浴沂(陳水木二哥),大正 9 年(1920)出生, 公學校畢業後就到日本留學,畢業於慶應大學應用外語學校,回國後擔任「高雄市建 築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兼經理,高雄市合作社聯合社理事,19 更以當年最年輕 26 歲 被選上為高雄市參議員,並從事基層教育改造運動。陳浴沂在日留學時接觸到孫中山 三民主義思想,並將《三民主義》、《孫文學說》等介紹給同鄉的葉崇培,葉崇培之 後又大量閱讀社會主義書籍,再將其思想介紹給陳水木,20 三人之間的相互影響是有脈 絡可循的。

二、從高雄第二公學校到高雄中學 如同大多數的苓雅寮子弟一樣,陳 水木接受正規教育是從高雄市第二公學校 開始,為該校第卅屆畢業生(昭和 12 年 〔1937〕畢業)。21 根據與陳水木同屆公 學校畢業的陳丁旺先生回憶: 公 學 校 的 課 程 完 全 教 授 日 文, 學科分為修身、國語、算術、理科、 歷史、地理、圖畫、音樂、體育等各 科;同時也非常注重精神訓練、道德

圖3

出身第二公學校而就讀於雄中(第 18-22 屆)的學生 在校園中合影,坐者第二排左 4 為陳水木,最後一排 左 3 為葉崇培 圖片來源:陳金柱等口述,黃旭初主編,《禁錮的青春,我 的夢:高雄市政治受難者的故事 2》(高雄:高雄市立歷史 博物館、春暉,2014),頁 10。

18

許雪姬訪問,吳美慧記錄,〈陳浴沂先生訪問紀錄〉,頁 185。

19

全民日報社編,〈陳浴沂〉,收於臺灣全民日報社,《臺灣省首屆參議員名鑑》(臺北:全民日報社,1951),頁 162、165。

20

藍博洲,〈從高雄苓雅寮到北京──延平大學學生領袖葉紀東的腳踪〉,收於藍博洲,《沉屍.流亡.二二八》(臺北: 時報文化,1993),頁 19-20。

21

高雄第二公學校,創校於 1904 年 4 月 1 日,6 月 1 日開學,校址初暫設於今苓西里安瀾宮,校名為打狗公學校苓雅 寮分教場,1905 年 8 月 31 日遷入苓雅寮 238 番地新校舍(即今天的成功國小校址),1907 年 4 月 1 日,獨立設校, 改名為臺南廳苓雅寮公學校。學生來源除在地苓雅寮子弟外,在 1921 年 6 月 28 日,高雄第三公學校(今三民國小) 設立前,學生也有從鹽埕、大港埔等遠道而來者。1937 年 4 月 1 日,改稱為青葉公學校,同年,又因市區新計畫,增 設第二校區於今興中二路 86 號,今苓洲國小址。資料來源:曾玉坤,《光復前後百年間高雄市初等教育之沿革》(高 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頁 26、60。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教育、日常生活禮儀規範及衛生觀念……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引起中日戰爭。這年,我剛好升上六年級。後來, 每當日軍占領某一重點都市時,我們都要拿著日本國旗,或者提著燈籠,到街 上遊行。22 公學校畢業兩年後陳水木考入高雄中學,時間是昭和 14 年(1939)3 月,23 當時臺 灣人要考取高雄中學校極為困難,以昭和 13 年度(1938)為例:投考人數 641 人,其中 臺籍 444 人,日籍 197 人,而錄取人數,臺籍為 54 人,錄取率 12.1%,日籍 147 人,錄 取率為 75%。24 欲考雄中者,「除了學科以外,還要加考體能。考生報名時必須先提出公 學校的操行及格證明書,父、祖輩兩代未曾觸犯徒刑以上的的身家資料,以及五官端正、 身體健康等證明文件,審查合格,才能獲准參加考試。」「體能考試包括:跑步、擲球、 單槓等,及格以後才能獲准參加筆試;筆試內容包括小學學習的全部課程。」25 從以上資 料可以知道能夠考上高雄中學的陳水木應該在德育、智育及體育方面都是極為優秀的。 當時雄中的課程,除國文(日文)、英文、漢文、數學、生物、理科及社會等學科外, 還有修身、公民教育、武道、軍事訓練、體育及勞動服務等,昭和 18 年(1943)(陳水 木雄中五年級時)由於日本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校園中的學生也被軍事動員,另一位 雄中同屆同學許舜雄先生回憶: 我就讀雄中時,學生常被調到有關軍事方面的工作崗位去做「奉仕作業」, 如到彈藥庫包大砲彈,搬運炸彈安置,拿自己的鋤頭去鏟平甘蔗園、墓地成為 小型機場……每遇空襲警報一響,學生必須分散到各派出所或機關幫忙,…… 幫警察防衛團準備滅火消防器材,晚上則幫忙巡邏……26 青少年時期的發展是日後個人自我統整建立的重要階段,雄中所給予陳水木的不僅

22

藍博洲,〈但願犧牲的英靈安息:陳丁旺的證言〉,收於藍博洲主編,《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 (臺中:晨星,2000),頁 162。

23

高雄市役所,《高雄州報》,第 1417 號(昭和 14 年 3 月 28 日)。

24

趙性源、王世慶纂修,《高雄市志十一卷 教育篇 卷上》,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1962),頁 141。

25

藍博洲,〈但願犧牲的英靈安息:陳丁旺的證言〉,頁 163。

26

許雪姬、方惠芳訪問,林秀姿、曾金蘭記錄,〈許舜雄先生訪問紀錄〉,收於許雪姬、方惠芳訪問,吳美慧等記錄,《高 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 12。

127


128

11 卷 | 第 2 期

是課業上的精進,還包括公民道德及意識的養成,不再是傳統中 國讀書人的獨善其身,而是能夠去關心社會、時事,並將之化成 行動力量,企圖改變任何不義的情況;再者,日本人雖然在正式 課程中安排了不少政治社會化課程,例如國語、日本歷史、精神 教育,甚至適時地拿著日本國旗到街上慶祝日軍在作戰上的勝利 等,期望將臺灣學生思想日本化,但由於日本人挾其統治者的高 姿態欺凌臺灣人,在學校中「日本學生……找到機會就要糟蹋臺 灣學生,有時候還會找學長來欺負我們,特別是在班上成績愈好 27

的同學,他們愈要欺負。」 更讓這些高級知識分子起反感,大中 國民族主義思想油然而生。根據許舜雄的回憶,陳水木在高中時 期已經對日本帝國主義反感且熱愛對岸的祖國大陸:「在此我忽 然想起陳水木同學(雄中、師大),他中學時代對我說:『如果 我有機會做飛行員,要飛到重慶去參加抗戰』,並讚許漢民族之

圖 4 高中時期的陳水木 資料來源:翻攝自許雪姬 訪問,吳美慧記錄,〈陳 浴沂先生訪問紀錄〉,收 於許雪姬、方惠芳訪問, 吳美慧等記錄,《高雄市 二二八相關人士訪問紀錄 ( 上 )》( 臺 北: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1995),頁 203。

偉大,似對思想上還在迷路的我教訓所說的一段話……」28

三、投入社會改造運動(戰後到進入師院之前) 陳水木雄中畢業後選擇赴日本熊本讀大學,目前只知陳水木到日本是讀外語(英 文),至於就讀的學校及在校情形無法得知,然以一個政治思想受到箝制的殖民地學生, 進到當時思想較自由的日本,其所接觸到的知識及見聞必然大為增加,他的師院英語科 同班同學曾文華在事後回憶: 陳水木,剛入學的時候,我就感覺他的思想比別人還進步,……因為他到過 日本讀書,所以,我覺得,他的眼界比我們還要高一點啦!從交談當中,我發現

27

此乃陳水木雄中同學陳金柱的回憶,見黃麗娟、石育民採訪,〈社會改革文宣換來十年牢/陳金柱〉,收於陳金柱 等口述,黃旭初主編,《禁錮的青春,我的夢:高雄市政治受難者的故事 2》(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春暉, 2014),頁 5。

28

許雪姬、方惠芳訪問,林秀姿、曾金蘭記錄,〈許舜雄先生訪問紀錄〉,頁 17。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他對臺灣的社會問題及大陸的內戰狀況,比我們一般的人有更深的了解。…… 29 昭和 20 年(1945)年陳水木從日本回來,直到隔年 8 月北上之前,主要都在高雄從 事教育工作。首先是投入他的兄長陳浴沂所組織的「臺灣光復會」,該會成立於民國 35 年(1946),由李萬居擔任會長,苓雅寮在的仕紳陳祺昇、30 林界 31 以及陳浴沂擔任副會 長,並由陳浴沂負責組織青年,主要的任務在「組織青年、鞏固青年、擁護政府、杜絕 壞人破壞」,是一個光復之初政府功能不彰時由臺人自動發起的愛護家園團體: 我們這些歸鄉的苓雅寮知識青年,就以陳裕億(原名陳浴沂)先生為中心, 組織了光復會。光復會成立的主旨是以服務鄉親為目的,工作項目包括:文化、 衛生的教育及維持地方治安。……但是光復會這些學有專長的年輕愛國志士, 爾後在 50 年代白色恐怖中卻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迫害;其中包括犧牲的陳水木 和朱子慧;……32 大約在同一時間,陳水木又投入陳浴沂等人主持的「育英塾」,可以說是戰後臺灣 最早成立的夜間部學校,其理念來自於「與其對政府失望,倒不如臺灣人自己起來治理 臺灣。」「因為當時的臺灣有很多失業、失學的青年,我們幾個就辦了一個中等文化補 習班。」33 其程度為中學,校址設在今天的苓洲國小:「我並邀請由日本東京大學回國的 林東辰教授擔任顧問,葉紀東、陳棋美、我的小弟陳水木等知識青年來幫忙,努力實現 我所謂教育平等的願望。」34 葉崇培也說到: 補習班一開辦,苓雅寮、前金、前鎮一帶的青年都馬上跑來報名;一開始, 我們就收了三、四百個學生。我們採取免費教育的方式,由我們幾個人自己刻

29

藍博洲,〈無怨無悔的青春:曾文華及妻子訪談錄〉,收於藍博洲,《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 (臺中:晨星,2000),頁 374-375。

30

陳棋昇,苓雅寮人,曾赴上海求學,和李萬居是同學。

31

林界,苓雅寮人,戰後,曾任《台灣新生報》經理、「新生印刷廠」廠長,於 1946 年 11 月至 1947 年 3 月,任苓雅 區第二任區長,於二二八事件中,慘遭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殺害,其遺骸慘遭丟棄於要塞前之廢瓦礫堆中。資料來源: 許旭輝,〈戰後初期台灣報業之發展──以《台灣新生報》為例(1945-1949)〉(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頁 63;許雪姬訪問,吳美慧記錄,〈林黎彩女士訪問記錄〉,收於許雪姬、方惠芳訪問, 吳美慧等記錄,《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 83-84。

32

藍博洲,〈但願犧牲的英靈安息:陳丁旺的證言〉,頁 168-169。

33

藍博洲,〈從高雄苓雅寮到北京──延平大學學生領袖葉紀東的腳踪〉,頁 24。

34

許雪姬訪問,吳美慧記錄,〈陳浴沂先生訪問紀錄〉,頁 191。

129


130

11 卷 | 第 2 期

鋼板、印講義,並且擔任各科的老師。我負責教數學、物理,陳裕億的弟弟陳 金木 35 教英文,另外還有人教國語及現代科學等,大家各盡所長,分工教學, ……除了一般的教學外,我們主要也藉機教育民眾要如何來管好臺灣!那時候, 我們幾乎沒有講過罵國民黨的話。…… 36 只是這樣一所具有理念的學校撐了兩個多月,高雄市政府要求不能再辦下去,只好 喊停。37 除此之外,由於當時雄中的畢業生就有擔任教員的資格,這段時間陳水木(民國 35 年〔1946〕3-8 月)也回到母校(原苓雅寮公學校,於戰後改名為第四國民學校,今 為成功國小)服務。 綜合本節敘述,陳水木自雄中畢業到 北上就讀省立師院這段時間大約三年,除 了國際觀增長之外,並且將所學用在社會 上,期待能發揮一己之力改造社會,這個 時期尚未有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想法,儘管 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此時在臺灣已展開了 各式各樣的「劫收」,他也可能同多數的 臺灣人民一樣越來越看不慣政府貪腐的作 風。但這種情緒是逐漸累積的,一直到北

圖 5 陳水木(二排左一)大一時與英語科同學合影 資料來源:翻攝自藍博洲編,《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 四六事件(師院部分)》(臺中:晨星,2000),封底。

上之後才因為各種內外因素將這種不滿情緒轉為實際行動。

四、命運的轉折點:北上求學及「二二八事件」 民國 35 年(1946)陳水木考取省立師範學院,成為英語專修科的學生,在校學習三

35

在葉崇培的訪問紀錄中將陳水木稱為陳金木,兩者係同一人,因為根據〈陳浴沂先生訪問紀錄〉中陳浴沂的說法: 「二二八後,母親找人幫小弟算命,算命的說他命中缺的是金和木,不是缺水缺木,因此叫母親趕緊將他的名字改為『陳 金木』,不過大家仍習慣叫他『陳水木』。」見許雪姬訪問,吳美慧記錄,〈陳浴沂先生訪問紀錄〉,頁 203。

36

藍博洲,〈從高雄苓雅寮到北京──延平大學學生領袖葉紀東的腳踪〉,頁 24。

37

「育英塾」會被停辦的原因,根據陳浴沂後來的推測,應該是當時苓洲國小校長不願意出借校地的關係。見許雪姬訪問, 吳美慧記錄,〈陳浴沂先生訪問紀錄〉,頁 191。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年加上實習一年即可畢業。38 根據其同班同學柯旗化先生 39 的回憶:「同學有三十二人, 其中有二位女性,女性中有一位是大陸籍,其餘的三十一人都是臺灣人。臺灣人同學中 有幾位是不會說福佬話的客家人,所以彼此間都以日語交談。」40 當時能考上師院英語專 修科的學生皆一時之俊秀,在「四六事件」之前由於學風自由及受同儕團體的影響,陳 水木加入讀書會且大量閱讀社會主義及馬克斯思想相關書籍。41 雖有登記學校住宿,但在 外面也有住所,42 或許因為這緣故,陳水木不似許多師院學生單純,得以認識不少從事學 運的外校學生,甚至是中共地下黨員。 當時師院的學生十分關心臺灣內外的大事,除了對陳儀政權的不滿之外,也從報紙 上注意到中國大陸情勢的變化,特別是反內戰的學生運動。「沈崇事件」43 後,臺灣學生 也受到對岸學生影響,民國 36 年(1947)1 月 9 日在臺北舉行了反美抗暴遊行,師院校 園中也貼滿關心社會國家政治局勢的壁報,44 在此氛圍下,初入師院的陳水木開始在學運 中嶄露頭角。民國 36 年 2 月底,「二二八事件」爆發,師院及臺大等校的學生再度組織

38

省立師範學院於 1946 年 6 月底先招考四年制專修班,9 月再招考本科班學生。四年制專修班包括公民訓育、國文、英 語、史地、數學、理化、博物、體育、音樂等九個專修科,係依據師範學院章程與兼顧本省特殊教育情形而設置,修 業年限 4 年,最後一年擔任初級中學實習教師,陳水木就讀之英語科即屬於此;又有五年制本科班,修業年限為 5 年, 最後一年學生於中等學校實習,期滿考試及格者,授予學士學位;又有一年制專科班,招收大學二年級以上肄業生, 不分科系,予以一年專業訓練。上述各類學生於期滿考試及格者,發給畢業證書。參考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 館《記憶與傳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 97 週年紀念特展》,〈本校辦學歷史進程〉。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5 月 16 日。網址:http://archives.lib.ntnu.edu.tw/exhibitions/ntnu97/process_03.jsp。

39

柯旗化(1929-2002),出生於高雄左營,畢業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科,他曾兩度被捕 入獄,第一次在 1951 年,因被查獲擁有一本唯物辯證法的書被以「思想左傾」罪名送綠島新生訓導處感訓,1953 年被釋放;又在 1960 年當雷震案撼動臺灣社會之際,柯旗化以「預備叛亂」罪嫌再次被捕,這一次在綠島監獄待 了十五年。1986 年創辦《台灣文化》季刊,努力宣揚臺灣文化,鼓吹臺灣意識,由於尖銳批判執政當局,該刊物於 1988 年被禁止出版。1992 年柯旗化以日文撰寫《台灣監獄島》,在東京發行,1992 年中文翻譯本問世。柯旗化另一 有名著作為《新英文法》,先後再版一百多次,成為臺灣英語教材的典範之作。資料來源:柯旗化,《台灣監獄島: 柯旗化回憶錄》(高雄:第一出版社,2008),序文頁 4、正文頁 2;侯坤宏,〈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 館學術集刊》,12(2007),頁 139-203。

40

根據省立師院在 1952 年出版的同學錄,第一屆英語專修科的畢業生只有 30 人,其畢業生姓名與 1946 年榜單上的名 字對照,只有一半符合,陳水木與其他兩位被槍決的學生更不在畢業名單上。

41

例如葉崇培就曾提到 1946 年他住在臺北廖瑞發家時:「因為看了一些書,思想突然大開,從此以後,我除了上課之外, 就是搞讀書會。……因為我雄中的同學陳金木就讀於師範學院的關係,我主持的讀書會也發展到師範學院。」這些思想 進步的學生所閱讀的,如葉崇培所說就是「有關社會主義的書刊」,例如「埃得加.史諾寫的有關紅軍長征的書《西 行漫記》……」見藍博洲,〈從高雄苓雅寮到北京──延平大學學生領袖葉紀東的腳踪〉,頁 24。

42

柯旗化,《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頁 89。

43

1946 年 12 月上旬,共軍已決定在中國各地採「先發制人」戰略,懼美國轉而支持國民政府,因此企圖策動全面反美, 適就讀於北大先修班之中共職業學生沈崇與美軍伍長皮爾遜結識,沈乃於 12 月 24 日晚誘之於北平跑馬場野合,由事 先埋伏之中共人員捉住,指為「美國人強姦中國人」,中共即於各地策動學生組織「抗暴聯合會」,宣言「美軍在中 國一日,即反對一日」,並謂美國為奴役世界人民的帝國主義,中國各地因而出現反美風潮。資料來源:張玉法,《中 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1983),頁 700。

44

藍博洲,〈他們在課堂上把我帶走:盧兆麟訪談錄〉,收於藍博洲,《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 (臺中,晨星,2000),頁 110。

131


132

11 卷 | 第 2 期

起來,決定「搞武裝起義」45,由李中志、郭琇琮分別擔任正、副指揮,陳水木、陳炳基、 楊建基、葉崇培 46 等分別為師院、法商學院、臺大及延平學院 47 的領隊,48 準備先攻占景 尾軍火庫,占領警衛司令部最後攻入長官公署,49 但因天時與人和無法配合而失敗,除少 數人遭通緝外,包括陳水木的大多數學生在烏來山區躲了一段時間後又回到校園中。 戰後初期臺灣知識份子從支持國民黨政府轉變到加入中國共產黨,繼而想推翻國民 黨政府,「二二八事件」是個重要的轉捩點,在此之前,雖然有少數共黨份子等在背後 策畫,但此時中共的影響力尚小,參與學運的學生領袖也幾乎都還沒有加入共黨。但在 「二二八事件」之後,不少知識份子目睹了國民黨政權殘暴顢頇的本質,思想起了極大 變化,就陳水木而言:「卅五年間我由日本抱了很大希望到臺灣,眼見政府一班貪官汙吏, 接收情形很壞,尤其處理二二八事件失當,所以參加共產黨,沒有目的,就是對政府反 感而參加的。」50

五、從社會改革到社會革命(「二二八事件」到「四六事件」) 「二二八事件」後,臺灣學生關心政治的熱情不僅沒被澆熄,反而更加大鳴大放, 而在中國大陸的土地上,國共鬥爭持續著,共產黨為了挽回劣勢,發動了各式各樣的學 潮,也加緊了對臺灣的滲透,而這些環節,都緊緊地與陳水木日後的命運相扣:

45

藍博洲,〈從高雄苓雅寮到北京──延平大學學生領袖葉紀東的腳踪〉,頁 28。

46

郭琇琮、陳炳基、楊建基、葉崇培等人日後皆加入共產黨,陳炳基和葉崇培不久後前往中國大陸,郭琇琮和楊建基(楊 廷倚)則在白色恐怖中遭槍決。

47

延平學院創辦人為朱昭陽,臺北板橋人,日本東京帝大經濟學部畢業(1928),大學時期便以優異成績考上日本文官, 任職於大藏省。戰後回臺,有鑑於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要開創臺灣光明未來,最重要工作還是人才培養,而培養 人才的方法便是辦教育,於是聯絡過去在日本研究會的學者(多在臺大任教),籌措經費,尋找校地,請林獻堂擔任 董事長,蔡培火、吳三連、丘念台、游彌堅、劉明、謝國城等知名人士擔任董事,以延平郡王鄭成功的不畏強權、不 貪名利、反對外來支配的民族精神,將學校命名為「延平」,原本欲成立大學,但因不足三個學院,故只名之為「延 平學院」,1946 年 9 月正式對外招生,報名人數十分踴躍,多達兩千多人,錄取 1,000 人。1946 年 10 月 10 日舉 行開學典禮,開辦之初只有政治、經濟、法律三個學系,教授多來自東大或臺大,學生很多是有社會地位的人士,可 惜因為「二二八事件」停辦。資料來源:朱昭陽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朱昭陽回憶錄》(臺北:前衛, 1994),頁 83-90。

48

藍博洲,〈從高雄苓雅寮到北京──延平大學學生領袖葉紀東的腳踪〉,頁 28。

49

本攻擊計畫係根據葉崇培及陳炳基事後回憶綜合整理而成,見藍博洲,〈從高雄苓雅寮到北京──延平大學學生領袖葉 紀東的腳踪〉、〈來自北京井山東街西老胡同的歷史見證──戰後臺灣學運領袖陳炳基的腳踪〉,頁 29、86。

50

〈陳水木、曾文華等在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之訊問筆錄〉,頁 200。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一)加入共產黨,領導學生工作委員會 陳水木是在民國 36 年(1947)5 月在臺北市由廖瑞發介紹加入共產黨,51 不僅成為 戰後中共在臺發展的早期成員,更奉命籌組學生委員會,成為中共地下黨的重要幹部。 這段史實,除陳炳基日後回憶證實外,52 陳水木當年被訊問時也說:「我參加共產黨後, 初受廖瑞發的領導,嗣於卅六年八月與丁某、劉沼光、楊廷椅、陳炳基等組織學委會, 由丁某擔任學委會書記,我和劉、楊、陳任學委,我並兼任省立師範學院支部書記,專 做師院學生工作……」53 「學生工作委員會」於民國 36 年(1947)8 月成立,是中共「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 作委員會」下轄的所屬單位,54 負責全臺灣大專院校學生的組織發展及學生運動領導工 作,下轄臺灣大學法學院、工學院及師範學院等將近十個支部小組,陳水木以學委會的 籌備幹部兼師院支部的書記,不難看出他在整個共黨滲透活動中的重要角色。

(二)在校園中展開的組織活動 有別於二二八之前的發展受阻,二二八之後,中國大陸國共勢力消長,各地紛傳學 潮,受到對岸的影響,臺大及師院等都有學生抗議,以師院為例: 「二二八」以後,一般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現象當然很不滿意啦!尤其是, 我們這些師範學生,雖然吃住有公費,……經常不能按期領到公費,……每月 配給的米,……等我們領到時都已經發臭了。……當時的學生運動就經常以「反 飢餓」的口號來向當局抗議,……55 這段時間社團活動也非常活躍,現今可以查到的包括辦壁報、各種讀書會(洪敏麟 的證言)、社會科學研究會(李松盛)、「大家唱歌詠隊」、以外省學生為主的「戲劇

51

〈陳水木在國防部保密局之訊問筆錄〉,收於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臺北: 國史館,2008),頁 40。

52

藍博洲,〈來自北京井山東街西老胡同的歷史見證──戰後臺灣學運領袖陳炳基的腳踪〉,頁 92。

53

〈陳水木在國防部保密局之訊問筆錄〉,頁 40。

54

「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是中共中央 1945 年 8 月間指派蔡孝乾前往臺灣所主持建立,其目的是在臺灣全省 各地區發展的黨組織、準備建立臺灣的地下武裝、蒐集臺灣境內軍事及政治的情報等。見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 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頁 3。

55

藍博洲,〈他們在課堂上把我帶走:盧兆麟訪談錄〉,頁 111-112。

133


134

11 卷 | 第 2 期

之友社」、「師院劇團」(朱實)、本省學生所組成的「師院臺語戲劇社」、鄉曲文藝 社(涂炳榔)、學生自治會等,從社團活動當中可以看到部分學生的思想愈來愈左傾, 在短短兩年內共產黨在臺的擴展也急速加快。56 這兩年也是陳水木在學校最活躍的時期,綜合他本人的自白及日後同學的回憶,陳 水木當時的活動如下: (1)組織讀書會,傳播共黨理論、社會主義的思想:「自我擔任學委工作迄今,除 發展組織,加強黨員教育外,並組織讀書會、體育會、研究會之類的外圍學生團體,… …」57 藉由自己的人際網絡,吸收與他具同樣理想抱負的同學,包括賴裕傳與鄭澤雄;58 (2)積極參加師院學生自治會的各項活動: 組織及控制學生自治會,轉發黨內對外宣傳品,策動要求提高公費等 ……59 這年秋天(筆者按:1948 年),新學期開始時,以鄭鴻溪、周慎源、陳水 木為首的學生便發起了校內的一場政治鬥爭,他們起來公然反抗當局規定的「訓 育制度」,堅決否定「官辦」的學生會的群眾代表性,由學生自己起來實行普選, 組織「學生自治會」60 陳水木此時極端左傾的思想可由旁人印證,柯旗化的回憶錄中有一段紀錄提到: 一九四九年三月,……隨著大陸戰況吃緊,……一些很少看到的左派理論 書籍也開始陳列在書店裡,我也買了《科學的哲學》、《思想方法論》等唯物 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書籍來看,和左派的陳水木辯論。有一次我說:「史達林

56

根據官方資料,1946 年 4 月到 1947 年「二二八」期間,只有臺北市工作委員會、臺中縣工作委員會及臺南市、嘉義市、 高雄市三個支部,所屬黨員僅有七十餘人,到了 1948 年的香港會議時,黨員人數已增加到四百人左右,……自香港會 議以後至 1949 年年底,省工委的活動更加廣泛,組織也遍及全臺各城鎮鄉村各階層,總計有 17 個「市(區)工委」 及 205 個支部,近十個武裝基地,另有三個全省性的「工委」。見藍博洲計畫主持,《五○年代白色恐怖:臺北地區 案件調查與研究》(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頁 22。

57

〈陳水木在國防部保密局之訊問筆錄〉,頁 42。

58

賴裕傳後來成為學委會高雄支部書記,鄭澤雄為臺南支部小組長,同在學委會案中遭到槍決。見〈學生工作委員會組 織關係表〉,收於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頁 3。

59

〈陳水木在國防部保密局之訊問筆錄〉,頁 42。

60

藍博洲計畫主持,《五○年代白色恐怖:臺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頁 91。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整肅同志是錯誤的」,他卻批判強調人性的我過於柔弱。61 另外顏世鴻也回憶兩人曾爭辯中共對地主階級所採取的鬥爭手段,陳水木顯然主張 採激烈方式。62

六、從校園到校外──「四六事件」後運動方向的轉變 民國 38 年(1949)春爆發「四六事件」,不僅是臺灣學運史上重要里程碑,省立師 院校風轉變的關鍵,更有人認為就是「白色恐怖」的開始。雖然在校為活躍份子,但在 「四六事件」前後並沒有特別引起特務們的注意,63 然經過此一事件的師院,不僅校風重 新被整頓,校園也受到特務的嚴密監控,64 陳水木之前在校園中的活動告一段落。民國 38 年(1949)6 月,第一屆師院英語科專科班結業,根據規定,結業生必須分發到中學 教書,然多項證據顯示,陳水木並沒有在名單之上,65 極有可能他在民國 38 年 5 月時就 被「奉命離校」,雖然目前相關檔案都沒有提到這一段史實,但我們藉由另一位學委會 重要幹部,後來也被判處死刑的陳金目在保密局的口供「卅八年五月我奉命離校,移轉 中南部工作,……」66 兩人都是師院學生,判決書上也都被記載「無業」,在畢業之前陳 水木就離開學校是極有可能的。

61

柯旗化,《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頁 91。

62

顏世鴻在日後回憶:「1950 年 1 月 23 日晚,在老舊的法醫解剖室對面,葉兄住的房間,舉行宣誓式。我和舉行宣示 的陳水木辯論了一個半小時,重點是為了四九年在東北與華北『土改』時,對地主階級的清算鬥爭,掃地出門,當時 所用的手段不正當,未經法律程序,就以私鬥方式打殺地主。如果基於階級教育,起碼應該留給地主和大家同樣的物 質條件。更重要的是,即使是依法,我覺得人也沒有判另一個人死刑的權力,這是基本的人權觀念。一旦殺人,假使 又發現判決理由不充足,或證據有誤,就不可能補救了。……我們辯論一個半小時。」見盧兆麟等口述;胡慧玲、林世 煜採訪記錄,〈顏世鴻 塵世霜白,鴻雁丹心〉,收於盧兆麟口述,林世煜、胡慧玲採訪記錄,《白色封印:人權奮 鬥證言:白色恐怖,1950》(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頁 213-214。

63

至少在四六大逮捕當中警總給師院的黑名單的六個人當中,並沒有陳水木,逾期沒有重新登記或遭退學的名單也沒有 他。見陳惠珠,〈學運與四六事件〉,收於張國恩編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6),頁 653。

64

陳惠珠,〈學運與四六事件〉,頁 656。

65

證據一是在後來的學委會案件的判決書上都有被告的職業,其中陳水木的同班同學賴裕傳任職於高雄商業職業學校, 鄭澤雄任職於澎湖水產職業學校,曾文華任職於汐止初中,唯獨陳水木的部分為「無業」;證據二是在國史館所編的 檔案資料中有關事後連帶處分文件中,沒有看到任何學校單位主管因為陳水木而受到牽連,而前述與賴裕傳、鄭澤雄、 曾文華相關的學校其主管都已受連帶處分有所不同;證據三是陳浴沂後來回憶 1949 年雙十節前後他上臺北逃亡期間, 碰巧也遇到陳水木正在「走路」,顯然沒在學校任教。以上所言,分別見於〈李水井等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書〉, 收於許進發編,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頁 419-424、481-506 及許雪姬訪問,吳美慧記錄, 〈陳浴沂先生訪問紀錄〉,頁 202、205。

66

〈陳金目在國防部保密局之訊問筆錄〉,收於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頁 81。

135


136

11 卷 | 第 2 期

離開校園到被捕之前,陳水木仍繼續以「陳培英」、「陳永杰」、67「葉先生」等化 名從事共黨組織活動,68 黃華昌先生在其回憶錄中曾提到當初鼓勵他入黨的就是陳水木: 看我無動於衷,他倆就介紹在師範學院英語系肄業的「葉先生」69 給我認 識。葉先生說他也留學日本,就讀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時,被徵召當學徒兵,終 戰時已升任後補軍官…… 他認為我畢業正規軍事學校,卻沒被重用,是埋沒臺灣稀有人才而感到惋惜; 他批評並怒罵國民黨政權,露骨透露出反政府的傾向。他也斥責帝國主義列強及 殖民主義,勸我一起為「建立不受列強欺侮的新臺灣」奉獻一己之力。比起艱澀 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理論,「建立不受列強欺侮的新臺灣」才使我深受感動。70 陳水木所言內容有虛有實,但他特地南下新竹說服黃華昌加入共黨並發揮他的專長 71 則是不爭的事實;另外顏世鴻在其回憶錄中也提到:「1950 年 1 月 23 日晚,在老舊的 法醫解剖室對面,葉兄住的房間,舉行宣誓式。我和舉行宣示的陳水木辯論了一個半小 時,……」72 在黨務工作上,民國 38 年(1949)9 月之後陳水木將師院支部書記任務交給張金丙, 隔年 1 月將臺大醫學院支部交給楊廷椅,師院支部也同時交給楊廷椅領導,陳水木則負 責將過去師院支部的黨員及臺大法學院支部黨員,因畢業、退學、逃亡等而散處中南部 者組織起來加以領導。換言之,民國 39 年(1950)1 月以後陳水木仍為學委,但所領導 的已非師院支部,而是在臺中、嘉義、臺南、高雄所成立的支部及新成立的新竹小組,73 工作任務轉變為地方工作性質,領導的成員約三十多人。民國 39 年 1 月 29 日共黨在臺 最高負責人蔡孝乾被情治單位逮捕後又脫逃,旋即發出「各級黨的組織,保存一切力量,

67

〈陳水木在國防部保密局之訊問筆錄〉,頁 39。

68

這段時間陳水木家人有希望他回高雄成家立業,但被他以「學校要派他到外國留學」拒絕。見許雪姬訪問,吳美慧記錄, 〈陳浴沂先生訪問紀錄〉,頁 203。

69

黃華昌是在入獄後才知道「葉先生」就是陳水木,見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臺北: 前衛,2004),頁 307。

70

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頁 263-264。

71

黃華昌在日治時期為飛行員,此時臺灣地下共黨除黨員人數要求增加外,也積極吸收各種有專長的臺灣人。

72

顏世鴻口述,胡慧玲、林世煜採訪記錄,〈顏世鴻 塵世霜白,鴻雁丹心〉,頁 213-214。

73

〈陳水木案情訊問筆錄〉,收於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 2008),頁 202-203。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隱蔽待機,停止活動。」74 的指令,陳水木南下避風頭。蔡孝乾第二次被捕後供出所有的 組織名單,保密局展開全國大掃蕩,陳水木最後於 5 月 22 日在臺中火車站被捕。75

七、軍事審判與最終歲月(1950 年 5 月 23 日至 11 月 29 日) 陳水木被捕後,與其他大部分的被告一樣送到國防部保密局接受訊問,目前只能證 實他在南所關過一段時間,最後又被送到青島東路三段的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直 到在馬場町遭槍決:

(一)荒謬的軍事審判 白色恐怖時期所適用的法律為民國 37 年(1948)5 月 20 日,總統公告《動員戡亂 時期臨時條款》、76 民國 38 年(1949)5 月 19 日臺灣地區發佈的《臺灣省戒嚴令》77、5 月 24 日頒布的《懲治叛亂條例》78 及民國 39 年(1950)6 月 13 日的《動員戡亂時期檢 肅匪諜條例》,79 其中只要是「懲治叛亂條例所稱之叛徒」,也就是「意圖破壞國體,竊 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一律處以死刑, 陳水木加入共產黨,吸收黨員,擔任組之重要幹部、想要推翻當時政府等,都符合該條 款的死刑規定,80 也因而決定了陳水木最後的命運,限於篇幅,本文不擬討「二條一」的

74

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頁 14。

75

關於陳水木被捕的日期見於〈陳金目在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之嘆願書〉,收於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 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頁 434。

76

〈國民大會依照「憲法」第 174 條第 1 款程序,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48 年 5 月 20 日),《總統府 公報》,(37)國議字(37.05.06),卷 1,頁 1。

77

〈電各縣市政府為臺糖公司各糖廠所有鐵道暨通訊設備之維護,應准適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佈告戒字第壹號」(臺 灣省戒嚴令)第 1 號第 4 條、第 7 條之規定,希遵照〉(1949 年 10 月 20 日),38 酉巧府紀乙字第 59322 號(38.10.18), 《臺灣省政府公報》,卷 38 年冬字第 16 期,頁 200。其中《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佈告戒字第壹號》:「第 一條:本部為確保本省治安秩序,特自五月二十日零時起,宣告全省戒嚴;第四條:戒嚴期間以圖擾亂治安,有左列 行為之一者,以法處死刑。(下略)」。維基百科,〈臺灣省戒嚴令〉。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1 月 17 日,網址: https://reurl.cc/52Qv1y。

78

〈電臺灣省政府所屬各機關為轉發「懲治叛亂條例」,希知照〉(1949 年 7 月 28 日),38 年午有府綜法字第 42153 號(38.07.25),《臺灣省政府公報》,卷 38 年秋字第 24 期,頁 354-355、366。

79

〈公布制定「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1950 年 6 月 15 日),《總統府公報》,39.06.13,第 253 號,頁 6。

80

根據「轉型正義資料庫」的簡易檢索結果,陳水木的判決書字號為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 2302 號,其 所犯的法條及條次分別為:《懲治叛亂條例》第 2 條第 1 項、《刑法》第 28 條、《刑法》第 100 條第 1 項,刑度與 刑期為死刑,包括財產沒收,終審日期為民國 39 年 11 月 27 日。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5 月 17 日。網址:https:// twtjcdb.tjc.gov.tw/Search/Detail/22503。

137


138

11 卷 | 第 2 期

荒謬及監獄中的各種非人道酷刑,僅聚焦在陳水木入獄後的諸動態。 陳水木被解送到保密局南所之後沒多久就接受訊問,81 由於是秘密審訊,無從得知 他所供出的組織關係圖及訊問所答內容是否為酷刑所至,但從檔案中可以發現:李水 井、楊廷椅、陳水木這三位學委會主角所供出的組織系統大致相同,而三人之外又有 人已先供出範圍更大的組織系統,82 有可能是蔡孝乾或洪幼樵,因此訊問人員極有可能 先射箭再畫垛,以酷刑強迫陳水木等承認,從檔案中可發現,在保密局的訊問筆錄中, 最後受刑人簽名的字跡幾乎一樣,83 可見當事人即使對筆錄內容有意見,也沒有異議的 權利。另外審檢狼狽為奸,陳水木在保密局和軍法處的訊問筆錄幾乎如出一轍,足見 當時軍法審判之荒唐。從軍法局判決書中可以看到最後簽名的是軍法官周咸慶,書記 官鄭和生;9 月 16 日撰寫判決書宣判陳水木死刑及其理由的也是周咸慶,書記官鄭和生; 11 月 29 日清晨宣判陳水木死刑隨後馬上 執行槍決的審判官亦為周咸慶,書記官 為石璞,84 對於周咸慶的評價,由於資料 不足,很難驟下論斷,但是講到白色恐 怖時期判決死刑犯人數的軍法官,該軍 法官絕對是名列前茅,85 如此大量製造死 刑犯,或許是基於維護黨國利益,或許 畏懼於蔣介石的威權,又或許基於自身 的利益?

圖 6 陳水木在獄中所供出的組織關係表 資料來源: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 會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8),頁 6。

81

訊問筆錄於 6 月 1 日出爐,見〈陳水木訊問筆錄〉,收於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 頁 44。

82

〈組織關係〉,收於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頁 12-18。

83

例如:陳水木的「水」字和另一位受刑人李水井的「水」,筆法如出一轍;又葉盛吉和葉傳樺的「葉」字簽名也明顯 看出是同一人所為。分別見於:〈陳水木訊問筆錄〉、〈李水井訊問筆錄〉、〈葉盛吉訊問筆錄〉、〈葉傳樺訊問筆錄〉, 分別收於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頁 44、58、65、68。

84

依據國史館檔案,學委會案每位被告在軍法處的訊問官與判處其刑的審判官不盡相同,例如陳金目、賴裕傳與吳瑞爐 在軍法處的訊問官為周咸慶,而最終判處其死刑的審判官為殷敬文;鄭文峰、葉盛吉、鄭澤雄在軍法處的訊問官為周 咸慶,而最終判處其死刑的審判官為陳慶粹。

85

1950 至 1956 年,周咸慶判了 130 個死刑,其中有 66 位是獨任審判。見謝孟達,〈生死之間:戒嚴時期政治案件死 刑判決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頁 99。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圖7

從原始檔案的比較可知,學委會案中的受訊人,其簽名乃是由訊問人員代簽,對於訊問人員所寫內容沒有異 議的空間 資料來源: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頁 44、58、65、68。

(二)獄中的最後歲月 陳水木在保密局中度過了生命中最悲慘的歲月,根據當時的獄友(6 月 27 日至 7 月 初)黃華昌先生回憶,86 他與陳水木是一起被關在保密局南所最靠近辦公室與看守房的第 一號牢房,其環境: 房間寬約兩公尺,長約六公尺,面積不足四疊半,連我在內,竟擠了十三 個人,活似蒸籠般悶熱,全員都只穿內褲一條,赤裸上半身。 保密局的牢房……不是木柱的牢籠,而是密閉式的牢房。……地板上開個 孔,就當作便所。在如此狹窄的空間,體驗盛夏蒸籠般的悶熱,加上十三個大 男人散發的體熱,混雜使人窒息的脂汗味、屎尿發酵的臭薰味,令人猶如置身

86

黃華昌亦為學委會被捕成員之一,1950 年 6 月 8 日入獄,後被判刑 10 年,並解送到綠島服刑。

139


140

11 卷 | 第 2 期

活人地獄,連呼吸也有困難的感覺。87 保密局的生活簡直不是人待的,……每天只發給每人一杯漱口杯的水,要 用來刷牙、洗臉、洗碗,還要洗澡;早餐稀飯裡的米粒少得清晰可數,因為怕 被吃光,雖然很燙,也只好從旁邊慢慢喝起,等到吃完稀飯後,再把唯一的配 菜 ―― 約十粒花生,一口吞下。88 牢房是用很好的木板做的,卻沒有給水設備,每個房間一天一次輪流放封, 在十五分鐘內洗臉、洗澡和散步。水槽只有一個水龍頭,瀕死的餓鬼們必須爭 先恐後搶用水龍頭滴下來的水,稍微一遲,不要說沖水洗澡,連取一杯水洗臉 漱口都別想。……89 待在南所的二、三個月中,世界局勢產生極大變化,原以為即將崩潰的國民黨政權 因 6 月 25 日韓戰爆發而轉危為安,那段時間每日中午,一號牢房內總會聽到「像是戰車 輾輪行走的聲音,聲音大到彷彿要刺裂耳膜似的。」陳水木和他的同伴們誤認為是共軍 開始攻臺,國民黨政權即將崩潰,獄友許振庠認為依之前國民黨的做法,有可能將獄中 的政治犯全部虐殺。90 於是陳水木、吳思漢與黃華昌計畫逃獄,91 結果反遭密告,陳水木 的處境更加艱難,被銬上腳鐐,92「只能像拖犁的水牛,用悲慘的慢動作走路,……最後 連一滴水都得不到。」93 在悶熱的監獄中「陳水木再怎麼煞費心力,也脫不掉長褲,最後 只能看破,把長褲撕掉,只穿短褲解熱。」94 8 月中旬,學委會案的被告 40 多人,分別從南北所移送到位於青島東路的臺灣省保 安司令部軍法處,陳水木被關在第一排的押房,95 9 月 8 日出庭應訊,軍法官周咸慶問及

87

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頁 301。

88

黃克武訪問,潘國華記錄,〈黃華昌先生訪問紀錄〉,收於呂芳上計畫主持,《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 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頁 259。

89

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頁 308-309。

90

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頁 306。

91

三人逃獄的方法是「先撕破毛毯拈成繩子,趁紛亂的關鍵時刻用疊羅漢方式跨越保密局四公尺高牆逃出去,為了訓練 體力,體格魁梧有力的吳思漢在下面,陳水木在中間,體重最輕、動作最敏捷的黃華昌在最上面,……每天很有耐心地 練習。」見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頁 308。

92

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頁 308。

93

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頁 309。

94

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頁 309。

95

藍博洲,〈無怨無悔的青春:曾文華及其妻子訪談錄〉,收錄於藍博洲編,《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 院部分)》(臺北:晨星,2000),頁 375-376。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基本家庭狀況、加入共產黨的時間和原因、加入共黨後從事的活動、與四六事件的關係 等,基本上不出保密局所供出的範圍,最後周咸慶問及:「你現在還有何話?」陳水木 答道:「因我年輕一時衝動加入共黨,現在知道國家都對我們很愛護,覺得很對不起國家, 請從寬處分。」96 這段被記錄下來的話或許有官方加油添醋,又或許可以理解陳水木是在 面臨生死交關時不得不說出的話,由時間上來看,當時已經有數起共諜案已宣判,鍾浩 東、吳石、許振庠等先後遭槍決,陳水木或許抱持一絲希望,但願求得一線生機,然事 與願違,9 月 16 日軍法處正式宣判,判決書的內容: ……被告李水井、楊廷椅、陳水木、黃師廉、陳金目均為匪要,潛伏各校 收大量黨徒,擴展共匪組織,調查各機關及農村情況,冀以武裝策應匪軍進攻, 奪取政權,是其共同意圖以非法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犯行明確,罪無可逭, 應各處極刑,以招炯戒。97 11 月 29 日清晨 5 時半,陳水木被帶出牢房,與李水井、楊廷椅、黃師廉前往軍法處 第一法庭,周咸慶先問其姓名、年齡、籍貫 等基本資料後,朗讀判決主文,告知判決理 由,並問有無交代遺言,陳水木沒說任何 話,蓋上自己指印後隨即由憲兵押解上軍用 卡車,開往幾公里外的馬場町刑場,一路上 被繩索綑綁,嘴巴也被塞住布條,98 隨著天 際逐漸清亮,一行人抵達新店溪畔的刑場, 陳水木被踢下車,兩脇由憲兵架著往前拖 行,不久後三聲槍響,倒臥在血泊中。99

圖8

陳水木等當年被槍決的地方,現已成為馬場町紀念 公園(作者拍攝)

96

〈李水井等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書〉,頁 205。

97

〈李水井等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書〉,頁 429-430。

98

因為之前的受刑人曾沿途一路喊「共產黨萬歲」、「臺灣人民萬歲」等口號,唱「國際歌」,為當局不願聽到。

99

此段描寫乃根據顏世鴻口述,胡慧玲、林世煜採訪記錄, 〈顏世鴻 塵世霜白,鴻雁丹心〉,頁 205;時間部分係依據〈李 水井、楊廷椅、陳水木、黃師廉等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宣判筆錄〉,收於許進發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 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頁 444,及中央氣象局公布之 11 月 29 日的日出時間(6 時 20 分至 6 時 21 分)。陳水木 在刑場的資訊乃根據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李水井﹑黃師廉等叛亂案〉(1950 年 6 月 1 日至 1966 年 6 月 7 日),國 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案編號:A305440000C/0040/273.4/340。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0 日。網址: https://reurl.cc/ARb3Xp。

141


142

11 卷 | 第 2 期

參、結語 一、1930-1950 年代臺灣知識份子心路歷程及苦難的縮影 綜觀陳水木的一生,可以說是臺灣在二次大戰前後知識分子苦難的縮影,其民族意 識的萌芽始於高中時期,也就是 1940 年代初,由於日本人對臺灣人的欺凌,仍為高中生 的他憤而多次挺身與日本警察衝突,遭日警找麻煩,進而萌生到中國大陸協助國民政府 對抗日本人的民族思想,這與當時候的知識青年如鍾浩東等人的心路歷程是一樣的。二 戰結束後從日本留學歸來,利用所學服務地方、教育民眾,卻目睹政府在二二八前後的 離譜行徑,草菅人命、民眾的痛苦日益加深,在師範學院就讀的他乃將滿腔熱忱從國民 黨政府轉移到正在崛起、以無產階級專政為號召的共產黨身上,於民國 36 年(1947)成 為共產黨的黨員,一方面傳播社會主義理想,也希望能藉由革命,推翻當時腐敗的政權, 為臺灣人民尋求更美好的明天,這不僅是陳水木的心願,更是當時有熱血、有理想的青 年共同的抱負。一樣在白色恐怖政治案件中遭判刑,當年臺大學生戴傳李就說:「我的 一些朋友,只要有些正義感,大都選擇和我一樣走上這條路,我們加入共產黨並不完全 是為了信仰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對社會狀況不滿所致。」100 然而熱血單純的知識青年終 究無法掙脫那晦暗莫測、陰狠凶詐的三千年文化藩籬,最後終在國家暴力下結束性命。

二、時代的終點 (一)陳家在高雄的政經事業結束 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昭和 6 年至民國 38 年〔1931-1949〕)曾經叱咤一時,經商致 富,家中成員接受高等教育並先後擔任過區民代表、第一屆省議會參議員、建築信用合作 社組合長,為高雄政商領導階層的陳進丁父子,隨著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家道迅速中 落:陳浴沂在民國 38 年(1949)年底亡命海外,到過日本、中國大陸,最後在香港定居,

100

黃克武訪問,李郁青紀錄,〈戴傳李先生訪問紀錄〉,收於呂芳上計畫主持,《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 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頁 118。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直到解嚴後才敢回鄉探親;陳進丁則直到過世前都還因為白色恐怖不敢參政,原本及胸的 鬍鬚也剃得乾乾淨淨。在家產方面,根據陳浴沂被訪問時的說法:「我父親為我『運動』, 已花費甚鉅,家中祖產田地也變賣殆盡,……」101 今天位於興中路的陳家祖厝面積只剩不 到原先 150 坪的一半,土地大多易主,其家族勢力的崛起與衰落正見證著 1930、40 年代臺 灣政治經濟的動盪起伏與不安。

(二)省立師院學生熱心投入社會運動時代的終結 省立師範學院的前身為臺北高等學校,創立於大正 11 年(1922),為當時日本及臺 灣菁英升大學的唯一管道,曾經就讀於該校的臺籍菁英包括:何斌、郭琇琮、鍾浩東、 許強、李鎮源、王育霖、吳思漢、王育德、江萬煊、邱永漢、陳國珍、李登輝、辜振甫、 辜寬敏等,其中不僅多人後來考上臺北帝大,更成為抗日或反抗國民黨貪腐專制政權的 急先鋒。戰後臺北高等學校改成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亦接收來自全省各地的優秀學生, 繼承日治時期思辨批判的校風,與臺大共同成為當時學生運動的領頭羊,但在「四六事 件」爆發後,全面整頓校風,接替謝東閔的劉真以「誠正勤樸」作為校訓,學生一律住校、 每天清晨參加升旗……,伴隨軍警特務橫行校園,監控並濫肆搜捕學生,自此省立師院 由絢爛逐漸歸於寂靜,進入下一個長達數十年的「勤吾學,進吾德」、「學成期大用、 師資責任重」的安靜校園。

三、命運的交錯 導致陳水木等地下黨幹部名單曝光而遭橫禍的罪魁禍首當然是出賣同志的蔡孝乾, 然而當時臺灣青年對於中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文化以及國共之間「不是你死, 就是我亡」的零和心態也認識不夠,以為就像日治時期的共產黨,被抓去關個十多年就 放出來了,殊不知當時已窮途末路的蔣介石在中國大陸敗亡之際已決定展開大屠殺,民 國 38 年(1949)11 月 25 日的「重慶大屠殺」即其例證,不僅在押的民主人士、共產黨 員等所謂「政治犯」都要殺掉,連已經保釋出來的「嫌疑犯」,也得重新逮捕,一併殺光,

101

許雪姬訪問,吳美慧記錄,〈陳浴沂先生訪問紀錄〉,頁 207。

143


144

11 卷 | 第 2 期

被害者達六百餘人,在臺灣的白色恐怖只是其手段的延續;再者在中國大陸勢如破竹的 共產黨,因為臺灣海峽的屏障,不但未能如期順利解放臺灣,韓戰的爆發更讓國民黨政 權轉危為安,原以為臺灣即將解放的地下黨人迅速由活罪變成死罪,這也是陳水木等所 始料未及的。

四、歷史的弔詭 歷史經常呈現「倒錯」的一面,在閱讀戰後初期相關資料時筆者注意到一個「新 民主同志會」的讀書小組,根據與陳水木相熟的陳炳基回憶:該組織成員為他、李薰 山、李蒼降、李新民及林如堉所組成,為一個對抗國民黨,以讀書會形式閱讀毛澤東 提出的「新民主主義」、「聯合政府論」等中國大陸進到臺灣的書籍的組織,並以「臺 灣省工作委員會」的名義,向臺灣人民散發〈紀念二二八告臺灣同胞書〉的傳單, 二二八後李新民便不再出現……, 102 也因此該組織其他成員遭逮捕被槍決時李新民便 逃過一劫,這位李新民即李登輝的化名,原因是因為李登輝當上臺大農學院自治會理 事長,便於民國 37 年(1948)6 月退黨,不再參加「新民主同 志會」的聚會。很多資料顯示,李登輝大難不死,並獲得後來 黨國的信賴平步青雲,歷史的弔詭就在這裡:懷抱著共產主義理 想,想要建立平等社會的熱血青年陳水木等壯志未酬,他們來不 及看到日後中國及臺灣的變化,想藉由共產主義讓臺灣更美好的 理想,最後卻是由一位放棄共產主義的青年來開啟契機。再看今 日的共產黨中國,已轉變為數位專制獨裁體制,不給其人民民主 自由與基本人權,已非當時陳水木等知識分子所懷抱的共產主義 理想──建立平等社會的國家,實為當時陳水木等年輕人所始料 未及。 出身高雄過田子的菁英,為了其理想北上奮鬥,卻受到時代

102

圖9

陳水木被槍決時年 僅 25 歲 資料來源:藍博洲,《天 未 亮: 追 憶 一 九 四 九 年 四六事件(師院部分)》, 頁 375。

藍博洲,〈高唱歡喜的青春之歌──尋訪新民主同志會戰士林如堉〉,收於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 1991),頁 216-222。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的羈絆,最後將他滿腔的熱血灑落在這塊他所摯愛的土地上。陳水木生命嘎然而止, 但歷史的巨輪仍往前推進著:陳水木犧牲後至民國 63 年(1974),共有約 700 百名政 治犯遭槍決, 103 民國 76 年(1987)7 月 15 日,蔣經國總統終於宣布解除戒嚴,開放 報禁,104 民國 78 年(1989)1 月 27 日《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公告後,解除黨禁,105 行政院必須依據《憲法》,貫徹民主政治。民國 80 年(1991)5 月 1 日李登輝宣布廢 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殘害人民的禍首元凶《懲治叛亂條例》也隨之作廢; 民國 81 年(1992)5 月 15 日,李登輝總統時代,惡名昭彰的《刑法》第 100 條終於 被修正, 106 從此「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 者只要不是以強暴或脅迫的方式,著手進行者,就不該當內亂罪;民國 104 年(2015) 12 月 4 日景美人權紀念碑正式揭幕,當年政治受難者的姓名列刻其上;民國 106 年 (2017)12 月 5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針對過去的威權主義統 治時期,規劃和推動還原歷史真相、開放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徵、保存『不義遺址』、 平復司法不公、促進社會和解。」 107 民國 107 年(2018)10 月 4 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 會公告:「受難者林慶雲君等 1,270 人……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第 6 條第 3 項規定, 其基於同一原因是時而受之有罪判決暨其刑、保安處分及沒收之宣告,於促進轉型正 義條例施行之日均視為撤銷,特此公告。」

108

公告撤銷名冊如下:

103

依據謝孟達,〈生死之間:戒嚴時期政治案件死刑判決之研究〉,頁 17 推算得出。

104〈廢止「臺灣地區戒嚴時期軍法機關自行審判及交法院審判案件劃分辦法」〉(1987 年 7 月 15 日),文 76.07.15,《總

統府公報》,第 4795 號,頁 1;宣布解嚴後,行政院新聞局同時宣布廢除與戒嚴相關的行政命令,計有三十多種,因 而解除人民自由權利的限制,如解除報禁,人民可以擁有新聞自由,自由結社與集會遊行等。見齊光裕,《中華民國 的政治發展: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臺北:揚智文化,1996),頁 460-461。 105〈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1989

年 2 月 28 日),文 78.01.27,《法務部公報》,第 104 期,頁 6-10。

106〈黃委員主文等

47 人、趙少康等 28 人及王天競等 30 人所提刑法第 100 條等條文修正案及陳委員水扁等 21 人所提 廢止刑法第 100 條案併案審查案──完成三讀〉(1992 年 5 月 16 日),《立法院公報》,第 81 卷第 40 期,頁 4276。

107〈總統令:制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2017

年 12 月 29 日),華總一義字第 10600155841 號(106.12.27),《行 政院公報》,第 23 卷第 249 期,頁 59059-59063。

108〈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告:公告受難者林慶雲等

1270 人應予平復司法不法之刑事有罪判決暨其刑、保安處分及沒收 之宣告,於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施行之日均視為撤銷〉(2018 年 10 月 4 日),促轉三字第 1075300110B 號,《行政 院公報》,第 24 卷第 189 期,頁 45065-45126。

145


146

11 卷 | 第 2 期

序號

姓名

裁判法院 (機關)

裁判字號

裁判案由

撤銷之內容(有罪判決暨其刑之宣 告、保安處分即沒收之宣告)

1-344

345

陳水木

共同以非法方 法意圖顛覆政 府而著手實行

有罪判決暨其刑及沒收之宣告

346 以下

臺灣省 (39)安潔 保安司令部 字第 2302 號 略

深盼陳水木在天之靈,得以安息。


殞命於馬場町的熱血青年陳水木(1925-1950)── 他的一生與他的時代

參考書目/ 一、中文 (一)史料(方志、公報、法規資料) 〈公布制定「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1950 年 6 月 15 日),《總統府公報》,39.06.13,第 253 號,頁 6。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告:公告受難者林慶雲等 1270 人應予平復司法不法之刑事有罪判決暨其刑、保安處分及沒收之 宣告,於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施行之日均視為撤銷〉(2018 年 10 月 4 日),促轉三字第 1075300110B 號,《行政 院公報》,第 24 卷第 189 期,頁 45065-45126。 〈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1989 年 2 月 28 日),文 78.01.27,《法務部公報》,第 104 期,頁 6-10。 〈國民大會依照「憲法」第 174 條第 1 款程序,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48 年 5 月 20 日),(37)國議 字(37.05.06),《總統府公報》,第 1 卷,頁 1。 〈黃委員主文等 47 人、趙少康等 28 人及王天競等 30 人所提刑法第 100 條等條文修正案及陳委員水扁等 21 人所提廢 止刑法第 100 條案併案審查案──完成三讀〉(1992 年 5 月 16 日),《立法院公報》,第 81 卷第 40 期,頁 4276。 〈電各縣市政府為臺糖公司各糖廠所有鐵道暨通訊設備之維護,應准適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佈告戒字第壹號」(臺灣 省戒嚴令)第 1 號第 4 條、第 7 條之規定,希遵照〉(1949 年 10 月 20 日),38 酉巧府紀乙字第 59322 號(38.10.18), 《臺灣省政府公報》,卷 38 年冬字第 16 期,頁 200。 〈電臺灣省政府所屬各機關為轉發「懲治叛亂條例」,希知照〉(1949 年 7 月 28 日),《臺灣省政府公報》,38 年秋 第 24 期,頁 354-355、366。 〈廢止「臺灣地區戒嚴時期軍法機關自行審判及交法院審判案件劃分辦法」〉(1987 年 7 月 15 日),文 76.07.15,《總 統府公報》,第 4795 號,頁 1。 〈總統令:制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2017 年 12 月 29 日),華總一義字第 10600155841 號(106.12.27),《行 政院公報》,第 23 卷第 249 期,頁 59059-59063。 國防部後備司令部(1950 年 6 月 1 日至 1966 年 6 月 7 日),〈李水井﹑黃師廉等叛亂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檔案編號:A305440000C/0040/273.4/340。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0 日。網址:https://reurl.cc/ARb3Xp。 (二)書籍 全民日報社編(1951),〈陳浴沂〉,收於臺灣全民日報社,《臺灣省首屆參議員名鑑》。臺北:全民日報社。 朱昭陽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1994),《朱昭陽回憶錄》。臺北:前衛。 呂芳上計畫主持(1999),《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上)》。臺北:臺北 市文獻委員會。 張玉法(1983),《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 許雪姬、方惠芳訪問,吳美慧等記錄(1995), 《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許雪姬、方惠芳訪問,吳美慧等記錄(1995), 《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許進發編(2008),《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 陳金柱等口述,黃旭初主編(2014),《禁錮的青春,我的夢:高雄市政治受難者的故事 2》。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 館、春暉。 陳惠珠(2016),〈學運與四六事件〉,收於張國恩編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史》,頁 65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 版中心。 曾玉坤(1995),《光復前後百年間高雄市初等教育之沿革》。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2004),《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臺北:前衛。 趙性源、王世慶等纂修(1960),《高雄市志十一卷 民政篇 卷上》,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 趙性源、王世慶等纂修(1962),《高雄市志十一卷 教育篇 卷上》,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 齊光裕(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臺北:揚智文化。 藍博洲(1991),〈高唱歡喜的青春之歌:尋訪新民主同志會戰士林如堉〉,收於藍博洲,《幌馬車之歌》,頁 216-

147


148

11 卷 | 第 2 期

222。臺北:時報文化。 藍博洲(1993),《沉屍.流亡.二二八》。臺北:時報文化。 藍博洲計畫主持(1998),《五○年代白色恐怖臺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藍博洲主編(2000),《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臺中:晨星。 顏世鴻口述,胡慧玲、林世煜採訪(2004),〈顏世鴻 塵世霜白,鴻燕丹心〉,收於盧兆麟口述,林世煜、胡慧玲採 訪記錄,《白色封印:人權奮鬥證言:白色恐怖,1950》,頁 203-246。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三)期刊、學位論文 侯坤宏(2007),〈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12,頁 139-203。 許旭輝(2007),〈戰後初期臺灣報業之發展──以《台灣新生報》為例(1945-1949)〉。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 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謝孟達(2010),〈生死之間:戒嚴時期政治案件死刑判決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頁文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本校辦學歷史進程〉,《記憶與傳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 97 週年紀念特展》。資料檢 索日期:2021 年 5 月 16 日。網址:http://archives.lib.ntnu.edu.tw/exhibitions/ntnu97/process_03.jsp。 維基百科,〈臺灣省戒嚴令〉。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1 月 17 日,網址:https://reurl.cc/52Qv1y。 寰宇 Wiki,〈中華民國信用合作社列表〉。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5 月 16 日。網址:https://reurl.cc/n5l74v。 轉型正義資料庫,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5 月 17 日。網址:https://twtjcdb.tjc.gov.tw/Search/Detail/22503。

二、日文 (一)史料(方志、公報、法規資料) 高雄市役所(1934),《高雄市制十周年略誌》。高雄:南報商事社印刷所。 高雄市役所(1937),《高雄市商工案內》。高雄:高雄市役所。 高雄市役所(1939 年 3 月 28 日),《高雄州報》,第 1417 號(昭和 14 年 3 月 28 日)。 (二)專書 柯旗化(2008),《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第一出版社。



150

11 卷 | 第 2 期

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保存紀實 * 撰文/交通部鐵道局南部工程處工事科科長 謝明勳

壹、帝冠式車站的去留 1940 年 3 月,建於高雄市大港四六三番地(今三民區建國二路與中山一路口)的高 雄新驛竣工,1941 年 6 月旅客業務從新濱町的舊高雄驛(今舊打狗驛故事館)移轉過來, 正式通車營運,成為進出大高雄市的新門戶。 高雄新驛設計時,正值日本軍國主義高漲,在中國、朝鮮及南洋各地積極擴張勢力 之際,作為南進基地門戶的高雄新驛,遂於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上,加上散發濃厚東亞 民族意象的帝冠式屋頂,也就是後來保存運動所稱的「帝冠式車站」。 1990 年代初期,紙上談兵多年的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南北高速鐵路及高雄都 會區鐵路地下化工程,開始展開實質的評估規劃。其中,高雄車站將是高鐵、台鐵、捷 運「三鐵共構」的主要核心,而且三條路線均採地下隧道的形式進入高雄車站。 為了因應未來「三鐵共構」的需要,交通部臺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交通部鐵路 改建工程局/交通部鐵道局之前身,以下簡稱地鐵處)於 1998 年 5 月委託中興工程顧問 公司辦理「高雄都會區鐵路地下化綜合規劃」,並於 1999 年 11 月完成規劃。然因整體 計畫規模龐大,且當時國家財政困難,難以一次推動,交通部及行政院經建會多次指示 進行各種方案的檢討,遲遲未能核定實施。 一樣是「三鐵共構」的臺北車站,1980 年代建設當時,文化資產保存觀念尚未普及, 規劃之初並未想到要保存 1940 年啟用的臺北驛建築,其實臺北舊站於 1986 年 3 月拆除 的時候,也沒有引起什麼社會關注。所以高雄都會區鐵路地下化工程,最早 2000 年綜合 規劃階段的車站設計圖,並未見帝冠式車站在其中。當在地文史工作者及鐵道文化協會

投稿日期:2021 年 8 月 25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9 月 9 日


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保存紀實

呼籲舊站保存,官方的回應是將車站移置一公里外的民族陸橋附近組立。1 1998 年 12 月,高雄市長選舉,民進黨的謝長廷當選。政黨輪替後,開始積極推動 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BOT(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選商作業,期待早日開工。 另一方面,1999 年 9 月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都市發展處也針對地鐵處研擬的「高雄火車站 特定區」規劃報告,從「務實」的角度,再擴大檢討,其中包括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是 否具有文化資產價值,將聽取各方意見。2 2000 年 3 月,高雄市政府完成高雄火車站特 定區規劃構想,建議保留帝冠式車站建築主體。3 2000 年 6 月 29 日,地鐵處就未來三鐵共構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去留問題舉辦研 討會。中興顧問公司建議採第三方案:也就是帝冠式車站先行拆除,待三鐵共構工程完 成後,再於原址重建。但與會專家並未接受該項建議,反而支持第一方案:現狀保留, 僅就必要性之修繕維護即可。但中興顧問公司認為保留現狀,建築物的補強,將影響工 程施工及期程。可是學者專家普遍認為,帝冠式車站是高雄市不可多得的文化資產,不 容再破壞,還要求地鐵處,三鐵共構高雄車站特定區規劃,不應太遷就聯合開發的利益, 應盡量將站前廣場騰空,廣植花草樹木,打造為「花園車站廣場」。4 由於「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遲遲未能核定,5 原訂的動工時程也跟著順延。可 是高雄捷運紅線 R11 站,亦即三鐵共構高雄車站,又為 BOT 合約之政府應辦事項,若不 先行施作,將影響捷運通車時程,即為政府違約責任。為了達成 2004 年 6 月 R11 臨時站 交付鋪軌的管制時程,地鐵處高雄作業組於 2000 年 8 月,研提「高雄車站配合捷運紅線 R11 站預訂時程調整施工方案」,根據該方案構想,高雄車站範圍內,將先進行台鐵臨 時車站新建、帝冠式車站保留及遷移、中博臨時高架橋、捷運紅線隧道及 R11 臨時站等 工程。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帝冠式車站遷移保留」首次納入鐵路地下化施工方案,該 項施工方案又名「高雄車站先期工程」,2000 年 11 月 27 日行政院同意辦理,高雄老站

1

謝明勳,〈高雄帝冠式建築保存遷移〉,《鐵道情報》,120(2001),頁 18-21。

2

秦鴻志,〈高雄車站特定區 將重新打造〉,《聯合報》(1999 年 9 月 4 日),地方版 C01。

3

秦鴻志,〈帝冠式車站 將保留〉,《聯合報》(2000 年 3 月 9 日),第 17 版。

4

謝明勳,〈高雄火車站帝冠式建築的未來〉,《鐵道情報》,110(2000),頁 22-23。陳金聲,〈高雄火車站 未 來將三鐵共構 帝冠式建築 專家促保留〉,《聯合報》(2000 年 6 月 30 日),第 17 版。

5

「台鐵捷運化──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綜合規劃案,遲至 2006 年 1 月 19 日才正式核定。

151


152

11 卷 | 第 2 期

遷移保存,終得敲板定案。6 2001 年 12 月 12 日,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再度召開「高雄車站既有前站帝冠式建 築保留及遷移工程」座談會。學者專家建議,針對舊站無法於原地保留,而須遷移之緣 由,應予釐清,並適時向社會大眾說明;並對舊站遷移的安全性再審慎評估。學者專家 提出兩種不同的保留建議,一是「就地保護」,舊站下方不利用,整個以地下連續壁圈 圍起來,捷運紅線及新建的中博地下道均從旁邊繞過;另一是「就地托底」,先在舊站 下方施作支撐系統,將整個站體托住,再開挖捷運及地下道。 「就地保護」方案,對舊站影響最小,但捷運改道將從兩百多戶住家及商辦大樓下 方通過,勢將面臨居民激烈抗爭,補償及建物保護費用甚鉅,且影響捷運 R11 站工期難 以估計,故不可行;「就地托底」方案,經費約 6.5 億元,但舊站體懸空 32 公尺長達兩年, 遇地震及捷運施工風險最高;若採「遷移保留」方案,保留中央大廳遷移,約 2.7 億元, 期程多半年,受捷運施工及地震影響風險低,因此最後決定採此一方案。7

貳、2002 年暫時遷移 不同於傳統遷移工法,帝冠式車站遷移之規模、重量及工程經費等,均為臺灣國內 之最。 帝冠式車站遷移工程,2000 年 12 月開始細部設計,2001 年 10 月完成設計定稿, 期間針對多項課題,研究各種解決方案。例如遷移工法,考慮過「總掘工法」、「截削 工法」、「Up-down 工法」,最終決定採工期最短、費用最低、風險最小之總掘工法。 該工法不頂升,也不下降,直接將舊站水平遷移,故無垂直頂升對結構物產生之負面影 響。此外,移動過程係在建築物後方,以油壓千斤頂同步推進,平均每分鐘移動 1 公分 左右,速度非常緩慢,並不會因移動產生加速力及慣性力,導致結構物受損。又在移動

6

「高雄車站先期工程」中,台鐵臨時前後站於 2002 年 3 月啟用,帝冠式車站於 2002 年 8 月遷移定位,中博臨時高 架橋於 2003 年 5 月通車,捷運 R11 臨時站於 2006 年完工,2008 年 3 月通車,受限於火車站前可開挖站體空間不足, 只能停靠 3 節捷運車廂。

7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編,《高雄車站既有前站帝冠式建築物保留及遷移工程紀念文集》(臺北:交通部鐵路改建工 程局,2005),頁 7-10。


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保存紀實

過程中設置監測儀器,水平相對位移小於 1/1,000,垂直相對位移小於 1/500,施工過程 相對安全。

圖 1 「總掘工法」遷移保存示意圖(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提供)

關於保留多少建築物範圍的課題,如果整體保留的話,結構物寬 65.8 公尺,縱深 44.8 公尺,面積 1,850 平方公尺,重量 6,007 噸,柱基礎 112 個。站在文資保存的觀點,

153


154

11 卷 | 第 2 期

全部保留當然最好,可是除了工程難度甚高,經費偏高,將來與永久站體的配置也有困 難,而且對中博高架橋及捷運 R11 臨時站影響甚鉅。因此,在取得文資學者專家的諒解 下,決定局部保留最精華的中央帝冠建築,包含車寄、玄關、由四根獨立柱支撐的挑高 大廳、售票房、賣店等部分。保留面積合計約 570 平方公尺,最大寬約 25 公尺,縱深約 26 公尺,重量 2,500 噸。

圖 2 帝冠式車站保留部分平面圖(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提供)

圖 3 帝冠式車站保留部分剖面圖(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提供)


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保存紀實

圖 4 帝冠式車站非保留區保存牆分割圖(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提供)

帝冠式車站規劃往東南方遷移,暫時保存在國光客運高雄東站後方的獅子公園空地, 遷移路徑採斜向 82 公尺一次到位?還是先往東 68 公尺,再往南 52 公尺,分兩段移動? 若採斜向一次到位,工期較短,經費較省,但移動裝置裝設困難;若採兩段式遷移,移動 裝置較易,但需增加移動裝置之轉向作業,且將干擾東側的高雄運務段辦公室(與老站同 時興建,現已拆除),故決定採一次斜向移動 82 公尺方案。 老站建築基礎形式為獨立基腳,基腳間以地梁相連。研判老站建築係依據當時(昭 和 8 年〔1933〕版)日本建築物設計規範,以地表加速度 100gal 之地震力設計,且歷經 九二一地震後,站體結構並無明顯損害,整體結構仍屬相當堅固。但以電腦數值分析模擬 結果,仍需於遷移前進行結構補強,主要是在地坪以下,新增及補強基礎地梁。 帝冠式車站保存及遷移工程,由 1940 年當時承建高雄新驛的包商「清水組」──清水 建設株式會社在臺灣的現地法人吉普營造公司,以新臺幣 1 億元承攬,頗有技術傳承一甲 子的使命感,於 2002 年 3 月 7 日開始動工。3 月 27 日晚間 23:41 高雄老站最後的尾班車開 出後,即正式熄燈,拉下鐵門,連夜切換至一旁的臨時車站,翌日喬遷臨時車站接續營業。

155


156

11 卷 | 第 2 期

舊站停止營運後,4 月 17 日先進行屋瓦拆除保存,4 月 26 日起地坪開挖,5 月 28 日保存牆 體切割保存,隨後進行移動路徑開挖、耐壓版施作、軌道鋪設、移動裝置安裝等工作。 由於舊站建築只作局部保留,因此必須在遷移之前,先將「保留區」與「非保留區」 結構物切斷分離。保留區為中央帝冠主體,非保留區分東、西兩翼,西翼原候車室立面, 切割為 4 個單元保存牆;東翼原鐵路餐廳立面,切割為 5 個單元保存牆,背面牆及貴賓室 等非保留區予以拆除。切割後的 9 塊保存牆面,以鋼架固定,每塊重約 50-60 噸,包裝妥 當後,吊移至帝冠式車站保存區東側排列暫存。 為了確保日後配合「高雄車站特定區計畫」再予遷回時,結合新站體做整體規劃,可 能恢復保存牆部分與保留帝冠式建築主體組合之完整性,鐵路改建工程局也將保存牆厝頂 100 平方公尺面積的屋瓦,一片一片妥善編號卸下保存,並且預留各種形式屋瓦的損耗數 量。拆卸時,先取下上部之半圓形屋瓦,再小心鑿除固定瓦片之水泥砂漿,然後拆卸平板 屋瓦。各種屋瓦拆下後,分類堆置, 清點數量,補足破損,並清理乾淨, 再裝入木箱,加上夾板、氣泡布及 保麗龍分層排列妥善保存。 不在保留範圍之內的貴賓室 馬賽克花磚地坪,也小心翼翼地切 割 下 來, 和 原 始 的 兩 扇 木 門, 暫 存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未來老站 遷回,作為新車站的出入口時,將 重新鋪裝在大廳地坪,成為連結歷 史記憶的見證。車站後方的月臺雨 棚舊軌,則局部拆解後,移至二號 運河旁的新興公園及紅毛港文化園 區,重新組立以為紀念。 8 月 16 日舉辦盛大的遷移啟動 儀式,時任陳水扁總統親臨主持, 當天由左營高中舞蹈班學生拉動多

圖 5、6 2002 年 8 月 16 日帝冠式車站第一次遷移 82 公尺之盛況(高 雄市政府提供)


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保存紀實

條紅色彩帶,從原站址緩緩走向暫置地點,象徵市民一起牽動老站保存遷移,也算是滿 足大家下場拉動帝冠式車站的想像,包含 NHK、香港鳳凰衛視、新加坡 MediaCorp TV 等外國媒體均有報導,成為國際矚目的新聞事件。高雄帝冠式車站的遷移保存,兼顧都 市開發、交通建設與歷史文化保存,可說是一個有遠見的城市,創造的國際新典範。這 個案例,也成為 1934 年興建,跟高雄車站風格相像的奈良驛決定保存遷移的關鍵事件,8 相關保存決策時序對照對照請見本刊鄭銘彰另文。 一座龐大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物搬遷,當然不會是以眾人拔河的方式拉動。高雄帝冠 式車站的移動過程,採總掘工法,並未將站體頂升或下降。移動路徑高程,必須全部開 挖至站體基礎底面,深度約 2.8 公尺,然後於移動路徑地面施作厚度 25-40 公分的鋼筋水 泥耐壓版(承壓版),再於其上鋪設往東南斜向 45 度的平行鋼軌。在站體下方安裝包含 千斤頂、型鋼的移動裝置,移動裝置與鋼軌之間排列多支圓形鋼棒,作為傳遞壓力及往 前滾動之用,就好像為 2,500 噸重的站體穿上溜冰鞋一樣。 移動裝置裝設完成後,再裝設水平油壓千斤頂作為推力來源,分散在站體後方的 8 支油壓千斤頂,各以 12.5 噸出力,但集中由一部電腦同步控制及監測出力狀態,大約 6 分鐘移動一個衝程單元 40 公分,一單元到底後,將推進千斤頂及鋼棒再次組裝替換,並 俟移動相當距離後,將走過的鋼軌拆卸並移到前方鋪設,如此重複鋪軌三次,同樣作業 反覆操作,直到 8 月 29 日走完 82.6 公尺,移到定位為止。移動全程,在平臺上放置一 杯裝滿的水,過程平穩,未見杯水外溢。 帝冠式車站移到定位後,確認暫存區耐壓版上標示的墩柱位置,與站體柱心成一直 線,定址無誤後,依遷移前所設之暫撐設施,重新設置於地中梁位置,並將站體重量轉 移至暫撐裝置,隨即拆除移動裝置。在固定位置上安裝型鋼及新的支撐千斤頂,待重量 移轉到新的支撐千斤頂,且確認承重效果達設計固定支撐效用後,即可拆除暫撐設施, 然後澆築混凝土及無收縮水泥,完成站體基礎固定作業,並將站體周圍的開挖區逐層回 填,滾壓夯實,遷移定位至此告一段落。 最後進行站前廣場紅色鯉魚雕像遷移,及老站建物裂縫修補處理復原工作,2003 年

8

2003 年展開的奈良鐵路高架化工程,是「2010 年平城遷都一千三百年紀念事業」的一環,本來打算拆除另建新站, 但日本建築學會及奈良市民曾以高雄帝冠式車站為例,請願保存舊站,促使奈良市政府及鐵道當局變更設計,2004 年 5 月將奈良老車站往北遷移 18 公尺,作為奈良市總合觀光案內所。

157


158

11 卷 | 第 2 期

1 月 20 日全部竣工,並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之特優等級。2 月 26 日高雄市政府隨即將「高 雄火車站」,以「本建築係日治時期配合都市計畫於昭和 14 年(1939)遷建,建築外觀 為帝冠式建築,深具特色,在情感意識上具有傳承意涵,歷史定位上為時代表徵」之理 由,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9

圖 7 2002 年 8 月「再會啦!車站」活動摺頁(謝明勳提供)

參、十九年的等待 帝冠式車站遷移暫時留置後,並沒有白白地放在角落閒置。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和鐵 路局協議,借用作為「高雄願景館」,展示高雄市的鐵路發展歷程,鐵路地下化通車後

9

高雄市政府文二字第 0920010663 號函。


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保存紀實

的都市願景。由於這時候的帝冠式車站已經具有文資身分,建築物主體並未有所更動, 而是將地坪裝設安全玻璃,可以一窺地板下挖空的地梁及基礎。站體背面大開口,則以 大面積深色帷幕玻璃作為牆面,參觀民眾可以從這裡望向未來高雄車站的工地實境。 高雄願景館於 2003 年 8 月開幕,由工務局派員駐館管理。「風景明信片區」讓參觀 者可以將思念與祝福的話語,轉變成為地面的 LED 跑馬燈;「多功能展示區」除了靜態 展示外,還可供電影放映、演講使用;「多媒體歷史迴廊區」則是利用腳底下的電視牆、 與一旁的液晶螢幕,回顧高雄往日風貌;「都市計劃市政展示區」陳列近期市政建設、 重大工程的模型;「3D 虛擬互動區」,讓參觀者以虛擬實境飛越高雄港、愛河、光之塔。 可惜老站遷移熱潮一過,展示內容也未有新意,參觀人數節節衰退,風光不再,成 了「蚊子館」,甚至遊民在此堆滿雜物、晾衣服、睡覺作息。2007 年,市議員洪平朗還 以帝冠式車站遷移花一億元,改裝為願景館又花三千多萬,現況卻無力管理,髒亂不堪, 主張不要將帝冠式車站遷回原址,而是將老站建築拆卸,找其他地方安置,再組裝回去。 市長陳菊表示,歷史建築對一個城市是很重要的資產應該保留,要不要搬回原址將會進 行評估。10 2012 年市議員林武忠也針對願景館,大白天遊民橫豎睡在門前地板,旁邊堆 置衣物、腳踏車、家當等提出質詢。工務局長說明,已經不再續租老車站,但是和鐵路 局洽談接手不順利,以致目前無人管理。11 2013 年 11 月,高雄車站工程主辦機關鐵路改建工程局南部工程處出面,將荒廢的 願景館,內部全面整修布置,以「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重新開放,向民眾介紹鐵路 地下化工程,以及完工通車後的願景。展示內容有:「前世風貌」及「今生風華」介紹 高雄百年鐵道發展史;「高雄老站鐵路文物」、高雄市區大空拍畫面介紹各地下化車站; 「萬千風采」以觸控螢幕互動展示鐵路地下化各車站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眼明手快」 互動記憶拼圖及「鐵路地下化施工中 8 個特殊工法」。 展示館委託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派員駐館解說導覽,期間除了靜態展示外,也曾 辦理多場鐵道專題分享,或是作為高雄市政府、立法院交通委員會與民眾溝通的場所。 新高雄車站的意象概念定案後,也邀請荷蘭麥肯諾 Mecanoo 建築師事務所策展,吸引不

10

高雄市議會公共關係室,〈洪平朗議員要求市府重視高雄火車站去留議題〉,高雄市議會歷史新聞(2008 年 11 月 7 日)。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8 月 8 日。網址:https://www.kcc.gov.tw/News_Content.aspx?n=47&s=1872。

11

程 啟 峰,〈 願 景 館 變 遊 民 館 順 批 菊 無 能 〉,《 臺 灣 英 文 新 聞 》(2010 年 9 月 8 日 ), 網 址:https://www. taiwannews.com.tw/ch/news/1369117。林憲源,〈「高雄願景館」沒人管 遊民佔據〉,《中廣新聞》(2010 年 10 月 18 日),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30506/132012101800924.html。

159


160

11 卷 | 第 2 期

少國內外遊客和學校團體進場參觀,頗受好評。

圖 8 作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時期的外觀(謝明 勳攝)

圖 9 作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時期的室內大廳展示 (謝明勳攝)

隨著 2018 年 10 月 14 日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全線通車,接續拆除臨時前站、臨時後 站、跨站天橋、地面三座月臺、站場軌道、號誌、電車線等地面設施,並準備拆除中博 臨時高架橋,展示館終於 2020 年 8 月 30 日完成階段性任務,卸除館內展示布置,展開 第二次遷移工作。 圖 10 「 五 站 同 框 」( 交 通 部鐵道局南部工程處 提供) 說明:從左到右為(1)2002 年 3 月 至 2018 年 10 月 間 使 用的台鐵高雄臨時前後站及天 橋(站前的市公車站已拆除); (2)2018 年 10 月 啟 用 的 高 雄新車站第一階段站體;(3) 2008 年 3 月至 2018 年 10 月 使用的捷運 R11 臨時站;(4) 2003 年 5 月 至 2021 年 2 月 使用的中博臨時高架橋;(5) 2002 年 8 月 至 2021 年 8 月 暫 置 的 帝 冠 式 車 站。 空 拍 日 期:2018 年 10 月 8 日。


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保存紀實

肆、2021 年遷回定位 第二次遷移施工,是包含在由榮工 工程公司/亞翔工程公司聯合承攬的高 雄車站主體工程標內,不像 2002 年是 將遷移工程獨立發包。不過,因為帝冠 式車站二次遷移施工,屬於特殊技術工 程,所以榮工/亞翔委託國內頗負盛名 的「南北樓房遷移工程」及萬鼎工程服 務公司承作。整體遷移工程費用,包含

圖 11 帝冠式車站將沿著七路平行軌道,緩緩移動至永久位 置,再分段卸降 2.19 公尺(謝明勳攝)

永久隔震元件等約 1.9 億元。 另一件與第一次遷移不同的是,由於地下已有捷運車站、地下停車場等結構物,二 次遷移路徑有高有低,還要配合永久位置的高程,不能再採一路平推的「總掘工法」, 而必須先將帝冠式車站頂升 3.94 公尺。接著在老站結構物基礎下方,及移動路徑上,打 出一片鋼筋混凝土承壓版,鋪設鋼軌、鋼棒及架設移動裝置。然後北移 4.8 公尺,鋼軌 及移動裝置轉向後,再往西側移 57.86 公尺,接著分段卸降 2.19 公尺,完成永久定位, 技術上比第一次遷移更為複雜。 站體頂升前,2021 年 1 月起,先將過去十九年連結的基礎與暫置坑分開,當時作為 補強的鋼板拆下後,再度露出 1940 年的地梁鉚釘鐵衣,再將地梁底部增厚 30 公分,然 後安裝監測儀器,連結、測試電腦控制油壓千斤頂系統。

圖 12 帝冠式車站第二階段頂升作業(謝明勳攝)

圖 13 帝冠式車站第二階段頂升作業(謝明勳攝)

161


162

11 卷 | 第 2 期

2 月開始,進行帝冠式車站建築頂升作業,頂升分為 1.80 公尺及 2.14 公尺兩階段, 分別使用 50 噸、70 噸及 140 噸各種不同組合的油壓千斤頂,頂升速率每小時 8.3 公分, 差異位移控制在 2 公厘以下,以免因差異變位,造成應力集中的結構損害。 2021 年 7 月 26 日開始後推,往 北 移 動 4.8 公 尺,7 月 28 日 到 達 第 一階段定位。向北移動時,同步使用 50 噸 垂 直 千 斤 頂 76 支, 及 70 噸 水 平推力千斤頂 20 支,推力 1,400 噸。 向西移動時則改為 70 噸水平千斤頂 21 支,分別安裝在 7 處基腳下方, 推力 1,470 噸。水平千斤頂使用衝程 70 公分,約一小時可連續推完,然 後調整千斤頂位置,重複步驟繼續往

圖 14 基礎下方的移動裝置及標示標尺的鋼軌,每次移動距離為 70 公分(謝明勳攝)

前推動,最高紀錄是一天移動 5.6 公尺。移動路徑上鋪設的鋼軌,是 2018 年 10 月 14 日 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通車後,拆下來的地面軌回收再利用,平整度控制在 1/1,000 以內, 也就是 1 公尺水平距離只容許 1 公厘高差。施工團隊也在站體外的平臺上放置一杯水, 整個移動過程相當平穩,水面未曾溢出杯外。中控檯設在站體內部,有柴油發電機、油 壓千斤頂集中控制設備,和監測出力狀態的電腦螢幕。

圖 15 站體往西移動時,使用 7 組 210 噸水平推力的油壓千斤頂(謝明勳攝)


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保存紀實

圖 16 2021 年 7 月 26 日開始往北後推 4.8 公尺,平臺上 放置一杯水,必須平穩不可外溢(謝明勳攝)

圖 17 帝冠式車站先往北後推 4.8 公尺,7 月 28 日抵達第 一次定位(謝明勳攝)

8 月 22 日開始往西移動 57.86 公尺,是日由行政院蘇貞昌院長、交通部王國材部長、 高雄市陳其邁市長等主持啟動儀式,並由十九年前第一次遷移表演的左營高中舞蹈班學 生,再次拉著紅色彩帶,重現當年歷史場景。

圖 18 2021 年 8 月 22 日行政院長蘇貞昌、高雄市長陳其 邁主持帝冠式車站遷移啟動儀式(謝明勳攝)

圖 19 9 月 14 日,正從東往西移動中的帝冠式車站,即將 歸回都市中軸線永久定錨(謝明勳攝)

圖 20 回到都市中軸線定位後,9 月 25 日夜間上演的「璀 璨願景光雕秀」(謝明勳攝)

圖 21 2021 年 8 月 22 日帝冠式車站開始往西遷移,9 月 26 日到達定位,回到中山路/博愛路的都市中軸線 (謝明勳攝)

163


164

11 卷 | 第 2 期

帝冠式車站建築從東往西持續移動,9 月 11 日前後,在中山一路上,已經可以看到 漸漸冒出來,久違的老車站形體。接下來,老車站建築繼續往都市中軸線逼近,9 月 17 日提前抵達終點。許多高雄的老市民,沿著中山一路北行,看到龐大的老車站,睽違十九 年,再度出現在眼前,不禁感動掉淚,並且對高雄市對老車站保存的用心,感到非常驕傲。 9 月 26 日是蔡英文總統親臨「復位遷移工程挪移座落儀式」的大日子。前一天晚間, 先在帝冠式車站北側舉辦「挪移慶典」,在站體上打上雷射光雕,展示高雄車站的歷史。 9 月 26 日的座落儀式,駐日大使謝長廷老市長,特別錄製一段影片,跨海捎來祝福,他 提到「能夠參與遷移保存高雄火車站深感榮幸,當時市府團隊相信偉大的城市,應該有 能力保存一座舊車站,便與時任工務局長林欽榮、新聞處長管碧玲、副秘書長姚文智等 研究方法,最後決定將這座火車站以遷移的方式保留下來。」高雄市長陳其邁、交通部 長王國材、監察院長陳菊、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代表泉裕泰、總 統蔡英文等先後致詞。 陳其邁市長對於老站回歸定錨,表示「偉大的城市珍惜過去一起奮鬥打拚的建築跟 歷史,代表這個城市是真心對待每一個組成的市民,因此,車站的保留,不僅是保留建 築,亦是保留記憶,更重要的是,保留高雄人共同的感情。」「未來也會有很多人將從 高雄車站開始實踐屬於自己的高雄夢,為這塊土地帶來更多的夢想,把高雄從他鄉變故 鄉,相信高雄車站的保留、遷移興建,意味著高雄精神從來不是速成,而是淬鍊、專一 及打拚,所有高雄市民也會帶著這樣的精神,迎向未來。」 11 月起,帝冠式車站分段卸降 2.19 公尺,與結構物下方的隔震元 件永久結合,遷移保存工作終於大 功告成。 值得一提的是,帝冠式車站雖 然 已 是 高 齡 80 歲 的 歷 史 建 築, 但 2023 年後作為新車站進出門戶,必 須符合九二一地震後修訂的最新建 築耐震規範。在老站基礎下方,設 有 38 組臺灣製造的隔震元件──單

圖 22 駐日代表謝長廷老市長,於 9 月 26 日復位座落儀式上,娓 娓道來 2002 年當時決定老站遷移的往事(謝明勳攝)


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保存紀實

圖 23 2021 年 9 月 26 日復位座落儀式,總統蔡英文親臨 主持(謝明勳攝)

圖 24 2021 年 9 月 26 日復位座落儀式,高雄市陳其邁市 長與左營高中舞蹈班同學們合影,象徵高雄站前的 紅鯉魚要回家了(謝明勳攝)

擺隔震器,以上下滑動曲面延長建築物基本週期,並於震後自動復位,並以低摩擦係數 之材料塗層提供摩擦消能機制,消散大部分地震能量,做到 5 級不壞,6 級可修,7 級不 倒的耐震能力。

伍、2023 年老站新生 三鐵共構的高雄新車站,從 2000 年中興顧問公司綜合規劃階段、2006 年美國 SOM 規劃階段、2011 年泰興工程顧問與宗邁建築師事務所細部設計階段,各有不同的設計方 案,卻也因為建築量體、養護成本及都市景觀等議題,交通部台鐵局、交通部鐵工局、 高雄市政府、地方專業人士經歷多次討論與修改,到 2015 年才決定採荷蘭麥肯諾建築師 事務所提出的兩棟大樓及車站天棚概念設計方案。 當時麥肯諾建築師事務所已經完成衛武營藝術中心的建築設計,創意總監法蘭馨. 侯班(Francine Houben)對新高雄車站的設計概念,主張以人為本,並以提供都市休憩 空間為重點,透過圓弧形的曲線造型量體,將不同機能的場域連結在一起,以環抱的姿 態,歡迎所有人前來。帝冠式車站則安排放在站前廣場中心,作為旅客進出車站的門戶, 並作為新車站大廳機能的視覺焦點。舊站建築前方留設廣場退縮,試圖透過大型天棚兩 側以弧形及景觀植栽的形式,以包被的方式,圍塑出歷史建築的重要性。

165


166

11 卷 | 第 2 期

由於 2002 年老站第一次遷移時,預留未來重建完整車站立面的可能性,而妥善切割 保存了兩側的立面牆體及屋瓦。因此在 2016 年進行修復及再利用的規劃時,也研究過再 現整棟歷史建築完整空間量體及樣貌的可能性。但因目前新車站留設的腹地有限,加上 天棚高度與地下基礎結構等限制條件,在比照完整歷史建築與新車站平面圖,以及將完 整量體往前移約 8 公尺,將占據整個站前廣場的情形下,歸納出無法復原完整建築量體 之結論。12 既然九段遺構已不可能恢復完整建築立面,為避免放置在站前廣場將阻礙人行動線, 將移置於高雄車站東側綠園道上,作為街景的一部分,或分散於站區各處,與通風井、 逃生梯口、電梯、小賣店等設施結合,以舊車站為起點,結合遊逛體驗,設計如尋寶遊 戲至站區各處呈現遺構。 至於歷史建築高雄火車站內部空間,規劃盡可能恢復車站大廳的舊有機能,例如提 供自動售票機、郵筒、旅遊服務中心及嵌入原貴賓式的馬賽克拼貼地坪,讓歷史建築不 徒留站體結構,而是具有服務旅客的功能而存在。13 不過,實際空間如何使用的相關規劃,

圖 25 麥肯諾建築師事務所 2015 年提出的概念設計(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提供)

12

國立成功大學,《高雄市歷史建築「高雄火車站」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期末修正報告書》(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7),頁 6-8。

13

國立成功大學,《高雄市歷史建築「高雄火車站」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期末修正報告書》,頁 6-17。


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保存紀實

圖 26 麥肯諾建築師事務所 2015 年提出的概念設計,帝 冠式車站將成為新車站的進出門戶(交通部鐵路改 建工程局提供)

圖 27 2016 年高雄市都市設計審議核定的高雄新車站設計 方案,帝冠式車站位於站區中央前方(交通部鐵路改 建工程局提供)

仍有待營運管理單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最終決定。 昔日站前廣場噴水池,由江秋澄設計的紅色鯉魚碑,陳其邁市長也在 2021 年 8 月指 示,將重新豎立在新車站的站前廣場。 2023 年之後,當旅客從中山路建國路口,步上站前廣場,經過紅色鯉魚雕像,這裡 曾是有許多鯉魚的打狗川支流「大港庄」。接著走進舊站大廳,穿越 1940 年帝冠式車站 的歷史氛圍,然後從站體北面步出,走下寬廣的大階梯,眼前是國內跨距最大的下沉式 廣場,也就是新車站的地下一樓大廳,藉由這樣穿越時空廊道的過程,再次連結市民的 歷史記憶與情感,創造新的城市認同與光榮感。

167


168

11 卷 | 第 2 期

1941 年的高雄驛歷史紀要 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 楊玉姿

摘要 本文主要在探究昭和 16 年(1941)的高雄驛歷史,試圖從高雄的歷史發展、交通建 設等,透過文獻,爬梳高雄驛的物換星移,必留痕跡。本文主要運用國立臺灣圖書館典 藏之第一手日治時期圖書、《臺灣日日新報》等,探討高雄市都市計畫歷程中,鐵道與 港口兩大交通因素的重大影響。首先,(一)回顧高雄驛的歷史文獻;(二)第一代打 狗驛與第二代打狗(高雄)驛;(三)大港之開發;(四)第三代高雄驛興建背景與籌備; (五)第三代高雄驛的興建;(六)結語。本論文針對 1941 年的高雄驛歷史進行解析, 冀望能彙整出新發現。

關鍵詞:打狗停車場、打狗驛、高雄驛

投稿日期:2021 年 9 月 15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10 月 6 日


1941 年的高雄驛歷史紀要

壹、前言 回顧關於高雄驛研究的相關資料如下:黃世孟〈日據時期高雄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 之分析〉、1 杜劍鋒《高雄火車站今昔》、2 劉舜仁《台灣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3 陳 永安《高雄火車站建築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4 楊明石〈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之研究, 以高雄火車站為例〉、5 楊玉姿《高雄市史蹟賞析》、6 劉碧株〈日治時期鐵道與港口開 發對高雄市區規劃的影響〉、7 李文環〈高雄火車站的歷史文化研究〉及《高雄市歷史建 築「高雄火車站」修復及再利用計畫》、8 國立成功大學《高雄市歷史建築高雄火車站修 復及再利用計畫》、9 江岳翰〈高雄火車站建築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10 吳文彥〈重新 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11 等,上述之研究,偏重於建築、都市 計畫、都市發展、保存、再利用等,所以本篇論文以歷史研究為主。

貳、第一代打狗驛與第二代打狗(高雄)驛 明治 32 年(1899 年)11 月 8 日,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為舖設打狗至臺南間鐵路工程, 於打狗士紳陳中和之鹽埕埔的房子,設立打狗出張所,由技師新元鹿之助出任所長。12 明 治 33 年(1900 年),在山下町一丁目十七番(今鼓山一路 87 巷巷口對面)設立打狗停

1

黃世孟,〈日據時期高雄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2

杜劍鋒,《高雄火車站今昔》(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1)。

3

劉舜仁,《台灣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

4

陳永安,《高雄火車站建築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高雄:祥安豐業開發公司,2002)。

5

楊明石,〈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火車站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6

楊玉姿,《高雄市史蹟賞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9)。

7

劉碧株,〈日治時期鐵道與港口開發對高雄市區規劃的影響〉,《國史館館刊》,47(2016),頁 1-3、5-45。

8

李文環,〈高雄火車站的歷史文化研究〉,收於國立成功大學,《高雄市歷史建築高雄火車站修復及再利用計畫》(高 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7)。

9

國立成功大學,《高雄市歷史建築高雄火車站修復及再利用計畫》(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7)。

10

江岳翰,〈高雄火車站建築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11

吳文彥,〈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高雄文獻》,8(3)(2018),頁 32-73。

12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中卷.打狗出張所》(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頁 10。

169


170

11 卷 | 第 2 期

車場(即火車站)。13 自明治 33 年(1900)3 月開始開工,並附設車掌(即列車長)區 及機關區(即火車頭維修區)等設施。同年 11 月 28 日完工通車,同日上午 5 時從打狗 發車,6 時 47 分抵達臺南。14 打狗停車場是第一代打狗驛。15 明治 37 年(1904),打狗車站用地急待擴充,需要借港內挖浚泥沙,填埋車站用地 13 萬 2,000 平方公尺,可謂一舉兩得,預定分四年,工程費 25 萬圓,於該年 11 月開始 施工,由基隆築港局兼總督府技師山形要助等人主持。明治 38 年(1905)工程改由總督 府土木局直接辦理。明治 40 年(1907)年底,工程終於完峻,總工程費為 20 萬 642 圓, 所填築的地區,以原價售給鐵道部,作為新濱町及濱線倉庫用地,又所填築岸邊工程, 船隻靠岸卸載,亦較為便利,開創了打狗港海陸聯絡及航運的新紀元。16 明治 40 年(1907)5 月,臺灣總督府土木局填築的海埔地帶,以原價移交鐵道部作 為興建車站之用。17 打狗車站選定在上述新填築的海埔新生地內。同年 11 月,新車站移 轉確定。據《臺灣日日新報》1907 年 11 月 6 日,〈打狗停車場移轉確定〉: 打狗停車場會越來越繁榮,為了貨物出入之方便,目前的停車場離海岸太 遠,諸多不便,因此,新的停車場移轉確定,要移往海埔填埋地的中央,新停 車場的工程近期著手開工。18 打狗停車場改建工程以明治 41 年(1908)之預算,照理近期將開工。又據《臺灣日 日新報》1908 年 1 月 5 日,〈本年の鐵道工事 打狗停車場の移轉〉: 打狗停車場改建工程以明治 41 年之預算,近期將開工。19 明治 41 年(1908)2 月 15 日打狗車站開始整地,同年 5 月 15 日完成整地。6 月 1 日

13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上冊)(高雄:臺南新報社高雄印刷所,1930),頁 101。

14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打狗臺南間開通式〉,收於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 下卷》(出版地不詳:臺灣總 督府鐵道部,1911),頁 10。今日高雄至臺南搭乘自強號約費時 40 分,左營至臺南搭乘高鐵約費時 15 分,鐵路交 通越來越便捷。

15

日文「停車場」是指火車站,日文「駐車場」是指汽車停車場。

16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台湾港湾の概況》(臺北:臺灣總督府,1939),頁 62-63。

17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港口〉,收於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志 卷九交通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85),頁 62。

18

〈打狗停車場移轉確定〉,《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7 年 11 月 6 日),第 2 版。

19

〈本年の鐵道工事 打狗停車場の移轉〉,《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8 年 1 月 5 日),第 2 版。


1941 年的高雄驛歷史紀要

興建火車站,9 月 15 日完工,10 月開始營運。20 這是第二代打狗(高雄)驛,其靠近打狗 港旁,主要是利用火車的載運系統,快速地將出口貨物運到碼頭,以便裝載上船,同時也 快速將進口貨物運到火車站,再運到臺灣各地,如此使打狗港邁入海陸聯運的新紀元。

圖 1 明 治 41 年(1908) 的 打 狗 港 和第二代打狗火車站的遠景 說明:第一期築港完成後,港口、車 站、月臺屋頂、濱線鐵路、扇形機關 庫、新市街都在眼前。 資料來源:楊濬哲提供。

圖 2 臺南至打狗鐵道線路圖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臺灣鐵道線 路圖》(出版地不詳:1914),頁 2。 國立臺灣圖書館典藏。

20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 中卷》(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頁 457-458。

171


172

11 卷 | 第 2 期

參、大港之開發 清代乾隆年間,第三代高雄驛所在地隸屬鳳山縣大竹橋莊,據《重修鳳山縣志》〈卷 三 風土志.坊里〉: 縣屬原轄七里、二保、六莊(興隆、半屏山、赤山、大竹橋、小竹橋、鳳山)。21 大港之開發,約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始有閩南沿海一帶的大陸移民來此墾殖,逐漸 形成聚落。據《鳳山縣采訪冊》: 大竹里,在縣治首區,轄莊三十二。陂頭街、……

港埔、 港莊、……。22

愛河南支流自南臺橋東至中山路之間,俗稱𩻸港溪仔,相傳該地盛產𩻸魚,古代稱 可渡河處為「港」,故稱𩻸港 。23 據《鳳山縣采訪冊》: 港橋(大竹),在 魚潭尾,縣西九里,長五丈,寬四尺, 港往林竹 竿經此。24 又據《鳳山縣采訪冊》: 魚潭,在大竹里,縣西九里,周長里許,源受兩陂(大關帝廳、五塊厝 下),西行里許,下注三塊厝港,溉田三甲。25 第三代高雄驛所在地,在清代末期稱之鳳山縣大竹里𩻸港莊。 日治初期,大港原屬於臺南縣鳳山支廳大竹里,明治 30 年(1897)後隸屬鳳山縣打 狗辨務署,明治 31 年(1898)改隸臺南縣鳳山辨務署。明治 34 年(1901)劃為鳳山廳 打狗支廳大竹里大港庄。明治 42 年至大正 8 年(1909-1919)間,劃為臺南廳打狗支廳

21

王瑛曾,〈卷三 風土志.坊里〉,收於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4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62),頁 50。

22

盧德嘉,〈甲部地輿(一)疆域〉,收於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頁 2。

23

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7),頁 56。 港溪仔,原三塊厝溪(整治後之二號 運河)。

24

盧德嘉,〈丙部地輿(三)橋梁〉,收於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30。

25

盧德嘉,〈丙部地輿(三)深潭〉,收於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07。


1941 年的高雄驛歷史紀要

大竹里大港庄。大正 9 年(1920)大港庄隸屬高雄州高雄郡高雄街。 大正 13 年(1924)臺灣總督府改高雄街為高雄市。因當時哈瑪星的發展呈現飽和狀 態,乃有再擴大市區範圍的都市計畫變更案。在昭和 8 年(1933)高雄市區改正圖中, 尚未標出新高雄驛的位置。26 又由於高雄市南北縱貫鐵路兩側的新興工廠林立,造成市區 鐵路兩側交通不便,第二代高雄驛作業腹地空間狹小,調車困難,經常造成死傷事故; 高雄州廳前平交道人車雜沓卻為鐵路調車作業阻擋等等。最重要的是,配合 1936 年的大 高雄都市計畫,必須配合整個重心東移。遂有提議遷建高雄驛的計畫,並列入未來新的 「都市計畫變更案」中。27

圖 3 1933 年高雄市區改正圖 說明:紅圈處是高雄中學校(今高雄中學),當時尚未規劃第三代高雄驛。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8 月 31 日。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26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百年 歷 史 地 圖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8 月 31 日。 網 址:http:// 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

27

黃世孟,〈日據時期高雄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頁 84。杜劍鋒,《高雄火車站今昔》,頁 55。

173


174

11 卷 | 第 2 期

肆、第三代高雄驛興建背景與籌備 隨著高雄港築港工程的逐步擴展,高雄市急速發展,不但許多工廠沿著鐵路開始興 築,臺灣總督府鑒於高雄市中心逐漸從哈瑪星東移,昭和 10 年(1931)高雄州廳在高雄 川(今愛河)東岸落成,昭和 10 年(1935)高雄驛上下車旅客人數已突破百萬人,貨物 運量則僅次於基隆,居全臺第二。28 高雄驛前一帶快速發展,成為高雄市最繁榮的區塊, 但是高雄驛的腹地過於狹窄,哈瑪星一帶的發展已接近飽和,所以高雄市的發展逐漸移 往鹽埕、前金。有著港口,地理優越的高雄市就成了日本「南進」東南亞的基地,在此 經濟、國防的雙重影響下,臺灣總督府加緊建設高雄市,新建一座新的高雄驛,實有其 必要性與迫切性。主政當局憂慮其附近土地上漲與掮客的困擾,有當局規定要嚴守秘密 的傳聞。昭和 10 年(1935)高雄實業新興會及高雄實業協會向交通局等當局陳情,速請 議決高雄新驛基地。據《臺灣日日新報》1935 年 7 月 12 日,〈高雄驛の敷地 旣に決 定か 當局は嚴祕に附して ゐるとの噂さ〉: 高雄實業新興會及高雄實業協會合同協議會,13 日下午 6 時在榮町咖啡丸 舉辦高雄驛用地決定促進相關具體對策,根據有一說,高雄驛用地既已決定在 市內某方面,當局憂慮其附近土地上漲與掮客的困擾,有當局規定要嚴守秘密 的傳聞。29 高雄實業新興會及高雄實業協會合同協議會舉辦高雄驛用地決定促進協議,又據《臺 灣日日新報》1935 年 7 月 17 日,〈高雄驛の敷地の決定を陳情 協會、振興合同の下に〉: 高雄實業新興會及高雄實業協會合同協議會 15 日下午 7 時在咖啡丸舉辦高 雄驛用地決定促進協議,兩會擬向交通局與州市當局陳情,一方面喚起輿論舉 辦市民大會,又事前先和商公會幹部見面,交換意見。30

28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昭和十年二月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鐵道要覽》(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交通 局鐵道部,1935),頁 16。

29

〈高雄驛の敷地 旣に決定か 當局は嚴祕に附して ゐるとの噂さ〉,《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5 年 7 月 12 日), 第 5 版。

30

〈高雄驛の敷地の決定を陳情 協會、振興合同の下に〉,《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5 年 7 月 17 日),第 5 版。


1941 年的高雄驛歷史紀要

昭和 10 年(1935),據〈高雄市市區擴張計畫圖〉,已經規劃出高雄驛的位置於大港庄。

圖 4 昭和 10 年(1935)高雄市市區擴張計畫圖 說明:昭和 10 年(1935)市區擴張計畫圖,已規劃昭和通(今中山路)、第三代高雄驛(紅圈處)。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昭和 11 年(1936)「大高雄都市計畫」,透過鐵路車站與運輸統合三次築港的偏處 西隅的臨港市街發展,擴大市區至高雄川東側,建構現代化格局的藍圖式願景計畫。透 過昭和 11 年(1936)高雄火車站從哈瑪星遷移大港現址,都市計畫隱含著都市設計的概 念──以高雄車站為核心。31 其實這是一個大計畫,包含新建高雄川鐵橋、路線、高雄機 務段、高雄檢車段、鐵路新村,一直到民族路橋,都是這個計畫的範圍。臨港線及戲獅 甲工業地帶的開發也是第三代高雄驛興建背景。 昭和 11 年(1936)1 月中旬至 2 月末,從樹立標識一事,該地住民看到新高雄驛用 地的決定,開始大騷動。該地一帶,綿亙數十甲,突然跳出四、五十名仲介,中、北部 的土地仲介也加入,土地投機熱非常混亂,僅僅一個月,地價從 1 坪 1 圓 45 錢暴漲到 8

31

吳文彥,〈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頁 39。

175


176

11 卷 | 第 2 期

或 9 圓。據《臺灣日日新報》1936 年 3 月 12 日,〈高雄驛の移轉を見越して 土地思 惑者らが暗躍 一圓半位の土地が月餘で 八、九圓に暴騰〉: 將來成為高雄市玄關的高雄驛之移轉問題,鐵道部決定做為昭和 11、12 兩 年度繼續事業,和市區計劃表同時開工,對惡質土地投機者的策動,懷著戒心, 自今年 1 月中旬至 2 月末,鐵道本部保線課官員有時出差到高雄,在大港市設 糞槽附近一帶調查。從樹立標識一事,該地住民看到新高雄驛用地的決定,開 始大騷動。該地一帶,綿亙數十甲,盛行土地買賣契約,突然跳出四、五十名 仲介,想賺契約流程中的權利金。中、北部的土地仲介也加入,土地投機熱非 常混亂,僅僅一個月,地價從 1 坪 1 圓 45 錢高漲到 8 或 9 圓。32 昭和 11 年(1936)4 月,計畫將新設高雄驛改良工程事務所,任命坂本技師為所長, 第二代高雄驛將改做為貨物車站。新高雄驛的收購土地費 110 萬、整地費 110 萬、工程 費 59 萬,預算共 279 萬。新臺北驛預算共 220 萬。據《臺灣日日新報》1936 年 4 月 5 日,〈三 ケ年繼續で 臺北驛を改築 高雄驛と共に特別議會に提出 總工費は四百九十萬圓〉: 關於臺北驛、高雄驛的改建,依據總督府、鐵道部、大藏省研議的結果, 決定在特別議會提出,總工費 490 萬圓,建設繼續 3 年,在去年,已收購一部 份高雄驛用地,新設高雄驛改良工程事務所,任命坂本技師為所長,著手準備 完了。現在的高雄驛為貨物車站, 將鐵道和船舶的聯絡網東方延伸。新高雄驛 的收購土地費 110 萬、整地費 110 萬、工程費 59 萬,預算共 279 萬。新臺北驛 預算共 220 萬。33 高雄驛用地收購,拒絕簽印之劉清雲(所有地 8,000 坪,價格 25,000 圓)、林加(按: 林迦)(所有地 2,600 坪,價格 12,000 圓)。前者託臺南州當局,後者託工藤高雄署長, 努力斡旋,林氏已諒解,而劉氏不肯答應,要求加價,每坪 10 圓至 15 圓,州當局盡力,

32

〈高雄驛の移轉を見越して 土地思惑者らが暗躍 一圓半位の土地が月餘で 八、九圓に暴騰〉,《臺灣日日新報》 日刊(1936 年 3 月 12 日),第 5 版。

33

〈三ケ年繼續で 臺北驛を改築 高雄驛と共に特別議會に提出 總工費は四百九十萬圓〉,《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1936 年 4 月 5 日),第 5 版。


1941 年的高雄驛歷史紀要

歸於無效,當局已內定適用土地徵收規則。據《臺灣日日新報》1936 年 4 月 9 日,〈高 雄驛用地買收 業主頑强不肯簽印 當局擬發動土地收用法〉: 高雄驛用地買收,關於買收價錢過賤,而拒絕簽印之劉清雲(所有地 8,000 坪,價格 25,000 圓)、林加(按:林迦)(所有地 2,600 坪,價格 12,000 圓)。 當局出欲適用土地收用規則,因種種事情,希望圓滿解決,故前者託臺南 州當局,後者託工藤高雄署長,努力斡旋,林氏似已諒解,而劉氏則頑強,不 肯答應,要求加價,州當局盡力,歸於無效,6 日,將情形通知當局,聽說該 土地之收購價錢,每坪 4 圓,然劉氏則要求每坪 10 圓至 15 圓,終無圓滿改決 之望。已內定適用土地收用規則。34 又據《臺灣日日新報》1936 年 4 月 19 日,〈高雄驛敷地 買收簽印 款項一部交付〉: 新高雄驛用地,已如所報,現僅存劉清雲氏的所有地,其他買賣各已簽印, 17 日登記手續完了,乃召集地主 44 名,於青年會館,由州官員對各地主,交 付款項,9 萬 8,800 餘圓。35 高雄驛移轉所要用地,收購 6 萬坪,已如所報,經州當局之斡旋,至 10 日,大體完 結,鐵道部派坂本技師到高雄,著手最後調查,完成新驛設計。又據《臺灣日日新報》 1936 年 6 月 12 日,〈高雄驛用地 買收略完 著手最後調查〉: 高雄驛移轉所要用地,收購 6 萬坪,已如所報,經州當局之斡旋,至 10 日, 大體完結,鐵道部近將派坂本技師到高雄,著手最後調查,完成新驛設計。按 自 8 月上旬著手工程。36 昭和 11 年(1936)6 月 30 日,設置高雄驛改良事務所,任命坂本敏一為所長。又據《臺 灣日日新報》1936 年 7 月 2 日,〈高雄驛改築 設事務所〉:

34

〈高雄驛用地買收 業主頑强不肯簽印 當局擬發動土地收用法〉,《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6 年 4 月 9 日),第 n04 版。

35

〈高雄驛敷地 買收簽印 款項一部交付〉,《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6 年 4 月 19 日),第 n04 版。

36

〈高雄驛用地 買收略完 著手最後調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6 年 6 月 12 日),第 n04 版。

177


178

11 卷 | 第 2 期

高雄驛改築及線路改良工程,該用地收購,大體已就緒,不久擬興工,(6 月)30 日,設置高雄驛改良事務所,任命坂本敏一為所長。37 坂本敏一是鹿兒島人,昭和 4 年(1929)來臺,任鐵道部改良課技手,昭和 8 年(1933) 升為技師,昭和 11 年(1936)來高雄,任高雄驛改良事務所所長,住山下町 4 之 8。38

圖 5 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本家ノ部建圖斷面圖〉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繪製,〈本家ノ部建圖斷面圖〉,收於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高雄驛本家新築其他成工圖》 (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37)。典藏編號 007A010155001,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數位典藏中心。

因軍事需求多,鋼鐵缺乏,導致鐵筋上漲,高雄驛總工程費不足 10 萬圓以上。

37

〈高雄驛改築 設事務所〉,《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6 年 7 月 2 日),第 8 版。

38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坂本敏一〉。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8 月 31 日。網址:http:// who.ith.sinica.edu.tw。


1941 年的高雄驛歷史紀要

據《臺灣日日新報》1937 年 1 月 23 日,〈鐵類建築材料昂騰 高雄市衙及高雄驛 新築工費各不足數萬圓〉: 因軍事需求多,鋼鐵缺乏,導致鐵筋上漲,鋼筋價格飆漲 13 成(130%), 建築材料,無不騰貴……。高雄驛總工程費不足 10 萬圓以上。39 高雄建築利用組合計畫在新高雄驛前的大馬路旁用總工程費 30 萬,建現代化的三樓 大店舖,共 30 間。在新高雄驛竣工時,同時開店。據《臺灣日日新報》1937 年 10 月 14 日,〈新高雄驛前通りに三階建の大店舖 立派になる高雄巿の玄關〉: 高雄建築利用組合計畫在新高雄驛前的大馬路旁用總工程費 30 萬,建現代 化的三樓大店舖,共 30 間。在新高雄驛竣工時,同時開店。高雄建築利用組合 的幹部安藤氏 13 日,拜訪州當局。高雄巿的玄關將變得氣派。40

伍、第三代高雄驛的興建 昭和 12 年(1937)12 月 15 日上午 11 時,清水組在高雄驛工地盛大舉辦地鎮祭。 參加者有:內海知事、宗藤巿尹、遠藤大尉、高橋傳吉、宇敷技師、清水組土井支店長 等人。地鎮祭即奠基儀式,建築工程進行前,由建設公司主辦,祭祀神靈、祈求施工安 全的一種儀式。據《臺灣日日新報》1937 年 12 月 15 日,〈高雄驛地鎮祭〉: 高雄驛新建工程,清水組以 34 萬 5 千圓工程費得標,15 日上午 11 時在高 雄驛工地盛大舉辦地鎮祭。41 又據《臺灣日日新報》1937 年 12 月 16 日,〈新高雄驛 地鎮祭 きのふ鴦修さる〉:

39

〈鐵類建築材料昂騰 高雄市衙及高雄驛 新築工費各不足數萬圓〉,《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 月 23 日), 第 12 版。

40

〈新高雄驛前通りに三階建の大店舖 立派になる高雄巿の玄關〉,《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0 月 14 日), 第 5 版。

41

〈高雄驛地鎮祭〉,《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2 月 15 日),第 5 版。

179


180

11 卷 | 第 2 期

高雄驛新建工程地鎮祭,15 日上午 11 時在高 雄驛預定地盛大舉辦。內海知事、宗藤巿尹、遠 藤大尉、高橋傳吉、宇敷技師、清水組土井支店 長等人參加。42 高雄驛改良費預算總額 305 萬圓,昭和 11 年度至 14 年度預算各為 70 萬圓、90 萬圓、45 萬圓、37.9 萬圓, 共 242.9 萬圓,此乃包含收購土地、橋梁、保安設置、 軌道工程、地下道、月臺、機關庫、資材等,預算總 額 305 萬圓高於年度預算 242.9 萬圓,此乃以備不時之 需。高雄驛本體新建工程,清水組以 34 萬 5 千圓工程 費得標,據《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昭和十四年 度年報》: 高雄驛改良費(預算總額 3,050,000 圓) 昭和 11 年度預算 700,000 圓,用以收購土地。 高雄驛至田町之間的土木工程 90%、高雄川(今 愛河)橋梁等其他工程 50% 進展。昭和 12 年度

圖 6 清水組土井豐吉臺北支店長 說明:生於 1883 年,1902 年東京工業學 校(後來之工學院)建築科畢業,同年, 進入清水組東京總公司,1927 年總公司 第一副部長。1928 年,大阪支店次長。 1930 年,九州支店次長,其後台灣出張 所所長,1933 年,臺北支店長。 資料來源:福田廣次,《專賣事業の人物》 (臺北:臺灣實業界興信社,1937), 頁 16。

預算 900,000 圓,去年著手相關各工程,著手完成高雄驛本棟及其附屬建築物 諸工程、站內保安設置、軌道工程等。昭和 13 年度預算 450,000 圓,繼續高 雄驛本棟及其他工程,大略完成;各橋梁架設完成。保安設置、軌道工程等由 於時局之影響,資材較難入手,進度受到影響,機關庫(火車頭庫)、地下道 工程開工。昭和 14 年度預算 379,000 圓,高雄驛及其附屬建築物、旅客上下 車處、地下道其他附帶工程、機關庫(火車頭庫)及其附屬建築物完成、軌道 工程等。43

42

〈新高雄驛 地鎮祭 きのふ鴦修さ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2 月 16 日),第 5 版。

43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昭和十四年度年報》(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40), 頁 92-93。


1941 年的高雄驛歷史紀要

圖 7 新高雄驛(模型) 說明:新高雄驛目前施工中,已經過高雄要塞司令部檢閱畢。 資料來源:〈新高雄驛(模型)目下工事中のもの高雄要塞司令部檢閱濟〉,《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8 年 1 月 9 日), 第 5 版。

在高雄新驛未動工興建前,當地遍布林投、刺竹等。當時驛站(車站預定地)前有 一條狹窄的小路(約一輛吉普車寬)通往鹽埕市區,附近無住戶,只有一間廟宇(在長 春旅社後頭),即今之大道公廟(奉祀保生大帝)。當時,日本當局為了規劃興建車站, 將𩻸港庄住戶遷往新大港(現在的三民區安生里)居住。興建具有特殊風格的「帝冠式 樣」高雄新驛,該新驛動工時,當初路中有一水窟(魚池)、機關區及鐵路新村,均是 日本人從九曲堂的山坡地挖沙運來,填平此一水窟、機關區及鐵路新村用地。高雄新驛 興建地點一旦確立後,接著就是市區道路規劃,並開闢今之中山路、八德路、七賢路、 六合路、大圓環、中正路、中正橋、新市役所(市政府)、新州廳。44 據《臺灣日日新報》 1939 年 11 月 2 日,〈新高雄驛を中心に 縱貫道路改修 附近は近く面目一新〉: 以新高雄驛為中心,改修縱貫道路,附近近道路將面目一新,擴充第 1 號 道路,寬 25 公尺,新設高雄市上水道送水管線,道路工程費 12 萬圓,鋪設費 5 萬圓,合計 17 萬圓。45 新高雄驛工程進展順利,預定約昭和 15 年(1940)10 月竣工。 又據《臺灣日日新報》1940 年 3 月 21 日,〈新高雄驛工事進捗 竣工は十月頃の

44

杜劍鋒,《高雄火車站今昔》,頁 59。

45

〈新高雄驛を中心に 縱貫道路改修 附近は近く面目一新〉,《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9 年 11 月 2 日),第 5 版。

181


182

11 卷 | 第 2 期

豫定〉: 新高雄驛工程進展順利,預定約十月竣工。46 昭和 12 年(1937)12 月 15 日,新高雄驛開工,昭和 16 年(1941)6 月 20 日,舉 辦啟用典禮。據《臺灣日日新報》1941 年 5 月 11 日,〈新高雄驛の開業 來月二十日 前後か〉: 新高雄驛開始使用,預定在 6 月 20 日前後。47 新高雄驛開業典禮於 6 月 20 日上午 11 時,在新高雄驛大廳盛大舉行,長谷川總督 的賀詞簡述如下:在第 65 次帝國會議通過新高雄驛新建案,總費用 305 萬,高雄成南部 最大的港都,慶賀能充實本島的鐵道設施。 據《臺灣日日新報》1941 年 6 月 21 日,〈輸送陣一段と强化 南進港都に新紀元 新高雄驛開業式 長谷川總督吿辭〉: 新高雄驛開業典禮於 6 月 20 日 上 午 11 時, 在 新 高 雄 驛 大 廳 盛大舉行,長谷川總督的賀詞簡 述 如 下: 在 第 65 次 帝 國 會 議 通 過 新 高 雄 驛 新 建 案, 自 昭 和 11 年,歷經 6 年歲月,總費用 305 萬, 於 6 月 20 日 開 業, 高 雄 成 為南部最大的港都,慶賀能充實 本島的鐵道設施,希望能完成興 亞事業。48

圖 8 1941 年高雄驛剪票口前人擠人 說明:不要推擠,請排一列!(因是戰時,此張照片經高雄憲兵 隊檢查完了。) 資料來源:〈寫眞は高雄驛改札の混雜振り〉,《臺灣日日新報》 日刊(1941 年 7 月 22 日),第 4 版。

46

〈新高雄驛工事進捗 竣工は十月頃の豫定〉,《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40 年 3 月 21 日),第 5 版。

47

〈新高雄驛の開業 來月二十日前後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41 年 5 月 11 日),第 3 版。

48

〈輸送陣一段と强化 南進港都に新紀元 新高雄驛開業式 長谷川總督吿辭〉,《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41 年 6 月 21 日),第 n01 版。


1941 年的高雄驛歷史紀要

昭 和 19 年(1944) 自 高 雄 至 臺 南 三 等 火 車( 最 便 宜 ) 票 價 為 1 圓 30 錢,自高雄至臺北三等火車(最 便宜)票價為 8 圓 10 錢。49 昭和 16 年(1941)高雄驛的工作人員配置如 下:驛長(站長)山本清一(年薪約 1820 圓)、50 主任助役(主任秘書) 1 人、助役(秘書)5 人、預備助役(預 備秘書)2 人、庶務掛(庶務課)4 人; 出札掛(售票課):主任 1 人、副主 任 1 人、課員 9 人;改札掛(剪票課): 主任 1 人、課員 22 人;小荷物掛(行 李課)主任 1 人、副主任 1 人、課員 12 人;案內掛(引導課)3 人;電話 掛(電話課):主任 1 人、課員 6 人; 驛務掛(站務課)2 人;運轉掛(駕 駛課)10 人;車號掛(車號課)2 人; 操車掛(操車課)1 人、操車掛心得 (操車課代理)3 人;信號掛(信號 課)4 人;轉轍手(轉轍員)1 人; 驛手監督(搬運監督)1 人、驛手(搬

圖 9 自高雄驛至各站的票價 資料來源:武澤贇太郎,《臺灣鐵道旅客運賃表》(臺北:臺灣 旅行案內社,1944),頁 72。

運工)2 人。51 共 97 人,剪票課是高雄驛用人最多的單位。可見鐵路交通是相當耗費人 力的機構。

49

武澤贇太郎,《臺灣鐵道旅客運賃表》(臺北:臺灣旅行案內社,1944),頁 72。

50

因沒搜尋到山本清一的月薪,山本清一的官階與高雄港驛長一川澄夫同樣是「從七勳八」;1941 年一川澄夫年薪 1820 圓,平均月薪約 151.6 圓,當時國民學校教師月薪約 58 圓。

51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昭和十六年十月二十日現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 鐵道職員錄》(出版地不詳,臺灣總 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41),頁 97-100。

183


184

11 卷 | 第 2 期

陸、結語 高雄(打狗)在第二期築港工程(1912-1937)的努力之下,高雄港對外貿易的擴張, 明治 41 年(1908)完工的高雄驛之重要性與日俱增,在原有的腹地不敷使用,因此車 站有再遷建的需要。昭和 11 年(1936)8 月,高雄州公布「大高雄都市計畫」,該計畫 預估人口到昭和 40 年(1965),為 40 萬人。為因應都市人口的不斷增加、產業發展的 腹地需求,臺灣總督府將高雄市的都市發展主軸,定位在國防工業都市發展。昭和 14 年 (1939),高雄市役所遷到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址,當時鹽埕埔庄已成為新興的地區, 原先的都市重心由哨船町、新濱町、湊町漸往東移。鹽埕埔庄在市區計畫下,成為高雄 市行政、商業中心。基於再擴大都市區域的發展範圍,原本位於都市核心的第二代高雄 驛,已不敷使用。因此,將遷建高雄驛的計畫列入「大高雄都市計畫內」。即新高雄驛 選定在大港庄,就是以新高雄驛為都市發展的核心。 鐵道部派坂本敏一技師,完成新驛設計,清水組以 34 萬 5 千圓工程費得標,昭和 12 年(1937)12 月 15 日,清水組在新高雄驛工地盛大舉辦地鎮祭。昭和 16 年(1941) 6 月 20 日,第三代新高雄驛開始啟用。新高雄驛逐漸成為發展重心,並使高雄市快速的 成長。新高雄驛造就高雄市成為臺灣海、路交通甚為便利的大站,也影響今中山路、建 國路商業區的繁榮。在高速公路、航空未發達的時期,庶民生活最仰賴鐵路交通,新高 雄驛讓高雄市的現代化向前邁向一大步。 在西部各大車站中,第三代高雄驛是日治時期最後一個完成的車站,其特殊之處, 在於它是專用的客運車站。全臺其他車站,除了臺北站外,都是客、貨運共用的車站, 第三代高雄驛客、貨運分離,其目的為提高運輸效能。在高雄驛附近,還有專供客車調 度的調度場,實為其他車站少見。至於高雄的貨運,則由高雄港驛負責,方便經由高雄 港轉運到國外。日本投降之後,「高雄驛」改稱「高雄車站」;「高雄港驛」改稱「高 雄港站」。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新高雄驛屹立不搖,八十年來,來去匆匆的旅客,進進出出, 高雄火車站(新高雄驛)成為高雄市民的共同記憶,期待新高雄驛能由歷史建築升級為 市定古蹟,而此願景館將增添高雄市文化資產的新亮點。


帝冠式建築 JR 奈良驛遷移過程概要

帝冠式建築JR奈良驛遷移過程概要 撰文/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鄭銘彰

壹、前言 奈良是日本的古都也是知名的文化觀光都市,從 710 年平城京建都迄今已超過 一千三百年,市內有多處世界文化遺產的宗教建築或自然景觀。傳統古風的奈良與近代 化文明的鐵道在 1890 年 12 月 27 日產生了連結,從初代的奈良驛開業迄今一百三十一 年,現役中 JR 奈良驛已經是第三代建築,高架化站場有三座島式月臺五股道的配 置,提供關西本線(包含奈良線直通運轉)、櫻井線的客運服務,每日進出站人數約 36,700 人 次。1 車 站 的 東 側 廣 場 北邊還保存著一座第二代的奈良 驛老車站建築,當作奈良市綜合 觀光案內所使用。乍看老車站建 築的瞬間,彷彿見到了高雄帝冠 式車站的遠親,除了特徵有些相 像,它在面臨都市開發的拆除危 機時,保存過程得到高雄帝冠式 車站相關訊息的激勵,有著前後 呼應的巧合。

圖 1 第二代 JR 奈良驛保存現況,外貌與高雄帝冠式車站有幾分神似 (陳威臣攝)

投稿日期:2021 年 9 月 27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10 月 20 日 1

日本政府資料開放平臺,〈奈良県の駅別乗降客数のランキング〉。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5 日。網址: https://opendata-web.site/station/29/ 。統計數字依據日本國土數值情報下載服務於 2021 年 7 月公開之令和 2 年度 (2020)資料編輯。

185


186

11 卷 | 第 2 期

貳、奈良驛老車站 這座奈良驛老車站於 1934 年竣工,設計者為大阪鐵道管理局工務課主任技師柴田四 郎、擔當(專案)技師增田誠一,施工者大林組。由於 30 年代前後日本流行嘗試將和風 木造建築語彙改用鋼筋混凝土建材呈現,打造兼顧耐震強度及機能的和洋折衷式建築, 柴田、增田兩位設計者思考如何營造古都奈良的第二代驛舍,遂引用奈良常見的寺院元 素,例如五重塔屋頂及相輪、水煙、風鐸等特徵,結合新的建築工法,中央挑高三個樓 層大廳仿效東大寺大佛殿的平屋氣氛,還以西洋教堂常見的彩繪玻璃畫出東大寺與鹿群 的圖樣,同一處空間並存東西方異質元素。奈良驛造型大致被歸屬為帝冠式建築,不過 整體風格引用和風寺院的比重來看,還是與其他的帝冠式建築稍異,或許從中能看到設 計者在當年試圖開創新樣式的摸索痕跡。2 1960 年代起日本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在 70 年代田中角榮擔任首相期間還積極鼓 吹過「列島改造論」,促使交通與都市迅速發展,老舊驛站汰舊改建不斷地進行。雖然 大型建設是社會進步的現象,但是從社會人文的角度,有識者開始關切驛站建築的保存 課題,1987 年 4 月 1 日國有鐵道分割民營化改為六個日本旅客鐵道公司(JR),民營化 更需要各種商業開發,幾處具有指標性的老車站改建激盪出開發及保存的議論,然而在 民營鐵路公司的商業性格主導下,多數是以汰舊改建的商業開發為結局。 為了準備在 2010 年迎接「平城京建都 1300 年」,奈良市很早就超前部署了各種計畫, 例如以「古都奈良的文化財」主題將東大寺、春日大社、藥師寺等建築群及平城宮跡提 報世界文化遺產,1998 年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登錄成功;更早在 1997 年邀請建 築家黑川紀章構思 JR 奈良驛再開發計畫,還由奈良市政府、奈良縣廳、西日本旅客鐵道 株式會社(以下簡稱 JR 西日本)與規劃顧問等,組成「JR 奈良驛附近連續立體高架化 景觀設計檢討委員會」(以下簡稱檢討委員會),進行 JR 奈良驛改建、站區開發、軌道 高架化等專案,視為平城京建都一千三百年事業的重點。

2

鈴木博之、増田彰久、小澤英明、吉田茂、オフィスビル総合研究所,《日本の駅舎とクラシックホテル》(東京都: 白揚社,2005),頁 222。


帝冠式建築 JR 奈良驛遷移過程概要

參、奈良驛的拆除 vs. 保存 1999 年 6 月檢討委員會公布初步規劃後,反對 JR 奈良驛拆除改建的聲音小到無法 構成政策阻力,然而日本還是文化資產保存觀念較先進的國家,有關 JR 奈良驛舍採現地 復原保存,或是拆除後於新的高架站建築留下部分意象,檢討委員會表示會再聽從專家 評估,3 同年 9 月評估後的試算,若採用拆除後的復原保存,單是這個項目的工程費就要 新增 22 至 24 億日圓。4 經費有其優先順序,加上初期呼籲保存者意見仍屬少數,例如次 年(2000)初檢討委員會做出來的民調,支持 JR 奈良驛採取保存復原的意見只有 18%, 保存派終於意識到資訊不對等造成市民對公共事務的冷漠,於是動員市民團體,推動組 織性的作為,2000 年 4 月 24 日向奈良縣及奈良市提出全面保存 JR 奈良驛舍的請願。5 市民團體與地方的有識之士等組成的保存運動,理念傳播一開始侷限在媒體的地方 版面,請願與動員能量有限,反觀檢討委員則持續擬定各種工程規劃及分析,結論均指 向奈良驛舍無法全面保存,倡議保存的市民團體無可避免需要面對解體的無奈。 2001 年這一年,JR 奈良驛的保存運動開始得到更大的助力。屬於全國性組織、並有 學術與專業影響力的日本建築學會,同年 1 月 24 日由會長岡田恒男名譽教授領銜,分別 向奈良縣、奈良市、JR 西日本三個相關機構送交請願書,6 提出 JR 奈良驛舍之保存見解, 活化與再利用的訴求受到重視。加上先前的運動已累積了一定數量的民意,2 月 13 日市 民團體專程前往大阪,再度向奈良驛的管理機構 JR 西日本總公司遞送 1 萬 3 千多位市民 的連署書,保存運動受到媒體的全國版面報導,引發議題關注。接下來各種民意、政治 遊說及舉行專家會議,讓政府部門與鐵路公司願意重新考慮,原先幾成定案必須拆除 JR 奈良驛的方向,終於在 9 月 17 日獲得奈良縣及奈良市決定,改以保存為原則,7 縣、市、

3

〈JR 奈良駅舎現在地での復元保存 イメージ残し建て替え 検討委が絞る〉,《讀賣新聞》奈良大阪朝刊(1999 年 6 月 5 日),第 31 頁。

4

〈JR 奈良駅舎の全面保存には 22-24 億円 県試算で用地費が 5 割占める〉,《讀賣新聞》奈良大阪朝刊(1999 年 9 月 9 日),第 27 頁。

5

〈JR 奈良駅舎、全面保存して 市民団体が県.市に要請書〉,《讀賣新聞》奈良大阪朝刊(2000 年 4 月 25 日), 第 28 頁。

6

日本建築学会,〈JR 奈良駅舎の保存に関する要望書〉,《建築雑誌》,118(1469)(2001),頁 92-93。

7

〈再開発でJR奈良駅舎の取り壊しがほぼ決定の方針が一転して保存へ〉,《讀賣新聞》大阪夕刊(2001 年 9 月 17 日),第 15 頁。

187


188

11 卷 | 第 2 期

JR 西日本三方初步達成採用整座站房以平移方式施工的共識,8 不過建築量體的保存範 圍,是要保存全部站體(民間團體主張),或是只留下中央部位(奈良市政府建議), 兩者經常熱烈議論。

肆、高雄車站的保存運動討論 進展到 2002 年夏天,臺灣成功地將高雄帝冠式車站移動 82.6 公尺的成果傳回日本 後,又引起奈良的關注。2002 年 9 月 15 日「JR 奈良驛問題研究會」(JR 奈良駅を考え る会)邀請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三村浩史在座談會上為保存量體爭議展開討論,研究會成 員提出讓奈良驛現在位置的主體稍向東側位移,正面朝向世界文化遺產的春日山原始林 等幾種方案,也介紹高雄帝冠式車站的移動保存的施工,三村教授認為既然車站是奈良 的地標,應該要用不同的方案研究廣 場的樣貌。至此,高雄車站移動保存 的關鍵詞也隨著 JR 奈良驛問題研究 會的討論概要,出現在次(16)日的 報紙記事。9 走在奈良驛前面動工搬移高雄 車站的案例,成為保存運動過程中實 現構想的借鏡,至於保存量體範圍經 過 多 次 協 調,2002 年 12 月 13 日 奈 良市長在議會表示,決定保存 JR 奈 良驛中央主樓約 500 平方公尺的面

圖 2 拍攝當時臨時站房已經啟用,奈良驛以圍籬保護,等待隔年 的遷移工程(陳威臣攝於 2003 年 11 月)

8

黒沼善博,〈曳家による近代建築の保存活用と都市基盤整備──旧 JR 奈良駅舎本屋を事例として〉,《地域学研究》, 25(2012),頁 48。

9

〈JR 奈良駅舎問題 複数の保存案示すべき「考える会」で専門家意見〉,《讀賣新聞》奈良大阪朝刊(2002 年 9 月 16 日),第 28 頁。


帝冠式建築 JR 奈良驛遷移過程概要

積,並向廣場北側移動,10 保存的量體及工法定案後,預算及施工計畫隨之變更,搬移經 費大約四億日圓,由奈良縣、奈良市、JR 西日本分擔,JR 西日本更承諾將無償讓渡這座 歷史驛站給市政府。11 由於車站機能需要先移轉臨時站房才能進行驛舍的搬移,自定案到 2003 年 9 月臨時站房啟用之間,相關單位有充分的時間擬定施工計畫,巧合的是負責總 掘工法施工搬移的營造廠,就是 1934 年完成奈良驛的同一家營造廠大林組,正如同高雄 帝冠式車站興建、搬移也由同一家營造廠清水組負責,這些日本代表性的營造廠參與這 一類專案,應該也是帶著傳承的精神,展現出職人技術的能力。

伍、奈良驛的保存 JR 奈良驛平移距離大約 18 公尺,過程多了一道先原地逆時針迴轉 13 度的工序,站 體在 2004 年 5 月 11 日開始移動,以時速 1 公尺的緩慢作業,使用四個工作天完成這棟 重約 3,500 噸的歷史建築物搬移。為此,大林組事前規劃了部分視線通透的圍籬讓民眾 在施作期間可以保持安全距離觀察迴轉、平移的工項,甚至安排類似復康巴士的服務讓 老人及行動不便者前來觀賞,12 對一般人而言難得有機會能親眼看到用「曳家」方式的位 移工程,因此吸引許多奈良市民前來看熱鬧。 由於鐵路高架化及廣場景觀工程仍在調整,舊的奈良驛在搬移定位後工程圍籬暫時 不卸除,直到高架車站機能與周邊設施陸續在 2008 年完成,舊的奈良驛才在 2008 年 7 月 25 日變身為奈良市綜合觀光案內所對外開放,提供遊客資訊指引、奈良物產展售、休 憩餐飲使用。13 直到今日,舊的第二代奈良驛已經不復車站機能,但是留下它八十七年來 的玄關印象,已經跨越世代刻印在市民的記憶,繼續讓這棟寺院風格的建築延續它的當

10

〈JR 奈良駅舎を 20 メートル北に移転 大川市長、議会で表明〉,《讀賣新聞》大阪朝刊(2002 年 12 月 14 日), 第 31 頁。

11

〈JR 奈良駅舎 70 年の“現役生活”に幕 立体交差で 20 メートル移転〉, 《讀賣新聞》大阪朝刊(2003 年 9 月 13 日), 第 31 頁。

12

大林組新聞稿,〈JR 奈良駅曵家(ひきや)工事の現場で、地域の人々に親しまれる様々な取り組みを行っていま す 〉(2004 年 4 月 28 日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9 月 26 日。 網 址:https://www.obayashi.co.jp/news/detail/ news20040428.html 。

13

奈良市平成 21 年 7 月定例記者會見新聞稿,〈奈良市総合観光案内所(JR 旧奈良駅舎)開設について〉(2008 年 7 月 9 日)。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0 月 17 日。網址:https://www.city.nara.lg.jp/uploaded/attachment/6252.pdf 。

189


190

11 卷 | 第 2 期

代價值,不枉費自 1999 年保存意識萌發後歷經九年時光的努力及等待。 奈良及高雄這兩座歷史驛站有著外貌及保存工程的巧合,未來也許可藉著高雄帝冠 式車站老站新生的機緣,串起兩個城市的鐵道驛站建築交流,互相展現各自在文化資產 保存的特色,共同訴說堅持城市文化價值的驕傲。



192

11 卷 | 第 2 期

顛沛人生.堅毅身影── 記高雄煉油廠的兩幅浮雕 撰文/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煉製事業部管理師 陸寶原

壹、民國 50 年代前後的高雄煉油廠 高雄煉油廠前身為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簡稱六燃)高雄廠,日本戰敗後,由 「經濟部台灣區特派員辦公處石油事業接管委員會」派員接收。民國 35 年(1946)6 月 1 日中國石油有限公司(簡稱中油公司)成立後,納入中油公司體系,正式定名「高雄 煉油廠」。1 戰後,高雄煉油廠在被戰爭破壞之殘缺設備中,積極復建。歷經港口輸油設施成立、 煉油設備接收與修復、更新與擴建及石化基本原料生產等階段。先後完成高雄煉油廠至 苓雅寮長途油管及碼頭油槽等輸油設備,修復日治時代第一蒸餾、第二蒸餾及接分裝置 等工場。後又陸續裝建蒸餾、媒組、加氫脫硫及真空蒸餾、媒裂、烷化、硫磺、硫酸與 柏油、潤滑油、石油焦等工場。 民國 57 年(1968),高雄煉油廠興建第一座輕油裂解工場(一輕),更使臺灣進入 石化業時代。民國 50、60 年代的高雄煉油廠,已建設成一座涵蓋各種輕、重質油品及石 化原料的石油煉製廠。2

浮雕銘文感謝高雄煉油廠化驗室資深同仁謝聰明君逐字抄錄。 投稿日期:2021 年 3 月 29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5 月 5 日 1

高雄煉油總廠,《廠史》(高雄:高雄煉油總廠,1981),頁 3、4。

2

民國 50 年代前後之高雄煉油廠發展及不同類型工場之興建,於《四十年來之中國石油公司》一書有詳細記載。參考 自中國石油公司慶祝四十週年紀念專輯出版委員會,《四十年來之中國石油公司》(臺北:中國石油公司,1986), 頁 157-181。


顛沛人生.堅毅身影──記高雄煉油廠的兩幅浮雕

貳、高雄煉油廠技術大樓的浮雕 位於高雄煉油廠內,現為中油公司綠 能科技研究所辦公室的技術大樓,進門左 側壁上,嵌有兩幅浮雕銅像。雕像眼光炯 炯有神,其上並鑲有董世芬所撰,唐愓良、 趙榮澄分別書寫,敘述人物簡歷的銘文。 兩浮雕風格及表現手法一致,判斷應 為同一人所創之同期作品,其中一幅刻有 似為創作年分的「53」字樣。3 技術大樓為

圖 1 高雄煉油廠技術大樓(作者拍攝)

高雄煉油廠化驗室所在,也是中油公司成 立後,首任高雄煉油廠廠長賓果先生及化 驗室主任俞慶仁先生殉職處。4 因此,浮雕 也常被認為係為紀念賓、俞兩人,但閱讀 銘文,實則為賈席琛與張正炫。 塑像,多為紀念或表彰有特殊勛勞 之人,在戰後高雄煉油廠發展的幾十年當 中,對廠裡有重大貢獻或因公殉職者眾, 未曾聽聞廠方有以浮雕紀念或表彰者,

圖 2 「53」似為創作年分(作者拍攝)

賈、張二君,以此方式紀念,可謂絕無僅有。這或許是當時的董世芬廠長惜才,對與其 有革命情感的賈、張離世,深感不捨,方替他們雕像、撰文,但銘文中卻也透露出兩人 的竭盡心力、戮力從公。由董廠長字裡行間充滿感情的文字,更可看出賈、張在董的心 目中,應是值得撰文緬懷的好部屬與好同事。

3

兩件作品中,「53」兩字僅見於張正炫浮雕,賈席琛浮雕則未見類似字樣。依一般創作慣例,作品完成後,作者常會 於(繪畫或雕塑)作品上標註完成年月,「53」為創作年分合於慣例。依高雄煉油廠廠史記載,賈席琛在民國 53(1946) 年 8 月時,其身分尚為工程組組長(參考自高雄煉油總廠,《廠史》,頁 48)。若張君浮雕成於民國 53 年(1964), 因兩浮雕為同一期間所創,推測賈、張二君離世時間應相距不遠,且賈君離世應在民國 53 年 8 月之後(實際年月待 查)。

4

民國 39 年(1950)5 月 5 日,廠長賓果先生及俞慶仁主任於化驗室試驗 80 號汽油時,因爆炸不幸殉職。

193


194

11 卷 | 第 2 期

賈、張二君為積勞成疾於任中辭世,而非因公殉職,這點除了兩人銘文隱約傳達這 樣的訊息外,5 由中油公司印行的紀念專書中 6 亦可得到證實。

參、高雄煉油廠 張正炫工程師 有關張正炫的記載,現有資料不多,但 由與其相知的同仁所述,仍可稍知一二。由 銘文上「張正炫兄活了不到四十年」及「他 只是平淡冲模,一分一秒,一點一滴地站在 自己的崗位上」等文字,可知張君是一位在 修護工作(沖模)上踏實認真的好伙伴,以 不到 40 的年紀,走完人生,無法繼續追求 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生活。 趙榮澄在〈我為什麼離開高雄煉油廠〉

圖 3 張正炫像(作者拍攝)

文中,有如下敘述: 民國 44 年左右,(高雄)煉油廠為了適應新的需要,成立工程組。由李達 海先生任組長,胡燮和先生任設計課長,其中調來四名同事,除我外有李熊標 兄、胡肄鍵兄、與張正炫兄。任專案工程師,負責工廠新專案工程,直屬李達 海先生。7 民國 42 年(1953)起,政府推動四年經建計畫,此時社會漸趨安定,為滿足社會對

5

有關賈、張二君健康情況,請參閱文末所附銘文「直到他突然倒下來,我們才知道他的健康在長期透支中,早已斷喪。」 (賈君)、「他工作的目標是一個光彩燦爛的石油工業,可惜他只走了一半,便倒下來了。」(張君)等字句。

6

查《四十年來之中國石油公司》一書,有關中油公司成立迄民國 74 年(1985)因公殉職英名錄,高雄煉油總廠部分 計 36 位,首兩位為賓果與俞慶仁,其餘名單並未見賈席琛與張正炫(參考自中國石油公司慶祝四十週年紀念專輯出 版委員會,《四十年來之中國石油公司》,頁 947)。

7

趙榮澄,〈我為什麼離開高雄煉油廠〉,收於中油人回憶文集編輯委員會,《中油人回憶文集(二)》(臺北:中華 民國石油事業退休人員協會,2006),頁 194-195。


顛沛人生.堅毅身影──記高雄煉油廠的兩幅浮雕

油品的質量需求,高雄煉油廠展開煉製設備全面更新與擴充計畫。8 民國 44 年(1955) 前後,正值設備全面更新階段,亦即趙文中所謂「新的需要」。強調自給自足的高雄煉 油廠,也調任煉製、工程及修護等各路好手,參與新建工程,張君被派任為專案工程師, 可見其專業表現,應頗受信任與肯定。 《石油一生:李達海回憶錄》一書提到,民國 45 年(1956)高雄煉油廠興建第一套 觸媒裂解工場時,廠方為加強雙方合作,曾派張正炫與李達海至負責設計施工的美國富 樂工程公司(Flour Engineering Co.)進行交流。9 更加證明張君具備足堪重任的專業能力, 只可惜英年早逝。

肆、高雄煉油廠 賈席琛組長 至於賈席琛,銘文開頭: 賈席琛兄的一生,就是中國石油工 業的縮影,從老君廟,錦西至高雄,自 原始甑爐,以至現代的媒劑設備,由值 班操作,維護保養以至工程設計,這期 間的每個崗位,每一份工作,都揉合著 席琛兄的血與汗! 以上內容不到百字,描述賈君從玉門老

圖 4 賈席琛像(作者拍攝)

君廟 10、錦西煉油廠 11 到高雄煉油廠,從煉製、工務到修護等,參與石油工業的重要經歷 與專業。

8

高雄煉油總廠,《廠史》,頁 165。

9

李達海口述,鄧潔華整理,《石油一生:李達海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1995),頁 63。

10

老君廟,源於昭和 13 年(1938)資源委員會在重慶設「甘肅油礦局籌備處」,開發玉門第一口油井;民國 35 年(1946) 改稱中國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先後投入開發老君廟等六個油田,可謂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11

日本占據中國東北期間,曾建大連、錦西等數座煉油廠及錦州合成燃料廠、四平煤氫化廠、永吉煤低溫乾餾及合成甲 醇廠等。戰後中油公司接收部分設備成立東北煉油廠,總廠設於錦西,轄錦州、四平、永吉等三分廠(參考自中國石 油公司慶祝四十週年紀念專輯出版委員會,《四十年來之中國石油公司》,頁 3-4)。

195


196

11 卷 | 第 2 期

賈席琛與曾任高雄煉油廠廠長的李達海素有淵源,兩人為西南聯大化學系同學,民 國 30 年(1941)畢業後,一同任職蘭州製藥廠。報到後兩人被分發至製藥部門,當時廠 房雖已建好,但設備短缺,只能以土法熬製甘草膏、當歸膏之類成藥,維持生產。為生 產精品藥,李、賈試製過錳酸鉀,因無二氧化碳發生器,他們輪流用嘴吹玻璃管供應二 氧化碳,12 當時物力維艱,可見一斑。 民國 31 年(1942)兩人離開藥廠,轉往玉門老君廟甘肅油礦局。曾任《拾穗》雜誌 編輯的馮宗道,在其回憶文章〈為探石油出窮塞,燕支山下屢經年──玉門油礦憶往〉 一文描述: 我於 1943 年 10 月底到玉門老君廟甘肅油礦局的煉廠報到之後,……三天 之後便正式參加了河東煉廠的值班工作。……負責煉油部門的主管是龍顯烈, 四川人,由重慶的動力油料廠調來,是金開英先生的得力部下之一,他屬下有 東、西兩廠的主管;東廠是賈席琛,西廠是李達海。13 馮文也提到兩人經歷及與他們的相處經驗: 他們倆畢業於西南聯大化學系,曾在蘭州製藥廠任實習員,後來因同屬化 工系畢業校友已到玉門煉廠工作的江齊恩介紹,而轉入甘肅油礦局。賈、李兩 位都是東北人。賈為人忠厚謹慎,做事勤快負責,他個子較矮但體格結實,是 足球健將。李具有東北人粗壯的個子,不喜運動。他腦筋快,記憶力強,反應 敏捷。我進煉廠以後,追隨他們兩位學習,受教最多也相知甚深。14 戰後,賈席琛至位於錦西的東北煉油廠,擔任煉務組代組長。15 李達海則於民國 35 年(1946)奉命接收六燃高雄廠。16 民國 38 年(1949),國民政府撤退臺灣,因時局

12

馬鎮,〈李達海—台灣現代化煉油工業的開拓者(上)〉,《石油與裝備》。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7 月 8 日。網址: http://www.shiyouyuzhuangbei.com/cn/OilMan/2016/0809/1888.html。

13

馮宗道,〈為探石油出窮塞,燕支山下屢經年──玉門油礦憶往〉,析世鑒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7 月 2 日。網址: https://blog.boxun.com/hero/xsj7/2_8.shtml。

14

同上註。

15

侯陞科,〈大陸時期中油公司及同仁簡要概述〉,收於中油人回憶文集編輯委員會,《中油人回憶文集(一)》(臺北: 中華民國石油事業退休人員協會,2004),頁 91。

16

李達海,《石油一生:李達海回憶錄》,頁 320。


顛沛人生.堅毅身影──記高雄煉油廠的兩幅浮雕

不穩,中油公司由上海遷至臺北。17 此時,賈席琛亦離開東北煉油廠來臺,並加入高雄 煉油廠復建行列。先後來臺的李、賈兩人再次相聚,日後也成為高雄煉油廠復建階段 的戰友。 前述金開英、江齊恩及馮宗道、李達海、賈席琛等人,皆出身甘肅油礦局,李熊標、 胡肄鍵及趙榮澄等,則為中油公司第一批在上海招考的甲種實習員。他們在日後的中油 公司及高雄煉油廠發展,均扮演重要角色。 金開英戰後代表政府接收日本在臺煉油設備,曾任中油公司總經理。亦為接收成員 的李達海,曾任高雄煉油廠廠長,中油公司總經理、董事長,並於民國 74 年(1985)接 任經濟部長。李熊標亦為接收成員之一,曾任高雄煉油廠廠長及改制後的總廠長。江、 馮、賈等人,在高雄煉油廠復建及穩定發展階段,也都成為當時的主力幹部。18 民國 33 年(1944)大陸國民政府年度工作計畫中,資源委員會設置有大學獎學金辦 法,金開英曾函有關聯合國獎學金中國石油公司保送名額,計三名,賈席琛為其一(另 為虞德麟、靳叔彥)。19 戰後,高雄煉油廠積極復建,民國 39 年(1950),賈席琛與董 世芬、李達海、馮宗道等人,參與修復日治時期未完成的熱裂工場。20 民國 42 年(1953), 高雄煉油廠展開煉製設備全面更新及擴充計畫,規劃興建觸媒重組等工場,賈君在過程 中亦負有重任,時任副廠長的胡新南曾回憶: ……第一次出國是在民國 43 年 6 月 2 日,就是爲了辦理擴建工程設計新 的觸媒重組工廠,我是以代表廠方的駐廠工程師(resident engineer)身分出去 的。這次爲更新計畫設計建造工作的觸媒重組出國,我只帶賈席琛工程師一個 人同去。記得行前,同仁們還在第一招待所舉行簡單的「雞尾酒會」爲我們餞 行……21

17

中國石油公司慶祝四十週年紀念專輯出版委員會,《四十年來之中國石油公司》,頁 4。

18

高雄煉油廠廠史記載,江齊恩曾任儲運處組長,馮宗道曾任苓雅寮輸油站主管、製造組副組長、組長,賈席琛歷任 柏油工場主管、工程組副組長、組長及修建組副組長(參考自高雄煉油總廠,《廠史》,頁 48、164、211、226、 304、365-366)。

19

〈資源委員會設置大學獎金辦法暨徵用德國技術人員辦法等案〉 (1947), 《資源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3-010102-2364。

20

張明哲,〈促成高廠修護與擴建的重大人與事〉,收於廠史編輯委員會主編,《廠史文粹 第一集》(高雄:高雄煉 油總廠,1979),頁 560。

21

胡新南,〈留美與返國服務石油工業〉。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7 月 2 日。網址:https://blog.boxun.com/hero/2006/ xsj7/5_6.shtml。

197


198

11 卷 | 第 2 期

民國 52 年(1963),中油公司與美國海灣石油公司合資成立「中國海灣油品股份有 限公司(China Gulf Oil Company Limited)」,於高雄煉油廠設「中海潤滑油工場」。主 要設備由美國工程公司設計,附屬設備及工程建造則由「中國技術服務社」(簡稱中技 社)延聘臺灣技術人員擔任。22 民國 53 年(1964)4 月,賈席琛以技術專業借調中技社「中 海工程處」,協建潤滑油工場,時其身分為高雄煉油廠工程組組長。 以上事例,顯示了賈君的深獲重視。

伍、結論 動盪年代,造就了許多人的不一樣人生,賈、張二君的英年早逝,也讓兩人年輕時 一心想成就的石油事業,成為遺憾。但就在他們離去半世紀後的民國 104 年(2015), 曾經揉合著他們血與汗的高雄煉油廠,卻已走向關廠命運,等待重生。 生命會消逝,歷史會留下。高雄煉油廠因關廠衍生的文資議題,在喧騰一時後,已 告一段落。最終,除曾經流傳的油人故事外,似仍聚焦於建物設施。而是否還有一些能 印證高雄煉油廠歷史,卻為人們所忽略或隱藏於不同角落,等待被發現的各種事物?如 本文所述的浮雕銅像等。如有,這些尚待被發掘的人、事、物,所可能傳遞的精彩故事 與意涵,相信也都會是厚植高雄煉油廠文化底蘊的重要元素。 銅像主角對成立已超過七十年的中油公司而言,僅為萬千員工之一二,但解讀浮雕, 卻不只鮮活了中油人常掛嘴邊的「老君廟精神」,也見證當初那批來自甘肅油礦局,包 括胡新南、董世芬等在內的油人,是如何在戰後成為推動高雄煉油廠發展主力。與這有 關的一切,理所當然會是高雄煉油廠的一部分,如將之放諸高雄的工業發展歷史,相信 應也會有一定的位置。 浮雕所在的技術大樓及高雄煉油廠內多處建築設施,經高雄市政府多次評估、審查, 於民國 109 年(2020)6 月 19 日審議,通過「古蹟」、「歷史建築」之指定及登錄,理 由之一為「原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高雄煉油廠)為日本二戰時期於台灣所設立的重要

22

高雄煉油總廠,《廠史》,頁 232。


顛沛人生.堅毅身影──記高雄煉油廠的兩幅浮雕

戰時產業設施,其見證台灣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演變,屬重要工業遺產場域。」23 隱於技術大樓內的賈、張銅像,完成至今已超過五十年,他們不但象徵戰後政權轉 移,某種程度也顯現中油公司自草創以來的時代精神。浮雕創作之初或僅為單純紀念, 但對被譽為臺灣石化原鄉的高雄煉油廠而言,其背後實有著如董世芬在描述賈席琛時所 言,從老君廟、錦西到高雄,一脈而嚴肅的傳承意義。尤其技術大樓入口處,復有蔣經 國先生題字,亦被列為「歷史建築」的賓、俞紀念碑,24 此三者所自然形成的文化氛圍, 適足輝映出那段已被中油公司載入史冊的產業歷史,也可為文化主管機關的登錄理由「見 證台灣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演變」作註腳。 技術大樓為高雄煉油廠重要建築,幾十年來,在此出入者不知凡幾,但壁上浮雕卻 鮮有人注意。記錄浮雕,緣於幾年前調查高雄煉油廠文化資產時,發現技術大樓這兩幅 顏色略暗,看起來頗具歷史感的銅像。當時也不知其為何人,復因銘文字跡模糊,一度 亦認為係紀念賓、俞兩人,直到自朋友處輾轉取得文字內容,方知其為賈席琛與張正炫。 浮世如煙,塵埃落定,歷經顛沛的賈、張二君,早已離去,但雕像的堅毅神情,卻 成不朽。寫成本文,除免銅像再被誤認及使觀者能略知人物春秋外,當然希望在為銅像 正名之餘,亦能收磚玉之效,並期能與識者共為鷺鷥飛翔與落霞映照的高雄煉油廠,25 留 下片語隻字,此亦為本文之初衷。 賈席琛浮雕銘文內容如下: 賈席琛兄的一生,就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縮影,從老君廟,錦西至高雄,自 原始甑爐,以至現代的媒劑設備,由值班操作,維護保養以至工程設計,這期 間的每個崗位,每一份工作,都揉合著席琛兄的血與汗!

23

民國 109 年(2020)6 月 19 日,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審議高雄煉油廠文化資產,共指認一處古蹟,40 處歷史建築,編 號 A03「技術大樓」,為歷史建築之一。參考自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審議案二:『原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高雄煉 油廠)』登錄歷史建築案」,〈高雄市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審議會 109 年度第 6 次會議紀錄〉(2020 年 7 月 21 日公告),高雄文化資產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7 月 31 日。網址:https://heritage.khcc.gov.tw/ NewsDetailC100.aspx?Cond=e076a50d-51ef-41e3-b4c5-199fc89dea65。

24

「賓俞紀念碑」,係為紀念賓果廠長及俞慶仁主任而建,為高雄煉油廠首座紀念碑及重要精神象徵。賓、俞兩人於民 國 39 年(1950)5 月 5 日,因研發 80 號汽油,不幸因爆炸雙雙殉職,當時除由蔣中正總統頒發褒揚令外,中油公司 亦立碑紀念。原碑建於民國 40 年(1951),民國 70 年(1981)改建時,由蔣經國先生題字「盡瘁流芳」。民國 109 年(2020)6 月 19 日經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審議登錄為「歷史建築」,編號 O07(資料來源同上註)。

25

關廠後,工場不再操作,少了人煙及機器運轉聲的高雄煉油廠,黃昏時常可見落霞與鷺鷥齊飛畫面,對照已漸成歷史 場景的廠區,似有幾分悲涼。

199


200

11 卷 | 第 2 期

席琛兄以一種近乎宗教熱誠的信心和毅力,從事任何交付他的工作,再用 他那特有的親切平和工作態度影響他的朋友,他沉默地獻出一切,卻一無所取, 直到他突然倒下來,我們才知道他的健康在長期透支中,早已斷喪,我們體會 到,失去了他,我們是多麼徬徨! 在席琛兄面前,我們是渺小的,也就因為這樣,我們更應該加倍努力,彌 補這份空隙。 董世芬 撰 唐愓良 書

圖 5 賈席琛的浮雕上「董世芬撰 唐愓良書」(作者拍攝)

張正炫浮雕銘文內容如下: 張正炫兄活了不到四十年,他並沒有留下轟烈的事蹟,也沒有寫下偉大的 詩篇;在他短暫的生命中,他只是平淡冲模,一分一秒,一點一滴地站在自己 的崗位上,埋頭於自己的崗位上,他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生活,在這方面他是成 功了,他工作的目標是一個光彩燦爛的石油工業,可惜他只走了一半,便倒下 來了。 我們立此浮雕,紀念這位戰友,也作為我們的誓約,正炫兄傳過來的火炬,


顛沛人生.堅毅身影──記高雄煉油廠的兩幅浮雕

必將在我們手中加速前進。 董世芬 撰 趙榮澄 書 書寫銘文的唐愓良與趙榮澄,於賈、張二君在職期間,皆曾共事。民國 44 年(1955) 起,趙榮澄與張君為工程組同事。趙於民國 35 年(1946),由時任中油公司協理的金開 英先生及廠長賓果先生面試,進入高雄煉油廠,民國 54 年(1965)離職,赴臺大任教。 為賈君書寫的唐愓良,民國 39 年(1950)加入由李達海主持,原隸煉務組的新部門 「工作室」,參與高雄煉油廠復建階段的煉製設備改善、修護、保養工作,後「工作室」 因業務所需,易名「修護部份」。賈君於民國 44-49 年(1955-1960)以修建組副組長身 分兼「修護部份」主管,與唐有主管、部屬關係。唐於民國 49 年出任由「修護部份」分 出之轉動機械課課長。民國 57-63 年(1968-1974),唐分別出任材料課代課長、課長及 器材籌劃課課長等職。 撰文的董世芬,民國 28 年(1939)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化工系。民國 30 年(1941), 任甘肅油礦局技術員、副工程師。民國 34 年(1945)赴美,翌年回國,任中油公司工程 師。民國 37 年(1948)任高雄煉油廠煉務組長,民國 44 年升任副廠長。民國 50-61 年 (1961-1972)任高雄煉油廠廠長,後奉調為中化公司總經理。

201


202

11 卷 | 第 2 期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 三代一世紀 撰文╱日本東京農業大學農學士 陳水能 中國文化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畢業 陳明發

壹、第一代及第二代

1

一、1918 年生於日據時代橋仔頭製糖所 荷式洋館旁的小日式房屋 「臺灣」被葡萄牙人以「福爾摩沙」(美麗島嶼)稱呼,主要是四面環海氣候宜然, 尤其中央山脈各林地的「檜木、樟木」等木材資源,又因氣候宜栽種甘蔗生產「蔗糖」。 臺灣因《馬關條約》而割讓日本帝國,淪為殖民地時代時,日人原有長居久留並規劃 臺灣為日本殖民地之計,因此日人對臺灣資源之調查甚為深入,糖、米、樟腦及檜木 是為日人劫取之重要資源。經其勘查,選定橋仔頭(舊稱店仔口)設立臺灣第一座新 式製糖所。 當時臺灣居民皆務農為生,農暇時以打零工為生計,在橋仔頭設立臺灣第一座製 糖所,是臺灣工業化大新聞,在應可找到工作機會之下,父親陳再居(日文發音小名 陳乞〔キラ桑〕,第一代)原係右昌人,12 歲時與其父遷移橋仔頭尋找就業工作機會, 當初父親與祖父租屋於橋仔頭媽祖廟旁,因父親年幼失母致養成幼時即有自立刻苦習 性,隨父遷居橋仔頭後,因臺灣第一座製糖所之興建,建廠工人及外籍英國技師出入 橋仔頭地區頻繁,在找無工作機會之前,僅能到建廠工地做做賣零食小生意,就在此 環境下時遇建廠英籍技師,見其忠厚老實,便請其為人力擔挑行李,由工地到火車站 之工作。2 也是因緣,在有次為建廠工地的英籍技師人力擔運行李由工作時,偶被日本當地

投稿日期:2021 年 3 月 30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9 月 3 日 1

第一節「第一代及第二代」撰文者為陳水能,以陳水能角度敘寫;圖片提供為陳水能,於 2002 年 11 月 23 日完稿。

2

每次挑運行李給工資日幣 5 角大頭銀,當時 2 個 5 角大頭銀可買一隻小豬仔來養。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

製糖會社來橋仔頭設立第一座製糖所的支 配人(社長)山本悌二郎先生發現並詢知 (調查)父親做事認真為人忠厚老實,隨 即引入製糖所工作為其私人荷式洋館 3 公 役工作。 父親就因有穩定的工作而安居下來,4 據母親說後來父親因反應敏捷,工作勤快 又能餐飲料理,且支配人(社長)山本悌 二郎先生一定要父親親自為其三餐料理,5 於是囑為其身邊照料生活飲食起居及雜務

圖 1-1 父親任職製糖所為支配人(社長)山本悌二郎先生 私人公役工作與同仁合照於辦公所前,後排右第三 位為家父

工作,6 因這樣的關係,支配人(社長)希望父親能住其公舍旁以就近服務他,於是我們 一家搬到會社內山本先生的荷式洋館旁的小日式房屋居住。7 大正 7 年(1918)8 月 14 日我就在此屋出生並長大。 我有一位姊姊及哥哥,但在我出生前哥哥已去世了,僅有姊姊而已,到現在想起來 是很痛心的事,因當時殖民地時代幾無醫 療,8 後來母親又生妹妹,一家五個人就在 此屋生活。小時候時常隨著父親及山本先 生的幾位女侍在山本先生的荷式洋館公舍 生活,當時父親上班,製糖所工人又多, 人來人往下,母親就在小日式房屋宿舍做 起小生意填補家用。山本先生後來將日本 的妻子帶到臺灣同住,但因無後嗣,幾乎 視我如子,我就在這無憂無慮的環境下長

圖 1-2 仕隆公學校小學二年級全班合照,第二排第一位為本人

3

其辦公及住宿公舍就是現在的廠長辦公室。

4

據母親說當時的月薪是日幣 60 圓。

5

據說是喜歡父親烹調的洋式餐點、日式天婦羅、白蘿蔔海帶黑輪蒟蒻湯及炒飯等料理。

6

當初山本悌二郎先生無家室,是隻身來臺。

7

臺灣光復後該屋被拆除,現已不存在。

8

聽說哥哥剛滿週歲就因發高燒下痢而去世。

203


204

11 卷 | 第 2 期

大,8 歲時就當地的仕隆公學校讀書。當時臺灣小孩的學校分為公學校及小學校,臺灣 人規定都讀公學校,即仕隆公學校(為今仕隆國小)。

二、渡日讀書及生活 在仕隆公學校唸二年級時,山本先生接任日本政府內閣農林大臣任務,因這次日本 內閣是由政友會接任,他是政友會成員之一,所以必須回日本接任農林大臣而辭去支配 人職務,在回日本時又囑父親一起到日本為其工作。父親同意後亦隨山本先生辭去製糖 會社工作。9 我們一家於昭和 2 年(1927)12 月從高雄港坐日本商船「日光丸」到橫濱。 這是我第一次坐船,興奮中離開高雄港,但因出海後風浪很大,船航不穩使我無法忍受, 直吵著要回家,直到晚上疲倦才入睡。第二天習慣後才覺輕鬆,反而到橫濱港時又不想 下船。 初到日本東京都目黑區五本木看到山本先生的住宅像一個公園,約幾十公頃的庭園 有日本式房子、洋式房子等等,屋與屋之間都以走廊連起來並僱很多佣人,有書生女中 雜役及園丁等十幾人,山本先生給我們一家人住在大宅院內另外一間日式房子,雖然已 舊,但為二層樓,那時妹妹還沒出生,一家人僅有四個人都住在一樓而已。

圖 1-3 日本東京都目黑區五本木山本先生的住宅前,右三為陳再居與山本先生(中坐者)的隨從侍衛合照。右為局部放大

9

當時已服務約二十五年,約領了日幣 5,000 圓離退金。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

圖 1-4 山本先生讓我們一家人住在大宅院內另外一間日式 房子。當時的全家合照,左為本人,右為家父陳再 居,右二為母親,右三為李清標,左二為姊姊

圖 1-5 山本先生的臺灣義女蔣愛小姐來到我們一家的日式 房子住時,所拍的合照。左一為姊姊、左二為本人、 右一為小姐、右二為家母(照片為陳家所有)

我的姊姊多我五歲,已讀東京高女, 那時與母親同鄉 10 出生的男子──在東京 讀早稻田理工機械科李清標先生訂婚,所 以他時常來訪過夜,剛好二樓可做他的房 間。我們住的地方(即山本先生的住宅) 位置還是都市的郊外,所以很安靜,尤其 庭園種很多樹木,剛好前面有竹林園,後 面庭園外剛好有一棟民間的神社,到了晚 上極靜,使我害怕無法獨住。 從此我轉入較近的油面尋常小學校二

圖 1-6 東京目黑區油面尋常小學校三年級全班合照,前第 二排右第二位為本人

年讀書,剛好日語已通。全校只有我一個臺灣學生,但老師與同學們對我都沒什麼偏見, 所以到學校也覺得很輕鬆。 小學六年級畢業後,昭和 6 年(1931)4 月再考進涉谷區的明治學院中學部。我們 一家移住日本已過五年了,但母親還不太習慣日本的生活,常常回臺灣。姊姊在高女畢 業後與義兄(李清標)回臺灣結婚,因姐夫畢業後就職於日本橫須賀之民營造船會社,

10

高雄桃子園──桃子園是臺灣高雄市的一個區域,範圍包括今日左營區的左營港南岸、壽山北側平地;以及鼓山區的壽 山西半部面海部分(桃源里);與竹子腳、內惟、前峰尾、哨船頭等地相鄰。

205


206

11 卷 | 第 2 期

所以他們又回到日本浦賀住。山本先生 擔任農林大臣已四年多後卸任,他在這 幾年間因資產管理不當被迫破產,已做 擔保的現住房地產都被抵押沒收,所以 現有的僱用人員都被解僱,我的父親也 不例外,因此不得不回臺灣,剩我一人 為讀書而留下來住在浦賀的姊夫家裡。 因浦賀在東京都外,所以每天要坐一個 小時的電車才能到學校。

圖 1-7 東京目黑區油面尋常小學校畢業全班合照,前第二排 右第一位為本人

圖 1-8、1-9 陳水能唸東京油面小學校畢業照

圖 1-10 赴東京目黑唸油面尋常小學校後,次年回臺全家合照

三、回臺灣讀書及其生活 父親回臺灣以後暫時沒工作,就回到故鄉右昌的祖家,但不到一年我回臺灣時, 已搬到橋仔頭在街內租房子住了。當時,臺灣製糖會社主事是日本的筧干城夫先生, 他是山本先生的日籍義子,所以很了解我父親的事,就馬上再採用父親做辦公廳的 什役,從此回復安定的生活並定居橋仔頭。過了不久我家就在橋仔頭路(現在的橋 南路)上蓋了一棟三間店面的平房,從此我家就有自己的房子。同時我母親也正式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

在此開店做小生意,幫助一家人的 生活。 當時我還在日本讀中學,因住 在姊夫家裡通學不方便,所以在學 校附近租房間獨居生活。昭和 7 年 (1932)4 月 決 定 回 臺 灣 轉 入 臺 南 第二中學校(現為臺南一中)。11 當 時還從橋仔頭坐一小時的火車到臺 南通學。日據時代讀中學就有軍訓 教練的科目,每週就有當兵一樣的

圖 1-11 唸臺南第二中學校時,因日據時代讀中學就有軍訓教練的 科目,每週就有當兵一樣的課程,訓練兵役,要帶綁腿 並持槍演習

課程,訓練兵役,要帶綁腿並持槍 演習。這就是日本軍國時代的現象。 另外學校每年辦一次全校馬拉松比賽,從學校往返安平,想不到我跑全校第一 名,以後都當學校的選手參加比賽,因此對各種陸上競技都有興趣,而參加活動。我 也參加音樂活動,就是口琴演奏,有次臺南放送局請我們口琴組去演奏給收音機的聽 眾聽。

圖 1-12 陳水能回臺唸臺南 第二中學校學生照

圖 1-13 臺 南 第 二 中 學 校 參加馬拉松接力 賽奪魁

圖 1-14 臺南第二中學校每年辦一次全校馬拉松比賽,從 學校往返安平,想不到我跑全校第一名(第一排 左二)

11 因日據時代一中為日人就讀,二中為本地人就讀,皆是州立的學校。

207


208

11 卷 | 第 2 期

圖 1-15 臺南放送局請我們口琴組去演奏給收音機的聽 眾聽

圖 1-16 全體組員合照,前排右第二位為本人

轉到臺南第二中學校上學,每天要坐火車通學,在橋仔頭站裡早上都是學生,有 的向北,有的向南,也包括糖廠中的日本人學生。因為我比較客氣溫和,有好多朋友, 所以有人看我不順眼。有一次有位學長就在火車站突然走過來打我,因為他比我年紀 大,我也比不上他,所以不理他的欺負就走了。 臺南讀書的時間很快地過去,快畢業了,但讀書成績不理想。因為從小讀的學校 就有四處,轉學兩次無法穩定讀書。中學畢業後想考大學,但臺灣學校不多而且都是 公立,所以決定先考臺北商業專門學校,但無法考進,就再到日本考日本私立東京農 業大學專門部。農學科合格後,決 定入學,再度到日本讀書。該校注 重實習所以有好多農場,如在各別 縣及北海道等地區,為學生實習得 各種農業技術及方法,所以我們每 週到農場實習,能很快學習到各種 栽培技術及方法。 重回東京,我在學校附近租房 間 獨 住。 該 大 學 位 於 澀 谷 車 站 附 近,但我畢業後已轉移到世田谷區

圖 1-17、1-18 於日本唸東京農大時的照片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

郊外,因該地以前是農場,較宏大環境又好。我在學的時候參加曲棍球隊及陸上競 技隊,每次休假都到鄉下集中訓練提高動作及技巧來對外比賽。當地各大學都會參 加從東京跑到箱根往返路線分段接力賽跑,我負責跑其中之一段,其距離都一萬公 尺以上,於是我在曲棍球校隊外,又加入東京箱根驛傳馬拉松接力校隊,而且每年 參加這種東京各大學辦的馬拉松接力賽,當時箱根驛傳是東京各大學熱門的競技活 動。在日本求學的日子就這樣,很快於昭和 14 年(1939)4 月畢業,回到臺灣的故 鄉(橋仔頭)。

圖 1-19 我在東京農業大學時參加曲棍球校隊,站立第二 排右第四位為本人

圖 1-20 東京農業大學畢業,前排左一為本人

圖 1-21 東京農大曲棍球校隊,前二排第五位為本人

圖 1-22 陳水能唸東京農大參加東京箱根驛傳馬拉松接力 校隊

209


210

11 卷 | 第 2 期

圖 1-23、1-24 參加箱根驛傳【駅伝競走】21.4K 馬拉松時的老照片 說明:照片亦分享於箱根驛傳馬拉松接力有關資料網頁:https://running.biji.co/index.php?q=review&act=detail&id=324 20&subtitle=【駅伝競走】陳水能── 1938 箱根驛傳八區登場

四、再回臺灣就職經過 學生時代很快就過去了,昭和 14 年 (1939)4 月 回 臺 灣 故 鄉( 橋 仔 頭 )。 因日據時代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每年 4 月徵選職員(大學畢業者),其人數約 40 多人,包括事務、農務、工務等,在 小港(後壁林)製糖所經過一年集中訓 練後才會認定為正式職員並分派到臺糖 各製糖所服務。我就是昭和 14 年入社的 職員之一。

圖 1-25 我在小港(後壁林)製糖所一年集中訓練,學員 於日式單生宿舍前合照。右第三位為本人

實習後我被派到東港製糖所(現改為 南州)工作,初任農場分擔員,當時不到兩個月該鄉舉辦馬拉松比賽,自南洲到東港往 回,想不到我們糖廠又跑第一名。任農場分單員約半年後再調到較遠的枋寮大響營農場, 這個農場共有三千多公頃,分四區管理,派我擔任第一區的主任,負責最靠近山邊的一 區域。在此工作了三年後,大東亞戰爭發生,日本占領爪哇時要接收當地的製糖所,我 們製糖會社人員就被選派去接收工作。 我們於昭和 18 年(1943)6 月從高雄港坐貨輪,出海就遇到颱風,臨時轉航香港避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

風後才直航到爪哇,我們都坐在船底,像球一樣轉來轉去才到香港。過一天就直航爪哇 的 Surabaya(今泗水),因日本占領後各地的糖廠都關閉,我們到了以後被派到各所接 收後推動重新開工。當時我被派接收 Patey 州 Kebumen(巴布棉)製糖所,我一個人到 該製糖所接收後,馬上指示開工,並進行製糖。那時候糖廠裡還有幾個荷蘭人住在廠區 附近,但他們都不願見面,都是原有印尼的員工來操作(復工)。 因戰爭後缺少糧食,當時是米比糖較重要,政府認為應全面推廣種稻,所以當時的 日本臨時政府政策派我們技術人員到各縣推廣增產糧食工作。從此我就到縣政府工作, 每天與縣長坐車到各地方農村,巡視並推動種稻。當時剛戰爭後的農田都是空地,尤其 印尼人是男性不做勞務,在家看小孩兼做生意,女性來做家外勞務工作,所以好多耕地 都是空的。就這樣為當地人推行糧食增產工作不久,日本戰敗並向聯合國投降,我被迫 收容。我們不是軍人,是一般人的身分且是臺灣人,所以我就跑到當地華人同鄉會暫住, 待機會回臺灣。 我先被送到 Jakarta(雅加達)待機,坐貨輪到新加坡的英軍俘虜集中營。這個地方 叫做浪滔沙,是一處山上的露營地,離鄉村較遠,因英軍也不給我們糧食吃,一天只配 一個麵包,我們就想辦法在附近的空地種番薯,吃其葉仔來充饑。在這裡經過一個多月 的生活,因我們原來是屬於一般人(非軍隊),剛好有航線的船就送我們從新加坡坐日 本的貨輪回國。當時是剛好颱風季節,照樣坐在船底,三天後靠近香港時又遇到颱風, 在港口避風過一晚上後再開到臺灣。這艘貨輪因不靠高雄,通過臺灣海峽直到基隆港才 下船,回到已光復的臺灣故鄉。 我在基隆火車站坐夜行班車,到隔日早上才回到橋頭,回到家。因這次回家無法預 先通知,且我已數年無法與家裡通信,家裡的人看到我突然回來都驚動而歡喜。日本戰 敗投降休戰(也就是二次戰結束時)那段時間,臺灣還很亂,尚無法安定下來,這段時 間都在家裡休息。

五、光復後復職經過 臺灣由蔣介石來統治後,很多中國大陸人遷居臺灣,並接受政府及民營事業。臺糖 也是一樣由他們來接管後,當初都是他們占高級地位,並將日據時代臺糖名稱改為台灣 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各地製糖所也改為糖廠。我復職當初各廠的廠長以及課長等幹部都

211


212

11 卷 | 第 2 期

圖 1-26 1946 年 7 月在橋仔頭糖廠派任於牛埔農場主任時的國慶運 圖 1-27 牛埔農場主任時照片 動會合照,前排右第四位為本人

是中國大陸人。 我復職之後,民國 35 年(1946)7 月被派任為橋仔頭糖廠牛埔農場主任,負責栽 培甘蔗、生產製糖原料。當時初任的外省人主管,都不懂甘蔗栽培,僅懂管理方面, 但對我們這些部下都很合作。這種人事起用方式不久就有了改變,幾年以後只有公學 校學歷的臺灣人也被起用擔任廠長。 我在橋仔頭糖廠服務一個多月後,因公司的人事關係,被調到臺南縣善化糖廠任 農場股長,當時我父親已退休。該廠的農場都在臺南城市的周圍,如善化、永康、新化、 那拔林、新市等鄉鎮附近,共三千多公頃,但不太集中,所以要巡視農場時,都要利 用糖廠的鐵路設施坐摩托車巡現場。如果沒有鐵路就利用自己的車到處巡視,認知農 場的耕作情形以利用改善。 我服務台糖公司,包括日據時代已十一年多了,都不在故鄉服務,想回到故鄉橋頭, 剛好有機會於民國 39 年(1950)7 月准我回到橋頭糖廠,擔任水利股長,負責農場水利 設施工程來灌溉排水等工作。因農場灌溉之自設水源不敷應用,尚要利用水利會之水源, 所以與水利會有密接的關係。當時我也代表糖廠參與水利委員會的委員,來促進甘蔗水 源之應用,就這樣在橋頭糖廠繼續服務也過十一年了。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

圖 1-28 當時都要用糖廠的鐵路設施坐摩托車巡 視現場,右為本人

圖 1-29、1-30 回台糖廠任農場主任時,會親自開耕耘機及鐵道摩 托卡車巡視農場

六、參加國際勞工會議經過 民國 50 年(1961)我們是聯合國會員,當年 12 月於瑞士要開國際勞工第四屆種植 委員會會議,政府通知台糖公司要派勞方人員代表我國參加會議。當時政府已派本公司 協理鄭天錫先生以雇主(資方)代表參加,因此勞(工)方代表由他指派。那時我兼任 橋仔頭糖廠產業工會理事,他推選我為勞工代表去參加這次會議,本人非常感動而緊張。 但十年後我國因內戰的關係脫離聯合國(我國在 1971 年退出聯合國),就停止參加,真 想不到那是最後一次會議。 民國 50 年(1961)11 月 28 日我們 政府人員及各代表由臺灣出發,經香港 飛曼谷,再轉澳航客機經過新德里、克 拉蚩、開羅後到達羅馬。在羅馬第二次 轉機,但接不到往日內瓦的班機,因此 我們有機會拜訪當地的大使館,同時請 大使館人員按配給讓我們參觀當地的勝 地,幾天後,12 月 2 日再坐義大利航空 客機於當天到達瑞士日內瓦,經過四天 才到達目的地。當地的氣候很低,自熱

圖 1-31 1961 年 12 月我兼任橋仔頭糖廠產業工會理事,被 推選為勞工代表參加國際勞工第四屆種植委員會(前 排左第一位為本人)

213


214

11 卷 | 第 2 期

帶地到這裡感覺非常冷需要帶著外套。兩天後,12 月 4 日上午,本次的國際勞工會議就 開始了。 參加人員包括資方、勞方各會員代表、我國勞動局人員及觀察員等共 117 人,經過 開會典禮後,即開始分組討論會。接連 12 天的會直到 12 月 15 日才結束,縱使心身疲 勞,但重任完成精神卻也輕鬆多了。經過一天的休息後,我們勞方代表兩人於 12 月 17 日先離開日內瓦,再坐法航的班機到巴黎觀光,由當地大使館接待並預先安排旅程。另 外,還有一位當地的我國留學生林先生也來接待我們。經過兩天的遊覽後,12 月 19 日 再搭法航客機經過北極回臺灣。這班機由歐洲巴黎取道北極阿拉斯加,是到亞洲之最短 航線。12 於 12 月 20 日過境東京,到達東京有感於二十年來之舊地重遊,其感覺歡喜之心 情實無法形容。 這次到日本東京已於過去幼年時的東京完全不一樣的感覺,還好這裡有不少朋友, 東京友人帶我重遊,一週後回臺灣並繼續於橋頭廠服務。民國 56 年(1967)10 月公司 組織變更,橋頭糖廠改為高雄總廠,當時被調職於該總廠農技組服務。兩年後,於民國 58 年(1969)10 月申請退休,結束在臺灣糖業公司三十年之服務。13

貳、第三代

14

一、小時候的橋仔頭糖廠 民國 38 年(1949)出生的我搭上臺灣光復後的嬰兒潮列車,聽母親說第二次世界大 戰躲空襲警報的恐怖,與姊姊們逃難的痛苦是真難想像。我們這群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 沒歷經這場歷史大浩劫,我不曉得是可喜或可悲!不過小時候常聽母親講「吃苦才是享 福」,或許是指吃過苦的人才會惜福吧!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真的非常節省,與戰

12

就是法國巴黎經過西德漢堡後一直向東北,飛越北極到阿拉斯加的安卡拉治機場的航線。這段距離是 4,700 哩最長的, 從安卡拉治機場再飛第二段,距離 3,860 哩才到達日本羽田機場。

13

大事紀及陳家第一、二、三代個人簡歷可參閲附錄二。

14

第二節「第三代」撰文者為陳明發,以陳明發角度敘寫;圖片提供為陳明發。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

後的這群嬰兒差異很大,抗壓性可能比 較差。 我想我最幸運,出生後到我懂事 時,戰後的一切已復原,尤其生長在糖 廠世家,家又在糖廠前面,那時的橋仔 頭糖廠廠區林蔭密布,真是一個美麗、 完整社區,只記得每年冬天糖廠開工 時,製糖的糖蜜味及體會「會社的煙囪 圈,一圈黑黑黑」──因時常冒黑煙, 在外頭曬太陽的衣服會沾上黑煙灰。當

圖 2-1 橋頭糖廠旁糖廠路的陳家老厝(現已拆除重建),子孫 三代服務橋頭糖廠見證糖廠興衰

時廠區提供員工很多福利,如中山堂的 電影、到市區的交通車、員工游泳池, 甚至於員工福利社提供廉價的日用品及 公共澡堂、餐點部、冰品冷飲部……無 不羨煞糖廠外的橋頭人。 那個時代(民國 40 年)進入台糖 服務是人人第一希望的工作,父親又是 糖廠的員工,我們除沒住宿舍外,其他 廠內的福利措施無一不享,生長在這甜

圖 2-2 三代同堂全家合照

圖 2-3 陳明發幼時

蜜的橋仔頭糖廠環境旁是一福氣!糖廠的神社區(即現在的中山堂及網球場)是我小時 遊玩的地方,也是橋頭小孩常去的地方。

二、考進台糖小港糖廠 民國 63 年(1974)5 月,我 26 歲學校畢業,軍隊退役後那時正逢全球石油能源危機, 臺灣也不例外,我由學校系主任推薦到民營公司工作不到一個月,眼看臺灣經濟之不景 氣,同學們紛紛參加經濟部所屬機構委託青輔會甄選甲種實習員,我即離開民營公司參 加甄選。當時臺灣的失業潮造成很多民營公司相繼倒閉(不同於現在的廠移大陸、債留

215


216

11 卷 | 第 2 期

臺灣的倒閉),唯有軍公教單位被視為職場的避風港。 參加經濟部所屬機構委託的青輔會甄選考試者有萬人,如大學聯考一般公開筆試, 我也算幸運竟考上台糖(但我第一志願是中油),11 月到台糖公司面試,當時口試官是 公司工務處製糖組長唐志威先生,15 在口試中他知道我是橋頭人,但他要我到小港糖廠工 作,當時我也不知如何向其說明,我想要到橋頭糖廠工作的意願,只有無奈地接受,但 是現在想想也不錯,畢竟在小港糖廠的實習訓練令我成長。 我到小港糖廠從甲種實習員開始,報到後沒幾天糖廠就開始製糖,在學校學的單元 操作(unit operation)馬上派上用場。糖廠製糖工場真是一個傳統的化工廠,那時學化工 的我,在開工中將所學中之物體輸送、蒸發、結晶等單元操作,學以致用,非常投入於 在職實習(工場開工我即派為值班工程師)。半年的實習過程中,因製糖工場現場的老 師傅大部分是學徒出身,再加上有一些日本精神,我常常會遇到被歧視的挫折,再因那 時小港糖廠大學生沒幾個,受現場員工排斥,常是老師傅整人的對象。後來父親告訴我, 他在糖廠服務時也一樣,因光復後台糖公司由外省人接收,當時的課長及主管沒有臺灣 人,而接管的外省人皆是年輕小伙子(但都從大陸有名的大學畢業,學有專長),其領 導的臺灣人員工念大學者少,所以課長以下的臺灣人員工有小圈圈互相排斥,在領導統 御上必須花很多功夫去溝通。 但不管如何,在小港糖廠三年多工作的階段,令我體會與人相處及真正的製糖工場 生產管理的工作,尤其在我踏出社會的第一站中,遇到指導我的可敬長官如鄭籌副廠長、 蘇振元工廠主任、陳錫琪、蔣忠義兩位製糖股長、盧竹根、溫立旺檢驗課長,他們都是 臺灣人,16 直到現在他們許多統計管理的觀念還深植我腦中。 我在小港糖廠時製糖品質是全公司第一名,廠區的整潔及產糖率亦是第一,有很多 感性的故事,尤其巧合的是我住了將近三年的日式單身宿舍是我父親昭和 14 年(1939) 日治時代進入台糖甲種實習員在小港糖廠集訓一年的單身宿舍,而我到小港廠時沒單身 宿舍,是現在高雄糖廠管理課課長吳有德兄(當時他與我同時在小港製糖工場工作)借 我暫住。三年多的小港糖廠生活是甜蜜的,讓我體會人情溫暖,感謝吳有德兄!

15

我感覺他是一位很有學問及可尊敬的長官,後來他調到屏東總廠在總廠長任內提前退休。

16

後來這幾位長官分別接任廠長,但大部分皆已退休,唯蔣忠義先生調升任南州廠廠長。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

三、回歸橋仔頭 民國 67 年(1978)我調到高雄糖廠任製程工程師後,民國 69 年(1980)國際糖價 一直下跌,台糖不再風光。記得民國 74 年(1985)高雄糖廠王傳釗博士任廠長時,就有 土地利用轉型開發計劃,我被調到仁德糖廠擔任檢驗分析股長兩年七個月後,王傳釗廠 長又調我回橋頭的高雄糖廠,參與台糖公司土地開發處高雄育樂園工程處,負責開發企 劃工作,那時可以說是台糖公司朝休閒事業土地開發的多角企業轉型的第一個廠。王傳 釗廠長將東青埔農場污染的養豬畜殖場停閉,而籌建高雄育樂園,不料第三年因地目無 法變更,土地朝休閒事業的企業轉型開發就此停擺。 我又被調回工務部門任品管股長,那時(民國 81 年〔1992〕後)的台糖以因製造成 本太高無法在國際糖價上競爭,糖的生產幾乎只供內需,且當時公司要求各廠減產,並 提出員工憂患意識,要求員工第二職業專長訓練。高雄糖廠於民國 79 年(1990)首推出 土地開發企業轉型的第一批販厝銷售成功後,各廠相繼仿效。十多年來高雄廠一直朝營 建售屋的土地開發企業轉型,製糖事業一直朝減產及停產規劃。 民國 88 年(1999)2 月 6 日的下午我還在客戶服務課工作時,接到林鎮宏廠長的電 話,告訴我 5 點下班後到他辦公室,陪他走最後一程製糖工場及錄影。我很激動!因晚 上大約 10 點左右橋頭糖廠的甘蔗壓榨機真的就完成幾乎一世紀的製糖壓榨任務。製糖機 械大約運作了百年!和我家族三代一樣,在橋頭糖廠工作前後加起來的百年!當時我有

圖 2-4 陳明發(左 1)1999 年橋頭糖廠結束百年製糖與 同仁合影

圖 2-5 陳明發(左 1)1999 年橋頭糖廠結束百年製糖與同 仁合影

217


218

11 卷 | 第 2 期

感而發,一世紀來我們三代目睹、見證每年冬天開工製糖,春末完工的橋仔頭糖廠興衰, 糖廠之運轉與橋頭人息息相關,與我家族更密切。 民國 88 年(1999)2 月 8 日是橋頭糖廠最後一天製糖,也是製糖的最後一夜,我 們幾位課長(工場蔡文宏主任、運輸劉連輝課長、農場楊人慧課長等等)陪同林鎮宏 廠長走完製糖工場全場,一一與現場的操作員工握手後,黯然離去。不知林廠長是否 守夜陪同,直到製糖工場嘎嘎的壓榨機聲終止百年的製糖作業? 民國 88 年(1999)2 月橋頭糖廠結束製糖,我毅然於當年 7 月申請優惠離退。結 束了三代一世紀與糖廠生命共同體的生涯,「從煙銅會燻,做到煙銅不會燻」。 子孫三代自明治 34 年(1901)日人在橋仔頭興建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糖廠至民國 88 年(1999)橋頭糖廠結束製糖作業,皆服務過橋仔頭糖廠,也皆退休於橋仔頭糖廠, 見證橋仔頭糖廠的興衰。 企業之經營是由成長、興盛、衰退而淘汰之循環,足見一個事業之經營若不機動 的隨社會環境變遷與趨勢發展而快速調整、轉型是過不了三代。民國 80 年(1991)我 在高雄育樂園工程處時,與嚴式清組長合寫的〈高雄育樂園園區設施及經營管理規劃 報告〉中,於最後一頁「結語」,嚴式清組長寫了「育樂服務事業的開發如果能擺脫 公營事業法令規章束縛與消除被動的公務員心態,而以利潤中心的事業部型態經營, 台糖企業轉型必可帶來另一片燦爛藍天。」 十多年來高雄糖廠土地營建開發, 企業轉型到建屋販售,是否轉型成功? 民國 84 年(1995)我調任的台糖公司 土地開發處橋頭分處友薈高爾夫練習 場, 雖 然 目 前 還 在 運 作, 不 過 未 來 的 競爭力是如何? 民國 87 年(1998)我調到高雄廠 的營建開發橋頭分處,建屋販售而增設 的客戶服務課不到四年就被兼併已不復 存在。目前的高雄廠很多單位亦將因業

圖 2-6 高雄縣文化局舉辦了高雄糖廠百年慶,及鈴木藤三郎 建廠安置鎮廠的黑銅聖觀音節(圖中為台糖董事長余 政憲與楊秋興縣長及家父)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

務量而兼併收編。未來的土地開發休閒服務產業之轉行又是如何? 民國 88 年(1999)7 月我離開高雄廠,那年的 12 月,橋仔頭文史協會與高雄縣文 化局舉辦了高雄糖廠百年慶,在地方上引來了萬人的注意與關切,高雄橋仔頭糖廠未 來會是如何發展?會是以一個工業發展的重要遺址作為文化產業方式來開發?或是如 何?不管怎樣!糖廠的冰品部生意還是照樣興隆,週日改為載人的五分車照開。 服務台糖的二十五年工作生涯中我要記述的人、事、物及感謝的人很多,如早期 橋頭糖廠余昌悟廠長夫婦、楊錫才廠長夫婦、莊仁輝主任夫婦、李蘭嬌課長(後來他 們都分別任他廠廠長)、陳端五副廠長及後期的林鎮宏廠長夫婦等對我家族照顧,在 此僅以簡述,三代一世紀與橋仔頭糖廠,我們皆懷有感恩的心! 百年來,我家後面有糖廠,糖廠後面有小河(中崎溪),小河裡有小魚,魚兒水 中游(如今山河變色),百年老糖廠雖然不再製糖,製糖機器已腐銹,但建物遺址還 在,可喜的是一些老樹已成蔭。糖廠前橋南路的黃昏市場還是一樣繁榮,一樣的月光、 一樣的街道,糖廠前的橋南路孕育好多糖廠老故事(百年來在糖廠服務過的人很多皆 住在這兒,雖然大部分的前輩已逝),當然與糖廠共生的橋頭鄉各部落村莊也有很多 人文老故事,讓我及橋頭人及橋仔頭文史協會的先進前輩共同來記述吧。 尤其感恩的是創立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製糖所的山本悌二郎先生,真的影響 我家三代在教育上的轉型很大,尤其父親能在他那時期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影響到陳 家第四代教育的轉型。 民國 91 年(2002)10 月父親已是 85 歲高齡,他毅然獨自踏上曾是他第二故鄉 的日本,到山本悌二郎先生的故鄉佐渡島尋根,探索山本悌二郎先生銅像,終於找到 民國 48 年(1959)從橋仔頭糖廠遷移到日本的山本悌二郎先生銅像。唯一遺憾是找 不到山本先生的墓,這是他多年的心願,我很欽佩祖父及父親在台糖服務時對工作認 真負責投入的工作態度及耐勞的毅力,對長官同事有情有義、不爭不取、忠心愛國的 精神。

219


220

11 卷 | 第 2 期

參、尋找山本悌二郎先生銅像之行

17

創立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製糖所山本悌二郎先生之銅像,在光復前置於現在廠 長室洋樓的前面。據說終戰後日治時代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要求臺灣政府送回日本,長 年以來無法詳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始人山本悌二郎先生的銅像究竟在日本何處?這 次為了想確認銅像的位置,專程訪日前往他的故鄉──新潟縣佐渡島。 民國 91 年(2002)9 月到達日本東京,先與日治時代擔任取締役的筧干城夫先生次 男──筧干文夫先生,以電話聯絡確認銅像安置地點在佐渡島(山本先生的故鄉)。我

圖 3-1 山本悌二郎胸像於 1929 年在橋頭糖廠揭像

圖 3-2 山本悌二郎銅像落成典禮

從東京開自用車向北到達新潟港口,並與車輛一起乘渡船約兩個半小時到佐渡島南方港 口,上佐渡島之後,開自用車向北直到真野市。這裡有在島上二十二年之久的順德天皇 的遺跡,即真野御陵。 但直到這裡都沒有找到山本先生的銅像,我感到非常的不甘心,正洩氣準備打道回 府時,就在附近的神社外路邊的空地上,發現山本先生的銅像及石碑,偶然的發現讓我 感動不已!馬上拍照後還是得滿懷傷感地離開。 探索山本先生銅像是我多年來的心願,此行看到了山本先生的銅像,保存尚好,而

17

第三節「尋找山本悌二郎先生銅像之行」,口述及提供老照片為陳水能;記錄、整理為陳明發,以陳水能角度敘寫。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

且還列為地方傑出人物,感覺非常欣慰。我一家人能有今天,山本先生對於我們陳家有 莫大的恩情!

圖 3-3 山本悌二郎之墓(立者筧干城夫)

圖 3-5、3-6 2002 年陳水能於佐渡島與山本悌二郎銅像

圖 3-4 筧干城夫之子筧秀夫訪橋頭與父親及陳森溪先生合照

圖 3-7 山本悌二郎接日本內閣農林大 臣時,贈祖父之老照片

221


222

11 卷 | 第 2 期

附錄一/陳家三代大事紀 文:陳水能、陳明發

西元

陳家三代大事紀

臺灣第一座製糖廠──橋仔頭糖廠設立 ◆糖廠設立之初,首任社長鈴木藤三郎派山本悌二郎駐臺勘察 1901 年 ◆(第一代)陳再居為山本悌二郎荷式洋館公役(即現在的古蹟廠長室)工作,陳家一門移居洋 館旁日式小屋(目前已拆除) 1918 年

◆(第二代)陳水能在橋仔頭糖廠廠長室旁的小屋內出生 ◆山本先生無子嗣,對陳水能視如己出,開始接受日據教育

1927 年

◆山本先生回任日本內閣農林大臣(相當於農委會主委)陳家一門追隨遠渡日本為其工作

1931 年

◆山本卸任且因資產管理不當宣告破產,陳家被迫返臺 ◆陳再居再回到橋頭糖廠公役 ◆陳水能則留在日本讀中學,爾後轉學回臺就讀南二中

1939 年

◆陳水能之後又到日本就讀東京農業大學專門部農學科 ◆ 1939(民國 28)年陳水能回到臺灣故鄉橋頭,考取糖廠正式職員,派小港製糖所(糖廠)、 東港(南州)糖廠農場主任

1945 年

◆陳水能被派接收爪哇的製糖所,相當風光 ◆日本戰敗向聯合國投降,陳水能回到已光復的臺灣故鄉

1946 年

日治時代的臺灣製糖會社改為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水能在橋頭糖廠派任於牛埔農場主任,負責栽培甘蔗,農場生產管理 ◆陳再居自糖廠退休,陳水能調任善化糖廠農場股長

1949 年

◆(第三代)陳明發搭上臺灣光復後的嬰兒潮出生

1950 年

◆陳水能再度有機會回到橋頭糖廠擔任水利灌溉股長

1961 年

◆陳水能以臺灣勞工代表陪同台糖協理鄭天錫赴瑞士出席國際勞工第四屆種植委員會議

1967 年

◆台糖改組,橋頭糖廠改為高雄總廠

1969 年

◆陳水能調任總廠農技組服務,在台糖服務 30 年申請退休

1974 年

◆ 26 歲的陳明發參加青輔會甄選也因緣考上台糖,先從小港廠甲種實習開始

1978 年

◆陳明發如願調回高雄(橋頭)糖廠擔任製程工程師,當時總廠改名為高雄糖廠

1980 年

◆國際糖價直落,台糖不再風光

1985 年

◆陳明發調任仁德糖廠製糖工場任檢驗分析股長

1988 年

◆台糖就有土地轉型利用開發計畫台糖首推土地開發企業轉型,第一批販厝銷售成功 ◆陳明發調回高雄糖廠任土地開發高雄育樂園工程處任企劃管理師 ◆陳明發調回工務部任品管股長

1995 年

◆調土地開發橋頭分處友薈高爾夫練習場主任

1998 年

◆調營建開發橋頭分處任客戶服務課長

1999 年

橋仔頭糖廠結束製糖 ◆ 2 月 6 日下午 10 時橋仔頭糖廠製糖工場結束一世紀甘蔗壓榨及製糖作業,是製糖的最後一天, 也是最後一夜,糖廠的煙囪不再冒煙 ◆陳明發同年 7 月提出離退

資料來源:臺灣電視公司南部中心執行總監陳素鳳彙整自《糖金時代:橋仔頭影像記憶》一書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

26 歲學校畢業退役後即服務台糖公司前後二十五年,其中十七年的工作皆與製糖有 關。曾參與橋頭糖廠蒸發罐改長管型新建工程、電腦化煮糖系統、製糖報表及分糖系統 電腦化等作業;於服務其間調台糖公司土地開發處等單位參與橋頭糖廠土地開發工作, 經營並制度化土地開發處橋頭分處友薈高爾夫練習場之營運及執行並推動台糖公司橋頭 糖廠土地利用轉型為休閒產業不餘力。民國 88 年(1999)2 月橋頭糖廠結束製糖,亦於 當年 7 月隨申請優惠離退。子孫三代自明治 34 年(1901)日人在橋仔頭興建臺灣第一座 現代化糖廠至民國 88 年(1999)橋頭糖廠結束製糖作業,皆服務過橋仔頭糖廠也皆退休 於橋仔頭糖廠,見證橋仔頭糖廠的興衰。 企業之經營是有成長、興盛、衰退而淘汰之循環,足見一個事業之經營若不機動的 隨社會環境變遷與趨勢發展而快速調整轉型是過不了三代。 關於台糖公司多角化經營之轉型,橋仔頭糖廠起自於民國 77 年(1988)王傳釗廠長 的土地開發計劃,擬定興建高雄育樂園發展為觀光休閒產業,算是台糖公司首宗大型轉 型案(也算橋仔頭糖廠的第一轉型計畫),我個人亦參與其中。無奈因國營機構的運作 機制及效率問題而無法踏出橋仔頭糖廠土地開發的一大步,竟就此停擺!迄今橋仔頭糖 廠之轉型事業如何?成長又如何?由廠區的沒落及員工的認同感可知!!不予置評。

223


224

11 卷 | 第 2 期

附錄二/陳家三代小傳 文:陳水能、陳明發

第一代陳再居小傳 西元

事蹟

1888

出生

1900

由右昌遷居橋仔頭

1901-1902 1902

為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製糖所製糖所建廠荷人雜役 建屋定居橋仔頭

1903-1926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製糖所公役

1927-1932

任日本農林大臣山本悌二郎之私人管家

1933-1935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製糖所(日本最後一任社長筧干城夫)公役

1935-1976

退休後務農

1977

歿

第二代陳水能之學經歷簡表 在學或服務時段 1925 年 4 月 1926 年 12 月

學校或服務單位 仕隆公學校 轉入日本目黑區油面小學校

1931 年 4 月

東京明治學院中學部

1932 年 4 月

臺灣省立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

1936 年 4 月

考入東京農業大學專農部

1939 年 4 月

東京農業大學畢業回臺

1939 年 5 月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小港製糖所實習生

1940 年 4 月

派東港製糖所崁頂農場分擔員

1941 年 6 月

派枋寮大響營農場第一區主任

1943 年 6 月

派任爪哇事業部接任 Gondan-Weanagon 廠營運,並指導當地地方政府推行食糧增產

1946 年 8 月

復職歸建臺灣糖業公司橋頭糖廠牛埔農場主任

1947 年 7 月

轉任善化糖廠農場股長


陳家三代與橋仔頭糖廠──三代一世紀

(續上表)

在學或服務時段 1950 年 7 月 1961 年 12 月 1967 年 7 月

學校或服務單位 調橋頭糖廠水利灌溉股長 奉派代表中華民國參加瑞士國際勞工會議 轉任高雄總廠農技組技正

1969 年 10 月

申請退休,服務糖業計三十年

1971 年 10 月

轉入高雄加工區日商丸一工業公司總務課長

1973 年 11 月

轉入高雄加工區日商田島工業公司總經理

1985 年 7 月

正式退休

2001 年 2 月

進入佛門西藏密宗(葛瑪派)修行高雄三乘喜林苑會長

2001 年 3 月

辭西藏密宗(葛瑪派)高雄三乘喜林苑會長

第三代陳明發之個人簡歷 西元

事蹟

1949

生於高雄縣橋頭鄉

1972

中國文化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畢業

1974 年 10 月

通過經濟部委青輔會甄試考入經濟部所屬台糖公司

1974-1978

11 月 28 日起派小港糖廠任製程工程師

1978-1985

12 月 6 日起調高雄糖廠任製程工程師

1985-1988

12 月 16 日起調仁德糖廠任檢驗分析股長

1988-1992

6 月 16 日起調台糖公司土地開發處高雄育樂園任工程處企劃管理師

1992-1995

12 月 1 日起調高雄糖廠任品管股長

1995-1998

12 月 1 日起調台糖公司土地開發處橋頭分處友薈高爾夫練習場任管理中心主任

1998-1999

3 月 1 日起調台糖公司營建開發處高雄廠任客戶服務課長

1999

7 月 31 日申請離退

225


226

11 卷 | 第 2 期

高雄小故事

高雄車站: 黑暗期的柳暗花明 撰文/陳姍妮

鐵路地下化工程進行的那一段時期據說是高雄車站的交通黑暗期,也是個人人生的 黑暗期。幸福川北岸的三鳳宮、玉皇宮成了我的信仰中心,三不五時經過時,就雙手拜 拜,回想起曾經在廟裡抽到的籤詩。每天傍晚,幸福川沿途是日常乘涼交流聖地,輪椅 上的老者、移工看護們各自盤據一處,找伴閒話家常。 這條河川已經刻劃在當地人浮凸的血管上,橋上、兩岸、水面的綠意對居民來說, 只是司空見慣的景觀,對我而言,那是不可多得的幸福感,似乎是在提醒終日愁容滿面 的我,其實幸福即使沒有近在咫尺,也是指日可待的。說時遲,那時快,草藥的馨香味 從河畔的草藥鋪飄來,轉進立德街,粉圓、豆花店裝潢簡陋,仍然吸引川流不息的甜螞 蟻上門,不正是告訴我們,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建國三路上的中古機車行老闆不是在看電視,就是在玩自家的狗,終日沒看到有什 麼客人上門,但還是按部就班,把待售的機車挪進又挪出。對面的三鳳中街,主要是賣 南北貨,嘴饞的時候,就去嗑一碗湯圓,或是買一包餅乾、蒟蒻,實地感受一下旅遊業 是否蕭條。這是住在年貨大街附近才有的日常享受。 早上走去捷運高雄站搭車時,會看到高雄中學周邊的人行道長椅、教室大樓窗下, 遊民已經早早起身,收拾棉被,拿著畚箕和掃把,蹣跚地清掃落葉,以及昨晚不知名人 士狂歡,抑或狂悲過後的杯盤狼藉。興許是早起運動的民眾、雄中學生三三兩兩經過, 驚動了他們。 高雄車站前的客運站拆掉後,每每有路人問,要改去哪裡搭車?我想他們一定跟我 一樣很驚詫,鐵路地下化干客運站什麼事?但當我一年後經過這裡,看到嶄新、寬廣的 地下車站,以及眼見自立陸橋拆掉後馬路的平闊,我的質疑也地下化了。那座自立陸橋


高雄車站:黑暗期的柳暗花明

曾是我騎單車通勤的阻礙,如今前後站生活圈終於可望名正言順整合了。謹以此篇紀念 高雄車站周邊交通黑暗期的末期,展望未來之大港、三塊厝、幸福川的風情萬種。

本文榮獲「2019 年高雄小故事」第三級佳作

227


228

11 卷 | 第 2 期

高雄小故事

飛佇空中看火車 撰文/吳家銘

佇我細漢的時,是蹛佇「籬仔內」,倚二聖路佮凱旋路 hit-tah,1 邊仔就是「高雄機 廠」,「高雄機廠」是臺灣鐵路局用來修理火車的所在,原本是佇鹽埕埔的高雄港站, 1975 年才徙──來,彼陣,伊拄徙來無幾冬,不時攏有火車來來去去。阮兜的厝,是彼 的時代上濟人蹛──的四樓彼款的公寓,阮兜是佇三樓,窗仔向西爿,彼陣邊仔閣無起 遐濟的厝,外口雖罔看袂著北爿的「高雄機廠」,毋過看──出—去就是凱旋路,閣有 佮凱旋路平行的鐵枝路,不時攏看會著鐵枝路頂有火車經過。 「Khōng-lòng, khōng-lòng」2、「Khōng-lòng, khōng-lòng」,濟就是我細漢時,蹛佇 籬仔內遐,上 tsia̍ p3 聽著的聲,拄開始因為窗仔傷懸我看袂著,毋知影彼是啥?有一擺阿 母共我抱起來看,共我講彼就叫做火車,彼陣我才一、兩歲,啥物閣攏毋捌──咧,煞 顛倒知影彼是火車駛──過的聲。彼擺了後,便若聽著「Khōng-lòng, khōng-lòng」的聲, 我就會叫阿爸阿母,共我抱──起─來,予我會當看著火車,佇這个無幾秒的時間內底, 我就會使變做一隻足輕足輕的鳥仔,飛佇空中看火車,雖罔時間無偌長,毋過我就感覺 足心適、足歡喜!彼陣的情境,到今抑閣會記得。 我蹛佇「籬仔內」公寓的時間,無到五冬,就搬──走─矣,凱旋路的這條鐵枝路, 佇我捌代誌的時陣,就已經干焦咧載貨爾爾,所以火車的車班就無親像載人的遐 tsia̍ p, 幾若冬前,就完全攏無咧用──阿。毋過這站仔,顛倒因為欲起捷運,共這條鐵路改做

1

hit-tah:那邊。

2

Khōng-lòng, khōng-lòng:火車開在鐵軌上時,輪子和鐵軌接觸碰撞所發出的聲音。

3

tsia̍p:常常,很頻繁。


飛佇空中看火車

輕鐵,4 彼陣細漢看──著的鐵枝路,就會變做輕鐵的 C36 站,雖罔已經聽袂著「Khōnglòng, khōng-lòng」的聲,毋過看著這條鐵路閣活──過─來─矣,予我閣想起細漢時, 阿爸佮阿母抱我佇空中看火車的記持。

本文榮獲「2017 年高雄小故事」第二級佳作

4

輕鐵:捷運輕軌鐵道。

229


230

11 卷 | 第 2 期

高雄小故事

風華絕世的驛姑娘 撰文/黃山高

旗山糖廠為便利甘蔗原料與製糖運輸,籌設俗稱「五分仔」輕便鐵道網,1910 年在 旗山沿山腳朝北向通過練兵場(體育場)西南邊逐漸取彎弧往東,在中山南路交接處設 置「旗山車站」,即俗稱「鐵籠車仔」的台糖小火車站,在製糖全盛時期極風光。 全省車站大部分都是日本仿唐式造型,唯獨旗山「驛姑娘」是全臺獨一無二的哥德 式尖塔造型,有維多利亞式優雅外貌及哥德式斜頂木造八角形主體結構,在這片土地上 獨領風騷百餘年。 台糖小火車來往於旗山、九曲堂、鳳山和屏東之間,運送甘蔗並順便接駁旅客,在 交通不便的早期社會中,扮演極重要運輸角色,使旗山人與糖廠產生互惠互利關係。因 「鐵籠車仔」車速緩慢,車上也無廁所,有些人想尿會跳下車尿完再追上火車,成為乘 客不可抹滅的記憶。 公路運輸逐漸發達後,鐵道運輸漸趨沒落,終於 1983 年停駛,鐵軌隨之拆除,留下 孤立無援的「驛姑娘」,佇立風雨飄搖的歲月中,遭受日曬雨淋,無情地將其絕世風華 剝蝕殆盡,但它卻屹立不搖地矗立中山老街端點上,統領整條中山路老街,向過往行旅 嫵媚地訴說旗山老街的風土歷史。 旗山車站於「再現香蕉王國」全國文藝季時被聚焦,糖廠珍貴史料、蕉城滄桑史和 許多傳說故事,由耆老口中娓娓道來,在「驛姑娘」重展新姿後成為活生生教材,更成 了最佳施教場域。 文化部及高市府文化局規劃旗山車站及台糖文化園區,針對文史工作者、在地耆老 及糖廠員工進行訪談,尋查糖鐵車輛、修復編號 353 蒸汽機車頭吊運回旗山車站,重現 旗尾線當年風貌,並設置「旗山車站糖鐵故事館」,建構地方歷史背景,完整呈現真歷史、


風華絕世的驛姑娘

活文化,讓人了解臺灣糖業鐵道黃金年代,喚回許多人兒時記憶,以文化為基底的觀光 業注入商機。 旗山車站糖鐵故事館有旗山時光、軌距切片、小火車伸展臺、飛天旗尾線、小鎮 車站、糖國鐵道、光影糖鐵、五分車物聯網、甜蜜印象等精采故事,台糖現有年代最久 274 型號蒸汽機車頭、二戰後僅存臺灣鐵工所製造 317 蒸汽機車頭等糖鐵重要車輛模型, 於小火車伸展臺上穿梭時光隧道。

本文榮獲「2016 年高雄小故事」第二級佳作

231


232

11 卷 | 第 2 期



234

大事紀要

11 卷 | 第 2 期

闕妙芬 整理

2021年04月////////////////////////////////////////////////////////////////////////////////////////////////////////////////////////////////// 04

02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於 4 月 2 日起展覽「不安的堡壘:疫情後的我們」,欲透過 網路創作,探討疫情下的生活改變。 高雄市那瑪夏區 2021 賞螢季,此次以「螢光不滅 NAMASIA」為主題,規劃四 條賞螢步道,活動時間即日起至 5 月 1 日止。 04

03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高雄春天藝術節草地音樂會」時隔兩年復辦,3 日為 提前慶祝兒童節,於高雄市立美術館草坡演出動畫電影《馴龍高手 1》。開演前 全場觀眾起立為「0402 臺鐵 408 次太魯閣號事故」受難者默哀。 04

08

.............................................................................................................................................................................

第十三屆「臺日友好城市兒童聯合畫展」,8 日至 21 日在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 中心中庭展出,藉由 58 幅「畫我的城市」臺日學生畫作傳遞城市特色。 中華電信 8 日在亞灣區中華電信成功大樓舉辦大樓啟用儀式暨「5G AR 智慧應 用合作暨 XR 智慧空間共創基地簽約儀式」,將與微軟、思科、愛普生等 31 家 國內外大廠、產學研單位合作,打造亞洲新灣區 5G AIoT 研創基地。 04

10

.............................................................................................................................................................................

「2021 年第五十六屆六堆運動會」10、11 日於美濃國中舉辦,今年由「右堆」 地區美濃負責辦理,競賽項目融入客家人文地景與文化習俗。 04

11

.............................................................................................................................................................................

高雄市體育總會及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11 日在蓮池潭水域運動中心舉辦 「2021 高雄港都盃龍舟暨多元水域運動錦標賽」,響應高雄市政府「還河於民」 政策,並結合「以龍舟會友、以立槳薈萃、以帆船繞標」活動。


大事紀要

04

19

.............................................................................................................................................................................

高雄市政府 19 日表揚「高雄社工 專業一百」共 31 名社工人員,其中 20 名獲 衛福部「110 年度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表揚,11 名獲「110 年南高屏地區社 會工作專業人員」表揚。 04

20

.............................................................................................................................................................................

國立中山大學為紀念余光中教授辭世三週年,4 月 20 至 5 月 19 日推出「無鞍騎 士頌──余光中與臺灣現代藝術特展」。 高雄市政府與 HTC 打造「5G 獨立組網專網暨邊緣雲 VR 場域」,20 日於大魯 閣草衙道啟用,為全臺首個 5G 及 VR 場域。 04

21

.............................................................................................................................................................................

高雄市政府與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 21 日合辦「香港人移居高雄諮詢座談說 明會」,向居住高雄的港人介紹協助措施,關懷港人在臺困境。 04

24

.............................................................................................................................................................................

高雄日光小林部落 24 日舉辦第七屆「大武壠歌舞文化節」,由大滿舞團、部落 耆老等吟唱傳統古謠,展開大武壠族「乞雨儀式」與「太祖七姊妹傳說」等系 列活動。 高雄市政府觀光局 24 日舉辦「鹹酥雞嘉年華」及「愛河艸食祭」,一葷一素美 食活動,集結一百多家餐飲品牌參與,吸引近六萬市民到場品嚐。 04

25

.............................................................................................................................................................................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25 日在戶外廣場舉辦「真嗨高流!」演唱會,由 Ella、鼓鼓 呂思緯、蘇慧倫開唱,宣告今年下半年開始將在音樂中心舉辦演唱會。 04

27

.............................................................................................................................................................................

經濟部能源局主導之高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於 27 日舉辦「離岸工程中心」 動土典禮,預告高雄將成為亞太地區離岸風電的人培、認證、創新研發基地。 04

28

.............................................................................................................................................................................

台灣碳交易公司(TWEE)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合作,以 20 呎貨櫃打造獨立

235


236

11 卷 | 第 2 期

綠色電力系統供電運作的「驛日光屋」,28 日正式啟用並開放參觀,展期至 12 月 31 日止。 04

30

.............................................................................................................................................................................

高雄市定民俗、四年一科的「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4 月 30 日啟航,5 月 1 日 有 35 頂神轎、25 艘漁船從高雄港出發海巡,5 月 2 日在林園中芸地區舉行平安 遶境。 「2021 青春設計節」於 4 月 30 日至 5 月 9 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登場,以「Now is the future. 現在就是未來」為主題,探討現今設計的意義。

2021年05月////////////////////////////////////////////////////////////////////////////////////////////////////////////////////////////////// 05

01

.............................................................................................................................................................................

高雄市交響樂團 1 日於高雄至德堂,結合說故事體驗、巨幅投影,演出親子音 樂繪《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 05

02

.............................................................................................................................................................................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2 日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大廳,舉行「慈孝家庭楷模」與「友 善企業」頒獎,表揚 30 組慈孝家庭楷模與友善企業。 05

06

.............................................................................................................................................................................

高雄市政府 6 日於鹽埕區忠孝國小召開「雙語教育創新方案──校校有雙語、 高雄創先行宣示記者會」,宣告將推動 12 項雙語教育計畫,於 148 所學校試辦, 再逐步推展到全市 348 所學校。 05

11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11 日提升 COVID-19 疫情警戒至第二級──「出現感染 源不明之本土病例」,高雄市政府配合中央政策,啟動 23 家專責醫院,並停辦 室外 500 人以上、室內 100 人以上之集會活動等加嚴措施。


大事紀要

05

12

.............................................................................................................................................................................

台灣電力公司 12 日在高雄亞洲新灣區南部發電廠成立「台電 5G AIoT 推動辦公 室」,為提供業者更多創新研發空間,高雄市政府與台電合作特貿三公辦都更 案,並與經濟部攜手開發高軟二期園區。 05

15

.............................................................................................................................................................................

高雄市政府因應 COVID-19 疫情,宣布 15 日起高雄防疫措施升為準三級防疫, 規範八大項防疫準則,停止社團及跨縣市交流活動。 05

17

.............................................................................................................................................................................

高雄市政府 17 日盤點防疫旅館計 3,366 間,因應疫情再增加 2,000 間,擴充專 責病房、快篩門診以及醫療院所的準備物資。 05

19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 19 日起進入全國 COVID-19 三級疫情警戒,高雄市 政府配合中央防疫政策,嚴格執行「外出或於公共場域、室內空間未戴口罩者 將立即開罰」戴口罩政策。 05

22

.............................................................................................................................................................................

高雄市政府宣布 22 日起全市餐飲店(含百貨公司、宴席餐廳、量販店、便利商 店、連鎖加盟店、夜市、傳統市場、商圈等餐飲業者)一律禁止內用。 05

29

.............................................................................................................................................................................

高 雄 市 政 府 文 化 局 疫 情 期 間 整 合 線 上 資 源,29 日 推 出「 文 化 場 域 Google Meet」開會背景包,發布 107 張文化局轄下藝文場館園區照,當日 14 萬網友 點閱。 05

31

.............................................................................................................................................................................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31 日起與高雄廣播電臺作合作製播「聽故事抗疫趣」節目, 透過中文、英文、本土語故事導讀,穩定提升學生的學習情緒。

237


238

11 卷 | 第 2 期

2021年06月////////////////////////////////////////////////////////////////////////////////////////////////////////////////////////////////// 06

01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 1 日起推出《午餐伴 FUN》 與《線上音樂廳》系列,邀請民眾在疫情期間也可線上聆賞優美樂曲、舒緩 壓力。 06

02

.............................................................................................................................................................................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以「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參加「2021 全球卓越建 設獎」公部門基礎建設類,2 日公布榮獲建設獎金獎。 06

04

.............................................................................................................................................................................

高雄市政府青年局轄下 M.ZONE 大港自造特區,4 日開辦「地創青年製造所」 線上青年講座,9 日舉辦「從雲端情人解碼鏡頭語言」線上課程,提供直播節目 設計與串流、影像剪輯與後製技術、創生提案等五項諮詢主題。 06

07

.............................................................................................................................................................................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媒合高雄市政府教育局,7 日捐贈高雄市 200 臺再生筆電、4G 行動 AP,分別送至旗山國小、內門國中等 16 學校,供學生疫情時期自主學習。 06

09

.............................................................................................................................................................................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9 日推出「高雄好家載」服務,結合 10 處市場與夜市, 推出兩千多項生鮮食品,納入計程車、點餐業者,提供「安心上工」計畫。 06

11

.............................................................................................................................................................................

高雄市立美術館整合雲端藝術資源,11 日推出「2021 高雄獎──線上展覽」平 臺。與 4 月 26 日揭曉的 25 位「高雄獎」得主線上視訊交流,並提供文字、動 靜態圖像等多元素材展覽。 06

15

.............................................................................................................................................................................

高雄市 87 歲以上長者 15-17 日施打疫苗,設置 126 個接種站,提供高齡長者「不 排隊、不預約、坐著打」安心接種服務。


大事紀要

06

16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6 月 16 日至 12 月 31 日以「畫框裡的高雄」為主題,推出《印 象高雄線上展》,挑選 19 世紀末迄今的代表性藝術作品,邀民眾線上旅讀不同 時期高雄人文地景。 06

19

.............................................................................................................................................................................

高雄市政府啟動「藝起陪伴──高雄疫苗接種站現場音樂演出行動」,19 日由 新古典室內樂團、高雄市國樂團以多首經典樂曲,陪伴長輩注射疫苗。 06

29

.............................................................................................................................................................................

高雄市政府結合有線電視公用頻道 CH3,29 日起推出「高雄好家宅 防疫電視 臺」,播出「宅運動──阿公阿嬤 long 健康」、「影像高雄系列」等各類內容。

2021年07月////////////////////////////////////////////////////////////////////////////////////////////////////////////////////////////////// 07

05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5 日公布「大駁二文青創星埕計畫」首批入選名單,涵蓋文 創產業影像創作、藝廊、室內設計等五位業者,深耕鹽埕、哈瑪星老城區。 07

06

.............................................................................................................................................................................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首創的「半導體產學交流暑期營」,6 日舉辦線上產學交 流工作坊,與國立陽明交大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臺灣恩智浦、美商英特格、 萬潤科技等廠人才交流。 07

14

.............................................................................................................................................................................

高雄市動鳳山區大樓群聚案清零計畫,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將 146 人移至防疫旅 館 14 天隔離,經 PCR 檢驗結果都為陰性,14 日凌晨正式解隔離返家。 07

16

.............................................................................................................................................................................

高 雄 市 政 府 經 濟 發 展 局 參 與 外 貿 協 會 主 辦 的「2021 年 線 上 越 南 臺 灣 形 象 展」,16 日攜手 40 家優質在地企業於線上 3D 虛擬展館中打造「INNOFEST

239


240

11 卷 | 第 2 期

KAOHSIUNG 智慧高雄館」,促進越南與高雄合作交流。 07

17

.............................................................................................................................................................................

高雄市立美術館於 7 月 17 日至 10 月 31 日展出《泛.南.島藝術祭》,呈獻臺灣、 澳洲、紐西蘭、韓國、日本、巴基斯坦、法國等 7 國,繪畫、雕塑等 62 件作品, 呈現南島當代藝術。 07

19

.............................................................................................................................................................................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於 19-21 日辦理三場「雙語線上體驗營」,透過「達學堂」平 臺直播,邀請雙語學校外籍教師擔任「直播主」,全英語與學生同步視訊。 07

24

.............................................................................................................................................................................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於 7 月 24 日至 10 月 31 日在 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奈良美智特展》,包含為臺灣新創作的《朦朧潮溼的一 天 Hazy Humid Day》等 53 件展品。 07

26

.............................................................................................................................................................................

高雄車站啟動遷返中軸線工程,先向北移 4.8 公尺,再向西移 57.86 公尺,預計 於 9 月遷移至永久位置,2022 年 1 月完成永久定位。 07

27

.............................................................................................................................................................................

高雄市政府青年局串聯 19 校共 45 名高雄青年學子,27 日發布隔空合唱版〈手 牽手〉,以「三級在家」、「守護家園」歌聲表達對醫護感謝。 07

29

.............................................................................................................................................................................

國際威尼斯影展 VR 單元(Venice VR Expanded)29 日公布入圍名單,高雄新創 團隊南瓜虛擬科技、睿至參與製作的《The Last Worker》、《霧中》,入選主競 賽與特別選映影片。 07

31

.............................................................................................................................................................................

高雄市政府 31 日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舉辦「打勾勾.下次見」線上畢業演唱會, 邀請五組歌手祝福畢業生,超過 50 萬人次收看。


大事紀要

2021年08月////////////////////////////////////////////////////////////////////////////////////////////////////////////////////////////////// 08

01

.............................................................................................................................................................................

「2020 東京奧運」羽球女子單打冠軍戰,臺灣選手戴資穎 1 日奪得銀牌,高雄 市政府提高現行「高雄市選手參加國際競賽績優獎助金」,戴資穎獲獎金 84 萬。 08

16

.............................................................................................................................................................................

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16 日在新客家文化園區舉行「客家藍衫禮服決賽暨 發表會」,共 80 餘件設計圖投稿,為今年客庄婚禮節慶增添亮點。 08

22

.............................................................................................................................................................................

高雄市政府為高雄車站遷移舉辦「高雄驛起發」系列活動,22 日舉行「高雄驛 起發.啟動典禮」,車站主體陸續進行向西挪移 57.86 公尺的工程。 08

25

.............................................................................................................................................................................

臺灣與菲律賓 25 日共同舉辦「APEC 跨域創新生態系論壇」,邀請九國 APEC 會員代表及在地典範、新創企業超過 200 人以上參與,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受邀對談南部半導體 S 廊帶及亞洲新灣區 5G AIoT 規劃。 8

30

.............................................................................................................................................................................

高雄市政府 30 日表揚「2020 東京奧運中華代表隊」高雄市籍選手,允諾籌備運 動發展基金,提供選手職涯、聘用專任運動教練等相關協助。

2021年09月////////////////////////////////////////////////////////////////////////////////////////////////////////////////////////////////// 09

01

.............................................................................................................................................................................

臺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 1 日公布「智慧城市卓越貢獻獎」,高雄市政府以由國 際港都轉型為創新輸出的亞洲新灣區的「科技亞灣 智慧高雄── 5G AIoT」案 獲得。 高雄市政府青年局 1 日開辦「110 年度青年創業行銷補助計畫」,藉「高雄市青

241


242

11 卷 | 第 2 期

年創業發展基金」,補助「疫後復甦雄挺你 青創行銷鬥陣拚」300 萬元 5 年免 利息優惠政策。 09

03

.............................................................................................................................................................................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3 日成立高雄車站東區都市更新工作站,輔導屋齡已 43 年高雄民族社區推動都更工作。 09

07

.............................................................................................................................................................................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社團法人高雄市婦幼與家庭教育協會,於美濃區吉洋國 小成立「美濃社區公共托育家園」,7 日揭牌成立,規劃讓 0 到 12 歲幼兒接受 完整照顧。 09

10

.............................................................................................................................................................................

高雄市政府與日本京都市 10 日視訊簽署「高雄協定書」,「高雄」地名(日文 發音 Takao)相傳音與京都市右京區高雄山相同而進行改名,協定書簽署可望促 進雙方經貿、體育等合作。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於 9 月 10 日至 11 月 7 日舉辦「往返島嶼── 1930 年代臺 日旅情特展」,透過旅行相關典藏品,回顧臺灣與日本兩地觀光活動。 高雄市政府與日本臺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 10 日至 26 日於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區 C7 動漫倉庫展出「臺日友情 Always Here, Now in TAKAO」動漫主題展,並策 畫「絆:阿公阿嬤的日本時代」高雄記憶單元。 09

11

.............................................................................................................................................................................

高雄市立美術館於 9 月 11 日至 12 月 26 日舉辦《影像燴──劉時棟個展》,展 出藝術家劉時棟 1990 年代迄今創作。 09

15

.............................................................................................................................................................................

高雄市政府 15 日於社教館演藝廳表揚「110 年度資深暨特殊優良教師」,其中教 育人員 25 位、教育奉獻獎 1 位,及其他服務滿 10 年至 40 年優秀教師共 1,943 位。 09

16

.............................................................................................................................................................................

高雄市政府青年局成立「K-TV 高雄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16 日招募星光學院


大事紀要

「行銷大師養成計畫」第一屆 30 位學員。 09

18

.............................................................................................................................................................................

高雄市政府觀光局、行政暨國際處,以及日本臺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18 日 合辦「哈瑪星鹽埕埔微日散策單車遊」,總人數 300 人分批出發,漫遊哈瑪星 獨特日式建築景點。 09

23

.............................................................................................................................................................................

高雄市國高中生於 9 月 23 日至 10 月 8 日起陸續接種 BNT 疫苗,加強校園防疫 工作,約 94% 計 13 萬 6,500 名學生願意接種。 09

25

.............................................................................................................................................................................

高雄市政府舉辦「高雄驛起飛.挪移慶典」,25 至 29 日透過光雕投影技術,投 射高雄車站,結合高科技投影技術重現過往珍惜的記憶。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 25 日舉辦「還好有博訓 I Can Do It」身障職涯奮鬥微電影 首映暨職訓招生記者會,敘述四位身心障礙者職涯翻轉故事。 09

26

.............................................................................................................................................................................

高雄市政府舉辦「高雄驛起飛.座落儀式」,邀請總統蔡英文、監察院陳菊院長、 交通部王國材部長及曾任高雄市長的葉菊蘭資政等貴賓,一同見證高雄車站歷 經鐵路地下化工程等建設,重新返回中軸線。 09

29

.............................................................................................................................................................................

高雄輕軌大南環延伸路段(C17 站至 C20 站),29 日進行試乘履勘,預計年底 可通車到美術館區域。 09

30

.............................................................................................................................................................................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 30 日揭牌成立「高雄市銀髮人才服務據點」,採以一站式一 案為 55 歲以上或退休欲再就業的求職者,與企業媒合對接。

243


244

10 卷 | 第 2 期

《高雄文獻》稿約 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稱本館)為深化在地論述、保存高雄文史資料,竭誠歡迎各界投 稿《高雄文獻》。 二、本刊為半年刊,每年六、十二月出刊。 三、投稿內容與主題:舉凡非純文學類而與高雄相關之論述、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訪談、譯著、 史料文獻評介、社區營造、移民族群、展演評介、影評、文評與書評、未出版文稿等,均歡 迎惠賜稿件。 四、投稿注意事項: (一)來稿不得一稿兩投,稿件請以電腦橫式繕打,須附電子檔及紙本稿一式三份。 (二)譯稿須附原文及翻譯授權書;若原文書無著作權者,應說明之。 (三)「研究論文」稿件,每篇正文以二萬二千字為限;其他類型的稿件,每篇正文以一萬字為限。 (四)所列參考書目,應以文稿中徵引者為限,引用文獻須與正文引用一致。 (五)來稿文責由作者自負。 (六)來稿須依本刊撰稿體例,詳見撰稿須知。 (七)各篇作者享有其著作人格權,本刊享有著作財產權。 (八)接受刊登之稿件,本刊有權增減文字與圖片。 五、稿件審查:本刊採匿名評審制,稿件經編輯委員會送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通過後刊 印。凡經錄用之稿件,作者不得要求抽回,並須簽署著作權讓與書。 六、酬謝方式:來稿一經採用刊出,致奉稿酬,並贈當期《高雄文獻》三冊、抽印本十本。 七、稿件交寄: (一)來稿請寄至下列地址:803003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 99 號 3 樓「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研究部(投稿高雄文獻)收」。 (二)有關投稿問題與意見,聯絡電話請洽(07)5312560 轉 315,E-mail:kaohsiung.h@gmail. com。


245

《高雄文獻》撰稿須知 一、來稿請依序包括:中英文論文題目、中英文摘要(中文 500 字以內、英文 250 字以內)、中英文關鍵詞(各 不超過 5 個)、本文(圖表嵌於正文中)、參考文獻等;若本文中有圖片,請附上解析度 300dpi,並無 版權問題或已取得授權之原始圖檔;若文稿有接受相關計畫補助及需致謝辭者,請於首頁之頁下(註) 說明。 二、稿件請以 Word2000 以上軟體打字建檔,A4 紙張規格,橫排,須加註頁碼並置中。 三、本刊為雙向匿名審查,除於「投稿人基本資料表」外,請勿於投稿文內出現姓名、職稱等。 四、來文請依下列撰稿格式: (一)正文的中文字型採新細明體,英文字型為 Times New Roman,首行縮二字(全形);引用原文則改採 標楷體,短文可外加引號而逕入正文;若引文較長,請另起段落,首行縮四字(全形),第二行之後 縮二字(全形),不另加引號。正文與引用原文的字體大小皆設為 12 級。 (二)本文中的節次及子目,以五個層次為原則,次序為:壹、一、(一)、1.、(1)。字體大小:題目為 22 級字;子目依次序為 18 級字、14 級字,其餘皆為 12 級字。 (三)圖表的編號採阿拉伯數字(如圖 1、表 1)。圖片標題放於圖下置左;表格標題放於表上置中。 (四)年代部分,全文請統一書寫格式。朝代紀元後加上西曆,如:乾隆 2 年(1737)、大正 12 年(1923)、 民國 100 年(2011);或是直接用西曆,如:2011 年。 (五)請用新式標點符號。引號用「」;引號內引號用『』;書、報、期刊等採書名號用《》;論文與期刊 篇名等採篇名號用〈〉;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號,如《莊子.天下篇》。 (六)註釋採隨頁附註。註腳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標示,如:1、2、3、……,並置於標點符號後。註腳文 字則置於當頁下方,以細黑線與正文分開。 (七)一般內文敘述遇數字,不完整之餘數或概略之約數、農曆年月日、屆、次、項等請用國字,如:三千 多人、約二百坪、第一屆、農曆正月十五日。遇年代(含以朝代紀元者)、完整數字者,請用阿拉伯 數字,如:大正 12 年(1923)、1985 年 4 月 17 日、23,557 人、5 位、3 輛。引文關於數字之使用則 悉依原引用文獻。 (八)臺灣之「臺」,遇書名、文章名、單位機構或公司行號名稱使用「台」者,依原書、原文,及單位機構、 公司行號公告之寫法,此外一般內文敘述一律採用「臺」字。 (九)「註腳引用」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華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吉田久一,《新.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東京:勁草書房,2004),頁 231-232。 再引:吉田久一,《新.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頁 231-232。 2. 合輯:作者,〈篇名〉,收於主編姓名,《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林玉茹,〈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收於林玉 茹主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頁 23。 再引:林玉茹,〈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頁 23。 3.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現的傳統》(臺北:貓頭鷹,


246

10 卷 | 第 2 期

2002),頁 11-26。 再引: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被發現的傳統》,頁 11-26。 4. 期刊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2011),頁 8-57。 再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頁 8-57。 5. 博碩士論文:作者,〈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頁 22。 再引: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頁 22。 6.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篇名〉,《原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轉引自作者, 〈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張筱衡,〈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1958),頁 81-98,轉引自劉啟益,〈西 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1982),頁 43-44。 再引:張筱衡,〈散盤考釋〉,頁 43-44。 7.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報紙名稱》(西元年月日),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初引:〈臺灣八景請為投票〉,《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7 年 6 月 7 日),漢文第 4 版。 再引:〈臺灣八景請為投票〉,漢文第 4 版。 8. 西文專書:作者 , 書名 . ( 出版地 : 出版者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p. 207. 再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p. 207. 9.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篇名 . ”期刊名 , 卷 ( 期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Modern China, 33(1)(2007), pp. 72-90. 再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pp. 72-90. 10.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初 引: 維 基 百 科,〈 中 正 紀 念 堂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13 年 3 月 14 日。 網 址:http://ppt. cc/8QRA。 再引: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網址:http://ppt.cc/8QRA。 11.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檔名〉(西元年分),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號。 初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1947),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再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登錄號:KH2003.008.344。 (十) 同一註釋連續出現時,可以「同上註」表示;非連續出現,即第二次之後的引註時,請以上述之「再 引」格式表示。


247

(十一)文末「參考書目」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請將正文中所有引用或腳註之書目全部列出,不得列出未引用之文獻。書目列舉依序為華文、 日文、西文。 2. 華日文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西文書目則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同一作者有兩本 (篇)以上著作時,則依著作出版先後排列。 3. 華日文專書:作者(出版年),《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吉田久一(2004),《新.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東京:勁草書房。 4. 合輯: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收於主編名,《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林玉茹(2009),〈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 收於林玉茹主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頁 23。臺南:臺南縣政府。 5.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西元年分),《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2002),《被發現的傳統》, 頁 11-26。臺北:貓頭鷹。 6. 期刊論文: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戴寶村(2011),〈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頁 8-57。 7. 博碩士論文:作者(西元年分),〈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 範例:吳欽賢(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西元年分),〈篇名〉,《原期刊名》,卷(期),頁碼。轉引自作者(西 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張筱衡(1958),〈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頁 81-98,轉引自劉啟益(1982), 〈西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頁 43-44。 9.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西元年月日),《報紙名稱》,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範例:〈臺灣八景請為投票〉(1927 年 6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漢文第 4 版。 10. 西文專書:作者 ( 西元年分 ), 書名 . 出版地 : 出版者 . 範例:Connell, R. (2007),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1.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西元年分 ), “篇名 . ”期刊名 , 卷 ( 期 ), 頁碼 . 範例:Katz, Paul R. (2007),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 33(1), pp. 72-90. 12.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範例: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資料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14 日。網址:http://ppt.cc/8QRA。 13.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西元年分),〈檔名〉,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號。 範例:作者不詳(1947),〈新高雄市街詳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十二)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版本與卷頁。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現代出版項。


第十一卷.第二期 2021年12月 出版機關: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發 行 人:李旭騏 主 編:劉正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編輯委員:(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李允斐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 吳玲青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莊淑姿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許淑娟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啓仁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 戴文鋒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謝貴文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 簡文敏 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與行銷系 責任編輯:鍾宛君 助理編輯:莊建華、毛湘萍 文字校對:闕妙芬 美術設計:薛東榮 印 製:泰銘照相製版社有限公司 出 版 者: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網 址:http://khm.org.tw/ 地 址:803003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99號3樓(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行政辦公室) 電 話:(07)5312560 傳 真:(07)5319644 經銷編印: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802019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57號2樓之2 電 話:(07)2265267 傳 真:(07)2233073 訂購資訊 定 價:新臺幣200元整 訂 閱:每年二期,定價九折 經銷商郵政劃撥戶名: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郵政劃撥帳號:41423894 匯款請先電洽確認書價、寄送運費及地址 本刊圖片、文字皆有版權,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翻印。 GPN : 2010001240

ISSN : 2222-830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