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文獻 第十卷第二期

Page 1



10

2

2020 年 12 月


10

2

2020 年 12 月

CONTENTS 刊頭語/劉正元

003

研究論文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涂懿文

006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李明賢

048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黃于津

076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梁明輝

108

田野現場 校園就是田野現場:「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走讀」特色課程介紹/曾敏泰

150

高雄樂仁醫院拾遺/周宜慶、呂品樺

164

口述歷史──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廖德宗

174

文化光影 開箱高史博:解構「大高雄歷史常設展」/莊書豪、莊建華

200

高雄小故事──鳳山教會的故事/黃招榮

206

高雄小故事──鳳山縣署的老茄苳──「曹公巨樹」/王梅素

208

大事紀要 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闕妙芬整理

212


刊頭語 「移動」是時間發展過程中普遍的現象。移動過程中人群因為種種因素而與舊有的地方 切割,同時也以新的形式與移居的地方做出新的連結。本期四篇主要論文的共通主題可以用 上述的移動概念一以貫之。首先,涂懿文撰寫的〈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 中興國宅建置歷程〉即在討論因為官方在 1980 年代的高雄港區開發擴張政策,對旗津半島七 柱、土地公及崩隙等聚落和居民的環境權、土地權及聚落發展產生的社會影響。其次,李明 賢的〈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則是討論遷村前紅毛港地區的舊 地名,並利用臺灣總督府檔案,爬梳上述幾個舊地名的源由及變遷原因。第三篇黃于津的論 文〈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回顧日治時代哈瑪星地區兩個魚市場設置後,對於 周遭地區的產業和人群活動的社會影響。最後一篇梁明輝〈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 蹟〉則從一個當地故有的祭典儀式:義民祭典,探討歷史上人群互動的軌跡與文化遺緒。 人群移動的原因很多:自然環境的改變、生活方式與習性、統治管理上需要、政權轉移 與更迭、官方政策等,學界除探討上述移動的原因外,另外也會聚焦在這些移動行為對當地 社會文化的衝擊為何?以旗津為例,作者指出:雖然七柱、崩隙在遷村之後基本上仍維繫過 去地方公廟的認同,但像原安順里的地方公廟認同強度,則因人口組成結構改變而導致認同 強度改變,同樣地,遷村後新的紅毛港聚落也有這個現象,原居地的宗教祭祀圈幾乎解體, 改變了原有的祭祀文化模式。同樣地,除了公廟外,原先聚落的集體記憶例如地名也逐漸消 失,只存在歷史文獻或老一輩的記憶中。李明賢這篇論文指出:紅毛港的舊地名「燒灰員」 源於清代中葉以來當地的牡蠣養殖,及利用牡蠣殼燒製石灰的產業,然而在日治後此種產業 逐步沒落,於是造成此地名的消失。 移動的標的不僅限於人群,也牽涉到新的事物。1908 年打狗築港後,在哈瑪星哨船頭附 近興建了湊町魚市場,隨著漁業發展,官方又在昭和 4 年(1929)興建完成鼓山魚市場,地 點位於新濱町二丁目。在這篇偏向歷史學的考證文章中,作者將鼓山魚市場完成後,如何帶 動周遭地區的產業發展,例如和洋雜貨業、材木業、機械業等的產業設置,以及透過戶籍資 料(含當時區域及內地移民的原居地資料)透露移民如何進行移動的過程。 除了有形事物外,歷史及人群移動中也會留下來若干文化遺緒,大樹無水寮至今尚存的 義民祭典則是無形的文化遺緒。11 月 15 日無水寮地區將舉辦行之有年的義民祭典,這個祭


典源於 18 世紀末的一連串歷史事件。在莊大田事件發生時,無水寮居民出兵支援萬丹人,以 致於當時其他的大樹人對立,這種當時與官方、人群分類之間的合縱連橫過程,造就了無水 寮舉辦稱呼為「大小公」的義民祭典的歷史背景。雖然作者稱這個祭典源自於 Ma-olau 平埔 聯庄祭典──此事學界仍有不同觀點,然而確定的是:祭典再現了在地居民與區域內不同人 群互動的歷史互動過程。 《高雄文獻》不止於學術性的企圖,另外也長期協同在地工作者,包含教師、地方文史 工作者、社團等深入在地學校、社區或聚落的社會實踐。這期「田野現場」收錄的三篇文章, 〈校園就是田野現場:「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走讀」特色課程介紹〉、〈高雄樂仁醫院拾遺〉、 〈口述歷史──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分別從學校、醫院及左營舊聚落等三個場域去勾勒 社會的歷史風貌。首篇作者曾敏泰老師結合十二年課綱社會實作與探究課程,帶領學生親自 以身體體驗左營舊城,他將這種體驗稱之為「碰得到的歷史」,曾老師報導了這樣的社會實 踐過程,在此分享給讀者。 「文化光影」除收錄鳳山區的高雄小故事文章外,並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莊書豪、 莊建華兩位執筆,介紹高史博近期的「大高雄歷史常設展」及若干空間調整策略背後的想法, 另外,館內的「高雄研究文獻中心」則持續提供更多的高雄研究基礎史料及出版,有助提升 高史博的能見度及深化研究能量。

主編 2020 年 11 月 11 日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 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 撰文/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涂懿文

摘要 七柱(中興里)、土地公及崩隙(中和里)為旗津南方的傳統聚落。在 1982 年政府 因港務擴張欲闢建第四貨櫃碼頭,而對此區域實行遷村,並藉由填築新生地來興建中興 國宅以移置居民。此案是旗津島內涉及規模最大與人口最多之遷村案,南方聚落空間同 時也產生大幅度的空間解組與重構。不過卻因爭議少,經常被忽視,導致少有完整的紀 錄與討論。本研究主要針對遷村脈絡與歷程進行探討,同時為消失的聚落建置歷史。採 檔案資料、田野調查與口述史為整合分析,並以遷村前與遷村後兩時期來呈現。研究結 果發現,不論遷村前的政令與工程造成居住環境惡化、徵收補償及弊案與土地問題,抑 或遷村後的國宅品質低落、地方發展與村落保存等議題,都使居民長期存在各種壓抑與 不滿。本研究認為此遷村案基本承載過往國家對於港口空間強控的結果,導致聚落成為 一個可被犧牲之空間。政策所衍伸的遷村制度不良與忽視當地居民的生存權,不僅導致 村落文化難以保存,也造成居民在生活上的變遷。

關鍵詞:旗津、中興國宅、遷村、聚落史

本論文獲「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2018 年第二屆『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計畫」獎助。 投稿日期:2020 年 7 月 8 日 接受日期:2020 年 9 月 8 日

007


008

10 卷 | 第 2 期

The Disappearing Villages: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Village Relocation in South of Cijin and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Zhong Xing Public Housing Yi-Wen Tu Ph.D. Candidate,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Qizhu, Tudi gong, and Bengxi are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the south of Cijin. In 1982, the government needed this area to build the container port, which fulfills the port expansion rapidly, so that made a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 to build Zhong Xing public housing and relocate residents. This case was the largest-scale and had the most massive population on Cijin Island. At the same time, it brought about a spatial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but not had much research to discuss. By using data, field research, and oral history to analy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text of relocation villages while building history for the disappearing settlements. The study results found that regardless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for the expropriation, corruption scandal or land problems were significant issues before the village relocated. Further, the low quality of public housing, local development, and village preservation problems were disturbing to residents after the village relocated.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village was embedded in the space of Kaohsiung port. Meanwhile, it can be sacrificed at any time. The incomplete relocation policy neglected the residents' right to survive, not only making them hard to preserve the village culture but causing changes in the residents' lives. Keywords: Cijin, Zhong Xing Public Housing, Village Relocation, Village History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壹、前言 貳、文獻回顧 參、研究方法 肆、遷村前,旗津南方聚落發展與狀態 伍、遷村後,新聚落的狀態與地景 陸、結論

壹、前言 旗津作為高雄市發源地,留存百年豐富的港灣人文歷史與漁村文化,其發展伴隨工業 化、觀光化的進程,從純樸的漁村成為今日知名觀光大島。然而「發展」為旗津所帶來的, 不如表象的美好。在轉型的過程裡,以島嶼空 間作為代價,在不同時期的政治與經濟權力滲 透之下,使島內產業與聚落空間持續被重塑。1 在當代,鉅觀的空間治理技藝以改造、配置與 整合為重要的方法,2 使空間符合發展與開發 需求,但當涉及聚落重劃時,不僅牽動集體人 口搬遷,也經常引起複雜的社會問題。 在旗津島的空間變遷史裡,共有四次的 集體遷移與聚落重組。北邊以蔡氏家族聚落為 主,因受到政府治理與國家計畫影響,分於 1940、1955、1988 年進行三次集體移住與遷 村。3 在南邊,則因港務局為興建第四貨櫃碼 頭,於 1982 年針對部分安順里(中洲聚落)、 中興里(七柱聚落)、中和里(土地公聚落及 崩隙聚落)等四個傳統聚落進行遷村(圖 1),

圖 1 當代旗津與 1970 年舊航照疊合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 中心──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網址:http://gissrv4. 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作者自行標示。

1

涂懿文,〈從歷史與空間觀點看高雄旗津當代的發展與變遷〉,《高雄文獻》,8(1)(2018),頁 90-128。

2

夏鑄九,〈空間形式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臺灣彰化平原的個案〉,收於夏鑄九編,《空間,歷史與社會》(臺北: 唐山,2009),頁 232。陳羿伶、王志弘,〈宜蘭礁溪溫泉產業的變遷與危機──區域發展的空間調節與文化資源〉, 收於王志弘編,《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臺北:群學,2011),頁 31-74。

3

蔡佳菁,《戰爭與遷徙:蔡姓聚落與旗津近代發展》(高雄:春暉,2016)。

009


010

10 卷 | 第 2 期

影響共約五千多人。 此案是旗津島內部涉及範圍最 大與人數最多之遷村案,政府藉由 填築海埔新生地來興建中興國宅一 期(當地俗稱六百戶)、二期(俗 稱三百戶)以容納居民。在空間意 義上,傳統村落的消失以及新社區 的打造,使聚落空間產生劇烈的變 動。從圖 2 來看,以旗津二路為分 界,能看到中興國宅與中洲舊聚落, 不論在市街、道路規劃與住宅格局

圖 2 新聚落(中興國宅)與舊聚落(傳統聚落)對照 資料來源:底圖為 Google 地圖,作者自行標示。

等,都有明顯差異,尤以國宅區域具備都市化與現代化規劃的社區與道路型態。 南邊的遷村案雖然涉及大型的空間解組與重構,卻在旗津研究、檔案資料紀錄中異 常的缺乏。少數幾篇關注旗津南方聚落的研究,僅集中於中洲舊聚落的型態、4 產業發展、5 地方認同、6 宗教信仰 7 等面向進行探討或側寫。對於遷村前的聚落歷史、遷村歷程,以及 遷村後國宅的探討極為稀少。此狀態基本映現旗津研究的兩個盲點:第一,有較高比例且 深度的集中於旗后聚落的發展變遷,相對忽視島內南方聚落的歷史變遷與脈絡;第二,既 有歷史研究時常帶有發展主義的觀點,使遷村的脈絡與意義鮮少被問題化,僅被視為是港 口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如同涂懿文曾指出,旗津研究大致缺乏政治經濟批判觀點、港口 發展與旗津島空間整合分析,以及空間差異與分層探討,8 導致鮮少能系統性地整合及審 視旗津空間的變遷,是如何在不同時期的治理脈絡中受到調動,更無法詮釋島外(相應於 高雄市區)、島內(旗后、中洲南北聚落)空間的不均衡發展。尤其旗津空間作為高雄港 灣開發裡重要的一環,長期困於國家工程的入侵與空間改造,較為邊緣的中洲一帶,更時 常理所當然地被視為可被犧牲的空間。在此脈絡下,第四貨櫃碼頭的遷村案時常被視為是

4

黃士瑜,〈高雄市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構成分析〉(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5

黃棋鉦,〈旗津地區的聚落發展與產業變遷〉(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

6

凃函君、蘇淑娟,〈世代的空間尺度認同之研究〉,《人口學刊》,44(2012),頁 125-169。

7

莊仁誠,〈記憶、地景與社群:旗津區廣濟宮之地方感建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3)。

8

涂懿文,〈從歷史與空間觀點看高雄旗津當代的發展與變遷〉,頁 93。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個少有爭議的案例,其研究與關注程度相較於紅毛港遷村案研究 9 的完整性、批判性與豐 富度都相當不足,未有任何政策探討、系統性的聚落紀錄以及建置居民的感知。 為此,本研究主要針對第四貨櫃碼頭遷村一案以及中興國宅建置歷史作為探討核心, 透過挖掘遷村與國宅建置過程等相關檔案資料與歷史記述,以詳細理解政府遷村規劃鑲 嵌於什麼脈絡下進行?過程如何與居民協商?工程進行方式與影響?補償金如何設置與 國宅如何配置?同時納入與呈現當地居民的想法與認知。此外,由於遷村前的舊聚落過 往也大幅缺乏相關歷史檔案資料,而聚落狀態是理解遷村脈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 本研究也嘗試呈現遷村前南方各聚落的空間狀態。

貳、文獻回顧 為深化遷村探討與批判觀點,本節將以相關文獻探討遷村的意義。遷村作為當代治理 技藝的一種方法,時常是政府對於空間治理的重要關鍵,所以經常涉及複雜的政治經濟部 署,也在不同政體與時空背景之下,產生各種不同類型的策略。總體來說,遷村的決策不 僅在於調整人口與空間,同時是實現與滿足區域規劃的重要手段,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在 臺灣,遷村在地方發展的過程中屢見不鮮,過去主要可區分為政治型與經濟型兩種目的。 之後也隨著臺灣逐步民主化與公民意識提升,使政治型遷村與工程開發所致的經濟型遷 村,因政府所要付出的社會代價過高,比例已逐漸降低或絕跡。至今,治理策略程度已改 變,並且擴展到第三種災後避險型。10 以下本節也透過整理文獻來理解不同類型的意涵。

一、政治型遷村 早期較有系統性的遷村,可從日治談起。當時臺灣總督府透過實行高砂族集體移住十

9

鄭力軒、陳維展,〈從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看紅毛港遷村案的歷史變遷〉,《高雄文獻》,4(3)(2014),頁 140154。吳連賞,〈紅毛港的聚落發展與社會變遷〉,《環境與世界》,2(1998),頁 85-136。張守真、楊玉姿,《紅 毛港的前世今生》(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8)。

10

謝志誠、張紉、蔡培慧、王俊凱,〈臺灣災後遷村政策的演變與問題〉,《住宅學報》,17(2)(2008),頁 8197。

011


012

10 卷 | 第 2 期

年計畫,針對原住民部落進行統治管理。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奉山地平地化之宗旨,大致 延續臺灣總督府做法,繼續嘗試主導原住民的聚落空間移置與重構。雖然兩個時期的治理 策略有所差異,但都造成傳統社會網絡、文化與生產方式的改變。11 同時,經常是埋下當 今山區面臨天災時,原住民居住地環境脆弱的主要脈絡之一。

二、經濟型遷村 國家在邁入開發時,經常以國家力量來進行大型建設工程與空間重劃。以李海燕等人 綜述中國遷村為例,便能看到目前中國在遷村政策實行背景裡,多以提高及優化土地空間 的效率為基礎,於是農業調整、土地資源配置以及消除城鄉差異共三項因素,時常是其遷 村最關鍵的目的。這基本反映開發中國家對於土地資源的配置與管理的需求,而以經濟理 由為基礎來對應。12 臺灣過去從 1960 年代開始,也時常以經濟之名來配置國土空間與進行大型建設。其 中便以紅毛港遷村案為最具代表性,是臺灣史上歷時最久(近四十年)、規模最大(約 1 萬 1 千戶)、耗資最大(300 億)、最曲折(四個計畫版本)、遇大規模陳抗之遷村。13 鄭 力軒、陳維展指出當時國家以強制的力道來管控臨港開發與建設限制,而官員與開發者更 重於計畫抽象利益與必要性,無視當地社會狀態。禁建與限建、評估資料不足、政策搖擺 不定等因素,導致遷村計畫經費劇增而執行困難,也激起多次大規模抗爭。吳連賞也曾進 入此村落進行實地田野調查與檔案資料蒐集,來呈現紅毛港聚落之各面向狀態,並且指出 此遷村案之基本問題,反映政府由上而下對於當地空間的控制,尤其當地居住與產業環境 長年受到工業化汙染且遷村時程長,更造成居民對於遷村補償費的不滿。14 最終此案在地 方政府因限期的壓力之下,針對個別居民訴求採取速決速拆之手段。這使社區團體在缺乏 互信基礎之下、政策資訊未全數透明情況下,對補償金多有猜忌與衝突,導致居民的集體

11

葉高華,〈從山地到山腳: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社會網絡與集體遷村〉,《臺灣史研究》,24(1)(2017),頁 125170。廖秋娥,〈戰後台東縣大武地區的集體遷村與生活方式之轉變〉,《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3)(2010), 頁 169-196。王嵩山,〈變動中的台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 月 6 日。網址:http://web2.nmns.edu.tw/PubLib/fulltext.php?%20id=549。

12

李海燕、權東計、李建偉、劉興昌,〈遷村觀點理論與實踐初探〉,《人文地理》,85(2005),頁 59-61。

13

鄭力軒、陳維展,〈從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看紅毛港遷村案的歷史變遷〉,頁 140-154。

14

吳連賞,〈紅毛港的聚落發展與社會變遷〉,頁 85-136。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行動反而在遷村定案後快速衰弱。15

三、避險型遷村 是當今學界探討最多的類型,隨著環境開發變遷與破壞以及極端氣候影響,自然災害 成為政府迫切面臨的問題。在臺灣災區裡,不僅時常與原住民生活空間有緊密的關係,也 與過往政治型遷村造成的問題有緊密關聯。台邦.撒沙勒以古茶波安為例,指出臺灣總督 府與戰後國民政府所延續的土地國有及農耕民化,嚴重破壞當地的社會脈絡。雖然政府於 1977-1978 年協助好茶居民,搬遷至他處建立新好茶之聚落,但在計畫上缺乏完整計畫, 不僅選址上背離原住民的傳統生活領域及耕地,更選址在脆弱的自然地形上,因此導致居 民常面臨自然災害。1996 年賀伯風災後,遷村議題再次浮現,也開啟官民複雜的協商關係, 以及文化與住屋的保衛。台邦.撒沙勒指出,政府對於莫拉克風災的處理,讓當地居民最 不滿的地方在於政府嘗試使用最有效率且一步到位的永久屋政策,直接扼殺官民之間應有 的互動,也僅將問題回丟給災民。尤為惋惜的,是原住民與土地之間長期的依存關係,這 些地理空間蘊藏他們生活經驗與集體記憶,但卻在此時因遷村而一夕瓦解。16 謝志誠等人同樣以莫拉克風遷村災作為探討,17 特別集中於檢視重建各個階段原住民 部落與居民在其中的參與和自主。他們以國際勞工組織所通過的〈原住民和部落人民公約〉 四點作為準則:應尊重居民自主、保留返回傳統土地之權利、無法返回時,應提供合理補 償、遷離之損失應充分補償。18 同時也引用世界銀行對於災後重建的提醒:(一)重建者 與社區應在重建中扮演適度主導;(二)重建機構應與政府建立共同重建政策與準則,以 避免機構間的競爭;(三)重建社區應組織委員會參與決策;(四)避免重建地離原居地 過遠;(五)重建地之公共設施應於評估階段達成共識,並於重建前到位;(六)協助重 建者於重建地回復生計或進行輔導;(七)社區應避免混雜不同種族、宗教或社會背景,

15

鄭力軒、陳維展,〈從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看紅毛港遷村案的歷史變遷〉,頁 152。

16

台邦.撒沙勒,〈災難、遷村與社會脆弱性:古茶波安的例子〉,《臺灣人類學刊》,10(1)(2012),頁 81。

17

謝志誠、傅從喜、陳竹上、林萬億,〈一條離原鄉越來越遠的路?:莫拉克颱風災後異地重建政策的再思考〉,《台 大社工學刊》,26(2012),頁 41-86。

18

謝志誠、傅從喜、陳竹上、林萬億,〈一條離原鄉越來越遠的路?:莫拉克颱風災後異地重建政策的再思考〉,頁 50。

013


014

10 卷 | 第 2 期

以防止衝突。19 透過這些公約與準則,我們可以看出避險型的探討政策,基本強調遷村官 民之間的協力,政府與政策的透明化以及災後生活的協助等幾個面向,相較於政治型所針 對的人口治理,或是經濟型所針對空間的效益化,避險性的遷村涵蓋更多元的面向,甚至 可說是災後的安置,20 但基本都強調以保障居民權益為基準。 透過統整這些遷村文獻,我們可以發現不論何種遷村型態,在探討遷村時依然不脫離 幾種原則來探討。第一,在於遷村本身的合法/理性;第二,遷村前官民共識程度與政策 透明度;第三,補償(土地選址、金額多寡、住屋補貼等)是否恰如其分;第四,原村落 之社會空間與文化保存議題。然而這四點原則的標準答案是什麼?界線該劃在何處?更時 常交織混雜在遷村討論裡,鮮少能被獨立抽離看待,畢竟遷村居民與政府各有不同立場。 雖然遷村議題複雜,但我們仍需掌握一些準則,仔細地將當地脈絡納入考量,並在梳理背 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物與補償後,給予妥當且公正的評價。

參、研究方法 一、歷史檔案與資料蒐集 中洲以南聚落發展歷史與旗后聚落接近,雖然旗津歷史研究與著述多以旗后為核心, 但這些研究仍稍有側寫南方聚落,可提供部分的了解。因此本文將編整、歸納與分類相關 研究文獻與歷史資料,同時蒐集與納入政府報告書、議事紀錄、報章等,且透過蒐集老照 片,作為遷村案歷史沿革、建設之基礎理解。

二、民族誌、深度訪談與口述史 鑒於南方聚落資料缺乏,本文主要援引民族誌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為研究資料基礎。 藉由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以記錄與呈現當地居民的想法與聲音。民族誌主要工作在於發

19

謝志誠、傅從喜、陳竹上、林萬億,〈一條離原鄉越來越遠的路?:莫拉克颱風災後異地重建政策的再思考〉,頁 51。

20

謝志誠、蔡培慧,〈遷村之推動與省思〉(2006)。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 月 8 日。網址:http://www.taiwan921. lib.ntu.edu.tw/mypdf/my-village-m01.pdf 。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現、挖掘、掌握、理解行動者所建構的社會事實,並加以詮釋。其概念與主流社會學所採 用的標準化與實證主義的哲學觀點也有所差異,尤其民族誌更強調被研究者本身的觀點, 並非將訪談資料套用於驗證理論。21 然而本文在運用民族誌的研究方法時,非全然為純粹 描述,而是重新思考行動者論述的意義與脈絡,再將之問題化並揭露其理所當然的狀態。 除了帶入田野訪談,本文也嘗試於訪談中結合口述歷史法。雖然口述史在社會科學研 究中處於邊緣位置,在方法論上也時常與其他研究方法重疊,但其目的更為強調與歷史資 料的交叉驗證,仍具重要且特殊的意義。22 這種方式可以嘗試打破傳統史學方法,重新挑 戰過往正史所牽涉的知識、文字、歷史詮釋與權力的關係,俱為弱勢者發聲的機會與意義, 也可能重新挑戰既有主流觀點。23 對於本研究而言,採用口述史不僅能系統性地建置與還 原歷史記憶,對於當地教育程度低、不善於書寫與高齡者的經驗紀錄也大有助益,口述史 將可以重新將他們的聲音納入。以下列表則為本研究之訪談名單: 表 1 本研究之受訪者 原聚落

今居住地

名字(假名)

性別

出生年

訪談日期

七柱

六百戶

昇福

1954

2019/05/23、2019/08/10

七柱

六百戶

忠福

1943

2019/05/23

七柱

六百戶

美秀

1955

2019/07/08、2019/07/22

七柱

六百戶

琮福

1963

2019/08/10

七柱

六百戶

添福

1952

2019/08/10

七柱

六百戶

美芳

1956

2019/08/14、2019/08/16

七柱

六百戶

興福

1954

2019/08/14

七柱

六百戶

淑莉

1974

2019/08/16、2019/11/05

七柱

六百戶

明福

1947

2019/12/18、2019/01/22

崩隙

六百戶

水發

1945

2019/05/23

崩隙

六百戶

宗財

1955

2019/11/07、2019/01/22

崩隙

六百戶

昌財

1940

2019/11/07

崩隙

六百戶

吉財

1936

2019/11/07

21

劉仲冬,〈民族志研究方法及實例〉,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2008),頁 145-162。

22

李向平、魏揚波,《口述史研究方法》(上海:人民,2010)。

23

江文瑜,〈口述史法〉,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2008), 頁 205-222。

015


016

10 卷 | 第 2 期

(續上表) 原聚落

今居住地

名字(假名)

性別

出生年

訪談日期

崩隙

六百戶

添財

1957

2019/12/17

崩隙

六百戶

德財

1950

2019/12/17

安順

三百戶

進旺

1950

2020/01/13

肆、遷村前,旗津南方聚落發展與狀態 一、清代 - 二戰後初期(1709 -1950 年代) 旗津關於南方聚落的紀錄,最早可溯及於 1709 年,《鳳山縣志》記載鳳山知縣捐建 社倉七所。其中一所便位於「下中洲」,是今中洲一帶。24 在清領時,中洲雖為鳳山庄轄區, 但聚落標示僅以旗后為主(圖 3、4),缺乏對其他聚落的記載,需等到 1898 年臺灣總督 府進行《臺灣堡圖》的繪製,才首度對中洲以南各聚落有較仔細的紀錄(圖 5)。

圖 3 1756-1759 年《乾隆臺灣輿圖》 資料來源:黃暉榮,《高雄市地理圖集》(高雄: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 委員會,2000),頁 102-103。

24

黃士瑜,〈高雄市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構成分析〉,頁 2-6。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雖然南方聚落歷史記載普遍 缺乏,但從當地大姓氏祖譜,如 莊氏祖譜,可見到莊氏渡臺之初 本定居於打狗港佛公(今前鎮) 一帶。至 1712 年,莊氏家族已 部分遷居於中洲,並與其他姓氏 (郭氏、葉氏)共同開發中洲地 區。25 1735 年 則 因 地 方 信 奉 需 求,由旗后天后宮分靈至中洲建 廟廣濟宮來奉祀,反映中洲聚落 人口逐漸增加,並成為南邊聚落 的核心與總稱。雖然南邊整體發

圖 4 1888-1891 年《光緒全圖鳳山縣圖》 資料來源:翻攝自黃暉榮,《高雄市地理圖集》,頁 132。

展晚於旗后數十年,但人口成長 快速,至 1894 年已有社學的設 置的紀錄,都反映聚落在日治前 程度上已有規模。26 日 治 時 期, 旗 津 整 體 空 間 基本延續過往,但行政區時常調 整,中洲所隸屬的行政區也經常 改動。初期編入鳳山縣打狗辦務 署 27 興隆里,至 1901 年臺灣總督 府廢辦務署改廳,因此中洲庄成 立,並隸屬臺南支廳的打狗支廳

圖 5 1898 年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部分截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高雄市百 年歷史地圖》,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

打狗區。中洲在區域的意義首度

25

黃棋鉦,〈旗津地區的聚落發展與產業變遷〉,頁 2-6。

26

黃士瑜,〈高雄市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構成分析〉,頁 2-7。

27

參照徐國章,〈臺灣總督府將六堆劃分四個辨(辦)務署及警察署管轄之緣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 159(2017)。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 22 日。網址: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59/2325。其文指 出,日文漢字辨/辦屬同義字,故通用。本文統一採「辦」。

017


018

10 卷 | 第 2 期

被擴大,涵蓋烏松、大汕頭、竹仔林、 中 洲、 七 柱、 土 地 公、 崩 隙 共 七 個 聚 落。28 直到 1920 年中洲改隸高雄州高雄 郡的高雄街,1925 年行政區町目化,旗 津地區包含旗津町、平和町、綠町,涵 蓋聚落範圍為大汕頭以北,以南則是郊 區大字中洲。

29

尤以日治末期所繪製的

地圖來看(圖 6),中洲作為南方最大 之聚落,明顯已發展出較為工整的聚落 和沿岸。 戰後 1945 年,國民政府改町、大 字為區,共有旗津與中洲兩區。1946 年 因行政區縮編,將旗津、中洲整併為旗 津區,中洲聚落共設置南汕、下竹、衙 門、永興、渡船、安順、草柱、崩隙共 八里。1949 年部分進行更名,下竹改上 竹、衙門改中洲、草柱改中興、崩隙改

圖 6 1942 年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部分截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

中和。1953 年再將永興併入中洲、渡船 併入安順,成形第四貨櫃碼頭遷村前,大致的行政區域輪廓。雖然中洲聚落行政區進行 多次調整,但除遷村造成的大幅變動,各聚落整體並無特殊改變,基本維持傳統聚落型 態與祭祀文化。不過南邊聚落的邊緣性,卻開始於 1908 年臺灣總督府僅針對旗后一帶進 行築港工程以及市區改正計畫。此舉加速旗后地區當代都市空間的部署、工商發展(包 含貿易、漁業、造船業、五金業等),進而促成外地人口高速流入。30 中洲一帶在日治時 期未被納入港口計畫以及都市計畫,使七柱、土地公以及崩隙的聚落基礎資料不足,此 態勢基本亦延續至戰後初期。由於旗津南方各聚落與中洲有緊密的連動關係,並以祭祀 凝聚其地方感,因此整體在此時期僅能藉由中洲發展來窺探其他聚落的狀態。

28

黃士瑜,〈高雄市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構成分析〉,頁 2-7。

29

黃士瑜,〈高雄市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構成分析〉,頁 2-8。

30

涂懿文,〈從歷史與空間觀點看高雄旗津當代的發展與變遷〉,頁 103-104。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二、港埠開發期(1960-1980 年代初) (一)聚落土地變遷脈絡 戰後,隨著國家對於經濟發展的高 度需求,而加速臨港土地的規劃。透過 圖 7,可以看到旗津島在臨高雄港側的 海岸,南北有著明顯的發展差異,中洲 以南臨港帶仍保持較為天然的地形,尚 未大幅進行現代化的港口開發。因此在 臨港土地開發計畫中,相對於旗后的空 間明確以商工產業為部署,中洲以南的 空間則被視為港灣開發的預備帶。 擴港計畫在 1957 年申請美援勘查 與經費通過後,於隔年啟動三期共 12 年的計畫,目的欲將港內未開發之區域 全數開發,其方法藉由填築新生地 819

圖 7 1956 年高雄市舊航照影像(部分截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作者自行修正及標示。

公頃,並同時改良周遭土地 600 公頃。31 這些臨港的土地所有權,省府也在 1960 年通過 與 1964 年修訂高雄港擴建區土地管理辦法,將港區自然土地與人為填造地一律登記為 國、省、縣市所有,基本上為政府在港區的開發與屬權建置合法性與正當性。然而臨港 一帶土地部分已有社會脈絡,因此存有複雜的土地使用與登錄狀態,也衍生出土地徵收 問題。李連墀曾指出,高港私有地多數為魚塭與少數農地,另一種則是新生地與未登錄 之淺灘。以歷史記憶來看,黃士瑜曾針對中洲當地耆老訪談,指出 30-50 年代中洲居民 合力僱傭人力填築內海建造家園,並維護地質穩定。因此中洲土地與內海漁場的使用並 無衝突,但同時也無任何租賃關係,土地地籍與所有權也大多為不明。32 以航照圖檢視 (圖 8),在 1960 年時,南方各個聚落的臨港側,已出現因聚落擴張而進行的填築,以

31

臺灣省議會,〈第三屆第三次定期大會 ( 一 )〉(1964 年 6 月 8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 003-03-03OA-01-5-2-1-00045。

32

黃士瑜,〈高雄市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構成分析〉,頁 2-10。

019


020

10 卷 | 第 2 期

圖 8 1960 年高雄市舊航照影像(部分截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作者自行修正及標示。

及因漁業養殖需求而開展的築堤。 對此,港務局本計畫辦理相關徵收與補償,但礙於當時無法規可循,重新草擬法規 涉及單位複雜又耗時甚久,因此港務局邀請中央、財經、交通部等部會進行會談,並直 接達成由港務局直接統籌辦理,且取得港區土地使用與管理權之共識。33 此舉,不難推估 在於解套擴建在港內引發的土地所有權爭議,以及對養殖漁業的影響,同時也合法化港 務局在港埠用地的使用權與管理權。 在這脈絡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國家與在地社會形成矛盾與衝突,但礙於當時國家在 權力上的絕對,是導致衍生日後中洲聚落土地所有權問題的關鍵。尤其在 1964 年的旗津 都市計畫,因中洲以南為港口開發的預定地,而未進行都市計畫,導致南方聚落發展遲 緩,其土地問題也無法被檢討。高市議員莊士卿便曾於質詢裡指出,中洲發展落後主要 在於未納入都市規劃,雖可免辦營造許可,但過去在經濟狀況差、對土地登記未加重視 狀態之下,導致中洲居民大多未變更土地或繼承登記。34 此段質詢再次驗證中洲一帶土地 屬權問題,同時反映南方聚落發展越趨邊緣。 接著在 1967 年,第二港口的開闢(當地人俗稱破港)之下,在地理與社會上截斷中

33

李連墀,《高港回顧》(高雄:美育,1997),頁 9-10。

34

高雄市議會,〈高雄市省轄市議會第六屆第三次大會議員提案〉(1965 年 3 月 11 日),《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 典藏號:010b-06-05-000000-0273。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圖 9 1956、1969 年南方各聚落航照疊合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作者自行修正及標示。

洲與紅毛港的連接。隔年 1968 年旗津區 編定為臨港工業區,並依照工業發展條例 實施管制,加強中洲、七柱、土地公、崩 隙一帶區域管制力道。導致該區因《獎勵 投資條例》第二十九條之限制,除工業使 用之外,連修建亦不准(僅准颱風毀壞之 屋舍,並只能按原材料修繕)。透過圖 9, 我們可以看到 1956 到 1969 年間的島勢發 展,除了崩隙聚落一帶因第二港口開闢工 程,引起聚落周圍海岸產生大幅變化。其 餘聚落的沿岸,尚無產生大幅的變遷,但 整體島勢在港口工程計畫影響之下,朝向

圖 10 1970 年高雄市舊航照影像(部分截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作者自行修正及標示。

平整化。不過隔年,在 1970 年的航照圖 裡(圖 10),卻發現在七柱、土地公、崩隙聚落的沿岸,明顯出現新生地的填造區設置(紅 圈處)。此舉已明示,接下來南方聚落、地形,將在港口開發工程影響下進入劇變。 不過在產生劇變前,各個聚落早已因工業管制,造成聚落的發展遲緩。1971 年,省 議員涂麗生曾提案規劃旗津地區為國際濱海遊樂區。不過交通部拒絕,理由為旗后已設 置工商業且腹地過淺,而中洲一帶的開發問題則是因砂礫丘陵遍布、縱深狹處不一,需

021


022

10 卷 | 第 2 期

額外花費填造土地,不合經濟效益。此外,交通部拒絕的關鍵更在於旗后以南的沿港一 帶,已有相關港務建設安排,故無法撥用。35 此外,涂麗生也提案解除禁建以利修繕,但 未果。36 隔年,國家因發展變遷而自行撤除工業區編定,同時也針對此區實行禁建兩年。 禁建雖然應於 1974 年 5 月期滿,卻因法定程序問題再延半年,於 11 月底屆滿。37 同年, 市府因應法規首度啟動旗津區中洲一帶都市計畫,其主要目的在於配合第二港口之建設 來誘導工業發展。計畫範圍涵蓋南汕、上竹、中洲、安順、中興、中和共六里,以及北 邊復興、實踐兩里,總面積共 173.03 公頃。其中中興/和里(南方三聚落)一帶土地因 暫定為港務需要而被排除於計畫,為日後遷村預留下合法性,因此都市計畫實際規劃僅 剩 121.99 公頃。在議事資料裡,當年中和里居民曾向省議會請願將生活用地劃出港埠用 地,結果未被採納。38 整體來看,不論是省議員建議或居民反映,都無法影響國家建設進 行,而市府的都市計畫也顯然以國家港埠為核心來規劃,未對當地聚落空間現代化與革 新有大幅改善。 1975 年,高港因港務增加而提出擴建需求,亦逐步研擬規劃遷村事宜。隔年 1976 年, 確立為配合第二港口建設,擬將中興/和里規劃為港埠用地。在 1977 年,可從省議會質 詢裡,確認將全面實施遷村,由港務局取得舊聚落土地,並負責填造 200 公頃新生地與 負擔遷村補償。市府則獲新生地之產權,並負責公設與興建國宅費用。39 然而從議事資料 可以看到,遷村存有部分爭議,省議員朱有福在質詢交通部時指出三點:海埔新生地有 風浪安全疑慮、擬建的四樓公寓不符合漁業文化與工具放置,以及部分居民要求遷居於 草衙、佛公一帶。40 但交通處答覆指出,第一,以外海新生地填築為原則,且港務局與高 市府已達成共識,但同時會建造海堤一道。第二,港務局建議市府考慮三樓房以符合居 民需求。第三,小港佛公一帶已編列為工業、商港用地,為國家發展著眼,因此不能建

35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二十五卷第三期〉(1971 年 5 月 24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 003-04-07OA-25-5-4-06-00168。

36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二十五卷第十六期〉(1971 年 5 月 24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 003-04-07OA-25-5-3-06-01353。

37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三十一卷第十五期〉(1974 年 9 月 23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 003-05-04OA-31-6-4-01-01763。

38

〈高雄市民郭○○等請願為請將高雄市…〉(1974 年 6 月 26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 0034230063003。

39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三十六卷第十八期〉(1977 年 3 月 31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 003-05-09OA-36-6-4-01-02595。

40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三十六卷第十一期〉(1977 年 5 月 25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 003-05-09OA-36-6-7-00-00889。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住宅提供遷村之用,同時臨港水線亦不可再開建漁船渠,故不適合漁村安置。41 總體而言,遷村案的規劃基本底定於 1977 年,但實際執行卻延宕。市議員莊士卿曾 於 1979 年向市議會提出恢復建築或修建之辦法,主因在於限建與延宕過程裡,導致居民 居住條件惡化。42 但在 1980 年高雄市府奉內政部頒布之〈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 規定,重新辦理旗津中洲一帶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其目的為配合濱海道路、汙水處理場、 中興/中和、海軍四廠遷村、海底隧道興建等,仍以配合國家港埠發展為主。43 其中從都 市計畫報告書中也可以看到中興/和里兩人口增加快速,1974 年到 1979 年人口從 2,503 人 增至 3,115 人,因此不難理解 1981 年市議員王進財提案建請將國宅規劃從二樓提升為四樓, 以利未來家戶人口增多,44 但礙於都市計畫而未通過,仍保留二樓之設計。隔年,由於遷 村持續延宕未執行,王進財則持續建請市府增加補償遷村補償。 45 直到 1983 年中之後, 遷村才正式進行。此時,旗津南方的沿岸地形受到新生地的填造工程而有大幅的變化(圖 11),其填造工程在當時也仍然持續進行,至 1993 年才正式完工。透過 1984 年的航照圖

圖 11 1956、1969、1984 年南方各聚落航照疊合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作者自行修正及標示。

41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三十六卷第十七期〉,《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003-05-09OA36-6-7-01-02495。

42

高雄市省轄市議會,〈高雄市省轄市議會第九屆第四次臨時會臨時提案〉(1979 年 2 月 14 日 -1979 年 2 月 27 日), 《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b-09-06-000000-0054。

43

高雄市都發局,〈高雄市旗津區中洲一帶都市計 畫 說 明 書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19 年 8 月 16 日。 網 址:http:// urbangis.kcg.gov.tw/UBA/web_page/UBA010100.jsp,頁 20。

44

高雄市臨時市議會,〈高雄市臨時市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定期大會議員提案〉(1981 年 8 月 4 日 -1981 年 10 月 2 日), 《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c-01-12-000000-0246。

45

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議會,〈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定期大會議員提案〉(1982 年 3 月 2 日 - 1982 年 5 月 10 日),《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d-01-02-000000-0335。

023


024

10 卷 | 第 2 期

(圖 12),我們也可以大略地窺見,各個舊聚落的屋舍在遷村後的幾個月內,大部分都完 成拆除,像是七柱(圖 12-1)、崩隙(圖 12-3)聚落在航照圖上幾乎已看不到任何建築物。 土地公聚落雖未完成建築物的拆除,但周圍碼頭連通道路與過港隧道(於同年啟用)已完 成鋪設。此迅即的態勢,基本顯現國家開發工程力道之強,以及建置港口的優先性。

圖 12-1 中洲聚落(安順里)與七柱聚落(中興里) 圖 12 1984 年南方各聚落航照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作者自行修正及標示。 ──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作者自行修正及標示。

圖 12-3 崩隙聚落(中和里) 圖 12-2 土地公聚落(中和里)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作者自行修正及標示。 ──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作者自行修正及標示。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二)遷村爭議探討 透過了解歷史脈絡,可以發現以國家之名進行的港埠開發,一步步地侵蝕中洲一 帶的聚落空間,在 1968 年明確列入工業管制到 1974 年政令下的房屋限建,再到遷村 擱置期未有任何法規確立何時解禁亦或正式遷村,過程達十五年。雖從政令與議事上 我們能看似政策有不定與停滯,但整體填築新生地工程卻持續進行。然而僅透過檔案 紀錄,我們無法窺探當時實際村落與遷村狀態,因此藉由訪談來理解居民實際記憶與 感知,並在整理後,歸納出遷村工程與環境影響、禁建與限建、徵收補償與弊案,共 三點遷村爭議。 1. 遷村工程與環境影響 藉由訪談,可以發現不同聚落因應工程的位置差異,而對遷村工程有不同的記憶。 在地景上,七柱聚落因鄰近國宅第一期填造地,因此布列許多由內港通至填造區的抽 砂管,因此成為當地居民清晰的記憶。美秀說: 以前雖然我們房子沒有對海,可是我們要去港邊玩就是要經過馬路跟住 家。我們有一條很小的主要道路,那條管子就是直接通過馬路接到海邊,位 置剛好就在七柱跟廣濟宮的交界!!所以過去就會看到很粗的管子在抽砂, 就很像人家地下水管那種,我們小時候都很擔心會被吸進去! 琮福同樣提及:「這裡(國宅區)以前都外海嘛,都要用地基,算起來大概在我 14 歲的時候開始在用!港內就是有那個管子啊,管子都看得到,頂多稍微土蓋一下, 因為埋到地底下又是一個工程。那個管子它就抽,抽那個爛泥往這裡囤!」 除了填造設備是七柱居民的成長記憶,港口工程其實也影響當地環境,特別是七 柱居民對環境變遷的感知最多。明福提到:「那時候我們在建港的時候,第二港口還 沒填平,還在建設的時候,就有一些風沙嘛,假如起南風的時候,整個風沙就會往我 們這邊飛……。」美秀也氣憤地說:「為什麼要搬!?因為那裡抽砂囤積一堆沙在那 個南邊嘛,如果起南風,起風時候這邊的人根本承受不了,住在七柱崩隙的人到底要 怎麼住?那時候里長就說趕快搬一搬啊!大家都很迫切要搬啊,環境這麼不好!」透 過他們的記憶可見,從 1967 年第二港口的開闢與 1970 年代中期陸續開始進行的抽砂 與填造工程,是影響環境的關鍵。尤其當時中洲至崩隙一帶地形如港務局指出多為砂

025


026

10 卷 | 第 2 期

礫丘陵,本身較為脆弱的自然環境。因此在未有任何預防措施的工程之下,加上季風 吹拂所引起的風沙,使島南的居住環境惡化。 2. 禁建與限建 如果港口填造工程是造成當地生活與自然環境劣化的要素,那麼禁建與限建則是導 致漁村居住環境與屋舍破敗景象的關鍵(圖 13、14)。特別是南方各聚落,過去因兩 側無堤岸,容易在風災過程中受到重創,例如圖 15、16、17、18 為 1969 年強颱衛歐 拉使聚落遭受海水倒灌,不僅交通 受阻中斷,屋舍也遭受嚴重損害, 禁建的實行使其僅能進行基礎修 補。此外,人口自然增長也造成原 本磚瓦屋的居住空間不足,居民只 能自行搭建的木造、鐵皮屋,導致 在居住品質上不僅低落,在面臨風 災時更為危險。宗財提到:「自從 我懂事之後,我們就開始禁建了, 政府不給你蓋房子。有的就是偷蓋 啦,因為就是想說這個房子根本就

圖 13 遷村前七柱郭氏聚落 資料來源:郭福隆提供。

不能住了啊,但是偷蓋的話政府就 會來拆啦,就是不給你蓋啦。」昇 福與美芳夫婦在回憶過程時,抱怨 說:「那個房子禁建太久……我們 都沒廁所啊,都只有公廁而已。有 蓋的人是自己的廁所,但蓋那也沒 用,那個打掉也都不賠,那時候沒 有建築執照,禁建時候你自己蓋沒 有建築執照,你把舊房子打掉重蓋 都是沒建築執照!」

圖 14 遷村前七柱郭氏聚落空拍 資料來源:郭福隆提供。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圖 15 1969 年颱風引起巨浪侵襲聚落 資料來源:高市漁民服務協會提供。

圖 16 颱風來襲與海水漲潮導致水淹及膝 資料來源:高市漁民服務協會提供。

圖 17 交通中斷,需以竹筏作為交通工具 資料來源:高市漁民服務協會提供。

圖 18 中洲居民準備遷移家園 資料來源:高市漁民服務協會提供。

從這對夫婦的話中,我們也看到因無任何合法的建物所有權,經常是導致居民陷入 建與不建、修與不修兩難的主因,這樣的矛盾再次呼應土地所有權的問題。翁浩建曾指 出旗津達 91% 為公有地,推估主因在於旗津過去腹地狹小,而臺灣總督府與國民政府所 填築的新生地腹地龐大,導致私有地比例大幅降低。46 不過翁浩建也指出在私填與居民土 地大幅被登錄為公有地的部分,仍尚未有完整的詮釋,特別是大汕頭以南的區域。翁浩 建推估認為應有兩個因素,第一為法律制度之變遷,因從日治時期的契據登記制轉變為

46

翁浩建,〈高雄市旗津區公有土地形成原因與過程初探〉,《高市文獻》,21(3)(2008),頁 158-160。

027


028

10 卷 | 第 2 期

國民政府的權利登記制,導致居民未去申請登記未登錄地與新登錄地而喪失屬權;第二 為文化及政治因素,可能反應漁村之教育與文化而未重視屬權,且當時為戒嚴時期,使 居民多不敢或不願違抗政府。第二點如茂盛所說: 在清朝的時候,我們祖先就都過來了,那些土地在日本時代也都有啊, 但是後來戰爭就完全沒有紀錄了嘛,就也沒有繳稅了,沒有稅金就沒有資料 ……。以前我們家族在這個的地方土地至少有 10 分,但後來有 8 分變成港務局 的!你知道為什麼會變這樣子嗎?那時候國民黨過來之後,他們要你去登記繳 稅金啊,大家都沒有去登記啊,可能有的比較有錢的,比較不錯就還有去登記。 但是就是那時候的人大多都文盲啊!靠腰!大家也都吃三餐都吃不飽了,哪裡 有錢可以繳稅金? 根據筆者的調查,翁浩建透過地圖的分析與推估大致沒有問題,但較少提及的是當 時港務局針對高港緊密的空間治理,而相應產生的政策。在前述已稍提到,當時相繼通 過與修訂的港區土地管理辦法,目的便在於確保政府對於港區的管理權。尤其在李連墀 的回顧裡能清楚看到,當時港務局並非不清楚高港內存有規模不小的私有地以及未登錄 之淺灘,因此如何整合港區土地屬權,以實現有效的空間利用,才是當時的主要目標。 於是透過徵收規劃、屬權簡化、法令設置等,來解套與獲取未登錄地的使用權,同時完 整取得對於港區的掌控。此舉,也深刻地影響當地居民對於港務局的觀感,美秀就說: 我們真的被港務局糟蹋!!他們來到這裡劃一劃說這塊是我的,說你們佔 到我的地,你要來辦承租,不然你就搬走或是拆掉。這都他們自己劃的,根本 沒什麼依據。我們祖先從外地遷過來住這邊,那時候港務局根本都還沒來,後 來他們一來,就說全部都他們的?實在很好笑! 這種深刻的不滿,至今依然刻印在當地居民的心中。尤其在當時,這種土地屬權與 在地認同、房屋的修與建,所交織起的矛盾與兩難,為他們帶來的不僅是無奈,更多是 長期壓抑下的憤怒。 3. 徵收、補償與弊案 此議題是大多受訪者感到最無奈與不滿之處。由於在戒嚴非民主的時空背景之下,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政府由上而下的強制政令實施,因此徵收大多為不透明、不公開。民眾大多對自身權益 也較為忽視,更對地方頭人有強烈的依賴。然而村里長本應作為中介角色,為地方利益 與中央/地方政府進行溝通與爭取,但在此遷村案裡,能發現其職責卻基本的失去功能, 且反而一手掌控徵收相關事務,成為自身利益的籌碼。這在各村里屢見不鮮,本文也整 理相關記述與論述,以中和里(土地公、崩隙聚落)、中興里(七柱聚落)、安順里(安 順聚落)來呈現。 (1)中和里──里長落跑啦,都是他的錯!? 1983 年年底遷村前夕,中和里爆發遷村弊案,其補償金在工務局清查後,發現溢發 高達 1,000 萬。根據當時報導,市府起初接獲檢舉,指出時任里長賄賂工務局工程員要 求偽造補償,使三名市民溢領 48 萬多元。本此案已偵結並提起公訴,然而後續又陸續接 獲檢舉,使工務局全面清查並重新複丈與核對之後,發現不實申報之房屋從 3 棟提升到 30 多棟,其中包含虛報面積、材質(木造報磚造),使補償金申報大幅提高並溢領,這 些補償金部分也由時任里長代領後扣下。47 就在法院認為事關重大有必要限制出境之必要 時,中和里里長已據傳潛逃出境。因此一提到遷村補償及相關權益,過去中和里的居民 總夾雜著憤怒與無奈,宗財不滿地說: 以前我們這邊要遷的時候,就直接過來了……因為里長貪汙跑走了啊!有 一些東西全都給人家都領走了啦,政府其實都有補助啦!那時候我們樹都自己 種的啊,我們沿岸那個木頭外堤什麼的,那個都可以領錢!(遷村公告)他什 麼都沒說,什麼都沒有講,就跑了……就跑了啊! 添財也說:「遷村……這就是里長的問題啊!你一個地方本來就有里長來處理事情 啊,如果里長不出來,那你當然就沒有人敢講話啦,對不對?」然而根據訪談,中和里 在遷村前,就已出現以爭取補助為主和爭取更換遷村選址兩種立場,並由不同的里長候 選人所主張。但是大多數的人並不接受遷址的主張,畢竟必須離開家鄉與賴以為生的產 業。宗財、吉財與昌財在討論此議題時,就產生一些爭辯。對於宗財,他認為當時應該 投給另一位里長候選人,這位候選人的政見主張應遷址到小港佛公一帶,不論在交通、

47

〈旗津遷村溢發補償金額鉅達一千餘萬〉,《聯合報》(1983 年 10 月 22 日),第 5 版。

029


030

10 卷 | 第 2 期

土地增值上都比旗津有優勢。不過吉財與昌財卻認為對於討海人而言,搬到沒有港口的 佛公並不適合。這時宗財不滿地說:「就是這樣崩隙才這麼慘,(前里長)說要幫你們 領錢,每個人就投給他了。」 這個遷村結果,也被崩隙居民視為聚落衰退的關鍵,就像吉財跟昌財有次又忍不住 抱怨起來:「遷村後就是變成我們中和里沒有里長……因為里長跑了啦!不然七柱(中 興里)是比我們還小的里,我們崩隙(中和里)比較大,你有聽過小里合併大里的?都 是大里合併小里的啊,怎麼會現在變這樣,就是里長跑掉的啦。」宗財也在訪談中做了 一個無奈的詮釋,他說: 這要怪什麼?就是自己選來的,我們那時候是 20 幾歲,是有投票權沒有錯 啦……但是,我們都沒有在管這件事情……抗議才會有錢啊,有吵就錢啊,但 是我們都沒有吵,也沒有人吵啊。三百戶那邊爭取到的跟我們這邊就不太一樣, 他們的房子比較大間,因為他們有要求啊……也還比我們便宜,我們一間 70 萬, 他們就少我們幾十萬……。 (2)中興里──漁民就是單純好騙?雜亂無章的遷村制度 相對於中和里傳出遷村弊案,中興里相對平和,但當時大多數正值青壯年的受訪者 們,其實對於遷村權益相當被動與政治冷漠,如同上節宗財對於遷村下的結論。這種對 於政治的忽視,尤其在戒嚴的時空環境背景之下,更讓居民對公眾事務感到迴避與恐懼。 明福提到: 遷村的時候……我們都沒有在管那些事情啊,那時候才剛結婚顧家庭大概 20 幾歲而已,都是顧家庭為主!我們是有一個遷村協調會跟一個遷村會報,村 民是可以參加,但還是很少數會去啦。那時候民國 70 年還在戒嚴啊,法律比較 嚴格時空背景不一樣啊! 添福也說:「政府是說遷就遷,沒辦法啦!你都不敢講,那時候你不遷,就把你抓走! 你說捨不得,你堅持不走,你可能明天就被拖走了。戒嚴的時候我們都不能說政府國家 多壞,會被抓走耶!」 雖然看似遷村沒有造成紛爭,但不代表當地居民對於此案照單全收,仍有部分居民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批判地方頭人在遷村上獲得的利益以及遷村徵收與配屋的不公平。明福不滿地提到: 那個遷村的協調會,都是派養蝦子、有蝦池的人過去談。以前外壁是海, 但是他們都自己屯起來養蝦,從中洲到七柱、土地公崩隙沿著海堤旁邊都有啦。 那都是里長的人比較多,他們就是派對他們有利的啊,去爭取他們要賠償多少。 我們遷村戶是也有派代表過去,但是人真的非常少,以前人又不太會說什麼話, 所以對我們遷村戶都沒什麼在照顧啦! 昇福也曾憤怒地說:「你知道我們這裡房子一間多少? 70 年我們買的,我們買一間 78 萬耶!這裡以前沒有後面那塊(指未改建的原屋)耶,總共只有 13 坪!賣 78 萬?我說, 那時候五甲那時候也才 110、120 萬,還是市區!你真的不知道這裡有多貴!」我提問為 什麼當時還要買?昇福與美芳一起回答:「都遷過來你就在這住啊……啊都配給你了, 那時候你就買啊……。」接著繼續不滿地說: 他們收購我們房子,三合院才收 12 萬,有的還沒收購費!遷村那時候,因 為我們漁船沒有外壁堤岸,我們都自己用竹子架住再鋪木板,船才可以停靠, 也沒賠我們。但是三百戶的有,他們一臺船賠 5 萬耶,他們是晚遷啦……那時 候的里長真的都會有報應!

然而遷村的一切無奈與不滿都只能是事後的發洩,畢竟溯及到禁建的影響,屋舍早 已殘破不堪,添福無奈地說: 越後面遷的當然比較好(指三百戶),以前人的房子就沒蓋很好,都三合 院比較多,還有木板屋、有些是平房,都蓋一樓而已,這樣就算住的很不錯了。 所以大家說政府要遷村,住木板的人當然就覺得遷來比較好住,颱風來了也比 較安全,所以大家就遷。 (3)安順里──誰說我們補償領的最好? 安順里部分區域於同期受到第四貨櫃碼頭的徵收,但第一期遷村用地不足容納居民, 因此規劃第一期國宅以北之用地作為第二期國宅之用地。不過為搭配中和國小併入中洲 國小後之校地擴增與選址需求,於 1983 年提出個案變更,透過北移第二期國宅之用地來

031


032

10 卷 | 第 2 期

符合規畫需求。481985 年正式提出規劃 276 戶預計容納 1,290 人,其國宅建築形式比照一 期。49 兩次都市計畫與變更皆於該年辦理 30 天展覽,並宣稱當地居民與團體無任何異議, 直接照案通過興建。以此,我們只能看到政府行政的角度,無法確定是否在遷村議題上 有何爭議。然而當我們透過檢索新聞資料時,卻可以發現,二期國宅在興建時同樣發生 弊案,但不同的是,此弊案發生於住宅承包商公司,在地基施工工程裡,本應清除長年 在此堆積的電石渣,但聲稱施工範圍大,無法兼顧全數清除,在未確實完工下卻領到工 程款,疑似政府監工公務員圖利與放水。50 此事件脈背後起因反映了過去政府長年未針對工廠排放汙染物進行管理,甚至默許 其行為。從 1961 年起,台灣塑膠公司便私自於上竹、南汕一帶外海灘與護林地設置排放 管,雖然 1962 年引起市議員莊士卿提請市政府,51 以及當地居民向省議會請願提案飭令 禁止台塑傾倒與排放電土渣,52 但 1970 年仍然看到市議員吳敏雄再次提案,飭令禁止台 塑堆置電石渣於外灘。吳敏雄指出雖然政府已禁止台塑將電石渣排放與堆置於旗津外海 灘,但台塑公司仍說服部分漁民,以中洲無堤岸保護,為顧及生命財產之由,在指定範 圍內以技術改進方式繼續堆填,同時旗津區公所也以同樣的說詞為台塑堆置電石渣的行 為進行背書。53 此外 1973 年,市議員吳正成也提出針對旗津中興里至南汕里一帶台塑電 石渣調查,是否有侵占市有地與公墓之嫌。54 不過電土問題未被完整處理,日後也沒有繼 續追蹤,直到 2009 年,環保署才再次調查此案,並指出未有大幅改善。55 這些電石渣堆 置的範圍以南從廣濟宮土地、中洲國小開始至北邊旗津天聖宮對岸停車場一帶海岸(圖

48

高雄市都市發展局,〈變高高雄市旗津中洲一帶都市計畫(部分低密度住宅區為學校用地,學校用地為低密度住宅區, 公園用地為低密度住宅區)案〉。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 月 29 日。網址:https://urbanebook.kcg.gov.tw/book/ content.php?id=502,頁 1-2。

49

高雄市都發局,〈擬定高雄市旗津區中興國宅社區(第二期)細部計畫並配合變更主要計畫案 _ 公告計畫書〉。資料 檢索日期:2019 年 8 月 16 日。網址:https://urbanebook.kcg.gov.tw/book/content.php?id=536,頁 2。

50

〈旗津中興國宅避嫌案 監工被約談〉,《聯合報》(1986 年 9 月 16 日),第 5 版。

51

高雄市省轄市議會,〈高雄市省轄市議會第五屆第四次大會議員提案〉(1962 年 3 月 31 日 -1962 年 4 月 16 日),《地 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b-05-08-000000-0168。

52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七卷第二十二期〉(1962 年 5 月 7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 003-02-05OA-07-5-1-00-01048。

53

高雄市省轄市議會,〈高雄市省轄市議會第七屆第五次大會議員提案〉(1970 年 4 月 30 日 -1970 年 5 月 21 日),《地 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b-07-12-000000-0253。

54

高雄市省轄市議會,〈高雄市省轄市議會第八屆第一次大會臨時提案〉(1973 年 5 月 7 日 -1973 年 5 月 31 日),《地 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b-08-01-000000-0045。

55

立法院,〈立法院公報第 98 卷第 70 期委員會紀錄〉。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 月 24 日。網址:https://lci.ly.gov.tw/ LyLCEW/communique/final/pdf/98/70/LCIDC01_987001.pdf 。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19 紅線範圍內)。透過當地居民所提供的舊照片 與描述,也指出當年中洲國小新址的地下與周圍布 滿電土渣(圖 20)。因此校址興建過程中最浩大 的工程之一,便是針對深埋的電石渣進行清運工程 (圖 21)。 目前對於旗津電土渣的關注,多聚焦於海岸 線倒退與汙染問題,詳細時空沿革與政策也因年 代久遠導致難以完整挖掘,甚至當地口述與居民 感知的研究探討也不多。少數如葉貞沂等人的研 究,採訪談方式來記錄與探討居民對於遷村與居 於電石渣土地上的感受。56 他們指出居民多對此事

圖 19 電石渣堆置範圍 資料來源:Google 地圖,作者自行標示。

件輕描淡寫,大多未特別重視,於是結論當地居 民已接受與電石渣共存之居住事實,以及認為無 權干涉過去國有地之使用,因此未作出環境抗爭 之行動。57 根據本研究,此推論雖然不能說有誤, 畢竟遷村已經歷久遠,如同我第一次接觸三百戶 住戶的進旺時,他直白地對我說:「其實時間已 經過很久了,真的很久了啦,我們很少人在記住 這些東西了……。」話中反映的盡是無奈與不願

圖 20 中洲國小新址周圍之電土渣 資料來源:蕭朱亮提供。

多談。但是如果我們就此忽略遷村的時空脈絡與 差異,只是讓這個歷史事件與記憶落入一種無所 謂與理所當然。 透過對比第一期國宅遷村戶的論述,我們可以 察覺到一期戶普遍對於二期戶在補償與房屋價格上 較為優惠頗有微詞。當我對進旺提到這點差異,他

圖 21 中洲國小新址電土渣清運與清整 資料來源:蕭朱亮提供。

56

葉貞沂、羅馨安、陳婉儀、陳淑茹、陳憶瑩、張至善,〈發展大旗下的旗津電石渣〉,頁 1-31。2014 年 6 月 23 日發 表於「第一屆南方社會調查:旗津田野成果發表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57

葉貞沂、羅馨安、陳婉儀、陳淑茹、陳憶瑩、張至善,〈發展大旗下的旗津電石渣〉,頁 21-22。

033


034

10 卷 | 第 2 期

立刻激動地反駁: 哪有比較好?我們這邊比較差啦!!如果你說以房子狀況,比起來是六百 戶那邊比較好。你知道嗎?我們這邊的土是這個塑膠土,是以前台塑排放的, 就是電土啦。我們的房子下面全部都還是電土。我們這個房子便宜吼,就是因 為我們的房子很差啊,地基很差啊! 然而電土影響的是什麼?是汙染嗎?我進一步詢問。進旺回答: 我跟你講啦,電土三、四十年來,那個土都不會硬化。下面的挖下去,都 是軟的啊,你看那個那些崩掉(旗津沿岸)的地方……,所以你自己想想看啊, 我們這邊的房子都是互相背著啦,互相靠著的啦,就是必須要蓋整條都是連在 一起的,如果你說房間一間一間的蓋,會全部都倒光光。這附近就有個邊間啦, 那個蓋的時候就歪歪的了! 由此可見,對於二期居民來說,在意的並不是電土如何土地汙染,反而較多的是居 住安全上的重視。除此之外,當時政府在進行國宅興建工程時未嚴謹的監工,也引發居 民憤怒與不滿。尤其興建工程經常在不透明、不公開的狀態下進行,更造成當地居民的 猜疑,進旺說:「這邊在蓋房子的時候都是用晚上在蓋的!都用晚上在攪拌地基的耶! 這到底在幹嘛都不知道啊。假如是白天蓋房子,也都不能給你走進來看啊。他們(一期) 那時候那邊的房子在蓋的時候都可以走進去看了,六百戶你要怎麼看都隨便你啊!」所 以二期居民認為能爭取的只剩房屋價格上的補償,進旺無奈地說:「就只是因為我們的 地方實在太差了……。有電土就是差啊,我們當然就比較不要啊。所以後來才再爭取嘛, 如果爭取不到的話,那乾脆就想說算我們便宜一點了嘛,就這樣子而已了啊,真的就這 樣子而已……。」 透過三個聚落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遷村工程、環境影響、禁建影響、徵收補償與 弊案,都因村落空間本身的脈絡差異,而產生不同的結果與效應,反映空間是社會的存 有,導致人、組織與社會及空間在特定脈絡下產生的密切地交織,且被權力所穿透。特 別是六百戶與三百戶的落差,雖然為同一遷村案,但卻因時空背景與選址的差異之下, 使之有全然不同的結果。換句話說,當時政府在進行徵收補償、國宅售價、住宅與社區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空間的設計上,都存有異常模糊的空間,或許這在戒嚴時期裡並不特別,但也確實反映 遷村在過往具有不公開、非透明,且由國家一手掌控。

伍、遷村後,新聚落的狀態與地景 1983 年 年 底 新 聚 落 落 成 並 正 式 實 行 遷 村, 本 預 定 三 樓 層 之 透 天, 最 後 以 二 樓 層 定 案( 圖 22),並以現代化社區型態建置。中興一期國宅共 647 戶,二期國宅共 276 戶。聚落空間的重劃與重 構,對村落、家庭等文化影響不容小覷。接下來本 節將繼續探討遷村後的居民在新聚落的居住狀態與 適應,包含村落文化維持狀態以及聚落/房屋空間 實際感知。

一、崩解還是維持?遷村後的村落文化 (一)零散的遷村記憶與逐步異質化的地方 礙於當時時空背景,第四貨櫃碼頭遷村案的居 民權益從未被完善地考量,不僅受制禁建造成的惡

圖 22 中興國宅住宅未改建之原始樣貌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拍攝。

劣居住環境,且遷村與拆遷進程急迫,大多居民表示幾乎無法思考地只能快速進行搬遷。 因此根據針對在當地的田野與訪談,不難發現在紙本資料上幾乎沒有留存,老照片也多 在搬遷過程中遺失或遺留。此外,過去政府在遷村與補償資訊上的不透明,導致大多受 訪者對於當初如何辦理遷村以及公告,大多沒有太多理解與記憶,最能感知的僅為補償 金的多寡。 在這個狀態下,當地居民對於村落分布的結果沒有太多理解而有分歧,有人主張是 以抽籤的方式產生,有人則認為是根據遷村前的位置來安排。但在國宅配置上以鄰為單 位,來進行屋宅抽籤則完全沒有爭議。由於安順、七柱、土地公、崩隙等四個聚落以傳

035


036

10 卷 | 第 2 期

統血緣與地緣聚落為組成,因此在新 聚落的空間組成上,也保留傳統聚落 之形式。例如黃棋鉦的研究大略指出 傳統聚落保持之狀態,58 如圖 23。雖然 大致有脈絡可循,但也不全然精準, 有受訪者便提到國宅雖然以遷村戶為 主來進行配售權利,但抽籤可以彼此 轉換權利,假設抽到非鄰近自己親戚 的街巷,就會透過交換權利的方式, 試圖讓住家與親戚住家更為鄰近。但 也有人沒有進行屋宅權利的交換,甚 至出售其權利,外遷至他處購屋。

圖 23 中興國宅內部傳統聚落 資料來源:Google 地圖,作者自行標示。

受到現代化與都市化的影響、環境汙染與產業衰退,再考量到旗津交通位置在現 實中的不良,導致在大結構面向上的人口外移嚴重(尤其青壯年)。雖然中興國宅看 似人口外移率高,但在歷史脈絡下,是旗津區內少數擁有房屋與土地所有權之地區, 因此時常吸引他村的居民來購買,尤其是中洲舊聚落。宗財就提到:「我大哥就搬出 去住了,他賣給中洲舊聚落那邊的,他們那邊都是沒有所有權的啊,那邊都是港務局 的地嘛,我們這邊有所有權,所以舊聚落大多數沒想搬出去的都會來買。」由此也可 以見到中興國宅一帶傳統村落的意義,已不如三十多年前的完整,其人口複雜度也在 增加。

(二)廟宇作為村落認同 從舊聚落到新社區,即使面臨現代化的衝擊,但仍能看到當地居民嘗試在聚落認同 凝聚與家庭/族文化上持續鞏固與維持,關鍵就在於透過地方公廟的建置與保存。在遷 村前,各村落都存在各自的公廟,例如崩隙鳳天宮、七柱鳳山寺、中洲廣濟宮,是為當 地村落信仰與象徵。然而到遷村前夕,都曾因政府拆除而曾無處供奉,且當時政府期望

58

黃棋鉦,〈旗津地區的聚落發展與產業變遷〉,頁 2-17。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多庄落公廟能夠合併建廟,因此實際廟地配予為今廣濟宮現址。此舉引起各聚落居民的 反彈與不滿,宗財提到當年崩隙鳳天宮面臨的問題: 我們之前的配地是在廣濟宮那裡,政府劃分土地在那邊,那是四間一起公用 的土地喔,要我們所有的廟都蓋在一起。但是大家怎麼喬就喬不好啊,他們講說 要用他們的名字啊,我們的老人就說不要啊,要用我們的名字啊。誰要用你們的 名字?而且從我們這邊跑去那邊太遠了啦,真的太遠了啦。那時候那個廟地你還 要跟政府買啊,我們就不想買! 因此崩隙鳳天宮最後選擇放棄政府提供的土地,透過信徒樂捐另外購地建廟。對於 崩隙的居民,地方廟宇是唯一可以持續維持庄落凝聚的重要地景與空間,就像宗財提到: 「我們這個是地方的廟,算是我們這個庄頭的地方廟。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啦。」整體來說, 遷村對於土地公福興宮、七柱鳳山寺影響也是一樣的狀態,因考慮到聚落的主體,而拒 絕合併到廣濟宮,並透過爭取他地來重新建廟,即使耗費鉅大。如添福提到:「這間廟(七 柱鳳山寺)遷過來賠很少,賠我們才兩百萬,我們這就是靠村裡樂捐,我們自己蓋兩千 多萬。」 此外,在調查期間也能發現當地居民持續透過對於地方廟宇活動的記憶,維繫與凝 聚地方認同。特別是七柱對於聚落的凝聚力與認同明顯感受較高,不僅反映在慶典活動, 也反映在廟宇人事上的布局,曾有廟務人員提到:「我們比較希望找的(廟務人員)都 是境內的信徒,他比較了解我們的區域性。境外的人他就比較沒有辦法去了解,那你在 我們境內的人,你才能了解我們的這邊聚落跟我們這邊的事情嘛。」以好的面向來看, 是持續保存了傳統聚落的意義,明福說:「崩隙那邊的人都越來越少了啦,那時候很多 人都賣掉權利嘛,因為沒有錢。然後搬去外面住的也很多,但是我們七柱比起來,沒有 崩隙人搬出去那麼多啊,我們這邊在籍的比較多。」不過也造成一些後果,使聚落具有 程度的封閉性,比如就有外庄的受訪者提到:「鳳山寺?我知道啦,但是說那邊的那個 地方喔,我真的不會去啦,敬神還會區分境內外?如果一間廟,只是靠你們這個庄的人 吼,你們是怎麼維持啊 ? 神明不就是越多人拜越好?」而土地公的居民也曾提及:「廟 就是要越多人拜比較好,我們福興宮在地的人比較少才幾十戶,靠在地的要怎麼維持? 所以現在就都是要靠外地的還有遊客來啊!」

037


038

10 卷 | 第 2 期

然而相較於崩隙、七柱聚落透過廟宇作為地方認同,以持續維持傳統村落運作。安 順里遷村戶為主的三百戶,則沒有這麼幸運。聚落內的善德天壇無論在資金規模或祭祀 凝聚力上,都顯得弱勢許多。這主要反映於兩個層面,在政策面上,遷村將村落拆分兩 地,嚴重地破壞了傳統祭祀與在地家族關係。在利益上,則能發現較晚進行遷村的三百 戶,存有為數不少的分戶與寄戶,這顯然與遷村補償脫離不了關係。進旺就感慨地指出: 「我們這邊的比較少換(房屋權利)啦,是因為我們這裡本來就很多人都是用寄戶的。 就是只有戶籍在這邊,但是沒有在這邊住了,所以領到你就賣啦。我們三百戶這邊的人 也幾乎都賣掉比較多。」 雖然看似住戶行動純為經濟利益,但納入上節所探討的三百戶土地開發脈絡,確實 不難理解在住屋與土地條件不如六百戶的情況下,導致遷村居民入住率相對較低,且遷 出率偏高的狀態。此外,三百戶的配戶也較為多元,包含開闢旗津路的牴觸戶、中洲污 水處理廠氯氣中毒之補償戶等。整體而言,三百戶住戶異質性較高,也是導致傳統村落、 廟宇認同與人際網絡難以持續維持的關鍵。 總體來說,我們大致記述遷村後的地方村落運作與復建,這牽涉居民對於村落空間 的維繫與保存。不同的聚落有不同的時空情境與狀態,也產生不同的策略與結果。曾有 位七柱受訪者指出,對比於紅毛港遷村對於當地角頭廟宇以及親戚聚落的瓦解,他認為 七柱鳳山寺與七柱聚落很幸運的還有持續地保持這些傳統。即使崩隙的外遷狀態趨於嚴 重,但宗財也比較起紅毛港的狀態說:「對,我們大都在這裡,像那個紅毛港的狀況, 真的就跟我們很不一樣,他們整個搬到就整個散掉了,可是我們這裡就是還在同一個部 落,都在這個地方。」由此,我們可以指出,庄頭的信仰不僅是維繫在地認同的重要空間, 同時也是維持各村落主體的關鍵。

二、好還是壞!?聚落與房屋空間實際居住經驗 遷村後的中興國宅並未讓當地居民踏入生活的正軌,問題依然層出不窮。在訪談過 程,遷村戶對於國宅品質的不滿,像是積怨已久般地爆發。畢竟在遷村史裡,對比起紅 毛港遷村案,此案經常被認為是個「成功」的遷村案,導致被關注的程度低,於是經常 忽略遷村的時空脈絡,更忽視居民經驗與感知。此遷村案,對當地居民來說帶有矛盾的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情感,雖然承受各種程序上的不正義,但是遷村確實也讓他們在旗津獲得少見的土地所 有權,且相較於過去禁建造成的破敗屋舍,新屋的居住環境仍然較為優良。美秀就提到: 「啊……你……至少有新房子可以住……當然就是那個社會變遷,一定要有改變才有進 步,不能一直停在那裡……,六百戶跟舊聚落比起來當然比較好。」不過一提到遷村房 屋的屋況,美秀還是忍不住抱怨:「不管抽到哪戶就還是必須要改建一下,他給我們的 只有稍微油漆啦,很多一定要拆。你知道嗎?那個牆壁打下來都是沙拉油罐!!這就是 偷工減料啊!哈哈哈,你想想七柱的人多單純啊?遇到這種問題都默不吭聲,都沒有去 反應,都默默承受!」吉財也曾對屋況抱怨一番:「這邊水電什麼都沒有啊,然後那個 房子屋況還都非常地糟,狗屎鳥屎啊什麼一堆啦!」 根據訪談,我們可以發現當時急就章完成的國宅,其實問題重重,不僅居住空間狹 小不合實際家戶人口配置,就連基礎設施品質也不佳,也經常偷工減料。居住空間狹小 是當地住戶必須改建房屋的主因,宗財不滿地說: 這裡以前的房子都很小間啊,現在大家自己搬出來啦,不然一定不夠住的 啊!你看我們就只有二樓,二樓半多一塊陽臺出來這樣子而已啦,都是要自己 打掉自己蓋上去啊!你看我們這邊 20 幾坪啊,那個實際才十幾坪 16、7 坪而已, 還要扣掉前面那一塊。那時候就沒有人說要怎麼蓋啊,都沒有要講啊! 基礎設施偷工減料與品質不佳,則經常在居住與改建房屋過程中被居民發現,明福說: 以前房子就只有一個小小的門而已嘛,前面這兩個柱子打掉就看到就是用 油桶啊。那個油桶就是卡上去,這樣就可以省很多水泥啊,就是偷工減料啦。 而且那時候我們來沒多久,那個熱水管就裂掉了啦,就會漏!因為是用塑膠頭 啊,不是現在用這種鐵製的啊。那時里長就跟我們講說,好!不然建商就在這 邊住一個月啦。如果你有問題,建商就來幫你整理。所以那時候包商他們就來 這個中興市場那邊有住一個月啦。他的意思是說那時候你們有任何問題就給你 們處理到好!? 然而透過 1988 年市議會紀錄,能見到市議員林壽山也曾指出中興國宅市場完工後遲 未啟用的原因,主要在於水電設施出了問題,因此無法驗收完工,即使居民一再提請有

039


040

10 卷 | 第 2 期

關單位協調,卻仍未解決。59 從此紀錄可以推估與驗證,當時政府在國宅規劃與建物工程 上的施工狀況與品質低落。除了住的問題,社區道路牽涉「行」的規劃也存在瑕疵,更 隨著近年旗津觀光化的車潮湧現使問題加劇。明福回想過去在填海造陸工程進行時,曾 遇到工程人員告知,第一期國宅所開闢的社區道路將會被作為對外的主要交通道路。回 想這段他無奈又憤怒地說: 那時候里長沒有出面,里長什麼都不會,養成那時候旗津路還沒有開闢的 時候,就直接合理地使用我們外面這條道路啊。不管平常、假日這裡都會塞車 啊,但是你要知道,這一條是應該是我們的社區用路並不是交通道路喔。以前 都有標誌說大卡車不能進來,現在大卡車、遊覽車全部都開進來啦……。我們 這邊都在吃汙染啦,錢都旗后在賺。車輛跑在社區周圍,小孩子在這邊出入也 很危險的啊。 接著明福也比較起六百戶與三百戶的社區規劃差異:「你看兩個社區,三百戶那邊 的,為什麼車不能進去?我們六百(戶)的卻車一直跑進來?這樣公平嗎?三百(戶) 那邊交通比較好,比較安靜啊,比較沒有不會有危險啊!」 透過訪談,讓遷村居民能有機會可以訴說壓抑已久的經驗與心聲。這基本與過去外 人對於此遷村案的想像有所背離。就如本文所查閱到一篇 1992 年的新聞報導,就能看到 外人如何經常簡化中興/和里遷村案的狀態與處境。此報導記者指出,中興/和里遷村 案能先勝於紅毛港遷村案,部分關鍵在於當地「民風純樸」與規模較小,因此政府掌握 民意未高漲之先機果斷決定遷村地點,並進行先建後拆。文中還提及,配售國宅落在 70 萬左右,大多居民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畢竟當時過港隧道未通車,但市府建置國宅苦 費心機,點滴居民都看在眼裡,即使後來的二期國宅出現弊案,仍然瑕不掩瑜。因此對 比紅毛港的狀態,中興/和里遷村案沒這麼刻骨銘心。60 確實,我們能理解或許中興/和 里遷村案不如紅毛港遷村規模的龐大。但是無法進行權益協商與討論,沒有商討的餘地, 僅能接受一切規劃,基本違反在文獻回顧中的國際公約所強調的公平正義。這種完全身

59

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議會,〈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議會第二屆第三次定期大會議員提案〉(1987 年 4 月 1 日 -1987 年 6 月 5 日),《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d-02-09-000000-0177。

60

〈遷村他們等了廿四年〉,《聯合報》(1992 年 5 月 31 日),第 17 版。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處國家所掌控的歷程與居住空間裡,現在在我們這已經習慣的民主時代裡,看起來顯然 極為異常與弔詭。

三、繼續爭取權益?還是遺忘歷史? 自 1950 年代起,因工業化而使各地飽受汙染,過往因為戒嚴而大幅限縮社運與陳抗 的規模與發生,但在 1980 年代戒嚴前夕,因政治管制逐步鬆動而陸陸續續浮現以環境為 由的抗爭,並在 1990 年後於各地開花。旗津從以往就緊密鑲嵌於高雄港的規劃,並飽受 各種規劃管制與汙染,所以同樣於戒嚴後開始出現多次針對遷村補償、土地使用權協商 與爭取,此外也包含漁業水域與中洲聚落一帶汙染抗爭。61 不過大多為時已晚,只是亡羊 補牢。在遷村補償與土地權益爭取等相關陳情與議事紀錄上,本節以下表呈現:

表 2 補償陳情人與案由 年代

議員/陳情人

案由

1991

市議員陳漢昇

建請市府協調港務局中興貨櫃碼頭單位缺工優先錄用中興、 62 安順遷村居民,作為彌補配合政府遷村損失。

1991

中洲廣濟宮委員會

向港務局陳情,土地使用租金提高過多,而提出異議。

63

1993

中興國宅居民

向省議會陳情,中興商港社區國宅遷村案,於 1982 年領取地 上建物補償,一、二期遷村均同時發放,僅二期因港務局需 求而較晚拆除。但同遷村案,自動拆除獎勵金前(1 萬,中興 / 和)後(5 萬,安順)差 4 萬,造成守法民眾不平,請准予 64 均照二期發給。

1994

中洲廣濟宮委員會

向省議會陳情,請准予比照遷村戶承購土地計價辦理,以 65 1983 年地價承購該宮已遷建之土地。

61

涂懿文,〈從歷史與空間觀點看高雄旗津當代的發展與變遷〉,頁 118。

62

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議會,〈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議會第三屆第四次定期大會議員提案〉(1991 年 9 月 30 日 -1991 年 12 月 5 日),《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d-03-11-000000-0153。

63

〈中洲廣濟宮委員會向高雄港務局陳…〉(1991 年 11 月 29 日 -1991 年 12 月 11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 典藏號:0032230180117。

64

〈高雄市民陳○○等陳情為該市旗津區…〉(1993 年 7 月 30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 0034230082086。

65

〈高雄市中洲廣濟宮管理委員主任委員陳 OO 陳情…〉(1994 年 7 月 9 日 -1995 年 3 月 30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 議事錄》,典藏號:0032230183047。

041


042

10 卷 | 第 2 期

(續上表) 年代

議員/陳情人

案由

1995

旗津區市民蔡氏

向省議會陳情,請港務局准予分期繳納中興段省有土地使用 66 補償金。

1995

旗津區市民郭氏

向省議會陳情,請港務局准予暫緩拆除福興宮建於港務局之 67 土地。

南旗津土地自救會

向省議會陳情,指出土地、維生水域長期被高雄港務局佔用, 且港務局為法定公用交通事業,依《土地法》第 208 條規定 公用交通事業應辦理土地徵收才能取得居民土地所有權、使 用權。但高港自 1958 年實施 12 年擴港計畫開始至 85 年止, 未辦理沿岸 200 公尺居民、漁民生活水域公告營救事宜,對 居民、漁民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造成直接傷害,且未給 予實質性補償與回饋。高港務局藉國家建設之名,擴充解釋 土地法令「逕行登記」為取得所有權實行商港建設,違背世 代居民居住事實,僅依上級行政核定為港埠用地(1974 年 11 月內政部核定),即認定取得港區沿岸水域所有權,又收取 68 土地承租金享其利,明顯違法。

1996

透過檢視這些紀錄,特別是 1996 年南旗津土地自救會的出現,大致能看到當地居民 逐步開始重視自己的居住權益,以及理解過往當地居民在居住與產業空間上的被剝奪。 相當可惜的是,當往後繼續查察,卻發現後續議事或檔案資料,幾乎已沒有再出現任何 關於中洲土地所有權及租用的爭議問題,較多而是轉向當地汙染、電土問題以及觀光化 的設置。在田野過程,大多受訪者也鮮少聽過當地的土地自救會,或許這對於中興國宅 住戶來說,在遷村後的土地所有權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雖然在記憶上對於遷村仍有不 滿與抱怨,但一切至今似乎也已經定案。特別對於更為年輕的一代,這段過去村落的血 淚與遷村的辛酸,都不再這麼重要。

66

〈高雄市民蔡○陳情為該市旗津區中興…〉(1995 年 6 月 5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 0032230184056。

67

〈高雄市民郭○○陳情為該市旗津區福…〉(1995 年 1 月 27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 0034230084010。

68

〈南旗津土地自救會莊○○陳情為土地…〉(1996 年 3 月 5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 0031230485024。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陸、結論 本文藉由整合歷史檔案、議事紀錄、老照片與當地居民的歷史記憶,嘗試建置與補 充中洲一帶舊聚落(中興/和里)與中興國宅遷村一案之聚落歷史,同時藉由此遷村案 帶來國家、社會與空間之關係的探討。透過遷村前針對各個聚落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 即使遷村後住屋與社區空間產生大幅變動,但是並非去脈絡的解構並誕生一個新的社區 或聚落,而是部分依循遷村前的社會狀態,以複製或再製的方式生產一套人與空間的關 係。因此,細緻地理解人、社會與空間的三重交織關係與脈絡,是探討與評估遷村的重 要關鍵。 此遷村案在過去經常被忽略,其主因在於當地即使面臨兩大弊案以及土地屬權問題, 但居民幾乎沒有集結引發實際的抗爭來表達訴求,導致這段歷史在時間洪流中被沖淡, 因此也被理所當然地鑲嵌於港埠開發的線性史觀。雖然中興/和里的遷村案對比其他遷 村案並不起眼,但本文認為它的意義仍有三項:第一,基本承載過往國家對於空間強控 的結果。特別是在高雄港的開發脈絡下,涉及複雜人與土地的關係與情感,尤其在遷村 的前後過程裡,我們可以看到聚落的土地空間變化,是如何在港口擴建與重整的過程裡 不斷被壓縮,同時被作為一個可被犧牲之空間。第二,反映遷村制度上的不良。遷村從 未是個簡單議題,它也鮮少能以二元簡化的對/錯、優/劣來評價,即使我們能看到中 興/和里遷村過程及中興國宅建置充斥各種問題,但確實在旗津區能有土地所有權的取 得,已經能讓遷村戶得到一點安慰。那遷村到底應該重視的是什麼?本文認為關鍵就如 同謝志誠等人以國際勞工組織及世界銀行各自所提出的公約與提醒,應該重視的是政府 開誠布公並且透明化地與居民展開協商與共同規劃。在中興國宅一、二期裡,我們不僅 可以發現房屋工程問題、社區設計問題與兩地徵收條件不一等等,都是政府嘗試以取巧 的方式來壓低補償及建設費,這在今日都難以被接受。第三,忽視當地居民的生存權。 在涉及原住民族群的遷村案裡,經常被重視的是原住民與土地的關係,部分反映了文化 與情感,部分則是居住環境。在本研究裡,同樣也發現,遷村前舊聚落居民與土地在文 化上的情感、居住環境中也都被忽視。即使遷村配置地與舊村落僅隔 500-1,000 公尺,但 從遷村前受到災害、工程與政策影響下殘破居住環境,到政府迅速迫遷導致村落文化難 以保存,都深度地造成居民在生活的變遷。

043


044

10 卷 | 第 2 期

透過本文的書寫,希望能為消逝的聚落、受到忽視的第四貨櫃碼頭遷村案與未有詳 細紀錄的中興國宅建置,進行初步的探討與分析。這些歷史記憶與不滿聲音長期被壓抑, 甚至大多已在時間洪流中逐漸被淡化。但我們應嘗試挖掘,因為其背後富含各種探討的 探討價值,可以協助我們繼續拓展與反映旗津長年在土地權上的爭議與問題,更進一步 地可以作為高港與高雄空間發展變遷的基礎研究。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參考書目/ 一、專書與合輯 江文瑜(2008),〈口述史法〉,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 205-222。臺北: 巨流。 李向平、魏揚波(2010),《口述史研究方法》。上海:人民。 李連墀(1997),《高港回顧》。高雄:美育。 夏鑄九(2009),〈空間形式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臺灣彰化平原的個案〉,收於夏鑄九編,《空間,歷史與社會》, 頁 165-232。臺北:唐山。 張守真、楊玉姿(2008),《紅毛港的前世今生》。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陳羿伶、王志弘(2011),〈宜蘭礁溪溫泉產業的變遷與危機──區域發展的空間調節與文化資源〉,收於王志弘編,《文 化治理與空間政治》,頁 31-74。臺北:群學。 黃暉榮(2000),《高雄市地理圖集》。高雄: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劉仲冬(2008),〈民族志研究方法及實例〉,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 145-162。臺北:巨流。 蔡佳菁(2016),《戰爭與遷徙:蔡姓聚落與旗津近代發展》。高雄:春暉。

二、期刊與會議論文 台邦.撒沙勒(2012),〈災難、遷村與社會脆弱性:古茶波安的例子〉,《臺灣人類學刊》,10(1),頁 51-92。 吳連賞(1998),〈紅毛港的聚落發展與社會變遷〉,《環境與世界》,2,頁 85-136。 李海燕、權東計、李建偉、劉興昌(2005),〈遷村觀點理論與實踐初探〉,《人文地理》,85,頁 59-61。 凃函君、蘇淑娟(2012),〈世代的空間尺度認同之研究〉,《人口學刊》,44,頁 125-169。 涂懿文(2018),〈從歷史與空間觀點看高雄旗津當代的發展與變遷〉,《高雄文獻》,8(1),頁 89-128。 翁浩建(2008),〈高雄市旗津區公有土地形成原因與過程初探〉,《高市文獻》,21(3),頁 158-160。 葉高華(2017),〈從山地到山腳: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社會網絡與集體遷村〉,《臺灣史研究》,24(1),頁 125170。 廖秋娥(2010),〈戰後台東縣大武地區的集體遷村與生活方式之轉變〉,《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3),頁 169-196。 鄭力軒、陳維展(2014),〈從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看紅毛港遷村案的歷史變遷〉,《高雄文獻》,4(3),頁 140-154。 謝志誠、張紉、蔡培慧、王俊凱(2008),〈臺灣災後遷村政策的演變與問題〉,《住宅學報》,17(2),頁 81-97。 謝志誠、傅從喜、陳竹上、林萬億(2012),〈一條離原鄉越來越遠的路?:莫拉克颱風災後異地重建政策的再思考〉, 《台大社工學刊》,26,頁 41-86。

三、碩博士論文 莊仁誠(2013),〈記憶、地景與社群:旗津區廣濟宮之地方感建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 所碩士論文。 黃士瑜(2006),〈高雄市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構成分析〉。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棋鉦(2008),〈旗津地區的聚落發展與產業變遷〉。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葉貞沂、羅馨安、陳婉儀、陳淑茹、陳憶瑩、張至善(2014),〈發展大旗下的旗津電石渣〉,頁 1-31。發表於「第一 屆南方社會調查:旗津田野成果發表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主辦:2014 年 6 月 23 日。

四、檔案資料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網址:http://ndap.th.gov.tw/drtpa_now/。

045


046

10 卷 | 第 2 期

〈中洲廣濟宮委員會向高雄港務局陳…〉(1991 年 11 月 29 日 -1991 年 12 月 11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 事錄》,典藏號:0032230180117。 〈南旗津土地自救會莊○○陳情為土地…〉(1996 年 3 月 5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 0031230485024。 〈高雄市中洲廣濟宮管理委員主任委員陳 OO 陳情…〉(1994 年 7 月 9 日 -1995 年 3 月 30 日),《臺灣省議會史 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0032230183047。 〈高雄市民郭○○等請願為請將高雄市…〉,(1974 年 6 月 26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 0034230063003。 〈高雄市民郭○○陳情為該市旗津區福…〉(1995 年 1 月 27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 0034230084010。 〈高雄市民陳○○等陳情為該市旗津區…〉(1993 年 7 月 30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 0034230082086。 〈高雄市民蔡○陳情為該市旗津區中興…〉(1995 年 6 月 5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 0032230184056。 臺灣省議會,〈第三屆第三次定期大會 ( 一 )〉(1964 年 6 月 8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 003-03-03OA-01-5-2-1-00045。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七卷第二十二期〉(1962 年 5 月 7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 003-02-05OA-07-5-1-00-01048。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二十五卷第三期〉(1971 年 5 月 24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 003-04-07OA-25-5-4-06-00168。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二十五卷第十六期〉(1971 年 5 月 24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 003-04-07OA-25-5-3-06-01353。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三十一卷第十五期〉(1974 年 9 月 23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 003-05-04OA-31-6-4-01-01763。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三十六卷第十一期〉(1977 年 5 月 25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 003-05-09OA-36-6-7-00-00889。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三十六卷第十七期〉,《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003-05-09OA36-6-7-01-02495。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三十六卷第十八期〉(1977 年 3 月 31 日),《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 003-05-09OA-36-6-4-01-0259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中華民國地方議會議事錄總庫》。網址:http://journal.th.gov.tw/index.php。 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議會,〈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定期大會議員提案〉(1982 年 3 月 2 日 -1982 年 5 月 10 日),《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d-01-02-000000-0335。 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議會,〈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議會第二屆第三次定期大會議員提案〉(1987 年 4 月 1 日 -1987 年 6 月 5 日),《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d-02-09-000000-0177。 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議會,〈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議會第三屆第四次定期大會議員提案〉(1991 年 9 月 30 日 -1991 年 12 月 5 日),《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d-03-11-000000-0153。 高雄市省轄市議會,〈高雄市省轄市議會第五屆第四次大會議員提案〉(1962 年 3 月 31 日 -1962 年 4 月 16 日), 《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b-05-08-000000-0168。 高雄市省轄市議會,〈高雄市省轄市議會第七屆第五次大會議員提案〉(1970 年 4 月 30 日 -1970 年 5 月 21 日), 《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b-07-12-000000-0253。 高雄市省轄市議會,〈高雄市省轄市議會第八屆第一次大會臨時提案〉(1973 年 5 月 7 日 -1973 年 5 月 31 日),《地 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b-08-01-000000-0045。 高雄市省轄市議會,〈高雄市省轄市議會第九屆第四次臨時會臨時提案〉(1979 年 2 月 14 日 -1979 年 2 月 27 日), 《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b-09-06-000000-0054。 高雄市臨時市議會,〈高雄市臨時市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定期大會議員提案〉(1981 年 8 月 4 日 -1981 年 10 月 2 日), 《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典藏號:010c-01-12-000000-0246。


消逝的聚落:初探旗津南方聚落遷村史與中興國宅建置歷程

高雄市議會,〈高雄市省轄市議會第六屆第三次大會議員提案〉(1965 年 3 月 11 日),《地方史料議會.議事錄》, 典藏號:010b-06-05-000000-0273。

五、報紙及網頁文獻 Google 地圖,網址:https://www.google.com.tw/maps。 王嵩山(2000),〈變動中的台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 月 6 日。 網址:http://web2.nmns.edu.tw/PubLib/fulltext.php?id=549。 中 央 研 究 院,《GIS 地 理 資 訊 科 學 研 究 專 題 中 心 ── 高 雄 市 百 年 歷 史 地 圖 》。 網 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 kaohsiung.aspx。 立法院,〈立法院公報第 98 卷第 70 期委員會紀錄〉。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 月 24 日。網址:https://lci.ly.gov.tw/ LyLCEW/communique/final/pdf/98/70/LCIDC01_987001.pdf。 徐國章(2017),〈臺灣總督府將六堆劃分四個辨(辦)務署及警察署管轄之緣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 159。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 22 日。網址: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59/2325。 高雄市都發局,〈高雄市旗津區中洲一帶都市計畫說明書〉。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 8 月 16 日。網址:http://urbangis. kcg.gov.tw/UBA/web_page/UBA010100.jsp。 高雄市都發局,〈擬定高雄市旗津區中興國宅社區(第二期)細部計畫並配合變更主要計畫案 _ 公告計畫書〉。資料檢索 日期:2019 年 8 月 16 日。網址:https://urbanebook.kcg.gov.tw/book/content.php?id=536。 高雄市都發局,〈變高高雄市旗津中洲一帶都市計畫(部分低密度住宅區為學校用地,學校用地為低密度住宅區,公園用 地為低密度住宅區)案〉。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 月 29 日。網址:https://urbanebook.kcg.gov.tw/book/content. php?id=502,頁 1-2。 聯合知識庫,《聯合報》。網址:https://udndata.com/ndapp/Index。 〈旗津遷村溢發補償金額鉅達一千餘萬〉,《聯合報》(1983 年 10 月 22 日),第 5 版。 〈旗津中興國宅避嫌案 監工被約談〉,《聯合報》(1986 年 9 月 16 日),第 5 版。 〈遷村他們等了廿四年〉,《聯合報》(1992 年 5 月 31 日),第 17 版。 謝志誠、蔡培慧(2006),〈遷村之推動與省思〉。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 月 8 日。網址:http://www.taiwan921.lib. ntu.edu.tw/mypdf/my-village-m01.pdf。

047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 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 撰文/高雄市立前鎮高中退休教師 李明賢

摘要 遷村十餘年的高雄紅毛港地區曾經擁有大型漁村聚落,長久以來,人們認為紅毛港 是該地區的單一聚落,事實上,還有一個被遺忘的聚落燒灰員。除了一筆不完全的資料 外,田野始終未能採訪「收聽」到燒灰員的地名讀音,因為,百年來這個地名已經不為 在地人使用。 本文利用《臺灣總督府檔案》等史料,試圖釐清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的地名由來 及其空間變遷,並且嘗試找出燒灰員地名消失的可能原因。 位於紅毛港地區西北隅的燒灰員,讀音唸作 Sio-he-uan,得名始於嘉慶年間的牡蠣養 殖,及其利用牡蠣殼燒製石灰之產業。這個深具草根性的地名,卻在改朝換代之後趨向 滅亡。紅毛港以其優越位置,成為查定區域,加以社會經濟繁榮發展,核心地位愈加鞏 固。在地名競爭過程中,燒灰員漸趨下風,此可能是地名消失的原因之一。所以,此地 名壽命不長,只維持百餘年。 紅毛港得名與其港道及紅毛人大有關係,但是否與荷蘭人相關,證據還不夠明確。 從自然村升格為行政區域,紅毛港空間範圍擴大,在燒灰員地名消失之後,成為區域內 唯一聚落地名。地名是專有名詞,讀音必須被尊重。根據臺灣閩南語文白異讀與漳泉讀 音差異,紅毛港的地名讀音應以當地人的唸法 Ang-mng-kang 為準。 得名於沙洲地形的海汕(Hai-suann),同時也是地名,是沙洲上許多聚落的統稱。 海汕、紅毛港與燒灰員三者具有地名階屬關係,海汕在上層,下層則至少有紅毛港與燒 灰員,其涵蓋的空間範圍則隨沙洲的開發逐漸縮減,終與本研究區重疊,所以,海汕也 是區域名。 關鍵詞:地名、燒灰員、查定區域、讀音、地名階層

承蒙兩位匿名審查委員詳細審閱,指出本文不足之處,並提供寶貴的修訂建議,以及李易修先生協助繪圖、日文翻譯、全 文校稿與潤飾,謹此一併致謝。 投稿日期:2020 年 3 月 30 日 接受日期:2020 年 5 月 28 日

049


050

10 卷 | 第 2 期

Supplements to Place Names in Hong-Mao-Kang Area, Kaohsiung: Sio-He-Uan, Hong-Mao-Kang and Hai-Shan Ming-Sien Lee Retired Teacher, Kaohsiung Municipal Cianjhen Se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Hong-mao-kang, which was relocated more than ten years ago, was once a large fishing village in Kaohsiung. It was long thought that Hong-mao-kang was a single settlement in the area. However, there existed a forgotten settlement called Sio-he-uan.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Hong-mao-kang area, Sio-he-uan was thus named during the Jiangqi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due to its oyster farming and its lime products made of oyster shells. With a superior location and socioeconomic prosperity, Hong-mao-kang hel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area. Sio-he-uan gradually lost the place name competition to Hong-mao-kang, which eventually resulted in the disappearance of its name. As to the origins of the name of Hong-mao-kang, it was said that it took its name in relation to Dutch colonial period, though there was a lack of enough and clear evidence. Promoted from a natural village to an administrative region, Hong-mao-kang had expanded its region to become the only settlement in the area after the disappearance of Sio-he-uan. Hai-shan was not only a place name but also a collective name for many settlements on the sandbank. Hai-shan, Hong-mao-kang, and Sio-he-uan had a place name hierarchy relationship. Haishan was in the upper layer, and its lower layer included at least the other tw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ndbank, Hai-shan’s covered region gradually diminishes and overlapped with the Hong-maokang area. Keywords: Place Name, Sio-he-uan, Pronunciation, Place Name Hierarchy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壹、前言 貳、燒灰員(Sio-he-uan) 參、紅毛港(Ang-mng-kang) 肆、海汕(Hai-suann) 伍、小結

壹、前言 去年(2019)開始蒐集高雄市小港區地名資料時,燒灰員地名特別吸引研究者,因 為它與故鄉紅毛港關係密切,是故鄉早期聚落的稱呼。本文最初目的只是想釐清燒灰員 位置及其地名由來,惟在敘述過程中無可避免地牽涉到紅毛港與海汕,所以一併討論這 三個地名。 日本時代燒灰員人口達三、四千人,然而,今日已經沒有此地名的相關報導,此事 令人納悶。眾人居住的燒灰員,地名為何消失?《臺灣堡圖》誤植燒灰員的位置與範圍, 屬偶然之事?紅毛港的地名由來一直被認為與荷蘭人相關,相關事證有必要重新檢視? 土地調查確定查定區域名稱,紅毛港憑什麼脫穎而出?海汕、燒灰員和紅毛港,三者是 什麼關係,空間範圍又如何變遷?以上這些問題都是研究者亟思解答者。 一般認為高雄紅毛港為單一聚落,事實上,紅毛港地區曾經擁有兩個聚落:燒灰員 與紅毛港。為避免與紅毛港混淆,本文乃以本研究區稱呼紅毛港地區。明治 36 年(1903) 本區施行土地調查,在此之前紅毛港庄是一自然村,在此之後紅毛港庄成為查定區域(大 字),1 其空間範圍等同於本研究區(簡稱本區)。 本研究區位於高雄市小港區最西側,西北東南走向,為狹長沙洲上的一個小區域, 包括高雄第二港口開鑿前的海澄、海昌、海豐、海原與海城等五村里,也就是《臺灣堡圖》 鳳山下里紅毛港庄的空間範圍,轄區內有燒灰員與紅毛港兩個地名,前者包括角頭小地 名姓張仔、姓洪仔和姓李仔等地,後者則有姓楊仔和埔頭仔等地(圖 1)。

1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施行土地調查,經由土地調查釐定的街庄和土名,稱為查定區域。大正 9 年(1920)街庄改稱大字, 土名改稱小字。施添福,〈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爲例〉,《臺灣史研究》, 8(1)(2001),頁 4-6、11。戰後,大字再改為段,小字改為小段。本研究區恰好是一個查定區域,名稱紅毛港庄。 因為紅毛港庄土地筆數不多,所以只有街庄(大字)而無土名(小字)。

051


052

10 卷 | 第 2 期

貳、燒灰員(Sio-he-uan) 有關燒灰員的記載,最早見 於《鳳山縣采訪冊》,此書記錄 鳳山里轄有 63 個村莊,其中位於 本研究區者有「海汕莊……燒灰 園」;又記錄鳳山里有 7 處社學, 「海汕莊一處……燒灰園一處」。2 在這裡,海汕莊可以看作是紅毛 港,有關海汕、紅毛港和燒灰員三 者的關係,將會在海汕一節討論。 上舉二處社學(學房)的名稱, 《臺灣總督府檔案》記錄為「春 柳軒與修勉軒」,位置都記作「鳳 山下里燒灰員」。3 清末本地名書 寫作燒灰園,日本時代的紀錄則有 多種書寫方式,包括燒灰員、燒 灰圓、燒灰灣,4 或燒魚園與燒灰, 其中以燒灰員最為常見。

圖 1 鳳山下里地名分布(1904) 資料來源:重繪並修正《臺灣堡圖》;《土地臺帳》、地籍圖;小地名, 實察所得。《臺灣堡圖》資料來源為《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土 地臺帳》、地籍圖資料為前鎮地政事務所提供。 繪圖:李易修。

2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頁 5、115。另外,此方 志紅毛港不使用在庄名,而是使用在魚塭名稱,魚塭在紅毛港東鄰,名為紅毛港堰而不稱作海汕堰,例如「鳳山里魚 堰俱在縣之西港內,紅毛港堰……。」(頁 163)。

3

「書房現況取調ノ件(元臺南縣)」(1898 年 6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九七卷內務 門學務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40011,小圖 0162。

4

燒灰圓見於「匪徒洪千死刑執行」(1903 年 5 月 20 日),〈明治三十六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七十二 卷司法〉,《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872048,影像(小圖) 0216;燒灰灣見於(1)「警察管轄區域表並圖面調製ノ件」(1897 年 11 月 16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 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三卷警察監獄〉,《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0292001,小圖 0079、0086;(2)〈打狗客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5 年 7 月 28 日),漢文第 5 版; (3)日治〈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一圖〉與〈四十萬分之一臺灣全圖〉,參考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2020) [online],《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以上二圖燒灰灣位置標示在打 狗灣終點,與實際稍有差距。另外,「彭阿滿、黃九娘、陳象死刑執行」(1898 年 12 月 5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 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二卷會計司法教育學術〉,《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 獻館,典藏號:00000316012,小圖 0146 將鳳山下里燒灰員寫成大竹里燒灰員庄,反映燒灰員位於鳳山下里與大竹 里的接壤處。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以下將以燒灰員聚落位置、規模、空間範圍、地名由來、讀音及其消失,分小節討論。

一、聚落位置與規模 (一)聚落位置 1. 鳳山下里四至 明治 30 年(1897)年底「鳳山縣面積與廣袤」之調查:「鳳山下里四至為『極東鳳 鼻頭庄、極西燒灰員庄、極南大林蒲庄、極北草衙庄。』」5 燒灰員位於鳳山下里的極西,鳳山下里最西邊在本研究區西北隅,換言之,燒灰員 就在本區西北部。 2. 大林蒲派出所管轄區域 明治 31 年(1898)打狗警察署大林蒲派出所管轄區域:「燒灰員庄、紅毛港庄、大 林蒲庄、鳳鼻頭庄、中林仔庄、過港庄、塩水港庄、中坑門庄。」6 由其排列順序觀察,燒灰員在紅毛港的北方,亦即燒灰員在本研究區的西北部,而 紅毛港在東南部靠近大林蒲之處。 3. 漁業調查 明治 30 年(1897)7 月燒灰園讀書人李柳塘奉命調查本區附近漁村資料,所調查的 漁村可能有以下幾個,依序記錄為「中洲庄、土地公庄、枋隙庄、燒魚園庄、大林埔庄、 鳳鼻頭庄。」其中燒魚園漁民專業者 30 戶(男 110 人、女 80 人)、兼業者 80 戶(男 280 人、

5

「鳳山縣各官衙其他距離(元臺南縣)」(1898 年 5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九三 卷官房門記錄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36001X003,小圖 0030。

6

「令訓達告示原議(元鳳山縣)」(1898 年 1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元鳳山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卷警察〉, 《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622001,小圖 0143。中坑門歸入鳳山下里 大林蒲區,應是承襲《鳳山縣采訪冊》,惟土地調查後中坑門已更正為小竹下里中芸區管轄,「鳳山廳街庄長管轄區 域改正認可ノ件」(1904 年 4 月 19 日),〈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卷官規官職〉,《臺灣 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928020,小圖 0216。

053


054

10 卷 | 第 2 期

女 230 人),總計有 110 戶 700 人。7 對照其庄名順序以及圖 1 地名分布判斷,燒魚園位於本研究區。按燒魚園是燒灰園 之誤寫,李柳塘在書寫家鄉地名時寫成燒灰園,而不是燒灰員。 本區從事農林牧業的人口甚少,業漁者占絕大多數。對照大正 4 年(1915)紅毛港 庄第一級產業(農漁林牧業)從業人數 816 人,8 判斷此處燒灰園指的是本研究區,而非 僅只燒灰園聚落建成區的範圍。提報調查資料時,理應並列燒灰園與紅毛港,然而調查 者並沒有列出本區所有聚落,而僅開列燒灰園,形同以燒灰園代表本研究區。 4. 街庄社長管轄區域 明治 30 年(1897)臺灣總督府頒布「街庄社長設置規程」,此時期的街庄社,仍舊 沿襲劉銘傳清丈以來的區域,只不過將數個街庄社合併為一個街庄社長管轄區域。9 鳳山 辦務署鳳山下里設立四個庄長,其中燒灰員庄庄長管轄區域為「海汕庄、紅毛港庄、燒 灰員庄」10 此亦使用人口眾多的燒灰員代表本研究區。

(二)聚落規模 1. 街庄社居住民族調查表 明治 35 年(1902)鳳山廳鳳山下里「紅毛港庄 166 戶 926 人,燒灰員庄 279 戶 1,528

7

「漁業ニ關スル取調ノ件(元臺南縣)」(1897 年 8 月 1 日),〈明治三十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二一卷 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780023,小圖 01720175。有關李柳塘的資料,散見於(1)「職員任命通知簿(元鳳山縣)」(1897 年 8 月 1 日),〈明治三十年 元鳳山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六卷秘書〉,《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9626001,小圖 0011;(2)「書房現況取調ノ件(元臺南縣)」(1898 年 6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 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九七卷內務門學務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9840011,由小圖 0162 年齡資料推算,他生於咸豐 7 年(1857);(3)李億勳,〈樺山資紀與李柳塘〉,收 於李億勳,《紅毛港文化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7),頁 54-57;(4)李更(李柳塘次子)住所地址 為紅毛港庄 133 番地(日治戶籍檔案第 74 冊 97 頁,小港戶政事務所提供)。

8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各種族共通ノモノノ二.街庄別〉,《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大正 4 年份(1917),第 792、793 頁。

9

許世融,〈臺灣最早的漢人祖籍別與族群分布:1901 年「關於本島發達之沿革調查」統計資料的圖像化〉,《地理研 究》,59(2013),頁 100。許氏所引概念,源於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冊)》(宜 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 52。

10

「街庄社長管轄區域」(1898 年 10 月 1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四卷官規官職 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18019,小圖 228。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人。」二庄住民全為泉州人。11 該年鳳山廳管內有大小街庄五百多個,其中千人以上的街庄 43 個,燒灰員位居第 21 名,12 人口規模是紅毛港的 1.65 倍。將紅毛港與燒灰員人口相加,得出明治 35 年本區 人口 2,454 人,對照明治 38 年(1905)紅毛港庄 2,736 人,13 人口成長合理,顯見此檔案 文件可信度高。 2. 紅毛港警察官吏派出所受持分擔區域 明治 35 年(1902)鳳山廳直轄第六監視區「紅毛港警察官吏派出所受持分擔區域」 第一管區燒灰員庄,第二管區紅毛港庄。14 考量大林蒲派出所就在鄰村,以及燒灰員人口眾多,紅毛港派出所未設立在紅毛港, 而是設置在燒灰員,15 因此,第一管區是燒灰員庄,第二管區是紅毛港庄。16 值得注意的 是,派出所設立在燒灰員,但並未以之作為機關頭銜,反而是以人口較少的紅毛港為名。

11

「街庄社居住民族調查表」,收於「臺灣發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查ノ件(各縣廳)(二冊ノ二)、本島發達ニ關スル沿 革調查差出方ニ付キ催促ノ件、台南縣知事今井良一本島住民移住以來變遷ノ狀態及ヒ各民族集散ノ狀況取調報告ノ 件、台南廳長山形脩人本島發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查書中未送付書類追送ノ件、恒春廳長森尾茂助元台南縣ヘ報告シタ ル本島住民移住以來ノ沿革調查書送付ノ件、阿猴廳長桑原外助調查原稿寫送付ノ件、台南廳長山形脩人台南弁務署 管內居住民族調查書送付ノ件、澎湖廳長小林三郎報告方延期願、嘉義廳長岡田信興本島發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書附屬 街庄社居住民族調查表送付ノ件、鳳山廳長川田久喜同廳管內居住民族調查表送付ノ件」(1902 年 4 月 23 日),〈明 治三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二十八卷戶籍人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 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782001,小圖 0164。根據楊鴻嘉記載,光緒 20 年(1894)紅毛港居民約 800 人,詳 見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一)〉,《漁友》,248(1998),頁 17。

12

「鳳山廳長川田久喜同廳管內居住民族調查表送付ノ件」(1902 年 4 月 23 日),〈明治三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 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二十八卷戶籍人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0782001,小圖 0161-0184。本處將鳳山城內數十街市視為一個街庄,即為鳳山街。

13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街庄社別人口統計(鳳山廳)〉,《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 38 年份(1907),第 121 頁。

14

「警察監視區域規程改定ノ件(鳳山廳訓令第二三號)」(1902 年 11 月 25 日),〈明治三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公 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三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0741038,小圖 0195。本件字跡極為模糊,所幸相關地名尚能辨識。

15

明治 38 年(1905)以前紅毛港派出所係租用陳面的房屋辦公(紅毛港庄 209、210 番地),參考自「鳳山廳無料借 上土地建物報告ノ件」(1906 年 8 月 1 日),〈明治三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三十七卷財務〉,《臺 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918001,小圖 0008;翌年陳面捐出土地,洪 愿等 10 人寄附 600 円,建築派出所於 209 番地,參考自「赤崁庄外三ヶ所警察官吏派出所敷地寄附受納認可(鳳山 廳)」(1906 年 10 月 1 日),〈明治三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追加特殊取扱文書第二十五卷財務部〉,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969007,小圖 0096-0105。陳面與洪愿 等 11 人,居住在燒灰員的有 9 個人,只有 2 人住在紅毛港。大正 8 年(1919)年底紅毛港派出所正在新設,可能在 該年派出所由 209 番地搬遷到對面(道路東側),詳見〈派出所新築〉,《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9 年 11 月 23 日), 日文第 4 版。

16

綜觀〈警察監視區域規程改定ノ件(鳳山廳訓令第二三號)〉內容可知,通常一個派出所轄有二到三個管區,並以數 字區分為第一、第二、第三管區。一般而言,派出所的頭銜以所在村庄為名,而且所在村庄書寫在派出所第一管區的 首列。既然紅毛港派出所設立於燒灰員,那麼,第一管區的首列村庄便是燒灰員。

055


056

10 卷 | 第 2 期

二、空間範圍 日本領臺初期,開始施行土地調查,從而界定街庄與土名的空間範圍,此最基本的 空間單位稱為查定區域,區域內的每一筆土地皆加以編號,稱為「地番」。完成土地調 查事業後,總督府旋即採用地籍編號系統「地番」,建立戶籍編號系統,作為居住該地 人家戶籍上的「番地」。17 簡單地說,地番就是地號,是一筆土地的編號;番地就是地址, 係指一個人居住地的編號。 土地調查完成後,臺灣總督府調製有地籍清冊《土地臺帳》、地籍圖與《臺灣堡圖》 等,其中《土地臺帳》的內容包括有土名、地番、則別、地目、甲數、地租……業主姓 名及其住所。對本文而言,業主住所欄的地名資料,提供業主居住聚落的名稱;若業主 住所欄空白,則表示業主居住地的地名就是該查定區域名稱,亦即該街庄名或土名。

表 1 有關燒灰員的戶籍資料 姓名

出生年

母親姓名

事由說明

資料來源

李氏糧

文久 2 年 (1862)

蕭氏增 *

鳳山廳鳳山下里燒灰員庄李世長 日治戶籍檔案第 96 冊 62 頁,林 女,明治 15 年婚姻入戶。 園戶政事務所。

李氏員

明治 34 年 (1901)

黃氏敬

鳳山廳鳳山下里燒灰員庄李虲 ** 日治戶籍檔案第 15 冊 286 頁, 長女,明治 38 年養子緣組入戶。 林園戶政事務所。

* 蕭氏增也寫作蕭禎,至於李氏糧、李氏員二人及其父母的姓名,參考李明賢,《高雄紅毛港李氏家譜》(高雄:紅毛港 文化創意有限公司,2019),頁 43、71。 ** 李虲也寫作李奚或李蝦,虲、奚與蝦三者為同音異字,均屬陽平調,讀音記作 he。 資料來源:日治戶籍檔案第 82 冊 60 頁(小港戶政事務所提供)、《土地臺帳》紅毛港庄 153 地番(前鎮地政事務所提供)。

根據《土地臺帳》記載,本區土地從地番 1 到 273,總共只有 273 個地號,其中 107-273 地番的業主住所欄,到處都是蓋著燒灰員庄的章記,顯示編號 107 到 273 的土地 就是燒灰員的空間範圍。表 1 戶籍調查內容,可以佐證上舉之臺帳資料。 表 1 顯示李世與李虲兩人的住所都位在燒灰員,前者的後裔與後者分別居住在紅毛

17

施添福,〈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爲例〉,頁 4-6。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港庄 133 與 153 番地。18 由此可知,地號 133 與 153 的土地均屬燒灰員的範圍。此外,田 野調查一筆有關燒灰員的資料:因為颱風引起的海侵,家屋遭受破壞,報導人 17 歲時隨 家族由海原村住家(200 番地)遷移到海城村(205-273 番地)定居。「小時候下赤竹仔 (旗津區上竹里)的外婆家人要來紅毛港會見母親時,總會說『要來燒員,要來燒員(Be lai Sio-uan)』。」19 報導人口中的燒員(Sio-uan)便是燒灰員地名讀音縮稱的結果。綜 合以上的討論,可以確認 107-273 地號就是燒灰員聚落的空間範圍。 紅毛港庄地籍圖在明治 36 年(1903)調製,107 與 108 地號之間的路段轉折成東西 向,與貫穿本區西北/東南向的道路相連結而形成顯著彎曲的道路型態,透露此處正是 燒灰員與紅毛港的分界。20 在保甲制度時期,燒灰員第一、第二與第三保,亦即後來的海 豐、海原與海城等三村里就是燒灰員的空間範圍,南從組合姓吳仔、姓李仔與姓洪仔向 北到姓張仔;其餘地號 1-106 地番屬於紅毛港的空間範圍,是紅毛港第一與第二保,21 亦 即遷村前的海澄與海昌二里,分別是埔頭仔與姓楊仔等角頭小地名(圖 1)。

三、地名由來 本區養蠣場的發展,大約始於嘉慶年間。明治 31 年(1898)的〈養蠣業ノ沿革並舊 慣〉記載打狗港內「距今約百年前,嘉慶年間清國泉州人在該港南方稱作海汕的地方,始 設養蠣場。」22 大正 6 年(1917)《府報》第 1401 號公告李郁、洪憨遠與蘇合德等三人(住 所分別在紅毛港庄 143、205 與 246 番地)都還持有漁場位置在臺南廳鳳山下里紅毛港庄,

18

日治戶籍檔案第 41 冊 14 頁、第 82 冊 60 頁,小港戶政事務所提供。

19

報導人洪實,昭和 8 年(1933)生,民國 108 年(2019)9 月 9 日採訪。根據洪丁出說法,他們年幼時居住在 200 番地, 民國 109 年(2020)1 月 5 日採訪。此處紅毛港指的就是紅毛港地區,而非僅指紅毛港聚落。

20

若不是此處道路大角度轉彎,實難以分辨燒灰員與紅毛港之分界。本區 273 筆土地,包括養魚池 1 筆、墳墓地 2 筆、 原野 2 筆、雜種地 1 筆、畑 16 筆與建地 251 筆。其中養魚池與墳墓地在本區最南側,16 筆畑地全部集中於北端。除 了 1 筆建地(270 地番亦即姓張仔)獨立於最北端外,其餘 250 筆建地迆邐不絕、連綿不斷地分布在沙洲上。換句話說, 彼時燒灰員與紅毛港就已經互相毗連而難分彼此了。地籍圖來源為前鎮地政事務所提供。

21

紅毛港第一、二保保正分別是吳天佾(51 番地)與楊乞(96 番地),燒灰員第一、二、三保保正分別是李更(133 番地)、 洪寶(194 番地)與洪見智(226 番地)。村上先,《南部臺灣仕紳錄.鳳山廳》(臺南:臺南新報社,1907),頁 555-566;明治 39 年的「赤崁庄外三ヶ所警察官吏派出所敷地寄附受納認可(鳳山廳)」(1906 年 10 月 1 日),〈明 治三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追加特殊取扱文書第二十五卷財務部〉,《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 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969007,小圖 0097。

22

「養蠣ニ關シ取調書進達ノ件(元臺南縣)」(1898 年 2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一九九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42005,小圖 0089。

057


058

10 卷 | 第 2 期

為期五年的牡蠣養殖許可證。23 由其住所番號可知李郁等三人都是燒灰員人,他們的漁業 許可證延續本區牡蠣養殖的歷史,一直到民國 50 年代本區北端都還有養蠣人家。 《重修鳳山縣志》記載「牡蠣,鹽水結成,磈礧相連如房,故曰蠣房。俗厚為蠔, 小者名珠蠔,散生海中。用長竹如剪,鈎諸海底。取之殼,可燒灰。」24 其中,「用長竹 如剪,鈎諸海底」,應為「箠仔蠔」(tshe-a-oo)之形容。25 至於「取之殼,可燒灰。」 坊間辭典「灰」字也有類似的解釋:「石灰,閩南特指用牡蠣殼等燒成的石灰,例如殼 灰。」26 蠔殼燒製成的石灰,可以作為建材。據稱本區北鄰土地公(旗津區中興里)在 民國 50 年代都還設有燒灰場。燒灰業是原料指向的區位,因此,燒灰園就是以牡蠣殼為 原料燒製石灰的場所之意。 既然清代嘉慶年間本區就已經有牡蠣場之經營,那麼燒灰園地名當出現於牡蠣養殖 之時;此外,透過人口成長情形亦可大致判斷地名出現的時期。根據《高雄紅毛港李氏 家譜》記載,李氏開基祖李遠(1696-1752)入贅吳家,與吳佳(1700-1769)生有四子三 女,四男約出生於乾隆 15 年(1750),長孫出生於乾隆 39 年,第三代男子共有 13 人, 因為婚嫁、出生與死亡互相抵銷,估計乾隆 40 年李氏頂多 10 人、嘉慶 5 年(1800) 約有 25 人。以明治 39 年(1906)李氏人口至少 360 人,占紅毛港庄 2,679 人的比重 13.43% 計算,乾隆 40 年本區人口不超過 80 人,嘉慶 5 年不超過 200 人。27 以人口規模 來判斷,大抵在進入 19 世紀前後,海線頂才在本區分化出燒灰園與紅毛港這兩個地名。

四、地名讀音與消失 (一)地名讀音 《臺灣堡圖》以片假名記錄地名讀音,燒灰員記作「フー シヨウ ケン」,讀音

23

〈漁業免許〉(1917 年 10 月 15 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典藏號:0071021401a008,影像 053。民國 70 年代 李郁後代李聯卿在自家門口埕鑿井裝設手動抽水泵浦(tsui-hiap-a),發現地下埋有填海造陸用的蠔殼,蠔殼碎屑不 斷隨井水湧現。因為水質不佳,帶有臭水溝味道,該井旋遭棄置廢用。

24

王瑛曾,〈雜志.物產〉,《重修鳳山縣志》,臺灣研究叢刊第 49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 148。

25

「養蠣ニ關シ取調書進達ノ件(元臺南縣)」(1898 年 2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一九九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42005,小圖 0093、0094 圖示。此外,民國 50 年代本區尚有石頭蠔(tsio-thau-oo)的養殖。

26

周長楫編,《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州:福建人民,2006),頁 177。

27

李明賢,《高雄紅毛港李氏家譜》(高雄:紅毛港文化創意有限公司,2019),頁 34 註 28。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誤差不小。28 明治 30 年(1897)抄錄自《鳳山縣采訪冊》的各里街庄名也標記有片假名, 惟其字跡模糊不清。29 燒灰園(員)首字「燒」的讀音唸作 sio,較無疑義,餘二字讀音 則有考究之必要。 研究者幼年聽見的「灰、火」讀音多已唸作 hue,例如石灰(tsioh-hue)、番仔火 (huan-a-hue,火柴),然而,更早以前此二字讀音都唸成 he。比較高雄市閩南話音系特 點,語言學者特別指出「《彙音妙悟》中的『科』韻(《雅俗通》『伽』韻)例字,高 雄唸 ue/ueh 韻:如『火』hue、『缺』khueh。大林蒲、紅毛港與旗津以前唸 e/eh,但是 現在受到普通腔的影響,有逐漸改唸 ue/ueh 的情形。」30 本研究區古早話「儂咧火薰,嘛跟儂火薰。」(Lang leh he-hun,mah te lang hehun)意指別人在煮食,自己也要跟著煮食,延伸不落人後,勉勵人們勤奮不落伍之意; 再有諺語「初三四,月眉意。」(tshe-sann-si,geh-bai-i)是說農曆初三初四,新月形狀 如鉤,稱之為月眉。按韻母屬於對照組「泉州 er、廈門 e、漳州 ue」的例字很多,例如「飛、 皮、被、粿、過、灰、火、歲、月」等字。31 本區方言發音與廈門較為相近,例如飛魚 (pe-oo-a)、厚面皮(kau-bin-phe)、被單(phe-tuann)、粿葉仔(ke-hioh-a,黃槿樹葉)、 過年(ke-ni)、歲頭(he-tau,年紀)等詞彙。 由上討論,據信本區灰字讀音,日本時代唸作 he,至於清代是否唸作 her,則不得 而知。惟從本區並無發現任何韻母 er 之讀音殘留,研究者保守地認為燒灰員的灰字讀音 應唸作 he。32 正如前文所言,燒灰園又寫作燒灰員、燒灰圓或燒灰灣,園、員、圓與灣等四字,

28

燒灰員標記為「フー シヨウ ケン」,雖可能是「シヨウ フー ワン」(Siō-hū-uan)之誤植,有如鄰村崩隙所 標記的片假名前後顛倒一般。然而《臺灣堡圖》在鳳山上下里的片假名,有不少錯誤,例如集帆嶼、大人宮、仙草領 與上塘等地名,其中「嶼、人、仙草、上」等字音跟當地人的唸法並不相同,可見當時並非根據當地人的唸法來標記 其讀音。基於這個考量,本文未採用《臺灣堡圖》片假名的讀音。

29

「所轄內各里街庄名調」,收於「鳳山縣管內田園反別租額及戶數人口調」(1897 年 3 月 1 日),〈明治二十九年 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三十四卷稅務門賦稅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 藏號:00009695029,小圖 0285。雖然燒灰園讀音似乎記做「シヨ ホエ ワン」(Sio-hue-uan),但集鳳嶼、仙 草莊等地名唸法,也與當地人不同。

30

張屏生,《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一):論述篇》(臺南:開朗雜誌,2007),頁 70。

31

周長楫編,《閩南方言大詞典》,頁 155-178、699。

32

灰字另有一個讀音,唸作 hu,是指物體燃燒後的灰燼,例如香灰。惟在使用灰窯或石灰之名詞時,灰字讀音不會唸作 hu。

059


060

10 卷 | 第 2 期

白讀音分別唸作 hng、guan、inn 與 uan,但其文讀音卻相同,都記作 uan,33 很明顯的, 這是同音異寫的結果。同一個地名有多種寫法的例子眾多,例如海汕,也寫作海線或 海山,最著名例證莫過於把臺灣寫成大員或大園。就一般地名而言,園字唸作白讀音 hng,極為普遍,但唸成文讀音 uan,則較為罕見,是以燒灰園的書寫出現各種版本,日 本時代本最普遍的寫法就是燒灰員。34 截至目前為止,只有一個人聽過這個地名的唸法, 報導人將此地名唸成 Sio-uan。當語流稍快時,聽來像是省略中間「灰」he 讀音,Sio-heuan 就會變成 Sio-uan,就像本區人們在講到自己地名紅毛港 Ang-mng-kang,有時會合音 唸作 Am-kang,也常常將鄰村大林蒲 Tua-lann-poo 說成 Tann-poo 一般。35 綜合以上討論, 研究者認為燒灰員在地名消失前的讀音唸法應為 Sio-he-uan。

(二)地名消失 清末以來大凡一個地區之命名,多以區內位置適中或人口較多的聚落為名,例如前 述明治 30 年(1897)本研究區街庄長管轄區域名稱,便以人口眾多的燒灰員為名。即便 後來因為街庄長轄區設區過多,導致經費不足,乃於明治 33 年縮減區數,擴大街庄長轄 區範圍,惟仍以區中重要聚落為區名。36 明治 36 年鳳山上里與鳳山下里實施土地調查, 多數街庄便以區內人口較多的聚落作為查定區域名稱,只有少數幾個大字是以位置適中 的聚落為名,例如紅毛港庄。 明治 35 年(1902)底前本區設置派出所,地點雖在燒灰員(紅毛港庄 209 地番),37 名稱卻是紅毛港警察官吏派出所,此為紅毛港地名時代揭開序幕。翌年 1 月臨時臺灣土

33

員、圓與園三字都屬陽平調,文讀音 uan。灣字讀音 uan,屬陰平調,但使用臺灣一詞時可視為陽平調。園、員、 圓與灣的文白異讀,可以參考(1)林連通編,《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3),頁 127、128、 135;(2)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 11 月 11 日。網址: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 new/default.jsp;(3)張振興,《臺灣閩南方言記略》(臺北:文史哲,1989),頁 60、64。

34

地名讀音既然唸作 Sio-he-uan,書寫成燒灰園不如寫作燒灰員妥適,因為燒灰園非常容易被誤讀為 Sio-he-hng。這也 是《鳳山縣采訪冊》雖有燒灰園之紀錄,卻因讀音特別,以致研究者未能及早調查到此地名的重要原因。

35

雖然大林蒲正式的地名讀音記做 Tua-lann-poo,但是本區居民常會說成 Tuann-lann-poo 或是 Tann-lann-poo,前字 「大」作 Tuann 與 Tann 之發音,應是受到後字「林 lann」讀音的影響。語流中 Tuann-lann-poo 或 Tann-lann-poo, 容易合音縮稱為 Tann-poo。

36

施添福,〈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爲例〉,頁 9。以鳳山上、下二里為例,街 庄長轄區數由 6 區縮減成 3 區。其中莿葱腳與二橋二區合併為空地仔區,港仔墘與大人宮二區合併成港仔墘區,大林 蒲與燒灰員二區合併成大林蒲區。空地仔、港仔墘與大林蒲等三地都是各區中位置適切、較具規模的聚落。

37

《臺灣堡圖》在紅毛港庄(大字)標記出派出所的地點,確實位於燒灰員,但是因為堡圖上紅毛港與燒灰員的地名分 布並不正確,讀者很容易被誤導而以為派出所是位在紅毛港。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地調查局臺南出張所鳳山派出所,日本職員呈稟的調查表中,本研究區調查區域之取名 即為紅毛港,行政區域則包括紅毛港與燒灰員二庄。38《臺灣堡圖》鳳山下里紅毛港庄 轄有燒灰員與紅毛港,但不知是誤植還是刻意設計,燒灰員被標記在大坵園北側姓張仔 之處(圖 1),39 也就是在燒灰員空間範圍之偏僻角落,無論是空間分布或聚落規模都比 實際情形要小得多,至於紅毛港的空間範圍則被標示到比實際情形大出許多。明治 40 年 (1907)鳳山廳管內一口氣設立 44 處屠畜場,其中 5 處位於鳳山上下里。就屠畜場名稱 而言,除了本區取名燒灰員,其餘 4 處均與其所在大字名稱相同,40 惟在明治 44 年(1911) 燒灰員屠畜場改稱紅毛港屠畜場。41 前述《土地臺帳》紅毛港庄 107-273 地番的業主住所 欄,蓋有許多燒灰員庄的章記,這些章記事後被兩條平行紅線劃過,槓掉不用,有的還 在旁邊改寫成紅毛港庄。大正 8 年(1919)〈立賣盡根杜絕厝地基契字〉,土地賣斷者 李窓(聰)的居住地被記載為「鳳山下里海汕紅毛港庄」。李窓是燒灰員人,但字據上 未書寫燒灰員,反而寫作海汕紅毛港庄。以上敘述可知,燒灰員地名在空間上遭到邊緣 化,出現的頻率逐漸降低。 此後燒灰員消聲匿跡,反觀紅毛港則頻頻出現。本區漁業向稱發達,尤以捕烏魚業 為最。42 以下兩則新聞報導特別指出紅毛港採捕烏魚的盛況,明治 42 年(1909)「聞鳳 山廳下紅毛港漁夫之出漁者,既有四百八十餘人之多云。」大正 13 年(1924)「查州下

38

「鳳山派出所庄土名調查表」(1903 年 3 月 1 日),〈明治三十六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永久保存第五十九卷調查課〉, 《臺灣總督府檔案.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252045,小圖 0195、 0196。

39

《臺灣堡圖》不僅誤將燒灰員標記在姓張仔之處,還將姓張仔與崩隙(今旗津區中興里)相連在一塊。姓張仔是張姓 人家居住之地,為本區北端的一個小村莊,屬於燒灰員但聚落建成區未與之毗連。昭和 17 年(1942)二萬五千分之 一《地形圖》(昭和修正版)上面,姓張仔被稱作張家庄,獨立而未與北側的崩隙(今旗津區中興里)也未與南側聚 落(按即燒灰員)相連,此與《土地臺帳》、地籍圖的資料相一致。根據《土地臺帳》記載,姓張仔就是指 270 地番 之單一建地所在,面積有 0.9075 甲,村落北側有三筆畑地(271-273 地番)共計 1.4235 甲,南側就是大坵園。此單 一建地的面積雖大,住民卻不多,小村莊顯得稀微不盛。據傳此地外海多林投,內海有茄苳與木麻黃,有時海水還會 淹到道路旁。

40

「市場及屠畜場管理規則並設置區域ノ儀稟申認可ノ件(鳳山廳)」(1907 年 4 月 14 日),〈明治四十年臺灣總 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八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1298004,小圖 0067。除燒灰員屠畜場外,其他四處分別為港仔墘、空地仔、大林蒲與大坪頂屠畜場,以上四個 地名都是查定區域名稱。

41

「 臺 南 廳 告 示 第 六 號 燒 灰 員 屠 畜 場 外 一 ケ 所 名 稱 變 更 ノ 件 」(1911 年 1 月 27 日 ),〈 明 治 四 十 四 年 臺 灣 總 督 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六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1792013,小圖 0048。

42

「漁業ニ關スル取調ノ件(元臺南縣)」(1897 年 8 月 1 日),〈明治三十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二一卷 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780023,小圖 01770201。

061


062

10 卷 | 第 2 期

紅毛港庄多至五十二甲,中洲庄二十一甲,大線頭一甲,柴山四甲,合計七十八甲。」43 同一時期,大正 7 年(1918)設立稅關監視署、漁業者信用販賣購買組合、信用購買販 賣組合,44 以及大正 13 年(1924)創立公學校分教場,這些機關團體雖然全部位於燒灰員, 頭銜卻都叫做紅毛港。其中紅毛港漁業者信用販賣購買組合的服務區域廣及鳳山支廳大 林蒲區,包括紅毛港、大林蒲、鳳鼻頭、鹹水港與中林仔等五個大字。 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都曾經被用來指稱本區,為何紅毛港脫穎而出,被選定為查 定區域?就地理學而言,區位由地點與位置組成,前者是指一地的條件,例如自然環境、 人口規模或物產等,而後者則指其對外關係,亦即它的交通運輸。影響一地發展的要素, 位置至關重要。 以人口多寡來說,燒灰員適合作為查定區域,但以地理位置而言,紅毛港更適合被 選定為查定區域。如果透過陸路往南,海汕沙洲一帶對外交通都必須經過紅毛港聚落。 土地調查時編定查定區域為紅毛港庄,顯示本研究區核心聚落是紅毛港而非燒灰員。 隨著社會發展,區域間人員與貨物的流動日益頻繁,紅毛港地區與外界越多連結,不論 是親赴行政中心鳳山縣廳或小港庄役場,或是通往地方市場大林蒲、頂林仔邊街(今林 園),無論洽公、購物或販售漁獲,都得經過沙洲與陸地連結要衝的紅毛港,促使紅毛 港的核心地位愈加鞏固。在地名競爭過程中,燒灰員漸趨下風,此可能是地名消失的一 個原因。 然而就算查定區域不以燒灰員為名,在地人也不至於連自己的村莊名稱都捨棄不用, 尤其聚落並未遷村,人群依舊安居原地,紅毛港與燒灰員兩個地名理應並存共處,流傳 至今才是!何以燒灰員早成死名,完全從人群的記憶中消失?是否有其他重大因素導致

43

二則報導見於〈實業彙載:魚鰡國節〉,《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9 年 12 月 16 日),漢文第 3 版;〈高雄特訊: 網具增設〉,《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4 年 12 月 6 日),漢文第 4 版。

44

小港區漁會的前身有限責任紅毛港漁業者信用販賣購買組合,創立於大正 7 年(1918)3 月 30 日,事務所設在紅毛 港庄 175 番地,服務區域為臺南廳大林蒲區,理監事含組合長共 10 人,據其居住番地研判,來自燒灰員與紅毛港各半。 「紅毛港漁業信用販賣組合講買」(1918 年 1 月 1 日),〈大正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四十八卷財務〉,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6554001X021,小圖 0198-0204。至於小 港區農會的前身紅毛港信用購買販買組合,也是設立於大正 7 年 3 月 30 日,事務所在本區第三保(即遷村前的海豐 里),但業務範圍限於本區。參考莊忠山,〈小港區農會沿革〉,《高市文獻》,19(2)(2006),頁 24。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此地名滅亡?惜無明證,只能留待他日研究。45 推測大正年間(1912-1926)在地人開始 不使用此地名,這也正是田調過程中,未能找到任何一位可以讀出 Sio-he-uan 報導者之 原因。 本研究區土地狹小,人煙稠密,土地調查時建地連綿不絕,燒灰員與紅毛港早已互 相毗連,彼此取代,亦不難想像。自從地籍系統選定紅毛港為查定區域,本區的地名階 層就形成上層紅毛港,下層紅毛港與燒灰員。當燒灰員地名消失後,上下層地名合而為 一,紅毛港就成為本區唯一聚落地名。

參、紅毛港(Ang-mng-kang) 本節重點在於重新檢視紅毛港地名由來的說法,及其地名讀音。紅毛港之得名,一 般認為與荷蘭人相關,46 但是現有文獻仍舊缺乏直接證據,足以說明二者的關係。針對地 名由來的傳統說法,以下將提出三項疑點。

一、永曆 18 年(1664)荷蘭艦隊集結於打狗南方,亦即紅毛港地區 永曆 17 年(1663)6 月聯合東印度公司命令艦隊司令官 Bort 率領 16 艘戰艦前往中 國海域,企圖奪回臺灣島。巴達維亞最高議會訓令司令官 Bort 的任務提及,因為大員水 淺,船艦難以進出,所以「如無此等平底船,不應在此地(按即大員)企圖上岸而改由 Tonkoya(打狗之古名)後方為之。」47、「1664 年 1 月 3 日荷蘭艦隊途經澎湖群島,1 月 13 日艦隊在安平城外海停泊,1 月 19 日部分艦艇停泊於打狗南岸,1 月 25 日登岸開

45

研究者假設可能有致命因素導致此地名滅亡,燒灰員地名遭受貶抑而為負面詞,卻苦無證據論說。以下僅列幾點供同 好參考:(1)大正 8 年(1919)7 月底到 9 月初,本研究區霍亂疫情嚴重,161 人罹患虎疫,90 死亡,致死率 55.9%, 因霍亂病死者占該年死亡人口 166 人一半以上;(2)大正年間(1912-1926),位於本區北端的大坵園是霍亂病死者 的火化場所;(3)燒員和「燒完」諧音,都唸作 sio-uan。

46

相關研究包括有(1)張守真,〈明鄭時期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32/33(1988),頁 8、9;(2)張守真, 〈紅毛港地名的由來〉,《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季刊》,5(1994),頁 41-44;(3)葉振輝、洪富峰、張守真,〈紅 毛港史蹟調查研究專輯〉,《史聯雜誌》,27(1995),頁 22。

47

賴永祥,〈康熙二年荷蘭來華艦隊之任務〉,《臺灣風物》,5(6)(1955),頁 6、8。

063


064

10 卷 | 第 2 期

挖戰壕,2 月 7 日艦隊全數開往打狗集結,2 月 16 日撤離打狗。」48 上引文中,1 月 19 日到 2 月 16 日荷蘭人在沙洲上在附近海岸活動,到底有沒有 來到過本區,有否進出港道,出入臺灣海峽與打狗灣,我們實在無從得知。但有一幅 地圖明確指出他們在打狗後方(南方)的停泊地點。1664 年〈福爾摩沙西南沿岸海圖〉 在打狗南岸畫了一個錨,便是他們泊船的地方(圖 2)。49 依地圖及其地形研判,艦艇 泊船處靠近打狗港,約在現今頂、下烏松(旗津區南汕、北汕里)之間的外海,而非 更遙遠的紅毛港。就此而論,紅毛港地名的由來與荷蘭人的關係還不夠明確。

二、相傳荷蘭時代,曾經設立海關 於濟天宮的位置 50 雖然〈紅毛港史蹟調查研究專輯〉調 查報告聲稱本區早就設有海關,然而對此 重要措施,《熱蘭遮城日誌》卻隻字未提。 事實上,海關的設置並非始於荷蘭而是日 本時代, 51 此有官方檔案可以稽查。大正 6 年(1917)年底臺灣總督府稅關長原鶴次 郎認為大林埔(蒲)監視署之名稱位置有 變更的必要,在其上稟公文提及: 明治 35 年大林埔稅關監視署開設 ……打狗築港初期,船舶出入多,大林

圖 2 荷蘭艦艇停泊處(1664) 資料來源:重繪 1664 年〈福爾摩沙西南沿岸海圖〉, 原圖收於格斯.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江樹生譯,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上册)》(臺北: 英文漢聲出版有限公司,1997),頁 74、75、125。 繪圖:李易修。

48

John E. Wills Jr., Pepper, Guns, And Parleys: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 1622-1681.(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79-81.

49

〈福爾摩沙西南沿岸海圖〉,收於格斯.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江樹生譯,《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 地圖(上册)》(臺北:英文漢聲出版有限公司,1997),頁 74、75、125。

50

葉振輝、洪富峰、張守真,〈紅毛港史蹟調查研究專輯〉,頁 21、95;張守真,《紅毛港遷村實錄.歷史篇》(高雄: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9),頁 7。

51

根據李漏生(大正 2 年生)報導,海關之名稱源於日本時代,漁船出去討海必須向此機關報備登記,故名。海關有一 辦公室,工作人員包括日本人與臺灣人各一位。報導者約 11、12 歲時,報關業務移歸他處,此後,海關地名即不再 使用,民國 82 年(1993)2 月 8 日採訪。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埔適合作為稅關監視署之所在。經過十幾年,築港工程帶動打狗港內外貿易之 發展,位居打狗港灣終點、接近外海、視野開闊,以及監督管理打狗港外國貿 易船隻之樞要地點,鳳山下里紅毛港北距大林埔監視署里餘,近來出入船舶更 加頻繁,鳳山下里一帶的民生必需品,主要是經由紅毛港船運出入。52 大正 2 至 4 年(1913-1915)期間沿岸船隻出入的數量,大林埔萎縮到只剩 1 艘,反 觀本區則由 100 艘增加到 140 艘。53 兩地船運的差異懸殊若此,所以大正 7 年(1918)稅 關監視署便由大林埔遷移到紅毛港庄 165 番地,54 也就是後來的濟天宮位置。其後情勢再 度變移,大正 12 年(1923)紅毛港稅關監視署遭到裁撤,55 海關地名也就不再使用。因此, 海關地名的使用時期也只有短短數年而已。

三、鳳林國小南邊的小水溝,曾是外海進出紅毛港的航道 56 光緒 11 年(1885)法國駐廣州領事 C. Imbault-Huart 在著作中提及紅毛港,此為現 有文獻中最早出現此地名者: 一入海港在 Saracen 山(按即旗後山)後面,便是打狗的本地村莊;朝南 是那一望無盡的淺海,淺海盡端注入一條現在幾已乾涸的河流,但在荷蘭人占 據時代,這條河流卻是交通大道;人們將它稱作「紅毛江」(本地話叫 Angmang-kang,官話叫 Houng-mao-kiang),亦即「荷蘭人江」。57 彼時紅毛江已是一條即將乾涸的水道,難怪《鳳山縣采訪冊》完全沒有這條河道的

52

「稅關監視署名稱位置中改正ニ關スル件」(1917 年 11 月 1 日),〈大正六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四十三卷財務〉,《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672002,小圖 0122。 引文中的紅毛港指紅毛港大字,並非僅指紅毛港聚落。

53

「自大正二年至大正四年大林埔、紅毛港沿岸船出入比較表」,收於「稅關監視署名稱位置中改正ニ關スル件」(1917 年 11 月 1 日),〈大正六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四十三卷財務〉,《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672002,小圖 0124。

54

〈廳舍移轉(稅關)〉(1918 年 5 月 8 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典藏號:0071021554a002,影像 027。

55

〈稅關監視署ノ名稱及位置中改正〉(1923 年 2 月 1 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典藏號:0071022862a001,影像 001。

56

葉振輝、洪富峰、張守真,〈紅毛港史蹟調查研究專輯〉,頁 21、95。

57

C. Imbault-Huart 著,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灣研究叢刊第 5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8),頁 124。

065


066

10 卷 | 第 2 期

記載。形容這條水流是交通大道,恐有浮誇之嫌。古來沿海沙洲地形變動不居,加以陸 地逕流常將泥沙沖積到潟湖,打狗灣南部應是一幅海水短淺的景象。58 如果有這條水道, 當也不至於河寬水深。這麼重要的交通大道,荷蘭文獻卻無明確記載。59 文獻雖無明確記載,本區鄉親卻對這條水道指證歷歷,60 稱之為草溝。61 根據上引文 內容及其地名讀音判斷,紅毛江就是紅毛港。推論紅毛港之港道可能是暴風海浪侵蝕產 生的潮流口,可以溝通內外海,因為沙洲狹窄,此港道長度也短淺。後來因為港道淤塞, 失去運輸功能,加以內海築起魚塭,水道沿著魚塭與內海相通,看起來像是一條注入內 海的河流。本區面貌一直模糊不清,反映其軍事或商業價值之欠缺,所以縱使有此港道, 也非交通大道。 相對於西北部的燒灰員,紅毛港聚落位於本區東南。就空間關係而言,偏處本區一 隅的紅毛港,得名與這條港道息息相關。就歷史發展而言,此地名與紅毛人脫離不了關 係。惟紅毛一詞並非荷蘭人專屬,亦有稱英國人為紅毛者。所以,此地名由來是否與荷 蘭人相關,答案尚不明朗。誠如翁佳音與曹銘宗所言:「高雄市小港區的『紅毛港』, 雖然被認為與荷蘭人有關,但在荷蘭文獻上找不到證據。」62 以地名讀音而言,本地人將紅毛港唸作 Ang-mng-kang,而非「紅茫港」Ang-mangkang,或是「紅魔港」Ang-moo-kang。按「毛」字唸法,臺灣閩南語有文白異讀,文讀 音 moo,例如毛筆就唸作 moo-pit;白讀音又分漳泉,漳州音 moo 而泉州音為 mng,例 如頭毛(頭髮)一詞,漳州音唸成 thau-moo 而泉州音唸作 thau-mng。本區人群係泉州裔,

58

有關此點,可以參考(1)1636 年〈手繪臺灣西南岸海圖〉,收於格斯.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江樹生譯,《十七 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上册)》,頁 41、126;(2)1636 年〈大員水道到南角的福摩沙島圖〉,收於曹永和,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頁 437。

59

張世民,《從地圖閱讀高雄──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5),第 14 頁。張世民根據 1753 年地圖宣稱:「在本圖中有一個特別的發現,就是所畫的古旗津,南端並不是連著陸地的,而是有明顯的水道,大約 在今天小港區紅毛港一帶。」查 1753 年地圖是根據 1653 年原圖製作的,然而在 1653 年原圖上並無法辨識出該條水 道的存在。由此可知,1753 年地圖上「明顯的水道」是後製加工的結果。1653 年原圖,收於格斯.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江樹生譯,《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上册)》,第 62、63 頁(圖版 29)。

60

大多數報導人指稱荷蘭人經由此港道出入,也有人說林道乾由此港道進入內海,甚至有報導人說他父親(光緒 18 年 出生)親眼看過許多帆船經此出入。上述傳說或有浮誇不實,但是,共同點都有此水道。

61

在明治 36 年(1903)調製的地籍圖上,草溝在紅毛港港道的部分已經完全乾涸,水道從紅毛港塭與港口塭之間通往 內海。由地籍圖量測,紅毛港港道長度百餘公尺,寬度十餘公尺。大正 10 年(1921)後李漏生從本區步行到大林蒲 公學校念書,途經時草溝已無水,大部分遭填埋,無須搭橋或涉水過去,但有些地方還有丈餘深。民國 82 年(1993) 2 月 8 日、12 月 28 日採訪。從紅毛港到大林蒲念書,既然會途經草溝,草溝這條小水溝當在大林蒲公學校即鳳林國 小北邊,而不是南邊。草溝是紅毛港庄與大林蒲庄的庄界,東北西南流向,遺址約在現今鳳林觀音寺附近。

62

翁佳音、曹銘宗,《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臺北:貓頭鷹,2016),頁 183。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操持的語言偏泉腔,毛字唸成 mng 而非 moo。因此,這個帶有強烈草根性的地名就唸作 Ang-mng-kang,音同「洪門港」。地名是專有名詞,其發音宜以當地人的唸法 Ang-mngkang 為準。63

肆、海汕(Hai-suann) 臺灣西南沿海有豐富的沙洲地形,海汕地名並不少見。64 海汕,係指沿海沙洲。汕是 沙洲之意,有時也寫作線或傘,例如海線頂或外傘頂洲。《南安溪東李氏老譜》記載本 區李氏開基高曾祖李遠「往臺住南路海線頂」。65 海線頂,就是在海汕沙洲上的意思。根 據現有的文獻,海線頂這個地名出現的時間,比起紅毛港與燒灰員要早先許多。至晚在 乾隆 15 年(1750)以前,先人就以地名「海線頂」來泛稱此一沙洲地帶。66 就此地名來 說,「頂」是方位詞,作為強化此地名的空間性,因此海線頂與海線在語意上無甚差異, 海線頂也被當地人簡稱海線,後來就寫作海汕。 《鳳山縣采訪冊》形容海汕為:「在鳳山里,縣南二十里,東連鳳鼻山,西抵旂後山, 延袤二、三十里,為縣治眠弓拱案,居民數百家,皆以捕魚為業。」67 既然列在〈地輿. 諸山〉,那麼,海汕是地形詞。這一狹長窄小的沙洲,從今日旗津區旗后一直綿延到小 港區鳳鼻頭,沙洲上聚落林立,所以,海汕也是區域名。以下二筆史料,可以推論清末 海汕的空間範圍,及其和燒灰員、紅毛港的關係。 第一、《鳳山縣采訪冊》 本方志記載鳳山里轄有村莊 63 個,其中,位於本研究區者有「海汕莊……燒灰園」;

63

某些外地人誤將紅毛港地名的讀音唸成 Ang-moo-kang,像是紅毛港文化園區的工作人員、努力爭取選票的候選人、 電視臺新聞主播,甚至連鑽研紅毛港歷史的學者都會誤唸其讀音,發音若此,讓人覺得不受尊重。

64

《臺灣堡圖》記載有海汕洲地名,位於鹽水港廳學甲堡。另外,高雄市也有兩處石碑記錄此地名:嘉慶 9 年(1804) 的〈碑記示禁〉海線庄(梓官區城隍廟),與光緒 9 年(1883)的〈嚴禁攔斷海口水路碑〉海汕庄(彌陀區彌壽宮), 上述海線庄與海汕庄實為同一地點。

65

〈重修開基高曾祖李遠傳略〉,收於李明賢,《高雄紅毛港李氏家譜》,頁 20。

66

《南安溪東李氏老譜》既已開列李遠移居地名以及所有子女的姓名,以其幼子約出生於乾隆 15 年(1750)計算,該 年之前,先人即已使用海線頂地名。李明賢,《高雄紅毛港李氏家譜》,頁 33。

67

盧德嘉,〈地輿諸山〉,《鳳山縣采訪冊》,頁 31、32。

067


068

10 卷 | 第 2 期

又記載鳳山里設有社學 7 處,在 本 研 究 區 有 兩 處:「 海 汕 莊 一 處……燒灰園一處」。68 本研究區社學(按即私塾), 一處位於燒灰園,另一處位於海 汕。那麼,海汕是指哪裡?以本 區包括燒灰員與紅毛港研判,《鳳 山縣采訪冊》所載的海汕是指紅 毛港。 第二、《淡新鳳三縣簡明總 括圖冊》 光緒 18 年(1892)臺灣土地 清丈完成後,各縣廳編製有「簡 明總括圖冊」,其中鳳山縣〈鳳 山下里圖〉繪有 15 個村莊,與本

圖 3 鳳山下里街庄示意圖(1892 年前後) 資料來源:修正自不著撰者(1960),〈鳳山下里圖〉,原圖收於不著 撰者,《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197 種(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頁 88。 繪圖:李易修。

研究區相關者則有「海山庄、紅毛港庄」69(圖 3)。 海山庄與海汕庄二者為同音異寫,換言之,海山庄是海汕庄的另一種書寫。此處的 山係指陸地,海山指海中陸地,就是海汕。本區漁民認為山相對於海,會把陸地說成山 頂,登岸說成「起來山頂」(Khi-lai suann-ting)。廈門一帶也有類似用法:山,「特指 陸上,跟『海洋』相對」;起山是登陸,上山是從船裡上岸到陸地之意。70 《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有如山水畫作,雖然內容有不少錯誤,尤以聚落位置 為最,但〈鳳山下里圖〉海山庄與紅毛港庄的相對位置,仍顯現意義。依里圖所記,海 山庄位置在外,而紅毛港庄在內,意指海汕較為遠離大林蒲,而紅毛港比較靠近過港、 鳳鼻頭。那麼,此處的海山庄又是指稱何處?再以本區包括燒灰園與紅毛港研判,〈鳳 山下里圖〉的海山(汕)意指燒灰園。繪圖者在書寫地名時,並未使用燒灰園,而記作 海山。觀察該圖海山庄的範圍,還包括其西北側空白而未書寫地名之處(應屬大竹里)。

68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5、115。另外,采訪冊不使用紅毛港為庄名,而是使用在魚塭名稱,魚塭在紅毛港東 鄰,名為紅毛港堰而不稱作海汕堰,例如「鳳山里魚堰俱在縣之西港內,紅毛港堰……。」(頁 163)。

69

不著撰者,《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197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頁 88。

70

周長楫編,《閩南方言大詞典》,頁 534。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上舉方志既然將海汕記錄為海汕莊或海山庄,亦即將海汕看作是村庄。《鳳山縣采 訪冊》與〈鳳山下里圖〉以海汕分別指稱紅毛港與燒灰園,可以視為海汕庄涵蓋紅毛港 與燒灰員,正好反映這三者的從屬關係。從地名階層來看,海汕在上層,下層則至少有 紅毛港與燒灰員。包含燒灰員與紅毛港的海汕,實則涵蓋範圍超過本研究區,為此沿海 沙汕南段各聚落的統稱。 前文提及明治 31 年(1898)打狗港養蠣業分布,包括「該港南方稱作海汕的地方」, 〈打狗港發蠣場〉分布圖特別標記出海汕位置,71 對照《臺灣堡圖》,海汕大約位於燒灰 員北側崩隙與土地公之處(今旗津區中興里)(圖 1)。前述大正 8 年(1919)字據〈立 賣盡根杜絕厝地基契字〉,記載賣斷土地者燒灰員人李窓(聰)居住在「臺南廳鳳山支 廳鳳山下里海汕紅毛港庄」,72 此處紅毛港庄指的是大字,也就是本研究區,而非僅指紅 毛港聚落建成區的範圍。以其書寫於紅毛港庄之前,可知海汕是一個比本研究區範圍還 大的區域。 明治 31 年(1898)無論打狗警察署大林蒲派出所管轄街庄、打狗辦務署農工統計表 或是鳳山辦務署燒灰員庄庄長管轄區域,都記載有海汕庄,與紅毛港庄、燒灰員庄並列,73 海汕仍被記載為村庄。但是海汕與燒灰員、紅毛港的空間範圍高度重疊,無法見容於現代 化地政與戶政系統,基於行政管理之需,明治 33 年(1900)元月《臺南縣報》第 187 號 公告「燒灰員中,海汕庄ヲ削ス」,74 亦即將海汕庄從燒灰員庄長管轄區域中刪除。從此

71

「各地方廳養蠣調查ノ件、宜蘭廳報告、台東廳報告、澎湖廳報告、新竹縣報告、鳳山縣報告、臺南縣報告、嘉義縣 報告、臺中縣報告」(1897 年 12 月 18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四十二卷殖產〉,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01001,小圖 0025。

72

一般古文書提及地名,多為聚落名稱,然而本字據提到的地名紅毛港庄卻是個大字名。字據上賣斷的土地在紅毛港庄 140 地番,位於燒灰員,並不是在紅毛港。這是王新居向同為燒灰員人李窓(聰)購地之字據,王新居原住在紅毛港 庄 144 番地,大正 2 年(1913)轉居 139 番地,而居住在 139 番地的李聰,可能只將 140 地番的一部分土地售與王 新居。字據收藏者王坤玉,民國 87 年(1998)11 月 1 日採訪。資料來源:日治戶籍檔案第 82 冊 55 頁、85 冊 26 頁 (小港戶政事務所提供)、《土地臺帳》紅毛港庄 140 地番(前鎮地政事務所提供)。

73

「警察管轄區域表並圖面調製ノ件」(1897 年 11 月 16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 三十三卷警察監獄〉,《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292001,小圖 007、0079、0086;「第二號普通農產物作付反別及獲表」,收於「農工統計表(元臺南縣)」(1898 年 1 月 1 日), 〈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五九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 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02003,小圖 0121;「街庄社長管轄區域」(1898 年 10 月 11 日),〈明治三十一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四卷官規官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號:00000318019,小圖 228。

74

「臺南縣縣令第一號街庄社長管轄區域中改正」(1900 年 1 月 29 日),〈明治三十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 久保存第八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494065X001,小 圖 0352。以其刊載於明治 33 年(1900)1 月 5 日,故為該年第一號公告。

069


070

10 卷 | 第 2 期

之後,無論是大林蒲區庄長或是 紅毛港派出所的管轄區域,就不 再出現海汕庄。75 〈海汕雜憶〉一文提及海 汕早期範圍廣大,後來縮小到 「僅指中洲、紅毛港這一帶。」76 戰後本區有以海汕為名的學校與 派出所,也有以海汕為名而且貫 穿全區的道路,還有名稱源自海 汕的海澄、海昌、海豐、海原與 海城等五村里。77 民國 56-64 年

圖 4 海汕空間變遷示意圖 繪圖:李易修。

(1967-1975)高雄第二港口闢建,沙洲被切割,中洲與紅毛港分離,演變至此,一般認 為海汕就是指本研究區的空間範圍。本區人們對外宣稱自己庄頭叫做紅毛港,不會說是 海汕,自稱紅毛港人,說話紅毛港腔,不會說自己是海汕人,講話海汕腔。被問及住在 紅毛港哪個地方時,最常回答的是姓洪仔、姓李仔、姓楊仔與埔頭仔等角頭小地名,不 太會說自己住在哪一村里或海汕幾路。由其地名指涉的空間變遷判斷,海汕從一個狹長 沙洲的「海線頂」,到打狗港南方「中洲、紅毛港一帶」,再縮小到只剩下本研究區的 空間範圍(圖 4),說明它是區域名,不宜以「指涉聚落建成區範圍」之地名看待。

伍、小結 本文利用《臺灣總督府檔案》等史料,記錄紅毛港地區三個地名的空間變遷,並釐 清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三者的關係(圖 4)。 首先,燒灰員讀音 Sio-he-uan,得名始於嘉慶年間的牡蠣養殖,及其利用牡蠣殼燒 製石灰之產業。這個深具草根性的地名,卻在改朝換代之後趨向滅亡。紅毛港以其優越

75

例 如《 臺 灣 總 督 府 檔 案 》, 典 藏 號 00000494156X001, 小 圖 0747; 典 藏 號 00000782001, 小 圖 0164; 典 藏 號 00000741038,小圖 0195。

76

林曙光,《打狗瑣譚》(高雄市:春暉,1993),頁 20。

77

這五村里的命名者是居住在紅毛港姓楊仔的楊澎,詳見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一)〉,頁 17。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位置,成為查定區域,加以社會經濟繁榮發展,核心地位愈加鞏固。在地名競爭過程中, 燒灰員漸趨下風,此可能是地名消失的一個原因。這個地名壽命不長,只維持百餘年。 其次,紅毛港之得名與其港道及紅毛人息息相關,但是地名由來是否與荷蘭人相關, 答案尚不明確。在成為查定區域以及燒灰員地名消失之後,紅毛港成為本區唯一聚落地 名。臺灣有兩個紅毛港,一在新竹,一在高雄,兩者讀音都唸作 Ang-mng-kang。地名是 專有名詞,讀音必須被尊重。根據臺灣閩南語文白異讀與漳泉讀音差異,地名讀音應以 當地人的唸法 Ang-mng-kang 為準。 第三,海汕(Hai-suann)作為地形,係指沿海沙洲。作為地名,是沙洲上許多聚落 的統稱。海汕也是區域名,與紅毛港、燒灰員具有階屬關係,海汕在上層,下層至少有 紅毛港與燒灰員。海汕地名所指涉的空間範圍則隨沙洲的開發逐漸縮減,從一個狹長沙 洲的「海線頂」,到打狗港南方「中洲、紅毛港一帶」,最後再縮小到與紅毛港地區完 全重疊。 透過本文整理發現,紅毛港地區三個地名剛好呈現出三種完全不同的空間變遷面貌。 紅毛港從自然村升格為行政區域,空間範圍擴大,遠近馳名;反觀燒灰員則地名消失, 再也沒有人會提到這個名字;至於海汕則隨沙洲發展,空間範圍不斷縮小,最後和紅毛 港地區完全重疊。紅毛港遷村已經十餘年,隨著人口新陳代謝,紅毛港與海汕恐將步燒 灰員後塵,隱沒於歷史洪流之中。

071


072

10 卷 | 第 2 期

參考書目/ 一、中文 (一)專書 不著撰者(1960),《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197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瑛曾(1962),《重修鳳山縣志》,臺灣研究叢刊第 49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明賢(2019),《高雄紅毛港李氏家譜》。高雄:紅毛港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李億勳(2007),《紅毛港文化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村上先(1907),《南部臺灣仕紳錄》。臺南市:臺南新報社。 林曙光(1993),《打狗瑣譚》。高雄:春暉。 林連通編(1993),《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周長楫編(2006),《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州:福建人民。 施添福(1997),《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格斯.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江樹生譯(1997),《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上冊)》。臺北:英文 漢聲出版有限公司。 翁佳音、曹銘宗(2016),《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臺北:貓頭鷹。 張世民(2005),《從地圖閱讀高雄──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張守真(2009),《紅毛港遷村實錄.歷史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張屏生,(2007)《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一):論述篇》。臺南:開朗雜誌。 張振興(1989),《臺灣閩南方言記略》。臺北:文史哲。 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 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C. Imbault-Huart 著,黎烈文譯(1958),《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灣研究叢刊第 5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二)論文(期刊/學位論文) 施添福(2001),〈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爲例〉,《臺灣史研究》,8(1), 頁 1-39。 張守真(1988),〈明鄭時期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32/33,頁 1-19。 張守真(1994),〈紅毛港地名的由來〉,《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季刊》,5,頁 41-44。 莊忠山(2006),〈小港區農會沿革〉,《高市文獻》,19(2),頁 20-50。 許世融(2013),〈臺灣最早的漢人祖籍別與族群分布:1901 年「關於本島發達之沿革調查」統計資料的圖像化〉,《地 理研究》,59,頁 91-126。 葉振輝、洪富峰、張守真(1995),〈紅毛港史蹟調查研究專輯〉,《史聯雜誌》,27,頁 1-96。 楊鴻嘉(1998),〈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一)〉,《漁友》,248,頁 17-21。 賴永祥(1955),〈康熙二年荷蘭來華艦隊之任務〉,《臺灣風物》,5(6),頁 6-8。

二、日文 日治戶籍檔案《除戶簿》、《戶口調查簿》,小港戶政事務所藏。 日治地籍檔案《土地臺帳》,前鎮地政事務所藏。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街庄社別人口統計(鳳山廳)〉,《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 38 年份,頁 121。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7),〈各種族共通ノモノノ二 ‧ 街庄別〉,《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大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正 4 年份,頁 792、793。

三、英文 John E. Wills Jr. (1974), Pepper, Guns, And Parleys: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 1622-1681.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四、網頁文獻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 11 月 11 日。網址: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 。

五、數位資料庫 (一)官方檔案(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檔案》,網址:http://ds3.th.gov.tw/ds3/app000/。 「令訓達告示原議(元鳳山縣)」(1898 年 1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元鳳山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卷警察〉, 《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622001,小圖 0143。 「市場及屠畜場管理規則並設置區域ノ儀稟申認可ノ件(鳳山廳)」(1907 年 4 月 14 日),〈明治四十年臺灣總 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八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1298004,小圖 0067。 「各地方廳養蠣調查ノ件、宜蘭廳報告、台東廳報告、澎湖廳報告、新竹縣報告、鳳山縣報告、臺南縣報告、嘉義縣 報告、臺中縣報告」 (1897 年 12 月 18 日), 〈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四十二卷殖產〉,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01001,小圖 0023、0025。 「赤崁庄外三ヶ所警察官吏派出所敷地寄附受納認可(鳳山廳)」(1906 年 10 月 1 日),〈明治三十九年臺灣總 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追加特殊取扱文書第二十五卷財務部〉,《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 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969007,小圖 0096-0105。 「紅毛港漁業信用販賣組合講買」(1918 年 1 月 1 日),〈大正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四十八卷財 務〉,《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6554001X021,小圖 01980204。 「匪徒洪千死刑執行」(1903 年 5 月 20 日),〈明治三十六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七十二卷司法〉,《臺 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872048,影像(小圖)0216。 「書房現況取調ノ件(元臺南縣)」(1898 年 6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九七卷 內務門學務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40011,小圖 0162。 「彭阿滿、黃九娘、陳象死刑執行」(1898 年 12 月 5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二 卷會計司法教育學術〉,《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16012, 小圖 0146。 「稅關監視署名稱位置中改正ニ關スル件」(1917 年 11 月 1 日),〈大正六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四十三卷財務〉,《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672002,,小圖 0122-0124。 「街庄社長管轄區域」(1898 年 10 月 1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四卷官規官職 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18019,小圖 228。 「農工統計表(元臺南縣)」(1898 年 1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五九卷內務門殖 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02003,小圖 0121。

073


074

10 卷 | 第 2 期

「漁業ニ關スル取調ノ件(元臺南縣)」(1897 年 8 月 1 日),〈明治三十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二一 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780023,小圖 0172-0175、0177-0201。 「 臺 南 縣 縣 令 第 一 號 街 庄 社 長 管 轄 區 域 中 改 正 」(1900 年 1 月 29 日 ),〈 明 治 三 十 三 年 臺 灣 總 督 府 公 文 類 纂 乙 種 永 久 保 存 第 八 卷 文 書 〉,《 臺 灣 總 督 府 檔 案. 總 督 府 公 文 類 纂 》, 國 史 館 臺 灣 文 獻 館, 典 藏 號: 00000494065X001,小圖 0352。 「臺南縣縣令第二十二號各辨務署管內街庄社長管轄區域改正」(1900 年 11 月 19 日),〈明治三十三年臺灣總督 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八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0494156X001,小圖 0747。 「臺南廳告示第六號燒灰員屠畜場外一ケ所名稱變更ノ件」(1911 年 1 月 27 日),〈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總督府 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六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1792013,小圖 0048。 「臺灣發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查ノ件(各縣廳)(二冊ノ二)、本島發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查差出方ニ付キ催促ノ件、台 南縣知事今井良一本島住民移住以來變遷ノ狀態及ヒ各民族集散ノ狀況取調報告ノ件、台南廳長山形脩人本島發 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查書中未送付書類追送ノ件、恒春廳長森尾茂助元台南縣ヘ報告シタル本島住民移住以來ノ 沿革調查書送付ノ件、阿猴廳長桑原外助調查原稿寫送付ノ件、台南廳長山形脩人台南弁務署管內居住民族調 查書送付ノ件、澎湖廳長小林三郎報告方延期願、嘉義廳長岡田信興本島發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書附屬街庄社居住 民族調查表送付ノ件、鳳山廳長川田久喜同廳管內居住民族調查表送付ノ件」(1902 年 4 月 23 日),〈明治 三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二十八卷戶籍人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 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782001,小圖 0164。 「鳳山派出所庄土名調查表」(1903 年 3 月 1 日),〈明治三十六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永久保存第五十九卷調查 課〉,《臺灣總督府檔案.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252045,小圖 0195、0196。 「鳳山縣各官衙其他距離(元臺南縣)」(1898 年 5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九三 卷官房門記錄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36001X003, 小圖 0030。 「鳳山廳長川田久喜同庁管内居住民族調査表送付ノ件」(1902 年 4 月 23 日),〈明治三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 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二十八卷戶籍人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0782001,小圖 0161-0184。 「鳳山縣管內田園反別租額及戶數人口調」(1897 年 3 月 1 日),〈明治二十九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三十四卷稅務門賦稅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695029, 小圖 0285。 「鳳山廳無料借上土地建物報告ノ件」(1906 年 8 月 1 日),〈明治三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 三十七卷財務〉,《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918001,小圖 0008。 「鳳山廳街庄長管轄區域改正認可ノ件」(1904 年 4 月 19 日),〈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一卷官規官職〉,《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928020,小圖 0216。 「養蠣ニ關シ取調書進達ノ件(元臺南縣)」(1898 年 2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一九九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42005, 小圖 0089、0091、0093、0094。 「職員任命通知簿(元鳳山縣)」(1897 年 8 月 1 日),〈明治三十年元鳳山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六卷秘書〉,《臺


高雄紅毛港地區地名拾遺: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

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626001,小圖 0011。 「警察監視區域規程改定ノ件(鳳山廳訓令第二三號)」(1902 年 11 月 25 日),〈明治三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 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三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0741038,小圖 0195。 「警察管轄區域表並圖面調製ノ件」(1897 年 11 月 16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 三十三卷警察監獄〉,《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292001,小 圖 007、0079、0086。 《臺灣總督府府報》,網址:http://ds3.th.gov.tw/ds3/app007/。 〈稅關監視署ノ名稱及位置中改正〉(1923 年 2 月 1 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典藏號:0071022862a001,影 像 001。 〈漁業免許〉(1917 年 10 月 15 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典藏號:0071021401a008,影像 053。 〈廳舍移轉(稅關)〉(1918 年 5 月 8 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典藏號:0071021554a002,影像 027。 (二)報紙 〈打狗客談〉(1905 年 7 月 2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漢文第 5 版。 〈派出所新築〉(1919 年 11 月 23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日文第 4 版。 〈實業彙載:魚鰡國節〉(1909 年 12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漢文第 3 版。 〈高雄特訊:網具增設〉(1924 年 12 月 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漢文第 4 版。 (三)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2020)[online],《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 twhgis.aspx。(含〈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一圖〉、四十萬分之一〈臺灣全圖〉、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明治版) 及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昭和修正版〕)

075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077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 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 黃于津

摘要 漁業一直是旗後、打狗地區相當重要的傳統產業之一,進入日治後,日人引進了新 式漁具、動力漁船等,並以哨船頭船渠作為漁船停靠處、在湊町設立魚市場,高雄的漁 業更趨蓬勃發展。高雄的漁業雖發展甚早,日治後更興築了新式漁港與魚市場,但相關 的探討卻不多,因此本文希望以日治時期於「哈瑪星」興築的現代化漁港,與相繼興建 的兩座魚市場為研究對象,透過前人著作與相關文獻,探討上述設施的設置與移轉過程, 以及探討魚市場設置後,新濱町二丁目空間使用與產業型態的轉變,並進一步觀察魚市 場設置後,對此區的產業與人群之影響。1920 年代以後,鑒於高雄漁業興盛,新築哨船 頭漁港及其陸上設施,加上 1929 年新的魚市場(今鼓山魚市場)落成,成為漁港與魚市 場結合的一條龍式現代化漁港,日治時期高雄的漁業因此以漁港、魚市場所在的哨船頭、 新濱町等地為重心發展,改變了原本以倉儲為主的新濱町二丁目產業面貌;同時,港區 漁業的蓬勃發展更吸引了臺、日各地的漁工移入,形成小型的漁業聚落。此外,從漁業 相關從業人口與產銷型態,可觀察出日治時期即便眾多新興產業皆由日本經營者把持, 但就漁業方面,臺灣人仍握有相當的影響力,可見屬傳統產業的漁業,呈現出與其他產 業不一樣的形勢。

關鍵詞:鼓山魚市場、哨船頭漁港、哈瑪星漁業、高雄市漁會、高雄區漁會

投稿日期:2020 年 3 月 25 日 接受日期:2020 年 7 月 6 日


078

10 卷 | 第 2 期

An Initial Exploration of the Gushan Fish Market in Kaohsiung City during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Yu-Chin Huang Master,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Culture and Languages,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fishery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round the Cihou and Takao areas. During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the Japanese had engaged in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fishing tackles and powered fishing boats, followed by the consequent repairs of dock basi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fish markets. At the time, a modern fishing harbor and two fish markets market had been constructed in Hamasen ( 哈瑪星 ). However, these facilities have rarely been addressed in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study aims to take the modern fishing harbor and the two fish markets in Hamase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rough a thorough review of the related publications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sage of Shinhamachō Ni-chōme ( 新濱町二丁 目 ), the changes in the industrial forms,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local industries and communitie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sh markets. Keywords: Gushan Fish Market, Hamasen Fishery, Kaohsiung Fishermen's Association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壹、前言 貳、哨船頭漁港的建置 參、高雄魚市場的創建與移轉 肆、魚市場設置與周邊產業 伍、漁業從業者 陸、戰後鼓山漁港與魚市場之營運 柒、結論

壹、前言 今高雄區漁會鼓山辦事處(高雄市鼓山區濱海一路 109 號),其建物興建於昭和 4 年(1929),原是日治時期「高雄魚市場」所在地,為高雄港區的第二座魚市場,因這 座魚市場地處今高雄市鼓山區,後隨著高雄市漁會搬遷至前鎮漁港,成為漁會鼓山辦事 處使用,故權稱為「鼓山魚市場」。 鼓山魚市場位於今日的哈瑪星,哈瑪星一詞乃是由日文「濱線」(はません)之語 音轉借而來。明治 37 年(1904)至明治 40 年(1907)鐵道部為擴充腹地,填海造陸後 填築出「鐵道部埋立地」,並從縱貫鐵路線延伸出至港區的臨港鐵道線,進而發展成鐵 道、倉庫形成的倉儲空間,為今日哈瑪星空間概念之起源。明治 41 年(1908)打狗築港 第一期計畫展開,同期間,日本內地富商淺野總一郎獲得核准,於打狗港區填築海埔地, 明治 43 年(1910)淺野總一郎創設「臺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負責管理及銷售這些填築 的新土地(埋立地),因此完工後的土地被稱為「淺野埋立地」或稱「地所埋立地」。1 鐵道埋立地及淺野埋立地,土地初形成時行政轄區皆屬哨船頭下的小字,後鐵道埋立地 被劃為新濱町一丁目、二丁目,淺野埋立地劃為湊町一至五丁目,即今日哈瑪星之範疇。2 1910 年代後這塊緊鄰港區的新市街地便迅速崛起,大正 7 年(1918)取代哨船頭、 旗後而成為地方行政中心,大正 13 年高雄街改制為高雄市時,第一代的市役所便設於湊 町四丁目(今鼓山區代天宮),成為高雄市的行政樞紐;且在港口與鐵路聯運的帶動下,

1

「打狗海面埋立地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許可ノ分拂下處分報告(臺南廳其外)」(1913 年 4 月 1 日),〈大正二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三十五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2122 冊 2 號,國史館臺灣 文獻館,典藏號:00002122002。

2

李文環、蔡侑樺、黃于津、蔡佩蓉、佘健源,《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好讀, 2015),頁 88。

079


080

10 卷 | 第 2 期

產業蓬勃發展,不論商業、服務業、漁業、金融業皆匯聚於此,為當時的政經中心。 打狗自古為漁業中心,以旗後、哨船頭為重心。但在港區的商業中心由哨船頭、旗後 轉移至「哈瑪星」市街地同時,於第一期築港期間修築的哨船頭船渠(今第一船渠),成 為打狗港區漁業船匯聚地,取代原有的旗後地區,成為漁業與魚貨交易的重心,漁業重心 逐漸移轉至「哈瑪星」新街區,第一代的高雄市的魚市場便設於湊町,直到昭和 4 年(1929) 高雄市魚市場搬遷至新濱町二丁目 10 番地,即今日的「高雄區漁會鼓山辦事處」之建物。 今日原設於湊町的第一代高雄市魚市場已不復存,而建於昭和 4 年(1929)的第二代 高雄市魚市場(今「高雄區漁會鼓山辦事處」)之建物仍留存,並在二戰後仍作為高雄市 魚市場使用,曾見證鼓山區漁業多年榮景,直至新建前鎮漁港、漁業重心移轉,才逐漸沒 落。高雄雖然是海洋都市,但對於這座曾歷經高雄港區漁業興衰的魚市場少有著墨,因此 本文希望對「哈瑪星」內漁港與兩座魚市場之建置過程進行初步探討,並就現有文獻試析 魚市場與漁港設置後,對「哈瑪星」地區產業的影響為何;此外,漁港與魚市場建置後大 批臺、日籍漁業從業者聚集於此,其生產、從業情形與互動關係也是值得觀察的部分,因 此將利用日治時期出版的相關文獻與部分戶籍資料,作為素材進行探討。 作為高雄第一個現代化市街區,關於「哈瑪星」的相關研究頗為豐富,早年有張守真、 許一男《哈瑪星的前世今生》,3 即對哈瑪星街區的歷史沿革與變遷做著述,之後楊玉姿、 張守真《哈瑪星的文化故事》,4 除了對哈瑪星歷史的闡述外,又進一步著墨於人物故事 的撰寫。張守真又發表了〈哈瑪星:擁有很多「第一」的現代化新市街〉,此文凸顯出哈 瑪星的產業特色。5 近年關於哈瑪星較全面性的著述,則有李文環等《高雄港都首部曲: 哈瑪星》,6 內容對於哈瑪星土地形成與產業、人口皆有著述。上述專書、論文皆對哈瑪 星歷史沿革、產業發展過程有通盤式描述,本文即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聚焦於漁港與魚 市場之設置過程。 在哈瑪星產業討論上,有曾玉昆〈淺談鼓山區的產業發展〉,7 對鼓山區包含哈瑪星 在內的產業沿革,有整體描述。至於漁業方面,聚焦哈瑪星漁業研究者有郭淑芳〈高雄市

3

張守真、許一男,《哈瑪星的前世今生》(高雄:哈瑪星社區營造工作社,1998)。

4

楊玉姿、張守真,《哈瑪星的文化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4)。

5

張守真,〈哈瑪星:擁有很多「第一」的現代化新市街〉,《高市文獻》,20(2)(2007),頁 1-39。

6

李文環、蔡侑樺、黃于津、蔡佩蓉、佘健源,《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

7

曾玉昆,〈淺談鼓山區的產業發展〉,《高市文獻》,5(3/4)(1993),頁 1-96。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哈瑪星漁業的發展與變遷研究〉,8 內容主要著重在哈瑪星漁業經營的變遷。至於關於漁 業從業人口、移民的相關研究,有黃于津〈日治時期高雄市「哈瑪星」社會構成之研究〉,9 以及顏菱潔〈社會變遷下的廟宇活動與空間:以高雄市哈瑪星代天宮為例〉等,10 皆對於 哈瑪星的移民與背景皆有論述。 總之,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日治時期高雄市魚市場之建置過程,以及初步分 析魚市場設置後,對哈瑪星周邊產業及漁業從業人口之影響,希望可藉由對哈瑪星魚市場 粗略的歷史沿革整理,凸顯出這座魚市場在高雄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貳、哨船頭漁港的建置 在魚市場設立之前,與其有密切關聯的是哨船頭船溜(即哨船頭漁港)11 的建置,因 哨船頭漁港設置後,漁獲的販售逐漸由原本的旗後地區,轉往哨船頭漁港一帶,因此新的 魚市場遂建立於鄰近的湊町與新濱町等地。 漁業自古即是打狗、旗後的重要產業,根據明治 38 年(1905)的《臺灣日日新報》 報導,當時多數漁夫僅是配合季節性短期兼職,難以統計確實的漁夫數量,但若以當時竹 筏數有 380 艘,粗估約有千人從事補魚工作。12 直至大正元年(1912)海陸產業進駐打狗, 引進日本捕魚技術,牽引日本漁船、漁民陸續前來打狗港,新設置的哨船頭船溜,頓時成 為打狗地區漁民的匯集地。13 當時打狗地區的漁船多停泊在哨船頭船溜,哨船頭船溜乃是在第一期築港工程進行 期間修築完成。築港工程除了地所埋立地的土地填築工程,同時在湊町與哨船頭間開鑿

8

郭淑芳,〈高雄市哈瑪星漁業的發展與變遷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4)。

9

黃于津,〈日治時期高雄市「哈瑪星」社會構成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 論文,2014)。

10

顏菱潔,〈社會變遷下的廟宇活動與空間:以高雄市哈瑪星代天宮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碩士論文,2011)。

11

此稱哨船頭漁港,為戰後所稱第一船渠,最初為第一期打狗港築港期間,於今哈瑪星與哨船頭間開鑿一船渠為哨船頭 船溜,之後 1928 年又再以此為基礎將哨船頭船溜改建為漁港,即哨船頭漁港。

12

〈打狗廳と打狗港近況(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0263 號(1905 年 11 月 16 日),第 4 版。

13

〈南部漁業〉,《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798 號(1913 年 10 月 15 日),第 5 版。

081


082

10 卷 | 第 2 期

出運河道般的船渠,即今日的第一船渠,日治時期稱為「哨船頭船溜」,又稱「哨船頭 船渠」。14 哨船頭船溜吃水較淺,主要提供小蒸汽船、艀船和舢舨泊靠,作為貨物輸運、 人員輪渡之用。在碼頭尚未機械化運作前,小蒸汽船、艀船、舢舨為港區內作業主要接 駁交通工具,當時打狗港內就有百餘艘艀船。15 哨船頭船溜完工後,除作為港區內作業艀船的泊靠處,更提供了打狗港區漁船的停 泊處,然而隨著打狗漁業日趨蓬勃發展,特別是大正 12 年(1923)年左右,30 馬力級 漁船出現後,一年之間的漁獲價攀升至 3 萬圓左右。新式漁船的出現,不僅加速了漁業 的發展,從業船也不斷增加,船隻類型亦更加多樣化,然而哨船頭船溜在起初的設計上, 並非是以漁港為主要功能,因此缺乏現代漁船在給水、給油、給冰,乃至魚貨卸賣或漁 產加工等一體作業的需求,因此不僅哨船頭船溜的機能逐漸難以因應現代化漁港應具備 的功能,連帶也讓原有的魚市場(湊町),顯得不敷使用。16 大正 13 年(1924)起,漁業有識之士發出修築高雄漁港的聲音,交通局高雄築港出

圖 1 第一期高雄漁港及陸上設備平面圖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高雄市:臺南新報高雄印刷所,1930),附圖。影像擷取自國立 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0 月 28 日。網址: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 gsweb.cgi/ccd=.yO7zT/main?db=webmge&menuid=index 。系統編號:jpli2009-bk-sxt_0795_73_1930。

14

高雄州,〈高雄漁港〉,《高雄州產業調查會水產部資料》(高雄州:發行者不詳,1936),頁 513。〈打狗築港〉, 《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004 號(1908 年 5 月 17 日),第 2 版。

15

〈艀船現數〉,《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314 號(1912 年 6 月 3 日),第 4 版。

16

高雄州,〈高雄漁港〉,《高雄州產業調查會水產部資料》,頁 512。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張所乃規劃工期三年、總工費 78 萬餘圓的計畫,卻不被總督府所認可,直到大正 15 年 (1926)8 月間新任臺灣總督上山滿之進巡視高雄州後,漁港修築工程才明朗、確定。 第一期工事乃修築「哨船頭漁船溜」,即高雄漁港(即哨船頭漁港、今鼓山漁港),經 費 25 萬餘圓,昭和 2 年(1927)7 月動工,昭和 3 年(1928)3 月完工。主要工程包含: 浚深並擴大船渠水面、修築護堤設置及岸上漁業相關設備,如魚市場事務所、漁獲拍賣 場、漁獲倉庫、給水給油站等。17 第一期工事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位於哨船町,主要包含修築護岸工程、興建漁業 從業者住宅;二是新濱町二丁目的漁港修築工程,主要工事為修築突堤,另外增設了陸 上設備,包含於突堤旁新設魚市場拍賣場、魚市場事務所與倉庫等,陸上設備於昭和 4 年(1929)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魚市場內有二條濱線鐵道的末端支線,可用於運輸漁 獲及漁港對外聯絡。18 其中漁業者住宅,包含有高雄州漁業者住宅(哨船町二丁目)、高雄市漁業者住 宅(哨船町一丁目)、高雄州水產會漁業者住宅(湊町一、三、四丁目及哨船町一丁 目)、高雄市方面委員助成會漁民公 寓(湊町三丁目)。19 哨 船 頭 漁 港 於 昭 和 3 年(1928) 完工後,可容納 50 噸以下木製動力漁 船 150 艘,此時期適逢臺灣從近海漁 業發展至遠洋漁業之際,新建的現代 化漁港無疑是一大助力,1920 年代起, 高雄的遠洋漁船已可遠至菲律賓、新 加坡、爪哇、越南等地海域,魚獲量 亦逐步增加。20 高雄的漁港在漁業上控有南海與

圖 2 漁業者住宅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附圖。 影像擷取自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網 址: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yO7zT/ main?db=webmge&menuid=index 。系統編號:jpli2009-bksxt_0795_73_1930。

17

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高雄市:臺南新報高雄印刷所,1930),頁 110。高雄州,〈高雄漁港〉, 《高雄州產業調查會水產部資料》,頁 514。

18

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頁 3-7。

19

高雄州,〈高雄漁港〉,《高雄州產業調查會水產部資料》,頁 519。

20

楊玉姿、張守真,《哈瑪星的文化故事》,頁 84。

083


084

10 卷 | 第 2 期

東京灣 21 一帶之底棲漁場,以及 菲律濱近海、蘇祿海、西里伯斯 海與南洋一帶的廣大浮游漁場, 臺灣底曳網漁業遂多以高雄漁港 為根據地。再加上高雄、臺南、 東港等地虱目魚養殖甚盛,可以 供給鮪、鯊、旗魚等延繩釣之餌 料,因此也成為延繩釣漁業的根 據地。22 根據昭和 5 年(1930)高雄 魚市場販售魚種及金額統計,顯

圖 3 高雄魚市場競標場鮪魚魚獲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高雄漁市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 登錄號:KH2018.017.223。

示占高雄魚市營收較高者為鮪魚,其次為旗魚,其他較大宗魚獲有鯊魚、鯛魚等。23 自 昭和 12 年(1937)起,臺灣遠洋漁業成為主力,基隆港與高雄港是兩大漁業基地,高 雄港是遠洋鮪釣漁業及近海烏魚的漁業中心,主要魚獲是鮪魚、旗魚、鯊魚、烏魚等, 其中自昭和 5 年(1930)的資料可證,鮪魚一直是高雄港的主要魚獲,尤以高雄港捕 獲最多,其作業基地即是昭和 3 年(1928)完工的哨船頭漁港(即鼓山漁港)。 另一方面,日治之前臺灣傳統漁船為竹筏、支那型船(戎克船)等,日治後漸有 日本型船、發動機船等引進臺灣,其中配置動力引擎的發動機船尤為重要,昭和 8 年 (1933)後發動機船日益蓬勃發展,根據昭和 13 年(1938)高雄州下漁船數量統計, 顯示高雄市的動力漁船數量是高雄州境內最多的地方,而高雄市又以哨船頭漁港為其 重要基地。24 這除了歸功於現代化漁港的修建,也與陸上設備(魚市場)的建置完備有 密切關係,以下將進一步敘述高雄兩座魚市場(湊町、新濱町魚市場)的建置與移轉 過程。

21

此處的東京灣(英語:Gulf of Tonkin),指的是今位於越南北部東側的「北部灣」,舊稱為東京灣。

22

王俊昌,〈日治時期臺灣水產業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頁 11。

23

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附圖。

24

高雄州水產會,《高雄州水產要覽》(高雄:高雄州水產會,1940),摺頁。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參、高雄魚市場的創建與移轉 一、湊町魚市場之興建與經營 大 正 元 年(1912) 第 一 期 築 港完成、哨船頭船溜建置後,政府 認為在新港區有設置魚市場的必要 性,因此由當時臺南廳當局規劃, 在鄰近哨船頭船溜、打狗支廳前的 沿運河岸一帶(即哨船頭運河東岸 的湊町一帶)新築「湊町魚市場」 (湊町四丁目 23 番地),25 其位 置應於今日濱海二路與鼓南街的交 叉路口,並且由臺灣海陸產業株式 會社經營。

圖 4 湊町魚市場位置 資料來源:李文環主持,〈高雄市「哈瑪星」歷史研究及其歷史性建 築物文史調查計畫結案報告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未出刊, 2014),頁 224。

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創立 於 明 治 44 年(1911)8 月, 由 楨 哲、安藤達二、荒井泰治、藤崎三 郎助、安部幸兵衛、川崎榮助、青 地玄三郎等人共同發起創辦,並以 安藤達二為社長,本社設於東港, 在基隆、打狗皆有出張所,經營漁 撈、水產製造、養魚、魚市場以及 海陸產物買賣等事業,另在基隆設 有鰹節工場,致力南臺灣漁業拓

25

圖 5 舊魚市場露天拍賣情景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附圖。網址: 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yO7zT/main?db= webmge&menuid=index 。系統編號:jpli2009-bksxt_0795_73_1930。

〈計設魚市〉, 《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270 號(1912 年 4 月 20 日),第 4 版。作者不詳, 《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 頁 37。

085


086

10 卷 | 第 2 期

展,在打狗、東港經營魚市場,改善魚貨集散與流通,使 得漁貨集散狀態頗為良好,兩地魚市場的流通量因而大幅 提高。26 雖然打狗魚市在海陸產業會社的經營下穩定發展,然 而漁民對於海陸產業會社在打狗魚市場所制定的押金、魚 價以及仲買人數量頗有微詞,主要是私營魚市場抽取偏高 傭金,對於漁民造成嚴重打擊。27 此外,當時打狗地區的 魚市場有湊町市場、旗後町市場二處,湊町市場由海陸產 業會社經營,旗後町市場則由中洲信用購買販賣漁業組合 經營,大正 11 年(1922)總督府頒布魚市場經營改正規則 後,規定市場經營者需為公共團體、準公共團體、產業組 合等方能經營,因此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遂於昭和元年 (1926)約滿後退出經營。28

圖 6 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廣告 資料來源:田中一二,《臺灣の工 業地打狗港》(臺北:株式會社臺 灣日日新報社,1918),廣告頁。

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退出魚市場經營後,對於該由 何產業組合接手魚市曾有爭論,當時在高雄有經營市場資格的團體組合有:高雄州水產 組合(即高雄州水產會)、高雄漁業組合、旗後漁業組合、高雄漁業組合聯合會等,昭 和元年(1926)後決議由高雄州水產會接手經營,又以資本金 5 萬圓成立魚市株式會社 為代行機關,委託其負責魚市一切販賣業務。29 當時原任高雄漁業組合的高橋傳吉,在任內曾主張會社應降低手續費及增加仲介人 數,但之後高橋傳吉接任魚市株式會社社長後,卻一改初衷,無意推行,使得組合成員 非常憤怒。因此,在繼任的高雄漁業組合長杉本音吉領導下,與高橋傳吉的魚市株式會 社展開對抗。期間杉本音吉驟然離世,遂在昭和 3 年(1928)由大坪與一繼承其遺志, 再次提出改善問題,但高橋傳吉依舊沒有回應。昭和 4 年(1929)4 月,高橋傳吉任期 將滿,但其表達續任意願,漁業組合認為與其無法溝通,於是舉辦漁業總代會,選出六

26

田中一二,《臺灣の工業地打狗港》(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1918),頁 62-63。

27

〈打狗魚市改善 漁民之福音〉,《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檔案號不清(1918 年 3 月 1 日),第 6 版。

28

〈高雄魚市問題〉,《臺灣日日新報》第 9012 號(1925 年 9 月 20 日),漢文第 4 版。

29

〈高雄魚市問題〉,《臺灣日日新報》第 9012 號(1925 年 9 月 20 日),漢文第 4 版。〈高雄魚市及會社〉,《臺 灣日日新報》第 9241 號(1926 年 1 月 27 日),漢文第 4 版。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名實行委員,實行委員之一的川添則二表示生產者僅能 拿到漁獲的六成,其餘都被中介及會社剝削,呼籲大家 支持由漁業組合直接進行販售(共同販賣),也獲得全 體會員的支持。30 雙方一直僵持至當年秋天,高橋傳吉將同時擔任 魚市會社取締役的大坪與一解職,結果高橋傳吉也被迫 離職,雙方兩敗俱傷。31 一些不滿高雄漁業組合者,也 與新設立的高雄水產同志會社跟魚市會社相互聲援,與 高雄漁業組合對抗。使得高雄漁業組合在大坪與一主導 下,於 7 月 28 日開會決定高雄漁業組合直接販售,不 再透過高雄魚市株式會社,並開始與日本及臺灣的特約 店接洽,於 10 月 23 日執行,32 此舉讓高雄漁業界局面 更加紛擾。最終直到 11 月 23 日由兼任水產會長的高雄

圖 7 高雄魚市株式會社廣告 資料來源: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高 雄市:臺南新報,1929),廣告頁 7。

州知事太田吾一出面調停,因而共同販賣僅僅實行一個 月就宣告中止,33 此事也才得以告一段落,魚市場的經營方能步上軌道。

二、新濱町魚市場之興建 昭和 3 年(1928)哨船頭漁港擴建同時,也決議再重新起造一現代化魚市場,並決 定從原本的湊町改遷至新濱町。誠如上述,哨船頭船溜在起初的設計上,並非是以漁港 為主要功能,因此缺乏現代漁船在給水、給油、給冰,乃至魚貨卸賣或漁產加工等一體 作業的需求。 當時高雄作為日本南方漁業的重要根據地,採用汽船的拖網漁法、機船底曳網漁法

30

中山馨、片山清夫,《躍進高雄の全貌》(臺北:成文,1940),頁 39-48。

31

〈高雄魚市總會果現出大混亂 古谷大坪兩重役解任 高橋社長自聲明辭任〉,《臺灣日日新報》第 10488 號(1929 年 6 月 30 日),漢文第 4 版。

32

〈當局との折衝にしびれを切らした 高雄漁業組合は 二十八日善後策のため同會協議の結果 共同販賣決行を決 議〉,《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0518 號(1929 年 7 月 30 日),第 5 版。

33

中山馨、片山清夫,《躍進高雄の全貌》,頁 39-48。

087


088

10 卷 | 第 2 期

及冷藏搬運的大型船隻,無法繫泊於漁港內,且需要卸下漁獲或漁業所需用品時皆相當 不便,34 原本位於湊町的魚市場有腹地過小、陸上設備簡陋、通道狹窄導致運送不便等 諸多問題,因此配合新漁港的整建,重新建置現代化魚市場是必然趨勢。 因此當局與濱線鐵道旁的臺灣倉庫會社、日本商船會社、臺灣運輸、近海郵船、鹽 水港製糖、新高製糖等各會社協商取得其原本的倉庫用地,在擴建漁港(即哨船頭漁港) 同時,於漁港入口東側規劃出新的魚市場,並新建魚市株式會社辦公室。35 新建魚市場土地所有權的部分,新濱町一丁目、二丁目土地所有權原屬「鐵道埋立 地」,明治 40 年(1907)由總督府土木部填築完成後移交鐵道部。新濱町一丁目土地填 築完工後,初期土地產權均歸國庫所有,直到大正 4 年(1915)釋出部分土地給打狗整 地株式會社,36 成為私有土地。大正 7 年(1918)由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獲得 2 筆;昭和元 年(1926)由三十四銀行獲得 5 筆。另外大正 14 年(1925)有 3 筆土地以「交換」的方 式移轉給高雄州罹災救助基金,其餘仍為國庫所有。37 往港口的碼頭區,由鐵道、碼頭、 魚市場與倉庫構成。其土地大多為屬 於國庫的鐵道用地,其餘主要為臺灣 地所建物株式會社所有。負責湊町部 分海埔新生地填築的臺灣地所建物株 式 會 社, 陸 續 在 大 正 7 年(1918)、 昭和 4 年(1929)以交換方式,向國庫、 高雄州取得土地。 大正 15 年(1926)高雄現代化漁 港的修築工程在甫上任的臺灣總督上 山滿之進的指示下通過,主要工程由

圖 8 高雄魚市株式會社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附圖。 網址: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yO7zT/ main?db=webmge&menuid=index 。系統編號:jpli2009-bksxt_0795_73_1930。

34

高雄州,〈高雄漁港〉,頁 512。

35

〈久しき懸案の 高雄魚市場移轉問題 濱線岸壁の西側に決定 州知事より聲明す〉,《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10073 號(1928 年 8 月 16 日),第 5 版。

36

「打狗整地株式會社」由商界聞人荒井泰治於明治 42 年(1909)成立創立,其配合明治 45 年(1912)展開的第二 期築港計畫,進行填築打狗港海埔新生地的工程。

37

李文環、蔡侑樺、黃于津、蔡佩蓉、佘健源,《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頁 114。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時任州技師的中谷哲二擔任,即為上述哨船頭漁港第一期工程,昭和 3 年(1928)漁港 碼頭工程完工,陸上設備則於昭和 4 年(1929)完成,即日後位於新濱町二丁目的魚市場。 新的高雄魚市場是由高雄州水產會興建與管理,委託湯川鹿造的湯川組負責工程建 造,昭和 4 年(1929)5 月 5 日舉行上棟式。38 誠如上述,在魚市場的經營、管理上,高 雄州水產會僅負責漁港陸上設備與漁船管理,至於魚市場的販賣業務,誠如上述,乃由 漁業從業者與魚商共同組成的高雄魚市株式會社承接,事務所便設於魚市場內(新濱町 二丁目 10 番地)。值得一提的是,魚市場新建時的土地所有權,仍屬於上述的臺灣地所 建物株式會社,直至昭和 16 年(1941)間才透過買賣由高雄州水產會取得。39

圖 9 漁港與魚市場設施配置圖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附圖。網址: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 yO7zT/main?db=webmge&menuid=index 。系統編號:jpli2009-bk-sxt_0795_73_1930。

新建的漁港及魚市場主要建築物有魚市場事務所、拍賣場、置物場與漁獲販賣業者 倉庫等。此外,魚市場內有二條濱線鐵道的末端支線,用於運輸漁獲及漁港對外聯絡。40

38

〈高雄魚市場の上棟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10432 號(1929 年 5 月 5 日),第 5 版。

39

李文環主持,〈高雄市「哈瑪星」歷史研究及其歷史性建築物文史調查計畫結案報告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 未出刊,2014),頁 182。

40

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頁 3-7。

089


090

10 卷 | 第 2 期

根據相關資料,當時的建築描述如下: 1. 魚市場事務所:為煉瓦造二層樓建築,共 132 坪。一樓設有魚市場事務所、漁港事務所、 輪值室、浴室、廁所等;二樓則有大、小會議室、魚市業者事務所、倉庫等。41 2. 拍賣場:分為有頂棚與無頂棚的拍賣場,建坪分別為 600 坪與 393 坪。42 3. 荷置場兼仲買人倉庫(置物場與漁獲販賣業者倉庫):為木造一層樓平房,以亞鉛板葺, 建坪 96 坪。置物場 87 坪,漁獲販賣業者倉庫 9 坪。43 4. 冷藏庫:為磚造,內部鋪設木板及亞鉛板,建坪約 14 坪。44 5. 貨車積込設備(貨車裝載設備):有 2 個。45 6. 食堂:為木造一層樓平房,以亞鉛板葺,建坪約 25 坪。46 7. 便所:為磚造平房,建坪約 8 坪。47 8. 空箱置場傡荷車置場(空箱放置場、簡易型貨車放置場):建坪約 150 坪。 48 9. 重油供給事務所:為磚造二層樓建物,一樓為磚造,二樓則以木造為主,屋頂以紅瓦 覆蓋,建坪約 17 坪。49 10. 重油ターク(儲油槽):為供應動力魚船所用燃油,故以百餘噸鐵板製造儲油槽,並 設有避雷裝置,防止儲槽因雷擊引發火災。50 重油設備因需服務船隻而設於臨港處, 根據老照片(見圖 10)可見左側應為儲油槽,中間為事務所,右側依其型式推測可能 為魚市拍賣場。 圍繞著高雄魚市場,周邊也陸續出現多間供給漁船保鮮用的製冰廠,以及漁具行、 修船廠等相關產業,據當地耆老所述,當年新濱町一丁目就有相當多的魚具相關行業聚 集,路邊隨處可見正在製作與修補漁網的業者,眾多漁業周邊產業聚集於此,形成特殊 的產業景觀。

41

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頁 8。

42

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頁 7-8。

43

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頁 8-9。高雄州,《高雄州產業調查會水產部資料》,頁 245。

44

高雄州,《高雄州產業調查會水產部資料》,頁 245。

45

高雄州,《高雄州產業調查會水產部資料》,頁 245。

46

高雄州,《高雄州產業調查會水產部資料》,頁 245。

47

高雄州,《高雄州產業調查會水產部資料》,頁 245。

48

高雄州,《高雄州產業調查會水產部資料》,頁 245。

49

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頁 10。

50

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頁 9。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圖 10 重油儲存槽及重油事務所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附 圖。網址: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 ccd=.yO7zT/main?db=webmge&menuid=index 。系統 編號:jpli2009-bk-sxt_0795_73_1930。

圖 11 魚市場(圖左)及對岸可見重油事務所(圖右) 資料來源:臺灣水產協會,〈高雄漁港〉,《臺灣水產雜誌》, 259(1936),照片 1。

圖 13 高雄魚市場 圖 12 高雄魚市場內 說明:圖上可見魚市場內的鐵軌及運輸魚獲用簡易行車廂。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高雄魚市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附圖。 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5.548。 網址: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 yO7zT/main?db=webmge&menuid=index 。系統編號: jpli2009-bk-sxt_0795_73_1930。

肆、魚市場設置與周邊產業 從新濱町二丁目上土地利用情形的變化,可觀察到魚市場設置後對此區塊產業的影 響。因新濱町二丁目位處鐵道與港口的碼頭區,因此土地填築完成初期,幾乎除了靠港 碼頭邊的倉庫群,罕有商家、住家,但從歷年的商工資料可見,在漁港與魚市場興建後, 新濱町二丁目的產業隨之產生變化,漁業相關產業也成為新濱町二丁目的特色產業。

091


092

10 卷 | 第 2 期

從昭和 2 年(1927)的《臺灣商工名錄》統計顯示,當時登錄的店家僅有 8 間,運 送取扱業 3 間為多數,分別是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高雄支店、臺灣運輸株式會社、合資會 社武智冋漕店;金物機械 3 間,分別是:合名會社山下商店高雄出張所、末廣出張店、 山半商店,進一步檢視其性質,在新濱町二丁目設店(或支店)的這些運送取扱業、金 物機械業者,皆是負責港口的貨物裝卸工作、船殼金屬拆解工作等,且有的僅是商船會 社下類似分駐所的駐點,負責港口的貨物裝卸業務,顯示此區主要為倉儲作業區,僅有 少數船舶維修業,整體而言店家數並不多。 從細部資料來看,新濱町二丁目在昭和 2 年(1927)的資料中有 2 間由臺灣人所負 責的商號,分別為陳樹(臺南安平人)所開設的新福興(新濱町 2 丁目 7 番地),負責 漁獲的裝卸;另一為龔顯英的振成商行(新濱町 2 丁目 10 番地),販售金銀紙。在這個 階段,新濱町二丁目除了倉庫,大約只是設有負責裝卸港口貨物的運送取扱業、金物機 械業者,其餘的商家行號罕見。

表 1 昭和 2 年(1927)新濱町二丁目店家別 卸小賣別

51

營業地

種類

商店名

氏名

二丁目 7 番地

魚類

新福興

二丁目 10 番地

金物機械

卸、小

二丁目 16 番地

金物機械

卸、小

末廣出張店

二丁目 24 番地

金物機械

卸、小

山半商店

船橋武雄

二丁目 10 番地

金銀紙

振成商行

龔顯英

二丁目 60 番地

運送取扱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高雄支店

二丁目 4 番地

運送取扱

臺灣運輸株式會社

二丁目 4 番地

運送取扱

合資會社武智冋漕店

陳樹 合名會社山下商店高雄出張所 酒井太左衛門

資料來源:栗田政治,《臺灣商工名錄》(臺北:臺灣物產協會,1927),各頁。

依據昭和 4 年(1929)的《高雄州商工人名錄》還尚未見新濱町二丁目產業有何 重大改變,同樣僅有 7 間店家登錄於此,然性質卻完全不同,原先負責港口的貨物裝

51

卸小賣別:即盤商(卸)、製造業者(製)、零售販賣業者(小)的區別。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卸工作、船殼金屬拆解工作的幾家會社並無登記。較為重要的是高雄市魚市株式會社 新設於此;另有石油雜貨、材木店共 4 間,其中一家為原先販售金銀紙的振成商行改 為販售糖蜜、木材、雜貨,而原先負責魚貨裝卸的新福興,店主陳樹已改為從事貸家 業者(房屋出租業),可見店家數雖無明顯增減,但新濱町二丁目的產業景觀卻有些 許的變化。

表 2 昭和 4 年(1929)新濱町二丁目店家別 營業地

種類

營業稅額

商店名

店主 / 資本金

地區別

二丁目 10 番地

魚問屋油

2,176.58

高雄市魚市株式會社

資本金 5 萬圓

二丁目 10 番地

石油雜貨

404.86

瑞益出張所

蔡酉

二丁目 4 番地

材木

329.78

自福商行

陳自然

二丁目 4 番地

材木

206.3

田村材木店

田村基(和歌山縣)

近畿

二丁目 10 番地

糖蜜材木雜 品

523.3

振成商行

龔顯榮

二丁目 27 番地

和洋雜貨

118.68

吉井商行第二支店

吉井善介(大阪市)

近畿

二丁目 7 番地

貸家

19.3

陳樹(臺南市安平)

臺南

資料來源:杉浦和作,《高雄州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纂部,1929),各頁。

新濱町二丁目的產業隨著昭和 4 年(1929)後高雄魚市場的建置(於新濱町 2 丁目 10 番地)、高雄市魚市株式會社設置於此,產業樣貌有巨大改變。從《臺灣日日新報》 的報導提到昭和 4 年由湯川鹿造承攬的魚市場興築工程,於同年 5 月舉行上棟式。52 昭和 12 年(1937)的《高雄市商工案內》資料,顯示於新濱町二丁目的魚市場 內有 60 間的魚商仲買業者,而昭和 12 年登記在新濱町二丁目的會社、店家也不過 31 間,顯見新濱町二丁目的魚市場對新濱町產業的影響與重要性。整體而言,在昭和 4 年 (1929)後,隨著高雄魚市場新建於新濱町二丁目 10 番地,漁業成為新濱町二丁目的 特色產業。

52

〈高雄魚市場上棟式 五日舉行さ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10433 號(1929 年 5 月 6 日),第 6 版。

093


094

10 卷 | 第 2 期

表 3 昭和 12 年(1937)新濱町二丁目產業 營業地

種類

卸小賣別

商店名

氏名

二丁目 7 番地

白米、金銀細工

金吉成商店

盧森竹

二丁目 7 番地

精米

振興精米所

董振興

二丁目 4 番地

食料雜貨、石鹼

長發商行

楊春安

二丁目 4 番地

食料雜貨、清涼飲料 水

○○物產—建泰公司

陳朝清

二丁目 10 番地

食料雜貨、和洋小間 物、酒、煙草、賣藥

安共商店

馮江山

二丁目 4 番地

(海產物)○○

製、卸

海產卸商協隆興商行

陳朝農

二丁目 10 番地

海產物

製、卸

振豐商行

龔詩舉

二丁目 4 番地

菸草

友近求三郎

二丁目 10 番地

菸草

鈴本留藏

二丁目 10 番地

酒、菸草

安共商店

馮江山

二丁目 7 番地

カラスミ(乾烏魚 子)、海陸物產

協隆興商行

陳朝農

二丁目 7 番地

金銀細工

修理、小

金吉成商店

盧森竹

二丁目 3 番地

釣道具、貸船、釣餌

福滿權助

二丁目 7 番地

鐵工業

製、修

新和鐵工所

陳再興

二丁目 7 番地

薪炭、木炭

卸、小

李豬

二丁目 8 番地

鑛油

卸、小

瑞益商店高雄支店

蔡酉

二丁目 4 番地

自轉車

修、小

勝友自轉車店

林玉明

二丁目 4 番地

材木、セメント

卸、小

株式會社永森記商店高 雄支店

蘇錦墩

二丁目 4 番地

卸、小

本田材木店

本田良太郎

二丁目 10 番地

材木

卸、小

振成商行

龔顯英

二丁目 10 番地

內外科

中和醫院

張壬癸

二丁目 4 番地

空瓶、空箱、金物

廣春商店

陳春木

二丁目 10 番地

高雄魚市業務代行

高雄魚市株式會社

中村一造

二丁目 4 番地

勞働需給

高雄勞働需給組合

中村一造

二丁目 10 番地

漁具、漁獲物

保證責任高雄漁業組合

中村一造

二丁目 10 番地

漁獲物

高雄魚市場仲買人組合

王沃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續上表) 營業地

種類

卸小賣別

商店名

氏名

二丁目 10 番地

漁獲物

南洋出漁組合

濱田八太郎

二丁目 4 番地

木炭買賣業

極南燃料株式會社

中村一造

二丁目 4 番地

材木、セメント販賣

株式會社永森記商店高 雄支店

蘇錦墩

二丁目 10 番地

高雄魚市場業務代行

高雄魚市株式會社

中村一造

二丁目 4 番地

豆粕、肥料、砂糖、 油○

合資會社長發商行

楊春安

資料來源: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商工案內》(高雄:高雄市役所,1937),各頁。

伍、漁業從業者 誠如上述,在昭和 4 年(1929)後,隨著高雄魚市場新建於新濱町二丁目 10 番地, 新濱町二丁目因土地使用上的重大轉換,從原本以倉庫為主的使用形式,轉而以漁業成 為此區主要特色產業,若進一步梳理其漁業相關從業者,可發現漁業以臺灣人為主的產 業現象,以下試析之。 漁業一直是旗後、打狗地區相當重要的傳統產業之一。日治時期,即便哈瑪星的眾 多新興產業皆由日本經營者把持,漁業方面,臺灣人仍握有相當的影響力,呈現出與其 他產業不一樣的狀態。 漁業約可分為:生產(捕撈)、批發與零售三個階段。在日人統治之前,整體生產 流通勢必掌握在臺灣人手上,只是實際情形並不清楚。日人介入漁業是從大批發開始。 誠如上述,先是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在湊町四丁目 23 番地經營魚市場,53 大正 15 年 (1926)約滿後,改由高雄州水產會接手經營,並於昭和 4 年(1929)高雄魚市場搬遷 至新濱町二丁目 10 番地,總之,日人首先介入漁業批發通路,先是私人資本,後由地方 政府。 大盤商方面,據文獻紀載,昭和 3 年(1928)時,買賣金額達三萬圓以上之大盤商

53

〈打狗港町巿場落成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350 號(1912 年 7 月 10 日),第 7 版。

095


096

10 卷 | 第 2 期

有 11 人,其中僅 1 人為日商,其餘皆為臺商,54 又觀察昭和 12 年(1937)高雄市役所《高 雄市商工案內》55 與戶籍資料顯示(見表 4),新濱町的高雄魚市場(新濱町 2-10),日 人經營魚商店家僅有 6 所,多半是從事漁具販賣,或者是經營水產加工的業者。除此之 外,當時在高雄市魚市場(新濱町 2-10)的 60 位魚商中除了日本食料工業株式會社、林 兼商店、旗後鮮魚公司之外,其餘的經營者全部皆為臺灣人。顯示臺灣籍漁商在傳統的 漁業產銷上,還是具有相對優勢。

表 4 高雄市魚市場(新濱町二丁目 10 番地)仲買人(盤商) 營業地

仲買人氏名

籍貫

新濱町 2-10

黃讀

旗後

新濱町 2-10

王沃

東港 / 旗後

新濱町 2-10

蔡文豹

新濱町 2-10

王知

新濱町 2-10

鐘東立

旗後

新濱町 2-10

蔡文彬

旗後

新濱町 2-10

黃先進

新濱町 2-10

周槎西

新濱町 2-10

黃擋

新濱町 2-10

陳恭

新濱町 2-10

蔡先靖

新濱町 2-10

蔡存義

新濱町 2-10

陳登科

新濱町 2-10

陳朝農

新濱町 2-10

駱波

新濱町 2-10

蔡文行

54

作者不詳,《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頁 43。

55

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商工案內》(高雄:高雄市役所,1937),頁 268-271。

臺南市安平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續上表) 營業地

仲買人氏名

籍貫

新濱町 2-10

陳大

北門郡學甲庄

新濱町 2-10

林房太

新濱町 2-10

蔡魚

新濱町 2-10

蔡連

新濱町 2-10

蔡清枝

新濱町 2-10

許允達

新濱町 2-10

蔡文度

新濱町 2-10

洪漏嚷

新濱町 2-10

陳添丁

新濱町 2-10

陳猛

新濱町 2-10

王峯巒

北門郡學甲庄

新濱町 2-10

郭華

岡山郡湖內庄

新濱町 2-10

葉託

新濱町 2-10

蔡棆

新濱町 2-10

蔡傳陣

新濱町 2-10

李喜

新濱町 2-10

蔡存學

新濱町 2-10

張都

新濱町 2-10

黃响

新濱町 2-10

日本食料工業株式會社

新濱町 2-10

王木林

新濱町 2-10

魏珍

新濱町 2-10

洪文跳

新濱町 2-10

洪靠

新濱町 2-10

周謀

新濱町 2-10

林一志

新濱町 2-10

李添貴

新濱町 2-10

吳江法

北門郡學甲庄

鳳山

北門郡學甲庄

097


098

10 卷 | 第 2 期

(續上表) 營業地

仲買人氏名

籍貫

新濱町 2-10

李金本

新濱町 2-10

洪文有

新濱町 2-10

林本源

新濱町 2-10

鐘知和

新濱町 2-10

林兼商店

新濱町 2-10

陳徒仁

新濱町 2-10

蘇助

新濱町 2-10

王春槐

北門蚵寮

新濱町 2-10

旗後鮮魚公司

旗後

新濱町 2-10

陳再

新濱町 2-10

鐘東碧

新濱町 2-10

郭錫鐘

新濱町 2-10

鐘元全

新濱町 2-10

黃疊

新濱町 2-10

謝金龍

新濱町 2-10

施大船

旗後

資料來源:依據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商工案內》、鼓山戶政事所提供之日治時期戶籍資料,整理製作。

這些臺籍大盤魚商當中,有戶籍資料的有 6 名臺南人(包含 4 名學甲、1 名臺南安平、 1 名蚵寮人)、6 名高雄人(4 名旗後、1 名岡山郡湖內庄、1 名鳳山、王沃可算是東港 或旗後人);戶籍資料上登記的魚商則還有:蔡裕(蚵寮人)、洪嚴(蚵寮人)、洪盤(蚵 寮人)。顯示當時臺南,特別是臺南北門郡的移民,有不少人是從事魚商的職業,也無 怪乎日後得以興建哈瑪星代天宮的是這一群臺南北門人。 除新濱町的高雄魚市場亦即大盤商之外,不少臺籍魚貨零售商也在湊町小賣市場或 是「哈瑪星」其他町別內,從事與水產相關的販售或製造行業,如製造乾魚、カラスミ(乾 烏魚子)、鮮魚等水產製品的有:黃裕(臺南市人)、陳朝農(臺南安平人)、蔡文賓(旗 後人)、楊受(高雄人)。在湊町小賣市場販賣鮮魚的魚商有:張都(鳳山人)、陳大 (北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門郡學甲庄人)、鐘智和(旗後人)、鐘東立(旗後人)、王福建(蚵寮)、蔡裕(蚵寮)。 此外,還有創辦高雄鮮魚輸移出組合的王沃(東港 / 旗後人)。56 由此可見,哈瑪星的漁 業中的製造與販賣顯然多由臺籍魚商、水產製造商等經營。

表 5 湊町小賣市場的魚商與漁具、水產加工業者 營業地

種類

卸小賣別

商店名

氏名

籍貫

湊町 1-21

鹽乾魚、食料雜貨

湊町 1-21

鹽 乾 魚 類、 雜 穀、 卸 食料雜貨、青物

合資會社利興商行 王汝禎

湊町小賣市場 3-5

カ ラ ス ミ( 乾 烏 魚 製、卸、小 子)、鮮魚

二商店

蔡文賓

旗後

湊町小賣市場 3-5

カラスミ、鮮魚

製、卸、小

三商店

蔡文賓

旗後

湊町小賣市場 3-5

カラスミ、鮮魚

製、卸、小

八蔡文豹商店

蔡文豹

湊町小賣市場 3-5

鮮魚

魚商

鐘東碧

湊町小賣市場 3-5

鮮魚

魚商

張都

鳳山

湊町小賣市場 3-5

鮮魚

魚商

陳大

北門郡學甲庄

湊町小賣市場 3-5

鮮魚

魚商

鐘智和

旗後

湊町小賣市場 3-5

鮮魚

魚商

鄭福壽

湊町小賣市場 3-5

鮮魚

魚商

蔡水泡

湊町小賣市場 3-5

鮮魚、小鳥

魚商

鐘東立

旗後

湊町小賣市場 3-5

鮮魚

魚商

王福建

北門庄蚵寮

湊町小賣市場 3-5

鮮魚、小鳥

蔡裕

北門庄蚵寮

湊町 3-26

鮮魚輸移出

高雄鮮魚 輸移出組合

王沃

東港/旗後

57

安南商行

黃裕

56

參考葉振輝,《高雄市社會發展史.移民篇》(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4),頁 54。

57

原始資料記載販售「小鳥」,可能指的是販售小鳥,抑可能是指販賣小鳥焼(ことりやき )。

臺南市

099


100

10 卷 | 第 2 期

(續上表) 營業地

種類

卸小賣別

商店名

氏名

籍貫

湊町 4-17

漁具

製、卸、小

川村セキヤマ店

新濱町 2-4

(海產物)○○

製、卸

海產卸商協隆興商 陳朝農 行

新濱町 2-10

海產物

製、卸

振豐商行

新濱町 3-24

水 產 加 工、 魚 ○、 魚油、製冰、冷藏、 製、卸 凍結

日本食料工業株式 古賀保一 會社高雄工廠

新濱町 1-1

カ ラ ス ミ( 乾 烏 魚 子 )、 カ ビ ヤ、 料 製、卸、小 理店

滋養軒

山田アサ

神奈川

新濱町 1-1

カ ラ ス ミ( 乾 烏 魚 子 )、 冰、 喫 茶、 同 菓子

受月堂

楊受

高雄市

新濱町 2-7

カ ラ ス ミ( 乾 烏 魚 同 子)、海陸物產

協隆興商行

陳朝農

臺南安平

新濱町 2-10

高雄魚市業務代行

高雄魚市株式會社 中村一造

新濱町 2-10

漁具、漁獲物

保證責任高雄漁業 中村一造 組合

新濱町 2-10

漁獲物

高雄魚市場仲買人 王沃 組合

東港 / 旗後

新濱町 2-10

漁獲物

南洋出漁組合

鹿兒島縣

川村三代吉

長崎縣 臺南安平

龔詩舉

濱田八太郎

資料來源: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商工案內》各頁整理而成。鼓山戶政事所的戶籍資料。

至於漁獲捕撈方面,根據《高雄州水產會報》第 11 號記載昭和 8 年(1933)許可的 機船採藻漁業紀錄,可發現船主幾乎全是日本人,26 名船主當中僅 4 名為臺籍,兩名是 旗後的黃通、盧成,另兩名是哨船町的陳恭和湊町的蔡文賓,顯然機船採藻漁業以日人 船主占多數。58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昭和 12 年(1937)《臺灣に於ける 動力付漁船々名錄》記 載高雄港內共有 189 艘動力漁船,其中 115 艘船主為臺灣人,74 艘為日本人,動力漁 船主明顯以臺灣人占多數,臺籍船主中又以王沃、蔡文賓各擁有的 19 艘漁船最多尤其

58

高雄州水產會,《高雄州水產會報》第 11 號(出版地不詳,1934),頁 67、68。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重要,其次王峯巒、黃有信各有 5 艘,王木林有 4 艘。59 值得注意的是王沃,王沃出生 東港幼年隨父親遷居旗後,20 歲開始從事鮮魚批發。大正 8 年(1919)遷居湊町三丁 目 26 番地,並購入發動機漁船進行漁獲捕撈作業,林曙光曾指出王沃名下擁有漁船 30 餘艘、拖網船一對從事遠洋漁撈,兼營漯底塭數十甲。60 王沃在日治時期擔任高雄魚市 株式會社取締役、高雄魚市仲買人組合長、高雄漁船組合長,在高雄漁產界位居要職。61 這也顯示臺灣人在漁業上的影響力不容日本人忽視,因而王沃得以出任魚市場要職。 另外,比對臺籍船主與新濱町魚市場、湊町小賣市場的漁商業者,會發現不少漁船 主兼營漁獲販售,如王沃、蔡文賓、鐘東立、陳朝農、蔡清枝、郭華、王木林、龔詩舉 等人,可見漁獲的捕獲、銷售呈現一條龍的產銷模式。 根據郭明亮、葉俊麟《一九三〇年代的臺灣──臺灣的第一次黃金時代》書中提 到,當時從事漁業水產工作者,臺灣人占 95%,日人僅占 5%,就職業的階層分工上, 臺灣人多從事艱苦的捕撈工作,而資本幾乎集中於日本人手上,62 這樣的說法與哈瑪星 臺籍漁民握有生產、銷售之主導權的事實有所出入。或許日治初期,由日人引進的動 力漁船使日籍船主一度具有生產上的優勢,但就日人設立臺灣海陸伺機介入漁產批發 市場卻失敗的下場,可見日人始終不敵臺人在傳統漁業上的影響力。 但就日籍移民來看,哈瑪星內從事漁業者人數不少,這與日本政府鼓勵內地漁民前 往臺灣從事漁業捕撈有關。此外從戶籍資料略見端倪,其中以沖繩縣和山口縣(中國地 區)的日籍移民與哈瑪星的漁業有密切關係。這點亦可從當時的報紙中相印證,據報導 可知,昭和 3 年(1928)當時居住在高雄的內地人漁民(日籍漁民)共有 360 名,其中 尤以山口縣 91 人最多;次之的是宮崎縣 84 人;其他尚有:沖繩 37 人、鹿兒島 30 人、 高知 23 人,依序還有愛媛、長崎、大分、島根、岡山、廣島、和歌山等。63 由此可見, 山口縣人的移入與漁業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另外,從戶籍資料可見沖繩人在哈瑪星從事 漁業者也不少,且多採同居寄留的方式,聚居於哈瑪星。64

59

臺灣水產會,《臺灣に於ける 動力付漁船々名錄》(出版地不詳,1937),頁 32-43。

60

林曙光,《打狗滄桑》(高雄:春暉,1985),頁 185。

61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市:民眾公論社,1932),頁 2。

62

郭明亮、葉俊麟,《一九三〇年代的臺灣──臺灣的第一次黃金時代》(臺北:博揚文化,2004),頁 142。

63

〈内地人漁業者 高雄市現在〉,《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10227 號(1928 年 10 月 10 日),第 1 版。

64

黃于津,〈日治時期高雄市「哈瑪星」社會構成之研究〉,頁 25。

101


102

10 卷 | 第 2 期

值得一提的是,觀察戶籍資 料,會發現這些漁民高度集中於湊 町三丁目 25、26 番地聚居,探究 其原因可能此區域為高雄州水產會 漁業者住宅(湊町一、三、四丁目 及哨船町一丁目)、高雄市方面 委員助成會漁民公寓(湊町三丁 目),等漁民住宅有關。65 另外, 湊町三丁目 25、26 番地從地圖上 看,會發現其正對新濱町二丁目 10 番地的高雄魚市場、又鄰近漁

圖 14 日本本土地區與府縣示意圖 資料來源:〈日本漫遊〉網站,資料索引日期:2020 年 7 月 5 日。網 址:http://www.e-japannavi.com/syuyu/japanmap.shtml。

港與哨船頭運河,對於漁船出港、轉卸漁獲皆有地利之便,因此不論臺、日籍魚市場雇 人、魚商、漁夫皆集中聚居於此。 綜合上述,若將漁業分為生產(捕撈)、流通與販售三個階段,生產與流通是日臺 角力最為激烈,初期日人透過鼓勵漁業移民、臺灣海陸產業會社的設置、動力漁船的引 進企圖掌握臺灣的漁業產銷市場,就結果而言似乎成效不彰,臺灣人依舊掌握生產、流 通市場,並呈現由船主直接兼營銷售管道的現象。另一方面,臺籍漁商中又以臺南北門 人、高雄旗後人居多,漁業為高雄傳統產業,其市場銷售管道仍由臺灣人所掌握,日人 也不得不依賴傳統的在地勢力。至於日籍的漁業移民,則在日本政府鼓勵漁民前往臺灣 從事漁業捕撈的政策下,以山口縣、沖繩縣的漁業移民占多數。

陸、戰後鼓山漁港與魚市場之營運 二戰結束後,1946 年起國民政府依照漁會法,將日治時期的「高雄漁業會」改組為 「高雄市漁會」,高雄市漁會的辦公室就設於鼓山魚市場內。1948 年又增設漁會信用部,

65

高雄州,〈高雄漁港〉,《高雄州產業調查會水產部資料》,頁 519。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辦理漁會會員融資事宜,66 但此 時期漁業的復甦卻相當緩慢。 二戰期間高雄港遭受盟軍 猛烈轟炸,所幸漁港及魚市場並 未遭炸毀,然而戰後 1950 年代 初期,臺海兩岸局勢緊張,在國 防考量下遠洋漁業的發展多所囿 限,相較遠洋漁業,沿岸漁業、 養殖漁業因所需金費較低、設備 簡易,恢復速度迅速。67 1953 年在美援下,臺灣開始 實施四期經建計畫,美援會先是

圖 15 1963 年 2 月 20 日在鼓山魚市場(高雄市漁會)舉行美援遠洋鮪 釣漁船竣工駛航典禮 資料來源:謝惠民,〈美援遠洋鮪釣漁船竣工開航典禮〉,高雄市立歷 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02.016.067。

投入 14.5 萬美金貸款,建造 20 艘 25 噸級延繩釣漁船,給予高雄市、高雄縣、屏東、澎 湖,68 1955 年更提高美援貸款,建造 10 至 15 噸小型漁船共 41 艘,同時推動沿岸捕撈的 舢舨船加裝動力馬達,使沿岸漁業動力化。69 1958 年後的遠洋漁業成為高雄漁業最重要且主要的發展項目,當時高雄市主要的漁 港有鼓山、旗後、中洲三處,若以 1952 年資料為例,當年漁獲量共 15,523 公噸,其中 13,258 公噸(85%)就出自鼓山漁港,顯見鼓山漁港在高雄市漁產業界的領導地位。70 然而,鼓山漁港因長年山洪沖積、潮水影響,導致淤積嚴重,曾進行多次疏濬。 此外,鼓山漁港終究興建年代甚早、規模不大,1948 年間高雄市漁會曾向高港務局陳 情將第二船渠撥用為漁船泊靠使用,從而增加漁船停泊處所,將第一、二船渠和新濱 碼頭整合為漁業專區。然而,省府以新濱碼頭是深水碼頭,可泊萬噸巨輪,以及第一

66

郭淑芳,〈高雄市哈瑪星漁業的發展與變遷研究〉,頁 28。

67

〈獎勵漁民造船〉,《聯合報》(1952 年 10 月 19 日),第 6 版。

68

〈延繩釣漁船二十艘〉,《聯合報》(1954 年 7 月 27 日),第 5 版。

69

〈運用美援貸款 建造大批漁船〉,《聯合報》(1955 年 3 月 23 日),第 4 版。

70

〈來得早去得急 烏汛近尾聲 高去年漁獲驟增〉,《聯合報》(1953 年 1 月 12 日),第 6 版。

103


104

10 卷 | 第 2 期

船渠泊停漁船,尚足敷用等理由 駁回。71 實際上,新濱碼頭在二 戰中遭受嚴重炸毀,直到 1955 年 間才修復完成,後來撥交給海軍 使用。至於第二船渠,直至 1956 年才將第二船渠劃為專業漁港, 自此之後第一、二船渠構成完整 的鼓山漁港,1960 年代遂創下高 雄漁業的新高鋒。72 只是由於遠洋漁業的發展一 日千里,漁船噸位日漸增大、漁

圖 16 戰後鼓山魚市場漁船卸貨盛況 資料來源:洪清雹,〈高雄市鼓山魚市場 -2〉,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 藏資料,登錄號:KH2012.005.066。

船數也日漸增加,鼓山漁港與魚市場漸顯得無力負荷,政府又於 1963 年後開始於前鎮 另闢遠洋漁船基地,73 1972 年前鎮漁港及魚市場正式啟用,原本的高雄市魚會於 1976 年改為高雄區漁會,1984 年原本位於鼓山漁港的高雄區漁會又遷往前鎮漁港,1986 年 前鎮漁港更擴建新式漁業專用碼頭。加上遠洋漁船噸位大,鼓山漁港已無法容納,魚市 場不再營運後,漁船便不再靠港,因此至 1990 年代,延續數年以鼓山漁港、鼓山魚市 場為高雄漁業產業聚落的榮景逐漸走入時代。

柒、結論 打狗港區自古為漁業集散地,明治 41 年(1908)打狗築港第一期工程期間,修築的 哨船頭船渠(今第一船渠)成為旗後、哨船頭等地漁船的停泊港。大正元年(1912)第 一期築港完成後,政府認為在新港區有建置魚市場的必要性,因此在新填築的新市街地

71

〈高雄市漁會請撥高港第二船溜專用〉,《農林部海洋漁業督導處》,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館藏檢索,館藏號:2068-034-04。

72

李文環、蔡侑樺、黃于津、蔡佩蓉、佘健源,《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頁 206。

73

郭淑芳,〈高雄市哈瑪星漁業的發展與變遷研究〉,頁 32。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上設置「湊町魚市場」,在港口與近代化魚市場的相輔相成下,「哈瑪星」成為港區的 漁業重鎮。然而,隨著漁船、捕魚技術的升級,高雄港的漁業一日千里,原先的港口與 市場已不敷使用,因此昭和 3 年(1928)再度修築完成高雄漁港(今鼓山漁港),並將 魚市場遷移至新濱町二丁目 10 番地,於昭和 4 年(1929)興建完成,即今「鼓山魚市場」。 鼓山魚市場所在的新濱町二丁目,原是鐵道部為擴充鐵路運輸腹地,填海造陸後所 填築出的新生地,因此最早作為鐵道倉庫的倉儲空間使用,昭和 4 年(1929)隨著魚市 場遷移至此,大幅改變了新濱町二丁目產業構成,轉而以魚商、漁業相關產業為此區主 要產業。進一步從當時的魚商登記資料來看,可見這些魚貨大盤商多為臺灣籍,顯示臺 灣人在漁業大盤商仍保有傳統勢力,至於漁夫則臺、日籍皆有。 戰後鼓山魚市場在 1960 年代曾是高雄最主要的漁業中心,隨著 1972 年前鎮漁港及 魚市場正式啟用,漁業重心逐漸轉移至前鎮漁港,至 1990 年代鼓山魚市場正式劃下句點, 這座近百年的魚市場見證了高雄漁業的近代化進程,以及哈瑪星漁業的興衰。

105


106

10 卷 | 第 2 期

參考書目/ 一、史料 「打狗海面埋立地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許可ノ分拂下處分報告(臺南廳其外)」(1913 年 4 月 1 日),〈大正二年臺 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三十五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2122 冊 2 號,國史館臺灣 文獻館,典藏號:00002122002。 〈高雄市漁會請撥高港第二船溜專用〉,《農林部海洋漁業督導處》,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館藏檢索,館藏號:20-68034-04。 中山馨、片山清夫(1940),《躍進高雄の全貌》。臺北:成文。 芝忠一(1929),《新興の高雄》。高雄市:臺南新報。 田中一二(1918),《臺灣の工業地打狗港》。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作者不詳(1930),《高雄漁港とその陸上設備》。高雄市:臺南新報高雄印刷所。影像擷取自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 期圖書影像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0 月 28 日。網址: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 yO7zT/main?db=webmge&menuid=index 。系統編號:jpli2009-bk-sxt_0795_73_1930。 栗田政治(1927),《臺灣商工名錄》。臺北:臺灣物產協會。 杉浦和作(1929),《高雄州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纂部。 林進發(1932),《臺灣官紳年鑑》。臺北市:民眾公論社。 高雄市役所(1937),《高雄市商工案內》。高雄:高雄市役所。 高雄市鼓山區戶政事務所(藏),日治時期戶籍登記資料。 高雄州(1936),〈高雄漁港〉,《高雄州產業調查會水產部資料》。高雄州:發行者不詳。 高雄州水產會(1934),《高雄州水產會報》第 11 號。出版地不詳。 高雄州水產會(1940),《高雄州水產要覽》。高雄:高雄州水產會。 臺灣水產協會(1936),〈高雄漁港〉,《臺灣水產雜誌》,259。 臺灣水產會(1937),《臺灣に於ける 動力付漁船々名錄》。出版地不詳。

二、專書 李文環、蔡侑樺、黃于津、蔡佩蓉、佘健源(2015),《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好讀。 林曙光(1985),《打狗滄桑》。高雄市:春暉。 郭明亮、葉俊麟(2004),《一九三〇年代的臺灣──臺灣的第一次黃金時代》。臺北:博揚文化。 楊玉姿、張守真(2004),《哈瑪星的文化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張守真、許一男(1998),《哈瑪星的前世今生》。高雄:哈瑪星社區營造工作社。 葉振輝(2004),《高雄市社會發展史.移民篇》。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三、學位、期刊論文 王俊昌(2006),〈日治時期臺灣水產業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淑芳(2004),〈高雄市哈瑪星漁業的發展與變遷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黃于津(2014),〈日治時期高雄市「哈瑪星」社會構成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 所碩士論文。 顏菱潔(2011),〈社會變遷下的廟宇活動與空間:以高雄市哈瑪星代天宮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 學系碩士論文。 曾玉昆(1993),〈淺談鼓山區的產業發展〉,《高市文獻》,5(3/4),頁 1-96。 張守真(2007),〈哈瑪星:擁有很多「第一」的現代化新市街〉,《高市文獻》,20(2),頁 1-39。


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

四、報紙 (一)《臺灣日日新報》 〈久しき懸案の 高雄魚市場移轉問題 濱線岸壁の西側に決定 州知事より聲明す〉(1928 年 8 月 16 日),《臺灣日 日新報》日刊第 10073 號,第 5 版。 〈内地人漁業者 高雄市現在〉(1928 年 10 月 10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10227 號,第 1 版。 〈打狗魚市改善 漁民之福音〉(1918 年 3 月 1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檔案號不清,第 6 版。 〈打狗港町巿場落成式〉(1912 年 7 月 10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350 號,第 7 版。 〈打狗築港〉(1908 年 5 月 1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004 號,第 2 版。 〈打狗廳と打狗港近況(下)〉(1905 年 11 月 16 日 ),《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0263 號,第 4 版。 〈南部漁業〉(1913 年 10 月 1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798 號,第 5 版。 〈計設魚市〉(1912 年 4 月 20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270 號,第 4 版。 〈高雄魚市及會社〉(1926 年 1 月 27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9241 號,漢文第 4 版。 〈高雄魚市問題〉(1925 年 9 月 20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9012 號,漢文第 4 版。 〈高雄魚市場の上棟式〉(1929 年 5 月 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10432 號,第 5 版。 〈高雄魚市場上棟式 五日舉行さる〉(1929 年 5 月 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10433 號,第 6 版。 〈高雄魚市總會果現出大混亂 古谷大坪兩重役解任 高橋社長自聲明辭任〉(1929 年 6 月 30 日),《臺灣日日新報》 夕刊第 10488 號,第 4 版。 〈當局との折衝にしびれを切らした 高雄漁業組合は 二十八日善後策のため同會協議の結果 共同販賣決行を決議〉 (1929 年 7 月 30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0518 號,第 5 版。 〈艀船現數〉(1912 年 6 月 3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314 號,第 4 版。 (二)《聯合報》 〈來得早去得急 烏汛近尾聲 高去年漁獲驟增〉(1953 年 1 月 12 日),《聯合報》,第 6 版。 〈延繩釣漁船二十艘〉(1954 年 7 月 27 日),《聯合報》,第 5 版。 〈運用美援貸款 建造大批漁船〉(1955 年 3 月 23 日),《聯合報》,第 4 版。 〈獎勵漁民造船〉(1952 年 10 月 19 日),《聯合報》,第 6 版。

五、報告書 李文環主持(2014), 〈高雄市「哈瑪星」歷史研究及其歷史性建築物文史調查計畫結案報告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 未出刊。

六、檔案與網路資源 〈日本漫遊〉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7 月 5 日。網址:http://www.e-japannavi.com/syuyu/japanmap.shtml。 作者不詳,〈高雄漁市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8.017.223。 作者不詳,〈高雄魚市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5.548。 洪清雹,〈高雄市鼓山魚市場 -2〉,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2.005.066。 謝惠民,〈美援遠洋鮪釣漁船竣工開航典禮〉,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02.016.067。

107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109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 撰文/高雄市鳳山社區大學講師 梁明輝

摘要 只要居住大樹的人,幾乎都知道大樹人和萬丹人帶有世仇的關係。又只要是居住在 無水寮周遭的村里,也幾乎都知道無水寮因為莊大田事件,出丁救援萬丹部眾,而與全 大樹為敵的故事。 在前述與全大樹為敵的描述之下,我們不免會追究這代代相傳的故事,到底是傳說? 或者是史實?筆者世居無水寮鄰庄,自幼到過無水寮大小公義民祭典現場,祭場的氛圍, 常在筆者心中縈繞不去。不得不想,這大小公祭典如何安排、舉行?無水寮和萬丹方面 六庄有何關係?為什麼比全大樹還要親密?又這大小公為何如此獨特?而不見於大樹其 他地區?本文即想就這些問題,一一探討。

關鍵詞:義民、大小公、無水寮、萬丹、莊大田

此篇文章是由 2020 年出版之《無水寮史地文化誌》部分章節改寫而成。 投稿日期:2020 年 2 月 18 日 接受日期:2020 年 5 月 29 日


110

10 卷 | 第 2 期

To Know the Festival of Loyalist (Yimin) and its Legendary Deeds From Wushueiliao Ming-Hui Liang Teacher, Kaohsiung Fongshan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Abstract As long as people live in Dashu, almost everyone kn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shu and Wandan with a feud. As long as they live in the surrounding villages of Wushuiliao, almost everyone knows the story of Wushuiliao becoming enemies with all Dashu people, because of the Da-Tian Zhuang incident, who helped many people in Wandan. Under the aforementioned explanation, we will inevitably investigate the stories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re they legends? Or is it a fact of history? The author has lived in the vicinity of Wushuiliao for generations, and had seen Wushuiliao Loyalist (Yimin)'s ceremonies since childhood. The scenes are often seen in the author's mind. I wonder how to hold this festival?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shuiliao and other six villages in Wandan? Why is Wushuiliao more intimate than other villages in Dashu? And why this festival of Loyalist (Yimin) is so unique? Why can’t see those traditional ceremonies in other areas of Dashu?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iscuss these issues one by one. Keywords: Yimin Festival, Wushuiliao, Wandan, Da-Tian Zhuang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壹、前言 貳、義勇公的故事 參、大小公祭典舉行之安排 肆、描繪失散的六庄 伍、無水寮馳救六庄原因 陸、大小公輪值祭典探源 柒、六庄義民事件的歷史背景 捌、結語

壹、前言 只要居住大樹的人,幾乎都聽聞過「大道公鬥媽祖婆」的神話傳說,知道大樹人和 萬丹人有世仇的關係;只要是居住在無水寮周遭的村里,也都幾乎都知道無水寮因為莊 大田事件,出丁救援萬丹部眾,而與全大樹為敵的故事。像這樣明明是大樹丘陵之內的 村庄,為什麼寧與全大樹為敵?在此矛盾中,不禁激起吾人想要一究史實的想望。 在前述與全大樹為敵的描述之下,我們不免會追究這代代相傳的故事,到底是傳說? 或者是史實?又或者有多少史實成分?筆者世居無水寮鄰庄,自幼即踩踏過無水寮大小 公義民祭典現場,敵庄與祭場的氛圍,常在筆者心中縈繞。不得不想著,這大小公祭典 如何安排、舉行?無水寮和萬丹方面六庄有何緣份?為什麼其關係比全大樹還要親密? 而這大小公祭場的擺設、祭典的輪值進行,為何如此獨特?卻又不見於大樹其他地區? 本文即想就這些問題,一一探討。

貳、義勇公的故事 自從乾隆 51 年(1786)11 月間林爽文在彰化天地會密謀起事,獲得莊大田的響應, 分成南北二路。旋踵於 12 月分別攻陷彰化縣城與鳳山縣城,乾隆 52 年(1787)正月林 爽文再接連攻陷諸羅、竹塹兩縣城,3 月底莊大田與林爽文又南北路合攻臺南府城。當時, 若不是莊大田的手下莊錫舍陣前倒戈,差一點就攻下了臺南城。

111


112

10 卷 | 第 2 期

那時,屏東萬丹地區的廣安村有一位許廷耀, 原籍南安,在乾隆 48 年(1783)通過武舉人考試。 許廷耀身為武舉人,聽到臺南府城久被圍困,就自行 出資招募崙仔頂、鹽洲、中洲仔、菅林內、北勢頭、 磚仔窯六庄義勇三千餘人,組成淡水溪東岸「南路六 庄」的義民隊伍,並派令莊湊統御六庄義民,豎起大 清旗號,在 9 月 27 日祭旗向臺南前進。 大軍走到第三天,9 月 29 日在接近臺南府城小 南門 2.5 公里的桶盤棧(約在現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 制署南區管制中心的南側位置),就遇到了前來攻 城的莊大田部隊,兩軍才一接戰,就挫敗了莊大田部 隊,臺南府城內的官兵從城牆上看見了,趕緊開了小 南門,也帶隊出來掩護,並且對莊大田部隊完成南北 夾擊,致使莊大田部隊在此役潰敗。

圖 2-1 廣安許家舉人旗杆旗座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2-2 小南門外的桶盤棧,截取自《乾隆中葉臺灣輿圖》 圖像來源:不著撰人,〈乾隆中葉臺灣輿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0 月 28 日。 網址: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1。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圖 2-3 無水寮馳援磚仔窯和田草埔兩路路線,截取自 1898 年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 堡圖》 圖像來源:底圖來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2020),《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筆者標示。

圖 2-4 廣安許家許舉人神主 牌座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 協會提供。

莊大田部眾因此非常忿恨六庄義民,就假扮乞丐,偽造許武舉夫人的家書,謊稱莊 大田部隊回攻六庄,將在 10 月 1 日舉事,殺盡義民家屬。六庄眾義民聽到這消息,信以 為真,個個又急又氣,連夜抽兵回頭趕著救家人。於是,半走半跑趕到隔日清晨,這時, 東方大武山頭已露出微微發白的晨曦,前頭部隊已到了磚仔窯淡水溪邊渡口,1 體能較弱 而落後的部隊卻還在田草埔(今仁美)正著急地趕著過來。 三日到府,一暝到厝,一夜無眠無食地趕路,六庄義民已非常疲憊,並且飢寒交迫, 又風聞家屬已被屠戮淨盡,只想著趕快回家而無心戀戰。就在此時,在附近以逸待勞, 埋伏已久的莊大田部隊,忽然衝了出來,就像淡水溪的洪水一樣,在磚仔窯淡水溪邊截 殺六庄義民,勢如蠶食鯨吞。幸好,溪埔寮、磚仔窯、無水寮等村庄義民出丁馳援。尤

1

羅景川,〈大樹鄉傳奇──無水寮庄做大小公祭祀義民爺的由來〉,《我的家鄉大樹鄉》(臺北:山林書局,2005), 頁 93。

113


114

10 卷 | 第 2 期

其是無水寮人,雖然當時僅有張、史、黃三姓家族,仍然分路接應南側近旁只有兩公里 遠的田草埔,救了許多六庄義民,才避免了更多的死傷。此次磚仔窯戰役,六庄義民全 軍十覆其九,傳說當時義民的血,染紅了整條淡水溪。 義首許廷耀回到廣安,知道中了算計,遂變賣家產三百多甲,用以撫恤六庄義民家 屬。事件平復之後,當時知縣為之彙案請旌,又蒙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嘉勇侯福康安入 奏,奉旨從優議敘,復御書「旌義」兩大字,藉以表彰義民的功勞。乾隆 53 年(1788) 六月初十日,內閣抄出將軍公福康安等奏臺灣打仗出力義民議敘一摺,同年 6 月 17 日奉 旨造花名清冊,送部存案,2 對有功義民各給劄付。 根據清末的《鳳山縣采訪冊》記錄義民祭,其當年盛況如下: 乾隆五十三年各給劄付,今御書猶存,該莊民挨次流交,每逢十月初二日 輒設香案,高懸壇上而朝拜之。是日,梨園數十臺、酒餚數百席,土人以為義 民普度云。3 這些當年參與事件的村庄,從乾隆 53 年(1788)後,每年輪流公開地在野外普祭 義民,十月初二日當天就設置香案,高懸「旌義」的匾額置於壇上而朝拜。是日,梨 園數十臺演戲紀念、流水席酒餚數百席,一般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都認為這是對義民的 普度。

參、大小公祭典舉行之安排 乾隆 52 年(1787)發生的六庄義民事件,事經兩百多年,可惜六庄御書、劄付都已 失落,現在已經無法追查。但是,六庄後代普度義民爺的遺風仍在,雖說六庄,原來以 每年為小公,六年為大公,輪流於值年普祭義民爺,但是,逐年式微,還是有待振興,

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二/八一、吏部「為內閣抄出將軍公福等奏」移會〉,《臺案彙錄庚集》,臺灣文獻叢 刊第 200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7),頁 190-191。

3

盧德嘉,〈庚部.列傳/義民〉,《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頁 274。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諸如有的村庄:鹽洲、菅林內,都已遭受水災而遷移他處,又有的村庄雖有祭祀,困於 常因人設事、年輕人外流、外來人口大量進入等等原因,盛況已不如往年,訪查也相對 比較困難。 在現今的情況下,雖然說,無水寮並未被列入《鳳山縣采訪冊》的六庄之列,又依 筆者的調查,無水寮在乾隆以前,僅居住有:張、史、黃三姓家族,男丁應該不多,但 是依據本庄口傳,淡水溪邊磚仔窯一役,無水寮也有盡到馳援之力。又根據屏東縣萬丹 鄉李明進老師的採集資料,崙仔頂因為和無水寮(含埤仔尾),有兩地居民互相遷徙移 居,等於是同一群人的關係,所以原本屬於崙仔頂的義民爺祭,才分了半份給了無水寮。 以致,不同於六庄每年為小公,六年為大公,崙仔頂和無水寮就自己演化成「六年一小 公,十二年一大公」的輪值祭典。4 無水寮雖然六年輪一次小公、十二年輪一次大公,號稱有「大小公」的分別,其實 兩者並無差異。反而是,一者,於每年十月初一做一般義民祭,只在自家門口擺桌祭拜; 另一者,於輪值年份十月初一或初二做「大小公」,成立臨時組織並公開在野外設壇舉 行大祭,上述兩者,其對義民爺的祭祀,才在規模和日期上,展現了彼此截然不同的地 方。筆者記得當時應當 10 歲,在仍就讀國小之時,就曾經跟著玩伴徒步去無水寮,親眼 目睹無水寮做大公,那時在無水寮南方的陂仔尾土地上,野外一大片被整理乾淨的田園, 搭建了好幾臺野臺戲,記得有布袋戲、歌仔戲、皮影戲等等,又接連有好幾個架子,架 子上綁起了大豬,豬吼聲此起彼落,一旁也站著拿著尖刀的屠夫。還有人指著一根高高 聳立的竹篙給筆者看,竹篙最上端懸掛著一面黑令旗,隨風飄揚,說它要召來遠方的魂 魄,讓神兵鬼卒在此聚集聽令。筆者當時年紀尚小,竟而留下大豬被宰殺,豬聲慘烈、 血流如注,讓人驚心動魄的深刻印象。 我年幼所見,當然是比較保留著古老習俗的祭祀方式,這一段祭祀實況,幾乎可以 拿來和上一節清末《鳳山縣采訪冊》所記錄義民祭的盛況相對映。現代無水寮的義民爺 祭典,當然不再是如此,眼見六庄義民祭典在社會變遷的時代下,逐漸適應而轉化,為 避免後人無從追查,經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總幹事張淡英先生提供資料,整理無水寮 義民爺祭典流程安排如下表 3-1。

4

李明進,〈六莊義首許廷耀的義舉〉,《萬丹鄉采風錄》(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 72-73。

115


116

10 卷 | 第 2 期

表 3-1 無水寮義民爺祭典流程表(參考西元 2014 年祭典) 日期

工作

農曆八月中旬

兩里里長(村長)召開籌備委員會,先推選總幹事總 理一切事務,再進行任務分組組長。 .總務組:祭典請水器材購買、水電衛生籌設、公筵 場地整平、桌椅布旗布置 .祭典組:壇面及帆布搭設、壇內擺設、牌樓搭設、 輦轎班人員安排 .金紙組:金紙販售 .攝影組:靜動態攝影、空拍機 .交通組:請水路徑交通安排、交通指揮 .機動組:協助各組及請水當日器材搬運 .接待組:六大庄香客來賓接待、記者採訪說明

農曆八月下旬

請教玄天上帝:籌備事宜、各項儀式日期時刻。並確 召集對象:兩里里長、無水寮 定: 北極殿管理委員會、水寮及水 .義勇公壇:壇面寬 25 尺深 40 尺(4 格)在西側 .上帝公壇:玄天上帝壇面 20 尺深 40 尺(4 格), 安社區理事長 兩壇前皆設馬草與水,兩壇正面對埤仔尾古道

依玄天上帝 指示日期

擇地:請玄天上帝指示時刻,依指示時刻無水寮北極 準備器材:綁紅布隻竹柱數支、 殿出發,到達指定地點 由玄天上帝點地指示義勇公壇壇位中心點,插竹做記 案桌、香燭、金紙、水果 號、由玄天上帝現場指示插旗位置

依玄天上帝 指示日期

.安壇:請玄天上帝指示時刻,依時安壇 .上帝公壇:中間大位 玄天上帝 .龍邊:天上聖母、福德正神 .虎邊:李府千歲、池府千歲 .義勇公壇:中懸「旌義」匾,祀義勇公牌座

依玄天上帝 指示日期

選爐主:兩里戶長人數眾多,分兩天擲筊

祭典前日

祭典當日 大公:十月二日 小公:十月一日

注意事項

召集對象:兩里鄰長、無水寮 北極殿管理委員會、水寮及水 安社區理事長 任務分組及組員由里長決定, 各組亦應在解散祭典後,將場 地復原後

當日安壇後: .玄天上帝指示:請水、送水 時刻 .向埤仔尾借旗

前往廣安迎請天鳳壇請中壇元帥來做客

祀入上帝公壇玄天上帝龍邊

.06:30 玄天上帝點兵 07:00 出發 .09:00 高屏溪請水誦經儀式(依前指示) .10:00 請水擲筊確認英靈全到齊 .11:00 回壇貼門聯道士誦經安座 .14:00 誦經後公筵三圈(爐主持香爐跟隨繞場) .16:00 擲筊 3 聖杯確認義勇公高興酒足飯飽 .確認後燒金紙,功德圓滿,各自回家

祭典隔日,請玄天上帝送水至 高屏溪(依前指示時刻),到 達後請示送水、燒金紙。接著 回壇,法師舉行謝壇儀式,最 後進行場地復原

.請水隊伍序:開路鼓←玄天上帝輦轎←三太子陣頭←義民爺旗←甘蔗旗燈←爐主斗←副爐主請水甕 .公筵:在野外公開的筵席。首先道士唸經讀訴文,後由五位道士引導三次繞場,其後跟隨爐主持香爐← 地方官←村內大老執「嗣子世代循規祭」,將前桌香拔起插至後桌香爐,象徵子代薪火相傳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圖 3-2 義勇公壇:潭面寬 25 尺深 40 尺(棚架四格)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1 祭典各職及任務分組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3 上帝公壇:壇面 20 尺深 40 尺(棚架四格)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4 義勇公壇在西側,上帝公壇在東側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5 義勇公壇內部:中懸「旌義」匾,祀義勇公牌座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117


118

10 卷 | 第 2 期

圖 3-7 上帝公壇:玄天上帝/龍邊;天上聖母、福德正 神/虎邊;李府千歲、池府千歲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6 義勇公壇「旌義」字版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8 請水當日請玄天上帝點兵準備出發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9 請水隊伍序之一義民爺旗(甘蔗旗燈)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10 請水隊伍序之一爐主斗與副爐主請水甕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圖 3-11 請水儀式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12 請水儀式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13 請水儀式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14 公筵繞場──道士前導其後跟隨爐主持香爐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15 公筵繞場──村內大老執「嗣子世代循規祭」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圖 3-16 公筵現場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119


120

10 卷 | 第 2 期

肆、描繪失散的六庄 南路六庄義首廣安武舉人記錄:「許廷耀 風聞賊圍郡城,急出家資招募崙仔頂、鹽洲、 中洲仔、菅林內、北勢頭、磚仔窰六莊義民勇 三千餘人,立『大清』旂號,赴郡堵勦。」5 前 述《鳳山縣采訪冊》所記載共有六個村庄。這 六庄指的是現在那些村庄呢?因為事隔兩百數 十多年,無論是因為當初本六庄與其他馳援村 庄的共同輪祭,或者,因為本六庄部分人口遷 徙他庄,或者,因為本六庄全村遷移至新村里, 而覆上了新的名字,又或者,因為部分村庄早 已遺忘,不再舉行祭典普祭義民爺,都造成當

圖 4-1 淡水溪邊請水 圖像來源: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提供。

時六庄村名與現在實施義民普祭的村里,無法核對的情況。 回頭想像乾隆末葉當時,義民既由廣安許舉人所招募,六庄理應距廣安不遠,而 彼此有地緣關係的聯結才是。所以,從具有地緣關係的聯結,再參考李明進老師所提 的仍辦有義民爺普祭的村里,6 再深入調查祭典面貌來說,無水寮和崙仔頂,雖然崙仔 頂口述上傳說同為「六年一小公,十二年一大公」,但是現在只有無水寮這樣辦理, 並且,除做大小公要至淡水溪邊請水之外,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全村各家也會在門 口普祭。依據筆者調察收集,可以說,淡水溪東岸現在還沒有佚失祭典傳統的村落, 各村義民爺祭也都已經交由村中大廟於廟內辦理,也就是,現在都已經沒有了到淡水 溪邊請水儀式。等到屆臨義民爺祭之時,村內也僅存部分有意願的人家,隨緣在門口 擺桌普祭。至於淡水溪西岸各村,除無水寮大廟和全村民主動參與,保留較為完整外, 其他各村除潮洲寮之外,也都交由村中大廟辦理,但相對仍保有至淡水溪邊請水的儀 式。整理後排列如下:

5

盧德嘉,〈庚部.列傳/義民〉,《鳳山縣采訪冊》,頁 273。

6

李明進,〈六莊義首許廷耀的義舉〉,頁 72。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表 4-1 淡水溪六庄義民爺普祭辦理宮廟一覽 辦理時間

淡水溪東岸

辦理之宮廟

每一年的農曆十月初一廟內做小公,並無請水

崙仔頂協元寺、磚仔窯寮慈濟 宮、六塊厝和林仔內的長安宫

每六年的農曆十月初二廟埕做大公,並行請水

頭前溪鎮溪宮、大洲超峰寺

每一年的農曆十月初一少數人家門口普祭,無大廟辦理 北勢頭(已失祭祀)

淡水溪西岸

每三年農曆十月初一做小公,並行請水

溪埔寮北極殿

每六年農曆十月初二做大公,並行請水

磚仔窯代天府(至今停了兩屆)

六年一小公(農曆十月初一),十二年一大公(農曆十 無水寮北極殿(每一年的農曆 月初二),並行請水 十月初一人家門口仍行普祭) 每一年的農曆十月初一各家戶至溪邊做小公,並無請水 潮洲寮(已失祭祀)

從上述資料,可以瞭解,之所以稱為「大小公」的意義。以淡水溪六庄原來辦祭典 的角度來看,除了每一庄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辦小公,每六年的農曆十月初二,輪值庄更 要盛大舉辦做大公。筆者推論所以普遍稱呼書寫為「公」,其實也含有內在附於祭典形 式與程序的字義,一是因為普祭原有露天野祭形式的公開性,二是因為每六年一輪中輪 值的庄頭要向外盛大舉辦祭典之公眾性。所以就外在之差異看來,淡水溪六庄義民祭在 野外公開與公眾的普民參與,和客庄在六堆忠義亭廟堂之內舉辦,只能有士紳階級代表 參與的義民祭,有著極端的不同。正因如此,這個「公」字也說明了淡水溪六庄祭典的 獨特。 回頭再說,從以上這些仍存有義民爺普祭的村里,再對照《鳳山縣采訪冊》所記載 的六個村庄,崙仔頂、北勢頭、磚仔窯(含磚仔窯寮)等三庄,是不變而確定的。又從 地緣關係的聯結,我們也可以推定,頭前溪和大洲地方,即為中洲仔,六塊厝和曾經自 六塊厝地方因水患而遷移的林仔內,則是菅林內。所以,六庄中唯一不見的,只有鹽洲 這一個村子,它到底在哪裡呢? 翻閱新園鄉的清代鳳山縣地方文獻,其中有四條描寫到有關新園街的源由始末,節 錄如下:

121


122

10 卷 | 第 2 期

新園街屬港西里。近年始設。7 觀音宮:……一在淡水新園。8 新園汛:縣東南四十里;地界淡水溪。駐防千總一員、目兵一百名。9 新園塘,在港西里新園街,縣東二十里,舊有營盤,同治六年被水衝壞, 現租民房二間、駐額外一員、兵二名。10 配合筆者走訪新園鄉,看到鯉魚山頂十二犛頭鏢「鯉魚山傳奇──高崗亭下的犛 頭鏢」碑文,內容是李明進老師主筆:

圖 4-2 新園古街夾在赤山與淡水溪間,截取自 《雍正臺灣輿圖》 圖像來源:張世明撰文,《從地圖閱讀高雄── 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05),頁 28-29。筆者自行翻攝。

圖 4-3 十二犛頭鏢碑文 圖像來源:筆者拍攝,原碑位在屏東縣新園鄉仙 鯉路十二犛頭鏢福德祠下方。

7

陳文達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之二.規制志/街市〉,《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24 種(南投: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26。

8

陳文達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之十.外志/寺廟〉,《鳳山縣志》,頁 162。

9

王瑛曾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七.兵防志/營署(附軍廠、軍器庫、火藥庫、較場、汛塘、舖舍)/(附) 汛防〉,《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46 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195。

10

盧德嘉,〈丁部.規制/營汛〉,《鳳山縣采訪冊》,頁 145。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新園古街位於現今下淡水溪河床 上,因受洪水氾濫,所以夯厝夯了三 次,才搬到現今的位置,本來新園古 街隔溪與鳥鼠洲遙遙相望。 這一塊碑文的記載,使用上引清代鳳山 縣文獻作為佐證與解讀,很清楚地勾勒出新 園古街當初的面貌。原來,新園古街建街於 康熙 58 年(1719)之前,原位在鯉魚山西 方的淡水溪邊,與大寮區鳥鼠洲隔溪相望。 同治 6 年(1867),遇上溪洪,新園古街與 新園汛所在土地,都遭沖崩流失,新園古街 只好遷建於現今新園。 根據上引線索,我們可以從新園古街 的視角切入,受溪洪沖崩的新園古街所在土 地,沿著北南流向的淡水溪,其溪岸土地, 當然會是北南延伸而連續。所以,這一塊連 續延伸的溪岸土地,除了新園古街,也可以

圖 4-4 鹽埔仔的大小和新園不相上下,截圖自 1898 年 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 圖像來源:底圖來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 (2020),《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址:http://gissrv4. sinica.edu.tw/gis/twhgis/。筆者標示。

容納新園汛營盤。新園汛營盤,是一個扼守 淡水溪界,駐防千總一員、目兵 100 名,兼防放索、大崑麓、茄藤港、枋寮等塘汛,11 又 駐防最盛時,有兵員 115 名的新園大汛。12 當然,這塊溪岸北南延伸而連續的土地,也可 以再容納其他更多的聚落。 就如同,現在還找不到的鹽洲村落,就六庄地緣關係看來,當時應該也是前述這樣一塊 溪岸土地上的其中一個村落。筆者再三細查地圖資料,就在現今的新園南方,有一村名鹽埔 仔,在 1898 年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上,可以看到鹽埔仔的和新園,兩村落大小不 相上下,現今村落北面仍有以鹽洲為名的道路和小學。這地方和新園村落一樣,仍留有來自

1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兵制/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三/國朝/南路營〉,《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 刊第 84 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297。

1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二/閩浙總督程祖洛奏酌籌臺灣善後事宜摺〉,《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 31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7),頁 114。

123


124

10 卷 | 第 2 期

鯉魚山西方溪底遷村的口傳,這口傳祖居地就近乎 重合新園古街地區,到底是鹽埔仔本身的口傳?或 者因為近代人口有所交流的關係呢? 雖然,鹽埔仔現在調查並無義民普祭,也或 許已被遺忘。但是,在本村鹽洲地名和新園古街 地區遷村的雙重記憶下,鹽埔仔很可能就是六庄 之內失散已久的鹽洲。而且,很可能如同磚仔窯 與磚仔窯寮隔岸同源,鹽洲和十數年前猶有義民 祭的潮洲寮,可能也頗有淵遠流長的關係。經筆 者初步調查,鹽埔仔進海宮主神和潮洲寮潮龍寺 陪祀神明,都有一尊水仙尊王,這水仙尊王,在 鹽埔仔原先為家族中所奉拜,潮洲寮則為地方之 重要神明。尤其在數十年之前,潮洲寮年年農曆 十月十日家家皆備祀品,野祭於溪岸之上,祭禮 近於義民祭,是地方重要信仰。這種奉拜臺灣較 罕有神明水仙尊王的近似,是否也因為兩百年之 前的相近地緣呢?因種種地名、遷移口傳,還有 與潮洲寮信仰多重相合的關係,筆者有理由相信

圖 4-5 義民祭各村與古六庄地緣,截取自 1898 年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 圖像來源:底圖來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 題中心(2020),《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址: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筆者標示。

鹽埔仔就是六庄中的鹽洲,但這也的確值得研究 者再繼續深入追查,舉出更多的事證。

伍、無水寮馳救六庄原因 研讀清代地方志,對於大樹區起自朱一貴,而終於楊良斌的反清歷史,總是印象深 刻。及至研究無水寮義民祭,心中總會不由然地升起疑問,為什麼無水寮甘冒與全大樹 為敵的風險,而馳救六庄義民?致使無水寮與鄰近村庄的後代子孫,晚近不遠仍然互相 敵視,留有男女不能相互通婚的祖訓。難道,這只是因為無水寮想效忠當時的滿清乾隆 皇帝,而違背了全大樹抗拒官府的意識嗎?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這種疑問,又有來自無水寮獨特的「六 年一小公,十二年一大公」作為出發點而 加以追究。雖然說因為義勇出自六庄,是 故大祭典原本應為六年一輪,又因為崙仔 頂和無水寮同為半份,所以,兩庄都成為 十二年一輪(現今崙仔頂已改變成每一年 的農曆十月初一由協元寺在廟內做小公, 據聞因為崙仔頂的大公份,也給了無水寮, 所以無水寮的輪值年大小公辦得一樣隆 重)。深一層追問,無水寮為何和相距十 公里的崙仔頂同為半份,而不是和其他相 距更近的任一村庄?一般採集到的說法是, 因為當時無水寮人丁不多,加入了同是人 丁不多的崙仔頂身分之中,所以才兩庄對 半。此說,聽起來好像圓滿了,但眼光放 在當時,即使連作為路頭渡所在的崙仔頂,

圖 5-1 無水寮和崙仔頂共為半份大小公的距離 圖像來源:Google 地圖,筆者標示。

人丁都還不夠旺盛,其他庄頭丁數不多, 也應屬共同的正常情景。所以,此說實際上,仍然並未消除「無水寮為何和崙仔頂同為 半份,而不是和其他任一村庄」的疑問。也就是說,「為何無水寮和崙仔頂同為一種身分, 而不是和其他村庄同為一種身分」的疑問仍未消除。 對於歷史實象的追究,從來不應該太單面單向,在古來彼此敵視、刻板印象而又狹 隘的角度裡鑽進鑽出。也不應該只是一個問題在歷史背景空泛的答案裡,進入無限循環 的程序,答案不是為了安撫問題,而是為了滿足問題,得到歷史實象的追究。因此,除 了在本章最後一節會再探討以六庄為主的歷史背景原因之外,針對無水寮本庄,本節將 從另外三個面向來看,無水寮所以馳救六庄義民的原因:

一、傳說中的「溜府逝(liu-hú-tsuā)」 無水寮耆老口傳著,以前萬丹以南的人來往臺南,會在無水寮夜宿,這也是一種無 水寮人賺錢的來路。只是,這一條經過無水寮來往臺南府城的道路,到底如何走呢?翻

125


126

10 卷 | 第 2 期

開《鳳山縣采訪冊》有幾則記載可以參考: 石壁寮山,在觀音山里,縣東二十五里,如壁削立。阿猴社往郡小路經此。13 厚栗崎,在觀音山里,縣東二十五里。往攀桂橋、三腳寮諸村道經此。14 崙仔頂渡(港西),在淡水溪邊,縣東十二里,縣治往萬丹經此,渡錢六文。 董事石蘊山等經理。15 道爺莊渡(港西),在淡水溪(崙仔頂渡之南),縣東十六里,縣治往潮 州莊經此,渡錢六文。16 鳥鼻洲渡(港西),在淡水溪(道爺莊渡之南),縣東十五里,縣治往新 園經此,渡錢六文。17 除前引文獻外,又筆者向 井仔湖耆老採集到的口述也說, 井仔湖是「溜府逝」經過的地 方。整合這些文獻與口傳,再 配 合 1898 年 日 治 二 萬 分 之 一 《臺灣堡圖》審視,可以還原 這一條傳說中的「溜府逝」。 以上引之崙仔頂、道爺莊、鳥 鼻洲三渡,而以崙仔頂渡,由 董事石蘊山等經理,是唯一官 渡,視為最主要路頭渡作為起 點來說,昔日萬丹以南的人坐 竹筏至大寮上岸北走,再經過 琉 球 仔、 翁 公 園、 溪 埔 寮, 到

圖 5-2 口傳中的「溜府逝」所利用淡水溪路頭渡 圖像來源:1898 年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來自中央研究院人社 中心 GIS 專題中心(2020),《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筆者標示。

13

王瑛曾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一.輿地志/山川(附海道)〉,《重修鳳山縣志》,頁 16。

14

王瑛曾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一.輿地志/山川(附海道)〉,頁 17。

15

盧德嘉,〈丙部.地輿(三)/官渡(津渡一)/義渡論〉,《鳳山縣采訪冊》,頁 118。

16

盧德嘉,〈丙部.地輿(三)/民渡〉,《鳳山縣采訪冊》,頁 121。

17

同上註。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磚仔窯後,如果擇走大樹內山,就會經由瓦厝仔、內埔仔、埤仔尾、無水寮、井仔腳、 井仔湖,再從井仔湖口走下土地公崎到仁武前埔厝,然後沿石壁寮山西麓的竹坑仔,最 終從大社加蚋崎(即上引厚栗崎,今嘉誠里)到鳳山厝,接上官道到臺南。 藉這樣南北走向而且經過大樹內山的「溜府逝」,的確可以認為無水寮人和萬丹方 面有了聯結的深厚情誼,所以,成為無水寮人因而馳救六庄義民,當中的一個因素。但 是,無論從文獻或日治《臺灣堡圖》來看,經過大樹區的「溜府逝」,並非僅此一條, 其他有的甚至更為寬大好走,比如:上引經過厚栗崎的「溜府逝」,也向東延伸經過大 樹區反清有名的三腳寮。18 甚至依據 1898 年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從磚仔窯之

圖 5-3 口傳中的「溜府逝」與沿線庄頭 圖像來源:1898 年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來自中 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2020),《臺灣百年歷 史地圖》,筆者標示。

18

圖 5-4 大樹腳──磚仔窯區域更多的「溜府逝」 圖像來源:1898 年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來自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2020),《臺灣百 年歷史地圖》,筆者標示。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平臺紀事本末》,臺灣文獻叢刊第 16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7),頁 26。下 淡水左右,三腳寮、冷水坑、姑婆寮、三腳窟及水底寮,皆賊巢。

127


128

10 卷 | 第 2 期

後,在「大樹腳—磚仔窯」區域內有 更多的「溜府逝」。其中,假若不擇 內山而走溪岸,必也經過同樣反清有 名的九腳桶,又甚至,經過無水寮的 「溜府逝」,也同樣經過了同樣反清 的井仔腳。更甚至,有一條稜頂「溜 府逝」,路徑沿著湖底溝東岸,可避 山洪而常年可通,此路並不經過無水 寮,而直達井仔腳。筆者曾經採集到 的井仔湖耆老口述也說,井仔湖古早 是 新 園 方 面 來 客 夜 晚 投 宿 之 地。 可 見,自無水寮、井仔腳到井仔湖的村 落,都賺到了萬丹以南來客的借宿費 用,有些道路還比經過無水寮的「溜 府逝」好走。這一切都足以反證,無 水寮人所以馳救六庄義民,不會只有

圖 5-5 遇山洪而常年可通的稜頂「溜府逝」 圖像來源:1898 年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來自中央研究 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2020),《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筆 者標示。

單純交通來往,因此結下情誼或婚姻,這麼簡單。

二、阿猴林內無水寮 無水寮在圖文紀錄的第一次出現,遠在《雍正臺灣輿圖》之內,而依竹圍仔張姓家 族耆老的祖傳,以十二代祖推算,則張家來無水寮居住,已超過四百年,很可能在荷蘭 人進入臺灣之際,或更前面的時代。所以,從原住民居住領域面向來看,根據 1684-1722 年繪製的《臺灣地裏圖》,不難看出當時的阿猴林(即現今大樹丘陵),就是當時頭插 羽毛的鳳山八社原住民生活領地。就連康熙 58 年(1719)作序的《鳳山縣志》也採錄有: 明都督俞大猷討海寇林道乾,道乾戰敗,艤舟打鼓山下。恐復來攻,掠山 下土番,殺取其血和灰固舟以遁。其余番,走阿猴林。今之比屋而居者,是其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遺種也。19 如果我們再翻閱荷蘭時代的《熱 蘭遮城日誌》,20 也記載著打狗群以 愛河流域的搭加里揚社為主社,其東 方屬社當時自南而北,則有:麻里麻 崙(下淡水社,今萬丹、新園兩鄉交 界的香社)、萬丹、大木連(上淡水 社,今萬丹鄉社皮)、搭樓(今里港 鄉里港一帶)等四社。我們因此當然 可以知道,自搭加里揚社和荷蘭人訂 立和約,隨後被劃界,而在崇禎 16 年(1643)被迫遷移至阿猴林以後, 當時,住在大樹丘陵內的絕大多數 人,都是來自打狗的原住民,而無水

圖 5-6 無水寮的出現,截取自《雍正臺灣輿圖》 圖像來源:張世明撰文,《從地圖閱讀高雄──高雄地圖樣貌集》, 頁 28-29。作者自行翻攝。

寮當然也是打狗群中的原住民之一。 只是無水寮,既然違背了全大樹抗拒官府的意識,實在令人無法不懷疑,無水寮是 否不是來自愛河流域的搭加里揚主社?不難想像當時同一個地域,阿猴林應該不只是搭 加里揚主社的生活空間,當然有部分地方也可能生活有其他打狗群的人。當我們反覆思 索張姓家族,在無水寮居住超過四百年,很可能在荷蘭人進入臺灣之前,即已在無水寮 居住等等線索來看,著實也不得不再深入探討無水寮人,並不是來自愛河流域的搭加里 揚主社,反而是否源自打狗群在萬丹方面的屬社?只是這有其他證據嗎?

三、無水寮祖先的遷移 除了張姓家族在無水寮居住超過四百年,可以確知是土生土長的打狗原住民外,無

19

陳文達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之十.外志/雜記〉,《鳳山縣志》,頁 164。

20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1-4)(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2011)。

129


130

10 卷 | 第 2 期

水寮人當然也有其他的來源。從萬丹人李 明進老師的地方採集中,我們可以讀到一 段描述崙仔頂人的祖源說法: 乾隆時代住在阿猴林的崙仔頂, 事後一部分村民搬到現今的崙仔頂, 一小部分村民搬到大樹鄉的埤仔尾再 遷到無水寮,因此無水寮和崙仔頂才 會每六年輪流做「小公」「大公」的 普祭大典。21 從上引這段採集自崙仔頂耆老的口 述,22 可以讀到以崙仔頂為主體,而留下 的傳說。亦即認為古代,有山頂的崙仔 頂,及山下平原的崙仔頂,兩地相對的呼 應。雖然說「阿猴林的崙仔頂」,不僅

圖 5-7 阿猴林人(古代大樹人)的圖像,引自 1684-1722 年間繪製的《臺灣地裏圖》 圖像來源: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典藏,截圖自中央研究院 數位文化中心,〈臺灣地裏圖〉,《開放博物館》。資料檢 索日期:2020 年 10 月 28 日。網址:https://openmuseum.tw/ muse/digi_object/765c166706d0735a750c35472c7045d6。

古代文獻無錄,連大樹也從來無人知曉,但是,這也表示崙仔頂人對於古代大樹地理、 祖源地名,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認知。何況,從菲律賓的他加祿語得知低山丘陵之上稱為 burol sa itaas,在經過外來客層層傳播而走音變化後,不僅可成為 bu-sa-la,也可成為 rola-ta,兩者分別近於「無水寮」或者「崙仔頂」的發音。經筆者再查萬金餉潭馬卡道語, 「山」是 bau 也是 lun,23 音近「無」或「崙」。因此,阿猴林上面的崙仔頂,很可能就 是指稱無水寮,當時就是馬卡道族所稱呼的地名。 再說,雖然康熙至乾隆時期自外移入無水寮的史姓、黃姓家族,並無在臺灣更早期 的祖源地傳說。但是,咸豐到同治年間移入無水寮的朱姓家族,有著與屏東市柳仔林的 親密往來記憶。又同治到光緒年間移入無水寮的許姓家族,則擁有男性祖先來自屏東縣

21

李明進,〈六莊義首許廷耀的義舉〉,頁 72。

22

李明進,〈六莊義首許廷耀的義舉〉,頁 73。

23

李壬癸,〈第五篇 平埔族西拉雅語/第五節 西拉雅各地方言詞彙比較表〉,《高雄縣南島語言》,高雄縣文獻叢 書系列 7(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頁 436。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新園鄉五房仔的口述。 雖然,近來筆者親自田調,仍能自崙仔頂耆老的口中,證實其兒時曾經耳聞長輩說 過「阿猴林的崙仔頂」,但是,已很難像李明進老師的地方採集如此清楚表述。只不過, 不僅崙仔頂人跨溪到潮洲寮和鳥鼠洲的溪埔地搭寮耕作,或者大樹區的洲仔人、大庄人 過溪到冷水坑、六塊厝搭寮耕作之口述仍舊常有所聞。甚且,淡水溪東岸的磚仔窯寮耆 老也口述著,有洪、黃、陳、蕭、連、盧、蔡等七個家族,在乾隆 20 年(1755)自西岸 磚仔窯遷來定居的祖源故事,像這樣的傳說,現在還刻在磚仔窯寮福德慈濟宮正門牌樓 下方「慈濟宮沿革碑」之上。

圖 5-8 磚仔窯寮福德慈濟宮正門牌樓下方的「慈濟宮沿革誌」碑 圖像來源:筆者拍攝,原碑位在屏東縣萬丹鄉慈濟路磚仔窯寮福德慈濟宮正門牌樓下方。

這些在地的實情或古代傳說口述,都在在輔證無水寮和崙仔頂輪流做大小公的背景, 也幫助我們多面瞭解無水寮,甘與全大樹為敵而馳救六庄義民之多重原由。從這樣歷史 與地理交織,而較為立體的視野,大概就可以看到無水寮的前世,似乎隱隱約約描繪著, 來自萬丹方面打狗群攀山渡水,兩地移居與往來的身影。

131


132

10 卷 | 第 2 期

陸、大小公輪值祭典探源 只要看到淡水溪東西兩岸各庄的義民普度,就會想到,它不僅與六堆的忠義亭祭祀 有極大不同,尤其是以村落輪值來做大小公,許多人免不了有疑問:難不成各庄不能如 同慶祝神明聖誕,或者如同七月普度的慣例一樣,每年各庄同時舉行祭典?問了一些人, 有說大小公輪流做,才不會太傷財;有說各村輪流,才能聯繫各村的感情。只是這些回 答猶如隔靴搔癢,無法從根本得到滿意的解釋。 這一些解釋和回答,在現今所熟知的祭典型式上,不論是傷財或聯繫感情,都能有 極合適的範式可以套用。比如當今:每年舉辦神明聖誕慶典或普度,一樣很傷財;每年 舉辦神明繞境的儀式,一樣可以聯繫各村的感情。都足以說明這種傷財或聯繫感情的解 釋,事實上,對於各村里聚落,並不構成問題。 做大小公輪值,以筆者的鄰村無水寮來說,以十二年為期,又以其他的村子來說, 也有六年或三年為期者。雖然有無水寮和崙仔頂同祖源關係,所以無水寮十二年為一輪 的說法,但也有人說,六庄發展到後來有十二個 村落,所以十二年一輪。但是,事實上淡水溪東 西兩岸各庄也有六年或三年一輪,根本沒人追究 得到,也無法合理湊對十二個村子。又雖說,以 現有各村辦理義民爺大小公狀況,無水寮從來沒 有間斷,保留的傳統祭典樣貌較為完整,但也無 法忽略其他村里祭典的狀況。姑且不論各村一輪 年數,只要不把大小公當成理所當然的人,幾乎 都要問兩個問題:為什麼要做輪值?為什麼要分 大小公? 翻開屏東知名學者李國銘老師的《族群、 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李國銘生於 屏東縣萬丹鄉香社村,觀察分析屏東故鄉的平 埔祭儀,並以人類學家觀點寫下 Ma-olau 祭典 的紀錄:

圖 6-1 鳥居龍藏 圖像來源: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 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臺北:遠流, 1996),封面。筆者自行翻攝。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鳥居龍藏提到「平埔十二社」,宮本延人也提到十二社,且明白列出十二社。24 Ma-olau 祭典的十二個村社,全部位於屏東平原東港溪南岸(或東岸)。 十二社中有九社(赤山、餉潭、獅頭、糞箕湖、萬蘢、新開、隘寮、大響營、中庄) 接近潮州斷崖山腳下;另外三社(社尾、檨仔腳、九塊厝),則位於林邊溪上 游沖積扇端。這十二社居民,大多是「鳳山八社」中――東港溪南岸的力力、 茄藤、放索三社平埔族之後裔。25 Ma-olau 祭典日期有兩日,一為農曆正月初三,另一天是正月十五。正月 初三是聯庄大祭典,由赤山、餉潭、糞箕湖、獅頭、萬蘢、社尾、九塊厝、崙 仔(檨仔腳)、新開、隘寮、中庄、大響營等十二個東港溪南岸平埔村落,以 擲筶方式輪值舉行。正月十五日,則舉行各村自己的祭典……正月初三聯莊性 的大祭典,在 1930 年代廢止,最後一個舉辦的村子,是今天已不存在的崙仔。26 從李國銘老師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1)淡水溪岸和東港溪南岸祭典,有幾乎 一樣的聯庄輪值;(2)無水寮十二年一輪做大小公和東港溪南岸祭典,有相同的輪值 年數;(3)恰巧在月初(即月缺 時 ), 舉 辦 各 村 聯 合 齊 聚 的 大 祭 典(以下簡稱聯祭);(4)大型 聯 祭 之 外, 同 樣 地, 各 村 有 自 己 村 落 各 別 的 小 祭 典( 以 下 簡 稱 村 祭 )。 同 樣 地, 會 令 人 想 起 排 灣 族 的 祖 靈 祭(Maljeveq), 這 一 種臺灣原住民排灣族最隆重的古 老祭典,古代原以三年舉行一次, 後 來 改 為 五 年 舉 行 一 次, 所 以 常 被稱為五年祭。

圖 6-2 康熙時代所描繪平埔族 Ma-ola,引自 1684-1722 年繪製的《臺 灣地裏圖》 圖像來源: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典藏,截圖自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 中心,〈臺灣地裏圖〉,《開放博物館》。網址:https://openmuseum. tw/muse/digi_object/765c166706d0735a750c35472c7045d6。

24

李國銘,〈屏東平原東港溪南岸山腳下的 Ma-olau 祭典 Ma-olau 祭典記錄一百年〉,《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 究論文集》(臺北:稻鄉,2004),頁 217。

25

李國銘,〈屏東平原東港溪南岸山腳下的 Ma-olau 祭典 Ma-olau 祭典記錄一百年〉,頁 222。

26

李國銘,〈屏東平原東港溪南岸山腳下的 Ma-olau 祭典 Ma-olau 祭典記錄一百年〉,頁 227。

133


134

10 卷 | 第 2 期

又以一年一度於 8 月份舉行的 泰武鄉聯合豐年祭為例,參加祭典 單位有佳平、佳興、平和、萬安、 泰武、武潭等六個部落,而以佳平 為常設聯合豐年祭之主辦部落,據 筆者祭典現場探訪得知,各村在參 加佳平之大型聯合豐年祭之後,也 要回到各自的部落,再舉行一次各 自部落內的較小型豐年祭。 以屏東縣的東港溪南岸平埔群 為主,一直看到山內的排灣族,可

圖 6-3 加匏朗平埔祭典 Ma-olau 圖像來源:筆者拍攝。

瞭解屏東平原到山內的大祭典,年數相不相同並不是主要,而是以各為固定的年期舉 行一次為重點,其型態又以大型聯庄祭和小型村祭為特色。但是,東港溪南岸的大祭 典,又另行聯庄之輪值,更為特點。這些類同與巧合,在各村落各輪數年一次舉行的 大型聯祭與每年一次的小型村祭之下,令人不得不想起大樹區阿猴林,古代就是打狗 群生活的領域,也想起無水寮與萬丹鄉崙仔頂同祖源說法的遷居往來,27 又想起下淡水 社在萬丹與新園交界的地方,向著東面偏南的隔鄰地帶,就是所指東港溪南岸諸社。 這些資料,這些巧合,還有古今族群的承續關係,猶如歷史的醇酒,在在都令人沉思 而深深陶醉。 但是,這樣輪值的祭典是否等同臺灣其他的神明輪祀呢?姑且不論臺灣其他地方 的神明輪祀如何舉行,然從高屏在地人對高屏地區一般神明輪祀所知,大都以戶長進 行「擲筶」的方式決定爐主,而後奉祀於爐主家中,直到下一次爐主變換。這樣的神 明輪祀,重點在於以「神明金身或香火」為輪祀主體,「家戶」為輪祀單位,並以漢 文化表象的「擲筶」,以及「限定期間奉祀於爐主家中」進行。所以,一在無水寮的 大小公祭典以無形之靈為輪值主體,以庄頭為輪值單位,不僅與前述輪祀主體與輪祀 單位不同;二在輪值為祭典(短時間)和輪祀為奉祀(長期間)有所不同;三在野外

27

李明進,〈六莊義首許廷耀的義舉〉,頁 72。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與室內祀祭空間的相異,四在大小公聯祭與村祭型態的特有。甚至,從「擲筶」的現象, 配合對淡水溪岸的大小公的前述瞭解,可以解讀得出到底是先有輪值,或先有漢化的 擲筶。 從以上比較,我們幾乎可眺望大小公祭典的源頭,那種更為久遠的背景,因而顯現 了三種祭典來源的可能性:第一種,是因為要紀念六庄義民,所以參考當時盛行於屏東 平原的 Ma-olau 平埔聯庄祭典形式,從此開始輪值舉行。第二種,淡水溪岸各庄原本已 有 Ma-olau 平埔聯庄祭典正在輪值盛行,因為六庄義民事件發生,為了要紀念這六庄義 民,改變了原祭典月份而不變月初,進而疊加了祭典意義。第三種,淡水溪岸各庄當時 已有舊的 Ma-olau 平埔聯庄祭典與新的六庄義民祭典,兩種祭典皆有舉行,但因大祭典 太過繁多,日久而合併。 筆者在調查訪問的過程中,曾經不斷有一個疑問,淡水溪岸祭典為何會有「大小 公」之分?十月初一稱為小公,淡水溪岸大多數村落都屬廟內或自家門口的小型祭典, 十月初二稱為大公,無水寮和十三年前的磚仔窯還存有請水的大型祭典。現在,從東港 溪南岸的 Ma-olau 平埔祭典,分別有聯庄公開的大型聯祭和本村的小型村祭來看,筆者 終於獲得了解答:原來六庄祭典,十月初一舉行的是本村的小型村祭,而十月初二舉行 的是聯庄的大型聯祭。也就是說,初二原本只有一村輪值大型聯祭,初一則各村自辦小 型村祭。但是無水寮和崙仔頂因為同祖源,兩村自己才有了特殊的大小公之分。因此, 為了更明白解釋,可藉由古代無水 寮的立場為視角,來說明這樣的鳳 山縣古禮:無水寮所謂十二年大公, 是無水寮自己輪值年的聯庄大型聯 祭,無水寮所謂六年小公,當年則 是崙仔頂對方輪值年的聯庄大型聯 祭,其他非本村輪值年的十月初一, 則是自辦的小型村祭。 總之,不論淡水溪岸的 Ma-olau 平埔聯庄祭典儀式,或原先存在, 或後來被疊加而入,又或日久而合

圖 6-4 淡水溪岸和東港溪南岸輪值祭典區域 圖像來源:Goolge 地圖,筆者標示。

135


136

10 卷 | 第 2 期

併。筆者認為,十二年或數年一次的大小公,給了義民爺大小公一個更寬廣的視野,淡 水溪岸和東港溪南岸,兩地祭典文化正好兩相輝映。況且,東港溪南岸的 Ma-olau 平埔 聯庄祭典,在 1930 年代被廢止,而淡水溪沿岸各庄,初創義民爺祭典時,則處於鳳山八 社原住民與泉州籍身分的時代轉動之下,尤其是無水寮大小公,從未「擲筶」漢化,也 從未聞間斷,祭典之輪轉,猶如美麗的神話,在疊加變形之下也堅強的適應生存,極其 珍貴地流傳至今。 前述「淡水溪沿岸各庄,初創義民爺祭典時,則處於鳳山八社原住民與泉州籍身分 的時代轉動之下」,何以見得?這裡應就當時的族群背景做一描述。筆者挑出和淡水溪 沿岸相關的阿猴、上淡水、下淡水三社,在六庄義民事件發生的前後年代,及族群如何 互動演變來做說明。在乾隆 29 年到 33 年(1764-1768),有一位鳳山知縣,名叫譚垣, 留有其任內自北而南〈巡社紀事〉的詩組,其開頭四句,剛好點出了村社的位置: 阿猴社:「山行復出山,遠見溪雲起。阿猴當中權,闤闠列村市……。」 上淡水社:「淡水向南趨,乘漲多紆折;古社依上流,番社參差列……。」

圖 6-5 淡水溪沿岸三社位置,底圖為《乾隆中葉臺灣輿圖》 圖像來源:不著撰人,〈乾隆中葉臺灣輿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網址:https://theme.npm. 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1。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下淡水社:「出門仍沿溪,自上而及下;溪流遠廻汀,番厝藏中野……。」28 詩中可以讀到,至少在在乾隆 30 幾年(1765-1774)之時,阿猴社(屏東市)在溪與 山的中間位置、上淡水社(屏東縣萬丹鄉社皮)在阿猴往南的淡水溪旁、下淡水社(屏東 縣萬丹鄉香社)又再順著淡水溪而南下的地方。〈巡社紀事〉的詩中所描寫,當時三社位 置和我們所理解的並無不同,這一點,在《乾隆中葉臺灣輿圖》之中也有同樣的繪製。 但是這樣的景況,就在乾隆 53 年到 55 年底(1788-1790),經過滿清軍機大臣會大 兵部等部詳細清查督丈之後奏議:「因逆匪滋事,各社番隨同官兵打仗,奮勇出力,經 將軍公福等會摺議奏,挑補屯丁,酌撥近山未墾埔地,以資養贍。」29,而發生了改變: 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下淡水社屯丁一百一十一名,分給 埔姜林埔地五十五甲六分。又下淡水社南坪頂埔地七十七甲六分。共埔地 一百三十三甲二分,每名計一甲二分。上淡水社屯丁六十名,分給本社之南坪 頂埔地七十一甲,每名計一甲一分八釐三毫三絲三忽。……阿猴社屯丁七十一 名,分給本社南崁林口埔地八十三甲八分,每名計一甲一分八釐。上淡水社屯 丁二十四名,分給本社南坪頂埔地二十八甲五分,每名計一甲一分七釐五毫。30 也就是說在六庄義民事件發生後沒幾年,阿猴、上淡水、下淡水三社,一部分的人 丁被派駐屏東縣的東方近山腳地帶屯墾。這樣的人口遷移紀錄,讓我們知道六庄義民事 件發生當時,確實如同前述,淡水溪岸的平埔社群尚在,人口尚多,也還未完全漢化。 當然,Ma-olau 的平埔祭典也仍在進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致使淡水溪岸紀念六庄 義民的活動,在當時尚在的 Ma-olau 平埔祭典之下,或者參考其祭典形式,或者後來疊 加進入,又或者從各自分別舉行的祭典,年久簡化而合一。 這樣的新發現,讓我們知道大小公祭典,不應只是狹隘地被認為是挺殖民與反殖民 之爭,或粵、漳、泉間的臺灣人內鬥。但也不應該任由它逐年式微,反而應該認知它是

28

余文儀,〈卷二十六 藝文(七)/詩(四)/巡社紀事/搭樓社譚垣〉,《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21 種(南 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968。

2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二 物權/第一節 業主權/第一款 業主權之沿革/第一項 田園之業主權/第 一五七 奏議〉,《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 150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頁 403。

3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二 物權/第一節 業主權/第一款 業主權之沿革/第一項 田園之業主權/第 一五七 奏議〉,頁 418。

137


138

10 卷 | 第 2 期

臺灣原根性的 Ma-olau 祭典文化,進而發揚其為更積極廣闊的臺灣意象。因為這祭典, 讓淡水溪岸各村,藉著大小公認識自己原生的土地,同時藉由參與,親身體會最古老的 源頭。

柒、六庄義民事件的歷史背景 當我們翻閱史志,細讀莊大田事件的經過,站在六庄義民立場,總會想著林爽文、 莊大田事件發生於乾隆 51 年(1786)11 月間,為何經過了十個月之後,在乾隆 52 年 (1787)9 月底六庄義民方才立大清旗號、祭纛啟行,急赴郡城解危?又站在研究文史 立場,也不得不生出四個大疑問,其一,六庄義民之功績為何不見於當時文件或方志, 而在相隔一百零七年之後,獨見於光緒 20 年(1894)作序的《鳳山縣采訪冊》?其二, 雖然《鳳山縣采訪冊》提到,乾隆 53 年(1788)各給劄付,又每逢十月初二日輒設香案, 高懸乾隆帝御書「旌義」兩大字於壇上, 而朝拜之,但是如今,不但各庄無法找 得出劄付,就連乾隆帝的御書也一樣無 法找到。即便無水寮大小公拿出來的「埤 仔尾六庄義民旗」,落款也在道光 24 年 (1844),並無法直接證實無水寮或埤 仔尾當時曾經參與六庄義民事件。其三, 《鳳山縣采訪冊》記載,莊大田事平後 「知縣史公為之彙案請旌」,但是,張升 吉在乾隆 51 年(1786)閏七月十五日奉 旨調署鳳山縣知縣,史必大則在乾隆 55 年(1790)九月初一日奉旨調補接任。當 然是鳳山縣知縣張升吉為之彙案請旌才 對,為何《鳳山縣采訪冊》會有這樣錯誤

圖 7-1 埤仔尾置六庄義民旗落款在道光甲辰年 圖像來源:原品收藏人謝水文提供,筆者於 2014 年 11 月 19 日 拍攝於置水寮公園義勇公壇。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的記載呢? 31 其四、《鳳山縣采訪冊》記載六庄義民共有三千餘人,平均每庄出能戰男丁 五百餘人,當時,六庄個個有這麼繁華,人口如此眾多嗎? 六庄義民事件的起因動機,加上四個大疑問,令人不得不問,六庄義民事件記入《鳳 山縣采訪冊》,到底只是神話傳說?還是真有其事?為了追究與解釋,以下主要依據乾 隆高宗皇帝的奏批與其他清志,來還原乾隆 52 年(1787)當年的歷史場景,以方便先行 理清事件的起因動機: 四月 初四日(辛丑),諭曰:「黃仕簡奏:『三月初十日海壇鎮總兵郝壯猷來 臺灣郡城,據稱:(三月)初四日參將瑚圖里稟報自山豬毛被賊攔截、不能過溪, 該總兵隨派員帶兵前往接應。』」32 二十七日(甲子)……諭軍機大臣等:「據常青奏:『賊目莊錫舍悔罪投誠, 帶領所屬二千餘人隨同官兵殺退賊匪,並飛往竹滬等處截殺莊大田等,招集泉 州義民立功贖罪』;自係真心投順。著常青即賞守備職銜;其屬下人等有奮勇 出力者,並酌量分別給予千把總、外委職銜,以示鼓勵而廣招徠。匪徒甘心從 逆,原不過希圖偽職;今見伊夥黨投順者即有頂戴之榮,自必聞風嚮慕,悔罪 輸誠。」33 五月 初八日(甲戌),常青奏言:「近又據南淡水都司邵振綱稟稱,賊匪往來 攔阻上下信息,現與參將瑚圖里極力堵禦等語……臣即親自總統官兵先往南路, 自大湖、大、小岡山、小店仔、排子頭、茄藤各險要,以至相近內山之淡水溪、 山豬毛、水底寮群賊佔踞之處,搜尋撲滅。再查參將瑚圖里前於進勦南路時,

31

盧德嘉,〈庚部 列傳/義民〉,《鳳山縣采訪冊》,頁 273。雖錄為「知縣史公為之彙案請旌」,但〈卷三/ 七六、吏部「為議覆原任閩浙總督雅等奏」移會〉(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乙集》,臺灣文獻叢刊第 173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1997〕,頁 170)及〈卷三/八九、吏部「為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奏」移會〉(《臺 案彙錄乙集》,頁 183),張升吉在乾隆 51 年(1786)閏七月十五日奉旨調署鳳山縣知縣,史必大則在乾隆 55 年九 月初一日奉旨調補接任。六庄義民事發乾隆 52 年十月,又乾隆 53 年各給劄付,當然是鳳山縣知縣張升吉為之彙案請 旌才對。

3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選輯(三)/乾隆五十二年夏四月〉,《清高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 186 種(南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7),頁 375。

3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選輯(三)/乾隆五十二年夏四月〉,頁 388。

139


140

10 卷 | 第 2 期

經郝壯猷派往南淡水接應都司邵振綱官兵,因鳳山復陷,是以該員尚在山豬毛 汛協同堵禦。」34 七月 二十日(乙酉),諭軍機大臣等:「……官兵前在山豬毛被困數月既全藉 廣東莊義民助糧接應,此次瑚圖里等回至大營,其廣東義民自應令其留守本莊, 自為捍衛;乃竟帶同來至大營,令其隨營征勦。」35 八月 初二日(丁酉),又諭曰:「……臺灣初次調撥及續調官兵已有數萬,嗣 又於廣東、浙江添調綠營及駐防兵萬餘名並於福建本省派撥兵六千,現又添派 四川屯練降番並於湖北、湖南等省挑備兵數萬陸續遄程前往,合計徵調各兵不 下十餘萬。」36 十二日奉上諭:「……至常青所奏,南路被脅從賊之人,已知賊匪伎倆難 敵官軍,又見莊錫舍所帶投誠之人及山豬毛義民隨營效用,附近各莊民人俱請 給腰牌,歸莊者現有千餘人等語。該將軍等即應妥為撫慰,設法招集,遵照前 旨,或令入伍、或令歸農,俾聞風投出,解散賊黨,方為妥善。」37 二十二日(丁巳),諭軍機大臣等:「昨據常青等奏『派兵接應諸羅一摺』, 反復思之,常青等辦理此事,實屬毫無定見,一籌莫展。既不能捨南趨北,又 不分一人將南路之賊乘勢殲除;豈在臺灣坐守終老即能了事乎!」38 九月 初九日(癸酉),諭軍機大臣曰:「山豬毛粵東義民聞知賊匪滋擾,公議 挑出一千三百餘人,俱各安頓家室,隨同官軍打仗殺賊,隨營報效,實屬義勇 可嘉;自應優加撫獎,令其殺賊立功。所有總理此事之舉人曾中立,著常青等 查明:如係文舉人,即酌量賞給文官;若係武舉人,即賞給武弁。如果人材可用,

3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十六 五月初三日至初十日〉,《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 102 種(南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7),頁 294-296。

3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選輯(三)/乾隆五十二年夏四月〉,《清高宗實錄選輯》,頁 420。

3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選輯(三)/乾隆五十二年夏四月〉,頁 432。

3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四/六、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二日上諭〉,《臺案彙錄庚集》,頁 503。

3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選輯(三)/乾隆五十二年夏四月〉,頁 439。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即予以實缺亦無不可。此外義民中尚有充當頭目隊長者,亦著查明量給頂戴, 以示獎勵;俾伊等倍加感奮,踴躍從事,以廣招徠。」39 十九日(癸未),福建汀州鎮總兵普吉保奏:「鎮臣李化龍帶兵前來鹿仔 港,即留在該處駐守;臣親領官兵往西螺、斗六門一帶勦賊」。諭軍機大臣曰: 「李化龍前抵鹿仔港,普吉保即帶兵往西螺、斗六門一帶攻勦,所奏較合機宜。 是鹿仔港現屬安靜,無虞賊擾;現在福康安已即日前抵鹿仔港。」40 乾隆 51 年(1786)11 月間林爽文在彰化天地會密謀起事,獲得莊大田的響應,分 成南北二路。旋踵於 12 月分別攻陷彰化縣城與鳳山縣城,乾隆 52 年(1787)正月林爽 文再接連攻陷諸羅、竹塹兩縣城。期間,雖然 2 月底總兵郝壯猷帶兵收回了鳳山縣城, 但是,3 月初又旋即為莊大田率領大隊又拿回鳳山縣城。其時莊大田軍力之盛,竟連滿 清參將瑚圖里在屏東縣山豬毛,也被莊大田屬下部隊攔截,而不能過溪。即使直到 5 月

圖 7-2 山豬毛汛位置(即南路下淡水營都司),擷取自《乾隆中葉臺灣輿圖》 圖像來源:不著撰人,〈乾隆中葉臺灣輿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網址:https://theme.npm. 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1。

3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選輯(三)/乾隆五十二年夏四月〉,頁 453。

4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選輯(三)/乾隆五十二年夏四月〉,頁 459。

141


142

10 卷 | 第 2 期

初,常青將軍亦奏言:「淡水溪、山豬毛、水底寮群賊佔踞之處。」41 顯見當時屏東平原, 除客庄所在之外,淡水溪以東區域已受莊大田方面掌握。 3 月底莊大田與林爽文聯手,乘勝擊敵,一起南北路合攻臺南府城。當時,若不是 莊大田的手下莊錫舍陣前倒戈,差點就攻下臺南城。莊錫舍降清,此時成了勝敗關鍵, 一個月不到的時間,統率泉州人反清的莊錫舍,就變成了招集泉州義民立功贖罪,力挺 滿清的忠心降將。可以說,這段時間,莊錫舍左右著泉州民人的心向。 就在府城差點不保之下,清廷震驚,於是在 4 月初令閩浙總督常青渡臺督辦。7 月 份發出義民應留守本庄的政令,令使粵、泉義民固守本庄。又如《臺灣采訪冊》所言:「林 爽文反,南路粵人蹂躪莊市尤甚。賊首莊大田、莊錫舍等,合眾力攻粵莊不得入,閩人 被粵人擒殺極多。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不計其數。」42 其實這時,無論官方有無頒 令,南路泉州民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首防粵人,次防已經得罪的漳人,左右不得逢源又 受其害,也一定要組織自己的守庄部隊。 至 8 月初,滿清陸續添調廣東、浙江、 福建、湖南綠營駐防及四川屯練降番渡臺, 合計徵調兵力不下十餘萬人。又 8 月中,莊 錫舍所帶投誠之人及山豬毛義民隨營效用, 附近各庄民人都來申請領給腰牌,以致回歸 故鄉而效力於守庄者,現在已有一千餘人。 這樣的記載,可以看到從 7 月發出義民應留 守本庄的政令,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接 受撫慰、發落回家的員額有一千餘人,南路 效力於守庄的戰力增加了不少。這件事直到 現在,仍可藉由調查踏訪,而真實可信的探 視到「潮州寮守庄旗」。 其時兵勢,因為莊大田與林爽文南北二

圖 7-3 潮州寮守庄旗,旗面上述有:小竹下里潮州寮庄 守庄義首陳媽斷 圖像來源:原品收藏人陳圓農提供,筆者於 2019 年 12 月 29 日於潮州寮陳圓農家拍攝。

4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卷十六 五月初三日至初十日〉,《欽定平定臺灣紀略》,頁 295。

4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紀事(三)/閩粵分類〉,《臺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55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7),頁 34。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路作戰,相互呼應的戰術非常高超,讓 4 月底受封為將軍的常青不敢大意,也兵分兩路 對應,致使常青徒擁重兵而待在臺南府城,是頭是尾都難以照顧。這樣兵困馬乏,延宕 日久,終於在 8 月底受到乾隆帝的責備:「辦理此事,實屬毫無定見,一籌莫展。既不 能捨南趨北,又不分一人將南路之賊乘勢殲除;豈在臺灣坐守終老即能了事乎!」43 其時,9 月初乾隆帝之上諭:山豬毛粵東義民已經挑出一千三百餘人,隨同官軍打仗, 隨營報效,準備立功。總理此事的文舉人酌量賞給文官,武舉人則賞給武弁。此外,義 民頭目隊長,亦在查明之後酌量賞給頂戴,以示獎勵。同月,陝甘總督嘉勇侯福康安也 已抵達現今的彰化縣鹿港鎮,這是乾隆帝表現了意志,安排重臣要取代無所作為的常青 將軍,準備對莊大田與林爽文部隊全力擊滅。 既然,當時的滿清文件,並沒有特別記載淡水溪沿岸泉州籍庄頭,筆者只好沿著乾 隆文件的軌跡,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合理推想: 原來在淡水溪沿岸守庄,本籍泉州的村子,從乾隆 52 年(1787)3 月之前的反清, 跟隨著莊錫舍翻身,而成為 4 月之後遵守官方政令,固守本庄的泉州義民,準備立功贖 罪,首防粵人,次防已經得罪的漳人。 守庄期間,眼看著山豬毛粵東義民一千三百餘人,隨同官軍打仗準備立功。也眼看 著總理此事的文武舉人都賞給文官或武弁。義民頭目隊長也賞給了頂戴旳獎勵。又得到 消息,陝甘總督嘉勇侯福康安業已抵達臺灣,乾隆帝表現了意志,準備對莊大田與林爽 文部隊全力擊滅。這時候,可以預見莊大田與林爽文大勢已去,淡水溪沿岸各庄,一方 面因為粵人得勢,一方面因為南路泉州人曾經反叛得罪朝廷,此時恐怕並無喜悅,只有 擔憂受到粵人報復,以及官方追究懲處、秋後算帳的日子來到。 時值 8 月中,南路莊大田根據地南潭(臺南市歸仁區七甲里),受到滿清官兵清剿, 已有渙散之勢。但因受到乾隆帝的責備,9 月中旬,常青將軍因此急令遊擊蔡攀龍等援 應諸羅,將軍恒瑞也同時接續前往,常青將軍仍然統兵搜勦南潭、鳳山一帶莊大田部眾, 但是,留在臺南之兵將,「其餘將弁恐無奮勇可恃之人」。44 這時,給了淡水溪沿岸各庄一個「立功護庄」的想像,又在各庄補充受令回家守庄

4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選輯(三)/乾隆五十二年夏四月〉,《清高宗實錄選輯》,頁 439。

4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選輯(三)/乾隆五十二年夏四月〉,頁 457。

143


144

10 卷 | 第 2 期

的員額,戰力已有增強的情況之下。於是,在 9 月底離開固守的本庄,主動前往臺南府城, 填補兵力的空缺,想為臺南府守城。冀望模仿同是鳳山縣的粵東義民,入營報效,為已 得勝勢的滿清官方錦上添花。更期待事後,能得滿清官方彙案上報,至少能避免粵人報 復或官方追究懲處,以保全淡水溪沿岸各庄不受清庄、親人不受荼毒。 但站在滿清官方看待事情的角度,尤其是對於南路泉州民人,猶留有曾經效忠於莊 大田的重大戒心,乾隆帝在事平後,諭軍機大臣等:「逆匪滋事亦由漳、泉民人不和…… 此次從賊者漳州民人雖多,但其中泉州民人亦非盡屬義民,亦有隨賊黨抗拒官兵者。」45 可以想像滿清朝廷立場,尤其對於南路泉州民人,有的曾經跟隨莊錫舍反清,如何分辨? 如何認定為義民?仍存有重大的考慮。因此,地方官員造冊申報,不免揣摩上意,狐疑 懼怕、畏首畏尾、多所顧忌。乃至於,在事平之後數十年間,粵人得寵之勢未變,書寫 方志的文字,仍然需要謹慎斟酌。也因此,相隔一百零七年之後的《鳳山縣采訪冊》, 在事過境遷的情境之下,才採用了六庄遺下的傳說。不僅因此成為,唯一追記淡水溪岸 六庄義民的文本,也有失考證的,傳說照錄,更把張公誤記成了史公。

捌、結語 現在我們還能聽到淡水溪岸的一則傳說:「在滿清時代,每到義民爺祭,鳳山縣 縣官也不得不出席主祭,我們的祖先往往在壇下,令縣官焚香下跪,折磨到官員非常生 氣。」也許,這是淡水溪六庄表明自己原本不同於官方的立場。又也許,也含有認為官 方造冊寫志有所不公的心態表示。 發生於乾隆 52 年(1787)10 月初,磚仔窯淡水溪邊的六庄義民事件,獨見於光緒 20 年(1894)作序的《鳳山縣采訪冊》,不僅說明著《鳳山縣采訪冊》所採用的是相 隔一百零七年後的六庄傳說,也隱藏了一段南路泉州民人與漳人、粵人之間,在那種 時代的生存競爭。從深入解剖傳說之後,可以瞭解當時淡水溪東西兩岸普遍的想法, 至少知道六庄民人的起心動念,反清的立場和全部大樹人並無二致,這當然也包含了

4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選輯(四)/乾隆五十三年春三月〉,《清高宗實錄選輯》,頁 606。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無水寮人。 又無水寮人也傳說著:「乾隆 53 年(1788)旌旗首頒,後來此『乾隆旗』被鳳山縣 縣官騙走,經過無水寮民人力爭,後來才復於道光甲辰(24)年(1844)重新由縣官新授, 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光旗』。」倘若,我們再證諸於道光 12 年冬,粵人李受假藉 義民名目,災殺七十二閩莊的大事件之後情況。無水寮此則傳說,更表明官方在對李受 「署府飭諭而不遵,主事貽書而不聽。」 官方權威受到輕蔑之下,於是從此對粵人產生 戒心。直到道光中後期之後,官方的態度才漸次有了藉閩民平衡粵人勢力的轉變,謹慎 地認同淡水溪義民祭。因此,才有了道光旗落款道光甲辰年,是為「縣官新授」的傳說 密碼,等待後人解讀。 在參究無水寮與崙仔頂的相關傳說中,無論是湊人丁,或同祖源說法,最後都指涉 無水寮與崙仔頂同為一群人的關係。尤其「阿猴林的崙仔頂」,說出了這群人對大樹區 古代地理的認識,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但是,在經由無水寮張家,族老說出十二代祖 的身世,以及有荷蘭人血緣的家族源由後,時空與人群,頓然有了連結。不禁令人在心 中,繪下一幅古老時代阿猴林與淡水社往來、移居的平埔地圖。也因此知道,所謂的「溜 府逝」,阿猴林與淡水社間的道路歷史,至少要上溯到無水寮與崙仔頂開基的年代。 在「失散的六庄」之中,鹽洲與鹽埔仔的遷庄關係,令人得以瞭解,同治年代之前 淡水溪溪岸腹地之大,可以容納好幾個庄頭。北邊從林仔內的遷移眺望,向南到崙仔頂、 新園、鹽埔仔的遷村,都說明著這樣的事實。雖然說,鹽洲與鹽埔仔的遷庄關係,期望 有更多研究者再繼續深入追查。但是,因為鹽埔仔地名、遷移口傳,還有與潮洲寮信仰 多重相合的關係,令人不得不偏向相信鹽埔仔就是六庄中的鹽洲。 據聞義民祭祭典進行之時,溪邊請水之水瞬間變紅,也會響起義勇英靈趕赴到此的 馬蹄聲,無水寮人編織出活靈活現的神話,代代流傳。但是,筆者在寫論、採訪中,也 感受到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理事長、總幹事和無水寮里里長,為了要在今年完成里誌 《無水寮史地文化誌》,俱皆無私地追求歷史真相,一再引介訪問人,並且毫不限制筆 者如何論述的重託。所以,去除這些頌揚與悼念的神話包,更加深入地,如果再從祭典 來溯源,淡水溪岸和東港溪南岸兩區域祭典,兩相比較,聯庄與輪值、公開的大型聯祭 和本村內的小型村祭,呈現出驚人的巧合。回到阿猴林的崙仔頂與無水寮張家十二代祖 身世,再加上,淡水溪岸六庄當時的時代背景,又顯見鳳山八社在屏東平原,正當繁華

145


146

10 卷 | 第 2 期

的樣貌。這樣古老的時代背景,使得淡水溪岸的大小公,或原有,或疊加,或合併使用 了 Ma-olau 平埔聯庄祭典,而具有當時盛行的聯祭與村祭。到了現在,尤以無水寮保存 的最為完整,這也難怪,淡水溪岸村落提起這公開與公眾普民參與的義民祭,更習慣稱 呼祭典為「大小公」。 這祭典進行兩百數十年,尤其用字用語上,大樹地區保存得最好,不僅傳統上使 用「公」字,無水寮人在祭典輪值年,也慣稱「著大公」、「著小公」。不只指明了露 天野祭與因輪值而向外盛大舉辦祭典的公開、公眾與公有性,其更為符合《鳳山縣采訪 冊》「以為義民普渡」的民間普祭紀錄。這樣的祭典,當然和六堆忠義亭廟堂之內舉辦, 並且只能有士紳階級代表參與的義民祭,顯然極端不同。何況,從臺語的面向,以「著 (tio̍h)」查詢,有「著公」一條,意思即為:輪 tio̍h 管理〔公業〕ê 年。46 也就是說:著, 有輪到的意思。公,則有公業祭祖之意。所以大小公之民間傳統稱呼,語意上不僅含有 祭祀為眾人所公有,也可如前一樣,深遠地與鳳山八社的聯庄祭祖連結,實具有這塊土 地的歷史意義。 從上述淡水溪岸民人反殖民的初心,再看到大小公祭典型態源自 Ma-olau 平埔聯庄 祭典,在兩百數十年時間的轉折之下,只留下傳說和外層的包裝。只是這傳說和包裝之 內,富有成分極重的臺灣意象、文化與歷史。如果能藉由淡水溪岸大小公,使淡水溪岸 民人瞭解自身最古老的源頭,祭典,才能從只是挺清不挺清的議論,以及日漸式微的情 況下走出來。因此,筆者認為現今猶在的無水寮大小公,應該發展它更新、更積極的意 義和價值,喚回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參與地方祭典之熱誠: 一、在歷史實情上,脫離義民挺殖民政府、同為臺灣人而攻伐殺戮的僵化意義,更替以 守土地、愛親人、護庄民的歷史角度,用更開放的態度包容泉漳,重塑所祭祀神靈 之形象。並期待,藉此加以傳述,為現今、更為後代子孫,進行臺灣歷史之教育。 二、在文化層面上,更強化無水寮大小公承襲鳳山八社獨有的聯庄輪值祭典儀式,不僅 儘可能回復早期的祭典樣貌,未來進一步或可回溯祭典根源,與屏東山腳的 Ma-olau 祭典相互探討交流。

46

資料引用自: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閩客語典藏」計畫《台語辭典(台日大辭典台語譯本)查詢 2019》。資料 檢索日期:2020 年 11 月 18 日。網址:https://taigi.fhl.net/dict/search.php,第二頁編號 62835。


從無水寮走進義民祭典與傳說事蹟

三、在學術研究上,因為東港溪南岸的 Ma-olau 平埔聯庄祭典早在昭和 5 年(1930)已 然廢止,無水寮大小公則兩百數十年來從不間斷地舉行,使之成為唯一僅存保有 Ma-olau 平埔聯庄輪值的祭典。雖然因時代演進,無水寮祭典儀式如今也已經式微變 形。但是,學術界應趁耆老,尤其是無水寮耆老尚在且還有記憶之時,儘早進行採訪, 為早期祭典儀式以及祭典進行之盛況留下紀錄,以備供更細節或更廣泛的學術研究。 為了上述的期待,筆者寫了一首詩,作為本文結尾,題為〈從淡水溪看無水寮前生 今世〉: 向史探究的腳步,驚飛淡水溪兩岸鴨鷺 細數洲嶼浮沉,古今赤血熱情都付波湧洗淨 更不用說遠近相疊的軟沙,掩埋多厚的故事情節 大小公野祭,面對一條淡水溪在土地翻滾的愁腸 遙想六庄,六庄何在? 拜訪遠古部落,阿猴林崙仔頂又藏入山霧中 遍尋不著歷史實情,讓一條古道渡溪越嶺而來 在神話與傳說之間,連起長長的哭泣

無奈常嘆,淡水溪沉溪街影,駐防鬼兵魅將 誰聽溪底冤聲啾啾? 往事令人驚恐,又誰說真? 只有竹排野渡,只有火車跨橋 在高屏之間悠悠來回,串起無水寮的前生今世

147


148

10 卷 | 第 2 期

參考書目/ 一、史料 王瑛曾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3),《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46 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江樹生譯註(2000-2011),《熱蘭遮城日誌》(1-4)。臺南:臺南市政府。 余文儀(1993),《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21 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文達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3),《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24 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 150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3),《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 84 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7),《平臺紀事本末》,臺灣文獻叢刊第 16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7),《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 31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7),《臺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55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7),《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 102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7),《臺案彙錄乙集》,臺灣文獻叢刊第 173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7),《清高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 186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7),《臺案彙錄庚集》,臺灣文獻叢刊第 200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盧德嘉(1993),《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二、專書 李壬癸(1997),〈第五篇 平埔族西拉雅語/第五節 西拉雅各地方言詞彙比較表〉,《高雄縣南島語言》,高雄縣 文獻叢書系列 7。高雄:高雄縣政府。 李明進(1997),〈六莊義首許廷耀的義舉〉,《萬丹鄉采風錄》。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李國銘(2004),〈屏東平原東港溪南岸山腳下的 Ma-olau 祭典 Ma-olau 祭典記錄一百年〉,《族群、歷史與祭儀── 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稻鄉。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1996),《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臺北:遠流。 張世明撰文(2005),《從地圖閱讀高雄──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羅景川(2005),〈大樹鄉傳奇──無水寮庄做大小公祭祀義民爺的由來〉,《我的家鄉大樹鄉》。臺北:山林書局。

三、網路資源 Google 地圖,網址:https://www.google.com.tw/maps。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2020),〈日治時期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址: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閩客語典藏」計畫《台語辭典(台日大辭典台語譯本)查詢 2019》。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1 月 18 日。網址:https://taigi.fhl.net/dict/search.php,第二頁編號 62835。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臺灣地裏圖〉,《開放博物館》。資料索引日期:2020 年 10 月 28 日。網址:https:// 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65c166706d0735a750c35472c7045d6 。 不著撰人,〈乾隆中葉臺灣輿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資料索引日期:2020 年 10 月 28 日。網址:https:// 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1。

四、碑文 十二犛頭鏢碑。原碑位在屏東縣新園鄉仙鯉路十二犛頭鏢福德祠下方。 慈濟宮沿革碑。原碑位在屏東縣萬丹鄉慈濟路磚仔窯寮福德慈濟宮正門牌樓下方。



150

10 卷 | 第 2 期

校園就是田野現場:「探索海青 與舊城地方走讀」特色課程介紹 * 撰文/高雄市立海青工商職業學校教師 曾敏泰

摘要 海青工商前身為「海軍子弟學校」,1949 於左營復校後,選擇原日本海軍震洋特攻 31 隊所在地建校,無獨有偶地,1825 年鳳山舊城興建時,南城牆段從學校第五棟美廣科 大樓與第六棟土建科大樓間穿越而過,校地大半位於西門與南門間的城內空間,因此海 青工商命運便與眾多歷史文化與遺址緊密相連,校園內隨意可見清代及日治時期遺物, 地面下經考古證實也有豐富的史前文化與歷史時期遺存。首任校長安世琪 1950 年代將臺 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塑像基座自壽山遷來海青校園內時,也將原散置於西自助新村內的十 餘條西門門拱石移置籃球場邊,更豐富了校園的文化典蘊。 但可惜的是,1980 年代興建現代化校舍時,部分地上與地下歷史文物遭破壞,有鑑 於保存歷史文化的使命感,筆者 2015 開始籌劃相關地方文化課程,希望帶領學生多認識 他們讀書的環境,2017 年課程正式上路,名稱訂為:「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走讀」,獲 校方支持列為必修的校本特色課程。 此特色課程內容不受限傳統教室內教學模式,而是發揮海青工商得天獨厚的地理環 境,結合國立成功大學考古所的資源讓學生體驗考古實務與野外實察,讓海青每位學生 修畢這門課後,能對海青與左營這塊土地增加更多瞭解。2019 年 8 月教育部「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上路,課程操作模式符合其中技術型高中「社會探究與實作」 內涵,期望學生能透過這門課培養主動學習的素養精神。 這門課程發展至今,受到校內與外界的多方肯定,期望每位學生在經過一年課程的 洗禮後,除了對學校所在的左營能多點認識外,也能回頭關心自己生活環境周邊的文化 資產,為未來臺灣的文化保存事業貢獻一分心力。 關鍵詞:左營、鳳山縣舊城、海青工商、見城計畫、特色課程

投稿日期:2020 年 4 月 6 日 接受日期:2020 年 6 月 1 日


校園就是田野現場:「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走讀」特色課程介紹

壹、前言 據考古發掘與歷史文獻可知,左營地區歷史發展可說相當早,並早在日治初期便已有 史前文化發現。1 而高雄市立海青工商職業學校,位處鳳山舊城南門圓環旁,校園地下蘊藏 史前文化以及歷史時期的遺存,地上有從清、日治至 1950-1960 年代海青甫創校時的建築, 可說是一部完整的臺灣史教科書。 筆者在 2011 年進入海青服務後,因時常在校園草地上撿拾到清代青花瓷殘片,便致 力於挖掘學校周遭故事,2013 年底左營眷村開始拆除,意外發掘出鳳山舊城西城牆段與西 門遺址,促成 2016 年「見城計畫」提出,同一時間海青工商也開始推動「探索海青與舊城 地方走讀」這門校本特色課程,在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後文簡 稱:108 課綱)的推波助瀾下,希望透過與考古實作的結合,讓學生體會「碰得到的歷史」, 讓他們在海青就讀三年後,能對這塊土地更有感觸。

貳、課程緣起──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海軍子弟學校的成立 海軍上將桂永清(1901-1954)歷史定位上毀譽參半,2 但其 1946 年 9 月被任命為海軍 總司令後,3 便致力於海軍發展,1948 年春為照顧海軍眷屬,於南京成立「南京市海軍子 弟學校」,但隨即因國共內戰局勢動盪,1949 年 2 月將學校遷移至左營。4 復校後首任校長是安世琪(1913-1993),山東肥城人,早年在蘇州美專就讀,畢業後

1

劉益昌,《歷史的左營腳步──從舊城考古談起》(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頁 11。

2

桂永清任職海軍總司令期間曾於 1949 年發動海軍內部的 「 白色恐怖」,整肅以海軍軍官學校校長魏濟民(1912-2001) 為首的閩系勢力,尤其是三十六與三十七年班學生受害頗多。但除此之外,海軍內部對桂永清任職海軍總司令仍多持 肯定,認為其整合海軍內部原錯綜複雜的派系勢力,參見張力、吳守成、曾金蘭,《海軍人物訪問紀錄 第一輯》(臺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頁 122。

3

〈國防部暨所屬官員任免〉,《國民政府》,國史館藏,典藏號:001-032141-00006-038。

4

朱研,〈軍旅情事──海軍子弟學校〉,《高雄市政府新聞局高雄畫刊》。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2 月 1 日。網址: https://is.gd/fJPBEy。

151


152

10 卷 | 第 2 期

受國畫大師徐悲鴻(1895-1953)推薦轉 中央大學美術系學習,1937 年抗戰爆發 投筆從戎,參加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第二十 期,1938 年加入由軍事委員會主持的戰時 工作幹部訓練團第一期,當時訓練團教育 長即是桂永清。5 海軍子弟學校原址是日本海軍震洋特 攻第 31 隊隊部,考量一方面是因為鄰近 眷村,方便海軍子弟就近入學,另一方面 是校地內已有震洋隊留下的十餘棟木造營

圖 1 1945 年航拍,紅框處為今日海青工商校地範圍,可見 土地上除右下角十二棟日本海軍營舍外,多是空地與 芒果樹林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資料索引日期:2020 年 2 月 1 日。 網址:https://reurl.cc/D9lzDe。

舍可權充教室。6 海軍子弟學校甫創時包 含國小與國中部,1951 國小部改名為「海 總附小」,即今日永清國小,國中部改名 為「海青初級中學」,1968 年隨著九年義 務教育的國策,私立海青中學受徵招成為 代用國中,1972 年擴辦高中,隔年增辦高 級工商職業學校,1974 年改制為私立海青 高級工商職業學校,1981 年由高雄市政府 接辦為市立,從此褪去軍方色彩。7

圖 2 1954 年已更名為「海青初中」的第一屆畢業合照,前 排左九為校長安世琪,後方可見權充教室的原日本海 軍木造雨淋板房舍 資料來源:郭吉清老師提供。

二、海青與文化保存的淵源 1945 年二戰結束後,歷經美軍多次轟炸的左營可說是百廢待興,安世琪於 1948 年 6

5

〈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訓練綱要〉,《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8-010703-00003-001。

6

根據二戰結束的交接清冊得知,當時左營埤仔頭震洋隊營舍約有 53 棟,依 20、21 與 31 隊的位置分布為三大區域, 每一區域約有 15-20 棟木造營舍。參見廖德宗、郭吉清,〈左營舊城日軍震洋隊神社與遺址調查〉,《高雄文獻》,4(3) (2014),頁 110。

7

高雄市立海青高級工商職業學校,〈海青校史〉。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2 月 1 日。網址:http://163.32.98.15/ history/。


校園就是田野現場:「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走讀」特色課程介紹

月來臺時原奉聘為海軍服務社臺灣分社總幹事,海軍子弟學校在左營復校後便於 1949 年 3 月改接下校長一職,從此一待就到 1968 年退休。8 當時校園內可說是一片荒蕪,學生得 克難地在日軍遺留的木造房舍內上課,後來在安校長四處向海軍各庫房蒐羅借討報廢品, 以及動員全校師生胼手胝足的努力,校園才慢慢一點點出現雛形。9 安世琪校長專長是西畫,並曾任上海博物館繪畫教官,10 因此其深厚的美學底蘊無意 間將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保存於海青校內。今天在校園內可見到一美侖美奐的花崗岩基 座,這在早年畢業紀念冊被稱為「精神堡壘」的結構物實為 1903 年為紀念臺灣總督兒玉 源太郎(1852-1906)就職五週年,由當時高雄首富陳中和(1853-1930)等人出資興建的 兒玉總督戎裝塑像基座,並於 1925 年豎立於今壽山法興禪寺前,11 戰後兒玉總督塑像已 失,基座原要拆除,1957 年安校長動用人脈借到機具與人力,將塑像基座拆解後重新立 於海青校園內,同時也將散置於今西自助新村內的鳳山舊城西門門拱石吊運數條進校園, 一同作為校園景觀一部分。12 安校長出於他對藝術的敏銳度,無形中保存了許多原本將遺 失的珍貴資產。

圖 3 遷移至海青內的兒玉源太郎塑像基座 資料來源:筆者 2019 年自攝。

圖 4 散置於校園籃球場旁的鳳山舊城西門門拱石條 資料來源:筆者 2019 年自攝。

8

〈安世琪〉,《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 系列二十一》,國史館藏,典藏號:129-210000-2973。

9

〈安世琪〉,《個人史料》,國史館藏,典藏號:1280032050001A。

10

〈安世琪〉,《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 系列二十一》,國史館藏,典藏號:129-210000-2973。

11

1903 年 3 月,由辜顯榮等人倡議在臺北、臺中、臺南興建總督壽像,高雄則是該年底由陳中和提議增建。參見李品寬,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頁 28。

12

廖德宗,〈打狗金刀比羅神社遺址踏查〉,《高雄文獻》,7(2)(2017),頁 127。

153


154

10 卷 | 第 2 期

另外,1825 年興建鳳山舊城南城 牆段穿越海青工商校地,從第五棟美廣 大樓與第六棟土建大樓間穿出與南門相 連,大半校園位於清代城內,另外海青 校地前方今西自助新村一帶為清代縣衙 署、參將署與典史署位置,右側靠近左 營大路為廣濟宮舊址,13 校園內在清領 時期應當也有不少相關附屬建築,這也 說明校地內何以能發現大量青花瓷殘片 與磚瓦碎片留存。 1940 年雖為了營建海軍軍區,而 拉倒了南段咾咕石城牆的部分,14 但地 下的結構物應仍存,可惜的是,海青 在 1980 年代初開始興建現代化校舍,

圖 5 鳳山舊城南城牆段穿越海青工商校園示意圖 資料來源:筆者參考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 心標準地圖(OSM)繪製,底圖引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網址:https://reurl.cc/D9lzDe。

建築設計為地上五層地下一層,因此工 程應已將倖存於地下的城牆結構破壞殆 盡,目前還剩下多少得透過後續考古工 作確認。 2014 年由顏廷伃教授率領的考古 團隊,曾在海青校內挖掘地考古探坑中 出土有新石器時期細砂紅陶,證明地 表下有蘊藏史前文化的潛力,15 但 1980 年代末為建設新式 PU 跑道,將操場平 均向下挖除了 1-2 公尺,據在學校服務

圖 6 1980 年初期陸續興建現代化校舍,位置正坐落於鳳山舊 城南城牆段上 資料來源:筆者 2019 年自攝。

13

廖德宗,〈清代鳳山縣舊城內寺廟、官署與街道空間之考證〉,《高雄文獻》,2(4)(2012),頁 111、128。

14

郭吉清、廖德宗,《左營二戰秘史:震洋特攻隊駐臺始末》(臺北:遠足文化,2018),頁 36。

15

社團法人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原西自助新村(鳳山舊城西門段城內空間)考古試掘及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高 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未出版,2015),頁 77。


校園就是田野現場:「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走讀」特色課程介紹

三十餘年的資深老師曾說,當時操場清運出去的廢土夾雜大量紅陶片與漂亮地青花瓷器殘 片,他們有些人從中揀選比較大片且漂亮的回去收藏,其他大部分都被當廢棄物清運掉了。 另根據曾任職於海青工商教師的郭吉清表示,校園內原本留存有四到五個日本海軍震 洋隊的防空洞,但七十餘年來陸續遭掩埋或拆除,最近一次是 2000 年興建新教學大樓時 破壞挖除,目前校園內僅存籃球場邊一座。16

三、108 課綱的推波助瀾 2014 年教育部公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預定 2019 年 8 月正 式上路,故簡稱為:「108 課綱」,課綱期望達到:「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 身學習」的願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發學習。17 針對「108 課綱」技術型高中社會領域課綱部分,教育部提出除歷史、地理及公民與 社會部訂科目以外,還討論到要產生一門新課程:「社會探究與實作」。這門課宗旨是整 合社會領域的學科內容知識、含有探究本質的實作課程,共二學分,其目的在透過議題探 究的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發現、認識及解決社會生活問題或議題的公民素養,同時實作議 題的選定應具有公共性或利他性,並注重學生學習需求、因應學校群科特性,且宜結合地 方人文、歷史、生態與環境特色等條件。18 海青工商「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走讀」這門校本特色課程的初衷,便是希望學生能透 過學習,更加瞭解自己身邊的環境與故事,進而內化文化保存的精神,此與教育部希望「社 會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宗旨相同,海青也期望透過這門課繼續延續安世琪校長對文化資產 保存的使命。

16

郭吉清、廖德宗,《左營二戰秘史:震洋特攻隊駐臺始末》,頁 244。

17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課程綱要── 108 課綱重點〉,《108 課綱資訊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料檢索日期: 2020 年 5 月 25 日。網址:http://12basic.edu.tw/12about-3-1.php。

18

張茂桂、楊秀菁,〈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的探究學習及「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特色〉。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 月 20 日。網址:https://newsletter.edu.tw/。

155


156

10 卷 | 第 2 期

參、課程執行──碰得到的歷史 一、校本特色課程的產出 2014 年 12 月海青對面西自助新村拆除後,顏廷伃教授的考古團隊在文化局邀請下 進駐進行史前文化考古挖掘,在過程中意外於 TP15 探坑挖掘到編號 M1 的清代墓葬,根 據伴隨出土的文物判斷為清乾隆時期墓葬。19 由於課餘常去考古現場關心進度,在此發現 後覺得機會難得,徵得考古團隊允許後便規劃海青綜合高中學生去現場參觀體驗,在顏 廷伃教授的親自解說下,學生對考古工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往他們以為考古就只是 挖挖土而已,沒想到竟是如此講求細心與技術的工作,隨後也將考古工作帶入校園,在 舊陶藝館前開挖了 TP16 探坑,此探坑成為歷史課程的活教材,無論下課或是放學時間, 總是聚集一群群充滿好奇心的學生,關心到底挖出了什麼東西,從學生的反應與回饋中 感受到他們對這種不同以往歷史課的熱情。 由於海青工商校地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如此豐富內涵讓課程方向很自然地聚焦在 海青與左營周遭。2016 年課程實際上路前,海青社會科開辦多場室內、外的研習,透過 各式課程及野外實察,除讓各科老師瞭解學校這塊土地的故事外,也讓他們理解未來課 程的內涵與走向,如此這門課在後續課程發展委員會中便獲得各科認可無異議通過,緊 接著便要結合校內四位社會科老師一同產出課本。

圖 7 海青學生至考古現場參觀清代墓葬挖掘,並由顏廷 伃教授親自解說發掘過程 資料來源:筆者 2014 年自攝。

19

圖 8 海青校園內的 TP16 探坑出現的清代建築遺構,該探 坑也出土有鳳鼻頭文化細砂陶 資料來源:筆者 2014 年自攝。

顏廷伃,〈鳳山縣舊城早期人類活動歷程與考古遺留〉,《高雄文獻》,6(2)(2016),頁 133。


校園就是田野現場:「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走讀」特色課程介紹

海青校本特色課程以筆者專長的歷史為主,當時討論是以時間為中軸線,將左營 歷史依時間先後依次羅列,內容結合大量相關圖片、照片與近年左營地區的考古發現, 尤其是「見城計畫」中成大考古隊的成果,另加進其他三位社會科老師擅長的左營地 區宗廟信仰、地理 Google Map 與 SWOT 分析以及公民探討左營果貿眷村以及居住正義 等議題。 在經過一年操作,2018 年暑假重新編修第二版課本,放進 2018 年最新考古發現, 同時也加入了獨立的小故事,讓學生除瞭解左營地區歷史外,也能對整體臺灣史能有新 面向的認識。2019 年暑假第三版加入 2018 年底海青工商後門因新建案而挖出南城牆段 的最新發現,以及 2019 年初在三角公園出土西城牆段水關與發現新石器中期牛稠仔文化 史前文化陶片等,20 同時結合保存古蹟與歷史建築等時事議題,讓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是與 時俱進的,也讓他們體會歷史內容並不是死的,而是會隨著時間遞嬗而不斷改變與更新。

二、「碰得到的歷史」原則 2017 年課程實際上路,規劃授課對象為全校高三共 17 個班約七百名學生,希望能 透過一年的時間讓學生持續接觸課程。課程設計宗旨是讓學生能學習「碰得到的歷史」, 因此第一週課程是室內課,先對左營以及海青工商歷史與周遭環境做概略介紹,第二週 課程就帶學生到校園內走踏,讓他們實地認識鳳山舊城南城牆段穿越海青的走向,籃球 場旁常被學生當作椅子的石條其實是西門門拱石,哪個區塊又因是城內所以容易撿拾到 青花瓷殘片與清磚、瓦片,過去屢屢被學生傳為「墓碑」的兒玉源太郎塑像基座又在哪? 海青校園內哪裡有二戰後期的日軍防空壕等,學生得以透過自己的雙眼、雙手、雙腳, 碰觸這些曾經紀載在歷史課本上的東西,加深他們與歷史的共鳴。 海青校本特色課程另一亮點在於上、下學期都會規劃校外實察,利用一節課 50 分鐘 的時間帶學生走出教室。上學期授課範圍從史前文化至清領時期,因此活動就是讓學生 參觀學校周邊成大考古探坑,配合當時的考古進度規劃適合的探坑,並透過實察活動讓

20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三角公園城牆殘跡與西門鐵工廠段城牆馬道考古發掘報告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 未出版,2019),頁 7-37。

157


158

10 卷 | 第 2 期

圖 9 學生於探坑現場瞭解清朝與日本時代層位疊壓關係 資料來源:林世芝 2018 年攝。

圖 10 學生在考古現場學習如何操作三角耙刮除地面積土 顯露底下的青花瓷片 資料來源:林世芝 2019 年攝。

學生認識什麼是考古挖掘,學習判斷考古探坑中的地層分布,如何從地層中夾雜的文物 判斷這是哪一時代的地層,以及理解複雜的層位堆疊與打破關係,甚至讓學生親手參與, 破解考古不是動手挖挖土而已,而是講求細心與耐心的工作,學生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平 鏟,小心地刮除地表堆積的土層,露出底下的青花瓷等文物。這種親手參與的興奮感是 一般傳統歷史教學無法給予的,也讓學生體會,在他們看不見的腳底下,其實處處是文 化層與文物。 下學期課程範圍為日治時期至民國,日治後期因左營被營建為日本海軍重地,因此 講到二戰後期臺灣捲入太平洋戰爭時,便帶學生走訪左營龜山。龜山距離海青工商約一 公里路程,海拔僅 63 公尺,但附近地勢低平因此山上展望極佳,清代知名文人卓肇昌(生 卒年不詳)便曾作〈龜山八景〉詩詠讚其風景。21 至二戰後期,因美軍頻繁轟炸,日軍於 龜山與周邊半屏山、壽山等部屬密集防砲陣地,因此今天山上留有觀測所、防砲陣地、 發電機室、營舍牆基等,山下則保有完整隧道五條。透過實地參訪,讓學生在日軍構築 地戰爭工事中穿梭,滿足學生探險的刺激感外,也讓學生們設身處地想像每日躲空襲的 場景,體會臺灣當時被捲入戰爭的無奈。 這門「社會探究與實作」的校本特色課程,因設計的宗旨就是融合歷史、地理、公 民三科,因此歷史部分講授到一個段落後,會安排地理與公民部分的協同教學,例如透

21

廖德宗,〈清代左營龜山八景踏查〉,《高雄文獻》,6(2)(2016),頁 102。


校園就是田野現場:「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走讀」特色課程介紹

圖 11 帶領學生前進龜山登山步道 資料來源:林世芝 2019 年攝。

圖 12 走訪日軍防空砲陣地與眺望北門 資料來源:林世芝 2019 年攝。

過 Google Map 地圖繪製,讓學生試著完成野外實察紀錄,同時也學會以 SWOT 分析鳳 山舊城與新城優劣,瞭解為何 1826 年鳳山舊城竣工,新城百姓不願意遷來的心境,以及 最後公民部分探討關於左營眷村居住正義,理解在 1949 年大時代下外省眷村居民來臺 臨時安置,期待:「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但沒想到一住就是 六十餘年,到今日土地又要被政府收回的無奈。 如此透過以左營為方向,跨域統合歷史、地理與公民三科的校本特色課程,讓學生 學習到不同於以往授課內容,實現「碰得到的歷史」原則,也充實了新課綱的精神。

三、活水般的「滾動式修正」 海青的校本特色課程.從 2017 年實施以來每年都會進行修正與調整。在累積一年的 實際教學及蒐集學生的回饋後,教材部分會利用暑假時間進行編修,融入新蒐集到的資 料、圖片與最新的考古發現,讓每年學生都可以親身參與歷史的發展演進。 野外實察部分,隨每年考古工作重點不同而隨時調整,如有最新考古發現均可融入 課程,龜山周遭日本海陸軍也留下不少遺跡,搭配舊城巷內日軍防空堡、海青對面原西 自助西村內震洋特攻隊的遺跡,隨時因應學生組成、天候環境、課程時間長短與其他不 可預期因素作路線調整,因此海青一屆 17 個班會因材施教而有不同收穫。 課程實施到 2019 年,有感於以往三年級在上完這門課就畢業了,沒時間將課程內容

159


160

10 卷 | 第 2 期

好好發酵進行跨科群合作,因此利用新課綱實施的機會,將授課對象調整到一年級,一 來直接無縫接軌國中的歷史教育,二來學生在習得相關歷史文化先備知識後,可以將它 們運用到其他設計相關的實習課程上,讓作品更有內涵更有深度。

肆、課程影響──蒲公英種子飛翔 一、學生心境的改變 這門校本特色課程開設的初衷,希望學生在學習海青工商與左營鳳山舊城故事後, 能回過頭來瞭解自己的家鄉,因此在期末設計了一份作業,該份作業書寫對象非常多元, 可以寫自己家附近有故事的古蹟、建築等,也可以把自己的家族當書寫對象,透過這份 作業也可檢視學生上課有無吸收內化以及如何靈活應用。 至於學生到底都寫了些什麼東西?有同學直接把家旁的瑞豐夜市當主角,在媽媽協 助下回憶了瑞豐夜市的歷年搬遷,如此原本在她心裡只是一個「地名」的景點,現在就 變成一段活故事。 在課程中有說明如何申請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因此便有同學特意去戶政事務所辦 理,加上口訪家族長輩的故事,鉅細靡遺地完成了一部自己的家族史。也有學生利用「臺 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去查找自己家百餘年前的土地利用狀態,同學還很興奮地發現自 己家當年竟在墳墓旁邊! 文科課程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學生的成長與改變,都得透過長時間累積才略微看出 成果,這份作業設計初衷是希望學生多關心自己身邊的環境,從他們書寫的過程,看出 很多同學心境的轉變,有學生曾提到在戶政事務所申請日治時期戶籍謄本的過程:「原 本想說應該不用太久,沒想到一等就是快一個小時,不過感覺還蠻值得的!」

二、來自校內外的肯定 自 2017 特色課程開始上路,努力耕耘左營地方文化同時,海青多次受教育局與教 育部親睞,參加「技高優質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翻轉教育節」與文化局舉辦地「全 國古蹟日」等活動,除了增加與民眾互動機會,也將海青工商對文史保存的努力推銷


校園就是田野現場:「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走讀」特色課程介紹

圖 13 拍攝團隊跟拍學生戶外課程 資料來源:林世芝 2019 年攝。

圖 14 陳晉臣墓碑從覆鼎金吊運至海青 資料來源:筆者 2018 年自攝。

出去。同時海青設計類科也跨域與社會科合作專題課程,學生擺脫以往華麗但欠缺內 涵的設計理念,以在地文史做創意發想,設計出了不同以往的文創作品。 2019 年受校方鼓勵參加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競賽,最終以「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 走讀」這門校本特色課程,結合室內設計科與廣告設計科的跨域成果,初次參賽在百 餘所中等學校中過關斬將獲得銀質獎,雖無緣金質獎不過也代表了外界對這門課程的 肯定。 在教學卓越獎獲獎後,海青校本特色課程 9 月受教育部范巽綠政次推薦,入選教育 部 108 新課綱探究與實作多元選修宣導影片拍攝,共同入圍的其他學校分別是國立臺南 第一高級中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與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四 所學校中只有海青工商是技術性高中,目前該支影片都可在電視或是網路平臺上觀賞到。 在發展校本特色課程的同時,也因自己對墓葬文化的興趣,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 朋友,在 2017 年覆鼎金公墓遷葬的過程中,一起同心協力向殯葬管理處搶救了一批墓碑, 後來在經校方同意以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幫忙下,遷移至海青工商校史室,並成立 全臺唯一的墓碑陳列室,並規劃在 109 學年度(2020)開設墓葬的彈性學習課程,除了 讓學生瞭解臺灣多元的墓葬文化外,也從不同觀點理解臺灣歷史,並從祖先墓碑爬梳自 己的家族史,預期也會成為新課綱課程中的另一亮點。

161


162

10 卷 | 第 2 期

伍、結論 海青工商所在這塊土地,透過考古工作證實,從距今千年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 清領時期鳳山縣舊城南城牆段穿越第五、第六棟校舍,校園周遭又是舊城內的政治與軍 事重心,因此帶給校園豐富的清朝文物遺留,18、19 世紀青花瓷器殘片與清磚、瓦碎片 俯拾即是,日治後期隨著日本海軍震洋特攻隊進駐,校園內也隨之出現帶有戰爭氣息的 防空壕,同時震洋隊木造雨淋板營舍更成為海青一開始的教室。1949 年海軍子弟學校在 左營復校後,在美術專長的安世琪校長帶領下,校內出現帶有中國北方宮殿融合西方藝 術風格的建築,另也遷移兒玉源太郎塑像基座與鳳山舊城西門門拱石條入校保存,因此 海青工商校園可說是一部臺灣史的縮影,縱貫整段史前與歷史時期。 但自 1980 年代以來因文化保存觀念的漠視,在興建現代化校舍時破壞許多地下與地 上的珍貴文物,像這類的文資災難現今仍一再上演,筆者認為海青工商是所肩負文化保 存使命的學校,同時也應盡教育單位的責任,因此研發校本特色課程:「探索海青與舊 城地方走讀」,期望透過這門課播下文化的種子,從他們每天就讀的環境出發,讓他們 能對自己身處的土地有更深一層認識。 從 2017 年實行至今,可看出學生受這門課的影響開始關心自己家鄉與環境,甚至大 學選讀相關科系只為實踐文化保存的夢想,校內牽手設計類科共同創造出豐富跨域教學, 校外則受到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與教育部的肯定。這門課程緣起於大眾對文化資產保存瞭 解的不足,希望透過這門課能避免遺憾再度發生,筆者認為文化教育這層面的重要性, 不亞於實質的文化資產保存事業,因此除了讓大家體會海青工商對左營在地文化保存的 努力外,也期望帶動更多有志於發展相關課程的教師們投入教學,為臺灣的文化與教育 環境共同貢獻心力。

參考書目/ 一、專書及報告書 社團法人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2015),〈原西自助新村(鳳山舊城西門段城內空間)考古試掘及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未出版。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2019),〈三角公園城牆殘跡與西門鐵工廠段城牆馬道考古發掘報告書〉。高雄市政府文化 局委託,未出版。


校園就是田野現場:「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走讀」特色課程介紹

張力、吳守成、曾金蘭(1998),《海軍人物訪問紀錄 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郭吉清、廖德宗(2018),《左營二戰秘史:震洋特攻隊駐臺始末》。臺北:遠足文化。 劉益昌(2008),《歷史的左營腳步──從舊城考古談起》。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二、期刊、論文 李品寬(2009),〈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德宗(2012),〈清代鳳山縣舊城內寺廟、官署與街道空間之考證〉,《高雄文獻》,2(4),頁 100-134。 廖德宗(2016),〈清代左營龜山八景踏查〉,《高雄文獻》,6(2),頁 94-119。 廖德宗(2017),〈打狗金刀比羅神社遺址踏查〉,《高雄文獻》,7(2),頁 102-136。 廖德宗、郭吉清(2014),〈左營舊城日軍震洋隊神社與遺址調查〉,《高雄文獻》,4(3),頁 100-138。 顏廷伃(2016),〈鳳山縣舊城早期人類活動歷程與考古遺留〉,《高雄文獻》,6(2),頁 121-144。

三、政府檔案 〈國防部暨所屬官員任免〉,《國民政府》,國史館藏,典藏號:001-032141-00006-038。 〈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訓練綱要〉,《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8-010703-00003-001。 〈安世琪〉,《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 系列二十一》,國史館藏,典藏號:129-210000-2973。 〈安世琪〉,《個人史料》,國史館藏,典藏號:1280032050001A。

四、網路檢索 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 月 10 日。網址:https:// reurl.cc/D9lzDe。 朱研,〈軍旅情事──海軍子弟學校〉。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2 月 1 日。網址:https://is.gd/fJPBEy。 高 雄 市 立 海 青 高 級 工 商 職 業 學 校,〈 海 青 校 史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0 年 2 月 1 日。 網 址:http://163.32.98.15/ history/。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課程綱要── 108 課綱重點〉,《108 課綱資訊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料檢索日期: 2020 年 5 月 25 日。網址:http://12basic.edu.tw/12about-3-1.php。 張茂桂、楊秀菁,〈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的探究學習及「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特色〉。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1 月 20 日。 網址:https://newsletter.edu.tw/。

163


164

10 卷 | 第 2 期

高雄樂仁醫院拾遺 * 撰文/海軍上校 周宜慶 樂仁幼兒園行政老師 呂品樺

摘要 高雄市愛河旁,熱鬧的五福三路上,常常令人駐足欣賞的,是一棟古色古香的哥德 式建築──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俗稱玫瑰聖母堂,這裡是天主教道明會自 1859 年在 臺灣的傳教之始 ,建堂以來迄今已逾 91 年,用聖潔的祈禱與嘹亮的歌聲,撫慰了無數 教友的心靈。 道明會在這裡購地建立了聖堂之後,1948 年在教堂旁邊復建了頗具規模的「樂仁醫 院」,由德國籍醫學博士方懷仁修女主持院務,是完全採用西方醫療技術的綜合醫院, 以婦產與小兒科為主,除了高雄前金之外,也在臺南麻豆、臺北汐止、桃園大溪等地設 立醫療服務站;1978 年,高雄樂仁醫院喬遷至高雄市建國路「道明中學」東邊,更名為「聖 功醫院」,2011 年通過衛生署教學醫院評鑑是為地區教學醫院,數十年如一日,用永不 止息的愛,仁心仁術地照顧民眾的身體健康。 樂仁醫院的舊址,曾經作為孤兒院、修院、傳教學校、樂仁醫院以及聖功修女會, 原大樓建築物拆除改建,2016 年 10 月新大樓落成,樂仁幼兒園進駐其內,讓這塊讓高 雄人充滿回憶的聖靈土地,充滿了國家新希望快樂的笑聲。

關鍵詞:玫瑰聖母堂、樂仁醫院、樂仁幼兒園

投稿日期:2019 年 12 月 10 日 接受日期:2020 年 2 月 11 日


高雄樂仁醫院拾遺

壹、前言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言:「文化賦予了一切社會命題以人格意 義。」斯言可以得知,所謂的社會現象,必然立於文化基礎,所以相同的事件,在不同 的群體中,趨勢發展都所有迥異,是故社會環境影響人類生活,人類生活型態亦決定所 處的社會環境,一個社會團體的文化根基,則端賴於其思想、教育、哲(神)學性、對 於外來文化接受程度等等,在地理大發現以及殖民風潮之後,促進了世界的融合,東西 方文化激盪產生燦爛火花,影響層面既深且廣,深植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本文所述的 「財團法人天主教聖母無原罪方濟傳教修女會」1 的修會大樓(高雄市五福三路 149 號, 原樂仁醫院,現樂仁幼兒園)就是一棟經歷文化融合洗禮,見證了高雄百年風華的歷史 建築。因應修道會整體規劃,聖功修女會拆除原址改建,而曾參與其中的人事物,儘管 留下的隻字片影並不廣見,但精神絕不會因為建築物改變而消失,朗朗的祈禱聲與善心 助人的義舉,將代代相傳,從未離開這瑰麗寶地。 高雄古稱打狗,1858 年《中英天津條約》打狗港開埠後,海港就與這個城市息息相 關;蜿蜒其中的愛河,更像是高雄港往市區的動脈。人類的文明常會在河流旁興起,因此, 偉大的城市也通常依附河流而生,外來的文化又透過港埠不斷匯入,透過愛河潺潺河水, 滲入了城市的根基,成就了偉大。愛河旁熱鬧的五福三路上,聳立著哥德式尖塔教堂, 這是全臺灣第一間天主教聖堂──玫瑰聖母堂,2 大門上石雕兩位可愛的天使,環抱刻著 「奉旨」的石牌匾額,係 1874 年由屏東萬金本堂神父託欽差大臣沈葆楨,向同治皇帝奏

1

財團法人天主教聖母無原罪方濟傳教修女會(簡稱聖功修女會),係 1910 年由巴西桑達倫教區安滿道巴爾曼主教與 德籍唐心潔修女所成立,1930 年修會派遣 6 位德國修女至中國山東及天津傳教,修女看見當地貧苦人們,即投入孤兒 照顧、開設難民醫院等社會服務,1937 年成立聖功女中,1943 年於天津成立樂仁醫院,1948 年因國共戰爭中央政府 失利,天津局勢緊張,樂仁醫院乃遷徙來臺,落腳高雄,除傳教外另從事醫療、教育等社會工作,1998 年起受內政部 委託辦理家暴受害婦幼中途之家。資料參照〈我們的神恩〉,《聖功修女會(SMIC)》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 8 月 9 日。網址:http://ofm.org.hk/700-Francsican-Family/790-smic/intro.htm。

2

1859 年西班牙屬地菲律賓道明會郭德剛及洪保祿神父,奉羅馬教廷派遣來臺傳教……郭神父以龍銀 62 元購地,作為 棲身與傳教之所;1860 年以土角磚改建命名「聖母堂」,1862 年再以紅磚、咕咾石、三合土改建聖堂,1863 年完工 後,自西班牙玫瑰省奉迎聖母像恭奉,更名為「玫瑰聖母堂」;1929 年李安斯神父再度改建,1931 年完工後為現貌, 聖堂全銜更為「玫瑰聖母主教堂」。1995 年整修,將木樑改為鋼骨,外觀依舊。上述綜合資料引自〈高雄的古蹟〉, 《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高雄市教師會》。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2 月 3 日。網址:http://www.kta.kh.edu.tw/home/ trdcpage/sheng-tai-jiao-yu/ecological-education-message/gaoxiongdeguji#TOC--15。

165


166

10 卷 | 第 2 期

准自由傳教,全臺共有兩塊「奉旨」石碑,從此路過官兵須下馬行禮;3《聖經》〈馬太 福音〉裡記錄著耶穌對十二門徒之首聖彼德說:「我要將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 所綑綁的,在天上也要綑綁。」信教的教友們相信天堂的存在,那麼聖堂或許就是人世 間最接近天主的地方。玫瑰聖母堂既是古蹟,也是高雄的著名景點,吸引絡繹不絕的遊 客新教堂之美外,也常見到拍婚紗的新人來此取景,讓聖堂平添聖潔與喜氣。

貳、愛河畔聖歌繚繞 玫瑰聖母堂東南邊的「聖功修女會」,位於高雄女中對面,處於人來熙往的五福三 路街道旁,更顯得低調隱世,占地約 0.6 公頃左右,概略區分東西兩大區塊,東邊靠近 五福三路,主要是教會、醫院與基金會,西邊靠近海邊路,則是傳教學校與幼稚園的所 在。該會 1948 年隨政府遷臺落腳高雄,早期是「樂仁醫院」(Lozin Hospital 該院即為 現今高雄市建國路聖功醫院前身)、「聖神女子傳教學校」、「財團法人聖功社會福利 慈善基金會」以及「樂仁幼稚園」。4 曾經在聖神女子傳教學校修業,現在擔任樂仁幼兒園的林老師所述:5 概約民國 56 年,我就讀聖神女子傳教學校,校長是德國籍白克滿修女,6 主要也是培養我們成為天主教傳教員,在校三年除了常規的國、英、數課程外, 假日也需上教堂參加主日學,學習傳教與幼兒教育。就學期間一律住宿不需學 費,只要繳交書籍與生活雜費。畢業後,各人回到自己所屬的堂區服務,我先 留在學校當助理,民國 64 年奉派樂仁幼稚園迄今,雖然我並沒有成為修女,但

3

引自臺灣宗教百景網頁。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2 月 4 日,網址:http://taiwangods.com/htm/landscape/1_0011. aspx?i=86。

4

老一輩的高雄人,對於樂仁醫院比較熟悉,年輕輩的,則大多認識樂仁幼稚園。樂仁幼稚園創辦於 1951 年,起初只 收教友子女,講授宗教道理,後成立幼稚園,經社會人士要求,1955 年起公開對外招生。樂仁幼稚園最初由校長白克 滿修女引用德國幼兒教育方式,當時已有福祿貝爾(德國幼兒教育學者)、恩物(福氏所用教材),和部分蒙特梭利(義 大利籍醫生及教育學者)教具。

5

林麗黎小姐,高雄人,樂仁幼稚園資深老師,服務該園超過三十七年,現任玫瑰堂主日學老師。

6

白克滿修女,德國籍教育學家,除主持校務之外,也培養許多本地女青年成為幼兒教育老師,後來安葬於高雄市小港 區天主教高松公墓。


高雄樂仁醫院拾遺

在傳教學校就學期間,深受修女們清高的人格與無私奉獻的精神所影響,學校 教授我們的不只是課業,更是為人處事的道理,讓我深覺受益良多。 同為聖神傳教學校畢業,現任樂仁幼兒園園長的邱老師,7 憶及當年在校生活: 當年進傳教學校的學生,校長白修女,會替家中環境較差的孩子,向德國 「恩人」募款,補貼學校所需費用,讓學生無後顧之憂,傳教學校就在樂仁醫 院後方,學生如果有什麼病痛,都會就近到前面醫院看診,1978 年醫院搬遷後, 傳教學校也停止招生,幼稚園擴充後,將原傳教學校的花園改建為操場,以方 便孩子室外活動。

圖 1 樂仁醫院創辦人方懷仁醫生名牌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圖 3 樂仁醫院內教堂所使用之聖器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7

圖 2 原安座於樂仁醫院前方的聖母聖像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邱美焕小姐,高雄人,現任樂仁幼稚園園長,同時也擔任玫瑰聖母堂解說員。

167


168

10 卷 | 第 2 期

圖 4 樂仁醫院內教堂一隅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圖 5 樂仁醫院內教堂聖像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參、醫病更醫人的樂仁醫院 老一輩的高雄人,對於這塊土地印象較深的應該是樂仁醫院,8 該院係由德國籍醫學 博士方懷仁修女 1943 年於天津所創立,9 1948 年遷移臺灣高雄,1949 年在高雄市五福三 路復院,現仍保有當時「醫學博士方懷仁」石造雕刻名牌乙座。高雄樂仁醫院是臺灣第 一所天主教醫院,10 除了在此之外,陸續還在臺南新營、高雄左營、臺南麻豆、臺北汐止、 桃園大溪、高雄旗津設立了分院或是醫療服務站,而當時臺灣醫療物資不甚豐沛,所需 資源多由外籍修女向美、德等國家籌募醫療與生活用品;而方懷仁修女曾榮獲第十三屆

8

St. Josephs 聖若瑟即為耶穌的義父,聖若瑟有「善終者的守護」涵義,故許多醫院以此為名,為何命名「樂仁」?經 詢修女、老師等,皆表示已不可考。

9

方懷仁修女,德國籍醫學博士,1911 年生於德國貴族後裔,從小立志當修女,並到亞洲傳教;1938 年自美國喬 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畢業後,隨即到中國大陸行醫、傳教,1943 年在天津創辦樂仁醫院;曾獲 2003 年中華民國 第十三屆醫療貢獻獎,方修女在臺服務二十餘年,1997 年退休返德。資料引自:劉郁青專訪,〈醫療奉獻獎 方懷 仁修女〉,《立法院,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2 月 3 日。網址:http://hwe.org.tw/html/ WinnersPage?Id=93。

10

參閱天主教聖功醫療財團法人聖功醫院網頁。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2 月 3 日。網址:http://web.joseph.org.tw/ page_73.htm。


高雄樂仁醫院拾遺

中華民國醫療奉獻獎,承辦單位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曾專訪方修女,對於其在華期間服 務鄉里的點滴,字裡行間可以窺見方修女的仁心仁術,訪談摘述略以:11 方懷仁,1911 年生於德國,從小立志當修女,並到亞洲傳教;1938 年自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畢業後,隨即到中國大陸行醫、傳教……1949 年, 樂仁醫院在高雄復院,方懷仁擔任創辦人及第一所天主教醫院……當時臺灣公 共衛生仍落後,醫療資源匱乏,方院長幾乎是「全包科」……不知是不是看病、 開藥前必祈禱的關係,病人都說方大夫開的藥特別有效……。 方修女是十足的德國傳統個性,有板有眼、一絲不茍,個性急、動作快, 不認識的人可能會被她的作風嚇退,有些病患還以「高射炮」來形容她說話的 速度。她永遠精力旺盛,每天睡眠很少,寢室就設在病房附近;只要病人有需要, 她就可以不分晝夜,隨時起身;雖然方修女的脾氣也是「德國籍」,但她在教 導醫護人員和修女時,卻十分幽默、寬容。一次,一名修女夜間工作時,不慎 按錯了有人要生產的警鈴;方懷仁一如平日,不一會兒即穿戴整齊出現,問道: 「我的媽媽(指產婦)在哪裡?」按錯鈴的修女很緊張地向方修女解釋、道歉, 方懷仁一句責備的話也沒說,只有自我解嘲地說:「可見,我多麼想念我的『媽 媽』。」一語雙關,讓擔心受責罵的修女不禁莞爾。 依據樂仁幼兒園督導吳昭蓉修女 12 所述: 修道會為達傳教使命,利用醫療、社會工作、興學等方式,讓人民樂於親 近而信仰天主教,概約 1966 年左右醫院成立,一開始主要是以婦產科為主,不 過其他科別也接受看診。當時臺灣的西醫並不如現在發達,樂仁醫院可以說是 高雄市最好的婦產科醫院,除了修女之外,也有醫學院畢業來院服務的醫師。 與其他醫院最大的不同,我想樂仁醫院的重點不只是「醫病」,用聖母無私的 愛心去感化教育民眾,給人自信與力量,所以醫院的重點是「醫人」。

11

參閱天主教聖功醫療財團法人聖功醫院網頁。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2 月 3 日。網址:http://web.joseph.org.tw/ page_73.htm。

12

吳昭蓉修女,臺南人,自就讀聖功女中時受洗,伺奉天主已逾三十年。

169


170

10 卷 | 第 2 期

這棟建築物雖沒有教堂來的光彩奪目,卻在圍牆拱門之間透露出樸實低調的華美, 圍牆打印著屬於幼兒的彩色圖畫,引述《聖經》瑪 19:3:「不要阻止他們到我跟前來, 因為天國正屬於這樣的人。」我想,《聖經》原句原意應該不是想替幼稚園招生,在此 應用卻饒富趣味;從鐵門由外而內望去,前庭西南方有座以珊瑚岩為壁,花圃為底的聖 母像,聖像莊嚴而慈藹,據吳修女所述,此聖像係自德國恭迎來臺,安座迄今已有逾一 甲子以上的歲月;幾棵百年老榕後面的,是座有著陽臺迴廊的拱門,陽臺正面牆壁鏤空 雕刻 6 個十字架,13 左右兩側各 3 個合計 12 個,是不是代表耶穌有十二門徒,14 故以 12 個十字架作為紀念,亦或單純因為壁面長度正巧合適,則不得而知。類似的二樓架高陽 臺,多見於荷、西殖民時期,統治者為顯地位,在官用建築上使用,讓官員可以君臨天 下俯視臣民,樂仁醫院二樓早期亦是修道會所在,主建築物以二樓陽臺,讓主教(院長) 可以居高臨下受信徒景仰,猶如羅馬教宗座堂「西斯汀教堂」,15 教宗身著白衣紅鞋,在 陽臺引領祈禱或接受歡呼的畫面。 半圓形拱門歷經風霜,白色油漆早已修補數次仍顯斑駁,然不覺老舊卻別有風味, 進入穿堂後,內部大量使用木質裝潢,讓房子帶有隱隱檜木清香,教室隔間為幼稚園上 課所用,大塊而明亮的窗簾,加上挑高的樓房,讓室內不需使用空調,也能保持合宜的 室溫,想必在此學習的孩子,在聖母庇蔭與老師的帶領下,也有如天使般快樂。二樓係 修道會所用,保有室內聖堂乙座,不如一般常見聖堂,以十字架或聖母塑像為主,而是 以「法櫃」居中,上有「聖聖聖」三字,象徵「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16 旁有十 字架耶穌受難像,其上有「INRI」17 字樣,代表「猶太人的君王」,右側有一聖母像,口 含蘋果腳踏毒蛇乙尾,表示「聖母無原罪」,18 右側則是聖若瑟懷抱聖子降臨聖像。值得 一提的是,聖堂雖居二樓室內,但採光充足,木製的窗臺有早期工匠的特殊滑輪功法,

13

十字架(Cross)為極刑刑具,相傳耶穌基督被猶太宗教領袖拘送到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即以十字架為刑具 被判處死刑,337 年,羅馬凱薩君士坦丁大帝下令禁用此刑具;十字架也是基督教重要象徵,在歐美文學中,多用十 字架代表苦難。

14

十二門徒譯名改採天主教譯法,保持整篇文稿的一致性,十二門徒:伯多祿、安德烈、雅各、約翰、菲力、巴多羅買、 馬太、多馬、雅各伯、西門、達太、猶大。

15

西斯汀教堂(Cappella Sistina),1445 年由教皇西斯督四世發起創建,為羅馬教皇的私用經堂,米開朗基羅設計, 1481 年完工啟用迄今。

16

天父創造世界:天父之子救贖人類,也就是耶穌基督;聖靈則是留在人間繼續啟發人心。

17

INRI 源自拉丁文短語:IESVS NAZARENVS REX IVDAEORVM 的縮寫,意為:「耶穌、拿撒勒人,猶太人的君王」, 見於約翰福音 19:19。

18

聖經認為人類自伊甸園誤信毒蛇(撒旦)偷食禁果後即有原罪,而這罪性是無法消除的,一代傳給一代永無止盡,要 得到救贖,只有靠信仰耶穌基督。


高雄樂仁醫院拾遺

簡單運用拉繩操控窗戶上升下降,年代已久仍能精準定位,而窗戶玻璃向外係馬賽克狀 粗面,向內則為平坦卻有整齊波紋,可見是手工製作玻璃,在現代建築裡均已少見;19 聖 堂裡原有供禮拜教友跪坐之木質椅子,因樓房拆除在即已搬除,教堂空蕩仍展現出莊嚴, 不難想見當年盛況,陽光溫和地從窗戶灑落,教友在此稱頌聖號頂禮膜拜,或吟唱詩歌, 或聽講道理朗朗聖音,充滿著愛與希望的聖地,遠離人世間紛擾,在此給予人們信仰, 更賜給力量。 園區內共有三處室外空間(花園或操場)區隔兩棟主建築物,第一處靠近五福路是

圖 6 聖功修女會(原樂仁醫院)舊照 照片來源:周宜慶翻攝。

圖 7 聖功修女會(原樂仁醫院)整修前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圖 8 聖功修女會(原樂仁醫院)拆除前一樓大廳辦公區域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圖 9 聖功修女會(原樂仁醫院)拆除前一樓中庭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19

筆者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舊高雄市政府)亦於靠近愛河外側曾見類似窗檯(一、二樓),然未申請入內檢視,故 無法確定是否相同。

171


172

10 卷 | 第 2 期

花園,第二處居中為兒童遊樂場,最內側第三處是操場,有蝴蝶園及升旗臺乙座,可以 想見孩子在此快樂的遊戲學習。操場之後一棟較為高聳建築物,即為早期聖神傳教學校 學生上課與住宿處,後期亦轉用於樂仁幼兒園,走進三樓有一挑高室內禮堂,雖已搬空 不知為何所用,然牆上以樟木樹枝懸掛大型十字架乙座,仍顯氣勢。步上頂樓往下俯視, 往西眺望光榮碼頭高雄港船隻忙碌作業,左右兩側各有民宅與餐廳,而往東則見即將拆 除的園區,空幽且僻靜。轉到首任院長方修女的寢室,就在通往二樓的樓梯旁,是為了 休息時間如有急診病患,可以多搶得一些通報時間,現在已為庫房使用,房間令人驚訝 的狹窄,概約三坪左右的空間,可能連來此看病住院的病患,病房都還寬一些,可以想 見方修女視病猶親的大愛,寧願犧牲自己的生活空間,也要多讓患者得到舒適。陪伴筆 者拍照與解說的吳修女,客氣地說因為快拆遷了,所以原本很多東西都搬走了,只剩下

圖 10 聖功修女會(原樂仁醫院)拆除前一樓中庭樂仁幼 圖 11 聖功修女會(原樂仁醫院)拆除前中庭、辦公區域及 兒園塗鴉牆 教堂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圖 12、13 聖功修女會(原樂仁醫院)施工時特別保留了門牆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高雄樂仁醫院拾遺

圖 14 聖功修女會完工啟用神父祝禱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圖 15 聖功修女會完工大門 照片來源:周宜慶攝。

空空蕩蕩的房舍,我引用了《聖經》所言:「歡樂有時、悲傷有時。」20 告訴修女凡事總 有因緣,在這個時候來採訪留下文字寫影,或許也是一種緣份。

肆、結語 站在聖功修女會的陽臺望著熱鬧的五福路,我閉上雙眼放慢呼吸,彷彿聽見了時間 流過的聲音,看見了這個城市的風華。自古以來就是航運蓬勃對外交流頻繁的港都,汲 取了外來的養分,內化成為獨有的特色,讓生活於此的人們面向海洋,廣納百川,有著 虛懷若谷的海洋國民性格。坐落在市中心的修道院,就是古今交流的見證,這表象下的 脈絡如此鮮明且富含意義,著實讓人感動。

20

天主教聖經〈訓道篇〉,三 2-8;全文:「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除有時,殺害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 建造有時,悲傷有時,歡樂有時,哀慟有時,舞蹈有時,同房有時,分房有時,親熱有時,冷落有時,尋找有時,遺 失有時,保存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緘默有時,言談有時,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

173


174

10 卷 | 第 2 期

口述歷史──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 撰文/皇輿科技有限公司 廖德宗

摘要 高雄地區的二戰紀錄,見諸美軍的轟炸任務月報、日軍的戰時日誌戰鬥詳報、及當 時臺灣的日文報紙,但曾經歷這段歷史的民眾,其二戰記憶如何呈現呢? 本文訪談居住左營的廖清吉先生(1930 年生),回憶就讀左營公學校時,公學校的 愛國教育、日軍在左營的活動、目擊美軍轟炸左營,及聆聽玉音放送的情景,為在地的 庶民記憶。在記錄口述歷史時,同時收集左營公學校老照片,及踏查歷史現場,繪製插 畫,以呈現鮮活的二戰記憶。 關鍵詞:左營公學校、二戰轟炸、玉音放送

投稿日期:2020 年 7 月 8 日 接受日期:2020 年 8 月 24 日


口述歷史 - 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壹、前言 2014 年,筆者研究左營震洋隊的文史時,收集到日本海軍震洋隊的回憶錄,內文詳 細記錄二戰末期美軍轟炸軍港、戰鬥機掃射營區,及半屏山砲臺回擊的細節。1 於是筆者 詢問受日本教育的父親廖清吉,他小時候也經歷這些戰爭細節,身歷其境,是另一個旁 觀者,除印證震洋隊員的經歷,也述說當時他在做什麼。約在同一期間,筆者修繕自家 的左營廖家百年古厝時,發現古厝山牆上,留有二十幾個美軍戰鬥機掃射的彈孔,後來 也找到日軍建砲臺的文獻,及半屏山砲臺的現地殘跡,踏訪二戰期間的歷史現場。 2019 年,筆者在完成廖家古厝的階段性活化之後,與左營郭家古厝共同構思,要以 耆老口述歷史,在連接兩古厝的五甲巷,自費製作左營庶民記憶的插畫牆,於是將父親 的二戰記憶,寫成文字稿,並收集老照片及地圖,請畫家林家棟繪出插畫,並於 2020 年 3 月完成五甲巷插畫牆的裝設及揭幕,作永久展出。2 筆者於 2014 年至 2020 年間,為了蒐集左營聚落故事,持續進行耆老訪談,主要訪 談對象為父親廖清吉,並訪談左營耆老林燕得、郭黃居娘、余榮欽、吳登波等。本文係 以訪談內容中的廖清吉二戰記憶為主軸,輔以耆老的口述佐證,依年序彙整文字,並搭 配老照片及四幅插畫,來敘述在地記憶,並作歷史場景踏查,以印證這段很少人述說的 二戰記憶。

貳、左營二戰記憶的背景 一、左營公學校 舊城公學校為左營地區最早的小學,位於蓮池潭畔,創立於 1900 年,初期借孔子 廟上課,原名「舊城公學校」,通學區域包括左營、右昌、後勁、內惟、覆鼎金等,

1

廖德宗、郭吉清,〈左營舊城的日軍震洋隊神社及遺址踏查〉,《高雄文獻》,4(3)(2014),頁 101-138。

2

徐如宜,〈聽耆老說故事 左營歷史成畫掛老牆〉,《聯合新聞網》(2020 年 4 月 2 日)。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4 月 2 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2/4486991。

175


176

10 卷 | 第 2 期

1921 年改名「左營公學校」, 1922 年 更 名「 左 營 第 一 公 學 校」,土地坐落於左營庄 1089 番地,為臺灣子弟所讀的學校, 現為舊城國民小學。1939 年左 營 軍 港 開 始 動 工, 大 批 日 本 人 及 部 隊 來 到 左 營, 人 口 急 速 增 加,1940 年, 日 本 人 在 左 營 的 實 踐 路, 另 建 左 營 尋 常 小 學 校 ( 現 為 左 營 國 小 ), 供 日 本 子

圖 2-1 左營公學校的校園及升旗典禮 說明:照片年代為 1940 年左右,中間前方為校長戶塚記十。 照片來源: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提供。

弟 就 讀。1941 年,「 左 營 公 學 校」更名「左營東國民學校」,1942 年再增設二年制的高等科,1943 年公學校的初等 科及高等科共有 23 個班級,一個班級約 80 個學生,戰後為高雄市舊城國民小學。 3

二、廖清吉的經歷 廖清吉,1930 年生,日本時代住在 左營庄 1099 番地,距蓮池潭邊的公學校 大門僅兩百公尺,廖家古厝為 1911 年竣 工的五開間大厝,現為左營下路 45 號。 1935 年就讀左營公學校(舊城公學校、 舊城國小)的幼稚園兩年,1937 年開始 讀 初 等 科 共 六 年,1943 年 初 等 科 畢 業 時,畢業證書署名戶塚記十校長,接著 讀高等科兩年,1945 年高等科畢業時,

圖 2-2 廖清吉 1990 年中油公司公務人員退休證 說明:廖清吉提供。

畢業證書署名鳥丸為清校長,證書校名

3

徐輝閔,〈日治時期舊城公學校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頁 29-44。


口述歷史 - 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均是左營東國民學校。二戰期間,經歷美軍轟炸左營軍港、疏開及躲防空壕、領配給 食物的日子,印象深刻。戰後,廖清吉於 1947 年進入中油高雄煉油廠上班,再調往鹽 埕區的中油高雄營業處上班,服務至 60 歲,滿 43 年,1990 年於中油退休。現居住在 新興區。

三、二戰左營軍事設施及美軍轟炸 1937 年中日爆發戰爭,日本積極籌劃左營軍港為南進基地,1938 年在岡山成立日本 海軍岡山航空隊,1939 年左營軍港正式動工,1940 年岡山再設六十一航空廠,1943 年 3 月在半屏山西側興建第六海軍燃料廠,這些軍事建設,雖增加左營地區的經濟及人口, 也造就左營為美軍轟炸目標的宿命。 二戰期間的美軍轟炸事件,記錄於解密的美軍轟炸紀錄及日軍戰鬥日誌。1943 年 初,美軍開始對臺灣地區進行空中 偵察,並實施侵擾性的空襲攻擊; 1944 年 1 月起美軍飛機從海上的航 空母艦轟炸高雄地區;1944 年 10 月,美軍 B-29 轟炸機,從中國四 川起飛,轟炸高雄港、左營軍港、 岡山機場,造成嚴重傷害。1945 年 1 月,美軍登陸呂宋島之後,改從 菲 律 賓 飛 來 B-24、B-25 轟 炸 機, 轟炸高雄地區,戰鬥機亦從菲律賓 伴隨而來,低空護衛,以五零機槍 往下掃射。美軍密集轟炸高雄持續 到 6 月底,在臺日軍無力抵抗,直

圖 2-3 二戰美軍 B-24 轟炸機轟炸左營軍港(Toshien 桃子園)照片 (1945 年 5 月)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之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徵集成果。 網址: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page_id=438。

到 8 月 15 日本投降。4

4

美軍轟炸紀錄參考劉鳳翰,《日軍在臺灣:1895-1945 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臺北:國史館,1997)。

177


178

10 卷 | 第 2 期

四、震洋隊員所見的場景 二戰末期 1944 年 12 月至 1945 年 8 月,有四個海軍震洋隊從日本出發,駐紮在左營。 《回想薄部隊──海軍第二十震洋隊回憶錄》敘述 1945 年 1 月至 6 月期間,美軍轟炸左 營軍港及壽山的事件,目擊的美軍轟炸機大多為 B-24,造成左營軍港及第六海軍燃料廠 的重大損傷,亦有目擊到 F4F、B-17、A-20 轟炸機。5 第二十震洋隊員山本一美回憶,1945 年某月,在震洋隊基地(西自助新村)執行營 區的警衛勤務時,突然間一架 P-38 閃電式戰鬥機(日本人稱為雙機腹惡魔),從營區上 頭飛過,答、答、答,對地面掃射,在練兵場打棒球的震洋隊員,紛紛四散逃避,事後 營區到處遭到破壞。當時,山本一美也目擊半屏山上的日軍高射陣地及高角砲,向美軍 的飛機咚、咚、咚,進行反擊。6 這是美軍 P-38 戰鬥機從空中向下掃射,及日軍的半屏山 砲臺發砲的目擊紀錄。

參、廖清吉的二戰記憶 本節二戰記憶文字,來自筆者 2014 至 2019 年單獨訪談廖清吉資料,訪談時間均為 週六早上,地點在新興區的廖清吉住處,原是廖家每週六中午聚餐前的閒談,採聊天方 式,斷斷續續。後因廖清吉對日治時期的記憶,比戰後記憶還要清晰深刻,所談的經歷 未曾聽聞過,因此構思以二戰時期經歷為主題,同一主題訪談多次,次數約五十次,做 成錄音及訪談紀錄,才從模糊記憶中,梳理出完整故事,並略述戰後生活的轉變。筆者 2019 年特別委託插畫家林家棟先生,7 依訪談紀錄的場景,繪製四幅廖清吉的二戰記憶插 畫,依時間序為〈小龜山種蓖麻〉、〈半屏山挑水建砲臺〉、〈美軍戰鬥機飛過廖家古厝〉、 〈玉音放送──聆聽天皇廣播〉。本節以廖清吉為第一人稱,自述公學校學童生活及戰 爭見聞,輔以左營耆老的口述,自述的文字採用楷體。

5

郭吉清、廖德宗,《左營二戰秘史:震洋特攻隊駐臺始末》,頁 102-144。

6

郭吉清、廖德宗,《左營二戰秘史:震洋特攻隊駐臺始末》,頁 162。

7

林家棟,插畫工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插畫作品曾獲金鼎獎,亦是《左營二戰秘史:震洋特攻隊駐臺 始末》的插畫家。


口述歷史 - 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一、校門口前的宣誓 日本時代,我家在左營庄 1099 番地,左營聚落的五甲,是元帝廟的信仰圈, 我的父親廖奎和蓋了五開間大厝,1911 年完工。大厝在左營下路旁,下路兩側 有多間雜貨店,小地名叫作「六甲店仔」。日本時代並無道路路名,古厝正廳 外側的牆上,釘一個木牌,毛筆字寫「左營庄 1099 番地 廖奎和」,是住址及 戶長名字。 我是 1930 年(昭和 9 年)出生, 19 年次,5 歲(1935 年)時,開始讀 左營公學校的幼稚園,讀了兩年,那 時候幼稚園的教室,在舊城國校的崇 聖祠,就是在孔子廟內讀幼稚園。接 著,7 歲(1937 年)讀公學校初等科, 那時候上課均用日文,學校也要求學 生用日語交談,因此我的日文說寫流 利,放學後與同學間的交談,臺語混 著日語,在家裡則講臺語。

圖 3-1 1937 年左營公學校學生早上進入校門前的宣誓 說明:照片來源為《1937 年左營公學校畢業紀念冊》。

那時候學校要求愛國教育,每天 早上在進入校門之前,要莊重地用日 文宣誓「一生懸命,認真讀書,做個 上等的日本人。」8 再進入校園。每 天早上舉行升旗典禮,校長對學生訓 話,大家大聲唱〈君之代〉的國歌。 公學校期間的二、三十位老師, 僅四位先生(老師)是臺灣人,楊進 復、陳大清、林仁和、及張四正,教 過我的老師是楊進復與陳大清。學校

8

圖 3-2 1944 年左營東國民學校的體操及武道活動 說明:照片來源為《高雄市左營東國民學校第三十六屆畢業 冊紀念冊》。

日文為「一生懸命勉強して、良い日本人になります。」

179


180

10 卷 | 第 2 期

有多種課程及體育活動,在操場上練體操、角力比賽等,也有正式農業課程; 林仁和教野球(棒球),陳大清教農事種菜及音樂,學校課程也有作過模型的 滑翔機。

二、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用學英文了 在公學校四年級(1941 年)時候,發生大東亞戰爭,日本人偷襲珍珠港, 日本與美國開戰之後,學校的先生(老師)說,以後日本話就是世界的語言了, 現在不用學習英文了。所以小學及高等科的課程,並未學習英文。 1943 年(昭和 18 年),我從初等科畢業,五、六年級的導師是陳大清, 畢業照的學生胸前,縫一個布條,上面是毛筆字寫上級別及姓名。而當時每一 個學生還另有一個小木牌,上面用毛筆字寫姓名、番地、戶長、血型,木牌掛 在學生的腰上,那是因應美軍常來空襲,如果學生受傷了,可馬上通知戶長。 當時男女分班,我那一屆男生兩班、女生一班,男生戴帽,穿的鞋子是皮鞋或 是布鞋(布面、橡膠底),只在下大雨時,家住新庄子及覆鼎金的同學,才會 因路面泥濘,赤腳來上學。

圖 3-3 1943 年左營東國民學校畢業照 說明:第三十五屆初等科畢業照,第二排左二為廖清吉,前排左七為導師陳大清,前排左八 為校長戶塚記十,背後為二樓磚造建物,一樓是老師辦公室,二樓是學生教室。照片來源為 《左營東國民學校第三十五屆畢業生同窗會紀念冊》,廖清吉提供。


口述歷史 - 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三、參拜神社及奉仕作業 公學校四、五年級(1941 年或 1942 年),老師帶領左營公學校的學生遠足, 到高雄參拜壽山的高雄神社。那一次是坐火車,師生們先從學校走到舊城驛, 坐上火車,在大港埔的火車站下車,那時高雄火車站剛蓋好不久,9 設備新穎、 很氣派。老師帶領學生從高雄火車站開始走路,大港埔道路很寬敞,10 路旁還 是稻田,沒什麼房子,經過了愛河的大橋,來到壽山的山下,當時路上行人很 少,單程走到壽山約一個多小時。接著爬上壽山的階梯及步道,到了高雄神社, 由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參拜儀式,鞠躬、拍手兩次,再原路走回到火車站,搭火 車回到左營。那一次純是參拜神社的遠足行程,沒去別的地方,同學們一起到 高雄市區參觀,一切很新奇,走路不覺得累,午餐是師生自帶便當。 公學校五、六年級時(1942 至 1943 年),學校多次安排奉仕作業(義務 勞動),老師帶領全班男生帶著鐮刀,從學校走路去海軍病院附近的軍區裡面, 進行營區內路旁及空地的割草服務,11 忙完之後,海軍的軍官會來發給每個學 生一瓶牛奶及一塊麵包,當作午餐,那是第一次喝到牛奶,感覺很美味。奉仕 作業去了很多次,也對當時的海軍產生好感。

四、小龜山種蓖麻 公學校五、六年級(1942-1943 年)時,左營公學校在靠近蓮池潭的小龜山, 負責照顧一片蓖麻園。每週有一、兩個下午,先生(老師)會帶公學校的男學 生,帶水桶到小龜山,取蓮池潭的潭水,澆灌山上的蓖麻園。那時候小龜山周 圍還有城牆,因此學生用鐵製水桶從潭邊取水後,從今勝利路路口爬上小龜山, 小龜山上面並沒有高大樹木,全是種蓖麻,蓖麻的葉子很大,長大之後,有一 個人高。放假時,學生會自動從家裡走路到小龜山,去澆灌分配照顧的蓖麻。

9

位於大港埔的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於 1941 年 6 月完工啟用。

10 當時高雄火車站前的新闢道路,稱為昭和通。 11 日本時代的海軍病院,現為左營軍校路的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原海軍總醫院)。

181


182

10 卷 | 第 2 期

圖 3-4 小龜山種蓖麻 說明:二戰期間,左營公學校師生在小龜山種蓖麻,蓖麻子採收後,可做成飛機的潤滑油。 故事及構圖:廖德宗;插畫繪製:林家棟。

先生說蓖麻子可製造飛機用的潤滑油,那時候學生還要採收蓖麻子,經過曬乾, 再由學校轉交給軍方。我常想,這麼少的蓖麻子如何製油呢?現在雖已知道蓖 麻子可作潤滑油,當時或許僅是愛國教育而已。後來 1944 年,美軍持續轟炸左 營,學校全面停課,就不知蓖麻園狀況了。光復之後,12 那個種滿蓖麻的山頂, 建造了永清塔,後來永清塔也拆了。 那時候,在小龜山的潭底(蓮池潭)取水地方,還有一個稱為「槍臺仔」 的建物,是磚造的,建物上方有槍孔,那是水利組合的人在監看是否有人偷抓 魚,在戰爭之前就已蓋好了,並不是軍事設施。在戰爭期間,日本人在大龜山 上面建砲臺,大龜山是禁止民眾上去的。光復之初,上面沒有駐軍,我與同伴 好奇一起爬上大龜山,那時僅看到砲臺,沒看到高射砲,砲可能先被移走了。

12 「光復」及「日本時代」均為廖清吉口述的用語。


口述歷史 - 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2020 年 3 月筆者訪談中外餅鋪的余榮欽先生(1933 年生),他先看了小龜山種蓖麻 的插畫,再回憶他小時候去半屏山種蓖麻的情形: 就讀公學校時,我那一屆 從四年級開始(1943 年),早 上在教室上課,下午要去種蓖 麻,被分配種蓖麻(余先生稱 作麻仔)的地方在半屏山,當 時從舊城國校走路到半屏山, 對小學生來說,實在是路途遙 遠,要走到雙頭崎,經過墓仔 埔,才到種蓖麻的地方。老師 對於種蓖麻這件事,要求很嚴 格,每個學生要負責照顧十幾

圖 3-5 日治時期舊城遠眺半屏山 說明:小龜山靠蓮池潭邊,有一個水利組合的建物,左營耆老稱那個建 物為槍臺仔。 圖像來源:日本繪葉書,年代不詳。作者不詳,〈高雄廟宇名勝系列明 信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03.008.152-3。

株蓖麻,放假時也要自己走路 去澆水,若蓖麻長不好,學生會被敲頭、處分,種蓖麻對我是件不愉快的回憶。13

五、半屏山挑水建砲臺 1944 年冬天,日本人要做半屏山南邊的砲臺,當時臺灣人工頭在找工人, 我那時候是高等科第二年,因美軍轟炸、學校停課,無事可做,就與我的兄長 廖順天,一起去作挑水工作。被分配的工作,從現在哈囉市場的蓮池潭邊取水, 水桶是做味噌的大木桶,兩人取水後,合挑一桶水,走一條山路,往上爬到半 屏山的山腰,將水倒進一個水池,再走下山至潭邊繼續取水,一趟路途約 30、 40 分鐘。當時,半屏山南邊已先開一條山路,可從山下走到半屏山南邊的山頂, 山路旁有防空壕可躲。那條山路可行牛車,臺灣工頭也僱用左營人駕駛牛車,

13 余榮欽先生(1933 年生)口述紀錄,廖德宗 2020 年 3 月 15 日於蓮潭路中外餅鋪訪談記錄。余榮欽就讀公學校,住 左營埤仔頭,1946 年公學校初等科畢業,高雄中學畢業,曾任舊城國小教師,為左營中外餅鋪創辦人。

183


184

10 卷 | 第 2 期

圖 3-6 半屏山挑水建砲臺 說明:二戰期間,廖家兄弟用木桶從蓮池潭取水,合力挑上半屏山,供日軍建造南砲臺。 故事及構圖:廖德宗;插畫繪製:林家棟。

將建材從山下運到山上,有水泥、石頭、沙子、鋼筋等,因為水泥包實在太重, 人力無法搬運上山。我倆挑水是給山上的工人攪拌水泥用的,當時我僅看到土 木工程的施作及搬運過程,不清楚砲臺最後完工的結構。那個砲臺不是在最山 頂,而是在山腰,是「挖磅空(隧道)作砲臺」,砲口面對左營軍港的警備府 方向,是防守軍港的。當時在半屏山上的日本監工,是穿陸軍軍服的日本人, 不是海軍的人,而工人大多是臺灣人。 那次臨時性的半屏山挑水工作,僅做了數星期,不到一個月,有領工資, 不是無錢的奉仕工,不記得實際工資一天幾元。我那時 14 歲,領大人工資,一 天工資可買 8 顆粽子。戰爭時間,成年人超過一定年紀,就會被徵召作一百天 的奉仕工,管吃管住,但沒有工資,都是做軍方的工程。我的兄長,被徵召作 了一百天的奉仕工,去屏東做機場工程,並不在左營,而那次半屏山挑水工作,


口述歷史 - 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兩人是自願、有工資的。戰爭期間,也有左營人在警備府施設部上班,都是作 工友或是送貨的工作,不是軍職。當時左營軍港的工程,也徵召大批奉仕工, 但多是外地來的人,不是左營在地人。

六、疏開及防空壕 在美軍密集轟炸左營的時候,左營人大多疏開至燕巢方向的山區,我因三 姊嫁到楠仔坑(楠梓)的土庫,夫家的三合院有多出來的房間,因此廖家付錢 請鄰居駕牛車,全家坐牛車從左營疏開至土庫。當時,食物採配給制,以戶口 名簿的人頭來配給米、肉、油,因此我們疏開去土庫,要攜帶配給的米,及煮 飯的鍋子,否則會無飯可吃,親戚也幫不上忙,他們的食物也是配給的。我家 疏開去土庫,住得不習慣,幾天之後就回到左營,在空襲的時候,就躲進古厝 後方的防空壕內。防空壕是自家挖的,當時有規定,按家裡的人數,來挖防空 壕,還要接受檢查。我家在古厝後方的泥土地下方,挖一個大洞,上面鋪木板, 有空襲警報時,全家躲進防空壕內,採坐姿,頭頂上是木板。一般住家的防空 壕不牢固,當時如果炸彈直接落在防空壕,一定完了,所幸美軍的炸彈,並未 落在聚落內。 2019 年筆者訪談五甲巷郭家古厝的琴嬸(1925 年生),她回憶二戰期間的疏開情形: 日本時代,空襲時候,左營人大都疏開去燕巢的山區,要先去燕巢找地, 蓋好可居住的寮仔,再坐牛車疏開去燕巢。那時候,郭家已先去左營人曾胡在 燕巢的地,14 搭了一間房子,但是我剛生完第一胎,大漢囝是文義,無法度跟 郭家的人疏開去燕巢,阮大家(婆婆)就去大廟(元帝廟)拜拜,請教神明, 上帝爺公(玄天上帝)有指示,阮郭家可以不用疏開,祂會保庇我們,所以郭 家就決定全部不疏開,住在原地,看著厝邊(鄰居)一批一批疏開。但是後來, 沒有疏開的人沒代誌,鄰居從燕巢疏開回來之後,大都生病,聽說是喝的水不

14 曾胡是左營仕紳,戰後創辦左營大戲院。

185


186

10 卷 | 第 2 期

乾淨。實在感謝上帝爺公的保庇。15

七、美軍戰鬥機掃射廖家古厝

圖 3-7 美軍戰鬥機飛過廖家古厝 說明:二戰期間 1945 年,美軍密集轟炸左營軍港及第六海軍燃料廠, 數架雙機腹的 P-38 戰鬥機低空飛過古厝屋頂。 故事及構圖:廖德宗;插畫繪製:林家棟。

1944 年美軍轟炸左營之前,我已從國校畢業,就讀高等科第二年,但美軍 密集轟炸之後,第二年幾乎沒上課,閒在家裡。轟炸左營的美軍飛機是 B-29, 當時報紙有報導,後來美軍轟炸左營,時間變得有規律,準時早上 9 點鐘,飛 機從左營軍港的方向飛過來,美軍轟炸的目標是軍港及燃料廠,雖然不會轟炸 左營聚落,戰鬥機卻往聚落下方掃射,我親眼在田裡見過美軍戰鬥機掃射田裡 工作的人,所以農民無法去田裡工作了。我小時候常想,農民無法種田了,家

15 郭黃居娘(1925 年生),先生為左營五甲巷郭家第三代的郭琴,鄰居稱她為琴嬸,為郭家古厝的媳婦。廖德宗 2017 年 10 月訪談,地點在琴嬸的左營五甲巷住家。


口述歷史 - 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裡配給的米,是從哪裡來? 曾經有一天早上(大概 1945 年),我在屋內,聽到屋外大聲的機械吵雜聲, 從家裡房間出來一探,一抬頭看天空,就看到數架雙肚的戰鬥機(註:P-38 閃 電式戰鬥機),從家裡屋頂的上空飛過,引擎很大聲,還目視到飛機上面的美 國仔飛行員,嚇了一大跳,馬上躲回屋內,那次過了好一段時間,警報聲才響 起。我家古厝在五甲巷(註:店仔頂街 110 巷)旁紅磚的山牆,上面還有飛機 掃射的彈痕,由於當時左營地區的轟炸、掃射次數很頻繁,因此並不清楚是哪 一個時間被美軍戰鬥機掃射的。 筆者訪談住左營的林燕得先生(1920 年生)美軍轟炸情形,他 1932 年左營公學校 畢業後,考上臺南的商業學校,讀四年,後來進入高雄州廳擔任州雇的職務,做過經濟 統計課、國民動員課、商工水產課的工作,每天從左營騎腳踏車到高雄川(愛河)旁的 州廳上班。林燕得敘述,1944 年 10 月那次高雄大轟炸,美軍以 B29 飛機轟炸岡山機場 及左營軍港,炸彈掉落在左營廍後,造成很大的傷害。那時左營居民都躲在自家防空洞 內, 當 時 一 顆 500 磅 炸 彈 落在燕得先生家附近(左營 大路 153 號西側的住家), 住 家 的 門 都 被 炸 歪 了, 差 點打不開,住家毀於一旦, 幾成平地,另外,一顆炸彈 落在左營大路舊城派出所 的後面,共死了十幾個人。 當時,燕得先生因家裡遭炸 彈炸毀,因此未能再到州廳 上班。16 舊城國小退休的吳登波

圖 3-8 1945 年 10 月 16 日美軍 B29 飛機轟炸左營軍港 說明:航拍來源為中央研究院之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徵集成果,網址: http://webgis.sinica.edu.tw/map_berkeley/,廖德宗套圖。

16 林燕得先生(1920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17 年 9 月 29 日,地點:林燕得左營自宅,訪談人:郭吉清;記錄: 廖德宗。林燕得在日治時期曾擔任高雄州廳的州雇職務,戰後曾擔任左營區公所秘書,之後從商。本文撰寫期間,林 老先生仍每天到公園散步,並接受文史訪談。

187


188

10 卷 | 第 2 期

老師(1928 年生)也述說美軍轟炸的經歷,戰爭期間,吳登波已從左營公學校畢業,就 讀高雄工業學校(位於建工路,現為高雄高工),那時候他住在學校宿舍。吳老師回憶, 在工業學校二年級下學期(1943 年)時擔任學生兵,主要任務在校舍執行航空觀察,每 天觀察美軍飛機飛到上空的數量及時間,平常睡在草包上,跳蚤很多。有一次營養不良, 腳腫嚴重,父親吳香(在左營開碾米廠)特別從左營用米磨粉,炒成米麩,像麵茶的食物, 要帶到工業學校給他吃,父子兩人在路途上看到對方時,突然遇到美軍空襲,兩人都跳 到田裡躲避,起來時全身泥濘不堪,但躲過一劫。吳老師對二戰轟炸情節,依然印象深 刻,並對父親感激及不捨。17

八、戰爭期間左營地區的軍人 戰爭結束前,我已經 15 歲了,在左營見到的軍人,絕大部分是海軍,海軍 官兵放假時,到左營街上消費,人數很多,路上常見到海軍的軍車,也見過在 海兵團新兵訓練的部隊,一大清早從軍校路海軍病院的大門,集體跑步出來, 從軍校路繞到軍路(左營 大路),再由南站的軍區 大門,跑進去軍區。當時 左 營 也 有 陸 軍, 數 量 不 多,海軍與陸軍的軍服、 軍帽不一樣,一看就能分 辨。 日本海軍在左營有固 定的營區,住在海軍軍區 內,陸軍則要借用小學的 教室。戰爭期間,舊城國

圖 3-9 1945 年 2 月美軍航拍的左營公學校 說明:圓圈為廖清吉回憶陸軍借住公學校的教室位置,航拍圖由中研 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專題中心提供,廖德宗標示。

17 吳登波(1928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16 日,地點:吳登波右昌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廖德宗。 吳登波為左營公學校、高雄工業學校、屏東師專畢業,為舊城國小退休教師,也是筆者就讀舊城國小五、六年級的導師。


口述歷史 - 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校曾進駐了一批日本陸軍步兵,幾十個人,借用教室當作兵舍,伙食兵在校園 煮飯,步兵部隊一批人移進來,住了幾個月,移出去,再進來另一批。陸軍所 借用的校室,在校區的西南側,圍牆外就是校長宿舍,在校園見到部隊的軍品, 有步槍,也有軍車。 當時陸軍在校園內養了幾批馬匹,馬匹綁在榕樹的樹幹,學生感到很新奇, 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馬。那時候由左營居民每天去附近割馬草,給馬匹食用。在 校園內的日本兵很守規矩,不會帶給學校不方便,或影響教學活動,學生也敬 愛日本兵,尊稱「へいたいさん」(音 Ei-Dai-San),18 日本兵會主動拿餅乾給 學生吃。當時年紀尚小,不清楚陸軍借住學校是何種任務,覺得校園內有軍隊 進駐,多一份安全感。 日本時代,左營還有一個憲兵隊,營舍在左營南站附近,現在的左營大路 臺灣銀行旁邊,19 舊營舍的咾咕石牆還存在,但憲兵人數不多。憲兵的制服有 一個臂章,寫著「憲兵」兩字,非常醒目。當時憲兵隊的權勢,比警察還要大, 軍隊、警察都要聽憲兵隊的指揮。在憲兵隊的營區裡面,有馬廄養馬,我曾經 在左營的街上,看過騎著馬的憲兵,僅一、兩次。

九、公學校學生去日本修飛機 戰爭期間,大概小學六年級(1943 年),學校徵求畢業生自願到日本工作 的機會,說是修飛機或在工廠工作,左營公學校陸續約有 20 位學生自願去日本 工作,當時學生並不清楚工作內容,應是出於好奇,及有薪水可領,而自願去 日本。我當時也有興趣,但父母不同意而作罷。戰後大部分的學生均有回來左 營,我的好友黃溪木(1927 年生)住五甲巷,是郭家古厝上方的黃家,小學畢 業自願去日本修飛機,待在日本兩、三年,家裡的人很擔心,戰後一段時間, 才坐船回到左營。後來,黃溪木與我都在煉油廠上班,他是機械專長,負責維

18 廖清吉解釋,日文兵隊(へいたい)稱作嘿帶(音 Ei-Dai),へいたいさん(音 Ei-Dai-San)是日文對阿兵哥的尊稱。 19 日治時期的左營憲兵隊之隊址,位於左營區介壽路 9 號,現為海軍營運中心,左營海軍基地中正門的對面。

189


190

10 卷 | 第 2 期

修機器,我是一般專長,在營業處做賣油、管加油站的工作;也有一位小學同 學去日本修飛機,後來改日本姓,娶日本老婆,留在日本作養珍珠的工作。民 國八十幾年的舊城國校同學會,大家見過面。

十、戰爭期間的左營電力 日本時代,左營的商家及住家均可申請用電,電力線拉到住家,我從小家 裡就有電燈,大厝的門楣釘有一個電番的牌子,街上也有路燈。但當時的電力 不足,因此用電區分為日電及夜電,作生意的商家可申請日電及夜電,像是理 髮廳、洗衣店等,而住家僅能申請夜電,家裡的電器有電風扇、收音機、及電 熨斗,夜電時間好像是晚上 7 點到早上 6 點。 美軍轟炸期間,左營的住家還是有電可用,僅被要求晚上房間開燈時, 必須用黑布遮住窗戶,不能讓光線透出去。舊城派出所及防護團的人,每晚 都會出來檢查,我的兄長也參加防護團,一般家庭都會配合,誰也不願成為 被轟炸的對象。 當時左營庄的電力散宿 所,是在埤仔頭的街上,城 隍廟對面,相當於電力公司 的服務所。20 當要收電費時, 電力株式會社散宿所的員工 (臺灣人),白天到家裡來 收費,會留下一張收據;當 遇到斷電,民眾去服務所通 報,服務所派人來修理。轟 炸期間,有時家裡會斷電,

圖 3-10 廖家古厝的電氣番號牌 說明:左營廖家古厝正廳門楣上的電氣番號牌,標示 74 電番。廖 德宗 2020 年 8 月拍攝。

20 左營庄電力散宿所的全名,為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舊城散宿所,位於埤仔頭街,駐有專業電氣技術人員,做配電線路及 用電設備的維修。名稱參考杉浦和作編,《高雄州商工名人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1929)。


口述歷史 - 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但過幾天就會修護好,因此均有電力供應。

十一、玉音放送──聆聽天皇廣播 日本時代,左營地區有十幾個保,我家的左營庄五甲為第十保,保正是黃 查某,他是興隆戲院的老闆,黃查某比我父親廖奎和年紀小,尊稱查某叔仔, 黃查某的兒子黃進發,偏名「丁仔」,光復後當過左營區長。21 保正家中有一 臺收音機,早上固定時間放送健身操廣播,要求庄民一起來強身,我有時會與 同年玩伴,去保正家的門口庭作健身操,從左營下路走五甲巷,轉彎經過聖公

圖 3-11 玉音放送──聆聽天皇廣播(黃查某古厝) 說明:1945 年 8 月 15 日,左營庄第十保的庄民,在黃查某古 厝的庭院,聆聽玉音放送。古厝畫面參考曾光正編著,《左營 歷史照片曁古文書》(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4)。 原始照片由黃志修先生提供。 故事及構圖:廖德宗;插畫繪製:林家棟。

21 經查 1942 年 1 月 1 日《高雄新報》第五版,黃進發是 1942 年左營庄第十保的保正,繼任其父親黃查某為第十保保正, 研判黃進發也是 1945 年的左營庄第十保保正。

191


192

10 卷 | 第 2 期

仔小廟,一下子就到黃查某大厝。在戰爭結束之前,高等科已結業,高等科第 二年幾乎沒上課,但在結業時,仍從鳥丸校長手上,領到高等科的畢業證書。 記得 1945 年 8 月 15 日那一天,美軍已經不來轟炸了,左營庄第十保的保 正,通知第十保懂日文的庄民,要來保正家聽重要廣播,我從五甲巷走到保正 家,現場約 30 人,保正將收音機移出戶外,才知道是天皇的廣播,大人及小 孩就馬上跪在保正家的門口庭,聽天皇的講話。雖然收音機有點雜音,還是聽 得懂天皇的談話內容,意思是說日本戰敗了,大家不要抵抗。當時庄民跪在地 上的心情,是傷心及震驚,有人痛哭,認為我們是神國,怎麼會被打敗。聽完 廣播及激動之後,不知如何是好,回家心情仍無法平復,心想著以後的日子。 由於受日本教育及宣傳,當時認為日本會打贏戰爭,最後被打敗是意想不到; 另外震驚的是,日本天皇居然會講話,是人不是神,對受日本教育的小學生來 說,是很大的震撼。

十二、戰後生活與古厝現況 光復之後,日本人與學校的老師全遣返日本了,第六燃料廠重新啟用, 改稱高雄煉油廠。當時煉油廠需要很多工員,左營地區只要小學畢業者,均 可進入煉油廠上班,不用面 試 或 考 試。 我 17 歲(1947 年)就進入煉油廠上班了, 最先在總務課做行政及採購 的工作,從家裡騎腳踏車到 後勁的煉油廠辦公室上班。 上班前幾年,煉油廠裡很多 上海人,公司也安排員工的 國文課程,練習寫國字、說 國語,很快就習慣了。在煉 油廠作了短暫幾年,我調派

圖 3-12 活化後的左營下路廖家古厝 說明:廖德宗 2020 年 4 月拍攝。


口述歷史 - 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到鹽埕區大禮街的營業處,負責油品的業務工作,剛開始是騎腳踏車到鹽埕 埔上班,後來公司鼓勵員工分期付款買 50CC 摩托車,才改騎摩托車。1955 年, 左營下路廖家古厝的南邊伸手矮房子,原是放木柴的柴房,被颱風吹垮了, 於是我請工匠改建為透天店面,先承租給李源棧市議員作醫院,租了兩年多, 孩子增加了,就作住宅使用。1959 年,我在中油業務處上班時,被徵調兩年 的陸軍,先受士官訓,八二三砲戰期間,部隊曾移防到金門,都在作工事及 躲砲彈,非常緊張,所幸一切平安,部隊再移防臺北。退伍後,回到原來的 營業處繼續上班,之後外調至屏東市區的加油站,當站長多年,再回業務課, 直到 60 歲退休,在中油工作了 43 年。在 1974 年,全家從左營遷到新興區, 以方便工作及就學,左營古厝出租給鄰居,現在古厝還保留著,已作修繕及 活化,出租為杏仁茶賣店。

肆、歷史現場踏查 在進行訪談時,筆者同時進行歷史現場踏查,印證耆老記憶,概要敘明如下。

一、廖家古厝的飛機彈孔 二戰期間,高雄地區長輩大多見過美軍轟炸機及戰鬥機,長輩均說美軍轟炸機是 B-29,是因當時報紙有報導。實際上,美軍 B-29 轟炸機僅在 1944 年 10 月轟炸過高雄地 區(岡山、左營及高雄港),而轟炸左營最多架次的是 B-24 轟炸機;而從航空母艦出發 攻擊者,有 SB2C、TBM、F6F 飛機等,護衛轟炸機的美軍戰鬥機,則有 P-38、P-47、P-51、 P-61 等機種,22 長者尤其對雙機腹(或稱雙肚)戰鬥機,印象深刻,筆者在左營、鳳山、 鳥松訪談,長者均有雙機腹戰鬥機掃射地面的記憶。二戰期間,美軍僅有一款雙機腹戰 鬥機,即 P-38 閃電式戰鬥機,為單人座戰鬥機,機頭與機腹共配備四挺五零機槍,可射

22 張維斌,《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臺北:前衛,2015)。

193


194

10 卷 | 第 2 期

圖 4-1 二戰期間的 P-38 閃電式戰鬥機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Lockheed P-38 Lightning〉。資 料檢索日期:2016 年 3 月。網址:https://en.wikipedia. org/wiki/Lockheed_P-38_Lightning。

圖 4-2 左營廖家古厝山牆上的機槍彈孔 照片來源:古厝山牆上約 20 個彈孔,彈痕點略呈圓弧狀,研 判是 1945 年 P-38 閃電式戰鬥機掃射,廖德宗 2019 年拍攝。

擊飛機及往下掃射。23 左營下路廖家古厝的山牆面磚上,尚留下約 20 個彈孔,由空中往下掃射所造成,彈 痕點略呈圓弧狀,研判戰鬥機飛行及掃射方向是由蓮池潭往軍港方向,推測是 P-38 閃電 式戰鬥機的五零機槍所掃射,掃射的時間不詳。此外,左營大路三樓冰茶室的南側牆面, 也留下約 50 個彈孔,研判掃射方向則為軍港往蓮池潭方向。

二、半屏山的砲臺 二戰期間,日本海軍在壽山及左營地區興建砲臺,以防禦美軍攻擊與登陸。高雄海 軍警備隊戰時日誌紀錄,1944 年 10 月,日軍在半屏山的北邊及南邊,開始興建兩座平 射砲臺,1944 年 12 月,半屏山北平射砲臺部分工事先行完工,到了 1945 年 2 月兩座平 射砲臺的工事及兵器才全部完備,戰時日誌附有砲臺位置圖。半屏山南平射砲臺(稻生 隊)配置五十口徑三年式十二點七厘米聯裝砲 1 座,北平射砲臺(百瀨隊)配置五十口 徑四一式十五厘米砲 2 門,是日本海軍的中口徑艦載砲,因艦艇受美軍攻擊後,拆解艦 上砲座至陸地,成為防空砲臺的大砲,兩座砲臺也配置各式機槍及輕機槍。24

23 參考自維基百科,〈Lockheed P-38 Lightning〉。資料檢索日期:2016 年 3 月。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 Lockheed_P-38_Lightning。 24 日本公文書館亞細亞資料中心,《昭和 19 年 4 月 20 日 - 昭和 20 年 4 月 21 日 高雄海軍警備隊戦時日誌戦闘詳報》。 網址:https://www.jacar.archives.go.jp/。


口述歷史 - 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圖 4-3 1945 年 1 月高雄海軍警備隊防空砲臺位置圖 說明:地圖來源為高雄海軍警備隊戰時日誌戰鬥詳報日 本公文書館亞細亞資料中心,《昭和 19 年 4 月 20 日 - 昭和 20 年 4 月 21 日 高雄海軍警備隊 戦時日誌戦闘詳報》。網址:https://www.jacar. archives.go.jp/。

圖 4-4 二戰期間日軍建造的半屏山砲臺遺跡 說明:上圖為半屏山南砲臺殘跡,在翠華路登山步道 口旁;下圖為半屏山北砲臺,可登山探訪。廖 德宗 2018 年 7 月拍攝。

半屏山的北砲臺與南砲臺均是上、中、下三層的結構,北砲臺尚保存良好,可登 山探訪。而南砲臺的中層與下層設施,因水泥廠炸山採礦而消失,現於翠華路登山口 步道旁,尚留一個南砲臺最上層掉落山邊的砲臺碉堡,此為半屏山南砲臺的殘跡, 25 也 是廖清吉口述挑水建砲臺場景的僅剩殘跡。南、北兩座砲臺雖是日軍建造,實際施工 是左營在地人。

三、小龜山與勝利路 清代時期,左營的大、小龜山,相連一起,外觀像一隻烏龜,小龜山是頭部,大龜 山是身體,風水傳說是一隻神龜,在蓮池潭喝水。1900 年,臺南至打狗的鐵路通車,設

25 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半屏山日治時期戰備設施先期調查計畫期末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委託, 未出版,2018 年 12 月),頁 52-67。

195


196

10 卷 | 第 2 期

立舊城驛(火車站),日治後期,才開闢舊城驛至左營的道路(今勝利路),貫穿龜山 頭部及身體的頸部。26 左營耆老林燕得先生(1920 年生)回憶,日本時代,勝利路的開闢時間,約是 1936 年。他從左營公學校畢業後,1932 年就讀臺南的商業學校,剛開始通學時,從左營大路 家裡,走小龜山沿著蓮池潭小路至舊城火車站,小路山邊有一間小土地公廟。在 15 或 16 歲時,還就讀臺南商業學校,約 1936 年才開闢勝利路,而在未開路之前,舊城的城 牆壁已有一個城牆缺口,他越過那個城牆缺口,到舊城火車站。勝利路開闢之後,對他 通學的路線,就方便多了,改騎腳踏車到火車站。可是早期水土保持做得不好,下雨時, 龜山頸部兩百公尺路段,泥濘不堪,他通學騎腳踏車經過時,雙腳陷於泥巴路,花一個 小時才通過,後來才改善。27 關於勝利路開闢年代約是 1936 年的口述歷史,筆者調閱楠梓地政事務所保存的日治 時期地籍圖及土地登記簿, 經查左營龜山原是一塊完整 且相連的林地,地號為 96。 土地登記資料顯示,龜山在 1936 年 8 月 17 日 第 一 次 分 割,分出 96-1 及 96-2,作為 旱地,所有權為國庫。而為 了開闢勝利路,從 96 地號分 割出 96-6,作為道路用地, 可惜 96-6 的登記資料遺失, 查不到分割時間。但仍可推 論勝利路兩側的土地,應在

圖 4-5 左營小龜山的山頂平臺 說明:山頂於二戰時期種滿蓖麻,戰後建造永清塔,現為景觀平臺,附近已不 見蓖麻。廖德宗 2020 年 5 月拍攝。

26 日治時期的道路並無路名,查閱 1946 年〈台灣省高雄市街道改換名整理一覽表〉,記載舊誠驛至左營的道路,取新 名為興隆路。資料來源:邱麟翔,《戰後老高雄市區路街巷命名系統與發展特性》(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 系碩士論文,2017),頁 109。後來,海軍 1950 年將龜山東側的日軍工作部宿舍,改為勝利新村,海軍總司令桂永 清再拓寬聯外道路,改名勝利路。 27 林燕得先生(1920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17 年 9 月 29 日,地點:林燕得自宅,訪談人:郭吉清,記錄:廖德宗。


口述歷史 - 左營在地的二戰記憶

1936 年 8 月之後或同時作分割,可呼應開闢年代是 1936 年的可靠度。 二戰期間因大龜山可附瞰左營軍港,被劃成軍事管制區,小龜山則不受管制。從耆 老記憶,約 1941 年,小龜山被指定為左營公學校師生種植蓖麻場地,整個小山頭種滿蓖 麻,學生假日時,還會自己來澆水。戰後 1956 年,小龜山建造永清塔,紀念海軍總司令 桂永清,1996 年永清塔因年久失修而拆除。小龜山的山頂,現為一個景觀平臺,已無二 戰時期的蓖麻。2011 年龜山被劃入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市府文化局正推動見城計畫,左 營人也提議以自然環保方式,設立連接小龜山與大龜山的橋梁,以恢復龜山的風水。

伍、結語 從本文的口述歷史,瞭解到日治時期公學校課程的多元化,在大東亞戰爭(二次大 戰)期間,公學校強化愛國校育,目的在從淺移默化中,培養或鼓勵臺灣學生成為前線 征戰的軍人。筆者於 2014 年至 2020 年的訪談,耆老尚能清楚描述左營地區的轟炸及掃 射情節,畢竟那是生死交關的一刻,永久不會忘記;半屏山及龜山的軍事設施,也是長 輩的共同記憶。有幸,戰爭已經過去,口述歷史可補充文獻不足,也增加後代對歷史的 瞭解,及政治觀察的智慧。 二戰期間,左營地區因興建軍港,大批日本海軍、工程營造商及外地人來到左營, 人口快速擴增,在地富庶的農業家庭也逐漸重視教育,因此左營公學校的學生數目增加, 教室明顯不足,一個班級學生數量達到 80 人,比起現在小班制 30 人,難以想像當時師 生的壓力。而在戰後,公學校畢業的學生,承受生活重擔,重新練習寫國字、說國語, 很快習慣新的工作及生活方式。 此外,1945 年 8 月 15 日,左營庄第十保的保正召集庄民,大家跪在保正家門口庭, 聆聽天皇廣播的情節,是重要歷史事件的場景。黃查某古厝雖已於 2007 年拆除,藉由日 治的古厝老照片,及廖清吉口述歷史,終能以插畫方式,重現重要歷史場景,而這個場 景也成為左營文史故事的一部分。

197


198

10 卷 | 第 2 期

參考書目/ 一、專書 郭吉清、廖德宗(2018),《左營二戰秘史:震洋特攻隊駐臺始末》。臺北:遠足文化。 張維斌(2015),《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臺北:前衛。 劉鳳翰(1997),《日軍在臺灣:1895-1945 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臺北:國史館。 曾光正編著(2004),《左營歷史照片暨古文書》。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杉浦和作編(1929),《高雄州商工名人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

二、期刊、論文及報告書 邱麟翔(2017),〈戰後老高雄市區路街巷命名系統與發展特性〉。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徐輝閔(2012),〈日治時期舊城公學校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2018),〈半屏山日治時期戰備設施先期調查計畫期末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委託案,未出版。 廖德宗、郭吉清(2014),〈左營舊城的日軍震洋隊神社及遺址踏查〉,《高雄文獻》,4(3),頁 101-138。

三、文獻檔案 日本公文書館亞細亞資料中心,《昭和 19 年 4 月 20 日 - 昭和 20 年 4 月 21 日 高雄海軍警備隊戦時日誌戦闘詳報》, 網址 https://www.jacar.archives.go.jp/。 中央研究院之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徵集成果。網址: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page_id=438。 《1937 年左營公學校畢業紀念冊》,廖清吉收藏及提供。 《高雄市左營東國民學校第三十六屆畢業冊紀念冊》,舊城國小收藏及提供。 《左營東國民學校第三十五屆畢業生同窗會紀念冊》,舊城國小收藏及提供。 《高雄新報》(1942 年 1 月 1 日),第五版。

四、網路資源 徐如宜(2020 年 4 月 2 日),〈聽耆老說故事 左營歷史成畫掛老牆〉,《聯合新聞網》。網址:https://udn.com/ news/story/7322/4486991。 維基百科,〈Lockheed P-38 Lightning〉。資料索引日期:2016 年 3 月。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ckheed_ P-38_Lightning。



200

10 卷 | 第 2 期

開箱高史博: 解構「大高雄歷史常設展」* 撰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文化資產小組召集人 莊書豪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企劃專員 莊建華

民國 106 年(2017)高雄市立歷史博館(下稱本館)體制由機關轉型為行政法人, 在歷經三年的累積與洗練,正式以「大高雄歷史常設展」及部分空間改造作為階段性成 果。特別選在今年(109 年)「高雄」出現在臺灣歷史舞臺的百週年進行開展,一方面 帶領市民回望百年城市發展脈絡,一方面為這座城市航向下一個世紀定錨。究竟,大高 雄歷史常設展做了哪些空間及內容上的規劃與挑戰?以及如何參觀展覽?我們將於下文 陸續揭露常設展的想法及背後小故事。

壹、常設展策展動機 談到高雄,一直以來給人們的印象,是座農工產業發達、港口運輸繁榮、氣候溫暖 炎熱的城市,碼頭工人辛勤搬運、加工出口區勞動者上下班的車潮構成了日常生活的圖 像。其實,高雄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許多獨一無二的歷史發展軌跡,卻少有機會向 市民娓娓道來。例如:清朝時期因民變而發展出獨特的「一縣雙城」,並且保有全臺現 存最早石城。日本時代最早設立的新式糖廠、第一個填海造陸的新市鎮、鐵道串接港口 的完善海陸聯運系統、全臺最早的工業區等都與高雄有關。戰後軍事及工業移民的加入, 揉合出更加多元豐富的城市文化。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前身為完工於昭和 14 年(1939)的「高雄市役所」,隨著民國 34 年(1945)政權轉移,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為高雄市政府。直至民國 81 年(1992), 市政府辦公區搬遷至苓雅區「合署辦公大樓」後,有鑑於舊市府獨有的歷史地位,緊繫 高雄市歷史發展脈絡,於是規劃設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藉以保存、發揚高雄地 區的歷史文化。因此,常設展設置於此也別具意義。 本館作為高雄重要的歷史地標,同時也是民眾認識高雄的重要場域,此次希望透過


開箱高史博:解構「大高雄歷史常設展」

常設展的規劃,讓市民有重新認識故鄉的機會,也藉此引領觀光客認識高雄的發展。目 前已完成的第一階段常設展,係以「印象高雄」為主軸,讓參觀者可以初步了解高雄的 歷史架構,未來將陸續以「河」、「港」、「鐵路」為子題,勾勒出高雄從漁村飛躍為 國際商港的城市脈動。

貳、尊重歷史脈絡的空間改造策略 本館大廳及東走廊為配 合常設展設置重新調整空間布 局。其一,將大廳服務臺改設 置在入口右側,以符合常設展 參 觀 動 線 及 使 用 者 之 慣 性, 原先位於右側的賣店則移至左 側。新移設的賣店則以日治時 期的地名脈絡命名為「榮町商 行」,販售本館所開發之各式 文創以及極具高雄歷史元素的 商品。

圖 1 新設立的打狗喫輕食區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第 二, 本 館 於 民 國 93 年 (2004)公告為本市市定古蹟,此次改造在燈光照明、建材、色調的選用上,以尊重古 蹟原有建築元素為最大原則,在指標系統的規劃上也改以輕量化的材質搭配簡約的符號, 藉以襯托並彰顯古蹟之美。 最後,將閒置許久的東走廊空間改造為「打狗喫輕食區」,提供參觀市民休憩談話 的空間,利用面對愛河的優閒雅靜,在設計上採用時下流行的現代元素融合建物原有的 歷史典雅,巧妙還原 1930 年代西式咖啡廳的「摩登」氛圍。另外,在輕食區側,亦設有 可以作為舉辦講座、活動的小空間。

201


202

10 卷 | 第 2 期

參、大高雄歷史常設展 本次常設展的展示內容以「印象高雄」、「歷史高雄」、「數字高雄」三大核心主題, 透過數位多媒體帶領觀眾穿梭千年歷史,重新探索這座溫暖城市的古往今來。 在「印象高雄」主題中, 透過國內首見的「偏光鏡藝 術裝置」作為展示媒材。以 機械化的裝置作為工業大城 的隱喻,內容則以本館典藏 的珍貴數位影像勾勒出豐富 城市底蘊,象徵高雄的堅毅 與柔情。其次,透過老照片 的展示,則是希望藉歷史場 景的再現,邀請觀眾共同詮 釋,透過畫面分享屬於自己 獨特的生命史。

圖 2 「印象高雄」展區中的「偏光鏡藝術裝置」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歷史高雄」展區,則是打造超過 20 公尺寬、270 度沉浸式環景劇場,在將近 10 分鐘的歷史動畫中,以「百年地景」作為前導,用水墨風格貫穿高雄歷代重要文化地景, 最後將鏡頭拉回史博館,進入未來檔案室,並以虛擬館員帶領觀眾穿越古今歷史片段。 從「史前時代」帶出高雄的歷史縱深,以原住民為主體眺望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低喃地 訴說外來者的壓迫。「鄭氏王朝」的屯墾,大抵決定了高雄平原未來的主角。「清代」 則以鳳山縣新舊城為主要脈絡,顯現高雄獨特的歷史地位。19 世紀末進入「日本時代」, 完善的陸海交通網絡加上新式糖廠的興建,打狗快速與現代化接軌,從小漁村搖身一變 成為具國家典範的國際商港。戰後「民國時期」,高雄經歷了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大 撤退,重工業發展帶來經濟奇蹟,卻也默默承受汙染之苦。「當代高雄」在公民的抗爭 之下奮力翻轉城市形象,打造友善的宜居城市,影片最後則邀請市民朋友一同為下個世 代共同寫下歷史。 本區除了透過歷史動畫介紹高雄這座城市的成長與蛻變,更安排了藝術牆互動作為


開箱高史博:解構「大高雄歷史常設展」

圖 3 270 度沉浸式環景劇場為國內首見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圖 4 歷史動畫結束後有八個在地重要元素的互動體驗遊戲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轉場,藉由「黃蝶翠谷」、「萬山岩雕」、「螺絲」、「羅漢門迎佛祖」、「遊艇」、 「高雄五寶」、「貨櫃」、「鳳梨罐頭」等八個在地重要元素,用互動體驗的形式過場, 並延續至下個展區。 「數字高雄」展區,則以城市的模擬地圖為基底,再透過觸控電視牆探尋你所不知 道的高雄之最,計有 32 個觸 控點,諸如前區互動遊戲元 素中的「螺絲」,在此區將 正式介紹高雄岡山地區是臺 灣的「螺絲王國」,其他還 有「臺灣第一大港──高雄 港」、「臺灣最大遠洋漁業 基地──前鎮漁港」、「臺 灣第一座加工出口區」等等。 展場的尾端則設置學習卡, 在觸控電視、歷史動畫中所 出現的元素或隱藏版小故 事,皆可在此處獲得更進一 步的小知識。 圖 5 「數字高雄」展區透過觸控電視牆及學習卡,以數字介紹高雄之最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203


204

10 卷 | 第 2 期

肆、常設展背後的高雄隊 本次常設展意外的收穫,是在製作過程發現隱形的高雄隊。其中包含「印象高雄」 展區的偏光鏡藝術裝置,需要獨特技術,才能拆卸其大型螢幕偏光膜,而這樣的技術是 來自於隱身在高雄大社地區的廠商。另外「歷史動畫」區的動畫製作團隊,從監製、專 案助理、旁白以及硬體設備團隊,不乏北漂及高雄在地青年的參與。他們在參與過程中 也逐步重新認識高雄歷史,並參與這場歷史盛會。

伍、典藏再應用:高雄研究文獻中心功能提升 現代的博物館不僅是典藏文物的場域,更須進一步思考如何讓文物能在妥適的環境 下再現──透過再現,述說故事,並肩負起推廣與教育的重任。本館成立以來,持續推 動在地文史資料的蒐集、典藏及研究工作。民國 103 年(2014)起在本館 3 樓成立「高 雄研究文獻中心」,其宗旨便是向市民提供更多研究文獻及資源。除了一般圖書區、大 套叢書區,更設置有「高雄研究書目區」,並定期出版高雄史料集成叢書,將攸關高雄 發展的重要史料集結出版,作 為研究基礎文獻。經過多年努 力,目前文獻中心已收藏圖書 近六千冊,出版高雄史料集成 共 7 種 26 冊。 民 國 106 年(2017) 本 館 體制由機關轉向行政法人後, 陸續與個人、家族及機關合作 蒐集具有在地特色的重要文獻。 這幾年陸續收藏了「稇源商店 暨洪家家族文書史料」(108 年 入藏)、「高雄市長謝掙強相

圖 6 文獻中心新建置的史料文獻查詢系統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開箱高史博:解構「大高雄歷史常設展」

關文物」(109 年入藏)及「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109 年入藏)等重要 文獻,期盼透過史料發現、整理再利用,促使高雄歷史研究工作的深化。 然而,文獻中心的空間畢竟有限,為使史料文獻能讓更多市民利用,特別規劃出「電 子資源檢索區」,設置三臺電腦供市民查詢電子資源、期刊文獻等資料庫系統,其中亦 有珍貴的日治時期重要報刊──《臺灣日日新報》,市民均可入館利用。 此外,為配搭典藏史料的再利用,本館亦規劃建構全新的「史料文獻查詢系統」。 初步針對關鍵特藏的四種史料──「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稇源商店 暨洪家家族文書史料」、「高雄市長謝掙強相關文物」及「《高雄新報》」,建置搜尋 關鍵字與目錄查找介面,並提供全文影像瀏覽──透過查詢系統,可讓研究者能更快速 地利用本館的館藏史料,深化高雄學研究。

陸、後續 目前開放參觀的「印象高雄」展廳,是未來整體常設展規劃的前導,為第一階段之 成果。未來,本館 1 樓將全區規劃為常設展區,並陸續以高雄歷史發展的三個重要元素 ──「水系」、「港口」、「鐵路」設置不同的單元展廳,屆時完成後,就能帶領市民 進一步認識不一樣的高雄。而文獻中心的史料查詢系統亦將同步搭配本館典藏文物數位 化的進程,持續充實資料庫內容。

205


206

10 卷 | 第 2 期

高雄小故事

鳳山教會的故事 撰文/黃招榮

鳳山

基督教鳳山教會(舊稱埤頭教會),1867 年 4 月草 創於鳳山縣城北門外。高長(長老教會高俊明牧師的阿 公)是早期的臺灣人信徒。 一天,高長來到埤頭北門外,見一婦人林便涼被眾人圍觀,眾人都說林婦發瘋,一 直喊「想入教」,一定是被下迷藥。1 高長見狀後極力澄清,並表明自己是耶穌教徒。語 畢立刻遭壯漢追打。2 高長心想知縣可以保護他,乃從北城門外一直跑,逃進鳳山縣衙署 (今曹公國小),知縣凌樹荃立刻開堂問案。 知縣:你叫什麼名字,為什麼要入耶穌教? 高長:我叫高長,我會想入教,因為「我是罪人,非靠耶穌無法得救。」 知縣:原來你早已知罪,你就是為了脫罪,才信耶穌的,這樣就會讓你無罪了?既 然你已經認罪。就關起來。3 高長因此被囚禁五十天。縣衙的人且認為高長信的是邪教,因為在吃飯前,都會「對 給他的食物下咒語」。百姓也紛謠傳傳教士用藥迷毒婦人,誘其入教。一時間,憤怒的民 眾闖入禮拜堂將房屋拆毀,將什物書本、衣箱藥料、醫病器具、磚瓦木料等件全行搶去。4

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 第二輯(三):同治六—同治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4),頁 1272。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 第二輯(三):同治六—同治九年》,頁 1272。

3

高長所說的「罪」,是屬於基督教信仰上的罪,並非刑罰上的罪,與知縣凌樹荃所認定的對國家的犯罪實不相同, 可見清政府官員對基督教的陌生。黃嘉智,〈教會的來歷—埤頭〉,《教會公報》,第 167 卷(1899 年 2 月),頁 13–15;黃嘉智,〈教會的來歷—埤頭〉,《教會公報》,第 168 卷(1899 年 3 月),頁 19-20;賴永祥,《教會史 話(二)》(臺南:人光出版社,1994),頁 59-60。

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 第二輯(三):同治六—同治九年》,頁 1279-1280。


鳳山教會的故事

1868 年 9 月 17 日當天,四個人抬著神轎到縣署,哭鬧不休,定要知縣趕到教堂, 聲言該處有事情不對勁,縣署派人前往,在神轎的指引下,乩童起乩並用木劍一指,在 教堂內第三進,起出小兒骸骨大小共 11 件、天靈蓋大小三具。基督教徒殺人取器官煉藥 的謠言頓起,民眾大怒。此時城內到處是反基督教的匿名帖,懸賞逮捕任何教徒,以及 殺死任何洋人的勇夫。5 英國領事吉必勳及英籍宣教師馬雅各醫師皆認為:「官府對百姓與信徒的衝突不聞 不問,認為是鳳山縣令凌樹荃指使屬下所為。」 最後,英領事吉必勳決定以武力解決,於 1868 年 11 月 20 日帶領兩艘砲艦駛入安平 港,發生安平砲擊事件。清國政府於是加快辦案,在案發地點埤頭訊審,吉必勳在一旁 觀案,馬雅各和領事官、戰船指揮官帶士兵二十多人來看辦案情形,駐紮在埤頭的媽祖 廟(今鳳山雙慈亭)。 結果:被拆毀的埤頭教堂獲賠銀 1,167 元,高長被縣府用綁紅綢的轎子將其迎回禮 拜堂以示歉意,告示民眾嚴禁誹謗基督教,此事件稱為「埤頭教案」。6

本文榮獲「2012 年高雄小故事」優選

參考書目/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74),《教務教案檔 第二輯(三):同治六—同治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 黃嘉智(1899 年 2 月),〈教會的來歷—埤頭〉,《教會公報》,第 167 卷,頁 13–15。 黃嘉智(1899 年 3 月),〈教會的來歷—埤頭〉,《教會公報》,第 168 卷,頁 19-20。 賴永祥(1994),《教會史話(二)》。臺南:人光出版社。

5

黃嘉智,〈教會的來歷—埤頭〉,頁 13-15、《教會公報》,第 168 卷,頁 19-20。

6

賴永祥,《教會史話(二)》,頁 49-52。

207


208

10 卷 | 第 2 期

高雄小故事

鳳山縣署的老茄苳— 「曹公巨樹」 撰文/王梅素

鳳山

茄苳樹是咱臺灣本土常看、實用的樹種,有人會挽葉 仔來燉茄苳雞,予囡仔食開脾;樹籽嘛會唌(siânn,引誘) 鳥仔來喙食,替咱遮蔭(tsa̍h-ńg),滋養土地,守護共存的生態。鳳山縣署的老茄苳, 恬恬(tiām-tiām,靜靜)看咱世代的流轉,伊是咱歷史的見證者。 林爽文事件後(1788 年),原底佇左營的鳳山縣城被攻陷、縣署受焚毀,致使規个 縣城愛遷徙(suá)到今仔日的鳳山區,遮就換號叫「鳳 山縣新城」,新城縣署就來設佇即馬(現在)的曹公國 小,佇縣署的大門前種了兩欉茄苳樹,其中一欉猶存活 到今。 日本人來了後(明治 28 年〔1895〕),初期佇遮 做辦公廳,佇明治 31 年(1898)日本人普設小學校,「鳳 山尋常高等小學」就佇同年 9 月設立。到終戰後改做「鳳 山示範國民學校」,佇民國 48 年(1959)閣(再)改 做「鳳山國民學校」。抑(也)因為學校對面是曹公祠, 為著感念曹謹開圳,造福人民,就閣將校名改做「曹公 國小」到今。留佇校園內的這欉茄苳樹,嘛佇民國 80 年(1991),予校長蔡振賢認為有歷史紀念價值,就共 (kā)樹名號做「曹公巨樹」。 民國 100 年(2011)「曹公巨樹」著著(tio̍h-tiò, 染上)白龜蠅(病蟲害的一種),樹葉仔全變黃,學校

圖 1 參觀「曹公巨樹」的遊客 影像來源:筆者 2013 年 10 月 4 日拍攝。


鳳山縣署的老茄苳—「曹公巨樹」

緊倩(tshiànn,請)人來將(kā)樹仔剃頭、掖(ā,撒) 藥仔。好哉在!龜蠅處理煞,伊精神猶原在,閣重發新 葉仔,媠(美)起來。佇咱高雄市「曹公巨樹」是特定 的紀念樹仔,編號 51 號。雖然是受保護珍貴的老茄苳, 毋閣(不過)我煞有淡薄仔(些微)感覺伊真孤單。心 內咧想……若咱人無人看顧、無人陪伴,身體閣卡勇嘛 會帶心命(心理鬱悶成疾)。早期學校為著欲保護樹身 避免人為佮天災的損壞,用紅毛土鞏(khōng,築)柱 仔共(kā)箍圍咧,久來學生囡仔佮來學校的人煞袂閣 去親近、其他樹種袂佇遮生湠(生育繁殖),看起來就 若狗仔頷頸仔用鏈仔綁咧仝款,毋知當時(tâng 時,何 時)才有敨(tháu,解)放的一工。 閣過三冬外(2013 年),老茄苳樹身煞一爿(編 註:一爿,pîng,一邊)爛,學校發現將爛去的先挖掉, 揣(編註:揣,找)防疫的人來看,In 用若糊仔的藥 仔糊幾仔層,閣用雨衫(mua,編註:雨衫,雨衣)佇

圖 2 七个曹公囡仔,牽手圍箍仔,守護 蓋雨衫的「曹公巨樹」 影像來源:筆者 2013 年 9 月 27 日拍攝。

身軀蓋。唉!老樹是咱珍貴的資產,伊咧喝咻(吶喊)!伊閣破病矣!我去共(kā)看, 掀開雨衫,爛塌(lap,塌)的樹身,看著是會著青驚。學生囡仔問我是咧看啥?我講我 來看老茄苳、來陪伊,叫囡仔以後嘛愛來樹仔跤耍、來遮覓(bih,躲藏),做伙來惜伊, 予伊會使閣食百二。

本文榮獲「2013 年高雄小故事」第二級佳作

209




212

大事紀要

10 卷 | 第 2 期

闕妙芬 整理

2020年5月//////////////////////////////////////////////////////////////////////////////////////////////////////////// 05

04

.............................................................................................................................................................................

駁二藝術特區「2020 青春設計節」數位線上展覽,於 5 月 4 日至 9 月 30 日開展, 近 700 件參賽作品融合社會時事、文化認同及環保等議題。 05

07

.............................................................................................................................................................................

高雄市首座足球訓練中心「楠梓文中足球場」,7 日舉行動土典禮,預計於民國 110 年 6 月完工,發展高雄足球運動。 05

08

.............................................................................................................................................................................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建置金融科技園區「智慧金融之丘(FinTech Hill)」,8 日宣布啟用。 05

11

.............................................................................................................................................................................

高雄市政府 11 日舉行第 70 期市地重劃區通車典禮,公共設施用地 2.81 公頃, 東西向闢寬 20 米道路,總長 509 公尺,紓解一心路交通流量。 05

12

.............................................................................................................................................................................

高雄市政府 12 日於鳳山行政中心舉辦「暖心相守挺青年」記者會,超過 30 家 企業團體及產業園區參與,將幫助高雄青年在地生根。 05

19

.............................................................................................................................................................................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金門縣政府文化局於 5 月 19 日至 6 月 28 日,合作推出「金 門國際和平海報獎」展覽,以主題「金門=和平」,紀念古寧頭戰役七十週年。 05

20

.............................................................................................................................................................................

高雄市政府 20 日召開防疫暨紓困振興記者會,針對高雄藝文產業規劃「演出機會、 場地、經費補助、觀眾參與」振興計畫,推出 49 場次「2020 庄頭藝穗節」,及「文 化園區門票平日免費、假日優惠票」方案。 05

22

.............................................................................................................................................................................

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 5 月 22 日至 6 月 2 日,推出「數大就是美── 2020 小而美『5


大事紀要

x 7』千幅藝術創作聯展」,呈現高雄多樣生活的大眾化藝術。 05

25

.............................................................................................................................................................................

高雄市政府委託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代辦「國道十號燕巢交流道改善工程──聯 絡道路新增及改善工程」,25 日舉行通車典禮,將提升仁武、大社等東高雄交 通便捷性。 05

26

.............................................................................................................................................................................

高雄市政府結合經濟部工業局,26 日舉行「高雄智慧職場 健康啟航」儀式,推 動「智慧職場健康共照應用服務計畫」。 05

29

.............................................................................................................................................................................

高雄市大寮區「和發產業園區」29 日舉行開幕典禮,預計進駐 86 家廠商,提供 10,816 人就業,推動高雄金屬產業轉型發展。 05

30

.............................................................................................................................................................................

高雄市政府於駁二藝術特區成立「原駁館」,30 日開幕,致力推廣原住民文化、 歌曲、美食及藝術,讓遊客體驗原鄉部落生活文化。

2020年6月//////////////////////////////////////////////////////////////////////////////////////////////////////////// 06

02

.............................................................................................................................................................................

高雄市政府協助高雄在地企業,成立「高雄好物市集」,首間實體店「御見高雄 好物體驗店」2 日開幕,招募 67 家企業,打造「Kaohsiung Goods」品牌商品。 高雄市政府號召民間公會募集 COVID-19 防疫用品,透過大阪府建築士事務所協 會轉交供大阪市作為醫療使用,2 日日商安井設計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總經 理畑正俊代表該協會向高雄市政府致贈感謝狀。 06

06

.............................................................................................................................................................................

6 月 6 日進行第三屆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投票,總投票人為 969,259 人,最終同意 罷免票 939,090 票,不同意票 25,051 票,投票率為 42.14%,罷免案通過。選舉結 果於 6 月 12 日由中央選舉委員會正式公告。

213


214

06

07

10 卷 | 第 2 期

.............................................................................................................................................................................

經歷多個月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 疫情影響,高雄市各藝文場館 7 日 起全面重新開放,高雄市交響樂團與高雄市國樂團於 13、14 日在文化中心至德堂, 舉辦解封後首場的「大師經典.交響詩篇」及「高雄新樂章」兩場大型音樂會。 06

08

.............................................................................................................................................................................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8 日於高雄展覽館,舉辦「第一屆國家海洋日頒獎典禮」, 肯定高雄市政府海洋團隊 33 個單位,海洋汙染防治工作成果。 06

13

.............................................................................................................................................................................

高雄市政府 13 日舉行高雄市代理市長楊明州宣誓就職典禮,由行政院秘書長李孟 諺擔任監誓人。 06

15

.............................................................................................................................................................................

國立中山大學成立「南島民族社會文化發展中心」,15 日舉行揭牌典禮,致力於 統合南島文化與原住民族相關研究,輔導原住民學生多元課程。 06

16

.............................................................................................................................................................................

高雄 YouBike2.0 公共自行車 16 日開始試營運,並於 9 月 30 日前提供民眾前 30 分鐘免費體驗。 06

20

.............................................................................................................................................................................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20 日開始,推出共三場後疫情時代音樂活動「零時起義」,每 日「零時」於臉書釋出活動及演出資訊,每場邀請兩組藝人演出,搭配不同主題 活動,讓樂迷成為表演的一份子。 國立中山大學 20 日在西子灣隧道推出「奇幻光影 SHOW」,包含「閩南語皮影 戲」、「地貌沙箱」等互動式投影,讓民眾體驗「弄皮猴」、「臆台語」鄉土文化。 06

21

.............................................................................................................................................................................

「2020 高雄市美式足球協會第一屆腰帶美式足球聯賽」21 日起在高雄市中正體育 場登場,為臺灣第一場美式足球校園聯賽。 06

28

.............................................................................................................................................................................

「第四屆大高雄盃運動舞蹈全國公開賽」28 日在高雄市中正技擊館舉行,超過 150 名愛好國標舞的青少年選手參賽。


大事紀要

06

30

.............................................................................................................................................................................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首度舉辦「公有市場環境衛生營運管理選拔──金市獎」 選拔,30 日舉行頒獎,由武廟市場獲得金市獎。

2020年7月//////////////////////////////////////////////////////////////////////////////////////////////////////////// 07

05

.............................................................................................................................................................................

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 5 日舉辦「極限人聲講唱會」,由《人聲打擊大師》魚丸 (Fishball)演出口技伴奏,配合 STAC(南臺灣阿卡貝拉中心)成員,由人聲模 仿鼓、琴、笛、薩克斯風等樂器聲音。 07

07

.............................................................................................................................................................................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7 日辦理「環境教育繪本徵選」評選活動,配合環保署 109 年度「永續地球年」,作品《不要再餵我了》以「高雄在地特色、貼近生活」 作為繪本的主軸,獲選第一名。 07

10

.............................................................................................................................................................................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榮獲「108 年全國環境保護績效考核」8 項績優獎項,獲獎 比例為全國第二,10 日接受環保署張子敬署長頒獎。 07

11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宣布自 11 日起,聯合 19 個演出團隊共同舉辦「2020 庄頭藝穗 節」巡演,啟動四個月、25 區、49 場的藝術大匯演。首場由勝秋戲劇團《八仙過 海──國際版》與秀琴歌劇團《孫臏傳奇》揭開序幕。 07

17

.............................................................................................................................................................................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與 HTC 合作,於 7 月 17 日至 9 月底,在大魯閣草衙道 KOSMOSPOT x VIVELAND VR 虛擬實境樂園,舉辦「蒙娜麗莎──越界視野」 虛擬實境展,透過 VR 特殊拍攝技術呈現五百年前達文西畫作。 07

23

.............................................................................................................................................................................

國內最大業餘電子競技賽事「2020 六都電競爭霸戰」,23 日在高雄市政府四維行 政中心舉行頒獎,高雄代表隊三信家商的「上善若水」蟬連冠軍並取得代表權,

215


216

10 卷 | 第 2 期

進入總決賽將角逐六都總冠軍。 07

25

.............................................................................................................................................................................

高雄市體育會 25 日於高雄市中正技擊館舉辦「109 年運動 i 臺灣高雄市體育嘉年 華」,規劃滑輪溜冰、泰國拳、瑜珈等現場表演,及電子飛鏢、投籃機等體驗運動。 07

27

.............................................................................................................................................................................

高雄市高中職學生天文攝影比賽「2020 金天獎」,7 月 27 日起至 9 月 18 日止在 青年路上的 MAY 16 CAFÉ 展出共 16 件獲獎作品。 07

29

.............................................................................................................................................................................

高雄市政府 29 日於美濃美綠生態園區舉辦「東高慢食旅輔導店家」評鑑大會,22 家業者經 60 家響應店家評鑑,力爭「東高慢食旅」認證。 07

31

.............................................................................................................................................................................

高雄市政府行政暨國際處於 7 月 31 日至 9 月 4 日,在四維行政中心舉辦「美國德 州聖安東尼姊妹市特展」。高雄與聖安東尼市締盟邁入第 38 周年,讓市民認識聖 安東尼市的經濟、人文歷史、美食等城市特色。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為促進產業數位轉型,分別於 7 月 31 日、8 月 7 日在集思 亞灣會議中心舉辦「數位轉型 x 跨域創新」及「5G x AI 智慧領航科技創新」兩場 交流論壇。

2020年8月//////////////////////////////////////////////////////////////////////////////////////////////////////////// 08

01

.............................................................................................................................................................................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 1 日在衛武營榕園舉辦「新住民就業多元創意市集」,來自歐 洲、美洲、亞洲三大區域的新住民特色攤位,吸引超過二千位民眾體驗偽出國。 08

02

.............................................................................................................................................................................

高雄巿體育會 2 日在高雄國賓大飯店國際會議廳,召開縣巿合併後第三屆會員代 表大會,會中正式通過改名為「高雄巿體育總會」,同時舉行 32 席理監事改選。 08

03

.............................................................................................................................................................................

高雄義守大學成立「智慧科技學院」,3 日舉行揭牌儀式。學院致力於提升師生


大事紀要

AI 實力,並推動 AI+X,各學系加入智慧科技課程,進一步和業界合作開發智慧 科技。 08

09

.............................................................................................................................................................................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與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高雄勞工處,9 日合辦「移工體育嘉年 華活動」,號召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的移工朋友,展開東南亞地區盛行的 藤球、足球與男、女排球競賽。 08

11

.............................................................................................................................................................................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臺灣電信協會,於 8 月 11 日至 10 月 25 日在科工館共同主辦「復刻記憶.電報傳情──電信文物動起來 展演活動」,現場打造五○年代臺北電報房的景象,體驗發報過程。 08

13

.............................................................................................................................................................................

鄰近中央公園、五福二路的「原宿廣場基地」商圈,耗時十個月裝修改造成「華 人文化城」,13 日舉辦開幕儀式,將號召傳統文化、藝術、音樂類型店家進駐。 08

15

.............................................................................................................................................................................

2020 年第三屆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陳其邁以 67 萬 1,804 得票數,70.03% 的得 票率當選高雄市長。 08

17

.............................................................................................................................................................................

配合全國人口及住宅普查作業,高雄市政府 17 日於四維行政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高雄市人口及住宅普查處」,並展開普查各項工作。 08

18

.............................................................................................................................................................................

行政院環保署 108 年推動低碳永續家園績優成果頒獎,高雄大樹龍目及旗山糖廠 社區榮獲「銀級」雙認證。 08

22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2 日於市定古蹟武德殿舉辦「武德祭盃全國劍道演武交流大 會」,百位國內好手至高雄比武。 08

24

.............................................................................................................................................................................

高雄市政府 24 日於四維行政中心舉行高雄市長、副市長及首長宣誓就職交接典 禮,由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擔任監誓人進行監交儀式。

217


218

08

29

10 卷 | 第 2 期

.............................................................................................................................................................................

高雄市政府運動發展局、高雄市體育總會主辦的「運動 i 臺灣計畫── 109 年高 雄市五人制足球及籃球社區聯誼賽及總決賽」,29 日在中正運動場及高雄市青少 年運動園區籃球場登場。 08

31

.............................................................................................................................................................................

臺灣鐵路管理局與力麗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31 日在高雄火車站地下廣場, 舉辦「畫說台鐵與台灣建築遺產展」,民眾可透過畫展看見臺鐵路 133 年文化資 產及脈絡。

2020年9月//////////////////////////////////////////////////////////////////////////////////////////////////////////// 09

01

.............................................................................................................................................................................

9 月 1 日為「高雄」改制百週年紀念,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推出「大高雄歷史常 設展」,以全臺首見的環景沉浸式劇場演繹百年高雄歷史發展脈絡;其中亦配合 全新空間改造,如東側打造出「打狗喫」輕食餐廳、高雄研究文獻中心的電子檢 索區重新改裝,都讓這座城市博物館展現全新的風貌。 導演魏德聖籌拍《臺灣三部曲》系列電影,1 日於高雄南星計畫區正式啟動電影 場景的搭建工程,將重現近四百年前臺灣西拉雅聚落「麻豆社」樣貌。 09

05

.............................................................................................................................................................................

國際失智症協會(簡稱 ADI)將每年 9 月 21 日訂為國際失智症日,為響應「國際 失智症月」以提升民眾正確認識失智症,高雄市政府衛生局 5 日於國立科學工藝 博物館南館,舉辦「愛在『憶』起來──失智宣導活動」。 09

07

.............................................................................................................................................................................

首家由政府經營的 Co-Working Spaces(共同工作空間)「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 心(DAKUO)」,7 日舉辦 Re-Open 活動。 09

09

.............................................................................................................................................................................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聯合中、南部六所大專院校舉辦「體感展學成果展」, 研 發「FARM73」 體 感 遊 戲,9 日 經 濟 發 展 局 在 高 雄 仁 愛 之 家 邀 請 長 輩 體 驗


大事紀要

「FARM73」智慧科技的長照服務,讓體感科技開發長照、樂齡商機。 09

11

.............................................................................................................................................................................

高雄市政府行政暨國際處與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於 11 日合辦 2020「全 民外交研習營」,邀請曾駐索羅門群島大使外交官羅添宏主講。 09

18

.............................................................................................................................................................................

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及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辦的「2020 臺南市傑出藝術家巡迴展: 紅瓦厝傳奇──臺南當代藝術三傑陳錦芳、林智信、林榮德聯合巡迴展」,自 9 月 18 日至 10 月 13 日於高雄市文化中心展出。 09

20

.............................................................................................................................................................................

高雄小林村大滿舞團獨立製作「莫拉克十週年小林村巡演──《回家跳舞》音樂 會」,20 日下午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舉行,藉由歌聲和舞蹈傳遞大武壠的 特有文化與祭典儀式。 09

21

.............................................................................................................................................................................

國立中山大學 109 學年度新設「社會創新研究所」,21 日舉行揭牌典禮,為國立 大學中第一所專責創新領導力與行動實踐教育的研究所,致力培育整合跨界資源 的開創應用人才。 09

22

.............................................................................................................................................................................

高雄市第一處老人福利機構內的「失智症照顧專區」,22 日在燕巢區開幕,第一 期提供 18 名失智者 24 小時全天候醫療、復健、護理、營養的個人化照顧。 09

25

.............................................................................................................................................................................

高雄市長陳其邁與桃園市長鄭文燦,25 日在高雄物產館簽署「高雄桃園──雙潭 引客合作備忘錄」,未來將結合觀光公協會及產業界資源推出兩市互訪優惠,促 進兩地觀光發展。 09

28

.............................................................................................................................................................................

高雄市政府配合政院規劃的「高科技研發中心──大 A+ 計畫」,28 日舉辦「高 雄智庫──市長與大學校長會議」,規劃在橋頭科技園區設立半導體製程中心, 以及發展 5G、AIoT 產業應用示範場域。

219


220

10 卷 | 第 2 期

《高雄文獻》稿約 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稱本館)為深化在地論述、保存高雄文史資料,竭誠歡迎各界投 稿《高雄文獻》。 二、本刊為半年刊,每年六、十二月出刊。 三、投稿內容與主題:舉凡非純文學類而與高雄相關之論述、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訪談、譯著、 史料文獻評介、社區營造、移民族群、展演評介、影評、文評與書評、未出版文稿等,均歡 迎惠賜稿件。 四、投稿注意事項: (一)來稿不得一稿兩投,稿件請以電腦橫式繕打,須附電子檔及紙本稿一式三份。 (二)譯稿須附原文及翻譯授權書;若原文書無著作權者,應說明之。 (三)「研究論文」稿件,每篇正文以二萬二千字為限;其他類型的稿件,每篇正文以一萬字為限。 (四)所列參考書目,應以文稿中徵引者為限,引用文獻須與正文引用一致。 (五)來稿文責由作者自負。 (六)來稿須依本刊撰稿體例,詳見撰稿須知。 (七)各篇作者享有其著作人格權,本刊享有著作財產權。 (八)接受刊登之稿件,本刊有權增減文字與圖片。 五、稿件審查:本刊採匿名評審制,稿件經編輯委員會送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通過後刊 印。凡經錄用之稿件,作者不得要求抽回,並須簽署著作權讓與書。 六、酬謝方式:來稿一經採用刊出,致奉稿酬,並贈當期《高雄文獻》三冊、抽印本十本。 七、稿件交寄: (一)來稿請寄至下列地址:803003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 99 號 3 樓「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研究部(投稿高雄文獻)收」。 (二)有關投稿問題與意見,聯絡電話請洽(07)5312560 轉 315,E-mail:kaohsiung.h@gmail. com。


221

《高雄文獻》撰稿須知 一、來稿請依序包括:中英文論文題目、中英文摘要(中文 500 字以內、英文 250 字以內)、中英文關鍵詞(各 不超過 5 個)、本文(圖表嵌於正文中)、參考文獻等;若本文中有圖片,請附上解析度 300dpi,並無 版權問題或已取得授權之原始圖檔;若文稿有接受相關計畫補助及需致謝辭者,請於首頁之頁下(註) 說明。 二、稿件請以 Word2000 以上軟體打字建檔,A4 紙張規格,橫排,須加註頁碼並置中。 三、本刊為雙向匿名審查,除於「投稿人基本資料表」外,請勿於投稿文內出現姓名、職稱等。 四、來文請依下列撰稿格式: (一)正文的中文字型採新細明體,英文字型為 Times New Roman,首行縮二字(全形);引用原文則改採 標楷體,短文可外加引號而逕入正文;若引文較長,請另起段落,首行縮四字(全形),第二行之後 縮二字(全形),不另加引號。正文與引用原文的字體大小皆設為 12 級。 (二)本文中的節次及子目,以五個層次為原則,次序為:壹、一、(一)、1.、(1)。字體大小:題目為 22 級字;子目依次序為 18 級字、14 級字,其餘皆為 12 級字。 (三)圖表的編號採阿拉伯數字(如圖 1、表 1)。圖片標題放於圖下置左;表格標題放於表上置中。 (四)年代部分,全文請統一書寫格式。朝代紀元後加上西曆,如:乾隆 2 年(1737)、大正 12 年(1923)、 民國 100 年(2011);或是直接用西曆,如:2011 年。 (五)請用新式標點符號。引號用「」;引號內引號用『』;書、報、期刊等採書名號用《》;論文與期刊 篇名等採篇名號用〈〉;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號,如《莊子.天下篇》。 (六)註釋採隨頁附註。註腳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標示,如:1、2、3、……,並置於標點符號後。註腳文 字則置於當頁下方,以細黑線與正文分開。 (七)一般內文敘述遇數字,不完整之餘數或概略之約數、農曆年月日、屆、次、項等請用國字,如:三千 多人、約二百坪、第一屆、農曆正月十五日。遇年代(含以朝代紀元者)、完整數字者,請用阿拉伯 數字,如:大正 12 年(1923)、1985 年 4 月 17 日、23,557 人、5 位、3 輛。引文關於數字之使用則 悉依原引用文獻。 (八)臺灣之「臺」,遇書名、文章名、單位機構或公司行號名稱使用「台」者,依原書、原文,及單位機構、 公司行號公告之寫法,此外一般內文敘述一律採用「臺」字。 (九)「註腳引用」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華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吉田久一,《新.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東京:勁草書房,2004),頁 231-232。 再引:吉田久一,《新.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頁 231-232。 2. 合輯:作者,〈篇名〉,收於主編姓名,《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林玉茹,〈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收於林玉 茹主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頁 23。 再引:林玉茹,〈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頁 23。 3.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現的傳統》(臺北:貓頭鷹,


222

10 卷 | 第 2 期

2002),頁 11-26。 再引: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被發現的傳統》,頁 11-26。 4. 期刊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2011),頁 8-57。 再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頁 8-57。 5. 博碩士論文:作者,〈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頁 22。 再引: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頁 22。 6.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篇名〉,《原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轉引自作者, 〈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張筱衡,〈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1958),頁 81-98,轉引自劉啟益,〈西 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1982),頁 43-44。 再引:張筱衡,〈散盤考釋〉,頁 43-44。 7.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報紙名稱》(西元年月日),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初引:〈臺灣八景請為投票〉,《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7 年 6 月 7 日),漢文第 4 版。 再引:〈臺灣八景請為投票〉,漢文第 4 版。 8. 西文專書:作者 , 書名 . ( 出版地 : 出版者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p. 207. 再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p. 207. 9.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篇名 . ”期刊名 , 卷 ( 期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Modern China, 33(1)(2007), pp. 72-90. 再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pp. 72-90. 10.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初 引: 維 基 百 科,〈 中 正 紀 念 堂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13 年 3 月 14 日。 網 址:http://ppt. cc/8QRA。 再引: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網址:http://ppt.cc/8QRA。 11.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檔名〉(西元年分),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號。 初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1947),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再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登錄號:KH2003.008.344。 (十) 同一註釋連續出現時,可以「同上註」表示;非連續出現,即第二次之後的引註時,請以上述之「再 引」格式表示。


223

(十一)文末「參考書目」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請將正文中所有引用或腳註之書目全部列出,不得列出未引用之文獻。書目列舉依序為華文、 日文、西文。 2. 華日文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西文書目則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同一作者有兩本 (篇)以上著作時,則依著作出版先後排列。 3. 華日文專書:作者(出版年),《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吉田久一(2004),《新.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東京:勁草書房。 4. 合輯: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收於主編名,《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林玉茹(2009),〈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 收於林玉茹主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頁 23。臺南:臺南縣政府。 5.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西元年分),《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2002),《被發現的傳統》, 頁 11-26。臺北:貓頭鷹。 6. 期刊論文: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戴寶村(2011),〈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頁 8-57。 7. 博碩士論文:作者(西元年分),〈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 範例:吳欽賢(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西元年分),〈篇名〉,《原期刊名》,卷(期),頁碼。轉引自作者(西 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張筱衡(1958),〈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頁 81-98,轉引自劉啟益(1982), 〈西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頁 43-44。 9.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西元年月日),《報紙名稱》,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範例:〈臺灣八景請為投票〉(1927 年 6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漢文第 4 版。 10. 西文專書:作者 ( 西元年分 ), 書名 . 出版地 : 出版者 . 範例:Connell, R. (2007),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1.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西元年分 ), “篇名 . ”期刊名 , 卷 ( 期 ), 頁碼 . 範例:Katz, Paul R. (2007),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 33(1), pp. 72-90. 12.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範例: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資料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14 日。網址:http://ppt.cc/8QRA。 13.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西元年分),〈檔名〉,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號。 範例:作者不詳(1947),〈新高雄市街詳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十二)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版本與卷頁。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現代出版項。


第十卷.第二期 2020年12月 出版機關: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發 行 人:王御風 主 編:劉正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編輯委員:(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興安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李允斐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 吳玲青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莊淑姿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許淑娟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啟仁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 戴文鋒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謝貴文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 簡文敏 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與行銷系 責任編輯:鍾宛君 助理編輯:莊建華、毛湘萍 文字校對:闕妙芬 美術設計:薛東榮 印 製:泰銘照相製版社有限公司 出 版 者: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網 址:http://khm.org.tw/ 地 址:803003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99號3樓(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行政辦公室) 電 話:(07)5312560 傳 真:(07)5319644 經銷編印: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802019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57號2樓之2 電 話:(07)2265267 傳 真:(07)2233073 訂購資訊 定 價:新臺幣200元整 訂 閱:每年二期,定價九折 經銷商郵政劃撥戶名: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郵政劃撥帳號:41423894 本刊圖片、文字皆有版權,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翻印。 GPN : 2010001240

ISSN : 2222-8306 本期期刊為「再造歷史現場-左營舊城見城計畫」出版系列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