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文獻 第十二卷第一期

Page 1


12

1

2022 年 6 月


12

1

2022 年 6 月

CONTENTS 刊頭語/許淑娟

003

研究論文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王御風

006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許淑娟

030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李橙安

072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謝德謙

114

田野現場 「做一個自然公園的夢」──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環保運動紀實/林育如 162

文化光影 重回「621」/陸寶原

180

書評:《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 看見卡那卡那富族植物》/林曜同

191

高雄小故事──彼年,我佇加工區/洪淑昭

194

高雄小故事──日治時期的前鎮大埔/黃瑛明

196

高雄小故事──草衙部落的崛起/張方

198

大事紀要 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高嘉鴻整理

202


刊頭語 2001 年臺灣燈會開始由各縣市舉辦,當年高雄市以愛河為場地舉辦全國性的大型燈會, 成為國家實踐「南北平衡」概念的象徵,當時的高雄市正處於如何利用高雄港碼頭的閒置空 間以展現文化能量的時期。2022 年臺灣燈會再度移師高雄舉辦,高雄市政府以「愛河灣」、 「衛武營」兩展區作為光雕秀、花燈藝術的舞臺,遊客在高雄港灣和衛武營都會公園遊覽觀 景的風情,讓人很難想像高雄市都市發展史中的工業印記,這二十年來高雄都市風貌的轉型 是有目共睹的。檢視高雄市作為現代都市的歷程,日治時期打狗港潟湖的填地造陸,成為港 口碼頭和市街發展的基礎,更帶動工業區的設置,海岸景觀的改造,已經是高雄學的入門知 識。然而當我們回溯都市刻劃的力道和方向,還是有一些時空的故事值得我們再探索,本期 的四篇論文,即運用相關的史料檔案,提供更為細緻的都市發展的解析。 第一篇為王御風〈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 草衙工業區的發展〉,針對歷年來高雄港的研究,他注意到日治末期草衙工業區之規劃是較 少被提及的,透過《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的土地文件,釐清草衙工業區的開 發僅進駐南日本化學的原因,是受到高雄州將人力、資金投注於岡山、東港的機場工程,而 延誤填海造陸工程所致。該文將現今前鎮區的沿海一帶,分出戲獅甲、草衙兩個工業區進行 比較研究,日治中期本來都是海軍所有的土地,但在 1937 年與總督府交換土地之後的進展大 不同,對照現今前鎮區內的南北工業景觀轉型的差異,提供了很好的參照。對於《鳳山地政 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的資料和地圖運用,也給予了具體的案例。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一文,是筆者接手本期主編工 作前完成的投稿,全文著眼於日治末期因軍事建設而被遷村的城池聚落,在遷村之前的狀況 究竟為何之發問。筆者利用清代文獻與地圖梳理清代城內聚落的空間演變,以日治時代的報 紙、檔案等呈現舊城內外的發展動態,以土地臺帳和地籍圖重建城內聚落的地目變化、居民 屬性,結果顯示,日治初期尚存的埤仔頭街南段,應為「土城」北城門到「石城」北門內的街; 日治時期舊城內的聚落規模,在大正年間已經逐漸縮小,藉由地籍資料地目的圖像,日治時 期舊城內聚落衰退的動態更為清晰。 李橙安〈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爬梳的鳳山第一公有市場發展,展現 19 世紀 末鳳山縣境內首要市街內現代化市場的設立,除了是官員、地方仕紳的期待,也是殖民政府


衛生管理、市街規劃的產物;後來隨著都市的擴張,第一公有市場的地位自有其變動。一座 長期擔負地方民生供需的商業交易場所,其空間坐落的意義,也是市街重心發展的象徵,因 此,該文以文書中的市場規則帶出的興設原則考量,足以作為探討臺灣都市「市場學」研究 的參考。 高雄港的第一港口,從外海入港,左有打鼓山,右有旗後山,「旗鼓相對」的形勢鮮明, 但在西方的文獻中,「猴山」和「撒拉森岬」則是註記打狗港的常見地名。第四篇謝德謙在〈撒 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一文,專注於「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空間指稱, 作者窮究 19 世紀中期至 20 世紀初期的中外文獻,先是追出「撒拉森岬」(Saracen Head)是 指猴山南邊防波堤的西南側,意即旗山(依謝文用詞)的西南側,且為 1855 年撒拉森號調查 船船長到打狗所命名;再則從多人的文書和地圖中,檢視眾家的「撒拉森岬」所指的目標物 為何,結果是旗山、岬角,或推測是指岬角。全文的文獻和地圖比對,帶來了命名和地名使 用的課題,此外,謝文申張撒拉森岬空間定位可有積極的作為,未來是否有相應的討論,是 可期待的。 田野現場林育如以回溯民間人士關照地方環境的集結與發想,從 1992 年至 2001 年的記 人、記事、記話語、記理念,在〈「做一個自然公園的夢」──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 環保運動紀實〉中,勾出「柴山促進會成員」力爭將礦山回復為柴山綠林的畫面,也回應了 高雄都市風貌再發展的過程。 文化光影所收載的〈重回「621」〉,似乎充滿了工業現場,但值高雄市政府於今年 4 月底核定「楠梓產業園區」設置計畫之際,陸寶原對中油高雄煉油廠區的焦點場址引介,確 有文化之彩。林曜同〈書評: 《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 看見卡那卡那富族植物》〉, 點出十位提供卡那卡那富族民族植物與傳統社會文化知識的耆老和劉正元等四位撰文的合 作,以文化人類學田調方式編寫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在臺灣原住民的民族植物學 研究上,為相當有開創性內容。他點出雖受限於口述者的性別,正是未來可關注的研究焦點。 最後,本期三則關於高雄的小故事,聚焦於前鎮的工業區景象回憶,有加工區的職場回 憶,有前鎮河附近大埔的工廠和墳墓遞移,有草衙違建的擴張和拆除紛亂,這些落在前鎮的 工業事,也是高雄的工業史和都市發展歷程之一。

主編 2022 年 5 月 2 日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 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 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撰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王御風

摘要 歷年來高雄港的研究,少有提及日治末期草衙工業區之規劃,透過《鳳山地政事務 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可看到相關文件,得以釐清其相關發展。 高雄港第一、二期築港,均以商港為主,以南港灣土地,原為海軍所有。昭和 9 年 (1934)起,總督府開始與海軍協商交換土地,以高雄州岡山、東港土地,與海軍交換 高雄港戲獅甲、草衙土地,並由高雄州協助海軍興建岡山、東港兩機場,雙方於昭和 12 年(1937)達成交換協議。 高雄州計畫於戲獅甲、草衙興建工業區,戲獅甲工業區順利完成,但草衙部分,因 高雄州將人力、資金投注於岡山、東港的機場工程,遂延誤草衙的填海造陸工程,故至 日治結束前,僅進駐南日本化學及留下未實現的藍圖。 關鍵詞:高雄港、戲獅甲、草衙、工業、飛行場

本文之完成,感謝兩位匿名審查委員提供寶貴意見,讓本文能於不足之處再行修改。 投稿日期:2021 年 12 月 20 日 接受日期:2022 年 2 月 8 日

007


008

12 卷 | 第 1 期

Kaohsiung Harbor, Airports and Industrial Parks: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sishihja and Caoya Industrial Parks in the Late Japanese Colonial Era from the Fongshan Land Office Archive Yu-Fong Wang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the Liberal Arts,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Studies on Kaohsiung harbor in the past years rarely focus on the planning of Caoya Industrial Park at the end of the Japanese rule. Its development could be clarified by looking into “Letters and Documents of Fongshan Land Office During Japanese Rule.” The first and second phase construction of Kaohsiung Harbor were mainly for business and trade.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harbor was originally owned by the navy. From the year 1934, the office of the governor-general started trading land with the navy. Gangshan and Dongang were given to the navy in exchange of Hsishihja and Caoya, and Takao (Kaohsiung) Prefecture would support the building of Gangshan and Dongang airports. The agreement was reached in 1937. Takao Prefecture planned to build industrial parks in Hsishihja and Caoya. Hsishihja industrial park was completed but Caoya land reclamation was delayed as Takao Prefecture diverted its resources to the building of Gangshan and Dongang airports. Hence by the end of the Japanese rule, only South Nippon Chemical Industrial Co. moved in and most of the plans unfinished. Keywords: Kaohsiung Harbor, Hsishihja, Caoya, Industry, Airport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壹、研究回顧 貳、戲獅甲工業區的開發 參、高雄州與海軍的換地:岡山、東港機場的誕生 肆、草衙的重工業區發展 伍、結語:日治高雄港的未實現夢想

高雄港的發展,與日治時期築港工程息息相關,在高雄港一、二期築港工程結束 後,日治末期,重心轉移至戲獅甲與前鎮草衙的籌建重工業區,由於戲獅甲工業區很 快完成開發,草衙僅有南日本化學的建廠,因此以往在討論時,多會忽略草衙。此次 透過《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以下簡稱《鳳山地政》)相關檔案的出 土,可看到日治末期的高雄港規劃,是要將戲獅甲與草衙一同建設為重工業區,所使 用的土地則多半來自與海軍交換的土地,這也是海軍在岡山及東港設置機場(飛行場) 的由來。

壹、研究回顧 關於本文所討論議題,主要著重在三部分:一是關於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地區 的開發,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發展,分別有王御風的《舊 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1 陳慧鐶的碩士論文〈高雄戲獅甲工業文化地景之歷史 研究〉,2 以及兩人所合著的〈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設立〉一文。3 上述文章,對於 戲獅甲工業區在日治時的成立,已有詳盡描寫,但對於草衙的工業建設,則著墨不多, 至多僅講述南日本化學的發展,對於戲獅甲、草衙土地的變遷,受限於資料,也難有 全面的論述。 二是關於高雄幾個機場(飛行場)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者為杜正宇博士、洪致

1

王御風,《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臺北:遠足,2018)。

2

陳慧鐶,〈高雄戲獅甲工業文化地景之歷史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5,未出版)。

3

王御風、陳慧鐶,〈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設立〉,《高雄文獻》,5(2)(2015),頁 104-130。

009


010

12 卷 | 第 1 期

文教授及張維斌博士。杜正宇博士於民國 100 年(2011)開始陸續發表了〈日治時期 的「高雄」飛行場研究〉、4〈太平洋戰爭下的高雄岡山機場〉、5〈高雄「苓雅寮」機 場初探〉,6 後集結在杜正宇與謝濟全、吳建昇、金智等人合著的《日治下大高雄的飛 行場》。7 杜正宇在文章中透過美國、日本檔案,考證昭和 8 年(1933),日本海軍有 興建完成一座苓雅寮機場,約位於今日星光碼頭處,以及對岡山也有詳細考證。 洪致文教授於民國 104 年(2015)將其多年所研究的日治時期臺灣興建的機場(飛 行場)做了系統性的整理,並出版《不沉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一書,8 對於本文所提及之苓雅寮機場、岡山機場、東港機場,都分別做了歷史整理及回顧, 也是本文主要的參考資料。 另一位對於這些機場多所研究的是張維斌博士,在他的部落格《TAIWANAIRBLOG》 中,對於各機場也做了詳細考證。9 三是上述兩者的關連,也就是高雄工業區及海軍機場用地的交換,最近則有不錯 的成果。首先是對機場也深入研究的曾令毅博士,其博士論文〈近代台灣航空與軍需 產業的發展及技術轉型(1920s-1960s)〉,10 對於臺灣航空、機場及軍需歷史有深入探 討,與本文相關的高雄機場用地交換部分,在以其博士論文為藍本修改的〈戰時臺灣 的航空事業與軍需產業:以產業位階及供給統治為中心〉11 一文中,運用相關資料,對 此部分做了詳盡分析,也是本文重要的參考基礎。同樣關於此議題,林丁國教授則以 1935 年至 1939 年任職高雄州知事的內海忠司其日記為基礎,撰寫〈內海忠司與高雄港 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 - 1939)〉一文。12 由於

4

杜正宇,〈日治時期的「高雄」飛行場研究〉,《高雄文獻》,1(2)(2011),頁 92-121。

5

杜正宇,〈太平洋戰爭下的高雄岡山機場〉,收於杜正宇,謝濟全,金智,吳建昇,《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臺北: 新銳文創,2013),頁 193-228。

6

杜正宇、謝濟全,〈高雄「苓雅寮」機場初探〉,《高雄文獻》,3(3)(2013),頁 52-82。

7

杜正宇、謝濟全、金智、吳建昇,《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臺北:新銳文創,2013)。

8

洪致文,《不沉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臺北:洪致文,2015)。

9

張維斌,《TAIWANAIRBLOG》。網址:http://taiwanairpower.org/blog/。

10

曾令毅, 〈近代臺灣航空與軍需產業的發展及技術轉型(1920s-1960s)〉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2018,未出版)。

11

曾令毅,〈戰時臺灣的航空事業與軍需產業:以產業位階及供給統治為中心〉,《國史館館刊》,63(2020),頁 37-87。

12

林丁國,〈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高雄文獻》, 9(1)(2019),頁 6-29。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高雄州與海軍交換用地興建戲獅甲、草衙工業區一事,正逢內海忠司擔任高雄州知事, 對於此事涉入頗深,也對本文有相當啟發。 由上所知,無論是戲獅甲、草衙工業區,或是苓雅寮、岡山、東港機場的開發, 雖已有一定成果,但仍有再深入研究之處。民國 107 年(2018)開始,高雄市立歷史 博物館與高雄市地政局合作,開始將存在鳳山地政事務所的日治時期檔案建檔保存, 並於民國 109 年(2020)公開。這批資料主要是高雄州總務課、稅務課,以及高雄地 方法院鳳山登記所所遺存的日治時期土地行政相關文書。13 在這其中,與戲獅甲、草衙 相關的檔案,經整理共有 25 卷,留下許多關於土地變遷的史料,可以為上述研究成果, 做進一步的補充及論述。

貳、戲獅甲工業區的開發 高雄市戲獅甲地區,是全臺最早的臨港工業區,從昭和 10 年(1935)的日本鋁公 司(日本アルミニウム株式會社)開始,陸續共有 14 間公司在日治晚期於此設廠,分 別是:日本アルミニウム株式會社、日本鑛業株式會社、臺灣國產車自働車株式會社、 日本石油株式會社、南日本化學、旭電化、臺灣肥料、塩野義製藥、臺灣鐵工所、臺 灣製鐵株式會社、唐榮鐵工所、臺灣畜產興業高雄工場、臺灣窯業株式會社(臺灣特 殊窯場株式會社)、拓南ベニヤ工業株式會社工場。 14 戰後更在美援修復下,成為臺灣 工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如臺灣的塑膠、石化產業起源於此,對臺灣經濟影響深遠。 戲獅甲工業區始於昭和 10 年(1935)日本鋁公司的成立,其設立原因是在前一年 (昭和 9 年〔1934〕),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的完工,有了充足的電力後,總督府規劃 在戲獅甲興建工廠。昭和 11 年(1936)5 月 5 日,廣田宏毅內閣宣示「新南方政策」, 高雄市被規劃為南進的重要據點。同年 8 月 29 日高雄州告示第 114 號公布「大高雄都 市計畫」:(一)將左營規劃為軍港區,興建潛艇基地、(二)半屏山北側、壽山南麓、

13

莊建華,〈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史料解說〉,收於謝明勳主編,《鳳山地政檔案彙編──左營舊城驛及鐵 道篇》(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20),頁 15。

14

王御風,《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頁 32-74。

011


012

12 卷 | 第 1 期

戲獅甲等地規劃為工業區、(三)計畫以左營軍港與高雄港口為中心,向東面擴展, 規劃成一大工業區,將由南洋輸入之物資經加工後輸出至日本。昭和 12 年(1937)高 雄港第二期築港工程完工,15 隨即展開第三期築港工程,戲獅甲工業區也成為主要區域。 戲獅甲地區土地與海軍關係密切,海軍約於明治 45 年(1912)起計劃購買從苓雅 寮到前鎮溫寮仔的沿岸土地,原地主包括陳中和、陳晉臣、陳冠英、陳維馨、陳瓊、 王雪農、董坤三、蔡秋香、蔡鑒、蔡添喜、蔡奎、蔡尚、蔡賜等人,均為當地著名地主。 總面積約達 98 甲(約 28 萬 7,532 坪)。16 換言之,戲獅甲沿海土地,多半為海軍所有。

圖 1 打狗戲獅甲庄附近海軍用地區域圖 圖片來源:「戲獅甲庄海軍用地買收ニ關ス ル件(海軍參謀長其外)」(1913 年 8 月 1 日),〈大正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 保存第三十七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 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 藏號:00002124004。

15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臺灣文獻》,62(2)(2011),頁 237。

16

「戲獅甲庄海軍用地買收ニ關スル件(海軍參謀長其外)」(1913 年 8 月 1 日),〈大正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 久保存第三十七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124004。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海軍在苓雅寮、戲獅甲收購土地後,最為人所熟知是建立外苓雅寮水上機場(飛 行場)。根據杜正宇、謝濟全的研究,該機場是因為水上飛機的發展,許多日本海軍 水上飛機降落高雄港時常發生意外,且需要有場地維修、整補,故於昭和 8 年(1933) 完工。17 而根據曾令毅的研究,此機場受到大正 11 年(1922)的《華盛頓海軍軍縮條約》 (Washington Naval Treaty)的影響,僅是一個有跑道而無其他航空設施的「不時(臨時) 著陸場」,有待來日再行擴張整建。但在昭和 9 年(1934),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啟用 後,總督府就想利用高雄戲獅甲的海軍土地作為工業開發,於是此機場就成為昭和 10 年(1935)6 月日本鋁公司(日本アルミニウム株式會社)成立的最初廠房。昭和 9 年 (1934)10 月,總督府、海軍省、高雄州三方達成協定,海軍省要將戲獅甲的 28 萬坪 土地讓渡給高雄州,高雄州則將草衙的 33 萬 5 千餘坪進行填海造陸,作為與海軍交換 的土地,海軍原本要興建的機場就轉至草衙。18 《鳳山地政》檔案中,抄錄一份「總內第 526 號」,昭和 9 年(1934)7 月 30 日 臺灣總督致函海軍大臣的文件,討論有關 280,197 坪(95 甲 5 分 1 系)的戲獅甲海軍 用地,以及 335,535 坪(114 甲 3 分 6 厘 9 系)的草衙新飛行場。19 海軍大臣隨後也於 昭和 9 年(1934)10 月 31 日,「官房機密 2408 號之二」回覆,提出海軍希望保留 2 萬 5 千坪。20 《鳳山地政》檔案中另有一筆紀錄,昭和 12 年(1937)10 月 23 日,根據「指令第 9096 號」,由國庫移轉約 86 甲(約 25 萬 2,324 坪)土地給高雄州。21 其地號分別是過田 子 427、429 ノ 1、430 ノ 1、431、432、433、456 ノ 3、457 ノ 1、457 ノ 2、457 ノ 3 及 戲 獅 甲 372 ノ 1、373、374、375、376、404、405、406、407、408、409、410、411、 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9 ノ 1、420、421、422、423、424、424

17

杜正宇、謝濟全,〈高雄「苓雅寮」機場初探〉,收於杜正宇,謝濟全,金智,吳建昇,《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臺 北:新銳文創,2013),頁 169-180。

18

曾令毅,〈戰時臺灣的航空事業與軍需產業:以產業位階及供給統治為中心〉,頁 42-46。

19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421-0056、KH2020.019.0421-0057、KH2020.019.0421-0058。

20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421-0051、KH2020.019.0421-0052。

21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421-0047、KH2020.019.0421-0048、KH2020.019.0421-0049、KH2020.019.0421-0050。

013


014

12 卷 | 第 1 期

ノ 1、425、426、427、428、429、430、430 ノ 1、430 ノ 2、431、432、432 ノ 1、432 ノ 2、 433、434、435、436、437、437 ノ 1、438、439、440、441、442、443、444、445、 446、447、448、449、450、451、452、453、454、455、456、457、458、459、460、 461、462、463、464、465、507 ノ 1、508、508 ノ 1、509、510、551、552、553、553 ノ 1、554、555、556、557、558、559、560、561、562、563、564、565、566、567、 568、569、569 ノ 1、570、571、572、573、574、575、576、577、578、578 ノ 1、 579、580、581、582、583、584、585、586、587、588、589、589 ノ 1、590、591、 592、594、595、596、597、598、598 ノ 1、599、599 ノ 1。22 比對前述總督府檔 案「戲獅甲庄海軍用地買 收ニ關スル件(海軍參謀 長其外)」,可發現許多 地號就是當初海軍向民間 收購的土地,加上土地面 積 25 萬 餘 坪, 與 海 軍 戲 獅 甲 用 地 28 萬 坪 相 去 不 多,可說明這批土地應是 海軍與總督府交換的大半 土地,再由國庫轉移給高 雄 州。 再 比 對 昭 和 12 年 (1937)〈高雄市街計畫 圖〉(圖 2),圖中圈起 之地號即為此批土地,可 看到這些土地多半是戲獅 甲沿海地區的土地,也成

圖 2 1937 年高雄市街計畫圖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高雄百年歷史地圖〉。資料檢索 日期:2022 年 1 月 31 日。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

為戲獅甲工業區的主要基

22

〈公共用地無償讓與土地登記濟記綴(重工業用地十二之一)〉(1937),《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KH2020.019.0442。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礎,日後的日本鋁公司、臺灣鐵工所、臺灣窯業株式會社、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所在地。 除了海軍土地 280,197 坪外,高雄州也跟民間收購了 316,484 坪,合計 596,681 坪。23 在擁有這些土地後,高雄州開始將土地轉賣給預計在此設廠的各公司,作為日後工程的 建設基金。《鳳山地政》檔案「州有地賣拂書類──特別會計、一般會計所屬(重工業 用地十二之三)」,包含有日本鋁株式會社、日本鑛業株式會社、臺灣肥料株式會社、 前川道平、臺灣特殊窯業株式會社、臺灣窯業株式會社、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臺灣國產 車自働車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鹽野義商店、日本石油株式會社等公司與高雄州的契 約書。24 除昭和 10 年(1935)即開始營業的日本鋁株式會社未載日期外,以日本鑛業的 昭和 13 年(1938)為最早,大半工廠也是在昭和 13 年(1938)訂立契約書,最晚則是 在昭和 17 年(1942)。再對比國庫土地的轉移,可見戲獅甲工業區的大規模開發,應自 昭和 13 年(1938)開始,至昭和 17 年(1942)漸告一段落。25

表1 編號

1

原所有人

日本鋁株式 高雄州 會社

戲獅甲地區工廠與高雄州土地買賣關係 所在地

面積

戲獅甲 456 ノ 3 456 ノ 5 456 ノ 7 373 421 430 ノ 2 460 508 433 493 ノ 4 467 ノ 1 499 ノ 3 468 466 469 ノ 1

37.7459 甲

金額

789,323.47 圓

時間

26

備註

契約書(未註 年月)

23

〈草衙重工業地帶〉(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309-0079、KH2020.019.0309-0080。

24

〈州有地賣拂書類──特別會計、一般會計所屬(重工業用地十二之三)〉(1937-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 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20.019.0051。

25

〈州有地賣拂書類──特別會計、一般會計所屬(重工業用地十二之三)〉(1937-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 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20.019.0051。

26

原件表格使用「円」,公文書用「圓」,為避免與現代日本貨幣混淆,本文採用「圓」。

015


016

12 卷 | 第 1 期

(續上表)

編號

原所有人

所在地

面積

43.9438 甲

7.1966 甲

2

日本鑛業株 高雄州 式會社

戲獅甲 554 599 ノ 7 599 ノ 10 599 ノ 4 599 ノ 3 543 538 ノ 3 212 ノ 2 158 ノ 3 195 ノ 1 210 ノ 2 195 ノ 2 212 ノ 2 233 212 237 ノ 1 174 191 203 ノ 1 192 211 ノ 1 192 ノ 4 190 ノ 1 192 ノ 3 126 ノ 2 193 ノ 4

3-1

臺灣肥料株 高雄州 式會社

戲獅甲 599 ノ 9 599 ノ 5 599 ノ 2

3-2

臺灣肥料株 高雄州 式會社

戲獅甲 599

3-3

臺灣肥料株 式會社

高雄州

金額

時間

1,174,083.98 圓 1938.2.22

211,148.23 圓

29.3328 甲

1938.3.17

興建社員住宅

1938.3.29

契約書

所有者名稱變 更申請書

戲獅甲 508 ノ 5 433 ノ 3 577 ノ 2

5.8727 甲

1938.4.8

910 坪

1941.5.19

4-2

臺灣特殊窯 前川道平 業株式會社

4-3

臺灣特殊窯 港灣工業株式 草衙 業株式會社 會社

契約書

1940.9.9

5.8727 甲

前川道平

契約書

1938.3.18

戲獅甲 508 ノ 5 433 ノ 3 577 ノ 2

4-1

備註

172,305 圓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續上表)

編號

原所有人

所在地

面積

金額

時間

備註

4-4

戲獅甲 臺灣窯業株 臺灣特殊窯業 508 ノ 5 27 433 ノ 3 式會社 株式會社 577 ノ 2

5.8727 甲

5-1

臺灣電力株 高雄州 式會社

戲獅甲 508 ノ 6 577 433 ノ 4

11.7765 甲

345,522.50 圓

1938.3.31

契約書

5-2

臺灣電力株 高雄州 式會社

戲獅甲 508 ノ 1 577 433 ノ 3

16.1011 甲

472,406.26 圓

1938

契約書

6

臺灣國產車 自働車株式 高雄州 會社

戲獅甲 250 ノ 4 253

10.1280 甲

237,724.41 圓

1938.6.11

契約書

6-2

1942.1

戲獅甲 臺灣國產自 高雄州/ 250 ∕ 253 29,715.552 坪 動車株式會 臺灣軍經理部 番地 社

1941.1.24

臺灣鐵工所 高雄州

戲獅甲 508 ノ 4 433 ノ 2

8.5927 甲

252,109.81 圓

1938.9.7

契約書

8-1

鹽野義商店 高雄州

戲獅甲 483 ノ 2 476 ノ 2 487 ノ 3 499 484 ノ 3 253 ノ 11 499 ノ 4 493 ノ 8

2.2164 甲

52,023.31 圓

1938.12.6

契約書

8-2

鹽野義商店 臺灣軍經理部

4,000 坪

無償借用

1941.9.1

13.2591 甲

330,668.67 圓

1941.3.25

7

9

日本石油株 高雄州 式會社

戲獅甲 508 ノ 1 493 ノ 1 253 ノ 2

契約書

資料來源:〈州有地賣拂書類──特別會計、一般會計所屬(重工業用地十二之三)〉(1937-1942),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KH2020.019.0051。

27

前川道平、臺灣特殊窯業株式會社、臺灣窯業株式會社為同一筆土地,僅所有人不同。

017


018

12 卷 | 第 1 期

參、高雄州與海軍的換地:岡山、東港機場的 誕生 除了戲獅甲,一旁的草衙原也是海軍飛行場預定設置的土地,並由高雄州負責填 海造陸,但一來高雄州工程進度緩慢,二來海軍認為草衙緊鄰戲獅甲工業區,當地的 煙囪會導致飛行困難,加上總督府也希望草衙延續戲獅甲,讓高雄成為重要工業港, 於是總督府、高雄州、海軍方面再進行換地討論。高雄州原提議遷移至臺灣製糖株式 會社後壁林工場所屬土地(今高雄市小港區),但後來臺糖回覆收購價格過高,海軍 也希望能接近左營軍港,最後確認陸上飛行場設於岡山郡彌陀庄、水上飛行場設於東 港郡東港街。28 根據林丁國教授的研究,昭和 12 年(1937)3 月 19、20 日,臺灣總督小林躋造在 總督府召開與海軍省野村吉三郎上將等人的會議,高雄州知事內海忠司也率領高雄州 相關官員出席,確認海軍的岡山、東港飛行場計畫,相關費用由高雄州負責。29《鳳山 地政》檔案中也收錄昭和 12 年 3 月 22 日,臺灣總督小林躋造回覆海軍大臣米內光政(總 內第 694 號之三),確認海軍用地的互換。30 昭和 12 年 3 月 23 日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及 代理殖產局長田端幸三郎,也與佐世保海軍建築部長再度確認。31 昭和 12 年(1937)3 月 20 日,海軍省事務局長致臺北在勤海軍武官(軍機ニ機密 第 208 號),告知與地方當局討論後,將高雄飛行場的計畫做一轉移,從原來的草衙 轉移至岡山的陸上飛行場,以及東港的水上飛行場。需要相關建設,包含飛行場相關 建物、與外連結道路、給水設備(水道)等,經費將由高雄州政府支付,預計岡山陸 上飛行場要在昭和 14 年(1939),水上飛行場則在昭和 15 年(1940)完成。32 昭和 12 年(1937)10 月 22 日,總督府總務長官森岡二朗致高雄州知事內海忠

28

曾令毅,〈戰時臺灣的航空事業與軍需產業:以產業位階及供給統治為中心〉,頁 46-50。

29

林丁國,〈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頁 15。

30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421-0053、KH2020.019.0421-0054。

31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421-0055。

32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421-0043、KH2020.019.0421-0044、KH2020.019.0421-0045、KH2020.019.0421-0046。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司。33 昭和 12 年 11 月 25 日,高雄州知事內海忠司致海軍大臣,再度提到陸上飛行場 及水上飛行場,但此次增加更多細節,位於岡山郡彌陀庄、岡山街的陸上飛行場,面 積 905,609 坪,將其初分為 ABCD 區,連同道路、水道,預計最晚完工的是昭和 14 年 (1939)4 月的 C 區。位於東港郡東港街、林邊庄的水上飛行場,面積 1,594,354 坪, 預計最晚完工是昭和 15 年(1940)1 月。34 在此之前,昭和 12 年(1937)3 月 14 日,高雄州知事內海忠司曾向臺灣總督小 林躋造報告,當時海軍要移轉給總督府的草衙土地,原面積為 338,331 坪(1,118,450 平方公尺)的 ABC 三區,35 到了昭和 12 年(1937)11 月 25 日,知事致海軍大臣時 擴 增 為 ABCDEH 六 區。 增 加 的 DE 區 為 74,665 坪,H 區 則 為 227,262 坪, 六 區 共 計 640,258 坪。36 但從昭和 17 年(1942)高雄州所撰寫的「草衙重工業地帶內ニ於クル公 有水面埋立地拂下ニ関スル意見書」中,則指出最後移轉面積是 496,214 坪。37 後來為 何縮減,因缺乏資料,並不清楚。 高雄州所提供新機場土地一在岡山、一在東港,岡山是興建陸上的機場,東港則 是興建水上機場。在直接設施工事上,岡山飛行場包含整地、跑道等需 288 萬圓,東 港飛行場則包含建築物用地的填埋等,共需 331 萬圓,兩者合計 619 萬圓。在間接工 程上,則包含鐵路(31 萬 8 千圓)、水道設施(44 萬圓)、道路(8 萬 8,500 圓), 共 84 萬 6,500 圓。兩者相加,預計共需 703 萬 6,500 圓。38 雙 方 在 昭 和 12 年(1937) 達 成 換 地 協 議 後, 隨 即 爆 發 中 日 戰 爭, 使 得 岡 山 與 東港機場的興建更形急迫,高雄州政府也就加快腳步,岡山機場提前在昭和 13 年 (1938)10 月 3 日完工,東港水上機場則於昭和 16 年(1941)3 月 22 日完工,也因

33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421-0037、KH2020.019.0421-0038。

34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421-0029 至 KH2020.019.0421-0036。

35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421-0059 至 KH2020.019.0421-0064。

36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421-0029 至 KH2020.019.0421-0036。

37

〈草衙重工業地帶〉(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309-0080。

38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421-0025、KH2020.019.0421-0026、KH2020.019.0421-0027、KH2020.019.0421-0028。

019


020

12 卷 | 第 1 期

為高雄州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影響到草衙地區的填海造陸工程的進度。 39 而以岡山 機場為基地的高雄海軍航空隊於昭和 13 年(1938)年 4 月 1 日,以東港水上機場為 基地的東港海軍航空隊於昭和 15 年(1940)11 月 15 日正式開隊, 40 兩者均投入後來 的戰事。

肆、草衙的重工業區發展 海軍與高雄州二次交換的土地,是以草衙為主。草衙當地原計劃興建機場。如前 述,根據曾令毅博士的研究,昭和 9 年(1934)總督府、海軍省、高雄州的三方協議, 要在草衙興建取代苓雅寮的新機場,在草衙機場尚未完成前,先於今日五號船渠附近 設立一個代用飛行場(如圖 3)。41

圖 3 高雄港機場(飛行場)變遷圖 圖片來源:底圖來自亞洲歷史資料中心(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JACAR 網站,網址:htpps://www//jacar.go.jp./Ref. C05023776800,頁 36-38。張維斌博士重新繪製,見張維斌,〈罕為人知的苓雅寮飛行場(Part2)〉,《TAIWANAIRBLOG》。 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6 月 20 日。網址:http://taiwanairpower.org/blog/?p=6442。

39

〈草衙重工業地帶〉(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309-0089、KH2020.019.0309-0090。

40

洪致文,《不沉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頁 169、189。

41

曾令毅,〈戰時臺灣的航空事業與軍需產業:以產業位階及供給統治為中心〉,頁 42-46。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草衙新飛行場面積為 1,118,450 平方公尺。42《鳳山地政》中抄錄昭和 12 年(1937) 3 月 14 日,高雄州知事內海忠司向臺灣總督小林躋造有關戲獅甲、草衙土地運用的報 告。戲獅甲除 2 萬 5 千坪的海軍保留地外,其餘會由總督府與海軍交換,至於草衙的 土地,則分成 ABC 三區,A 區為 590,000 平方公尺(約 178,475 坪)、B 區為 180,000 平方公尺(約 54,450 坪)、C 區為 348,450 平方公尺(約 105,406 坪),總面積 1,118,450 平方公尺(約 338,331 坪),A 區進行埋立(填海造陸工程)、B 區進行整地、C 區則 進行護岸工程,A 區的工程經費 43 萬 5,205 圓。43 到了昭和 12 年(1937),草衙新飛 行場的興建工程尚未完工,但隨著二次換地計畫的執行,海軍的飛行場計畫轉換到岡 山及東港,草衙的新飛行場計畫也就宣告終止。 高雄州取得草衙的海軍土地後,已填築好的原機場用地興建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 會社(以下簡稱南日本化學)。南日本化學與位於戲獅甲的旭電化工業都是利用工業 鹽所發展的碱氯工業。臺灣原本就是產鹽區,但未發展工業鹽,昭和 12 年(1937)中 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大藏省規定臺灣必須要在昭和 16 年(1941)負擔 45 萬噸, 當時臺灣產量僅 2.1 萬噸,為了達成此目標,在臺灣總督府主導下,由大日本鹽業株式 會社、臺灣拓植株式會社、日本曹達株式會社於昭和 13 年(1938)創立南日本鹽業株 式會社,以製鹽、利用苦磠副產品及發展碱業為目的。 昭和 14 年(1939)10 月 21 日,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臺灣拓植株式會社、日本 曹達株式會社成立南日本化學工業,其為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的下游,運用南日本鹽 業株式會社所生產的工業鹽製造燒碱、鹽酸及漂粉。本社先設於鹽埕,並於前鎮草衙 設立工廠,在昭和 15 年(1940)1 月 22 日舉行開工典禮(地鎮祭),原本預定於同年 年底竣工,但因內部資金問題,直到昭和 18 年(1943)才完工。44 在南日本化學的東方,原本是臺糖正在洽談的養魚池(見圖 4)。臺糖原本想取得 後來興建南日本化學的海軍埋立地(圖 4 中之 A),與養魚池及附近用地合併,興建製 造無水酒精的工廠,但後來總督府規劃將此地闢為重工業地帶後,反而來徵收臺糖的

42

張維斌,〈罕為人知的苓雅寮飛行場(Part2)〉,《TAIWANAIRBLOG》。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6 月 20 日。網址: http://taiwanairpower.org/blog/?p=6442。

43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421-0059 至 KH2020.019.0421-0064。

44

王御風,《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頁 49-51。

021


022

12 卷 | 第 1 期

養魚池,45 臺糖只好於昭和 14 年(1939)11 月同意讓售位於南日本化學旁,面積廣達 21.4311 甲的養魚池(草衙 423 番之 2、428 番之 2)給高雄州。46 圖中鐵路線為臺糖佛 公線。

圖4

草衙臺糖養魚池位 置圖 圖片來源:〈臺灣製糖株 式 會 社 願 書 ── 草 衙 重 工 業 用 地( 重 工 業 用 地 - 十 二 之 十 一 )〉(1942 年 7 月 ),《 鳳 山 地 政 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 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 館 典 藏 資 料, 典 藏 號: KH2020.019.0069-0006。

同年(昭和 14 年〔1939〕)高雄州也同時向民間徵購草衙地區的土地,土地所有人

45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願書──草衙重工業用地(重工業用地-十二之十一)〉(1942 年 7 月),《鳳山地政事務所日 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20.019.0069-0002、KH2020.019.0069-0003、 KH2020.019.0069-0004、KH2020.019.0069-0005。

46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願書──草衙重工業用地(重工業用地—十二之十一)〉(1942 年 7 月),《鳳山地政事務 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20.019.0069-0007 至 KH2020.019.00690012。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除了在地的前鎮朱家,如朱清琳、朱再發外,尚有臺糖及屏東著名日商阿久澤胖等。47 另一個土地來源是尚未填埋完成的飛行場。昭和 12 年(1937)3 月,海軍與高雄州 決定換地時,飛行場僅完成圖 5A 區,48 其他 C、G 區全部及 B、D、F 區一部分,則尚未 填築,後來因高雄州經費都轉移至興建岡山、東港的機場,直到昭和 15 年(1940)才重 新開始填築。49 總計草衙地區的土地包含海軍交換地 496,214 坪(A、E、H 全部及 B、D、 F 部分)、尚未填築土地(C、G 全部及 B、D、F 部分)137,557 坪,州買收地 180,435 坪, 合計 814,216 坪。50

圖 5 草衙工業區圖 圖片來源:〈草衙重工業地帶〉(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 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KH2020.019.0309-0201。

47

〈土地買收書類(草衙—州有財產係)(買收關係—卅八之三)〉(1938-1939),《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 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20.019.0381。阿久澤胖為群馬縣人,於明治 40 年(1907)來臺, 歷任臺灣拓殖合資會社、高砂製糖株式會社、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旗尾工場等大公司,大正 4 年(1915)6 月其決定 自行開業,在屏東街上開設販賣石油等物品的阿久澤商行,生意相當興隆,大正 11 年(1922)10 月、昭和 3 年(1928) 3 月分別在高雄市、臺北市開設分公司,成為少數以屏東市為基地,能在全臺開設分公司的成功商人。在商業成功加 持下,阿久澤胖積極參與各項團體,除前述的屏東信用組合外,也曾任屏東商工會長,自昭和 2 年(1926)起擔任屏 東街協議會員,昭和 7 年(1932)年更升任高雄州協議員,可說是日治時期屏東市最有影響力的商人。見王御風,〈從 日治屏東市(街)議員看社會領導階層變遷(1920-1945)〉,《屏東文獻》,11(2007),頁 57。

48

〈草衙重工業地帶〉(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20.019.0309-0094。

49

〈草衙重工業地帶〉(1942),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20.019.0309-0094、KH2020.019.03090095、KH2020.019.0309-0096。

50

草衙地區土地面積因填埋土地有所變動,因此各資料不同,此根據昭和 17 年(1942)的《高雄州報告》,與圖之差 異就在填埋土地縮小。〈草衙重工業地帶〉(1942),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20.019.03090080、KH2020.019.0309-0081。

023


024

12 卷 | 第 1 期

這一塊填築完成的區域要做何規劃呢?在《鳳山地政》另一份檔案中則出現規劃 的藍圖。在南日本化學旁為三菱重工、東側則為日本化成及日本石油。 51 三菱財閥預計 要成立的是ライオン(獅子)油脂株式會社,預計生產肥皂、甘油、硬化油、食用油脂、 脂肪酸製品、榨油、家畜飼料。52 但一直到二戰結束,這幾間工廠都沒有完成。 有趣的是,《鳳山地政》檔案中還有另一份計畫。昭和 18 年(1943)1 月,臺糖 提出要求,希望能購買南日本化學東方的土地,除了原來臺糖所擁有的養魚池(草衙 423 番之 2、428 番之 2)外,還有其他州有土地,面積分別為 10 萬坪、13 萬 5,700 坪 的兩大筆土地。53 但檔案中未說明臺糖要建立何種樣式工廠,或許還是沿襲最早的無水 酒精。 但無論是三菱的ライオン(獅子)油脂株式會社,或是臺糖的大型計畫都沒有實 現,草衙工業區僅設立了南日本化學,總督府的戲獅甲、草衙工業區計畫,最終僅有 戲獅甲工業區順利完成,草衙工業區只留下檔案中的紙上計畫。

伍、結語:日治高雄港的未實現夢想 在《鳳山地政》檔案中有兩幅高雄港平面圖,分別是昭和 14 年(1939,圖 6)、 昭和 15 年(1940,圖 7),這兩幅平面圖出現一個與現今高雄港地圖截然不同的畫面。 在戲獅甲以南的草衙、前鎮部分,成為一個四周環繞水道的港中小島。圖 6 中可清楚 看到,草衙地區成為旁邊的水道標誌著「工業地區水面」,可見在這幅地圖中,草衙 的定位是「工業地區」。

51

〈三菱地所株式會社願書──ライオン油脂株式會社(重工業用地十二之十二)〉(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 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20.019.0446-0010。

52

〈三菱地所株式會社願書──ライオン油脂株式會社(重工業用地十二之十二)〉(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 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20.019.0446-0002。

53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願書──草衙重工業用地(重工業用地-十二之十一)〉(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 時 期 留 存 文 書 》, 高 雄 市 立 歷 史 博 物 館 典 藏 資 料, 登 錄 號:KH2020.019.0069-0028、KH2020.019.0069-0029、 KH2020.019.0069-0030。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圖 6 1939 年高雄港平面圖 圖片來源:「高雄港平面圖(縮尺貳萬分之一)」(1939 年 1 月 26 日),〈高雄州(大港—二六 ○○年紀念事業關係)〉,《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 典藏號:KH2020.019.0134。

圖 7 1940 年高雄港平面圖 圖片來源:「高雄港平面圖(縮尺貳萬分之一)」(1940 年 10 月 6 日),〈官公用地肥料會社(埋 立地未○地圖)〉,《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 KH2020.019.0333。

這兩幅地圖也說明了日治末期總督府對於高雄港的規劃與想像。第一期、第二期 築港的哈瑪星、鹽埕,已經是成功的現代化商港,也締造高雄市的第一個現代化市中

025


026

12 卷 | 第 1 期

心哈瑪星、第二個現代化市中心鹽埕埔,擴大都市發展的機能。在苓雅寮以南,原本 是以海軍為主,海軍也在此陸續設置機場(苓雅寮飛行場、草衙飛行場),但在昭和 9 年(1934)後,總督府開始與海軍接觸,希望能將海軍用地變成重工業地區,昭和 10 年(1935)的日本鋁株式會社在原苓雅寮飛行場設廠,踏出了第一步,戲獅甲工業區 就此展開。隨後總督府又以岡山、東港兩處高雄州土地,加上由高雄州興建兩個新機 場的條件,在昭和 12 年(1937)達成協議,交換草衙土地,戲獅甲、草衙工業區成為 高雄港下一個發展的目標。 戲獅甲工業區在土地問題解決後,從昭和 13 年(1938)開始,大量工廠進駐,逐 漸成形。但草衙地區,由於填海造陸尚未完成,而且昭和 12 年(1937)起,中日戰爭 爆發,岡山、東港新機場的興建頗為急迫,因此高雄州的資金、人力全移轉至兩機場, 草衙的填海造陸就被迫延後,然而理想中的藍圖仍被畫出,遂有了這兩幅高雄港昭和 13 年後築港的規劃地圖。 從這兩幅地圖可看出,在總督府的計畫中,草衙將會是一個位於高雄港內的工業 小島,因資料的缺乏,我們無法了解設計目的為何,但明顯可見的是,高雄港在此功 能已經轉彎,不再是商港,而是工業港口。《高雄新報》在昭和 17 年(1942)的報導 中就表示,日後高雄港的發展,就是以工業為主,並將全力吸引工廠進駐。54 只是草衙 由於填海造陸工程的延遲,一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僅有利用已填海造陸完成土地的南 日本化學設廠,其餘如三菱的ライオン(獅子)油脂株式會社,也都是紙上作業。但 從這兩幅圖中,還是可看到總督府對高雄港的想像。 長期以來,對於高雄港的研究,多半集中在第一、二期築港所獲得的商港成就, 對於日治末期的工業部分,也以戲獅甲為主,少見提及未完成的草衙。原因之一就是 缺乏關鍵的史料,在《鳳山地政》檔案出土後,彌補了此一缺憾,更能完整呈現高雄 港在日治時期的整體建設,也能串連到戰後高雄港的工業發展,其實是有其歷史脈絡。

54

〈工業立地を核心に

工場誘致に主力傾注

今後の高雄港發展策〉,《高雄新報》(1942 年 8 月 19 日),第 2 版。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參考書目/ 一、專書 王御風(2018),《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臺北:遠足。 杜正宇、謝濟全、金智、吳建昇(2013),《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臺北:新銳文創。 洪致文(2015),《不沉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臺北:洪致文。 謝明勳主編(2020),《鳳山地政檔案彙編──左營舊城驛及鐵道篇》。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二、期刊、論文 王御風(2007),〈從日治屏東市(街)議員看社會領導階層變遷(1920-1945)〉,《屏東文獻》,11,頁 51-83。 王御風、陳慧鐶(2015),〈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設立〉,《高雄文獻》,5(2),頁 104-130。 杜正宇(2011),〈日治時期的「高雄」飛行場研究〉,《高雄文獻》,1(2),頁 92-121。 杜正宇、謝濟全,〈高雄「苓雅寮」機場初探〉,《高雄文獻》,3(3)(2013),頁 52-82。 林丁國(2019),〈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高雄文 獻》,9(1),頁 6-29。 陳慧鐶(2015),〈高雄戲獅甲工業文化地景之歷史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曾令毅(2018),〈近代臺灣航空與軍需產業的發展及技術轉型(1920s-1960s)〉。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博士論文,未出版。 曾令毅(2020),〈戰時臺灣的航空事業與軍需產業:以產業位階及供給統治為中心〉,《國史館館刊》,63,頁 3787。 謝濬澤(2011),〈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臺灣文獻》,62(2),頁 211-244。

三、檔案 「戲獅甲庄海軍用地買收ニ關スル件(海軍參謀長其外)」(1913 年 8 月 1 日),〈大正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 保存第三十七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124004。 〈戰爭保險關係綴〉(1943),《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 KH2020.019.0421。 〈州有地賣拂書類──特別會計、一般會計所屬(重工業用地十二之三)〉(1937-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 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KH2020.019.0051。 〈草衙重工業地帶〉(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 KH2020.019.0309。 〈土地買收書類(草衙—州有財產係)(買收關係—卅八之三)〉(1938-1939),《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KH2020.019.0381。 〈公共用地無償讓與土地登記濟記綴(重工業用地十二之一)〉(1937),《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 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KH2020.019.0442。 〈三菱地所株式會社願書──ライオン油脂株式會社(重工業用地十二之十二)〉(1942),《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 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KH2020.019.0446。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願書──草衙重工業用地(重工業用地-十二之十一)〉(1942 年 7 月),《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 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KH2020.019.0069。 「高雄港平面圖(縮尺貳萬分之一)」(1939 年 1 月 26 日),〈大港-二六○○年紀念事業關係〉,《鳳山地政事務所 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KH2020.019.0134。 「高雄港平面圖(縮尺貳萬分之一)」(1940 年 10 月 6 日),〈官公用地肥料會社(埋立地未○地圖)〉,《鳳山地政

027


028

12 卷 | 第 1 期

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典藏號:KH2020.019.0333。

四、報紙 〈工業立地を核心に

工場誘致に主力傾注

今後の高雄港發展策〉(1942 年 8 月 19 日),《高雄新報》,第 2 版。

五、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高雄百年歷史地圖〉。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1 月 31 日。網址:http://gissrv4. 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 張維斌,〈罕為人知的苓雅寮飛行場(Part2)〉,《TAIWANAIRBLOG》。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6 月 20 日。網址: http://taiwanairpower.org/blog/?p=6442。


高雄港、飛行場與工業區:從《鳳山地政》檔案看日治末期戲獅甲、草衙工業區的發展

029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 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許淑娟

摘要 縣治遷移與建港遷村是研究左營鳳山縣舊城的重要課題,清代鳳山縣縣治原本設在興 隆莊,18 世紀末的林爽文事件,導致縣治遷往大竹橋莊下陂頭街,即使後來有遷回之名, 道光 6 年(1826)興隆莊築石城,但鳳山縣治始終未遷回興隆莊的舊城。日治末期因萬丹 港設軍港,舊城內民居被強制遷村,城牆內變成空城,令人好奇的是,在遷村之前舊城內 聚落的空間究竟如何演變? 本文以清代文獻與地圖、日治時代的地籍圖、土地臺帳與史料,梳理出舊城聚落沿著 龜山西側南北發展,街肆在「土城」內外延伸,築「石城」時,城外的街道被圍入;日治 時期因各項建設多位於城外,舊城內地位滑落,聚落規模在大正年間已經逐漸縮小,這些 可能和新築縱貫道路,且要劃入高雄市的前景有關。 關鍵詞:左營、舊城內、興隆莊、鳳山縣城、左營軍港

本文為 107 年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委託之「建城──左營舊城內部聚落空間重建」研究計畫結案報告的部分內容,本計畫之 完成感謝楠梓地政事務所、左營戶政事務所和鼓山戶政事務所提供資料查詢。並於 2018 年 8 月於「築港設驛 110 週年 ── 19-20 世紀亞洲港灣城市的興起」國際研討會宣讀。承蒙與談人國立高雄範大學地理學系吳育臻教授、國立中山大學 社會系葉高華副教授和與會者、二位匿名審查人提供修改意見,在此致謝。高師大地理系 105 級鍾佳良、106 級杜黃鉉慈、 李啟宇、107 級林佳萱、徐慧茹同學協助整理資料和繪圖,在此一併感謝。 投稿日期:2021 年 9 月 1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9 月 14 日

031


032

12 卷 | 第 1 期

Relo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Center and Villages— Reconstruction of the Settlement Space in the Old Walled-City of Fongshan County, Zuoying (Before the War II) Shu-Chuan Hs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relocation of county capital and the migration of villages were important subjects for studying the old walled-city of Fongshan county, Zuoying. Due to the continuous occurrence of Events,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have always had opinions on the location of county capital. Since then, Hsinglung township( 興 隆 莊 ) has been called the old walled-city. At the end of the Japanese ru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litary port in Banten Port, the residential houses in the old walled-city were forced to relocate, so the empty city was lef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settlements in the old walled-city before the forced demolition of houses by the military at the end of Japanese rule. The results of this artic is: It develops along the west side of Gueishan(龜山), and extends to the north-south gate. When the walled-city was built, the new street was enclosed in the city.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the area outside the walled-city prospered more than the inside, the status of the old walled-city fell.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land ownership transfers in the city may be due to the new construction of longitudinal roads and the upcoming merger with Kaohsiung City. Keywords: Zuoying, the Old Walled-City, Hsinglung Township, Fongshan County, Zuoying Military Port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壹、前言 貳、文獻回顧 參、清代興隆莊的聚落發展──從縣治變舊城 肆、重建日治時期舊城內的聚落變動歷程 伍、結論

壹、前言 位於高雄市左營區的清代鳳山縣舊城,被指定為國定古蹟,其重要性包含多重的文 化意義,名為「舊城」的始末,就是一段反映 18 世紀末鳳山縣地方情勢演變的文本, 故事繞著舊城變成鳳山縣海邊一隅的脈絡在發展。清代鳳山縣縣治在興隆莊和大竹橋莊 陂頭街兩地之間遷移的議論,於 19 世紀中期核定設在陂頭街才落幕,1 建有城池的兩地, 也分別以舊城和新城稱之,舊城位於左營區(以下簡稱左營鳳山縣舊城),新城位於現 今鳳山區。左營鳳山舊城位居高雄壽山北側的近海地帶,坐落於高雄市左營區蓮池潭的 西南,西南臨壽山北端的延曳山脈──蛇山,城內東北有龜山座落,因為龜山山頭向東 北凸出,全城的輪廓呈現東北端向外突出的長橢圓形,整體走向呈東北西南。 清初鳳山縣縣治設在興隆莊,康熙 58 年(1719)之際僅有一條興隆莊街, 康熙 61 年(1722)築土城、雍正年間城外圍植莿竹之後,乾隆 29 年(1764)興隆莊街已發 展出縣前街、下街仔、南門口街、大街、總爺口街、北門內街,北門之外則有埤仔頭街, 2

乾隆 53 年(1788)縣治遷到鳳山竹橋莊下陂頭街新城後,興隆里舊治城內政府機關隨

之遷出,聚落發展趨於衰退,清末時,舊治城內只留有大道公街(原縣前街),北門 外的陂仔頭街仍在。3 日治前期舊城與北門外的聚落連成一片,為蓮池潭畔具有街肆功 能的聚落,昭和 14 年(1939)軍方為了闢建軍港,徵收附近土地,強制居民遷出,範 圍包括「舊城內」和城外的桃子園、竹子腳和廍後的一部分,使得「舊城內」的道路、 屋宇、田園棄毀,「舊城內」聚落所在變成了軍事區。戰後國防部接收舊城內的日遺

1

清代鳳山縣的新治所在,方志中有下陂頭街、埤頭街之記載,而興隆庄舊治外則有埤仔頭街,為了便於辨識,本文以 莊里為前引。如興隆莊埤仔頭街、陂仔頭街,竹橋莊下陂頭街、埤頭街。

2

王瑛曾,〈規制.城池附街市〉,《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46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頁 31。

3

盧德嘉,〈規制.街市〉,《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頁 137。

033


034

12 卷 | 第 1 期

宿舍和空地,舊城內空間被軍方作為安置軍方眷民、長山八島漁民的住屋,城外也漸 漸出現依牆而建的違建屋舍。20 世紀末,因眷村改建和道路拓寬,舊城內外進行大規 模的遷建和拆除工程,城內民居規模再度縮小,時至 21 世紀,現有的城內外民居屋舍 拆遷,仍是官方部門面對古蹟和國有財產處理的重要課題。顯然的,遷治、遷村、拆 遷等命運,是鳳山縣舊城歷史的焦點,曾是一地政治中心的要地,在數度遷移的歷史 地理變動下,其整體的聚落變化是如何發展的?曾有的街道,是一夕被拆光?還是早 就不成街?此為本文關切的焦點。本文將以舊城清代內部的空間布局和日治時期城外 的發展和城內地目的變化,作為梳理和重建的對象。

貳、文獻回顧 關於左營的鳳山縣舊城的遷移和歷史定位之討論,相關研究甚豐富,尤其是劉淑 芬以郡縣設治和遷移的城市史角度,釐清鳳山新舊縣城營建和遷移的始末,以及分析 築城背景和條件考量,並探討中央政府、地方官員和民間的態度,其解析鳳山縣治最 初設在興隆莊,是考量鄰近打狗港之利,但發展卻遠不及地處居民輻輳、行旅往來要 道的大竹橋莊下陂頭,早在康熙年間地方官員即往竹橋莊陂頭辦公,雍正年間就有官 員建議移設縣治;因 18 世紀末以來的民亂引發築城、遷城等議論,可看出官員論述了 興隆莊築城地點的優劣處,但是道光年間雖建了石城,官民卻不遷回的局勢,凸顯了 建城、築城政策的錯誤,此錯誤卻似乎無人受懲罰,中央對地方管理有顯鬆散。 4 許雪 姬以清代綠營的軍事駐防體系,從區域性的角度,解析鳳山縣的營、汛、塘空間布局、 兵員的變動,藉此可以看出從海防角度開展的軍備,讓興隆莊獲得設南路營安置重兵 的機會,但陸防的重要性提高之後,乾隆末年因縣治遷出,使南路營東移和兵防分散, 舊城的兵力也衰減。5 劉、許兩位的研究,建構了鳳山縣城研究的堅實基礎。後來張守 真也總合左營興隆莊淪為舊城的原因,在於舊城的地點條件不佳、人口稀少,而竹橋 莊下陂頭新城的形勢勝於興隆莊,嘉慶、道光年間官員逐步充實下陂頭街的建設,安

4

劉淑芬,〈清代鳳山縣城的營建與遷移〉,《高雄文獻》,20、21 期合刊(1984),頁 5-46;〈清代的鳳山縣城 (1684-1895)──一個縣城遷移的個案研究〉,《高雄文獻》,20、21 期合刊(1984),頁 47-63。

5

許雪姬,〈清代綠旗兵在鳳山的防戍〉,《高雄文獻》,20、21 期合刊(1984),頁 64-119。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土重遷的百姓更是不願遷回興隆莊。6 吳育臻從地理學的地點與位置觀點,解析左營區 長時期以來數次的聚落變遷,在於各時代位置的重要性各有不同,清初設縣治於興隆 莊,是因為該地點的軍事位置取勝,但林爽文事件帶來的遷城決定,凸顯了埤頭街位 置已經優於興隆莊的事實,後來道光年間在興隆莊新建城池就是決策錯誤,亦即官員 未能意識到該地點不佳、位置也沒有改變的形勢。7 蕭道明對鳳山新舊城的研究中,認 為官方在有名無實的興隆莊鳳山縣治興築石城,並非紳民的請求,而是知府方傳穟基 於南路和郡城相近,須強化治安的考量,才主動倡建。8 不過官員以軍防角度規劃的地 方守備,仍無法讓埤頭街的官紳回到興隆莊。 以上幾位研究者已經提供興隆莊鳳山舊城的發展脈絡,但曾經作為縣治的舊城, 其硬體建設的探究,另有著重空間呈現的研究。民國 70 年代,高雄市政府先後兩次委 託李乾朗調查舊城古蹟和修復,調查報告書中呈現舊城城牆和照片,也對舊城史料和 城內建物和設施進行的空間復原,對於早已變成充斥一片低矮房舍的舊城,該鳳山舊 城的復原圖提供各界一條認識舊城的新路徑。9 民國 95 年(2006)時值舊城建城 180 週 年,高雄市文獻委員會舉辦學術研討會,會中與舊城研究相關的論文對於舊城的發展 脈絡有基本討論,各文都提出新的學術累積,楊玉姿解析道光年間捐資築石城的地方 社群結構,並敘及民國 91 年(2002)發現西城門的背景和套疊地籍圖、都市計畫圖的 方法,10 曾光正提供城內廟宇、街道、官署生活空間的配置,11 陳亮州則在綜整舊城的 發展和長期的研究成果後,提出如何建在地研究的議題,12 許雪姬針對左營舊城變為觀 光勝地的過程,探究日治時期轉為史蹟、戰後為一級古蹟的政府文化政策,並論及當 時的資產保存行動,為舊城研究再帶入新議題。13

6

張守真,〈左營興隆莊縣城淪為舊城原因初探〉,《高市文獻》,10(1)(1997),頁 8-11。

7

吳育臻,〈高雄市左營區的聚落變遷──地點和位置的解釋〉,《高市文獻》,10(1)(1997),頁 32-34。

8

蕭道明,〈清代臺灣鳳山縣城的營建〉(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頁 57-58。

9

李乾朗,《鳳山縣舊城調查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民政局,1987),頁 54-55。

10

楊玉姿,〈清代鳳山縣舊城建城之研究〉,收於許雪姬等人著,《鳳山縣舊城建城 180 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6),頁 51-78。

11

曾光正,〈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城內空間之研究〉,收於許雪姬等人著,《鳳山縣舊城建城 180 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頁 79-148。

12

戴寶村、陳亮州,〈鳳山城的歷史與再現〉,收於許雪姬等人著,《鳳山縣舊城建城 180 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187-214。

13

許雪姬,〈由鳳山縣城到國定古蹟──左營舊城的時代變遷〉,收於許雪姬等人著,《鳳山縣舊城建城 180 週年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頁 215-247。

035


036

12 卷 | 第 1 期

此外林佩瑜、廖德宗、曾光正、謝貴文等人在相關主題的研究中,14 也利用地籍圖, 重建或復原城內行政、軍事、文化宗教設施的空間配置,以累積更多舊城內部的想像, 甚至是相關發展動態的參考;另外從文化資產角度出發的考古學界,臧振華、高有德、 劉益昌等於民國 93 年(2004)在舊城進行試掘,確認左營舊城遺址作為漢人聚落遺 址。15 之後,劉益昌以考古與歷史的對照,理出史前與歷史時期分化層,也提出變化 中的舊城和左營,生活遺留物的堆積在昭和 12 年(1937)停止。16 目前考古學界在舊 城的考古挖掘,仍在繼續累積成果中。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舊城東門內設置的見城館內,以超大模型輔以聲光設計,模 擬城內歷時性的設施空間配置,正是借助於豐富的研究成果。 基於以上的文獻回顧,從整體的比較研究,和舊城內空間配置的面向,鳳山縣舊 城的衰退或內部機關考證,已經有相當成果,本文希望藉由地籍圖和土地臺帳資料, 再進行整體的舊城內聚落空間設施的對比和演變,以提供我們一窺 19 世紀中期到遷村 之間的舊城內,從有街道到無民居的空間動態內涵。 明鄭時期漢人的開發已經擴展到現今臺南以南,一般認為因軍屯制度和官田制度, 在現今楠梓區、左營區接臨半屏山和蓮池潭一帶已經有右衝、後勁、左營等聚落出現, 臺灣入清以後,臺灣府的二仁溪以南劃入鳳山縣,設有依仁里、 永寧里、新昌里、長 治里、嘉祥里、維新里、仁壽里、觀音庄、鳳山庄,尚未出現興隆莊,17 在論及設縣治 一事,《臺灣府志》中提到應設在鳳山莊,但尚未建,僅利用舊時鄭氏政權的房屋修 改作為臨時辦公之處,18 南路參將衙門則設在鳳山莊,前者並未明說鳳山縣臨時辦公處 位在何地,參將署位於鳳山莊何處也不詳。後來縣治的地點卜在興隆莊,「興隆莊」、 「縣治」一地名用詞正式成為方志中對鳳山縣城的空間指稱,不過隨著清代的政治、 社會發展,清末興隆莊縣治已經被「舊邑」、「舊城」取代,日治初期,「舊城內」

14

林珮瑜,〈鳳山縣舊城及其周遭聚落變遷之研究(1661-1970)〉(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2002), 頁 51。廖德宗,〈清代鳳山縣舊城內寺廟、官署與街道空間之考證〉,《高雄文獻》,2(4)(2012),頁 106120。曾光正,〈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內官署與街道空間之研究〉,《高雄文獻》,3(3)(2013),頁 140-141。 謝貴文,《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20)。

15

臧振華、高有德、劉益昌, 〈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聚落的試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3) (1993), 頁 763-865。

16

劉益昌,《歷史的左營腳步──從舊城考古談起》(高雄:高雄市文化局,2008)。

17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10。

18

蔣毓英,《臺灣府志》,頁 65-67。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被稱為原清代鳳山縣舊縣城城牆內的地域,但在街庄土名系統中,則分屬大道公庄、 埤仔頭庄,後來改為前峰尾、埤子頭兩大字,日治中期以後,「舊城內」已經不是官 方文書的行政空間名稱,舊城的種種人、地的屬性資料,分別歸屬於前峰尾和埤子頭。 本文嘗試從清代文獻與地圖、日治時期史料、地籍資料、土地臺帳,從空間角度 重建舊城內從清代到日治時期的聚落空間,其中,日治時期的地權變動則以 GIS 技術 整理各類地目,以呈現大時代環境變動下的「散庄」過程。本文將清代的興隆舊城發 展分成築土城前、土城時期、石城時期作為討論舊城聚落空間發展的時間軸線,日治 時期則以土地業主、土地利用變化作為分析聚落變化的參考。

參、清代興隆莊的聚落發展──從縣治變舊城 康熙 58 年(1719)陳文達完稿的《鳳山縣志》、乾隆 29 年(1764)王瑛曾成稿的 《重修鳳山縣志》、光緒 20 年(1894)盧德嘉編纂的《鳳山縣采訪冊》三本地方志, 為認識清代左營舊城聚落發展的重要依據,三本志書成書時間相隔甚久,前兩者相距近 五十年,後兩者相隔一百一十年,因此,再以康熙 20 年代蔣毓英所著的《臺灣府志》、 成稿於康熙 33 年(1694)高拱乾的《臺灣府志》、刊行於康熙 49 年(1710)周文元的《重 修臺灣府志》,乾隆 6 年(1741)劉良璧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的記載,還有其他的 相關圖資,進行梳理城內聚落的輔助。 有關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動態,施添福認為軍事、行政的機制牽動清代市街 規模和分化,其中興隆莊設縣城、縣城遷移、設巡檢等影響了市街發展,他提供我們一 個從區域體系看待市街發展脈絡的角度。19 基於左營舊城在清代行政機能的有無是聚落 發展的重要指標,康熙 61 年(1722)建鳳山縣土城、道光 5 年(1825)建石城,兩次 建造縣城的城池空間並不完全相同,使得舊城聚落的空間範圍有所不同,依此,將舊城 分成 1. 建土城前、2. 土城時期、3. 石城時期三個階段進行討論聚落變化的時間軸線。

19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臺灣風物》,40(1)(1989), 頁 50-55。

037


038

12 卷 | 第 1 期

一、建土城前(1683-1722) 臺灣入清之初,設臺灣府,下置臺灣、鳳山、諸羅縣等三縣,鳳山縣的規制、文教、 武備尚未齊備,雖然縣治卜在興隆莊,然而名符其實的鳳山縣縣治在興隆莊運作,要等 到設治二十年後的康熙 43 年(1704),建縣城城池則要等到康熙 61 年(1722)建土城, 土城周長 810 丈,圈圍的範圍,以龜山和蛇山之間的興隆莊內縣治附近為主。在建城之 前,位在龜山下的興隆莊 20 鳳山縣治聚落發展狀況為何?為本節要探討的重點。 清代初設鳳山縣之際,轄域中有 7 里、2 莊、12 社,並無興隆莊。21 此時鳳山縣應 設在鳳山地方的縣城、縣治均未建,都是暫用府城內明鄭時的舊房屋作為行署,連典 史署也借用民居、縣學同樣借用明鄭遺留房屋修改為文廟,且都先設在府城旁的土墼 埕,22 畢竟清初的鳳山縣是一個「延袤荒野,無市廛」的地方。23 過了十餘年,康熙 35 年(1696)的《臺灣府志》有關鳳山縣的記載,轄域出現了興隆莊、「興隆莊街」。24 在「城池」項下,鳳山縣城已經明確的「卜在興隆莊」,25 位在興隆莊的官署和設施, 計有縣治、典史署(位在縣治西側)、學宮、學署、縣學、啟聖祠、南路營參將署、 倉厫 11 間、興隆鋪,26 這些設施機構究竟是位於興隆莊的何處?《重修鳳山縣志》提 到康熙 22 年(1683)設鳳山縣治於興隆莊時,27 提及奉文設天后宮,天后宮位於龜山 頂,地點很明確。「縣學」興建於興隆莊的時間相當早,其地點為「……前有天然泮池, 荷花芬郁,香聞數里。鳳山拱峙、屏山插耳,龜山、蛇山旋繞擁護,形家以為人文勝 地。」28「縣學」是位在蓮池潭旁。《臺灣府志》的鳳山縣圖中圍有竹籬的南路營被群

20

「興隆莊」一詞,與保里鄉澳里相當,清初方志中對於鳳山縣治所在,直接冠以興隆莊,並無聚落名,本文的「興隆莊」 多用以指稱大區域,「興隆莊街」指稱龜山下的聚落點。

21

蔣毓英,《臺灣府志》,頁 10。

22

蔣毓英,《臺灣府志》,頁 66、68。

23

蔣毓英,《臺灣府志》,頁 73。

24

高拱乾,《臺灣府志》,頁 36、48。新增的里,為原屬觀音山莊的觀音山里,下淡水溪以東的淡水港東里和淡水港西 里。鳳山縣轄下的五莊,除原來的鳳山莊外,新增半屏山莊、興隆莊、赤山莊、大小竹橋莊。

25

高拱乾,《臺灣府志》,頁 13、27、34。

26

高拱乾,《臺灣府志》,頁 29、30、32、49。

27

謝貴文認為此一設治建廟時間有誤,因為康熙 23 年(1684)臺灣才納入清版圖,另,他根據天后宮與興隆寺的關係, 推估應該是康熙 30 多年建,或晚於興隆寺建。謝貴文,《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 頁 154。

28

鳳山縣學是楊芳聲於康熙 23 年(1684)建,參考高拱乾,《臺灣府志》,頁 29。謝貴文之考證,根據《鳳山縣志》 的記載,蓮池潭畔的縣學,應該是康熙 25 年(1686)建縣學。謝貴文,《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 的祭祀空間》,頁 224-225。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山環繞,大概可以確認南路營位 在龜山南麓下;再從《臺灣地里 圖》(圖 1)判斷,「南路營盤」 位在龜山和蛇山之間,龜山南側 標記「鳳山縣」的房屋,應該是 代表縣治所在的屋舍,這座房舍 所示,可能就是康熙 43 年(1704) 知縣宋永清所形容的「衙齋樸陋, 蕭蕭數椽、日就傾頹、殆不足以 避風雨」縣署。29 在宋永清新建 鳳山衙署前,南路營參將署應是 興隆莊附近最鮮明的設施。圖中 標示興良莊(應為興隆莊的訛記) 之處,可能是設治後的新聚落點 作為新里域之名,命為興隆莊, 當時的官衙和民舍是集中在龜山 南麓發展,有別於西北濱海處的 右衝和半屏山東北側的後勁。

30

根據清初鳳山縣開發時興隆

圖 1 康熙 30 年間興隆莊的鳳山縣治和南路營署位置 說明:製圖年代在清康熙中期(1684 年後)。 圖片來源:數位方輿,〈臺灣地里圖〉。資料檢索日期:2017 年 7 月 30 日。 網 址:https://digitalatlas.ascdc.sinica.edu.tw/map_detail. jsp?id=A103000059。杜黃炫慈編修文字。

莊沿海地帶的防守形勢來看,打 鼓山以南,從打狗港接硫磺水,港汊多,陸地少,較難有可守之地,龜山下為地勢稍 高可駐守地。若從西面的萬丹港上岸後,因為龜山以北有蓮池潭,潭北有半屏山,從 萬丹港須繞過半屏山才能進入內陸,往東南方則因龜山、蛇山(打狗山北面延曳的山 脈)分峙兩側,形成天然關口,因此通過龜山、蛇山之間的路徑成為通往內陸的要道, 對於扼守兩山之間民人的進出,甚具軍防意義。

29

一般方志記載縣署是康熙 43 年(1704)知縣宋永清所建,此處的鳳山縣房舍可能是臨時性的,也有可能此圖的繪製 時間尚須討論。宋永清所記「新建縣署記」,引自陳文達,《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24 種(臺北市: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1961),頁 141-142。

30

此處是指實際方位。

039


040

12 卷 | 第 1 期

康熙 28 年蔣毓英在《臺灣府志》提到參將署在鳳山莊,典史署未建,31 而康熙 57 年(1718)的記載,提到典史署在康熙 22 年(1683)興建,參將署和守備署在康熙 23 年(1684)鳳山縣設治當年興建在龜山、蛇山之間,32 這兩項資料實有出入。不管如何, 這些官衙在宋永清新建興隆莊縣署之前,應該已經出現,因為康熙 35 年(1760)均有 典史署和參將署的記載,33 可見清初官方相當重視其地理形勢,這也牽動了後來鳳山縣 治重要機關集中在龜山和蛇山之間的空間布局。 以清代在臺的參將署通常駐兵近千人、縣丞和典史署帶進的相關人員可能有 199 至 244 名的規模來看,興隆莊街的基本部門應該可達 1,250 人左右,按此估計帶進的非 基本部門達數千人,34 所以在 18 世紀初僻處海濱的興隆莊,在建鳳山縣城之前,基於 設了鳳山縣治,因軍事、行政的雙重機能帶動,乾隆年間興隆莊還是發展出了街肆。 康熙 43 年(1704)鳳山縣奉文歸治,官員須回到鳳山縣治所在的興隆莊辦理縣務, 當時知縣宋永清在其任內於各署之東擇地新建縣署、重建典史署和文廟、文廟旁建義學 (置義學田)、疏濬興隆莊蓮池潭化的石田為水田,積極營建鳳山縣署附近的官方機關 設施。康熙 57 年(1718)知縣李丕煜在任內,自捐薪俸費重建縣衙、建城隍廟,重修 學宮文廟,他將城隍廟建於文廟和縣署之間,其選址的參考是來自於「卜地」。35 為何 李丕煜會選擇在離縣署稍遠的龜山西北麓、蓮池潭旁建城隍廟?或許與設治之後各種祭 壇多位在龜山北側,加上蓮池潭旁已經有文廟、學宮、崇聖祠、義學,且往北接近左營 莊,城隍廟接近文廟,其位於當時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旁,居於左營莊和興隆莊街肆之 間的廟址,顧及了百姓和縣署。當李丕煜建好城隍廟之後,再看當時縣署和附近其他規 制機關的空間配置,龜山南邊的衙署和倉厫(後來增為 12 間)一帶,已經形成興隆莊街, 在蛇山、龜山、蓮池潭、半屏山之間的南北向路徑上,由北至南,串起了義學—文廟— 城隍廟—觀音亭/天后宮—縣署/典史署/參將署/守備署,此路徑成為地方官員施展 治理象徵的軸線。當興隆莊街的規制趨於完備時,位在內陸竹橋莊觀音山南端、鳳山北 側的下陂頭街卻也發展成商賈密集、有屋數百間,為全鳳山縣最大的街。

31

蔣毓英,《臺灣府志》,頁 111。

32

陳文達,《鳳山縣志》,頁 12-13。

33

高拱乾,《臺灣府志》,頁 29、30。關於清初鳳山縣治衙署的設立時間,可參見謝貴文的相關分析。謝貴文,《借問 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頁 89。

34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頁 44-45。

35

陳文達,《鳳山縣志》,頁 12-14、24、31、44、139-142、144。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位居龜山上的天后宮,最早可能是在康熙 35 年(1696)前興建,龜山下則設有參 將署、守備署,帶動了後來縣署也設在龜山下,此外,祝禱、祭神鬼的山川壇、社稷 壇設壇,地點也位在龜山北邊,康熙 45 年(1706)八蜡祠建在龜山西麓,康熙 35-43 年(1696-1704)間觀音宮(後來的興隆寺)建在龜山下,36 形成重要廟宇相對集中在 龜山鳳山縣治附近的布局,從設治後初設官署,康熙 43 年(1704)知縣宋永清、康熙 57 年(1718)知縣李丕煜兩位官員積極新建或重建官署祠廟,當康熙末建城之前,興 隆莊的龜山西麓的南北端,已經形成北有文廟、城隍廟,山腳下有臨時性祭壇、山上 有天后宮,山下有觀音亭,南端有興隆莊街和多處官署座落的局勢。37 這些廟宇、官衙 之間並無地域分野,逐漸出現的民居應該就沿此軸線聚集(表 1、圖 2、圖 3),縣署 旁的興隆莊街應該是寄望新開之地隆盛的寓意。因此,鳳山縣城建土城前的興隆莊街, 可說是由龜山南麓下的官衙群、民居與北麓蓮池潭畔的文教、祠廟相連的聚落,有著 駐兵數百人至近千人(有些兵員會分防他地),地方官員、商民、吏胥集居,沒有城 池防護,只有龜山、打狗山兩座天然丘陵屏障的聚落。相對於龜山山腳下的官衙、民 居匯集,南邊的蛇山低丘,則為提供居民材薪之山區。

表1

清代康熙 61 年鳳山縣興隆莊築土城前廟宇興建情形

祠廟、壇

興建時間

位置

興建/重修者

原因

天后廟

康熙 30 年左右

北門內龜山頂

奉文

奉旨

文廟

康熙 25 年

北門外

楊方聲

典章

社稷壇

龜山之陰

-

祀典

山川壇

龜山之陰

-

祀典

邑厲壇

龜山之陰

-

祀典

崇聖祠

康熙 43 年

蓮池潭前

知縣宋永清重修

典章

八蜡祠

康熙 45 年

龜山之陰

知縣宋永清新建

蝗災

城隍廟

康熙 57 年

北門外

知縣李丕煜新建

祀典

邑厲壇

康熙 58 年

興隆莊

知縣李丕煜新建

祀典

觀音宮

康熙 35-43 年

龜山下

知縣李丕煜重修

祠祀

資料來源:陳文達,《鳳山縣志》,頁41-42。劉良璧纂修,《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市:臺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頁310-311。

36

謝貴文,《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頁 150。

37

《鳳山縣志》中興隆莊街是指興隆莊中的街肆,標於龜山東南端的方位,為示意圖標示。

041


042

12 卷 | 第 1 期

圖2

康 熙 57 年(1718) 鳳山縣興隆莊縣治的 官方機構配置 圖片來源:陳文達,《鳳山 縣志》,頁 8-9,鳳山縣圖。

圖 3 康熙 59 年(1720)鳳山縣城建城前的官署祠廟空間配置示意圖 說明:山海河位置參考《乾隆臺灣輿圖》;官舍位置參考陳文達,《鳳山縣志》,輿圖(鳳山縣),頁 166;表 1-1。 圖片來源:不著撰人,〈乾隆臺灣輿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典藏精選。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4 月 18 日。網址: https://theme.npm.edu. 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1。杜黃鉉慈、李欣穎繪圖。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二、土城時期(1722-1826) 康熙 60 年(1721)朱一貴事件起,位於興隆莊的鳳山縣治因匪徒襲擊,遭到相當 嚴重的破壞,該事件過後,康熙 61 年(1722)知縣劉光泗築土城,設東、西、南、北四門, 土城周圍 810 丈,高一丈三,外挖壕溝作為護城河,38 於是興隆莊的鳳山縣縣治邁入有 城牆標示縣治的土城階段。雍正 12 年(1734)知縣錢洙奉文植竹城,就在土城外又圍 以三重莿竹,加強防護。乾隆 25 年(1760)知縣王瑛曾再增建四砲臺。直到乾隆 51 年 (1786)林爽文事件,南路莊大田人馬先後兩次攻陷縣治所在的土城,接著福康安奏請 遷移縣治,乾隆 53 年(1788)官民遷出興隆莊前往竹橋莊下陂頭街新治建竹城,興隆莊 的土城失去行政機能。道光 5 年(1825)巡撫孫爾準巡臺、臺灣知府方傳穟再議建城,39 後來終於在興隆莊建磚石城,道光 6 年完成,正式結束土城時期。這段長達百年的聚落 發展史中,興隆莊縣治所在地變成一處舊城,其中嘉慶年間之後有名無實的縣治所在, 地位更是尷尬。 由於康熙 61 年(1722)的鳳山縣興隆莊縣城的土城已經被毀,土城的範圍究竟如何 圈繞?還是未解之題。一般而言,土城的南北各涵蓋蛇山、龜山一部分的山坡,因此原本 呈連續帶分布的官署、廟宇,被劃分在城內和城外,北段的城隍廟和文廟落在城外,僅有 南段的官署群和山頂的天后宮、觀音亭被納入土城內,由於城牆的興建晚於城隍廟,而城 池又限縮於龜山山麓,使得興隆莊鳳山縣城規制中城隍廟位在城外,為土城的空間配置特 殊之處。另外,鳳山縣治的土城雖涵蓋龜山、蛇山山腳,但在山麓上未築城牆,並非真的 將山麓圍入土城內,所以現今學者多以《雍正朝臺灣輿圖》40、《乾隆臺灣輿圖》(圖 4) 為參考,或方志紀錄提到位在龜山頂的天后宮位屬城內、興隆寺(觀音宮)位在縣城東北 的龜山麓,池王爺位在縣治南邊蛇山麓,再加上壕溝位置,以推估土城的範圍。不過以興 隆寺和池王爺的紀錄來看,方志並未明說是位於城內,但興隆寺位在龜山山下,拾級可走 上天后宮,以居民的參拜活動路線空間認知而言,龜山頂的天后宮的確是屬於城內。

38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4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頁 18。

39

姚瑩,〈復建鳳山縣成〉,收於姚瑩,《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 7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頁 5。

40

不註繪者,〈清雍正朝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淸雍正元年至 5 年(1723-1727),原件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平 圖 020794)。

043


044

12 卷 | 第 1 期

圖 4 乾隆年間的鳳山縣城土城範圍 圖片來源:不著撰人,〈乾隆臺灣輿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4 月 18 日。網址:https:// 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1。杜黃炫慈標示。

從康熙 61 年(1722)到道光 5 年(1825)百餘年之間,前面半世紀多的鳳山縣 治地位,的確是讓興隆莊街逐漸擴大,並分化出多條街,乾隆 29 年(1764)的記載, 興隆莊街有縣前街、下街仔、大街、南門口街、總爺口街、北門內街,埤仔頭街在北 門外。 41 從地圖中也大致可以看出城內官署和祠廟之間,有多條街道出現(圖 5), 此外,雍正元年(1723)建烈女節婦祠、42 雍正 4 年(1726)移文廟旁的義學於東門內、 雍正 5 年在東門內建武廟、乾隆 17 年(1752)移建忠義孝悌祠,43 展現了將縣治的規 制集中於縣城內的特徵,且乾隆年間的多位知縣也分別擴建或重修縣署,強化了縣治 所在空間象徵性。一般研究進行左營舊城內的市街空間推測,以民國 76 年(1987)李 乾朗的推估,已經提供了清晰的鳳山舊城內的圖像, 44 民國 99 年(2010)廖德宗的推 估,也有進一步的累積,45 然根據縣治的街肆和相關的紀錄,筆者認為若將這些街道 放回土城時期的空間脈絡作比對,尚可再討論部分街道的空間配置,如圖 6。

41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頁 24、44、144。

42

原本康熙 48 年(1719)已經建坊,後來才奉旨建祠。

43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頁 80-83、125。

44

李乾朗,《鳳山縣舊城調查研究》,頁 35。

45

廖德宗,〈清代鳳山縣舊城內寺廟、官署與街道空間之考證〉,頁 130。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圖 5 乾隆 29 年(1764)鳳山縣城內的街道 圖片來源:參考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頁 8-9,杜黃鉉慈重繪。

圖 6 乾隆 29 年(1764)鳳山縣城內的街道推測 圖片來源:參考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頁 8-9,杜黃鉉慈重繪。

045


046

12 卷 | 第 1 期

清代的街道,通常是依照方位、地勢、機能屬性命專名,雖然鳳山縣城範圍不大, 內部仍分化出數段街道名。鳳山縣城的土城,城牆北到龜山南麓,因此北門的位置, 大致是位在天后宮山腳下,約當興隆寺附近,也就是「北門內街」應該是位於龜山的 西南側,而南城門可能接近蛇山下,「南門口街」可能位於現今的南門外,或至少要 從現在的南城門內延伸到城門外,以接近原土城的南城門。至於「大街」,向來是清 代城內主要街道的通稱,加上慈濟宮位在縣署前「大街」,推估「大街」應該是銜接 北門內街經過慈濟宮前的路段,再往南接經過縣署的「縣前街」,至於「總爺口街」, 則因參將署位置難確認,僅作官署南北兩側短街道作推判。「下街」,可能指方位較南 邊,或地勢比大街低,兩位學者的判斷均指向「下街」應為縣前街通往南門口街的路段。 除了銜接南北城門的「大街」外,另有東西向的道路連接東、西兩城門,東西、南北 的兩條大道,並不是直接呈十字交叉,而是在「縣前街」北端與南端分別延伸向東城門、 西城門的道路,使城內的路網,形成從縣前街拉出四條往城門的道路,如同變形的「工」 字。以乾隆後期的城池圖比對(圖 7),城內多了於康熙 58 年(1719)或之前建的「大

圖 7 乾隆後期鳳山縣城(土城)內的官署祠廟道路的空間配置 說明:製圖年代介在清乾隆 40 年至乾隆 51 年(1775-1786)。 圖片來源:數位方輿,〈臺灣汛塘望寮圖〉。資料檢索日期:2017 年 7 月 30 日。網址:https://digitalatlas.ascdc. sinica.edu.tw/map_detail.jsp?id=A104000124。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道公宮」46 註記,且該圖中的城內,南北向的縣前街、有通往四周城門的道路,其路徑 的動線與日治初期的城內道路頗為相近,城內除了清末原有官署、天后宮、八蜡祠外, 新增泗洲潭和泗洲寺,祠廟的宗教性和官署的機能,都集中在城內發展。 關於鳳山縣城內的街道分布,李乾朗和廖德宗兩位曾經進行過比對、推測, 47 他 們對「北門內街」、「下街」、「南門口街」的推測一樣,只是李乾朗將南門口街延 伸到南門外。至於「大街」、「總爺口街」的位置,他們二人的推估則有出入,李乾 朗推測的「大街」是從北門進來後接近縣署的前一段,而廖德宗認為是位在縣署正前 方與「縣前街」垂直的一段東西向小路,筆者認為李乾朗推測的「大街」位置比較合 乎一般古城內對主要幹道的命名方式。至於總爺街的位置,因為兩人對官署群坐落的 推定不同,對總爺口街所在的推估自然也有差別,廖認為在縣前街的南邊,和縣前街 垂直;李認為總爺口街在北,是銜接縣前街和大街的東西路段,筆者認為沒有舊官署 的資料參考,故總爺街難以確認位置。關於北門內街的位置,兩人都推論位在土城的 北門外,經過興隆寺再接到石城時期的北門,筆者認為依照乾隆 29 年(1764)的街道 紀錄,應該以土城的範圍推估位置,「北門內街」實為位於舊土城界的北門內,且街 道不長;而「南門口街」的位置,應該是接近土城時期的南門,並非後來向內縮移的 石城南門。那麼舊土城的位置在哪裡?則需要更多的資料再供推敲。 從乾隆 46 年(1781)的地圖中,還可以看見縣城(土城)內的行政、軍事、宗教、 義學等機能,城外有教場,可惜此配置形制在數年後因莊大田人馬攻陷城牆而破壞, 乾隆 53 年(1788)城內官民被遷往內陸的竹橋莊下陂頭街。位於興隆莊的土城雖在, 實已殘破不堪,即使如此,舊城內還是有民居,乾隆 54 年(1789)呂鍾在舊治南郊募 建三山國王廟,建屋八間,名「廣濟宮」,並祀池王,舊城內的人口雖大為減少,仍 有居民奉祀廟祠香火。48 雖然嘉慶 12 年(1807)縣治奉文移設興隆莊舊城,然而官員 和百姓並未遷入,興隆莊土城內官衙林立的風光已經成為過去式。 雍正、乾隆年間的興隆莊土城,因為康熙年間累積的駐守人員規模,雖然城池的

46

陳文達,《鳳山縣志),頁 161。

47

李乾朗,《鳳山縣舊城調查研究》,頁 35。廖德宗,〈清代鳳山縣舊城內寺廟、官署與街道空間之考證〉,頁 130。

48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77。

047


048

12 卷 | 第 1 期

規模不大,但是街區街道已經分化為數條街,只是乾隆 53 年(1788)後的行政、軍事 機關遷移,讓興隆莊街無法維持原來的基本部門規模,僅以巡檢駐守的地位,扮演海 防的治安守備。此階段,不僅城內有街,往城外的龜山北麓、蓮池潭畔的埤仔頭也發 展出街肆了。

三、石城時期(1826-1895) 19 世 紀 初, 鳳 山 縣 治 雖 然 又 奉 令 移 到 興 隆 莊, 但 是 官 民 並 未 遷 回, 道 光 初 年 (1823)又因新城再受楊良斌事件被攻,道光 4 年(1824)福建巡撫孫爾準建議在興 隆莊築石城,道光 5 年(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建城,並向臺灣府、鳳山縣的仕紳、 業戶募款,道光 6 年完成,然而石城完成後,官民仍然未遷回興隆莊的新完工城池。 道光 27 年(1847)臺灣知府仝卜年上書分析舊城形勢之弊,爾後,閩浙總督劉韻珂經 探詢民意、派員實地勘察後,認為新城人口八千人遷到舊城,狹窄的舊城無法容納, 新城居民已經安處其地,不樂遷居,且舊城才五百戶左右,地勢低窪、僻處海隅,再 奏請仍以陂頭新城為縣治,49 由於作為縣治地點和位置的優勢盡失,石城時期舊城有 名無實的行政地位滑落,僅留有乾隆 53 年(1788)設的巡檢,但同治 8 年(1869) 巡檢又遷到枋寮,50 最後官方的勢力只留有舊城汛,千總一人,兵 4 人。51 興隆莊舊城 徒留石城城牆和「舊城」之名。從道光到同治年間,舊城和新城的規模和形勢更大不 同,舊城的發展已經無法和新城相比(圖 8、圖 9)。

49

直接引自劉淑芬,〈清代鳳山縣城的營建與遷移〉,頁 26-27。

50

直接引自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39(2) (1989),頁 30。原文出處不著撰人,《清高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 186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1964),頁 605;不著撰人,《清穆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 190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頁 121。

51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44。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圖 8 道光年間鳳山平原的新城與舊城 說明:製圖年代介在為清嘉慶 24 年至道光 9 年間 (1820-1829)。 圖片來源:數位方輿, 〈臺灣里堡圖〉。資料檢索日期: 2017 年 7 月 30 日。網址:https://digitalatlas.ascdc. sinica.edu.tw/map_detail.jsp?id=A104000020。

圖 9 同治 11 年(1872)鳳山平原的新城與舊城軍事布署 說明:圖中的巡檢於同治 8 年(1869)遷往枋寮。 圖片來源:不著撰人,《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 181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頁 11。 杜黃鉉慈部分重繪。

049


050

12 卷 | 第 1 期

道光 5 年(1825)在興隆莊所建的鳳山縣縣城,其城池為石城,道光 6 年完工,城 池周長 1,224 丈,高 1 丈 2 尺,寬 1 丈 5 寸,上有雉堞,四個城邊建砲臺,新城的周長 比原土城長 400 多丈,面積比舊土城大,且城池往東北移動,將城外的埤仔頭街(或一 部分)圈進城內,且捨去南邊的蛇山山腳,圍住整個龜山,形成所謂的「圍龜放蛇」布局。 光緒 20 年(1894)的《鳳山縣采訪冊》的聚落相關記載,可以作為清末舊城聚落的註腳, 「舊城內」成為以城牆為界的聚落名,且舊城四城門、四砲臺的形制仍完整。52 清末,舊城內的街市,僅剩「大道公街」,該處相當於乾隆 29 年(1764)城內的「縣 前街」,附近的下街仔、南門口街、大街等街道已經無市集。相對於 18 世紀的各段街道, 還留有市街機能的大道公街位於何處?以街道的專名來看,應該是主祀保生大帝的慈濟宮 前的街道。大道公廟是道光 28 年(1848)由陳瓊募修,53 剛好是縣治核定遷回竹橋莊陂頭 街的隔年。城內的商業活動,可能以新修廟宇為集市所在,縣前街被改以大道公街稱之。 大道公街(舊志作縣前街,又有下街仔、南門口街、大街、總爺口街、北 門內街等處,今不作市),在興隆里舊城內,縣西北十五里,逐日為市。54 至於其他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就創建或歷經重建的各座廟宇,其香火並未因官 衙、軍署遷往新城,舖戶減少而中斷,以道光 20 年代城內還有五百多戶的規模來看,城 內的街道雖無法發展,至少還維持著提供商業服務的基本規模。清末舊城內外大部分的 祠廟還在,且先後有重修的紀錄,道光 29 年(1849)東門附近還有火神廟修建,關帝廟 於同治 8 年(1869)重修,興隆寺是光緒 11 年(1885)由生員藍豐年募修。城外的城隍 廟於咸豐 6 年(1856)重修,各廟之中以興隆寺的廟租最多。55 可以想見,舊城內仍保有 一定的民居和營生活動,清末美國人李仙得經過舊城所見(照片 1),城牆還在,可見 到北城門內外屋舍相連的景觀,城內不是荒廢之地,他也提到,舊城是從南方到首府的 官道上,唯一有活動跡象的地方(筆者認為指的是商業活動)。56

52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30、144-145。

5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522。

54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44-145。

55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66-187。

56

李仙得(Charles Willian Le Gendre)著,費德廉(Douglas L. Fix)、蘇約翰(John Shufelt)主編,羅效德(Charlotte Lo)、費德廉中譯,《李仙得臺灣紀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頁 164。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照片 1

1870 年代興隆莊舊城北城門內 外的屋舍 圖 片 來 源: 李 仙 得(Charles Willian Le Gendre)著,費德廉(Douglas L. Fix)、 蘇 約 翰(John Shufelt) 主 編, 羅 效 德 (Charlotte Lo)、費德廉中譯,《李仙得 臺灣紀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3),頁 155。原書為 1875 年李仙得 臺灣紀行的手稿。

清代以縣治所在地發展的 興隆莊街,經歷行政、軍事、 文教、經濟各機能齊備的縣城, 最後變成僅具有單薄兵力、單 一街道的市街,以「舊城」、「舊 城內」來標記其曾經有過的聚 落性質,城內包含了原土城時 期縣署前面的街道和石城時期 擴張的埤仔頭街區(圖 10), 清末留有學堂、57 徵收租稅錢櫃 58

的舊城櫃、 鹽務總館轄下的舊

圖 10 左營舊城(石城)內舊街道的推測 圖片來源:依據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故宮博物院典藏《乾隆臺灣輿圖》 與日治時期地籍圖,由鍾佳良重新繪制。

城小館,59 至少還是對周圍聚落 提供服務機能的中地。

57

「管內書房現況ノ件」(1897 年 11 月 1 日),〈明治二十九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五十三卷內務門學務部〉, 《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713005,圖表 3。

58

村上玉吉,《南部臺灣誌》(臺北:南天,1994〔原刊臺南:臺南州共榮會編纂,1934〕),頁 287-289。

59

「塩務ニ關スル復命 別冊食鹽關係復命書

事務官中村是公」(1898 年 6 月 4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永久保存 第一冊〉,《臺灣鹽業》,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6-250024-001,頁 21。

051


052

12 卷 | 第 1 期

肆、重建日治時期舊城內的聚落變動歷程 在日治初期左營舊城外圍的景觀,以農田景觀為主,舊城外的農郊田野,東門外 以水田為主,一直延續到覆鼎金,灌溉水源來自蓮池潭的龜山支圳,西門外的農田則 以旱地為主,越接近萬丹港的潟湖地區,則是魚塭遍布,西南側接近蛇山一帶,為墳 墓地區。就外觀和規模而言,日治初期的舊城,城牆規模雖在,但已經顯得空蕩蕩, 根據明治 33 年(1900)伊能嘉矩所記錄,舊城有 207 戶,722 人。60 明治 38 年(1905) 的人口統計,因為舊城內是分屬埤仔頭、大道公兩庄,埤仔頭庄有 715 人,前峰尾庄 369 人,按此估算,舊城內的人口仍不超過千人,而此時,城外的左營庄有 5,000 多 人,因此舊城在日治初期的人口規模不大。大正 9 年(1920)埤子頭的人口有 652 人, 前峰尾有 139 人,舊城內的人口明顯的減少。61 大正 12 年(1923)城內僅於數十戶,62 日治末期,再遇到比清代更徹底的拆遷,城內百姓被遷出,家屋遭逢拆遷,已是空城。 在日治時期左營大環境變化下的舊城,在清末到被遷走之前的聚落發展軌跡為何?本 節透過史料和地籍資料進行重建。

一、行政區演變:城內分屬埤子頭和前峰尾 日治初期左營舊城附近的蓮池潭一帶,延續清末的行政區域劃分,屬於興隆內里, 但是舊城內卻是分屬興隆外里、興隆內里。清末的「清丈區域」劃分,舊城內的庄域, 南段屬東門洋外的大道公庄,北段屬埤仔頭庄,到明治 37 年(1904)的「調查區域」 劃分,大道公庄和城外的前峰尾庄一起合併為前峰尾庄,城內的北段和城外的埤仔頭 庄、菜園仔合為埤仔頭庄,63 到日治中期為止,左營舊城的南北兩地段分別屬於興隆外 里的埤仔頭庄和興隆內里的前峰尾。大正 9 年(1920)之前,舊城的城內資料都分屬

60

伊能嘉矩著,森口雄稔編輯,《伊能嘉矩の台灣踏查日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2),頁 194、115。

61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出版地不詳: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頁 122-123。臺灣總督 官房調查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2),頁 336、338。另,大正 9 年(1920) 的街庄名調整,埤仔頭改為埤子頭,可參考表 2。

62

著者不詳,〈第四章 南部臺灣に於ける名所舊蹟〉,收於臺灣大觀社編,《最近の南部臺灣》(臺北:成文,1985〔臺 南:臺灣大觀社,1923〕),頁 130。

63

「 庄 土 名 調 查 表( 舊 城、 仁 武 派 出 所 )」(1903 年 3 月 1 日 ),〈 明 治 三 十 六 年 臨 時 臺 灣 土 地 調 查 局 永 久 保 存第五十九卷調查課〉,《臺灣總督府檔案.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4252042。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於兩個調查區域。何以從清代以來「舊城內」會分屬兩個里、兩個莊?此是否與第二 次建城時,將土城內外的不同地域納入城內,而民間的庄界仍依循舊界有關?本文認 為此庄界可作為土城城址的參考。 大正 9 年(1920)實施州郡街庄制,上級和下級行政區進行調整,前峰尾和埤 仔頭兩個庄被劃入高雄郡左營庄,原空間成為前峰尾和埤子頭兩個大字,大正 13 年 (1924)高雄街升格為高雄市,廢高雄郡,但左營庄並未成為高雄市的一部分,而是 改劃入岡山郡。昭和 7 年(1932)前峰尾和桃子園兩個大字併入高雄市,舊城的南段 先屬於高雄市,日治末期昭和 15 年(1940)左營庄廢庄,各大字被劃入高雄市,位於 埤子頭界內的舊城北半段才算高雄市的轄區(表 2)。 在日治時期結束前,「舊城內」全部都併入了高雄市,同時也面臨了很大的改變, 昭和 15 年(1940)附近的左營軍港興建,日本政府在軍港外圍的左營庄內買收大片的 土地,並強制舊城居民遷出,軍方利用城內西門、南門、東門附近的原野、農田興建 新的軍營、宿舍,此變動埋下「舊城內」在戰後的變化。

表2 里名

清末到日治中期左營舊城與附近聚落的行政體系演變 清丈區域

庄名

洲仔庄

行政區域

調查區域

土名

庄名

庄名

-

菜公庄 *

菜公庄

菜公庄

-

洲仔庄

左營庄

左營庄

廍後庄

廍後

-

山腳庄

左營庄

-

店仔園庄 **

-

左營庄

廍後庄

-

廍後庄

-

竹仔腳庄

-

塭岸頭庄

-

後菜園庄

-

埤仔頭庄

興隆外里

竹仔腳庄 埤仔頭庄

東門洋庄 興隆內里

內惟庄

大道公庄 前峯尾庄

竹仔腳庄

大正 9 年 庄

左營庄

大字

竹子腳

埤仔頭庄

埤子頭

前峯尾庄

前峰尾

桃仔園庄

桃子園

桃仔園庄

桃仔園庄

中庄仔庄 山頂庄

*菜公庄在清末的清丈當時是屬於覆鼎金,後來部分地區劃入洲仔,才會記入興隆外里。 **原檔案記載為店仔園,應為店仔頂的誤寫。 資料來源:「庄土名調查表(舊城、仁武派出所)」(1903年03月01日),〈明治三十六年永久保存第五十九卷〉, 《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252042。「街庄ノ名稱及管轄區域制定」(1920 年8月10日),〈大正9年8月臺灣總督府報第2177期〉,《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號:0071022177a002。

053


054

12 卷 | 第 1 期

二、舊城與城外四周的發展 左營舊城的街肆規模在 19 世 紀 逐 漸 萎 縮, 到 清 末 的 街市記載,僅有大道公街,64 日治初期的舊城呈現什麼狀 態?此處先呈現左營舊城附近 的整體環境變化,以供認識內 部聚落發展動態的背景。 日治初期日本人對於舊城 的記載,經常提到城況荒涼衰 退。但當時舊城附近的聚落不 少,北邊的蓮池潭西側,有左

圖 11 日治初期左營舊城的位置與範圍(1904) 圖片來源:《臺灣堡圖》,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 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原檔由中心提供。

營庄、埤仔頭庄、店仔頂庄,西北則有廍後庄、竹仔腳庄、桃仔園庄,「舊城」的城 內分屬前峰尾、埤仔頭兩庄。城內的建成區沿著龜山西側發展,道路從南門經大道公 向北門延伸,接到城外的埤仔頭,再和蓮池潭旁左營的建成區連成一片。按堡圖所標 示,屬市街地的建成區範圍,大約在舊城北城門內的街廓和城外的埤仔頭一帶,所以 從城內連到城外的街區,都位在埤仔頭庄的界內,該處正是附近聚落群中唯一的市街 所在地(《臺灣堡圖》,圖 11)。 由日治初期舊城北門內外的市街範圍來看,蓮池潭到龜山一帶的聚落群,具服務 機能的中地是位在埤仔頭(分屬北門內外),但後來鳳山縣舊城的發展,卻已經以北 門外的街道為主。相對於舊城內的荒涼,何以重要機能活動會逐日轉移到城外?舊城 的城外究竟有何新變化,以下分別以城門外的變化進行討論。

(一)東城門外的舊城驛和製冰工場 明治 33 年(1900)11 月南部縱貫鐵道從臺南通往打狗的路線完成,鐵道經過舊城

64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36。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東門外,也設有舊城停車場,稱為舊城驛,65 此交通路線雖然並未通過舊城,卻開始改 寫了本地的交通新頁,因為長期以來行經興隆里通往打狗的南北向聯絡路徑,都是要 進出舊城各城門,加上沿著蓮池潭西側聚落而行。城外的東郊附近都是農田,並無聚 落,新建的車站可說是為城外東郊帶來了變化。原本左營、埤仔頭等各庄的庄民到東 門外耕作,會繞蓮池潭岸邊或從舊城東門出城;興建縱貫鐵道和舊城驛之後,庄民到 東門外,不僅只有耕作,將舊城附近的農產品經由舊城驛上下,再送往外地,這個新 的運輸動態,弱化了「舊城內」的交通重要性。但如何強化舊城和位在蓮池潭西側的 埤仔頭、左營等聚落與車站的聯絡便利?此需求又刺激了舊城交通路徑的變化。 明治 43 年(1910)7 月臺灣製冰株式會社在東門外設製冰工場,為全臺灣第一座 製冰工場,工場位置相當於現在大義國中旁、慕義巷和美國學校部分校地,製冰工場 正對著舊城驛,由於製冰需要水源,原本選址的時候就顧慮到取水問題,後來機械陸 續運來,會社在工場地設了四座大水池,沒想到當年夏天發生大暴雨,工場損失不少。66 後來工場移轉到打狗,67 加上製冰會社的數度合併,該片土地先後移轉到新高製冰、日 東製冰、大日本製冰會社、日本食料工業株式會社等,東門外的工場土地也就在這些 會社間移轉,雖然該工場的壽命甚短,但也顯現了舊城驛成為新設事業考量的運輸條 件。原本東門城外放眼都是水田的景觀,車站、工場的出現是為當地新景象。舊城驛 的設置,也帶來了車站雇員和移工的寄留,增加了住民。

(二)北城門的埤仔頭市場和舊城公學校 從清代以來,在土城時期的北城門外早就形成了埤仔頭聚落,石城時期的埤仔頭被 分為城內、城外,清末,埤仔頭庄都是街肆所在;城外的埤仔頭和店仔頂是相連的。以 《臺灣堡圖》所顯示的街區,日治初期埤仔頭街道兩側也是有很多街屋,68 明治年間就設 庄役場、埤仔頭市場,69 更增舊城北城門外的熱鬧。舊城派出所在明治 30 年(1897)原

65

〈車站建築〉,《臺灣日日新報》第 582 號(1900 年 4 月 13 日),第 3 版。〈南部鐵道開通式彚報〉,《臺灣日日 新報》第 767 號(1900 年 11 月 18 日),第 2 版。

66

〈臺灣製氷落成〉,《臺灣日日新報》第 4000 號(1911 年 7 月 18 日),第 1 版。〈臺氷舊城工場〉,《臺灣日日新報》 第 4035 號(1911 年 8 月 17 日),第 1 版。〈臺南雜信 舊城製氷の善後策〉,《臺灣日日新報》第 4070 號(1911 年 9 月 22 日),第 2 版。

67

〈臺南雜信

68

日治時期地籍圖,楠梓地政事務所。

69

明治 45 年(1912)改名為舊城市場。〈屠場新設及改稱〉,《臺灣日日新報》第 4245 號(1912 年 3 月 25 日),第 4 版。

舊城製氷移轉〉,《臺灣日日新報》第 4128 號(1911 年 11 月 23 日),第 2 版。

055


056

12 卷 | 第 1 期

本是買收城內民房而設置,明治 38 年(1905)因為暴雨吹損房屋,明治 40 年(1907) 發動各庄捐款買地建新舍,從城內遷出。70 明治 44 年(1911)舊城公學校設在蓮池潭邊 的清代孔廟原址,71 公學校雖位於蓮池潭邊,但離店仔頂的城隍廟、埤仔頭市場、庄役場 不遠,因此增強了埤仔頭、店仔頂一帶的行政、商業、文教機能匯聚。大正 8 年(1919) 開始進行的楠梓到打狗的指定道路(縱貫道路)72 工程完成,但是新道路在北門外是從埤 仔頭庄的西側經過,於是城外街上店屋漸向新道路旁延伸,強化了埤仔頭市場臨近西側 道路的發展軸線,因此,出了北城門外的新舊道路漸成人群熙來攘往的熱鬧區,73 日治末 期北門外埤仔頭的街區已經轉為東西向發展(沿著埤仔頭路),城內的新舊道路之間卻 無法形成新建城區,以致北門外的埤仔頭街肆,已經取代「舊城內」的服務機能。

(三)貫穿龜山的埤子頭到舊城驛之指定道路 舊城驛設在東門外,位在 蓮池潭西側的各庄居民,要前 往舊城車站,需要繞過龜山下 的蓮池潭岸邊,該路線彎曲又 狹窄,為了提高交通便利性, 昭和 3 年(1928)鑿穿龜山北 邊新築道路,開通了埤子頭到 舊城停車場(舊城驛)的指定 道 路( 照 片 2)。 新 道 路 就 是 現今的勝利路,該路切穿龜山 北邊的坡腳,舊城城牆也被破

照片 2 龜山北側蓮池潭的潭邊道路 圖片來源:作者不詳,〈半屏山 -1〉(年分不詳),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5.272。

壞。勝利路經龜山頸,路旁是

70

「典權分割ニ關スル舊慣調查ノ件(舊城派出所)」(1902 年 12 月 1 日),〈明治三十五年至明治三十六年臨時臺 灣土地調查局永久保存第二○四卷調查課〉,《臺灣總督府檔案.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號:00004396020。

71

「舊城公學校校地選定認可」(1911 年 9 月 1 日),〈明治四十四年十五年保存第五十六卷〉,《臺灣總督府檔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395002。

72

今左營大路。該路經過埤仔頭時,是繞經埤仔頭和廍後之間,偏離清代的庄中道路。

73

〈舊城訪函〉,《臺灣日日新報》第 6477 號(1918 年 7 月 4 日),第 6 版。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龜山山壁,雖然道路路面高起須爬坡,但便利性大為提高。此條道路銜接熱鬧的埤仔 頭和舊城驛,一則強化與鐵道運輸的連接,二則更便利左營居民通往新莊仔、覆鼎金 附近水田帶的聚落。

(四)貫穿南城門和北城門的指定道路 明治 45 年(1912)總督府開始規劃縱貫道路,聯絡打狗和楠梓坑之間的縱貫道路 (指定道路)不僅繞經埤仔頭莊外,也不經由北門進入城內,而是直接拆城牆開新路, 新道路從北門附近,經城內縣署的西側出南門旁,新道路穿過舊城、避開了原有街道。 大正 8 年(1919)打狗都市計畫擴張訂定,後來也完成該道路,74 該道路從打狗街沿著 打狗山的山腳下,經南門入舊城,通往西北側,這條新道路切穿南門旁、北門和西門 之間的城牆,舊城城牆因道路建設首度被拆毀(圖 12),75 部分城牆被拆毀後的舊城, 可能讓當時舊城內居民對於新道路附近未來的發展有所期待,另外,行經此段道路的 旅客,所見的是農園,已經難 以想像當日舊城的榮景。76 在日 治後期攸關左營地區變化的海 軍基地和軍區規劃出現,且又 拆毀西城門和西南邊的城牆, 城外的桃子園、竹子腳、廍後 等聚落的土地陸續被徵收、村 民被迫遷村;昭和 15 年(1940) 左營庄被納入高雄市,舊城的 土 地 也 陸 續 被 買 收, 城 內 已 成 人 去 樓 空 狀。 從 昭 和 15 年 (1940)、昭和 19 年(1944) 的地圖來看(圖 13、14),舊

圖 12 左營舊城與縱貫公路(1924)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五萬分一 地形圖》(JM50K_1924),《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圖片由中心提供。

74

土地臺帳資料顯示是昭和 6 年(1931)地目變換為道路。

75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1942),頁 76。

76

〈縱貫道路自動車走破記(39)〉,《臺灣日日新報》第 10933 號(1930 年 8 月 10 日),第 7 版。

057


058

12 卷 | 第 1 期

圖 13 戰前左營舊城的建成區概況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美 軍繪製台灣城市地圖》(1944-1945),《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資料檢索日期:2017 年 7 月 30 日。網址:http://gissrv4.sinica. edu.tw/gis/twhgis.aspx。

圖 14 戰後左營舊城航照圖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 心,高雄市舊航照影像(1945),《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資料檢索日期:2017 年 7 月 30 日。網址:http://gissrv4. 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城西南側的城牆也被拆毀,且被規劃出街廓。西面城牆的拆除,讓舊城和城外曠地連 成一片,若從南門道路進入左營,僅有南城門可以作為舊城的象徵,從道路兩邊的軍 舍和軍事機構設施,已經看不出身處舊城之中。舊城的西南側,隨著聯外道路的闢建, 原建成區漸漸消失,且成為外圍軍事計畫區的延伸帶。 當左營鳳山舊城的城牆外不斷在變化時,相對之下,舊城聚落的變化較遲緩,大 正 9 年(1920)有人投書報紙,指出舊城發展遲緩的現象,其中投書人提到日本領臺 後已經二十五年,各地發展進步,但舊城卻遲緩,於是提出一些建議,包括市區改正 拆除埤子頭街道官舍前的房舍,鑿水溝,安置電燈。77 雖然無從確認投書人所指的埤子 頭是指城內或城外,但以舊城為出發點的地方說明,多少說明了在打狗已經改名高雄 成為新市街之際,曾經作為縣城所在地的舊城仍然是發展緩慢,雖有已經有拆除城牆 與外界相連的變化,但仍未見進步。後來的發展,舊城部分城牆被拆除,繼而軍方強 迫居民遷村,並在北門城內、龜山東側、龜山南側興建軍舍,新的聚落出現,軍事策

77

〈舊城發展之遲遲〉,《臺灣日日新報》第 7214 號(1920 年 7 月 10 日),第 5 版。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略主導了聚落發展的轉向。1930 年代城外埤子頭已經往新指定道路(左營大路)兩側 逐漸發展,舊城居民是如何看待城牆被拆除一事,「搬離」、「遷村」的氛圍是在哪 一個階段出現,實令人玩味。

三、日治時期舊城內的聚落發展 道光年間縣治移設大竹里下陂頭街新城後,直到清末,究竟舊城城內的狀況為何? 在日治時期後期的軍方強迫遷村前,歷經四十多年,舊城的內部又有什麼樣的變化? 為了拼湊出這一段長久以來一直被忽視的歷史空間,本段以日治時期的地籍圖和土地 臺帳為基礎,逐筆整理地目變化,以及產權移轉的情形,以呈現日治時期左營軍港興 建前後舊城城內土地利用的轉變,供作聚落演變的參考。

(一)日治初期的土地利用 日治初期舊城南北就分屬不同的街庄空間,城域呈現東北西南走向,南北為長軸, 東西為短軸,根據土地臺帳和地籍圖的資料可以看到舊城內部的土地利用大致可以分 成建地、山林、原野、田地、畑、水道,建地分布主要是從北門向南延伸,中間為主 要道路,道路在城中間埤仔頭進前峰尾一段路後轉向東,再轉南到南城門,在未新闢 道路之前,這條城內的「大道公街」是左營通往打狗的主要道路,屬於建地的面積相 當大。西門到東門的建地相對比較少。在大道公街的埤仔頭段和前峰尾之間的建地有 一段不連續帶,不連續帶是因為興隆寺的祠廟和農地,正好是前峰尾和埤仔頭的交界, 這條界線極有可能接近康熙末年間所築的土城城牆遺址,因為土城並未往山上繼續建, 日本時期的土地調查時劃庄界可能在此就繞過山腳下,這條線的南北兩側分屬不同庄, 若將此界北移,再納入興隆寺、節孝亭,極有可能正是土城城界。78 龜山位於(石城) 北門內街的東側,面積占了整個街區的大部分,其地目屬於山林,為官有林野,城內 除了建地和山林之外,靠近城牆的地區大多是農田,有水田也有畑,土地利用的密度 並不高,若和竹塹城、臺南府城比較,城內的農地分布,多集中在街區的外圍,城內 尚多農田,可能與舊城在清末街區未能擴張有關。

78

近龜山的土城界推定,要考證興隆寺與城址的關係,若興隆寺是在城內,這一段的庄界與城界不一致。

059


060

12 卷 | 第 1 期

圖 15 日治初期左營舊城的土地利用 圖片來源:土地臺帳及地籍圖皆由楠梓地政事務所提供,鍾佳良繪圖。

根據《鳳山縣采訪冊》的紀錄,清末舊城的街市,只剩大道公街,曾光正和廖德 宗曾根據地籍圖和土地登記簿資料的分析,他們認為以建地分布的狀態,可以判斷出 所謂的「北門內街」和「大道公街」(分別是靠近北門的一段街道,以及位於 5 番號 前面的街道),筆者認為所謂舊城的「大道公街」就是指舊城內位於慈濟宮前的主幹道, 至於該道路多長或城內居民是不是有使用其他分段的街道名,不得而知。

(二)日治末期的土地利用 相對於日治初期城內的土地利用分布,日治末期舊城內的面貌變化很大,建地已 經大為減少,僅北門下、前峰尾北邊的龜山山腳下。南門口、東門附近還留少許有建地, 東門有一片農地變為水田,相較於「畑」的擴增,此轉變是比較特別的(圖 16)。建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地轉變地目,具有集中於某些年代的特徵,可能與左營的整體動態應有關係。79 大正 2 年(1913)臺南廳左營區區長鄭新芬集資成立信用組合,並在城內設農商公司,80 是否 帶來舊城農地增加,此為中地型聚落土地利用退化的特殊例子;再如前峰尾被併入高 雄市、大高雄都市計畫公布,或左營被併入高雄市的期待,致使昭和 12 年(1937)左 營庄出現地價一個月之間從每甲 1,000 圓暴漲至 5,000 圓,81 後來海軍徵收土地等事件 都影響了城內住民對土地的運用型態。

圖 16 日治末期(1940)政府徵收舊城土地前的土地利用 說明:左邊西城牆的建地後來也被買收。 圖片來源:土地臺帳及地籍圖皆由楠梓地政事務所提供,鍾佳良繪圖。

79

土地臺帳,楠梓地政事務所。

80

〈籌設農商公司〉,《臺灣日日新報》第 4650 號(1913 年 5 月 16 日),第 5 版。

81

〈一甲千圓の土地が五千餘圓に暴騰〉,《臺灣日日新報》第 13273 號(1937 年 3 月 8 日),第 5 版。〈岡山郡左 營地價暴騰〉,《臺灣日日新報》第 13274 號(1937 年 3 月 9 日),第 8 版。

061


062

12 卷 | 第 1 期

(三)舊城內聚落建成區的變化 日治時期城內的土地利用,主要是一個從建地為主的聚落,轉為農田擴張的型態。 以地目轉變來看,舊城內的很多建地最後轉換為旱田,但其過程是漸進。其地目轉換 的方式,可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先從建地變成原野,這些土地轉換的時間大多是在大 正 3-5 年(1914-1916)間,第二階段是由原野變更為旱田,變更為旱田的時間又可以 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大正 4-7 年(1915-1918)間,應該是建地變成原野之後很快地闢 成旱田,第二類是昭和年間變更為旱田,少數是在昭和 2 年(1927)、昭和 4 年(1929), 大部分是昭和 8 年(1933)變更為旱田(圖 17、圖 18、圖 19、圖 20)。由大正和昭 和年間建地變化為原野、原野再變為旱田的過程,呈現了空間差異,前峰尾地界內的

圖 17 日治初期舊城內的建地分布 圖片來源:土地臺帳及地籍圖皆由楠梓地政事務所提供, 鍾佳良繪圖。

圖 18 大正 4 年(1915)舊城內建地的分布 圖片來源:土地臺帳及地籍圖皆由楠梓地政事務所提供,鍾 佳良繪圖。

圖 19 昭和 8 年(1933)舊城內建地的分布 圖片來源:土地臺帳及地籍圖皆由楠梓地政事務所提供, 鍾佳良繪圖。

圖 20 日治末期舊城內建地轉為旱田的變化 圖片來源:土地臺帳及地籍圖皆由楠梓地政事務所提供,鍾 佳良繪圖。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街區和農地,地目較早變動,可能是昭和 7 年(1932)桃子園、前峰尾併入高雄市的 帶動,82 埤子頭的地目變更稍晚,或許和昭和 11 年(1936)實施都市計畫,預期要併 入高雄市有關。變成旱田的土地,價格無疑是比地目是原野來得高,無形中反映出舊 城內土地被徵收前,房屋轉荒地(原野),再轉為農地的時代性。舊城的居民何以要 遷出城內,其捨建地而改變土地利用的目的何在?或許是賣高買低的趨勢,也可能是 舊城的封閉性不及城外埤子頭的發展,這有待日後再深入討論。

(四)舊城內的地權特徵 1. 清代官署和國有地地目 舊城在清代曾經是官衙群所在地,城內應有明顯的官有地分布,土地臺帳中國 庫 地 分 布 大 致 上 分 布 在 龜 山、 主 要 道 路 的 西 側, 道 路 東 側 的 國 有 地 比 較 零 星( 圖 21),這些位於西北側的國庫地可能是清代縣署、典史署、參將署,以及東北側的龜 山,這些官有土地的面積合起來很大,為興隆舊城以行政軍事機能為基礎發展的具體 特徵。官署所在的這片平坦的土地,被登錄為建地,後來變成城外的人士,進行土地 投資買賣的商品。

圖 21

日治初期左營舊城內的國有地 分布 圖片來源:土地臺帳及地籍圖皆由楠 梓地政事務所提供,鍾佳良繪圖。

82

〈高雄市協議會兩部落編入を可決す〉,《臺灣日日新報》第 11723 號(1932 年 11 月 16 日),第 5 版。

063


064

12 卷 | 第 1 期

龜山是城內顯著的官有地,山區的石材和林野的開發,明治 32 年(1899)10 月 30 日曾經有來自靜岡縣的藤田菊次郎申請舊城東門內的石灰石採石權,預計採石 4 萬 切,這個申請案的採石規模相當大,由於龜山位在城內,要搬出石灰石並不容易,加 上交通不便,且會影響景觀,同時也考慮到鐵道部未來的需要,並未通過該案申請, 在日治時期並未積極地開發。83 2. 舊城內土地所有權的變化 在日治初期左營舊城內的土地所有權除了國庫地之外,私有土地的比例很高,兩 者的土地轉移情形如何?在日治時期後來隨著舊城的日漸沒落,舊城的土地所有權變 化究竟是如何呢?在此以日本人在城內的土地所有權變動情形作為討論。

圖 22 舊城內日本人地主的分布。 圖片來源:土地臺帳及地籍圖皆由楠梓地政事務所提供,鍾佳良繪圖。

83

「森林原野及移住開墾(台南縣)」 (1899 年 1 月 1 日), 〈明治三十二年元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九卷殖產〉, 《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512001。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左營舊城內部登記為國庫地的土地屬於官有地,官有地主要是來自於龜山的林地 和清代官署機關,為實業家可以向官方申請開墾的土地,所以日本人擁有土地的情況 陸續出現(圖 22)。 最早提出官有地申請的人是日人近藤武,明治 44 年(1911)住在埤仔頭庄的近藤 武,以〈臺灣官有森林原野預約開墾辦法〉向官府申請舊城內的官有地,該地就是原 清代縣署和官衙座落所在的前峰尾 5 番地、5-1 番地,近藤武申請要利用該地栽植柑橘 和芎蕉。前峰尾的 5 番地和 5-1 番地的原地目是建地,合計面積 5.0045 甲,明治 44 年 (1911)時地域變更,84 大正 3 年(1914)地目才轉變成原野。大正 3 年(1914)近藤 武去世,由其養子近藤實繼承該申請案,大正 5 年(1916)開墾成功,近藤實再向政 府申請預約賣渡,85 這兩筆土地的地目由原野變為畑。當近藤實開墾成功之後,大正 6 年(1917)因為遷移到臺南,再將土地賣給城外內惟庄的吳場,其他分割出來的土地 則轉給左營庄、內惟庄的業主,出現了業主轉換,最後該筆土地在昭和 15 年(1940) 被海軍徵收。86 在此,令人好奇的是,近藤武為何來到左營舊城,進而提出開墾舊城內 官有地之申請?由戶籍資料來看,近藤武是士族,究竟是不是農業移民,並無更多的 資料可進一步了解。明治 44 年(1911)近藤提出官有地開墾的申請時,他住在埤仔頭 庄四番地,87 車站前方不遠處,舊城驛於明治 33 年(1900)設在舊城東門外,初設之 際,附近都是農田。從近藤武的住地朝西直行,可抵北門附近的埤仔頭,是民居較集 中的地方;也可繞由東門進出城內,但東門附近的民居甚少。近藤武有可能是因為鄰 近舊城的地緣關係,才有機會留意到舊城內官有地的荒廢狀態。大正 4 年(1915)提 出賣渡申請時,近藤實則是住在前峰尾 11 號地,該地相當於舊街庄的大道公庄(行政 區域),即清末的縣前街,旁邊正是大片的清代舊營區所在,可能是為就近照顧新墾 地而遷入舊城內。

84

「官有地年期貸渡ノ件」(1911 年 8 月 1 日),〈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八十四卷殖產〉,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424009。 該筆土地曾在明治 42 年(1909) 分割,所以後來近藤實是申請 5、5-1 番地。大正 5 年後又分別分割其中的第 5-3 番地成為國庫地,後來變成道路用地。

85

「成功賣渡許可地代金徵收報告(近藤實)」(1917 年 6 月 1 日),〈大正六年永久保存第九十八卷〉,《臺灣總督 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729010。

86

高雄市楠梓地政事務所提供之土地臺帳。

87

舊城驛站所在地屬埤仔頭庄,近藤武原本住在埤仔頭四番地驛站宿舍,也有可能住在埤仔頭街區,官有地借用的申請 書中,提到近藤武住在舊城城牆附近。「官有地年期貸渡ノ件」,頁 122。

065


066

12 卷 | 第 1 期

臺南廳地方官員對於近藤武申請書的意見提到,舊城內的前峰尾 5 番地以前是清 代的兵營舊址,已經荒蕪,近藤武住在鄰近城壁附近,打算申請這片原野地種柑橘和 芎蕉等,由於平時熱心事務,屬內地搬來本地者的模範,有必要奬勵。88 作為新移入舊 城附近的近藤武而言,申請這片具有歷史象徵性的兵營官署土地,算是頗順利的。近 藤除了向官方申請土地以外,從土地臺帳上,還可看到他向民間地主買下多筆土地。89 其他在舊城內置產的日本人,還有上野稔、山下一馬、上野善助、加藤豐彥、安 田芳助、山下一馬、稻臣寶馬、百井依三郎、高木鑛太郎、黑田佐吉郎等人先後買下 或保管舊城內的土地。這幾位日本人中,近藤是有地緣關係,其他幾位人士和舊城的 關係是如何?上野善助和上野稔是親人,至少明治 42 年(1909)就同住在舊城東門內 附近,90 加藤豐彥是內閣閣員、醫生,91 安田芳助是住在鹽埕町的實業家、產業組合員, 山下一馬任職於海軍、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副參事,負責左營、楠梓、岡山一帶的酒類 專賣,92 高木鑛太郎是為訴訟代理人、黑田佐吉郎為新進丸的所有人,93 稻臣寶馬、百 井依三郎則資料不詳。在這些人士中,很多是具有官職或高地位的人物,其接手土地 的時間較晚,面積也不大。舊城內的土地,在國家眼中原本是如鄉間廣大荒涼的未開 墾地一般,透過原野預約開墾的方式,明治年間每甲 10 圓 20 錢的低價地租,恐怕已 經不是後來競相買賣土地的時期可想像。除了日本人進入舊城內申請官有地以外,明 治年間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在城內也買了幾塊位在前峰尾西北側的土地,比較接近西城 牆邊。由於尚無文書資料可說明此處的土地買賣,且當時遷出舊城居民的後代散佚各 地,要進一步了解此時代遷出或轉賣土地的背景,則可另再以民間私有地買賣的議題 進行探討。 除了日本人實業家進入舊城申請或買賣土地之外,也有其他各地的臺灣人來此買

88

「官有地年期貸渡ノ件」,頁 122。

89

近藤武申請的土地,還有 6、7、8、9、10、11 等筆,土地臺帳,高雄市楠梓地政事務所。

90

「鳳山廳告示第五十五號銃獵免狀ヲ下付シタル者」(1909 年 10 月 9 日),〈明治四十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 久保存第三十一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483066。

91

「﹝加藤豐彥﹞」(1939-)〈昭和十四年元在官職者履歷書〉,《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 藏號:00112617092。

92

「山下一馬任專賣局副參事、俸給、依願免官、賞與」(1928 年 3 月 1 日),〈昭和三年一月至三月高等官進退原議〉, 《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050069。

93

「船舶登錄(二月)」(1935 年 5 月 12 日),〈府報第 2387 號〉,《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號:0071032387a005。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土地,昭和年間左營以外的進入舊城內買賣土地的臺灣人中,知名人士有楊金虎、彭 清約等名望家,甚至陳中和家族人士,94 為何這些地權異動會集中在昭和年間呢?或許 與前峰尾將劃入高雄市行政區,帶動左營地區地價會提高的預期心理,有識者先嗅到 投資的契機,先行買入前峰尾的土地,再作轉賣,以求獲利。由這些土地所有權的變 化來看,左營的土地雖然最後變成了國庫的土地,但是在土地買賣的動態中,左營舊 城內部也曾經是外界看好的一片投資熱地。無奈後來的南進計畫將左營軍港作為帝國 勢力擴大的基地,軍港周遭的土地一併被規劃為軍區,緊鄰著軍區的舊城命運再度進 入沉寂的狀態。 日治時期舊城內的土地利用變化和所有權的變動,此時舊城內的聚落發展建地雖 然萎縮,但卻隱藏著變動的活力,只是沒想到最後地權卻變成被軍方整體徵收。

伍、結論 位於高雄市左營區的清代鳳山縣舊城,被指定為國定古蹟,其重要性包含多重的 文化意義,其中縣治遷移與建港遷村向來是研究左營鳳山縣舊城的重要課題,而多次 遷移的歷史,也讓舊城遺址的維護和管理議題成為焦點。 清代的鳳山縣縣治原本是設在興隆莊,18 世紀末因林爽文事件,縣城被攻陷焚毀, 乾隆 53 年(1788)縣治遷到竹橋莊的下陂頭街,後來又因嘉慶 11 年(1806)蔡牽黨 羽攻進縣城,隔年興隆莊再度成為縣治所在,甚至在道光 6 年(1826)築石城,不過 鳳山縣治始終未遷回興隆莊,直到咸豐 4 年(1851)改陂頭街為縣治,遷治一事才塵 埃落定,此後,興隆莊和竹橋莊下陂頭街分稱舊城與新城,舊城內的發展已經鮮少被 記錄。本文對於舊城聚落在被拆遷之前,城內的聚落空間配置究竟如何發展的?曾有 的清代街道,是一夕被拆光?還是早就不成街?為本文關切的焦點。 本文從清代文獻與地圖、日治時期的地籍資料、土地臺帳、史料中,梳理並重建 舊城內從清代到日治時期的聚落空間,以興隆舊城的發展,分成築土城前、土城時期、

94

高雄市楠梓地政事務所提供之土地臺帳。

067


068

12 卷 | 第 1 期

石城時期作為討論舊城聚落空間發展的時間軸線,並以日治時期城內土地業主權、土 地利用變化作為分析聚落變化的參考。 左營舊城聚落舊屬清代興隆莊,雖然本是地處偏僻的濱海之地,被選擇為縣城後, 以軍事、行政機能仍發展為興隆庄街,街區發展以龜山西側的南北軸線為主。雍正、 乾隆的土城時期,以城池圈圍街肆,即分化出數條街的地名,道光年間築石城時,可 能遷就已經在城外形成的街肆,所以將向北延長到城外的街道圈入城內。嘉慶年間之 後已經有名無實的興隆莊鳳山縣縣治,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各時代的行政機 能散佚,最後城內原有的各段街道,僅有大道公街仍具有街市機能。 日治時期舊城外的發展甚為快速,車站、市場、學校、工場出現,派出所、庄役 場也設在城外,「舊城內」被破舊的城牆圈圍,發展應該是大為受限。大正年間指定 道路(縱貫道路)的建設,拆穿城牆而過,改變了城牆的完整性。昭和年間舊城西南 的城牆、西城門都被拆除,城內和城外的景觀差異性降低。 從日治時期舊城內的土地移轉、土地利用變換資料分析,舊城土地在被軍方徵收 之前,舊城內的建成區面積在大正年間已經逐漸縮小,建地之中,有大片的官有地由 日本人申請開墾為農地,也是建地減少的原因之一,也有地方仕紳申請在城內設農商 公司。日治時期舊城土地利用是一個漸進的轉變過程,從建地逐步轉換為原野、旱田, 不以家屋住宅使用為主。在日本政府徵收土地之前,城內的建地已經大為縮小,分別 有大正和昭和兩個時期,地目先變成原野或旱田,非建地成為主要景觀,「舊城內」 並非是被海軍或高雄州徵收前,才驟然變成無建物、無房舍的空城。日治時期的舊城, 等待搬遷之風,早已吹起。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參考書目/ 一、方志與專書 不著撰人(1963),《清穆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 190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4),《清高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 186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 181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瑛曾(1958),《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46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 7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1993),《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65 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文達(1961),《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24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4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2),《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劉良璧纂修(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74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毓英(1993),《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出版地不詳: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二、專書 伊能嘉矩著,森口雄稔編輯(1992),《伊能嘉矩の台灣踏查日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李仙得(Charles Willian Le Gendre)著,費德廉(Douglas L. Fix)、蘇約翰(John Shufelt)主編,羅效德(Charlotte Lo)、費德廉中譯(2013),《李仙得臺灣紀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李乾朗(1987),《鳳山縣舊城調查研究》。高雄: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村上玉吉(1994〔1934〕),《南部臺灣誌》。臺北:南天(原刊臺南:臺南州共榮會編纂)。 著者不詳(1985〔1923〕),〈第四章

南部臺灣に於ける名所舊蹟〉,收於臺灣大觀社編,《最近の南部臺灣》。臺北:

成文出版社(臺南:臺灣大觀社)。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1942),《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 劉益昌(2008),《歷史的左營腳步──從舊城考古談起》。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謝貴文(2020),《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三、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吳育臻(1997),〈高雄市左營區的聚落變遷──地點和位置的解釋〉,《高市文獻》,10(1),頁 23-46。 施添福(1989),〈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39(2), 頁 1-41。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臺灣風物》,40(1), 頁 37-65。 張守真(1997),〈左營興隆莊縣城淪為舊城原因初探〉,《高市文獻》,10(1),頁 1-44。 許雪姬(1984),〈清代綠旗兵在鳳山縣的防戍〉,《高雄文獻》,20、21 期合刊,頁 64-151。 許雪姬(2006),〈由鳳山縣城到國定古蹟──左營舊城的時代變遷〉,收於許雪姬等人著,《鳳山縣舊城建城 180 週年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215-247)。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曾光正(2006),〈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城內空間之研究〉,收於許雪姬等人著,《鳳山縣舊城建城 180 週年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頁 79-148),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曾光正(2013),〈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內官署與街道空間之研究〉《高雄文獻》,2(4),頁 128-153。 楊玉姿(2006),〈清代鳳山縣舊城建城之研究〉,收於許雪姬等人著,《鳳山縣舊城建城 180 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51-78)。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069


070

12 卷 | 第 1 期

廖德宗(2012),〈清代鳳山縣舊城內寺廟、官署與街道空間之考證〉《高雄文獻》。2(4),頁 101-134。 臧振華、高有德、劉益昌(1993),〈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聚落的試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3), 頁 763-865。 劉淑芬(1984),〈清代鳳山縣城的營建與遷移〉,《高雄文獻》,20、21 期合刊,頁 5-46。 劉淑芬(1984),〈清代的鳳山縣城(1684-1895)──一個縣城遷移的個案研究〉,《高雄文獻》,20、21 期合刊,頁 47-63。 戴寶村、陳亮州(2006),〈鳳山城的歷史與再現〉,收於許雪姬等人著,《鳳山縣舊城建城 180 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187-214)。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四、學位論文 林珮瑜(2002),〈鳳山縣舊城及其周遭聚落變遷之研究(1661-1970)〉。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蕭道明(1999),〈清代臺灣鳳山縣城的營建〉。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依時間序排列) 〈車站建築〉(1900 年 4 月 13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582 號,第 3 版。 〈南部鐵道開通式彚報〉(1900 年 11 月 18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767 號,第 2 版。 〈臺灣製氷落成〉(1911 年 7 月 18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4000 號,第 1 版。 〈臺氷舊城工場〉(1911 年 8 月 17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4035 號,第 1 版。 〈臺南雜信

舊城製氷の善後策〉(1911 年 9 月 22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4070 號,第 2 版。

〈臺南雜信

舊城製氷移轉〉(1911 年 11 月 23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4128 號,第 2 版。

〈屠場新設及改稱〉(1912 年 3 月 25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4245 號,第 4 版。 〈籌設農商公司〉(1913 年 5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4650 號,第 5 版。 〈舊城訪函〉(1918 年 7 月 4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6477 號,第 6 版。 〈舊城發展之遲遲〉(1920 年 7 月 10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7214 號,第 5 版。 〈縱貫道路自動車走破記(39)〉(1930 年 8 月 10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10933 號,第 7 版。 〈高雄市協議會兩部落編入を可決す〉(1932 年 11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11723 號,第 5 版。 〈一甲千圓の土地が五千餘圓に暴騰〉(1937 年 3 月 8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13273 號,第 5 版。 〈岡山郡左營地價暴騰〉(1937 年 3 月 9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13274 號,第 8 版。

六、檔案與地籍圖 《五萬分一地形圖》〔JM50K_1924〕,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提供。 《清雍正朝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 《臺灣堡圖》,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提供。 不著撰人,〈乾隆臺灣輿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4 月 18 日。網址:https://theme. 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1。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aspx。(《美軍繪製台灣城市地圖》〔1944-1945〕、高雄市舊航照影像〔1945〕) 日治時期地籍圖,楠梓地政事務所。 日治時期土地臺帳,楠梓地政事務所。 作者不詳,〈半屏山 -1〉(年分不詳),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15.005.272。 臺灣總督府檔案 「﹝加藤豐彥﹞」(1939-)〈昭和十四年元在官職者履歷書〉,《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號:00112617092。 「山下一馬任專賣局副參事、俸給、依願免官、賞與」(1928 年 3 月 1 日),〈昭和三年一月至三月高等官進退原


遷城遷村──戰前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

議〉,《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050069。 「庄土名調查表(舊城、仁武派出所)」(1903 年 3 月 1 日),〈明治三十六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永久保存 第五十九卷調查課〉,《臺灣總督府檔案.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4252042。 「成功賣渡許可地代金徵收報告(近藤實)」(1917 年 6 月 1 日),〈大正六年永久保存第九十八卷〉,《臺灣總 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729010。 「典權分割ニ關スル舊慣調查ノ件(舊城派出所)」(1902 年 12 月 1 日),〈明治三十五年至明治三十六年臨時 臺灣土地調查局永久保存第二○四卷調查課〉,《臺灣總督府檔案.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國史館 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396020。 「官有地年期貸渡ノ件」(1911 年 8 月 1 日),〈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八十四卷殖產〉,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424009。 「船舶登錄(二月)」(1935 年 5 月 12 日),〈府報第 2387 號〉,《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號:0071032387a005。 「森林原野及移住開墾(台南縣)」(1899 年 1 月 1 日),〈明治三十二年元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九卷 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512001。 「街庄ノ名稱及管轄區域制定」(1920 年 8 月 10 日),〈大正 9 年 8 月臺灣總督府報第 2177 期〉,《臺灣總督 府 ( 官 ) 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22177a002。 「塩務ニ關スル復命

事務官中村是公」(1898 年 6 月 4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永久保

存別冊食鹽關係復命書

第一冊〉,《臺灣鹽業》,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6-250024-001。

「管內書房現況ノ件」(1897 年 11 月 1 日),〈明治二十九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五十三卷內務門學務部〉, 《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713005。 「鳳山廳告示第五十五號銃獵免狀ヲ下付シタル者」(1909 年 10 月 9 日),〈明治四十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 類纂永久保存第三十一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1483066。 「舊城公學校校地選定認可」(1911 年 9 月 1 日),〈明治四十四年十五年保存第五十六卷〉,《臺灣總督府檔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395002。 數位方輿,〈臺灣地里圖〉。資料檢索日期:2017 年 7 月 30 日。網址:https://digitalatlas.ascdc.sinica.edu.tw/map_ detail.jsp?id=A103000059。 數 位 方 輿,〈 臺 灣 汛 塘 望 寮 圖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17 年 7 月 30 日。 網 址:https://digitalatlas.ascdc.sinica.edu.tw/ map_detail.jsp?id=A104000124。 數位方輿,〈臺灣里堡圖〉。資料檢索日期:2017 年 7 月 30 日。網址:https://digitalatlas.ascdc.sinica.edu.tw/map_ detail.jsp?id=A104000020。

071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撰文/鳳山社區大學校長

李橙安

摘要 清朝統治臺灣初期,雖然縣治設置在興隆庄,但整個鳳山縣的商業發展仍以下陂頭 街最為興盛,甚至到了 1764 年,下陂頭的「街市」在短短四十餘年間,從原本一條擴大 到四條。1788 鳳山縣遷治以後,隨著行政中心的移轉和新城人口不斷僅快速增長,連帶 使「街市」也更加快速發展,傳統上的「菜市仔」、「柴市仔」、「魚仔市」和「鴨仔 市」也在此時相繼出現,而其中最熱鬧的地方即是登瀛街、寅踐門及大廟口街交叉之「三 角通」。 1895 年鳳山出張所所長柴原龜二認為,鳳山街之人民未對衛生加以重視,導致市街 汙穢不堪,因此他除了針對城內制定相關清潔辦法,更積極尋找適當的空地針對「三角 通」兩側的攤販進行移轉,所以在 1895 年 12 月 15 日透過資金募集成立了鳳山市場。 鳳山市場成立後,在各方想要進入市場營生的情形下,市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行 改築,其中 1901 年鳳山市場在改築過程,從原有「四聖廟」、「六將廟」和「魚市」和 「鴨市」的位置,轉移到現中山路與維新路口。1911 年因為推行街市區改正計畫,鳳山 市場藉著縱貫路拓寬的機會蓋起了新式街舖,包括原有在店舖範圍上的「鳳山劇場」也 遷到另一側擴大經營,一連串的發展奠定了鳳山以市場為核心的發展機制。 關鍵詞:鳳山新城、鳳山市場、鳳山第一公有市場、兵仔市

投稿日期:2021 年 10 月 20 日 接受日期:2022 年 1 月 3 日

073


074

12 卷 | 第 1 期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Fongshan First Public Market Chen-An Lee President, Fongshan Community University

Abstract In 1895, the Governor’s Office appointed Kameji Shibahara as the director of the Fongshan Office of the Tainan Civil Affairs Branch. After taking office, he thought that the people of Fongshan did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sanitation, causing the city to look untidy and suffer various infectious diseases. Considering that a quick and appropriate measure of hygiene management was necessary, he divided Fongshan into six districts and assigned committee members to manage hygiene in each district. In addition to formulating hygiene measures for the bustling streets corners in Fongshan, he also searched for appropriate open space to transfer the stalls on both sides of Sanjiao Tong. Through fund raising, he established Fongshan Market on Dec 15, 1895. Keywords: Fongshan New Town, Fongshan Market, Fongshan First Public Market, Bingzi Market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壹、前言 貳、清代鳳山新城的街市發展 參、鳳山市場之重要推手柴源龜二及參與管理之地方仕紳 肆、鳳山市場 1901 年之重要改築 伍、日治時期街市區改正計畫與新式店舖帶動下的城鎮轉型 陸、戰後傳統市場的興起對鳳山市場帶來的影響 柒、結語

壹、前言 「鳳山」除了是目前本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也是最有歷史底蘊的一座城鎮,這 裡除了有城門、礮臺,還有龍山寺、雙慈亭、開漳聖王廟、城隍廟等四大古廟。若談 到鳳山的人文發展,就不能錯過遠近馳名的「兵仔市」,也就是「鳳山第一公有零售 市場」。 「鳳山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所在位置,位於整個鳳山新城的發展核心,也就是目 前最熱鬧,商業機能最為健全的中山路上,早年還有戲院、銀行、百貨等相繼林立, 由於零售業的發展蓬勃,甚至還發展出了「一日三市」的商業模式,可說是整個鳳山 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 縣市合併後,鳳山的發展逐漸受到重視,許多的觀光資源在各界的努力下逐漸引 入,每逢假日都可以看到許多遊客透過走讀的方式,親身體驗鳳山這座老城的歷史之 美,但也因為如此引發了更多人對於「鳳山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的好奇,只是目前多 數的研究多僅能概略的指出該市場成立於日治時期,但究竟該市場在何時空背景下成 立,確切成立的年代為何,以及市場與鳳山這座老城間的依存關係均是模糊不清。 為了釐清「鳳山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的發展始末,本研究透過清代方志以及日治 時期相關檔案的彙整,從中還原「鳳山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的歷史脈絡,希冀對鳳山 這座老城的城市紋理產生新的理解。

075


076

12 卷 | 第 1 期

貳、清代鳳山新城的街市發展 一、清代鳳山新城街市與菜市仔之發展 鳳山縣治原設於興隆庄埤仔頭,也就是現在的左營,1786 年林爽文事起,同年 12 月,同夥莊大田率領數千餘眾圍攻鳳山縣城,鳳山縣治遂告淪陷。1787 年林爽文起事 已勢如破竹蔓延全臺,清朝陸續從中國派兵馳援,同年 8 月,乾隆皇帝派遣當時的陝 甘總督福康安揮師渡海來臺,很快的在 1788 年 2 月,事件就獲得弭平。乾隆皇帝在林 爽文事件之後,即責成工部侍郎德成抵臺,會同福康安、閩撫徐嗣曾等人,就臺灣各 府、縣之兵備佈署、防禦工事,包括各地方興築磚石城垣之計畫進行評估。 經福康安等人履勘後認為,臺灣應由先前之「海防」,改重於「山防」,因此有 必要進行南臺灣各營汛武備兵力之調整,並建議鳳山縣治應由原來的興隆庄,移至下 陂頭。1788 年鳳山縣治遷移到下陂頭後,縣署、衙門、南路等各汛隨之遷移。此時, 除了下陂頭本身擁有廣大的腹地可以投入生產外,鄰近的屏東平原,也因為閩粵人士 的相繼入墾而快速崛起,下陂頭在相關條件的支撐下,成為往來舊城、屏東乃至於府 城的重要孔道,商業發展更加興盛。 有關鳳山傳統市場的發展,也就是民間俗稱的「菜市仔」,在清代文獻中的登載 其實非常有限,包括所我們熟悉的《鳳山縣志》、《重修鳳山縣志》、《鳳山采訪冊》, 可能受制於體例的關係,僅有「街市」一項可供參考,然「街市」是否能夠充分的解 釋當前的「菜市仔」,可能還要經過仔細的比對才能得知。 鳳山「街市」之發展,根據《鳳山縣志》記載,「街市。下陂頭街屬竹橋莊。店 屋數百間,商賈輳集。莊社街市,惟此為最大。」 1 可見雖然當時鳳山縣縣治設在興隆 庄,但下陂頭街已發展成以商業為主的城鎮,且包括興隆莊街、新園街、萬丹街、楠 仔坑街、中衝街、阿公店街、半路竹街、大湖街等都無法一較上下,甚至境內諸多街 市中「惟此為最大」。這裡的「街市」,在李丕煜《鳳山縣志》將其定位為街道二側

1

李丕煜,《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頁 90。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的「店屋」,即使現實情境中有零散的攤販,可能其變動性高或未具規模,因此並未 加以描述。 到了 1764 年,下陂頭的街市已從原有的一處開始發展出其他的街市,根據根據 《重修鳳山縣志(上)》:「街市。下陂頭街:在竹橋莊,縣東二十里。五方湊集, 市極喧嘩,有草店頭、草店尾、中街、武洛塘街等。大路之衝,鳳彈汛在焉。」2 從 文獻發現,下陂頭街的街市在短短四十餘年間,從一條擴大到四條,甚至最熱鬧的三 角通還有「鳳彈汛」等軍事單位駐防。另外,《鳳山縣志》提到的「店屋」,也就是 店舖,在此時也開始發展出以販售特定商品為目的的街市,如販售藥草的「草店」。 1788 鳳山縣遷治以後,隨著行政中心的移轉,下陂頭人口不僅快速增長,連帶使 「街市」也更加快速發展,到了清末一共發展出了 15 條街市,根據《鳳山采訪冊》記 載,包括外北門街(武洛塘街)、內北門和安街(翠桐腳街)、縣口街(石橋仔街)、 大廟口街(菜市仔或曰柴市仔)、寅餞門街(魚仔市或曰鴨仔市)、中和街(中街)、 慶安街、仁和街(草店尾街)、小東門內打鐵街、頂橫街、下橫街、登瀛街、縣署前、 大老衙街、仁壽街(三角通街)。 3 而此時的「街市」除了前文所提以販售草藥為主的 「草店」外,還增加了「柴市仔」、「魚仔市」、「鴨仔市」,而本文所關注的對象, 也就是「菜市仔」也在此時出現。為何「菜市仔」會在此時出現,推測這些流動性較 高攤販,在下陂頭也就是鳳山新城發展日趨成熟後,雙慈亭的大廟口前正好提供了一 個可以容納這些攤販的場域,且已形成規模,因而被刻意的記錄下來。只是這樣的情 形並非孤例,它反而是臺灣社會發展過程中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包括位在左營的舊 城也是,根據「鳳山ニ關スル件(元臺南縣)」資料顯示,左營庄市場位在上帝廟前, 是一種自然產生的集市,且在記錄當時的八十五年前即已存在。 4 另外一個埤仔頭市 場,根據「黃萬得外三公設市場衡器設備方認可ノ儀ニ付報告」顯示當時埤仔頭市場

2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頁 85。

3

盧德嘉,《鳳山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136。

4

「鳳山ニ關スル件(元臺南縣)」(1898 年 6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二卷內務門 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45014。

077


078

12 卷 | 第 1 期

在申請衡量器後,是由福德祠之爐主曾階福進行保管,5 市場在 1912 年更名為「舊城 市場」。 6 而我們透過上述文獻整理發現,因為寺廟在傳統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 群聚性,且擁有開闊的場域,因此「菜市仔」自然而然的就在這樣的空間裡發展起來, 所以鳳山的「菜市仔」出現在雙慈亭前的大廟口街,其過程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 1 從 1900 年圖中印證大廟口街與柴市街之相對位置,而柴市街即為菜市街 圖片來源:「鳳山郵便電信局宿舍敷地大竹里庄官有地引渡方臺南縣ヘ令達」(1900 年 6 月 28 日),〈明治三十三年臺 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十五卷土地家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號:00000501019,頁 138(左圖)、141(右圖)。

另外,《鳳山采訪冊》在談及鳳山新城十五條街市時,裡頭所特別提到的「菜市 仔」、「柴市仔」、「魚仔市」和「鴨仔市」,其實都是在大廟口街一直到寅餞門街

5

「黃萬得外三公設市場衡器設備方認可ノ儀ニ付報告 」(1906 年 7 月 21 日),〈明治三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永久保存第六十五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221022。 埤仔頭市場所申請之衡量衡最早置設在北門外之福德祠,也就是鎮福祠,衡量器使用之相關費用由爐主向攤商們以一 年二次之方式進行收取,收取後之費用則充作福德祠之香火。

6

「臺南廳告示第二十七號四十三年告示第三十四號中埤仔頭市場舊城市場ニ改正等 」(1912 年 3 月 30 日),〈大正 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 藏號:00001930099。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和仁壽街這條動線上,7 其中最為熱鬧的就是連接登瀛街的「三角通」。《鳳山采訪冊》 「仁壽街一名三角通街,在登瀛街角南,五方湊集,地極喧嘩,逐日為市。」 8 顯見從 雙慈亭前的大廟口街出來後,除了有傳統街舖外,沿著街道兩側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 臨時攤販,這些攤販可能因為市場腹地過於狹小無法容納,才會湧到街道二側進行擺 攤,而「三角通」因為地處於交通要衢,所以成為這些臨時攤販最為容易聚集的地方。

二、日治時期公設市場之推動 1895 年日本政府在統治臺灣後,因應治理上的需要便開始推行公設市場的推動, 其目的除了改善衛生、增加稅收,當然更重要的是藉以掌控民間社會。為了達到此一 目的日本政府在當時就透過了各種調查針對臺灣重要城鎮就衛生方面做了詳實的調 查,其中在「〔W、K〕バルトン顧問臺南、嘉義、鳳山及澎湖島衛生工事調查命令 及復命 」 中提到,鳳山是臺灣南部最大的市街,距離海濱約有五哩,擁有堅實的城牆, 人口約有六千人,含日本內地人二百人。鳳山居民部分原居住於舊城,因盜匪及兵燹 遷徙至此。鳳山城內街市之衛生,早年根據臺南縣制定之規則,採用一般的衛生辦法 進行管理。由於鳳山位於交通發展的要衢,商業發展極為興盛,四面八方的人都在這 裡匯流,因此環境衛生不如一般的大都市,甚至「麻剌利亞」等傳染病都不斷的在城 內流行。尤其到了 8 月間暑氣正旺的時候,氣候更是潮濕炎熱,令人感覺神氣鬱悶難 受。又鳳山之地質屬於砂地,與臺南較為不同,但相同的是因為早年建城時未考量排 水,雨後容易滯留在城內無法宣洩,因此衛生環境包括下水道的興建,就成為治理後 首要推動的政策之一。 9 除了以上有關鳳山城內的衛生現況描述外,在市場管理方面根據「鳳山ニ關スル

7

「菜市仔」、「柴市仔」、「魚仔市」和「鴨仔市」所在位置之分布,即為現雙慈亭前到維新路為止這段三民路上, 三民路與中正路交匯處即為三角通。另雙慈亭在 2019 年改名為雙慈殿。

8

盧德嘉,《鳳山采訪冊(上)》,頁 137。

9

「〔W、K〕バルトン顧問臺南、嘉義、鳳山及澎湖島衛生工事調查命令及復命 」(1897 年 7 月 7 日),〈明治三十 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卷官規官職〉,《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號:00000148016。

079


080

12 卷 | 第 1 期

件(元臺南縣)」之調查發現,從來各地方之市場皆與地方之進步發展有著密不可分 的關係,是從人民依循生活而自然產生的一種現象,與一地之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 的關係,只要不違反地方風俗,並沒有特別的規定加以干涉。只是臺灣社會多元複雜, 因為沒有嚴格的管理所以有著許多過去存在已久的陋習,例如環境衛生,還有度量衡 使用的不公平,這些都是過去所漠視的。10 日治初期除了上述對南部各地街市的調查,1903 年佐倉孫三也在《臺風雜記》描 述他對臺灣傳統市場的觀察,書中提到,臺灣人急於生理殖利之事,但多不講究,尤 以市場最具代表性。這些投入營利的人,從雞鳴的天亮到點燈後的夜晚,四面八方而 來 不 曾 間 斷, 從 鵝、 鴨、 蔬 菜 到柴米油鹽等民生用品,無所 不有,尤其是日用品,只要從 面前經過均能一目了然。這些 市場常由一些掌事的人管理, 像是收取費用或環境打掃工 作,多由他們來安排。11 從 以 上 文 獻 發 現, 早 年 臺 灣多數市場多是沿街擺設陳列, 圖2

屠宰家禽亦是隨地而為之,不

早期的人們常於城門下或重要交通要道上擺設攤販,圖為日治時期 鳳山新城北門下之情景 圖片來源: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提供。

僅有礙觀瞻且對環境衛生造成 相當大的影響。為改善此一問題,臺灣總督府於 1903 年公布〈公共衛生費整理規則〉, 將市場、屠獸場、渡船場等納入衛生管理範疇,由「廳」及轄下警務課來負責辦理, 並試著將市場交付當地臺人進行管理。12 只是這樣的制度在當時仍無法與各攤販的利益 達成一致,造成管理上的困難,因此總督府再於 1911 年公布〈臺灣市場取締規則〉,

10

「鳳山ニ關スル件(元臺南縣)」,典藏號:00009845014。

11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東京,株式會社國光社,1903),頁 55。

12

「訓令第二四○號公共衛生費整理規則ヲ定ムル件」(1904 年 2 月 4 日),〈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 保存第四十二卷外交衛生〉,《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969042。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針對市場之興築、啟用、攤位使用、開放時間、衛生管理及相關人員聘用等訂定更明 確之辦法。13 而整個市場管理的重要轉折,直至 1920 年地方制度改正後,才將市場管 理權由「廳」移交於地方街庄。

參、鳳山市場之重要推手柴源龜二及參與管理之 地方仕紳 一、柴原龜二推動下的鳳山市場 鳳山市場的催生,莫過於當時擔任鳳山出張所所長的柴原龜二,及初期三位參與 管理的地方仕紳。柴原龜二(1866-1935)出生於武士世家,父親為柴原和。14 柴原龜 二 1888 年 7 月 10 日畢業於日本帝國 大學法學系,先後赴英、法、德等地 留學。1891 年學滿歸國後於 12 月 27 日 於 法 制 局 試 補 任 命。1893 年 4 月 25 日 獲 得 東 京 地 方 裁 判 所 辯 護 士 證 明,1895 年 5 月 12 日擔任陸軍省雇 員,同年 5 月 18 日奉命前往臺灣。 柴原龜二到臺灣後,1895 年 5 月 21 日任臺灣總督府臺南縣參事,6 月 23 日再奉命調任臺北縣參事,10 月 22 日再經派任為臺南民政支部鳳山出

圖3

位於兵庫縣柴原家族墓園,右側為柴原龜二,中間為父親柴 原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日文),〈柴原和〉。資料檢索日期: 2021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9F %B4%E5%8E%9F%E5%92%8C。

13

「臺灣市場取締規則」(1911 年 1 月 17 日),〈明治 44 年 1 月臺灣總督府報第 3141 期〉,《臺灣總督府(官)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3141a001。

14

「牧朴真以下高等官待遇者一同ノ勳功明細書及經歷書履歷書」(1895 年 11 月 30 日),〈明治二十八年臺灣總督 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三卷官規官職〉,《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0053001。

081


082

12 卷 | 第 1 期

張所所長,因其在法律上的專才,10 月 21 日再兼任臺灣總督府法院鳳山支部審判官。 令人惋惜的是,柴原龜二在 1898 年 3 月 28 日與今井武夫、長山徹等三人,因涉利用 職務偽造行使罪被判監禁三年及監視六個月,直至 1901 年 6 月 1 日才刑滿。15 1902 年 刑滿後的柴原住臺北艋舺,後加入大阪朝日新聞社擔任社論記者,翌年日俄戰爭前夕 派往中國擔任通訊員,1905 年辭去朝日新聞之工作回到日本,在大阪從事法律相關書 籍翻譯及律師之工作。 為了釐清鳳山市場發展的始末,我們找到幾份重要文件,包括《臺灣之魚菜市場》、 《臺南廳第三統計摘要》及 1895 年柴原龜二擔任鳳山出張所所長時期所遺留下的檔案。 《臺灣之魚菜市場》不僅說明臺灣傳統市場的發展現況,及日政府治臺灣對市場管理 相關規章的訂定,還充分介紹臺灣各地魚菜市場的發展沿革,唯較可惜的是可能因當 時鳳山在個臺南縣裡非政府主要施政核心,接收到的資源及關注較少,因此在文字的 描述上就顯得較為單薄,鳳山市場僅出現在臺南廳下魚菜市場的統計表格中。而我們 也能從僅有的調查得知,鳳山市場成立於 1895 年 12 月 15 日,土地面積為 1,952 坪, 建物面積為 350 坪,其中販售野菜店舖 2 間,魚肉 3 間、獸肉 3 間、雜貨 5 間、其他 2 間,合計 15 間,16 這些資料與《臺南廳第三統計摘要》所載,鳳山市場成立於 1895 年 12 月,土地坪數 2,852 坪,建築坪數 350 坪,概略相同。17 而從上述的文獻發現,當時 的鳳山市場除了有用來販售野菜、魚肉、雜貨的店舖外,估計還有不少空間用以容納 一般性的露店、飲食攤、料理亭,或四面八方而來沿地而設的臨時攤販。 至於對鳳山市場成立背景有比較明確的描述反而是在柴原龜二任鳳山出張所所長 期間的一份文件,柴原龜二在資料中提到,鳳山城內外官有地、官有家屋等,目前已 囑託地方之總理和鄉保進行調查中;當市街之人民未對衛生加以重視,導致市街汙穢 不堪,各種傳染病相繼而起,因此在衛生管理上必須找到迅速且適當之方法。所以,

15

「柴原龜二復權上奏並裁可(內閣總理大臣)」(1912 年 10 月 21 日),〈大正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 第七十八卷司法〉,《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989005。

16

在市場面積統計部分,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15)出版之《臺灣的魚菜市場》僅列出該市場土地坪數與店舖坪 數,無法確定兩者是否重疊計算,另有關店舖數量,也僅能從中得知當時個別業種使用情形,無法推估當時店舖及其 他建物之總數。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的魚菜市場》(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5)。

17

臺南廳庶務課,《臺南廳第三統計摘要》(臺南:臺南廳庶務課,1913),頁 168。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鳳山城內將規劃為六區,第一區 為照牆後、粟倉後、捕廳巷。第 二區為北門街、火房口、莿桐腳、 天公埕、新大路、登瀛街、火房 口、城隍廟口。第三區為三角窗 街、魚市仔街、中街隘門、米市 街。第四區為巷仔口、草店尾隘 門、龍山寺廟口、下橫街、小東 城門腳、瓦窯尾、小東城門外過

圖 4 由鳳山一心堂出版之繪葉書,為日治初期鳳山街三角窗之街景 圖片來源:蔡哲文提供。

溝仔街、崎仔頭、竹圍仔、布埔。 第五區為大廟後隘門腳、大廟口街、柴市仔街、大廟後、西門街、王厝菜園、西門堀墘。 第六區為大老衙巷口、大老衙日宅。此六區各編制檢舉委員長一名,依範圍大小不等 配與二至三名委員,由出張所進行派任,並依勤務狀況給予銀兩。出張所在完成各區 委員派任命後,便召集各委員針對各街市之衛生提出檢討,檔案中繼續提到,目前在 三角窗那裡擺攤的商人約近有二百六十餘名,包括魚類、獸類、野菜等。這些攤位群 聚在街道二側,不僅妨礙交通,且集市產生的垃圾散亂於街道,導致街道汙穢不堪, 除了制定清潔相關辦法,應積極尋找適當的空地進行移轉,不僅衛生得以改善,雨天 來臨時也相對方便許多。未來設立市場的相關經費,可針對有意願加入者進行徵收, 將這些經費投注在市場的設立、修繕或日後的清潔,目前初估相關費用需三百餘圓。18 日本政府在統治臺灣初期將衛生列為首要改善的項目之一,期望透過衛生的改善 能夠降低各種疫情的蔓延,當時的鳳山新城也是亦然。而從柴原龜二的文字描述中發 現,為了儘快收到成效他不僅將鳳山城內劃為六區進行管理,更採用委員制的方式來 層層管控。在實際的作為上,他首先針對傳統街市的衛生改善提出了看法,並明確指 出要先針對登瀛街南,寅餞門以西三角窗的攤販做有效的管理,因此這個在《鳳山采

18

「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中鳳山出張所機密報告(臺南民政支部)」(1896 年 1 月 4 日),〈明治二十八年臺灣總督 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十六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0027013。

083


084

12 卷 | 第 1 期

訪冊》被描述為「五方湊集,地極喧嘩」的街市就成為柴原龜二改善城內衛生的首要 目標,甚至我們可以從檔案中的文字描述推測,鳳山城內最為熱鬧的三角窗街市除有 傳統的街舖外,街道兩側的簷下或具有一定容納空間之土地,還有許多來自四面八方 沿街而設的攤販,由於這些攤販長期都是由民間自主的方式自由發展,在長期漠視下 缺乏管理,因此才需要將其集中進行管理。

二、日治時期鳳山市場位之所在 了解鳳山市場成立的社會背景後,那麼當時的市場到底設位在何處,是否就是現 在鳳山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的位置?為了解開柴原龜二文中新設市場的地點之謎,我們 找到一份 1896 年陂頭城內市場改築的相關檔案,檔案中提到埤城內市場規模狹隘,往 來不便,街衢衛生不潔,是 以市場有改造之必要。而經 過公告諭示後,希望對進入 市場營業有興趣者,能夠與 官方共同出資讓市場之改築 可以順利完成。市場改築完 成後,埤城內道路二側之露 店,在未經許可下不得再任 意擺攤,否則將依日本《刑 法》進行裁罰。有意願共同 出資進入市場營業者,也將 依市場管理規則進行管理, 包括相關費用之徵收,作為 日後市場改築、修繕、環境

圖 5 鳳山新城地籍套繪圖 圖片來源:廖德宗繪製。廖德宗,〈清代鳳山新城城池與街市之空間復原〉, 中央研究院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1 月 25 日。 網址:https://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p=5745&lang=en。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衛生之用。19 從這份文件來看,當時的鳳山城內除了街道二旁的傳統街舖外,甚至還有一些空 間或者是土地,用來容納這些四面八方而來的攤販。只是這些可使用的空間非有限, 因此希望透過市場的改築把街道上的攤販給正式集中進來。而從這份檔案看來,都與 1895 年柴原龜二所提要把三角窗街道二側攤販尋找空地進行集中管理的理念不謀而 合。只是後來推動的方式並非另尋「新築」,而是就原已使用的空間進行「改築」, 這些空間在權責上可能屬於既有官有房舍或土地,只是過去在漠視下長期被占用,如 今加以改築成為正式的市場。分析當中原因,其一,當初柴原龜二提議雖是「新築」, 但鳳山城內的衛生時況已令人相當頭疼,在既有街市衛生未全面改善下,再新增一處 市場是否雪上加霜。其二,生意人講求的是銷售效果,三角窗既然是鳳山城內最為熱 鬧的地方,攤販們也不會因一紙公告就全數搬到新市場內。然該項改築公告的出現, 除了作為改築市場資金募集之公告,同樣也要作為日後取締鳳山城內無照攤販之預告, 因此公告對象就不單以三角窗的攤販為主,而是以整個鳳山城內的街市攤販為對象。 那麼改築後的鳳山市場究竟設置在何處?是否與現在的第一公有市場有關?首先 我們參考廖德宗 2014 年〈清代鳳山新城城池與街市之空間復原〉研究發現,目前第一 市場之位置,即有前清參將署、四聖廟和六將廟,參將署南側為「大老衙街」。20 又查 閱了市場 1897 年「鳳山市場收支表(自九月至十二月)(元臺南縣)」發現,鳳山辦 務署在表頭的填寫上,9 月將其登載為「大老街市場」,10 月稱為「鳳山市場」,11 及 12 月則簡稱「市場」,從這一連續檔案也就可以直接證明當年改築的市場即是大老 街市場,名稱在後來才改為「鳳山市場」。21 另,從「鳳山市場事務辨務署ヘ引繼ノ件」發現,1897 年鳳山市場開始設立時, 由林靜觀、丁緝寧、王作良三位在地仕紳出任市場管理委員。 22 又根據 1898 年「官

19

「埤頭城內市場改築落成ニ付告示」(1896 年 4 月 1 日),〈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二十九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 第十四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677027。

20

廖德宗,〈清代鳳山新城城池與街市之空間復原〉,中央研究院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s://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p=5745&lang=en。

21

「鳳山市場收支表(自九月至十二月)(元臺南縣)」(1898 年 1 月 10 日),〈明治三十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 存第一二三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782019, 頁 154-158。

22

「鳳山市場事務辨務署ヘ引繼ノ件(元臺南縣)」(1897 年 9 月 1 日),〈明治三十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一二三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782018。

085


086

12 卷 | 第 1 期

有家屋ヲ市場ニ下渡ノ儀ニ付鳳山縣ヘ通 達」,林靜觀、丁緝寧、王作良三人的請 願檔案發現,文中提到,市場狹小每逢節 旬買賣人多擁擠難行,市場南畔有舊四聖 廟,23 及 六 將 廟,24 這 兩 間 廟 在 清 代 的 時 候都因為兵燹而損壞。希望能夠進行修繕 納入市場使用,甚至四聖廟可以作為徵收 費用的事務所,六將廟作為販售飲食的擺 攤之處。且此二間廟都屬於官有家屋,在 無人使用的情形下損壞情形只會越來越嚴 重, 若 編 入 市 場 可 彌 補 市 場 空 間 使 用 不 足。25 而從該檔案的附圖中比對廖德宗所繪 〈清代鳳山新城城池與街市位置圖〉進行 推論,四聖廟、六將廟及市場敷地之位置, 最初的鳳山市場應是由更早的「魚市」和 「鴨市」改築而來,位置應是較在靠近現 成功路與三民路這範圍的土地上。

圖 6 1898 年鳳山市場內四聖廟與六將廟相對位置圖 圖片來源:「官有家屋ヲ市場ニ下渡ノ儀ニ付鳳山縣ヘ 通達」(1898 年 5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 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十五卷衛生土地家屋戶籍人事 軍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 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4558030,頁 351。

那麼當初鳳山辦務署改築市場,除了整頓市容及改善環境衛生外有沒有其他目的 呢?在 1898 年 10 月 2 日《臺灣日日新報》一則有關「徵地方稅」的報導中就提到: 臺南縣辦務署管內,地方稅則加徵,方法施行,而城內外市區,莫不遵云 稟報,或報商店資本,或報市屋圖冊,循規蹈矩,成績頗良,將來徵收略易,

23

盧德嘉,《鳳山采訪冊》,頁 167。天后宮,一在參將署旁(額「四聖廟」,兼祀關帝、火德星君、馬明尊王,故名), 屋六間,1794 李紹曾建,1849 年稿房陳志行修。

24

盧德嘉,《鳳山采訪冊》,頁 183。東嶽廟(祀仁聖大帝,俗乎六將廟)在參將署右,與四聖廟比鄰,1865 年中軍 趙品建。

25

「官有家屋ヲ市場ニ下渡ノ儀ニ付鳳山縣ヘ通達」(1898 年 5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 保存第十五卷衛生土地家屋戶籍人事軍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4558030。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至鄉間辦理,已型難澀,全賴當事官吏開導然只要府城辦有頭緒,而他鄉可為 表率,殊不甚難辦。唯鳳山地方,民情愚悍,際茲新稅加徵,不免流言濫放, 狡計百出,或以多而報少,或匿產而不報,此等弊竇,均在意中事,一切舉動, 想難箆他處可喻,唯藉警察,嚴密稽查,規則厲行遇有狡猾之徒,欺官弄弊, 查出以重罰,懲一儆百,以絕效尤。庶幾奸謀自沮。而輸將滾滾矣。26 由此可見,當初把城內的攤販收納到鳳山市場中進行管理,不僅是為了整頓市容 和提升衛生,更是為了掌握地方經濟和為加徵稅收而做的準備,也才有 1896 年埤頭城 內市場改築檔案中提到,市場改築完成後進入市場營業者,必須依據市場管理規則進 行相關費用的徵取,街道上的露店未經許可不得任意擺設,經取締必將予以重罰的描 述。而當時市場進入到市場販售的攤位就有肉担、菓子担、麵担、魚担、排果菜担、 飯架担、雞鴨担、火炭担、塩菜担、有排菜担、塩担、瓜担、王梨担、檳榔担等不同 的攤位,且每個攤位則收取十錢到二錢不等的管理費,只是資訊有限無法從檔案中清 楚當時各類別進入市場的數量及租金收取多寡的標準,例如開魚行担為何收取十錢, 又檳榔攤為何只收取二錢。

三、參與市場管理之地方仕紳 日治時期臺人在參與市場管所扮演的角色方面,日本政府當時除了積極推動傳統 市場的興革,更開始採用與地方仕紳合作之方式進行管理,鳳山街又以王作良、丁緝 寧和林靜觀三位在地方上扮演的角色最為明顯。根據 1898 年「鳳山ニ關スル件(元臺 南縣)」針對轄下鳳山管內市場之調查報告指出,當時鳳山市場聘有三名委員,每日 由一名委員進行輪值,並向當局交代市場出張狀況及相關事項辦理情形。市場費每日 由委員向攤販們進行收取,並依據收取情形確實登載入簿,避免有不實現象之產生。 市場委員每日出張須備齊二本帳簿,一本為攤商收取定額租金之帳簿,另一本為雜費

26

〈徵地方稅〉,《臺灣日日新報》第 126 號(1898 年 10 月 2 日),漢文第 3 版。

087


088

12 卷 | 第 1 期

收取之帳簿,收取的對象為周邊街道兩側之臨時攤販,二本帳簿會在月底進行結算, 相關成果必須呈報至辦務署進行閱覽。市場所收取到之相關費用及帳簿,由三名委員 分配保管,12 月月底則進行帳簿及現金之校對,避免貪汙不廉之情事發生,校對內容 包括逐日出攤數、當日收取租金多寡,以及相關費用支出及應用等。27 在鳳山市場成 立之初,根據檔案顯示 1895 年 12 月 15 日成立後即聘請王作良、丁緝寧和林靜觀三位 地方仕紳作為市場管理委員,以下針對三位之背景做簡扼之介紹: 第一位是 20 歲初渡海來臺,居住在鴨市街以販售中藥材為業的王作良,根據《臺 灣列紳傳》其為廣東省潮州人,在地方上急公好義,對於貧民者常以醫藥接濟,熱衷 慈善,在地方聲望頗高,1898 年 1 月授配紳章,1903 年 1 月卒,享壽 47 歲。 28 第二位是祖籍泉州,住在大老街四十九番地的丁緝寧,地點就位在「三角通」, 根據《臺灣列紳傳》,其為光緒庚辰年(1880) 秀才,1899 年受配紳章,1909 年 7 月病歿。又根據《南部臺灣紳士錄》,丁緝寧除居住地址更為大老衙舊柴市街,還記 錄其曾擔任大廟口保正、鳳山支廳雇員。29 另外,傳統市場最令人詬病的除了衛生外,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衡量器使用上的不公,也因為如此常造成交易上的糾紛,因此臺灣 總督府於 1895 年 10 月 14 日頒布〈度量衡器販賣規則〉,開放日本內地生產之衡量器 進入臺灣販賣,並開始著手調查臺灣衡量器使用之情形,1900 年 10 月 8 日完成〈臺 灣度量衡條例施行規則〉。因為市場發展之需要,丁緝寧以市場管理人之身分於 1906 年向鳳山廳申請衡量器之使用,在 1906 年「丁緝寧公設市場衡器設備方認可ノ儀ニ付 報告」檔案中提到,該衡量器為提供大老衙魚菜市場使用,主要提供鹽、菜及石灰等 業者進行使用。30 第三位是與鳳山發展非常緊密的林靜觀,根據《臺灣列紳傳》、《臺灣人士鑑》、 《臺灣官紳年鑑》、「林靜觀外三十一名ヨリ鳳儀書院再興ノ件(元臺南縣)」、「林 靜觀外一名縣參事任命方上申書類(元臺南縣)」所載,其於 1861 年 9 月 2 日出生於

27

「鳳山ニ關スル件(元臺南縣)」,典藏號:00009845014。

28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頁 312。

29

不著撰人,《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市:株式會社臺南新報社,1907),頁 525。

30

「丁緝寧公設市場衡器設備方認可ノ儀ニ付報告」(1906 年 6 月 19 日),〈明治三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 保存第六十五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221017。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鳥松庄,住在縣口街百八十番地,31 為光緒乙酉年(1885)秀才,個性沉著善良、謹 言慎行、急公好義,為人處事又有君子之風,從事阿片煙膏、小麥販賣業和貸地業, 因此接受日本政府委託擔任鳳山第二區之衛生委員長,32 第二區之範圍即為北門街、 火房口、莿桐腳、天公埕、新大路、登瀛街、火房后、城隍廟口。 1895 年市場成立後,林靜觀除受聘擔任市場委員,更因積極協助日本政府推行地 方政務而逐漸獲得官方之青睞,因而相繼在 1898 年 8 月擔任鳳山辦務署參事、監理鳳 山公學校學務委員、任鳳儀書院再興董事、331899 年 1 月授配紳章、1907 年 5 月任用 鳳山區街庄長、1910 年任鳳山區長、拜受大禮紀念章、1911 年與李冰壺、鄭坤五等人 創鳳崗吟社、1917 年任有限責任鳳山共進信用組合信用評定委員、1918 年任臺南廳參 事、34 1919 年任有限責任鳳山共進信用組合長、1922 年任高雄州協議會員。 另外,根據 1933 年「鳳山雙慈亭重修碑記」所載,該亭日本政府治臺後一度成為 憲兵屯軍之所,在軍隊撤去後為重振香火,便在地方商紳發起下進行重修。由於當時 民間的資金募集工作均須向官署進行報備,因此在該碑上就明確的記載由林靜觀擔任 寄付募集代表者,李汝福、林海水、王天、何國棟、盧出塵、黃在居等人則負責第一 線的寄付募集工作,當年總募得一萬五千四百餘圓。而位在雙慈亭不遠的玉皇宮,根 據文獻記載,日治時期同樣由林靜觀接任管理人。 從以上三位仕紳的身分發現,他們在地方上除有一定的學識涵養,家族也多具有 經商之背景,且居住地多與市場有緊密的地緣關係,因而對街市時期的地方風俗、人 際網絡,有相當程度之了解,因此順理成章成為日本政府統治下新市場之管理委員。

31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頁 220。

32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2),頁 144。

33

「林靜觀外三十一名ヨリ鳳儀書院再興ノ件(元臺南縣)」(1898 年 8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 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五二卷內務門學務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9795023。

34

「林靜觀外一名縣參事任命方上申書類(元臺南縣)」(1898 年 6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 存第一八九卷官房門秘書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32003。

089


090

12 卷 | 第 1 期

肆、鳳山市場 1901 年之重要改築 鳳山市場自 1895 年成立後,很快的在六年後,也就是 1901 年又進行了一項改築, 在這次的改築裡,鳳山市場從原有「魚市」和「鴨市」之位置,也就是目前三民路與 維新路口,轉移到了現在鳳山第一公有市場這位置,也就是中山路與維新路口。而這 次的轉變根據 1901 年「市場及組合ニ關スル編冊」檔案顯示,當年搬遷改築後的市場 共有二軒,每軒內部分為左右二排,中間留有人行通道,每排 28 格,二排合計共 56 格, 二軒共 112 格,環繞軒下周圍設有排水溝。35

圖 7 1901 年市場及組合ニ關スル編冊──鳳山魚菜市場家屋敷地圖面揭示市場內各軒家屋之設計 圖片來源:「市場及組合ニ關スル編冊(臺南縣)」(1901 年 1 月 1 日),〈明治三十四年元臺南縣 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一二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 藏號:00009515001,頁 155、156。

只是這樣的規劃還是無法滿足攤販們的需求,而且很快的市場到了 1908 年又因不 敷使用又增築出了第三軒,根據 1908 年「官有地ニ盛土及桃水路設置ノ件(鳳山廳)」

35

「市場及組合ニ關スル編冊(臺南縣)」(1901 年 1 月 1 日),〈明治三十四年元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一二 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515001。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顯示,1901 年改築後的 2 軒,每軒是 28 間,規模長度應是一致,因此 1908 年新增的 第三軒應為北側間數較少的這一軒。36 且從圖 8 所標示道路相對位置看到,1901 年市場 改築後其確切的位置,是在今維新路與中山路之路轉角口。

圖 8 1908 年鳳山市場配置情形 圖片來源:「官有地ニ盛土及桃水路設置ノ件(鳳山廳)」(1908 年 1 月 1 日),〈明治四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十五年保存第十一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078026,頁 258P4(鳳山廳大竹里鳳山市街市場沿排水計畫平面圖)。

36

「官有地ニ盛土及桃水路設置ノ件(鳳山廳)」(1908 年 1 月 1 日),〈明治四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 存第十一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078026。

091


092

12 卷 | 第 1 期

圖 9 鳳山廳郵便區畫中改正鳳山市街及隣接街庄之圖 說明:從圖中可更清晰市場在整個鳳山街的地理位置。 圖片來源:「郵便區畫中改正報告ノ件(遞信大臣)」(1908 年 10 月 1 日),〈明治四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十五年保存第四十六卷通信〉,《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108018,頁 150。

鳳山市場增築後,透過管理其營業表現又是如何?根據 1926 年《臺灣日日新報》 〈鳳山市場賣上約百萬圓〉提到,鳳山街經營的鳳山市場每年向攤商徵收之租金 1,0561 圓,是整個鳳山街重要財政來源之一,也是當地相當重要的社會事業。為改善地方環 境衛生及種種,該街於 1895 年 12 月創設鳳山市場,該市場為七條重要道路的中心 點,且交通四通八達,更由於地理條件的優越,進出市場消費的民眾相當踴躍,每日 平均在 2,300 人左右,鄰近地區的人,也多會來這裡販售或消費,整個市場年營業額在 954,546 圓,其中又以販賣獸肉的 273,850 圓最高,其次為生魚 199,870 圓,再來是野菜、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圖 10

鳳山原寫真館所拍攝之鳳 山市場營業情形 說明:可以明顯的看到靠近入口 這一側有兩棟較長的軒,其後側 則還有一棟較短的軒。 圖片來源:鄭喬維提供。

糧食、雜貨、飲食物、果物和檳榔等。市場建物屋建有 681 坪,工費約 4,000 圓,市場 內則依不同販售種類進行區域劃分,整體看來耳目一新,但規模還是顯得狹小。37

伍、日治時期街市區改正計畫與新式店舖帶動下 的城鎮轉型 一、街市區改正計畫與鳳山市場發展的相輔相成 鳳山市場在完成改築後與位在旗津的打狗市場成為當時高雄最具有代表性的二座 市場,尤其是鳳山市場,不僅鄰近街庄的貨物都湧入到此地販售,也有不少其他地區 的民眾不遠千里來這裡採買,面對市場的日益蓬勃,很快的在 1910 年又提出了增築計 畫,只是當年的增築計畫同樣並未出現在總督府的相關檔案中,反而是在《臺灣日日 新報》中記載了這項過程。

37

〈鳳山市場賣上約百萬圓〉,《臺灣日日新報》第 9355 號(1926 年 5 月 21 日),日文第 1 版。

093


094

12 卷 | 第 1 期

明治 43 年 10 月 15 日。鳳山市場增築。現在之鳳山市場,不特有狹隘之憂, 且建築已久,頗有危險之虞者,回議欲再行改修及增築,於本月十一日午前十 時,在鳳山支廳內投票包辨,結局以九千零八十圓,落票於竹林組云。38 明治 44 年 1 月 23 日。新築落成。鳳山市場新築落成式。於去廿一日午後 一時,在該市場內舉行,若林技手報告工事,市場監理人朗讀式辭。次松木廳 長、及尾越內地人組合長,以演說為祝辭。又次本島人總代讀祝辭,式終,饗 以臺灣酒殽,竝觀覽本島菊部,附會者約四百餘名,各盡歡而散。39 明治 44 年 2 月 7 日。打狗通信/將轉新市。鳳山向來市場窄狹難堪。當道 已於去年十月中在其附近增築一座。計費九千餘圓。頗極堅固。然建築工事已 竣。將擬本月七日欲行移轉云。40 從《臺灣日日新報》描述發現,1910 年的新築工程將近三個月,耗資 9,080 圓, 落成典禮完成二個禮拜後攤商們才正式開始搬遷。該文提到「附近增築一座」,並非 離開鳳山市場另在他處新設市場,在當時的概念應是針對既有市場棟架進行結構改善, 並新增一座較為寬敞的「軒」,在整個工程完工後,再由攤商們進行搬遷。 在新的市場落成完成市場搬遷後,想要進入市場營業的攤販及消費者實在太多, 很快的在 1913 年臺南廳就再行編列經費進行改築,41 1917 年 9 月 28 日日本人內田治 三郎、岩崎丸一,鳳山街人張定、丁振鳳等人則提出希望可以在鳳山市場內成立魚市 場之申請,42 並在 1917 年 12 月 4 日通過申請,43 落成後的魚市場正式進駐到鳳山市場 內,營業額從原有單日 1,300 圓提升到後來的 5,600 餘圓,營業額都翻了二倍以上。44 到了 1919 年時,魚市場營業績效除每年繳交 2,000 圓的公共衛生費外,甚至還曾捐助

38

〈鳳山市場增築〉,《臺灣日日新報》第 3743 號(1910 年 10 月 15 日),漢文第 2 版。

39

〈舉落成式〉,《臺灣日日新報》第 3834 號(1911 年 1 月 23 日),漢文第 3 版。

40

〈打狗通信/將轉新市〉,《臺灣日日新報》第 3848 號(1911 年 2 月 7 日),漢文第 3 版。

41

〈公共衞生費と事業〉,《臺灣日日新報》第 4546 號(1913 年 1 月 29 日),日文第 2 版。

42

〈鳳山的魚市場〉,《臺灣日日新報》第 6198 號(1917 年 9 月 28 日),日文第 7 版。

43

〈地方近事

44

〈魚市場好況〉,《臺灣日日新報》第 6281 號(1917 年 12 月 20 日),日文第 4 版。

鳳山

魚市場許可〉,《臺灣日日新報》第 6268 號(1917 年 12 月 7 日),日文第 4 版。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經費給鳳山協會作為基金,45 到了 1924 年鳳山市場內的魚市場年營業額已達到 9,000 圓 以上,成為街庄重要的稅收來源。46 而除了魚市場外,1925 年街役場更擴大增築六軒供 古物及雜貨商等使用。 市場增築。鳳山市場係街役場直營事業,今番為地方商賈發達,該是三浦 監督,請為增築六軒,供給商賣人,係什貨古著物等之○賣市。47 且根據 1924 年〈〔高雄州鳳山郡鳳山街〕官有地無料貸下許可報告〉顯示,市場該筆 土地原屬國庫所有,無償撥于鳳山郡使用,地址為鳳山郡山街大老街 143 番,地目上 為「雜」,面積為五分九釐八毛九絲。48 從 1917 年魚市場的進駐,以及 1925 年古物及雜貨市場的設立,可以看到鳳山市 場在規模上不斷擴充,營業額也屢創新高,整體而言鳳山市場之發展已越趨於完備,不 同的商業團體也相繼進駐,1926 年時整個鳳山市場光市場使用租金每年就可達 10,561 圓,49 成為街役所相當重要的稅收來源。

圖 11

(左)高雄州鳳山郡鳳山街官有地無料貸下市場敷地圖;(右)高雄州鳳山郡鳳山街鳳山官有地無料貸下市場敷 地建物圖(檔案中的原圖正反面誤置,作者已經翻正處理) 圖片來源:「[ 高雄州鳳山郡鳳山街 ] 官有地無料貸下許可報告」(1924 年 11 月 28 日),〈大正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 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七卷內務〉,《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7302020,頁 260-261。

45

〈魚市及衛生費〉,《臺灣日日新報》第 6878 號(1919 年 8 月 9 日),日文第 5 版。。

46

〈鳳山/魚市場直營〉,《臺灣日日新報》第 8556 號(1924 年 3 月 13 日),日文第 3 版。

47

〈鳳山特訊/市場增築〉,《臺灣日日新報》第 9047 號(1925 年 7 月 17 日),漢文第 4 版。

48

「[ 高雄州鳳山郡鳳山街 ] 官有地無料貸下許可報告」(1924 年 11 月 28 日),〈大正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十五年保存第七卷內務〉,《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7302020。

49

〈鳳山市場賣上約百萬圓〉,《臺灣日日新報》第 9355 號(1926 年 5 月 21 日),日文第 1 版。

095


096

12 卷 | 第 1 期

圖 12

鳳山縣(新)城 1928 道路變遷考據圖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成大研 究發展基金會,《高雄縣鳳 山縣城整體環境再造計畫》 (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2007),頁 3-35。

到了昭和年間之後,總督府持續在鳳山推行街市區改正計畫,主要透過道路拓寬 及下水道的興築達到低傳染病的效果,其中較為明顯的是 1928 年興建西門至東門之 縱貫道路,1929 年填埋城內養魚池,以及 1931 年鳳山市場周邊道路的的擴充。根據 1928 年《臺灣日日新報》〈鳳山街市區改正經費七千圓〉指出: 鳳山街自西門至東門,即沿市街內縱貫道路之家屋業已取壞,其他均工事 費約七千二百圓,其中國庫補助四千二百元,所剩三千圓,屬于街民之負擔, 為是鳳山街。此次召集街協議會員及區總代表等,就此負擔工費協議,頗有相 當意見,結果以戶稅割為標準,為一般賦課。50

50

〈鳳山街市區改正經費七千圓〉,《臺灣日日新報》第 10166 號(1928 年 8 月 9 日),漢文第 4 版。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又根據 1931 年《臺灣日日新報》〈街民の要望すろ鳳山街の三大事業水道、麻病 防遏施設市區改正等等〉報導指出: 鳳山郡鳳山街,爾來受新興製糖、後壁林製糖、無線電信所影響,街之面 目一新,店頭整齊,當局監及街路,過於狹隘,交通不便,已施行市區改正制 度。欲改造街路,起點內定,欲對市場向林木根家屋,直沖至北門,對此問題, 街民議論紛紛,皆云若對此路開鑿,覺有不便且店舖有不合宜。一般希望者, 起點由市場鳳山座對面街路,直開鑿對元郵便局裡面廣地,鳳山旅館鄰之竹屋, 直沖向元醉仙亭裡門,由公園邊,直至北門。若對此路,從來必能達於繁盛, 變成有益美麗街路,如楠梓方面、鳥松、赤山、田草埔、仁武、覆鼎金等處, 必定對此街路出入。故對此改正問題,甚望當局,再一番審酌之焉。51

圖 13 (左)鳳山街市場計畫圖;(右)鳳山街市場賣店配置圖 說明:此圖為 1933 年新築市場賣店之配置圖,為現中山路與成功路口。 圖片來源:「鳳山街上水道施設其他事業資金借入(指令第四六一五號)」(1933 年 1 月 1 日),〈昭和八年度高雄州借入 金關係(三ノ三)〉,《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621003,頁 301、308。

這一連串的市區改正,在往後幾年裡改變了鳳山的主要街容,也帶動起鳳山市場另 外一波的改築,在 1933 年「鳳山街上水道施設其他事業資金借入(指令第四六一五號)」

51

〈鳳山街市區改正計畫附街民希望〉,《臺灣日日新報》第 11279 號(1931 年 9 月 5 日),漢文第 8 版。

097


098

12 卷 | 第 1 期

圖 14

1936 年 鳳 山 街 小 公 學 校並小賣市場建築資金 借入認可案內之市場平 面圖 圖 片 來 源:「 鳳 山 街 小 公 學 校 並小賣市場建築資金借入認可 案」(1936 年 1 月 1 日),〈昭 和十一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 三 十 七 卷 地 方 〉,《 臺 灣 總 督 府 檔 案. 總 督 府 公 文 類 纂 》, 國 史 館 臺 灣 文 獻 館, 典 藏 號: 00010720002。

檔案裡提到,當年礙於市場改築的急迫,忽略空間過於狹小的問題,且當初的建材在使 用多年後均出現衛生及安全問題,因此提出新築店舖計畫。而我們從檔案的附圖中,不 僅可以一窺當時鳳山市場不同營業項目的位置分布,甚至可以從計畫中看出改築計畫是 在當時的縱貫路(目前的中山路與成功路三角窗)增設 20 間現代化店舖。52 這些新設店舖後來因為不敷使用,到了 1936 年在連棟的尾端,也就是目前的成功路 側再增加五間店舖及三道頂棚,其樣態與目前鳳山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整體配置已經是概 略一致。53 而這些現代化店舖的出現,不僅奠定鳳山市場邁入現代化之基礎,鳳山市場內 除了有以「魚市」為主的商業組織外,也因此開始有了「鳳山市場賣店組合」之出現, 開啟了傳統市場因應未來社會發展上的想像。

52

「鳳山街上水道施設其他事業資金借入(指令第四六一五號)」(1933 年 1 月 1 日),〈昭和八年度高雄州借入金關 係(三ノ三)〉,《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621003。

53

「鳳山街小公學校並小賣市場建築資金借入認可案」(1936 年 8 月 1 日),〈昭和十一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三十七 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720002。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表1

1901-1920 間鳳山街、打狗街與左營之人口比較

年度

鳳山街

打狗地區

左營庄

1901

7,088

5,589

3,478

1906

6,145

7,908

5,133

1907

6,118

8,447

5,147

1908

5,996

9,314

5,192

1909

5,765

10,685

5,131

1911

5,706

13,456

5,241

1912

5,700

14,649

5,323

1913

5,775

15,358

5,413

1914

5,529

15,595

5,480

1915

5,446

14,461

5,531

1916

5,475

15,170

5,530

1917

5,452

16,839

5,568

1918

5,566

18,258

5,554

1919

5,621

20,116

5,596

1920

5,706

21,967

5,692

表格來源: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高雄縣鳳山縣城整體環境再造計畫》,頁3-21。

現代化店舖的出現促進了鳳山市場的活絡,不僅增加了市場買氣,連帶也讓該市場 成為當時鳳山街內最為時尚消費場所,賣店組合甚至還在 1940 年間辦起店舖裝飾及商品 陳列競技活動。54 這項競賽還遴聘地方上的巡察和市場管理人來擔任評審,評選標準包括 1. 商品的價格標示狀態;2. 營業與從業人員國語使用狀態;3. 營業期間對於蚊蟲的驅蟲 成果;4. 商品的陳列整頓狀態;5. 衛生設施的保持良否;6. 商品的處份狀況;7. 從業者 的服裝,可說是相當有趣。 另外,就鳳山整體發展方面,根據王御風(2015)研究指出,日治時期鳳山街整體

54

〈鳳山市場賣店組合店舖陳列、商品陳列競技會〉,《高雄新報》第 1510 號(1940 年 12 月 7 日)第 5 版。

099


100

12 卷 | 第 1 期

發展可概括以 1920 年地方制度改正前後作為分界,地方制度改正以前,也就是 1895 至 1920 年這段期間,雖然當時鳳山街是高雄地區發展行政中心,但由於打狗的崛起,再加 上 1913 年後鳳山鄰近地區陸續受到瘧疾影響,因而造成造成人口快速外移。但在 1914 年蔗糖及鳳梨等相關產業逐漸受到重視後,鳳山的經濟也開始逐步回穩,人口也開始逐 漸回流,連帶使得日本政府開始重視鳳山的發展。55 1920 年地方制度改正後,鳳山各項公共建設開始逐步展開,包括 1921 年曹公圳及 鳳山溪整治、1930 年完成街役場新建工程、1933 年完成公會堂、1934 年完成鳳山水道 設置、1935 年鳳山神社落成,直到 1938 年都市計畫實施,城區不斷向外擴大,後來更 因日治末期日本軍隊進駐及眷舍設置,使得鳳山發展更加快速。56

表2

1924-1939 鳳山街、高雄市與左營之人口比較

年度

鳳山街

高雄市

左營庄

1924

12,215

41,247

15,102

1926

13,014

46,754

15,861

1927

13,275

49,175

15,995

1928

13,476

52,946

16,241

1929

13,878

57,177

16,482

1930

15,784

72,400

15,999

1933

16,842

76,380

16,352

1934

17,960

81,582

16,940

1935

18,581

86,848

17,328

1936

19,837

94,017

---

1937

20,515

101,173

8,147

1938

21,044

109,857

8,606

1939

22,012

118,435

19,982

表格來源: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高雄縣鳳山縣城整體環境再造計畫》,頁3-27。

55

王御風,〈日治時期鳳山街之變遷初探〉,《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9(2015),頁 93-134。

56

王御風,〈日治時期鳳山街之變遷初探〉,頁 93-134。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二、鳳山劇場與市場新試店舖的相互輝映 在 1933 年「鳳山街上水道施設其他事業資金借入」檔案,鳳山市場配置圖裡發 現,除了以紅色揭示市場新築店舖的位置,還特別在平面圖上加註了「舊劇場跡」,57 這與 1931 年《臺灣日日新報》中提到民眾反映從鳳山座前開闢縱貫道路的意見不謀而 合, 58 也直接證明民眾預期縱貫路在開闢完成後將會為鳳山的街容及商業發展帶來新 的氣象,為了迎接迎接此一盛世,地方人士遂將在縱貫路北側的鳳山劇場移到了南側 並加以擴充,而舊劇場的原址在劇場移開後,則蓋起了一排新的街舖,做新的推動。 為了解街市區計畫、鳳山劇場及市場新式店舖推動後,為鳳山近代發展帶來的影 響,我們試著透過資料的蒐集針對鳳山劇場的發展始末進行探索,而經過資料彙整後 發現,在臺灣最早興建戲院者為日人高松豐次郎,1901 年他在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 勸說下來臺拍攝紀錄片,更先後成立「臺灣同仁社」、「臺灣正劇訓練所」和「臺灣 演繹社」,甚至在全臺投下鉅資設置了包括打狗座在內的八座劇場。59 而除了這八座 以外,根據 1909 年 6 月 5 日《臺灣日日新報》所載,當時也出現了鳳山第一座劇場的 身影: 許借貸金。高松氏。中南北均築內地戲園。今回嘉交亦築嘉義座。經己竣 工。又擬在鳳山城內。建一鳳山座奈資本不敷。乃託有力者。向當地紳商。貸 借債款。聞同廳參事盧德祥。許借二千圓。每月每百圓。面議分二利子金。限 十二年清還云。60 由以上報導得知,在臺灣各地劇場逐漸完工後高松豐次郎計畫在鳳山興建劇場, 但礙於經費不足遂向地方仕紳盧德祥等人借款,惟該報導中並未敘明該劇場最終是否 有完成興建。直到 1931 年 9 月 12 日《臺灣日日新報》又出現一則有關鳳山劇場的報導,

57

「鳳山街上水道施設其他事業資金借入(指令第四六一五號)」典藏號:00010621003。

58

〈鳳山街市區改正計畫附街民希望〉,漢文第 8 版。

59

陳坤毅〈高雄第一戲院:打狗座的史料探究〉,《高雄文獻》,6(1)(2016),頁 123。

60

〈打狗特信/許借貸金〉,《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3337 號(1909 年 6 月 15 日),漢文第 4 版。

101


102

12 卷 | 第 1 期

在〈鳳山劇場新建〉提到,鳳山劇場成立於 1912 年,採用清末所存協臺衙改造充用。 鳳山劇場新建。鳳山劇場。為鳳山街民惟一之銷閑去處,開設於大正元年, 初由同好者數名合資經營,以同街內,清末所存協臺衙改造充用,去年底為大 觀商事株式會社所買收,接辦後,該計重役,因劇場內狹隘,設備諸多不周, 故決議重新建築,向關係當局申請許可,初春收買附近空地約四百零坪,先行 築造基礎者番聞以二萬餘圓,工事費委諸請負業者包辦,建築本場。他日完成, 輪煥一新,必能為當地方呈一壯觀也。61 由 此 推 測, 鳳 山 座 設 置 之 地點與第一市場內的參將署相 當接近,甚至可推測鳳山座就 是利用舊有官有房舍進行設置, 位置可能就在目前鳳山市場的 範圍內,只是報導內容描述有 限,最後興建者為何人並不得 而知。 但是,透過上述報導得知, 鳳山座於 1912 年成立後地點一 直在「協臺衙」,1930 年經營

圖 15 1931 年鳳山座,當時已移於縱貫路之南側 圖片來源:拍攝者不詳,〈鳳山劇場正面照〉(1931),高雄市立歷史 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9.019.205。

權售予大觀商事株式會社,後來著眼於縱貫線開通帶來的榮景,便於 1931 年 9 月購買 市場縱貫路南側用地進行擴充,62 新劇場於 1932 年落成,所以 1933 年「鳳山街上水 道施設其他事業資金借入」檔案所附之圖面才會出現「舊劇場遺跡」。又遷移後的劇 場根據「鳳山戲院聲請登記表核備案」檔案顯示,該戲院成立於 1932 年 7 月 5 日,由 株式會社鳳山館取締役社長黃榮賢及嚴德厚、林鹿號等人所創,株式會社鳳山館前身

61

〈鳳山劇場新建〉,《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11286 號(1931 年 9 月 12 日),漢文第 4 版。

62

根據鳳山地政事務所提供之日治時期地籍資料顯示,該土地於 1911 年登記為國有,前身為練兵場,1921 年轉撥於高 雄州,1927 年 8 月轉與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同年 12 月再轉與曾昆,1930 年 10 月才由大觀株式會社所購入。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圖 16 鳳山戲院戰後變更登記文件 說明:鳳山戲院於戰後辦理戲院登記時,直接將原因印有大觀商事株式會社之文件直接塗改成為株式會社鳳山館成為印證 鳳山座歷史演變之重要佐證。 圖片來源:「鳳山戲院聲請登記表核備案」(1946 年 6 月 29 日),〈劇場登記〉,《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典藏號:00312421002004。

即為大觀株式會社,當時鳳山館地址為大老衙 227 號,即現在中山路 149 號位置,63 而鳳山座之後方即為鳳山屠畜場。

三、鳳山市屠畜市場 有關街市衛生之改善除傳統市場外,屠畜場也是一大重點,有關鳳山屠畜場之所 在位置,根據 1907 年「市場及屠畜場管理規則並設置區域ノ儀稟申認可ノ件(鳳山 廳)」,屠畜場位於大老衙街,64 但所在之詳細位置並沒有記載,又根據《屠場建物臺 帳(高雄州)》記載,鳳山街之屠畜場位於大老衙街 232 番。65 雖上述兩地點都同為大

63

「鳳山戲院聲請登記表核備案」(1946 年 6 月 29 日),〈劇場登記〉,《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號:00312421002004。

64

「市場及屠畜場管理規則並設置區域ノ儀稟申認可ノ件(鳳山廳)」(1907 年 4 月 14 日),〈明治四十年臺灣總 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八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1298004。

65

鳳山出張所,《屠場建物臺帳(高雄州)》(1920-1935),高雄市政府地政局鳳山地政事務所典藏,頁 47。

103


104

12 卷 | 第 1 期

老 衙 街, 但 1907 年〈 市 場 及 屠 畜場管理規則〉公布時,當時鳳 山街屠畜場即已存在,《屠場建 物臺帳(高雄州)》卻載錄是「新 築」,且成立於 1920 年 3 月 31 日。有關鳳山屠畜場在當時的規 模及配置,包括有屠場屠室、牛 屠室、系畜所、事務室、便所等, 以木造上覆內地瓦、臺灣瓦、鋁 板搭建而成,位置就在鳳山座的

圖 17 鳳山屠畜場之外觀 圖片來源:朴子陳俊哲提供。

後方。 早期臺灣在還沒有屠畜場制度以前,臺灣街市的雞鴨豬牛等獸肉多是隨地進行屠 宰,汙水也都是任意排放,因此臺南縣於 1897 年針對鳳山轄下之魚鳥獸肉販賣情形進 行初步調查;66 有關本地牛隻畜養使用,根據「屠畜ニ關スル取調」提到,割讓後原鳳 山縣內之水牛從先前之 31,037 頭,銳減至割讓後之 25,686 頭,但黃牛則是從割讓前之 6,276 頭,增加至 6,970 頭。牛隻使用上,通常採用野放或有飼牛的人家透過商議後進 行繁殖,長成後的牛隻作為農耕或運送貨物主要動力來源。在屠牛方面,在牛隻肢體 殘缺或無法勞作時,傳統上都會持續購買其他少壯的牛隻投入工作,這些老死的牛隻, 因與農家有特殊的情感,因此多就地埋葬並不會刻意宰殺來吃。因為如此,臺灣在清 代就有屠牛禁令,沒有特定的許可,是不可以任意將這些耕牛進行宰殺或販售,不過 也因為如此,臺灣當時盜竊牛隻情形非常興盛。67 在相關法令制定部分,過往的屠畜最早依據臺南縣於 1900 年通過〈屠畜場取締規 則〉,68 鳳山廳於 1907 年通過〈獸肉販賣取締規則〉,明訂食用牛馬羊豬不得在屠畜

66

「魚鳥獸肉調查(元臺南縣)」 (1897 年 9 月 1 日), 〈明治三十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二六卷內務門殖產部〉,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785005。

67

「屠畜ニ關スル取調」(1898 年 4 月 23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四十四卷殖產〉,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02004。

68

「臺南縣縣令第二號屠畜場取締規則」(1900 年 2 月 26 日),〈明治三十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 八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494067X001。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場外之場所宰殺,69 參與獸肉販賣之業者必須依據姓名、住址、年齡及商號進行登記, 完成登記後始得販售,相關證明營業時必須張掛在招牌明顯處,並且不得販售無警察 官吏檢印之獸肉,亦不得販售腐敗之肉品,或以詐欺手段販售與登載事實無關之肉品。 獸肉攤之環境,包括置場及洗滌用具必須時常加以清潔,且做到日光、塵埃及蟲害之 避免,患肺結核及染病者,不得從事料理或屠殺之事。70 而總督府則是到了 1911 年才 正式訂定〈臺灣獸肉營業取締規則〉。71 從以上的歷史脈絡發現,鳳山第一公有零售市場這塊土地的範圍內,除了清代的 參將署、鳳彈汛、四聖廟、六將廟、協臺衙,還包括 1912 年設立的鳳山座,只是這些 官署、官有房舍或劇場,隨著時間演替或市場不斷擴張而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 波波以市場營業供需為導向的改築計畫,尤其在縱貫路開闢後更讓鳳山市場成為鳳山 經濟發展重要核心,只是鳳山市場在追求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管理問題仍層出不窮。 1935 年 9 月 14 日之《臺灣日日新報》,就直接點出了當時市場管理上的某種現象: 鳳山市場賣店行商廿餘名聯署陳情。難于維持希當設法改善。鳳山郡鳳山 市場,所屬賣店行商,等三十餘名,去九日夜,突然連名,提出嘆願疏於鳳山 街役助,陳情市場內設備不周,整頓不備,且監督有所缺陷,致一部分飲食商, 果子商,其他行商等,販賣場所,紛紛不一,失于市場外觀。又市場一部販賣人, 變為行商所占之場所,指充為夜間居住,如最近戲院前街路飲食物,其他行商 續出,有害於賣店,是以賣店難得維持,遷徙者有之,務望街當局,及早設法 云云。72 鳳山市場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城內的環境衛生,將城內 15 條街的露天攤販給收 攏起來,然而在各行各業相繼湧入的情形下,市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市場不敷使

69

「屠畜場取締規則(鳳山廳廳令第六號)」(1902 年 5 月 16 日),〈明治三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 存第三十三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741006。

70

「鳳山廳廳令第八號屠畜場取締規則但三十五年廳令六號廢止、鳳山廳廳令第九號獸肉販賣取締規則」(1907 年 9 月 10 日),〈明治四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四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 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294012。

71

「臺灣獸肉營業取締規則ヲ定ムル件」(1911 年 4 月 28 日),〈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十五 卷警察〉,《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781006。

72

〈鳳山市場賣店行商廿餘名聯署陳情〉,《臺灣日日新報》第 12737 號(1935 年 9 月 14 日),漢文第 4 版。

105


106

12 卷 | 第 1 期

用或衛生無法改善等問題。而經過一連串的文獻整理發現,自 1895 年提出市場改築計 畫之後,一直到 1935 年,當初所訂定的推行目標,問題其實從頭到尾就一直沒解決過。 檢討其無法解決之原因,並非街役所在規劃市場時未克盡全力,而是鳳山城自古 以來就位在往返阿緱及府城的重要渠道上,同時有稻米、甘蔗和鳳梨等重要物產,山 線及海線等重要貨物均在此地交匯。鳳山城內的 15 條街市在成立鳳山市場成立後,等 於將全城的消費力都灌注在同一座市場內,因此在消費者及各方勢力欲進入市場的情 形下,才會不斷要求街役場進行擴充改築。尤其是在縱貫路開通後,隨著鳳山劇場的 落成,縱貫路已經成為民眾消費及休閒重要去處,市場商況也越加繁榮,但連帶使得 市場內的景象更為雜亂,而可能是因為想要擠進市場營生的攤販實在太多,使得市場 原本井然有序的規劃變得相當雜亂,甚至發生攤販占用店舖作為夜間居住之所,或占 用店舖街廓擺攤,影響店舖營運等情事發生。

陸、戰後傳統市場的興起對鳳山市場帶來的影響 一、眷村及國軍消費人口增加為市場帶來的榮景 日治時期鳳山人口的激增,一部分來自日本軍隊的佈防,根據朱浤源、楊晨光 (2006)的研究指出,統治初期日本將大高雄作為南進基地,臺灣的工業及農業生產 多以支援日本本土為首要任務,因此當時在臺灣的駐軍並不多,一直到二戰後期太平 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在臺灣的駐軍才因而快速增加,而當時鳳山第七部隊兵舍即 位在雞母山之後,並有訓練場及靶場,國民政府接收後稱為「竹仔腳」營區,其營舍 西邊為陸軍官舍(今「黃埔新村」),東邊則為鳳山第七部隊營區(今之陸軍官校北 營區)。該營舍為相思林庄舊聚落所在地,相思林庄在日治時即遷庄至竹仔腳北極殿 東北方,後稱為「新厝地仔」。國民政府後,將竹仔腳營區調整成為後來的四訓班及 陸軍官校,灣子頭營區成為後來的步兵學校,五塊厝鳳山倉庫則成為後來的衛武營。73

73

朱浤源、楊晨光,〈日本在臺軍事設施與孫立人練兵──以鳳山為例〉,收於顧超光計劃主持,《日本在台灣的軍事建 築部署與設計》(臺南市:文資中心籌備處,2006),頁 26-49。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早年軍隊未訂定軍中副食品供應制度前,為滿足生活飲食的需求,多數部隊均需 一大早至營區鄰近的市場採買。根據鳳山在地居民鄭敏聰回,1933 年鳳山市場在今中 山路與成功路蓋了一排新式街舖,他們家就買下其中一間,戰後曾開設唱片行。當年 還沒有副食品供應制度時,每天清晨 5 點左右,就會有阿兵哥開著卡車來採買,他們 多將軍卡橫列停放在鳳山戲院前,然後下車到市場採買,後來因為這些特殊景象,許 多民眾就將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稱作「兵仔市」,「鳳山兵仔市」的名聲也就不脛而走。

二、公民營市場崛起對第一公有市場之影響 1945 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針對現有之行政區進重新劃分,鳳山市場所在地鳳 山改為高雄縣鳳山鎮,市場也更名為「鳳山鎮第一公有市場」。因為市場為鳳山帶來 的繁榮,因此 1951 年就有民意代表提出是否將曹公圳加蓋作為市場之建議,用以解決 既有街道兩側攤販及衛生問題。74 1952 年,包括崔士瀛等 190 人聯名透過民意代表向 高雄縣政府請願,希望縣政府同意將舊體育場移撥作為第二公有市場。75 在請願書中提 到,最初他們在維新路沿街兩旁擺設攤位販售蔬菜雜貨,但 1950 年秋天,縣政府以沿 街不得擺設攤販妨礙交通為由,將他們集中到公共體育場南端之一角。但這些攤販在 往舊體育場集中之後,因為遠離軍卡常駐的中山路,生意因此一落千丈,雖一度透過 鎮民代表會請願遷入鎮有市場內,但是既有之市場空間過於狹小,難以將全部容納。 因此,趁著高雄至屏東新省道開闢的機會,希望縣府正式在體育場南端增設第二公有 市場,將這些攤販全部納入,一勞永逸。76 第二市場後來在當時鎮公所的努力下借款 30 萬著手興建,縣府也將新省道縣立體育 場南邊約一公頃的土地移歸還給鎮公所作為興建市場使用。77 第二市場興建工程共分為三 期,中間因為攤位抽籤、分配、區位問題衍生出不少紛爭,當時鎮公所花了不小力氣解

74

「請政府利用曹公圳架建攤販市場,以便集中經營整肅市容案」(1951 年 3 月),〈臺灣省高雄縣第 1 屆第 1 次大 會議事錄〉(頁 109),《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典藏序號:011c-01-01-050608-0217。

75

「請在鳳山鎮體育場右邊開設第二菜市場以利民生案」(1952 年 2 月),〈臺灣省高雄縣第 1 屆第 4 次大會議事錄(第 二次臨時會)〉(頁 98),《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典藏序號:011c-01-04-050900-0311。

76

新省道為現今之光遠路。

77

「請政府將縣立體育場之一部撥為鳳山鎮建設第貳市場用地所欠部分收回附近公有地使用由」(1952 年 5 月),〈臺 灣省高雄縣第 1 屆第 5 次大會議事錄〉(頁 123),《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典藏序號:011c-01-05-0506150206。

107


108

12 卷 | 第 1 期

決,最後終在 1957 年 10 月 26 日完工開市,市場 興建案包括過程中的紛紛擾擾才正式告一段落。 第 二 市 場 成 立 後, 隨 之 又 有 民 意 代 表 認 為 興建市場是促進地方繁榮的最好方法,因此除了 第一、二公有市場外,建議也應在西門設立第三 公有市場,甚至當時因為鳳山溪疏於整治,也有 民意代表提出要將鳳山溪加蓋作為市場的建議, 興 建 市 場 在 當 時 可 說 蔚 為 風 潮, 因 此 戰 後 相 繼 成 立 的 市 場 還 有 工 協 市 場(1963)、 北 門 市 場 (1968)、西門市場(中華)(1968)和南門市 場(1973)。市場零售業在鳳山發展到最顛峰的 時候,所幸有民意代表提案,希望縣政府可以鼓 勵人民興建超級市場,不僅可以改善環境衛生, 又可以增加稅收,78 這也是後來鳳山在許多地方

圖 18 第一市場內僅留之日治時期燈桿 圖片來源:李橙安,攝於 2021 年 11 月 25 日。

都可以看到公寓大廈中間包著一個個小型市場的主要原因。 只是第一市場的蓬勃發展,加上第二市場的成立,相對也為地方的環境衛生帶來 不少問題,遲遲未能改建的市場甚至在 1974 年 4 月間還曾經發生火災。鳳山地區民營 市場的增加固然可以促進地方經濟,提高民眾的便利性,但仍舊無法為第一市場包括 外圍街道環境帶來太多的改善,在四面八方都想要擠進這裡營生情形下,市場環境要 做全面的提升可說是難上加難。 因此,1979 年時議員王清泉就在議會中提出,鳳山第一市場外成功路兩側就有臨 時攤販六、七百人,且從光復後就開始營業。第一市場場地破舊,且已不敷使用,已 明令改善,且非遷移不可。五甲路加油站對面有一塊台糖所有空地,建議市公所可以 透過都市計畫的修訂將其規劃成為市場用地,再向市場攤販收取資金將全部遷入,打

78

「為請高雄縣政府鼓勵地方人民興建超級市場藉以改善環境衛生而增加稅收案」(1967 年 5 月),〈省高雄縣議會 第 6 屆第 6 次大會及第 8、9 次臨時會〉(頁 119),《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典藏序號:011c-06-06-0506020142。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造一個全新的現代化市場。79 唯整體構想幾經波折,包括 1982 年縣府也曾試想在市場全數搬遷後,將第一市場 用地變更為商業用地,只是構想一直沒有實現,甚至相關的構想也從後續相關討論中 完全取消,而新市場的興建則是拖延到 1984 年間才陸續推動,1988 年 4 月底竣工, 1988 年 5 月 3 日落成,成為後來的「鳳農市場」,中山路上的「兵仔市」也在當時陸 續遷到鳳農市場。80 鳳農市場的成立以及 2006 年國軍軍中副食品供應制度建立後,81 第一公有市場中 山路及成功路周邊環境逐步獲得改善,但因為整體消費環境的改變,也預告鳳山第一 公有零售市場將面對它創立以來最大的挑戰。第一市場在當年雖未如預期藉由都更變 為商業用地,但 1933 年所蓋的這批 L 型市場街舖的土地使用權卻在此之後陸續開放讓 原使用者進行承購,業主在完整取得土地使用權後便開始進行結構補強或者門面整修, 造成目前街屋新舊不一的景象,僅剩下出入口的意象還保留原樣。2010 年底縣市合併 後第一市場之管理權責歸屬於經發局,2011 年 6 月 23 日《高雄市零售市場管理自治條 例》通過後,由市場自治會進行管理,市場的經營模式開始邁入下一個世代。

柒、結語 清代的下陂頭街,因地理條件的優渥,成為南部推動商業發展之重鎮,過往用來 販售各樣商品的「街市」,也從原本的一條街,發展到後來的 15 條。街道二旁的「店 屋」,不僅開始出現以販賣特定商品主的魚仔市或鴨仔市,隨著新城人口日益增加, 傳統的菜市仔(或曰柴市仔)也在清末陸續出現。 到了日治時期以後,日本政府一方面為改善地方環境衛生,另一方面則為掌控地

79

「請高雄縣政府協助遷設鳳山市第一市場邊之『兵仔市攤販』並覓求用地案」(1979 年 4 月),〈臺灣省高雄縣議 會第 9 屆第 2 次大會及第 3、4、5 次臨時會〉(頁 179),《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典藏序號:011c-09-02050603-0211。

80

「鳳山公有市場改建規劃、兵仔市場遷移等問題」(1982 年 10 月),〈臺灣省高雄縣議會第 10 屆第 1 次大會及第 1 次臨時會〉(頁 179),《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典藏序號:011c-10-01-060800-0201。

81

林聯宗、林孟志、楊銘堯、鍾錦鴻、葉景浚,〈從「物流觀念」探討國軍副食供應站作業──以國軍基層連隊為例〉。 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web.ncyu.edu.tw/~jacky/96log-n6.pdf。

109


110

12 卷 | 第 1 期

方社會,便開始普設公設市場,1895 年鳳山在出張所所長柴源龜二的推動下,以現有 魚仔市、鴨仔市為基礎,整併既有之官有土地和房舍,成立後來的「鳳山市場」。 經本研究發現,鳳山市場在推動過程中,幾乎每隔幾年就會進行改築,且改築次 數相當頻繁。從文獻看來,多數改築理由都環繞著結構安全、空間狹小和衛生改善幾 個重要的課題,但也從《臺灣日日新報》等相關報導比對發現,每次改築後,除了鳳 山市場逐步走向現代化,各種以市場為背景的團體也陸續出現,尤其是在市街區改正 逐步推行後,相關的計畫莫不以鳳山市場馬首是瞻,希望藉由道路開闢,再配合市場 擴充,為地方帶起一波波的繁榮。尤其在縱貫路開通、新式店鋪落成以後,再加上鳳 山座在民生消費上的加持,奠定鳳山這座老城以市場為核心的發展基礎。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參考書目/ 一、專書 王瑛曾(2006),《重修鳳山縣志(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不著撰人(1907),《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市:株式會社臺南新報社。 李丕煜(2005),《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佐倉孫三(1903),《臺風雜記》。東京,株式會社國光社。 林進發(1932),《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07),《高雄縣鳳山縣城整體環境再造計畫》。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1934),《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5),《臺灣的魚菜市場》。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南廳庶務課(1913),《臺南廳第三統計摘要》。臺南:臺南廳庶務課。 盧德嘉(1993),《鳳山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鷹取田一郎(1916),《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

二、期刊 王御風(2015),〈日治時期鳳山街之變遷初探〉,《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9,頁 93-134。 陳坤毅(2016),〈高雄第一戲院:打狗座的史料探究〉,《高雄文獻》,6(1),頁 116-140。 鳳山原寫真館(1909),〈法院月報第三卷第一號〉。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法務課構內。

三、報告 朱浤源、楊晨光(2006),〈日本在臺軍事設施與孫立人練兵──以鳳山為例〉,收於顧超光計劃主持,《日本在台灣的 軍事建築部署與設計》(頁 26-49)。臺南市:文資中心籌備處。

四、檔案 《臺灣總督府檔案》(依時間序) 「牧朴真以下高等官待遇者一同ノ勳功明細書及經歷書履歷書」(1895 年 11 月 30 日),〈明治二十八年臺灣總督 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三卷官規官職〉,《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號:00000053001。 「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中鳳山出張所機密報告(臺南民政支部)」(1896 年 1 月 4 日),〈明治二十八年臺灣總督 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十六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0027013。 「埤頭城內市場改築落成ニ付告示」(1896 年 4 月 1 日),〈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二十九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 久保存第十四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9677027。 「〔W、K〕バルトン顧問臺南、嘉義、鳳山及澎湖島衛生工事調查命令及復命 」(1897 年 7 月 7 日),〈明治 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卷官規官職〉,《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48016。 「魚鳥獸肉調查(元臺南縣)」(1897 年 9 月 1 日),〈明治三十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二六卷內務門殖 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785005。 「 鳳 山 市 場 事 務 辨 務 署 ヘ 引 繼 ノ 件( 元 臺 南 縣 )」(1897 年 9 月 1 日 ),〈 明 治 三 十 年 臺 南 縣 公 文 類 纂 永 久 保存第一二三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9782018。 「鳳山市場收支表(自九月至十二月)(元臺南縣)」(1898 年 1 月 10 日),〈明治三十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 久保存第一二三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9782019。 「屠畜ニ關スル取調」(1898 年 4 月 23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四十四卷殖產〉,

111


112

12 卷 | 第 1 期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02004。 「官有家屋ヲ市場ニ下渡ノ儀ニ付鳳山縣ヘ通達」(1898 年 5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 年保存第十五卷衛生土地家屋戶籍人事軍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 藏號:0004558030。 「林靜觀外一名縣參事任命方上申書類(元臺南縣)」(1898 年 6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 永久保存第一八九卷官房門秘書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9832003。 「鳳山ニ關スル件(元臺南縣)」(1898 年 6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二卷內務 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45014。 「林靜觀外三十一名ヨリ鳳儀書院再興ノ件(元臺南縣)」(1898 年 8 月 1 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 纂永久保存第一五二卷內務門學務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9795023。 「臺南縣縣令第二號屠畜場取締規則」(1900 年 2 月 26 日),〈明治三十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 第八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卷典藏號:00000494067X001。 「鳳山郵便電信局宿舍敷地大竹里庄官有地引渡方臺南縣ヘ令達」(1900 年 6 月 28 日),〈明治三十三年臺灣總 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十五卷土地家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號:00000501019。 「市場及組合ニ關スル編冊(臺南縣)」(1901 年 1 月 1 日),〈明治三十四年元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一一二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515001。 「屠畜場取締規則(鳳山廳廳令第六號)」(1902 年 5 月 16 日),〈明治三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 保存第三十三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741006。 「訓令第二四○號公共衛生費整理規則ヲ定ムル件」(1904 年 2 月 4 日),〈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 纂永久保存第四十二卷外交衛生〉,《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0969042。 「丁緝寧公設市場衡器設備方認可ノ儀ニ付報告」(1906 年 6 月 19 日),〈明治三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 保存第六十五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221017。 「黃萬得外三公設市場衡器設備方認可ノ儀ニ付報告 」(1906 年 7 月 21 日),〈明治三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 類纂永久保存第六十五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 00001221022。 「市場及屠畜場管理規則並設置區域ノ儀稟申認可ノ件(鳳山廳)」(1907 年 4 月 14 日),〈明治四十年臺灣總 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八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卷典藏 號:00001298004。 「鳳山廳廳令第八號屠畜場取締規則但三十五年廳令六號廢止、鳳山廳廳令第九號獸肉販賣取締規則」(1907 年 9 月 10 日),〈明治四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四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 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294012。 「官有地ニ盛土及桃水路設置ノ件(鳳山廳)」(1908 年 1 月 1 日),〈明治四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 保存第十一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078026。 「郵便區畫中改正報告ノ件(遞信大臣)」(1908 年 10 月 1 日),〈明治四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 存第四十六卷通信〉,《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108018。 「臺灣市場取締規則」(1911 年 1 月 17 日),〈明治 44 年 1 月臺灣總督府報第 3141 期〉,《臺灣總督府(官)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3141a001。 「臺灣獸肉營業取締規則ヲ定ムル件」(1911 年 4 月 28 日),〈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十五 卷警察〉,《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781006。 「臺南廳告示第二十七號四十三年告示第三十四號中埤仔頭市場舊城市場ニ改正等 」(1912 年 3 月 30 日),〈大正 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號:00001930099。 「柴原龜二復權上奏並裁可(內閣總理大臣)」(1912 年 10 月 21 日),〈大正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 第七十八卷司法〉,《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989005。 「[ 高 雄 州 鳳 山 郡 鳳 山 街 ] 官 有 地 無 料 貸 下 許 可 報 告 」(1924 年 11 月 28 日 ),〈 大 正 十 四 年 臺 灣 總 督 府 公 文 類 纂 十 五 年 保 存 第 七 卷 內 務 〉,《 臺 灣 總 督 府 檔 案. 總 督 府 公 文 類 纂 》, 國 史 館 臺 灣 文 獻 館, 典 藏 號: 00007302020。 「鳳山街上水道施設其他事業資金借入(指令第四六一五號)」(1933 年 1 月 1 日),〈昭和八年度高雄州借入金 關係(三ノ三)〉,《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621003。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之歷史發展

「鳳山街小公學校並小賣市場建築資金借入認可案」(1936 年 8 月 1 日),〈昭和十一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 三十七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720002。 「鳳山戲院聲請登記表核備案」(1946 年 6 月 29 日),〈劇場登記〉,《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號:00312421002004。 會議記錄(依時間序) 「請政府利用曹公圳架建攤販市場,以便集中經營整肅市容案」(1951 年 3 月),〈臺灣省高雄縣第 1 屆第 1 次大 會議事錄〉(頁 109-110),《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典藏序號:011c-01-01-050608-0217。 「請在鳳山鎮體育場右邊開設第二菜市場以利民生案」(1952 年 2 月),〈臺灣省高雄縣第 1 屆第 4 次大會議事錄(第 二次臨時會)〉(頁 98),《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典藏序號:011c-01-04-050900-0311。 「請政府將縣立體育場之一部撥為鳳山鎮建設第貳市場用地所欠部分收回附近公有地使用由」(1952 年 5 月),〈臺 灣省高雄縣第 1 屆第 5 次大會議事錄〉(頁 123),《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典藏序號:011c-01-05050615-0206。 「為請高雄縣政府鼓勵地方人民興建超級市場藉以改善環境衛生而增加稅收案」(1967 年 5 月),〈省高雄縣議會 第 6 屆第 6 次大會及第 8、9 次臨時會〉(頁 119),《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典藏序號:011c-06-06050602-0142。 「請高雄縣政府協助遷設鳳山市第一市場邊之『兵仔市攤販』並覓求用地案」(1979 年 4 月),〈臺灣省高雄縣議 會第 9 屆第 2 次大會及第 3、4、5 次臨時會〉(頁 179),《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典藏序號:011c-0902-050603-0211。 「鳳山公有市場改建規劃、兵仔市場遷移等問題」(1982 年 10 月),〈臺灣省高雄縣議會第 10 屆第 1 次大會及第 1 次臨時會〉(頁 179),《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典藏序號:011c-10-01-060800-0201。 拍攝者不詳(1931),〈鳳山劇場正面照〉,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9.019.205。 鳳山出張所(1902-1935),《屠場建物臺帳(高雄州)》,高雄市政府地政局鳳山地政事務所典藏。 鳳山區日治時期地籍資料,鳳山地政事務所提供。

五、報紙(依時間序) 〈徵地方稅〉(1898年10月2日),《臺灣日日新報》第126號,漢文第3版。 〈打狗特信/許借貸金〉(1909 年 6 月 15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3337 號,漢文第 4 版。 〈鳳山市場增築〉(1910 年 10 月 15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3743 號,漢文第 2 版。 〈舉落成式〉(1911 年 1 月 23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3834 號,漢文第 3 版。 〈打狗通信/將轉新市〉(1911 年 2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3848 號,漢文第 3 版 〈公共衞生費と事業〉(1913 年 1 月 29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4546 號,日文第 2 版。 〈鳳山的魚市場〉(1917 年 9 月 28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6198 號,日文第 7 版。 〈地方近事 鳳山 魚市場許可〉(1917 年 12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6268 號,日文第 4 版。 〈魚市場好況〉(1917 年 12 月 20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6281 號,日文第 4 版。 〈魚市及衛生費〉(1919 年 8 月 9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6878 號,日文第 5 版。 〈鳳山/魚市場直營〉(1924 年 3 月 13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8556 號,日文第 3 版。 〈鳳山特訓/市場增築〉(1925 年 7 月 17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9047 號,漢文第 4 版。 〈鳳山市場賣上約百萬圓〉(1926 年 5 月 21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9355 號,日文第 1 版。 〈鳳山街市區改正經費七千圓〉(1928 年 8 月 9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10166 號,漢文第 4 版。 〈鳳山街市區改正計畫附街民希望〉(1931 年 9 月 5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11279 號,漢文第 8 版。 〈鳳山劇場新建〉(1931 年 9 月 12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11286 號,漢文第 4 版。 〈鳳山市場賣店行商廿餘名聯署陳情〉(1935 年 9 月 14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12737 號,漢文第 4 版。 〈鳳山市場賣店組合店舖陳列、商品陳列競技會〉(1940 年 12 月 7 日),《高雄新報》第 1510 號,第 5 版。

六、網路資源 林聯宗、林孟志、楊銘堯、鍾錦鴻、葉景浚,〈從「物流觀念」探討國軍副食供應站作業──以國軍基層連隊為例〉。資 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web.ncyu.edu.tw/~jacky/96log-n6.pdf。 維基百科(日文),〈柴原和〉。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9F%B4 %E5%8E%9F%E5%92%8C。 廖德宗,〈清代鳳山新城城池與街市之空間復原〉,中央研究院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s://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p=5745&lang=en。

113


114

12 卷 | 第 1 期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撰文/自由工作者

謝德謙

摘要 近年來,討論撒拉森岬(Saracen Head 或 Saracen’s Head)的文章者眾。然而,不僅 每個人所述存在差異,引用之資料內容亦不一致,即使是官方出版品亦同。為探討其原 因,筆者窮究資料、抽絲剝繭,終於發現箇中緣由端在絕少人詳讀命名者的原始文件, 即使是提及撒拉森岬的西方作者亦同。此外,由於該命名既不屬於臺灣在地者亦非清國 殖民者的官方名稱,且其既未經公開宣告,亦未曾透過國際命名大會取得共識。流傳至 今日,遂造成人言言殊之情形。此等混亂若不釐清,則糾結必將持續。終結該混亂正是 筆者撰寫本文之目的。 關鍵詞:撒拉森岬、撒拉森之頭

筆者非常感謝 Douglas L. Fix 博士對其詢問的熱心回覆,並讚賞 Fix 博士對於臺灣所做的研究,特別是其在 Reed College 的 Formosa: Nineteenth Century Images 網站蒐集詳細的臺灣研究資料,方便研究者按圖索驥。筆者也感謝 Google Books 的強大搜尋功能,讓本文的寫作成為可能。 投稿日期:2021 年 9 月 22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12 月 17 日

115


116

12 卷 | 第 1 期

The Identity of Saracen Head Tek-Khiam Chia Freelance

Abstract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 more and more articles talked about the headland of Saracen Head (or Saracen’s Head). However, each author described it differently by his/her own citation of varied sources, including the official ones. To explore the reason the researcher tries his best by tracing and screening sundry materials only to discover it is mainly because extremely few people carefully read the original papers, even the westerners were the same. Besides, the name of Saracen Head is neither native to Formosa nor official of the colonial Ching Empire; it is by no means promo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nomenclature system or disclosed publicly. Up to nowadays, different people thus interpreted it from their personal perspectives. Such chaos is sure to continue if not being clarified. To terminate this chaos is the researcher’s goal. Keywords: the Headland of Saracen Head, the Curious Rock of Saracen’s Head

The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express his gratitude towards Dr. Douglas L. Fix for the ardent reply of Dr. Fix to his own inquiry. He also appreciates the research Dr. Fix has done on Formosa, especially the digital collection titled Formosa: Nineteenth Century Images established by Dr. Fix at the Reed College. The researcher also thanks Google Books, which makes this writing possible with its powerful search engine.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壹、問題與研究背景 貳、文獻回顧 參、撒拉森岬之重要性 肆、撒拉森岬相關資料之比較 伍、結論

壹、問題與研究背景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位於臺灣高雄旗津。 近年來,談論的文章漸增。然而,不僅每個人所述 存在差異,引用之資料內容亦不一致。或稱撒拉 森岬即旗後山,或稱無論是英語的 Saracen Head、 Saracen’s head、Saracen Hd. 或 法 語 的 Colline du Saracen,抑或日語的サラセン岬都和清國時北京 話(Mandarin)音譯的薩拉沁頭、撒拉森頭、沙拉 仙等或類似者皆係指旗(後)山,甚或旗後半島。1 高雄市政府 2004 年出版的《萬象高雄──高雄市 文明史(1)歷史高雄》所引地圖則分別標示旗後 山與撒拉森岬角(圖 1)(後詳)。2 細 究 可 知 這 些 語 詞 意 義 多 少 不 同。 例 如, 「Saracen Hd.」 確 係 Saracen Head 的 縮 寫, 以 所

圖 1 打狗平面圖(1874-79) 圖片來源:朱聖吉等撰,《萬象高雄──高雄市 文明史(1)歷史高雄》(初版)(高雄:高雄 市政府教育局,2004),頁 61。

1

參 考 自(1) 曾 玉 昆,《 高 雄 市 地 名 探 源 》( 高 雄: 高 雄 市 文 獻 委 員 會,1987), 頁 142「 沙 拉 森 頭(Saracen Head)」條目之下即書「即今之旗後半島。全山均為珊瑚石灰岩,西岸被波濤侵蝕成絕壁,宛如阿拉伯半島附近的 阿丁海岸,歐人以此名之。」(2)張世民,《從地圖閱讀高雄──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05),頁 89「將サラセン角解讀為旗後山」。(3)葉振輝,《高雄市早期國際化的發展初探》(高雄:高雄市文 獻委員會,2005),頁 9 亦言「旗後山以薩拉森頭(Saracen Head)聞名。」(4)旗津區公所官網,「歷史沿革」 部分指稱「歐洲人以旗後山絕壁宛如阿丁海岸,稱旗後半島為沙拉生頭(Saracen Head)。」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cijin.kcg.gov.tw/Content_List.aspx?n=C3A24BACC0E7BA38。(5)洪憶心則做了概括 性的敘述,謂此前之所有稱謂皆表示旗後山。洪憶心,〈熟似 koh 生份 ê Saracen Head〉。《高雄小故事》(2019 年 高 雄 小 故 事 第 一 級 作 品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9 月 21 日。 網 址:http://crh.khm.gov.tw/khstory/story_info. asp?id=510。

2

該書引用 Camille Imbault-Huart 著,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灣研究叢刊第 56 種(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58),頁 82。

117


118

12 卷 | 第 1 期

有格表示的「Saracen’s head」和 Saracen Head 在文法上則無甚差異。3 日語的「サラセ ン岬」固屬英語的 Saracen Head 之片假名譯文,法語的「Colline du Saracen」卻是指 撒拉森丘(Saracen Hill)而非撒拉森岬(Saracen Head)。因為,法語另以「Pointe du Saracen 或 Cap Saracen」(撒拉森岬)稱 Saracen Head。此外,撒拉森岬是否指旗山是 一回事,若係指旗後半島則又是另一回事。所以,一般的寫作、參考資料或文獻所述 之撒拉森岬顯然有問題。

貳、文獻回顧 旗津的唯一高地稱為旗山,海拔高約 50 公尺、長 300 餘公尺(若是自旗後燈塔至 最南端入海處則達 500 公尺,一般資料所稱的「長約 200 公尺」係屬錯誤,這也包括 維基百科)。由於,其西側垂直陡落入海,遠觀像面三角旗,且因沙洲似旗桿山似旗 乃得名「旗山」。至於,部落則係因位於旗山之後故稱「旗後」。4「旗後」也寫成「旂 后」或「岐後」,並發展成整個地區的稱呼。5 後來,因為旗後名聲比較響亮,人們便 反過來把旗山稱為旗後山。然而,Saracen Head 所指為何呢? 西 洋 人 最 早 發 現 臺 灣 的 是 葡 萄 牙 人。 不 過, 他 們 繪 的 臺 灣 地 圖 極 其 簡 略 並 無 Saracen Head 之標示,亦未見文獻記載。6 最早侵略臺灣的荷蘭人雖留不少紀錄,惟 Vingboons 和 Valentijin 兩人所繪的地圖亦皆無 Saracen Head 之標示。

3

正如打狗山的英文表示方式有 Ape’s Hill、Apes Hill,或 Ape Hill 者。

4

(1) 旗 津 區 公 所 官 網,「 歷 史 沿 革 」 部 分 指 稱「 歐 洲 人 以 旗 後 山 絕 壁 宛 如 阿 丁 海 岸, 稱 旗 後 半 島 為 沙 拉 生 頭(Saracen Head)。」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9 月 21 日。 網 址:https://cijin.kcg.gov.tw/Content_List. aspx?n=C3A24BACC0E7BA38。(2)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5)。

5

(1) 旗 津 區 公 所 官 網,「 歷 史 沿 革 」 部 分 指 稱「 歐 洲 人 以 旗 後 山 絕 壁 宛 如 阿 丁 海 岸, 稱 旗 後 半 島 為 沙 拉 生 頭(Saracen Head)。」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9 月 21 日。 網 址:https://cijin.kcg.gov.tw/Content_List. aspx?n=C3A24BACC0E7BA38。(2)《康熙臺灣輿圖》(清康熙 38 至 43〔1699-1704〕年)寫成「岐後」。(3)《雍 正臺灣輿圖》(清雍正 5 年〔1727〕〔或稱 1723-1728 年〕)標示「岐後山」。(4)《臺灣山海全圖》(1824-1835 年)寫成「旂后山」。(5)《重修鳳山縣志》輿圖(1764 年)則標示為「旂後山」。

6

就目前所知,西方地圖上最早出現臺灣的是 1554 年葡萄牙人 Lopo Homem 手繪的世界地圖。在該圖上,臺灣(I. Fremosa)被畫成單一島嶼。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一、英文文獻 在 19 世紀成為「日不落國」的英國,追求以貿易建立財富。為了進入各國的市場, 他們不僅要求清國開放門戶,也亟思突破臺灣受海禁控制的局面。71855 年,英國派遣 司令官約翰理查茲(John Richards)8 率領撒拉森號(HMS Saracen),9 對臺灣西南海 岸進行調查,俾尋找罕見之面向清國大陸(mainland)且易於停泊的良港。 撒拉森號的調查範圍係起於國聖港(Kok-si-kon)終於打狗港(Ta-kau-kon),更 確切地說,係「從西角(West Point)起始以迄撒拉森岬(Saracen Head)」。在理查 茲船長的文章中,10 編者附記: 在目前之欠缺有關於臺灣,或葡萄牙語所稱的福爾摩沙(Ilha Formoza) 西南海岸的資料時,撒拉森號(HMS Saracen)的司令官約翰·理查茲(John Richards)先生對於國聖港(Kok-si-kon)和打狗港(Ta-kau-kon),與其他的 一些定點所做之如下紀錄,將開放給海員使用。誠如所見,受到經度之限制海 岸的位置將比達林普(Dalrymple)11 根據荷蘭原版的海事圖所定者,還要往西

7

臺灣自 17 世紀踏上國際舞臺時起即是以貿易聞名,荷蘭時代如此,東寧時代亦同。例如,1672 年時,英國和東寧當 局還曾簽訂《鄭英國際通商條約》。當時臺灣的出口品主要是砂糖、皮革等。惟清國殖民者對臺灣卻長期採取「海禁」 政策。

8

約翰.理查茲(John Richards),1854-1872 年負責英國皇家海軍的水文測量。他在 1835 至 1842 年任硫磺號(HMS Sulphur)貝爾徹(Edward Belcher)船長(後封爵士)之助理,任務遍及美國西岸、太平洋諸島和清國。1842 至 1847 年,他再受僱於貝爾徹爵士的司馬蘭號(Smarang)。自 1847 年 9 月起,他任間歇泉號(Geyser)和黑凱號 (Hecate)船長達五年九個月,任務遍及開普站(Cape station)、西印度群島和本國站,獲頒海軍部謝狀。1854 年 初,他受命為薩拉森號(HMS Saracen)司令官,負責清國和東海的測量工作。在五年又兩個月中,除無數有關港 口和錨地之小型勘測與多項航跡勘測,較重要之勘測包括閩江、福爾摩沙西南海岸、津輕海峽和暹羅灣沿岸約 1,000 浬長。1859 年 6 月,他任雪梨司令官(Commander Sidney)指揮之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調查的助理測量 員,1861 年 6 月任主任測量員。1863 年 6 月,理查茲晉升參謀長並於 1872 年 3 月以船長職退休。很多海圖皆係根 據其調查結果所公布。請參照 Llewellyn Styles Dawson, Memoirs of Hydrography, Including Brief Biographies of the Principal Officers Who Have Served in H.M. Naval Surveying Service Between the Years 1750 and 1885. (London: Cornmarket P., 1969), part Ⅱ , pp. 119-120。

9

英國皇家海軍迄今共有六艘船艦皆是以中世紀歐洲人對於穆斯林(Muslims)的稱呼撒拉森(Saracens)命名為撒拉 森號(HMS Saracen)。來臺灣的是第三艘,即 HMS Saracen(1831)。其係於 1831 年下水之配置 10 管火炮的切 若基級雙桅帆船(10-gun Cherokee-class brig-sloop),曾於 1839 年 10 月 16 日擄獲西班牙奴隸貿易船 Brilliante 號。 HMS Saracen(1831)自 1854 年起作為調查船使用,並於 1862 年當作部分付款條件與 Young Queen 號雙桅帆船 (brig)交換 HMS Saracen 名號。有關薩拉森的意義和用法的演變可參考 Wikipedia。

10

John Richards, “Harbours of Kok-si-kon and Taku-kon at the South-West End of Taï-wan or Formoza.” The Nautical Magazine and Naval Chronicle, 24(7)(1855), pp. 372-375.

11

亞歷山大.達林普(Alexander Dalrymple FRS〔皇家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1737 年 7 月 24 日 1808 年 6 月 19 日)是蘇格蘭地理學家,也是英國海軍部的第一位水文學家。他製作成千上萬張航海圖,為海洋運輸 安全做出重大貢獻。

119


120

12 卷 | 第 1 期

大約十哩。12 撒拉森號係於 2 月 13 日自香港九龍出發,並於 2 月 24 日定錨於國聖港外。翌晨, 理查茲即派所屬和通譯人員入港收集資料,啟始任務(2 月 24 日至 3 月 28 日)。其中, 理查茲對臺南以南的地形描述如下: 整個海岸無顯著特徵,直至距猴山(Ape Hill)八哩內為止,自此開始才 有些低矮的泥崖(mud cliff);13 並且,在往內陸約一哩處還有塊小臺地。在 舊荷蘭城堡(熱蘭遮城[Zelandia])和猴山間的海岸整個係幾近直線的沙灘, 僅見可行輕舟之四條小溪的斷口。14 猴山,在地人稱打狗山(Ta-kau),位於 荷蘭城堡 S. 14˚ E. 22½ 哩處,看起來像截頭的圓錐體,呈南北走向。猴山高 1,035 呎,向陸地傾斜,遠看像島嶼,頂峰的經緯度為(22˚ 38' 3'' N,120˚ 16' 30'' E)。距猴山東北四哩半處另有座奇異的山丘,因形似睡在水面的巨鯨吾 名之為「鯨背山」(the Whale Back)。15 接著,在其北北東方 12 哩處有個小 的三角形山丘和一塊大的、似隅石(quoin)且亦呈南北走向的獨立臺地。16 這 些即此部分海岸的僅有地標(高度皆極低),當中以猴山最具用處,因其突出 於海岸線。當所有其他海岸都籠罩在霧中時,它通常清楚可見。17 有關打狗山,理查茲寫道: 此山丘即是整塊咾咕巨石,儘管其頂峰之特殊形狀似火山口,但我找不到 任何火山活動的痕跡。從山頂往南則係略顯崎嶇地逐漸下坡,終點為一看似防 波堤(mole)之近乎水平的大地塊;其穿過海灘突入海中約 300 碼,形成可供

12

John Richards, “Harbours of Kok-si-kon and Taku-kon at the South-West End of Taï-wan or Formoza.” p. 372.

13

即漯底山,其長約為 800 公尺,寬約 600 公尺,標高約 52 公尺。

14

此四條小溪從北到南分別為二仁溪、阿公店溪、典寶溪和後勁溪。

15

即半屏山。

16

二者分別係指小崗山和大崗山。大崗山南北長約 4 公里,東西寬不及 2 公里,西南部海拔最高達 312 公尺,為臺灣小 百岳之一;小崗山海拔 251 公尺。

17

John Richards, “Harbours of Kok-si-kon and Taku-kon at the South-West End of Taï-wan or Formoza.” pp. 373-374.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小船躲避強力東北季風的避風港。該防坡堤與猴山間有道 50 噚寬的深淵,18 其 內即小港口打狗(Ta-kou-kon)(拼錯)。 ……我將防波堤的西南部分(陡峭的懸崖),命名為撒拉森岬(Saracen Head)。它位於西角南南東方 34 哩與鷗角(Gull Point)南南東方 32 哩處, 且 皆 位 於 同 一 方 位 線。 其 經 緯 度 為(22˚ 36' 15'' N,120˚ 16' 41'' E, 差 距 0˚ 34½'W)。19 他還提到打狗港存在入口狹窄(低水位時深度為 11 呎)、錨地有限、潮流強等缺點; 同時,也指出港內深度夠(分別可達 4、6 和 9 噚)、錨地僅需少許花費即可大大改善, 且物價低等優點。20 3 月底,薩拉森號完成工作且僅花費兩天便返回香港(因直接回航未進行任何測定 工作)。根據菲波次(Robert Philpotts)所言,在上岸後理查茲將會盡速把調查文件在 切實可行的範圍內呈送倫敦。21 然而,蒲福(Beaufort)將不會在該文件抵達海軍部之 後加以審查(致延誤撒拉森岬名稱之發布);因其係在薩拉森號建造前即受命為水文 學家,於服役 68 年後行將退休。22 針對撒拉森號的調查範圍菲波次特地製作圖 2 和圖 3。23

18

1 噚即 6 呎或 1.8288 公尺。

19

John Richards, “Harbours of Kok-si-kon and Taku-kon at the South-West End of Taï-wan or Formoza.” p. 374. 原文 內容為「The S. W. part of the mole (a steep cliff) I named Saracen Head. It bears S.S.E. thirty-four miles from West Point, and thirty-two miles from Gull Point, on the same line of bearings. It is in lat. 22˚ 36' 15'' N., long. 120˚16' 41'' E., var. 0˚ 34½' W.」

20

John Richards, “Harbours of Kok-si-kon and Taku-kon at the South-West End of Taï-wan or Formoza.” p. 374.

21

Robert Philpotts, “Chapter 14: From Gull Point to Saracen Head.” In Robert Philpotts, When London Became an Island: The Story of the Building of the Regents Canal 1811-1820 (London: Blackwater Books, 2008). 資料檢索日期: 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www.whenlondonbecame.org.uk/page28.html。

22

弗朗西斯.蒲福爵士(Rear Admiral Sir Francis Beaufort, 1774-1857),是愛爾蘭水文地理學家、英國皇家海軍少 將,且係諸如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等多個學會的會士(員)。蒲福以提出風力等級指標蒲福風級(Beaufort scale)和蒲福密碼(Beaufort cipher)聞名。北冰洋的蒲福海(Beaufort Sea)和南極洲的蒲福島(Beaufort Island) 皆係根據其姓氏而命名。

23

(1)理查茲船長還有篇文章與此次調查有關,即 John Richards, “H.M.S. Saracen. Formosa Island. West Coast. From West Point to Apes Hill.” In Draft survey, Hydrographic Office archives, D1464 Shelf 35a。筆者未取得其內容。 (2)Douglas Fix 教授認為 Philpotts 非東亞或東南亞的海洋地圖或歷史專家,同時,他的圖過於一般也有些錯誤。例 如,圖 2 使用 Tainan 而非 Taiwanfu,且理查茲並未提及蔗園。圖 3 則添加理查茲未提及的漁家移往內陸之事;同時, 原文是寫 Ta-kau-con 非 Takao harbour。但是,筆者僅著重撒拉森岬,認為此並無損其參考價值。

121


122

12 卷 | 第 1 期

圖 2 撒拉森號調查範圍—鷗角至撒拉森岬(北部段) 圖片來源:Saracen 14-When London Became An Island,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9 月 21 日。 網 址:http://www. whenlondonbecame.org.uk/page28.html。

圖 3 撒拉森號調查範圍—鷗角至撒拉森岬(南部段) 圖片來源:Saracen 14-When London Became An Island,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9 月 21 日。 網 址:http://www. whenlondonbecame.org.uk/page28.html。

如圖 2 所示,鷗角係位於國聖港(Port Cock-si-con)(和理查茲的拼法不同)西 北方,即約今日臺南七股的國聖燈塔附近。24 因臺灣西南海岸沙汕地形變動,其地貌已 消失。惟理查茲尚另外標示國聖港入口南岸的經緯度(23˚ 5' 52'' N,120˚ 5' E,差距 0˚ 33'W)。 如圖 3 所示,在該調查中理查茲僅標示打狗港(Ta-kau-kon)周邊的猴山(Ape Hill)和半屏山(the Whale Back),且可能係為提醒那些使用他和船員煞費苦心所繪 之海圖者並強調其重要性,他把防波堤的西南角命名為撒拉森岬(Saracen Head)。25 根據理查茲的紀錄筆者結論如下:

24

筆者參照交通部航港局資料補充如下,按原國聖港燈塔於 1957 年興建,又稱「七股燈塔」,位於臺南七股的國聖港 (網仔寮汕),是臺灣極西的燈塔。燈塔啟用後,受颱風及海潮影響,沙洲盡失陷入汪洋,復於 1969 年遭風倒。同 年,交通部於頂頭額汕建新塔,高 32.7 公尺、光距 16 浬。不久,塔身因海浪侵襲傾斜,權責單位遂將其內移現址, 塔身為黑白相間方錐形鋼架。據部落客 Taine Ko 考證,國聖港燈塔即日治時的曾文燈臺。按 1949 年版燈臺表,曾文 燈臺於 1938 年點燈,位於曾文溪口砂堆,經緯度 N 23 7.0', E 120 2.0',黑白橫線圓形混凝土造,高 17 米、平均水面 上 20 米,3,000 燭光、群閃白光,每 6 秒數閃 3 秒、間隔 3 秒,光距 14 浬(Taine Ko ,〈國聖港燈塔(曾文燈臺) 初史略〉 〔2016 年 2 月 27 日〕。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q5vppg)。國聖港即 日本水路局 1895 年 8 月刊行《臺灣水路紀要 : 附・産業狀況》中之各西港(Kok-si-kon)。請參照臺灣黑面琵鷺保育 學會,〈人文七股──國聖燈塔〉。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www.bfsa.org.tw/tc/chigu-in-2. php?&&id=87。《臺灣水路紀要 : 附・産業狀況》內容可參考 https://reurl.cc/LmpMoL,該書頁 34。

25

Robert Philpotts, “Chapter 14: From Gull Point to Saracen Head.”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一)理查茲不把旗山視為獨立地形 根據前文,理查茲係將「打狗港入 口以南的地塊」當成是自打狗山頂以降, 一路崎嶇下坡至海邊所形成之類似防波堤 的地形之一部分,不過是被打狗隙所分開 爾。26 亦即,對他而言並不存在「旗山」 的獨立地形。因此,自無提起之必要。 圖 4 係 柯 林 烏(Collingwood) 描 繪 之〈 打 狗 港 入 口 〉(Entrance to the Harbour of Ta-kau)的景象。在最左者側 即係從打狗山頂一路崎嶇向下所形成之 如理查茲所稱的防波堤,隔著狹縫上頭

圖 4 打狗港入口圖(1868) 說明:Cuthbert Collingwood, Rambles of a Naturalist on the Shores and Waters of the China Sea.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1868), p. 35. 圖片來源:Formosa: Nineteenth Century Images 網站,資料 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veYx0y。

插著旗幟的岩石在地人稱為雞心石或猴 跳石,緊接著的則是打狗港入口之深水道(打狗隙),最右邊者即係屬於防波堤的一 部分之旗山。27

(二)理查茲將旗山南部的岬角稱為撒拉森岬(Saracen Head) 其次,理查茲係將「防波堤的西南 部分」(the S. W. part of the mole)而非 「深淵南部的防波堤部分」(the part of the mole south of the deep chasm) 命 名 為撒拉森岬。因此,他除了註明其係「陡 峭的懸崖」(圖 5)之外,並另行測量且 標示其經緯度,而非直接使用旗山頂峰 的經緯度。所以,撒拉森岬絕非指旗山!

圖 5 撒拉森岬(2021)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26

「打狗隙(Táⁿ-káu-khiah)」係在地人對打狗港入口的稱呼。

27

Cuthbert Collingwood, Rambles of a Naturalist on the Shores and Waters of the China Sea.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1868), p. 35.

123


124

12 卷 | 第 1 期

參、撒拉森岬之重要性 筆者主張「撒拉森岬僅係指旗山南部的岬角,絕非如一般人所稱之指旗山,甚至 是旗後半島」。其原因,除了根據理查茲上述的原始文件外,更基於如下理由。

一、岬角係沿岸航行之定位標的 須知,水文調查優先考慮海岸線、港口、航行之危險和錨地的知識,極少關注內 陸地區的地理或地形細節。然而,沿岸航行時若具清楚可見的地形特徵是再好不過, 岬角正是此類地形特徵之一。28 不過,岬角的英文名稱眾多,通常包括 head、cape、 point、nose、promotory 等等。筆者參考 Wikipedia 大致將其定義翻譯如下: 陸岬,也稱海岬,是一種海岸地貌,通常是高聳且常具陡坡之延伸至水體 的陸地岬角。這是一種岬角。相當大小的陸岬常常被稱為海角。陸岬的特徵是 高起的浪花、岩岸、劇烈侵蝕和陡峭的海崖。29 簡言之,岬角(promotory 或 point)係通稱,陸岬(headland)或海岬(head)最小, 海角(cape)則係大面積的。由於海浪折射的浪能會集中在岬角且易形成波濤自應標示。 撒拉森號的調查範圍係由國聖港至打狗港,即臺灣西南的沙汕海岸,原本就缺乏 航行指引。理查茲卻幸運地可以選定西角或鷗角以及撒拉森岬作為南北界標。當然, 西角或鷗角係屬定點極易為讀者所了解(其英文使用「point」);相對而言,撒拉森 岬亦應為定點方屬合理(只因英文為「Saracen Head」,且北京語譯成「撒拉森頭」, 易於使人產生混淆)。事實上,撒拉森岬不僅係此次調查範圍的南界,也是海上航行 的良好指引。亦即,西(鷗)角和撒拉森岬自始即係點與點的對應關係,此正是理查

28

地質學稱岬或角,一般學術用語通稱岬角。請參照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網址:https://terms.naer.edu.tw/。

29

Wikipedia, “Headland” Retir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adland. 原文「A headland, also known as a head, is a coastal landform, a point of land usually high and often with a sheer drop, that extends into a body of water. It is a type of promontory. A headland of considerable size often is called a cape. Headlands are characterised by high, breaking waves, rocky shores, intense erosion, and steep sea cliff.」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茲測定並標示撒拉森岬經緯度之因。30 故稱「撒拉森岬即旗山」本屬誤解。

二、以岬角作為定位標的與西方人之習慣吻合 地理特徵除能滿足沿岸航行的需求之外,以岬角作為海圖標示更與西方人的習 慣 吻 合。 例 如, 西 方 人 在 不 同 海 圖 即 分 別 標 示 臺 灣 的 三 貂 角(Samtiau point)、 富 貴 角(Foki point)、 白 沙 岬(Paksa point)、 西 南 角(Southwest point、Make Head 或 Niau-pi, 即 貓 鼻 頭 ) 或 南 岬(Nan Sha、South cape 或 Wo-lan-pi, 即 鵝 鑾 鼻 ) 等 等。 31 就全球航行言,西方人也標示非洲南端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澳洲 西南的露文角(Cape Leeuwin)、美洲南端的合恩角(Cape Horn)等三大海角(great capes),32 或印度半島南端的科摩林角(Kanyakumari、Cape Comorin)與美國佛羅里 達州的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等於海圖之上。此等做法無非都與標示 Saracen Head 的概念相一致。

三、撒拉森岬係臺灣西南海岸唯一岬角且係調查範圍之南界 理 查 茲 的 文 章 僅 提 及 打 狗 港 附 近 的 半 屏 山(The Whale Back) 與 打 狗 山(Ape Hill)等兩座山丘(hill),而非三座山丘。因為,其原本即不把旗山視為獨立山丘, 而僅將其視為係由打狗山延伸而下所形成的天然防波堤之一部分。 蓋不談半屏山(海拔曾高約 233 公尺,最長處約 2,500 公尺,最寬處約 800 公尺), 即使是打狗山(南北長約 6 公里,東西寬約 2 公里,海拔 356 公尺)在其眼裡都僅是 山丘(hill)而已。甚且,很多地圖根本是連半屏山都不標示。從而,理查茲將旗山當 成僅是整個天然防波堤之一部分極其自然(就地質角度言亦復如是)。何況,儘管左

30

理查茲觀測撒拉森岬和打狗山的緯度共 66 次。請參照 John Richards, “Harbours of Kok-si-kon and Taku-kon at the South-West End of Taï-wan or Formoza.” p. 375。

31

這些標示率皆可見於下文所參考的地圖中。

32

此三者係南冰洋(the Southern Ocean)上各大洲的三大海角。或有以合恩角、南非阿古哈角(Cape Agulhas)、澳 洲霍爾西角(West Cape Howe)外加塔斯馬尼亞的東南角(Southeast Cape)、紐西蘭司徒島(Stewart Island)的 南角(South Cape)並稱極南五大海角(the five southernmost capes)。

125


126

12 卷 | 第 1 期

營龜山比旗山面積大,海拔也有 63 公尺,理查茲也未提及之。或許,批評者會質疑龜 山是否太小;同樣地,旗山亦不甚醒目。畢竟,理查茲已認定除打狗山外,前述地標 高度皆極低用處不大,遑論旗山!不過,縱使理查茲不曾注意旗山的個別存在,在臺 灣西南海岸的沙汕地形中,旗山南部這一突入海中的岬角從海面看卻是明顯的地理特 徵。此亦是理查茲將其命名為撒拉森岬的原因。據此,撒拉森岬非指旗山而僅係指其 南部的小岬角自不待言。

四、打狗港的重要性與撒拉森岬標示之必然性 儘管理查茲認為打狗港確實存在缺點,包括入口狹窄、錨地有限、靠近湧泉(應 係指打水灣〔the Freshwater Creek〕)時潮汐相當強等。但是,與此等缺失相權衡時 它卻存在一個事實,即當其餘的海岸籠罩於霧中時,打狗山通常還是清楚可見。而且 打狗港深度夠,錨地僅需少許花費即可大大改善。此外,儘管撒拉森號調查時的 3 月 氣候溫和、海面平靜;不過在 6、7 月時海面常因颱風而變得很不平靜,海水更可能 溢過沙堤。所以當時的漁民在 4 月便會拆除小屋(罟寮)移往內陸。亦即,在危險期 打狗港可作為避難所。況且,當時的打狗港除了已服務不少外國船隻(包括進口鴉片 者),亦可提供多種食物。 33 例如,閹牛和豬,以及鴨或其他禽類,魚和蔬菜的價格 亦皆極低。 最後,理查茲強調,「『當』臺灣開放商業時,此地的重要性必須提升。」34 因 為「我們發現要接近我們最近調查的兩個地點之間的海岸將是完全的安全。」35 此點, 對於清國當局而言應非吉兆。畢竟,他是寫「當」而非「若」;亦即,英方對於打開

33

Robert Philpotts, “Chapter 14: From Gull Point to Saracen Head.”

34

John Richards, “Harbours of Kok-si-kon and Taku-kon at the South-West End of Taï-wan or Formoza.” p. 374. 原文 「……, and as Formosa is opened to commercial enterprise this place must advance in importance.」

35

原文接續於註解 34 原文後。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打狗港的門戶係勢在必行。36 由於,打狗開港後外國船隻的進出必定更加頻繁;因此, 標示撒拉森岬對於未來的海上航行而言不僅必要且將益形重要。

肆、撒拉森岬相關資料之比較 撒拉森岬係理查茲船長根據自己船艦的名稱加以命名者已如前述。後續,英國更 於 1865 年派遣船艦對打狗港做進一步的調查,並繪製新海圖〈1868 年海事圖 2376 號〉 (1868 Admiralty Chart 2376),且於 1883 年更新之〈1885 年打狗海事圖〉(Admiralty Chart of Takow, 1885)。由於彼等皆沿用撒拉森岬的名稱,故有關撒拉森岬之記載自以 英文者最眾。然而,由於該名稱既非屬在地或清國的官方稱謂,亦非如生物學的學名 或化學的 IUPAC 命名係國際通用,更未周知各國,故其接受度尚需時間證明。不過, 臺灣開港後不少西方國家(包括日本)除涉足打狗,也紛紛接受撒拉森岬的名稱。筆 者茲整理並比較各國的資料如下。

一、英語資料 (一)布魯克(George Augustus Cooke Brooker)船長的態度37 1858 年,布魯克船長率領堅定號(HMS Inflexible)從廈門出發通過澎湖群島南部 抵國聖港,對臺灣進行周圍巡航以尋找傳聞中遭拘留的歐洲人俘虜,前後近四週。 38 布 魯克向阿克泰翁號(Actaeon)借調測量員布列尼(William Blackney),以對蘇澳灣和

36

禮密臣指出,英國係進入現代時最早想占領福爾摩沙的國家。就在英屬東印度公司撤出清國時,因英國主張自由貿易, 亟思取得一個地點俾得以在不受清國官方干擾和壓迫下進行貿易。此想法最早係在 1833 年提出,以及之後的幾年, 直至取得香港為止。請參照 James Wheeler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p. 171。

37

喬治.布魯克(George Augustus Cooke Brooker, 1829-1888)係英國皇家海軍軍官,官拜海軍少將,也被稱為布魯 克船長,曾任堅定號(HMS Inflexible)司令官。

38

英國皇家海軍迄今共有五艘船艦皆名為堅定號(HMS Inflexible)。來臺的是第三艘,即 HMS Inflexible (1845)。 其係於 1845 年下水並於 1864 年出售之木質螺旋單桅帆船(wooden screw sloop),曾參與 1854-55 年的克里米亞 戰爭(the Crimean war)和 1856-60 年的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

127


128

12 卷 | 第 1 期

基隆港進行調查,並收集西南和東海岸的測深和方位資料,俾對海軍部早前發布的海 圖做更正。其固提及撒拉森岬,惟僅言「我們仍在撒拉森岬(Saracen’s Head)待一天 以確保天文鐘無誤,因該處係理查茲先生反復觀察確定。」卻未曾有任何說明。39

(二)郇和(Robert Swinhoe)的足跡40 1864 年, 英 國 首 任 打 狗 領 事 郇 和 於 任 職 副 領 事 時 曾 繪 製〈 福 爾 摩 沙 島 草 圖 〉 (Sketch Map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圖 6),在打狗港(Ta-Kau-Kon)附近其僅 標示高度 1,110 呎(ft)的打狗山(Ape’s Hill)和舊城(Koo-seay),卻未見撒拉森岬 之標示。41 此外,其既不曾標旗山更未提及半屏山。然而,他在該圖左上角卻註明「從 國聖港(Kok-si-kon)到打狗港(Ta-kau-kon)此部分海岸的資料係來自理查茲船長於

圖 6 〈福爾摩沙島草圖〉(1864)局部 圖片來源:Robert Swinhoe, “Notes 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34(1864), facing p. 6.

39

George Augustus Cooke Brooker, “Observations on Taï-wan or Formoza.” In The Nautical Magazine and Naval Chronicle, 28(i) (1858), p. 562. 原文「We remained a day at Saracen’s Head to get correct errors of our chronometer, as that place is fixed by repeated observations made by Mr. Richards.」

40

郇和(Robert Swinhoe, 1836-1877)亦譯為斯文豪,英國外交官與動物學家,曾長期從事清國華南與臺灣的動物研究, 又以在鳥類學的貢獻最著名。他在 18 歲便進入英國外交部工作,曾先後擔任英國駐廈門、寧波和煙台等地領事且係 首任打狗領事,並分別駐在過臺灣府(臺南)和滬尾(淡水)。郇和調查過清國南方和臺灣的自然生態,在英國皇家 鳥類學會 Ibis 雜誌發表多篇有關清國鳥類調查的文章。他並曾發布世界上最早的系統性清國鳥類名錄和臺灣鳥類名錄。 現在,臺灣記錄的鳥種中逾三分之一皆係由其首次記載。郇和在鳥類學研究的貢獻使他成為東方鳥類學研究的重量級 人物。此外,柴山知名的臺灣獼猴也是經其協助而獲國際確認為臺灣特有種。同時,例如斯文豪氏赤蛙、斯文豪氏攀蜥、 斯文豪氏游蛇等更是直接以郇和來命名。

41

本文比較的地圖標示之地名大抵以在地語言,即臺語為準。固然,個別作者的拼寫有所差異,甚至也不乏拼錯的情形。 當然,源於作者聽到或記錄的發音失準也頗有可能。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1855 年所做的部分調查之結果。箭頭表示海流方向。」42 郇和因讀過理查茲船長的調查 報告(他自述調查船司令官都會和外交人員分享海圖和港口平面圖),43 除了明白撒拉 森號的調查範圍係起於西(鷗)角以迄撒拉森岬外,必然也清楚撒拉森岬所指為何。 惟筆者迄未發現其對於撒拉森岬的任何描述。

(三)倭妥瑪(Thomas Watters)的地圖44 1866 年 3 月 1 日,郇和就任廈門領事,倭妥瑪遂兼任打狗和臺灣府的代理領事。他 花相當多時間往返兩地,並在目前保存於倫敦 Kew 區的外交部檔案中留下一張顯示該旅 程的地圖(圖 7),且附說明。倭 妥瑪每個月至少前往臺灣府一次, 係從旗後乘船穿過布滿蚵架和紅樹 林的打狗潟湖,沿著愛河上溯至今 天的龍水化龍宮。自此,他便改乘 轎並得經常在深及膝蓋的沿海氾濫 區涉水。45 吾人從圖 7 可見打狗港 (TAKAUKON)、旗後(Kiao)、 打 狗 山(Ape Hill) 和 撒 拉 森 岬 (Saracens Hd.)等之標示。另外, 由於當時的英國領事館係位於旗後

圖 7 打狗與臺南間路線圖(1866)局部 說明:出自英國外交部檔案 MPK 1/478; FO 228/420, Takow 8, 1866。 圖片來源:Takao Club 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 https://www.takaoclub.com/personalities/Watters/index.htm。

(原兼充郇和居所),故北路通臺

42

郇和繪製的〈福爾摩沙島草圖〉(如圖 6),請參照 Robert Swinhoe, “Notes 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34(1864), facing p. 6。

43

Robert Swinhoe, “Additional Notes on Formos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10(3) (1866), p. 128.

44

倭妥瑪(Thomas Watters, 1840-1901)是受尊敬的東方學學者。他自幼在家接受身為長老會牧師的父親老倭妥瑪的 教育,1857 年入貝爾法斯特女王學院,1861 年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863 年受聘英國駐清國的領事服務部門,首先 前往北京;1865 年,成為郇和在臺灣府和打狗的領事助理;1866 年成為代理領事;1876-1877 年又回任代理領事; 1880-1883 年任淡水副領事;1887-1888 年任駐韓國代理總領事;1891-1893 年任駐廣東代理總領事。1895 年 4 月, 倭妥瑪在福州總領事任內,因健康不佳被迫退休。

45

(1)英國外交部檔案 MPK 1/478; FO 228/420, Takow 8, 1866。請參照 Oakley, David Charles 著,高雄市政府文化 局編譯,《臺灣第一領事館:洋人、打狗、英國領事館 The Story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at Takow, Formosa》(高 雄 市: 高 雄 市 政 府 文 化 局,2013), 頁 43。(2)Takao Club, “Thomas Watters”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www.takaoclub.com/personalities/Watters/index.htm

129


130

12 卷 | 第 1 期

灣府,東北路通鳳山。46

(四)柯林烏(Cuthbert Collingwood)的印象47 柯林烏提到: 從錨地所見打狗的樣子醒目且有趣。港口以北是猴山,由雙重截斷的高地 所組成,較高的高原達 1,120 呎;向南則是撒拉森崖(the Saracen cliffs),係 上頭長著蘇鐵之細長低矮的垂直岩石。 介於此二高地之間則是海港的狹窄入口,在其內可見幾艘漆著不來梅色之 方形索具船的圓杆;48 至於,在所有這些之後的則是遠方壯麗的山脈……49 換言之,柯林烏稱旗山為撒拉森崖,因其整個西側(如圖 5 所示)確實俱屬懸崖。 然而,他應是僅聽過撒拉森岬之名而未讀過理查茲的報告,或因其係生物學家對岬角地 形較不注意。不過,他在登陸旗後前勢必目睹旗山南部的岬角,並對旗山的懸崖地形印 象深刻。

(五)英國的通商口岸報告 在《清國與日本的通商口岸》(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 )一書中提及: (打狗)從海上看,展望並不挺迷人。位於左側者係從海面升起之高約

46

該 處 曾 為 郇 和 居 所 兼 英 國 打 狗 領 事 館 的 建 物 位 於 現 今 的 高 雄 市 旗 津 區 海 岸 路 19 巷 以 西。 請 參 照 Oakley, David Charles 著,《臺灣第一領事館:洋人、打狗、英國領事館 The Story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at Takow, Formosa》, 頁 35。

47

卡斯柏.柯林烏(Cuthbert Collingwood, 1826-1908)係英國生物學家、外科醫生和內科醫生。他於 1866 年 5 月 6 日搭乘英艦 HMS Serpent 號抵打狗,拜訪代理領事,並起始約一個月的臺灣調查行程(主要是動物學)。

48

(1)不來梅色應係指衍生自漢莎聯盟(the Hanseatic League)之德國布萊梅邦傳統的紅白相間顏色。(2)根據下 一段之《清國與日本的通商口岸》(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一書第 302 頁,1865 年時不來梅係打狗 的第三大來船噸數的船籍國(占約 18%),僅次於英國和漢堡(當時德意志帝國尚未建立)。

49

Cuthbert Collingwood, Rambles of a Naturalist on the Shores and Waters of the China Sea., p. 38. 原文「North of the harbour was Apes’ Hill, consisting of a double truncated elevation, the higher plateau reaching 1,120 feet - and, southward, the Saracen cliffs, a long line of low perpendicular rocks, upon which a few cycads were growing. Between these elevations was the narrow entrance to the harbour, within which could be seen the yards of several squared-rigged vessels mounting Bremen colors, while behind all was a magnificent range of mountains in the distance……」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1,100 呎 的 猴 山 之 崎 嶇 荒 蕪 側 的 險峻斜坡,在右側則係以直接從 水邊升起的整排峭壁而與海面為 界之較小的斜坡,稱為撒拉森岬 (Saracen’s Head)。50 亦即,作者除了認定撒拉森岬即 旗山之外,圖 8 更將旗山標示為撒拉 森島(Saracen’s Island)。51

圖 8 打狗港簡圖(Port of Taiwan-Foo; Port of Takao)(1867) 圖片來源: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erry-Castañeda Library Map Collection. 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 址:https://reurl.cc/mon9AA。

(六)雅妥瑪(Thomas Adkins)的 家書52 1867 年 11 月 28 日,即將出任英國駐打狗代理領事(acting consul)的雅妥瑪寫給父 親家書,談到:「前窗展望極佳。近前庭的牆邊即港口――其入口在極左側剛好可見, 兩脇則分屬打狗山和撒拉森岬(Saracen’s head)。」53 當時,領事館已遷至旗後天利洋行 (McPhail & Co.)、緊鄰水岸;因辦公室面向港口,故打狗山和旗山皆位於其左側。 54 然而, 雅妥瑪雖已耳聞撒拉森岬,卻尚未閱讀理查茲的報告;因此,誤認撒拉森岬即是指旗山。

50

Dennys N. B. compiler, “Formosa.” In William Frederick Mayers & Charles King, 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Open Ports of Those Countries, Together with Peking, Yedo, Hongkong and Macao. Forming a Guide Book & Vade Mecum for Travellers, Merchants, and Residents in General. (London: Trübner and Company, 1867), facing p. 298. 原文「From the sea the prospect is not a very lovely one. On the left rises with a steep slope from the sea the rugged barren sides of Ape’s Hill, some 1,100 feet in height, and on the right is a smaller one called Saracen’s Head, bounded on the sea face by a line of precipitous cliffs rising directly from the water’s edge.」

51

Dennys N. B. compiler, “Formosa.” facing p. 298.

52

雅 妥 瑪(Thomas Adkins, 1836-1912), 英 國 外 交 官,1855 年 獲 倫 敦 國 王 學 院 提 名 任 編 制 外 之 學 生 口 譯 員 (Supernumerary Student Interpreter)並於 9 月抵香港,且學北京話。1858 年 3 月獲派寧波任助理,並於 1860 年 10 月參與《北京條約》簽訂。1861 年 3 月任鎮江代理領事;1867 年 12 月 1 日至 1868 年 2 月 16 日,他出任不 到三個月的打狗代理領事。在打狗,他除了在海關專員弗朗西斯.威廉.懷特(Commissioner of Customs Francis William White)陪伴下冒險進入內陸外並無建樹。1869 年 10 月起,他擔任十年的牛莊領事。

53

Oakley, David Charles 著,《 臺 灣 第 一 領 事 館: 洋 人、 打 狗、 英 國 領 事 館 The Story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at Takow, Formosa》,頁 41。原文「The outlook from my front windows is rather nice. Close to the wall of my front Court is the harbour-its entrance just visible on the extreme left flanked by the Hill of Apes and Saracen’s head.」

54

Oakley, David Charles 著,《 臺 灣 第 一 領 事 館: 洋 人、 打 狗、 英 國 領 事 館 The Story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at Takow, Formosa》,頁 41。

131


132

12 卷 | 第 1 期

(七)詩丹利(George Stanley)船長的調查報告55、56 圖 9 是 英 國 海 軍 部 於 1868 年 發 行 的《 海 事 圖 2376 號: 清 國 之 海 ── 福 爾 摩 沙 的 港 口 》 (Admiralty Chart 2376, “China Sea: Harbours in Formosa”, 1868) 之打狗港圖。57 該圖係由皇家海軍 的詩丹利船長率領之鴿子號(HMS Dove)58 在 參 謀 長(Staff Com.r) 暨燕子號(HMS Swallow)司令官 威爾茲(E. Wilds)麾下於 1865 年 5 月對臺灣西南海岸所做的調查之 一部分。除了製作打狗港的精密海 圖,重測撒拉森岬的經緯度(22˚ 36' 14'' N,120˚ 16' 0'' E),詩丹利

圖9

英國海事圖 2376 號──打狗港(Admiralty Chart No. 2376, “China Sea: Harbours in Formosa.”)(1868)局部 說 明: 可 參 考 Oakley, David Charles 著,《 臺 灣 第 一 領 事 館: 洋 人、打狗、英國領事館 The Story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at Takow, Formosa》,頁 36-37。 圖片來源:翻攝自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發行之「打狗英國領事館 文化園區導覽手冊」所附地圖。

並將該海圖送達領事辦公室。59 雖然,經重測的撒拉森岬之經緯度係位於理查茲所測者之 西南方;但是,詩丹利認知的撒拉森岬卻是旗山。例如,他稱: 打狗港為臺灣府的領事港,是福爾摩沙西海岸的唯一港口,僅能吞吐吃水 12 呎的船隻,入口在薩拉森岬(Saracen’s head)和猴山(Ape hill)之間而無礙

55

1864 年,燕子號(HMS Swallow)在皇家海軍威爾茲(Wilds)先生麾下,加上依靠燕子號運補之由喬治詩丹利(George Stanley)先生指揮的鴿子號(HMS Dove),完成對於揚子江口的重新探測,還有舟山群島和香港間的離岸以及臺灣 海峽等的水深探測。此次探測也包括汕頭港。1865 年,由威爾茲和詩丹利指揮的燕子號與鴿子號除進行香港和韓國間 的水深探測,也完成在清國山東海角以及福爾摩沙島西海岸部分地區之探測。任務完成後,燕子號於 1866 年返回英國。

56

喬治詩丹利(George Stanley)除任鴿子號(HMS Dove)司令官外,1873 年任參謀長時調查過西印度群島、牙買加 南岸和 Morant 港,並重新出版《英國海圖 454 號》(British Admy. chart no. 454)。

57

(1)此圖係海軍部於 1868 年在皇家海軍上校暨皇家學會會士(FRS)水文學家理查茲(G. H. Richards)監督下發行, 並於 1883 年 2 月經大幅訂正成為《1885 年海圖》(Admiralty Chart of Takow, 1885)。(2)1885 年的海圖可自下 述網站下載: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China Sea-Harbours in Formosa.” 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 https://digital.library.cornell.edu/catalog/ss:549536。

58

英國皇家海軍迄今共有九艘船艦皆命名為鴿子號(HMS Dove)。來臺灣的是第七艘,即 HMS Dove (1855)。其係於 1855 年下水並於 1873 年於上海出售之長鰭金槍魚級木質螺旋砲艦(Albacore-class wooden screw gunboat)。

59

Master George Stanley, R. N., “Remarks on the Coast of Formosa between the South Cape and Takau-kon,” p. 17; Hydrographic Office archives, M 17 / 13, included in OD 156, OD. CD.3 / 5.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的航道僅 200 呎寬。沙洲離入口 1,200 呎,春季低潮時水深分別為 10 和 11 呎。 一進港且面向入口的則是低潮時僅 7 呎高的沙嘴,其將港口縮小至 200 呎寬, 船隻常在此擱淺。60 詩丹利固然誤解撒拉森岬的所在,其標示仍係在於旗山的西南端,與理查茲者相同。

(八)必麒麟(W. A. Pickering)的記載61 必 麒 麟 雖 然 未 在《 歷 險 福 爾 摩 沙 》(Pioneering in Formosa-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and Head-hunting Savages, London, 1898)一書 面向第 24 頁的臺灣地圖上標示撒拉森岬,卻在其第 28 頁提及: ……越過沙洲,港口的入口係通過一個 75 碼寬的裂口。向北,是由石灰 石塊組成的岩石斷崖,其上係高約 1,800 呎之崎嶇且荒蕪的猴山(Ape’s Hill) 側面……至於,在南側的則是 180 呎高的較小海角稱為撒拉森岬(Saracen’s Head),其係藉著直接從水際升起的整排峭壁而與海面為界。62 亦即,他也是把撒拉森岬誤解成旗山。顯然地,必麒麟亦未曾讀過理查茲的報告。

60

Master George Stanley, R. N., “Formosa South and West Coasts; and Japan South Coasts- China Pilot Notice 1.” The Nautical Magazine and Naval Chronicle, 36(3)(1867), p. 155. Retrieved March 29, 2022, from https://reurl.cc/VjAxXQ。 原文「Ta-kau-kon, the Consular port of Tai-wanfu, the only harbour on the West coast of Formosa, admits vessels only of 12 feet draught, the entrance is midway between Saracen’s head and Ape hill, and the fair channel only 200 feet wide. The bar is two cables from the entrance, with 10 and 11 feet at l. w. spring tides. Immediately inside, and facing the entrance, is a sand spit with 7 feet on it at l. w., which narrows the harbour to 200 feet, and ships frequently ground on it.」

61

威廉.亞歷山大.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 1840-1907)於 1862 年入清國海關,自 1863 年 4 月起數次 至臺灣收購樟腦並引起軒然大波;1864 年受僱打狗海關稅務司麥士威(William Maxwell)任鳳山縣打狗海關稽查員 (tidewaiter),並於 1865 年 1 月 1 日起負責安平關務。自翌年初起,他又先後受僱於天利行和怡記洋行,並於 1867 年 6 月協助美國的福爾摩沙遠征,征討在羅妹號事件中出草殺害美籍船難者的排灣族人。1868 年 3 月,其復因涉入 樟腦交易造成 8 月時英國與清國爆發樟腦戰爭,最終雙方簽訂《樟腦條約》。必麒麟在臺灣前後七年,並通曉官話、 臺灣話、廣東話、潮州話、客家話等,是名符其實的臺灣通。他於 1870 年前往海峽殖民地就職,1877 年擔任首任華 民護衛司(the Chinese Protectorate),新加坡牛車水(原 China town)即有條以其為名的必麒麟街(the Pickering Street)。

62

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 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 (London: Hurst & Blackett, 1898), p. 28. 原 文「 ……Crossing the bar, the entrance to the harbour is through a chasm of some seventy-five yards wide. To the northward is a rocky bluff composed of limestone masses, beyond which rises, some 1,800 feet in height, the rugged, barren sides of Ape’s Hill…whilst on the south side is a smaller point of 180 feet, called the Saracen’s Head, bounded on the sea-face by a line of precipitous cliffs rising directly from the water’s edge.」

133


134

12 卷 | 第 1 期

而且,他還錯誤地把海拔僅 50 公尺(約 164 呎)的旗山寫成 180 呎,並把 1,100 呎的 打狗山標示為 1,800 呎。

(九)艾瓦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的「特寫照片」63 1860 年代中期,艾瓦茲從廈門來到打狗,並拍攝標題為〈撒拉森岬〉(Saracen’s Head)的哨船頭邊怪石的照片(圖 10)。因為,如圖所示當時之怪石就位於水岸(該 照片係退潮時於約當今日的領事館門前所拍攝);所以,艾瓦茲便認定怪石即是撒拉 森岬。但是,一百多年來哨船頭的環境變化卻極大,怪石並已消失。至於圖 10 的拍攝 年代筆者認定為 1865-1869 年,甚至更早。其原因如下:第一,該圖之怪石仍位於海邊 (緊臨打狗瀉湖),顯然當時哨船頭之海灘官地尚未填築;64 第二,郇和於 1865 年即

圖 10 艾瓦茲的撒拉森岬(Saracen’s Head)(1865-1869) 說明:李仙得書中引用該照片時並未註明出處,請參照 Charles Wm. Le Gendre, editors Douglas L. Fix & John Shufelt,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Tainan [Taiwan]: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2012), p.165。 圖片來源:引用自 Thomas Cazentre, Entre l’album et le livre: Images du bout du monde dans les collections Imbault-Huart et Vossion. Revue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44(2013), pp. 25-35。 原 標 示 為 1870-1880 年([Tête du Saracen à l’entrée du port de Ta-kaò], vers 1870-1880)。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9 月 21 日。 網 址:https://reurl.cc/ qO7R23。

63

聖朱利安.休.艾瓦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 1838-1903)為美籍攝影師,生於麻六甲,原係英國海峽殖民地人 民;父安地瓜(Antigua)人,母麻六甲人,精通英、法、德、西語,兼曉馬來語和福建話。艾瓦茲於 1861 年在新加 坡因涉財產欺詐被捕入獄,旋獲保釋並偕妻定居廈門,透過父親非裔美籍身分申請為美國公民。在廈門,他是商人、 報社代理商、攝影家、美國領事館的房東並擔任西班牙領事館的傭金代理等,且曾於 1867 年被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 得以非法走私苦力為由逮捕。他於 1869 年陪李仙得同遊福爾摩沙(之前即來過),蒐集人文風俗與地理資訊。雖 然,攝影僅係其副業;但是,他卻為公認之廈門首要商業攝影師,亦係有紀錄之首位臺灣攝影師。其作品散見於《遠 東》(Far East)、《香港時報》(Hong Kong Times)等刊物。另請參照 Terry Bennet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Western Photographers 1861-1879. (London: Bernard Quaritch, 2010), pp. 154-182。

64

1869 年打狗海關稅務司在哨船頭有屋 14 間;同年,英商水陸行請得臺灣道黎兆棠許可,在哨船頭自費工本填築海灘 官地,該地中部地段則又於 1877 年經臺灣道夏獻綸批准,移轉給英國工部使用,1878 年興建領事館。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曾引用艾瓦茲的臺灣原住民照片。65 總之,艾瓦茲在看到怪石時不僅受其吸引,還誤以 之為撒拉森岬(Saracen’s Head),除了「拍照存證」且下了錯誤標題;其原因不僅在 於艾瓦茲雖耳聞撒拉森岬之名,卻未曾閱讀理查茲的調查報告;更在於他既不了解岬 角(head)之意義為何,且亟思為撒拉森岬留下影像而未細究所致。不過,艾瓦茲之〈撒 拉森岬〉的怪石照片,難免引起其他人對怪石與撒拉森岬二者的混淆。實際上,艾瓦 茲造成之「撒拉森岬鬧雙包」情形,的確引發負面效應。這就是下一段將討論之李仙 得的誤解之根源。

( 十 ) 李 仙 得 ( C h a r l e s W. L e Gendre)的誤解66 圖 11 係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 於 1870 年所繪。在打狗(Takao)(分 別標示南、北打狗)其僅標示撒拉森 岬(Saracen Hd.),連打狗山都不標 示,遑論半屏山與旗山。67 不 過, 他 還 標 示 三 塊 厝(Satecha)、 苓 雅 寮(Lingaliau)、 前 鎮(Tsantim) 以 及 萬 丹 港(Bantankang)、 舊 城 (Koo-sia)、 埤 頭(Pitau)、 鹽 水

圖 11

李仙得〈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Formosa island and the Pescadores)(1870)局部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創用 CC 姓名標示 - 非商 業 性 3.0 台 灣(CC BY-NC 3.0 TW)。 發 布 於《 開 放 博 物 館 》 [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f0f064e747380aab7 3e3e7724ef49a4#101498]。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

65

根據郇和的紀錄,郇和在 1865 年 6 月初即將艾瓦茲所拍攝之數張原住民的照片呈現給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請參 照 Charles Wm. Le Gendre, editors Douglas L. Fix & John Shufelt,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Tainan [Taiwan]: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2012), p. 37, annotation 17。

66

查理.威廉.李仙得(Charles William or Guillaum Joseph Émile Le Gendre, 1830-1899),法裔美國人,因娶美國 人為妻而歸化;曾參與南北戰爭官拜准將,後任外交官。1866 年底,他就任美國駐清國廈門領事,並負責廈門、基隆、 臺灣府、淡水和打狗等五個通商口岸。李仙得於 1867 年羅妹號事件(The Rover Incident)後來臺與排灣族領袖卓杞 篤(Tauketok)交涉,簽定南岬之盟(the Treaty of South Cape)。因這番經歷並能說臺灣話,遂被視為「臺灣番界通」。 1868 年 5 月,他還乘砲艦「阿魯斯圖號」到打狗介入樟腦戰爭。1872 年 12 月,於返美途經日本時受聘為外相副島 種臣的外交與軍事顧問,並協助日本於牡丹社事件後出兵臺灣。1890 年又前往朝鮮擔任高宗顧問,1899 年去世於漢 城(今南韓首爾)。

67

“Formosa island and the Pescadores” (1870) 由 General Charles W. Le Gendre 及 U.S. Consul, Amoy & Formosa 繪 製, 請 參 照 Secretary of State, Annual Report on the Commerc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eign Nations, Made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Year Ending September 30, 1869.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71), p. 108。(4:1-21)

135


136

12 卷 | 第 1 期

港(Kiam-chiu-kang)和中洲仔(Tiung-chiu-a)等。由於,他同時也標示鷗角(Gull Pt.)和國聖港;顯見,理查茲的調查報告對其亦影響極大。此外,他在圖下方強調, 繪此海圖時曾參考客居打狗的萬醫生(Dr. Manson)和必麒麟的意見。68 除 了 在 地 圖 上 標 示 撒 拉 森 岬, 李 仙 得 還 在《 臺 灣 紀 行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1874)一書中提到: 從此巨大山丘往下形成一道防波堤,其有個寬 75 到 80 碼的裂口,將之 一分為二並成為港的入口。防波堤的北邊部分稱為「撒拉森岬」(Saracen’s Head),源於近入口處一塊突出其上的巨大咾咕石,形似龐大怪物,頭向側邊 伸出,口往南方張開,好似在護衛港口使之免於危難。其賦予該地奇異的外貌, 相當獨特。我有兩張它的照片,足資證明其趣味性。69 很顯然,李仙得亦係將打狗山以南的哨船頭山丘和旗山都當成是自打狗山頂延 伸而下的整道天然防波堤之一部分,只不過是被打狗隙所分開爾。然而,或許是受 Saracen’s Head 寫法之影響,並因看過圖 10 之〈撒拉森岬〉(Saracen’s Head)的照片(他 所稱的兩張照片之一)之故,李仙得一看到哨船頭邊的怪石時竟率爾認定打狗港入口 北側的防波堤即係撒拉森岬。當然,此認知與理查茲的命名背景是南轅北轍。 此外,應該也是受到好友必麒麟的影響,李仙得記錄之作為打狗港北界的打狗山 (Ape’s Hill)竟然亦達 1,710 呎。而且,他還兀自推定打狗山可能係因曾存在於臺灣 島南北兩端之延伸的海面下火山梅德波島(maderpore island)的噴發所形成。70

68

這裡的萬醫生是指萬巴德(Dr. Patrick Manson)。

69

Charles Wm. Le Gendre, editors Douglas L. Fix & John Shufelt,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p. 165. 原文「From this huge hill runs a mole, with a fracture 75 or 80 yards wide, which, dividing it in two, forms the entrance to the port. The northern portion of this mole has been named “Saracen’s Head,” from a huge mass of coralloid rock that projects from it near the entrance, in the shape of a huge monster throwing its head out sideways, with its mouth open towards the south, as though guarding the port from danger. It gives to the spot a fantastic appearance quite unique. I had two photographic views taken of it, which may prove interesting.」

70

Charles Wm. Le Gendre, editors Douglas L. Fix & John Shufelt,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p. 164.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十一)湯姆森(John Thomson)的影像71 湯姆森係在 1871 年四月初一夜,跟隨馬雅各醫生(Dr. James Maxwell)搭乘蒸汽船 福爾摩沙號(Formosa)從廈門出發,於隔日抵打狗並在旗後上岸。他訪問過臺灣府, 且探訪了西部諸多平埔族部落,足跡遍及打狗、臺南、內門、六龜、南化、甲仙、左 鎮等地。湯姆森於〈南臺灣之旅筆記〉(Notes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一文所 繪的〈南福爾摩沙草圖〉(Sketch Map of Southern Formosa)就打狗(Takow)周圍分 別標示出北打狗(N. Takow)和南打狗(S. Takow)以及打狗山(Apes Hill)和撒拉森 岬(Saracen Hd.)等(圖 12)。72 他亦如同李仙得一般地標示包括三塊厝(Satecha)、 苓 雅 寮(Lingaliau)、 前 鎮(Tsantim)、 中 洲 仔(Tiung-chiu-a)、 鹽 水 港(Kiam-chiukang),以及埤頭(Pitau,今鳳 山)、舊城(Koo-sia)和萬丹港 (Bantankang,今左營軍港)等 地名。或許,因湯姆森係攝影家 和旅遊探險家而非航海家,故其 對於航海重要的地形較無感。是 以,他雖在圖 12 標示撒拉森岬, 卻無任何著墨。由於湯姆森同時 也 標 示 鷗 角(Gull Pt.) 和 國 聖 港 城(Ft. Kok-si-kon); 亦 即, 其極可能讀過理查茲的報告。此 外,湯姆森前往府城時雖是在夜

圖 12 南臺灣草圖(1873)局部 圖 片 來 源:John Thomson, “Notes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43(1873), facing p. 97. Google Books 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 reurl.cc/jkzK9M。

71

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 1837-1921)為 19 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同時具地誌學家、旅遊探險家及作家等 多重身分。他也是首批旅行至遠東的攝影家,忠實記錄 19 世紀東方各國的風土人情。湯姆森的攝影作品係重要的社 會人文紀錄,並成為專業新聞攝影之先驅。湯姆森在 1871 年 4 月來臺時,走訪南臺灣各地。最重要者,其拍攝民族誌、 人像、植物、地理、地質、風景,且捕捉包括打狗港的壯麗與平埔族人的蹤影,為 19 世紀的南臺灣留下最完整的影 像紀錄;不僅讓西方人一窺福爾摩沙的醉人風貌,也代表打狗與世界重新連結。湯姆森有關倫敦街友的作品除鞏固其 聲望,獲肯定係社會紀錄片的經典之外,更奠定攝影報導的基礎。湯姆森續任 Mayfair 上流社會之肖像攝影師,並在 1881 年取得皇家權證(Royal Warrant)。英國的 Welcome Trust Fund 收藏其六百餘幅玻璃底片。

72

John Thomson, “Notice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43 (1873), pp. 97-107.

137


138

12 卷 | 第 1 期

間於旗後上船,回程卻係走陸路。73 因而,他不僅目睹李仙得所述的哨船頭邊之怪石, 還拍攝其照片(即李仙得所稱的兩張照片其中之一)。筆者認為,湯姆森除了不像李仙 得一般離譜地將撒拉森岬認為係打狗港入口北側的防波堤外,也不至於將撒拉森岬誤解 為旗山。

(十二)貝柯斯(Bonham Ward Bax)船長的見聞74 貝柯斯係英國砲艦(gunboat)侏儒號(HMS Dwarf)的船長,駐足亞洲代表英國的 利益達三年(1871 年 5 月至 1874 年 11 月)。75 圖 13 係他在 1875 年所著《東海》(The Eastern Seas: Being a Narrative of the Voyage of H.M.S. “Dwarf” in China, Japan and Formosa) 一書中面向第 37 頁的〈福爾摩沙 島圖〉(Island of Formosa)。76 本 書係貝柯斯的經驗紀事,呈現其對 於清國、日本、福爾摩沙、琉球(沖 繩)群島、香港等地,以及俄羅斯 於韃靼和西伯利亞東部的屬地等, 重要之當代且第一手的局勢說明。 1874 年 5 月, 當 日 本 發 動 牡 丹 社 討伐從長崎出發時侏儒號就位於當 地。當然,他們對此亦有所討論。77 侏儒號且於 6 月航行至臺灣,貝柯 斯更親自拜會日軍指揮官。

圖 13 福爾摩沙島圖(Island of Formosa)(1875)局部 圖片來源:Bonham Ward Bax, The Eastern Seas: Being a Narrative of the Voyage of H.M.S. “Dwarf” in China, Japan and Formosa (London: John Murray, 1875), facing p. 37。Google Books 資料檢索 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Rj53m9。

73

John Thomson, “Notice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 pp. 97-107.

74

波恩翰.華德.貝柯斯(Bonham Ward Bax, 1837-1877)係英國皇家海軍艦長,於 1851 年入英國海軍,專門從事測繪。 1871 到 1875 年,貝柯斯指揮測量船侏儒號(HMS Dwarf)駐在清國站(China Station)並發表航行報告。從 1876 年 12 月到 1877 年 7 月因癌症在日本長崎去世時為止,貝柯斯在清國站指揮希薇亞號(Sylvia)。1875 年出版《東海》 (The Eastern Seas: Being a Narrative of the Voyage of H.M.S. “Dwarf” in China, Japan and Formosa)。

75

英國皇家海軍迄今至少有五艘船艦皆命名為侏儒號(HMS Dwarf)。來臺灣的是第四艘,即 HMS Dwarf(1867)。 其係於 1867 年下水並於 1886 年除役之 Beacon 級雙螺桿複合砲艇(double-screw composite gunvessel)。

76

Bonham W. Bax, The Eastern Seas: Being a Narrative of the Voyage of H.M.S. “Dwarf” in China, Japan and Formosa (London: John Murray, 1875), facing p. 37.

77

即牡丹社事件。日本稱為「臺灣出兵」或「征臺之役」。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1871 年 11 月 27 日,貝柯斯自汕頭初抵臺灣並從旗後上岸。他感覺打狗港的入口 特別,亦認為這是小港口並對打狗山及其猿猴印象深刻。在圖 13,其於打狗港(Takow-kon)周邊標示打狗山(Ape Hill)和半屏山(Whaleback 或 Por-Pui-Sua)(無高度), 以及舊城(Koosia)和前鎮(Tsantim)並特別強調撒拉森岬(Saracen Hd.)。貝柯斯 固亦標示國聖港(P. Kok-si-kon),卻未提及西角或鷗角。從其談到「唯一可供疾騁處 是沿著低潮時的沙地,只因該形成潟湖且城鎮就建造在其上的沙洲係僅約八哩長的沙 丘山脊,其終點即名為撒拉森岬(Saracen’s Head)的岩石楔形山丘。」78 可知,他也是 把旗山當成撒拉森岬。顯然,貝柯斯未讀過理查茲的報告。否則,以其身為測繪船長, 不可能誤解岬角地形!附帶一提,貝柯斯畫的旗山倒是很像獨立的島嶼。

(十三)伊姆瑞父子公司(James Imray and Son)的商業海圖79 圖 14 是伊姆瑞父子公司於 1876 年發行之藍背圖,標題為「東印度群島—往清國 和日本的東通道(海圖 7 號)」(East India Archipelago [Eastern Passages to China and Japan] [Chart No.7])。 其極罕見且非常理想地描繪出福爾摩沙和呂宋島北部。該圖涵蓋北緯 17° 至 26°和東經 119°至 131°間的區域,提供有關福爾摩沙海岸的詳細資料,特 別是對於臺灣海峽以西和澎湖群島周圍地區。繪此圖時,人們對清國和菲律賓 間的海域了解甚少。地圖的右下象限更提醒:航行在此圖範圍內的海域須格外 小心,因吾人對其所知極其有限,咸信圖中尚有未畫出的暗礁,而許多已知的 礁石則是位置不正確。儘管提供的資料稀少,其仍是 19 世紀有關臺灣地區最

78

Bonham W. Bax, The Eastern Seas: Being a Narrative of the Voyage of H.M.S. “Dwarf” in China, Japan and Formosa., p. 33. 原 文「The only good gallop is along the sand at low water, as the spit forming the lagoon and on which the town is built, is only a ridge of sand hills about eight miles long, and terminated by the rocky wedgeshaped hill called Saracen’s Head.」

79

詹姆斯.伊姆瑞(James Imray, 1803-1870)是 19 世紀中後葉活躍於倫敦的蘇格蘭水文學家和文具商。他是藍背圖 (blue-back chart)最大且最著名的生產商,藍背圖是流行於 1750-1920 年間的航海圖,以獨特的藍紙背襯得名。其 海圖是私人營利型企業非獨特的調查結果,常是基於先前的圖表(某些可追溯至 17 世紀)且係從政府與商業領航員 和航海家處收集的新資訊之明智且精美的合成物。伊姆瑞於 1836 年成為 Blanchford & Imray 的合夥人,因其精明的 行銷公司隨之跟著崛起。他在 1846 年買斷 Blanchford 的股份,並以詹姆斯.伊姆瑞(James Imray)的名稱問世; 1854 年,其子詹姆斯.弗雷德瑞.伊姆瑞(James Frederick Imray)成為正式合夥人,更名詹姆斯.伊姆瑞父子公 司(James Imray and Son)。其崛起還與諸如英國海軍部和美國海岸調查局等政府製圖組織的發展同步,他採用政 府作品並以航海家熟悉的實用格式進行改編。1870 年,伊姆瑞去世標誌公司產出的重大轉變並開始衰落。

139


140

12 卷 | 第 1 期

好的地圖之一。直至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日本征服臺灣後,才 對該區域進行全面調查。80 因係海圖,在打狗港(Ta-kaukon)周邊其僅標示 1,110 呎的打狗 山(Ape Hill)、撒拉森岬(Saracen Hd.)和 468 呎的鳳山(Hong-sua)。 由於其除了標示國聖港(P. Kok-sikon)也標示鷗角(Gull Pt.),故製 圖者必也參考過理查茲的報告,明 白撒拉森岬的真正位置。因係商業 海圖別具意義,筆者特別予以收列。

圖 14

東印度群島—往清國和日本的東通道(海圖 7 號)(East India Archipelago [Eastern Passages to China and Japan] [Chart No.7](1876)局部 圖 片 來 源: 維 基 共 享 資 源,〈East India Archipelago [Eastern Passages to China andJapan] [Chart No. 7]〉。資料檢索日期: 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 https://reurl.cc/2D1qOO。

(十四)比茲利(Michael B. Beazeley)的資料81 比茲利係清國工部的土木工程師,於包括澎湖等艱困地區(difficult places)建造 燈塔。他於 1875 年抵臺,從旗後上岸,受命在鵝鑾鼻(the South Cape)擇地蓋燈塔, 並替海關向原住民(原文「野蠻人(savages)」)取得必要土地。該行程係從打狗往 返鵝鑾鼻。因擔心颱風,他們走陸路(乘轎)而非坐船(一行共 41 人);且係從旗後 半島沿海岸一路來回,共十一天(6 月 18 至 28 日)。82 圖 15〈福爾摩沙南部圖〉(Southern

80

請參照 Wikipedia 有關該圖(File:1876 Imray Blue-back Nautical Chart or Map of Taiwan (Formosa), China-GeographicusTaiwan-imray-1876.jpg)之說明。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2D1qOO。

81

麥可.比茲利(Michael B. Beazeley, 1833-1918)生於英國巴斯(Bath),係英國土木工程學會暨英國皇家地理學 會會員;自 1859 年起,他曾先後任職於英國東南鐵路公司(South Eastern Railway)和印度中央鐵路公司(Central Indian Railway)的前身。自 1869 年年底起,他擔任三一會(Trinity Board,專司航海安全的基金會)駐地工程師, 並先後建造英國的狼岩燈塔(Wolf Rock Lighthouse)和長船燈塔(Longships Lighthouse),且於 1871 年 1 月就任 清國海關營造司(Assistant Engineer),參與漁翁島、北椗島和鵝鑾鼻等燈塔之建設,並於 1884 年 7 月離任。

82

Michael B. Beazeley, “Notes of an Overland Journey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Formosa in 1875, from Takow to the South Cape, with Sketch Map.”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and Monthly Record of Geography, 7(1)(1885), pp.1-22(plus maps).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Part of Formosa)的紅線部分 即其行經路線。83 註 82 的內容 係 比 茲 利 於 1884 年 11 月 24 日在倫敦皇家地理學會就其臺 灣 行 程 所 做 演 講 的 紀 錄, 他 藉福爾摩沙日增的重要性引入 主題。圖 15 除強調打狗(Takow,即旗後),並特別標示 撒 拉 森 岬(Saracen Head)。 作者也標示海拔分別達 1,110 呎 的 打 狗 山(Ape Hill) 和 700 呎 的 半 屏 山(Whaleback Mtn. 或 Por-pui-sua),以及舊

圖 15 福爾摩沙南部圖(Southern Part of Formosa)(1885)局部 說 明:Michael B. Beazeley, “Notes of an Overland Journey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Formosa in 1875, from Takow to the South Cape, with Sketch Map.”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and Monthly Record of Geography, 7(1)(1885), facing p. 64. 圖片來源:The Map House of London, "R.G.S.: Formosa - Southern Part." Retrieved April 7, 2022, from https://reurl.cc/moGrO9

城(Koo-sia)、前鎮(Tsan-tim),還有旗後半島上其曾暫歇的小漁村 Siau-tika 和外 圍的大林蒲(Twa-na-poo)與埤頭(Pitau)。不過,其卻未論及撒拉森岬。因此,雖 然圖 15 如同圖 13 強調撒拉森岬,筆者並不確定其認知為何。此外,比茲利畫的旗山 也很像獨立島嶼。

(十五)馬偕(George L. Mackay)牧師的視角84 馬偕牧師係於 1871 年自加拿大來臺進行宣教,於 12 月 30 日晚從打狗上岸,並在 12 月 31 日於旗後做首次佈道(first sermon)。儘管時間極短,他在前往北臺灣進行宣

83

Michael B. Beazeley, “Notes of an Overland Journey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Formosa in 1875, from Takow to the South Cape, with Sketch Map.” facing p. 64. 該篇另有德文版,請參照 Michael B. Beazeley, “Reiseskizzen aus dem südlichen Formosa.” Das Ausland, 8(1885), pp. 58, 421-426, 448-453, 470-474。

84

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長老教會牧師,雖非醫師卻學過 解剖學與生理學;於 19 世紀末期至臺灣傳教與行醫,與馬雅各齊名。其漢名為偕叡理,在臺灣通稱為「馬偕博士」或「偕 牧師」。除了傳教,他還創辦偕醫館(馬偕醫院前身)、牛津學堂(今真理大學)、淡水女學堂並熱衷探索臺灣自然 及民俗文化。加拿大長老教會以「寧願燒盡,不願朽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讚賞馬偕的一生,他的座 右銘為「攏是為基督(白話字:Lóng sī uī Ki-tok)(All for Christ)」。

141


142

12 卷 | 第 1 期

教前的足跡卻遍及李庥牧 師(rev. Hugh Ritchie) 負 責的南臺灣九個教區。85 其 在《臺灣遙寄》(From Far Formosa) 一 書 所 繪 的〈 福 爾摩沙島圖〉除了標示打 狗山(Ape Hill,標高 1,110 呎 ) 和 撒 拉 森 岬(Saracen Hd.)之外(圖 16),還標 示 前 鎮(Tsantim)、Siautika、舊城(Koo-sia)、半

圖 16 福爾摩沙島圖(Island of Formosa)(1896)局部 圖 片 來 源:George Leslie Mackay, editor: James Alexander MacDonald, 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New York: F. H. Revell Co.,1895), facing p. 41. Google Books 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OpZ2m7。

屏山(Whaleback,標高 700 呎)、埤頭(Pitau),以及大林蒲(Twa-na-pu)和鳳山 (Hangsua)等。86 由於,馬偕牧師並未在文章中論及撒拉森岬,吾人無從了解其認知 為何。惟根據其鷗角(Gull Pt.)的標示(未標示國聖港應係當時其港口功能已失), 顯見其勢必亦讀過理查茲的調查報告,故筆者認定其必不至於將撒拉森岬誤解成旗山。 因為,馬偕自述從廈門至打狗此段航程,是其踏上福爾摩沙前,最後且最艱辛的一部 分。87 所以,撒拉森岬指引航路的功能對於渡海萬里而來的他而言,必定印象深刻。

二、法語資料 除英國外,法國應是對臺灣最具野心的西方國家。例如,在 1884 年清法戰爭時法 軍不只攻打臺灣、封鎖數月,還計畫占領澎湖。法王路易十六便曾於 1787 年派遣拉貝 胡思伯爵(Jean François de Galaup, comte de Lapérouse)來臺探險,其評估並且寫到:

85

George Leslie Mackay, editor: James Alexander MacDonald, 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New York: F. H. Revell Co.,1895), p. 31.

86

Supra, “Island of Formosa.” 1896. Map. Mackay, 1896, p. 41. George Leslie Mackay, editor: James Alexander MacDonald, 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facing p. 41. Google Books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OpZ2m7.

87

George Leslie Mackay, editor: James Alexander MacDonald, 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p. 31.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福爾摩沙地處要津,任何國家若能佔有該島、建構防禦設施並在澎湖群島佈下若干 船艦,即可安穩立身且得以向居於弱勢的清國予取予求。」88 稍早,於 1768 至 1769 年 的波俄戰爭時被俄羅斯軍隊俘虜,之後脫逃的波裔匈牙利貴族貝尼奧斯基(Maurice August Benyowsky),亦曾於 1771 年 8 月到過福爾摩沙東岸並停留三週。貝尼奧斯 基返歐後,向歐洲君主提出殖民福爾摩沙計畫,包括於 1772 年向法王路易十五所提出 者。89 臺灣開港,法國自是不落人後。在下文中,筆者將比較法國的撒拉森岬敘述:

(一)1873年版羅氏-龐西(Roche-Poncié)臺灣

福爾摩沙航海圖90

首先,筆者參考的是罕見之 1873 年版的,法國海軍陸戰隊有關福爾摩沙及其隣 近地區的航海圖,即〈清國海圖(第四張)福爾摩沙海峽〉(Carte de la Mer de Chine 〔4eme. Feuille〕Détroit de Formose)(圖 17)。91 或許,係因法國有意占領福爾摩沙, 故此圖的右上角尚註明「奉法國皇 帝之命公告」。惟該圖雖係以臺灣 為中心,卻亦涵蓋清國福建部分地 區、 澎 湖 群 島 和 八 重 山 群 島(Iles Majico Sima)。此圖之發行恰逢臺 灣成為新聞焦點(關於羅妹號之原 住民獵人頭事)之時,其正可解釋 此圖從 1867 年起到 1873 年的發行 和再發行。此圖在打狗港(Ta-kaukon)的周圍除了標示海拔 338 公尺 (法國是公制的發韌國)的打狗山 (Set Ape〔Ta-kau〕)之外,其次就

圖 17 清國海圖(第四張)福爾摩沙海峽(1873)局部 圖片來源:Geographicus Rare Antique Maps.“1873 Roche-Poncié Nautical Chart Map of Taiwan/Formosa.”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5GYkE6

88

請參照維基百科,〈臺灣與法國關係史〉。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Go9R3W。

89

請參照維基百科,〈臺灣與法國關係史〉。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Go9R3W。

90

費迪南.德拉羅氏.龐西(Ferdinand de la Roche Poncié, 1810-1881),法國海洋水文工程師、作家、製圖師、編 輯和經度辦公室成員,在諸多法語的調查資料皆可見其名。

91

Geographicus Rare Antique Maps 網 站 無 法 複 製 全 圖。 請 參 照 Geographicus Rare Antique Maps, “1873 RochePoncié Nautical Chart Map of Taiwan/Formosa.” 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Mbqdrk。

143


144

12 卷 | 第 1 期

te

是撒拉森岬(P. Saracen)以及高 142 公尺的鳳山(Hong-sua)。同時,我們也可見標示 為「高地」,卻無高度與名稱的半屏山。另外,其亦標出漯底山的高度 51 公尺(無名稱)。 te

或許,也是受到理查茲的報告之影響,其亦標示鷗角(P. Gull)和國聖港(P. Kok-sit

kon)。總之,該圖的地形、地貌完全係以海上航行所見者為準,純為滿足航海之所需。 至於,該圖的旗山也很像獨立島嶼。

(二)法國福爾摩沙遠征軍所用的海圖92 圖 18 是 1884 年清法戰爭中,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官孤拔〔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攻臺時所用的海圖。這是 加 諾(Eugène Germain Garnot) 根 據 海軍倉庫的地圖(d’apres les cartes du Dépôt de la Marine) 所 製 作 的,93 其 在打狗(Takao)附近的標示主要就 是撒拉森岬(Cap Saracen)。因為, 岬角固係沿岸航行的重要地標;換個 角度而言,撒拉森岬在敵軍的行動中 也是臺灣西南沙汕地形的唯一清楚指 引。其次,該圖還標示固定光源(feu fixe),以及海拔 338 公尺的高地(未 標示打狗山名)。因為,此二者亦俱

92

93

圖 18 福爾摩沙島和海峽(Ile et détroit de Formose)(1884)局部 圖 片 來 源:“Ile et détroit de Formose.” 1894. Map. Garnot, [Eugène Germain]. L’expŽ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 (Paris: Librairie Ch. Delagrave, 1894), Croquis No. 1., facing p. 10.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Yv9EpL

“Ile et détroit de Formose.” 1894. Map. Garnot, [Eugène Germain]. L’expŽ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 (Paris: Librairie Ch. Delagrave, 1894), Croquis No. 1.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 Yv9EpL 尤金.傑曼.加諾(Eugène Germain Garnot, 1857-1925)為 1884-1885 年法軍遠征福爾摩沙時之陸軍上尉,其 著作 L’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 對法軍在北部淡水、雞籠及澎湖的軍事行動有頗為詳盡的描 述,並附有關於福爾摩沙北部一帶的 10 張彩色地圖與 30 張翻刻自相片的版畫。該書是目前所見西文書中描寫法軍 攻臺最為詳盡的一本,呈現法國人觀點的清法戰爭。書中所附的手繪地圖於出版後,成為之後西方人描繪臺灣北部 地圖的重要參考。該書在 1960 年曾由黎烈文譯為《法軍侵臺始末》,收錄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的臺灣研究叢刊。 Eugene Germain Garnot 著,黎烈文譯,《法軍侵臺始末》,臺灣研究叢刊第 7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屬海上航行的指引。94 由於,該圖係為應付臨時的軍事行動所需;因此,標示相對地簡略。 的確,法軍砲艦 Lutin 號在 10 月 24 日即封鎖打狗;26 日,孤拔的副手李士卑詩上將(Admiral Sebastien Nicolas Joachim Léspes)也率領可畏的裝甲艦 La Galissonniere 號加入封鎖行列。 該封鎖且持續至 12 月中。95 值得一提者,在圖 18 與圖 17 中通過打狗的子午線皆係 118˚ 而 非 120˚。96

(三)安博雅(Camille Imbault-Huart)引用胡賽林(Housselin)的資料97 法 文 資 料, 還 有 安 博 雅 於 1893 年 出 版 的《 福 爾 摩 沙 島: 歷 史 與 描 述 》(L’î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一書所引用,由胡賽林(A. Housselin)98 製作之〈打狗 平面圖〉(Plan De Takaô)(圖 19)。99 就時間點言,此圖應係根據前述英國海圖的 法譯更新版,其標示打狗港的細部位置,包括猴山(Colne.

de

Singes)、英國領事館

(Consulat Anglais)、打狗醫館(Hopital)、100 洋行(Magasins européens)等。特別的是, 該圖除了係以 Pointe du Saracen(撒拉森岬)表示 Saracen Head 之外,更以 Colline du Saracen(即撒拉森丘〔Saracen Hill〕)稱呼旗山;亦即,清楚地區別撒拉森岬和理查 茲不曾命名的「撒拉森丘」。然而,安博雅卻仍認定撒拉森岬即是旗山。因為,他在

94

該光源並非旗後燈塔。燈塔雖於 1883 年開始建造,惟法軍製圖時清國當局應仍在使用早已不符時代需求之傳統式燈 竿或旗竿作為海上航行的指引。

95

Oakley, David Charles 著,《 臺 灣 第 一 領 事 館: 洋 人、 打 狗、 英 國 領 事 館 The Story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at Takow, Formosa》,頁 196。

96

現在航海一般用的都是英國標準的海圖,即格林威治子午線。法國統治的歐洲大陸則曾使用以巴黎為零度子午線者, 即在格林威治子午線以東兩度多一點的位置,1911 年才放棄該標準。

97

卡米爾.安博雅(Camille Imbault-Huart, 1857-1897),法國外交官、語言學家和東方學家,1876-1877 年入東方語 言學院,1878 年進法國外交部,並奉派上海和北京任學生口譯員。在孤拔艦隊干預期間(the intervention of Admiral Courbet’s squadron,指法軍攻臺),法國外交部委託他在福爾摩沙收集相關文件,十年後他才將內容發表。「該彙 編仍是『關於福爾摩沙主題之最全面的法文著作』。」(Cette compilation reste « l’ouvrage français le plus complet sur le sujet »)。Wikipédia, “Camille Imbault-Huart.”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9 月 21 日。 網 址:https://reurl.cc/ Yv9EaD。

98

阿雷西.路易.皮耶.胡賽林(Alexis Louis Pierre Housselin, C., 1843-1904),法國畫家、雕刻家和光刻家,出生 於 Saint-Inglevert(Pas-de-Calais),師事 Drolling 與 V. F. Biennoury,1876 年於巴黎沙龍首展,出版物有 18781884 年《法國及其殖民地》系列,石版畫〈維納斯和她的兩個恩惠〉,設計師:處女與玫瑰聖米歇爾。

99

(1)Camille Imbault-Huart, L’î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Paris: Ernest Leroux Editeur,1893), p. 182.(作者 在原書第一頁所附之〈臺灣島全圖〉未標示撒拉森岬)。(2)咸信,此圖係胡賽林於 1874-1879 年之間所繪。據稱, 胡賽林係於 1874 年 5 月至 1875 年隨沈葆楨聘僱的法國技師來臺任攝影師助理。請參照張世民,《從地圖閱讀高雄 ──高雄地圖樣貌集》,頁 46。

100

基督教在 1865 年傳入臺灣,馬雅各醫生透過醫療進行傳道,並於隔年 6 月於旗後山腰蓋教堂與打狗醫館。醫館可收 容八名病患,並由萬巴德(Dr. Patric Manson)醫生照顧打狗的外國人。

145


146

12 卷 | 第 1 期

論及打狗山時稱: 在 這 座 山 的 對 面、 向 南 有 個 撒 拉 森 岬 — 撒 拉 森 之 頭(tête du Saracen),這是個高 120 米的陡峭岩 塊,係由二十五年前勘測整個福爾摩 沙西海岸的英軍撒拉森號砲艇的軍官 們所命名。101 亦即,他不僅無視圖 19 之撒拉森岬 與撒拉森丘的標示,更把撒拉森岬誤稱為 撒拉森之頭。惟,該誤解和前述的李仙得 者係屬不同面向。此外,安博雅也誤指旗 山高 120 公尺。顯然,他除了未讀過理查 茲的調查報告之外,亦不曾到訪打狗。再 者,其所稱的「二十五年前」應屬筆誤, 因 1880 年時安博雅仍與臺灣事務無涉。

圖 19 打狗平面圖(Plan De Takaô)(1874-79) 說 明:Camille Imbault-Huart, L’î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Paris: Ernest Leroux Editeur,1893), p. 182.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File:Harbor Takao.jpg〉。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 址:https://reurl. cc/moGMg1。

或者,乃因圖 19 係完成於 1880 年。

三、日語資料 歷經江戶幕府鎖國的日本在美國黑船叩關下打開門戶,並為救亡圖存而推動明治維 新;其效法西方現代化的成效固然卓著,卻也學著對外擴張。如此,周邊的「半無主地」 臺灣(清國僅殖民平原地區)自不能倖免。再來,筆者將比較日語的撒拉森岬資料:

101

Camille Imbault-Huart, L’î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p. 180. 原文「Vis-à-vis de cette colline, au sud, s’élève le Saracen head, tête du Saracen, gros block escarpé de 120 mètres de haut, qui tire son nom de la canonnière anglais le 《Saracen》 dont les officiers firent, il y a vingt-cinq ans, le releve de toute la côte occidentale de Formose.」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一)水路寮海圖102 圖 20 乃引用自日本〈水路 寮 海 圖 第 13-16 號 〉, 係 1873 年所繪有關臺灣的蘇澳、打狗、 淡水、國姓(聖)四港的海圖。 這些圖是取材自 1855-65 年的英 國 海 圖 並 加 以 改 繪, 以 供 出 兵 臺灣所需。1873 年 11 月水路寮 「諸港図配達方」海圖目錄已 有此圖。 在有關打狗港(第 14 號 ) 的〈 臺 灣 島 多 口 港 之 圖 〉 中, 其 右 下 角 註 明 係 根 據 前 述

圖 20 臺灣島多口港之圖(1873)局部 說明:為〈臺灣島淡水多口嘈蛾國姓四港之圖〉其一。原出處為日本水 路寮海圖第 13-16 號,1873 年 11 月水路寮「諸港図配達方」海圖目錄。 圖片來源:引自 Wikimedia Commons,是目前找得到影像最清晰者。 Wikimedia Commons, “File:Maps of four ports in Taiwan c1873.jpg.”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2Dp0vv

圖 9 之詩丹利船長於 1865 年的報告,並把 Saracen Head 譯成「サラセン岬」。由於, 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初期流行以漢字的發音音譯外國事物,「多口」即係 Takau 的漢字 音譯。

(二)臺灣南部圖 圖 21 係日本海軍省於 1906-1907 年派遣艦長森亘大佐,率領大和艦所做之測量, 並於 1908 年發行海圖。由於,當時仍係日治初期;因此,地名用字仍然維持臺灣原有 者。所以,高雄仍是打狗(Takau),鹽埕區和哈瑪星則尚未出現。有趣的是,其高度 仍是以呎表示,而非公尺。不過,其便係錯誤地將 Saracen H d. 標示為「旗後島」。

102

水路寮是日本於 1871 年成立的海洋調查測量機關,隸屬於海軍部。此後,其曾先後隸屬兵部省海軍部水路局、海軍省 水路局、海軍省水路寮等,今日則成海上保安廳海洋情報部。

147


148

12 卷 | 第 1 期

圖 21 臺灣南部圖(1908)局部 圖片來源:東北大学附属図書館/理学部地理学教室,〈外邦図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海図 250 号 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Vjk3L5。

台湾南部)。資

(三)海軍水路部海圖 圖 22 是 1930 年(日本) 海 軍 水 路 部 製 圖 並 於 1931 年發行的〈臺灣西岸高雄港 至鵝鑾鼻海圖〉。其中,製 圖者將 Saracen Head 標示為 サラセン角,此在日治時的 地圖極其罕見。因為,日人 亦有「華夷之辨」,不把洋 人的 Saracen Head 名稱當一 回事。

圖 22 臺灣西岸高雄港至鵝鑾鼻海圖(1930)局部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GIS 專題中心,地圖與遙測影 像數位典藏計畫(日治時期地圖.臺灣各式海圖,圖號 250B)。資料檢索日期: 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NAplax。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四、德語資料 德國雖於 1871 年才建立統一帝國,惟早在此前數十年即有學者介紹臺灣。臺灣開 港後,德國人更是接踵英、法兩國而來。首家德商即 1864 年在打狗成立的勒士拉洋行 (Lessler & Co.),注重樟腦與糖的貿易。1865 年,另一德商亦在打狗開辦柯爾曼亞 力基洋行(Kielmann & Co.)。1031877 年,著名的東興洋行(Julius Mannich & Co.) 於安平(Anping)成立,並在打狗哨船頭設分行(現僅存安海街舊倉庫)。1890 年, 麥茲(Constantin Merz)奉派南臺灣任副領事(此前,德國領務概由英國領事代理)。 1890 至 1895 年,麥茲先後在打狗、安平租屋辦公,打狗的德國領事辦公室就位於今日 的哨船街。104 下文是撒拉森岬的主要德語敘述:

(一)李莫尼埃博士(Dr. Franz Ritter von Le Monnier)所繪的地圖

105

圖 23 是李莫尼埃參考湯姆森、郇和、 派里等人的資料所繪的〈福爾摩沙圖(清 國臺灣島)〉(Karte von Formosa〔Insel Taiwan der Chinesen〕),刊在德國《地 理和統計評論》(Deutsche Rundschau für Geographie und Statistik)。106 除了標示打 狗(Takao) 附 近 的 猴 山(Apes Hill, 高 度 1,110 呎)和撒拉森岬(Saracen Hd.) 之外,李莫尼埃也標示前鎮(Tsantis)、

圖 23

福 爾 摩 沙( 清 國 臺 灣 島 ) 圖(Insel Taiwan der Chinesen)(1884)局部 圖片來源:“Karte von Formosa (Insel Taiwan der Chinesen).” 1884. Map. Le Monnier, Dr. Franz Ritter von. “Die Insel Formosa.” Deutsche Rundschau für Geographie und Statistik, 7(3) (1884), facing p. 96. 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 址:https://reurl.cc/b2kYzr。

103

余文堂,〈19 世紀普魯士統一德國前對臺灣的覬覦(1850-1870)〉,《國史館館刊》,58(2018),頁 1-68。另請 參照維基百科,〈臺灣與德國關係史〉。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0 日。網址:https://reurl.cc/9Oedlv。

104

German Institute Taipei, “The Foun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Consulate in Formosa.” Common Wealth Magazine.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english.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2221

105

弗朗茲.力特.馮.李.莫尼埃(Franz Ritter von Le Monnier, 1854-1925)是奧地利地理學家,1870 年成為奧地利 地理學會會員,並於 1884-1889 任秘書長;1884 年獲博士學位,曾任維也納奧地利學校圖書出版商的中央總監。

106

Dr. Franz Ritter von Le Monnier, “Die Insel Formosa.” Deutsche Rundschau für Geographie und Statistiik, 7(3)(1884), facing p. 96. (Fix 教授的網站所標頁數 facing p.144 係屬錯誤)。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 reurl.cc/b2kYzr。

149


150

12 卷 | 第 1 期

中洲仔(Jung-chiu-a)、鹽水港(Kiam-chiu-kang),以及埤頭(Pitau)、舊城(Kusia) 和萬丹港(Bantan kang)等。因為,其亦標示鷗角(Gull Pt.),可見他也讀過理查茲的 報告。其於介紹猴山後寫道,「它逐漸向南展開,並形成一塊大壩般平坦的岩石,遠遠 延伸入海並終結於薩拉森岬(Saracenspitze)。」107 顯然,李莫尼埃所稱的撒拉森岬即 係理查茲所指者。

(二)祈霍夫博士(Dr. A. Kirchhoff)所繪的地圖108 圖 24 是 祈 霍 夫 於《 彼 德 曼 通 訊 》(Petermann’s Mitteilungen) 所 繪 的〈 福 爾 摩 沙圖〉(Karte von Formosa)。109 當時,臺灣雖屬日本領土,德國政府著眼於商業利 益仍然維持領事館的運作;後來,更在臺北建新領事館(從駐清國臺灣變成駐日本國 者 )。 作 者 在 該 圖 之 有 關 打 狗 港(Takao) 的 部 分 僅 標 示 撒 拉 森 岬(Sarazenenkopf) 和 猴 山 (Affenberg),且聲稱此圖是由祈 霍夫所精心設計。不過,作者雖標 示大、小崗山的名稱和高度,對於 半屏山卻僅標高度而無名稱;猴山 則僅標名稱而無高度。此外,無論 是鷗角或國聖港作者皆未標示,應 係當時其港口功能已失。由於德國 當時已採公制,故高度係以公尺表 示。在論及打狗港時,作者稱:

107

108

109

圖 24 福爾摩沙圖(1895)局部 說明:Von Alfred Kirchhoff, “Die Insel Formosa.” Petermann’s Mitteilungen, 41(1895), facing p. 26.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File:Karte von Formosa. - Nach den besten Quellen entworfen von Prof. Dr. A. Kirchhoff..jpg.”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l9GdXl

Dr. Franz Ritter von Le Monnier, “Die Insel Formosa.” p. 102. 原 文「Er flacht sich nach Süden allmählich ab und läuft in einem großen, flachen, einem Damm ähnlichen Felsen aus, der sich weit in die See erstreckt und in der Saracenspitze endigt.」 阿弗雷.祈霍夫(Alfred Kirchhoff, 1838-1907)是德國地理學家,從艾芙特皇家中學畢業後至波昂大學讀自然科學, 後轉耶拿大學,1861 年取得博士學位。1878 年,祈霍夫成為德國科學院(Leopoldina)會員,從此致力於學校地理 課程的改革,並在 1887-1904 年間任德國區域和民間文學藝術研究的編輯。 Von Alfred Kirchhoff, “Die Insel Formosa.” Petermann’s Mitteilungen, 41(1895), p. 26.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該小卻重要的港口之入口即介於兩塊從公海極易辨認的崎嶇岩石間:左側 者係高 400 公尺的猴山(由珊瑚石灰石構成),右側的岩石則更陡、高 120 公 尺,被幾十年前來到福爾摩沙西海岸的英國砲艇稱為撒拉森頭(Sarazenenkopf heisst)。110 亦即,祈霍夫除了誤解撒拉森岬係指旗山之外,他所說的旗山高度也錯誤。

五、清國資料 (一)打狗海關報告打狗港圖111 圖 25 是 打 狗 海 關 於 1880 年 的 報告書所附之〈打狗港圖〉(1880 Imperial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map of Takow)。 從 此 圖, 吾 人 可 見哨船頭的砲臺、洋行、潮汐測量 員辦公室、引水人辦公室和俱樂部 以及旗山上的信號臺、砲臺和打狗 醫館。該圖亦係把旗山稱為撒拉森 丘(Saracen’s Hill)。

圖 25

打狗海關報告打狗港圖(1880 Imperial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map of Takow)(1880)局部 說明:China. Hai guan zong shui wu si shu. Reports On Trade at the Treaty Ports.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1880). 圖 片 來 源:Formosa Nineteenth Century Images, “City map of Takow [Kaohsiung is the name today]”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bk0Rjv

(二)臺灣打狗進口圖 受英文為主的外文資料所影響,清國的官方地圖也開始標示撒拉森岬。例如, 1884 年的〈臺灣打狗進口圖〉(圖 26)即以「薩拉沁頭」為 Saracen Head 的譯名,並

110

111

Von Alfred Kirchhoff, “Die Insel Formosa.” p. 35. 原 文「Dieser kleine, aber wichtige Hafenort wird zwischen zwei von hoher See gut erkennbaren schroffen Felsen erreicht: zur Linken erhebt sich der Affenberg(aus korallenkalk) zu 400m, zur Rechten noch steiler ein 120 m hoher Fels, der nach dem englischen Kanonenboot, welches die Aufnahme der formosanischen Westkueste vor einigen Jahrzehnten ausfuehrte, Sarazenenkopf heisst.」 China. Hai guan zong shui wu si shu(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署),China. Hai guan zong shui wu si shu. Reports On Trade at the Treaty Ports(通商口岸貿易報告書)(Shanghai: Statistical Dep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 海關總稅 務司統計局 ], 1880)。

151


152

12 卷 | 第 1 期

圖 26

臺灣打狗進口圖(1884) 局部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 科 學 研 究 中 心 GIS 專 題 中 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高雄)。資 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 網 址:http://gissrv4.sinica.edu. tw/gis/kaohsiung.aspx。

註明「薩拉沁頭緯度二十二度卅六分十四秒北經度百廿度十六分東」(根據前述的〈英 國海事圖 2376 號〉)。

(三)打狗布防圖 葉振輝透過打狗領事報告的解讀, 發現 1894 年 9 月英國領事胡力穡(R. H. Hurst)撰寫的公文內附有一張〈打狗布 防圖〉(圖 27)。該圖亦係將旗山當做 撒拉森岬(Saracen’s Head)。112

圖 27 打狗布防圖(1895)局部 圖片來源:葉振輝譯,〈清光緒二十年打狗之布防〉,《高 市文獻》,4(3、4)(1992),頁 111。

112

葉振輝譯,〈清光緒二十年打狗之布防〉,《高市文獻》,4(3、4)(1992),頁 111。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六、美國的資料 (一)禮密臣(James W. Davidson)的鉅著113 禮 密 臣 在 其 鉅 著《 臺 灣 島 的 過 去 與 現 在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一書多次論及撒拉森岬(Saracen Head 或 Saracen’s Head),且不限於索引第 33 頁所列者。但是,觀其原意則係指旗山。例如,他稱旗後砲臺為撒拉森岬堡(Saracen Head Fort)。至於,該書的臺灣地圖則因係根據日本政府的最新調查,反而未標示撒 拉森岬。

(二)美軍的資料 美 國 陸 軍 地 圖 局(Army Map Service, U.S. Army)

1945 年 製 作, 供 美 國 戰 爭 與 海 軍 部(War and Navy Department Agencies) 使 用 的〈 打 狗 地 圖 〉 (The map of Takao) 是 筆 者 所 見標示撒拉森岬之「最新」的地 圖(圖 28)。114 美軍除標示打狗 (Takao)附近的壽山(打狗山) (JU-ZAN〔TAKAO-YAMA〕, 標 高 354 公 尺 ) 和 撒 拉 森 岬 (SARACEN HEAD) 之 外, 還

圖 28 打狗地圖(Takao)(1945)局部 圖 片 來 源: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erry-Castañeda Library: Map Collection Army Map Service Topographic Map Series, “Formosa (Taiwan) City Plans: U.S. Army Map Service, 1944-1945”.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e618rQ

標 示 旗 後 町(KIGOCHŌ)、 哨 船 町(SHŌSENCHŌ)、 湊 町(MINATOCHŌ)、 入 船 町(IRIFUNECHŌ) 和 苓 雅 寮 (REIGARYŌ)等町區。因係根據空照圖且供軍用,該圖還標示等高線。由於,它也標 示旗山(KI-ZAN);顯見,對美軍而言旗山和撒拉森岬係不同的地形。

113

禮密臣(James Wheeler Davidson, 1872-1933),探險家、記者、作家、外交官、商人及慈善家。他以著有《臺灣的 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1903),並推廣國際扶輪社知名。

114

此圖是由美軍歷來拍攝的空照圖和收集的情報綜合製成,地名係以日語的羅馬字標示為本。

153


154

12 卷 | 第 1 期

七、小結 根據上述資料,除了李仙得外,其他人皆明白撒拉森岬係位於打狗港入口南方。 但是,真正了解理查茲所命名之撒拉森岬係指旗山南部的小海岬者,亦僅是少數。畢 竟,撒拉森岬既非在地人之稱謂或清國官方名稱,更未經正式命名程序周知各國。在 臺灣,由於以訛傳訛,連製作官方資料或宣傳品者皆含混帶過,故了解撒拉森岬身世 者更屬有限。為了方便讀者快速掌握各作者之撒拉森岬敘述的內涵,筆者茲將所有參 考資料根據內文出現順序,簡單整理成表 1: 表1

本文各參考資料之撒拉森岬敘述的差異

年代

人物

1855

理查茲 (John Richards)

1858

布魯克(George Augustus Cooke Brooker)

1866 打狗與臺南間 路線圖

倭妥瑪(Thomas Watters)

1866 打狗港入口

1867 打狗港簡圖

1867

1867 英國海事圖 2376 號 1898 (1870)

指稱

(原始)出處

“Harbours of Kok-si-kon and Takau-kon at the Southwest End of Taï-wan or Formoza. ” The Nautical Magazine and Naval Chronicle, 24(7) (1855), pp. 372-375. Saracen’s Head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o n Ta ï - w a n o r F o r m o z a . I n 不明,應係撒拉森 The Nautical Magazine and Naval Chronicle, 28(1858), p. 562. 岬

Saracen Head 撒拉森岬

Saracens Hd. 撒拉森岬

英國外交部檔案 MPK 1/478; FO 228/420, Takow 8, 1866。

Rambles of a Naturalist on the Shores and Waters of the China Sea. (London: John Murray, Alblemarle Street, 1868), p. 38. “ Formosa. ” In William Frederick Mayers & Charles King, 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Saracen’s Head Japan: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Open Ports of 《英國通商口岸 報告》,William 文指旗山;圖標撒 Those Countries, Together with Peking, Yedo, Frederick Mayers 拉森島(Saracen’s Hongkong and Macao. Forming a Guide Book Island)。 & Charles King 著 & Vade Mecum for Travellers, Merchants, and Residents in General. (London: Trübner and Company, 1867), p. 298. Oakley, David Charles 著,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編 Saracen’s head 譯,《臺灣第一領事館:洋人、打狗、英國領事 雅妥瑪(Thomas 館 The Story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at Takow, Adkins) 旗山 Formosa》,頁 41。 “Formosa South and West Coasts; and Japan Saracen’s head South Coasts- China Pilot Notice 1.” The Nautical 詩丹利(George Stanley) 旗山 Magazine and Naval Chronicle, 36(3)(1867), p. 155. 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Saracen’s Head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必麒麟(W. A. and Head-hunting Savages. (London: Hurst & Pickering) 旗山 Blackett, 1898), p. 28. 柯林烏(Cuthbert Collingwood)

Saracen cliffs 旗山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續上表)

年代

1865-1869

1874

1873 南臺灣草圖

人物

指稱

Saracen’s Head 艾瓦茲(St. Julian 誤以為係撒拉森 Hugh Edwards) 岬,其實卻是撒拉 森之頭怪石 Saracen’s Head 李仙得(Charles 涵蓋撒拉森之頭怪 W. Le Gendre) 石的打狗港入口的 北邊防坡堤 湯姆森(John Thomson)

Saracen Hd. 不明

(原始)出處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Tainan [Taiwan]: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2012), p. 165.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Tainan [Taiwan]: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2012), p. 165. “Notes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43(1873), p. 97. The Eastern Seas: Being a Narrative of the Saracen’s Head 貝柯斯(Bonham Voyage of H.M.S. “Dwarf” in China, Japan and 1875 Ward Bax) 旗山 Formosa. (London: John Murray, 1875), p. 33. East India Archipelago [Eastern Passages to 1876 伊姆瑞父子公司 China and Japan] [Chart No.7] d Saracen H . 東印度群島圖 (James Imray File:1876 Imray Blue-back Nautical Chart or Map 應係撒拉森岬 and Son) of Taiwan (Formosa), China - Geographicus Taiwan-imray-1876.jpg “ Notes of an Overland Journey through the 1885(1875) Southern Part of Formosa in 1875, from Takow to 比茲利(Michael Saracen Head 福爾摩沙 the South Cape, with Sketch Map.” Proceedings B. Beazeley) 不明 南部圖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and Monthly Record of Geography, 7(1)(1885), facing p. 64. 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d 1896 馬偕(George L. Saracen H . Missions. (New York: F. H. Revell Co.,1895), facing 福爾摩沙島圖 Mackay) 不明 p. 41. Geographicus Rare Antique Maps. “1873 Rochete P. Saracen 1873 羅氏 - 龐西 Poncié Nautical Chart Map of Taiwan / Formosa” 福爾摩沙 不明,應係撒拉森 (Roche-Poncié)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 海峽圖 岬 cc/Mbqdrk Garnot, [Eugène Germain]. L’expŽdition Française Cap Saracen 1884 加諾(Eugène 不明,應係撒拉森 de Formose, 1884-1885. (Paris: Librairie Ch. 福爾摩沙島 Germain Garnot) Delagrave, 1894), Croquis No. 1., facing p. 10. 岬 和海峽圖 Pointe du Saracen 撒拉森岬; Camille Imbault-Huart, L’île Formose: histoire et 胡賽林(Alexis Colline du 1870 description., (Paris: Ernest Leroux Editeur,1893), Louis Pierre Saracen(Saracen 打狗平面圖 p. 182. Housselin) Hill) 撒拉森丘,指旗山 Saracen head Camille Imbault-Huart, L’île Formose: histoire et 誤指為撒拉森 安博雅(Camille description.,(Paris: Ernest Leroux Editeur,1893), 之頭(tête du 1893 Imbault-Huart) p. 180. Saracen) 旗山 1873 Saracen Head 日本水路寮海圖第 13-16 號,1873 年 11 月水路 臺灣島多口港 日本水路寮 サラセン岬 寮「諸港図配達方」海圖目錄 之圖 d Saracen H . 1908 東北大学附属図書館/理学部地理学教室。網址: 日本海軍省 臺灣南部圖 旗後島 https://reurl.cc/Vjk3L5。

155


156

12 卷 | 第 1 期

(續上表)

年代 1930 臺灣西岸 高雄港至 鵝鑾鼻海圖 1884 福爾摩沙 (清國臺灣 島)圖) 1895 福爾摩沙圖 1880 打狗海關報告 打狗港圖

人物

指稱

(原始)出處

日本海軍水路部

Saracen Head サラセン角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GIS 專題中心, 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日治時期地圖. 臺灣各式海圖,圖號 250B)。網址:https://gis. rchss.sinica.edu.tw/mapdap。

李莫尼埃(Franz Ritter von Le Monnier)

Saracenspitze 撒拉森岬

“Die Insel Formosa. ” Deutsche Rundschau für Geographie und Statistik, 7(3)(1884), p. 102.

祈霍夫 (A. Kirchhoff) 打狗海關

1884 臺灣打狗 進口圖

英國海軍部測量局 (清光緒朝〈八省 沿海全圖〉)

1895 打狗布防圖

胡力穡 (R. H. Hurst)

1903

禮密臣(James W. Davidson)

1945 打狗地圖

美國陸軍地圖局

“Die Insel Formosa.” Petermann’s Mitteilungen, 41(1895), p. 35. China. Hai guan zong shui wu si shu, Reports On Saracen’s Hill Trade at the Treaty Ports. (Shanghai: Statistical 旗山 Dep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1880). 中 央 研 究 院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研 究 中 心 GIS 專 題 中 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高雄)。資料檢索日期: Saracen Head 2021 年 9 月 1 日。 網 址:http://gissrv4.sinica. 「薩拉沁頭 edu.tw/gis/twhgis/。 Saracen’s Head 葉振輝譯,〈清光緒二十年打狗之布防〉,《高 旗山 市文獻》,4(3、4)(1992),頁 111。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Saracen Head 或 P r o s p e c t s : Te a , C a m p h o r, S u g a r, G o l d , Saracen’s Hea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旗山 Produc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erry-Castañeda Library: Map Collection Army Map Service SARACEN HEAD Topographic Map Series “Formosa (Taiwan) City Plans: U.S. Army Map Service, 1944-1945 ” . 撒拉森岬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 cc/e618rQ.

Sarazenenkopf 旗山

伍、結論 戰後,由於統治者更迭、政治氣氛肅殺,臺灣經歷長期資訊封閉,撒拉森岬的名 稱亦遭遺忘。近年來,人民自主意識抬頭並開始重拾記憶,注意力亦及於臺灣歷史, 撒拉森岬之名遂漸受重視。然而,不少人把 Saracen Head、Saracen’s head、Colline du Scaracen、サラセン岬、撒拉森山、薩拉沁頭、沙拉仙等都認定係指旗山。考證理查茲 船長之記載,其原僅係指旗山南部突出海中之岬角。因為,詳閱理查茲船長的文章者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少,加上該命名既非打狗在地或清國官方名稱,且未經國際公告;所以,撒拉森岬的 名稱雖響亮,確知其位置者實極有限,甚至以訛傳訛。 筆者認為,對於歷史吾人應採開放的態度而非予以排斥。畢竟,不論其係屬於本 國人或外國人者,又其身分係屬旅人、探險家、工程師、商人、傳教士、學者或官員等, 前人在臺灣的足跡率皆可生動我們的知識與經驗。因此,對於撒拉森岬我們不僅應驗 明正身,更應予以廣泛宣傳,促進社會大眾的了解,俾不再以訛傳訛。例如,無論是 就政府出版品、學校的補充教材或社會教育的參考資料加以強調,或針對涵蓋旗後在 地旅遊的文宣品進行推廣,抑或是在英語、華語或其他語言的臺灣地圖,包括 Google Map 等予以標示俱屬可行。而且,只要是政府的出版品有所更正,類似 Wikipedia 等的 很多資料庫便會跟隨。 總之,對於撒拉森岬的正名與發揚光大,除了是在記錄福爾摩沙自大航海時代以 來不論是主動或被動的國際出演,更是在標示我們重視自己以及歷史的追尋!

157


158

12 卷 | 第 1 期

參考書目/ 一、華文 (一)專書 朱聖吉等撰(2004),《萬象高雄──高雄市文明史(1)歷史高雄》(初版)。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洪敏麟(1985),《臺灣地名沿革》。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張世民(2005),《從地圖閱讀高雄──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曾玉昆(1987),《高雄市地名探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葉振輝(2005),《高雄市早期國際化的發展初探》。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Camille Imbault-Huart 著,黎烈文譯(1958),《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灣研究叢刊第 5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 Eugene Germain Garnot 著,黎烈文譯(1960),《法軍侵臺始末》,臺灣研究叢刊第 7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Oakley, David Charles 著,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編譯(2013),《臺灣第一領事館:洋人、打狗、英國領事館 The Story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at Takow, Formosa》。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二)期刊 余文堂(2018),〈19 世紀普魯士統一德國前對臺灣的覬覦(1850-1870)〉,《國史館館刊》,58,頁 1-68。 葉振輝譯(1992),〈清光緒二十年打狗之布防〉,《高市文獻》,4(3、4),頁 107-129。 (三)網路資料 Taine Ko (2016 年 2 月 27 日),〈國聖港燈塔(曾文燈臺)初史略〉 。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 https://reurl.cc/q5vppg。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GIS 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高雄)(臺灣打狗進口圖〔1884〕)。網址: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GIS 專題中心,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日治時期地圖.臺灣各式海圖,圖號 250B)(臺灣西岸高雄港至鵝鑾鼻海圖)。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NAplax 。 洪憶心,〈熟似 koh 生份 ê Saracen Head〉。高雄小故事官方網站(2019 年高雄小故事第一級作品)。資料檢索日期: 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crh.khm.gov.tw/khstory/story_info.asp?id=510。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網址:https://terms.naer.edu.tw/。 開放博物館,李仙得〈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 址: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f0f064e747380aab73e3e7724ef49a4#101498。 旗 津 區 公 所 官 網,「 歷 史 沿 革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9 月 21 日。 網 址:https://cijin.kcg.gov.tw/Content_List. aspx?n=C3A24BACC0E7BA38。 維基百科,〈臺灣與法國關係史〉。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Go9R3W。 維基百科,〈臺灣與德國關係史〉。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0 日。網址:https://reurl.cc/9Oedlv。 維基共享資源,〈File:Harbor Takao.jpg〉。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moGMg1 。 臺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網站,「人文七股」國聖燈塔。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www.bfsa.org. tw/tc/chigu-in-2.php?&&id=87。

二、日文 〈臺灣島多口港之圖〉,水路寮「諸港図配達方」(1873 年 11 月 )( 海 圖 第 13-16 號)。(Wikimedia Commons, “File:Maps of four ports in Taiwan c1873.jpg.”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 wiki/File:Maps_of_four_ports_in_Taiwan_c1873.jpg) 東北大学附属図書館/理学部地理学教室,〈外邦図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海図 250 号

台湾南部)。資料檢索日期:

2021 年 9 月 21 日。網址:https://reurl.cc/Vjk3L5。 海軍省水路部(1895),《臺灣水路紀要 : 附・産業狀況》。東京:水路部。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4 月 24 日。網址:


撒拉森岬(Saracen Head)的身世

https://reurl.cc/LmpMoL。

三、英文 (一)專書 Bonham Ward Bax (1875), The Eastern Seas: Being a Narrative of the Voyage of H.M.S. ‘Dwarf’ in China, Japan and Formosa. London: John Murray. (Google Book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Rj53m9) Charles Wm. Le Gendre (Author), Douglas L. Fix & John Shufelt (Editors) (2012),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Tainan [Taiwan]: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China. Hai guan zong shui wu si shu ( 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署 ) (1880), China. Hai guan zong shui wu si shu. Reports On Trade at the Treaty Ports ( 通商口岸貿易報告書 ).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Cuthbert Collingwood (1868), Rambles of a Naturalist on the Shores and Waters of the China Sea. London: John Murray, Alblemarle Street. George Leslie Mackay (Author), James Alexander MacDonald (Editor) (1895), 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New York: F. H. Revell Co.. Dennys N. B. compiler (1867), “Formosa.” In William Frederick Mayers & Charles King, 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Open Ports of Those Countries, Together with Peking, Yedo, Hongkong and Macao. Forming a Guide Book & Vade Mecum for Travellers, Merchants, and Residents in General (pp. 291-325). London: Trübner and Company. James Wheeler Davidson (1903),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Llewellyn Styles Dawson (1969), Memoirs of Hydrography, Including Brief Biographies of the Principal Officers Who Have Served in H.M. Naval Surveying Service Between the Years 1750 and 1885. London: Cornmarket P.. Robert Philpotts (2008), “Chapter 14: From Gull Point to Saracen Head.” In Robert Philpotts, When London Became an Island: The Story of the Building of the Regents Canal 1811-1820. London: Blackwater Books.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www.whenlondonbecame.org.uk/page28.html) Secretary of State (1871), Annual Report on the Commerc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eign Nations, Made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Year Ending September 30, 1869.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Terry Bennett (2010),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Western Photographers 1861-1879. London: Bernard Quaritch. 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 (1898), 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 London: Hurst & Blackett. (二)期刊論文 George Augustus Cooke Brooker (1858), “Observations on Taï-wan or Formoza.” The Nautical Magazine and Naval Chronicle, 28(i), pp. 561-569. John Richards (1855), “Harbours of Kok-si-kon and Taku-kon at the South-West End of Taï-wan or Formoza.” The Nautical Magazine and Naval Chronicle, 24(7), pp. 372-375. John Thomson (1873), “Notice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43, pp. 97-107.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jkzK9M Master George Stanley, R. N. (1867), “Formosa South and West Coasts; and Japan South Coasts- China Pilot Notice 1.” The Nautical Magazine and Naval Chronicle, 36(3), pp. 153-158. Michael B. Beazeley (1885), “Notes of an Overland Journey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Formosa in 1875, from Takow to the South Cape, with Sketch Map.”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and Monthly Record of Geography, 7(1), pp. 1-22 (plus maps). Robert Swinhoe (1864), “Notes 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34, pp. 6-18. Robert Swinhoe (1866), “Additional Notes on Formos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10(3), pp. 122-128.

159


160

12 卷 | 第 1 期

Thomas Cazentre (2013), “Entre l’album et le livre: Images du bout du monde dans les collections Imbault-Huart et Vossion.” Revue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44, pp. 25-35.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qO7R23 (三)網路資料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China Sea - Harbours in Formosa.”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digital.library. cornell.edu/catalog/ss:549536 Formosa Nineteenth Century Images. Https://rdc.reed.edu/c/formosa/home/texts ( Entrance to the harbour of Ta-kau” & “City map of Takow [Kaohsiung is the name today]” ). Geographicus Rare Antique Maps,“1873 Roche-Poncié Nautical Chart Map of Taiwan/Formosa.”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Mbqdrk German Institute Taipei, The Foun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Consulate in Formosa.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english.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2221 Saracen 14-When London Became An Island.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www.whenlondonbecame.org. uk Takao Club, “Thomas Watters.”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www.takaoclub.com/personalities/Watters/ index.ht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erry-Castañeda Library Map Collec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 reurl.cc/mon9AA Wikipedia, “Headland” Retir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adland 英國外交部檔案 MPK 1/478; FO 228/420, Takow 8, 1866.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www.takaoclub. com/personalities/Watters/index.htm (四)地圖 Master George Stanley, R. N., “Remarks on the Coast of Formosa Between the South Cape and Takau-kon,” p. 17; Hydrographic Office archives, M 17 / 13, included in OD 156, OD. CD.3 / 5. The Map House of London, “R.G.S.: Formosa - Southern Part.” Retrieved April 7, 2022, from https://reurl.cc/moGrO9 Wikimedia Commons, “East India Archipelago [Eastern Passages to China andJapan] [Chart No. 7].”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2D1qOO Wikimedia Commons, “File:Karte von Formosa. - Nach den besten Quellen entworfen von Prof. Dr. A. Kirchhoff..jpg.”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l9GdXl

四、法文 (一)專書 Camille Imbault-Huart (1893), L’î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Paris: Ernest Leroux Editeur. (二)網路資料/地圖 “Ile et détroit de Formose.” 1894. Map. Garnot, [Eugène Germain]. L’expŽ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 Paris: Librairie Ch. Delagrave (Croquis No. 1).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Yv9EpL Wikipédia, “Camille Imbault-Huart.”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1, from https://reurl.cc/Yv9EaD

五、德文 Dr. Franz Ritter von Le Monnier (1884), “Die Insel Formosa.” Deutsche Rundschau für Geographie und Statistik, 7(3), pp. 97-108. Michael B. Beazeley (1885), “Reiseskizzen aus dem südlichen Formosa.” Das Ausland, 8, pp. 58, 421-426, 448-453, 470-474. Von Alfred Kirchhoff (1895), “Die Insel Formosa.” Petermann’s Mitteilungen, 41, pp. 25-38.



162

12 卷 | 第 1 期

「做一個自然公園的夢」── 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環保 運動紀實 撰文╱串門文化負責人

林育如

摘要 臺灣水泥業歷經日治時代(1910-1945)的草創與發展,產品不僅在島內自給自足, 還透過水路渠道運到高雄港轉運輸出外銷。二次大戰期間,水泥礦區受盟軍轟炸慘重。 戰後水泥工廠重建、擴充生產,截至 1992 年 11 月 27 日採礦權到期終止,長達七十六年 (1916-1992)的採礦歲月,創造了臺灣經濟成長效益,卻對壽山動、植物生態與地貌造 成鉅大的影響。1989 年政府解除北壽山部分的軍事管制,每逢假日數以千人造訪,帶來 更多的人為破壞。 基於對山的呵護,高雄一群「文化人」於 1992 年 5 月正式籌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 會」、出版刊物,培訓「柴山解說員」帶民眾上山了解自然山林的美麗,藉此喚醒維護 自然生態的重要性。期間 1994 年 7 月 10 日,促進會於登山口發起萬人簽名催生「柴山 自然公園」。經過輿論的壓力,高雄市政府最後在 1997 年公布〈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管 理辦法〉,成立「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推動委員會」。在「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結合 各界環保團體的努力之下,經過二十七年之後,壽山在 2019 年由內政部營建署正式成立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這場沒有激烈的民眾抗爭,過程就如一場溫柔的環境革命運動, 將臺灣保育運動推向一個嶄新階段。 本文為作者於 1992 年至 2001 年間參與「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環保運動的資料整 理,並在 2017 年間訪談促進會相關成員的紀錄。 關鍵詞: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串門學苑、台灣水泥公司、南方綠 色聯盟

投稿日期:2021 年 3 月 31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10 月 19 日


「做一個自然公園的夢」──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環保運動紀實

壹、前言 高雄耆老林曙光先生在《打狗滄桑》一書內提到: 九一八事變以後,日軍部劃壽山全域成為高雄要塞,遊客需在高雄神社 (今忠烈祠)止步,不得越雷池一步,並嚴禁攝影、測繪、狩獵、砍柴,全 山相思樹蓊鬱,榕樹、槺榔樹、雞母珠樹、銀合歡夾雜其間,每到四、五月 間鳳凰樹木盛開,那烈火般的花朵點綴在翠綠間,相映成趣煞是好看。且林 木間,群猴嬉戲,小鳥囀鳴,彩蝶翩翩,蟬噪破靜,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卻 因光復初期管理不善,兼以莠民濫伐濫捕破壞自然環境,往日景象徒留回憶 而已。1 林曙光先生提到過去在日治時期壽山全區為軍事要塞,民眾不得進入。而他曾 經駐足在高雄神社看見壽山的美麗景象,眼看光復初期無人管理的山林,民眾伐木、 捕捉野生動物。林曙光預吿了未來自然生態即將流逝!二戰後,國民政府逐步與軍 方交涉後開放了「南壽山」的區塊,官方為了觀光休憩與校區建築破壞原始山林, 民間團體劃地自建運動休憩空間,卡拉 OK、泡茶區、土風舞社團、羽毛球場等亂象 叢生。 1989 年起,中華民國國防部逐漸解除「北壽山」軍事管制的範圍後。高雄掀起 一股登山熱,來自各地的登山客也絡繹不絕,秘境探尋更是如火如荼。由於當時環 保觀念尚未十分成熟,相關法令也未盡完善。接踵而來的問題層層出現,民眾行為 就像過去破壞「南壽山」一樣,因此掀起了高雄民眾自覺的「柴山自然公園」環境 保護運動。

1

林曙光(1926 年 7 月 21 日 -2000 年 9 月 26 日),臺灣作家、民俗學者、文學評論家。臺灣高雄市鹽埕出身。本名林身長, 另有筆名瀨南人、照史等。林曙光,〈從打狗山談起〉,《打狗滄桑》(高雄:春暉,1985),頁 17。

163


164

12 卷 | 第 1 期

貳、水泥工業與壽山的開放 一、壽山水泥的開發 1907 年,壽山因過度砍伐被日治政府列為保安林地,禁止伐林,為臺灣第一個保 安林地,2 並開始大批種植相思樹,然後讓其自然演替。但是當時仍需柴薪,故僅開放 西側桃源里仍允許砍柴賣柴,但須負責在該處種林。1908 年日本的淺野水泥株式會社 在臺北開設出張所,隔年隨即調查水泥原料產地,1913 年申請取得壽山 190 甲土地的 石灰石開採權,1914 年 6 月獲得工廠設置許可,1915 年 8 月著手建廠,1917 年 7 月開 始生產。3 水泥採礦延續到 1945 年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1953 年再改由「台灣水泥公司」經 營,截至 1992 年 11 月 27 日終止礦權為止,開採面積高達 142 公頃,禿山之名不逕而走, 長達七十多年的採礦歲月,雖創造了臺灣經濟成長效益,卻長期造成鼓山地區嚴重的 落塵,以及生態資源不可回復的傷害。

二、壽山的開放 1937 年日本政府將柴山(壽山)劃為軍事要塞區,管制區內禁止繪圖攝影。二戰 後,國民政府來臺,延續軍事要塞區的禁令,整個壽山近三分之二面積仍然維持軍事 管制,且南、北、東三個山區出入口皆由軍方管制。1960 年陳啟川擔任第四屆市長向 軍方交涉從「忠烈祠」4 以下開放為「壽山公園」。 1973 年王玉雲就任市長後將南壽山山麓闢為西子灣特定區,西子灣添設動物園為 觀光勝地。1980 年西子灣風景特定區提供中山大學校地建設,將動物園遷移,其面積 含軍方撥用及開山填海約 60 公頃。1989 年北壽山部分解除軍事管制,掀開神秘面紗的

2

陳麗玉、吳祥鳴,〈保安林經營管理與效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0 月 18 日。網址: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1556。

3

李文環,〈臺灣工運場域──淺野水泥高雄工廠〉,《臺灣學通訊》,105(2018),頁 26。

4

忠烈祠原為高雄神社祀奉已未割臺後率日鎮壓抗日軍民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做一個自然公園的夢」──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環保運動紀實

壽山林木蓊鬱,奇石嶙峋、峽谷、斷崖,珊瑚礁石灰岩形成的奇特景觀。來自各地的 登山客絡繹不絕,秘境探尋更是如火如荼。開放後的山林,接踵而來的問題層層出現, 就像過去在南壽山的行為一樣,許多人除草伐木濫開步道、擴大休息區設攤營利、占 用土地種植果樹、破壞地貌。涉入石隙洞穴盜採岩石,意外事故頻頻,甚至擅入軍方 管制區內。餵食臺灣獼猴,造成其族群的擴張,演變成人猴的緊張關係,野生動物棲 息環境飽受干擾。 當時由於環保觀念尚未成熟,相關法令也未盡完善。開放民眾進山林,卻對壽山 生態造成莫大的衝擊。無論是水泥的開發案或是對外開放登山,政府跟民眾都需要對 生態保育重新認識,才有辦法避免重蹈覆徹破壞壽山原始森林。

參、「柴山自然公園」的夢想 一、「柴山自然公園」的夢想起始 1992 年 3 月,時任《民眾日報》的主編吳錦發常與報社同事洪田浚爬柴山,吳錦 發在下山後便至筆者經營的串門人文咖啡店寫作。店裡時常聚集許多藝文人士,席間 吳錦發對自然山林的景象描述生動吸引眾人登山,在幾次的登山過程裡,不忍自然環 境遭破壞,逐漸產生了「保護原始生態環境」與「如何讓都市裡的森林永續發展」的 想法,於是計畫組織「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催生高雄市自然公園。「柴山」一直是 民間對山的稱呼。而在日治時期,日人命名「壽山」實為祝壽日人皇太子的誕生,而 後國民政府來臺又為祝壽蔣介石曾改為「萬壽山」。促進會命名「柴山」為民眾所悉 知的名稱,也希望能夠將山歸還人民。 「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成立期間為 1992 年 5 月至 2001 年, 初期主要成員小說家吳錦發、攝影家鄭德慶、副刊主編王家祥、民間歷史學者洪田浚、 作家凃妙沂(凃幸枝)、生態攝影家蔡百峻、眼科醫生黃文龍等。5 由於大部分成員為

5

凃幸枝編,《柴山主義》(臺中:晨星,1993),頁 6。

165


166

12 卷 | 第 1 期

影像與文字工作者,也擔任地方媒體的重要職位,遂從副刊連載報導柴山的人文、歷 史、生態等,隨著自然生態受傷害的議題發酵,尤其是水泥廠的開發案,漸漸形成輿論, 受到全國的關注。柴山保育運動才算是從「文化人」對土地的情懷,逐漸轉變成一股 具體的環保行動力量。 筆者訪談促進會發起人吳錦發 6 成立「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經過: 離高雄市不到 200 公尺的地方就能真正進入到荒野,是都市裡最難得的資 產,所以稱做城市裡的荒野,保護城市邊緣的荒野,是成立自然公園最重要的 主張。(1992 年)高雄市和周邊的幾個鄉鎮,有 18 間化工廠,煙囪每天冒著煙, 高雄市民是在煙囪和煙囪間生活,整個社會都在追求財富,即使是活在最惡劣 的環境中都沒有自覺。當時德國記者來臺採訪後寫出臺灣是一個豬舍,只知道 吃飽睡覺跟賺錢,環境惡劣也不在乎?! 柴山剛開放時,我和報社的同事洪田浚、王家祥,串門的鄭德慶老闆、林 育如加上對鄉土歷史有研究的林忠安,研究蝴蝶的蔡百峻,研究植物的楊吉壽 等上山。大家驚訝於在高雄市旁邊 有這樣的地方,有著歷史書中對福 爾摩沙海岸林像所描寫的景象,隨 處可見列為保育類的動物,看得到 翠翼鳩、蛇、羌,我驚嘆怎麼會有 這種地方!下山後到「串門人文咖 啡」喝咖啡,就想要來成立柴山自 然公園,我們要保護這個公園!鄭 德慶是一個實踐派的人,希望不要 光講,要做! 7 圖 1 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招牌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6

吳錦發(1954 年 9 月 14 日-),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處長。曾擔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政務副主任委員(第一副主 任委員)。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創會會長、臺灣本土文學作家,高雄縣美濃鎮客家人。

7

訪談時間 2017 年;訪談地點:柴山;訪談對象:吳錦發;訪談人:林育如。


「做一個自然公園的夢」──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環保運動紀實

吳錦發所指的實踐派鄭德慶 8 是 「串門學苑」的負責人。串門學苑 是高雄非主流的藝文活動與社會運 動聚集的場所。促進會初期以「串 門學苑」為活動基地。從 1992 年 4 月 到 1994 年 10 月 止。 在 學 苑 舉 辦 「我愛柴山」系列活動:柴山生態 攝影展、人文講座、戶外田野教室。 編輯解說手冊、9 培訓柴山解說員、 拍攝柴山自然公園紀錄片。10 鄭德慶 所經營的串門學苑是「柴山自然公 園促進會」初期環保運動能順利成 形 很 重 要 的 一 環( 附 表 1

串門學

苑「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活動列 表,林育如整理)。 圖 2 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出版品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二、「柴山自然公園」的理念 從 1991 年起作家王家祥、洪田浚、吳錦發、生物學家陳玉峰等撰寫從自然觀察 的散文與詩集到自然公園的計畫研究。有批判執政的缺失、有探討生命的哲學思考更 有嚴謹的生態環境研究,訴諸媒體露出。促進會的成員不管先來後到也都陸續提筆和

8

鄭德慶(1955-2006)是攝影家,早在 1981 年就與一群愛好攝影的朋友共同組成「捕光人攝影群」。1983 年在高雄 文化中心旁,開設「串門子藝坊」提供團體定期聚會或舉辦美術展覽,可說是高雄文化藝術界重要的聚會場所。1991 年 7 月成立的「串門學苑」擴大版圖增加了展演空間,當時處於解嚴後,有許多敏感的社會議題,便在串門學苑透過 詩歌朗誦、劇場表演、音樂會、座談會、展覽等發聲。

9

洪田浚編著,《壽山的人文歷史》(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1992);王家祥編,《柴山.我們的自然公園── 解說圖冊》(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1992);凃幸枝編,《柴山主義》(臺中:晨星,1993)。

10

導演康翔,柴山自然公園第一部紀錄片《高雄最後一塊淨土──柴山之美》。

167


168

12 卷 | 第 1 期

相機以文字跟照片記錄,進而掀起一股「柴山學」的熱潮。而透過凃妙沂(凃幸枝) 1993 年所主編的《柴山主義》一書,具體呈現柴山環保運動的思潮。 王家祥長期撰寫自然生態文章,談其對自然公園的理念: 串門的鄭德慶先生最先舉辦柴山自然公園座談會。當時還沒有環保團體, 座談會講的是綠色之夢,我主動提出自然公園這個概念,我們還特地組團去日 本考察。這也是臺灣自然公園開始風行的時間點。座談會之後我與吳錦發、洪 田浚三人一起找黃文龍醫師希望正式成立「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由黃文龍 擔任第一任會長。 我大學時代就開始非常關心生態保育,寫作理念保護城鄉邊緣的小型荒 野,日本東京城市的 50% 都是綠地。高雄是高污染的城市,綠地都被移作他用, 沒有真正的綠地跟樹林,柴山陰錯陽差,因軍事管制而受到保護。當時因怕不 專業而無法遊說政府,於是考察日本如何經營小型荒野、小森林。對比同一時 期的「衛武營自然公園」的推動過程比較有政治性,比較專注於游說(政府) 這件事,組織中也無所謂的會員。柴山完全是基層解說員訓練開始做起,自然 公園仍然需要高度的經營。11 〈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宣言〉內文: 柴山是一處城市邊緣僅存的荒野,一處珍貴的自然寶庫,由於軍事單位的 長久管制,有史以來,從來少有植物學學者在此做過正式的採集、記錄與研究 以及基本生物相的統計調查,它是一處被長久遺忘的學術死角,蘊藏著許多隔 離演化的新特異種,對於生物學、植物學、生態學、生物醫學、藥學的研究來說, 此地的價值簡直難以估計,基於保存地球生命基因庫的原則,柴山是高雄人必 須珍惜保護的荒野。

11

訪談時間:2017 年;訪談地點:都蘭;訪談對象:王家祥;訪談人:林育如。王家祥(1966 年 4 月 21 日 -) 高雄市 岡山區人,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肆業。使用過的筆名包括雲水、李群等,曾經獲得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極短篇獎、賴 和文學獎與吳濁流文學獎等臺灣的文學獎項。曾任《臺灣時報》副刊主編、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第二屆會長。從 事臺灣鄉野生態保育工作。


「做一個自然公園的夢」──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環保運動紀實

柴山是一處易於親近的荒野,一座美麗的海岸原生林。由於這兩年來,上 柴山的民眾致力保護山上的臺灣獼猴,建立了猴群和人類之間餵食互信的新關 係,間接也促成其他野生動物之易於近人。此種關係得來不易,實是一處極佳 的自然教學教室,成為民眾、生物研究者,賞鳥人、登山者,以及小學童的天堂。 高雄市的空氣品質一天比一天惡化,過多的油氣塵粒及二氧化碳漂浮於空 中,日日侵蝕我們的肺部。可預期的未來空氣品質將不會有令人滿意的改善, 而柴山鬱鬱蒼蒼的森林已默默為高雄市民服務了無數個日子,擔負著調節空氣 品質的功能。如今柴山正逐漸縮小面積,逐漸遭受人為侵蝕,森林正因採礦而 迅速消失之中,是不是也意味著高雄人的肺部正逐漸不保?以高雄市的綠地嚴 重缺乏,而新的公園用地取得又困難重重,這麼一處易於接近的森林與荒野, 實有花費龐大人力物力加以維護保存之必要。 柴山有珍貴的史前孑遺植物、罕見的活化石、奇異的高位珊瑚礁與鐘乳石 地質,柴山是高雄許多市民每天上班前必爬的小山,因為他們在那兒調節自己, 重新獲得充沛的活力,以面對工作。柴山有許多人情味,有人日日上山撿垃圾, 挑水給遊客解渴。高雄人在那兒找到昔日的自己,屬於泥土的自己,不再冷漠 無情。柴山是高雄人的聖山。高雄人心靈的母親。 如今這位護育我們健康的母親,已因孩子們無知恣意的揮霍浸擾而日益枯 瘦垂老,怎不讓愛柴山的我們心急如焚! 我們愛柴山!愛自己的鄉土,我們尊重柴山的野生生命!我們期望柴山成 立自然公園,由高雄人永遠地保育經營,親近研究。 我們愛柴山! (註: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期望結合高市各地深愛柴山的民間力量,推動 愛柴山的方法,並呼籲政府重視柴山的管理保存,拯救這處瀕臨破壞的山林)

169


170

12 卷 | 第 1 期

肆、「柴山自然公園」的實踐 一、促進會的運作 1994 年 1 月,原在串門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辦公室遷移至第一任會長黃文 龍醫生的眼科診所地下室(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二路 96 之 2 號 BF),同時黃文龍也將 場地提供給高雄市綠色協會、保護高屏溪綠色聯盟、濕地保護聯盟、衛武營公園促進 會、文化愛河促進會,共六個環保團體在同一個空間工作,形成環保聯盟互相支援。 對於柴山所發生的議題,各團體也會協助,共同監督政府。 筆者訪談志工的組織方式,總幹事黃暉榮: 我擔任促進會創會時的總幹事,主要任務除了訓練志工還負責邀稿,就是 發行《柴山之愛》的刊物,包含有《兒童解說手冊》、《鳥類解說圖鑑》。另 外也必須找一些公共議題辦理研討會。促進會一開始透過講師群的推動,導覽 類別有人文、生態、古蹟等不同專業領域類別的探討。為推動理念主動邀請一 些社會上有影響力的朋友,如報紙主編、醫生、民代等去爬柴山,期待能為這 座山增加些助力。如果單位來委託協會解說,我會詢問他們的需求是哪一方面? 目標是為了甚麼?想了解甚麼?我們再個別安排解說員針對議題導覽。 通常導覽的人數,一梯次約十人,儘量不用麥克風,以免干擾環境,一個 月接 50 場導覽,有時候早、晚各一場,甚至有夜間觀察,來自臺灣各地的預約, 團體、個人或看到報紙報導來報名。導覽的方式主要是將民眾帶到山裡面去, 直接感受這塊土地,然後再進行理念的推廣、自然生態、環境空間的保護等。 那幾年導覽的人數,有幾萬人次。前面幾年,幾乎都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倡 議的工作。後面幾年訓練的解說員到第三期時,如教師會很多的老師會來參與, 因此建構了教師會的生態教育中心,也影響許多團體,開始各自訓練解說員, 成為散播出去的種子。12

12

訪談時間:2017 年;訪談地點:社區大學;訪談對象:黃暉榮;訪談人:林育如。


「做一個自然公園的夢」──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環保運動紀實

促進會對生態解說的方式,直接影響高雄市政府對保育的態度,市政府陸續也結 合了高雄市野鳥學會、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等社團舉辦解說員訓練,把環保觀 念帶入國民的基礎教育。

二、民眾連署抗爭財團開發 在 1992 年 11 月台灣水泥公司(簡稱台泥)礦權即將屆滿之際,台泥有意向經濟 部申請礦權的延續。促進會會長黃文龍率員拜訪高雄市長吳敦義,並向議會陳情,訴 求礦權的終止,此一訴求獲得廣大民意的支持。不過隨之而來的是台泥卻提前在 1993 年 3 月依據臺灣的《都市計畫法》,向經濟部申請礦權的延續,變更高雄廠區土地使 用計畫,欲將礦區變更為住、商用地,面積達 93.29 公頃,其中包括山坡保護區 53.28 公頃,其餘廠區變更為兩萬六千人的住宅商業區。 筆者訪談促進會第一屆會長黃文龍有關台泥的開發案: 1992 年採礦權終止後,礦業主本來就有義務要復育礦區,但台泥在採礦造 成汙染以後,對於復育的工作不樂意,又想要從土地取得他們要的利益,台泥 開發案,甚至將國中預定地,設在柴山的崩塌地上,台泥曾經捐款給美國華盛 頓商學院,13 他們卻不願立基金來回饋長期受礦區汙染的的居民,也就是說, 台泥對於民間的訴求,沒有直接回應。台泥的開發案,應該是促進會成立以後, 面對最巨大的挑戰,從日治時期淺野水泥廠開採石灰礦,一直延伸到國民政府 手上,再到民間財團台泥公司,採礦權一路交接,東柴山的面貌早已變得慘不 忍睹,遑論要生態保育,好不容易採礦權到期了,對柴山卻可能是另一場生態 浩劫的開始! 14 1993 年「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發文內政部,由陳玉峰、黃吉村提出「柴山自然 公園綱要計畫」促請將柴山成立自然公園。又向監察院陳情,監委趙榮耀召開研討成

13

高嘉和,〈川普台灣校友會 金光閃閃〉。《自由時報》(2016 年 11 月 19 日)。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3 月 19 日。 網址: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053392。

14

訪談時間:2017 年;訪談地點:居家;訪談對象:黃文龍;訪談人:林育如。

171


172

12 卷 | 第 1 期

立「柴山自然公園」相關事宜。1994 年 7 月 10 日,促進會於登山口發起萬人簽名催生 「柴山自然公園」。這次的簽名活動,民眾自發影印單,從家庭成員的聯名連署到工 商團體,連署單如雪花片片而來,筆者協助連署時,透過傳真機傳來的資料整天沒有 停過,最後連署人數超過一萬人。 1995 年促進會提出「山歸山,平地的還給市民」,隔年 4 月台泥開發案面積減為 32.21 公頃。1996 年 6 月 28 日都委會以臨時動議原則通過台泥整體開發案研議案,並 直接進入環境評估階段。在 2 月 8 日台泥開發案上的公聽會,夾雜著龐大的政治和商 業利益,地方民意代表、里長甚至市府刻意將公聽會場所辦在台泥礦區,以強大的人 數優勢直接對促進會的成員造成極大的壓力。 筆者訪談促進會第二屆會長王家祥當時的情況: 台泥開發案的公聽會場地竟然選在台泥的廠區舉辦,舉辦的日期還是非假 日,促進會只能出席會員 13 人,台泥卻動員三百多人參加,比例非常懸殊。當 會員進入公聽會會場時,感受到很大的威脅,台泥當場發給每位記者的紙袋, 內裝「禮物」,我當場抗議,卻沒人敢回應。更讓人難過的是促進會成員事先 也拜訪過當地里長,想不到里長表示反對台泥開發山林,到公聽會現場卻翻轉 站在台泥財團的那一方。15 事實上,台泥礦場曾經在 1986 年 9 月 2 日發生超過 150 萬立方公尺的山石順 356 高地西側裂隙向下崩裂,造成 4 死 1 傷,掩埋面積約 20 公頃。而在促進會抗爭期間,

圖 3 1995 年促進會提出「山歸山,平地的還給市民」的文宣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15

訪談時間:2017 年;訪談地點:都蘭;訪談對象:王家祥;訪談人:林育如。


「做一個自然公園的夢」──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環保運動紀實

1994 年 8 月 12 日的水災,大雨導致山洪暴發夾帶大量泥沙沖入台泥廠區正德里,導 致數百戶民房受損。2000 年 7 月 11 日潭美颱風,整日大雨導致鼓山一、二路及哨船街 77 巷附近泥沙夾帶大量石灰石崩塌,破壞民宅。歷年災害不斷也無法阻止台泥的開發 規劃。一直到引起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聯合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高雄市綠色 協會及高雄市野鳥學會等環保團體的不斷抗議,因此台泥開發案計畫終被凍結。 除了台泥的抗爭外,柴山還面臨西側的舊部落違章建築的問題。1997 年高雄市政 府公布〈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管理辦法〉,成立「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推動委員會」, 明訂等高線 10 公尺之鼓山路以西的壽山地區及西部海岸區域劃定為自然公園之範圍。 在 2000 年 6 月發現西側的柴山部落面臨嚴重的違建,經媒體報導,引起爭議。經促進 會聯合高雄市教師會及中華電信工會高雄分會向高雄市政府陳情後拆除。10 月高雄市 政府修訂為《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管理自治條例》。自然公園園區內設有「臺灣獼猴 自然生態保護區」。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主要任務大致完成,成員陸續轉移陣地關 注其他的環保議題。於是在 2001 年由李秀珍等人立案「高雄市柴山會」,簡稱「柴山 會」。每年舉辦柴山祭活動,目的讓民眾更加了解柴山生物多樣性。 2009 年 10 月當時行政院吳敦義院長至高雄災害應變中心視察,高雄陳菊市長建議 成立國家級壽山自然公園。2011 年 12 月內政部營建署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設 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就此升格為國家級自然公園。 最後終於在 2019 年 11 月 28 日正式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範圍涵蓋壽山(並非 全部納入)、半屏山、旗後山、龜山、左營舊城與打狗英國領事館,面積 1,123 公頃。 地質主要是隆起珊瑚礁石灰岩,臺灣獼猴為主要野生動物。

伍、南方綠色聯盟 1994 年 1 月原在串門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辦公室搬至黃醫師所提供的診所 地下室。黃醫師也提供場地給另外五個環保團體(見頁 170)。1996 年,促進會再遷 移至中正路後最多增加到十多個環保團體形成南方綠色聯盟。 筆者訪問現任柴山會總幹事楊聘育女士:

173


174

12 卷 | 第 1 期

在台泥開發案的公聽會上,我很佩服促進會的吳錦發跟王家祥臨危不亂跟 台泥公司交涉。這是我離開報社後加入促進會的原因。後來柴山跟其他環保團 體的聯合辦公室地下室,那地方狹小很克難!有多個環保團體大家共用一個傳 真機發稿。1998 年我當時是市議員的研究助理,也兼任促進會的執行長,很多 時間就是接民眾通報電話,拍照發新聞稿。那段時間,也因為大家共用同一個 辦公室,互相支援關注南部的環境議題,有時候大家對外擔任的環保團體角色 也不太一樣。16 臺灣在 1987 年報禁解除後,高雄「後勁反五輕污染」社區民眾激烈抗爭紛紛浮上 媒體版面,這對強悍不屈的高雄人是一種啟示。因此在 1990 年起高雄的環保團體,17 便建立正面積極的聯合運作方法。促進會的成員在與環保團體共同組合的辦公室裡, 遇到有關柴山環保議題,擬採訪新聞稿時會同時詢問各環團意見,有時會共同發起聲 明稿,形同聯合作戰,一同監督。「南方綠色聯盟」擴大的議題涵蓋衛武營藝術文化 中心、愛河濕地廊道的建構、海岸線開放、高屏溪下游的整治、柴山與半屏山終止採 礦等。多年來在大家互相協作下,面對各個環保議題的成功,多有斬獲。

陸、結論 引用女詩人凃妙沂在 2017 年所創作的臺語詩〈柴山路〉作為結尾:

行踏置柴山的小山路 無張遲落雨矣 樹根將咾咕石攬牢牢

16

2001 年 3 月於李秀珍等人立案「高雄市柴山會」,簡稱「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

17

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衛武營自然公園、文化愛河協會、美濃愛鄉協進會、高雄市綠色協會、濕地保護聯盟、保護高 屏溪綠社聯盟等團體。


「做一個自然公園的夢」──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環保運動紀實

親像塊攬抱心肝子 風來雨來也毋願放捨 一隻膨鼠徛佇鹿仔樹頂食果子 食甲面皮膨獅獅 恬恬無聲息 一隻竹腳花眉藏置龍船花後壁 目睭親像戴眼罩的海賊 雄雄驚一著 古早以前的小溪貝塚 馬卡道族查某留落來煮飯的陶片 欲甲子孫相認的信物 自從荷蘭人對大員路過打狗山 老祖媽就消失置迷人的海邊 山豬珈樹葉重重掩蓋伊的跤跡 砍柴的內惟人無閣來相思林 高雄的歷史寫著斷腸詩 一群猴山仔置雅座歇睏 自自由由塊戀愛 一群擔水奉茶的在地人 歡歡喜喜塊奉獻 一群文化人做伙發聲 踏踏實實塊護山 厝邊的自然公園 土發的柴山主義 生態的種子一代一代生湠 我拾著一蕊山芙蓉花 當做給山神的謝禮

175


176

12 卷 | 第 1 期

置山頂看對山跤繁華的高雄城 溫柔的愛河親像母親的血管 行踏置柴山的小山路 馬卡道老祖媽跤跡行過 咱的跤跡行過 子子孫孫的跤跡亦會行過 高雄人加己拍拚出來的柴山路 這條山路通對自由的天堂


「做一個自然公園的夢」──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環保運動紀實

附表 1 年

月/日

串門學苑「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活動列表 展覽/人文講座

戶外教學(田野教室)

4/12

「徒步行走於荒僻的大草原」王家祥導覽

4/22

迆山彌猴人 導覽:王家祥

5/9-5/30

串門學院──柴山生態攝影展

5/11

「用心了解柴山」系列演講──從人文觀 點談柴山 講者:吳錦發

5/12

「用心了解柴山」系列演講──在城市的 邊緣尋找荒野 講者:王家祥

5/13

「用心了解柴山」系列演講──生態攝影 看柴山 講者:蔡百峻

5/14

台灣的生態災難 講者:陳玉峰

5/15

「愛柴山的方法」座談會 講者:陳玉峰、蔡百峻、吳錦發、王家 祥、洪田浚

「我愛柴山」田野教室──柴山彌猴 導覽:蔡百峻、王家祥

6/11

「我愛柴山」田野教室──柴山、彌猴、人 導覽:蔡百峻

6/21

「我愛柴山」田野教室──徒步行走荒僻的大 草原 導覽:王家祥

1992

「我愛柴山」田野教室──認識柴山 導覽:洪田浚

7/8-7/9

8/1

8/23

民間的「柴山生態紀錄片」 導演:吳錦發;解說:洪田浚、蔡百峻 地點:新堀江廣場電視牆 高雄最後一塊淨土—「柴山之美」 導演:吳錦發;攝影:康翔 「我愛柴山」田野教室──認識柴山 導覽:王家祥、吳錦發

9/16、30 10/10

「我愛柴山」田野教室──南路鷹之旅 導覽:王家祥

10/27

「我愛柴山」田野教室──識柴山 導覽:林忠進

11/7

解說員培訓「柴山之愛」生態與人倫系 列演講──臺灣自然印象

11/14

解說員培訓「柴山之愛」生態與人倫系 列演講──生態哲學 講者:陳玉峰

177


178

12 卷 | 第 1 期

(續上表)

月/日

展覽/人文講座

11/21

解說員培訓「柴山之愛」生態與人倫系 列演講──臺灣的綠色傳奇 講者:陳玉峰

11/28

解說員培訓「柴山之愛」生態與人倫系 列演講──臺灣生態環境現況 講者:林俊義

12/5

解說員培訓「柴山之愛」生態與人倫系 列演講──柴山的人文歷史 講者:洪田浚

12/12

解說員培訓「柴山之愛」生態與人倫系 列演講──柴山的動物與昆蟲 講者:蔡百峻

12/19

解說員培訓「柴山之愛」生態與人倫系 列演講──柴山的植物 講者:洪明峰

12/26

解說員培訓「柴山之愛」──臺灣鳥類 講者:王健得

1992

1/9

1/16

解說員培訓「柴山之愛」生態與人倫系 列演講──自然解說教育要點 講者:林忠進 解說員培訓「柴山之愛」柴山的美學 講者:吳錦發 「認識柴山」 講者: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解說員

4/25

1993

6/1

「柴山之美與柴山文化」講座 講者:吳錦發 「認識柴山」 講者: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解說員

6/27

1994

7/25

「認識柴山」 講者: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解說員

8/29

「認識柴山」 講者: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解說員

9/3-10/29

戶外教學(田野教室)

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與串門學苑合辦第二期解說員培訓課程 每週六下午室內演講,戶外田野教室

表格來源:林育如整理、製表。



180

12 卷 | 第 1 期

重回「621」 撰文/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煉製事業部管理師

陸寶原

壹、前言 高 雄 煉 油 廠( 高 廠 ) 前 身 係日本為因應戰爭需求建置的 六 燃( 高 雄 ) 廠, 戰 後 由 國 民 政 府 接 收。 當 時 的 蒸 餾、 化 學 處理、潤滑油製造及附屬混油、 灌 裝、 化 驗、 鍋 爐 等 主 要 生 產 設 備, 雖 因 空 襲 受 損, 但 逐 步 修復後仍成為高廠重要發展基 礎。 在 油 人 前 輩 努 力 下, 最 輝 煌時期這裡曾擁有過數十座工

圖 1 昭和 19 年(1944),接分裝置幹部合影 圖片來源: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 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高雄:春暉,2014),頁 103。

場,也曾創造驚人產值。 除高廠煉製風華,回到七十幾年前的日治時代,這塊土地其實也曾建置過具製程 指標,首座利用觸媒經裂解反應,將重質油料轉化成輕質油品的「接觸分解」(簡稱接 分)裝置。這座身肩重任,曾因精密轉換閥,被美國石油研究專家讚賞的工場,主要係 為生產航空汽油而設計。試俥期間,還一度因進料油源受阻,而計劃以酒精及提煉之檜 木油、樟腦油為原料,為相當重要且具時代意義的工場。 為探索「接分」裝置,本文參考《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

投稿日期:2021 年 12 月 30 日 接受日期:2022 年 1 月 25 日


重回「621」

展基礎》、《台灣少年吔:阿公の故事》及高廠廠史等書,1 經整理後以「重回『621』」 為題,概述當年工場建制始末及日後演變,期能為即將面臨重大改變的高廠,多留下 一些資料。

貳、六燃廠與「621」 2

昭和 16 年(1941)12 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爆太平洋戰爭,美國投入歐亞戰 場。為應付戰事,日本海軍在擬定的軍備計畫中認為,為滿足軍用燃料質、量,必須 建新燃料廠,以生產航空汽油、航空潤滑油及合成燃料「丁醇」或利用電石取得異辛 烷(iso-octane)等。 新燃料廠考慮於臺灣、鹿兒 島、樺太、屋久島,擇一設立。 最終,以臺灣介於東南亞油田及 日本本土間,不論石油輸送或成 品供應,均為理想地點,決定在 此籌設新廠,時暫稱為「臺灣海 軍燃料廠」(臺燃),並分建於 高雄(本廠)、新竹(支廠)、 新高(支廠)等三地。3 其中高 雄廠周圍因有左營軍港、海軍警

圖 2 接分裝置試爐奉奠儀式 圖片來源: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 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頁 103。

1

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高雄:春暉,2014), 本書主文譯自高橋武弘任發行人之日文版《第六海軍燃料廠タ史》,書中詳細記載六燃廠建廠過程,資料豐富完整,是 探究六燃歷史相當重要的著作;許安靜,《台灣少年吔:阿公の故事》(臺北:法蘭克福國際工作室,2000)一書, 由高廠退休同仁許安靜所著,敘述作者於公學校畢業後,經日籍恩師引介,先後入東京無線電技術學校、海軍技術學 校,並於第三海軍燃料廠實習期間,奉派參與接分裝置試俥,後又成為特攻隊員,二戰結束,因臺籍身分選擇回鄉等 過程;高廠廠史共計三冊,記載由戰後至 2015 年高廠關廠前之各部門沿革及工場類別等,為回顧高廠七十幾年歷史 的重要參考資料。

2

六燃時期高雄廠設備簡稱有:「610」緊急發電、「613-615」冷凝、「616」亞硫酸萃取、「617」53 加侖桶製造(修 理、包裝)、「618」鍋爐、「619」真空蒸餾、「620」原油蒸餾、「621」接觸分解及「622」精製混油、「625」 潤滑脂製造等裝置。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頁 153-154、199-200。

3

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頁 117。

181


182

12 卷 | 第 1 期

備府、海兵團及稍遠的岡山海軍航空隊、六一航空廠等單位,更形成了一大海軍要地。 分三處建廠,除分散空襲風險外,各廠亦有其計畫要點。高雄廠以原油煉製裝置 為主,新竹以蔗糖為原料發酵丁醇及以天然氣經由合成丁醇製造異辛烷,4 新高則以電 石經乙炔合成丁醇製造異辛烷及以椰子油製造潤滑油等。5 昭和 17 年(1942)4 月,日本派定「臺灣海軍燃料廠」建設委員會委員長,建廠 正式展開。昭和 19 年(1944)4 月,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後傾全力建造之唯一煉油廠, 舉行開廳儀式,開始運作,並定名為「第六海軍燃料廠」(六燃)。 為穩定取得海軍所需船艦及航空用油,六燃除利用簡單蒸餾法外,以加熱裂解或 觸媒裂解方式製造(航空)汽油,亦為當時主要選擇,代號「621」的「接觸分解」裝 置,即為此條件下所建造的重要煉油設施。 「 接 觸 分 解 」, 早 期 煉 油 為 簡 單 蒸 餾 法, 將 原 油 透 過 蒸 餾, 分 離 出 汽 油、 煤 油、 重 油 等。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後, 逐 漸 以 熱 裂 方 式 將 重 油 加 熱 製 造 汽 油。 二 戰 期 間, 觸 媒 裂 煉 發 展 成 功, 煉 油 工 業 開 始 利 用 觸 媒 經 裂 解 反 應, 將 重 質 油 料 轉 化 成 輕 質 油 品。 觸 媒 亦因可加速化學反應或使不可能 的 反 應 變 為 可 能, 開 始 被 廣 泛 應 用 於 各 種 製 程, 現 已 成 為 煉 油 工

圖 3 接觸分解位置圖(紅圈處,筆者所加) 圖片來源:翻攝自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 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頁 130。

業不可或缺的方法。 昭和 17 年(1942)6 月,日本在中途島戰役中失去多艘航空母艦與飛機,為增強 航空戰力,急需再造機、艦。因時局變化鉅大,昭和 18 年(1943)以後,陸續修訂軍

4

二戰時期的飛機,如只採用石油系揮發油,將導致辛烷值不足,由於辛烷值越高表示抗爆震能力越強,因此須添加異 辛烷。合成異辛烷,須先以蔗糖為原料發酵,製造丁醇。日本海軍興建六燃時,在新竹成立之合成部,主要係利用竹 東所產天然氣,且當地條件適合作為蔗糖集散地,為製造異辛烷最佳地點。

5

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頁 124。


重回「621」

備計畫。為達成計畫中必須確保在昭和 20 年(1945)時,能達到航空汽油 180 萬公秉 產量的要求,當初也做了必要時犠牲普通汽油、柴油、重油等,亦在所不惜的決定。6 六燃高雄廠,就在這項任務分配下,由「621」裝置進行固定觸媒式的輕煤油分解,準 備生產航空汽油。

參、試俥 為因應軍方需求,六燃高雄廠「接分裝置」,在戰事持續下,全力趕工。但計畫 趕不上變化,原欲建造兩座的工場,卻因多數機材未能及時運到,而減為一座。預訂 昭和 19 年(1944)9 月完成的設備,亦至隔年 1 月才達可操作狀態。試俥時程復因油 源受阻及空襲等因素,延至昭和 20 年(1945)4 月才真正進行,真是一波三折。 此時,日本已預見可能因原料供應不穩,無法如期操作。為確保航空汽油及各種 油品能自給自足,決定增產可作為燃料之乙醇(ethyl alcohol,酒精)為替代,摻配油品。 曾參與試俥的金子恭二在其回憶文章提及: ……但遺憾的是,裝置建造到一半時,從東南亞的運輸路線已被堵。到昭 和 20 年(1945)1 月建造完成時,接觸分解用的輕煤油也沒有。不得不將乙醇 (ethanol)用活白土觸媒使其經過脫水反應,將其部分乙醚(ethyl ether)化使 蒸汽壓上昇。在 621 號裝置進行使其能適合於汽油引擎的工作,作為試爐。7 昭和 20 年(1945)1 月,「621」在精製部福島洋大佐主持奉奠儀式下,準備進行 試俥。期間,除盟軍不時空襲外,亦因原料供應不穩、墊片漏油或爐管破裂引發火災等, 延誤不少時程。同年 5 月,在輕煤油斷炊下,以酒精等為原料的接分裝置,終於完成 酒精醚化。首批醚化混合成品隨即送往航空隊,但卻因多數飛機已遭破壞,並未派上 用場。本次酒精醚化試驗,也成為接分裝置在戰爭結束前,僅有的一次。

6

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頁 121。

7

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頁 271-272。

183


184

12 卷 | 第 1 期

當時也參與試爐,並在空襲中受傷,戰後於高廠退休的許安靜同仁,在其著作中 描述了當初在盟軍轟炸下的試俥情況: 就這樣,停停開開繼續試俥,但敵機照常每日報到,不是格拉曼戰鬥機, 成群結隊來襲低空掃射;就是 P38 雙胴轟炸機投彈而來。……我軍則以半屏山 腰高角炮應戰,炮火聲震耳欲聾,讓人猶如身在戰場。8 直逼眼前的戰爭景象,讀來令人震撼,而當時能在戰事中完成試爐,的確不易。 尤其為防範在空襲中仍須進行容易著火的醚化作業,還特地在裝置外側建造硓咕石防 護牆(參見圖 2、圖 5),以保護設備。 為取得醇類,六燃除將新竹合成部丁醇裝置改為製造乙醇,亦委託臺灣、大日本、 明治、鹽水港等製糖公司,以糖蜜生產酒精。甚至後來為高廠所轄的台拓化學工業株 式會社嘉義化學工廠,亦加入生產行列。9 依據高廠《廠史》記載,當時台拓化學主要 產品有丁醇、丙酮及酒精等,用途則皆為軍用。其中酒精產量從 1943 年的 691 KL 至 1945 年,已提高至 5,451 KL,可見需求之殷切。10 受託生產乙醇的製糖會社中,以臺灣製糖橋仔頭工場(橋頭糖廠),因距六燃最 近而更具重要性,其醇槽也常成為盟機轟炸對象。對成品運送,當年負責的加藤賢二 則提到:「橋仔頭工場,從明治時被稱為(台灣)製糖發祥地,是被大樹圍繞靜靜的 工場。所生產之醇,要經由穿越公司甘蔗園鋪設之軌道,用油槽車送到六燃油槽。」11 為讓「621」能依計畫產出航空汽油,從設備保護到以酒精取代輕煤油,甚至為鼓 舞士氣,還曾有可作為重要史料的六燃廠歌出現。12 從以上這些有形、無形事例,可看 出日本為打贏戰爭所下定的決心。

8

許安靜,《台灣少年吔:阿公の故事》,頁 127。

9

昭和 13 年(1938),日人於嘉義市設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嘉義化學工廠,昭和 18 年(1943)與日本麥酒株式會社合 組台拓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戰爭中受損嚴重的工廠,戰後由資源委員會石油事業接管委員會接收。民國 35 年(1946) 命名為嘉義丁醇廠,後改稱高雄煉油廠嘉義工場,民國 36 年(1947)成立嘉義溶劑廠,民國 61 年(1972)設嘉義分廠, 仍屬高廠。

10 高雄煉油總廠,《廠史》(高雄:高雄煉油總廠,1981),頁 415-419。 11 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頁 359-360。 12 六燃廠歌歌詞:「戰雲密佈

啊!雄心強守

半屏山 旭日高照 廍後原 聳天煙囪 俺職場 動力資源 保衛它」。引自許安靜,《台灣少年吔—阿公の故事》,頁 128。

兵屯地

皇民我等

是生


重回「621」

肆、竹崎──檜木油與樟腦油 昭和 20 年(1945)4 月,沖繩戰役發生後,盟軍對臺空襲益加頻繁。考量臺灣 可能被孤立,所有生產須能自給自足。在原油進貨已不可能,航空汽油產量勢必不足 情況下,日本開始思考以酒精作為代替燃料。由於酒精會有揮發性問題,但如予以醚 (Ether)化或以檜木油經接觸分解產生「α- 蒎烯」13 則可以使用。14 經討論,確立了 以甘藷、甘蔗等碳水化合物發酵製造醇類及採伐檜木、樟樹製造檜木油、樟腦油作為 航空燃料等對策。15 以松節油、檜木油作為航空汽油原料係來自德國的研究,當年經日本「第一海軍 燃料廠」實驗證實,臺北帝國大學研究確定,可由接觸分解裝置製成航空燃料。為方 便取得生產原料,檜木油、樟腦油設備,選於檜木、樟樹產地建造。為此,合成部乃計 劃於竹東建檜木油分離裝置。精製部則選於嘉義竹崎建立基地,並於昭和 20 年(1945) 5 月遣派人員前往。 除竹崎外,當初其實也計劃在高雄旗山月眉,建造檜木油之小型接觸分解裝置及 滑脂(grease)、氧氣、製冰及化驗等設備,16 以維持戰力。8 月中旬,因戰爭結束, 全案停止,人員陸續撤回。 《六燃探索》一書,署名「普通科 3 期生有志」的〈竹崎基地之回憶〉,描述建 造當初的器材運送,係「利用當時為運送甘蔗而在工場間像網目一樣敷設的製糖會社 之輕便鐵路來搬運」。其對提煉工場,亦有細緻描繪,他說:「記得工場是檜木油、 樟腦油之精製(提純)工場。在山上採集到的原料油,使用管線輸送,但因鐵製管線 不夠,便把竹節打通,利用竹管來輸送。」17 早期因開墾,砍伐竹林,到處留有竹頭,古名「竹頭崎」的「竹崎」,位於嘉義山區, 為阿里山森林鐵路其中一站,盛產竹、木等農產品。不僅上述以竹管輸送,包括飲食、

13 蒎烯(Pinene),是一類具有相同骨架結構的天然有機化合物,屬於雙環單萜,分子式 C10H16。自然界存在 α- 蒎烯

和 β- 蒎烯,它們之間屬雙鍵的位置異構。這兩種蒎烯是松節油的主要成分(蒎烯英文名即出自松樹),也存在於其他 松柏門植物中。維基百科,〈蒎烯〉。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2 月 20 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 14 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頁 214。 15 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頁 242。 16 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頁 221。 17 林身振、林炳炎編著,黃萬相譯,《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頁 311。

185


186

12 卷 | 第 1 期

居住等生活所需,也多與竹子有關,如竹筍料理、竹床、竹桌、竹椅等,甚至連當初 軍隊營舍亦為竹造,充分顯示就地取材的地域特色。

伍、洞窟工場 昭 和 20 年(1945)6 月, 持 續 近三個月的沖繩島戰役結束,日軍 傷亡慘重,臺灣則持續遭受盟軍強 烈空襲。為維持安全生產及設備維 修,日本海軍施設部決定在半屏山 南麓挖掘洞窟,設置小型原油蒸餾 (620-5)、 潤 滑 油 製 造(625) 及 將六燃廠「酸素(氧氣)製造裝置」、 工作機械等移入,這些位於半屏山 隧道內的煉油裝置後來被稱為「洞 窟工場」。

圖 4 半屏山「洞窟工場」隧道口之一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有關洞窟工場,曾於十幾年前入內實勘的油人前輩胡巨川先生認為,氧氣製造實 際上應為接觸分解: 該洞窟內有加熱爐、排煙道及直通山頂之煙囪等設施,均係由耐火磚所 砌成,耐火磚為印有星標及 TYK 標誌者,磚側之塞格錐號(SEGER CONE NO)有……SK-32、SK-34 等。其中 SK-34 平均熔點可高達攝氏 1,750 度。一 般而言,製造氧氣不需此類設施,況且在密封洞窟內與氧氣製造裝置在一起又 極不安全。 18

18

胡巨川,〈詩酒簃隨筆(七)〉,《高市文獻》,19(1)(2006),頁 87、99。引自林身振,知音樂園,〈半屏山 洞窟工場 3 之 3〉。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2 月 10 日。網址:http://scl-chiche.blogspot.com/2013/11/33.html。


重回「621」

另,依《三十五年來之中國石油公司》頁 94: ……其後盟軍飛機大規模轟炸,廠區中彈累累,因之建廠工作,癱瘓停頓。 另於半屏山南麓,開鑿山洞,拆遷已有設備,建立各小型裝置以資苦撐。計完 成蒸餾裝置、廢機油回收裝置、小型觸媒裂煉實驗裝置等數項。19 可見洞窟工場內確有觸媒裂解裝置,只是規模較小且為實驗性質。 盟軍轟炸期間,為因應第一、二蒸餾已無法操作,昭和 19 年(1944)10 月,日本 海軍決定建一座小型而有完全防護的蒸餾裝置。最後選擇半屏山東南山麓,採硓咕石 的凹地,建造代號為 620-4 的第三原油蒸餾,其設備則從廠內原油蒸餾及接觸分解裝置 移用。有關移用之接分裝置設備,應是取自原計劃為兩座而減為一座之賸餘資材。

陸、戰後 民 國 34 年(1945)8 月, 日 本 戰敗。政府成立石油事業接管委員 會,接收歷經別府良三、福地英男 及小林淳三位日籍廠長,共營運約 一 年 四 個 月 的 六 燃 廠。 民 國 35 年 (1946)6 月 1 日,中國石油有限公 司(簡稱中油公司)成立,接收半 屏山下的六燃高雄廠,改名「高雄 煉油廠」。任賓果先生為首任廠長, 積極重建戰爭中受損設備。 賓廠長就任後,陸續進行廠區 復原。民國 36 年(1947)先修復損

19

圖 5 拆運接分裝置,作為修復第一蒸餾使用 圖片來源: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工業史料影集》(臺 北: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1981),頁 101。

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三十五年來之中國石油公司》(臺北: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1981),頁 94。

187


188

12 卷 | 第 1 期

害較輕的第二蒸餾工場,民國 37 年(1948)重建受損嚴重的第一蒸餾工場。民國 39 年(1950)修復第二蒸餾工場西側,日治時代尚未建成的熱裂裝置,並於民國 41 年完 工、試爐。熱裂工場的成功,除順利產出 80 號車用汽油及 1 號噴射機燃油,亦增強了 高廠工程、技術人員在操作與設計上的自信。 高廠《廠史》記載: 在第二蒸餾工場的西側,是日據時代尚未完成的熱裂工場,接收後曾與 環球油品公司訂立合約,由該公司負責設計,補購所缺器材,訂約後環球油 品公司曾派人來廠調查日人遺留器材,能使用者,儘量利用,修復工作則自 力進行。20 當年日人無法建成的熱裂工場,戰後由高廠完成裝建及試爐,得以生產車用汽油 與噴射機燃油,而成高廠新里程。但六燃時期計劃生產航空汽油的接分裝置,其加熱 爐等設備,卻於民國 37 年(1948)被拆運作為第一蒸餾工場修復使用。21 同樣為生產航空汽油,日治時期因多數器材未到,無法建置的蒸餾工場熱裂裝置, 戰後能夠完成,而六燃時期即已試俥的接分裝置,卻遭解體,真是命運大不同。 民國 42 年(1953)起,政府推動四年經建計畫,社會漸趨安定,油品需求日增。 為滿足社會需求,經歷復舊整建的高廠,進入設備更新及擴大階段。除前述第一、二 蒸餾及熱裂裝置外,第一媒組、媒裂、輕油處理及柏油等各類工場,陸續進行興建與 擴建。 鑑於工場數不斷增加,為能確實掌握有效的先期維護及因應大修時之設備檢修, 高廠於民國 46 年(1957)在原接觸分解場址及鄰近區域,興建「轉動機械」、「儀器」、 「熱交換器保養」、「修理分」及「中心分庫」等場所(圖 6)。 民國 64 年(1975),籌建四年,緊鄰原接分裝置場址的「第二輕油裂解工場」(二 輕),完成試爐。民國 72 年(1983),為解決柏油過剩問題,高廠拆除上述「轉動機械」 等修護場所,建「殘渣油氣化工場」,製造氫氣、一氧化碳及合成氣,供下游工廠使用。

20

高雄煉油總廠,《廠史》,頁 171。

21

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工業史料影集》(臺北: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1981),頁 101。


重回「621」

圖 6 高廠於原接分場址建「轉動機械」等工場(紅框處) 圖片來源:民國 60 年高廠平面圖,局部;中油公司煉製事業部提供。

民國 76 年(1987),中油宣布興建「第五輕油裂解工場」(五輕),爆發後勁 反五輕事件,高廠象徵──西門,被圍。民國 79 年(1990),五輕裝建,政府承諾 二十五年後遷廠。民國 83 年(1994),五輕正式生產,二輕停工。民國 104 年(2015), 高廠全面停產,存在逾半世紀的煉油工業退出半屏山。 民國 106 年(2017),「殘渣油氣化工場」拆除,進行土壤整治。這塊日治時代 曾立足「接觸分解」,戰後興建修理工場,與高廠有著近四分之三世紀牽連的土地, 正式脫離煉油體系,僅留文獻、紀錄供人探詢。 民國 110 年(2021)上半年,幾經轉折,功成身退的五輕工場,開始拆除。下半年, 科技大廠進駐高廠的傳聞成為事實。這項消息的確立,不但宣告了高廠舊有紋理將被 快速打破。未來,這裡也將被打造成高雄最重要的半導體產業聚落。22

22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2021 年 11 月 10 日新聞稿指出:「搭配周邊封測大廠日月光、華邦電、穩懋等,讓楠梓成為 科技新聚落樞紐,往北與南科、路科及橋科結合為新興半導體製造聚落,往南與仁武、大社、林園、小港等半導體材料 與石化聚落,整體串聯成南部半導體 S 廊帶。市政團隊用緊緊緊的精神,突破層層困難與限制,化不可能為可能,把 煉油廠變科技廠」。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歡迎台積電投資高雄 市府緊緊緊總動員推動城市轉型 實現南部半導 體S廊帶樞紐〉(2021 年 11 月 9 日)。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2 月 8 日。網址:https://edbkcg.kcg.gov.tw/News。

189


190

12 卷 | 第 1 期

柒、重回 已經一段時日未踏入工場區,那天重回,眼前已是石礫滿地,雜草叢生。雖努力 說服自己,抑制情緒,但面對此番景象,終究難掩心中惆悵。那是因為不想,也不敢 面對已從記憶中出走的那份熟悉,也是不忍七十幾年歲月所形成的風貌,就將隨老樹 移植、土壤翻攪,崩解在北風之中。 走一趟重回「621」的歷史之旅,你會發現,從當初六燃為生產航空汽油裝建熱裂 與接分裝置,再到高廠因增產石化原料興建五輕等工場,背後都有一群日以繼夜為廠 打拚的人們,在默默地支撐著。如今,物換星移,人已散去,熱裂、接分與五輕,也 在不同階段的時程遞換中,分別走過它們無法重回的一生。 向晚,空曠廠區迴盪著達達的機器聲,工人們還在為汙染整治,加緊趕工。是該 道别了,臨走,只能期盼今日過後,明天會更好。閉眼想望,也願時間能沖淡過去所 有哀愁,科技新廠亦能流傳屬於此地的故事。至於發生在「621」那個年代及戰後的一 切,除已確定保留,其餘的就讓它隨夕陽落下!


書評:《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

看見卡那卡那富族植物》

191

書評:《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 看見卡那卡那富族植物》 撰文╱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林曜同

從《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 看見卡那卡那富族植物》這本書的書名之 安排,族語「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在前,而「看見卡那卡那富族植物」 在後,再加上十位提供 Kanakanavu 卡那卡那富族民族植物與傳統社會文化知識的耆老 (翁坤、鍾梅芳、謝林春里、江秀菊、翁范秀香、藍林鳳嬌、江朱樹蘭、翁博學、藍鳳嬌、 誽鄔 . 昂艿 . 卡阿妃雅誽)在前,四位撰文者(劉正元、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邱碧 華、闕妙芬)在後的封面呈現方式。這兩點就清楚地宣示了,這本書將是以在地知識 /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的口述者為主角,而記錄者/撰文者/研究者以認真 的學習者運用 Kanakanavu 與漢語書寫的民族植物學民族誌。這樣的做法,一方面不 僅突顯出原住民對於其民族植物知識之主 體性,另一方面也發揮標誌著文化人類學 從創始者以來所堅持的理想──「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也就是對於他者 的 文 化 理 解(understanding) 必 須 從 當 地 人觀點與角度出發之座右銘。很顯然地, 這本書的豐富內涵與再現方式體現了這兩 項理想做法。 這本書從第一章民族植物學定義與 相關研究開始,提出了兩項至關重要的學 術視野與架構:首先,「朝植物多樣性及 文化多樣性的研究」出發;其次,「朝向

本篇為特約邀稿

圖1

《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 看見卡那卡 那富族植物》 圖片來源:麗文文化提供。


192

12 卷 | 第 1 期

原住民知識體系的調查」。四位記錄者/撰文者/研究者透過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與 深 度 訪 談(in-depth interview) 至 少 十 位 耆 老, 深 度 地 記 錄、 分 類 Kanakanavu 卡那卡那富族對於祖居地那瑪夏環境中多樣植物的傳統知識與使用,並且 也嘗試理解和解釋這些植物與當地族群、社會文化之間的多樣性關聯之面貌。 換言之,這本書既有民族植物學的理論視野,又有 Kanakanavu 卡那卡那富族的 社會文化的面向。在文化主位方面透過小米、芒草、竹子、紅藜、山棕、芋頭、羅氏 鹽膚木以及魚藤、綠藻等二十多種 Kanakanavu 卡那卡那富族代表性植物,在耆老的 口述與文獻記載中,分類與爬梳這些植物與地名、祭儀歌謠、神話傳說、建築、醫療、 食物、禁忌、超自然、人群互動、族群認同的關係。在文化客位的分析上則依其植物 學分門分類,也讓一般讀者可以認知到這些民族植物在學院建構的植物學分類位置。 整體而言,《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 看見卡那卡那富族植物》嚴謹且 熟練地運用文化人類學專業的田野調查,尊重在地族人的聲音與知識,一定程度地向 「朝植物多樣性及文化多樣性的研究」,以及「朝向原住民知識體系的調查」邁出了 重要的一步,並獲致了相當不錯的成果。無疑地,一個專業的執行團隊和足夠的資源 支持,才得以完成這樣一本撰文嚴謹與第一手內容豐富的著作。撰文者的序言中提到 這本專書「源於文化部 109 年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計畫的結案成果之一。計畫 由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負責執行,協力執行單位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 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這裡指出了地方與大學研究單位的密切合作是這本書的開 始,從書中也可以得知族人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和高師大劉正元所長則是推動此計 畫的最主要人物。 重視性別平等與多音應該是這本書較容易被忽略,但相當值得一提的特色。撰文 者之一的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以及計畫執行單位社團法人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發 展協會,長期以來支持與推動原住民婦女事務,應該是本書再現與突顯 Kanakanavu 卡 那卡那富族女性對於代表性植物之民族知識的重要推手。汪明輝(原住民族委員會前 副主任委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兼原住民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與陳幸雄 (高雄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副主委)所撰寫的推薦序已經點出此點。此外,十位提供 Kanakanavu 卡那卡那富族民族植物與傳統社會文化知識的耆老(翁坤、鍾梅芳、謝林 春里、江秀菊、翁范秀香、藍林鳳嬌、江朱樹蘭、翁博學、藍鳳嬌、誽鄔 . 昂艿 . 卡阿


書評:《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

看見卡那卡那富族植物》

妃雅誽),女性與男性耆老的比例為 8:2,也呈現這樣的可能性。當然,實際上,若加 上已經過世的耆老以及所引用的日本殖民時期紀錄來看,本書的口述者性別,男性比 例可能略高一些。有些民族植物的知識可能是特定性別的族人較為理解,不過,有些 則是不同性別的族人所共享。從性別的角度觀看民族植物知識性別分工與合作,無疑 地是本書一項值得提及,並且可以持續關注的重點。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在臺灣原住民之民族植物學研究上,內容相當有開創性的 重要著作。筆者在那瑪夏有將近三十年田野調查經驗,熟識口述的所有耆老,也以 Kanakanavu 卡那卡那富族的族群認同為題撰寫完成臺大博士論文。因此,從閱讀本書 內容的過程中,特別有所感觸並能深刻體會到整個研究與撰寫專書過程,族人傾囊相 授的熱心以及研究者認真與追根究柢的精神。儘管書中仍有部分細微的小錯誤等待日 後校正,不過,筆者認為,這本書仍是一本瑕不掩瑜並具有典範性的民族植物學專著。

193


194

12 卷 | 第 1 期

高雄小故事

彼年,我佇加工區 撰文/洪淑昭

前鎮

早前阮蹛佇新草衙,佇阮這條巷仔內底,至少有一 半以上的查某囡仔,初中畢業就去加工區食頭路,中日電 子、高雄電子佮全球電子這三間公司,佇阮巷仔內上蓋受著歡迎,因為 in 的福利比臺灣 人開的工廠較好,薪水嘛較懸,所以,阮讀的前鎮國中佇彼當陣就佮 in 合作,設立建教 班。 學校的建教班,就是加工區的工廠佮學校合作的一款方式,學校保證學生未來畢業 有頭路,工廠嘛會當穩定人力的來源。早前,做加工出口上需要的是大量人力資源,有 這種建教班的成立,無論對學校抑是生產線,是雙方面攏好的一款合作。 會參加建教班的學生,多數初中畢業就無欲閣讀冊矣,所以規个國三的彼一冬,攏 佇工廠實習。早起時,交通車會來載遮的學生去工廠徛生產線;下晡下班了後,才閣共 學生載轉來學校。建教班的學生自開始去工廠,就有月給通好領,雖然和在額比起來有 較少淡薄矣,毋過,有錢通趁,對家庭的經濟誠有幫贊,毋才阮這條巷仔的查某囡仔, 誠濟人參加建教班。 講起加工區,我佇內底工作的經驗,總共有三擺。 第一擺行入去加工區,是我佇國中畢業的時,綴隔壁的囡仔伴去做個外月的作業員。 猶會記得彼當陣,我徛的是電視成品檢驗站。有一遍,因為所做的動作攏仝款,我煞盹 龜插毋著電壓,害規臺電視攏燒歹去,予組長罵甲臭頭。這嘛予我知影,看起來簡單的 工課,並無親像所想的彼爾仔輕鬆。 第二擺閣行入去加工區,是高商畢業考牢加工區的報關行。彼時,加工區報關行的 薪水比外口的報關行懸欲甲一半,只不過,逐日攏著愛加班,若拄著月底欲結關的時,


彼年,我佇加工區

拚甲暗時 11、12 點才有通下班,嘛是誠四常的代誌。 最後一擺是佇大學畢業了後,考入去區內的科技電子公司做秘書。彼時的加工區當 咧轉型,對靠人工的傳統工廠,變作愛有資本佮設備的科技公司才接有單,所以,阮草 衙有足濟的朋友,就是佇這時退出加工區的生產線。 想起來,我比其他的查某囡仔閣較好運,因為這三擺的經驗,予我佇每一擺的行入 去和離開的時,攏予我揣著改變家己未來的機會。

本文榮獲「2020 年高雄小故事」第一級佳作

195


196

12 卷 | 第 1 期

高雄小故事

日治時期的前鎮大埔 撰文/黃瑛明

前鎮

前鎮大埔又稱「前鎮埔」,舊址地理位置約在今日高 雄輕軌前鎮之星站和凱旋中華站間,在這段不到一公里的 站距之間,1940 年代曾發生諸多的故事。 大埔未開發前,是前鎮河舊河道沖積的沙地,因不適合種植作物,所以多成為祖先 安息之地,是前鎮庄和籬子內庄、五甲庄來往的必經之地。在今日鎮興路口處有一個大 陂塘,民眾在五甲忙於農事後,傍晚行經此處,會讓牛隻走入陂池,遁入池內,洗滌牠 們一天的疲憊,待日落時,農民再輕拉牛繩,牛隻即緩緩由池底走出,所以大家稱此池 為「牛隱底」。牛隱底附近有雀叔公祠,雀叔公,清初漳州漳浦人,和前鎮世居的朱家 張家同鄉,去世後埋骨此地,因無子嗣,由鄉民奉祀祭拜。 日治時期日本人把大埔附近規劃為鐵道用地,在前鎮之星站附近,原有一顆百餘年 老榕樹,因靈驗佑民,香火鼎盛,居民圍以紅綢稱為「大埔松」。因正好位於鐵道規劃 路上,信徒乃陳情日方改道,日方最後仍堅持原議,大埔松見勢不可挽回,竟自斃枯死。 大埔松對面有日方高砲部隊,二戰時期美機空襲前鎮時,傳說日軍阿部中尉看見美機對 前鎮舊部落丟擲炸彈時,有一紅面長髯神明,在空中將炸彈撥至無人之地,因該神明經 阿部指認神似境內鎮南宮關帝爺,鎮南宮香火遂興盛至今。而被撥至無人曠地的炸彈, 炸成許多魚窟,成為民眾的養殖魚塭。 大埔光復後,因附近日治工場被國民政府接收,成為台灣肥料公司、兵工廠、台機 公司,許多員工無處棲身,遂克難在大埔的墳墓上,以簡陋建材建成屋舍,因範圍廣大, 被稱為「墓頂村」,是前鎮地區最早期的違章建築聚落。牛隱池則成為茂發夾板公司的 儲木池,而高砲陣地成了台塑的廠地。


日治時期的前鎮大埔

當時日本人為軍事需要,建設十字渠運河,鄉民將牴觸機關用地的雀叔公祠,遷至 前鎮舊部落,並訂中秋節為其誕辰祭拜。十字運河成了「五號船渠」,因部分運河段時 代階段性功能完成,被接上涵管然後整平,上面鋪以柏油,成了今日的中華路。現在的 都市規劃,對比昔日的原始面貌,已難以還原追憶了。

本文榮獲「2021 年高雄小故事」第三級佳作

197


198

12 卷 | 第 1 期

高雄小故事

草衙部落的崛起 撰文/張方

前鎮

「草堂風雲起,衙庭雨露寒。」 民國 54 年(1965),我退伍後賃居前金。當年高雄 從三多路以南,散落著墓塋、鴨塘魚池,路面還是碎石爛泥。我每天騎單車到前鎮南亞 公司上班,往還顛簸的石子路上。 公司是三班制,每週換班,工餘時我便騎腳踏車到處閒逛,無意間才知草衙分新舊 兩聚落,舊草衙是私田,新草衙是台糖土地。蔗農每年向台糖租地,近年不再續約蔗園 也荒蕪了。原承租人見土地無人看管,便蓋起大批夾板竹舍或是紅磚瓦屋,以農舍之名 販售,亦有讓售他人土地使用權者。讓售條件誘人,新移民又有建立家園的需求,遂引 起一陣搶購。 民國 56 年(1967)十大建設如火如荼進行,高雄加工區成立,中鋼、中船建廠帶動 了拆船業、冶煉、夾板等各式行業進駐。草衙部落西臨漁港、南接小港,是來往旗津、 中州、紅毛港、大林埔等地的海陸樞紐,工廠林立,吸引大批工人聚集,五甲媽祖港橋 黃昏市集也是此時因應而生。 一窩蜂移民造就一窩蜂草衙違建,雜亂的樓房矮舍遍地開花。幾十家共用水電,燒 木材、煤球煮飯燒水,用地下水洗衣沐浴。居戶大多是勞工,也有在家熔煉廢 IC 板、廢 銅鐵、電線,或做船車電機零件回收的,因此當地環境髒亂,龍蛇混雜,簡直成了市區 裡的貧民窟。 當瘟災似的違建上了新聞,政府為「高雄之癌」連頒兩次禁建,祭出拆屋收地令。 但移民持續大量湧入,違建繼續增加。第一次警察移送了七十多戶上法院,隔週又送 二百多戶,短短一月之內共移送了三批,被移送的戶數越來越多。但到出庭時,一堆人


草衙部落的崛起

擠在法院外喧騰:「我們是窮苦工人,只求遮風避雨的地方棲身而已啊!」民眾滿腔怒火, 本案也不了了之。 最後政府為照顧這些弱勢居民,准許原違建戶就地合法購地,但也重新整頓該區: 遷移廟宇集中供奉,闢建興仁公園,增設興仁國中小與前鎮高中,趕建「德昌」社區大 樓,區公所、勞工局、警消單位很快進駐。之後,「草舍竟成齊天廈,衙院門前人車喧。」 而今高捷、機場、過港隧道皆近在咫尺,草衙部落早已不同以往。

本文榮獲「2020 年高雄小故事」第三級佳作

199


200

12 卷 | 第 1 期



202

大事紀要

12 卷 | 第 1 期

高嘉鴻

整理

2021年10月////////////////////////////////////////////////////////////////////////////////////////////////////////////////////////////////// 10

01

.............................................................................................................................................................................

高雄市政府與文化部、客委會及紙風車劇團攜手合作,於 10 月 1 日至 10 月 3 日在高雄市文化中心演出客家親子劇《雨馬》。 10

04

.............................................................................................................................................................................

高雄市政府與台電女子排球隊舉行冠名合作記者會,將以「高雄台電女子排球 隊」之名參加排球聯賽,未來也會以鳳山體育場作為高雄台電女排主場。 10

06

.............................................................................................................................................................................

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修正通過「高雄煉油廠轉型材料創新研發專區都市計畫 變更案」,計劃開發舊廠區 55 公頃無汙染行政辦公土地,作為經濟部「循環技 術暨材料創新研發中心」預備基地。 10

07

.............................................................................................................................................................................

高雄市「高雄開就賺」振興方案加碼提供振興商圈夜市,振興券 200 元兌換商 圈夜市券 400 元將於 47 處商圈及夜市開始首波發放。 10

09

.............................................................................................................................................................................

高雄市政府青年局 M.ZONE 大港自造特區於雙十連假推出「青年好身手」質感 市集體驗活動,精選數十家優質手作職人市集和連假限定體驗活動。 10

10

.............................................................................................................................................................................

「2021 國慶焰火在高雄」於蓬萊商港區棧庫群展開,搭配船型舞臺,象徵大港 出發、向世界航行,並特邀疫情期間守護臺灣多位防疫英雄,與代表臺灣征戰 的東京奧運、帕運等選手們共襄盛舉。 10

13

.............................................................................................................................................................................

高雄市立鳳山醫院一期大樓開幕啟用剪綵,正式啟用後將從地區醫院升級為區 域醫院,擴大鳳山地區醫療服務量能。 10

14

.............................................................................................................................................................................

高雄市鹽埕區住商混合大樓──城中城大樓火警,造成 46 人死亡,41 人輕重傷。


大事紀要

10

18

.............................................................................................................................................................................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和高雄市政府聯手推動智慧長照並舉行簽約啟動典禮, 將於岡山榮家運用 5G AR+AIoT 打造全臺首個示範場域。 10

29

.............................................................................................................................................................................

高雄市那瑪夏區「臺 29 線雙連堀路段—瀰富羅橋板布努瀾橋」完工舉行通車典 禮,那瑪夏、桃源—義大醫院預約就醫交通服務也正式上路。 10

30

.............................................................................................................................................................................

高雄市政府青年局舉辦首屆「2021 雄爭舞鬥街舞大賽」於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2 日展開,為年度全國規模最大的街舞大賽。 10

31

.............................................................................................................................................................................

耗時十二年籌建的高雄市流行音樂中心舉行開幕儀式暨演唱會「Sea the Future 看見高雄的未來」。

2021年11月////////////////////////////////////////////////////////////////////////////////////////////////////////////////////////////////// 11

01

.............................................................................................................................................................................

因應鳳山地區人口快速成長,鳳山日照社福多功能中心今日舉行開工動土典禮, 預計將提供日間照顧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社區大學等多項社福及公共服 務設施,預計 111 年底完工。 11

03

.............................................................................................................................................................................

高雄市政府配合「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臺」第 13 期接種時程,創全國 之 先, 安 排 在 高 雄 捷 運 左 營 站( 紅 線 R16) 及 中 央 公 園 站( 紅 線 R9) 設 置 COVID-19 疫苗接種站,方便通勤民眾到站接種。 11

05

.............................................................................................................................................................................

1966 年啟用的三民區中都民有市場已公告為危樓需立即拆除,今日由高雄市工 務局建管處展開拆除,一樓的中都戲院將由文化局以建物 3D 測繪記錄保存。 11

09

.............................................................................................................................................................................

由高雄市政府與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共同合作的「高雄原民山籟愛玉」正式亮

203


204

12 卷 | 第 1 期

相,在地方創生理念及原鄉的好山好水之下,種出品質保證的愛玉。 11

11

.............................................................................................................................................................................

考量城中城的產權相當複雜,為兼顧公益性與城中城居民權利,高雄市政府提 出在高雄首創的「公益性跨區區段徵收」方案,保障原住戶及所有權人之居住 權及財產權。 11

15

.............................................................................................................................................................................

高雄市政府為紀念高雄市與日本八王子市締盟 15 週年的友好情誼,今日於高雄 市立圖書館總館舉行贈書儀式,並於市立圖書館總館 5 樓辦理「高雄市與日本 友好城市八王子市締盟 15 週年紀念書展」。 11

19

.............................................................................................................................................................................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於高雄市鳳山區規劃的「鳳誠安居」及「鳳松安居」 社會住宅舉行開工動土典禮。 11

20

.............................................................................................................................................................................

「2022 台灣燈會在高雄」會前會──「2021 高雄苓雅國際街頭藝術節」在苓雅 區衛武迷迷村舉辦成果展。 高雄市政府政風處出版誠信繪本《我是雄赳赳》,藉由「誠信助攻偏鄉圓夢計畫」 與偏鄉學校 38 位學童,及公益藝術家協會合作,新形態合作的繪本販售所得也 將全數回饋給學童作為教育基金。 11

21

.............................................................................................................................................................................

「2021 打狗鳳邑文學獎」今日在高雄文學館舉行頒獎典禮,本屆收件數突破歷 年紀錄。 11

27

.............................................................................................................................................................................

高雄市政府主辦的「高雄海洋派對」盛大登場,即日起至 12 月 12 日在愛河灣 周邊登場,系列賽事包含睽違二十餘年的重型帆船賽。

2021年12月////////////////////////////////////////////////////////////////////////////////////////////////////////////////////////////////// 12

02

.............................................................................................................................................................................

為慶祝 12 月 5 日國際志工日,第十九屆「金暉獎」頒獎典禮於四維行政中心戶


大事紀要

外廣場舉行,共計 39 位志工,13 個志工團隊及家族接受表揚。 12

04

.............................................................................................................................................................................

高雄市六龜區高 133 線原址便道工程舉行通車典禮,解決六龜區新發至寶來里 民通行的問題,重振寶來溫泉、不老溫泉及新開溫泉觀光產業。 第十二屆高雄杉林瓜瓜節今日於杉林區大愛商業中心登場,今年杉林區農會發 表「杉農米」禮盒,並利用「高雄市青年創業發展基金」與青年設計師配合。 「2021 大港自造節」於駁二藝術特區登場,由高雄市政府青年局攜手 M.ZONE 以「正港夢想家」為主題,號召全臺超過百組自造夥伴與新創品牌共同參與。 12

10

.............................................................................................................................................................................

高雄市政府與數位時代聯合舉辦的首屆「Meet Greater South x 5G AIoT Expo | 亞灣創新 X 新創大南方」於高雄展覽館登場,結合新創主題展覽、創業家經驗 與趨勢分享,共邀請 232 個單位展示應用。 12

11

.............................................................................................................................................................................

高雄市 2021 年市民集團婚禮今日於橋頭區百世新天地北大草原舉行,共有 50 對新人參加。 12

13

.............................................................................................................................................................................

高雄市政府舉辦「高雄市政府 2021 年績優基層人員」頒獎典禮,共有 50 位人 員獲獎。 12

16

.............................................................................................................................................................................

高雄市鹽埕區於 10 月遭受祝融肆虐的城中城大樓由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展開拆除 作業,現址將開闢為公園供民眾使用。 12

17

.............................................................................................................................................................................

高雄輕軌 C17(鼓山區公所)至 C20(台鐵美術館站)路段正式開通試營運,並 於即日起至 2022 年元月 2 日開放全線免費搭乘。 2021 年高雄國際旅展於高雄展覽館登場,以「玩美高雄」為展場主軸,設有「亞 洲新灣區」、「自行車旅遊年」、「新動物園運動」、「漫遊東高雄」等四項主題。 12

18

.............................................................................................................................................................................

高雄市政府青年局 12 月 18 至 19 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WOW !高雄 Walk Our Way」青創特展,邀請出身高雄、為各自興趣與專長努力的 41 組新創公司、

205


206

12 卷 | 第 1 期

表演團體、創作者,秀出他們的 walk our way 精神。 12

22

.............................................................................................................................................................................

高雄市鼓山區仁愛河濱商城經鑑定為危險房屋,由高雄市政府工務局依《建築 法》於今日展開拆除作業,原社區 125 戶透過包租代管完成安置及搬遷。 12

23

.............................................................................................................................................................................

高雄市政府為迎接聖誕佳節與臺灣燈會,舉辦「2022 台灣燈會會前會在高雄 ──聖誕主燈」,將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及愛河沿岸化身聖誕光影展演舞臺,聖 誕元素投影搭配高流建築,躍變為全臺最大聖誕主燈。活動由 12 月 23 日起至 隔年 1 月 2 日止。 高雄市社會住宅第四案三民區「明仁好室」社會住宅舉行開工典禮,共計 139 戶, 此案將規劃設置日照中心。 12

24

.............................................................................................................................................................................

2021 年「DigiWave 科技祭典」於駁二特區開展,以「電玩」為展覽主題安排沉 浸科技藝術展,並與在地的叁捌地方行旅合作,在鹽埕區規劃限定版實境闖關 遊戲。 12

25

.............................................................................................................................................................................

世運主場館於本月 25、26、31 日及翌年 1 月 1 日舉辦五月天「好好好想見到你」 演唱會,推出的「陪你跨年演唱會線上特別版」影片前半部亦於亞洲新灣區取景。 12

26

.............................................................................................................................................................................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與 1095 文史工作室共同合作的「Jalan- Jalan 移路相伴:高屏 地區移動人權特展」暨東南亞文化日於今日開展,展現移民、移工的需求、權益, 及非政府組織陪伴他們的日常百態。 12

30

.............................................................................................................................................................................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榮獲「2021 城市工程品質金質獎」,共有建築工程類 1 案及 土木工程類 1 案。 12

31

.............................................................................................................................................................................

高雄市政府於駁二高雄港棧庫區(蓬萊舞臺)及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海風廣場(高 流舞臺)舉行雙舞臺跨年晚會,特別運用 5G 科技進行「異地共演」,讓雙舞臺 可隨時訊號連線並對唱。


大事紀要

2022年01月////////////////////////////////////////////////////////////////////////////////////////////////////////////////////////////////// 01

01

.............................................................................................................................................................................

高雄市議會與高雄市政府共同舉辦「高雄市各界慶祝中華民國 111 年元旦升旗 典禮」,市長陳其邁和民眾一同在文化中心圓形廣場參加元旦升旗,並以「後 疫高雄 01

06

齊心共創」為主題,為市民創造後疫情時代的防疫新生活。

.............................................................................................................................................................................

「111 年大社三寶農特產觀光季」熱鬧登場,大社區公所今年特別設計「大社雙 寶禮盒」,嚴格要求芭樂和蜜棗品質。 01

07

.............................................................................................................................................................................

「幸福共享

美濃 GO !──幸福巴士 2.0」開始服務,美濃新增的兩條路線將

引入智慧交通,將公車小黃、復康巴士及通用計程車等多元交通載具整合至統 一服務平臺,能夠透過電話、Line 輕鬆預約。 01

08

.............................................................................................................................................................................

第十五屆「高雄市眷村文化節」於海軍明德訓練班登場,活動為期兩天,開幕 時由市長及議長曾麗燕率千位市民及書法大師揮毫犇向虎年。 01

11

.............................................................................................................................................................................

高雄政府交通局於楠梓區清安街設立的「清安公有停車場」正式完工啟用,可 停放 58 輛小型車及 11 輛機車,藉此解決周邊街道狹窄不易的停車問題。 高雄市「旗津生命紀念館太陽能光電設施」舉行啟用儀式,由副市長林欽榮率 領團隊成員主持,見證高雄市推動「綠能發電」之里程碑。 01

14

.............................................................................................................................................................................

由內政部、高雄市政府及各民間機構共同促成的「臨海水資源中心」再生水廠 舉行啟用典禮,並媒合五家用水端支持使用再生水政策,增加大高雄水資源調 度彈性。 01

15

.............................................................................................................................................................................

以航太、高科技附加產業為主的「仁武產業園區」首建廠動土典禮,由公告獲 選進駐園區的天正國際精密機械率先動土,也象徵園區正式啟動。 高雄市經濟發展局與在地 26 個商圈合作,舉辦「2022 高雄過好年」系列活動,

207


208

12 卷 | 第 1 期

首場活動今日登場,因 COVID-19 疫情影響,禁止試吃並採人流管制。 01

18

.............................................................................................................................................................................

高雄市路竹區第一間日間照顧中心正式開幕揭牌,高雄市政府配合中央落實「一 學區一日照」政策,包含路竹日照中心已有 76 間,提供醫療與長期照顧服務, 實踐社區共老與在地安老。 01

19

.............................................................................................................................................................................

高雄市政府開創首例,於「2022 台灣燈會在高雄」衛武營展區推出高雄地方主 燈,由高雄市政府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共同出資、攜手製作「《武營晚 點名》島嶼記憶.光舟劇場」,首次同場域雙主燈輝映。 公共電視臺與高雄市政府合作,邀請梓官、廣興及三埤等三所國小及附設幼兒 園共 270 位學童,舉辦「妖果小學──水果奶奶的大秘密」公益特映會。 01

20

.............................................................................................................................................................................

內政部營建署舉辦「2020 馬路好行」頒獎典禮,高雄市政府共計獲得六大獎項 殊榮,肯定高雄市推動優質人行環境空間成果。 01

23

.............................................................................................................................................................................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為多元推動節能教育,邀請「明華園日字團」在鹽埕區 鹽埕綠廊演出〈鴛鴦月琉璃〉歌仔戲,正戲開演前特別以歌仔戲唱演宣導節能 知識,並結合「不二市集」舉行節電贈好禮摸彩。 01

24

.............................................................................................................................................................................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於高雄市三民區規劃的「美都安居」社會住宅舉辦動土典 禮,將興建 325 戶,並規劃日照中心、幼兒園及店鋪,打造全齡共享生活宅。 01

26

.............................................................................................................................................................................

高雄市政府為紀念與日本友好城市熊本縣、熊本市締盟 5 週年的友好情誼,即 日起至 2 月底於四維行政中心 1 樓中庭舉辦「高雄姊妹市及友好城市主題展 ──熊本縣」,並及介紹高雄與熊本縣交流軌跡之展架。 01

27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籌劃三年的大高雄城市歷史展第二階段正式開幕,除原有 的印象高雄展廳外,另增加水系、海港及鐵道等三個展廳,以更充實的內容, 帶領市民認識高雄城市歷史。


大事紀要

01

28

.............................................................................................................................................................................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於鼓山區設立的「柴山公有機車停車場」開放使用,可停放 150 輛機車,方便當地居民及登山民眾使用。

2022年02月////////////////////////////////////////////////////////////////////////////////////////////////////////////////////////////////// 02

01

.............................................................................................................................................................................

高雄市睽違二十年再次舉辦臺灣燈會,此次創新以愛河及衛武營作為燈會雙主 場,共超過 100 公頃,180 餘件精彩作品,並結合傳統花燈藝術與現代光影多媒 體科技,為期一個月。由高雄市政府首創的「台灣燈會防疫平臺」也正式上線, 整合交通、活動與消費三大功能,兼顧防疫及振興消費。 02

03

.............................................................................................................................................................................

為了強化東高雄山城特色產業,提供地方創生空間,高雄市政府和台糖公司合 作,將旗山糖廠變身為「旗糖農創園區」,園區服務中心亦同步開張。 02

08

.............................................................................................................................................................................

「2022 台灣燈會在高雄」以全臺首次高規格 1,500 臺無人機展演,創作出飛行 主燈「聚光台灣 02

11

虎星高照」,向世界傳遞臺灣的驕傲和高雄的精神。

.............................................................................................................................................................................

高雄市政府配合行政院辦理「109 年農林漁牧業普查」表現優異,榮獲全國第 1 名之殊榮,各區區公所表現亦十分亮眼,38 個行政區共有 19 區獲獎。 02

18

.............................................................................................................................................................................

全球首創 MR 沉浸投影劇院,於高雄亞灣鯨魚堤岸正式開幕營運,高雄市副市 長羅達生、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均蒞臨祝賀與見證,並體驗兩部原創作品。 02

22

.............................................................................................................................................................................

高雄市交通局為響應綠色運輸友善環境,加碼大專院校學生同享 YouBike2.0 前 30 分鐘免費騎乘優惠,鼓勵學生族群多加利用。 02

23

.............................................................................................................................................................................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編列 24 億元前瞻預算打造的前鎮科技園區前瞻大樓落成啟 用,創下公部門推動產業園區更新首例。

209


210

02

25

12 卷 | 第 1 期

.............................................................................................................................................................................

「2022 蚵寮漁村小搖滾」於 2 月 25 至 28 日盛大舉行,共有 33 個樂團接力上陣, 藉由在地音樂活動重振地方經濟,讓更多人到漁村認識地方文化。 02

28

.............................................................................................................................................................................

高雄市政府以「我們心中的那一道光」為題,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舉行 75 周 年追思紀念會,表達對受難者的追思與悼念。

2022年03月////////////////////////////////////////////////////////////////////////////////////////////////////////////////////////////////// 03

04

.............................................................................................................................................................................

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金融研究學院」舉行揭牌儀式,為全臺第一所以國家重點 金融領域成立的學院。 03

06

.............................................................................................................................................................................

財團法人八卦寮文教基金會舉辦「2022 余登發、余陳月瑛紀念音樂會」,貴賓 齊聚橋頭覓蜜基地感念兩位前縣長為民主啟蒙,並為高雄奠定深厚發展基礎。 03

07

.............................................................................................................................................................................

經濟部和高雄市政府合力規劃的「高雄軟體園區二期計畫」舉行基礎設施動土 典禮,預計全區年產值可望達 33 億元、將創造 2,500 個就業機會。 03

08

.............................................................................................................................................................................

高雄市政府舉辦「2022 高雄婦女節」活動,市長陳其邁出席活動並於現場致贈 花束予醫護女力代表,表達感謝及敬意。 03

11

.............................................................................................................................................................................

高雄市政府規劃的「旗津商機提升計畫」於 3 月 11 日至 4 月 5 日發送總面額 100 元的旗津券,歡迎各地民眾不分平假日到旗津遊玩,以消費挺旗津。 03

16

.............................................................................................................................................................................

2022 美國謬思設計大獎頒獎,3 月 14 日公布德國柏林藝術團隊 TAPE THAT 及 瘋設計為「2022 台灣燈會在高雄」設計改裝的高雄輕軌列車《微光流動》獲得 銀獎;3 月 16 日公布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主辦的「2021 DigiWave」獲得鉑金 獎,為臺灣首次獲此殊榮展覽的團隊。


大事紀要

03

19

.............................................................................................................................................................................

高雄市那瑪夏螢火蟲季「螢光遊戲──螢向那瑪夏」正式開跑,多達 15 種螢火 蟲暗夜飛舞,即日起至 4 月 30 日開放報名賞螢。 03

20

.............................................................................................................................................................................

「2022 高雄獎」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共計 366 組作品參賽。首獎 3 名為李屏宜、 李承亮、蔡咅璟;何創時特別獎傅瑩瑩,市長陳其邁出席祝賀。 03

23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與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合作,為慶祝雄中百年校慶,舉 辦「雄中百年文物展」,以回顧與整理、連結與參與、傳承與再造為百年校慶 宗旨,希望透過雄中百年文物,梳理學校歷史。 03

24

.............................................................................................................................................................................

「2022 年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首次以高雄、臺北雙主場展出,高雄場於 3 月 24 至 26 日在高雄展覽館展出。 03

25

.............................................................................................................................................................................

高雄特色文化「內門宋江陣」於高雄內門順賢宮開幕,受疫情影響,睽違兩年 的宋江陣於今年復辦。 03

26

.............................................................................................................................................................................

高雄市政府於旗津勞動女性紀念公園舉辦春祭典禮,紀念女性勞動者對臺灣經 濟發展之付出,並緬懷 1973 年 9 月因渡輪翻覆不幸罹難的 25 位勞動女性。 03

28

.............................................................................................................................................................................

高雄市苓雅區「苓雅運動中心」正式啟用,館內亦規劃無障礙體適能訓練教室, 滿足身障朋友的運動權利。 03

30

.............................................................................................................................................................................

高雄市政府聯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及相關民間企業籌劃的「高雄 AWS 雲端聯合 創新中心」正式揭牌營運。

211


212

12 卷 | 第 1 期

《高雄文獻》稿約 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稱本館)為深化在地論述、保存高雄文史資料,竭誠歡迎各界投 稿《高雄文獻》。 二、本刊為半年刊,每年六、十二月出刊。 三、投稿內容與主題:舉凡非純文學類而與高雄相關之論述、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訪談、譯著、 史料文獻評介、社區營造、移民族群、展演評介、影評、文評與書評、未出版文稿等,均歡 迎惠賜稿件。 四、投稿注意事項: (一)來稿不得一稿兩投,稿件請以電腦橫式繕打,須附電子檔及紙本稿一式三份。 (二)譯稿須附原文及翻譯授權書;若原文書無著作權者,應說明之。 (三)「研究論文」稿件,每篇正文以二萬二千字為限;其他類型的稿件,每篇正文以一萬字為限。 (四)所列參考書目,應以文稿中徵引者為限,引用文獻須與正文引用一致。 (五)來稿文責由作者自負。 (六)來稿須依本刊撰稿體例,詳見撰稿須知。 (七)各篇作者享有其著作人格權,本刊享有著作財產權。 (八)接受刊登之稿件,本刊有權增減文字與圖片。 五、稿件審查:本刊採匿名評審制,稿件經編輯委員會送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通過後刊 印。凡經錄用之稿件,作者不得要求抽回,並須簽署著作權讓與書。 六、酬謝方式:來稿一經採用刊出,致奉稿酬,並贈當期《高雄文獻》三冊、抽印本十本。 七、稿件交寄: (一)來稿請寄至下列地址:803003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 99 號 3 樓「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研究部(投稿高雄文獻)收」。 (二)有關投稿問題與意見,聯絡電話請洽(07)5312560 轉 315,E-mail:kaohsiung.h@gmail. com。


213

《高雄文獻》撰稿須知 一、來稿請依序包括:中英文論文題目、中英文摘要(中文 500 字以內、英文 250 字以內)、中英文關鍵詞(各 不超過 5 個)、本文(圖表嵌於正文中)、參考文獻等;若本文中有圖片,請附上解析度 300dpi,並無 版權問題或已取得授權之原始圖檔;若文稿有接受相關計畫補助及需致謝辭者,請於首頁之頁下(註) 說明。 二、稿件請以 Word2000 以上軟體打字建檔,A4 紙張規格,橫排,須加註頁碼並置中。 三、本刊為雙向匿名審查,除於「投稿人基本資料表」外,請勿於投稿文內出現姓名、職稱等。 四、來文請依下列撰稿格式: (一)正文的中文字型採新細明體,英文字型為 Times New Roman,首行縮二字(全形);引用原文則改採 標楷體,短文可外加引號而逕入正文;若引文較長,請另起段落,首行縮四字(全形),第二行之後 縮二字(全形),不另加引號。正文與引用原文的字體大小皆設為 12 級。 (二)本文中的節次及子目,以五個層次為原則,次序為:壹、一、(一)、1.、(1)。字體大小:題目為 22 級字;子目依次序為 18 級字、14 級字,其餘皆為 12 級字。 (三)圖表的編號採阿拉伯數字(如圖 1、表 1)。圖片標題放於圖下置左;表格標題放於表上置中。 (四)年代部分,全文請統一書寫格式。朝代紀元後加上西曆,如:乾隆 2 年(1737)、大正 12 年(1923)、 民國 100 年(2011);或是直接用西曆,如:2011 年。建議統一用詞:荷蘭時期、鄭氏時期、清領時 期、日治時期、戰後。 (五)請用新式標點符號。引號用「」;引號內引號用『』;書、報、期刊等採書名號用《》;論文與期刊 篇名等採篇名號用〈〉;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號,如《莊子.天下篇》。 (六)註釋採隨頁附註。註腳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標示,如:1、2、3、……,並置於標點符號後。註腳文 字則置於當頁下方,以細黑線與正文分開。 (七)一般內文敘述遇數字,不完整之餘數或概略之約數、農曆年月日、屆、次、項等請用國字,如:三千 多人、約二百坪、第一屆、農曆正月十五日。遇年代(含以朝代紀元者)、完整數字者,請用阿拉伯 數字,如:大正 12 年(1923)、1985 年 4 月 17 日、23,557 人、5 位、3 輛。引文關於數字之使用則 悉依原引用文獻。 (八)臺灣之「臺」,遇書名、文章名、單位機構或公司行號名稱使用「台」者,依原書、原文,及單位機構、 公司行號公告之寫法,此外一般內文敘述一律採用「臺」字。 (九)「註腳引用」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華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高雄:新興の高雄發行所,1930),頁 174-180。 再引: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頁 174-180。 2. 合輯:作者,〈篇名〉,收於主編姓名,《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莊建華,〈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史料解說〉,收於謝明勳主編,《鳳山地政 檔案彙編──左營舊城驛及鐵道篇》(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20),頁 15。 再引:莊建華,〈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史料解說〉,頁 16。 3.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龔李夢哲(David Charles Oakley)著,徐雨村譯,《福爾摩沙的洋人家族:希士頓的故事 (上)》(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9),頁 27。


214

12 卷 | 第 1 期

再引:龔李夢哲(David Charles Oakley)著,《福爾摩沙的洋人家族:希士頓的故事(上)》, 頁 27。 4. 期刊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2011),頁 8-57。 再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頁 8-57。 5. 博碩士論文:作者,〈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王御風,〈近代台灣地方議會與領導階層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1920-1960)〉(臺 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頁 18。 再引:王御風,〈近代台灣地方議會與領導階層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1920-1960)〉,頁 18。 6.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篇名〉,《原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轉引自作者, 〈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中村孝志著,北叟譯,〈荷蘭時代臺灣南部之鯔漁業〉,《南方文化》,11(1984),頁 1-12,轉引自張守真,〈荷據時代「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24、25(1986), 頁 27。 再引:中村孝志著,北叟譯,〈荷蘭時代臺灣南部之鯔漁業〉,頁 27。 7.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報紙名稱》(西元年月日),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初引:〈高雄市役所廳舍竣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9 年 9 月 18 日), 第 4 版。 再引:〈高雄市役所廳舍竣工〉,第 4 版。 8. 西文專書:作者 , 書名 . ( 出版地 : 出版者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p. 207. 再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p. 207. 9.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篇名 . ”期刊名 , 卷 ( 期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 33(1)(2007), pp. 72-90. 再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pp. 72-90. 10.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初引:維基百科,〈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3 月 21 日。網址:http:// shorturl.at/hkKX1。 再引:維基百科,〈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網址:http://shorturl.at/hkKX1。 11.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檔名〉(西元年分),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號。 初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1947),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再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登錄號:KH2003.008.344。 (十) 同一註釋連續出現時,可以「同上註」表示;非連續出現,即第二次之後的引註時,請以上述之「再 引」格式表示。


215

(十一)文末「參考書目」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請將正文中所有引用或腳註之書目全部列出,不得列出未引用之文獻。書目列舉依序為華文、 日文、西文。 2. 華日文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西文書目則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同一作者有兩本 (篇)以上著作時,則依著作出版先後排列。 3. 華日文專書:作者(出版年),《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芝忠一(1930),《新興の高雄》。高雄:新興の高雄發行所。 4. 合輯: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收於主編名,《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莊建華(2020),〈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史料解說〉,收於謝明勳主編,《鳳 山地政檔案彙編──左營舊城驛及鐵道篇》,頁 15-20。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5.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西元年分),《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龔李夢哲(David Charles Oakley)著,徐雨村譯(2019),《福爾摩沙的洋人家族:希士 頓的故事(上)》。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6. 期刊論文: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戴寶村(2011),〈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頁 8-57。 7. 博碩士論文:作者(西元年分),〈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 範例:王御風(2006),〈近代台灣地方議會與領導階層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1920-1960)〉。 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8.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西元年分),〈篇名〉,《原期刊名》,卷(期),頁碼。轉引自作者(西 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中村孝志著,北叟譯(1984),〈荷蘭時代臺灣南部之鯔漁業〉,《南方文化》,11,頁 1-12,轉引自張守真,〈荷據時代「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24、25(1986), 頁 27。 9.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西元年月日),《報紙名稱》,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範例:〈高雄市役所廳舍竣工〉(1939 年 9 月 1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第 4 版。 10. 西文專書:作者 ( 西元年分 ), 書名 . 出版地 : 出版者 . 範例:Connell, R. (2007),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1.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西元年分 ), “篇名 . ”期刊名 , 卷 ( 期 ), 頁碼 . 範例:Katz, Paul R. (2007),“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 33(1), pp. 72-90. 12.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範例:維基百科,〈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3 月 21 日。網址:http:// shorturl.at/hkKX1。 13.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西元年分),〈檔名〉,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 號。範例:作者不詳(1947),〈新高雄市街詳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十二)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版本與卷頁。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現代出版項。


第十二卷.第一期 2022年6月 出版機關: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發 行 人:李旭騏 主 編:許淑娟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編輯委員:(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台邦.撒沙勒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吳玲青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張二文 高雄市美濃區龍肚國民小學 莊淑姿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莊建華 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陳啓仁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 劉正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戴文鋒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謝仕淵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謝貴文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 簡文敏 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與行銷系 責任編輯:鍾宛君 助理編輯:毛湘萍 文字校對:高嘉鴻 美術設計:薛東榮 印 製:泰銘照相製版社有限公司 出 版 者: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網 址:http://khm.org.tw/ 地 址:803003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99號3樓(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行政辦公室) 電 話:(07)5312560 傳 真:(07)5319644 經銷編印: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802019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57號2樓之2 電 話:(07)2265267 傳 真:(07)2233073 訂購資訊 定 價:新臺幣200元整 訂 閱:每年二期,定價九折 經銷商郵政劃撥戶名: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郵政劃撥帳號:41423894 匯款請先電洽確認書價、寄送運費及地址 本刊圖片、文字皆有版權,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翻印。 ISSN : 2222-8306 GPN : 201000124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