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1
2017 年 04 月
7
1
2017 年 04 月
CONTENTS 刊頭語/劉正元
003
研究論文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杜正宇、陳咨仰
006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簡文敏
046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儀中的普度祭儀初探/邱延洲
076
文獻編譯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王興安 098
文化光影 學術寶藏在港都——高雄研究文獻中心/黃翌綺、李姵琪、王興安
126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介紹/ 曾瀞鋐
144
旗山人說旗山事.《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書評/ 劉正元
158
大事紀要 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吳佩儒整理
170
刊頭語 7-1 期收錄三篇研究論文、一篇文獻編譯專文,及三篇文化光影專欄文章(其中一篇 是書評)。首篇研究論文由兩位作者杜正宇、陳咨仰合著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 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主要討論臺籍日本兵(或稱臺灣兵)的議題(19411949)。許昭榮曾擔任中華民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理事長,曾陸續加入日軍及國 軍,1987 年之後投入關懷臺籍國軍運動。2008 年許昭榮自焚身亡後,家屬將其歷年蒐集 有關臺籍老兵文獻文件暫時存放在真理大學,後再轉交給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總數 2,728 件。林阿貞曾擔任中華民國臺灣原日本軍人軍屬協會幹部,也長期投入臺籍日本兵 調查,及臺籍日本兵對日本政府求償事宜,相關文件累積總數有 426 件。許昭榮文件及林 阿貞文件對於研究二戰前後的臺灣兵主題,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及現世意義。 其次,長期投入八八風災後平埔文化復振運動的簡文敏撰寫〈誰,見了這城的美 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一文。本文旨在透過對於大 滿舞團的長期觀察,以近似人類學民族誌方式,書寫去年(2016)大滿舞團參與建城鳳 山縣城紀念活動的省思及意義,文字淺顯易讀。城內/城外在此篇文章中是一種比喻, 雖然這些面向或許作者考量若干因素而隱晦不談,但是本文仍舊凸顯了多個層次的意涵 (包括族群/空間地景/權力關係等面向),細節意涵留待日後可以作進一步的討論。 整體而言,作者試圖以旁觀者及參與者雙重的角度,捕捉大滿舞團參與鳳山縣城建城紀 念活動展演的多重意義,另外,本期封面也以小林大滿舞團的展演照片作為封面。 邱延洲延續他對南部地區鸞堂信仰的研究,指出鳳山地區的鸞堂辦理普度儀式的宗 教意義。以協善堂及樂善堂為例,兩間鸞堂及堂生每年均會辦理普度儀式。邱延洲指出: 鸞堂繳書醮儀與中元普度所使用的科儀本均是《蒙山科儀》,但由於科儀的目的不同, 兩者的儀式細節方面也會出現差異,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文憑的焚化,及誦念易經與否? 邱總結:出現在鸞堂繳書醮儀中的普度,除了有祭厲度孤的功能外,同時也具有超拔祖
先投胎轉世的意涵。 今年(2017)適逢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高史博) 特別策劃「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於 2 月 21 日正式開幕。本檔特展使 用相當多來自世界各國的檔案,主要有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澳洲國 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NAA)、聯合國檔案館(The Archives and Records Management Section, UNARMS)、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 UNRRA)與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 AI) 的檔案資料,解密檔案經學者研究詮釋後,於本次特展中首度揭露,也為高雄二二八事 件紀念系列活動揭開序幕。王興安及曾瀞鋐已經分別在特展專文中,對這著特展的緣起、 內容及重要文件史料,作了詳盡說明。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試圖掌握呈現若干重要一手史料,並且呈現 各國對於二二八事件的國際觀點,例如從展出文件中,讀者可以了解當時美國政府的觀 察及態度。彼時美國駐臺領事館評估認為,蔣介石對二二八後續處理的選擇有二:(一) 讓陳儀繼續執政,但會因此失去臺灣;(二)由文官替代陳儀,讓臺灣成為中國在政治 與經濟上的資產。領事館續於 8 月 17 日向魏德邁提出報告,其觀察二二八事件在政府軍 隊鎮壓之下,於 3 月已平息;但 4 月以後,仍有許多核心的臺灣領導人物遭到逮捕,只 因為懷疑這些人有可能是未來任何動亂的發起人。 最後,文化光影另外兩篇文章,則分別介紹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附設的高雄研究文 獻中心館藏,及拙著對於莊淑姿新著《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一書 的書評,供相關研究者參考。
主編
劉正元 2017 年 3 月 27 日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 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撰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杜正宇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陳咨仰
摘要 1941 到 1949 年間,臺灣人經歷了太平洋戰爭與第二次國共戰爭。在官方、民間與 學術團體的努力之下,這段臺灣近代戰爭史的研究,已逐漸成形。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自 2006 年起,即投入保存民間戰爭文獻的工作,陸續將代表臺灣兵的人物,如許昭榮與 林阿貞蒐集的私人文獻,加以整理、編目,進行數位典藏。「許昭榮檔案」達 2,728 種, 包括臺籍日本兵與臺籍國軍的文獻;「林阿貞檔案」計 426 種,主要為臺籍日本兵與對 日求償的文獻。本文介紹許昭榮與林阿貞的生命歷程、檔案的類型與內容,並分析檔案 的特質與史料價值。
關鍵詞:臺灣兵、戰爭、許昭榮、林阿貞
投稿日期:2016 年 6 月 17 日 接受日期:2016 年 9 月 12 日
007
第
008
7卷 | 第1期
壹、前言 貳、許昭榮檔案 參、林阿貞檔案 肆、檔案性質與史料價值 伍、結論
壹、前言 影響深遠的臺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近年來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 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臺灣歷史學會、臺灣教授協會等單位的努力、合作之下,已興 起一股研究風潮。1 研究者在資料運用上,多是運用中文、日文與英文資料,或當事人之 訪談、回憶錄等。但資料取得相當不易,國內亦絕少有機構典藏大量的戰爭檔案。 臺灣近代戰爭主要由兩場大型戰爭組成:1941 至 1945 年的太平洋戰爭與 1945 至 1949 年的第二次國共戰爭。這兩場戰爭有許多臺灣人從軍入伍。參與太平洋戰爭的臺灣 兵,擁有日本軍人或軍伕、軍屬的身分;參與國共戰爭的軍人,則稱為臺籍國軍或國府兵。 導致部分的臺灣青年,在政權轉換之際,擁有了日軍與國軍的雙重身分。然而無論是日 軍或是國軍當局,對臺灣兵都有差別待遇,因而引發日後的權益抗爭運動。臺灣兵的故 事,是近百年來,臺灣人遭遇到不同政權所產生的衝突與震盪之縮影,也正是這兩批文 獻的主人:許昭榮與林阿貞的生命歷程。 曾任「中華民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理事長的許昭榮,過去陸續加入日軍 與國軍。1987 年以後,投入關懷臺籍國軍的運動。2008 年自焚過世後,家屬將許昭榮生 平蒐集的文獻與文物,存放於真理大學麻豆校區,再由真理大學交給高雄市立歷史博物 館典藏。經館方研究整理之後,「許昭榮檔案」的數量達 2,728 種(18,437 張),多為
1
臺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學術研討會,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臺灣歷史學會、 臺灣教授協會等單位的努力下,至今已舉辦六屆。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臺籍日本兵與臺籍國軍的相關文獻。 「林阿貞檔案」為曾任「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幹部的林阿貞先生, 將蒐藏的文獻交給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進行數位掃描,各式文獻達 426 種(2,705 張)。 林阿貞兄長林財為臺籍日本兵,死於太平洋戰爭中。喪兄之慟,驅使林阿貞長期投入對 日本政府求償的運動,他蒐集了許多臺籍日本兵與對日求償的資料。 本文介紹許昭榮與林阿貞先生的生命歷程、兩批文獻檔案的類型與內容,並分析檔 案的特質與史料價值。希望透過本文的介紹,可以補充臺灣近代戰爭史的史料資訊,使 讀者對臺灣兵的議題,有更多的瞭解與關懷。
貳、許昭榮檔案 許昭榮,別名「峰楨」,獄中 筆名「蕉影」,1928 年 11 月 13 日 生於高雄州潮州郡枋寮庄(今屏東 縣枋寮鄉)水底寮的農村家庭。身 為家中的長子,有兩位弟弟。父親 許明德與母親蔡罔飼,為一般的農 村夫婦,生活不是很富裕,但尚有 足夠的經濟,支持許昭榮入枋寮公 學校就讀。 但許昭榮的人生坎坷。1939 年 12 歲時,父親許明德去世,家中頓 失經濟來源,他必須半工半讀,才
圖 1 許昭榮先生 圖像來源:〈臺灣軍人海外戰歿者望鄉碑追思奠基儀式照片〉(高雄 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4-001-193)。
009
第
010
7卷 | 第1期
能完成公學校的學業。13 歲畢業後經人介紹到臺南州歸仁「王允得醫院」當藥局生。太 平洋戰爭爆發後,於 1943 年從軍,為日本海軍特別志願兵第二期,負責海軍航空隊的地 面勤務,在高雄岡山與新竹的航空基地執勤。戰爭結束時,以「整備兵長」的身分復員。2 「二二八事件」後,政府展開清鄉行動。為了躲避清鄉,他投入國府海軍,充當「臺 灣技術員兵」,赴山東青島參加國共內戰。在戰役中,同袍林嵩淵不幸戰死,未能安葬。3 許昭榮只能抱著這份遺憾,隨軍撤退。1950 年歷經塘沽、長山島等戰役,獲頒「海功」、 「海光」獎章。當時因無退役制度,他請長假返臺,進入中油高雄煉油廠工作,卻被密 告逃兵而遭逮捕。經高雄煉油廠副廠長胡新南的保釋,1951 年又回海軍服役,被派到「丹 陽」艦(原日軍驅逐艦「雪風」),執行攔截蘇聯油輪陶布斯號等任務。4 在軍中的發展 頗為順利,並參與接收美援軍艦等勤務。 1955 年奉派赴美接收「咸陽」號驅逐艦,返國時因攜帶「臺灣獨立運動第十年」小 冊子,竟於 1958 年被依叛亂條例判處 10 年徒刑,移送綠島。5 由於入獄的關係,家庭經 濟衰落,許昭榮的妻兒過著窮困的日子。61968 年出獄後,從事國際貿易事業,1972 年 因產品包裝印有「Made in Republic of Taiwan」字樣,而被警備總司令部覊押審問,雖被
2
參考張守真訪問,〈許昭榮先生專訪紀錄〉,收於《口述歷史——臺籍老兵話滄桑》(高雄:高市文獻會,2004), 頁 1-20;許昭榮,〈從影像看我的一生〉(未出版,2005)(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6-006)。
3
許 昭 榮 對 此 事, 曾 撰 有〈 長 山 島 棄 屍、 尋 屍 記 〉( 高 雄 市 立 歷 史 博 物 館. 許 昭 榮 檔 案. 檔 號:HSU-001-002097)。
4
許昭榮對能在丹陽艦(雪風號)服役一事,感到相當驕傲,留下 20 件與丹陽有關的文件。他亦記錄下攔截陶布斯號 的經歷。參考許昭榮,〈中華民國軍艦「丹陽」(驅逐艦「雪風」)乘艦記〉(未出版,年代不明)(高雄市立歷史 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17)。
5
許昭榮遭遇到的刑案,稱為「海軍臺獨案」,許將此事稱為「第一次受難」,並保留當時相關的判決文書。參考許昭 榮編,〈許昭榮第一次受難相關資料〉(未出版,1959 年 12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3-057)。
6
許昭榮被關之後,家庭除了缺少經濟來源之外,兒女也承受相關的政治壓力。這段期間,妻子在左營打工,兒女則是 回到屏東水底寮,由奶奶蔡罔飼照顧。參考薛宏甫採訪,〈許淑蕙訪問記錄〉,收於《臺籍老兵的血淚故事》(高雄: 高雄市文獻會,2009),頁 386-408;薛宏甫採訪,〈許淵源訪問記錄〉(未出版,2013 年 4 月)。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釋放,但「禁足」8 年,不准出國。71985 年赴美時,因參與支持施明德獄中絕食的示威 遊行,被北美辦事處吊銷護照,淪為政治難民。81986 年因國際特赦組織的奔走,獲得加 拿大政府的政治庇護而居於多倫多(Toronto),直到 1991 年李登輝總統廢除了「動員戡 亂時期臨時條款」,國內民主風氣大開,才因而返臺。9 1987 年時,許昭榮因持加拿大護照,可以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得以赴中國大陸尋 找同袍林嵩淵的遺骨。找尋同袍下落之事,在《臺聲》等媒體的報導下,社會開始注意 到臺籍國軍滯留中國的問題。10 而許昭榮也開始關心國共內戰期間流離在中國各地的臺 籍老兵,並全力尋找他們的下落,以及進行為原國軍臺籍老兵及遺族討回公道之工作。 1991 年 9 月 27 日,許昭榮從加拿大帶著一面「臺籍老兵要回家」的布條返臺,正式展 開工作。11 經過數年的努力,他整合了臺籍老兵與遺族的力量,於 1994 年成立「全國原 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12 提升了抗爭運動的強度。1995 年,國防部同意將「陣亡 臺籍國軍」入祀圓山忠烈祠,並改善權益不平等的問題。抗爭運動,終於有了初步的成 果。 在長期抗爭後,許昭榮希望能為臺灣軍人的歷史留下紀念,遂將重心放在「紀念碑」 的建立。1998 年,高雄市長吳敦義同意將旗津海岸公園的預定地,作為設立紀念碑與文
7
許昭榮將被警備總司令部覊押審問 4 個月一事,稱為「第二次受難」。在許昭榮所編《臺籍老兵的血淚恨》之年表中 為「1971 年」。然而〈許昭榮第二次受難相關資料〉的公文的年代是 1972 年。因此《臺籍老兵的血淚恨》在此事上, 年代標記或有錯誤。參考許昭榮編,《臺籍老兵的血淚恨》(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頁 578;許昭榮編,〈許 昭榮第二次受難相關資料〉(未出版,1972)(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3-058)。
8
證照吊銷淪為政治難民,許昭榮稱為「第三次受難」。參考許昭榮編,〈許昭榮第三次受難相關資料〉(未出版, 1986)(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3-059)。
9
《臺籍老兵的血淚恨》記載許昭榮是 1992 年,政府解除「海外黑名單」時回來。然而在檔案中的相片,1991 年時他 已經返臺投入爭取臺籍國軍權益的運動。此外,〈從影像看我的一生〉中的年表,也記載 1991 年時返臺。參考許昭 榮編,《臺籍老兵的血淚恨》,頁 579;許昭榮編,〈環島宣傳滯留大陸老兵要回家〉(未出版,1992)(高雄市立 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4-001-180);許昭榮,〈從影像看我的一生〉。
10
《臺聲》月刊為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簡稱臺聯會)的官方雜誌。臺聯會為中國官方對臺灣工作的核心組織之一, 對於兩岸交流相當的關切。在 1980 年代,臺灣未解除戒嚴令之前,協助處理兩岸民間事務與交流。調查並尋找滯留 在中國的臺籍國軍,協助他們返鄉。參考臺聲通聯組,〈飛鴻來自大洋彼岸——臺灣鄉親許先生尋「難友」紀實〉,《臺 聲》,(42)(1988 年 2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3-001-295)。
11
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吳祝榮理事長告知,此布條曾支援陳水扁競選臺南縣立委。
12
該會即今「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的前身。
011
第
012
7卷 | 第1期
物館的用地。13 然而建碑的工程,由於經費不足,許昭榮與高雄市政府溝通未契合,進度 不是很理想。141998 到 2005 年之間,許昭榮都在為建碑之事奔波,並著書向外界介紹臺 籍國軍的歷史,宣揚建碑的理念。15 2005 年葉菊蘭代理高雄市長期間,許昭榮與高雄市府達成了共識,工程進度有了突 破。然而建碑工程旋及捲入政治紛爭,由於高雄市議會要修改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名 稱,更動紀念碑的設立,此事讓許昭榮深受打擊。16 在長期的奔走之下,許昭榮感嘆政府
圖 2 2005 年 10 月 29 日於高雄旗津舉行的臺灣軍人海外戰歿者望鄉碑奠基追思儀式 圖像來源:〈臺灣軍人海外戰歿者望鄉碑追思奠基儀式照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4001-193)。
13
關於協會與高雄市政府交涉的經過以及高雄市政府的公文等相關資料,收錄於許昭榮編,《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 族協會動員接力絕食靜坐「捍衛臺灣主權」活動日誌》(高雄: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1998)(高雄市立 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4-160)。
14
在建碑進度不佳的情況下,這時期的許昭榮對高雄市政府的相關單位有許多批評。例如 2014 年 10 月高雄市政府發包 的「高雄旗津環島觀光自行車暨海岸地景改善工程」,將工程用土倒在紀念公園預定地之事。參考許昭榮編,〈謝市長, 愛臺灣?有照片為證〉(未出版,2004)(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4-001-196)。
15
為了爭取外界的關心,許昭榮亦以日文書寫《臺籍老兵血淚史》,希望引起國際注意。之後周振英將此書加以翻譯。 參考許昭榮,《臺籍老兵血淚史》(臺北:一橋出版社,2002);許昭榮日文原著,周振英譯,《動盪時代的無奈 ——臺籍老兵血淚故事》(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
16
2006 年,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就受到來自高雄市議會的壓力。而 2008 年 1 月,高雄市政府表示要遵行議會的決議, 變更公園的名稱、不建碑、也不得強調特定對象。許昭榮選擇自焚,與公園更名、不建碑之事有關。參考高雄市文化 局,〈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函文:有關「臺灣軍人海外戰歿者望鄉碑」乙案〉(高雄:高雄市文化局,2006 年 5 月)(高 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5-147);高雄市政府,〈高雄市政府函文:有關戰爭與和平紀 念公園更名之處理原則案〉(高雄:高雄市政府,2008 年 1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5-121)。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長期漠視臺籍老兵的權益。2008 年 5 月 20 日傍晚 6 點 47 分,為了抗議政府的漠視,他在今日之旗津戰爭與和 平紀念公園引火自焚,享年 80 歲。 身故後,家屬將許昭榮生平蒐集之各式參考檔案、 手稿、著作等,交予真理大學。2013 年初再由真理大學 移交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由張良澤教授與許昭榮 外孫洪宏明,於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完成監 交,移轉給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王文翠館長。17 隨後,高 史博展開為期近 1 年的整理工作、掃描各式文件、編目, 加以數位保存。18 以史料之價值而言,許昭榮檔案代表了曾經參戰的 臺灣人過往與立場。誠如張炎憲教授所言,1940 年代臺 灣人的遭遇很困難,經歷不同的統治者。統治者有其國 家政策,臺灣人在不同的國家政策之下,面對強勢的統
圖 3 2000 年於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預定地豎立的碑柱 圖像來源:〈臺灣軍人海外戰歿者望鄉 碑追思奠基儀式照片〉(高雄市立歷 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4-001-193)。
治者時,要如何生存?走出自己的路有多艱難?臺灣人 的戰爭經驗,延伸到國家認同、戰爭中的無奈。這些都可以做為反省的課題,對臺灣才 有所貢獻。19 而許昭榮檔案就是研究、揭開這段歷史記憶的重要基礎。 許昭榮檔案的數量達 2,728 種(18,437 張),是目前國內戰爭相關檔案中,數量與 規模較為龐大者。如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於 2006 年出版之《文獻篇 2 戰火浮生錄:日治
17
監交之事係由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吳祝榮理事長補充。
18
參見杜正宇、金智、謝濟全、陳咨仰等,《臺籍老兵許昭榮檔案簡目編寫計畫結案報告書》(高雄:高市史博館, 2013);杜正宇、金智、謝濟全、陳咨仰等,《林阿貞先生檔案簡目編寫計畫結案報告書》(高雄:高市史博館, 2013)。
19
參考 Youtube,〈張炎憲教授談三屆台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學術研討會成果 20131026〉。資料檢索日期: 2016 年 4 月 22 日。網址:https://youtu.be/RLZ4goeA9tc;臺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臺灣人的戰爭經驗側寫:第三 屆臺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資料檢索日期:2016 年 4 月 22 日。網址: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 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882&Itemid=57 。
013
第
014
7卷 | 第1期
時期戰爭文獻解析》,當時僅典藏戰爭文獻約百件。20 可見許昭榮檔案,充實了高雄市立 歷史博物館的館藏。 許昭榮檔案可分為文件類、信函賀卡類、剪報類、照片類等 4 類,以文件類數量最多, 達 1,390 件。信函賀卡類其次,達 819 件。其餘則為剪報類(322 件)與照片類(197 件)。
表 1 許昭榮檔案件數與張數 類別
件數
張數
文件類
1,390
14,094
信函賀卡類
819
2,506
剪報類
322
389
照片類
197
1,448
總計
2,728
18,437
文件類方面,可分為二戰相關資料(257 件)、臺籍國軍(242 件)、政治受難(170 件)、老兵協會(213 件)、戰爭與和平紀念館(147 件)、許昭榮生平與著作(361 件) 等 6 類。二戰相關資料之下分為 5 個主題:1. 戰史(35 件)、2. 臺籍日本軍(50 件)、3. 戰 後聯誼團體與活動(79 件)、4. 戰後權益補償(41 件)、5. 戰爭紀念與慰靈(52 件)。 總計有 257 件(2, 875 張)。二戰相關檔案多以日文撰寫,主要為臺籍日軍參戰資料、 回憶錄、戰後如新竹空、高座會等社團活動、向日本政府請求補償的資料,以及臺灣、
20
李若文、杜劍鋒等,《文獻篇 2 戰火浮生錄:日治時期戰爭文獻解析》(高雄:高市史博館,2006)。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日本各地之二戰戰爭紀念與慰靈之館舍、寺廟、石碑、活動等。
表 2 二戰相關資料 1. 戰史
35 件
2. 臺籍日本軍
50 件
3. 戰後聯誼團體與活動
79 件
4. 戰後權益補償
41 件
5. 戰爭紀念與慰靈
52 件
檔案總數
257 件,2, 875 張
臺籍國軍之下分為 8 個主題:1. 臺籍國軍名冊(26 件)、2. 臺籍國軍調查(51 件)、3. 老兵的故事(76 件)、4. 臺籍國軍權益團體(7 件)、5. 全國反共抗俄作戰在臺徵兵常 備兵公平權益促進會(23 件)、6. 權益伸張與補償(15 件)、7. 立法院關係文書(24 件)、 8. 公文類(20 件)。總計有 242 件(2, 449 張)。檔案多以中文書寫,主要為臺籍國軍 從軍之名冊、滯留大陸之臺籍國軍、老兵的故事、權益團體、向我國政府要求權益補償、 立法院的法案與討論,以及來往公文。
表 3 臺籍國軍 1. 臺籍國軍名冊
26 件
2. 臺籍國軍調查
51 件
3. 老兵的故事
76 件
015
016
第
7卷 | 第1期
(續上表)
4. 臺籍國軍權益團體
7件
5. 全國反共抗俄作戰在臺徵兵常備兵公平權益促進會
23 件
6. 權益伸張與補償
15 件
7. 立法院關係文書
24 件
8. 公文類
20 件
檔案總數
242 件,2, 449 張
政治受難類檔案分為 9 個主題:1. 國內政治迫害案件(24 件)、2. 臺獨相關資料(11 件)、3. 政治受難者相關協會與法規(14 件)、4. 許昭榮政治迫害與求償歷程(17 件)、 5. 流亡加拿大(24 件)、6. 眷舍案(27 件)、7. 護照撤銷案(17 件)、8. 訴願求償文 件(16 件)、9. 戰士授田證(20 件)等,總計 170 件(1,363 張)。檔案主要為中文與 英文,包括國內政治迫害案例、當事人之報導與回憶、許昭榮遭到 3 次政治迫害的過程、 流亡加拿大申請政治庇護相關文件、向國防部索討眷舍、護照撤銷案、法院訴願求償文 件,以及申辦戰士授田證的相關資料。
表 4 政治受難 1. 國內政治迫害案件
24 件
2. 臺獨相關資料
11 件
3. 政治受難者相關協會與法規
14 件
4. 許昭榮政治迫害與求償歷程
17 件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續上表)
5. 流亡加拿大
24 件
6. 眷舍案
27 件
7. 護照撤銷案
17 件
8. 訴願求償文件
16 件
9. 戰士授田證
20 件
檔案總數
170 件,1,363 張
老兵協會相關文書下分為 6 個主題:1. 活動辦理與記事(18 件)、2. 會議紀錄(35 件)、3. 會員名冊(23 件)、4. 協會經營(14 件)、5. 公文信函(48 件)、6. 老兵權益(75 件)等,總計 213 件(3,029 張)。檔案多以中文書寫,包括中華民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 遺族協會舉辦之抗爭活動、公聽會、餐會、會員大會與理監事會議之會議記錄、會員名 冊、協會經營之帳目、財產、協會來往公文信函、以協會名義對外發表之訴願書、請願書、 新聞稿等各式文件。
表 5 老兵協會 1. 活動辦理與記事
18 件
2. 會議紀錄
35 件
3. 會員名冊
23 件
4. 協會經營
14 件
5. 公文信函
48 件
017
018
第
7卷 | 第1期
(續上表)
6. 老兵權益
75 件
檔案總數
213 件,3,029 張
戰爭與和平紀念館相關文書下分為 2 個主題:1. 文件類(69 件)、2. 公文類(78 件) ,總計 147 件(817 張)。檔案多以中文書寫,包括旗津慰靈碑、戰和館之籌辦經過、 設計圖、施工情況、遭噴漆事件、歷年舉辦之活動等。
表 6 戰爭與和平紀念館 1. 文件類
69 件
2. 公文類
78 件
檔案總數
147 件,817 張
許昭榮生平與著作相關文書下分為 5 個主題:1. 生平(20 件)、2. 著作、演講稿(126 件)、3. 手稿(94 件)、4. 事業往來(87 件)、5. 相關人物與團體(34 件),總計 361 件(3,561 張)。檔案多以日文、英文與中文書寫,包括許昭榮自傳、生平大事紀、媒體 對許昭榮事蹟的相關報導、許昭榮媒體投書、發表之散文、演講稿、撰寫文章之手稿、 從事進出口事業往來之文件(多為英文)、抨擊施明德事件始末、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邀 請參與活動,以及許昭榮參加臺灣南星會等團體的資料。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表 7 許昭榮生平與著作 1. 生平
20 件
2. 著作、演講稿
126 件
3. 手稿
94 件
4. 事業往來
87 件
5. 相關人物與團體
34 件
檔案總數
361 件,3,561 張
信函賀卡類下分為 2 個主題:1. 信函類(488 件)、2. 賀卡類(331 件),總計 819 件(2,506 張)。許昭榮無論與臺籍友人或日籍友人之通信,多以日文書寫。這批信函大 部分為許昭榮友人來信或回信,僅有小部分為許昭榮寄信之備份或底稿。
表 8 信函賀卡類 1. 信函類
488 件
2. 賀卡類
331 件
檔案總數
819 件,2,506 張
剪報類下分為 11 個主題:1. 臺籍日軍相關報導(51 件)、2. 李登輝相關剪報(9 件)、3. 臺籍日軍權益補償(19 件)、4. 韓國日軍權益補償(8 件)、5. 終戰接收、募
019
020
第
7卷 | 第1期
兵相關報導(27 件)、6. 臺籍國軍相關報導(28 件)、7. 臺籍國軍權益補償(64 件)、 8. 政治迫害(12 件)、9.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22 件)、10. 許昭榮報紙投書(44 件)、 11. 許昭榮相關報導(38 件),總計 322 件(389 張)。這批剪報資料,大多來自中文報 紙,但亦有部分為日文報紙。
表 9 剪報類 1. 臺籍日軍相關報導 2. 李登輝相關剪報
51 件 9件
3. 臺籍日軍權益補償
19 件
4. 韓國日軍權益補償
8件
5. 終戰接收、募兵相關報導
27 件
6. 臺籍國軍相關報導
28 件
7. 臺籍國軍權益補償
64 件
8. 政治迫害
12 件
9.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22 件
10. 許昭榮報紙投書
44 件
11. 許昭榮相關報導
38 件
檔案總數
322 件,389 張
照片類由許昭榮各式相簿中挑選而來。共有 197 種,合計 1,448 張。內容包括許昭 榮舉辦、參與各式抗爭、慰靈活動、旅居美加之生活、旗津戰和館施工與舉辦之相關活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動、赴大陸尋找臺籍國軍下落、中華民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舉辦之會議、活動、 日本友人等主題。21
參、林阿貞檔案 林阿貞,1928 年 10 月 8 日生於臺北州的土 城庄(今新北市中和),學校畢業後,曾到日 本人經營的「櫻花餐廳」工作。太平洋戰爭時, 由於社會經濟不景氣,工作難尋,在日本政府 的 鼓 吹 下, 大 哥 林 財(1923-1945 年 ) 於 1944 年 6 月,以陸軍軍屬的身分從軍,前往菲律賓 戰區作戰,從事伙房的後勤工作,1945 年時不 幸陣亡,年僅 23 歲。然而林財的名字並未列在 死亡名單上,直到林阿貞追問同部隊的臺灣人, 才知道這個噩耗。22 戰後,林阿貞在「中國之友社」(中國航空 公司的招待所)、「勵志社」(美軍招待所)等餐
圖 4 林阿貞先生(左) 圖像來源:〈日本臺灣協會事務所(東京新宿)〉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 Lin-003-001-009)。
廳工作。1947 年二二八事件時,被憲兵強行押走,林阿貞趁隙脫逃未受傷害。林阿貞在中 國之友社工作時,月薪為 20 美金,並學了多國的語言。在儲蓄了資金後,就離開餐廳的
21
表 1 至表 9 為「許昭榮檔案」的統計資料,參見杜正宇、金智、謝濟全、陳咨仰等,《臺籍老兵許昭榮檔案簡目編寫 計畫結案報告書》(高雄:高市史博館,2013)。
22
中和庄文史通訊,〈林阿貞——專訪〉,《中和庄文史通訊》,(34)(2007)(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 檔號:Lin-001-005-007)。
021
第
022
7卷 | 第1期
工作,投入養豬業,陸續累積了一些財富。1970 年代臺灣與日本的經濟發展有成,原臺籍 日本兵與家屬開始向日本政府索賠。林阿貞在報紙看到相關消息,憑著要為大哥討回公道 的想法,投入了對日求償的運動。23 為了向日本政府要求賠償,林阿貞與原臺籍日本兵和遺族聯絡。1977 年,臺灣的相 關民間團體,如「臺日和平友好促進會」等組織開始對日本政府要求補償金,包括當年 的軍事郵政儲金、簡易人壽保險金以及積欠的軍餉等。經過了十餘年的努力,日本政府 終於通過國會立法,以 120 倍額度於 1995 年發放補償金。但是與求償團體的認知落差太 大,林阿貞所屬的「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仍繼續展開求償的行動。24 林阿貞為補償之事,奔波臺、日兩地多年。2013 年,他將生平蒐集的相關文件,如個人 的參考資料,各團體的公文、會議紀錄等,以數位典藏的方式,交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 館掃描、編目。 林阿貞檔案的數量為 426 種(2,705 張),大多為對日求償相關檔案。是目前國內蒐 集、典藏此一主題中,數量較為龐大者,也是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檔案的特色之一。 件類方面,目前分為二戰相關資料(34 件)、各式名冊(31 件)、債權索償(191 件)、公文書類(67 件)、其他資料(17 件)等 5 類。二戰相關資料多以日文撰寫,主 要為臺籍日軍參戰資料、戰後集會、慰安婦與看護婦的各式影印資料。各式名冊多以中 文撰寫,為戰後各聯誼團體的通訊錄、名冊等,如高雄海兵團、緬甸戰友會、高座聯誼 會、原臺灣海外日本從軍看護婦、靖國神社祭神簿、海一同學錄、臺灣中日海交聯誼會、 中華民國臺灣原日本兵軍人軍屬協會、臺籍元日本軍人軍屬遺族協會、臺日友誼訪問團、
23
關於林阿貞的生平事跡,以中和庄文史通訊的訪問,有較深的著墨。林阿貞本人在檔案中,雖然有留下自傳,但內容 主要是述發他投入對日本政府求償運動的心情。對於林阿貞的成長過程與投入求償運動的詳細經歷,尚缺乏深入的口 述採訪。參考中和庄文史通訊,〈林阿貞——專訪〉,《中和庄文史通訊》,(34)(2007);林阿貞,〈林阿貞自傳〉 (未出版,2008 年 8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5-005)。
24
求償團體不滿之處,在於日本籍的軍人是得到 7,000 倍的補償,而臺灣籍軍人是 120 倍,落差過大,感到被日本政府 愚弄。參考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編,〈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決議文〉(中華臺籍原日 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1999)(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041);林阿貞,〈林阿貞 自傳〉。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臺籍同胞原日本軍人軍屬軍貯欠餉死傷恤償代表團等團體的名冊。
表 10 林阿貞檔案分類 1. 二戰相關資料
34 件
2. 各式名冊
31 件
3. 債權索償
191 件
4. 公文書類
67 件
5. 其他資料
17 件
6. 信函類
26 件
7. 照片類
35 張
8. 書籍類
25 本
總計
426 件(2,705 張)
債權索償檔案數量較多,依其性質可分為保險與貯金(37 件)、請願與聲明書(54 件)、交涉求償(48 件)、債權團體(52 件)等 4 類。檔案多為日文編寫,主要為債權 團體、個別人士向日本政府交涉二戰時期保險與貯金等償付問題所衍生的相關文件。債 權團體檔案則為臺灣各對日債權團體的立案證書、會議文件等,如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 軍屬暨遺族協會、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友愛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臺日平和友好交 流センター促進会、臺灣元日本軍人軍屬戰後處理委員會、臺灣原日本兵關係暨遺族協 會聯合會、臺灣臺日和平友好促進會等。
023
第
024
7卷 | 第1期
表 11 林阿貞檔案之債權索償類檔案 1. 保險與貯金
37 件
2. 請願與聲明書
54 件
3. 交涉求償
48 件
4. 債權團體
52 件
總計
191 件
公文書類多為個別人士向國內各級政府如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內政部、外交 部等請求協助對日求償的公文或回函。其他資料則為林阿貞自傳、林阿貞先生收集的許 昭榮相關資料、林阿貞先生購買之《聞け!血淚の叫び ‧ 旧臺湾出身日本兵秘錄》的介 紹,25 與此書於海關進口的通知表等。26 信函類共有 26 件,多是林阿貞的日臺友人來函,或是友人致函他人的備份信件。照 片類有 35 張,書籍類則有 25 本,多為日文書。27
25
基佐江里編,《聞け!血淚の叫び ‧ 旧臺湾出身日本兵秘錄》(東京都:おりじん書房,1986)。中譯為《原臺灣出 身日本兵秘錄——聽吧!血淚的控訴》。
26
林阿貞收藏日本民主同志會會長松本明重推薦之《聞け!血淚の叫び ‧ 旧臺湾出身日本兵秘錄》一書的相關文件。這 些文件,也反映了日本右翼團體對臺籍日本兵的關心與重視。參考松本明重,〈聽吧!血淚的控訴——松本明重〉(日 本:日本民主同志會,1986 年 8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5-014);松本明重、 清瀨信次郎、今瀨順義,〈原臺灣出身日本兵秘錄—— 聽吧!血淚的控訴〉(日本:舊日本軍人軍屬遺族救助基會支 援委員出版局,1986 年 9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5-017)。
27
以上統計數據來自杜正宇、金智、謝濟全、陳咨仰等, 《林阿貞先生檔案簡目編寫計畫結案報告書》 (高雄:高市史博館, 2013)。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肆、檔案性質與史料價值 一、檔案性質 許昭榮與林阿貞檔案,屬於「民間私人」檔案。與民間檔案相對應,為官方檔案, 例如「國家檔案」、「國防部永久(史政)檔案」、「省政府文獻」等。官方檔案,有 權責單位管理,保存的情況比較理想;在資訊上,對於時間與地點,有關人員、單位等 客觀論述,較為精確,有一定的公信力。如公文的發送記錄,就有其獨特性,很難在其 他單位找到相關文獻。與官方檔案相對,民間檔案的不確定性比較多。除非是私人未發 表的文章、通信,否則大多數的文件、文物,通常屬於「二手」性質,可以在其他地方 找到。28 此外,收藏的文物,依個人的喜好,也較為多樣,缺少系統性。 私人檔案的運用方面,目前尚有版權與個資法的問題。許、林的檔案中,收錄了一 些私人作品。29 但無法確切得知這些作品是否都有經過作者的同意授權,有些甚至不知道 作者的姓名。30 許、林投身抗爭運動,當中多少有紛爭與個人好惡,須多方比對、留意。 此外,檔案中留下大量的通訊錄、活動相片、私人通信等文件,本是研究民間活動的材 料。但許多當事人與當事人的後代仍在,依現今個資法的規定,使用上也必須要慎重。 然而與官方檔案相比,私人檔案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地方。以臺籍國軍為例,在官方 檔案上,很少有記載個人親身經歷的文件。若缺乏民間資料佐證,臺籍國軍赴中國戰場
28
此處「二手」資料的定義,非收藏者本人與收藏者所屬單位所創作、發行、製作的文件與物品。
29
當事人贈予的文件,來源很明確。但某些文件,是收藏者手抄、影印資料,要引用這些資料需要找尋原始資料的出處。 例如許昭榮有抄錄雪風艦(丹陽)軍官的筆記,研究者就要再找尋筆記的原始出處,才能更精準的解讀資料。參考許 昭榮手抄,〈雪風艦(丹陽)——「雪風」中島先任將校的筆記〉(私人手抄,年代不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15)。
30
然而當中的文件亦具歷史價值。例如在林阿貞檔案中,就有一份作者、出版資訊不名的文件,記錄被澳洲軍處死的臺 灣兵訊息。對於研究臺籍日本兵與澳洲審判的關係,也有一定的助益。參考:〈濠州軍相關(臺灣出生者) ——殉難 十一烈士及烈士及遺族名冊〉(無出版資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1-034)。
025
第
026
7卷 | 第1期
作戰之事,就不易進行研究。31 又如臺籍老兵的抗爭運動,官方檔案可看到政府已回應訴 求,但許昭榮檔案或是相關人士的訪談則顯示,參與運動的人士對於政府的回應並不滿 意。只有官方說法,缺乏民間記憶與私人情感的資料,對臺灣歷史的研究來說,也是件 可惜的事。 臺灣兵的歷史不是僅侷限於戰場的文物或官方文獻,他們一生中參與的運動、留下 來的訪談資料,有助於深入他們的人生與內心世界。對此,許昭榮與林阿貞的檔案,記 錄臺灣兵的訪談與想法;蒐集抗爭運動中所經歷的人、事、物;呈現出在運動中一起努 力的相關團體。這些事蹟,有助於更深入瞭解臺灣兵與臺灣當代的歷史。然而相關的事 物,屬於私人活動,與公部門的關聯性不大,難以被官方記錄。這些民間收藏的檔案、 文物,有助於我們掌握臺灣兵的思想、人際網絡與組織。
二、史料價值 許昭榮與林阿貞兩人的生命歷程,不但是臺籍日軍與臺籍國軍的縮影,加上兩人皆 是臺灣兵權益運動的領導者,檔案中保有當事人的紀錄與說法,有助於瞭解臺籍日本兵、 戰後對日求償運動、臺籍國軍、臺籍國軍權益抗爭運動等主題。
(一)臺籍日本兵 許昭榮曾加入日本海軍,具有軍事專業,收藏了許多軍事方面的出版品,以及臺籍 日本兵的訪問紀錄與私人文章。在軍事相關的出版品中,有《海軍軍歌集 第十三聯合 航空隊》、《海兵團 帝國海軍水兵的記錄》等。32 這些都是二戰時期的文獻。《海軍軍
31
關於國軍在臺灣徵兵,並赴中國大陸作戰一事,一直要到解嚴之後,民間相關的文獻資料才開始出現。在此之前的官方 文獻,也沒有「臺灣兵」的觀念。民間追尋國軍在臺徵兵的發展與相關文獻,可參閱許昭榮編,《臺籍老兵的血淚恨》。
32
不著撰人,《海軍軍歌集 第十三聯合航空隊》(日本:第十三聯合航空隊,1940 年代)(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 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11);真繼不二夫,《海兵團 帝國海軍水兵的記錄》(日本:朝日新聞社,1967)(高 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10)。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歌集 第十三聯合航空隊》為第十三聯合航空隊刊行;《海兵團 帝國海軍水兵的記錄》 則介紹日本海軍的訓練過程,包括大量訓練時的相片。許昭榮與施兆璘、荻原健司等人 的私人情誼,也使他蒐集到一些訪談資料。如施兆璘等人撰寫的臺籍日本兵訪談紀錄, 就包括岡田耕治、武山勝雄、勝田貢等人。這些訪談稿,涉及高砂義勇兵與臺灣人在南 洋作戰的經歷。33 臺籍日本兵在經歷殘酷戰場與政治的波折後,對於曲折的歷史過往,自有他們的看 法。像鄭春河的〈戰犯〉,就對盟軍審判臺灣戰犯的正當性,提出了質疑。34 又如曾被蘇 聯俘虜的吳正男,在〈「塞翁が馬」のわが青春〉中,表示他在戰後由於選擇了日本人 身分,反而避開「二二八」、 「白色恐怖」等經歷。35 曾為臺籍日本兵的許昭榮亦撰文如〈控 訴日本政府的道德觀正義感〉、〈對皇太子殿下結婚的期待〉等 36,痛斥日本政府沒有道 德與責任感,但文中卻又對日本有著溫情與期待,矛盾的心情,躍然紙上。這些臺籍日 軍的文章,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可惜流通在臺籍日本兵的民間團體當中, 較罕為人知。 林阿貞由於參與對日本政府求償的運動,蒐集了慰安婦與臺灣人從軍的文獻,如 〈亞密二二五九(含慰安婦資料)〉、〈日本厚生省資料〉等。37〈亞密二二五九(含
33
岡田耕治、武山勝雄、勝田貢三人為高砂義勇隊的成員;陳千武則派駐至東帝汶,是少數見證日軍佔領東帝汶的訪問 資料。參考施兆璘、荻原健司,〈岡田耕治訪談錄〉(未出版,2006)(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 HSU-001-001-057);施兆璘、荻原健司,〈武山勝雄訪談錄〉(未出版,2006)(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 檔號:HSU-001-001-058);施兆璘、荻原健司,〈勝田貢訪談錄〉(未出版,2006)(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 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75);後藤乾一,〈原臺灣特別志願兵的戰時東帝汶體驗——陳千武親身經歷的紀錄〉, (日本: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科,2005)(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74)。
34
鄭春河,〈戰犯〉(未出版,1993)(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36)。
35
吳正男,〈「塞翁が馬」のわが青春〉,《榕樹會》,(16)(2006)(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 HSU-001-001-043)。
36
許昭榮,〈控訴日本政府的道德觀正義感〉(未出版,1986 年 12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 HSU-001-006-156);許昭榮,〈對皇太子殿下結婚的期待〉(未出版,1993 年 3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 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6-067)。
37
〈亞密二二五九(含慰安婦資料)〉(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1-006);日 本厚生省,〈日本厚生省資料〉(日本:日本厚生省,1973)(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1-005)。檔號 LIN-001-001-005。
027
第
028
7卷 | 第1期
慰安婦資料)〉是「慰安婦」的相關資料,而慰安 所經營者也有來自臺灣者。〈日本厚生省資料〉則 記載了 1942 至 1944 年,臺灣人被派去南洋作戰的 情況,內有部隊名稱、人員數量、派遣地等。透過 這些日本的官方檔案,有助於瞭解臺灣各地從軍的 情況。除了官方資料外,也有臺籍日本兵的文物, 如〈1940 年臺灣農業義勇團臺北隊紀念相簿〉,就 收錄了臺灣農業團的成員與工作的相片。38 由於許、林兩人長期關注臺灣兵的議題,也得 到當事者的信任,得以收藏許多臺灣兵的團體名冊。 如〈高雄海兵團第四期名簿〉、〈所羅門群島歸臺 同仁慶生會備忘錄〉、〈原臺灣海外原日本從軍看 護婦〉、〈留日高座聯誼會全省區會通訊手冊〉、〈臺 灣南星同學聯誼會通訊錄〉、〈緬甸戰友會〉等。39
圖 5 〈臺灣南星同學聯誼會通訊錄〉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 案.檔號:Lin-001-002-028。
若能據此訪問相關的人士,對於調查臺灣日本兵相 信亦有助益。另一方面,這些團體亦是臺、日民間交流的管道,名冊中亦有許多日本人 士。若能調查相關的團體並進行訪談,也能更加瞭解民間交流的情況。 解嚴之後,學術界就開始不斷地關注臺籍日本兵的議題。臺籍日本兵的採訪與調查,
38
臺灣農業義勇團,〈1940 年臺灣農業義勇團臺北隊紀念相簿〉(南京:臺灣農業義勇團,1940)(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1-031)。
39
高海聯誼會,〈高雄海兵團第四期名簿〉(高海聯誼會,1989)(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2-001/002);邱垂金,〈所羅門群島歸臺同仁慶生會備忘錄(海軍三十二設營隊宮近部隊本多大隊) 〉(所 羅門群島歸臺同仁慶生會,1991)(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2-005);編者不詳,〈原 臺灣海外原日本從軍看護婦〉(出版資訊不詳)(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2-006); 李雪峰,〈留日高座聯誼會全省區會通訊手冊〉(臺灣高座會,1994)(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 Lin-001-002-008);黃清標,〈臺灣南星同學聯誼會通訊錄〉(臺灣南星同學聯誼會,1991)(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2-028);〈緬甸戰友會〉(緬甸戰友會,1991)(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 檔號:Lin-001-002-031)。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經過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等學術單位與社會有志團體長期的努 力之下已有相當的成果。40 口述訪談的質量均高,對於臺灣二戰時的體制與臺籍日本兵系 統性的研究,亦逐漸成型。41 如果能擴大運用許、林蒐集的臺灣兵團體名冊,相信應有益 於這方面的研究。
(二)臺灣兵對日求償運動 1977 年起,臺灣的民間團體,在缺乏政府資源與外交的情況下,有辦法對日本政府 造成相當的壓力,主因在於日本民間團體的聲援。深入瞭解臺、日民間團體交流的情況, 相信更能掌握對日求償的脈絡。 二戰期間,日本兵與臺灣兵都有慘烈的傷亡。戰後相關的臺、日團體,舉行了許多 的追思活動。如日本本島與東南亞的海運要道巴士海峽,曾被美軍封鎖,擊沉許多船艦, 死傷多人。日本的團體常到屏東貓鼻頭舉行儀式。42 日華佛教關係促進會理事長中嶋秀 次,也捐款設立潮音寺。43 相關資料都被許昭榮收藏。至於日本兵在臺灣的相關寺廟,許 昭榮也進行調查,如屏東枋寮龍安寺、高雄紅毛港保安堂等。44 這些文獻都有助於瞭解臺、
40
臺籍日本兵的口述訪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在 1997 年發行的口述歷史著作,代表 1990 年代臺籍日本兵的口述歷 史成果。之後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在 2005 至 2007 年更深化相關口述訪問。參考:周婉窈編,《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 錄并相關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6);蔡慧玉編,《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臺 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1997);李展平編,《前進婆羅洲——籍戰俘監視員》(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李 展平編,《烽火歲月——臺灣人的戰時經驗》(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李展平編,《戰火紋身的監視員——臺 籍戰俘悲歌》(南投:臺灣文獻館,2007)。林玉茹、陳柏棕,「大臺南地區臺籍日本兵訪談計畫」(臺南:南瀛國 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4 年 6 月)。
41
關於臺籍日本兵的研究不少,主要集中在身分認同與二戰時期臺灣的軍事體制。近來以臺籍日本兵為主體的學術論著, 陳柏棕的《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頗具代表性。陳柏棕在投入臺籍日本兵研究時,也採訪了相關人士, 採訪紀錄收錄在書中。參考陳柏棕《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 年)》(臺北:國史館,2013 年 7 月)。
42
參考神奈川縣海交會,〈巴士海峽戰歿者慰靈之旅。關於舉辦臺灣觀光旅行〉(神奈川:神奈川縣海交會,1987 年 7 月)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1-004)。參考中嶋秀次,〈潮音寺建立的意義〉(未出版, 2004 年 11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253)。
43
參考中嶋秀次,〈潮音寺建立的意義〉(未出版,2004 年 11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253)。
44
參考陳安全,〈日本帝國海軍機關兵曹樋口勝見佛緣因由〉(屏東:屏東枋寮龍安寺,2002 年 1 月)(高雄市立歷史 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217);許昭榮,〈紅毛港「保安堂」探訪報告〉(未出版,2004 年 9 月)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233)。
029
030
第
7卷 | 第1期
圖 6 屏東枋寮龍安寺相關文獻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217。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圖 7 臺籍日本兵及眷屬赴日本總理府前合影(1993 年 11 月 2 日)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3-001-030。
日民間的交流與情誼。 對日求償運動的研究,起步較早。初始為王育德等旅日學者有所關注。45 後續的研究 則以 1996 年蔡慧玉之〈臺灣民間對日索賠運動初探:「潘朵拉之箱」〉,最具代表性。 蔡慧玉之文,運用官方資料、學界研究、媒體之報導等,勾勒出對日索賠運動的脈絡, 為重要的研究。46 然而對日索賠運動,在 1996 年之後仍持續進行著。伴隨著當事人的凋 零,運動的面目也有許多的變化,但由於相關資料十分零散,又牽涉個人隱私,取得不 易,或許也是學界對於 1996 年後的運動,尚未有系統性研究的原因。
45
參考王育德著,侯榮邦等譯,〈臺籍前日本兵的補償問題〉、〈「匹夫難奪其志」的戰鬥(遺稿)——臺籍前日本兵 補償問題二審敗訴後的勝利〉,收於《臺灣獨立的歷史波動》(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頁 273-289。
46
蔡慧玉,〈臺灣民間對日索賠運動初探:「潘朵拉之箱」〉,《臺灣史研究》,3(1)(1996),頁 173-228。
031
第
032
7卷 | 第1期
曾為「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副會長的林阿貞,就收藏了許多對日 求償有關的資料,以及民間組織的運作、通訊等文件。如林阿貞檔案內的二戰期間有價 證券,如〈甲種養老保險證明〉、〈每期分配給付養老保險證明〉等,47 這些有價證券上 詳細記載投保人的姓名與投保金額,作為求償的證據。求償時與保險公司交涉的文件, 如〈明治生命保險相互會社等回函〉48,則明載著明治、千代田、朝日等三家保險會社, 回信給求償團體,表示拒絕給付臺灣投保人的態度。為了向保險公司與日本政府求償, 債權團體委託高木健一律師事務所處理,檔案也收錄了事務所打官司的文件,49 相信都是 研究對日求償的重要史料。 林阿貞檔案,另收藏了不同時期之對日求償團體的聲明稿與內部文件。如〈中華臺 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請願書〉,50 以日本國民的身分向日本政府控訴。〈臺灣原 日本兵關係暨遺族協會聯合會:本會最近概況〉,51 則記錄該會在 1992 年前成立的過程 與內部運作的情況。由於日本政府對賠償一事,與協會的認知有很重大的落差,因此抗 爭活動一直持續到 2010 年代。記錄這段時間的代表性文件,則有〈「臺日和平友好交流 中心——促進會」之成立宗旨及申請書〉、〈外交部(函):對日五項確定債務求償聯合會〉 等。這些文件顯示,求償團體要求日本在臺興建交流中心,並照顧臺籍日本兵。這樣的
47
三井生命保險株式會社,〈甲種養老保險證明〉(日本:三井生命保險株式會社,1939 年 12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005);住友生命保險株式會社,〈每期分配給付養老保險證明〉(日本:住友生命 保險株式會社,1944 年 4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008)。
48
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編,〈明治生命保險相互會社等回函〉(1996)(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 檔案.檔號:Lin-001-003-009)。
49
高木健一律師事務所,除了協助臺灣求償團體打官司之外,也協助臺灣團體向日本的民間團體、政治人物交涉相關的 事務。在對日求償運動中,可以說是重要的單位,從這些文件或許可以分析日本團體,在對日求償運動中,所扮演的 角色與功能。參考高木健一,〈高木健一辯護律師團之聲明〉(日本:臺灣人元日本士兵補償問題關懷協會辯護律師團, 1999 年 4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042);高木健一,〈高木健一法律事務所 申請書(1999 年 4 月 5 日)〉(日本:高木健一法律事務所,1999 年 4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 檔號:Lin-001-003-043)。
50
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請願書〉(臺北: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 軍屬暨遺族協會,年代不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040)。
51
謝天來、林阿貞、陳清香、詹萬益,〈臺灣原日本兵關係暨遺族協會聯合會:本會最近概況〉(臺北:中華臺籍原日 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1992 年 1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187)。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圖 8 《臺籍青年軍申訴資料》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2-193。
033
第
034
7卷 | 第1期
圖 9 《臺籍青年軍申訴資料》內頁書影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2-193。
請求,也得到國內政治人士的支持。52
(三)臺籍國軍 臺籍國軍的研究議題,大致有二,一是赴中國大陸作戰情況,另一是在臺服役過往。 但過去在威權統治下,關於軍事史的研究,幾乎都是以黨國的角度詮釋,缺乏臺籍國軍
52
謝天來,〈「臺日和平友好交流中心——促進會」之成立宗旨及申請書〉(臺日和平友好交流中心——促進會,1999 年 3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180);外交部,〈外交部(函):對日五項確 定債務求償聯合會〉(臺北:中華民國外交部,2003 年 4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4-020)。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的聲音。許昭榮在 1987 年開始,投入了爭取臺籍國軍權益的運動後,收集了許多關於臺 籍國軍的資料、文獻與個人通訊。 他蒐集的檔案中,臺籍國軍赴中國大陸作戰的資料,主要收錄於《臺籍老兵的血淚 恨》書中。對臺籍國軍研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參考文獻。然而檔案中也有些資料,該 書未引用,如《臺籍青年軍申訴資料》、《被遺忘的一群歸休軍士之心聲——簡介前臺 灣軍士教導團》等 53。這些臺籍國軍團體的資料,呈現他們遭到的不平等待遇。另有一批 臺籍國軍與許昭榮通訊、陳情的文件,這些私人文件也反映出臺籍國軍真實的心情。54 臺籍國軍在臺服役的歷史,除了國防部的官方資料外,罕有私人文件。許昭榮身為臺 籍國軍,其私人的文章與相片,就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國軍的歷史。以私人文章為例,許 昭榮以「日本兵、臺灣兵」的角度描述丹陽艦的戰功,就讓人看到丹陽艦不同的面目。
55
然國防部也有與丹陽艦有關的口述記錄,但立論較為單一。因此,許昭榮的檔案資料,有 助於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 至於臺籍國軍的議題,在 1990 年代之際,學術界對於臺籍國軍的研究並不多。主要 是民間團體、媒體工作者等,投入對臺籍國軍的調查。56 學術界對臺籍國軍的口述訪談, 初期為學者花亦芬等人,曾進行個別採訪,2000 至 2010 年間,則有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53
臺籍青年軍聯誼會,《臺籍青年軍申訴資料》(臺籍青年軍聯誼會,1990)(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 HSU-001-002-193);林水徹,《被遺忘的一群歸休軍士之心聲——簡介前臺灣軍士教導團》(嘉義:陸軍軍事教導 總隊嘉義縣市同學聯誼會,2001 年 10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2-111)。
54
相關的文件頗多,在此舉陳盛錦與李寶鏡兩人的例子。陳盛錦是隨七十軍到中國作戰被俘,雖從中國大陸脫逃回臺灣, 但被警方視為附匪分子,維生困難。李寶鏡先是隨日軍在海南島作戰,戰後被徵入四十六軍,共軍攻下海南島後無法 返鄉。在開放返鄉時,因為資格審查,遲遲無法返臺,而寫信陳情。這些信件傳達了當事人的心情,深切的反映臺籍 國軍的心聲。參考陳盛錦,〈人生為臺灣的遭遇〉(未發行,年代不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 HSU-001-002-080);陳增昌、李寶鏡,〈關於李寶鏡請求貴會查證的問題〉(未發行,1998)(高雄市立歷史博物 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2-092)。
55
許昭榮,〈中華民國軍艦「丹陽」(驅逐艦「雪風」)乘艦記〉。
56
1990 年代時期民間團體的成果,收錄於許昭榮所編《臺籍老兵的血淚恨》。而 1990 年代媒體採訪了許多臺籍國軍, 有些採訪資料,收錄在許昭榮所編《臺籍老兵的血淚恨》,以及陳銘城、張國權所編的《臺灣兵影像故事》。參考: 許昭榮編,《臺籍老兵的血淚恨》,頁 335-347。陳銘城、張國權編,《臺灣兵影像故事》(臺北:前衛出版社, 1997)。
035
第
036
7卷 | 第1期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等,投入系統性的訪談工作。57 在許昭榮自焚後,臺籍國軍議題受到學 術界的注目,近年來出現許多研究成果。如曾學佑的碩士論文〈台籍國軍血淚史〉,對 臺籍國軍被徵召,解嚴後返鄉與權益補償等議題,進行整理分析。58 彭琳淞的〈戰後臺灣 人國軍島內召募(1945-1947)〉,則對戰後國府在臺灣徵兵的過程,有了深入的探討。59 曾、彭兩人的研究成果,相當程度上都運用了許昭榮蒐集的資料。
(四)臺籍國軍爭取權益運動 解嚴以前,關於臺籍國軍赴中國大陸作戰的情況,幾乎隻字未提,社會大眾也不太 清楚這段歷史。國軍當時對於臺籍國軍,亦有省籍上的差別待遇。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 臺籍國軍成了失去自我身分與歷史的一群人。這也是為何,許昭榮等人投入爭取權益運 動的原因。許昭榮等人爭取臺籍國軍權益的運動,大致從 1988 年開始,至 2008 年許昭 榮自焚,時間長達 20 年。這段歷史,由於相關文獻資料近期才整理完成,還待進一步地 討論與研究。 在臺籍國軍爭取權益的過程裏,「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可謂是最具代 表性的民間團體。許昭榮作為該會的領導人,記錄了組織的發展與策畫的過程。如抗爭 運動的活動紀錄,交待了主辦單位如何統籌人力,調整策略,以及參與者的討論過程, 甚至是人際間的不滿與紛爭。會議紀錄、大事紀與相關活動相片亦加以保存。60 領導人許
57
參考花亦芬編,《國共內戰中的臺灣兵——臺籍國軍回憶錄》(臺北:巴比倫,1991)。林金田主編,《傷痕血淚: 戰後原臺籍國軍口述歷史》(南投:臺灣文獻館,2006)。林金田主編,《傷痕血淚「續錄」:戰後原臺籍國軍口述 歷史》(南投:臺灣文獻館,2007)。張守真訪問、曾駿文紀錄,《口述歷史——臺籍老兵話滄桑》(高雄市:高市 文獻會,2004)。薛宏甫編,《臺籍老兵的血淚故事》。薛宏甫等採訪、杜正宇主編,《臺籍老兵的血淚故事,第二冊, 原民篇》,(高雄:春暉出版社,2015)。
58
曾學佑,〈台籍國軍血淚史〉(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59
彭琳淞,〈戰後臺灣人國軍島內召募(1945-1947)〉,收於《第二屆臺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高雄:高雄市 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2013),頁 156-251。
60
如許昭榮編,《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動員接力絕食靜坐「捍衛臺灣主權」活動日誌》。而會議紀錄中保留 了參與成員的發言,舉凡入會資格的審查,向國防部求償之金額,均可作為日後研究抗爭運動的參考文獻。參考全國 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第一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聯席會議記錄〉(高雄:全 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1994 年 11 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4-032)。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圖 10 臺籍老兵抗爭運動情景之一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4-001-180。
圖 11 臺籍老兵抗爭運動情景之二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4-001-197。
037
第
038
7卷 | 第1期
昭榮在這些文件中,忠實記錄了當時的心情,可以感受到他的激情與悲憤。61 民間運動的研究通常會遇到的難處有二。一是罕有民間團體的文獻資料。研究者以 政府公文、媒體報導作為依據,缺少了民間團體的聲音。二為臺灣兵爭取權益之事,在 相關資料未能整理以前,也不易進行。因此,許昭榮蒐集的這些文獻,可謂是研究爭取 權益運動時,相對完整的民間文獻。關於爭取權益運動,目前主要有許昭榮編寫的《臺 籍老兵的血淚恨》,記載臺籍國軍返鄉運動與 1990 年代的抗爭運動。許昭榮義子吳祝榮 撰寫之《臺灣魂》,筆撰許昭榮行誼、介紹公園碑緣、許昭榮與老兵的絕食抗爭行動, 以及自焚信念等。62 吳祝榮主編的《征途——被遺忘的臺籍國軍軍團》,收錄成立戰爭與 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的相關文獻。63 學術論文方面,曾學佑的〈國共內戰臺籍國軍補償金 議論〉,針對政府與臺籍國軍間「補償爭議」,以臺籍國軍的立場,陳述事情的癥結。64 整體而言,學術界對 20 年來爭取權益運動的過程,有了初步的整理,但尚缺乏更深 入的探討。曾任自立晚報記者的彭琳淞,整合採訪臺籍國軍的親身經驗,以及學術研究 的討論,撰有〈一視同仁——臺灣人老兵運動〉,65 探討臺籍國軍爭取權益的本質。過往 的研究,主要站在國際政治、法律問題、國族認同等面向做為討論。而彭文則以臺灣主 體性的視野,打破了臺籍日本兵與臺籍國軍的分野,整合為「臺灣人老兵」。臺灣老兵 無論在日本政府或國民黨政府,皆未能獲得有尊嚴的待遇。運動的核心,在於爭取人性 尊嚴與公道。相信未來對臺灣人老兵爭取權益的研究方面,許昭榮與林阿貞的檔案,可 以提供更龐大而詳細的參考資料。
61
許昭榮在大事紀中,就表明對政府的不滿。一是國防部對於補償臺籍軍人的消極。二是對國民黨與民進黨均未積極伸 張臺籍軍人的權益表示不滿。三是建碑過程中,中央政府的冷漠與高雄市府的產權糾紛。參考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 遺族協會編,《全國前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追討尊嚴與公道心路歷程大事記》(高雄: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 族協會,2005)(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4-006)。
62
吳祝榮先生為許昭榮義子,今「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長,長期在許昭榮身邊,參與臺籍國軍爭取權益 運動。參見吳祝榮,《臺灣魂》(高雄:春暉出版社,2011)。
63
吳祝榮,《征途——被遺忘的臺籍國軍軍團》(高雄: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2014)。
64
曾學佑,〈國共內戰臺籍國軍補償金議論〉,收於《第一屆臺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高雄:高雄市關懷臺籍老 兵文化協會,2013),頁 235-259。
65
彭琳淞,〈一視同仁——臺灣人老兵運動〉,收於《第一屆臺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頁 1-42。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伍、結論 1941 至 1949 年間,臺灣人被捲入太平洋戰爭與國共內戰,分別為了日本與國民黨 上戰場。解嚴之後,在政治的民主化與臺灣意識的建立下,許昭榮與林阿貞蒐集了相當 多的檔案資料,可供參考、運用。 許昭榮與林阿貞的檔案,至少有 3 點貢獻。一、保存了臺籍日本兵與臺籍國軍的資 料。二、許、林的檔案提供了對日求償運動與臺籍國軍爭取權益運動的第一手史料,相 關的文獻可以補強對民間團體之論述。特別是 1990 至 2010 年之間的資料,有助於更深 刻地認識運動的全貌。三、私人檔案資料,有助於臺灣兵的研究,並且讓當事人發出自 己的聲音,讓歷史研究有更多當事人的看法,不再侷限於官方檔案,而建立以臺灣兵為 主體的歷史觀點。 已逝的張炎憲教授在第三屆臺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學術研討會中,有感而發 的表示,歷史的研究常使用官方資料或運用理論架構,但脫離了當事者的心境。許昭榮 與林阿貞的私人檔案,就保留了當事人的情緒。也許不盡理性客觀,但對研究者而言, 應該要理解當事人的情緒與心境,或許更能深化歷史的研究。唯有當事者的聲音被保留、 被重視,臺灣兵的歷史研究,才不會依附在不同政府、政黨的視野之下,而是擁有自己 的觀點,道出他們在這段歷史中的糾葛。相信這會是許昭榮、林阿貞等私人檔案,對學 術研究最大的貢獻。 對臺灣社會而言,戰爭雖已遠離 70 餘年,但仍有不少參戰的臺灣兵,因戰火無情, 使他們埋骨異鄉或流離於東南亞與中國等地,長期遭到漠視。許昭榮生前亦期盼學界能 善用他收藏的資料,透過名冊追蹤、訪談當事人,或是探索古戰場臺籍老兵的遺跡。以 祈讓這些顛沛一生的臺籍老兵遺骸,得以早日返鄉安葬。願戰爭的苦難與悲傷,隨著研 究的腳步,找回歷史的過往,安撫逝者的悲慟。
039
第
040
7卷 | 第1期
參考書目/ 一、檔案資料 (一)林阿貞檔案 〈亞密二二五九(含慰安婦資料)〉。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1-006) 三井生命保險株式會社(1939),〈甲種養老保險證明〉。日本:三井生命保險株式會社。(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 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005) 中和庄文史通訊(2007),〈林阿貞——專訪〉,《中和庄文史通訊》,(34)。(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 檔號:Lin-001-005-007) 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年代不明),〈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請願書〉。臺北:中華臺籍原 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040) 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編(1996), 〈明治生命保險相互會社等回函〉。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 檔號:Lin-001-003-009) 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編(1999),〈中華臺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決議文〉。臺北:中華臺籍原 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041) 日本厚生省(1973),〈日本厚生省資料〉。日本:日本厚生省。(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1-005) 外交部(2003),〈外交部(函):對日五項確定債務求償聯合會〉。臺北:中華民國外交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4-020) 住友生命保險株式會社(1944),〈每期分配給付養老保險證明〉。日本:住友生命保險株式會社。(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008) 李雪峰(1994),〈留日高座聯誼會全省區會通訊手冊〉。臺灣高座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 Lin-001-002-008) 松本明重(1986),《聽吧!血淚的控訴——松本明重》。日本:日本民主同志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 檔號:Lin-001-005-014) 松本明重、清瀨信次郎、今瀨順義(1986),〈原臺灣出身日本兵秘錄——聽吧!血淚的控訴〉。日本:舊日本軍人軍屬 遺族救助基會支援委員出版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5-017) 林阿貞(2008),〈林阿貞自傳〉。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5-005) 邱垂金(1991),〈所羅門群島歸臺同仁慶生會備忘錄(海軍三十二設營隊宮近部隊本多大隊) 〉,所羅門群島歸臺同 仁慶生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2-005) 神奈川縣海交會(1987),〈巴士海峽戰歿者慰靈之旅。關於舉辦臺灣觀光旅行〉。神奈川:神奈川縣海交會。(高雄 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1-004) 高木健一(1999),〈高木健一法律事務所申請書(1999 年 4 月 5 日)〉。日本:高木健一法律事務所。(高雄市立歷 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043) 高木健一(1999),〈高木健一辯護律師團之聲明〉。日本:臺灣人元日本士兵補償問題關懷協會辯護律師團。(高雄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042) 高海聯誼會(1989),〈高雄海兵團第四期名簿〉。高海聯誼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2-001/002) 黃清標(1991),〈臺灣南星同學聯誼會通訊錄〉。臺灣南星同學聯誼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 Lin-001-002-028) 臺灣農業義勇團(1940),〈1940 年臺灣農業義勇團臺北隊紀念相簿〉。南京:臺灣農業義勇團。(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1-031) 編者不詳(年代不明),〈原臺灣海外原日本從軍看護婦〉。出版資訊不詳。(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 Lin-001-002-006) 編者不詳(年代不明),〈濠州軍相關(臺灣出生者)——殉難十一烈士及烈士及遺族名冊〉。無出版資訊。(高雄市立 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1-034) 緬甸戰友會(1991),〈緬甸戰友會〉。緬甸戰友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2-031) 謝天來(1999),〈「臺日和平友好交流中心-促進會」之成立宗旨及申請書〉。臺日和平友好交流中心-促進會。(高 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180) 謝天來、林阿貞、陳清香、詹萬益(1992),〈臺灣原日本兵關係暨遺族協會聯合會:本會最近概況〉。臺北:中華臺 籍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林阿貞檔案.檔號:Lin-001-003-187)
(二)許昭榮檔案 不著撰人(1940 年代),《海軍軍歌集 第十三聯合航空隊》。日本:第十三聯合航空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 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11) 中嶋秀次(2004),〈潮音寺建立的意義〉。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253) 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1994),《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第一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聯席會議記錄》。 高雄: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4-032) 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編(2005),《全國前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追討尊嚴與公道心路歷程大事記》。高雄: 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4-006) 吳正男(2006),〈「塞翁が馬」のわが青春〉,《榕樹會》,(16)。(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 HSU-001-001-043) 林水徹(2001),《被遺忘的一群歸休軍士之心聲——簡介前臺灣軍士教導團》。嘉義:陸軍軍事教導總隊嘉義縣市同 學聯誼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2-111) 後藤乾一(2005),〈原臺灣特別志願兵的戰時東帝汶體驗——陳千武親身經歷的紀錄〉。日本: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亞 洲太平洋研究科。(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74) 施兆璘、荻原健司(2006),〈岡田耕治訪談錄〉。出版資訊不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57) 施兆璘、荻原健司(2006),〈武山勝雄訪談錄〉。出版資訊不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
041
第
042
7卷 | 第1期
001-001-058) 施兆璘、荻原健司(2006),〈勝田貢訪談錄〉。出版資訊不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75) 真繼不二夫(1967),《海兵團 帝國海軍水兵的記錄》。日本:朝日新聞社。(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 HSU-001-001-010) 高雄市文化局(2006),〈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函文:有關「臺灣軍人海外戰歿者望鄉碑」乙案〉。高雄:高雄市文化局。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5-147) 高雄市政府(2008),〈高雄市政府函文:有關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更名之處理原則案〉。高雄:高雄市政府。(高雄 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5-121) 許昭榮(1993),〈對皇太子殿下結婚的期待〉。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6067) 許昭榮(2004),〈紅毛港「保安堂」探訪報告〉。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233) 許昭榮(2005),〈從影像看我的一生〉。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6-006) 許昭榮(年代不明),〈中華民國軍艦「丹陽」(驅逐艦「雪風」)乘艦記〉。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 檔案.檔號:HSU-001-001-017) 許昭榮(年代不明),〈長山島 棄屍、尋屍記〉。(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2-097) 許昭榮手抄(年代不明),〈雪風艦(丹陽)——「雪風」中島先任將校的筆記〉。私人手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15) 許昭榮編(1959),〈許昭榮第一次受難相關資料〉。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3-057) 許昭榮編(1972),〈許昭榮第二次受難相關資料〉。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3-058) 許昭榮編(1986),〈許昭榮第三次受難相關資料〉。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3-059) 許昭榮編(1992),〈環島宣傳滯留大陸老兵要回家〉。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4-001-180) 許昭榮編(1998),《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動員接力絕食靜坐「捍衛臺灣主權」活動日誌》。高雄:全國原 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4-160) 許昭榮編(2004),〈謝市長,愛臺灣?有照片為證〉。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4-001-196) 陳安全(2002),〈日本帝國海軍機關兵曹樋口勝見佛緣因由〉。屏東:屏東枋寮龍安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 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217) 陳盛錦(年代不明),〈人生為臺灣的遭遇〉。未發行。(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2-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080) 陳增昌、李寶鏡(1998),〈關於李寶鏡請求貴會查證的問題〉。未發行。(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 HSU-001-002-092) 臺聲通聯組(1988 年 2 月),〈飛鴻來自大洋彼岸——臺灣鄉親許先生尋「難友」紀實〉,《臺聲》,(42)。(高雄 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3-001-295) 臺籍青年軍聯誼會(1990),《臺籍青年軍申訴資料》。臺籍青年軍聯誼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 HSU-001-002-193) 鄭春河(1993),〈戰犯〉。未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檔案.檔號:HSU-001-001-036)
二、專書 王育德著,侯榮邦等譯(2002),《臺灣獨立的歷史波動》。臺北:前衛。 王智惠編(2006),《文獻篇 2 戰火浮生錄:日治時期戰爭文獻解析》。高雄:高市史博館。 吳祝榮(2014),《征途——被遺忘的臺籍國軍軍團》。高雄: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 李若文、杜劍鋒等(2006),《文獻篇 2 戰火浮生錄:日治時期戰爭文獻解析》。高雄:高市史博館。 李展平編(2005),《前進婆羅洲——臺籍戰俘監視員》。南投:臺灣文獻館。 李展平編(2005),《烽火歲月——臺灣人的戰時經驗》。南投:臺灣文獻館。 李展平編(2007),《戰火紋身的監視員——臺籍戰俘悲歌》。南投:臺灣文獻館。 林金田主編(2006),《傷痕血淚:戰後原臺籍國軍口述歷史》。南投:臺灣文獻館。 林金田主編(2007),《傷痕血淚「續錄」:戰後原臺籍國軍口述歷史》。南投:臺灣文獻館。 花亦芬編(1991),《國共內戰中的臺灣兵——臺籍國軍回憶錄》。臺北:巴比倫。 周婉窈編(1997),《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基佐江里(1986),《聞け!血淚の叫び ‧ 旧臺湾出身日本兵秘錄》。東京都:おりじん書房。 張守真訪問、曾駿文紀錄(2004),《口述歷史——臺籍老兵話滄桑》。高雄:高市文獻會。 許昭榮編(1995),《臺籍老兵的血淚恨》。臺北:前衛。 許昭榮(2002),《臺籍老兵血淚史》。臺北:一橋。 許昭榮日文原著,周振英譯(2005),《動盪時代的無奈——臺籍老兵血淚故事》。南投:臺灣文獻館。 陳銘城、張國權編(1997),《臺灣兵影像故事》。臺北:前衛。 陳柏棕(2013),《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 年)》。臺北:國史館。 蔡慧玉編(1997),《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薛宏甫編(2009),《臺籍老兵的血淚故事》。高雄:高市文獻會。 薛宏甫等採訪、杜正宇主編(2015),《臺籍老兵的血淚故事,第二冊,原民篇》。高雄:春暉。
三、期刊與會議論文 蔡慧玉(1996),〈臺灣民間對日索賠運動初探:「潘朵拉之箱」〉,《臺灣史研究》,3(1),頁 173-228。 彭琳淞(2013),〈一視同仁——臺灣人老兵運動〉,《第一屆臺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頁 1-42。
043
第
044
7卷 | 第1期
彭琳淞(2013),〈戰後臺灣人國軍島內召募(1945-1947)〉,《第二屆臺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頁 156-251。 曾學佑(2013),〈國共內戰臺籍國軍補償金議論〉,《第一屆臺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頁 235-259。
四、學位論文 曾學佑(2011),〈台籍國軍血淚史〉。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站 Youtube,〈張炎憲教授談三屆臺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學術研討會成果 20131026〉。資料檢索日期:2016 年 4 月 22 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Z4goeA9tc 。 臺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臺灣人的戰爭經驗側寫:第三屆臺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資料檢索日期:2016 年 4 月 22 日。 網址: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882&Itemid=57。
六、訪問稿與報告書 杜正宇、金智、謝濟全、陳咨仰等(2013),《臺籍老兵許昭榮檔案簡目編寫計畫結案報告書》。高雄:高市史博館。 杜正宇、金智、謝濟全、陳咨仰等(2013),《林阿貞先生檔案簡目編寫計畫結案報告書》。高雄:高市史博館。 林玉茹、陳柏棕(2014),「大臺南地區臺籍日本兵訪談計畫」。臺南: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薛宏甫採訪(2013),〈許淵源訪問記錄〉。未出版。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
045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 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 隨行觀察記錄 * 撰文/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副教授 簡文敏 **
摘要 本文係以小林大滿舞團 2016 年參與高雄市政府舉辦「見城記」演出,觀察古城牆/ 今邊界、漢人為主的主流社會/部落社會、現代民主社會科層體制/部落血親團體、專 業的藝術/部落的文化等互動方式,做二元性比較,了解兩者在邊界中的流動與交融; 並說明舞團如何經由追求意義化與相互關愛的行為,轉化成為能動性,進而重新建構擁 有共享文化與記憶的群體,釐清情感在現代社會生活適應的作用;同時藉此理解主流社 會的包容性與反應。
關鍵詞:小林、大滿舞團、見城記、族群邊界
*
本文寫作期間獲得劉正元教授、廖聿婕小姐指正;張中復教授、林修澈教授、黃季平教授、陳茂泰教授啟發;兩位審 查委員意見,以及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田野調查經費補助,謹申謝意。尤其王民亮先生協助看稿,指出應減少學術討 論,要平順詳實地描述事件歷程。本文已盡量符應他的想法,若有不盡妥善之處,應屬本人的疏忽。
** 本文作者服務於高苑科技大學,也是大滿舞團團員,甫創團時曾參與演出,目前主要擔任文化諮詢與影像記錄工作; 依文章性質,本文屬人類學的應用性研究。 投稿日期:2017 年 1 月 19 日 接受日期:2017 年 3 月 1 日
047
第
048
7卷 | 第1期
壹、前言:看見彼此的城? 貳、盤點:藝術新契機 參、渡過護城河:族群融合與歷史正義 肆、攀爬城牆:劇場藝術與傳統文化的拉扯 伍、如何建城? 陸、結論:誰見這城的美景?
壹、前言:看見彼此的城? 建城,區隔了中心與邊陲的地域,清道光 6 年(1826)左營改建石城,雖未啟用,1 但與臺灣其他城池興建的情況類似,在平原生活區築起高牆,劃出了城內治理者、仕紳 階級,與城外民番的區辨疆界,是國家統治者藉著科層體制(官僚體系)統治權力延伸 至村社與部落社會的特徵。當然,在臺灣現代科技與民主社會時代,舊有城牆早已失去 統治、防禦與族群社會區辨的功能,代之而起的是歷史文化所附加的文化創意產業功用, 尤以觀光旅遊為多。最近因高雄市政府推動「見城」歷史建築再造的文創工程的原因, 殘餘的左營舊城有機會再次被民眾見證風貌。 「見城記」是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6 年春天藝術節最重要的演出之一,也是高雄市 政府推動將左營舊城重建、增設文化設施「見城計畫」揭幕的序曲。「見城記」宣傳海 報宣稱:
1
2016 年《高雄文獻》第 6 卷第 2 期「世紀風華——鳳山縣城建城特刊」,登載陳啟仁〈左營鳳山縣舊城研究與遺址 空間之重塑歷程〉(p.6-49)與楊玉姿〈鳳山縣舊城西門歷史與變遷(1825-1945)〉(p.50-73)等兩篇論文,對舊 城的建置與變遷有詳細的論述。另依劉淑芬,〈清代鳳山縣城的營建與遷移〉與〈清代的鳳山縣城(1684-1695): 一個縣城遷移的個案研究〉兩篇文章的說法,認為左營舊城乾隆 51 年(1786)遭莊大田徒眾破壞後,遷往今鳳山(下 埤頭街)蓋新城;道光 4 年(1824)臺灣知府方傳穟以官捐民倡的方式,募款將舊城改建為石城,道光 6 年(1826) 8 月竣工;道光 23 年(1843)福建巡撫程祖洛曾下令鳳山縣速遷回舊城,但官民仍舊延宕不遷;道光 27 年(1847) 鳳山紳民陳請以新城為鳳山縣治,經劉韻珂調查後,清廷同意所請。劉淑芬認為遲未遷居新蓋左營舊城的原因與其人 文生態環境有關,非純風水之說。請參考劉淑芬,〈清代鳳山縣城的營建與遷移〉,《高雄文獻》(20/21)(1985), 頁 5-46;劉淑芬,〈清代的鳳山縣城(1684-1695):一個縣城遷移的個案研究〉,《高雄文獻》(20/21)(1985), 頁 47-63。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空前製作傳統藝術環境劇場,史實場景詮釋久忘的歲月」 「集合了國內三位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導演、王海玲、唐美雲,及高雄在 地歌仔戲名角齊聚,集結國內首屈一指表演藝術製作團隊,以歌仔戲、豫劇等 跨劇種同臺飆戲。全劇動員超過 300 人的超級演出陣容,近百人現場演奏之高 雄市國樂團及文武場,共創氣勢磅礡、魔幻絢麗的傳統藝術大秀。」2 從宣傳海報內容與高雄市政府做為推動新重大建設的前奏來看,這齣戲劇已框架了 藝術文化的專業標準,龐大資金投入規模,以及引領社會風氣;後者如強調傳統藝術大 秀、史實場景詮釋久忘的歲月等等,都說明了高雄市政府與製作單位的企圖。政府是藉 著科層體系維持運作,有其行政管理性與文化;藝術工作者亦是依靠藝術專業與技術取 得社會認同。前述二者對小林大滿舞團來說,是一座城牆,尤其外界對平埔族與其文化 的認識為何?與小林人的自我認知是否存在重大差距?種種因素都是大滿舞團參與演出 時,將要面臨的挑戰與衝突。 小林大滿舞團甫於 2011 年成立,原是藉著傳統歌舞撫慰療癒因莫拉克風災致使族 人大量傷亡的心靈創傷;進而發展成以復振日治時期至今大武壠古歌謠為使命。從 5 年 (2011-2016)來參與觀察,團員已把推展傳統文化做為生命意義追求的重要成分,每次 演出前,都會聚集向太祖(Kuba 祖)與因風災逝去的親人禱告,請祂們前來觀看並給 予庇佑;團員彼此之間具有綿密的血親關係,情感深厚,舞團已被多數團員視為是新的 「家」。換言之,舞團部落血親團體的動力性質、目標與運作方式,凸顯了與太祖(Kuba 祖)祖靈連結、意義性的追求,以及相互關愛的特質。這些文化與需求的負載,是帶動 舞團前進的動力,但可能也會變成與外界交流互動時的衝突起源,因為兩者的組織型態、 運作方式存在差異性,或者攏統地概說:文化不同。
2
引自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宣傳。〈高雄春天藝術節〉。資料檢索日期:2016 年 12 月 15 日。網址:http://www.ksaf. com.tw/program-view.aspx?sn=223。
049
050
第
7卷 | 第1期
圖 1 1997 年莫拉克風災前的小林部落 圖像來源:作者提供。
圖 2 日光小林在高雄蓮池潭物產館展出文創商品 說明:2011 年 10 月 14 日「日光小林」文創商品在高雄蓮池潭物產館展出。此時首次討論成立舞團的構想。 圖像來源:作者提供。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本篇文章即是小林 3 大滿舞團參與 2016 年 7 月左營「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城, 是邊界的效用,這次「見城記」的活動不僅讓民眾透過戲劇演出見到物質面的實體城牆, 尚包括執行時,隱然因社會結構與文化差異所存在的邊界,而能對應地加以觀察與比較, 形成有如:古城牆/今邊界、漢人為主的主流社會/部落社會、現代民主社會科層體制 /部落血親團體、專業的藝術/部落的文化等互動方式。這項二元性比較觀察,並非意 指兩者之間存在對立性,而是觀察兩者在邊界中的流動與交融的方式,藉以說明小林大 滿舞團團員,如何經由追求意義化與相互關愛的行為,轉化成為能動性,進而重新建構 擁有共享文化與記憶的群體,釐清情感在現代社會生活適應的作用;4 同時藉此理解主流 社會的包容性與反應。
3
小林位在高雄市甲仙區,原小林部落平埔族人以大武壠(又稱大滿)人為多數,2009 年莫拉克風災致使部落遭土石流 淹埋,目前倖存村民分居甲仙區小林五里埔、杉林區大愛園區小愛與日光小林三地。與本地區平埔族相關的研究如: 《安平縣雜記》中對於大武壠(四社番)起源、居住範圍、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有詳細記載。伊能嘉矩(1908)對 四社熟番分布的調查。高雄醫學院黃瑤(1960)、周德程與吳道明(1960)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其結果與大武壠分 布區相近。劉斌雄(1987)、陳漢光(1962,1963)在民國 50 年前後,發表數篇對於大武壠宗教、婚姻、家族構成 的記錄文章;潘英海(1998)以其多年來普查資料以及思考,應用文化區域概念,提出「祀壺現相」與西拉雅族群分 布與遷徙的關係,將小林歸為高雄文化叢楠梓仙溪文化系,對於小林地區祀壺信仰現相有所澄清與瞭解;此外,潘英 海對於頭社聚落的研究(1994),指出大武壠故居地在大內鄉頭社。石萬壽(1997)研究菜寮溪改道及其開發,指出 後掘仔溪一帶開發與小林平埔族民回墾有關。簡炯仁則詮釋平埔族祭祀文化中敘述太祖信仰型態(1994),以及大武 壠社群的遷徙(簡炯仁,2000)。洪麗完(2007)對清朝時期大武壠遷徙楠梓仙溪與荖濃溪中上游的歷史則作更多 的爬梳釐清。林清財(1995)以歌謠聚落探究祀壺現象特點與其遷徙。顏美娟(1998)則以音樂歌謠研究祭祀文化。 另高雄縣政府委託溫振華(1997)調查四社平埔(大武壠)遷徙與宗教,以及筆者分別從狩獵(2001),平埔夜祭 (2001)、「查某暝」(2002)、語言(2004)、族群文化建構(2004)、重建(2010)、百年反思(2015)等議 題亦有所論述。為聚焦問題,不在本文討論。
4
以往人類學研究偏重在社會組織、制度、象徵等方面,但從 1970 年代末期以來,人類社會已因交通、資訊等科技發 展,與商業流通的增加,社會內部愈來愈異質化的同時,社會之間的差異反而愈來愈少,社會的範圍愈來愈不易界定。 影響所及,人與人的互動關係的研究受到重視,發展出社會性的研究。請參考黃應貴,〈關於情緒人類學發展的一些 見解 —— 兼評臺灣當前有關情緒與文化的研究〉,《新史學》,13(3)(2002),頁 51。另外 Overing 與 Passes 等人在亞馬遜地區土著社會愛與憤怒(love and anger)的情感研究即是具有相當的啟發性。請參考 Overing, J. & Passes, A. eds., The Anthropology of Love and Anger:The Aesthetics of Conviviality in Native Amazonia.( London: Routledge, 2000).
051
052
第
7卷 | 第1期
貳、盤點:藝術新契機 臺前 4 分鐘,後臺卻是一長串故事的累積,討論演出之前,先進行盤點:怎會參與 演出?以何種身分? 阿亮團長認為參與「見城記」的主要機緣是舞團參加 2016 年高雄市政府主辦的 228 紀念會演出後,獲得好評,市政府文化局主動推薦給這項活動的負責人員。換句話說, 是舞團演出水準已經受到官員肯定而被邀請。大滿舞團成立後,先後出版《歡喜來牽戲》 (2015)、《太祖的孩子》(2016)古謠演唱專輯;多次在大型的場所展演,如 2012 年 於臺北市國際會議中心、高雄市客家文物館演藝廳、臺灣歷史博物館、高雄科工館、高 雄文化中心廣場,2013 年於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臺北市小巨蛋、高雄市小巨蛋、臺
圖 3 2011 年聖誕晚會在杉林組合屋廣場第一次演出 圖像來源:作者提供。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圖 4 2015 年高雄武德殿演出 圖像來源:王民亮先生提供。
圖 5 2016 年高雄衛武營古謠音樂會 圖像來源:王民亮先生提供。
053
054
第
7卷 | 第1期
圖 6 2016 年西門河岸留言展覽館 圖像來源:王民亮先生提供。
圖 7 2016 年小林夜祭 圖像來源:王民亮先生提供。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圖 8 2016 年高苑科技大學專輯發表 圖像來源:王民亮先生提供。
圖 9 2016 年大愛電視臺錄影 圖像來源:王民亮先生提供。
055
056
第
7卷 | 第1期
中惠蓀堂,2014 年於行政院新聞中心、日本岩手縣山 田町、高雄市社會教育館,2015 年於衛武營戶外廣場、 高雄大東藝術中心廣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6 年於高雄衛武營戶外廣場、高苑科技大學、臺北西門 紅樓等,加上大專院校、中小學、社區、部落與日光 小林活動中心等,每年約有 30 場演出機會,在經驗的 累積下,團員的神色與身段已具特有韻味,即使在此 之前未曾接觸表演藝術。 從低下、困頓的處境克服困難往上爬升的過程, 是戲劇與實際人生激勵人心的故事,小林大滿舞團另
圖 11 日本山田町演出後合影 圖像來源:游永堯拍攝,大滿舞團提供。
圖 10 2014 年 7 月 18 日赴日義演海報 圖像來源:大滿舞團提供。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一 項 被 邀 請 演 出 的 原 因, 可 能 與 此 有 關。以這次參與演出為例,「見城記」 製作人林茂賢教授與市政府文化局工作 人員基於鼓勵的用意,在 228 紀念會演 出之前,已在某次會議後私下表達邀請 的意願。這種現象反映了臺灣現階段科 層體制固然有其理性與依法行政的特
圖 12 大滿舞團練習時的討論(2012 年 4 月 26 日) 圖像來源:作者提供。
質,5 但是官方人員在依法行政的同時, 依其主觀情感的作用,能給與弱勢者更 多的幫助,即使因此增加了工作量,以 及相對應的展演風險。換言之,舞團演 出具相當水準與主辦單位的特意安排, 兩者是促成此事的契機。 如前述,「見城記」演出規模,對
圖 13 大滿舞團量製團服(2012 年月 10 日) 圖像來源:作者提供。
於任何想要力爭出頭的團體來說,都是 極具吸引力的。但是,「見城記」的故 事係以左營為地理背景,在此地區生活 的平埔原住民一般被學術界歸為馬卡道 族,舞團既以大滿(取自大滿族或大武 壠族之意)為名,又如何思考「族群」 邊界這個問題?阿亮團長打電話討論這
5
圖 14 2012 年 10 月 10 日在高雄文化中心廣場演出前暖身 圖像來源:作者提供。
科層體制(bureaucracy)又稱官僚體制,韋伯在 1922 年提出了「理想型官僚體制」(Ideal type of Bureaucracy), 強調這種類型是偏向理性與依法行政。
057
第
058
7卷 | 第1期
項問題時,引起我的 省思。 1990 年 代 以 來 的臺灣,在政治、文 化活動與學術研究都 出現明顯的族群化現 象,6 不過這是泛指近 30 年來臺灣民主社會 環境的發展趨勢,事 實上身分區辨常源於
圖 15 大滿舞團練舞情形(2012 年 11 月 12 日) 圖像來源:作者提供。
生活與社會互動的因 素,如小林早期的狩 獵的工具製作利用區辨性辨別獵物所屬,即是例證;7 又如大滿舞團團員在國、高中時期 的成長經驗中,因其外貌與住居地,常被視為原住民。這些身分的區辨來自實際的生活 經驗,與前述社會發展趨勢下,外來者所賦予的族群化現象略有差異,如 1996 年高雄 縣政府協助小林平埔文化復振時,曾經在部落內公廨與小林國小文物館掛上「大滿族」 的名稱,但這個稱謂對村民而言並未深入其實際生活,並不熟悉。對於「大武壠」或大 滿的族群名稱認同,是 2011 年成立之後,經歷互動、整合的過程而形成 8。換言之,小 林大滿舞團團員的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不是原生的(primordial)認同,9 他們的 膚色外觀與住居地在步出部落之後,族群身分常接受到外界眼光的「認定」,卻不是自
6
蕭阿勤,〈導言:族群化、國族化的政治、文化與情感〉,收於蕭阿勤、汪宏倫主編,《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 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臺北:中研院社研所,2016),頁 13。
7
簡文敏,〈小林地區平埔族狩獵及其相關文化探討〉,《臺灣文獻》,52(3)(2001)。
8
有關舞團命名與族群認同,限於主題與篇幅,另有專文討論。
9
Geertz,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 New York: Basic, 1973).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圖 16 舞團平日練習,彈奏者是舞團編曲老師工藤仁智先生(2012 年 11 月 20 日) 圖像來源:作者提供。
主的選擇;但經舞團追根究源之後的命名,與眾多民族稱謂由他稱到自稱的經驗相似, 從日治時期小林部落「Taibowan」或「Sisha」的稱呼,已轉為目前大滿或大武壠的族群 稱呼。10 最近大滿舞團在服飾、歌謠、魚笴 、語言等特殊文化元素「究竟誰屬?」的問 題上,與西拉雅、馬卡道等團體因區辨的需要而有紛爭,顯示已從書籍文獻認知的族群 分類,發展成為具有主觀共同意識、情感與清晰的族群邊界的「族群團體」。 那麼,族群稱謂是否限制大滿舞團參與的決策? 就我的理解,阿亮團長對劇本內族群角色的想法與主辦單位邀請時的族群設定一致, 是以戲劇、藝術的專業演出為考量,以平埔族的族群邊界相對應漢人、日人。他認為這
10
此處主要參考下列書籍整理而成:(1)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 郡譯註,《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本文篇》(臺北:原民會,2010)。(2)《臺灣.平埔族の言語 資料の整理と分析》,1989-1990 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一般研究(A)研究成果報告書,研究代表者:土田滋(東 京大學)、山田幸宏(姬路独協大學)、森口恒一(橫濱國立大學),1991 年 3 月。(3)小川尚義,〈インドネシ ア語に於けゐ台灣砂語の位置〉,收於太平洋協會編,《太平洋圏民族と文化》上卷(東京:河出書房,1944),頁 451-503;中譯見黃秀敏譯,李壬癸編審,《臺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編》(臺東: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1993),頁 338-380。
059
060
第
7卷 | 第1期
圖 17 大滿舞團成員穿著族服拍攝婚紗照,其他團員也一同入鏡 (背景為日光小林) 圖像來源:作者提供。
次的邀請是舞團得來不易的機會,舞團需要全國性的曝光與磨練,這是重要的決策影響 因素,況且目前南臺灣並無馬卡道族的表演團體。他把「見城記」作為舞團轉換藝術領 域的新嘗試。 平埔族、大武壠、馬卡道三者代表不同人群的定義與內涵,在藝術或族群的事件決 策上,他以平埔族的廣容性,避開了嚴格的族群界線,凸顯平埔族相對於漢人、日人的 邊陲位置,戲劇與藝術的特質也因而能藉此發展。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參、渡過護城河:族群融合與歷史正義 17 世紀之前,西部平原區並沒有明顯的統治中心與邊陲的概念,但荷蘭、西班牙、 明鄭、清朝等陸續擇地建立行政中心,正式確立了中心與邊陲的關係。中心代表移入政 權的權力與統治基礎,而原來生活在西部平原原住民,被迫或主動移往沿山地區,相對 成為政權統治力的邊陲。左營「見城記」的故事說明林道乾(閩人)驅趕殺害平埔原住 民族、清朝建城、日本進駐、國民政府軍眷安置,即是反映族群遷徙、聚居與其統治權 更替的歷史故事。編劇為凸顯城的重要地位,以擬人化(神靈)的方法,見證這段史實。 「見城記」係以左營舊城為故事發想,主要角色是石城君、水靈、山女,分別代表 舊城、護城河、與龜山,在戲劇中進而推演成為城隍爺、護城水靈與龜山之靈,11 角色 反映了民間思維裡,人造物(城)與自然物質(山、水)具有神靈的泛靈信仰特質。在 主辦單位「吹響『重建臺灣第一石城計畫』的號角,恢復貫串古今、族群融合的城池之 祖」12 的使命之下,劇情的主要人物之一是林道乾:明朝的海盜頭子,被明軍追趕而逃 到臺灣;之二是風一郎:日治時期被派駐臺灣海軍震洋隊的士兵;之三是王大姊:豫劇 演員,也是眷村裡開朗、虔誠的大姊。13 三種角色分別代表不同族群在不同時期進入左 營,劇情發展就以多元文化主義族群融合的前導原則之下,歷史記憶重新被創造、詮釋, 喚起和平共處的期待。引起注意的是:原住在平原區的原住民只在劇情開端以集體面貌 出現,並無個別角色演繹其情感、思維,像似歷史上「消失」的族群。 換言之,主辦者原預定目標係以族群融合為念,但審視劇本,「見城記」的角色(閩、 外省族群、日本人)是以入侵臺灣的族群為中心思維,原設定的馬卡道族只占幕起的 3 分鐘「牽曲」,以及林道乾因殺害馬卡道族,以其血糊補船舟漏洞,而被追命的「鬼魂
11
參考自「見城記」劇本。
12
引自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宣傳。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春天藝術節節目表〉。資料檢索日期:2017 年 1 月 19 日,網址: http://www.ksaf.com.tw/program-view.aspx?sn=223。
13
參考自「見城記」劇本。
061
第
062
7卷 | 第1期
聲音」,比例極微。即使如此,這樣的戲劇編排仍反映了當代歷史反思的現實:一方面 馬卡道族追命的鬼魂聲音,藉著林道乾的角色反省漢人進入左營後的殘害行為,另一方 面說明馬卡道族(或平埔族)缺乏歷史角色,族際文化的邊界與特徵模糊。針對後者, 劇本對「牽曲」儀式性的文化顯露了陌生,即是一例。 就劇情的意義評估,劇中馬卡道族以「牽曲」的儀式性表演出現: 象徵一切紛擾都還沒到來之時,原始的樣貌。牽曲的起源,其中一種說法 是,希望祖靈不要在另一個世界玩得太開心,而遺忘了我們。所以年年跳牽曲 給祖靈看、給祖靈聽,希望祖靈記得庇佑在世的子子孫孫。14 此處「牽曲」的起源說法採自何處? 15 尚難論定查證。不過這項起源說指出「祖靈在 另一世界太開心」,可能是編劇考量「牽曲」採用熱鬧版的原因。從戲劇表現手法來看, 應用熱鬧快樂的「牽曲」開場,對應劇中平埔族的鬼魂追命,命運多舛的高反差強烈反 映了平埔族在臺灣歷史中被欺凌的角色。只是編劇對於平埔族「牽曲」相關文化的了解, 似乎仍止於主流的書籍文獻,與目前地方社會真實情況有些差距。阿亮團長陸續在演出 前提出修正意見,反映了原處邊陲的弱勢族群能參與演出腳本的設定,是共同參與新文 化的共構;這與清朝異族統治者建城後所形成的中心控制邊陲的結構現象,已是另一種 型態的反結構。16 阿亮團長是如何參與演出劇本的修正呢?平埔族中西拉雅、大武壠、馬卡道等至今 仍遺留夜間祭祀與族人牽手吟唱祭祀歌謠的習俗,這種牽手唱曲跳舞的方式,臺南地區 西拉雅稱為「牽曲」,大武壠族稱為「牽戲」,馬卡道族則稱為「趒戲」或「趒喔嘮(wu
14
引自「見城記」劇本。
15
在「 平 埔 馬 卡 道 族 」 臉 書 粉 絲 專 頁 轉 貼 另 一 粉 絲 專 頁「 什 麼, 你 也 愛 台 灣 原 住 民?! We Love Taiwanese Aborigines」的貼文有此說法,另一種說法是與平埔族遭遇 7 年苦旱有關,相對悲情。請參考下述網址:https://www. facebook.com/makataofans/posts/366994913406684。
16
黃應貴在〈社會過程中的中心化與邊陲化〉一文中,對於中心與邊陲反結構的現象有詳細的解說,本處引用其概念說 明平埔族的邊陲性。請參考黃應貴,〈社會過程中的中心化與邊陲化〉,收於黃應貴,《人類學的視野》(臺北:群學, 2006),頁 127-147。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lao)」。從劇中馬卡道族的角色背景來看,「牽曲」或許應修正為「趒戲」或「趒喔嘮(wu lao)」,但考慮大滿舞團所唱的祭祀歌謠屬大武壠體系,因此建議主辦單位現場跑馬燈 的字樣修改為「牽戲」。另,目前南臺灣平埔族群祭祀祖靈的歌謠都屬莊嚴肅穆,是出 公廨之後才有熱鬧、快樂的歌謠。為配合主辦單位劇本強調外來族群強勢介入臺灣後造 成平埔族生活的劇變,阿亮團長建議演出大武壠祭祀古謠「加拉瓦兮(ka la ua e)」17 之 外,加入曲調輕快的「老溪媽(lao kei ma)」18;以「加拉瓦兮(ka la ua e)」呈現祭祀 時的慎重,「老溪媽(lao kei ma)」的歡樂氣氛表達早期生活的歡樂和諧。這些建議都 被主辦單位接受了,依照建議重新編曲,演出的時間同時延長 1 分半鐘。 從平埔族的歷史命運來看,17 世紀之後外來族群在西部平原建城,建構統治象徵的 中心,平埔族被迫或主動遷移至沿山的邊陲;在今日全球化與民主社會的時代,主辦單 位基於對族群與地方知識的尊重,同意修改字樣、重新編曲、延長演出時間,大滿舞團 能以參與的形式突破中心/邊陲的社會結構,一方面顯示了社會環境的變遷,另一方面 凸顯主辦單位對於新文化建構的彈性與創新的接受度與可能性。若再從人際互動關係來 看,阿亮團長欣賞編劇、編曲的才華,主動提到想要邀請編劇參與未來演出劇本的創作, 互動機會促進了交流與合作的可能。 但能樂觀看待這一新局嗎?畢竟曲目與字樣的修正僅止於文字,戲劇的演出卻是集 合文化、歷史與藝術脈絡的堆疊,轉化成為肢體舞動、音韻旋律與團體合作的動態展演。 大滿舞團是見了這左營舊城,但能攀越主辦單位原設定的藝術高牆嗎?是否仍有更難解 的文化衝突? 本劇演出前,2016 年 7 月 5 日中央氣象局預報第一個颱風:尼伯特,預估晚間增
17
陳漢光在阿里關、小林的調查,「加拉瓦兮」是出公廨後的歌謠。陳漢光,〈高雄縣阿里關及附近平埔族宗教信仰和 習慣調查〉,《臺灣文獻》,14(1)(1963),頁 159-168。林清財曾針對「加拉瓦兮」的歌謠傳唱變化,探究祀 壺現象特點與其遷徙現象的關係。林清財,〈從歌謠看西拉雅的聚落與族群〉,收於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 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籌備處,1995),頁 475-498。
18
本首曲目來自六龜頂荖濃潘文貴演唱,收錄在吳榮順,《平埔族音樂紀實系列 2:高雄大武壟「牽戲」》(CD:TCD1511)(臺北:風潮唱片,1998)。
063
第
064
7卷 | 第1期
強為中度颱風,是否升級為強颱有待觀察,氣象專家形容尼伯特結構扎實、速度快, 是「鋼砲型」颱風。19 強風豪雨欲來的態勢,似乎預言大滿舞團即將遭遇一場嚴苛的考 驗:舞團是否能與「見城記」知名的演出團體一樣,藉此跨越躍升,為全國性文化藝 術做出貢獻?
肆、攀爬城牆:劇場藝術與傳統文化的拉扯 挑戰為何?元 20 談到第一次與妻子聽到「見城記」製作團隊重新為「加拉瓦兮(ka la ua e)」與「老溪媽(lao kei ma)」所編的曲,發覺襯底音樂是歌仔戲調,且曲調的節 奏速度太快,趕快從家裡騎著腳踏車到社區活動中心找阿亮團長討論。他是心急了,一 方面是歌仔戲文化成分是否適宜?另一方面是節奏變快了;尤其是後者,他擔心舞團長 久吟唱古謠與新編曲採取快節奏之間的差異,可能引起的問題。為了適應新的節奏速度, 舞團利用每週二次的練團時間,藉著錄音反覆練習。元坦言剛開始對這樣的改變存有疑 慮,後來得知「見城記」場面浩大、製作費高,而且「聽說」後續高雄市政府將投入 20 億元改造舊城,改變態度積極投入演出的準備。 2016 年 7 月 5 日晚上是「見城記」排定第一次聯合預演,下午在高雄市國樂團伴奏 下,先行排練。主辦單位選擇永清國小的活動中心作為排演的地點,室內頗為寬敞,密 閉的空間造成迴音與共鳴的效果,古謠的歌聲格外傳達韻味,讓在一旁觀看的其他團隊 團員給予熱烈掌聲。之後,導演希望能與國樂團再多熟悉配合,此時國樂團指揮詢問是 否需要放慢速度?阿亮團長與團員認為不需要改變,演練兩次之後達到合拍效果即予休 息,等待晚上的節目排演。
19
引用自蘋果日報報導中的用詞。〈「鋼砲颱」進逼 明晚變天〉,《蘋果日報》(2016 年 7 月 5 日),網址:http:// 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705/900976/。
20
基於個人保護的學術倫理需要,本文除團長外,團員名字全採代稱。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為了能忠實呈現舞團不同年齡層團員齊唱古謠的音源混合之美,阿亮團長與主辦單 位商討後,讓其中 11 位團員戴上麥克風,現場收音。只是舞團與國樂團相隔近 30 公尺, 團員耳朵未配戴監控設備下,聽不到演奏的聲音,群唱的聲音不齊,又有脫拍現象(跟 不上演奏節奏速度),排練的效果並不好。晚上約 9 點,編曲老師跑來與團員討論,反 映這項問題,並提出由他在舞團前指揮,統一速度與起拍的建議。當時團員認為此議可 行,予以同意。阿亮團長認為這項變動與部落祭典牽戲時的情境不同,也氣惱為何團員 未加詳查即表達贊成,忽略了舞團的專業性。他尋求我的意見與支持,希望隔天利用時 間與團員溝通,說明為何不同意編曲老師指揮的理由。 大滿舞團已於 2015 年登記成為高雄市政府演出團體,除了我與衛之外,團員多為小 林人;21 組織上設有團長、團員及各項工作分配,按一般科層體制的運作方式,類似的爭 議應能由團長獨自面對完成。但舞團的成員組成,是屬於部落血親型態,將近半數的團 員比其年長,且有血親、姻親關係,利用外援(如我與陳怜妏老師)來解決團體內部爭 執的困境,能兼顧說服以及避免族人之間直接的衝突。 隔日(7 月 6 日)下午在教室演練前,透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工作人員傳達想法, 與編曲老師間接討論,希望能維持「牽戲」傳統文化的完整性,不另設指揮,編曲老師 同意這個建議。在阿亮團長的安排之下,我利用排演前練習的機會,向團員說明,強調 編曲老師提議由其指揮,是基於要達到劇場演出的效果;但站在主體性來看,由外人指 揮與原有「牽戲」文化脈絡不符,對舞團的專業性可能造成傷害;為了改善昨晚齊唱不 一的問題,同時建議加重衛的角色任務,相對其他團員,他能抓準節拍與音準的能力, 由他與耆老同時發聲,帶動節奏。團員同意這項變通辦法。 果然,進入教室演練,編曲老師前來關心,而且未在舞團前指揮;預演排練順利 結束,趁更換團體的空檔,我向導演說明,為何堅持團員自主演出的原因。導演表示尊 重,強調能達到預期效果即可。這次室內演出的效果還不錯,沒想到晚上在舊城現場排
21
我與衛皆屬創團團員,情感上他們常把我們視為小林人。
065
第
066
7卷 | 第1期
演時,「加拉瓦兮(ka la ua e)」的音樂剛啟動,某工作人員(不知情)突然跑進隊伍, 指揮團員向中心點看齊。突然的打擾,使得團員一陣慌亂,到第二首「老溪媽(lao kei ma)」時,才勉強跟上節奏。當時,我與阿亮團長即時跳出阻止打擾者,但演出效果不 佳已成事實。 等待其他團隊的排演結束,謝幕已近晚上 10 點。晚會主持人排練演出團體的介紹時, 小林大滿舞團幾乎到了最後,終於被報幕,團員忐忑不安的心理才稍解。導演曾在排練 場合提到:表現不佳的團體將不安排演出,團員的擔心其來有自。但風波似未暫歇,如 來襲的尼伯特颱風風力又增強了。7 日早上 8 點 21 分阿亮使用通訊軟體 Line 私訊,內容 如下: 簡老師~早安簡老師~早安!! 昨晚 12 點多~見城主辦單位有打電話來~~問我可不可幫指揮準備衣服~ ~我回答傳統服飾目前沒有外借給族人以外的人穿 言下之意~~不外乎是導演不滿意昨晚的彩排~~ 我等等會再發一封信給主辦~~爭取最後的機會~~但如果真的無法達到 共識的話~~接下來該如何處理~~我想聽聽簡老師的建議或想法~ 知道他的困難,我即以電話與其討論,贊成再請對方(主辦單位)給一次機會的要 求。之後阿亮團長再尋求陳怜妏老師的協助;陳老師是大滿舞團演出的指導老師,10 點 16 分陳老師在大滿舞團的群組上傳兩段文字: Mahanu 大家辛苦ㄌ, 努力,是為了成就自己。 努力,是為了發揮演出品質。 能夠與國家級演員前輩同臺表演,著實機會難得。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請保持微笑,用愛與包容活在當下。 勇敢榮耀的大聲唱出~大武壠族的精神 隔了一會(10 點 58 分),阿亮團長在群組留下鼓勵的話: 昨天大家辛苦了~~陳老師交代,昨天不如意的事,不可以留到今天,所 以今天去彩排時,要帶著笑容彩排,這是成長的過程~~ 今天陳老師與簡老師都會一起到現場陪伴大家喔~~ 所以 我們要更全力以赴~~更努力學習,勇敢唱出榮耀~~~ 今天中午 12:30 於活動中心集合出發,請團員穿白色大滿團服,帶夜祭紫 色大服,還有一顆愉快向上的心~~ 尼伯特颱風侵臺的路線與時間更為明確,新聞報導時不時提出超級颱風的威力驚人。 因應颱風緣故,下午 3 點 30 分直接在現場排演,這時舞團卻如已先經歷這場超級颱風的 摧殘一樣。 這場排演已經是最後一次,但舞團在現場的演出效果更糟,明顯不協調,當下即有 不快的情緒與反應,團員看到了這樣的場面。梅說了她的感受: 看到(某)對阿亮「兇」的時候,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 阿亮團長則忙著解釋: 不是對我「兇」,而是對文化局工作人員! 這個辯解是實情,工作人員承擔演出的壓力,求好心切,又不忍心苛責舞團,這是 經過壓抑後的情緒反應。約隔了 10 分鐘,導演利用排演小空檔廣播,要求整個排演結束 後,舞團再留下與國樂團重新排演。
067
第
068
7卷 | 第1期
導演的話是喜訊,表示還有一次演練的機會;但也是警訊,他曾在 5 日第一次排演 時,警告某青年學生組成的團隊,再不認真排演,做不好,將會被刪除戲分,不需再上臺。 這句話並不是針對舞團而發,但壓力總是在。 回到休息室,等待其他團體採排的期間,舞團即刻團聚討論,認為問題出在:過於 緊張、唱者太多不齊、領唱者衛被耆老們聲音帶走。這時,阿亮團長臨時提出新的解決 方案:戴上麥克風人數減少只剩 6 名,挑音準、節拍能跟上快節奏者,這樣齊唱「加拉 瓦兮(ka la ua e)」古調時,較能整齊;另挑出衛與辰,站前排領唱「老溪媽(lao kei ma)」。「老溪媽(lao kei ma)」演唱時機與性質仍未明顯 22,目前並未列為祭祀歌謠, 阿亮團長的解決方案雖是妥協下的結果,仍堅持傳統歌謠藝術文化演出方式:戲劇藝術 與信仰、文化結合。經團員共識、共決,多次排演,已見改善後的效果。 但團員對於之前預演表現不如預期耿耿於懷,特別注意主辦單位的動向。排演結束 前再次演練報幕介紹演出者時,直到最後都未報導大滿舞團的名字,這時多位團員的臉 色鐵青,心情沮喪。艷說道她的感受: 謝幕排演時,沒有唸到大滿舞團的名字,難過地眼淚掉下來了! 她認為舞團表現不好,劇組不介紹了,是否代表不能演出?最重要的是對阿亮團長 感到抱歉!這時全團的氣氛低盪,對於團員的推想,阿亮團長解釋是報幕主持人的疏忽, 事實上螢幕有出現大滿舞團的字樣,請大家不要擔心,幫忙打氣。 排演結束其他的演出團隊陸續離開之後,約是午後 5 點 30 分,舞團先到高雄市國樂 團前排練,指揮親切地說明配合的方法,再次提醒:是否節奏太快?需要再調慢嗎?他 帶領國樂團是能依照演出者的節奏而調整,配合歌仔戲、豫劇即是。確認節奏與默契後, 重回演出現場彩排,非常順利的完成,前後只花了 15 分鐘。大家都很高興,導演與編曲 老師都露出笑顏。回休息區的路上,團員興奮地邊走邊說著沒被報幕的難堪,直到現在
22
「老溪媽」使用早期語言,音樂學者們對此歌謠的解說與頂荖濃耆老的說法各有不同。舞團團員的意見則是保留其音 樂性與發音,不做過多揣想。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符合效果的歡喜,艷的話很經典: ……後來成功了,真歡喜! 國樂團既能與歌仔戲、粵劇的節奏速度配合,與舞團似乎也沒想像中的困難!
伍、如何建城? 7 日新聞報導尼伯特颱風來勢洶洶,逐漸增強的威力,已經成為超級颱風,路線比 中央氣象局的預測偏南移,將從臺東登陸,各縣市政府繃緊神經防範風災。「見城記」 因此順延 1 天舉行,這是對臺灣防災能力的考驗。對於小林大滿舞團來說,經過 7 月 5 到 7 日想要爬越主流社會藝術文化高牆的反覆拉扯,已經通過考驗,團員回家防災,內 心篤定許多。 舞團遭遇的情況,「見城記」負責主管都已知曉。9 日下午 3 點 30 分排演時,高雄 市政府文化局史哲局長主動前來慰問,提到舞團配合國樂團的困難,能獲得妥善解決, 顯露出欣喜的表情。休息時段,導演到休息區向各演出團體勉勵與感謝。大滿舞團團員 熱情地給與導演熱烈掌聲,搶著合照。導演親切地詢問起小林風災的遭遇,談話之中, 梅看到他的眼眶泛紅。 尼伯特颱風來得急、去得快,經歷此次颱風,小林與大滿舞團在此劇的地位有了重 大的改變。比起排演時,一次漏報,一次在各團體尾端相比,正式演出前的介紹,增加 許多內容,明顯強調小林與大滿舞團的比重,並以原住民稱呼,報導的次數與分量超過 舞團原有的預期。報導的重點則集中在小林遭遇莫拉克風災的經驗,以及努力重建的過 程,團員對於這樣的轉變並未深究其原因,但對於解說與影像的內容則同感欣慰。 這次舞團演出經費補助 8 萬元,以現有團員約 20 名與多名工作人員,扣掉勘查場地、 車費、雜支開銷,工作 6 天,薪酬並不高,參與的動機並非純以經費作為考量。相反地, 從預演期間團員自杉林開車至高雄左營參與,一日的時間安排約是下午 2 點出發,晚上
069
070
第
7卷 | 第1期
約 11 點 30 分才能返回家中;他們利用休息與等待的機會,反覆練習,希望能改善缺失; 甚至 10 日演出前下雨,導演顧及安全,並未強制不能穿雨衣上場。但團員一致決議尊重 演出的專業性,堅持穿傳統服裝不著雨衣。舞團是開場節目,後來的演出者大多也跟著 未穿著雨衣,某位官員坦言看到此場面:雨中仍專注演出,感動落淚。 遭遇尼伯特颱風後的綿密細雨,「見城記」各演出團體仍不畏怯地如常開演,現場 千人以上的觀眾沉浸在藝術喜好裡,穿著雨衣觀賞,確實展現了這齣戲劇不平凡之處。 不過,如果仔細分辨大滿舞團的「建城」方式,如動機、性質、能動性、詮釋等,與同 時演出團體的行為仍有些不同。例如:開演前,主辦單位依民間習俗的祭祀形式,在舞 臺前擺設香案,由主辦單位主管領銜祭拜土地公與眾神明,祈佑演出順利。舞團演出前 則是圍圈向「太祖(Kuba 祖)」及莫拉克風災逝去的先人稟告,希望祂們看到並且保佑。 主辦單位開演前的祭祀是祈求活動順利,舞團則是祈求順利之外,同時是將為現世觀眾 的展演,作為實際的祭祀場閾 ,為祖靈與莫拉克風災逝去的先人而跳。與祖先連結,是 舞團排練面臨發生不齊一的困難時,仍堅持自行因應解決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祖先連結的情感反應,同時出現在劇本內「鬼魂追命」聲音的詮釋與感受,元與 多位團員提到聽到劇中多次播放小林的祭祀古謠,彷彿祖靈來臨,身體起雞皮疙瘩,感 受到祖先的歌謠旋律能在都會中被聽見,是一種光榮感。我猜想那是歷史淒滄裡的榮耀。 分享與追尋意義的方式顯現舞團另一項特質,阿亮團長與主辦單位商量,演出經費 較少無妨,但希望能讓演出者的家人親友以工作人員的方式一起參加。他鼓勵團員邀家 屬參加主辦單位舉辦的慶功宴會,會後住宿高雄,隔日並安排自費到遊樂場所逛街同樂。 演出是為了與祖先連結,推展傳統文化;一起分享成果的方式,則是原部落家園遭受莫 拉克風災的摧殘之後,讓團員能在關愛的氛圍下,共同享有部落性質的「新家」。這是 舞團團員追尋生命意義的方式,而社會、主辦單位、官員提供了「建城」的基地與機會。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陸、結論:誰見這城的美景? 2016 年高雄市政府舉辦「見城記」的演出,是為重建在左營的鳳山縣舊城揭開序幕, 未來預定投入更多經費,展現舊城在歷史、文化之美。以舊城的地理區域特性來看,此 處確實承載臺灣長久以來的歷史文化堆疊,不僅如視覺所見的清朝舊城遺址,目前未見 的,埋在舊城城區以及附近土地底下的史前遺址,如臧振華、高有德、劉益昌依試掘出 的少數史前陶片估計約 3000 多年前,23 顏廷伃則指出約在距今 5000 至 2000 年前之間, 豐富的人類生活堆疊,有待未來進一步的開挖與展示。24 本文以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 記」演出的觀察,事實上,也有類似的作用,是想藉著親身參與的機會,分析邊陲的、 弱勢的、被忽視的,甚至被認為在歷史中「消失」的平埔族,如何在當代社會情境與面 臨重大創傷之後,推展傳統文化,重新建構族群認同與邊界。 本文係以城牆的邊界概念:中心/邊陲,以二元比較方法,觀察漢人為主的主流社 會/部落社會、現代民主社會科層體制/部落血親團體、專業的藝術/部落的文化等互 動方式。這樣的觀察指出了族群現代性研究中情感作用的重要性,而這情感是雙向、互 動的。以本案例來看,小林人在面臨莫拉克風災重大創傷之後,藉著成立大滿舞團復振 古歌謠文化與祖先連結,串聯倖存者重構部落型的「家」;而追尋意義化的內涵裡,神 聖化與愛的情感是其能動性的兩項重要組成因素,是其突破困難,進而重新建構擁有共 享文化與記憶的族群群體的重要動力。 反觀主流社會:主辦單位、專業藝術工作者,是能在理性與守法的科層體系裡,提 供弱勢族群者機會,共同參與戲劇的展演,並依其建議修正;若再從主辦單位在演出前 特別介紹小林大滿舞團的重建過程,應是深刻理解從低下、困頓的處境力爭上游,是戲 劇與人生中激勵人心,人類共享的普同心理。種種因素與多元文化主義的作為,使得早
23
臧振華、高有德、劉益昌,〈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聚落的試掘〉,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64 本(臺 北:中研院史語所,1993),頁 763-865。
24
顏廷伃,〈鳳山縣舊城早期人類活動歷程與考古遺留〉,《高雄文獻》,6(2)(2016),頁 121-144。
071
第
072
7卷 | 第1期
期建城區隔中心/邊陲的概念,能看到邊界中族群的流動與交融,以及情感在現代社會 生活適應的作用。 2016 年 12 月 4 日公共電視臺重播「見城記」,數位團員再度為演出感動落淚; 2017 年 1 月 4 日舞團尾牙,播放「見城記」自拍的紀錄影像,團員分享其中的甘苦與榮 耀。面對即將來臨的莫拉克風災 10 週年,他們已經著手準備以傳統歌謠、舞蹈的敘事 方式,述說這段歷史。省視平埔族(大武壠族)被記錄的歷史及其存在,不僅沒消失, 更正持續建構集體的歷史記憶:「……他們活生生的與各種族的人群共同立足在這塊土 地上」。25
25
詹素娟,〈從中文文獻資料談平埔族研究〉,收於莊英章主編,《台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1988),頁 1。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參考書目/ 一、專書 土田滋、山田幸宏、森口恒一等(1991),《臺灣.平埔族の言語資料の整理と分析》,1989-1990 年度科學研究費補 助金一般研究(A)研究成果報告書。 佚名(1959),《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 52 種。臺北:臺銀經研室。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2010),《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一冊本文篇》。臺北:原民會。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4 種。臺北:臺銀經研室。 黃應貴(2006),〈社會過程中的中心化與邊陲化〉,收於黃應貴,《人類學的視野》,頁 127-147。臺北:群學。 溫振華(1997),《高雄縣平埔族史》。高雄:高縣府。 簡文敏(2005),《創傷與榮耀——甲仙地區平埔族抗日事件之歷史與記憶之研究》。高雄:甲仙平埔族文史學會出版。 簡炯仁(2000),〈高雄縣甲仙、杉林、六龜等鄉的「大武壟社」〉,收於鄭炯仁,《高雄縣平埔誌》,頁 301-380。高 雄:高縣府。 Geertz, C.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Overing, J. & Passes, A. eds.(2000), The Anthropology of Love and Anger:The Aesthetics of Convivality in Native Amazonia. London: Routledge.
二、合輯 小川尚義(1944),〈インドネシア語に於けゐ台灣砂語の位置〉,收於太平洋協會編,《太平洋圏民族と文化》上卷, 頁 451-503。東京:河出書房;中譯見黃秀敏譯,李壬癸編審(1993),《臺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編》, 頁 338-380。臺東: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石萬壽(1997),〈菜寮溪流域的開發〉,淡江大學主編, 頁 189-216。臺北:國史館。 石萬壽(1995),〈南化鄉平埔族的村社〉,收於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 379-412。臺北:中研院 臺史所籌備處。 林清財(1995),〈從歌謠看西拉雅的聚落與族群〉,收於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 475-498。臺北: 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林清財(1998),〈西拉雅族歌謠分布與族群遷徙〉,收於劉益昌、潘英海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頁 203-267。臺北:省文獻會。 詹素娟(1988),〈從中文文獻資料談平埔族研究〉,收於莊英章主編,《台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頁 1-48。臺北: 中研院民族所。 潘英海(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收於潘英海、莊英章編,《臺灣與福建社 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頁 235-256。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潘英海(1998),〈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圈〉,收於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區域研究論文集》,頁 163-202。 南投:省文獻會。 蕭阿勤(2016),〈導言:族群化、國族化的政治、文化與情感〉,收於蕭阿勤、汪宏倫主編,《族群、民族與現代國 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頁 1-21。臺北:中研院社研所。
073
第
074
7卷 | 第1期
簡文敏(2004),〈族群文化價值與地方文化模式建造(1)——以小林平埔夜祭為主的觀察〉,收於高雄市高雄文化研 究學會編,《高雄文化研究年刊.2004 年》,頁 199-215。高雄:春暉。
三、期刊與會議論文 周德程、吳道明(1960),〈高雄縣甲仙鄉甲仙平埔族血壓比較〉,《人類研》,7(3/4),頁 781-794。 洪麗完(2007),〈清代楠梓仙溪、荖濃溪流域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 研究》,14(3),頁 1-71。 陳啟仁(2016),〈左營鳳山縣舊城研究與遺址空間之重塑歷程〉,《高雄文獻》,6(2),頁 7-49。 陳漢光(1963),〈高雄縣阿里關及附近平埔族宗教信仰和習慣調查〉,《臺灣文獻》,14(1),頁 159-168。 陳漢光(1963),〈高雄縣瓠仔寮平埔族家族構成〉,《臺灣文獻》,14(3),頁 128-133。 黃瑤(1960),〈高雄縣甲仙平埔族體質人類學的研究〉,《人類研》,7(3/4),頁 403-432。 黃應貴(2002),〈關於情緒人類學發展的一些見解——兼評臺灣當前有關情緒與文化的研究〉,《新史學》,13(3), 頁 117-148。 楊玉姿(2016),〈鳳山縣舊城西門歷史與變遷(1825-1945)〉,《高雄文獻》,6(2),頁 51-73。 臧振華、高有德、劉益昌(1993),〈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聚落的試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 頁 763-865。 劉淑芬(1985),〈清代的鳳山縣城(1684-1695):一個縣城遷移的個案研究〉,《高雄文獻》,(20/21),頁 4763。 劉淑芬(1985),〈清代鳳山縣城的營建與遷移〉,《高雄文獻》,(20/21),頁 5-46。 劉斌雄(1987),〈臺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臺灣風物》,37(3),頁 1-62。 潘英海(1994),〈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 頁 89-123。 潘英海(2000),〈文化介面與文化介媒——以「祀壺現相」為例〉。「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民族所主辦。 簡文敏(2001),〈小林地區平埔族狩獵及其相關文化探討〉,《臺灣文獻》52(3),頁 373-398。 簡文敏(2001),〈游移、接軌與重構——小林與加蚋埔平埔夜祭文化展演探討〉,《臺灣風物》,51(2),頁 165194。 簡文敏(2002),〈「查某暝」與「偷拔蔥」——兩種女性生命型態之整合與比較〉,《臺灣風物》,52(3),頁 1965。 簡文敏(2010),〈小林平埔族文化と災害後の再建〉,《台湾原住民研究》,(14),頁 59-79。 簡文敏(2015),〈走反與回家——從殖民至後殖民抗爭百年省思〉,《臺南文獻》,(8),頁 178-195。 簡炯仁(1994),〈臺南及高、屏地區平埔族「老祖」祭祀之現況調查研究〉,《臺灣風物》,44(1),頁 31-62。 顏廷伃(2016),〈鳳山縣舊城早期人類活動歷程與考古遺留〉,《高雄文獻》,6(2),頁 121-144。 顏美娟(1998),〈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平埔歌謠之研究〉,《臺灣文藝》,(163/164),頁 10-31。
誰,見了這城的美景?——小林大滿舞團參與「見城記」演出隨行觀察記錄
075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儀中的普度祭儀初探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儀中 的普度祭儀初探 撰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邱延洲
摘要 中國傳統上有著「祭厲」的風俗,「厲」係指非正常死亡的鬼魂,而這種祭祀之始, 主因係對於厲鬼的畏懼,在道教與佛教快速擴張的同時,也影響了民間使得祭厲的風俗 亦產生些微變化,習俗上除祭厲外,更增添對一般無主孤魂與身陷地獄等亡靈的憐憫並 加以祭祀,這樣的祭祀活動也就是現今所稱呼的「普度」。鸞堂做為一個強調三教合一 的民間教派,除了扶鸞係主要儀式活動外,更有拔度的經懺,顯現鸞堂對於祭祀科儀的 重視。全臺各地的鸞堂中,以鳳山地區的鸞堂執行普度經懺最為普遍,因鸞堂自身即有 完備的經懺組織,該地普度科儀本主要有二,一為《蒙山科儀》(大蒙山),二則係《小 蒙山科儀》,顯現了鳳山地區鸞堂對於此二者的認知是一致的:皆是普施亡魂。一般的 建醮風俗中,在最後亦會普度施食,但是否有無拔度之目的,目前未有研究者詳談。而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典的普度祭儀,依初步的觀察有著幾似拔度的目的存在,故而本文 希冀透過初步的討論,以了解鸞堂醮典中的普度祭儀,在祭祀觀念有何種表現。
關鍵詞:普度、鸞堂、繳書、拔度、蒙山科儀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 19 日 接受日期:2016 年 11 月 10 日
077
第
078
7卷 | 第1期
壹、前言 貳、鳳山地區鸞堂概述 參、鳳山地區鸞堂普度經懺科儀本 肆、繳書醮典中的普度祭儀 伍、結語
壹、前言 中國傳統上有著「祭厲」的風俗,「厲」係指非正常死亡的鬼魂,而這種祭祀之始, 主因係對於厲鬼的畏懼。中國學者劉仲宇認為,在道教與佛教快速擴張的同時,也影響 了民間使得祭厲的風俗亦產生些微變化,習俗上除祭厲外,更增添對一般無主孤魂與身 陷地獄等亡靈的憐憫並加以祭祀,這樣的祭祀活動也就是現今所稱呼的「普度」,劉氏 以為佛教將其稱之「焰口儀軌」,道教則以「煉度」、「祭煉」、「濟煉」稱之,現今 的民間信仰常將二者混合論之。1 依臺灣普度風俗分類,可分為「公普」與「私普」,前者係以聚落為單位進行普度, 公普的祭祀空間大多在聚落公廟進行;後者是以一家或一姓作為單位進行普度。現今「公 普」的儀軌主要以道教道士與佛教法師職掌,「私普」則不聘請道士或法師演法;在科 儀衣飾與壇位方面,佛道二教有著截然不同之處,以道教來看,道長在登臺演法時身著 絳衣,頭戴「五老冠」,象徵太乙聞聲救苦天尊臨壇普施亡靈,2 道壇也供奉太乙救苦天 尊的掛軸;佛教的法師登臺演法時則是身穿袈裟,頭戴「五佛冠」,法壇奉祀觀世音菩 薩的掛軸,在經懺方面所使用的科儀本亦是有所差異。 傳統上,道教施食煉度科儀,源自靈寶齋法黃籙齋儀,又因各宗各派傳衍,在科儀 本的使用上有著不同,如臺灣北部的正一派為《靈寶正壹大普玄科》,南部靈寶派則是
1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臺北:東大,2003),頁 139-140。
2
任宗權,《道教科儀概覽》(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頁 338;謝宗榮,《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新 北:博揚文化,2014),頁 62。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儀中的普度祭儀初探
《靈寶普度慶讚中元全科》,又名《玄門太極焰口》。3 而佛教宗脈更加繁雜,且又有沙、 緇、齋等三門,科儀本亦有不同之處,大方向言之,科分為「焰口施食」與「蒙山施食」 兩類。陳省身透過田野調查,蒐集了臺灣各地的焰口施食科儀,並以本土、江浙及混合 作為系統的分類,可清楚了解臺灣焰口施食的脈絡。4 由於陳氏主要以「瑜珈焰口施食」 為題,文中僅對各系統的焰口施食有清楚比較,然而對於蒙山施食則無比較探析,實有 遺憾之處。 從李世偉對日治時期臺灣的中元普度有詳細的討論,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要史 料,析論日治臺人在中元普度之風俗,說明當時普度風氣盛大,係因日人在建設、經濟 的提升對臺人在中元普度活動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另者,也略論了「反普度運動」的過 程。5 有關日治「反普度運動」的情況,李世偉也以專文論之,說明臺籍富人以中元普度 相競「誇富」,造成對此行為的不滿與檢討,其中也闡述對於普度活動新的詮釋與看法, 其中包含民俗時間與生態、亦懼亦惠的陰鬼觀、疾病觀與治療等。6 此外,對於普度的祭 祀對象觀之,許獻平以臺南七股的後港庄為田調場域,觀察民間依不同對象而發展出特 定普度形式,文中提及針對童子孤魂的「童子普」、田野鄉間孤魂野鬼的「普田頭」、 豬舍好兄弟的「普豬稠」、作祟漁塭鬼魅的「普漁塭」,7 顯示民眾懼怕孤魂的作祟而祭 祀之,但由於對象不同,有不同祭祀型態,說明了同為普度,卻因不同思維,而有不同 的指稱與祭祀機制。 鸞堂做為一個強調三教合一的民間教派,除了扶鸞係主要儀式活動外,從昭和 11 年 (1936)楊明機扶鸞編輯《儒門科範》後,可以確定北部地區儒宗神教系統有自成一格
3
陳省身,《普濟幽冥:瑜珈焰口施食》(臺北:臺灣書房,2012),頁 188-189。
4
陳省身,《普濟幽冥:瑜珈焰口施食》,頁 34-51。
5
李世偉,〈日治時期台灣的中元普度〉,收於王見川、李世偉、劉文星等編,《神明信仰與超度文化論集》(新北: 博揚文化,2015),頁 65-80。
6
李世偉,〈普度與反普度〉,收於王見川、李世偉、劉文星等編,《神明信仰與超度文化論集》(新北:博揚文化, 2015),頁 81-103。
7
許獻平,《後港庄信仰記實》(臺南:鹽鄉文史工作室),頁 44-47。
079
第
080
7卷 | 第1期
的科儀儀式;戰後,中部的《鸞堂聖典》顯示臺中聖賢堂系譜下的鸞堂有其祭儀,鳳山 地區鸞堂擁有祭祀神祇、普施孤魂的建醮科儀,進一步審視,儒宗神教系統與鳳山地區 鸞堂更有拔度的經懺,顯現鸞堂對於祭祀科儀的重視。 依據筆者的田野觀察,全臺各地的鸞堂中,以鳳山地區的鸞堂執行普度經懺最為普 遍,因鸞堂自身即有完備的經懺組織,該地普度科儀本主要有二,一為《蒙山科儀》(大 蒙山),二則係《小蒙山科儀》。大、小蒙山的區分與功能上有何不同?此二種科儀皆 係鳳山地區鸞堂常用的普度科儀,顯現了鳳山地區鸞堂,對於此二者的認知是一致,皆 是普施亡魂。 本文擬從鳳山地區鸞堂主要繳書(建醮,詳見第四節論述)系列祭儀中的施食祭儀 來進行探討,其主要延續傳統臺人對建醮的重視,如康熙 56 年(1717)周鍾瑄《諸羅縣 志》即有對建醮活動有所描述,他說: 村莊神廟,集多人為首,曰頭家。廟雖小,必極華采。稍圮,則鳩眾重修, 歲時伏臘,張燈結綵鼓樂,祭畢歡飲,動輒數十緡,慶土地尤盛。秋成,設醮 賽神,醮畢演戲,謂之壓醮尾。8 往北至彰化一帶,亦有建醮記載,道光 16 年(1836)周璽《彰化縣志》亦云: 村莊神廟,或修、或建,好求峻宇雕牆。年節燈香之外,必欲演戲,動費 多金。凡神誕喜慶,賽願設醮,演唱累日夜。近日盂蘭會,飯僧極豐,事畢亦 以戲繼之,名為敬神以祈福……。9 一般的建醮風俗中,在最後亦會普度施食,但是否有無拔度之目的,目前未有研究
8
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 147。
9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文建會,2006),頁 294。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儀中的普度祭儀初探
者詳談。而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典的普度祭儀,依初步的觀察有著幾似拔度的目的存在, 故而本文希冀透過初步的討論,以了解鸞堂醮典中的普度祭儀,在祭祀觀念有何種表現, 是「祭厲」,還是「度孤」?與傳統祭祀鬼魂的思維上是否謀合?
貳、鳳山地區鸞堂概述 本文討論的鳳山地區,由於 2010 年 12 月 25 日的縣市合併,今隸屬高雄市,原是高 雄縣治所在。該地鸞堂緣起,主要有兩個較大的系譜脈絡,第一是協善堂(1917)分衍 自左營啟明堂,第二為靜心社舉善堂(1927)係旗后明心社修善堂子堂。該地鸞堂在日 治中期萌芽是確定的,然而真正開始發展的時間則是在戰後 1949 至 1960 年。此十餘年 間,另有靈善堂、慈善堂、啟成堂、樂善堂、明善堂、啟善堂、養靈堂、喜善堂、挽善 堂等 9 堂的設立,這期間鳳山地區鸞堂的活動力不容小覷。以下茲引筆者所製之十一鸞 堂簡表、系譜圖以及分布圖:
表 1 鳳邑十一鸞堂簡表 堂名
所在地
寄祀或獨立
設鸞年代
靜心社舉善堂
下菜園
獨立
1927
五甲協善堂
五甲
獨立
1917
五甲啟成堂
五甲
寄祀於五甲龍成宮
不詳
修心社靈善堂
蓮霧堤仔
獨立
1949
學心社慈善堂
縣衙
獨立
1952 前
啟展社樂善堂
竹巷
獨立
1952
備註
自 1983 年 遷 出 五 甲 龍 成 宮 後,即無固定扶鸞場所,隧 後堂生逐漸流失,不再扶鸞。
081
第
082
7卷 | 第1期
(續上表)
堂名
所在地
寄祀或獨立
設鸞年代
誠心社明善堂
赤山
寄祀於赤山文衡殿
1954
養心社啟善堂
竹仔腳
獨立
1954
明新社養靈堂
南門
獨立
1955
明德社喜善堂
鳥松
獨立
1959
宣講社挽善堂
家具街
寄祀於鳳邑雙慈亭
1960
備註
鸞務停滯,目前為有定期宣 講。
約莫 1990 年代晚期,堂生逐 漸流失,現已不再扶鸞。
資料來源:邱延洲,〈鳳山地區鸞堂信仰及其社會網絡之研究——以鳳邑十一鸞堂為中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 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頁 30。
圖 1 鳳邑十一鸞堂系譜圖 資料來源:邱延洲,〈鳳山地區鸞堂信仰及其社會網絡之研究——以鳳邑十一鸞堂為中心〉,頁 38。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儀中的普度祭儀初探
圖 2 鳳邑十一鸞堂分布圖 資料來源:邱延洲,〈鳳山地區鸞堂信仰及其社會網絡之研究——以鳳邑十一鸞堂為中心〉,頁 31。
083
第
084
7卷 | 第1期
鸞堂功能在於勸善,扶鸞則是其主要模式,故而扶鸞活動的存廢,實影響一座鸞堂 的發展。以表 1 作觀察,十一鸞堂中,有衰退情事者,多與堂生流失和不再扶鸞有關。 雖有鸞堂已無活動,但鳳山地區鸞堂發展至今,仍有傳播周邊區域信仰鸞堂的風氣之能 量,如鳥松、仁武、大寮等地,均有分香關係,根據《鳳邑儒教聯堂概況、繳書建醮各 種疏文藍本》一書所載,至 1979 年止,共計有 27 堂加入該組織。 在 1986 年解嚴之後,人民結社獲得解放,欲以儒為宗教的整合亦獲嶄新契機,《中 國時報》於民國 88 年(1999)5 月 19 日報導〈申設新興宗教團體條件將放寬〉一文, 文中內政部民政司長紀俊臣對申請設立宗教的事宜,認為只要不違反公序良俗即可准予 成立,10 亦報導欲准中國儒教會的成立。經過各方的努力,中國儒教會於民國 89 年(2000) 1 月 15 日正式取得政府當局的認定。
參、鳳山地區鸞堂普度經懺科儀本 傳統上認為農曆 7 月才是進行普度的月份,但鸞堂仍會在其他時間點進行普度,只 是並非常態,時間點亦不固定,通常鸞堂的普度科儀是繳書儀軌的其中一個項目。先前 所提,鸞堂普度科儀分為「大蒙山」與「小蒙山」,在繳書之時,鸞堂皆以前者的科儀 本進行。從上述的情況即可知悉鳳山地區鸞堂為何存在兩種普度科儀的問題。然大、小 蒙山的儀軌內容為何?有何差異性? 據明善堂主王國柱先生表示,此二種科儀皆係鳳山地區常用的普度科儀,其說法提 及大、小蒙山科儀的選用,是以普施供品的多寡做為考量。11 按筆者觀察,鳳山地區自清
10
參見〈申設新興宗教團體條件將放寬〉,《中國時報》(1999 年 5 月 19 日),第 9 版。
11
鳳邑誠心社明善堂堂主王國柱先生口述,於 2015 年 11 月 20 日訪談。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儀中的普度祭儀初探
代以降即是屬於政經發展重點區域,在信仰上亦是蓬勃,寺廟眾多,各廟宇皆有分屬不 同社群管理。日治中期,鸞堂信仰進入鳳山,並開始影響該地的宗教信仰,農曆 7 月鳳 山各寺廟的普度更深受鸞堂影響。12 一般而言,鳳山地區公廟在進行普度,大多以小蒙山 科儀為主,其中牽涉幾個因素:第一,廟宇腹地問題,鳳山地區的開發始於清代,與臺 灣其他較早開發的區域相同,其廟宇所擁有的腹地皆較為狹小,而大蒙山科儀壇位多, 所需空間較大,現行法令上若需借用公家土地或道路,必須向所屬單位提出申請,多數 廟宇認為麻煩,故擇用小蒙山科儀;第二,廟宇人員不清楚普度儀軌有大蒙山與小蒙山 之分,決定何種科儀則由鸞堂選定;第三,牽涉大小蒙山科儀的認知問題,有廟宇執事 認為大蒙山所需的供品較多,依照廟宇的祭祀範圍言之,各舖戶無法準備周全,為避免 如此情況發生則以小蒙山科儀來進行普度。 蒙山施食儀軌已有相當時間的歷史發展,宋代時天竺僧人不動編集《蒙山施食儀》, 近代更有興慈法師編撰《蒙山施食念誦說法儀》,13 而鳳山地區鸞堂所用之《蒙山科儀》, 大致上是差異不大,唯唱腔與目前現行正信佛教(鼓山、海朝)和民間佛教(龍華、金幢、 先天)等有諸多差異,該地鸞堂雖稱其唱腔為「先天」,但實際上,所用曲牌也與傳統 先天不同。 據明善堂司經柯鳳明先生表示,小蒙山科儀係從大蒙山科儀中擷取主要科儀而成, 各鸞堂在版本上大同小異,其因可能是科儀源頭傳授者,在教授時因故而在科儀流程上 或增或減,往後又因傳承者再傳授時,有加入自身對科儀的想法,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 差異。14 下以表 2 說明明善堂在執行大小蒙山科儀的流程:
12
鳳山地區的鸞堂信仰緣起於日治時期,戰後 1950 年代前後蔚為信仰風潮,自 1945 至 1960 年計有 9 座鸞堂設立, 在當時代鸞堂的設立大多向地方公廟商借空間扶鸞,故而彼此間均有良好互動,進一步言之,也因鸞堂有完備的經懺 科儀,當地方公廟有需求時,鸞堂自會提供經懺支援,這亦形成鳳山地區的特殊情況。見邱延洲,〈鳳山地區鸞堂 信仰及其社會網絡之研究——以鳳邑十一鸞堂為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頁 161-194。
13
呂明原,〈臺灣當代蒙山施食儀式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頁 7;另參見陳省身,《普 濟幽冥:瑜珈焰口施食》,頁 187-188。
14
鳳邑誠心社明善堂司經柯鳳明先生口述,於 2015 年 11 月 14 訪談。
085
第
086
7卷 | 第1期
表 2 大小蒙山科儀流程表 蒙山科儀
小蒙山科儀
次序
儀軌名目
經懺名稱
壇位
次序
儀軌名目
經懺名稱
壇位
1
演淨
演淨科儀
佛壇
1
演淨
演淨科儀
主普壇
2
安榜
榜壇
2
請三官
吉事過三官
主普壇
3
召孤
孤魂壇
3
彌陀經
孤魂壇
十王懺
佛壇
4
施食
小蒙山科儀
孤魂壇
午供
獻敬科儀
佛壇
5
謝壇
請地官
吉事過三官
主普壇
6
祀孤魂
彌陀經 變食真言
孤魂壇
7
蒙山施食
蒙山科儀
8
除案
孤魂壇
9
除榜
榜壇
10
回向求賜福
佛壇
謝壇
佛壇
4
主普壇
5
11 主普壇 資料來源:誠心社明善堂司經柯鳳明先生口述,於 2015 年 11 月 14 日進行訪談。
藉由上之表格,可看出大蒙山所搭設壇界有佛壇、孤魂壇、主普壇、榜壇,此四壇 有誦經演法,另有三昧耶壇所誦經懺不多,故流程上無明顯之處,此外大蒙山科儀須搭 建蒙山臺進行施食儀軌;反觀小蒙山相對單純,僅有主普與孤魂兩壇。由此亦可知兩種 科儀所需之時間也有不同。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儀中的普度祭儀初探
細究《蒙山科儀》與《小蒙山科儀》內容,也可觀察之間的關聯性:
表 3 大小蒙山科儀本內容一覽表 蒙山科儀
小蒙山科儀本
次序
內容
次序
內容
次序
內容
次序
內容
1
三轉信香
16
三寶讚
31
甘露水真言
1
凈孤壇位
2
舉香南讚
17
破地獄真言
32
淨水輪真言
2
召請孤魂
3
到靈前
18
普召請真言
33
乳海真言
3
無相玄玄讚
4
轉孤魂臺
19
七佛滅罪真言
34
施無遮食真言
4
歎孤
5
到座前
20
無相玄玄讚
35
普供養真言
5
普鏝
6
東清眾上臺
21
歎孤
36
化牒文
6
各真言
7
上師臺下答
22
普鏝
37
宣手疏
7
往生咒
8
舉香讚
23
懺悔滅罪真言
38
嘆骷髏
8
歎骷髏
9
舉香文
24
遣摩真言
39
往生咒
9
散財
10
加持法水
25
解冤結真言
40
普回向真言
10
奉送真言
11
凈法真言
26
滅定業真言
41
散財
11
定心咒
12
點凈真言
27
滅業真言
42
圓滿奉送真言
12
送孤魂
13
加持花米真言
28
開咽喉真言
43
定心咒
13
回向
14
曼拏囉偈
29
三昧耶真言
14
謝壇
15
曼拏囉真言
30
變食真言
資料來源:誠心社明善堂司經柯鳳明先生提供之《蒙山科儀》、《小蒙山科儀》。
087
第
088
7卷 | 第1期
從大蒙山與小蒙山的科儀之比較,雖二者皆著重施食儀軌,從科儀的內容來看,似 乎有大眾與小眾的分別,從召孤、安榜儀軌的進行來看,顯然大蒙山欲普施的孤魂較多; 再者除了上表所列儀軌程序外,大蒙山在欲進行施食時,其程序亦係繁瑣。
肆、繳書醮典中的普度祭儀 「繳書」依照字面上的解釋,係將所著之善書上繳玉京,其意義在於回應請旨開 著善書,因此這項祭儀所表現的是將玉旨繳回上蒼。這樣的行為,在道教科儀上稱之為 「醮」,「醮」的類型相當多,劉枝萬依照建醮的動機與目的將「醮」分為平安醮、瘟醮、 慶成醮、火醮、水醮、祝壽醮、海醮、春秋醮、開光醮、船醮、牛瘟醮、雷公醮,15 劉氏 所紀錄的「醮」,有些仍常見於日常的信仰當中,有些則在現今社會已不復見,有些則 是具有地區性,劉氏認為醮典的本質意義是酬神,建醮之動機與目的與各地區歷史發展 及自然環境有莫大關係。16 就訪談成果觀之,鸞堂信仰者認為「繳書」祭儀等同慶成醮, 依劉氏的解釋,慶成醮其目係為慶祝新建廟宇落成,故有祈安慶成之稱,17 而繳書雖非慶 賀廟宇落成,卻也含有慶祝之意,意在慶祝善書完竣頒世,此外亦是將玉詔上繳,召告 天地人三界,新書頒世。 著造善書則被鸞堂視為善知識延續的主要途徑,鸞堂以勸化世人為己責,信仰者普 遍認為善書的著造乃係對平時鸞務運作的成果驗收,就此著造善書的動機為何是值得討 論的。許玉河認為著書活動不僅可以為鸞堂增添名聲,亦可助鸞下堂生累積功德,18 從明
15
劉枝萬,《台湾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風響社,1994 ﹚,頁 38-39。
16
劉枝萬,《台湾の道教と民間信仰》,頁 216。
17
劉枝萬,《台湾の道教と民間信仰》,頁 38。
18
許玉河,〈澎湖鸞堂之研究(1853-2001)〉(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頁 102。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儀中的普度祭儀初探
善堂所著《衛道》亦可看出: 漢鍾離仙翁降 鸞堂說 ……今爾諸生 請旨著造善書勸世 消除末劫 復奏清平……吾今逍遙天 界 深明世弊 洞徹人情 貧富有不齊之論 勤怠並無立之功 善人修行 富 者譏其營生之計 勤人為善 怠者誚其覓食之謀 謂不僅營生覓食 而且勞力 傷財 總要忍而且耐 任怨任勞 細心體會吾言而重之 自有妙蘊 待慈航造 就 論功獎賞 上超祖考 下消自己孽罪 豈不美哉 豈不快哉 勉旃勉旃 勿負吾言焉可。19 上之引文呼應了許玉河所提的功德觀點,藉由著造善書為自身累積功德,並可以自 身功德超拔先靈,因此信仰者莫不以著造善書為樂,且認為著造善書為累積功德最快速 的方法。因善書的著造需經過「接玉詔」的程序,故在善書完成後,定會「繳書(旨)」, 醮典圓滿後,也象徵上蒼對鸞務已完成考核,參與的堂生即可論功過,有功者也可拔度 九玄七祖。 該地鸞堂繳書醮典中的普度祭儀,所用儀本為《蒙山科儀》,但由於此類型的普度 與農曆 7 月,兼有慶讚中元地官誕辰有著不同,故而無須進行〈吉事過三官〉。此外, 由於醮典中已搭設佛壇,前 5 天的祭儀中也進行了〈演淨科儀〉、誥誦《十王寶懺》, 建醮起幃前也召孤以安「孤魂位」以及「安榜文」,因此上述之祭儀內容並不會在醮典 中的普度祭儀出現。其餘者與中元普度的祭儀流程則相同,蒙山科儀的流程意示圖如下:
19
不著撰人,《衛道》(高雄:鳳邑誠心社明善堂,1967),頁 48-49。
089
090
第
7卷 | 第1期
圖 3 大蒙山科儀化食普施流程圖 資料來源:誠心社明善堂司經柯鳳明先生口述,於 2015 年 11 月 16 日進行訪談。
透過此圖可以清楚了解大蒙山科儀的進行程序,佛壇的誦經乃至於孤魂壇的請孤, 僅是誦念經咒,意味稟告聖佛諸真、十方孤魂,即將登壇演法化食,希冀神佛監壇協助, 孤魂來此接受普施。按《蒙山科儀》,〈普曼讚〉載: 修設齋筵阿難尊者興,救苦觀音化現焦面鬼,代佛宣揚秘密功德力,拔荐 幽魂來受甘露味。 亡死城中颯颯悲風起,鬼門關前救苦聲動地,有主無依十類孤魂鬼,專等 今宵來受甘露味。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儀中的普度祭儀初探
……落陣身亡圍在沙場內,車輾馬踏鮮血淋身體,胸拽腸拖虎狼爭鬪喫。 苦死孤魂鬼來受甘露味。 ……大施門開薦拔孤魂輩,祖禰先亡五姓冤家類,八難三途平等具超濟, 仗佛光明來受甘露味……。 20 依此可知,《蒙山科儀》所展現的施食對象,有無主孤魂以橫死為厲者,這與現行 研究的論述是吻合的,即是受上古祭厲傳統演變來,誠如江志宏所言:「鬼有所歸,乃 不為厲」,若無人祭祀方成厲。21 此外內容所載的普施對象,也含括了各種階級、身分, 如帝王后妃、將士、士人、奴婢、地理風水師、商賈、妓女、乞丐等等。 然而,繳書醮典的普度祭儀,除了祭厲度孤外,另一祭祀對象,在於鸞生的七玄九 祖,這是本部分一開始即提及的,但如何表現祭祀行為,可從「文憑」討論起。鳳山地 區鸞堂認為文憑係亡魂前往投胎的文件,其格式為黃箋朱書,長寬皆 3 寸 6 分的四方紙 張,上面書有「奉旨敕令超生」等字。文憑分為兩種,一種蓋上恩主金印,另一則蓋正 主席金印,恩主與正主席的文憑份數不同,通常在醮儀前由扶鸞指示。進行蒙山科儀時, 文憑於蒙山臺前一張一張焚燒,鸞堂信仰者認為文憑雖係投胎文件,但非所有前來接受 普施的孤魂皆能領取,其資格限定為城隍尊神所列冊之魂。這些亡魂在鸞堂信仰者的認 知中,係指鸞生的先祖,為防止惡鬼搶奪,由神祇指派堂內正鸞生擔任護法,若遇突發 狀況,神祇可立即降鸞。
20
不著撰人,《蒙山科儀》,頁 64-73。
21
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度、祭厲與善書》(臺北:稻鄉,2005),頁 21-23。
091
092
第
7卷 | 第1期
圖 4 文憑 圖像來源:邱延洲 2014 年 4 月 18 日攝。
圖 5 焚化文憑 圖像來源:邱延洲 2014 年 4 月 18 日攝。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儀中的普度祭儀初探
圖 6 蒙山臺下,四位站立者,前二位副鸞生,後二位為正鸞生 圖像來源:邱延洲 2014 年 4 月 18 日攝。
圖 7 蒙山臺後誦念《易經》 圖像來源:邱延洲 2014 年 4 月 18 日攝。
093
第
094
7卷 | 第1期
此外為防止惡魂強奪文憑,在蒙山科儀進行的同時,亦須有人在蒙山臺後誦念《易 經》,如此祭儀意涵為防止惡魂搶奪,透過《易經》的誦念,建構無形的八卦,以此制約 亡魂的行為,達到雙重的神聖空間的維護,希冀先祖能順利領取文憑前去投胎轉世。 22
伍、結語 鳳山地區大多數的鸞堂,早期鮮少會於農曆 7 月以自身鸞堂的名義進行普度,主因 是大多鸞堂創立初期皆寄祀於地方公廟,普度科儀則不另外辦理,皆與地方公廟一同, 以寺廟為主普,鸞堂支援經懺事務;時至今日,由於鸞堂在型態上的轉變,多數鸞堂不 再寄祀於公廟,已有獨立堂所,稍具地方寺廟的雛形。十一鸞堂中,多數鸞堂皆邁向自 行辦理普度,以協善堂、樂善堂為例,此二堂認為舉辦普度係提供堂生與鄰近的居民一 個進行普度的場所。 有別於農曆 7 月的中元普度,該地在繳書醮儀結束後,必須蒙山施食,顯然這與民 間信俗在醮典結束後,也需施食以煉濟十方幽孤滯魄,在本質上係相同的。然而在臺灣 「建醮」這個祭祀活動均是道士所執掌,鳳山地區鸞堂則以有完備的經懺組織,再加上 以社會網絡的模式,友堂亦會協助科儀來進行,但我們還是可以清楚看到,「繳書」與 傳統醮典在價值觀念上是相同的。不過按鸞堂在經懺的使用係佛教經懺儀本,仔細審視, 亦非正信佛教所傳,應是受民間佛教的影響所致,這也可以從《蒙山科儀》中可以看出。 楊士賢研究臺灣釋教科儀,其中探討了釋教的「蒙山施食」,詳閱其文,雖有相同 祭厲度孤的目的,卻無像鸞堂的蒙山科儀,有著明確拔度先祖超生的祭儀內涵。23 繳書醮
22
養心社啟善堂堂主黃海含口述,於 2015 年 11 月 3 日進行訪談。
23
楊士賢,〈台灣民間釋教普度儀式研究〉,收於王見川、李世偉、吳文星等編,《神明信仰與超度文化論集》(新北: 博揚文化,2015),頁 197-223。
鳳山地區鸞堂繳書醮儀中的普度祭儀初探
儀中的普度與中元普度所用的科儀本均是《蒙山科儀》,但由於祭儀的目的不同,故而 在一些儀式會略有增減,其中最大差異在於「文憑」的焚化,以及《易經》的誦念,而 這兩種儀式出現在繳書醮儀中的普度,即是傳達此類型的普度並非僅有祭厲度孤的目的, 更有超拔先祖投胎轉世的意涵。
095
第
096
7卷 | 第1期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不著撰人,《小蒙山科儀》。 不著撰人,《蒙山科儀》。 任宗權(2006),《道教科儀概覽》。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江志宏(2005),《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度、祭厲與善書》。臺北:稻鄉。 李世偉 (2015),〈日治時期臺灣的中元普度〉,收於王見川、李世偉、吳文星等編,《神明信仰與超度文化論集》, 頁 65-80。新北:博揚文化。 李世偉(2015),〈普度與反普度〉,收於王見川、李世偉、吳文星等編,《神明信仰與超度文化論集》,頁 81-103。新北: 博揚文化。 周鍾瑄主修(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璽(2006),《彰化縣志》。臺北:文建會。 許獻平(2000),《後港庄信仰記實》。臺南:鹽鄉文史工作室。 陳省身(2012),《普濟幽冥:瑜珈焰口施食》。臺北:臺灣書房。 楊士賢(2015),〈台灣民間釋教普度儀式研究〉,收於王見川、李世偉、吳文星等編,《神明信仰與超度文化論集》, 頁 197-223。新北:博揚文化。 劉仲宇(2003),《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臺北:東大。 劉枝萬(1994),《台湾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風響社。 謝宗榮(2014),《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新北:博揚文化。
二、博碩士論文 呂明原(2008),〈臺灣當代蒙山施食儀式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延洲(2014),〈鳳山地區鸞堂信仰及其社會網絡之研究——以鳳邑十一鸞堂為中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 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玉河(2004),〈澎湖鸞堂之研究(1853-2001)〉。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報紙 〈申設新興宗教團體條件將放寬〉(1999 年 5 月 19 日),《中國時報》,第 9 版。
098
第
7卷 | 第1期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 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 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撰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編輯 王興安
本(2017)年適逢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臺灣各地皆有大小不一的二二八事件紀念 活動,包含講座、動靜態展、音樂藝術表演等。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於今年 2 月 21 日開 幕的「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展出許多不曾在臺灣公開展示的國外珍貴 檔案文獻。顯示二次大戰後期臺灣開始受到國際重視,因此留下諸多紀錄。這些紀錄也 揭示了二二八前後複雜的時空背景,以及更深入的臺灣局勢。 同刊於本期《高雄文獻》中,由曾瀞鋐所撰寫的〈「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 特展介紹〉一文,即是對於該「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進行較詳細的介紹, 包含:此些國際檔案中所呈現的國際社會(以美國為主)在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前, 對臺灣情勢的評估、當時的國際媒體對於二二八事件有何關注與報導,以及作為二二八 事件遺緒的白色恐怖政治迫害,各國政府、國際人權團體又有何紀錄、觀察與介入。這 些都是本檔特展的展出特點,不僅值得一般民眾前往一覽,更是對二二八事件、白色恐 怖研究者們深有助益的文獻檔案資料來源。 本稿即針對該檔特展內罕見的、新發現的,或較有代表性的檔案進行迻譯,並加以 必要的說明和註釋,以闡明該文獻之內容或價值。每件檔案各自獨立,足以代表某個歷史 層面、或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檔案原文復刻,目前正在高史博展出,讀者可以前往閱覽。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壹、有關在臺國軍與美軍搶掠盜竊的報告 本件係美國陸軍駐臺戰略情報單位(Stratigic Service Unit)指揮官 Leonard F. Clark 所簽發的情報,時間是 1945 年 10 月 25 日。七十軍是美、華(國民政府)盟軍派來接收 臺灣的部隊,10 月 17 日在基隆登陸。臨近登陸時,曾經發放了整齊軍服軍鞋;然而短 短一週即被美方報導軍紀敗壞,包括入室刦奪、當街行搶等;國府軍當局聲稱已在處理, 或根本置若罔聞。這些都可以從本份報告的內容略見一二。 報告內容譯文: 1. 本報告內訊息,已自日本帝國陸軍在臺灣臺北總部得到確認。1 2. 1945 年 10 月 20 日,71 員隸屬 107 師 319 團的中國士兵在一名士官長指揮下, 來到臺北州附近的日本陸軍倉庫,要求打開倉庫大門。日本的哨兵因為沒有 接到上級關於該行動之命令,不願打開大門,中國軍人隨即從日本哨兵的床 上偷走 3 件毛毯。2 3. 同日,上午 11 時至下午 1 時間,約 30 員隸屬基隆 75 師 222 團的中國士兵, 強行進入數戶民居,搶走衣物和珠寶首飾。他們又從被叫來平息騷亂的 8 名 日本警察和若干憲兵那裡偷走手錶、皮夾、 皮包等。在基隆,部分士兵偽裝 正在執行街道守備的衛兵,但卻從過路人身上剝下手錶和皮包。中國當局說 他們正在調查這些事件。 4. 20 日深夜到 21 日的清晨,約 20 員中國士兵在臺北近郊大直庄,搶走市民的 衣服、珠寶、家具。但中國陸軍當局拒絕調查該事件,至 1945 年 10 月 22 日中午 12 時 30 分也還不接受這樣的情資。
1
此處鉛筆註記「訊息日期 10 月 20 日」。本日陳儀在中山堂接受日軍投降,日軍代表為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長 官安藤利吉,應即報告內提到的「臺北總部」。
2
此處鉛筆註記「未出示授權而進入」。
099
第
100
7卷 | 第1期
5. 22 日晚上 11 時到 23 日早 5 時,約 20 員中國士兵強行進入臺北飛行場附近 Nakasono 街 3 的民宅,拿走珠寶、衣服和家具。 6. 22 日深夜,34 員美國水手持輕機槍(Tommy Guns)和軍刀,攻擊被解除武 裝的日本軍隊。這些海軍人員被美國海軍當局押上船艦,目前正由相關單位 調查中。4
3
該地名仍待比定確認。
4
本訊息是唯一的美軍違紀事件。究其性質,美國海軍人員係攻擊解除武裝之日軍,並非搶劫竊盜等刑案,畢竟與國軍 不同。另就本報告時間來看,10 月 17 日國軍才到基隆,20 日起即報告發生多起刑事案件,與許多臺灣人印象中來臺 接收國軍軍紀不彰頗相符合。此亦係高史博本次策展的重點。報告結尾指揮官署名省略。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101
102
第
7卷 | 第1期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貳、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報告 本文件曾被多位研究者轉引、轉註,但原件本身未曾曝光;本次高史博特展為原件 複本首次在國內披露展示,彌足珍貴。 1947 年 3 月 4 日,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駐臺人員認為二二八事件已造成兩千人死傷, 建議關閉臺北辦事處,將人員撤出。該署駐臺人員認為,事件爆發原因是行政長官公署 無法滿足臺灣人對政治、經濟改革的要求。 報告內容譯文: ([]中的內容是為使文義完整而為之補述,供讀者參考) 臺北
1947 年 3 月 4 日
回覆: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
訊息
限制- BROWN
3/5/47
18[號]
來源 美新處 5 上海總領事館 [訊息]18,3 月 4 日下午 11 時 經要求,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以下簡稱救濟總署]駐臺北辦事處同意以 下訊息傳遞至上海辦事處以供 Edgerton 將軍私人和機密的關注: 「 致 上 海 救 濟 總 署 Edgerton, 來 自 臺 灣 救 濟 總 署 彭 德 華[Edward E. Paine],6 unfrco 67[按:似為文件編號]。7 我建議立即關閉辦事處,救濟總
5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感謝杜正宇博士告知。
6
救濟總署駐臺經濟分析與報告官員,中文名「彭德華」。見蘇瑤崇主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台活動資料集》(臺 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06),頁 2、頁 10。
7
UN 為聯合國,CO 為檔案編號,FR 不知是否為 Formosa 之縮寫。感謝杜正宇博士告知。
103
第
104
7卷 | 第1期
署派船或飛機將人員撤離,留駐喜施[Paine Bebb Hirschy]8 及其他志願醫療人 員組織緊急醫療救援,在上海指導下處理救濟總署事務。臺灣的暴動(riots) 始於政府人員恣意殺害小販,人們乘此機會發洩對陳儀政府長期壓抑的不滿而 擴散全島,估計死傷二千人。9 其背景請參閱我們的報告。臺灣人現在要求經濟 面和政治面的改變,長官公署若不解散將無法滿足;要求不被滿足臺灣人將會 起事。長官公署倘無援軍,結果將陷入僵局;政府增兵,屠殺將可預期,且帶 來不可療瘉的傷痕。不論何種情形,救濟總署都不能運作。 第二部分,作為經濟分析官,彭德華報告有組織的政治起事迫在眉睫―― 如果長官公署拒絕滿足公眾對改革的要求。沒有一個極權政府會作出這麼大的 改革而還能存在。結果可能有二:一、部隊登陸本島帶來大殺戮和大困頓;二、 堅定武裝的臺灣人和現在長官公署武力形成對峙僵局。相信後者將會發生,結 果是經濟政治崩壞,以及更多流血飢荒和疫病。臺灣人了解這個政府在日本簽 定條約前沒有合法地位,也明白這個政府經濟和政治上的貪腐。臺灣人抓著聯 合國――特別是美國在開羅會議[上的宣言],為現況負責。我個人相信唯一 可能的解決之道,是介入協調,並允諾於未來確定時間歸還中國前提下佔領[臺 灣]。臺灣人如此要求,並將歡迎介入――倘若您不準備流更多的血[直譯。 意譯為倘若您不希望更大規模的血洗]。」 布雷克 10
8
救濟總署醫療部門主任。見蘇瑤崇主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台活動資料集》,頁 10。
9
本段承蘇瑤崇教授指正,謹致謝忱。
10
Ralph J. Blake,時任美國駐臺北領事。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105
106
第
7卷 | 第1期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參、聯合請願書 臺灣人士於 1947 年 3 月 5 日聯合向馬歇爾提出之請願書。署名單位直譯為臺灣革命 同盟會(the Taiwan Revolutional League)。 這份文件亦是臺灣首度被正式披露及展出。據美國 1946 年 4 月對臺灣重要聞人、有 名望的人士進行大規模訪談和整理紀錄(本檔高史博特展亦展出),Taiwan Revolutional League 是由張邦傑發起,目的係要建立臺灣人軍隊並建立臺灣省政府,組成分子包括臺 灣革命黨、臺灣獨立革命黨、臺灣民族革命總同盟等。 最初「臺灣革命同盟會」是終戰前一群在華臺灣人的一個聯合組織,1941 年成立, 惟指揮系統混亂、派系鬥爭激烈,又與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不合。其成員戰後大部分返臺, 部分人士如連震東、游彌堅、黃朝琴等也成為接收大員或政要。11 迨至美國人調查時也許 已經有過組織和人事的變動,政治立場與內部派系或許與最初已有所不同。由於本文末 署名均為拼音,但並非北京話或河洛話,常見姓氏使用北京話拼音、名字使用河洛話拼 音者(又或相反、又或混用),幾乎很難辨視署名者為何人,因此無法確認這裡的“the Taiwan Revolutional League” 與臺灣革命同盟會、以及 1946 年美國人調查報告裡的同名 組織,是否仍屬同一團體。 然而可以看出,本文請願者雖然是一個有特定立場的團體,但其請願內容仍部分反 映了臺灣人民對當時國民政府統治政權的期待與失落、失望,揭露經濟蕭條並對治理臺 灣無能的批判,以及對美國表達希望國際介入、聯合國委任統治的政治意志。 同時本文顯示,包括開羅宣言、日本未簽合約前中國屬非法佔領、委任統治……等 等,都是當時的「新」知識,顯見當時臺灣人對於國際局勢並非一無所知。
11
參見何義麟,〈臺灣革命同盟會〉,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路版。資料檢索日期:2017 年 3 月 24 日。網址: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831。
107
108
第
7卷 | 第1期
請願書內容譯文: ([]中的內容是為使文義完整而為之補述,供讀者參考) 致馬歇爾將軍
1947 年 3 月 5 日
敬愛的將軍: 我們非常高興能有此榮幸向您遞上此信。正如您所瞭解,臺灣是美軍登陸 部隊解放(liberated),然後交給中國。當時我們臺灣人期待臺灣省行政長官公 署能比日本人更好地治理臺灣,能夠承擔臺灣人民的信任與全心支持。實際上, 吾等臺灣人最初歡慶中國光復臺灣(retrocession of Taiwan to China),迎迓大 陸中國人到來,因為吾人解放自由,思慕祖國(our mother land)。然而吾人大 悔,情況完全相反。臺人均對長官公署之統治感到失望。 悲哀地說,所有發生在本島的慘劇,均導源於不當行政(misadministration)。 自從臺灣解放,每個部分均趨惡化,甚至糟糕透頂;大部分長官公署的高 官――不論中央或地方――都由來自大陸的中國人派任。 每一個貪腐的機會,舉凡移花接木、剝削壓榨、偷雞摸狗、冒失僭越、貪 污腐敗、任人唯親、徇私舞弊和走私越貨,等等,這群貪婪腐敗的中國官署官 員無惡不做。 隨著中國腐敗的統治,這座美麗島日復一日淪為黑暗地獄。 此外,長官公署已經採取法西斯體系,自行其是而非採民主的統治。公署 錯誤或不義時,也不聽取任何勸言。相對地,像是人民有時被捕、判刑,如《人 民導報》社長王添灯,或如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領導者蔣渭川。公眾的意見不 是鎮壓就是抹殺。 我們嘗盡了臺灣人未受政治和經濟領域平等待遇的苦頭,我們只能被指派 為低階低位的職員,歧視如同日本時代一樣盛行。 幾乎重要商工企業均由政府控制――共 392 個較大單位,而非私人所有。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只有 25 間小工廠確有運行。 自由貿易在臺灣也不實施了。 主要進出口貨物如肥料、布匹、燃油、鐵、鋼、砂糖、樟腦或煤炭等[均 為官營],長官公署亦無能控制米價(較 1937 年已翻漲 150 倍)。他們對於大 規模失業之救濟也無能為力。 然而,他們沒有忘了臺灣年輕人,要將他們造冊以便參加國共內戰。 現在臺灣情況令人絕望,臺灣人在苦難的深淵。 臺灣人的反抗(revolt),起因於 2 月 27 日晚上中國警察在臺北槍殺一名 可憐的香菸小販[按:係專賣局緝私員毆打私菸販林江邁,引起民憤反彈後開 槍,誤殺無辜市民陳文溪]。短短幾天之內,如今已成熊熊反抗烈焰漫延全島。 尤其是學生和年輕臺灣人出於對我們臺灣的忠誠和熱愛,正在對抗長官公署和 全島各地的中國軍隊。我們正在每個角落贏得勝利,佔領了中國部隊、機場、 警察局和省府。12 我們還要繼續對抗中國政府及軍隊,直到獲得真正的自由和民主。 總之,現在的起事是臺灣的重生,我們聲明行政權須交還臺人,我們自信 自己可以管好,所有中國人均應退出本島。但是我們苦於臺灣人沒有武器。13 我們誠摯希望美國和聯合國協助,保護臺灣人免受更大屠戮。 臺灣在國民政府和共黨政府間必將維持中立。 中國(The Chinese Nations)明顯無能且不願多派人力實行民主統治。因此, 我們請求聯合國承擔治理本島之責任,在委任統治下(under mandate),14 直到 ――而且只有直到中國本身將自己治理好,證明其管理能力,15 然後統治臺灣;
12
本段文字敘述誇大不實,似為誘導美方之作用。
13
原文作「reglet」,應為「regret」之錯植。
14
委任統治與託管意義相近,惟前者不保證未來住民有自決獨立之機會,後者則有未來住民自決獨立之意味。感謝蘇瑤 崇教授指出二者的細微區別。
15
原文作「poven」,應為「proven」之誤。
109
第
110
7卷 | 第1期
或者最多以十年為期限。 我們希望聯合國組織視上述訊息為充足的正當性,而對本島真實情況進行 調查。更進一步,我們要求聯合國派出調查團調查臺灣現況。 我們已經準備上述聲明與請求的全面資訊,包括他們進入臺灣,以及給全 世界了解;並且讓這些資訊重新確認我們對於本行動有其必要性的信仰。 臺灣革命同盟會(The Taiwan Revolutional League),代表署名: Kim Jin Wang
臺灣臺北
I-Rei Ree
臺灣臺北
Chong Hui Rim
臺灣臺北
Cho Ki Yang
臺灣臺北
Zui Ki Hang
臺灣臺北
Kin Sin Huang
臺灣臺北
Un Chang Ree
臺灣臺北
Chin Wan Chain
臺灣臺北
Kuo Hian Choa
臺灣臺北
Haei Chin Huang
臺灣臺北
K, L, Ko
臺北
C. T. Cheng
臺北
S. M. Lin
臺北
K. C. Kwo
臺北
C C Yeng
臺北
Chin Uen Wn
臺北
Z. K. Chin
臺北
S. K. Chin
臺北
J. Y. Chan
臺北
Shoji Sin
臺北
Suto Tan
臺北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111
112
第
7卷 | 第1期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113
114
第
7卷 | 第1期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115
116
第
7卷 | 第1期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117
第
118
7卷 | 第1期
肆、三則外電報導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除了外國的政府單位與聯合國之外,亦有新聞媒體注意到了臺 灣當時情勢,如蘇聯的塔斯社(Tass Agency)、英國的《百眼巨人報》(the Argus)、 澳洲的澳聯社(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與《墨爾本先鋒報》(Melbourne Herald)。 若希望對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的外電媒體報導有更深入的了解,可參考蘇瑤崇教授對於 二二八期間的媒體宣傳戰有精闢論述,以對照思考外電報導的意義。16
一、蘇聯塔斯社(Tass Agency)剪報(1947 年 3 月 6 日) 剪報內容譯文:
群眾起事散布全臺 莫斯科,週三 二月二十八日爆發於臺灣北 部的大規模起事,已漫延至南部, 與軍警衝突已造成 4,000 人傷亡 ― ― 據 塔 斯 社(the Tass Newsagency)引用的上海媒體報導。17 此外,已宣布實施戒嚴,並 嚴密審查新聞。
16
參見蘇瑤崇,〈二二八事件中的媒體宣傳戰〉,《臺灣文獻》,59(4)(2008),頁 353-400。
17
所謂上海媒體的報導,應指 3 月 2 日的《新民晚報》,頭版「臺北民眾騷動,死傷約四千人」。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二、英國《百眼巨人報》(the Argus)剪報(1947 年 3 月 12 日) 剪報內容譯文: ([]中的內容是為使文義完整而為之補述,供讀者參考)
臺人召開議會展開改革 紐約(澳聯 AAP) 臺灣反亂(rebels)據稱於中國國民政府理解 臺人要求前,已召開自治議會,著手政治改革。 《紐約時報》週一上海特派員報導,該議會 由「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召集,由 17 個鄉鎮 (towns)[按:17 個縣市]30 名代表組成。該 議會召開係緊接在宣告臺灣人對中國要求之後。 隨著國府軍於戒嚴令下緊控通訊,中國中央 社係孤鎖之臺灣唯一公開的新聞來源。該社稱: 「『處委會』似想僭取自治政府的角色。」 合眾通訊社(United Press)18 駐南京特派員 稱,由於強援在後,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已下令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解散。 同時國民政府指派國防部長白崇禧將軍來臺 善後。
18
美國著名通訊社「合眾國際社」前身。不過此時仍為 1907 年成立的合眾通訊社,簡稱 United Press;直到 1958 年, 合眾通訊社才與國際通訊社合併為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19
第
120
7卷 | 第1期
三、1947 年 3 月 31 日澳聯社與墨爾本先鋒報引自上海的報導 剪報內容譯文: ([]中的內容是為使文義完整而為之補述,供讀者參考)
恐怖統治終結反抗 死亡滾輪在臺灣 澳聯社及墨爾本先鋒報 19 上海,星期日。據美國特派記者報導,中國國民政府當局實施恐怖統治, 至少屠殺 5,000 臺民,敉平近來臺灣起事。
該記者斷言,中國軍隊犯下了最無法想像的暴虐手段對付臺人,因臺灣人 的反抗壓迫――遠甚於他們在日治時期所承受的[壓迫]。 特派員 John W. Powell 是自二月事變以來唯一能夠進入臺灣之記者,在《密 勒氏評論報》(the China Weekly Review)寫道: 「事件之始,長官公署派出機動部隊(flying squads of troops),用達 姆(開花)機槍彈對付所有遭遇的團體,保守估計造成 5,000 傷亡。
血洗 陳儀長官稍後同意改革,然而他利用雙方談判期間 20 增強兵力,接著血洗 臺灣首府臺北達五日之久。 「起事遭到敉平,不過對中國能夠從經濟或政治層面挽救臺灣的任何措施 幾乎均希望渺茫。」
19
剪報者註記為 Melb Herald, Monday 31/3/47。
20
原文作 truce period,此處視實情譯為談判期間。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鮑威爾稱事件導因於警察對於商店和小販的嚴酷搜查,警察試圖強化實質 上廢除私人交易的新經濟規則。這些規則直接違反了國民政府中央的法律。 鮑威爾寫道,「最後一根稻草是二月二十七日警察擊斃一名反抗沒收[私] 菸的四十歲婦人。」「翌日反抗蜂起,警察向群眾射擊。三月一日,反抗散播 全島大多數城市,許多城市落入臺人手中;接著與臺籍要人[組成]的處委會 一同主導談判(truce)。
見人開槍 「處委會草擬三十二條要求,倘若同意則近於確認準獨立地位。 「陳將軍則給人他正在讓步的假象。 「然而部隊三月八日從大陸開到臺灣,陳長官逮捕處委會委員,接著開始 血洗,部隊見到臺灣人就開火。 「西方目擊者告訴我,他們看到 20 位鄉下青年殘害折磨,然後以刺刀處刑 後丟入溪中。另一位西方人目擊軍隊搜索民宅,大肆掃射任何來應門的民眾。」 鮑威爾是已故前《密勒氏評論報》編輯 John B. Powell 之子,他在日軍戰 俘營失去了雙腳一部分。
121
122
第
7卷 | 第1期
國際視野下的二二八: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重要檔案選譯
伍、結語 本稿選出的檔案文件,均為具有代表性、或是國內首見的珍貴文獻,而且恰好能夠 拼湊出臺灣直到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在國民政府統治下的大致樣貌。10 月 17 日國軍七十 軍在基隆登陸,20 日即有軍紀敗壞的消息,25 日美軍在臺陸軍戰略情報單位即向上陳報。 數個月後,在 1946 年上半年,臺灣人對中國已經從最初的期望,轉變為失望和絕望,這 在二二八事發後臺灣人的聯合請願信裏可以看出,包括經濟面、政治面和文化面的全面 落差,導致臺灣人心態和觀感上的大逆轉。部分臺灣人認為,中國已經沒資格治理臺灣, 它連自己都管理不好;他們期待美國、聯合國等國際力量伸出援手,最好能夠委任統治。 他們對中國的情感已經疏離,對於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內鬥,他們保持中立,不願介入。 事發以後,留駐臺灣的外國人紀錄和外電報導提供我們有別於中文資料的新觀點。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臺北辦事處的報告,提供一個死傷數字的新觀點:二千人。據該 辦事處經濟分析與報告官員彭德華分析,認為臺灣已經瀕臨革命邊緣──有組織的政治 起事。由於長官公署不會退讓,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中國派兵血洗,一是公署與臺人對 峙僵持。彭德華認為後者可能性居高,但他不知道在他報告時陳儀已經請兵,蔣介石也 已同意派兵(3 月 2 日寅冬亥親電),彭氏顯然高估了國民政府的仁慈。《密勒氏評論 報》的小鮑威爾也證明了國府軍隊在臺灣的虐殺行為。這些報告、報導檔案,可以佐證 中文資料(包括當時新聞媒體)各執一詞的不同立場。透過這些外國檔案的解讀,對於 二二八事件的前因、後果、重大影響和臺灣近現代政治發展,都能夠有不同於以往的觀 照點。 本次選譯過程,有幾份文件因有其他研究者已經翻譯,無法收入本譯稿內,不免略 感遺珠之憾,包括 1944 年美軍打算在臺成立軍事政府的軍政府計畫、1946 年 4 月初線 民陳家成為美方蒐集的街頭巷議 20 則、1946 年 4 月美方大規模整理了臺灣要人的動向、
123
124
第
7卷 | 第1期
觀感之情報,等等。這幾件也是國內首次展出,而且都具有相當重要史料意義,有興趣 的讀者可以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參觀閱覽。
第
126
7卷 | 第1期
學術寶藏在港都—— 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生 黃翌綺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生 李姵琪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編輯 王興安
摘要 過去,大部分的文化資源多集中於北部,有南北不均衡之現象;為了鼓勵南臺灣文 化研究者,使其也能能享有資料利用之方便,同時為提升在地文史研究水平,讓市民擁 有終生學習之處所,因此專門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3樓設立一所專門蒐藏研究型文獻, 提供研究服務資料的「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關鍵詞:高雄研究文獻中心、文獻、高雄文獻、研究文獻、文獻中心
學術寶藏在港都——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壹、成立緣起 高雄研究文獻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成立於民國民國 103 年(2014)12 月,地點 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3 樓。最初是配合高雄市新總圖書館開幕(2014 年 11 月),有 鑒於文史資源大多集中於北部形成南北不均,以及為了推廣地方文史研究和書寫、便利 市民查找文獻、使用文獻,進而能夠終生學習,因此相關委員建議應配合核心圖書館的 概念,建立一所研究型的圖書中心。有別於總圖書館針對一般民眾開放,藏書應以一般 性、大眾性的讀物為主,研究型圖書中心則是有所區隔,配合總圖的整體規劃,把這些 文獻和研究特別抽離出來,集中放置到歷史博物館內。基於此,「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於焉成立,使在高雄從事文史研究和地方文史寫作的人士,可以從高雄研究文獻中心展 開工作。 前文提及,本中心希望提供方便取得的文獻,而過去這些文獻史料多數集中於臺北,
圖 1 高雄研究文獻中心內部一般書區與密集書區
127
128
第
7卷 | 第1期
圖 2 高雄研究文獻中心門口
圖 3 高雄研究文獻中心之外廊與入口處
因此籌設過程中曾分別向臺北 的資料單位如: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圖書館爭取合作復刻 珍貴文獻,以饗市民;另外, 本中心集中了高雄研究專書、 史料文獻,包括成立之初亦有 歷史學界研究者慷慨捐贈個人 珍貴藏書,陸續前赴各地採購
圖 4 入口處的一般書區與密集書區
或進行復刻,甚至有遠從日本購回之專書。另外,過去各地之研究中心基本上不對外開放, 本中心則是開館日每天下午 1 點後對外開放,市民可以自由應用。因而「高雄研究文獻中 心」之成立,期盼能凝聚文史力量,深化高雄在地寫作與研究,成為本地研究之重要據點,
學術寶藏在港都——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並促進推動高雄更邁向國際化。
貳、高雄研究文獻中心之三大區域 本中心規劃概念與一般大學及研究所專門圖書室相同,大致分為三個區域,外加電 腦資料庫查閱設備,可供查閱數位資料庫,包括史料文獻、期刊和電子書。目前本中心 書籍與資料庫尚未提供外借,讀者須來館閱覽。
一、一般書區 一般書區陳列一般研究型專書,例如市面上能看到的各種類型、不同語言的書籍。 亦有已彙整出書的研究成果報告、全臺研究資料、一般出版史料等等,如在此之中除了
圖 5 高雄研究文獻中心一般書區之前方
圖 6 高雄研究文獻中心的一般書區之後側
129
第
130
7卷 | 第1期
歷史學界及民眾慷慨捐贈個人藏書外,特別是日本早稻田大學若林正丈教授還捐出一套 極為珍貴、由岩波書店出版的「岩波講座世界歴史」系列叢書 。目前仍然定期向外採購 新出版研究論著。
二、密集書區 密集書區陳列文獻,主要以連續出版品或大部頭套書為主,例如迄今為止最為完整 的中文史料匯集「臺灣史料集成」、「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彙編」、「臺灣全誌」、中文 及荷文版「熱蘭遮城日誌」等等。較為特殊之藏書,則有本中心與臺灣大學合作復刻的 《高雄新報》,該報係日刊出版,為目前全高雄唯一的二次大戰時期地方報紙。電腦數 位化及檢索資料庫也正同步建置中。此外,也蒐集了《臺南新報》和《臺灣日報》等復 刻文獻,提供讀者有關日治時期高雄地方的每日消息。另外,配合歷史博物館「高雄史 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高雄研究叢刊」的陸續出刊,本中心也會同步陳列於 密集書區。
圖 7 入口處之密集書區
圖 8 密集書區之局部典藏
學術寶藏在港都——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三、期刊區 蒐羅全國重要研究期刊與高雄地區期刊,包括原國科會(現科技部)收錄 TSSCI 和 THCI 之《臺灣史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等專門期刊,以及各大學文史或歷史學 報。唯因目前法令規定政府資訊應予公開,各公家機關、大學之出版期刊多在網上已可 搜尋;且因國內外資料庫廠商已提供線上資料庫服務,目前紙本現刊過刊已經下架,本 中心改為提供資料庫查閱服務,向無紙化看齊。另外必須一提,本中心提供重要資料庫, 例如目前未收入各資料庫廠商之重要期刊《臺灣風物》,本中心已向出版商吳三連臺灣 史料中心洽租,可以提供讀者使用;日治時期重要報刊《臺灣日日新報》,本中心亦提 供線上查詢瀏覽。國內主要期刊、中國大陸期刊,亦可來本中心閱覽數位版。
參、特別典藏 一、《高雄新報》 《 高 雄 新 報 》 係 1934 年 4 月 15 日 創 立 於 高 雄 的 在地日刊報紙。戰爭期間, 由於高雄曾被美軍轟炸,戰 後很多文獻資料與歷史建物 不存,因此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特地將現存國立臺灣大 學、1940 至 1943 年 間 的 報
圖 9 《高雄新報》復刻版
131
132
第
7卷 | 第1期
圖 10 《高雄新報》之新聞內容及廣告
圖 11 《高雄新報》復刻版
紙復刻出版,陳列在本中心以供查閱,是高雄地區目前僅有的一份。日刊報紙對於研 究,可以提供許多其他文獻無法紀錄的細節,例如《高雄新報》裏常有高雄州各地的 消息,如岡山、旗山、市區、鳳山,甚至現在屏東縣的東港、潮州、屏東市的報導, 一些生活史包括食品、藥品等各類廣告之刊載,是地方文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目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紙本閱讀。考慮到推廣與查閱上之便利,該館亦已檢 討建置資料庫之必要。目前,規劃以「標題」和「關鍵字」為全文檢索條件,以重要人名、 地名、事件為標的,俟建置完成後對外開放。
二、高雄地方志 縣市合併後,原高雄縣各鄉、鎮、市併入大高雄市,成為高雄市的下轄行政區,以 往做為單獨機關的鄉級行政單位,不再承辦發行地方志的業務。因此,各行政區過去發 行之鄉鎮市志,也將成為絕響。 地方文史書寫、在地認同建立,須建立對地域的深入認識;這些鄉鎮市地方志就提
學術寶藏在港都——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圖 12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蒐集之高雄各地方志
供了許多細節與資訊。有鑑於此,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於縣市合併後,即向高雄市各區 索取原有之鄉鎮市志,目前彙集成較為完整之叢書,正在進行數位化,非常歡迎讀者到 館使用。
肆、高雄研究文獻中心出版史料 一、「打狗築港史料」全 16 冊 高雄研究文獻中心成立時,編輯委員會提議:除了硬體與軟體之外,還需要一些「具 有高雄特色的史料」。就高雄而言,近代以來最重要的議題就是高雄築港,可以說沒有 高雄港幾乎就沒有高雄市。因此編輯委員會建議規劃收集築港的相關史料,並加以編輯 復刻。 因此,本中心開始展開作業,與國立臺灣圖書館合作,出版該館館藏築港相關史料。
133
134
第
7卷 | 第1期
2016 年已出版「打狗築港史料」16 大冊,精裝。第二期預計仍繼續出版 5 冊史料,於 2017 年發行。分別列入「高雄史料集成」第三種、第四種。 本書係史料之集成,故而整套書並非單一書籍,而是由數十種單行本合訂而成,其 篇幅有少有多。其中,第一冊至四冊即為《高雄築港誌》的大部頭文獻。 《高雄築港誌》卷帙龐大,達 4 大冊。其書原本在 1924 年即已完成草稿,準備付梓, 但最終並未出版。根據高師大李文環教授之研究表示:這套書完成編輯以後,由於隸屬 機關變動,高雄港由原先注重工程的臺灣總督府土木部,轉由注重航運的臺灣總督府交 通部管轄,這本原來用以彰顯築港工事的《高雄築港誌》也因此一直未出版,靜靜地躺 在總督府圖書室(即今臺灣圖書館前身)。 「打狗築港史料」之出版,是該書塵封 90 年後的首度面市,說來也是「身世離奇」。
圖 13 「打狗築港史料」16 冊精裝本
學術寶藏在港都——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類似的文獻還有當時總督府內的報告、調查書等,也是未曾出版的珍貴文獻,值得讀者 一探究竟。
二、高雄史料集成第一、第二種 前文已經提及,「打狗築港史料」係「高雄史料集成」第三種,係本中心規劃書系 的最新出版品。此外,先前出版的第一種、第二種史料集成,仍屬珍貴。 「高雄史料集成」第一種為黃清琦編繪之《高雄老地圖與歷史地圖集成》:本書蒐 集百餘年來高雄古地圖,以及編者自繪製的歷史地圖,都是進行歷史研究的重要參考。 其中幾張歷史地圖,包括第 29 號選自臺灣堡圖的〈打狗港〉、第 30 號選自二萬五千分
圖 14 高雄史料集成第一種《高雄老地圖及歷史地圖集成》所收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135
136
第
7卷 | 第1期
圖 15 高雄史料集成第二種《乙未之役打狗史料——中文編》
學術寶藏在港都——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之一地形圖的〈高雄〉、第 31 號〈高雄〉(1943 年修正測圖),以及美軍測繪的臺灣 地形圖:第 32 號“Formosa (Taiwan) City–Takao”。這幾張圖都是近年才出土,也被收 入本書內。 史料集成第二種為吳密察編著之《乙未之役打狗史料——中文編》,本書將各界所 見與乙未打狗相關的史料蒐羅成冊,讀者不須再四處翻找;最重要是本書收入 1895 年戍 守南部將領黑旗軍劉永福義子劉成良的公牘稿簿、函稿簿,這是首次出版面世,原件現 藏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劉成良當時在劉永福幕內充當幕僚與文書,替劉永福草擬文稿並 處理營務與駐地事務,可以顯露出劉永福駐南路的不同樣貌,如與地方的關係。這是非 常值得研究者注目的訊息,也透露了當時高雄的一些歷史活動。
三、高雄文史采風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於 2012 年起辦理「寫高雄——年輕城市的微歷史」活動,鼓勵 文史書寫、在地關懷和調查。歷年以來,投稿踴躍,本館依據來稿性質,分別出版兩種 書系:「高雄文史采風」以及「高雄研究叢刊」。 「高雄文史采風」書系,是鼓勵全民寫作,在地人寫在地史,用在地的眼光記錄, 而非拘泥於學院裏的考證。因此,希望作品是「小歷史」而非「大歷史」,是記錄小行業、 小村落、小人物的常民生活、風俗信仰等等習慣習俗與生活方式。結合田野實地的踏查 及對於在地的理解,完成有別於學院論文式的作品。 2014 年以來,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業已出版「高雄文史采風 」書系 11 種,均是上 述一地、一人、一行、一聚落的寫實紀錄,例如內門的迎佛祖和藝陣、林園鳳芸宮媽祖 海巡、國寶木雕藝師、高雄的紙紮業、造王船、老三民三鳳宮、旗津新產業和旗山今昔。 都是高雄在地的紀錄,讓讀者知道更多更多自己周遭的人、事、物。
137
138
第
7卷 | 第1期
圖 16 文史采風第 9 種《圖說旗山 紀事》
圖 17 高雄文史采風第 10 種《複島》
圖 18 高雄文史采風第 11 種《太子爺 興外境——神威遠播三鳳宮》
四、高雄研究叢刊 前文提到,「寫高雄」文史寫作徵集計畫持續舉辦,累積稿量豐富,自然會有各類 型的投稿。其中一類是依據學術標準撰寫的專業論文,或是依學術標準完成的譯文,因 此另外開闢此一書系出版。 有別於文史采風徵求小歷史,研究叢刊書系則嚴格依循學術標準,除格式有所要求, 還必須有問題意識、嚴謹論證,並提出學術見解(學術貢獻),本館均送外界相關學者 予以審查,通過後始得出版。 本書系發行學術界關於高雄地區的人文歷史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誠如叢刊總序所 言,高雄是臺灣近代化的重要據點,也提供了不少學術性研究議題,學界亦有累積,如 今透過出版,能夠將這些研究成果推廣給高雄市民與全民共享。因此,除高雄市立歷史 博物館辦理徵件,也積極邀請相關研究學者投稿。 目前該叢刊已出刊三種,分別是《孔邁隆教授美濃與客家研究論集》(共上、下 2
學術寶藏在港都——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圖 19 黃宣衛等譯,鍾秀梅編審,《孔邁隆教授美濃與客家研究論集》(上冊)、(下冊)
圖 20 謝貴文,《延續與變遷:遷村後 紅毛港的寺廟信仰》
圖 21 邱延洲,《臺灣鳳邑儒教聯堂的飛鸞 勸化與其社會網絡》
139
140
第
7卷 | 第1期
冊)、《延續與變遷:遷村後紅毛港的寺廟與信仰》,以及《臺灣鳳邑儒教聯堂的飛鸞 勸化與其社會網絡》,均是重要優秀的學術作品。
伍、設備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於 2014 年底規劃成立本中心時,除圖書資源外,還提供下列服 務供民眾研究之用:
一、電腦使用資料庫暨查閱區 本中心除了三大書區之外,並外加電腦使用資料庫暨查閱區之設備,目前有 2 臺電 腦可供民眾免費使用,室內有 Wi-Fi 分享,尚有圖書查詢系統、網站等可供使用。如需 列印,現場亦備有影印機。
圖 22 高雄研究文獻中心內可供民眾使 用之影印機與閱讀桌椅
圖 23 瀏覽查閱區亦設有桌椅供閱覽者使用
學術寶藏在港都——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二、資料庫 (一)早期與高雄縣、市有關的發展史、市政專刊、文獻,以及地方志等文獻,陸續推 動數位化,目前尚未對外開放,須至本中心使用。 (二)「臺灣風物」資料庫:本中心向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購買該期刊電子資料庫使 用權。《臺灣風物》是臺灣最重要的文史期刊之一,自 1951 年 12 月創刊,至今 已歷 65 年,持續發行不斷。從戰後臺灣社會緊張氣氛,臺灣研究被極力貶抑直到 解嚴,該刊長期扮演著抱殘守缺、傳承臺灣文化的角色;近二十年來社會開放, 該刊更是研究者必投必看之刊物。 本館致力於推動數位化,有鑑於該刊之重要性而又卷帙龐大,經向發行人吳三連臺 灣史料基金會購買電子資料庫,提供民眾讀者使用。本資料庫僅授權於本中心電腦 IP 使 用,未對外連線。
圖 24 「臺灣風物」資料庫
圖 25 檢索內容
141
142
第
7卷 | 第1期
三、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網站 (一)高雄研究文獻中心(打狗研究文史數位平臺)亦有專屬網站可供大眾查詢,只要 打上名稱即可;亦可從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網站連結。 (二)開頭畫面即出現四大區塊(連接):最新消息、中心介紹、LINK 網路資源查詢、 預約申請。每個區塊點選進入後,便有更詳盡的資訊。下方有書籍簡介。 (三)網頁「預約申請」功能:本中心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同步開放,可使用時間為 每週二至週日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甫開放之調整期,原訂民眾須 2 日前預約使 用。經調整後,目前開館日下午 1 點後可自由來館使用,毋須預約;若須上午使 用,只需前 1 日預約即可。本中心所藏圖書資料,對外提供市民眾自由查閱瀏覽, 目前不開放外借。 (四)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庫:可至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網站點入「典藏查詢系統」查 詢。其中「文物查詢」欄位,可以標題全文檢索;若不知道標題名稱但知道文物 類型,例如高雄老照片,可以用文物類別分類檢索,例如史料文獻、影音圖片、 考古遺跡、生活器物、古蹟建築等。材質分類性質亦同,可以織品、紙、皮、礦 石、底片、照片等加以檢索,提供檢索的多樣性並減短所需時間。而系統目前仍 持續調整升級。
學術寶藏在港都——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陸、結語 「高雄研究文獻中心」是南臺灣特有的學術資料寶庫,其目的希望提供欲查詢相關 史料的研究者,無須再千里迢迢遠赴臺北,既節省時間,又能免於奔波。本中心除收集 文獻和研究論著外,也不斷自行出版發行「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高 雄研究叢刊」,並且建立或購置資料庫,提供便利的使用管道。只要民眾與研究者來造 訪,定能體會到高雄的另一個文史研究桃源,不啻為難能可貴的福!
143
第
144
7卷 | 第1期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 特展介紹 * 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生 曾瀞鋐
壹、前言 「檔案」係指機關、機構、組織或個人在業務處理過程所產生、持有並保存的紀錄、 文件或資料。檔案的型式有很多種類,包括政府機關所持有或保管之文書、圖片、紀錄、 照片、錄影(音)、微縮片、電腦處理資料等可供聽、讀、閱覽或藉助科技得以閱覽或 理解之文書或物品等,都是檔案的類型。部分檔案只有一件「文頭」,敘明案由,卻無 詳細梗概;部分檔案則有附件,附件往往能夠提供較詳細的內容,例如會議紀錄、報告書、 原始文件等等。歷史研究需要運用史料,檔案很多時候是最重要的史料來源,亦為提供 歷史真實紀錄的第一手資料。1
*
本文內所引資料,多半由策展人和策展單位提供,謹致謝忱。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介紹
圖 1 高史博「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
圖 2 特展中的檔案裝置藝術
145
第
146
7卷 | 第1期
本(2017)年適逢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高史博) 特別策劃「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於 2 月 21 日正式開幕。本檔特展使 用相當多來自世界各國的檔案,主要有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1、澳洲國 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NAA)2、聯合國檔案館(The Archives and Records Management Section, UNARMS)3、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 UNRRA)4 與 國 際 特 赦 組 織(Amnesty International, AI)5 的檔案資料,解密檔案經學者研究詮釋後,於本次特展中首度揭露,為全臺最早的 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也為高雄二二八事件紀念系列活動揭開序幕。館方指出,本次「解 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特別感謝策展人靜宜大學蘇瑤崇教授、協助策展人 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後訪問學員杜正宇博士用心地規劃與指導,展期自開幕起至 5 月 20 日
1
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成立於 1930 年代,保存各級政府機關重要檔案,提供公眾使用。原址在華盛 頓特區(DC),1935 年正式運作。但由於館舍空間不足以容納逐年增加的檔案,於是 1993 年設立馬里蘭州的二館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NARA),近代多存放於此。目前,NARA 典藏的檔案,約佔美國 政府解密資料的 1%-3%。六層樓的建築物中,典藏文件總數約為 2 百萬立方英呎,包括大量的臺灣相關檔案。NARA 典藏之臺灣相關檔案,有建築與工程圖、文物、數據資料、地圖與圖表、影片、照片與其它繪圖資料、錄音檔、文件 檔案等九大類型,其中以文件檔案最多。各式檔案(檢索結果有 3, 500 筆以上,臺灣相關文件超過六千萬張。實為臺 灣海外檔案的一大寶庫。
2
澳洲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NAA)成立於 1961 年,由澳洲國立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檔 案 部 門, 整 併 澳 洲 戰 爭 紀 念 館(Australian War Memorial) 檔 案 室 而 來。 原 址 位 於 首 都 坎 培 拉 (Canberra),逐步增設布里斯本(Brisbane)、阿得雷德(Adelaide)、柏斯(Perth)、雪梨(Sydney)、墨爾 本(Melbourne)、達爾文(Darwin)、荷巴特(Hobart)等分館。每年度造訪人數達 252,128 人。澳洲國家檔案館 蒐藏之臺灣相關檔案有 422 筆,皆為卷宗型式,並未裝入檔案箱。各卷宗少則十餘張,多則 300 張。以 100 多張者居 多。若以平均 120 張估算,總數約 4.5 萬張。各式卷宗可歸為五類:有日治臺灣相關檔案、二戰軍事相關檔案、戰後 初期檔案、戰後臺灣政局與冷戰時期臺灣的外交檔案等。
3
聯合國檔案館(The Archives and Records Management Section, UNARMS)位於紐約,該館蒐藏有關聯合國歷史的 第一手檔案資料,對外界開放使用。有關聯合國檔案的紀錄保存與管理相關規定,可見於聯合國祕書處(Secretariat Offices)於 2007 年公布的文件:ST/SGB/2007/5。
4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 UNRRA, 中文簡稱「聯總」)是指 1943 年 11 月 9 日 44 個國家代表在華盛頓簽訂《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協定》,決定成立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發起 人為美國總統羅斯福。其名稱內之「聯合國」並非指後來於舊金山組成的聯合國,而是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同 盟國參戰國家。聯合國典藏之戰後初期臺灣相關檔案,以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留存的資料為主。國內已有臺北 228 紀 念館出版之 UNRRA 的文件,加以編目出版,為聯合國檔案的其中一部。UNRRA 的臺灣檔案,包括聯合國善後救濟 總署駐臺之行政檔、主題報告、月報告、週報告、出版品,以及留存之通訊、電文。這是二戰結束後,聯合國援助臺灣, 協助產業發展的重要第一手檔案。
5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 AI)是全球最大,也是歷史最久的人權組織,1961 年由英國律師彼得.本南 森(Peter Benenson)創立,以救援各國良心犯(prisoner of conscience)為主要目標。包括讓所有政治犯獲得公 平的審判、反對未經法律程序的刑罰與處決、維護囚犯權利等。國際特赦組織解密的檔案,存放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的古籍善本圖書館(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其中,包括許多已解密與未來即將 解密的臺灣檔案文件。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介紹
(週六),展場位於高史博二樓歷史教室,希望與臺灣人民共同見證國內從未曝光的國 際級機密檔案原件影像。
圖 3 蘇瑤崇教授為特展進行導覽解說
147
148
第
7卷 | 第1期
貳、國際檔案裡二二八事件前的臺灣情勢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對於臺灣隨著戰局之發展,曾經擬訂了數種作戰計畫。最初於 1944 年,美軍已於西太平洋取得優勢,他們對臺灣擬訂了「鋪道計畫」──即攻佔臺灣 計畫,期望以本島作為攻擊日本本土和華南日軍之基地的戰略目標。為執行登陸臺灣作 戰,美軍於 1944 年 6 月成立第十軍團,直屬海軍上將尼米茲(C. W. Nimitz)。第十軍 團的任務目標為佔領南臺灣與廈門,以威脅日本。但在 1944 年 9 月 29 日至 10 月 1 日美 國海軍舊金山會議中決議暫緩。本次展出的檔案文件裡,可以看出美軍對於臺灣、澎湖、 廈門的狀況與佔領戰術的探討,包括登陸作戰、支援補給中華民國軍隊、幫助中華民國 軍隊建立海空基地、驅逐日軍,以及轟炸日本等,均有詳細描述。另外,亦有偵蒐的各 種情報,如日軍在臺灣的部署與情勢、登陸作戰後日軍可能應對之想定,以及詳細描繪 登陸地和軍事設施之地圖、分布圖,日軍在臺之兵備,並分析於 1944 年 9 月 11 日時, 日軍在臺兵力與登陸後,日軍可能調度應變的情況,均可見到美軍主導的盟軍已有相當 準備,惟因戰局之演變,最後放棄佔領臺灣的「鋪道計畫」。 鋪道計畫廢棄後,1944 年 12 月成立「國務院-陸、海軍協調委員會」(State-War-Navy Coordinating Committee, SWNCC),負責戰時與戰後全盤政治規劃。1945 年,戰爭即將 進入尾聲,SWNCC 擬定二戰結束前後對臺規劃,指出中國內部腐敗等諸多問題,並無 能力也不適合佔領臺灣;如以陳儀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立即佔領臺灣,將會產 生嚴重問題。結論認為:「美國應佔領臺灣並建立軍事政府,除非中國人可以承擔這個 責任。」此即戰敗前美軍對臺的軍政府計畫。 直到 7 月 30 日,軍政府計畫仍未廢棄,但後來因為美國陸軍有人反對,於是放棄設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介紹
圖 4 國際檔案裡二二八事件前的臺灣情勢
立軍政府計畫。6 8 月以後,經多次中美軍事小組會議後,研擬了中美共同佔領計畫。7 日本投降後,中美聯合參謀小組(Combined Chinese-United States Staff)撰擬具體佔 領臺灣計畫,該佔領計畫於 1945 年 8 月 29 日經中美各自參謀長簽署後,報請蔣介石與 美軍之中國戰區指揮官核定。計畫原指派國軍第七十軍及第二十五軍執行佔領任務,但 後來改成第七十軍及第六十二軍執行佔領。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任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於 10 月 24 日在中國戰區臺灣美軍
6
國務院與陸海軍聯席會(State-War-Navy Coordinating Committee,SWNCC)在 8 月 3 日會議中,該計畫隨即遭到 批評,如羅伯茨陸軍准將(F. N. Roberts, Brigadier General)就說,為何美國要花費高昂代價在未來的中國領土建立 過渡性軍政府,然後再轉交中國。或許因為這些批評之故,美國放棄了佔領臺灣的方針,改成協助中國佔領。杜正宇, 〈終戰前後的臺灣軍政府初探〉,發表於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主辦,「第五屆臺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臺 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求真樓 K107 演講廳,2015 年 11 月 14 日)。
7
蘇瑤崇,〈論戰後(1945-1947)中美共同軍事佔領臺灣的事實與問題〉,《臺灣史研究》,23(3)(2016),頁 92-93。
149
第
150
7卷 | 第1期
聯絡組之顧德里陸軍上校(Cecil J. Gridley)與海軍代表葛超智(George Henry Kerr)8 的 陪同下前來臺灣,隔日即於臺北公會堂舉行光復臺灣典禮。美方對陳儀之調查與評估。 美方認為陳儀還算誠實,但任用的部屬屢有貪汙,風評不佳。如具體提及陳儀幕僚如徐 學禹(陳儀光復會舊友徐錫麟的胞姪,留學德國)等。 據美國駐臺陸軍戰略情報單位(Strategic Services Unit, SSU)調查,1945 年 10 月底 七十軍即出現軍紀不彰的報告,可對照很多臺灣人回憶裡,國軍往往形象不良、軍紀崩 壞的印象。1945 年 10 月 17 日,第七十軍抵達基隆港。美國政府曾於 1946 年初訪問臺 灣人民協會的楊克煌,指出當時政府官員與軍隊貪污,治安方面則搶劫和勒索事件頻傳, 認為政府沒有考慮到臺灣的重建與失業問題。 由於陳儀政府視臺灣為新征服之地,把臺灣人當作戰敗國國民看待,是以政策上無 論在政府用人或經濟措施上,都極度排斥臺灣人參與,甚至於仍繼續日本人戰時剝削臺 灣人的惡政。這些施政很快使得臺灣人失業問題嚴重,從戰後初的期待回歸中國,開始 對新政府怨聲載道。且日本人及臺灣人的財產遭到大肆搜刮;不僅無法恢復戰前的運輸 量,更利用相關法令作為敲詐勒索的工具。9 美國戰略情報單位曾於 1946 年 4 月 10 日整理了對於戰後的臺灣政治人物大規模的 訪談與調查,認為臺灣人經歷了對中國的「認同」(日本投降後至 1945 年 11 月底)、「沮 喪」(1945 年 12 月至 1946 年 2 月 2 日間),與「絕望」(1946 年 2 月 2 日以後)的時 期。本文件命名為《1895 年以來臺灣的政治與社會運動臺灣在中國管理下的現況》,是
8
葛超智(George Henry Kerr)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在日本讀書(1935-1937),後來在 日治臺灣的臺北高等學校擔任英文教師(1937-1940)。葛超智在美國的海軍預備役內當中尉,並且是臺灣問題專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任職於美國戰爭部軍事情報總部。二戰期間,葛超智身為美軍情報員,向美國軍方建議戰爭結束 後臺灣應由美國託管,但由於美國國務院與美國軍方的意見不同,此建議因而不了了之。戰爭結束後,葛超智在 1945 年回臺灣擔任助理海軍隨員,護航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新任命的臺灣行政長官陳儀於 1945 年 10 月 25 日在臺北公會堂 接受在臺日軍的投降。受降典禮上,葛超智以他的官方身分「美國駐重慶海軍武官、中華民國民政幹事」出席。後來 他成為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的一名外交官,並迅速成為駐中華民國的美國外交服務幹事和副領事。
9
蘇瑤崇,〈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國史館學術集刊》,(4)(2004),頁 147。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介紹
極重要的史料,其中記錄了美國情治單位對臺灣籍人物和日本人的訪談整理和情蒐資料, 受訪者包括林獻堂、羅萬俥、劉啟光、鄭明祿、蘇新、林兌、林日高、趙港;日本人古 屋貞雄等人的政治觀點及對時事的評論,同時著重調查、觀察或從訪談紀錄裡側面記錄 連溫卿、張邦傑、謝南光、李友邦、簡吉、林茂生、陳炘等人的政治活動,也從臺共私 人訪談中整理出謝雪紅、林日高、蘇新、王萬得、趙港等人戰前戰後的活動,並且記錄 了多數臺灣人對中國統治當局心生不滿與絕望。這些敘述和報告證實了二二八事件前夕 臺灣時局動盪不安,經濟蕭條、物價高漲、民心紛亂及國民政府對臺人極度不尊重的政 治現實,是研究二二八事件發生前時空背景、終戰前後重要臺灣人物,以及臺灣人政治 社會團體的重要史料。 與之佐證還有美國駐臺領事館於 1946 年 11 月 23 日之報告,內容述及從 1945 年 8 月 16 日至 10 月 25 日的正式投降,臺灣人期待重獲自由與重返中國,但 11 月以後卻出 現了普遍心理上的挫折;另一方面,線人陳家成則是直接到街頭蒐集民眾的巷議街談加 以報告,對於當局之不滿也達二十條之多。
參、世界各國關注的二二八事件 有關二二八事件世界各國的報導,最早是蘇聯塔斯社(Tass News)1947 年 3 月 6 日 於莫斯科(Moscow)的報導,塔斯社指出 2 月 28 日爆發的事件,已經造成軍警在內約 四千人傷亡,戒嚴令(martial law)已發布,更嚴厲的新聞檢查也已實施,該報之引用訊 息來源自中國媒體,應即上海《文匯報》3 月 2 日消息。《百眼巨人報》(The Argus) 1947 年 3 月 12 日報導指出,現在與中國軍隊一塊的中央社,在戒嚴之下控制了通訊, 成為臺灣這座孤島唯一的新聞來源,由於二二八處委會似乎想擔當自治政府的角色,陳 儀已下令解散處委會,而這段期間,中國政府已決定指派國防部長白崇禧來臺處理。澳
151
第
152
7卷 | 第1期
聯社 1947 年 3 月 31 日引自上海的報導,小鮑威爾(John William Powell)認為,陳儀在 二二八時血洗臺灣,造成五千名臺灣人死亡,西方目擊者曾看到二十位鄉下的青年被折 磨打傷,然後以刺刀處刑後丟入溪中,另一位西方人目擊軍隊搜索民宅,大肆掃射任何 來應門的民眾。 事件之後,美國駐臺領事館於 1947 年 4 月 6 日提出報告:〈三月的政治發展〉,內 容敘述二二八事件之經過、軍隊鎮壓情況、白崇禧 10 來臺情況等,美方亦提及當時臺灣出 現報禁,只剩下《新生報》(Hsin Sheng Pao)與《中華日報》(Chung Hua Jih Pao)可 以發行。在二二八事件可能的處理方向,美國駐臺領事館報告認為,蔣介石對二二八後 續處理的選擇有二:(一)讓陳儀繼續執政,但會因此失去臺灣;(二)由文官替代陳儀, 讓臺灣成為中國在政治與經濟上的資產,而美國的政策是支持後者。領事館續於 8 月 17 日向魏德邁提出報告,其觀察二二八事件在政府軍隊鎮壓之下,於 3 月已平息;但 4 月 以後,仍有許多核心的臺灣領導人物遭到逮捕,只因為懷疑他們有可能是未來任何動亂 的發起人。 澳洲檔案對事件原因的解讀,可見澳洲駐南京公使館於 1947 年 3 月 17 日呈交予澳 洲外交部長(Minister for External Affairs)的報告。該報告表示二二八事件的主因是官員 貪汙,造成經濟難以復原,特別是肥料取得不易;至於蔣介石稱事件中有三萬名臺籍日 本兵參與,澳洲對此說法難以苟同。3 月 28 日,駐南京公使館再呈澳洲外交部長報告, 則記錄了鎮壓的過程:公使館透過一位英國公司駐臺人員的信件與日記、英國駐淡水領 事 G. M. Tingle 的報告,以及加拿大商業顧問的報告等,以拼湊二二八事件的爆發、鎮壓, 附帶也提及白崇禧來臺之事。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之檔案,記載 1947 年 3 月 4 日,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駐臺人
10
白崇禧(1893 年 3 月 18 日 -1966 年 12 月 2 日),字健生。廣西桂林臨桂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 之稱。中國國民黨「新桂系」將領。1923 年起任廣西討逆軍參謀長,廣西綏靖公署及桂軍第二軍參謀長,國民革命軍 副總參謀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在臺灣,白崇禧被委任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介紹
圖 5 二二八事件的國際紀錄
員認為,事件爆發原因是行政長官公署無法滿足臺灣人對政治、經濟改革的要求。建議 關閉臺灣辦事處,將人員撤出。這份文件最特殊之處,在於引用美國領事館報告提出(3 月 2 日時)「估計傷亡二千人」(estimated casualties two thousand),是為國內相關研究 者較少看到的數字。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均向美國駐 臺北領事館或美國駐華大使館請求美國干預,並轉達蔣介石,萬勿派兵來臺,以保障 人民生命安全。此外,亦有相關團體向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與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請願之事。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於 1947 年 3 月 5 日聯繫美國駐臺北 領事館,說明處委會的組成與職責,請求美國干預(intervention),以免蔣介石血洗臺 灣。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的檔案,也聲明臺灣此次民變純為反對貪污官僚,要求政治改 革,請求美國轉達國民政府,萬勿派兵來臺。更重要是一份新發現的原件請願手稿,其
153
第
154
7卷 | 第1期
為 3 月 5 日臺灣人士聯合向馬歇爾提出之聯合請願書,除再強調公署統治之失政,更希 望美國或聯合國介入、託管。其署名單位直譯為臺灣革命同盟會(Taiwan Revolutional League)。然而由於署名人姓名拼音無從對照,不知該 Taiwan Revolutional League 是否 即為戰前在華臺人合組的「臺灣革命同盟會」。
肆、二二八事件後戒嚴與白色恐怖 二二八事件凸顯了長官公署佔領政府的腐敗無能與對人民的壓迫,國民政府統治臺 灣的正當性受到質疑,為了轉移國際壓力與國內的批判,政治的改革成為不得不然。是 以 1947 年 4 月 23 日中華民國行政院會議通過,將集軍政與民政長官於一體的公署,改 制為省政府,由文人魏道明任省主席,軍政與民政分離。 美國駐華大使館於 1947 年 5 月 30 日,對臺灣省政府成立之事的報告,其中除了記 載 5 月 16 日成立省政府之事外,也述及臺灣人對新省政府會有任何大規模改革感到懷疑。 5 月 31 日的另一件報告,提出魏道明擔任省主席後所遇到的難題,包括駐軍減少(因國 共內戰調往大陸)更難維持治安、糧食短缺等,魏道明必須改革專賣制度與產業壟斷、 改革司法,並清除貪污官吏。臺北領事館 11 月 14 日則報告,美方觀察到二二八事件之後, 臺灣人對於與中國大陸連結的冷淡態度,以及黃紀男、廖文奎、廖文毅等人領導的獨派 運動。 二二八事件軍事鎮壓及隨之清鄉、綏靖,政治與社會氛圍肅殺,臺灣人的悲劇可以 說尚未過去;反而因為國民政府很快從中國大陸敗退來臺,旋於 1949 年 5 月 20 日宣布 戒嚴,又開啟了「白色恐怖時期」,直到 1991 年 5 月 22 日廢除《懲治叛亂條例》為止, 是為二二八事件之遺緒。這段期間,政府藉口戒嚴,逮捕共諜與異議人士,造成許多冤 案。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 AI)透過美國取得了臺灣的政治犯名冊,即為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介紹
明證。無奈多次派人來臺,均遭到中華民國政府拒發簽證,該組織認為中華民國政府對 良心犯感到焦慮,是所謂「自由世界」(Free World,亦即非共黨國家)裡,第一個拒發 簽證給國際特赦組織的國家。 本檔特展也特別展示幾宗著名案例,例如 1976 年 8 月 13 日對黃華兩度入獄之事 的調查報告。黃華,本名黃明宗,因參與臺灣獨立運動兩度入獄,1975 年黃信介、康 寧祥、張俊宏等人創辦《臺灣政論》雜誌,黃華任副總編輯,但 12 月《臺灣政論》被 政府停刊,黃華後來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另外,1985 年國際特赦組織報告施明德絕 食抗議事,指出當時施明德為要求政府釋放政治犯,要求解除戒嚴、實施民主,絕食 已進入第八週。
圖 6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之展場內部
155
156
第
7卷 | 第1期
伍、結語 透過在臺外國人或駐臺單位的文件與紀錄,國際檔案提供了有別於中文文獻的不同 觀照點,是值得國家各級檔案單位重視的珍貴文獻。二二八事件裡,高雄市民曾有極嚴 重的傷亡,是全臺灣第一個遭到正規軍事鎮壓之地,為悼念本市這段慘黯集體記憶,高 史博除於 2012 年 2 月 28 日推出 1947 年 3 月 6 日高雄二二八事件的常設展,每年更舉辦 隆重肅穆之追思儀式。今年特別從國際的角度,觀照史料與檔案如何促進歷史詮釋,策 辦「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與學者專家合作,遠赴海外數處檔案典藏機關, 蒐集二二八事件相關史料文件影像,透過展示首次在臺呈現美國、澳洲、聯合國等國家 或機構的第一手官方文件。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開幕典禮上,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教授肯定高 史博策劃本檔特展,將引領二二八研究進入另外一 個新階段,其意義在於不只國內檔案,還擴及到國 外去找檔案。他舉例說明,其大學時曾在臺大圖書 館偷看過外籍書刊的二二八報導,顯係有心人士放 入,可知當時政府盡力隱瞞真象,但「轉個彎」還 是看得到──這就是國際檔案的重要性。當時透過 臺灣這些外國人和駐臺單位,甚至駐南京大使館已 有不少消息流出,不少報告已在「外面」,可以幫 助我們更加釐清當時政府刻意掩埋的歷史經過。如 何有系統地找出並蒐集這些檔案文獻,是下個階段 要努力的方向,高史博已經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圖 7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於特展開幕儀式上致辭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介紹
參考書目/ 杜正宇(2015),〈終戰前後的臺灣軍政府初探〉,發表於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主辦,「第五屆臺灣近代戰爭 史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求真樓 K107 演講廳,2015 年 11 月 14 日)。 蘇瑤崇(2004),〈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國史館學術集刊》,(4),頁 135188。 蘇瑤崇(2016),〈論戰後(1945-1947)中美共同軍事佔領臺灣的事實與問題〉,《臺灣史研究》,23(3),頁 85124。
157
158
第
7卷 | 第1期
旗山人說旗山事.《圖說旗山紀事: 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書評 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 劉正元
過去對於旗山的研究,多呈現 旗山的歷史或文化方面的論述。莊 淑姿這本新作,在架構上仍是延續 這樣的討論,闡述旗山長期以來的 人文地景、產業發展及庶民生活。 讀者從本書的章節及架構安排明顯 地看到這樣的安排。作者分別從在 地地名與市街發展(第一章)、人 文地景(第二章)、庶民生活(第 三章)、教育(第四章)、地方仕 紳與名人(第五章)、產業(第六 章)、交通(第七章)、宗教信仰 (第八章)等八個面向依序出發, 讓讀者可以一目了然掌握旗山過去 跟現在的變遷。 第一章是〈旗山大觀——地名 沿革與地方發展〉。本章主旨在介 紹旗山地名的沿革及市街發展(特 別是日治時期之後的市街規劃,可
圖 1 莊淑姿,《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高雄: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6 年 12 月,208 頁
旗山人說旗山事.《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書評
圖 2 日治時期的旗山市街地圖 圖像來源:莊淑姿提供。
參考圖 2)。旗山在歷史上有幾個重要地名:羅漢門、蕃薯藔、太平街等,這些地名均 興旗山的歷史發展和族群互動有關。羅漢門一詞源自於平埔族群大傑顛社的社名;蕃薯 藔及太平街則源自於地方傳說及穩定人心考量;目前的地名是大正 9 年(1920)時以旗 尾山命名。 本章另一個重點則在指出日治時期所實施的「市區改正」計畫對旗山的影響。在當 時蕃薯藔廳首任廳長石橋亨任內所執行的市區改正計畫,設計了石拱圈亭仔腳(可參考 圖 4)、開鑿旗山圳、整治鼓山頂等,為旗山日後的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
159
160
第
7卷 | 第1期
圖 3 日治時期的旗山老街 圖像來源:莊淑姿提供。
圖 4 已成地景特色的石拱圈(2017 年拍攝)
旗山人說旗山事.《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書評
第二章「旗山人文地景」介紹 了幾個旗山重要的文化地景,依次 是神社(可參考圖 5、6)、孔廟、 旗山水圳、三十三士碑、武德殿、 旗山護岸等。作者利用日治時期之 後的老照片及現代手繪圖,以古今 對比的方式呈現這些建物的今昔, 間或穿插作者家族成員間的回憶(頁 65),增加許多讀者的閱讀樂趣。
圖 5 日治時期的旗山神社主體 圖像來源:莊淑姿提供。
圖 6 現今(2017 年)於旗山神社舊址,仿照當時神社參道所設置的神社意象
161
162
第
7卷 | 第1期
第三章〈家在旗山——旗山庶民生活〉的重點提到歷史上的族群互動,及因應社會 及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地景變遷。作者運用現存石碑、建物及老照片來說明旗山不同族群 間歷史上的衝突與史實(例如三十三士碑、同心赴義碑、招魂碑、精忠護國碑等,可參 考圖 7),此外,因應農事及香蕉產業發展所設立的機構如旗山農會(前身是有限責任 蕃薯藔信用組合,見圖 8、9),娛樂場所如旗山戲院酒家、茶室,及商販雲集的大溝頂等, 作者除提供若干歷史的脈絡線索外,更增加在地人對於這些場景的回憶(如頁 93)。
圖 7 現今仍位於鼓山公園內的招魂碑 圖像來源:莊淑姿提供。
旗山人說旗山事.《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書評
圖 8 有限責任蕃薯藔信用組合成立 圖像來源:莊淑姿提供。
圖 9 旗山農會現貌(2017 年拍攝)
163
164
第
7卷 | 第1期
第四章〈我是旗山人〉一章著重在教育面向的討論。明治 31 年(1898)10 月蕃薯 藔公學校成立,首任校長為萬羽三次郎,這是旗山國小的前身,也開啟了旗山人接受現 代教育的契機。除蕃薯藔公學校外,當時旗山還有一間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今旗山 鼓山國小前身)。前者是一所專門招收臺灣子地的小學,後者則是專收內地(日本本土) 子弟的小學。作者在本章末段並比較日本化的皇民化運動,和戰後國民政府所推行的請 說國語(去方言化)運動,兩者對旗山在地人的社會影響為何? 第五章〈士紳家族與地方名人〉介紹幾個著名的地方名人,分別包括:莊塗(1861 年生,日治時期蕃薯藔街首任街長)、陳順和(1876 年生,首任街長)、以商業經營起 家的吳氏家族(吳萬順、劉嚮、吳見草)、洪氏家族(代表人物洪見萬)。以吳氏家族 為例:吳萬順早年經營鴉片、菸草、米、鹽、糖廍、釀酒、地貸等行業,因以致富,么 子吳見草更因家族影響力之故,被日人任命為旗山街第二任街長。
圖 10 日治時期莊氏家族於宅厝前合影 圖像來源:莊淑姿提供。
旗山人說旗山事.《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書評
本章末作者更介紹一個旗山在地「素人歷史學家」(作者用語)曾茂源的素描作品。 在地人稱呼曾茂源為阿財伯,他除了具有豐富的在地文史知識外,更精於手繪藝術創作。 頁 142 至 143 呈現了阿財伯對於故鄉的細描作品,筆下盡是充滿了對於旗山滿滿的愛。 本書所有的手繪插圖也都是出自阿財伯之手。 第六章〈香蕉故事〉。香蕉是過去旗山最重要的產業。旗山百年來的經濟發展曲 線與香蕉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香蕉產業帶動了地方社會及金融發展,但是 1970 年代 之後香蕉產業的式微也造成旗山的風華不再,產業沒落後,香蕉如今已經成為旗山人 的集體記憶表徵。作者在本章舉出幾個跟香蕉產業發展有關的個案(如頁 161 盧廷的 故事),以及法律案件(如 1969 年著名的剝蕉案),呈現香蕉王國曾經存在的風華與 滄桑。
圖 11 旗山驛後方之青果辦公處裝載香蕉之情況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照片,登錄號:KH2013.002.015。
165
166
第
7卷 | 第1期
圖 12 現已重新整建為「旗山糖鐵故事館」的旗山車站,在車站內部亦設有舊時擔賣香蕉的裝置擺設,讓參觀的民眾體 驗舊時旗山的香蕉產業(2017 年拍攝)
除 香 蕉 外, 製 糖 業 也 是旗山重要產業,隨著糖業 的沒落,位於旗尾的糖廠目 前已經轉型為觀光和休閒用 途。 第 七 章〈 走 入 旗 山 時 光——糖廠與高雄客運〉有 兩大主軸:除上述製糖業外, 莊淑姿也提到旗山的大眾運 輸業的歷史發展。自 1930 年 代以降,旗山已經有幾家自
圖 13 已重整為「旗山糖鐵故事館」的旗山車站(2017 年拍攝)
旗山人說旗山事.《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書評
動車會社經營客運路線(如圖 14 所 示的高雄客運),路線包含旗山至 甲仙、楠梓、內埔、竹仔門、六龜、 里港等。1939 年時旗山共有 10 條 以公共汽車為主的大眾運輸路線, 成為區域內重要的交通起迄點,然 而,後來隨著區域的發展及人口流 動,交通路線也不斷地更迭。
圖 14 1951 年的高雄客運巴士 圖像來源:莊淑姿提供。
最末一章是〈入境平安——旗 山的民間信仰〉。作者指出:位於 中山路 58 巷的旗山福德祠是「旗 山人最早的宗教信仰寄託之處」 (頁 184),此外,1817 年天后宮 ( 圖 15) 興 建 後, 媽 祖 廟 便 取 代 福德祠,成為多數旗山人的信仰中 心。爾後,若干外來宗教(基督教、
圖 15 旗山天后宮現貌(2017 年拍攝)
天主教,見圖 16)也在 20 世紀初 之後陸續進入旗山,除了讓本地人 接觸不同的宗教外,教會也積極投 入社會活動及教育事業(如基督教 會設立博愛幼稚園等),豐富了旗 山的宗教景觀。 綜之,這本書迥異於其他旗山 論著的重要特色,即是作者以一個
圖 16 1935 年的旗山長老教會 圖像來源:莊淑姿提供。
167
168
第
7卷 | 第1期
在地人的觀點,重新書寫自己的家鄉。對作者而言,旗山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場 所而已,更是一種回憶,一種召喚。一如作者在一開始的自序中提到:她的祖父莊塗在 1865 年左右從臺南來到旗山,然後在此落地生根。作者寫道:「第四代的我,細漢就在 旗山的目光呵護下從旗山看世界;1995 年,我以旗山為主題踏上學術旅程,開始用世界 的角度看旗山。旗山,是我人生的起點,也是我的學術起點,更是未來永不間斷的探索。」 (頁 11)正因為有這樣的人本關懷,讓讀者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深深感受到作者不僅 在字裡行間詳說著旗山的今與昔,同時也在講述她的生命史,她眼中的旗山面貌。 最後,我對於作者將研究焦點比較放在日治時期,以及較少談到原居住在此地的平 埔族群的人群遷移及生活等面向,感到有一點可惜。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記載:「羅 漢內門、外門山,皆大傑顛社地也。」說明在 18 世紀初期,旗山附近都是大傑顛社的活 動範圍,然而我在文中比較少看到這些相關的爬梳。以宗教信仰為例,大傑顛社的宗教 信仰(如公廨)與後來遷移到此的漢人是截然不同的(具體內容請參看張二文〈高雄溝 坪地區平埔族的公廨採訪〉一文,《高雄文獻》5 卷 1 期,2015)。是故,本書(第八章) 宣稱福德正神信仰是「旗山人最早的宗教信仰寄託之處」(頁 184)一說,就會引起比 較多學術上的爭議。
第
170
大事紀要
7卷 | 第1期
吳佩儒 整理
2016年11月/////////////////////////////////////////////////////////////////////////////////////////////////////////////// 11
05
.............................................................................................................................................................................
旗津戰爭和平紀念公園舉行「征戰屬誰——追思.紀念臺籍老兵」秋祭典禮。 第 18 屆「彌陀虱目魚文化節」於彌陀區南寮漁港舉辦,活動包括虱目魚大拍賣、 虱目魚特色小吃、牽罟體驗、文化列車、觀光遊艇、紙影戲表演、紙偶 DIY 及 斗笠彩繪等。 11
09
.............................................................................................................................................................................
高雄市梓官區道路更名暨橋頭區道路命名。為避免同一路段出現數個路名,並 兼顧道路整體性、延續性及民眾尋址方便性,在影響住戶人數最小原則下,延 續「通港路」命名,故道路編號梓一及道路編號橋一分別更名、命名為「通港 路」,英譯名稱「Tonggang Rd.」。 高雄市鳳山區道路更名。鳳山區誠智里灣頭一街、灣頭二街因里民反應道路名 稱臺語發音之諧音不雅,經鳳山區第一戶政事務所以問卷調查得半數以上里民 同意後更名為「鳳翔街」(英譯名稱 Fongsiang St.)及「鳳翔一街」(英譯名稱 Fongsiang 1st St.)。 11
10
.............................................................................................................................................................................
「2016 高雄市土水環境展暨國際研討會」於高雄市總圖書館開幕,邀請來自英、 美、加拿大、日本、泰國、越南等產官學界齊聚研討,進行褐地開發經驗分享 與案例說明,作為污染土地再利用之參考,展覽期間至 11 月 13 日下午 5 點。
大事紀要
11
12
.............................................................................................................................................................................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主辦的「2016 高雄廣播節」於中央公園圓形廣場舉辦。 11
16
.............................................................................................................................................................................
高雄市政府觀光局舉辦「暖暖咖啡香 暖冬遊高雄」活動,由業者報名供民眾 票選出「高雄咖啡地圖」。 11
17
.............................................................................................................................................................................
「2016 第二屆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於高雄展覽館登場,展期至 11 月 20 日。 11
18
.............................................................................................................................................................................
第一屆高雄史研討會「航向鉅變嶄新的海洋 打狗築港與史料研討會」於 11 月 18 日至 19 日舉辦。 高雄市推動「高雄濕地生態廊道」,以濕地復育作為重要市政,結合「綠色基盤」 或「海綿城市」的概念,為使濕地保育及氣候變遷議題更深入市民生活,於大 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講廳舉辦「2016 年大高雄濕地論壇——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行 動計畫聯合成果座談會」。 11
19
.............................................................................................................................................................................
高雄市三民區公所與高雄三鳳宮於 11 月 19 日至 20 日舉辦幸福三太子活動,將 幸福川結合全國祭祀三太子最大且歷史悠久的三鳳宮,以「光」為主軸,廣邀 全臺創意三太子表演團體競賽。 「新光-旗津」(新光碼頭至旗津渡輪站)假日航線正式復航,象徵「亞洲新 灣區環狀旅遊動線」完成了最後一塊拼圖。 「2016 岡山媽祖文化節」於 11 月 19 日至 20 日在岡山壽天宮舉行,結合在地螺 絲及文創產業,除了去年完成的「螺絲媽祖」,今年更增添以螺絲打造的千里
171
第
172
7卷 | 第1期
眼及順風耳,活動包括肚皮彩繪、小小廟公闖關趣、吉祥剪紙窗花及趣味吸管 藝術等。 駐臺北韓國代表部於 11 月 19 日來到高雄舉辦「2016 高雄韓國文化日」,內容 包含韓國商品展、韓語演講比賽等活動。而 2016 年適逢高雄與韓國釜山締結姊 妹市 50 周年,高雄市政府秘書處與駐臺北韓國代表部合辦「2016 韓國文化公 演」,邀請到韓國著名傳統表演團體「花的傳說」、以及國際知名的「亂打秀 NANTA」,於本日在高雄師範大學演藝廳盛大演出。 11
25
.............................................................................................................................................................................
高雄市政府秘書處於 11 月 25 日舉辦「2016 波光粼粼看高雄——國際人士訪高 之旅」,邀請了各國駐臺使館代表、外國媒體及高雄市政府國際關係小組委員 等國際朋友從蓮池潭造舟、到海洋探索館聽高雄變遷港史,再到海上實質由外 海看陸上高雄。 11
26
.............................................................................................................................................................................
為行銷傳統市場美食文化,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結合高雄市公有市場聯合自 治總會及旗津道沙灘酒店,在各公有市場舉辦為期 10 場次的「2016 傳統市場創 意行銷活動:市場雄促味 幸福逎菜市」。
2016年12月////////////////////////////////////////////////////////////////////////////////////////////////////////////// 12
03
.............................................................................................................................................................................
2016 年大寮紅豆節 12 月 3 日於大寮捷運站出口廣場舉行,2016 年的活動主題「大 寮紅豆是寶貝」,除有農產品展售外,設置大寮館及臨時郵局製作本年度專屬
大事紀要
活動紀念戳章之紀念首日封,並有紅龜粿製作及紅豆麻糬 DIY,以及紅豆大巴 遊大寮等活動。 12
05
.............................................................................................................................................................................
2016 年「茂林紫斑蝶季」於茂林生態公園開幕,活動至 2017 年 3 月 25 日止。 期間活動除了有茂林魯凱護蝶市集外,尚有認養紫斑蝶、紫斑蝶集章以及各種 賞蝶及送禮活動。 12
09
.............................................................................................................................................................................
「2017 高雄過好年活動」於 2016 年 12 月 9 日起至 2017 年 2 月 1 日止。 「我們的民主時代紀念影像展」於高雄捷運美麗島站開幕,展期即日起至 18 日, 展出近 300 份歷史照片、文史資料及文宣品等,包括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 野百合學運、街頭運動、總統直選等臺灣民主重要階段。 12
10
.............................................................................................................................................................................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為紀念國際人權日同時也是美麗島事件 37 周年,於 12 月 10 日下午 3 點假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光之穹頂大廳舉辦「我的美好年代——從美麗 島到太陽花 跨世代臺灣人權運動」。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主辦,大港自造特區執行的第零屆大港自造節(Mega Maker Day)12 月 10 日至 11 日在高雄市鹽埕區忠孝國小登場,這股由美國舊金 山吹起的「自造者」風潮,讓許多前瞻研究單位將這個趨勢譽為全球未來 10 年 的重要運動。
173
第
174
7卷 | 第1期
「2016 梓官海鮮節」12 月 10 日到 11 日在梓官區漁會「戀戀蚵仔寮」門市展售 中心前廣場舉行,活動期間有「現仔撈」魚貨拍賣、援中港溼地生態導覽、免 費魚產品品嚐、親子闖關 DIY 及「魅力漁港」攝影展等活動,每日下午還有創 意烏魚子披薩免費品嚐。 「2016 花田喜事 勁樂橋頭」活動於 12 月 10 日至 18 日舉行,除各式表演及在 地美食外,亦有 DIY 體驗活動、CG 繪圖比賽及橋頭微旅行 1 日遊。 12
15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展高雄——
(ngaiˇ)等來唱美濃」特展於 2016 年 12
月 15 日展至 2017 年 6 月 18 日。 12
17
.............................................................................................................................................................................
「2016 茄萣烏魚海鮮美食節」在 12 月 17、18 日於興達港舉行,除舞臺表演外, 尚有免費觀光遊艇、自行車半日遊及二仁溪生態導覽等活動。 高雄市原住民故事館開館,透過原住民的文化、生活和創意、樂舞等產業,打 造都會的原住民文創基地。 12
18
.............................................................................................................................................................................
「2016 打狗鳳邑文學獎」頒獎典禮。 12
24
.............................................................................................................................................................................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指導,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協辦,大魯閣開發、微 星科技及 NVIDIA 共同贊助建置的 VR 體驗館於大魯閣草衙道 1 樓開幕。 12
25
.............................................................................................................................................................................
「2016 高雄文藝獎」頒獎典禮。
大事紀要
12
27
.............................................................................................................................................................................
俗稱左營城隍廟或鳳邑舊城城隍廟的舊城城隍廟,於 2016 年 12 月 27 日至 2017 年 1 月 1 日辦理每 6 年 1 次的興隆內外里十三角落出巡遶境大典,並配合「高 雄市政府輔導宗教活動友善環境要點」,主動張貼公告並請蓮池潭十三角落之 廟宇向交陪之宮廟、陣頭,轎班勸導活動期間勿燃放爆竹煙火。 高雄市民柯豐富榮獲「2016 德國奧林匹克廚藝競賽」捏麵與果雕雙金殊榮,陳 菊市長於 12 月 27 日市政會議上特別接見,表揚柯豐富廚藝精湛為國爭光。 12
29
.............................................................................................................................................................................
高雄市多元化計程車正式上路,結合合法基礎與彈性服務雙優勢的新制度,具 有包括乘車資訊透明、即時行動支付、不限制車款型、彈性運價費率、駕駛評 價機制等特色。
2017年1月///////////////////////////////////////////////////////////////////////////////////////////////////////////////// 1
1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及高雄市電影館於 2017 年 1 月 1 日正式掛牌成為高雄市專 業文化機構,為全臺第一個由地方政府成立之行政法人。 即日起高雄市公車上下車均須刷卡。 1
5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陶瓷,生活故事」典藏文物特展,透過今昔日常生 活器物與生活空間的對話,展現陶瓷千變萬化的美妙姿態,展期至 7 月 9 日。
175
第
176
1
15
7卷 | 第1期
.............................................................................................................................................................................
「2017 路竹番茄節」於路竹體育園區舉行,除農特產美食市集外,亦有寫生比 賽及採番茄列車等活動,高雄知名吉祥物也於本日大集合。 「2017 大社三寶(牛奶、芭樂及蜜棗)農特產觀光季」活動 1 月 15 日於觀音山 風景區大覺寺前廣場舉行,除熱氣球起球表演外,亦讓民眾體驗走進熱氣球。 1
18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與日本姊妹館舍——原鐵道模型博物館共同策劃「窄軌王 國——臺灣輕便鐵道特展」,於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原鐵道模型博物館展出至 3 月 12 日。 1
20
.............................................................................................................................................................................
「2017 愛在杉林花美濃」活動於永齡有機農場開幕,除了杉林區規劃五大花海 區外,美濃區有澄蜜番茄及客家美食,展期至 2 月 20 日止。 1
21
.............................................................................................................................................................................
高雄大樹九曲堂火車站旁的鐵路巷一帶,結合國定古蹟飯田豐二紀念碑,成為 獨具特色的鐵道綠園於本日啟用,未來將串連泰芳鳳梨罐詰工場與高屏溪舊鐵 橋天空步道等文史資源,豐富大樹區觀光人文內涵。 由國立臺灣文學館、高雄文學館、高雄市議會、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等單位合 作出版的《文學帶路遊舊城:走讀左營文學地景》文學導覽專書,於本日辦理 新書發表會。 1
23
.............................................................................................................................................................................
首度在高雄舉辦的「樂活熊城市嘉年華」展,由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與泰迪 熊協會共同主辦,至 2 月 21 日止,百座的泰迪熊擺放於高雄美麗島大道(沿中
大事紀要
山路,北起民生路,南至青年路口)及五福中華路圓環。 1
28
.............................................................................................................................................................................
「2017 旗山燈會藝術節」、「岡山燈會藝術節」登場,至 2 月 1 日止。 「2017 佛光山燈會藝術節」登場,至 2 月 25 日止。 1
29
.............................................................................................................................................................................
內門區農會連續 4 年於大年初二舉辦「初二歡喜吃辦桌」活動,從第 1 年的 150 桌增加至今年的 402 桌。 1
30
.............................................................................................................................................................................
「2017 高雄燈會藝術節」登場,至 2 月 12 日止。除萬人提燈遊行、愛河花燈、 水上劇場及煙火秀外,今年於西子灣與旗津兩岸防波堤上施放「大港煙火」。 1
31
.............................................................................................................................................................................
高雄市目前唯一登錄傳統藝術南管音樂保存者陳嬿朱老師與高雄市政府合作, 正式啟動高雄的南管藝術傳習計畫,於本日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發表唱錄製 作的南管專輯《輾轉三思》。
2017年2月//////////////////////////////////////////////////////////////////////////////////////////////////////////////// 2
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雄客家新春祈福」活動本日於新客家文化園區文物館舉行,市長陳菊引領 近百位客家鄉親遵循古禮祭拜,祈求新的一年高雄平安順遂。
2
16
.............................................................................................................................................................................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九州環境能源産業推進機構主辦,資策會臺日產業推
177
第
178
7卷 | 第1期
動中心執行的「2017 臺日循環經濟產業研討商談會」本日於高雄國際會議中心 舉行。 2
18
.............................................................................................................................................................................
於鳳山行政中心舉辦「221 世界母語日文化嘉年華」活動,邀請金曲獎第 21 屆 臺語歌謠專輯得主嚴詠能老師編曲,運用閩南、客家、原民、新住民等四族群 母語聯合唱出 「 幸福臺灣謠 」。 2
21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於 2 月 21 日至 5 月 20 日辦理「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 事件」特展,針對二二八事件 70 周年,委託戰爭人權之研究者遠赴美國等地, 蒐集國外之二二八事件相關史料,展出國際視野中的二二八事件。 2
25
.............................................................................................................................................................................
「2017 春天藝術節」首檔大型節目「《咱的電影咱的歌》228 草地音樂會」於 2 月 25 日及 26 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登場,邀請知名影評人藍祖蔚擔任製作人, 將臺語電影 60 年,結合二二八事件屆滿 70 周年的意義,用音樂、歌聲、電影 展現對土地的熱愛與關懷。 2
26
.............................................................................................................................................................................
臺灣原住民第十五族拉阿魯哇族,本日舉辦全臺獨有以貝殼為祭典主體的「聖 貝祭」,藉由聖貝祭的儀式,表達對祖靈的敬重,祈求各族群和諧平安。
大事紀要
2
28
.............................................................................................................................................................................
適逢二二八事件 70 周年,本日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舉行高雄市二二八事件追 思紀念活動。 位於鼓山區中華一路上(「高雄美術館園區 HH 大樓」1 樓戶外公共空間)的「臺 灣立起來」公共藝術暨南榕廣場本日正式揭幕啟用。
179
180
第
7卷 | 第1期
《高雄文獻》稿約 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稱本館)為深化在地論述、保存高雄文史資料,竭誠歡迎各界投 稿《高雄文獻》。 二、本刊為每年四、八、十二月出刊。 三、投稿內容與主題:舉凡非純文學類而與高雄相關之論述、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訪談、譯著、 史料文獻評介、社區營造、移民族群、展演評介、影評、文評與書評、未出版文稿等,均歡 迎惠賜稿件。 四、投稿注意事項: (一)來稿請勿一稿兩投,稿件請以電腦橫式繕打,須附電子檔及紙本稿一式三份。 (二)譯稿請附原文及翻譯授權書,若原文書無著作權者,應說明之。 (三)「研究論文」稿件,每篇正文以二萬字為限;其他類型的稿件,每篇正文以八千字為限。 (四)所列參考書目,應以文稿中徵引者為限。 (五)來稿文責由作者自負。 (六)來稿請依本刊撰稿體例,詳見撰稿須知。 (七)各篇作者享有其著作人格權,本刊享有著作財產權。 (八)經錄用之稿件,本刊有權得增減文字與圖片。 五、稿件審查:本刊採匿名評審制,稿件經編輯委員會送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通過後刊 印。凡經錄用之稿件,作者不得要求抽回,並須簽署著作權讓與書。 六、酬謝方式:來稿一經採用刊出,致奉薄酬,並贈當期《高雄文獻》三冊、抽印本十本,及可 能衍生之出版品。 七、稿件交寄: (一)來稿請寄至下列地址:803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 99 號 3 樓「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投 稿高雄文獻)收」。 (二)有關投稿問題與意見請聯絡王興安先生,聯絡電話:(07)5312560 轉 330,E-mail: kaohsiung.h@gmail.com。
181
《高雄文獻》撰稿須知 一、來稿請依序包括:論文題目、摘要(500 字以內)、關鍵詞(不超過 5 個)、本文(圖表嵌於正文中)、 參考文獻等;若本文中有圖片,請附上解析度 300dpi,並無版權問題或已取得授權之原始圖檔;若文稿 有接受相關計畫補助及需致謝辭者,請於首頁之頁下(註)說明。 二、稿件請以 Word2000 以上軟體打字建檔,A4 紙張規格,橫排,須加註頁碼並置中。 三、本刊為雙向匿名審查,除於「投稿人基本資料表」外,請勿於投稿文內出現姓名、職稱等。 四、來文請依下列撰稿格式: (一)正文的中文字型採新細明體,英文字型為 Time New Roman,首行縮二字(全形);引用原文則改採 標楷體,短文可外加引號而逕入正文;若引文較長,請另起段落,首行縮四字(全形),第二行之後 縮二字(全形),不另加引號。正文與引用原文的字體大小皆設為 12 級。 (二)本文中的節次及子目,以五個層次為原則,次序為:壹、一、(一)、1.、(1)。字體大小:題目為 22 級字;子目依次序為 18 級字、14 級字,其餘皆為 12 級字。 (三)圖表的編號採阿拉伯數字(如圖 1、表 1)。圖片標題放於圖下置左;表格標題放於表上置中。 (四)年代部分,全文請統一書寫格式。朝代紀元後加上西曆,如:乾隆 2 年(1737)、大正 12 年(1923)、 民國 100 年(2011);或是直接用西曆,如:2011 年。 (五)請用新式標點符號。引號用「」;引號內引號用『』;書、報、期刊等採書名號用《》;論文與期刊 篇名等採篇名號用〈〉;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號,如《莊子 ‧ 天下篇》。 (六)註釋採隨頁附註。註腳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標示,如:1、2、3、……,並置於標點符號後。註腳文 字則置於當頁下方,以細黑線與正文分開。 (七)「註腳引用」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華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吉田久一,《新 ‧ 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東京:勁草書房,2004),頁 231-232。 再引:吉田久一,《新 ‧ 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頁 231-232。 2. 合輯:作者,〈篇名〉,收於主編姓名,《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林玉茹,〈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收於林玉茹 主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頁 23。 再引:林玉茹,〈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頁 23。 3.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艾瑞克 ‧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 2002),頁 11-26。 再引:艾瑞克 ‧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被發明的傳統》,頁 11-26。 4. 期刊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廖德宗,〈鳳山柴頭碑之變遷及位置考證〉,《高市文獻》,20(3)(2007),頁 119120。
第
182
7卷 | 第1期
再引:廖德宗,〈鳳山柴頭碑之變遷及位置考證〉,頁 119-120。 5. 博碩士論文:作者,〈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林煒舒,〈日治時期臺灣歲計制度建立之研究(1895-1899)〉(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 碩士班在職專班論文,2009),頁 22。 再引:林煒舒,〈日治時期臺灣歲計制度建立之研究(1895-1899)〉,頁 22。 6.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篇名〉,《原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轉引自作 者,〈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張筱衡,〈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1958),頁 81-98,轉引自劉啟益,〈西 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1982),頁 43-44。 再引:張筱衡,〈散盤考釋〉,頁 43-44。 7.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報紙名稱》(西元年月日),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初引:〈臺灣八景請為投票〉,《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7 年 6 月 7 日),漢文第 4 版。 再引:〈臺灣八景請為投票〉,漢文第 4 版。 8. 西文專書:作者 , 書名 .( 出版地 : 出版者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P. 207. 再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P. 207. 9.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篇名 .’期刊名 , 卷 ( 期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Katz, Paul R.,‘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 33(1)(2007), Pp. 72-90. 再引:Katz, Paul R.,‘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Pp. 7290. 10.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初引: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資料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14 日。網址:http://ppt.cc/8QRA。 再引: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網址:http://ppt.cc/8QRA。 (八)同一註釋連續出現時,可以「同上註」表示;非連續出現,即第二次之後的引註時,請以上述之「再引」 格式表示。 (九)文末「參考書目」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請將正文中所有引用或腳註之書目全部列出,不得列出未引用之文獻。書目列舉依序為華文、日文、 西文。 2. 華日文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西文書目則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同一作者有兩本(篇) 以上著作時,則依著作出版先後排列。 3. 華日文專書:作者(出版年),《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吉田久一(2004),《新 ‧ 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東京:勁草書房。
183
4. 合輯: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收於主編名,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林玉茹(2009),〈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收 於林玉茹主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頁 23。臺南:臺南縣政府。 5.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西元年分),《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艾瑞克 ‧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 頁 11-26。臺北:貓頭鷹。 6. 期刊論文: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廖德宗(2007),〈鳳山柴頭碑之變遷及位置考證〉,《高市文獻》,20(3),頁 119120。 7. 博碩士論文:作者(西元年分),〈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 範例:林煒舒(2009),〈日治時期臺灣歲計制度建立之研究(1895-1899)〉。桃園:國立中央 大學歷史所碩士班在職專班論文。 8.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西元年分),〈篇名〉,《原期刊名》,卷(期),頁碼。轉引自作者(西 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張筱衡(1958),〈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頁 81-98,轉引自劉啟益(1982), 〈西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頁 43-44。 9.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西元年月日),《報紙名稱》,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範例:〈臺灣八景請為投票〉(1927 年 6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漢文第 4 版。 10. 西文專書:作者 ( 西元年分 ), 書名 . 出版地 : 出版者 . 範例:Connell, R.(2007),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1.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西元年分 ),‘篇名 .’期刊名 , 卷 ( 期 ), 頁碼 . 範例:Katz, Paul R.(2007),‘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 33(1), Pp. 72-90. 12.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範例: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資料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14 日。網址:http://ppt.cc/8QRA。 (十)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版本與卷頁。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現代出版項。
第七卷.第一期 2017年04月 出版機關: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發 行 人:楊仙妃 主 編:劉正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編輯委員:(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李允斐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 李旭騏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吳玲青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莊淑姿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許淑娟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啟仁 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 戴文鋒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謝貴文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 簡文敏 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 責任編輯:王珮穎 助理編輯:王興安、毛湘萍 文字校對:潘逸嫻 美術設計:薛東榮 印 製:泰銘照相製版社有限公司 出 版 者: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網 址:http://khm.org.tw/ 地 址:803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99號3樓(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行政辦公室) 電 話:(07)5312560 傳 真:(07)5319644 經銷編印: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802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57號2樓之2 電 話:(07)2265267 傳 真:(07)2233073 訂購資訊 定 價:新臺幣200元整 訂 閱:每年三期,定價九折 經銷商郵政劃撥戶名: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郵政劃撥帳號:41423894 本刊圖片、文字皆有版權,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翻印。 GPN : 2010001240
ISSN : 2222-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