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文獻(第九卷第一期)

Page 1


9

1

2019 年 6 月


9

1

2019 年 6 月

CONTENTS 刊頭語/劉正元

003

研究論文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林丁國

006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邱敏捷

030

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楊護源

054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楊家祈

074

田野現場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廖德宗、郭吉清

116

文化光影 野望《打狗公園野望》/李文良、李敏慧

146

高雄小故事──南部藝術導師──劉啟祥/梁建斌

151

高雄小故事──五分車 鐵枝路 洲仔站/黃招榮

152

高雄小故事──錦飛鳳傀儡戲劇團/胡遠智

154

大事紀要 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闕妙芬整理

158


刊頭語 本期四篇研究論文各具擅場,從時間面向看是從日治時期、戰後延續到現時的討論;人 物則由出身日治時期高雄州知事內海忠司,到出身美濃客家的臺灣佛教研究學者李添春;主 題則是涵蓋人物史、日軍戰俘處置到高雄無形文化資產等各個面向。前兩篇論文分別介紹內 海忠司和李添春兩位與高雄淵源甚深的人物,前者在 1935-1939 年間擔任高雄州知事近四年, 在此之前,他也擔任過新竹州知事。作者認為:內海忠司任內遷移高雄港內的海軍航空隊基 地,並建設高雄前鎮、戲獅甲一帶成為臨海工業地帶,是「內海忠司擔任高雄州知事期間最 重要的治績」。同時,作者也推測現在的台鋁 MLD 生活廣場前身:日本鋁株式會社高雄工 場的建設,也跟當初臨海工業地帶的整體規劃有關。最後,作者整體評敘內海忠司的政績後 指出:「任內施政帶給高雄長遠發展的影響,使高雄在當時成為高度工業化和國際大港化的 都市,也更添加日本化與現代化的程度。」 第二篇論文分析出身美濃,與美濃地緣關係甚深的佛教研究學者李添春的生平行誼及學 術研究。李添春曾任大學教授,是研究臺灣齋教的先驅人物,他的名字曾出現在曾彩金《六 堆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人物篇》,及王興國、江燦騰、釋慧嚴等佛學研究學者的論 文中。其中,曾彩金指出李添春的主要貢獻在佛學及農業學,也是戰後少數本省籍人物可以 擔任臺大教授的學術菁英;王興國則指出:李添春是「臺灣近現代佛教發展的親歷者」、「開 臺灣齋教研究先河」,並「提出了研究日據時期臺灣佛教的一種思路」。李添春對於齋教的 研究成果,主要呈現於《臺灣省通誌.人民志宗教篇》中〈齋教〉一節,及〈論臺灣的在家 佛教〉、〈齋教概說〉、〈臺灣的齋教與教匪〉諸文等。李對於齋教源流、典籍、齋友僧侶 資格判定、日本式佛教、齋教及臺灣佛寺管理制度等面向有深入調查研究,他最終定位臺灣 齋教在學術及宗教上的性質是一種「在家佛教」。 第三篇作者楊護源針對戰後國民政府軍事對日軍戰俘的接收過程有完整的描述。1945 年 12 月美國與國民政府協商將在臺日軍遣返回國,當時國民政府為求迅速復員,並解決糧荒、 鞏固國防之目的,決定在最短時間內將在臺日軍遣返。為此,警備總部於 12 月中旬成立高雄、


基隆兩(港口)運輸司令部與戰俘管理處,負責日軍戰俘管理及遣返,遣返總人數超過 16 萬 人。楊文除指出日軍遣返運輸及行政作業的細節外,文末並以美方與中方關於發送戰俘禦寒 衣物為例,指出當時國民政府與美國對於處理日本戰俘的態度差異。楊指出這種態度的差異 源於「國府來臺接收的軍事高層則未脫『戰爭之框(frames of war)』遺緒,對日軍表現出 不信任與不友善之心態。」 南管音樂是臺灣傳統音樂的種類之一,尚可分成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南管包含太平歌、 車鼓陣、羊管走等;狹義的南管亦稱洞館、南音、絃管、南曲、錦曲等。依據林珀姬,及蘇 靜蘭等之調查,南管音樂當初隨著漢人移民陸續進入高雄。高雄地區目前現存且活躍之南管 館閣計有右昌光安南樂社、大社廣益南樂社、頂茄萣賜福宮振樂社、下茄萣金鑾宮振南社、 崎漏正順廟正聲社、內門新興庄集聲社、阿蓮薦善堂南樂社、梓官義氣堂聚雲社、醉仙亭南 樂社等九大館閣。其中光安南樂社成立於昭和 3 年(1928),由右昌在地人組成,當初係為 配合地方宗教活動成立,並在歷代社員的經營傳承下傳藝至今。光安南樂社是臺灣少數沒有 祀奉郎君爺、無春秋二祭之館閣,活動力旺盛,從文中可以一窺該社「傳統表演藝術」、「傳 統工藝」、「古物」等多面項的文化資產。 每年「高雄小故事」均會辦理對外徵集文稿,提供高雄各地區在地民眾書寫屬於他們地 方的小故事,其中不乏精彩的第一手觀察記錄及在地知名人物撰寫。透過這些質樸的文字描 寫,讓我們更貼近在地人的聲音,同時某種程度上也沖淡了本刊物的嚴肅性,增加文章可讀 性。其實自從去年起,本刊物已經陸續跟讀者介紹這些故事內容,本期持續分享讀者高雄小 故事內容。這期我們以大樹區及阿蓮區兩個行政里為標的,三則故事分別介紹戰後遷居到大 樹居住的畫家劉啟祥、大樹洲仔站的五分車鐵枝路車站、及位於阿蓮的錦飛鳳傀儡戲戲團。 其中,洲仔站的五分車車站這篇文章是以臺語文書寫,閱讀起來更增添不少在地味及親切感。 最後,本期也收錄一篇對《打狗公園野望》新書的書評,分享給各位讀者。

主編 2019 年 5 月 23 日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 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 地帶為中心(1935-1939) 撰文╱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林丁國

摘要 高雄港舊名打狗港,係以港口發展而成的都市,不但是臺灣第一大港,其貨物吞吐 量曾經高居世界第三名。高雄從清代到日治中期以前原本位居帝國邊陲、國境之南,但 自昭和以降,隨著日本軍方高唱「南進國策論」,使南向發展的策略更受重視,而高雄 的地理位置和先天的港灣優勢,令其一躍成為南進政策的前線基地,也是帝國治理的重 心所在,各項建設大力發展。在工業建設方面:煉油廠在戰後由中國石油公司所承接; 製鋁廠即現今前鎮區著名的地標「MLD 台鋁生活廣場」,伴隨工業建設的興盛發展,港 口規模的擴充乃大勢所趨。 內海忠司(1884-1968),京都人,1911 年京都帝國大學法科畢業,1928 年來臺,長 達 12 年居留臺灣,期間先後擔任臺北州警務部長、臺南州內務部長、臺北市尹、新竹州 知事等職務,1935 至 1939 年擔任高雄州知事堪稱其個人仕途之巔峰。內海忠司在高雄州 任內為發展工業和軍事設施也積極建設高雄港,而為擴展港務設施,更前往日本各主要港 口參觀,例如東京、橫濱、長崎、神戶等地,實際拜訪各地港務官員,並且實地參觀考察 以作施政參考。知事是日治時期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首長,由於內海氏擔任高雄州知事正 是臺灣總督府致力發展工業建設和南進政策之時,故探討其與高雄港務擴充的關係,可明 瞭高雄港在日治後期的發展,乃至戰後延續到今日的嬗變,做一歷史性追本溯源。

關鍵詞:內海忠司、高雄州知事、高雄港、海軍航空隊、南進國策論

投稿日期:2018 年 10 月 19 日 接受日期:2018 年 11 月 23 日

007


008

9卷 | 第1期

Utsumi Chuji and Expansion of Port of Kaohsiung: Centering on the Relocation of Naval Air Force Base and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Zone (1935-1939) Ting-Kuo Lin Assistant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Port of Kaohsiung was called Takao Port, and Kaohsiung is a city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ort. Port of Kaohsiung is not only the largest port in Taiwan, its cargo throughput was to be top 3 in the world.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mid-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Kaohsiung was originally located in the edge of Empire and was the southern border. However, starting from the Showa Era, with the promotion of “Southern Expansion Doctrine” by the Japanese army, increasing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strategies of southern expansion. The geological location and natural harbor advantages of Kaohsiung made it the frontline base for Southern Expansion Doctrine, as well as the focus of imperial govern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infrastructure and rise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the expansion of the port was inevitable. Utsumi Chuji (1884-1968) was born in Kyodo and graduated from Department of Laws, Kyoto Teikoku University in 1911. He came to Taiwan in 1928, and served as the Governor of Kaohsiung Prefecture from 1935 to 1939. During his governance in Kaohsiung, Utsumi aggressively constructed Port of Kaohsiung to develop industries and military facilities. In order to expand the port facilities, he visited the major ports in Japan, such as Tokyo, Yokohama, Nagasaki, and Kobe, as well as consulted with port ����� there, to develop strategies. During the governance of Utsumi Chuji in Kaohsiung, Taiwan government was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and Southern Expansion Doctrine. Therefore,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tsumi Chuji and expansion of Port of Kaohsiung can help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rt of Kaohsiung in the lat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s well as the changes from post-war period to the present, in a retrospective manner. Keywords: Utsumi Chuji, Governor of Kaohsiung Prefecture, Port of Kaohsiung, Naval Air Force Base, Southern Expansion Doctrine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

壹、前言 貳、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 參、建設高雄工業地帶 肆、結語

壹、前言 高雄舊名打狗,係以港口為基礎發展而成的都市;高雄港不但是臺灣第一大港,其 貨物吞吐量更曾經高居世界第三名。高雄從清代到日治中期以前原本位居帝國邊陲、國 境之南,但自昭和以降,隨著日本軍方高唱「南進國策論」,使南向發展的策略更受重視, 而高雄的地理位置和先天的港灣優勢,令其一躍成為南進政策的前線基地,也是帝國治 理的重心所在,各項建設大力發展。 日治時期高雄港築工程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開始於 1908 年,以進出三千噸級、 每年貨物吞吐量 45 萬噸為目標進行築港。該年鳳山廳公告「打狗市街計畫」,預定成為 容納 42,000 人的市區,這是高雄最初的都市計畫。而濬深打狗港的底泥,正好可用來填 出都市計畫所需的新土地;因此,第一次築港施工過程,造就哈瑪星新市街。1 第二期築 港工程長達 25 年(1912-1937),由於南臺灣產業快速發展,打狗港貨物吞吐量年年增加, 發生港口設備不敷使用的情況,為配合實際需求,總督府提出築港工程計畫書,將港口 浚濬深至 9 公尺,新建碼頭可供十艘萬噸級輪船停駐,每年貨物吞吐量 90 萬噸,並開闢 外港錨地,內港錨地則濬深高雄川。完工後增添相關港口之裝卸機具、倉儲設備、修船 廠、港區鐵路、燈號標幟等現代化設備,使打狗港具備現代化港口規模。加上進行工業 建設,附近工業區有:煉油、製鋁、水泥、造船等紛紛前來設廠。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 日本將全臺工業重心置於高雄,以利日本往南洋、華南擴張,於是各式工廠在苓雅寮、 戲獅甲等地設立。由於高雄港有利的天然條件,加上日本積極建設,使高雄港得以嶄新

1

鄭德慶編,《看見老高雄》(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1),頁 52。

009


010

9卷 | 第1期

姿態出現,為日後發展成為大都會奠定深厚的基礎。2 第三期築港工程從 1937 年開始, 因太平洋戰爭而未竟完成,除加強原有港灣維護之外,並未有明顯之進展,至 1941 年戛 然而止。 關於上述高雄港三期的築港與擴建,學界已有眾多討論和成果,例如:有論者探討 築港工程對整體高雄產業發展和人口變遷的影響;3 或者從港口港灣的設計與開發,探討 高雄整體的都市變遷;4 也有以港埠規劃和空間開發為主軸,探討在殖民政策下如何進行 三期築港工程,使高雄從一個傳統小漁村蛻變成近代化的國際級港埠,並奠定高雄港市 百年發展的基礎;5 也有探討在南進政策下,日本政府自 1930 年代後期起,因應戰爭局 勢之所需而積極建設高雄港,進而影響高雄港區的產業發展,尤其重工業和軍需產業;6 以及如何改造高雄港,建設成為南進前哨站和大本營,並由漁港、商港、軍港,一躍成 為國際性大港;7 或者從臺灣總督府港口政策的角度,探討高雄築港的背景及分析築港後 的管理模式,以釐清高雄港在臺灣工業化及戰爭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後續效益與發 展。8 此外,鐵路加上海運的海陸聯營方式實是打通高雄港營運的任督二脈,論者以港區 內的鐵路系統──臨港線為主軸,討論高雄港如何聯結重要的工業地帶與軍事設施;9 而 現今高雄港港史館曾是日治時期的收稅官吏打狗出張所、高雄稅關、高雄海事出張所, 許多與港務發展的重要視察和會議在此地發生,有論者考究其歷史變遷,以明瞭近代港 務發展與海洋事務的關係。10 以上研究大多聚焦在如何築港和擴充後的規模及其影響,至於由誰或哪單位主導築

2

張守真、許一男編,《高雄港紀事》(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96),頁 30-35。

3

曾鷰婓,〈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

4

江恩琦,〈港埠與都市變遷:以高雄「港」「市」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

5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港的港埠規劃空間開發〉,《成大歷史學報》,52(2017),頁 47-85。

6

蕭采芳,〈1930 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產業〉(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7

李淑芬,〈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8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臺灣文獻》,62(2)(2011),頁 211-243。

9

邱柏翔、杜正宇,〈日治時期高雄臨港線之路線調查〉,《高雄文獻》,5(1)(2015),頁 103-124。

10

李文環、楊晴惠,〈高雄港港史館歷史變遷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8(2015),頁 63-93。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

港的規劃,以及如何執行/執行的過程遭遇哪些困難或瓶頸則著墨較少,尤其在「人物」 方面的討論更是鳳毛麟角。本文以曾任高雄州知事的內海忠司為主軸,以其日記和回憶錄 的記載為材料,再輔以相關文獻紀錄,來探討知事在高雄港擴建所扮演的角色。由於州知 事是當時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首長,內海忠司在任期間正是總督府大力發展工業建設和南 進政策,高雄因地理位置和港灣優勢而受到重視,故探討高雄州知事與相關人員的接觸, 可以瞭解如何治理高雄港務,能對擴建高雄港此一研究課題提供不同的討論面向。11

圖 1 1930 年代高雄州轄區(左)、高雄市街圖(右) 資料來源: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630631。

11

近藤正己,〈內海忠司の高雄「州治」と軍〉,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 (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2),頁 119-143。

011


012

9卷 | 第1期

貳、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 1930 年代起,高雄港吞吐量大幅躍升,為使港口順利擴建,原本在港內占地甚廣的 海軍航空隊基地有必要進行遷移。而擴建港口的同時,亦規劃工業建設地帶的設置,此 兩者唇齒相依,奠定高雄港成為國際大港和高雄發展成為工業大城的基礎。

一、三方會談:海軍省—總督府—高雄州 日本經由甲午戰爭首次獲得海外殖民地以來,即有以臺灣為據點,向地理上更南邊 的地域推進,亦即所謂的南進政策,係指明治、大正、昭和時期,三度興起並蔚為風潮 的「關涉南方」之一切活動。12 昭和初期有陸軍提出北進論與海軍的南進論相對峙,由於 海軍勢力抬頭,南進政策因而更加受到重視。在此情況下,高雄位處臺灣南部,占有地 利之便,而高雄港兼具漁港、商港和軍港的功能,1930 年代起和基隆港並稱臺灣南北兩 大海港。隨著港務事業逐漸興盛繁榮,港口乃有擴建之必要,此即與高雄州最高位階行 政首長知事,有密切關聯。 內海忠司(1884-1968),京都人,1911 年京都帝國大學法科畢業,1928 年來臺, 長達 12 年居留臺灣,期間先後擔任臺北州警務部長、臺南州內務部長、臺北市尹、新 竹州知事等職務,1935 年 9 月至 1939 年 1 月擔任高雄州知事堪稱其個人仕途之巔峰。 1939 年 1 月離職後返回東京,出任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總公司設在高雄)監查役, 1968 年 11 月去世,享年 84 歲。13 內海忠司擔任高雄州知事期間前後歷經中川健藏(1932 年 5 月至 1936 年 9 月)和小林躋造(1936 年 9 月至 1940 年 11 月)兩任臺灣總督,前 者是日治時期第十六任、也是最後一任文官總督,後者則是軍人出身的海軍上將,是第

12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頁 62。

13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vii-ix。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

十七任、也是後期恢復武官總督的第一位。14 從文官總督轉變為武官總督,象徵時局由承 平轉為戰爭時期,內海忠司於此期間擔任高雄州知事,其治理作為必然受到時勢影響, 尤其與海軍人員接觸頻繁、次數急劇增加。 1935 年 9 月 9 日內海忠司正式上任高雄州知事,最先處理的事務便是遷移高雄港內 的海軍基地,從其日記所載接洽往來的軍方人士,以馬公要港部司令官為最多,共有 35 次;至於馬公要港部參謀長也有 20 次之多,司令官為階級少將或中將,參謀長則是上校 或少將,人員及時間詳見附錄。馬公要港部成立於 1901 年,1941 年升格為警備府,是 1943 年高雄警備府設置前、臺灣地區日本海軍層級最高的單位,隸屬佐世保海軍鎮守府 管轄的日本第三海軍軍區。15 根據歷史學者杜正宇考證,日本《海軍省公文備考》之《昭 和 8 年土木建築.卷 20》,其中有幾份資料勾勒苓雅寮機場興建過程,根據該公文,除 了向海軍省軍務局長、海軍航空本部長、海軍省建築部長報告竣工消息之外,由此亦可 知苓雅寮機場的興建係由佐世保鎮守府主導。16 除了馬公要港司令部之外,海軍省派駐臺 灣總督府的兩位「在勤武官」也是內海忠司頻繁往來、商議遷移海軍基地的軍方人士, 總共有 35 次之多。 1936 年 4 月內海忠司率高雄州內務部長、地方課長、土木課長、文書課長、築港所 長等人前往東京,臺灣總督中川健藏及總督府財務局長也到設在東京的臺灣總督府出張 所,與海軍省代表井上上校、澤田上校、上田軍需局長,商量海軍用地問題,會後也拜 會拓務省入江次官。17 內海忠司一行人在東京商議海軍用地後,轉往各地港口參訪觀摩, 4 月底返回臺灣。5 月初,佐世保鎮守府建築課清藤主計中校及軍令部第三課課長酒井上 校等人,從日本來到高雄,在州廳與內海忠司、州內務部長、地方課長,及鳥居臺糖理 事討論購買海軍用地之事(1936 年 5 月 3 日、5 月 15 日日記)。1936 年 7 月初,內海

14

日治時期總共有 19 位臺灣總督,從首任樺山資紀到第七任明石元二郎為武官總督,第八任田健治郎起至第十六任中 川健藏則是文官總督,後來因應時局變化,第十七任小林躋造到第十九任安藤利吉則恢復為武官總督,而小林躋造與 第十八任總督長谷川清皆出身海軍,安藤利吉則是陸軍出身。

15

黃有興編,《日治時期馬公要港部:臺籍從業人員口述歷史專輯》(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4),頁 12-22。

16

杜正宇、謝濟全、金智、吳建昇等著,《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臺北:新銳文創,2014),頁 171。

17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674。

013


014

9卷 | 第1期

忠司搭飛機前往東京,到軍令部第三課討論海軍用地,並參觀木更津海軍航空隊,再到 拓務省拜訪拓務大臣。中旬返臺,先在基隆與馬公要港司令官和田專三少將、參謀長木 幡行上校會晤,再到總督府與海軍省在勤武官酒井武雄上校、總務長官森岡二朗、內務 局長小濱淨鑛會商,返抵高雄再召集高雄州內務部長等相關人士討論海軍用地和整理州 有地。18 內海忠司治理高雄州的一大重點是發展工業建設,而取得工業用地有待解決的問題 即是遷移飛行場,由於此構想的實現必須處理高雄港周邊廣大的海軍用地,問題的解決 有待與海軍省最高層進行交涉。而內海在海軍頗有人脈關係,早在 1934 年新竹州知事任 內,因新竹油田事業而上奏天皇,當時與海軍大臣大角岑生及聯合艦隊司令官小林躋造、 海軍次官長谷川清、海軍軍務局長吉田善吾等將領接洽並建立友好關係。另一方面,海 軍省在高雄為增強軍備的設施必有賴知事的協力不可,因不僅要確保飛行場用地,還要 在戲獅甲設立日本製鋁高雄廠,以生產飛機機體的日本製鋁廠當然對此樂觀其成。再者, 小林躋造自就任總督即與內海保持友好關係,從 1936 年 10 月大幅人事異動而內海仍能 留任州知事即知。19 由上述可知,內海到任高雄州知事後,致力於海軍基地移轉和工業地 帶整備,肩負起在地官員與總督府和海軍中央等三方面的交涉任務。

二、經費分配 當日本帝國在推行南進政策之時,由於臺灣是南方各地經濟交流匯集地,必須以高 雄港為基軸。因此,海軍提供草衙埋立地作為交換條件,把戲獅甲的海軍用地,即日本 製鋁工廠連接東邊一帶高雄港內全部發展成高雄工業港。所以需與總督府、海軍省交涉 斡旋。先前中川總督或平塜長官未能想出解決之道,後來就由高雄州知事直接與海軍交 涉。1935 年 12 月,適值日本廢除華盛頓海軍裁軍會議,積極著手建設海軍設施。因此,

18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688。

19

近藤正己,〈內海忠司の高雄「州治」と軍〉,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 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129-130。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

設置海軍航空隊的意見被提出,但若設在港灣東邊,因為建設成工業港,航空隊的位置 若太接近工業地帶,其利用價值大減,對本身和對外界都造成不便。基本方針制定後, 內海忠司就開始尋覓遷移地,並與東港和岡山兩郡郡守到東港郡東港大魚塭(今大鵬灣) 和岡山郡大平原尋找,最壞的情況就是後壁林(小港)的臺糖工廠和漯底山為備案。把 海軍航空隊遷移出去,可讓高雄港設置工業地帶的土地更加靈活運用,此移轉必須與海 軍交涉。20 1936 年 12 月 9 日小林總督視察高雄,明確指出為圖長遠建設和發展,遷移海軍航 空隊勢在必行,因航空隊位於草衙埋立地對高雄港成為貿易港和工業港的擴充有很大的 妨礙,遂指示內海忠司積極與海軍軍方交涉另覓他處。1937 年 1 月 4 日到總督府總督官 邸,小林總督列席,其他還有西尾上校等相關海軍僚屬,高雄州則有知事內海忠司和鈴 樹地方課長、德重地理係員等人列席,共同決定把海軍基地設在壽山北邊,購買 400 萬 坪建設用地,每坪 1 圓,總共需要經費 400 萬圓,這筆鉅款高雄州無力負擔,就由總督 府向臺灣銀行貸款,以前有關此貸款案內務局地方課或財務局主計課對各種資格條件要 求高、很難通過,但這次卻能無條件蓋章通過,此結果讓海軍省感到滿意。從海軍方面 來看,1937 年度全國預算決定後,海軍省已無多餘款項直接買收土地,舉凡與當地地主 交涉或登記事務,都有賴州政府的援助,才可全部順利購買。1937 年 3 月 19 至 20 日, 海軍省野村吉三郎上將、軍務局第二課長西尾英彥上校到臺北,在臺灣總督府與小林總 督、內務局長、殖產局長、道路港灣課長等相關人士,及內海忠司率領的高雄州各相關 部門首長會商,三者議論後決定海軍航空隊的陸上飛行場設在岡山郡彌陀庄、水上飛行 隊基地設在東港郡東港街,前者在彌陀庄內大約買收 90 萬坪土地、整地、跑道、排水工 事,後者的土地買收、水上跑道的浚渫、營舍建造等工事則由高雄州負擔。 內海忠司在會議中提出報告,航空隊建築預定地移轉需要經費 650 萬圓,海軍出 50 萬圓,高雄州支出 600 萬圓,並請求臺灣總督府補助。若再加上東港水上航空隊,需要

20

內海忠司,〈回想錄〉,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 植民地台湾》,頁 548-551。

015


016

9卷 | 第1期

經費 770 萬圓,初步未達成決議,因高雄州財政負擔能力尚有待研議。返回高雄後,內 海與州內務部長討論關於航空隊遷移、州財政負擔計畫如何調查。由於海軍基地遷移費 用由高雄州負擔,其補償代價是海軍把高雄市附近的海軍用地提供給高雄州使用。21 由於高雄州所需支付金額龐大,已超出負擔能力,遂請求國庫補助,與總督小林躋 造、總務長官森岡二朗、內務局長山縣三郎、地方課長西村高兄等人交涉的結果,獲得 由國庫貸款利息的補助,內海忠司在日記提到:「這是建設高雄的百年大計,甚愉快」。 另外再從高雄州議會追加預算,此追加預算之中,航空隊遷移預算 170 萬圓,高雄州著 手進行工事,契約 1 年,預計 1938 年 3 月底飛行場完工。22 同年 7 月 2 日,內海忠司派 高雄州內務部長到總督府協調,臺灣銀行同意在高雄州發行州公債。此外,海軍用地的 地上物補償也是一筆龐大支出,內海召集州內各相關的部、課長,以及高雄、岡山兩地 郡守及相關者商議,希望海軍能提供補償費 400 萬圓。23

三、遷移新址 關於高雄州內飛機場發展,最早是 1920 年 11 月屏東飛機場正式啟用,這也是臺灣 史上第一座具現代規模的飛機場。根據學者杜正宇、謝濟全等人研究整理,日治時期高 雄州海軍主要機場有高雄(左營)、岡山、東港(大鵬灣)、馬公、阿蓮(大崗山)等處。 至於岡山機場用地,則是日本海軍於 1936 年編定預算、徵收購置土地。高雄州廳與日本 航空輸送株式會社曾有意向海軍借用機場作為民航機場。24 機場是極其重要的軍事和交通 設施,視察各地飛機場是內海忠司擔任高雄州知事的重要任務之一。

21

此購買土地的金額是 180 萬圓,而高雄州在 1936 年度的一般會計預算總額是 418 萬圓,規模堪稱相當大。參見近藤 正己,〈內海忠司の高雄「州治」と軍〉,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 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129-130。

22

內海忠司,〈回想錄〉,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 植民地台湾》,頁 548-551。

23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854,1938 年 12 月 24 日。

24 杜正宇、謝濟全、金智、吳建昇等著,《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頁 121、142。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

「高雄航空隊」原是海軍省在高雄港灣設置的海軍基地,為建設高雄工業地帶必須 遷移海軍基地。1937 年 1 月小林總督與海軍省軍務局、臺灣總督府及高雄州官員討論位 於壽山北邊的左營設置新海軍基地,議定由高雄州購入 400 甲土地作為建設之用,海軍 再以基地相交換並作補償。1937 年 3 月 19 至 20 日,三方再次會談後決定把海軍航空隊 的陸上飛機場設在岡山郡彌陀庄、水上飛行隊基地則設在東港郡東港街(即今東港大鵬 灣,曾是水上飛機場)。陸上飛機場的用地是在彌陀庄徵收及購買 90 萬坪土地,再進行 整地、建跑道、排水等工事。水上飛行隊待克服的問題則是土地徵收和購買,以及修築 水上跑道,建造營舍則由高雄州獨力承擔。 1937 年日本海軍進入軍備無條約限制的時代,海軍軍備計劃增強航空兵力,臺灣也 新成立實戰航空隊,此即高雄海軍航空隊。1938 年 3 月 30 日,岡山飛機場完工並編成 攻擊機小隊,內海前往巡視,當天日記寫道:「對於建設臺灣航空隊踏出歷史性第一步, 去年春天以來的苦心經營終於獲得回報,感到心情愉快」。25 4 月 1 日石井芸江上校就任 高雄航空隊司令,是內海忠司接觸次數最多的海軍軍官(前後總共 19 次)。4 月 7 日高 雄州鈴樹地方課長到東京出差返回,攜帶海軍大臣關於航空隊土地交換問題的指令歸來。 當天下午,內海忠司率內務部長、地方課長同訪高雄航空隊,此日,中型攻擊機四架從 日本國內運來,石井司令與隊員召開歡迎會,並討論竣工式及命名式。26 之後,內海忠司出席岡山街水道竣工儀式,此亦為建設岡山航空隊的擴充設施,航 空隊建築工事已大致接近完工。5 月 9 日上午到火車站迎接總務長官森岡二朗,與臺灣 軍司令官及其他來賓同到岡山,舉行高雄海軍航空隊竣工式,以及獻納兵器命名式,有 從高雄飛來的中型攻擊機二架,以及來自北臺灣的攻擊機一架,下午在岡山街舉辦慶祝 宴,然後迎接總務長官到高雄,導覽視察工業地帶,晚上則在高雄航空隊本部舉行祝賀

25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800,1938 年 3 月 30 日。

26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801,1938 年 4 月 7 日。

017


018

9卷 | 第1期

宴。27 高雄航空隊成立後,接著便是處理購買左營海軍基地用地之事。1938 年 7 月內海 忠司率高雄州內務部長,陪同馬公要港部參謀長三輪茂義上校、海軍省駐臺灣總督府在 勤武官小澤重吉少校等一行人到左營庄(當時隸屬岡山郡),完成海軍基地土地購買之 事,「海軍用地買收事務終於大成功」。28 高雄海軍航空隊成立於 1938 年 4 月 1 日,其設立係緣於日本海軍「昭和 12 年度海 軍第三次補充計畫」。待第 70 次議會通過後,陸續成立了高雄、鈴鹿、大分、筑波、鹿 島等 12 支航空隊,用以增強對中國華中與華南的侵略戰爭。高雄海軍航空隊隸屬馬公要 港司令部,是其轄下唯一的航空武力。而馬公要港部管轄範圍為全臺及南沙的廣袤海域, 轄區主要機場就是 1936 年購置的岡山海軍用地。從上述內海忠司日記所載,正可以印證 杜正宇等學者的推論:「1938 年 4 月 1 日『高雄空』進駐的飛行場,應為岡山飛行場。」29 高雄海軍航空隊的設置,從編列預算到徵收土地、構築營舍、再到整體完工,全程 都在內海忠司任內完成。此航空隊是中日戰爭時期日本海軍航空作戰的基地,成立時兵 力配置有陸地攻擊機 12 架,軍艦作戰機 6 架,主要執行華南方面作戰,福建、廣東和廣 西是主要攻擊範圍,在戰爭期間立下顯赫功績。1938 年 7 月 15 日起,內海忠司連續五 天視察左營役場作為海軍基地建築用地。此一海軍基地也是海軍鎮守府和臺灣要港部所 在地,設有工廠、軍需部、防備隊、航空隊和電信所。1939 年馬公要港部廢除,改由高 雄要港部取代;而高雄海軍航空隊和高雄要港部則在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發揮前線基 地的功能。30

27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806-808, 1938 年 5 月 1-9 日。

28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823-8824, 1938 年 7 月 15-19 日。

29

杜正宇、謝濟全、金智、吳建昇等著,《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頁 145、149。

30

近藤正己,〈內海忠司の高雄「州治」と軍〉,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 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131-133。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

圖 2 高雄要港要塞範圍 資料來源: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 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 民地台湾》,頁 767。

圖 3 內海忠司(右二)視察大崗山飛行場施工狀況 資料來源: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 (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793。

圖 4 高雄水上航空隊計畫圖(今東港大鵬灣) 資料來源: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 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 台湾》,頁 739。

019


020

9卷 | 第1期

參、建設高雄工業地帶 內海忠司在高雄州任內為發展工業和遷移軍事設施而積極建設高雄港,為擴展港務 設施,更前往日本各主要港口參觀,例如東京、橫濱、長崎、神戶等地拜訪各地港務官員, 並且實際參觀考察以做施政參考。知事是日治時期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首長,由於內海 氏擔任高雄州知事正是臺灣總督府致力發展工業建設和南進政策之時,故探討其與高雄 港務擴充的關係,可明瞭高雄港在日治後期的發展,乃至戰後延續至今的嬗變。

一、參訪日本各地港口 遷移海軍基地和建設高雄工業地帶看似兩件事,其實兩者唇齒相依,可說是同時進 行的連帶關係,在討論遷移原基地和尋覓新位址的同時,也著手規劃與建設工業地帶相 關的港口設計規劃,並且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取材日本國內各港口自明治維新後的築港 經驗,甚至實地前往參訪觀摩。1880 年代,日本廣島因興築宇品港加上修築鐵路運輸, 造成產品流通,對工商業繁榮貢獻甚大。然而,由於宇品港築港的若干負面經驗,例如 築港前調查不夠充分,導致計畫過度草率而使成本大增,此經驗在高雄築港過程被記取 作為借鏡。高雄築港的基本方針和政策是由總督府決定,而不是高雄州,後者應是屬於 配合執行的下級單位。31 1936 年 3 月底內海忠司率領高雄州相關部門主管,到臺北拜會總督府警務局長、專 賣局長、內務局長、殖產局長、海軍武官酒井上校等人,然後在基隆搭船。4 月 1 日抵 達日本,先到東京的臺灣總督府出張所拜訪當時也在東京出差的臺灣總督中川健藏和總 督府財務局長。一同拜訪海軍省井上上校、澤田上校、上田軍需局長,商量海軍航空隊 用地問題。然後再訪拓務大臣永田、大阪商船中川支店長,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參訪觀摩,

31

檜山幸夫,〈高雄築港與臺灣經營:以和廣島市宇品港相較為基礎〉,收於杜劍鋒等著,《高雄港建港 100 週年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8),頁 201-218。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

主要是各地港灣行政、規劃工業地帶、設計漁港、商工獎勵館和貿易指導館等設施和運 作,並請教有經驗的相關人士。該行程第一個參訪地點是內務省,土木局長赤松氏是內 海忠司的舊友,經由赤松介紹拜訪建造工業港的專家土木局鈴木技師,再參觀橫濱、神 戶,由於沿海線港灣很深,沒必要再作浚深,而是用心致力於堤岸及碼頭;再如東京灣 的鶴見川崎地或大阪灣的尼ケ崎地,如何浚深、其砂土如何填埋成為廣大的平原,以及 如何開鑿縱橫的運河以利工業用地,工廠裡的碼頭和船隻如何最便利和經濟地運輸原料 和燃料等諸般事務。 在工業設施方面,也仔細參觀淺野造船所和日本煉鋼工業,內海忠司把東京港市煙 囪林立、炊煙裊裊的盛況想像成高雄的遠景。然後到橫濱港務部拜會明石港務官,搭乘 馬達小艇參觀橫濱港並聆聽詳細解說,明石港務官具有二十年港務行政經驗,是內海忠 司從年輕時代就認識的友人,其接待之態度親切。再到東京市拜會助役大久保,搭馬達 船參觀東京港芝浦棧橋,再參觀東京府的商工獎勵館、工業獎勵館。到京都,在母校京 都帝大拜訪山田和汐見兩君,請推薦高雄商工獎勵館館長的適當人選,得到回覆說雖然 京大沒有適合人選,但大阪市立商科大學或可一試,於是就去拜訪阪大學長河田君(也 是京大校友),河田學長介紹該校助教授西澤基一,西澤氏是東大經濟學部出身,前途 有望的年輕助教授。32 東京等地參訪結束後,行程轉往大阪府,拜訪工商課長,參觀商業獎勵館、貿易館、 港口工業設施和工廠等,瞭解大阪如何演變成為豪華氣派的重工業都市。然後到神戶, 港務官陪同搭馬達船參觀神戶港,神戶是日本第一流的貿易港,三菱和川崎造船所高如 城牆,見證明治維新以來長期發展的歷史,內海忠司認為這象徵高雄未來的光明前途。 再搭飛機返回名古屋,愛知縣知事篠原君是內海的同窗舊友,闊別已久的老友重逢敘舊, 由愛知縣工商課長導覽參觀名古屋港,名古屋是人工港,如何浚深港灣,其苦心經營令 人敬佩。也從中學習如何改良高雄漁港的擴張、設置製冰凍室、漁業共同組合等的指導

32

近藤正己,〈內海忠司の高雄「州治」と軍〉,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 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674-678,1936 年 4 月 1 日至 25 日。

021


022

9卷 | 第1期

獎勵,如何吸引日本水產或林兼會社等大公司的招商設廠等。再受名古屋港灣課長接待, 到港務所聽取奧田所長簡報,參觀名古屋港。再聽取知事篠原英太郎介紹商工業狀況, 然後到福岡縣參觀漁港、水產食品加工廠,並與商船、郵船會社次席及助役同打高爾夫。 搭船返航回臺灣之前,再由下關築港所所長介紹參觀漁港築港業務。以上日本各地港口 參訪之主要目的,乃在學習吸收日本國內築港和運作經驗,以將高雄工業港建設成為重 工業地帶。

二、日本製鋁會社高雄廠的設立 戲獅甲臨接高雄港約有 28 萬坪的海軍用地,其中 6 萬坪是填埋整地的海軍臨時飛 行場,但無人居住而成為大片閒置的雜草區,其他大部分則是低窪濕地,由高雄市管理 貸給民間經營魚塭。1934 年日月潭水力發電事業完成後提供充分電力,也因此吸引日本 製鋁業前來設廠,建築預定地選在戲獅甲的海軍用地,內海忠司則需斡旋各方相關人士, 以收功效。1934 年 6 月,以三菱和三井兩財團為主的日本製鋁株式會社創立,工場就設 在高雄。而與海軍省、總督府、高雄州三方協議,戲獅甲海軍用地全部讓渡給高雄州, 高雄州則以鳳山郡小港庄草衙臨高雄港灣連接魚塭的海埔新生地,總共 33 萬 5 千坪的 海埔地提供給海軍浚渫整理,1934 年 10 月 31 日獲得海軍大臣承認。根據該協定,海軍 與高雄州的土地交換在 1937 年 3 月底草衙海埔地完成,為加快興建日本製鋁廠,先在 海軍用地整理 8 萬坪的海埔地,完工的同時也設立臨時飛機場,以方便日本製鋁高雄廠 的使用。 此時,台電公司松木社長邀請日本製鋁在高雄設廠的優勢條件是其原料輸送比日本 內地距離較短,其工廠所需電力充沛而且成本較低廉,工場鄰近高雄港,運輸便利等主 要因素,而海軍省對此事的態度也頗贊成,加上有鑑於鋁是製造飛機機體材料,各方對 於日本製鋁大都抱持期待態度。此協定的成立,總督府內務局長小濱淨鑛、駐總督府海 軍武官井上保雄上校和松木社長此三人為主,高雄州從旁配合,內海忠司從內務部長廣 谷敬人的報告所知也很有限。1934 年 10 月與海軍達成協議,同年 12 月高雄州根據此協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

定編成 80 萬圓經費預算,分三年實施。至於施工方法,舉凡工事施行、輪船機具等使用 築港工程的器具等事項,則由山下築港所長、日岡技師、木原技師、佐崎技手等人負責。 從內海忠司自 1935 年 9 月就任高雄州知事,聽取內務部長、山下築港所長等相關單 位報告,當時與海軍省土地交換協議是總督府內務局長小濱淨鑛、駐總督府海軍武官井 上雄保上校所主導斡旋,高雄州只是接受者的身分。根據內海忠司日記所載,有時他問 州內務部長也不知事情進展如何。只知將來海軍用地將歸高雄州所有,其中 6 萬坪土地 大約 6 萬圓為工廠用地,另外 2 萬坪當作員工宿舍。1935 年 10 月日本製鋁廠社長井坂 孝治來臺舉行工廠起工式,從此高雄州的身分由原本的從旁協助,搖身一變為主導工廠 地帶諸般問題的解決。33

三、廠商進駐 1936 年 12 月 9 日小林總督初次巡視高雄港,重點在航空隊遷移。由於海軍航空隊設 在高雄港內,對於貿易港和工業港的發展妨礙很大,就從廣大的岡山郡平原和東港的魚塭 尋覓建為航空隊的適當位址,由高雄州提供給海軍使用,而高雄港內海軍用地及草衙埋立 地的代償問題,這是推行帝國南方發展政策的重點。前述遷移海軍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幾 乎是同時進行,此兩件事啟動之後,接著便是處理各大會社在高雄設廠之事。1936 年 11 月 8 日林兼商店的高雄製冰廠落成、22 日本酸素會社落成、12 月 1 日日本製鋁公司社長 井坂來高雄廠舉行操業開工式;此外,高雄的水產業和其他工業也開始蓬勃發展。 由於海軍用地從高雄港沿岸順利遷移,使建設高雄工業地帶的構想得以實現。首先, 戲獅甲的原海軍用地改由總督府管轄,並於 1937 年讓與高雄州,內海將此 41.2 萬坪的 土地以低廉價格貸給日本礦業、臺灣肥料、日本鋁業、臺灣電力、前川礦業、日本石油、 臺灣鐵工所、臺灣國產自動車、塩野義商店等會社。再者,草衙的海埔新生地撥 18 萬坪

33

內海忠司,〈回想錄〉,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 植民地台湾》,頁 1018-1019。

023


024

9卷 | 第1期

給淺野造船製鋼株式會社設置電氣爐和煉鋼廠,撥 6 萬坪給旭電化工業株式會社,再撥 10 萬坪給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1937 年高雄港第二期築港工程完成,港口濬深至 9 公尺,可供吃水 8 公尺以下八千噸級船隻安全進出港口。1938 年高雄船渠株式會社高雄 廠、1939 年高雄特殊窯業株式會社、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旭電化工業會社高雄工 廠、1940 年臺灣電池セメント株式會社等相繼進入高雄設廠。34 此外,海軍省不只關心航空隊土地徵收問題,對於在戲獅甲設立日本鋁業公司高雄 工廠也極度重視。鋁業工廠是專門生產 飛機機體的材料,在高雄設廠製鋁對海 軍省具有便利性,遂要求高雄州將飛機 場延長 1,000 公尺,讓出足夠空間以便 設置儲油槽和煉油廠。這些事務都需 要內海忠司到東京與軍令部及海軍省交 涉。陳慈玉討論 1940 年代臺灣軍需工 業,認為在臺灣總督府主導之下,大日 本塩業、臺灣拓殖、日本曹達(化學製 品)共同出資,設立南日本塩業株式會 社開始生產工業用塩,以及臺灣的鋁合 金( ア ル ミ ニ ウ ム ) 生 產 量, 在 1943 年達到日本全體的 10.3%,堪稱臺灣軍 需工業的代表,其中有 90.4% 是由日本 鋁業高雄廠及旭電化高雄廠所生產。由 此可知,高雄在全臺灣軍需工業占有重 要地位。35

圖 5 日本製鋁高雄工廠(今 MLD 台鋁生活廣場) 資料來源: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 (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691。

34

內海忠司,〈回想錄〉,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 植民地台湾》,頁 1018-1019。

35

陳慈玉,〈一九四○年代的臺灣軍需工業〉,《中華軍史學會會刊》,9(2004),頁 145-189。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

肆、結語 內海忠司擔任新竹州知事三年六個月、高雄州知事三年四個月,兩任知事總共六年 十個月,在職期間衡諸中川健藏總督時期各州知事平均任期僅一年半,相較之下算特別 長。36 由於內海忠司長期擔任高雄州知事有必要與軍方保持密切關係,而海軍省要在高雄 增加軍備設施,也必須獲得高雄州知事的協助。在此情況下,一方面因應軍方需求,協 助提升海軍設施和遷移用地,同時也順勢達成「高雄工業地帶建設」。由於受到軍方支 持而使他得以長期擔任州知事,不僅軍方提出「南進政策」,1938 年日軍占領廈門、廣東, 內海忠司更提出「臺灣產業必須與華南經濟開發相連結」,主張華南經濟與臺灣經濟發 展一體化,其中更指出運用華南資源作為發展高雄重工業的原料。 37 隨著大正和昭和初期高雄築港工程陸續完成,高雄港對外貿易額快速激增,此時的 高雄港市,隨著工商業日漸發達,連帶吸引許多外地工作人口遷入,1932 年人口 72,400 人,當時前鎮、小港海岸一帶仍是沙洲濕地和魚塭,陸地大部分均未開發,只有一條小 港後壁林製糖廠的運糖鐵道。1934 年高雄州打算整建所擁有的前鎮海岸填築新飛行場, 以取代苓雅寮的臨時飛行場,不過這樣的規劃和高雄市役所發展臨海工業地帶的想法衝 突,最後決定以岡山土地和海軍交換。前鎮、戲獅甲一帶確定成為高雄未來發展扮演重 要角色的「臨海工業地帶」。在此向東、往南發展的擴張背景下,1936 年高雄州制定新 的市區改正計畫,除舊市區飽和必須向外擴張外,還必須以「工業化」和「南進基地化」 為最高指導原則,而這兩項重要政策,也影響未來高雄市的發展走向。並且發布一份以 1965 年為目標,達到 40 萬人口的都市計畫,此計畫影響將來 100 年高雄市發展的格局。38 1939 年 1 月內海忠司卸任後,接受海軍大臣的表彰狀、軍事功勞章和銀質獎盃一座。

36

近藤正己,〈內海忠司の經歷──地主.帝大.台湾〉,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 (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42。

37

近藤正己,〈內海忠司の高雄「州治」と軍〉,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 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133。

38

謝明勳,《從臨港線到水岸輕軌:高雄港市鐵道與產業 120 年軌跡》(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5),頁 8486。

025


026

9卷 | 第1期

而後擔任南日本化學公司監查役,該公司總部設在高雄,工廠建材由軍方提供,電力使 用台電、原料來自專賣局、算是由軍方和總督府結合,以生產軍需和工業產品為主,一 直到高雄大空襲期間,電力供應中斷才停止生產,也結束內海忠司與臺灣的關係。內海 忠司從官職卸任後仍位居要職,合理推測應該與其擔任高雄州知事妥善處理海軍航空隊 遷移和建設高雄工業地帶有密切關聯。39 至於當年建設高雄工業地帶的一大重點——日本 鋁株式會社高雄工場,戰後也被接收、改組為臺灣鋁業公司。1961 年擴大產能達 2 萬噸 鋁錠,鋁管、鋁片均有出口。不過由於電解煉鋁耗費電能過大,臺鋁在 1982 年關閉老舊 的電解廠,將設備賣給中鋼,如今則是 MLD 台鋁生活廣場,成為著名 shopping mall,也 是高雄的地標和觀光景點。40 高雄擁有良好港灣,又具腹地廣大、產業豐饒的優勢,不但是日本帝國南進基地, 也是與南方各地文化、經濟交流的門戶和最前線。從本文論述可知,擴建高雄港,不只 是單純的工程施工問題,還牽涉到各單位,例如土地徵收、地上物補償,跑道、兵舍營房、 維修保養廠、以及廠商進駐設廠等。也並非僅屬地方政府事務,更不只是臺灣總督府所 能決定,而是提高層級到日本內閣,尤其是海軍省和拓務省。而順利遷移高雄港內的海 軍基地和建設高雄工業地帶,不僅是內海忠司擔任高雄州知事期間最重要的治績,也是 個人在臺灣任官的最重大成就。其任內施政帶給高雄長遠發展的影響,使高雄在當時成 為高度工業化和國際大港化的都市,也更添加日本化與現代化的程度;若以今日眼光看 待,則是使高雄與國際接軌、朝向國際化大步邁進的象徵。

39

戰後,南日本化學公司被國民政府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接收,之後成為被指定的特殊清算對象,1945 年 11 月被臺灣省 電化業監理委員會接管;1946 年 5 月成立省營臺灣製碱有限公司高雄廠,後再編入安平廠。

40

謝明勳,《從臨港線到水岸輕軌:高雄港市鐵道與產業 120 年軌跡》,頁 84-86。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

參考書目/ 一、論文 內海忠司(2012),〈回想錄〉,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 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548-551。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北村嘉惠(2012),〈地方統治をめぐる隔絕.軋轢.依存──內海忠司と台湾人〉,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 《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81-118。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江恩琦(2009),〈港埠與都市變遷:以高雄「港」「市」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近藤正己(2012),〈內海忠司の經歷──地主.帝大.台湾〉,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 (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3-49。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近藤正己(2012),〈內海忠司の高雄「州治」と軍〉,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119-143。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李文環、楊晴惠(2015),〈高雄港港史館歷史變遷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8,頁 63-93。 李淑芬(1995),〈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柏翔、杜正宇(2015),〈日治時期高雄臨港線之路線調查〉,《高雄文獻》,5(1),頁 103-124。 曾鷰婓(1989),〈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慈玉(2004),〈一九四○年代的臺灣軍需工業〉,《中華軍史學會會刊》,9,頁 145-189。 蕭采芳(2008),〈1930 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產業〉。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檜山幸夫(2008),〈高雄築港與臺灣經營:以和廣島宇品港相較為基軸〉,收於《高雄港建港 100 週年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頁 211-218。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謝濬澤(2011),〈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臺灣文獻》,62(2),頁 211-243。 劉碧株(2017),〈日治時期高雄港的港埠規劃與空間開發〉,《成大歷史學報》,52,頁 47-85。

二、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8 年 10 月 5 日;1932 年 11 月 6 日;1934 年 11 月 24 日;1936 年 5 月 26 日; 1936 年 7 月 14 日。 《臺南新報》,臺南:臺南新報社,1936 年 8 月 6 日。

三、專書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駒込武編(2012),《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京都:京 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2014),《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杜正宇、謝濟全、金智、吳建昇等著(2014),《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臺北:新銳文創。 黃有興編(2004),《日治時期馬公要港部:臺籍從業人員口述歷史專輯》。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張守真、許一男編(1996),《高雄港紀事》。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 鄭德慶編(2001),《看見老高雄》。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謝明勳(2015),《從臨港線到水岸輕軌:高雄港市鐵道與產業 120 年軌跡》。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027


028

9卷 | 第1期

附錄/內海忠司擔任高雄州知事期間與海軍人員接觸一覽表

序號

姓名

1

大野寬

2

官職

階級

次數

馬公要港部司令官

少將

4

和田專三

馬公要港部司令官

少將

14

3

水戶春造

馬公要港部司令官

少將

10

4

原五郎

馬公要港部司令官

中將

7

5

木幡行

馬公要港部參謀長

上校

6

6

三輪茂義

馬公要港部參謀長

上校

12

7

田中賴三

馬公要港部參謀長

上校

2

8

酒井武雄

臺北在勤武官

上校

16

9

緒方真紀

臺北在勤武官

上校

11

10

福田良三

臺北在勤武官

上校→少將

6

11

小澤重吉

臺北在勤武官

少校

2

12

井上保雄

海軍省南洋課長

上校

5

13

澤田虎夫

海軍軍令部第三課長/長良艦長

上校

7

14

草鹿龍之介

航空本部總務部第一課長

上校

3

15

西尾英彥

海軍省軍務局第二課長

上校

6

16

下村正助

前第五水雷戰隊司令官

少將

3

17

細萱戊子郎

第五水雷戰隊司令官

少將

17

18

大熊政吉

第五水雷戰隊司令官

少將

14

19

岩村清一

第三艦隊參謀長

少將

4


內海忠司與高雄港擴建:以遷移海軍航空隊基地和建設工業地帶為中心(1935-1939)

(續上頁)

序號

姓名

20

及川古志郎

21

宮原陽一

22

官職

階級

次數

第三艦隊司令長官

中將

5

鳳山海軍無線電信所長

中校

5

柴田瀧三郎

高雄海軍通信隊司令

中校

15

23

磯部淳

高雄海軍通信隊司令

上校

5

24

石井芸江

高雄海軍航空隊司令

上校

19

資料來源:近藤正己, 〈內海忠司の高雄「州治」と軍〉,收於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 : 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頁 119-143。

029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 研究 撰文/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邱敏捷

摘要 李添春是高雄美濃客家人,日治時代臺灣齋教研究之先驅,是日治時期及光復初期 的佛教學者。15 歲在基隆靈泉寺出家學佛,後因不習慣寺廟生活而返俗。留日期間,就 讀駒澤大學,拜忽滑谷快天為師在思想上深受其影響。學成回臺,歷任臺灣總督府文教 局囑託、臺北帝國大學農經系助教、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教授等,主編佛教刊 物,引領美濃鄉親青年學佛。李氏對於臺灣齋教典籍、齋教源流、僧侶齋友之資格與階 級等面向多所研究;對於臺灣佛教的改革思想,不僅著眼於大乘佛教精神與內涵的提升, 並倡導「此地淨土」,也關注寺廟管理人制度的改革,以提高寺廟的功能;對臺灣日本 式佛教的態度,則抱持質疑與批判的角度,特以林德林的新佛教事業為例,說明日本式 佛教與臺灣佛教文化及精神背道而馳。由於李氏對臺灣佛教之研究與改革,確實投下諸 多精力與心血,故其影響作用不可謂小。可以說,李氏在 20 世紀的臺灣佛教之研究及臺 灣佛教文化之發展等皆有其貢獻與地位。

關鍵詞:李添春、齋教、臺灣佛教、佛教改革、美濃

本文是「107 年度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成果之一。 投稿日期:2018 年 6 月 19 日 接受日期:2018 年 7 月 20 日

031


032

9卷 | 第1期

Li Tian-Chun’s Morality and Study on Buddhism in Taiwan Min-Chieh Chiu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Abstract Li Tian-Chun is a pioneer in the study on Chinese religions of fasting in Taiwan in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and a Buddhist scholar in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aiwan restoration. At the age of fifteen, he chose to become a monk at Lingquan Temple, Keelung, but resumed the secular life because he couldn’t get used to life in the temple afterward. During studying in Japan, he studied in Komazawa University and became an apprentice of Kaiten Nukariya, deeply influenced by him in thinking. After finishing studying and returning to Taiwan, he was entrusted by Culture and Education Bureau of Taiwan Government House to serve as the teaching assistant of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and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Agricul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 conducts research 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publications and origin of the religions of fasting in Taiwan and the ������� and statuses of the monks and followers. In terms of the reform on the thinking of Buddhism in Taiwan, he not only focuses on upgrading the spirit and content of Mahayana Buddhism and promotes “This place is pure land” but also pays attentions to the reform of the temple manager system to increase the temple functions. As for the Japanese Buddhism in Taiwan, he holds the suspicious and critical attitude. Take Lin De-Lin’s new Buddhist business for example. Li explains that the culture and spirit of the Japanese Buddhism is totally contrary to those of the Taiwanese Buddhism. Indeed, Li devotes a lot of energy and hard work to the research and reform of Buddhism in Taiwan and therefore has a great ����� In conclusion, he contributes to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an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Taiwa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Keywords: Li Tian-Chun, Chinese religions of fasting, Buddhism in Taiwan, reform of Buddhism, Meinong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壹、前言 貳、進出佛門與佛學因緣 參、對臺灣佛教之耕耘與志望 肆、結論

壹、前言 李添春 1(1899-1988)是高雄美濃客家人,2 臺灣齋教研究之先驅,3 1929 年畢業於 日本東京駒澤大學文學部,所撰畢業論文《臺灣在家三派之佛教》,為學界首篇針對臺 灣齋教之歷史研究而獲頒「永松獎」。4 他畢業後返臺任職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囑託」, 從事臺灣佛教調查,為增田福太郎 5(1903-1982)的主要助手,完成《臺灣省通誌.人民 志宗教篇》,並陸續發表與齋教有關的論著,如〈論臺灣的在家佛教〉6、〈齋教概說〉7、

1

李添春 1910 年入學美濃公學校,二年後休學,到基隆靈泉寺當小沙彌。1920 年畢業於臺灣佛教中學林(參後)。 1922 年畢業於日本山口縣曹洞宗第四中學林。1929 年畢業於日本東京駒澤大學文學部。學成回臺後,任職於臺灣總 督府文教局社會課,職稱是臺灣宗教調查事務囑託。1932 年轉任臺北帝國大學農經系助教,開授農業法律、農業經 濟學課程。1945 年升任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副教授。1947 年升任教授。1952 年與趙恆惕(1880-1971)、章嘉活佛 (1890-1957)、印順法師(1906-2005)、李子寬(1882-1973)等五位臺灣佛教代表,參加日本「第二屆世界佛教 徒友誼大會」。1965 年自臺大退休,接任泰北中學校長。1974 年任基隆市佛教居士林住持、《臺灣佛教》雜誌主編; 1984 年旅居日本。

2

李添春熱愛故鄉美濃,有不少詩作以之為題,抒發其故鄉情懷,如〈美濃懷古〉:「笠山農場鍾姓家,佛寺朝元路徑斜; 鄭王弔(原誤作「吊」)望慈母處,羌坪依舊任野花。」〈山歌〉:「美濃是我們故鄉,走徧天涯不曾忘;兄弟姊妹搖籃地, 竹馬之友交遊場。」(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臺北:冠芳印刷公司,1984 年 5 月初版〕,頁 75、79)

3

江燦騰說:「有關李添春與齋教的因緣,實與臺灣齋教知名人物許林(1877-1933)有關。1925 年臺灣齋教龍華派代 表許林出席日本主辦的『東亞佛教大會』,李添春擔任翻譯,並向許林請教齋教的問題。」(邱敏捷 2018 年 4 月 24 日訪談)另外,依李添春〈參加國際會議〉文云:「由日本主辦的東亞佛教大會,……從臺灣來的有覺力和尚和本圓和尚, 還有齋教的代表許先生和林柱先生是龍華派最高位的太空。……我因為畢業論文寫的是『齋教三派之佛教』的關係,向 許太空(龍華教最高位)請教,而決心輔佐他。在他演講的前一晚,宿在他住的旅館,一個晚上寫好漢文和日文的演 講稿,把漢文交給他,日文則由我拿著,第二天兩個人同時上臺演講。」(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 頁 60)在該大會之後,許林發表〈佛教與社會事業之關係〉(《南灜佛教》,4〔1〕〔1926〕,頁 10-11)一文。

4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52。

5

增田福太郎,日本新瀉人。1927 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院。1929 年抵臺北,臺灣總督府聘為文教局宗教調查室 主任,負責調查全島的宗教。1930 年轉任臺北帝國大學副教授。1939 年回日本任職文部省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 1961 年取得京都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歷任福岡大學法學研究科教授、亞細亞大學法學部教授。

6

李添春,〈論臺灣的在家佛教〉,《南灜佛教》,6(6)(1928),頁 40-45。

7

李添春,〈齋教概說〉,《南灜佛教》,9(1)(1931),頁 61-71。

033


034

9卷 | 第1期

〈臺灣的齋教與教匪〉8 等,齋教研究可說是他的學術專長。佛教史家藍吉富(1943-)稱 李添春為「日治時期及光復初期的佛教學者」9;臺灣民間佛教研究者林美容(1952-)謂: 戰後臺灣佛教較完整的齋教研究成果,最早應推臺籍僧侶李添春所編纂的 《臺灣省通誌.人民志宗教篇》第三章「齋教」一節(第六節)的記錄。…… 另一重要意義,則是表達了本土學者對臺灣宗教的直接觀點。10 這些評價,勾勒出李氏在臺灣佛教研究上的歷史地定位與功績。 日治時代的臺灣佛教發展,是一個除舊布新,從落後、腐朽邁向現代的轉型階段; 亦即佛教如何現代化的問題,也是日治時期臺灣佛教轉型的主要側重點。11 當時扮演主導 角色而致力於臺灣佛教之振興,以及僧侶齋友地位之向上的南瀛佛教會 12 裡的臺籍核心人 物,有沈德融(1884-1971)13、林德林 14(1890-1951)15、高執德(1896-1955)16、李添

8

李添春,〈臺灣的齋教與教匪(一)〉,《臺灣佛教》,14(9)(1960),頁 5-6;〈臺灣的齋教與教匪(二)〉, 《臺灣佛教》,14(10)(1960),頁 4-7;〈臺灣的齋教與教匪(三)〉,《臺灣佛教》,14(11)(1960),頁 6-7。

9

藍吉富主編,《臺灣佛教辭典》(臺南:妙心出版社,2013 年 4 月初版),頁 171-172。

10

林美容,《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7 年 8 月三版),頁 59。

11

江燦騰,〈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臺灣新佛教運動的頓挫與轉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 所博士論文,2000 年 6 月),頁 22。

12

「南瀛佛教會」立案於 1921 年 4 月,至 1945 年 8 月止,是日治時期官方主導的唯一全島性佛教組織,在臺灣佛教改 革進程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臺籍佛教界的重要人物與新秀,幾乎都參與這個組織。

13

沈德融,俗名沈烏番,臺北縣人。16 歲入龍華齋教,為「源信堂」信徒。1907 年禮善慧法師(1881-1945)出家。 1908 年隨曹洞宗總本山管長石川素童(1842-1920)赴日留學,1912 年曹洞宗第一中學林肄業。1917 年臺灣佛教中 學林成立(參後),任學監,直到 1928 年止。1934 年受總本山命,任臺北市日新町曹洞布教所主任。1938 年任基 隆靈泉寺住持。1947 年當選中國佛教會臺灣省分會理事長。1971 年示寂於金山善德寺。

14

林德林,1890 年生於西螺,約 16 至 22 歲在家鄉及其鄰近城鎮被人僱用。1912 年,以「慎齋堂」的代表出席基隆靈 泉寺首次全臺「愛國佛教講習會」,跟隨釋會泉(1874-1942)研習《心經》與《金剛經》等,促成其出家,遂禮拜 基隆靈泉寺善慧法師。1913 年,以北港地區齋堂「慈德堂」堂主的身分,在北港朝天宮舉辦七天的講經會,傳播佛教 理念。1916 年擔任嘉義火山大仙巖副住持,並擔任「臺灣佛教青年會大講演會」主講人之一。後就讀臺灣佛教中學林, 1920 年畢業。1922 年,建立「臺中佛教會館」。1923 年 11 月,創辦《中道》雜誌。1927 年爆發「中教事件」,彰 化「崇文社」編輯《鳴鼓集》攻擊林德林,持續多年。1928 年發表〈臺灣佛教之使命〉。1932 年,與張素瓊結婚。 1935 年,發表〈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對於臺灣佛教冀於厚望,然終身受「中教事件」之影響,加上戰後中國佛 教再起,新佛教運動中挫,晚年寂寞。

15

關於林德林的生卒年,闞正宗註明為(1902?-1951)(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 2015 年 4 月增訂二版〕,頁 14)。其中,生年有誤。

16

高執德,彰化人,生於 1896 年,1909 年畢業於永靖公學校,1918 年畢業於臺中州教員養成講習所,後擔任公學校 教員。1926 年赴日本駒澤大學深造,1930 年畢業返臺,1932 年擔任《南灜佛教》主編,1935 年從事開元寺主辦的 地方巡迴講演,1943 年參與「大東亞佛教青年會」,並擔任開元寺住持,1947 年被推舉為南京召開全國佛教會臺灣 代表,1948 年於開元寺創辦延平佛學院,後為俗家堂兄弟所累,遭保密局逮捕,1955 年被政府當局槍決。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春、曾景來(1902-1977)17、林秋梧(1903-1934)18 等,是日治時代臺灣佛教改革史上 的重要代表。對於臺灣佛教改革方面,李添春在晚年所撰的〈我的佛教觀〉自述:「中 國佛教的改革,該由臺灣佛教徒開始改革,這是我的切望事。」19 這一志望,在他的〈對 臺灣佛教未來的私見〉、〈現代中國佛教之展望〉、〈被誤解去了的佛教人生觀〉與〈寺 廟管理人制度批判〉等文,皆可見李添春傾向於佛教改造的思維。20 有關李添春的事蹟,1984 年他所撰而由陳國政編的《李添春教授回憶錄》21 已有不 少記載;1996 年,江燦騰《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 1895-1995》一書,有關「日據時期 臺灣佛教史之研究」,列有「李添春的齋教調查與研究成果的檢討」一小節;22 1997 年, 江燦騰《臺灣當代佛教》闢有一小節「和尚出身的臺大教授──李添春」,略述他的學 經歷,指出:「李添春在日本曹洞宗辦的駒澤大學畢業後,將臺灣的佛教學研究,帶入 新的水準。」23 2001 年,曾彩金主編《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第十一篇 人物篇》,勾稽了李添春學經歷、人格特質及在農業學、佛學上之成就。指出:

17

曾景來,亦名曾普信,是李添春的表舅曾阿貴的次男。曾氏禮基隆月眉山靈泉寺林德林為師。1917 年就讀臺灣佛教中 學林。1920-1928 年留日期間,先就讀於山口縣多多良中學林二年,1922 年入學於「曹洞宗大學」預科,1925 年再 升入駒澤大學,研鑽四年,師事忽滑谷快天(參後)。1928 年畢業於駒澤大學,其論文為《阿含佛陀觀》,是原始佛 教佛陀觀的研究。翌年任曹洞宗布教師,執勤務於臺中佛教會館。1931 年任曹洞宗臺灣佛教中學林教師。1932 年至 1940 年以總督府「囑託」身分,任職文教局社會課,負責《南灜佛教》的主編工作。1949 年任花蓮東淨寺住持,至 1965 年退休。1975 年視察美國的佛教。

18

林秋梧,1903 年生於臺南市。1911 年入臺南第一公學校。1918 年,考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1922 年,因 臺北師範學校學潮被拘捕,3 月被釋後旋於畢業前夕遭勒令退學。1924 年,潛赴廈門,進廈門大學文哲學系就讀,並 於廈門的集美中學任教。1925 年,自廈門返臺丁母憂,後與臺南開元禪寺結緣,並開始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演講。 1927 年,拜開元寺得圓和尚(1882-1946)為師,步入禪門,後以開元寺派遣留學生身分,赴日本東京駒澤大學留學。 1928 年至 1929 年,開始在《南瀛佛教》、《中道》、《臺灣民報》等刊物,發表有關宗教及臺灣佛教改革的文章。 1930 年,畢業返臺,與莊松林(1910-1974)、林占鰲(1901-1979)、盧丙丁(1901-1945)等創辦《赤道報》。 1931 年,《赤道報》第二、四期遭禁。1933 年,《真心直說白話註解》出版。1934 年,《佛說堅固女經講話》出版。

19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74。

20

大野育子《日治時期佛教菁英的崛起——以曹洞宗駒澤大學臺灣留學生為中心》,指出日治時代「佛教菁英」參與宗 教活動的方式有三:(一)進行宗教調查或研究等學術方面的活動;(二)透過發表文章以提倡臺灣宗教改革;(三) 採取具體行動實踐宗教改革運動(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9 年 1 月,頁 158)。大野育子認為,這些菁 英中,李添春與曾景來是從事宗教調查與民間信仰研究的代表人物,而林秋梧則撰述文章以提倡臺灣宗教改革(同上, 頁 158-159)。大野氏的說法,並不完全準確。其實,李添春對於當時臺灣佛教的缺失,亦下過功夫加以檢討、評騭, 主張予以改革。

21

該書除李添春的回憶錄之外,尚收有 20 位鄉親故友及學生等懷念李氏的文章,其中劉榮標、彭榮傑、傅慶騰、李壽和、 童福來、鍾鐵民(1941-2011)等人的文章,都觸及李氏的教學情形及生活點滴、與佛教道場之互動、緣於佛教修養 之人格風範,以及他照顧、提攜、獎助高雄美濃旅北學子之概況。

22

江燦騰指出李添春之調查成果:「絕大部分是交代在家佛教(齋教)的三派歷史,……內容偏於齋教典籍和齋教源流的 說明,在敘述的體例和內容的周延性,都有所缺失或不足。」(江燦騰著,《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 北:南天書局,1996 年 3 月初版〕,頁 75)。

23

江燦騰,《臺灣當代佛教》(臺北:南天書局,1997 年 1 月初版),頁 75。

035


036

9卷 | 第1期

當時本省籍人士於大學任教職者有如鳳毛麟角,而李添春教授為其中佼佼 者,以一佃農之子出身的牧童,而成為人人景仰的臺大教授,除了個人天賦稟 異,尚須有不斷鑽研新知之勤奮。李添春的成就絕非僥倖而來。24 2002 年,釋慧嚴〈忽滑谷快天對臺灣佛教思想界的影響〉一文,提及李添春,並指出他 師事忽滑谷快天(1867-1934)25,以及李氏認為忽滑谷快天的「四一論」與達摩的明心 見性如出一轍,故稱其師為「東來的達摩」。26 2007 年,王興國〈為臺灣佛教史研究奠 定基礎的李添春〉,就「臺灣近現代佛教發展的親歷者」、「開臺灣齋教研究先河」與「提 出了研究日據時期臺灣佛教的一種思路」等面向論述之。27 本文立足於這些研究成果,以「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為題,就其 「進出佛門與佛學因緣」(包括「出家、求學與返俗」、「與忽滑谷快天的師徒關係」、「引 領青年學佛與主編佛教刊物」),以及「對臺灣佛教之耕耘與志望」(包括「對臺灣齋 教的研究」、「對臺灣佛教的改革思想」、「對臺灣日本式佛教的看法」)等方面論述之。

貳、進出佛門與佛學因緣 李添春的一生,由高雄美濃佃農之子而成臺大教授、佛教研究名家,生涯變化頗大, 且中間尚有若干不可思議之處,以下大體依其生命成長與發展軌跡略述之。

24

曾彩金主編:《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第十一篇人物篇》(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2001 年初版), 頁 124。

25

忽滑谷快天,生於日本武藏國(今埼玉縣川越市),日本曹洞宗僧侶、佛教學者。1915 年取得慶應義塾大學文學博士 學位。法號佛山。為首位駒澤大學學長(校長)。著有《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等傳世。

26

釋慧嚴,〈忽滑谷快天對臺灣佛教思想界的影響〉,收於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 北:唐山,2002 年 7 月),頁 382。

27

王興國,《臺灣佛教著名居士傳》(臺中:太平慈光寺,2007 年 11 月初版),頁 415-442。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一、出家、求學與返俗 李添春於 1914 年(15 歲)在臺灣四大名山之一 28 ──基隆靈泉寺禮拜沈德融出家, 雖數年後返俗,然其學術生涯始終醉心於佛教研究與改革。 李添春小時候是個牧童,29 最早出家的因緣在於 11 歲(1910)時,做了幫傭太過勞 累生病,有了幾瀕於死的經驗。他在〈童年時代〉云: 11 歲年紀的我,必須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由於經不起苦工(「契約牧 童」)的折磨,數月後感染了赤痢病,被我哥哥背回美濃家裡,在病床上呻吟 了一年左右。有一天在睡眼矇朧中,似乎看到閻羅王要捉我去,我曾經停止呼 吸了幾分鐘,而家人也替我換好衣服,包在草蓆中,準備送墳場埋葬,幸好閻 羅王手下留情,使我蘇醒過來,才倖免一死。30 長久生病,李父向觀音菩薩請願,故李添春早年就開始茹素。13 歲時,進入美濃公學校 就讀。他在〈童年時代〉云: 父親特別關心我,向觀音菩薩請願說:「假如這孩子能治好病的話,將給 菩薩當弟子。」於是,在我病癒之後,他就命我吃早齋,其後初一和十五吃素, 或是三、六、九素食。到了 13 歲(1912),方才進入美濃公學校,一年級時, 我就每天改吃素菜了。31 由於父親承諾病癒後給菩薩當弟子,他在 15 歲那年,離開美濃,跟隨蔡德修法師到基隆 靈泉寺開始過僧侶的生活。他在〈少年和尚〉云:

28

日治時代臺灣本土佛教「四大法脈」為高雄大崗山派、基隆月眉山派(靈泉寺派)、臺北觀音山派(凌雲寺派)、苗 栗法雲寺派。

29

依李添春自述,其童年因家貧替人牧牛;到了 11 歲時,尚越過一重山,遠離美濃家門到楠仔仙、新莊等地當了一年「契 約牧童」,白天牧牛,晚上睡在牛棚旁邊的竹床上,度過廉價童工的少小時代(參見《李添春教授回憶錄》中〈童年 時代〉,頁 47-48)。

30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48。

31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48。

037


038

9卷 | 第1期

在我 15 歲……這一年暑假,從基隆靈泉寺聘請了一位和尚名叫蔡德修法師 來教日常誦讀的佛經。我受父命去學習,……承法師賞識,要提攜我到基隆去 進修,徵得父親的同意,……以後到靈泉寺進了禪堂,開始過著僧侶的生活。32 在 1917 年(18 歲)時,李氏進入日本曹洞宗創建的臺灣佛教中學林,33 1920 年畢業後 前往日本山口縣曹洞宗第四中學林──多多良中學,1922 年又到東京進入私立駒澤大學, 於 1929 年畢業,論文為《臺灣在家三派之佛教》,研究臺灣齋教──先天派、金幢派與 龍華派,成果斐然,獲頒「永松獎」。 李添春於 1931 年與同鄉陳完妹結婚。他選擇與曾景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34 李氏在 《回憶錄》提及,除了不習慣於寺廟生活外,因僧伽地位不高,「和尚與寡婦愛慾」的 佛教情色故事戲劇,引起無知觀眾不理性的反應。他在〈我的婚姻生活〉回憶道: 最初在開漳聖王廟的時候,看了「殺子報」的戲,它的內容是這樣描寫的: 「有一個婦人丈夫死了,就請一個和尚來念經,那個和尚和寡婦之間產生了愛 慾之情,這個婦人有一個孩子,為了愛情就討厭孩子,結果把孩子殺了。」這 時臺下的觀眾看後,一時失去理性很憤慨,跑到我們住的宿舍投石頭,幸好我 們已經跑進了室內,免了災難,心理上總覺得不是味道。35 其中「殺子報」是清代通州如皋寡婦王徐氏與僧人納雲私通,因姦情為兒子王官保撞見, 竟殺子碎屍的社會事件。由於此事滅絕人寰,悖棄倫常,淫褻殘酷,聳人聽聞,故喧沸

32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49。

33

臺灣佛教中學林,係由曹洞宗臺灣別院結合善慧法師、本圓法師(1883-1945)及黃玉階(1850-1918)等臺籍僧侶、 齋友的力量,於 1916 年 11 月獲得臺灣總督府的許可,1917 年 4 月正式開學的三年制中等學校。入學資格為公學校 六年畢業,對象是臺籍僧侶與齋友,但自第三屆起,資格便不拘。課程主要有曹洞宗乘、佛教教義、修身、國語(日語)、 日本歷史地理等。畢業後可升入日本山口縣的第四中學林。1935 年升格為五年制,改名為臺北中學。1947 年改稱泰 北中學。

34

李添春是出家後返俗,曾景來則是從小就在學校念書,而沒有經過寺廟的生活,直到學成並在社會上工作後再出家。 李氏與曾氏兩人的差異性生涯發展,可參見《李添春教授回憶錄》中〈我和曾景來先生〉(頁 61-63)。

35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64。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一時,成為清末流傳廣遠的著名奇案。36 和尚偷腥的故事,當然重創社會大眾對出家人的 尊重,而受波及的不愉快的經驗,讓他不喜歡佛門的生活。李氏又云:「一年後,我住 基隆靈泉寺,在那裡看到德明師伯燒身自殺,連同住家都燒光。其後也看到嘉義火山巖 的和尚和尼姑一起燒身自殺的新聞。」37「和尚自殺」、「和尚和尼姑的燒身自殺」等層 出不窮的佛教事件與醜聞,都讓他心裡覺得不是滋味。

二、與忽滑谷快天的師徒關係 日治時代臺灣佛教菁英,38 包括李添春、高執德、曾景來、林秋梧四人都曾就讀日本 著名的佛教學府──駒澤大學,皆師事當時佛學名師忽滑谷快天,故與忽滑谷快天的關 係頗深。 忽滑谷氏先後來臺兩次:第一次在 1917 年,以曹洞宗管長身分主持臺灣佛教中學林 創校典禮;第二次在 1932 年,以駒澤大學校長身分,受南瀛佛教會之邀,來臺巡迴演講, 39

李添春撰述〈東來的達磨〉一文,說明他從師學習,受益良多,稱譽其師忽滑谷快天為

「東來的達磨」。其文云: 入大學後始拜老師(忽滑谷快天)尊顏,併聽講義,時間外又參加坐禪會, 得聽老師的開示提倡,並得保坂(原作「卻阪」)玉泉(1887-1964)40 先生等 的指導,略有所悟入,忽然解決素抱的疑團,心內意外歡喜。……老師的道理

36

蔡欣欣,〈風行與箝禁:試論「殺子報」案的流播改編與在臺演劇現象〉,《臺灣學誌》,創刊號(2010),頁 99142。

37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64。

38

其中,林德林無留學駒澤大學的經驗,然亦是忽滑谷快天的追隨者。

39

曾景來〈歡迎忽滑谷先生〉,大力稱讚忽滑谷快天的為人處世、修養與成就(《南瀛佛教》,10〔2〕〔1932〕,頁 17-18);林秋梧〈現世的戰鬥勝佛忽滑谷快天老師〉稱其師忽滑谷快天為「現代的戰鬥勝佛」(《南瀛佛教》,10〔2〕 〔1932〕,頁 19);林德林〈忽滑谷、保坂二師臺灣巡教日記〉一文,記載忽滑谷快天為大眾開示「成佛」之道,聽 眾約四百人,法喜充滿;並記載忽滑谷氏於開元寺有關「真心直說」的演講,由高執德擔任通譯(《南瀛佛教》,10〔4〕 〔1932〕,頁 55-57)。

40

保坂玉泉,日本新瀉人,1957 年獲得曹洞宗大學文學博士學位。佛教學者,曾任駒澤大學教授、總長。著有《道元禪 師聖講話》、《佛教學概論》、《唯識根本教理》等。

039


040

9卷 | 第1期

是和達磨祖師的一樣,就是直指人心明白心見性而已,所以我們說忽滑谷快天 老師是東來的達磨。41 這段話點出李氏佛學得力於忽滑谷氏之牖迪。該文並歸納其師忽滑谷快天的宗教理念, 為「四一主義」與「八大主張」。其四一主義為:「信一佛不信餘佛、奉一教不奉餘教、 行一行不行餘行、證一果不證餘果。」42 八大主張為: 一、鼓吹佛教之中道主義,排斥過激極端之思想;二、立腳於人類同胞事 實,以期撤廢人種的差別待遇;三、主張國際紛議之平和的解決,以防止戰爭 之未然;四、改良社會之缺陷,除去革命的危險;五、矯正物質偏重資本萬能 之弊害,以期勞資關係之改善;六、促進社會對於女性的意識更新,期其地位 向上;七、排擊利用迷信流害毒於社會之教團;八、糾彈宗教無用論及反宗教 運動之不當。43 可以說,李添春相當推崇忽滑谷快天的佛教思想。 此外,做為一個禪師,忽滑谷快天對朝鮮知名的知訥禪師(1158-1210)所著《真心 直說》甚為推崇,在來臺「第十二回南瀛佛教講習會」中特別講述該書。依李添春筆記 〈《真心直說》講義〉所記載忽滑谷快天所述內容如下: 在知訥禪師的時代,朝鮮佛教以祈禱、攘災、求福等事專盛,是故朝鮮佛 教腐敗衰退,真正的佛教就要滅亡了。就在此時,禪師無師自通,自己參透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開立了偉大的禪宗。其所著之本書,是唯一能獲得我佛教最 重要的純粹而唯一信仰的良書。44

41

李添春,〈東來的達磨〉,《南瀛佛教》,10(2)(1932),頁 29。

42

李添春,〈東來的達磨〉,頁 27-29。

43

李添春,〈東來的達磨〉,頁 27-29。

44

忽滑谷快天講述,李添春筆記,〈《真心直說》講義〉,《南瀛佛教》,10(5)(1932),頁 2。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可見忽滑谷氏深受此書影響。除了李添春記錄外,林秋梧記註之〈《真心直說》註解〉45, 從 1932 年至 1933 年連載於《南瀛佛教》,後輯成《《真心直說》白話註解》一書,在 在顯見忽滑谷氏對李添春、林秋梧等這些臺灣學生的影響。

三、引領青年學佛與主編佛教刊物 執教於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的李添春,直至晚年依然信仰佛教並熱衷於佛教研究, 他曾自言:「此生不堪空回首,生涯唯有佛相親。」46 誠如臺灣佛教史家江燦騰(1946-) 也說:「李添春:和尚出身的臺大教授,……他的一生是和佛教界分不開的。」47 李氏在臺大執教期間,1952 年,與趙恆惕(1880-1971)、章嘉活佛(1890-1957)、 印順法師(1906-2005)、李子寬(1882-1973)等臺灣佛教代表共五人,參加日本「第二 屆世界佛教徒友誼大會」 48。可見李氏在那時受政府及佛教界器重的程度。 難能可貴的是,李添春因長期照顧到臺北就學、就業的高雄美濃鄉親後輩,諸如「入 學作保」、「出國保證」、「寫介紹書」、「代謀工作」等,多年來李氏府上成為美濃 旅北同鄉人的聯絡中心,49 故普遍得到鄉親的愛戴,而與六堆同鄉會、美濃旅北同鄉會淵 源深厚,也是美濃旅北同鄉的長老。他常常居中牽線,從旁協助,創造因緣,讓大家有 機會接觸佛教,得到佛法的熏陶。他說: 旅北美濃同鄉,主辦人是在臺北的美濃學生為主體,每年舉辦一次,由各 學校輪流主辦。無論那一學校主辦,每次開會時,必來徵求我的意見。我每次 都為著節省學生父兄的負擔起見,選擇場地寬大的寺廟,而且我能到的寺廟,

45

林秋梧,〈《真心直說》註解——忽滑谷快天老師於第十二回講習會講述〉,《南瀛佛教》,10(3)(1932),頁 37-43。

46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75。

47

江燦騰,《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解嚴以來的轉型與多元新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 年 5 月初版),頁 168-169。

48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58。

49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93。

041


042

9卷 | 第1期

我就一人先去交涉,叫他們儘量減低學生負擔,而且換換學生口味,共食一餐 素菜。有時請住持講一些人生修養的話,這是我的方針。這樣經我介紹舉行的 寺廟,在我尚記得的有北投法藏寺,中和圓通寺,五股鄉凌雲寺,內湖金龍寺, 又石壁潭的圓覺寺,汐止靜修院,基隆靈泉寺。50 可以說,李氏雖然返俗,身為臺大農經系教授,然與佛教界的善緣與密切互動,從未 間斷。 此外,李添春在 1931 年 1 月至 1932 年 4 月期間,擔任《南瀛佛教》的編輯主任之 職,為臺灣佛教文化發展之推動獻出力量。戰後,李氏還創辦佛教刊物──《臺灣佛教》。 據高雄美濃同鄉童福來〈永懷愛心的李添春先生教授〉提及: 李添春教授對家鄉子弟的照顧亦是非常積極。在我(童福來)讀臺大期間, 他當時還辦了一份佛教刊物,每半個月發行一次,發行時常邀美濃籍學生參加 幫忙,從而認識並瞭解每一個人的情況,並加以協助解決一切困難。他的家因 而成為美濃年輕學生們相聚之所。他本人及師母則成為人人投訴苦情的對象。51 《臺灣佛教》是戰後臺灣佛教界創辦的第一份刊物,52 創刊於 1947 年 7 月 1 日,記錄當 時僧俗人事與相關佛教事務,至 1973 年停刊,共發行 187 期。該刊可說是較為完整的對 於臺灣戰後佛教發展軌跡留下珍貴資料的一份文獻。僅就辦理佛教刊物,並主其事而論, 李添春宜在臺灣佛教史上記上一筆。

50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69。

51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118。

52

王見川,〈臺灣佛教人物論叢〉,《圓光佛學學報》,3(1999),頁 318。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參、對臺灣佛教之耕耘與志望 李添春對於宗教頗感興趣,他在〈民間信仰觀〉提到從小奉父親之命,早晚到正廳 點燈或向佛祖跪拜,對於民族信仰感到很有興趣。此外,老牧童宋阿神經常說些仙人的故 事,也啟發他對臺灣宗教的興趣。53 此處歸納李氏對臺灣佛教之耕耘與志願為下列三方面。

一、對臺灣齋教的研究 臺灣齋教有龍華、金幢與先天三派。龍華派起於明中葉,金幢派次之,先天派則起 於清代;三派先後傳到臺灣。 李添春就讀駒澤大學時,於 1928 年發表〈論臺灣的在家佛教〉一文,論說龍華、金 幢與先天三派,著墨於龍華派開祖羅因(1442-1527)之鼓吹在家佛教,又調和、折衷儒 教與道教,混合佛教《金剛經》的般若思想,以及與儒家《易經》無極思想與道教無為 自然的思想。54 1929 年畢業於日本東京駒澤大學文學部,所撰畢業論文為〈臺灣在家三 派之佛教〉。 李添春對於齋教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於《臺灣省通誌.人民志宗教篇》中〈齋教〉 一節,以及〈論臺灣的在家佛教〉、〈齋教概說〉、〈臺灣的齋教與教匪〉諸文等。江 燦騰肯定李氏把「齋教」進一步定義為「在家佛教」,較過去岡松參太郎(1871-1922)55 《臨時臺灣舊慣制度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與丸井

53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70-71。

54

李添春,〈論臺灣的在家佛教〉,頁 40-45。

55

岡松參太郎,日本熊本縣人。1894 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英法科。1896 年留學德、法、義三國。1899 年返日,任京 都大學教授,兼任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囑託。1901 年任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長,完成《臺灣私法》、 《臺灣蕃族慣習研究》等(岡松參太郎,《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臺 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043


044

9卷 | 第1期

圭治郎 56(1870-1934)1919 年完成第一卷《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更為明確。57 然對於 李氏研究的缺憾,江氏評論云: 但,正如在戰後的《通志稿宗教篇》中所看到,他的內容是偏於齋教典籍 和齋教源流的說明,因此在敘述的體例和內容周延性這兩方面,都有所缺失或 不足。甚至於像關於「臺灣佛教龍華會」這一齋教的全島性組織,增田福太郎 在調查時,已注意到,但李添春並未加以深入探討。而是要到戰後的一九九四 年時,才由王見川撰專文加以析論。58 另外,關於齋堂的功能、齋友的個人資 料分析等,李添春也疏忽了。甚至連戰後齋教的變革,李添春也未作任何討論, 所以只得留待戰後新一代的學者來從事了。59 從這段文字可知,江氏認為,李添春對於齋教之研究,著重於齋教典籍和齋教源流的說 明,而其缺失是:(一)敘述的體例和內容周延性不足,(二)忽略「臺灣佛教龍華會」 的組織,(三)缺乏齋堂的功能、齋友的個人資料分析,(四)未涉及戰後齋教的變革等。 依目前所存的李添春原修、王世慶整修的《臺灣省通誌.人民志宗教篇》內容來看, 主要探討齋教龍華派、金幢派與先天三派的發展歷史,包括龍華派傳入臺灣,分為三堂 派:一是漢陽堂派,二是一是堂派,三是復信堂派;金幢派之開教史,舉述開祖王左塘傳、 二祖董應亮傳、福建開基蔡文舉傳等;先天派之歷史系統,以及在臺灣的傳教經過等。 60

不過,客觀而言,江氏可能只是根據李添春編纂的《臺灣省通誌.人民志宗教篇》,以

致產生盲點。李添春於 1931 年發表的〈齋教概說〉一文,雖僅就「齋教的意義」、「有

56

丸井圭治郎,日本三重縣人。日本駒澤大學畢業,1912 年來臺,從事臺灣人教化,執司宗教調查工作。1918 年任臺 灣總督府編修官兼翻譯官。1919 年完成第一卷《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 臺灣總督府,1919〕)。1921 年,結合善慧法師、本圓法師等人的力量,創立南瀛佛教會,致力於臺灣舊慣的改善、 宗教的振興,並發行《南瀛佛教》,舉辦講習會。1925 年返日,任教於大正大學。

57

江燦騰,〈臺灣近代(1895-1945)佛教史研究之再檢討〉,《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0(2005),頁 287-326。

58

王見川,〈日治時期「齋教」的聯合組織——臺灣佛教龍華會〉,收於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 1996 年初版),頁 143-168。

59

江燦騰,〈臺灣近代(1895-1945)佛教史研究之再檢討〉,頁 314。

60

李添春原修,王世慶整修,《臺灣省通誌.人民志宗教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年 6 月初版),頁 7384。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關齋教成立之歷史」、「有關齋教成立的內容」、「齋教的略史」與「齋教的本尊及其 教說」等方面論述,然而他在 1940 年〈臺灣佛教的特質〉一文,論述範圍包括在家佛教 與出家佛教,從「臺灣佛教之沿革」、「臺灣佛教之經典教義」、「臺灣佛教之儀式與 信仰對象」、「僧侶齋友之資格、階級」與「臺灣佛教寺院之維持、管理」等面向論述之。 其中已有所推拓,論及「僧侶齋友之資格、階級」的面向,其文云: 齋友,依不同派而有不同的階級名稱。分成九階級做為九品的,是龍華派 和金幢派。先天派只有八品,分成八階級。……而齋教三派中,金幢、先天二 派在臺灣並不是全部階級的人都有。上級的人幾乎都在對岸。像金幢派在臺灣 的部分,就只有九品中的三品而已。61 李氏該文雖然不是「齋友的個人資料分析」,但已涉獵「齋友之資格、階級」。 1960 年,李添春〈臺灣的齋教與教匪〉一文,就「唐宋時代的彌勒教匪」、「宋、元、 明、清時代的白蓮教匪」、「元代的白蓮教匪」、「明代的各教匪」與「清代的老官齊 (齋)」等方面論述,歸結道:「臺灣的齋教,可說與白蓮教不可分離的關係。」62 可以 說,對於齋教與其他民間宗教之歷史連結脈絡,作了進一步的梳理與釐清。

二、對臺灣佛教的改革思想 李添春所處日治時代之臺灣佛教,如曾景來所言:「神佛混合」、「僧伽教育缺乏」、 「專營葬禮法事的佛教」等問題,層出不窮;63 又如林秋梧所述,僧伽品質之低落,以被 視為社會「高等乞丐」、「寄生害蟲」64 等,毫無地位與價值可言。

61

李添春,〈臺灣佛教的特質(下)〉,《南灜佛教》,18(9)(1940),頁 21。

62

李添春,〈臺灣的齋教與教匪(三)〉,《臺灣佛教》,14(11)(1960),頁 6-7。

63

曾景來,〈臺灣寺院管見〉,《南瀛佛教》,9(3)(1931),頁 13-18。

64

林秋梧,〈活殺自在之大乘佛教(二)〉,《南瀛佛教》,8(5)(1930),頁 28。

045


046

9卷 | 第1期

為了對治佛教林林總總的弊端,確有一波又一波的佛教改革呼聲,從佛教組織的陸 續成立可見一斑。首先是,肇造於 1917 年的「臺灣佛教青年會」,創會前即舉辦全臺第 一次佛教正式的公開大演講會,故有「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之稱,65 影響所及,其他 佛教組織如雨後春筍般逐步創立。66 創刊於 1923 年 7 月的《南瀛佛教》,是「南瀛佛教會」以「提升臺籍僧侶學養智識」 為目標的刊物,該刊於 1932 年 10 月(第 10 卷第 8 號),特別製作「臺灣佛教改革號」, 標舉「改革之聲」,並刊出〈對臺灣佛教改革之喊聲〉一文,列舉創刊以來(1923-1932) 倡導佛教改革之系列文章,凡四十篇之多,67 其中包括李添春〈對臺灣佛教未來的私見〉 一文。 李添春於 1929 年發表〈對臺灣佛教未來的私見〉,批判當時臺灣佛教的問題,其文云: 民心被炫惑於雜多的宗教,遂不僅無法歸趣於正確的信仰,……像這樣的 思想中,含有許多迷信的要素。若稍受奸兇之利用,遂陷入不可收拾的後果, 這是歷史明證,例如混元教、無為教、彌勒教、白蓮教,其他的臺灣西來庵事 件等,幾乎是眾所周知之事實。如斯異端邪說,假如借用、濫用佛教的名目, 與佛教本來的精神無關。68 簡言之,當時的臺灣佛教是一種雜信、混信的狀況,沒有正確的佛教信仰。李氏寄望於 佛教改革,故 1931 年〈現代中國佛教之展望〉一文,關注當時中國佛教之改革,認為「以 太虛法師為中心者──改革派」,為「革命派新學者多共鳴」。69 對於佛教受到扭曲與誤解,李添春 1933 年付梓〈被誤解去了的佛教人生觀〉一文, 主張佛教真義是:

65

林德林,〈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收於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 87 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年 1 月初版),頁 90。

66

諸如「臺灣佛教道友會」(1918 年)、「臺灣佛教龍華會」(1920 年)、「南瀛佛教會」(1921 年)、「臺中佛教 會」(1922 年)等(參見林德林,〈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頁 90)。

67

《南瀛佛教》編輯者,〈對臺灣佛教改革之喊聲〉,《南瀛佛教》,10(8)(1932),頁 64-65。

68

李添春,〈對臺灣佛教未來的私見〉,《南灜佛教》,7(4)(1929),頁 25-30。

69

李添春,〈現代中國佛教之展望〉,《南灜佛教》,9(2)(1931),頁 33。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大乘菩薩多在家生活而行菩提,又以「煩惱即菩提」的口號為其理想,「自 利利他」為其修行,「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為其精神,……在此地方建設佛國 的淨土纔是「娑婆即是寂光土」。70 揭示佛教的真義在於「大乘菩薩精神」的提倡與「此地淨土」的建設。在他晚年也持這 個觀念,他的〈老人特別養護院〉詩云:「誰說極樂十萬土,娑婆即此就西方。」71 這種觀點與同時代林德林「(使)惡濁的娑婆世界,化做人間淨土」72 的思想,以及 林秋梧的「此土的西方」73 之思想不謀而合。 對於佛教管理制度,李添春也提出批評,他在 1934 年〈寺廟管理人制度批判〉一文 中,針對「寺廟管理人制度」由「俗家人(非出家人)掌管」提出質疑與評騭,其文云: 本島的寺廟,是由完全的俗家人(非出家人)掌管有關寺廟的一切。…… 從寺廟的宗教性使命而言,當然需要有廟宇、僧侶、信徒的三要素始能達成該 使命,……可是縱有這三要素,如果由俗家人的信徒站在有宗教性造詣的僧侶 上予以領導時,將會如何?又如信徒不將宗教性活動基礎的寺廟經濟交給僧侶, 只要求僧侶工作時,又會如何?寺廟的目的、宗教的使命,只經由俗家人之手 是能夠達成嗎? 74 針對時弊進行有力的反思。他又云: 從宗教目的論來看,這制度是非常矛盾的制度。又如持續延用本制度時, 破壞寺產不用說,也會極端地阻礙本島人僧侶在教養和學識方面的活動,更會

70

李添春,〈被誤解去了的佛教人生觀〉,《南灜佛教》,11(2)(1933),頁 30-32。

71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75-76。

72

林德林,〈臺灣佛教之使命(二)〉,《中道》,59(1928),頁 10。

73

林秋梧在〈佛說堅固女經講話〉說:「能修菩薩行的,便是社會改革的前衛份子。他們的根本目標,在於建設地上的 天堂,此土的西方,使一切人類(再而及於一切生物)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佛所謂極樂世界,就是描寫著這個快活 的社會。」(林秋梧,〈佛說堅固女經講話(二)〉,《南瀛佛教》,11〔12〕〔1933〕,頁 22)。林氏又在〈活 殺自在之大乘佛教〉云:「然而今日之僧伽,岐於禪講之論,混於頓漸之辯,……助長厭世消極之枯禪叢生,而大乘佛 法,則為之不振矣!」(林秋梧,〈活殺自在之大乘佛教(二)〉,《南瀛佛教》,8〔5〕〔1930〕,頁 28)

74

李添春,〈寺廟管理人制度批判(一)〉,《南灜佛教》,12(1)(1934),頁 6。

047


048

9卷 | 第1期

對本島的精神界和文化方面引起遲滯。吾人祈望能夠早日將之改善。75 由這些可見,李添春傾向於佛教內涵的提升與佛寺管理制度的革陋與求新。

三、對臺灣日本式佛教 76 的看法 日治時代的佛教改革人物李添春等諸賢留學日本,在治學方面受到日本佛教學界的 啟發與影響,他們或翻譯日本佛教界學術論著,77 或善用日本學者研究,以豐富臺灣佛教 研究成果,並提供佛教改革的養分,使臺灣佛教從神佛混雜、思想貧瘠的階段,往前邁 進。在此過程中,「帶妻食肉」式的日本佛教型態,則是引起討論的議題。 大野育子〈日治時期佛教菁英的崛起──以曹洞宗駒澤大學臺灣留學生為中心〉, 論及「佛教菁英對臺灣宗教改革的思考」面向,包括「反對『死守戒律』、『拘泥形式』」 一項,乃針對「帶妻食肉」而來。 對於日本式佛教之「僧侶生活論」、「僧侶帶妻問題」等臺灣佛教相關問題,在當 時往往被討論。78 忽滑谷快天是日本曹洞宗中,第一個「帶妻食肉」的出家人。這種日本 式佛教都得到林德林、高執德、曾景來與林秋梧的認同與繼承,然返俗後的李添春似乎 並不予茍同。 依李添春〈我和曾景來先生〉一文提及,曾景來在駒澤大學畢業後回國,到「臺 中佛教會館生活,並且在那裡結婚討老婆」。 79 1932 年,林德林在「臺中佛教會館」 與張素瓊結婚。80 1934 年,林秋梧〈和尚吃火腿──秀才罵和尚的唯物的考察〉云:

75

李添春,〈寺廟管理人制度批判(三)〉,《南灜佛教》,12(3)(1934),頁 5。

76

日本式佛教與傳統中國佛教最大的差異是「帶妻食肉」的問題。

77

諸如曾景來翻譯忽滑谷快天《禪學批判論》與《丸井圭治郎先生遺著》二書(忽滑谷快天著,曾景來譯,〈禪學批判論〉 〔一 – 六〕,連載於《中道》,38-44〔1926-1927〕,共六期);林秋梧譯有境野黃洋(即境野哲)(1871-1933)的《中 國佛教史的研究》中〈惠遠與覺賢〉,載於《南瀛佛教》,又譯出境野氏的《印度佛教史綱》中〈龍樹世親二菩薩的教系〉 亦載於《南瀛佛教》。

78

林德林,〈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頁 90。

79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李添春教授回憶錄》,頁 61。

80

林德林,〈忽滑谷、保坂二師臺灣巡教日記〉,頁 56。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和尚吃火腿,雖然有點奢侈,卻沒有犯戒。」81 又〈從僧尼禁慾談到烏貓烏狗的出現〉 一文,「大膽地出來提倡僧尼實行正式的結婚。」82 1936 年,高執德〈高雄州下巡回 講演記〉文中,表達他認同「僧侶結婚」的觀點,他說:「現在的臺灣執著地追求舊 習慣,對於和尚待妻子便說是異端者或墮落者。我想這樣子的觀念是太不了解時代的 進步。」83 在這之前,1926 年,李添春在駒澤大學期間,曾撰述〈僧侶帶妻論〉,對於日本式 佛教僧侶「食肉娶妻」抱持質疑的態度,該文批評道: 僧侶帶妻,免卻滔滔語論,就可實行無妨。這是一方面之說未盡全豹也。 ……佛寺變家堂,鐘聲換童聲,袈裟者負兒,將來僧不僧,道不道,俗不俗, 將來佛教被汝等破壞。……今汝已入佛教之門,欲想抱子養孫,出來惑人,佈 散流言,搖動人心,是佛之大罪人。84 言下之意,「僧侶帶妻」的做法,值得三思,否則就成為佛的罪人。 八年後,就在前面林德林、林秋梧、高執德等人發表贊成僧侶結婚、吃葷文章之際, 1934 年,李添春〈寺廟探尋〉一文,雖然稱譽林德林為「臺灣馬丁路德」,然對於林氏 食肉娶妻的日本式佛教,在描述中帶有批判的意味,其文云: 臺灣的馬丁路德――林德林師是本島人僧侶中,極罕見的有妻和子共同居 住者。因林德林師一向心醉日本式的內地佛教,想一成不改地引進臺灣佛教的 內部,作為實現日本內地與臺灣融和的第一步。並且,他不滿傳統佛教的非人 道作風,為此他毅然以臺灣的馬丁路德自任,從最尖銳之處下手改變。昭和 5 年春(應是昭和 7 年才對)85,乘日本內地佛教界著名的禪學權威忽滑谷快天

81

林秋梧,〈和尚吃火腿——秀才罵和尚的唯物的考察〉,《南瀛佛教》,12(7)(1934),頁 24-25。

82

林秋梧,〈從僧尼禁慾談到烏貓烏狗的出現〉,《南瀛佛教》,12(8)(1934),頁 37。

83

高執德,〈高雄州下巡回講演記〉,《南瀛佛教》,14(4)(1936),頁 27。

84

李添春,〈僧侶帶妻論〉,《中道》,30(1926),頁 8-9。

85

江燦騰,〈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臺灣新佛教運動的頓挫與轉型〉,頁 407。

049


050

9卷 | 第1期

文學博士來臺的機會,公然於佛前燃華燭舉行結婚大典,無疑為臺灣佛教界引 爆一顆威力強大的炸彈。這件事,從在臺的日人角度來看,因日本本土的佛教 各派幾乎都攜家帶眷,對僧人結婚娶妻,不以為異。但,此事在臺灣人眼中, 卻成難以接受的大問題。86 由此可見,依李氏的觀點,臺灣的日本式佛教,與臺灣佛教文化思想與風尚,有所背離。 基於上述各項,李添春對臺灣佛教之研究與改革,確實投下諸多精力與心血,故帶 來不少影響作用。誠如林美容所言,李氏對於臺灣齋教的論述,是學界在這方面較為完 整的研究成果,故「後來相關的研究紀錄、方志,幾乎都不脫該文(《臺灣省通誌.人 民志宗教篇》第六節「齋教」)的內容和架構。」87 諸如中村元(1912-1999)著、余萬 居譯的《中國佛教發展史》88 中冊第二章〈臺灣的佛教〉、高賢治的〈臺灣的齋教〉89、 鄭志明(1957-)的《中國社會與文化》90 等,都在李氏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延伸探討。此外, 林美容的相關研究,91 以及江燦騰、王見川等人的有關研究 92 等,也或多或少從李添春的 研究成果得到津梁,再予深化廣化。

肆、結論 綜上可知,高雄美濃牧童出身的李添春是日治時代臺灣齋教研究之先驅、佛教研究 學者。15 歲在基隆靈泉寺禮沈德融為師,感受出家人社會地位之低劣與修道環境之艱困,

86

李添春,〈寺廟探尋〉,《臺灣時報》,昭和 9 年(1934)11 月號,頁 62-64。

87

林美容,《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頁 59。

88

中村元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冊)》(臺北:天華出版社,1984)。

89

高賢治,〈臺灣的齋教〉,《臺灣風物》,36(3)(1986),頁 89-134。

90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出版)。

91

林美容,《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林美容,《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2014 年 9 月初版)。

92

江燦騰、王見川,《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年初版)。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不久即返俗。留日期間,就讀駒澤大學,與高執德、曾景來、林秋梧等拜忽滑谷快天為師, 在思想上深受其影響。學成回臺後,歷任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囑託、臺北帝國大學農經系助 教、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教授等。 在此期間,李添春長期照顧到臺北就學、就業的高雄美濃鄉親後輩,與六堆同鄉會、 美濃旅北同鄉會淵源深厚,又常引領美濃鄉親青年進出佛寺,信佛、學佛,並主編佛教刊 物。李添春對故鄉美濃的熱愛,常以詩作抒發桑梓情懷。 李添春是「對臺灣齋教的研究」之先驅,判定齋教即是「在家佛教」,對於齋教典籍、 齋教源流、僧侶齋友之資格與階級等面向多所研究;對於臺灣佛教的改革思想,不僅著眼 於大乘佛教精神與內涵的提升,並倡導「此地淨土」,也關注寺廟管理人制度的改革,以 提高寺廟的功能;對臺灣日本式佛教的態度,則抱持質疑與批判的角度,特以林德林的新 佛教事業為例,說明日本式佛教與臺灣佛教文化及精神背道而馳。由於李氏對臺灣佛教之 研究與改革,確實投下諸多精力與心血,故其影響作用不可謂小。可以說,李氏在 20 世 紀的臺灣佛教之研究及臺灣佛教文化之發展等皆有其貢獻與地位。

051


052

9卷 | 第1期

參考書目/ 一、近人研究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由少至多排列) 丸井圭治郎(1919),《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 中村元著,余萬居譯(1984),《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冊)》。臺北:天華出版社。 王見川(1996),《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 王興國(2007),《臺灣佛教著名居士傳》。臺中:太平慈光寺。 江燦騰、王見川(1994),《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臺北:新文豐出版。 江燦騰(1996),《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 1895-1995》。臺北:南天書局。 江燦騰(1997),《臺灣當代佛教》。臺北:南天書局。 江燦騰主編(2011),《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江燦騰(2012),《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解嚴以來的轉型與多元新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添春編纂(1956),《臺灣省通誌.人民志宗教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 李添春原修,王世慶整修(1971),《臺灣省通誌.人民志宗教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添春著,陳國政編(1984),《李添春教授回憶錄》。臺北:冠芳印刷公司。 岡松參太郎編著,陳金田譯(1990),《臨時臺灣舊慣制度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臺中: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知訥禪師著,林秋梧註釋(1991),《真心直說》。臺北:法王學會。 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1994),《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林美容(2017),《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三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美容(2014),《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曾彩金主編(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第十一篇人物篇》。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 鄭志明(1986),《中國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藍吉富主編(2013),《臺灣佛教辭典》。臺南:妙心出版社。 闞正宗(2015),《臺灣佛教一百年》(增訂二版)。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

二、近人研究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由少至多排列) (一)期刊論文 王見川(1999),〈臺灣佛教人物論叢〉,《圓光佛學學報》,3,頁 305-324。 江燦騰(2005),〈臺灣近代(1895-1945)佛教史研究之再檢討〉,《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0,頁 287-326。 李添春(1926),〈僧侶帶妻論〉,《中道》,30,頁 8-9。 李添春(1928),〈論臺灣的在家佛教〉,《南灜佛教》,6(6),頁 40-45。 李添春(1929),〈對臺灣佛教未來的私見〉,《南灜佛教》,7(4),頁 25-30。 李添春(1931),〈齋教概說〉,《南灜佛教》,9(1),頁 61-71。 李添春(1931),〈現代中國佛教之展望〉,《南灜佛教》,9(2),頁 32-36。 李添春(1932),〈東來的達磨〉,《南瀛佛教》,10(2),頁 27-29。 李添春(1933),〈被誤解去了的佛教人生觀〉,《南灜佛教》,11(2),頁 30-32。 李添春(1934),〈寺廟探尋〉,《臺灣時報》,昭和 9 年 11 月號,頁 62-64。 李添春(1934),〈寺廟管理人制度批判(一)〉,《南灜佛教》,12(1),頁 6-10。 李添春(1934),〈寺廟管理人制度批判(二)〉,《南灜佛教》,12(2),頁 7-11。 李添春(1934),〈寺廟管理人制度批判(三)〉,《南灜佛教》,12(3),頁 2-5。 李添春(1940),〈臺灣佛教的特質(上)〉,《南灜佛教》,18(8),頁 8-17。 李添春(1940),〈臺灣佛教的特質(下)〉,《南灜佛教》,18(9),頁 13-21。 李添春(1960),〈臺灣的齋教與教匪(一)〉,《臺灣佛教》,14(9),頁 5-6。 李添春(1960),〈臺灣的齋教與教匪(二)〉,《臺灣佛教》,14(10),頁 4-7。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李添春(1960),〈臺灣的齋教與教匪(三)〉,《臺灣佛教》,14(11),頁 6-7。 林德林(1928),〈臺灣佛教之使命(二)〉,《中道》,59,頁 7-10。 林秋梧(1930),〈活殺自在之大乘佛教(二)〉,《南瀛佛教》,8(5),頁 26-28。 林秋梧(1932),〈現世的戰鬥勝佛忽滑谷快天老師〉,《南瀛佛教》,10(2),頁 19。 林秋梧(1932),〈《真心直說》註解──忽滑谷快天老師於第十二回講習會講述〉,《南瀛佛教》,10(3),頁 37-43。 林秋梧(1933),〈佛說堅固女經講話(二)〉,《南瀛佛教》,11(12),頁 18-25。 林秋梧(1934),〈和尚吃火腿──秀才罵和尚的唯物的考察〉,《南瀛佛教》,12(7),頁 24-25。 林秋梧(1934),〈從僧尼禁慾談到烏貓烏狗的出現〉,《南瀛佛教》,12(8),頁 37。 林德林(1932),〈忽滑谷、保坂二師臺灣巡教日記〉,《南瀛佛教》,10(4),頁 55-57。 忽滑谷快天著,曾景來譯(1926),〈禪學批判論(一)〉,《中道》,38,頁 4-5。 忽滑谷快天著,曾景來譯(1927),〈禪學批判論(二)〉,《中道》,39,頁 5-6。 忽滑谷快天著,曾景來譯(1927),〈禪學批判論(三)〉,《中道》,40,頁 2-3。 忽滑谷快天著,曾景來譯(1927),〈禪學批判論(四)〉,《中道》,41,頁 2-4。 忽滑谷快天著,曾景來譯(1927),〈禪學批判論(五)〉,《中道》,42,頁 3-4。 忽滑谷快天著,曾景來譯(1927),〈禪學批判論(六)〉,《中道》,43,頁 2-3。 忽滑谷快天講述,李添春筆記(1932),〈真心直說講義〉,《南瀛佛教》,10(5),頁 2-18。 《南瀛佛教》編輯者(1932),〈對臺灣佛教改革之喊聲〉,《南瀛佛教》,10(8),頁 64-65。 高執德(1936),〈高雄州下巡回講演記〉,《南瀛佛教》,14(4),頁 22-27。 高賢治(1986),〈臺灣的齋教〉,《臺灣風物》,36(3),頁 89-134。 許林講,李普現記(1926),〈佛教與社會事業之關係〉,《南灜佛教》,4(1),頁 10-11。 曾景來(1931),〈臺灣寺院管見〉,《南瀛佛教》,9(3),頁 13-18。 曾景來(1932),〈歡迎忽滑谷先生〉,《南瀛佛教》,10(2),頁 17-18。 境野黃洋著,林秋梧譯(1929),〈龍樹世親二菩薩的教系〉(一),《南瀛佛教》,7(2),頁 25–31。 境野黃洋著,林秋梧譯(1929),〈龍樹世親二菩薩的教系〉(二),《南瀛佛教》,7(3),頁 25–31。 境野黃洋著,林秋梧譯(1932),〈惠遠與覺賢〉(一),《南瀛佛教》,9(10),頁 25-38。 境野黃洋著,林秋梧譯(1932),〈惠遠與覺賢〉(二),《南瀛佛教》,10(1),頁 25-38。 蔡欣欣(2010),〈風行與箝禁:試論「殺子報」案的流播改編與在臺演劇現象〉,《臺灣學誌》,創刊號,頁 99-142。 (二)專書論文 林德林(1979),〈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收於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現代佛教學術叢 刊第 87 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頁 75-96。 (三)學位論文 大野育子(2009),〈日治時期佛教菁英的崛起──以曹洞宗駒澤大學臺灣留學生為中心〉。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系碩士 論文,頁 1-207。 江燦騰(2000),〈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臺灣新佛教運動的頓挫與轉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 研究所博士論文,頁 1-653。 (四)研討會論文 釋慧嚴(2002),〈忽滑谷快天對臺灣佛教思想界的影響〉,收於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 冊)》。臺北:唐山,頁 369-387。

三、其他 邱敏捷訪談江燦騰:「李添春與齋教的因緣」,2018 年 4 月 24 日。

053



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

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 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 管理所 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 楊護源

摘要 戰後國民政府軍事接收臺灣之執行包含軍事佔領接收、日軍遣送與軍事復員等項, 軍事接收臺灣是行政接收的基礎條件,沒有軍事接收的佔領,行政接收無從開展,其中 日軍遣返又為國府軍事接收臺灣之必要作為。國府軍事接收臺灣之初,由於在臺日軍遣 返期程仍未確定,警備總部透過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在日軍自行管理的原則下,以原 日軍部隊編制讓解除武裝的在臺日軍從事復舊工作。 1945 年 12 月美方告知中方可提前將在臺日軍遣返回國,中方為求迅速復員及達到 解決糧荒、開始建設、鞏固國防之目的,決定在最短時間內將在臺日軍遣返。為此,警 備總部於 12 月中旬成立高雄、基隆兩(港口)運輸司令部與戰俘管理處,戰俘管理處並 於高雄設置第二戰俘管理所,第二戰俘管理所成立後與高雄運輸司令部對於遣返南部在 臺日軍負責的業務工作產生爭議,雙方協議分工。戰俘管理所之主要工作在於臺日軍集 中遣送前的管理,但遣送業務的重要性,更甚於管理業務。 1946 年 4 月在臺日軍多已遣返完畢,戰俘管理處也於 4 月 30 日裁撤,戰後國府統 計遣返在臺日軍總計有 167,956 人。處理在臺日軍遣送,為中、美軍方合作之工作,相較 於中方,美方對日本抱持善意,在戰後處理的各種問題上扮演在留日本人的庇護者,中 方有未脫戰爭之遺緒,對日軍表現出不信任與不友善之心態,顯現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 非戰爭結束即可告終。 關鍵詞:警備總部、高雄運輸司令部、戰俘管理處、在臺日軍、遣返

本文之未刊初稿〈光復的開端:戰後臺灣日軍的處置與遣返(1945.08.15-1946.04.30)〉曾獲選 105 年國家發展委員會 檔案管理局推廣檔案研究應用獎勵活動(檔案研究論文類)優等。本文就初稿主軸延續發展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 俘管理所,並承蒙楊玉姿教授與匿名審查學者給予寶貴意見特此致謝。 投稿日期:2018 年 7 月 12 日 接受日期:2018 年 9 月 3 日

055


056

9卷 | 第1期

The Management and Repatriation of Japanese Army in Taiwan after World War II Hu-Yuan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Culture and Languages,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aiwan Garrison Headquarters assigned the military take-over council for the mission of military take-over and began the mission on November 1, 1945.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repatriated the Japanese army remaining in Taiwan within the shortest time possible. The Taiwan Garrison Command headquarters established the Kaohsiung Port Transportation Command, the Keelung Port Transportation Command, and the POW Management Office in December 1945. The POW Management Office also set up a second prisoner of war management ���������� In April 1946, more troops were repatriated in Taiwan.The POW Management Office was also abolished on April 30.After the war, the statistical repatriation of the Japanese army in Taiwan totaled 167,956 people.

Keywords: Taiwan Garrison Command headquarters, Kaohsiung Port Transportation Command, POW���������� Taiwanese Japanese military, repatriate


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

壹、前言 貳、國府對在臺日軍的管理 參、國府對在臺日軍的遣返 肆、結論

壹、前言 1945 年 8 月 15 日二戰結束,臺灣在經歷日本五十年的統治後,面臨統治政權的更迭, 戰後國民政府(簡稱國府)1 據盟軍的「一般命令第一號(General Order no. One)」2, 取得臺灣地區的受降權。就國府而言,臺灣地理位置獨立且並無中國大陸複雜的國共問 題,在軍事接收的環境條件上較為單純,在臺日軍雖經歷二戰戰敗但並無潰散情形易於 集中管理。故戰後國府將臺灣定位為光復區,在行政與軍事接收上採統一接收的方式。3 1945 年 9 月 1 日,國府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簡稱長官公署)與臺灣省警備總 司令部(簡稱警備總部),作為臺灣行政接收與軍事佔領接收的執行單位。4 9 月 28 日 警備總部、長官公署與美方合組前進指揮所,10 月 5 日前進指揮所抵臺,前進指揮所抵 臺後透過二戰末期完成軍政一體化的臺灣總督府,對臺灣進行間接統治,進行臺灣受降、 佔領、接收之相關籌劃事宜。在臺日軍改稱為「臺灣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並以 臺灣總督安藤利吉為連絡部長。5 10 月 28 日,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召開臺灣地區 軍事接收委員會會議,10 月 30 日頒布〈臺灣地區軍事接收委員會組織規程〉6,以警備 總部軍事接收委員會作為臺灣軍事接收的任務編組,並於 1945 年 11 月 1 日起進行臺灣

1

國民政府全名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於 1925 年 7 月 1 日,於 1948 年 5 月 20 日中華民國行憲第一任總統正式就 職後改組結束。

2

陳志奇編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彙編》(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頁 65-81。

3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編輯委員會編,〈復員計劃綱要〉,《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七編戰後中 國(四)》(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頁 352。

4

張瑞成,〈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事接收總報告(節略)〉,收於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90),頁 224。

5

檔號:34/545/4010/11/001,案由:〈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處理事項〉,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6

檔號:0034/002.6/4010.2,案由:〈頒發台灣地區軍事接收委員會組織規程仰遵照〉,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 會檔案管理局。

057


058

9卷 | 第1期

的軍事接收。7 1946 年 2 月 23 日,陳儀於警備總部召開軍事接收結束會議,會中陳儀指示編纂軍 事接收總報告書作為臺灣軍事接收工作之成果紀錄,宣告國府以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完成 臺灣的軍事接收。8 國府軍事接收臺灣是行政接收的基礎條件,沒有軍事接收的佔領,行 政接收無從開展。就軍事接收臺灣而言,軍事接收的首要步驟為在臺日軍的遣返,在臺 日軍離開原駐在的軍事設施,集中管理進而遣返回日本;對國府而言,臺灣軍事接收的 後續才能開展,並排除在臺日軍可能造成之不確定因素,故在臺日軍之遣返,是為國府 軍事接收臺灣之首要工作。 關於戰後臺灣的軍事接收,因事涉中、美、日三國,三國之官方均留存有個別參與 涉及之檔案史料,如美國國家檔案館存有 1945 年 8 月的福爾摩沙佔領計畫(Occupation of Formosa);9 日本的國立公文書館與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則存有 1945 年在臺日軍部署與 1946 年在臺日人遣返(引揚)的相關資料;10 中國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臺灣的國史 館亦存有軍事接收相關史料。11 然戰後臺灣軍事接收的相關研究,相較於戰後臺灣行政 接收之課題如體制、產業接收的研究,軍事接收課題受限於史料取得而難以開展。劉鳳 翰教授的《日軍在台灣: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為討論戰後 臺灣軍事接收歷程首見的專書,其資料來源多採自《臺灣警備總部接收總報告書》。在 軍種接收部分,陳咨仰的碩士論文〈戰後台灣地區海軍的接收與重整(1945-1946)〉, 對戰前中國海軍的發展、戰後臺灣海軍的接收、戰後臺灣海軍的重整做了全面的關照;

7

張瑞成,〈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命令軍字第一號〉,收於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頁 246250。

8

「臺灣地區軍事接收委員會結會議紀錄」,檔號:0034/701.1/4010.2,案由:〈臺灣區日本物資接收處理案〉,檔案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9

福爾摩沙佔領計畫(Occupation of Formosa)為美軍派駐中國戰區總部(Head-quarters of United States Forces, China Theater)於 1945 年 8 月所制定之計畫,現藏於馬里蘭州美國國家檔案館(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簡稱 NARA,網址 http://www.archives.gov)檔案編號 RG493,Box17。

10

日本東京的国立公文書館(National Archives of Japan,網址 http://www.archives.go.jp)。国立公文書館之アジア歴 史資料センタ(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簡稱 JACAR,網址 http://www.jacar.go.jp)。防衛省防 衛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簡稱 NIDS,網址 http://www.nids.go.jp)。

11

中國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The Second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簡稱 SHAC,網址 http://www.shac.net. cn)典藏中華民國遷臺前之政府檔案,出版有《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匯編》套書。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網址 http://www.drnh.gov.tw)位於臺北市,藏有〈蔣中正總統文物檔〉及〈國民政府檔案〉並出版蔣中正總統之《事略稿本》 等與臺灣接收課題相關之檔案史料。


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

卓文義之〈中國空軍在臺接收與轉進臺灣〉、金智之〈臺灣航空決戰與戰後空軍在臺灣 的接收〉與曾令毅之〈戰後初期中國空軍在臺灣的接收與派系鬥爭(1945-1947)〉等文 對戰後中國空軍在臺接收的沿革做介紹論述,並觸及因派系產生的接收問題,然前述諸 文並未論及對接收產生動態類的問題,也因其題目之軍種限制而未能討論不同軍種間的 接收問題。楊護源之《光復與佔領:國民政府軍事接收臺灣研究》一書其除將接收中動 態產生的問題做討論外,也觸及不同軍種間的接收問題,為論述戰後臺灣軍事接收之專 著。12 顯然除了在軍事接收的歷程與物資流程之外,還有許多衍生或隱藏於軍事接收過 程中的問題可以被發掘討論,在臺日軍的遣返即為一例。 日本統稱戰後各地的日人遣返為「海外引揚」,在臺日人的遣返亦包含於海外引揚 的範圍之中,相關課題之研究成果在日本則編有《台湾引揚史》、《台湾協会所蔵:台 湾引揚.留用記録》等書,美國哈佛大學 Lori Watt(華樂瑞)教授則撰有《當帝國回到家: 戰後日本的引揚與重整》一書;13 臺灣則有許育銘之〈戰後留台日僑的歷史軌跡──關於 澀谷事件及二二八事件中日僑的際遇〉、歐素瑛之〈戰後初期在台日人之遣返〉與陳幼 鮭之〈戰後日軍日僑在台行蹤的考察〉諸文。14 然上述前人研究成果如《台湾引揚史》以 描寫在臺日僑面臨遣送之際的遭遇為主題,許育銘、歐素瑛、陳幼鮭之文均以戰後在臺 日僑為研究探討之主軸,故關於戰後在臺日軍之相關歷史研究,不論是國內外仍屬於待 開發之研究領域。 在戰後臺灣日軍的遣送相關課題上,受限於史料,學界研究成果更少,僅陳亮州撰 有〈政府對臺灣日俘管理之研究──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戰俘管理處為分析中心〉一

12

劉鳳翰,《日軍在臺灣》(臺北:國史館,1997);陳咨仰,〈戰後台灣地區海軍的接收與重整(1945-1946)〉(臺南: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卓文義,〈中國空軍在臺接收與轉進臺灣〉,《筧橋學報》,1(1994); 金智,〈臺灣航空決戰與戰後空軍在臺灣的接收〉,收於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 室编,《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六十五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曾令毅,〈戰後初 期中國空軍在臺灣的接收與派系鬥爭(1945-1947)〉,《臺灣文獻》,66(3)(2015);楊護源,《光復與佔領: 國民政府軍事接收臺灣研究》(臺北:獨立作家,2016)。

13

台湾協会,《台湾引揚史》(東京:財團法人台灣協會,1983)。河原功監修、編集,《台湾協会所蔵:台湾引揚・ 留用記録》(東京 : ゆまに書房,1997)。Lori Watt, When Empire Comes Home: Repatriation and Reintegration in Postwar Japa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2009.

14

許育銘,〈戰後留台日僑的歷史軌跡──關於澀谷事件及二二八事件中日僑的際遇〉《東華人文學報》,7(2005)。 歐素瑛, 〈戰後初期在台日人之遣返〉, 《國史館學術集刊》,3(2003)。陳幼鮭, 〈戰後日軍日僑在台行蹤的考察(上、 下)〉,《台灣史料研究》,14、15(1999、2000)。

059


060

9卷 | 第1期

文,該文其利用接收總報告書輔以國軍檔案,以戰俘管理處為中心,勾勒出戰後在臺日 軍遣返的管理與執行,補充了接收總報書對於日軍遣送管理的空白。15 然該文因以戰俘管 理處為中心進行論述,受限於題目範圍,對於戰俘管理處成立之前與國府對在臺日軍之 處置所衍生之問題,均未觸及。本文擬以檔案史料建構史實,補充前人所論未周之處, 讓史實呈現更為周全,為本研究所期盼能達到的目的。16

貳、國府對在臺日軍的管理 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在 8 月 15 日玉音放送後,也於晚間 7 點 20 分以廣播的形式公布總督「諭告」,除宣告天皇的御旨外,肯定臺灣軍民在戰爭中的盡忠 至誠,安藤宣示其將貫徹援助復興戰災、增產糧食、確保經濟秩序、維持治安、穩定島民 生活,要全島軍民信賴軍官的措施,不要輕舉妄動,強調要奉行大詔,粉身碎骨地開創國 運。17 顯然安藤以軍人服從的精神,決心完成天皇命令的執行,妥善地處理戰敗的後續事 務,但安藤心中也有「臺灣二十多萬軍隊,未交一戰即告投降,內心甚為痛苦」的無奈,18 也明示了未來在臺日本軍民將被遣返回日本的命運。時人陳逸松曾回憶:「日本軍方更難 接受投降的事實,……主戰派認為臺灣還有十七萬裝備精良的日軍,三十多萬日本居民, 足夠的存量及武器,他們要為臺灣獨立而戰,寧為玉碎,誓死奮戰到底。」林獻堂也在 8 月底的日記中透露出對於在臺日軍動向的隱憂。19

15

陳亮州,〈政府對臺灣日俘管理之研究──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戰俘管理處為分析中心〉,《檔案季刊》,10(2) (2011)。在中國,任駿撰有《日俘日僑大遣返》一書但非研究論著。任駿,《日俘日僑大遣返》(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5)。

16

根據 1999 年立法院通過的《檔案法》塵封半世紀以上各軍事、情報、特務單位的檔案始得移轉撥歸檔案局籌備處, 經檔案局整理編目後外界得一窺當時列為機密等級之國軍檔案,其中包含原屬臺灣警備總部之軍方檔案。

17

《臺灣總督府官報》〈號外〉(1945 年 8 月 15 日)與阿部賢介,《關鍵的七十一天──二次大戰結束前後的臺灣社會 與台灣人之動向》(臺北:國史館,2013),頁 76。

18

《台灣新生報》(1946 年 3 月 18 日)。

19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 《陳逸松回憶錄》 (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頁 295。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 《灌園先生日記(十七)一九四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頁 259。


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

為連絡投降事宜安藤利吉於 8 月 22 日與 25 日派遣第十方面軍參謀長諫山春樹與總督 府鉱工局長森田俊介分別至中國南京與日本東京進行聯繫。諫山春樹在南京參加了中國戰 區受降典禮,並與陳儀的幕僚長葛敬恩進行會談,葛敬恩要求日方先需準備有關在臺日軍 之相關簿冊、在臺日軍集中三處靜候繳械並允許在臺日軍可以自行從事給養生產事宜。20 為佔領軍駐臺前之準備,安藤利吉也選任了五位參謀處理接收業務並製作第一次軍用品接 收目錄。21 依據諫山參謀長帶回的中方指示,在臺日軍遵照天皇詔勅,本持著「我等不是 俘虜的觀點」,全體將士將自主性地解除武裝與進行自活。22 終戰時在臺日軍,依據統計 方式的不同,在 17 至 22 萬人上下(參閱表 1)。23

表 1 戰後在臺日軍人數統計表

陸軍人數

海軍人數

合計人數

說明

數據出處

165,219

49,768

214,987

167,474

54,776

222,252

以軍管區、5 個師、6 個獨立旅團、 1 個飛行師與高雄警備府(含軍屬) 《日軍在臺灣》 統計

128,080

46,713

174,793

以軍管區、5 個師、7 個獨立旅團、 《 秘 話. 台 灣 軍 與 大 東 亞 1 個飛行師與高雄警備府(不含軍 戰爭》 屬)統計

以軍管區、5 個師、6 個獨立旅團、 《臺灣警備總部接收總報 1 個飛行師與高雄警備府(含軍屬) 告書》 統計

資料來源:劉鳳翰,《日軍在臺灣(下)》(臺北:國史館,1997),頁648-652。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接收委員會, 《臺灣警備總部接收總報告書》(臺北:正氣出版社,1946),頁26-32。諫山春樹等著、財團法人日本文 教基金會編譯,《秘話.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臺北:文英堂出版社,2002),頁9-10。

20

檔號:0034/003.7/4010,案由:〈第六次中美參謀聯合會議〉,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21

諫山春樹等著、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秘話.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臺北:文英堂出版社,2002),頁 33-34。

22

自活為軍隊自行生產糧食等補給物品。在臺日軍自認為不是俘虜,但中國官方文書上均稱之為日俘,顯示雙方對身分 認知上有相當大的差異。

23

終戰時在臺日軍為第十方面軍,第十方面軍為 1944 年 9 月原臺灣軍擴編而來,防衛區域也將琉球之南西諸島與位巴 士海峽的巴丹島、巴布揚島劃入,故戰後第十方面軍的兵員統計是有包含非臺灣地區的日軍在內。防衛廳防衛研究所 戰史部,《沖縄・台湾・硫黄島方面陸軍航空作戦 : 戦史叢書 36》(東京:朝雲新聞社,1970),頁 193。

061


062

9卷 | 第1期

在戰敗的混亂中,部分士兵逃亡,或以在臺灣有家眷、親戚或職業為由,申請復員, 然離開軍營後卻陷入三餐不繼的困境,而再度歸隊等待遣返;24 因在臺徵召入伍的臺灣人 在日本戰敗後可立即復員回鄉,故戰後在臺日軍人數應在 17 萬人左右。25 為減少與進駐 軍間的磨擦,積極的協助進駐軍,此為最有利雙方的判斷,故將自動解除之武器,整理妥 善後集中於全島數百個地點放置,並製成目錄以待進駐軍接收。26 國府對於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在前進指揮所來臺之前,已決定不採集中營隔離式管 理,日軍在解除武裝後,由中方負責監視,給予一定限度的活動自由,內部管理由日本官 兵善後聯絡部負責。前進指揮所抵臺後副主任范誦堯與諫山春樹參謀長,於 10 月 8、11 日進行兩次會談,會談中諫山報告了在臺日軍的配置,希望能將現有日軍集中一處,但期 望不要移動過遠,也表達在臺日軍願協助臺灣的各項復原工作,並提及日軍在臺有自活計 畫,為求自力更生及免軍隊閒散無事,已令一部日軍分駐未開墾區。27 諫山的報告表示在 南京的會談後,日方回臺已準備並進行相關的自活計畫,顯然日軍在臺的指揮系統仍有效 運作,這將有助於國府後續集中處置在臺日軍。 1945 年 10 月 13 日,國府與美方合組之前進指揮所要求臺北地區之日軍在 10 月 15 日以前,由大園庄、桃園街、鶯歌庄、土城庄、新店庄、平溪庄、貢寮庄、三貂角相連之 線以北地區撤出;10 月 20 日以前,由中港、頭分庄、北埔庄、內灣、角板山、阿王山、 員山庄、二結、三結相連之線以北地區撤出,為 70 軍之登陸佔領北臺預作準備。28 美國 戰略服務處福爾摩沙特遣單位於 10 月 15 日記錄,在中國方面的命令下,已解除武裝的日 本軍隊,移師至橫貫全島東西的北緯 25 度線以南,企圖將在臺的日軍推擠到島中央的山

24

諫山春樹等原著、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秘話 ‧ 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頁 40-41。

25

根 據 中 方 統 計, 臺 灣 遣 返 之 日 軍 總 數 為 167,956 人, 參 見「 為 台 灣 日 俘 遣 送 情 形 敬 復 查 照 由 」, 檔 號: 0034/1865/6010,案由:〈日本投降文獻專輯〉,檔案管有機關:檔案管理局。

26

蘇瑤崇主編,〈第十方面軍復員史資料〉,《台灣終戰事務處理資料集》(臺北:台灣書房出版社,2007),頁 83。

27

張瑞成,〈范副主任與諫山參謀長第一次談話記錄〉,收於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頁 239242。

28

張瑞成,〈中國戰區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備忘錄 臺軍字第三號〉,收於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 頁 238-239。


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

區。29 國府軍對臺灣中南部的佔領由陸軍 62 軍負責,62 軍遲至 11 月才抵臺,62 軍登陸前 警備總部亦要求於高雄市、臺南市、鳳山街及連接上開三地之交通線附近之日本軍隊除殘 留交代監護外,統限於 11 月 17 日一律撤出。30 在國府軍登陸後,迅速推進佔領日軍撤退 前之區域,並對日軍進行繳械,繳械的方式為令日軍自行解除武裝送往指定倉庫。31 10 月 30 日警備總部以 11 月 1 日開始的軍事接收發布軍字第 1 號命令,要求在臺日 軍各部隊向國府指定之地點人員,移交軍事裝備、軍用物資與文書圖表,因在臺日軍歸國 時期未定,故移交時准予保留三個月份的糧食與隨身防寒被服。日軍繳械後之工作,應以 打撈沉船修造船舶、清掃水雷地雷、營建房屋、恢復陸上交通、工礦生產為主,以製造鞋 襪、種菜、飼養家畜為副。32 二戰時期日軍因戰爭所需,在臺囤積大量軍用物資,當國府軍隊進駐時,日本官員 曾因糧食恐有問題而不願移交全部米糧,經美方協調國府保證供應在臺日軍米糧至遣返完 成,後中方並未依約供給日軍糧食,在臺日軍曾以此事向美方反映,美方認為日軍的糧食 危機可能引發全面的暴動。33 12 月 8 日臺灣地區日本官兵善後連絡部涉外委員長諫山春 樹為日軍官兵留用食米之不足之事向警備總部請求分配方法指示,34 糧食不足成為戰後國 府軍隊進駐後臺灣地區性的問題。35 由於國府對在臺日軍遣返期程仍未排定,在臺日軍有認為因日本在戰爭中船舶損失嚴

29

Nancy Hsu Flemimg 著、蔡丁貴譯,《狗去豬來:二二八前夕美國情報檔案》(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頁 82。這個日軍移動的訊息,美方在 10 月 12 日的報告上已有紀錄,但中方的命令是 10 月 13 日發出的〈中國戰區臺灣 省警備總司令部備忘錄 臺軍字第三號〉,顯然在前進指揮所命令發出前,美軍的情報單位已探知訊息。

30

張瑞成編輯,〈中國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命令(三四)軍字第二十一號〉,收於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 降接收》,頁 238-239。

31

檔號:34/002.6/4010.2,案由:〈為繳械之方式已令日軍自行解除武裝送往指定地點之倉庫〉,檔案管有機關:檔案 管理局。

32

張瑞成編輯,〈中國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命令軍字第 1 號〉,收於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頁 246-250。

33

George H. Kerr 原著、詹麗茹等譯、蘇瑤崇等校註,《重譯校註被出賣的台灣》(臺北:台灣教授協會,2014),頁 99。

34

「為日軍官兵留用食米請急研究將分配方法指示」,檔號:0034/ 545/4010,案由:〈台灣區日俘(僑)處理案〉,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35

戰後臺灣糧食不足係因受戰爭影響,人力上戰場、部分農地轉作軍用、肥料工廠遭轟炸破壞,再加上颱風天災等因素, 導致 1945 年之生產減少三成。蘇瑤崇,〈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86(2014),頁 96。

063


064

9卷 | 第1期

重,以當時海運的條件恐難在短期進行遣返,在臺日本軍民有需等待六、七年才能回日本 的想法。36 警備總部為了管理為數眾多解除武裝待遣返的在臺日軍,擬定〈臺灣警備總司 令部處理日俘工作計劃報告書〉,並於 11 月 13 日以軍字第 19 號訓令發布〈台灣地區日 軍解除武裝後之工作分配原則大綱〉,以待遣返之日軍從事戰爭損害的復原工作,以彌補 對中國戰爭的損失。37〈台灣地區日軍解除武裝後之工作分配原則大綱〉即為軍字第 1 號 命令中對在臺日軍繳械後之工作做更細緻的規定。根據上述之工作分配原則大綱,在臺日 軍從事之復舊工作可略分為五大類: (一)海運恢復:修理船舶、打撈沉船、修理船廠船塢、修理碼頭倉庫、清掃水雷、 恢復航行標誌。 (二)空運恢復:修理飛機、恢復飛機維修廠、修復機場設施、修理空軍營建、油彈 器材之集中。 (三)營建整修:恢復市容、修理陸軍營房、地方公共建築物之修理、陸上地雷及臨 時防空設施之掃除。 (四)修復陸上交通:修理機車車輛、修理機車工廠材料庫、修理站房月臺貨場、修 理汽車及車站、修理沿鐵路公路之土方與電線。 (五)恢復工礦生產:煤礦、紡織、水泥、磚瓦、木料、修理用工具電件之增產。 在臺日軍依據部隊性質與專長分別從事,如空運恢復之復舊工作由日軍之航空部隊 擔任,工礦生產恢復則由各項備餘人員及抽調技術人員擔任。警備總部在日軍自行管理的 原則下,讓解除武裝的在臺日軍從事復舊工作,為保持日軍部隊系統以便中方指揮,日軍 可以戴帽花階級領章,顯示在臺日軍之部隊雖已無部隊番號,但部隊之階級仍持續有管理 之功能。38 解除武裝的在臺日軍除為協助復原與自給自足外,也有以工作填補等待遣返時 間的意味,以免橫生枝節,造成正在進行之軍事接收的阻礙。

36

諫山春樹等原著、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秘話 ‧ 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頁 87。

37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處理日俘工作計劃報告書」、「台灣地區日軍解除武裝後之工作分配原則大綱」,檔號: 0034/002.6/4010.2,案由:〈台灣光復案專輯〉,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38

「為電知日俘徒手官兵准其帶帽花階仍領章以資識別由」,檔號:0034/545/4010,案由:〈台灣區日俘(僑)處理案〉,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

參、國府對在臺日軍的遣返 國府對臺灣開始進行軍事接收後,為求迅速復員及達到解決糧荒,也為開始建設與 鞏固國防之目的,決定在最短時間內將在臺日軍遣返。39 在臺日人的遣返順序為日軍含部 隊家眷、出征軍人之家眷與遺族、日人僑民,軍人的遣返為遣返工作的優先項目。40 在臺 日軍之眷屬則依〈台灣地區日軍眷屬遣送補充辦法〉,以隨部隊一併遣送為原則辦理。41 1945 年 11 月 20 日,警備總部召開第十六次中美參謀聯合會議,會中中方報告陸軍 總部已指示將在臺灣成立戰俘管理處。42 警備總部於 12 月接獲美軍知會將有大批船艦將 來臺進行日軍遣返,故在臺日軍之復舊工作隨即停工。12 月 16 日臺灣戰俘管理處成立, 戰俘管理處並於高雄設置第二戰俘管理所,43 戰俘管理處業務的掌理範圍,可分為集中待 遣返日軍之監護管理、調查統計、復舊工作與教育宣傳等方面,44 業務範圍龐雜,但其之 主要工作其實是在臺日軍集中遣送前的管理,且遣送業務的重要性,更甚於管理業務。 在 11 月 27 日舉行的第十七次中美參謀聯合會議中,中方表示將於 12 月中旬成立高 雄、基隆兩(港口)運輸司令部。45 高雄運輸司令部由原籍高雄的陳漢平少將擔任司令, 46

鐵道運輸司令部、高雄運輸司令部與基隆運輸司令部負責運送遣返日軍,與 12 月 16 日

成立的臺灣戰俘管理處關係密切。戰俘管理處與遣送業務相關單位關係如圖 1 所示,包括 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美軍聯絡組、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軍政部特派員辦公處、鐵道運 輸司令部、高雄與基隆運輸司令部等單位。其中日本官兵善後聯絡總部為日軍投降後,接

39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接收委員會,《臺灣警備總部接收總報告書》,頁 405。

40

「中國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代電(35)軍字第 67 號」,檔號:0034/002.6/4010.2,案由:〈台灣光復案專輯〉,檔 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1

「台灣地區日軍眷屬遣送補充辦法」,檔號:0034/ 545/4010,案由:〈台灣區日俘(僑)處理案〉,檔案管有機關: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2

檔號:0034/003.7/4010,案由:〈第十六次中美參謀聯合會議〉,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3

第二戰俘管理所設於高雄,由 62 軍 151 師副師長楊建少將兼任。檔號:0034/545/4010/013/010,案由:〈本部戰俘 管理日僑遣送處報告書等件請鑒核備查〉,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4

關於戰俘管理處監護管理、調查統計、復舊工作成果、教育宣傳之業務內容研究可參閱陳亮州,〈政府對臺灣日俘管 理之研究──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戰俘管理處為分析中心〉,《檔案季刊》,10(2)(2011),頁 94-110。本文不 再贅述。

45

檔號:0034/003.7/4010,案由:〈第十七次中美參謀聯合會議〉,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6

李躍乾,《日據時期台灣留日學生與戰後台灣政治》(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頁 254。

065


066

9卷 | 第1期

圖 1 戰俘管理處與遣送業務相關單位關係圖 資料來源:檔號 0034/545/4010/013/010,案由:〈本部戰俘管理日僑遣送處報告書等件請鑒 核備查〉,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受命令、自行管理的單位;鐵道運輸司令部負責臺灣鐵道整頓暢通與在臺日軍的陸路運輸; 高雄、基隆兩運輸司令部,則是負責遣返日軍登船前,在港口的管理與檢查事宜。 高雄、基隆運輸司令部成立後,其權責與戰俘管理處產生混淆,預定的遣返在臺日軍 在還沒集中到高雄、基隆兩港之前,由戰俘管理處負責管理,但集中到港口後之等船期間, 是由戰俘管理處或是由運輸司令部負責管理,即產生爭議。為解決疑義,戰俘管理處與高 雄、基隆運輸司令部進行協調。47 以高雄港之遣返為例,戰俘管理處雖於 12 月 16 日成立, 然位於高雄之第二戰俘管理所卻遲至次年的 1 月 4 日才成立,故在第二戰俘管理所成立前, 南部在臺日軍遣返的警戒監護,均由高雄運輸司令部負責;故在戰俘管理處在高雄的第二 戰俘管理所成立後,高雄運輸司令部即與第二戰俘管理所協調業務範圍分工,雙方協議: 第二戰俘管理所負責南部在臺日軍集中及管理命令,包括上船時之監護管理;高雄運輸司 令部負責在臺日軍遣送程序及乘船部隊之劃分,由高雄運輸司令部通知第二戰俘管理所集

47

檔號:0034/545/4010/26/046,〈日俘管理劃分辦法規定高雄運輸司令部與戰俘管理所職權劃分〉,檔案管有機關: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

中在臺日軍至指定地點,聽候檢查及運輸,等待上船的三天內,不指派在臺日軍工作,以 備臨時到達之船舶載運。48 中方要求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在高雄、基隆兩港口遣返乘船地 之集中營儲備四倍以上的待遣返人數,隨運隨補,以資適應運輸。49 在 1945 年 12 月 4 日臺灣地區第三次軍事接收委員會會議中,參謀長柯遠芬報告:因 美軍聯絡組通知,將有數萬臺灣人自日本運送返臺,在臺日軍可於船隻返回時進行遣返。50 警備總部於 12 月以軍字第 91 號命令,通知日本官兵善後連絡部,說明在臺日軍有提前遣 返回國的可能,要從事復舊工作的日軍加強迅速施行、從事自活工作的日軍停止工作集中 準備待運返國。51 12 月 28 日警備總部告知日本官兵善後連絡部,盟軍總部正計畫調集大 批船團來臺,由高雄、基隆兩港載運日軍返國,規劃預估由基隆遣返憲兵、野築城隊、戰 復部、75 師團、76 師團等九萬四千人,高雄港遣返潑刺部隊、海軍、100 師團、103 師團 等六萬人,載運量基隆港每日五千人、高雄港每日四千人共九千人次,請日方於兩港口均 集中五日份之待運人員,並將待遣返日軍逐次向兩港口運輸集中並保持此人數。52 在高雄港等待被遣送的日軍,先集中暫居於港岸邊的倉庫等待遣送,登船之前需受 中方軍隊檢查,檢查通過方可上船,受檢前則在港口鐵道旁的空地攤開物品置於地上等待 檢查。53 在日軍集中港口等待遣送時,美方至基隆視察發現待遣送之日軍被服過少恐有凍 死之虞,美方無法負責以被服不足之日軍進行遣返運輸,因而向中方提出抗議,請中方將 所接收之軍毯發放給待遣返之日軍禦寒。中方以日軍原來即為熱帶裝備返回寒帶被服自然 不足與日軍有自行盜賣軍服毛毯為由拒絕美方所請,然美方堅持原議,後經協調中方始將

48

檔號:0034/545/4010/26/044,〈為電呈日俘管理劃分辦法六項由〉,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9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接收委員會,《臺灣警備總部接收總報告書》,頁 354-356。

50

「臺灣地區第三次軍事接收委員會會議節錄」,檔號:0034/002.6/4010.2,案由:〈第一、二三次軍機接收委員會會 議記錄〉,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51

「中國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命令(34)軍字第 91 號」,檔號:0034/002.6/4010.2,案由:〈台灣光復案專輯〉,檔 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52

「中國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命令(34)軍字第 117 號」,檔號:0034/002.6/4010.27,案由:〈台灣光復案專輯〉,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53

由劉明財先生的 FB 上當時日軍遣送集中高雄港時所拍攝的照片得知。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8 月 30 日。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15537004612。

067


068

9卷 | 第1期

各軍原接收之軍毯交還發與日軍。54 在港口集中待遣返之日軍需做身體檢查,如有傳染病 則不准登船遣返,遣返時嚴禁攜帶武器軍刀、光學器材、金條銀塊、寶石、藝術品、有價 證券與超過正常所需之食物、煙草、衣物。55 軍官准攜行日金 500 元、士兵日金 200 元, 每人行李重量以 30 公斤為限,後又追加允許攜帶汗衫、裹腿、背囊、小帳幕、蚊帳、飯盒、 水壺、帽子等物,但均有數量限制。56 警備總部計畫於基隆港運送 20 梯次,於 12 月 10 日開辦;高雄港運送 15 梯次,於 12 月 24 日開辦,規劃兩港口共運送遣返 161,962 人次。57 至 1946 年 4 月因在臺日軍大多 已遣返完畢,臺灣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於 4 月 13 日解散,58 戰俘管理處與戰俘管理 所也於 4 月 30 日撤銷,戰後在臺日軍由中、美共同合作運送遣返者計有 165,701 人,另 有 2,255 人為後由國府單獨遣返者,59 遣送在臺日軍工作算告一段落。60

肆、結論 戰後國府軍事接收臺灣程序為受降、接收、復員,就實質執行之時間序列包含軍事 佔領接收、日軍遣送與軍事復員等項,軍事接收臺灣是行政接收的基礎條件,沒有軍事接 收的佔領,行政接收無從開展。而日軍遣送又為國府光復臺灣之必要作為,警備總部以軍

54

「臺灣地區第三次軍事接收委員會會議節錄」,檔號:0034/002.6/4010.2,案由:〈第一、二三次軍機接收委員會會 議記錄〉,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55

「輸送日俘返國規定事項」,檔號:0034/545/4010,案由:〈台灣區日俘(僑)處理案〉,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 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56

「為頒發遣送日俘僑歸國計劃及辦法三份及檢舉戰犯應候行政院派員來港改再辦由」、「為日俘日僑歸國准攜帶行李 卅公斤以下令飭遵照由」、「為另准遣送官兵增帶物品八種由」,檔號:0034/ 545/4010,案由:〈台灣區日俘(僑) 處理案〉,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57

「呈報遣送日俘歸國事項計劃」,檔號:0034/545/4010,案由:〈台灣區日俘(僑)處理案〉,檔案管有機關:國 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花蓮港也有進行日軍遣返,但人數很少僅六百餘人。

58

「為電據台灣地區日本官兵善後連絡部結束情形由」,檔號:0034/545/4010,案由:〈台灣區日俘(僑)處理案〉,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59

「為台灣日俘遣送情形敬復查照由」,檔號:0034/1865/6010,案由:〈日本投降文獻專輯〉,檔案管有機關:國家 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60

「殘留待送之日俘及登冊移交第三處點收完畢由」,檔號:0034/545/4010,案由:〈台灣區日俘(僑)處理案〉,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

事接收委員會作為臺灣軍事接收的任務編組,並於 1945 年 11 月 1 日起進行臺灣的軍事接 收,同時也進行在臺日軍的處置。 在臺日軍因投降消息出乎意料而有非戰之敗的情緒,9 月第十方面軍參謀長諫山春樹 在南京與陳儀的幕僚長葛敬恩進行會談,會後依據中方的指示,遵照天皇詔令,在臺日軍 進行自主性的武裝解除,顯然在戰敗一個月後,在臺日軍的行政管理仍為有效,在佔領軍 未進駐前,準備移交相關事務。 警備總部軍事接收臺灣之初,由於在臺日軍遣返期程仍未確定,警備總部透過日本 官兵善後聯絡部在日軍自行管理的原則下,以原日軍部隊編制讓解除武裝的在臺日軍從事 復舊工作。復舊工作除為協助復原與自給自足外,亦有以工作填補等待遣返時間的意味, 以免為數眾多解除武裝待遣返的日軍,造成軍事接收進行的阻礙。 1945 年 12 月,美方告知中方可提前將在臺日軍遣返回國,中方為求迅速復員及達到 解決糧荒、開始建設、鞏固國防之目的,決定在最短時間內將在臺日軍遣返。為此,警備 總部設置戰俘管理處、鐵道運輸司令部、高雄運輸司令部與基隆運輸司令部作為執行在臺 日軍的遣返管理與運輸配合單位。戰俘管理處於基隆、高雄分設第一戰俘管理所、第二戰 俘管理所,其主要工作為在臺日軍集中遣送前的管理,但遣送業務的重要性,更甚於管理 業務。高雄運輸司令部與同在高雄的第二戰俘管理所之權責業務範圍產生混淆,混淆的狀 況非基隆運輸司令部與在臺北的第一戰俘管理所能比擬,此可能與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 戰俘管理所同在高雄之故,為此兩個單位進行分工協議。戰俘管理所成立後,高雄與基隆 的運輸司令部即退出在臺日軍遣返的管理工作,由戰俘管理所負責集中及管理,至 1946 年 4 月在臺日軍大多已遣返完畢,戰俘管理處完成階段性任務於 4 月 30 日撤銷。戰後國 府統計遣返在臺日軍總計有 167,956 人,當日軍遣送完畢時陳儀心頭鬆下一口氣地說:「這 個工作告一段落現在好了!」61 國府遣送在臺日軍的工作可說與軍事佔領接收臺灣的工作 是同時進行,遣送在臺日軍的工作進度較軍事佔領接收臺灣更為迅速。

61

佚名,〈陳公洽與臺灣紀略〉,收入李敖編著,《二二八研究三集》(臺北:李敖出版社,1989),頁 186。在臺日 軍人數眾多,在臺日軍的動向對國府或陳儀而言均為臺灣軍事接收可能產生的變因。

069


070

9卷 | 第1期

在臺日軍的遣返為事涉中、美、日三方之事務,在日軍遣返的過程中,中方曾保證 供應在臺日軍米糧至遣返完成,但後中方並未依約供給日軍糧食,為此在臺日軍曾向美方 反映。美方在日軍集中港口等待遣返時視察發現,待遣返之日軍被服過少恐有凍死之虞, 然中方拒絕將接收之軍毯發放給日軍禦寒,經美方協調後中方始將軍毯發還與日軍。由在 臺日軍的米糧、被服等問題上來看,日方為戰敗者,僅能接受戰勝者的命令與要求,臺 灣總督府殘務整理事務所在 1946 年 4 月編寫的《台湾統治終末報告書》中,在最後特別 指出在臺灣日人的遣送與財產處理上,美方對日本始終抱持善意,在戰後處理的各種問題 上扮演在留日本人的庇護者。62 相對於美方,國府來臺接收的軍事高層則未脫「戰爭之框 (frames of war)」遺緒,對日軍表現出不信任與不友善之心態,呈現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 非戰爭結束即可告終。63

62

加藤聖文編,《海外引揚關係史料集成(國外篇)》第 31 卷(東京:ゆまに書房,2002),頁 28。

63

關於「戰爭之框」意指人們藉以界定、理解、詮釋戰爭及其遺緒的認知框架,其影響到群體對歷史的建構與詮釋。關 於戰後臺灣「戰爭之框」之論述可參閱汪宏倫,〈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日本、中國、台灣的考察〉,收於 汪宏倫主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頁 157-216。


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編輯委員會編(1981),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七編戰後中國(四)》。臺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加藤聖文編(2002),《海外引揚關係史料集成(國外篇)》第 31 卷。東京:ゆまに書房。 台湾協会(1983),《台湾引揚史》。東京:財團法人台灣協會。 任駿(2005),《日俘日僑大遣返》。南京:南京出版社。 李躍乾(2011),《日據時期台灣留日學生與戰後台灣政治》。北京:九州出版社。 李敖編著(1989),《二二八研究三集》。臺北:李敖出版社。 汪宏倫主編(2014),《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部(1970),《沖縄・台湾・硫黄島方面陸軍航空作戦 : 戦史叢書 36》。東京:朝雲新聞社。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2010),《灌園先生日記(十七)一九四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河原功監修、編集(1997),《台湾協会所蔵:台湾引揚.留用記録》。東京:朝雲新聞社。 阿部賢介(2013),《關鍵的七十一天──二次大戰結束前後的臺灣社會與臺灣人之動向》。臺北:國史館。 張瑞成編輯(1990),《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 陳志奇編輯(1996),《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彙編》。臺北:國立編譯館。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1994),《陳逸松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 楊護源(2016),《光復與佔領:國民政府軍事接收臺灣研究》。臺北:獨立作家。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接收委員會(1946),《臺灣警備總部接收總報告書》。臺北:正氣出版社。 劉鳳翰(1997),《日軍在臺灣》。臺北:國史館。 諫山春樹等原著,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2002),《秘話.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臺北:文英堂出版社。 蘇瑤崇主編(2007),《台灣終戰事務處理資料集》。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George H. Kerr 原著,詹麗茹等譯,蘇瑤崇等校註(2014),《重譯校註被出賣的台灣》。臺北:臺灣教授協會。 Nancy Hsu Flemimg 著,蔡丁貴譯(2009),《狗去豬來:二二八前夕美國情報檔案》。臺北:前衛出版社。 Lori Watt (2009), When Empire Comes Home: Repatriation and Reintegration in Postwar Japa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二、期刊及論文 金智(2012),〈臺灣航空決戰與戰後空軍在臺灣的接收〉,收於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近代史研究所台湾 史研究室編,《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六十五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393-408。北京:九州出版社。 卓文義(1994),〈中國空軍在臺接收與轉進臺灣〉,《筧橋學報》,1,頁 3-18。 許育銘(2005),〈戰後留台日僑的歷史軌跡──關於澀谷事件及二二八事件中日僑的際遇〉,《東華人文學報》,7, 頁 151-185。 陳幼鮭(1999),〈戰後日軍日僑在台行蹤的考察(上)〉,《台灣史料研究》,14。 陳幼鮭(2000),〈戰後日軍日僑在台行蹤的考察(下)〉,《台灣史料研究》,15。 陳亮州(2011),〈政府對臺灣日俘管理之研究──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戰俘管理處為分析中心〉,《檔案季刊》,10 (2),頁 94-110。 陳咨仰(2012),〈戰後台灣地區海軍的接收與重整(1945-1946)〉。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令毅(2015),〈戰後初期中國空軍在臺灣的接收與派系鬥爭(1945-1947)〉,《臺灣文獻》,66(3),頁 5-52。 歐素瑛(2003),〈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國史館學術集刊》,3,頁 201-227。 蘇瑤崇(2014),〈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6,頁 95-134。

071


072

9卷 | 第1期

三、檔案史料 〈頒發台灣地區軍事接收委員會組織規程仰遵照〉,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0034/002.6/4010.2。 〈臺灣區日本物資接收處理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0034/701.1/4010.2。 〈第一、二三次軍機接收委員會會議記錄〉,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0034/002.6/4010.2。 〈台灣區日俘(僑)處理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0034/545/4010。 〈日本投降文獻專輯〉,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0034/1865/6010。 〈台灣光復案專輯〉,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0034/002.6/4010.2。 〈第六次中美參謀聯合會議〉,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0034/003.7/4010。 〈第十六次中美參謀聯合會議〉,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0034/003.7/4010,。 〈第十七次中美參謀聯合會議〉,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0034/003.7/4010。 〈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處理事項〉,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0034/545/4010/11/001。 〈 日 俘 管 理 劃 分 辦 法 規 定 高 雄 運 輸 司 令 部 與 戰 俘 管 理 所 職 權 劃 分 〉, 國 家 發 展 委 員 會 檔 案 管 理 局, 檔 號: 0034/545/4010/26/046。 〈為電呈日俘管理劃分辦法六項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0034/545/4010/26/044。 〈本部戰俘管理日僑遣送處報告書等件請鑒核備查〉,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0034/545/4010/013/010。 〈為繳械之方式已令日軍自行解除武裝送往指定地點之倉庫〉,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34/002.6/4010.2。

四、報刊史料 《臺灣總督府官報》〈號外〉(1945 年 8 月 15 日) 《台灣新生報》(1946 年 3 月 18 日)。

五、網路資料 劉明財 FB,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8 月 30 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15537004612。


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

073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撰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班研究生 楊家祈

摘要 在現今的高雄大都會社會中,一個子弟社團要維持不斷,並與聚落文化緊密相連, 十分可貴,右昌光安南樂社便是這樣特殊例子。 光安南樂社於昭和 3 年(1928)為配合地方宗教活動成立,由右昌弟子共同組成, 在歷代館東、教師、社員的經營傳承下傳藝至今。光安社是臺灣少數不祀奉郎君爺、無 春秋二祭之館閣,其行事低調,卻不損其身自身光芒,活動力旺盛。在重視無形文化資 產的今日,光安社同時承載「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古物」等多項之文化 資產,是高雄文化資產之瑰寶。

關鍵詞: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南管、館閣

投稿日期:2018 年 7 月 12 日 接受日期:2018 年 9 月 7 日

075


076

9卷 | 第1期

A Study of Nankuan Music Club “Kong-An-Siā” in Youchang, Kaohsiung Jia-Chi Yang Doctoral student of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It’s valuable that a Tsú-tē-thuân continue to inheriting and bound up with village society and culture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the Kong-An-Siā in Youchang is a special one case. Kong-An-Siā was established for local religious activities by Youchang people in 1928. It is continued to today with leaders, teachers, and members’ efforts. Kong-An-Siā is one of those rare cases, no worshiping Meng-Fu-Lang-Jun(a Nankuan music tutelary deity) and no Spring and Autumn Festival. Although Kong-An-Siā is an unassuming club, continues to keep pretty active. Today, we value our cultural heritage highly, Kong-An-Siā is a treasur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Kaohsiung, includes many cultural heritages: for instance it have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antiquities Keywords: Kaohsiung, Youchang, Kong-An-Siā, Nankuan, Nankuan music club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壹、前言:高雄南管現況 貳、光安南樂社沿革與現況 參、光安南樂社館閣活動 肆、高屏南管製琴師與光安南樂社樂器工藝 伍、結論

壹、前言:高雄南管現況 南管音樂是臺灣傳統音樂的種類之一,可分成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的南管別稱眾 多,亦稱洞館、南音、絃管、南曲、錦曲、南樂、五音、郎君、郎君唱、郎君樂、御前清客、 御前清音等;廣義的南管還包含太平歌(品管、歌館、天子門生)、羊管走(文武郎君)、 交加館(交加陣)、竹馬陣、車鼓陣、牛犁仔歌、桃花過渡陣、七子戲(梨園戲)、交 加戲(高甲戲、九甲戲、南管戲)、南部傀儡戲後場音樂、早期布袋戲後場音樂及部分 道教儀式的鬧壇唱曲等。1 而本文所指的是狹義南管——洞管。 高雄的傳統音樂十分多元,漢人方面有南管音樂、北管音樂、十三腔、客家八音、 歌仔戲、豫劇、客家小戲、皮影戲、布袋戲、傀儡戲等;原住民方面有布農族、魯凱族、 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馬卡道族、大滿族等族之歌謠。高雄地區之南管音 樂依據林珀姬〈台灣南管音樂的現況與展望〉2 及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 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之調查,南管音樂隨著漢人移民進入到高雄地區, 以清末成立的旗津清平閣為古老館閣代表(圖 1),高雄地區也曾擁有眾多南管館閣的 熱鬧榮景,依照人群關係可分成三大類南管館閣,分別為「在地人(旗津清平閣、右昌 光安南樂社等)」、「澎湖移民(和樂社、振雲堂等)」(圖 2)、「1945 年後閩南移

1

金清海,《台閩地區傀儡戲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3),頁 298-300。黃玲玉,〈從源起、音樂角度初 探臺灣文陣與南管之關係〉,收於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主編,《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頁 237-270。林珀姬,《舞弄鬥陣:陳學禮夫婦傳統雜技曲藝(音樂篇)》(宜蘭:國 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頁 26-29。黃玲玉,〈從源起、音樂角度再探臺灣南管系統之文陣〉,《關渡音樂學刊》, 7(2007),頁 47-97。陳龍廷,《台灣布袋戲發展史》(臺北:前衛,2007),頁 17-52。呂錘寬,《陳榮盛生命 史暨道教科儀藝術》(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5),頁 268-279。

2

林珀姬,〈台灣南管音樂的現況與展望〉,收於方芷絮編,《民間藝術綜合論壇論文集: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綜合 論壇》(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頁 148-166。

077


078

9卷 | 第1期

圖 1 1969 年旗津清平閣 資料來源: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 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14。

圖 2 1965 年高雄和樂社(李貞惠提供)

民(國聲南樂社)」所成立之南管館閣。3 不同型態的館閣豐富了高雄南管音樂內涵,但 現今十分可惜的是隨著老絃友的凋零,眾多館閣皆解散或停止運作,約僅剩下三分之一 的館閣依舊持續活動。 高雄地區現存並且活躍之南管館閣有右昌光安南樂社、大社廣益南樂社、頂茄萣賜 福宮振樂社、下茄萣金鑾宮振南社、崎漏正順廟正聲社、內門新興庄集聲社、阿蓮薦善 堂南樂社、梓官義氣堂聚雲社、醉仙亭南樂社等九大館閣(表 1),從鄉村到都市、山 區到海岸,各具地方特色。高雄地區館閣除了自身的傳承之外,亦與臺南、屏東館閣、 南管人來往頻繁,也有長年活躍臺南館閣之高雄籍南管人,如謝素雲 4、陳嬿朱 5 等人。

3

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9),頁 9-116。

4

謝素雲(1950-):旗津人,1960 年加入旗津清平閣開始學習南管,師事蕭水治、洪流芳、李拔峰等人;1986 年加入 高雄和樂社、高雄國聲南樂社、1989 年入臺南南聲社,也常於臺南振聲社活動。2018 年 5 月 26 日謝素雲口述;游慧文, 〈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7),頁 61;施炳華,《鹿港、台南及其 週邊地區南管之調查研究》(臺北:國科會研究報告,1995),頁 20。

5

陳嬿朱(1947-):臺南人,本名陳舜珍,後遷居高雄。1962 年由吳道宏啟蒙,後師事張鴻明。1996 年加入南聲 社。1968 年婚後曾暫停南管活動。2014 年高雄市政府登錄傳統藝術南管音樂保存者(公告文號:高市府文博字第 10370438200 號),2017 年更發行南管專輯《輾轉三思》並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開設南管傳習課程。游慧文, 〈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頁 54;林思宸,〈南管藝師陳嬿朱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學位論文, 2015)。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表 1 高雄地區現存南管館閣一覽 館閣名稱

所屬廟宇

成立時間

現況

頂茄萣振樂社

頂茄萣賜福宮

清末日治

活躍

下茄萣振南社

下茄萣金鑾宮

1948

活躍,發起人陳底

崎漏正聲社

崎漏正順廟

1970

活躍,前身為天子門生

梓官聚雲社

梓官義氣堂

1952

活躍

阿蓮薦善堂南樂社

阿蓮薦善堂

1983

活躍

大社廣益南樂社

大社青雲宮

2006

活躍,前身為天子門生集興軒

右昌光安南樂社

右昌元帥府右昌三山國王府

1928

活躍

內門新興庄集聲社

內門南海紫竹寺

清末日治

活躍

醉仙亭南樂社

鳥松醉仙亭

1990

活躍

左營集賢社

清末日治

停止活動

岡山慧明南樂社

岡山尪公寺

1996

停止活動

串門南樂團

1991

停止活動

資料來源:施炳華,《鹿港、台南及其週邊地區南管之調查研究》(臺北:國科會研究報告,1995);賴錫中,《高雄 市藝文資源調查:傳統音樂類期末報告書》(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1998);陳姿仰編,《高雄表演藝術資源 調查叢書:音樂》(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5);林義安,《羅漢門演藝:羅漢門迎佛祖民俗陣頭》(高雄:高 雄市政府歷史博物館,2016),頁 112;林珀姬,〈台灣南管音樂的現況與展望〉,頁 148-166;蘇靜蘭,〈廟宇、外來 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崎漏正順 廟正聲南樂社沿革〉,1970;劉自仁,〈鳳邑醉仙亭〉,《臺灣大百科全書》。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8 日。網址: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741;2018/05/01 陳翊銘(1995 年生,頂茄萣振樂社、崎漏正聲社、臺南振聲 社社員)口述。

貳、光安南樂社沿革與現況 右昌光安南樂社一般簡稱「光安社」,是高雄地區現存、活躍的南管館閣當中,歷 史脈絡傳承清楚之館閣,並與當地廟宇、社區互動頻繁,並時常與國內其他南管館閣互 動,是高雄地區重要的南管館閣。

079


080

9卷 | 第1期

一、歷史沿革 光安社所在地為高雄市楠梓區右昌,是高雄地區的老聚落之一,開發極早,也可寫 作「右衝」或「右沖」,後定名為「右昌」,聚落名因明鄭時期右衝鋒鎮所屯墾而得名, 進入清代也是護衛鳳山縣城之右營所在。6 在清末逐漸形成街市: 右衝街,在半屏里,縣西北二十里,逐日為市。7 更設有社學,8 文風鼎盛。與大林蒲齊名,兩庄皆築有翹脊(燕尾脊)大厝,而有「頂昌 下蒲」俗諺流傳。9 多姓聚落的右昌有楊、余、陳、林、馬、方、蔡、鄭、詹等姓,其中 以楊、陳二姓最為知名,為該地仕紳代表。10 聚落依照拓墾下分三個角頭,分別為一甲、 二甲及三甲,各建有祠廟鎮守;一甲、三甲分別為福德廟及福德祠,元帥府與三山國王 府則分別坐落於二甲南北,11 以上四座祠廟便是右昌四大公廟。其中元帥府是右昌的信仰 中心,至少於清乾隆 29 年(1764)便已經建廟,12 每年農曆八月中旬舉行遶境遶庄(過 去為不定期),且不定期舉辦南、北巡,以安定庄社。右昌聚落宗教氣氛濃厚,卻有不 中元普度及禁焚金銀紙箔之俗,13 十分特殊。 日治昭和 3 年(1928)右昌元帥府舉辦首次南巡大典,14 元帥爺指示需要有南管陣頭 隨行,當時右昌地區並無南管樂團組織,隨即聘請林園區中芸振聲南樂社擔綱南巡之南管

6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高雄市政府民政局,1983),頁 5 之 51。曾玉昆,《高雄市地 名探源(增訂版)》(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7),頁 9-10。

7

清.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頁 138。

8

清.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63。

9

林曙光,《打狗搜神記》(高雄:春暉,1994),頁 113。

10

高薏靜,〈高雄市右昌聚落之變遷與社區整合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6),頁 51。〈元 帥府捐獻碑〉(此碑鑲於元帥府大殿左壁,1948)。

11

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增訂版)》,頁 78。

12

清.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4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 268。

13

陳梅卿,〈國家政策、地方仕紳與祭祀習俗──高雄右昌地區不普渡、不燒紙錢祭祀習俗之形成〉(高雄: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4

〈右冲元帥爺巡視郡下行程七十四日區域一市三郡〉,《臺灣日日新報》,1928 年 9 月 30 日,日刊版 8。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陣;15 當年活動結束後,鑒於宗教祭祀活動需求,在廟方人員及地方人士的倡議之下,於 右昌元帥府成立「聚安堂」,這便是光安社的前身。16 後在昭和 4 年(1929)17 因館員之 間為樂器問題不合 18(另一說為教師吳彥點太嚴厲)19,而有一批右昌子弟到右昌三山國 王廟另成立「安樂社」,之後兩館又合併成一館,成為現今光安社。根據光安社所存之手 抄本來看,昭和 7 年(1932)之時聚安堂、安樂社已經合併,20 更名為「右昌光安南樂社」 至今(圖 3),由元帥爺所賜名。21

圖 3 右昌光安社(2017 年 7 月 15 日楊家祈攝影)

15

林園中芸振聲南樂社已停止活動許久。1928 年義務支援 17 天,出陣人員有周海(唱)、李嚷(琵琶)、□在居(三絃)、 蘇番王(二絃)、蘇允(簫)。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1957 年生,光安社現任館東)口述。

16

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賴錫中,《高雄市藝文資源調查:傳統音樂類期末報告書》(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 化中心,1998),頁 18。陳姿仰編,《高雄表演藝術資源調查叢書:音樂》(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5), 頁 55。而在施炳華《鹿港、台南及其週邊地區南管之調查研究》(頁 20)、游慧文〈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頁 1415)及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2)三篇研究中則記錄光安社 成立於 1927 年。

17

《光安社現金收支簿(1983/10/01-1984/07/20)》,頁 49。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 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2)一文記為昭和 5 年(1930)。

18

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1937 年 -2018 年,第五任館東)口述。

19

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20

《光安社四五空指譜》,1932。在施炳華《鹿港、台南及其週邊地區南管之調查研究》(頁 20)及蘇靜蘭〈廟宇、外 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2)二文中記錄兩館於 1941 年合併,有誤。

21

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員會,《2017 年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農民曆》(高雄: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 員會,2016),頁 31。

081


082

9卷 | 第1期

光安社館閣空間最早位於元帥府左廂房(龍邊)一樓(今神轎倉庫),民國 72 年 (1983)移到廂房整修後移到二樓(今管理委員會辦公室)22,同年於元帥府後增建後花 園,在第五任館東徐武輝的主持之下,提議將原廟後的農會托兒所改建成館舍,23 隔年 (1984)仲夏進駐至今。24 民國 73 年進駐新館時,曾為了配合當時公部門經費補貼申請 之需,社名一度更改為「右昌長青光安南樂社」25。此後的光安社文件一直有「右昌長青 光安南樂社」、「右昌光安南樂社」混用之情形,直至民國 77 年(1988)正式將「長青」 二字拿掉,恢復原有稱號。26 民國 70 年代是光安社最活躍的時代,不僅加入「中華民國 南樂協會」,也時常對外參與演出,此時新舊社員加上學習者約七十餘人。27

二、組織成員 光安社組織目前設有館東、28 副館東、總幹事各一名,現有成員約 15 人,社員主要 以白領階層及家庭主婦為主。社員入社因素皆有不同,有對南管音樂的喜愛,也有是對 元帥府的信仰需求,部分則視為休閒活動。 光安社歷代館東從聚安堂、安樂社時期至今,一共七任、八位館東。聚安堂、安樂 社時期館東分別為楊水崇(任期 1928-1930)29、楊仲鯨(任期 1929- ?)30,兩館合併後 楊水崇續任館東,第三任陳水仙(任期 1930- ?)、第四任張天恩(任期 1958-1983)、 第五任徐武輝(任期 1984-1986)、第六任蔡瑞平(任期 1987-1989)、現任為洪進益(任

22

2017 年 1 月 31 日、2018 年 7 月 15 日洪進益口述。

23

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口述。

24

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2。亦見「右昌光安社」匾。

25

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3。

26

2018 年 5 月 12 日洪進益口述。

27

簡上仁,《臺灣音樂之旅》(臺北:自立晚報,1988),頁 246-249。

28

館東,為南管館閣用語,為此館閣之負責人之意。不同館閣對於相同職位有不同的稱呼用法,如臺南振聲社為「社長」, 臺南南聲社為「理事長」。

29

楊水崇(1898-1936):右昌楊家第八代,經營魚塭為生,好南管。陳梅卿、李文環編纂,《高雄市右昌楊家族譜》(高 雄:高雄市楊氏家族,2007),頁 74。

30

楊仲鯨(1898-1967):右昌楊家第八代,1916 赴美留學,戰後當選花蓮縣第一任民選縣長。陳梅卿、李文環編纂,《高 雄市右昌楊家族譜》,頁 83-88。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期 1990- 至今)31。 過去光安社經費支出為教師薪資及一般支出,大部分由館東支應,小部分由館員支 付,第五任徐館東回憶當時學習每月須繳交 40 元社費。32 民國 74 年(1985)社費收取 100 元,之後逐漸轉由元帥府來支付館閣基本開銷至今,希望能召募更多新館員及提高 館員參與意願。33 一般南管樂人會隨意遊藝各館閣之間,甚至兼作他館社員;雖然能促進南管音樂交 流,但容易使社員向心力不足,造成館員流失。民國 88 年(1999)便召開社員大會,共 同決議出〈光安南樂社行事規則〉34,逐漸造就低調嚴謹的行事作風: 一、絕對禁止本社社員跨館,為他館人員。 二、他館人員參加本社為社員,須確認該館已解散,且須到本社參加各項活動, 歷經三年後由社員大會確認。 三、本社社員若受聘為他館顧問或老師,須先行向全體社員報備。 四、本社各項活動規定如後: 1. 元帥府委員會例行性活動均應參加,其他額外增加活動應經開會決定。 2. 社外團體之請求,以具有紀念性或推廣教育性之活動,以及學校須求可 參加,其餘則不應出陣參與。 3. 館員自身之喜慶應盡量參加同慶,喪事則靈堂前擇時奏十音表心意,不 以出陣方式辦理。 4. 凡排定之固定練習時間,請多加利用以求精進。 隨著時光的積累,造就光安社與眾不同的低調館閣文化。

31

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員會,《2017 年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農民曆》,頁 31。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 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3)中所記錄的館東人名有誤:周添丁,無此人;陳信平則為副 館東。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光安社現金收支簿(1983/10/01-1984/07/20)》。

32

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口述。

33

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3) 中記錄的時間為 1960 年代初改由元帥府提供經費有誤。〈1985 年光安社收支表〉。

34

〈光安南樂社行事規則〉,1999。

083


084

9卷 | 第1期

三、歷代教師 南管館閣所聘傳授技藝之教師,分常駐及臨時聘請二類,臨時教師起聘通常以三或 四個月為一期,稱「一館」,學界多皆稱「館先生」。而田調過程中,發現光安社及高 雄地區並無使用館先生一詞,對於臨時教師,僅以閩南語稱「先生(sian-sinn)」35,下 文以華語「教師」稱之。聚安堂、安樂社歷代傳承至今的教師皆為臺灣南管界一時之選 的南管名師,至今一共 11 位。

(一)聚安堂時期(1928-1932) 因宗教需求聚安堂成立於元帥府,有紀錄為之師資為吳彦點、鄭步。 1. 吳彥點(1895-1962) 福建石獅人,人稱「點先」,日治時期來臺傳授南管技藝,初駐鹿港崇正聲,後開 始在全臺各地任教,是當時的南管名師,擅長二絃。36 於昭和 3 年(1928)擔任聚安堂創 館教師,37 以嚴厲聞名,但任教時間不久。38 吳彦點嗜吸鴉片,當時都由館員陳能通負責 幫忙購買。39 2. 鄭步(生卒年待查) 人稱「步師」或「步先」,澎湖西嶼赤馬人,曾教於澎湖媽宮集慶堂、高雄文武聖 殿振雲堂,40 昭和 5 年(1930)任聚安堂第二任教師。41

35

2018 年 8 月 4 日洪進益口述。

36

陳瑞柳,《臺灣光復後南管先賢記》(編者自印,2006),頁 3。

37

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口述。《光安社現金收支簿(1983/10/01-1984/07/20)》,頁 49。

38

2017 年 1 月 31 日、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39

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40

祝義吕、翁柏偉、蕭啟村,《澎湖傳統音樂調查研究:八音與南管》(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4),頁 44、166167。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50。

41

《光安社現金收支簿(1983/10/01-1984/07/20)》,頁 49。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二)安樂社時期(1929-1932) 安樂社成立於右昌三山國王廟,館齡僅有四年,此時師資為大樹李盛。 1. 李盛(1910- ?) 高雄大樹區人,人稱「盛先」,師承陳清雲,為大樹引鳳社社員,曾於林園中芸振 聲南樂社、左營集賢社等教館,常遊藝於高雄地區館閣,如大林蒲樂聲社。42 曾參與中華 民國南樂協會,為其會員。43 昭和 4 年(1929)另一批右昌弟子至三山國王廟成立安樂社, 聘其為安樂社之教師。44

(三)光安社時期(1932-至今) 聚安堂、安樂社合併成光安社後,一共聘請七任八位教師,皆是臺南、高雄一帶名師。 1. 陳鐘燦(生卒年待查) 晉江籍臺南人,人稱「燦先」,擅長散曲,為臺南振聲社社員,在他的支持下南聲 社成立,是當時的南管名師。45 應是光安社合併後第一位教師。46 2. 陳田(1898-1966) 臺南人,人稱「阿田先」、「田先」,為臺南振聲社、南聲社社員,能做南管新曲, 擅長洞簫、散曲,曾任教於鯤鯓群鳴社、喜樹喜聲社、下茄萣振南社、臺東聚英社等; 父親陳鐘燦為著名南管名師。47 民國 47 年(1958)受任光安社之教師,48 為戰後第一任。 第五任館東徐武輝便於此時啟蒙於陳田。49

42

〈1985/09/30 光安社會議記錄〉。2017 年 9 月 4 日、2018 年 6 月 29 日陳盈宏(1967 年生,高雄南管人)口述。 2018 年 6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5、27。蘇靜蘭論文記為「李勝」,可能有誤,光安社文件及中華民國南樂協會資料皆為「李盛」。

43

中華民國南樂協會,《中華民國南樂協會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中華民國南樂協會,1983),附錄無頁碼。

44

《光安社現金收支簿(1983/10/01-1984/07/20)》,頁 49。〈1985/09/30 光安社會議記錄〉文件。

45

游慧文,〈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頁 14-15、24。

46

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口述。《光安社現金收支簿(1983/10/01-1984/07/20)》,頁 49。無法完全確定陳鐘燦是否 為光安社合併之第一任教師,但從光安社所存之文件來看,聚安堂、安樂社都同時有燦先紀錄,可能是合併初期之師資。

47

游慧文,〈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頁 14-15、24、28、32。

48

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口述。《光安社現金收支簿(1983/10/01-1984/07/20)》, 頁 49。

49

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口述。

085


086

9卷 | 第1期

3. 蔡寶貴(1917-2007) 人稱「阿貴」、「寶貴先」或「阿貴先」, 藝旦出身,擅長唱曲、彈琶,後嫁給雅正齋社員 施振南,也曾於鹿港崇正聲、同意齋活動;後因 女兒顏秋琴嫁至左營,而遷居高雄,是合併後的 第二任教師(圖 4),也曾任教高雄和樂社。50 任教時間為民國 60 年(1971)。51 現任副館東陳

圖 4 光安社教師蔡寶貴(持拍演唱者,光安社提 供)

信平啟蒙阿貴先。52 4. 鍾柏齡(生卒年待查)、王紹皆(生卒年待查) 鍾柏齡為福建惠安人,戰後來臺,居高雄 市,服役於憲兵隊,為吳彦點之徒,高雄國聲 南樂社創館社員,亦曾任教師,人稱「鍾仔」、 「憲兵鍾仔」,琵琶技藝高超,稱人「南鍾北 曾(曾省)」。53 王紹皆出身自福建晉江,戰後 來臺,職業為船員,人稱「丑先」、「王阿丑」,

圖 5 光安社教師鍾柏齡、王紹皆(光安社提供, 1984)

是高雄國聲南樂社創館社員,善琵琶、洞簫、二絃。 54 二位於民國 72 年(1983)9 月 一同受聘,為合併後第三任教師,亦是目前光安社館東洪進益這一輩的南管啟蒙師資; 二位老師任教期間橫跨至民國 73 年新館成立(圖 5)。 55

50

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蔡郁琳主編,《彰化縣口述歷史第七集:鹿港南管音樂專題》(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2006),頁 21、48、54。

51

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施炳華,《鹿港、台南及其週邊地區南管之調查研究》,頁 20。蘇靜蘭,〈廟宇、外 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2。

52

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53

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陳瑞柳,《臺灣光復後南管先賢記》,頁 10。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 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93、110。

54

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游慧文,〈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頁 14-15。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 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93。陳瑞柳,《臺灣光復後南管先賢記》,頁 16。

55

2017 年 2 月 11 日、2018 年 7 月 15 日洪進益口述。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5. 翁秀塘(1928-1996) 鹽水港人,師承南聲社吳道宏,擅長琵琶、三絃,為鹽水清平社館先生、南聲社社員, 人稱「塘先」;曾於鯤鯓群鳴社(1956)、松仔腳新聲社(1958)、灣裡和聲社(19601996)、海寮清和社(6 科香)、阿蓮薦善南樂社(1986)、崎漏正聲社(1987)等館 閣任教。56 民國 73 年(1984)聘教於光安社,留下豐富的錄音資料,是光安社合併後第 五任教師。57 6. 卓聖翔(1945-) 福建南安人,精通南管曲牌、指譜,善彈琵琶,亦能創作南管新曲;曾旅居香港、 菲律濱、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民國 78 年(1989)來臺定居,並於民國 80 年(1991) 創立串門南樂社。58 人稱「卓仔」的卓聖翔亦曾任教高雄國聲南樂社,並透過謝自南介紹 下擔任合併後第六任教師,59 任期為民國 79 年(1990)至民國 81 年(1992)。60 7. 蘇榮發(1936-2012) 臺南四鯤鯓人,擅於唱曲及洞簫、二絃。父親蘇加在為鯤鯓群鳴社創館館東。民國 39 年(1960)受父親啟蒙學習南管;民國 44 年(1955)加入群鳴社,先後師事陳田、 沈慶玉、翁秀塘、陳新發等老師;民國 51 年(1962)加入臺南南聲社,承吳道宏、張鴻 明指導,曾隨南聲社赴國外演出多場,先後曾擔任喜樹國小、臺南市文化基金會南管班、 江之翠南管樂府、海寮清和社、臺南振聲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61 透過元 帥爺神示成為光安社合併後第七任館教師,62 民國 84 年(1995)至民國 92 年(2003)。63

56

陳瑞柳,《臺灣光復後南管先賢記》,頁 29。呂錘寬,《張鴻明生命史:來自遙遠地方的音樂》(臺中:文化部文化 資產局,2013),頁 136。林珀姬製作,《鹽水人的聲音──清平社館先生翁秀塘的唱唸與秘笈》(臺南:臺南市月津 文史發展協會出版,2015)。

57

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58

施炳華,《鹿港、台南及其週邊地區南管之調查研究》,頁 20。陳姿仰編,《高雄表演藝術資源調查叢書:音樂》, 頁 57。

59

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60

黃鈞偉,〈南管藝師張鴻明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頁 11-12。

61

游慧文,〈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頁 32、136-138。

62

2017 年 2 月 11 日、2018 年 4 月 30 日洪進益口述。

63

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賴錫中,《高雄市藝文資源調查:傳統音樂類期末報告書》,頁 18-19。〈光安南樂 社 84/12/14 至 85/12/31 記事〉。〈光安收據 910226 號〉、〈光安收據 910225 號〉。

087


088

9卷 | 第1期

蘇榮發之後至今並無聘請教師教館,64 皆為社員之間相互練習切磋。定期於每週二、 四、六晚上於元帥府後花園館舍團練,且不定期與友館交流切磋。

四、社藏文物 光安社歷代文物保存良好,加上現任館東十分重視文物保存,得以讓文物展現於世 人面前,為留下高雄南管發展留下珍貴的史料;依照所存文物可分成樂譜、相片、錄音、 器物三類。65

(一)樂譜類文物 光安社所藏樂譜類文物非常多,呈現光安社不同歷史階段的南管傳習樣貌,可細分 成三類: 1. 教師教學樂譜 (1) 陳田《指曲譜手抄本》一批,年代不明(圖 6)。

圖 6 陳田所留之手抄本 (2017 年 2 月 11 日楊家祈攝影)

64

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口述。游慧文,〈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頁 14-15。

65

感謝現任館東洪進益、第五任館東徐武輝二位提供文物資訊。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2. 學生練習樂譜 (1)《聚安堂》,1931,原社員洪耀所持(圖 7)。 (2)《光安社(四五空指譜)》,1932,原社員林天生所 持(圖 8)。 (3)《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原第五任館東徐武輝 所持。 (4)《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原社員蔡小路所持。 (5)《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原社員吳金枝所持。

圖 7 1931 年聚安堂學生練習樂譜 (2018 年 6 月 28 日楊家祈攝影)

(6)《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原社員林文能所持。 (7)《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原社員陳忠勇所持。 (8)《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原社員洪耀生所持。 (9)《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原社員林天寅所持。 (10)《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原社員李春福所持。 (11)《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原社員李東興所持。 (12)《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無名本 01。 (13)《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無名本 02。 (14)《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無名本 03。

圖 8 1932 年光安社學生練習樂譜 (2017 年 1 月 31 日楊家祈攝影)

(15)《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無名本 04。 (16)《光安社》,戰後,陳田抄寫,無名本 05。 (17)《光安社》散本,戰後,原社員李東興所持。 3. 收藏樂譜 (1) 陳祥瑞、余安貞《指譜 9 套》,1850。 (2) 林霽秋《南管指譜》卷貳,石印本,1895。 (3) 吳彦點《吳彦點手抄樂譜》,複印本,年代不明(圖 9)。

圖 9 吳彦點手抄譜複印本(2017 年 4 月 3 日楊家祈攝影)

089


090

9卷 | 第1期

圖 10 1984 年喬遷新館當日出陣相片 1(光安社提供)

圖 11 1984 年喬遷新館當日出陣相片 2(光安社提供)

(二)相片類文物 光安社所藏之老相片十分豐富,可以向世人呈現 1980-90 年代的光安社活動情形。 1. 吳彦點相片。 2. 拜師開課典禮相片一批,1983。 3. 新館喬遷相片一批,1984(圖 10、11)。 4. 老相本,1991。 5. 南聲社南管戲演出相片一批,年代不明。

(三)錄音類文物 錄音機的發明,使得南管音樂學習者多了一項工具,透過將教師的唱唸錄下來以作 複習之用。光安社保存了翁秀塘、蘇榮發等教師的唱唸錄音及南管音樂出版卡帶。這一 類的文物留存等於為大眾保留了該時代的南管聲響。 1.《第四屆東南亞南樂大會》錄音帶(臺北:福斯廿世紀錄音帶有限公司,1983)。 2.《翁秀塘唱唸》錄音帶,1986。此錄音於 2015 年以有聲書方式出版《鹽水人的聲音—— 清平社館先生翁秀塘的唱唸與秘笈》(圖 12)。66

66

林珀姬製作,《鹽水人的聲音──清平社館先生翁秀塘的唱唸與秘笈》(臺南:月津文史發展協會,2015)。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3.《蘇榮發唱唸》錄音帶,1995-1997。

(四)器物類文物 光安社所藏器物類文物非常多,從聚安堂、安樂社 時期至今幾盡完整保留,可下分三大類: 1. 出陣用器物 (1) 右昌聚安堂綵牌,昭和 6 年(1931),右昌庄張天恩、 楊水崇、陳嗅、陳水仙敬贈(圖 13)。

圖 12 《鹽水人的聲音——清平社館 先生翁秀塘的唱唸與秘笈》

(2) 右昌聚安堂傢私擔一對,遺失。 (3) 右昌聚安堂茶擔一對,遺失。 (4) 右昌安樂社涼傘,昭和 6 年(1931),右昌庄楊亦安 67 敬贈。 (5) 右昌安樂社綵牌,無年代(圖 14)。

圖 13 右昌聚安堂綵牌(2016 年 12 月 13 日楊家祈攝影)

圖 14 右昌安樂社綵牌(2016 年 12 月 13 日楊家祈攝影)

67

楊亦安(1895-1964):右昌楊家第八代,曾任左營庄協議會議員,經營魚塭,熱善好施,修廟易俗,受到右昌人民 十分愛戴。陳梅卿、李文環編纂,《高雄市右昌楊家族譜》,頁 53-62。同年(1931)贈元帥府「威靈赫濯」匾(臺 南羅秀惠書)。

091


092

9卷 | 第1期

圖 15 1982 年製光安社涼傘(2017 年 4 月 3 日楊家祈攝影)(左) 圖 16 三層竹籃(2016 年 12 月 13 日楊家祈攝影)(中) 圖 17 光安社舊郎君爺爐(2018 年 7 月 15 日楊家祈攝影)(右)

(6) 御前清客綵牌,無年代。 (7) 光安社涼傘 I,無年代。 (8) 光安社涼傘 II,1982,館東張天恩敬獻(圖 15)。 (9) 光安社涼傘 III,2007,館東洪進益敬獻。 (10) 光安社綵牌,無年代。 (11) 舊涼傘頭二只(喜喪用各一),年代不明。 (12) 三層竹籃一對,民國 45 年(1956)(圖 16)。 2. 祭祀類器物 (1) 光安社舊郎君爺香爐(圖 17)。 (2) 光安社老燈籠二對。 3. 紀念性器物 (1) 木匾「右昌光安社」;喬遷誌慶,右昌元帥爺廟三山 國王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得仁敬賀、民國 73 年 (1984)甲子仲夏吉旦。 (2) 木匾「右昌光安南樂社」,無年代(圖 18)。

圖 18 「右昌光安南樂社」木 匾(2017 年 2 月 11 日 楊家祈攝影)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3) 字「洞簫吹出山頭月,玉板搞來松下風」,溫陵楊世漢 68 書。 光安社在歷代積累下所藏之文物豐沛,且狀況良好。而音樂相關之樂譜、錄音,以 及館閣的文件都需要再另花時間進行整理、數位化,以避免文物持續氧化毀損。

參、光安南樂社館閣活動 光安社的館閣活動除了本身的練習合樂之外,基本上以祠廟祭祀活動為主,這與當 時成立時的宗教目的息息相關,擔負著右昌宗教活動及聚落之間聯誼活動的要角,而除 了宗教類的活動,也有許多館閣交流等,活動依照性質可分為「祠廟祀君」、「婚喪喜 慶」、「館閣交流」、「傳承授藝」等四類活動。

一、祠廟祀君 以南管樂祭祀神祇,稱為「祀神」, 亦稱「祀君」,光安社多用祀君一詞。光 安社因宗教因素而成立,故宗教祀神活動 是光安社最主要的任務,也是社團每年度 的固定行程。可分成對內及對外二類,對 內祀君活動以右昌四大公廟──元帥府、 三山國王府、一甲福德廟、三甲福德祠之 神 祇 聖 誕 之 祀 神 為 主( 表 2、 圖 19、 圖

圖 19 2018 年元帥府謝府元帥生祀君(右昌元帥府提供)

20)。另外必定要參與的大型祭典活動有元帥府「南、北巡」、三山國王府「謁祖進香」、 一甲福德廟「謁祖進香」、三甲福德祠「謁祖進香」,以上皆是不定期,而如聚落內的

68

楊世漢(1916-1990):高雄國聲社創館社長,曾任鹽埕區區長,能吹簫。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 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89、93。

093


094

9卷 | 第1期

年例遶境則無,如元帥府每年固定於中秋 節後舉辦之遶境,光安社便則不出陣。69 右昌元帥府至今南、北巡各舉辦過二次, 首次舉辦為昭和 3 年(1928)南巡。三山 國王府謁祖進香活動,依照廟中神明需求 而不同,至今三山國王三次、中壇元帥三 次、福德正神二次之進香。一甲福德廟及 三甲福德祠則各舉辦過三次。70 以上宗教

圖 20 2018 年元帥府註生娘娘、媽祖生祀君(2018 年 5 月 5 日楊重春攝影)

活動光安社都必須隨行壓後,以元帥府南北巡為例,光安社需在活動過程中元帥爺出巡 起駕前、每日安營後及出巡入廟安座後都必須祀君一番(圖 21、圖 22)。71

圖 21 2014 年元帥府甲午年科北巡安座祀君

圖 22 2014 年元帥府甲午年科北巡於九甲圍義山宮(右昌 元帥府提供)

69

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70

2018 年 6 月 28 日楊重春(1956 年生,元帥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員會委員)、2018 年 7 月 14 日洪進益口述。右昌 元帥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員會,《右昌元帥府元帥爺辛卯年科南巡遶境大典》(高雄: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 員會,2011)。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員會,《右昌元帥府元帥爺甲午年科北狩遶境大典》(高雄:右昌元帥 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員會,2014)。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員會,《2017 年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農民曆》, 頁 13、15。

71

2018 年 6 月 28 日楊重春、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表 2 右昌光安社對內祀神一覽 慶典名稱

日期(農曆)

祠廟

備註

玉皇上帝聖誕

01/09,6 時

右昌元帥府

福德正神千秋

02/02,7 時

右昌一甲福德廟

三山國王聖誕

02/24,19 時

右昌三山國王府

03/20,19 時半

右昌元帥府

釋迦佛祖佛誕

04/08,19 時半

右昌元帥府

謝府三元帥爺公聖誕

05/05,6 時

右昌元帥府

福德正神千秋

08/15,8 時

註生娘娘千秋 天上聖母聖誕

右昌三山國王府 右昌三甲福德祠 中壇元帥聖誕

09/09,20 時

右昌三山國王府

劉府大元帥爺公聖誕

11/27,6 時半

右昌元帥府

這一日同時為角頭落公神祇(太陽公、陳 聖王、楊五使、楊六使、方王爺、林聖母) 祝壽

資料來源:〈右昌光安南樂社年度慶典時間表〉;黃鈞偉,〈南管藝師張鴻明研究〉,頁 12-13;蘇靜蘭,〈廟宇、外來 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4;2017 月 2 月 11 日、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補充。

右昌所交陪之聚落廟宇十分之多,每 逢交陪聚落主神聖誕之時,光安社與元帥府 三山國王府管理委員會、誦經團一同代表右 昌人,向交陪廟祀神祝壽,熱鬧一番,為對 外祀君活動(圖 23)。交陪之廟宇目前從 北至南一共 20 間祠廟(表 3)。光安社雖 隸屬於右昌元帥府之下,管理委員會若遇需 要光安社出陣至交陪廟祀神時,皆會發文通

圖 23 2018 年至茄萣崎漏正順廟祀君(2018 年 6 月 15 日楊家祈攝影)

095


096

9卷 | 第1期

知,以示尊重(圖 24、圖 25)。72 從上文描述可知,光安社對內、對外的 祀君十分之多,是身為社員的義務與責任,而 因為元帥廟神祇的重視,廟方對於光安社的活 動、教學、支出等都是全力支持,展現了地方 人士對於南管的重視及禮遇,追溯其因依舊是 右昌地方傳統文化風氣興盛。 光安社雖為右昌聚落所自用,早期亦曾 外聘至他地為他廟所用,最後一次為民國 73

圖 24 1994 年 右 昌 福 德廟出陣通知 (光安社提供)

圖 25 2018 年 右 昌 元 帥 府三山國王府管理 委員出陣通知(光 安社提供)

年(1984)受高雄前金區保安宮之聘參與遶境;73 另因元帥府交陪之緣故,會接受左 營廍後北極殿(過去由左營集賢社負責)及彌陀五分仔文吉士廟之聘用。74 民國 108 年 (2019)廍後北極殿舉辦戊戌科北巡進香遶境大典,便邀請光安社在安營、安座後來 協助祀神(圖 26)。

圖 26 2019 年廍後北極殿戊戌科北巡進香遶境大典安座祀神 (2019 年 1 月 16 日楊家祈攝影)

72

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73

《光安社現金收支簿(1983/10/01-1984/07/20)》,頁 5。

74

2018 年 7 月 15 日洪進益口述。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表 3 右昌光安社對外祀神一覽 慶典名稱

日期(農曆)

祠廟

廣澤尊王聖誕

02/20

梓官蚵仔寮通安宮

柳府千歲聖誕

彌陀五分仔文吉士廟 02/23

三山國王聖誕

橋頭九甲圍義山宮 左營廍後北極殿

北極玄天上帝聖誕

03/02

左營新吉庄北極殿 左營元帝廟

法主公聖誕

03/07

橋頭芋寮壽生宮 左營慈濟宮

保生大帝聖誕

03/14

楠梓後勁聖雲宮 大社保元宮

五府千歲聖誕

03/19

楠梓援中港代天府 梓官赤崁赤慈宮 梓官大舍甲大壽宮

天上聖母聖誕

03/21 岡山壽天宮 楠梓天后宮 橋頭仕隆帝仙宮

神農大帝聖誕

04/24 大社三奶壇青雲宮

大使爺公 05/04

茄萣崎漏正順廟

中崙城隍聖誕

05/12

梓官中崙城隍廟

玄靈高上帝聖誕

06/23

左營啟明堂

元帥爺公

資料來源:〈右昌光安南樂社年度慶典時間表〉;〈104 年友庄祝壽表〉;黃鈞偉,〈南管藝師張鴻明研究〉,頁 1213;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4;陳怡如,〈南管館閣儀式性活 動研究──以 2001 年至 2007 年所見館閣為範例〉,頁 33;2017 年 2 月 11 日、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補充。

097


098

9卷 | 第1期

光安社祀神用之「祀套」75 音樂依照神祇不同而有不同;目前定為《金爐寶篆》套曲 (梅花操第 1、2 節→金爐寶篆→梅花操第 3 至 5 節)用於一般神明,《畫堂彩結》套曲 (五湖遊第 1 節→畫堂彩結→五湖遊第 2 至 5 節)則為玉皇上帝專用,祀觀音佛祖選用〈南 海觀音讚〉套曲(四不應第 1 節至 7 節→南海觀音讚→四不應第 8 節)76。洪進益表示因 為歷代教師所教之版本都不同,時常會有合奏演繹上的問題,過去祀神時《金爐寶篆》 與《畫堂彩結》混用,不限定所祀神祇,某次在祀元帥府主神謝府元帥後才決議更改為 現今版本;目前光安社祭祀用之祀套曲目都是蘇榮發任教所授之版本。77

二、婚喪喜慶 南管音樂過去與人民生命禮俗息息相關,有許多專用曲目。光安社過去也保留許多 生命禮俗曲目,如結婚拜天公用套曲《畫堂彩結》,入厝選用套曲《錦堂結彩》,78 以上 喜事皆會演唱喜氣曲目,如〈喜今宵〉等;喪事則用套曲《三奠酒》;光安社社員學習 相關婚喪喜慶相關曲目只到第五任館東任內,後因民國 88 年(1999)社員大會決議行事 規則,生命禮俗參與就漸少,相關曲目也就不再傳承;79 目前所能查詢之紀錄有民國 53 年(1964)楊亦安出殯、80 民國 73 年(1984)應聘左營喪禮、81 民國 75 年(1986)元帥 府乩身蔡東麟逝世。82 現今若遇館員親屬之喪事,會有代表館員前往上香致意;若館員

75

祀套:為南管樂曲應用於祭祀儀式之中,以「譜→曲→譜」為結構的一種「組曲」。依照祭祀對象的不同有不同的祀 套選擇,不同館閣也會有若干的版本差異。陳怡如,〈南管館閣儀式性活動研究──以 2001 年至 2007 年所見館閣為 範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頁 143-156。

76

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4。陳怡如,〈南管館閣儀式性活動研究──以 2001 年至 2007 年所見館閣為範例〉,頁 144-150。

77

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78

2018 年 6 月 28 日洪進益口述。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5) 中記錄光安社入厝用曲為《祀九堂》,可能有誤。

79

2018 年 4 月 30 日洪進益口述。

80

陳梅卿、李文環編纂,《高雄市右昌楊家族譜》,頁 60-61。

81

《光安社現金收支簿(1983/10/01-1984/07/20)》,頁 5。

82

〈1986/10/22 右昌元帥爺廟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通知〉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逝世則享有排場之禮遇,但不出動南管儀仗,如民國 97 年(2008)館員詹丁祿逝世、83 107 年(2018)第五任館東徐武輝逝世。徐館東靈前排場曲目有:〈出庭前〉、〈心頭 悶憔憔〉、〈感謝公主〉、〈五湖遊〉等曲目(圖 27)。84

圖 27 2018 年第五任徐武輝逝世排場(2018 年 1 月 20 日陳盈宏攝影)

三、館閣交流 一般南管館閣的主要活動為每一年的春秋二祭,85 因南管館閣通常祀有郎君爺 86 及先 賢,87 於春秋時節舉辦祭祀活動並順勢舉辦整絃 88 活動,是南管人年度的重要交流活動。 不過祀郎君爺、祭先賢這二類活動在光安社並無舉辦紀錄,也不清楚早期先賢為何不舉

83

陳怡如,〈南管館閣儀式性活動研究──以 2001 年至 2007 年所見館閣為範例〉,頁 44。

84

2018 年 1 月 20 日陳盈宏口述。

85

春秋二祭:一般於春、秋季中擇一吉日舉辦,是南管人最主要的活動。目前一般於上午舉行,主要的內容祀郎君爺、 祀先賢,之後再進行整絃,讓絃友之間以樂會友。

86

孟府郎君:一般稱為「郎君爺」,相傳為五代後蜀後主孟昶,是南管音樂守護神,在臺灣一般有立姿、坐姿二種神像 造像,或用紅紙寫「孟府郎君神位」代替。

87

先賢:對於過世絃友(南管人的互稱)之尊稱,一般會將在該館任教之館先生或有功之社員、絃友列入先賢圖內。

88

整絃:亦稱「做會」,為主辦館閣會邀請各地館閣來一同與會玩音樂交流切磋。大部分都會在主辦館閣之春秋二祭當 日一同舉辦,部分館閣無春秋二祭,則會配合地方廟宇慶典會舉辦整絃,如大社廣益南樂社、灣裡和聲社。

099


100

9卷 | 第1期

辦,89 推測最大的因素可能為 當時成立時是為庄中公廟眾 神服務,宗教性質較高。根 據老館東徐武輝及現任館東 洪進益口述,過去光安社還 在元帥府左廂一樓時,有用 紅色壓克力板上書「孟府郎 君」設置郎君爺之簡易神位, 但並無供奉神像(圖 28); 民國 72 年(1983)遷到元帥

圖 28 光安社孟府郎君神位老照片(光安社提供)

府左廂二樓時,認為不要隨意設置神明,就再也沒有祭祀郎君爺至今,至於先賢圖在過 去便無傳承,故無先賢圖。90 整絃活動倒是曾經舉辦過二次(詳細年代無法確認),並且於廟前康樂台搭錦棚,91 並且連唱兩天,在當時館東的主持之下,邀請各地絃友來參加;徐武輝回憶約民國 50 年 代的那一次搭錦棚整絃,當時有振聲社、喜聲社等館閣來參加,且會餐是將絃友分配到 社員自宅招待。92 館閣之間的來往莫非都相同有著「絃友」之身分;光安社往來之館閣除了絃友這一 層關係之外,還有都曾聘相同教師任教,進而牽起館閣間的情誼,另一類則是因為地緣 關係而有來往(表 4)。後因部分館閣陸續停止活動,就斷了來往。館閣之間的來往除 了館對館拜訪之外,參加他館所舉辦的整絃活動便是南管人相互交流切磋的最好時機。 根據徐武輝、洪進益 2 位館東所述,光安社目前主要會參與的整絃活動有清水清雅樂府 (圖 29)、鹿港聚英社、臺南振聲社(圖 30)、臺南南聲社(圖 31)、大社廣益南樂

89

2017 年 1 月 31 日洪進益口述。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口述。

90

2017 年 1 月 31 日洪進益口述。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口述。

91

錦棚:整絃活動有時候會於戶外設置舞臺,並用花綵、繡布、宮燈、涼傘妝點,這華美的舞臺稱「錦棚」。

92

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口述。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社等館閣。過去有來往頻繁還有頂茄萣振樂社、下茄萣振南社、喜樹仔喜聲社、左營集 賢社、高雄和樂社、高雄國聲南樂社(圖 32)等。其中因地緣關係與左營集賢社、高雄 和樂社、高雄國聲南樂社關係最為密切,但以上三館都已經停止活動或倒館了。93

圖 30 參加臺南振聲社 2016 年秋祭整絃(2016 年 9 月 25 圖 29 1995 年清水清雅樂府拜訪光安社 日楊家祈攝影) 資料來源:陳友誠,《清雅樂府館誌:五十周年慶特輯》(臺 中:臺中縣清水鎮清雅樂府,2003),頁 107。

圖 31 參加臺南南聲社 2017 年春祭整絃(2017 年 4 月 22 日楊家祈攝影)

93

圖 32 1983 年鍾柏齡、王紹皆教館首日國聲南樂社排場(光 安社提供)

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口述。

101


102

9卷 | 第1期

表 4 右昌光安社來往館閣一覽 館閣名稱

往來之因

現況

清水清雅樂府

曾於 1993、1995、1998、2000、2001 參加整絃。

活躍

鹿港聚英社

不定期參加整絃。

活躍

北港新街南管研習社

開班之時來訪,贈送樂器一批。

北港汾雅齋

2018 年至光安社拜館。

活躍

海寮普陀寺清和社

因翁秀塘之關係而有來往,近年較少互動。

活躍

臺南振聲社

因陳田之關係,不定期參加整絃。

活躍

臺南南聲社

固定參加每年整絃。

活躍

灣裡和聲社

固定參加整絃。

活躍

頂茄萣振樂社

因為陳允之關係曾參加整絃。

活躍

下茄萣振南社

因為陳田之關係曾參加整絃。

活躍

崎漏正聲社

因地緣、信仰關係而有來往,現任館東及部分社員 2011-2013 年間受邀至當地教學。

活躍

大社廣益南樂社

因地緣關係而有來往,曾參加整絃。

活躍

內門新興庄集聲社

現任館東及部分社員受邀至當地教學而有來往。

活躍

梓官聚雲社

因地緣關係而有來往。

活躍

阿蓮薦善南樂社

因卓聖翔之關係而有來往,近年較少互動。

活躍

醉仙亭南樂社

因卓聖翔之關係而有來往,近年較少互動。

活躍

左營集賢社

因吳彥點之關係及地緣關係而有來往,曾參加整絃

高雄和樂社

曾因蔡寶貴之關係來往密切,並參加整絃。

高雄國聲南樂社

曾因鍾柏齡、王紹皆之關係及地緣關係來往密切, 並參加整絃。

學員分別加入汾雅齋、集斌社

停止活動

資料來源:陳友誠,《清雅樂府館誌:五十周年慶特輯》,頁 86、88、90、92、107;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 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5;2017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口述。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四、傳承授藝 光安社南管音樂傳承活動有二類,一是 對內招生,二是對外受聘教學。對內招生主 要是用來培養光安社之後進人才,主要是新 聘教師時會進行招生,亦有留下當時的招生 海報(圖 33、圖 34);在民國 72 年(1983) 時聘高雄國聲社鍾柏齡、王紹皆到館授藝時, 特舉行拜師典禮,由學員每人包 10 元紅包致

圖 33 1986 年光安社招生海報(光安社提供)

94

贈老師,以表心意(圖 35)。 光安社的南 管傳承主要來自於地方居民;右昌聚落本身 民俗文化氣息濃厚,地方居民積極參與廟宇 事務,加入光安社學習南管也是參與廟務的 一環。社員的學習也連帶將家眷一起納入社 團活動之中,如部分社員也會將家中的孩子 帶到館閣內活動,受過身體力行讓下一代也 從小參與社區事務。如此的傳承雖較緩慢,

圖 34 1990 年代光安社招生海報(光安社提供)

人數不會突增,卻是扎實,且不曾中斷。 近 年 光 安 社 已 多 年 未 正 式 對 外 招 生, 主要模式由前輩帶著後輩學習。民國 106 年 (2017)在元帥府的支持下,聘臺南振聲社 助理教師林秋華進行南管入門班課程(圖 36),一共招募 18 位學員,也吸引光安社、 內門集聲社、梓官聚雲社社員旁聽,並於同

94

2018 年 7 月 15 日洪進益口述。

圖 35 1983 年鍾柏齡、王紹皆拜師典禮(光安社提供)

103


104

9卷 | 第1期

圖 36 2017 年南管入門班招生海報(光安社提供)

圖 37 2017 年南管入門班成果發表(2017 年 4 月 29 日楊 家祈攝影)

年 4 月 29 日假光安社舉行成果發表(圖 37)。 近年受聘外館教學主要是以館東洪進益及部分館員為主。民國 100 年(2011)開始 分別至茄萣崎漏興達國小及內門新興庄集聲社帶領學習。興達國小由家長會發起成立南 管社,經費由學校提供,一開始於學校中傳藝,後也到崎漏正聲社練習,形成週五在正 聲社,週六在學校,後因學生招募 不易及忙不過來等因素,教學僅維 持二年。95 內門集聲社進行傳藝的 契機則始於修理琵琶,進而相互認 識,並開始指導集聲社新一輩社員 學習,目前持續於每週日帶領練習 (圖 38)。96 光安社也曾欲與右昌 地方中小學合作進行南管傳承,都 因為時間無法搭配而作罷。97

95

2018 年 4 月 30 日洪進益口述。

96

2018 年 4 月 30 日洪進益口述。

97

2018 年 6 月 28 日洪進益口述。

圖 38 帶領內門集聲社社員練習(2017 年 7 月 23 日楊家祈攝影)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肆、高屏南管製琴師與光安南樂社樂器工藝 過去南管樂器不是從中國輸入,便是由臺灣南管樂人自行製作,對於樂器工藝的知 識都保存於館閣之中,不過隨著樂器製作工藝傳承的中斷,使得臺灣南管樂器製作相關 知識面臨流失,許多樂器都從中國進口。近年學術界也進行了相關樂器工藝技術的記錄 與採訪,保留下一些南管樂器工藝知識。98

一、高屏一帶南管製琴師 臺灣南管樂器製琴師技藝傳承大多是自行研究,或向其他製琴師請教、交流,有清 楚師承的並不多;在臺灣南管樂器製琴師大都為業餘。99 南管樂器中以琵琶、洞簫為主要 樂器,故大部分製琴師都以此二樣樂器進行製作、研究。其中南管琵琶深具文人氣息, 每一把琵琶都有自己的琴名,多以音色、曲調、人名、館閣名、文學典故等方式命名之, 大多為二至四個字。100 臺灣南管界有許多傳世之名琵琶,如振聲社之「寄情」、南聲社 之「金聲」等,都以琴音優美聞名於世。 高屏一帶於戰後有一批南管樂器製琴師,他們的樂器多被收藏在南部各館閣及音樂 家手上,以下介紹之。

(一)陳清雲(1901-?) 祖籍澎湖,屏東萬丹區人,人稱「清雲先」;民國 43 年(1954)於萬丹自宅成立「萬

98

黃瑤慧,〈南管琵琶之製作工藝及其音樂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盧惠 娟,〈南管簫絃之製作工藝及其音樂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呂錘寬,《臺 灣傳統樂器生態與發展》(臺中: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2011)。黃瑤慧,〈南管噯子的製作工藝及其 演奏研究〉,《關渡音樂學刊》,18(2013),頁 29-52。

99

黃瑤慧,〈南管琵琶之製作工藝及其音樂研究〉,頁 62-68。

100

黃瑤慧,〈南管琵琶之製作工藝及其音樂研究〉,頁 47-56。

105


106

9卷 | 第1期

丹萬聲閣」101,能製琵琶、二絃,102 是高屏一帶的南館名師,曾任教於高雄三鳳宮南樂社、 內門新興庄集聲社、大林蒲樂聲社、吉貝聖武殿振雲堂等館。103

(二)李盛(1910-?) 人稱「盛先」的李盛,為大樹引鳳社社員,曾在高雄地區教館傳承,能製作琵琶, 留有傳世琵琶「雷震」。104

(三)廖振泰(生卒年待查) 高雄人,先於哈瑪星館學習南管,後入高雄國聲南樂社,為創館社員,擅簫絃,為 金石刻印及匾額匠師;能製作琵琶、二絃、洞簫,作工精緻,作品多為私人收藏,著名 作品有琵琶「蘆花雨」。105

(四)謝自南(1907-1990) 澎湖馬公人,後遷居高雄,為臺灣當代著名傳統廟宇大木匠師及現代廟宇設計師, 擅長繪圖設計,祠廟作品散見於臺中、南投、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澎湖等地。106 編有《南樂指譜新銓》一書。能作南管樂器,如琵琶,其作品尺寸較一般為大。107

101

李 明 進,〈 南 樂 大 師 陳 榮 茂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18 年 6 月 27 日。 網 址:http://wantan.tacocity.com.tw/wantan/ people/people16.htm。

102

2018 年 6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103

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16、28、30、50-51。

104

2017 年 9 月 4 日、2018 年 6 月 29 日陳盈宏(1967 年生,高雄南管人)口述。2018 年 6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蘇靜蘭, 〈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25、27。

105

2018 年 6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91、94。

106

呂文鑫,〈澎湖廟宇大木匠系及形式特色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頁 19。

107

2018 年 6 月 28 日洪進益口述。陳瑞柳, 《臺灣光復後南管先賢記》,頁 6。照史, 《臺灣地方人物趣談:高雄人物第一輯》 (高雄:勝夫書局,1975),頁 225。洪百耀、盧友義、吳坤良,〈訪謝自南師傅〉,《建築師》,6(9)(1980), 頁 14(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五)謝自本(1912-?) 著名大木匠師,為謝自南之堂弟,後遷居高雄,常由謝自南設計,謝自本承包施工, 相互合作,以學甲慈濟宮、望安將軍天后宮、澎湖吉貝武聖殿為代表作品,108 能作琵琶、 二絃、拍板,作工細緻,樂器會有落款「自本」。109

(六)劉文和(1937-?) 高雄大社區觀音山豬寮人,為天子門生、歌仔戲後場樂師,能作南管琵琶,作品大 都交由翁秀塘、陳榮茂販售。110

(七)陳榮茂(1932-2009) 屏東萬丹區人,人稱「榮茂先」,樂器技術承襲自父親陳清雲,為少數的專業製琴師, 能製琵琶、二絃、洞簫,存世樂器頗多,常見於授教館閣。南部各館閣都有其教學蹤跡, 如學甲東寮振東社、左營集賢社、薦善堂南樂社、醉仙廷南樂社、梓官義氣堂聚雲社、 高雄三鳳宮南樂社、岡山國中、彌陀國中、岡山慧明社、鳳山市福建同鄉會南樂組、內 門新興庄集聲社、臺東聚英社、大社青雲宮廣益南樂社 111 等,是南部著名南管教師;民 國 70、80 年代常回購父親的樂器重新整理後再出售。112

二、光安南樂社樂器工藝 光安社乘載南管樂器製作工藝的龐大知識與技術,主要擁有南管樂器製作技術的館 員有三位,如下所示:

108

呂文鑫,〈澎湖廟宇大木匠系及形式特色研究〉,頁 19、20、23。

109

2018 年 6 月 28 日洪進益口述。

110

2018 年 2 月 19 日、2018 年 6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111

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頁 16、28、31、34、36、38、149。 游慧文,〈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頁 26。

112

2018 年 6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

107


108

9卷 | 第1期

(一)洪進益(1957-) 光安社現任館東,26 歲加入光安社,擅二絃。能製作南管琵琶、二絃、洞簫、叫鑼、 拍板等眾多樂器,對於樂器材質、工法、聲響都十分講究,並有其獨特見解。民國 78 年 (1989)開始進行樂器製作,會開始進行研製是因為覺得市面上的樂器都不夠好,想要 找到心目中的好品質樂器,便開始投入研究。曾向多位南管前輩請益,樂器製作技藝與 知識主要深受廖振泰、陳榮茂、謝永欽(臺南南聲社社員,能作洞簫、二絃)三人之影響, 另也曾南聲社社員蔡勝滿(曾作琵琶一支,曾請益洞簫、二絃製作)請教相關知識。113

(二)潘文良(1970-) 民國 83 年(1994)入光安社,擅長唱曲、洞簫、噯仔。能作琵琶、洞簫、四塊等南 管樂器,開始製作樂器的動機是始於對於修復孔雀椅,逐漸轉至到南管樂器製作上,技 藝來自於自行摸索,無特別技藝師承,114 對於樂器材質、工法、製程、聲響亦十分講究。

(三)簡天拱(1943-) 民國 79 年(1990)入光安社學習,曾任館閣聯絡人,能作琵琶、二絃、木魚等樂器。 光安社除歷史長久及厚實的南管音樂基礎外,館閣成員在努力自學、請益前輩,保 留了南管樂器的工藝知識及技術,在現今臺灣南管樂器工藝日漸稀少下,更顯珍貴。

伍、結語 現今高雄大都會社會中,一個子弟社團能維持不斷,並與聚落文化緊密相連,是十 分可貴的;為搭配地方宗教活動,於昭和 3 年(1928)成立的右昌光安社便是這樣特殊

113

2018 年 2 月 11 日洪進益口述。黃瑤慧,〈南管琵琶之製作工藝及其音樂研究〉,頁 66-67。

114

2018 年 2 月 11 日潘文良(1970 年生,光安社社員)口述。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的例子,亦是舊高雄市內現存歷史最悠久之南管館閣。光安社在歷代光安南樂社館東的 用心經營之下,敦請南管名家傳授技藝,從歷代所聘之教師可以發現師資主要來自臺南、 高雄、澎湖,戰後更聘請二戰移民之南管樂人,更有女性教師,光安社社史展現了高雄 南管音樂史的多元樣貌。 光安社由右昌弟子共同組成至今,保持定期自發性練習,使南管藝術至今得以薪傳 不墜;社員的組成也可見右昌各家族的積極參與,如右昌楊家。光安社自成立以來得到 地方大廟右昌元帥府、國王廟的全力支持,更成為右昌地方祭典活動的要角之一,與右 昌祠廟互動良好,更是和地方文化發展息息相關,極具在地文化性。光安社所藏南管文 物亦豐,呈現了右昌地方史與館閣史。 光安社為臺灣少數不祀奉郎君爺、無春秋二祭之館閣,雖非如此,卻不損光安社身 為南管館閣之光芒,與之來往館閣之多,也定期參與他館之整絃活動,活動力旺盛。社 員不僅擁有音樂技藝,也同時保有樂器製作工藝;在重視無形文化資產的今日,光安社 同時乘載「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古物」等多項之文化資產,可謂十分特殊, 是高雄文化資產之瑰寶。115

115

本文的完成多虧右昌元帥廟、光安社及眾多南管樂人的全力協助,在此致謝。

109


110

9卷 | 第1期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中華民國南樂協會(1983),《中華民國南樂協會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臺北:中華民國南樂協會。 王瑛曾(1962〔1764〕),《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4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呂錘寬(2011),《臺灣傳統樂器生態與發展》。臺中: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 呂錘寬(2013),《張鴻明生命史:來自遙遠地方的音樂》。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呂錘寬(2015),《陳榮盛生命史暨道教科儀藝術》。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林珀姬(2004),《舞弄鬥陣:陳學禮夫婦傳統雜技曲藝(音樂篇)》。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林義安(2016),《羅漢門演藝:羅漢門迎佛祖民俗陣頭》。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林曙光(1994),《打狗搜神記》。高雄:春暉。 金清海(2003),《台閩地區傀儡戲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 施炳華(1995),《鹿港、台南及其週邊地區南管之調查研究》。臺北:國科會研究報告。 祝義吕、翁柏偉、蕭啟村(2004),《澎湖傳統音樂調查研究:八音與南管》。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3),《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陳友誠(2003),《清雅樂府館誌:五十周年慶特輯》。臺中:臺中縣清水鎮清雅樂府。 陳姿仰編(2005),《高雄表演藝術資源調查叢書:音樂》。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陳梅卿、李文環編纂(2007),《高雄市右昌楊家族譜》。高雄:高雄市楊氏家族。 陳瑞柳(2006),《臺灣光復後南管先賢記》。編者自印。 陳龍廷(2007),《台灣布袋戲發展史》。臺北:前衛。 曾玉昆(1997),《高雄市地名探源(增訂版)》。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照史(1975),《臺灣地方人物趣談:高雄人物第一輯》。高雄:勝夫書局。 蔡郁琳主編(2006),《彰化縣口述歷史第七集:鹿港南管音樂專題》。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盧德嘉(1960 ﹝ 1894 ﹞),《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賴錫中(1998),《高雄市藝文資源調查:傳統音樂類期末報告書》。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簡上仁(1988),《臺灣音樂之旅》。臺北:自立晚報。

二、合輯論文 黃玲玉(2004),〈從源起、音樂角度初探臺灣文陣與南管之關係〉,收於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主編,《南、 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237-270。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林珀姬(2006),〈台灣南管音樂的現況與展望〉,收於方芷絮編,《民間藝術綜合論壇論文集: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 畫綜合論壇——界限的穿透》,頁 148-166。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三、期刊論文 洪百耀、盧友義、吳坤良(1980),〈訪謝自南師傅〉,《建築師》,6(9),頁 14。 黃玲玉(2007),〈從源起、音樂角度再探臺灣南管系統之文陣〉,《關渡音樂學刊》,7,頁 47-97。 黃瑤慧(2013),〈南管噯子的製作工藝及其演奏研究〉,《關渡音樂學刊》,18,頁 29-52。

四、博碩士論文 呂文鑫(2004),〈澎湖廟宇大木匠系及形式特色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思宸(2015),〈南管藝師陳嬿朱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學位論文。 高薏靜(2006),〈高雄市右昌聚落之變遷與社區整合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陳怡如(2008),〈南管館閣儀式性活動研究——以 2001 年至 2007 年所見館閣為範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 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梅卿(2013),〈國家政策、地方仕紳與祭祀習俗——高雄右昌地區不普渡、不燒紙錢祭祀習俗之形成〉。高雄: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慧文(1997),〈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鈞偉(2005),〈南管藝師張鴻明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瑤慧(2003),〈南管琵琶之製作工藝及其音樂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惠娟(2005),〈南管簫絃之製作工藝及其音樂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靜蘭(2009),〈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 所碩士論文。

五、影音資料 林珀姬製作(2015),《鹽水人的聲音——清平社館先生翁秀塘的唱唸與秘笈》。臺南: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六、新聞報紙 〈右冲元帥爺巡視郡下行程七十四日區域一市三郡〉(1928 年 9 月 30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8 版。

七、祠廟資料 (1948),〈元帥府捐獻碑〉(此碑鑲於元帥府大殿左壁)。 右昌三山國王廟一甲福德廟三甲福德祠進香委員會(1985),《甲子年右昌三山國王南天福德正神三甲福德正神往日月 潭進香順序冊》,高雄:右昌三山國王廟一甲福德廟三甲福德祠進香委員會。 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員會(2011),《右昌元帥府元帥爺辛卯年科南巡遶境大典》,高雄: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 府管理委員會。 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員會(2014),《右昌元帥府元帥爺甲午年科北狩遶境大典》,高雄:右昌元帥府三山國 王府管理委員會。 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員會(2016),《2017 年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農民曆》。高雄: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 管理委員會。

八、館閣資料 〈104 年友庄祝壽表〉。 〈1985/09/30 光安社會議記錄〉。 〈1985 光安社現金收支表〉。 〈1986/10/22 右昌元帥爺廟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通知〉。 〈右昌光安南樂社年度慶典時間表〉。 〈光安收據 910225 號〉。 〈光安收據 910226 號〉。 〈光安南樂社 84/12/14 至 85/12/31 記事〉。 〈光安南樂社行事規則〉,1999。 〈崎漏正順廟正聲南樂社沿革〉,1970。 《光安社四五空指譜》,1932。 《光安社現金收支簿(1983/10/01-1984/07/20)》

111


112

9卷 | 第1期

九、口述 2017 年 1 月 31 日、2017 年 2 月 11 日、2018 年 2 月 11 日、2018 年 2 年 19 日、2018 年 4 月 30 日、2018 年 5 月 12 日、 2018 年 6 月 11 日、2018 年 6 月 28 日、2018 年 7 月 14 日、2018 年 7 月 15 日、2018 年 8 月 4 日洪進益(1957 年生, 光安社現任館東)口述。 2017 年 4 月 3 日徐武輝(1937-2018,光安社第五任館東)口述。 2017 年 9 月 4 日、2018 年 1 月 20 日、2018 年 6 月 29 日陳盈宏(1967 年生,高雄南管人)口述。 2018 年 2 月 11 日潘文良(1970 年生,光安社社員)口述。 2018 年 5 月 1 日陳翊銘(1995 年生,頂茄萣振樂社、崎漏正聲社、臺南振聲社社員)口述。 2018 年 5 月 26 日謝素雲(1950 年生,旗津清平閣、高雄和樂社、高雄國聲南樂社、臺南南聲社社員)口述。 2018 年 6 月 28 日楊重春(1956 年生,元帥府三山國王府管理委員會委員)口述。

十、網路文獻 李明進,〈南樂大師陳榮茂〉。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7 日。網址:http://wantan.tacocity.com.tw/wantan/people/ people16.htm。 劉 自 仁,〈 鳳 邑 醉 仙 亭 〉,《 臺 灣 大 百 科 全 書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18 年 6 月 28 日。 網 址:http://nrch.culture.tw/ twpedia.aspx?id=23741。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附錄一、光安南樂社大事記 昭和 3 年(1928) 右昌元帥府首次南巡大典後成立「聚安堂」,聘吳彦點教學。 昭和 4 年(1929) 分設「安樂社」於右昌三山國王廟,聘李盛教學。 昭和 5 年(1930) 聚安堂聘鄭步教學。 昭和 7 年(1932) 聚安堂、安樂社合併,更名為「右昌光安南樂社」,聘陳鐘燦教學。 民國 35 年(1946) 參與右昌元帥府丙戌年科北巡繞境。 民國 47 年(1958) 聘陳田教學。 民國 60 年(1971) 聘蔡寶貴教學。 民國 65 年(1976) 參與右昌三山國王府往高雄月世界進香 民國 72 年(1983) 聘鍾柏齡、王紹皆教學。 民國 73 年(1984) 廟後新館舍落成進駐,館名改為「右昌長青光安南樂社」。 聘翁秀塘教學。 受聘參與文吉士廟進香。 民國 74 年(1985) 參與右昌三山國王府往日月潭文武廟進香。 民國 77 年(1988) 恢復「右昌光安南樂社」社名。 參與中華民國南樂協會聯合演奏會演出/臺南勞工休假活動中心。 民國 79 年 - 民國 81 年(1990-1992) 聘卓聖翔教學。 民國 80 年(1991) 參與右昌三山國王府往烏山頭水庫進香。 民國 82 年(1993) 參與臺灣南樂演奏聯誼大會(清雅樂府 40 週年)/清水紫雲巖。

113


114

9卷 | 第1期

民國 84 年至民國 86 年(1995-1997) 聘蘇榮發教學。 民國 85 年(1996) 參與右昌三山國王府往曾文水庫進香。 民國 87 年(1998) 參與第二屆中華民國南樂公演聯合演奏大會/清水紫雲巖。 民國 88 年(1999) 舉行社員大會,頒布現行社規。 參與左營啟明堂開堂百年慶演出。 參與彰化縣南北戲曲館落成南管整絃活動。 民國 90 年(2001) 參與第四屆中華民國南樂公演聯合演奏大會/臺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 民國 98 年(2009) 參與廍後北極殿己丑年進香遶境大典(進香、安座祀君)。 民國 100 年(2011) 參與右昌元帥府辛卯年科南巡遶境。 至茄萣崎漏興達國小學教學。 至內門新興庄集聲社教學。 民國 103 年(2014) 參與右昌元帥府甲午年科北巡遶境。 民國 104 年(2015) 參與南聲社創社一百週年南樂整絃大會/安平國中。 民國 106 年(2017) 開設南管入門班,聘林秋華教學。 民國 108 年(2019) 參與廍後北極殿戊戌科北巡進香遶境大典(安營、安座祀君)。



116

9卷 | 第1期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撰文/皇輿科技有限公司 廖德宗 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理事長 郭吉清

摘要 鼓山區內惟青泉街旁石頭公廟的山溝,近年市府經常清疏,山溝下方裂縫流出白色 的溫泉花,帶有硫磺氣味,全年不息。經媒體報導及多方專家研究,已確定石頭公廟附 近是日治時期高雄溫泉所在地,為一處日本人挖掘的溫泉浴場及景觀餐廳,所謂高雄溫 泉實為加熱的冷泉。 山溝的硫磺氣味,驅使筆者兩人耗費數年,爬梳文獻與老照片,進行耆老訪談,透 過老地圖來考證溫泉場舊址,解析溫泉場的開發及經營,探討戰後土地移轉及地景變遷, 並採樣進行科學化檢驗,才完成本研究。 本文考證壽山山麓冒出硫化物冷泉的位置,是日治時期高雄溫泉場所在地,進而推 論高雄溫泉出泉口,為清代文獻「硫磺水」的源頭,並期待愛河古地名「硫磺水」能夠 重現。

關鍵詞:高雄溫泉、內惟龍目井、硫磺水

本文為作者基於高雄文史好奇心,利用業餘時間所作的文史研究。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壹、前言 清代文獻記載內惟埤的水源,來自打鼓(打狗)山麓的龍巖池及硫磺泉,而硫磺泉 的味似硫磺,故內惟埤稱為「硫磺陂」,硫磺陂的水再流到愛河,使得愛河也有硫磺味, 因此古名為「硫磺水」。清代時期的硫磺是製作火藥的原料,地圖特別標記,因此康熙、 乾隆期間的輿圖,均標示愛河為硫磺水,但高雄地區卻無開採硫磺的紀錄。

圖 1-1 〈臺灣地里圖〉之鳳山縣打狗山及硫磺水(康熙年 間 1684 年之後) 資 料 來 源: 數 位 方 輿 網 站 http://digitalatlas.asdc.sinica. edu.tw/,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地圖。

圖 1-2 〈乾隆臺灣輿圖〉之鳳山縣打狗山及硫磺水 資料來源:數位方輿網站 http://digitalatlas.asdc.sinica.edu. tw/,國立故宮博物館典藏地圖

1764 年《重修鳳山縣志》記載:1 硫磺陂(今內惟埤),在興隆莊,縣南五里,有泉,陂周環,中隔一堤分 為上下蓄水灌溉文廟田,魚蝦之利。 1894 年《鳳山縣采訪冊》記載:2 施仁陂(俗名鹹草堰仔),在興隆里,縣西十五里,周里許,源受龍巖池、 硫磺水(按此水源出打鼓山麓,味似硫磺,故名)二流,東南行三里許入陂; 又東南行過施仁橋,下注龍水港,溉田二十六甲。

1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卷七兵防志營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 146 種,1962)。

2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丁部規制營汛》(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1960)。

117


118

9卷 | 第1期

龍水港(即硫磺港,民渡),在大竹、興隆二里交界(東南大竹、西北興 隆),縣西北十三里,源受田尾港,西南行,兼納硫磺陂水尾合流,下授鹽埕港, 長四里許。 清代時期,愛河水源來自「龍目井」與「硫磺水」,康熙年間〈臺灣地里圖〉、〈乾 隆臺灣輿圖〉,愛河中下游已稱為「硫磺水」3;《鳳山縣采訪冊》所載,龍水港也稱「硫 磺港」。郭吉清 2009 年探索龍目井與硫磺水的關係,指出清代打狗山麓的硫磺水源,從 鼓山高中附近溝渠,流入施仁埤(約今九如國小、大榮高工校地),再流入硫磺陂(今 內惟埤),再注入龍水港。4 林曙光在《打狗瑣譚》最早寫到高雄溫泉: 高雄溫泉在龍目井南約七百公尺; 其實是冷泉,含有鉀、納等礦物質,對 皮膚病、腸胃病、神經痛等有奇效,是高雄州廳開發的,供州廳官吏修養之用。 高雄溫泉先由高雄州廳經營,因營業無法開拓,旋租給山陽堂由商人繼續經營, 在二次大戰中歇業了。5 然而這個「龍目井南約七百公尺」線索,在崎腳聚落的西側山坡並無溫泉場殘跡, 懷疑位置資訊有誤,也激起文史研究者興致,探索高雄溫泉位置。6 近年鼓山高中西側停車場的石頭公小廟山溝的溫泉花,7 經媒體報導及多方專家研 究,確定有硫磺氣味,並指出附近是日治時期高雄溫泉場所在地。8 本文深入探討,當初 日本人洗溫泉的大浴場、餐廳、旅館到底在何處?如何經營?為何消失?還找得到在地

3

清代文獻的「硫磺水」有兩種用法,指愛河中下游的古地名,也可指河中有硫磺味的水源。經本研究的泉質探究,此 硫磺味的水源,來自硫化氫的氣味,並不是真正的硫磺。

4

郭吉清,〈從「硫磺水」到愛河──內惟龍目井與硫磺泉探秘〉,《高市文獻》,22(4)(2009),頁 143-172。

5

林曙光,《打狗瑣譚》(高雄 : 春暉出版社,1993),頁 15-16。

6

經筆者爬梳比對日治文獻,林曙光的高雄溫泉敘述來自 1930 年日文版《高雄州地誌》之〈高雄溫泉及龍目井〉,原 文為「內惟龍目井南方數町處」,在早期印刷字不清楚狀況下,林曙光誤轉換成「龍目井南約七百公尺」。經本研究 調查,高雄溫泉場範圍包括浴場與餐廳部,及旅館部,較精確的位置描述為「龍目井南三百公尺至四百公尺之間」。

7

溫泉中的礦物質,累積成白色像花瓣的結晶物,在水中擺動,稱為「溫泉花」。因臺灣溫泉界對於溫泉或冷泉的結晶物, 均稱為溫泉花。因此高雄雄溫泉雖屬於冷泉,本文仍採用溫泉花這個名詞。

8

宋德威,〈市區發現「自湧冷泉」 日據時代溫泉遺址首度曝光〉,今日新聞 Nownews,2017 年 3 月 7 日。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圖 1-3 青泉街石頭公廟前山溝的溫泉花 說明:左圖為石頭公廟前的山溝,右圖山溝裂縫冒出溫泉花的近照。廖德宗 2010 年 11 月拍攝。

人見證嗎? 此外,此源自壽山山麓的硫磺味泉水,是真正的硫磺嗎?實有必要進行科學 化驗,以嘗試解開高雄溫泉與硫磺水的謎題。

貳、溫泉場開發及經營 一、發現高雄溫泉 日治初期日本人將溫泉文化帶至臺灣,1896 年北投開設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帶 動調查及開發溫泉場的風潮,如知名的知本溫泉、谷關溫泉、烏來溫泉、廬山溫泉、關 子嶺溫泉等。日本人也喜好將冷礦泉加熱設置溫泉浴場,如八卦山的「彰化溫泉」、嘉 義的「山仔嶺溫泉」是冷泉加熱的浴場。9 總督府中央研究院於 1930 年出版《臺灣の鉱泉》,其臺灣礦泉一覽表列出全臺有 67 個礦泉。當時正式檢驗鑛泉的泉質,列出溫泉浴場照片的溫泉共 20 處,而高雄州正

9

陳柏淳,〈臺灣的溫泉分布與產業發展〉,《臺灣鑛業》, 67(1)(2015),頁 1-10。

119


120

9卷 | 第1期

式進行溫泉檢驗者,僅有四重溪溫泉。10 據 1920 年 12 月 12 日《臺灣日日新報》〈高雄發見溫泉〉,距高雄不到一里的內惟 庄,有日本人「花田伍助」及另兩位人士,購買一塊土地,鑽鑿深井。當鑿到 50 間(約 90 公尺),11 忽有泉水湧出,水溫 28 度。後來再鑿至 60 間(約 110 公尺),可達泉層, 即如大量湧出泉水,預定設立宿屋(旅館)及俱樂部。12 據 1922 年 7 月 6 日《臺灣日日新報》〈高雄溫泉場 15 日上棟式〉,指出高雄溫泉 場將以組合組織方式經營,7 月 15 日舉行上樑典禮,預定 8 月上旬開幕,浴室(大浴場) 之正面寬度 3 間(約 5.4 公尺),深度 5 間約(9 公尺)。二樓休憩室正面寬度為 3 間(約 5.4 公尺),深度 18 間(約 32.7 公尺)。13 此則報導並未提及宿屋(旅館),可能開幕時尚 未興建旅館。因此高雄溫泉場 1922 年 8 月開始經營時,最先的設施為 1 間大浴室(大浴 場),及二層樓的休憩室(經營俱樂部)。

圖 2-1 1920 年 12 月 12 日《臺灣日日新報》之〈高雄發 見溫泉〉

10

圖 2-2 1922 年 7 月 6 日《臺灣日日新報》之〈高雄溫泉 場十五日上棟〉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院,《臺灣の鉱泉》,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院工業部彙報第 6 號(臺北: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 1930),共 31 頁。

11

1 日間= 6 日尺= 1.818 公尺。

12

〈高雄發見溫泉〉,《臺灣日日新報》(1920 年 12 月 12 日)。

13

〈高雄溫泉場 15 日上棟式〉,《臺灣日日新報》(1922 年 7 月 6 日)。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二、日治時期的高雄溫泉文獻紀錄 (一)1929年高雄市職業別明細圖之高雄溫泉及山陽堂 1929 年大日本高雄市職業別明細 圖,14 標示內惟的高雄溫泉及廣告。高 雄溫泉為溫泉場、餐廳(料理店)、 及旅館,並有免費汽車(自動車)來 回接送。經營者為高雄州廳委託的山 陽堂,遊客要去高雄溫泉場泡熱溫泉, 撥打堀江町 724 番電話。推測自動車

圖 2-3 1929 年高雄市職業別明細圖之高雄溫泉地圖

從高雄驛(哈瑪星的舊火車站)或堀 江町(現為鹽埕區)作接送,行走縱 貫道路(現為鼓山一路、二路),到 了龍目井聚落,往南側小路至高雄牧 場,再走一段路至山邊內側的高雄溫

圖 2-4 1929 年高雄市職業別明細圖之高雄溫泉場及山陽堂

泉場。 查閱 1928 年《高雄商工名人錄》,山陽堂高雄支店位於堀江町二之七番地,經營藥 品與照相器材販售,電話 724 番,與高雄溫泉電話一樣,顯示兩家企業同負責人。而山 陽堂的業主,是曾任高雄檢糖所技手的土屋卯重。15 土屋卯重之經歷為中央藥局的藥劑 師,本籍為靜岡縣,住址為高雄市堀江町二丁目。16 高雄檢糖所位於山下町,具備化學檢 測技術,與鄰近的高雄溫泉有地緣關係。

14

木谷佐一,〈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 高雄市〉(東京:東京交通社,1929)。

15

經查臺灣總督府職員系統,土屋卯重於 1920 年擔任高雄檢糖所的僱員,1925 年轉任花蓮港廳警務課衛生技手。1928 年高雄市商工名人錄資料顯示「山陽堂」位於堀江町的二之七番地,土地登記資料顯示土屋卯重於 1930 年 5 月取得 二之七番地的所有權,推斷山陽堂的經營者為曾任公職的土屋卯重。

16

臺灣新聞社編,《臺灣實業名鑑》(臺中市:臺灣新聞社,1935),頁 268。

121


122

9卷 | 第1期

(二)1929年《御大典紀念臺灣寫真》之高雄溫泉全景(名所) 1928 年日本昭和天皇登基大典,1929 年出版《御大典紀念臺灣寫真帖》,記錄 前一年臺灣各界慶祝活動的照片,刊出高 雄溫泉全景(名所)照片,17 顯示高雄溫 泉的旅館區有五棟建物,及幾間小木屋, 大的建物在道路山溝邊有三棟,在山腰有 二棟。經位置比對,此五棟日式建物位於

圖 2-5 1929 年《御大典紀念臺灣寫真》高雄溫泉全景(名所)

現今青泉街 98-1 至 98-5 號的小橋流水建 案(皇普建設),戰後因該山坡設置水泥 廠,地形已改變。從今昔照片比對,舊照 片前方的水田及田埂,位在鼓山中學校園 的操場,早期為龍目井泉水的灌溉區,戰 後才設立鼓山初中(七中),可見山腰的 地形及林相,並未改變。

圖 2-6 《御大典紀念臺灣寫真》高雄溫泉全景的拍攝場景 資料來源:廖德宗 2018 年 8 月拍攝,拍攝位置為鼓山高中 操場。

(三)1930年7月《日本溫泉案內》之 高雄州內的溫泉場 1930 年 7 月《 日 本 溫 泉 案 內 西 部 篇》,介紹臺灣各地方溫泉,當時高雄州 的溫泉場為高雄溫泉及四重溪溫泉。18 書中的高雄溫泉照片,可看出在鼓山 高中操場往壽山山麓拍攝,前景為水田及

圖 2-7 1930 年《日本温泉案内西部篇》之臺灣溫泉地圖及 高雄溫泉照片

17

原幹次郎,《御大典紀念臺灣寫真》(臺北:勤勞と富源社,1929)。

18

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編,《日本温泉案内.西部篇》(東京市: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1930),頁 657。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芋頭園,沿著山麓而建的數棟木屋是「高雄溫泉」旅館部,右上角旅館建物上方還有一 間瞭望亭。此圖與 1929 年《御大典紀念臺灣寫真帖》的高雄溫泉拍攝點幾乎相同,拍攝 時間也只隔一年,建築物場景一樣。

(四)1930年8月《高雄州地誌》之高雄市名勝 1930 年 8 月《高雄州地誌》,介紹高雄市名勝〈高雄溫泉及龍目井〉,說明高雄溫 泉在內惟龍目井南方數町處(按:1 町= 109.09 公尺),該溫泉其實是冷泉,含有鉀、 鈉等礦物質,對皮膚病、胃腸病、神經痛等有奇效,原由高雄州廳經營,因業務無法開拓, 所以租給「山陽堂」商人繼續經營。19《高雄州地誌》是林曙光《打狗瑣譚》的高雄溫泉 引用文獻。

(五)1931年《南臺灣の寶庫と人物》 1931 年《南臺灣の寶庫と人物》,介紹高雄溫泉位於市 區北方郊區的內惟附近,屬於冷泉,泉水終年不斷,泡湯及 住宿均便利,治療各種疾病極有功效。後頁廣告文字,為「南 部臺灣隨一 高雄溫泉」、「客室完備 眺望絕佳 高雄溫 泉旅館」。20 廣告插畫顯示溫泉場的意象,先通過一座橋, 橋後方的主建物是一棟二層樓的餐廳。此時電話已從 1929 年的 724 番改為 1311 番,仍提供「自動車送迎無料」,標 榜「臺灣唯一」。 圖 2-8 1931 年《 南 臺 灣 の 寶 庫 と人物》之高雄溫泉廣告

19

高雄州教育會編,《高雄州地誌》(高雄:高雄州教育會,1930),頁 296。

20

間島三二,《南臺灣の寶庫と人物》(高雄:圖南社,1931),後頁廣告。

123


124

9卷 | 第1期

(六)1937年《高雄市商工案內》的高雄溫泉與高木繁子 1937 年《高雄市商工案內》,高雄溫泉歸列在料理店(日 本料理)項下,負責人為高木繁子,開始營業年月為 1932 年 9 月。且高雄溫泉並未列在同年《高雄市商工案內》的旅館項下, 表示已無旅館業務。21 同年的商工案內,山陽堂在堀江町的店址變成「中央藥 局」,「中央藥局」負責人為土屋卯重,設立日期 1930 年 8 月。 顯然 1932 年 9 月高木繁子接手了山陽堂的高雄溫泉經營權。22 於是土屋卯重決心用心回藥品老本行,將「山陽堂」改為「中

圖 2-9 1937 年《高雄市商工 案內》之高雄溫泉

央藥局」。

三、左營人林金勵到高雄溫泉場洗溫泉 筆者於內惟及龍目井地區,尋找不到高雄溫泉場的見證者。2017 年 10 月訪談左營 耆老林燕得先生(1920 年生),談到他的父親林金勵先生,日治時期原先在製糖會社工 作,管理農場蔗園耕作業務,待遇不錯,後來在左營大路上開店。林老先生回憶,9 歲 時候(1929 年),曾與父親去高雄溫泉洗溫泉,那一次父親騎自轉車(腳踏車),他坐 後座,充滿期待,兩人從左營大路旁的家中出發,先穿過舊城南門的城門洞,騎在鼓山 路的石頭路上,路面顛簸,到內惟的高雄溫泉。 林老先生再回憶,那時候的浴場是在木屋內,進去要先推開木門,裡面池子不大, 泉水有加熱,大家脫光身軀一起洗溫泉,情況與現在日本的大浴場差不多,但設備很簡 單。那次洗溫泉的記憶,溫泉場內均是日本人,人數不多,只有父子倆是臺灣人。餐廳

21

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商工案內》(高雄:高雄市役所,1937),頁 240。

22

筆者查閱 1934 年《臺灣官紳年鑑》,日治時期住在新濱町一之四一番地的高木拾郎,曾任高雄市議會會員、臺灣採 藤株式會社長,及高雄共榮自動車株式會社、壽山遊覽自動車株式會社的常務取締役。基於高雄溫泉是高雄州廳的財 產,委託名望的日本人來經營,且提供自動車接送服務,筆者推測高木繁子可能來自高木拾郎家族。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及旅館部分,因年代久遠,已記不起來。23 這是唯一的高雄耆老對於高雄溫泉的見證。

四、高雄中學同窗會之高雄溫泉攝影紀念 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出版的《高雄百年 歷史影像專輯:1870-1970 年》,內有一 張「第八回窗志會第二週年大會於高雄溫 泉攝影紀念」照片。24 筆者研判照片的年 輕人穿著體面,來自經濟好的家庭,年紀 不到 20 歲,應是高中剛畢業及就業中, 第八屆畢業第二週年,在高雄溫泉辦同窗 會。經查高雄市在日治時期的中學,有高 雄中學、高雄高商、高雄高工等三校。高

圖 2-10 第八回窗志會第二週年大會於高雄溫泉攝影紀念 資料來源:林育如等編輯,《高雄百年歷史影像專輯:18701970 年》(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陳中和基金會, 2008),推測年代為 1936 年。

雄中學創立於 1922 年,年代最早,第一屆畢業生是 1927 年,第八屆畢業生是 1934 年, 因此第八屆畢業生第二週年是 1936 年,推測照片年代為 1936 年。25

五、小結──高雄溫泉的經營及歇業 《日本溫泉案內 西部篇》記載,1904 年開始,本島人就知道高雄溫泉對治療皮膚 病很有效。26 1920 年花田伍助等三位日本人,循線找到冷泉的泉口,評估有開發價值,

23

2017 年 10 月 27 日訪談林燕得先生。林燕得(1920 年生),左營人,臺南商業學校畢業,1942-1945 年擔任高雄州 廳的雇員,戰後曾擔任左營區公所秘書,現住左營區。林老先生說,戰前他任職於高雄州廳的工商水產課,因業務不同, 並不清楚戰爭期間高雄溫泉場的狀況,只記得 1929 年與父親騎車去洗溫泉的往事。

24

林育如等編輯,《高雄百年歷史影像專輯:1870-1970 年》(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陳中和基金會,2008), 頁 104。書中原照片誤植為拍照地點為西子灣,實為高雄溫泉。

25

高雄市在日治時期的中學,有高雄中學、高雄高商、高雄高工等三校。高雄中學創立於 1922 年,修業五年,第一屆 畢業生為 1927 年,第八屆畢業生為 1935 年。高雄高商創立於 1937 年,高雄高工創立於 1942 年,但因兩者創校時 間較晚,如第八屆畢業的第二週年,已是戰後,那時高雄溫泉已歇業了。

26

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編,《日本温泉案内 西部篇》(東京市: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1930),頁 657。

125


126

9卷 | 第1期

向龍目井福德祠的管理人,買下泉口附近土地,鑽鑿深井到 90 公尺的地下水層,泉水源 源不斷流出,因此開發溫泉場,整地建造兩棟木造建物,取名高雄溫泉。 1922 年溫泉場開幕,初期設施僅大浴場與俱樂部(餐廳)。開幕營業之後,高雄州 廳評估高雄溫泉具觀光特色,並可供州廳官吏修養之用,於是投入資金加入經營,並提 供旁邊的公有山坡地,增建旅館部門,共興建五棟木造房及一些設施。幾年後,花田伍 助等三人不知何故無意再續經營,於是高雄州廳協議買下私人股份,收回公營。但高雄 州廳畢竟是公家單位,無法拓展旅館業務,在 1928 年之前,州廳先委託土屋卯重的山陽 堂經營,1929 年以免費自動車接送為賣點,刊登廣告。但因山陽堂本業是藥品及照相器 材,經營溫泉場不順。1929 年在製糖會社上班的左營人林金勵,騎著腳踏車載著 9 歲兒 子林燕得,從左營去內惟洗溫泉。1932 年山陽堂將經營權轉給高木繁子,仍提供自動車 接送,業務改以溫泉場及料理為主,不再提供旅館住宿服務,或許當時旅館部已改為州 廳官員專用。1936 年高雄中學校友在高雄溫泉場開同窗會,並拍照留念,可能是高雄溫 泉營運的最後一年了。 1937 年 7 月爆發中日戰爭,同年日軍在壽山成立高雄要塞司令部,將壽山劃為軍事 管制區,限制壽山周邊的商業行為。過了不久,壽山除了開放高雄神社參拜之外,周邊 包括龍目井聚落的山坡均列入管制區,高雄溫泉場營業不到二十年,就此歇業。二戰後 期,高雄州廳在原來的溫泉場的後方山坡,開挖一個山谷,並在岩壁內挖掘五條隧道, 作為無線電信及無線電話設施基地臺,利用溫泉場的建物作警察部門辦公室與宿舍,管 理壽山山麓的電臺及防空設施,直到二戰結束。

參、位置考證及變遷 一、高雄溫泉場的土地 依據 1920 年《臺灣日日新報》〈高雄發見溫泉〉報導,花田伍助等三人先買土地 再鑽鑿深井。而高雄地區地籍圖於 1903 年完成測量,因此會有地籍圖與土地移轉登記。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圖 3-1 日治時期的內惟龍目井的地籍圖 說 明:「 祠 550」 為 龍 目 井 福 德 祠 廟 地,「 建 550-1」為高雄溫泉場建地,「林 550-2」為休閒 林地。 資料來源:1918 年內惟庄地籍圖,鹽埕地政事務 所提供。

筆者調閱內惟龍目井的日治地籍圖,位於青泉街的臺灣南區電信管理局物料庫房(本文 簡稱電信局庫房)山凹土地是內惟庄 550-1 番地,地目為建地,面積 3 分 2 厘;後方的 550-2 番地,地目為林地,面積 3 分 4 厘,兩筆土地應是花田伍助等三人所買土地,分 割自內惟庄 550 番地。而內惟庄 550 番地,地目為祠,正是日治時期的龍目井福德祠的 廟地。27 筆者研判 1920 年花田伍助等三人先向龍目井福德祠的管理人買地,分割出 550-1 番 地,作為溫泉場建地,後來再買 550-2 番地,作為休閒林地。而土地登記資料部分,因 鹽埕地政事務所表示內惟龍目井地區的日治土地登記簿遺失,無法提供土地所有權資料 作為佐證。因此只能以其他事證作推論。

27

日治時期龍目井福德祠的廟地,現址為龍目井龍泉宮(青泉街 106 號)。依龍目井龍泉宮的沿革 : 龍目井庄未開拓前, 居民僅數十戶,以農為業,1779 年先於本址建一福德祠;依林氏家傳記載,1784 年先民林安靜與家眷攜帶天上聖母 二媽神像,自泉州府同安縣移居至內惟庄龍目井,原供奉家中,後駐駕福德祠,之後再增駐大媽、三媽神像,與福德 正神合祀。1932 年春,第二次重修祠廟,並改名為龍泉宮,以天上聖母為主神,現龍泉宮為 1992 年,拆除舊廟重建 新廟,1996 年完工。

127


128

9卷 | 第1期

圖 3-2 內惟龍目井龍泉宮現貌照片及重建前的原福德祠舊貌照片 資料來源:左圖為龍泉宮現況,右圖為龍泉宮牆壁的老照片掛圖。廖德宗 2018 年拍攝。

比對日治時期地圖,發現青泉街電信局庫房土地,在 1904 年《臺灣堡圖》原是緩坡 的山坡地,並無建物。到了 1943 年地形圖,該山坡位置已有一些黑線,可能是建物,但 當時電信局庫房的山凹尚未開挖。研判山坡上的建物,是高雄溫泉場的建物及附屬設施。 1943 年地形圖也標示出溫泉場北側的福德祠。

圖 3-3 內惟地區 1904 年《臺灣堡圖》及 1943 年地形圖之地形比較 說明:紅框區域 1904 年《臺灣堡圖》為山坡;1943 年地形圖的山坡東側已有一些設施,並標示出溫泉場北側的福德祠(祠 廟符號)。地圖由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專題中心提供。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二、二戰期間的高雄州廳無線電信基地臺 筆者訪談龍泉宮理事林榮惠(1945 年生),內惟庄 548 番號林家古厝的後代,林氏 家族於乾隆年間,從泉州府同安縣移居內惟龍目井,是最靠近高雄溫泉的住民。林先生 說電信局庫房前面的小橋,是日本時代所蓋的舊橋,庫房後方山壁有山洞,裡面是高雄 州廳無線電的機房,用途是無線電的電臺,隧道口的外面原來有三支高的天線,天線再 拉電線進入隧道的機房,他曾進去隧道內部,戰後由電信局在管理土地及隧道設施。二 戰期間有一位日本人「川上」與其日本太太及小孩住在那裡,川上是他父親(曾擔任保 正)好朋友,川上 20 幾歲時,夫婦一起從日本來到臺灣,川上的家在電臺設備旁邊,電 臺好像是透過無線電與日本本土連絡。28 查詢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川上彥哲自 1937 年起,擔任高雄州警察部兵事防空課的 囑託(職員),及高雄州防空委員會的幹事,到了 1942 年仍是高雄州警察部的囑託,29 一直到戰後遣返日本,川上彥哲居住高雄時間超過八年(1937-1946)。川上彥哲在州 廳的工作,為警察部門的兵事及防空業務,也與壽山東側山麓的隧道工程相關。推論 高雄溫泉營運後期,可能與關子嶺警光山莊溫泉一樣性質,是警察的療養所,還需後 續佐證資料。 再查臺灣總督府官報,1938 年 5 月總督府告示,高雄州官廳用無線電信無線電話, 設在前金 320 番地(約現在的前金二街 48 號),無線電臺呼號為 JFU,裝設方式為真空 管式,無線電輸出功率為 1 千瓦特,使用三種電波及頻率(A1 及 A2 500 赫、1364 千 赫、A3 1650 千赫),即設三支天線。30 後於 1941 年 9 月總督府告示,官廳用無線電信

28

2017 年 9 月 29 日訪談林榮惠先生(1945 年生)。林先生現擔任龍泉宮理事,日治 548 番號林家古厝的後代,龍泉 宮所供奉的二媽祖原為林家家神,退休前任職大榮鋼鐵人事部門。林先生回憶,他的長輩說,二戰期間那位川上先生 與他的父親(曾擔任保正)是好朋友,晚上常過來林家聊天。戰後日本人被遣返日本前,川上還負責聯繫遣返船期的 事,有一天晚上川上急忙找他父親,說快要遣返日本了,無法攜帶家當回日本,就把川上家的四、五本相簿,留在林家, 約定若順利回日本,會寫信連絡,待一切穩定,再回來臺灣取相簿。剛開始時父親常看那些相簿,並介紹手拿長刀拍 照的川上先生、穿和服的川上太太、及川上小女兒給大家知道,可是經過三、五年,川上一直沒有聯絡,他父親認為 川上一定會信守承諾,可能已遭不測,見到相簿會思情難過,於是燒了那些相簿。

29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網址 http://who.ith.sinica.edu.tw/,資訊檢索日期 : 2017 年 10 月 5 日。

30

〈高雄州知事施設官廳用無線電信電話施設變更承認〉, 臺灣總督府告示第 173 號,昭和 13 年(1938)5 月 4 日。

129


130

9卷 | 第1期

施設名稱變更,高雄州廳的無線電臺呼號,由原來 的 JFU 改為 JFI,或許基於戰時保密,不公布電臺 位置及設備細節。31 仍可合理推論在二戰後期(可能 1944 年),高雄州廳基於兵事安全及避開美軍轟炸, 在內惟的高雄溫泉場舊址開挖山谷,將前金的州廳 無線電臺設施及三支長天線,遷移至內惟;州廳電 臺的收信機、發電機等設備放在隧道內,天線置於 山谷南側的空地上。

三、青泉街南區電信管理局庫房 ( 內惟料 庫 ) 勘查 筆者 2016 年 9 月勘查龍泉宮後側的南區電信管 理局庫房的土地,早期木造房子均已拆除,庫房土 地為鋪水泥的空地,中間設水泥隔板牆,為電信設 備的廢料堆置場,基地周邊的鐵皮屋,放置電信廢 料。基地西側的老樹後方,發現岩壁內有五座日治 時期的隧道,標示為臺灣南區電信管理局供應處的 庫房重地,隧道口高約 2 米,約寬 1.5 米,內部深 度不詳,本體為鋼筋混凝土,隧道似乎廢棄不用, 洞口更換現代的不銹鋼門。特殊的是隧道口外側, 設有咾咕石材的防爆牆,此高規格的防爆牆,代表 隧道內設備的重要性。

31

圖 3-4 青泉街南區電信管理局庫房的土地、 圍牆、老樹、山壁內的隧道及防爆牆 資料來源:廖德宗 2016 年 9 月拍攝。

〈官廳用無線電信ノ施設者名變更承認〉, 臺灣總督府告示第 779 號,昭和 16 年(1941)9 月 5 日。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經查戰後的庫房土地權屬,坐落內惟 段 550-1 地號,1950 年第一次登記,地目 為建地,面積為 3 分 2 厘;1952 年再登記 為國有土地,管理者為交通部臺灣電信管 理局。庫房後側土地,坐落內惟段 550-2 地號,1950 年第一次登記,地目為林地, 面積為 3 分 4 厘,1952 年登記為國有土地, 管理者為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32 從土 地移轉過程,研判該兩筆土地,二戰期間 為電信用途之公有土地,戰後移轉給交通

圖 3-5 高雄溫泉場山坡上方的市定古蹟卓夢采墓園 資料來源: 郭吉清 2016 年 12 月拍攝。

部臺灣電信管理局,成為電信局庫房。 至於內惟段 550-2 地號之山坡地內,在隧道斷崖上方的樹林內,為市定古蹟卓夢采 墓。卓夢采為鳳山縣庠生,清代舉人卓肇昌的父親,左營廍後人,卓夢采於康熙年間朱 一貴之變,避難於鼓山。墓園為 1758 年所建,墓地面積 150 平方公尺,保持清代墓地 形制。33

四、解讀二戰美軍航拍的高雄溫泉場位置 解讀 1944 年 10 月美軍航拍,發現 1943 年地形圖上的山坡,已被挖成一個山谷,山 谷內側有 2 棟日式建物。而這個山谷的地類線與 1918 年上的地籍圖相符,應是按地籍界 線所開挖的山谷,因此認定電信局庫房的土地(現為內惟八小段 365 地號),即為花田 伍助等三人所購買的土地。購地之後,1920 年 12 月決定設置溫泉場,溫泉場於 1922 年 8 月開始營業。二戰後期 1944 年高雄州廳或軍方施工挖去山坡地的土石,成為平坦的山

32

申請內惟段 550-1、550-2 地號之第二類謄本,查詢機關為鹽埕地政事務所。檢索日期 : 2016 年 4 月 12 日。

33

青泉街電信局庫房上方坡地的古墓,為市定古蹟卓夢采墓,古墓建於 1758 年。

131


132

9卷 | 第1期

圖 3-6 1944 年 10 月美軍航拍——高雄溫泉附近 說明:溫泉場北側的餐廳及浴場在 1944 年闢建為無線電臺基 地,電臺基地可見建物、三支天線、及隧道外側的防爆牆,隧 道圖為 2016 年現地勘查位置;航拍亦清楚顯示溫泉場南側的 旅館區建物。航拍由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專題中心提供。

圖 3-7 日治時期高雄溫泉場及無線電臺的設施位置圖 說 明: 高 雄 溫 泉 場 南 側 建 物 及 電 臺 建 物 是 套 繪 自 1944 年 10 月航拍,北側餐廳及浴場是推測位置,電臺隧道 為 2016 年現地勘查位置,廖德宗繪圖,底圖為 Google 2018 年衛星影像。

谷,再於山谷內新築無線電臺及兵事設施。1944 年航拍可清楚看見電臺建物、西側山壁 之隧道上方水泥壁、及隧道口外的防爆牆,研判當時五條隧道竣工不久,尚未形成樹林 掩蔽。山谷南側、電臺西側的空地,約略可見到三個小圈,應是林榮惠先生所述的三支 長天線。 筆者將 1944 年 10 月美軍航拍的山谷及山溝西側建物,套繪到 Google 衛星影像,並 加入山谷後側的隧道位置,顯示出電臺建物、溫泉場與旅館部建物的位置。高雄溫泉場 的一期建設(花田伍助時期),為一棟二樓層餐廳,及一棟一樓層浴室,位在庫房基地 靠近山溝的坡地上,該坡地已因 1944 年軍事工程而挖除,現址為鐵皮屋。溫泉場的二期 建設(州廳委外經營時期),也位在青泉街山溝的西側,並清楚顯示在美軍航拍上,即 現今小橋流水建案基地上。而市定古蹟卓夢采墓則位在庫房基地西側山坡。卓夢采墓的 下方斷崖,內有五條軍事隧道,為二戰時期電臺設施的隧道。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五、被水泥廠挖除的山坡 戰後,台灣水泥公司延續淺野水泥的礦區,持續挖取壽山的礦石,並擴大範圍。 1953 年至 1974 年是台灣水泥業擴建期,政府開放民營企業從事水泥業,因此壽山東側 山坡、半屏山東側山坡均開放採礦。現有青泉街石頭公廟北側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停車 場,早期為興華水泥申請核准的水泥礦區。興華水泥設立於 1968 年,登記住址為鼓山區 龍井里青泉街 97 號。34 鼓 山 中 學 前 身 是 創 立 於 1959 年的高雄市第七初期中學(簡稱七 中)。當時市府徵收及撥用青泉街 及鼓山三路之間的農地,面積為五 甲,作為七中的校址,興建校舍供 內惟地區子弟就讀。從七中升旗典 禮老照片,可見大面積台泥礦區, 興華水泥已在石頭公旁的山坡地挖

圖 3-8 鼓山國中(七中)升旗典禮與被水泥廠挖除的山坡 資料來源:鼓山高中網站:http://www.kusjh.kh.edu.tw/,拍攝年代約 1970 年。

取土石。 經訪談居民,興華水泥與台泥一樣以炸山方式挖取山腰的土石,因核准開採面積小, 僅挖幾年就挖完了;興華水泥未自行煉製水泥,而將土石原料賣給半屏山旁的東南水泥 公司。一位住崎腳的七中校友說,在興華水泥挖取礦石的時期,水泥廠使用青泉街山溝 旁幾間日式木造房子(應是高雄溫泉旅館部留下來的建物),作為辦公室及住家。35 而此 時高雄溫泉的浴場與餐廳區,由電信局內惟料庫作為倉庫使用,繼續使用日式建物,並 增建多間庫房。 1992 年壽山停止採礦,而興華水泥礦區在更早之前已挖完,拆除日式的舊辦公室,

34

查詢興華水泥公司的商業登記資料,成立於 1968 年 3 月 14 日,資本額 5,000 萬元,登記住址為高雄市鼓山區龍井里 青泉街 97 號。

35

受訪者辜先生,是水泥廠老闆兒子的七中同學,同學經常互訪,因此他記得水泥廠的日式房子形式。

133


134

9卷 | 第1期

興華水泥與皇普建設合作,在原辦公室土地興建五層樓華廈,並於 1991 年竣工,即小橋 流水人家建案,華廈前方是加蓋的山溝,山溝下方也有白色的溫泉花。而華興水泥所挖 掘的山谷,更改為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停車場。

六、高雄溫泉旁的石頭公廟 在興華水泥開採壽山礦石的年代,居民在採石場撿到一塊石頭,覺得有感應,因此 水泥廠老闆在採石場外側的山溝旁,建一座小廟來祭拜,大家稱為石頭公廟。小廟原先 祭拜石頭公、土地公、地藏菩薩、及在地的二十五聖公媽,後來將石頭刻成道教形式的 神像,並再從南鯤鯓請來萬善爺,一起祭祀。

圖 3-9 青泉街萬善堂石頭公廟及石頭公神像 資料來源:廖德宗 2016 年 9 月拍攝。

筆者訪談石頭公廟管理人洪先生(1959 年生,臺南南鯤鯓人),他在 1994 年才擔 任管理人,不確定石頭公廟最早興建日期,推估是興華水泥開挖土石的第二年(1969 年), 而石頭公廟前的金爐是 1994 年由信眾所捐贈。洪先生也是七中校友,說明小時候水溝就 有白白的「溫泉花」,清晨橋下硫磺味最濃,早期大家喝水溝山壁流出的「泉水」,結果 得了結石疾病,包括他自己,後來才知道此「冷泉」水,含大量碳酸鈣,不能直接喝。常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有登山客來問山溝泉水的事,但附近居民不知高雄溫泉的歷史,是近幾年的報導才知道。36

肆、龍目井、高雄溫泉、硫磺水的關係 高雄溫泉文史經媒體多次報導,但龍目井、高雄溫泉、硫磺水的水源關係,常會混 淆,本節釐清三者的關聯性。

一、早期龍目井水源的利用 龍目井的泉水來自壽山山麓礁岩裂縫,早期泉水終年不竭;夏秋奔湧,壯觀如「噴 雪翻花」;冬春則較小,水質相當清澈甘甜,是民生與農業用水的主要來源。《鳳山縣 采訪冊》將「龍巖洌泉」列為鳳山八景之一景。 1923 年 12 月林學博士本多靜六從日本來臺規劃壽山公園,第一次進行壽山全面的 調查,調查報告指出壽山優點為珊瑚礁景觀及展望點,缺點為淺野水泥破壞土石,及山 上缺水。水源除內惟龍目井及貴賓館附近的湧泉(登山街 60 巷上方)之外,全山各處無 自然水源。37 早期內惟龍目井的水量充沛、全年有水,超過農業用水需求,日治時期經歷 兩次以鐵管引水至他處,作為飲用及工程用水。38 1908 年臺灣縱貫鐵路通車(基隆至打狗),位於鹽埕埔庄的鐵道部出張所之部員 五百名,用水緊要,且須多數供給於汽罐車(蒸汽火車),因此由鐵道部主導,用鐵管 將內惟龍目井的泉水,引水至鹽埕埔庄,以供鐵道部出張所及打狗停車場的蒸汽火車使

36

2016 年 8 月 18 日訪談石頭公廟管理人洪先生(1959 年生)。洪先生小時候與父親從臺南南鯤鯓遷至鼓山區,是七 中校友。

37

本多靜六、關口鍈太郎,〈高雄州壽山公園計畫〉,《高雄時報》第 10 號(高雄:高雄州內務部地方課,1927)。

38

廖德宗,〈清代至現代打狗打水灣水源之研究〉,《高雄文獻》,8(2)(2018),頁 75-101。

135


136

9卷 | 第1期

用,工事費三千圓餘。39 二戰期間,日本海軍也使用內惟龍目井的泉水。1942 年高雄警備府施設部在龍目井 旁設置唧筒室(抽水機站),以鐵管將龍目井的泉水,分送至內惟海軍官舍(現為自強 新村)、內惟壽山上方的軍需部彈藥庫、桃子園的海軍碼頭、及愛河旁的田町倉庫,日 本海軍命名龍目井的泉口稱為「龍泉寺水源地」。40 戰後的國軍海軍,亦沿用此日軍留下來的抽水機站,持續抽取龍目井的泉水供軍區 使用。2018 年訪問一位當地 90 歲老先生(曾任內惟國小教師),指出 1968 年他搬至此地, 即見到龍目井出水口的南側,慈壽塔的圍牆內,有一個海軍在操作的抽水站,用抽水馬 達抽取龍目井泉口下方的泉水,抽至一個大水桶(水槽),再從水桶以地下鐵管送水, 經由鼓山一路 53 巷,送至自強新村,後來逐漸抽不到水了,二十多年前海軍才撤掉該抽 水機站,那個抽水站舊址在現今慈壽塔的圍牆內。 林榮惠(1949 年生)回憶,早期的龍目井泉 口,自行出泉,水量很大,水窟很深、有兩米以 上,小孩子會進去游泳。泉水流入山溝,可灌溉 七中(鼓山中學)附近的田;另外林家古厝前面 及石頭公前面,也有泉水冒出。早期水量非常充 沛,山溝雖冒出硫磺味的泉水,但留在溝內的硫 磺泉並不明顯,均被龍目井泉水沖帶往下游。近 年龍目井出水少,而山溝裂縫持續出泉,白色溫

圖 4-1 戰後海軍操作的龍目井抽水站及儲水槽 說明:龍目井出水口上方的大蓄水桶及左側的的海 軍抽水機房,拍攝時間不詳。 照片來源: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http://www2.mcsh. kh.edu.tw/resource/oc/street/guu/long-1.htm

泉花才引起大家注意。

39

《臺灣日日新報》1908 年 8 月 20 日報導〈打狗水道〉:「在打狗港之日常飲水,最為困難,該地井多含鹽味。惟打 狗山麓一道清泉,可供給鹽埕埔、哨船頭、旗後三市街之二千內地人。是水源為有限。近來人口大增,幾有枯涸之態。 對此則打狗將來,亦為一研究問題也。現鐵道部出張所有部員五百名,其用水最為緊要且須多數供給於汽罐車,故近 為調查水源,乃於二哩內之地點,得一龍目井,為該庄人民之飲水並為附近田園之灌溉水,故現於他處施行埤圳工事。 其工事費三千圓餘,自鐵道支出。而龍目井之水,可用鐵管引到打狗,以給鹽埕埔一帶。且今回築成新市街,填地中 敷設水道,施行自由給水諸工事,目下正在計畫中,其水量一日十萬磅(約六百石),工費須二萬餘圓云。」

40

〈國有財產引渡目錄(埋設水道關係)高雄海軍施設部高雄地區及岡山地區〉(1945),《國軍檔案,日本海軍物資 接收目錄》,〈國防部永久(史政)檔案〉,檔號:0034/701.1/6010。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二、高雄溫泉是龍目井地區的湧泉之一 壽山地質以珊瑚礁石灰岩地形為主,是海底 上升的陸地。龍目井地區的湧泉,主要有龍巖冽 泉、石頭公及自強新村等三處。湧泉受到壽山的 石灰岩裂縫系統,及平地沉積層孔隙系統所含的 地下水位所影響。三個含水系統,各有獨立的水 源補注來源,地下水位的變化互有影響,適當搭 配才會出泉。雨季時,平地區與山區的地下水面 均會上升,地下水面與地面接觸的部分,就會發 生湧泉。旱季時,平地與山區的地下水位均下降,

圖 4-2 內惟龍巖冽泉在颱風過後的出泉景觀 照片來源:廖德宗 2016 年 9 月拍攝。

湧泉就會減少或消失。41 依據文獻及口述歷史,早期的泉水終年不竭,現今龍巖冽泉需在雨季才會出泉,並 最多維持一個月,可推論壽山東側的山區地下水位受到長期開採石灰礦石影響,已作改 變;而內惟地區的高樓層大樓開挖地下室,也改變了平地的地下水位。而從觀察石頭公 前側山溝的裂縫,雨季時大量出泉,旱季也會出泉,均會冒出白色的溫泉花,因此推論 石頭公前的湧泉,與龍巖冽泉的泉源有所不同。

三、硫磺水改道流至柴山滯洪公園山溝 青泉街石頭公廟前山溝的乳白色泉水,原先排放至鼓山中學前的明德路大排水溝, 混雜著家庭汙水,再排至鼓山三路的雨水下水道箱涵。高雄市 2013 年為改善南鼓山淹 水情形,進行台泥廠區明渠及滯洪池工程,2017 年「柴山滯洪公園」完工後,石頭公前

41

齊士崢、何立德,《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探索壽山地景篇》(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2017),頁 148152。

137


138

9卷 | 第1期

山溝的泉水,已改道引至柴山滯洪公園的山溝, 經由鼓山運河,流入愛河。現今鼓山運河上游的 水,已逐漸呈現淡的乳白色,即是來自石頭公附 近山溝的溫泉花。戰後的地貌變遷,清代打狗山 麓的硫磺氣味的泉水,已不再流入硫磺陂(今內 惟埤),再經由龍水港注入硫磺水(愛河)。本 研究發現高雄市經數十年環境保育之後,壽山山 麓有硫磺味的泉水,還是汨汨流出,並已改道由

圖 4-3 柴山滯洪公園的鼓山運河上游的泉水呈現 淡乳白色 照片來源:廖德宗 2018 年 8 月拍攝。

鼓山運河流入愛河。假以時日,民眾在愛河中下游聞到硫磺氣味的河水時,那時就可重 現硫磺水古地名的史實了。

伍、泉質探究及分類 一、高雄溫泉的出泉口 目前青泉街發現溫泉花的溝段,是從小橋流水人家華廈北側 30 公尺處,往南至石頭 公廟前方,共約 100 公尺,相當於高雄溫泉的浴場餐廳部及旅館部東側的山溝。依本文 的位置踏查,及日本人將浴場設在泉口附近的習慣,筆者認為 1920 年花田伍助所挖掘的 泉口,在本研究踏查的浴場(已消失)的山溝旁, 即是小橋流水人家華廈北側 30 公尺處。 這一段卵石砌牆的山溝,大雨時會從靠山坡 的溝壁及溝底的裂縫,流出大量含硫化物的泉水; 在無雨的時候,則從溝底冒出含硫化物泉水,遇 到空氣之後,形成硫化物的結晶,即俗稱的溫泉 花。接著溫泉花混在泉水中,往山溝下方流動,

圖 5-1 研究團隊踏查青泉街山溝的裂縫及溫泉花 照片來源:廖德宗 2018 年 8 月拍攝。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終年不斷,這是石頭公附近山溝整年有溫泉花存在的來源。 臺灣溫泉水質的分類,按化學性質分為(1)碳酸氫鹽泉或碳酸鹽泉:主要分布於 變質岩區,如中央山脈地區的谷關溫泉、四重溪溫泉等。(2)硫酸鹽泉:主要分布於 火成岩區,如大屯山地區的北投溫泉、金山溫泉。(3)氯化物泉:主要分布於沉積岩 區或海底溫泉地區,如關子嶺溫泉有氯化物泉。(4)混合型溫泉:如硫酸鹽氯化泉或 氯化物碳氫鹽泉等,主要分布於沉積岩區,如安通溫泉為碳酸鹽氯化泉。42 那高雄溫泉 屬於哪一類?

二、高雄市柴山會 2015 年的研究──硫化湧泉 高雄市柴山會調查團隊 2015 年進行山溝的泉水採樣,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 技系作科學檢驗,分析結果發現石頭公山溝的泉水係屬於一種氣味與硫磺接近的硫化物, 由不同的微生物種群聚而成,主要以細菌為主,古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為輔,國際間取名 硫化湧泉(sulphide spring),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43 該研究指出硫化湧泉主要形式為沼澤、濕地及滲流(例如湧泉)等,水質中的硫化 氫,乃因細菌對地底有機及無機碳源進行無氧代謝後產生,也與地底生物化石油脂沉積 有關,當含硫化氫的地下水從地面流出,便成為散發硫化氫氣味的硫化湧泉。

三、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017 年泉質化驗 筆者於 2017 年 8 月 6 日颱風過後,於石頭公前山溝採樣冷泉與泉花菌絲,寄送經濟 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陳柏淳博士,請協助化驗及解讀,再經洪國騰技士於 2017 年 8 月 20 日化驗,結果如下:

42

參考中央地質調查所網頁,https://www.moeacgs.gov.tw/service/qna/view.jsp?question=141。

43

梁世雄、楊娉育,〈柴山下奇特的「硫化湧泉」 可能等不到透徹研究就消失了〉,台灣濕地網,https://wetland. e-info.org.tw/story/taiwan/2881.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19 日。

139


140

9卷 | 第1期

表 5-1 內惟青泉街石頭公前山溝採樣冷泉之檢驗結果 次序

陰陽離子

化學式

中文名

單位

結果值

1

陰離子

F-

mg/L

8.30

2

陰離子

Cl-

mg/L

347.14

3

陰離子

SO24

硫酸鹽

mg/L

129.22

4

陰離子

HCO3-

碳酸氫鹽

mg/L

218.33

5

陽離子

Na+

mg/L

207.19

6

陽離子

K+

mg/L

18.06

7

陽離子

Ca++

mg/L

91.00

8

陽離子

Mg++

mg/L

32.87

★9

陽離子

H 2S

硫化氫

μ g/L

3.00

備註 註1 最高成分

μ g/L =(微克 / 升) μ 希臘字母,濃度體積或容量的單位

採樣時間:2017 年 8 月 6 日郭吉清採樣;檢驗時間:2017 年 8 月 20 日中央地質調查所。 註 1:國際化學計量單位是 Kg,容量單位是 L,所以化學單位 mg/L 就是 ppm,ppm 是百萬分之一。

化 驗 結 果 另 外 有, 溫 度: 攝 氏 25 度( 非 採 樣 現 場 溫 度 ), 導 電 度(μs/cm): 1762,pH 值:6.44(小於 7),溶液呈酸性。泉水為 pH 值 6.44,是趨於酸鹼中性的泉質, 總固體溶解量 TDS(mg/L):1437。

圖 5-2 左圖:郭吉清 2017 年 8 月 6 日於青 泉街石頭公山溝進行採樣 右圖:送驗樣水容器 資料來源:郭昱廷 2017 年 8 月拍攝。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四、陳柏淳對高雄溫泉的解讀及分類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陳柏淳博士(已故)44 解讀以上數據表示:溶解性總固體 TDS 指水中全部溶解質的總量,包括溶解在水裡的無機鹽,如︰鈣、鎂、鹽等,和有機 物的總稱。本次化驗結果的成分有鈣、鎂、鈉、鉀離子和碳酸離子、碳酸氫離子、氯離子、 硫酸離子和硝酸離子,TDS 值越高,表示水中含有的雜質越多。一般化學分析可用電導 率值來了解溶液中的鹽分,當電導率越高,表示鹽分越高,TDS 值也越高。在無機物中, 除溶解成離子狀的成分外,還可能有呈分子狀的無機物。本冷泉水質導電度值為 1762, 總固體溶解量 TDS 值為 1437,都超過中度標準 4-5 倍,顯示水質硬度極高,並含雜質多。 本冷泉中的鉀、鈉陽離子,早在高雄溫泉設立之初就被檢驗出來,顯示大正與昭和年間 日本人計畫性地開鑿與經營高雄溫泉。陳柏淳指出,本化驗結果氯離子值 347.14 mg/L, 是所有成分最高者,學界通常以濃度最高的離子作泉質分類,因此高雄溫泉歸類為「氯 化物溫泉(冷泉)」。 硫化氫是本化驗水質中最重要成分,也是高雄溫泉具硫磺味的來源。本冷泉的光度 計化驗結果是 3μg/L(微克 / 升),等同北投溫泉硫磺味濃度。硫化氫為無機化合物, 化學式為 H2S,正常狀態是無色、易燃的酸性氣體,濃度低時帶惡臭,氣味如臭雞蛋。 硫化氫自然存在於原油、天然氣、火山氣體和溫泉之中,也可在細菌於缺氧狀態下分解 有機物的過程中產生,也常見於是一部分的腐敗海藻中。 陳柏淳再指出,壽山岩層中含大量的珊瑚、藻類及貝類硬殼,堆積後膠結形成高雄 石灰岩。高雄溫泉(冷泉)之硫化氫來自於珊瑚礁地形,由海底生物與藻類植物之沉積 物所形成。在海洋沉積物中,會夾雜很多的生物碎屑,分解後就會一直釋放出硫化氫,

44

陳柏淳(小柏),已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科長,臺大地質研究所博士,致力於臺灣溫泉的研究,探勘野溪溫泉, 著有《臺灣秘境溫泉》一書,2017 年 12 月 8 日,因淋巴癌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年 43 歲。高雄溫泉遺址的溫泉花化 學成分,之前無化驗報告,筆者在網路尋覓專家,聯絡上陳柏淳,與其素昧平生,慨然答應。2017 年 8 月 6 日寄送樣 水時,其人已住院中,委由其同事洪國騰技士化驗,兩週後結果出爐。2017 年 10 月中仍與筆者網路討論化驗結果, 之後音訊全無。不忍電問其同事,在網路再搜尋,聞其遽逝,筆者甚為悲慟!謹記此文,感念其以專業權威為高雄溫 泉遺址溫泉花解謎,「高雄溫泉」冥冥之中,似覺是上天特別安排陳柏淳博士之最後任務,菁英已逝,永留芳澤,謹 記 感念再三。

141


142

9卷 | 第1期

例如關子嶺溫泉、八卦山溫泉,也是在未固結岩層湧出的泉水中含有硫化氫。生物體的 遺骸內會含硫分子,在地底厭氧環境下形成硫化氫,類似的菌種就會利用它而繁殖生存。 硫化物在臭水溝也會見到,煤礦裡也有高濃度的硫,如三峽煤礦坑的湧水口也可見硫磺 花,是常見的現象。

陸、結語 高雄市柴山會的研究先指出高雄溫泉的冷泉實為國際間所稱的硫化湧泉,氣味來自 水質中的硫化氫;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017 年 8 月檢驗結果,也指出硫磺氣味來自壽 山珊瑚礁地形下方,是海底生物及藻類生物碎屑所分解的硫化氫;兩者的分析結果相同。 而陳柏淳博士進而作溫泉分類,因檢驗出的氯離子濃度最高,而將高雄溫泉歸類為「氯 化物溫泉(冷泉)」。此兩項水質檢驗結果,可證實清代古地名「硫磺水」,是一項美 麗的歷史誤解,古代人所聞到愛河的硫磺氣味,並不是真正的硫磺,而是壽山山麓下方 海底生物與藻類植物之沉積物,所產生的硫化氫氣味。而這個「硫磺水」的泉口位置, 就是日治時期日本人所開發的高雄溫泉。 本研究考證日治時期高雄溫泉的浴場、餐廳及旅館位置,位在青泉街電信局庫房與 小橋流水建案之間山溝的西側山坡;山谷斷崖還保存五座州廳時期無線電臺的隧道,及 其咾咕石防爆牆;斷崖上方是市定古蹟卓夢采墓。這一大塊電信局的庫房土地,是一個 歷史場域,原是高雄州廳的產權,作為溫泉浴場及休閒用地,也是高雄市名勝。期待公 部門可重新思考此塊土地用途,不再作為電信單位的倉庫,可規劃作為展現高雄溫泉特 色的場址。


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

參考書目/ 一、專書 千草默仙編撰(1928),《高雄市商工名人錄》。臺北:臺灣日日新報。 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1930),《日本温泉案内 西部篇》。東京:大日本雄弁会講談社。 王瑛曾(1962),《重修鳳山縣志.卷七兵防志營制》,臺灣文獻叢刊第 14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木谷佐一(1929),〈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 高雄市〉。東京:東京交通社。 本多靜六、關口鍈太郎(1927),〈高雄州壽山公園計畫〉,《高雄時報》第 10 號(頁 31-39)。高雄:高雄州內務部地方課。 林育如等編輯(2008), 《高雄百年歷史影像專輯:1870-1970 年》。高雄:高雄市歷史博物館,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 林進發編著(1934),《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出版。 林曙光(1993),《打狗瑣譚》。高雄:春暉出版社。 原幹次郎(1929),《御大典紀念臺灣寫真》。臺北:勤勞と富源社。 高雄市役所(1937),《高雄市商工案內》。高雄:高雄市役所。 間島三二(1931),《南臺灣の寶庫と人物》。高雄:圖南社。 齊士崢、何立德(2017),《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探索壽山地景篇》。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 臺灣新聞社編(1935),《臺灣實業名鑑》。臺中:臺灣新聞社。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編(1929),《臺灣の鉱泉》,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彙報第 6 號。臺北:臺灣總督府中 央研究所。 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丁部規制營汛》,臺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二、論文 郭吉清(2009),〈從「硫磺水」到愛河──內惟龍目井與硫磺泉探秘〉,《高市文獻》,22(4),頁 143-172。 陳柏淳(2015),〈臺灣的溫泉分布與產業發展〉,《臺灣鑛業》,67(1),頁 1-10。 廖德宗(2018),〈清代至現代打狗打水灣水源之研究〉,《高雄文獻》,8(2),頁 75-101。

三、報紙 〈打狗客談〉(1905 年 7 月 29 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打狗水道〉(1908 年 8 月 20 日),《臺灣日日新報》。 〈高雄溫泉場 15 日上棟式〉(1922 年 7 月 6 日),《臺灣日日新報》。

四、檔案與網路 (1945),〈國有財產引渡目錄(埋設水道關係)高雄海軍施設部高雄地區及岡山地區〉,《國軍檔案,日本海軍物資 接收目錄》,〈國防部永久(史政)檔案〉檔號:0034/701.1/6010。 中央地質調查所。網址:http://www.moeacgs.gov.tw/service/qna/view.jsp?question=141。 內惟段 550-1、550-2 地號之第二類謄本,鹽埕地政事務所。檢索日期 : 2016 年 4 月 12 日。 宋德威(2017 年 3 月 7 日),〈市區發現「自湧冷泉」 日據時代溫泉遺址首度曝光〉,今日新聞 Nownews。 梁世雄、楊娉育,〈柴山下奇特的「硫化湧泉」 可能等不到透徹研究就消失了〉,台灣濕地網。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19 日。網址:https://wetland.e-info.org.tw/story/taiwan/2881.html。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內惟青泉街石頭公前山溝採樣冷泉之檢驗結果〉。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8 月 20 日。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17 年 10 月 5 日(檢索「土屋卯重」、「川上彥哲」)。網址:http://who.ith. sinica.edu.tw/。

143




146

9卷 | 第1期

野望《打狗公園野望》 撰文/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文良 臺北市立景美女中地理科教師 李敏慧

以一個偶爾至高雄遊玩的旅人來說,壽山給我 的印象是片斷且片面的。年少時期曾在當地朋友的 帶領下登山,望著夾道的獼猴群,一面聽著友人的 諄諄告誡而戒慎恐懼,也依稀記得早年遍布的土雞 城餐廳。年紀稍長舊地重遊,打狗山上的英國領事 館官邸流行起風雅的下午茶,山腳下的哈瑪星經由 社區營造、古蹟文化保存再利用,成功地翻舊賦新, 和港區對岸的旗津老街等,連成一條吸引眾多人潮 的遊憩廊道;加上高雄捷運開通、輕軌營運,再結 合渡輪航線,讓原本主要作為周邊在地居民日常休 閒場所的壽山,得以因其可親性和能見度的漸次提 高,逐漸成為廣大民眾前來高雄旅行時必定造訪景點,在政府及各式媒體的宣導下,早 已邁出地方格局成為全民共同的新文化記憶。正是在這樣的新時代與意識的激烈轉變之 時,政府及社會並不滿足於表面既存的自然地景與新舊人文設施,而是對於其歷史以來 長期的縱向發展及演變,有著高度的認知上需求。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李文環教授及其 指導的研究生蔡佩蓉,耗時兩年合力完成的《打狗公園野望》一書,適足以滿足地方政 府及社會在知識上的渴望,讓我們對地方的歷史有更為全面且具體的掌握與理解。 地形學上的壽山,指的是今高雄市鼓山區西側,由隆起珊瑚礁構成的一片石灰岩丘 陵。而本書的核心主題「打狗公園」,指涉的僅限壽山東南角的一個很小的區塊。壽山 的土雞城和打狗山的領事館,都不在這個範圍內。要從事一個小空間範圍的歷史復原, 看似簡單卻非易事。《打狗公園野望》一書之所以能夠被寫出來,成為一本膾炙人口的


野望《打狗公園野望》

好書,主要是因為兩位作者有著在地生長與求學的長期地緣關係,他們早已踏遍大街小 巷,造訪各式商店及景點,擁有他人難望其項背的地方知識的敏感度,再加上他們都曾 接受完整的歷史學專業訓練,能從龐大的考古、檔案、方志、文集、報紙、圖像等極其 多樣複雜的史料之海中,將侷限於高雄一隅的歷史文獻撈取出來,極為精準地將其鑲嵌 回原有歷史時空位置,據以縝密復原各時期的國家政策、地方社會以及歷史場景,從而 觀察長期的變遷過程,說明其社會與學術意涵。 《打狗公園野望》先從釐清打狗山多樣名稱的起源與意義著手。臺灣進入文字記錄 的歷史時代雖僅有四百餘年,卻經歷了頻繁且複雜的政權轉移,從鄰近的中國與日本, 到遠在地球另一邊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西班牙等,都曾統治此地;不同時代的政府與人 群,因而賦予同一地景和場所多樣的名稱。單純的如哈瑪星之於濱線、花蓮的瑞穗之於 水尾,是在日文發音與漢字的轉譯中形成。複雜的例子正如打狗山。首先是沿用原住民 語的發音,接著註記為漢字「打狗」,最後在日治時期則以日文相近發音且文雅的日式 地名「高雄」取代,成為今天直轄市名稱的由來。再者,文獻中還曾分別以柴山、鼓山、 壽山、麒麟山、埋金山等等來稱呼同一座山。作者在此提醒我們,單純的地名變化背後 其實反映了複雜的政權轉移、在地人群替代,甚至政治與文化政策;同樣的一座「山」, 對於不同時期的人群卻具有不同的物質或文化意義。誠如作者所說「林林總總的山名, 早已點出山的自然向為人所用所想的文化借喻」,而這也回應了作者之所以將書名取為 「野望」一詞所做的說明:「野望可以是視覺內斂的孤寂,也可以是瞭望外放的企圖, 同一借景詮釋心境的詞彙竟能有著如此差異的語境,凸顯人解讀自然的語言文化的靈活 與彈性」。 進入日治以後,作者藉由豐富的檔案、新聞等多樣史料的挖掘,對打狗山所扮演的 社會與經濟功能,做了更為細緻且完整的描繪。打狗山也從外來商貿航海者及在地住民 的自然景觀,轉而跟高雄崛起為一大都會的過程緊密連結在一起。我們也將清楚地看到, 打狗山不僅可以說是高雄的歷史原點,更在其作為近代都市得以成立以及隨後各階段的 發展上,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關鍵角色。從日治初期打狗山供應港區湧泉清水、石灰礦 源的物質意義,到 20 世紀初隨著打狗港的繁盛,殖民政府開始在山腳下填海鋪設鐵路、

147


148

9卷 | 第1期

挖水道,緊接而來的是商貿發展、人口增加、市街成形,以及現代化的都市計畫。在這 個階段,作者引領我們看到的打狗山,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石材以供填海造陸,另一方面 為愈來愈多的市街人口提供水源,而隨著市街的擴張與用水吃緊,打狗山上開始鋪設淨 水設備與管線,也開始以涵養水源之名規劃造林。此外,打狗山作為一平地拔起的山崗, 無論是從山上遠眺,或者從海上、對岸的旗津,甚或在登山途中瞻仰,無論看與被看, 都自有一幅秀麗或雄偉的景緻。於是造林在水源涵養的功能之外,也成為造景的一部分。 此時打狗山已是日漸繁華卻也吵雜喧囂之都會區的住民們,得以就近逃離及淨化心靈的 場所。 作者考證「自 1908 年市區改正時擬定後,(打狗公園)預定地的主體位置始終沒有 改變,只是規模有擴大的現象」;此間貴賓館、寺院、神社、料亭等休閒及宗教設施, 陸續出現在打狗山。1920 年代將打狗山公園做為森林公園的想法,在州廳長官與總督府 幕僚的規劃中浮現,然而一方面打狗山長期因採製水泥而破壞景觀,再者藉著太子行啟 賦予了地方官員得以操作的名義,此後打狗山便朝向紀念公園的方向發展,「壽山」的 名稱也確立了下來。而透過儀式、祭典、節慶等活動,公園的公共性得以發揮。作者更 藉由眾多畫家對山景、海景的描繪,呈顯出壽山紀念公園在日治中期以後,已成為高雄 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景。 1940 年代,隨著二戰的局勢發展,壽山南、北逐漸劃入要塞管制區,文化活動也受 到限縮。這也造成了戰後壽山大部分的區域由軍方接管。之後在二二八事件、戒嚴等背 景下,壽山失去了公共性,也不再是過往歡娛休閒的場域。作者透過國發會的檔案、地 籍圖與舊航照圖的比對,考證 1948 年以後,高雄市政府利用僅少數接收到的土地,做了 中山公園的部分規劃,然而計畫卻未能落實。取而代之的卻是忠烈祠與軍營,以及伴隨 軍營而生的違章建築群。 爾後在高雄市政府的努力下,一面建設公園,一面向上級呈請擴大範圍,1960 年代 以後公園的公共性得以恢復,也獲得市民的歡迎。對於戰後打狗公園的發展,作者運用 了都市計畫圖、航照圖等數位化後的歷史地圖,作比對與套疊;而目前仍留存或正在消 失中的地景,則藉由實地考察、拍照與訪談,以還原戰後幾十年的空間紋理。例如眾多


野望《打狗公園野望》

羽球場由來典故,違建社區的形成背景與演變,甚至解嚴後卡啦 OK 茶亭的出現等等。 我們在這麼一個彈丸之地的研究中,看到作者將打狗山放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經營漁 場的架構、明清東南沿海漢人討海維生的場域、20 世紀初日本對殖民地都市的規劃藍圖、 戰爭期及戰後威權統治與民主化等,不同統治政權的長期歷史演變脈絡中來觀察。《打 狗公園野望》一書,讓我們了解面積的大小,並非是否值得研究的指標。近幾年,「中 華民國美學」常成為國人自我調侃的名詞。然而看似雜亂的地景,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形 成的,不同時期的景物在一個地區堆疊、演化、質變,就像考古遺址一樣。和高雄的壽 山及打狗公園有著類似命運的地方,相信滿布在臺灣各個角落,正等待著有心的研究者 去發掘。從這個角度想來,《打狗公園野望》一書對於臺灣史研究,也具有方法論上的 意義。這幾年來歷史研究有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地方轉向」,經由一個具體地方長期且 綿密的歷史描繪,來反映、呈現大的歷史變化趨勢與結構。這不只讓歷史可以具體落實 到一個固定的空間,有著豐富且細緻的故事,也提升了原本地方研究的視野。而這也正 是從地方的感覺出發的歷史,卻能吸引人們閱讀的地方。 整體看來,打狗公園是 20 世紀初日本自歐美引進的近代公園概念,在其首處殖民地 臺灣的南部新興港市所建造。從此一基本的認識出發,作為讀者難免會有許多想要知道, 卻在讀完本書之後還沒能找到的答案的期許。首先,公園興建之前,這裡至少已經發展 了三百年,而這個公園就建立在繁華港市的近岸山麓,即使港市有一部分是經人工填造 海埔以及都市計畫而來,但應該不會是完全沒有人利用的荒廢空地。誠如作者引用臺灣 總督府檔案所示,山麓地帶長期以來就是作為採挖、燒製石灰的場所,北側鄰近早已出 現漢人聚落鹽埕埔庒,更至少有三條通往市區的古道存在。這表示,公園基地的取得應 該經過一段與在地住民及其維生場域的協商過程,可能是徵收補償或強制拆遷,移住等。 儘管這個面向的史料因為涉及統治者的形象維護不容易被保存下來,但理應在歷史的過 程中曾經發生過。打狗公園的成立應該不會只是一個簡單的近代都市空間象徵,在無塵 化的環境裡面依據標準製程打造而成。若是公園的成立也經歷了一段國家與地方社會的 拉鋸協商過程,那麼挖掘與理解這樣的衝突過程,應該就更能適切評估所謂的殖民地統 治、殖民都市或近代公園的誕生。

149


150

9卷 | 第1期

第二,表面上作者的研究似在於復原打狗公園的成立過程與變化,實際上因為近代 公園的產生是從都市人口快速密集增長、為了考慮住民綠地休閒的空間而來,換言之, 公園就和都市的成立與擴張息息相關。閱讀《打狗公園野望》這本書,我們也可以清楚 感受到作者經由公園此一主題,試圖切入高雄從打狗街擴張成為高雄市的歷史過程。所 以很自然就關注到道路交通(濱線)、築港工程、上下水道(第五章),以及都市計畫、 水源涵養林(第六章),新興休閒宗教設施、水泥產業(第七、八章)等等課題。然而, 誠如作者所指出,打狗公園一開始應該是被負責營建的日治政府定位為「市街近鄰的小 公園」。這表示打狗公園雖然因此未能被列入總督府的公園名錄,卻反而凸顯它是地方 百姓易於親近且與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所。那麼,周遭的百姓如何接受近代的公園 概念,或以怎樣的過程來融入這個新近出現在其生活領域內的新設施,便成為觀察殖民 地城市及其住民如何邁入近代的重要線索之一。雖然作者在第八章「翻轉山的文化」試 圖處理此一課題,但基本上入手的角度還是比較接近清代傳統的讀書人視角,過度受到 據以重建歷史之殖民政府行政檔案、新聞媒體等之影響,集中在日本皇族、高官的視察 活動,貴賓館、神社、寶船寺等以及聽松園等高級料亭、旅館、宗教設施,而尚未及於 更為日常卻難以留下紀錄的庶民大眾。


南部藝術導師——劉啟祥

高雄小故事

南部藝術導師——劉啟祥 撰文/梁建斌

大樹

日治時期的臺灣畫家學美術大多選擇在日本學習,而劉 啟祥先生因出生於臺南柳營的富裕人家,所以比許多畫家早 一步接觸到藝術相關事宜,中學時期就前往日本讀書,常利用課餘時間學繪畫,在日本 東京文化學院洋畫科 1 畢業後,曾返臺一段時間,並在日日新報社舉行首次個展。 在臺灣個展結束後,激起信心,為拓展更廣的視野選擇到法國留學,在當地專注學 習油畫,學成歸國後他常居南部地區,在 1948 年遷居高雄大樹區藉此將西洋繪畫帶入高 雄,為高雄美術史寫下新篇章。 一直嚮往居住於法國小鎮,具農村的清新不受都市拘束的地方,遷居於大樹對他來 說是滿足居住於鄉村的渴望,他將此繪成一幅幅淡雅脫俗的畫作,不費力地彰顯出舒適 與和諧感,用畫筆記錄一筆一劃描繪地方人事物,無非是對土地人文的細膩觀察。 居住於大樹的日常主要著重於創作,當創作之餘還會教導業餘畫家,並與高雄在地 畫家們組「高雄美術研究會」讓更多愛好藝術者能夠參加,1953 年再組「台灣南部美術 協會」,積極展開南臺灣的美術教育工作,1966 年成立「啟祥美術研究所」,被南部美 術教育界尊為「藝術的導師」。2

本文榮獲「2016 年高雄小故事」第三級佳作

1

臺北市立美術館(劉啓祥的畫作):http://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cid=4472&ddlLang=zh-tw。

2

高雄市大樹區公所:http://dashu.kcg.gov.tw/WebArticle.aspx?UnID=a1fb32f2-2cd2-426e-b683-c35d64e47d2e。

151


152

9卷 | 第1期

高雄小故事

五分車 鐵枝路 洲仔站 撰文/黃招榮

我細漢的時,阮庄內有一站五分車的停靠站,有 khiā 一

大樹

塊牌仔寫站名「洲仔」,猶擱有一間紅毛塗起的 kē 厝仔。 五分車 m̄-nā 載甘蔗,mā 有咧載人客。透早,攏有大樹國中的學生來 tsia 等欲坐火車, 早晚攏兩班。載人客的五分車只有兩節車箱,逐遍攏擠 kah 客客客。 阮阿兄讀國中的時就是坐小火車通勤 --ê,伊講:「小火車到龍目站,規臺車客 kah 滿滿滿,龍目站起行了後,就愛 peh 崎,隨擱 tú 著轉彎 se̍ h 角,火車 peh bē 起 -- 去,著 叫一半的學生落車先用行 --ê,先 hōo 火車 peh 上崎,了後才全部的人上車。」阮老母說: 「較早 in 做囡仔的時,攏佇龍目井坐小火車去九曲堂,才擱換大火車去屏東。彼時陣的 小火車車班真 tsia̍p,欲去旗山嘛是坐即款小火車。」 小火車後來就無咧載人客 ah,ka-nā 載白甘蔗 kap 甘蔗 phoh。甘蔗欲載去旗尾糖廠 作糖,甘蔗 phoh 攏載去九曲堂的永豐紙廠欲作紙。 我讀國小的時,定定 hām 厝邊的囡仔伴作伙去飼牛,kā 牛綁佇鐵枝路 hia 食草,阮 就四界耍。等到火車的喇叭聲 tân kah 強欲 hōo 人的心臟跳出來,擱加上牛咧號的聲,阮 tsia-ê 囡仔才發覺火車來 ah,牛欲 hōo 火車撞著 ah,才那哭那 tsông,緊 kā 綁佇鐵枝路的 牛繩仔 tháu-- 開。紲落來,就是聽著駛火車的運將大聲罵:「猴死囡仔!耍 kah m̄ 知顧牛。」 阮嘛定定看著牛車載甘蔗來交,逐擺攏是十幾臺牛車作伙行,牛較濟是黃(赤)牛。 阮即陣猴囡仔無分查甫、查某,攏會 tuè 佇牛車後壁偷抽甘蔗,牛車的主人攏是一目金、 一目 nih,只要 mài 傷超過,攏無要緊。 有時陣蔗農猶未交甘蔗,平板車是空 --ê,阮一大堆囡仔會去 sak 空車臺,sak 到一 个小 khuá 崎的所在,逐家人就跳起──去平板車坐,hōo 平板車順勢溜──落來,一直


五分車 鐵枝路 洲仔站

到撞著鐵枝路上尾節的「止衝檔」……「pōng~~」一聲,足好耍 --ê ! 即馬,五分車的洲仔站、鐵枝路攏已經挖掉,成做新的台 21 線,這條 uì 日本時代 一直到民國 60 幾年,載著大樹人的跤跡四界行踏走 tsông、親像大樹鄉的大血脈的五分 車鐵枝路,雖 bóng 走入去歷史,但我相信,伊永遠活佇阮即代人的記 tî 內,陪伴阮一直 到老。

本文榮獲「2012 年高雄小故事」佳作

153


154

9卷 | 第1期

高雄小故事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撰文/胡遠智

阿蓮

位於高雄市阿蓮區的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由第一代團主 薛朴創立於 1920 年,目前傳承至第三代薛熒源,迄今已有 九十多年的歷史。 45 歲的薛熒源,是現任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的團長,他在 25 歲那年,父親薛忠信過 世後,接下劇團傳承的棒子已經廿年。 他回憶當年的情形:「當初要接手的時候,其實也蠻猶豫到底要不要接啦!畢竟, 傀儡戲當時在我父親經營的時候,就是以兼職的方式經營,主要以民間的拜天公和神明 生日為主。到我接手的時候,我有自己的工作,要不要回來接這個祖傳的、從我爺爺傳 下來的傀儡戲,我也十分猶豫。一直到父親過世之 後,我才接手。當時有一個想法:如果我不接的話, 我們祖傳的傀儡戲就斷掉沒有了,如果嘗試著走出 去的話,也許還可以一直走下去。」 於是,身為家中唯一男丁的薛熒源,在早期「傳 子不傳女」的禁忌約束下,義無反顧地從父親手中 接下這個重擔。那時候,他硬著頭皮去演出人家邀 請的第一場,有了第一場演出之後,後續的演出邀 約就接續而來,藉由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自己。 回來接手劇團之前,薛熒源從事服飾業的工 作,性質和傳統藝術表演有如天壤之別。父親過世 後,他辭掉服飾業的工作,搬回家裡。接手劇團前

圖 1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薛熒源與張雪香(錦 飛鳳提供)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兩年,因為經濟上的需要,演出工作不穩定的他,曾擺過地攤賣衣服,也擺過路邊攤賣 臭豆腐,相當艱辛。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獲得多項殊榮,2010 年曾獲得高雄縣政府觀 光交通處「高雄縣產業遊、學、趣」評選為文創產業觀光景點,更連續 12 年(2000-2011) 獲得高雄縣 / 市政府評選為「高雄縣/市傑出演藝團隊」,近年來被肯定且登錄為「無 形文化資產」。 時光荏苒,一轉眼廿年過去了。當年的少年 郎,已逐漸步入中年。回首當年,他坦承接手劇團 的時候,心理壓力很大。 從薛熒源堅定的眼神和肯定的口氣,我知道 「傳承傀儡戲」這條艱難而沒有盡頭的路,他會踏 穩每一步,繼續努力地向前走。 圖 2 《團圓》表演的尪某對(錦飛鳳提供)

本文榮獲「2012 年高雄小故事」佳作

155




158

大事紀要

9卷 | 第1期

闕妙芬 整理

2018年10月////////////////////////////////////////////////////////////////////////////////////////////////////////////////////////////////// 10

05

.............................................................................................................................................................................

高雄市政府都發局出版《打狗公園野望》,5 日在登山 35 哈瑪星再生基地舉行 新書發表會,同時舉辦「認識打狗公園的 X 種方法」藝術展,是市府推動興濱 計畫,再現哈瑪星地區歷史場域的重要成果。 10

06

.............................................................................................................................................................................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6、7 日於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 3 號小鯨魚場館,主辦 「High !高雄電玩音樂趴」,演出電玩夯曲〈傳說〉,與觀眾進行 AR 體感科 技互動。 10

07

.............................................................................................................................................................................

高雄市政府代表團於 5 至 7 日前往韓國水原市,副秘書長王世芳代表簽署「友 好城市意向書」,參加「第 55 屆水原華城文化節」,締盟友好城市。來自杉林 區小林村的大滿舞團,受邀於文化節中的 6 日「姐妹市之夜」演出,並於 10 月 7 日踩街遊行中展現高雄特殊的原民文化、敬天愛地的生命力。 10

10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季特展「歌仔戲時光機──搬活戲」,10 日起至 2019 年 1 月 1 日於衛武營展覽廳展出。歌仔戲是唯一起源於臺灣本土劇種,且 是庶民文化代表,特展以穿越時空的概念,將舞臺、戲服、道具與老唱片和電 影等歌仔戲文物移植到展館內,搭配「大師講堂」、「歌仔戲電影院」活動, 讓參觀者一覽歌仔戲百年風華。 10

11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第一次推出以城市為名的高雄攝影節(Kaohsiung Photo),11 日舉辦開幕記者會,即日起至 10 月 28 日於駁二 P2、P3、C5 倉庫開展,邀集超


大事紀要

過二百位來自國內外攝影藝術創作者共襄盛舉,展出八大單元,包含高雄攝影 發展脈絡與特色、亞洲大師細江英公與攝影新銳的國際視野、臺灣重量級攝影 大師鉅獻,以及當代自拍攝影新風潮。其中「目光之城」及「亞洲新銳設計家 群展」單元中囊括了二十多位來自 12 個國家的新銳攝影師來高雄駁二駐村拍攝 之影像作品 10

13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13 日正式啟用,市長許立明陪同總統蔡英文、總統 府秘書長陳菊、文化部長鄭麗君出席啟用典禮,見證全臺最大藝術文化中心。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是全世界最大單一屋頂劇院,由荷蘭建築師 Francine Houben 以衛武營都會公園內的榕樹群為發想設計,營運時間為上午 11 時至晚 間 9 時,每週一休館,榕園廣場則 24 小時開放民眾活動與休憩。 2018 左營萬年季 6 日於蓮池潭登場,13 日在蓮池潭遶境祈福。此次規劃「蓮之 仙境展演」、「蓮潭漫天銀河步道」、「萬年愛幸福燈區」三大展區。今年首創「萬 年盃歌唱大賽」及結合虛擬實境設計「萬年季 AR 煙火」,民眾可利用手機於 龍虎塔與北極亭玄天上帝景點周邊觀看虛擬煙火展演。 10

14

.............................................................................................................................................................................

高雄鐵路地下化 14 日正式通車,市長許立明陪同總統府秘書長陳菊、行政院長 賴清德、交通部長吳宏謀等人出席啟用典禮。 「第二屆大高雄國際學生聯合大迎新」以「高雄大航海,迎向新世界」為主題, 招待三百多位來自 34 國的國際生深入旗津史跡。 10

16

.............................................................................................................................................................................

高雄市立美術館 16 日舉行「107 年度大高雄濕地論壇」,以「濕地環境教育與 社區參與」為主題,邀集國立中山大學、社團法人臺灣濕地保護聯盟、茄萣區 觀光發展協會等團隊分享交流。 10

17

.............................................................................................................................................................................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17 日舉辦 2018 高雄厝國際論壇暨推動成果展,邀請 iiSBE 國 際永續建築環境促進會執行長 XD.Nils Larsson 蒞臨,共同打造綠能產業。

159


160

10

20

9卷 | 第1期

.............................................................................................................................................................................

全球最大「Spartan Race 斯巴達障礙路跑」,20、21 日在橋頭糖廠開跑,21 國 約六千五百名選手參加,透過路跑宣傳提升高雄市的國際能見度。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20 日在臺北誠品敦南店舉辦「高雄女力」分享會,邀請高雄 作家楊路得、高雄市女性史料室主任林豫芬、以及知名導演郭珍弟,分享高雄 市各行各業的市容與景觀。 10

27

.............................................................................................................................................................................

2018 打狗鳳邑文學獎 27 日於高雄文學館舉行頒獎,計有 692 件作品參賽,當晚 舉辦戶外「我的勞動是寫作──葉石濤逝世 10 週年紀念音樂會」。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主辦、高雄廣播電臺承辦的「2018 高雄廣播節」,27 日舉辦 廣播講座,邀請資深廣播節目主持人丁村、曾平、曾安圻共同主講廣播人生。 10

30

.............................................................................................................................................................................

「高雄市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地方型 SBIR)30 日於四維行政中心舉 行成果發表會,今年以「10 年研發.創新城市」為主題,共取得 637 件專利權。

2018年11月////////////////////////////////////////////////////////////////////////////////////////////////////////////////////////////////// 11

01

.............................................................................................................................................................................

全臺唯一串聯清領、日治及戰後三時期古道與水道的長距離滑梯,1 日於哈瑪星 登山街 60 巷時空廊道啟用,即日起免費開放使用。民眾可以空中滑行俯瞰歷史 場域,用嶄新角度觀看哈瑪星的文史地貌與城市風景。 鹽埕區「DAKUO 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1 日舉辦成果發表會,邀集 234 家 國內外數位新創團隊與 1,500 名數位科技青年進行資訊技術交流。 2018 好漢玩字以「桃花源」為主題,11 月 1 日至 12 月 2 日於駁二藝術特區蓬 萊 B4 倉庫登場,匯聚近八十個設計及創作單位,穿過桃花林,沿著陶淵明《桃 花源記》的文句脈絡,走進漢字桃花源,在創意趣味中顛覆傳統漢字想像的同 時,看見漢字本身最美好珍貴且歷久彌新的文化價值。


大事紀要

11

06

.............................................................................................................................................................................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與 8ID 攝影團隊共同製作「高雄時刻」城市形象短片,6 日於 「高雄款」臉書粉絲專頁、「Kaogov」Youtube 網站播放,讓更多人瞭解高雄的 山海與河港。 11

07

.............................................................................................................................................................................

前鎮輪渡站全新候船室 7 日正式啟用,搭配往返旗津的前鎮—中洲航線,串連 亞洲新灣區自行車道、輕軌與捷運交通,預計將成為新熱門觀光休閒航線。 11

17

.............................................................................................................................................................................

「2018 美濃白玉蘿蔔與好豆──蟲鳴鳥叫友善農村」活動,17、18 日於美濃客 家文物館廣場舉辦,有農民市集、美濃食材好料理、農機具暨綠色農業資材展 等活動。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合作「穿越時空 現舊城」考 古系列講座,邀請成功大學學者專家在高雄進行每月一次分享歷史學、考古學、 測量學、文化遺產學知識,特邀高雄在地居民一起來談左營舊城的考古心得, 17 日首登場為「丈量古今──左營舊城遺址及文物的考古測量」。 11

19

.............................................................................................................................................................................

國家文官學院高雄園區 19 日在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成立,考試院副院長李逸洋與 考試委員、副市長楊明州等市府團隊到場祝賀,一同見證均衡南北訓練資源的 重要里程碑。 11

23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長期推動「書寫高雄文學創作及出版獎助雙計畫」,23 日舉 辦《貝神的召喚》新書發表會。作者以報導文學形式,為臺灣第 15 支原住民族 ──拉阿魯哇族(Hla’alua)正名奮鬥的歷史留下紀錄。 11

24

.............................................................................................................................................................................

2018 衛武營開幕季在地製作《簡吉奏鳴曲》──零落成泥香如故,24、25 日下 午 2 時 30 分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演出,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財 團法人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歷經五年的文獻閱讀與田調訪查,再現一段 以高雄鳳山為起點,騎著鐵馬串聯全臺灣農民與全世界的時代舞臺劇。

161


162

11

27

9卷 | 第1期

.............................................................................................................................................................................

高雄市政府首度舉辦以檔案為主題的「城市行跡,高雄的光榮」檔案聯合特展, 假四維行政中心一樓中庭展覽,27 日上午辦理開展儀式。藉由檔案跟城市之間、 國際之間以及檔案跟人民之間的關連性,呈現高雄百年來的蛻變與發展,及高 雄在國際交流方面的成果。 11

28

.............................................................................................................................................................................

全臺唯一軍旅建築──「金馬賓館」蛻變當代藝術中心,28 日開幕啟用,是高 雄市中心首件國有閒置建物資產成功活化案例,館內並增設軍旅歷史的「金馬 檔案室」,讓參訪民眾能追憶往昔軍旅時光。開幕首展邀請攝影家阮義忠,策 劃「光與凝視:失落的優雅」攝影個展,展出作品反映臺灣 20 世紀 70、80 年 代的脈動,呈現臺灣蛻變為工商社會之前的純樸民情。 11

29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29 日起展出「立穩根基,共創未來:AIT@40-1979 年後美 台關係特展」,從南臺灣的角度,看臺美關係的演變與發展。 2018 高雄藝術博覽會於 11 月 29 日至 12 月 2 日在駁二藝術特區大勇區 P2、P3 倉庫及城市商旅真愛館登場。高雄藝博特有的「東南亞及東北亞藝術的交會平 臺」,今年以俄羅斯與印尼為主題,特別策劃「南方藝術策展平臺」、「攝影 藝術專區」、「錄像藝術特展區」,讓高雄藝博增添更多元樣貌。 由文化部、英國文化協會共同主辦,高美館承辦的「2018 歐洲論壇:國際美術 館學程」以「觀眾發展:連結美術館與市民生活的新想像」為主題,29 日起於 高美館展開為期三日的博物館人才培育課程。

2018年12月////////////////////////////////////////////////////////////////////////////////////////////////////////////////////////////////// 12

01

.............................................................................................................................................................................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舉辦「看家──新住民返鄉拍攝腳本徵件計畫」,製作新住民 拍攝家鄉風貌影片,優勝者歷經三個月的拍攝剪輯,成果 12 月起於 CH3 公用 頻道刊播。


大事紀要

12

02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結合教育局舉辦的「鮮聲奪人── 2018 高雄市歌仔吟唱競 賽」,2 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蓬萊倉庫群 B9 正港小劇場舉行總決賽。依年齡 分童生組、少年組及青年組三個組別進行比賽,下午 4 時 30 分在同樣地點舉行 頒獎典禮。 12

03

.............................................................................................................................................................................

林園區新建行政中心 3 日正式啟用,是第一個以「高雄厝」綠建築設計、興建 完成的公家機關建築物。 12

05

.............................................................................................................................................................................

2018 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第九屆以「換帖/幻鐵 STEEL FRIENDS, STEEL FANTASY」為題,5 日舉辦開幕記者會,即日起至 12 月 16 日,國內外共八組 九位藝術家在駁二藝術特區淺三碼頭上現地創作。 12

07

.............................................................................................................................................................................

雲門舞集創立 45 週年推出《林懷民舞作精選》,12 月 7、8 日於高雄衛武營國 家藝術文化中心首演。 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於高雄左營舉辦第一屆「果貿社區『說 唱』大賽」,參賽者平均年齡 75 歲,在現場同時展示多幅左營眷村老照片,一 方面盤點歷史文化,一方面也期望透過「藝術實踐」創生在地動能。 12

08

.............................................................................................................................................................................

高雄市立圖書總館 8 日舉行第十屆「高雄文藝獎」頒獎典禮,本屆文藝獎得主 張新國、盧明德、王隆興、巴代及財團法人文學臺灣基金會,皆展現高雄顯著 的在地藝術文化。自 2016 年高雄文藝獎開放團體參加評選後,今年首次有團體 得獎,王隆興先生則是文藝獎設立以來,首位因文化公益得獎的得主。 12

14

.............................................................................................................................................................................

高雄「集盒 ‧KUBIC」貨櫃聚落新增「三餘梭書」、「Fader DJ Studio」及「臺 灣海洋帆船學校」等創意團隊入駐,推廣人文閱讀、帆船駕乘體驗活動。14 日 安排「高雄水水」與「飄浮綿羊與飛天河馬」藝術地景首度亮相,以及結合傳 統與民俗的「試說心語|諸子上菜」應用中文互動展。

163


164

12

15

9卷 | 第1期

.............................................................................................................................................................................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 15 日於駁二大義倉庫群舉辦「暖冬時光.野餐市集」星空電 影院,結合高雄在地市集品牌「散步計畫」、「高雄綠色友善餐廳」及農產市集, 邀請民眾與農民交陪,享受在地新鮮食材。 12

21

.............................................................................................................................................................................

高雄市政府在杉林區第四公墓改建的「杉林生命紀念館」21 日舉行落成典禮, 園區中規劃樹葬區與灑葬區,將現有殯儀館、納骨塔景觀重塑,建構零汙染的 綠色殯葬環境,成就自然環保葬理念。 12

22

.............................................................................................................................................................................

高雄市政府團隊 22 日總辭並合影,代理市長許立明以 12 年創下 12 個關鍵指標 感謝團隊執政努力及施政成果,同時致贈成員亞洲新灣區紀念水晶及畫框。 12

24

.............................................................................................................................................................................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與高雄前鎮區路中廟社區合作,創建高雄第 一家「社區時間銀行」,並開辦首間實體的「時間商店」,只要提供公共服務, 就可獲得「時分券」換取別人所提供的服務或商品。提倡居民積極參與公共事 務,並促進社區經濟流通。 12

25

.............................................................................................................................................................................

高雄市第三屆市長、副市長及首長宣誓就職暨交接典禮以「鰲躍龍翔、南方崛 起」為主題,25 日於高雄愛河畔舉行,新任市長韓國瑜宣誓就任高雄市長。 12

27

.............................................................................................................................................................................

高雄年度資訊嘉年華 27 日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今年市府以「科技創新 照亮高雄」為主軸,傳逹市府推動資訊科技成果。 12

28

.............................................................................................................................................................................

高雄市多納國小經過一年的實施,28 日辦理揭牌儀式,正式成為魯凱族多納 Kongadavane 民族實驗小學,將致力推展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傳承不同 民族文化。


大事紀要

2019年1月////////////////////////////////////////////////////////////////////////////////////////////////////////////////////////////////// 01

04

.............................................................................................................................................................................

高雄市立美術館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色.感動生肖」展覽, 以「生肖」為題,邀請洪易、莊普、陳郁秀等藝術家及設計師,展出 220 件生 肖藝術作品。 01

07

.............................................................................................................................................................................

高雄市教育局 7 日於文府國小啟用高雄市「空氣品質環境教育資源中心」,為 深耕空氣品質環境教育,首創空品教育融合情境互動教學,扎根校園空品教育 與防範空汙。 01

09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日本東京都世田谷區生活文化部,9 日簽署文化交流備忘 錄,雙方城市承諾將以青少年交響樂團的音樂互訪交流演出為起點,擴大到藝 文生活各領域,運用雙方城市的文化特色資源,促成臺日文化交流。 01

16

.............................................................................................................................................................................

「2019 高雄過好年」商圈系列活動於 16 日開始,有三鳳中街、新堀江、六合國 際觀光夜市、光華觀光夜市等 11 個商圈參與,共同推廣高雄特色商圈。 01

20

.............................................................................................................................................................................

「2019 臺灣女子高球公開賽」臺灣女子高球公開賽 17 日至 20 日在高雄信誼高 爾夫球場舉行,20 日進行最終回合賽事,韓國全美貞(Mi Jeong Jeon)奪得冠軍, 屏東蔡佩穎奪得亞軍。 01

25

.............................................................................................................................................................................

全球華人青馬影展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指導的《與「雄」 同行;城市行銷「手機短拍」大賽》,25 日揭開序幕,邀請不同領域的 10 位網 紅,透過手機錄製 1 分鐘的「高雄電影新景點」短片。

165


166

01

28

9卷 | 第1期

.............................................................................................................................................................................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與「KIMU 高雄獨立遊戲開發者社群」共同主辦的「Global Game Jam 全球遊戲創作營」已連續舉辦七年。自 1 月 25 日至 27 日進行 48 小 時不間斷的跨夜開發,50 位遊戲開發者產出 10 款遊戲,活動期間與巴西、日本、 臺灣等會場連線,亦有來自日本沖繩的企業組團前來觀摩交流。 01

30

.............................................................................................................................................................................

高雄市政府都發局輔導協助的老屋空間活化案例──屋齡 70 年的仁壽醫院,歷 經整修後更名為「穀友仁壽醫院」,是岡山首件老屋活化案例,重新開張期間 並舉辦文物回顧展,讓民眾回顧昔日「醫院一條街」的盛況。 駁二藝術特區費時半年規劃,邀請韓國建築師 Sooin Yang(梁秀印)於駁二蓬萊 區打造全新動力裝置作品「遠心林 Centreefuge」,此亦為駁二藝術特區首次進 行的跨國創作計畫。

2019年2月////////////////////////////////////////////////////////////////////////////////////////////////////////////////////////////////// 02

09

.............................................................................................................................................................................

2019 高雄燈會藝術節 9 日於高雄港棧庫群盛大開幕,今年以「金銀河」為概念, 「童心童趣」、「懷舊風味」、「魅力星光」、「戀戀風情」四大主題呈現港 都魅力。10 日至 19 日每天下午 7 時於「高雄人劇場」並邀請高雄在地表演團體 輪番演出。 02

12

.............................................................................................................................................................................

高雄市政府於 2 月 12 日第 409 次市政會議中通過修正「高雄市政府兒童及少年 福利與權益保障促進會設置要點」,將遴聘二名高雄市少年暨青年代表成為該 會之委員,協助市府在擬訂兒少福利政策上能更貼近兒童少年的需求。


大事紀要

02

16

.............................................................................................................................................................................

因應高雄鐵路地下化,16 日起開始跨越鐵道連接內惟及美術館地區的青海陸橋 拆除工程。 高雄國際馬拉松每年吸引許多國外跑者參賽,是城市外交重要平臺,高雄市政 府 16 日上午 9 時於高雄國家體育場與來訪的日本熊本、千葉、仙北、小山、札幌、 京都市右京區等六城市代表團簽署馬拉松合作 MOU,承諾相互行銷賽事、互惠 交流。 02

17

.............................................................................................................................................................................

明華園戲劇總團 17 日晚間在高雄愛河畔展演招牌大戲──「花燈六百年」,由 孫翠鳳、陳勝在、鄭雅升等演出,劇情以元宵花燈為主軸,穿越六百年時空。 02

20

.............................................................................................................................................................................

高雄市政府都發局與德國法蘭克福應用藝術博物館舉辦「紅╳線當代首飾藝術 展」,成為興濱計畫「再現歷史現場」的歷史實踐場域。 02

21

.............................................................................................................................................................................

市長韓國瑜 21 日參加二二八事件 72 周年紀念行動「雄中自衛隊出巡」記者會。 24 日進行紀念遊行,由雄中出發到原高雄火車站,邀請當年學生自治會會長方 振淵、自衛隊副隊長陳仁悲,重現當年不分族群、發揚和平的精神。 02

23

.............................................................................................................................................................................

高雄市立美術館於 23 日推出《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當代 藝術交流展,以藝術視角探究人類移動及遷徙的歷史軌跡。本展連結高雄市立 美術館與韓國京畿道美術館的國際合作,以不同類型精彩作品參展。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玉山社協力出版的蚵仔寮庶民繪本《仙化伯的烏金人生》 23 日辦理新書發表會,本書以職人與臺文書寫方式呈現,是了解臺灣早期漁村 生活的入門書籍,隨書並附赤崁、蚵仔寮景點介紹。 為響應 221 世界母語日,傳承本土語言與文化之美,高雄市政府於 23 日在凹子 底森林公園旁舉辦「聽雄好聽的聲──閩客原新.母語滿溫馨」親子野餐活動。

167


168

02

24

9卷 | 第1期

.............................................................................................................................................................................

都發局與哈瑪星代天宮合作,推出「大智若漁──哈瑪星近代漁業生活主題 展」,24 日起在登山 35 再生基地展出。展覽以漁貨在碼頭搬運、冷凍保存、加 工製造、產品配送──「出港─入港」軸線為主題,展示各項漁業珍貴文物、 模型,並將過往漁船出航懸掛的漁旗轉譯為明信片絹印,呈現臺灣早期的遠洋 漁港文史風貌。 02

25

.............................................................................................................................................................................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師生團隊與旗山區南新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合 作,重現旗山區以消失的火車站意象。經過數月蒐集文獻、訪談居民及舉辦工 作坊,呈獻「憶站,驛站──復刻溪洲火車站藝術創作」展──透過中山師生、 社區居民及藝術家合力完成的畫作,再現舊時車站風貌,藉以保存地方文化。 02

26

.............................................................................................................................................................................

2019 高雄春天藝術節開跑,開演節目是最受親子喜愛的草地音樂會,由楊智欽 指揮領軍高雄市交響樂團現場演奏全版《E. T. 外星人》電影配樂。 02

28

.............................................................................................................................................................................

高雄市政府 28 日於高雄市二二八和平公園舉行「2019 年高雄市二二八事件 72 周年追思紀念」,追思儀式由高雄市鹽埕國小合唱團〈美麗島〉、〈臺灣翠青〉 等樂曲中展開。 因應高雄鐵路地下化,服務高雄市民四十二年歷史的自立陸橋,28 日上午 9 時 展開拆除作業。

2019年3月////////////////////////////////////////////////////////////////////////////////////////////////////////////////////////////////// 03

08

.............................................................................................................................................................................

108 年高雄婦女節主題「女人 ‧ 女能——偏鄉女力出擊」,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與來自六龜、內門與永安區的五位「偏鄉女力」,發展三條「高雄女路」小旅 行路線。


大事紀要

歐洲知名的創新創業公司 Rainmaking Innovation,2 月 27 日正式宣布進駐高雄, 3 月 8 日舉辦「高雄國際創新大賽 2019」,共 14 個創業團隊參賽。 高雄市政府 8 日舉辦「2019 高雄醫療觀光元年啟動記者會」,市長韓國瑜偕同 與會嘉賓共同進行啟動儀式。 03

10

.............................................................................................................................................................................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10 日舉辦「為夢想點火」分享會,邀請首位華裔美國太空總 署(NASA)國際太空站前指揮官焦立中博士演講,四百餘名學生到場聆聽。 03

11

.............................................................................................................................................................................

市長韓國瑜、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等 11 日舉行 「 前瞻基礎 建設──高雄加工出口區智造新基地 」 動土典禮,「 智造新基地 」 是全國首座都 更式加工區。 「2019 高雄婦女節」女力電影巡迴開跑,11 日起至 18 日,由內門、林園開跑, 至美濃、永安、旗山、路竹等區放映。每場都有各領域專長的講師映後座談, 希望影響社區發揮學習力,也引發更多婦女朋友看見自己擁有的潛在力量。 03

16

.............................................................................................................................................................................

位在苓雅區與三民區交界的大順陸橋服務四十四年,16 日開始拆除。 03

19

.............................................................................................................................................................................

高雄市政府首任運動發展局長由程紹同 19 日上午在市政會議由副市長葉匡時監 誓之下宣誓就職。 03

23

.............................................................................................................................................................................

林園區靈帝殿帶領林園地區宮廟,23 日在中芸漁港舉行四年一科的海上巡境王 爺會香活動,計 22 艘漁船,超過二千人參與。 2019 高雄獎頒獎典禮 23 日於高雄美術館舉行,本次近八百位參賽者共同角逐獎 項,選出陳又伃、吳家昀、張致中等三位高雄獎,展現高雄文化意涵。 高雄市教育局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 108 年高雄囡仔節「當我們 Fun 在一 起」活動,活動主軸為「用心陪伴、共同 PLAY」,23 號活動首日現場,有近 三千位親子齊聚參與攤位活動。

169


170

03

29

9卷 | 第1期

.............................................................................................................................................................................

高雄市教育局與日本八王子市舉行「高雄市 2019 臺日友好城市聯合畫展」, 3 月 25 日至 4 月 3 日在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展出,有高雄市國中小與八王子 市共計 60 幅優秀畫作。 03

30

.............................................................................................................................................................................

「2019 高雄內門宋江陣」30 日起登場,集結北中南陣頭會集高雄內門順賢宮登 場,此屆高雄市政府觀光局規劃內門「總鋪師辦桌」特色,與實踐大學時尚設 計系合作,端出兼具視覺與味覺挑動味蕾的美味桌宴。包含創意宋江陣頭大賽、 比武招親、台灣小姐拋繡球等系列活動至 4 月 7 日。 響應「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關燈行動,30 日高雄市政府首度於夢時代百貨— 夢想廣場舉辦「愛熄地球 關燈一小時」活動,由環保局袁中新局長及各界代 表嘉賓啟動熄燈儀式。 路竹高中國中部 30 日揭牌成立「高雄市路竹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路竹 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位高雄市路竹區中心,運用教育部國教署與高雄市政府教 育局補助經費設立,中心以 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and Mathematics)為主軸,將輔導協助路竹、永安、彌陀、茄萣與湖內等五區學校 科技教育課程推廣。 高雄市政府運動發展局與教育局共同主辦的「2019 高雄市體育季系列活動—— 運動追青春!親子定向越野」,上午 10 時在高雄市衛武營都會公園榕園廣場熱 鬧登場,來自高雄市親子組共 200 人參加。 03

31

.............................................................................................................................................................................

衛武營 31 日在公共空間榕樹廣場設置啟用「公共鋼琴」,讓遊玩的民眾可自由 即興演奏或駐足聆聽,落實文化平權、藝術走進生活的理念。


大事紀要

2019年4月////////////////////////////////////////////////////////////////////////////////////////////////////////////////////////////////// 04

03

.............................................................................................................................................................................

高雄兒童美術館 4 日舉辦「愛分享╳玩具派對」活動,以「愛分享」為主題, 結合「藝術,在這裡」典藏作品發想,延伸愛物惜物的概念,規劃「玩具交換 市集」,邀請小朋友拿出自己蒐集的玩具擔任小老闆擺攤,並安排 FOCA 福爾 摩沙馬戲團《潘朵拉的盒子》演出。 04

04

.............................................................................................................................................................................

位於澄清路上的自強陸橋 4 日進行拆除工程,工務局長吳明昌率施工團隊拆除, 施工期預計 30 天。 04

07

.............................................................................................................................................................................

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 7 日於高雄愛河畔水岸步道,舉辦愛河書寫《蘭亭 序》活動,聚集近四千位書法愛好者,現場綿延 300 公尺,共同完成《蘭亭序》 作品。 04

10

.............................................................................................................................................................................

108 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聖火,10 日傍晚在高雄漢神巨蛋購物廣場正式引燃, 進行為期八天的聖火環臺傳遞。母火取自高雄市那瑪夏區全年不滅的「三明 火」,在原鄉部落卡那卡那富族耆老的祈禱與祝福中,由高雄市副市長洪東煒 與六位高雄市的運動好手組成的聖火隊,一同正式引燃今年的全中運聖火。 04

12

.............................................................................................................................................................................

高雄市文化局主辦之「2019 青春美展」即日起至 6 月 18 日,於高雄市文化中心 展出,參展學校計有 11 所大學院校及高雄在地四所高中。 04

13

.............................................................................................................................................................................

雲門 2 新作《毛月亮》,於 13、14 日兩天,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展開世 界巡演的首演場,舞臺設計聯手冰島搖滾樂團 Sigur Rós、LV 路易威登藝術首獎 的剪紙藝術家吳耿禎、獲得世界劇場設計大獎的王奕盛,和觀眾一起探討「當 科技跟肉體一起說話,會發生什麼事?」

171


172

9卷 | 第1期

由高市觀光局與 La Rue 文創餐車共同主辦,號稱南部最大野餐盛會的「愛河野 餐派對」13 日登場,連續兩日,上萬民眾散步在愛河畔多處綠地,與裝置藝術 打卡、聆聽樂團演唱及品嘗美食,分享輕鬆、愉快的週末午後。 04

14

.............................................................................................................................................................................

由教育部國民與學前教育署主辦的首屆「自造教育及創新科技創意實作競賽」,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民中小學自造教育及科技輔導中心 共同承辦。來自全國共 120 隊 480 名優秀學生,於 14 日角逐金牌並舉辦頒獎 典禮。 04

16

.............................................................................................................................................................................

榮獲高雄市 2019 全國創意花燈競賽雙冠王的鳳山區青年國中,與民俗傳藝師合 作將花燈藝術融入校園景觀,並結合鄰近中山國小的機器人創客特色,連貫成 跨越青年路二端的燈綵光廊。首波駐展的主題是「讓我們『豬』在一起」。 04

17

.............................................................................................................................................................................

左營地下道填平工程於 17 日開工典禮,副市長李四川到場下達開工號令。 04

20

.............................................................................................................................................................................

以「青春躍動,精彩高雄」為主題的 108 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 20 日在高雄 市現代化綜合體育館(高雄巨蛋)舉行開幕典禮,由教育部長潘文忠宣告全中 運在高雄正式展開。 響應世界地球日,旗津漁港「陽明高雄海洋探索館」於 20、21 日舉辦「愛地球 ──海洋繪本與 DIY 講.作」活動,藉由故事內容喚起對海洋資源的珍惜。 04

21

.............................................................................................................................................................................

五甲龍成宮舉辦四年一科的媽祖遶境祈福活動與鳳山國際藝陣嘉年華會,從 20 日起至 28 日止一連九天,分別有遶境祈福會、藝文之夜、臺灣文化藝分享、日 本藝文音樂祭等系列活動。


大事紀要

04

24

.............................................................................................................................................................................

高雄市政府與臺灣人壽合作的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共構會展文創會館,24 日舉 行上樑儀式,預計 2020 年完工。 04

26

.............................................................................................................................................................................

高雄市政府與臺灣微軟 26 日於高雄展覽館共同舉辦「2019 微軟教育高峰論壇」, 以「人工智慧 #FutureReady」為主軸,來自各縣市教育現場人員,深入探討臺 灣高等教育和國民基本教育對 AI 浪潮的因應方針。 04

27

.............................................................................................................................................................................

第五屆高雄春藝青年培育旗艦計畫──樂舞青春,今年以「弦樂」為題,由西 方經典古典樂音出發,回到臺灣文化本身。飛向世界的台灣囝仔──《台灣四 季╳亞特蘭提斯傳說》27、28 日於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登場演出,是高雄春天藝 術重要的自製節目。 04

29

.............................................................................................................................................................................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主辦第九屆「2019 大高雄治水論壇」,29、30 日在國立中山 大學進行交流,邀請以色列、美國、英國、荷蘭等國內外專家針對颱風、突發 性暴雨、乾旱等天然災害的應變能力。

173


174

9卷 | 第1期

《高雄文獻》稿約 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稱本館)為深化在地論述、保存高雄文史資料,竭誠歡迎各界投 稿《高雄文獻》。 二、本刊為半年刊,每年六、十二月出刊。 三、投稿內容與主題:舉凡非純文學類而與高雄相關之論述、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訪談、譯著、 史料文獻評介、社區營造、移民族群、展演評介、影評、文評與書評、未出版文稿等,均歡 迎惠賜稿件。 四、投稿注意事項: (一)來稿請勿一稿兩投,稿件請以電腦橫式繕打,須附電子檔及紙本稿一式三份。 (二)譯稿請附原文及翻譯授權書,若原文書無著作權者,應說明之。 (三)「研究論文」稿件,每篇正文以二萬二千字為限;其他類型的稿件,每篇正文以一萬字為限。 (四)所列參考書目,應以文稿中徵引者為限。 (五)來稿文責由作者自負。 (六)來稿請依本刊撰稿體例,詳見撰稿須知。 (七)各篇作者享有其著作人格權,本刊享有著作財產權。 (八)經錄用之稿件,本刊有權得增減文字與圖片。 五、稿件審查:本刊採匿名評審制,稿件經編輯委員會送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通過後刊 印。凡經錄用之稿件,作者不得要求抽回,並須簽署著作權讓與書。 六、酬謝方式:來稿一經採用刊出,致奉薄酬,並贈當期《高雄文獻》三冊、抽印本十本,及可 能衍生之出版品。 七、稿件交寄: (一)來稿請寄至下列地址:803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 99 號 3 樓「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研究部(投稿高雄文獻)收」。 (二)有關投稿問題與意見請聯絡莊建華先生,聯絡電話:(07)5312560 轉 315,E-mail: kaohsiung.h@gmail.com。


175

《高雄文獻》撰稿須知 一、來稿請依序包括:中英文論文題目、中英文摘要(中文 500 字以內、英文 250 字以內)、中英文關鍵詞(各 不超過 5 個)、本文(圖表嵌於正文中)、參考文獻等;若本文中有圖片,請附上解析度 300dpi,並無 版權問題或已取得授權之原始圖檔;若文稿有接受相關計畫補助及需致謝辭者,請於首頁之頁下(註) 說明。 二、稿件請以 Word2000 以上軟體打字建檔,A4 紙張規格,橫排,須加註頁碼並置中。 三、本刊為雙向匿名審查,除於「投稿人基本資料表」外,請勿於投稿文內出現姓名、職稱等。 四、來文請依下列撰稿格式: (一)正文的中文字型採新細明體,英文字型為 Times New Roman,首行縮二字(全形);引用原文則改採 標楷體,短文可外加引號而逕入正文;若引文較長,請另起段落,首行縮四字(全形),第二行之後 縮二字(全形),不另加引號。正文與引用原文的字體大小皆設為 12 級。 (二)本文中的節次及子目,以五個層次為原則,次序為:壹、一、(一)、1.、(1)。字體大小:題目為 22 級字;子目依次序為 18 級字、14 級字,其餘皆為 12 級字。 (三)圖表的編號採阿拉伯數字(如圖 1、表 1)。圖片標題放於圖下置左;表格標題放於表上置中。 (四)年代部分,全文請統一書寫格式。朝代紀元後加上西曆,如:乾隆 2 年(1737)、大正 12 年(1923)、 民國 100 年(2011);或是直接用西曆,如:2011 年。 (五)請用新式標點符號。引號用「」;引號內引號用『』;書、報、期刊等採書名號用《》;論文與期刊 篇名等採篇名號用〈〉;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號,如《莊子.天下篇》。 (六)註釋採隨頁附註。註腳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標示,如:1、2、3、……,並置於標點符號後。註腳文 字則置於當頁下方,以細黑線與正文分開。 (七)一般內文敘述遇數字,不完整之餘數或概略之約數、農曆年月日、屆、次、項等請用國字,如:三千 多人、約二百坪、第一屆、農曆正月十五日。遇年代(含以朝代紀元者)、完整數字者,請用阿拉伯 數字,如:大正 12 年(1923)、1985 年 4 月 17 日、23,557 人、5 位、3 輛。引文關於數字之使用則 悉依原引用文獻。 (八)臺灣之「臺」,遇書名、文章名、單位機構或公司行號名稱使用「台」者,依原書、原文,及單位機構、 公司行號公告之寫法,此外一般內文敘述一律採用「臺」字。 (九)「註腳引用」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華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吉田久一,《新.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東京:勁草書房,2004),頁 231-232。 再引:吉田久一,《新.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頁 231-232。 2. 合輯:作者,〈篇名〉,收於主編姓名,《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林玉茹,〈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收於林玉 茹主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頁 23。 再引:林玉茹,〈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頁 23。 3.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現的傳統》(臺北:貓頭鷹,


176

9卷 | 第1期

2002),頁 11-26。 再引: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被發現的傳統》,頁 11-26。 4. 期刊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2011),頁 8-57。 再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頁 8-57。 5. 博碩士論文:作者,〈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頁 22。 再引: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頁 22。 6.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篇名〉,《原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轉引自作者, 〈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張筱衡,〈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1958),頁 81-98,轉引自劉啟益,〈西 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1982),頁 43-44。 再引:張筱衡,〈散盤考釋〉,頁 43-44。 7.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報紙名稱》(西元年月日),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初引:〈臺灣八景請為投票〉,《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7 年 6 月 7 日),漢文第 4 版。 再引:〈臺灣八景請為投票〉,漢文第 4 版。 8. 西文專書:作者 , 書名 . ( 出版地 : 出版者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p. 207. 再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p. 207. 9.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篇名 . ”期刊名 , 卷 ( 期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Modern China, 33(1)(2007), pp. 72-90. 再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pp. 72-90. 10.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初 引: 維 基 百 科,〈 中 正 紀 念 堂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13 年 3 月 14 日。 網 址:http://ppt. cc/8QRA。 再引: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網址:http://ppt.cc/8QRA。 11.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檔名〉(西元年分),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號。 初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1947),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再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登錄號:KH2003.008.344。 (十) 同一註釋連續出現時,可以「同上註」表示;非連續出現,即第二次之後的引註時,請以上述之「再 引」格式表示。


177

(十一)文末「參考書目」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請將正文中所有引用或腳註之書目全部列出,不得列出未引用之文獻。書目列舉依序為華文、 日文、西文。 2. 華日文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西文書目則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同一作者有兩本 (篇)以上著作時,則依著作出版先後排列。 3. 華日文專書:作者(出版年),《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吉田久一(2004),《新.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東京:勁草書房。 4. 合輯: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收於主編名,《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林玉茹(2009),〈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 收於林玉茹主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頁 23。臺南:臺南縣政府。 5.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西元年分),《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2002),《被發現的傳統》, 頁 11-26。臺北:貓頭鷹。 6. 期刊論文: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戴寶村(2011),〈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頁 8-57。 7. 博碩士論文:作者(西元年分),〈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 範例:吳欽賢(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西元年分),〈篇名〉,《原期刊名》,卷(期),頁碼。轉引自作者(西 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張筱衡(1958),〈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頁 81-98,轉引自劉啟益(1982), 〈西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頁 43-44。 9.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西元年月日),《報紙名稱》,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範例:〈臺灣八景請為投票〉(1927 年 6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漢文第 4 版。 10. 西文專書:作者 ( 西元年分 ), 書名 . 出版地 : 出版者 . 範例:Connell, R. (2007),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1.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西元年分 ), “篇名 . ”期刊名 , 卷 ( 期 ), 頁碼 . 範例:Katz, Paul R. (2007),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 33(1), pp. 72-90. 12.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範例: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資料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14 日。網址:http://ppt.cc/8QRA。 13.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西元年分),〈檔名〉,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號。 範例:作者不詳(1947),〈新高雄市街詳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十二)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版本與卷頁。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現代出版項。


第九卷.第一期 2019年6月 出版機關: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發 行 人:王御風 主 編:劉正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編輯委員:(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興安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李允斐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 吳玲青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莊淑姿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許淑娟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啟仁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 戴文鋒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謝貴文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 簡文敏 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 責任編輯:鍾宛君 助理編輯:莊建華、毛湘萍 文字校對:闕妙芬 美術設計:薛東榮 印 製:泰銘照相製版社有限公司 出 版 者: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網 址:http://khm.org.tw/ 地 址:803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99號3樓(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行政辦公室) 電 話:(07)5312560 傳 真:(07)5319644 經銷編印: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802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57號2樓之2 電 話:(07)2265267 傳 真:(07)2233073 訂購資訊 定 價:新臺幣200元整 訂 閱:每年二期,定價九折 經銷商郵政劃撥戶名: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郵政劃撥帳號:41423894 本刊圖片、文字皆有版權,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翻印。 GPN : 2010001240

ISSN : 2222-8306


「高雄小故事」創作徵件計畫 (2019 年 10 月 31 日截止,最高獎金 3,000 元)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為凝聚市民對於城市文化 的向心力,並積累屬於自我城市的文化底蘊,透過 一篇篇小故事涓滴匯流、積薄成豐,藉以通過歷史 軸線追尋探索十年前、百年前中屬於高雄的記憶, 一同找回我們心中對於鄉土的感動,形成一股由市 民自我創造城市價值的無形力量。 高雄小故事面向不限,舉凡書寫人物風俗、社 會文化、生活藝術、宗教政治、農村都市等,只要 與「歷史」相關皆歡迎來件,透過對於高雄的歷史 記憶的發掘,刻畫過往點滴,呈現自身周圍人、事、 時、地、物的感情,期盼透過一篇篇小故事的連結, 勾勒出高雄在地獨有的生命藍圖。 徵集對象:年滿 16 歲以上,喜歡書寫分享歷史記憶的民眾(每年度每人最多限投 3 篇)。 活動日期:即日起至 2019 年 10 月 31 日(週四)前收到之創作(以郵戳為憑)。

請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網頁上,下載附件徵件計畫、報名表、授權同意書稿件及相關 附件,請親送或掛號郵寄(以郵戳為憑),並於信封上註明「投稿 2019 年高雄小故事」, 寄至「803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 99 號 3 樓(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高雄小故事執 行小組 收」

活動報名信箱:story.kaohsiung@gmail.com(請註明「高雄小故事投件」) 詳情歡迎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網頁參考(http://khm.org.tw) 有任何問題也歡迎洽詢電話:07-5312560#315 莊先生。


2019年第三屆寫高雄

──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徵件計畫 (2019 年 10 月 31 日截止,最高獎金 3,000 元)

你是否曾凝視一張張老照片,憶起城市裡曾經發生的故事? 你對神誕遶境充滿好奇與滿腔熱血嗎? 你有很多想要探尋查訪的家族史嗎? 你想為故鄉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嗎? 2019 年第三屆「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即日起至 10 月 31 日受理申請, 歡迎加入高雄文史探索的行列,一起走踏高雄、書寫歷史,透過文字串連起流動的歷史 記憶,共同描繪出百種高雄的文史風貌,進而傳承土地精神,彰顯城市文化深度,期盼 在南國的豔陽下,綻出在地文化的風光明媚。 即日起徵件至 2019 年 10 月 31 日(四) 提案計畫及相關附件請親送或掛號郵寄(以郵戳為憑),並於信封上註明「投稿 2019 年第三屆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獎助計畫,寄至「803 高 雄 市 鹽 埕 區 河 西 路 99 號 3 樓 高 雄 市 立 歷 史 博 物 館 研 究 部 」, 電 子 檔 請 寄 至 story. kaohsiung@gmail.com(請註明「寫高雄投件」)。

詳情請參考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網頁,並下載附件獎助 計畫及申請表格,洽詢電話: 07-5312560#315 莊先生。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