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文獻 第十一卷第一期

Page 1


11

1

2021 年 6 月


11

1

2021 年 6 月

CONTENTS 刊頭語/劉正元

003

研究論文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楊玉姿

006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洪親慧

046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郭澤寬 082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王美青

120

文化光影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陳啓仁 154 典藏介紹:1947年高雄市政府職員服務日記/莊建華 178 《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書評/戴文鋒 193 高雄小故事──山林的精靈──鼻笛之音/許玉霞

197

高雄小故事──必麒麟佇芒仔社食蜂/梁羽楓

199

大事紀要 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闕妙芬整理

202


刊頭語 本期封面以逍遙園作為主題。逍遙園是大谷光瑞的宅第,於昭和 15 年(1940)年興建, 位置在現在六合一路 55 巷內。大谷光瑞是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 22 代門主、大正天 皇的姊夫,曾多次來臺,昭和 11 年(1936)第五次來臺灣後決定定居高雄。大谷光瑞曾擔任 臺灣總督府熱帶產業調查會委員、另外也在臺灣設立隸屬佛教的光瑞會,經常舉辦演講,在 臺灣佛教界備受尊崇。逍遙園在二戰後被由政府接收,國防部將它作為陸軍 802 醫院眷屬宿 舍,期間曾面臨坍塌及隨眷村改建而遭剷平的危機,後經藝文界人士搶救得以重新修復,於 民國 109 年(2020)11 月 1 日重啟逍遙園。 本期有兩篇文章與逍遙園有關,首先,歷史學訓練出身的楊玉姿描述了大谷光瑞的生平 和當初逍遙園的建築特色;其次,建築背景出身的陳啓仁將親自參與逍遙園的整建過程,以 平易近人的寫法評敘了逍遙園作為重要文化資產的歷程與意義。其次,楊玉姿則主要運用《臺 灣日日新報》、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等文獻,爬梳大谷光瑞幾次來臺產業勘察行程。 在昭和 11 年(1936)的第五次行程,《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大谷光瑞為了在高雄州,栽 培山茶及各種事業,決定常住高雄,委託內海知事,選定建地,經大谷氏實地調查,決定於 市內大港高雄刑務支所前,田 1 萬 7,000 坪……。」此為大谷光瑞移居高雄之濫觴,昭和 15 年(1940)他開始興建逍遙園,並在同年 11 月 1 日舉行開園典禮。 楊玉姿與陳啓仁的文章分別提到逍遙園的建築過程與特色。逍遙園的建築本體承包商為 高雄市森田工務所,木作則由京都二角工務店承攬。建材上使用 TR 紅磚、臺灣檜木、合興瓦、 仲吉瓦、及來自名古屋和福州的杉木等;建築本體內部則有水塔、防撞緣石、鑄鐵灶門、和 式拉門等特色建築方式。另外,陳啓仁也特別指出修復過程中臺日雙方對於修復技術的交流 細節,包含日本工匠協助修復網代天井、柿葺屋頂、左官(牆體與天花板)工程等修復細節 的描述,以及修復過程在地公民如何參與。陳啓仁整總結這些過程,指出逍遙園不只是一個 建築體的修復而已,同時也還原城市的空間紋理,及凝聚了在地居民的公民社會意識。 第二篇研究論文也在談左營的文化資產:左營的興隆座戲院。昭和 4 年(1929),岡山 郡轄下左營庄出現了第一間戲院:興隆座。外觀三連棟二層樓的磚造建築,加上裝飾華麗的 山牆牌樓,以及新奇的手繪電影看板等,讓當時左營地區居民得以親身參與體驗新式戲院的 魅力,興隆座在營運四十五年之後劃下句點。


高雄第一間戲院是明治 42 年(1909)所建的打狗座。根據明治 43 年《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的報導,其位置於鹽埕埔庄舊停車場附近,接下來高雄地區陸續成立幾座戲院,反映了產業 變遷及都市化後娛樂事業的需求。興隆座於昭和 4 年(1929)成立,創辦人為左營在地仕紳 黃查某、曾胡及林有惠。作者洪親慧透過對經營者後代及耆老的相關訪談,試圖爬梳回復消 失的興隆座跟它的專業團隊,訪談中對於辯士(電影解說人員) 與電影手繪看板畫師細部工 作的細節有精彩描述,讓讀者得以一窺戲院及其相關行業的文化價值。 第三篇論文及第四篇論文分述不同主題:郭澤寬討論鍾理和父子的作品〈雨〉(1960) 和《雨後》(1972)透露的共通性。首先,〈雨〉和《雨後》,除了同有雨為名外,全也以 雨為起興,也全在雨中做結尾。其次,透過雨水的連結,兩位作者提到農民與美濃水圳之間 唇齒相依的關係,比如在〈雨〉這篇作品中,鍾理和提到農民遇到乾旱時的無奈之情,他描述: 「樹下有大圳水的一條支圳,不過這時乾枯而荒涼,像一條死蝻蛇的脊椎骨。」以雨水作為 一種象徵出發,兩位作者同時連結美濃的人文地景,諸如菸葉的生產、客家換工組織、粄條、 語言、人際關係等面向,展現美濃地區水與人、人與人之間緊密相扣的關係。 王美青以其長期浸潤魯凱下三社的田野調查中指出:魯凱語「蝴蝶」(svongvong)一 詞有多義詮釋:首先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情很有節奏,至於蝴蝶紋則是意指形容手工靈巧、 擅長家事、很會編織的女性。過去幾年來,茂林當地人在文化產業的思維下,賦予蝴蝶(紋) 新的創造性意涵,例如在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頁上,蝴蝶化身為美麗的「紫色精靈」; 黑米祭闖關禮物中,勇士則被形塑為蝴蝶的化身。王美青總結:下三社部落會透過紫斑蝶的 觀光或黑米祭等觀光活動作為文化創新的例子,試圖展現下三社居民內部,以及外部西魯凱 群、排灣族等不同人群之間的文化認知及詮釋。 文化光影專欄收錄莊建華關於高史博館藏〈1947 年高雄市政府職員服務日記〉的導讀與 介紹。在珍貴的第一手紀錄中,讀者得以一窺日記撰寫者(莊建華推測是當時高雄市參議員 王隆遜)對於高雄二二八事件的一手觀察及感受;另外,謝貴文民國 109 年(2020)出版的 專書《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對於左營舊城都市史與信仰 史有深入討論,戴文鋒也對此書做出詳實的書評。 以上諸文,謹致《高雄文獻》讀者參考。 主編 2021 年 5 月 17 日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 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 楊玉姿

摘要 本文主在論述大谷光瑞與逍遙園,試圖從大谷光瑞家世、大谷光瑞多次來臺灣、大 谷光瑞在臺灣的社會地位、逍遙園的興建、建材履歷等,透過文獻,爬梳凡大谷光瑞走 過的臺灣,必留痕跡。本文主要運用《臺灣日日新報》、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等, 冀望能彙整出新發現。 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 22 代門主,大谷光瑞與大正天皇是連襟的關係,其為 大正天皇的姊夫。大正 6 年(1917)大谷光瑞第一次來臺灣,經過十九年的觀察,昭和 11 年(1936)第五次來臺灣,透露有意移居高雄。大谷光瑞擔任臺灣總督府熱帶產業調 查會委員、在臺灣佛教界備受尊崇、在臺灣設立光瑞會,經常舉辦演講。 昭和 11 年(1936)3 月委託伊藤地方課長交涉,每坪價格 2 圓,購地 1 萬 7,000 坪。 逍遙園的建築本體承包商為高雄市森田工務所的森田隆之。逍遙園的木作則由京都二角 工務店二角幸治郎承攬、監造。建材有臺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的紅磚、鶯歌合興窯 的黑瓦、仲吉會社的水泥瓦、臺灣總督府營林所的紅檜、名古屋杉山商店的尾州杉、施 合發行的杉正角、天龍會社嘉義支店木材、三井物產大阪支店木材、淡陶株式會社的磁 磚等,都是上等建材,傑出的土木技師、木作專家與一流的建材,造就出獨一無二的逍 遙園。

關鍵詞:大谷光瑞、逍遙園、光瑞會、森田工務所

投稿日期:2021 年 3 月 16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5 月 3 日

007


008

11 卷 | 第 1 期

A Historical Study on Ōtani Kōzui and Shoyoen Yu-Zi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Culture and Languages,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aper attempts to trace Ōtani Kōzui, who was the brother-in-law of emperor Taishō, the 22th generation of leaders of Honganji Faction, a branch of Prue Land Buddism in Japan, and his stories of establishing of Shoyoen in colonial Kaohsiung. The paper aims to reach some conclusions through the review of archival data of both “Taiwan Daily News” and the historical collections on colonial Taiwan in National Taiwan Library. In 1917, Ōtani Kōzui paid his first visit to Taiwan. After 19 years, when Ōtani Kōzui paid his 5th visit in Taiwan, he decided to settle down in Kaohsiung and thought of building a house in Kaohsiung. Ōtani Kōzui used to serve as one of the committee members of Tropical Industry Survey at Taiwan Colonial Government. Also, Ōtani Kōzui established the Kōzui Society, which was a famous religious association in colonial Taiwan. After this, he was well respected by many devout worshipers and gave many religious speeches on Buddhism. In March 1936, he bought a big land in colonial Kaohsiung and started to construct the building named as Shoyoen. The whole construction of Shoyoen was built by Nikaku Construction in Kyoto. The building teamwork included several outstanding civil engineers, carpenters, and highquality building materials. They made both the beautiful as well as unique Shoyoen, which we can witness in Kaohsiung now. Keywords: Ōtani Kōzui, Shoyoen, Kōzui society, Morita Construction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壹、前言 貳、大谷光瑞家世 參、大谷光瑞來臺灣 肆、大谷光瑞在臺灣的社會地位 伍、逍遙園的歷史 陸、結語

壹、前言 二次大戰前,逍遙園是日本淨土真宗西本願寺派第 22 代門主大谷光瑞的別墅,昭 和 14 年(1939)由京都二角工務店興建,昭和 15 年(1940)11 月 1 日,大谷光瑞主持 高雄逍遙園開園典禮。逍遙園於戰後被我國政府接收,民國 38 年(1949)7 月,農園土 地由「國防部陸海空軍第二總醫院」(陸軍 802 醫院之前身)接收,作為軍眷之居住區, 由院長命名為「行仁新村」,初期幾任院長均以逍遙園作為官舍之用,未曾擴建。隨著 人口不斷移入,別墅建築周遭農地遂建成高度密集的眷村。該建築物曾經屬於「行仁新 村」之眷舍,因年久失修而有坍塌之虞,民國 99 年(2010)1 月 26 日,高雄市政府公 告為歷史建築,民國 106 年(2017)8 月中旬開始為期三年的修復工程,民國 109(2020) 11 月 1 日開放參觀。

貳、大谷光瑞家世 大谷光瑞於明治 9 年(1876)12 月 27 日出生,昭和 23 年(1948)10 月 5 日歿。是 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 22 代門主,其父為大谷光尊伯爵(1850-1903)是日本佛 教真宗本派本願寺派第 21 代門主,法號明如上人。世以為大谷光瑞為日本皇族,乃因皇 親國戚而來。大谷家族與九条家族,有兩道收養關係(九条尚忠是大谷光尊的養父、九 条道孝是大谷光瑞之養父)、三道婚姻關係(大谷光瑞娶九条籌子、大谷光明娶九条紝 子、大谷武子嫁九条良致);九条家族又與日本皇室有兩道婚姻關係。 大谷光尊之養父九条尚忠(1798-1871),日本江戶末期和明治初期的有名貴族,其

009


010

11 卷 | 第 1 期

女兒九条夙子,為孝明天皇皇后,1 其長男九条道孝(1839-1906),是幕府末期公卿, 明治時代從一位公爵、貴族院議員,大谷光瑞之養父。九条道孝之女兒九条節子(18841951),為大正天皇皇后(貞明皇后)。大谷光瑞之妻籌子,弟大谷光明之妻紝子,都 是九条道孝的女兒,與貞皇后為親姐妹關係。大谷光瑞之妹武子,為九条尚忠之次男九 条良政男爵夫人。 大谷光瑞(長男)幼名峻麿,明治 18 年(1885)12 月,大谷光瑞(9 歲)得度,明 治 19 年(1886)進入東京學習院就讀。後來離開學習院之後,明治 22 年(1889)大谷 光瑞進入共立學舍就讀。共立學社於明治 3 年(1869)設立於東京,與福澤諭吉的慶應 義塾、中村正直的同人社、津田仙的學農社農業學校,為當時日本四大私立大學。大谷 光瑞離開共立學社後,回京都,跟隨前田慧雲(1857-1930)學習。前田慧雲日後出任東 洋大學校長、龍谷大學校長。龍谷大學畢業生到各地宣揚西本願寺教義。 明治 31 年(1898)大谷光瑞 23 歲,與 17 歲的九条籌子結婚。明治 33 年(1900) 皇太子(日後的大正天皇)與籌子之妹節子(日後的貞明皇后)結婚;大谷光瑞與皇太 子成為連襟的關係。 明治 32 年(1899)大谷光瑞遊歷中國的 15 個城市,影響了日後「大谷探險隊」的 組成。明治 33 年(1900)1 月,以調查佛教遺址為名,訪問了印度。明治 34 年(1901), 又赴英、德、法、俄、瑞典等國家考察,參觀了各國博物館。大谷光瑞一生最光輝的事 蹟為明治 35 年(1902 年)組成大谷探險隊,從倫敦出發,往中亞,經過巴基斯坦、印度、 新疆,最後抵達西安。2 明治 36 年(1903),大谷在第一次探險途中,因接獲父親去世消息,返回日本,接 任第 22 代西本願寺派門主,法號鏡如上人。明治 41-42 年(1908-1909)第二次探險,探 險隊從北京出發,經過蒙古再進入新疆。3 明治 43 至大正 3 年(1910-1914)第三次探險;

1

1847-1867 年孝明天皇在位,孝明天皇皇后的次男為明治天皇。

2

第一次探險(1902-1904)由大谷光瑞率領,隨行人員渡邊哲信、堀賢雄、本多惠隆、井上弘圓等人,自倫敦出發, 經撒馬爾罕、浩罕,進入喀什噶爾。途中大谷光瑞獲悉父親去世的消息,即忙趕回日本。另外兩名隊員渡邊哲信和堀 賢雄,前往和闐、庫車、吐魯番等地考察,經西安回日本。

3

第二次探險(1908-1909)大谷光瑞派橘瑞超和野村榮三郎二人前往,主要發掘吐魯番、樓蘭、庫車等地。該次考察 活動是收穫最大的一次。包括在吐魯番與樓蘭的重大發現,著名的《李柏文書》就是在該次考察中發現於樓蘭的。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即最後一次。此次探險隊分成兩支,一支從倫敦出發向東行,另一支從上海出發,溯江而 上,後再轉到西安,兩支探險隊最後在敦煌會合,大谷光瑞未參加第二次與第三次的探險。 大谷光明(大谷光瑞弟),1906 年赴英國留學三年,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 最著名的高爾夫球場設計師,其子大谷光照(1911-2002),法號勝如上人,為本願寺第 23 代門主,其侍從吉川小一郎(1885-1978)擅長拍照,後來成為大谷光瑞探險隊的一員; 小弟大谷尊由(1886-1939),曾任近衛內閣拓務大臣、北中國開發會社總裁。 大谷光瑞以西本願寺門主身分,在臺灣買了一些官地,發展了幾座寺廟,包括:明 治 37 年(1904),彰化廳馬芝堡鹿港街龍山寺建後殿;4 明治 45 年(1912),向新竹廳

圖 1 淨土真宗西本願寺法主世系圖 圖片來源:近現代.系圖ワ-ルド,〈西本願寺.大谷家家系圖〉。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2 月 20 日。 網 址:https://episode. kingendaikeizu.net/40.htm。

4

圖 2 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之配置圖 圖片來源:大橋捨三郎,《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 史》(臺北: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別院,1935),目 次前、不分頁。

「彰化廳管內馬芝堡鹿港街龍山寺建立ニ關スル件」(1904 年 8 月 1 日),〈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 年保存第十五卷社寺軍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802002。

011


012

11 卷 | 第 1 期

圖 3 逍遙園的主人大谷光瑞的墨寶(上圖) 說明:不退轉,即修行佛法之過程中得悟,不退墮於二乘、凡夫、惡趣等, 也不退失所證得之果位、觀念、行法。 圖片來源:大橋捨三郎,《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目次前、不分頁。 圖 4 大谷尊由(大谷光瑞弟)的墨寶(下圖) 圖片來源:大橋捨三郎,《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目次前、不分頁。

圖 5 大谷光明(大谷光瑞弟)的墨寶 圖片來源:大橋捨三郎,《真宗本派本 願寺臺灣開教史》,目次前、不分頁。

購買苗栗一堡苗栗街官有地,大正 15 年(1926)建苗栗寺,5 大正 2 年(1913)底購買 臺北廳基隆堡基隆街官有地;6 大正 3 年(1914),在澎湖建光玄寺。7 大正 6 年(1917)11 月 6 日抵達臺灣,視察本願寺臺灣布教情形。8 大谷光瑞曾任近 衛文麿內閣參議、小磯國昭與米內光政內閣顧問等。二次大戰末期在中國東北遭蘇聯占 領軍扣留,因罹患膀胱癌,直到昭和 22 年(1947),才獲准回日本。民國 37 年(1948) 10 月 5 日,於九州別府鐵輪療養所辭世,享年 73 歲。

5

「真宗本派本願寺派苗栗寺建立許可ニ關スル件」(1926 年 10 月 1 日),〈昭和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 第二十五卷司法教育內務〉,《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039016。

6

「官有地賣拂報告(臺北廳)」(1913 年 11 月 1 日),〈大正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四卷地方〉,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626017。

7

「光玄寺ト公稱許可〔中山覺音、外五名〕」(1914 年 1 月 1 日),〈大正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三十二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251021。

8

大橋捨三郎,《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臺北: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別院,1935),頁 118-121。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參、大谷光瑞來臺灣 一、大谷光瑞第一次來臺灣 大正 6 年(1917)11 月 16 日,大谷光瑞抵達基隆港,視察臺灣。據 1917 年 11 月 15 日《臺灣日日新報》,〈無線電信 亜米利加丸より〉: 自亜米利加丸出發以來,海上極為平穩,……,船客有大谷光瑞、飯田廳 長等 310 人,16 日未明時,預定抵達基隆港。9 大谷光瑞在臺灣的行程,由臺北出發,視察臺中、嘉義、阿里山、打狗、枋寮、墾丁、 蕃薯寮(今旗山)、臺南、集集、埔里社、霧社等地。據 1917 年 11 月 21 日《臺灣日日 新報》,〈大谷師日程〉: 大谷師西部行程如下:22 日臺北出發,住臺中。23 日臺中出發,住嘉義。 24 日嘉義出發,住阿里山。25 日停留在阿里山。26 日由阿里山下山,往嘉義。 27 日嘉義出發,住打狗。28 日打狗出發,住枋藔。29 日枋藔出發,住墾丁。 30 日停留在墾丁。12 月 1 日墾丁出發(晚上 10 時)2 日天未亮,打狗出發, 住蕃薯寮。3 日住臺南。4 日停留在臺南。5 日臺南出發,往南投,住集集。6 日往埔里社,住霧社。7 日停留在霧社。8 日霧社出發,住臺中。9 日回臺北。10 大谷光瑞視察嘉義製材場、嘉義林業試驗場。據 1917 年 11 月 25 日《臺灣日日新報》, 〈地方近事 嘉義 大谷光瑞師〉: 下午 2 時,大谷光瑞師抵達嘉義,在飯店休息後,視察製材場,4 時 30 分, 參拜嘉義神社後,赴林業試驗場,住宿。明天早上搭特快登阿里山,營林局的 長島事務官、瀨戶平屬負責接待。11

9

〈無線電信 亜米利加丸より〉,《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7 年 11 月 15 日),第 7 版。

10

〈大谷師日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7 年 11 月 21 日),第 2 版。

11

〈地方近事 嘉義 大谷光瑞師〉,《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7 年 11 月 25 日),第 4 版。

013


014

11 卷 | 第 1 期

大谷光瑞住入港口官舍,視察築港、淺野水泥工廠、檢糖所。據 1917 年 11 月 28 日 《臺灣日日新報》,〈地方近事 打狗 大谷光瑞師〉: 27 日下午 7 時 23 分,大谷光瑞師抵達打狗,官民迎接之,住入港口官舍。 28 日視察築港、水泥工廠、檢糖所。下午 4 時 10 分,赴阿緱、恒春視察。12 月 2 日從海路在打狗上岸,即日預定赴蕃薯藔。12 大谷光瑞視察打狗臺灣礦物工廠、阿緱糖廠等地,並提及打狗築港如完成,港深有 30 公尺,是優良港口,將奪取香港的轉口貿易。據 1917 年 11 月 29 日《臺灣日日新報》, 〈打狗に於る光瑞師午餐會 話題轉轉として 興味津津たり〉: 27 日下午視察臺灣礦物工廠、築港。……。關於打狗築港,大谷光瑞師和 工事部出張所長筒井對談,如築港完成,港深有 30 公尺,打狗是優良港口,將 奪取香港的轉口貿易。……。大谷光瑞師 28 日上午 8 時 40 分,從打狗出發赴 阿緱,視察糖廠,住一晚,預定視察恒春。13 大谷光瑞視察安平、大目降糖業試驗所、市內公園等,又到步兵聯隊,對官兵講話。14 據 1917 年 12 月 5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谷師之如南〉: (12 月)1 日大谷光瑞師自打狗到臺南,住在四春園。2 日視察安平、大 目降糖業試驗所、市內公園等,又到步兵聯隊,對官兵講話。 大正 6 年(1917)12 月 31 日下午 4 時,大谷光瑞搭船,離開臺灣。據 1918 年 1 月 2 日《臺 灣日日新報》,〈大谷師發臺灣〉: (12 月)31 日上午 9 時半,帶紫雲玄範氏及其他隨員,搭臺北出發的火車, 赴基隆,官民及熱心人士多到車站相送。下午 4 時,搭商船亞米利加丸,此行 將抵門司,經香港,到南洋。15

12

〈地方近事 打狗 大谷光瑞師〉,《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7 年 11 月 28 日),第 4 版。

13

〈打狗に於る光瑞師午餐會 話題轉轉として 興味津津たり〉, 《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7 年 11 月 29 日),第 7 版。

14

〈大谷師之如南〉,《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7 年 12 月 5 日),第 7 版。

15

〈大谷師發臺灣〉,《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8 年 1 月 2 日),第 4 版。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大正 7 年(1918)1 月 7 日早上 8 時半,抵達門司。大谷光瑞師此次視察的結論:臺 灣確為日本的寶庫。1918 年 1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谷氏抵門司(三日門司 電)〉: 大谷光瑞師本日(1 月 7 日)早上 8 時半,搭商船亞米利加丸,抵達門司。 ……。大谷光瑞師說:臺灣確為日本的寶庫,也可以比成大陸的滿州。惟此後 道路等尚須大大改善。16 昭和 5 年(1930),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在長崎設立芭蕉受貨組合,由長崎,輸出大 宗芭蕉於上海,臺灣芭蕉之進出上海,臺灣、長崎間,4 日配船一次,而長崎、上海間, 因有運駛快速船長崎丸、上海丸兩船,且運賃一籠僅 25 錢,便可與廣東芭蕉競爭,臺蕉 經由長崎,輸入上海,大谷光瑞尤為努力,協助臺灣芭蕉出口上海。據 1930 年 4 月 11 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芭蕉推廣消路 對上海大宗輸出 長崎組合成立福音〉: 芭蕉受貨組合,因設立於長崎,而於臺 灣有福音,蓋由長崎,輸出大宗芭蕉於上海, 臺灣芭蕉之進出上海,同地大谷光瑞師尤為 努力,就其運賃關係等。……。又臺灣、長 崎間,4 日配船一次,而長崎、上海間,因有 運駛快速船長崎丸、上海丸兩船,且運賃一 籠僅 25 錢,便可與廣東芭蕉競爭。17

二、大谷光瑞第二次來臺灣 昭和 5 年(1930)12 月 22 日,大谷光瑞第二 次來臺灣,23 日大谷光瑞氏拜訪石塚英藏總督。 據 1930 年 12 月 24 日《臺灣日日新報》,〈總督 を訪問した大谷光瑞氏〉:

圖 6 昭和 5 年 12 月 23 日,大谷光瑞氏(右 1) 拜訪石塚英藏總督(左 2) 說明:石塚英藏總督任期:1929 年 7 月 30 日至 1931 年 1 月 16 日。 圖片來源:〈總督を訪問した大谷光瑞氏〉,《臺 灣日日新報》日刊(1930 年 12 月 24 日),第 2 版。

16

〈大谷氏抵門司(三日門司電)〉,《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8 年 1 月 7 日),第 3 版。

17

〈臺灣芭蕉推廣消路 對上海大宗輸出 長崎組合成立福音〉, 《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0 年 4 月 11 日),第 n04 版。

015


016

11 卷 | 第 1 期

(12 月)22 日,大谷光瑞師來臺,23 日中午,大谷光瑞氏拜訪石塚英藏 總督,在總督官邸午餐會,以大谷光瑞為主客。18

三、大谷光瑞第三次來臺灣 昭和 10 年(1935)2 月 16 日,午後零時大谷光瑞氏搭高千穗丸抵基隆港,同行者 有殖產局長中瀨拙夫、勸銀臺北支店長近藤有曾、臺中州知事目下慶太等知名人士。大 谷光瑞師說:此次第三次來臺灣,是要視察熱帶農林產物,迄 20 日,都在臺北,各方面 調查結束後,將南下,由恒春到東海岸。據 1935 年 2 月 17 日《臺灣日日新報》,〈高 千穗丸が入港 大谷光瑞氏や中瀨殖産局長 助川中佐、日下知事らも便乘〉: 2 月 16 日午後零時大谷光瑞氏搭高千穗丸抵基隆港,同行者有殖產局長中 瀨拙夫、勸銀臺北支店長近藤有曾、東京電氣臺北支店長長富八郎、臺中州知 事目下慶太等知名人士。大谷光瑞師說:此次第 3 次來臺灣,是要視察熱帶農 林產物,迄 20 日,都在臺北,各方面調查結束後,將南下,由恒春到東海岸。 大概下個月 6 日搭瑞穗丸回日本。19 大谷光瑞視察魚池庄渡邊傳右衛門的茶園、木壯造氏的茶園,視察阿薩姆種與山茶的育 成狀況,然後審查工廠內的製成品與講評之。阿薩姆種的茶葉的確優秀、味道好、水色 佳,但香氣稍缺,在耕法、製法可再下功夫,現在往英國市場輸出,比起一等紅茶則毫 不遜色。山茶和阿薩姆種混合,即適合日本人嗜好。並往魚池蓮花池中央研究所藥用植 物試驗所,視察同所內種茶栽培狀況。6 日下午抵嘉義慈惠院鄰保館,視察社會事業設施。 據 1935 年 3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魚池産の紅茶 優品との折紙附く 大谷光瑞 氏の講評〉: 大谷光瑞氏在(3 月)4 日,視察魚池庄渡邊傳右衛門的農園、持木壯造氏

18

〈總督を訪問した大谷光瑞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0 年 12 月 24 日),第 2 版。

19

〈高千穗丸が入港 大谷光瑞氏や中瀨殖産局長 助川中佐、日下知事らも便乘〉,《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5 年 2 月 17 日),第 7 版。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的農園,視察阿薩姆種與山茶的育成狀況,然後審查工廠內的製成品與講評之。 阿薩姆種的茶葉的確優秀、味道好、水色佳,但香氣稍缺,在耕法、製法可再 下功夫,現在往英國市場輸出,比起一等紅茶則毫不遜色。……。山茶和阿薩 姆種混合,即適合日本人嗜好。下午則往魚池蓮花池中央研究所藥用植物試驗 所,視察同所內種茶栽培狀況。6 日下午 1 時抵嘉義慈惠院鄰保館,視察社會 事業設施。20 昭和 10 年(1935)10 月下旬,臺北召開熱帶産業調查會,委員大約 50 人,同年 8 月已内定,據 1935 年 8 月 4 日《臺灣日日新報》,〈熱帶産業調查會の委員はほぼ内定 内地側には木村博士や大谷光瑞氏加り 有田氏の南洋視察もその準備〉: 本年 10 月下旬,在臺北將召開熱帶産業調查會,委員大約 50 人,……。 委員還有僧侶出身,往南方發展經濟,且實踐躬行的大谷光瑞,當地的委員有 華銀副總理有田勉三郎等。21

四、大谷光瑞第四次來臺灣 昭和 10 年(1935)10 月 13 日,臺灣總督府事務官市來氏前往神戶迎接以大谷光瑞 為首的熱帶産業調查會委員來臺灣,大谷光瑞在熱帶産業調查會提議好好建設高雄港, 使船能自由進出,就能發展臺灣貿易。據 1935 年 10 月 14 日《臺灣日日新報》,〈熱産 委員出發 神戶から高千穗丸らで/大谷光瑞氏談〉: (10 月 13)熱帶産業調查會委員,從神戶搭高千穗丸出席熱帶産業調查 會。委員以大谷光瑞為首、熱帶産業社長賀來佐賀太郎等 7 位,臺灣總督府事 務官市來氏前往神戶迎接,一齊出發。 大谷光瑞氏談話:在熱帶産業調查會,我盡情地說。高雄港好好建設,船

20

〈魚池産の紅茶 優品との折紙附く大谷光瑞氏の講評〉,《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5 年 3 月 7 日),第 3 版。

21

〈熱帶産業調查會の委員はほぼ内定 内地側には木村博士や大谷光瑞氏加り 有田氏の南洋視察もその準備〉,《臺 灣日日新報》夕刊(1935 年 8 月 4 日),第 n02 版。

017


018

11 卷 | 第 1 期

能自由進出,就能發展臺灣貿易。22 昭和 10 年(1935)10 月 25 日,11 月 1 日至 6 日停留於高雄,其視察行程中,停留 最久之處。據 1935 年 10 月 27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谷光瑞氏の南部視察日程〉: (10)月 25 日大谷光瑞氏由臺北出發,往中南部視察。26 日由臺中出發, 住東埔。27 日由東埔出發,住八通關。28 日由八通關出發,住塔塔加。29 日 由塔塔加出發,到阿里山,住嘉義。31 日嘉義出發,住高雄。自 1 日至 6 日, 停留於高雄。7 日由高雄出發,住臺南。8 日由臺南出發,住臺中。9 日上午 11 時,由臺中出發,回到臺北。23 在逍遙園未興建之時,大谷光瑞停留於高雄時,曾投宿港口官舍與壽山館。據 1935 年 11 月 2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谷光瑞師〉: 31 日下午 4 時 27 分,大谷光瑞搭火車抵達高雄,投宿壽山館。24 臺灣冬季的水果,員林一帶的柑橘享有盛名,大谷光瑞前往永靖庄視察柑橘園。據 1935 年 11 月 8 日《臺灣日日新報》,〈來臺視察中之伯爵大谷光瑞師〉: (11)月 8 日下午 1 時半,來臺視察中之伯爵大谷光瑞師,一行 4 人,由 臺南到員林,由臺中州南山技師指引,前往永靖庄視察柑橘園。25 昭和 10 年(1935)11 月,大谷光瑞認為臺灣冬天溫暖,打算再來。此次視察,主要是 調查野生茶狀況,中南部有廣闊的分布,高 500 米以上,1,500 米以下的山地,是臺灣全 島最適合栽培茶的土地,臺灣山地開發最有效之事,乃是發展野生茶。據 1935 年 11 月 10 日《臺灣日日新報》,〈天然茶を利用して 茶業の發展を圖れ 之が山地開發に最 も有效〉:

22

〈熱産委員出發 神戶から高千穗丸らで/大谷光瑞氏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5 年 10 月 14 日),第 7 版。

23

〈大谷光瑞氏の南部視察日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5 年 10 月 27 日),第 5 版。

24

〈大谷光瑞師〉,《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5 年 11 月 2 日),第 n01 版。

25

〈來臺視察中之伯爵大谷光瑞師〉,《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5 年 11 月 8 日),第 n04 版。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大谷光瑞認為臺灣冬天溫暖,明年打算再來。此次視察,主要是調查野生 茶狀況,中南部有廣闊的分布,高 500 米以上,1,500 米以下的山地,是臺灣全 島最適合栽培茶的土地,臺灣山地開發最有效之事,乃是發展野生茶。大谷光 瑞氏 11、12 日兩天視察新竹,預定 14 日離臺。26 昭和 10 年(1935)11 月,大谷光瑞視察大溪郡角板山、平鎮庄製茶工廠。據 1935 年 11 月 12 日《臺灣日日新報》,〈光瑞氏、角板山や 製茶工場を視察〉: (11)月 11 日上午,大谷光瑞氏由臺中至大溪郡角板山視察。同日下午約 5 時,由大溪搭汽車到新竹,住一夜,12 日視察平鎮庄製茶工場。27

五、大谷光瑞第五次來臺灣 昭和 11 年(1936)2 月,大谷光瑞為了屏東郡長興庄麟洛經營柑橘園、中央山脈山茶、 紅茶製造,透露有意移居高雄,據 1936 年 2 月 20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谷光瑞氏 が 今年高雄に移住 柑橘園の經營と山茶の製造に いよいよ本腰に著手〉: 大谷光瑞氏為了屏東郡長興庄麟洛經營柑橘園、中央山脈山茶、紅茶製造, 有意移居高雄,約 11 甲柑橘園已完成登記。大武山山腰的山茶新芽已生出,大 谷光瑞南洋事業代理人廣瀨氏 20 日搭蓬萊丸入港,來臺共擬經營計畫,著手經 營柑橘園、紅茶試驗製造,山茶產業是臺灣劃時代的嘗試,又山地開發、傳授 番人種植技術等,成果指日可待。28 昭和 11 年(1936)3 月,大谷光瑞來高雄,夜宿壽山館。據 1936 年 3 月 4 日《臺灣日 日新報》,〈大谷光瑞氏〉:

26

〈天然茶を利用して 茶業の發展を圖れ 之が山地開發に最も有效〉,《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5 年 11 月 10 日), 第 2 版。

27

〈光瑞氏、角板山や 製茶工場を視察〉,《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5 年 11 月 12 日),第 n02 版。

28

〈大谷光瑞氏が 今年高雄に移住 柑橘園の經營と山茶の製造に いよいよ本腰に著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1936 年 2 月 20 日),第 5 版。

019


020

11 卷 | 第 1 期

2 日午後 4 時 24 分,大谷光瑞氏由屏東來高雄,夜宿壽山館。29 同年 3 月 16 日,大谷光瑞回日本。據 1936 年 3 月 17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谷光瑞 氏歸京〉: 16 日下午 2 時 18 分,從臺北火車站出發,然後搭吉野丸,回日本。30 大谷光瑞氏為了在高雄州,栽培山茶及各種事業,決定常住高雄,委託內海知事,選定 建地,經大谷氏實地調查,決定於市內大港高雄刑務支所前,田 1 萬 7,000 坪。同年 3 月 17 日,集合業主 11 名,於三塊厝派出所,伊藤地方課長,交涉實收,每坪價格 2 圓, 蓋印完了者 9 名,其餘未蓋印者,不久可得承諾。據聞大谷氏,新築家屋於同地之外, 欲栽培各種蔬菜,輸出滿州方面。其想住高雄時期為 11 月至翌年 3 月。據 1936 年 3 月 19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谷氏欲常住臺灣 建屋高雄買入土地〉: 大谷光瑞氏為了在高雄州,栽培山茶及各種事業,決定常住高雄,委託內 海知事,選定建地,經大谷氏實地調查,決定於市內大港高雄刑務支所前,田 1 萬 7,000 坪。(3 月)17 日,集合業主 11 名,於三塊厝派出所,伊藤地方課長, 交涉實收,每坪價格 2 圓,蓋印完了者 9 名,其餘未蓋印者,不久可得承諾。 據聞大谷氏,新築家屋於同地之外,欲栽培各種蔬菜,輸出滿州方面。其想住 高雄時期為 11 月至翌年 3 月。31 大谷光瑞回日本後,委託其經理人廣瀨了乘、臺中州土地股長井出上等人,同赴埔里街 米坑派出所前高地調查,向公家買地數十甲,以為栽培經營茶葉。據 1936 年 3 月 25 日《臺 灣日日新報》,〈埔里街附近 栽茶適地 拂下數十甲〉: 大谷光瑞氏於埔里街米坑派出所前高地,向公家買地數十甲,以為栽培經 營茶葉。因此大谷光瑞氏的經理人廣瀨了乘、總督府屬坂井、臺中州土地股長

29

〈大谷光瑞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6 年 3 月 4 日),第 5 版。

30

〈大谷光瑞氏歸京〉,《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6 年 3 月 17 日),第 n01 版。

31

〈大谷氏欲常住臺灣 建屋高雄買入土地〉,《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6 年 3 月 19 日),第 12 版。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井出上等人,同赴現場調查,以該地方最適合栽培茶葉。32

六、昭和 11 年(1936)10 月起,大谷光瑞多次來臺灣 昭和 11 年(1936)10 月 29 日,大谷光瑞搭蓬萊丸抵達基隆,據 1936 年 10 月 29 日《臺 灣日日新報》,〈蓬萊丸より(來航)〉: 昨夜(28 日)從門司出發,29 日晚上 12 時 30 分抵達基隆,大谷光瑞、廣 瀨祕書等同船抵達。33 1936 年 10 月 23 日《臺灣日日新報》,〈屏東郡麟洛の農園で 果實類を試作 大谷光 瑞氏愈よ著手か〉: 大谷光瑞氏於高雄州展開農園經營計畫,近日中,大谷光瑞氏將來高雄, 逐漸著手經營農園,今春 4 月時,購買了在大港埔農園土地,屏東郡麟洛 10 甲 地,委託州當局去查定價格,目前勸業課正調查中,在此些農園,要試種果實 類,如檸檬等。34 昭和 11 年(1936)11 月,大谷光瑞計劃在大谷農園內設置罐頭工廠,企圖從事果菜加 工的食品罐頭工業。據 1936 年 11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谷農園内に鑵詰工 場設置か〉: 高雄市近郊,經營熱帶果樹農園之大谷光瑞師,更企圖從事果菜加工的食 品罐頭工業,委託此項權威北海道日本食品製造合資會社代表社員戶部浩調查 中。戶部浩是日本燕麥片罐頭的創始者。根據戶部浩調查的結果,計劃在大谷 農園內設置罐頭工廠。35

32

〈埔里街附近 栽茶適地 拂下數十甲〉,《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6 年 3 月 25 日),第 8 版。

33

〈蓬萊丸より(來航)〉,《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6 年 10 月 29 日),第 7 版。

34

〈屏東郡麟洛の農園で 果實類を試作 大谷光瑞氏愈よ著手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6 年 10 月 23 日), 第 9 版。

35

〈大谷農園内に鑵詰工場設置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6 年 11 月 16 日),第 5 版。

021


022

11 卷 | 第 1 期

大谷光瑞氏決定住高雄,經營茶園、果菜園等事業,開發臺灣產業,組織光瑞會,舉辦 演講、座談等,目前募集會員中,同年 11 月 29 日上午 9 時,在公會堂演講「高雄的將來」, 這是光瑞會舉辦第一回講演會。據 1936 年 11 月 25 日《臺灣日日新報》,〈高雄光瑞會 廿九日第一回講演會〉: 大谷光瑞氏決定住高雄,經營茶園、果菜園等事業,開發臺灣產業,組織 光瑞會,舉辦演講、座談等,目前募集會員中,29 日上午 9 時,在公會堂演講 「高雄的將來」,這是光瑞會舉辦第一回講演會。36 同年 11 月,大谷光瑞氏曾前去視察臺東地方的可可等熱帶特殊產業。大武地方的氣候、 土壤適合可可樹之栽培,並試種蘆薈。據 1936 年 11 月 28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谷 光瑞氏 臺東地方を視察〉: 大谷光瑞氏曾前去視察臺東地方的可可等熱帶特殊產業。大武地方的氣 候、土壤適合可可樹之栽培,並試種蘆薈。37 昭和 12 年(1937)2 月 3 日,大谷光瑞搭朝日丸來臺。38 同年(1937)5 月 9 日,大 谷光瑞搭吉野丸來臺。39 同年 11 月 15 日,大谷光瑞搭吉野丸來臺。40 大谷光瑞來高雄, 同年 11 月 21 日上午 10 時,大谷光瑞在公會堂召開光瑞會,以內海知事為首的光瑞會會 員,大谷光瑞演講的主題是 「現在的中國情勢」。41 同年 11 月 24 日,大谷光瑞氏視察 臺南農事試驗場、糖業試驗所。42 昭和 13 年(1938)1 月 26 日,大谷光瑞搭箱根丸入基隆港。43 昭和 14 年(1939) 10 月 14 日,大谷光瑞在神戶乘船來臺。其認為增產臺灣米,更要加強灌溉,並積極開

36

〈高雄光瑞會 廿九日第一回講演會〉,《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6 年 11 月 25 日),第 n02 版。

37

〈大谷光瑞氏 臺東地方を視察〉,《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6 年 11 月 28 日),第 5 版。

38

〈大谷光瑞氏 きのふ朝日丸で來臺/大谷光瑞氏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2 月 3 日),第 7 版。

39

〈大谷光瑞氏〉,《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41 年 10 月 25 日),第 n01 版。

40

〈大谷光瑞氏〉,《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7 年 11 月 10 日),第 n01 版。

41

〈光瑞會を公會堂に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1 月 22 日),第 5 版。

42

〈大谷光瑞氏臺北へ〉,《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1 月 25 日),第 7 版。

43

〈箱根丸入港〉,《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8 年 1 月 27 日),第 7 版。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發水力發電所必需之各種工業,臺灣完全是日本的軍事經濟的重要地。44 同年 12 月 14 日, 大谷光瑞搭高砂丸抵達基隆。45 昭和 15 年(1940)10 月 21 日,大谷光瑞搭香取丸抵達 基隆。46 大正 6 年(1917)11 月 16 日,大谷光瑞第一次來臺灣。十三年後,昭和 5 年(1930) 第二次來臺灣。五年後,昭和 10 年(1935)2 月第三次來臺灣。同年 10 月第四次來臺灣, 此次其視察行程中,高雄停留最久之處(11 月 1 日至 6 日,共 7 天)。其已對高雄感到 興趣。昭和 11 年(1936)2 月,第五次來臺灣,其在麟洛經營 11 甲柑橘園,有意移居高 雄。同年 3 月,決定常住高雄,委託內海知事,決定於市內大港高雄刑務支所前,購買 田 1 萬 7,000 坪。同年 3 月 17 日,集合業主 11 名,於三塊厝派出所,伊藤地方課長交涉, 價購每坪價格 2 圓。昭和 10 年(1935)後,大谷光瑞頻繁進出臺灣,其視察的足跡遍布 臺灣西部與東部。其對臺灣的農業研究頗深,尤其特別關注柑橘、茶葉、蔬菜、米、蘆薈、 檸檬、糖業等。未建逍遙園前,其來高雄較常住山上的壽山館(已拆除,改建成國立中 山大學教職員宿舍),其次是哨船頭港口官舍(今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港務分公 司招待所),兩處的共通點是山明水秀、景色優美。

肆、大谷光瑞在臺灣的社會地位 一、大谷光瑞擔任臺灣總督府熱帶產業調查會委員 昭和 10 年(1935)2 月,60 歲的大谷光瑞接到臺灣總督府的委託,希望借重過去他 在爪哇島對熱帶農業方面的經營經驗,進行全臺灣的探勘調查。大谷在殖產局官員陪同 下視察臺灣各地,參訪高雄州後即返回神戶。昭和 10 年(1935)5 月,臺灣總督訪對外 正式發布將設立熱帶產業調查會的訊息,以達成臺灣對華南、南洋方面的「經濟使命」。 同年 9 月 25 日大谷自大連視察回來後又進行第二次勘查。同年 10 月 13 日,臺灣總督府

44

〈臺灣ての高地米作を提唱 十四日神戶乘船〉,《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9 年 10 月 15 日),第 2 版。

45

〈高砂丸入港〉,《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9 年 12 月 15 日),第 n02 版。

46

〈南方の問題は樂觀してるる 大谷光瑞氏の船中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40 年 10 月 22 日),第 n02 版。

023


024

11 卷 | 第 1 期

事務官市來氏前往神戶迎接以大谷光瑞為首的熱帶産業調查會委員來臺灣,該年適逢總 督府始政四十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博覽會期由 10 月 10 日至 11 月 28 日,為期 50 天對外 展示治臺成果。熱帶產業調查會的啟動對臺灣的殖民事業邁向下一個進程具有指標性的 意義。47 同年 11 月 10 日至 14 日由中川健藏總督擔任會長,於臺北召開熱帶產業調查會議, 此次會議主要是擴大對外貿易等南進政策,其具體措施就是設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同 年 12 月,大谷光瑞發表《臺灣島的現在》一書,該書共 11 章,含氣象、土壤、農業、林業、 畜產、水產、礦業、工業、交通、觀光遊覽、結論等,是本臺灣大百科全書。其內容剖析、 述說解決南方發展的使命,共 830 頁,定價 10 圓(當時臺灣新任公學校教師月薪 47 圓)。 據 1935 年 12 月 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本の生命線『臺灣島の現在』大谷光瑞師 の名著〉: 大谷光瑞著《臺灣島の現在》共十一章,含氣象、土壤、農業、林業、畜產、 水產、礦業、工業、交通、觀光遊覽、結論等,是本臺灣大百科全書。……。 其內容剖析、述說解決南方發展的使命。東京有光社出版,菊判(縱 939mm× 橫 636mm)、精裝,共 830 頁,定價 10 圓。48

二、大谷光瑞在臺灣佛教界備受尊崇 大谷光瑞一生常往來臺灣、大陸、日本、香港、南洋、印度等地。大正 6 年(1917) 11 月 16 日第一次來臺灣,當時是在辭任門主之後,住北投無名庵。昭和 5 年(1930) 12 月 23 日第二次經上海來臺灣,因臺灣開教 30 週年紀念而來臺巡教。大谷光瑞在臺灣 的地位,主要在宗教方面。大谷光瑞的生父(日本佛教真宗派本院寺第 21 代門主),在 軍中傳教,首先日本國以外的地方,開拓教務,明治 36 年(1903)死於隨軍途中。大谷 光瑞是第 22 代門主(1903-1914),臺灣是西本願寺的開教地;四弟大谷尊由,第二回 泛太平洋佛教青年大會總裁(1934 年在東京召開),會後成立「國際佛教青年會」,開

47

陳啓仁、黃朝煌、林宜瑩,《日本皇族別邸逍遙園基礎調查報告書》(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頁 19。

48

〈日本の生命線 『臺灣島の現在』 大谷光瑞師の名著〉,《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5 年 12 月 5 日),第 4 版。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展澳洲、加拿大、夏威夷、爪哇等地的教務。從《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別院》一書,可 發現大谷光瑞、大谷光明、大谷尊由兄弟三人,是二次大戰前受臺灣佛教界尊崇的人士。

三、大谷光瑞在臺演講活動 大谷光瑞在臺灣設立光瑞會,經常舉辦演講,涉獵範圍甚廣,包含政治、經濟、宗教、 文化,如講題有:「現在的中國情勢」、「現在的中國事情」、「臺灣的經濟價值」、「佛 說不增不滅經」、「妙法蓮華經」、「支那古陶瓷」等。據 1936 年 12 月 3 日《臺灣日 日新報》,〈大谷光瑞氏が講演〉: 臺灣光瑞會舉辦大谷光瑞的兩場演講,題目是〈臺灣的經濟價值〉〈佛說 不增不滅經〉,會員非常感動。大谷光瑞的第三場演講,則 3 日上午從 7 時半, 舉辦 1 小時,在西本願寺別,演講〈支那古陶瓷〉。49 據 1937 年 11 月 22 日《臺灣日日新報》,〈光瑞會を公會堂に開〉: 大谷光瑞來高雄,21 日上午 10 時,大谷光瑞在公會堂召開光瑞會,以內 海知事為首的光瑞會會員,有多人出席,大谷光瑞演講的主題是 「現在的中國 情勢」,上午 11 時半結束。50 據 1939 年 11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六囘光瑞會〉: 19 日上午 9 時半,大谷光瑞在新起町西本願寺別院舉辦光瑞會第六囘光瑞 會演講,演講的主題是 「妙法蓮華經」。全會員出席,也希望一般有識者聽講, 當日會費 2 圓。51 據 1937 年 11 月 26 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光瑞會〉:

49

〈大谷光瑞氏が講演〉,《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6 年 12 月 3 日),第 n02 版。

50

〈光瑞會を公會堂に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1 月 22 日),第 5 版。

51

〈第六囘光瑞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9 年 11 月 16 日),第 7 版。

025


026

11 卷 | 第 1 期

27 日上午 8 時,大谷光瑞來臺,大谷光瑞在新起町西本願寺別院舉辦光瑞 會第 4 次演講,演講的主題是〈現在的中國事情〉。52 出初式是日本的消防相關人員在 1 月初旬時會舉辦的新年傳統儀式。因為地區的不 同,所以會有差異,但東京基本上會在每年的 1 月 6 日舉辦。這是為了期許在一年中不 會有火災並且讓市民可以安全,所以將日程安排在一年工作的開始。據 1941 年 1 月 6 日 《臺灣日日新報》,〈高雄の出初式〉: 紀元 2601 年 1 月 4 日從上午 8 時起,高雄消防組在市廳舍前廣場,赤堀知 事、桂要塞司令官、宗藤巿長、大谷光瑞、官民等人參加恆例的出初式。首先 遙拜、檢閱、吶喊口號、站在幾米高的梯子上進行的表演、消防演習等表演。53

四、大谷光瑞擔任臺灣總督府臺灣經濟審議委員 昭和 16 年(1941)10 月,臺灣總督府設立臺灣經濟審議,經濟審議會委員 27 名, 內閣參議大谷光瑞是委員之一,經濟審議會議召開後之後,臺灣工業化政策才逐步落實。 據 1941 年 10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經濟審議會委員 二十七名決定發表さ る/審議會幹事〉: 為了振興本島產業經濟,擴充交通建設等,設立臺灣經濟審議會,(10 月) 15 日,發表敕 916 號,即日實施,並發表臺灣經濟審議會委員 27 名,名單如下: 住友金屬工業顧問吉成宗雄、日本曹達社長大和田悌二、內閣參議大谷光瑞、 華南銀總理林熊徵、臺灣商工會議所會頭後宮信太郎、……等 27 名。54

52

〈臺灣光瑞會〉,《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7 年 11 月 26 日),第 n02 版。

53

〈高雄の出初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41 年 1 月 6 日),第 3 版。

54

〈臺灣經濟審議會委員 二十七名決定發表さる/審議會幹事〉,《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41 年 10 月 16 日), 第 n01 版。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伍、逍遙園的歷史 一、逍遙園的興建 昭和 11 年(1936)2 月,大谷光瑞第五次來臺灣,為了屏東郡長興庄麟洛經營柑橘園、 山茶、紅茶製造等,透露有意移居高雄。55 大谷光瑞最想住高雄時期為 11 月至翌年 3 月, 因臺灣夏天太熱,冬天溫暖。為了栽培山茶及各種事業,決定常住高雄,決定於市內大 港高雄刑務支所前,購入田 1 萬 7,000 坪。同年 3 月 17 日,委託伊藤地方課長交涉,每 坪價格 2 圓。56 昭和 11 年(1936)10 月 29 日,大谷光瑞來臺,決定住高雄,經營茶園、 果菜園等,組織光瑞會,舉辦演講、座談等。57 大谷光瑞在土地過戶後,即展開逍遙園的 設計與興建,建築本體承包商為高雄市入船町二丁目三番地的森田工務所,負責人:森 田隆之。其為廣島人,1925-1927 年高雄市役所庶務課技手,1928-1929 年(月薪 62 圓) 高雄市役所庶務課土木技手,1930 年(月薪 65 圓)-1934 年(月薪 72 圓)高雄市役所 土木水道課土木技手。58 昭和 10 年(1935)森田隆之離開公職,創立森田工務所。59 逍遙 園的純正日本傳統木作工藝則由京都二角工務店二角幸治郎(1882 年創設)承攬、監造, 二角幸治郎是京都的木匠師傅,因為替大谷家建造錦華寮,得到了信賴,被邀請來高雄, 和森田工務所合作,使用了高雄特產咾咕石作為地基,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紅磚作 為一樓本體結構。昭和 15 年(1940)11 月 1 日逍遙園開園典禮,大谷光瑞 64 歲,這是 他最後興建的別莊。逍遙園的開園典禮,高雄市長宗藤大陸致詞說到:高雄迎接世界級 的大谷氏聞人,乃是值得誇耀的進步的高雄,在此機會,也可以窺見大谷氏的生活方式。 《臺灣日日新報》又報導:新驛前大谷氏所有的逍遙園占地 12,000 坪,昭和 15 年(1940) 3 月開始動工,逍遙園外廓資材大半從京都三夜莊運來。逍遙園表面是近代文化住宅, 裡面是寺院式,在近代文化住宅之中,可稱之大谷式建築。內部裝飾安排得穩重調和,

55

〈大谷光瑞氏が 今年高雄に移住 柑橘園の經營と山茶の製造に いよいよ本腰に著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1936 年 2 月 20 日),第 5 版。

56

〈大谷氏欲常住臺灣 建屋高雄買入土地〉,《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6 年 3 月 19 日),第 12 版。

57

〈高雄光瑞會 廿九日第一回講演會〉,《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6 年 11 月 25 日),第 n02 版。

58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頁 407-564。檢索自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系統」,網址: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59

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商工案內》(高雄:高雄市役所,1937),頁 210。

027


028

11 卷 | 第 1 期

尤其裝飾有天皇賞賜品,令訪問者羨慕不已。逍遙園建坪 250 坪,庭院 4,000 坪,鄰接 庭院有大谷農園,種有荷蘭品種的橡膠、木瓜、芭蕉、其他植物等。大谷氏每天和少年 們整修農園。四名女青年為了學習禮儀而來,負責家事。調查青年們一天的時間分配, 早上 6 時起床,青年們住在逍遙園隔壁的合宿所,6 時半用早餐,早餐後學習馬來語、 荷蘭語,從早上 8 時至 11 時,從事園藝,午餐後,午睡至 2 時,下午 2 時至 6 時,從事 園藝,一天幾乎都與自然共處,9 時 30 分就寢。當時周圍沒點燈,因每夜防空演練,8 時 30 分就寢。少年們在日本是小學畢業後,隨大谷氏而來。60 逍遙園農園曾派少年們到

圖 7 日治時期逍遙園的土地臺帳(一) 說明:逍遙園的土地所有權者:朱成→朱氏聰→朱媽聰→ 臺灣糖業株式會社。 圖片來源:高雄市新興地政事務所提供。

60

圖 8 日治時期逍遙園的土地臺帳(二) 說明:逍遙園的土地所有權者:臺灣糖業株式會社→大谷光瑞。 圖片來源:高雄市新興地政事務所提供。

〈逍遙園の主内閣參議大谷さん 躍進高雄の市民とな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40 年 11 月 3 日),第 5 版。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學習,據曾任京都大學 法學部教授太壽堂鼎《大谷光瑞上人生誕百 年紀念文集》〈小魚眼中的大象〉: 我曾與 2 或 3 個同學,每週兩次, 自高雄逍遙園至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 共去了數個月,以試驗所所長江口庸雄 為首,集合了優秀的技師,非常親切地 對待我們~大谷光瑞的學生,但是,我 們剛從小學畢業,是一羣全沒有農學基 礎的小孩,不知道教什麼?怎麼教?而 感到棘手。結果,我們每次單純地做些 農場作業,如此特地去到鳳山試驗所, 是乎不太值得。61 在逍遙園紀念瓷盤中央燒製臺灣圖樣, 在臺灣圖樣中,臺北市、基隆市、臺 南 市 的圓點一樣大,惟獨高雄市的圓點最大。 今後充實高雄港的設備,則能成為南進的 重要據點。 62 大谷光瑞曾經住過逍遙園數週或數月, 舉例如下: 1. 昭和 15 年(1940)11 月 1 日主持高雄逍 遙園開園典禮,11 月 27 日離開臺灣。 2. 昭和 15 年(1940)12 月 8 日到逍遙園,

圖 9 高雄市土木包商~森田工務所 說明:(1)經營項目:設計、測量、製圖(2)負責人: 森田隆之(3)電話:3085(4)創業:昭和 10 年 10 月。 圖片來源: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商工案內》(高雄: 高雄市役所,1937),頁 210。

隔年 3 月 2 日離開臺灣。

61

太壽堂鼎,〈小魚眼中的大象〉,收於太壽堂鼎,《大谷光瑞上人生誕百年紀念文集》(京都:瑞門會,1978),頁 408-409。

62

〈逍遙園の主内閣參議大谷さん 躍進高雄の市民とな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40 年 11 月 3 日),第 5 版。

029


030

11 卷 | 第 1 期

3. 昭和 16 年(1941)4 月 2 日到逍遙園,同年 4 月 23 日離開臺灣。 4. 昭和 16 年(1941)10 月 23 日到逍遙園,同年 11 月 4 日離開臺灣。 5. 昭和 16 年(1941)12 月 20 日到逍遙園,隔年 3 月 6 日離開臺灣。63 關於上述 4. 昭和 16 年 10 月 23 日到逍遙園,但是據《臺灣日日新報》,臺灣經濟審 議會委員大谷光瑞 22 日從神戶出發赴臺,25 日來臺。據 1941 年 10 月 23 日《臺灣日 日新報》,〈豐原な水力電源 活かせ臺灣で重工業 臺灣經審第二班廿一名賑かに 出帆〉: 臺灣經濟審議會委員大谷光瑞、小倉房藏、鄉古潔、齋藤武夫、吉成宗雄、 莊田藤雄、井上稚二、久保田豐、一宮銀生、後宮信太郎、赤司初太郎,以上 從神戶出發,藤山愛一郎;大塚俊雄以上從門司出發。22 日出發赴臺。64 又據 1941 年 10 月 25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谷光瑞氏〉: 大谷光瑞氏 25 日來臺。65 又上述 5. 昭和 16 年(1941)12 月 20 日到逍遙園,但是據《臺灣日日新報》,大谷光 瑞氏昭和 16 年 12 月 24 日歸臺。1941 年 12 月 26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谷光瑞氏 等歸臺〉: 大谷光瑞氏、眞□殖產局水課長、大西日航臺北支所長、山田日石臺灣農業所長等。 24 日歸臺。66 由上知之,民國 83 年(1994),大谷光瑞猊下紀念會編《大谷光瑞師の生涯》〈大谷 光瑞師年譜〉,大谷光瑞最後兩次抵達臺灣的時間,依據《臺灣日日新報》較為正確。 由上也可以印證大谷光瑞最後的秘書吉田節曾提及「大谷光瑞曾前往臺灣的農園~

63

大谷光瑞猊下記念会,〈大谷光瑞師年譜〉,收於大谷光瑞猊下記念会編,《大谷光瑞師の生涯》(東京:大空社, 1994),頁 11。

64

〈豐原な水力電源 活かせ臺灣で重工業 臺灣經審第二班廿一名賑かに出帆〉,《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41 年 10 月 23 日),第 2 版。

65

〈大谷光瑞氏〉,《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41 年 10 月 25 日),第 n01 版。

66

〈大谷光瑞氏等歸臺〉,《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41 年 12 月 26 日),第 3 版。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逍遙園度過寒冬」。大谷光瑞住逍遙園共五次,秋、冬各兩次、春季一次,大谷光瑞 不喜歡臺灣炎熱的夏天。

二、逍遙園建材的履歷 在逍遙園的建材上,如留有字樣,就可以追本溯源,了解當時的生活樣貌和工業 水準。如逍遙園一樓本體結構的「TR 紅磚」,是位在三塊厝郊區的「臺灣煉瓦株式會 社打狗工場」生產的。「TR」是「Taiwan Renga」(臺灣煉瓦)的縮寫,日文漢字「煉 瓦」是「紅磚」之意。

圖 10 逍遙園的 TR 磚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逍遙園廚房的白色磁磚有「DK」字樣,「D」: Danto(淡陶),「K」:Kaisha(會 社),明治 18 年(1885)淡陶社設立磁磚會社於淡路島,明治 24 年(1891)變更成「淡 陶會社」。明治 26 年(1893)、日本實施商法,「淡陶株式會社」在日本是第二家株 式會社。明治 34 年(1901)完成輸入磁磚相同水準的國産磁磚,是日本磁磚業的先驅。 自清嘉慶 9 年(1804)福建泉州磁灶人吳鞍來到兔子坑作陶開始,鶯歌製陶已超 過二百年。在今鶯歌中正一路與環河路平交道附近的「合興窯」,創立於昭和 13 年 (1938),保留了二座四角窯煙囪,窯身尚稱完好。日治期間開始,業者捨棄柴燒的 蛇窯,改採煤燒的四角窯,鶯歌著名的「尖山黑土」生產質感較為細緻黑瓦。合興窯

031


032

11 卷 | 第 1 期

圖 11 合興瓦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圖 13 逍遙園廚房的白色磁磚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圖 12 仲吉會社生產的仲吉瓦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圖 14 逍遙園廚房的白色磁磚有「DK」字樣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圖 15 淡陶株式會社福良工場全景(大正 7 年〔1918〕9 月竣工) 圖片來源:谷口啓一(淡陶福良工場,元課長補佐),〈福良の淡陶、今昔〉。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2 月 20 日。 網址:http://www43.tok2.com/home/setonoshiomizu/fukuragaku/activity/25/danto.htm。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成立不久,便接到大谷光瑞逍遙園的訂單。67 逍遙園用的黑瓦,在黑瓦上可見到「合興」 兩字的記號。逍遙園的文化瓦為水泥製品,由仲吉會社製造。68 逍遙園大食堂的橫梁使用臺灣所產的紅檜,木材上有「臺灣總督府營林所」的字 樣,69 第二殖產局時期(1920-1939),大正 9 年(1920)營林局撤銷,其業務復歸殖 產局,內設林務課,外設營林所及林業試驗場;營林所職責是公營採伐、造林、林產 處分和販賣,昭和 18 年(1943)營林所裁撤,造林業務及各出張所回歸殖產局山林課。 逍遙園興建時期正符合由營林所設治時期。逍遙園能夠用到營林所的好建材。可見大 谷光瑞因身分特殊,且與臺灣總督府的關係良好。逍遙園也用了不少民間會社的建材, 如三井物產大阪支店杉木、高雄施合發行的杉正角、名古屋杉山商店尾州杉。70 三井物 產源自一家雜貨店。三井高俊將之改造為「人們需要什麼就賣什麼」的企業。包括札 幌啤酒、東芝、豊田自動織機等公司都曾為其旗下的一員,三井株式會社原本在日本 就是大財閥,在日本殖民臺灣時,日本政府引進日本財團,以取代歐美洋行在臺灣的 事業。三井最早來臺,明治 29 年(1896)三井在臺北就成立臺北出張所。後來三井成 為日治時期臺灣的最大財團。戰前三井集團經營項目:米、糖、樟腦、茶葉、煤、木材、 造船、運輸、礦山、橡膠、紡織,甚至鴉片的進出口。從事各種民生或產業物品的貿 易、運送、代辦、製造、依托買賣等行業,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總公司在東京,在大阪、 臺北等全球各地都設有分店。三井是日本戰前的四大財閥之首,在現在的世界排名裡, 也是第一名,最大的財團體系。 逍遙園也向天龍會社嘉義支店購買木材,明治 40 年(1907)天龍木材株式會社創 立,總公司設在日本靜岡,在東京、臺北、嘉義等地設支店,其在臺灣的製材工廠在 嘉義西門外羅東十八埒。 施合發商行是日治時期淡水地區非常重要的木材行,也是早期淡水企業家施坤山的 畢生心血所在。施坤山接收了日本人經營的「植松木材屋」,大正 15 年(1926)以 60

67

黃朝煌,〈日治晚期高雄市大谷光瑞的逍遙園之源流與建築構成〉(高雄: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9),頁 138。

68

黃朝煌,〈大谷光瑞伯爵的高雄別邸逍遙園:日本方面相關資料調查〉(高雄:公益財団法人日本台湾交流協会フェ ローシップ事業成果報告書,2017),頁 12。

69

陳啓仁,《逍遙園與大谷光瑞:二十世紀初的東亞與高雄》(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20),頁 202。

70

尾張國別稱尾州,其最大城是名古屋。

033


034

11 卷 | 第 1 期

圖 16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的木材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圖 17 三井物產大阪支店 的木材 圖 片 來 源: 楊 玉 姿 攝 於 2008 年。

圖 18 施合發行的杉正角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萬元資本額成立「株式會社施合發商行」。商行的位置在淡水街草厝尾 1 號,施合發商 行的業務後來快速成長,除了主事者與幹部精明能幹之外,設備好是非常之關鍵,除了 購置新式的製材機之外,還有其所用木料都是利用鐵路運送。施合發商行所用木料在臺 灣主要的是來自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的檜木,施合發商行還擁有自己的船舶,當時 除了臺灣的檜木以外,主要向福州進口福州杉和松,及向日本進口北海松、樺太松、米 松、九州的日本杉。施合發成為一家大型木材行。每年購買木料約 30 萬棵,71 昭和 6 年 (1931)長子施禎益繼承父親,擔任施合發商行取締役,72 當時施合發商行已成為全臺灣 屈指可數的大規模商行。昭和 6 年至 19 年(1931-1944),是商行的全盛時期。73 昭和 7 年(1932)施合發商行在高雄田町設有出張所(分店),分店經理是周炳銘。74 大谷光瑞雖不是主修建築,但其了解鐵筋對建築的重要,特別叮嚀鐵筋預算不能削減。 據 1937 年 2 月 3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谷光瑞氏 きのふ朝日丸で來臺/大谷光瑞 氏談〉:「(大谷光瑞氏談:)此次來臺,處理的要件有:我家的方面,鐵材漲價,技術 上沒問題,除了鐵筋,其他預算,照理要削減。為了要商量上述之事,預定停留兩週。」75

71

周宗賢,〈淡水企業家施坤山其人其事〉,《淡江史學》,19(2008),頁 292-296。

72

作者不詳,《臺灣人士鑑》(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1937),頁 164。

73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衆公論社,1933),頁 159。

74

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商工案內》,頁 201。

75

〈大谷光瑞氏 きのふ朝日丸で來臺/大谷光瑞氏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2 月 3 日),第 7 版。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圖 19 名古屋杉山商店尾州杉(一)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圖 20 名 古 屋 杉 山 商 店 尾 州 圖 21 天龍木材株式會社簡歷 杉(二) 說明:(1)天龍木材株式會社總公司在日本靜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岡(2)在臺北、嘉義等地設支店。 圖片來源:鹽見喜太郎,《臺灣會社銀行錄》(臺 北:臺灣實業興信所,1936),頁 210。

圖 22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簡歷 說明:(1)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總公司在東京(2)在大阪、臺北、世界各 地設支店。 圖片來源:杉浦和作,《臺灣會社銀行錄(昭和七年版)》(臺北:臺灣 實業興信所,1932),頁 47。 圖 23 施合發商行在高雄田町設有出張所(右圖) 圖片來源: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商工案內》,頁 201。

035


036

11 卷 | 第 1 期

三、逍遙園的局部說明 (一)水塔 逍遙園廚房外的露臺鋼架上兩只鐵桶,組成 的水塔,鋼架使用鉚釘接合、鐵桶樣式、繡蝕程 度等,均可判斷鋼架與鐵桶為逍遙園建造時的原 物件。昭和 11 年(1936)公告大高雄都市計畫, 增加了高雄市東側都市發展的腹地,計畫供水人 口提升至 150,000 人,並在大寮庄(翁公園)設 立「第二水源地」,利用下淡水溪(今高屏溪) 大寮堤防內集水井收集地下伏流水,以及設置氣 曝池、過濾池等設施,經由鳳山街南方,往高雄 送水,主要供應高雄川(愛河)以東地區用水, 此工程於昭和 17 年(1942)3 月完工,水管拉到

圖 24 廚房外的露臺鋼架上鐵桶與鐵梯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大港埔時,逍遙園就有自來水。76 所以昭和 15 年 (1940)11 月逍遙園開園時,尚無自來水,抽地 下水使用。據「高雄水道」的研究者廖德宗言: 後來怕美軍轟炸,逍遙園同時使用自來水及地下 水,雙重水源。 逍遙園東北角的露臺下有一座手壓式汲水泵 浦,黃朝煌認為興建初期,沒有自來水的可能性極 大。大谷光瑞在逍遙園雜詠(1)裡談到汲井,是 一個有利的佐證。「新居東郭外 水竹避塵囂 窓 對北山雪 門開南海濤 耕田常飽食 汲井未為勞 倦來時乘興 逍遙鵬翼高」逍遙園雜詠(14)裡面

76

圖 25 逍遙園水塔的鋼架與鐵梯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10 年。

臺灣水道研究會,《臺灣水道誌》(出版地不詳,臺灣水道研究會,1941),頁 522-528。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也提及開闢水渠,引入泉水的事情,甚至在(15)中談到昭和 15 年(1940)10 月中旬 以後到翌年 1 月 13 日才開始有雨水。在此之前都是乾旱的,大谷光瑞以「好雨價千金」 來形容雨水的珍貴。77 民國 98 年(2009),莫拉克颱風吹落水塔,已遭當時樓下住戶處 理掉,殊為可惜。

(二)防撞緣石 緣石具有多種用途,例如在車速較低的環境下可以阻礙車輛由車道駛上玄關,有 效地達到誘導車輛不要偏離車道。逍遙園的玄關車道旁有防撞緣石,並設計有向內傾 斜的凹坑,緣石的兩端上有鐵條各 1 條,鐵條上可綁上旗子,以方便辨識,以防汽車 撞壞。目前鐵條與旗子尚未修復。

圖 27 玄關車道與防撞緣石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20 年。

圖 26 防撞緣石與鐵條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77

圖 28 防撞緣石設計有向內傾斜的凹坑 說明:防撞緣石上的鐵條向右側倒下。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10 年。

圖 29 防撞緣石上的鐵條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黃朝煌,〈大谷光瑞伯爵的高雄別邸逍遙園:日本方面相關資料調查〉,頁 12。

037


038

11 卷 | 第 1 期

(三)鑄鐵灶門 逍遙園的廚房有六口灶,原設置有古早鑄鐵灶門(爐門),一個灶門都有兩顆可 旋轉灶門的鈕,目前修復的方框已失鑄鐵灶門的原味。

圖 30 逍遙園 6 口灶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20 年。

圖 31 逍遙園 6 口灶之一部分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20 年。

圖 32 逍遙園尚未修復的灶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圖 33 逍遙園灶門的鈕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四)廣間與食堂之 交界處的柱子 逍遙園廣間與食 堂 之 交 界 處 的 柱 子, 原先是有包覆著木條, 因 年 久 失 修, 木 條 逐 漸 脫 落, 民 國 109 年 (2020)修復完成後, 木條卻完全脫落。

圖 34 廣 間 與 食 堂 間 之 柱子(一) 圖 片 來 源: 楊 玉 姿 攝 於 2008 年。

圖 35 廣間與食堂間之柱 子(二) 圖 片 來 源: 楊 玉 姿 攝 於 2010 年。

圖 36 廣間與食堂間之柱 子(三) 圖 片 來 源: 楊 玉 姿 攝 於 2020 年。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五)和室拉門 和室拉門溝槽處,是絕對需要做拉門,紙拉門是和室完整之美的表現!

圖 37 逍遙園壁櫥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20 年。

圖 38 座敷(和室客廳)的壁櫥 圖 39 座敷(和室客廳)床脇的天袋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20 年。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20 年。

(六)座敷(和室客廳)的床柱 因為和室全體的協調 性 是 由 床 柱 所 決 定, 所 以 床柱的材質和木紋很重要, 座 敷( 和 室 客 廳 ) 床 之 間 的床柱是特別選用黑檀木, 小偷曾鋸斷此黑檀木兩邊 的 卡 榫 準 備 偷 走, 幸 好 中 東里林明雄里長聞聲而至, 小 偷 才 沒 得 逞。 林 明 雄 里 長在漫長的歲月中盡心盡 力、 不 辭 辛 苦 守 護 著 逍 遙 園,令人敬佩。

圖 40 座敷(和室客廳)床脇和床之間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20 年。

039


040

11 卷 | 第 1 期

圖 41 被小偷破壞的卡榫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08 年。

圖 42 修復後的卡榫 圖片來源:楊玉姿攝於 2020 年。

陸、結語 大谷光瑞生於明治 9 年(1876),明治 31 年(1898)23 歲結婚,明治 44 年(1911) 其妻過世,昭和 23 年(1948)大谷過世,終身未再娶。大谷光瑞的身分有:大正天皇姊 夫、伯爵、西本願寺法主、廣州政府顧問、臺灣總督府臺灣經濟審議委員、臺灣總督府 熱帶產業調查會委員、內閣參議、大東亞建設審議會委員、大東亞佛教總會名譽總裁等。 而且具有宗教家、探險家、教育家、農業科學家、收藏家、商業家等才華。 大谷光瑞一生常往來臺灣、大陸、日本、香港、南洋、印度等地。真宗西本願寺 臺灣布教有明顯的進展,大谷光瑞在臺灣買了一些官地,發展了幾座寺廟,如大正 3 年 (1914),在臺北廳大加蚋堡古亭庄(今臺北市中正區南部與大安區西部)建了覺寺、 澎湖媽宮街建光玄寺;大正 15 年(1926)建苗栗寺。從《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別院》一 書,可發現大谷光瑞、大谷光明、大谷尊由兄弟三人,是二次大戰前受臺灣佛教界尊崇 的人士。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大谷光瑞多次來臺灣,大谷光瑞在臺灣的行程往往滿檔,如由臺北出發,視察臺中、 嘉義、阿里山、打狗、枋寮、墾丁、蕃薯寮(今旗山)、臺南、集集、埔里社、霧社等地。 視察打狗築港、淺野水泥工廠、打狗檢糖所、嘉義製材場、嘉義林業試驗場、魚池庄茶園、 魚池中央研究所藥用植物試驗所、臺東大武可可樹與蘆薈、永靖庄柑橘園、打狗臺灣礦 物工廠、阿緱糖廠、臺南農事試驗場、糖業試驗所、嘉義慈惠院鄰保館的社會事業設施 等,並提及打狗築港如完成,港深有 30 公尺,是優良港口,並在熱帶産業調查會提議好 好建設高雄港,使船能自由進出,就能發展臺灣貿易。大谷光瑞調查野生茶狀況,中南 部有廣闊的分布,高 500 米以上,1,500 米以下的山地,是臺灣全島最適合栽培茶的土地, 臺灣山地開發最有效之事,乃是發展野生茶。大谷光瑞協助臺灣芭蕉經由長崎,輸入上 海,長崎、上海間,因有運駛快速船長崎丸、上海丸兩船,且運賃一籠僅 25 錢,便可與 廣東芭蕉競爭。大谷光瑞發表《臺灣島的現在》一書,該書共 11 章,含氣象、土壤、農 業、林業、畜產、水產、礦業、工業、交通、觀光遊覽、結論等,是本臺灣大百科全書。 其內容剖析、述說解決南方發展的使命。 逍遙園是高雄森田工務所的森田隆之與京都二角工務店的二角幸治郎合作,用上等 建材建造。逍遙園不僅是大谷光瑞私人土地及別莊,且也是一處綜合生活教育、佛學修 行、農業研究與推廣的場所。大谷光瑞曾赴英、德、法、俄、瑞典等國家考察,參觀了 各國博物館,其足跡也到過倫敦、中亞、過巴基斯坦、印度、新疆、北京等地,所以, 逍遙園建築融合日式、西式、印度、臺灣建材等多元文化的建築。 逍遙園在二戰後被由政府接收,國防部負責管理而作為前陸軍 802 醫院眷屬宿舍, 民國 97 年(2008)曾面臨坍塌及要隨眷村改建而遭剷平的危機,經學界楊雅玲教授、陳 啓仁教授、王御風教授、謝雲嬌女士、公共電視記者林燕如與陳中峰、曾玉冰老師、黃 朝煌老師、中東里林明雄里長、作者等人呼籲保存後,於民國 99 年(2010)被登錄為歷 史建築,逍遙園產權歸屬國防部。民國 102 年(2013)藝術家曾玉冰老師以策展方式在 網路召集影像紀錄,由高雄在地二十多位攝影藝術家及文化研究書寫者組成「逍遙園與 行仁新村影像紀錄文化志工團」,藝術進入社會參與搶救紀錄逍遙園,並陸續舉辦多次 影像聯展,作為搶救與推廣行動。民國 103 年(2014)1 月 16 日下午,立法委員管碧玲、 趙天麟等與軍方前往會勘,要求軍方搭建鋼棚保護。據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 16 日電: 軍方表示,國防部預計農曆年前會將逍遙園現址土地撥用給高雄市政府,

041


042

11 卷 | 第 1 期

目前正辦理撥用程序,編列搭建鋼棚經費有困難。管碧玲委員說:不能在搶救 過程中就倒塌。隨行會勘的歷史學者楊玉姿說,逍遙園主人大谷光瑞是日本大 正天皇姊夫,為宗教家與農業專家,在東南亞、中國南京、天津、臺灣臺北、 高雄,都曾興建道場傳教,……,逍遙園若能整修完成,將成文化資產新亮點。78 管碧玲委員於民國 103 年(2014)1 月召集協調並安排立法院考察行程,讓國防部 同意設置防護鋼架,讓逍遙園免於風雨侵襲。民國 106 年(2017)再就逍遙園土地利用 及範圍進行協調,國防部同意以所持有的公園用地與高市府的商二用地調換,並擴大逍 遙園歷史建築範圍,最後達成市府與國防部雙贏局面。民國 109 年(2020)適逢逍遙園 開園八十週年,11 月 1 日重啟逍遙園。

78

程啟峰,〈搶救高雄逍遙園 台立委請命〉,《大紀元》(2014 年 1 月 16 日)。網址:https://www.epochtimes. com/b5/14/1/16/n4061193.htm。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參考書目/ 一、中文 (一)專書 陳啓仁(2020),《逍遙園與大谷光瑞:二十世紀初的東亞與高雄》。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陳啓仁、黃朝煌、林宜瑩(2008),《日本皇族別邸逍遙園基礎調查報告書》。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二)期刊 周宗賢(2008),〈淡水企業家施坤山其人其事〉,《淡江史學》,19,頁 291-304。 (三)論文、報告 黃朝煌(2009),〈日治晚期高雄市大谷光瑞的逍遙園之源流與建築構成〉。高雄: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 所碩士論文。 黃朝煌(2017),〈大谷光瑞伯爵的高雄別邸逍遙園:日本方面相關資料調查〉。高雄:公益財団法人日本台湾交流協 会フェローシップ事業成果報告書。 (四)新聞 程啟峰,〈搶救高雄逍遙園 台立委請命〉(2014 年 1 月 16 日),《大紀元》。網址:https://www.epochtimes.com/ b5/14/1/16/n4061193.htm。

二、日文 (一)檔案 「光玄寺ト公稱許可〔中山覺音、外五名〕」(1914 年 1 月 1 日),〈大正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三十二 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251021。 「官有地賣拂報告(臺北廳)」(1913 年 11 月 1 日),〈大正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四卷地方〉,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626017。 「真宗本派本願寺派苗栗寺建立許可ニ關スル件」(1926 年 10 月 1 日),〈昭和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二十五卷司法教育內務〉,《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039016。 「彰化廳管內馬芝堡鹿港街龍山寺建立ニ關スル件」(1904 年 8 月 1 日),〈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 保存第十五卷社寺軍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802002。 臺灣總督府(1928-1934),《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檢索自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網址: 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臺灣總督府(1939),《土地臺帳》。高雄市新興地政事務所提供。 (二)專書 大谷光瑞猊下記念会編(1994),《大谷光瑞師の生涯》。東京:大空社。 大橋捨三郎(1935),《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臺北: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別院。 太壽堂鼎(1978),《大谷光瑞上人生誕百年紀念文集》。京都:瑞門會。 作者不詳(1937),《臺灣人士鑑》。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 杉浦和作(1932),《臺灣會社銀行錄(昭和七年版)》。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 林進發(1933),《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衆公論社。 高雄市役所(1937),《高雄市商工案內》。高雄:高雄市役所。 臺灣水道研究會(1941),《臺灣水道誌》。出版地不詳:臺灣水道研究會。

043


044

11 卷 | 第 1 期

鹽見喜太郎(1936),《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 (三)報紙(依時間序排列) 〈無線電信 亜米利加丸より〉(1917 年 11 月 1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大谷師日程〉(1917 年 11 月 21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地方近事 嘉義 大谷光瑞師〉(1917 年 11 月 2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地方近事 打狗 大谷光瑞師〉(1917 年 11 月 2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打狗に於る光瑞師午餐會 話題轉轉として 興味津津たり〉(1917 年 11 月 29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大谷師之如南〉(1917 年 12 月 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大谷師發臺灣〉(1918 年 1 月 2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大谷氏抵門司(三日門司電)〉(1918 年 1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臺灣芭蕉推廣消路 對上海大宗輸出 長崎組合成立福音〉(1930 年 4 月 11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4 版。 〈總督を訪問した大谷光瑞氏〉(1930 年 12 月 24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高千穗丸が入港 大谷光瑞氏や中瀨殖産局長 助川中佐、日下知事らも便乘〉(1935 年 2 月 17 日),《臺灣日日新 報》日刊,第 7 版。 〈魚池産の紅茶 優品との折紙附く 大谷光瑞氏の講評〉(1935 年 3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熱帶産業調查會の委員はほぼ内定 内地側には木村博士や大谷光瑞氏加り 有田氏の南洋視察もその準備〉(1935 年 8 月 4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2 版。 〈熱産委員出發 神戶から高千穗丸らで/大谷光瑞氏談〉(1935 年 10 月 14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大谷光瑞氏の南部視察日程〉(1935 年 10 月 2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大谷光瑞師〉(1935 年 11 月 2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1 版。 〈來臺視察中之伯爵大谷光瑞師〉(1935 年 11 月 8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4 版。 〈天然茶を利用して 茶業の發展を圖れ 之が山地開發に最も有效〉(1935 年 11 月 10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第 2 版。 〈光瑞氏、角板山や 製茶工場を視察〉(1935 年 11 月 12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2 版。 〈日本の生命線 『臺灣島の現在』 大谷光瑞師の名著〉(1935 年 12 月 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大谷光瑞氏が 今年高雄に移住 柑橘園の經營と山茶の製造に いよいよ本腰に著手(1936 年 2 月 20 日),《臺灣 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大谷光瑞氏〉(1936 年 3 月 4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大谷光瑞氏歸京〉(1936 年 3 月 17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1 版。 〈大谷氏欲常住臺灣 建屋高雄買入土地〉(1936 年 3 月 19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12 版。 〈埔里街附近 栽茶適地 拂下數十甲〉(1936 年 3 月 2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8 版。 〈屏東郡麟洛の農園で 果實類を試作 大谷光瑞氏愈よ著手か〉(1936 年 10 月 23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9 版。 〈蓬萊丸より(來航)〉(1936 年 10 月 29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大谷農園内に鑵詰工場設置か〉(1936 年 11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高雄光瑞會 廿九日第一回講演會〉(1936 年 11 月 25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2 版。 〈大谷光瑞氏 臺東地方を視察〉(1936 年 11 月 2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大谷光瑞氏が講演〉(1936 年 12 月 3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2 版。 〈大谷光瑞氏 きのふ朝日丸で來臺/大谷光瑞氏談〉(1937 年 2 月 3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大谷光瑞氏〉(1937 年 11 月 10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1 版。 〈大谷光瑞氏臺北へ〉(1937 年 11 月 2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大谷光瑞與逍遙園的歷史研究

〈光瑞會を公會堂に開〉(1937 年 11 月 22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臺灣光瑞會〉(1937 年 11 月 26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2 版。 〈箱根丸入港〉(1938 年 1 月 2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臺灣ての高地米作を提唱 十四日神戶乘船〉(1939 年 10 月 1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第六囘光瑞會〉(1939 年 11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高砂丸入港〉(1939 年 12 月 15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2 版。 〈南方の問題は樂觀してるる 大谷光瑞氏の船中談〉(1940 年 10 月 22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2 版。 〈逍遙園の主内閣參議大谷さん 躍進高雄の市民となる〉(1940 年 11 月 3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高雄の出初式〉(1941 年 1 月 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臺灣經濟審議會委員 二十七名決定發表さる/審議會幹事〉 (1941 年 10 月 16 日), 《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1 版。 〈豐原な水力電源 活かせ臺灣で重工業 臺灣經審第二班廿一名賑かに出帆〉(1941 年 10 月 23 日),《臺灣日日新報》 日刊,第 2 版。 〈大谷光瑞氏〉(1941 年 10 月 25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n01 版。 〈大谷光瑞氏等歸臺〉(1941 年 12 月 2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四)網路 谷 口 啓 一,〈 福 良 の 淡 陶、 今 昔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2 月 20 日。 網 址:http://www43.tok2.com/home/ setonoshiomizu/fukuragaku/activity/25/danto.htm。 近現代.系圖ワ-ルド,〈西本願寺.大谷家家系圖〉。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2 月 20 日。網址:https://episode. kingendaikeizu.net/40.htm。

045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 撰文/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洪親慧

摘要 1930 年代,岡山郡轄下左營庄,出現了第一間戲院,興隆座。此三連棟二層樓的磚 造建築,加上裝飾華麗的山牆牌樓,在左營大路的中段顯得相當搶眼,它與旁側五連棟 三層樓建築的蓬萊閣酒樓,正好相互輝映。在一個仍以農業為主的部落社會,出現熱鬧 喧嘩的酒樓與現代新穎的戲院,似乎說明著這個農業社會的豐收富足,也透露著它開明 蛻變的曙光。 新式戲院的經營方式,從聘戲組織演變為合資株式會社,更進一步出現了專業經理 人與專業團隊,觀眾們得到的不只是娛樂的消遣,也感受到新知的傳播。本文透過文獻 資料及耆老訪談,試圖爬梳回復消失的興隆座跟它的專業團隊,尤其是辯士與畫師,在 不同時代脈絡、發展情境下的歷史記憶,為左營聚落的文化事業留下一筆紀錄。

關鍵詞:左營、興隆座、興隆戲院、辯士、手繪電影看板畫師

投稿日期:2020 年 7 月 30 日 接受日期:2020 年 10 月 27 日

047


048

11 卷 | 第 1 期

Zuoying Hsinglung Theater and its Benshi with Painter Chin-Hui Hung History Teacher, Kaohsiung Municipal Tsoying Se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In the 1930s, there appeared the first theater, Hainglung, in Saei sho (today's Zuoying district),Okayama gun (today's Gangshan district).This brick Theater joined to another twostory houses was decorated with magnificent pailou and was located on the middle of Zuoying Avenue. The building located beside the three-story Bonlai Hotel created a glorious outlook. In the agriculture-originated tribe society, this hotel with the new-style theater enjoyed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life and it seemed to represent the harvest and prosperity in this agricultural society. It also became the spark of its liberal revoluti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new-style theater transformed the hiring organization into the joint venture organization. Furthermore, the professional manager and his team not only made the audience entertained but also made them informed with the latest knowledge. This report tried to restore the glory of the lost Hsinglung Theater and its management team through interviewing the elderly as well as consulting many materials. This report also implied that the benshis and the paint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with the developing history created a record for the culture of Zuoying tribe. Keywords: Zuoying, Hsinglung, Hsinglung Theater, Benshi, Painters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壹、日治時期的電影 貳、左營興隆座的誕生 參、興隆座的映演節目 肆、戰後的興隆戲院 伍、辯士與畫師 陸、結語

壹、日治時期的電影 日治時期臺灣民眾的娛樂有洋樂、園藝、 講古、線仔(二胡)、撞球、演劇、蓄音機(留 聲機)、御前清曲(南管音樂)、獅陣、將棋、 庭球(網球)、人形芝居(人偶劇)及活動寫 真等。1 其中,活動寫真指的就是電影。明治 33 年(1900),是電影輸臺的元年。明治 37 年(1904) 開 始 到 明 治 40 年(1907), 日 本 社會啟蒙電影的先驅高松豐次郎(1872-1952) 在官方的支持下,每年冬季到夏暑前的時間, 會率領「臺灣同仁社」一行人在臺灣展開放映 巡迴電影,進行教化宣撫。2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 會也常跟高松寫真活動合作,來進行國防獻金 或社會救濟募款。其間高松先生基於「選擇娛 樂物,致力於本島人同化開發」與「提供所有 在臺內地人慰藉」的考量,體認到以臺、日人

圖 1-1 臺灣民眾娛樂 說明:活動寫真是日治時期臺灣眾多娛樂之一,指的 即是電影。 圖片來源:臺北州警務部,《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 寫真帖》(臺北:臺北州警務部,1926)。

雙方為對象,常設專門場地作為他實踐理想的

1

臺北州警務部,《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臺北:臺北州警務部,1926),娛樂館。

2

高松豐次郎出生福島縣,年輕時因在鐘淵紡織廠工作中的意外而失去左手,因個人經驗體悟到勞工權益的重要,而後 報考明治法律學校(今明治大學)成為學樸學生。就學期間加入「勞動組成期成會」,以「吞氣昧三樓」為名,在演 說中採用單口相聲或說書的表演方式向職工演講。1900 年始製作電影到寄席中放映,被日本電影史學者稱為日本社會 啟蒙的先驅。石婉舜,〈高松豐次朗與臺灣現代劇場的揭幕〉,《戲劇研究》,10(2012),頁 37-38。

049


050

11 卷 | 第 1 期

必要性。3 從明治 41 年(1908)起開始在全臺普建戲院,包含基隆座(基隆)、朝日座(臺 北)、竹塹俱樂部(新竹)、臺中座(臺中)、嘉義座(嘉義)、南座(臺南)、打狗 座(高雄)、阿緱座(屏東)等八座多功能的戲院。4 這些戲院並不是專屬的電影放映場 合,還會上演舊劇、新派劇、講談(說書)、喜劇、浪花節(浪曲)等節目。5 表演空間 的成長吸引了許多內地的電影巡業團隊及演藝團體來臺巡迴,高松的同仁社也在明治 42 年(1909)成立了「臺灣正劇練習所」,6 訓練臺灣男女以臺語演出新劇。7 新式戲院配合新式的照明設備、座位等次劃分,井然有序的觀演空間及新式傳媒的 合作宣傳,改變了臺灣過去僅以廟口戲臺看戲的生態,豐富了表演者詮釋表達的內容, 也提升了觀眾娛樂文化的水平。商業戲院的消費方式,更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 進一步刺激與帶動現代化生活的經濟模式。 高雄第一間戲院就是高松 明治 42 年(1909)所建的打狗 座,根據 1910 年《漢文臺灣日 日新報》的報導,位置於鹽埕 埔庄舊停車場附近,8 大正元年 (1912)後劃歸山下町。依日 本繪葉書所見打狗座是兩層樓 木造的建築,約可容納 500 位 左右觀眾。9

圖 1-2 打狗座照片 說明:臺灣高雄山下町方面全景(約 1920 年代),打狗座位於打狗公會館旁。 圖片來源:作者不詳(年代不詳),打狗座照片(日本繪葉書),南里商店 發行,河野龍也老師提供。

3

高松豐次郎,〈娛樂供給に関する予の抱負〉,《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9 年 5 月 16 日),第 5 版。

4

石婉舜,〈高松豐次朗與臺灣現代劇場的揭幕〉,頁 47。

5

〈同仁社演藝部の興行〉,《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9 年 5 月 8 日),第 5 版。報導中指出同仁社演藝部之演出型態, 7 日起五日新竹竹塹俱樂部有日本亭○勝一行之新講談;臺中座 1 日起舉行喜劇 puck,近期來會者眾多;嘉義座秀廣 一行之浪花節 3、4 日會後宴後將赴臺南;臺南座家若竹三郎一行之舊劇 12 日結束;打狗座 14、15 日若竹三郎一行開演; 屏東座 20 日將有喜劇 puck 會。

6

〈臺灣正劇練習所〉,《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9 年 12 月 19 日),第 7 版。

7

〈詹炎錄〉,《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0 年 4 月 13 日),第 5 版。指出正劇是以臺灣新舊事蹟,足以彰善懲惡者, 編成劇本,及臺灣男女教之,使之登臺扮演,號為臺灣正劇,全廢唱念,純用口白,以臺語出之,培養本地最早的臺 語現代劇。

8

〈戲座移轉〉,《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1 年 4 月 17 日),第 3 版。

9

〈打狗開演影戲〉,《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09 年 12 月 2 日),第 4 版。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緊接著在打狗座後,約於明治 43 年(1910)年鳳山也開設了鳳山座,相關報導如下: 新福連陞。在南座開演。以一個月為期。演畢擬赴鳳山座開檯。舊歷新正 將轉赴羅山、就某甲之聘。諸股東經已承諾云。10 鳳山座並未留下老照片,僅能從昭和 4 年(1929)鳳山街職業明細圖上,確認最早 位置在鳳山市場的對面,現為鳳山區中山路與成功路轉角,現今仍是鳳山的商業區。

圖 1-3 高雄劇場 說明:位於崛江町三丁目二番地的高雄劇場。 圖片來源:勝山吉作,《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臺北:勝山寫真館,1931),頁 238。

大正 3 年(1914)2 月出現了旗後座開幕的報導,至此,高雄地區已出現三間戲院 場域,昭和元年(1926)舉辦的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的展覽掛圖裡,可以看到高雄州 已有六間戲院,分別是高雄劇場、屏東座、鳳山座、旗山座、東港座與萬丹座。11 大正 3 年(1914)設立的旗后座,已先毀於大正 9 年(1920)的火災。12 其中屏東座與鳳山座均

10

〈鳳山聘演〉,《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0 年 12 月 15 日),第 3 版。

11

臺北州警務部,《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娛樂館一部。

12

〈打狗旗後座と負債〉,《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0 年 1 月 16 日),第 4 版。

051


052

11 卷 | 第 1 期

圖 1-4 鳳山座的位置 說明:鳳山座位於鳳山街的大老衙段,鳳山市場對面,現為中山路與成功路的轉角。 圖片來源:1929 年鳳山街職業明細圖,收於黃武達,《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臺北:南天,2006)。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是從明治年間設立的戲院發展而來,13 而原先高雄最早的戲院打狗座(1920 年更名高雄 座),在大正 10 年(1921)3 月由於建築老舊被下令改築,禁止使用,當時的高雄街有 志之士因此設立株式會社,興建新的戲院,14 高雄劇場(高雄館)於同年 10 月舉行上棟式, 12 月竣工,建築本體為一煉瓦造的三層樓紅磚建築。15 1930 年代,隨著臺灣工業發展的進展,日月潭發電廠提供的電力延長了夜間的娛樂 時間,臺日定期航空開通,使得影片來源充裕快速,廣告社與收音機的宣傳效果,更增 強了戲劇與電影的行銷推廣,此時全島各主要城市及地方較為繁榮的市街,紛紛出現西 式的大型現代化戲院,以鋼筋水泥的高樓建築取代木造的結構,華麗氣派的外觀搭配廣 告櫥窗,場內有新式的照明設備、通風設施、發電系統、隔音與收音設備、衛生設施、 休憩的走廊與寬敞舒適的觀眾席。 當時的高雄市出現了映演混合的鹽埕劇場(壽星館,亦有鹽埕座之稱)、專映電影 的金鵄館的全新戲院。金鵄館於昭和 10 年(1935)由船橋武雄接手後改建為可容納一千

圖 1-5 鹽埕座 說明:位於北野町三丁目之三十四的鹽埕座。 圖片來源:〈出來上つた高雄の鹽埕座〉,《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0 年 4 月 25 日),第 5 版。

13

昭和 2 年(1927)的《臺灣日日新報》新聞始提到舊阿緱廳興建的屏東座準備改築的計畫,〈屏東設置劇場資金三萬 圓〉,《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7 年 11 月 18 日),漢文第 4 版。

14

〈地方近事\高雄\娛樂機關〉,《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1 年 4 月 26 日),第 3 版。

15

〈高雄劇場廿八日上棟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1 年 10 月 25 日),第 7 版。〈高雄劇場開場式官民招待 二日間〉,《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1 年 12 月 24 日),第 7 版。高雄劇場於二戰期間毀於戰火,戰後原址興建 新式的亞洲戲院,位於五福四路 260 號,民國 70 年(1981)拆除,改建商業大樓。

053


054

11 卷 | 第 1 期

多名觀眾的空間,並裝設橫山商店進口的輕便摺疊椅,可說是南臺灣最大的電影院。16 高雄州所轄各郡的地方街庄,也在這一階段普遍設立了戲院。以岡山郡為例,昭和 元年(1926),楠梓庄地區,橋仔頭台糖工廠附近建立了一座 95 坪,可容納 350 名觀眾 的小型戲院,名為共樂園。17 昭和 3 年(1928),岡山庄仕紳岡山信用組合理事吳瑞泰從 1926 年開始籌設的戲院,18 於 1928 年正式竣工,建坪 80 坪。昭和 6 年(1931)《臺灣日 日新報》的報導裡,出現了楠梓劇場的新聞。左營的戲院興隆座也在這個階段誕生。

貳、左營興隆座的誕生 一、茶園聘戲組織的出現 大正 3 年(1914)11 月,在愛國婦人會進行巡迴放映活動寫真的報導中,愛國婦人 會先後於臺南市南座戲園、打狗座、旗后座、苓雅寮、舊城等地區進行慰問征德軍人電影 巡迴放映,舊城在當時雖尚無獨立的戲院,但卻又是演出選擇的要地。19 早在這之前,舊 城(即左營)地區即出現了為了尋求更大的演出空間,利用文廟為戲場的相關新聞報導: 兩廣會館之老德勝班。定十六日罷演。本擬赴打狗座。因贌價交涉不成。 將就舊城之聘。每日戲金百二十圓。契約定二禮拜。聞欲假左營莊孔子學為戲 園。外間嘖有煩言。以孔子學係聖廟。充作戲場。毋乃近於狎藝歟。20 當然文廟充當戲園的主張最後不被接受,老德勝班最後是在舊城北門內的觀音亭正 式演出,且在一個月檔期結束時,又加演了兩個星期:

16

葉龍彥,《圖解臺灣電影史 1895-2017》(臺北:晨星,2017),頁 99-100。金鵄館於戰後改為光復戲院,住址為 大勇路 96 號,專映首輪國片,戲院於民國 91 年(2002)配合捷運興建而拆除,目前該地為高雄捷運鹽埕埔站出口。

17

〈橋子頭に 小劇場新築 共樂園と命名〉,《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26 年 10 月 9 日),第 2 版。

18

〈岡山庄に劇場を新設豫算は六千圓〉,《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6 年 3 月 9 日),第 5 版。〈岡山劇場告竣〉, 《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28 年 8 月 11 日),漢文第 4 版。

19

〈寫真盛況〉,《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14 年 11 月 3 日),第 3 版。

20

〈天南雁音/不得其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0 年 9 月 18 日),第 6 版。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舊城巡查補陳丑。與該地紳商轉贌俱(按:應為誤植,原為慶)樂茶園 老德勝班。擇陰曆七月十七日開演於該地觀音亭。建築假戲園一座。客席可容 七八百名。贌期限一個月。價金二千六百五十圓。又設臨時夜間汽車。自打鼓 線起。至橋仔頭間止。每夜照時間外加添一回以利觀客之便云。21 老德勝班在舊城慶樂茶園。扮演一個月。其後再繼續兩週間。近日將就旗 后街某甲之聘。擇在打狗座開演。22 茶園的出現是伴隨著戲院的商業消費環境而來,有別於以往廟埕前本地外臺戲班的 免費觀戲。當時所謂的茶園係指聘戲組織,這是一種專業的經紀制度,茶園處於戲院與 戲班之間,居中辦理一些演出事務的安排,是一種專業經理人的角色。茶園的經理人須 將來自中國的戲班或本地戲班,安排進入寺廟內、日式戲院或臨時戲院演出。利用贌戲 所得的利潤相當可觀,23 甚而可由此發展為合股制的株式會社。 臺北榮座戲園竝朝日座戲園。此次各園主妥籌合同。但該內容秘未發表。 成謂際此吉野亭亦合併之。而擬組織戲場株式會社。但所須股本。約定 十二萬圓云。24 舊城當時雖無獨立的戲院,但是由於廟宇活動的熱絡,傳統廟會神誕、醮典、祭祀 禮儀等外臺演劇一直是庶民的主要娛樂活動。受到新型態的劇場消費模式激勵,遂也出 現了商業行為的戲劇表演。但當時的舊城仍是一個農業經濟部落,直到 1920 年代,戲劇 或電影仍然在廟埕前進行。在《臺南新報》的報導裡,我們可以看到左營首座戲院興建 之前,巡映多選擇在左營大上帝廟(元帝廟)或城隍廟前進行。25

21

〈轉贌清戲〉,《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0 年 9 月 24 日),第 6 版。

22

〈戲界瑣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0 年 10 月 25 日),第 3 版。

23

贌戲相當於雇傭關係,贌戲者以固定戲金來聘請劇團,而戲院總收入超過戲金的盈餘,則全數歸贌戲者所有。見陳龍 廷,〈商業機制.區隔策略:臺灣布袋戲商業劇場 1946-1960〉,《民俗曲藝》,199(2018),頁 82。

24

〈茶園合同〉,《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11 年 6 月 17 日),第 3 版。

25

總督府社會事業映畫巡業部於城隍廟前進行教育映畫,相關報導見:〈活寫公開〉,《臺南新報》(1924 年 8 月 6 日), 第 5 版。總督府社會事業映畫巡業部於左營元帝廟前進行教育映寫約有 2,500 人參觀,相關報導見,〈映畫再開〉,《臺 南新報》(1924 年 10 月 5 日),第 5 版。

055


056

11 卷 | 第 1 期

二、左營興隆座的設立 左營最早的戲院興隆座創辦於昭和 4 年(1929),創辦人為左營在地仕紳黃查 某、曾胡及林有惠。昭和 9 年(1934)時,黃查某與曾胡成立合資會社興隆座,資本額 13,680 元,位於左營庄 273 番地之一(黃查某先生的土地)。26 戲院就位在昔稱軍路(今 左營大路)的中段精華區,周邊很快出現了許多消費商家,從《高雄新報》的廣告中可 見商家包含食堂、時計店、自動車商會等等,27 鄰近的五連棟大酒樓蓬萊閣一樓的店面也 開設了理髮店、自轉車店及冰店,二、三樓更是當時左營數一數二的酒樓,28 充滿著朝氣。 興隆座附近商圈像是一個傳統部落裡跳動的心臟,隨著左營庄在昭和 15 年(1940)併入 高雄市,人口增加與消費能力的提升,興隆座的生意更是蒸蒸日上。

圖 2-1 興隆戲院文化事業創辦經過 說明:黃進發先生整理興隆戲院創辦以來股份變化歷史手稿,照片約攝於 1964 年。 圖片來源:黃志修先生提供。

圖 2-2 興隆座附近商圈廣告 說明:當時報紙以左營劇場前稱呼興隆座附 近空間。 圖片來源:《高雄新報》(1941 年 1 月 1 日), 第 5 版廣告。

26

作者不詳,《第拾七次臺灣銀行會社錄附市會議員街庄協議會原名簿》(出版地不詳:臺灣實業興信所,1935),頁 251。

27

資料見於 1941 年《高雄新報》廣告。當時報紙以左營劇場前稱呼興隆座附近空間。

28

廖德宗,〈日本時代左營庄最大的菜店 蓬萊閣〉,《見城誌》,2(2020),頁 16-17。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興隆座正面入口是一個圓形的售票 亭,左右兩邊為入口處,左邊入口設有販 賣部,一樓座位約 560 位,半圓形設計的 二樓座位 234 位。29 座位是附有後背的長條 狀木椅,以單雙號編號。戲院除了燈光音 響設備外,舞臺下還放置許多大水缸以減 少回聲。戲院並無冷氣設備,電風扇架在 天花板及兩邊的牆壁。30 放映室位於二樓, 放映室後方的窗外即是戲院面對左營大路 所搭設的看板鷹架,放映室旁一邊是放映 師值夜班時的休息室,一邊是進行廣播的 廣播室。戲院的後方有一排為演員的後臺 與休息室的房舍,同時作為廣告房,進行 廣告圖文的製作。31 戲院前方為空間頗大的廣場,左右兩 邊為寄放腳踏車的地方,中間是攤販的擺 設區域,賣些芭樂、香腸、蚵嗲、枝仔冰 等商品。32 興隆戲院現已不存在,且未留有 戲院內部老照片,經筆者探訪日治時期的 老戲院,並比對耆老記憶,日治時期同樣 有長條座椅、電風扇、二樓放映室的老戲 院,尚有西螺戲院。

圖 2-3 西螺戲院內部設備 說明:興隆座戲院今已不存,同建於日治時期的西螺座劇 場內部,可看出雷同的長條椅座、電風扇及同樣位於二樓 的放映室 圖片來源:洪親慧 2020 年 4 月拍攝。

29

臺灣美電影文化館,《高雄老舊電影探索》(高雄:臺灣美電影文化館,2006),頁 4。

30

王佑安先生(1943 年生,興隆座經理人王稱奇先生幼子)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2 月 20 日,地點:王佑安 左營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31

李先生(1951 年生,興隆座放映師李伍之子)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4 日,地點:李家左營自宅,訪談人: 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32

同上註。

057


058

11 卷 | 第 1 期

興隆座的黃、曾兩位股東,均是左營仕紳,需要一位專業經理人來打理節目安排及溝 通協調。左營在日治初期廟埕商業戲院的模式下,曾經短暫出現茶園等聘戲組織,但此時 興隆座作為一個正式獨立、映演混和的室內戲院,戲院的節目多元,並非只有中國或本地 戲班的表演。為此,興隆座特別聘請來自鳳山的王稱奇先生擔任經理人,王稱奇於昭和 7 年(1932)起,先擔任高雄北野町壽星座的支配人時年 22 歲,昭和 9 年(1934)合約期 滿後,帶著剛成婚的妻女來到左營,開始在興隆座的事業,與黃、曾兩位股東訂貸借(使 用)契約,取得實際的經營權。33 王稱奇以他在壽星座及電影界的人脈與經驗,為興隆座 引進專業的設備與團隊。 王稱奇的友人矢野嘉三是在臺南非常活躍的電影界人士,他所經營的「吾等的一團」, 在昭和元年(1926)接手戎座,以放映東亞作品為主。昭和 3 年(1928)因為戎座被宮古 座併購,遂轉而經營大舞臺(在臺南市),以上映日活作品為主。京都同志社大學畢業的 矢野嘉三(澤田三郎)於昭和 5 年(1930)5 月參加臺南州 首次活動辯士試驗,特別受到 矚目。34 同年 9 月申請設立臺 南世界館獲得認可,是臺南首 間歐式建築的電影院,戲院內 設置椅子席及日本東京帝國劇 場才有的冷氣裝置。35 矢野嘉 三和王稱奇的往來,持續到矢 野於戰後被迫回到日本,依然 保持密切的書信往來。36

圖 2-4 王稱奇先生與矢野嘉三合影 說明:昭和 13 年(1938)左右的合影。 圖片來源:王佑安先生提供。

圖 2-5 1933 年詹天馬致王稱 奇先生惠存照片 說明:昭和 8 年(1933)時王 稱奇先生是壽星座擔任支配人。 圖片來源:王佑安先生提供。

33

支配人所指為具有代業主主持營業所一切交易及訴訟之權利,並得到法律認定的雇員。依據王佑安先生提供王稱奇先 生的個人履歷表(表上註記抄自日本時代以資參考)。

34

厲復平,《府城、戲影、寫真:日治時期臺南市商業戲院》(臺北:獨立作家,2017),頁 140-141。

35

〈臺南世界館落成〉,《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0 年 12 月 24 日),第 5 版。

36

王佑安先生(1943 年生,興隆座經理人王稱奇先生幼子)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2 月 20 日,地點:王佑安 左營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另外王稱奇於壽星座擔任支配人時,認識了詹天馬先生。詹天馬被譽為臺灣的德川 夢聲(日本最出名的辯士),擅長解釋武打劇,同時也是流行歌曲作詞人及影業公司的企 業家,臺灣第一首流行歌〈桃花泣血記〉的作詞者。37

參、興隆座的映演節目 一、中日戰爭前的電影與戲劇 興隆座作為一個映演混 合的戲院,除了新潮的電影放 映之外,戲院裡主要是上映傳 統的戲目及新劇,左營庄的重 要集會也會假興隆座的場合舉 辦,例如舊城信用組合於昭和 7 年(1932)即在興隆座召開臨 時總會,會後還另招待組合員 觀看臺灣芝居(臺灣戲劇)節 目以示慰勞。 電影的部分則是以上海片 及日本片居多,耆老們印象最

圖 3-1 有限責任舊城信用組合臨時總會於興隆座開會通知單 說明:昭和 7 年(1932)3 月 1 日舊城信用組合開會通知、決議事項及會 後節目。 圖片來源:余清榮先生提供。

為深刻就是當時非常流行的無聲電影《火燒紅蓮寺》一片。《火燒紅蓮寺》影片是上海 的明星影片公司從昭和 3 年到 6 年(1928-1931),所拍攝共 18 集的武俠片。情節取自 於平江不肖生的長篇小說《江湖奇俠傳》,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電影中武林高 手以異技鬥法及神怪的內容,影片注重特技鏡頭和機關布景來表現高手的飛劍白光、遁

37

〈從映畫迷到活辯的轉化〉,《臺灣新民報》(1933 年 6 月 14 日),第 5 版。

059


060

11 卷 | 第 1 期

地逃走、掌心雷、騰雲駕霧等仙門妖術,而蝴蝶(胡瑞華)飾演的紅姑身上的紅衣,是 以人工於膠片上逐格填上色彩取得的效果。這部電影有許多創舉,帶來了票房與流行, 但也因助長民間怪力亂神,引起中國國民政府的顧忌,昭和 7 年(1932)下令禁演。不 過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並未受到此限制,從昭和 5 年(1930)臺北良玉影片公司引進正 式於臺北永樂座映演,此後一映再映。38 大正 9 年(1920)出生的左營耆老林燕得先生,回憶到他在舊城公學校六年級時(昭 和 7 年〔1932〕左右),課後會在公學校校長先生家複習學業以準備中學考試,晚上 8 點半回家時經過興隆座,每每遇到撿戲尾的大放送時光,就會走進戲院看免費的電影,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火燒紅蓮寺》一片,辯士用臺語生動的解說,精彩萬分。39 昭和 5 年 (1930)出生於左營下路的廖清吉先生,憶及他小學二年級(昭和 13 年〔1938〕),在 興隆座看過《火燒紅蓮寺》一片,至今對片中刀劍吐白光畫面及紅姑角色印象深刻,因 為很好看,進戲院看了兩次。40 甚至昭和 8 年(1933)出生的中外餅鋪余榮欽先生,回憶 小學四年級左右(1943 年),興隆戲院也還在重映此片。411937 年之後,臺灣總督府禁 止中國片進口臺灣,但是過去已進口且經過檢查的中國片仍可上映,42 所以《火燒紅蓮寺》 仍然大受歡迎。 昭和 5 年(1930)出生的廖清吉先生,回憶他小時候在興隆座看過的電影,大多日 本片,沒有歐美片。日本電影有武士打鬥片(記不得片名),及日本神話片,包括桃太郎、 金太郎、浦島太郎(騎烏龜入龍宮)等,日本神話的電影是小學生最愛,因為在書本上 看過故事。43

38

翁文義,《火燒紅蓮寺在臺灣之研究──以電影、小說、戲劇為討論重點》(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論文,2011),頁 12-43。

39

林燕得先生(1920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4 月 9 日,地點:左營,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40

廖清吉先生(1930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7 月 18 日,地點:高雄市新興區自宅,訪談人:廖德宗,記錄: 洪親慧。廖清吉先生日本時代出生地在左營庄 1099 番地,左營下路 45 號,1945 年左營東國民學校高等科畢業,戰 後進入中油高雄煉油廠上班。

41

余榮欽先生(1933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15 日,地點:左營大路中外餅鋪。訪談人:洪親慧,記錄: 洪親慧。余榮欽先生住在左營埤仔頭,1946 年公學校初等科畢業,高雄中學畢業,曾任舊城國小教師,為左營中外餅 鋪創辦人。

42

翁文義,《火燒紅蓮寺在臺灣之研究──以電影、小說、戲劇為討論重點》,頁 31。

43

廖清吉先生(1930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7 月 18 日,地點:高雄市新興區自宅,訪談人:廖德宗,記錄: 洪親慧。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二、戰爭體制下的皇民戲劇 皇民化運動下的電影管制政策,對臺灣戲院的生態帶來了很大的改變。臺灣總督府 組織「臺灣映畫協會」結合全臺各地協會主掌電影製作和巡演宣傳;「臺灣興行統制會社」 以發行網的概念串聯全臺各地電影院,規範具有「正面要素」的電影才能在臺灣發行, 將臺灣的電影產業徹底推向一元化,並由總督府一手掌握。44 除了中國片的禁止進口,太 平洋戰爭後,更進一步禁止進口美英同盟國的影片,以日本「日活」、「松竹」、「東寶」 三大影業公司以及「滿映」的影片獨占臺灣電影市場,多是融入國策宣傳使命的國策電 影。45 防諜保安、戰士慰安、皇民奉公、戰爭新聞等電影放映會,是臺灣興行統制會社 最常見的活動。46 後來因為電影從業人員在徵調從軍之列,膠捲原料也日益匱乏,電影製作片源嚴重 短缺,許多電影常設館改為以演戲為多,映演混和的劇院的改變更是明顯。以《高雄新 報》上昭和 17-18 年(1942-1943)的戲院廣告所見,除了金鵄館、高雄館、昭和館為播 放電影的館別外,其餘高雄州及郡下各館多是以戲劇演出為多。47 昭和 3 年(1928)出生 於左營埤仔頭街的曾望生醫師,回憶他在戰爭末期就讀高雄中學時,跟鄰居學長柯旗化 先生,都是到金鵄館看戰爭宣傳片為多,那時左營興隆座播放的電影較少。48 當時的興隆 座除了上演原本就有的新劇外,也上演了皇民化政策下歌仔戲轉型的新劇團改良劇、「皇 民化布袋戲」(又稱為「新人形劇」)的時代布袋戲。49 人形劇的特點是:(1)伴奏採用西樂或留聲片。(2)服裝中日併用。(3)臺詞 可用臺語,但要摻日常生活的日語,或用日語說明。(4)舞臺裝置,增設立體化的布

44

三澤真美惠著,李文卿、許時嘉譯,《在「帝國」和「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 81-83。

45

日本當局對「國策電影」的最早表述,是昭和 10 年(1935)成立的大日本電影協會所發表的聲明:「本電影協會為 了促進和發展中國電影事業,促使出現健康的娛樂影片,使電影對充實與提高國民生活,革新社會風化做出貢獻,並 進而使電影實現大日本帝國的國策。」引自馮清貴,《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影像多元敘事研究》(臺北:崧燁文化, 2018),頁 136。

46

葉龍彥,《光復前後高雄市的戲院與電影》(高雄:高雄文獻委員會,1995),頁 16-18。

47

《高雄新報》數位系統所刊載廣告分析整理而得,分析時間:1942-1943 年間。檢索自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新 報檢索資料庫」,網址:http://collection.khm.gov.tw/newsdata/ 。

48

曾望生先生(1928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10 日,地點:高雄曾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曾望生先生為日治時期高雄州公醫曾中達先生之長子,出生於左營埤仔頭,鼓山第一小學校學校畢業,就讀高雄中學, 日治後期考上臺北帝國大學醫科,1951 年畢業,1960 年代中期後在高雄開業。

49

當時在黃得時等人的奔走之下,全臺留下七團布袋戲團,分別是日本人形戲班、新興閣、小西園、新國風、五洲園、旭 勝座、小錦園一等七團。李傳燦:《人間百年巨匠:民族藝師李天祿》(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頁 52。

061


062

11 卷 | 第 1 期

景片,使觀眾在欣賞上得到立體感。 50 臺灣 的地方戲「支那戲」完全被禁演,但有時還 是偷演,警察來檢查時趕快換上穿日本服的 尪仔,改成軍歌的配樂。 51 改良戲是將歌仔戲稱作改良的產物,大 部分跟歌仔戲團是同一團體。劇本雖然有檢 閱,但是把劇情梗概丟到一邊,臺詞跟動作 和昔日歌仔戲相同,不同處只在於關公的長 鬚 變 成 凱 撒 的 短 髭、 閻 魔 王 黑 臉 凶 惡 的 模 樣,改成大禮服並掛上眼鏡。 52 這兩種劇種 都是配合皇民化演出,本質上還是換湯不換 藥的傳統戲劇。新劇由於符合準皇民化塑造 的政治路線,職業劇團紛紛湧現,如臺北的

圖 3-2 1943 年戰時體制下興隆座的劇目 說明:此三張分別是人形布袋戲、改良戲新劇團、 新劇安三種皇民化體制下的演劇戲團在興隆座演出 的廣告。 圖片來源:左:《高雄新報》(1943 年 10 月 1 日), 第 4 版;中:《高雄新報》(1943 年 10 月 9 日), 第 4 版;右:《高雄新報》(1943 年 6 月 10 日), 第 4 版。

「星光劇團」、「鐘聲劇團」,基隆的「高 砂劇團」,臺南的「國風劇團」等, 53 新劇活動異常興盛活躍。 戰爭時期的戲院上演著戰時體制下的劇目,遇到密集的空襲警報,電影必須馬 上 停 映, 並 疏 散 人 員 進 入 附 近 的 防 空 洞, 昭 和 18 年(1943) 開 始 的 美 軍 空 襲, 震 盪了興隆座的日常,如何保護正在看戲的觀眾安危,這也是戲院經營者必須承擔的 工作。左營第一町內會奉公防空群設置了許多防空壕與溝渠,保衛居民與觀眾的安 全。 54 經筆者實際勘查,在興隆座的左營大路對面,地主黃查某家的果園土地內現在 仍可見當時所建的巨型防空洞。戲院旁蓬萊閣邊也有一個滅火的消防池,戰後不久

50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頁 412。

51

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撰錄,《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遠流,1993),頁 97。

52

石婉舜,〈1943 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頁 11。

53

石婉舜,〈「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民俗曲藝》,159(2008), 頁 39-41。

54

張女士(1950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2 月 3 日,地點:左營大路,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張女士為張清風之女。張清風先生日治時期於埤仔頭市場附近開設自轉車行,戰後搬移到興隆座斜對面繼續經營腳踏 車行,張女士從小在此區成長,為筆者描述此區附近日治時期留下來的防空設施,記憶清晰。當時防空工作不是只有 依賴防衛團與消防組,而是應從自身做起,結合鄰近居民的力量,以 10 到 15 戶為一個基礎的鄰組單位,組成家庭防 空群(又稱奉公防空群),見曾令毅,〈戰時家庭防空演習〉,《臺灣學通訊》,90(2015),頁 28-29。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消防池填平,加蓋一鐵皮屋, 為國有財產局的土地。 55 昭和 19 年(1944)10 月 1 日 起 娛 樂場所在晚間即行關閉,高雄 市區的百姓選擇疏開到鄉下, 許多地方的戲院受到轟炸損 壞,關門歇業,美軍密集轟炸 左 營 軍 區, 蓬 萊 閣 的 牆 面 還 留有當時戰鬥機掃射的彈孔。 所 幸 的 是, 興 隆 座 躲 過 了 空 襲 的 毀 壞, 開 始 它 在 戰 後 左 營的另一個篇章。 56

圖 3-3 第一町內會奉空防空群檢閱紀念 說明:設於昭和 18 年(1943)3 月 25 日,當時左營臺人聚落有 18 町, 興隆座經理人王稱奇先生坐在中排中間位,他同時是左營第一町的保正, 攝於興隆座。 圖片來源:王佑安先生提供。

肆、戰後的興隆戲院 一、榮光再現的風景 幸運的興隆座躲過二戰空襲的毀壞,且因是臺人資金而非日資的戲院,躲過成為黨 營或官方接收的命運。戰後左營隨著軍區的設立與軍眷的大量移入,人口大幅躍進。在 民國 39 年(1950)海軍中山堂設立之前,57 興隆戲院作為當時左營唯一的戲院,很快地 找回過去的榮光。人群再度走進戲院欣賞布袋戲、歌仔戲與電影。但是因為戰後重建的

55

吳登波老師(1928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25 日,地點:吳登波右昌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 洪親慧。吳登波為左營公學校、高雄工業學校、屏東師專畢業,為舊城國小退休教師。吳老師的父親在左營蓬萊閣後 方開設碾米廠,碾米廠旁為吳老師住家。

56

廖德宗,〈日本時代左營庄最大的菜店 蓬萊閣〉,頁 16-17。

57

章斗航編,《海軍總司令桂上將紀念冊》(高雄:海軍總司令部,1952),頁 52。紀念冊中由張天心所撰文的〈海軍 四大樂園素描〉中提到中山堂於民國 39 年(1950)3 月 29 日奠基,同年 9 月底完工,國慶佳節,由海軍參謀長夫人 剪綵開幕。

063


064

11 卷 | 第 1 期

關係,電影的片源一時供不應求、除了進口日治後期被禁的中國片及歐美片、有進口量 限制的日本片外,許多日治時期的舊片紛紛出籠應景,《火燒紅蓮寺》等上海片及過往 日本的武士片,當然首當其衝,也再度回到舞臺,滿足新舊客的感官刺激。58 戰後的興隆戲院除了播放電影,也有歌仔戲與布袋戲的表演。每每到了戲團表演前 夕,戲院有一臺三輪車載著主持人,繞左營、右昌、內惟、楠梓等街區,做戲劇表演的 宣傳,有時後面會跟著整個戲團一起踩街,明星或歌星坐在三輪車上遊街,後面的三輪 車載著樂隊,熱鬧非凡。59 過去流行的電影明星隨片登臺情景,也深刻烙在地方耆老的 印象之中。除了有名的「王哥柳哥」,昭和 6 年(1931)出生的楊進忠先生還記得葉啟 田來登臺時,唱著〈內山姑娘要出嫁〉主題曲。興隆戲院的觀眾席裡竟然就出現了一頂 轎子,裡面坐著不知道 戲院哪位工作人員扮演 的新娘,現場演奏的鼓 吹樂隊跟著出場,讓觀 眾感到非常驚奇。60 昭 和 5 年(1930) 出生的廖清吉先生,回 憶 1960 年代到左營興隆 戲院登臺的明星,有文 夏、洪一峰、葉啟田、 鄭日清、楊麗花等,都 是臺語歌星主演電影的 隨片登臺,在電影演到 中場時,明星會出來臺

圖 4-1 民國 39 年(1950)左右興隆戲院工作人員合影 說明:戰後初期的戲院舞臺照片,兩旁的布條皆為左營埤仔頭市場及左營大路上重要 商家廣告。 圖片來源:王佑安先生提供。

58

葉龍彥,《光復前後高雄市的戲院與電影》,頁 26-27。

59

曾女士(1931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17 日,地點:吳登波右昌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曾女士為吳登波太太,王稱奇先生的股份於民國 42 年(1953)左右轉移給曾女士父親。

60

楊進忠先生(1931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15 日,地點:楊進忠左營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 錄:洪親慧。楊進忠先生為右昌人,舅舅吳耀宗於日治時期埤仔頭開設養元堂漢藥店,又時常至店裡幫忙,民國 39 年 (1950)於北站附近經商,定居左營。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上唱幾首歌,接著播放下半場電影,當時均很轟動。61 而戰後初期地方學校一些重要的場合,也假興隆戲院進行,例如舊城國小的國語演 講比賽、畢業典禮,62 還有歌星選秀比賽都曾經在這裡舉辦。63

二、多家戲院競爭下的沒落 民國 42 年(1953)左右,王稱奇先生將股權轉移給柯藍先生,不久以後黃查某先 生買下柯藍及原股東曾胡的股份,成為獨資的事業。64 曾胡後來於興隆戲院附近成立左 營大戲院,左營人暱稱「大戲園」,而興隆戲院則暱稱「舊戲園」。左營大戲院由曾 胡親自設計,曾胡的太太親自剪票,以鐵架為骨架,但是牆壁的接縫隙大,雖然通風 但遮光效果不好,電影的效果較差,所以後來大多以歌仔戲及布袋戲為主。65 昭和 12 年(1937)出生的曾宏一老師提到,在左營路頂二巷原有一間布袋戲園,民國 38-39 年 (1949-1950)舟山撤退時學校成為安置士兵的地方,學生無法念書,所以學生到布袋 戲園讀書,晚上則是恢復演布袋戲,但這戲館約民國 42 年(1953)左右左營大戲院設 立後就收起來了。66 民國 51 年(1962)海軍的中正堂設立,67 民國 55 年(1966),左 營新設立遠東、清水、觀光等戲院,68 總共七家戲院。興隆戲院在競爭壓力之下,最終 於民國 62 年(1973)左右結束營業,過了幾年,黃家拆除興隆戲院主體,改建四層樓

61

廖清吉先生(1930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7 月 18 日,地點:高雄市新興區自宅,訪談人:廖德宗,記錄: 洪親慧。

62

羅錦銓先生(1934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22 日,地點:埤仔頭羅家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 洪親慧。羅錦銓先生,父親是海軍工作人員,小學四年級由大同國小轉入舊城國小,初中與高中均就讀高雄中學,為 舊城國小楊進復先生的女婿。

63

中聲唱片公司招考新歌星,於民國 55 年(1966)1 月 16-17 日於興隆戲院進行歌唱比賽,擇優為該公司基本歌星並 灌錄唱片,除比賽人士外,也有當時名歌星如紀露霞、文甲、淑美、天才童歌星林麗華獻唱。參考自〈中聲唱片公司 招考新歌星〉,《民聲日報》(1966 年 1 月 4 日),第 7 版。

64

曾女士(1931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17 日,地點:吳登波右昌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65

曾宏一老師(1937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18 日,地點:曾宏一左營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 洪親慧。曾宏一老師為舊城國小老師退休教師。父親為日治後期左營庄詩社鵬社發起人。

66

同上註。

67

康曼德,《海軍眷村文物的故事》(高雄:袁英麟,2018),頁 342。

68

依《民聲日報》刊載廣告,觀光戲院於民國 55 年 1 月 20 日開幕(《民聲日報》〔1966 年 1 月 21 日〕,第 1 版)。 清水戲院於民國 55 年 2 月 25 日開幕(《民聲日報》〔1966 年 2 月 25 日〕,第 4 版)。遠東戲院於 55 年 5 月 11 日開幕(《民聲日報》〔1966 年 5 月 12 日〕,第 4 版)。《民聲日報》數位資料來源: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 藏網,網址:https://www.nlpi.edu.tw/DigitalResources/DigitalArchives。

065


066

11 卷 | 第 1 期

商業建築,民國 68 年(1979)竣工,69 樓下出租作三商百貨,樓上經營五統旅社,兩 者生意很好,民國 109 年(2020),興隆戲院舊址的樓下為全聯福利中心(左營大路 272 號)。

伍、辯士與畫師 一、電影代言人――辯士 (一)日治時期的辯士 在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的階段,戲院的銀幕左或右方會設有一個小桌子,上面 有一座小檯燈,放著一杯水、一本劇本。這是專屬當時戲院裡的靈魂人物──辯士 的專業設備。19 世紀末,西方出現無聲電影之初,隨即出現了電影解說人員,而日 本傳統劇中的即有專門解說劇情的角色。隨著西方無聲電影在日本的普及,日本電 影界出現了「弁士」制度。受到日本殖民影響的臺灣也出現了辯士,而且因為殖民 地獨特的政治環境與語言環境,辯士的角色與影響力更加多元,在臺灣的存在時間 一直持續到戰後初期!

70

因為早期的電影多為無聲電影或歐美、日本、上海等進口的有聲電影,臺灣人自製 的影片有限,語言上的隔閡,需透過在場的辯士以生動的地方方言,幫助觀眾理解影片 人物的動機與情感。辯士必須一人分飾七、八種角色的臺語聲音,輔以不同的聲音表情, 詮釋不同角色,在各種人物間任意切換。他更必須在故事背景的交代、場景的銜接、氣 氛的渲染下功夫,掌握現場觀眾的情感回饋,利用他的才華與臨場能力來讓放映現場成 為戲劇演出的舞臺。71 他們同時擔任口述者、翻譯者、解說家、演員等各種角色。辯士正 是觀眾眼裡真正的明星,觀眾進到電影院其實是來聽辯士說故事。辯士的個人魅力讓他

69

左營大路 272 號建物查詢,高雄市政府地政局(2020)[online],《高雄市全方位地籍資料查詢系統》。資料檢索日期: 2020 年 7 月 28 日。網址 http://pqt-kcgetw.land.nat.gov.tw/。

70

金倫辰, 〈日本殖民時期朝鮮和臺灣辯士研究〉,收於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暨韓國學研究中心編輯委員會編, 《韓 國學研究論文集(四)》(臺北: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2015),頁 357-372。

71

劉勇,〈黑暗中的聲音:作為敘述者的電影解說員〉,《符號與傳媒》,2(2017),頁 205-214。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成為電影院裡的靈魂人物,也左右著電影院的 收益與命運。 由於辯士對觀者的影響力,日本政府從昭 和元年(1926)在內地頒布了「活動寫真說明 者取締規則」,全國之辯士在參加統一之考試 取得執照後,方可於各地任職。而考試內容為 一般小學畢業程度之常識問題,合格者之執照 有效期限為三年。昭和 2 年(1927)臺灣全島 實施與內地相同的制度,並於同年 1 月於臺北 州舉行第一次的活動寫真辯士資格考試,以國 語、歷史、地理等常識諸科為考試內容。72 臺灣電影開始發展時的辯士多是延攬一些 知名的日本辯士來臺,如西村樂天、林添風等, 但這無法滿足臺灣本島人的需求,1920 年代開 始出現臺灣辯士,如王雲峰、詹天馬等人。73 由於王稱奇先前在高雄市北野町壽星座的經

圖 5-1 辯士吳錦春先生於興隆座前合影 說明:照片中站立於左營興隆座售票亭前正中央的, 即是辯士吳錦春,照片坐者為興隆座創辦人黃查某, 右二站立者為戲院主要管理者王稱奇先生。 圖片來源:王佑安先生。

歷,與不少辯士界的名人有交情,包含日本辯士矢野嘉三(澤田三郎)與臺北辯士詹天 馬、吳錦春等。74 王稱奇的一位摯友吳錦春先生,是臺北有名辯士,後來前往上海經營金融業及戲院; 他離臺前往中國經商的最後一次辯士演出,即在興隆座演出,時間約在昭和 13 年(1938) 左右,75 所詮釋的電影是昭和 12 年(1937)由東京發聲映畫所製作的〈波止場やくざ〉 (監督重宗務;原作北林透馬;脚本村田武雄、攝影田中武治;主演三井秀男、逢初夢子、 中野英治、伊達里子)。日本電影從昭和 6 年(1931)進入有聲時代,但由於觀眾當時 在理解日本語言程度的限制下,仍需臺語辯士進行解說。吳錦春先生於此次解說後即前

72

〈活動辯士試驗〉,《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27 年 1 月 22 日),第 1 版。

73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頁 184-191。

74

王佑安先生(1943 年生,興隆座經理人王稱奇先生幼子)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2 月 20 日,地點:王佑安 左營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75

時間依王佑安先生所提供的同一時期吳錦春在左營拍攝的老照片中,手中所抱王稱奇長子的年紀,判斷而得。

067


068

11 卷 | 第 1 期

往中國上海及南京發展金融業及 開設戲院,直至戰後返臺。76 除了外聘有名的辯士演出, 興隆座裡也有出身左營在地的辯 士,他是曾任日治時期左營庄庄 長鄭新芬的兒子鄭金然(言)。 鄭 金 然 先 生 約 於 明 治 40 年 (1907)出生,舊城公學校卒業 後,留學日本東京工業學校,語 言造詣頗深,戰後於舊城左營住 家開設中英文打字補習班,77 年 輕 時 在 興 隆 座 擔 任 辯 士, 解 說 《火燒紅蓮寺》電影的風采,讓

圖 5-2 1950 年左右辯士鄭金然先生與王稱奇先生於啟明堂前合影 說明:照片中左一即是辯士鄭金然,為戰後啟明堂的堂生,左四為王稱奇 先生,時任啟明堂堂主。兩人不只是興隆座的同事,也是啟明堂重要幹部。 圖片來源:鄭正國先生提供。

耆老們印象深刻。78 經理人王稱奇先生有時也會擔任興隆座的辯士。廖清吉先生回憶日本時代在興隆座 看電影,每次遇到的辯士都是王稱奇。有時雖有外聘辯士演出,平常演出的辯士是王稱 奇,大家對辯士的行業很好奇,且王稱奇住在左營,在地人幾乎均認識王稱奇,他還記 得王稱奇在螢幕前角落,坐在小桌子後方,用麥克風講解故事的景象。79 日治後期,配合皇民化運動必須改為國語(日語)解說。因各州的取締規則不一, 地方禁止電影解說使用臺灣語的時間也不一,城鄉之間執行程度更有差別,但此取締規 則的確讓 1930 年代臺語辯士的黃金時代暫告一段落,直到戰後才又開啟另一段高峰。戰 爭末期,戲院裡的辯士主要是由師承鄭金然的少年辯士吳國政先生來擔任。80 吳國政出生

76

王佑安先生(1943 年生,興隆座經理人王稱奇先生幼子)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2 月 20 日,地點:王佑安 左營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77

鄭正國先生(1953 年生,鄭新芬的孫子)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7 月 21 日,地點:新興區鄭家自宅,訪談人: 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78

吳登波老師(1928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17 日,地點:吳登波右昌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 洪親慧。

79

廖清吉先生(1930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7 月 18 日,地點:高雄市新興區自宅,訪談人:廖德宗,記錄: 洪親慧。

80

余榮欽先生(1933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15 日,地點:左營大路中外餅鋪。訪談人:洪親慧,記錄: 洪親慧。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埤仔頭街 150 番地,師承鄭金然,是興隆座裡的少年辯士。戰後不久即到水底寮(屏東 枋寮)發展,以辯士兼經理的身分經營張簡庸生開設的國泰戲院。後來又轉到石光見聚 落(屏東佳冬)開設戲院。81

(二)戰後的辯士 終戰之後,隨著政權的改變化,戲院裡播放的 不管是國產片、好萊塢的五彩片、日本片,儘管是 有聲電影,政治環境轉換下的官方語言條件,讓過 去戲院裡的靈魂人物臺語辯士又重新成為大眾的焦 點。辯士世家出身的楊紹仁(1917 年出生)戰後在 興隆戲院擔任辯士,其父親為日治時期彰化名辯士 楊作霖先生。82 楊紹仁從小耳濡目染,年紀輕輕已是 中部地區有名辯士。 有臺灣最後的辯士之稱的陳勇陞先生曾經提過 前輩楊紹仁教他的解說技巧: 你要上去講的時候就想,臺下的人沒有一 個比我懂的,要有這種想法,舞臺上如果沒有 我來講,你們看電影都看不懂,要在這種觀念 下講,才會講得好。如果覺得臺下的人比我厲

圖 5-3 戰後興隆座辯士楊紹仁先生 說明:楊紹仁夫婦昭和 17 年(1942)高雄州 潮州街本多寫真館合影。 圖片來源:楊慧芳女士提供。

害,這樣就沒辦法講了,還沒講就先發抖了。83 楊紹仁先生從昭和 20 年(1945)開始在左營擔任辯士,直到民國 42 年(1953)興 隆戲院經營權轉移,他也離開左營,轉到高雄縣市其他地方發展電影事業。84 戰後初期由於觀眾無法理解國語,且文盲尚多,即便是已出現字幕旁白的國片或外

81

高仁河,《南柯一夢:高仁河導演回憶錄》(臺北:新銳文創,2015),頁 77、85。

82

在《高雄電影紀事》一書裡,辯士陳勇陞先生的口述裡提到日治時期臺灣北中南三大辯士分別是:詹天馬、楊作霖、 陳江水。參考自林美秀採訪撰文,鄭德慶總編輯,《高雄電影紀事》(高雄:高市電影圖書館,2003)。

83

轉引自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臺北:前衛,2002),頁 399。

84

楊慧芳女士(1945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2 月 28 日,地點:美濃,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楊女士從小跟著父親巡映,親身經歷戰後電影文化生態,現為高雄知名企業人士。

069


070

11 卷 | 第 1 期

國片,仍舊必須依賴辯士的解說與詮釋。昭和 22 年(1947)4 月國民政府曾有為推行國 語,禁用臺語翻譯專用漢文字幕乙事,經奉令試辦不數日,因戲院營業及政府稅收受損 甚鉅,乃由於稅處之建議遂取消原議。85 民國 41 年(1952)教育廳新聞處為推行國語, 使之加速普遍,再次決定各地電影院禁止以臺語通譯,86 導致地方電影戲劇協會到地方議 會請願,希望此決策提案暫緩,或有折衷的方案。請願的結果,以基隆地區為例,即是 維持從民國 39 年(1950)開始的政策,每日第一、三兩場字幕說明,第二、四場臺語間 字幕說明,但星期日第二場無臺語翻譯,國產片全無臺語翻譯的政策,87 並未完全禁絕戲 院裡的臺語翻譯。可見,若失去臺語辯士,大部分臺人將因看不懂劇情,而放棄到戲院 消費,直接導致戲院營業一落千丈,也會影響稅收。基於這樣的背景,1950 年代初期, 臺灣的辯士行業仍維持它生存的空間與舞臺。反而是到了 1950 年代中期臺語片的發展興 盛,88 減少了臺語辯士出場的舞臺機會。 臺語片發展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廈門片的刺激而來,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特別允許香港 拍攝的廈語片進口,而廈語片多以歌仔戲曲拍製而成,情節符合忠孝節義的傳統民間故 事,這些因素造成廈語片在民國 41 年(1952)起源源不絕而來,大受歡迎。89 因為和臺 灣語言相通(但是廈門腔尾音較長),所以大受歡迎。左營舊城城內藍家後代藍芳連老 師表示:她小學常跟著母親到舊戲園(即興隆戲院)看廈門片,主要是由江帆跟小娟(凌 波)主演的一些古裝片,例如《周成過臺灣》、《孟姜女》等。90 由於廈門片大受歡迎, 刺激了有志拍電影的臺灣人拍攝「正宗臺語片」的想法,催生了民國 45 年(1956)臺灣 第一部正宗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釵》的誕生,91 此片在臺灣帶來空前的轟動,掀起臺語

85

基隆市議會,「基隆市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大會議議員提案」(1952 年 4 月),《地方議會議事錄總庫》,典藏號: 012c-01-05-050305-0236,頁 87-88。請願機關:基隆市電影戲劇業職業工會,案由:〈請准暫緩實施電影院禁用臺 語翻譯辦法以利國家文化民生案〉。

86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定期大會議員提案」(1952 年 6 月 10 日 -1952 年 8 月 21 日), 《地方議會議事錄總庫》,典藏號:002-01-02OA-00-6-6-0-00551,頁 0859-0860。提案議員:李建和、陳萬,內容 摘要:〈教育廳禁止電影院臺語通譯為何?〉。

87

同註 85。

88

廈語片是從民國 38 年(1949)開始 , 從廈門泉州移居香港的戲曲人員,他們依靠東南亞華僑資本組建電影公司,利 用粵語電影技術設備,結合粵語片、國語片的攝製人才,開始拍攝廈語電影,以南洋、菲律賓、臺灣為市場。

89

葉龍彥,《圖解臺灣電影史 1895-2017》,頁 147。

90

藍芳連老師(1948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9 日,地點:左營,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藍芳連老師為大義國中退休教師,家族來自舊城藍家。

91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臺北:春山,2020),頁 34。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片的熱潮。 1950 年代,隨著軍區與軍眷村在左營的設立,為滿足眷村內軍民的需求。海軍在於 民國 39 年(1950)設立了中山堂,雖然不限軍眷入館,但多以熟諳國語的軍眷及年輕人 為主,播放的影片以國片與外國片為主,不須臺語辯士解說。興隆戲院主要則是滿足以 臺語為主要語言的左營舊聚落居民,播放的多是日本片、廈門片,隨著 1950 年代後期, 臺語片成為興隆戲院主要播放的電影類別,自然無需辯士的解說了。不過在沒有明顯的 語言族群客源區別的鄉下戲院,臺語片熱映的同時、戲院裡也同時上映著外國片、國語 片,這些戲院還是需要辯士的解說。 直到民國 48 年(1959)教育部規定電影院放映外國語影片,用國語說明或在晚間第 二場放映前以 10 分鐘用臺語說明,至於放映國語片,絕對不准加用臺語說明,以加強推 行國語工作,不遵守者予以糾正或勒令停業處分。92 理論上臺語辯士行業至此絕跡。但是 實際上在鄉下地方,播放外國片及國語片時,還是有老辯士用口說的方式,先用臺語作 劇情介紹,並在關鍵時刻說明前因後果。長年從事地方文史研究的廖德宗先生,提及他 在約民國 60 年(1971),曾在橋頭老街上的戲院,看過二輪的《九命怪貓》的韓國片。 那時候,二樓上面有一位辯士,用麥克風,以臺語逐中文字幕翻譯,講到女音時,還刻 意裝女生聲音,連續講一個半鐘頭。那時他覺得受到干擾,因為看中文字幕就可,後來 才知道鄉下很多人不識字。隔一陣子,又去那家戲院看《大醉俠》(胡金銓導演),那 個辯士又全場都在,但不是逐字翻譯,而是用臺語先作劇情介紹,並僅在一些關鍵時刻, 用臺語說明前因後果。那時,才覺得不受到干擾。93 此時辯士的角色已轉為主持說明,而 非像過去一樣是電影的中心人物了。

二、手繪看板畫師 除了才華出眾的辯士,興隆座裡的專業團隊還包含了放映師、收票員、燈光音效樂 師等。戲院最早的放映師主要是李伍及蔣大目兩位先生擔任,需要兩位放映師的原因是

92

李西勳,〈臺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臺灣文獻》,46(3)(1995),頁 200。

93

廖德宗先生(1961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4 月 11 日,線上訪談。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廖 德宗任職皇輿科技有限公司,左營廖家古厝第四代,長年投入地方文史研究。

071


072

11 卷 | 第 1 期

膠 卷 替 換 的 需 求, 一 部 電 影 約 有 4-6 卷,卷與卷之間接續放映 必 須 是 無 縫 接 軌, 放 映 師 須 把 碳棒加熱接觸產生強光,透過折 射鏡照射膠卷,再經過小鏡頭對 焦,然後經由大鏡頭放大倍數投 影在螢幕上。技術必須相當純熟 才能確保播放時的連續順暢。收 票員的工作看似簡單卻也有大學 問在裡頭,身材必須夠魁梧膽識 夠大,才能趕走那些想看白戲的 觀眾。興隆座的演劇包含各種劇

圖 5-4 興隆座團隊與戲院前看板 說明:昭和 11 年(1936)特別映畫興隆座團隊合影。 圖片來源:王佑安先生提供。

種:電影、歌仔戲、布袋戲、歌舞團、新劇等等,來自各地的名劇團事先會規劃好表演 的地點與檔次(「打戲路」),通常一個檔期是十天,樂師與燈光音響師也需做好萬全 的準備。94 另外還有一位很重要的成員,常被遺忘在工作人員的名單之外,那就是手繪電影看 板畫師。在電影的數位宣傳來臨之前,觀眾對戲院裡電影的期盼,總是依賴戲院鷹架上 掛著的大型手繪看板,這樣的戲院宣傳方式,開始於日治時期臺灣城市街頭普遍設立的 廣告社。電影海報從東京運來後,戲院就將這些宣傳品交託給廣告社,製作看板或各種 不同宣傳廣告,不論戲院正面的廣告牆、旗幟或從樓頂懸掛而下的布條,都能達到宣傳 的效果。95 日治時期興隆座的宣傳看板,除了依賴廣告社,很多時候由團隊內多才多藝的成員 自行完成。據當時放映師李伍之子回憶,父親除放映師專長,也會演奏樂器、及書寫廣 告刊版的文字。96 到了戰後,隨著臺灣漆業工廠的普及,大型手工彩繪的電影看板成了各

94

楊慧芳女士(1945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2 月 28 日,地點:美濃,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95

葉龍彥,《圖解臺灣電影史 1895-2017》,頁 94。

96

李先生(1951 年生,興隆座放映師李伍之子)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4 日,地點:李家左營自宅,訪談人: 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家戲院的招牌。當時興隆戲院的看板彩繪畫師,是來自廍後薛家薛振明先生的二子薛清 昭先生,薛清昭(昭和 8 年〔1933〕出生)舊城公學校畢業,戰後就讀高雄商業職業學校,97 其父薛振明為日治時期左營有名的照相師及畫師。 98 薛清昭在興隆戲院繪製看板的工作畫室,就在戲院後方的演員休息室,他主要繪製 底圖與臉部,其餘部分交由多位徒弟完成。因為明星的臉部表情是畫作的精髓,不假他 人之手完成,但是整幅看板的完成到上架需要一組人馬才能完成。99 曾任高雄戲院的看板畫師的左營埤西里余清榮(昭和 20 年〔1945〕出生)里長提到 電影手繪看板製作特色: 廣告看板的特色是將臺北電影公司寄送下來的廣告文宣內容,直接放大複 製到看板上,畫格子一定要非常精準打草圖,畫在帆布上,利用油漆的油質重 複上色讓帆布變硬,帆布的大小約 8 尺或 10 尺,拼接而成,有六塊、也有十二 塊的,由電影廣告費的級數,來決定看板尺寸。在畫房內時無法全部整合起來, 會兩塊、兩塊輪流拼接,看比例是否正確。到戶外鷹架架起來時,上面兩人, 下面兩人一片片把看板掛上,綁上確定穩固,以免狂風吹倒。而在畫法上也有 寫意或寫實的區別。100 看板上的故事背景、主角的神韻、其他角色的地位,如何用大面積且是拼貼的方式 生動的呈現,考驗著畫師的功力,如同過往的辯士主導著戲院的票房,各個戲院畫師的 作品,也決定著觀眾想不想要走入戲院看這齣電影。在戲院競爭的影響下,看板畫師的 作品,常在票房結果出爐前,就已進行了激烈的評比。興隆戲院的畫師薛清昭先生一度 同時幫左營戲院繪製看板,但因兩大戲院的相互競爭,最後仍選擇單一的興隆戲院。在 興隆戲院結束營業後,薛清昭轉往左營廟宇的繪畫領域,他的作品有廍後北極殿、舊啟

97

薛清正先生(1940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30 日,地點:薛家廍後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 洪親慧。薛清正先生為薛清昭先生之弟,繼承父親薛振明的土木營造業。

98

薛清正先生表示父親薛振明為日治時期有名的照相師及畫師。但此為業餘的興趣,本業是土木營造,在廍後 349-4 番 地開設永和工業社,同時是左營第三聯合壯丁團團長。

99

薛清正先生(1940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30 日,地點:薛家廍後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 洪親慧。

100

余清榮先生(1945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7 月 20 日,地點:埤西里里長辦公室,訪談人:洪親慧,記 錄:洪親慧。

073


074

11 卷 | 第 1 期

圖 5-5 薛清昭先生於廍後北極殿的創作 說明:廍後北極殿的壁畫幾乎全部出自薛清昭之手,天井的八仙 圖下有薛清昭的落款題名。 圖片來源:洪親慧 2020 年 7 月拍攝。 圖 5-6 興隆戲院的畫師團隊 ( 右圖 ) 說明:坐者為黃查某先生,站立者右一是薛清昭先生,其餘是他 的徒弟,最上方為郭國章先生,清水戲院的開幕片《女間諜》看 板即出自他手。上排左方為現仍在左營大路開設白馬廣告的師傅 林正泰先生,原大華橋戲院畫師後來接手清水戲院的畫師。另有 一位徒弟是郭國雄先生則是在萬龍戲院發展,後來擔任觀光戲院 的畫師。 圖片來源:黃志修先生提供。

明堂與舊慈德宮的門神及壁畫彩繪。101 有趣的是,隨著左營其他家戲院的設立,在興隆 戲院跟著他學習的徒弟們,後來紛紛成為左營各家戲院及高雄其他戲院的專屬看板畫師, 各有千秋。102

陸、結語 左營在地人記憶中的舊戲園,是昭和 4 年(1929)設立的興隆座,共經營了 45 年。 戲院位在埤仔頭市場及左營市場間的左營大路,是日治後期的商業精華地段,附近聚集 了時尚流行的消費店家、左營第一間書局──高文堂書局,左營最大的菜店──蓬萊閣,

101 薛清正先生(1940 年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6 月 30 日,地點:薛家廍後自宅,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102

郭國雄先生訪談資料,訪談時間:2020 年 7 月 22 日,地點:左營,訪談人:洪親慧,記錄:洪親慧。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甚至左營的詩社詩友,也活躍於這個中 心地帶,甚至於左營納入高雄市後的區 會事務所,一度考慮遷移到興隆座附近 的區塊。103 戲院裡是年輕專業的映寫團 隊,播放著前衛的影片,也有戲劇演出, 傳達著當時的新知識,提供娛樂享受。 戰爭時期的映演活動雖然配合統制政 策,仍然大大地紓解了大眾的苦悶與緊 張。戰爭結束後,隨者左營人口的大量 增加與多元的族群,左營地區陸續共設

圖 6-1 興隆戲院十四周年紀念,民國 37 年(1948)正月攝 圖片來源:王佑安先生提供。

立七家戲院(含興隆戲院),擁有各自的族群客源,各家戲院上演著各具招牌特色的節 目。本文透過建構興隆座的歷史,尋訪戲院裡專業團隊人士,及辯士與畫師的歷程,嘗 試記錄了一些左營在時代脈動發展下的脈絡。興隆座及興隆戲院,是兩代的老左營人生 活記憶中無法忘卻的重要建築,可以說,它也代表著左營過去作為農業部落社會裡開明 啟蒙的一個中心點!

103《高雄新報》(1941

年 3 月 11 日),第 3 版廣告。

075


076

11 卷 | 第 1 期

參考書目/ 一、史料、檔案 作者不詳(年代不詳),打狗座照片(日本繪葉書),南里商店發行,河野龍也老師提供。 作者不詳(1935),《第拾七次臺灣銀行會社錄附市會議員街庄協議會原名簿》。出版地不詳:臺灣實業興信所。 基隆市議會,「基隆市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大會議議員提案」(1952 年 4 月),《地方議會議事錄總庫》,典藏號:012c01-05-050305-0236。 勝山吉作(1931),《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臺北:勝山寫真館。 臺北州警務部(1926),《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臺北:臺北州警務部。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定期大會議員提案」(1952 年 6 月 10 日 -1952 年 8 月 21 日),《地 方議會議事錄總庫》,典藏號:002-01-02OA-00-6-6-0-00551。

二、專書與合輯 三澤真美惠(2002),《殖民地下的「銀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臺北:前衛。 三澤真美惠著,李文卿、許時嘉譯(2012),《在「帝國」和「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 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撰錄(1993),《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遠流。 李傳燦(2006),《人間百年巨匠:民族藝師李天祿》。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林美秀採訪撰文,鄭德慶總編輯(2003),《高雄電影紀事》。高雄:高市電影圖書館。 高仁河(2015),《南柯一夢:高仁河導演回憶錄》。臺北:新銳文創。 章斗航編(1952),《海軍總司令桂上將紀念冊》。高雄:海軍總司令部。 康曼德(2018),《海軍眷村文物的故事》。高雄:袁英麟。 馮清貴(2018),《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影像多元敘事研究》。臺北:崧燁文化。 黃武達(2006),《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臺北:南天。 葉龍彥(1995),《光復前後高雄市的戲院與電影》。高雄:高雄文獻委員會。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 葉龍彥(2017),《圖解臺灣電影史 1895-2017》。臺北:晨星。 臺灣美電影文化館(2006),《高雄老舊電影探索》。高雄:臺灣美電影文化館。 厲復平(2017),《府城、戲影、寫真:日治時期臺南市商業戲院》。臺北:獨立作家。 蘇致亨(2020),《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臺北:春山。

三、期刊/論文集論文 石婉舜(2008),〈「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民俗曲藝》,159,頁 7-81。 石婉舜(2012),〈高松豐次朗與臺灣現代劇場的揭幕〉,《戲劇研究》,10,頁 35-68。 李西勳(1995),〈臺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臺灣文獻》,46(3),頁 173-208。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金倫辰(2015),〈日本殖民時期朝鮮和臺灣辯士研究〉,收於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暨韓國學研究中心編輯委員 會編,《韓國學研究論文集(四)》,頁 357-372。臺北: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 陳龍廷(2018),〈商業機制.區隔策略:臺灣布袋戲商業劇場 1946-1960〉,《民俗曲藝》,199,頁 77-126。 曾令毅(2015),〈戰時家庭防空演習〉,《臺灣學通訊》,90,頁 28-29。 廖德宗(2020),〈日本時代左營庄最大的菜店 蓬萊閣〉,《見城誌》,2,頁 16-17。 劉勇(2017),〈黑暗中的聲音:作為敘述者的電影解說員〉,《符號與傳媒》,2,頁 205-214。

四、碩博士論文 石婉舜(2002),〈1943 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文義(2011),〈火燒紅蓮寺在臺灣之研究──以電影、小說、戲劇為討論重點〉,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 所碩士論文。

五、報紙 〈從映畫迷到活辯的轉化〉(1933 年 6 月 14 日),《臺灣新民報》,第 5 版。 《民聲日報》 〈中聲唱片公司招考新歌星〉(1966 年 1 月 4 日),《民聲日報》,第 7 版。 廣告(1966 年 1 月 21 日)《民聲日報》,第 1 版。 廣告(1966 年 2 月 25 日)《民聲日報》,第 4 版。 廣告(1966 年 5 月 12 日)《民聲日報》,第 4 版。 《高雄新報》 廣告(1941 年 1 月 1 日),《高雄新報》,第 5 版。 廣告(1941 年 3 月 11 日),《高雄新報》,第 3 版。 廣告(1943 年 6 月 10 日),《高雄新報》,第 4 版。 廣告(1943 年 10 月 1 日),《高雄新報》,第 4 版。 廣告(1943 年 10 月 9 日),《高雄新報》,第 4 版。 《臺南新報》 〈映畫再開〉(1924 年 10 月 5 日),《臺南新報》,第 5 版。 〈活寫公開〉(1924 年 8 月 6 日),《臺南新報》,第 5 版。 《臺灣日日新報》 〈天南雁音/不得其所〉(1910 年 9 月 18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6 版。 〈出來上つた高雄の鹽埕座〉,(1930 年 4 月 2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打狗開演影戲〉(1909 年 12 月 2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打狗旗後座と負債〉(1920 年 1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同仁社演藝部の興行〉(1909 年 5 月 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地方近事\高雄\娛樂機關〉(1921 年 4 月 2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岡山庄に劇場を新設豫算は六千圓〉(1926 年 3 月 9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岡山劇場告竣〉(1928 年 8 月 11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漢文第 4 版。 〈屏東設置劇場資金三萬圓〉(1927 年 11 月 1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漢文第 4 版。

077


078

11 卷 | 第 1 期

〈活動辯士試驗〉(1927 年 1 月 22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1 版。 〈茶園合同〉(1911 年 6 月 17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高雄劇場廿八日上棟式〉(1921 年 10 月 25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高雄劇場開場式官民招待二日間〉(1921 年 12 月 24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詹炎錄〉(1920 年 4 月 13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臺南世界館落成〉(1930 年 12 月 24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臺灣正劇練習所〉(1909 年 12 月 19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鳳山聘演〉(1910 年 12 月 15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寫真盛況〉(1914 年 11 月 3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3 版。 〈橋子頭に 小劇場新築 共樂園と命名〉(1926 年 10 月 9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2 版。 〈戲界瑣談〉(1910 年 10 月 25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戲座移轉〉(1911 年 4 月 17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3 版。 〈轉贌清戲〉(1910 年 9 月 24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6 版。 高松豐次郎,〈娛樂供給に関する予の抱負〉(1909 年 5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六、網路資料 高雄市政府地政局(2020)[online],《高雄市全方位地籍資料查詢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7 月 28 日。網址 http://pqt-kcgetw.land.nat.gov.tw/。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附錄/耆老訪談資料擇要

一、2020 年 6 月 17 日訪問吳登波老師與曾換師母(洪親慧訪於右昌) 民國 17 年次出生的吳登波老師,舊城公學校畢業後,進入高雄工業學校就讀,喜歡 念書,所以民國 35 年,再去就讀第一屆的臺灣省立屏東師範學院,於民國 38 年畢業。

對於興隆戲院的印象: 小學時常去看免費的電影,因為父親吳香跟興隆座的股東黃查某很要好,一起投資 興建蓬萊閣,所以看興隆座的電影不用錢。興隆座為二樓的建築,電風扇架在天花板及 兩邊牆壁上,椅子為長條有椅背的木椅,販票處兩側為入口,左邊入口旁有販賣部,而 外部廣場多小吃攤販,腳踏車多停在廣場兩側。 印象最深刻的是去看《火燒紅蓮寺》,這部片是中國片,無聲電影,所以現場有辯 士的解說,解說的辯士是鄭金然,後來的辯士還有吳國政。辯士以臺語發音,日治時期 興隆座除了播放電影還有現代劇歌仔戲等演出。 戰後的戲院股權有所轉換,王稱奇的股份賣給師母的父親柯藍,曾胡的股份賣給黃 查某,不久黃查某又合柯藍的股份,三股合為一股,時間約在民國 42 年左右。此時戲院 除了電影的放映外也有歌仔戲的演出,有一三輪車會巡邏左營街進行宣傳,後面跟著戲 班一起宣傳,也有隨片登臺的演員如王哥、柳哥、愛哭輝(苦旦)等,排場很大。

二、2020 年 6 月 9 日訪問藍連芳老師(洪親慧訪談記錄) 藍老師為舊城藍家人。 祖父為藍丕,務農為主,土地在中華路一帶,參與慈濟宮廟務。父親為藍明昭,母 親為藍陳彩鳳(陳考與薛拐之長女),父親與母親結婚後留日大阪藥專。父親回臺後在 市立一中(左營高中前身)擔任校醫,民國 45 年左右於左營大路對面(今大苑子)開設 民生藥局。

對於興隆戲院的印象: 在地人稱舊戲園,小學時候常跟母親去興隆戲院看廈門片,所謂廈門語電影,或稱

079


080

11 卷 | 第 1 期

「廈語片」「廈語電影」,在香港生產製作,以閩南語為對白語言,並向東南亞及臺灣 發行的方言電影。1950 年代正是廈語片的全盛時期。那時看的廈門語片主要是由江帆跟 小娟(凌波)主演的一些古裝片,例如《周成過臺灣》、《孟姜女》等,後來有《王哥 柳哥遊臺灣》等臺語片也開始在電影院放映。 看歌仔戲則是跟阿嬤王玉葉女士到左營大戲院看,印象深刻的是每個椅背上會掛上 杯子,會有小販前來賣茶、賣花生,而中山堂主要是放洋片、國語片、港片還有豫劇表演, 觀光跟清水戲院多軍人去看,影片也是較符合軍人口味。

三、2020 年 6 月 18 日訪問曾宏一老師(洪親慧訪談記錄) 曾宏一老師為曾大先生之子,民國 26 年次,為店仔頂曾家。 民國 27 年左右曾大搬到路頂二巷(全聯對面原二信的巷子內 273 番地)。開設草包 工廠,住家在工廠旁,並於蓬萊閣旁承店面由翁金水夫婦經營冰棒店。蓬萊閣與興隆座 間有三間店面,由左而右是水果店,撞球場店及冰棒店。 光復後民國 36 年左右搬到高文堂旁(今美髮店),草包工廠停止營運改租人為房。 曾大先生繼續從事與李得地合作的磚仔窯的工作。

對於興隆戲院的印象: 小學時會去撿戲尾,看歌仔戲或無聲電影,有辯士進行臺語解說。左營大戲院則是 由曾胡親自設計,曾胡的太太親自剪票。以鐵架為骨架,但是牆壁簡陋。牆壁的接縫隙 大,雖然通風但遮光效果不好,電影無法放,大多是以歌仔戲及布袋戲為主。路頂二巷 原有一間布袋戲園,民國 38-39 年舟山撤退時學校成為安置士兵的地方,學生無法念書, 所以學生到布袋戲園讀書,晚上則是恢復演布袋戲。

四、2020 年 6 月 15 日訪問楊進忠先生(洪親慧訪談記錄) 楊進忠先生為右昌人,民國 20 年次,母舅為埤仔頭養元堂的吳耀宗(吳心安),母 親為吳家大姐,嫁到右昌。 小時候常從右昌到埤仔頭協助母舅藥材的整理,所以對左營有些記憶。19 歲搬到廍 尾做棉被生意,後買下哈囉市場旁的透天厝定居至今。參與民國 58 年城隍廟重建及天公


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

廟、元帝廟事務,與林仁和的關係十分密切。

對於興隆戲院的印象: 興隆戲院後面及花園附近後來黃查某蓋了 27 間販厝,自己留了 6-7 間。興隆戲院約 可容納 800 人左右,日治時期播放無聲的黑白電影。有辯士進行解說,是吳國政先生擔 任(是吳國禮校長的弟弟)。光復後有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 戰後去興隆戲院看過《素蘭要出嫁》的電影,葉啟田來登臺,很特別的是現場有一 團鼓吹樂隊表演,後面真的扛著一轎子出來,裡面有一位女生飾演素蘭。王哥、柳哥也 都有來登臺,甚至還有看過馬戲團的表演,有猴子騎車的表演。電影看板主要是廍後的 薛清昭繪製。左營大戲院約可坐 1,300 人,但設備沒有興隆戲院好,由曾胡自己擔任設 計師。

081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從〈雨〉到《雨後》── 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 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 撰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郭澤寬

摘要 〈雨〉和《雨後》,分別是高雄在地作家鍾理和與鍾鐵民兩位作家之作品,作品名 稱似乎也映照著兩人的關係與文學事業的傳承,這兩部作品也分別是兩人創作史中,篇 幅較長的作品之一。 且從作品的內容來看,這兩位作品也都以農村內的小生態為主軸,對農村的人際關 係,甚且是農村的婚姻觀等均有豐富的著墨,也可說描繪出在不同世代下,從 50 年代以 至 70 年代,臺灣在現代化變遷中,農業生產型態的差異與農村社會人際關係的轉變。 本文即以這兩部作品為主要探討對象,除了說明兩部作品在題材上的相似之處,說 明兩人除了親緣的關係外,同時也傳承了對於農村、農業、農民關懷之情。同時也將說 明兩部作品不同的生產語境,輔以兩人其他作品及相關資料,分別解析作品中對農業生 產型態的敘述;兩部作品亦著力於農村社會人際關係的描繪,在寫實呈現之餘,兩者對 青年人感情、婚姻亦有著墨,且隨著時間的不同,結局亦是各異,也將說明現代化對農 村的衝擊,不僅在生產型態,人際關係亦是。 這兩部作品在名稱如兩人的親緣般,有著傳承的關係,然時間的差異與現代化變遷 的催化,兩者卻有不同的旨趣,但對農村、農業的關懷與寫實的敘述,卻是一致的。

關鍵詞:現代化、農業、小說、美濃、變遷

投稿日期:2020 年 8 月 13 日 接受日期:2020 年 10 月 22 日

083


084

11 卷 | 第 1 期

From “Rain” to “After Rain”—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Life in Meinong Literature Tse-Kuan Kuo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Taiwan and Regional Studies,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Abstract “Rain” is a work of Li He Chung and “After Rain” is written by Tieh Min Chung. The title of those two works shows the relationship and inheritance in literature between Li He Chung and Tieh Min Chung. These two works are both themed with rural life, and there are many descrip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marriage view in rural society. They also describ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rural society in Taiwan from 50s to 70s. This project will explain the context and analysis the descrip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these two works by other works and information of Li He Chung and Tieh Min Chung. These two works show rur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alistically. They both mention about youth romance and marriage. In addition, the ending are also different by the different time. Keywords: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e, Novel, Meinong, Transformation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壹、前言 貳、〈雨〉到《雨後》──不同語境下的視角差異 參、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之改變 肆、農村的社會結構與倫理婚姻觀的改變 伍、結論

壹、前言 相較於現代化變遷對於臺灣農村的衝擊之調查、報告,諸多以農村為背景的文學 作品,或許可能沒有什麼理論、研究方法為支撐,但文學作者從局內人本位的(inside/ emic)的角度,透過作品往往更能表現隱藏在研究報告背後,一種屬於人的思維而更深 層的意義。本文所論述的兩部作品〈雨〉(1960)與《雨後》(1972)即是個例子。 〈雨〉與《雨後》分別是鍾理和與鍾鐵民,這對臺灣文壇父子檔的作品,似如其親 緣關係般,在題名上亦巧合地呈示了這種傳承關係,這兩部作品也是兩人創作史中篇幅 較長之作,分別寫成於 1960、1970 年代,作品明顯也都以他們的家鄉美濃為背景,而這 也是現代化變遷影響臺灣最甚之時期。且這部作品從作品內容來看,這不僅是一種傳續 性的巧合,亦顯示他們共有的,對於臺灣農村、農業、農民的關懷,以及在不同年代, 對於臺灣農村、農業一種局內人視角的觀察。 對於兩位作家,早有諸多從不同角度出發,極具豐富性的研究。1 就如諸多研究所指 出的,鍾理和除了許多以其在大陸時期的經歷、見聞為基礎所形成的作品外,與鍾鐵民 一樣,大量以故鄉美濃為出發的地理、人文景觀為作品場景,是他們倆作品重要的特色 之一,本文所討論的〈雨〉、《雨後》即是其中代表之一。 兩人有關農業、農村的敘述是作為一個讀者無法忽視的重點,早有許多研究指出此 一重要特色。就如翁小芬〈論鍾理和農民文學的寫作風格〉2、吳晟的評論〈農民文學之

1

這些研究成果眾多,不計數量龐大散見各種報章、期刊的評論性文章,重要的如,彭瑞金對於個別作品的評論;余昭 玟《從邊緣發聲──台灣五、六○年代崛起的省籍作家群》、〈美濃農村的庶民記憶──談鍾鐵民的故鄉書寫〉對於兩 者的研究;傅含章《美濃現代作家的家鄉書寫研究》從家鄉書寫等所進行的研究,這些全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 果。加上諸多單篇論文、學位論文數量眾多,唯針對現代化變遷現象出發的評論並不多,為行文方便,容在此簡略行 文,僅在下文對於兩者有關農業、農民等作品之相關研究、評論簡述之。余昭玟,《從邊緣發聲──台灣五、六○年代 崛起的省籍作家群》(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余昭玟,〈美濃農村的庶民記憶──談鍾鐵民的故鄉書寫〉, 《臺灣文學館通訊》,45(2014),頁 14-17;傅含章,《美濃現代作家的家鄉書寫研究》(臺中:天空數位圖書, 2018)。

2

翁小芬,〈論鍾理和農民文學的寫作風格〉,《修平人文社會學報》,7(2006),頁 129-150。

085


086

11 卷 | 第 1 期

美──讀鍾理和一些感想〉3,以及對其作品裡,對農業經營諸多作品,如〈做田〉、〈菸 樓〉、《笠山農場》等的研究評論亦不在少數,如許俊雅〈生動的尖山農家耕作圖── 賞讀鍾理和的「做田」〉4、翁小芬對《笠山農場》的系列研究 5 即是。而鍾鐵民更時而被 視為「農民作家」、「農民文學」的代表,林女程學位論文《台灣農村的見證者──鍾 鐵民及其小說研究》6,李玉芬學位論文《鍾鐵民農民小說作品研究》即是其中論述代表, 就如李文之緒論,即引用相關學者的說法,認為: 他的作品量雖不多,但他致力於農民文學的領域從不曾懈怠,他不但對台 灣農村做全面觀照,也保留了從六○年代至今的台灣農村全貌,實可說是為台 灣農村生活的全記錄者。7 本文也承繼上述相關研究之緒,然更針對兩部作品所呈現,現代化變遷對農村、農 業影響之比較。 對農村、農民的觀察和關懷是他們共同的特色,兩人在不同年代對於臺灣農業、農 村發展的觀察,是這兩部作品的重要特色:鍾理和對於光復初期及至 1970 年代,臺灣農 業面對戰後環境困頓的掙扎,鍾鐵民寫出 1970 年代後,現代化變遷對於農業生產型態的 改變與帶來的壓力;農村人際關係與社會結構,並非如一般想像中帶著田園牧歌式的純樸、 單純,兩人筆下,分別呈現不同年代,不同社會經濟背景下的農村、農民;現代化變遷衝 擊了人們的倫理、婚姻觀,時間的差異,也使得他們作品中的事件,產生了不同的結果等 等,這些發生在變遷中的農村諸多現象,從而表現在他們的作品,〈雨〉與《雨後》即是 其中極具代表的作品,也都碰觸了上述現象,也如其名般,呈現了這種連續性變化。 本文即以這兩部顯然都以美濃為主要地景的作品為出發,輔以相關資料,進而討論 作品中所呈現在現代化變遷下,農業生產型態與農村人際、倫理觀的變貌。就如同這兩

3

吳晟,〈農民文學之美──讀鍾理和一些感想〉,《聯合文學》,20(12)(2004),頁 31-33。

4

許俊雅,〈生動的尖山農家耕作圖——賞讀鍾理和的〈做田〉〉,《國文天地》,15(4)(1999),頁 95-98。

5

有關翁小芬對於《笠山農場》作品的研究有以下:翁小芬,〈鍾理和《笠山農場》之情節寫作論析〉,《東海大學圖 書館館訊》,163(2015),頁 53-77。翁小芬,〈鍾理和《笠山農場》之環境描寫論析〉,《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 169(2015),頁 52-72。翁小芬,〈淺析鍾理和《笠山農場》之人物描寫〉,《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9(2016), 頁 1-29。翁小芬,〈淺論《笠山農場》之敘述、說明、議論與抒情寫作藝術〉,《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20(2017), 頁 29-46。翁小芬,〈論《笠山農場》之語言寫作藝術〉,《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35(2018),頁 20-28。翁小芬, 〈論《笠山農場》語言寫作類別之運用〉,《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45(2019),頁 20-37。

6

林女程,〈台灣農村的見證者──鍾鐵民及其小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7

李惠玉,〈鍾鐵民農民小說作品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2014),頁 1。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作品〈雨〉、《雨後》般,如其親緣關係似的,對於農村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視角的觀察, 也有著不同旨趣,但對農村、農業,以文學的手法,從親身經驗出發一種主位式觀察的 寫實敘述,表現出對美濃為代表的臺灣農村之關懷,卻是一致的。

貳、〈雨〉到《雨後》──不同語境下的視角差異 鍾鐵民自述會走上文學這條路,是因為看到父親鍾理和為文學奮鬥一生, 卻得不到應有的對待,所以他不甘心,他要將鍾理和的文學推廣給社會大眾。 他的文學有一部分受到鍾理和的影響,甚至有幾篇故事的主角、背景是相同的。8 這是作為《鍾鐵民全集》主編,也是鍾鐵民之女的鍾怡彥,說明鍾鐵民走入文學創 作之因緣,其父鍾理和的影響亦是其中之一,幾篇故事且有相同的主角、背景,只是視 角有所不同,從而也產生不同的旨趣。 就如其所指〈竹叢下的人家〉、〈墾荒者〉即是例子。與鍾理和不同的是,這兩部 作品均以一位小孩子的視角,看待作品中的人物。就如鍾怡彥在文中所說,以〈竹叢下 的人家〉中的主人公「阿乾叔」即是鍾理和〈阿煌叔〉中的「阿煌叔」,雖然鍾鐵民主 要著力於描述與主人公兩位子女之間,屬於那個年代鄉下小孩所能擁的童稚生活為主。 但如果兩者參照閱讀,卻能重疊出這位小說中的主人公,其從一位工作能力強大,能率 領十數位成員且擁有吃「雞頭」特權英姿颯然能幹的除草包工班頭,卻變成一位「懶」、 「懶得出骨」整天睡在他汙濁被單中的那位糟瑣老頭,與他家髒亂不堪及兩個同樣髒濁 的小孩等等的立體樣貌。當然就如鍾理和在描述這家人的樣貌後,引了主人公的話:「難 道說我還沒做夠嗎?人,越做越窮!――我才不那麼傻。」9 其後的一段敘述者自敘: 通常,在人生的所有場合中,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見的,並且書本上 所教訓的,莫不叫人們相信勤勉和富有、怠惰和貧乏的必然關連性。與此相連 的是:富人的懶怠、安逸;和窮人的勤儉刻苦。然而他,正是阿煌叔,卻不但

8

鍾怡彥,〈主編序〉,收於鍾鐵民著,鍾怡彥主編,《鍾鐵民全集(一)》(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3), 頁 23。

9

鍾理和,〈阿煌叔〉,收於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三)》(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頁 66。

087


088

11 卷 | 第 1 期

在以他那肯定的咒詛,而且更以他的現實的生活,不,用自己的生命,勇敢地 起來否定這個普遍的真理。10 事實上,這似乎隱含了鍾理和當時的生命狀態,或者說對於光復後一段時間內臺灣 農村的困境,在那種環境下努力勤勉並不能完全帶農民脫離貧窮,即使是在鍾鐵民〈竹 叢下的人家〉中,且記有一段敘述者的父親(或可直接說是鍾理和吧!)對這位「阿乾叔」 一段苦勸其要勤勉生活的話語,比對看來,這也僅是嘴邊的義正詞嚴,心裡卻也是對這 位曾是吃雞頭的阿煌叔,一種面對無望生活的同情。 這種敘述的差異,一方面是兩者所採用的視角差距,同也是時代的差距,鍾理和透 過阿煌叔的形象及他所說的「人越做越窮」──所產生的對於當時環境的懷疑,甚可說 是另一種控訴,在鍾鐵民的同題材的〈竹叢下的人家〉並不存在,就如鍾鐵民在作品末 了所寫的:「我很想念阿菊和阿財古和烤兔肉。」11 多的是一種對於童年的緬懷。 而在另一個對於那位在水圳邊,不斷挖石頭的老人的描繪,同樣可以看到這種視角、 世代差異的敘述。 在鍾理和〈挖石頭的老人〉,看到的是一位超乎常人毅力,不斷地將被土石掩沒的 自己土地上的石頭挖除,似愚公般,竟也挖出一片成績,挖拓面積竟有六、七厘,在水 圳旁散布成一個箭頭般,挖出來的大小石頭,且將原來高出地面許多的水圳堤兩旁,硬 是填平、填出一條路來。在作品也透過雜貨店老闆娘,與自己的親身經歷,就是這樣一 個執拗地守護自己土地的老人,卻不見容於自己的兒子、兒媳。老人死了,兒子承繼了 這個土地,犁開這塊土地種了蕃薯,「但,箭頭卻依舊停在那裡。」12 ──這句充滿豐 富意指的話,一是緬懷這位老人的執拗,卻也直接呈示,後人所享有的不過是前人努力 的積累,而這個積累過程,卻不被後人所看重,更沒有繼續開拓。 相較之下,鍾鐵民〈墾荒者〉,老人對守護、復原自己土地的執拗形象與〈挖石 頭的老人〉一致,多了敘述者自身與這位老人的交誼──一種第一人稱式的親身感受, 更多了對於農業生產環境變遷之感懷,雖不至於所謂「滄海桑田」,但從滿布石頭到: 「青翠碧綠的稻田中間用水泥築堤的井然的水圳,清新又爽目……,但是這時候周圍

10

鍾理和,〈阿煌叔〉,頁 67。

11

鍾鐵民,〈竹叢下的人家〉,收於鍾鐵民著,鍾怡彥主編,《鍾鐵民全集(一)》,頁 332。

12

鍾理和,〈挖石頭的老人〉,收於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三)》,頁 173。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那裡還有小石堆呢?當年那一大片的河崗砂地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13、「現在, 看這綠油油的稻田,看這美麗的排水圳。」14 這種變化之感,且是〈墾荒者〉中重要 情緒。 這種視角的差異,或也是一種不同世代「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下的差異, 在時間的催化下,在不同的時間,處於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即使面對類似的題材, 卻有著不同的觀察點與看法,本文主要討論的文本〈雨〉與《雨後》又是一例,現代化 變遷所產生的連續性變化,就如其題名般,充分表現在這兩部作品中。 事實上,這兩部作品也在他們兩人的生命史、創作史中有獨特的地位。〈雨〉為鍾 理和生前依然在修改,於去世後才發表的作品。鍾理和作品就如同諸多研究者所提及, 常隱含有自己生命狀態、生活經驗,從自身出發的視角,然這部作品的視界,雖然依然 在美濃鄉里內,然可發現其所關注的對象已非個別人物的遭遇,而進一步觸及環境、社 會,乃至倫理結構上的問題,就如以雲英的遭遇呈現女性在那個時代的壓力,與無力反 抗的狀態;藉著羅丁瑞個人形象,及與主人公間的爭端,表現過往農村社會人際結構與 其改變,這與他其他作品有著不同的表現。而創作《雨後》時的鍾鐵民,正值青年,這 也成為他第一篇長篇著作,意義自是不同,日後他以「農民作家」、「農村書寫」著稱, 他早期的作品也時以農村、農民為主題,然暴露農村問題,敘寫農民為主的人們的心境 及應變之道,這部作品也可說為承先啟後之作,尤其是關注農村在面對現代化變遷時的 種種作為,更是這部作品重要的主題。 有關現代化變遷的討論,早有諸多學者提出各種理論,在此也無法一一列舉,但這 些理論無一不先指向現代科學技術對生產技術、產業重心的改變,且列為基本條件。其 他的相關指標,則分別指向諸多社會結構改變、官僚組織的增進等,15 從而影響人心理的 變化,一種新的現代人格出現。16 如果再進行化約,其範圍相當符合有關文化討論時所謂 的「文化三層次說」,亦即將文化簡分為「物質」、「制度」、「思想」等由外而內的

13

鍾鐵民,〈墾荒者〉,收於鍾鐵民著,鍾怡彥主編,《鍾鐵民全集(四)》(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3),頁 141。

14

同上註,頁 145。

15

就如在 1960 年於日本箱根,討論有關現代化議題時,提出八個條目作為現代化指標,其中就舉:「3、社會成員在空 間上廣泛的交互行為,及對政治、經濟事務的多方參與。4、地方性的及世襲的社會團體大肆崩潰,以導致個人在社會 中流動性增大及活動的範圍的增廣。」(K. Biggarstaff 著,王綱領譯,〈現代化及近代中國的初期〉,收於朱雲漢、 彭懷恩主編,《中國現代化的歷程》〔臺北:時報文化,1980〕,頁 177-191)。

16

可見,彭懷真,《社會學概論》(臺北:洪葉文化,1995)中引述冷勒(D. Lerner)相關理論之論述。

089


090

11 卷 | 第 1 期

三個同心圓。就如金耀基在《從傳統到現代》一書 中,對中國面對西方強勢文化後,文化現代化變遷 的進程,即沿著「1、器物技能層次。2、制度層次。 3、思想行為層次。」等三個層次而變,17 並列舉了 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自強運動、康梁的維新 運動與國民革命、五四運動分別對應之。當然也誠 如金耀基所言,「這三個層次在事實上是不能清楚 劃分開來的。」18 且互相影響彼此,但卻也為人們 檢視文化變遷,提供一個簡明的方法與指標。 本文分析文本的方法,即採用如此角度。事實 上,觀察〈雨〉及《雨後》,對於農村、農業在現 代化變遷不同程度下,從生產方法、社會結構,乃 至人心的思想層面的變化,即有許多的記述,且如 〈雨〉及《雨後》題名傳承的關係,透過事件的記

圖 1 《雨後》書影 圖片來源:作者收藏並拍攝。

述、人物境遇,呈示了這種連續性變化。 〈雨〉與《雨後》同樣以農村小生態為背景,美濃的風物成為作品重要的背景,諸 如菸葉的生產、客家換工組織、粄條等食物,文字亦常雜有若干客語;農業生產的問題, 面對的挑戰是素材之一;農村的社會人際關係,是作為故事的支架,且有許多著墨,社 會結構的變遷,牽動了人們彼此的關係;不同時代、不同觀念下的婚姻觀,成作品主要「動 作」,這些素材的相似性,加上整體作品所呈現的氛圍,雖然人物完全不一,但在思想 表現卻如他們的作品名稱〈雨〉、《雨後》般,隱含了承繼性。 同時,兩人對於以故鄉美濃為中心,對臺灣農村主位式(emic)的觀察,從而表現 在作品,這也是他們有關農村書寫的特色。現代化變遷對農村的衝擊,並非如外人所看, 或如諸多宣傳般,「農村現代化了」、「生活改善了」、「年輕人留鄉打拚」、「純樸 的人情」、「美好的田園」等等,事實上,這且從生產面以至人際關係均有強烈的變化,

17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頁 131。

18

同上註,頁 136。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這也唯有身在其中,主位式的觀察者才得以解之。 主位的(emic)/客位的(etic)的概念源自語言學,而後被引為人類學研究之用。 人類文化行為也如語言一般,外表可看到的各種現象的差異就如同語音般,從外部觀察 是可看出各種變化,且可以利用科學方法歸納出規律,但如果要瞭解這種差異對於這個 文化中的行為人所產生的意義,就得進入這個文化體系中,如同語音音位的研究般,從 其內部探查其所代表的真正意義。就如對於引介 etic 與 emic 此概念至人類學研究的哈里 斯(Marvin Harris, 1927- 2001),解釋其所調查的巴西小孩常只穿一只鞋的事,來說明 主位和客位觀察的差異,對外人來說,巴西當地小孩可能不喜歡穿鞋,「穿一只好過穿 兩只」,但經過詢問孩子和其父母,才知另有隱情:只穿一只鞋乃對窮人家來說是必要 的節儉之道,就如他所說: 僅僅通過觀察人們在行為流事件的自然過程中所做的行為,是無法進入人 們頭腦中的。觀察人們在行為流事件自然過程中的作為只能導引出客位而非主 位上的差異。19 事實上,細看〈雨〉、《雨後》即有諸多這種主位式觀察下的書寫: 1. 對於農業生產的描述:〈雨〉作為鍾理和創作末期的作品,其作品視野顯然超出他諸 多作品中時有自身生命經驗展示及自我視角的剖析,而轉向外部社會的觀察;而《雨 後》作為正值青年時期的鍾鐵民,其第一部長篇作品,且成為他成長於農村,又歷現 代化變遷後,成為展示其觀察故鄉變化與對未來農村狀況的期許之作,即使這部作品 乃官方委託創作之性質。不同於官方施政報告、研究數字:「三七五減租改善農民的 生活」、「農村現代化了」、「水利設施完善了」、「第一期稻作收成成長 X%」、「農 民生活改善了」、「留鄉青年愛鄉愛農」等等,兩入均以自身身處農村,以一種局內 人的角度,展示了這些報告、數字背後所無法展示的狀況,諸如小農經濟在現代化背 景下的困頓、因地理環境因素構成的生產侷限、農村青年為突破現況的心路歷程等等, 全也展現在作品中。

19

Marvin Harris,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mic/Etic Distinctio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5(1976), p. 336.

091


092

11 卷 | 第 1 期

2. 展示不同遭遇下的女性婚姻情愛觀、書寫不同語境下農村人際關係等。一般人或許對 農村,且帶有「田園牧歌」式的想像,所謂「純樸的農村」、「純樸的農民」等等文 字,時而出現其對農村的描述中,然事實上,農村的社會關係,有著自親族鄰里出發, 不下於都市社會的複雜關係。就如〈雨〉中展示的鄉村士紳形象,事實上,並不如外 人時可見,常懸於其廳堂裡「功在鄉梓」的匾額般,一般底層農民對於這類人物實常 有不同看法,而〈雨〉即成功表現出來。兩部作品也同時展現青年男女的婚姻愛情觀, 亦有同樣的道理。這諸多細節,或許看來只是小說中的情節、敘述,然卻如密碼般隱 藏了現代化變遷對農村衝擊下的改變,也展現他倆身處農村的主位觀察。 以下將就兩部作品,如上文所示的,從器物層──生產方式、制度層──社會結構 與人際關係、思想層──婚姻、倫理觀等分項討論之。

參、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之改變 一、由「雨」而起的農地使用及灌排設施的演變 〈雨〉和《雨後》,除了同有雨為名外,全也以雨為起興,也全在雨中做結,但這 「雨」所帶起,卻是兩部作品共同關注的焦點之一,亦即以美濃本地為背景的農田灌溉 問題。 在〈雨〉中,即由農民們激切的期望下雨以解旱災之苦為始。作品一開始描繪下雨, 只不過是風大雨小,一點作用沒有,旱象嚴重影響稻作蒔育。事實上這裡是有水圳,但: 「樹下有大圳水的一條支圳,不過這時乾枯而荒涼,像一條死蝻蛇的脊椎骨。」20 旱象的 嚴重,成為描述重心: 稻子、蕃薯、麻豆類,日更一日的焦黃了,枯萎了,土地的坼裂更多、 更寬、更深,而且更白了。灌溉水一滴也沒有了,人們已毫無辦法可想,固

20

鍾理和,〈雨〉,收於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一)》(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頁 200201。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然不必打架了,也無需巡視田壟。 那些不曾蒔落的田壟也不必蒔了,稻秧在秧地裡擠在一塊喘氣,枯死。 鎮裡的飲用水也發生問題了。因為水源低落,水槽水細得只有小孩的屎 管大。21 而在《雨後》亦透過主人公的回憶,說明此地過往灌溉用水不足的景況: 每年只有夏季有水時可以蒔田插秧,餘下的時間往往大半年在生長野草, 作孩子們的牧場。他記得每年有水的時候,家裡都請很多工人到牛角溪上游 去建造儲水埤,……。只是水圳小,能灌溉的田地並不多,往往還是靠著雨 水來種作。而且這片土壤屬於砂質性,非常吸水,一向收成都不好,埤塘又 怕下大雨,一陣山洪就可以將石籮沖得一個不剩。22 兩部作品,同時指向水的問題,這也非偶然或巧合,乃與作品背景的美濃地理環境有直 接關係。 美濃也是於清代間,由以客家先民為主體族群,開墾成各庄。如同在高屏六堆其他 各家聚落般,客家先民選址,一方面顧慮聚落安全,選就背倚高屏中央山脈下;一方面 也為農業開墾取水方便,選就各大河流沖積扇扇端湧泉處開墾,這也逐漸形成由北而南 分布於高屏中央山脈河川沖積平原的高屏六堆各客家聚落,而美濃即屬右堆,位於六堆 最北處。 水源引取乃農事根本,人們生存之大事。根據《美濃鎮誌》及《臺灣省高雄農田水 利會會誌》等資料的記載,美濃客家先民入墾美濃沖積平原後,在清代時期,即由自設 的方式,分別作設「龍肚圳」、「中圳埤」、「九芎林圳」等水利設施,尤其是龍肚圳: 「灌溉了龍肚的大份田(為當時瀰濃地區的唯一雙穫田),並惠及中壇及柚仔林地區。」23 已有一定之規模。而日治時期,相關的水利設施施作,更是大幅改變美濃地區的農業生 產樣貌。1908 年起,日本當局從竹子門東部山腰鑿洞引荖濃溪水,設竹子門發電廠,並

21

鍾理和,〈雨〉,頁 220。

22

鍾鐵民,《雨後》(臺中:省政府新聞處,1972),頁 31-32。

23

美濃鎮公所編,《美濃鎮誌》(高雄縣:美濃鎮公所,1995),頁 97。

093


094

11 卷 | 第 1 期

用發電後餘水,做灌溉用水開設水圳。工程於 1911 年完成,「農田灌溉面積增至四、 二二七餘甲。」24 這即是「獅子頭圳」,這或可參閱本文附圖,在豐水期其水量相當豐 沛。同時於美濃平原南方,延荖濃溪,施作「龜山堤防」,日後並延至今里港土庫一帶, 放束原本在豐水期即成濫流的荖濃溪,從而使得美濃南隆地區從原本沙磧荒地,成為阡 陌縱橫的良田,並成為日人開發南隆農場的開始。1931 年又另鑿「龜山圳」,從大龜山

圖 2 1915 年的竹仔門發電所 說明:因取景較遠,途中可見蜿蜒的河道及水工設施。竹子 門發電所是高雄電力的主要供應來源,其水工設施亦可引流 灌溉美濃平原。 圖片來源:作者不詳,〈竹仔門發電所與土壠灣發電所〉 (1915), 高 雄 市 立 歷 史 博 物 館 典 藏 資 料, 登 錄 號: KH2018.017.238。

圖 3 獅子頭圳引水口附近圖照 說明:左側建築即是竹子門發電廠建築之一,在連日大雨後, 水圳水量豐沛。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日期為 2019 年 6 月 25 日。

圖 4 美濃龜山圳 說明:拍攝時間為 1964 年至 1965 年間,當時農人正在修 復龜山圳的攔水堰,從高美大橋往龜山看得荖濃溪河床。 圖片來源:孔邁隆,〈高雄美濃龜山圳〉(1964-1965),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3.027。

圖 5 1966 的美濃吉洋地區 說明:約在今高雄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附近。日治時期為南 隆農場,1948 年改組為臺灣省農林廳實驗經濟農場高雄分 場,1961 年又有滇緬義胞進住本區。 圖片來源:吉成正一,〈美濃吉洋田野〉(1966),高雄市 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3.027.002

24

盧榮祥主編,《臺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高雄縣:高雄農田水利會,1997),頁 219。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與獅形頂間的缺口引入荖濃溪河水,灌溉現今溪埔寮、九穴、十穴等荖濃溪河畔的農田 五百四十甲。25 但如果按上述的資料,這又何以有如〈雨〉、《雨後》 般所描述的那種旱象,或是即使有水圳,卻也無多大作用 呢?這且和兩位作家的故鄉竹頭角(或稱竹頭背,今廣興 里)及雙溪一帶的地理位置有關。 竹頭角聚落,位美濃平原北端,而更東北的雙溪一帶 已是丘陵地形,再北即接中央山脈,本即是地勢較高之處, 水源取得不易,早年此處先民,或有九芎林圳,或有從雙 溪自設水路「雙溪圳」,以為灌溉之用,但灌溉面積不大, 尤其是雙溪,本就是荒溪型河流,水流不定,因此此地農 業生產基本以旱田為主,美濃當地有諺:「有妹莫嫁竹頭 背,不係刷蕃薯就係砧豬菜。」也說明此地傳統農業型態 所生之困頓,這也是水源取得困難所致,乃以旱田種植蕃 薯為主,上引〈雨〉、《雨後》對於水源貧乏之描述,當 也是此背景。這或可參閱本文以下兩附圖(圖 7、8)之比

圖 7 美濃雙溪圖照 1 說明:拍攝日期 2019 年 6 月 25 日,正逢多日大雨後,雙 溪有著平日不常見的水量。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25

美濃鎮公所編,《美濃鎮誌》,頁 99-100。

圖 6 60 年代的齕豬菜 說明:照片中的美濃婦女正以腳踩機 械式的豬菜齕仔剉番薯籤。 圖 片 來 源: 孔 邁 隆,〈 高 雄 美 濃 齕 豬 菜 -1〉(1964-1965), 高 雄 市 立 歷 史 博 物 館 典 藏 資 料, 登 錄 號: KH2015.003.015。

圖 8 美濃雙溪圖照 2 說明:拍攝日期 2021 年 1 月 29 日。可與上圖同地點雙溪 水量對比,在枯水期間兩者差異甚大。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095


096

11 卷 | 第 1 期

較。 且即使是獅子頭圳的灌區,也非就毫無問題。美濃當地主要取用荖濃溪川流為主, 荖濃溪雖水流豐沛,但豐、枯期明顯,尤其是南部第一期稻作插秧時期的每年 2-3 月間, 卻也是荖濃溪的枯水期。即使是相關水利技術、設施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的今日,仍不時 有缺水的警訊,就如 2019 年 3 月一則新聞: 高雄地區從去年底就長期未降大雨,各河川川流量下降,致使以取用河水 灌溉為主的高雄水利會轄內各灌區農田灌溉水源不足,其中以旗山最嚴重,缺 水率達 70%,高雄農田水利會 2 月 23 日成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今天會長呂 文豪召開 108 年一期作旱災緊急應變小組第一次工作會議,獅子頭圳灌區從 3 月 7 日起實施供 3 停 6 輪灌制,原是供 6 停 3。26 這還是水量相對豐沛、穩定的獅子頭圳灌區,可想見諸如竹頭角等相對地勢較高的區域, 早年取水之艱辛。因此,雖然早在開發之初,經日治時期至今的相關水利建設,雖不是 所謂的「看天田」,但有時還得看老天的臉色也是極為明顯。 同時,在鍾理和諸多以自己竹頭角故鄉為背景,描述戰後困頓的許多作品中,天旱 所形成的威脅且是敘述重點,也可看出此一環境特點,戰爭所形成的停滯、破壞,加上 光復初期接連幾年南部大旱,從而也形成這些敘述的背景。就如在〈竹頭庄〉一文中, 經十年初回故鄉的鍾理和,坐著糖鐵,一方面看到戰後困窘的現實狀態,一方面更是天 旱所帶來的災難: 這一帶,本來若不是種著甘蔗,便是種著香蕉的。現在,眼前一望無際的 田壟,全都種著稻子。田裡乾無滴水,而此時正是不能缺水的時候。一尺的稻 子,全都氣息奄奄毫無生氣稻葉癱垂著,萎黃中透著白痕,表明稻子正在受病。 葉尖是蒼褐色的,甚至是焦黑,都像茶葉似的捲皺著。乾風飄飄地吹著,這些 稻子便連互天際的掀起一片蒼黃,望上去,就像漫無邊際的野火。27

26

謝梅芬,〈高雄缺水嚴重 水利會獅子頭圳灌區 7 日起供 3 停 6 輪灌〉,《聯合報》(2019 年 3 月 5 日),B2 版。

27

鍾理和,〈竹頭庄〉,收於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三)》,頁 29。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人們顯然對這期稻作是放棄了,竟放任牛隻啃食稻苗,「哪裡不呈現旱災的面目呢?」28 作品發出如此感嘆。 〈山火〉中,描述了遭遇旱災,又逢山火,將一切植栽燒得不剩,這山火部分還是 人為的──因為神明指示;〈親家與山歌〉,在熟悉的山歌之外,映入眼簾的卻是大旱 所形成的沉沉死氣: 太陽由灰糊糊的雲堆深處,向大地燃起大把無情的火,農作物乾枯了、萎 黃了,土像剛燒過的石灰,乾渴而鬆燥。風一刮,塵土飛揚,遮蔽了整個天空, 炙熱了的辣辣的土味,刺激著鼻子,使人呼吸困難。村莊慵懶地橫躺在對面矮 岡下,沒有生氣;人家的檳榔樹,和環繞村子形成自然的碉堡的竹塢,也已灰 綠的憔悴,困苦地搖晃,彷彿已失去支持下去的氣力和意志了。29 這也說明當時的景況。即使已寫於有著「讀高中的大孩子」──光復後十數年的〈旱〉, 依然亦緊抓旱災對農業生產形成的傷害,但村民們面對它,卻如光復初期一般:求神吃 齋求雨。 〈親家與山歌〉且還有鍾理和自述的後記: 作者於三十五年春返臺。當時臺灣在久戰之後,元氣盡喪。加之,連年風 雨失調;先有潦患潦沒田禾;後有旱災,二季不得下蒔。尤以後者災情之重, 為本省過去所罕見。天災人禍,地方不寧,民不聊生,謠言四起。嗣經政府銳 意經營,乃有今日吾人所見之繁榮。一是破壞、貧困、徬徨;一是進步、富足、 農村安定,民樂其生。雖短短十數年,其間差別,豈可以數字計。滄海桑田, 身歷其境,難免隔世之感。 本篇所記,即為作者返臺時所見一斑。讀者中,曾目睹當時情狀者,則當 你再回首看今日之臺灣時,定能與作者同深感慨。30 這一方面顯示爾後的相關水利建設,改變了此地狀況,但更說明對於水源取得,對於及

28

鍾理和,〈竹頭庄〉,頁 32。

29

鍾理和,〈親家與山歌〉,收於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三)》,頁 69-70。

30

同上註,頁 82。

097


098

11 卷 | 第 1 期

時雨的激烈渴求。 鍾理和在〈雨〉中,以旱象希冀雨來,又以「雨」來後:「農夫們重新回到他們的 生活上去了。」31 農民生活與自然共處,四時規律運行,雖然其中不免有所周折,就如同 旱、澇相替,或如故事中主人公女兒之死,但時間/生活總得要過等等的體驗,如《詩經. 七月》般,似民族誌式的書寫,實有如上述深刻的,從自己故鄉地理環境為背景,對於水、 雨深刻的記憶,從而成為作品起興的要件。 而寫於語境已有不同的《雨後》,如同前述,也承繼了此地水源取得不易的現實環 境,然也有所不同。 《雨後》乃為臺灣省政府新聞處所發行的「省政文藝叢書」所作,此叢書本就為宣 傳省政建設而發行,絕多數的作品,雖說是「寫實」,但不免有著對現實處境美化、理 想化的描述──一種「擬寫實」的書寫,就如彭瑞金對於鍾鐵民《雨後》,即認為這部 作品是「命題作文」──「雖然沒有真的限定題目,但朝農村的光明面想,一定是必要 的。」32 然也如省政文藝叢書其他作品,這些作品卻也同樣承載在現代化語境下,臺灣人 民的集體期望,農業要繼續發展,工商業要興旺,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富強等等,從而 以一種正面的角度表現出來,這事實上也是寫實的,在經意、不經意間,共同描繪出現 代化變遷對臺灣的改變。當年鍾鐵民對參與省政文藝的寫作也是有所疑慮的,但依然掌 握這個機會,完成這部作品,33 而且長篇的篇幅,更讓鍾鐵民去處理現代化變遷下,農業、 農民及農村面對的問題,及可能解決之道。34 《雨後》如同本節首引,承繼了〈雨〉對於作品場景中,水源取得不易種植作物受 限的現實,但也如鍾理和在〈親家與山歌〉後記所述,對環境改變的滄海桑田之感,相 關水利建設已經大幅改變原來的處境: 天星讀國民學校六年級那年,田主們由叔叔連發帶頭,大家開會要修築水

31

鍾理和,〈雨〉,頁 288。

32

彭瑞金,〈小說卷導讀〉,收於鍾鐵民著,鍾怡彥主編,《鍾鐵民全集(一)》,頁 44-45。

33

鍾鐵民,〈懷念張彥勳〉,《文學臺灣》,19(1996),頁 11-12。

34

有關「省政文藝叢書」相關問題,可參見另著,郭澤寬,《官方視角下的鄉土──省政文藝叢書研究》(高雄:麗文文 化,2010)上之論述。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庫,由水利會和農民合貸,鋼筋水泥儲水庫終於建成,有水門可以控制水量, 又有溢洪道可以疏導山洪。前幾年一連又挖了六座深水井,於是原來蕃薯圃地 變成一年可以蒔兩次稻子的雙季水良田,這些進步,是當年誰也想不到的。35 然這不僅是美化、理想的表述,乃有現實的背景。 美濃地區的水利建設,光復後在日治時期的基礎上,農田水利會承日治時期水利組 合,繼續完善美濃的排灌,除了以獅子頭圳為主的各幹線外,為因應荖濃溪枯水期水源 需要,「遂以抽水站或抽水井之設置採以抽水救急之輪灌制度以維持本灌區之農事耕作, 設有地面抽水站及地下水抽井共計一一八座。」36 上引《雨後》的描述,其背景即來自 於此。 此外,《雨後》且有許多篇幅描述「農地重劃」事宜。農地重劃一方面解決臺灣農 業基地過於細碎,不利大規模、機械化耕作,亦欲解決農路、水圳灌排規劃:「你看, 田間處處設有輔助道路可以讓耕耘機拖車直通外頭產業道路,現在圳尾田灌溉不易和排 水不良的情形一定可以改善,這些都是重劃農地的重要目標哩!」37 ──這是在《雨後》, 主人公問負責本區重劃也是他同學的黃憲聰重劃的意義時的答覆。 事實上,美濃地區的灌排即受益於重劃而更有效率,透過農地重劃亦重劃圳路,在 1970 年即完成美濃重劃區 1,227 公頃,並完成有給水溝長度 71,682 公尺,排水溝 19,216 公尺,38《雨後》的相關描述亦來源於此,就如在《雨後》中所述: 農地重劃的第一期工程,龍口也包括在內。從鎮子以西,龍口、新寮、六溝 水,一直到與鄰鎮交接的地方,全鎮半邊多的土地全部在第一期重劃的範圍裡。39 時間的差異,鍾理和〈雨〉及其他作品中,嚴重的旱象已不見於《雨後》中了。

35

鍾鐵民,《雨後》,頁 32。

36

美濃鎮公所編,《美濃鎮誌》,頁 744-745。

37

鍾鐵民,《雨後》,頁 215。

38

美濃鎮公所編,《美濃鎮誌》,頁 742。

39

鍾鐵民,《雨後》,頁 194。

099


100

11 卷 | 第 1 期

圖 9 龍肚田園景象 說明:拍攝於 1971 年,龍肚三面環山,引入竹門電廠的尾水灌溉田園,而 竹門電廠的水源,來自荖濃溪,水質清澈。 圖片來源:吉成正一,〈春耕的龍肚田園〉(1971),高雄市立歷史博物 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3.027.003。

圖 10 美濃龍肚 1993 年農地重劃紀念碑 說明:美濃自 1969 年起,分別於不同區段 農地展開重劃,此為其中之一,並立碑紀念。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日期為 2021 年 1 月 29 日。

當然上述灌、排及重劃等議題,只是《雨後》素材中的部分,這部作品且還呈現〈雨〉 中所沒有,許多當年現代化變遷農村發展的問題,以下將續論之。

二、農業生產型態的轉型 〈雨〉在描述中,對於農業生產描 繪並不多,從其對旱象的敘述,可以看 到乃以需充分依賴水源的稻作,並以小 農耕作型態為主,主要人物黃進德自耕 7 分,另給已死在南洋的同年 4 分,全 是三七五的水田,以稻作為主,養幾條 豬為副業,進德家還有菸樓,每年應有 一期菸作。這也符合當年美濃主要的實 際農業生產狀態。如果比對鍾理和其他

圖 11 美濃的菸草田,農人正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片一片的菸葉 說明:拍攝於 19641-65 年間,因採收菸葉只能以人力完成,所 以採收期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圖片來源:孔邁隆,〈高雄美濃大崎下摘菸仔 -1〉(1964-1965),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3.048。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圖 12 婦女正忙著將採收回來的菸葉,一片片用粗鐵針戴 棉線串在竹蒿上 說明:拍攝於 19641-65 年間,菸草採收後常見菸樓外諸多 女性勞動者忙碌的身影。 圖片來源:孔邁隆,〈高雄美濃大崎下 -2〉(1964-1965),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3.035。

圖 13 台糖運甘蔗的五分仔火車 說明:五分車鐵道乃日治時期製糖會社為運輸製糖原料(甘 蔗)而鋪設的鐵軌。 圖片來源:王雙福,〈五分仔車 -1〉(年代不詳),高雄市 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06.014.200。

相關作品,對於農業的描述,基本上也是 這種小農、小面積的農業型態,農產除稻 作,兼有香蕉、甘蔗、蕃薯,以及對美濃 經濟有重要地位的菸葉,這種生產型態, 在鍾理和其他作品中也可以明顯看到。 如〈菸樓〉,即以公賣局菸葉契作抽 籤為始,描述菸葉經濟對這家人的影響; 諸多作品皆以糖鐵五分車為交通工具,這 也是在日治時期,美濃地區即是糖廠甘蔗 採集區,所鋪設的糖業鐵路;〈豬的故事〉

圖 14 六堆客家農村即景,隨處可見農家飼養的豬隻 說明:拍攝於 1971 年,因土塚型的「伯公」是六堆伯公祠 的獨特造型,表示此地為六堆客家人的領域。 圖片來源:吉成正一,〈美濃伯公〉(1973),高雄市立 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3.027.009。

反映了當時家庭副業小規模養豬等等,然 這樣的小農經濟,並無法完全支撐全家支用,許多作品描述主人公的老婆,得去「掮木 頭」打零工。 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以旱地的蕃薯種植為始,也敘述當時的新興經濟作物「咖啡」, 這種農場經營型態相較其他作品中最常出現的小農經濟較不相同,然如彭瑞金所評: 《笠山農場》寫的是一次失敗的農業改革,傳統畜養牲口、造林為主的

101


102

11 卷 | 第 1 期

山林,大膽地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咖啡,結局雖然沒有成功,卻是革命性的經 驗。40 也可以這麼說,在鍾理和有關農業生產的敘述中,除了《笠山農場》外,基本上也全是 這種小農經濟。 然在鍾理和描繪中,農業生產絕非田園牧歌式,而多是從事這種以純人力為主,小 農業經濟的艱辛,如又如上文所述的大旱,那種困頓感全也出現於其描述中,雖然作品 也有讚許政府「三七五」等土地政策,此基調卻時而可見。 這種困頓感其來有自。臺灣農業生產雖在戰時體制下遭受打擊,但光復後在相關政 策、建設推動之下,配合美援及相關技術的改進,又有土地改革等措施,解放農村生產 力,使得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在 1950 年代初就超越了戰前最高生產狀態。但為了因應暴 增的人口,當局採取種種措施,壓低農產品價格,以達到糧食供應無虞,並藉此壓抑通 貨膨脹促進社會穩定,為日後工業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但付出的代價,卻是使得 農民的收益相對偏低。 沈宗翰在《臺灣農業之發展》一書中,就指出低糧價策略對於當時農業及臺灣經濟 發展之間的關係: 農產品價格對農家收益關係最為密切,但臺灣經濟環境,不容許對農產品 支持較高的保證價格,亦即不可能將支持保證價格之負擔,轉嫁工業及其他部 門,……。因此臺灣農產品價格水準,在當地市場上,與工業產品價格水準相 較,顯然相對偏低,使農業收益處於不利地位。惟維持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及偏 低,卻有助於減低工人生活費用,減輕工業生產成本以助長工業發展,同時亦 為穩定經濟的重要原因。41 再加上實施耕者有其田之後,雖然解決長期土地分配不公等問題,促進社會穩定, 但也形成臺灣農業另一個特色──以家庭為單位的自耕農為多數的小農集約生產制,在

40

彭瑞金,〈土地的歌.生活的詩──鍾理和的《笠山農場》〉,收於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四)》(臺 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頁 296。

41

沈宗翰,《臺灣農業之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頁 2-3。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有限的可耕地面積,卻有眾多的農業人口,使得農戶擁有農地平均面積,為世界各國最 低者之一。就如〈雨〉中,兩家各只擁有 7 分、4 分農地,寫實的反映這種情況。42 雖然 臺灣農民早已擁有精耕、密耕的技術,因應農場面積偏低的現實,並以大量施用化學肥 料的方式,解決臺灣土壤先天肥力不足的狀況,儘量提高單位面積生產量,並也實際得 到成效,即使如此,從相關統計來看,從 1950 年代開始,農業從業人口的平均所得偏低 的狀況就未曾改變,農業部門每人平均所得,約只有工業部門人均所得 60%左右,43 農 場單位面積偏低、農業從人口眾多、平均所得偏低,這也無怪在鍾理和作品中,會呈現 這種感受。 為解決這種問題,常以提高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村勞力利用的方式來解決。但臺灣 農業小農集約耕作的特性,加上臺灣人口壓力大,單靠農業部門提高生產力,並無法解 決這問題。從歷史來看,很顯然的,臺灣是採取兩個並行的方法:一、設法使農業現代化, 進一步提高生產力。二、發展工商業,導引資金流入投資,並進而吸納農村過剩勞力, 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就如 1954 年時任經濟部長的尹仲容,所發表的一篇文章即充分表 現這種政策導向,實也成為當年臺灣農、經政策的反映: 臺灣農業建設有兩大途徑可循:一為改良農業的生產方法,使用機械工具, 擴大生產單位,使農業徹底現代化,而迅速達成改良品質,減低成本,增加生 產量,並提高每一人之生產力的目標,此為臺灣農業發展的最後歸趨。但從事 這種性質的農業建設,必須投入大量資金,且必須工業發展的程度,除能吸收 現已感到過剩的農村人口外,尚能吸收農業現代化所節省的勞力。44 《雨後》寫於與〈雨〉農經環境完全不同的 1970 年代,也如同其他「省政文藝叢書」 中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上述的農業、經濟政策下的語境:如上所述,作品中的天星積極 尋求農業現代化,事實上卻也無法掩沒農業部門日趨弱勢的現實;往工業部門發展,也

42

7 分地約合 6,789 平方公尺,不足 0.7 公頃。1 分地稻作正常約可收穫 1,200 至 1,500 臺斤左右,按 2019 年第一期稻 作民間濕穀收購價格約每臺斤 9 元,在不計成本的狀態下,7 分地在 3-4 個月餘的稻作成長期後,約可收穫 7 萬至 10 萬元間,然扣除各項成本,或可能的自然風險,實值收益將會減低不少,若再平攤至家庭人口,個人月平均收入且明 顯低於國內各行業。這也看出目前臺灣小農經濟的直接問題。

43

沈宗翰,《臺灣農業之發展》,頁 260-261。

44

尹仲容,〈臺灣的農業往那裡去?〉,《聯合報》(1954 年 12 月 12 日),第 4 版。

103


104

11 卷 | 第 1 期

非全然一帆風順,自家在三七五後,諸多田地被徵收放領,日後自己的父親捨農就工商, 開貨運行失敗即是例子;眼看家鄉的年青人離農往都市發展,不分男女,自己的兄嫂亦 不例外諸如等等在現代化變遷對農業環境的壓力等等全表現在作品中,但也因鍾鐵民生 於農村、長於農村,更能感同身受反映這種改變──以一種「局內入」的方式。 《雨後》裡的天星,就呈現這種改變的理想性。雖然在作品中,主人公天星還和村 裡助割的秋菊等農村女青年比較割稻──一種田園牧歌式的青春版,但自己其實在當兵 時期,看到全省各地不同的農村樣貌,了解農業已到非轉型不可的階段,事實上自己的 家族就是例子。作品中祁家原本是地主,在耕者有其田後,土地被徵收,家族中有人往 工商業發展成功了,也有如天星父親般,往工商業──買卡車做貨運失敗,守著僅剩的 土地過日子。到天星這一輩,農業更形弱勢,天星的大哥沒有留在家鄉,到高雄加工出 口區工作,結婚後甚至就在市區落戶了,「夫婦兩個人做事,已積下了小公寓樓房一間, 還時時寄錢回來接濟。」45 天星是少數留鄉發展的青年,但就如作品中所說: 農人的收益到了工業社會必然會相形見絀,不論中國或外國都一樣,有大 資本的全是工業家、商人,沒有農人。甚至工人的收入都要勝過耕作。加工區 一處一處建設起來,農村裡年輕的一輩紛紛外出,還有多少願意留下來了呢? 46 留在家鄉發展的天星,很清楚地知道農業在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困境,唯有突破才有 新發展的可能。因此天星根據自己的觀察,唯有科學化、機械化 47 ──天星和村內幾位青 年,組了農機代耕團隊,利用臺灣南北稻作收割、插秧的時間差,一路往北承包工作: 他們三個人今天到鎮上作最後一次聯絡,問清出發的時間和地點,到中部 地方去賺一段時間零用錢。連永祥一部耕耘機,一共五部小鐵牛,租用兩輛大 卡車,……。中部第一期稻作熟得慢,此時正值收割,收割後的稻田急需翻土 耙平,趕插第二期的稻子,他們就去承包翻耙的工作。48

45

鍾鐵民,《雨後》,頁 33。

46

同上註,頁 33。

47

1970 年代,政府連續頒布幾項推動農業機械化方案,諸如:「加速推行農業機械化方案」四年計畫、「加速推廣稻穀 烘乾機」四年計畫、「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四年計畫等,從而加速臺灣農業機械化之進程,並 也形成如在《雨後》中,主人公天星等所組成的「代耕業」,這也影響至今。

48

鍾鐵民,《雨後》,頁 57。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並根據自己當兵時期,在臺灣各地的觀察,認為往高經濟作物發展,農業才有新的 出路,尤其是當時的菸業種植,是可以發展的路,就如作品中所述: 天星返鄉後對自己鎮子的生產做過調查,經濟作物除開香蕉,主要的還有 菸草,是到處所沒有的。他認為憑這就大有可為,只要將他們家原來那種自給 自足的經營改變過來,能企業化,財源就可以滾滾而入了。49 天星有許多計畫,不僅要買鐵牛,以 因應農地重劃後的新局面,還要將養豬擴 大,「大量的養,把養豬當做事業」取代 過往家庭副業式的養豬。而作品中也不斷 說明,農村多餘的人力往工商業發展的情 況,是不分性別的: 工廠多,到處設加工區,天星過 去也一直想走,外面可以發展的事情 多,我大兒子夫婦兩個一同賺錢,兒 子在塑膠廠當領班 ; 買了一台機器, 大媳婦就在家裡將塑膠布加工製成篷

圖 15 農業耕作日漸機械化 說明:1960 年代,農業機械化的初期階段,美濃仍常見水牛 和耕耘機(鐵牛)交互使用的情形。 圖片來源:孔邁隆,〈高雄美濃龍肚水牛和鐵牛〉(19641965),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 003.031。

布,最近聽說在製雨衣。…… 男孩子出去我也不反對,連女孩子都留不住了…… 不過,也有很多女孩在外面進工廠。50 《雨後》雖是小說作品,但其敘述卻也寫實呈現當年臺灣在相關政策導引下的農、經發 展,當然,相對於〈雨〉,甚至相對於鍾鐵民其他描述農業、農村問題的作品,《雨後》 是以較樂觀、正面的角度看待現代化下農業與其日後的轉變,然細看其文字描述,卻也 充滿對這改變的許多不安,而這又是其他故事了。

49

鍾鐵民,《雨後》,頁 34。

50

同上註,頁 161。

105


106

11 卷 | 第 1 期

肆、農村的社會結構與倫理婚姻觀的改變 鍾鐵民散文作品〈鍾理和小說〈雨〉中的人物〉,對於鍾理和〈雨〉裡的人物設計 有一番說明,就如同文內所說,鍾理和作品取材差不多全都是身邊的人和事,〈雨〉內 的幾個重要人物,也有其真實人物的原型,不過也都經過小說家的藝術加工,鍾鐵民還 為〈雨〉中的羅丁瑞抱些不平,認為現實中的人物,並沒如此惡行滿滿。 當然小說中的人物,並不是是真實人物完全的模寫,但經過小說家的加工、提鍊, 反而更能表現如亞里士多德《詩學》所說的「按他應有的樣子」去模仿,──一種「普 遍的真實」──「在無損於相似的情形下,使他顯得比本人更美。」51 一種「典型化」後 的人物。 〈雨〉裡,其中重要的動作之一,即是主要人物黃進德,與曾在日治時期庄役場任 職的羅丁瑞,兩者之間從日治時期羅利用權力將黃調派到南洋當兵,以至到作品中的「現 在」,兩人在地界不明的地方黃因砍竹子所起的爭端、羅丁瑞設計藉巧欲購買,那塊黃 進德給自己死於南洋的好友龍祥家耕作的三七五田等,所形成的新仇舊恨。 在〈雨〉中對羅丁瑞的外表有著近乎「醜/丑」化的描述外,對他的經歷還有以下 敘述: 日據時代他身任庄役場(鎮公所)兵事課要職,大權在握,成為一個了不 起的人物,在地方叱咤風雲,吐氣揚眉,不可一世。日本投降後,那些從前受 到不公平和不合理征召的人,從戰地和「奉公地」回來後,身上帶了武器要找 他算帳,聲稱必定要宰了這隻「走狗」才肯罷休,因此他曾跑到臺北臺南等地 躲了數年,到人們憎恨心淡薄下去之後才敢回來。52 在他與黃一起到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時,他的派頭: 羅丁瑞一直到半小時前才到。委員們看見他都很客氣,浮起半個身子來和 他招呼,一個委員搬了一隻藤椅在當事人席的前邊請他坐,他也就不客氣的坐

51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姚一葦箋註,《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1993),頁 127。

52

鍾理和,〈雨〉,頁 231。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下去,好像他不是當事人而是陪審官。53 與黃進德進行調解辯論時,他發言時的神情: 他靠在藤椅裡,合著兩手,眼睛不看任何人,有一份高貴的氣派。54 這也生動呈現他在眾人之間的派頭。 這種形象的人物,實際在我們文化中常可見之,即是一般所謂的鄉村「士紳」。 士紳在中國/臺灣的傳統社會結構占有極重要地位,在過往尤其是農村中,扮演統 治者與底層人民之間的中介,被賦予一定的司法、保安、賦稅、徭役、扶貧賑災等多項 權利/責任,成為地方實質的領導者。史學家黃仁宇曾以「潛水艇夾肉麵包」來形容這 樣的社會結構,而士紳階級尤如那中間那層薄薄的肉片般重要。55 在清代,臺灣歷經開墾 初期的豪強時代,走入文治後,由地主階級科舉出身的知識分子取代了豪強成為地方中 堅,成為臺灣早期社會的士紳主力。而在日治時期初期,這樣的結構並沒有太大改變, 日人統治初期且頒〈臺灣紳章條規〉藉以攏絡士紳,以利其統治。就如李鎧揚以本土北 臺士紳陳秋菊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北臺士紳陳秋菊及其事業經營(1895-1922)〉,即引 用日人若林正丈「仲介—交換」的理論,說明日治時期權力當局,利用專賣利益為「糖 飴」,以淮駁程序為「鞭子」,交互使用下,控制臺灣士紳──或也是相互利用。56 但隨著日治時期近代化,地主階級出身的士紳雖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但伴隨現代化 菁英教育所產生的新知識分子、各種專業人才,慢慢出現在各地、各階層,逐漸動搖原 本士紳階級的屬性形成新的類型,原士紳階級所擔負的責任,慢慢由這些新的專業人士 所取代,而其地位權利同樣也將逐漸失去。當然,在那樣的時代中高等教育並未普化, 接受教育往往與自身經濟條件有直接關係,這些新的士紳許多也是由地主階級轉化而 來。就如同研究者所述:「要而言之,日據時期臺灣社會新、舊領導階層的遞嬗是一個 緩慢的過程,1920 年代以後,新教育出身的知識分子始在社會各部門普遍扮演重要的角

53

鍾理和,〈雨〉,頁 231。

54

同上註,頁 232。

55

相關論述,可參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1993)一書。

56

李鎧揚,〈北臺士紳陳秋菊及其事業經營(1895-1922)〉,《歷史臺灣》,14(2017),頁 41-81。

107


108

11 卷 | 第 1 期

色。」57 而士紳階級及其功能也在現代化後逐漸轉型,或成為地方工商業經營者,或成 為各派系領導、或參與各級地方自治選舉等,繼續在地方有著影響力,此也後話。 〈雨〉中的羅丁瑞,顯然就是上述的,產生自日治時新類型士紳。家中具有一定經 濟實力,成為在日治時期少數能受中等以上現代化教育者,甚至能在日人統治機構中任 職,操縱兵役、勞役大事,就如作品所說的:「他是一位鄉紳,一位地方上的上流人物, 同時也是一位當面受人尊敬背後被人唾棄的人物。」58 即使按鍾鐵民的說法,回看其實際 人物原型,雖不是所謂任職於役所,也沒有如此惹人厭,但也是地主世家出身,一位日 治時期即任職糖廠擔任地區駐在員──一種新的專業人員,這也符合當時的情境。而他 在〈雨〉中表現出來的派頭,當也是此身分而來──鍾理和所表現的是當時農村士紳一 種「普遍」形象,如上引所述:「他應有的樣子。」 但在〈雨〉中,農民黃進德對他權威的挑戰,則也直示這種身分在現代化社會中同 樣遭受挑戰。就如同鍾鐵民對〈雨〉的評論:「最後的中篇小說〈雨〉,則描寫五十年 代土地改革後,處在現代工商轉型前農村尷尬時期的美濃。」59 鍾理和寫出士紳階級在失 去其功能前的最後的掙扎,而在《雨後》則全然無這種人物形象,農村的士紳/農民二 元的社會人際關係,已被另一種新的關係所取代。 《雨後》作品的人物類型多有類似者,如主人公天星的父親雙發,也如〈雨〉黃進 德一般,有日治時期被征去南洋當兵的經驗;為自己婚姻煩惱的農村青年;〈雨〉中強 勢持家的女家長黃進德的老婆,《雨後》雙發的老婆何五妹均屬此類型的人物等等,然 就缺如上述羅丁瑞類型的人物。難道在當時社會這類人物已消失?顯然不能如此解,但 如果解成此類型人物在轉型後的現代社會中,或轉型為地方工商經營者,或形成地方派 系的領導,或許還保留些影響力,但與傳統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從而消失在小說中, 則是合理的。 光復後,在日治時期即已普及的初等教育基礎上,中、高級教育逐漸普化,脫離了 日治時期地主階級菁英壟斷中高等教育的局面,進而培養又新一代的知識階層與專業人

57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塑造〉,收於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編,《第一屆歷史與中國 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2),頁 438。

58

鍾理和,〈雨〉,頁 231。

59

鍾鐵民,〈鍾理和紀念館與美濃〉,收於鍾鐵民著,鍾怡彥主編,《鍾鐵民全集(五)》(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3),頁 392。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員,上引黃仁宇「潛水艇夾肉麵包」已被「立字」狀的社會結構所漸取代,由新知識分子、 各種專業人員及組織所構成堅實的撐起現代化社會,如「立字」兩豎筆般作為上下層組 織的中介,即是現代化社會的特徵。60 《雨後》中以天星為主要的諸多農村青年,基本都受初中以上的現代化教育,在農 業產生困境之時,即使留鄉發展,也能試圖透過各種手段改善,科學化、機械化改善農 業生產;政府、民間相關經理機構深入農村,舉凡地方各種水利建設等,甚或農民貸款, 各有專門機構及經理人負責,也無需如羅丁瑞類型人物中介。 《雨後》其中對於農地重劃的敘述,則更可展現這種改變,就如其中所述:「上回 開里民大會,天星替父親出席,當時縣府地政課重劃組就派人來過,向里民解說農地重 劃的好處。」61 短短看似簡單的話語,卻也直接表現政府與人民間的溝通,不需士紳中介, 專業的行政組織與人員直接服務民眾。其中對於負責本地重劃工作,也是天星小學同學 的「黃憲聰」的人物設計,即是典型。 黃憲聰大學畢業受良好教育,並任公職,其年輕、專業、現代化知識分子形象,甚 且從《雨後》中若干轉喻(metonymy)式的書寫看出來: 黃憲聰口齒伶俐,功課從不後人……。畢竟黃憲聰成就高,有著好工作, 能發揮才能。 ……,星期天不上班,他們夫婦穿著舊布衣,手持鋼剪正打算修剪柳橙。 黃家客廳在鄉間已算是相當豪華了,大紅粗絨布的全套沙發,電視機,咖啡 櫥,另外有一個小小的書櫃,裡面擺了幾本厚厚的書本和一個東洋美女玩偶。 ……,天星非常羨慕他們那樣的生活。62 在拜訪談論完有關農地重劃工作細節後:「又有客人來找黃憲聰,全是年輕的知識階 級。」63 對比鍾理和在〈雨〉中對士紳羅丁瑞的敘述:

60

「立字」的社會結構概念,時見於黃仁宇相關著述,或可參黃仁宇,《大歷史不會萎縮》(臺北:聯經,2004)一書 中的論述。

61

鍾鐵民,《雨後》,頁 191。

62

鍾鐵民,《雨後》,頁 210-211。

63

同上註,頁 215。

109


110

11 卷 | 第 1 期

他有五十開外的年紀,很發福,頭髮已呈灰白色,上眼眉的尾巴蓋下來, 把眼睛遮成蝌蚪形;嘴唇很有肉,下嘴唇翻下來,給了他那高尚的面貌一種卑 鄙和下流的表情。64 兩者其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全由這豐富的轉喻書寫表現出來。尤其《雨後》大段以黃憲 聰直接話語來說明農地重劃的方式及其意義,65 不能僅視為鍾鐵民為執行「省政文藝」的 政策說明置入,如果將黃憲聰設計是一位如羅丁瑞般的士紳,同樣也可以置入說明政府 的政策和政績,但大家或可想像其產生的效果又是如何?這裡所描繪的,即是這種新知 識分子與專業人員,取代過往士紳成為社會中堅,而非如字面般單純。 而倫理、婚姻觀的改變,也透過〈雨〉、《雨後》各自的情節展示,生動地表現出來。 現代化變遷不僅改變了生產型態、社會結構,對臺灣而言,人們的倫理、婚姻觀, 甚而是情愛觀更有著深刻的影響,早已有許多文學作品、社會觀察報告以此為題,記錄 這些變化。胡台麗《媳婦入門》、《穿過婆家村》等文字、影像作品即是其中例子,66 而 本文討論的兩部作品,也是例子。兩部作品,分別都以一對青年男女,面對情愛、婚姻時, 所遭受來自家庭、社會等種種壓力時,所產生的各種情境,貫穿整個故事結構。社會變 遷所形成的差距,從而也讓兩個故事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 〈雨〉中,「傳統」的壓力,籠罩在整個故事中。年青男女囿於家長的執念,一離家、 一飲農藥自殺所形成悲劇般的結局,無疑是這部作品給人最沉痛思考所在。當然這不只 〈雨〉,對鍾理和而言,當年自己的同姓之婚,所帶來的沉重的壓力,早已在各不同作 品展示,對傳統倫理婚姻觀的質疑,甚而在〈雨〉中以死來控訴,或也是鍾理和自己內 心深處的反射。 就如上引鍾鐵民所述,〈雨〉表現出現代化轉型前尷尬,物質條件早已不是純農業 型態,女兒雲英在洋裁店、龍祥的兒子火生在公賣局配銷所工作,但黃進德夫婦的思想 依然是傳統威權式,為了許多因素,雙雙禁止兩人來往,母親還特別介紹在鎮公所工作 的振剛與她交往──一種包辦式婚姻的現代變相。

64

鍾理和,〈雨〉,頁 231。

65

可參閱《雨後》頁 210-215 間的敘述。

66

胡台麗,《媳婦入門》(臺北:時報出版,1997)。胡台麗,《走過婆家村》(DVD)(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1997)。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雲英不是不想反抗,也想與火生私奔解決此困境,但當她鼓起勇氣,尋找與她產生 誤會多日不見的火生時,卻得知火生已辭職北上,頓時失去依靠求生意志全無,竟以求 死為結。雲英的遭遇還不是單例,在作品裡還設計雲英的同事秋菊,同樣也因感情問題, 以死反抗家裡的包辦婚姻。 然另有一個值注意的對照,那位黃進德同年龍祥的遺孀、火生的母親──一位在作 品中沒有名字寡婦,在作品中──至少從主人公黃進德的眼中──並非正面形象,主因 即是在自己的男人龍祥死於南洋後,隨後幾年和唐有福好上:「這男人像一個幽靈似的 在她周邊忽隱忽現,像一付枷鎖似的掛在她的脖子上,使她不能自由呼吸。那男人透過 那女人,實際上已支配著這個家庭的一切,破壞了原來的秩序。」67 甚至攛掇她將三七五 田還回給地主,地主再賣給羅丁瑞。甚而當她來到黃家,說明還地之不得已嗚咽著離開 後,黃進德卻有句話:「呸,妳這淫婦!妳拿我當什麼人?也想在我面前變把戲。」68 這 種傳統、保守的婚姻觀,成為作品「動作」主要來源,也是悲劇的原因。 在《雨後》中,同樣有著青年男女的情愛、婚姻的抉擇;有家庭內不同世代、不同 意見的衝突;同樣有寡婦試圖再追尋自己情愛,然結局卻也全然不同,時間與現代化程 度的區別顯然催化了這種差異。 傳統媒妁之言、相親在這部作品依然掙扎著,作品且有段敘述天星去相親的詳細過 程,但作為一種過往民俗展示成份或許還大一些,男主人公顯然以應付的心態對之,雖 然面對壓力,作品結尾,他還是決定娶當兵前的初戀,現已喪夫還帶兩個孩子雲英。 《雨後》的雲英──〈雨〉中那位自殺的女主人公也叫雲英,婚前也在洋裁店工作, 這是巧合?或是鍾鐵民藉同名之巧,表現在不同時代,女性不同的遭遇與選擇,或是替 死去雲英展現新的選擇?《雨後》的雲英,雖與天星好,但卻聽從家裡的安排,在天星 當兵時嫁給家佑,這是她的選擇;當家佑逝去,天星退伍又來找她,雖然她顧及自己寡 婦身分,勸天星另擇良偶,但也不完全拒絕他,自己的兩個小孩也樂意有這個叔叔可以 親近,甚而也大膽主張她自己在陳家該有的權利,並悍衛自己的親權,這也是現代化變 遷的一部分,女性的地位的變化、自主意識的提升,全由這一代的「雲英」表現出來。

67

鍾理和,〈雨〉,頁 204。

68

同上註,頁 254。

111


112

11 卷 | 第 1 期

在《雨後》有許多以雲英為主的「動作」、語言即可見之,當她去世先生的姑媽質 問她和天星的關係時,她勇敢應答: 「好,我只問你一件事。傍晚我下班回來,在庄口碰見祈天星,他來過 了嗎?」 「沒有。」 「那就好,以後不要再讓他來。」 雲英愕然,心裏又慌又氣又急。他停了很久才想到頂嘴。 「那是我的事情。」 「是我們陳家的事。」 「我不姓陳。」 「家又和信來都是陳家人,你住在我們陳家,妳自己不要臉,不要把我們 陳家也染髒了。妳也要替妳丈夫留一點面子呀!」 「我沒有對不起他的地方。」 「把男人帶回家來過夜,妳還敢說這種話!我們陳家從來沒有出過這種 醜事。」 「妳親眼看到了嗎?」 「我沒有看到,但是別人有看到。」 「誰看到了,誰說的呢?」 「不管誰說的,妳敢說沒有嗎?」 「本來就沒有!」69 事實上,她仍有許多壓力,心情有多番的轉折,當天星提出要娶她時,傳統的壓力依舊在: 「如果我想娶妳呢 ?」 「我 ?」 「你不肯嗎 ?」

69

鍾鐵民,《雨後》,頁 48-49。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我怎麼可以改嫁 ?」 「誰說不可以。」 「我不。你不要害我。」70 她的「姑婆」──去世先生的姑媽: 「如果妳改嫁,陳家的骨血一定要留下來。而且我要提醒妳,妳在陳家一 天,陳家這些東西全是妳的,如果妳要離開,陳家一樣東西妳都不能動。」 「孩子是我生的,誰也不能把他留下,這個家庭,是我丈夫留給我們母子 的,我自己的東西要怎麼處理,由我自己來決定。」 「是嗎?妳不要太自信!」陳鳳珠突然惡狠狠地說。71 她勇敢反擊化身傳統代表的姑媽,這也是〈雨〉中那個同名雲英所不敢想也更不敢做的, 事實上在〈雨〉中連語言的反抗都沒有。甚至她也懂得用法律來保衛自己與一雙兒女的 權益,就如她所說:「不,天星哥,我說過,我不能拖累你。就是要打官司我也要留下 這片土地。」72 事實上反對她的還不只這位姑媽,連自己的爸媽亦是,當年他們逼雲英嫁給陳家現 在又反對雲英與天星在一起,然這個雲英已不是以往的那個雲英,她勇敢地頂撞回去, 她爸罵她: 「婦人就要守婦道,有子有女,不怕人家講話,跟著男人出出入入,成什 麼體統!妳不要面皮也給我留一張面皮,不要讓我一出去就有人指指點點,說 某人的女兒偷契客。」73 雖然她沒有直接頂撞她父親,但如作品描述她的心境:「極度的反感」。然「以前」 那個雲英卻只能默默掉淚連一點反抗的表示都不敢: 「雲英,」父親取下嘴裡的香菸,開口說。「我很早就想告訴妳,但是總

70

鍾鐵民,《雨後》,頁 143-144。

71

同上註,頁 220。

72

同上註,頁 259。

73

同上註,頁 195。

113


114

11 卷 | 第 1 期

想不起來。過去我聽說妳時常和火生在一起,我總不大相信,可是我現在不能 不相信了。我今天要警告妳:女的也好,都是沒有骨頭的廢料;那是一堆爛泥, 扶不起來的。還有:我看妳自己家裡呆不住,每天都往上跑,一個女孩兒家, 成什麼體統!以後妳要少出去,多在家裡。妳聽見嗎?」 雲英站在地上,眼睛落地,手卷衣角,始終不敢還話,一直到父親把話說 完,才退出來。「晚上不要出去了,知道嗎?」父親在背後又追加了一句。74 然這個雲英勇敢地頂撞了她的母親,勇敢說出心中的話: 她記得那天頂撞母親的話,那是她氣極了哭著嚷出來的,她原已委屈得不 得了,母親偏偏又說了一大套女人的貞潔的道理,要她愛惜面皮。 「怕人講話,愛惜名譽,妳們大家只知道顧面皮,難道要我自殺,跟著丈 夫殉情,妳們才高興嗎?我難道不能過一點比較高興的日子嗎?…… 「我要再求幸福一點的生活就變成下賤了,當初是誰逼我嫁進陳家去的? 誰造成我今天的不幸的?誰要拆散我和天星的?妳們說不好,假如我做得到, 我偏偏要補償他……」75 這顯然又和〈雨〉中,同樣是寡婦身分卻連名字都沒有的「龍祥的女人」境遇不同,在 〈雨〉這位寡婦追求自己的情愛,卻被黃進德稱之為「淫婦」;在《雨後》中顯然對「寡 婦」的身分,也對「介入」寡婦家的天星寬厚了許多。 家長的威權看似還在,尤其是作品裡天星的母親何五妹,但時不我與,她不贊成天 星和雲英來往,且安排他相親,但天星表面敷衍,私下依然故我;何五妹同樣對自己的 大兒子娶順娣也有意見,大兒子在高雄上班,想留長媳在身邊幫忙家裡,但: 她不喜歡長媳順娣,娶她並不是她的意思。……德星跟她是戀愛結婚的, ……。結婚不到半年,順娣就鬧著要跟德星搬到高雄去,德星原是很聽話的孩 子,從來不敢不聽從母親的意思,這回竟然不聲不響就在高雄準備好了房子,

74

鍾理和,〈雨〉,頁 255。

75

鍾鐵民,《雨後》,頁 197。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直到行李都包裝好後才跟她說明,幾乎把她氣死了。 76 事實上,搬去高雄的大兒子能在高雄買房立足,且不時寄錢回來,順從家長權威果真比 較好?她一直對丈夫的無作為不滿,不滿他上山獵猴也只是對他不滿的隱喻,以至在作 品末端發出:「我是不再管你們了。真的,絕不再管。」77 氣話,或也是傳統家長式威權 面對現代化變遷下最後的怒吼。

伍、結論 在《雨後》中的雲英,在回想當年不敢反抗聽從自己的雙親,嫁給他們所安排的陳 家佑時,有段全知的描述: 她沒有膽量反抗,如果當時也有現在的勇氣,也許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 運了。78 比對〈雨〉和《雨後》兩個雲英的遭遇,或許是這個雲英是對過去的雲英的對話,也展 現了農村中不同世代,不同經濟、社會環境下的婚姻、倫理觀。或許也可以這樣想像: 現代化變遷後各種觀念的改變,給了現代的雲英勇氣,讓她做出不同的選擇。 〈雨〉與《雨後》不僅在題名上有著相似的承繼性,其所呈現的農業、農村人際, 與倫理、婚姻觀,在不同程度下現代化變遷之處境與變化,透過兩部作品寫實地表現出 來。以「雨」起興,美濃當地為背景的農業生產型態、水利建設的改變;透過幾位主人 公的形象與其「動作」(action),生動呈現不同語境下,不同現代化變遷程度下,農村 人際小生態的改變;而兩個同名的雲英,兩者完全不同的遭遇和選擇,更顯示出現代化 變遷後,倫理、婚姻觀的改變。 如兩位作者親緣的關係,展現在作品裡的同樣有著承繼性,雖然各有不同旨趣,但

76

鍾鐵民,《雨後》,頁 92。

77

同上註,頁 269。

78

同上註,頁 52。

115


116

11 卷 | 第 1 期

今日讀來,卻可以看到臺灣農村變遷的連續性──透過文學作品呈現另一種紀錄,在各 式研究、報告之外,為那個時代留下屬於人思維下的紀錄,而這也是本文論旨所在。 今日的美濃(或者是臺灣農村亦是)繼續改變中,因水利建設完整可雙季收成的稻 作,卻因休耕政策改回一季種植;本以農業灌溉為主要目的的水圳,現今開始發展水上 休憩活動;大規模養豬幾因市場變動,加上環保意識抬頭,美濃當地牧場多早已離牧; 近年來美濃觀光且成另種產業,在假日時鎮上可見諸多觀光客;公賣局/菸酒公司的菸 葉契作結束,菸葉產業正走入歷史,只留菸樓景觀依舊;白玉蘿蔔、野蓮、橙蜜蕃茄且 成新的經濟作物,還吸納諸多返鄉青年等等,《雨後》所希望的改變,有些成真,有些 卻也產生新的問題,這在鍾鐵民其他作品及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這且是另話。 雖然這些作品並非什麼研究報告、調查,但這些作家們以局內人的身分,觀察農村、書 寫農村,深刻地表現出在這樣變化下,人的處境與思維,就如本文所討論的〈雨〉及《雨 後》般。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余昭玟(2012),《從邊緣發聲──台灣五、六○年代崛起的省籍作家群》。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沈宗翰(1963),《臺灣農業之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姚一葦箋註(1993),《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 金耀基(1999),《從傳統到現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美濃鎮公所編(1995),《美濃鎮誌》。高雄縣:美濃鎮公所。 胡台麗(1997),《媳婦入門》。臺北:時報出版。 郭澤寬(2010),《官方視角下的鄉土──省政文藝叢書研究》。高雄:麗文文化。 傅含章(2018),《美濃現代作家的家鄉書寫研究》。臺中:天空數位圖書。 彭懷真(1995),《社會學概論》。臺北:洪葉文化。 黃仁宇(1993),《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 黃仁宇(2004),《大歷史不會萎縮》。臺北:聯經。 盧榮祥主編(1997),《臺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高雄縣:高雄農田水利會。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2003),《鍾理和全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鍾鐵民(1972),《雨後》。臺中:省政府新聞處。 鍾鐵民著,鍾怡彥主編(2013),《鍾鐵民全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二、專篇、專論與期刊論文 余昭玟(2014),〈美濃農村的庶民記憶──談鍾鐵民的故鄉書寫〉,《臺灣文學館通訊》,45,頁 36-39。 吳文星(1982),〈日據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塑造〉,收於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編,《第一屆歷史 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 407-446。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吳晟(2004),〈農民文學之美──讀鍾理和一些感想〉,《聯合文學》,20(12),頁 31-33。 李鎧揚(2017),〈北臺士紳陳秋菊及其事業經營(1895-1922)〉,《歷史臺灣》,14,頁 41-81。 翁小芬(2006),〈論鍾理和農民文學的寫作風格〉,《修平人文社會學報》,7,頁 129-150。 翁小芬(2015),〈鍾理和《笠山農場》之情節寫作論析〉,《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163,頁 53-77。 翁小芬(2015),〈鍾理和《笠山農場》之環境描寫論析〉,《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169,頁 52-72。 翁小芬(2016),〈淺析鍾理和《笠山農場》之人物描寫〉,《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9,頁 1-29。 翁小芬(2017),〈淺論《笠山農場》之敘述、說明、議論與抒情寫作藝術〉,《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20,頁 29-46。 翁小芬(2018),〈論《笠山農場》之語言寫作藝術〉,《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35,頁 20-28。 翁小芬(2019),〈論《笠山農場》語言寫作類別之運用〉,《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45,頁 20-37。 許俊雅(1999),〈生動的尖山農家耕作圖——賞讀鍾理和的〈做田〉〉,《國文天地》,15(4),頁 95-98。 彭瑞金(2003),〈土地的歌.生活的詩──鍾理和的《笠山農場》〉,收於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四)》, 頁 293-302。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彭瑞金(2013),〈小說卷導讀〉,收於鍾鐵民著,鍾怡彥主編,《鍾鐵民全集(一)》,頁 31-59。高雄:高雄市政府 文化局。 鍾怡彥(2013),〈主編序〉,收於鍾鐵民著,鍾怡彥主編,《鍾鐵民全集(一)》,頁 19-26。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117


118

11 卷 | 第 1 期

鍾鐵民(1996),〈懷念張彥勳〉,《文學臺灣》,19,頁 11-12。 K. Biggarstaff 著,王綱領譯(1980),〈現代化及近代中國的初期〉,收於朱雲漢、彭懷恩主編,《中國現代化的歷程》, 頁 177-191。臺北:時報文化。 Marvin Harris (1976),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mic/Etic Distinctio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5, pp. 329-350.

三、碩博士論文 林女程(2001),〈台灣農村的見證者──鍾鐵民及其小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李惠玉(2014),〈鍾鐵民農民小說作品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四、報紙 尹仲容(1954 年 12 月 12 日),〈臺灣的農業往那裡去?〉,《聯合報》,第 4 版。 謝梅芬(2019 年 3 月 5 日),〈高雄缺水嚴重 水利會獅子頭圳灌區 7 日起供 3 停 6 輪灌〉,《聯合報》,B2 版。

五、其他 孔邁隆(1964-1965),〈高雄美濃大崎下 -2〉,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3.035。 孔邁隆(1964-1965),〈高雄美濃大崎下摘菸仔 -1〉,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3.048。 孔邁隆(1964-1965),〈高雄美濃龍肚水牛和鐵牛〉,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3.031。 孔邁隆(1964-1965),〈高雄美濃龜山圳〉,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3.027。 孔邁隆(1964-1965),〈高雄美濃齕豬菜 -1〉,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5.003.015。 王雙福(年代不詳),〈五分仔車 -1〉,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06.014.200。 吉成正一(1971),〈春耕的龍肚田園〉,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3.027.003。 吉成正一(1966),〈美濃吉洋田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3.027.002。 吉成正一(1973),〈美濃伯公〉,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3.027.009。 作者不詳(1915),〈竹仔門發電所與土壠灣發電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8.017.238。 胡台麗(1997),《走過婆家村》(DVD)。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從〈雨〉到《雨後》──美濃文學書寫中現代化變遷下的農業生產與農村人際關係之轉變

119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 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 撰文/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王美青

摘要 本文以高雄市茂林區為例,討論在當代永續發展潮流下生態觀光的興起,以及處理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在地社群之間的關聯性。再者,筆者將考量無形文化資產中關於自 然界與宇宙的知識與實踐,並針對紫蝶幽谷的意象建構進行象徵分析。 隨著外在環境的影響,文化會趨同。此時,社群會透過象徵,重新標示界線。界線 是象徵的,同一社群的個人對其有相異的詮釋。魯凱下三社彼此之間不同的語言、儀式、 傳統知識就是象徵性界線的表示,透過這些無形文化資產來展現社群的認同。以紫斑蝶 為例,茂林人和西魯凱群、排灣族便對蝴蝶有不同的認知及詮釋。

關鍵詞:紫斑蝶、在地知識、魯凱下三社、認同、無形文化資產

感謝審稿人提供的寶貴意見,幫助本文更加釐清焦點。 投稿日期:2020 年 11 月 26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1 月 25 日

121


122

11 卷 | 第 1 期

Local Knowledge,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Symbolic Construction: The Purple Fairy of “the Valley of Purple Butterflies” in Maolin Mei-Ching Wang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Maolin district in Kaohsiung for instance to discuss the emergence of ecotourism under the contemporary tren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local communities. Moreover, I will consider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with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nalyze symbolically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 valley of purple butterflies. With the impact of outside environment, cultures approach similarity. At this time, the community resignalizes its boundaries by symbols. The boundaries are symbolic, and the individuals of the same community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for them. The different languages, rituals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Sha-San-She Rukai a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symbolic boundaries. The communities express their identities through th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ive the purple crow butterfly as an example, Teldreka has different cog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butterflies from west Rukai and Paiwan. Keywords: Purple Crow Butterfly, Local Knowledge, Sha-San-She Rukai, Ident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壹、前言 貳、魯凱下三社時空定位 參、紫斑蝶意象的象徵建構 肆、紫蝶幽谷:以在地社群為基礎的保育 伍、結論

壹、前言 Clifford Geertz 提出「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的概念,他以此概念為架構, 闡述常識、藝術、及權威等均係文化所建構的概念系統,強調脈絡化。Geertz 表示,架 構乃是文化人類學的內涵,它大部分從事於嘗試瞭解這群人或那群人認為他們正在做的 事的重點為何,這些全和人類學非常契合,它總是強烈的意識到所見之物乃係倚賴於從 哪兒看及用什麼看。對一位從遙遠的觀念體系分類的民族學者而言,知識的形狀無可避 免地總是在地的(local),無法和其儀器與包裝分開。1 後來一些學者將此概念運用到生態相關議題的分析上。隨著環境永續性的議題逐 漸受到社會科學界、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重視,一系列以「local knowledge」、「local cultures」為題的書陸續出版。這些概念強調在地社群(local community)各有其民族生 態學(ethnoecology),不同於生態學家的科學知識。因此,推動保育工作時,必須瞭解 當地人對生態環境的認知與觀點,才能增加雙方的共識。 英國環境人類學家 Paul Sillitoe 與 Alan Bicker 嘗試為在地知識作定義。他們表示, 在地知識和一群人口集體持有的知識相關,影響了他們對世界的詮釋。在地知識和任何 領域均相關,包括自然資源管理。其特性涵蓋了受社會文化所限定、以社群為基礎、其 分布是片段性的、有某種不對稱(如年齡、性別、專業化地位等)、不存在整體性亦無 全面一致的理論模型、既是技巧也是知識(透過口語、經驗和重複的實踐而世代傳承習 得的內容)、且是日常生活實踐的遺產(有其功能需要,流動的並持續變遷,動態的並

1

Geertz, Clifford,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ative Anthropology. (Basic Books, Inc., 1983), p. 4.

123


124

11 卷 | 第 1 期

服膺於人及其環境之間不斷地協商)。2 關於在地社群(尤其是原住民)如何有助於促進生態、文化等面向之永續發展, Sillitoe 等研究者檢視了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在聯合國探討永續發展議題過程中所 被賦予的位置。31980 年代,漸增的貧富鴻溝伴隨著迅速成長的全球環境問題(如臭氧 耗損和全球暖化)浮現,促使了「永續性」和「發展」這兩個概念產生連結。聯合國於 1983 年成立的世界經濟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負責探究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議題。該會的工作 範圍包含原住民,其所提出的報告書《Our Common Future》強調傳統知識的價值,呼籲 地方社群應當被賦權、培力(empowerment),以及保護他們的土地和資源權。在 1992 年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國際社群進一步承認原住民應該在永續發展中扮演關 鍵的角色。隨後, 《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於 1994 年生效。 其中三項條文確認了原住民的土地權、環境知識與就其相關使用所達成的共識、依慣習 法管理土地和資源的權利、以及平等共享從資源利用所得取的利益。4 許多研究呈現出,地方社群和國家之間在自然資源的利用上,經常不斷協商,並 且資源控制的利益常衍生出競爭和衝突的現象。5 美國環境人類學者 Nora Haenn 以實例 說明了關於環境資源的利用,中央和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看法。6 位在墨西哥的 Calakmul 生物保留區的農人稱為「campesinos」,他們的民族生態學(ethnoecologies)影響了他 們面對環境主義的立場與態度。Campesinos 這些農人眼中的「環境」有兩種特徵,其 一為環境是強而有力的實體,其二為環境是一個工作的地方。這些觀點影響了農人對 森林的看法。農人們將森林區分為三種範疇,一是過去五至十年內砍伐的森林,是最 適合當農地之處;二是過去十年內砍伐的森林,是第二適合農耕之地;三是農人視為 從未被砍伐的森林,最不適合農耕。然而,Calakmul 生物保留區依科學的範疇,將人 和森林分開處理,認為森林最好少動為妙,但在農人們的觀念中,森林是從事維生工

2

Paul Sillitoe & Alan Bicker, “Introduction: Hunting for Theory, Gathering Ideology.” In Alan Bicker, Paul Sillitoe, & Johan Pottier (Eds.), Development and Local Knowledge : New Approaches to Issues in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Conservation, and Agriculture, pp. 3-4.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4).

3

Paul Sillitoe & Alan Bicker, “Introduction: Hunting for Theory, Gathering Ideology.” pp. 1-18.

4

Paul Sillitoe & Alan Bicker, “Introduction: Hunting for Theory, Gathering Ideology.” pp. 9-10.

5

Brosius, J. Peter, “Endangered Forest, Endangered People: Environmentalist Representations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Human Ecology, 25(1)( 1997), pp. 47-69.

6

Haenn, Nora, “The Power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t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Conflicts in Mexican Conservation.” Human Ecology, 27(3)(1999), pp. 477-491.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作的地方。這兩種不同的觀點,使得 Calakmul 出現環境主義和反環境主義兩種聲音。 另外,政府濫墾森林,也讓農人對政府採取不信任的態度。因此,Haenn 認為,如果在 Calakmul 推行永續發展的計畫,將有助於提供更精緻的地方化的環境主義(localized environmentalism)。 美 國 環 境 人 類 學 者 Luis A. Vivanco 所 著 的《Green Encounters: Shaping and Contesting Environmentalism in Rural Costa Rica》一書,以哥斯大黎加一處自然保育、 永續發展及生態觀光的著名景點── Monte Verde,來探討當主體性與對環境的瞭解 本身變遷時,環境計畫如何被重新運作及協商以用來適應及協助形塑地方的認同與歷 史。7 再者,環境行動主義者常內部自相對立,就其行動的目標、規模及意義進行對 抗。Vivanco 指出,環境主義是一個場域,在其中各種相異的行動者、知識和利益交鋒 (encounter),各自築基於什麼是熱帶的大自然及如何管理它的多重建構上。就方法 論而言,交鋒在敘述上強調的是變成與動態的過程,亦即形塑與競爭的過程,以及合 作與邊緣化的過程,而非本質化的事物與範疇。Vivanco 表示,由於生物生命的存續本 身正在存亡關頭,因此資本、科學和政治現在做出的回應即是將大自然定義為「值得 拯救」(worth saving)的某物。熱帶的大自然具吸引力,並非因為它象徵了生物的豐 富本身,而是因為它作為觀光、生物多樣性、及生物科技展望與研究的儲藏所,使其 擁有漸增的價值。Vivanco 的主要關懷即是追蹤科學、觀光、發展及村落社群等強而有 力的秩序之關鍵互動與過程,它們透過環境主義的裝置而逐漸重新形塑與競爭。這些 秩序的交鋒大致上可區分為三個區塊:景觀的形式保護,致力於引發大眾參與,以及 追求將觀光當作對環境敏感的經濟發展策略。 有鑑於此,本論文擬以臺灣近年來從事紫斑蝶越冬型蝴蝶谷生態復育成績卓著之位 在高雄市茂林區的魯凱下三社人作為研究對象。在學者的族群分類體系下,魯凱族共有 三群,分別為分布在今高雄市茂林區的下三社群(濁口群)、屏東縣霧臺鄉和三地門鄉 的西魯凱群(隘寮群)、及臺東縣卑南鄉東興新村的東魯凱群(大南群)。魯凱族最顯 著的社會文化特質包括:階序化的社會關係,區分貴族和平民,由長子繼承家名,階級

7

Vivanco, Luis A., Green Encounters: Shaping and Contesting Environmentalism in Rural Costa Rica.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06).

125


126

11 卷 | 第 1 期

內部通婚,升降婚,位階較低者須付給位階較高者攀升禮,如此通婚的結果才能使後代 具有貴族地位,能擁有象徵圖紋的配戴權與貴族家族的命名權等。8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認為,永續發展的先決條件為生物資源的保育。然而,生物多樣 性深受文化多樣性所影響。人類社群的制度決定了自然資源如何使用與分配,社會制度 與國家政策均是造成關鍵性影響的要素。以魯凱族下三社群多納、茂林部落為例,傳統 上頭目有權管制自然資源(獵場、漁場、耕地)的使用,並藉由族人繳納貢賦的制度進 行資源的重分配。萬山部落的情況例外,傳統上頭目即須自行耕種才有所得,而非靠族 人納貢。 本論文擬處理的議題包括:首先,臺灣的文化政策對地方社群生活所帶來的影響與 變遷,焦點置於 1990 年代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動的一系列政策,例如「社區總 體營造」、「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文化創意產業」等。1994 年,文建會開始 推行「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指出,由於社區的問題環環相扣,文 化、產業、環境三者之間彼此相互影響,必須綜合地解決,因此稱為「總體」營造。91995 年,文建會首次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構想,「文化產業」的概念隨即成為「社 區總體營造」的核心。2002 年,「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畫」結 合學者專家組成專業團隊,蒐集地方農業、產業與文化資源,規劃設計地方農業、產業 與文化發展方案,結合當地農業、產業、自然景觀及地區人文特色,以開發文化、生活、 環境相結合的產業特色。10 再則,一個社會透過制度來設計資源的分配與再分配,規範權利與義務,以及權力 的行使與服從。魯凱族的貴族階級因為先占而獲得土地所有權和優越的地位,平民只能 藉由升級婚或靠後天努力來提升地位。貴族轄有漁場、獵場和大部分的耕地,平民使用 這些領域需經貴族同意,並繳付部分所得給貴族。但這些制度已隨時代而變遷。日治時 期按每戶所耕水田面積而均分土地;1967 年完成土地測量,確立了土地使用權的私有

8

謝繼昌,〈魯凱族〉,收於謝繼昌、李壬癸、石磊、宋龍生、黃宣衛、余光弘、吳天泰合著,《臺灣原住民文化基本 教材(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頁 1-25。王美青,〈文化表徵與族群性──魯凱族下三社群的認同建構〉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2003)。

9

陳其南,《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頁 9。

1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二○○四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頁 187。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制。11 近年來,魯凱下三社人推動紫蝶幽谷的生態保育,限制了土地的利用,族人們對 於開發或保育展開了持續的協商。2002 年響應昆蟲學者詹家龍的倡導,族人們組成了「高 雄縣茂林鄉紫蝶幽谷保育協會」,定期召開會議,討論紫斑蝶的相關保育工作及生態觀 光活動。12 本文即擬探討生物資源保育和在地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在地人如何理解外部 自然科學家所帶進來的科學知識。 本文所指涉的「文化產業」可分為二面向,一是「文化產業化」,另一是「產業文 化化」。臺灣素有「蝴蝶王國」之稱,本文擬以茂林區的「紫蝶幽谷」為例,闡述雖然 蝴蝶是茂林區當地生態環境的自然現象,但經保育人士提倡其重要性之後,紫斑蝶已被 當地居民轉化成茂林區的關鍵象徵物(key symbol),位在茂林區的魯凱下三社把牠當 成和其他地區魯凱族不同的地方。生物多樣性的保存是人為選擇的結果,與以人為中心 (anthropocentric)或以生物為中心有關。下三社魯凱人特別著重於紫斑蝶的保育,並將 其與文化意涵連結而強化其重要性,當地人表示用「蝴蝶」形容一個人代表他是靈巧、 跑得快的。13 因此,被保育的生物物種與當地社群認同之間的關連性與建構過程,亦為本 文探索方向之一。 筆者擬探討的議題主要為:在高雄市茂林區魯凱下三社人的在地知識、族群意識覺 醒、發展計畫之間的串連關係。族人如何透過發掘傳統知識,促進族群內部與外部之間 我群意識、人我區辨覺知?而相異位置的行動者(如:外部昆蟲學者、內部民族科學家) 如何善用傳統組織、社群資源,來推動發展計畫?筆者參考 Vivanco 的主要關懷,即追 蹤科學、觀光、發展及村落社群等強而有力的秩序之關鍵互動與過程。14 本文以高雄市茂 林區為例,討論在當代永續發展潮流下生態觀光的興起,以及處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 在地社群之間的關聯性。再者,筆者將考量無形文化資產中關於自然界與宇宙的知識與 實踐,並針對紫蝶幽谷的意象建構進行象徵分析。

11

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12

王美青,〈地方知識與永續發展──魯凱族下三社群的文化資產與自然資源管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論文,2012)。

13

王美青,〈文化表徵與族群性──魯凱族下三社群的認同建構〉,頁 90。

14

Vivanco, Luis A., Green Encounters: Shaping and Contesting Environmentalism in Rural Costa Rica.

127


128

11 卷 | 第 1 期

貳、魯凱下三社時空定位 目前在官方族群分類下,臺灣原住民族共 16 族,分成 42 個方言別。魯凱語分為東 魯凱語、茂林魯凱語、萬山魯凱語、多納魯凱語、大武魯凱語、霧臺魯凱語。15 其中,東 魯凱語屬東魯凱群,茂林魯凱語、萬山魯凱語、多納魯凱語屬下三社群,大武魯凱語、 霧臺魯凱語則屬西魯凱群。16 目前下三社人以母語發音,用漢字書寫各部落的名稱。17 茂林部落的自稱為「得樂日 卡」∕「得樂日嘎」(Teldreka);萬山部落的自稱為「歐布諾伙」(’Oponoho);多納 部落的自稱為「古納達望」(Kungadavane)。

圖 1 魯凱族分布圖 圖片來源:林志憲繪製。林志憲,〈真假魯凱,傻傻分不清…… 真假的,魯凱族還有 分真魯凱和假魯凱?!〉。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 15 日。網址:https://www. matataiwan.com/2013/09/25/true-false-rukai/。

15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 103 年度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語言別、範圍、配分及合格標準〉(臺 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網址:http://lokahsu.org.tw/resource/103lokahsu.doc。

16

王美青,〈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高雄文獻》,8(3)(2018),頁 128。

17

魯凱下三社位於今高雄市茂林區茂林里、萬山里、多納里,其與鄰近西魯凱群(位於屏東縣霧臺鄉好茶、阿禮、吉露、 霧臺、神山、大武、佳暮、谷川八個部落,部分遷居三地門鄉青葉、德文、瑪家鄉三和、美園與臺東縣金鋒鄉等部落)、 東魯凱群(位於臺東縣卑南鄉東興新村)的相對位置圖,請見圖 1。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之一》18、《臺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及〈高 砂族の移動及び分布〉20 等文獻記載了過去茂林、萬山、多納三個部落的族群關係與形 成過程。 茂林早期的活動範圍遠達西部平原,因此和 Siraya(西拉雅)與 Taivoan(大武壠) 等平埔族關係密切。在小島由道所蒐集到的口傳資料中,茂林部落和 Taivoan 人彼此認為 對方是從自己分出去的族人,馬淵東一所蒐集到的資料和當代多納報導人的想法,則呈 現出茂林部落和 Taivoan 人曾有蕃租關係(租佃關係)。拉阿魯哇人在東遷前的活動範圍 亦與茂林部落重疊,因此兩者之間關係密切,曾相互通婚。此外,馬淵東一的版本和「太 陽之子」的傳說均顯示出,茂林甚至有一貴族頭目家族是來自於多納。依部落流傳的「太 陽之子」神話顯示,茂林和多納的祖先同為太陽神之子,二人係兄弟。在今日下三社人 的眼中,茂林和多納的關係也是比較近的,至少語言相近,而茂林和多納的人均公認萬 山的語言非常難學。 萬山部落早期分布在北方和東北方的馬里山及內本鹿山山麓一帶,後來因布農族郡 社群移入該地域,造成兩者之間關係密切。萬山和拉阿魯哇人因為獵場相近,兩者之間 往來頻繁。傳說中萬山部落另有一群人翻山越嶺到了東部,成為今日卑南族的初鹿部落。 多納則四百年前即在現址附近生活,因地緣關係,與排灣族拉瓦爾(Raval)群、魯 凱族西魯凱群、及卑南族等均接觸頻繁,進而建立相互移居或通婚的關係。小島由道蒐 集到的口傳資料還顯示,六龜地方的 Taivoan 人相傳他們有一部分族人往山上走,成為 後來的多納和茂林。 過去下三社活動的範圍遍及今茂林區境,甚至更遠,鄰近各鄉原住民的活動範圍, 也曾進入茂林區境內。茂林部落有從今高雄市內門區、六龜區、南邊屏東排灣族拉瓦爾 群遷來的分支,多納部落有從茂林部落、南邊屏東排灣族拉瓦爾群遷來的分支,萬山部 落有從內本鹿一帶遷來的分支,並有一分支東遷至臺東卑南族初鹿部落。現在行政區劃

18

小島由道,《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20)。小島由道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3[1920])。

19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臺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1935)。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著,黃文新譯,《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1988[1935])。

20

馬淵東一,〈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民族學研究》,18(1、2)(1953),頁 1-11。

129


130

11 卷 | 第 1 期

的結果,使得鄉境界域固定下來,但此一劃界方式和過去曾在這片土地上活動過的原住 民族群之認知有所出入,在繪製部落地圖、確立傳統領域邊界時,相當具爭議的便是大、 小鬼湖究竟是屬誰的。

參、紫斑蝶意象的象徵建構 Jared Diamond 從人類社會過去成功的經驗歸納得出兩種管理模式,分別是「由下而 上」與「由上而下」。21 轉換成今日國家架構,前者運行於地方層次,而後者運行於官方 層次。臺灣自 1990 年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行「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以來,地方社 區逐漸習得「由下而上」的管理模式。社區營造的基本精神即是地方居民自發性地形成 由下而上的決策模式,它有助於重新凝聚居民對社區的認同與向心力。一方面,政府政 策若想在地方順利推行,常需要透過社區發展協會作為中介的溝通橋梁;另一方面,居 民也常透過協會得知新推行的政策以及申請各項補助的管道和辦法。 本文所處理的發展分為二個面向:文化發展與永續發展的精神相互支援。文化發展 以「提升生活的品質」為目標。方法包括:(1)從本身的文化知識與生產中去創造所 得。(2)運用各式各樣的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經濟資源及物質資源來促進地區層級 (local-level)的發展。(3)從既有的文化資產中創造利益,這可藉由保存具有社會意 義的自然資產、創造永續的觀光收益等方式來達成。(4)強化對多樣性的尊重。22 永續發展的定義為「發展要滿足現在的需求,但不能損及將來的人類滿足其本身需 求的能力」。永續發展的第一步是生物資源的保育。生物多樣性包含基因、物種及生態 體系的多樣性,而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息息相關。 國際社群日益重視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密切關連性。聯合國《生物多樣 性公約》的締約國認識到許多體現傳統生活方式的原住民和地方社區同生物資源有著密 切和傳統的依存關係。文化即生活方式(ways of life);人類社會存在著多元的生活方

21

Diamond, Jared 著,廖月娟譯,《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臺北:時報文化,2006 [2005])。

22

Throsby, David 著,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文化經濟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3[2001]), 頁 86。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式即構成文化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有助於人類社會去適應環境的變動,進行回復與調整。 聯合國《無形文化資產護衛公約》考慮到無形文化資產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永續 發展的保證,考慮到無形文化資產與有形文化資產和自然遺產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而通 過公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賦予「無形文化資產」的解釋為: 一個社群、團體、或個人將其生活型態、呈現、表達、知識與技能視為其 文化資產的一部分,有時也稱為活體文化資產(living cultural heritage),這種 文化資產存在於下列型式之中: 1. 以語言為媒介的口傳或口述傳統; 2. 表演藝術; 3. 社會習俗、祭儀、及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與宇宙的知識與實踐; 5. 傳統工藝; 無形文化資產是人類社群團體因其生存環境、與大自然的互動、及生存歷史 條件所創造出的一種世代相傳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給予社群團體一種認同 與延續感;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可以促進文化多樣性及人類創造力的發展。23 由此可見,為了達到文化發展與永續發展的願景,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相互交 織、緊緊相繫。生物多樣性是永續發展的第一步,而文化多樣性是永續發展的保證。 臺灣文建會自 1990 年代起所提出之「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 「文化創意產業」等文化政策均以「提升生活品質」作為政策目標。以魯凱下三社為例, 社區針對環環相扣的文化、產業、環境,進行「總體」的營造,同時結合生物資源與文 化資源的運用。茂林區的「三黑」計畫體現了「產業(紫斑蝶、萬山岩雕、黑米)文化化」 的精神。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當地人簡稱茂管處)強調紫斑蝶是茂林人生活的一部 分,茂林生態公園所在地 Dau Gen Na(島給納)是茂林魯凱族祖先相傳水的源頭,將雙

23

洪孟啟、郭麗敏,《國際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資產認定及在地行動研究計畫》(臺北:國際民間藝術組織臺灣分會, 2005),頁 5-6。

131


132

11 卷 | 第 1 期

翼閃著紫黑色光澤的紫斑蝶意象和傳統生活做連結。石板的應用包括石板屋、石板烤肉、 石雕、石板工藝品等。在地藝術工作者以萬山岩雕的傳說故事來強化岩雕藝術的遠古性, 揉合了傳統元素石板和現代媒材進行黑灰板岩創作。多納居民以黑小米的神話典故加深 黑米祭時間的深度,詮釋黑米祭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水神賜給族人黑小米種,論述上與傳 統信仰結合。茂林區在做法上綜合了多樣化的社群資源,包括文化資源、自然資源與蝴 蝶資源,發展文化觀光及生態觀光。 在「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政策脈絡下,三黑產業成了今日茂林區居民強化 彼此同中有異的依據,同時也不再被外界視為阻礙了現代化與進步的弱勢族群。反之, 在大環境新氛圍下,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藝術成為新興文化創意產業的靈感泉源,對於 推動永續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及重要性。 「高雄縣茂林鄉紫蝶幽谷保育協會」前理事長 BI 為魯凱族的蝴蝶保育達人。茂林區 紫斑蝶保育尖兵包括來自茂林、萬山和多納的族人,從事導覽解說的工作。紫斑蝶生態 教學園區位在紫蝶幽谷的谷口,BI 介紹了紫斑蝶的生態習性: 每年冬天北部的紫斑蝶都會聚集到這個谷口後面的山谷裡面去越冬,就是 在那邊休息,在那邊過冬。天氣很好的時候,出太陽的時候,牠早上就會跑出 來,跑出這個谷口,在這個地方飛舞。牠來這裡只有做兩件事情:一個是喝水, 一個是日光浴。所以到天氣比較沒有太陽之後,就是 12 點以後,牠又要回到山 谷裡面。牠們沒有在這個地方繁殖,準備起飛的時候,就是 3 月分的時候,3 月分牠要回北部了,回中北部的時候牠就開始在這邊談戀愛。所以在 3 月的時 候很多公的、母的,開始求偶了。3 月中的時候牠們就開始做這些交配的行為。 然後開始吹西南氣流的時候,3 月分的時候,牠就這樣全部往北飛。所以牠大 部分在中北部產卵。茂林剛剛好是非常適合牠的溫度的地方。茂林鄉的人很善 良,不會去破壞牠們的棲息地。這裡面種了很多紫斑蝶喜歡的植物,譬如說牠 最喜歡的蜜源,最喜歡的蜜源就是澤蘭,田代氏澤蘭。所有的斑蝶都非常喜歡 這個。牠寧願被我們抓,也不願放棄吸牠的花蜜,就一直在那邊吸,好像我們 原住民酒醉了。牠的蟲寶寶,生下來要吃的東西,這邊就有了,澀葉榕。圓翅 紫斑蝶和端紫斑蝶都喜歡吃這個。媽媽會把牠的卵藏在這個地方,然後寶寶就 吃這個東西,長大了就變成蝴蝶。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BI 是茂林區致力於紫斑蝶的保育和文化保存工作者,從培養部落的解說員開始,希 望透過認識紫斑蝶的生活習性,來養成部落生態保育的工作。 BI 是國小主任退休,他表示,還在茂林國小服務時,常聽小朋友講「蝴蝶王子」, 就是指發起茂林紫蝶幽谷生態復育的昆蟲學者詹家龍,可是 BI 那時還不認識詹家龍。有 一天接到詹家龍來電,告訴他:「我們這裡都是你的學生,他們選了你當理事長。」原 來參與紫斑蝶保育的族人很多都是 BI 的學生,為了方便和公部門溝通,他們一致推舉 BI 擔任「高雄縣茂林鄉紫蝶幽谷保育協會」的理事長,可是當時 BI 並不知道什麼是「紫 斑蝶」,由於陸續接到記者來電詢問紫斑蝶事宜,他才覺得有必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紫 斑蝶」。後來他才知道紫斑蝶就是黑黑的蝴蝶。BI 指出,以前茂林有很多紫斑蝶,小時 候提水都要用姑婆芋葉子蓋住水桶,否則紫斑蝶會掉進水桶內,族人認為紫斑蝶的鱗粉 會汙染水,水就要倒掉,重新再盛,所以小時候覺得紫斑蝶很討厭。小時候常和其他小 朋友丟石頭到山谷裡,一大群蝴蝶就會飛起來。現在停車場的地方以前是個小山谷,聚 集很多蝴蝶。詹家龍告訴 BI 茂林的紫斑蝶很多,BI 告訴他以前更多。 自 2006 年起,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每年都會舉辦「雙年賞蝶活動」。茂管處為紫 斑蝶量身打造了「紫色精靈」形象的化身,「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頁寫著介紹「雙 年賞蝶活動」的文案: 「2006/2007 紫紫點點.茂林尋幽賞蝶」活動簡介: 當冬日清晨,第一道曙光降臨於茂林紫蝶幽谷時,沉睡中的紫斑蝶就被喚 醒,並開始熱烈追求那穿透過樹冠、林間投射的光線,時而一動也不動的展示 著牠的幻色影衣,時而高高低低的在山谷裡穿梭飛行,不僅為遊客提供一個最 佳的生態旅遊去處之外,也為冬日帶來些許暖意。24 2008/2009 雙年賞蝶活動: 冬季的清晨 喚醒了沉睡中的紫色精靈

24

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6 年紫紫點點 茂林尋幽賞蝶活動〉。資料檢索日期:2012 年 1 月 18 日。 網址:http://www.maolin-nsa.gov.tw/active/2006_purple-butterfly/ct/web.html。

133


134

11 卷 | 第 1 期

白色的小點 散落在藍紫絲絨般的羽翼 星圖般的翅膀 翩翩起飛 紫蝶幽谷 讓人心醉的紫色迷幻 雙年賞蝶 與您交會的幸福見證 25 2011/2012 雙年賞蝶活動活動說明: 高雄市茂林區的「紫蝶幽谷」與美洲「帝王斑蝶谷」齊名,同屬世界級的 自然資產,紫斑蝶因屬不耐低溫之蝴蝶,每逢秋冬之際,就會如候鳥般,向南 臺灣低海拔山谷進行一年一度的遷徙之旅,形成群聚越冬的「紫蝶幽谷」生態 奇觀。 為迎接這些紫蝶嬌客的到來,本處特別規劃一系列導覽解說賞蝶活動,希 望藉此讓國人瞭解這項傲視全球的世界級景觀的生態,並進而能夠喚醒國人的 保育意識,讓生態獲得永續的保護。 由於紫斑蝶是屬於不耐低溫的蝶種,賞蝶必須為微風晴天、陽光普照,氣 溫約 22 度至 27 度的上午,才有機會遇到成群結隊紫蝶飛舞,天候不佳的雨天 或陰天,紫斑蝶為保持體溫,反而會在樹枝或樹葉休息靜止不動。26 從茂管處網頁文案可看出從紫斑蝶被形容為閃爍著幻色、飄逸的「紫色精靈」,並 強調「紫蝶幽谷」為世界唯二的越冬型蝴蝶谷之一,雖然只是茂林魯凱人生活中的一部 分,但是具有世界級的地位與重要性,是紫斑蝶世界分布地圖的主要地點,也是世界級 的自然資產與生態奇觀,希望藉由導覽喚起國人的保育意識,讓紫斑蝶生態能夠永續長 存。旅行社推出的賞蝶行程還包括欣賞魯凱族婚禮,參觀石板屋,品嚐原住民風味餐、 美濃粄條,琉璃 DIY 等活動,除了生態旅遊外,更標榜著深度人文之旅。 茂管處並強調「賞蝶守則」,希望遊客能夠珍惜得來不易的每年到此越冬的紫斑蝶 嬌客:

25

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8/2009 雙年賞蝶活動〉。資料檢索日期:2012 年 1 月 18 日。網址: http://www.maolin-nsa.gov.tw/active/purple-butterfly/index.html。

26

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11/2012 雙年賞蝶活動活動說明〉。資料檢索日期:2012 年 2 月 1 日。網 址:http://www.maolin-nsa.gov.tw/Event/2011_butterfly/intro.html。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除研究調查、學術研究、教學用途外,禁止捕捉蝴蝶、幼蟲與蛹體等破壞 行為。 禁止大聲喧嘩、攀折花木等破壞行為。 未經核准請勿自行進入棲息地。 事先熟悉賞蝶圖鑑、望遠鏡、生態調查表的使用。 服從導覽解說人員指導或跟隨有經驗者同行,熟悉賞蝶訣竅及培養敏銳觀 察力。 除攝影及觀察記錄外,不得干擾蝴蝶行為。 請保持環境清潔,誤將垃圾留於賞蝶活動現場。 除足跡外什麼都不留,除攝影及觀察記錄外,什麼都不帶走。 請攜帶一顆快樂的心。27 茂管處希望透過賞蝶的活動,讓造訪的旅客學習到環境教育,以達到生態觀光的目 的,即永續發展。一方面享受生態饗宴,另一方面也觀察、記錄蝴蝶的生態習性。帶走 知識,但不帶走花草與蝴蝶;只留下足跡,但不留下汙染。遊客不能任意進入紫斑蝶棲 息地,以免破壞環境。 生態智慧蘊含於在地知識中,茂林的動植物神話中,說明了人與自然原本和諧的關 係,以及食物充盈、不虞匱乏的狀態,但後來因人類貪心而使得從此人類必須辛勤耕種與 打獵才得以飽食一頓的轉折。今日推廣生態保育的族人以此勉勵其他族人記取神話所傳遞 的教訓與課題,勿竭澤而漁、寅吃卯糧,對環境予取予求的結果是大自然無情的反撲。經 歷八八風災巨變讓茂林族人捐棄以往環繞著土地私利而產生的紛紛擾擾,轉而覺醒並變得 更加團結以及有向心力。但為了生計,有些原住民將土地賣給外面財團,因為是山地保留 地,所以名義上是登記在原住民名下,但實際上已轉手讓予外人,八八風災後茂林區唯一 倖免的溫泉──萬山溫泉的開發勢在必行,在地居民形容此舉為「順應民意」。 根據筆者田野調查結果歸納分類,在茂林,蝴蝶(紫斑蝶)的族語為「svongvong」, 其詮釋是多義的。其一、茂林耆老表示其意為「做事情有節奏的人」;其二、女性茂林

27

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賞蝶守則〉。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4 月 21 日。網址:https://theme. maolin-nsa.gov.tw/butterfly/page_4-4.html。

135


136

11 卷 | 第 1 期

耆老表示,蝴蝶紋象徵「手工靈巧、擅長家事、編織的女性」;其三、發起紫斑蝶保育 的昆蟲學者詹家龍表示「茂林是一切的起點」,他形容紫斑蝶每年秋冬乘著「滑翔翼般 翅膀」來到高屏地區魯凱族、排灣族聖山北大武山 28;其四、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頁 文案建構其為「紫色精靈」意象。其五、2011 年高雄縣市合併後首次舉行的黑米祭闖關 遊戲完成者可獲得精美神秘禮物琉璃珠幸運祈福瓶串飾一份,其包裝內文案有二類,包 括國定有形文化資產「萬山岩雕群遺址」其中一座「孤巴察峨」為族語「刺繡」之意, 以及「勇士為蝴蝶化身」的現代意象神話建構。 根據筆者實地走訪「黑米之鄉」──多納,2011 年黑米祭第二天會場,主辦單位攤 位展售黑米、小米等農作物、稻米束、裝盛黑米印有「黑米祭 水神的祝福」字樣的琉 璃珠吊飾。吊飾包裝上的文案有二種:其一為「茂林 飛舞的精靈」: 一直以來,魯凱族人相信蝴蝶是勇士的象徵,他們認為,跑得比蝴蝶還快 的人就是勇士。很久以前,一隻蝴蝶在隱密的山谷中羽化出一對色彩斑斕的翅 膀,這隻蝴蝶展開翅膀飛越了各個部落、山林、溪谷,也飛越了茂林的山谷, 同時灑落了一地耀眼炫目的繽紛寶藏。部落頭目派遣了斥侯追尋蝴蝶的蹤跡, 但蝴蝶實在太快,就算是騎上了雲豹還是無法跟上他的身影。於是,頭目號召 了部落裡所有的青壯年人,只要誰能夠追上蝴蝶、找齊蝴蝶散落一地寶藏的人, 將會被視為部落的勇士。 茂林耆老 BI 認為視蝴蝶為勇士係後來的人創造出來的詮釋。依筆者理解,西魯凱群認同 自己是「雲豹的傳人」,但下三社群並無此起源傳說。 根據熟悉茂林傳統生態與文化知識的耆老 BI 指出,蝴蝶紋在茂林部落不具有重要的 文化意涵,沒有蝴蝶的傳說故事。「蝴蝶」(svongvong)一詞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情很 有節奏。不像蘭嶼的珠光鳳蝶在達悟人/雅美人的生活中別具意義,和靈魂有關;茂林 則是蛾類(abak)才是靈魂之意。他說: 蝴蝶紋不是重要的東西。圖騰不能隨便在你身上,擁有圖騰要經過貴族同

28

根據筆者整理文獻與田調經驗,北大武山主要是分布於屏東的排灣族拉瓦爾群、布曹爾群與魯凱族西魯凱群之聖山, 位在高雄市茂林區的茂林、萬山、多納族人言談之間並未強調北大武山為其發源地之聖山。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意。沒有那個條件卻戴著的話,會被別人笑。我們部落對蝴蝶沒有特別的傳說 故事。「蝴蝶」是用來讚美一個人很會跳、動作很靈活、做事情很有節奏。很 多蝴蝶紋的故事是後來創造的。蘭嶼的珠光鳳蝶和他們的靈魂有關。我們蛾類 全部叫 abak,靈魂之意。 「得恩谷生態民宿」的房間內有「蝴蝶之珠」的圖案和文字,但 BI 表示,很多琉璃 珠是後來創作的,傳統上沒有「蝴蝶之珠」。他說:「我們沒有『蝴蝶之珠』,是創作的, 我們只有『孔雀之珠』,蝴蝶沒有列入琉璃珠之內。」有別於此,位在屏東縣三地門鄉 三地村,為電影《海角七號》設計琉璃珠項飾的「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設計創意者 為排灣族人,其中一項傳統琉璃珠名稱為「蝶蛹之珠」,代表豐收、蛻變之意,象徵芋 頭葉上常看到的巨眼綠蟲,排灣族老人家說若芋頭田豐收時就會見到綠蟲,小綠蟲變成 蝶蛹後就是蛻變的開始。 在地方社會之象徵秩序的符碼化形構下,社群成員共享文化象徵,但個體賦予其相 異的意義。族人共享相同三黑發展計畫的內容,亦即茂林區三個里的居民均能指出三黑 所代表的產業為何,並強調三個社群之間的差異性。不過,此三項地方文化產業(紫斑 蝶生態觀光、史前岩雕藝術、神聖黑小米種)推行的結果,是否加深了三個部落族人欲 脫離「魯凱族下三社群」此一學界與官方的族群分類,而個別積極爭取族群正名的現象, 有待後續進一步的觀察。 在傳統知識中,茂林區三部落族人各自經常引述的神話傳說: 1. 茂林:過去部落周圍有許多豐富的動物資源,族人只要從動物身上拔下一根毛,即有 獸肉可以食用。但有一天一位貪心的族人從動物身上割下一塊肉,傷害了動物,從此 動物遠離部落,族人需要肉食,便必須跑到深山狩獵才有肉吃。故事意旨在於提醒族 人勿貪心狩獵過多動物,狩獵動物勿竭澤而漁。反映生物多樣性取決於文化多樣性, 傳統知識維護了生物資源的利用,俾益永續發展。29 2. 萬山:從前萬山頭目家族娶了今日高雄市桃源區的異族媳婦(一說為布農族,另一說 為拉阿魯哇族),她因煮食萬山人視為神聖動物的百步蛇給家人吃,觸犯禁忌而被逐

29

詳見王美青,〈環境崩壞與社會應變──以山美和茂林的生態智慧為例〉,《嘉義研究》,8(2013),頁 35-74。

137


138

11 卷 | 第 1 期

出家門,她在返回娘家途中,路經大岩石區塊,便邊吃蛇,邊用手指在岩石上作畫, 此即今日萬山岩雕的由來傳說。她回到娘家後,又導致萬山部落與桃源區部落之間因 通婚關係破裂而轉為相互敵對的戰爭展開。吃百步蛇的女人故事內容呈現萬山部落與 異族之間的族群象徵邊界和互動關係。30 3. 多納:久遠以前,一位母親在田裡工作,將小嬰孩置於搖籃中,工作期間嬰孩啼哭不 已,但母親仍持續工作未加理會。待她勞作完畢一看,嬰孩不見了。夜裡紅塵峽谷水 神託夢告知她,祂將嬰孩抱走了,並表示此後會和她一起在田裡工作,日後孩子長大 成人再歸還給她。從此這位婦人便獲得水神贈予黑小米種子並傳授耕作技術,但耕種 過程中族人看不見無形的祂。過了數年,有一天終於盼到小孩成年回來了,並成為部 落的頭目領導族人,族人便舉行祭典,紀念並感謝水神照顧族人。此即黑米祭的由來, 述說紅塵峽谷水神賜予族人黑小米種子的經過,反映出黑小米的神聖性與部落首領的 象徵式權威。31 這些神話傳說即是下三社族人之間象徵秩序得以維持的口述傳統,它們彰顯了三個 部落的社會制度、文化價值與歷史深度,包括區辨頭目、貴族、平民的階序性社會分類, 祖先在陶壺內孕育之初百步蛇在旁守護因而衍生出崇敬百步蛇的靈性與信仰,遠古之初 部落特有的黑小米由來與神聖性。 上述神話傳說所傳遞的傳統知識與價值,亦屬於無形文化資產中的自然界與宇宙的 知識與實踐,反映出南島語族的藝術主題與社會形式之間的關聯性,同時亦構成地方文 化產業的發展方向,有助於在地的文化發展計畫實踐。 在當代文化觀光與文化復振的政治經濟脈絡下,紫斑蝶、萬山岩雕、黑米逐漸形成 茂林區重要的文化象徵,也是凝聚社群集體認同的途徑。除了族人主觀上的認知外,也 具有客觀的存在實體。族人對文化象徵的詮釋,畫出了不同於往昔的族群邊界。茂林區 有些族人期待三個里彼此能夠和目前官方分類承認的 16 族享有平等的族群地位,亦即能 夠獨立為三個不同的族群,而不僅只是依附於大魯凱意識下的亞群。茂林區新形塑的文 化象徵物(三黑:茂林紫斑蝶、萬山岩雕、多納黑米),呈現出與其他兩群魯凱族(西

30

詳見王美青,〈文化遺產的脈絡、記憶與詮釋:以萬山岩雕為例〉,《民俗曲藝》,186(2014),頁 11-57。

31

詳見王美青,〈社區協會與文化復振──以多納黑米祭為例〉,《高雄文獻》,5(1)(2015),頁 38-62。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魯凱群、東魯凱群)可相區辨之處,以及下三社群內部三個部落之間的差異性。高雄市 政府、茂管處、茂林區公所、社區居民在論述上強調此三項社群資源的稀有性、特殊性, 足以代表三個里的主體性和族群標誌(ethnic markers)。 文化的根與地方緊緊相繫。文化的沃土孕育出約定俗成的生活規範、族群精神與物 質文化。萬山岩雕對萬山人而言,如同文化的根基,現今族人的藝術創作即從中汲取養 分,將在地岩雕藝術的源頭上溯至史前時代。黑米祭是在傳統小米收穫祭的基礎上,融 合黑小米神話,雖然是新創的文化展演,但其意涵指向過去。紫斑蝶過去是族人生活中 熟悉的一份子,但不甚重要,在昆蟲學者與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聯合打造下,形成了 觀光產業中重要的一環。茂林國小、茂林生態公園均有蝴蝶意象裝置,茂林國家風景區 的新威景觀大橋以紫斑蝶飛舞的意象作為設計靈感來源,紫斑蝶儼然成為新的文化象徵 (cultural symbol),和族人的生活產生新的連結。 茂林區的族群藝術主題歷經三時期的轉變,這涉及了階序性社會形式、從藝術階層 化到藝術產業化之文化脈絡與歷程。1990 年代,響應文建會推展的「社區總體營造」政 策,具代表性的象徵圖紋出現在茂林區的社區公共藝術上:百步蛇紋、人頭紋、太陽紋、 陶壺、琉璃珠、青銅刀、百合花、大冠鷲羽毛、連杯。2006 年起,茂管處推行「雙年賞蝶」 活動,主角紫斑蝶的意象展現在茂林生態公園、茂林國小、烏巴克藝術空間、新威景觀 大橋、得樂日嘎大橋等公共場址。2007 年,在萬山岩雕登錄為第七座國定遺址後,在地 族群藝術家在部落獵人帶領下,前往位在深山叢林間的萬山岩雕群遺址進行拓印和 360 度的攝影,並將岩雕上的象徵圖紋彩繪於部落的文化空間,讓沒到過萬山岩雕群遺址的 部落兒童能夠欣賞和認識「祖先的紋路」,具有尋根溯源的意義。

肆、紫蝶幽谷:以在地社群為基礎的保育 茂林「紫蝶幽谷」的生態保育由昆蟲學者詹家龍展開。1996 年詹家龍造訪茂林時, 發現當地一處紫斑蝶棲息地蓋成停車場,對生態造成破壞,因此他寫計畫向農委會提案, 通過後他開始演講、開設課程,宣導臺灣的「紫蝶幽谷」是世界唯二的越冬型蝴蝶谷, 另一個越冬型蝴蝶谷位於太平洋彼岸墨西哥的「帝王斑蝶谷」。詹家龍強調,儘管規模

139


140

11 卷 | 第 1 期

較小,但不像墨西哥的「帝王斑蝶谷」只有單一蝶種,臺灣的「紫蝶幽谷」有約 13 種的 蝴蝶種類,其可貴之處在於較為多元。儘管臺灣紫蝶幽谷在數量上不及墨西哥帝王蝶谷, 但是以紫斑蝶為主,青斑蝶次之的多蝶種群聚同一棲地越冬的現象,卻是臺灣斑蝶越冬 生態與帝王斑蝶由單一蝶種形成越冬集團截然不同的地方。32 目前已知可能出現在紫蝶幽 谷內的蝴蝶共有 12 種,其中主要是以在黑褐色翅膀上鑲著如絨布般質感紫色鱗片的小紫 斑蝶(參見圖 2)、斯氏紫斑蝶(參見圖 3)、端紫斑蝶(參見圖 4)及圓翅紫斑蝶(參 見圖 5),其次是翅膀上散布著許多水藍色斑點的小紋青斑蝶、淡紋青斑蝶及琉球青斑蝶。

圖 2 小紫斑蝶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紫蝶生 態網〉。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 23 日。網址:https:// theme.maolin-nsa.gov.tw/butterfly/page_2-2.html。

圖 3 斯氏紫斑蝶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紫蝶生 態網〉。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 23 日。網址:https:// theme.maolin-nsa.gov.tw/butterfly/page_2-2.html。

圖 4 端紫斑蝶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紫蝶生 態網〉。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 23 日。網址:https:// theme.maolin-nsa.gov.tw/butterfly/page_2-2.html。

圖 5 圓翅紫斑蝶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紫蝶生 態網〉。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 23 日。網址:https:// theme.maolin-nsa.gov.tw/butterfly/page_2-2.html。

32

詹家龍,《紫斑蝶──飛越 400 公里的蝴蝶之旅》(臺中:晨星,2008),頁 79。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紫斑蝶從生物資源演變成文化表徵,內含轉化的過程。生物多樣性是人為選擇、以 人為中心的(anthropocentric)。紫斑蝶原先在族人生活裡並不重要,但後來因為外來人 為因素介入,從眾多物種中,單挑了紫斑蝶進行保育,這和人主觀的認定有關。這其中 最主要的保育發起人便是昆蟲學者詹家龍,他影響了政府(農委會、茂管處)與在地人 對蝴蝶資源的認知。然而,這是一個漸進式與互相協商的過程。 Paul Sillitoe、Peter Dixon 與 Julian Barr 試 圖 塑 造 出 應 用 於 發 展 的 原 生 知 識 取 向 (indigenous knowledge approach),以期對發展的過程有所貢獻。33 Sillitoe 等人提出了 在方法論上將科學家與農人的關係視為構成一個連續體。他們認為這個新觀點較能反映 當前的狀況,並能將我們帶到原生知識定義的論辯核心及其修正中(參見圖 6)。光譜 的一端是未受正式教育的貧農(在地人〔local people〕),我們也許可以假設他們最接 近「真正的」(real)原生知識,從他們的文化傳統中衍生而來。光譜的另一端是西方科 學家(自然科學家與社會科學家〔natural & social scientists〕),他們嘗試將一些同理心 和地方的感知與實踐融入他們的工作內,正與跨學科研究的問題奮戰中。34

圖 6 知識的連續體(knowledge continuum) 圖片來源:Paul Sillitoe, Peter Dixon & Julian Barr, Indigenous Knowledge Inquiries: A Methodologies Manual for Development. (Dhaka: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6.

沿著連續體,起於經驗完全來自於當地的貧農(在地人〔local people〕),接下來 是受過一些正式教育並稍微熟識科學的當地人(受過學校教育者〔school educated〕),

33

Paul Sillitoe, Peter Dixon & Julian Barr, Indigenous Knowledge Inquiries: A Methodologies Manual for Development.( Dhaka: University Press, 2005).

34

Paul Sillitoe, Peter Dixon & Julian Barr, Indigenous Knowledge Inquiries: A Methodologies Manual for Development, pp. 5-6.

141


142

11 卷 | 第 1 期

他們將其和源自地方的知識與文化遺產連結在一起。接著是受過大學等高等教育的社區 成員(民族科學家〔national scientists〕),有些學過農業科目、環境科學和地理學等, 他們是協力執行國家委託之研究與發展計畫的科學家。Sillitoe 等人將其置於光譜的中間, 這些人有正式的科學背景,有些在大學任教,但他們也熟悉地方文化,他們是大都會社 會中會說母語的成員。當他們返鄉時,不可免地會將其所學傳遞給親朋,即便他們本身 並未參與地方經濟。研究地方社區的社會科學家(尤其是民族誌學者〔ethnographers〕) 也位在接近光譜中間的位置,銜接兩端之間的在地知識。35 Sillitoe 等人指出,所有的知識都可能流進地方的池子中。鄉村居民對自然資源管理 議題的瞭解是來自於多種源頭的知識混合體,為彙合的(syncretic)知識。並沒有一個傳 統的在地知識曲目;反之,它在持續變遷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外來觀念的影響。在原生 知識的研究中,我們嘗試促成一些沿著連續體的溝通,並超越之,將聲音送達政策制訂 者。Sillitoe 等人認為,連續體的觀念從地方的資源管理者延伸到從事研究的科學家,應 有助於我們藉由統合全體而克服「我們」與「他們」的不當區分。36 此外,Sillitoe、Dixon 與 Barr 表示,在地知識的研究取向主張將知識置於社會文化 的脈絡中,而不是單獨的技術層面的問題。在知識協商過程中,人們將會依他們的社會 文化位置與經驗來詮釋及修正他們所接觸到的任何科學技術資訊。在地知識也不是同質 的,因此必須評估地方變異的程度。差異將會沿著性別、年齡、階級、職業等線存在, 也存在於個人或社會地位相似者之間。社群內對發展採取不同立場的利益群體之間可能 彼此衝突。因此,在地知識的研究並不是社會中立的(socially neutral)。37 筆者即擬以 從事自然資源管理的原住民社群實例,來檢視圖 6 之知識連續體所涵蓋的不同位置的知 識承載者各扮演何種角色,彼此之間如何溝通、協商、合作;參與發展計畫的社群內部 之間、文化之間、及學科之間各在地方自然資源的管理上產生哪些問題(intercommunity problems、intercultural problems、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s),如何尋求相互瞭解,並就 共同認知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根據筆者民族誌實例研究顯示,魯凱下三社人在紫斑蝶保育上,在地知識與科學知

35

Paul Sillitoe, Peter Dixon & Julian Barr, Indigenous Knowledge Inquiries: A Methodologies Manual for Development, p. 6.

36

Paul Sillitoe, Peter Dixon & Julian Barr, Indigenous Knowledge Inquiries: A Methodologies Manual for Development, pp. 6-7.

37

Paul Sillitoe, Peter Dixon & Julian Barr, Indigenous Knowledge Inquiries: A Methodologies Manual for Development, pp. 17-18.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識並非相互對立,而是相輔相成、互相合作的關係。由於紫蝶幽谷的分布地幾乎都在魯 凱、排灣族的居住地,紫斑蝶千百年來即是族人生活的一部分,昆蟲學家詹家龍深入了 解茂林魯凱族文化,體認到以當地人為主體參與保育方為永續發展的正確策略。一方面, 他運用生物學知識,進行紫斑蝶的棲地復育以及透過標記再捕捉法追蹤其遷移路線。另 一方面,當地居民在自己私人土地上,培育蝴蝶的蜜源植物及蝴蝶幼蟲賴以維生的植物。 自 2001 年 10 月起在茂林鄉公所人員協助下,開始在被破壞的紫蝶幽谷棲息地種下紫斑 蝶的各種蜜源植物及原生樹種,總計在面積約 1 公頃的土地上共種植約 7,000 棵植物, 使得茂林公園的植被在近幾年已漸恢復舊觀。當地人也參與政府與學者合辦的解說員培 訓課程,自 2002 年 12 月由族人組成的「高雄縣茂林鄉紫蝶幽谷保育協會」成立後,協 會也開辦解說員的培訓課程。 下三社人的傳統知識傳遞了不可貪心過度獵捕動物的訊息,茂林有一則神話指出, 以前動物離人類很近,人類只要從動物身上拔下一根毛,便可以得到許多肉吃,有族人 因為貪心,從動物身上割下一塊肉,從此動物遠離,人類必須辛苦狩獵,才有肉吃。今 日在地核心保育人士在推動生態保育之際,仍引用此神話傳說典故來告訴族人要與周遭 動物維持和諧的關係,勿竭澤而漁。在研究者、政府及當地人合力保育的情況下,茂林 紫蝶幽谷的蝴蝶數量有明顯的回升。自 2006 年起,每年 12 月至隔年 3 月,「雙年賞蝶 活動」也成為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主打的生態旅遊行程。據經營民宿的茂林居民形容, 過年期間來的遊客量多得恐怖。 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自 2001 年成立後推動的種種措施,包括賞蝶活動、自然資源 的維護與生態觀光的宣傳,涉及了民眾參與、科學研究、行政力量與全球視野等要素之 間的互動及協商。在其中,土地的轉移是當地經濟發展中的一項焦點:本來土地所有權 歸部落公有,進入國家體制後大部分收歸為國有林班地,僅有少部分土地權留在當地人 手中,但其轉讓受政府土地政策所管制。倘若紫蝶幽谷劃定為自然生態保護區,則族人 不再能自由利用這些區域的土地,因此保育之初有些居民持反對意見,但大多數居民仍 持正面立場。經由研究者與族人的宣導,幾乎所有茂林人都知道這個千百年來和他們生 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紫蝶幽谷景觀其實並不尋常,全世界只有紫斑蝶和帝王斑蝶會像候 鳥一樣有大規模的遷移越冬現象。進入現代社會後,從開發到保育,族人重新凝聚共識, 重拾以往與自然共存共生的價值,且化為行動,展開並投入族人習稱「黑蝴蝶」之紫斑 蝶的保育工作中。另一方面,當代「生態觀光」提倡將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又同時 能夠為當地人帶來利益,但茂林的商家似乎不覺得紫斑蝶的保育與觀光能夠連帶地招徠

143


144

11 卷 | 第 1 期

商機,因此兩者之間如何產生連帶效應,仍值得進一步的研擬及商議。 昆蟲學者詹家龍、趙仁方、陳建志等以及許多志工,長期在各地進行紫斑蝶的標放 與蝶道的追蹤。由於紫斑蝶會遷移,茂管處提供標案讓專家學者從事紫斑蝶棲地的研究, 如此一來,當地人便曉得要帶遊客到哪裡去看紫斑蝶。 從下三社的例子觀之,透過在地復育,社區居民也參與了茂林「紫蝶幽谷」的保育 行列。在紫斑蝶的保育上,2002 年起迄 2007 年,由在地人組成的「高雄縣茂林鄉紫蝶 幽谷保育協會」因規模較小且性質重疊,便與由平地人組成的「臺灣紫蝶幽谷生態保育 協會」南部工作站一起合作,共同致力於紫斑蝶棲地的追蹤與保護,並辦理研習課程培 育解說員。2007 年起,「臺灣紫蝶幽谷生態保育協會」南部工作站,將保育在地紫斑蝶 的任務交由「高雄縣茂林鄉紫蝶幽谷保育協會」接續推動。族人肯定茂管處新任處長兼 顧生態的、在地的二個發展方向,在觀光事務的推展上同時顧及生態與在地的面向。不 過,發展觀光的限度是應「適可而止」或「多多益善」,族人之間尚存歧見,有待更多 的溝通。(社群內部之間的問題) 投入紫蝶幽谷保育之初,詹家龍曾提出成立保護區的規畫,目前他表示,茂林居民 本身不太會破壞環境,當初是為了避免外面的人亂開發才有此構想,但他認為茂林居民 還需要「再教育」,還沒到談設保護區的那個點。茂林推動紫斑蝶保育的在地核心人士 則表示,現在因為農作物價格不好,有些族人的土地閒置,但若聽到要設保護區,他們 可能又會計較利益,因此暫時先不要打草驚蛇。(社群內部之間的問題) 家中經營生態民宿,畢業於生態旅遊研究所的茂林族人 DI 覺得學校學的理論沒什麼 用,他是有接觸過外面專業知識的族人。他覺得全世界的賞鳥市場比賞蝶市場大得多。 筆者認為,這就是「全球思維,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呈現出「global」 與「local」的交點。DI 下一步要開發茂林的賞鳥市場。「Think globally」就是全球的賞 鳥市場,「act locally」就是他想要發展在地的賞鳥觀光,充實鳥類知識,將茂林推向國 際市場。他表示有些研究鳥類的學者專家到茂林調查鳥類,卻不肯提供研究報告給他, 讓他取得這些鳥類知識。他覺得既然是在當地做的研究,為什麼不給在地人,不甚合理。 (文化之間的問題)但實際上,他也有下過一番工夫,可以叫出周遭鳥的名字,說出牠 們的習性。昆蟲學者詹家龍持續執行茂管處委託的計畫案,進行蝴蝶棲地的調查,等清 楚蝴蝶的棲地之後,族人就可以帶遊客去觀賞,又不會破壞棲地。 當地生態民宿經營者自製了茂林觀光地圖(參見圖 7),DI 也指出觀光活動的問題點: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蝴蝶宣傳一大堆,但客人來了不知道要去哪裡看蝴蝶。」他比較了國內外旅遊性質的 差異:「帶客人導覽的方式在臺灣接受度低。國外請 tour guide 很流行。外國人來的目的 是旅遊、走路。」DI 指出了推展觀光活動的關鍵要素在於地點(location):「茂林區不 在臺北,臺北市場很大。烏來市場在臺北,茂林市場在高雄,但高雄人不會特地來茂林, 屏東人消費力不大,只有國際市場可以走。」 他並比較了賞蝶與賞鳥的國際市場:「生態觀光市場不在臺灣,世界蝴蝶市場不大, 賞鳥者較有錢,市場價導覽一天 4,000 元。外國人拿一本 guide book,拿筆勾看了哪些鳥, 回去放在部落格上,炫耀看了多少隻鳥,來臺灣看了三、四千種鳥。臺灣人不一樣,拿 相機照,亞洲人一樣都是這種方式。」

圖 7 茂林觀光地圖 圖片來源:陳彥君提供。

145


146

11 卷 | 第 1 期

經營生態民宿的 DI 推動外國人的市場,他指出民宿的客人有三成是外國人,他們從 大津走上來茂林谷。經營民宿時,晚上 DI 會帶來此出遊的小朋友做夜觀的活動,認識茂 林在地生物,這裡有很多特有種動物在都市看不到。他藉由此種方式讓客人瞭解茂林的 事物。但他表示在這過程中投入了相當大的努力。在做生態導覽之前,他必須先認識自 己的土地上有什麼東西,例如蜘蛛、青蛙、蝦子、螃蟹等,這全部都是很大的工程。他 認為自己認識這些東西,便可以用更專注、專業的方式,把它教給遊客,讓他們在旅途 中,用不一樣的方式認識生態、認識茂林。 DI 並指出運用專業知識與外語能力在觀光經營上的重要性:「要有鳥類知識,像要 有蝴蝶知識一樣。我學了十年英文,開民宿才會說英文。」 「得恩谷生態民宿」的草坪上有黑白相間、尾巴翹起來的小鳥飛翔、停駐,DI 說那 是「白鶺領」。他說:「夏天時還有一種黃鶺領、灰鶺領,會飛到大陸過冬;白鶺領則 留在這裡過冬。」經屏東科技大學的學者估計,臺灣目前僅有一千多隻熊鷹,至於在茂 林的情形,DI 指出:「現在茂林還有熊鷹飛在天空。大冠鷲、一般老鷹就更多了,夏天 時像轟炸機一樣。」 DI 指出造訪茂林的觀光客的特性:「來茂林的觀光客,對生態、local 在地的很有興 趣,不喜歡大眾觀光。」關於遊客的旅遊方式,他表示:「有的遊客住好幾天,例如一 次住三天,每天開車到鄰近的東港、美濃玩,晚上再回來民宿過夜。先決條件是找到你 喜歡的一間民宿。」 投身紫斑蝶保育的茂林居民指出,區公所每年只有十萬元補助紫斑蝶,茂管處每年 幾百萬補助系統計劃做紫斑蝶標放,但很多荒野協會、蝴蝶協會的人自己跑到紫斑蝶棲 息地做標記,破壞棲息地。山谷氣溫維持在攝氏 22 至 23 度,很多人進去的話,因為人 體體溫攝氏 36 度,人一多造成山谷氣溫升高,蝴蝶就會換棲息地,導致蝴蝶大量死亡, 因此族人認為生態團體要「再教育」。族人表示,荒野協會等生態團體的教育理念希望 帶小孩子到山上,給你三根火柴,到沒有燈、沒有火的地方體驗大自然,這種精神很棒, 但他們不尊重當地人,因而產生衝突。例如遊客來露營也是要族人去割草才有場地可用, 因此必須要尊重當地人。(文化之間的問題) 不同研究者對於蝶道有不同的解釋。由於參與紫斑蝶研究、保育的學者以昆蟲學者 為主,因此反映出學科內部之間的問題,而非學科之間的問題。一般學者都認為結束越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冬後,春季紫斑蝶會全部北返;2009 年春季,昆蟲學者陳建志團隊在南投縣信義鄉塔塔 加鞍部發現紫斑蝶由北向南飛,在南投縣水里鄉發現紫斑蝶沿著濁水溪由西往東飛,但 逆向飛行的成因不明,因此紫斑蝶的遷徙密碼仍未完全解開。38(學科內部之間的問題) 在地知識/原生知識(local/indigenous knowledge)呈現出流動、不連續、非社會中 立的特質,而科學知識是一套系統化的知識建構與論述。透過分析之後發現,昆蟲學者 所代表的科學知識與在地耆老所代表的在地知識之間並非截然二元對立,雙方關係並未 產生嚴重衝突。不過,從族人之間對於保護區的設置與否存在歧見,到生態團體(荒野 協會、蝴蝶協會)與在地人對於紫斑蝶棲地的不同態度,再到追蹤蝴蝶密碼的昆蟲學者 之間對於蝶道的分歧解釋,顯見各方之間均有待持續地的溝通、協商,這些問題目前都 暫時尚無定論。39 2012 年,詹家龍於茂林舉辦演講,參加者可獲贈他所寫的《紫斑蝶──飛越 400 公 里的蝴蝶之旅》一書。有的在地年輕人便興高采烈地表示:「去了可以拿到家龍大哥的 書。」在地的紫斑蝶保育人士用習得的生物學知識解釋紫斑蝶的生態習性,在地人所講 的紫斑蝶日常作息和詹家龍書上內容一樣,顯見詹家龍所引進的生物學知識對在地人所 產生的影響力。茂林區在地居民透過觀察及實際參與保育工作而習得這些知識。同時, 在地人也將這些生物學知識與傳統知識進行串連,耆老即引用動物遠離的神話來告誡族 人勿忘祖先的教誨,要和周遭動物維持和諧的關係,其說法反映出傳統生態知識中不要 過度利用生物資源的觀念。詹家龍的立場係於他和在地人協力的過程中所逐漸體認到, 他領悟到要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必須結合在地人與生物學知識,並以在地人為主體進 行保育方為成功之道。 在傳統生態知識方面,取得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的 DI 於 2019 年之際指出,「在茂 林真正討論生態是 1999 年的事。迄今保育的時間不長,大概只有 20 年的時間,所以很 多在部落對於生態、保育這件事是沒辦法進行的。因為在原住民早期看待生態,還是把 它當作另外一個議題,他們把這個東西當作:「我們是一起生存在一起的。」他進一步 以茂林為例表示:

38

鄭旭凱(2009),〈學者調查發現/蝶蹤大不同 紫蝶謎團待解〉。資料檢索日期:2009 年 3 月 21 日。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r/21/today-center8.htm。

39

王美青,〈原生知識、生態觀光與原住民:魯凱下三社的故事〉,《原教界》,87(2019),頁 25-27。

147


148

11 卷 | 第 1 期

在歷史記載裡,我們茂林總共遷村了七次,逃難茂林,最後到美雅谷,每 一個谷都是紫蝶幽谷。老人家知道蝴蝶棲息的地方就是他們生存的地方。這是 必然有他的道理在。甚至最後到茂林村,仍是紫蝶幽谷。可是那個時候,我們 不講生態,也不講保育。即便原住民的保育觀和西方的保育觀結論是一樣的, 可是它的過程、方式是不一樣的。原住民講傳統生態保育知識,西方講的就是 生態保育。 關於從事紫斑蝶棲地復育的族人表示:在地知識與科學知識的保育方法不同,但結 果一樣。筆者認為,這可以算是「民族生物學 vs 科學生物學」的對比。依筆者分析,相 關人士體認到生物多樣性取決於文化多樣性,因而生態保育實際操作上轉向以居民的主 體性為核心,居民和科學家各從原生知識與科學知識出發。前者關注區域環境中人類與 周遭動植物間的關係;後者生物多樣性的概念著重物種、基因和生態系統的保育,日益 重視生態系統內居民參與維護的必要值與可能性。然而,明星物種的保育其實是人為的 選擇,而非以生物為主的選樣。因此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強調生態區位多樣化的 重要程度,而非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與韌性,公約並指出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對於環境 保護的關鍵力量。 臺灣的紫蝶幽谷範圍甚廣,遍及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等地,主要分布在 坐北朝南、避開東北季風、500 公尺以下、水源充足的淺山丘陵地帶。根據族人指出,茂 林部落老一輩的先人選擇遷村的場址考量上必然為紫蝶幽谷,即紫斑蝶的越冬蝴蝶谷。由 此可見,紫斑蝶喜好的生態條件亦十分適於人居,冬暖夏涼、坡度適中、水源等自然資源 充分,而這也反映出茂林族人的傳統生態智慧有助於他們適應環境與氣候的變遷和考驗。

伍、結論 黃煌雄、黃勤鎮指出,原住民傳統以來,以山林為生,靠打獵捕魚過活,但近年在 生態保育觀念宣導下,原住民開始重視部落所擁有豐富人文、地景、動植物資源,並努 力將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資源結合,規劃發展為部落之生態旅遊及觀光產業。原住民 族從以前打獵捕魚為生轉換為目前發展生態保育,代表著「用武器從環境中獵取食物」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到「用眼睛欣賞環境」的轉變過程,面對這樣的轉變,政府應有配套機制與法規鬆綁, 才能有效發展生態觀光,真正建立原住民鄉鎮文化產業之主體性。40 在本文中,探討了「三黑」計畫背後代表的知識與族群差異,及其對發展帶來的助 力。在論述場域中,茂林區三個里各自詮釋個別文化象徵的差異和與眾不同的獨特性。 「三黑」計畫顯示出茂林區三個里「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現況,紫斑蝶的生態保育 與觀光是否逐漸凝聚出下三社人集體的族群意識,或者三個里各自發展其具代表性的地 方文化產業而強化三部落原本即獨立形成的歷史記憶與互不相通的語言,仍有待觀察, 但目前顯現出紫斑蝶作為茂林區茂林里新的公共意象與文化表徵已然成形,並促進建構 中的社群文化記憶。 從反映階序社會的象徵圖紋到觀光亮點的形構:「紫蝶幽谷」生態觀光的「紫蝶季」、 「萬山岩雕」神秘圖紋的文化資產保存、「黑米祭」文化展演與觀光親善大使的選拔(黑 米公主、黑米王子)。新文化象徵之雕琢,展現於社區公共藝術、傳統手工藝創作班(2015 年茂林社區發展協會和茂林區公所合辦,以三黑為課程方向)的新文化母題與脈絡化, 課程傳授的手工藝品製作種類甚多,包括皮雕、木雕、金屬雕刻、石雕、琉璃珠、織繡等。 由於傳統象徵圖紋與其他魯凱族因傳播而有共通點,較無法顯現出下三社的特色,因此 政府與當地人溝通協調後,就地取材,選取「三黑」作為地方文化產業之主軸,具有重 要之辨識度。 下三社群與其他兩群分類上的魯凱族,因對傳統知識的理解有異,構成了族群意識 上的差異。過去西魯凱群認為下三社群「非我族類」、「分錯了」,而自 2017 年成立的 魯凱族民族議會抱持著「大魯凱主義」,主要推動者屬於西魯凱群,聲稱下三社和其他 魯凱族的語言相同,因此不具有分開獨立的條件。對此,茂林區長表示,未來仍有空間 可以進行討論。此外,下三社群內部,一直存在三個部落間語言、歷史記憶、文化象徵 等面向相異的論述。這些競逐中的場域,反映出族群內部與外部之間的多元聲浪一波接 著一波,方興未艾。 Anthony P. Cohen 指出,隨著外在環境的影響,文化會趨同。此時,社群會透過象徵,

40

黃煌雄、黃勤鎮,《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臺北:遠流,2004)。

149


150

11 卷 | 第 1 期

重新標示界線。界線是象徵的,同一社群的個人對其有相異的詮釋。41 下三社彼此之間不 同的語言、儀式、傳統知識就是象徵性界線(symbolic boundary)的表示,透過這些無形 文化資產來展現社群的認同。以紫斑蝶為例,茂林人和西魯凱群、排灣族便對蝴蝶有不 同的認知及詮釋。 本研究的精神旨在以魯凱下三社的實例呈現出以下的議題,進而喚起更多人的重視: 臺灣許多生物物種分布於山林,而臺灣的山林是臺灣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因此生物多樣 性的維持與原住民息息相關。原住民千百年來與山林共存,擁有代代相傳之山林的智慧。 狩獵文化重視分享,下三社文化透過勇士、英雄的設計,讓狩獵有功者獲得勇士、英雄 的頭銜,可以配戴羽毛,跳勇士舞。現代化的過程讓臺灣的山林遭到破壞,人與土地疏 離,大地的反撲讓族人反省,體會到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進而重拾祖先 與山林共存的智慧;自立共生。今日族人視為珍寶的文化資產,諸如萬山岩雕與琉璃珠 被族人形容為「祖靈的智慧」,內含豐富的傳說故事。這些族群藝術放在原住民的文化 脈絡裡方能瞭解其蘊藏的意義,其為延續原住民命脈,使文化生命力源源不絕的寶藏。 誠如《2018 文化政策白皮書》所言:「當我們迴向深掘地方知識與傳統智慧,將發現先 民如何與這塊土地的地水火風,一起共構適當的生活方式。各地豐富的地方學,除了構 成臺灣文化內涵外,更是地方創生的基礎。」42 以南島語族在臺灣為例,原住民族增添了 臺灣的文化多樣性與獨特性,係建構認同與主體性的重要關鍵。 從茂林部落從事紫斑蝶生態復育的例子來看,存在著社群內部、不同文化之間接觸 時產生的問題。例如:族人對於是否設立紫斑蝶生態保留區仍有歧見,這可能反映出個 別利益之間的衡量;外來的生態團體未經許可進入紫斑蝶棲息的山谷,導致棲地生態遭 到破壞;外部研究者未將研究成果提供給當地人,讓居民質疑資訊不對等、透明。這些 面向均呈現出族人主體性的議題,當地居民的選擇是否受到應有的尊重,在地社群內部 的聲音是否獲得聆聽。筆者建議,政府應設置族人、研究者、產業界、政策制定者之間 的溝通橋梁,將在地社群如何有效運用其獨特社群資源的經驗,反饋至立法、修法、執 行的單位,使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的習慣法能持續傳承,並促進跨文化之間的瞭解與對 等、互惠、共生關係。

41

Anthony Paul Cohen,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Chichester: E. Horwood; London; New York: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85).

42

文化部,《2018 文化政策白皮書》(新北:文化部,2018),頁 71。


在地知識、社群資源與象徵建構:茂林「紫蝶幽谷」的紫色精靈

參考書目/ 一、中文 (一)專書與合輯 小島由道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3〔192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臺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文化部(2018),《2018 文化政策白皮書》。新北:文化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二○○四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洪孟啟、郭麗敏(2005),《國際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資產認定及在地行動研究計畫》。臺北市:國際民間藝術組織臺 灣分會。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著,黃文新譯(1988〔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未出版。 陳其南(1998),《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黃煌雄、黃勤鎮(2004),《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臺北:遠流。 詹家龍(2008),《紫斑蝶──飛越 400 公里的蝴蝶之旅》。臺中:晨星。 謝繼昌(1998),〈魯凱族〉,收於謝繼昌、李壬癸、石磊、宋龍生、黃宣衛、余光弘、吳天泰合著,《臺灣原住民文 化基本教材(下冊)》,頁 1-25。臺北:國立編譯館。 Diamond, Jared 著,廖月娟譯(2006〔2005〕),《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臺北:時報文化。 Throsby, David 著,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2003〔2001〕),《文化經濟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二)期刊/論文集論文 王美青(2013),〈環境崩壞與社會應變──以山美和茂林的生態智慧為例〉,《嘉義研究》,8,頁 35-74。 王美青(2014),〈文化遺產的脈絡、記憶與詮釋:以萬山岩雕為例〉,《民俗曲藝》,186,頁 11-57。 王美青(2015),〈社區協會與文化復振──以多納黑米祭為例〉,《高雄文獻》,5(1),頁 38-62。 王美青(2018),〈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高雄文獻》,8(3),頁 117-142。 王美青(2019),〈原生知識、生態觀光與原住民:魯凱下三社的故事〉,《原教界》,87,頁 25-27。 (三)碩博士論文 王美青(2003),〈文化表徵與族群性──魯凱族下三社群的認同建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王美青(2012),〈地方知識與永續發展──魯凱族下三社群的文化資產與自然資源管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 系博士論文。 王長華(1984),〈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料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 〈原住民族委員會 103 年度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語言別、範圍、配分及合格標準〉。 網址:http://lokahsu.org.tw/resource/103lokahsu.doc。 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賞蝶守則〉。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4 月 21 日。網址:https://theme.maolinnsa.gov.tw/butterfly/page_4-4.html。 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6),茂林國家風景區網站。〈2006 年紫紫點點.茂林尋幽賞蝶活動〉。資料 檢索日期:2012 年 1 月 18 日。網址:http://www.maolin-nsa.gov.tw/active/2006_purple-butterfly/ct/web.html。 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8),茂林國家風景區網站。〈2008/2009 雙年賞蝶活動〉。資料檢索日期: 2012 年 1 月 18 日。網址:http://www.maolin-nsa.gov.tw/active/purple-butterfly/index.html。

151


152

11 卷 | 第 1 期

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11),茂林國家風景區網站。〈2011/2012 雙年賞蝶活動活動說明〉,資料檢索 日期:2012 年 2 月 1 日。網址:http://www.maolin-nsa.gov.tw/Event/2011_butterfly/intro.html。 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21),茂林國家風景區網站。〈紫蝶生態網〉,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 23 日。網址:https://theme.maolin-nsa.gov.tw/butterfly/page_2-2.html。 林志憲(2013),〈真假魯凱,傻傻分不清…… 真假的,魯凱族還有分真魯凱和假魯凱?!〉。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 15 日。網址:https://www.matataiwan.com/2013/09/25/true-false-rukai/。 鄭旭凱(2009),〈學者調查發現/蝶蹤大不同 紫蝶謎團待解〉。資料檢索日期:2009 年 3 月 21 日。網址:http:// www.libertytimes.com.tw。

二、外文 小島由道(192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馬淵東一(1953),〈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民族學研究》,18(1、2),頁 1-11。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1935),《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臺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Anthony Paul Cohen (1985),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hichester: E. Horwood; London; New York: Tavistock Publications. Brosius, J. Peter (1997), “Endangered Forest, Endangered People: Environmentalist Representations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Human Ecology, 25(1), pp. 47-69. Geertz, Clifford (1983),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etative Anthropology. Basic Books, Inc. Haenn, Nora (1999), “The Power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t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Conflicts in Mexican Conservation.” Human Ecology, 27(3), pp. 477-491. Paul Sillitoe & Alan Bicker (2004), “Introduction: Hunting for Theory, Gathering Ideology.” In Alan Bicker, Paul Sillitoe & Johan Pottier (Eds.), Development and Local Knowledge: New Approaches to Issues in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Conservation and Agriculture, pp. 1-18.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Paul Sillitoe, Peter Dixon, & Julian Barr (2005), Indigenous Knowledge Inquiries: A Methodologies Manual for Development. U.K.: ITDG Pub.; Dhaka: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Press Limited. Vivanco, Luis A. (2006), Green Encounters: Shaping and Contesting Environmentalism in Rural Costa Rica.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154

11 卷 | 第 1 期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 撰文/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教授暨永續居住環境科技中心主任 陳啓仁

前言 不同階段中文獻與事證的逐漸出現,持續衍生了研究推斷的新進度外,加上不同資 源的挹注,把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的保存分成了幾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有時看似 獨立,卻又都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本文嘗試以時間軸的記事方式,對於逍遙園的保 存,呈現其不同階段在保存者眼中的多元面貌。逍遙園除了在保存的歷程十分多元精彩 外,期間引發的臺日交流與對傳統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的省思,也在這過程中沉澱為 全民的社會與文化資產了。

壹、從都市遺珠到文化資產 2003 年 11 月 13 日,《中國時報》刊登了一則以「日皇室別墅,流傳半世物語」為 標題的新聞,是逍遙園正式經媒體披露的第一次紀錄。2004 年 12 月曾駿文在《高市文獻》 第十七卷第四期發表了〈新興區日本皇族別墅之探討與訪談〉,是描寫逍遙園建築的第 一篇正式文獻。之後,逍遙園成為都市裡的傳聞,除了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外,逍遙園的 故事被零星討論著,並沒有明顯的進展,直到 2008 年。在國防部因執行眷改條例之背景 下,被「行仁新村」包圍的逍遙園建築本體面臨存廢的危機,而正式地浮出公共的討論 議題,許多來自學界,媒體界及民間的倡議露出了保存的曙光。2008 年透過高雄市文化 局的現勘後的決議,促成了初步調查研究工作的開展。

投稿日期:2021 年 4 月 6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5 月 3 日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初期的調查研究,由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教師陳啓仁擔任執行單位 的主持人,當時參與的助理皆為國立高雄大學的研究生,計有黃朝煌,陳威全與林宜瑩 等三位。由於缺乏第一手的資料,初步的研究重心除了透過現場的調查釐清逍遙園的身 分外,其周邊「行仁新村」的空間條件與變遷過程,也是團隊討論的重點議題。其時, 逍遙園建築本體周邊還被許多住戶包圍著,但建築內部雖已無人居住,但現場遺留的傢 俱,用品及彷彿住戶昨日猶在的生活痕跡,卻處處讓人驚訝,建築中更有著許多我們 陌生的細節,面對一座身分尚且模糊的建築而言,團隊有十分著急於揭開謎底的焦慮。 2009 年,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研究生黃朝煌,以〈日治晚期高雄市大谷 光瑞的逍遙園之源流與建築構成〉,完成了以逍遙園為題的第一篇學術研究論文。2010 年 1 月 26 日,高雄市政府公告登錄「逍遙園(起居空間)」為歷史建築,當時登錄的範 圍(圖 1)及登錄理由如下: 逍遙園具有日式建築美學特色,且富含歷史文化價值,惟建築本體現況 毀損嚴重,基於後續修復經費,技術及再利用活化之整體考量,將「家庭起 居區塊(含樓梯走道出入空 間)」局部登錄為歷史建築, 其範圍劃設則涵蓋建物全 部,以保留未來彈性發展之 各種可能,引導朝向更大的 活用空間。 從公告的文字看來,當時對 於逍遙園仍處於國防部管有之處 境,及對於建築本身之瞭解程度 尚待持續加強的兩大背景之下, 只以有限的西南面起居空間為歷 史建築登錄範圍,實為權宜之計。

圖 1 2010 年逍遙園歷史建築登錄範圍(A 與 B 斜線處) 圖片來源:高市府文二字 990005204 號公文附件,高雄市政府歷史建築 登錄公告表──逍遙園(起居空間)。

155


156

11 卷 | 第 1 期

貳、曙光乍現∼與日本交流的第一階段 2011 年是逍遙園調查研究的一個轉捩點。加藤斗規先生是最早聯繫國立高雄大學 研究團隊的日籍人士。加藤先生身為龍谷大學校友,與許多西本願寺教友一樣,對於教 派內的傳奇人物,也是精神領袖的大谷光瑞,投入相當的心力從事各種資料的收集與分 析。創建於 1639 年的龍谷大學是西本願寺教派附設的第一所學堂,前身為「西本願寺學 寮」,現在已經是日本關西八大著名私校之一,在佛教學與西域學的領域更是世界一流。1 2011 年 8 月 16 日,筆者收到了來自加藤先生的一封電子郵件,提到希望與臺灣的逍遙 園研究團隊交換資料與交流。加藤先生是最早提供團隊逍遙園舊影像(來自日治時期的 繪葉書,即明信片)的友人,也因為這批照片,讓逍遙園的原貌得以被揭露,對於後續 的研究堪稱是關鍵性的里程碑。其中,最讓人興奮的是,看到了逍遙園完工後的西北面 與東北面的樣貌(圖 2、3)。

圖 2 逍遙園正面(西北角) 圖片來源:加藤斗規提供。

圖 3 逍遙園背面(東北角) 圖片來源:加藤斗規提供。

隨後,日本新潟大學教授柴田幹夫先生,也是龍谷大學的校友,原本就是研究大谷 光瑞國際活動,有關布教史與近代史的專家學者,在 2012 年 11 月 6 日以電子郵件回覆 國立高雄大學專案助理黃朝煌的訊息,也談到了希望於 2013 年來臺參訪逍遙園的意圖。

1

中文百科,〈龍谷大學〉。網址:https://www.newton.com.tw/wiki/%E9%BE%8D%E8%B0%B7%E5%A4%A7%E5% AD%B8。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柴田教授致力於大谷光瑞的相關研究,著有《大谷光瑞和亞洲》、《興亞揚佛:大谷光 瑞與西本願寺的海外事業》等書,俟後主要的許多日籍友人的鏈結,都有賴於柴田老師 的牽線與媒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菅澤茂建築師,工學院大學畢業校友,是透過柴田教授結識的日本一級建築士。菅 澤先生曾擔任京都文化財保存修理技術者上級(元京都府教育庁文化財保護課專門幹), 修復文化財的經驗十分豐富,參與案例包括:京都西本願寺御影堂修復、京都東本願寺阿 彌陀堂修復、京都東塔修復、京都三十三間堂修復、京都知恩院修復、京都清水寺修復等, 其中不乏世界遺產、重要文化財與國寶。菅澤先生也是一路陪伴逍遙園的調查研究到修復 設計的日籍顧問,對於建築形式與材料工法的解讀,有重大貢獻。他在逍遙園的修復工程 開始前後,扮演著重量級建築顧問角色,由於逍遙園有許多許多過往我們陌生的建築元素 (式樣、柿葺、網代等),都有賴菅澤建築師的說明以及對修復大樣提出建議。 2013 年 3 月 17 日,加藤先生、柴田老師與菅澤建築師,與其他日籍友人第一次來逍 遙園參訪(圖 4),除了留下深刻的印象外,也提供了許多建議與想法給研究團隊,大幅 加速了調查研究的腳步。同年 10 月,逍遙園研究團隊也赴日參加大谷光瑞相關的研討會, 同時造訪了西本願寺、飛雲閣與二角龍藏先生(圖 5、6)。2014 年 2 月 28 日,柴田老師 再組織了一行共十人(還有菅澤茂,加藤斗規,足立沙織,大田黑彩奈,應雋,大澤廣 嗣,岩田真美,二角龍藏,加藤智子)抵臺參訪逍遙園(圖 7),同行者最特別的是邀集 了當年協助大谷光瑞的工匠──二角幸次郎的兒子二角龍藏,與其孫女加藤智子女士。二 角幸次郎在 1939 年抵臺協助逍遙園的建造,1941 年離臺返日,對於年幼的二角龍藏而言,

圖 4 2013 年 3 月 17 日日籍友人造訪逍遙園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5 2013 年造訪京都飛雲閣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157


158

11 卷 | 第 1 期

在高雄的逍遙園是一座父親為大谷光瑞打 造的建築,既神秘又遙遠。2014 年在逍遙 園的參訪時,終於可以一償宿願。在逍遙 園的現場中,二角先生除了看到了他父親 的作品外(圖 8),也解答了他自年幼以 來的一些想像及疑惑,祖父的作品與到場 的父女,交織成一幅感人的畫面,令人動 圖 6 2013 年造訪西本願寺與會見二角龍藏先生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容。這次日人的參訪也引起了臺灣媒體的 焦點,《中國時報》曾在 2014 年 3 月 2 日 以「日人追憶父 探訪逍遙園」為標題, 報導了這個新聞(圖 9)。

圖 7 2014 年二角龍藏先生來臺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8 2014 年二角龍藏先生在逍遙園現場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9 媒體報導二角先生父女來逍遙園 圖片來源:摘自《中國時報》2014 年 3 月 2 日 B2 版。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二角先生後續也提供了第二批的逍遙 園舊照片,其中蘊含許多令人興奮的新線 索。包括二角先生的多張留影,逍遙園學生 與工人,及逍遙園多個角度的影像,讓逍遙 園的輪廓愈形清晰(圖 10、11、12)。 同年 7 月 29 日也還有西本願寺龍谷 顯真會山本隆俊議長等一行來訪,說明 仍有許多日籍人士慕名而來的狀況(圖 13、14)。

圖 10 二角幸次郎(居中者)在逍遙園二樓留影 圖片來源:二角龍藏提供。

圖 11 逍遙園正面 圖片來源:二角龍藏提供。

圖 12 大谷光瑞的學生們在逍遙園東面留影 圖片來源:二角龍藏提供。

圖 13 西本願寺龍谷顯真會來訪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14 西本願寺龍谷顯真會訪查逍遙園內部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159


160

11 卷 | 第 1 期

圖 15 岩佐先生在京都接受訪談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16 岩佐先生指認舊照片中的逍遙園學生們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在 2013 年的日本京都交流之行中,特別值得一書的事是團隊見到了大谷光瑞的學生 岩佐博男先生。見到岩佐先生是在 2013 年 10 月 4 日下午,在京都的市區,由柴田教授 引介約定的。大家一起在中華料理用餐後,當時已逾 90 高齡的岩佐先生精神奕奕的接受 訪談(圖 15)。岩佐先生是大谷光瑞的門生,也是迄今少數在世曾在逍遙園生活過的人。 最大的收穫是請岩佐先生指認一張逍遙園舊照(圖 16),令人訝異的是岩佐先生居然幾 乎全數可以辨認出照片中的學生們,從他冷靜地開始認出昔日同伴到停筆下來短暫靜默 後,唏噓地說,他們都不在了……此景令人動容不已。

參、民間能量的匯集與文資身分的確立 在 2008 年 7 月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指定「逍遙園」為暫定古蹟後,同時開始委託國立 高雄大學執行「高雄市新興區日本皇族別邸逍遙園基礎調查」計畫,為學術單位針對逍 遙園進行文資調查的開端。直至 2010 年 1 月 26 日,高雄市政府公告登錄「逍遙園(起 居空間)」為歷史建築,也是逍遙園具備文化資產身分的開始。 逍遙園雖然局部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但是建築定著範圍之土地權屬及管理機關仍為 國防部,初期,市政府文化主管機關能介入之程度有限,而各方對於逍遙園的文資保存發 展仍感力有未殆,在眷改進度的進行中,逍遙園是否會因土地的處分而遭受拆除或毀損, 讓民間充滿了危機感。2011 年 11 月 20 日,一名國立高雄師範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的研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究生徐敏思,以「如果它是一個人」的行為藝術,大膽地以全裸的方式演出,表達自己將 逍遙園建築擬人化的訴求,將自己身上掛滿黃色的疏文,並要參與的人逐張地撕掉,象徵 殘破的歷史建築。這個行動在當時不但引起了媒體的注意,也展現了民間對逍遙園保存的 殷切冀盼。2011 年 11 月 21 日,《中國時報》以「搶救逍遙園 女學生裸體演出」為標題,2 《自由時報》也以「國防部閒置古蹟 女研究生裸體抗議」報導了這個事件。3 2013 年 1 月,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再次委託國立高雄大學執行「高雄市歷史建築『逍 遙園』緊急支撐及文物清理計畫」。針對逍遙園現況中,傾頹較嚴重的部位,進行緊急 支撐的處理,其中,最重點的位置,在於一樓大食堂的空間,由於二樓的書齋地板結構 幾乎處於全毀的狀態,因此,在其下方的大食堂中,架設了鋼管支撐系統,以防止上方 物件的崩落。此次計畫同時也持續進行屋內的文物清查與清點與造冊,許多的構件都被 暫存至逍遙園正面前的一座二樓磚造小屋內,這座磚造小屋原先也是「行仁新村」的一 部分,在後來的修復中,為了保全逍遙園西向正面的景觀完整度,小屋還是被拆除了。 2013 年,擅長以影像記錄的曾玉冰老師在網路上召集了一群高雄在地的攝影工作 者,一同加入參與搶救文化古蹟的行動,成立了「逍遙園與行仁新村影像記錄文化志工 團」,同年,曾玉冰老師分別在豆皮文藝咖啡館與新濱碼頭藝術空間,舉辦了 8 月 10 日 「行仁不逍遙~逍遙園與行仁新村。影像記錄變動中的高雄地景熱身展」及 8 月 31 日「行 仁不逍遙~逍遙園與行仁新村歷史影像文件展」等活動(圖 17、18)。

圖 17 「逍遙園與行仁新村影像記錄變動中的高雄地景熱 身展」活動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18 「行仁不逍遙~逍遙園與行仁新村歷史影像文件展」 活動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2

呂素麗,〈搶救逍遙園 女學生裸體演出〉,《中國時報》(2011 年 11 月 21 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 com/newspapers/20111121000492-260115?chdtv。

3

楊菁菁、蘇永耀,〈國防部閒置古蹟 女研究生裸體抗議〉,《自由時報》(2011 年 11 月 21 日)。網址:https:// 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540678。

161


162

11 卷 | 第 1 期

2014 年 1 月 16 日,透過管碧玲立法委員的召集與協調,並由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 會安排考察,國防部同意負責在逍遙園周邊設置防護鋼架,讓建築本體能夠免於風雨侵 襲。管立委再就逍遙園之土地利用及範圍,成功協調了國防部同意以其原為公園用地之 土地,與高雄市政府之商二用地調換,如此一來,既可以讓國防部的土地增值,也得以 擴大逍遙園歷史建築的範圍,更能完整維護逍遙園周邊的歷史空間,堪稱創造了市府與 國防部的雙贏局面。 在 2014 年 2 月 28 日至 3 月 11 日,再次由曾玉冰老師擔任策展人,在高雄市文化中 心的至真三館舉辦了「『行仁不逍遙』紀錄變動中的高雄地景逍遙園與行仁新村之影像 紀錄+歷史書寫聯展」。4 曾玉冰老師發起用鏡頭記錄變動中的高雄地景,廣邀各界的攝影同好,以相機為高 雄文化地景變動的一刻作歷史見證的紀錄。本次活動源自於一群自發性地為高雄在地歷 史與文化資產保存付出心力的影像記錄與文化工作者,成立之「逍遙園與行仁新村影像 紀錄文化志工團」,活動展出的內容有影像記錄見證的平面影像、錄像、歷史書寫、學 者座談以及觀眾互動徵件展出,希望以逍遙園及行仁新村的保存訴求為議題,擴大群眾 參與並對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有進一步的認識。 該次的活動說明如下: 在高雄市新興區大港埔,有一座隱身在高樓林立的市中心為,70 年前的日 治時期的重要建築逍遙園,隱沒在高雄「行仁新村」眷舍裡,如今行仁新村已 經消失,獨留逍遙園矗立其中,這段都市地景的演變隱含著從日治時期、民國 初期至今有關高雄人的故事,透過一個影像記錄團隊的行動,為世人揭示一段 不為人知的高雄城的歷史。「逍遙園與行仁新村」密不可分的關聯中顯露著, 逍遙園歷史建物與大谷光瑞日皇親族的歷史故事,追憶消逝的行仁新村等,這 都是對高雄文化地景的重新翻閱。在這群有心為高雄這歷史文化資產保存而付 出行動,其中日本學者群也提供相當珍貴的歷史照片與人文史料,陣容超過百 人的協力努力下,希望透過這場完整的展出,作為拋磚引玉的文化資產保存課 題的教育推廣,藉此喚起更多民眾,一起來重視高雄在地歷史與文化。

4

鹽埕校友會(Blog),〈「行仁不逍遙」紀錄變動中的高雄地景 逍遙園與行仁新村之影像紀錄+歷史書寫聯展〉(2014 年 3 月 6 日)。網址:http://yc19220516.blogspot.com/2014/03/blog-post_6.html。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活動十分多元,包括:文化發表, 影像藝術作品展與文化書寫等內容,參 與人如下(圖 19): .文化發表:黃朝煌(逍遙園論文 作者)、陳啓仁(國立高雄大學 教授) .與談人日本學者群:柴田幹夫、 二角龍藏、菅澤茂,翻譯:應隽 「逍遙園與行仁新村影像紀錄文化

圖 19 參加 2014 年 2 月 28 日活動的貴賓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志工團」展出者: .影像藝術家:林育如、林子建、林育世、林于椉、黃昱升、黃裕仁、曾玉冰、張譯云、 楊順發、楊世勇、潘永瑢、盧昱瑞、顏明邦、李翊瑋 .文化書寫者:王御風、陳啓仁、楊雅玲、黃朝煌、何佳臻、林子博、吳秉綸、蔡佩玲、 姚銘偉、劉榕峻 2014 年高雄市政府為了抑止逍遙園建築本體在爭取修復資源階段的持續劣化,啟 動了「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緊急保護棚架工程」計畫。本計畫的設計與監造單位為 施忠賢結構技師事務所,施工廠商則為金光泰營造工程有限公司。自 2014 年 10 月 10 日開工,到 2015 年 2 月 24 日竣工,共花費 138 日曆天,工程總經費之契約金額為新 臺幣 6,740,407 元。 早先在 2010 年 1 月 26 日高市府文二字 990005204 號公文正式登錄逍遙園為歷史建 築,此時歷史建築名稱為「逍遙園(起居空間)」時,歷史建築本體及面積:逍遙園「家 庭起居區塊(含樓梯走道出入空間)」,面積 126 平方公尺,雖僅止於逍遙園的和式空 間部分,但歷史建築的土地定著範圍卻涵蓋了逍遙園建築本體之全部,共計 531 平方公 尺。當時的登錄理由有其階段性的背景,由於市府與國防部尚就逍遙園周邊的土地問題 進行協商中,雖然登錄的範圍不完整,但在當時的登錄理由:「……其範圍劃設則涵蓋 建物全部,以保留未來彈性發展之各種可能,引導朝向更大的活化空間。」文字中,可 以想見主管機關預期對未來保存方向的伏筆。 2020 年 3 月 16 日高雄市政府以高市府文資字第 10930502701 號公文,第二次公告 逍遙園的歷史建築內容,修正重點在於定著土地的調整。將原來的 9 筆地號,共計 4,640 平方公尺,增列 4 筆地號,土地定著範圍共計 5,320 平方公尺。

163


164

11 卷 | 第 1 期

此外,在登錄理由部分,2020 年的公告中,相較於十年以前的登錄內容,也更形完 備,至此,逍遙園全部建築的文資價值已然確立無疑。內容如下: (1)大谷光瑞為日治時期在臺推動殖產策略核心人物,逍遙園為其於 1935 年進行全臺產業踏勘調查及熱帶產業調查會後,選定高雄作為其實驗都市 農園的歷史場域,也是南進殖產策略基地的雛型。 (2)逍遙園為一座綜合教育、修行與農業推廣為宗旨,融合了多元面向與 宗教藝術的文化住宅與空間場域,並包含日式傳統居室空間之建築與現代和洋 折衷型態之公共空間建築。其以木構造為主之日式傳統居室空間展現傳統日式 建築之特色,臥室之異國風格臥床亦反映大谷光瑞之西方遊歷經歷。現代和洋 折衷空間型態之公共空間則採用芬克式鋼構桁架屋頂系統,並富含內部精緻的 小木作細節及外部特色之釉面磚,其空間機能則結合接待、研習、佛堂與避難 等多樣性機能,呈現一獨特罕見之建築風貌,值得保存建物全部。 (3)逍遙園為當時大港埔(今新興區)開始發展的首要建設之一,見證了 該地區之變遷,史料顯示,逍遙園不僅包含建築本體建坪 250 坪及 4,000 坪之 庭園,與其相鄰二甲佔地 12,000 坪的大谷農園,亦為大谷光瑞在當時大港埔開 發之範圍,皆屬園區之一部,故建物及其週邊構成完整之歷史場域空間,具有 不可分割之歷史文化價值。為落實尊重歷史真實性之文化資產保存精神,維護 歷史建築保存修復及再利用之完整性,並兼顧周邊相關交通及逃生避難動線之 完備性,爰有變更公告土地範圍之必要性,方能營造合理之出入動線,並完備 未來活化再利用之可行性,提昇都市空間之效益。5

肆、進入修復階段 2017 年 1 月 23 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號 1063000940 號公文,確定了逍遙園修復

5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逍遙園〉,《國家文化資產網》。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 uilding/20100126000001。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圖 20 依西本願寺儀式進行之開工祈福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21 由左至右:柴田幹夫、福井孝尚、陳一信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總經費為 1 億 65 萬元,中央補助 55,357,535 元(占總經費之 55%),高雄市政府自籌 45,292,500 元(占總經費之 45%)。2017 年進入修復階段後的團隊,包括:修復設計與 監造(原設計為趙崇欽建築師,現為浩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林光浩,駐地監造為 麥晏誌先生),修復工程營造(正宇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工地主任為陳芳模先生,曾修 復在 921 毀損的國定古蹟臺中霧峰宮保第及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等重要工程), 工作報告書(國立高雄大學永續居住環境科技中心,計畫主持人為陳啓仁老師,助理有 李欣嘉、潘妍呈、楊雁)。 2017 年 8 月 14 日是逍遙園修復工程祈福儀式,由於顧及逍遙園的歷史淵源,如何 從開工儀式來探討完整的傳統日本建築營造過程,遂成為市府與團隊的第一道課題。透 過與柴田教授的商討與協調,決定邀集與西本願寺有淵源的兩日本僧侶(含柴田教授本 人),一位臺灣的高僧,為歷史建築逍遙園進行特殊的祈福儀式。會場的布置與祈福儀 軌的內容,依照淨土真宗本願寺教派的格局進行,格外的有意義。為了布建會場與前置 作業,日方提供了許多參考資訊,畢竟這樣的日式儀式在臺灣是極其少見的(圖 20、 21)。三位負責祈福的僧侶多與逍遙園的淵源說明(由柴田老師提供)如下: 福井孝尚 1955 年出生於岐阜市。大谷大學大學院修了。佛教學専攻。淨土真宗本願 寺派法盛寺住職。曾經在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式務部工作。現在為名譽侍真。其 祖父福井瑞華是當年陪同大谷光瑞遊歷西方各國及中國的核心僧侶之一,其世 代傳承的就是佛教儀式的主持。

165


166

11 卷 | 第 1 期

柴田幹夫 1955 年出生於大阪府。龍谷大學大學院修了。博士。為國立新潟大學教授。 擅長東洋史学。也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僧侶。曾經在國立高雄大學進修研究留 學。柴田老師對多年來逍遙園的調查研究,帶領一批涵蓋建築,歷史與宗教等 領域的日籍學者,提供豐富珍貴的資訊,可謂貢獻良多。 陳一信 現任臺中日本淨土真宗光照寺的住持,曾留日在龍谷大學研究院深造,專 心研讀布教之法,亦為臺籍本願寺教派之高僧。 在當日的儀式中,由福井老師帶領誦讀一篇對逍遙園之日文表白,接著頌「正信念 佛偈」,為逍遙園祈福,其間與會來賓與民眾都踴躍的上前供香祈福,全程隆重圓滿。 當日的祈福儀式中,使用日文的祝禱文,原文內容如下: 敬って 西方净土 阿弥陀如来の御前に 白して言さく 本日ここに 逍遥園修復法要の為に有縁の人々参詣いたされ 恭しく 阿弥陀如来の尊号を掲げ 懇ろに仏前を荘厳し 经典を読誦して 逍遥園修復法要を勤修し奉る それ惟れば 逍遥園は一九四○年 浄土真宗本願寺派 第二十二世法主 鏡如上人 大谷光瑞伯爵によつて逍遥園を創建 創建当時 逍遥園は別荘と布教拠点に使用され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その後 教育、農業発展の荘園 牽いては経済流通の拠点となし タイワンの経済に寄与 悲しき哉 諸行無常の風吹き 逍遥園は荒廃の道を辿る しかしながら 今日 逍遥園は歴史的貢献及び歴史的建造物として 再認識され 修復事業に致す この逍遥園修復事業にあたり 高雄市文化局お及び高雄大学の 援助 指導 甚だ大なりき 這次特殊的開工祈福儀式,由文化局 長尹立主持,立法委員管碧玲與高雄市議 長許崑源及市議員吳益政,里長林明雄, 以及許多地方人士都出席見證了歷史的一 刻(圖 22)。這場活動也吸引了媒體的報 導,例如,《自由時報》在 2017 年 8 月 14 日以「歷史建築『逍遙園』修復開工 臺日祈福祝禱」報導,同日,《中國時報》 也以「逍遙園開工修復 首見臺日合作祈

圖 22 參加開工祈福的來賓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福祝禱」的標題報導,《民報》也以「臺 日祈福!高市歷史建築『逍遙園』修復開工『起』!」為題報導。6

6

葛祐豪,〈歷史建築「逍遙園」修復開工 台日祈福祝禱〉,《自由時報》(2017 年 8 月 14 日)。網址:https:// 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62425。李義,〈逍遙園開工修復 首見台日合作祈福祝禱〉,《中國時 報》(2017 年 8 月 14 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814003111-260405?chdtv。陳 俊廷,〈台日祈福!高市歷史建築「逍遙園」修復開工「起」!〉,《民報》(2017 年 8 月 14 日)。網址:https:// www.peoplenews.tw/news/351b048c-dbc8-40af-9668-5963afbfd1a0。

167


168

11 卷 | 第 1 期

伍、與日本交流的再深化 一、臺日協同調查 2015 年以前,逍遙園的研究側重於 文獻的挖掘與補遺,隨著時間的推進, 在 2016 年修復設計工作啟動之後,逍遙 園的研究重心開始大幅地轉向建築材料 與工修復法的討論。由於逍遙園建築本 體中涉及幾項臺灣過往較少有經驗的工 法材料與形式,如何定義歷史的真實性, 並釐清修復設計的目標內容,遂成為這 個階段中最大的挑戰。2018 年 4 月 11 至 12 日,來自日本的菅澤茂建築師與岡崎

圖 23 菅澤茂建築師(左三)與岡崎灌涵(右一)在逍遙園 進行交流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灌涵(左官匠師)來到逍遙園進行第一次的臺日偕同研究交流(圖 23)。過程中與林光 浩建築師及國立高雄大學調查研究團隊交換對於修復現場中的「痕跡調查」心得,並提 供對於逍遙園空間涵構的推斷。交流獲致成果包括: 1. 菅澤建築師指出,從空間的尺度與材料的老化程度可以斷言,逍遙園的二樓書齋空間 與東南角的立茶室(當時的推斷)皆明顯有使用從日本「移築」來的木料,其中舊料 中有明顯不屬於為逍遙園而加工的榫卯及鐵件的跡證。 2. 逍遙園的二樓空間構成與京都西本願寺的「飛雲閣」的形式及「黑書院」的平面邏輯 相似,上述兩個場域都是大谷光瑞少時成長及活動的地方,將幼時的記憶投射在晚年 的空間規劃中,有其相當的可信度與吻合度。 3. 確認逍遙園現存之柿葺屋頂及多處網代天井為原始的構法,可考慮與日方的傳統匠師 進行交流及傳承。 4. 逍遙園建築大量地使用傳統日本建築中的板條灰泥牆(即木槢漆喰壁)工法,有必要 做詳細而正確的工法研究。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二、逍遙園修復工程之東京左官工事見習 有鑑於多年來逍遙園的調查工作無法完全以解體的方式理解,尤其是工法及材料的考 證,負責監造的浩建築師事務所與負責工作報告書的國立高雄大學決定就左官工法部分, 在 2018 年 5 月 4 日遠赴東京取經,透過與日本的專家交流,暸解左官工法的重點與施作 的技術。這次交流主要透過菅澤建築師與岡崎灌涵的協助,由來自東京あじま左官工芸株 式會社(創立於 1921 年)提供指導與協助,會社主要業務就是新建及修復傳統寺社建築 的左官工事,累積了許多豐富的文化財修復實績。左官匠師荒木孝行先生(圖 24)以完 整的材料準備與示範工作,為逍遙園未來的工程品質與歷史真實性,提供了更堅實的依據 與參考(圖 25)。年輕左官匠師岡崎灌涵則擔任居中翻譯,模型製作以及現場施工的協助, 菅澤茂建築師也遠從京都來會合,在在都展現出日方的專業專注與對工作的熱誠。 2018 年 8 月 29 至 31 日,菅澤建築師與岡崎匠師及あじま左官工芸株式會社的負責 人阿嶋一浩先生再度來臺(圖 26)。本次交流內容包括: .逍遙園現場不同位置(東面露臺下方的磚柱洗石子面與二樓內部壁面及船井天井 等)左官工事內容與需求; .逍遙園特殊部位材料之確認(二樓市松顏色與原始基材的判斷);

圖 24 左官匠師荒木孝行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25 左官施作示範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26 あじま左官工芸株式會社的負責 人阿嶋在逍遙園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169


170

11 卷 | 第 1 期

.未來臺日工匠交流項目及流程的討論。 2018 年 9 月 16 日,負責工作報告書的國立高雄大學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第二會議 室,舉辦了「日本近代文化資產保存經驗分享講座」。主要的來賓由日本工學院大學理 事長後藤治教授領隊,同行的還有大內田史郎教授與菅澤茂建築師。工學院大學的前身 為工手學校(1887 年創立),創校的主要靈魂人物之一是臺灣建築史上耳熟能詳的辰野 金吾教授,工手學校出身的許多校友,也是在日治初期參與臺灣許多公共建設及都市發 展的第一線技手及專家。例如著名的臺南林百貨、臺南市美術館一館(原臺南警察署)、 嘉義市立美術館(原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及松山菸廠等許多著名建築的設計人梅澤捨 次郎,就畢業於工手學校。

圖 27 後藤治理事長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28 菅澤茂建築師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29 大內田史郎教授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本次活動帶隊的後藤治理事長多年致力於歷史建築與都市的保存,主要領域在: (1)歷史建築的技術和制度的研究,(2)日本歷史建築與城鎮景觀研究,(3)日本傳 統木結構建築技術研究。本次演講主題為:「歷史建造物與城市景觀保存的任務」(圖 27)。菅澤建築師則以多年文化財的修復案例,發表了「日本文化財修復經驗分享」(圖 28)。大內田教授則曾擔綱東京 JR 車站的復原設計與修復,在講座中也分享了「東京車 站復原的軌跡」(圖 29),當日講座參與人數踴躍,也有熱烈的互動與交流。

三、面對面的臺日匠師交流 負責工作報告書之國立高雄大學團隊在文化局支持及修復工地單位的配合下,於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2019 年 6 月 14 日到 6 月 17 日間辦理了「臺日匠師交流」,日籍匠師帶來的觀念與衝擊, 是這次活動最大的收穫,日籍匠師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傳統建築技術的材料與工法,更是 完整的營造技術體系與價值觀。最有別於國內的地方在於,雖然是文化資產的修復工程, 但是卻沒有充分地接續建築歷史的脈絡,換言之,過往建築中的設計理念與空間文化的 解讀,以及建構文化中的風土精神與人地關係,在大多數的案例中無法被充分地關照, 但最有保存價值的卻正是這些看不見的文化精神與人文脈絡。這次參與的團隊與日籍匠 師均有參與過世界遺產與日本國寶及文化財修的經驗,可說是國家級的陣容。例如,兒 島公司的匠師執行過京都的東西本願寺(世界遺產)、奈良法隆寺、島根出雲大社、長 野善光寺(國寶)等修復工程。森博孝大工是「裏千家流」茶室傳人之一,是京都著名 的大木工匠。本次擔綱左官修復來自東京的あじま左官工芸團隊,修復過文化財的案例 超過 50 件,例如駿府城公園坤櫓(静岡)、新宿御苑/臺湾閣(東京)、吉田茂邸復元 (神奈川)、臨江閣(群馬)、皇居外苑旧江戸城外桜田門/全景(東京)等。總顧問 菅澤茂建築師的資歷更是顯赫,国宝西本願寺阿弥陀堂、国宝御影堂、国宝知恩院三門、 重要文化財知恩院経蔵、清水寺三重塔、国宝高山寺石水院 、東寺東大門、国宝金堂五 重塔講堂等,都是他親炙過的案例。 雖然當日匠師交流的公開活動只有半日,但實質前置作業(包含現場工地指導、個 別匠師訪談錄影、施工錄影與討論等)卻耗費近一年的籌劃時間,前前後後與日人至逍 遙園現場開過四次討論會議(每次 2-3 天),這些前置作業的辛勞是外人難以想像的。

表 1 保存技術國際工作坊交流活動項目及示範匠師 交流項目

示範日本匠師

網袋天井(木造編織天井藝術)

児島真介(専務)株式会社児島工務店 嘉本洋士(匠師)株式会社児島工務店 道繁康(匠師)株式会社児島工務店

柿葺(日式屋頂工法)材木判斷

森博孝(數寄屋大工) 中川典子(専務)千本銘木商会

左官工事(日式洋灰壁工法)

左官材料分析研究、發表

荒木孝行(職人)株式会社あじま左官工芸 岡崎灌涵(職人)株式会社あじま左官工芸 岡崎灌涵(翻譯) 半座三紗子(工學院大學學生,田村雅紀教授指導) 實澤鈴美(工學院大學學生,田村雅紀教授指導)

171


172

11 卷 | 第 1 期

表 1 是本次交流的人員及內容。交流內容中很特別的是,來臺的還有兩位工學院大學的 學生發表,以臺灣逍遙園的左官材料分析作為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此外,來自京都的 中川典子女士,是十分專業的銘木師,針對特殊木材的判斷,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及權威 的看法。

茲就此次臺日工匠交流的重點項目敘述如下: 1. 網代天井 逍遙園的網代天井分別出現在二樓的第 一應接室,第二應接室,佛堂的出書院,以及 起居空間中的座敷等四處。由於網代通常由木 竹材料,透過編織手法,呈現不同的紋樣,展 現藝術風格與房屋之美學品味,一般出現在有 相當地位,獲重視風雅品味之民宅建築中。逍 遙園發現的網代樣式有三種:二樓應接室天花 板的矢羽根(やばね)、二樓大谷光瑞起居空

圖 30 網代天井的編織作業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間天花板的亀甲(きっこう)及二樓多處牆面 的竹編類似石疊(いしだたみ),在國內的日 式建築同時存在的多樣性與精緻度,都實屬罕 見。來自日本的大工森博孝先生,看似壯碩的 外表,卻很難想像他有著極為細膩的施工手法 與過程。森先生演示了如何進行網代天井的放 樣,如何對於網代木片做表面的處理,當然, 也毫不保留的傳授的最精華的編織技術,活動 進行中亦有來自於南投的王貞云、洪燕桂等資 深本土工藝師的參與,也交換了寶貴的意見 (圖 30、31)。 2. 柿葺屋頂 柿葺是傳統的日本屋頂工法之一,用杮

圖 31 網代工具(處理木片表面)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板鋪的屋頂,用於屋頂上的薄杮板長約 24cm,有些地方杮板最常可達約 30cm。主要用 於寺社建築中。根據板的厚度分類有: (1)杮葺(こけらぶき)使用厚度為 2~3mm 的薄板(蓋板) (2)木賊葺(とくさぶき)使用厚度為 4~7mm,使用杮葺板厚的板(木帶板)。 (3)栩葺(とちぶき):使用厚度為 10~30mm 的最厚板(底板)。 逍遙園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的杮葺工法,出現在東立面二樓佛間外的唐破風屋 頂與西面二樓起居空間之屋頂。柿葺工法的關鍵在於:(1)在原木中取材的位置(徑向 材)與過程,攸關材料的排水與耐久性;(2)杮葺的上下堆疊長度要充足,堆疊後僅露 出約 30mm,以免防水出現問題;(3)傳統柿葺的固定採用乾煎處理的竹釘,鮮少用金 屬釘;(4)杮葺匠師有特殊的工具與施工方式。 杮葺取材的關鍵在二把刀一支鎚,第—把長得像我們熟悉的柴刀,背厚刃利,用大 型的木槌敲擊刀背,在原木㫁面上劈出杮葺要用的大塊材料,第二把刀再將前述斷面一 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幾乎可以取到 1-2mm 左右的杮板,這個階段的取材技術 難度十分高,匠師左手將砍刀固定在劈下的位置,右手槌起槌落,將斷面劈開但不完全 劈斷,而是用撐開撕開的方式來處理,以保存完整的木纖維。而固定杮版的師傅則有一 把奇怪的鐵鎚,將一大把竹釘含在嘴裡,快速吐出竹釘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 竹釘定位搥打,在杮板上一氣呵成(圖 32、33、34、35)。

圖 32 柿葺匠師取材加工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33 兒島公司的工匠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173


174

11 卷 | 第 1 期

圖 34 柿葺匠師施作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35 柿葺用錘子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3. 左官工程 在逍遙園的二樓,由極高比例的板條灰泥壁組成牆體與天花板,在日本稱為左官, 左官工事的施作也是這次交流中大家最感興趣的項目之一,荒木先生與岡崎灌涵的師徒 協同作業讓人見識到日本左官工事的精準執 行過程(圖 36),工程過程中也有臺灣本地 的土水匠師團隊平行作業,頗有「對場」的 氛圍。荒木師徒對逍遙園室內的壁面做了複 雜的處理,除了由底塗到面塗的不同調劑施 作外,也用了不少的麻筋補強(圖 37),避 免壁面的龜裂及脫落。而針對二樓大食堂的 船底天井,則是透過高超的技法,以鏝刀旋 出一朵朵如浪花的紋路,令人歎為觀止。 年輕的左官匠師灌涵一樣在工地實作 部分的工程。在日本,工藝的傳承發生在大 大小小的工地中,年輕的匠人操著傳統的技 法,以科學的精神,面對不同的工程問題, 發揮最佳的工作效率與成果,也值得學習 (圖 38)。

圖 36 左官二人作業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圖 37 壁面左官中的麻筋補強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圖 38 年輕的左官匠師──岡崎灌涵 圖片來源:陳啓仁提供。

陸、省思與討論 年紀超過八十年的逍遙園有著太多元太豐富的背景與故事,在保存的過程中,更有 許多值得我們行省思的議題。

一、歷史建築遺跡復原的啟發 逍遙園在修復之前的建築狀態的確不佳,從最早調查階段的 2008 年至修的 2017 年 前半年,由於歷經國防部管理到局部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的過程中,建築本體的崩壞從未 間斷,因此,修復工程需要更多的細心考證,尤其在材料與工法上,力求建築本身的「歷 史真實性」為最高原則。雖然在 2016 年已完成的修復設計,到了 2017 年由新團隊接續 的過程中,無論是修復監造與工作報告書團隊,仍從未間斷地進行考證與反覆的討論, 甚而數度赴日尋求更多的資訊與支援,回到工地再調整工法細部等等,這在過往的一般 文資修復案例中應屬少見。而對於遺跡復原的意義在於,傳達正確的建築內涵與人文歷 史精神,包括主人翁在時代中的思考與實踐、建築背後的營造技術、資材的應用與過往 營造者的心念與創意,這些都是逍遙園修復工程的核心價值,也是修復團隊的堅持。

175


176

11 卷 | 第 1 期

二、文化資產中的公民參與 遙園保存過程中誘發的民眾參與也是值得一書的課題。民間對於逍遙園的企盼,一 方面驚訝於它在都市中被隱蔽的命運,再進一步得知建築與其主人翁的故事後,更激起 了民間人士的保存意志。對於過程中逍遙園遭遇的土地管理、環境的改變(例如老樹的 存廢)、建築的防護、以及修復資源的爭取等議題,透過自發性的「志工團」、不同的 學者與學生、中央與地方的民意代表等,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的能量, 注入逍遙園的保存。擔任工作報告書的單位,也在修復工程的中後期辦理了許多公共性 活動,包括:有專業導覽的工地開放週、「日本近代文化資產保存經驗分享講座」、以 及臺日匠師交流等開放性活動,也將原本生硬的公共工程注入了公民參與的精神。逍遙 園在保存的過程中或有緊張與憂慮,或有衝突與矛盾,但文化資產保存本就是一個動態 的社會工程,所有的努力與付出,終將一點一滴地匯聚成具體的成果。

三、日本修復技術值得取法的經驗 逍遙園在保存過程中得到在於日本方面的諸多協助,也是少有的因緣際會,尤其是 從調查到修復工程等各階段,包括日本對於文資保存科學的重視,以及匠人們對於修復 工程的要求與專注,都是值得臺灣學習的項目。在保存科學部分,例如逍遙園的木料鑑 別與木構件的痕跡調查,透過日籍顧問的建議與提醒,團隊做了顯微紀錄,對於左官工 法中的色料與骨材,日本的專家透過結合學術研究的方式,成功地把科學的質化與量化 資料解析出來,並提供師團隊作為依據,重建了逍遙園的主要構件與部位。在臺日匠師 的交流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了日本匠師的年齡層雖然明顯地較年輕化,但是對於工作的 專業度與效率卻毫不輕忽,從每位匠師的工具客製化,到施作工法的系統性(順序與層 次)與精緻度可以窺見,日本在傳統技藝的傳承上的全面與投入。

四、修復過程的全記錄的啟示 筆者作為參與逍遙園研究與記錄的一員,深深感受到臺灣在文化資產修復的困境與 盲點。特別是修復科學的研究資源不足,修復是一門跨領域的學門,舉凡物理化學、材


逍遙園文化資產的保存歷程

料科學、工業製造、建築工程等,缺一不可,臺灣在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的投入雖然已 有相當累積,但是大多數對於「復原」部分偏向於形貌的重建,對於材料的討論與研究 甚少,原因頗為複雜,一是通常因為修復預算與工時成本,「修復」的比例經常低於「仿 作」(即依原貌新作),在這個大前提下,原材料的研究就顯得不甚重要了。二是修復 需要縝密的施工訓練,逍遙園有幸有修復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大木匠師,在保留最大 量的原材料前提下,逍遙園得以將原始的面貌儘量地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極為珍貴。 此外,逍遙園修復過程中,材料、文獻、文物等物件的保存,透過有系統地整理得以成 功的結合導覽系統,提升了逍遙園展演的豐富度與歷史感,逍遙園的修復工程也結合了 縮時攝影、影片記錄及 3D 雷射點雲掃描等不同技術,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生動的展覽 內容。

結語 逍遙園的保存自 2008 年開始正式的展開調查,到 2020 年 11 月修復完成重新開幕, 歷經超過十二年的時間,是高雄市近年來修復工程經費最高,國際交流最豐富的一個文 資保存案例,臺日交流過程中,對於文化資產的修復倫理的堅持,透過材料與工法的真 實性考證,與傳統工匠的演示過程,都足以作為往後的文資保存參考,臺日雙方對於逍 遙園保存的熱誠與投入,也見證了文資保存無國界的精神。逍遙園的歷史探索,最初在 薄弱的文獻之外,有賴許多人物的勾勒與推論,有時只是如浮光掠影般的類線索,有時 像石破天驚般的震撼發現,所有參與過的人,在時間與空間的縱橫軸線中游移,成就了 今日逍遙園的歷史與空間輪廓,哪怕是個沒有盡頭的研究,逍遙園已經是很多人的生命, 很多人的寄託,很多人的心結,這就是文化資產的本質,也是文資得以延續的精神。保 存過程中多元的公民參與歷程,對於高雄市而言,不僅是修復了一個歷史的場域,還原 了城市的空間脈絡,更是凝聚市民意識的一個重要過程,意義確是非凡。

177


178

11 卷 | 第 1 期

典藏介紹: 1947 年高雄市政府職員服務日記 撰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企劃專員 莊建華

壹、前言 過往二二八事件被視為禁忌,直至 1990 年代以後,由行政院組成研究二二八事件小 組。該小組搜集相關檔案及大量的口述訪談,並於 1994 年作成研究報告,對二二八施政 或補償的依據。近幾年來,結合公部門、學術單位及民間的力量,有更多相關的檔案陸 續開放或解密,讓事件整體的脈絡更加清晰。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下稱高史博)亦致 力於二二八事件於高雄的相關學術活動,如 2013 年與高雄市西區扶輪社、高雄中學共同 舉辦「改寫歷史『二二八高雄中學自衛隊』座談會」,邀集許雪姬教授及當時的參與者 陳仁悲先生等人共同參加。1 2017 年於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時,辦理重返壽山高雄要塞 司令部彭孟緝及二二八談判代表開會的歷史現場與「解密.國際檔案中的二二八事件特 展」。2 除活動外,高史博陸續針對事件受難者顏再策家屬──顏陳秋霞女士及雄中學生 會會長方振淵先生 3 進行相關口述歷史采集。 二二八事件於臺北發生後,因消息傳遞,各地秩序日漸失控,發展情形也不一致。 隨著政府陸續解密政治檔案,相關研究已相當深入,去年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下稱 二二八基金會)所公布的《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已經很大程度地基於新 開放的政治檔案,進行各項議題的研究。4 高雄地區的二二八事件研究,學者們已積累豐 碩的研究及口述歷史,最早有高雄市文獻委員邀請許雪姬教授進行《續修高雄市志 卷八

1

該座談會後則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將座談會及相關雄中自衛隊研究集結成冊,出版《改寫歷史:二二八高雄中學自 衛隊座談會手冊》(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3)。

2

後續則由高史博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合作於 2018 年 2 月將部分由海外收集的檔案集結成冊並予以翻譯成《解密.國 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臺北:遠足,2018)。

3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訪問記錄,〈顏陳秋霞女士口述訪談稿〉,《高雄文獻》,7(3)(2017),頁 198205;王御風等訪問,莊建華記錄,〈見證歷史的轉折──方振淵先生訪談紀錄〉,《高雄文獻》,8(3)(2018), 頁 144-161。

4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臺北:二二八基金會,2020)。


典藏介紹:1947 年高雄市政府職員服務日記

社會志二二八事件篇》的撰寫與《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 物訪問紀錄》口述訪談,5 對高雄市二二八事件的歷史 脈絡有了相當程度的梳理,接續又有林秀玲、鄭志敏、 張守真、王御風、蘇瑤崇 6 等人分別針對高雄中學、地 方仕紳應對及海外檔案等主題進行相關研究篇章。近期 隨著國史館及二二八基金會陸續公布檔案,使事件原貌 越來越清晰。 為此,高史博於 2006 年曾由民間收入一本《1947 年高雄市政府職員服務日記》,並於同年經典藏委員 審議後核定為本館典藏品。該日記主要記述時間為 1947 年 1 月 20 日至 3 月 10 日止,對於二二八事件期間, 高雄所發生的狀況,有親身經歷的見證。然因,這本 服務日記中並無記載記述者為何人,使得該日記一段

圖 1 服務日記封面 照片來源:作者不詳,《1947 年高雄市 政府服務日記》(1947),高雄市立歷史 博物館典藏,登錄號:KH2006.002.070。

事件經歷者的證詞無法呈現。有鑑於此,本文主要的 目的有二:一是介紹這本服務日記,並從條目內容試 著整理出記述者的可能人選,二是由日記中所撰述之條目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為日後 研究提供可參考的方向。

貳、服務日記的相關介紹 首先,從外觀說明這本日記,日記本為灰底軟殼裝的書籍樣式裝訂,封面上載有「服 務日記」四字,下方則署有「高雄市政府贈」字樣。高史博典藏中目前以《1947 年高雄

5

許雪姬編纂,《續修高雄市志 卷八社會志二二八事件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許雪姬、方惠芳等 訪問,吳美慧等記錄,《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許雪姬,〈高 雄二二八事件真相再探〉,收於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紀念二二八事件 60 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 市文獻委員會,2008),頁 169-214。

6

林秀玲,〈高雄中學與「二二八事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鄭志敏,〈從 「市參議員」到「悽慘議員」──論二二八事件前後的第一屆高雄市參議員〉,《高市文獻》,22(1)(2009),頁 37-68;張守真,〈高雄市區「二二八事件(高雄三三事件)」與士紳救援工作〉,《高雄文獻》,7(3)(2017), 頁 6-97。王御風,《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1920-1960)》(臺北:玉山社,2013);蘇瑤崇,〈新史料新觀點 下的二二八事件研究──以「軍事鎮壓」為例〉,《高雄文獻》,7(3)(2017),頁 98-125。

179


180

11 卷 | 第 1 期

市政府服務日記》命名。然,仔細翻查內外頁面,發現無任何姓名註記。再者,就日記本 結構而言,首頁如其他政府出版筆記一樣,印有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肖像,下方為愛國心、 榮譽心與責任心的提字(如圖 2);次頁則印有高雄市長黃仲圖肖像,並搭配毛筆字書的 「不斷的努力與學習」精神標語(如圖 3);緊接續還有「國民政府國定紀念日表」、「1947 年年曆」。在年曆後為記事頁,一頁四欄,記述者的 23 則記述就是記載於此。記事頁面 後則接續還有國民政府相關文宣,如「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表解」、「心理建設表解」、「社 會建設表解」、「物質建設表解」、「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表解」、「公務員服務法(民 國 32 年 10 月公佈)」等等政治精神層面的相關宣傳文件。

圖 2 服務日記中行政長官陳儀肖像 照片來源:作者不詳,《1947 年高雄市政 府服務日記》(1947),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典藏,登錄號:KH2006.002.070。

圖 3 服務日記中高雄市長黃強肖像 照片來源:作者不詳,《1947 年高雄市政 府服務日記》(1947),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典藏,登錄號:KH2006.002.070。

接續有高雄市政府相關資訊,如 1947 年的「高雄市政府暨附屬機關單位主管人員名 冊」、「警察局主管人員聯絡資訊」、「高雄市正副區長人員」、「高雄市立中學校校長」 及「第一屆高雄市參議會參議員」等多種通訊錄,均可作為了解二戰後初期高雄市人物群像。 正如上述,關於內文日記部分可見附錄,1947 年 1 月 20 日起記述至 3 月 10 日止, 共記述 23 則記事,其中,3 月 3 日事件發生前僅用寥寥數語寫下每日工作重點。自 3 月


典藏介紹:1947 年高雄市政府職員服務日記

3 日迄 3 月 10 日止,則逐日記錄二二八事件期間的心境。

參、服務日記中可能人選? 然而,究竟這本服務日記的記述者可能是誰呢? 目前除了 23 則記事外,無任何文字能證明日記歸誰人所有,僅能就記述內容推測。 首先由 1 月 20 日、21 日、24 日的相關記述中,除了 20 日的參加市參議會例會外,均有 同一主題,即為參加「冬令救濟會捐募」,何謂冬令救濟會捐募? 1946 年 12 月由行政長官公署制定〈臺灣省冬令救濟實施辦法〉,明定由各縣市辦 理冬令救濟,主要透過動支地方經費或向各地殷戶捐募向各縣市赤貧、殘疾或因受災害 而不能生活者,以工賑、小本貸款或發放代金等方式給予補助,以求平安度過嚴冬。7 該 辦法規定各縣市應於每年 12 月 16 日起至隔年 3 月 15 日辦理。各縣市冬令救濟委員會則 依各地狀況成立救濟委員會,高雄市共分得 2 萬臺幣。目前已無法查得 1946 年冬令救濟 會成員名單,而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有 1 份 1947 年 11 月分的相關人員名單,該名單 中透露出些許端倪。 名單中可見到冬令救濟委員會由高雄市長黃強擔任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為陳啟川, 其中有委員唐傳宗、楊金虎、彭清靠及各區市參議會議員等。救濟會下設查放組、事務 組與捐募組,查放組由議長彭清靠擔任組長、主任秘書長蔡景軾擔任幹事;另外,設有 負責聯絡及相關行政業務的事務組由民政科長沈幼軒擔任,幹事則由民政科科員何昌盛 擔任。捐募組由市參議員蔡金水擔任組長。8 從名單中顯示救濟會組成由高雄市政府及市參議員等人士共同籌辦,這本服務日記 的主人出現了兩種可能,一是市參議員,二是市府民政科職員。早期高市文化局出版的《看 見老高雄》一書推測該書為市參議員所擁有,9 這個推論筆者先按下,待後續再予以分析。 如果我們先預設日記的主人為市府民政科職員,檢視高雄市政府民政科組織如 1946

7

〈冬令救濟辦法,市縣組冬令救濟委會〉,《民報》(1946 年 12 月 6 日),第 3 版。

8

「 高 雄 市 冬 令 救 濟 委 員 會 成 立 日 期 電 報 案 」(1947 年 11 月 8 日 ),〈 各 冬 令 救 濟 委 員 會 組 織 成 立 (0036/012.1/110/1)〉,《臺灣省級機關》,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號: 0040121000060002。

9

鄭德慶總編緝,《看見老高雄》(高雄:高市新聞處,2001),頁 155。

181


182

11 卷 | 第 1 期

年 7 月市府調整行政機構,民政科下設行政、戶政、社會及衛生四股。10 其業務相當廣泛 龐雜,不僅辦理各級民意機構的建立,如市參議員、區長、區代表及里長等選舉業務, 還負責戶口清查、人民團體等各項業務。對比日記末所附各科室的名冊,若日記主人為 市府職員的話,可能人選為民政科長沈幼軒、行政股長康壬貴、社會股長許藏武、衛生 股長龔堂顯、指導員陳彬森、許以復、楊培昆等人所有。這其中指導員楊培昆、陳彬森 及許以復皆負責地方自治業務。職員中僅康王貴、許藏武與龔顯堂為臺籍,其餘為外省 籍人士。會提到省籍,是因為這在判斷記述者身分時也起了參考作用。 接續後幾日的記述,如 1 月 26 日「三民區合作社籌備委員會開會」、30 日「出席 里民會議推行合作社組織事宜」與 31 日「營事業會議因病不能出席,下午七時出席區合 作社組織事宜里民會議。」由上述三條事件記載,記述者這幾日的活動為參加推行合作 社組織之相關活動,戰後初期為拉攏地方仕紳,在原有日治時期的基礎上輔導農會轉型、 整理信用組合,並加強發展合作社事業,各產業及地方政府紛紛成立信用組合。 從先前參加冬令救濟及發展合作事業兩項業務,11 加上三鳳亭(今三鳳宮)的廟宇修 建等宗教團體事務的參與,這幾項業務作綜合評斷,記述者若為市府職員的話,人選會 限縮至掌管相關業務的沈幼軒 12 與許藏武 13。 另外,就市議員部分,較簡單能推測出相關的人選,首先根據 1 月 26 日、30 日三 民區里民大會推行合作社組織事宜,另 2 月中參與二次三鳳亭的修建委員會的籌備會議。 就選區劃分而言,三民區的合作社推展事宜,除了市府職員外,一般只會有三民區的市 參議員會參與。根據 1946 年的高雄市參議會選舉結果,三民區共選出 3 位市參議員,14

10

「高雄市政府組織規程草案及員額編制表造送案」(1946 年 5 月 21 日),〈各縣市政府員額編制表〉,《臺灣省行 政長官公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01210017014。

11

根據民政科組職而言,關於人民團體部分,原先接收時設有組訓股,但旋即併入社會股,負責辦理人民團體組訓事項。 參考自高雄市政府秘書室編,《高雄要覽》(高雄:高雄市政府秘書室,1948),頁 31。

12

沈幼軒,時任高雄市政府民政科長,江蘇鹽城縣人,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後投筆從戎轉任軍職,曾任山東等各省國 稅機關課長、所長及閩浙贛三省綏靖指揮部上校專員。二戰結束後,沈氏隨軍來臺,先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民政處專 員。1946 年 11 月調派為高雄市政府民政科,便長期辦理民政業務。1961 年民政科改制時,又擔任首任局長,1976 年辦理退休,共在高雄市任職長達三十年。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民政科杜濂沈幼軒任免案」(1946 年 10 月 30 日), 〈高雄市人員任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03231340013。

13

許藏武,1918 年生,澎湖白砂人,後隨家遷至斗六街居住,斗六公學校畢業後,考入臺南南榮中學,1937 年赴日就 讀宮崎縣高鍋中學校,1939 年後進入高松高等商業學校專修科就讀,一年後畢業後即返回臺灣,入專賣局高雄支局擔 任囑託。檢視許藏武的學習成績單,發現在學校中曾修習過支那語(北京話)課程。二二八事件過後,3 月 22 日隨即 調任為建設局工商課長,後又出任高雄市第三屆議員。資料來源:「仝許藏武仝」(1940 年 1 月 1 日),〈昭和十五 年一月至三月人事書類其二專賣局〉,《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112510064。

14

〈高雄市參議員票選決定〉,《民報》(1946 年 3 月 31 日),第 2 版;趙性源編纂,《高雄市志民政篇(中卷)》(高 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60),頁 182-184。


典藏介紹:1947 年高雄市政府職員服務日記

分別為王隆遜 15、 邱道得 16 與孫太雲 17。 服務日記若為市參議員所有,日記中所載的 2 月 13 日與 3 月 2 日參加三鳳亭的活動, 人選為孫太雲的可能性就不高。為何這麼說呢?首先,根據資料顯示,邱道得與王隆遜 為三塊厝聚落選出,孫太雲則為灣仔內、大港埔一帶所選出的市參議員。三塊厝為早期 王、鄭、蔡三姓為主所發展出之聚落,三鳳亭為其信仰中心。該廟宇據傳聞為明鄭時期 即由龍水一帶分靈至此祭祀,同治年間重修時已有屋宇八間的規模,1920、1947 年又分 別進行重修。其中 1947 年重修時,能見邱與王同時對廟宇進行捐獻。兩人對於三鳳亭之 關係也較孫太雲來得有淵源。兩人不僅在 1947 年重建時捐過款,也分別在日後三鳳宮遷 建至河北路時給予大力協助,邱道得還是當時主導遷建的主任委員,王隆遜則任顧問,18 王所提的對聯至今仍高懸於三鳳宮之門楹上。

圖 4 位於今三民區河北路的三鳳宮現貌,舊名三鳳亭 圖片來源:莊建華攝於 2021 年 3 月 21 日。

圖 5 王隆遜所書之對聯 圖片來源:莊建華攝於 2021 年 3 月 21 日。

15

王隆遜,1906 年生,王家世居三塊厝為望族,1923 年畢業於高雄商業補習學校,但從小即受浸於漢學,喜愛吟詩, 兼擅書法及謎學,是猜謎及製謎的高手,1934 年更協助新竹吳靜閣創謎社「的社」。除文學表現外,王隆遜亦經營瓦 製造工廠、陶器工廠等實業。戰後,曾協助組織三民主義青年團社會服務隊,以維持地方治安,並設立「三民塾」, 以推行中國文化。1946 年時曾任第一屆三民區長,同年亦選上高雄市參議會參議員,1951 年後便卸下公職,擔任高 雄市文獻委員會委員。1953 年時與友人共同創辦壽峰詩社,平日亦熱心公益,著有《槐園集》、《燈謎之解剖》與《槐 園謎集》。參考自章子惠,《台灣時人誌(第一冊)》(上海:國光出版社,1947),頁 9。

16

邱道得,高雄市參議員,高雄商業補習學校畢業,歷任高雄市水利組合評議員,戰後任高雄市雜貨公會理事長、高雄 市農業會監事、高雄漁會監事。參考自章子惠,《台灣時人誌(第一冊)》,頁 48-49。

17

孫太雲,於 1943 年通過臺灣總督府普通試驗合格,並於高雄市市役所任職員、臺灣食糧團高雄支部主任等職,自營 洽豐商行。參考自章子惠,《台灣時人誌(第一冊)》,頁 75。

18

今三鳳宮入廟門後右側仍有王隆遜所書「三鳳宮沿革」及「三鳳宮遷建碑記」,該碑記中載有協助三鳳宮 1970 年代 遷建之人員,除了王隆遜、邱道得外,還包含了有第一屆三民區民選區長潘子榮及經歷二二八事件的孫振成醫師。 1947 年重修捐款名簿亦位於三鳳宮廟前,邱與王均有捐獻紀錄。

183


184

11 卷 | 第 1 期

綜合上述,這本服務日記目前浮出的人選最有可能為市府民政科的沈幼軒及許藏武, 與市參議員王隆遜與邱道得。

肆、服務日記中關於二二八的記述 再將主軸拉回服務日記中的二二八事件的條目,關於二二八的記述從 3 月 3 日起, 每日均載至 10 日止共 8 則。 1947 年 2 月 27 日,臺北發生緝菸血案。次日,臺北市民進行抗議活動,因臺灣省 行政長官公署衛兵槍擊請願民眾,致使民怨爆發,各地出現攻擊官署、毆打外省人的情 事。事件爆發時,高雄地區駐軍包含彭孟緝的高雄要塞司令部及何軍章的整編二十一師 獨立團,即整裝待命。然,據其日記所載,臺北發生二二八事件時,當日行程點仍為出 席高雄市參議會開會。第一屆第四次大會仍於高雄市政府舉行,此次的會由從 2 月 25 日

圖 6 服務日記中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記述 照片來源:作者不詳,《1947 年高雄市政府服務日記》(1947),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登錄號:KH2006.002.070。


典藏介紹:1947 年高雄市政府職員服務日記

開幕式始至 2 月 28 日閉幕式,19 共四日均載參加參議會,尚無法從文字上感受到風雨將 至的焦慮。 時序進入 3 月後,臺北秩序惡化情況已見報,高雄市區還未受到影響,秩序尚穩定。 日記中並無 3 月 1 日的相關記載,3 月 2 日則記載隨三鳳亭的修建委員,至臺南地區參 訪各廟宇,尚無法從日記紀錄中感受到事態正朝向惡化的方向發展。 然而,遲至 3 日止,官方檔案記載有臺北南下的民眾,由臺南乘卡車進入高雄, 亦有臺南工學院的學生加入,在市面上出現圍攻警局、憲兵隊、搶奪外省人的情事。 日記中僅用短短數字「市臨時緊急會議」,表達事態似乎已出現危機。這裡所指的緊 急會議,是指市長、議長及市府部分本省籍幹部、市參議員及高雄地方仕紳共同討該 如何穩定已趨惡化的高雄市街秩序,但會議中並沒有什麼具體結論。 20 根據《續修高雄 市志 卷八社會志二二八事件篇》所載,該日一○五後方醫院的國軍受到群眾攻擊, 在鹽埕區也出現群眾攻擊圍攻警察局,市警察局長童葆昭座車遭到焚毀,本人亦遭到 攻擊等事件。21 高雄市街於 4 日後街面秩序已漸失控,駐守一○五後方醫院的軍隊又遭四百名群眾 包圍,市街秩序中已有發生幾起毆打狀況。部分學校、廠區為求維持治安,組織自衛隊, 以求保護外省人、控制秩序。如當時的高雄中學及高雄煉油廠區,組織「自衛隊」、「義 勇隊」維護治安。同日,市長黃仲圖眼見情勢失控,召集地方人士、市參議員,商討對策, 試圖弭平混亂。此時,由於長官公署尚未決定如何處置,因此,高雄要塞司令部尚未出 兵控制。 該日記述則為「各地暴徒蜂起為奔流,不能制,嗚呼哀哉,竟成此大變。一部分流 氓到處毒打外省同胞為狂犬亂咬嗟乎他們空有心肝者乎!」值得注意的是,記述者明顯 對於時局的變化感到憂心,認為局勢已經發展至無法節制的狀態,可能亦非市政府及市 參議員之力所能控制。因此記述者僅能在文字上表達幾近歇斯底里的怒吼,內心憤怒溢 於文字。

19

高雄市參議會秘書處編,〈台灣省高雄市參議會第一屆第四次大會議事錄(1947 年 2 月)〉,收於陳雲林總主編,《館 藏民國台灣檔案彙編(第 194 冊)》(北京:九州,2007),頁 194-205。

20

許雪姬訪問,方惠芳記錄,〈顏阿岩先生訪問紀錄〉,《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上)》(臺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 161。

21

許雪姬編纂,《續修高雄市志 卷八社會志二二八事件篇》,頁 40。

185


186

11 卷 | 第 1 期

5 日,日記中以「事情愈急,到處槍聲時聞」寥寥數字記載,可見群眾、軍隊駁火 事件頻傳。其實,該日市街爆發駁火事件,雄中自衛隊和控制火車站的軍隊進行談判時, 駁火造成雄中畢業生顏再策死亡。另外,民眾再度包圍一○五後方醫院駐軍,搶奪槍械 及物資,甚至有攻擊要塞司令部的狀況。 同日市參議會及地方名流成立高雄市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比照臺北成立二二八事件 處理委員會,下分治安、宣傳、糧食、醫療等組,以議長彭清靠為主任委員、市參議員 郭萬枝為警察局長。雖有組織,但處委會無法及時安定市街秩序,市長黃仲圖回憶市府 已完全無法進行職務,控制秩序,才讓陰謀份子煽動學生、民眾對於外省人財物進行劫 掠。更有甚者,因外省人集中於壽山,晚上更有群眾對著壽山駐軍射擊情景,全市已陷 入混亂,各地也陸續開始戒嚴。壽山上則有駐軍向山下以機槍掃射。22 也是同日,市長 黃仲圖、議長彭清靠、凃光明等人上山見彭孟緝,卻遭彭拒見,雙方約定隔日再談。當 時彭已決定派兵鎮壓,拒見僅是為了拖延時間。23 3 月 6 日,早上由議長彭清靠、苓雅區長林界、台電高雄辦事處主任李佛續、涂光明、 范滄榕、曾豐明等人,上山談判,希望軍隊能恪守紀律,勿出兵平亂。然而,此時彭已 無心談判,決意以武力鎮壓,隨即將涂光明、范滄榕、曾豐明等 3 人,以手中有武器為 由加以逮捕。 另一方面,彭孟緝立刻展開軍事行動,當時兵分多路,一路直抵市政府,便向仍在 市政府內等待消息的市參議員、民眾開槍掃射並丟擲手榴彈,當場造成許秋粽、黃賜、 王石定及鹽埕區代表王平水、律師陳金能等數十人喪命,甚有逃跑者亦直接擊斃。另一 路則為二十一師何軍章團部隊,以控制高雄火車站、高雄中學為目標,軍隊抵達後隨即 開槍,造成大量人員死亡。軍隊試圖攻擊高雄中學未果,調來迫擊砲攻擊學校。翌日, 在確定無人反擊時,進入校園及三塊厝附近民宅搜索。 對比日記中所載「同上,槍聲盈耳,砲聲殷,女哭兒啼處處聞,被捕市民魚貫似, 惡遭玉石一齊焚。」此時軍隊已進入市區平亂,並到處搜捕及槍殺市民,其中以市政府、 火車站一帶傷亡人數最多。軍隊不僅槍殺無辜市民,更四處入屋搜捕是否有藏匿叛亂份

22

黃仲圖,「高雄市二二八事變報告書」,收於「為 228 事變及於高雄市建紀念碑事有所陳述」,〈二二八文獻及研究〉, 《國史館》,檔號:A202000000A/0079/2212002.69/1/0001/004。

23

許雪姬編纂,《續修高雄市志 卷八社會志二二八事件篇》,頁 43-44。


典藏介紹:1947 年高雄市政府職員服務日記

子。擔任雄中學生會會長的方振淵回憶從學校撤退後,便先躲入三塊厝的民宅中,聽到 軍隊進屋搜捕,還摒氣凝息,擔心被抓捕。待軍隊撤離後,又躲了幾天才敢回家。24 連續二日的鎮壓,彭孟緝部隊已控制高雄市區,7 日中午才將遭到軟禁的談判代表 釋放,涂光明、范滄榕、曾豐明則就地正法。左營地區的海軍司令部也於同日控制左營 市區,8 日軍方「收復」煉油廠,逮捕自衛隊成員,仍四處搜捕群眾。另外,在岡山地區, 曾有發生攻擊外省人及警局的情事發生,出面協助穩定地方秩序的蕭朝金牧師卻也在 10 日以「聚眾滋事、收容暴徒」為由遭到逮捕(17 日與余仁德一同遭到槍決),高雄地區 至此已由軍方掌控。 日記中關於這幾日的記載則為,7 日「下午 2 時,事平,無辜良民被捕無數,中 流彈死者亦不少。聞參議會三人犧牲王石定、許秋琮(按,此處應為粽,日記中使用 「琮」)、黃賜。嗚呼哀哉議員無辜,竟遭棋(奇)禍,我已不能成聲矣。」記述者對 於事件發展的狀態、時間及高雄市政府傷亡的情形多聽聞而知,沒有親身參與其中,亦

圖 7 3 月 9 日的記述欄位 照片來源:作者不詳,《1947 年高雄市政府服務日記》(1947),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典藏,登錄號:KH2006.002.070。

24

王御風等訪問,莊建華記錄,〈見證歷史的轉折──方振淵先生訪談紀錄〉,頁 151。

187


188

11 卷 | 第 1 期

可能沒有參加市府的相關活動。另外文字亦展現出對於無辜市民、市政府遇難的三位臺 籍市參議員的哀傷。 接續的 8 日記載「各地搜捕暴徒,人心惶之」及 9 日「同上,變生倉卒若奔雷,難 挽狂瀾信可哀,凄慘議員真凄慘,傷亡苦難一齊來。」主要還是說明軍隊四處進行搜捕, 搜捕工作震懾人心,亦使之恐懼。市參議員許秋粽遇難後,軍隊仍至許家要準備掃射, 後因外省同胞勸說才免去一場波瀾,家中成員不少受到驚嚇而舉止失措。25 日記最後一則 記事則落於 3 月 10 日,該天記載「略告平靜,然而余由驚憂勞而病疾。」記述者從 3 月 3 日開始一路看著事件演變過程,了解市政府攻擊事件的狀況、哀傷三位議員的遇難, 自身可能也遭受到軍隊的搜捕,因此才會留下驚憂勞而成疾的話語。

伍、日記中所要思考的人與訊息 檢視完二二八條目的部分,我們已經大概能從內容推測服務日記為市參議員王隆遜 所有。 筆者會推測為市參議員主要有幾點依據:日記中在二二八期間常用詩詞為記述── 如 3 月 9 日這條目的書寫方式,應僅有沈幼軒與王隆遜擁有這樣的漢學基礎。再加上記 述者不僅參加市議會例會(1 月 20 日、2 月 7 日),並於二二八事件時,對議員殉職所 表達出的哀傷,或許是自身作為議員,對於事件中所展現的無奈及突遭奇禍,感受到的 痛苦心境所發出之哀鳴。記述者以「市參議員」改以「悽慘」二字代替說明心境,會有 這樣的字句是因市參議員的臺語發音與「悽慘」同音(3 月 9 日條)。詩詞上的書寫與 對市參議員的關心,已能排除這本服務日記為市政府職員。同時比對邱道得於事件涉入 的程度(如後詳),以及,王隆遜為首屆三民區合作社理事長,而合作社於該年度 6 月 15 日成立等諸多原因,26 均讓王隆遜成為這本日記最有可能的人選。 那,如真為王隆遜所記述,其日記是否能給我們什麼樣的訊息嗎?

25

許雪姬訪問,林世青記錄,〈王武雄先生訪問紀錄〉,《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上)》,頁 240-242。

26

高雄市政府秘書室編,《高雄要覽》,頁 32。


典藏介紹:1947 年高雄市政府職員服務日記

首先是二二八事件於發生的時間點,基本上與研究者過往於相關文獻中,閱讀到高 雄事件發展的時間脈絡穩合。3 月 2 日,王隆遜仍與三鳳亭的修建委員赴臺南參觀廟宇, 絲毫感覺不到緊張氣氛。高雄發生的時間點約莫在 3 月 3 日以後至 4 日後全面失控,直 到 6 日軍隊鎮壓至 10 日軍隊搜捕的事態才逐漸和緩下來。我們能從日記文字中讀出事件 爆發後一週內,王隆遜先看到市街秩序的失控,到參議員被殺後,軍隊四處搜捕,平民 百姓無辜受害,對於事件發展感到憂心及憤怒。 再者,有官方檔案將王隆遜認定是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委員及學生隊參謀一事, 顯然與日記所述之事大相逕庭。當然,官方檔案的說法,雖有參考價值,但在作為應用 研究上仍需小心求證,是每位研究者所周知之事。這裡還要考慮的一點是,日記中是否 為王隆遜在事件案發時所載。若為當下所載,足證明王隆遜如陳浴沂所言,並無直接參 與處理委員會的事情──口述訪談中提到 3 月 5 日由市參議會召集的處理委員會,理應 由市參議員組成,但真正出席的市參議員並不多,根據陳浴沂回憶,僅有邱道得、張啟 周、蔣金聰、郭萬枝等人而已。27 事件中很多人是因為關心時局,主動參加並沒有強制性。 另外,陳浴沂也提到另外一位市參議員邱道得,因為家中開米店,被眾人拱要提供 米糧,因此他屬於供應組。28 邱道得的訪談中更具體地描述了在市政府的經過,並為脫險 答應軍方要求提供物資殺豬取糧。29 若王隆遜此時參與甚深,應不至於完全無語其過程, 更不可能僅用「已不能成聲矣」描述心境。加上,許秋粽、王石定等人的遇難,亦是隔 日才從旁聽聞。王隆遜是否真如檔案所述擔任學生隊參謀,這一點就令人存疑了。 還有一個點,也是符合日記所述,王隆遜所在的三塊厝區域,離高雄中學、市政府 與壽山均不遠。5 日後高雄車站即有槍聲也就符合史實。正如雄中方振淵所說軍隊入高 雄中學後,同時也到處進行搜捕,邱道得的訪問中更直接指出當時軍隊在搜捕的過程中, 只要開門很可能就直接遭到開槍打死,若不開門可能還有機會保留一條命。這點也符合 王隆遜在日記中 8 至 9 日的記載,甚至亦推測軍隊搜捕過程中騷擾過王家,使王隆遜家 族受到驚嚇。

27

根據其他訪談回憶錄所指 3 月 6 日當時參與的市議員,除了上山談判的議長彭清靠、在市府等待消息還有副參議長林 建論、許秋粽、黃賜、王石定等市參議員。

28

許雪姬訪問,吳美慧記錄,〈陳浴沂先生訪問紀錄〉,《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上)》,頁 193。

29

許雪姬、方惠芳訪問,蔡說麗記錄,〈邱道得先生訪問紀錄〉,收於許雪姬、方惠芳訪問,吳美慧等記錄,《高雄市 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下)》,頁 344-346。

189


190

11 卷 | 第 1 期

「臺灣二二八臺民叛亂高雄區叛亂名冊」30 將王隆遜列為二二八處委會委員,並註明 其發表煽動言論,但是否遭人誣陷則未可知。然而,在 7 月時王隆遜在一份由彭清靠、 陳啟清等 33 名高雄仕紳聯名向臺灣省參議會陳情具保郭國基的陳情書上簽署其名,已知 當時他從二二八事件中脫身。也因此,我們無法進一步了解記述者 3 月 10 日後對這本日 記如何處置,或有刻意收藏。 鄭志敏教授針對二二八事件前後高雄市參議員的研究指出,二二八事件市參議員為 特定目標,軍隊若發現市參議員則會給予「特別待遇」。除了負責談判的議長彭清靠及 死亡的三名市參議員外,更有郭萬枝、蔣金聰、駱榮金、王清佐、方錫淇被以各種理由 拘捕,或許這也是王隆遜於 9 日特別描述的「悽慘議員真悽慘」的真正原因吧──這些 親身經歷的議員對於國民政府大多已感到失望。31 事件過後,議會中不僅議員提案數大幅下降,對於官員的質詢更是和緩許多,且多 不願發言,甚至出席率亦不高,不少議員如陳啟清、方錫淇等人事件後便辭去議員。32 留 在議會的議員甚至對二二八時所遭遇的事情一概不提。1950 年市參議員任期屆滿後,更 多議員選擇不再留任,王隆遜就是其中一位。

陸、小結 這本服務日記,由高史博典藏後,尚無法從日記本中了解記述者的身分,亦使該日 記無法作為二二八事件高雄地區的相關研究素材。因此本文試著從訪談紀錄、日記內容 交叉比對,篩選出可能的人選應為市參議員王隆遜。日記本身所雖沒有記述軍隊鎮壓前 市府開會、壽山談判情形,甚至無法說明軍隊進程及後續綏靖情形,卻為我們提供觀察 高雄二二八事件的一側面觀點──親身經歷「旁觀者」對於事件的第一手證言──我們 從文字了解記述者所見聞的市民如何遭捕、無辜被殺而產生的憤怒,亦能了解到其面對

30

「臺灣二二八臺民叛亂高雄區叛亂名冊」,收於「台灣二二八事變報告書」,〈拂塵專案附件〉,《國家安全局》,檔號: A803000000A/0036/340.2/5502.3/6/001。

31

鄭志敏,〈從「市參議員」到「悽慘議員」──論二二八事件前後的第一屆高雄市參議員〉,頁 59-60。

32

趙性源編纂,《高雄市志民政篇(中卷)》,頁 182-184。


典藏介紹:1947 年高雄市政府職員服務日記

國軍報復及大肆搜捕,所呈現的恐懼,甚至驚訝到不能自己。字字句句反映的是記述者 面對「祖國」幻滅的衝擊 33 及猶如理想主義者卻遭到背棄理想的無奈。 今年(2021)二二八事件中樞紀念儀式於高史博廣場前舉辦,會選擇於此辦理,係 因七十四年前的 3 月 6 日於此地發生首波軍隊武力鎮壓事件,造成不少地方仕紳於此喪 命。因此,蔡英文總統發言時不僅撫慰遺族,更要求政府正視歷史,並充分保障人權尊 嚴。筆者每每檢視二二八事件資料時,越堅信史料梳理是揭示事件真相的基礎,並反思 追尋二二八事件的真相,不僅是為撫慰受難者英靈、還給家屬公道外,同時也讓曾經歷 或見證事件的人們,能了解事件本質,免去活在恐懼陰影之下,並從懼怕中解脫──這 些工作一直是身為歷史研究者的我們戮力的目標。

33

王隆遜曾在戰後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社會服務隊,以維持地方治安,並成立「三民塾」,以教養地方青年識國語,並 積極推行中國文化。自己則投身擔任首任區長,並於 1946 年參選市參議員。

191


192

11 卷 | 第 1 期

附錄/1947年高雄市政府服務日記中所載條目內容 日期

星期

紀事

1 月 20 日

出席參議會例會、冬令救濟捐募

1 月 21 日

冬令救濟捐募

1 月 25 日

冬令救濟金捐募

1 月 26 日

三民區合作社籌備委員會開會

1 月 30 日

出席里民會議推行合作社組織事宜

1 月 31 日

市營事業會議因病不能出席,下午七時出席區合作社組織事宜里民會議。

2月5日

平劇委員會因病不能出席

2月7日

出席市例會討論兼案及其他數事,至下午六時終了

2 月 11 日

冬令救濟委員會第二次開會,因為不能出席;省立商業職業學校役員會於上午 十時開會,因病不能出席(2 月十日)

2 月 13 日

三鳳亭重修會議於下午七時開會,因病缺席。

2 月 25 日

市議會開會第一屆第四次

2 月 26 日

同上

2 月 27 日

2 月 28 日

同上

3月2日

三鳳亭修理之關係,與各修建委員往臺南調查參觀各廟宇

3月3日

市臨時緊急會議

3月4日

各地暴徒蜂起為奔流,不能制,嗚呼哀哉,竟成此大變。一部份流氓到處毒 打外省同胞為狂犬亂咬嗟乎他們空有心肝者乎!

3月5日

事情愈急,到處槍聲時聞。

3月6日

同上,槍聲盈耳,砲聲殷,女哭兒啼處處聞,被捕市民魚貫似,惡遭玉石一 齊焚

3月7日

下午 2 時,事平,而無辜良民被捕無數,中流彈死者亦不少。聞參議會三人 犧牲王石定、許秋琮(粽)、黃賜。嗚呼哀哉議員無辜,竟遭棋(奇)禍, 我已不能成聲矣

3月8日

各地搜捕暴徒,人心惶之。

3月9日

同上,變生倉卒若奔雷,難挽狂瀾信可哀,凄慘議員真凄慘,傷亡苦難一齊來。

3 月 10 日

略告平靜,然而余由驚憂勞而病疾。


《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書評

《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 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書評 撰文/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兼任人文學院院長暨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 戴文鋒

一看到書名《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 外的祭祀空間》,便直覺開卷有益。 信仰絕非單純僅是信仰,祠廟往往是所在地的經濟、 政治、文化、商業中心,本書主標題「借問舊城眾神明」, 借問滿城的神佛,來重新建築左營舊城從清代以來的城市 歷史。從信仰到城市歷史(或說從城市歷史到信仰),相 信這也是讀者(包含筆者)期待從本書讀到的內容,而且 也是作者參照多元史料建構本書,給讀者一個完整左營舊 城都市史與信仰史。 鳳山縣城選址於興隆莊(今左營)時,並未馬上築城; 正式興建縣城則延遲至康熙 43 年(1704),知縣宋永清 於興隆莊興築縣署等官方設施,奠定了現今縣城的基礎。 此時因康、雍、乾三朝皆以臺灣不築(磚石)城為政策主

圖 1 謝貴文,《借問舊城眾神明: 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 空間》(臺中:晨星,2020) 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流,縣治周邊僅種植莿竹區隔內外。乾隆 51 年(1786) 林爽文事件爆發,南部呼應起事,以莊大田為首的勢力攻破鳳山縣城,並兩度攻城,部 分官員人民遷往下埤頭街(今鳳山),事件平定後,福康安奏請遷移,正式將縣城遷移 至下埤頭街,便是鳳山新城;形成一縣二治所的現象,進入雙城時期,「新城」、「舊城」 就此而生。而後民亂再起,以來自海上的蔡牽之亂為最大的威脅。因新城距海較遠,在 臺官員便再次思考海防的重要性,嘉慶 12 年(1807)朝廷回應官員之奏摺,決議遷回舊 城。雖批准興建石城,但因工程耗時耗資,一直延至道光年間尚未定案,再次發生民亂, 鳳山新城被攻入,促使鳳山縣民認為興建石城之必要。在臺南、左營仕紳的帶領下,道 光 6 年(1826)以打鼓山之石所打造的鳳山縣城興建完成,成為臺灣史上第一座磚石造 城池。雖歷經日治時期道路與左營軍港的開闢,北門、西門、南門之間的城牆陸續拆毀,

193


194

11 卷 | 第 1 期

成為現今舊城樣貌之基礎。民國 74 年(1985)公告為一級古蹟,而後民國 100 年(2011) 改公告為國定古蹟。

圖 2 1764 年位於興隆莊的鳳山縣土城 說明:乾隆中期的鳳山縣城土城,圖片中可見城內寺廟,以及參將署、軍裝局、 火藥庫、營房等軍事設施。 來源:翻攝自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 文獻叢刊第 146 種,1962)。

圖 3 高雄舊城東門(鳳儀門) 來源:作者不詳,〈明信片(高雄舊城東門(鳳儀門))〉,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1.005.011。


《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書評

本書的研究時代斷限為清代延續至今,其地理區域則以左營舊城內外(含一甲至七 甲)為主要研究範圍。以清代的鳳山縣舊城的興築為歷史根基,探討隨著歷史發展所興 建的官、民祀祠廟。除了聚焦於左營舊城外,也以宏觀角度重新回顧了清代臺灣各城池 (臺北、新竹、彰化、嘉義、臺南、左營、 鳳山、恆春)發展歷史與其祭祀空間,也 歸納出臺灣城池官祀信仰空間的共同特 色:文廟、關帝廟、天后宮、城隍廟、祭 壇(社稷壇、先農壇、風雲雷電山川壇、 厲壇)。這部分是鮮少人注意到的一項臺 灣清代城池建築特色,也展現了臺灣清代 各城池在官祀、民祀空間選擇上的高度相 似。除綜覽臺灣各城池外,本書的重點, 便是以微觀角度,鉅細靡遺地討論左營舊

圖 4 舊城城隍廟大鼓陣(鼓花陣) 說明:舊城外的城隍信仰文化,照片拍攝於 1950 年代至 1960 年代。 來源:洪清雹,〈舊城城隍廟大鼓陣〉,高雄市立歷史博物 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2.005.158。

城內外各祭祀空間的發展興衰與當今現 況;也提出左營舊城發展的六大時期(不 築城、土城、雙城、石城、日治、戰後), 作為舊城祭祀空間發展的時空背景。 左營舊城內雖與臺灣清代其他城池有 共同的官祀信仰空間,亦有在地特色,如 全臺唯一的驅蝗神(八蜡祠)、開山撫番 忠魂(潮君義勇祠附淮軍昭忠祠),雖消 失於歷史中,卻是他城所無,為左營開發 史留下驚心動魄的一頁。民祀祠廟則反映 出族群移入歷史背景,如潮裔客裔的三山 國王信仰、瘟神池王信仰(二神現今合祀 於廣濟宮)、漳邑士民擁簇的開漳聖王信 仰,另有因應喪葬而生的泗洲佛祖與伽藍 爺信仰等。舊城外的特色則是有官祀的文

圖 5 啟明堂(中)與春秋閣 說明:根據照片提供人袁英麟先生說明,照片攝於 1950 年 代。啟明堂原為私宅內創立的鸞堂──明德堂,1903 年舊城 內之關帝廟因故毀壞,於是迎關帝聖君回堂奉祀,轉為祭拜 關公,更名為啟明堂,書中於第貳章中亦有介紹啟明堂。 來源:作者不詳,〈春秋閣與啟明堂 -2〉,高雄市立歷史 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17.018.210。

195


196

11 卷 | 第 1 期

廟與城隍廟,因北門外市街發展蓬勃與風水因素擇建於城外,與臺灣其他清代城池建於 城內不同。城隍廟更融入民間,成為城外興隆內外里十三聚落之公廟,融合了官民共祀 之特色。民祀信仰部分聚焦於一至七甲的保生大帝、天上聖母、神農大帝、玄天上帝、 福德正神及鸞堂信仰。神像的移祀與興衰,不同人群擁簇不同的神祇,共同架構城外的 信仰樣貌。 本書的各篇章內容皆反映了作者強大的目的與企圖心,便是幾乎完整地挖掘舊城內 外祭祀祠廟的發展歷程。作者深入爬梳、細細考證清代文獻與史料,參照後人研究成果, 端詳文物所蘊含的歷史,且重新進入田野現場,探訪當代信眾記憶。重新建構左營舊城 及一至七甲舊聚落的祭祀空間與人群關聯。這樣豐碩的成果應也是作者期待讀者能夠透 過本書再次重新認識左營舊城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資產的特色。 作者謝貴文教授,雖是桃園人,但自小在舊城長大,左營等同於是其家鄉;欲提筆 書寫本書,想必會有很深的感觸,如何下筆都是牽動自身與土地的情感。豐沛的成果除 了呈現在本書的頁頁篇章之外,相信作者也期待讀者用雙腳行走舊城內外,感受文字之 外的歷史與文化。

圖 6 現今的龜山及左營舊城區 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山林的精靈──鼻笛之音

高雄小故事

山林的精靈──鼻笛之音 撰文/許玉霞

茂林

樹木蔥綠,風景優美的高雄市茂林區是原住民魯凱族 的居住地,魯凱族目前人口總數約有一萬人左右。 聽著低沉的雙管鼻笛,吹奏著 O ni yo、小米收穫祭歌,來自山林的聲音灑落迴盪在 研習教室的空間中。 湖水湛藍,風光明媚的達羅巴令湖裡住著魯凱族的先祖達羅巴令湖湖神,牠是傳說 中族人所敬畏的百步蛇。 牧師吹奏著雙管鼻笛,鼻笛聲悠遠悲切的聲音隱含著沉思,幽幽、細細、切切有如 人聲的私語,笛聲一會兒像花叢底下宛轉流暢的鳥鳴聲,一會兒又像湖水在冰下流動受 阻低沉、嗚咽、斷續的聲音,又似泉水冷澀潔淨般凝結,凝住空氣中靈魂。 有一天,達羅巴令湖湖神遇到了阿禮社頭目的女兒芭嫩,祂吹著鼻笛訴說著祂對少 女的愛慕,沉醉在悠遠鼻笛聲的芭嫩被湖神吸引決定嫁給祂。 牧師說:「鼻笛灌注的是生命的氣息,不像嘴巴會說謊,鼻笛的聲音代表著生命、 誠實與純粹。注意吹鼻笛不可以流鼻涕或是鼻塞。」大家都因為牧師的幽默而大笑著。 婚禮當天,湖神和祂的部屬帶著家傳的珍貴古壺、亮麗的鐵鍋、翠綠的檳榔、美麗 的琉璃珠串來到部落迎娶芭嫩。美麗的新娘芭嫩對著來送行的父母及親朋好友說 :「如果 以後族人經過神湖時,為了表示對於祖靈與湖神的虔敬,請您們穿著白色的衣裳,而我 會準備傳統、好吃的食物招待你們,並請獵人們留下獵物的後腿作為賀禮。」族人們都 同意歌唱著回部落。 牧師說:「秉持著一個身為魯凱人的使命,努力將鼻笛技藝傳承下去,將即將失去 的文化再找回來,所以我的女兒們也都會吹鼻笛,也在學校推動鼻笛吹奏的教學,咱們

197


198

11 卷 | 第 1 期

一起來練習,不會吹出聲音的不能結業喔!」 我們重現、傳承鼻笛的吹奏。優雅的鼻笛聲,跨越時空連結現在與過去,山林中的 精靈,飛翔在時間的流轉中,填補了文化的斷層。

本文榮獲「2017 年高雄小故事」第一級佳作

參考書目/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化大學 原住民學生資源網.台灣十四族原住民族簡介〉。網址:http://indigenous.pccu.edu. tw/files/11-1179-3862.php 。 維基百科,〈鼻笛〉。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C%BB%E7%AC%9B 。 維基百科,〈魯凱族〉。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D%AF%E5%87%B1%E6%97%8F 。


必麒麟佇芒仔社食蜂

高雄小故事

必麒麟佇芒仔社食蜂 撰文/梁羽楓

茂林

遮是有關外國人來臺灣考察欲 tshōe 出口的物產,冒 險搬山過嶺的小故事。西元 1866 年的 12 月必麒麟先生 (William A. Pickering)組一隊考察團到臺南、高雄山區去 tshuē 物產的見本,出發無幾天, 漢人感覺路歹行,無打緊閤有足濟原住民出現,驚家己予人出草,所以毋願意繼續行。 必麒麟先生想講彼寡無膽的攏走阿!按呢就會當來去想欲去的芒仔社(魯凱族的社群之 一,tī 茂林區茂林村)拜訪囉! 兩天後 tshuā-lōo 的人換作一位萬斗籠社(魯凱族社群之一,茂林區萬頭蘭山內)的 老太太埔麗桑(Pu -li-sang),一蓬(phâng)人行過荖濃溪了後,peh 足崎的山路,樹仔 懸樹影掩天,誠涼! 3 點鐘了後到山頂,埔麗桑對逐家講:「欲到芒仔社啊!咱 ài 先點 火起煙,開一槍將槍聲傳過去,予 in 知影咱欲去拜訪。」聽候對方回槍聲的時間,逐家坐 -落 - 來欣賞懸山的風景。 「砰~」對面的山傳來槍聲和狼煙,埔麗桑講:「我先去探路,看覓芒仔社 sī-m̄-sī 歡迎咱。」埔麗桑轉來講狀況是好的,一蓬人繼續行兩小時後來到芒仔社,遮部落住誠 崎的山頂會當看四周圍的風景,厝是用大塊石板做牆,小塊石板做厝蓋(kuà),大門四 呎懸,紲 -- 落 - 來部落內逐家一直開講,芒仔社的人對 in 感覺好奇問一堆問題到日頭落 山才結束。 必麒麟佇遮受盡款待,心內想平常時芒仔社人食誠歹,生活 mā 無講誠好過,in 來 遮原住民攢(tshuân)番薯、芋仔、獸肉、番麥予 in 食,實在真感謝,但是款待的菜色 內面,出現使人 gāi-gio̍h 的物件,就是蜂的幼蟲仔,有一戶人家特別攢 --ê,伊看著的時 陣有淡薄仔驚,得(tit)欲昏倒在地,無法度啊!為著表示對原住民的禮貌,硬 kā 蜂蟲

199


200

11 卷 | 第 1 期

加芋仔,tshiok 做一丸吞 -- 落 - 去,雖然按呢伊 mā 是感覺誠歡喜,因為感受著原住民的 用心款待,後來 in tī 遮住的兩天就落山轉 -- 去 - 啊! 食的物件上的差別,有時陣會乎人產生誤會,彼當時有人會當作原住民刁工戲弄, 款奇怪的物件予人食,其實只要用心體會,一定感受會著 in 的善意 kap 單純,想欲將好 物件參朋友分享,這篇故事內面必麒麟先生硬吞蜂蟲就代表伊知影原住民對朋友的重視, 所以才硬食落去表達感謝。

本文榮獲「2014 年高雄小故事」第二級佳作

參考書目/ 李筱峰、林呈蓉編著(2008),《台灣史》(臺北:華立書局),頁 58-59。 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著,陳逸君譯(2005),《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前衛),頁 185-196。



202

11 卷 | 第 1 期

大事紀要/闕妙芬 整理

2020年10月////////////////////////////////////////////////////////////////////////////////////////////////////////////////////////////////// 10/05

.............................................................................................................................................................................

高雄市政府 5 日用視訊直播舉辦「2020 高雄厝 3.0 國際論壇」,邀請德國氣候 服務中心主任、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教授以及國內外專家,討論「智慧城市」的 基礎建設。 10/06

.............................................................................................................................................................................

高雄市政府響應中央「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6 日「香港專區」網頁正 式上線,以居(住)留、創(就)業、教育及社會扶助四大主軸,整合跨局處 協助方案。 10/08

.............................................................................................................................................................................

經濟部工業局、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主辦「2020 放視大賞頒獎典禮」8 日在 高雄展覽館舉行,共 4,791 件參賽,較去年成長 134.6%,持續挖掘臺灣數位新 興設計。 10/09

.............................................................................................................................................................................

趨勢教育基金會與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 9 日舉辦《詩人有影放輕鬆──五大文 豪齊上場》文學劇場,以現代手法詮釋「文學傳承」。 10/12

.............................................................................................................................................................................

國立中山大學締約高雄榮民總醫院為教學醫院,12 日於高雄榮民總醫院教學研 究大樓,揭牌設立「國立中山大學臨床醫學教學研究中心高榮辦公室」。 10/16

.............................................................................................................................................................................

「2020 高雄電影節」10 月 16 日至 11 月 1 日舉行,適逢影展二十年周年紀念, 共 184 部長短片及 29 部沉浸式體驗作品放映。


大事紀要

10/17

.............................................................................................................................................................................

高雄市政府原住民委員會 17 日舉辦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高雄是全臺唯一同 時有 16 個原住民族居住的城市,今年展演族群為「拉阿魯哇族」,以「高雄豐 潮 原青崛起」為主題。 10/24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2020 高雄眷村嘉年華」,集結陸海空三軍眷村,以 10 月 24、25 於鳳山舉行的「眷村文化節」開跑,陸續有 10 月左營海軍眷村《建 業好時光》系列活動,11 月鳳山陸軍黃埔新村《黃埔藝起來》系列活動,及 12 月岡山空軍眷村《眷味樂食足》系列活動,廣邀民眾共同參與眷村文化保存, 推廣眷村文化。 10/25

.............................................................................................................................................................................

高雄市政府推動之「六龜之心」山城再造計畫,「六龜之心.百年山城」活動 25 日起開始,其中由都市發展局修復的「池田屋」(原日警宿舍)和「洪稛源 商號」(原漢山地物產交易中心)等九十年歷史建築,即日起開放,將老街的 人文歷史脈絡串連起來。 10/31

.............................................................................................................................................................................

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平埔文化園區於 31 日晚間,舉行「小林大武壠族夜祭」, 重現小林村大武壠平埔族的祭典儀式及牽戲古調。

2020年11月////////////////////////////////////////////////////////////////////////////////////////////////////////////////////////////////// 11/01

.............................................................................................................................................................................

「國際會議協會(ICCA)」1 至 3 日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舉辦第 59 屆全 球年會,透過「全息投影」技術與 40 位國際代表交流,會中並簽署「高雄議定 書(Kaohsiung Protocol)」。 昔日日本華族、內閣參議大谷光瑞 1940 年在高雄創立的逍遙園,多年來經高雄 市政府文化局與民間團體修復整建,於 1 日重新開園,以「搶救保存過程」、「創

203


204

11 卷 | 第 1 期

建背景」、「大谷光瑞生平」等七大脈絡介紹逍遙園建築之美。 11/02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自 106 年起推動「再造歷史現場──左營舊城見城計畫」, 歷經三年半再造工程修復左營舊城護城河,2 日舉行通水典禮,重現約三百年前 的舊城文化。 11/04

.............................................................................................................................................................................

「2020 全大運(109 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4 日在國立高雄大學舉行閉幕典 禮,共 25 項 48 人次破大會紀錄,9 項 21 人次破全國紀錄。 11/08

.............................................................................................................................................................................

全國唯一高齡整合長期照護中心 8 日舉辦開幕典禮──中心整合高雄市所屬市 民生、凱旋、市立中醫院等中西醫資源,收治多重重度障礙、特殊疾病、兒虐 重症個案及高齡失能長者等弱勢族群。 11/14

.............................................................................................................................................................................

高雄首件彩虹地景,由 6 個顏色組成 12 條斜紋色塊,搭配白色 KAOHSIUNG 字樣,象徵平權與平等,14 日於駁二藝術特區大勇路底紅色貨櫃前開放。 11/15

.............................................................................................................................................................................

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15 日於高雄市新客家文化園區舉辦客家婚禮,50 對 新人,遵循客家古禮儀式互許終身。 11/19

.............................................................................................................................................................................

高雄市仁武產業園區 19 日舉辦動土典禮,引進電子、電腦、運輸工具、機械、 航太科技、金屬製品等產業,預料創造 6,300 個就業機會。 11/20

.............................................................................................................................................................................

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策劃,三餘書店協辦的「高雄一百.文學風華」系列活動, 20 至 29 日在高雄文學館開展,以「生活的家鄉出發」為主題,結合 38 位作家、 樂手及 6 家書店共 24 場文藝活動。 「晨曦.高雄 2020 總統府音樂會」21 日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演出,適 逢高雄更名改制百年,以「藝術性、公益性、多元性」彰顯城市的創造力和包


大事紀要

容性。 11/22

.............................................................................................................................................................................

「2020 打狗鳳邑文學獎頒獎典禮」22 日於高雄文學館舉行,以「懸夢時光,幻 寫 TAKAO」為主題,分小說、散文、新詩、臺語新詩組,共 582 件作品參賽。 11/25

.............................................................................................................................................................................

高雄市政府 25 日成立「投資高雄事務所」,提供單一窗口、專案經理、招商平 臺以及用地媒合,解決企業投資障礙。 11/27

.............................................................................................................................................................................

「2020 高雄現代擊樂節」27-29 日在衛武營表演廳展開演出,由薪傳打擊樂團製 作,企圖從 AI 未來科技風潮中看見高雄擊樂承傳。 11/28

.............................................................................................................................................................................

高雄市政府於 11 月 28 至 29 日及 12 月 5 至 6 日啟動「還河於民──愛河水域 開放」計畫,邀集各界共襄盛舉,並鼓勵民眾親近愛河水域。 第十一屆高雄同志大遊行於 28 日下午在高雄市鹽埕區、前金區登場,此次遊行 主辦單位特別邀請性別議題相關組織及 NGO 團體短講,及多位歌手現場演唱。 11/29

.............................................................................................................................................................................

高雄市政府青年局主辦「2020 高雄青時尚大賞」,29 日舉行頒獎典禮。

2020年12月////////////////////////////////////////////////////////////////////////////////////////////////////////////////////////////////// 12/04

.............................................................................................................................................................................

大寮區公所於 4-6 日舉辦「109 年紅豆節」活動,邀請民眾了解紅豆由播種到收 成的歷程,體驗紅豆相關導覽旅遊。 12/05

.............................................................................................................................................................................

高雄市鼓山區與日本富山縣冰見市於 5 日締結友好,簽署儀式在「春田館」的 哈瑪星貿易商大樓,象徵富山冰見和高雄鼓山百年前至今的情誼。

205


206

12/07

11 卷 | 第 1 期

.............................................................................................................................................................................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 7 日成立「未成年小爸媽──笑臉團」,透過電話關懷及到 宅訪視提供生產前後、育兒保健等,強化未成年孕產婦的孕產照護網絡。 12/10

.............................................................................................................................................................................

響應 12 月 10 日「世界人權日」,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舉辦 109 年國民中小學「人 權教育學藝競賽」,10 日在小港區桂林國小舉行頒獎典禮。 12/11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11 至 13 日演出《五囝仙偷走的祕密》,以高雄覆鼎 金公墓為背景,從喪葬文化與神鬼故事打造臺灣獨特神鬼信仰文化。 12/12

.............................................................................................................................................................................

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12 日在林園區鳳芸宮前海灘,舉辦市府海岸線聯合淨灘活動, 推動「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保護海洋生態的精神。 12/13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舉辦「鮮聲奪人── 2020 高雄市歌仔吟唱全國賽」13 日在高 雄駁二正港小劇場舉行總決賽。 12/16

.............................................................................................................................................................................

由日月光、中華電信、高通三廠商打造的全球首座 5G mmWave 企業專網智慧工 廠,16 日在高雄正式啟動,將投入逾 9 百億元,預計提供 4 萬人就業。 12/21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自 109 年 12 月 21 日至 110 年 3 月 1 日,於高雄流行音樂 中心海豚 2 號、3 號推出「老電視.看高雄事──影像中的百年史」特展,回溯 高雄百年發展軌跡以及市民生活的印記。 12/24

.............................................................................................................................................................................

高雄「2021 跨百光年」系列活動從 109 年 12 月 24 日至 110 年 1 月 3 日止,策 劃 11 場跨界多元、絢麗豐富的海上舞臺跨年表演。


大事紀要

12/25

.............................................................................................................................................................................

高雄市政府 25 日成立「智慧城市推動委員會」,邀集國內外廠商,就智慧城市 應用服務、自駕車應用發展、5G AIoT 智慧養殖等面向簽訂 MOU。 12/28

.............................................................................................................................................................................

高 雄 市 政 府 教 育 局「 達 學 堂 」 線 上 教 學 平 臺 28、29 日 舉 行 第 21 屆「Asian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7 國近 800 人師生,透過全球直播參與專題。 12/29

.............................................................................................................................................................................

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新建工程 29 日舉行動土儀式,將興設總長度 2,415 公尺的 深水碼頭,滿足 2.4 萬 TEU 貨櫃輪停靠。 12/31

.............................................................................................................................................................................

高雄市政府「2021 跨百光年」跨年活動,31 日改為線上直播,施放 300 秒大港 百年煙火,邀請眾多藝人表演迎接 2021。

2021年1月////////////////////////////////////////////////////////////////////////////////////////////////////////////////////////////////// 01/09

.............................................................................................................................................................................

「高雄文藝獎」9 日於文化中心至善廳舉行頒獎典禮,肯定本屆獲獎者──高雄 市現代畫學會、財團法人聚和文化藝術基金會以及劉振權(陌上塵),在表演 藝術、文學創作、美術,及公共藝術等領域的創作。 01/11

.............................................................................................................................................................................

由經濟部能源局規劃,座落於高雄市茄萣區的「高雄海洋科技創新專區」11 日 落成啟用。 01/18

.............................................................................................................................................................................

高雄市政府 18 日心舉辦「高雄亞灣區中華電信 5G AIoT 大聯盟進駐記者會」, 包含中華電信、微軟等 13 家國內外 5G AIoT 垂直應用領域廠商,進駐高雄 5G AIoT 創新園區,預計將創造 500 個高階就業機會。

207


208

01/19

11 卷 | 第 1 期

.............................................................................................................................................................................

法國在臺協會公孫孟主任 19 日拜會高雄市政府,針對「文化 × 科技」法國新影 像藝術節(NewImages Festival)簽署合作協議,延續雙邊 XR 人才交流計畫。 01/21

.............................................................................................................................................................................

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 21 日於高雄文學館,舉辦《夢想從「基地」出發〜「素養 導向教學」創新之旅》新書發表會,幫助教師面對 108 新課綱進行「素養導向 教學」的創新與實踐。 01/22

.............................................................................................................................................................................

歷經閉館近八個月的整修,高雄市立美術館於 22 日重新開館,於 22-24 日舉辦 的「KMFA REOPEN !市民日」系列活動,打造「一日藝術生活圈」。 01/28

.............................................................................................................................................................................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合作,於 1 月 28 日 至 4 月 11 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感動牛』兒童暨青少年彩繪 高美特展」。 01/30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於 1 月 30 日起至 3 月 14 日推出「若水,如火,有聲:一個 關於行動的展覽」,以香港抗爭精神定調,集結臺港逾百件抗爭現場、新聞攝 影紀實、藝術作品,首次展開香港反送中運動現場的 40 公尺大型布條。 01/31

.............................................................................................................................................................................

高雄市定古蹟武德殿 31 日舉辦「祈願祭」,透過日式傳統的祭祀儀式、童玩樂 趣,體驗日式文化及武道精神。

2021年2月////////////////////////////////////////////////////////////////////////////////////////////////////////////////////////////////// 02/03

.............................................................................................................................................................................

高雄市「寵愛憶生──毛小孩樹灑葬專區」3 日舉行園區揭牌儀式,啟用 2,499 平方公尺,專門提供寵物樹葬植存及骨灰灑葬區。


大事紀要

02/09

.............................................................................................................................................................................

高雄市旗山區公所於 9-28 日在旗山武德殿舉辦「高雄 100:旗山蕉城.相遇美好」 主題展覽,展出百年前旗山郡行政區域圖、旗山街景、舊建築的繪稿圖檔。 02/12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紅毛港文化協會於 12 至 15 日在紅毛港文化園區,舉辦 「2021 歡樂行春趣」活動,展示早期紅毛港漁業發展軌跡。 02/20

.............................................................................................................................................................................

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20 日在新客家文化園區文物館舉行新春祈福祭儀, 遵循古禮行「三獻禮」儀式祭拜,約 100 多位客家鄉親參加。 02/25

.............................................................................................................................................................................

高雄市政府因應水情嚴峻,25 日宣布晚上進行減壓供水,停供行政機關與國營 事業轄管噴水池、沖洗外牆、街道和水溝等非必要用水。 02/27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7 日於衛武營音樂廳,舉辦《當愛在此:來自土地的聲音》 228 音樂會,搭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影像,詮釋高雄歷史脈絡。 高雄市中博高架橋於 2 月 27 日至 3 月 8 日,進行 9 天拆除工程,拆除後將加速 高雄市南北交通動脈,發展高雄車站附近商業空間。 02/28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廣場 28 日舉辦「二二八事件 74 周年中樞紀念儀式」, 總 統蔡英文親自頒發回復名譽證書予三位受難者家屬。

2021年3月////////////////////////////////////////////////////////////////////////////////////////////////////////////////////////////////// 03/02

.............................................................................................................................................................................

高雄市政府 2 日掛牌成立「高雄市農林漁牧業普查處」,由農業局、海洋局、 民政局、主計處及所轄 38 區公所配合全國農林漁牧業普查作業。

209


210

03/03

11 卷 | 第 1 期

............................................................................................................................................................................

法律扶助基金會與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長青綜合服務中心合作,出版《讓我們安 心變老》一書,整理出 45 個熟齡世代常見的生活難題,並於 3 日到 22 日舉辦「讓 我們安心變老」影像展。 03/08

............................................................................................................................................................................

高雄市政府 8 日首次開放市長官邸並舉辦「高雄 100.女力 100」婦女節慶祝活 動,感謝 12 位女首長及婦女團體,創造落實保護婦女權利。 03/09

............................................................................................................................................................................

高 雄 市 政 府 經 濟 發 展 局 邀 請 金 曲 獎 設 計 師 顏 伯 駿, 打 造「 港 都 選 物 所 」 (Kaohsiung Select)品牌專屬禮盒,9 日於四維行政中心舉辦記者會。 03/10

............................................................................................................................................................................

「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組織 10 日在高雄凹子底公園,舉辦「2021 為西藏自由而 騎 Cycling for a Free Tibet」活動,紀念西藏抗暴日 62 週年。 03/12

............................................................................................................................................................................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於 3 月 12 日至 4 月 11 日 主辦「識水年華──水利防災文物展」,展出大型三軸壓縮試驗儀、曾文水庫 紀錄影片等水利防災物件。 03/13

............................................................................................................................................................................

「第一屆嘎呼拉斯 Kahuzas 山中音樂節」13 日在高雄寶來國中開唱,Kahuzas 即 布農族語「唱歌」,演出團體包括六龜、桃源、寶來等 10 所中小學學生合唱團。 03/19

............................................................................................................................................................................

2021 岡山燈藝節「竹光織影」於 3 月 19 日至 4 月 5 日在岡山公園展出,展現岡 山文化地景風貌。 03/20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規劃春天藝術節環境舞蹈劇場,邀請高雄在地「索拉舞蹈空 間舞團」、「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等團體,20-28 日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打 狗英國領事館、駁二哈瑪星鐵道園區、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公共場域演出。


大事紀要

03/26

............................................................................................................................................................................

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政府衛生局 26 日在蓮潭會館舉 辦「銀髮族當代醫療人權議題探討與政策建議研討會」,聚焦銀髮族基本人權、 數位及醫療人權等議程。 03/27

............................................................................................................................................................................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海音館 27 日首次開放民眾入場參與「高流 Play !」測試演出, 並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工作團隊,掛上「真愛路 1 號」門牌, 宣告即將啟用。 「2021 大港開唱音樂祭」於 27、28 日開唱,今年擴增到 10 大舞台,包括駁二 特區、蓬萊港區、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廣場,計百組歌手、樂團登場表演。 高雄市旗后商圈與國立中山大學合作,27 日在舊海軍宿舍改造的「中山大學社 會開創基地」舉辦「滿儎宴」活動,讓民眾體驗象徵造船產業和漁村禮俗的文 化和信仰。 03/28

............................................................................................................................................................................

成立 55 年的楠梓加工出口區,28 日揭牌更名為「科技產業園區」,部署 5G AIoT 應用服務、IC 設計、晶圓代工、封裝到測試的產業鏈。 衛武營公園促進會 28 日舉辦「推動衛武營公園二十九周年紀念活動與《唯有堅 持──曾貴海文學與社運及醫者之路》新書發表會」,分享會長曾貴海醫師歷 時 18 年以,民間團體力量,讓衛武營從軍營蛻變成為公園的歷程。

211


212

10 卷 | 第 2 期

《高雄文獻》稿約 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稱本館)為深化在地論述、保存高雄文史資料,竭誠歡迎各界投 稿《高雄文獻》。 二、本刊為半年刊,每年六、十二月出刊。 三、投稿內容與主題:舉凡非純文學類而與高雄相關之論述、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訪談、譯著、 史料文獻評介、社區營造、移民族群、展演評介、影評、文評與書評、未出版文稿等,均歡 迎惠賜稿件。 四、投稿注意事項: (一)來稿不得一稿兩投,稿件請以電腦橫式繕打,須附電子檔及紙本稿一式三份。 (二)譯稿須附原文及翻譯授權書;若原文書無著作權者,應說明之。 (三)「研究論文」稿件,每篇正文以二萬二千字為限;其他類型的稿件,每篇正文以一萬字為限。 (四)所列參考書目,應以文稿中徵引者為限,引用文獻須與正文引用一致。 (五)來稿文責由作者自負。 (六)來稿須依本刊撰稿體例,詳見撰稿須知。 (七)各篇作者享有其著作人格權,本刊享有著作財產權。 (八)接受刊登之稿件,本刊有權增減文字與圖片。 五、稿件審查:本刊採匿名評審制,稿件經編輯委員會送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通過後刊 印。凡經錄用之稿件,作者不得要求抽回,並須簽署著作權讓與書。 六、酬謝方式:來稿一經採用刊出,致奉稿酬,並贈當期《高雄文獻》三冊、抽印本十本。 七、稿件交寄: (一)來稿請寄至下列地址:803003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 99 號 3 樓「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研究部(投稿高雄文獻)收」。 (二)有關投稿問題與意見,聯絡電話請洽(07)5312560 轉 315,E-mail:kaohsiung.h@gmail. com。


213

《高雄文獻》撰稿須知 一、來稿請依序包括:中英文論文題目、中英文摘要(中文 500 字以內、英文 250 字以內)、中英文關鍵詞(各 不超過 5 個)、本文(圖表嵌於正文中)、參考文獻等;若本文中有圖片,請附上解析度 300dpi,並無 版權問題或已取得授權之原始圖檔;若文稿有接受相關計畫補助及需致謝辭者,請於首頁之頁下(註) 說明。 二、稿件請以 Word2000 以上軟體打字建檔,A4 紙張規格,橫排,須加註頁碼並置中。 三、本刊為雙向匿名審查,除於「投稿人基本資料表」外,請勿於投稿文內出現姓名、職稱等。 四、來文請依下列撰稿格式: (一)正文的中文字型採新細明體,英文字型為 Times New Roman,首行縮二字(全形);引用原文則改採 標楷體,短文可外加引號而逕入正文;若引文較長,請另起段落,首行縮四字(全形),第二行之後 縮二字(全形),不另加引號。正文與引用原文的字體大小皆設為 12 級。 (二)本文中的節次及子目,以五個層次為原則,次序為:壹、一、(一)、1.、(1)。字體大小:題目為 22 級字;子目依次序為 18 級字、14 級字,其餘皆為 12 級字。 (三)圖表的編號採阿拉伯數字(如圖 1、表 1)。圖片標題放於圖下置左;表格標題放於表上置中。 (四)年代部分,全文請統一書寫格式。朝代紀元後加上西曆,如:乾隆 2 年(1737)、大正 12 年(1923)、 民國 100 年(2011);或是直接用西曆,如:2011 年。 (五)請用新式標點符號。引號用「」;引號內引號用『』;書、報、期刊等採書名號用《》;論文與期刊 篇名等採篇名號用〈〉;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號,如《莊子.天下篇》。 (六)註釋採隨頁附註。註腳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標示,如:1、2、3、……,並置於標點符號後。註腳文 字則置於當頁下方,以細黑線與正文分開。 (七)一般內文敘述遇數字,不完整之餘數或概略之約數、農曆年月日、屆、次、項等請用國字,如:三千 多人、約二百坪、第一屆、農曆正月十五日。遇年代(含以朝代紀元者)、完整數字者,請用阿拉伯 數字,如:大正 12 年(1923)、1985 年 4 月 17 日、23,557 人、5 位、3 輛。引文關於數字之使用則 悉依原引用文獻。 (八)臺灣之「臺」,遇書名、文章名、單位機構或公司行號名稱使用「台」者,依原書、原文,及單位機構、 公司行號公告之寫法,此外一般內文敘述一律採用「臺」字。 (九)「註腳引用」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華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吉田久一,《新.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東京:勁草書房,2004),頁 231-232。 再引:吉田久一,《新.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頁 231-232。 2. 合輯:作者,〈篇名〉,收於主編姓名,《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林玉茹,〈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收於林玉 茹主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頁 23。 再引:林玉茹,〈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頁 23。 3.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現的傳統》(臺北:貓頭鷹,


214

10 卷 | 第 2 期

2002),頁 11-26。 再引: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被發現的傳統》,頁 11-26。 4. 期刊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2011),頁 8-57。 再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頁 8-57。 5. 博碩士論文:作者,〈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頁 22。 再引: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頁 22。 6.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篇名〉,《原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轉引自作者, 〈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張筱衡,〈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1958),頁 81-98,轉引自劉啟益,〈西 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1982),頁 43-44。 再引:張筱衡,〈散盤考釋〉,頁 43-44。 7.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報紙名稱》(西元年月日),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初引:〈臺灣八景請為投票〉,《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7 年 6 月 7 日),漢文第 4 版。 再引:〈臺灣八景請為投票〉,漢文第 4 版。 8. 西文專書:作者 , 書名 . ( 出版地 : 出版者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p. 207. 再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p. 207. 9.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篇名 . ”期刊名 , 卷 ( 期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Modern China, 33(1)(2007), pp. 72-90. 再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pp. 72-90. 10.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初 引: 維 基 百 科,〈 中 正 紀 念 堂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13 年 3 月 14 日。 網 址:http://ppt. cc/8QRA。 再引: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網址:http://ppt.cc/8QRA。 11.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檔名〉(西元年分),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號。 初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1947),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再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登錄號:KH2003.008.344。 (十) 同一註釋連續出現時,可以「同上註」表示;非連續出現,即第二次之後的引註時,請以上述之「再 引」格式表示。


215

(十一)文末「參考書目」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請將正文中所有引用或腳註之書目全部列出,不得列出未引用之文獻。書目列舉依序為華文、 日文、西文。 2. 華日文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西文書目則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同一作者有兩本 (篇)以上著作時,則依著作出版先後排列。 3. 華日文專書:作者(出版年),《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吉田久一(2004),《新.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東京:勁草書房。 4. 合輯: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收於主編名,《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林玉茹(2009),〈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 收於林玉茹主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頁 23。臺南:臺南縣政府。 5.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西元年分),《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2002),《被發現的傳統》, 頁 11-26。臺北:貓頭鷹。 6. 期刊論文: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戴寶村(2011),〈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頁 8-57。 7. 博碩士論文:作者(西元年分),〈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 範例:吳欽賢(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西元年分),〈篇名〉,《原期刊名》,卷(期),頁碼。轉引自作者(西 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張筱衡(1958),〈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頁 81-98,轉引自劉啟益(1982), 〈西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頁 43-44。 9.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西元年月日),《報紙名稱》,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範例:〈臺灣八景請為投票〉(1927 年 6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漢文第 4 版。 10. 西文專書:作者 ( 西元年分 ), 書名 . 出版地 : 出版者 . 範例:Connell, R. (2007),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1.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西元年分 ), “篇名 . ”期刊名 , 卷 ( 期 ), 頁碼 . 範例:Katz, Paul R. (2007),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 33(1), pp. 72-90. 12.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範例: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資料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14 日。網址:http://ppt.cc/8QRA。 13.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西元年分),〈檔名〉,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號。 範例:作者不詳(1947),〈新高雄市街詳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十二)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版本與卷頁。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現代出版項。


第十一卷.第一期 2021年6月 出版機關: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發 行 人:王御風 主 編:劉正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編輯委員:(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李允斐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 吳玲青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莊淑姿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許淑娟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啓仁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 戴文鋒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謝貴文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 簡文敏 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與行銷系 責任編輯:鍾宛君 助理編輯:莊建華、毛湘萍 文字校對:闕妙芬 美術設計:薛東榮 印 製:泰銘照相製版社有限公司 出 版 者: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網 址:http://khm.org.tw/ 地 址:803003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99號3樓(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行政辦公室) 電 話:(07)5312560 傳 真:(07)5319644 經銷編印: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802019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57號2樓之2 電 話:(07)2265267 傳 真:(07)2233073 訂購資訊 定 價:新臺幣200元整 訂 閱:每年二期,定價九折 經銷商郵政劃撥戶名: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郵政劃撥帳號:41423894 匯款請先電洽確認書價、寄送運費及地址 本刊圖片、文字皆有版權,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翻印。 GPN : 2010001240

ISSN : 2222-830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