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Page 1


銀髮生活 建構優質的長青 生活與環境 主編 蔡瑞明 作者 蔡瑞明、巫麗雪、黃昱珽、王維邦、范綱華 趙星光、劉珠利、李貴宜、林万登、江文德 關華山、黃章展、黃姿萍、李俐慧、林灼榮 許書銘、朱正忠、楊朝棟、呂芳懌、何季倫 (依各章順序)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蔡瑞明 等著;蔡瑞明主編 . -- 初版 . -- 高雄市:巨流 , 2015. 11 面; 公分

銀髮生活 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 與環境

ISBN 978-957-732-512-9(平裝) 1. 老年 2. 生活指導 3. 文集 544.807

主 編 作 者

104025332

責任編輯 封面設計

蔡瑞明 蔡瑞明、巫麗雪、黃昱珽、王維邦、范綱華、趙星光、劉珠利、李貴宜 林万登、江文德、關華山、黃章展、黃姿萍、李俐慧、林灼榮、許書銘 朱正忠、楊朝棟、呂芳懌、何季倫(依各章順序) 沈志翰 蘇品銓

發 行 人 總 編 輯

楊曉華 蔡國彬

出 版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0252 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 57 號 2 樓之 2 電話:07-2265267 傳真:07-2234697 e-mail: chuliu@liwen.com.tw 網址:http://www.liwen.com.tw

編 輯 部

23445 新北市永和區秀朗路一段 41 號 電話:02-29229075 傳真:02-29220464

劃撥帳號 購書專線

01002323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07-2265267 轉 236

法律顧問

林廷隆律師 電話:02-29658212

出版登記證

局版台業字第 1045 號

ISBN / 978-957-732-512-9(平裝) 初版一刷.2015 年 11 月

定價:500 元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本書由東海大學 GREEnS 計畫資助出版 (本書如有破損、缺頁或倒裝,請寄回更換)


目次 序言 蔡瑞明

第1章

在地老化新思維: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i

001

蔡瑞明、巫麗雪、黃昱珽

第2章

有跡可尋?退休安排、勞動參與和高齡生活福祉

029

巫麗雪

第3章

社會關係、宗教參與和高齡生活福祉

071

王維邦、范綱華、趙星光

第4章

子職之外;臺灣高齡者之自我照顧需求與模式

107

劉珠利

第 5 章 「食」在健康:高齡營養教育與評估

141

李貴宜

第6章

中高齡健康食品調節血脂及血糖功能的研發

175

林万登、江文德

第7章

初步建構高齡者在地老化之療癒/育性社區 關華山

203


第8章

銀色景觀,金色生活:營造高齡療癒環境

245

黃章展、黃姿萍

第9章

年齡友善的公共設計:

273

以高齡者在鄰里公園之座椅使用需求為例 李俐慧

第 10 章 人口結構變遷下銀髮產業的挑戰與契機

313

林灼榮、許書銘

第 11 章 智慧科技:人性化的健康照護輔助系統

343

朱正忠、楊朝棟

第 12 章 一個應用於老人照護之無線生理感測區域網路

373

呂芳懌、何季倫

作者簡介

409


014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四、我國「在地老化」推動的反思 (一)健康老人日益受到重視 回顧過去十年來政府推動高齡社區照顧的發展,服務對象從專注在 失能老人轉向包含健康、亞健康的全體老人,是最鮮明的政策轉變。面 對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此一轉向有其必要性。在社會福利服務朝向提 供全面性服務的目標下,政府不得不正視高比例之健康、亞健康老人的 需求,而這些長者的需求與期待卻是與失能老人截然不同。 過去政府聚焦在失能老人的長期照顧時,無可避免地以「受照顧 者」的角度來看待高齡者。尤其在強調侍奉雙親的孝道文化下,使得一 般對老人的想像更為消極。在傳統華人文化下,與年長的父母同住、照 顧父母的起居飲食,被視為是子女應盡的義務;看著子女成家立業、居 住在三代家庭中含飴弄孫,是傳統文化中理想的晚年生活(王增勇, 2014)。這些型塑了高齡者接受他人安排、需要他人照顧問候的被動者 角色。老人照顧的制度因而朝向「照顧弱勢者」的方向設計,整個體系 放大了高齡階段是失能、需要他人協助的階段,進而將此「高齡生活應 該備受照顧」視為一種「常態」(江亮演,2006、2009)。 然而,實際考察臺灣高齡人口的現況,便會發現前述「需受照顧的 高齡者」的消極形象有待商榷。步向已開發國家的臺灣,高齡者的生活 樣貌與傳統的想像有相當大的落差。根據衛生署(2010)「國民長期照 護需要調查」,其實高達 83.65% 的 65 歲以上人口屬於健康完全無失能 者,另外 6.84% 的人口屬於輕度失能(衛生署,2010)。這意味著超過 九成的高齡者能夠自理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僅需要一些簡單的協助。將 超過九成的健康高齡者、與不到一成失能需要長期照顧的高齡者,一併 納入長期照顧體系的作法,誇大了高齡者需要被照顧的比例,忽略高齡 者整體仍然健康、正向的形象。另外,衛生福利部(2014)「2012 年老


第1章 在地老化新思維: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015

人狀況調查報告」中發現,近三分之一的老人並未與子女同住,而選擇 「獨居」、「僅與配偶同住」、或者「僅與其他親戚或朋友同住」的形式; 65 歲以上高齡者在還能自理生活的情況下,只有 14% 願意入住機構; 生活無法自理時,也僅有 47% 希望能夠接受機構照顧(衛生福利部, 2014)。這些資料顯示越來越多高齡者傾向獨立生活的趨勢,不希望倚 賴子女或是機構的照顧。 健康、能夠獨立生活的老人,占了當前高齡者的絕大多數,他們的 生活品質直接關係到社會的整體福祉。不過近年來臺灣社會高齡政策的 主要發展策略,卻不成比例地聚焦在需要他人照顧的失能老人身上,資 源過度集中到少部分的高齡族群。隨著科技與醫學的進步,如今的高齡 者不但活得更久,也活得更健康。目前以長期照顧為核心、將高齡者視 為受照顧者的思維,已經到需要重新思考的地步。臺灣社會的高齡者絕 大多數可以自行料理生活,也期望維持生活的獨立與自主性、更有不少 人相當積極參與社區等各式活動。本文的觀察與內政部在 2008 年的《人 口政策白皮書》中提及的政策建議不謀而合:

……修正社會大眾將老人視為「體弱多病的」、「貧窮的」、「冷 漠不關心社會的」等負面刻版印象,若能視之為『有活力的、 積極參與社會的國民』,則社會對老人的看法有所改善,將有 助於老人擁有正面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認知(內政部,2008: 79)。 然而健康高齡長者的需求,無論是政府或者民間,其實都缺乏足夠 的瞭解。2008 年的《人口政策白皮書》雖然提出社會應重新塑造正向 的老年意象,然而具體主張僅強調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措施、以及推 動長期照顧政策(內政部,2008:80-83)。2013 年的《人口政策白皮


016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書》,也僅提出社區健康促進活動與高齡「正面形象」的關連(內政部, 2013:104)。臺灣社會長期缺乏對高齡者生理、心理需求的理解,鮮 少涉及老年生活福祉議題的研究,這正是「在地老化」理念所反思的關 1

鍵。

(二)社區被賦予過多角色與期望 社區為了配合政府提供高齡照顧服務對象的轉變,其在功能上也進 行多次的調整。初始,政府過去因應失能老人的長期需求,發展社區照 顧,以減輕家庭照顧的負擔與彌補機構的不足。隨著高齡照顧制度的規 劃日趨完備,社區的功能也從 2005 年《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 畫》原初預設之「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餐飲服 務」、「健康促進活動」等服務,擴張到幾乎涵蓋 2007 年《我國長期照 顧十年計畫》中的全部服務(行政院,2005、2007)。此外,政府更積 極推動系統整合,朝向水平串連居家式照顧與機構式照顧,垂直涵蓋健 康、亞健康、失能老人的多元照顧體系(衛生福利部,2015b)。 過去十年來,社區功能在國家持續性的制度安排下逐步提升,也取 得更多資源來協助國家處理高齡照顧的需求,然而社區仍缺乏為其住民 建構高齡生活環境與照顧體系的自主性。臺灣在建構因應高齡社會需求 的制度時,因此面臨國家無法在通盤瞭解高齡者生理、心理需求的情況 下提供服務的困境,社區在推動長期照顧服務時也缺乏社區動能。當我 們回顧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發展,可以清楚地發現,社區是在政府開放 申請與提供支持的情形之下,得以在數量、形式上達到政策的目標(行 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這種單向式之「自上而下」的制度 建構,是否使社區在實踐在地老化時,淪為徒具形式的高齡照顧制度? 1

謝美娥(1997)回顧社區照顧的文獻發現,臺灣多數研究探討家庭與機構等照顧 者的負擔,鮮少探討受照顧老人的各方面需求。


第1章 在地老化新思維: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017

這需要未來進一步的關注。 持平而言,社區在推動在地老化政策目標遭遇的困難,一直是社區 2

發展的兩難之一。 臺灣社區在發展過程中往往無法擺脫上對下的模式, 必需接受上層單位的指導,社區內的專業團體則忙於撰寫計畫申請經費、 準備報告應付評鑑等形式作業。在這發展歷程中,國家將許多難題交付 社區執行處理(黃源協,2004;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面 對高齡社會、推動高齡照顧社區化的過程中,政府單位所推行的社區照 顧關懷據點、在地老化的主張,同樣複製「自上而下」的模式,社區成 為國家的代理人(鄧湘漪、陳秋山,2011)。長期而言,國家透過社區 做為代理人,推動高齡社會政策,實踐「在地老化」的過程中,國家一 方面以行政本位為主導,忽略應以老人為政策思考的主體;另一方面, 社區被賦予過多角色與期望,尤其是在社區缺乏內部動能的情況下,未 來能否承擔被賦予的高齡照顧的願景,是需要進一步的思考。

(三)重新思考「社區」與「在地」的意涵 臺灣政府透過社區落實「在地老化」的過程中,習慣以行政社區為 基礎,然而依地理環境劃分的「社區」,並不全然可以取代立基於個人 生活範疇的「社區」。一般而言,社區包含「地理社區」、「身分社區」 與「認同社區」等三個不同的意涵(蕭文高,2013:144-45)。國家在社 區工作的推動上,往往是依據「地理社區」的意涵,來進行資源分配與 任務分派;但在政策宣傳上,卻往往遊走於不同「社區」意涵之間,藉 由「社群」、 「共同體」的包裝,希望喚起民眾對傳統及鄰里價值的美好 想像。 社區、社群與共同體之間的曖昧性,在由國家自上而下推動社區的 2

根據 Taylor(2000)的說法,社區的發展向來處於「自上而下」(top down)或 「自下而上」(bottom up)的兩難。


018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高齡照顧政策上展露無遺。「在地老化」的理念,強調高齡者的獨立性 與自主性,能夠於晚年時選擇喜歡的生活型態,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自 然老化(吳淑瓊、莊坤洋,2001;蘇麗瓊、黃雅玲,2005)。當政府在 推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十年長期照顧計畫」等政策時,緊密扣連 「在地老化」與「地理社區」的關係,已經將「在地」的概念等同於「行 政社區」。但兩者其實是有所出入的,政府經由社區所推行各項活動, 並不等同於社區老人的「日常生活」,有時反而是一種對高齡生活的干 擾,可能切割了老人的日常生活的真實社群。尤其當國家不斷賦予社區 更多責任與功能、規劃並補助各種社區組織來安置高齡者、安排高齡生 活的制度安排,傾向將高齡者的照顧帶往社區「機構化」的方向,可能 限制高齡者追求獨立自主,以及掌握老年生活的目標,恰恰與在地老化 的政策主張背道而馳。

五、在地老化的新思維 (一)獨立、健康、自我照顧的高齡者 政府已經逐漸意識到維持高齡者健康的重要性,也將健康的高齡者 納入高齡照顧政策的核心,但在社會或政策思考上仍未脫離「老人是依 賴人口、或即將接受長期照顧的候補者」的印象。一個年齡友善、正向 積極的高齡社會,應該均等正視高齡者正面特質與不可逆的需求,不僅 要照顧失能高齡者的需求,整體環境與政策也需兼顧健康高齡者的主體 需求,謀求晚年階段的健康極大化,這是建立在地老化新思維的首要工 作。獨立自主的高齡生活是國際社會推行「在地老化」的新目標,但這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到許多社會制度與結構的影響,也涉及高齡者 達成此一目標的能力與觀念。基於此,本文認為達成一個健康積極的高 齡社會,不僅涉及個人也關乎社會整體,個人對於老化的觀念應有所修


第1章 在地老化新思維: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019

正,社會結構與制度也應有所調整與創造。 就制度結構面來說,「退休」是其中一個關鍵性的制度設計,臺灣 的退休過程缺乏彈性的安排,因此勞動者常常在通過「法定退休年齡」 後,不論在精神、體力、或社會面都很容易從「獨立的成人」轉化成 「依賴的老人」。這裡所謂的缺乏彈性是指勞動與退休之間存在過於明確 的切割,以致於勞動者轉換為退休者的過程缺乏適度的角色調適;即使 有不少中高齡者有意願、有能力、有需求重新回到勞動市場,他們卻因 3

為勞動市場的制度設計和年齡歧視而難遂其志。 若能在退休過程中提供 4

更多橋樑就業 機會與良好的職務再設計,不僅可以提升高齡者的勞動參 與,也讓高齡者有其經濟來源與維持社會歸屬,將能大幅提升高齡社會 的生活品質。在本書第 2 章,巫麗雪逐步討論臺灣中高齡勞動現況與想 望,以及高齡勞動與生活品質的關係,作為規劃高齡勞動政策之參照。 勞動制度的規劃對於高齡勞動至為重要,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政府高齡政策的目標乃是提升高齡生活的品質、促進高 齡者的福祉,但臺灣社會對於高齡生活的瞭解,其實相當有限,直到 最近才有少數研究有系統地討論高齡生活的「福祉」,以及影響高齡者 健康與生活幸福感的因素(如陳肇男、林惠玲,2015;Lin, 2015)。顯 然臺灣社會對高齡生活的理解仍不充分,在這種狀況下的政策很可能導 致政府一廂情願的單方善意,卻無法滿足高齡者的日常需求。在本書第 3

4

這些困境包含高齡者再就業的障礙,如工作環境(含工作設備、硬體設施等)、工 作條件(如工作時間、地點、福利、流程等)、工作的關係與績效(包括團隊、 主管與同仁等互動關係)等不友善的條件(周玟琪,2006;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08、2010;葉婉榆,2013)。 橋樑就業(bridge employment)是指,在人們離開一生中最主要的工作(通常稱 為「生涯工作(career job)」)到完全退出勞動市場的過程,一種低度就業的工 作安排,通常是透過部分工時、自雇、或降低負荷之全職工作等形式,來達成 彈性、降低工作負擔、維持經濟或社會需求的目標。(Doeringer, 1990; Feldman, 1994; Ruhm, 1990)。


020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3 章,王維邦、范綱華、趙星光從不同層次的社會連繫的豐富程度來說 明高齡生活的幸福感受,同時也探討高齡者的宗教信仰與宗教行為對生 活福祉的影響效果,提供臺灣學界與政策制定者理解高齡生活的細緻內 涵。社會連結或社會網絡是社區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對於高齡者的生 活福祉有很大的影響。 高齡者的生活與健康是維持高齡者獨立、自主的重要關鍵,然而臺 灣的高齡政策卻習以為常地從「治療」角度來看待高齡健康的議題,鮮 少從「預防」的視角去關心一個健康的高齡生活如何形成與維持。這幾 年來政府推動「達成一個更健康的晚年」上,大多透過社區以「健康促 進活動」方式,教導與督促高齡者維持健康,卻甚少從高齡者「自行照 顧」的立場,提出高齡者自我照顧與維護健康的「知識與方法」。高齡 者通常不需要各種頻繁地政策宣導與社區動員,取而代之的需求是有效 的自我照顧模式;經由自我照顧來維護健康,將能更有効配置高齡照顧 的資源。關於自我照顧的需求與模式,可見劉珠利在本書第 4 章的詳盡 討論。除了自我照顧模式的建立之外,飲食亦是維持高齡健康的核心課 題;高齡者在身體機能老化的過程逐漸面對各種飲食與代謝上的問題, 健康常處在微弱的平衡上,需要透過健康的飲食習慣與適度補充營養食 品來維持健康。李貴宜在本書第 5 章說明高齡營養教育與評估在維持高 齡者健康上的重要性,除了探討造成高齡者飲食困擾的各項問題之外, 也介紹高齡者的營養教育與評估的方式。另外第 6 章林万登、江文德則 透過找出緩和高齡者常見的血脂、血糖等代謝症候群的機轉,並將研 發的萃取物應用於製成健康食品,促進健康食品在維持高齡健康上的貢 獻。 總而言之,本文認為僅僅在思想上提出「以高齡者為主體」的思考 模式,並不足以達成在地老化的積極目標。臺灣社會不僅要能理解高齡 生活的特質,還必須在制度上建立一個友善的政策環境,鼓勵高齡者以


第1章 在地老化新思維: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021

更積極的姿態參與社會生活,並提供一套健康高齡者的自我照顧、健康 飲食的可能模式,才能具體地讓高齡者享受獨立、自主的晚年生活。

(二)年齡友善的環境 本文也重新思考高齡者與社區之間的關係,過去由政府「自上而下」 的社區安排並不足以承擔在地老化之理想。我們認為對於社區的想像應 該跳脫狹義的「地理」或「行政」社區的疆界,而是更靈活地將社區定 位為「生活」的社區、「在地」的社區。換言之,一個對高齡者友善的在 地社區環境,不僅讓高齡者能在其中獨立生活,更能讓高齡者選擇自己 理想的生活模式。然而,怎麼樣的環境才是適合高齡者行動、生活的社 區空間?本文認為一個年齡友善的環境,應超越世界衛生組織(WHO) 所提到「年齡友善」(age-friendly)之便利、無障礙的空間設計的概念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更進一步朝向提供舒適的活動以及人 際互動的空間、更強調帶給高齡者的正向氛圍的環境。 就本書安排的脈絡而言,高齡友善的環境應包含適當的療癒

育效

果-讓高齡者置身其中足以使其身心愉快的環境,行動也將因此有更為 正面積極的效果。本書第 7 章至第 9 章分別從不同的空間範疇,探討社 區環境對高齡生活的各種影響。關華山在第 7 章詳細探討「療癒

育性

環境」的理論意義,並試圖從社區的尺度說明高齡環境應該具備之軟硬 體條件。黃章展、黃姿萍在第 8 章比較醫療院所與非醫療院所之療癒景 觀元素,提出不同功能之實質環境中具有療癒效果的景觀條件。第 9 章 是以鄰里社區公園之座椅以小喻大,李俐慧經由多種質性研究方法探究 一個對高齡友善的公共座椅的設計條件,並透過社會實驗法來評估座椅 設計達成改變公共空間、促進高齡生活以及人際關係互動環境的條件。 這三章的內容不僅討論社區環境帶給高齡者生理、心理的正面刺激,也 指出不同層次的社區設計對高齡者日常社會連繫的影響。這些討論回應


022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在地老化的理想社區意涵:一個能夠讓高齡者輕鬆互動,自然而然產生 各種人際連繫,進而透過豐富的社會生活,達到促進健康、實踐獨立自 主的在地生活。 營造高齡友善的生活環境,所改變的不僅僅是高齡生活,同時也意 味整個社會結構與產業環境的調整。面對高齡社會產生的新需求,企業 組織也必須提供相應的服務。本書第 10 章從管理學的觀點,林灼榮、許 書銘探討高齡社會下銀髮產業可能面對的挑戰及契機。最後,本書也探 討資訊科技在高齡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基於各項雲端技術以及感測技 術的發展,今日的醫護體系可以在降低干預的同時,掌握高齡者的身心 理狀況,高齡生活也因而能在確保獨立性下,達到維護高齡者健康的目 的。朱正忠、楊朝棟在本書第 11 章介紹結合雲端技術與巨量資料分析技 術,建置高齡照護的系統,並說明在高齡生活中此系統的應用性。在第 12 章,呂芳懌、何季倫介紹無線感測資訊的蒐集與傳輸技術,並結合第 11 章之高齡照護系統建立一個安全而優質的健康照顧系統。 整體而言,本文認為理想的高齡生活,必須回到「社區」的豐富內 涵中,在地老化的政策目標最終應落實於高齡者在身分上、認同上的 「社區」生活,才能真正實踐在地老化的核心價值。更進一步來說,友善 的環境將不僅對高齡者產生正面的效應,高齡者不因生理年齡,被迫中 斷自己的生活及喜好;且社區內所有年齡層的居民,也得益於這樣年齡 友善的環境,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悠然自得的發展自我,建立優質的 長青生活。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