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身體性:服務與文化產業的性別與勞動展演

Page 1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工作的身體性:服務與文化產業的性別與勞動展 演/張晉芬 , 陳美華主編 . -- 初版 . -- 高雄市: 巨流 , 2019.07 面; 公分

04

工作的身體性: 服務與文化產業的 性別與勞動展演

ISBN 978-957-732-581-5(平裝) 1. 勞動問題 2. 性別研究 556

主 編 責任編輯 封面設計

張晉芬、陳美華 邱仕弘 Charles Chen

發 行 人 總 編 輯 出 版

楊曉華 蔡國彬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0252 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 57 號 2 樓之 2 電話:07-2265267 傳真:07-2264697 e-mail: chuliu@liwen.com.tw 網址:http://www.liwen.com.tw

編 輯 部

10045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 57 號 10 樓之 12 電話:02-29222396 傳真:02-29220464 01002323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07-2265267 轉 236

劃撥帳號 購書專線 法律顧問

林廷隆律師 電話:02-29658212

出版登記證

局版台業字第 1045 號

108009243

ISBN 978-957-732-581-5(平裝) 初版一刷.2019 年 7 月

定價:650 元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本書如有破損、缺頁或倒裝,請寄回更換)


目 錄 序言 i

Part1 美學勞動 第一章 性別、勞動身體與國家: 台灣商展小姐,1950s-1960s │吳怡靜、王秀雲

003

一、前言 006 二、文獻探討 011 三、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015 四、冷戰下國家工商展覽會及性別政治 015 五、從「酒女」到「身家清白」的女孩 025 六、正當、時髦與進步的商展小姐 030 七、女性特質與美學勞動的性別政治 037 八、結論 046

第二章 名模養成:模特兒工作中的身體、情緒和自我 │楊雅清

059

一、前言 062 二、文獻探討 065 三、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069 四、時尚美學下的身體商品 072 五、操練身體技藝 085 六、結論 098

第三章 “Gi Su Na Mi Tminun Na O” 我們還在織布: 當代文面族群編織勞動的轉化與存續 │賴淑娟、羅中峰 一、前言 110 二、文獻探討:編織勞動的轉化 113 三、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21 四、從邊緣到中心的部署 124 五、結論 145

107


Part2 照顧勞動 第四章 為何無法消除敵意工作環境? 分析醫院內處理性騷擾事件的權力運作 │張晉芬

159

一、前言 162 二、文獻探討 166 三、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76 四、研究發現 178 五、結論 191

第五章 「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 : 居家照顧服務中的身體工作 │葉怡廷

203

一、前言 206 二、文獻探討 209 三、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213 四、研究發現 216 五、結論 231

第六章 「沒有她們、我們關門」 : 外籍看護工在小型長期照顧機構的勞動實踐 │王潔媛

241

一、前言 244 二、文獻探討 248 三、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255 四、研究發現 258 五、結論 272

Part3 親密勞動 第七章 美髮作為身體工作: 從苦勞到美感協商的身體化勞動 │陳美華 一、前言 286 二、文獻探討 288

283


三、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294 四、性 別、階級體現的美髮業 297 五、展演時尚的美學勞動 303 六、體現技術的全方位工作 311 七、結論 320

第八章 從「禁忌」的身體到「合宜」的身體: 禮儀師的勞動過程分析 │蘇毅佳

329

一、前言 332 二、文獻探討 333 三、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335 四、大體特性的禁忌如何框架勞動過程 339 五、禮儀師的身體工作 348 六、結論 369

第九章 男男情慾按摩中的身體工作: 親密關係的劃界與跨界 │陳伯偉、王宏仁

375

一、前言 378 二、文獻探討:身體工作、親密關係與男性性工作 380 三、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385 四、男男按摩服務市場與勞資關係 387 五、身體工作、親密關係的劃界 跨界 394 六、結論 409

推薦文獻及影片╱紀錄片

417

名詞索引

425


序言 i

序言 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包含三個主題:工作、身體、性與性別。其 中任何一個面向都可以單獨成為一個研究主題或一本書籍。將三個主 題結合在同一本書中,不僅是要顯示議題之間的交織性,也是要說 明:早期以製造業男性及其陽剛的身體作為「工人」、「勞動者」的社 會想像(Acker 1990)已然無法解釋當前服務業與女性受薪階級的日 1

常勞動圖像。 尤其,過往勞動社會學常以男性工人階級關心的議題, 以及製造業勞動過程的霸權

專制觀點,作為核心理論圖式的研究途

徑,明顯無法適當地勾勒當前女性在服務業中的勞動形態與勞動過程。 台灣自 1995 年開始,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就突破所有就業人口的 50%;即使在那之前,服務業所占比例也高於製造業。2017 年服務業 的就業人數超過 673 萬人,其中女性占了 54% 。在台灣,除了學位論 文之外,大概是到藍佩嘉(1998)、陳美華(2006)等人的研究發表之 後,關於女性低階白領工作的勞動過程、身體和情緒勞動的操作、當 2

代服務業與性╱別的期刊或專書論文才逐漸增加。 這應是與大量互動 1

Acker, Joan, 1990, “Hierarchies, Jobs, Bodies: A Theory of Gendered Organizations.” Gender and Society 4(2): 139-158. 2 藍佩嘉,1998, 〈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 《台灣社會學研究》2: 47-81。 陳美華,2006,〈公開的勞務、私人的性與身體:在性工作中協商性與工作的女 人〉。《台灣社會學》11: 1-55。


ii 工作的身體性

式服務性質工作的興起以及被認為符合女性特質、女性天生就會做的 刻板認知有關。同時,服務性工作流動性高、偏向個人式的服務,也 不如工廠內的勞工般較易凝聚集體意識和抗爭動力,早期的相關研究 因此較少探討服務業勞工的自主和性別意識。服務性工作中的互動過 程、勞動結果、具有性別意涵的各式身體勞動需要更多研究能量的投 入,讓個體的勞動血汗和過程被看見。 服務業中屬於女性的工作並非都需要與服務對象或客戶直接互 動,然而,即使是「單純的」性

別化身體的公開展示,在面對群眾

或觀眾時,仍需要展現適當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在早期、當台灣社會 的經濟尚未起飛之際,雖然服務業只是初具發展,但商業銷售活動已 開始利用女性作為產品代言人。在第一個單元「美學勞動」中,吳怡 靜及王秀雲的〈性別、勞動身體與國家:台灣商展小姐,1950s-1960s〉 藉由歷史和訪談資料,勾勒出台灣在戰後動員女性展露身體美學的勞 動過程,並探究勞動者的自我認知。這些身體化的展演都經過組織安 排下的面試和職前訓練,對於求職者和受僱者的外貌和身材有特定要 求。楊雅清的〈名模養成:模特兒工作中的身體、情緒和自我〉分析 在光鮮亮麗的模特兒產業背後,資本家如何透過嚴厲的身材檢選、反 覆訓練各種身體技藝,包含微笑、走路姿勢、優雅站位等,將一個個 女體轉化成可配合客戶要求、符合時尚標準的商品化身體。 過去的勞動研究提到工匠精神,幾乎都是指男性擅長的技術, 如:鐵匠、金匠;女性擅長的技術幾乎從未被視為工匠技藝的一種。


序言 iii

在家庭中煮飯燒菜的大都是女性,有「媽媽的味道」似乎是對餐飲食 物的高度讚許,但勞動市場中多數大廚都是男性。編織或做衣服自古 以來是女性的專業,「男耕女織」即是描寫農村社會時常用的詞彙。然 而,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知名的服裝設計師大都是男性,日常負 責家中縫紉事務的仍然是女性;台灣許多中小企業是靠紡織起家,但 3

女性也多數是老闆娘而非老闆(呂玉瑕 2001)。 漢人社會如此,當前 的原住民族社會也似乎把女性的編織技能視為居家自娛、頂多是具有 族群和文化色彩的副業。本單元的第三篇文章─賴淑娟及羅中峰的 〈“Gi Su Na Mi Tminun Na O” 我們還在織布:當代文面族群編織勞動 的轉化與存續〉─顯示,編織作為原住民族群內女性代代相傳的技 藝,雖然無法讓她們開工廠、成為名牌設計師,但藉由教導與學習, 使用網路科技,擴展勞動過程的疆域,讓女性的勞動與經濟、集體記 憶和族群認同連結。 在第二個單元「照顧勞動」中,三篇文章均為探討照顧工作的勞 動過程與互動難題。在多項女性主導的白領工作中,護理算是相對而 言工作報酬較高的職業。然而,在關於工作場所性騷擾的研究中,護 理這項職業經常是被研究的對象。過去已有文獻揭露護理人員經常受 到性騷擾。張晉芬的〈為何無法消除敵意工作環境?分析醫院內處理 性騷擾事件的權力運作〉則進一步探討,當性騷擾發生後,醫院內部

3

呂玉瑕,2001,〈性別、家庭與經濟:分析小型家庭企業老闆娘的地位〉。《台灣社 會學》2: 163-217。


iv 工作的身體性

如何處理以及其中涉及的權力運作。利用對醫院護理人員間接詢問所 獲得的資料,作者發現,性騷擾被正式處理的機率低,處理方式也依 加害人的身分而有所不同。當加害人為醫師或主管時,受害人明顯較 可能離職;對後者來說,在權力關係不平等的階級結構下,醫院並非 是一個友善的工作場所。 根據勞動部的調查(2018a, 2018b),低階服務業職位的平均月薪 在職業結構中居於下層,尤其是那些必須直接在他人身體上勞動的身 4

體工作者。 例如,居家看護的平均月薪約為 2 萬 9 千元,外籍看護的 報酬通常低於基本工資。由於這些工作大都是由教育程度中等的女性 擔任,且其中不乏移民女性,不需要技術和太多知識、單一和重複的 過程成為大眾對這些工作的刻板印象。然而,從葉怡廷的〈「每個人 的身體都不一樣」:居家照顧服務中的身體工作〉及王潔媛的〈「沒有 她們、我們關門」:外籍看護工在小型長期照顧機構的勞動實踐〉這兩 篇文章可知,互動式的服務工作都需要依顧客或被照顧者(或其家屬) 的特性和要求,付出高度的情緒和身體勞動,也要隨時因應突發狀況 而有所變通。 第三個單元「親密勞動」所收錄的文章呈現出美學、照顧、與親 4

勞動部,2018a,「職類別薪資調查動態查詢系統:受僱員工人數及薪資」(資料年 度:106 年 7 月)。https://pswst.mol.gov.tw/psdn/,取用日期:2018 年 8 月 13 日。 ─,2018b,〈106 年外籍勞工管理及運用調查:外籍家庭看護工薪資概況(表 2)〉。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06/0643menu.htm, 取 用 日 期:2018 年 8 月 13 日。


序言 v

密間的交錯關係及勞動過程的複雜性。在台灣,多數美髮師的月收入 是 2 萬 6 千元左右,僅有少數髮型設計師可能賺取更高的薪水。陳美華 的〈美髮作為身體工作:從苦勞到美感協商的身體化勞動〉顯示,照 顧與剪髮都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術。有些美髮師甚至自費出國學 習髮型設計,但這種自發性的在職訓練所累積的人力資本卻未必反映 在她們的社經地位上。並非所有互動式服務都是由女性提供,展現美 感也未必都是顧客最想要的。陳伯偉及王宏仁的〈男男情慾按摩中的 身體工作:親密關係的劃界與跨界〉突破異性戀關係的想像,利用訪 談及觀察,探討男男按摩的過程中,金錢與情慾交流的關係。他們指 出,男性按摩師固然必須具備展演有限親密(bounded intimacy)的能 力,以進行認同劃界的工作,但也經常與顧客發生情慾溢出邊界的現 象。 進一步而言,並不是所有服務性工作都是針對活著的人。蘇毅佳 的〈從「禁忌」的身體到「合宜」的身體:禮儀師的勞動過程分析〉 從殯葬業中禮儀師對大體的處理過程,指出其勞動過程的複雜性,包 括美學、心理、情緒和身體勞動的要求。即使沒有了生命,人死後的 軀體也不能完全被當作物品看待,因為這個身體不僅曾經是活生生的 個人,對家屬也深具意義。對大體的謹慎處理既是對往生者的尊重, 也是要做給活著的人看,當中自然脫離不了殯葬業的商業考量,以及 禮儀師也是受僱勞工的成本計算。 本書所收錄的文章及編輯過程具有幾項特色。第一,所有文章都


vi 工作的身體性

是原創性的實證研究,論述的基礎來自於各個作者藉由訪談、觀察、 歷史檔案或問卷調查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第二,每篇文章都經過 至少兩位學者的兩階段匿名審查(初、複審)。第三,本書所收錄的九 篇文章中,有六篇改寫自作者的學位論文,其中一篇專門為本書撰寫 (賴淑娟及羅中峰),都是首度發表的文章。張晉芬、陳美華、陳伯偉 及王宏仁的文章已在期刊上發表,但投稿本書後,仍經過相當程度的 修改,以符合專書的要求。 這本書能夠順利完成要特別感謝張逸萍小姐的全方位協助,包括 與作者和審查人聯繫,校訂和編排文章格式,並且協助其他多項行政 事務。謝麗玲小姐專業的校對和文字編輯大幅提高文章的學術性和可 讀性。同時感謝巨流公司出版部同仁對於出版本書的鼓勵與支持。

主編

張晉芬、陳美華 2019 年 6 月


PART 1

美學勞動


Chapter

3

“Gi Su Na Mi Tminun Na O” 我們還在織布:當代文面族群 編織勞動的轉化與存續 賴淑娟、羅中峰 一、前言 110 二、文獻探討:編織勞動的轉化 113 (一)性別化銘刻的身體與母職勞動 113 (二)編織的第二生命:編織勞動的變遷、 多重意涵與挑戰 117

三、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21 四、從邊緣到中心的部署 124 (一)陪伴教學、編織記憶與社會行動:學 習擴展與認同建構 125 (二)後殖民文化表達與權力的協商:傳統 織品重製與展覽 132 (三)文化經濟的轉化與性別關係的協商: 編織記憶與在地經濟的相遇 139

五、結論 145 (一)編織勞動的當代省思 145 (二)後殖民女力與編織工藝的存續 147

問題與討論 150

*

賴淑娟(通訊作者)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羅中峰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 學系副教授。 ** 本文主標題是太魯閣族語,引自「織路.知路─與時空的對話」的展覽文案。本文之完成 首先要感謝宋美枝(Meyce Yusi)女士與曾玉樺老師耐心地帶領我們認識太魯閣族的編織文 化,還有 Pisuy Poro、朱秀玲以及參與陪伴教學的織女們在編織經驗的分享,都是我們成長的 養分;同時感謝兩位匿名審查人給予本文中肯的修改建議;最後感謝科技部研究計畫(MOST 106-2420-H-259-021)的支持,使得東部文面族群編織文化的調查得以順利進行。 *** 本文引用資訊:張晉芬、陳美華編,2019,《工作的身體性:服務與文化產業的性別與勞動展 演》,頁 107-155。高雄:巨流。

107


108 工作的身體性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台灣文面族群編織工藝的身體技術、社會功能與意義的 轉變,解析在解殖運動歷程與全球化離散

跨界的現象中,編織如何

透過翻譯、展演與銜接,在文化表達與市場交易的場域,從女性家戶 勞動轉化成多重涉入的身體勞動。以花蓮縣水源村與宜蘭縣南澳鄉的 編織者為研究對象,她們的編織不只是為家人而織的母職表現,更是 透過織藝陪伴教學團體,從水源部落以跨界自體繁殖的方式擴展到花 蓮西林村,甚至宜蘭縣的南澳鄉,繼續衍生,並且透過網路分享平 台,形成一股編織熱的現象,反映台灣東部潛在一些文面族群女性渴 望透過編織的文化實踐與身體銘刻再次確認族群

自我的認同。這些

婦女並將編織的成果鑲嵌在文化表達與觀光旅遊的市場機制,形成分 享記憶、彼此確認與互為賦權的團體。她們選擇「回歸傳統」,採集傳 統文化資產,並且透過文化遺產的活化與再實踐,從邊緣到中心,找 出生存的策略與新的方向。

關鍵詞:文面族群、復返、編織、原民現身


“Gi Su Na Mi Tminun Na O” 我們還在織布 109

“Gi Su Na Mi Tminun Na O” We Are Still Weaving: The Transformative Survival of Weaving Labor for Contemporary Facial-Tattoo Ethnic Groups Shu-chuan Lai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and Cultures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Chung-Feng Lo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ssets and Reinvention Fo Gua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aimed at discuss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func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eaving labor for Taiwan’s contemporary facial-tattoo ethnic groups. It focuses on how weaving is transformed from household labor to multiple involvements of body labor in the arena of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market trade through translation, performance and articulation in the phenomenon of post-colonial movement and global diaspora. We interviewed the weavers living in Shwei-Yuan village, Hualien and Nan-Ao township, Yilan. They weave not only for their family, to fulfill the duty of motherhood, but also for themselves, to search for their own and their ethnic group’s identity. They formed a supportive learning group at Shwei-Yuan village and then expanded to other villages such as Xi-Lin, Hualien and Nan-Ao, Yilan. The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the internet. Later on their connection became a fervent movement. Additionally, these women engage in the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tourist market trade by weaving, and have become a group sharing memory, affirming each other, and empowering themselves.

Keywords: facial-tattoo ethnic groups, returns, weaving, présence indigene


110 工作的身體性

熟練織布機的操作方式進行式……感受一下身體與織箱的互 動,提綜腳鬆,手拿刀棒平行穿入。布面呈現交叉時,腳稍 作使力,織箱上的線紗緊繃時,立起開口棒,向綜光棒處推 下,線紗形成梭口,刀棒滑入,pung pung 織作,身體記得兩 個動作反覆練習。 這幾年來看見與享受美好的事,也學習了不只是織布這回 事了,發現人的互動也像編織一樣美好,比織布還要溫暖 呢∼∼ 紅藜阿嬤說:「會耕作的人才配有土地,也才懂得珍惜土地, 做土地的主人。」生活織作如耕作土地,如何配有老嬤的織 布技藝。她們期待孩子們重新織作,pung pung pung……才會 懂得珍惜,做延續老織箱的主人。 ─ Meyce Yusi(田野筆記,2016 年 6 月 9 日)

一、前言 1

根據 James Clifford(克里弗德 2017:21) 的觀察,「原民現身」 (présence indigene)是自 1980-1990 年代以來,後殖民與全球化趨勢中 的普遍現象。「原民現身」的概念是 Clifford 取自 1950 年代早期「自豪 非洲人運動」(Négritide)及為其發聲的刊物《非洲人現身》(Présence Africaine)所帶來之轟轟烈烈影響力的比喻。「現身」意味被壓抑的族群 在社會運動過程中,透過影像與發聲,表達族群生命的轉化性復興,

1

在此所引用的是中譯本,詳見參考文獻。


“Gi Su Na Mi Tminun Na O” 我們還在織布 113

文化特色,也成為其族群

性別認同的重要象徵。Clifford 在《復返》

(Returns)一書中沒有特別探討性別的議題,然其探討文化存續歷程中 關於「銜接」、「翻譯」、「展演」的概念頗值得借鏡參照,用來分析花 蓮、宜蘭地區文面族群女性編織勞動發展的現況。 本文透過這些文面族群女性回歸編織傳統的實踐歷程,探討編織 工藝如何從傳統的原民家戶勞動,歷經現代化與殖民邊緣化之後,透 過文化表達與市場交易轉化,而成為多重涉入的身分象徵與身體勞 動。進而論述此一轉化過程反映了族人在經過解殖運動與全球化歷程 所造成的離散

跨界現象中,如何選擇「回歸傳統」,返回祖先經驗

與訓示的理解;故而採集與翻譯傳統文化資產,並且透過活化與再實 踐,找出生存的策略與新的方向。我們試圖說明,這些編織工藝文化 資產的轉化與創新,為女性族人提供了更多認同與發展的可能性。

二、文獻探討:編織勞動的轉化 (一)性別化銘刻的身體與母職勞動 在殖民現代化力量未大舉影響原住民部落社會前,文面族群的社 5

會組織如同一機械連帶社會結構,勞動生活與 gaga/waya/gaya (信仰、 規範)和親屬組織彼此鑲嵌在一起,據此部落社會與個人在面對荒野 山林或鄰強環伺下得以生存。若以性別的勞動分工為起始點,其中最

5

賽德克亞族依親族與地域分為德奇塔雅(Tktaya) 、道澤(Tuda 或 Tosa,亦稱托 賽)、太魯閣(Tluku)等群。太魯閣群於 2004 年正名為「太魯閣族」;德奇塔雅與 道澤群則於 2008 年正名為「賽德克族」,相繼從泰雅族的分類中脫離出來。 Gaga/waya/gaya 同意,為信仰、規範的意思,泰雅族發音為 gaga,賽德克族發音為 waya,太魯閣族發音為 gaya 。


“Gi Su Na Mi Tminun Na O” 我們還在織布 119

擔任講師。這些講師在

展覽

鄉公所或國中、小學開 班授課,並在教學課程

行主題策展,以推廣編 織文化。甚至,編織還

展演

教學 家庭觀

結束時舉辦成果展,或 與幾位較出色的學生進

策展

照護

編織勞動

文化

經濟

交易

展演

圖 3-4 當代編織勞動的多重意涵

能與現代基督教信仰相銜接,例如,水源部落的婦女在威朗紀念教會 教堂中展示織品,透過圖紋意義的重新詮釋,賦予織布嶄新的宗教意 涵。 最後,對經濟而言,面對觀光休閒時代的來臨,將工藝品轉化為 商品,成為編織者經濟生存的策略之一。她們會成立工坊作為創作產 品的基地平台,作品大多以織布搭配其他媒材設計成錢包、頭巾或吊 飾等商品,然後將商品寄賣於精品店或文化園區;或者參與工藝市集 設攤販售,進行所謂「跑攤」。在販售過程中不只是商品與金錢的交 易,有時會輔以文化的展演。例如,編織者會一邊啟動織布箱進行編 織,一邊解說編織的過程,敘說編織的故事;或者針對織品解說材 質、製作過程與圖紋象徵的意涵。因此,商品交易過程也在進行文化 的展演。 於是,本文關注的當代原民編織遂從家戶勞動的私領域,跨越到 文化與經濟的場域;然而,織女會隨著個人技藝純熟程度、生活所需 或人生旨趣,各自側重在不同的領域,至於成立工作室的織女通常同 時兼具上述多重的角色。編織於當代的多重意涵與媒體、網路以及社 會機構亦形成一文化混合體,例如,織女為了分享文化或介紹自己創 作的織品,會於臉書(Facebook, FB)或粉絲頁發文或貼出照片;透過 網路急速的傳訊,往往能獲得即時的回饋與發散式、感染性的影響。


“Gi Su Na Mi Tminun Na O” 我們還在織布 139

(三)文化經濟的轉化與性別關係的協商:編織記憶與在地經 濟的相遇 文化資產的復振總是與文化產業或文 化觀光相互連結,水源部落的陪伴教學團 體成立之初雖然不是以產業發展的市場導 向為目標,但在文化分享與表達過程中, 隨著觀賞者的詢問,公部門、新聞媒體與 旅行社的關注,連帶引發相關經濟發展的 需求。水源部落陪伴教學的織女為了因應 市場需求,除了延續傳統的創作,也逐漸 研發與傳統圖騰或故事有關的商品。她們 的織品約略可分為兩大部分,一種是不以 出售為目的的創作,一種是手織結合異材 縫製的文化商品。首先,關於延續織紋、

圖 3-5 「對話」作品 資料來源:Meyce Yusi拍攝及提供。

技法的創作,是觀察、師法部落老布,以 平織、夾織、浮織及斜紋織等技法,加上 顏色變化,呈顯編織者想說的故事。例如 「對話」這幅作品(見圖 3-5),是用紅與 深咖啡色做世代之間的對話,以夾織技法 織出兩邊半菱形的紋路,將其擬人化,象 徵兩個文面的對話,講述年老與年輕世代 間的親情與思念,也反映現代狩獵議題, 期盼獵人重馳山林的意象。 「雨後天晴」的作品則是以平織技法 (見圖 3-6),用綠褐紅的混色棉線所織出 圖 3-6 「雨過天晴」作品 資料來源:曾玉樺拍攝及提供。


150 工作的身體性

問題與討論 1. 當代文面族群的編織,從家戶勞動轉化為多重功能與意涵,例如文化的 表達與經濟的交易,身體與情緒勞動可能伴隨產生什麼變化?這些勞動 經驗與漢人女性可能有哪些異同? 2. 本文中的織女在從事經濟活動時,使用哪些策略維持收入?還有哪些作 法可以增加微型創業的經濟效益? 3. James Clifford 在《復返》(Returns)一書中,使用「銜接」、「展演」與 「翻譯」等概念來統整世界各地原住民復振傳統文化的努力。請問,本 文所討論的案例,如何呼應 Clifford 這三個概念,並進行對話? 4. 在文面族群中,編織是專屬女性的工作,面對新興男織現象的出現,將 會在族群內部產生什麼樣的矛盾?族人應如何化解這樣的衝擊?將來編 織勞動的性別分工可能形成什麼圖像? 5. 本文中所描述之編織的在地經濟是屬於微型經濟,如果要擴展其經濟規 模,並且兼具傳統的技法、圖紋元素與手作的原創性,如何可能?一旦 規模擴大,或許會形成編織的勞動組織或代工系統,這對文面族群女性 的姊妹情誼、族群認同會有何影響?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