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

Page 1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孫采 薇、吳玉山主編 . -- 初版 . -- 高雄市:巨 流 , 2017.08 面; 公分

優勢政黨與民主

ISBN 978-957-732-551-8(平裝) 1. 政黨政治 2. 比較研究

亞洲經驗的省思

576

106011926

主 編 孫采薇、吳玉山 責 任 編 輯 邱仕弘 封 面 設 計 Charles Chen 發 行 人 總 編 輯

楊曉華 蔡國彬

出 版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0252 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 57 號 2 樓之 2 電話:07-2265267 傳真:07-2233073 e-mail: chuliu@liwen.com.tw 網址:http://www.liwen.com.tw

編 輯 部

23445 新北市永和區秀朗路一段 41 號 電話:02-29229075 傳真:02-29220464

劃 撥 帳 號 01002323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購 書 專 線 07-2265267 轉 236 法 律 顧 問 林廷隆律師 電話:02-29658212 出版登記證

局版台業字第 1045 號

ISBN / 978-957-732-551-8(平裝) 初版一刷.2017 年 8 月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本書如有破損、缺頁或倒裝,請寄回更換)

定價: 50 元


作者簡介 (依章節順序排列)

吳玉山 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與創所所長、 台灣大學政治系合聘教授,及台大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 員。現任中國政治學會理事長。曾擔任國科會政治學門召集人。研究領 域包括社會主義國家政治與經濟轉型、民主化與憲政設計、兩岸關係與 國際關係理論。長期帶領台灣之半總統制研究與兩岸關係研究之理論 化。研究區域包括台灣、中國大陸、東歐與俄羅斯。共編著了 18 本中英 文專書,及 130 餘篇期刊與專書論文。

林超琦 為美國史丹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主要研 究領域為比較政治制度、當代日本政治、與東亞政治經濟。文章曾發表 於《台灣政治學刊》、 《選舉研究》以及《問題與研究》等期刊。近來關注 東亞選制變遷以及東亞政治經濟的跨國研究。

陳牧民 為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兼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主任。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 (ORF) 、國防分析研究中心(IDSA)、斯里蘭卡智庫國際族群研究中心 (ICES)訪問學者。長期致力於國際關係教學、以及南亞與印度區域研 究,著有《國際安全理論:權力、主權與威脅》(2009)、 《圖解國際關係》 (2012) 、《電影與國際關係》(2014) 、《解讀印度:不確定之崛起強權》 (2016)等書,編輯 India and China in the Emerging Dynamics of East Asia (2015) 、 《南亞研究新視野:政治發展、國際關係、經濟社會》(2015)等 研究論文集。此外創辦並主持南亞觀察網站(www.southasiawatch.tw), 作為印度與南亞研究的資訊平台。


沈有忠 為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2009 年)。研究興 趣為憲政體制、半總統制、民主化、政黨與選舉、德國議會政治等。著有 《威瑪憲政變奏曲》,並為《權力在哪裡》、 《半總統制跨洲比較》等書的共 同主編之一。曾獲國科會(現為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計劃獎勵〉,以及 東海大學〈科技部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有多篇著作發表於《政治科學論 叢》 、《問題與研究》 、《台灣民主季刊》等 TSSCI 期刊。

王文岳 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 授。專長領域為東亞政治經濟、區域整合與治理、非傳統安全、科技與政 治。作品散見《東吳政治學報》 、 《問題與研究》、《亞太研究論壇》與國際 知名出版社 Routledge、World Scientific 出版之專書。近期研究焦點集中 於東亞區域整合運動的秩序變遷、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發展、以人為中心的 比較政治議題。

孫采薇 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助理教授暨國際 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專長領域為比較政治與方法論、東南亞國家政 治經濟發展、以及東南亞族群衝突研究。近期研究焦點在比較緬甸、新加 坡、馬來西亞、印尼四國的選舉制度、政黨競爭、以及少數族群與女性代 表權的保障。

游雅雯 為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全英語學士班助理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政 治學博士。曾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政治學系訪問學者、國立清華大學亞洲政 策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東 南亞區域研究、比較政治、國際關係、伊斯蘭政治、族群政治等。在國家 研究方面,著重馬來西亞、印尼與汶萊。

施奕任 為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 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比較政治學、政治經濟學、環境政治學。在新加


坡研究上,涵蓋政商關係、國會選舉政治及全球城市建構等,分別發表在 《政治科學論叢》 、《問題與研究》與《政治學報》等期刊。

陳佩修 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後研究,任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同時擔任「台灣東南亞學會」理 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東南亞政治變遷與東南亞區域安全,關注東南亞的 文武關係、民主治理、恐怖主義與區域整合等議題,在國家研究方面則著 重泰國與東協新四國(柬寮緬越)的政經發展、社會變遷與對外關係。

楊 昊 為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副教授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目前擔任政 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東南亞研究、 比較區域主義、東南亞邊境政治、柔性權力與外交政策。近年來對於東南 亞各國及社會對中國的在地抵抗進行長期關注與比較研究。



目錄

目 錄 顧長永教授 推薦序

1

編者序/吳玉山

5

編者序/孫采薇

9

第一章 導論─亞洲優勢政黨的研究議程/吳玉山

01

壹、政治自由與優勢性

06

貳、九個案例:成因與影響

08

參、議題的發展與前景

17

第二章 自由民主黨與日本政治的發展/林超琦

21

壹、前言

23

貳、日本政黨政治發展概述

24

參、自民黨長期執政的原因

29

肆、自民黨長期執政的影響

40

伍、未來的發展

46

第三章 國大黨與印度政治發展/陳牧民

51

壹、前言

53

貳、作為優勢政黨的國大黨

54

參、國大黨與印度當代政治發展

58

肆、國大黨之歷史角色

63

伍、影響國大黨優勢地位的制度性與非制度性因素

66

陸、結語

70


優勢政黨與民主

第四章 優勢政黨與民主:台灣經驗/沈有忠

73

壹、前言:中國國民黨民主化後「優勢政黨」的確立

75

貳、中國國民黨建構的黨國體制與民主轉型

77

參、優勢政黨對民主治理的影響

86

肆、結語:輪替與再執政

91

第五章 韓國民主化過程的優勢政黨角色與變化 /王文岳 壹、前言

97 99

貳、韓國的威權體制與民主轉型

101

參、民主鞏固、選舉制度與優勢政黨

106

肆、韓國優勢政黨與民主治理

111

伍、結語

115

第六章 印尼民主化與政黨政治發展/孫采薇

121

壹、前言

123

貳、蘇哈托威權時代戈爾卡「優勢政黨」地位的確立

125

參、後蘇哈托時期的國會與總統大選、法制改革、與多黨競爭

129

肆、影響印尼民主化與政黨政治發展的非制度性與制度性因素

140

伍、結語:民主轉型、制度化、與民主鞏固

148

第七章 國民陣線與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

155

憲政體制、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之影響/游雅雯 壹、前言

157

貳、國民陣線確立優勢政黨地位之歷史背景

158

參、國民陣線與馬來西亞族群政黨政治的發展

164

肆、國民陣線鞏固其優勢地位的選舉制度因素

169

伍、結語

173


目錄

第八章 不自由的民主政治:

177

人民行動黨的優勢地位與新加坡政治發展/施奕任 壹、前言

179

貳、行動黨的崛起及其優勢地位:政治壓制與治理成效

181

參、行動黨優勢地位的維持與鞏固

186

肆、行動黨執政與民主改革的爭辯

191

伍、結語

194

第九章 柬埔寨的優勢政黨與民主轉型/陳佩修

199

壹、前言

201

貳、聯合國柬埔寨維和行動後「優勢政黨」的出現

202

參、柬埔寨的優勢政黨與強人政治

209

肆、優勢政黨與柬埔寨的民主進程

213

伍、結語

219

第十章 緬甸政治發展與民主改革:

223

優勢政治勢力的延續或轉型?/楊 昊 壹、前言

225

貳、優勢政黨與亞洲政治發展

227

參、緬甸的政治發展歷程

229

肆、軍政府的宰制與轉型

232

伍、優勢政黨對於緬甸政治改革與民主進程的影響

242

陸、結語:緬甸新政局的發展

245


優勢政黨與民主

第十一章 結論─優勢政黨與民主: 亞洲經驗的反思/孫采薇

251

壹、亞洲優勢政黨的興衰

254

貳、優勢政黨與民主轉型

258

參、優勢政黨與治理品質

261

肆、結語

264


推 薦 序

亞洲政黨比較研究的新思維 顧長永

政黨是現代國家的政治產物,亦是獲得政權的重要媒介。雖然每個國 家的政黨成立過程、組成方式、運作模式都不盡相同,但是政黨已經成為 各國政治運作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亞洲國家紛紛獨立建國,其中政黨就扮演重要的 關鍵角色。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發展雖不盡相同,有些國家甚至由於族群、 宗教、及意識型態等因素的不同,而出現非常複雜的政治發展歷程;然 而,優勢政黨及威權政體卻成為這個地區政治發展的共同特色。 有趣的是,自本世紀初起,東南亞國家的優勢政黨及威權政體出現了 不同的發展,有些國家的優勢政黨及威權政體沒有轉變(例如新加坡及馬 來西亞),有些國家卻出現優勢政黨及威權政體都有所轉變(例如印尼)。 這就形成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政治現象,政黨是獲得權力的重要元素,政體 是各國統治的方式;二者之間究竟有何關係?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議 題,因為一個國家的優勢政黨主導該國政治權力的運作。 以印尼為例,建國之父蘇卡諾在統治初期,曾實施一段民主代議


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

時期;蘇哈托總統於 1965 年掌權之後,開始實施威權統治,直到他於 1998 年 5 月下台之後,印尼開始進行政治改革,並於 2006 年被自由之家 (Freedom House)評定為政治自由國家。印尼歷經政體的轉變,然而蘇哈 托總統威權時代的優勢政黨戈爾卡(Golkar),自從 1999 年 4 月的國會議 員選舉之後,就不再成為優勢政黨,僅是印尼的一個主要政黨。 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以和平方式獲得獨立,可是這二個多種族國家長期 都是由一個優勢政黨所統治,不論是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 統治的新加坡或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統治的馬來西亞,這二個國家 都是威權政體。在過去的三十年期間,亞洲興起一股民主化浪潮,許多國 家紛紛進行政治民主化的改革而帶動政體轉變,例如台灣、南韓、印尼、 泰國、及菲律賓等,但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並沒有任何民主化改革的現 象,這二個優勢政黨仍然持續掌控這二個競爭性威權政體的政治運作。 緬甸雖然亦是從英國手中和平獲得獨立,但是後來的政治發展卻由 於族群、宗教及意識型態,而陷入長期的顛簸及困頓。緬甸自從 1962 年 3 月起,就長期由軍人統治並擁有絕對優勢的政治運作權力,緬甸因此而 成為一個非常典型的軍人專制的極權政體。直到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 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在 2015 年 11 月的大選獲勝並於 2016 年 3 月執政之後,緬甸的政體才產生重大的轉變。 就柬埔寨而言,這是一個政治發展相當坎坷的國家。在二次大戰 之後,先是經歷王室內部政黨派系鬥爭,再經歷威權統治的龍諾政府 (1970-1975) ,及赤柬的極權恐怖統治(1975-1978)。自從越南於 1978 年 12 月扶植洪森勢力進入柬埔寨之後,洪森就開始在柬埔寨建立自己的政 治勢力;他在 1997 年 7 月以政變罷黜當時的拉納瑞德總理之後,洪森所 領導的人民黨(Cambodian People’s Party)就開始成為一個具有絕對優勢


推薦序

的政黨。人民黨在 2017 年 5 月的地方選舉又獲得勝利,因此,在可預見 的未來,柬埔寨仍將是一個政治不自由的競爭性威權政體。 在東亞的日本是亞洲最具典範的民主國家,其政治發展早受到全球的 欽羨,可是長期執政的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卻仍然是一個 優勢政黨。東北亞的大韓民國及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原本都是威權體制國 家,可是卻分別在 1980 年代中期開始進行政治民主化。這二個國家在過 去的三十年期間,雖然都遭遇內部不同政治勢力的衝擊,但是這二個國家 由威權政體轉變成民主政體之後,過去的優勢政黨(政治勢力)仍然具有 相當優勢的政治實力。位於南亞的印度受英國殖民統治近百年之後,終 於在 1947 年獲得獨立;印度雖然擁有各種複雜的族群、宗教、及區域因 素,但是自從獨立之後,印度卻藉由定期選舉產生政府,而成為普世認定 的民主政體。然而,長期執政的印度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仍然具有優勢的政治實力。 上述亞洲國家的政體不盡相同,甚至發生政體的轉變,可是卻都出現 優勢政黨(政治勢力)統治的現象。當然各國都有其不同的因素,包括歷 史背景、族群結構、宗教信仰、地理區域等,這些都是研究比較政治的重 要課題。然而,過去多年來卻少有學者深入探究此議題,更鮮有學者進行 比較研究,因為這涉及太多複雜及困難的因素,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鮮 少有學者擁有跨越如此多國比較研究的能力與能量。 然而,本書的出版可彌補此重大缺憾,因為本書所論及的每一個國 家,都是由專研該國政治的學者所撰寫。這些作者都是由政黨的角度,探 究各國優勢政黨形成的背景、原因、及發展歷程。各國的優勢政黨代表該 國的主要政治勢力,掌控該國政治的運作。因此,研究這些國家的優勢政 黨,不僅可認識該國政黨及政治勢力的變遷,亦可深入瞭解該國政治發展


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

的歷程。 本書的出版不僅為政黨研究注入新思維,更為比較政治所涵蓋的東北 亞、東南亞、及南亞研究,注入新的學術生命,其所帶來的學術貢獻不言 可喻。

顧長永 文藻外語大學國際副校長 民國 106 年 6 月


編 者 序

一本跨越比較政治和區域研究的專書 吳玉山

在晚近政治學的發展過程當中,比較政治和區域研究之間出現了一道 鴻溝,讓想要瞭解各國政治現象的人們頗為困擾。比較政治踏著政治學理 論化與數量化的潮流,試圖藉著形式模型和大數統計求取普遍的定律,而 區域和國別研究則堅守對於個別國家和地區的深入理解,以歷史與文化、 語言及思想為基礎,以制度為標竿,想要探討政治現象及其根源。這兩個 政治學的次領域顯然有不同的研究目標和研究方法,然而對於想要瞭解政 治現實的人們而言,學者的爭辯沒有意義,能掌握實際的狀況才是王道。 比較政治和區域與國別研究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比較政治的基礎只可 能是對於個別國家和案例的紮實瞭解,而區域研究如果缺乏理論和比較的 眼光則斷不能深入。量化和質化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得益彰、而非相互排 斥的,因為前者可以透過數字來進行大範圍的歸整和推論,而後者則為數 字提供了可靠的經驗基礎與詮釋環境,更能探索到許多數字無法企及、量 化並非合適之處。雖然這兩個次領域有這樣互補的關係,但是彼此的典範 準則和預設態度畢竟不同,比較政治的研究者認為區域研究不夠科學,區 域研究者則認為流行的比較政治專注方法、玄虛抽象,與現實抽離。這兩


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

個領域的隔離是一個不幸的發展,也損及了對政治現象進行深入理解的 機會。 本書以亞洲的優勢政黨作為探討的主題,作者們是對於各個相關國家 和政黨有專精研究的學者,他們又都是政治學領域的青壯新血,受過嚴格 的學科訓練,熟悉比較政治的理路和取向。在規劃這本書的時候,大家的 共同前提就是把比較政治和區域研究的畛域之別放在一邊,以探詢亞洲為 何會出現如是多的優勢政黨(現象的上游)、它們的類別和運作情況如何 (現象的中游),以及優勢政黨對於政治表現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現象的 下游)這三項作為研究的焦點,在方法論上沒有拘束,也不自限於比較政 治或是區域研究。我以為這是非常好的發展,對於探究我們身邊的一個重 要的政治現象有很大的益處,也希望在國內能夠出現更多這樣打破領域藩 籬的學術著作。 本書之成,主要的發想者和推手是政治大學的孫采薇教授。她在三年 前(103 年六月)和我談想要規劃一本探討亞洲優勢政黨的專書,深深觸 動了我的興趣。孫教授當年在大學和研究所的時候與我有師生之緣,後來 負笈洛杉磯加州大學與國立新加坡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是國內研究東 南亞政治的新銳學者。她的眼光是拉開一個比較案例的框架,確定一組分 析的題目,然後邀請學者進入每一個國家來進行細部的探討,最後再加以 統攝歸納,這完全是我所樂見的討論方式。專書的主題是我們切身感觸的 政治現象,大家會蒐集豐富的經驗資料,又可以做比較和歸納的研究,更 重要的是能與一群學術新銳共同衝刺,開展一個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議題, 這真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我乃與孫教授擔任共同主編,一起來推動出版這 本專書。 我們將優勢政黨較為寬鬆地認定為「在多黨政治競爭中長期佔有主導


編者序

性地位的政黨或持續性的政治勢力」,而在東亞及南亞確認了九個符合此 一定義的優勢政黨國家,它們是日本、南韓、台灣、柬埔寨、緬甸、馬來 西亞、新加坡、印尼與印度。這些國家的優勢政黨還可以更細膩地區別為 四類: 「絕對的優勢政黨」,包括柬埔寨的人民黨、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 馬來西亞的國民陣線,與緬甸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實質的優勢政黨」, 包括日本的自民黨與印度的國大黨;「半優勢政黨」,包括台灣的國民黨與 南韓的保守政黨;和「往昔優勢政黨」,即印尼的戈爾卡黨。我們要從政 治發展、憲政體制、選舉制度等各方面來解釋這些政黨的成因,也要從民 主表現和治理實績來分析這些政黨的影響。 在接下來三年的時間當中,這本書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包括最初的數 次工作坊、接續的「優勢政黨與民主化:亞洲經驗的省思」學術研討會、 確認最終框架的作者會議、修稿與內審、與巨流出版社的聯繫及投稿、接 受外審評論與修改、多次編輯校對,以迄於今。本書自始就是規劃要出版 為一本探究單一主題的專書,而且不斷修整框架,更新內容,因此內部的 整合性很高,與現實政治保持零距離,對於有興趣瞭解優勢政黨現象的讀 者而言,這是一份必讀的文獻。 由於本書所涵蓋的九個優勢政黨體系在東亞和南亞的民主國家 當 中 佔 有 95% 的 人 口, 因 此 是 我 們 周 遭 的「 優 勢 現 象 」(dominant phenomenon)。對於這些政治體系的研究,可以讓我們瞭解自身的政治發 展、鄰國與區域的政治現象,還可以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更廣泛的全球 優勢政黨研究的起步。 我非常樂於參與本書的計畫,成就一本跨越學術畛域、兼顧研究專業 與學術普及的好書。這書中所觀察的現象正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取最貼近 的例子來看:台灣的民進黨與南韓的進步勢力分別在 2016 和 2017 年擊敗


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

保守政黨取得執政地位,這是兩國的「半優勢政黨」體系穩定地轉入了 「兩黨輪替」體系嗎?如果是,其原因為何;若又有優勢政黨崛起,則更 值得關注。總之,優勢政黨對我們的影響既深且大,其興衰起伏是我們不 得不、也不可能不關注的重要現象。

識於中央研究院 106 年 5 月 30 日


編 者 序

比較區域研究的團隊合作結晶 孫采薇

三年前某日,楊昊教授提到政大國關中心「頂大計劃」有一筆補助舉 辦研討會以及出版專書的經費,問我有沒有想到任何有趣的議題,可以串 連同行先進與學友共襄盛舉?我腦海中立即浮現的,便是「優勢政黨」在 亞洲的政治影響力這個議題。從台大研究所時代對於越南共黨政權的初步 探討、短暫服務僑委會時期適逢印尼強人蘇哈托下台的震撼、負笈新加坡 求學期間對人民行動黨施政成效的親身經歷及與鄰近馬來西亞的比較、到 至政大任教後對緬甸政治轉型的開始關注,東南亞諸國普遍存在的優勢政 黨(政治勢力)現象、以及威權政體的運作與轉型契機,一直是自中學起 目睹台灣民主化與國民黨逐漸衰弱的我,最感興趣的研究主題;而若將眼 光放乎整個亞洲,則可以比較的案例就更多了。我很高興楊昊教授也對此 構想非常支持,因而促成了本書的起源。 然而,一本以特定主軸為討論起點,卻包含對許多不同國家政治發展 深入剖析的專書之完成,絕非憑一己之力所能達到,更何況在此之前,我 從沒有過編書的經驗。於是,我的第一個求救對象,便是恩師吳玉山教 授。吳老師學養深厚,一直是我仰之彌高的典範。而這本書從細部各項比


10 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

較框架的設定、其後在三次專書工作坊對「優勢政黨」概念的釐清、各章 節對話的聚焦與調整、乃至對於整體進度的推動,都有賴吳老師的提點與 監督。沒有吳老師的幫助與敦促,本書是不可能於今夏出版的。從學生時 代到今日,我很感恩一直可以得到吳老師的引領指導。 本書的研究對象包括了東亞的日本、韓國、台灣、南亞的印度、東南 亞的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與緬甸,因此無疑是集體智慧的 展現。在此要特別感謝各章作者的共襄盛舉。我很幸運的,是在中研院亞 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寫博士論文與作博士後研究的期間,與前輩陳佩修教 授、超琦、文岳、楊昊、雅雯、與奕任建立了緊密的學術研究關係,彼此 常會在發現不同主題的研討會、論壇、與徵稿資訊時互通有無。而當本書 需要撰寫印度與台灣的專家加入時,也感謝學長牧民與有忠的拔刀相助。 是各位作者的義氣相挺、數次工作坊中的腦力激盪、以及在漫長修改階段 的全力配合與耐心等待,共同成就了這本專書。 於此同時,我也要感謝在 2014 年底「優勢政黨與民主化:亞洲經驗 的省思」學術研討會舉辦之時,國關中心丁樹範主任的協助,以及會上蕭 新煌、陳鴻瑜、顧長永、黃秀端、李美賢、宋鎮照、吳得源、林若雩、與 楊鈞池教授對於各篇文章的指正與建議。這些師長都是在相關領域中資歷 豐厚的前輩,而他們的傾囊相授,不但大有助於各章內容的修改與整體方 向的微調,更體現學術智慧無私傳承的難能可貴。在此次會後,本書作者 群各自都作了比較大幅度的修正,而修改稿也依規定送匿名外審。審查人 的專業意見,使編者與諸位作者在第三次修改文章的階段獲益良多,在此 一併致謝。而全書完成後,顧長永老師還於百忙中撥冗賜序,使本書更為 增色。顧老師是位對晚輩親和、對東南亞研究始終熱情四射的學者,他深 入踏遍東南亞各國的經驗,也是我輩政治學後進所應效法的。最後,本書


編者序 11

的編輯與出版作業,除了要感謝政大東亞所吳書嫺同學及政治所施欣妤同 學幫忙參與校對工作,更要感謝巨流圖書公司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邱仕弘 先生的協助與悉心編校。 《優勢政黨與民主》是以亞洲為範圍的一個集體研究成果,但正如書 中所述,優勢政黨(政治勢力)現象當然並不侷限於亞洲,因此,我期待 這本書可以拋磚引玉,促成未來更多以團隊合作的形式,以及對於其他區 域優勢政黨的深入研究。

孫采薇 2017 年仲夏 於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第一章 導論 亞洲優勢政黨的研究議程 吳玉山│中研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第一章 導論─亞洲優勢政黨的研究議程 03

優勢政黨(dominant party)是我們所經常接觸的現象,也是政治學界 所長期關注的議題。 對於這個現象可以有狹義和寬鬆的兩種理解:前者 視優勢政黨為長期不間斷地贏得多黨競爭的選舉並保持執政地位的政黨; 後者則將優勢政黨理解為在多黨政治競爭中長期佔有主導性地位的政黨或 持續性的政治勢力。狹義和寬鬆的兩種定義在優勢政黨的「主體」和「表 現」方面都有不同的看法。就主體而言,狹義說認為組織同一的政黨才能 稱之為優勢政黨,寬鬆說則認為只要是可認定(identifiable)的持續性政 治勢力,不論是否曾經更換黨名或重組,都可被視為優勢政黨。就表現而 言,狹義說認為必須要不間斷地贏得選舉並保有執政地位才是優勢政黨, 而寬鬆說則以為即使偶爾在選舉中失敗並失去政權,只要從長期來看是 佔有主導性地位的政黨便是優勢政黨。 在本書中我們採取的是寬鬆的看 法。 優勢政黨和霸權政黨(hegemonic party)是不相同的。 由於我們認 為優勢政黨必須在有意義的多黨選舉中長期佔有主導性的地位,因此諸如 中國大陸和越南、寮國、北韓等一黨專政的共產國家(即使在中國大陸有 共產黨之外的其他政黨存在)並不在我們所關注的範圍之內。因為多黨競 爭是優勢政黨的基本條件,因此優勢政黨只可能存在於競爭性威權體制 (comparative authoritarianism)和民主體制當中,在非競爭性的威權體制 1 例如 T. J. Pempel 在 Uncommon Democracies: The One-Party Dominant Regimes (1990)

中,針對義大利、日本與瑞典長期一黨執政的現象提出分析,是優勢政黨文獻中的重要 之作,不過他的案例主要是成熟的民主國家。Haggard and Kaufman (1995) 將關注點轉移 到政治轉型的國家,並以台灣和墨西哥作為討論的案例。Bogaards and Boucek (2010) 則 同時討論了成熟民主和新興民主國家,包括日本、加拿大、德國、法國、墨西哥,和南 非。 2 Giovanni Sartori 對於優勢政黨體系(predominant party system)的定義是採取狹義說,

也就是「其體系中的主要政黨能不間斷地獲得選民的支持,而掌握多數席次」(Sartori, 2005: 173)。這樣子的優勢政黨地位可以被一次的選舉失敗中止。 3 關於對於優勢政黨體系的定義各家說法不同,例如 Kenneth F. Greene 主張凡是「具備有

意義的選舉競爭,同時單一政黨持續掌握行政或立法的統治權力至少二十年或至少四次 選舉」者皆屬之(Greene, 2007: 12-17)。 4 根據 Sartori 的傳統定義,霸權政黨不容許其他政黨有取代其統治地位的可能,也就是霸

權政黨和其他政黨之間的關係是非競爭性的(Sartori, 2005: 205)。


04 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

當中只可能出現霸權政黨,而非優勢政黨。 我們對於優勢政黨的興趣,和此種現象在亞洲特別普遍有很大的關 聯。在台灣,國民黨(Kuomintang, KMT)長期扮演著優勢政黨的角色, 而 在 鄰 近 的 亞 洲 國 家 當 中, 日 本 的 自 民 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 LDP)無疑是優勢政黨的著例。在南韓,雖然政黨的名稱經常有所 改變,但是從 1987 年民主化以來,以嶺南地區(慶尚南、北道)為基礎 的保守派政治勢力仍然維持著威權時期的主導性政治地位,現在(2017 年)仍然是執政黨(新世界黨,New Frontier Party, NFP) ,因此也可以被 視為一種優勢政黨。向南方望去,馬來西亞的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 BN) 與 新 加 坡 的 人 民 行 動 黨(People’s Action Party, PAP) 持 續 贏 得 選 舉、掌握政權,是毫無疑問的優勢政黨。柬埔寨的人民黨(Cambodian People’s Party, CPP)自從極權的赤柬下台、君主立憲恢復後也不間斷地 贏得選舉。在緬甸軍方長期掌握政權,而由其所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 黨(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 USDP)也曾經以優勢政黨的 姿態出現,壟斷絕大多數的國會席次。從長期來看,柬埔寨和緬甸的政治 體制競爭性有限,因此是懸於優勢政黨定義的邊緣。 在東南亞國家中民 主指數最高的印尼曾經有一個長期具有主導性地位的優勢政黨─功能團 體聯合會,即戈爾卡黨(Party of the Functional Groups, Golkar),但是卻 在 1999 年的奠基選舉中失去政權,至今無法恢復執政地位。雖然如此, 戈爾卡黨經常能夠在國會中維持第二大政黨的地位,又在歷次的總統選舉 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我們從戈爾卡黨的發展,可以看到優勢政黨如何失 去其執政優勢,但又維持主要政黨的地位。最後,人口最眾的民主國家 印度也有一個無庸置疑的優勢政黨─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INC)。該黨是印度建國與發展的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政黨,長期佔有主 5 這樣的做法和 Greene (2007) 將優勢政黨體制分為「民主優勢政黨體制」 (Dominant Party

Democratic Regimes)和「威權優勢政黨體制」(Dominant Party Authoritarian Regimes) 是類似的。 6 鞏發黨在 2015 年的敗選,並不代表軍方勢力的一蹶不振,而仍需要持續的觀察。有關

於鞏發黨的定性,參見本章後續的討論。


第一章 導論─亞洲優勢政黨的研究議程 05

導性的地位。上述這九個亞洲國家在東亞和南亞的非共國家當中,佔了 95% 的人口比例,足見在我們的四周,優勢政黨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在這九個國家當中,柬埔寨的人民黨、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馬來 西亞的國陣,和緬甸的鞏發黨(直至 2015 年)一直維持選舉常勝軍的地 位,他們都是無疑問的優勢政黨。從長期來看,日本的自民黨和印度的國 大黨也都是無庸置疑的優勢政黨,但是自民黨曾經在 1993-94 與 2009-12 年間兩次失去政權,國大黨也在 1977-80、1989-91、1999-2004 和 2014 年 後失去政權,不過這都不影響到這兩個黨的長期性主導地位。台灣的國民 黨和韓國的保守政黨在進入民主化之後,各自贏得了前兩次和後兩次的總 統選舉,但是卻失去了中間的兩次總統選舉。究竟這樣的選舉結果代表的 是台灣與南韓兩個優勢政黨的告終與兩黨政治的建立,還是總體說來保持 了這兩個政黨的優勢地位,仍然必須持續觀察。最後印尼的戈爾卡黨自 從民主化之後就沒有能夠重新獲得執政地位,卻長期扮演第二個最重要 政黨的角色。因此這九個政黨就執政的情況而言並不相同。我們可以把 人民黨、人民行動黨、國陣,與鞏發黨視為「絕對的優勢政黨」(absolute dominant party),自民黨和國大黨為「實質的優勢政黨」(virtual dominant party) , 國 民 黨 與 韓 國 的 保 守 政 黨 為「 半 優 勢 政 黨 」(semi-dominant party) ,而戈爾卡黨則為「往昔優勢政黨」(erstwhile dominant party) 。這 些可以視為優勢政黨的次類型。 在這本書中我們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政黨可以持續在多黨競爭 中獲勝,並形成優勢政黨?為什麼優勢政黨會出現各種次類型?優勢政黨 的存在,對於民主轉型、民主鞏固,以及民主治理又有什麼影響?我們將 以上述九個亞洲國家為探討的對象,試圖來回答這幾個重要的問題。選擇 這些國家的原因,一方面是它們在地理與政治發展上有聯繫性、而又有相 當的廣度,適合做比較的研究;一方面是它們都擁有、或至少曾經擁有清 晰可辨的優勢政黨,而這些優勢政黨又落入幾種不同的次類型;最後一個 原因,是它們和台灣較為接近,和我們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我們沒有納 入中國大陸、越南、北朝鮮和寮國等共產國家,是因為它們的執政黨是奉


06 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

行一黨專政的共產黨,其政治體制為非競爭性的威權體制,因此和出現優 勢政黨的國家沒有可比性。中亞和中東西亞的國家則是由於地理文化等條 件相距太遠,因此沒有考慮納入。至於同在東亞和南亞的非共國家,如泰 國與巴基斯坦之類,則是由於缺乏優勢政黨的傳統,因而沒有進入名單。 如上所述,我們所討論的九個東亞與南亞的非共國家在人口上佔了此區域 的 95%,因此是很有代表性的。

壹、政治自由與優勢性 東亞和南亞這九個優勢政黨是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之下運作的。這些不 同的政治環境,是否和不同優勢政黨的存在有密切的相互關係呢?以自由 之家(Freedom House)的分類來看,在 2016 年緬甸與柬埔寨是屬於「不 自由」(NF)的國家,其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的平均值是 5.5;新加坡、馬 來西亞與印尼是「部分自由」(PF,平均值為 4,4,3);印度、南韓、台 灣與日本是「自由」的國家(F,平均值為 2.5,2,1.5,1)。就「政黨優 勢性」而言,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與緬甸具有「絕對優勢政黨」, 日本與印度是「實質優勢政黨」,南韓與台灣是「半優勢性政黨」,而印尼 是「昔日優勢政黨」(參見表 1) 。有沒有可能優勢政黨是由較不自由開放 的政治體制所孕育,或是優勢政黨越強、就會帶來較不自由的政治體制? 也就是政治體制的競爭度和自由性是不是呈現負相關呢?


第一章 導論─亞洲優勢政黨的研究議程 07

表1 自由度與政黨優勢性 國家

自由程度

政治權利

公民自由

政黨優勢性

緬甸

NF

6

5

絕對優勢

柬埔寨

NF

6

5

絕對優勢

印度

F

2

3

實質優勢

印尼

PF

2

4

昔日優勢

日本

F

1

1

實質優勢

馬來西亞

PF

4

4

絕對優勢

新加坡

PF

4

4

絕對優勢

南韓

F

2

2

半優勢

台灣

F

1

2

半優勢

如果我們將各種優勢性加以評分,而給「絕對優勢」4 分、「實質優 勢」3 分、「半優勢」2 分,「昔日優勢」1 分,則在「政黨優勢性」和政 治體制的「自由程度」之間會出現如圖 1 所顯現的狀況。

圖 1 政治體制與政黨優勢性


08 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

從整體的趨勢來看,FH 自由值越高(也就是越缺乏政治自由),政黨 的優勢性越強。因此柬埔寨和緬甸的自由值是 5.5,而優勢性也高達 4(絕 對優勢政黨) ;台灣的平均值是 1.5,而優勢性也只有 2(半優勢)。就這九 個有限的例子來看,優勢政黨的確和政治體制的民主程度有相當的關係, 也就是民主自由的程度越低(FH 自由值越高),則政黨的優勢性越強(越 可能出現絕對優勢政黨)。此一結論雖然頗為接近直觀,但是通過圖 1 的 趨勢線,可以更清楚地顯現出來。不過當然這只是在有優勢政黨的國家 中,政治體制和政黨優勢性之間所出現的關聯。 此外,究竟是自由程度 低帶來優勢政黨,還是優勢政黨帶來自由程度低,仍有待進一步的釐清。 對於優勢政黨的出現,和優勢性的強弱,如果僅是從政治體制的自由 程度來理解,自然較為浮面。本書想要呈現的,是對於各個具有代表性的 優勢政黨國家加以深度剖析,來理解優勢政黨是如何出現的,而不同的優 勢性又是如何造成。在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之後,我們還要問優勢政黨的存 在與否,對於這些國家的民主轉型、民主鞏固、與民主治理有沒有產生什 麼影響。

貳、九個案例:成因與影響 從第二章開始,我們將會進入東亞與南亞九個國家和九個優勢政黨的 討論。我們將先從日本(第二章)和印度(第三章)開始,這是因為日、 印兩國是東亞與南亞的老牌民主國家,從二次大戰結束以後,都能夠持續 地實踐民主政治,因而具有相似性。 這兩個國家都有極為清楚的優勢政 7 很顯然地,如果我們將非競爭性的威權體制也納入圖 1,則其位置將會更趨於右上角,

也就是自由度更低、而優勢性更強(雖然這已經超出本書所定義的優勢政黨的範圍 了)。這也符合我們對於政治體制和政黨優勢性的看法。可是,如果我們將沒有優勢政 黨的國家也列入,而將其政黨優勢性視為 0,則由於這些國家的政治體制差異頗大,會 出現沿著 X 軸的分散多點,特別是若干偏右下角的國家,這自然會影響到對於整體趨勢 的判定。因此民主自由程度越低,政黨優勢性越強的觀察,主要還是侷限於已經出現本 書所定義的優勢政黨的國家。 8 印度在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執政時期曾經出現過近兩年的緊急狀態統治(1975 年


第一章 導論─亞洲優勢政黨的研究議程 09

黨存在,在日本是自民黨,在印度則是國大黨。日本的自民黨自從在 1955 年成立之後,便雄踞日本政壇,迄今僅有 5 年 8 個月的時間未主導內閣的 組成。 就國大黨而言,從印度建國(1947)至今,也僅有 11 年的時間不 是主要的執政黨。自民黨與國大黨都是在符合民主程序的選舉當中多次獲 勝,從而建立了優勢政黨的地位。由於兩黨均有失去政權的經驗,因此 是屬於「實質優勢政黨」。不過在它們第一次失去政權之前(自民黨 1993 年,國大黨 1977 年),其實是屬於「絕對優勢政黨」。 在民主的體制之下,優勢政黨如何出現,又如何能夠長期維持?印度 的國大黨在印度建國的歷史上,扮演主導的角色,可稱之為「建國黨」。 日本的自民黨當然不具有這種地位,而是在二次大戰結束、實施民主政 治後,由主要的保守政黨所合併組成。從二戰後的歷史來看,這兩個國家 都沒有經歷過威權統治,因此並不像若干亞洲新興民主國家的優勢政黨, 能依靠在威權時期所累積的優越條件,而在民主的政治競爭中維持優勢地 位。總體而言,自民黨的優勢地位必須在戰後日本的民主體制中尋找,與 建國勳業和威權遺緒無關;而國大黨除了民主體制中的條件之外,還具有 建國勳業的優勢,但同樣也沒有威權遺緒的庇佑。 由於優勢政黨的基本條件是能夠在選舉競爭中獲勝、並贏得政權,因 此選舉制度和憲政體制至關重要。就日本和印度而言,都是實行內閣制, 因此只要優勢政黨能夠在國會大選中獲勝,便可掌握政權,而不必擔心因 為總統直接選舉失敗而喪失政權的問題。就選舉制度而言,印度是實行英 國式的單選區制(First-Past-the-Post, FPTP),而日本則是由「單記不可讓 渡投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NTV)轉為混合式的單一選區 兩票制(Mixed Member Majoritarian, MMM)。FPTP 當然對於大黨有利, 而 MMM 也比 SNTV 有利於大黨。日、印兩國在制度上採取對於大黨有 利的內閣制和 FPTP 與 MMM 選舉制度,自然對於國大黨和自民黨掌握政 6 月至 1977 年 3 月),這是印度獨立建國以來實行民主政治唯一的例外。 9 如果將由社會黨村山富士擔任總理、並與自民黨組成的聯合內閣(1 年 7 個月)也視為

由自民黨主導,則非自民黨主導的政府僅存續了 4 年 1 個月。


10 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

權有極大的便利。 在第四章和第五章我們將進入「半優勢政黨」的討論,其中第四章是 台灣與國民黨,第五章是南韓與立基於嶺南的保守政黨。這兩個國家具有 比日本和印度更高的可比性。台灣與南韓不但在政治發展和經濟發展上留 下了非常類似的軌跡、都處於「分裂國家」的憲政狀態,在政治制度上也 有很高的相似性。10 國民黨和南韓的保守政黨在威權時期均為執政黨,到 了民主化之後,都仍然保有極強的政治競爭力,而能夠在多數的選舉中 獲勝。如果以 1987 年為南韓的民主政治起點,則至 2015 年的六任總統當 中,保守政黨贏得了前端的兩任和後端的兩任(盧泰愚,1988-93;金泳 三,1993-98;李明博,2008-13;朴槿惠,2013-17),進步勢力僅贏得中 間的二任(金大中,1998-2003;盧武鉉,2003-08)。期間保守政黨縱橫 捭闔、數易其名,從「民主正義黨」轉為「民主自由黨」、「新韓國黨」、 「大國家黨」,最後成為「新世界黨」,基本上都是以嶺南(慶尚道)為核 心的政治勢力。在台灣,1992 年的立法院全面改選可以被視為民主政治 多黨競爭的起點,則迄 2016 年的六任三位總統(均獲得連任)當中,國 民黨也像韓國一樣,贏得了前端兩任和後端兩任(李登輝,1990-2000; 馬英九,2008-16),而民進黨贏得中間的兩任(陳水扁,2000-08) 。這樣 看起來,台灣和南韓在民主化之後,雖然有政黨輪替的經驗,但是原先的 威權執政黨還是掌握住相當的優勢,執政時期約民主化後的三分之二,而 成為「半優勢黨」 。11 究竟這兩個半優勢黨會和反對黨持續相互執政,而 形成兩黨制的格局,從而走出優勢政黨的傳統;還是繼續在較長的時間內 掌握優勢,而形成如日本和印度一般的「實質優勢政黨」;或是無法持續 扮演主要政黨的角色,都必須經由持續的觀察才能夠確定。12 10 在兩岸之間與兩韓之間,就法律的層面而言,均對於對方有主權要求。 11 就掌權的時間而言,在民主化之後,台灣的國民黨在 65% 的時間掌權,而韓國的保守政

黨在 64% 的時間掌權。這和日本自民黨從 1955 年以後在 90% 的時間掌權,和印度國大 黨在建國後 84% 的時間掌權有相當大的分別。 12 就最近的發展而言,台灣的民進黨在 2016 年 1 月的總統與國會大選中獲勝,帶來了第三

次的政黨輪替,而韓國新世界黨的總統朴槿惠則身陷「心腹干政」的政治風暴當中,在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