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墾與傳承: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

Page 1


主編序

探尋拓墾者的足跡

鄭雅文 臺大公衛系系主任、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在 COVID-19 世紀大疫肆虐全球之際,公共衛生的科學與實踐顯得無比

重要。然而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傳染病的威脅從未停歇,而且不僅是 傳染性疾病,人類社會幾乎無時無刻對抗著各種疾病的威脅。

臺灣,這個位居太平洋西緣島鏈重要戰略位置的亞熱帶島嶼,有著蓊鬱

的森林、高聳的山岳、肥沃的土壤,以及物種豐沛的自然生態,曾被來自歐 洲的航海者讚譽為「美麗之島」。然而草木茂盛、鼠蟻蟲蛇活躍的亞熱帶島

嶼,也曾被清朝渡海來臺採硫磺的郁永河描寫為「人至即病,病輒死」,不 適合人居住的「非人之境」1。

百年前的臺灣,確實是個傳染病猖獗的地方。然而在百年之後,臺灣島

上的居民從二十世紀之初三百多萬人,成長到現今已超過兩千三百六十萬

人,民眾平均餘命從不到三十歲,大幅提升到目前已超過八十歲。從許多人

口健康與醫療衛生指標來看,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已遠離了疫病之島惡名,並 擁有不少值得引以為傲的公衛成就。雖然環境破壞問題嚴重,工作與生活環

境仍需改善,人們面對的各種身心疾病威脅也未曾消逝,但生活在這個島嶼 的大多數人們應該同意也期待著,這裡是個可以編織夢想、奮鬥打拼、生養

1

008

1697 年,清朝康熙年間,浙江人郁永河渡海來臺取硫磺礦,隔年將旅遊見聞寫成《裨 海紀遊》一書。

拓墾與傳承: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


子女、頤然終老的美好家園。

現今的臺灣,擁有良好的生活條件與人口健康狀況,以及象徵社會進步

的醫療體系與公衛制度。這些建制,並不是自然而然的社會演化結果,而

是許多人有意識地在這塊島嶼上擘劃、耕耘,共同打造出來的成果。曾有許 多人在這裡盡心盡力,投入醫藥衛生建設,他們跨越不同時代、說著不同母

語,有些在政府部門,有些在民間,有些在大學校園裡,各自扮演著不同的 角色。前人的努力,是奠定臺灣社會發展的基礎,值得被後輩認識與感念。

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是探究問題、思辨真理並傳遞知識理念的地

方,也是培育下一代公民與社會中堅人士的重要場域。回顧臺灣的公衛發展

歷史,從日治時期總督府醫學校到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戰後臺大公衛所成

立到各公私立大學公衛相關系所紛紛設置,大學校園裡不乏熱情投入公衛教

學與研究且對後輩深具影響力的師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 育是長期事業,也是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基礎。這些資深老師的抱負與人生經 歷,值得被紀錄。

臺大公衛所成立於 1951 年,公衛系則成立於 1972 年,至今將屆五十週

年。在臺灣公衛發展史上,臺大公衛系所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是培育眾多

公衛專業人員的重要基地。臺大公衛系所的發展歷程與臺灣社會發展同步,

亦可視為臺灣社會發展的部分縮影。本書以臺大公衛系所及之後成立的公衛 學院為主體,從歷史發展軸線回顧組織的演化過程,並為曾經在這個校園裡 努力耕耘過的資深公衛師長們留下紀錄。

本書第一篇「公衛教育的在地發展」回顧臺灣公衛發展歷程,分以下五

章。第一章回顧日治時期以熱帶醫學為主體的衛生治理,扼要介紹主要教學 研究組織以及幾位重要師長的貢獻。第二章回顧 1945 年戰爭結束之後至臺

大公衛所成立之前的數年期間,衛生行政界的主要人物以及臺大醫學院公衛

教研單位的改制歷程。第三章以臺大公衛所為主體,回顧在 1950 至 1960 年代這二十年期間,公衛所師長在特殊的國際情境之下的主要工作,包括

1951 年設立公衛所、之後開辦進修班與教學示範中心、與美國海軍第二醫 學研究所合作,到 1961 年設置碩士班;此時期也是公衛學者最國際化的時

009


期。第四章回顧 1970 年代臺大公衛系成立前後的社會背景,包括臺灣退出 聯合國、衛生署成立,至 1980 年代高教快速擴張與新生代公衛教師陸續接 棒的過程。第五章則回顧 1990 年以來,公衛師長從籌劃到成立公衛學院的 過程,以及創院至今的重要發展。

第二篇「臺大公衛師長的故事」,收錄二十六位臺大公衛系所資深師長

的小傳。我們依據師長們的出生年份作排序,大致可區分為中日戰爭結束之

前完成中學學業的戰前世代,從 1917 年出生的陳拱北教授到 1929 年出生 的韓揆教授,共有七位,以及成長於戰後的戰後世代共十九位,出生年份從

1937 至 1957 年共橫跨二十年。其中有部分師長已離世,其他已退休或即 將退休。這些師長們成長於不同的時代、投入不同的公衛議題,也各有不同

的特色。但相同的是,他們對公衛研究與教育工作抱持著高度的熱情與使命

感,不僅在校園裡耕耘,也透過各種方式參與社會,更透過身教言教,對下 一代學生帶來深遠影響。我們邀請這些師長的學生們,很多也是現今公衛界 的老師,共同參與本書的編寫工作,以人物側寫方式,為這些深具影響力的 師長留下紀錄,紀錄他們的時代與他們的經歷。在擬定訪談大綱時,我也邀

請受訪師長們對現在的公衛學子說一些話,因此這本書不僅回顧歷史,也期 許未來,是師長們送給這一代公衛學子的禮物。

第三篇「先驅者的精神」收錄五章深具歷史意義的文章。第一章為公衛

系首任系主任吳新英教授在 1973 年撰寫的文章,他對創系初期的公衛系學

生解釋公衛系定位與職涯發展方向。第二章為臺灣公衛導師陳拱北教授同在 1973 年的撰文,勉勵公衛系學生克服困難,利用所學的公衛知識與技能, 對人民幸福、安全與健康有所貢獻。第三章是陳拱北教授於 1976 年發表在

媒體的長文,對臺灣未來三十年的醫藥衛生政策擘劃藍圖。第四章是公衛學 院首任院長林瑞雄教授撰寫的回顧與展望,說明創院過程的艱辛,以及他對 新設學院的抱負。第五章則由 2005 年起擔任六年公衛系系主任、六年公衛

學院院長的陳為堅教授執筆,說明臺大公衛學院申請國際教育評鑑的緣由與 歷程。

1986 年進入臺大公衛系就讀的我,曾在大學四年期間深受師長們的啟

010

拓墾與傳承: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


蒙,讓我認識公共衛生的樂趣與價值。當時臺大公衛系才十四歲,許多年輕

老師才剛學成返國不久,正值第二代教師接棒時期。曾在幾位老師的口中, 聽聞第一代師長的事蹟,帶著一些緬懷,也帶著一股亟欲效法前人、試圖透

過知識與行動讓人們免於疾病苦難的熱切情懷。當時的我,並不了解臺大公

衛系所的前世今身,也少有機會了解師長們的成長過程與職涯歷程。現在臺 大公衛系即將五十歲了,此時出版這本書,是為了回顧那段我們不太熟悉的 臺灣歷史,希望讓當代的我們更了解前人貢獻,並能更珍惜當今擁有的制度 與成就。閱讀著師長們如何回顧自己奮鬥過的人生,看著他們珍惜與感到驕 傲的人事物,也對仍在大學校園裡工作的我帶來許多省思,想著當一切都將 成為歷史時,最後希望留下的究竟是什麼。

對於一般讀者,可從這些師長的經歷,窺見臺灣在不同發展階段中出現

的公衛問題,並從中了解學界人士的角色。臺灣從 1950 年代以來,產業型

態從農業社會轉變成工商業社會,人口結構從高生育率轉變為超低生育率的 高齡結構,人口健康問題隨著社會變遷而大幅轉變。在國際處境上,曾經是

活躍於國際舞臺的衛生模範生,轉變為外交關係一一斷裂的國際孤兒。在內 政上,從缺乏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的戒嚴統治,轉變為眾聲喧嘩的新興民主 社會。公衛學者在不同的時期投入不同的研究議題,各自採取不同的策略, 除了個人選擇之外,也反映著各個時空背景之下的社會政治情境。

提出編撰這本歷史專書的構想後,獲得臺大公衛學院鄭守夏院長與江東

亮前院長的大力支持,以及公衛系系辦同仁的諸多協助,謹此致謝。本書

有部分內容改寫自舊文,另外也邀請很多作者共同參與,協助訪談與撰寫新 稿。在編撰本書的過程中,感謝新舊作者們的熱情響應,也謝謝編輯助理牛

傑薇,費心與眾多老師們聯繫、協助訪談,並細心編修文稿。我們感受到每 位受訪師長都有豐富精彩的人生經歷,然而受限於篇幅,有許多事蹟無法完 整納入,也有不少珍貴照片必須割捨,謹此向受訪師長們致歉。曾在臺大公

衛系與學院服務過的師長人數眾多,本書在編撰過程受限於時間人力,僅選

擇性收錄這些師長,未能完整納入所有師長的傳記,期待後續接棒者能持續 這樣的歷史紀錄工作。本書聚焦在公衛師長的貢獻,但無可諱言,系所組織

011


除了教師之外,尚有職員、助教、技術人員,以及眾多的學生與畢業校友; 他們與教師共同成長,也是群體的重要成員,這本書著眼於教師,確實僅呈 現組織歷史的部分面貌。

歷史,是一群人的共同記憶,也是凝聚群體感,讓組織的發展更具社會

人文厚度的精神元素。回顧歷史,不僅是為了紀錄過去發生的事件,也是為

了認識過去系所成員們曾經付出的努力,紀念他們在那段胼手胝足拓墾公衛 園地的過程中,與組織、同仁與學生們建立的情誼。從長時間的歷史軸線來

檢視過去的發展軌跡,也能作為展望未來的依據。期待公衛後輩學生與社會 大眾都能透過這本書,認識臺灣公衛歷史與這些公衛師長的生平事蹟,並從 閱讀中獲得樂趣與啟發。

012

拓墾與傳承: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



目錄

推薦序 那些年,我們在臺大公衛系 推薦序 回首來時路,璞石變寶玉 主編序 探尋拓墾者的足跡 作者簡介

鄭守夏(臺大公衛學院院長)

陳為堅(臺大公衛學院前院長)

鄭雅文(臺大公衛系系主任)

002

004 008 014

第一篇 公衛教育的在地發展 鄭雅文、牛傑薇 1 日治時期的衛生治理:1895-1945

028

3 現代公衛教育的開展:1950-1960年代

044

038

2 戰後改制:1945-1951

054

4 公衛建制與擴張:1970-1980年代

060

5 公衛專業的多元發展:1990年代以來 第二篇 臺大公衛師長的故事

1 公衛教育的開拓者:陳拱北教授

鄭雅文、牛傑薇

072

3 蘇格拉底式教學法:林東明教授

謝淵琳

086

2 以衛生地理概念進行疾病調查:柯源卿教授 4 臺大公衛系首任系主任:吳新英教授

7 臺灣醫院管理的先驅:韓揆教授

蔡坤憲

曾育慧、黃郁清、牛傑薇

楊銘欽、蘇友珊

8 以人權為信念的社會改革者:邱清華教授 9 從化學工程到公共衛生:王秋森教授

鄭雅文、江東亮、牛傑薇

林宜平

10 千山獨行,臺大公衛學院首任院長:林瑞雄教授 11 公衛學界的法律人:李聖隆老師

024

080

鄭雅文、牛傑薇

5 公衛教學研究資訊化的火車頭:林家青教授 6 國寶級的蚊子博士:連日清教授

林佳谷

牛傑薇、鄭雅文

林宜平

092 102 110 120 126 136 144 154

拓墾與傳承: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


12 以提升產業界的職業衛生為職志:林宜長教授

13 專注於職業衛生研究:林嘉明教授 14 追求公平正義:楊志良教授

陳叡瑜

趙冠萍、蔡詩偉 張齡尹

16 職業醫學制度的開創者:王榮德教授

楊孝友、陳宗延、陳保中

18 臺灣長期照護政策先驅:吳淑瓊教授

徐慧娟、張文瓊

17 心理健康促進和性別平權倡議者:張玨教授 19 投入醫療機構管理:蘇喜教授

鍾國彪

21 傳染病防治先鋒:金傳春教授

李亭儀、顧家綺

20 在科學探究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陳建仁教授 22 環境職業醫學的引水人:鄭尊仁教授

張弘潔

鄭雅文、牛傑薇、于明暉

翁瑞宏

23 搭建醫學與公共衛生的橋梁:季瑋珠教授 24 推動健康服務的經濟評估:楊銘欽教授

張慶國、牛傑薇

董鈺琪

25 健保先鋒推手與全民健康理想家:江東亮教授

林青青

26 從他者視野觀看常民的疾病與健康:丁志音教授

164 170

江東亮、林佳霈、牛傑薇

15 健康行為與健康促進的推手:李蘭教授

158

葉明叡、劉天申

180 188 196 204 214 220 232 246 256 264 274 282

第三篇 先驅者的精神

1 從公共衛生到公共衛生學系 2 先驅者精神

294

吳新英教授(1973)

302

陳拱北教授(1973)

3 三十年後的醫療衛生

陳拱北教授(1976)

4 回顧與展望:回臺執教十年感言

林瑞雄教授(1996)

5 十年磨一劍:臺大公衛學院的CEPH評鑑之路

陳為堅教授(2017)

306 314 326

附錄一:臺灣公共衛生發展大事年表

336

附錄三:師長在職期間年表

346

附錄二:臺大公共衛生服務隊歷屆出隊資訊列表

342

025


第一篇、 公衛教育的 在地發展 鄭雅文、牛傑薇

026

拓墾與傳承: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


位於太平洋西緣島鏈重要戰略位置的臺灣,自

十七世紀以來便是國際海權勢力覬覦的據點。十七 世紀前期,臺灣南部被荷蘭人佔領,北部被西班牙

人佔領,其他地區多屬原住民族的領域。1661 年, 來自中國福建地區的鄭成功軍隊攻佔臺灣,將島上 的西方勢力驅除,建立了以漢人為主的移民社會。

鄭氏王朝在 1683 年被清朝消滅,臺灣被納入清

國版圖。在長達 212 年的清治期間,清廷為了防止 臺灣成為反抗勢力盤踞的據點而長期實施禁海令,

然而中國沿海地區的漢人仍源源不斷冒險橫渡黑水 溝來臺開墾。

清廷嚴格限制移民、禁止移民攜眷、禁止原漢

通婚,導致臺灣漢人族群出現男多於女的人口失衡 現象。無法成家的羅漢腳特多,而來自不同原鄉的

漢人移民為了爭奪資源,依宗族、祖籍、語言,不 斷出現分類械鬥。械鬥頻繁、官府無力管理,而大 多數民眾為文盲,佔人口極少數的讀書人又大多以 科舉考試謀求官職為目標,整體社會陷入發展停滯 狀態。

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在西方列強的施壓下被迫

開港,臺灣也在 1858 年之後開港,各國商船紛沓而 來。基督教傳教士隨著商船進入,南部有來自蘇格

蘭長老教會的馬雅各、甘為霖、巴克禮等人,北部 則有來自加拿大長老教會的馬偕。傳教士帶入基督 教教義,也帶來新式教育與現代醫學知識,更帶入

犧牲奉獻的社會服務精神。不少臺灣年輕人透過長 老教會與教會學校接觸到現代知識,其中不少人受 到感召,投身社會服務與醫療宣教工作。

1894 年甲午戰爭爆發。隔年四月,大清帝國與

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同意割讓臺灣及澎湖給日 本,臺灣自此進入日本殖民時期。

027


第一章 Chapter 01

日治時期的衛生治理: 1895-1945 日本軍隊抵臺之初,便遭遇傷亡慘重的霍亂與鼠疫疫情。1895 年 6 月臺

灣總督府設置,立即展開疫病防治措施,包括港口檢疫、強制通報疑似病患、 開設病患隔離所,並在大稻埕設置「臺灣病院」(臺大醫院的前身) 1。

後藤新平:國家衛生治理 2 1896 年 4 月,臺灣總督府邀請日本內務省衛生局局長後藤新平來臺擔

任衛生顧問。後藤新平(1857-1929)二十五歲便出任愛知醫學校校長及醫 院院長,在 1883 年被延攬進入日本內務省擔任衛生局技師。1889 年,他發

表《國家衛生原理》一書,闡述衛生治理理念,隔年被派往德國留學,並在 兩年後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升任為內務省衛生局局長。甲午戰爭爆發後,他 進入陸軍,投入疾病檢疫工作。

在十九世紀末,細菌學尚在發展初期,人們對於霍亂病源與傳染傳播途

徑所知有限,但已確認飲水不潔與霍亂爆發有密切相關。後藤新平來臺後立 即著手進行環境衛生調查,並於同年 8 月邀請英國籍衛生工程技師巴爾頓

1 莊永明(1998)。《臺灣醫療史:以臺大醫院為主軸》。臺北:遠流出版社。

2 范燕秋(2008)。〈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1898-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 原理》談起〉。收錄於李尚仁(主編),《帝國與現代醫學》(頁 19-53)。臺北: 聯經。

028

拓墾與傳承: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


(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來臺,主

持衛生水道工程的規劃,尤其是臺北地區的 自來水與污水下水道系統的設計。

1898 年,新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上任,指

派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在八年任 期間(1898-1906)首先推動大規模科研調

查,包括土地測量、人口普查、風俗習慣調 查、疾病調查等等。 後藤新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總 督 府 於 1905 年 10 月 進 行 第 一 次 戶

口 普 查, 當 時 全 臺 人 口 有 3,039,751 人,

其 中 日 本 人 57,335 人( 佔 2%), 臺 灣 人

2,973,280 人(佔 98%),其中包含原住民族 36,363 人;統治者與被統治

者人口比例差異懸殊。這個調查也發現,五歲以上的臺灣女性有 67% 的比 例因纏足而造成身體衰弱 3。

在總督府的支持下,後藤新平推動許多基礎建設,包括都市規劃、住屋

改建、自來水及污水下水道鋪設、道路與鐵路建設、港口改善、公共建築的 興建等等。他以「生物學原則」全面改造臺灣樣貌,為臺灣公衛的現代化發 展奠定重要基礎。

在總督府治臺前期,傳染病防治為其施政重點。針對鼠疫,先採隔離檢

疫措施,之後改善街道與住宅環境衛生;針對霍亂,以建立上下水道、避免 飲水汙染作為對策;對於瘧疾,以奎寧治療患者,並在瘧疾疫區對民眾進行

3 高木友枝(1911)。Die hygienischen verhaltnisse der insel Formosa, im auftrage des generalgouvernements Formosa( 德 文 )。 可 於 線 上 閱 讀 全 文(https:// archive.org/details/diehygienischenv00form/page/n10/mode/2up)。 本 書 在 2016 年由 Mary Nagle Wessling 節錄翻譯為英文版 The Foundation of the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Formosa,後由周烒明教授與林靜靜博士翻譯為中文版《臺灣公

共衛生體系的基礎——臺灣島之衛生條件》,由臺大景福基金會景福醫訊雜誌社於 2017 年出版。

第一篇 | 第一章 日治時期的衛生治理:1895-1945

029


血液檢查,強制帶原者服藥,同時裝設排水管、整理環境以避免蚊媒滋生; 針對天花,則規定兒童必須接種疫苗。至 1920 年前後,重大傳染病如鼠 疫、霍亂、瘧疾、天花陸續受到控制。

培育本土醫事人員 臺灣總督府積極在臺建立西方醫療體系。1895 年 6 月首先設置「臺灣

病院」,並由日本招聘醫師、藥劑師與護理人員來臺服務。臺灣病院於隔年

更名為「臺北病院」,總督府並於數年間陸續興建基隆、新竹、臺中、嘉 義、臺南、鳳山、宜蘭、臺東和澎湖等九所醫院,之後再增建高雄、花蓮港

兩所醫院,至 1911 年共建立十一家醫院。總督府並於各地廣設公醫診所, 另於 1930 年成立「臺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所樂生院」,強制收容並隔離癩病

(痲瘋病)病患。

為了培育本土醫事人員,臺北病院於 1897 年增設「醫學講習所」,又

稱「土人醫師養成所」,專門培育臺籍醫師,另外也設置「看護婦養成所」 培育護理人員與助產士。

1899 年,臺北病院附設醫學講習所改制為「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即

臺大醫學院的前身),為臺灣正式醫學教育的開端,首任校長為臺北病院院 長山口秀高。當時醫學校的修業時間設定為預科一年、本科四年,總計五年

畢業。總督府醫學校經歷多次改名及擴編,1922 年更名為「臺灣總督府臺

北醫學專門學校」,1936 年併入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這是日治時代唯一 的正式醫學教育機構,培育醫師數千人 4。

4 林秀美(1998)。〈臺大醫學院百年紀略〉。《臺大校友雙月刊》,(5)。取自: 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2854

030

拓墾與傳承: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


高木友枝:開創醫學研究風氣的醫學校校長 1902 年, 高 木 友 枝(1858-1943) 接 任

總督府醫學校第二任校長,至 1915 年卸任, 任期達十三年。

來臺之前,高木友枝曾擔任多家醫院院

長,並曾參與鼠疫、霍亂、癩病、結核病等

疾病研究與防治工作。甲午戰爭期間擔任陸

軍檢疫所事務官,製造霍亂血清,成功治療 霍亂患者。1897 年,高木友枝代表日本參與

萬國會議,之後至德國科霍研究所進行兩年 研究。1901 年臺灣爆發鼠疫大流行,高木友

枝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邀請下,來臺參與鼠 疫防疫工作。

高木友枝接任醫學校校長後創立「臺灣

高木友枝: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第二任校 長(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醫學會」,並發行《臺灣醫學會雜誌》,以促進臺灣醫療人員間交流,傳遞 醫學新知。高木友枝亦鼓勵教員以休職方式赴德國留學,投入研究,發表論 文,並以論文取得醫學博士,大開臺灣醫界學術研究風氣。

1909 年,「臺灣總督府研究所」成立,由高木友枝擔任所長,研究所

技師均由醫學校教職員兼任。高木友枝也參與總督府警務、衛生、防疫與醫

政等衛生行政相關事務。1911 年,他赴德國德勒斯登參加萬國衛生博覽會, 以德文發表專書《臺灣公共衛生體系的基礎——臺灣島之衛生條件》。本書

232 頁,詳細記載日本治臺十六年後的公衛成就,包括臺灣人口健康的變化 以及各種公衛體系軟硬體建設,並附有許多珍貴歷史照片 5。

高木友枝熱心投入醫學衛生教育與研究工作,也重視人格教育。他關心

5 註 3。

第一篇 | 第一章 日治時期的衛生治理:1895-1945

03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