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_2020

Page 1

1

食物拯救大作戰 / 德國 Hanna Legleitner 聲音、科技與環境 / 美國 Mitsu Salmon 社區串串 / 紐西蘭 Ryan Michael Reynolds

國際設計師講座 教師工作坊 觀課活動 / 學生工作坊 交流分享會


Action for Education 關於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是為教育而發起的行動,

2020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課程改為由國

者,大家一起向社會學習、向不同的文化學習、

協助實體執行;另外增加國際設計師講座,深

提倡全環境教育,讓整個環境就是教育的啟發 向生活學習。

都市酵母團隊與宜蘭教育處合作,2015 發展 色彩與測量學,進行國中小設計思考與美學課 程,2017 獲得教育部與宜蘭的支持,合作發展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透過來自世界各地的 設計師與創作者打破既有教學模式,與學生互

動探討在地議題。四年來,累積共來自 14 個

際設計師線上進行議題帶領,都市酵母設計師 度討論設計師帶來的國際議題,以及教師工作 坊,讓老師了解課程的精華與設計的理念。

未來將有更多的國際設計教育交流機會,讓世 界設計創作者為台灣設計一堂課,透過更多元 的資源鏈結全球教育,也讓世界看到台灣的特 色教育。

不同國家的設計師,帶領小朋友,透過觀察、 探索、體驗生活與環境,打開對人、事、物的 好奇心及想像力。

宜蘭擁有都會、環海、鄰近山邊與田間,資源 豐富而發展出許多特色教育;國際設計師提出

多角度的創意思維,更深層了解在地,同時, 認識世界的議題,帶領學生打開在地與世界的 連結。

Action for Education 國家合作

14

影片紀錄 /

18

數量 /

累積課程 /

出版 /

17

4

參與學校 與班級 / 活動項目 /

20 25 所

學生工作坊 + 觀課活動 + 教師工作坊+設計 師講座 + 分享交流會 + 與設計師共進午餐


3


參與國家 Our Partners from

比利時 安特衛普 德國 柏林

Belgium, Antwerp

Germany, Berlin 美國 鹽湖城

USA, Slat Lake City

2017 Action for Education 2018 Action for Education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法國 巴黎

France, Paris

荷蘭 恩荷

Netherl

義大利

Italy, 西班牙 馬德里

Spain, Madrid


5

荷芬

lands, Eindhoven

利 米蘭

, Milano 日本 東京

Japan, Tokyo 香港

台灣

Hong Kong 印度 邦加羅爾

India, Bangalore

Taiwan

泰國 拉差汶理

Thailand, Ratchaburi 新加坡

Singapore

紐西蘭 基督城

New Zealand, Christchurch


Action for Education 來自世界設計師帶給宜蘭的一堂課 2017-2019

永續資源 / 西班牙 馬德里 Mónica Gutiérrez Herre

童玩與遊戲 / 香港

垃圾不只是垃圾,當它可以延續物件的生命,

「玩」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而「創意」則

它就不再是垃圾。

參與學校 / 蓬萊國小、南安國小

鍾燕齊

是打破框架的新想法。

參與學校 / 南澳國小、岳明國小

城市環境觀察 / 法國 巴黎 Sali Sasaki

五感體驗 / 義大利 米蘭 Sara Ricciardi

讓學生從生活中的感受尋找靈感,在放鬆下找

在混亂中激發無限的想像,讓孩子願意主動探

參與學校 / 光復國小、宜蘭國小

參與學校 / 中山國小、成功國小

自然環境探索 / 荷蘭 安荷芬 Vincent Wittenberg

在地與生活 / 泰國 拉差汶里 / Sunisa Nuampeuag, Suphitchaya Khunchamni

參與學校 / 北成國小、中華國中

的資源,製作具備經濟效益的產品。

到自信,發揮創意。

學習自在地親近自然環境,自然才能永續。

索未知的領域,發現身邊物件各種可能性。

探索地方特色、創意,引導孩子思考轉化日常 參與學校 / 光復國小、龍潭國小


7

城市中的城市 / 日本 東京 村上 慧

過程像是一場遊戲,街道是所有活動參與者 的,大家可以一起來改造。

參與學校 / 宜蘭國中、興中國中

資源再造 / 比利時 安特惠普 Joris Vanbriel, Vanessa Yuan

以生活周遭隨手可觸的回收材料製作,重新賦

予新生命,以回收材料來定義所謂的「美麗」。 參與學校 / 北成國小、萬富國小

遊戲場計畫 / 新加坡 Larry Yeung, Jennifer Sullivan

自然編碼 / 印度邦加羅爾 Vinita Suryanarayanan

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事情。

路搜尋和網紅外,找到認識世界的方式。

學習中開發青少年「玩」與「建立遊戲空間」 參與學校 / 利澤國中、文化國中

透過不同的方式,探索已知的事情,或是在網 參與學校 / 岳明國小、中山國小

國小的色彩學 / 台灣

測量學工作坊 / 台灣

開發小朋友對於色彩的感知、調色與配色能

美感教育從測量學開始。以五官肢體測量周遭

都市酵母

力,探索色彩。

都市酵母

尺寸與自身的關係,加深環境探索的興趣。 參與學校 / 宜蘭中山國小、頭城國中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Action for Education

來自美國、德國、紐西蘭設計師帶給宜蘭的三堂課 2020

聲音、科技與環境 / 美國 鹽湖城 Mitsu Salmon

食物拯救大作戰 / 德國 柏林 Hanna Legleitner

周遭的公共空間。

於生活中落實環境友善飲食。

透過實際操作認識聲音、科技與環境,去意識 參與學校 / 內城國中小化育分校

社區串串 / 紐西蘭 基督城 Gap Filler_Ryan Reynolds

觀察社區的人事物,發展出與社區正向互動的 構想,並期待有機會在社區實現。 參與學校 / 公正國小

從源頭探討食物浪費的原因,建立惜食觀念, 參與學校 / 利澤國中


9

活動流程 7/18 上午

7/18 下午

國際設計師講座

7/20-7/21

教師工作坊

羅東文化工場

羅東文化工場

國際設計師與工作坊的

三個國家的設計師分別

紹這次的議題拉開序幕。

次與工作坊的相關活動。

教 師 及 民 眾 見 面 歡, 介

帶著教師們一起體驗這

7/22

學生工作坊

交流分享會

內城國小化育分校國小、

宜蘭人故事館

利澤國中、公正國小

三所學校老師介紹這次

為 期 兩 天, 在 三 所 學 校

的活動成果、提問交流,

舉 行。 以 視 訊 工 作 坊 的

劃下美好句點。

形式與國際設計師連線。

參與學校

內城國中小化育分校

Haw-Yue Branch of Nei-Cheng Elementary School

公正國小

Gong Jheng Elementary School 利澤國中

Lize Junior High School

2020 參與國中小學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聲音、科技與環境

11

Sou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s

美國 鹽湖城

引導學生打開感官體驗聲音,進行對環境與聲音的認

識,其中包括將自然融入音樂與科技的互動。以 Field of View 精神,探討科技與五感的關連,也探討現代科技的 創新如何融入社會,更進一步思考科技在偏鄉社區中可 以扮演的角色。

Milad MOZARI & Mitsu SALMON 兩人相遇於芝加哥藝術學院就讀碩士學位時,創作

以檔案、地方、個人的歷史資料為基礎,是表演、聲音、影像及裝置藝術的創意合作 二人組;2017 年開始創作,包含 Milad 有興趣的聲音與建築藝術及 Mitsu 擅長的表演

藝術及繪畫。台灣台南總爺藝術村、台北藝術村、芝加哥林肯植物溫室公園(Lincoln

Park Conservatory in Chicago )和印度尼西亞的糖空間(Sugar Space in Indianapolis) 都有兩人共同創作的地景藝術作品。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參與學校:內城國中小化育分校 2-6 年級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Process_

1. 畫出聲音

打開聽覺想像,試著把聽覺

「說」出來,和「畫」出來。

5. 剪輯完成

2. 發想公共空間

認識聲音、科技與環境的旅程

公共空間能代表城市有趣的

剪輯和聲音活了起來,大家對

問題。從生活中觀察到的事

最後,想像中的公共空間透過 公共空間的詮釋都非常有趣。

一面、抑或是解決城市中的

探討公共空間與藝術

4. 定格動畫製作

物與議題去發想,自己想像 中的公共空間是什麼?

3. 小小建築師

用平板拍攝作品製作成定格

透過嘗試不同媒材製作實體

錄製為影片配音。

間藝術品。用黏土製作玩偶

動 畫, 並 到 校 園探索聲音,

物件,表現想像中的公共空

為接下來的影像拍攝做準備。


13

1

2

3

4

5

1. 工作坊是由設計師 Mitsu 介紹跨領域的藝術創作,帶領大家探討聲音、科技與環境下所產生的有趣交互效應。

2. 同學們跟著 Mitsu 的步驟利用多媒材製作骨架,要將公共空間的物件成型。 3. 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觸定格動畫, 同學們做的很開心。 4. 蒐集路旁的工人伯伯施工敲敲打打的聲音。 5. 其中有同學製作了能帶來歡樂的公園。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Feedback_ Q:工作坊中最喜歡的部分是什麼? 「可以學到怎麼剪接影片。」

Q:今天錄了很多聲音,有什麼特 別的聲音呢? 「青蛙的叫聲。」

Q:工作坊中最喜歡的部分是什麼? 「拍逐格動畫。因為第一次拍覺得很好玩。」

Q:對公共空間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 在 公 共 空 間 裡 可 以 蓋 一 些 美 的、 有 用 的 東 西。」

「從小關注公共空間」

內城國中小學化育分校 老師 賴惠群 雖然是透過視訊,但小朋友還是在課程中感受到 了世界村的感覺,即時的連線發問、交流,以

及 Mitsu 老師克服時差帶給小朋友很多教學和鼓 勵,讓他們產生了感情。一開始擔心「公共空

間」這個題目對國小生來說較困難,但在工作坊

後,發覺早討論是好事,不論多小的小朋友,都 應該要從小去關注我們生活中的公共空間。


15

「國內外教育比較」

內城國中小學化育分校 主任 賴佩群 我們在教書的過程常常會接觸到國內外在教育 上的比較,藉由這個機會我們想知道同樣在探 討社會議題時,結合科技、手作,外國的講師

如何帶領孩子。我覺得外國設計師在引起孩子 興趣時,會先用一些比較寬廣的觀察面、圖像、 影片,試著讓孩子融入到這個議題裡面,起始點 可能跟一般教科書上課法不一樣。我們國家現在

推十二年國教,整個教程在翻轉,她其實蠻貼近 十二年國教的方式。

「孩子感官被打開,想像是豐富的」 內城國中小學化育分校 老師 吳釥嬅

當孩子的感官被打開,他的想像是非常豐富的。 看到孩子提到如何讓宜蘭保有好山好水,小二的 孩子還想到宇宙無敵大垃圾桶,因為她覺得我們

的社會製造太多垃圾了。最後產出的種種作品都

讓我非常驚訝,原來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創 造力和這麼大的議題去做連結,也讓我發現當我

變成一個觀察者而不是介入者的角色時,孩子可 以做出更多屬於他想到製造及想呈現的東西。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兩人一組,輪流擔任導演與攝影師,合作使用 iPad 拍攝作品及製作成定格動畫。


17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Photo, Illustration © Restlos Glücklich e.V.


19

食物拯救大作戰 Becoming a Food Saver

德國 柏林

從飲食習慣、季節食物與地區性切入,到台灣與德國的 剩食議題、友善氣候飲食等,帶領學生發現人類應該承

擔哪些責任,並進入傳統市場拯救剩食,運用烹飪行動, 將剩食變成盛食,成為一位食物拯救者!

Hanna Legleitner,擁有豐富的青少年食物議題教育經驗;提倡與農業、文化、民生消

費相關的食物議題,全球氣候亦為關鍵。Hanna 擔任 Restlos Glücklich e.V. 執行長,同 時也是 Berlin eats for the climate 計畫的參與者。

Restlos Glücklich e.V. 是一個以體驗食物價值、減少剩食以及永續性食物議題的非營利

組織,透過各式工作坊與烹飪活動提升不同年齡層對食物議題的重視,實踐減少剩食 的理念。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參與學校 / 利澤國中 7-8 年級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Process_

1. 認識食物蘊含的價值

透過觀察台灣日常早餐「蛋 餅」所蘊含的食物價值,了 解食材背後的環境資源及人 力成本。

5. 剩食派對

2. 世界咖啡館

剩食料理除了運用食材,最

以 World Cafe 討 論 食 物 友 善

是重要的一環。

包裝手法、當地與當季食物、

後的擺盤及用餐氛圍營造也

環 境 議 題, 包 括 耕 作 方 式、 植物性或動物性產品。

探討剩食議題

4. 剩食總舖師

3. 市場的食物救援

運用五感判斷食材是否真的

從傳統市場攤商拯救剩食,

食變成美味的料理。

食物,還有外觀醜陋的蔬果。

無 法 食 用。 發 揮 創 意, 將 剩

了解剩食除了腐敗與過期的


21

1

2

3

4

5

1.Hanna 希望大家都能意識到剩食議題的重要性,除了實際的行動,重要的是如何環境永續、與我們的地球共存。 2. 學員走訪市場,認真訪問攤販中。 3. 切下的蔬果蒂頭雖然不能吃,但是燉湯的好食材。 4. 利用布料及校園中 的香蕉葉佈置美味的剩食料理。 5. 在午後充滿陽光的樹蔭廣場辦剩食派對,學員們開心分享剩食料理。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Feedback_ Q:工作坊中最喜歡的部分是什麼? 「市場拯救剩食,因為可以跟很多不同的人交 流,還可以增加彼此的感情,覺得很有趣。」

「煮菜!以前在做菜的時候都會把菜梗去掉,沒 想到菜梗還可以做菜!」

Q:這次工作坊和平常上課有什麼 不同?

「換桌討論!我發現我更會整理想法,在工作坊 中可以互相討論、也更自由了!」


23

「從小培養孩子們對未來的使命感」 利澤國中 訪問教師 林素梅

在活動中觀察到孩子的思考能力明顯進步,理解

的能力也相對變強,也會針對議題現狀提出反 問,比較懂得去思考未來的發展是什麼,這是我 在孩子上看見的成長與進步。他們開始對社會有

了份使命感,這是非常棒的事情。透過這次工作 坊,我相信沒有任何東西是該被遺棄的,呼應到 學生自身,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身邊的事物, 這也是孩子們從中獲得的價值。

「課後的反思及檢討是很重要的」 利澤國中 童軍老師 吳碧蓮

在與學生們一起參與活動後,發現他們總能夠比

大人更容易進入狀況,沈醉在活動中。舉辦這樣 的國際工作坊是件很棒的事情,讓他們透過與外 國人的交流來增進自己的視野,更同時很感動世

界上各個角落,都有人和我們一樣想將環保議 題、環境減碳議題帶給大家,期待在不久的將來

Hanna 也能夠來台灣,親自和他一起參與活動、 學習。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Hanna 讓學員們運用自己的「五感」實際去看、聞、摸,判斷食材是否真的無法食用,還是單純外觀不佳?


25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27

社區串串 Joyful Interventions

紐西蘭 基督城

走進鄰近社區,用不一樣的觀點和手法近距離發現社區

中有意思的地點、人物、事件、物件。以設計思考手法 整理後的觀察紀錄、討論,進行腦力激盪,發展出與社 區正向互動的構想,並期待有機會在社區實現。

Ryan Michael Reynolds,具景觀、建築、環境、戲劇、電影與電機等多重學歷背景。 2016 年以「製造地區創意」概念成為 Gap Filler 的共同創辦者,邀請人們在日常慣性

生活中,想像與體驗世界可以有不同的可能,過程中人們會發現令人驚訝、公平和友

善的面向。Gap Filler 努力讓想像世界的行動具體化,充滿歡樂和感染力。目前已在紐

西蘭 20 多個城市、澳洲、瑞士、美國、丹麥、香港及台灣等地執行多次創意社區互 動計畫及工作坊。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參與學校 / 公正國小 2-5 年級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Process_

1. 認識社區與人的關係

社區的形成不侷限於單一的 地理背景,而是由世界各地 不同文化的人們組合而成。

5. 發表分享會

2. 社區觀察家

大家都提出了很有趣的提案,

觀察街道,訪問、記錄行人

計 出「 專 門 吃 煙 蒂 的 垃 圾

人事物。把資料統整成「問

如針對人行道亂丟的煙蒂設

對周遭環境的看法和有趣的

桶」。

題」、「資源」和「點子」。

製造地區創意

4. 討論議題

3. 產出議題

與 Ryan 討論、探討議題產生

透過案例,Ryan 告訴大家如

思考如何吸引人們進行互動

讓更多人重視與加入。將蒐

的 原 因。 用 畫 畫傳達概念, 來解決社區中的問題。

何將社會議題用好玩的形式 集的資料凝聚出議題。


29

1

2

3

4

5

1.Ryan 希望學員經過這次工作坊,能對生活與所居住的地方保持好奇與持續觀察。 2. 學員們走訪社區,紀錄下受 訪者的分享。 3. 走一趟社區之後,有什麼在意的議題呢?「街道的煙蒂太多」、「尖峰時間車輛過多」...... 4. 產 出議題後,學員和 Ryan 視訊討論。

5. 很高興看到學員們提出了很有趣的方案,Ryan 給予學員們建議與回饋。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Feedback_ Q:工作坊中最喜歡的部分是什麼? 「我喜歡做海報!因為可以畫畫,我畫了人行 道、樹還有行人。」

「最喜歡社區調查,除了訪問還可以觀察有趣的 事。」

Q:課程結束後有什麼新的想法? 「因為平常不會思考社區缺少了什麼,在課程 後,知道能為地方增設什麼或多做些什麼。」


31

「刺激學生思考的領域教學」 教育工作者 吳郁琳

先前已經知道課程的內容,參與後更了解到工作

坊不只是單純的教學,更有很多實際的互動實 作。讓學生有更多元的學習與感受,並思考能為

社區做什麼改善與影響。我認為宜蘭國際設計教 育是個很棒的計畫,針對不同議題引導學生發現 問題,更著重在動手實作,讓學生們打開感知發 現問題,並化作行動號召更多人一起參加。

「不同領域的結合擦出更多火花」 公正國小 英文老師 蕭峻閎

在工作坊開始前擔心主題對於孩子太過於抽象 與困難,但課程中巧妙的以學習單的方式帶領,

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引導方式,不僅適合國小 生,國中生也可以一同執行。此外也可以融入其

他領域,與藝術相關領域的老師一起合作,藉由 課程可以展現學生更多能力。這次工作坊能感受

到學生對於課程的喜愛,也希望對於 Ryan 是充 滿收穫的一件事。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學員們在工作坊中學習利用設計思考將一個議題,從觀察、發現問題並化做行動。


33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Issues_ 從生活中建立學習的各種環節,

創造學習與思考隨處可及的場域。

指導 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主辦 宜蘭縣政府 Yilan County Government 承辦 北成國小 Peicheng Elementary School 執行 都市酵母 City Yeast

參與學校 公正國小 Gong Jheng Elementary School 利澤國中 Lize Junior High School 內城國中小化育分校 計畫主持 Agua

企劃 林舒、張以楚

設計 張以楚、楊庭芳

研究參與 劉昱辰、張愛眉、高偉恩、陳建同、洪子庭、王襄芸、張耀中、沈怡翔、吳玉婷、李佳倩 臉書 Action for Education 網站 www.cityyeast.com

Designed by AGUA Design

Haw-Yue Branch of Nei-Cheng Elementary School


35

欣賞食物與拯救地球

聲音、科技與環境的關係 社區日常也可以很不一樣 培養各種視角的觀察力 種植到烹飪的食物議題 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國際議題在地行動


2020 Action for Education

所有活動國際設計師均以線上方式參與實體工作坊

Action for Education www.cityyeast.com

Facebook

網站

影片

2018-2019 手冊

2020 手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