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號

Page 1


願意支持我們的朋友,請簡單提供以下資料: 姓名:

地址:

(《跨時》將寄到此地址)

電郵:

(方便聯絡)

選擇禮品: 跨時精美布袋乙個 實現會社$50書券

《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黃榮燦 木刻版畫 1947

《跨時》

已脫離書店成為一份獨立刊物。為了長期運作,我們極需要大家的支 持。現推行認養訂購計劃,籌募足夠的經費。只要支付HK$500就可 以訂購一年六期《跨時》,每期郵寄給閣下。現在申請還會附送禮品一份!

《恐怖的檢查》是左翼藝術家黃榮燦(1918-1952)創作於1947年的版畫作品。內容刻 畫私煙販林江邁遭受警察暴力壓制的場面。被視為是至今唯一直接描繪和抗議二二八事 件的藝術作品。版畫的強烈構圖表現了人民百姓在受到統治階級鎮壓時的恐怖情境。從 黃榮燦的左翼立場出發,《恐怖的檢查》是全國人民反抗國民黨暴政及其白色恐怖的現 實描繪。根據日本評論家橫地剛的分析,《恐怖的檢查》和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 (Guernica)控訴西班牙內戰時期法西斯屠殺人民的主題十分相似,同是一種勞苦人民 反資反殖的血淚寫照。

請在支票抬頭註明支付「實現會社有限公司」,金額HK$500或以上,寄到序言書室(香港 旺角西洋菜街68號,7字樓)。 只要有350位認養人就可以完全支付《跨時》一年的營運開支。希望閣下能慷慨解囊,支持 一份難得的左翼評論雜誌!


主編

鲁 魯迅像 力群 1936年作

編輯室: 《跨時》No.3以一系列的版畫串連起幾篇有關東亞數地的政評文章。1931年夏,魯迅在上海舉辦 了中國最早的木刻講習會,標誌著近現代中國版畫運動的興起。魯迅先生認為:「當革命時,版 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就辦」,「不模仿,不複製,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和繪畫的 不同就在於以刀代筆」。可用較簡單的技術條件私下刻製和複印,版畫在功能和表現形式上發揮 了非凡的宣傳作用,有時比文字還有力量去傳播政治或革命思想。 這幾年的社會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卻似乎有被晚近形成的香港本土主義收割之趨勢。今年年頭 由香港大學法律學者戴耀廷發起的「佔領中環」以社會運動、民間社會的名義和外觀來延續本土 民主派一路以來所追隨的政治路線,提出整合本土社運的各種政治差異,重新組合成一種「和 平、理性、非暴力」的「不合作運動」,目標還是向中央政府爭取香港的特首普選權。認不認同 在2011年響應「佔領華爾街」而發起的「佔領中環」的運動策略或綱領是後話,原初的「佔領中 環」好歹也是願意擔起「反資本主義」的旗幟稱號。可是現在的「佔領中環」卻是直白地主張以 選舉的形式來維護資本主義,這套持續、正常的不公義制度。 劉世鼎就現有關於「佔領中環」的一些論述,向這個由中環精英一手一腳建構出來的夢幻道德領 地提出了質疑;在《跨時》No.1刊登的《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 景及其問題意識‧上》在本號接續,趙平復繼續透過大島渚電影《日本的夜與霧》揭開日本左翼在 二戰後的混亂史。在運動目標搖擺不定與內部分化互為因果的暗潮洶湧之內,對焦現實並真誠地 學習對階級政治負責任,如何也是跳出陰霾、投入運動的第一步;胡清雅的短文《不公的公民社 會》則從早前台灣發生的「台菲衝突」出發,檢視「公民社會」作為冷戰後與政權對立的主要範 式,是如何露出其對「公義」、「權利」、「平等」在理解上的矛盾;《重拾被湮沒和遺忘的歷 史:《台共黨人的悲歌》讀後感》是一個左翼香港青年的閱讀筆記。從龍應台到李敖再到陳映真 藍博洲,近來不斷研習台灣政治運動發展的林文清始對幾地的政治抗爭產生了一種具歷史和階級 的視野,此文準確地簡介了幾宗今天幾乎已經面目全非的歷史事件。作者借此機會推介藍博洲的 近作《台共黨人的悲歌》絕對是部既易讀、亦忠於史實的作品,對早期台灣左翼運動裡幾個關鍵 的人物有深入、深切的報導。

目錄

| 毛淳宇

發行人

| 李達寧

行政及發行

| 陳可樂

設計及排版

| 蘇民康

電郵

| porocity@gmail.com

網頁

| quasi-quasi.com

08

誰的佔領中環?

劉世鼎

18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 —《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下)

趙平復

32

不公的公民社會

胡清雅

40

重拾被湮沒和遺忘的歷史:《台共黨人的悲歌》讀後感

林文清


《國內革命戰爭史》第一卷橫眉裝飾畫(蘇聯)岡察羅夫(A.D.Goncharov) 木刻 1934-1936年


誰的佔領中環?

谁的占领中环 文:刘世鼎

對於「佔領中環」,我的第一個直覺是:曾幾何時,那個曾經被人罵說是憤青廢青 文化、持續了一年多的「佔領中環」運動被警方清場後,現在換了一批學者、政客 和專業人士在議論如何完成這個崇高的任務。原本不受民主派、本土派重視的(帶 有反資色彩的)「佔領中環」,一聽說是為了爭取普選特首,忽然一下子被吹捧為 代表「民主」、「人權」、「自由」的崇高道德政治符號。現在說佔領中環的,政 客特別多,精英階級的味道也特別濃。我看到連上市公司董事、金融界人士都出來 聲援,說「作為中環人,冇可能置身事外!」、要「捍衞香港核心價值」,要為下 一代爭取公平公義。不過我倒是想問:這是屬於誰的佔領?中環人「佔領」中環的 說法,有沒有對於自身的階級位置、利益和屬性,稍有一絲絲的反思?不屬於中環 階級的,有資格佔領嗎?

08

跨時 第三期

2013年 8月

09


誰的佔領中環?

如果說2011年發生的「佔領中環」充滿了浪漫的革命情懷,現在的「佔領中環」,是一個帶 有神秘色彩的幻想。這一個由學者、宗教領袖、文化人、媒體和民主派人所聯手編織出來的 幻想之所以神秘,主要是它讓人摸不清,究竟普選特首是否就如鼓吹者所聲稱的那樣,可以 實現自由和平等。它讓人以為這個世界的確存在一個可以不用觸碰到經濟構造和社會矛盾的 改革。這個幻覺讓人們以為,普選是萬能的,是達到社會正義的必要手段。這個幻想還繪製 了這樣一個烏托邦的圖像:社會的分裂可以透過理性和平商討達成統一,所有的矛盾也可以 在精心設計的民主實驗室中得到解決。

一年多前,「佔領中環」本來是一個帶有反對資本主義色彩的符號,卻一下子成為一個不願 觸及資本主義問題,還高調打着「民主」、「人權」旗幟的戲碼,變化不可謂不大。的確, 兩者是有某些共同性:無論是2011年還是2013年的佔中,兩者都直接牽涉到「我們不想被這 種方式統治」的民主問題。而兩者最大的區別,則是前者將民主視為是一種直接介入生活、 介入社會關係的實踐,而後者則把民主的意義完全窄化為選舉、選票。梁文道先生不就這麽 說過:

「民主是什麼?我覺得不是說有民主就會有好特首,而是,我們每人都要問,憑什麼這個政 府可以管治我?憑什麼我要讓出權力給他?憑什麼我要交稅給他?憑什麼我要被管治?一個 政府要morally justify他管治我的理由。對我來說,民主的意思是,我們每一個人有平等權利, 是人權,有權去選擇要不要被管治,在什麼情况下被管治。民主是做人的基本道德題,不民 主的制度是不道德的。」

1

這裏梁先生將「民主」、「平等」簡單地理解為一人一票作為道德選擇。他所提及的不道德 的制度、以及普選作為「道德」的應對解決方式,實際上是從一個特定的發言位置所講出 的,也是有選擇性的。如果要說道德,從殖民地開始,在低稅等超優惠的「自由經濟」政策 支持下,那些資本家不是就壟斷資源、剝削勞工、壓縮民眾的生活空間嗎?在殖民主的默 許下,他們瘋狂掠奪財富。到今天香港的勞工還沒有標準工時和集體談判權;地產商賺盡銀 子,市民卻一輩子當房奴。這個歷史的延續性,是否構成梁先生所說的道德與平等的內容? 正在上演的這場由自由主義學者、社會精英和民主派所主導的對抗北京的特首普選秀,是否 真的關心這些議題?

[1]梁文道(2013)。你憑什麼管治我?佔領中環是道 德問題。2013年6月24日,《港文集》,網址http:// hktext.blogspot.com/2013/04/869.html.

10

跨時 第三期

2013年 8月

11


誰的佔領中環?

在和平、理性、秩序的說辭和形式化的瑣碎程序背後,他們究 竟代表誰來佔領?維護了誰的秩序?我沒看到類似的反思。我 們所看到的,是把普選當作是客觀、中立、普世的唯一真理。 社會不平等和不正義成為修飾這套論述的點綴品。這個佔中, 是挑戰了中 環 的 霸 權 價 值 , 還 是 互 為 表 裏 ? 最 糟 糕 的 , 就 是 發 起 者 打 著 「普世價值」來維護中環資本利益。看看《蘋果日 報》所發表的一則評論怎麼說的:

「其實從香港金融業長遠利益考慮,中環人沒有理由不支持香 港實現真正的民主。環球金融業近二、三十年蓬勃發展,製造 出一個有無數打工皇帝的金融精英階層,是得益於經濟全球 化、更多國家開放資本賬及開放金融市場。要維持這個開放環 境,靠的就是民主制度。」

3

讓我們回到正題──究竟佔領中環意味著什麽?要討論中環的空間與 政治意涵,似乎不可能與殖民地的資本主義分開。「中環」象徵著香 港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權力與地位,但大多數人卻分享不到的。中 環的空間被跨國和本土財閥、奢侈名牌店和極其昂貴的住宅高樓所佔 據,公共空間被壓縮到極小。說得直白一點,中環不早就被統治者所 豢養的超級富豪、金融地產資本家所佔領了嗎?中環所代表的個人利 益極大化、金錢至上和短線炒作,不正是支配性的意識形態嗎?現在 需要的恰恰是反佔領這個歷史的空間和意識形態!然而弔詭的是,現 在說要佔領中環的,連上市公司的董事、金融界人士都出來聲援,說 什麼「作為中環人,冇可能置身事外!」、說要「捍衞香港核心價 值」,要為下一代「爭取公平公義」。這種顛倒錯亂的說法,實際上 是在取消中環作為一個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空間的政治意涵。

佔中所追求的改革,是建立在對於既有的積累體制的一種合理化之 上。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教授在一次座談會上說,佔中「不是要推翻 現有的制度,大體現有制度是可接受的」。 這似乎意味著,殖民 2

地 以 來 所 深化的生產方式,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他也承 認,普選不能改變某個階級(他並未明確指出具體是哪個階級)對 權力的控制。既然如此,把普選等同於全民、基層民眾之福,不是 自相矛盾嗎?戴教授說,「普選只是把現在扭曲的制度恢復到較正 常的狀况」。究竟這個「恢復正常」,指的是香港曾經擁有(?) 卻被扭曲的「平等」、「社會公義」,還是一場「去階級」的精英 幻想?

[2]SocREC。佔領!民間計劃、經驗與實踐研討 會。2013年3月23日, YouTube,,網址http://www. youtube.com/watch?v=KaW-4lI7j-o.

12

跨時 第三期

[3]丘亦生。金融雲端:中環人點解要佔領中環?。(2013 年03月25日)《蘋果日報》,網址http://hk .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325/18206646.

2013年 8月

13


誰的佔領中環?

這意思很簡單,也沒有跳脫當今全球化論述所塑造的

段。香港政府認受性低,擁有最大政治權力的行政長

霸權的錯亂論述。對這個統治集團及其媒體所建立在他

平來改變香港,卻沒有對殖民資本主義所製造的族群仇

其中一個神話:為了新自由主義需要的市場開放、自由

官,權力源自集中了經濟既得利益者的小圈子選舉,施

們自己「需求」之上的這些荒謬偽善的政治道德語言,

恨與階級暴力說過一個字。口口聲聲說代表公民社會,

化,所以我們需要普世價值的普選。文章一方面處處否

政要睇財閥和經濟精英面色。」

我質疑。說白點,這套爭「普選」方案,扛了半天,大

卻對於公民社會內部重重支配和控制,置若罔聞。在強

概就是想換個不為紅色資本服務、而為港資和國際資本

作的理性和秩序的背後,躲藏的是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偏

定香港現有的制度,又說現狀會設法拖市場開放及任何 改革的後腿。作者還說,為了要擺脫「傳統財閥和經濟

這背後的潛臺詞,不就是中國資本是貪婪的、不對的,

服務的特首,讓這個剝削的體制能夠更「合理」、更

見和暴力。「佔領中環」完全沉浸在普選、哪個候選人

精英的影響力」,避免「紅色資本扭曲市場」、垂涎香

本土的、國際的資本家才有資格進行掠奪呢!然而,把

「自由」地運作,歸根到底還是要去維繫既有的霸權體

和技術性的設計的夢裏,骨子裏卻對香港殖民式資本主

港金融市場利益,香港應該趕快搞普選、更換特首(「香

資本主義問題,窄化為單一的「中國因素」左右,卻是

系。有若干社運人士注意到佔領中環的問題:

義對民主所造成的壓制,毫無興趣,真是一個非常詭異

港和外國金融業經歷過去20年在內地舉步維艱、不斷碰

有著特定的政治經濟目的:

的組合。

「討論完全無指出政治腐敗,以致官商勾結所引發的巨

釘的日子,早應該有深刻體會。」)文章還不厭其煩地 告訴讀者,民主制度有助於金融市場的開放:

「梁振英上台後,成立了爭議甚大的金融發展局,讓大 量中資機構──尤其是國有金融資本的代表有了身份,

爭普選。問題是有普選,對基層市民的生活有幾大改

「在一個有全面民主的地方,民意可以通過制度,對經

名正言順指點香港金融政策。香港金融市場目前尚算

變和好處?」、「而家是不是有了普選,民主黨就會同

大經濟結構性不公。」、「(經濟上的)左翼不會反對

濟精英的權力和影響力,施加有效的制衡,不會讓他們

有一視同仁的遊戲規則,日後會否仿效內地,在國家大

意最低工資應加到$40先?」、「戴耀廷強調目標要單

予取予攜。而在專制時期,政治權力既獨斷又強大,不

局、金融安全等名義下,逐步被扭曲、改寫,變成為紅

一、簡單,是有其策略上的合理性,但抽離了香港當下

受經濟精英左右,而且金融業開放早期的得益,大多由

色資本服務?」

4

政治精英及其裙帶關係分享,因此他們願意有限度開放 金融市場。」 接著文章說:

「香港非常不幸地,正正處於……那種半桶水民主階

14

跨時 第三期

宏觀的經濟問題,就想憑空叫一萬人出來。但普選對基 層的benefit,其實唔係咁多」

5

如同他們在台灣、澳門、中國大陸和海外那些尊信抽空 的普世價值的同志們,眼中只有「對於大陸黨國權貴階

然而現在搞的佔領中環,都在迴避這些問題。這個意識

層的掠奪性和排他性」,卻看不到本土的、歐美的掠

形態實際上和殖民主義所烙印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無法

奪,以及這個系統對於人的支配。這是一整套打著民主

切割,其潛臺詞是「只要是反對共產黨的,就是進步

自由人權名義,卻只準反中國中資、不準反本土反國際

的、正確的、道德的」。這股勢力現在說要用愛、用和

2013.6.26修訂於氹仔

[4]丘亦生。金融雲端:中環人點解要佔領中環?。另一篇 報導是這麽說的:「在經濟上,香港金融從國企股,到中資 金融公司的大舉進入,已是中資的天下,而香港的零售業又 仰賴自由行,換言之,『一國派』辛勞工作了15年,已漸漸 見到成果,可以坐享收成了。」 引自:「佔領中環」是泛民 建制的攤牌大決戰(2013)。《新報》,網址http://www. hkdailynews.com.hk/news.php?id=274675&scid=4. [5]政黨熱、社運冷—去政治的佔領中環(探索「商討日」 下篇)。2013年6月24日,《獨立媒體》,網址http:// www.inmediahk.net/node/1015925.

2013年 8月

15


穿雲破浪 黃新波 1973年作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 下

黑霧中的 掙扎與糾纏 — 《日本的夜與霧》 的歷史政治背景及 其問題意識

下 編按:文章的上半部分刊登在《跨時》革新號No.1。 (四月號)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德田球一在北京病死;1955 年野坂參三回國,日本保守黨派統一成立自由民主 1

黨 。促使日共推行軍事路線的内外情勢有了根本的 轉變,為恢復中央統一和準備重新組織公開活動,日 共在1955年7月召開六全協,在完全沒有知會全學 聯等團體的情況下,決議之前的武裝鬥爭是「極左冒 險主義」,予以百分百的否定。這對那些積極參與武 裝鬥爭的學生和青年來説,造成極大的震撼和失落,

18

跨時 第三期

2013年 8月

19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 下

不少人因此退黨和離開政治運動。 在電影中,宅見、東浦、坂卷、野 澤,就是在這個時候脫離政治活動

日共走向議會主義和「新 左翼」的興起 在六全協之後,「全學聯」内部批 判日共路線的傾向日益強烈。1956

是浪費了時間,面對出身富裕家庭

年,蘇共召開二十大,批判斯大

的黨幹部中山的豐富藏書和文藝修

林、匈牙利爆發政治革命……全學

聯的反日共分子完全掌握了「全學

岸信介 政府上台後,把「加速日本

﹙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

聯」的領導權。1958年7月,日

再軍備化」和增強日本在美日安保

ovich﹚『超越意識形態對立』的天

共召開七大,總結了「1950年問

條約中的主動性作爲主要政策。並

才時,在書架上,我們可以看到《

題」,除了批判過去出現的家長式

且爲了準備壓制反對運動,加強警

跨時 第三期

反安保鬥爭的失敗,和婚 禮上的「路線辯論」 4

聯共(布)簡明黨史》 ,這本斯大

統治、無視黨章發出命令的情況,

察執法的權力。另一方面,社會黨

林主義僞史的『經典』),貧窮的野

還作出了廢除1951年綱領的決定,

和總評(現在已經是有300萬以上成

澤不但沒有答應中山的入黨邀請,還

指日共今後不再主張「惟暴力革命

員的工會中心)聯合,組織反對岸

質疑當視爲人生唯一意義的武裝鬥爭

論」,但同時不會無條件主張「和

政府修正、延續安保的群衆運動,

成爲過去後,自己還可不可以是中

平革命必然論」,稱日共將努力

目的是打倒岸政府自行組閣執政。

山這種(即日共的)正在微笑的、

排除暴力,爭取「和平革命」。在

日共作爲觀察員,參與了這場運

歌唱的「革命運動」的一分子,並

之後全面走向議會改良主義的過程

動,大體上執行了配合社會黨議會

因這種疑惑和自卑感而和情人美佐

中,日共最終取消了所有關於社會

表演的路線。

子鬧翻。被中山指控行爲與間諜無

主義革命的論述,正式主張「在資

異而被開除出黨的高尾,則在這個

本主義範圍内進行民主改革」。

時候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東浦、

20

種「不斷衝擊」路線的代表。

唸書的野澤開始質疑自己到底是不

1955年日共“六全協”,決議此前以學生為主體的“武裝鬥爭” 是“極左冒險主義”,並開始全面走向議會改良主義。

擊的規模。電影中的太田,就是這

的。曾經積極參與運動而沒有怎樣

養(當中山在談論蕭斯塔科維奇

1955年7月30日的《赤旗》刊登六全協的決議和宣佈德田球一的 死訊。

更多青年學生參加組織,並擴大衝

1959年11月27日,社會黨和總評 組成二萬餘人的示威隊伍,和「全

宅見、坂卷三人決心離開運動。留

1958年12月,以「全學聯」的反日

學聯」的五千人左右聯合到國會示

在日共圈子内的,是那位積極煽動

共領導層為核心的「共產主義者同

威反對安保條約。「全學聯」衝入

學生參加武裝鬥爭、散佈恐怖氣氛

盟」(共產同)成立。由於「共產

國會,造成手持工會和學生會旗幟

和誹謗異議者,還面不紅耳不赤地

同」認許1951武裝鬥爭路線的人物

的萬餘名示威者一時佔據國會大樓

推廣唱歌跳舞、「團結一般同學」

組合,將日共徹底否定此路線視爲

的情形。1960年1月16日,為阻止

作為新路線的中山,和與他結爲夫

其修正主義的表現。它從成立起,

政府代表團赴美談判,「全學聯」

婦的美佐子。

就呈現直接行動主導的傾向,組織

組織學生包圍羽田機場,結果77名

的主要路線是通過發動衝擊去吸收

成員被檢控。事後,自民黨提出針

2013年 8月

21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 下

追悼在1960年6月15日全學聯突入國會示威中死亡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盟員、東京大學學生樺美智子的抗議遊行。

1960年安保鬥爭時社會黨/總評領導的工人市民隊伍。

對「全學聯」的特別立法,社會黨主張將「全學聯」

電影中,在1950年代中失落退出運動、已成爲報社記

北見的生死。這時玲子和太田的一個學運夥伴小野説明,北見並

排除在反安保運動之外,共產黨 則指責全學聯做的是

者的野澤,於6月15日的衝突中認識了後來和他結婚的

沒有失蹤、也沒有死去,只是對運動徹底失望,回到老家休息而

「反革命的挑釁行爲」。

玲子。在大學畢業和就職之後,野澤的舊朋友陸續成

已。他複述北見回憶6月18日晚的情況,說在國會外,看見示威

家立室、享受經濟增長的成果,但野澤的心始終不能

學生只坐在那裏一動不動,所以他不想加入他們,而走進了當

爲了能在艾森豪威爾 總統訪日的6月19日使安保條約

平靜下來,到反安保運動出現,他明白往時相信斯大

晚漫無目的地遊蕩的人們之中,希望會有事情發生,以致阻止安

正式生效,岸政府在5月19日運用手段:突然召開國

林統治的俄國是錯誤的,十分怨恨的同時,也有重新

保。但是到了凌晨,一切都是寂靜的,安保還是通過了。

會安保委員會會議、不通知反對派議員和動用大量警

出發的渴望,但因爲未能「完全相信人民」,最終在

察和黑社會分子將被社會黨國會議員圍困的議長「救

疑惑的觀望中渡過鬥爭。

出」開會,在衆議院強行通過安保條約。此後,社會

「我意識到,我和你們這些搞學運的人沒有任何相同的地方。」 小野說:「運動一開始我們就感到十分迷惘和寂寞,你不是唯一

黨和「總評」領導的幾十萬民衆的示威隊伍開始包圍

新左翼學運幹部太田憤怒地大罵:「枉你們幹了十年

的一個。」北見質疑:「你們真的是要反對安保的嗎?」小野回

國會,抗議強行通過安保條約、要求岸政府撤回條約

的革命,當初只是聽命於蘇聯控制的情報局,一直不

答:「我們沒有贏,但也沒有輸。」北見決絕的說:「那我就不

和下台。隨着6月19日自動生效日期的接近,示威隊

斷改變戰略而不知真實形勢,只是一群斯大林主義的

可以參加任何示威了。」

伍和守衛國會的防暴警察衝突越演越烈。6月15日,

活死人。這不是婚禮,而更像葬禮,玲子你跟我走

「全學聯」領導約二萬名學生從國會南門衝進國會,

吧!」

中山繼續他的獨白:「這些人沒有現實的計劃,他們只會破壞工 人階級的組織,放肆地表現自己,讓媒體報導他們。他們不事生

當晚,「共產同」成員、23歲的東京大學女學生樺美 智子,在防暴警察驅趕示威者出國會的衝突中死亡。

玲子在6月15日的衝突中受傷,和她帶進示威運動的

産,像被寵壞的小孩子般行動,只會作秀,把我們都要趕進死胡

日共從「全學聯」脫離其控制並成立「共產同」後,

北見一起入院。北見在6月18日晚不顧玲子的勸阻,

同裏去。這就是太田和他的朋友們搞的分裂小團體的真相。我

就攻擊後者為「反革命托派團體」。這次,日共和政

為「阻止安保通過」而負傷出院。北見離開前,玲子

並不排斥整個學生運動,但不事生産的學生,應該從屬於工人運

府一起譴責「全學聯」,指其冒險行爲要為樺的死負

向他解釋,她自從參與學生運動以來,除了成功擋住

動。學生沒有工作謀生,滿腦子小資意識,當他們成爲工人之

責。報章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守護議會政治」,譴

一項之外,所有他們反對的反動法案都得以通過,她

後,他們才可以自稱革命者。反對這條路綫的那些學生,是和敵

責示威隊伍的暴力等。6月19日凌晨,國會被30餘萬

相信有沒有他們也好,安保條約也一定會通過,央求

人爲伍的可悲小丑。宅見、東浦、坂卷你們用沒有建設性的批評

示威者包圍,但在沉默中安保條約正式生效。6月23

北見不要做無謂的犧牲。那晚之後,北見就「失蹤」

去支持太田他們的極左路綫,幹的是敵人的勾當……」

日,完成修訂安保條約使命的岸内閣總辭。7月19日池

了。被警察追緝的太田,在婚禮上見到東浦、宅見、

田勇人 内閣成立,提出「國民所得倍增計劃」,在經

坂卷向野澤和中山追究高尾多年前的自殺,也質疑玲

濟繼續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局勢遂逐漸穩定下來。

子爲了個人利益而結婚、抛棄運動,還罔顧失蹤了的

22

跨時 第三期

中山滔滔不絕的繼續教義演説,電影在玲子絕望的目光裏結束。

2013年 8月

23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 下

小結:怎麼辦?

爭」中「處死」了12名同志。至此,「新左翼」給一般

象徵 退 出 日 共 陣 營 但 還 心 懷 革 命 的 宅 見 、 東 浦 、坂卷

在1990年代之後,還沒有解體的「新左翼」派系雖大

三人 , 要 求 象 徵 日 共 領 導 的 中 山 坦 誠 面 對 革 命 陣營對

都改變活動方針,進行一般的社會運動,但四十多年作

其歷 史 和 現 實 的 批 評 , 好 承 擔 只 有 他 們 才 可 以 肩負、

爲學生武鬥團體的歷史,還是它們的最大包袱。

勞動人民脫離現實、熱衷暴力而無所作爲的惡劣形象,

領導 革 命 運 動 走 上 正 途 的 責 任 。 這 種 想 法 , 雖 然似乎 是最理想的,但也被證明是不可能的。日共在1961年

放諸古今中外,脫離群衆的唯行動/暴力論和以貼近群

7月召開八大,確定日本革命的性質是反對美帝國主

衆為名的「議會成功爭取路綫」,説到底就是相通的兩

義和 日 本 壟 斷 資 本 的 民 主 革 命 , 而 非 推 翻 資 產 階級統

極、同一個硬幣的兩個表面。前者認爲一般群衆都是反

治的 無 產 階 級 社 會 主 義 革 命 , 並 明 確 表 示 日 共 推行的

動的、頂多只配成爲「行動精英」的信徒,後者咬定一

這種 民 主 革 命 和 以 後 「 向 社 會 主 義 過 渡 的 革 命 」的手 段, 是 通 過 它 期 望 組 織 的 「 民 族 民 主 統 一 戰 綫 」努力

日共七大期間大阪街頭上的中央機關報《赤旗》廣告。

般群衆根本不會什麽革命道理,只有通過議會表演撈取 的實際利益才會參與「運動」。總言之,就是根本不相

在選 舉 中 奪 取 穩 定 的 過 半 數 , 並 由 此 將 議 會 從 反動統

信在群衆之中可以形成一股建立在理性認識和民主合作

治的 工 具 轉 變 為 人 民 民 主 的 機 關 。 我 們 無 須 訴 諸馬列

之上,最終有推翻資本主義能力的革命運動。

理論,事實上,當日共一度在1970年代末在國會選舉 中成 爲 重 要 力 量 的 時 候 , 自 民 黨 和 右 翼 媒 體 就 開始了

大島渚曾經十分認真對待如何建構一個健康可行的革

排山 倒 海 的 反 共 攻 勢 , 日 共 一 度 抛 出 和 社 會 黨 建立聯

命運動的問題,所以才拍出《日本的夜與霧》這樣的電

盟的 建 議 , 也 被 對 方 與 反 共 政 黨 公 民 黨 合 作 拒 絕;反

影,但不久後,他就對這個問題失去了興趣,又或者可

對自 民 黨 的 在 野 黨 聯 合 磋 商 一 直 也 將 日 共 排 除 在外。

以說,他轉而認爲人們性和心理方面的問題,也許才是

到了1989年,日共的領袖宮本顯治接受訪問時表示,

更根本的。但是善於描繪那種問題的大島當然知道,當

日共 事 實 上 已 經 放 棄 了 社 會 主 義 革 命 , 只 追 求 資本主

群衆的政治變革運動退潮乃至失落無效的時候,不問世

義範 圍 内 的 民 主 改 革 。 今 天 , 日 共 在 具 體 政 策 和綱領

事和沉溺在性的幻想和滿足固然是最自然的逃避方法,

立場 上 , 都 已 經 和 一 個 社 會 民 主 主 義 政 黨 無 異 ,完全

但終歸也只是逃避而已,於事無補之餘,甚至還會造成

沒有 任 何 要 超 越 資 本 主 義 制 度 的 表 示 , 但 礙 於 美日軍

肉體的毀滅——從《青春殘酷物語》、《白晝的惡魔》、

事同 盟 的 現 實 , 只 要 日 共 還 不 公 開 接 受 美 軍 基 地的存

《日本春歌考》、《絞死刑》到《感官世界》,甚至

在,那它還是無緣問鼎内閣吧。

美國佔領軍和日本防暴警察聯合鎮壓佔領和自主經營片場三個多月 的東寳罷工

《御法度》,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覺悟的展現。大島用 其一生的作品,做了他對集體和個人解放的牽扯和矛盾 的全力思考,但他沒有、也不可能提出解答。他深思熟 慮的遺產,就是給我們的最大貢獻吧。

太田所代表的「新左翼」學運勢力,也不幸地應驗了中山在電 影尾段獨白的判斷。1960年7月29日召開的「共產同」第五屆

筆者對於《日本的夜與霧》提出的問題,也當然是沒

大會,因爲不同派系就60年反安保鬥爭評價所發生的糾紛而流

有萬靈藥的。如果要勉強提出一個方向的話,那我想指

會,繼而「共產同」在現實上瓦解,成員有些加入1956年成

出的就是:要承擔階級和人類解放的重擔,無論就個人

立的托派組織「革命共產主義者同盟」(革共同),有些退出

和團體而言,學識和智慧都當然是重要的,但首要的條

運動,也有繼續以共盟名義進行活動。「革共同」先後分裂成

件,還是真誠——任何時候都不可以作假,不可誇大、

三個敵對的派系:「第四國際支部」(即孟德爾派)、「中核

不可隱瞞,要努力追求事實、傳播事實。在努力求真的

派」和「革馬派」。「中核派」和「革馬派」曾進行打殺對方

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到克服錯誤和增長能力的途徑。爲

成員的恐怖行爲,前者也曾將「孟德爾派」的多個重要幹部打

了一時便宜而拒絕事實、甚至歪曲事實,那太田口中的

至重傷。「共產主義者同盟」重新組合之後,又分裂成多個派

所謂「斯大林主義活死人」,和中山口中的「脫離現實

別,其中一個是主張建立國際武裝根據地和實行世界同時武裝

的搗亂分子」,都可作殷鑑了吧。

起義的「赤軍派」。「赤軍派」1972年的淺間山莊事件被全程 直播,無謀的形象深入人心,之後更被揭發在此前的「内部鬥

24

跨時 第三期

大島渚葬禮上的遺照

註釋 [1]自由民主黨,日本最大的保守右翼政黨。在1955年由自由黨和 日本民主黨統一產生,到1993年爲止,在國會佔有過半席位,維持 了長達38年的一黨獨大體制。 [2]蕭斯塔科維奇,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英譯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1906-1975),世界聞名的蘇聯作曲家。 [3]聯共(布)簡明黨史,全稱《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史簡 明教程》。1938年出版,以斯大林一貫正確的觀點演繹布爾什維克 黨歷史和“列寧主義”。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前是蘇聯「馬列主 義」的主要教材,並通過斯大林控制的共產國際成爲各國共產黨的 斯大林主義「聖經」。 [4]岸信介(1896-1987),自民黨領袖。日本第56、57屆内閣總 理大臣。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的甲級戰犯嫌犯,未予起訴。親弟 佐籐榮作是第61至63屆内閣總理大臣。外孫安倍晉三是第90、96 屆(現任)内閣總理大臣。 [5]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英文簡稱:Cominform)。隨著冷戰 展開,在1947年成立,聯合蘇聯東歐各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和法 國、意大利共產黨的情報訊息機關,目的是建立歐洲的斯大林主義 統一戰綫。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解散。 [6]艾森豪威爾,德懷特•大衛(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 -1969)。美國陸軍五星上將,第34任總統(1953-1961)。 [7]池田勇人(1899-1965),自民黨領袖。日本第58至60屆内閣 總理大臣。

全文完 2013年 8月

25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 下

中山說:「好吧,我儘管受到很多批評,但我始終沒有忘掉革命的最終目標。」

野澤接著說:「我和中山是犯了錯誤,但那是因為我們全力投身運動。宅見你很會講話,卻永遠站

東浦悻然喝出:「你們住口!在那段時期,你們真的有甚麼 麽 理 論和目標嗎?我們拼命,你們對我們

美佐子終於忍不住說:「別開玩笑了,甚麼快樂的家?我和中山的婚姻,是一個徹底的謊言。6月15

在運動的邊緣。你是會批判的,但你同時保持安全的距離。」

的辛酸卻充耳不聞。你們高高在上的躲在象牙塔裏,窩在快樂的家中,看着高尾走向死亡。」

日在電視上看到學生被打死打傷,我十分難過,難以入睡。我問中山在這個時候解散運動,是正確的 做法嗎?他的回應,是嘗試和我作愛。中山從來沒有把我當作人看待。我已經決定和他離婚了。」

白 小野向太田說,北見只是為了發洩怒火,才參加運動而已,他和托洛茨基主義和世界革命是完全無 關的。太田大怒說:「這就是你的所謂領導嗎?只會向離開運動的群眾說多謝和再見?你在政治上 有甚麼更高明的見解?沒有的就不要再裝模作樣了!」 日共的老幹部中山這個時候答話了,說真正的問題是怎樣組織運動,北見的例子説 明 了,一切必須通 過團結才可以解決。

美佐子在中山房間聆聽蕭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曲,她後邊書架 上的白色書本,是斯大林主義的聖經《聯共(布)簡明黨史》。

野澤抱著希望和疑惑糾結在一起的複雜感情,注視包圍國會的 反安保群衆行列。(日本的夜與霧劇照)

宅見說:「鬥爭的基礎不穩固,是很容易被擊潰的。要形成真正的團結和連帶,我們必須坦誠地互

野澤說:「6月15日之後,我已經認識到中山(即日共)並非想領導鬥爭的真正領袖。宇田川教授

相展示傷痕。但中山你只是躲在團結和連帶的詞句背後,對真正的問題坐視不理。」

說,當警察來學校搜捕學生的時候,我意識到黨已經無法控制局勢了。」

宅見回憶高尾被開除出黨後的痛苦狀態,說自己一定要消滅中山那種隨波逐流的人的誓言。高尾質

太田向宅見嚴肅的說:「你為甚麼只停留在過去?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必須趕走中山那樣的人,選

疑道:「你覺得你可以嗎?」宅只能有氣無力的說:「我只能這樣想才可以繼續下去。」高尾長嘆

出新的領導,重建我們的運動。」

說:「墻是很厚的啊!」 坂卷打岔:「太田,我尊敬你們在6月15日的表現。但只有中山的黨,才可以組織和領導工人,所 在高尾的追悼會上,宅見質問美佐子和野澤:「為甚麼不阻止對高尾的荒謬指控?」野澤低着頭

以中山必須承擔責任,才可以改造和擴展日共的組織。」

說:「我沒有說過甚麼。」中山反攻,指宅見是誹謗者:「高尾明明是被親美反動派所殺害的,在 反動派的統治之下,青年人苦無出路、精神痛苦,高尾是受不了,才自尋短見的。宅見看不到這個

太田說:「你搞錯了,日共在6月15日對待行動者的態度,完全不是革命者的態度,完全看不到它

真正的原因,卻要分化我們、譴責我們?」宅見將高尾的遺書交給中山,說:「面對事實,需要真

有任何自我批判的能力。」小野打岔說:「太田,我們必須先處理北見的問題,與其這樣高談闊

正的勇氣。」遺書交代黨組織審查高尾的過程:中山指,決定那名少年是「警察間諜」,是黨的判

論,不如一步一步來,先解決小問題。」

斷,對此質疑,只能是敵人的間諜的行為。要求高尾坦白,為甚麼精神上墮落到會作出釋放警察間 諜,這個和間諜無異的行為 爲 。 黨必須開除高尾這個帝國主義的走狗和間諜。

26

跨時 第三期

2013年 8月

27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 下

《國際學生聯合會會歌》

玲子離場要去北見家,在這個時候,警探也來到了,經過一輪掙扎後,他們在濃霧中將太田扭走。 遠方傳來《國際學聯之歌》的歌聲。 小野向婚禮上的青年夥伴說:「我們行動吧,要讓其他人知道太田被捕了,不要再重複6月15日 (讓行動者孤立無援)的錯誤。」 中山喝止想參加救援行動的日共年青黨員:「不要牽涉進去,搞事的人被捕是他們的問題,我們沒 有任何責任。」

奧沙寧 作詞 穆拉傑里 作曲 朱子奇 譯詞 蕭三 校 任虹 配歌

學生的歌聲在全世界飛揚,我們向青年朋友們伸出手來 決不能讓戰爭炮火的煙霧,遮住明朗的天空和光輝的太陽 忠實朋友的堅強意志,比原子彈和大砲還更有力量 百倍的信心,鞏固的友情,我們青年一心為和平鬥爭 無限的光明,鞏固的友情,我們向幸福共同前進 一切熱望著學習的人們,取得知識就要勞動就要鬥爭 我們擁護科學來引導人民,走向自由幸福,走向和平 忠實朋友的堅強意志,比原子彈和大砲還更有力量 百倍的信心,鞏固的友情,我們青年一心為和平鬥爭 無限的光明,鞏固的友情,我們向幸福共同前進

電影的「主舞台」:野澤和玲子的婚宴。左邊正在致詞的,是野澤 在大學的老師宇田川教授。

28

跨時 第三期

電影接近尾聲時美佐子揭露中山對反安保運動存亡的無 動於衷。

在戰火中我們結成了朋友,我們記得流血犧牲的情景 學生們起來作一次偉大考驗,為世界永久和平堅決鬥爭! 忠實朋友的堅強意志,比原子彈和大砲還更有力量 百倍的信心,鞏固的友情,我們青年一心為和平鬥爭, 無限的光明,鞏固的友情,我們向幸福共同前進

2013年 8月

29


《抗戰時期版画》 佚名


不公的公民社會

不公的公民社会 文:胡清雅 Scripting Luxury Logico 2011

台菲衝突,以及隨後激化、蔓生的仇菲現象,是檢驗公民社會論的一把尺,回溯 台灣公民社會的論述起點,這把尺指向1980年代末。對應民進黨路線之爭,1989 年時任民進黨秘書長的張俊宏主編《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 際》一書,承接南方朔的「黨國vs.民間社會」的對立架構,也具備了公民民族主 義的雛形:取得政權、掌握國家官僚體系,才能行使台灣住民的「自決」權、進行 民主化改革,並透過爭取公民權,解決公民社會所囊括的各種社會矛盾。在這個邏 輯下,民主政治就是選舉政治,民主政黨也必然是選舉政黨,而國家壓迫既然是主 要矛盾,所謂反抗運動,自然是民主運動了,它的單位就是「公民社會」。

32

跨時 第三期

2013年 8月

33


不公的公民社會

[1]為民進黨的內部派系,1983年黨外編聯會為其前身,1984年〈新潮流〉雜誌(The Movement)創刊,參與其編務與採寫者為新潮流系的主要組成,採取「先鋒部隊」 作為組織型態,提倡台灣獨立、群眾路線,提出「社運政治化和政運社會化」,通過後 者達到台獨目標。1980年代末期,新潮流系與美麗島系形成當時民近島內兩大派系。 《到執政之路》對於新潮流的批判,包括它不應要求民進黨成為階級或單一議題的政 黨、應透過代議制度「紮根社會」而非「群眾路線」、過於狹隘的「台獨」路線無助於 兩岸現實等等。 [2]1962年史明出版《台灣人四百年史》,強調台灣史是一個被「不同外來征服者」統 治、輪流殖民的被殖民史。在這樣的史觀下,台灣當前主要矛盾為「民族矛盾」,因而 倡議「民族自決」。此書成為以台灣人為主體、批判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的反對運動 聖經,於海外台獨人士間流傳,1980年增版發行,並在1987年引入台灣。史明的史觀 對台獨運動、台灣意識型態的形構有極大影響力。

就論述來看,有三個關鍵,在往後三十年的歷史中發生作用。第一,「選舉」被當作政

1990年代中後期至今,以反國民黨黨國、反中反共為核心的「台

治目標,又是達成目標的手段,選舉制度本身被等同於政黨政治,這預告了之後台灣兩

灣人主體」公民社會,高舉著公民民族主義性質的「民族自決」

黨政治的侷限性——「當選」作為「參選」的唯一目標,政黨不再具有超越性價值,它

論對立於中國大陸,以政黨政治作為它的里程碑,又以主權國家

的政治性,在選舉週期間自我消解了。

的「正常化」為驅動力,追求治權與主權的合一。它既得利、又受 Racism Hans Hillmann

制於東亞冷戰結構,這樣的認同構造「不得不」親美,而從屬於美

第二,是「公民權」的弔詭。將公民權從屬於國家主權,而國家主權與認同政治相互綑

國領主的「主權」,又如何能完整呢?1990年代移工引入台灣,以

綁,公民權就成了排他的工具了,這預告了之後台灣各種社會運動,難以突破公民社會

及之後逐漸開啟、卻難以壯大的移工平權運動,幾乎平行於台灣公

的認識架構:一刀切分了「政府/人民」,而「人民」是認同的產物;於是,「人民」

民民族主義的形成過程,未成為進步因素,打開「認同」的排他與

對抗「國家」成為公民社會最為正當的場景,一旦出現統合勢力,社運的長期積累極容

封閉性質,這具體展現在2013年的仇菲現象中。現實之難堪,「台

易被收納到簡化的民主運動之中。難以打開「人民」的邊際,於是因應各種社會矛盾而

灣認同」這樣一種依附強權、渴望主權、卻必定挫折的扭曲心態,

生的民眾鬥爭,總是被當作為「弱勢」、「底邊」,未能形成階級主體,而這幅公民社

轉化成仇外情緒,燒向身邊「非我」的底層勞動者,而所謂「社運

會反抗圖像,並不向移民、移工開放。

價值」作為公民社會多元組成之一,竟難以有效介入、制衡。

第三,與前兩者相關,卻也最為弔詭者,是「民族自決」這一概念,它隨著政治目的, 1

這還牽繫著區域的政經結構。台菲衝突,是亞太區域近年連續發生

以不同面貌現身。1980年代末,《到執政之路》修正了在民進黨新潮流系 當中具有影

的島嶼、領土爭議的其中一例。菲律賓和台灣一同作為冷戰結構底

響力的「民族自決」論,批判它狹隘的本土認同,認為它有礙於現階段的政治聯合,因

層的親美政權,菲律賓攻擊台灣小琉球的越域漁船,引爆衝突,美

2

而用「台灣人民」的「住民自決」,置換了史明 意義下的「民族自決」,這時所論及

國出面虛情假意調解,自然意不在酒,而是試探「一中原則」的中

的 「台灣人民」,已經具備往後四大族群論的雛形,而對於關於這種民族主義的各類倡

國政府底線。馬英九啞巴吃黃連,「主權」不能對外,於是大刀砍

議,一直延伸到九○年代初。九○年代末,「民族」的理論意義遭到質疑,它作為一個

向行使範圍內的最弱者——威脅凍結、遣返菲籍移工。美國圍堵中

分析概念,幾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從民間社會演繹而來、看似社會學範疇的「公民

國的棋局中,台菲政府是假喊殺的棋子,真正付出血代價者是漁

社會」,它與民主政治相互佐證,構成了台灣社會「多元族群」的基本面貌。近年,隨

民;當台菲談判觸礁,台灣「主權」痿頹不得,這又成了國族情緒

著美中對立激化,在「反中帝」的「去殖民」想像中,又再度出現了一種標榜著「台灣

的助燃劑,仇菲言論與暴行在民眾之間蔓延,移工成了妒恨之火的

人民」、「守護民主成果」的「民族自決」論,它的政治目標,是台灣成為「正常化」

祭品。

主權國家,它與「文明、進步」的公民社會疊影,自豪於自1980年代以來,「民主化」 三十年間所「實踐」出來的進步價值。

34

跨時 第三期

2013年 8月

35


不公的公民社會

於是,圍繞著「仇菲」,台灣為公民社會示範了一個 典型奇觀。當政府拿移工開刀,除了少數移工組織與 團體,幾乎不見社會對歧視政策進行有效批判,反而 在民眾之中,相應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歧視與暴力, 包括對菲傭喊殺的鄉民正義、市井間「拒賣非人」佈 告、移工遭追打等等,面對這等境況,竟只剩下人道 主義的善良呼籲了,例如「犯錯的是菲國政府,而不 是菲律賓人」,或強調台(雇主)與菲(勞工)之間 「同樣為人」,而人與人間朝夕相處,情誼足以超越 歧視等等。這類勸世固然誠心而必要,卻造成了另一 種「無效」:彷彿回到個人道德與理性約束,才可以 消解歧視。一旦把對於暴力的譴責昇華到人道主義的 高度,似乎就無需追討可能形成排外現象的「認同」 構造了,更難以解釋,為什麼慫恿暴力,以及對於暴 力的譴責,最後都回過頭加持了「台灣人」的某種自 我感覺良好——為惡,是因為更惡者,而萬惡之中總 有 善 良 , 為 善 良 喝 采 的 台 灣 人 , 總 歸 是 善 良 的 —— 「便當文事件」足以作為仇菲現象最諷刺的註腳。 仇恨轉向移工,難道能單單歸咎於主權衝突下的「國 Otto Freundlich (1878-1943)

族情緒」?台菲衝突、仇菲現象的之前與之後,移工 在台不得轉換雇主、難以自組工會、本外勞不平權、 不完全適用勞基法,工作權與人權皆不受公民權 的完整保障,這正是歧視的結構、暴力的法據。然 而,「仇菲」這樣一顆巨石投入水,為何沒辦法在台 灣社會激起波瀾、全面反思移工處境?「國族情緒」 和主體認同之間,又有什麼關連?近年台灣所引為自 傲、象徵文明進步的多元的「公民社會」,又如何與 仇恨政治共構、互構?「地獄是由善良的願望舖成 的」——在東亞新冷戰結構強化、強權的軍事對立升 級、新自由主義的媾合與矛盾同時深化的當下,仇菲 現象質問著台灣每一個自許為善良公民的認同主體, 為何流血的代價,卻是由漁民、移工承擔?

《女郎與貓 》(德國)漢士.峨洛司基 (Hans Orlowski) 木刻 1920年

36

跨時 第三期

2013年 8月

37


《雪山梦》 李忠翔 1986


重拾被湮沒和遺忘的歷史:《台共黨人的悲歌》讀後感

《 一個人倒下,千萬人站起來 》 荒煙

重拾被湮沒和遺忘的歷史: 《台共黨人的悲歌》讀後感 文:刘林文清

自從閱讀過一些與台灣歷史有關的書籍,便覺得台灣與香港的歷史有著種種共通之 處。台灣曾經歷過日本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而在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到 了今天還在某程度上發揮著作用。某一任的政府領導人曾經以各色各樣的行為和言 論為日本右翼在二戰期間或之前所犯下的罪行作出辯護。而在香港,回歸了十五年 後的今天,筆者不時也在網絡上讀到一些年青人聲稱自己是「英國人」;在立法會 選戰當中會有候選人以「守護本土」和「拒絕香港大陸化」作為選舉賣點並成功取 得議席。可以說,所謂的「本土意識」已經在香港逐漸抬頭。「本土意識」這四個 字對台灣的朋友來說不會感到陌生,畢竟在八○年代開始便已經有人高喊著相關的 口號和論述。在這三十年間,台灣的「本土意識」先是由零散的口號論調逐漸發展 成為具統治性的意識形態。造成在今天,彼岸的人每隔幾年便可以感受一次「民主 選舉」……

40

跨時 第三期

2013年 8月

41


重拾被湮沒和遺忘的歷史:《台共黨人的悲歌》讀後感

廣大的勞動者們為著「你愛不愛台灣」、「你是藍的還是綠的」這些問題爭個你死我活。然 而,即使他們所支持的政黨或政客成功當選,現實上勞動人民還是沒有參與政經管理的實質 權力。每當台灣上演大型選舉遊戲時,在還沒有經歷過「民主普選」的香港,總是有大大小 小的「泛民」政黨揪團到台灣觀戰並聲稱希望在選戰當中取得「經驗」。更有趣的是,香港 一些號稱「進步左翼」的政黨成員在這些場合裡總是較為傾向支持民進黨,那麼這種所謂的 「經驗」交流,真是有夠耐人尋味了。 如果我們要理解民進黨的背景,便不能夠忽略在七○年代興起的「黨外運動」。那時候的台 灣還處於戒嚴時期,在當時不允許組織政黨的情況下,有些非國民黨成員以黨外人士的身份 開始嘗試發展「民主運動」。運動當中的一些骨幹成員後來參與了組建民進黨的工作,直至 現在,民進黨內還是有不少成員曾經參加過以前的「黨外運動」,當中有些人更成為了黨 內不同派系的「大佬」。然而,儘管台灣在名義上已經 經歷過兩次「政黨輪替」,民進黨的「民 主 光 環 」 彷 彿 依 舊 存 在 ——那個在八○年代開始便為台灣人的「民主 自由」作全島串連、坐牢吃苦的光環;那個「沒有民進 黨、台灣哪有民主自由」的光環。也許對於那些在香港 熱衷於社會運動的泛民派政客來說,他們所希望學習到 的就是如何能夠透過街頭抗爭來達至上台執政的目標。 從前以「反獨裁、爭民主」的形象出現的民進黨,在 政治戒嚴結束之後便以「台灣意識」作為主要的政治動 力。其實不論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是以「反共親美日」作 為主要的意識形態,但就歷史脈絡而言,民進黨的創黨 成員大多都是在「政治獨裁經濟發展」的環境下成長的 一代,儘管他們是接受著黨國「反共」教育,另一方面 因為美日台三地緊密的政經關係,以致這一代人或多或 少也吸收著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如果考慮到台灣以 及香港都曾經受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並不難發現兩地之 間有讓人驚訝的相似,例如,今天的台灣依然有為數不 少的「本土意識」論者肯定日本的殖民統治,聲稱「日 本為台灣帶來了現代化,而台灣精神便是日本精神」云 云……另一方面卻指光復後的台灣是被中國「再殖民」; 近年來香港出現各種對英殖時期的「懷緬」亦成為一種 現象,有些人一方面以「英國人」自居,直指香港現在 正在被中國殖民。

迫害 朱鳴岡 1948作

42

跨時 第三期

2013年 8月

43


重拾被湮沒和遺忘的歷史:《台共黨人的悲歌》讀後感

《1967年8月25日右派報紙》

被「去階級化」的六七暴動 在「本土意識」日漸壯大的情況下,論者總是會有意無意地 把歷史「去中國化」、「去階級化」,務求能夠建立出一套 專屬於本土的史觀和論述。就像在香港民間有一種普遍的觀 點——視六七年的「反英抗暴」事件純粹為受文化大革命 影響之下的衍生物。在政客和媒體的渲染下,人們對於六七 年抗暴事件的印象停留在「左派發動土製炸彈襲擊繼而令到 無數市民受到傷害」,可是抗暴事件詳細前因以及當時的社 會背景卻總是很少被談及。在六七年前,勞動者生活在一個 毫無保障的年代,用「自生自滅」來形容當時的勞苦大眾絕 1

不為過 ,當時的工人之所以熱烈地參與抗爭運動便是因為 這種苦不堪言的生活狀況所驅使,亦是因為是次的抗爭才會 迫使港英政府開始推行各種福利政策,包括試圖解決當時的 房屋問題等等。早在「土製炸彈事件」之前,在抗爭運動的 初期,港英政府已經對參與運動的工人、學生予以瘋狂的鎮 壓,可惜在「本土史觀」和「反共反中」的意識形態下,有 關六七年這段重要脈絡卻逐漸被遺忘和扭曲,今天人們似乎 只會 記 得 所 謂 的 「左 派 暴 徒 放 炸 彈 」 而 忽 略 了 當時參與抗 爭的勞動者的聲音。在本土主義和分離主義史觀逐漸被確立 的今天,或許我們開始能夠理解為什麼有一些沒有經歷那個 時代的青年會為英殖政府歌功頌德,甚至認同自己是「英國 人」,聲稱中國的一切事務皆與香港無關。 而在台灣,一些本土派政客學者會將「二二八事件」塑造成 「台灣人的悲情和醒覺」,同時又忽略當時也有為數不少的 外省人死於動亂當中的這段歷史。「二二八事件」令到當時 的知識份子以及工農階級認清國民黨政權的本質固然是一個 事實,但這並不代表「二二八事件」就是「本土意識」乃至

《1967年8月25日左派報紙》

冷戰時期的反共霸權 冷戰初期,由美國策劃主導的全球性反共策略開始 在東亞地區展開,包括台灣、南韓、印尼、菲律賓 等地區都成為了反共包圍網的一部份,並徹底地在 國內進行反共政策乃至血腥的白色恐怖。由此可 見,所謂的白色恐怖並不是在五○年代的台灣單獨 發生,而是由美國霸權主導下的必然產物。可是當 學者們在聲討國民黨政權在五○年代開展白色恐怖 時,卻不願多談白色恐怖之所以形成的國際環境的 客觀因素;在紀念於馬場町結束生命的白色恐怖受 難者的同時,他們似乎也忘掉了當年在這裡仆倒的

台共黨人的悲歌 ──張志忠的故事

第三國際「一國一黨」的原則,台共 當時只能夠是屬於日共的一個民族 支部。而第二個週期便如藍博洲先生 所說:「日本殖民地台灣回歸中國以

受難者大部份都是追求國家統一以及結束內戰的愛

藍博洲先生正正是出生並成長於這個

後,中共在台灣的地下黨的組織、活

國主義者甚至是台灣省工委的黨員。在韓戰爆發以

缺乏「左的細胞」的年代。一九七五

動與潰敗,恰恰是從張志忠抵達台灣

後,美帝正式介入中國內戰,並造成了兩岸長期分

年,因為失學而「感到自己隨時就要

而展開,並以張志忠的犧牲為結束,

隔的局面,對當時作為蔣國府內戰基地和美帝反共

掉入社會的陰暗底層」的他遇上了人

整整長達八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基地的台灣而言,其時的政治氣氛的肅殺的,街頭

生的轉折點。在一次偶然接觸到文學

的鬥爭史。」時隔十多年,台灣的左

隨處可見反共標語,每當走進學校,學生便能夠看

的機遇,藍博洲開始陸陸續續廣泛地

翼組織由日共以及中共的雙線指導變

見了形形式式的反共口號和塗鴉,並持續地接受著

閱讀各種文、史、哲的書籍,包括以

成中共的單線領導,並名為「中國共

反共親美意識形態教育。

反帝反獨、關心工農階級為基本立場

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

的黨外雜誌《夏潮》。在就讀大學的 當然,「歷史」可以被不同政客學者因應著他們的

期間,作為文學社社長的藍博洲成

張志忠(下稱張),本名張梗,原籍

論述而被扭曲,特別是在台灣這個曾經長時間處於

功邀請到陳映真及楊逵到學校進行演

嘉義新港,一九一零年出身於貧窮的

戒嚴的地方,在「事實」長期被湮沒或因應統治階

講,在各種因素配合下,藍博洲開始

農民家庭。在那個年代,農民的孩子

級意識形態而被篡改的情況下,要去重拾這些逐漸

接觸到一些被封塵的台灣近現代史,

往往因為家庭的負擔而被迫終止學

被遺忘的歷史將會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在這方

驅使他踏上成為報導文學作家之路。

業。儘管在公學校畢業了之後被迫暫

面,藍博洲先生撰寫而成的《台共黨人的悲歌》便

《台共黨人的悲歌》中提到,張當年

曾經被長埋於黃土底下的歷史。

分為兩個週期,第一個週期的左翼

或許是因為得到了林維朝的 資助,

運動便是指台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

否則的話,作為一個赤貧農家的孩

期的反帝反殖運動,大概在一九二一

子,要到大陸唸書會是一件非常困難

年左右開始興起,至一九三一年,日

的事情 。在廈門求學期間,張也認識

本政府進入備戰體制時為止。儘管在

了一些從台灣來的留學生,及後更參

台灣共產黨成立當時,實際上的組成

加了閩南台灣學生聯合會的社會科學

工作多半為中共協助而成,然而基於

研究活動並開始研究共產主義理論 。

著國民黨光復台灣的心情轉變為真誠地擁抱另一個中國—— 那個紅色的祖國。 注釋:

[4]就當時而言,的確是有一些台灣學生 選擇到大陸留學,而處於閩南地區的廈門 也聚集了不少台灣的留學生。一九二九年 底,作為台灣青年團領導者之一、具有中 共和台共黨員身份的翁澤生派遣幹部到閩 南地區進行活動,希望擴大台灣青年團組 織,並聯合當地不同的台灣學生會進行左 傾的指導。

2

在台灣史當中的左翼運動大致上可以

發生之後其實有不少生活在台灣的同胞因此而醒覺,由期盼

[3]據張志忠的弟弟張再添記述,以當時 張家的經濟條件來說,要供張志忠到大陸 去唸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件,而其時在 新港的前清秀才林維朝一直以來都很疼惜 張志忠,因此張志忠之所以能夠成功到廈 門求學,或許便是因為得到了林維朝的資 助。見藍博洲,《台共黨人的悲歌:張志 忠、季澐、楊揚》,頁一八。

時停學 ,張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學習。

有著其重要性及參考價值,也有助讀者們了解一段

於「台獨精神」的表現。鮮為人知的是,在「二二八事件」

[2]日據時期,台灣設有三種不同的國民基 本教育學校。一為主要供台灣人子弟就讀 的公學校,二為主要供日本人子弟或台灣 顯貴者子弟就讀的小學校,還有的便是供 台灣原住民就讀的蕃人公學校。

3

4

[1] 可參考相關短片〈解密香港百年──六七暴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pX2sdyODRM) 44

跨時 第三期

2013年 8月

45


張志忠回到台灣已經是一九三一年以後的事,也就 是說台共的組織已經遭到了全面的破壞,然而他還 是選擇參加重組台共的工作。但在日本軍國主義勢 力抬頭的情況下,日殖當局試圖要消滅島內一切左

重拾革命歷史 向解放事業踏 前一步

傾的聲音,亦因為受到在上海的「台灣反帝同盟」 檢舉事件的牽連,張遂被捕,卻又很傳奇地以某種

在主流媒體習慣於把歷史「去中國化」、「去階級

方法脫離了當局的拘捕。最後,張被迫短暫地離開

化」、「去脈絡化」的情況下,重拾這些革命歷史

台灣,回到中國。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後,

將會是一項困難而又重要的工作。曾經與一名在英

張便在八路軍擔任了敵工部日軍工作科幹事一職,

國的留學生聊起正在閱讀的書,當我提到《台共黨

對日軍俘虜進行統一戰線的工作。

人的悲歌》的時候,他很驚訝的看著我說:「什 麼?台灣跟共產黨有什麼關係?台灣曾經有過共產

一九四六年,在抗戰勝利之後,張志忠率領第一批

黨嗎?」即便張志忠是台灣省工委的主要領導人之

幹部從中國回到台灣,開始實行建立地下黨組織的

一,他的故事一直是鮮為人知的。這樣不禁讓我去

工作,並化名為楊春霖以方便其以商人的身份奔走

想,到底還有多少為著民族解放事業而被犧牲的故

南北為組織籌募經費。另一方面,作為省工委主要

事是我們不知道的?有多少人為了追求社會主義的

領導人之一的張也積極聯絡那些在日據時期被迫停

到來、為了追求內戰真正地結束,而在馬場町處倒

止活動的老台共成員。

下;他們曾經所期盼過的日子,到底還離我們有多 遠?

從這裡我們能夠認識到,張不但是在國共內戰時期 台灣地下黨組織的重要幹部,他在台灣兩個不同時 期的左翼運動當中亦扮演著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 從他的生平以及革命經歷當中我們也就能夠發掘出 一些不為人知、漸漸被湮沒和扭曲的歷史。

《木刻紀程》 1 小引

魯迅

《松江郊外》(日本)平冢運一 木刻 1932年

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很體面的歷史 2 。但現在的新的木刻,卻和這歷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歐洲的創作木刻的影響的。 3 創作木刻的紹介,始於朝花社,那出版的《藝苑朝華》 四本,雖然選擇印造,並不精工,且為藝術名家所不齒,卻頗引起了青年學徒的注 4 意。到一九三一年夏,在上海遂有了中國最初的木刻講習會 。又由是蔓衍而有木鈴社,曾印《木鈴木刻集》兩本。又有野穗社,曾印《木刻 5 畫》一輯。有無名木刻社 ,曾印《木刻集》。但木鈴社早被毀滅,後兩社也未有繼續或發展的消息。前些時在上海還剩有M•K•木刻研究 6 社 ,是一個歷史較長的小團體,曾經屢次展覽作品,並且將出《木刻畫選集》的,可惜今夏又被私怨者告密。社員多遭捕逐,木版也為工部 7 局 所沒收了。 8

9

據我們所知道,現在似乎已經沒有一個研究木刻的團體了。但尚有研究木刻的個人。如羅清楨 ,已出《清楨木刻集》二輯;如又村 ,最近已 印有《廖坤玉故事》的連環圖。這是都值得特記的。

參考書目: 藍博洲(2010),《尋找祖國三千里》 藍博洲(2011),《你是什麼派》 藍博洲(2012),《台共黨人的悲歌:張志忠、季澐、楊揚》 林書揚(1990),〈台灣左翼運動的歷史發展──第一週期與第二週期〉

而且仗著作者歷來的努力和作品的日見其優良,現在不但已得中國讀者的同情,並且也漸漸的到了跨出世界上去的第一步。雖然還未堅實,但 總之,是要跨出去了。不過,同時也到了停頓的危機。因為倘沒有鼓勵和切磋,恐怕也很容易陷於自足。本集即願做一個木刻的路程碑,將自 去年以來,認為應該流布的作品,陸續輯印,以為讀者的綜觀,作者的借鏡之助。但自然,只以收集所及者為限,中國的優秀之作,是決非盡 在於此的。 別的出版者,一方面還正在紹介歐美的新作,一方面則在復印中國的古刻,這也都是中國的新木刻的羽翼。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 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也是一條路。如果作者都不斷的奮發,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 向前走,那就會知道上文所說,實在不僅是一種奢望的了。 一九三四年六月中,鐵木藝術社記。

林書揚(1997),〈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海峽評論》第74期 彭明敏(2009),《自由的滋味》 邱士杰(2009),《一九二四年以前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萌芽》

[1]本篇最初印入《木刻紀程》一書中。

王曉波(2002),《二二八真相》

《木刻紀程》,魯迅編輯,以鐵木藝術社名義印行,計收木刻二十四幅,作者為何白濤、李霧城(陳煙橋)、陳鐵耕、一工(黃新波)、陳普之、張致 平(張望)、劉峴、羅清楨等人,初版印一二○本。 (封面上有一九三四年六月字樣,但據魯迅日記,系同年八月十四日編訖付印。)

曾健民(2012a),〈台灣「日本情結」的歷史諸相──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台灣意識形態批判》 曾健民(2012b),〈「戰後再殖民論」的顛倒──對陳芳明戰後文學史觀的批判〉,《台灣意識形態批判》 曾健民(2012c),〈打破魔咒化的「二二八論述」〉,《台灣意識形態批判》 周奕(2002),《香港左派鬥爭史》

[2]我國古代木刻版畫,現在所見最早的有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唐末五代(公元十世紀)的佛像,具有相當的藝術水平,它比歐洲現存的十四世紀德國木版 聖母像早好幾百年;以後宋代的醫書插圖、明代的小說繡像,更有進一步的發展。 [3]朝花社魯迅、柔石等組織的文藝團體,一九二八年十一月成立於上海,一九三○年春解體。 《藝苑朝華》,美術叢刊,魯迅編選,共出五輯。第一輯 《近代木刻選集(一)》,第二輯《拾谷虹兒畫選》,第三輯《近代木刻選集(二)》,第四輯《比亞茲萊畫選》,均於一九二九年由朝花社印行。第 五輯《新俄畫選》於一九三○年由光華書局出版。 [4]木刻講習會一八藝社於一九三一年八月間在上海舉辦。魯迅介紹日本人內山嘉吉講授木刻技法,並自任翻譯,自八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為期一周。 [5]木鈴社一九三三年初成立於杭州藝術專門學校,主要成員為郝力群、曹白等。同年十月因主要成員被捕,無形解體。野穗社,一九三三年冬成立於 上海新華藝術專門學校,主要成員為陳煙橋、陳鐵耕等。無名木刻社(後改名為未名木刻社),一九三三年底成立於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主要成員為劉 峴、黃新波等。 [6]MK木刻研究社一九三二年九月成立於上海美術專門學校,“MK”是拉丁化拼音“木刻”(Muke)二字起首的字母,主要成員為周金海、王紹絡、張 望、金逢孫、陳普之等,曾舉辦木刻展覽四次。 [7]工部局過去英、美、日等帝國主義者在上海、天津等地租界內設立的統治機關。 [8]羅清楨(1905 – 1942)廣東興寧人,木刻家。

46

跨時 第三期

[9]又村即陳鐵耕(1906 – 1970),廣東興寧人,木刻家。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