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生活】02 什麼樣的光能讓「房子」成為貼心且獨特的「家」? 台灣早期家庭空間裡,不論客廳、餐廳、臥室、浴室,在天花板裝上一盞燈,也 就是所謂的「吸頂燈」,直接的光線可以照亮空間每個角落,就算是完成照明的 任務。接著,流行在天花板下 20-30cm 處,設計一圈環繞的燈槽藏燈,向上打光 的間接照明,整體空間仍可以接受天花板反射的光線而明亮。近日來,室內設計 趨向簡潔的線條,更捨棄了燈槽,只留下小小的燈孔,來作為空間的主要照明。
我個人比較鼓勵用燈具來完成「家」的照明。書桌上、床邊、玄關放鑰匙的檯面, 或是沙發上常窩的那一側、坐著換鞋的椅子旁…...,選擇檯燈、壁燈、立燈或是 吊燈來幫助我們執行每個動作。各種層次的光線,照顧著每位家人的小習慣,也 讓空間更具深度和個性。即使是一樣的空間配置,照明的位置、燈具的選擇,都 能透露出主人的習慣與品味,而讓「房子」成為貼心且獨特的「家」。 (本文章圖片取自網路) ~劉艾玲,紐約 Parsons 照明碩士,無有建築設計專案經理。